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49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四百九十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四百九十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五

  痘疹门十七

  王肯堂证治准绳痘疮㴑源 袁氏痘前治法 运气 辨疑似 验热时

  候 用药验是否 验证施治 五脏见证 痘家有八门五枢三关两煞五轴之分 袁氏

  阅痘重门栏辅轴四字 脉候 虚实 虚证调护论 虚证补气不补血 虚证坏势必至

  辨 虚证变实 虚证似实 实证似虚 热证变虚 壅热变虚 壅热用异功辩 阴阳

   轻重 轻痘歌 重痘歌 顺逆 形色 始终 日数 禁忌 痘触变焦紫治法 痘

  触变灰白治法 月经触变治法 麝气触痒治法 尸厌触变治法 客忤触变治法 兽

  惊痘缩治法 乌龙散方 汗下

艺术典第四百九十五卷

医部汇考四百七十五

[编辑]

痘疹门十七

[编辑]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痘疹㴑源》

[编辑]

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腹中秽液,入 儿五脏。食至十月,即秽液满胃。至生时,儿口中犹有 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汞粉下其 脐粪之秽,此亦母之不洁馀气入儿脏中,本先因微 寒,又遇风寒邪气相搏,而成痘疹也。未出欲作之时, 热动五脏,则五脏之证先见。初欲病时,先呵欠、烦闷、 “惊悸,乍凉乍热,手足冷,面腮颊赤燥,咳嗽喷嚏”,此五 脏证俱见也。呵欠烦闷者,肝也;时发惊悸者,心也;乍 凉乍热、手足冷者,脾也;面赤腮颊赤,咳嗽喷嚏者,肺 也。惟肾无候,以在腑下,不能食秽故也。凡疮疹乃五 脏毒,若出归一证,肝水疱,肺脓疱,心为斑,脾为疹。肾 虽无证,其候恶者,疮变倒靥而黑陷,则归肾也。此由 不慎风冷。而不能食。内虚所致也。

痘疹之发,显是天行时气,廛市村落,互相传染,轻则 俱轻,重则俱重,虽有异于众者,十之一二而已,岂可 概谓胎毒哉。然疫疠终身不染者,比比皆是,而痘疹 无一人得免,疫疠一染之后,不能保其不再染,而痘 疮一发不再发,则胎毒之说,又何可尽废乎。至谓淫 火秽血,古亦有之,而何独无痘疹之患,欲以破胎毒 之说,则又不然。天下之无而忽有者多矣。草有名虞 美人者,虞美人,项王宠姬也。为项王死,世哀之,为之 歌,对草倚声凄恸,而草辄摇,草无情识也。方其未有 楚,则宠姬亦无,况有草耶。一切众生,自妄颠倒而成 三界如之又何疑乎痘疹

《袁氏痘前治法》

[编辑]

“凡欲治痘,须在未发之先,预识其证,而分别用药,重 者可轻,轻者必愈。但未痘而愈,则医者无功,故多不 肯尽心,及其既发,又无及矣。仁者须以救生保婴为 心,宁我无功,不可使婴儿失命。”备陈十八证治法于 后。

孩儿未痘之先,感冒风邪,身中火烙,头痛自汗,咳嗽 不已,伤寒未愈而痘随出焉。痘家谓之“猿猴跳锁。”伤 寒之后,元气嚣漓,须滋阴补血,解热疏风,有滋阴三 宝散可服。

有饮食不能撙节,暑湿不能护养,肚腹伤坏,泄泻频 仍,饮食懒进,肢体羸瘦,愈未几而痘随出焉,痘家谓 之“观音拂座”,此与先泄而出痘者不同。平居无恙,忽 泄而痘出,此则毒随泄减,其痘反美。今久泄初愈而 痘出,则脾虚元气弱,如单服补药,恐来虚胀,若冷药 则毫厘不可用,只宜调脾,如四制、白术之类可也。 患疟之后,寒热消烁,肌肉渐瘦,或乍愈而痘出,或带 疟而患痘,名为“马驰剑道。”多有湿热酿成此祸。草果、 常山断不可用,即柴胡亦是劫药,须参、苓、白术,微加 消食祛热之药,如八珍膏、卫元汤可用也。

小儿才五六岁,元体薄劣,身发火热,干渴,患嗽,疹出 未几而痘随出焉,此太阴脾经证也,痘家谓之“一苇 航海”,此与寻常先疹后痘者不同。凡先痘后疹者,谓 之逆,先疹后痘者谓之顺。此则身弱发热,原患嗽渴, 又病疹初愈而痘随后出,其势颇危,须补阴清肺培 脾,黄芪毫厘难犯,内托至奇汤可用也。 小儿平时患疳积,肚大有青筋,四肢羸瘦,变为丁奚, 倏然痘发,此谓之“三仙入洞。”治之且莫消疳积,厚朴 槟榔柴连冷药及抱龙丸之类,皆不可用,宜服益黄 散,滴滴金可也。

小儿风寒腠理,时发火热,自头连身遍启,丹瘤愈,未 几而痘随形焉。痘家谓之“倒挂银瓶”,多发肝心二经 痘,忌用三黄,宜犀角地黄汤、紫草散可也。

小儿未痘之前,火烙脸赤,眼睛直竖,手足撒搐,口燥 讝语,惊厥屡次,不数日而痘随形焉。痘家谓之“霜桥 印迹”,此与寻常惊后出痘者不同。凡先惊后痘,痘出 惊止,决系心经之痘,多是吉征。此则惊甚体虚,或见 痘而惊不止,朱砂、金石毫不可用,宜茯神汤可也。 小儿未痘之前,身热自汗,口中咯血,或鼻衄,或溺血, 不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藕池踏水”,心官失守,致血 妄行,宜清心按火,不可妄用寒凉之剂,野仙独圣散 可用也。

小儿未痘之先,身发火热,饮食懒飧,肚腹膨胀,眼胞 浮肿,睡卧不安,不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石鼓无鸣。” 宜理脾补气,参苓白术散加减用之可也。

小儿身发火热,自汗不止,眼睛昏花,呵欠啼叫,未愈 而痘随见焉,谓之“赤泽栽莲。”宜敛汗补肝,宜黄芪熬 人乳频频服之,并固真汤可用也。

小儿平时父母不能护从,恣其出入跌磕,伤损头面 肢体,未愈而痘随出焉,谓之“破瓮澄浆”,宜补血扶脾, 笼金汤可用也。

儿辈胸膈饱胀,饮食厌恶,身发火热,呕吐频频,未愈 而痘随发焉,医家谓之“逐鹿亡羊”,此与寻常先吐后 出痘者不同。大凡因发痘而吐,毒随吐减,出痘必轻。 今则先因胃气有伤,腹胀恶食,吐又频频不止,则危 迫之象矣。须要调理脾胃,如紫霞黄露饮可用也。 小儿面色萎黄,时作潮热,眼胞浮肿,肚腹绞痛,未愈 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推车陷雪。”此因脾胃有伤。渐 成疳积。祛虫逐积之药。俱不可用。惟调理脾胃为上 策。龙旋散最炒。

小儿遍身生疮,头颈脓窠旋绕手足关轴,如蛇皮缠 裹,寒热不时,喷嚏不止,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 “霜逐梧桐”,法宜凉血卫脾,贞元散可用也。

孩儿心中刺痛未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犯夺天 梯”,此非气逆,即为寒积,龙蟠饮可用也。

小儿两眼风热,红肿羞明,刺痛难忍,未愈而痘随出 焉,医家谓之“弹打天乌。”法宜清肝祛火,滋元窖,提阴 气,谷精龙胆散可用也。

小儿饮食过度,伤损脾胃,或饱闷,或吞酸,或吐泻,未 愈而痘随出焉,医家谓之“风燕失巢”痘全资脾胃,急 宜消食理脾,消导饮磨积散,相兼而用可也。

儿辈小腹硬胀刺痛,小便赤涩难通,欲尿则啼,不尿 则痛,未愈而痘随发焉。医家谓之“断桥失渡。”此系心 经郁火积于小肠,浚牛膏是对证之药。

《运气》

[编辑]

“痘,内发于脏腑,外应乎运气,天动人随,毫发不爽,是 故治痘者,以明运气为急也。历稽往者,大率三年一 发,虽各年零出,间一有之,而其大发之期,则三年为 准也。所谓三年者,多系子午卯酉之年,子午少阴君 火司天,而阳明燥金在泉,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而少 阴君火在泉。诸疮非火不发,非金不收。痘以少阴阳 明二经为正者,为是故也。然元化密移,主客互用,五 运有平气、太过、不及之殊,六气有常化、淫胜、反胜、相 胜之异,几微不同,则全体尽别。”痘有当盛行而不盛 行,有不当盛行而传染周遍者,是不可执一论也。 按运气之说,《内经》几居其半,而世罕行用,盖泥其常 不通其变,则以为无验。余友缪仲淳高明善医,至排 斥“五运六气”之谬不容口。余以王炎、沈括之说折之, 亦不服,盖未尝虚心而细求之也。“假令厥阴用事,其 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普天之下皆多风,普天之民皆 病湿泄耶?至于一邑之间,而雨晹有不同者,此气运 安在?欲其无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 所主者常也,异方所主者,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 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 不足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 茂,是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 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 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 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请太过。阴森 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 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 全异,岂可胶于一定?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 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沈时因事入 对,上问雨期,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频 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晹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 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 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 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今安得如存中 者,而与之言运气哉。

《辨疑似》

[编辑]

“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息急。各憎寒。口中气热。 呵欠烦闷项急。

痘疹则腮赤躁,多喷嚏,悸动昏倦,四肢冷。

伤寒当发散之,疮疹当温平之,有大热者宜解毒, 昏睡喜嚏悸者,将发疮疹痘之始发,有因伤风伤寒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 得者,有因伤食呕吐而得者,有跌扑惊恐蓄血而得 者,或为窜眼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 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 证候多端,卒未易辨,须以耳冷尻冷足冷鼻尖冷验 之。并视其耳后。有红筋赤缕者为真。又脉洪大而弦 数。诊脉之际。身略战动。是其证也。

歌曰:“五指梢头冷,惊痫不可安,若还中指热,必定是 伤寒,中指独自冷,痳痘正相干,男左女右别,分明仔 细看。”

《秘法》:凡入门看痘,未知是否。但见心窝皮肤内有红 色,两耳尖冷,耳筋红见,此痘征也。

看《耳筋法》:未出之先,紫筋者不治,预以凉血解毒之 剂治之,亦有愈者。若二便秘结,宜先通利,大红者可 治而愈,水红者不药而愈,桃红者分轻重治之,分男 左女右看。

《验热时候》

[编辑]

始发潮热三日已上,热晕入皮肤,即发疮疹而不甚 多者,热留皮腠之间,潮热随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 为水泡之类也。

痘疮皆因发热而出,即其热之有时,可知其自何脏 发出。“寅卯辰时潮热者属肝,当出水泡;巳午未时潮 热者属心,当出斑疮;申酉戌时潮热者属肺,当为脓 泡;亥子丑时潮热者属脾,当出疹子。”

《用药验是否》

[编辑]

《王氏验斑》法,若三日未觉形迹,当以生酒涂身上,时 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曰:“伤寒、伤食,潮热与斑 疹不能辨者,宜以辛凉之剂调之。五日已里,发出即 汗,五日已外无者,非斑也,各随应见而治之。”

《验证施治》

[编辑]

《阎氏》治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 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甚验。 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至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 消化,畏食或吐,宜以药下之。

《五脏见证》

[编辑]

肝脏水疱色,或青,肺脏脓疱色,或白。脾脏疹,或如麸 糠色。心脏斑,其色赤,变归肾,则色黑矣。此五色,凡痘 疹一色者善,或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凶。

“第一,大小不等。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秽血,生下则 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肝主泪,肺主涕, 心主血,脾为裹血,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 如水,其色青而小;肺为脓疱,以涕稠浊如脓,其色白 而大;心为斑,主血,其色赤而小,次于水疱;脾为疹,其 色赤黄而小;涕泪出多,故脓疱水疱皆大;血荣于内, 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又病水疱脓疱者,涕泪俱少, 以液从疮出故也。譬如泡中容水,水去则泡瘦矣。 水疱者,俗谓之水痘也。脓疱者,俗谓之“痘子”也。斑者, 俗谓之痱子也。疹者,俗谓之痳子也。痘之形状最大, 水痘次之,斑痱又次之,痳子最小,隐隐如麻子也。 四脏之疮,名状不同,肝为水疱,肝之液为“泪,泪出如 水,其色微青而小。肺为脓疱,肺之液为涕,涕如脓,色 微白而大。心主血,其疮为斑,色赤而小。脾主裹血,其 疮为疹,色赤黄而浅。”此言其初发之状不同如此。及 五七日后,不问其初出自何脏,悉成血疱。血疱成脓 疱,脓疱之后,结痂疕而愈矣。或谓肺为脓疱,而血疱 之后又成脓疱,何耶?盖肺为脓疱者,言其初出,淡淡 如脓,其色白而非黄;若血疱后所结脓疱,乃其疮已 熟,包裹黄脓,其色黄而非白。所言脓疱虽同,而所以 为脓疱则不同也。又如脾为疹,亦自其初出色黄微 赤,有小斑疮而言之耳。其成脓结痂,收靥而愈,与所 谓肤疹者名同,而实则大不同也。心为斑,与所谓温 毒、冬温发斑者。亦大不同。

凡疮疹五脏见证,要察何脏之证为甚,即主其脏之 毒多。如肝证毒多者,必发水疱,生瘙痒,或目疾,宜预 解肝之毒,羌活汤加青皮、柴胡。

肺证毒多者,必增喘嗽,烦渴不止,手掐眉目鼻面,宜 预解肺之毒,泻白散合甘桔汤加牛蒡子、天花粉。 心证毒多者,必伏不起,谵妄饮水,烦哭咬牙,宜预解 心之毒,导赤散加黄连、辰砂。

脾证毒多者,必成灰白色,痒塌吐利,宜预保养脾胃, 以解其毒,四君子汤、调元汤加白芍药、防风,连𧄍 肾不见平证耳骫俱热者,死候也。

《痘家有八门五枢三关两煞五轴之分》

[编辑]

心为赤帝门,附心胞络;肝为青阳门,附胆井左太阳; 脾为“黄央门”,附胃。肺为肃杀门,附额井右太阳;肾为 “元武门。”

两颧为心枢,两眼眶为肝枢,两腮颐为脾枢。喉突为 肺枢,两耳垂为肾枢。

胸堂乳阜心之关,脐封脾之关,阳球肾之关。

“白帝煞门座于气窝,右太阳青帝煞门座于眼眶。”左 太阳颧阜胸乳,心之轴;左太阳左胁眼胞,两肾,肝之轴;右 太阳,右胁项颈、气突,肺之轴;腮颊、中庭、口角,肚腹手 足,脾之轴;地阁,后颈,耳窖、背俞,腰脊,阳球,肾之轴。

《袁氏阅痘重门栏辅轴四字》

[编辑]

《门》犯则验栏,栏犯则验辅,辅犯则验轴,至轴而变态 尽矣。

门凡八,栏,辅各十有八,轴凡一百五十四,各分《经络》而验之。

天庭穹窿之地,名赤帝门。胸堂名炎车门。两手掌心, 名正离门。

不属心而属阳明,阳明透彻,则鼻先形而掌心次之。阳明迅暴,则掌心先形而鼻次之。标于鼻者顺,标于掌者逆。

眉心一带统上下寸地,号五将门。眼下丝竹泪堂,名 青阳门。气窝天突穴,名肃杀门。两耳窍圈为元武门。 脐封之处。《脾经》所注。名黄央门。

《八门》与前稍异,至栏辅轴,抑又异矣。图诀繁俚,无关治疗,故今不取。

《脉候》

[编辑]

凡痘子势重者,以脉候之,脉洪实者吉,浮数虚小者 凶。

《丹溪》治一男子,年十六岁,发热而昏,目无见,耳无闻, 两手脉皆豁大而略数,知其为劳伤矣。时里中多发 痘者,虽不知人,与药则饮,与粥则啜,遂教以参、芪、当 归、苍术、陈皮大料,浓与之,饮至二十馀贴,痘始出。又 二十贴则成脓疱,身无全肤。或曰:“病劳可畏,何不用 《陈氏全方》治之?”予曰:“此但虚耳,无寒也。”只守前方,又 数十贴而安。后询其病,因为先四五日,恐有出痘之 患,遂极力采樵,连日出汗甚多,此以脉之豁大而知 其虚,乃痘疹因脉施治之一例也。

《虚实》

[编辑]

夫“气有生血之功,血无益气之理,故气不可亏,亏则 阳会不及,而痘之圆晕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则阴 乘阳位,而痘之倒陷之祸立至”,是痘有气血虚实之 殊也。大抵寒为虚,热为实,气虚则宜温补气实热则 宜清凉,血虚则宜补血,血热则宜解毒,必取其气血 中和,无过不及可也。何谓气血虚实?且如气过则泡, 血过则斑,气不及顶陷不起,血不及浆毒不附。凡痘 色淡白,顶不坚实,不碍指,不起胀,皆属气虚,大宜保 元倍加酒炒黄芪、肉桂、川芎、丁香、人乳、好酒同服。根 窠不红,或红而散乱,以手摸过即转白,痘上如寒毛 竖起,枯涩不活者,皆血虚也,宜《保元》加川芎、当归、酒 洗红花,及下山樝,以消参、芪之滞;再下木香数分,以 行滞气,而血自活也。凡用黄芪,当在痘尽出之后,凡 用热药,当看毒尽解之时,又察气血虚实而治之,则 药无不效矣。凡补血首尾用地黄防滞血,必用姜制, 用芍药恐酸寒伐胃气,必用酒炒。

《虚证调护论》

[编辑]

痘证以元气为主,元气充实,则毒易出易化,故善治 痘者,惟保元气于虚弱之前,使不致于耗散为贵耳。 然其治法惟何?一曰实腠理而固肌表,二曰节饮食 而保脾土。肌表固则外陷之患不足虑,脾土实则下 陷之患不足忧,更加以参芪补益之功,则元气自然 充实,而痘之出也,自然易以成浆,变证不生,而结靥 “顺候矣。是以禁用寒凉荡涤之剂,如大黄、滑石、车前、 生地、鼠粘、紫草、枳壳之类,恐其荡涤润下,遂伤脾胃, 脾胃伤则元气由此而下陷,气脱内攻而死,势所必 至,是则药杀之也。禁用滑润发散之剂,如鼠粘、人牙、 蝉退、麻黄、干葛、升麻、紫草、桔梗、羌活、防风、荆芥之类, 恐其发散太过,遂致表虚,表一虚则”元气由此而外 耗,塌痒外剥,命由此丧,谁之过欤。

《虚证补气不补血》

[编辑]

虚弱,痘证精神倦怠,面青晃白。盖气不充则精神倦 怠,血不荣则面青晃白。今治虚证,补气不补血者何 也?气有神而无形,补之则易充,血有形而无神,补血 之药难收速效。况气阳而血阴,阴从阳,血从气者,理 也。故补气不补血,使气盛而充,则血自随而亦盛矣。 况补血之剂,如当归、生地,皆能润燥滑下,多用恐致 “溏泄”故耳。然虚证痘疹,亦有白陷不荣,不得已而用 当归、芍药补血之剂。亦有虚火外浮,痘点繁红,而类 于血热之证,不得已而用紫草、红花、生地活血凉血 之药,并用酒炒以折其润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达 表,则补血活血之中,而有升发达表之妙,庶无润肠 溏泄之患矣。

《虚证坏势必至辩》

[编辑]

气虚,痘证初发,身热悠悠,乍热乍凉,肌慢神倦,面青 晃白,饮食减少,手足时冷时热,呕吐便溏,痘点方见, 隐隐不振,淡红皮薄,三四日陆续不齐,不易长大,五 六日不易成浆,少食气馁,伤食易泄,七八日塌陷,灰 白不起,自汗微渴,或腹胀喘渴,泄泻塌痒,闷乱,咬牙 寒战,头温足冷,势所必至,故治虚痘。初发之际,不宜投“参苏饮、人参败毒散、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紫 草三豆饮,当用参芪饮。”气粗皮燥无润色,亦忌之,只 以四君子减人参,少加桔梗、川芎、腹皮,补益之中,略 佐以升提之法为妙。点子出齐,重用参、芪,及至八九 日之间,无他凶证,用法如常。若或顶陷灰白不起,浆 清,自汗微渴,大补汤加桂;塌陷灰白,腹胀泄泻。木香 散。塌痒闷乱。腹胀渴泻喘嗽。头温足冷。寒战咬牙者。 急进“异功散救之。”

《虚证变实》

[编辑]

气虚。痘证父母能守禁忌,及用药不误,调燮顺候,则 元气充实,腠理坚固,脾胃强健,饮食如常,二便清调 矣。若补益太过,浆足之后,重用参芪,容亦有腹胀喘 急之患。用枳壳汤,悮用五苓木通,多则有大便秘塞 之患。用宽中散,便实而渴,麦门冬汤过用丁桂辛热 之剂,则亦有咽喉肿痛,烦躁闭渴之变。滋阴润燥汤。 盖喘急腹胀。大便秘坚。烦渴咽痛。皆类实证也。然而 气虚变实者。非真实也。是病浅而用药过深之失也。 只宜斟酌。不宜疏通。重治疏利之过。则方生之气复 虚。而脱证将至矣。

《虚证似实》

[编辑]

气虚,痘证或为饮食生冷,调理失宜,致伤脾胃,遂成 泄泻。津液下陷,虚火上盛,必发而为渴。元气下陷,则 虚阳上拥,下气不续,必发而为喘。夫渴与喘,实证也, 起于泄泻之后,则为津液暴亡而渴,气虚而喘,岂有 实热而渴,气拥而喘,生于泄泻之后哉。故治渴则用 参苓白术木香散,渴泻不止,异功散。喘则用人参定 “喘汤,独参杏仁汤。”喘渴而泄,木香异功散。闷乱腹胀, 毒成内攻,眼合自语,已名失志,谬认为实,医何愚哉。

《实证似虚》

[编辑]

身发壮热,毛直皮燥,睡卧不宁,腮红睛赤,气粗烦渴, 腹胀便秘喘急,皆实证也。此热盛毒重,壅遏之故,而 又见呕吐之证,呕吐似虚也。然未知热毒在内,不得 伸越,则上逆攻冲而吐。《经》云:“诸逆攻冲,皆属于火”者 是也。或为寒冷所搏,或因乳食不节,致伤风冷,则使 内热不得发越,冷煖相拒而吐毒不得伸越者,从升 阳发散为最。相拒而吐者,引之使下,如猪苓、泽泻、橘 皮之类。又有泄泻之证兼见者,泄泻似虚也,然因热 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达,则毒从下陷,寻窍而泄, 所谓热毒下注者是也。古云“未出而泻者生,既出而 泻者死”,概可见矣。治法以升提发散,引毒达表,毒得 外解,则内泄自止。兼伤食而泻者,轻则加消化之剂, 重则从之。又有不思饮食,《书》云:“不思饮食,皆属内虚” 者是矣。然不知郁热之证,盖因毒气在内,不得伸越 达于肌表,二便秘结,腠理阻塞,热毒壅盛,腹胀满急, 不思饮食者,必然之势也。治法以升提发散,引毒达 表,则热气有所伸越,而脏腑和平,饮食自进矣。若悮 用丁、桂、半夏等热药,于呕吐泄泻不食之证,是以热 攻热而转增烦剧。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补剂,于 腹胀不思饮食之证,则邪得补而愈盛,药一入口,立 见杀人,医之过也,可不慎欤?他如龙骨、豆蔻,虽能止 泄,神麹、麦芽、缩砂,虽能助脾化食,皆不当用于壅热 不食之证,继予业者鉴之。

《热证变虚》

[编辑]

血热痘证只宜清凉发散,不宜峻用苦寒。若过投寒 剂,如升麻、芩、连及滑泄之药,必致内伤脾胃,外冰肌 肉。脾胃伤轻则饮食减而溏泄,重则洞泄无度,而遂 致虚寒。肌肉冰则热蒸之气不行,腠理闭涩,痘不肥 大,不起发,不行浆,而遂成伏陷,此热证变虚之验。虚 证既明,便从虚治,参芪丁桂,亦所不忌。五六日后见 之。则木香异功。在所宜施。惟在审证而斟酌之也。

《壅热变虚》

[编辑]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发散为主,而佐以清凉解毒为 善,又宜得平乃止。若发散太过,必致肌表空虚,元气 耗散,内贯清浆,或虚抬空壳,或痒塌外剥,或溃烂不 收,百变皆至。见此数端,皆成表虚。表既虚,则元气从 此耗泄,而内气亦不能以自守,略伤饮食或生冷,则 成泄泻,泄泻不止,遂成虚寒”,而气脱烦渴闷乱,寒战 咬牙,无所不至矣。既知虚证,治从虚例,参芪、白术、丁 桂、姜、附,亦所不忌。六七日后见之,虽木香异功,亦宜 急进,在察证而酌量之也。

《壅热用异功辩》

[编辑]

实热壅遏之证,多用寒凉,致冰伏泄泻,发散太过,或 成表虚,既成冰硬,药宜温和,姜桂之热,亦所不忌。泄 泻之后,热气自散,真气自虚。既成气虚,药宜补益,气 虚必寒,虚寒既明,药宜温补,是以始出之时,虽为血 热壅遏,至于三四日后,身反不热,肌肤冰冷,痘疮不 长,焉得不进以温和之剂,如干姜、官桂、川芎之类,使 内气一煖,则外气自和。泄泻之后,其内必虚,虽有腹 胀、烦渴、喘急,焉得复为实热?不过内虚伏陷,毒成内 攻而然。故实热之证,七八九日曾经泄泻,皆从虚治。 有木香异功之证,便进木香异功为贵。如无冰硬之证,切勿悮投温剂;无泄泻之证,勿得悮投木香异功 等。盖塌陷、倒靥、干枯,而无冰硬泄泻之患者。多因热 毒内攻而然。故宜《百祥》、猪尾等方以治之可也。

《阴阳》

[编辑]

痘疮证,有阳盛阴虚,有阴盛阳虚。“阳盛者,饮冰雪不 知寒;阴盛者,饮沸汤不知热。凡发热作渴,手足逆冷, 大便自利,喜饮热汤,皆阴盛阳虚也,《薛氏》用大异功 散、八味丸治之。若发热作渴,而大便秘结,手足并热, 喜饮冷水,皆阳盛阴虚也,《薛氏》用四顺饮、地黄丸治 之。若烦热作渴,面赤睛白,此为肾经虚热,亦宜地黄” 丸之类。陈文中治阴盛阳虚,用大异功散加木香、当 归以补阳是矣。治阳盛阴虚,用木香散加丁香、官桂 以补阴,不亦以火济火乎。此《陈氏方》所以为一偏之 术,而见讥于前哲也。学者不察而误用之,夭枉可胜 道哉。

《轻重》

[编辑]

“或热极反兼水化者,亦能变黑,当以凉药主之,不可 不察,以脉别之可也。或有出色正者,内素有热,头反 陷,色或灰青似黑,中有鍼眼下陷,当急以清凉药疏 之。便结者,大黄、牵牛之类,便软者金花丸之类主之。” 二日三日,痘疮始见,微微才出,如粟米大,或如黍米 大,或如菉豆大,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不须服药。 四日五日。痘疮大小不等。根窠红活光泽明净者轻。 如稠密顶陷灰白色。泻渴者重。

六日七日痘疮肥红光泽者轻。如身温气促,口干腹 胀,足指冷者重。

八日九日痘疮长足肥满,苍蜡色者轻。如寒战闷乱, 腹胀烦渴,气急咬牙者重。

《轻痘歌》

[编辑]

热缓神清痘小稀,根窠红活出参差,四肢温煖无寒 热,乳食如常渴泻除,太阳面颊俱光泽,手足累累圆 似珠,更兼腰项当心少,但宜调护不须医。

《重痘歌》

[编辑]

初热一日即便出,稠密鲜红减饮食,泄泻烦渴头面 多,红斑夹疹二便涩,平阔灰白欠光明,疔毒脓疮水 流湿,若此重证须预防,莫待临期有疏失。

古人云:“轻变重,重变轻。”轻者指出稀者,里外肥红者。 人见其轻,遽生怠忽之心,不避风寒,不节饮食,不慎 禁戒,不择医巫,以致感风寒则生外热,伤饮食则生 内热。热气熏蒸,或翻出疮痘稠密者,或痘后目盲发 痈者,或腹胀,或烦躁,或吐利。犯禁戒则为瘙痒,为溃 烂。医之误,则补所不当补,泻所不当泻,巫之诬,则咒 水洒之以伤其表,令之饮水以伤其里,往往变为重 疾,归之气数,抑何愚哉?重者指出,密者外黑里赤者, 外白里黑者,能存忧惧之心,适寒温,慎饮食,禁戒必 守医巫,必择自然,易发易靥,能变为轻,非人能胜天 乎?

《顺逆》

[编辑]

古人著书,有泛语其概者,有直道其实者,以意逆志, 不以词害意可也。钱氏《小方脉》之祖,医中之圣,无出 其右者,宜若所著之论,更无可议矣。然亦有未可尽 信者,或泛语其概,或后人补之者也。如云:“先发脓疱, 后发疹子者,顺,脾肺相生也。先疹子,后斑子者,顺,心 脾相生也。先发水疱,后发疹子者,逆,肝克脾也。先发” 脓疱,后发斑子者逆,心克肺也。先发脓疱,后发水疱, 多者顺,少者逆,肝多肺少,木乘金衰也。先水疱后斑 子,多者逆,少者顺,子衰母旺则顺,火乘木衰则逆也。 此皆泛语其概耳。其曰:“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此则 直道其实者也。夫四毒之发,各有其时。脓疱最酷,疹 次之,水疱又次之,斑为轻,分作四番,其毒则微,一并 夹出,其毒则甚矣。如云“春夏为顺,秋冬为逆。”春脓疱, 金克木也;夏黑陷,水克火也。秋斑子,火克金也;冬疹 子,土克水也。此亦泛语其概耳。其曰黑者,无问何时, 十难救其一二,此则直道其实者也。盖四者之毒,常 乘天地不正之令而发,乃疫疠之气传染相似,时亦 不得主之也。又云:“冬月肾旺,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 此则后人因秋冬为逆,而杜撰以补之者也。钱氏谓 “春夏为顺,秋冬为逆”者,盖以痘疹属阳,春夏为阳,秋 冬为阴,从其气则顺,违其气则逆,不过欲人常和暖 而从春夏之化,未尝拘定其证必某时为顺也。即如 冬月变黑之说,则凡冬月出疮疹者,不分轻重,皆变 黑而死。天地之气,必不如是之隘,钱氏之意,亦不如 是之拘也。但曰冬盛寒,腠理闭塞,气血凝滞,非和暖 疮难成就可也,何必以变黑归肾,独主于冬乎?彼夏 盛热,腠理开张,气血淖泽,亦有变黑归肾而死,何不 云夏有黑陷乎?设云夏火旺,肾不主事,则夏黑陷为 逆之言,又何自而取乎?况黑陷为逆,四时皆然。亦不 独在于夏也。

《形色》

[编辑]

先贤看痘有四:曰根、曰窠、曰脚、曰地,用是以验吉凶, 断死生,不易之法也。何谓窠?中透而起顶者是也。何谓根?外圈而红者是也。即圈之红否,而其中之虚实, 与痘毒之浅深可见矣。即窠之起否,而根之浅深,气 血之盈亏可定矣。所谓“脚地”,则本乎根窠之圆混,痘 子之稀密也。红晕之处谓之脚,彼此颗粒,界限分明, 不散不杂者,此痘脚明净也。空隙之处,便谓之“地”,彼 此颗粒,不相连缀者,此地面明净也。根欲其活,窠欲 其起,脚欲其固,地欲其宽,四者俱顺,痘虽密,无虑矣。 圆者,气之形也,气盛则痘窠必圆满周净。晕者,血之 形也,血盛则痘窠必光明红活。气虚则顶陷,气散则 塌陷。或有气虚极而不塌陷者,乃火载之,虽见圆满, 实空壳如泡然也。血虚则晕淡,血惫则晕枯,根必散。 或有血虚极,面犹红色者,乃火上浮,虽见圈晕,实枯 槁而不润泽也。

痘色之明暗,系于血气之虚实。如色之红者,痘初出 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 灰白者,气衰而血不附也;紫者,毒盛而血滞也;黑者, 热极而兼水化也;焦褐者,气血枯也;红变白、白变黄 者,顺而生;红变紫、紫变黑者,逆而死。

初验之时,以红纸蘸清油,燃火照之,验其生意有无。 又以手揩摩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随白转红,谓之 “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举之不红,是为血枯,纵 疏不治。又看目睛,神光了然,口唇尖上红活如常,无 燥白之色,乃谓“吉证”,万无忧也。

《始终》

[编辑]

《指南》云:“气色白也,血色红也。痘毒初出之际,吉凶未 兆,而红白之形色未分,见于腮耳口鼻年寿之间,一 点淡红而已。”既而其中稍有微白,而外则淡红如故 也,至此而吉凶已判矣。既而根窠圆混,而其中之白 渐大,而外之淡红渐细,至此吉凶悔吝之机著矣。既 而其痘形色尖圆光泽中之白色遂充,而外之红晕 渐细,痘至于此,始有成浆之意,其中白色略带微黄, 而又红活也。进而五六日之中,内之白色虽将变黄, 犹未离于红白之间也;外之红圈虽将渐细,而尚未 至于微也。进而六日七日,则中之白色变而纯黄,犹 未至于老也,外附红晕,微有一线红润光洁之色而 已。既而八日九日之间,则痘成浆圆洁饱满,有黄色 而无红晕,至此气血顺序,治定功成矣。至十一十二 日,渐见干黄,或如青痘色,气血平复之时也。虽然,犹 有倒靥之患,未可忽也。至十二十三日,干黄皮皱,结 成老靥,自头面而及手足者,顺也;自手足而及头面 者,逆也。至十三十四日,则靥,老而落矣。然犹有老而 不落之患,名曰“漆面刺肉”,身体发热,眼红面赤,心烦 口渴者有矣;面虚目肿,恶心者有矣。靥老而后从靥 肉溃烂者有矣。身热不退,口生疳蚀,舌生白胎者有 矣;或四肢发毒,或发疔肿者有矣。眼生白障,或眼露 白睛者有矣。痘虽平复,祸变百出,乌得以靥老而不 知防乎?靥老脱卸光洁,治痘若愈矣,然犹未也,靥落 而疤白者有矣,有经月之馀而犹发寒热者矣。或生 流注溃烂,或身生疥癞,或发渴狂烦,或喘渴不宁,痂 虽脱落,馀证相仍,死生未可保也。治痘者,又可以痂 落为平安哉。

《日数》

[编辑]

前人谓“小儿虚实不等,不可拘以日数,有热三日而 成斑,有热六七日而生斑者,有至十馀日而生斑者, 但足上有斑为出齐”,出齐之后长成血泡,血泡七日 当结脓窠。苟或血泡之中,尚有红斑点相夹而生,则 又不可拘以日数,待其皆作血泡为齐,血泡七日结 脓窠,此乃荣卫调和,内外无诸感冒,方能如期。且如 血泡正作之际,遇天冷、寒、暑、燥、湿、风不节,气候异宜, 因而迟速失序,亦不可拘以日数,但以红点皆为血 泡日为齐。若出血泡七日,病人气虚,尚有红点,未能 皆成血泡者,为毒气弥盛而不敛,急用猪尾膏,则随 时结痂疕矣。

世俗谓“几日发热,几日出形,几日起发,几日作浆,几 日收靥”,此《大略》之言耳。痘有疏密,毒有微甚,人有虚 实,岂可一切拘以日数。如疮本疏者,其毒微,其人中 气实,又能食,自然易出易靥,固不待于旬日者。如疮 本密者,其毒甚,其人中气实,又能食,荣卫调和,内外 无诸伤犯,至十二三日,可以刻期收靥也。若其人中 气虚食少。或内外曾有伤犯。或遇气候乖变。因而难 靥。岂可必拘以日数哉。

《禁忌》

[编辑]

闻人氏云:“禀气实者,夏酷暑而不甚畏热,冬严寒而 不甚畏冷;禀气怯者,易寒易热。天寒阴雨,则感寒湿 而濡泻;天气稍炎,则伏热而中暍。”是故先知节候者, 能辨阴阳寒暑之盛衰。《经》云:“阳盛人耐冬不耐夏,阴 盛人耐夏不耐冬。”此亦知人禀受之不同。且自立夏 气变纯阳,万物盛大,治药者用热远热,如桂枝、麻黄 之辈,必加知母、升麻、石膏等服之。立冬气合纯阴,治 药者用寒远寒,如用诸凉剂,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又 如冬温煖,则虚者安而实者病;夏寒凉,则实者安而虚者病;冬温煖,夏寒凉,非节之气,来暴而去速,在人 将摄之如何尔。

如天大寒,盖覆常宜温煖,勿使受寒,恐毒气为寒所 触而不得出也。如天大热,不可盖覆,却宜清凉,勿使 客热与毒相并,致增烦躁,使疮溃烂也。如时有迅雷 烈风暴雨之变,宜谨帏帐,添盖覆,多烧辟秽香,以辟 一时不正之气。

卧处常要无风,又要通明,切忌幽暗。夜静不断灯火, 不离亲人看守,恐要饮食,一时得具,或有痒痛,与之 抚摩,恐他人未必尽心如法也。

《闻人氏》云:“木得桂则枯,雌黄遇胡粉则黑,柑得酒则 坏。”物之相畏有如此者,痘疮之畏秽恶杂气,其理亦 如是也。

房中淫佚气。妇人经候气。狐臭漏腋气、醉酒荤秽气、 硫黄蚊药气。霉烂蒸湿气。误烧油发气、泼粪淋尿气、 熬油煎卵气、一切腥臊气、五辛气。远行染带气。 以上最宜避忌,仍令人谨伺门户,勿令生人辄入,勿 扫房室,勿动沟渠,勿启溷厕,勿烧脑麝酷烈诸香。 《仲景》云:“疮痘欲出之间,宜烧苍术、猪甲二物,床帐左 右前后”,宜挂胡荽,以酒喷之,或烧乳香尤妙。盖荣卫 得香,则运行甚速,可使疮毒易出,苟防备一不如法, 则祸患踵至。欲出者使之不出,已出者斑烂成片,甚 者疮黑陷伏,加以烂臭,痛如刀剜,闷乱而死。其中纵 得安者,亦令瘢痕经年黑色,或反成疥癣,不可不戒。 凡痘疮初出,即当禁戒房事,室中常烧辟秽香,令烟 不绝。更多烧硬石,以水浇之。若有触犯疮,或色变,或 作痒者,以茵陈熏法解之。

《痘触变焦紫治法》

[编辑]

痘触变焦紫,倏时喘急起。急觅丝瓜皮,取末蜜调处。 甘草地黄汤,一服痘更起。若加烦讝时,犀角磨汤水。 此是四五朝,治触当如此期。若至七八空,壳触必死 浆半犯触证,按验莫糊指。

丝瓜皮,“须要看他未生筋时,取来燥干,临用只取皮蒂为末。”

《痘触变灰白治法》

[编辑]

痘触变灰白,枭痒忍不得。附子与黄芪,愈多功愈特。 助药已备前,何须甚分悉。凭君自摅奇,奇处如应敌。

此痘须详察盘座,有元红则挽治得全,若无真元根缕,不必疗治。

《月水触变治法》

[编辑]

痘正凶凶才翕浆,适为月经正当场,不知洁净相防 护,致使花烂倏变常,月月红花一样药,不分枝叶取 煎汤,嫩杪煎汤投酒服,根枝沸浴活花郎,不须时刻 还归正,任汝经红触满床。

《麝香触痒治法》

[编辑]

麝香一触痒难敖,点点花心带黑椒,急把“升麻苍耳 草,浓煎慢浴转明饶。内托应须求卫气,《参芪》归芍橘 甘遭,生地防风蝉蜕倍,红花赤豆共成标。”

详考:赤豆非家种,赤大豆是生于山谷,粒粗而扁。越人取以镶嵌首饰,色极红美。若无,以家赤大豆代之。

《尸厌触变治法》

[编辑]

死尸触变目番斜,痘必沉潜吐沫加,速把元荽并枣 艾,为筒烧喷正灵家,外取辰砂煮姜醴,时时引呷振 栏花,虽然尸厌未戕痘,主此依然丽美葩。

愚治此痘,宜元荽和辰砂姜酒服,外烧其方药,而辰砂性沉滞,善能振痘,不宜多服者也。

《客忤触变治法》

[编辑]

客忤相侵似若惊,啼号不歇面浑青,丝瓜细结含花 者,露滴蒸来焙粉成,见证蜜调多少服,随儿大小要 详明,此时莫说丝瓜贱,一寸丝瓜一寸金。

《兽惊痘缩治法》

[编辑]

痘五六朝,正要灌浆翕脓时候,偶为猫犬诸兽惊吓, 而痘随缩匿,或色变为斜,或形沉于底,盖心失其主, 而血不能以归辅,气弗协以充托也,急服乌龙散。

《乌龙散方》

[编辑]

《乌龙散》治痘中惊,惊系猪猫犬马形,只求远志菖蒲 等,蝉蜕须将水洗清,再加醴酒频频者,去却菖蒲远 志们,独留蝉蜕研为末,砂糖调服酒含噙。

远志净一两,菖蒲净细实者一两,和酒煮熟,去二味,蝉退焙为末,将药酒进服,再投《鸡鸣散》,无不全美者矣。

钱氏云:“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闻 人氏云:“凡人一日不食则饥,触风冷则病。”况小儿当 痘疮之际,正欲赖谷气以助其内,避风寒以护其外, 苟谷气亏少,风寒侵袭,则为患可胜言哉!乳下婴儿, 宜常令其母饮食充足,居处避风,能食童子,专令老 成耐事人,时时管顾。虽然,事亦贵得其平,或者以失 饥冒风寒为戒。遂致过饱极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疮痘之家。宜备知之。

陈氏云:“痘疮发热口干,烦渴不止者,切不可与水吃亦不宜与蜜、红柿、西瓜、橘子等冷物食之。”

若脉实中有实热者,不必忌生冷。

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不能靥,腹胀烦渴,不可与水 蜜等冷物食之。或头温足指冷,或泻渴气促,亦不可 与之。

十二日、十三日疮痂已落,其瘢犹黯,或凹或凸,肌肉 尚嫩,不可澡浴,亦不宜食炙煿物,酸辣五辛有毒之 物,恐热毒熏膈,眼目多生翳障。

《海藏》云:“世人徒知怜惜过爱,信其俗而不药,病已成而方忧,摩抚从容,无所不从。岂知爱之适足以害之,惜之适足以弃之。始不早治,治不全终,卒之殒毙。劳而无功,至是咎医。” 呜呼!其计亦谬矣。

汗下

[编辑]

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

海藏云:“此论惟当在轻则下,若热甚过极足冷,或内伤腹热足冷,宜以寒药如洗心调胃,及化食药通膈之类主之。然当求责脏腑秘与不秘,脉道何如耳!” 许氏云:“上热下冷,伤食也。” 斑疹初热,手足亦冷,惟伤寒一身尽热,不与足冷相类,此伤食,非伤冷也。若伤冷不宜用,王德孚用感应丸治之。

痘疮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脓血太盛,却用疏利, 亦非也。

《海藏》云:“此言若在经而出不尽者为当。若腹胃有垢腻,便时后重,如痢疾,及脉滑在里者,亦当微下。”

大扺疮疹,首尾皆不可下。

《海藏》云:“脏腑有凝滞者,不可拘此。”

小儿身耳尻冷,欬嗽,辄用利药即害人。

《海藏》云。“此言里和,而少阳之气在经热者,故用化毒犀角汤为气出里。若气未出。里未尽,求责疏利亦可。”

凡治疹痘才泻,则令内陷,决不可轻易转下。惟大小 便多日不利,宜微微利之。及痘已靥,尚有馀热停留, 或作热,或作疮痍,或成痈,宜四顺饮下之,不特消馀 毒,亦免生他证,累试累验。

每见疹痘者,服“发表麻黄药出汗,阳气尽出肤表,遂 至斑烂脏虚,虚则腹痛自利,或作寒战,或作阴痫,死 者多矣。”

凡痘疹证见及斑点既生,若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 安养之,任其自然,则非惟不生他证,亦易于调理。今 人则才见斑点,不顾所蕴轻重,惟恐不出,用药表之, 服以紫草、蝉退,副以人齿猴梨,并与酒曲、芫荽,无所 不试。曾不知毒气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 一疮,名为“斑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则重者不救,轻 者为声哑,为目疾,为斑烂,为闭耳塞鼻之患。又有过 用表药,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之 过也。大抵疮疹已出,正赖胃气运其毒气。善攻其热 者,热甚则利小便,盖小便利则心火有所导引,虽不 用冷药,热亦自减矣。热轻则解其热,盖小热不解,大 热必生小热,而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当解热也。 利小便之药,导赤散为上解毒之剂,如玳瑁汤、独圣 散、安斑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皆可选用。昧者但 言疮疹是热,时进凉剂,致胃气转虚,令儿胸满腹胀。 又且下之,内虚毒入,则杀人甚速,此不善下之过也。 若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面色痿黄,或青色, 皮肤慢,口吐青涎者,此误下证也。或里无蕴热,亦何 可下?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于冷;治寒以温, 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

大凡斑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动则生变,此谓少阳通 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解毒须安五 脏,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者,须微发之药,宜《钱氏 方》中选而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 百祥丸是也。初知斑疹,若使之并出,小儿难禁,是以 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 “既吐利,安可下?便宜安里。若不吐泻者,先与安里药 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 虚而利者,宜用安里药一二服,末后一服,调以微发 之药。要之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令 邪气勿壅并而能作番次出,使儿易禁也。身温者顺, 身凉者逆,二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

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斑疹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 斑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斑 出。若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 下者,为斑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伸越,此脉证有 表而无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斑毒已 显于外,内无根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斑” 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温煖盖覆,不令通风”, 以斑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煖 盖覆,不令通风也。斑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 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温 煖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使悮 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时应变,后“之人不知其变故常执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 腑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 下?温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冬时,故如此也。若发 在夏时,斑虽未出,亦不用此也。斑之用药,大率以脉 为主,浮中沉之脉,平举按之候,审其虚实,定其中外, 则可以万全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