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296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九十六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九十六卷目录
太原府部汇考四
太原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二百九十六卷
太原府部汇考四
[编辑]太原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阳曲县附郭。〉
府城池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偏于西南。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因旧城展筑东、南北三面,周围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池,深三丈。门八:北曰振远、曰拱极,南曰迎泽、曰承恩。东曰宜春、曰迎晖,西曰阜城、曰振武。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楼、角楼四座。周垣小楼九十二座,敌台逻室,称之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昔人有“锦绣太原” 之称,良不诬矣。后渐倾圯。嘉靖四十四年,巡抚万恭重修大城城门楼及敌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李景元重修。崇祯末日以倾坏,大楼仅存,小楼亡者十二三。又闯逆焚毁东南角楼,议者谓巽地属文,恐晋士不振,亟宜补葺。
皇清顺治七年,巡抚刘洪遇捐俸倡属建砖楼以补。
之,较旧楼狭小。顺治十七年,巡抚白如梅重修大小楼焕然一新。未几,椽檐半折,瓦屋飘零。盖地近汾流卑湿,碱气上侵,易于朽坏。康熙十六年,知县戴梦熊补葺。
“南关城池 。明景泰初,巡抚朱鉴令居民筑,周围五里七十二步,高二丈五尺,女墙高五尺,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六底,阔一丈三尺。收顶九尺。城门五,东居其二。大楼五座,角楼四座,敌台楼共三十八座。濠堑并拦马墙深一丈五尺,阔二尺。嘉靖十九年,布政使吴瀚重修。四十四年,巡抚万恭砖包并筑连城,后经闯逆” 伪总兵陈永福拆毁。
皇清顺治十七年,巡抚白如梅重修东西墙与大城。
连接
“北关小土城 ” 周围二里许,高二丈四尺,惟有南北二门,女墙四尺。垛口六百五十,底阔一丈,收顶七尺。角楼四座,亦经贼毁,巡抚白如梅补葺。
安民堡城 在城西北八十里凌井驿。周约四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六尺。
全民堡 ,在城西北六十里天门关。周约八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六尺。
生民堡 ,在城东北八十里红土桥。周约二十四丈,高如安民,厚少让。以上三堡,俱明崇祯间建。
新堡城 ,明嘉靖四十四年,巡抚万恭筑,居太原新营士卒。
太原县城池 :县治,初改晋阳城南关。明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因旧基始筑城,周围七里,高三丈,壕深三丈,门四:东曰“观澜” ,西曰“望翠” ,南曰“进贤” ,北曰“奉宣。” 正德七年,邑人少师王恭襄始倡知县白晟重修,上各建城楼角楼。十二年,又倡督知县梅宁崇广之。十四年,复倡知县吴方作埤以砖,其崇六丈,广五丈。嘉靖二十一年,因北兵入境,县人王朝立、高汝行等复率邑人劝分财力,更加补葺,又外增敌台三十二座。隆庆二年,知县王世业增城一丈。万历十八年,知县陈增美旧壕外筑女墙,墙外濬壕,阔十丈,深三丈,植柳环岸,涌注东南,至今赖以守险焉。崇祯十四年,知县朱万钦重修,砖包
皇清顺治间,四隅建大楼十有二,周垣小楼九十三。
敌台逻室称之。城门八,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榆次县城池 ,“旧土城周围五里,高三丈,根广四丈,上广二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为门三。上建楼橹,创自隋开皇二年。明景泰元年重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缙增筑。二十三年,知县梁琮始铁其门内外,仍甃以砖石,沿堤植柳护之。嘉靖二十年,分守参政王仪檄知县” 李鹏重加修饰,礼请致仕知府寇天与督理劝率,历数月而功成。增高五尺,广一尺,撤土埤悉易以砖,置敌台二十,角楼四,警铺十有六。池外复列垣为蔽。二十五年,城南楼毁于火,知县俞鸾毁淫祠重建,仍新其三门,扁其东曰“迎曦” ,南曰“观澜” ,北曰“望岳” ,视昔倍壮。隆庆元年,知县董三迁四面悉以砖甃,复增置敌台一十有六,警铺一十有二。
三门各建大楼,而西门久塞。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史记事为居西者农作绕远,风气障抑,复开西门瓮城。城门与三门等,题曰“带汾” ,而四面环向,屹然壮观矣。顺治六年,火,焚东城楼,知县杨三知补建。
南关城池 “土城,围五百四十七丈,高一丈九尺,广一丈二尺,池阔二丈,深丈馀,上置楼橹雉堞。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李鹏、主簿梁柱创建。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徐守谦恐土城易圮,申议督抚萧大亨檄令砖甃。二十五年,知县张鹤腾增修,悉易以砖。周回六百五十三丈,高三丈三尺,根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八尺。” 置敌台一十有二,高与城等。池外别垣高五丈,为门三,各建楼三间,扁其南曰“万春” ,左曰“东作” ,右曰“西成” ,视昔壮丽,一方恃以无虞。
《皇清》仍旧。
鸣谦驿城池 在县北二十里,围三里许,东、西、南三门。明景泰七年,驿丞李昶肇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李鹏承公檄展筑,疏凿故池,导泉流环绕其外。
《皇清》仍旧。
太谷县城池 ,后周建德四年,始筑土城,周围一十二里,高一丈八尺,池阔一丈。南面被淤泥壅塞,惟存三面。景泰元年,知县刘铎重修。正德六年,因流寇入城,太原府同知张冕来署邑事,增筑之,高二丈五尺,四面用砖包砌。上建重楼各四楹,扁其东曰“长乐” ,西曰“登丰” ,南曰“永康” ,北曰“拱辰。” 知县陈继昌四隅复建角楼。嘉靖辛丑,北兵入犯,城垣颓坏。县丞王璋、主簿安恩重加修筑,愈增高厚。东北二门创瓮城,西南各设重门。知县赵绅来尹兹邑,每面筑敌台六座,构楼于上,各二楹,濬其隍而深之。嘉靖丁未,署印主簿赵鹗,四面复增敌台,而城垣始坚固矣。隆庆元年,兵破石州,馀骑薄城下,兵退。次年,知县初旦益增高厚。南门加瓮城,改其扁:东曰“宾旸” ,南曰“丽正” ,西仍曰“登豊” ,北曰“眺燕” ,而城益雄势矣。万历四年,知县贾西《土奉》文用砖包修城基,垒石约五尺许,自基至堞顶三丈七尺六寸,基阔四丈二尺。四角敌楼并四面城楼,各重修饰。周围警铺五十六座。城上之道,俱用砖砌,阔视其城。堞道之里,益以回垣,池外复列垣为蔽,沿堤植柳护之,巍峨壮丽,俨然有金汤之固矣。
皇清顺治五年,“姜逆”叛云中。六年五月,贼翼乘间
城。十月,我兵攻击,炮碎北城东半壁,毁敌台三座。七年,知县戴可进重修。嗣后环邑生水,始而陂塘,既而巨浸,民屋尽圮,城复颓毁。十一年,郝应第于城西北隅开水门一座,淤水尽泄。仍于城垣内外楼橹逻室、陴堞女墙,遍加葺治。南瓮城门,旧正南向离,十一年,知县郝应第改建。东南向巽,崇墉壮丽,祥气萃止,可称金瓯无缺矣。祁县城池 土城,肇自后魏并州别驾分瓒所筑。围四里馀,三十步,高仅二丈五尺,厚约一丈八尺,门壕马路粗备。明知县岳鲁增筑署印太原卫经历庄科加高阔各五尺许,创筑东南二门楼,起造层阁。馀月城、警铺诸舍,咸用增饰。濬壕四面各深一丈,阔三丈。内墙一道,高六尺,外堤一道,高七尺,阔一丈,壕下植柳树二千馀株。又扁其门东曰“瞻凤” ,西曰“挹汾” ,南曰“凭麓” ,北曰“拱辰” ,金汤壮丽,称雄障焉。旧治南门向东,北门向西。无何,南北门俱改正。其城东北隅女墙下,置沟渠四十有七,不知创自何人,父老相传,以为“泪痕。” 明季以来,人思剜补而力不能。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知县朱珵因士民之请而力任。
之渠则填平南北门,仍复原治焉
西关城池 ,明嘉靖二十年,知县王允言创“筑,底阔二丈,顶阔一丈,陴墙高五尺。东、北门各一座,南门三座,敌台八座,俱设楼舍。西、南、北面各濬壕一道,深一丈,阔三丈,护墙一道。东倚大城壕。隆庆四年,知县胡以祚砖易土陴。”
《皇清》仍旧。
南谷丰堡城池 ,在县西北二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九尺,女墙高五尺。门一座,敌台六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高村堡城池 在县东北七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四百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一丈。女墙高五尺,门一座,敌台一十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西六支堡城池 在县北一十里。明嘉靖二十四年筑,围四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阔二丈,顶阔一丈,女墙高五尺,门一座,敌台九座,俱有楼。
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武乡堡城池 在县正东二十里。明嘉靖三十年筑,围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一丈,顶阔八尺,女墙高五尺。门一座,敌台四座,俱有楼舍,四面深沟数丈,护墙一道。
温曲堡城池 在县东南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二百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八尺,女墙高五尺,门一座,敌台四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白圭堡城池 在县东北三十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四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一丈七尺,顶阔八尺,女墙高五尺,门二座,敌台四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二丈,护墙一道。
谷恋堡城池 在县东北十八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五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二丈,女墙高五尺,门二座,敌台七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贾令堡城池 ,在县正北十五里。明嘉靖二十年筑,围八百步,底阔二丈,顶阔一丈,女墙一丈,门三座,敌台一十六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
王村堡城池 在县东北七里。明嘉靖二十年创筑,周围三百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底阔二丈,顶阔一丈,女墙高五尺,门二座,敌台七座,俱有楼舍。壕一道,深一丈,阔二丈,护墙一道。
安寨城池 在县东南三十里子洪镇双泉山顶。明嘉靖间设,围“二百六步,西面墙高二丈,壕深阔各一丈,东南北三面,墙高一丈九尺,临沟门一座。”
来远寨城池 在县东南七十里来远镇东山顶。明嘉靖间设,围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许,四面临沟,上垒石墙五尺。
徐沟县城池 :“城之规制,旧惟土垣,周围五里十步,护城无池,但剜渠以防外患而已。至宋南渡,金大定三十八年,设县始筑。明宣德八年,金水河泛涨,夜半从东门入,庙宇民舍,湮没倾颓,止有北门尚存。景泰三年,知县李维新督工修治。至嘉靖十三年,知县王怀礼重修,更加高厚,复凿隍限,内外完固。且于城壕周” 匝,栽植柳树千有馀株。二十二年,知县周诰睹城上女墙倾圮,并值辛丑、壬寅二岁有边警,因易以砖堞,又创角楼四座。四十二年,知县王邦宪每一敌台增盖小亭各一间。至隆庆元年八月,流贼从石州深入,至祁县太谷,近徐南乡,居民恐甚。隆庆二年,知县锺爵将城更增高厚。次年复加东西南“瓮城三座。万历元年,知县刘选于城外创筑堤堰,自社稷坛起,至南坛止。万历五年,知县吴三省奉文令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四县,协济砖灰包修。其城基垒石,自基至堞,顶高四丈馀,底阔三丈,上阔一丈五尺,周围一千一百五十三丈。自五年起,七年秋完工。城上俱用砖砌堞道。城内外俱有马道” 、水道、池堰。旧制,惟南门有楼。万历八年,知县金一凤于四城门上创建门楼四座。至十年,知县于彦英扁其东曰“融和” ,西曰“丰乐” ,南曰“迎薰” ,北曰“拱极。” 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潒浴河水骤涨,将南关堤堰冲塌,水深丈馀。知县柳捷芳申修堤堰百有馀丈,以防外患。旧南瓮城门南向直冲,北门北关门无瓮圈。三十九年,知县王敷学改南瓮门东向,北关门增瓮圈门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赵良璧因“四门城楼颓圮,捐俸”
重建,以称壮丽。其东扁曰“懋勤东作” ,南曰“薰风解愠” 、内向曰“曼临丙德” 、西曰“硕望” 、“西城” 、内向曰“长庚悉庆” ,北曰“晋阳锁钥。” 又于北关城东开二耳门,农务甚便。复于正北关门上建巍阁,扁曰“徐封重镇。” 随濬池潴水,建盖桥梁四座。池堰周围植柳千馀株,居民利赖,至今德之。二十五年,蒙
圣恩发帑修城。知县陈义晖“遵修南城”二十七丈。《三》
十六年,太谷县知县署徐沟县事包秉奎捐俸修东城二十五丈。后三河数涨,复坏东城六十八丈有奇。四十九年,知县王嘉谟捐俸劝输。北关土堡城 ,周围四百二十丈,高二丈七尺。怀远堡城 ,周围一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七尺。西楚王堡城 ,周围一百七十丈,高三丈五尺。大常堡城 ,周围一百四十五丈,高三丈。清源县城池 ,“隋开皇十六年因梗阳故城筑,周围六里二百步,阔一丈,基倍之,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五尺。南、西、北三门,上建戍楼,周以女墙。” 明弘治二年,知县胡显宗开东门,后因汾河水患,复塞。嘉靖后,知县于资、曾光
卢宾彦、李景先、县丞樊自新先后增筑,高至四丈,厚至三丈。万历十九年,知县邵莅“重修,复开东门,创建门楼,南面与关城接连处,各建悬楼一座。” 崇祯十四年,知县岳维桢增修一百一十丈。十六年,知县郑经接修砖包一百丈,自西门起,迤北至北门止。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羹重修,因申上台,“杜绝外”
县土功包揽之害,邑民称便。
南关城 旧为梗阳城,北连县城,东南、西三面,共四百九十九丈三尺,门四,敌台八。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羹增筑砌垛,申准院司,名为“新城。” 西关城 周围三百四十丈,门三,敌台六,今废。关内有市楼一座,久废。顺治十八年,知县和羹重建,改名镇楼。
“北关城 周围二百八十丈,门三,敌台六。今废。” 交城县《城池 》:“唐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始徙县治,筑土城,周围五里馀,九十步,高一丈五尺,为门三,上建橹堞。至元末,院判王浩重修。明洪武三年增修。景泰元年,典史邵琮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北兵南下,都司检校前御史舒鹏翼督同署县知事姬宗岐增高五尺,补筑” 坍塌者约十馀丈。引《礼覃世家》义,修城北一楼。二十六年,知县郑镐增厚五尺,加高一丈,益置敌楼三十四,各冠以警铺。池阔与高等深强半,沿堤植柳护之。开创西门,为月城,为重门,上各建楼橹。三十八年,知县宋珰撤土陴,悉易以砖,共千有五百。城连高四丈,根厚二丈五尺,顶阔丈尺不一,增修楼橹。东面尢为“壮丽” ,门各题名:东曰“据晋” ,南曰“带汾” ,西曰“扼秦” ,北曰“枕山。” 隆庆四年,知县韩廷用周回增厚,各楼废坏,仍修饰之,东榜曰“永康楼” ,南榜曰“人和楼。” 北城复高其基,而易之以厅,西则仍旧焉。四角各冠以楼,楼各十二楹。女墙一道,石垒三尺,凿池深广各三丈。外复列垣为蔽,俱包以砖石,增高丈馀。门楼、角楼、敌台,规制较前俱阔,足为一方保障云。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赵吉士重修“四门城楼。”各悬其
额,北曰“撷翠” ,东曰“饮光” ,南曰“丽景” ,西曰“来爽。” 县东南各有关,惟东延袤二里许,民居稠密。明嘉靖二十年,知县郑镐创筑墙垣,高二丈一尺,根厚二丈,顶阔九尺,堑深一丈,广如之。隆庆四年,知县韩廷用重修,增高一丈,其厚得高之强半。其外为驰道,为隍,深广各与高等。其堤列垣为蔽,植柳护之。四面缺门,内外甃以砖石,各冠以楼橹,设为警铺。陴口九百四十有六,器亦如城守御。河水泛涨,势渐倾圮。今水患既除,修复如旧。
靖安营城 在中西寨子村。周围堡墙一百二十丈。
文水县城池 ,肇自宋元符间,县令“薛昌始筑土城,周围九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二尺,厚亦如之,门壕马路粗备。” 明景泰初,守道魏琳修城,高增四尺。天顺二年,知县范瑄建门楼四、角楼四。嘉靖二十年,巡道郭春震檄祁县丞李爵复修之,倍高四尺,建敌台一十有六。二十一年,知县王一民修东西二门,城外周回列垣为蔽。二十三年,知县张源澄增修堞台四十有八。二十九年,知县樊从简帮筑西面,高加三尺,阔一丈二尺。万历五年,知县郭宗贤暨县丞韩登始砌砖石,围广如旧,高厚增之。计城高四丈五尺,基阔四丈,顶阔二丈五尺。重门四:东扁曰“瞻太” 表,曰“朝阳” ;南曰“迎薰” 表,曰“带汾” ,西曰“靖陲” 表,曰“环岫” ;北曰“望恒” ,表曰“拱辰。” 四门四隅为重檐,高楼八,堞楼六十有四。濠深三丈,阔四丈,城外垣墙为蔽,高七尺,兀然雄固矣。天启四年,知县米世发重修城门堞台,又修复旧。断四隅城路各一道,以便登陴。城内墙外摭马道,阔丈馀,周围各为垣七尺以捍之。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刘乃桂补修北面雉堞十馀
丈,各门楼悬扁:东曰“汾水环流” ,南曰“南风薰阜” ,西曰“商峰叠翠” ,北曰“北拱紫垣” ,历年大雨圮坏。十八年,知县王家柱补修。康熙十一年,南门外浮桥水冲,知县傅星修之,较旧加固。
南关土城池 周围三里七步,高三丈,基阔三丈,顶阔一丈。四面题额:东曰“迎晖” ,西曰“拱翠” ,南曰“太和” ,北曰“连城保障。” 中央建大楼一座,曰“观音阁。” 城濠深一丈,广如之。明嘉靖二十年,署县检校郑航建。
《皇清》仍旧。
孝义堡城 在本都城。围四里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基阔一丈六尺,上阔六尺。明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
开栅堡城 在开东、西都城围四里,高一丈八尺,基阔一丈五尺,上阔七尺,为文峪河浸,仅存半。
岳青堡 在本都城。围四百四十步。高二丈,基阔一丈,上阔六尺。明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
原东堡城 在本都城。围五百八十步,高二丈,基阔一丈二尺,上阔一丈。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一民建。
清泉堡城 在本都城。围二百四十步,高一丈五尺,基阔一丈一尺,上阔五尺。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王一民建。
马西寨城 在本都隐泉山。因山设险,堰石为城,围三里,高三丈,基阔一丈五尺,上阔八尺。明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
文峪寨城 ,在文谷村,城围二百步。
东城堡城 ,在本都城围一里二步。
宝贤西堡城 ,在本都城,围四百五十步。宝贤东堡城 ,在本都城,围二百步。
待贤堡城 ,在本都城围四里。
云周东堡城 在本都城,围一百八十步。以上六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一民建。《云周》西堡城 ,在本都城,围四百步。
原西堡城 在本都城围五百步。以上二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署印检校郑航建。
仁智堡城 ,在本都城围二百二十步。
思贤堡城 ,在本都城围二百五十步。
贯家堡城 在本村。城围四百五十步。以上三堡城,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一民建。白家堡城 ,在本都。城围四百二十步。
韩武西堡城 在本都城围二里。
独家堡城 ,在本都城围八百八十步。
上贤堡城 ,在本都城围三百七十步。
以上四堡,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王一民建。仁义堡城 在本都城围三里七步,明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
寿阳县城池 ,旧土城方一里,晋置县,始筑,周四千四百四十步。元知县袁士廉、主簿崔可仪筑垣高二丈九尺,濠深一丈一尺,门三:东曰宾旸,南曰恒旸,西曰“回旸。” 明初仍旧。至嘉靖间,蒙古犯境,分守参政王仪檄令县丞徐廷增高益厚,葺饬三门。其后知县白檀撤土陴以砖甃之。知县石继节增置瓮城三所,角楼四,敌台一十有一。万历五年,霖毁过半,知县王养贤大加增筑,基厚三丈,垣高四丈,濠深二丈五尺,阔三丈。
皇清因之。
盂县城池 :旧土城即赵原仇城故基。隋以前更置不一,自开皇以后,始定今治。元至正二十四年,行枢密使高桂山复修。周围三里三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收顶八尺,濠深二丈。明嘉靖二十一年,董希孟增高八尺,厚五尺,濠增深七尺。城门三:东曰拱辰,南曰南薰,西曰镇远,各有重楼,望之巍然。县治后城旧有楼,垣颓栋腐,
皇清康熙三十八年孟夏,璜捐俸葺而新之,题曰“啸”
馀楼“八窗洞达,群山环拱。”
东关外城池 。嘉靖二十一年士民协力修筑,周围五里一百三十五步,高二丈,濠深二丈。四门:东曰“朝天” ,北曰“拱翠” ,南曰“凝秀” ,西曰“边陲” ,各有楼。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间,地震,坏城垛若干二十
三年,知县孔兴范重修如故。城外即腥河,每夏秋霖雨,即有水患。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孔兴范设法修堤,以捍水势,城乃益固。
静乐县城池 ,“古宪州城,即汉汾阳县置城址。宋熙宁间修城,周围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惟南北二门穿穴西南,以泄集雨。金、元仍旧城。明洪武四年,署事张兴以指挥奉命来筑城,高二丈三尺,重池各深五尺,阔十步。景泰二年,知县史魁增城一丈,池深七尺,增置东门。” 嘉靖十九年,署事祁县县丞李汝楫与主簿李东莱复补葺之。隆庆二年,巡抚沈人种按静乐署县事县丞刘受,举邑民尚义有力者巩尚德等二十四人,分工输财,不动官银,不劳民力。增城高三丈八尺,厚五丈,女墙去土而甓之。修饰南门,增以楼,共增楼七,台二十六,置铺一十九,垛八百五十。万历二年,知县于跃渊重修北门。二十四年,知县张木重修瓮城门。二十五年,王近愚议“砖包城” ,不果。三十二年,知县罗以旌补筑东北城角,野兽始不入城。重修北门瓮城及城楼。三十三年,御史康丕扬本前王近愚议,疏准砖包
城垣,开门引水,动帑金七千九百三两四钱五分,军壮三千九百七十三名。李中丞捐酒课银一千五百两,知县左司谏董其事。城高连子墙四丈二尺,开东门,砌水道。于是减敌台二,减垛口七十。减原议七钩七纴数目,留三四层不等。又减娘娘山青石,用此。门外砂石,减漫顶砖一层,城壕未浚,当年水灌南城膨二十丈。明年,北城崩三十八丈。三十八年,知县李士俊补完北城,心勤功实,刱建鼓楼、市楼、东门城楼、东南角楼。但于《旧志》所载重壕者,巧鬻民家,顿成私亩矣。三十九年,知县程希尧经营楼铺。今城多倾圮,尚欠修葺。
东郭城 “东、西南三关,各设一门。明正统二年增筑。嘉靖三十三年,碾水冲南面,止存东西两门,议筑未果。天启末年,修筑未完。崇祯四年,流寇入关,焚毁庐舍。五年、六年,草率修葺,未得坚固。” 今南面砖颓一十九丈,西面砖颓一十四丈,城门亦损坏久,议修筑未果行。
两岭关城 ,在县南六十里。缭以土城,周围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
河曲县城池 “旧城周围六里许,宋太平兴国七年建。元至正间,尚镇抚另筑南门小城,三面皆临深沟,岁久倾圯。明景泰间重修。嘉靖间,本道张巡以南城辽阔,止留东西二门,俱仍土旧。万历间,给谏苗朝阳建议兴筑,巡抚侯于赵调军兵万馀,鸠村包砌,城高三丈五尺,石基入垣七尺,砖入五尺,内外女墙,两门层” 楼,筑水道,分上、中、下三铺:“上自儒学前左流出木瓜崖下,中自中街出城后小沟井;一自西街流入小井沟,下自西南街流出城南雷家沟。” 崇祯间,贼踞城,病渴授首。安抚太原令崔从教请筑南门水城,糜帑数万,仅筑东南一角,馀仅土垣,穿得五井,不越数尺,寻即湮废。
皇清顺治五年,巡抚祝公督缮城垣,概发赈米数十。
石。又与本道徐淳、知县马云举捐赀设处,鸠集贫民,开筑河曲南门。洞广五尺,城高四丈有奇,内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砖入垣五尺,比前加厚。濬井各深四五丈。上建城楼一座,颜曰“清啸阁” ,号“观文门” ;内西、南城门楼一座,颜曰“庾公楼” ,号“来翠门。” 外悬扁二,曰“藩屏天室” 、“巩翊神京。” 内悬扁二:“岩邑雄观” 、“紫塞、丹霞。旧城门一:东曰朝天,西曰威远。城楼二:东曰魁星楼,西曰观音阁。瓮城门二:东曰保安,西曰永镇楼。子营城 在县北九十里,明宣德间建,周围四百六十步。
灰沟营城 即河保营城,在县西北七十里,明宣德间建,周围五百五十步。
唐家会堡城 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正统间建,周围一百三十步。
五花城堡城 在县西北五十里。土城周围五百步。明万历十九年重修。
边墙 ,自石梯隘起至老营、丫角墩,长二百四十里。惟船湾、斩贼沟、娘娘庙、石城铺等处天险壁倒废,辛未筑。
平定州城池 上城,汉韩信击赵下井陉,驻兵于此,筑城立寨,以榆塞门,因名榆关。宋改广阳为平定县,徙治焉,仍旧城为上城,有南、北门。下城,宋太平兴国四年,增筑旧城,东北隅九里二十六步,有东西门,门傍各有水门,为嘉水经流之冲,大雨时行,山水暴涨,滨河者患之。元初,总帅聂珪修下城,高一丈五尺,阔九尺,濬濠深浅有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吴重修上城北面。嘉靖二十年,北边大举深入,直迫城下。参政王仪督知州周尚文重修上、下城。二十二年,知州王齐落成。隆庆二年,雨涝坍塌,知州刘东鲁重加修筑,巍峨坚固,郡民赖之。
《皇清》仍旧。
乐平县城池 ,周围六千一百四十步,高二丈,无壕堑。明正德十年,知县郑麟于西门外增护井。小城周围一百五十三步,高一丈七尺。嘉靖五年,平定州同知崔冕建楼三间。二十年,知县张武几于南门建楼三间,外增壕堑,并立敌楼,设吊桥。后知县窦思林、侯维藩复加修筑。按旧志,“本北齐沾化城,隋开皇十六年”增筑东、西、南三门:东曰“寅宾”,南曰“东山”,西曰“寅饯。”隆庆元年,知县窦思林重筑。万历十八年,知县余成举改门重修。崇祯四年,乡宦赵士吉重修。十一年,知县吕维重修,“增高垛墙各四尺。”
皇清顺治二年,东城塌毁,知县霍际昌重修,四年复。
毁知县阎鹤昇重修
忻州城池 城始汉唐,历代因而新之。西跨九
原东南临牧马河,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隍二重,深丈馀。明万历二十四年,巡抚魏允贞捐课金甃砖石。石砌七尺,砖包厚七重,高三丈,女墙五尺,共高四丈二尺。顶阔三丈,周一十二里。隍三重,深二丈,阔丈馀。四门东“迎晖” 更名“永丰” ,南“康阜” 更名“景贤” ,西“留映” 更名“新兴” ,北“镇远” 更名“拱辰。”
《皇清》仍旧。
定襄县城池 :“古城周围二十五里,旧传夏后氏所筑,颓废仅存遗址。县城在古城内北隅,北齐武成河。清二年,周将杨忠筑,周围四里七十三步,卑薄不堪固守。明天顺间,屡中外患。嘉靖间,知县张荣增修。隆庆元年,知县常世勋郭外东、西、北三面筑围墙,基广一丈五尺,高如其数。时以它倥偬南面,未筑。明年,知县” 李廷儒大修城池。万历元年,知县王濯征重修西、南门楼。知县白璧修东、西瓮门,各题石刻:东曰“保障” ,曰“辑宁” ,西曰“庆成” ,曰“靖边” ,南曰“保泰” ,曰“宣平。” 小南门曰“永康。” 废塞北门,万历三十二年,知县王兴包修砖城,各城楼,题扁自记。西、北两处,屡多倾圮。三十六年一百三丈五尺。知县魏从周补修,四十二年,九十六丈七尺,知县王立爱补修。增饰各城楼,加以扁联:“东内仍股肱畿辅” ,外易“宾旸” ;西内易“保障” ,天门外易“宝成” ;南内易“天中览秀” ,外仍“迎薰” ;小南门内易“塞北” ,“雄观” 外仍“映晖” ;“北南向仍襟带山河” ,题联:“锁钥壮金汤,形胜南来夸第一;山河雄带砺,舆图北拱可无双。” 内扁览胜楼题联:“楼阁向阳开,风动晋昌,解愠阜财,此地有尧天舜日;城垣当北塞,雉高一路,壮观固国,何处是汉柱秦关,楼下扁晋阳锁钥,北向易四塞金汤” ,四十四年,北面东倾,圮一十四丈三尺。知县董一经补修。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倾圮“南门砖城一十三丈,《高四》”
丈二尺,阔四尺有奇。至五十一年,恭值
皇恩蠲免租粮,与民休息。德泽涵濡,士民争思报效。
适奉部文修筑城垣,士民咸欣欣然,踊跃赴公。始于是年之三月初十日,至四月二十九日落成。雉堞联延,楼橹矗峙,屹然壮观焉。嗣又以护城坍毁,共估四十二丈;池堰冲啮,共估二百二十二丈五尺。培薄增卑,陂者以平、缺者以补。蜿蜒盘折,周匝靡遗。
代州城池 ,后魏文帝所筑。广武军重筑于明洪武六年,吉安侯陆亨、都指挥使王臻实庀其事。周八里百八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周砖之足称金汤。壕深二丈一尺,水有时浅深,四面故生莲,嘉靖中淤。今西、北二面复生城门楼四,角楼亦四,警铺五十,越城、罗城四,门楼称焉。南无关。
《皇清》仍旧。
西关土城 ,周三里百九十六步,壕深丈许。明景泰元年,参政王英筑。
《皇清》仍旧。
北关土城 ,周二里许,南、西、北壕深丈五尺,东堑沙河。明嘉靖三十年新筑。
《皇清》仍旧。
五台县城池 ,始于元魏,周围三里馀,二十步,高九丈。东而断崖楼堞,南面。东半崖楼堞,四面通垣,北面据崖为垣,置南、北、西三门,独阙东门,砖之自明。隆庆四年,知县张绍芳始上建南北二楼,外筑郭垣护围。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高数仞增修大垣,高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垛口六百三十五,皆砖。敌台二十五座,门三座,悉包以铁。万历三十五年,知县李养才增修城楼四座,门各题名:南曰大安门,楼扁,“虒波环清。” 西曰恩纶门,楼扁“金汤巩固。” 北福宁门,楼扁,“台上拱翠。” 东面一楼,扁其楼曰“起凤。” 规制壮丽,足为一方保障。后因虒河冲裂东北城垣各数十馀丈。知县梁继祖筑之,重修城楼四座,角楼四座。
皇清康熙癸亥岁冬十月,地震,城垣倾裂。知县周三
进重修四面垛墙、四门城楼、北门瓮城。后买王茂德地一百三十三丈,疏渠凿石。秋霖水涨,则顺渠东下。不复侵啮城垣矣。
《西关城 》、南关城 初无垣埤,屡为河水浸汜,以力不继而罢。
繁峙县城池 ,唐圣历二年始筑,金、元及明初累修。景泰二年,知县杨经重修,周围三里九步,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五尺,门三:东曰“和丰” ,南曰“淳简” ,西曰“安阜。” 万历十四年,知县涂云路增修,砖包。
皇清顺治六年,叛逆刘迁据城,焚城楼,毁睥睨。知县
张志高重修
崞县城池 ,元末察罕知院因旧城截筑。明洪
武八年再筑。景泰元年,知县武桓重修。周围四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门四:东曰“临沱” ,南曰“景明” ,西曰“和保” ,北曰“宁远。” 万历二十七年砖包,三十二年,巡抚李景元重修。崇祯七年知县冯梦熊重修城楼。
皇清顺治六年,雨塌南北面四十馀丈,知县范《印心》
重修。九年,知县杨泽“重修南城楼” 一座。
岢岚州城池 ,后汉建。宋增筑广之。明洪武七年,卫指挥张兴易以砖。周围七里,高三丈八尺,池阔五丈,深二丈。门四:东曰宜阳,南曰文明,西曰丰城,北曰戢宁。按旧志,“唐筑平城,宋大观初,太守王哲凿池。嘉靖三十一年,兵备吴岳重修。隆庆元年,守备刘承嗣重修。”
《皇清》仍旧。
《东关城 》东关附城而峙者,俗呼“砖堡” ,渡河为“土堡。”
《皇清》仍旧。
南关城久废
西关城屡遭兵燹圮
北关城毁于寇
五砦城 明嘉靖间,总兵周尚文建。万历八年,兵备萧太亨砖甃。
《皇清》仍旧。
二郎关城 在州北二十五里。缭以土城,周围一里许,高一丈。明洪武间重建。
岚县
县城池 :“古无城池,隋大业十年始建,周围六里又四步。至宋知岚州事王舜臣于故城南改筑新城,周计六里许,高一丈五尺,濠深一丈。东南北三门,起工于元丰己未之仲夏,告成于绍圣丙子之仲秋。至明正统十三年,县令郝凤复增筑之,城高二丈,濠深一丈。嘉靖十一年,知县吴璋复修水门于城之东南隅。嘉” 靖二十年,知县张崇德因十九年大遭兵变,又增筑之。城高三丈,濠深二丈。嘉靖三十五年,知县李镕重修,建舒嘴楼三十六座,敌楼八座。浚壑、濠隍,深阔足俱二丈。隆庆四年,知县李用宾感石州之变,砖砌女墙,建城门楼三座,东曰“迎曦” ,南曰“永康” ,北曰“保安。” 万历五年,抚院高文荐、兵备萧轸,请旨砖包城垣。戊寅兴工,壬午始落成。后因水门淤塞不泄,雨久渐有灌损。谈侯因势利导,疏通有法,请复修台隍,屹屹崇墉,足恃保障。崇祯九年知县郭锦重修。
《皇清》仍旧。
天村寨城 ,在县北二十五里。城周围二里,高一丈五尺。
乏马岭寨城 ,在县北六十里。城周围三里,高一丈五尺。
兴县城池 ,古无城池,至明景泰元年,始筑土城,周围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至嘉靖十八年,知县张云鹏始以砖包。三十一年,知县事王逵添筑敌台六座,城居下地,屡年河水圮坏,西关民被害尢剧。至三十七年,知县事王完决水筑堤,地患始息,人民少安。至隆庆丙辰,知县李瑚首阅城,谓“东、西、南三面虽” 尚以砖,且卑狭不固,北枕峨嵋土山,亦有受敌之状,于是俱用大石巨砖包砌,北山重修,东西高四丈许,厚十层,馀与前面所环之城连络相通,诚为兴邑不磨之保障。其门东曰“召和” ,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王完重修,原名“东作” ,隆庆五年知县事李瑚复修,改书此名;西曰“西成” ,嘉靖十七年知兴事王完重修,题书此名。南曰“文明” ,嘉靖二十三年知兴事罗琏建。北曰“利泽” ,嘉靖四十四年知兴事马玉书增修。其郭门有三,曰启明门、观箕门、长庚门,俱隆庆三年知兴事李瑚建。崇祯九年知县刘士豪重修城池。
《皇清》仍旧。
保德州城池 ,系宋淳化间因林涛寨旧垣拓而南者,随山削险,颇为坚固。独西南临沟,随修随圮。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退于西南城,筑木瓜崖,广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因宋熙宁间,凿井,皆淤塞,创开西门,在孙家沟稍北。今西门之南五十步,以便民汲。元至正间,署州学正刘章甫重修。明永乐十一年,州同尹《堆志》重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重修。周围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南大北小,形如葫芦,西南各一门,东北、西北各一角门,各建楼于其上,窝铺六十四座。后西南渐为水啮。弘治十五年,奉文调岢岚、兴县、静乐、岚县等夫修之。明年秋,为雨所坏。又明年,知州周山改筑三沟城于堰口下,用石甃之,分城中水为四渠,一在金沟,水出城西沟
一在铁沟,一在新美街,水俱出火石沟,一在学门东,水出厉坛下。沟悬扁城楼,东曰“望东” ,西曰“安西” ,南曰“治内” ,北曰“来远” ,城制视旧遂不同。嘉靖三十年,东北溃决百丈馀,知州蓝云鸠工募石,东北角作一梁,长三十丈,阔二丈,深一丈。水东流即今草厂沟。西北角作一渠,各长十馀丈,阔深如前。水由西沟曲流,即今苦水、孙家二沟,门垣女墙,无不完葺。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砖包南门,移建西门。万历二十年,巡抚吕阅边至州,勘得本州土城不足恃,拨军壮五千馀名砖包。适遇宁夏兵变,不果。万历二十九年,兵宪赵至州,慨议砖包,委知州韩朝贡估议,应用匠役四千七百二十名,俱于四路原额修工军“壮内,拨派应支廪给食米、盐菜、木植铁料银八千六十六两二钱,俱支用在官杂项银两,不费民间一钱一力。” 转详巡抚白希绣,允拨太、汾、平、潞等州县军壮包完高三丈五尺,长一千九十三丈六尺,四门各建一楼,东曰迎恩,西曰阜城,南曰南薰,北曰镇朔。城外遗土冈四处,势甚凌逼。万历四十年,知州胡柟削平之。又四十一年、四十二年雨溃水道两处城圮四十馀丈,申允“留本州军壮修理,于孙家沟、草场沟各开一水道,建小楼于上,以凭高御敌,且补风气。”
皇清顺治七年,牛逆据窃“大兵致讨”,炮击坏西南城。
“八十馀丈。” 越岁,知州安世鼎修理后,历年东、北、西三面塌毁,六处城楼俱圮狼夜入城。康熙六年,知州张光岳修完三处城,约数十丈。南楼一座,窝铺四座,门房二座,馀三处未修。去任二十四年,知州高起凤奉文修城,改甃东北角,退故城基数武,修完前坏处各十馀丈,塞故水道于草厂沟、州治衙各凿池贮水。每“雨甚水溢,辄从《𬮱阇》横流。” 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东北城基各坏数十丈,修筑未完,升去。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六七十丈,东门外冲成谿壑,行人阻绝。知州王克昌鸠工修筑北城,自四月起工,至九月止,约长三十六丈,高三丈六尺。又四十九年五月内,修筑东城一丈五尺,重建东城门楼,补修南城门楼,俱焕然一新。
护城楼四 一在东城坡下,今存;一在南门外《演武场》,兵毁;一在西门外和尚园,兵毁;一在北城下,今废。
南关土城 周围里许。明崇祯间,乡官王卲请上创筑,今坏。
得马水关城 ,在州东北一百里。缭以土城,周围一里,高一丈一尺。
宁武关城池 :“明成化元年,筑子城,周四里。弘治十一年,都御史魏绅扩城,周围七里一十三步,高二丈五尺。正德甲戌,都御史卢龙王从宪、副张来仪建宁文堡于关之西山巅,以扼险护城。万历元年,都御史赵议包砖石,接高连女墙四丈二尺,濠深五尺。” 二十七年、二十八年,都御史魏元贞从参议刘卿议,土筑东西二堡。三十四年,参议郭光复谓:“土堡不足恃为保障,且旧宁文堡建置山巅,年久丘墟,他日将为敌资。” 议俱用砖石包砌。都御史季可其议,本年题修之。共长一千七十馀丈,高三丈五尺。大城四门,建城门楼各一座,俱有瓮城。城四角建角楼四座。大城重门四:东门曰“仁胜” 楼扁“迎恩” ;南门曰“‘迎薰’楼” ,扁“凤城” ,西门曰“人和楼” ,扁“定远” ;北门曰“威敌楼” ,扁“镇朔。” 东南小水洞二。东关城门楼各一座,关外七,惟东门有瓮城门曰“久安门。” 东北门曰“拱宸门” ,南巷门曰“解愠门” ,南北水门各二,北水门二,塌毁无存。东北小水洞各一,西关城门楼各一座,关外三,惟西有瓮城门曰“永定门” ,南北水门各一,北水门塌毁无存,南北小水洞各一。一城三堡相联,屹然金汤之险。观形势者咸称为“凤城。”
《皇清》仍旧。
边垣 东至盘道梁界雕窝梁堡角起,西至阳方口界三十一台止,边长二十里零三十二丈,俱已塌毁。
雁门守御所城池 周二十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踞山衔为险门。南北二门,下无壕。明洪武七年筑,其馀水峪、白草等口,称“扼塞城” ,俱不逮雁门十之七。它官民堡,亦无甚高坚者矣。
《皇清》仍旧。
宁化守御所“城池 ,隋立汾源宫时建,周六里四十一步。明洪武二年,因旧址东畔依山坡改建,周二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门。万历三十四年,宁武道郭光复砖石包筑。”
《皇清》仍旧。《东关城 》、“西关城 ” 共三座:
《皇清》仍旧。
偏头所城池 “北,汉天会中筑。明洪武十三年,指挥张贤改筑关西一里许。成化五年,都御史李侃展扩之。周围九里八步,高二丈三尺,东西二门。”
《皇清》仍旧。
老营堡所“城池 ,明成化三年筑。嘉靖十三年,兵备副使展筑,周围六里五十四步,高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二门。”
《皇清》仍旧。
八角所城池 ,明弘治二年,兵备副使王璿始筑。嘉靖六年,都御史江潮展扩,周围九百九丈八尺,有堑,东西二门。
皇清仍旧。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