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046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十六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四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十六卷目录

 顺天府部杂录七

职方典第四十六卷

顺天府部杂录七

[编辑]

上卷多近郊地尚有一二因增拓城垣其古迹或在城内或在城外传闻不一,亦间有存疑者。此则皆四郊之外,虽方隅联亘难定,然统皆大、宛二县界内之地。

《燕都游览志》:“出东便门有大通桥,水从玉河中出,波 流演迤,帆樯往来,可达通州二三。园亭依涧临水,小 船从几案前过,林间桔槔相续,大类山庄。”

《元史高源传》:“源迁都水监,开通惠河,由文明门东七 十里与会通河接,置闸七,桥十二,人蒙其利。”

《元史河渠志》:“元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二,上闸 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 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 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 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城 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 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 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 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成宗元贞元年七 月,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 旧名,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 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 改名溥济。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 运粮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 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 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

《通漕类编》:“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开渠置闸,而漕 舟不行。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四十里,地势高下 四丈,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编 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百只。”

《病逸漫记》:“白浮泉今入清河。一亩泉在瓮山后,已塞 瓮山下玉龙、双龙、青龙等泉入西湖,经高梁桥注皇 城濠。一自西流入内,一自东会入通惠四里至庆丰, 庆丰十一里至平津。庆丰地形高平,津一丈许,水陡 绝,故平津开则庆丰河身立见矣。”

《水部备考》:“大通河发源于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 南会一亩马眼玉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泊,东入 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又稍东由月桥入内府,环绕 宫南,出玉河桥水门东行,会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 桥东下通州高丽庄,凡一百六十馀里。元世祖至元 二十九年,郭守敬凿开此河,每十里一闸,蓄水通舟”, 以济漕运,赐名“通惠。”国初,闸与官夫多有存者,而河 几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陈锐疏通之。漕舟 曾至大通桥下,后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说,事竟阻 坏。正德二年复疏之,功不就。

《长安客话》:“大通桥东有鹿园,方广十馀里,地平如掌, 古树偃仰,与高冢相错,传是金章宗时故址。”

《帝京景物略》:“鹿园,金章宗故园也,今曰蓝靛厂。” 《长安客话》:“距鹿园未一里,为三忠祠,祀汉诸葛武侯、 宋岳武穆王、文信公。”

《匏翁家藏集》:“三忠庙在城东,都人周珍买地以建者。” 《顺天旧志》:“广惠寺有敕建碑。”

《明一统志》:“明兴济伯杨善墓在府东南一十五里。” 《顺天旧志》:“明巡抚都御史宋之冯墓在广渠门外。” 《燕都游览志》:“蒯彻墓在广渠门外八里庄古埠,高可 四尺,墓前有井。”

《帝京景物略》:“三忠祠后有濯缨亭,亭即河之畔。” 《帝京景物略》:“韦公寺在左安门二里,武宗朝内侍韦 霦建,赀竭不能竟,诏水衡佐焉,赐额弘善寺。”寺东行 一折有堂,堂三折有亭,亭后假山,亭前深溪,溪里许, 芦荻满其中。寺南观音阁苹婆一株,高五六丈。寺内 西府海棠二株,左右列。寺后有奈子树,花时人多负 几案,携酒看饮树下,暮则就宿于寺。

《长安客话》:韦公庄寺馆俱新整,而临流一亭,尢为游 屐所凑。隔里许有柰子古树,婆娑数亩,春时花开,望 之如雪,三夏叶特繁密,列坐其下,烈日不到。公安袁 宏道尝谓“戒坛老松,显灵宫柏,城南奈子,可称卉木 中三绝云。”

《燕都游览志》:“韦中贵别业,四围多水,荻花芦叶,寒雁 秋风,令人作江乡之想。”

《明一统志》:“永平馆在府南一十里,一名碣石馆,辽时 宴集之所。”

王沂公上契丹事,南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清和 后易之《大兴新志》:“驸马都尉巩永固墓,在永定门外。”

《帝京景物略》:“永定门外五里胡家村,产促织,善𩰚胜 他产。”

《明一统志》:“崇宁观在府南一十里。”

《明一统志》:“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 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一万八千 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 南海子。”

《混一方舆胜览》:“下马飞放泊,在大兴县正南,广四十 顷。北城店飞放泊、黄埃店飞放泊,俱广三十顷。” 《可斋笔记》:“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辟四 门,缭以崇墉,中有水泉二处,獐鹿雉兔不可以数计。 籍户千馀守视,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于中, 所以训武也。”

《大政记》:“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鹰台,台傍有 三海子,皆元之旧也。国朝辟四门,缭以周垣,设海户 千人守视。自永乐定都以来,岁时蒐猎于此。”

《帝京景物略》:“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 十里,中有殿,殿傍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 以渡,元之旧也。西北隅,岁清明日,蚁集成丘,中一丘 高丈,旁三四丘亦数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为蚂蚁 坟。西墙有沙冈,岁岁增长,高三四丈,土人曰‘沙龙’。” 《春明梦馀录》:“采育,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 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去 都城七十里。

《耳谭》蕃育署有良牧,林衡嘉蔬,所谓“外光禄”也。统于 上林苑,署即皇庄,不隶京府,乃胜国时沙漠地。永乐 二年移山东西民填之。有恒产,无恒赋,但以三畜为 赋。计营五十八。旧有鹅鸭城。

《帝京景物略》:“采育东南二十里,有阜高一丈,广三四 十尺,曰聚燕台。岁秋社,燕辞巢日,必各将其雏数千 百聚此台,呢喃一二日,然后分翔而去。”

《明一统志》:“匏瓜亭在府南一十里,元赵参谋别墅。”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唐时有万福寺, 寺废而桥存。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 已进御矣。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元廉右丞之‘万 柳堂,赵参谋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弥望 间’’”,然莫详其处矣。

《燕都游览志》:“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 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 如稻麻。然诸花悉备,独不能养兰,惟万明寺有兰数 本。”

《长安可游记》:“燕地苦寒,江南群芳不可易得,即有携 种至者,仅可置盆盎中为几席玩。其有进御者,皆为 火迫而发,日月朝夕之艳,无经岁计也。”

《明一统志》:“拜郊台在府西南七里。金大定间,拜天于 此。”

《明一统志》:“钧鱼台在府西花园村,台下有泉,涌出为 池,其水至冬不竭,相传金人王郁隐此。”

问《次斋集》:“西郊有地名钧鱼台,是金主游幸处。” 《春明梦馀录》:“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 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于此。” 《析津日记》:“芍药之盛,旧数扬州刘贡父谱三十一品, 孔常父谱三十三品,王通叟谱三十九品,亦云瑰丽 之观矣。今扬州遗种绝少,而京师丰台连畦接畛,倚 担市者”日万馀茎。惜无好事者图而谱之。“丰台”之名, 不知所始,询之土人,并无台也。

《明一统志》:“燕角楼在府西南一十五里,辽建,今其地 犹名燕角。”

《方舆纪要》:“阴乡废县,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汉置阴乡 县,属广阳国。后汉省。其遗址,俗谓之笼火城。唐武德 三年,窦建德遣将高士兴击罗艺于幽州,不克,退军 笼火城。艺袭击,大败之。未几,复败建德军于笼火城, 是也。”

《方舆纪要》:“安礼砦在府西南。宋太宗时,宋琪言:安礼 砦东瞰燕城,才及一舍,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 《帝京景物略》:“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像,晋天福中,僧 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刻之。后汉乾祐年,僧从勋 自洛阳奉佛舍利安大士顶。至宋建炎四年,兀术入 临安,高宗逊于海。兀术闻知佛像所在,遂与玉帛图 籍尽”航而北。僧智完率徒以从,至燕,舍都城西南五 里之玉河乡,建寺奉之,北观音寺也。“天顺壬午,土人 权五修之。成化丁酉,僧德显又修之”,因得石。土中乃 金大定十七年所刻,载天会七年梁王徙像事甚悉。 今寺中所奉,又非晋像矣。寺有成化二十三年学士 程敏政《碑记》。

程敏政《重建观音寺记略》:“都城西南五里许,曰玉河 乡池水村,中有古刹曰观音寺。天顺壬午,乡之人曰 权五,延释恩祥重作之,未就而祥逝。越十年,成化丁

酉,而祥之徒德显,始继其师之志
考证
《榆𣗋别录》:“丰宜门外西南行四五里,有乡曰宜迁,地

偏而嚣远,土腴而气淑,郊丘带乎左,横冈亘其前,中 得井地三九之一”,卜筑耕稼,植花木,凿池沼,覆篑池 旁,架屋台上,隶其榜曰“远风”,以为岁时宾客宴游之 所者,韩氏之昆仲总管通甫判府君美也。

《风庭埽叶录》:元大都园亭多在城之西南,惟赵参谋 禹卿匏瓜亭在城东,故曰东皋。王秋涧诗云“阳春门 外望东皋”是也。禹卿种匏以制饮具,当时目曰赵匏 瓜。故秋涧诗又云:“君家匏瓜尽樽彝。”及禹卿既逝,秋 涧吊其墓,复有“匏瓜散落”之句。其园中景,自亭而外, 有幸斋、东皋村、耘轩、遐观台、清斯池、流憩园、归云台。 秋涧亦各有诗,载其集中。《明一统志》谓在城南十里, 盖循《元志》之旧尔。

《寄园寄所寄录》:崇祯丙子,帝以宫中累朝所奉佛像 尽发僧寺。戊寅诏武清侯助军饷百万。侯时家产已 落,以甲第及海淀别业售于人,不足,扇珥珮帨之属 悉鬻诸市。及悼灵王病笃,帝临视之,王指九莲菩萨 示现空中,数帝之罪,言讫而薨。帝大悔,命建佛寺于 草桥之北,额曰“九莲慈荫寺。”时崇祯十五年也。寺基 旧属嘉蔬署,周围地一顷有馀,内官监太监王德化 疏请归寺,征租督工者,中官于《输曜》也。入山门,为佛 殿。殿后建阁,以奉九莲菩萨。宫中出绣佛旛,遍挂于 殿壁。寺之西数十步,即碧霞元君庙,土人号为“中顶” 者是也。

《蓟丘杂抄》:零陵陈公纯德,以御史殉甲申之难,楚人 瘗之湖南会馆侧。京山贫士秦嘉系训蒙京师,积馆 谷三十馀金,买地于永定门外葬之,立石表其墓。 《析津日记》:彰义金之正西门新城,筑于明嘉靖中,其 西门曰广宁,而都人至今以“彰义呼之。”

《神州塔传》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 《帝京景物略》: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囊与法师 昙迁,数之莫定多少。迺以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 州建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塔高十三寻,四周缀铎 万计,风定风作,音无断时。寺僧云:“音敛则光现。”塔前 一幢,书体遒美,亦开皇中立。

《续高僧传》:“释宝岩,幽州人。住京下仁觉寺,守道自娱。 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即元魏孝文之 所造也。旧号光林,依峰带涧,面势高敞。自开皇末,舍 利到前山,恒倾摇,未曾休止。及安塔竟,山动自息。”又: “仁寿初岁,天降剃刀三十三枚,用甚铦利,而形制殊 别,今僧常用以剃剪也。”又“初造石函,明如水镜,文同” 码瑙,光似琉璃,内外照彻。紫焰光起,函外生纹,如菩 萨像,及似众仙禽兽、师子林树,杂相非一。四月三日 夜放大光,明照天地,有目皆见。

《长安客话》:隋弘业寺,唐开元中改额“天王寺。”

《湛然居士集》:“金大定二十一年,改洪业寺为大万安 禅寺。”

《金史》本传:“至宁元年八月,纥石烈执中作乱,入自通 元门。是日变起仓卒,中外不知所为。鄯阳石古乃往 天王寺,召大汉军五百人赴难,与执中战于东华门 外。”

《长安客话》:寺当元末兵火荡尽,文皇在潜邸,命所司 重修,姚广孝退自庆寿,曾居焉。宣德间敕更今名。 《石河小说》:嘉靖壬寅五月,天宁寺塔顶发烟三日。 《国朝典汇》:嘉靖二十五年,给事中李文进言:“迩年宣 武门外天宁寺中,广聚僧徒,辄建坛场,受戒说法。拥 以盖舆,动以鼓吹,四方缁衣,集至万人,瞻拜伏听,昼 聚夜散,男女混淆。甚有逋罪黥徒,髡发隐匿,因缘为 奸。故四月以来,京师内外盗贼窃发,辇毂之下,岂应 有此?乞捕为首者按治其罪。”诏下锦衣卫捕系鞫问。 《太岳集》京师天宁寺塔殿门阖处观之,其影倒悬,人 以为异。然沈存中《笔谈》谓凡影入窗隙皆倒悬,乃其 常理,如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纸鸢飞空中, 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 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 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

《艮斋笔记》:“天宁寺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

《析津日记》:“寺在元魏为光林,在隋为弘业,在唐为天 王,在金为大万安,宣德中修之曰天宁,正统中修之 曰万寿,戒坛名凡数易。”访其碑记,开皇石幢已失所 在,即金、元旧碣亦无片石矣。盖此寺本名弘业,而王 元美谓幽州无弘业寺,刘同人谓天宁之先不为弘 业,皆考之不审也。

《帝京景物略》:“白云观,元太极宫故墟,出西便门一里, 观中塑丘真人像,白晳无须眉,都人正月十九日致 酹祠下,谓之燕九节。西十馀里为唐太宗哀忠墓,西 南五六里为萧太后运粮河,泯灭无可问矣。”

《辍耕录》:太宗师长春真人,姓丘氏,名处机,字通密,号 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人。金皇统戊辰正月十 九日生,有日者相之曰:“当为神仙宗伯。”大定丙戌,年 十九,辞亲居昆仑山。丁亥,谒重阳全真开化王真君哲于宁海,请为弟子。戊申,召见阙下,随还终南山。贞 祐乙亥,金主召不起。己卯,宋遣使来召,亦不起。是年 五月,太祖自乃蛮国遣近侍刘仲禄持手诏致聘,文 曰:“朕践祚已来,访闻先生博物洽闻,探赜穷理。干戈 而后,伏知犹隐山东,朕心仰怀。岂不闻渭水同车,茅 庐三顾之事?奈山川悬阔,有失躬迎。选差近侍官刘 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千里,敬邀先生,不以沙漠悠 远为念。”五月初一日笔。庚辰正月北行,二月至燕,欲 候驾回朝谒,仲禄令从官曷刺驰奏真人,进表陈情。 表曰:“登州栖霞县志道丘处机,近奉宣旨,远召不才, 自念学道无成,老而不死,名虽播于诸国,道不加于 众人。前者南京及宋国屡召不从,伏闻皇帝天赐勇 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便欲投山窜海,不 忍相违,且当冒雪冲霜,以图一见。盖闻车驾只在桓 抚之北,及到燕京,听闻遥远,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 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暂住,先令人前去 奏知,而仲禄不从,故自纳奏帖。伏望皇帝早下宽大 之诏,详其可否。”龙儿年三月日奏。十月,曷刺回,复奉 敕旨曰:“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省所奏,应召而来, 具悉。惟师道逾三子,德重多方,两朝屡召而弗行,单 使一邀而肯起。谓朕天启,所以身归,不辞暴露于风 霜,自愿跋涉于沙碛,书章来上,喜慰何言!重念云轩 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顾川途之虽阔,瞻几 杖以非遥,爰答来章,可明朕意。”十四日辛巳,十一月 至邪迷思干城。壬午三月过铁门关。四月达行在所。 时上在雪山之阳,舍馆定,入见,上劳曰:“他国征聘皆 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赐坐就食,设二帐 于御幄之东以居之,约日问道。以回纥叛,亲征不果。 至。九月,设庭燎,虚前席,延问至道真人,答以“节欲保 躬,天道好生恶杀,治尚无为,清净之理。”上悦,命左史 书诸策。癸未,乞东还,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 道教。甲申三月至燕,八月奉旨居太极宫。丁亥五月, 特改太极为“长春。”七月九日留颂而逝,年八十。至元 己巳正月,诏赠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已上见《蟠溪 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

《元史》:“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年十九为全 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元、王处 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王哲,金、宋二季,俱遣使来召, 不赴。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特 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 我当往’。翌日,二人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 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 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地万馀里,始达雪山。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 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 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 契其言,锡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岁 癸未,太祖畋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升 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时国兵践蹂中 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 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馀。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 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辽史百官志》:“南京栗园司,典南京栗园。”

《辽史》本传:萧韩家奴为右通造,典南京栗园。帝尝从 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对曰:“臣知炒栗小者熟则 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 美,不知其他。”帝大笑。

《析津日记》:“真空寺在广宁门外,明景泰中建。正德年 圯,世宗入继大统,群臣迎于郊外,帐殿驻于寺之西。 太监李某捐金修之,大学士张治撰碑。寺后有古松 二,其一已枯。”

《神宗实录》,“万历六年六月,大学士张居正抵京,上赐 宴于真空寺。”

《析津日记》:“十里村,见元人何太虚诗,当在彰义门外, 今莫知其处矣。”

《明一统志》:“哀忠墓在府西南,相传唐太宗见隋炀帝 征辽所亡士卒骸骨,恻然悯之,令悉收葬,为一大冢, 因名。”

《长安客话》:“义井庵在天宁寺西十里,复十里至卢沟 桥。义井或曰密井。相传文皇驻跸,甘其泉,故名。庵为 中涓所修,初刱宝阁高入云汉,中笵丈六金身称之。 元太保刘秉忠墓在卢沟桥北,墓前石兽尚在。或云: 太保与其弟秉恕墓俱在邢台县。嘉靖中,为盗李淮 等所发,圹石尽勒诸盗名,官验得之,按名捕盗,无得” 脱者。

《寰宇通志》:“宋本墓在城西三十里撅山村,元翰林待 制谢端撰铭。”

《方舆纪要》:“玉河废县,在府西四十里,本蓟县地,五代 时刘仁恭置。”

《辽史》:“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 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

《国门近游录》,卢沟河南过长店冈,而西有县村,疑即 古玉河县故址。然唐时幽州管内,尚有广平县,亦分 蓟州置者。所谓“县村”,究未定为何县也。

《春明梦馀录》:“夕月坛在阜成门外,缭以垣墙。嘉靖九 年建,东向,为制一成,祭用牲玉,献舞如朝日仪,惟乐 六奏,从祀二十八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坛 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 灵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 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遣” 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护坛地三 十六亩,祭之日以寅,祭之时以亥。

《嘉靖祀典》,“夕月坛每三岁一亲祭,以丑、辰、未、戌年行 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职。”

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坛。“夜明之神东向,二十八宿之 神,周天星辰之神,木、火、土金水星之神南向。”夜明之 神位版黄地素书。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俱 绿地金字。

《顺天府志》:“衍法寺有敕建碑。”

《渌水亭杂识》:“资福寺,明正统间僧圆昇建。至嘉靖初, 尚膳监太监马潮修之。中有山西按察司佥事督理 宣府边储四明钱俊民碑。书之者礼部左侍郎任丘 李时也。殿前梵塔,上勒片石,有‘壬寅三月三日’字,未 知何时所建。”

《长安客话》:“慈慧寺去平则门仅二里,万历间蜀僧愚 庵所创。寺中栴檀金像,乃黄太史辉手自拨蜡,精工 特甚。寺碑陶太史望龄撰文,黄太史书丹,外有蜘蛛 碑”、“甘井碑”、“金刚塔碑,并称能品。”

《帝京景物略》:“慈慧寺成于万历壬寅,周匝列大树墙 百堵,砌以乱石,随其棱角,曰虎皮墙。”寺后有阁,供栴 檀佛,黄南充辉手定坯笵。寺有蜘蛛塔碑、甘井碑、金 刚塔碑,皆南充书。蜘蛛塔者,南充诵《金刚经》次,一蜘 蛛缘案上,正中立,向佛而伏。驱之,盘跚复来就前位。 南充曰:“听经来耶?”诵经终卷,蜘蛛寂然,举而视之,遗 蜕耳。以《沙门法》龛而塔之。

《长安客话》:慈慧寺后不二里,有静乐堂,其墙阴皆宫 人葬处,所谓“宫人斜”也。

《菊隐纪闻》:古葬宫人之所,谓之“宫人斜。”京城阜成门 外五里许,有静乐堂砖甃二井,屋以塔,南通方尺门, 谨闭之。井前结石为洞,四方通风。宫人有病,非有名 称者,例不赐墓则出之。禁城后顺贞门傍右门,承以 殓具。舁出元武门,经北上门、北中门,达安乐堂,授其 守者。召本堂土工移北安门外,易以朱棺,礼送之。静 乐堂,火葬塔井中。凡宫人故,必请旨。凡出,必以铜符 合符乃遣。嘉靖末,有贵嫔,捐赀易民地数亩。其焚烬 不愿井者,悉内地中。

《燕都游览志》:“齐园在西直门稍右,园尽则高梁桥矣。 园中海棠甚多,西凿一曲磵,引桥下水灌之,上作板 桥,亭边有丛竹。”

《水部备考》:“高梁闸在西直门外迤北一里,至元二十 九年建各西城闸。”

《长安客话》:“高梁河离西直门仅半里,桥跨河上,兹水 源发西山,汇为西河,东为小渠,由此入大内,称玉河。 水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桥北精蓝碁置, 岁四月八日为浴佛会,四方来观,肩摩毂击,浃旬乃 已。”

《寓林集》:“高梁桥疏柳沿溪夹岸,依依有江南之色。” 《珂雪斋集》:“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流,洞见沙石。 佛舍傍水,结构精密,朱户粉垣,隐见林中者,不可悉 数。”

《帝京景物略》:“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 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 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浴 佛日重午,游亦如之。”

《魏氏土地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

《水经注》:湿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 平地泉,东注,经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 入湿水。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 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借涓流,方成川甽。清泉至潞, 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鲍丘水入潞,高梁水注之,受湿水于戾陵堰。水北有 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 分,东北迳《刘靖碑》北。碑云:宋本作其词云魏使持节都督河 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 登梁山以观源流,相原隰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 美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督丁鸿军士千人,以嘉平 二年立遏于水道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 表》云:“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黄河之别源。时长岸峻 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 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 遏,长十丈。”山水暴戾,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至景元三 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发不赡,遣谒者樊晨更 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 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 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合四五百里,所灌 田万有馀顷。高下孔济,源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 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 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 弘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 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 损四分之三,乘北岸四十馀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 侯逄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立遏,治 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 遵旧制,凡用工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 繈负而趋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 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 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 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记勋烈,并记遏制度, 永为后式焉。

《北齐书》本传:“斛律羡转使持节、都督幽、平、营、东燕六 州诸军事、幽州刺史,导高梁水,北合易京,东会于潞, 因以灌田。边储岁积,转漕用省,公私获利焉。”

《辽史景宗本纪》:“辽乾亨元年七月,耶律沙等及宋兵 战于高梁河,小郤,耶律休哥、斜轸横击,大败之。” 《金史》承安三年,命勿毁高梁河闸,从民灌溉。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三年三月,以帝师泛舟于高梁 河,调卫士三百挽舟。”

《世祖本纪》:“至元七年,建大护国仁王寺于高梁河。十 一年三月,寺成。十六年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 府。二十二年正月,发诸卫军六千八百人,给护国寺 修造。”

《成宗本纪》。“大德五年正月。奉安昭睿顺圣皇后御容 于护国仁王寺。”

《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十一月,敕会福院奉北安王 那木罕像于高梁河寺。”

《燕都游览志》:“巡河厂在高梁桥稍西门外临流,内环 以渚水,东西两轩,东可待月,西则诸山浓黛涵浴水 光中,中贵多于此游观。”

广通寺,在巡河厂北。崇基若一,冈阜累级而升。寺门 前缭以短垣,寺四角有高楼,可以眺望,亦春游一胜 地。

《渌水亭杂识》:“‘广通寺,元之法王寺也。内有二碑,皆嘉 靖中大学士华亭徐阶所撰,馀姚李本书,成国公朱 希忠篆额。碑称寺系至元间本刹住持贵吉祥建,至 明更额广通’。内官监太监田用、御马监太监梁经修 之。《燕都游览志》谓崇基若冈阜,累级而升,今去周行 止二三尺耳。”

《燕都游览志》:“极乐寺门外有二柳,高拂天,长条委地, 可扫马蹄。寺中有松,亦佳。”

《潇碧堂集》:“极乐寺去高梁桥三里,马行浓绿中若张 盖。殿前有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可 七八围。”

《燕都游览志》:“寺临水有垂杨,婀娜甚,殿前四松遮荫, 不见一人。寺左国花堂,花已凋残,惟存故畦耳。堂左 有三层楼,望西山惜树封之。”

《春明梦馀录》:“寺成化中建,中有牡丹园,春日游屐恒 满。园有高楼,万历壬辰进士旷鸣鸾欲登之,寺僧辞 以久扃不便开,旷不听。甫登楼,火发,旷与楼俱烬。” 《寓林集》:“大真觉寺,在极乐寺西,内有金刚座,上置五 小座,藏如来金身。永乐间,西域中印土僧所献,规制 前此未有也。”

《缑山集》:“真觉寺浮图,高五六丈许,而上为塔,五方陟 其顶,山林城市之胜收焉。”

《燕都游览志》:“真觉寺原名正觉寺”,乃蒙古人所建。寺 后一塔甚高,名“金刚宝座”,从暗窦中左右入蜗,旋以 跻于颠,为平台,台上涌小塔五座,内藏如来金身金 刚。座之左偏又一浮屠,传是宪宗皇帝生葬衣冠处。 前临桥,桥临大道,夹道长杨,绿阴如幕,清流映带,尢 可取也。

《帝京景物略》:“成祖文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 五躯、金刚宝座规式,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 寺赐名真觉。成化九年,诏寺准中印度式建宝座,累 石台五丈,藏级于壁,左右蜗旋而上,顶平为台,列塔 五,各二丈。塔刻梵字:‘梵宝、梵华。塔前有成化御制碑’。” 《析津日记》:“真觉寺塔规制特奇。寺有姚夔碑记,称永 乐中,国师五明板的达召见于武英殿,帝与语,悦之, 为造寺石台”,则成化九年所建也。

《燕都游览志》:“嘉兴观在阜成门稍北而西迳路,两旁 多树。自此至双峰寺,北通白石桥。观有小阁绝高,西 即利玛窦坟《水部备考》:“白石闸西至青龙闸二十里,至元二十九 年建。”

《顺天府志》:“镇国寺在白石桥。”

《元史泰定帝纪》:“致和元年三月,命僧千人,修佛事于 镇国寺。”

《燕都游览志》:“驸马都尉万公白石庄在白石桥稍北, 台榭数重,古木多合抱,竹色葱蒨,盛夏不知有暑,附 郭园亭当为第一。”

《帝京景物略》:“万驸马白石庄有爽阁、郁冈轩、翳月池。” 《燕都游览志》:“延寿庵在白石桥西二里,殿宇精严。其 后高楼九楹,左右翼楼各五楹,一启西窗,嘉木纤萝, 纷敷翳荟,西山隐映,若以翠屏围之。”

《帝京景物略》:“万历四年,西竺南印土僧左吉古鲁东 入中国,初息天宁寺,后过阜成门外二里沟,见一松 盘覆,趺坐其下,默持陀罗尼咒,匝月不食。僧耳环手 钵红罽衣苍紫面,而髯鬈,肖古达摩相。毕长侍奏之, 赐织金禅衣,为建寺曰西域双林寺,殿供三大士,西 番变相也。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旁多朱樱。”

《谷城山房集》:万历初,大珰冯保营葬地,造寺,曰“双林。” 双林,冯之别字也。

《帝京景物略》:“兴教寺在双林寺东,成化二十一年建, 以居大兴法王结干领占者。”

《元史世祖纪》,“至元七年二月,筑昭应宫于高梁河。” 《成宗纪》:“大德五年二月,赐昭应宫地百顷。”

《帝京景物略》:“昭应宫在双林寺西,元至元中建,龟蛇 兆焉。正德八年修,蛇复驯出,赤质黑章,金文烂然,大 学士费宏碑文记之。”

双林寺西二里,有神虎桥。桥四石虎。万历中,一虎夜 逸,遂名“三虎桥。”

《燕都游览志》:“大佛寺在西直门北三里,寺后有高阜, 积土甃石为之,广袤几二里。山上有真武祠,踏青士 女,正月必先至其地。”

《渌水亭杂识》:明正德癸酉,司礼监太监张雄建寺于 宛平县香山乡魏吴村,赐额曰“大慧”,并护敕勒于碑。 寺有大悲殿,重檐架之,中范铜为佛像,高五丈,土人 遂呼为大佛寺。嘉靖中,太监麦提督东厂,于其左增 盖祐圣观。于是合寺观计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 拓地四百二十一亩。盖是时世宗方信道士而厌缁 流内官,惟恐寺刹之毁,故建道观于其傍。而寺后之 山,又有真武祠,借此以存寺也。寺之始建,大学士茶 陵李东阳为《碑》,工部尚书汤阴李𬭼书之,新宁伯谭 祐篆额。其增置祐圣观也,大学士馀姚李本撰文,礼 部尚书高安吴山书之,成国公朱希忠篆额。其后万 历壬辰重修,则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太仓王锡爵撰 记。

《顺天府志》:“李东阳墓在城西魏吴村。”

《瓦釜漫记》:“西涯墓在北京城外,其家族姓渐微,至以 墓前白石碑捣碎,与贩盐者插和以卖。吁!可慨也。” 《长安客话》:出真觉寺,循河五里,玉虹偃卧,界以朱栏, 为广源闸,俗称“豆腐闸”,即此。闸引西河水东注,深不 盈尺,宸游则陼水满河可行龙舟,缘溪杂植,槐柳合 抱,交柯云覆,溪上为龙舟驻处,每通惠河水涸,粮运 不前,则遣官于此祭祷请水焉。

《水部备考》:“广源闸在西直门西七里,至元二十六年 建。”

《燕石集》:“英庙,文宗两朝御舟,藏广源闸上别港。” 《长安客话》:“万寿寺在广源闸西数十武,殿宇极其闳 丽。寺左钟楼,前临大道钟,铸自文皇,径长丈二,内外 刻佛号弥陀、法华诸品经,蒲牢刻《楞严咒》,铜质精好, 字画整隽。相传为沈度笔,少师姚恭靖公监造。近年 自宫中移此,击之,声闻数十里。有山亭,在佛阁后,可 结趺”坐。

《野获编》:“万历五年三月,建万寿寺于西直门外七里。 先是京师有番经、汉经二厂,年久颓圮。穆皇帝重修 未竟,上移贮《汉经》于此中。其正殿曰‘大延寿,阁曰宁 安,重楼复榭,隐映蔽亏。寺后垒石为三山,以奉西方 三大士,盖像普陀、清凉、峨嵋。凡占地四顷有奇,浃岁 即成。时司礼监大珰冯保领其事,先助万金。潞邸及’” 诸公主妃嫔以至各中贵,无不捐赀。其藻绘丹雘,视 《金陵三大刹》不啻倍蓰。

《燕都游览志》:万寿寺在真觉寺西二里,神宗朝敕建, 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盖。上幸山陵,尝为驻跸地也。 方丈筑山,上有广榭,下峙小亭。寺僧云:“先帝曾于此 尚食。”后有圃数顷,赐出万石大钟,乃太宗时制,昔悬 于楼,迩年有讹言“帝里白虎分不宜鸣钟者,遂卧钟 于地。”

《帝京景物略》:“万寿寺在广源闸之西,万历五年,太监 冯保奉命作。中大延寿殿五楹,旁罗汉殿各九楹,后 藏经阁,高广如中殿。左右韦驮达摩殿各三楹。方丈 后辇石为山,所取土处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 三池共一亭。山后圃百亩寺碑,大学士张居正奉敕撰。先是,文皇帝铸大铜钟,内外书《华严》八十一卷,铣” 于间书《金刚般若》三十二分,向藏汉经厂。于是有敕 悬诸寺,日俾六僧击之。天启中,置不复击,卧地上。 《燕都游览志》:郑公庄在万寿寺左,度桥而南,有亭在 平畴。亭外俱稻田,缘堤莲芡盖,郑戚畹园也。 《山中白云词》:“大都长春宫。”即旧太极宫也。

《六研斋笔记》:“梵僧锁喃嚷结,能为汉音,诘其西来践 历踪由,云‘其国名主活,近高昌出家。法藏寺,本周天 元时甘露梵王刹,东行九万馀里,始达五台山。逢御 马监太监刘润,引至北京双林寺住。万历三十年,明 肃皇太后命住万寿庵。又三年,番经厂太监张贵引 奏,命住双林寺,赐紫衣宝冠,命西经厂掌坛教授。中’” 贵,又赐织金禅衣、金段、膳盒等物。

《行国录》:“白云观西六里羊坊店市西有崇寿寺,创于 明正德癸酉司设监监正刘允乘所建。寺临官道山 门内,正殿三楹,东西廊各三楹。殿前碑二:一为吏部 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国史副总裁西蜀温仁和撰 文,武定侯郭勋篆额,南京兵部尚书乔宇书;一为柱 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铅山 费宏撰文,惠安伯张伟篆额,户部尚书无锡秦金书。” 《咏归录》:“普会寺,辽之驻跸寺也。在阜成门外玉河乡 池水村。嘉靖甲寅,御马监太监蔡秀恭重建,土人呼 其地为蔡公店。殿前石幢一,书‘大佛顶尊胜陀罗尼’, 后题:‘大朝岁次己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宣差滨棣大 使张钵信顺建。王府下断公事官普’”元奴立,未详时 代。又嘉靖三十六年一碑,濮阳李廷相文,昌黎王槐 书。铁钟一,隆庆二年四月造。殿后松一本,极苍古,意 辽时所植也。松下石幢一,上镌“沙门奉船塔记。” 《道园学古录》:“延祐二年,礼部尚书元明善代丞相祷 雨长春宫,孙真人德彧曰:‘明日雨微至,须丞相上章, 自言爱民报国之意。小得’”雨,尚书即为章往白丞相。 丞相病在卧内,使人取章入,署名付还。真人一见告 尚书曰:“章触妇人手,且得罪,宁敢望雨乎?”使人问丞 相门下,果然。乃拜复请罪。久之,退斋宫俟命。夜半,真 人曰:“上帝念民无辜,赐之雨三日。”果雨三日。

《查浦辑闻》:“元宫人王金莲,晚为道士,提点昭应宫,卒 赠渊静元素真人,袁桷草其制。”

《明水轩日记》:“万历己未夏,予与昆山顾锡畴九畴、华 亭董象恒臣棐过极乐寺,柳阴结轨,命酒赋诗。予诗 有‘连空碧草皆游幕,到处垂杨作酒筹’之句,九畴极 为赏击。诗不足传,俊游则不易得也。”

《隩志》:天王寺之更名天宁也,宣德十年事也。今塔下 有碑,勒更名敕,碑阴则正统十年刊行藏经敕也。碑 后有尊胜陀罗尼石幢,辽重熙十七年五月立。 《冷然志》:“京师天宁寺塔,建于隋开皇末,规制特异,实 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其趾为方台,广袤各十二丈,高可六尺,缭以周垣,南 北有门𫔎之台,上为八觚坛,高可四尺,象如黄琮,塔 建其上,觚如坛之数。塔之趾略如佛座,雕刻锦文,华 葩鬼物之形。上为扶阑,阑四周架铁灯三层,凡三百 六十盏,每月八日,注油然之。阑之内起八柱,缠以交 龙,墙连于柱。四正琢为门,夹立天王像,四隅琢为牖, 夹立菩萨像,皆陶甓为之,仰望者疑为燕山夺玉石 也。”自塔趾至柱楣为第一层,其高约全塔三分之一。 自是以上,飞檐叠栱。又十二层,每椽之首,缀一铃八 觚,交角之处,又缀一大铃,通计大小铃三千四百有 奇。风作时,铃齐鸣,若编钟编磬之相和焉。最上一层, 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寺僧有拓本,索之 不可得也。又上露盘相轮,鎏金火珠以镇其顶。塔下 坛八面各安一铁鼎,高丈馀,腹按八方,画八卦,明万 历年所铸。塔前一石幢,上刻尊胜陀罗尼,辽重熙十 七年立。《帝京景物略》谓是隋开皇年物,误矣。幢前有 碑,覆以亭,盖寺旧名“天王”,宣德十年始改今名,碑即 勒,改题寺名“敕”也。塔后第二殿扁曰“大觉”,再后为广 善戒坛。亭午日射右扉,倒影落石上,双椽烛形。盖扉 下偶有二隙光,缘此而分也。

《行国录》:弘化寺在天宁寺东南,惟馀一殿存,并寺额、 佛像俱亡之矣。殿后百馀步有塔,不甚高,然亦重檐 七层。其第一层有石陷,壁间刻曰:“僧录司左善世大 慈仁寺开山第一代住持传曹洞宗师大机老人塔。” 寺西北隅林木中冢累累,遗碑尚存,大珰徐澄、王朝 等所瘗也。

《隩志》:“广宁门外御菜园观音寺,一称海会禅林,亦白 纸坊地也。成化中,上林苑监覃盈建。以北有玉河乡 观音寺,土人目为南观音寺。”殿右一碑,直文渊阁中 书舍人永嘉姜立纲所书也。碑建于成化五年正月。 《人海记》:“白云观在天宁寺西北,前为玉历、长春之殿, 庭树四碑,一为礼部尚书胡濙所撰,一为翰林修撰” 许彬撰,一为天顺中东吴邵以正立,一为小直沽天 妃宫住持李得晟立。殿右有儒仙之殿,中有塑像,赭 面黑髯,襆头团花袍,玉带衮补。李道谦《甘水仙源录有观津张本者,正大九年以翰林学士使北,见留,遂 隐为黄冠,居燕长春宫,疑即其人也。再入为“七真翕 光之殿。”左碑一,明兵科给事中石首赵士贤撰文。右 碑一,户部员外郎维扬张瓒撰文。堂中列七真像,旁 绘十八弟子,拂拭尘土,隐约可辨者:北壁则抱元宗 师赵道坚、太元宗师宋道安、清和宗师尹志平、太素 宗师孙志坚、守一宗师夏志诚、明真宗师何志清;东 壁则冲和宗师张志素、崇真宗师李志常、洞明宗师 綦志清。阙号宗师潘得冲,西壁则;“《敷化宗》师孟志稳, 《光教宗》师郑志修,《抱朴宗》师鞠志圆,《光范》宗师于志 可。”阙号宗师王志明。按:《得晟碑记》尚有宋得方、张志 远、杨志静三人,已漫烕不可复识矣。又北为贞寂堂, 即处顺堂故址。左碑为陕西按察副使都人刘效祖 撰文,右碑为刑部尚书湖南颜颐寿撰文。堂中塑丘 真人像二,其大者双瞳点漆,精采如生,非阿尼哥、刘 銮辈不能为也。“冲和宗师”本潘得冲号,而画壁作张 志素,又“孟志源”乃作“志稳”,皆与《仙源录》异。惟十八人 姓名,则《仙源录》碑所未备也。

《倚晴阁杂抄》:白云观西土阜高丈馀,周围百步,疑即 潘尊师琴台故址。观于每年正月十九日,观者填塞, 号“燕九节。”而刘仲修《碑记》云:“是日为长春真人诞辰, 都人士携榼于此,谓之䜩丘。”其义不同,当并存以资 旅话者也。

《青来阁集》:“极乐寺东有两花亭,石阁拥之眺远,大饶 爽致。”折而西为通灵观,庭中老柏四株,两人抱之不 能合也。

《蓟丘杂抄》:弘治九年,官买阜成门外果园一区,计地 一顷三十亩,内建道观,赐额曰“元应。”

《燕邸纪闻》:“西郭外万寿寺,今上所建。大内出一钟,成 祖时少师姚广孝监铸,重八万七千斤,径丈有四尺, 长丈五尺,铜质甚古,内外刻《华严经》一部,华亭沈度 所书。铸时年月日时皆丁未”,今徙置之日为六月十 六日,亦四“丁未”相符,事亦奇矣。

耳。新北京天宁寺有一磬,传是汉明帝时物。每诵一 经,书其经名帖于上,则磬自鸣,经完乃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