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8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八十四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六十四

  大小便门一

  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玉机真脏论 标本病传论 奇病论 厥论 灵兰

  秘典论 五脏别论 气厥论 五常政大论 宣明五气论 六元正纪大论 调经论

  至真要大论 刺热篇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营卫生会篇 经脉篇 五癃津液别篇 五味篇 九

  鍼篇

  张机金匮要略大便难 小便数 小便不利

  王叔和脉诀大小便病脉

  孙思邈千金方闭塞

  朱肱活人书大便 小便 遗尿

  刘完素六书大小便秘涩

  李杲十书结燥论 关则不得小便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

  王履㴑洄集小便原委论

  朱震亨心法燥结 脾约丸论 论通大便禁忌 小便不禁 小便不通

  虞抟医学正传秘结论 小便赤涩

  戴思恭证治要诀大便秘 闭癃 频数遗尿

  王纶明医杂著不禁频数

  楼英医学纲目闭癃 不利

  李梴医学入门大便燥结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李中梓医宗必读大便不通 小便闭癃 小便不禁 伤寒小便不利

  伤寒小便数

  薛己医案小便证治

艺术典第二百八十四卷

医部汇考二百六十四

[编辑]

大小便门一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阴阳应象大论》

[编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人之清阳,本乎天而出上窍,人之浊阴,本乎地而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玉机真脏论》

[编辑]

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 满,小便变。

肾为生气之原,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肾之生阳不足,故䏚中冷。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标本病传论》

[编辑]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脾,则身痛体重;一日而之胃,则胀;二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 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肾,则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之胃,则腹胀;三日而之肝,则两胁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病先发于胃,故胀满。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𦛗膀胱,则背𦛗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则身体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乃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 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病先发于膀胱,则小便闭;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胀,腰脊痛;一日而之胃,则腹胀;一日而之脾,则身体痛。冬鸡鸣在丑,乃太阳少阳生气之时,气绝而不能生。夏下晡,乃阳明生气之时,阳明之气亦绝。

《奇病论》

[编辑]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 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馀也。太阴脉微细如 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 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 有馀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馀二不足?”岐伯曰:所 谓五有馀者,五病气之有馀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 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馀,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 里,亦正死明矣。

阳明乃燥热之经,从中见太阴之湿化。太阴不足,则胃气热而人迎躁盛。胃气上逆,颇关在肺而为喘息气逆。胃气盛强,不能游溢精气,而太阴不足矣。太阴不足,则五脏六腑皆无所受气而为厥

逆之死证:五有馀者,谓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而气逆,此五病气之有馀。二不足者,病癃一日数十溲,太阴脉微细如发,亦病气之不足。阳明主表,外得五有馀,不能行气于表之三阳;太阴主里,内得二不足,不能行气于里之三阴。此其身之表里阴阳,皆为断绝,其死明矣。

《厥论》

[编辑]

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故厥则腹满䐜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

足少阴经脉厥逆,则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

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

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三阴俱逆。自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

《灵兰秘典论》

[编辑]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气化则水液运行而下出矣。

《五脏别论》

[编辑]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窍。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

《气厥论》

[编辑]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胞移热 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者,胞之室也。冲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

《五常政大论》

[编辑]

涸流之纪,其病癃閟,邪伤肾也。

《癃閟》,邪伤肾,而肾气不化也。

《宣明五气论》

[编辑]

五气所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灵枢经》曰:“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閟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閟癃则泻之。”

《六元正纪大论》

[编辑]

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

阴凝于外,则阳郁于内,故民病便赤。

《调经论》

[编辑]

形有馀,则腹胀,泾溲不利。

《泾》,大便;溲,小便也。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

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溺色变。

溺色变。肺经之病。盖火淫而金气受伤也。

厥阴之胜。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水淫而生火也。

少阳之复,渴饮水浆,色变黄赤。

渴饮水浆。阳明胃金燥也。太阴湿土。主四之气。色变黄赤者。火土相合也。

少阳在泉,客胜,甚则下白溺白。

甚则下白溺白者。病及于阳明。太阴之主气也。盖金主气。气化则溺出。溺白者。气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气伤而大便色白也。

岁太阴在泉,少腹痛肿,不得小便。

少腹肿,不得小便,乃膀胱经病。盖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泻赤白,少腹痛,溺赤, 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少阴之火出自水,少阳之火生于地,故与少阴同候。

厥阴之胜,化而为热,小便黄赤

木淫而生火也。

少阳之胜,耳聋溺赤。

热淫于下,则为溺赤。

少阴在泉,客胜则溲便变。

“《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便溲不时。

“此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下及于内”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皆属于热。”

“反戾”、了戾也。

《刺热篇》

[编辑]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

肝主疏泄,故“小便黄赤。”

《灵枢经》

[编辑]

《邪气脏腑病形篇》

[编辑]

肝脉微滑,为遗溺。

肝主疏泄,肝气盛而热,故遗溺也。

脾脉滑甚,为《㿉癃》。

脾为阴湿之土,“湿热则为疝㿉,为小便闭癃。

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滑盛为癃㿉。”

肾为生气之原,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有热则为小便闭癃,为睾丸肿㿉。

《营卫生会篇》

[编辑]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 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 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别走于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就下焦之气,济泌别汁,循下焦之经而渗入膀胱,气化则出矣。

《经脉篇》

[编辑]

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馀,则肩背 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 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气之盛虚”者,谓太阴之气也。“溺色变”者,气虚而不化也。

胃足阳明之脉,有馀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气盛于内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 疝,遗溺闭癃。

肝气虚则飧泄遗溺,实则闭癃。

《五癃津液别篇》

[编辑]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 气。

天寒则腠理闭,三焦之气。因湿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化生太阳之气也。

《五味篇》

[编辑]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 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 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 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

酸气收涩,故弗能出于上之两焦,不出则留于胃,而溜于下焦,注于膀胱矣。膀胱为脬之室,脬居于中,故膀胱之体质脆薄。以懦得酸则易于缩绻,缩则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为癃。闭阴者前阴,积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

《九鍼篇》

[编辑]

“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膀胱不约而为遗溺。下焦如渎。水道出焉。”病则反溢而为水病矣。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大便难

[编辑]

《腹满篇》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五脏篇》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消渴篇》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 坚,小便即数。”

小便数

[编辑]

《消渴篇》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 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小便不利

[编辑]

《湿痹篇》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血痹篇》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 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 《消渴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䒷蒌瞿麦 丸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 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篇》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 加术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 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 “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 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 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 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 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当自愈。”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 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 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 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 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欬喘, 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 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 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 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 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 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 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请帮助识别此字。其水 扬溢。则浮欬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欬。欬止。 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黄疸篇》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 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 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 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之故 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 证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 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

大小便病脉

[编辑]

肺脉歌曰:“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涩,鼻 内乏馨香。”

《浮脉歌》曰:“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涩故难通。” 《杂病歌》曰:“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 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涩死多真。”

实脉歌曰:“尺部如绳应指来,腹胀小便应不禁。” 洪脉歌曰:“洪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涩脚酸疼。” 沉脉歌曰:“沉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曰:“体重溺出时不止,肉绝六日 便高。”请帮助识别此字。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闭塞

[编辑]

人有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 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若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 可痛哉!单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 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宋朱肱活人书》

[编辑]

大便

[编辑]

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 滑。”曰:“此名阳证,似阴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 变也。假令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 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 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热深,故厥 亦深,速用大承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差。”

热厥与阴厥自不同,热厥者,微厥即发热。若阴厥即 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脉沉而细,大小便滑泄, 问“有数日不大便,有大便难,有大便鞕,有燥屎,有大 便溏。”曰:伤寒数日不大便,大便鞕,及有燥屎,皆知有热, 用大柴胡、大承气、小承气攻之。然仲景论大便不通亦有数种,不可攻者。

仲景又有阳结、阴结之论,不可不别也。其脉浮而数, 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所谓 和其荣卫,以通津液,纵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脉沉 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宜用金液 丹,所谓阳盛则促,阴盛则结,促结同也。

又问: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 病鹜溏。大率病人肠中有寒,即大便鸭溏。盖溏者,胃 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华佗云:“寒即溏,热即垢。”仲景说 初鞕后溏有二证,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谷不分耳。

小便

[编辑]

问:小便不利,小便难。曰:伤寒发汗后,小便多,亡津液, 胃中极干,故小便不利。医见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误 矣。《类纂》云:胃中干,则无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 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伤寒引饮,下 焦有热,小便不通,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也。 表不解,心下有水,发热而欬,小腹满,小便不利者,小 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也。伤寒无汗,翕翕发热,头项 强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也。呕而 发热,胸胁满,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汤去黄 芩加茯苓。少阴病,小便不利者,四逆汤加茯苓也。大 抵中湿与发黄,以利小便为先;阳明汗多,以利小便 为戒。

又问:“小便难何也?”曰:“阴虚故也。阴虚者,阳必凑之,为 阳所凑也,故小便黄者,中有热也,宜瞿麦、滑石之类 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 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明中风,脉 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 黄,小便难,潮热而哕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问“小便自利,小便数。”曰:“太阳证下焦有热,小腹必满, 应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证也,抵当汤主之。 阳明证自汗出,应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 也。屎虽硬,不可攻也,当用蜜煎导之。少阴证四逆而 小便自利者,虚寒证也,四逆汤、真武汤去茯苓。” 又问:“小便数者何也?”曰:“肾与膀胱俱虚,而有客热乘 之,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 便。热则水行涩,涩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诊其趺阳 脉数,胃中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硬,小便即数。太阳 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 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桂枝,宜与甘草干姜汤、芍药甘 草汤。大抵溲数则大便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涩,浮 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 约,麻子仁丸主之。太阳病,若汗、若吐、若下后,微烦,小 便数,大便因鞕者,小承气汤和之愈。” 又云:“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若胃中不和,讝语者,少 与调胃承气汤。”

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曰:“此 名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 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主。一身尽痛,发热身 黄,小便自利者,术附汤。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 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主之。

遗尿

[编辑]

问:“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讝语遗尿。”曰: “此三阳合病也,白虎汤主之。不可发汗,汗之则讝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参。”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大小便秘涩

[编辑]

閟,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 燥涩,紧敛故也。谓之风热结者,谓火甚制金,不能平 木,则肝木自旺故也。故大便溏而閟者,燥热在于肠 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义同泄痢后重之义。 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 大肠閟涩,槟榔圆主之。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 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 止,《肾著》汤主之。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络。心火上行。心憎烦 面黄。小便赤涩也。

《元李杲十书》

[编辑]

《结燥论》

[编辑]

《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 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 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 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 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 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 足而结燥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 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 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鞕,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而食 不化,腹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泄之。如血燥而不 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黄通之。风结燥而大便不 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黄利之。如气涩而大便不通者, 以㮋李仁、枳实、皂角仁润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 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 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 可不慎哉!

关则不得小便

[编辑]

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粱之物,下 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于下,故不得小便,是天 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脉凝滞 而不通,则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 道也,故曰“关。”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

[编辑]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 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水也。不惟重涸肾 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涩,则为发 黄也。若入血室,则为蓄血也。

王履㴑洄集===
《小便原委论》
===

[编辑]

或问余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 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 而渗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回肠泌别汁渗入膀 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溺以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 小肠盛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 上口而为溲便详已上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 渗入膀胱以出者也素问则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则小便又似水饮精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后成 者也彼此不同将何所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 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故 饮入于胃其精气虽上升其饮之本固不能上升体 也既不能上升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者哉 惟其不能上升必有待于能上升者为之先导故又 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水者气之子 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或者又谓小 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不明此理也虽然膀胱固 曰津液之腑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 中焉故又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曰膀胱之胞薄以 懦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于膀胱也有 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自出必因乎气 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胞外积于胞下之空处遂为溺 以出于前阴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者盖举膀胱 以该胞也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至厕安能 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则 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下口而无上口或言胞上下 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不亦妄欤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燥结。

[编辑]

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

凡人五味之秀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 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疏导何哉抑 有由矣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干 此大肠挟热然也虚人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脏寒而 气道涩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亦有肠胃受风涸燥秘 涩此证以风气畜而得之若夫气不下降而谷道难 噫逆泛满必有其证矣

《脾约丸论》

[编辑]

成无己曰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 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鞕故 曰脾约与此丸以下脾之结燥润肠结化津液入胃 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窃有疑者既曰脾约脾 弱不能运也脾弱则土亏矣必脾气之散脾血之耗 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后阴血枯槁内火燔灼 热伤元气又伤于脾而成此证伤元气者肺金受火 克气无所摄伤脾者肺为脾之子肺耗则津竭必窃 母气以自救金耗则木寡于畏土欲不伤不可得也 脾失转输之令肺失传导之官宜大便秘而难下小 便数而无藏畜也理宜滋养阴血使孤阳之火不炽 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运行津液津液 入胃则肠润而通矣今以大黄为君枳实厚朴为臣 虽有芍药之养血麻仁杏仁之温润为之佐使用之 热甚而气实者无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气高厚 人禀壮实者可用若用之东南之人内热自甚而血 气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愈燥矣后之用 此方者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 主慎勿胶柱而鼓瑟可也

《论通大便禁忌》

[编辑]

予观古方,通大便皆用降气品剂。盖肺气不降,则大

便难传送,用杏仁、枳壳、沉香、诃子等是也。又老人、虚
考证
人、风人,津液少而秘者,宜以药而滑之,用胡麻、麻仁、

阿胶等是也。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 虽暂通而即秘矣,必更生他病。昔王少府患此疾,有 人以请帮助识别此字。药利之者累矣。后为肺痿咯脓血。卒至不通 而死。

小便不禁

[编辑]

小便不禁者,属热属虚。热者,五苓散加解毒。虚者,五 苓加四物。

小便不禁。有虚热虚寒之分。内虚寒自汗者。秘元丹、 《三因》韭子丸。

内虚湿热者,六味丸或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老 人宜八味丸减泽泻为妙。

因看卢家《医镜》,见此一药味数分两同,惟丹砂用伏 火者,及治病有差。所治者,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 魇梦不已不同耳。见其不同,审而详之,乃得此治法 不差,且泛论之。经言: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难经》 云:“小肠为赤肠。”是面赤色及便溺色赤,皆出心与小 肠,南方赤色显于外也。经言:“下焦如渎”者,正谓大小 便也。大便为阴,为有形气化,乃下焦之下者也。谓肾 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道,为肾脏病。小便为 阳,为无形气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为腑病。凡诸无形气化者,皆腑病所 主;诸有形气化者,皆脏病所主。此二证俱在下焦则 同,但有形无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 言心火者,以其相火代行君之政令故也。细分之,则 膀胱壬水胜丙火,小肠者不传入阴,故为泄血。泄血 利不禁,为有形质病。且不传阴,则阴不病。何为有形 病?”此为阴之体也,为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为体用, 以斯可见,是明五脏为六腑所用,六腑为五脏所用 明矣。是有形皆为传阴。大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禁为 遗溺。此不传阴,是丹田胞络受寒,为壬所克。大抵诸 腑皆乘有形,有形病者皆在腑,责其所乘皆在脏也。 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 焦,补诸无形,同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 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经》曰:“肾 肝同归一治。”又曰:“少阳主骨,所生病溲便难;膀胱主 筋,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汤下;大便不禁, 米饮下。”

小便不通

[编辑]

“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气虚,用参芪、 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 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 后吐。”已上皆用探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 附探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盖气承载其水 也。有实热者当利之,砂糖汤调牵牛末二三分,或山 栀之类。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 肾主水,膀胱为之腑,水潴于膀胱而泄于小肠,实相 通也。然小肠独应于心者,何哉?盖阴不可以无阳,水 不可以无火,水火既济,上下相交,此荣卫所以流行, 而水窦开阖所以不失其司耳。惟夫心肾不交,阴阳 不调,故内外关格而水道涩,传送失度而水道滑,热 则不通,冷则不禁。其热盛者,小便闭而绝无,其热微 者,小便难而仅有。肾与膀胱俱虚,客热乘之,故不能 制水。水挟热而行涩,是以数起而溺有馀沥。肾与膀 胱俱冷,内气不充,故胞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 遇夜阴盛愈多矣。小便涩滑,又当调适其气。

《明虞抟医学正传》

[编辑]

《秘结论》

[编辑]

《内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 津液竭而大便燥结。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 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 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 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 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 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固难一例而推焉。《经》云:“肾恶 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 之。大法治燥者,润之以大黄、当归、桃仁、麻子仁、㮋李 仁之类。风燥者加以防风、羌活、秦艽、皂荚之类,丸以 炼蜜,取其润燥,以助传导之势,故结散而疏通矣。仍 多服补血生津之剂,助其真阴,固其根本,庶无再结 之患。切勿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得通快,必 致再结愈甚,反酿成病根胶固,卒难调治。或有血虚 脉大如葱管,发热而大便结燥者,甚不可发汗,汗之 则重亡津液,闭结而死,此医杀之耳。《活人书》有脾约 证,谓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 便数而大便难。制《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 化津流入胃而愈。

小便赤涩

[编辑]

汗多而小便赤涩,暑月多有此证。盛暑所饮既多,小 便反涩少而赤,缘上停为饮,外发于汗,津道不通,小肠涩闭,则水不运下,五苓散一名“导逆。”内有术、桂收 汗,猪苓、泽泻、茯苓,分水道,收其在外者,使之内又从 而利导焉。发者敛之,壅者通之,义取于此。然有虚劳 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 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 惟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选用。 汗者心液,心主血,养血则心得所养,汗止津生,不待 通溺而自清矣。诸失精血及患痈毒人,忽有小便赤 涩之证,此亦是枯竭不润之故。

《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大便秘

[编辑]

有风秘、冷秘、气秘、热秘,又有老人津液干燥,是名虚 证。妇人分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 能作秘,俱宜麻仁丸。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 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 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蚬壳许。实者吞《脾约》 麻仁丸,虚者吞养正丹。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 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 宜藿香正气散加枳壳、官桂各半钱,吞半硫丸。热药 多秘,惟硫黄煖而通;冷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泄 气秘由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宜“苏子降气 汤”加枳壳,吞养正丹,或半硫丸、来复丹。未效,佐以木 香槟榔丸,欲其速通,则枳壳生用。

热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此 由大肠热结,宜四顺清凉饮,吞顺肠丸,或木香槟榔 丸。有气作疼,大肠秘结,用通剂而便愈不通。又有秘 气,强饮通之,虽通复闭,或迫之使通,因时下血者,此 惟当顺气,气顺便自通。顺气之法,又当求温煖之剂, 曾有下巴豆等药不通,进丹附却通,不可不知。 老人虚秘,反出汗利,小便过多,一切病后,血气未复 而秘者,宜苏子降气汤倍加归,吞威灵仙丸,或肉黄 饮、苁蓉顺肠丸尤宜。

宿食留滞。结而不通。腹胀气急。胸中痞满。宜“感应丸” 加巴豆。

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不受药者,用蜜皂角导。 冷秘生姜导亦佳。

闭癃

[编辑]

古名曰:“癃”者,罢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 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宜五苓散、灯 心汤调服。暑月多有此患,止宜本药。闭而不通,脐下 胀,为癃闭。以灯心汤调五苓散,或洗慈汤调独味琥 珀末,仍令其以盐填脐下,更滴之以水。

若服凉药不效,审是冷秘,宜炒盐熨其小腹,或洗慈 汤熏洗。有腹急而小便不通,愈用通剂愈甚,宜以盐 实脐中,就盐上灼艾十来壮。

频数遗尿

[编辑]

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菟丝 子丸、八味丸、元兔丹、“生料鹿茸丸。”

有人每日从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间,又自无 事。此肾虚所致,亦犹脾肾泄,早泄而晚愈,次日又复 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复急,不涩 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顷忽再出些少者,多因 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减泽泻 之半,加阿胶一钱,吞八味丸。此丸须用五味子者。 睡著遗尿者,此亦下元冷,小便无禁而然,宜大菟丝 子丸,猪胞炙碎,煎汤下。

有盛喜致小便多,日夜无度,乃喜极伤心,心与小肠 为表里,宜“分清饮、四七汤各半贴和煎,仍以辰砂妙 香散”,吞小菟丝子丸,或元兔丹。

小便不禁。出而不觉赤者有热。白者气虚也。

《王纶明医杂著》

[编辑]

不禁频数

[编辑]

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 不知属热者,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 而频数来也。故年老人多频数者,是膀胱血少,阳火 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 涩之剂,如牡蛎、山茱萸、五味子之类,不可用温药也。 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小便多, 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之 涩之。治其标也。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闭癃

[编辑]

闭、癃,合而言之,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 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 久病,为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名 淋病是也。

小便不通,腹下痛,状如覆椀,痛闷难忍者,乃肠胃干 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三焦相火,肾 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津液之腑,胞内居之,处少腹间毛内。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下。气海之气 不及,则隐秘不通,故不得便利也。先用木香、沉香各 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便 自通利。《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王注曰。热攻于上。不 利于下。气盛于上。则辛温散之。苦以利之。

小腹痛胀如覆椀为实,其法有二:气壅塞于下者,用 吐法以提之。血瘀于下者,用桃仁之类以破之。

不利

[编辑]

《经》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小肠属肾,肾上 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液出焉,是属 膀胱,乃肾之腑也。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 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也。小肠属 肾肺,故东垣用清肺饮子、滋肾丸利小便是也。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大便燥结

[编辑]

燥有风燥、热燥、火燥、气血虚燥。详《燥门》。结有能食,脉 实数者,为阳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亦有年高 气血虚结者。

“燥属少阴,津液不足,辛以润之;结属太阴,有燥粪苦 以泻之。”凡结后,仍服润血生津之剂,免其再结再通, 愈伤元气。

湿热怫郁,心腹胀满,有虫积者,槟榔丸。凡燥结有时 者为实,无时者为虚。有药石毒者,大小便闭,气胀如 鼓者,三和散合三黄汤。饮食毒者,香连丸。胃火者,白 虎汤。

津少,因发汗利小便过多,及产后失血等证。“血液枯 者,五仁丸、肾气丸、大补阴丸,或导滞通幽汤加槟榔、 条芩、陈皮。气虚者,参仁丸、补中益气汤。挟七情者,古 苁沉丸。”

脏寒则气滞,脏冷则血枯。有痃癖,冷气结滞者,古半 硫丸、古姜附汤、五积散,冰冷与之。其病虽宜服阳药, 若大便不通者,当暂与润剂以微通之,不令闭结。 七情气闭,后重窘迫者,三和散、六磨汤。脉浮昼便难 者,陈皮、杏仁等分,蜜丸服。脉沉夜便难者,换桃仁。 痰滞不通者,二陈汤加枳壳、槟榔。

伤热物者。三黄丸。伤寒物者。“丁香脾积丸。通用大黄 备急丸。”有脾胃伏火者。润肠丸。

燥结当用流行肺气,肺与大肠为表里故也。枳梗汤 加紫苏,或苏子降气汤,或苏子、麻仁煮粥。又如脾约 证,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 数而大便难,此脾约丸之由制也。但脾属阴虚,火燔 金耗,则肺失传化,尤宜滋阴养血。在西北壮实者,以 脾约丸开结可也。东南气血虚者,润燥为主。

通用“冷热熨法”、“淹脐法”、“麻油导法。”

小便不通

[编辑]

经曰:“膀胱不利为癃候。其鼻头色黄者,小便必难。”肾 主水,畜于膀胱,泄于小肠,实相通也。然肾应于心,心 火盛则小肠热结,热微则小便难而仅有,热甚则小 便闭而绝无,宜清热生津为主。单𥐚硝散、五苓散。脐 下胀者,加琥珀,或单琥珀为末,蜜丸,人参、茯苓煎汤 下。或捣生车前子自然汁,入蜜一匙调服。有利大便, 行后而小便不利者,八正散加木香。热盛茎中涩痛 者,导赤散加山栀、大黄,或麻子仁丸、冷热熨法。 虚损久病自汗,五内枯燥,及诸疮失血过多,人参养 荣汤。有精竭不痛,茎痒,八味丸。有胃弱不能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及气虚,四君子汤加黄芪、升麻。有脾枯 亡血及劳伤血虚,四物汤;气血俱虚,八物汤。

痰涎阻滞,气道不通者,“导痰汤加升麻。”

忿怒气结,闭遏不通者,二陈汤加木香、香附、木通,俱 先服一盏,后煎查探吐,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矣。 实热,砂糖调牵牛末一、二钱探吐。

上热者,导赤散加黄连、灯心。下虚者,滋肾丸。上盛下 虚者,清心莲子饮。

小便不禁

[编辑]

实热乃膀胱火动,四苓散合三黄汤,加五味子、山茱 萸少许。血虚四苓散合四物汤,加山栀、升麻。

虚乃肾与膀胱气虚,十全大补汤加益智仁,或缩泉 丸、大菟丝子丸、二苓丸。遇夜阴盛愈多,内虚自汗者, 秘元丹;内虚湿热者,肾气丸、八味丸减泽泻、附子,加 五味子、杜仲、故纸,倍山茱萸。虚寒冷者,古桂汤、大菟 丝子丸加肉桂。

劳心不禁者,“妙香散、桑螵蛸散。”劳役伤脾者,补中益 气汤。

下虚内损,则膀胱不约,便溺自遗,或尿后馀沥,皆火 盛水不得宁,治宜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 山茱萸、牡蛎、五味子之类,不可温药。古方补阴丸最 妙。妇人产后伤胞,小儿胞冷,鸡䏶胵散主之。

《李中梓医宗必读》

[编辑]

大便不通

[编辑]

玩《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则有 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胃实而秘者,善 饮食,小便赤,麻仁丸、十宣丸之类。胃虚而秘者,不能 饮食,小便清利,厚朴汤。热秘者,面赤身热,六脉数实, 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四顺清凉饮、润肠 “丸、木香槟榔丸,实者承气汤。”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脉 沉迟,小便清白,喜热恶冷,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 吞半硫丸。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苏 子降气汤加枳壳,吞养正丹,未效,佐以木香槟榔丸。 风秘者,风搏肺脏,传于大肠,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 药加竹沥,吞润肠丸,或活血润肠丸。更有老年津液 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 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误用硝 黄利药,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八珍汤加 苏子、橘红、杏仁、苁蓉,倍用当归。若病证虽属阴寒,而 脉实微躁,宜温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躁,躁止勿 加。如阴躁欲坐井中“者,两尺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 但煎理中汤,待极冷方服。或服药不应,不敢用峻猛 之药者,宜蜜煎导之,用盐五分,皂角末五分,入蜜煎 中,其功更捷。冷秘者,酱生姜导之,或于蜜煎中,加草 乌头末,有热者,猪胆汁导之。久虚者,如常饮食法,煮 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妙法也。 每见江湖方士,轻用硝、黄者,十伤四五,用巴丑者,十 伤七八,不可不谨也。或久而愈结,或变为肺痿、吐脓 血,或饮食不进而死。

小便闭癃

[编辑]

闭与癃二证也。新病为溺闭,盖点滴难通也。久病为 溺癃,盖屡出而短少也。闭癃之病,《内经》分肝与督脉、 三焦与膀胱四经。然太阳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溺 者,皆肝经及督脉及三焦也。又考膀胱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主气化者,太阴肺经也。 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则气化不及州都,法当清金润 “肺,车前、紫菀、麦冬、茯苓、桑皮之类。如脾湿不运,而精 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法当燥脾健胃,苍术、白术、茯 苓、半夏之类。如肾水燥热,膀胱不利,法当滋肾涤热, 黄蘗、知母、茯苓、泽泻、通草之类。”夫滋肾泻膀胱,名为 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为隔三 之治。又或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宜以淡 渗之品,茯苓、猪苓、通草、泽泻之类,分利而已。或有气 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者,顺气为急,枳壳、水通、 橘红之类。有实热者,非与纯阴之剂,则阳无以化。上 焦热者,栀子、黄芩。中焦热者,黄连、芍药。下焦热者,黄 蘗、知母。有大虚者,非与温补之剂,则水不能行,如《金 匮》肾气丸及补中益气汤是也。丹溪尝曰:“吾以吐法 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以自通,必 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先服 后吐;血虚者,芎归汤先服后吐;痰多者,二陈汤先服 后吐;气闭者,香附、木通探吐。更有瘀血而小便闭者, 牛膝、桃仁为要药。《别录》云:‘小便不利,审是气虚,独参 汤如神’。”由是观之。则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从望 闻问切察之明。审之当。而浪投药剂。几何不以人命 为戏耶。

小便不禁

[编辑]

世俗之治小便不禁者,但知补涩而已,不知《内经》论 肝肾膀胱之病,不指为何邪所干,则知七情六气,皆 能为病也。又言手太阴虚者,为子母相关之病,则知 所生所胜、所不胜之五邪,皆足以为病也。总其大要 而言,肺者主气以下降,生水则下输。膀胱者,津液藏 焉。气化则能出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此两经者, 实为总司。肺虚者为上虚,当补气、补中益气汤。不愈, 当以黄蘗、生地、麦门冬清其热。膀胱虚者为下虚,当 涩脱,桑螵蛸、鸡䏶胵之类。挟寒者,家韭子丸、固脬丸、 白茯苓散、菟丝子散之类。滑脱者,牡蛎丸;挟热者,白 薇散或鸡肠散。更有睡则遗尿,皆责之虚。所以婴儿 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多有此证。在婴儿挟热者, 十居七八;在老人挟寒者,十居七八。此又不可不辨 也,宜大菟丝子丸,猪脬炙,研碎,煎汤送下。更须审寒 热而为之活法。

伤寒小便不通

[编辑]

已汗复下,小便不利,心烦,小柴胡汤。太阳汗后,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而渴,五苓散。身黄,小便不利,腹微满 者,茵陈蒿汤。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热,有燥屎 也,承气汤。潮热,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汤。风湿自汗, 身重,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热郁不通,田螺捣𥐚硝, 少加麝,贴脐上。寒郁不通,炒盐熨脐下。

伤寒小便数

[编辑]

小便数,频来而短少也。“太阳汗吐后,小便数,谵语,调 胃承气汤。”太阳自汗,四肢拘急,心烦,微恶寒,小便数,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薛己医案》

[编辑]

===小便证治===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小便不禁,常常出而不觉也。” 人之溲溺,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盖心与小肠为表 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若心肾气亏,传送失道,故有此 证。治宜温煖下元,清心寡欲。又有产育不顺,致伤膀 胱,若内虚寒者,秘元丹、韭子丸之类。若内虚湿热者, 六味地黄丸,或加五味杜仲、补骨脂。年老者,八味丸。 “产育收生不谨,损破尿胞者,参术补胞汤加猪羊胞 煎之。”窃谓肝主小便,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山栀。若小 便涩滞,或茎中作痛,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若 小便频数,或劳而益甚,属脾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 山药、五味。若小便无度,或淋沥不禁,乃阴挺痿痹也, 用六味地黄丸。若小便涩滞,或补而益甚,乃膀胱热 结也,用五淋散。其脾肺燥,不能化生者,黄芩清肺饮。 膀胱阴虚,阳无所生者,滋肾丸。膀胱阳虚,阴无所化 者,六味丸。若阴痿思色,精不出,茎道涩痛如淋,或加 减八味丸料,加车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复耗,大小便 牵痛如淋,亦用前药,不应,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肝火不能约制,而小便自遗,或不利证。若服燥剂而 频数或不利,用四物、麦门、五味、甘草。若数而黄,用四 物加山茱萸、黄蘗、知母、五味、麦门。若脾虚而短少,用 补中益气加山药、麦门。若阴挺痿痹而频数,用地黄 丸。若热结膀胱而不利,用五苓散。若脾肺燥不能化 生,用黄芩清肺饮。若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用 滋肾丸。若膀胱阳虚,阴无以化而淋涩,用六味丸。若 转筋小便不通,或喘急欲死,不问男女孕妇,急用八 味丸,缓则不救。若老人阴痿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小 便道涩痛如淋,用加减八味丸料加车前、牛膝。若老 人精已竭而复耗之,大小便道牵痛,愈痛愈欲便,愈 便则愈痛,亦治以前药,不应,急加附子。若喘嗽吐痰, 腿足冷肿,腰骨大痛,面目浮肿,太阳作痛,亦治以前 药。若痛愈而小便仍涩,宜用加减八味以缓治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