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05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十四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十三卷目录

 顺天府部杂录十四

职方典第五十三卷

顺天府部杂录十四蓟州玉田平谷遵化丰润

[编辑]

《蓟州志》:“州旧有土城,洪武四年甃以砖石。周围九里 十三步,连女墙高三丈五尺,为堞二千四十。北倚山 原,南濒沽水,城门三,各有楼。东曰威远,南曰平津,西 曰拱极。崇祯壬午,城拆毁,仅存基一半。”

《蓟州志》:“州治在城东北,仍辽、金旧址。元至正间,达鲁 花赤更新。明初重建。景泰三年,芝产堂后,知州姚奉 扁曰‘灵芝堂。成化间,知州汪溥重修。崇祯壬午焚毁’。” 《方舆纪要》:“渔阳废县即今州治。隋置渔阳县,唐初入 幽州。武后时,营州陷于契丹,寄治渔阳。神龙初,县改 属营州。开元四年,复属幽州。十八年,置蓟州治焉。” 《蓟州志》“儒学在州治西北。”

《蓟州志》:“广福寺在州治北,儒学之东。”

独乐寺在州治西南,中有杰阁,设大士像,相传盘山 舍利塔神灯,自塔而下,先独乐而后及诸佛刹云。 《盘山志》: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 院学土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 “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 和二年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 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

《蓟州志》:“塔下寺在州治西南。”

《方舆纪要》:“蓟州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八年建。镇朔卫, 在蓟州卫西,永乐中建。”又“营州右屯卫,本在大宁卫 境,永乐二年移建州治北。”

《寰宇通志》:“避暑亭在州西北五里,相传金章宗避暑 于此。”

《盘山志》:“香林寺在蓟州城北二里,翁同鹅泉流峙左 右,蓟亭之胜概也。”

《方舆纪要》:“雄武城,在州东北。唐天宝六载,安禄山筑 其后,置军使于此,为州境要地。会昌二年,回鹘部将 那颉啜南趋雄武军,窥幽州,节度使张仲武遣军败 之。广明初,卢龙帅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共讨 沙陀,李克用分兵守朔州,自将其众推可举于雄武 军,即此。”

《方舆纪要》:“五里镇,在州西五里。宣德三年,驾至五里 镇,遂前行至石门驿,是也。”

《方舆纪要》:“犷平城,在州西。汉县,属渔阳郡。东汉因之。” 服虔曰:“犷音巩。”

《汉书注》:“犷,平莽曰平犷。”

《方舆纪要》:“县入晋废。”

鸡苏砦在州西。

《盘山志》:“定慧寺在城西二十五里小盘山,一名瓦茶 寺,今废。”

法常寺,在乱石庄西,惟石幢古井在焉。

祐唐寺,乾亨二年寺僧希悟重修于谿谷涧。石上刻 千佛像,一名“千像寺。”有统和五年碑。知蓟州军事判 官文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李仲宣撰文,沙门德麟 书。

千佛寺,唐开元间寺也。寺后半里一石,纵二丈,广丈 有五尺,一人推之则动,众人推则不动。

白岩寺建自唐贞观中,至辽天显十一年复建。金大 定中重修。有元僧恒志碑记,又有《庆寿提点裕公塔 铭》。

天香妙祥寺唐建,有元时重修《石碣》。

少林寺,传是晋、魏间所建,旧名“法兴寺”,元时重修。有 沙门圆玉碑记。又有法兴寺提点《荣公塔铭》,沙门圆 莹撰。又少林寺住持《威公塔铭》,沙门圆让撰。岭上有 菱角石。

盘山紫峰之下,爽垲明秀,号曰“中盘。”时膺隆兴,崇奉 道教。栖霞长春真人应召来燕。门下有栖云子,飞舄 择地,其徒张志格等搜及此山,遂营卜筑。丙戌春,请 长春真人建醮,因题其额曰“栖云观。”

报国寺元大德中重修。寺前有黑龙池,东有燕子石。 感化寺有辽乾统七年碑,渔阳南抃撰文,沙门肃回 书。碑称魏太和十九年无终县民田氏营建。唐太和、 咸通间,道宗、常实二师继踵住持,幽河主帅清河张 公奏请于朝,因得赐额。有《金圆新和尚窣堵坡记》,大 定中沙门法诠撰。

金《上方感化寺故监寺澄方遗行碑铭》“大安七年,释 志隆立石。”

元上方感化寺提点贤公长供记。至正八年香山永安寺僧福珪撰文。本山住持海请帮助识别此字。立石 盘山之巅有云罩寺,相传为宝积禅师卓锡地,一名 “降龙庵。”俱有舍利塔,中藏戒珠六十颗,佛牙一具。辽 太康中释惠源、明成化中释本源、嘉靖中释圆成、万 历中释真开,以次营葺,并有碑记。又有弥勒殿、黄龙 殿,每岁除有神灯之异。

《燕山纪游》《盘山异迹》:“有除夜佛灯,出通州孤山塔上, 分为数千百,远绕盘山诸寺,至定光佛塔而止。或曰 塔中舍利光也。”

黄龙祖师殿,在盘山绝顶。“殿六角,以象天圆地方,每 方各阔一丈,通高二丈九尺。层檐复栱,皆以砖为之。” 建于正统十四年。至成化间,铸钟一,重二千斤,覆以 楼。

《帝京景物略》:“李靖舞剑台,石最坚不可凿。有唐李从 简来,刻数字刻焉,字径五寸。”

《盘山志》:“天城寺,一名福庆寺,唐建。”

香水寺唐建,有《头陀大师灵塔实行碑》。金正隆六年, 中都宝塔寺沙门知心撰善进书。文曰:“师讳行及,海 东新罗常兴人。览兹香水,偶然挂锡,创石头庵。山精 白窜,拓灵源脉,岩虎他之。于广明元年仲夏,无疾而 终。门人惠超等塑以真像,塔而藏之。其后塔龛尽陁, 恒净等视之不忍,重修巨塔表焉。”

瑞云庵始建岁月莫考。金大安中重修。西有朝阳洞、 归云洞。

招提寺,土人目为“先师堂。”

金山寺,唐光启二年七月建,有石碣存,称“蓟州大夫 张公修造此寺”,又有国子祭酒张峒题诗勒石。蓟州 大夫峒之仲孙也。

《方舆纪要》:安远城在城西北,唐末置安远军。五代晋 将周德威攻燕,拔安远军,蓟州将成行言等降。 《蓟山丛录》:蓟州甘泉寺有蛇曰“小青龙”,虬之属也。与 人驯狎,时盘宿僧榻,祷之能致雨。

《吴文正公集》:蓟州邵权平衡于东门之外,翁同山之 下构一室,命之曰“约斋。”

《方舆纪要》:“洪水城,在州东北九十里,唐所置守捉城 也。”《新唐书》:“州有洪水守捉,又东北三十里即盐城守 捉也。”

《方舆纪要》:“渔阳县东南七十里有北平城,倚燕山为 版筑。”

《方舆纪要》:汉右北平郡治平冈,或以为即此城也。 《隋图经》:渔阳有北平故城。汉将军李广为郡守,出猎, 遇草中石,谓是伏虎,引弓射之没羽。即是此处。 《舆地碑目》:“《医无闾山碑》,在州城平津门外。”碑文“洪武 三年,太祖御制封医无闾山神者。”

《屯政考》:“州北之黄崖营,州西之白马泉、镇国庄,州东 之马伸桥、夹林河,州西之别山铺、夹阴流河,以至阴 流淀,皆可疏渠为田也。”

《蓟州志》:“翠云寺在城南六里,今废。”

《云仙散录》:渔阳白檀幡刹,日中有影,月中无影,不知 何故,因号为“怯夜旛。”

《松漠纪闻》:“蓟州三十里至邦军店,三十五里至下店。” 按“邦军”今志作“邦均”,“下店”今志作“夏店。”

《三易斋槁》广济寺在盘山之麓,寺东一频婆果树,大 可合抱,居人云“岁可得钱二十千。”

《太平寰宇记》:“沃州以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改隶 幽州,领县一。滨海。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于契丹,乃 迁于蓟州东南回城为治所。”按以上俱蓟州界内而明时蓟昌分为两大镇 蓟镇所属之地今间有不尽属于蓟州今欲存明季蓟镇边关旧迹故凡蓟镇所属总附于后云 《方舆纪要》:“蓟镇边分中、西、东三路,帅驻台头营,所急 者四,曰山海关。”抚宁县曰:“石门砦。”抚宁县东曰:“燕河营。”永平府北 曰:《建昌营》。迁安县北中路帅驻三屯营。遵化县东所急者四:曰 《太平砦》;迁安县西北曰。《喜峰口》。遵化县东北曰《松棚谷》。遵化县北曰: 《马兰谷》。蓟州东北西路帅驻石匣营。密云县东北所急者四:曰 “墙子岭。”密云县东北曰:“曹家砦。”密云县东北曰:“古北口。”密云县北曰: “石塘岭。”密云县西北其边墙皆依山凑筑,大道为关,小道 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砦。”

东协石门路之一片石、义院口,《燕河路》之界岭口,建 昌路之桃林口、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泠口、观音沟、 白羊峪,中协之喜峰路、潘家口、李家口、董家口、铁门 关、鲶鱼口,松棚路之罗文峪、洪山口,俱极冲。中协之 马兰、太平二路,则次冲。西协之墙子路、镇卤关、签儿 岭、磨刀峪、南北樱桃园,古北路之潮河川,石塘路之 大水峪、白马关、东西驼谷等处,俱极冲。曹家路惟有 汗儿岭正关,其馀之河西七寨、乍儿峪、吊马谷,皆次 冲也。

四镇《三关志》:“蓟镇,东自山海关,西抵石塘路并连口, 接昌镇慕田峪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

《经世挈要》:“蓟镇一带边墙,乃国初徐达创修,以为内 边者也,边长一千三百馀里。”

《长安客话》:喜峰口乃兀良哈进贡之路,本名“喜逢口,

古松亭关也
考证
圭塘小槁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

戍不归者,其父求之,适相遇此口山下,相抱大笑,喜 极而死,遂葬于是,因谓之‘喜逢口’。”

喜逢口路关,砦一十二。“东自铁门关,西至团亭砦,延 袤九十四里。”董家口下关砦五:“青山口关,横山砦,游 乡口关,董家口关、胜岭砦。”俱洪武年建边城二十八里,空 心敌台二十五座:“大喜峰口下关砦七:铁门关、李家 谷关、椵木谷砦,石梯子谷砦,大喜峰口关、小喜峰口 关、团亭砦。”俱洪武年建边城二十四里,空心敌台一十五 座。

《方舆纪要》:“铁门关外有大潭,即喜峰,水之源也。关南 十五里为穹窿山,山多洞穴,高与铁门关齐。自洞口 而西十里为西山岭,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南行二十 里,曰小喜峰。又西南三里曰老子谷,下为团亭砦”,滦 水由此流入抚宁县境。隔滦水而西为楼子山。又南 十里为平山,抚宁与遵化相出入处也。

喜峰口关在遵化县东北七十里,关城周三里,关口 有来远楼,可容万人。宣德三年,车驾由喜峰口大败 兀良哈众于宽河。嘉靖十年,三卫入犯。自此益增兵 戍守,为蓟边重地。

《名胜志》:“徐太傅城在喜峰口关东北有小城,相传中 山王所筑,岁久弥坚,远望如碧玉,悬厓陡耸,人迹希 邈。”

《道里记》:“由喜峰口东北六十里,曰椵木峪关,又六十 里,曰松亭关。自松亭关至大宁废卫,凡三百六十里, 为控御之要。”

《方舆记要》:“松亭关在喜峰口北百二十里。辽人自燕 盍之中京,每自松亭趋柳河。”

金国行程,“渝关、居庸,可通饷馈;松亭、金陂、古北口,止 通人马,不可行车。山之南,五谷百果,良材大木,无所 不有。”未数里,则地皆瘠卤矣。

三镇边务,总要“由石梯子砦五里至大喜峰口,边外, 通大川贡路正关并南稍城及邋遢岭,通骑,冲要。其 大小安口等,墩空山险,通步。又五里至小喜峰口关, 正关并东西稍城,通单骑。又十里至团亭砦,正关有 湾河一道,自外流入,平时水浅可渡,夏大水难行。边 外通喜峰口大川。”

四镇《三关志》:“松棚路东自潘家口,西至山口砦,延袤 一百五十五里,关砦二十四。龙井儿下关,砦八潘家 口新关。”嘉靖四十一年建东常峪关。西常峪关,三台山关。俱洪 武年建苏郎谷关。嘉靖十六年建龙井儿关《张家安》,砦椽《八谷 砦》俱洪武年建边城五十里,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 四座。洪山口下关砦五:廖家谷关。正德三年建“洪山口关。” “西安谷砦。”“白枣谷砦。”“三道岭砦。”俱洪武年建边城二十里, 附墙台三,坐空心;敌台四十四,坐罗文峪;下关砦十 一,天胜砦、舍身台砦。俱永乐年建马蹄谷关。洪武年建蔡家谷 砦。永乐年建秋,科谷砦,“千家谷关,罗文峪关,猫儿谷砦,山 寨谷关,沙坡谷关,山口砦。”俱洪武年建边城六十三里,附 墙台一十一座,空心敌台六十四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团亭砦三里至潘家口关外,通喜 峰口、大川河口、井擂鼓台墩,东西空,通骑冲要,蔡地 谷次冲。其十八盘通步馀山,俱险。又二里至东常峪 关,外通大川正口,并东稍城,通骑冲要。其南山各墩, 空陡险,稍缓。又八里至西常峪关,外通长城口,并东 稍城,及横岭墩,东空,通骑馀山,俱险。又十里至三台 山关,正关、水口并东稍城,通骑冲要,其馀山险,通步。 又五里至苏郎谷关,通步不通骑。又五里至龙井儿 关,边外通大川。正关并河口东西稍城,及真武庙、敌 台墩、椵木台东西空,通骑冲要。馀墩空山险,通步。又 五里至张家安砦,隘口不宽,惟正关并东山梁通单 骑,不通大举。又五里至椽八谷外,通洪山口,大川平 漫,正关并椽八谷墩、柞子岭、白羊坡等墩座四处,极 冲通大举,馀险通步。

《方舆纪要》:“潘家口在遵化县东北四十里。嘉靖三十 八年,朵颜入犯,度滦河,由潘家口而西,大掠蓟州。其 东曰团亭砦,又东即喜峰口也。”

三台山关北五十二里曰寺儿峪,又北十六里曰土 松岭,又北六十七里曰谢儿岭,又北有恼奴河、傍牌 川等处,皆寇径也。

龙井儿关要冲也,其内为三屯营。

《名胜志》:“三屯营去喜峰二舍,营曰三屯忠义中卫百 夫长凡三。景泰间,敕征东大将军驻札。”

《方舆纪要》:“营在景山之北,城周四里,西北至喜峰口 六十里,西至遵化县亦六十里。”

《遵化县志》:“三屯城,宣德初建于狮子谷。天顺间,城于 忠义中卫三百户屯,故曰三屯。门三,各建重楼。戚继 光缮之,自为之记。”

《四镇三关志》:“三屯营城,天顺四年建,万历二年戚都 督展刱焉。”

戚继光《重建三屯城记略》:“三屯旧城,埤薄而隘,继光 撤南垣而围之,凡五百五十七丈,高二丈五尺,加五尺为堞,广四丈有馀。门三:南曰景忠,东曰宾日,西曰 巩京。次年春,缮旧城,凡六百一十六丈,下旁各分便 门、水洞二,敌台九,环以牛马墙,纵横五十丈。”

三镇边务,总要由椽八谷五里至廖家谷正关,“并自 草安通骑冲要,馀止通步。”“又三里至洪山口关,外通 大川,平漫正关并两稍城及西墩空,外俱宽平,通骑 冲要。”“又三里至西安砦,外通大川,各墩空,俱人马冲。 又六里至白枣谷,外通大川,各墩空,亦通人马冲。又 七里至三道岭,此外关虽通大川,但里口地势,三面” 如屏,险可以据,不通《大举》。

三镇边务总要由三道岭四里至天胜砦正关,通单 骑,不通大举。又三里至舍身台砦正关,并苦梨谷墩 空,俱通骑,极冲。又五里至马蹄谷关正关,并稍城,通 骑,极冲,其馀墩空,通步。又十里至蔡家谷关正关、水 口,并关东尖山墩空,通骑冲要。又二里至秋科谷砦 正关,秋科谷东空山墩猪墩,通骑,馀通步。又十里至 于家谷正关,并桃树安墩,西界倒沟岭墩各空,通单 骑冲。又五里至罗文谷关,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骑 极冲。又二里至猫儿谷砦外通大川,各墩,俱通骑极 冲。又十里至山砦谷正关,并东西稍城,及黄草安、尖 山墩、莺窝、崔白岭儿、石板沟各墩空,通骑极冲。馀止 通步。又十五里至沙坡谷正关,桑树安迤西东山墩 三空,通单骑冲,馀通步。又三里至山口砦正关并东 西角楼墩空,俱通骑冲要。

《方舆纪要》:“罗文谷关,在遵化县西北十里,马兰谷东 第十四关口也。其北五十九里曰窟窿山,又北七里 曰神山岭,又北十三里曰白马川,又北十一里曰石 夹口。”

《四镇三关志》:“马兰路关砦二十五,东自石崖岭砦,西 至峨嵋砦,延袤二百三十六里。大安口下关砦七:石 崖岭砦。”洪武年建冷觜头关,《龙池砦》,《沙岭儿砦》,“大安口关。” “鲶鱼石关”,《平山顶砦》。俱永乐年建边城二十八里,空心敌 台八十五座,宽佃谷下关砦六,马兰谷砦。洪武年建独松 谷砦,烽台岭砦。俱弘治十三年建龙洞谷关、《宽佃谷关》。俱永乐年 建饿老婆顶砦。正德十年建边城二十七里,空心敌台三 十九座,黄崖口下关砦《七耻》,瞎谷砦。成化二年建古强谷 关。永乐年建蚕椽谷砦,青山岭砦。俱成化二年建《车道谷砦》。嘉靖十六 年建《太平安》砦。成化二年建黄崖口关。永乐年建边城六十里,空 心敌台一十二座,将军营下关砦,五彰作“里关”,“将军 关,墨水湾砦,黄松谷关,峨嵋山砦。”俱永乐年建边城六十 九里,空心敌台一十八座。

《方舆纪要》:“马兰峪在遵化县西北七十里,为守御要 地,有城。关外六十七里曰牵马岭,又鲶鱼石关,马兰 谷东第二关口也。正德四年,朵颜入寇,自鲶鱼石毁 垣,入马兰谷。十年,兀良哈寇马兰谷,参将陈干战死。 嘉靖三十四年,俺荅亦自此入犯马兰谷。其东为大 安口,亦要口也。嘉靖三十八年,尝为寇陷。口北三十” 六里曰“柳林”,又北二里曰“白枣林”,又北十六里曰“新 开岭。”

三镇边务,总要由山口砦五里至石厓岭,西三墩空 平漫,通单骑,馀通步。又四里至冷觜头关外通大川, 各墩空,俱冲,通大举。又五里至龙池砦,通大举。又十 里至大安口关,边外通大川正关,并各墩空,俱通,骑, 极冲。又四里至沙岭儿砦,夹石口过道岭墩,内外平 漫,俱通,骑,极冲。又九里至鲶鱼石正关通大举。其东 西墩空山险可通步。又四里至平山顶砦内外平漫, 通马步冲。

《四镇三关志》:“沙岭儿砦,其北为琵琶谷。”

三镇边务总要由平山顶六里至马兰谷境外,地名 秋木岭,离边三十里通大举,东通鲶鱼石,南通歪骨 垛,东北穿谢家谷冲。又三里至独松砦,骆驼谷,安口 墩平漫,通大举冲。又七里至峰台岭,砦通步不通骑; 又五里至龙洞谷,路窄,正关、瓦子谷,俱通单骑冲。又 五里至宽佃谷,正关水口内外平漫,通大举。又五里 至饿老婆顶砦路窄通单骑。东空平漫通骑。

《方舆纪要》:“宽佃谷,黄崖谷东第六关也。”

《长安客话》:“谷有天香寺。”

三镇边务总要“由饿老婆顶十里至耻瞎谷砦,又三 里至古强谷关,并山险不通骑。又三里至蚕椽谷,通 步不通骑。又十里至青山岭砦,通单骑。又八里至车 道谷,由橛土岭,通步不通骑。又二里至太平安砦,由 擦子台离砦十里,通人马正口冲。又十一里至黄崖 口关、正关、水口、东西稍城、断头厓、安口墩、中山儿、龙” 扒谷砖墩,东西二空,俱通“骑冲。”

《方舆纪要》:“黄崖谷关在蓟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 里曰寻思谷,又北十五里为柞儿谷。”又车道谷堡,在 黄崖谷东直北,即元之大兴州也。

黄厓谷,俗呼曰“万塔。”黄厓山,岭上一塔黄色,相传金 为之,馀塔不可数。东南通古北口,元避暑故道也。 《三镇边务总要》由黄厓口关四十里至彰作里关,正

关水口,并红石谷,墩空俱平漫,通人马,极冲。又二十
考证
里至将军石关、正关水口,城下内外厂边,及大段头

山、小段头山,墩空极冲。又十五里至黑水湾砦,路狭 山险,通步。又八里至黄松谷关,正关水口城下,内外 平漫,通人马,极冲。又二十里,至峨嵋山砦,通步不通 骑。

《方舆纪要》:黄松谷关边略,分属密云,而其地则逼近 平谷县境。

《峨嵋山砦》在密云县东北一百一十里,其东曰“黄松 谷、将军石。自将军石而北十三里,曰夹城岭,又北一 里,曰私盐岭,又北十六里,曰斗子谷。”自峨嵋山东至 蓟州之黄崖谷,关凡五口。

《四镇三关志》:“墙子路关砦一十一,东自鱼子山,西至 大黄崖口,延袤二百三十一里。镇卤营下关砦。五:鱼 子山砦,熊儿谷砦,南水谷关,北水谷关、灰谷口砦。”俱洪 武年建边城一百四十五里,空心敌台十座,墙子岭下 关砦六:黄门口关,南谷砦,墙子岭关,磨刀谷砦。俱洪武年 建小黄崖关。大黄崖关。俱永乐年建边城八十六里,空心 敌台六十九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峨嵋山砦十五里,至鱼子山,砦桃 园墩、南北顺墩、大青山岭墩、窑墩等处,平漫,通骑。又 二十里至熊儿峪正关水口,稍通人马。其馀墩空,止 通单骑。又二十里至南水谷正关水口平漫,通骑冲。 又八里至北水谷正关水口,挂弓顶、卧狗岭三空通 单骑冲,馀通步。十里至灰谷口,腰子石墩空通 《长安客话》:“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 五里,冈阜隆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下有轩辕庙。” 《日下记闻》:“按《史》,旧黄帝崩,葬桥山,魏王象缪袭等撰 《皇览》云在上郡,《地理志》谓是上郡同阳县,《括地志》谓 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今平谷之陵,人多 疑流传之误。然帝既都涿鹿,则葬于此,理”亦有之,抑 《衣冠》之葬,或者非一处也?

《平谷旧志》:“香岚寺在渔子山砦南二里,至平谷县二 十里,金明昌三年建,俗称独坡谷寺。”

《方舆纪要》:“镇卤营在墙子岭南三十里,有新旧两城。 其东有渔子山堡,西北与熊儿谷相接,东入平谷县 境。”

三镇边务总要由灰谷口十二里至黄门口关,正关 水口平漫通大举,松岭墩空,通骑。又十里,南谷砦正 关,河口平漫通大举,防秋墩空,通骑。又八里至墙子 岭关外通大川,宽漫,南高墩并窝铺岭,正关、月城河 口俱冲。又一里,磨刀谷,正关,水口通墙子岭大川,大 小尖山墩空平漫通大举。三十里小黄厓关,正关河 “口可通单骑二十里。大黄厓关,正关通单骑,馀通步。” 四镇。《三关志》:“曹家路,东自小台儿砦,西至将军台砦, 延袤一百三十五里,关砦二十二:小台儿砦,石塘谷 砦,姜毛谷砦,苏家谷砦,大水漥砦,大虫谷砦,遥桥谷 砦,恶谷砦,南谷砦,烧香谷砦,烽台谷砦,黑谷砦,水谷 砦,汉儿岭关,大角谷砦,倒班岭砦,师姑谷砦,扒头崖 砦,《梧桐安砦》,齐头崖砦,《柏岭安砦》,《将军台砦》。”俱洪武年建 边城一百六十四里,空心敌台五十八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大黄崖关十里至小台儿砦边外, 有横山通务。又七里至石塘谷边外,山险通步。又七 里至姜毛谷边外,有横山通步。又十里至苏家谷边 外,亦有横山通步。又五里至大水洼,又十五里至大 虫谷,又十五里至遥桥谷,又八里至恶谷边外,皆雾, 灵山障之,仅通步径。”又折为马连谷营,再左为南谷 砦。自恶峪口至南谷五里,又五里至烧香谷,边外有 雾灵山,通步。又十里至烽台谷。北五里至黑谷砦,其 北至红门川正关。河口迤南通骑。折而右十里至水 谷砦,平漫通骑冲。又十里至汉儿岭,通川谷一道,隘 口窄,正关并西山墩空,通骑冲。又五里至大角谷,通 步。又五里至倒班岭,通大川。水口迤西口土墙一带 通单骑。又五里至师姑谷,外通大川,极冲。又五里至 扒头崖,东接土墙,外通大川,山险不通骑。又三里至 梧桐安砦,又十里至齐头崖,山,俱险。又四里至柏岭, 安砦、庙儿岭、墩北高墩、狗皮岭,路通单骑,迤西墩空, 俱山险。又六里至将军台,山险通步。

《方舆纪要》:“曹家砦在密云县东北九十里,西去潮河 川六十里古北口,东第十三关口也,有城。城之西为 新营口,外三十五里为青沙岭,又北五十四里即小 兴州。又有牛心山,在曹家砦土墙边外四十里, 黑谷关,在曹家砦东北,其北十四里曰榆树林,东南 三十六里为鸽子塘,又南十里曰窄道儿,东北过斗 里库”,贼巢也。

恶谷砦在黑谷关南。嘉靖间,议者请于恶谷、红土谷、 香罏石等处,堑崖壁以为固,其地盖相近也。

《边防考》:“黑谷关东南为吉家庄营,又东五十里曰大 安子岭,又东三十里曰黄土岭,又东北三十里曰红 门川。”

《四镇三关志》:“古北口路关,砦一十八,东自卢家安砦, 西抵蚕房谷砦,延袤九十五里。古北口下关,砦丸卢家安砦,鸦鹘安砦,司马台砦,丫髻山砦,沙岭儿砦,砖 垛子关,龙王谷关,师坡谷关,古北口关。”俱洪武年建边城 五十五里,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八十四座。潮河川 下关砦八:潮河第一砦,第五砦,第六砦,潮河川关第 七砦,吊马谷砦,陡道谷砦,蚕房谷砦。俱洪武年建边城九 十二里,空心敌台二十七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将军台十里至卢家安砦,又三里 至鸦鹘安砦山,俱险通步。又四里至司马台隘口,通 单骑。又六里至丫髻山,又三里至沙岭砦,又三里至 砖垛子关,又六里至龙王谷,又十里至师坡谷,又十 里至古北口,俱外通大川,各墩空俱通骑极冲。” 《昌平山水记》:“古北口水浅则绝潮河,水大则纡回。从 山顶”行,故石匣至古北口,计程为六十里也。宋沈括 言:“自金沟馆东北行乍原乍隰三十馀里,至中顿。过 顿屈折北行峡中济滦水,通三十馀里,钩折投山隙 以度,所谓古北口也。时道出其西,故云然。”其曰滦水, 即今之潮河也。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 步,三门。洪武十一年立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密云 后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其后以参将一人守 之。”《唐书》:檀州燕乐县有东军、古北二守捉,北口,长城 口也。又北八百里有吐护真河,奚王牙帐也。《金史》:“古 北口,国言曰留干岭。”《元史》:“古北口千户所于檀州北 面东口置司。”唐庄宗之取幽州也,遣刘光濬克古北 口。辽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灭辽,希尹 大破辽兵于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苋败宋兵于古 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势屯古北口,撤敦追上都 兵于古北口。秃坚帖木儿之入也,太子出光熙门,东 定古北口。嘉靖中,俺荅之犯京师也,入古北口。出古 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阸塞者,古北、喜峰二口 焉。城北门外有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州观察使, 契丹陷寰州,遇于雁门北陈家谷,力战不支,被擒,不 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于斯 者误也。

《使辽行程记》:“自檀州北行八十里,又八十里至虎北 口馆。”

《日下纪闻》:按古北口亦名虎北口,而太原汾水之北, 亦有虎北口。《通鉴》:“石晋天福元年,契丹主至晋阳,陈 于汾北之虎北口。开运二年,赵延寿部曲降者言:契 丹主还至虎北口,闻晋取秦州,复拥众南向。”是太康 之虎北口也。

王沂公《上契丹事》:“古北口两傍峻厓,中有路,仅容车 轨。口北有铺,彀弓连绳木,范阳防厄,契丹之所,最为 隘束。出口度得胜岭,盘道数层,俗名思乡岭,八十里 至新馆,过雕窠岭、偏枪岭,四十里至卧如来馆。” 三镇边务总要“由古北口关五里至潮河,第一砦,边 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通骑极冲。又三里至第五砦, 边外”大川各墩空,俱平漫极冲,惟柏楂山险。又一里 至第六砦,边外大川,惟箭口安,高险不通骑。其黄榆 墩,系嘉靖庚戌俺荅入犯处。又一里至潮河川关,边 外大川各墩空,俱通骑,极冲。又三里至第七砦,又八 里至吊马谷,又三里至柞子谷,又十里至陡道谷,又 八里至蚕房谷。

三镇边务总要:“由潮河川营至石匣营四十里,石匣 营至白马关四十里,白马关至石塘岭营四十里。” 《昌平山水记》:“密云新城东北六十里为石匣城,城周 四里二百六十四步三尺,四门。城西平城有石如匣, 深不可㔉,故以名。其驿自会同馆东北六十里为顺 义驿,七十里为密云驿,六十里为石匣驿,先置在今 城”南里许。宣德四年,密云中卫奏为河水所啮,徙焉。 弘治十七年,筑城,自石匣城东北行十里为腰亭铺, 入山。又十里为新开岭,又十里为老王店。《金史》:“贞祐 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铁裹门关至老王谷者,此也。” 《长安客话》:“石匣营距密云县治六十里。洪武中建土 城,嘉靖中增筑石城,屹然遂为一巨镇”矣。

《四镇三关志》:“石塘路关,砦二十三,东自陈家口,西抵 并连口,延袤二百五十里。白马关下关,砦十一。陈家 谷关,东驼谷关,西驼谷关,左二关,响水谷关,白马关, 划车岭砦,白崖谷关,冯家谷关,营城岭关,黄崖口关。” 俱永乐年建边城五百五十五里,空心敌台三十六座。石 塘岭下,关砦十二,石塘岭关,东石城关,西石城关,东 水谷关、大良谷砦,白道谷关,牛盆谷关,小水谷关、大 水谷关,河坊口关,神堂谷关,并连口关。俱永乐年建边城 九十二里,附墙台三座,空心敌台五十九座。

三镇边务总要,由蚕房谷十里至陈家谷横岭北,平 漫,通单骑;又五里至东驼谷关,北平南险,通单骑;又 十里至西驼骨关正关,并迤东墩空,通骑冲;又三里 至左二关正关,通骑,极冲,馀通步;又十里至响水谷, 通步;又十里至白马关正关,河口通,连骑,极冲;红土 谷并庄窠谷,通单骑,馀通步;又三里至划车岭正关, “平漫通单骑。今改修边堡。又十里至白崖谷,通步。又 十二里至冯家谷正关,并迤西六墩空,俱通单骑冲又二十里至营城岭,山险,止通步。又五里至黄崖口 关,正关通单骑冲。鲶鱼石墩空,通单骑,馀通步。” 《方舆纪要》:“白马关在石塘岭东北四十里,东去潮河 川九十里,有城,有水关。关北七十里有汤”河。又北百 里为满套儿要冲也。自汤河上稍正南行,顺白河至 石塘岭,可二百里,山恶水深,称为“天险。”

《边防考》:“白马关相近有高家堡。万历中,朵颜犯石塘 岭,攻白马关及高家堡,官军御却之。”

三镇边务,总要“由黄崖口关五里至石塘岭正关河 口宽敞通人马。其关东石门墩,夏秋水大,河石坳,马 难行。打虎安、老鸦岭、三空墩亦可通马,馀山险,通步。” 又三里至东石城,又二里至西石城,正关俱通单骑, 馀通步。又四里至东水谷关,正关通单骑,东西南山 俱陡。又十五里至大良谷,两山陡峻,通步。又三里至 白道谷,通步,不通骑。又五里至牛盆谷,通步。又五里 至小水谷,山险,通步。又七里至大水谷正关口,并东 山崖,通单骑,馀通步。又五里至河防口,通大川正关 河口,并东西两山墩空,俱冲。又十五里至神堂谷,串 条子墩空,通连骑极冲,馀通步。又二十里至幵连口, 通大川正关,水口宽漫,通连骑极冲。黄草洼、南坡墩 东敌台三,空通单骑,迤西各墩空通步。

《方舆纪要》:“大水谷关在怀柔县东北三十里,北去密 云县之石塘岭四十里,有城,旁地平垣,贼骑易入。其 北十八里曰段伏岭。又有鞍子岭,在口北八十馀里, 皆防御处。”

《碣石丛谭》:“铁门山距铁门关三里,在李家谷左,其南 为穹窿山,顶明如月,穿之跨其巅。山与铁门山并高, 其洞十丈,大小二孔,广如高之半。旁为穹窿者,多其 阳平畴也。洞内周十馀里,小洞十数,极巅大洞,红嘴 鸦之巢也。转而东,悬石皆五色。又东崖向北,前坡鼓 以八音,莫不应焉,名应乐府。出洞口十里为西山岭”, 即喜峰,古松亭山也。其峰削下,腰有洞二丈馀,深倍 之,有坟在冈,临关口,乃古番王墓。元·许有壬《纪事》谓: “有久戍士父寻之,相逢于此,喜笑父子俱死,葬焉。曾 掘之,风雨大作而止。”今戍者岁祀之,其称“喜峰”,盖讹 自永乐之后也。

《方舆纪要》:“河防口关在怀柔县东北,幵连口东第二 关口也。口外为连云栈,又北为沙岭儿,隘窄不容马, 防守较易。”

幵连口关在怀柔县北,黄花镇东第十一关口也。其 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败元于 此。

《太函集》:“蓟镇设督臣,自嘉靖庚戌始。”

玉田旧《志》:“县城筑于成化三年,周围一千二百二十 步,城门三,东曰迎旭,西曰拱宸,南曰来薰。其北门久 塞,隆庆元年,增崇三尺。崇祯八年,其内悉易以砖,既 而复濬濠,导彭家桥水注之。”

县治在城西北隅,建于元延祐年辛酉。有学士郭贾 碑记文称“京师高庭谒由保定路元州判官来兹邑, 捐奉钱构厅宇,绘蚕麦图于壁。高既去,有杨君玉、傅 伯元续成之。”

儒学在县治西。创于辽乾统中,今大觉寺是其遗址。 嘉靖癸巳,改建于西关外。庚戌,督学御史阮鹗复移 城内,以玉阳观为之。万历六年,又稍迁而东,筑台建 大成殿,东西两庑及戟门。

《寰宇通志》:“上生寺,在县治东南,永乐四年建。”

阳樊驿旧在县西二十里,嘉靖二年迁于县之西关。 《名胜志》:“采亭桥在县西二十里,金学士杨绘建。绘,邑 人,采亭其别字也。”

《魏氏土地记》:“右北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徐无城。” 《水经注》:“徐无县故城,王莽之北顺亭。”

《方舆纪要》:“城在县东。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因之。晋 为北平郡治。咸康三年,后赵石虎攻段辽于令支,至 徐无。”后魏县属渔阳郡。后周废入无终县。

《水经注》:“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 社,即阳公之故居也。”

《仙传拾遗》:“阳翁伯者,卢龙人。事亲以孝,葬父母于无 终山。山高八十里,其上无水,翁伯庐于墓侧,昼夜号 痛,神明感之,出泉于其墓侧,因引水就官道以济行 人。尝有饮马者,以白石一斗与之,令翁伯种之,当生 美玉,果生白璧,长二尺者数双。北平徐氏有女翁伯 欲求婚,徐谓媒者曰:‘得白璧一双可矣’。翁伯以白璧” 五双遂婿徐氏。数年,云龙下迎,夫妇俱升天。今谓所 居为“玉田坊。”翁伯仙去后,子孙立大石柱于田中,以 纪其事。

《搜神记》:“雍伯,雒阳人。”

《水经注·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 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人博施,天 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路 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 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玉田。”阳于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 《九州要略》:“古渔阳北有无终山,山上有燕昭王冢。” 《黄图杂志》:“金明威将军、同知宣徽院事、上轻车都尉、 陇西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李磐神道碑。其文‘中顺 大夫、同知中都路转运使、轻车都尉、广陵郡开国伯、 食邑七百户高德裔撰并书。磐字仲安,玉田人,墓在 县城东北。又城北有元同知蓟州事杨德润《墓墓碑》’” 其兄子遇所撰。

旧《志》鸦鸿桥,在县东南四十里。

《方舆纪要》:“兴州左屯卫,在玉田县东南一百四十里, 旧在开平卫境,永乐初移建于此。”

《屯政考》:“县有清庄坞,导河可田后湖庄,疏湖可田三 里屯,及大泉、小泉,引泉可田也。”

旧《志》:“由燕山口迤西二里折而北,又东有梨花庵。” 《方舆纪要》:“偏林在县境。金大定二十年,以玉田县行 宫之地偏林为御林,即此。”以上玉田界内

《长安客话》:平谷县在盘山西,故称盘阴。四周皆山,中 则平地,因以“平谷”名。

《县志》:“‘平谷县旧治无城,永乐二年,营州中屯卫自塞 北徙入安置平谷县城始建。是时草创未甃以砖,成 化丁亥,始以砖石包砌,高二丈五尺,兵部尚书淳安 商辂作记。嘉靖壬子,重修,河南按察副使邑人王镗 作记。嘉靖癸亥,寇退,乃撤旧城而新之,增崇五尺,四 门各建以楼,东曰挹盘,西曰拱宸,南曰迎泃,北曰威 远’。翰林院编修蒲坂张四维作记。”又商辂《平谷新城 记》云:“县在蓟州治西北八十里,西连密云古北口,东 接山海,道经辽东,北临极边诸山。永乐初,置营州中 屯卫,盖重镇也。县故有土城,岁久颓圯。巡抚都御史 阎本谋、诸总兵焦寿、参将刘辅疏请于朝,得允。爰命 卫指挥袁忠督军夫增筑之,周围六”百丈,城外为堑, 沿堑植榆柳万株。经始于成化丁亥四月,讫工于明 年二月。

旧《志》:县治在东街,洪武初建。儒学在县治南,建于金, 增修于元,至正间,有泃阳逸士纳怜不花记。

《方舆纪要》:“营州中屯卫在县治东,永乐二年移建于 此。”

《名胜志》:“看花台在城南五里,逆流河之西。相传金章 宗玩花于此,遗阜尚存。又有望马台,在县东二十里, 发箭台在县西北二十里,皆章宗游猎处也。”

旧《志》:“临泉寺在县南八里,辽建,俗名高村寺。”

净宁寺去县八里,在西鹿角庄。金大定二十年建,俗 名“鹿角寺。”

净严寺,在大新砦,辽天庆十年建。

滑盐废县在县西北。汉置,属渔阳郡。后汉县废。北魏 时,有斛盐戍。孝昌三年,安州石离穴城、斛盐三戍兵 反应上谷贼,杜洛周自松硎赴之。石离、穴城二戍,盖 在斛盐戍西。

《括地志》:“滑盐地空,五谷有盐池之利。”

旧《志》:石佛寺在县北十里,元至正二年建。

兴隆寺在县北二十里瑞屏山下。元大德元年建。明 弘治中重修,俗呼“萧家院。”

慈福寺在县东北十五里。正统九年建,邑人金纯撰 “碑。”

延祥观在县东北二十里,北独乐河庄,初名“元宝观。” 至元闲,丘长春过此,观有枯柏,扪之复荣。有南塘老 人张天度为作诗,玉谿老人随铸为作《记》。

龙泉寺,在盘山西,去县三十里。元至正四年建,今称 “暗谷寺。”

《名胜志》:“金花公主,俗传金章宗女也。墓在县东北三 十里马家庄,两山相抱,自崖口凿石穴,施四铜环,棺 木悬空,引海子水流入于内,其深莫测,至今捕渔者 或见之。”

《兴谷县志》:“兴善寺在峨嵋山营东二里,至平谷县二 十里,唐咸通三年建。寺之东北里许,灵泉山下有泉 出焉,经流于寺,俗因称水谷寺。”

《屯政考》:“县有水峪寺、龙家务庄,旧为耕老处。”按此疑即上所

云水谷寺

《长安客话》:“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县东北十 五里,冈阜窿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有轩辕 庙。”以上俱平谷界内

遵化旧《志》:“县旧系土城。洪武十一年,指挥周宝拓城 西外地,甃以砖。万历九年,总兵戚继光撤而更筑之。 内外以甓,周一千三百五十一丈,计六里。基广三十 尺,高四寻有半,堞一千三百四十一。为门四,东镇海, 南时薰,西戴京,北清漠,门楼四。东门之北,建簪缨楼。” 旧《志》:“县治在城之东北隅,洪武初,主簿徐成建。万历” 四年,知县事宋仕扩之。儒学在县治西南。金正隆三 年刱立。元大德元年县尹卢珪修。 《方舆纪要》:“遵化卫在县治南,洪武十年建。东胜右卫 在遵化卫西,永乐初移建于此。忠义中卫在县治之 东南,永乐初建。宽河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南,建文二年建。”

《县志》:“大悲阁在遵化城中,高十寻,榜曰‘护国仁王佛 坛。相传建自六朝,元至大元年修’。”

《县志》:“广慧寺在遵化城西南,宣德年建。”

《明一统志》:“锺山观在县治东。”

旧《志》:遵化驿在戴京门外西南,有馆有序,有门,有马 神祠。明崇祯二年废。

潞水客谭县西南平安城及沙河铺、涌泉湖、韭菜沟、 上素河、下素河,皆利于耕屯处也。

《名胜志》:“平安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周围五里。相传唐 太宗征辽,遘疾经此旋愈,故名。”

《县志》:“五峰山有云昌寺,辽重熙中,僧志纪重修,更名 禅林寺。山半悬石,曰鸡鸣石,取小石扣之,作群鸡声。” 《燕山丛录》:“遵化禅林寺前龙潭,尝有毒龙居之,时为 民害。金世,寺僧龙胜奴持水之潭侧,祝之,龙遂飞去。” 《方舆纪要》:“盐城在县北,唐守捉城也。”《唐志》:“出蓟州雄 武军,东北行百二十里,至盐城守捉,又东北渡滦河。” 或以为即汉滑盐县,恐误。

《方舆纪要》:“石门镇在蓟州东六十里,山峡堑绝,壁立, 于中洞开,俗呼为石门口。宋宣和五年,辽萧干败宋 兵于石门镇,遂陷蓟州,寇掠燕城,为郭药师所败,干 走死。”今为石门镇驿。宣德三年,征兀良哈,自石门驿 出喜峰口,是也。

县旧《志》:“铁冶厂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城小而坚,元时 置冶砂坡谷,正统三年移此。”以上遵化界内

《郡县释名》:“县产盐场,故名丰润。”

《丰润县志》:“县旧有土城,正统十四年始甃以砖。城周 围四里,女墙高二丈五尺,门四:东来远,西拱宸,南观 海,北镇朔。隆庆二年增修,高五尺。三年增建角楼四: 东南曰羌伏,西南曰海润,东北曰定边,西北曰保极。” 旧《志》:“县治在城东北隅,金大定二十七年建。元至元 七年县令孙庆瑜修之,有碑记,有儒学教谕武起宗 ‘《疆域记》’”刻石。

《长安客话》:“县治内古鼎一,弘治间土人凿井得之,重 五百斤。圜腹弇口,四足。足上为牛首,下为牛蹄,款识 甚古,或以为商时物。”

旧《志》:“儒学在县治东南。金大定中建。元至元十二年, 构大成殿。延祐五年,增建两庑。有郎中张勗碑记。 四镇三阙。”《志》:“丰盈仓在丰润县。”

《方舆纪要》:兴州前屯卫,在县治西,永乐二年移建。 旧《志》:“弘法寺在县治西,唐显庆元年建。金泰和三年, 元至大四年,相继重修。”

天宫寺,在城西南。辽清宁元年,盐监张日成建,有塔 一十三级。初名南塔院,寿昌三年赐额“极乐院。”至金 人与宋修好,行府悉寓于此。天会五年,敕加“大天宫 寺。”

义丰驿旧在县东三十里。嘉靖三年,迁于县之南关。 《燕山丛录》:“丰润南关外玉皇阁,有石塔,建自元时,塔 有六角,每角有石龙一。成化中,其东南角龙乘雨飞 去,至今缺焉。”

《方舆纪要》:“韩城镇在县南五十里,有河源出车轴山, 经镇北,又西流十馀里入漫泊,下流会还乡河。” 《许奉使行程录》:“镇有居民可二百家,并无城。”

越支社在县南百里,亦曰越支场,有宋家营盐课司。 《燕山丛录》:“沙岩寺在县西十五里,中有十三级塔。洪 武中,有云雾护塔三日,遂失所在。今遗址尚存。” 旧《志》:“梁家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圣严寺,元至正 年修。”

《方舆纪要》:“土垠废县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属右北 平郡。后汉为郡治。晋属北平郡。后魏属渔阳郡,后属 安乐郡。”《地形志》:“太平真君九年,置土垠县。”似废而复 置也。旧《志》称“土垠城在密云东百里陈宫山下”,即此 城矣。后齐废。今县东十里有垠城铺。垠音银。

《名胜志》:“南关城即古垠城,相传赵武灵王所筑。” 翠峰寺,北去县四十里,金贞祐初建。中有二石柱,雕 八龙。天将雨,龙头晶晶有水珠。又有翠峰观。

甘泉寺在县北二十里水路村。元至正年修。

《方舆纪要》:“俊靡废县,在县北。汉置,属右北平郡。后汉 因之。建武中,遣吴汉等击尢来、大枪贼,穷追至俊靡, 是也。晋属北平郡,后废。”靡音麻。

花园村在县东二十里。

旧《志》:“灵照寺,唐称福兴院,金永安中修,在城东二十 里。”

真常寺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建。

《屯政考》:“县南有大砦及刺榆坨、史家河、大王庄之地, 东则榛子镇,西则鸦鸿桥,夹河五十里,皆可屯之区 也。又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宋家营诸处,东西百 里,南北百八十里,地皆滨海,平旷可耕。”

《旧志》:城西卢各庄韩天企墓,有金崇庆二年所立碑。 以上俱丰润界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