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7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七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目录
峨眉山部艺文一
峨眉山行纪 宋范成大
峨眉山普光殿记 明蜀王怀园
登峨山道里纪 胡世安
游峨眉山记 王士性
辛丑游峨记 曹学佺
峨山修改盘路记 傅光宅
游峨眉山记 陈文烛
游大峨山记 袁子让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四卷
峨眉山部艺文一
[编辑]峨眉山行纪 宋范成大
[编辑]峨眉有三山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 传有游者,今不复有路。惟大峨其高摩霄,为佛书所 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自郡城出西门,济燕渡,水汹 涌甚险,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嶲州卭部合大渡河,穿 夷界千山以来。过渡宿苏稽镇,过符文镇,两镇市井 烦遝。《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素手 者,民皆束艾蒿于门,然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 候迎之礼。至峨眉县宿。癸巳,自县出南门登山,过慈 福、普安二院、白水庄、蜀邨店,十二里龙神堂、伏虎寺。 自是磵谷舂淙,林樾雄深。小憩华严院,过青竹桥、峨 眉新观路口、梅树垭两龙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贤阁, 回环十数峰绕之,背倚白岩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 曰“呼应峰。”下有茂真尊者庵。孙思邈隐峨眉时,与茂 真常相呼应于此云。出院,过樟木、牛心二岭,及牛心 院路口,至双溪桥,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 溪出,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 雪,奔出桥外,则入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以投大 壑渊。〈此下有阙文〉硾纸销银书之,卷首悉有销金图画,各 图一卷之事。《经》兼织轮相、铃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 帝万岁”等字于繁花缛叶之中,今不能见此等织文 矣。次至三千銕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 住,故作佛,铸甚朴拙。是日,祷于大士,丐三日好晴以 登山。乙未,果大霁,遂登上峰。自此登峰顶光相寺七 宝岩,其高六十里,大略去县中平地不下百里,又无 复蹊蹬,斫木作长梯,钉岩壁,缘之而上,意天下登山 险峻,无此比者。余以健卒挟山轿强登,以山丁三十 人曳大绳行前挽之,同行则用山中梯轿。出白水寺 侧门,便登点心坡,言峻甚,足膝点于胸云:“过茅亭嘴、 石子雷、大小深坑、骆驼岭,簇店。凡言店者,当道板”屋 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 炊。又过峰门罗汉店,大小扶舁错、欢喜、木皮里、胡孙 梯、雷洞坪。凡言“坪”者,差可以托足之处也。雷洞者,路 左深岩万仞,蹬道缺处,则下瞰沉黑若洞然。相传下 有渊水,神龙所居,凡七十二洞。岁旱则祷于第三洞。 初投香币,不应,则投死彘及妇人衣履之类以振触 之,往往雷风暴发,峰顶光明,岩上所谓“兜罗绵云”,亦 多出于此洞。过新店八十四盘桫椤坪。桫椤者,其木 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 之。初登山半即见,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 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 降,木叶犹有雪渍“斑斓之迹。”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 深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 花犹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 可胜数。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 “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 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犹多。又断无 鸟雀,盖山高,飞不能上。”自桫椤坪过思佛亭、软艸坪、 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有普贤 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未申后,初衣暑绤,渐高渐寒, 到八十四盘则最寒。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 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 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俱 碎如砂粒,万古冰霜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 下携水一缶至,才自足也。移顷,冒寒登天仙桥,至光 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王瞻叔参政常易以瓦, 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 三年。人云:佛现悉以午,今已申后。逡巡,忽云出岩下 傍谷,即中雷洞山也。云行勃勃如队仗,即当岩则少 驻。云头现大圜光杂色之晕数重,倚立相对,中有水 墨影,若大圣跨象者。茶顷光没,而其傍复现一光如前,有顷亦没。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 之“小现。”日暮云雾皆散,四山寂然。一夜,灯出岩下,遍 满弥望以千百计。夜寒甚,不可久立。丙申,复登岩眺 望,岩后岷山万重,稍北则瓦屋山,在雅州;稍南则大 瓦屋,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小瓦屋亦有光 相,谓之“辟支佛。”现此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 削,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 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尝消也。山绵亘入天竺诸番, 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 观,直冠平生矣。复诣岩致祷,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 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氛雾辟易。僧云:“洗 岩雨也。”佛将大现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 至岩数丈辄止。云平如玉地,时雨点犹馀飞。俯视岩 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素黄 红紫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 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 形而不见傍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 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 合集成采。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蒨,不可正视。云雾既 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 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 清现,最难得。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左顾雷洞祠,山 复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须臾,亦飞行过山外,至平野 间,转徙得与岩正相直,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 吴江垂虹,而两旁各有紫云捧之。凡自午未云物净, 谓之“收岩”,独金桥现,至酉后始没。丁酉下山,始登山 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崄而不危。下山时虽 复以绳缒舆后,梯下,舆夫难著脚,既崄且危,下山渐 觉暑气,以次减去绵衲。午至白水寺,则绤𫄨如故。闻 昨暮寺中大雷雨,峰顶夕阳快晴,元不知也。食后游 黑水,过虎溪桥,奔流急湍,大略似双溪,而小不及始 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 傍,因遂跨之,乱流而济,故以名溪。黑白二水皆以石 色得名。黑水前对月峰,栋宇清洁。宿寺中东阁,秋七 月戊戌朔,离黑水,复过白水寺前,渡双溪桥,入牛心 寺,而后断路。白云峡水方涨,碧流白石,照人肺肝,如 层冰积雪中。篮舆下行,峡浅处以入寺,飞涛溅沫,襟 裾皆濡,境过清,毛发尽竦。寺对青莲峰,有白云、青莲 二阁最佳。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 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 事。有孙仙炼丹灶在峰顶。又淘米泉在白云峡最深 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傍多奇石,祠堂 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石。”寺有唐画《罗 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津津,欲与人语。成都古画浮 屠像最多,以余所见,皆出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 之笔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馀十五板 亡之矣。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业姓王氏,耀州人,隶 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 利及贝多叶书,业与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业诣 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登峨眉,北望 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已而为寺,业年八十四而 终。出牛心,复过东峰之前,入新峨眉观。自观前山开 新路,极峻斗下冒雨以游龙门,竭蹶数里,欻至一处, 涧溪自两山石门中涌出,是为龙门峡。以一叶舟棹 入石门,两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入峡十 馀丈,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相对飞下,嵌根有盘石 承之,激为飞雨溅沫。峡舟过其前,衣皆沾湿。越数丈, 半岩有圆龛,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龙洞也。峡 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舟行数十步,石壁 益峻,水益湍急。回棹,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 飞瀑沾濡,暑肌起粟,骨惊神𢥠,凛乎其不可以久留 也!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 观。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盖天下峡泉之胜,当 以龙门为第一。然其路崄绝,乱石当道,将至峡,必舍 舆蹑草“履,绝营倾步于槎牙兀嵲中,方至峡口。”盖入 峨峰顶,天下绝观,蜀人固有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 山间,游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 惮疾病者,不能至焉。复寻大路出山,初夜始至县中。 己亥,发峨眉,晚至嘉州。
峨眉山普光殿记 明蜀王怀园
[编辑]普光殿,在峨眉山之绝顶。“峨眉乃普贤大士示现之 所也。峨眉之胜闻天下。其山周匝千里,八十四盘于 青云之端,有石龛百馀,大洞十二,小洞二十八。又有 雷洞坪、飞来钟玉泉、石金刚台之境。峰峦倚天,彩错 如画,与岷山相对,实吾封内之巨镇也。山之上天霁, 则圆光大现,山之下云开则圣灯夜明,诚为佛之境” 界。成化二年,旧殿厄于回禄寺之住山,了鉴以事闻 于予。予因悯古佛道场不可废毁,捐资命工,重为修 建。越三年己丑而工毕,峻杰弘丽,于旧尤加。殿中以 铜铸天地水府天君、侍者、雷电山王之神像,以为百 千万年之香火也。夫天地之理,生生不息。成毁也,代谢也,理势相因而然。后人不继前人之为而为之,则 其迹化为草莽之区矣。成而毁,毁而成,亦生生不息 之意也。斯殿一新,因前人之为而为之。四方睹佛者 登斯山,上斯殿,当知普贤愿王,应变无穷而行泽无 尽也。殿之规制,兹不一一焉。是为记。
登峨山道里纪 胡世安
[编辑]峨眉县治南。出郭即古胜峰桥,今名儒林桥。稍前转 儒学街,隔右涧有西坡古刹。溪水萦折,柽柳带缘过 圣宫。前合三山流为泮,澄波千顷,鯈乐莲香,亦多雅 致。右行对后岭洪范庵。沿本山迂行,度凹则十方院。 又里许,华严楼,接大悲庵。再前,兴圣庵,梵舍历落,皆 延憩游客邸。又四里许,圣积寺,门对古慈福院,中衢 杰然一阁。《志》载:了鸨楼,以鸨淫鸟,况僧至此,了绝淫 念。俗又呼老宝,谓老僧慧宝所刱额,颜峨峰真境,魏 了翁书。自楼而西,有普贤殿。又前普安桥,旧有普安 院、八卦井,今废。过桥西折而上,经杨家冈,平畴沃衍, 嘉树阴浓。自此沿涧纡行,寒玉琮琤,名瑜伽河。有三 一庵。前则白水庄、独邨店,依山逆行,上有石碑处,旧 名大光明山。又前坊曰“会宗”,近改“问宗。庵”,在山腰,原 风道人募建,今就颓芜矣。行二里许,至龙神堂。堂外 竖石幢,名“尊胜塔。”再上,则古柏森森,饰径高峙。隔虎 溪,即伏虎寺。昔传有行僧至此,因虎肆虐,建塔镇之, 其患遂息,故改今名。左有西域和尚静室,其和尚年 九十七,康健甚,言西域事颇悉。右室名“龙凤庵”,以地 形称也。再进,为无量殿,至凉风桥。其右峭壁中有洞, 风飕飕自口出,为凉风洞,桥以此名。谷口旧有震旦 第一山坊。经茶庵稍进,过解脱桥,危磴直上,约高百 丈,名解脱坡。坡上有观音堂,下有仙人会。旧传昔有 一池,入山者于此沐浴,今废。左行跨山蹊,依两壁。左 右之行,凡十数折,层级而上,过小桥,延不数尺,名玉 女桥。再上华严寺,今名归云节棁、盘螺轑,盖佛座名 云篆殿,制甚古,大蝠托庐。按《碑》,宋绍兴间建,尝掘地 得一小碣,镌华严堠,左刻至县十五里,右刻至巅七 十里,今竖寺中。由寺左行为青竹桥,桥上左望秀出 者玉女峰,顶上有石池,深广四尺,岁旱不涸。相传天 女浴盘。僧云:“宋卭州刺史冯楫结庵于此,日讽《华严 经》,感天女馈食之异”,即此处。前有凤岭庵,今废。右有 飞龙庵。转西由青竹桥折北行为楠木坪,树偃盖,堪 避暑雨,俗呼木凉伞。坡昔陡滑,今修成。路旁建一庵, 自庵前左上为吕行祠。祠前重楼瑰玮,奉大士于上, 弥勒居中。嗣又增修新殿及静室香厨,以栖僧众,于 是仙佛同宗。祠后为华严坪,相传即赤城隐士旧居, 古名赤城山,昔有香烟、罗汉、白云三寺,今废。自祠东 北望,为宋皇观旧址,古有道纪堂,幽馆别室,合三百 五十间。左有千人洞,授道台虚灵第七洞天之迹,即 黄帝访天真皇人授九仙《三一》五牙经处。右有十字 洞,相传吕仙游此,以剑画石成此洞。延袤广丈许,深 不可测,人以石击,铿然有声。水自龙门对山飞作瀑 布,常见竹叶箨随出,即洞旁丛篁遗坠也。又右升仙 台,昔有瞿武,一云瞿君武,或称皇人弟子,或称后汉 汉安时人,能骑龙乘云上下,游彭山、犍为间。至今二 处有系龙遗迹。按《庄子》,“瞿君字鹊子,长梧子之”弟子 也。又周人。未知孰是。由祠左里许,望山下,溪中一石 类艅艎,顺浮水中,名石船子,俗号普贤船。旧有藏舟 干壑坊竖道左。又里许,沿岩行,人呼五十三步。上有 天庆庵。由庵稍下,过太平桥,上马鞍山。又稍上,距那 庵。路左上有龙泉庵。顺路过小石桥,右为天台庵。下 坡为万定桥,古名万福桥。桥头一大石,方广当途,即 大峨石界。左方一石,蹲小池间,体侧上刻陈希夷草 书“福寿”字,吕纯阳书“大峨”字,又“先达神水”字,俱镌石 上。石后隔尺许,又一石扆之,上刻“浴衷”字,又《神水通 楚》小碑竖其上,中间止容一人。下观水穴中,声汨汨, 自上舂下,透前大石底而出。池中沙水晶莹,内贮圆 石一块,形若磨轴,脉理旋转,宛然图中太极分两仪 像。池水前溢,终岁不竭,才数武便渗去,从无涧路,莫 知所之。池左上新刱一坊,题“水竹居”;又上小亭,题“竹 月松风”;正面方亭,题“宗漏”字。池右在昔,渠九曲,资游 人汎觞,今废止。竖小亭,题一卷一勺。僧言:智者大师 得道于此,后卓锡荆门,思此水龙王引神水浮钵杖 于洞口流出,今玉泉是也。池后有小石塔,塔后有圣 水阁。又进为福寿庵,庵前一海棠,大数围,高数十丈, 干直上二寻馀,始敷枝叶。春夏交,红英烂放,甚可爱 也。此间去西南山遥,闻有声淜湃,疑挟风雨而来,移 时乃息。及履其地,全无水踪,土人名曰“山潮。”久晴必 雨,久雨必晴,此其验也。至潮之迟暂大小,又以卜岁 入盈缩,亦异矣。登灵文阁,望别墅深处有胜峰、弥陀、 立禅诸庵,曹溪阁诸峰错落如螺髻。前咫尺竹林蓊, 蔚为神水庵。再进,则歌凤台,楚狂遁迹所,侧涌一泉, 四时不竭。又前过百福桥,俗名“响水”,以声潺湲故。水 中石光碧映带游裾。又前凤觜石西上,为中峰寺,今 名集云明果大师道场,即智者寄杖钵处。昔有孙、王宋三真人羽化于此。在宋有乾明观,黄鲁直习静其 中。登普贤阁,群峰周遭,兹独中峙,故得习名。左行为 三望桥,又上茶庵。庵前即三望坡,以路险峻,行者三 望乃至。或云轩辕帝曾三举望祭于斯。上有龙神殿, 亦古迹。坡下若舂声,杳入深谷。又三折下,过樟木、牛 心二岭,至前牛心寺路口。下坡则双飞桥。周望丈人、 儿孙,垣霍竞秀。有两峦对出牛心岭,自中亘垂如贯 珠,左一水从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右一水从九老 洞绕洪椿坪而来。至此路界,作双虹跨涧。僧云:“左桥 始轩辕游胜峰时,右则自汉至宋,不知几重修。”当两 桥间有清音阁。其上小阜一亭旧名接王亭。俯带傍 溪,有同佩委。始望碧涓,驯逝于斯。峡深势束,褊急性 成。偶逼风矶,辄恣豗奋。环岸树木,斜抱偻生。上突乳 峰,高临两水,建有白衣观音楼。两水迸出互望,遂争 雄怒搏,意不相能。赖石丈人为鲁连诱之,一气渐就 平衍。僧指盘涡尖锐有微瓣者,牛心石也。石左右各 有石,如鸡冠马鬣,碧腻涟漪。亭于合溪之上,曰“瑠璃 水。”亭后数武,刱一大楼,名“洗心台。”白衣阁左少进湾, 内为广福寺,乃前牛心别院。溪名“宝现”,即宋三藏师 继业得斗石处。由广福左入数里石笋沟,有宝珠庵。 溪上一峰,名天柱,耸立阁后,上有小庵,名“异华峰。”右 由阁缘岩而上,遇缺陷,栈以木皮逾金石,凡数折,至 后牛心寺,继业所刱,今名“卧云”,即古延福院,孙真人 思邈修炼于此。所遗铁臼铜罐,质朴色古,今随婪吏 去矣。寺左丹沙洞,洞旁旧有祠,寺壁相传有张僧繇 画《罗汉》一板,甚著灵异,壁今毁。自寺遥望大峨山左 中峰,寺后尖秀插空者,名呼应峰智者大师道场。下 有茂真尊者庵。相传智者、茂真、孙真人每集寺后,弈 棋于此,呼应有棋盘石,方广丈馀,有庵名呼应。庵前 左右有温凉二池,今废。庵后有三仙洞及雄黄石。相 传唐元宗幸蜀,梦真人乞武都雄黄,后遣使赍送至 此,烟云相隔,使者呼应,因得造焉。见一叟幅巾被褐 危坐,手指磐石曰:“置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中使 顾石,有朱书百馀字,就录一行,则行,灭去呼应之名。 又或以此。由寺前下坡旧路,自观音岩上瓦厂,新路, 顺溪至积善桥,皆可达洪椿坪。此路多熊狒猿虎之 类。由牛心寺越双飞桥北遵磴道而上,为白岩,石色 皓洁,刻有“白龙洞”字,不知洞所。又前一望,浓翠蔽岭, 别传和尚手植楠也。株与《法华经》字数相等,今号“古 德林”,樵苏不敢轻犯。再进象牙坡,以山石形得名。小 庵二所,俗呼上白龙洞、下白龙洞,皆白水寺下院。至 山凹处,望楼阁矗空,拾级累百,乃达四会亭,有接引 铜像,左则慈圣庵。接引阁上为大峨楼,云是公输班 所修。再上,左竖祗树林坊。稍转为海会堂,藏有佛牙 一具,及丁云鹏所画八十八祖像,御赐紫衣。出堂直 上,则古白水寺,即唐广濬禅师弹琴处。寺甚敞,居僧 常至数百。宋初敕建铜殿,大士铜像亦高十馀丈。历 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御赐宝供最多。《三经》回禄,尽付 煨烬。明世庙重修,亦就毁。万历间春,慈诏新建万年 寺,普贤一殿,螺结砖甃,颇称精固。乘象金身,峨然丈 六。祝融稍戢其焰,惟是寄木穴顶,导霖,直注大士髻 中。顷僧建阁四层,高帱其上。自县至此,历峻坂已四 十馀里,说者谓登峰顶,此犹其麓也。寺直右肩,有净 业堂,古泉清洌,足供千万人。传云龙窝左逆行,穿经 楼旧址,东望有万松庵,少进不能通舆马矣。从双棕 树直上顶心坡,一举足,膝辄平心。岩畔有太子石,形 甚肖,游人手摩几平。又数百级,凡十三转,稍平敞,一 亭,名“观心。”自亭右行曲转有妙观庵。庵侧有空庵、禅 堂,俱据高临下,寥旷欲骞。自亭仰跻,箭括通天。左峙 石丈馀,右小石结土阜小逊,俗名鬼门关。又前石子 雷单亘一脊,左右斗岩,名大小鹅岭。脊将尽,其下空 洞梁度,俗呼“仙女桥。”又上数转,山坳微敞,结小庵,名 息心所。由庵左顺山斜行过峡,复上升,甚陡。为石碑 冈,一碑屹然,字迹漫灭不可读。不数武,履仄径而下, 沿岩行,过峡路不盈尺,则有大小云壑,俗名大小深 坑。又前顺岩而上,历数十折,皆仰登。下视石壁如削, 不知几百仞。所恃灌木丛篁,层叠蒙翳,不欲示人以 险。又前,长老坪,旧庵就圮近有结茅以应乞浆者。由 坪出山,肩骆驼岭漫行数里许,为初殿,昔汉蒲公采 药见鹿处,后人立此殿。或云“山形类𬸦,名𬸦殿”,或云 “簇店。”下有蒲氏邨居,无他姓,皆蒲公后也。又前上旧 有小石埳,水清不竭不溢,俗呼一碗水。又前九岭冈, 剑脊直上,左峰劖出群岫,名“华严顶。”又前蛇倒退。又 两折稍下,左岩口有小径,通九老洞。又前右坡,下有 九龙坪。度岩直上一坪,道傍枯干顽石,皆衣苔藓,此 地因名木笼松。又前莲花石,建有庵,榜“莲花社。”道左 一石,蕊劈肖芙蕖。又前过峡,望一陡径,直上层霄。左 濒危壁,名鹁鸽钻天。上有石砌小池,仅丈许,僧云菩 萨洗象。池傍一石,仅二尺,僧云升象石。自白水至此, 游踪稍适,因名其岭曰“初欢喜”,又曰“错欢喜”,以前去 尚有险在,今建庵名“初喜亭”,然游者必增衣易巾,斯有以蔽寒。再上数百级石碑亭。又百馀级罗汉洞,仅 石罅数尺,不审何以冒兹名。或以旧有一石类应真, 稍近之。又上数百级滑石沟,过此坪行里许,危磴直 下数百尺,有化城寺,殿舍皆用木皮覆椽,易以瓦,霜 雪所薄辄碎也。《寺碣》纪:昔有昆明施绍高、太和王荩 台来此,遇白猿,献二果,各啖其一,仙去。由寺左迂行, 前峻坂,乱石直上,三里梅子坡,攀援而上,有猢狲梯, 崱屴百转,素云冉冉不绝。道傍一殿曰“白云。”从此仰 望山脉作三支,自初喜亭至是晦明风雨无时,与山 椒山足绝不雷同,气候攸判矣。自白云殿顺行,古木 连蜷。烟荒岑樾中殷殷作砰𥔀声者。《雷洞坪》也。风雨 雷电自下倒射。宫岩万仞。路绝,夤缘巨石列,蚰涂 曲通。濒岩有雷神殿,路竖铁碑,禁人语。相传下有七 十二洞,云涛布濩,色如罗绵,兹洞其聚族处耳。洞傍 仄,径从九岭冈岩左螺折而行,至此与洪椿坪相望。 其下多石龛古迹,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 广成子访天皇真人游此,遇一叟洞外,询有侣乎?答 以九人,今名以此。岩栈曳练,石首崴盘如象鼻,右衽 洞扃,从𫔶左入,必然炬乃谙。道闻昔有结伴欲穷其 胜者。入洞内里许,岩水渗滴成泉,僧名“观音水窝”,止 一盂,取不竭,不取亦不盈。再行十馀里,路稍狭,怪石 森列,若虎豹魍魉,势欲攫人。忽一溪袤逝,喷薄作声, 疑鸣吠乐音,从遥递耳。蝙蝠如鸦,竞来扑炬,气且寒 洌刺肌,遂逡巡不敢度而返。岩下一泉,久雨将晴,久 晴将雨。前一日取供炊白粲必赤,馀日不然,名“卜应 泉。”洞前回瞻绝壁,云即化城寺后山,与雷洞坪共一 山脉。其峰多木莲,四季葳蕤若续,从此愬伏羲、女娲 诸洞,当不远。鬼谷子于此著《珞琭子》,亦有洞,但閜壑 凌虚,迹绝人鸟,徒遐瞩而已。由雷洞坪曲折沿岩亘 数里,过新殿,则八十四盘,名桫椤坪。桫椤树高可三、 五、七丈,叶似枇杷,花备黄、红、紫、白诸色。丛蕊并蒂,大 可尺许,三、四月最盛。第性喜寒,不耐暄燥,移下方多 不育。俗辄诡其说,谓菩萨私玩,此界多此花,故名。稍 折,有接引庵。再前,路分两岐,从左陡上为旧路,一巨 石横岩下,名观音岩。直至大欢喜前,至回龙庵,与新 路合。从右平行里许,危岩仰登,凡数百丈,名“三倒拐。” 复沿坡上为太子坪。再前圆觉庵,庵左有小径,可达 山后诸庵。自庵右转上行,为登顶通途。右有居庵、洪 范庵,左有法慧庵。又上观音庵。又左回龙庵,与旧路 合。又前圆觉庵,由左折而上老僧树,大数抱。传云树 存空肤,有老僧入定于中,枯干复荣,今包裹无隙矣。 又上天门寺,两石对立若劈,中通一户,深二丈许,名 天门石。又前隔涧莲花庵,右转凤凰庵,左转有茶庵。 庵前七天桥,虽无灌注,遇雨成溪。又前文殊庵,左上 天启庵,正行天仙桥,直跨山涧,有庵踞上,桥底积雪, 盛夏不消。又傍弥陀庵,左折入峨顶矣。山径虽峻,至 顶颇宽平。寺前一石名“瑞星。”稍进锡瓦殿。又上天王 殿。殿后左右列祖师龙神二堂,正中锡瓦普贤殿,又 上铜瓦殿。由此左上,敕建永延寺一楼,甚闳伟,名“华 严。”又上藏经楼。自楼左向后,层梯而上,诣峰顶,有渗 金铜殿,沈府捐巨万金新建者。高二丈五尺,广一丈 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 棂琐窗。中坐大士,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镂饰云栈剑 阁之险及入山道路逶迤曲折之状,制极工丽。傍列 铜窣堵波三,高下不等。此皆背岩向西。以晒经山为 正对铜殿,右则铁瓦殿,古名“光相寺。”外为睹佛台,即 放光处。左有童子台,右辟支台。此殿依山面东,嘉、阳 一带在其前。殿后楞严阁复西向。又左卧云庵,亦西 向。峰顶少井泉,惟此庵下有半月池,深广不数丈,水 日上渗,足饮千人,偶秽辄涸,持经咒祭之,复溢。僧呼 “圣泉”,又呼“观音水”,或名以井络泉。庵右有观音阁,阁 前有小睹佛台,光见略蚤。睹佛台左有石,屹然曰金 刚,若铁汁铸成,睹光者每倚藉之。石下有万石嵯岈, 攒作一片,名七宝台。台下有石室,户枢甚多,小睹佛 台下有盘陀石,整洁可坐。石左复有一阜,隆下盘,顶 若锤钮,僧呼“飞来钟。”又左,雷山侧有二石,眉目宛然, 名仙人面。又石有手痕,名仙人掌。台右回望,本山来 脉,自右而起,有贤首阁、华严顶。又上为千佛顶,旧传 愿王三千眷属同来居此,故名。顺此坡左下华藏庵, 又下狮子坪,从台上空霁时俯瞩,可历历指者不到。 寺、朿竹坪、棋盘寺,寺侧亦有棋盘石,盘侧二小石常 煖,名“温石。”又灵岩寺、盘龙寺及龙池等胜,紫芝、玉蟾 等洞,虎皮等冈,荣径等堡,铜山一带,举集其下。正东 直对洋、九龙、凌云、乌尤等胜而外,荣德、巴岳,层叠在 睫。东南则罗回以外马湖诸山,东北则中岩、青城、玉 垒诸山,正西则两峰高插,中一平偃而大,如供几案, 曰“晒经山。”西南则卭崃雾中,大小瓦屋,巍峨并峙。西 北则火焰宝塔,森棼罗列,惟雪山晶莹映天,玲珑屏 汉,镜旭独先,移晖远烛,敻出西域诸峰表天竺、葱岭 诸番界,俱在缥缈间,光相之现,有所谓摄受清现金 桥者,详《范纪》。又有白色无红晕者,曰水光。如箕形者曰辟支光。如铙钹形者,曰童子光。有尖稍上映,直竖 斜移者,曰仙人首。仙人掌光。皆一光变态而异名。当 光欲现时,有小鸟如鸲鹆飞止岩头鸣,僧译其语,曰 “佛现,佛现。”游人或掌粟,亦就食而去。环台则岷、江、雅、 泸、大渡、青衣诸水,向背绕流如线,绵云漫布,咸沉没 灏气中矣。出永延寺左行,为富顺庵。又下行,绕山坡 至涧,为白龙池。池水深尺馀,素沙彻映,磊石作胜,内 有蜥蜴潜近边底。僧以钵盛,驯扰可狎,往往与岚雨 作缘,遂冒龙籍。自池下行,上右坳为净土庵,前有坪, 亦名桫椤坪。自坪右折行,有大觉庵、永定庵。坳上有 沐浴堂。右行越岭,为圣水坪庵。又前学士堂。稍前通 天和尚塔,肉身尚存。启幔视之,有生气。又前太虚庵。 又前至回龙庵,与来时新旧二路口相合,一坊岿然。 上题“山后七十二古德”名。庵左为大佛坪,诸庵以及 幽岩邃谷,人迹罕至。洞天静室,不知名者。旋四会亭 右厢至白水寺。前有钵盂峰,平地突峙。自白水逆左 行,至石板凳二里为虎渡桥。驶流迅濑,接入双溪。自 桥径曲十二盘,至八音池,一名“乐池。”池中有蛙,游人 鼓掌,则一蛙先鸣,群蛙次第相和。将终则一蛙大鸣, 群蛙顿止,宛然一部鼓吹过池。又西则黑水寺,前对 月峰祖师堂,有惠通肉身及所遗藕丝无缝禅衣一 领,古白玉环一枚。又有惠续尼院。尼即惠通禅师妹, 从兄来峨,入定于“此,遇夜有黑虎,为之巡廊。”寺傍岩 龛有无怀洞。自黑水还白水,至大峨石。由万定桥头 东北折,径陡且仄。初犹开豁,频历石溜,互折野竹,坡 陀数里,方出险林,见一长石卧溪中,即前楠木坪,俯 瞷石船子也。迫视之甚肖,纹理纵横,亦异他石。循溪 委曲而进,见涧流自两石门中喷出,是为龙门峡瀑 布修缩不一。溪南大石岌嶪,划然中开。两峰皆绝壁, 高数十仞。行者缘木梯下,若猿族援降,不知其股行 也。又数丈,望半岩一圜龛,则龙门洞,去水三丈许,土 人编竹跨溪上,手接蟹度之。游人立洞口,万壑千岩 竞来邀盼。入尺许,另透天光一片,洞深广廿尺有馀, 气象轩朗,穹窿百千,锺乳瘿垂。左壁双钩“龙门”字,旧 传宋富春孙公笔,今云东坡。石凸凹作鳞爪,名以龙 床、龙枕。游人坐卧其中,仰眺烟霭,俯临澄潭,不复知 去尘寰近远。宾峦垂练,伟于峡瀑。下有《种玉溪》题咏, 亦不减无怀洞。游踪届此,觉向之滮鸣。溅,俱敛入 谽谺中。出峡口,狂态复作,稍逊于前。自此达龙门坝, 至龟子山,形类赑屃,直至瑜河,与来路合。二峨山在 本山南三十里,名覆篷,以形似,又名绥山。右有绥山 县治高减大峨之半,据南方。上有天池,其傍则葛由 洞,即骑木羊往来处。下有猪肝洞,吕仙昼游龙门,夕 宿猪肝,即此。昔人游经罗目,掘得一碑,上镌“紫芝洞” 三字,傍注一山五口,道人书,今竖道傍,乃此洞别名。 下有紫兰泉,亦吕仙命名。又洞有紫芝洞,上一里,洞 口刻“烂柯”二字。三峨在山东南四十里,距二峨南九 里,古名华刃山。有季仙洞,高又半减于二峨,其閰洞 石幽奇,相伯仲云。又距峨东北有龙池,四山环抱,一 鉴中涵弥漫。又十里许,深黝叵测,下有龙居。相传每 开霁则霞光上昱,隐见点额大金鲤四尾,及水兽龙 马等物游戏其间。或澄映处依稀古树,参差图绘。渊 底中多鱼,流氓擅利。汉李膺《记》:“峨眉山下有龙池,长 广十里”,即此。《志》载“峨山石龛百十二,大洞十二,小洞 二十有八。”大略杖履所及可记者耳。其所未及,将无 逸。
以余己卯所游目遇,已非己未。按范致能所纪,愈迥然矣。顷罹兵革兴替,不审何景,使他时搦管,或不减此纪,或有加于此纪,“邀贶山灵” “菟裘” ,称得所也。菊潭氏识。
游峨眉山记 王士性
[编辑]志云:宝掌三藏千岁来自天竺。指其地为震旦第一 山。与夫睹佛光与西域雪山,盖皆谓峨眉云。峨山去 巴西不远,询之其人,则咸谓七八月雪封山,山僧弛 担弗能上也。先是直指何君闻余欲登峨,已檄邑令 除道,然亦曰:“姑尝试云尔。”或又曰:“秋霖后,佛光多不 现。”余咸为不闻也者,与元承径趋焉。以九月望后二 日丁卯至嘉州,登凌云挹,九山环峙,左憩注书台。时 岷江南流,滚滚有声,大渡河自西来注之,遥望三峨, 隐隐在云雾间,若招余者。次日发嘉州十五里,乱流 而渡,过苏稽镇,午至县,又西行五里,至圣积寺。再重 廊翼然,为老宝楼,置魏鹤山“峨山真境”四字,则登峨 第一山门也。复过龙神堂上、伏虎寺左而至一垄,为 解脱坡,高山大岩,深林巨涧。度溪桥而听,风声蓬蓬 然,水声泠泠然。意恋之以夜,故促去,宿华严禅寺。己 巳,发寺北首,过青竹桥,转柟木坪上。五十三步一平 台,可坐数人,覆以翠竹,为歌《凤台》云,接舆避楚而隐 地也。前见一石,远伏山口,状如舴艋,为普贤船。又前 片石踞立路侧,为大峨石。后有石并峙,下深成井,水 自石井𤃫𤃫出,为玉液泉,石镌《陈图》南“福寿”二字。西 入数里,为呼应台,则茂真尊者与孙真人精舍也。北数里,倚白云峰,为中峰寺。过寺上大坡,凡三望乃至 为三望坡。下坡抵壑,双溪合流,障以石山,如葫芦出 物,楹其背后为牛心寺,寺僧出真人丹鼎,与继业三 藏锡杖焉。寺后绿阴簇抱,蔽亏天日,景幽绝,不类人 间。右去过十二峰头,为九老仙人洞。寺左右为双飞 桥,桥流合处,怪石螺砢,飞瀑怒出其间,一石悬峙焉, 为牛心石,两石岩夹飞涛而去。余与元承置蒲团石 上,结趺跏坐之,听流水砅渹呜咽,神骨俱寒,即不能 忘死,堪忘世,此峨山山水最佳处也。再历危磴,为白 龙洞。洞两翼树柟千本,空翠欲滴。上四会亭,为白水 寺。寺有宋兴国铸普贤骑白象像,并赐袈裟宝环。傍 有三千铁佛,廊庑鳞集,此壮丽之穷也。嗣是悉南行, 乃始称登峨。饭毕,从寺后直上一千步,为顶心坡。顶 心者,足行与心相著也。又一千五百步,为息心所,左 右俱嵌空壁。又过大小深坑,坑穷无磴道,扳缘险巇 而上,五里许为长老坪。始偏山左行为𬸦店。雾雨濛 昧,衣袂尽沾湿。披雾复行,行竹箭间,两腋丛合,差不 甚见险。又下深谷如井,为九岭冈。既下又起为蛇,倒 退又下,至谷,乃上猢狲梯,犹言鸟道也。路绝则倚木 栈悬接之,故亦言“梯。”一步一堕。经十里馀,乃至一坪, 为初欢喜,亦称错欢喜也。饭罢,又升高八里馀,为木 皮殿。过此十日九霜雪,陶瓦《龟坼》覆屋,以木皮矣。再 下谷,将升处,石壁横亘数十丈,为梅子坡,坡长与木 皮等。至高处稍平,为白云殿。自白水上白云,两岩无 倚,俱行马鬣中也。殿陡岩万丈,直至睹佛台而止。缘 岩为雷洞坪,岩石卧路,尽青碧腻理,玲珑如琢,与楂 老树相盘错,虬龙虎豹,两欲斗巧。岩断处下窥无际, 杳然深黑,世传雷神居之,闻人语声,则风雷暴至。旧 树一《禁语銕》碑。下有十二大洞穴,人不得至也。过雷 神洞而上,长十数里,险视猢狲。梯过之,为八十四盘, 道傍积雪皑皑。高山茶不甚佳,雪可嚼。盘尽,则一石 穿云而立。为观音岩,岩前树抱石而生,藤萝鬖发,为 普贤线。岩傍巨石如门。又数折至桫椤坪,为大欢喜, 盖有桫椤花云。过欢喜亭,无险矣。秉烛斜蹑而南,至 通天堂,又南为老僧树。树两岐直立,枯而空中一游 僧来定焉,复荣抱为一僧定,故未出也。乃知龙渊慧 持之事为不诬奇矣。右折,二石矗天,开一罅为天门 石。转而过,为七天桥,盖犹谓瓦屋九天也。乃趋三殿 顶礼,先锡瓦,次铜瓦,上绝顶为銕瓦,皆像普贤也,一 名光相寺。礼罢,就性天头陀宿焉。头陀年九十,苦行, 与之语未了,门外雪复大下,余乃拥榾柮,披重裘,尚 皮毛栗栗,盖山中连三夕雪矣。庚午晨起,望西山尽 霁,独一山衣白巑岏,仅咫尺间。询之性天,曰:“正西域 大雪山也。”此浩劫积雪,不消,六月乃益明,去此数千 里矣。余瞪目久之。初阳起,射雪色,更荧荧照人,如沁 肝胆,即世称璚楼玉宇,不足状之,又一奇观也。然目 力所穷,尚视山而遥,乃不皆雪,岂太阴积气,独凝结 此山也耶?再登銕瓦殿,黑云覆东方未开。僧曰:“此山 顶雾,非云也。”倏开合耳,有大重云在“其下,是称兜罗 绵云”,则常住不散。雾已,果如僧言,现大银海已,复诣 通天观,观大藏宝旛,报午矣。一僧奔称佛光现,余亟 就之,前山云如平地,一大圜相,光起平云之上,如白 虹绵挂山足。已而中现作宝镜,空湛状,红、紫绿五色 晕其周。见已,身相俨然一水墨影。时驺吏随立者百 馀人,余视无影也。彼百馀人者,亦各自见其影,摇手 动指,自相呼应,而不见余影。余与元承亦各两自见 也。僧云:“此为摄身光。”茶顷光灭,已又复现,复灭至十 现,此又奇之奇也。春夏时有鸟称佛现,食人掌中,寒 不来矣。一鼠鼯尚盘桓栏楯,见人不甚怖。山后岷山 万重,僧一一指之,近瓦屋,远晒经侧为青城玉垒,又 缥缈中指火焰葱岭,余不能悉,馀山则皆累累砂塍 也,所谓旷然天游者非耶?已而暝色至,复篝灯与元 承露坐台上。因思“吾家右军,动称峨山伯仲昆仑,而 竟乏足迹;杜陵诗篇满巴蜀,而未识嘉州名山福地, 故有缘矣。”元承曰:“固然,相携俟圣灯一至。”僧云:“月明 之夕,数十百如乱萤自二峨来,扑之皆木”叶也。兹夕 雨气重隐矣。仍回宿卧云庵,览三大师所传西竺像, 文殊、普贤、虬须观音大士,则头陀而髯也,与《入中国》 变相异。僧又出放光石为赠,石色如水晶,生六棱,从 日隙照之,虹光反射。余携数颗袖之。辛未蚤下山,将 及雷洞坪,岚烟踵趾相失,雨纤纤随之。至白水,则云: “昨大雨而绝顶乃快晴也。”余病渴,亟命寺僧进茶。盖 山顶无泉,仅一坎,受雪水,不堪为食饮具。范石湖所 谓“万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宜其汲水而登也。余识 不及此矣。自县至寺四十里,寺至顶又六十里,蜀山 无出其右者焉。蜀地又高于天,下地几许,则峨眉与 海内山絜高量短可知已。白水以上,雨雾十二时,无 多日霁者,以山高多寒故。欢喜。以上皆千年大木,卧 路侧,古苔茸挂。以山饶雨雾,即高山木如生水中,故 大欢喜。以上路皆栈木而行,以四时积雪,土泞滑不 能成路,故观音、辟支岩以上皆有光,第不若睹佛台以时显。僧云:“佛家以此为大光明山。”至检《华严住世 品》,则云“西南山贤首居之。”天竺视此,非西南也。又胜 峰亦称西方,而强合以名兹山,意好事者未思竺震 殊方之故,而普贤道场,则又自古记之矣。愿力显化, 理固有之。或曰“山有金银之气则光;或曰木石之异 者,山灵鬼物附之则光;或曰云雨射日如䗖𬟽则光。” 此皆讳言于佛,故云。然要之,神奇总难意度,乃与元 承庆兹游之遭,题名于天门石而去。“元承”者,刘君奕、 余天台王士性也。时岁万历戊子。
辛丑游峨记 曹学佺
[编辑]出嘉州西门,为峨眉径,而峨愈用自远,遇津焉,绝流 者二,揭衣者一。既入县,县田食堰水膏液,云油有沃 益之称。遇岭焉,阁覆于上,宋时建,魏华父书也。首山 名“解脱”,以出山者释危就坦。噫,予恶知乎出解脱入 解脱耶?过伏虎寺,而至华严寺纯阳殿。𫖯溪有石如 船,水出灌堰。又过为中峰寺歌凤台。历大峨石,又过 为双飞桥。山中桥非一,此可称桥。一桥受一水,一水 自一洞来,有黑白之分,若挟而舞,若搏而赴,势不相 下。过桥渐驯,久之乃济。有石状牛心,受水所激而成, 有前后牛心寺,前者白水,而后者黑水也,谓之“符文 水。”孙思邈居白水,即今万年寺。由山下至寺,一舍而 遥,倍之而近,如循墙自牖以达堂窔。每遇一岭,辄如 止扉。前为四达,而内则大宫也。其地皆称山,气候和 暖,不异于外。有蒲氏邨,云汉蒲公后,盖权舆是山尔。 出寺至明月池,亦名初喜亭。其岭蔓延,行之靡尽,石 磴难数。始治终乱,骑已绝。用舆夫二十许人,舁蹲处 于内,不能蔽轸,劣似舆形耳。首十人不任舆以舟,视 舆背如弓,绳如弦,犹不满舆者意。左右八人翼,伸缩 如猿臂,莫知定向。舆首者,察路如察脉,常苦眩。次者 如眩师,或亟跳出舆外,或跪入舆内,或同前后,左右 为一,并计二十人之形,如鸿雁木叶,偶成文字,莫知 所以。又或作十数层,如悬线,或臃肿一处,如木瘿也。 兴不可以足代,足不可以手代。扶予行者不善地,以 善让“于予。”善在左则弃右者,善在右则弃左者。亦有 时而下,下不十上之一。舆首者拊,不任舆者背,如相 瞽然。留十数人后,后者蹑石,石随足下,击前者足惊 全舆前者交平地,欲趋后者未脱险,不能从。出初喜 亭至化城寺,亦名木皮殿。径一岭,狭束如沟,水所流 注,多磊砢,善脱足,谓之滑石沟。由木皮殿至雷洞坪, 行者禁声。有碑,舆人及他舆者共百五十人俱行。筤 篠籊莽中,若不相顾,若梦与人语而人不应。其木连 囷纠纷,或寓或族,或相切磨,或自弊死,或翘缭而句, 或无枝而檄。每上一岭,不能半望若青天。有树立于 傍,为客繇役而悝盱也。木皮殿以上,磴不能石,叠木 如马齿。雷洞坪以上,树不能枝,向空如虎爪。由雷洞 坪至天门,石路诘曲为八十四盘,峭直才减半。梧丘 当途,或出其前,或出其后,又或出其左右而还之。舆 者实,则舆向空,久乃实。舆者空,则舆趾砺,地有声。过 门以外为桫椤坪,桫椤叶冬青,其花薝卜,其色赤白。 《木皮殿》以上皆有之,称“天门”者,此树三之二。有一树 枯而复荣,定者居之,将合无迹也。门内有桥曰“天桥”, 有井曰“井络”,有台曰“光相台”,有《銕瓦殿》,昔建有铜殿, 今建有庵以栖禅者。予登乎台焉,其穆穆肃肃者耶? 其明明斤斤者耶?其见乎苍苍之色不在穹窿者耶? 其于世也,悠悠洋洋者耶?前之岷江,大出而尾下也; 背之瓦屋,上正而平章也;远之雪山,瀸浮而汨没也。 予何以知朱明之“别于元英?”又何以知皋且之别于 辜涂?何以知“霾曀”“霡霂”之相终始?何以知“《䗖𬟽》挈贰” 之自消息?又何以知“《弇日》覆云”之不为“晕日五采”耶? 噫观止矣,予游名山多矣,直上百里,无所因缘,则未 之闻见矣。
峨山修改盘路记 傅光宅
[编辑]“峨眉之山,四方缁白朝礼者无虚日。乃其盘道,曲折 险峭,登陟艰难,虽大士神力,善士之信力,往返上下, 顿忘其苦。而攀援喘息,汗溢气竭。有望山而惧,半途 而止者。又有闻而心骇,欲行而不果者。至于缙绅士 夫,不能徒步,肩舆拽扶,为难尤倍。”布帛米盐,来自檀 施,负戴顾值浮于本价。居山者一衣一食,岂能易者。 则路之当修治改移也审矣。顾工剧而费广,谁其任 之?有觉岩居士者,登此山,遂发弘愿。岁在壬寅,遇制 府司马王公,司礼太监丘公,皆乘夙愿,庄严此山。始 携资鸠工,遍幽深,穷高远,而得其捷径宽衍处修治 之。起自伏虎寺,而至凉风桥、解脱坡,次至华严寺前 建坊表之,至五十三步,次至中峰寺前,再建坊表之 “三望坡”,建凉亭,为憩息所。次至白水寺,绕弓背山后 上顶,重修虎渡桥。次至黑水寺,至麻子坝,蕨坪建公 馆。上至雷洞坪,合旧路至八十四盘,至大欢喜。盖自 峨眉县城至绝顶,俱无险峻艰难之苦,厥功伟矣。夫 修险为夷,改难从易,使步者乘者、肩荷背负者咸获 便利;使远者近者居山,而上下往来者,咸赞叹欢喜。 使捐一钱,施一食,移一石,伐一木。持畚锸而效力者咸增冥福,而消积业。使禅者、讲者、诵习者,精戒律而 苦行者,咸于此山发大誓愿,成大因缘,功德又何可 量哉。惟居士视人之苦,犹己之苦,故能以己之愿,合 众之愿。普贤大士十愿,尤以恒顺众生为第一路之 修,恒顺之一事也。《易》谓“人心之险,险于山川。”夫山川 之险,人心为之耳。持地菩萨但平心地,则大地自平。 故迷则以易成险,觉则以险为易。居士乃能依大光 明山,开众生觉路,岂比夫寻常有为功德而已。虽然, 无为者以有为为基,有为者以无为为至,是不可限 也,亦不可泯也。余登山于未修路之前,当春雪未消 时,身历其险且难者,故于居士功成,乐为之记。居士 姓王,名礼,由中贵人受戒于达观尊者,道名《法经》。时 庄严金殿,则妙峰师;重修白水寺,则有台泉师。居士 皆从之闻《法要缘》会,信非偶云。是役也,工始于万历 三十一年壬寅秋,竣于癸卯冬。助缘、善信,皆勒名碑 阴。
游峨眉山记 陈文烛
[编辑]昔苏子瞻言,“天下山水在蜀,蜀山川在嘉州,非谓峨 山哉?”余少读范成大《峨山记》,比长管子建初惠余《峨 山图》,欣然神往。万历甲戌,奉命督学事,冬试嘉州佥 宪关中南叔后约余同游,雪大不果。乙亥再试,少参 石首王引瞻、修撰富顺李元甫使蜀,三人雅善,订共 游焉。乃王、李夺于公期,而余独往,时九月朔日也。嘉 守锺王甫别余郭门,行三十里,至苏稽渡,即长公读 书处也。行十馀里,憩德山寺,即香山寺。望三峨插天 云气如赤珠,如白鹄,如行人,鳞鳞不可名状。读宋英 宗御制《别山碑》。别山者,开山寺僧有经行者。憩圣积 寺,登老宝楼,览魏鹤山“峨峰真境”四字。宝亦宋僧别 山者流。有东明沙门,年九十,拥锡而迎。素与新都杨 用修、青神余懋照游藏,二公词翰甚富,余为老僧像 赞而出。过伏虎寺、解脱桥,憩华严,读宋绍兴碑,发涅 槃之蕴,演勿照之明,令人爽然。至楠木坪,树如宝盖, 葱菁十馀里,见溪下一石类舟人,云:“此普贤船也。”至 大峨石,上有陈图南“福寿”二字,石前有流杯池,余为 神水赞而去。登歌凤台,即楚狂隐处也。憩中峰寺,玩 孙思邈药鼎丹灶,其形甚古。憩牛心寺,寺下为双飞 桥,两水分流,石梁跨之,盖天成云。过梁渡溪,憩后牛 心寺,玩宋三藏取经时所遗卓锡,非人间物。国初高 僧宝昙圆寂于此,或言高皇帝同时僧广济避居峨 山后宫中,闻龙跃声,诏易前杖,莫考耳。由四会亭,经 南戒,名宗坊,投白水寺宿焉。访唐濬师弹琴处,已湮 灭矣。有镇南沙门与之语,合言师别传年七十,游南 海,三十年前种树若干株,郁郁荫北山矣。遂出内江 学士赵孟静衣契读之,谓:充其心则宰衡吐握,一代 人才可种也;洙泗指迷,千载人才可种也。余味其言, 书短歌寄焉。越二日,镇南随余登顶心坡,坐笋舆,用 布悬引而上。经息心所大小深坑,有长老坪,差觉平 坦。乔木千章,于云摩苍文错紏,纷古萝蔓延下垂,人 云“此普贤线也。”行至𬸦店,飞岑巑岏,过木皮殿,上猢 狲梯歊雾漨浡,咫尺莫辨。过梅子坡,至雷洞坪,禁人 语銕碑,恐风雷忽震。由此转折八十四盘,最上桫椤 坪,盖有桫椤花。扪石穿林,黯黪不见天日。岩下磈磈, 多千年积雪,冰气皑皑射人。已入天门石,度天仙桥, 投光相寺宿焉。老僧取水炊饭,为言“顶有池水,无泉 脉,可给千人炊米,数沸中食,过百沸则心结粉粒,反 不可食矣。”卧必累褥,坐必执炉,其寒栗异常云。越三 日,沐浴礼普贤大士,祈家按察公寿。旧有铜、銕、锡三 殿,今存。銕瓦殿云。有通天沙门年八十,薙草开林,表 一小刹,不下山五十年。自言此山无豺虎,草木皆香, 西域宝掌千岁僧也。名此为震旦国第一山。四顾遥 指,其近而倚者曰瓦屋罗回,其远而望者曰青城“玉 垒”,其最见者曰“雪山晒经”,而火焰葱岭与诸番之界 俱在缥缈。其馀万山,真如培𪣻,青衣洋渎三江,萦然 如匹练,使余应接不暇。少顷,叆叇云布,两人复归禅 房,有披发道人,衣树皮,不言姓名,坐风雪年馀。余招 之来,杜口振手,意在服食咽气与通天,意有所托而 逃焉者也。长揖别去,余就枕。越四日再登,浮云忽开, 大阳吐扶桑,和如艳阳。步睹佛台,有小鸟如鸲鹆,依 人而来,鸣曰:“佛现!佛现”视之,闪闪成晕,青黄红绿之 色,围绕数重。初见若车轮,既而围径渐广,跨过山足, 观者如对镜然。惟见己身,虽并立者不见。人云此普 贤身也。有鼯鼠亦来亲人,或言山有云霞气,日映之 则光。鸟鼯亦忘机者。通天饭余禅榻,授余养生之秘。 坐更,馀一僧报曰:“圣灯现矣。”疾走现光台,始现其一 如火,渐至数百,时隐时现。僧云:“往吹入殿中。”信手掇 之,一木叶耳,理或有焉。越五日,又登绝顶,日大明如 昨。一僧携放光石如水晶,大者径三四分,就日照之, 成五色如虹霓。望七宝台在深岩,与通天别。从故道 下山,崇峰悬磴,白云护之,浑如银色世界。树间啼猿, 小者如拳。暮宿白水寺,有妙境沙门自西游还,从师 笋峰,历五台南海道场,谈之津津有味。越六日,至黑水寺,访“八音池。每盛夏有水人鼓掌,则群蛙鸣,其起 止俱先一蛙为之,如金声玉振。有白玉环探之,光润 异常,乃千年物。始晋慧通、慧续,皆远公高弟,遗之邪?” 暮宿老宝楼,有鉴灯沙门了大藏,为言:“荫法云则火 宅亦凉,曜慧日则昏夜可晓,儒释异邪?”灯爱词翰,余 检家按察公,见《江南阁诗文选》付焉。壮哉!司马迁之 著作藏名山,严君平之九州游人也,乃佐理此山,舍 此山将何所藏哉?灯指龙门洞,二峨、三峨诸胜,莫能 穷也。大都此山广围千里,高百三十里。余得其概,暮 宿峨眉县。越八日,王、李二君书来询游状。余报曰:“兹 山善画者莫能图也。果右军之缘,读太白之歌,勉旃 哉!”以五七言古十四章、绝句二章复焉。越九日,登瞻 峨楼,书作记。
游大峨山记 袁子让
[编辑]予辛丑受嘉州之命,即闻峨眉山在其境。噫生平仰 止兹山,顾安得飞舄一至。今托为是山主,当躬履不 复神游矣。壬寅三月至嘉阳,郡事纷挐,辟之行者在 荆棘中,安望登名山览胜概耶?或曰:“峨山邻天,风气 与人间异,一岁惟盛夏可登,过此月则寒不可入也。 人生萍梗,失此则不知何日。”予笑曰:“登山之兴,转迟” 转慕,慕而后得,得之尤妙,不嫌于后期也。七月之秋, 郡事稍集,乃冒雨肩小车而往。午后至苏稽渡,山中 有坡老亭。问其乡父老,云是唐苏颋谪是地,因稽留 于此,故地以此得名,实苏氏入蜀之始也。过渡,雨渐 散,入夜,天且益朗。少顷云开,突出崒嵂,直插天表。问 之,则土人,曰:“是大峨山也。”车及城,令亦不知。入城而 相见,令曰:“驾行,胡出不意?”余笑曰:“谢灵运之屐,正不 欲为人所意也。”诘朝,尽撤皂侲回,以单车行。出郭过 胜峰桥。峨眉旧名胜峰,昔黄帝问道于胜峰之天真 皇人。五里许为圣积寺,寺前为老宝楼,有宋魏了翁 书“峨眉真境”四字。行十里,为普庵桥,俗传余大师坐 化处。旧有寺,今化为乌有矣。行数里,为虎溪桥。桥上 有龙神堂、伏虎寺,宋僧士性建浮屠其上,以镇压豺 虎之害。又前二里,为凉风桥。桥之右山下有风洞桥, 以此行半里,有坊向城者题曰“震旦第一山”,向山者 名曰“解脱桥。”又再进之,两山交牙如关,从中攀跻而 上,为入山之始。入一里,上有坡,形如龟脊,名解脱坡。 升坡回首,如超登净界,尘世缘染,一洗尽空。所谓解 脱者,境会心也。坡上有观音堂,坡下有仙人会,旧有 水池于下,登山者至此浴体而后登,今其址亦不存 矣。迤逦而上,为华严寺,今更名归云阁。寺中有石,刻 “华严堠”三字,相传为宋时物,乃寺僧掘土而得之者, 会寺有韵僧居焉。予与谈等字门法,亦麤知其概。寻 别去。下有玉女桥,寺左有玉女峰,峰上有池,天女浴 器具备,即岁枯亦不涸。古有飞龙庵,旧时庵旁有龙 蛰石中,一夜神雷击石,石开,龙飞去,故以名。其庵行 一里,为楠木坪。坪上有大楠树,孤挺而上,千尺许,然 后开枝,枝盘撑围绕,叶茂密芬菲,青青如圆盖,可覆 半亩。行者遇暑,皆借其荫,称为“木凉伞。”峛崺而升,疏 林修竹中开一阁,为纯阳殿。殿上一里,左危山,右巨 壑。山千寻壁立,仰不可视;壑万仞云隐,俯不可窥。壑 中一水,湍激有声。水中有石,形如舟,逆水而上,山上 有“藏舟于壑”四字。余下车行,与僧人指点。舟之南,有 龙门洞,洞中有龙床,洞前有龙潭,壁间有“龙门”二字, 乃宋东坡“居士笔也。洞之南有授道台,即天真皇人 授道轩辕处。台上有轩皇观,然视其处,紫气氤氲,为 云为峰,俱在缥缈间也。”言讫欲就车。舆人曰:“前此则 五十三步,未可舆行也。”讯其故,乃蜀献王游山下辇 步行处。后人重其步,步备一磴。予陟而识之,凡五十 三磴。沿磴而上,一山似鞍,名马鞍。山之尽为万福桥, 过桥即大峨石也。石有“福寿”二字,为宋希夷先生所 书。昔宋祖即位,召对之后,希夷远隐,自号峨眉真人, 此正其隐所也。石上建庵,名福寿庵。石下有玉液泉, 通楚荆门州之玉泉,自地而出,流可五丈,复入地中。 后人题其石曰“大峨神水”,因建神水庵其上。离庵一 里有响水桥,以桥下水自山涧飞瀑而下,奔激有声 也。过桥履平,有石峙立,为歌凤台。台前一阁,春秋时 楚狂陆通避名隐此。楚狂歌凤过孔子,盖在陈、蔡之 间,因楚狂栖于此台,故借以歌凤名之也。台下有仙 踪桥、鸡公石旁岑蔚一宇隆隆,为中峰寺,即明果大 师道场,旧号“干眀观”是也。宋黄山谷逃禅,曾修静其 中。行一里,至三望坡。越坡西行,僧人指顾,为前后牛 心二寺。前寺隐隐在高阜中,后寺在山以南,去行路 颇远,为孙真人修真处,古号“延福院”,即继业禅师道 场也。近后寺胜迹,为杜多园之后,有佛到寺,传尊者 曾到其处,留有佛迹焉。有九老仙人洞,传为仙人聚 会之所。洞深广不可测。嘉靖间,僧众数人曾然一炬, 欲穷其境。入十五里,一溪悠然横亘。过溪行一二里, 洞少狭,多怪石,有大蝙蝠飞出扑火,众僧惧而止。近 洞有黑龙潭,潭之旁有卜应泉,近寺俱用之。每遇晴 将雨,雨将晴,则此水炊饭必赤,以其为雨旸之应,故名“卜应。”寺之南有宝掌庵,宝掌乃周烈王时千岁和 尚从西域来,游峨,礼事普贤,卒老于此。有呼应庵,为 智大师道场。庵左右有温、凉二泉,后有石碁,传闻古 茂真尊者与孙真人围碁于此,呼碁之声,山谷远应, 故庵以此得名。寺之东有莲花峰,峰上有木莲花树, 四季开不歇。有不到寺,孤峰绝壁,鸟道行萦,固人迹 所不能到也。其地后有回龙山,南有罗汉寺,东有香 炉峰、雷神祠,皆僧以口授,予以《耳游》,未能𫌨缕记也。 从牛心寺横出,为双飞桥。桥之西一阜上有阁,阜左 右腋两涧齐下。阁上顾左右二桥,双飞如翼。桥亭二 僧,一持茂真尊者禅杖,一捧孙真人药臼,曰“是藏于 牛心后寺者。后有司命移贮此,以便游客之观也。”予 取玩之,果非近代有者。上数里有白龙洞,传昔妖龙 为祟,“有神僧制之于此。”自此西行,过峻坂,二里为普 同塔。又二里为四会亭,取四面游客于此会宿之义 也。出亭石磴数级,为大峨楼。越楼登百步,为普贤禅 寺,近名白水寺。相传晋惠通和尚重修,见此山众峰 尖锐如焰,山中多回禄之苦,故改华严为归云,中峰 为集云,牛心为卧云,华藏为黑水,普贤寺为白水,以 三云二水压之。白水、黑水者,以石色澄映得名也。禅 寺视山中诸道场为独大,中为正殿,普贤丈六金身 在焉。前围廊庑,后绕寝阁,山水虽奇出,实天地一大 观也。修于世庙时,旋复就毁。去年奉慈圣诏,遣中贵 二鼎新,一创之,尽革其故。今年七月,大工告成,上差 中使立碑,御书题其额曰“圣寿万年寺”,盖为慈圣祝 禧之意。堂墀右有驻节公馆,以待游客。门外近左为 海会堂,乃两中贵自建,以修静者。黑水寺在西北,与 白水相对。询之僧,皆言从四会亭西去,过石板磴,又 西过虎跳桥者,昔惠通和尚游峨山至黑水,水泛不 得渡,适有虎自水中来伏,通骑虎一跳而过,故今以 名。其桥。过桥又西登山,山壁立不可面上。路曲屈十 二盘,萦纡而升。山尽有八音池,池集群蛙,过之者拍 掌则一大蛙鸣,群蛙次第相和,如八音之作。音将终, 则一蛙复大鸣,群蛙顿止,作止翕然一律,中岩之“唤 鱼池”,似不及也。过池又西,则黑水寺,寺前为惠续尼 院。惠续,惠通之妹,从兄游峨,入定于此。遇夜有黑虎 为之巡廊,院已今瓦解,亦仅存其名矣。寺后有祖师 堂,惠通肉身具在,予亦神游之而不能至也。是夜宿 公馆中。诘朝,朝岚未散,栗烈侵人。候日昇,住持请驾, 且曰:“从此更进,天气寒肃,大异人间,非衣枲纩不可。” 予乃著绵出就轿,舁人进曰:“此去山多壁立,不可以 轿行矣。”复舍轿乘欙,由寺后上观心坡,坡上下瞷白 水寺,僧房纵横,有如鳞次。又再上三里,为息心所。高 阁危悬,如九天临九渊。人心至此,独持半偈,万缘皆 息矣。云中偶闻犬吠,近则一庵,负险而居。有老僧持 杖迎于门,苍然古色。视其年,如不下百岁,扫迳而坐, 从者曰:“佛光在午,过午则不见也,请以午到顶为期。” 遂起别老僧。再进为虎皮冈,冈脊如马鬣,不容并步 者可半里。左右皆深壑,不敢偏视也。又南行为万松 山,山旁有风洞。再上三里为大小深坑。再三里为大 小云壑。云壑者,以山高壑闳,常为云所填也。又上为 长老坪,旧传有长老坐化此坪,左有玉笋峰,右有翠 竹屏。见众僧曳柴伐木,攀藤而下,问之,则曰:“岁寒山 深,乘此时积薪稍近,冬雪当封山,游客绝往来,众僧 亦不能出门户矣。”更上为一碗水,闻旧有僧于此,以 一勺济行人,遂成不涸,至今水干迹尚在也。上三里 为𬸦店山,如𬸦鸟之状,故名,俗谓之初店。右五里为 九岭冈,冈直长而狭,两边俱深谷,大风吹拂则不敢 过也。过此险峭壁立,大步则股栗,回眺则目眩。攀援 而上五里,为初喜亭,地势稍平,盖脱险履平,游客至 此,舒足为喜也。又上五里,为木皮殿,即古化城寺。山 高风紧,用瓦辄飏去,后以板代瓦,故更名木皮殿。从 此以上,庵院多木,盖惟藏风处间用瓦耳。殿前有石 碣,记昔有二客游此,有白猿献果之异,然不知其为 何年事也。左有古《銕碑》一通,字文皆篆,年久銕锈,摩 挲其文,亦不可读矣。再上,路复崎岖,三里许为梅子 坡。时天色晴朗,杳无霭雾。再上,白云一片,自西而来, 继后冉冉不绝。老僧曰:“上此为白云殿,常为云屯之 处,其寒气侵人,不可当,可急趋入殿避之。”及至殿,布 散漫空,如绵如雪。殿前一座,万壑皆平。老僧曰:“人世 相传,峨山有云毡,即此是也。”移时而散,过此为雷洞, 坪下有岩,岩下有飞泉,瀑布泉所出之洞,深黮不可 测,有蛰龙居之。坪上立《禁声碑》。游人至此言笑有声, 则雷从岩下霹雳而起,疾飙暴澍,一时骈至。俗传龙 所居。盖霳室也。过雷洞坪,稍稍憩立,老僧指曰:“此 下有鬼谷洞,相传鬼谷子修真于此。又有伏羲洞、女 娲洞,皆人迹所不能到。从来辟谷脱蜕之士,多藏于 此,人亦不能见也。”再上峭阪,险峻甚,盘回纡折,左右 旋转而上,俗呼为八十四盘,盖以其折数名之。折尽 处为朝阳阁。自白云殿至八十四盘山𬘡郁多云,屯
聚不散,虽上下俱晴,此处亦晦。一登阁对日,便觉高爽矣。又三里,山势壁立,皆攀藤萝,彼此相率引,乃为移步。后有胡僧作大梯数架于此,以便游者,今谓之 “胡僧梯。”过梯行三里,险绝峻拔,为观音岩。再上三里, 为欢喜亭。亭倚险凭虚而立,俯槛不视,云消岚散,千 峦万岫,杳不可数。盖峨山之险,至此已历尽。从此登 顶,皆平冈,渐跻无复有险处,故谓之大欢喜也。过亭 为桫椤坪,坪有桫椤树,春夏之间,花开如绣,蕊柎非 人间所有。又上为圆觉庵,庵宏阔幽深,大于诸院。院 前树两旛,高可十丈,皆组金错绣所成。予疑其字画 书法不类寻常,问之,则曰:“是慈宁宫所赐,而皇太后 所手书也。”予叹服不已,因命珍贮之。僧曰:“居恒贮之 重阁,有客则献之,以章恩赐耳。”予可其说,遂入登复 阁,谒拾得尊者。拾得,普贤,愿王后身也。又西登一圆 盖亭,亭中有《乌思藏番经》二本,一金书,一银书,皆番 字,不可读,其笔法亦异。盖予在雅州游番寺,见喇嘛 所诵皆是经也。又过一堂,通天和尚真身在焉,虽坐 圆寂,宛然如生。再上为老僧树,传“树在百年前已枯 矣。枯而空,其中有八十岁老僧,常跏趺其内。忽一日 坐化,树枯隙处复合,枝叶为之复荣。盖僧得树而后 逝,树得僧而再生,若相得也。”又上为天门石,两石壁 立如门,云雾旋绕其上。入其门,真如登阊阖矣。左转 为七天桥。七天者,峨山为第七洞天也。桥跨溪流,四 时皆凌,惟此时潺湲有声。过桥为文殊庵,又过庵为 天仙桥,俗传为九天仙女降会处。再上为锡瓦殿,又 上为铜瓦殿,皆普贤金像在焉。殿后有坊,题曰“扪参 历井。”以峨眉山分野属参、井之间,故旁有泉,亦名井 络泉,深广亦无几,每日千人饮之不尽。坊后左为培 风馆,右为卧云庵,众僧迎予入庵中坐。且曰:“登山劳 苦,诘朝登顶拜大士不迟。”予亦就坐。有三四僧从 山顶下呼:“佛光大现,请驾登台。”予急起冠服,上独尊 台,拜普贤大圣毕,出台下街,抚石栏临万仞之岩。见 白云铺满,万壑皆平。红日临云上,白云之中,闪出一 轮五色佛光,如《太极图》。中一圈碧色,外一层浅红色, 又一层绿色,又一层白色,又一层紫红色,又一层黄 色,又一层大红色。自内至外凡七层。由已末至未初 不散。凡观者之影,俱在中一圈碧色之中,左右前后 皆然。至未末稍澹,如虹霓之色,渐没入白云之中。僧 众皆摆列拜贺曰:“自昔贵人游者,候此光旬日,不能 得公善政格天,何一至即见也?”予笑而应之。众僧喜 曰:“明公心与天通,一应百应,夜暝之后,当有圣灯焉。” 及时薄暮,一僧果语空中有灯现。予急出观之,隐隐 有一二点,如星飞在岩壑上下间,有顷分为数十,有 顷渐分为数百,往来楼台栏甃之中,移时而散,竟不 知为何物。夜深入卧云庵就榻,主僧语曰:“峨眉山孤 高,一望无际,诘朝晴开,可堪远眺。”蚤起,一天澄碧,四 际无云,予与梵侣纵目舒眺。近西北方瓦屋山,层嶂 崒嵂,直插天表。稍南为晒经山,方峙如屏风,独超群 岫,传为唐三藏取经晒于此。瓦屋山之西,一派万里, 如铺云,如傅粉,如堆绵,环于天之西极者,则雪山也。 山以高而积雪,雪以积而增高,盖雪山之高,有加无 已者也。晒经山之西,为天竺山,在万里山峦之外,若 隐若见,凝盼虽在目中,然非旬月所能到也。南顾从 右平分者,为此山之仲,为二峨山;再远者,为此山之 季,为三峨山。三山鼎列,如相揖让。环山之水,如雅水、 卭水、泸水、大渡河,皆如龙如虬、如带如襟,旋绕目前, 不可胜数。有顷,云从岩起,布满层空,咫尺之间,人皆 不相见矣。呜呼!佛光、圣灯,此山所有;雪山、天竺,此山 所见。然登眺者,遇之十无一焉。予以邂逅之游,并集 诸美,此游盛哉!然予常以圣灯佛光反复求其理,有 谓圣灯为落叶者。予乡蓉城有宝山夜火,每日入则 火见,或一散为百,或百会为一。今佛灯亦与宝山大 小聚散相似,有谓日光在上,云气在下,相印以成光。 然予游观南岳、太和之间,旧仞之岩不知凡几。岩下 未尝无云,岩上未尝无日,然竟未有此光,则兹山之 灵所独钟也。昔元次山守永州,爱其山川水石,俱系 以“吾”字:山曰峿山,水曰浯水,石曰石,至今争脍传 焉。峨山从我,盖前此有先得我者,以我为峨山主。山 中佳景,非我孰得有之?于我之山,恣我之游,以我会 我,详序其所得如此。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