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第002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卷
方舆汇编 坤舆典 第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

 第二卷目录

 坤舆总部汇考二

  汉扬雄方言土地杂释

  张揖博雅地杂释

  刘熙释名释地 释州国

  晋张华博物志地理略

  宋马缟中华古今注都邑 方徼 关塞

  王应麟地理通释四极 四荒

  明章潢图书编九州水土田里总数 总论九州田赋 统论九州之田 九

  州之产 地名异同 桂林非百粤辨 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古

  今地名沿革 历代郡县沿革 列郡分野考 天圆地方考

  梅膺祚字汇土部

  日知录里 仞 图 亭 治地 疆域

坤舆典第二卷

坤舆总部汇考二[编辑]

汉扬雄方言[编辑]

《土地杂释》
[编辑]

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坟;张小 使大谓之廓,陈楚之间谓之“模。”音莫

𡍤垫,下也。凡柱而下曰。𡍤“屋而下曰垫。” 坻,坦场也。梁宋之间蚍蜉。䵓鼠之场谓之坻,螾场谓 之坦。

䵓鼠,蚡鼠也。螾,蟥蟺也。其粪名坦。

垤,封,场也。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 水中可居为洲,三辅谓之淤,蜀汉谓之嬖。

张揖博雅[编辑]

《地杂释》
[编辑]

神农“度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帝 尧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百四顷,其 垦者九百一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夏禹所治四海内 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 里,受水者八千里。”

刘熙释名[编辑]

《释地》
[编辑]

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 莫不信谛也。《易》谓之坤。坤,顺也,上顺干也。

“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

壤,瀼也。肥,濡意也。

“《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

《高平》曰“陆”,陆漉也,水流漉而去也。

下平曰“衍”,言漫衍也。下湿曰“隰”,隰,蛰也。蛰,湿意也。 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

地不生物曰“卤。”卤,炉也,如炉火处也。

《释州国》
[编辑]

青州在东,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国所注仰也。 徐州,徐,舒也,土气舒缓也。

《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 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彊,常警备之也。 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

《雍州》在四山之内。雍,翳也。

《并州》曰“土,无也。”其州或并或设,故因以为名也。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 则冀治,弱则冀彊,荒则冀丰也。

《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

《司州》,司隶校尉所主也。

《益州》益,厄也。所在之地险厄也。

古有营州、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取其名也。 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 为国都也。

宋,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以为殷后。若云滓秽所 在,送使随流东入海也。

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 楚之祸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

《晋》,进也。其土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又取晋 水以为名,其水迅进也。

“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

卫,卫也。既灭殷,立武庚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 齐,齐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齐之中也。

吴,虞也,太伯让位而不就,归封之于此,虞其志也越,蛮夷之国也。度越礼义,无所拘也。此十二国,上应 列宿,各以其地及于事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诸侯,置 郡县,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汉就而因之也。 河南,在河之南也。

《河内》河水从岐山而南,从雷首而东,从谭首而北,郡 在其内也。

《河东》,在《河水》东也。

《河西》,在河水西也。

《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颍川》,因“颍水”为名也。

《汝南》在《汝水》南也。

“汝阴在汝”,水阴也。

《东郡》、南郡,皆以京师方面言之也。

《北海》,海在其北也。

《西海》,海在其西也。

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 东海,海在其东也。

《济南》,济水在其南也。

《济北》,济水在其北也。义亦如南海也。

“济阴”,在济水之阴也。

南阳在国之南,而地阳也。凡若此类,郡国之名,取号 于此,则其馀可知也。县邑之名亦如之。

“《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国城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周制》九夫为井。其制似“井”字也。

“四井为邑”,“邑”犹“悒”也。邑人聚会之称也。

“四邑为丘。”丘,聚也。

“四丘为甸。”甸,乘也;出兵车,一乘也。

鄙,否也。“小邑”,不能远通也。

县,悬也。悬系于郡也。

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晋张华博物志[编辑]

《地理略》
[编辑]

《河图括地象》曰:“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 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 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 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 中,八十城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 中国之城,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万五千里,东 至蓬莱,西至陇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尧舜土万里。” 三代时七千里。亦无常,随德优劣也。内奸字疑讹 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 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而怒触《不周》之 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 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

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元幽都》,方二十 万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地有三千六百轴, 犬牙相举。

《考灵曜》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 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动不止, 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七戎六蛮,九夷八 狄,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无所 睹也。”

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 土为之肉,三尺以上为粪,三尺以下为地。

宋马缟中华古今注[编辑]

《都邑》
[编辑]

“封疆画界”者,封土为台,以表识疆境也。画界者,于二 封之间又为壝。以画界分域也。

《方徼》
[编辑]

徼者,绕也,所以绕逆蛮夷,使不得侵入中国也。方者, 方面也。南方徼色赤,故称“丹徼”也。

《关塞》
[编辑]

关者,长安之关门也。函谷关、潼关之属也。塞者,塞也, 所以拥塞。

王应麟地理通释[编辑]

《四极 四荒》
[编辑]

《尔雅》:“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

《说文》作汃国。汃,西极之水也。府巾切。

南至于濮鈆,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此四方极远之 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者,《汉·地理 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

《齐语》:“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 《括地志》:“孤竹,殷诸侯。古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史记正义》:孤竹君是殷汤正月三日丙寅封。相传伯夷叔齐之父。

北户者,即日南郡。

颜师古曰:“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秦始皇纪》:‘南至北向户’。” 《舆地广记》:“景州北景县,汉属日南,后为林邑所据。晋九真太守灌邃讨林邑于其国。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开北户以向日。” 唐于驩州南境侨。

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墬形训》:“南方曰都,广曰及户。”

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西海之中,流沙之滨,有昆仑 之丘,有人戴胜虎齿,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

《日下》者,日所出处,其下之国。

《淮南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通典》:“东夷有扶桑,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 倭,一名日本,自云国在日边。《山海东荒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有大人之国。有山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吕氏春秋》:“禹东至抟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吕氏春秋》: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 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 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 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 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元 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尸子》云:“八极之内有君长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 二万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阔而起毕 昴。”

《淮南墬形训》“八极: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张衡《灵宪》云:“八极之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南 北则短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 极,则地之深亦如之。”朱文公谓《尔雅》四极,恐未必然。 邠国近在秦陇,非绝远之地也。《灵宪》所言八极之广, 原于历算,若有据依,非专言地之广狭也。

《吕氏春秋》“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 句注“居庸。”

明章潢图书编[编辑]

《九州水土田里总数》
[编辑]

《帝王世纪》曰:“禹平水土,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 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二十万八千二十四 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三十三万 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 盛,执玉帛者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 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 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 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 二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 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凡以供财用,俭则馀,奢则 不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 私家有九年之储。

《总论九州田赋》
[编辑]

九州之内,有田重而赋轻,如青州田上下,赋中上;徐 州田上中,赋中中;梁州田下上,赋下中;雍州田上上, 赋上中。或田轻而赋重,如冀州田中中,赋上上是也; 或田赋等,如兖州田中下,赋下下是也。以周之兵赋 考之,民之能出兵马以供上之征伐者,以其力之有 馀而已。民力厚薄,由乎田之肥瘦,自古当然。而《禹贡》 所出之赋乃尔轻重不同,何哉?“冀州土厚水深,号为 沃野;豫州天地之中,商贾所集;扬州东方之都会;荆 州南夏之名区,故冀、豫为罗绮之乡,荆、扬为鱼盐之 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轻而赋重也;青、徐海 上,僻陋之邦,土狭民瘠;雍、梁西鄙,控扼之国,地险患 多,田土之外,杂出不厚,此所以田重而赋轻”也。至于 兖州,无雍、梁之边患,无青、徐之鄙陋,又无荆、扬之鱼 盐,又无冀、豫之罗绮,居天下有无之中,所以田赋等 也。

《统论九州之田》
[编辑]

今天下之田称衍者,莫如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 他州辄数倍。彼闽、蜀。吴越者,古扬州、梁州之地也。按 《禹贡》“扬州之田第九,梁州之田第七。”是二州之田,在 九州之中,等最为下,而今以沃衍称者,何哉?吴、越、闽、 蜀,地狭人众,培养灌溉之功至也。夫以第七、第九之 田,培养灌溉之功至,犹能倍他州之所出,又况其上 之数等乎?以此言之,今天下之田地力未尽者亦多 矣。

《九州之产》
[编辑]

“扬州其利金、锡、竹、箭,荆州其利丹、银、齿、革,豫州其利 林、漆、丝枲青,兖州其利蒲鱼,雍州其利玉、石,幽州其 利鱼盐,冀州其利松柏,并州其利布帛。”以《禹贡》扬州 惟金三品,瑶、琨、篠、荡,则金、锡、竹、箭固扬州所产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与夫砺、砥、砮、丹,则丹、银、 齿、革固荆州所产也。然则馀州,皆以其地所产之多 少者而言之也。

《地名异同》
[编辑]

《左传》注云:“梦跨江南北。故有南梦北梦。”

《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琅琊灵门,南浯在九嶷零 陵。

冀州之寖曰“潞”,有东潞、西潞。东潞,今之张家湾潞河 驿。西潞,山西之上党也。

《东阳》,今之金华。“西阳”,今之黄州。

《山海经注》:“东瓯,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瓯,即闽越。今 之建安,亦在岐海中。”

《山》有“东吴”、西吴。西镇吴山在陇川水有东汉水、西汉水。见蜀志 即此数处,可见各方地名异同,不可不察。

《桂林非百粤辨》
[编辑]

今之桂林。《春秋》、战国属楚。自楚灭越时,越人散处海 滨,各为君长。今桂林在岭之北,去海二千里,与越不 相涉。东越都会稽,闽越都瓯冶,南越都番禺,骆越都 交趾,盖百粤之统名,在岐海中者是也。秦桂林为西 越地者,以其为南越之属,后赵佗所击并苍梧,实不 与焉,即非秦之桂林可知矣。五代之时,刘晟尽有岭 南西地者,二十年时亦僭称南汉。地非越土也,终始 无“越”之名,何得以“百粤”名之?楚越虽皆有南蛮之地, 而其种类自别。今越西蛮与武陵、九嶷多同者,同一 疆界故也。

三河三秦三齐三楚三吴三梁三蔡三苗之辨[编辑]

三河: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故称“三河 三秦。”项羽三分关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 翳翟王,故称“三秦。”

“三齐”,谓齐及济北、胶东也。

三楚:淮北沛、陈、汝南二郡,此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 广陵,此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此南楚。 《三吴图经》云:“汉分会稽为吴,与吴兴、丹阳为三吴。”《水 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 吴,其说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吴,都苏、常之间;汉封 之吴,都会稽。”即苏常嘉杭非绍兴之会稽也《国之吴》,初为会稽太 守,封吴侯,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之地,备记之。

“三梁”谓南梁、大梁、少梁。

“三蔡”,谓新蔡、上蔡、下蔡。

“三苗”在尧时为夷地,在今日则为中国,乃湖、广、江、鄂、 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古今地名沿革》
[编辑]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实艰。而地名同异,古今溷 淆,尤为难辨者也。盖其山川所届,时各异名,而郡邑 之名,又复非古。岁代滋久,史传互见,或沿其地而异 其名,或袭其名而迁其地,或以迁其地而革其名,此 舆地之所以难考也。抑尝讨之,河东一名也,有兖州 之河东,有并州之河东。

黄河旧道,三代以前,自宋卫州之黎阳县近折而北流,故北京及河北东路诸州在河之东,即古兖州之域,故《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 爰自周定王时,黄河旧道渐以湮塞。秦汉以还,河堤屡坏,乘上游之势,决而东下,故兖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东之名乃移在并州。战国以来,子史中所谓河东之地,皆指宋朝河东路而言之,即古并州之域也。

《西河》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凉州之河西。

黄河源自昆仑,傍积石北流,馀二千里,至于宋银、夏之交,稍折而东流,不盈千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兴军路鄜、坊、丹、延诸州在河西,而河、湟之间,鄯、凉、甘、肃诸州亦在河西。战国之际所称“河西地” ,指鄜、坊、丹、延之间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汉以来所称“河西地” ,指河、湟而言,即古凉州之域也。

《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边境之河南;《河北》一 名也,有中国之河北,有边地之河北。

黄河大势如覆斗之状,而关中正在斗间,而中原适当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而绥、银、胜、夏诸州亦在河南,即边境之河南也。河北东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国之河北也,而阴山、瀚海之间有秦长城,外地亦在河北,即边地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称止在中土,秦汉而下,夺匈奴南牧之地,列为郡县,亦名曰河南。自是“河南” 之称,一彼一此不常也。陈、隋以前,“河北” 之称止在中国,迨唐初,边地悉为郡县,亦名之曰“河北。” 自是“河北” 之称,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传》中所称“河南” ,河北之地,皆指边境而言,与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类,不可不察也。

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 州而言者,有指一道而言者,

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两汉“河南” 之称,惟指一郡而言,即宋京西属县,兼郑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内” 之称,则指一州而言,即宋东西二京。

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 之称。则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兖豫四州之境。奄黄河以南皆是也。宋为东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内,异乎汉之河内。”

《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 即宋河北东西路地。汉之河内乃古郡,宋怀、卫二州是已。

“汉之河东”异乎唐之《河东》。

汉河东郡,即宋河中府及慈、隰、晋、绛、解五州。唐河东道,乃宋河东路地。

《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开国以来,至于李唐,皆在淮北,宋乃移属淮南。

而“今之河北”,乃古之河东。

宋朝河北东路之地,三代以前属河东。

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东,有在京西。

淮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间名“淮西。” 如汉封刘交为楚王,王淮西,则宋京东路之地也。唐裴度身督战,遂平淮西,则宋京西路之地。

“江西”一名也,有在江北,有在江南。

江道自西而东,时折而北流,故江北之地,间名江西。而《魏志。武帝纪》称“江西遂空” ,则宋淮南东路之地也。《晋记》称“石勒陷江西,壁垒百馀” ,则宋京西南路之地也。至《五代史》称“锺傅据有江西” ,乃今江南西路之地。

《江南》一地也,有称“江左”,有称“江右。”

金陵居长江下流,前朝有江南者皆都之。据金陵而言,则江南居左,四渎之流皆自西而东,天下之形势亦然。以中原而言,则江南之地居右,故《前史》两称之。

“山东”,亦一名也。有指河南而言者,有指河北而言者。

前史有山水之称者,皆据华而言之,则其所谓在华山之东也。其地正当河南,而稍及河北之近河南者。至杜牧之《罪言》,则所称山东之地,专指河北而言也。

陜西亦一地也。虞、夏曰雍州,商、周曰西土,春秋为秦 国,战国称关中,楚汉之际谓之三秦,两汉又名山西, 宋列为陕西路,而前史又从而称显之,曰四塞之国, 曰陆海之地,曰天府之居,其名虽异,实则同也。反以 三隅,他可知已。此所谓山川所届,时各异名者也。尝 考历代州郡之名,多有异同,于古之国号,如《书》称“河 亶甲居相”,即今之相州也。《春秋》“卫侯毁灭邢”,即今之 邢州也。“楚子入陈”,即今之陈州也。“齐师灭陈”,即今之 陈州也。“齐师灭莱”,即今之莱州也。“楚子围郑”,即今郑 州之新郑县也。“齐侯侵蔡”,即今蔡州之上蔡县也。若 此类未易概举,盖履其地不敢没其名也。然而迁徙 不常,考证或疏,至有已非其地而空存其名者,如《春 秋》“吴师入郢”,近于今之郢州,而非也。“秦师入滑”,近于 今之滑州,而非也。“楚人灭舒”,近于今之舒州,而非也。 “楚人灭黄”,近于今之黄州,而非也。“楚人伐徐”,近于今 之徐州,而非也。《传》称“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近于今之 瓜州,而非也。有西亳、南亳、北亳,而皆非今之亳州也。 有东虢、西虢、南虢,而皆非今之虢州也;有东楚、西楚、 南楚,而皆非今之楚州也。夫以州郡之名,既非古昔, 而县邑之名,抑又乖戾。方春秋之际,乡亭邑聚之名, 见于经传者,不啻千数,而存于今者百无一二。其有 地不徙,名不更,历代常存,用迄于今,如彭城、锺离、酸 枣、长葛诸城,才十数而止耳。其馀或名同于古,则地 改于今,故古之“酒泉”在河南,而今之“酒泉”在河西。

《左传》:“王与虢公酒泉之邑” ,实在于河南而西。汉而下迄于今有酒泉郡。乃开匈奴之地,实在河西。

古之丹阳在荆南,而今之丹阳在江东。

《左传》称“楚子邑于丹阳。” 今在荆南府枝江县内,今丹阳郡乃润州也。

古之《豫章》在江北,今之《豫章》在江南,而皆吴、楚之境 也。古之《澶渊》在河南,今之《澶渊》在河北,而皆宋、卫之 郊。

《春秋》,诸侯会于澶渊,实宋故都,所谓“澶渊聚” 者,即其地正属今之幽州,而今之澶渊郡,乃河北东路之都督府。

“古之南阳”在河北,今之“南阳”在河南,而皆《晋》地也。

《左传》:“晋于是始启南阳” ,即今之怀州也。而今之南阳郡,乃京西南路之郑州也。

“古之东阳在淮北,今之东阳”在浙西,而皆吴地也。

汉尝以鄣郡、东阳郡行封。今浙西,在吴亦有“东阳。”

夫地理更乎历代,必至混殽。验其名,初无异同;考其 实,则为甚异。观者于此,几何而不误哉?愚故曰:“百王 制度,考正实艰”;而地名异同,尤为难辨者也。

《历代郡县沿革》
[编辑]

昔尧遭洪水,畴土居民,始别九州。舜肇州十有二说 者,“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 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焉。盖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或曰二百一十国以为州,与《周礼》所谓“五党为州, 州二千五百家”者不同。盖唐虞所谓“州,画土以命牧 伯”也。《周礼》所谓“州,限民以施教法”也。周制,天子方千 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凡县百里,郡二十五里。故《左 氏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较诸《周礼》所谓“四 甸为县,五鄙为县”者又不同。按《大司徒》“经土地而井 牧其田野”,自方里而井,积至四甸,则方二千里。《遂人》 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自 五家为邻,积至五鄙,则二千五百家。盖《周制》所谓“县, 因地设官”也。《周礼》所谓“县,因田授民”也。楚子尝县陈 矣,以国为县,其大可知也。孔、孟所称叶公、费惠公之 属,特一县尹耳,下王一等,至僭称公,则其大又可知 也。秦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于是郡始大而 县反小。汉复十二州,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一匈奴, 置交趾、朔方,独不称州,明帝王不相沿袭,盖或以羁 縻视之,不可知云。交趾统七郡,治苍梧、广信。孝献皇 帝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 “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趾刺史,何天恩 不平乎?岂普天之下,可谓十二州者,独不可谓十三 州乎?”诏报听许。拜津为交趾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 使持节并七郡,皆给鼓吹,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 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其后交州徙治番禺,建安十 五年,复分为广州。晋始有使持节都督荆、扬、交、广诸 军事之制,是谓军府。梁又开督府于交、广。隋制州,皆 置都督府。唐因之,又置总管府。盖府以领军得名,如 帅府、幕府、岭南五府之例。其以名郡,则自宋始。宋制, 州有节度重镇者,始升为府,为广南,为东西路。西路 之府惟靖江、庆远,馀皆为州。元制,凡府州皆为路,路 有总管府。明兴,分天下为十三布政司,司统府,府统 州,州统县。有州不属府而属布政司者,亦有县不属 州者,因道路远近,相时制宜故也。由是言之,州始于 陶唐。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 郡统县始于汉。三国鼎分,迄于南北割据,置州始多。 至隋而州郡相等,唐乃混州郡为一。宋始有府,犹与 州并肩不相统,然郡之名至是遂废。盖“府”即郡也。其 在于今,府始大而州益小,州盖与县等,或有反不及 县者矣。

《列郡分野考》
[编辑]

北直隶

北直隶顺天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汉名广阳”,宋名“燕 山。”

保定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汉为涿郡。

河间府,古幽州,尾箕分野。秦为钜鹿上谷。

真定府,“古冀州,昴、毕分野。秦为钜鹿常山。”

顺德府:“古冀州,昴分野。”

广平府。“古冀州,昴分野。秦为邯郸”

大名府,古冀、兖二州室壁分野,商旧都。春秋为晋地。 唐为魏郡。周为天雄军。

南直隶

南直隶应天府。“古扬州,斗分野。”“汉为丹阳郡,吴为建 业。”

凤阳府,古扬州,斗分野。古为涂山氏之国。战国时属 楚。秦属九江郡。汉为淮南。唐为濠州。

苏州府,古扬州,斗分野。秦置会稽郡,改“江都。”

松江府,古扬州,斗分野,晋时属吴郡,名“云间。”

常州府,“古扬州斗分野,秦为会稽郡,唐为常州。 镇江府,古扬州斗分野,秦属会稽郡,晋属毗陵,唐为 丹阳郡。”

扬州府:“古扬州斗牛分野。秦为九江,汉为广陵。” 淮安府:“古扬州斗牛分野。秦为九江,汉为临淮。” 庐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为楚。秦为九江郡,汉为 江国。”

安庆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属九江,汉属庐 陵。

太平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为丹 阳郡。

宁国府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鄣郡。 汉置丹阳郡。晋名宣城。

池州府,古扬州,斗分野。先越后楚,汉为丹阳。

徽州府,古扬州,斗分野。先越后楚。秦为鄣郡,汉为丹 阳。

广德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汉为丹阳。

和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为九江。汉初属淮 南。”

滁州,古扬州,斗分野。战国属楚。秦为九江。汉为淮南。 徐州,“古徐州房心分野。”春秋为宋地。秦置彭城县,项 羽都此。

山西

山西太原府。“古冀州参井分野。汉置并州。唐为河东 道。”

平阳府,古冀州,觜参分野,尧都于此。战国属韩,后属赵。秦、汉皆为河东郡。

大同府,古冀州,昴、毕分野。战国属赵,秦为云中、雁门、 代郡。

汾州,古冀州,参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皆为 太原。

辽州,古冀州,参井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 为上党。

沁州。“古冀州,《春秋》属晋,秦、汉皆为上党。”

潞州,古冀州参井分野,“西伯戡黎”即此。秦置上党郡, 唐为潞州。

泽州,古冀州,觜参分野。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 秦、汉为上党。

山东

山东济南府,古青州,危分野。春秋、战国并为齐。汉为 济南郡。

兖州府,古徐、兖二州,奎娄分野。春秋为鲁国。战国属 楚。

东昌府,古兖州危室分野。春秋为齐西鄙。战国为魏、 齐、赵三国之境。秦、汉为东郡。

青州府,古青州虚危分野,太公封此。汉分置东海郡。 登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唐、虞时为嵎夷。秦为齐郡。汉 属东郡。魏析东莱郡。

莱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古莱夷地。秦属齐郡。汉析置 东莱郡。

辽东古冀、青二州。舜分冀东为北幽州,即今广宁以 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广宁以东之地。“箕尾分 野”,战国属燕。

河南

河南开封府,古兖、豫二州,角亢分野。《春秋》郑、卫、陈三 国之境。战国魏号为大梁。秦为三川。汉为陈留。 彰德府,古冀州,室壁分野。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 为晋之东阳地。战国为魏之邺地。秦为上党、邯郸二 郡。

卫辉府,古冀州室壁分野。殷纣所都朝歌之地。秦属 河东郡。汉属河内郡。

怀庆府,古冀州覃怀之地,室壁分野。商为畿内。战国 为魏、卫、郑三国。

河南府,古豫州柳分野。“成王营洛为东都,即此。” 南阳府,古豫州张分野。本夏禹之国,春秋并于楚。战 国属韩。光武起兵春陵,更始立于淯水,在此。

汝宁府,古豫州,角、亢、氐分野。秦置颍川郡。汉置汝南 郡,东魏改蔡州。

陕西

陕西西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为王畿。汉为三辅, 后改京兆。秦、汉、西晋、魏、后周、隋、唐并都于此。”

凤翔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为岐周。春秋战国为秦。 武帝更名右扶风。

汉中府,古梁、雍二州,井、鬼、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 秦与楚。汉高祖初为汉王,都南郑,即此。汉武分隶益 州。

平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属北地郡,汉析安定郡。 巩昌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为戎羌地。秦属陇西 郡。东汉分立南安郡。

临洮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时为羌所居。秦、 汉为陇郡。隋改“金城。”

庆阳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时为《义渠》戎国。秦属 北地郡。

延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属上郡。汉初属翟国。 宁夏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羌戎所居。秦为上郡。汉 置朔方郡,赫连夏氏都于此。

洮州,古雍州井鬼分野。秦为诸戎之地,后为吐谷浑 所据。隋置《临洮郡》。

岷州古雍州井鬼分野。古西羌地。秦为临洮县,属陇 西郡。汉因之。

河州古雍州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 郡。

靖虏古雍州西羌地,秦属陇西,汉属金城。

文县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时为氐羌地。 甘肃,古雍州井鬼分野。汉以前为月支国。汉武置酒 泉、武威、张掖等郡。

浙江

浙江杭州府,古扬州井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 秦为会稽郡。东汉属吴郡。隋置杭州,改馀杭郡。唐复 为杭州。

绍兴府,古扬州井女分野。禹会诸侯于此。春秋、战国 时为越国。秦置会稽郡。隋改越州。唐改会稽郡。 严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 为会稽、鄣二郡。汉属会稽、丹阳二郡。唐为睦州。 金华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越国。秦属会稽郡。 汉为乌伤,仍属会稽。唐为婺州,改东阳郡。

衢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越西鄙,秦、汉属会稽郡。

处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属越。秦为会稽郡。 汉为东瓯。

台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 闽中郡。汉属东瓯国。

温州府,古扬州,斗牛女分野。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 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

宁波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夏、商、周皆为越地。

湖州府,古扬州,斗牛分野。古为防风氏之国。春秋属 吴越。战国属楚。汉属江都,改会稽、丹阳二郡。唐置湖 州,改吴兴郡。

嘉兴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越分境。秦为会稽 郡。汉属吴。

江西

江西南昌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之 交。秦属九江郡。汉置豫章郡。

饶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楚东境,后属吴。战国复 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广信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战国迭为吴、楚之地。秦 属九江、会稽二郡。汉属豫章郡及会稽郡。

南康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为吴楚之地。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九江府,古扬州斗牛分野。春秋为吴越地。战国属楚。 秦为九江郡,汉分属豫章郡。

建昌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吴南境。战国属楚。秦属 九江郡。汉属豫章郡。

抚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为吴境,后属越。战国属 楚。秦属九江。汉为豫章郡,吴名临川。

临江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 秦为九江。汉属淮南,后属豫章。

吉安府古荆、扬二州之域,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 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晋为 庐陵郡。

瑞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 江。汉属豫章。唐置靖州。

袁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 江。汉为豫章。隋名宜春。

赣州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属 九江,汉属豫章,因二水名章贡。

南安府,古扬州,斗分野。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九 江郡。汉为豫章郡。隋属虔州。

湖广

湖广武昌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周属吴、楚。秦属南郡。 汉置江夏郡。

汉阳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为 江夏郡安陆县。三国属魏,后属吴。

襄阳府,古荆、豫二州,翼、轸分野。春秋属楚。秦为南郡、 南阳郡。

德安府,古荆州翼轸分野云梦,即此地。秦属南郡。汉 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

黄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 荆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为楚郢都。秦置南郡, 汉改为临江郡。

岳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周以前为三苗地。战国属 楚。秦为长沙郡。刘宋复分巴陵等县。

长沙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商为荆楚地,周始名长沙 宝庆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 沙郡,东汉属零陵郡。

衡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楚地。秦属长沙。汉初 属桂阳郡。吴分为湘东、衡阳二郡。

常德府辰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本蛮夷之地,春秋 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长沙、武陵二郡,三国为武陵 郡。

永州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为楚南境。秦为 长沙郡。

沔阳州。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 郡。汉为江夏郡。

承天府,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 郡。汉为江夏郡,宋、齐并为竟陵郡。

靖州古荆州轸分野。秦为黔中郡。汉属武陵郡。武帝 时属牂牁郡。唐为溪洞。

郴州,古荆州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项 羽徙义帝于此。汉置桂阳郡,属荆州。

施州古荆、梁二州翼、轸分野。春秋为巴国。战国为楚 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

永顺古荆州翼轸分野,蛮夷之地,春秋楚国之境。秦 属黔中郡,为武陵郡。

保靖,古荆州翼轸分野。隋为辰州地,唐为汉州地,宋 置保靖州。

四川

四川成都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入参一度。“古为蜀国秦置蜀郡。汉武置益州,蜀郡隶焉。蜀汉都此。”

保宁府,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为巴国。秦置巴郡,汉 末改为巴西郡。

顺庆府,古梁州,参井分野。春秋战国时为巴子国。秦 属巴郡。刘宋析置宕渠郡。

叙州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僰国,汉为犍为郡。 重庆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周时巴子国。秦置巴郡。 夔州府,古荆、梁二州地,翼、轸分野。秦属巴郡。东汉分 置永宁郡,改巴东郡。

马湖府,古荆州井鬼分野。汉武为犍为、牂牁二郡。 潼川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为蜀地,秦为蜀 郡。汉置广汉郡,后汉分置梓潼郡。

眉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蜀郡,汉为犍为郡。 泸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战国为巴国。秦属巴郡, 汉为犍为郡。

雅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严道,属蜀郡。”

东川,古梁州。井鬼分野,属南诏。

乌蒙,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窦地甸,汉为牂牁郡。 乌撒,“古梁州井鬼分野。”

芒部。古梁州井鬼分野,古为“屈流大雄甸。”

播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为夜郎、且兰二县。汉属《牂 牁郡》。

永宁,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秦为蜀郡,汉为益州。 龙州,古梁州井鬼分野。周、秦为氐羌,汉为阴平道,属 益州。”

天全六番,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平茶洞,古荆、梁二州轸分野。战国为黔中地。秦属黔 中郡。汉属武陵郡。

松潘古梁州觜参分野。古氐羌地,汉属蜀郡。

四川行都司指挥使司,古梁州井鬼分野。本西南夷, 汉武置越隽郡。

福建

福建福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置闽中 郡。汉属会稽郡。唐为泉州,改长乐郡。

邵武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改属建州。

建宁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置建州,改建安郡。

延平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为建、福、汀三州。

兴化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置,隶丰州,后隶泉州。

泉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置武荣州,改清源郡。

漳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置漳州,改漳浦郡。

汀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周为八闽。秦属闽中郡。汉 属会稽郡。唐置汀州,改临汀郡。

广东

广东广州府,扬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为南越地。 秦置南海郡,后赵佗据其地。汉为南海郡。

韶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春秋为百粤地。战国属楚。 秦为南海郡。汉初属南越。汉武属桂阳郡。

南雄府,古雄州,牛女分野。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兼 属桂阳郡。

惠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秦为南海郡,汉初属南越。 潮州府,古扬州《牛女》分野。古为闽越地。秦属南海郡, 汉初属南越。

肇庆府,扬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为百粤地。秦为 南海郡。汉为苍梧、合浦二郡。

高州府,古越地,牛女分野。秦为南海郡。汉为合浦郡。 三国吴置为高凉郡。

廉州府,古南越地,翼轸分野。秦象郡。三国吴珠崖郡。 雷州府,古百粤地。牛女分野。汉为徐闻县。

琼州府,古百粤地,牛女分野。汉时置珠崖、儋耳二郡。

广西

广西桂林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古百粤地。战国为楚。 秦为桂林郡。汉属苍梧、郁林二郡。

柳州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为桂林郡。汉属桂林、 郁林郡。

庆远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属象郡。汉为交趾、日 南二郡。

平乐府,古荆州翼轸分野。古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 汉属苍梧郡。吴置始安郡。

梧州府,古荆州牛女分野。闽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 后属南粤。汉置苍梧郡。

浔州府,古百粤地,《翼轸》分野。秦为桂林郡。汉属郁林、 苍梧二郡。

南宁府,古扬州西南境翼轸分野。周为百粤地。秦为 桂林郡。汉为郁林郡。

太平府,古南粤地。汉属交趾郡。晋以来,夷獠居之。唐为羁縻州。

田州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隶邕州。

思明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置《思明州》,隶邕州。 思恩府,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唐隶邕州。

镇安府。古百粤地,属交趾。

泗城府,古百粤地,属交趾。宋隶邕州。

利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郡。宋建《利州》。

《奉议州》。《古百粤》地,属交趾。

《向武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都康州》。古百粤地,属《交趾郡》。

《龙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江州》。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上林》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隆安》古百粤地,汉属交趾。

云南

云南云南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

大理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益州郡》。

临安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属牂牁郡。

楚雄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益州郡。

澂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蒙化府,汉为《益州郡》。

景东府,古柘南也。

广南府。宋名“特磨道”,侬智高之裔居之。

广西府,古梁州界,古滇国东南境。汉为益州牂牁郡。 镇沅府,古西南极边地。唐时南诏蒙氏为银生府。 永宁府,昔名楼头赕,地接吐蕃。

顺宁府。本蒲蛮之地。

曲靖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属益州郡。

姚安府。本滇国地,汉属《益州郡》。

鹤庆府,东汉为永昌郡。唐为南诏之地。

武定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滇国,汉属益州郡。 寻甸府:古滇国地,昔僰剌蛮居此。

丽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汉为越隽、益州二郡。 元江府。古西南夷极边之地。

永昌府。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国。

北胜州。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

马龙他郎甸,阿僰诸部蛮台者据之。

澜沧。元为《北胜州》地。

金齿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国。

腾冲汉为永昌郡西境。

《车里蛮》名“《车里倭》《泥貉》。”𤣞蒲剌、黑角,诸蛮杂居。 木邦旧名“孟都”,一名“孟邦。”

孟养旧名香柏城。元置。云“远路。”

孟定府。旧名“景麻。”

《孟艮府》蛮名孟指。

南甸旧名“南宋。”

干崖、龙川,旧为麓川地,皆僰夷所居。

威远州。湾甸州。蛮名“细赕。”元属镇康路。

芒市其地旧曰《怒谋》。

贵州

贵州贵阳府,本荆、梁二州之南境,参井分野,西南夷 《罗施鬼》国地。汉属《牂牁郡》。

思州府。楚为黔中地

镇远府荆州南境,旧为大田溪洞。

石阡府荆州“南裔”

铜仁府《荆州》《南裔》。

黎平府,荆州荒裔。翼轸之馀,夜郎之地。

《普安州》。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夜郎地。秦为黔中,汉 隶《牂牁郡》。

《永宁州》。古为荒服地。

镇宁州。古为荒服地。

《安顺州》。古为荒服地。

《天圆地方考》
[编辑]

黄帝曰:“地之为下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地体,径二十四度。邵雍谓“水火土石合而为地。”今所 谓径二十四度,乃土石之体耳。土石之外,水接于天, 皆为地体。地之径亦得一百三十一度四分度之三 也。两极南北上下枢是也。北高而南下,自地上观之, 北极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馀,南极入地下亦三十五 度有馀,两极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谓之 “赤道”,横络天腹,以纪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两极 昼夜循环斡旋,天运自东而西,分为四时,寒暑所居 南北之中,是为天心,中气存焉。其动有常,不疾不徐, 此后天之大极也。先天之太极,造天地于无形,后天 之太极,运天地于有形。其实非二极也。

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则四边常有空阙处。空阙处如 何?地之下岂无天?今所谓地者,特如天中一物耳。如 云气之聚,以其久而不散也,故为对。凡地动者,只是 气动。凡所指地者只是土。土亦一物尔,不可言地。更 须要知“坤元承天”,是地之道也。

地气不上腾,则天气不下降。天气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者,皆天气也。“惟无成而代有终”者,地之道也。

梅膺祚字汇[编辑]

《土部》
[编辑]

《地》徒利切。地在天之气中,顺承天施而成物也。 《圣》古坏切。音怪。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

仓先切。音千。《仓颉篇》。三里曰。 圻与“畿”同,地方千里为圻。《左传》:“今土数圻,而郢”是城, 又与“垠”同。

《址》。诸矢切。音纸。基也。

《坂》甫晚切。音反,坡坂。 《坅》丘锦切。钦上声。坎也。坑也。

坊敷房切。音方。《说文》。邑里之名。

《坎》苦感切。堪,上声。险也,陷也,小阱也。又卦名。

《坒》毗至切。音陛。地相次有等级也。

坡普禾切。破平声,坂也。 《坤》枯昆切。悃平声,卦名,与“干”对,地道也,臣道也,妻道 也。

《坪》蒲明切。音平地平处。

坰与冂同。《诗鲁颂》:“在坰之野。” 坱于党切,恶上声。尘也。又坱圠,无垠际貌。又平声乌 郎切。义同。又去声,于浪切。义同。

《坳》于交切。音凹。与凹同。地坳下也。不平也。

坴卢谷切。音六。土块曰“坴。”

《坵》去鸠切。音丘。聚也。空也。大也。

蒲拨切。音钹。《说文》。治也。又臿土曰。又尘貌。 坻典礼切。音邸。陇坻也。又陈知切。音池。小渚也。《诗秦 风》:“宛在水中坻。”一曰水中高地。

𡊉摩钵切。音末。尘壤也。 坼耻格切。音策。裂也。《礼月令》。仲冬地始坼。

《坽》离呈切。音灵。峻岸。

𡊉直吕切,除上声。积尘也。 《垍》奇寄切,音忌。坚土。 《垎》胡格切,音劾。土干也。一曰坚也。 《垏》卢没切,音禄。埂埒也。

𡊷五根切。音痕。《博雅》:厓也。 《垐》疾资切。音慈。以土增大道上。 垓歌开切。音该。《说文》:兼垓八极地也。又垓下地名,在 沛郡。又堤也。又数也。

垗直绍切。音赵。坛域茔界皆曰“垗。”

《垙》。姑黄切。音光。陌也。

𡊋即封字。《六书正讹》:聚土为封,从又,手也。诸侯守土, 取其增高之义。

垞。宅加切。音茶。丘名。

《垠》。鱼巾切。音银。岸也。崖也。地埒也,界也。又五根切。音 圻。与圻同。

垟。余章切。音羊。《玉篇》。土精也。

《垢》举偶切。音苟。尘垢滓污所集。

垤杜结切。音绖。蚁冢也。蚁辇土为冢,所以避湿。又冢 前阙。又坳垤。又叶地一切,音狄。诗豳风:“鹳鸣于垤。”陆 佃云:蚁场谓之坻,亦谓之垤。以螘之微而能为垤,用 其至也,故从至。

《现》胡典切。音现。涂也。

《垹》博庬切。音邦。土精也。如掌在地中。食之无病。 𡋯蒲没切。音孛。“博雅。”尘也。《广韵》:尘起。 垽。鱼仅切,银去声。滓泥也。《尔雅》。淀谓之垽。

垾侯干切,音翰。小堤 埂古杏切,庚上声。堤封。

《埃》于开切。音哀。细尘也。又丈几切。音雉。与雉同。城上 堵也。

𡋱卢贡切。音弄。穴也。 埆乞约切。音却。地不平也。又墝埆。瘠薄也。史《三王世 家》:“燕土墝埆。北迫匈奴。”

埇。尹竦切。音勇。《道上加土》。

埊同地 垩。徂卧切。矬去声。止也。六书正讹:从土,留省。土所止 也。与留同意。古文作坐,别作座,并非。

城时征切。音成。《说文》。城以盛民也。

埐才心切,音秦。《玉篇》:地也。又子心切,音祲。义同。 埏夷然切,音延。地际也。相如《封禅书》:“下溯八埏。”注:八 埏,地之八际也。又登也,方也。又墓道曰埏。又倪甸切, 音砚。义同。

埒力辍切。音劣。《尔雅》。山上有水曰埒。又封道曰埒。 埜同野。

𡌦房未切。音吠。尘也。 《域》越逼切。荣入声。区域也。界局也。又宇内曰“域中。” 𡌧衣虚切,音于。浊水中泥。又于据切。音御。义同。 《埢》古泫切。音卷。曲也。冢土也。

埣须锐切。音岁。土不黏者。

埥七盈切。音清。《玉篇》。埥精土。

《𫭢》力尹切。《嶙》上声。垄土也。 苦公切。音空。《玉篇》土。“龛”也 𡌩达合切。音踏,累土也。 《埮》吐滥切。塔去声。壏埮,地平而长。

埰,仓代切,音菜。古者卿大夫食埰地。

《埱》。昌六切。音触。气出土也。一曰始也。

埲蒲孔切。音菶。塕埲,尘起貌。

埴丞职切。音寔。《说文》:黏土也。

埵都火切。音朵。坚土。

《基》坚溪切。音鸡。经也,业也,址也,始也,本也。

场夷益切。音亦。疆场。边境也。又田畔。《诗小雅》:“疆场翼 翼。”疆是大界,场是小界。

才句切。音聚。土积也。 坤古“坤”字。

堆,都回切,对平声。聚土为堆。

堇渠斤切。音勤。黄土也。《说文》。黏土也。徐曰。黄土乃黏。 今人谓水中泥黏者为菫。

《堉》。余六切。音育。肥壤谓之“堉。”

《堙》伊真切。音因。塞也。又土山也。

《堛》必历切。音壁。土块也。

《堚》。户昆切。音魂。土也。洛阳有大堚里。 𡍪初戢切。音册。《玉篇》。𡍪㙷累土也。 堡博考切,音宝。《广韵》:堡障,小城也。杨用修云:今边隅 有哨堡。堡转音作普。

㙏扶福切。音伏。地窟。 居邓切。音亘。路道也。 堬云俱切。音于。冢也。《方言》:秦晋之间,冢谓之堬。《广韵》: 坟堬培𪣻、埒垠茔垄。皆冢别名。

《塉》。前历切。音寂。薄土。

《块》苦夬切。音快。土块。又大块。天地也。

㙚思营切。音骍。赤刚土也。《六书正讹》别作垶,非。 塌托甲切。音塔。地低下也。

塍时征切。音成。田中畦埒也。俗作堘,非。 涂同都切。音徒。泥也。《禹贡》:“厥土惟涂泥。”又与途同。 《塙》丘交切。音敲。土坚不可拔。

《塞》先代切。音赛。隔也。边界也。

塘徒郎切。音堂。凿地注水曰塘。又堤岸。

坞俗“邬”字。

《尘》池邻切。音陈。埃也。

𫭟乌侯切。音欧。《玉海》墓也。又聚沙。 塽所两切。音爽。地高明处。

《𪣻》,郎斗切。音楼,上声。培𪣻,小阜也。

墅承与切。音竖,田庐也,村也,又圃也。毛氏曰:野,古墅 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借为郊野字,遂复加土于 下以别之。其因仍重复有如此者。

《墌》之石切。音职。基址也。又地名。 尸羊切。音商。新耕土也。 《墝》丘交切。音敲。土不平。又《墝埆》,瘠土也。

墟丘于切。音区。大丘也。又故城。又墟墓。

《墡》。上演切。音善。白土。

墣普卜切。音扑。块也。《说文》:由谓之墣。即“块”字。 墩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者。

墬,古地字。《前汉郊祀志》《周官》“天墬之祀。”《六书正讹》:隶 作地,从土也,乃“墬”之训,故讹作“地”字。《史记》《前汉书》皆 作墬,可证。

墺于到切。音奥。地近水涯者。《说文》:四方土可居。《禹贡》 作隩。又乙六切。音郁。义同。

𡑟乌禾切。音窝地。𡑟窟也。 𡑠齿志切。音炽。赤土也。 壃同疆。 壄,古文野字。 㙸疋角切。音泼。土块。 𡒋口交切。音橇。《玉篇》。𡒋《土 壏》胡览切,咸上声。坚土。

壑黑各切。官郝。谷也。坑也。又大壑。海也。

壔。都皓切。音岛。高土。又堡也。

壖而宣切。软平声。“与”𤲬同城,下田也。又岸边地。 𡒰古文“地”字。《楚辞九怀》·天门𡒰户亦作墬。 垆。龙都切。音卢。土黑而疏。《禹贡》:“下土坟垆。”

壤汝两切。音攘。柔土无块曰“壤。”

《日知录》
[编辑]

《里》
[编辑]

《穀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 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 《穀梁传》“鞍去国五百里”,今自历城至临淄仅三百三 十里。《左传》,“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 州仅七百里。《邾子》谓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苏 州至邹县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千里” 而见王。今自邹至齐至梁,亦不过五六百里。又谓舜 卒鸣条,文王生岐周,相去千有馀里。今自安邑至岐 山,亦不过八百里。《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 百馀里。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琅琊至长安亦但二千馀里,赵则二千里 而近,是则《荀子》所谓“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馀 里,而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 二分”,殆未然。

《仞》
[编辑]

《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书》:“为山九仞。”孔传: “八尺曰仞。”《正义》曰:“《考工记》‘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 等。而浍云‘广二寻,深二仞’,则浍亦广深等。仞寻同,故 知八尺曰仞’。”王肃《圣证论》及注《家语》皆云“八尺曰仞。” 与孔义同。郑元云“七尺曰仞。”与孔义异。《论语》“夫子之 墙数仞”,注包云“七尺。”《孟子》“掘井九轫”,注“八尺。”朱子乃 两从之,当以八尺为是。若《小尔雅》云“四尺”,《汉书》应劭 注云“五尺六寸”,则益非矣。

《图》
[编辑]

宋时登科录必书某县某乡某里人。《萧山县志》云:“改 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时始。”《嘉定县志》云:“图即里也。 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 是矣。”今俗省作啚,谢少连作《歙志》,乃曰:啚音鄙,《左传》 “都鄙有章,即其立名之始。”其说凿矣。

《亭》
[编辑]

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以今度之,盖必有居舍,如 今之公署。郑康成《周礼遗人注》曰:“若今亭有室矣。”故 霸陵尉止李广宿亭下,张禹奏请平陵肥牛亭部处, 上以赐禹,徙亭他所。而《汉书注》云:“亭有两卒,一为亭 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是也。又必有 城池,如今之村堡。《韩非子》:“吴起为魏西河守,秦有小 亭临境,起攻亭,一朝而拔之。”《汉书》:“息夫躬归国,未有 第宅,寄居丘亭,奸人以为侯,家富,常夜守之。”《匈奴传》: “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后汉书。公孙瓒 传》:“卒逢鲜卑数百骑,乃退入空亭”是也。又必有人民, 如今之镇集,汉封功臣有亭侯是也。亦谓之下亭。《风 俗通》:“鲍宣州牧行部,多宿下亭”是也。其都亭则如今 之关厢。司马相如往临邛,舍都亭,严延年母止都亭, 不肯入府。何并斩王林卿奴头,并所剥建鼓置都亭 下。《后汉书》:“陈王宠有彊弩数千张,出军都亭。会稽大 守尹兴使陆续于都亭赋民𫗴粥酒泉。庞娥刺杀仇 人于都亭。”《吴志》:“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 贞”是也。京师亦有都亭,《后汉书》:“张网埋其车轮于雒 阳都亭。窦武召会北军五校士屯都亭,何进率左右 羽林五营士屯都亭。王乔为叶令,帝迎取其鼓,置都 亭下。”是也。蔡质《汉仪》:“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 门,门一亭,人谓之旗亭。”《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言与 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是也。后代则但有邮亭、驿亭之 名,而失古者居民之义矣。

《治地》
[编辑]

古先王之治地也,无弃地而亦不尽地。田间之涂九 轨,有馀道矣;遗山泽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馀 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难坏,年计不足而世计有馀。后 之人一以急迫之心为之,商鞅决裂阡陌,而中原之 疆理荡然矣。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之水利 亦塞,于是十年之中,荒恒六七,而较其所得,反不及 于前人。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夫欲行井地之法,则 必自此二言始矣。

《疆域》
[编辑]

自古以来,画疆分邑,必相比附,天下皆然。乃今则州 县所属乡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门之外即为 邻属者,则幅员不可不更也。下邽在渭北而并于渭 南,美原在北山而并于富平,若此之类,俱宜复设。而 大名县距府七里,可以省入元城,则大小不可不均 也。管辖之地,多有隔越,如南宫、威县之间有新河县 地。清河、威县之间有冠县地,郓城、范县之间有邹县 地。青州之益都等县俱有高苑地。淮安之宿迁县有 开封之祥符县地。大同之灵丘、广昌二县中间有顺 大之宛平县地。或去县一二百里,或隔三四州县,薮 奸诲逋,恒必由之。而甚则有如沈丘之县署地粮乃 隶于汝阳者,则错互不可不正也。卫所之屯有在三 四百里之外,与民地相错,浸久而迷其版籍,则军民 不可不清也。水滨之地消长不常,如蒲州之西门外 三里,即以补朝邑之坍,使陕西之人越河而佃,至于 争𩰚杀伤,则事变不可不通也。《周礼》形方氏掌制邦 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乖离之地。有王者作,谓 宜遣使分按郡邑,图“写地形,奠以山川,正以经界,地 邑民居,必参相得,庶乎狱讼衰而风俗淳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