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9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九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三

  痘疹门十五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未生 初生 避地 总论 避忌方 禁忌

  法 丹溪验轻重法 痘疹辨

  吴崑医方考痘叙 三四日前诸方 五六日间方药 七八日间方药 十日

  以后诸方 妊妇患痘方 痘疮湿烂

  楼英医学纲目痘疮治法 张巽之治痘要法 王氏验斑法 阎氏验证施

  治 伤食宜消导 五脏形证 顺逆轻重辨 不治证七

艺术典第四百九十三卷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三[编辑]

痘疹门十五[编辑]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
[编辑]

《未生》
[编辑]

魏氏曰:“痘者豆也,象其形而名之也。顺其形则顺,逆 其形则逆,以见前人命名之义有在矣。”盖痘之为证, 根于精血之初,而成于淫火之后,男女交媾,无欲不 行,无火不动,欲因火生,火因欲炽,精行血就,何莫非 火之所为。且二五妙合,精血镕洽,而成脏腑皮毛筋 骨之形。夫形既成,而火即已中乎众体,无象无臭,人 可得而测耶?毒中必发,特俟其时耳。俟时而发,必假 气血。有如真金杂铜,须借火之煅炼,斯其铜可出。故 胎毒非气弗领,非血弗载,使气不盛,则何能逐其毒? 血不荣,则何能任其毒,气血运用领载之功不前,又 恶乎能解?以此观彼,岂不明甚矣乎!又若痘有稀稠, 乃受火有浅深之故,而其吉凶生死,亦皆于此焉分, 或遇天行时气击动而发者,何也?天地之沴气,与人 身之遗毒,同一槖籥,相感而动,如“水流湿、火就燥,云 从龙、风从虎”之义。而又人之真气,与客气不容并立 故也。予尝愍其克害生灵,非天之设,非火之罪,诚父 母之过也。明者。之 蔡氏曰:“小儿在母腹中,其母罔知禁忌,或好食辛辣 之物,或恣意淫欲,以此蕴毒流注小儿经络,他日发 为痘疹,职此之由。”

《指掌图》曰:“夫婴儿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 百骸,气血筋脉,其形虽具,肌体未实,骨格未成,阳气 既足,阴血未全,所以不可太饱煖以消其阴,此丹溪 先生之大戒也。然儿在腹中,必籍母气血所养,故母 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 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方广附《丹溪心法》曰:“广按疮疹之源,盖由母妊娠之 时,饮食煎炒炙煿厚味醇酒,儿在腹中浸渍,食母血 秽蕴而成毒,伏于五脏之间,及生之后,或因外感风 寒,内伤生冷,跌扑惊恐,时气流行,触动郁火,发于肌 肤之间。心脏之毒为斑,肺脏之毒为疹,肝脏之毒为 水泡疮,脾脏之毒为脓泡疮。小儿禀厚毒少,气血调” 匀。表里充实。则易发易靥。苟或禀弱毒胜。表里虚。气 血弱。必须医药调治。庶几有生。

拙者曰:“前者之论,犹是古人《胎教》遗意。婴孩之殇,疹痘最厉,父母罹此,孰不痛悼。顾达者委命,愚者尤神,孽自己作,谁则知之?彼笄黛者流,目不辨书,责在人父。父为母诵说,母为儿保练,庶几培根清源之助。余闻妇有身者,别寝处,淡饮食,谨视听,免而男女端正聪慧,坚强健固,微独省胎毒,免痘厉已也。故与其痛悼于后,孰若谨严于初。”

《初生》
[编辑]

蔡氏曰:“儿在母腹,饥则食血,渴则饮血。当其降生,口 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复归命门胞中,僻 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 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荣气不从,逆于内理,恶血乃 发诸疹痘也。”

又曰:“小儿在胎时,每月食血饼一个。临生时或有在 口中食未尽者,当于啼声未出之先,用绵包指入口 拭净,斯免咽入流毒之患。但是仓卒之际,鲜有不咽 入者。访之收生老妪,间有取出血饼。又胎死畜类,常 有血饼。假彼验此,信为不诬。”

《指掌图》曰:“初生未啼之时,口中尚有恶汁,急令拭去, 更用甘草黄连汤、朱砂蜜频与之,以解五脏秽毒,不 惟无惊热之患,抑免痘疹之患。月里常令啼哭,则胎 中所受热毒,从而散之,胎中惊气,得而解之。”

丹溪曰:“小儿初生,未经食乳,急取甘草一寸,火上炙 熟,细切,置地上,出火毒一时许,用水一小盏,熬去二分之一,去滓,用新绵蘸,滴儿口中,令咽尽,须臾吐出 及瘀血,方与乳食,年长智睿无病。”

蔡氏曰:“初生时宜服甘草汤。甘草一寸许,微炙去皮, 用水三蚬壳,煎至一壳,以绵包指,渗药,与儿啖之,随 吐秽液一二口,免将来流毒之害。”芜湖阴氏传方与 蔡微异。阴云:“小儿初生时,预煎甘草汤,以绢裹指,拭 口净,即灌药一匙。淮生地黄五钱,好朱砂三分,当归 身三钱,以绢包指,用清水一锺,文火煎成膏。初生时” 服。开乳后服。则不验矣。

《拙者》曰:“初生未啼,拭去恶汁,未乳先饮以药,此稀痘第一义。顾仓卒之时,谁暇及此,是在为人父者定志预药以备之耳。” 或曰:“男儿堕地,啼声旋出,然亦间有未尽然者,蚤计之可也。”

蔡氏曰:“初浴时,用猪胆一枚入汤,主不生疮疾。一二 朝淡豆豉用一二枚,研极细,抹入儿口,以乳啖之,能 利脐屎,其毒自消。”

又,取儿生脐带脱落,置新“瓦上,用灰火四围烧烟将 尽,瓦盏盖地上,存性,研末,预将透明朱砂细末水飞, 若脐带重五分,朱砂末二分半,以生地黄、当归身煎 浓汁一二蚬壳调和,前两味,抹儿上腭间及母乳头 上,一日之内用尽”,次日大便秽垢,终身无疮疹诸疾, 此十分妙法也。

拙者曰:“儿方堕地,药之,甫脱脐,药之。自庸俗论,似若迂缓。且无病投药,世多忌戒,而不知泄毒稀痘,此其最紧要处。舍此不图,而从事于后药,盖童牛之牿,与豮豕之牙也有间矣。”

《避地》
[编辑]

拙者曰:“痘疮胎中之毒气也。乡邻痘疮盛发,天地之沴气也。天地之沴气,与胎中之毒气相触而成痘,故一儿痘,百儿随之,气为之也。重则俱重,沴气厉也。轻则俱轻,沴气未甚厉也。时证方重而独轻者,胎毒轻也。时证方轻而独重者,胎毒重也。若天行不正,沴气为厉,儿未出痘者,可避之五六里外,气不相触,痘恶” 乎发?吾乡都谏曾前川先生,艰于子息,晚得儿女,恐为痘虐,一遇痘发,东西遁避。今其子女年四十馀,俱未出痘,然业已不复避矣。嗟夫!吉则趋,凶则避,圣人与民同患,水能溺人,没者死焉;虎能咥人,撩者伤焉。彼土处而市居者亡恙也。昧昧者曰:“是数也,不可逃也。” 则坐以待其毙已矣。

《总论》
[编辑]

《仁斋直指》曰:“疮疹之论,秦汉以来,其详可得闻也。粤 自扁鹊仓公作古,以为婴孩汤散,当先和节阴阳,调 治荣卫,方利脏腑,即热气渐解。而董汲、张涣初、虞世、 栖真子诸医,每曰:疮疹证候,初觉,即疏利之,以宣其 毒。又曰已出者,不可疏利,疮出已定,却用利之。”余窃 惑焉。盖尝深索古书之意,见其谆复持重,不直曰利 脏腑,而必以和阴阳、调营卫先之,则知古人所谓利 者,畅达流行之谓,而非勇决峻下者比也。如曰“已患 之后,俗多禁饵,大小便不通,不能调汤药以和脏腑, 遂停败热于其间。”是古人之利大小便,不过调剂以 和之而已。如曰“已出者,可服平和汤药,疗其肝脏,解 其败热,以防热毒攻眼”,是其解热,又曷尝不用平和 之剂乎。然则破诸家似是之非,开后世未明之惑,惟 钱氏《直诀》、朱氏《活人书》,其说为甚正。钱氏疗疮疹证 候,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朱氏曰:“疮 疹已发未发,俱不可攻击,此为大戒。”又曰:“疮疹首尾, 皆不可下,辄用利药,即毒气入里杀人。”以此观之,疮 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疮疹治法,实与伤寒不同。 伤寒所传,从表入里,疮疹所发,从里出表。盖毒根于 里,若下之则内气一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 不胜水,黑陷者有之。毒发于表,若汗之则营卫一虚, 重令洞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有之。”汗 下二说,古人所深戒也。调解之法将何如?曰:活血调 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二者得兼而已。温 如当归、黄芪、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 川芎、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属,则可 以调适矣。”

丹溪曰:“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 能发也。”

小儿凡觉自热,证似伤寒,若未经疮痘,疑似未明,且 先与惺惺散、参苏饮,或人参羌活散。热甚则与升麻 葛根汤、人参败毒散。若一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 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鼻尖冷,呵欠欬嗽,面赤,方 是痘出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樝、大力子,其 疮稀疏而易愈。

凡痘发热未出时,便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顖门上, 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际,须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消毒饮加山樝、 黄芩、酒洗紫草,减食加人参初出之时,色白者,便大补气血,参、术、芪、芎、升麻、葛根、 甘草、木香、丁香,酒洗当归、白芍药。若大便泻,加诃子、 肉豆蔻。

初起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而然故也。出不快者, “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通汤,或 快斑散、丝瓜汤。”

出太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婴童百问》曰:“痘疹证初感未出而发热者,扁鹊油剂 法治之,则出痘疹甚稀,或即消解而疮疹不发者有 之,自然解散而安泰矣。”

蔡氏曰:“初觉发热之时,以黄蘗膏傅于面,白芥菜子 敷于足,干胭脂涂其目,清香油润其脊,此皆思患预 防之法也。已上药俱可用,俗用铜镜照面目者,欲取 凉气以散热血也。又有《抱儿观井》投菉豆七枚者,亦 取其极视以受水气之凉故也。”

蔡氏《疏利论》曰:“痘疮之热,与诸热不同,又须审其势 之轻重。重则发散之,服朱砂散、升麻汤、参苏饮、惺惺 饮之类。轻则疏利之,服紫草散、五苓散之类。首尾俱 不可汗下二说,古人之所深戒也。”

始出之时,壮热无度,其疮隐隐在皮肤腹内,疼痛不 止,此是一团阳火,击搏于内,无由发泄也。用五苓散 导心火,或用四物汤加酒芩、连,其出自易。若本来稀 少,热不壮盛,非惟不可疏利,亦不可发散,不知所谨, 则操戈入室,其祸自生矣。

痘疹始发热之时,若壮盛则用五苓散以疏利之,甚 则用酒芩连以解之,少缓则用升麻汤以发散之。悮! 用其药,不斑烂则虚脱,可不谨哉。

拙者曰:“初热时,痘已萌芽矣,而犹具载方论者,其热尚微,其毒可解,故扁鹊油剂曰,以止痘也。丹溪升麻汤曰:‘欲其疏也,则犹稀痘之旨也。《易》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微处著力,恶乎不吉’’?”

《避忌方》
[编辑]

魏氏曰:“戒烧香烟避秽。痘出之际,有等俗会用杂香 柴烧烟避秽,殊不知烟气满室朦胧,大人难以当之, 小儿焉能受乎?触伤肺气,惹儿咳嗽,反为害也,戒之 戒之!只可以枣微微烧之。盖痘本属于脾土,以其枣 气和脾土也。”

《拙者》曰:“门户不谨,不免寒邪之伤;房事不禁,必受闷乱之毒。为之父母者,固不可以不慎矣。若月经狐臭,设在其母,幼子时刻不可离,将何如哉?必尝加澡雪,每易新衣,不使其气侵肤,庶几可也。烧芸檀等类者,荣卫得香而运行故也。苍术、小枣,又愈于芸檀,只此二味足矣。以胡荽酒喷之,挂于围幕,以除秽气。浸醋” 炭一以辟除外邪,一以接儿不足之气。有以水代醋,恐其气侵人者,殊不知醋亦能运行气血也。近日有用新砖烧红侵水醋者,亦为近理。

《禁忌法》
[编辑]

生人往来秽气相触犯房室醉气冲詈骂呼怒妇人 经水房内炙煿,对梳头对搔痒,感冒风寒、房内大热、 乳食过节,食蜜食红柿扫地。

常和暖,节饮食,调理得宜。勿屠宰,勿饮食歌乐,勿煎 炒炙煿,勿对面荒语,勿烧烟气相触,勿嘻笑,勿僧道 师巫入房内相见行净。此辈罕有存心为念,荤酒色 欲者多,故反被厌耳。戒之戒之!勿用少年妇人入房, 恐苟合者,恐经水者,故不净者也。新砖三块烧热,常 用清水于房门外渍可也。

拙者曰:“公论避忌之方详矣。世知用醋炙炭,焉知接儿不足之气。世知烧枣,焉知以和脾土。此尤是妙解语。馆不辟除,贵人不舍,况儿痘方出,神气外耗,尤为至宝至贵者乎。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丹溪验轻重法》
[编辑]

轻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 红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井出,如蚕种稠密,泻渴灰白色,头温足冷, 身温腹胀。”

《轻变重》,犯房事,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饵凉药; 重变轻,避风寒,常和暖,大便稠。

拙者曰:“证有轻重较然矣。戒之则重者轻,不戒则轻者重。为人父母,不幸儿重亡,可如何奈何?今本轻者重乎,则不戒之过也。戒之哉,戒之哉!”

《痘疹辨》
[编辑]

拙者曰:“疹与痘,二证也,其证异,其治之之方亦异。世之庸医既未之辨,而诸儒著书亦溷焉无别,其为儿贼,何可胜言?如《婴童百问》第九十九问问痳证,《水痘第一百问》问疮疹。夫疹即痳也,在江北名疹,在江南名痳,在南京又名沙子,一病而两问,可乎?且业已问疮疹矣,而论与方,俱治痘证不一,及疹,岂以治痘者” 亦可治疹乎?其谬甚矣。陈文中《疮疹混同立论》,方广驳之曰:“夫痘疹出于脾,其间有热燥者,有寒热者,而斑疹出于心肺,心肺属阳,多”

是风热兼痰而作,陈氏同论,岂不悮哉!《百问》秘书也,文中名医也,而犹若是,他书可知矣。《博爱心鉴》专论痘而未及疹,惜其未备。《仁斋直指》论治痘而名疮疹,惜其未辨。《丹溪心法》斑疹痘疮,各立病目,亦既明晰,顾以痘疮属小儿,而以斑疹属大方,其实小儿出疹者十八九也,惜其未详,余未知医。以意论之,疹小痘大,疹轻痘重。疹宜汗宜表,而痘始终不可汗表;疹宜清宜凉,而痘不可一于清凉,何可比言之哉!近盱眙蔡氏有斑疹水痘大痘一论,详备明著,发千古所未发。余方疑诸书,偶得是论,涣然怡然,因为著《疹痘辨》,而并录其论。

《吴崑医方考》
[编辑]

《痘叙》
[编辑]

小儿壮热,呵欠顿闷,时发惊悸,或吐或泻,手足时冷, 面颊腮赤,嗽嚏者,为痘证也。盖痘出于五脏,由内达 外,是以各显其证。呵欠顿闷,肝之证也;时发惊悸,心 之证也;或吐或泻,手足时冷者,脾之证也;颊赤嗽嚏, 肺之证也。钱氏谓“独有肾脏无证”,此大不然。若腰痛 喜寐,则肾之证也。五脏之证尽显然者,其痘必多,但 显一二证者,其痘必少。魏氏以“痘本于淫火”,其言高 出前古,虽其主方近于执一,然录古人一十四方,则 示人以变通也可知矣。今世之医,率以是短之,使诸 子者并作于九原崑,遇魏氏则北面而师之,遇钱陈 则肩随而已,所以然者,二子之资不及魏也。兹考群 方,则以百家而出入之,初不拘拘于三子矣。

《三四日前诸方》
[编辑]

小儿初间发热壮盛,为风寒,为痘疹,莫能的辩,升麻 葛根汤稳当,宜主用之。夫表热壮盛,此邪实于表也。 《经》曰:“轻可以去实。”故用升麻、葛根以疏表,甘草佐之, 可以和在表之气;芍药佐之,可以和在表之荣。去其 实邪,和其营卫,风寒则解,痘疹则出,诚初间之良剂 也。如至四五日,痘中夹疹者,亦此方主之,疹散只依 “常法治痘。”

“风寒壮热,体重头痛,痰嗽壅盛者,参苏饮主之。”夫风 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痰嗽壅于内,故用 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 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 气不虚,表里无失,斯良剂矣。

天寒腠密,表热壮盛者,麻黄汤主之。夫解表之药有 三品,辛凉、辛温、辛热也。夏月表气易泄,宜用辛凉;春 秋表气平调,宜用辛温。若天寒之时,表气闭密,辛凉 辛温,不能解散,故以麻黄、桂枝之辛热者以主之,亦 各当其可而已。佐以杏仁,利其气也;佐以甘草,和其 气也。

发热之初,未明是痘,形体怯弱者,惺惺散主之。夫人 参、白术、茯苓、甘草,防其虚也。乃细辛、桔梗所以疏其 阳,天花粉、白芍药所以和其阴。

“风热惊搐者,以加味红绵散调抱龙丸。”夫痘之出也, 自内达外,心热则惊,肝热则搐。所以搐者风也,所以 惊者热也。是方也,麻黄、荆芥、薄荷、天麻、全蝎、蝉蜕,所 以消风解热;乃紫草者,所以解毒发痘而活血也。 痘前发惊者,抱龙丸主之。夫明者可以安神,故用琥 珀、珍珠;重者可以去怯,故用辰砂、金箔;气窜可以利 窍,“故用雄黄、沉、檀;木、麝甘温可以固元,故用人参;辛 燥可使开痰,故用南星;寒凉可使清热,故用竺黄; 痘出见点未尽者,羌活透肌汤主之。”夫表气未疏,则 出有不尽,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里气未 利,则出有不速,故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以调 里。当归活表里之血,山樝消表里之滞,血活滞消则 痘之出也易易矣。

“气弱痘出不尽者,透肌散主之。”夫人参、甘草,能益气 而补中;紫草、木通能透肌而起痘;升麻、蝉蜕能退热 而消风。乃芍药者,所以调阴气而和营卫也。

“咽喉肿痛者。甘桔汤主之。”夫甘草之甘,泻实火而补 虚火。桔梗之苦,清喉热而泻气热。

“咽喉肿痛,膈上热盛者,消毒饮主之。”夫牛蒡子疏喉 中风壅之痰,荆芥穗清膈间风壅之热,生甘草缓喉 中风壅之气,乃防风者,散诸风不去之邪也。

痰嗽风热,声哑喉痛者,加味如圣散主之。夫牛蒡子、 麦门冬疗风痰而清肺热,荆芥、防风散风邪而升郁 热,甘草、桔梗、黄芩利咽喉而清气热,犀角、黑参凉心 膈而疗结热,热去则金清,金清则声哑瘥矣。

痘已出未出,热壅不快,并宜服“紫草化毒汤。”夫紫草 活窍,利血化毒;陈皮快膈,消痰利气;升麻消风,发散 疮痍;甘草补虚,和中解热;木通之加,为导热邪由溺 而泄尔。

“痘中夹斑之轻者,前胡化斑散主之。”夫斑之淡红色 者,斑之轻也。治痘中之斑,与伤寒杂证不同。伤寒之 斑,宜主寒凉。痘中之斑,寒之则血凝而痘不起;杂证 之斑,间用温补;痘中之斑,补之则血溢而斑愈盛。此 方用酒红花、当归、赤芍药,所以活斑中之血,前胡、白芷、陈皮、荆芥,所以利表里之气,乃胡荽子、甘草节、酒 郁金皆所以散滞气尔。此其为药,利营调卫,不寒不 热,诚得治痘斑之理也。师云:“斑证之原由初间不能 清热解毒,若能于初间清热解毒,胡然有斑。”

“痘中有赤黑斑,狂言烦躁者,再造丸主之。”夫原是实 热之证,失于清热化毒,则令痘中夹斑,治之失道,则 热益盛而斑赤黑矣。若以手按之血散者可治。是方 也,生玳瑁能解毒而化斑,蜈蚣能从毒而化毒,水蛭 能散瘀而破血,片脑能化气而利窍,麻黄能透肌而 达表,和之以猪尾血,取其动而不滞尔。 里热壅盛者,“黄连解毒汤主之。”夫无热固不化毒,热 壅则毒亦不化,故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肝之火, 黄蘗泻肾火,栀子泻上下之火。无他证而惟热壅,故 用药亦精专焉。

里热渴甚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夫石膏清胃热,胃清 则不渴。人参、知母、甘草、桔梗,化气而生津液,液生则 渴自止。

“里热小便黄赤。神气不清者。辰砂益元散主之。”夫滑 石清利六腑。甘草解热调中。辰砂安神去怯。

“小便黄赤,口干烦渴者,加味导赤散主之。夫内热故 用生地黄,小便黄赤,故导以木通、竹叶、灯心;口干烦 渴,故润以人参、麦冬、甘草,乃气化而津液自生也。 小便秘涩者,七正散主之。”夫治痘而必欲利小便者, 水循其道,而后地平天成故也。是方也,车前能滑窍, 赤茯苓能渗热,木通能通滞,山栀能泻火,甘草梢能 通茎,《扁蓄》能利水,胆草能利热。七物者,导其热邪,正 其中气,故曰“七正。”

实热内壅,腹胀秘结,痘不能出者,四顺清凉饮主之。 夫痘以热而出,固不能以无热。若实热内壅,腹胀便 秘,则三焦之气不化,而痘不能出。故用大黄通其滞, 当归活其血,芍药养其阴,甘草调其胃,通利之后,表 里气血皆承顺矣,故曰“四顺。”

形质虚弱,而大便秘结,不堪下者,用蜜熬滴水成珠, 撚作枣子状,鸡翎为心,少粘皂角末,纳入谷道中,病 人以手急抱,即出之,便随通矣。此以正气怯弱,不堪 攻下故尔。

《五六日间方药》
[编辑]

“痘中气血凝滞者,活血散主之。”夫气贵利而不贵滞, 血贵活而不贵凝。木香、川芎调其气滞,芍药、归尾、紫 草、红花、血竭理其血凝。

痘证血热枯涩者,退火回生散主之。夫火炎则水干, 是故枯涩,用滑石、辰砂导去其热,此灶底抽薪之意。 入冰片者,欲其速达而无壅滞也。

“诸见血、失血,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心主血,生 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 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火;热能行血,生犀角所 以解诸经之热。

痘而水泡者,“白术茯苓泽泻汤主之。”夫中有实热,膈 有停水,湿热外行,初则痘色晶亮,顷则痘皆水泡矣。 此乃“水不能润下,灶底燃薪,釜中发泡”之义。是方也, 白术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 决防;泽泻咸而润,能润下而利水。水利湿而消泡自 瘥矣。

中气虚弱,痘不起胀者,补中益气汤主之。《难经》曰:“气 主呴之。”故气者嘘长万物者也。痘不起胀,气之弱也 可知矣。故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以补气,用柴胡、升 麻以升阳,有当归可以活其荣,陈皮可以利其气。 气虚陷顶者,保元汤主之。夫气者,长养万物者也,气 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故痘疮陷顶者,责之气虚也。 魏桂。《自论》云:“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芪 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 命之颠危。”

痘根淡血弱者,四物汤主之。夫痘至五六日,气尊血 附之时,痘根淡者为血弱,故用当归活血,川芎行血, 熟地补血,芍药敛血。

“血热壅滞者,用当归活血汤活血凉血。”夫色紫为血 热,色枯为血滞。热者凉之,枯者泽之,调血之道也。是 方也,生地黄,凉血之品也;当归、川芎、赤芍药、红花、紫 草,活血之品也。凉者性寒,活者质润,气利而已。 表虚里实,气血皆弱者,内托散主之。夫在表者,痘顶 灰陷为气虚,痘根色淡为血虚。若息重气粗,则为里 实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血虚故用当归、芍药、川 芎。然防风、白芷、肉桂,能引诸药自内而托之于外,木 香、桔梗、厚朴能调壅实以归于和。”又加减法,红紫黑 陷,属热毒者,去桂加紫草、红花、黄芩。淡白灰陷,属虚 寒者,加丁香温里,肉桂温表。当贯脓而不贯脓者,倍 参、芪、当归,糯米煎熟,入人乳、好酒。 气体虚“弱,痘证虽顺,八珍汤主之。”夫医贵未然之防, 痘证虽顺,若气体虚弱,不补恐有后失,故用人参、白 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以养血。 五日六日间黑陷者,独圣散主之。夫黑陷,危证也。黑者,秽恶触之而变其色也;陷者,正气下陷不能起胀 也。穿山甲、麝香,膻腥秽恶之属也,何以用之?盖痘之 为物。外触秽恶则向里而陷。内触秽恶。则向外而凸。 原其血气虚怯。故令如此。《人牙散》亦是此意。

“有痘疔痘母者,用针挑破,以此挑疔散少许著之。”夫 痘疔之色有二,紫疔、白疔也。痘疔之见有三,“先疔见 在面,次疔见在腹,后疔见在足也。”是方也,紫草解毒 利窍,雄黄解毒利气,巴豆化毒拔疔,乃挑疔之捷剂 也。所谓痘母者,初出之时,遍身光润,稀少绽凸,其间 有一二颗起发胀大,如八九日痘者,名曰痘母,急以 此药挑破著之,否则诸痘日渐隐没,以至于无皮肤 之外,仅存渣滓,身冷自汗,吐泻烦躁而死矣。

《七八日间方药》
[编辑]

“七八日间,痘色枯淡,不起无浆者,内解散主之。”夫痘 至七八日,灌脓起胀之时也。若根窠色淡者,责其血 弱;不起无浆者,责其气虚,故用人参、黄芪、甘草大补 其气,又用当归、川芎、白芍大补其血。穿山甲、皂角刺、 金银花长于化毒,干姜、木香、山樝长于化滞, 补虚托里,托里散通用。夫人参、黄芪、甘草,补气药也, 佐之以“山樝、木香,则气不滞。当归、川芎、芍药,补血药 也,佐之以肉桂,则血不滞。桔梗、连𧄍流气清热;陈皮、 贝母利气开痰。”

“七八日间大泻者,豆蔻丸主之。”夫痘至七八日,灌脓 起胀之时也。若大泻而虚其中,则痘必陷下而不可 为矣。然有湿而泻,有滑而泻,有积而泻。湿而泻者宜 燥之,枯矾、石脂是也;滑而泻者宜涩之,龙骨、诃子是 也;积而泻者宜消之,砂仁、豆蔻是也。乃木香者,调其 滞气,和其腹中而已。

肠胃热泻者,黄芩芍药汤主之。夫粪色黄褐为热泻, 条芩可以清之,芍药可以寒之。升麻可以举之,甘草 可以调之。

胃中虚寒。或又误服凉药。泻而手足厥冷者。附子理 中汤主之。夫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 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

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砂仁益黄散主之。仲景云:“邪 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 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痘出不光泽,不起胀,根窠不红,表虚痒塌者,十二味 异功散主之。夫中气有馀,气血充满,则痘火泽起发, 根窠红活,表无痒塌之患;中气不足,则表亦虚,而诸 证作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当归,所以补胃;附子、 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温胃;半夏、木香、陈皮、厚朴,所以 调胃。胃,阳明也。陈氏云:“阳明主肌肉,胃气充足,则肌 肉温煖,自然光泽起胀,而无痒塌之患,亦《见道》”之论 也。里虚泄泻而渴者,十一味木香散主之。夫胃虚而 寒,则生泄泻,泻失津液,则令人渴。是方也,人参、甘草, 所以补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温胃;腹皮、青皮、半夏、 前胡、赤苓,所以调胃;乃诃子者,所以止泻而生津也。 此亦以胃气为主。盖胃不虚寒,则泻自止,津液自生, 而渴自除矣。陈文中云:“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 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晃白色,渴者寒战,渴 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 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耳,宜木香散 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崐谓:痘色灰白,手足寒, 大便溏,小便利,如是渴者虚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红 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热也。非此方所宜。慎勿 与之。

“痘色灰白不起者,二神散主之。”夫气血原实,或以饮 食凉剂,寒其中气,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温 中,而不必参、芪等也。 痘陷黑色,危困恶候,救生散即无比散主之。夫痘之 为物,外感秽气则陷而入,内食秽物,则凸而出,故猪 血、牛黄、麝香,原皆秽物,可以起痘,乃马牙硝者,所以 攻结毒,朱砂、腻粉者,所以攻结“热,冰片则神于行滞 而已。”是方也,为热毒倒入脏腑,不得已而用之,以少 卧时许,取下恶物如鱼脑为吉,然非平剂也。

痘已出而复隐,其势甚危者,南金散主之。夫小儿气 体怯弱,外感不正之气,则痘已出而复隐。荷叶芬香 可以却秽,得《震卦》“仰盂”之象,可以升其生生之气,而 长养痘疮。佐以白僵蚕,一以取其就毒化毒,一以取 其疏利风痰尔。

痘出陷顶,浆滞不行,或为风寒久克者,用“水杨柳枝 叶五升,水一大釜煎汤,先将三分之一,置于盆内,以 手试之,勿使甚热,亦勿使过冷,先服宜用汤药,然后 入汤浴洗,渐渐添易,不可太冷,浴洗许久,乃以油纸 捻燃灯照之,累累然有起势,陷处晕晕有丝,此浆隐 也,浆必满足,如不满,又浴如前。若体弱者,只浴洗头 面手足可也。”桂云:“此犹黄锺以动,而冻蛰启户,东 风一吹,而坚冰解腹,始虽二物,竟则同一春也。水杨 柳,春夏用叶,秋冬用根。”

===
《十日以后诸方》
===痘证十日以上,血气虚弱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夫参、

芪、苓、术、甘草,大补气也,芎、归、芍、地、肉桂,大补血也,气 血平补,故曰“十全。”

痘浆已满,血滞疼痛不可忍者,止痛活血散主之。凡 诸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痒者宜补,痛者宜泻。此痛 为血实而滞,故用芍药以平血,酒调以行滞。

血滞腰痛者,如神散主之。夫当归活血,官桂散血,元 胡理血,血行而利,腰痛自除。

痘中有疔者,《四圣》挑疔散主之。凡痘中有独黑独白, 独陷下独疼痛者,名曰痘疔,须以针挑破,令人吸尽 恶血,以此药傅之,失治则馀痘皆陷矣。珍珠能出毒 止痛,二灰能烂毒化血,胭脂能利血拔毒,冰片能利 窍行滞。

痘证黑陷者,人牙散主之。夫痘之为物,外感秽气则 陷入,内食秽物则凸出,牙灰、麝香,亦秽物耳,故用之 以起陷下之痘。钱氏云:“变黑归肾而用骨。”馀以治之, 非通论也。

“表有风热而痘色滞者,蝉蜕散主之。”夫蝉蜕、白芷消 风热于表,地骨皮退风热于里。

“痘后蕴热者,大连𧄍饮主之。”夫痘焦之后,蕴热不去, 则生痘毒。是方也,防风、柴胡、蝉蜕解热于表;表有热 者,自皮毛汗孔而泄;荆芥、牛蒡解热于上;头目咽喉 有热者,从口鼻而泄;滑石、木通、栀子、车前解热于里; 里有热者,导之从小便而泄;连、𧄍去诸经之客热,黄 芩去诸经之游火。乃甘草者,所以解热于气;而芍药、 当归,所以调热于血也。

痘后肿毒,十三味败毒散主之。夫实证补之则生痈 毒。是方也,防风、白芷解表而泄其热;乳香、没药散血 而消其毒;穿山甲、皂角刺能引诸药至有毒之处;金 银花、赤芍药能解热毒于瘀壅之中。痰中诸热,贝母、 天花粉可除;气血不调,甘草、陈皮、当归可疗。

痘后“肝经蕴热目痛者,泻肝散主之。”夫目者肝之窍, 肝木脏也,喜散而恶郁,故散之则条达,郁之则热痛。 此方用防风、蒺蔾、荆芥、木贼、蔓荆、菊花,虽所以清肝 经之风热,而实所以散之使其条达也。和肝部之血, 有当归、芍药;和肝部之气,有川芎、甘草,复有黄连,泻 心火也。实则泻其子,以故用之。

痘后目痛,红丝翳膜者,复明散主之。盖日月中天光 明者也,一为云物蔽之,明则晦矣。风行天上,则蔽障 去而日月复明。此方用防风、荆芥、柴胡、白芷、蔓荆子 诸风药以治目翳,亦是道也。复用当归、川芎、芍药、地 黄养血之品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是故用之。 牙疳肿痛者,清胃汤主之。夫牙疳责胃热,肿贵血热, 痛责“心热。”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 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

痘后牙疳,犀角黄连汤主之。夫诸痛疡疮痒,皆属心 火,故用黄连泻心,生犀凉心。乃乌梅者,取其味酸,可 以收敛虚邪;而木香者,取其辛香,可以辑和荣气。 患牙疳𧏾蚀,用走马牙疳《傅药方》掺之。夫黄连之苦, 能坚厚肌肉;雄矾之悍,能杀𧏾虫;冰片之辛,能利肌 腠。

《妊妇患痘方》
[编辑]

“孕妇出痘,罩胎散”主之。夫以孕妇而痘,则血气大虚 矣,故用当归、川芎、芍药、阿胶以养血,又用人参、白术、 茯苓、甘草以补气。乃黄芩、砂仁、紫草、桔梗,所以安胎 解毒,柴胡、干葛、防风、荆芥、白芷所以利表疏邪。养血 补气,则安其内,解毒疏邪,则利其外。安内利外,治道 毕矣。

“妊妇出痘胎痛者,安胎独圣散主之。”夫胎痛者,热而 气滞之故也。缩砂辛温利而不滞,故可以利气,可以 安胎。

孕娠出痘,安胎饮互用。夫气血虚则胎不安,气血热 则胎不安,气血滞则胎不安。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所以养血。黄芩所以 清热。砂仁、香附、紫苏、陈皮、大腹皮,所以行滞。

《痘疮湿烂》
[编辑]

痘疮湿烂,或以败草灰傅之,或以蚕茧灰入枯矾少 许傅之,或以墙上白螺蛳壳烧灰傅之,或以蛤粉傅 之。四法皆是湿者燥之之意。

《楼英医学纲目》
[编辑]

《痘疮治法》
[编辑]

小儿斑疹初发,未能辨认间,但求所出之由,因内因 外及不因外内,随其所伤,如法服饵,防其变故,抑其 盛气,比之他证尤不可缓。或发或泻,或解其肌,或化 其毒,求其所起之由,凉血清肺,调其脏腑,平其饮食, 谨其禁忌,严其养摄,适其寒温,将理有法,俾尽其道, 使出无不快之经,成无不痂之溃,既愈之后,不致游 毒,流汗虚腠,目疾瞙翳,疮疖痈瘤,喉闭嗌肿,潮热汗 泄,此治斑之大略也。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 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主之一发出,便密如针头,形势重者,合轻其表而凉其内, 连𧄍升麻汤主之。 若斑已发,密重微喘饮水者,有热证,用去风药微下 之。

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不在里。当微发。升麻 葛根汤。

若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是热在内。煎大 黄汤下“宣风散。”

若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不可下。

若斑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当以八正散利之。 若已发后,有馀毒未散,复有身热疮肿之类,当茶粉 下解毒丸。

凡疮疹已出后,有声音者,乃形病而气不病也。 疮疹未出先声音不出者,乃形不病而气病也。 若疮疹出而声音不出者,是形气俱病也,当清其肺 气,宜八风汤并凉膈散去硝黄亦可。

《张巽之治痘要法》
[编辑]

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 为表里俱虚,全用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 用。若止里虚,减官桂。若止表虚,减肉豆蔻,不减官桂、 丁香。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靥者为里实,当用《钱氏》 及丹溪下法。若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 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用表药,则溃烂不结 痂。凡痘但见斑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其表里俱虚也。

《王氏验斑法》
[编辑]

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时看之,状如 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疹不能辨者, 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汗,五日已外 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

《阎氏验证施治》
[编辑]

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 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盖此 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 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海藏》云:“宜以药下之者,当察其所伤何物,生硬寒热不等,不可遽以巴豆之类大毒之药下之。升麻葛根汤,太阴阳明也;惺惺散,治风热咽不利,脾不和,少阳渴,小便不利也;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胸胁微痛,少阳也。然欲知其经,当以脉别之。”

小儿耳冷尻冷,手足乍煖乍凉,面赤,时嗽时嚏,惊悸, 此疮疹欲发候也。未能辨认间,服升麻汤、消毒散,已 发未发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黄蘗膏。暑月烦躁,食后 与白虎汤、玉露散。热盛与紫雪。咽喉或生疮,与甘桔 汤、甘露散。馀依前说。大人小儿同治法,惟大小不同 耳。

《海藏》云:“消毒散,太阳药也。白虎汤,治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阳明药也。甘露散,肺肾药也。甘桔汤,少阳药也。紫雪、天、麦门冬、黄芩、生地为血剂。玉露散,肺肾药也;石膏、寒水石为气剂。已上五方,皆泻时暑之药。”

《伤食宜消导》
[编辑]

“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乃内伤饮食。宜枳术丸。” “伤冷饮食,神应丸。”

《五脏形证》
[编辑]

“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秽血,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 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心主血,脾为裹 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而 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如脓,其色白而大;心为斑,主 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其色赤黄而小。”涕 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荣于内,所出不多,故斑 疹皆小。又病水疱脓疱者。涕泪俱少。以液从疮出故 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

右“水泡” 者,俗谓之“水痘” 也。脓疱者,俗谓之“痘子” 也。斑者,俗谓之“痱子” 也。疹者,俗谓之“麻子” 也。痘之形状最大,水痘次之,斑痱又次之,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也。

《顺逆轻重辨》
[编辑]

更看时月重轻。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 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 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 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

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 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 先发脓疱,后发水疱,多者顺,少者逆。 先发水疱,后发斑子,多者逆,少者顺。 先发疹子,后发斑子者顺。

先发脓疱。后发斑子者逆。

海藏云:“此一句足以知杂出者,诸脏相合而不齐也,用药亦难矣。前断云:五色各随五脏,亦有二色相合,或有三色,即无定也。” 此与前后脓水斑疹大小不同,先后逆顺大意相若。

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痘

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 里白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如针 孔者,热剧也;“青干黑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 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

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寒,必归肾,变 黑难治。

《海藏》云:“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针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痘疮初出:用鼠粘子为末,水调傅顖门并无,患眼亦 妙。

疹痘则发于脾,宜陈氏人参清膈散。疹者皮肤隐隐 如麻,名曰“麻子。”

水疱者,多因伤寒热毒而发,宜“升麻散”及“羌活散。”

《不治证七》
[编辑]

一、齿痘黑陷,喉中涎喘,因先受风冷,血气虚弱,即 变此证。

三、憎寒困倦,痘子缩伏

三、疮作坑,内无脓血,或黑色疱,或疮迹作黑色。 四,痘痈壅肿,痘毒变疳,口臭龈烂、牙落。

五、声哑气噎,或咽药腹中鸣。

六、痘初出而半在皮肤,带紫黑色不出者。

七、误于疏转气哑者。

凡出前后心密,及两手心、两足心密者,皆不可治。 疹痘发未透,宜四君子汤加黄芪、紫草,糯米煎。凡医 百病,不可损胃气,故用四君子及糯米等助其胃气。 出阎孝忠《续钱氏方》中。

四物汤治痘疹出不快,不甚红活,不起根窠,缘血虚 故也。此药能活血调顺,痘疾无如此方。自古及今,用 之如宝,只加甘草服之。

太阳出不快,身之后也。荆芥甘草防已汤。

阳明出不快。身之前也。升麻加紫草汤。《圣惠方》。升麻 葛根加紫草。

“少阳出不快。身之侧也。连𧄍防风汤。”即连𧄍饮。 “四肢出不快。防风芍药甘草汤。”

“痘疹烦不得眠者,甘桔加栀子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