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06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卷 |
第六卷目录
山总部纪事
山总部杂录
山总部外编
山川典第六卷
山总部纪事
[编辑]《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书经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路史》:“夷羿有穷氏,左臂修而善射,五岁得法于山中。” 〈注〉《括地象》云:“羿五岁,父母与之入山,处之木下以待 蝉鸣,还欲取之,而群蝉俱鸣,遂捐而去。羿为山间所 养,年二十,习于弓矢。”
《战国策》:“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海内之狡 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 前,犬废于后。”
《史记·平准书》:“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路 千馀里。”
《汉书食货志》:“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 而铸钱。”
《货殖传》:“蜀卓氏之先,用铁冶富,即铁山鼓铸。”
《后汉书马援传》:援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 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开示众军所从,道 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 《山栖志》:梁竦自负其才,郁郁不得意,登山远望,叹息 曰:“大丈夫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不然,闲居足以养 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
《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 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馀年。
《晋书孙登传》:“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无家属,于郡北 山为土窟居之。”
《朱冲传》:“冲少有至行,闲静寡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 深山,时人以为梁管之流。”
《郭文传》:“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好山水,尚嘉遁。年 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 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 入吴兴馀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 覆其上而居焉。馀杭令顾飏造之,携与俱归。飏以文 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裤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置之西园,七年未尝出入。一 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及 苏峻反,破馀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单道开传》:“道开好山居,山中诸神见异形试之,初无 惧色。”
《山栖志》:“郄诜数月山行,喜闻樵语牧唱曰:‘洗尽五年 尘土肠胃’。欣然倚骖临水,久之而去。”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 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 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 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 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 贼,末知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 曰:“邦君难地崄,旅客易山行。”
《宗少文传》:少文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 因结庐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 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 历,皆图之于室。尝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少文孙测亦有祖风,少静退不乐人间,欲游名山,乃 写祖少文所作《尚子平图》于壁上。
《孔淳之传》:淳之性好山水,尝游山,遇沙门释法崇,因 留共止,遂停三载。法崇叹曰:“缅怀人外三十年矣,今 乃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也。”及淳之还,乃不告以 姓。
《戴颙传》:“颙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颙以父不仕,复 修其业。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桐庐县又多 名山,兄弟复共游之,因留居止。”
《陶弘景传》:“弘景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 山,寻访仙药。梁武即位,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 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南齐书何求传》:“求弟引有儒术,怀隐遁之志,所居宅 名为小山。”
《刘虬传》:“刘昭与虬同宗,州辟祭酒从事,不就,隐居山 中。”
《唐书朱桃椎传》:“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绝俗,被裘曳 索,人莫能测其为。长史窦轨见之,遗以衣服,鹿帻麂 靴。逼署乡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结庐山中,夏则裸,冬 缉木皮叶自蔽,赠遗无所受《司马承祯传》: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人。事《潘师正传》:“辟 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曰:‘我得陶隐居正一法, 逮而四世矣’。”因辞出,遍游名山。
《傅奕传》:奕病,未尝问医,忽酣卧,蹶然悟曰:“吾死矣乎?” 即自志曰:“傅奕,青山白云人也。以醉死。呜呼。”
《研北杂志》:“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 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 易也。
《宋史姚坦传》:坦历殿中丞、仓部员外郎,赐金紫,迁本 曹郎中,转考功,仍为益王府翊善。坦性木强固滞,王 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 共观之,坦独俛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 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 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 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种放传》。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 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 慨然有山林意。大中祥符元年,拜给事中。二年四月, 求归山,宴饯于龙图阁,命学士即席赋诗制序。上作 诗卒章云:“我心虚伫日,无复醉山中。”初,放作诗,尝有 “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四年正月,复来朝。四 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 诏禁止。
《六一诗话》:“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 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桃核为弹,掷于山 岭之上。一二岁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
山总部杂录
[编辑]《易经·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程传〉为卦艮上 坎下,艮为山、为止,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遇险而止, 莫知所之,《蒙》之象也。
《谦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程传〉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 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 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君子观谦之象,山而在地下, 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不及之 义。
《蛊卦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程传〉山下有 风,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故为“有事”之象。君子观 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大全〉隆山李氏曰: 山下有风,则风落山之谓。山木摧落,蛊败之象。 《贲卦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程传〉 “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 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本义〉山下有火,明不及远。 《剥卦》《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注〉“艮重于坤”, 山附于地也。山高起于地,而反附著于地,“圮剥”之象 也。
《大畜卦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本义〉“天在山中”,不必实有是事,但以其象言 之耳。〈大全〉双湖胡氏曰:“天包地外,地外有天,山虽在地 上,然地下之天,即山中有天也。”
《颐卦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程传〉“山 下有雷”,雷震于山下,山之生物,皆动其根荄,发其萌 芽,为养之象。
《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本义〉“山上有泽”, 以虚而通也。
《遁卦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本义〉 “天体无穷,山高有限”,《遁》之象也。〈大全〉张氏曰:天之与山, 势本辽绝。自下观之,山之巅即天也。及登山之巅以 观天,而天愈高愈远,愈不可及矣。此《遁》之象也。 《蹇卦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程传〉山之峻 阻,上复有水,坎水为险陷之象。上下险阻,故为蹇也。 《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大全〉朱子曰: “观山之象以惩忿,观泽之象以窒欲。”或问:“‘观山之象 以惩忿’是如何?”曰:人怒时自是恁突兀起来,故《孙权》 曰:“令人气涌如山。”
艮卦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程传〉上下皆山, 故为“兼”山此而并彼为兼、谓重复也,重艮之象也。君 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
《渐卦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程传〉“山上 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
《旅卦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本义〉《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小过卦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 乎哀,用过乎俭。
《说卦》:“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
《书经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
《禹贡》“九山刊旅。”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又〉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
《谷风》“维山,崔嵬小弁。莫高匪山。”“《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礼记曲礼》:“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 《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月令》:“仲夏之月,可以升山陵。”
《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
《庄子·接舆》曰:“犹涉海凿河,而使䖟负山也。” 《汉书·郊祀志》:“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 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 常游与神会。”
《中山靖王传》:“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淮南子说山训》:“玉在山而草木润。”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
《修务训》,“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 《法言》“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患夫画也。
臧荣绪《晋书》:“隐者在山,樵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 在山则异。
张华《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
有山者采,有水者渔。
《山谷清》,其人姣好。
山气多男,泽气多女。
“山居之民,多瘿肿疾”,由于饮泉之不流者。今荆南诸 山郡东多此疾。
“山泉”者,引地气也。山有沙者生金,有谷者生玉,名山 生神芝,不死之草。土山多云,铁山多石。
和气相感,则山出象车。
名山大川,孔穴相内,和气所出,则生石脂。石膏食之 不死,神龙灵龟,行于穴中矣。
《述异记》:“入间三十六洞天,知名者十耳,馀二十六天 出《九微志》不行于世也。”
《地镜图》山畜,财物气葱盛。
唐李石《续博物志》:“中国有洞天三十六所,皆谓之天。 第一王屋山洞天,周回万里,名小有清虚天;其次委 羽山洞天,周回万里,名大高空明天;其次太元总真 天;其次三元极真天;其次宝仙九室天;其次上玉清 平天;其次珠明耀真天;其次金坛华阳天;其次左神 幽虚天;其次成德隐元天,皆仙人所居也。”
《野客丛谈》:张翠微云:“南岳有三:一衡阳之衡山,二庐 江之霍山,三舒州之灊山。汉武帝以衡阳辽旷,故移 其神于庐江,今土俗皆号为南岳。”又《九域志》云:“舒州 怀宁县有灊山,为汉之南岳,一名天柱山,即汉武登 灊天柱山是也。”按南岳有二也,非三也。舒之南岳,即 庐之南岳,非有异也。庐州古庐子国,即春秋舒国之 地。张揖《广雅》曰:“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曰:“天柱在庐 江潜县。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天柱亦为霍山。”是则 霍山与天柱一而已,南岳岂三邪?首阳山有三:一蒲 阪,二陇西,三洛阳。《论语注》以蒲阪为夷齐所饿之地。 以仆考之,洛阳者为是。阮瑀吊伯夷曰:“适彼洛师,瞻 彼首阳,敬吊伯夷。”《论语注》谓蒲阪,非也。历山有四,一 河中府,二齐州历阳县,三冀州,四濮州雷泽县,皆有 舜遗迹。《翠微考异》以濮阳之历山正舜耕之所。涂山 亦有四,一会稽,二渝州,三濠州锺离县,四宣州当涂 县,皆立禹庙。《翠微考异》以宣之当涂正禹之娶所。 义山杂纂:“杀风景,背山起楼。”
《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古木兰诗:“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按相和曲有《度关山》,亦类此。
郭熙《山水训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 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 如睡。”
《巩氏耳目志》:“海山微茫而隐现,江山严厉而峭卓,溪 山窈窕而幽深,塞山童赪而堆阜。”
《山家清事》:夏禹山行乘桥,汉南粤王舆轿过岭,颜师 古北人,固不知南人乘轿度岭,而洪景卢亦谓“山行 之车,车只宜平地。”孰若今轿为便桥,即轿固无疑矣。 若山轿,则无如今庐山、建昌高下轮转之制,或施以 青罩,用肩板棕绳低与之,犹今贵介郊行者,良便游 赏,有如谢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非不为 “雅,孰若今钉履为便”云。
《壶中赘录》:“过名山如读异书,倦则数行,健则千里,言 不论途程,以洞心快目而止。”
《书蕉东坡歌》云:“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 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太白歌》云:“犹人 张网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昆仑一名崑岑,君山一名娲宫,武当一名㟥岭,普陀 一名梅岑,青城山一名天谷,大复山一名胎簪,衡山 一名芝冈,东海一名岱渊。”
《岩栖幽事》,韦应物、欧阳修皆作滁州太守。应物《游琅 琊山》则曰:“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永叔《游石子涧》, 则曰:“使君厌驺从,车马留山前。行歌招野叟,共步青 林间。”山游如是,乃不犯李义山松间喝道也
山总部外编
[编辑]《列子·汤问篇》:“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 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 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 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 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 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
《抱朴子登涉符录》或问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为道 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 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籍’。皆谓偏知 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入山无 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惊怖不安,或见光影, 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无故而自堕” 落,打击杀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 虎狼毒虫。人不可轻入山也,当以三月九月,此是山 开月,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若事久不得徐徐须 此月者,但可选日时耳。凡人入山,皆当先斋洁七日, 不经污秽,带《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又五岳有 受殃之岁,如九州之地,更有衰盛,受飞符煞炁,则其 地君长不可作也。按《州公城名录》天下分野,灾之所 及,可避不可禳,居宅亦然,山岳皆尔也。又大忌不可 以甲乙寅卯之岁,正月二月入东岳,不以丙丁巳午 之岁;四月五月入南岳,不以庚辛申酉之岁;七月八 月入西岳,不以戊己之岁,四季之月入中岳,不以壬 癸亥子之岁;十月十一月入北岳,不须入太华、霍山、 恒山、泰山、嵩高山,乃忌此岁。其岳之方面,皆同禁也。 入山之大忌,正月午,二月亥,三月申,四月戌,五月未, 六月卯,七月甲子,八月申子,九月寅,十月辰未,十一 月己丑,十二月寅。入山良日:甲子、甲寅、乙亥、己巳、乙 卯、丙戌、丙午、丙辰已上日,大吉。《抱朴子》曰:按《九天秘 记》及《太乙遁甲》云:“入山大月,忌三日、十一日、十五日、 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三十日;小月忌一日、五 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以此日入山, 必为山神所试,又所求不得,所作不成。不但道士、凡 人以此日入山,皆凶害,与虎狼毒虫相遇也。”《灵宝经》 云:“入山当以保日及义日,若专日者大吉。”以制日伐 日必死,又不二之道也。《遁甲中经》曰:“欲求道,以天内 日、天内时,劾鬼魅,施符书,以天禽日、天禽时,入名山, 欲令百邪虎狼毒虫盗贼不敢近人者,出天藏,入地 户,凡六癸为天藏,六己为地户也。”又曰:避乱世绝迹 于名山,令无忧患者,以上元丁卯日,名曰阴德之时, 一名天心,可以隐沦。所谓白日昏沉,日月无光,人鬼 不能见也。又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 半置逄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诺 皋太阴将军独闻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 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则折所持之草置地 上,左手取土,以傅鼻人中,右手持草自蔽,左手著前, 禹步而行,到癸下,闭气而住,人鬼不能见也。凡六甲 为青龙,六乙为逄星,六丙为明堂,六丁为阴中也。又 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 足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 足从左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 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所谓“宝日”者,谓支 干上生下之日也。若用甲午、乙巳之日是也。甲者木 也,午者火也,乙亦木也,巳亦火也,火生于木故也。又 谓“义日”者,支干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是 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于 金故也。所谓“制日”者,支干上克下之日也。若戊子、己 亥之日是也。戊者土也,子者水也,己亦土也,亥亦水 也。五行之义,土克水也。所谓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 日,若甲申乙酉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 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他皆仿此。引而长之,皆 可知也。《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 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 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当密行祝之, 无所不避,要道不烦,此之谓也’。”或问曰:隐居山泽,辟 蛇蝮之道。《抱朴子》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 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今带武都 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则不畏 蛇。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未 入山当预止于家,先学作禁法,思日月及朱雀、元武、 青龙、白虎以卫其身,乃行到山林草木中,左取三口 炁闭之,以吹山草中,意思令此炁赤色如云雾,弥满 数十里中。若有从人无多少,皆令罗列,以炁吹之,虽 践蛇,蛇不敢动,亦略不逢见蛇也。若或见蛇,因向日 左取三炁闭之,以舌柱天,以手捻都关,又闭天门,塞 地户,因以物抑蛇头而手萦之,画地作狱以盛之,亦 可捉弄也。虽绕头颈,不敢啮人也。若他人为蛇所中, 左取三口炁以吹之,即愈不复痛。若相去十数里者, 亦可遥为作炁,呼彼姓字,男祝我左手,女祝我右手, 彼亦愈也。或问曰:“江南山谷之间,多诸毒恶,辟之有道乎?”《抱朴子》答曰:“中州高原,土气清和,上国名山,了 无此辈。今吴楚之野,暑湿郁蒸,虽衡霍正岳,犹多毒 螫也。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影射,其实水 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 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 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 而不即发疮。又有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暑暮 前,䟦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时差稀耳。其大如毛发 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 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若不 挑之,虫钻至骨,便周行走入身。其与射工相似,皆杀 人。或问涉江渡海,辟蛇龙之道,《抱朴子》曰:“道士不得 已,而当游涉大川者,皆先当于水次破鸡子一枚,以 少许粉杂香末合搅器水中以自洗濯,则不畏风波 蛟龙也。”或问曰:辟山川庙堂百鬼之法?《抱朴子》曰:“有 老君黄庭中”《胎四十丸真秘符》,入山林,以甲寅日丹 书白素,夜置案中,向北斗祭之,以酒脯各少少自说 姓名,再拜受取,内衣领中,辟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 毒也。何必道士乱世避难入山林,亦宜知此法也。
入山符
《抱朴子》曰:“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书桃版上, 大书其文字,令弥满板上,以著门户上及四方四隅, 及所经道侧要处
入山佩带符
,{{{2}}}
《广德神异录》:“唐高宗朝,新丰出山,高二百尺,有神池, 深四十尺,水中有黄龙现,吐宝珠浮出,大如拳,山中 有鼓鸣。改新丰县为庆山县。”
《坤舆图说》:先圣论地,初受造时甚圆,无深浅高卑之 殊,惟水遍围其面而已。但造物者将居民物于地面, 则开取渊坎,令水归之,致露干土,即以所取之土,致 成山岳陵阜之类。试观海涯,无不倚山陵之足,江河 多夹于阜岭之中,大约高山多近深谷,可以验其原 生之意也。然造成后又有变迁,盖诸国典籍所记“高 岸为谷,深谷为陵,古所未有者。或新发而始见,是乃 地震所致,或风力、或水势所成也。若究其生山之为 者,不但饰地之观,竖地之骨,直于人物有多益焉。盖 或以毓五金,或以捍四海,或以涌溪泽,或以茂林丛, 或以蔽风雪,或以障荫翳,或以界封疆,或以御寇盗, 或以辟飞走之囿,或以广藏修之居。”无算妙用,则造 物之原旨,以全夫寰宇之美,而备生民之须耳。今摘 天下各国有名《高山》里数,开列于左:
《厄勒齐亚国》,“厄莫山”,高十三里一百九十二丈。 西齐理亚国昼夜喷火之山,名“厄得纳”,高十三里一 百五十六丈。
西洋:德纳《里法》岛必个山高二十一里二百一十四 丈。
厄勒齐亚国,《亚多》山高二十四里一百零四丈。 意大里亚国,《呀尔伯》山高二十七里一百六十八丈。 诺尔物西亚国山高三十里零二十丈。
“亚墨尼加洲伯纳黑山高五十五里一百二十丈。 莫斯哥未亚国里弗依山高八十三里零七十二丈。 亚细亚洲高架所山高一百三十一里二百零四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