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42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四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四十二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四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四十二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二十二

  烦躁门

  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交变大论 五常政大论 五脏生成论 调经论

  刺热篇 诊要经终论 玉机真脏论

  灵枢经经脉篇 五乱篇

  张机金匮要略烦躁病脉证治

  王叔和脉诀脉法

  孙思邈千金方论证治

  严用和济生方总论

  朱肱活人书伤寒烦躁证

  刘完素六书躁扰 烦

  李杲十书总论 论栀子豉汤

  朱震亨心法论证治

  戴思恭证治要诀总论证治

  李梴医学入门总论证治

  楼英医学纲目论虚烦

  陶华六书论伤寒证

  王肯堂证治准绳辨证

  喻昌医门法律论伤寒证

  陈士铎石室秘录伤寒证治法

  方温胆汤 千里流水汤 酸枣汤 栀子汤 又方 茯神散 人参竹叶汤 陈皮汤

   远志汤 小草汤 地仙散 分气饮 竹叶汤 竹皮大丸 人参当归散 霹雳煎

  小青龙加石膏汤 桂枝加黄芪汤 酸枣汤 乌梅丸 三物黄芩汤 桂枝汤 四逆汤

   人参散 白术黄芪散 新添三黄丸 栀子厚朴汤 天水散 火郁汤 三黄泻心汤

   人参三白汤 妙香丸 酸枣仁汤

  单方

  鍼灸

  医案

艺术典第三百四十二卷

医部汇考三百二十二

[编辑]

烦躁门

[编辑]

《黄帝素问》

[编辑]

《至真要大论》

[编辑]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烦心,胸中热。

“烦心”,火热盛也。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呕逆躁烦。

“外淫之火”,交于内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

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

《烦躁》:火烦而阴躁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

“心热烦躁”,皆热乘心肺也。

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

君相二火之气胜也。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

《气交变大论》

[编辑]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体重烦冤。

水气上乘于心,故病烦冤。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体重烦冤。

水不能济火,故“烦冤”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体重烦冤。

肾虚、脾虚、肝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

烦心悸者,水上凌心也;躁者,火不交于阴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烦冤。”

寒气上凌,故病烦冤。

《五常政大论》

[编辑]

太阳司天,心热烦。

“心热烦”者,火炎于上也。

《五脏生成篇》

[编辑]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君火之气,外受于邪,则心烦于内;太阳之气受邪,则头痛于上,病在膈中”,是过在手太阳少阴之经矣。

《调经论》

[编辑]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 上,悗乱而喜忘。

血并于上,则脉气实而心烦惋;气并于下,则气不舒而多怒;血并于下,则血畜于下而喜忘;气并于上,则气逆于上而为悗乱

《刺热篇》

[编辑]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脾络注心中,故心烦而颜青。热邪干胃,故欲呕。脾主肌肉,故身热。

《诊要经终论》

[编辑]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

心烦者,包络之气上炎也。

《玉机真脏论》

[编辑]

夏脉不及,则令人烦心,上为欬唾,下为气泄。

不及。则反逆于内而烦心。上熏肺而欬唾。下走腹而气泄矣。

《灵枢经》

[编辑]

《经脉篇》

[编辑]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

水不济火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 痛。掌中热。

烦心心痛,掌中热,自内而外也。

《五乱篇》

[编辑]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 静伏。

清浊相干者,循脉之营卫,与行阴行阳之营卫相干,是以乱于胸,乱于心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烦躁病脉证治》

[编辑]

《上气篇》曰:“肺胀,欬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 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水气篇》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 人阴肿。”

太阳病,脉浮而紧,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 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然病此者,渴而下 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

《虚劳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 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下利篇》曰:“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 子豉汤主之。”

《肺痿篇》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 愈。”

《腹满篇》曰:“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 者死。”

《黄疸篇》曰:“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 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腹满》《舌》当作身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晋王叔和脉诀》

[编辑]

《脉法》

[编辑]

《心脉歌》曰:“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 杂病生死歌曰:“内外俱虚身体寒,汗出如珠微呕烦, 忽然手足脉厥逆,体不安宁必死。”请帮助识别此字。 虚脉歌曰:“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 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唐孙思邈千金方》

[编辑]

《论证治》

[编辑]

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 此为肺痿。欬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 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 石膏汤主之。

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 饮病。

“骨实”者。苦烦热。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差安而强 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 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吐血,身瘛。疭主血厥,夏 瘥冬剧,色赤也。

“心病,烦满少气,大热,热上汤心,呕欬吐逆狂语,汗出 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伤寒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 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 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 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 也。当更以馀药吐之。

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 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 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 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 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 后虚烦,亦宜服此汤吐下不止,发热心烦,欲饮水,可少饮米粉水为佳。若 不吐,与葛根荠苨饮服之。

《宋严用和济生方》

[编辑]

《总论》

[编辑]

夫虚烦者,心虚烦闷是也。且人之有血气,分为荣卫, 别乎阴阳,荣卫通适,然后阴平阳秘,精神迺治。摄养 乖方,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有偏胜之患。或阴虚而 阳胜,或阴胜而阳虚。《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 热。阳胜则外热,阴胜则内寒。”今虚烦之病,阴虚生内 热所致也。但虚烦有数证,不可不辨。伤寒大病之后, 霍乱吐泻之后,及妇人产后,皆使人心虚烦闷。又有 虚劳之人,心火内蒸,亦致心烦。治疗之法,不可不详 审也。

《朱肱活人书》

[编辑]

《伤寒烦躁证》

[编辑]

“伤寒烦躁,太阳与少阴经为多。阳明经或因不大便, 中有燥屎,故烦躁耳。”大抵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 故太阳经伤风,多烦而躁;阳虚阴胜,亦发烦躁。阳气 弱,为阴所乘而躁,故少阴病亦烦躁。当以外证与脉 别之。然有汗之而烦者,有下之而烦者。又有病已解, 而反微烦者,此由病新差,不胜谷,损谷则愈。

《金刘完素六书》

[编辑]

躁扰

[编辑]

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 支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反复癫狂。一作颠倒懊 憹烦心,不得眠也。或心呕哕,而为胃冷心烦疼者,非 也。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生而发,得食热退而减也。或 逆气动躁者,俗谓“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犹火之动也。 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俗云“心忪”,皆为热也。

[编辑]

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 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头微汗出,虚烦者,栀子 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 药下者,加生姜半两。凡懊憹虚烦者,皆用凉膈散甚 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 坐卧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 而懊憹者,三一承气汤。汗后躁烦不得眠,五苓散或 凉膈散。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 烦心者,凉膈散。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参,加䒷蒌实主之。

《元李杲十书》

[编辑]

《总论》

[编辑]

《黄帝鍼经五乱篇》云:“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俛首静 伏云云。气在于心者,取少阴心主之俞。”又云:“欬喘烦 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又云:“烦冤者,取足少阴。”又云:“烦 冤者,取足太阴。”仲景分之为二:烦也,躁也。盖火入于 肺则烦,入于肾则躁,俱在于肾者,以道路通于肺母 也。大抵烦躁者,皆心火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 烁水亏,惟火独存,故肺肾合而为烦躁。又脾经络于 心中,心经起于脾中,二经相搏,湿热生烦。夫烦者,扰 扰心乱,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无时而热,冷汗自 出,少时则止。《经》云:阴躁者是也。仲景以栀子色赤而 味苦,入心而治烦,盐豉色黑而味咸,入肾而治躁,名 栀子豉汤,乃神药也。若有宿食而烦“者。栀子大黄汤 主之。”

阴躁之极。欲坐井中。阳已先亡。医犹不悟。复指为热。 重以寒药投之。其死也何疑焉。况寒凉之剂入腹。周 身之火得水则升走矣。

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烦躁俱在上者,肾子 通于肺母也。“发润如油,喘而不休”,总言肺绝。鼻者,肺 之外候。肺气通于鼻,鼻中气出粗大,是肺也。发者血 之馀,肾气主之。发润如油,火迫肾水至高之分,是水 将绝也。仲景以发润喘大为肺绝,兼其肾而言之,发 在高巅之上,虽属肾,肺为五脏之至高,故言肺绝兼 肾也。大抵肺肾相通,肺既已绝,则肾不言而知其绝 矣。或曰:烦者心为之烦,躁者心为之躁。何烦为肺,躁 为肾也?夫心者,君火也,与邪热相接,上下通热,金以 之而烁,水以之而亏,独存者火尔,故肺肾与心合而 为烦躁焉。此烦虽肺,躁虽肾,其实心火为之也。若有 宿食而烦躁者,栀子大黄汤主之。

中热证,如“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 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 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馀之证相 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 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 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 大作讝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 足者,皆无此证,尤易为分解。若有难决疑似之证,必 当待一二日求医治疗,必不至错误矣。

===
《论栀子豉汤》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

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气 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 而烦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者,栀子甘 草干姜汤。

《朱震亨心法》

[编辑]

《论证治》

[编辑]

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有实热而烦躁者,亦用栀子 仁。有虚热而烦躁者,宜参、芪、麦门冬、白茯苓、竹茹、白 芍药。若脉实数,有实热者,神芎丸。

《明戴思恭证治要诀》

[编辑]

《总论证治》

[编辑]

汗下霍乱吐泻后,因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 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阳,阳气偏胜,故虚热而 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 味人参汤,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泽汤,加以。心经热而 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而睡 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 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 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 攻,攻之必损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膏半 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药选 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

《李梴医学入门》

[编辑]

《总论证治》

[编辑]

虚烦者,七情六欲,以致肾水虚而心火烦躁,或杂病 后馀热未净而烦,或劳役气衰火旺而烦,或阴虚相 火动而烦,有类伤寒初证,外亦发热,但头身不痛,脉 不紧数为异。虽阴虚亦恶寒而不甚,脉亦能数而无 力。大概病后虚羸少气,烦躁欲呕者,竹叶石膏汤;轻 者,小柴胡汤;痰逆恶心者,橘皮竹茹汤。阴证内寒外 热,肢节痛,口不燥而虚者,阴旦汤。服凉药后,脉愈大 而无力,热愈甚而躁渴者,单人参汤,或人参、黄芪煎 汤,下五苓散。劳役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四物 汤加知母、黄蘗。脾胃弱者,三白汤。惊悸痰盛者,温胆 汤。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妇人新产,挟血虚烦者, 四物汤加人参、淡竹叶、麦门冬、甘草。表虚忌汗,里虚 忌下,但宜和平之剂调理。《千金》云:“虚烦不可大攻,热 去则寒起。”若用伤寒汗下重剂而治虚烦,重则津竭 而死,轻则内消盗汗,变为痨瘵。伤寒有未经汗、吐、下 而烦者,胸满膈实烦热;有已经汗、吐、下而烦者,胸满 烦躁懊憹,见各条。 心烦作渴欲呕,身热,睡卧不宁,与发热均属表热,但 烦热无休歇时,发热时发时止。凡烦热未经汗吐下, 邪热传里而作。如未膈实,心中欲吐不吐,郁闷之状 为虚,但当和解,或微汗而已。经云:“病人烦热汗出则 解”是也。若心中骤满而烦者为实,则有吐下之异。《赋》 云:“微烦为阳之相胜。”言当分表里而治之也。又云:烦 极则反发厥者,乃阴所致,言热极则反与阴盛发躁 一同。必以四逆理中汤治之。宜与动悸条参看。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论虚烦》

[编辑]

烦热怔忡,知热在心肺也,故用竹叶、石膏、辰砂镇坠 其热,使下行也。烦而下利,知热在上也,故用栀豉汤 吐之。烦而汗出不解,知表里有邪也,故用表里饮汤。 脉沉口渴,手心热,知热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 温胆、酸枣,治不得眠也。

凡心虚则烦心,肝肾脾虚亦烦心。《经》云:“夏脉者心也。 其不及者,令人烦心。”又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 重烦冤者,是知烦多生于虚也。

《活人》云:“虚烦似伤寒,非伤寒也。”成无己云:“伤寒有虚 烦,有心中烦,有胸中烦。”二说不同,考之于书,成无己 之言,实出仲景,《活人》无据,然往往有非因伤寒而虚 烦者,今故两存之。

虚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 皆虚烦也。

起卧不安睡不稳,谓之烦。宜栀豉汤、竹叶石膏汤。

《陶华六书》

[编辑]

《论伤寒证》

[编辑]

邪热传里,不经发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似同而 异。《经》曰:“病人发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热,但当和解 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异,宜别其证 之虚实,而为剂之轻重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 烦者为虚。虚烦而心中欲呕吐,郁闷之状。

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头不疼身不痛为 异耳。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叔和云:“虚烦有 热不可攻。”

肾伤寒,表里无热,但烦愦,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 脉沉细,四逆汤。

烦为扰乱,而躁为愤怒,躁为先烦而渐至躁也。《伤寒》 烦躁,则有阴阳虚实之别。心热则烦,阳实阴虚;肾热则躁,阴实阳虚。烦则热之轻,躁则热之甚也。有邪在 里而烦躁者,有不烦便作躁闷者,此为阳盛隔阴,欲 于泥水中卧,饮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吐利,四逆汤。烦躁下利,发热 厥逆,烦躁不得眠,恶寒燥挛,脉不出而躁者,皆为不 可治矣。

阴极发躁,或阴毒火邪,投热药反剧者,不可用凉药, 躁甚仍与热剂,用四逆汤辈。

《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辨证》

[编辑]

先贤治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治独烦不躁 者,多属热;唯悸而烦者,为虚寒。治独躁不烦者,多属 寒。唯火邪者为热。盖烦者,心中烦,胸中烦,为内热也; 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 为外热也。内热者,有本之热,故多属热;外热者,多是 无根之火,故属寒也。”

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 不得安静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 焦干黑者死。

《医门法律》
臣喻昌著

[编辑]

《论伤寒证》

[编辑]

凡伤寒家服药后,身热烦躁,发渴冒瞀,脉两手忽伏 而不见,恶寒战栗,此皆阴阳氤氲,正邪相争作汗之 征也。姑宜静以待之,不可因而仓皇,反至错误。 少阴病,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有白通加猪胆 汁。一法: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盖少阴下利,其 人肾脏虚,寒邪盛也。脉微者,与白通汤驱寒助阳,斯 利止脉健矣。服之利不止,转至无脉,呕烦有加,此因 以热药治寒,寒甚而格药不入,徒增其逆乱之势也。 加猪胆汁为乡导,斯药入而寒不为拒,阳可回、脉可 出矣。然脉必微续乃生,暴出反死。甚哉虚阳之易出 难回也。

“少阳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盖 脉不至,阳已先绝,不烦而躁,孤阴顷刻自尽矣。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用茯苓四逆汤为救 法。误汗则亡阳而表虚,误下则亡阴而里虚,阴阳俱 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用此汤以救之。此一证表里 两虚,制方之妙,又非表里一言可尽。盖烦为心烦,躁 为肾躁。故用干姜、附子。入肾以解躁。茯苓、人参。入心 以解烦也。

下之后,复发汗,脉沉微,身无大热者,用干姜附子汤 为救法。盖以其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 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此证前一条云,下之 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 也。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云内外俱虚。然不出方,以 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此复教 人以深微之蕴,见亡阳一证,较亡阴倍多。然阳用事 于昼者也,热烦躁扰不得眠,见于昼者若此;阴用事 于夜者也,安静不吐不渴,见于夜者若彼。岂附子、人 参,阴阳两平之可施乎?必干姜、附子,偏于辛热,迺足 回其阳以协于偏胜之阴也。

《石室秘录》
臣陈士铎著

[编辑]

《伤寒证治法》

[编辑]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 死。”此仲景原文也。夫伤寒阴证发厥,灸其厥阴之经, 亦不得已之法,原不及汤药之神也。灸厥阴不还,听 其死者,亦仅对贫寒之子而说,以其不能备参药也。 傥以参附汤救之,未有不生者。今传一方,名还厥汤, 用白术四两,附子、干姜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生。凡 见有厥逆等证,即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如响。盖白 术最利腰脐,阴寒之初入,原从脐始,吾利其腰脐,则 肾宫已有生气,况佐之附子、干姜,则无微不达,而邪 又安留乎。况白术健脾开胃,中州安奠,四肢边旁,有 不回阳顷刻者乎。

伤寒发热下利,又加厥逆,中心烦躁而不得卧者,死 证也。身热未退,邪又在中,今既发厥,身虽热而邪将 散矣,宜下利之自止。乃不止而心中转添烦躁不得 卧,此血干而心无以养,阳气将外散也,不死何待?又 将何法以生之?亦惟有补元阳之气而已矣。方用参 术汤:人参、白术各三两,炒枣仁一两,麦冬三钱,水煎 服。此方参、术补气,气足而血自生,血生而烦躁可定。 况又佐之枣仁以安魂,麦冬以益肺,有不奏功如神

者乎。纵不能尽人可救,亦必救十之七八矣
考证

[编辑]

温胆汤千金方下同

[编辑]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宜服之。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陈皮去白,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无生姜,有茯苓一两。

千里流水汤

[编辑]

治虚烦不得眠

麦门冬, 半夏各三两, 茯苓四两, 枣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黄芩, 远志, 萆薢, 人参

生姜各二两, 秫米一斗。

右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 ,取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枣汤

[编辑]

治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

酸枣仁五升, 人参、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茯苓, 知母各三两, 甘草一两半。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栀子汤

[编辑]

治“大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颠倒。懊憹欲死。”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又方

[编辑]

治烦闷不得眠

枸杞根白皮, 生地黄各五两, 麦门冬, 甘草, 前胡各三两, 茯苓, 知母各四两, 人参二两, 粟米 豉各五合

右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茯神散

[编辑]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知母一两 茯神、 《麦门冬》各三十六铢 通草、 升麻各三十铢 《赤石脂》四十二铢 《紫菀》

桂心各十八铢, 大枣二十枚 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华》水二升半,煮取七合,时动裹子。为一服,日再。

人参竹叶汤三因方下同

[编辑]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人参 炙甘草各二两, 制半夏二两半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 淡竹叶一握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熟去滓,空心服。《济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麦。

陈皮汤

[编辑]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食反呕逆,谷不得入。”

橘皮去白,一两半 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炙 竹茹各五钱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远志汤

[编辑]

治“心虚烦热。夜卧不宁。” 及病后虚烦。

“远志、黑豆、甘草同煎” 黄芪 当归酒洗 麦冬 枣仁炒 石斛各一钱半 人参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烦甚者。加竹叶、知母。

小草汤济生方

[编辑]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芪 当归酒浸 麦门冬 酸枣仁炒 石斛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服,不拘时。

地仙散

[编辑]

治大病后烦热不安,一切虚烦热。

地骨皮二两 防风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锉散煎同上

分气饮

[编辑]

治“脾胃虚弱,血气不和,烦热躁扰,胸膈不利,或痰气喘嗽,饮食少思。”

陈皮 茯苓 半夏姜汁炒黄色 桔梗炒

大腹皮 紫苏梗 枳壳麸炒 白术土炒。

山栀炒,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竹叶汤

[编辑]

治“伤寒大病后。” 及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小麦炒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竹皮大丸

[编辑]

治证同上

生竹茹、 石膏各五钱, 甘草一两七钱半。

白薇、 桂枝各二钱半。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二钱半。

人参当归散

[编辑]

治证同上

生地黄, 人参, 当归, 肉桂, 麦门冬各一两, 白芍药二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先以粳米一合,淡竹叶十片煎,去米叶,入药并枣三枚,煎温服。血热甚者,加生地黄。

霹雳煎

[编辑]

治“阴盛格阳,身冷脉沉,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炮

右取出用冷灰培之,以半两入真腊茶一大钱,同研匀,更分二服,每用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候温冷服,须烦躁止得睡,汗出瘥。若为末,蜜水调服,名《霹雳煎》。

小青龙加石膏汤仲景下同

[编辑]

治肺胀。欬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石膏二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莘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四合。”

枝桂加黄芪汤

[编辑]

治黄汗。剧者不能食。身体重。烦躁。小便不利。

桂枝去皮 生姜 白芍药各三两 甘草

黄芪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酸枣汤

[编辑]

治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知母 茯苓 芎䓖各二两

甘草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按本方,深师有生姜二两。

乌梅丸

[编辑]

治病者,静而复时烦,此属蛔厥。

乌梅三百个 细莘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蘗各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川椒去汗,各四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臭等食。

三物黄芩汤

[编辑]

治烦躁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桂枝汤

[编辑]

治伤风烦躁。手足不冷者。

桂枝 芍药各三钱, 甘草二两,炙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歠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四逆汤

[编辑]

治“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炮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干姜” 加一两半。

人参散河间下同

[编辑]

治身热黄瘦烦渴

石膏, 甘草各一两, 滑石四两, 《寒水石》二两, 人参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早晚食后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丸。”

白术黄芪散

[编辑]

治五心烦躁。自汗。四肢痿劣。饮食减少。肌瘦昏昧。

白术 黄芪 当归 黄芩去皮 芍药各半两 石膏 甘草各二两 茯苓 寒水石各一两 官桂一分 人参 川芎各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前一日三服。

新添三黄丸

[编辑]

治五劳七伤。流湿润燥。消渴烦热甚者。

大黄、 黄芩、 黄连各等分。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日三服,妙。

栀子厚朴汤

[编辑]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坐卧不安者。”

大栀子七个, 枳实二钱, 厚朴半两。

右锉如麻豆大,以水一盏半煮,绞汁半盏,温服。

天水散

[编辑]

治烦热不得眠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加牛黄另为细末,每用五钱,冷水调服。

火郁汤

[编辑]

治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经》云:“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药各一两, 防风、 甘草各五钱。

右㕮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柤稍热,不拘时候。

三黄泻心汤活人下同

[编辑]

治“伤寒” 阳证,烦躁发热,胸中烦满。

大黄、 黄连各二两, 黄芩一两

右锉,每服一两,百沸汤二大盏,热渍之,停一时久,绞去柤,分二服。

人参三白汤

[编辑]

治伤寒阴证烦躁

白术、 芍药、 茯苓、 竹茹各一两, 人参二两

右锉,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柤温服。

妙香丸纲目

[编辑]

《丹溪》云:“疏决肠胃,制伏木火药也。故治痰水作烦,神效。”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膜,炒研 辰砂飞研,五两 牛黄 龙脑 腻粉 麝香各一两 金箔九十片

右研匀,炼黄蜡六两,入好蜜三分,同炼令匀为丸,每两作三十丸。如要此药速行,针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时服,效更速。小儿丸如菉豆大。

酸枣仁汤深师

[编辑]

治虚烦不眠

枣仁二升 蝭母 干姜 茯苓 芎䓖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右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减三升,乃同煮取三升,分服。

单方

[编辑]

膈上烦热多渴,利九窍。滑石二两捣,水三大盏,煎二 盏,去滓,入粳米煮粥食。圣惠

阴证伤寒,极冷厥逆,烦躁,腹痛,无脉,危甚者:舶上硫 黄为末,艾汤服三钱,就得睡,汗出愈。本事方

胸膈烦闷:白术末,水服方寸匕。千金

五心烦热:胡黄连末,米饮服一钱。易简方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时珍

伤寒烦渴,心神躁热:用秦艽一两,牛乳一大盏,煎六 分,分作二服。圣惠

骨蒸烦热:青蒿一握,猪胆汁一枚,杏仁四十个去皮 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盏,煎五分,空心温服。十便良方 热攻心烦恍惚。以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二服。 心镜

《攀倒甑》,解利风热,烦渴狂躁,捣汁服,甚效。苏颂 阴毒伤寒,烦躁迷闷急者,“用半两重附子一个,生破 作四片,生姜一大块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 六合,温服暖卧。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则以水解散 之类解之,不得与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屡用多效。续传 信方

伤寒烦热欲饮:䒷蒌根三两,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 先以淡竹沥一斗,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半,冷饮汁,然 后服此。外台

心痹心烦内热:茜根煮汁服。伤寒类要

老人烦渴: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 合,渴即饮之。

烦闷不眠。大枣十四枚。葱白七茎。水三升。煮一升。顿 服。千金

除烦止渴:生葡萄捣滤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 许同收,点汤饮甚良。居家必用

时气烦渴:生藕汁一盏,生蜜一合,和匀细服。圣惠 蛏肉煮食之,去胸中邪热烦闷,饭后食之。嘉祐 白鸭肉和葱豉煮汁饮之,去卒然烦热。孟诜

鍼灸

[编辑]

《灵枢经》曰:“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 鍼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 也。”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 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千金方》曰:“尺泽、少泽,主短气胁痛心烦。”

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呻,心下悸悲恐。” 内关主“凡心中实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 动,失智。”

尺泽,主心痛彭彭然,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 大锺、太谿,主烦,心满呕。

紫宫、玉堂、太谿,主欬逆上气心烦。

侠白,主欬,干呕烦满。

完骨,主风头耳后痛,烦心。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腕骨,主烦满惊。

医案

[编辑]

《儒门事亲》曰:高烁巡检之子,八岁病热,医者皆为伤 冷治之,以热药攻矣。欲饮水,水禁而不与,内水涸竭, 烦躁转生,前后皆闭,口鼻俱干,寒热往来,欬嗽时作, 遍身无汗。又欲灸之,适遇戴人。戴人责其母曰:“重裀 厚被,煖炕红炉,儿已不胜其热矣,尚可灸乎?”其母谢 以不明。戴人令先服人参柴胡饮子,连进数服,下烂 “鱼肠之类,臭气异常。渴欲饮水,听其所欲,冰雪凉水 连进数杯,节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热方去。又与牛黄 通膈丸,复下十馀行,儿方大痊。前后约五十馀行,略 无所困,冰雪水饮至一斛,向若灸之,当何如哉?” 《丹溪心法》曰:“一女子年二十馀岁在室,素强健,六月 间发烦闷,困惫不食,发时欲入井,六脉皆”沉细而弱, 两日后微渴,众以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呕而人 瘦,手心极热,喜在阴处,渐成伏脉,时妄语。予急制《局 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许,大便药 已出,病无退减。遂以麝香水洗药,以针穿三窍,次日 以凉水送下,半日许,大便下稠痰数升。是夜得睡,困 顿伏枕,旬日而愈。因记《金匮》云。“昔肥而今瘦者。痰也。” 遂作此药治之。

《薛氏医案》曰:“一儒者脾胃素虚而有痰,或用导痰之 法,痰甚作渴,头运烦热,余谓中气虚弱而变证,用补 中益气汤而愈。后劳役发热头运,此气虚不能上升 也,用前汤加蔓荆子而愈。后又劳神,畏见风寒,四肢 逆冷,口沃痰涎,余以为脾气虚寒之真病,以六君子 加炮姜、肉桂而愈。”

光禄高署丞,脾胃素虚,因饮食劳倦,腹痛胸痞,误用 大黄等药下之,谵语烦躁,头痛喘汗,吐泻频频,时或 昏愦,脉大而无伦次,用六君子加炮姜,四剂而安。但 倦怠少食,口干发热,六脉浮数,欲用泻火之药。余曰: “不时发热,是无火也;脉浮大,是血虚也;脉虚浮,是气 虚也。”因此胃虚,五脏亏损,虚证发见,服补胃之剂,诸 证悉退。

州同韩用之,年四十有六。时“仲夏色欲过度,烦热作 渴,饮水不绝,小便淋沥,大便秘结,唾痰如涌,面目俱 赤,满舌生刺,两唇燥裂,遍身发热,或时如芒刺而无 定处,两足心如烙,以冰折之作痛,脉洪而无伦。此肾 阴虚,阳无所附而发于外,非火也。盖大热而甚,寒之 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丸料一 斤,内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椀,冰冷与饮,半晌已用 大半。睡觉而食温粥一椀,复睡至晚,乃以前药温饮 一椀,乃睡至晓,食热粥二椀,诸证悉退。翌日畏寒足 冷至膝,诸证仍至。或以为伤寒。余曰:非也,大寒而甚,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阳气亦虚矣。急以八味丸一剂, 服之稍缓,四剂诸证复退,大便至十三日不通,以猪 胆导之,诸证复作。急用十全大补汤数剂方应。 一男子鳏居数年,素勤苦劳而吐血发热烦躁,服犀 角地黄汤,气高而喘,前病益盛,更遗精白浊,形体倦 怠,饮食少思,脉洪大,举按有力,服十全大补加麦冬、 五味、山茱、山药而愈。

《寓意草》曰:“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 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 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 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 何认为下证也’?医曰:‘身热目赤,有馀之邪,躁急若此, 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 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 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 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 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 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 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 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 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覆之, 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 热退而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