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0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二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三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十五

  济南府古迹考上

职方典第二百三卷

济南府部汇考十五

[编辑]

济南府古迹考上   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历城县附郭。

历下城 在府城西。《史记》:“晋平公伐齐,战于历下。” 又汉韩信袭破齐历下军,皆此地。

东平陵城 在府城东八十里。古谭国。《春秋》“齐师灭谭” ,是也。汉置县,隶济南郡,以右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文帝封齐悼惠王子辟光为济南王,都此。王莽篡汉,丞相翟方进少子义时为济南守,举兵讨之,不克而殉。门人作《平陵东歌》哀之曰:“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 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历代皆为县。宇文周始废。隋,土豪李蒲据城归唐。武德二年,置谭州平陵县,以蒲为总管。贞观中,州县相继俱废,都督齐王祐反,土人不从,太宗敕嘉之。县依旧置,改名全节。其后废入历城县。《三齐记》以为殷帝乙之都云。

奉先县城 《齐乘》曰:“平陵西北十五里,有废奉先县。建置省废,世代年月无考。”

鲍城 ,在府城东三十里鲍山下。禹裔有鲍叔,仕齐,食采于鲍,因以为氏。鲍叔生叔牙,世为齐卿。《三齐记》曰:“山因城名。”元遗山,《济南行》作。请帮助识别此字。《山》。误也。

台城 ,在城东北十三里。汉高帝封戴野为台侯。

营平城 在府城东三十里。汉县。宣帝封赵克国为营平侯。隋、唐皆置营城县,属谭州。唐初省入平陵。

巨合城 在府城东七十里。《水经注》云:“巨合水南出鸡山,北经巨合城,耿弇讨张步,进兵先胁巨里” ,即此。自宋为龙山镇。

长城 ,《泰山记》云:“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馀里,至琅琊台入海。” 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固。” 《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 《括地志》: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齐州、淄州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琊台抵海。今隶在济南属邑者,历城、章丘、长清、泰安,皆谓之“长城岭。” 惟莱芜讹为“长春岭” ,谓上多草树云。山岭间或断或续,故迹至今犹有存者。

历山堂

泺源堂 在府城西南,历山之阴,泺水之上。今废。

凝香斋 在布政司治内,旧名西斋,曾巩取唐韦应物“燕寝凝清香” 之句,更今名。

静化堂 在布政司治内,宋曾巩知齐州日建。“来鹤堂 ” 在府治内。

“遂闲堂 ” 在府城西“北云庄。”

七聘堂 在布政司前。元张养浩谢政归。至元间,朝廷遣使者七聘,不起,后人因名其堂。历下亭 在大明湖西。

皇清鹾使李兴祖重建,更名“古历亭。”

水香亭 在历下亭旁,今废。

环碧亭 在府学明伦堂后,旧名“环波。” 洪武间,佥事赵纶重建,更名“环碧” ,寻废。今改为敬一亭。西一亭曰“瀛洲” ,今亦废。

北渚亭 在大明湖西,今废。

㟙山亭 《少陵诗序》:“登历下员外新亭,亭对㟙山湖者是也。” 今废。

天心水面亭 在府城内,元学士李泂建。“观澜亭 ” 在府城西南趵突泉上,康熙甲子

御书《激湍》榜于亭上。扈从大臣各有题额、列于东西。

水西亭 在湖上

云波亭 在湖西

《阴翠》亭 在城北十里云庄。

台石亭 在府治内。嘉靖十年,杨太守抚,掘地得石,故建此亭。今废。

采香亭 旧府治内

会仙亭 在刘园

考证

“尹公亭 ” :在北门内。尹旻建。

飞跃亭 在府庠。天启丙寅,樊太守时英建,寻废。

“阅武堂 ” “在府城内。”

禹功堂

芙蓉堂 俱在旧府治

白云楼 在濯缨湖上,高数十尺,后圮。明成化初,德庄王即其故基建《白云亭》。

望湖楼 《齐乘》曰:“李师中建。”

胜概楼 《齐乘》曰“趵突泉西” ,金人建。

白雪楼 在府城东三十里鲍山前。明宪副李攀龙所居。

超然楼 在水面亭后,元学士李泂建。

迎仙楼 在西关迎仙桥上。关头突起崇台,楼翼其上,屹然“大观。” 崇祯己卯毁。

舜井 在府城舜庙东庑旁,即舜泉也。又《水经注》:南山有舜祠,祠下有大穴,谓之舜井。盖茅山禹井之比云。

云庄 在府城西北十里。元中书参议张养浩休致时所居。中有云锦池、雪香林、挂月峰、待凤石、遂闲堂、处士庵、“绰然” 、“拙逸” 、《乐全》、“九皋” 、“半仙” 五亭。

百花台 在府城南

黄台 在府城北

铁牛 在府学大门内左,微露其脊。《后汉郡国志》:“历城有铁牛” ,即此。俗云铁牛山。

使君林 在府城北。魏正始中,郑悫三伏,率宾僚避暑于此,以簪剌莲叶,令与柄通,盛酒饮之,名“碧筒酒。”

房家园池 在府城隅

“敕龙洞寿圣院” ,刻 在龙洞北厓,宋熙宁间苏轼书。

自有“灵岩” 石刻 ,在开元寺南壁,宋朱晦庵书《汉赵相刘衡碑 》,在平陵城旁。

《闵子祠碑 》苏辙记,苏轼书。

宋《岳武穆碑 》:“樊太守时英,掘地得之,在府堂后。”

明朱中丞《平东纪功碑记 》,董其昌撰并书。仁风厅 ,齐乘曰:“旧府治即今宪司前衙也。” 芍药厅 ,齐乘曰:亦在府治,曾子固有诗。今即后堂,有宋元祐名士轩碑,厅西古竹犹存,芍药尚馀数本,今为布政司衙。

青萝馆 在北渚

涟漪阁 在湖上

“承运殿 ” 、德府大殿、

存心殿 德府后殿

正宫 、西宫 、东宫 、世府 斋宫 俱东长安街。

孝友堂 “渊澄阁后。”

冰玉堂 按察司蔡公懋德建,改名“钦恤。” 四柏堂 按察司宾馆东,今毁。

经济堂 ,都司季国祚重修。

敬事堂 府治

“闻喜堂 ” 、《府宾馆》。

孚惠堂 运司东

“和羹堂 ” “运司宾馆。”

大宾堂 县宾馆宋公重建,改名“虚受。”

至公堂 贡院

精一堂 、“历山书院。”

讲孝堂 旧“闵子书院” ,邑人刘富平建。

“君子堂 。” 《水面亭》。

玉壶堂 趵突泉,取赵松雪诗“平地涌出白玉壶” 句。

“丛桂堂 ” 《小淇园中》,王中丞见宾题。

《六戒堂 》:“殷学士宅。”

见《五堂 周侍郎宅》。

合敬堂 韩观察宅

深柳读书堂 金线泉亦名“来云馆” ,取曾子固诗改“水绡堂。”

射圃厅 府庠东,今为“《樊太守碑》亭” ,县庠在奎楼北。

《闻韶馆 》,钟楼左,今人占为私居。

鲛人馆 五龙潭东岸,下瞰深潭,阴雨,鱼龙出没,时发光怪。张令鹤鸣修,崇祯庚辰重修。阳春馆 东关,刘富平敕建。

《图云馆 》、“伊人馆” 《南赵刺史廷玺精舍》。

“伊人馆 ” “《三娘子》湾” ,陈文学《治策书舍》。

御书阁 德府后楼

渊澄阁 《珍珠泉》上。

崇制阁 郡庠宏丽尊巍,屹然大观。登是阁也,俯瞰㟙桥,傍览明湖,一收烟雨之胜,惜将圮坏。

尊经阁 县庠,天启壬戌吴令公阿衡建,崇祯己卯毁。

虚明阁 提学道内

文昌阁 大佛山前。徐方伯元气建,万历末年废。

吕仙阁 趵突泉上。张运使光奎、樊太守时英、吕令公黄锺建。

白鸥阁 北门内。孟观察醇建,刘富平敕易今名。

钟楼 提学道南。旧为钟楼寺,成化年建“严更楼 。” 布政司门东,旧名“谯楼” ,后改今名。内有铜壶滴漏,崇祯己卯毁。

存公楼 都察院内,巡抚刘公节建。崇祯丙子火,庚辰改建新楼。

迎泰楼 布政司后。崇祯壬申火。

府后楼 崇祯丙子岁毁于火,陈半刺、虞引重修。

“明远楼 ” 贡院至公堂前。

奎楼 县庠巽方陈令公采建。

瞻泰楼 布政司街。许殿卿宅,与“李于麟倡和处。”

洪家楼 城东南七里,洪侍御别墅,后为“殷霍山像贤书楼。”

孟家楼 北门内会波街。孟观察醇建。

耿家楼 《烟雨亭》西耿郡丞熠建。

燕居斋 德府渊澄阁后。

《墨香斋 》“水云居内。”

彰善亭

瘅恶亭 按察司街东西相对。嘉靖五年建,内有《圣谕碑》,郭令公永泰重修。己卯毁,遂为瓦砾场矣。

劝农亭 “四郊各一。” 吕中丞纯如建,今废。迎恩亭 城西五里。

中规亭

中矩亭 府学前。方圆异制。樊太守时英重修,颜以此名,今废其一。

白云亭 渊澄阁西

《濯缨亭 》濯缨湖南。

玩月亭 渊澄阁西

南薰亭 舜庙后,崇祯壬申毁。

后乐亭 布政司内,杨方伯守礼建。

《观风亭 》华阳宫左。

御箴亭 按察司堂前。蔡公懋德建。

观澜亭 、趵突泉,上。天顺五年建,邢子愿改为涌轮亭,取《水经注》“水涌如轮” 句,旧额俱毁。漱玉亭 、趵突泉、玉壶堂,后贵令改喷玉。宾华亭 、千佛山上与华不注对,故名。

霖雨亭 五龙潭内。黄中丞克缵建。

烟雨亭 鹊华桥西,孟观察醇所构。其临水者曰“濯锦亭。” 北向湖心,见华山如笔卓,苍翠逼来,直堪挹取。去此亭四五步,华岫便隐去,不得复亲。明湖、华山,得两兼者,城中无二地也。

《一竿亭 》大明湖内西。

《问水亭 》《小淇园》内,

“浮冈亭 ” “水云居” 内,邢公侗题。

《冷香亭 》《小淇园内》,

“问山亭 ” ,王季木购城中“白雪楼” 故址,建“芙蓉亭 。” 韩观察应元宅,“芙蓉池上。”

如斯亭 川上

水云亭 布政司西北

“满歌亭 ” “府庠樊太守碑亭。”

松亭 王文学瑞园内

一览亭 千佛山石岩下,额曰“尘飞不到,邃香亭 南关。”

刘家亭 小淇园北,闻“小淇园亦刘氏园也,后归赵氏,止馀一亭。” 今淇园废矣,而刘亭犹在。小淇园 大明湖中,赵司农世卿建。

《三瑞园 》《东关刘富平》敕家。

逸老园 鹊华桥东,周侍郎继置。

北极台 大明湖上,北倚城,南瞰山,伟然大观。晏公台 北门内。

钓鱼台 黑虎泉前面,悬崖高峙,俗传“太公垂钓处。” 一在渴马崖。

“《秋,千》台 ” 《泰山后》。

望米台 西营

仙台 城南四十里,相传汉武望仙处。

旗台 《雁鹏窝》,南慕容德置。

章丘县

阳丘城 ,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王子侯表》:“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后汉省。高齐以黄巾城立章丘县。”

甯戚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武帝封鲁恭王子怡为宁阳侯之邑。杨循吉曰:“甯戚城所封别称宁阳侯,或因甯戚之遗城,因以封宁阳者耶。” 朝阳城 ,在县北五里。《汉书·功臣表》:“高祖七年,封华寄为朝阳侯。” 又《王子侯表》:“宣帝本始元年,封广陵厉王子胜为朝阳侯。高齐废,隋复置。开皇十八年,改朝阳为临济。宋咸平四” 年,省入章丘,以其地为临济镇。

亭山城 ,在县西南四十里。宋元嘉中,于此置济南县,属顿丘。隋开皇初,改曰“亭山。” 唐元和中,省入章丘。

崔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呼古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 又曰:“崔,宗邑也。” 《汉·郡国志》济南国东朝阳县西有崔城。

菅城 在县临济镇北,即汉之菅县也。

乐安城 ,在临济镇东八十里,即汉千乘郡。新城 在县北七十里大清河之滨,莫详其始,颓圮无存。

水寨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莫详其始,颓圮无存。

甘澍亭 在县北女郎山。金泰和间,县令刘承直祈雨有应,建亭。

绣江亭 在县东绣江之滨。金元好问与张子钧、张飞卿觞于绣江亭,即此。

濯缨亭 在县南三十里明水镇东麻湾之上。相传张古齐所建。亭废,惟存怪石一片,立荒址中。

饮江亭 在县东南五里。元县令李惟肃建,有刘敏中《记》。今废。

含辉亭 在县东南五里。元刘文简公所建,今废。

野亭 亦刘文简公所建,为游息之所。有张养浩题《江神子》其上,今废。

藏云亭 在县东南十五里。元浙江行省参政张元朴所建。亭下凿池,方圆二亩许,畜鱼其中,旦夕游宴。今废。

注书堂 在县东。汉郑元笺诗:书在此山下。有书带草,今隶淄川。

柏轩 ,齐处士顿丘宋君庆筑,有张起岩记。隋《房彦谦墓碑 》,在县西南七十里赵山之阳。彦谦,唐相元龄之父,其文李百药撰,无书人姓名,相传为欧阳询八分书也。唐贞观五年三月立。

邹平县

汉梁邹县城 在城北四十里,今之孙家镇是也。汉置,属济南郡,至晋而废。宋于此侨立平原郡。后魏改为东平原郡。北齐天保中,改为平原县。隋废。

南宋平原县城 在县东十二里,即今平原庄。宋武帝侨置,属平原郡。至北齐天保中,移治于旧梁邹城,而此城废。

隋济南县城 在县北十八里伏生墓之右。隋开皇十六年置,属齐州,大业之初,省入长山。济南东关 在城北二十里,今颜李庄是也。伏生祠在其东。明季某巡抚以入,省会之初夕,仿佛见伟衣冠丈夫,语曰:“我伏氏有居在济南东关外,垂圮矣,盍为我葺之?” 晨兴询于众,不知也。及巡青登,路出邹平,见道碑,乃伏生墓。此乡故济南县东关憬然知为神告者,乃捐俸新其祠焉。

书堂 在会仙峰南。两山夹立,中辟异境。石壁古藤,磴高轩朗,宋范文正公未遇时读书处也。今改为“白云寺” ,相传即获金划虀处。

八仙台 会仙山巅玉皇阁前,旧传有神仙会此,如闽之幔亭峰,因以名山焉。有张道士言,其师于山坳遇黎面跛足人,髻簪野花,既至金母祠,则铁拐仙像,为牧竖簪花一枝,俨如所逢者。或云:“此古塔基,尝闻其中有木鱼诵经声,乃古僧涅盘处。然仙释灵异,不可以理究者也。” 浒心台 浒山泺中,乃昔人仿西湖湖心亭筑构为游览地,岁久荡然,每逢泊涨,此台基恒不没。

《甜水井 》真如寺西南隅,城中诸井皆咸,此水独甘。未有此邑,先有此井,民之食德者久矣。《淄川县》

逢陵城 《齐乘》曰:“在般阳府东北四十里。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薄姑氏代之,后太公又代之,逢蒙、逢丑父皆其后。” 或曰:“此即丑父之邑也。” 今淄川东北四十里,即昌国城,或昌国即逢陵故地也。

昌国城 ,《史记》:“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

《国君正义》曰:故昌城在淄州淄川县东北四十里也。

反踪城 《齐乘》曰:在般阳北。《记》谓:“齐景公失马寻踪,遂得于此。” 《舆地记》云:“魏明帝景初二年,以辽东新沓民渡海来归,于此置新沓县以居之。” 今淄川东北二十里罗家庄西南城垣遗址尚存,或谓即反踪城也。

土鼓城 汉置,在县西五十里长白山之阳。高齐并土鼓入卫国县。隋改卫国曰亭山。唐武德元年,省亭山入章丘,又即土鼓故城析置长白县。六年省入淄川。

晒书台 黉山畔,《三齐略》云:“郑元刊注诗书,栖迟于此。” 台畔有草,如薤而长,曰“书带草。”

茧室 宋王樵所筑。《宋史》樵本传谓:“樵于城东南隅累砖自环,谓之茧室。”

凤凰台 在县西十里。土人相传“曾有凤凰栖此” ,故名。

张先生书院 元长白先生张临读书处也。长白山半东南麓有泉湛然,涓涓注山下,冬夏不竭。临没,门人肖像祀之,李宪撰碑文。明嘉靖中,乡人于此立社,遂磨故碑,勒《申明乡约》之文。像久不存,土人讹为“张祥院” 云。

开元寺碑 赵明诚《金石录》云:“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初建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败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栏,楯以护之,今无。”

晋人石刻《乐毅论 》。于钦《齐乘》云:“《通志》载唐李邕书《开元寺碑》在淄州,今寺内无邕碑,而晋人小楷《乐毅论》石刻在焉。盖淄川东有乐毅庙,东十八里地名乐店,石移寺中。子昂尝为余打数本,每以印手不高为恨,土人亦不知贵。” 观《齐乘》所言,似未见《金石录》也。今并《乐毅论》俱迷其处。圣庙古桧 。文庙大成殿前古桧十三株,大者围七八尺,苍郁奇古,千年外物也。

长山县

高苑故城 ,在城北二十里。相传为齐桓公苑,今名苑城店。

于陵城 ,在县西南二十里。汉于陵县。又长白山阿有室,传为陈仲子所居。

古泉驿 在于陵城东

《怀范楼 》即故南门楼。

莲台 ,在县西北三十里。昔人栽莲之地。《败漆船 》在太湖山,传为尧时物。

石婆 在南门外。两石各高七尺许,状若老妇。嘉靖中,大潦,河水没濠,知县邢邦彦祷之,水即退。

古石 在城隍庙。高四尺许,相传陨星所化。《新城县》。

会城 在县东北四十里。旧传为齐桓公会盟处。《齐乘》曰:“城南有八会津,水陆所凑,其会有八,故名。” 《水经》又名平渊。《春秋》:宣公元年,公会齐侯于平州,是也。久没水中,寒潦既除,犹见遗址。西安城 ,即今索镇。《齐乘》曰:“自济南舟行至西安,即此。”

鹅鸭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刘庄后。旧传为慕容超养鹅鸭处。

格孙城 ,在县东十二里。古城故址尚存。据崔楼《洪福寺碑》云“东有格孙之城” ,未详。又名箕游城。

戏马台 在县署东。世传齐桓公尝驻于此,故又名“桓台。”

王氏大槐 在县署新街之西。相传,邑善人王伍,常于槐下作𫗴粥,以饲饥者,人挂其笠于槐,累累如也。后梦满树皆挂进贤冠云。孙曾以下,科第蝉联,遂以“大槐王氏” 名其族。

鲁连陂 今华沟,古鲁连陂也。在锦秋湖北岸,旧传鲁仲连居处,县人布政使李延寿、知府宋锐,皆奋迹于此。王姚安象艮卜筑其上,榜之曰《鲁连遗清》。

渔津 《酉阳杂俎》云:“平原高苑城东有渔津。魏末平原潘府君,字惠延,自白马登舟之部,手中算囊坠水,囊中本有锺乳一两。在郡三年,济水泛溢,得一鱼,长三丈,广五尺,刳其腹中,有坠水之囊,金针尚在,锺乳消尽,时人异之。”

清凉台 在会城湖中,一名“青冢。” 上有清凉寺,相传齐高士颜斶故居,与水上下。

饮马池 西北三里邢家庄,相传桓景饮马池也。

牧马厂 西北十里潘孟店,弥望荒芜,不生禾稼。

苻后故里 ,在县东五里苻后庄。相传南燕苻

考证

后故里

华严塔 县东北十里高楼店,旧传唐徐𪟝所造,在郑潢沟下流。相传用以锁水口。当时人尚殷富,自毁后,邑日以贫。

双连井 ,铁山上激之互动。濑乡庙中有九井,每汲一井,则八井水俱动,亦此类。

石幢 崔楼洪福寺,唐古刹也。有石幢一枚,周遭书《尊胜陀罗尼咒》,书法极工,今中断。

古槐 二株,在明伦堂前。枝干盘郁,苍翠如画。旧传元建学时植。

琅琊王公遗址 “公讳贵,王氏始祖也。元末白马军乱,自诸诚迁于邑之曹村,遂家焉。三世至封翁颖川公,食指渐多,子孙渐显,故宅尚存,后人世守之。”

齐河县

晏城 在县北二十五里。即齐相国晏婴食邑。高唐城 ,在县西六十里伦镇西北,即齐西邑绵驹所居之处。又齐威王使盻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此地也。今故址尚存。

耿济渡口 在县东一里。即汉耿弇拔祝阿济渡处,即今大清桥口也。

野井亭 在县东。旧属祝阿。《汉书》:“祝阿有野井亭。”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 ,即此。饮马池 在县北八里庄路傍。汉淮阴侯下齐过此,饮马处也。旧有坊,今废。

看花台 在伦镇西南隅。元德州路总管刘通所建,今废。

齐东县

梁邹城 在县梁邹乡。汉县城。刘宋于此置戍,为平原太守治所。元嘉八年,青州民司马顺则自称晋室之裔,聚众号“齐王” ,乘虚袭梁邹城,青冀二州刺史萧斌遣振武将军刘武之等平之,即此。

魏王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世传魏王李密所筑,址微存,遇阴雨后,隐见城郭树木,状如海市然。明万历丁巳、崇祯己卯,尝雨,见之皆于秋月,里人以为奇观。

延安城 在县延安镇,遗址尚存。

“齐东旧城 ” 在县治东大清河东岸,遗址尚存。文宣王庙 在延安镇,康熙二十三年奉。

旨会勘地图,庙废井存。知县余为霖筑台立碑,镌“圣”

惠泉三字

故王台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李家庄。旧传,其王田猎于此,高一丈,周遭三十四步。

麻姑台 :在城南二十五里。建麻姑庙。

济阳县

邿城 ,在县西二十里。按《春秋》鲁襄公十三年,“取邿” ,《注》“任城亢父县有邿亭” ,非此也,疑为古之临邑城。

新市城 ,在县西八十里。本临邑之新市镇,元至元二年,析入济阳。

闻韶台 在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相传孔子在齐闻韶之处。台高百尺,祠宇巍然。

《黄山谷石刻 》:在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苏武《断梁桥 》” ,在县西六十里。

《赵子昂碑 》在儒学西庑下。

《揭徯斯碑 》,在城西十二里。

曲堤塔 :在城北三十里,高数百尺。

禹城县

汉阿阳县城 在县南五里,俗呼为羊落城。《地理志》:“平原郡有阿阳县,汉为侯国。”

龙额城 ,《寰宇记》:“废禹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龙额城。汉县,后汉省。周宣帝时,祝阿县曾理于此。”

《耕云钓月》石刻 在县学,晦翁朱子书。

苏东坡《枯木石刻 》东坡与李公择会济南刘诏家,写枯木一枝,题名“槛泉亭壁。” 诏刻石安遇堂。金大定二十九年,邑人王国宝、李彦文得之砧石间,徙置远尘庵,上有李彦文题记。后移置儒学明伦堂。永乐后,往来士夫求之者众,下吏苦于应接,碎而投之井中。正德间,知县张壁出而重镌。嘉靖甲午,教谕王某碎为柱础。万历九年,知县任宗美索得旧本,命工重刻。

临邑县

临邑古城 在县北三十五里。周围七里。宋建隆三年,移今治。

黎丘子读书台 ,在县治西南。前后两座各三级,故址尚存。

鹿角关 在县北十五里。唐置,周围四里石门 。《春秋隐公三年》“冬,齐、郑盟于石门。” 注云:“石门,齐地,在济南之临邑。” 今不详所在。

《雁翅泊 》,唐太常少卿段成式曰:“泊在临邑城北十里,无树木,土人春秋于此泊罗雁,拔其翅为扇御暑。”

谷城亭 王莽置

归化县 唐置

孙耿镇 宋置

鲲化池 文庙前

“桂井 ” 文庙西街口。

琉璃井 在南门外

龙湾城 ,在县南十二里。

狼窝城 ,在县北十里。

演马庄 在城东十二里。

城子泊 ,在城南十二里,每阴雾望之,则如市焉。

文庙庄 在城西南四十里。元县尹田寿以田六百亩为赡学永业,故以“文庙” 名庄,今废。济庙 ,见《汉书》及《风俗通》,在东郡临邑县,王莽置。

《九龙》树 城西二十里,今存其七。

“迷魂阵 ” 在盘河北。

长清县

《清亭郡 》县旧名清亭郡,在县治东北三十五里丰齐镇北,今废。

石窌 ,《左传成二年》:“辟司徒之妻,齐侯予之石窌。” 注:“邑名。济北卢县有地名石窌。”

《铁袈裟 》,在县灵岩寺内,铁铸僧伽衣,高五尺,相传涌出地上。未详何时。

《唐中兴圣教序》,刻 在县西禅寺,中宗撰,唐奉一八分书。

宋蔡卞《佛经 》,在县灵岩寺,共四幅,前为元符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书,后为“建中靖国” 元年十一月五日书。

禹王堤 一名金堤,在县西五十里。按《郡国志》,“金堤自博平县西南渰家坡,经茌平城北,其形断而复续,东北蜒入长清禹城境内。”

焦花女哭麦处 ,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女之母病,思食新麦,时麦未熟,女向麦哭泣,移时,麦黄以奉母,病顿愈。今焦女冢旁之麦,视他处先熟。田畔有碑,书《孝经》,字遒劲,传为焦女设也。祝阿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丰齐镇北。昔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春秋作祝阿,齐邑。襄十九年,诸侯盟于祝阿。汉置祝阿县,属平原郡。唐改为禹城县,后移置迁善村,为今县治。

卢城 在县南五十里。齐公子傒食采于卢。《左传》“襄公十八年,晋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 ,即此。汉为卢县。

济北城 ,在县西三十里。隋开皇时置茌平县,属济州。大业初改今名。

丰齐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丰齐镇南汉山茌县。唐天宝元年,改为“丰齐。” 元和十五年,省入长清县。

马西学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隔马峰之林麓,地名为“马西” ,上有空石城在焉。世传孙膑、庞涓肄业之所,故俗名其地为“学城” 云。

卢城土陵 。古卢城东门外有土堤数处,世传以为檀道济唱《筹量沙》之所,故至今俗呼“虚粮冢” 云。

东安峪梵宫 在县东南九十里大峪山之上。梵宇在万嶂中,古柏高薄云表。有石刻,乃唐尉迟公所监造者。

唐《开元碑 》灵岩碑记甚多,其最古者为唐开元十三年《梁昇卿碑》也。字多剥落,不能辨读。娄敬洞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势绵亘,而洞亦通朗,中有娄敬、范蠡、张良石像。前有石棋枰,山中人故摆棋而退,次日观之,枰残矣。洞门有一槐如龙。

鲁般洞 在灵岩寺

窦家泓 ,在县西北五十里,神禹金堤侧,方圆几数百亩,筑堤时取土注水处。

饮马沟 在灵岩寺右。宋徽宗幸泰山,过灵岩,御马见沟中水衔勒骄嘶,控者解鞍卸辔以饮于此。马方入水,前有青螭鼓鬣而游,识者以为马之形现云。

汲桑村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社郎口铺东三里。晋时河西多牧牛羊者,惟汲桑为牧师,后与石勒为友,闻公孙潘起兵赵、魏,桑与勒率数百骑赴之。遗村尚在。

古城顺王棘 生于丰齐镇北古城中,世传为宋艺祖微时行此棘中,而棘刺皆顺而不钩云。黄巢寺 ,在县东七十里黄山店之东南,与历城分界。土人发其地,尝得金盔甲或巢物也。

考证

佛驮跋陁罗寺 ,去县北三十里。东晋时,西域梵僧佛驮跋陁罗者至此,一坐七日不食。人问之,曰:“欲在此作寺耳。” 远近人闻之,惊以为佛,遂鸠工数月而成一禅自外而入,向陁罗作礼曰:“谢师工成。” 言讫不见。由是土人呼为云禅寺。元官桑园 在吴家渡清河之南。税课司大使樊童,以南京刑部主事谪官,值文皇帝举靖难兵于济南,大使疏以“祖宗开创之难” 及周公辅相成王之事,而大使死焉。贫不能归,邑,大夫以官桑园四十亩,并劝农主薄厅给之,今废为民居。

龙湾 在县西南四十里。水冬夏不涸。每将雨,先有白鱼浮游,而云雾蒸蒸然,发即大雨如注。工人验之,旱祷辄应。

殷七七庙 殷七七,不知何许人,尝建神庙于东衍河侧,土人以其有异术,呼为“神仙。” 麟集输辏,庙工不费,而羡馀颇多。七七乃镕银为鼎,以黑漆漆之,竟被识者窃其鼎而去。

丈八佛 在城南,像以石为之,世传八佛、九佛托迹于此,颇著灵异。其庙有四壁而无脊,盖佛高不能覆盖也。后托梦于江西王姓者,每岁置一大笠顶之,至今人名其地为“丈八佛” 云。鸡含店 在清河西纪家庄侧。店无人居,止有坑坎,一隅有大石佛一座,周围六七丈馀,若莲花状,上刻佛数千,如一石而成者。相传遇天旱,土人即掘之,方露佛顶,有水自内出,即大雨如注。迄今祷雨犹然,竟不能穷其底云。

湑山寺 旧传有湑佛作井,故山名迹。湑寺名“湑山寺” ,今废。

后乐亭 :在公廨中。典史王太和为县令,武公金建。

绝景亭 在灵岩寺。大观初,寺僧仁钦建修以为士君子游观之所。寺之景有四:曰“群峰献秀” ,曰“甘泉漱玉” ,曰“松舟挺翠” ,曰“岩花啼鸟。” 此亭冠乎四景,故名。今废。

灵光寺 在灵岩寺中。明孔山西,崇福桥南。以灵岩诸美尽见于此,故名。

瞻岱亭 在县东南石麟山之巅。

韩信台 在县北二十五里。其台三级,岁久风雨剥落,止高丈五有奇。世传为韩信下齐时所筑。台西数里有大沟,乃其藏兵处,今呼为“韩信沟” 是也。

桓公台 在县西南二十里,有土台一丈五尺,北距卢城五里,世传为“桓公台” 云。

仙人台 一在神虚宫东山畔,有台突出,以宫有羽化之仙,前有赵天雷,后有王独庵,故名。一在五峰山,冈峦绵延,一峰独尊,故名。

杨家台 在县东北三十里许。南山之麓,一石高丈馀,俗传为杨令公射箭之的,土人呼为“杨家台” 云。

风花台 在县五十里风花山之畔。其山突出二顶,平如掌,方圆数丈,借山为名。

祭坟台 在卢城北。俗传卢王墓已被盗发,止馀“祭坟台一区。” 后均田开垦。

肥城县

晒书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孔子经游处。都君庄 在县西南四十里。相传即虞舜成都处。

翔鸾台 在县治北。汉章帝三年,有鸾翔于此地,其形岿然,为一方之具瞻。

瞻岱亭 在儒学东北台上构亭东瞻岱岳。《元状元张起岩碑记》在焉。

长城钜防 在城北十五里。《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 今五道岭上遗址尚存。

陵县

汉厌次县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汉属平原郡,今废为“神头店。”

古平原城 绕县城之外,即古平原郡城也。安德县治 ,相传在旧学后,遗址尚存。夫陵尝为郡为州,而又有所谓安德县者。按《汉书》有“安德侯国。” 历考杜氏《通典》及《文献通考》,自晋魏隋、唐而下,为郡为州,更易不一,但云“治安德。” 盖宋元以前,虽州亦有附郭云。

“汉《东方先生画赞碑 》” 在县治内,晋夏侯湛撰文,唐平原太守颜真卿书石。

《辟雍碑 》。宋徽宗诏天下大兴黉舍,又诏郡国近郊建置《辟雍碑》。今碑在学宫内。

铁板桥 在县治南,土人传系运道。今河已塞,桥没土中,审视尚见其形,手揉之犹有铁屑。朱亥故宅 ,在预备仓后。按《通鉴》,魏无忌夺晋

鄙兵救赵,亥操椎杀之。及解邯郸围,遂不敢归魏,因寓焉。

妆台 在县治西北。昔陵,为封国系主嫔膏沐之所,今废,仅馀土基。

歇马新亭 在县治北。昔唐太宗东征,驻跸于此。

玩花台 在西门隍堑外。相传,南有花圃,北为台,延袤二亩,外环以水,杂植芙蕖菱芡于内。门前有桥,四隅有井,井有槛,西北有钓鱼矶,东南有挽舟台。按《鲁公传》,“禄山将反,公佯会文士,泛舟玩花,饮酒赋诗于此绐之。” 今废为僧寺,池井淤塞,惟西南隅一井尚存。

观莲台 在县东北四十里。刘备为相时,政暇日与关、张游此,见池莲盛开,筑台起楼于此。疑冢 在神头,左右约七十馀冢,远近错落,如碁布星列,高者数仞,盘踞二三亩。俗传朔有秘书,不欲传之于世,故多疑冢,使人莫测其处。或者为秦汉以来名公巨卿之基。

泰安州

博城 在州东南三十里。汉之奉高,隋之汶阳,唐之乾封,宋之奉符,皆同此地。今名曰“旧县。” 嬴城 ,在州东南五十里,齐之嬴邑。汉置县,唐省入博城。

谢过城 ,在东岳南址,汉明堂侧。夹谷之会,齐人归鲁以谢过者。

羊祜城 在州东南九十里,即羊祜封邑。菟裘 ,在州境。《左传》隐公十一年,公语公子翚:“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即此。

红亭 在州境。《春秋?昭公八年》,“大蒐于红” ,即此。周明堂 在泰山东北谷山寺左,古帝巡狩朝诸侯之所。齐宣王时,其堂尚存。《史记·封禅书》:“泰山东北趾,古时有明堂处” ,是也。

汉明堂 在岳趾东南,去州十里。武帝元封间,用齐人公玉带所献图创焉。其地舒衍突起一石冈巅平而高四丈许,周三亩许。后枕岳麓支山如扆障,而左右如卫从然。涧水萦回,南会于汶。遥望徂徕诸山如列屏案。其上有元人题刻“明堂故基” 四字。

御帐坪 ,在泰山半。宋真宗东封,驻跸于此。石上《柱窠》,《帐殿》之遗迹也。

秦松 ,在泰山黄岘岭,名为“五大夫松。”

汉柏 在泰山下。《泰山记》云:“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汉武帝封禅时所植。” 唐槐 在岳庙内延禧殿前,今枯。

玉简 在州嵩里山。《风俗通》曰:“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汉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书曰八十” ,其后果寿八十。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十六,有司献于朝,验其刻,乃宋真宗祀泰山后土文。又成化壬寅秋,日观峰雨水冲出玉简,会中使有事东藩,复驰以献,命仍瘗旧所。今建日照观。

石闾 。《汉书》曰:“武帝封泰山,禅石闾。” 应劭曰:“石闾山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 《泰山记》云:“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 今莫详故址。社首 ,《史记》: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唐书》: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庚午,禅社首。元宗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禅社首。《宋史》: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壬子,禅社首。今嵩里山之左有小山,其高可四五丈,《志》云“即社首山” ,在岳旁诸山中,最卑小,不知古人何取于此?意者封于高,欲其近天;禅于下,欲其近地。且山卑而附岳趾,便于将事,初陟高山之后,不欲更劳民力耶?

登封台 一在岳顶,相传为古帝王登封所筑,今为玉帝观,台下小碣题曰“古封禅坛。” 一在日观峰,相传为宋筑,石函方丈许,亦题刻曰“古封禅坛。” 盖古封禅而并以禅言,误矣。俗曰“宝藏库” ,以所瘗《金书玉简》云。

望仙台 在州东北三十里,汉武帝筑。

凤凰台 在州登封门外。汉宣帝时,凤凰集泰山,故名。

舞鹤台 唐高宗筑。按《唐书》,“高宗筑封祀坛于泰山南四里,如圆丘。又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之碑” ,名封祀坛曰“舞鹤台” ,登封坛曰万岁台,降禅坛曰“景云台。” 今皆颓莽,而碑亦堙没。

秦篆碑 。在玉女池上西公署后,李斯书,《始皇二世颂德文》。

无字碑 。昆山顾炎武曰:“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考证

云:“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其下云:“刻所立石” ,是秦石有文字之证,今《李斯碑》是也。《封禅书》云:“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 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证,今碑是也。《后汉书祭祀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 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后之不读史者误以为秦耳。始皇刻石之处凡六,《史记》书之甚明。于邹峄山则上云“立石” ,下云刻石颂秦德;于泰山则上云“立石” ,下云刻所立石。于之罘,则二十八年云“立石” ,二十九年云“刻石。” 于琅琊则云“立石刻颂秦德” ;于会稽则云“立石刻颂秦德。” 无不先言立后言刻者,惟于碣石则云“刻碣石门。” 门自是石,不须立也。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别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纪?使汉武有文刻石,《汉史》又安敢不录乎?

唐磨厓碑 ,在泰山顶东岳祠后。一为唐元宗八分书《纪泰山铭》,字五寸许,遒劲可爱。一在厓右,刻唐苏颋《东封朝觐颂》,字径寸馀,书法类晋人。明嘉靖间,闽人林焞以“忠孝廉节” 四大字覆刻其上,镵毁殆尽。

唐《双碑 》泰山东南麓王母池西,有唐岱岳观,今存茅屋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二碑,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俗呼为《鸳鸯碑》。凡四面,每面作四五层书之,皆唐朝建醮修斋文字。唐碑自磨厓外,存者唯此。唐六帝一后修斋建醮凡二十许,共此二碑,亦异乎后世之每岁一碑者矣。

宋封祀坛 在泰山南五里许。宋真宗筑。宋朝觐坛 在州南。宋真宗东封群臣觐地,今泰安之风云雷雨坛,因其故址。坛下有陈尧叟撰《颂碑》,与《天贶殿碑》及《天齐仁圣帝碑》,皆待诏尹熙古书。书法类《圣教序》。

宋阴字碑 ,在州乾封门外迤东三百馀武。碑凡五面,并列如屏,为宋真宗《答谢天书》《述二圣功德序》。铭曰“阴字” 者,以字镌北面,从俗称也;或曰“金字” 者,谓当时以金涂饰也;或曰“禋祀” 者,以精意享祀言也。皆声相近而义亦通。当年真宗东封,驻跸会真宫,故碑作屏制字,镌北面,当宫南百馀武。金大定间,徙奉符县为泰安州,宫今在城内,而碑限于外,故人罕知其镌意云。明万历癸酉,御史吴从宪筑泰阴亭于碑北,今圮。碑为宋真宗御书王钦若文,文典雅,书端凝,世称双绝。或谓岱巅东岩平削,钦若欲摩厓纪功,与唐八分并峙,已成其额。真宗谦让未遑,勒碑山下,取对越之义云。

宋《广生帝君赞碑 》。在泰山南麓青帝观。宋真宗御书“广生帝君” ,真宗加青帝懿号也。

“白龙池” 题名 在傲来山下,有宋治平至宣和名人题字十四通。

新泰县

汉东平阳县城 在曝书山阳。《春秋》:“鲁宣公八年冬十月,城平阳” ,即此。哀公二十七年,“公及越后庸盟于此。” 三字皆从汉改。东平阳县即今外郭。

《平阳郡 》在县南关外,其地阔三亩。

望仙台 :在新甫山绝顶。汉武帝东巡,建行宫于上,因为此台以望东海山岛。

灵槐 在县治仪门内。元至元二年,县省入莱芜,此槐遂枯。三十一年,复置新泰,此槐复荣。松岩洞 羊流西南。松柏森丛,波流澄澈。洞石虽多崩坠,遗迹犹存。

唐枣 南师店南里许,相传唐时植也,形甚古,至今枝叶葱郁。

莱芜县

汶阳田 ,《春秋鲁成公二年》,取汶阳田。八年,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 今在莱芜县东十里,名汶阳保。

牟城 在县东二十里。古牟国。《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来朝。” 注:“牟国,今泰山牟县。僖公五年,公孙兹如牟,娶焉。” 汉泰安郡有牟县,北魏省入于嬴。隋开皇十年,分嬴县置牟县,大业初,复并入此其故城也。

平州 ,《春秋:宣公元年》,“公会齐侯于平州。” 注:“在泰山牟县西。” 《史记》:汉武帝封王唊为平州侯。《表》在梁父。

裹头城 在新泰县西南,莱芜县东北六十里。世传汉武帝往蓬莱经此,筑城以方簪冠学道,故名。

古博城 ,在县西北四十里,俗名城子县,即唐之乾封初名博。旧《志》又名古城。《注》

莱芜故城 《通志》:“在淄川县东南六十里,齐灭莱,莱迁于此。” 今按地舆远近,疑即文字县也,今废,有村落尚存。

孟游亭 旧在县治东南。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后人因建亭曰“孟止。” 明洪武间,改为观德堂,后废,又改建于城东门外。

普济渠 在县西北十五里。唐开元中,县令赵建盛开。今不可考。

义姑浆水 在城西北五十里。昔有姑嫂行渴,至此让饮,故名。今石塔尚存。

通远驿 在长城岭,明永乐十八年革。

冶村驿 在县东十里,永乐十八年革。

税课局 在县治东,永乐十八年革。

铁冶提举司 在县东南八里。宣德年,革德州。

董子读书台 在州学内。明正统间,知州韦景元修学于东庑下,掘得石碑,刻曰“董子读书台。” 询其故址,复焉。

陈公堤 在州东南五里,西南接东昌府界,东北至海。《宋史·陈尧佐传》: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筑长堤以障水,人呼为陈公堤。

十二连城 在州北十里。明建文中,李景隆将六十万之众拒靖难兵,大败于此。

行宫 在州西卫河东浒。明永乐、宣德间,车驾往来两京,皆驻此,至今名为“皇殿。”

重丘旧县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同盟于重丘。” 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故县。” 《汉志》平原郡有重丘县。今不详其处。

德平县

汉平昌县城 ,在县东北一里,宋熙宁三年废。汉般县城 ,在县东北三十里。

汉重平县城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高齐省入平昌,今为镇。

鬲城 ,在县东南十里。鬲津河左。古有鬲氏国,汉武帝封朱祐为鬲侯,即此地也。

鲧堤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世传为伯鲧所筑,断续高卑,约十馀里。

糜镇塔 在县西二十五里广教寺内。贞观年间,敬德建造。

演鹰台 在县西三里。高数丈,周百步。相传“兀鲁公演鹰处。”

长魁台 ,在县东二十里。高可十丈,周四百步,上有理元寺。

烽台 在县西南十八里王家营。

盖节渊 按:“左太冲《魏都赋》在平原鬲县北,今无考。”

见麟里 按《宋符瑞志》:“晋武咸宁五年,白麟见于平原鬲县,因以名里。” 今无考。

月牙池 在城西三十五里。居民掘土见砖甃小池,形如半月,因名。

《大佛 》在龙泉寺内,立像高一丈八尺。

光岳楼 在县衙后北城垣上。《高耸望》十馀里,与学宫对峙,为邑文峰。近渐倾圮。康熙十年,知县戴王缙重建。科名久虚,果再发焉。

平原县

汉鄃县城 ,在县西南三十里。汉属清河郡。光武帝封马武为鄃侯,即此。

汉绎幕县城 ,在县西北三十里。汉属清河郡,高齐省入平原。

武定州

厌次城 ,秦始皇东游厌气次,其地因名。至汉始立为县,今在陵县名神头镇者,汉之厌次也。明帝更富平县为厌次县,今在阳信东南三十里者,东汉之厌次也。晋厌次治马岭城,元魏因之马岭城在今阳信县东十里,此晋暨元魏之厌次也。高齐废厌次,隋复置。唐贞观中,置棣州于厌次,而厌次遂为棣州附郭县。今在武定州东南四十里,名“陷棣州。” 此隋唐之厌次也。后梁华温琪徙厌次于今之古城,厌次既为附郭,即随州以徙,在武定州稍东六十里,此五代之厌次也。宋大中祥符间,再徙棣州于阳信界,厌次复随州以徙,即今武定州城也。明洪武元年,省厌次入棣州,此宋元以来之厌次也。盖凡五徙云。

棣州故城 ,在州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中,置棣州于厌次县,即此。唐文宗太和二年,河大决,坏棣州,后名其地曰“陷棣州。”

谢恩台 在州北三里许。相传为谢金、章宗赈恤筑。

阳信县

汉富平县城 ,在县东南三十里。汉属平原郡。

张安世孙廷寿徙封之邑。光武帝建武五年,吴汉、耿弇击富平贼,获索于平原,是也。晋于县置乐陵国。卲续与段匹䃅弟文鸯合兵攻石勒,屯此。亦名卲续城,今名桑落墅。

马岭城 ,在县东十里。

千乘城 在县北十里,今流波务西南数里。相传系旧城陷废处。

博昌城 ,在县南五里。汉置。

瑗城 在县东里许。旧《志》云:“五里。” 若以博昌故城之阳信计之,当五里也。一名连城。王莽更名东顺亭,即此。

阳信故城 隋置棣州。治阳信,在今县西南五里,俗呼“城子务。”

黄巾寨 在城东二十五里。汉末青徐之间,黄巾为乱,济北相鲍信等迎东郡太守曹操,追击,黄巾降,得精兵三十馀万,为营此地,故名。又云:“蓟州前将军易侯公孙瓒,与从弟渤海太守范,帅兵大破黄巾于此,歼贼甚多,筑为京观,故名曰黄巾冢。”

海丰县

信城 在县北十里。汉韩信下齐时所筑。今名信城里。

无棣城 ,在县西北二十里。覆鬴河经其西,无棣沟绕其南,周三里许。

浮囊口 在无棣城西南,相传韩信“囊沙” 壅水处。

龙且城 与无棣城相对,覆鬴河界其中,传为龙且所据。按龙且城在高密县,此非其所经之道也。《庆云志》作“萩苴城” ,谓汉武帝时,有朝鲜降将萩苴侯韩陶受封于此。

广武城 在县北八十里,世传李左车所筑。古黄河堤 ,在县北一里。西抵乐陵,南抵德州界。

黄台 在县西南三里。今名黄台里。县北四十里新兴里境亦有黄台,又名龙且台。

挂甲口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韩信下齐,挂甲于此。

饮马川 在挂甲口北,积水不涸。

分水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楼底里境。

帝赐街 在县东北六十里。相传汉武帝驻跸建此街。

月明洼 ,在县南三里。相传有珠夜生光,亦名蒲漥。刘氏《南池》曰“蒲阳小筑。”

月角塘 在县南三里

青旗堂 在县东十八里。相传有青旗将军庙,今台尚存,因名“青旗里。”

孟良沟 ,在县东二十里。

南池 在南关外,为刘都谏旧养鱼池,从孙宪副重修。

乐陵县

故城 ,在县南三十里。其墟岭高丈馀,周围三里,未审古何城也。

萃贤亭 宋吕颐浩登第之后,扁其亭曰“萃贤。” 因县治北迁,故废。

看花台 元余平章筑,为游玩之所。台高丈馀,上可容百人,因迁学城外,毁之。今尚存其半。“琉璃井 ” 在县东南五十步,砌以砖石,岁久苦咸,色秀绚似琉璃,故名。大旱不涸,取水者筒至水面,响拟钟鸣,今淤塞。

徒河堤 ,在县南二十五里。高三丈,阔二丈,延袤东西不知底止,未审何代所筑。父老相传,“因徒骇泛滥为堤以障之” ,似也。

夹堤圈 在县东南十五里许,有堤高丈馀,阔二丈馀,袤数十里,俗名之曰“夹堤圈。”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