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28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十八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十八卷目录

 琅琊山部汇考

  图

  考

 琅琊山部艺文一

  秦琅琊台刻石铭

  琅琊台观日赋并序   唐熊曜

  刻秦篆记         宋苏轼

  重刱琅琊台祠记     明张世则

  琅琊台论        诸城县志

 琅琊山部艺文二

  琅琊行          明薛瑄

  和琅琊行          徐麟

  登琅琊台         赵鹤龄

  题琅琊超然两台       萧启

  登琅琊台观日出      张世则

  颜侯邀邑缙绅同游琅琊四首 臧惟一

  颜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庙四首

               丁惟宁

  琅琊眺望          戴璟

 琅琊山部纪事

 琅琊山部杂录

 琅琊山部外编

 成山部汇考

  图

  考

 成山部艺文

  过成山          明李让

 成山部纪事

 成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二十八卷

琅琊山部汇考琅琊古作琅邪俗作琅琊通志作琅琊义皆同今仍其旧

[编辑]

《山海经》
之琅琊台

[编辑]

齐曰“琅邪”,越曰“琅琊台”,即景公放于琅邪,句践所欲 徙都之地,为八祠之一。秦皇、汉武皆尝登之。汉因之, 置琅琊郡。今曰琅琊山,属青州府诸城县。冈背坦平, 三面临海,峰峦环峙,为名不一,总之皆一山也。

琅琊山图

琅琊山图

[编辑]

按《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其 北有山,一曰在海间。”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峣特 起,状如高台,即琅琊台也。琅琊,越王句践入霸所都。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 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正义曰:今兖州东沂州、密 州,即古琅邪也。《索隐》曰:《山海经》琅邪台在渤海间,盖 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邪,故曰琅邪台。《正义》又曰:《括

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
考证
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吴春秋》云:‘越王

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 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即句践起台处。 《封禅书》:“八神,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 案是山形如台。

按:《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 馆台,有四时祠。

按《水经》,“潍水出琅邪箕县。”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 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秦始皇二 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遂登琅邪 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 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馀,傍滨巨海。 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山下, 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 百馀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 主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 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 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按:《太平御览·地部》:“琅琊台。”《郡国县道记》云:“在故城东 南十里,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台上有始皇碑,碑上有 六百字可识,馀多剥落。台侧有四时祠,即齐地八祠 之一。”又云:“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立竭。”

按《图书编山东山考》:琅琊山在密州东南百五十里, 齐景公放于琅邪,即此。《吴越春秋》:越王句践徙琅邪, 立观台以望东海。秦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大乐 之,留三月,徙黔首三万户于台下,立石颂德。《太平御 览》云:“碑有六百字可读。”台侧有四时祠,台上有神泉, 人或污之即竭。汉于此置琅邪县,武帝亦尝登焉。隋 文帝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丰泉县。炀帝大业初,复为 琅邪。唐省之。今山下井邑遗迹犹存,登山石道如故, 土人名曰“御路。”

按《山东通志山川》:“琅琊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一 百五十里,东枕大海,齐景公遵海而南,放于琅邪。”《括 地志》云:“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秦始皇二十八年,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立层台于山,徙黔首三万 户于台下,立石颂德。皆此地。”《太平御览》云:“碑有六百 字可读。台侧有四时祠,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竭。” 汉于此置琅琊郡,武帝亦尝登焉。隋置丰泉县,今山 下井邑基址犹存。

按《青州府志山川》,“琅琊山在诸城县治东一百五十 里。”

晾甲山在山下。

《崇摆山》。

紫良山。

朱家山 以上俱枕海。

纪丘山,近岛远望,与琅琊对峙,俗呼争高山。《晋志》:“纪 丘山有琅琊台”、《始皇碑》。

按《诸城县志山川》:“琅琊山距县治东南百五十里,三 面环海,东南一峰独秀,昔齐景公欲放于此。”《南越志》: “句践霸吴,欲徙都琅琊。”《史记》:“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 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作琅 琅台,立石颂秦德。石高丈馀,西侧尚有臣斯、臣去病 等字可辨。”殆所谓二世尽刻,始皇所立。刻石旁著大 臣从者,名欤。山前有望夫石,由松树中鸟道仅容膝。 冈背坦平,土人呼御路。山上有神渊,人或污之则竭, 斋戒则通。《地舆志》:琅琊为齐南上邑。《山海经》:“琅琊在 溟渤间。齐八祠,琅琊祀四时。”琅琊之为邑、为台不一 名,总之一山也。邑址漫灭不可考,台则犹有版筑遗 痕焉。《史记》所载李斯碑文,殊无有闻。土人云:“水中亦 一碑,十月大潮落,或见之。李斯文其在此石欤?”登之 者,朝日夕月,晴则海市,风则涛,春则海鳅。

琅琊山部艺文一

[编辑]

《秦琅琊台刻石铭》

[编辑]

《史记》曰:“始皇二十八年,既封泰山,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德意曰。”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 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 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 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索隐曰抟古专字左传云如琴瑟之 专一揖音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 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 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 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 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 大尽力,莫敢怠荒。远尔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 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 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 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 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 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 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索隐曰爵卑于列侯 无封邑者伦类也亦列侯之类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 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 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 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 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皇,知教不 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 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 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琅琊台观日赋》并序
唐·熊曜

[编辑]

秦筑东门于海岸,曰“琅琊台” ,高可望远,而东之人悉以宵分之后,观日出于海底者,壮其观而为《赋》云。

秦东之门,天地一空。直见晓日生于海中。赤光浮浪, 如沸如铄。惊涛连山,前拒后却。圆规上下,隐见寥廓。 焜煌天垂,若吞巨壑。当扶桑汹涌于云光,阳德出丽 于乾刚。汗漫请帮助识别此字。“纳,将吞六合。冲融青冥,遥浸大明。羲 和首驭,夸父上征,眩转心目,苍黄性情。倾地舆而通 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彼秦伊何?崇此为门。委绝人 力,其谁敢论?失万邦者,虽设门而必圮;表东海者,谅 无门而亦存。步秦亭而在此,伤魏阙而何言?千载之 后,《石梁》斯在。时无鬼功,岂越沧海。念无道而肆志,将 不亡而何待?”我国家逾溟渤而布声教,穷地理而立 郊坰。略秦皇于帝典,参汉武于天经。顾荒台而寂寞, 取殷鉴于生灵。尔其秋景超忽,晴光焕发。蜃气干云, 蚌胎候月。长波沃荡,超百谷以深沉;唳鹤徘徊,想三 山而灭没。齐鲁郡邑,霜天泬㵳。陵虚无而倒景,临沆 瀣而乘朝。日向濛汜,云横丽谯。追鲁连之达节,行将 蹈海;仰田横之行义,若在云霄。骊龙之珠,群玉之府, 想望绵邈,依稀处所。有海客之无心,托扶摇之轻举。

《刻秦篆记》
宋·苏轼

[编辑]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亲巡东方海 上,登琅琊观,出日,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 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亡矣,特 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俱在。”自始皇帝 二十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 九十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 比今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 文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 之石,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而所立有绝人者, 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之君子得以观 览焉。

《重刱琅琊台祠记》
明·张世则

[编辑]

夫琅琊一山也,以其枕大海而形攲削,故名琅琊;以 其下有阶级,而上复平衍,故名台也。粤自齐景公为 遵海之游,民不改聚。逮秦始皇东游海上,立石颂功 德,徙黔首三万户实其下,民聚益繁,斯邑之名,所繇 旧矣。汉置琅琊郡,以属琅琊国。至隋而又丰泉其县, 故名琅琊城也。历代之沿革不同,而建置之盛丽可 想。迄今栋宇冰消,民居星散,孑然盘郁,祇为海峤僻 陬,孤峰岑寂尔,无复曩昔之盛丽也。第清景依然,不 待点饰,高眺旷览,古今如一。譬之人也,磊落瑰玮之 姿,风致动人景瞻,奚待服饰之盛而后起敬也?琅琊 昔称盛丽,今成岑寂。去服饰也,而风致犹在。以故甿 人俗吏,不一属目,而学士大夫往往艳慕之,不远千 里而游观,重其名也。吾邑侯颜公甫下车,即询觅此 台遗址,不逾年,刱葺庭宇而一新之,益重其名,不欲 泯其迹。矧!侯别号“琅琊”,或谓夙有梦兆,而今果宰斯 邑。刱!此迹诚一奇事也。从此往来,知式樵牧者有禁 昔之胜概,复尔宛然。侯于政暇,递往观之,邀二三乡 士大夫盘桓信宿,匪直重其名,适以协佳兆也。《世识》 多云:“欢足本在华堂”,枕岩漱流者,乃枯槁之志。侯独 不然,才裕治理,心超尘氛,故自视清旷之域,更贤于 名利之场也。至其厜㕒东坑,砥柱潮冲,翠微云表,洋 洋巨浸,宫之襄之,双峰阙峙,若峄若陉,窅然再成之 英,三袭之陟也。远望如地上之山,俯𫖯如海中之岛, 航帆“来自天上,鱼龙出于舄下。不秋波而自澄,不雷 声而自吼,不风激而自荡。浟湙潋滟,极目无留。是山 之窈窕通气,皆水之𣸣薄协灵也。长夜晦冥,翔阳涌 跃,接天一碧,流光万缕。角宿幸其载生,羿矢艰于及 乌。咸池浴出,清曜烛天;旸谷甫升,光芒射目。”著身应 周文之梦,如拳符《楚庄》之谣。是山之景,在于海之环, 而水之景又在日出之候也。屹屹壁立,苍苍苔古,吊 形影于海日,纪功德于当年。斯篆灭没而殆尽,贞珉

剥落以仅存,是又秦碑未泯之遗踪,而昭代博古之
考证
士所珍爱者也。此皆此台之大观,不假往昔之盛丽,

然后称奇;加以侯之葺刱,乃益称奇。然则今之琅琊, 犹古之琅琊也。由是而愬之秦千八百馀年,此台岑 寂中,得遇侯以作新之,良非偶然数也。吾侪林下士 皆岑寂中,得遇侯携之同游于斯,良非偶然数也。数 之所致,天作之合,殆有名与之俱,而梦与之符也。于 戏!点景存古,以示向往者,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征 往昔者,则邑人野史职也。则愧史材,乃邑人也。遂记 之。

《琅琊台论》
诸城县志

[编辑]

“即琅琊山” ,以山形似台,故名。

论曰:一琅琊耳,或称山,或称台,或称国,或称郡,或称 城,或称县,纷其名矣。郡城或在山下,或即南城,纷其 地矣。按山者,地舆之所载;台者以山形似台而名之。 以封王侯则曰国,以统属邑则曰郡,以立城郭则曰 城,曰县,相传琅琊城在琅琊山下,越王勾践所徙都 也,故又曰越王国。琅琊山即琅琊台,秦始皇所登观 也。先时齐景欲放考亭,谓齐东南境上邑名,则未知 其为城与县欤?至今县南城或为琅琊国,或为东武 国,或为东武县,则或借台与山而名之,或又不尽借 台与山而名之欤?山,今在县治东南一百五十里。余 登琅琊山形不甚高大,亦无接连,东南北三面皆浸 于海,惟西面通陆,独无远山叠嶂。东临碧海,一望无 际,或始皇以此观日出而乐之欤?刻石《颂德碑》,剥落 不可读,惟登路犹有遗迹,山人呼为“御路”,盖谓始皇 驻跸之所也。台下琅琊城,广七十步,袤一百七十步, 南北二趾犹在,东南皆成巨壑,门趾尚微存耳。狭隘 已极,不知何以容始皇?徙三万户而句践徙都,并欲 取父元常迁葬,传世“无穷乎?”或谓句践运粮之处,以 吴越之粮航海而来,储于此方,理或然欤。时移物换, 山灵未改,登眺瞻望,感慨系之矣。

琅琊山部艺文二

[编辑]

《琅琊行》
明·薛瑄

[编辑]

《秦祖琅琊台坡公超然台》“两台千古两寂寞,但见云 山对崔嵬。我行正值升平日,千里连城万家邑。烽堠 花开犬不惊,秫园麦秀雉交集。茫然一气天无私,山 川民物皆欣熙。三事小臣敕清白,九重圣主方无为。 但愿此景垂过亿万载,天为城郭地为海。人间无处 不春台,苏刻秦碑真戏乃。”

《和琅琊行》
徐麟

[编辑]

陟此超然台,睇彼琅琊台。当时游乐安在哉?穹碑文 字空崔嵬。我行按部方旭日,遍历诸城与骈邑。时和 岁稔民俗淳,耄倪为市远相集。愿言奉此三无私,春 台玉烛常熙熙。看取茅茨与土阶,含哺鼓腹何所为。 金汤城保千万载,声教洋溢讫四海。不须访古探名 胜,主圣臣贤兹愿乃。

《登琅琊台》
赵鹤龄

[编辑]

巡行海峤正多岐,上此琅琊山更危。御路荒凉衰草 合,观台险窄飓风吹。万家自颂明时业,千古犹存《无 道碑》。莫讶晏婴游翫对,前王真是后王师。

《题琅琊超然两台》
萧启

[编辑]

“诸城有名台,琅琊与超然。”昔时太守今何在,祖龙一 去竟不还。琅琊徙置三万户,凿石开山通御路。銮舆 三月留海堧,勾践已没犹未悟。超然固有物外心,黄 堂无事时登临。好观民物劝稼穑,登临游憩闲沉吟。 方今盛治超千古,守令孜孜慎选举。义仓积储养万 民,极欲惸独咸得所。承流宣化德泽施,不作无益民 不疲。桑麻满地遂生业,含哺鼓腹歌《雍熙》。只今两台 皆寂寞,城郭人家尚如昨。闲云野鸟自年年,苏石秦 碑空剥落。

《登琅琊台观日出》
张世则

[编辑]

荡漾晶莹滉海天,翔阳一跃出东边。巨灵幻戏将丸 弄,仙子晨妆把镜悬。长夜何须燃“蜡炬”,黎明早已见 桑田。苍生莫虑鲸波剧,一吐光华净扫烟。

《颜侯邀邑缙绅同游琅琊》
臧惟一

[编辑]

漭漭白云蜃气回,海天极目思悠哉!风吹涛浪潮头 涌,日出扶桑海面来。野老百年相对酒,仙郎此日共 登台。大观如在扶摇上,独愧元虚作赋才。

又             《前人》:

明祠新构海山头,碧翠凭虚俯十洲。剥落荒原秦石 在,漂摇烟霭汉槎浮。衔杯客坐席青草,卷浪沙滩舞 白鸥。更看临流渔子意,钓竿堪向“此中投。”

又             《前人》:

问谁汇尔茫无边,地轴潜移上际天。万泒朝来曾漏 泄,三山列处总回还。浮槎有路能通汉,驱石何人欲 著鞭。浩荡元功成往事,似闻幻语变桑田

又             《前人》:

高台临眺展襟期,鸥鸟忘机燕子嬉。海色天光相掩 映,寻芳步壑任委蛇。人怜石溜频移席,水借沧溟共 泛卮。若问蓬莱何可到,且欢杯酌得追随。

《颜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庙》
丁惟宁

[编辑]

日永庭虚制锦闲,贤侯邀客眺名山。天回澄霁双凫 起,地切朝宗万壑环。杖底薰风搔短发,樽前返照伴 酡颜。夜深矫首幽燕迥,北斗阑干月一弯。

又             《前人》:

秦王曾此翠华临,此日残碑断碧岑。千载阳侯呈异 梦,一朝仙令倡《捐金》。风雷应变甘棠港,舰舸还来玛 瑙琛。香火悠悠灵爽在,可知明德肇禋心。

又             《前人》:

皛皛汪汪接上元,粼粼滟滟泛晴烟。仙家宫阙明霞 外,估客帆樯远屿前。河伯信应惭牛马,麻姑何处见 桑田。独怜杯水坳堂似,安得抟风背负天。

又             《前人》:

谁驱乱石海鸥边,石上金卮促膝传。潮涌惊看云扑 岸,涛平坐见水铺天。渔歌风度千寻浪,鲗墨霞飞五 色笺。莫待安期乞异术,尘襟脱尽便神仙。

《琅琊眺望》
戴璟

[编辑]

春城极目访奇踪,睥睨连云十二重。郯国垂杨朝系 马,虹桥带雨昼飞龙。河声远渡秦淮月,树色清含茂 苑钟。楚水吴山凭槛尽,平芜处处绿烟浓。

琅琊山部纪事

[编辑]

《晏子》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 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再 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 天子为述职。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 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谚曰:‘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 君不豫,我曷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公曰:“善。”命吏 计公掌之。粟籍长幼贫氓之数,吏所委发廪出粟以 予贫民者三千锺。公所身见癃老者七十人赈赡之, 然后归也。

《吴越春秋》: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琊起观 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 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 立石刻,颂秦德。三十七年,始皇出游并海上,北至琅 琊,梦与海神战。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 蛟龙为候”,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 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

《封禅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 神将自古而有之,八曰四时,主祠琅琊。琅琊在齐东 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 币杂异焉。

《武帝本纪》: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过彭 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琊,并海上。”

《神仙传》:“李意期者,本蜀人,无妻息。人欲远行速至者, 意期以符与之,并丹书两腋下,则千里皆不尽日而 还。或说四方国土宫观市廛,人未曾见,闻者不解,意 期则为撮土作之,但盈寸,其中人物皆是须臾消灭, 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许复还。意期少言,人有所问,略 不对答,凶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若懽悦则善,惨” 戚则恶。后入琅琊山中,不复见出也。

《诸城县志》:“宋雪窦名重显,字隐之,赵州李氏子。出家 参随州智门祚和尚,居四明山之雪窦,赐号明觉。后 居琅琊山,身被布衫五十年不易。向芗林尝为青州 雪窦布衫偈云:‘赵州无义汉,雪窦老婆禅,一川风雨 后,明月却当天’。皇祐七年七月七日,不遗嘱,亦不说 偈,昂首而逝。”

琅琊山部杂录

[编辑]

《青州府志》:“诸城越王国,相传国在琅琊山下,即琅琊 城是也。”尚未可信。盖勾践之徙琅琊,非暂徙也。观其 欲取父元常之丧迁葬琅琊,可知其徙之之意,欲于 此传世无穷耳。岂以弹丸之地,不容数十室,足以称 国,而延其子孙至二百馀年之久乎?城止有东、南、南 门。东门逼临海水,土人谓勾践运粮之处,以吴越之 粮航海而来,储于此城,理或然也。又《水经注》:始皇二 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琅琊台在城东南十里。余按:今夏河城东南至琅琊台止十里, 而夏河地形广平,足以建都。勾践所筑都城,或在于 此,及后为楚所灭,城应圮废,而始皇复筑之欤?世远 年湮,虽难臆度,然以理揆之,当不远也。

琅琊国,今县城南是也。琅琊、东武同地,并称。封琅琊 王者为琅琊国,封东武侯者为东武国。营陵侯刘泽, 高帝从祖昆弟也,以击陈豨有功,高后七年,封琅琊 王。文帝元年,以齐王弟刘章有功,徙泽为燕王,以琅 琊归齐,泽王琅琊凡二年。晋武帝咸宁三年,封东莞 郡王伷,邑一万六百户,后徙封琅琊王。传恭王至睿 渡江,是为元帝。

琅琊城在琅琊台下。相传越王勾践所徙都也。广七 十步,袤一百七十步,狭隘已极。西北二面城址犹存, 东南二面皆成巨壑。有东南二门,址亦存。隋开皇间 改为丰泉县。

琅琊山部外编

[编辑]

《广古今五行记》:“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 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 名曰怪山。”

成山部汇考

[编辑]

《史记》
八祠之成山

[编辑]

成山在今山东登州府文登县南一百六十里。其山 斗入海,因始皇鞭石造桥,后人又呼为神山。《汉志》亦 作“盛山。”山旁多礁岛,为海道极险处。汉武帝于此拜 日,今其山东犹有日主祠址。

成山图

成山图

[编辑]

按《山海经。南山经》:“浮玉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 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请帮助识别此字。水出焉,而南 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穷成山,登之罘。”成山,在文登 县西北一百九十里。穷,犹登极也。

《封禅书》:“八神,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韦昭 曰:“成山在东莱。不夜,斗入海。不夜,古县名。”《索隐》曰:“案 解道彪《齐记》云,不夜城,古有日夜出见于东境,故莱 子立城,以不夜为名也。”“斗入海,谓斗绝曲入海也。” 按《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不夜。有“成山日祠。”

按:《魏书地形志》,“东牟郡牟平。”有成山。

按:《唐书地理志》:“登州东牟郡文登。”有成山。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成山在文登,汉武作《朱雁之歌》, 拜日于此。”

按《山东通志山川》:成山在登州府文登县南一百六 十里,山斗入海,旁多椒岛,海艘经此,遭风多覆,海道 极险处也。《史记》:“秦始皇过黄腄,穷成山。又汉武幸东 海,拜日于成山。”《郊祀志》:“齐八神日主祠成山。”相传山 巅旧有李斯篆“‘狱讼所公’四字,今亡。”

按《登州府志山川》:“成山在文登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古不夜城侧。”《史记》:“秦始皇过黄腄,穷成山。”《封禅书》:“八 神,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以

迎日出云。《汉志》作“盛山。”汉武帝太始三年,礼日于成 山。《齐乘》云:今按召石与成山相近,因始皇会海神,故 后世遂呼成山曰神山。山斗入海,旁多椒岛,海艘经 此,失风,多覆海道极险处也按《文登县志山川》:“成山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山斗入 海,旁多礁石,名曰成山头。海艘经此,遭风,多覆海道 极险处也。”《史记》:“秦始皇过黄腄,穷成山。”又:“汉武帝幸 东海,作《朱雁之歌》,拜日于成山。”《郊祀志》:“齐有成山,为 日主,乃八神之一也。山巅有始皇庙,东有召石山。”《三 齐记略》:“秦始皇欲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 石山下驱数十石山岌岌相随而行。石去不驶,神人 鞭之见血。至今山下之石皆赤。”

《古迹》:“饮马池在成山之麓,相传秦始皇饮马于此。” 日主祠在成山东三十里,汉武泰始三年幸东海,作 《朱雁歌》。礼日,又有日主坛。

狱讼所公在成山巅,李斯篆石。明嘉靖间为雷击沉 海巅西斯篆有“天尽头”三字,又有“秦东门”三字,皆没 于海。

成山部艺文

[编辑]

《过成山》
明·李让

[编辑]

节届清和雨乍收,郊园景物不胜幽。桃红李白难经 夏,海碧山青不计秋。风送潮声惊过客,云开水面起 飞鸥。载持君命恩惟重,一岁殷勤两度游。

成山部纪事

[编辑]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乃并勃海以 东,穷成山。”

《封禅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 神将自古而有之,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 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

《三齐略记》:始皇造桥观日,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 感其惠,求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从 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左右有巧者,潜以脚画其 像,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 脚随崩,仅得登岸。今见成山东海水中有竖石,往往 相望似石桥。又有石柱二,乍出乍没。或云始皇渡海 “立此石以为记。”

《汉书武帝本纪》:“太始三年春二月,上行幸东海,获赤 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礼日成山。”

成山部外编

[编辑]

《太平广记李少君传》:时有文成将军,亦得少君术,事 武帝,帝后遣使诛之。文成谓使者曰:“‘为吾谢帝,不能 忍少日而败大事乎?帝好自爱,后三十年求我于成 山,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还,具言之。帝令发其棺视 之,无所见,唯有竹筒一枚,帝乃大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