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4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四十六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目录

 瀍水部汇考

  考

 瀍水部艺文

  修瀍水和平桥记略     明刘健

 瀍水部纪事

 瀍水部杂录

 颍水部汇考

  考

 颍水部艺文

  颍水翫月        宋欧阳修

  泛颍            苏轼

  渡颍水         明盛世鸣

 颍水部选句

 颍水部纪事

 颍水部杂录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六卷

瀍水部汇考

[编辑]

《禹贡》
豫州之瀍水

[编辑]

《瀍水》,源出今河南省河南府城西北谷城山,东流合 九眼泉水,至偃师县入于洛。

按:《书经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瀍》,出《河南北山》。《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谷城县 潜亭北,东南入洛。”蔡传瀍水,《地志》云:“出河南郡谷城县 潜亭北。”今河南府河南县西北有古谷城县,其北山 实瀍水所出,至偃师县入洛。今河南府偃师县也。 按《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谷城《禹贡》“瀍水出潜亭北, 东南入雒。”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谷城,瀍水所出。”

按《博雅释水》:“瀍,理也。”

按:《隋书地理志》,“河南郡河南。”有关官。有郏山。有瀍 水。

按:《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河南。”有伊水。石堰。 天宝十载尹裴迥置。有瀍水。避武宗讳名曰“吉水。” 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阳有“伊洛瀍涧、金水”、铜 驼街、金粟山、金谷。

按:《明一统志》河南,河南府城西北五十里有谷城山, 连孟津县界,瀍水出此。

按《河南通志》:“河南府瀍河,源出洛阳县谷城山,东流 入于洛。”

按《河南府志》洛阳县“瀍水,源出谷城山,自高庙沟起, 与九眼泉合,东南流,经孟津县二十里,始入本县界。 由邙山西北注向东南,至县后复转折而东行,始逶 迤而入于洛。”

瀍桥旧名“和平桥。”在府城东门外。

瀍水部艺文

[编辑]

《修瀍水和平桥记略     》明·刘健

河南府城东门外瀍水所经,岁久成巨沟焉。虽有桥 以通往来,成坏不知其几。盖瀍水之流,褰裳可涉,而 府城地势,北高南下,每当夏秋雨积,则潦水大至。及 桂林刘公本来知府事,始易以石,积数年乃成。然病 其为空太密,不能当潦水之怒,曾未逾年而复坏,则 其费不赀矣。令新昌何公鉴继之,乃会僚佐与谋曰: “桥成而易坏,第作之者未得其道耳,其试以某意作 之。”遂令匠氏石其两岸及底于其中,以大木作一空, 属之以铁,鳞比然广视其沟而深过之。其上锢砖三 重,然后平之以土石。自成化乙巳冬至明年夏,仅三 时而成,视前费不及十之一,而深广坚朴,足垂永久。 民始疑其疏,而终服其巧,无不颂其便焉。

瀍水部纪事

[编辑]

《穆天子传》: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 “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 四百里。”

《唐书五行志》:“元宗开元五年六月甲申,瀍水溢,溺死 者千馀人。”

《元宗本纪》:“开元六年六月甲申,瀍水溢。”

八年六月庚寅,《洛瀍谷》水溢。

十四年七月癸未,瀍水溢十八年六月,瀍水溢。

《五行志》: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瀍水溺扬、楚等州租 船。”

《元宗本纪》:“天宝十三载秋,瀍、洛水溢。”

《五行志》:“天宝十三载九月,东都瀍、洛溢,坏十九坊。” 《文献通考》:“后晋高祖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 瀍、涧皆溢,坏天津桥。”

《宋史太宗本纪》:“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六月,谷洛瀍涧 溢,坏官民舍万馀区,溺死者以万计,巩县坏殆尽。” 《五行志》:“谷、洛、伊、瀍四水暴涨,坏京城官署、军营、寺观、 祠庙、民舍万馀区,溺死者以万计。又坏河清县丰饶 务仓库、军营、民舍百馀区。”

“至道二年六月,河南瀍、涧、洛三水涨,坏镇国桥。” 《元史五行志》:“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河南府大霖 雨,瀍水溢,深四丈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河南通志》:“孟大智,洛阳人,庠生。母卒,庐墓三年。嘉靖 间,有诏毁先圣肖像,祀木主。洛人奉诏,移肖像于瀍 滨,将沉之水。大智衰绖诣府哭留之,卒得全祀东关 瀍水之左。”

《开封府志》:“神宗万历十五年,夏秋淫雨,瀍、洛、沁水泛 涨,决刘兽医口铜瓦厢荆隆口,淮、黄合流。上以河臣 权分,乃使工谏常居敬视事疏塞之。”

瀍水部杂录

[编辑]

《梁书世祖元帝本纪》:“梁兴五十馀载,平一宇内,德惠 悠长,左伊右瀍,咸皆仰化。”

《大业杂记》:“东都大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 拒王城,东越瀍涧,南跨洛川,北逾谷水。”

颍水部汇考

[编辑]

《周礼》
之颍水

[编辑]

颍水原出今河南省河南府登封县之颍谷,东流经 禹州、郑州,至襄城县为褚河,又东经临颍县,西合沙 河入于淮。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浸颍湛。”言义黄氏 曰:按今颍水出河南登封阳干山,东南流至颍州颍 上县入淮。郑言宜属豫者,据《禹贡》也。然周人画地,当 有所更革矣。易氏曰:“《左氏传》昭公元年,王使刘定公 劳赵孟于颍,杜氏谓颍水出阳城县。按《汉志》,县属颍 川郡,即今河南府颍阳县。”

按《尔雅释水》:“颍为沙。”

按:《山海经·海内东经》:“颍水出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 西鄢北。一曰缑氏。”今颍水出河南阳城县干山,东 南经颍川、汝阴,至淮南下蔡,入淮、鄢。

按:《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 有狼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

密。故国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 《颍川郡》颍阳应劭曰:“颍水出阳城。”

阳城。阳城山,洧水所出,东南至长平入颍,过郡三, 行五百里。“阳干山”,颍水所出,东至下蔡入淮。

按《淮南子说山训》:“颍出少室。”

按:《后汉书郡国志》,“颍川郡,洧水,颍水出。”《晋地道记》 曰:“颍水出阳干山。”

按《水经》,“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 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 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 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干山。”今颍水有 三源奇发,右水出阳干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 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迳负 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 《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京相璠曰: “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 亦或谓是水为㶏水,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谿, 东合颍水,故作者乃宋本作于举二三言,水所发也。《吕氏 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 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颍泂 古字通用

又东南过其县南。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 源崇一作嵩高县东北太室东谿县,汉武帝置,以奉太 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 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阳旱辍津,而石潭不 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

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泽,周数里
考证
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馀丈,广二十许步,上

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畅。山当作幽情。其水 东流南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 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 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 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 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之 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 父。”一作樊父还牛处也。石山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 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 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 于颍。颍水又东,平洛,谿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 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 也。又东南流,注于颍。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 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 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 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迳上棘城西, 又屈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 上棘以涉颍者也。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 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今 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嵎水。东迳三封 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 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钓台之飨”是 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 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台陂。盖陂指钧台取名也。 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颍 水自堨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 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 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 《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伯而居之。”服虔曰:檀伯, 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 景侯自新郑徙都之。王隐曰: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 也。城西有《郭奉孝碑》,水侧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 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应劭 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 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后汉 马援次子马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封颍阳侯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 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 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侯国也。颍水又东南,迳柏祠 曲,东历罡台北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 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县故城南,县故楚邑, 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 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 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 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 盖颍水之会淮也。自台北陂以下原错在东南临颍县注后今据宋本改正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颍水东南流,左合上 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颍水又东 南流,陂水注之。水受大崇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 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迳,繁昌故县 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 康元年,行至曲蠡,登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 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 台。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 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台也。”于 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 迁魏而事晋也。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 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枝,入为陂,陂西 则《漷水》注之,水出褒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 水又东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 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㶏强县北,洧水 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 小㶏水出。《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 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颍水又东南,迳 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 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颍水又东,迳㶏阳 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㶏阳,㶏强城在东北,颍水 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县也。有东, 故言西也。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汉 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 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叹服。永 元十三年,征太常也。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南也, 《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汝阳县北。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 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 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大㶏水 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 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㶏水从西来流注之。㶏水于 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 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 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迳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 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经 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是 东出。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 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 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 东堰南流,迳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 是矣。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迳 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 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 馀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 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迳小城北,又东 迳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 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届庙而叹曰:“贾梁道 王凌,魏之忠臣,唯汝有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干宝晋纪曰夌 到项见贾逵祠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汝有神知以其年八月宣王有疾梦凌逵为疠 遂薨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 之瑞。”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颍水东侧,颍有公路 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南,迳 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 翼水,并非所具。又东迳丘头,丘头枕水,《魏书郡国志》 曰:宣王军次丘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丘矣。颍水 又东南,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阪陂水枝 分,东南出为细水,东迳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宋 公县故城北,县,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谓是邑矣。 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 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 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迳细阳县, 新沟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迳新阳县故城南,汉 高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 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 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迳细阳故城南,王莽更 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 之。宋本作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列。宋本作弘裂,以 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曰:细水出 细阳县,东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 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 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地有胡城也。”颍水又东南,汝水 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雒城东三十里,世 谓之大㶏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 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 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其地 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邵陵 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 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引《战 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 《公路》。此下原本错写入东南过颍阳县注中今据宋本改正台临水,方百步,袁 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书》: “宣帝封广陵王厉子刘昌为侯也。”谢云昌下一有宝字一作窦按汉书 王子侯表云宣帝本始元年七月封广陵厉王子昌为南利侯克家云当作为侯国也县北三 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关女阳》 之县出,名之“死汝”,县取水名,故曰汝阳也。又东迳南 顿县故城。疑脱一字又东南迳鲖阳城北,又东迳邸乡城 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寖曰寖丘在 南,故藉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治。孙叔敖以上浸 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 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 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 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 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迳胡 城南,而东历汝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 迳汝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 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𣸣也。县在 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县也。” 《汝阴郡》汝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 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 未详。

按:《隋书地理志》,“河南郡嵩阳。”有颍水。

按:《唐书地理志》:“陈州淮阳郡西华。”有邓门废陂,神 龙中,令张馀庆复开,引颍水溉田。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颍出河南府阳城县阳干 山,东至寿春府下蔡入淮。”皆古豫州地。《职方》以为 荆州,浸未详。

按《金史地理志》:“寿州下蔡。”有颍水
考证
许州长社。有颍水。

钧州“阳翟。”有颍水。

陈州“宛丘。”有颍水。

项城。有“颍水”、百尺堰。

商水:本激水,宋避宣祖讳改。有颍水。

西华。有颍水。

颍州,“汝阴。”有颍水。

颍上。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隶寿州。有颍水。

《泰和》:有颍水。

按:《续文献通考》:“河南开封府颍水,源出河南府登封 县颍谷,东经郑州至襄城县为渚河,又东经临颍县 西合沙河入淮。”

按《河南府志》,“登封县东二十五里有阳干山,颍水之 源出此,俗呼颍山。”

颍水,在登封县西四十里。其源出自阳干山,流入禹 州界。

少阳河在登封县西南一十五里。源出少室山,流入 颍水。

双溪河在登封县北。其源出于嵩山之麓,南流合颍 水。

五渡水在登封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嵩山东谷,自 山顶下流,疏为二十八浦。山下大潭,中有立石,高广 平整,其水萦委,溯者五涉,故名。东南流入颍水。 按《开封府志》:“颍河源出登封颍谷中,东流经禹州,又 名褚河。”《汉书》“以阳翟大贾褚姓所居,故名。东过临颍, 受潩水,又东至西华,受石梁河水,经县东南合汝水, 又东”南入商水境,合沙水,迳周家口,渐达于淮。 枣祇河在临颍北三十五里,颍河之支流也。

五里河在临颍北五里,颍河支流。

请帮助识别此字。勒河,一名“土垆河”,在郾城北二十里,下流入颍。 灵泉有二,一在禹州北灵泉里,平地涌出,南流入颍 水;一在荣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流合颍水。

“涌泉”,在禹州玲珑山谷,东流入颍水。

虹河在项城旧西。汉漕河旧阔十馀丈,历城内,下达 颍水。

潩水,源出大隗山,一名“鲁固河”,一名“清流河。”东南经 长葛县西,又东至临颍县入《颍水》。

石梁河在许州西七里。源出密县山谷中,流出超化 寺前,汇为黑白二龙潭,其深莫测。东流至禹州郭连 里,迳石固寨南,有石梁桥,为许州长葛分界。流入临 颍北境,又名“五汲河”,东至西华界入颍水。

清流河源出许州东秋湖,流经鄢陵、西华二县界,入 于颍。

按《江南通志》,“颍河在颍州城西,自西顿来,至赵家渡 入州境,东过沈丘,绕北门外,过留陵至正阳镇入于 淮。”

按《凤阳府志》:“颍川颍河在州西乡,自南顿东来,绕州 北门外,至正阳入淮。”明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呼为 小河。上达古汴,下通淮泗。《山海经》云:“颍水出少室山。” 《通志略》云:“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今阳城省入登封。 东南至扬州,洧水入焉。又东南过南顿,㶏水入焉。又 东南至下蔡入淮。”《河南通志》云:“颍水在登封县西四” 十里。按《郡图》,水出登封西南百呢山,有故颍阳县遗 址。又有少阳河、李庄河,俱出少室山入颍,是颍水之 所从来也。宋刘敞诗有“世乱颍水浊,世治颍水清”之 句。明洪武二十五年,黄河决,改流经此,河入于淮,遂 通汴梁。正统二年,复徙于鹿邑臼河入淮。

淮河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自汝宁东北流入颍。 小汝河在州西一百三十里,至沈丘北入颍河 西三十里河,在州西。自蚕方北畎浍诸水积成河,至 村南入颍河。

延河在州西。自新蔡东流入州境北,东过杨桥入颍 河。

龙封沟在州东三十五里。引张家湖水南入颍河。 “沙河”,在颍上县东门外,即颍水东南流入淮。

官摆渡在颍州城西十五里颍河。

三里湾渡在颍州城东二里,颍河与黄河合处。 茨河渡,在颍州城西二十五里。颍河

留陵渡在颍州城东颍河。

按《颍州志》:“颍河在州北。发源自乾阳山,至小窑西华 县东,汇泽南顿。洪武初,黄河自通许之西支,分陈州 商水,入南顿,混颍,东流项城赵家渡,颍州境澎湃乳 香台东过沈丘杨桥,绕西古城,折而东北为长济,又 折而南为私摆渡,经王庄铺,绕城北门外,依黄霸堆 而东,合旧黄河,过留陵,出港口,经甘城至阳入淮河。” 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为“小河”,上达古汴,下通淮、泗。 霜后甘洌,可烹茗酿酒

颍水部艺文

[编辑]

《颍水翫月        》宋·欧阳修

天行积轻清,水德本虚静。云收风波止,始见天水性。 澄光与翠容,上下相涵映。乃于其两间,皎皎挂寒镜。 馀辉所照耀,万物皆鲜莹。矧夫人之灵,岂不省视听。 而我于此时,翛然发孤咏。纷昏忻洗涤,俯仰恣涵泳。 人心旷而闲,月色高逾迥。惟恐清夜阑,时时瞻斗柄。

泛颍            苏轼

[编辑]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郭十馀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其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淄。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渡颍水         明盛世鸣

[编辑]

《立马观颍水》,颍水浊若斯。须眉不可见,况当洗耳时。 我欲溯上流,风波浩无涯。缅彼千载人,清风空尔为。

颍水部选句

[编辑]

唐李颀《缓歌行》:“十年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 刘长卿《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诗:“颍水东流是别心。” 时平后《送范伦归安州》诗:“洛阳举目今谁在?颍水无 情应自流。”

李白《行路难》诗:“有耳莫洗颍川水。”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薛能《重游德星亭感事》诗:“颍水川中枕水台,当时难 别此重来。”

颍水部纪事

[编辑]

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 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焉。尧又召为 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 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 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 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 牵犊上流饮之。

《吕氏春秋》: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我事 也。”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汤又因务光而谋,务 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汤曰:“伊 尹何如?”务光曰:“彊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 尹谋伐夏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 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求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左传·昭公元年》:“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雒 汭。”

《史记灌夫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 有埶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 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 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 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 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 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十七年秋七月,颍水溢。” 《晋书宣帝本纪》:“魏正始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 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军次于舒,恪焚烧积聚,弃城 而遁。帝以灭贼之要,在于积榖,乃大兴屯守,广开淮 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馀顷,自是淮 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食货志》:“正始四年,宣帝督诸军伐吴将诸葛恪,焚其 积聚,弃城遁走,帝使邓艾行阵项以东,至寿春地,艾 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 军粮,又通漕运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 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徐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 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 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 水东下,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 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 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馀万斛于淮北。此则十万 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敌,无不克矣。”宣帝善之,皆如 艾计施行。遂北临淮水,自锺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 水,四百馀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 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馀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 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 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 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唐书王勃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 名。照邻,字昇之,范阳人。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 调新都尉,病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 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著《五悲文》以自明。病既久, 与亲属诀,自沈颍水。”

《册府元龟》:宪宗元和八年十二月,盐铁使王播进供 《陈许琵琶沟年三运图》。先是中官李重秀奉命视之, 还言“可以通漕,至堰城下北颍口,水运千里而近。”及 帝览图,诏韩弘发卒以通汴河,于是船胜三百石者 皆得入颍。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正月,陈州奏开颍河。

《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正月,导蔡水入颍。”

《河渠志》:“建隆二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节水。 自京距通许镇。三年,诏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浚蔡 水,南入颍川。”

《五行志》:“开宝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庐、颍五 水并涨,坏庐舍民田。”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六月,颍州颍水涨,坏城门、军营、 民舍。

五年五月,颍州颍水溢,坏堤及民舍。

《合肥县志》:“刘虎字伯林,庐州梁县人。擢镇江副都统, 仍总辖淮阴水陆军马。时察罕拥兵攻濠,别遣阿术 鲁由涡、颍入淮,水陆并进。虎师于五河,率勇士奋前 拒战,乘风纵火枪、火炮、火箭、火蒺藜焚之,察罕败。” 《河南通志》:“何选,嘉定人。万历十二年由进士任临颍。 时颍水冲决,民被其害,为筑堤护之,民不扰而功立 就。”期年调治南昌。

《凤阳府志》:颍水烈妇,不知姓氏,住颍河北。夫为人佣 工,病笃,妇泣曰:“事急矣,殓葬无所需,请鬻妾以备。”遂 自售于贾船,得资为夫置衣棺,市以酒肉炊糜食夫, 馀金付夫,枕下挥泪别。时隆庆三年,大水两岸不能 辨牛马,妇回首呼夫,投颍水而死。

颍水部杂录

[编辑]

《淮南子》:“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颍、汝以 为“洫。”

《后汉书西羌传》:“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颍首 以西,有蛮氏之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