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9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九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五卷目录

 归德府部汇考五

  归德府风俗考

  归德府祠庙考

  归德府驿递考

职方典第三百九十五卷

归德府部汇考五

[编辑]

归德府风俗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商丘县附郭。

《管子》:“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 《汉·地理志》:“睢阳古郡,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服,以致蓄藏。”

《隋·地理志》“重礼文,其风丕变于古。”

《异闻志》“人皆有忠义之风” ,其本于张巡、许远之表倡与?

《杜氏通典》:“人情朴厚,俗有儒学。”

《山堂考索》:“商政尚猛,故其俗激昂而奋厉。”宋王仲旉《南都赋》:“观其英豪之域,冠盖相望。元勋隽老,五姓实昌。”杜正献、赵康靖、王文忠、蔡敏肃、张文正,寓睢阳者,凡五族。又云:“其原野则田畴弥望,不可计数,浸以曜渔之源,被以沃壤之土,举趾即云,荷锄乃雨。”又云:“美哉,邈乎,土地之沃,人物之伙也。”

《元·地理志》:“习俗淳厚,喜勤尚质。”

《旧郡志》:“重本而轻末,贱释而贵儒。”

《旧州志》:“士有忠义之风,民有仁厚之俗。”

《续修州志》:“奢靡渐炽,游惰间出。重名节,敦道义,君子所长。健讼𩰚,乖礼教,细民之短。” 宁陵县

《明一统志》:“古称忠义之风,仁厚之俗。”

《志略》:“士尚礼让,农勤稼穑,尊敬高年,乐输贡赋,嫁娶轻财,送终从厚。”

《县志》士重气节,耻势利,畏名分,使济之以同裳之义,庶几东京遗俗,婚不论财,则通乎贫贱。然而纳币却金,既废六礼之一,而奁箧盛侈,务得婿氏之心,无乃矫枉之过乎?居丧尚礼,士大夫之家,往往不作佛事,而棺椁衣衾,不计倾赀,似近厚矣。但从葬之具,极意弥文,而召燕乡邻,谓之“家礼” ,抑弊习哉!

鹿邑县

《周礼注》:“人禀中和之气。”

《班孟坚》志厚重,多君子。

《风俗传》:“土人敦蠢,易以统驭。”

元归德教授张守敬云:“土厚民淳,崇德尚义,知礼之家,遣子入学,贫乏之人,邻里助济。”

明邑令张穟云:“土性膏腴,民多淳朴。”

邑人王尧日云:“人多质朴弗华,忠义弗狡,狷介费贪,戅直弗屈。务农业故耻商贾,重犯法故急赋税;尚儒术故贵士人,轻刀笔故贱胥吏。” 《夏邑县》

《地记》“人得中和之气。”

《异闻录》:“俗有忠义之风。”

《宋志》:“重礼义,勤耕织。”

《寰宇记》:“俗尊年齿,学尚经术。”

《总志》:“民俗醇厚,勤而好礼,处家节俭,尽力耕桑。” 《县志》:“人尚齿序,礼先官长,婚姻略财,丧祭如制。” 重本轻末,贱释贵儒,士绝市肆之饮,民乐赋役之输。但习渐奢靡,家鲜积藏云。

永城县

《古记》:“人有孝友之风,俗有忠厚之化。”

《汉·地理志》:“人多俊髦,好儒雅,杂以游戏,有魏公子之风,难动以非,易感以义。”

《府志》云:“孤县谯芒之间,人性犷悍。”

虞城县

《周礼注》:虞城,豫州之域。豫之为言舒也,言其禀中和之气,性理宽舒也。

《汉书地理志》云:“承尧汤之后,有先王遗风旧志。自明以来,人文丕变,士敦礼义,民尚廉耻,有朴厚之风。冠礼久废,士大夫子弟间有行之者。惟婚礼则问名、纳采及亲迎,一如家礼所定,即贫弗能妻者,亲友亦相助焉。但富者尝过于厚,角奢竞侈,不足以为俗。又有因丧而纳妇者,名曰扶妇。此中州之通弊,所宜革者” 也。至于《丧礼》复敛,殡葬如仪,但旧习所缘作佛事以蠹典礼,此亦习俗之不可解者也。若夫祭礼,祖先随时随事祭告,其乡村镇店,各有神祠,春秋祈报,亦各有常期焉。

睢州

《府志》:“人习工技,自赡士,勤诵读,取科第。”

《州志》大礼与他县同,但殡葬时礼近,尤惑于风水之说,惟以求取地势为急耳。

考城县

《寰宇记》:“重礼义,勤耕织,尊年齿,尚经术。”

《总志》:禀中和之气,尚勤俭之俗,多笃寔,少佻薄。《府志》:“居睢之北,通曹濮路。民性巧伪,喜𩰚讦。” 《县志》。按今风俗与前大更举,尚奢侈,民间庾积视弘正时百不如一,岁稍荒歉,而民即告匮矣。柘城县

《开封府志》:“柘城比屋农桑,俗为近古。”

《府志》:为邑最小,规制未备。地率碱瘠少收,多煮盐自活。非其土著,杂居境内,易起讼生盗。士醇朴,守礼义,绝无浮靡之习。

《县志》“冠礼” 废缺既久,虽士大夫亦不知讲。庶民各随乡俗卜吉,请宾加冠,拜天地、祖先、尊长,虽仪文不足,然而尊长亦知谕令改易。幼志以学成人,犹有古意存焉。至丧礼则多尚阴阳,供饭僧道,殊不可解。

归德府祠庙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商丘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城外西北一里。嘉靖二十九年,知府南逢吉重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外东南一里。嘉靖四十二年,知府罗复,四十四年,推官罗青霄相继修建。

郡厉坛 在府城北一里。南逢吉重修。

八蜡庙 在垤泽门外。嘉靖二十二年,李应奎创建。

城隍庙 :在府治西。李应奎重修。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火星庙 在府城内东北。宋为大辰之墟,上应房星。陶唐以来,阏伯相土相继为火正,主火祀。帝喾庙 在府城南高辛里。宋开宝六年建,元天历间修。明正统七年,知州顾琳重修。

阏伯庙 在商丘之巅。金元间,建王母祠于上。大德间,提举范廷璧改建今庙。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王有为重修。

伊尹庙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伊尹墓前。元巡检李士良率乡耆卞温等创建。明弘治间修,万历十年增修。

微子庙 在府城内西北隅。旧在城东,一名“象贤祠。” 宋行新法,鬻祠庙。是庙与阏伯祠皆在鬻中,张方平奏止之。后徙建城内西南三仁街。明景泰中,席贵迁于学东。天顺中,蒋魁移于学内东南。嘉靖六年,提学副使王应鹏以前提学萧鸣凤所毁尼寺,改建今庙。

庄子庙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小蒙城内。祀周漆园吏庄周。今废。

孝烈将军庙 在府城东南营廓镇北。孝烈,隋人,姓魏氏,名木兰,本处子。世传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耋羸,弟妹皆幼穉,慨然代行。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释戎服,衣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赴阙,欲纳之宫中。孝烈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拒之。” 帝惊悯,赠将军,谥“孝烈。” 乡人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孝烈生辰云。协忠庙 在府治西,祀唐张巡、许远,以南霁云、雷万春、姚訚、贾贲配。宋大观表其庙曰“协忠” ,世称双庙。金季兵毁,元至元间,柴叔武徙南城上。明永乐间改旧城州治东。宣德元年,知府李志奏入祀典。弘治中沦于水。正德初,徙祠今地。嘉靖八年,巡按御史胡效才檄知州王侑新之。三十八年,巡抚都御史章焕檄知府陈弘范大加增修焉。崇祯壬午,毁于寇。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府丘正策重修。

旗纛庙 在归德府卫治内。

南府君睢阳庙 在府治西,祀唐南霁云。颜鲁公祠 在府城南门外一里。唐开元间,寺址有鲁公颜真卿书《田神功报德记》,石幢存焉。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按御史王楠为之立祠。明季毁于兵。

皇清大学士宋权重修

五老祠 旧在府城西二里。明正德辛巳,少保、工部尚书俞琳檄知州袁经建。嘉靖丁酉,圮于水,知州王文林移建护城堤内。

褒忠祠 在协忠庙后。祀明死节赠府同知董纶、陈闻诗。

真武庙 在北门月城内。

武安王庙 一在东门月城内,一在西门月城内。

河伯庙 :在邢家口。顺治十五年,知府丘正策建。

商丘县城隍庙 旧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回河路,兵燹后湮没。今移建府城隍庙右。

宁陵县

社稷坛 在县西关街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关路东南。

邑厉坛 在县北门之西堤外南。

城隍庙 在县南门内,洪武十年建。明末寇毁,乡绅李若星等重修。

八蜡祠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里,明初设,今废。沙随先生祠 在城内东南,祀宋程迥,知县陈熪重修。

旌忠祠 在县治东。祀唐刘昌。

双烈祠 在县西门内。祀黄嘉猷妻李氏、乔文光妻解氏。

吕司寇祠 旧在北关,今移于北门内,即司寇旧居。

梓潼庙 在县东关街北。

东岳庙 在县东关街北。

关王庙 一在城内观音寺前。一在西门街北;一在东街驿东。一在西关街北;一在东关头路北。一在后街神蜂观一在南关头路西、一在北关后街路北。一在南小集东头路北。其馀散于集镇乡村者甚多,俱绅衿商民建。

火星庙 一在城内西街,一在东街,一在南街,境内不一。

元帝庙 一在北关街东,一在北门内,一在西关北。

圣水庙 在县北二里许。唐时敕赐封额,民沿其地而修之。内有井二眼,旱祷辄应。

崇义庙 明初乡社之所,后废。今其居民修之,以祀土谷之神。

三官庙 在境内

泰山庙 在县正西二十里。

“文昌阁 ” 在城内东大街,邑绅李若星建。《张仙阁 》在县东关街北。

鹿邑县

社稷坛 在县西门外。洪武三年知县韩𤩽建。嘉靖十七年知县蓝瑞“重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一里。洪武三年韩𤩽修。

邑厉坛 在县北,韩𤩽修。

城隍庙 在县治东。洪武间,知县杨仲征修。正德间,知县王翰重修。

八蜡庙 缺,今附祭社稷坛。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精忠祠 在城西关北隅。为唐真源令张巡建,今废。

轩公祠 在县治东,为刑部尚书轩𫐐建。火星庙 在桂香楼之北,世传为阏伯祠。《左传》:“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辰盖火星也。

元帝庙 在城内西北隅。

三官庙 一在城内西南隅,一在西关堤外。“四大王庙 在县西堤外。”

关帝庙 一在城内东北隅,一在西关堤外。“二郎庙 ” 在城内水桥巷。

天仙庙 在县北门内街西。

三皇庙 在县东街北

东岳庙 在城东关内

衡山庙 一在《王皮溜集》,一在《桑园集》,一在《阳胡口集》。

圣水庙 在县西北十二里。相传宋时枯树中有水,人取疗疾辄应,远近传为“圣水。” 一尼媪修庙守之,取水者扶携老幼,不远千里。欧阳修治亳时,令人毁树逐尼媪,遂止。

夏邑县

社稷坛 :在县西门外。知县郑相重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门外。郑相重修“邑厉坛 ” 在县北门外。

城隍庙 在县治西。洪武初,知县石原吉建。成化间,知县杨春重修。

八蜡庙 在县东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栗王祠 在县北门外。弘治间,知县王志修。祀汉耿夔,以功封栗邑侯,追封“栗王。”

雷侯祠 在县西门外,祀知县雷时成。

都御史章焕生祠

老子祠 ,在县东郭外。

淡节妇祠 在县南会亭驿西。

玉帝庙 一在县西郭外迤北,一在县东郭外迤南。

元帝庙 一在县北门内迤西,一在县东郭外,一在会亭集北。

东岳庙 在县东关

关帝庙 一在县东郭外,一在县南郭外,一在县西郭外,一在县北郭外。

火星庙 一在县东关,一在西郭外,一在南郭外,一在北郭外。

二郎庙 在县南门外,为水所没,基址犹存。三官庙 一在县东郭外,一在县西郭外大石桥西。

河神庙 在县东郭外

华陀庙 在县东郭外

张仙庙 一在东郭外迤南,一在东郭外迤北。三皇庙 在县南郭外。

龙王庙 在县北郭外。知县张所《志》“为防水建。” 文昌阁 在县东郭外。

地藏王庙 在县东郭外。

相山庙 一在县南关,一在《太平集》。

三报神祠 在县会亭集东迤北。

吕公祠 ,在县东南十五里。

永城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城东南。

邑厉坛 在县北门外

城隍庙 在县治东南

八蜡庙 在县城东南

汉高帝庙 在芒砀山中。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文昌祠 在县儒学东

关帝庙 一在县南门内,一在东关,一在崇法寺西,一在北关,一在演武场。

玉帝庙 一在县南门外,一在东关,一在东南堤内。

东岳庙 在城北堤内

元帝庙 一在县北门外,一在东关。

三圣庙 一在县大隅首东,一在侯家园,一在西关。

火神庙 一在县东关,一在北关,一在城西北演武街,一在崇法寺东南。

灌口二郎庙 :在县北门外,寇毁。

三官庙 在县西关街北。

碧霞元君庙 在县北关外。

地藏王庙 在县南门外。

金龙四大王庙 在县北堤口。

马神庙 在县旧驿东街。

土地庙 在县城西北堤外。

老子庙 在县东关

华陀庙 在县崇法寺西。

四真祠 ,在县治西南。内有火神祠、白衣祠、吕张二真人祠,故名。

岳山庙 在县北关

陈寔祠 一在县西关,一在《太丘集》。寔字仲弓,后汉高士,颖川许人也。

韩魏公祠 旧在县街门内,知县刘瑶改建于县治西,祀宋宰相韩琦也。

邑令王鼎祠 原在县城内,后移西关,今毁。张庆臻祠 在县隅首东。庆臻,明太傅。流寇破城,阖门死节。

兴朝赐恤,谥曰“忠武。”

王三善祠 在县治南。“三善” ,明贵州巡抚,殉难,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奉旨建祠塑像以祀之。“儒士练国体祠 ” ,在县𣵡道口东。《虞城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城南。

邑厉坛 在县城北

城隍庙 在县治西北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八蜡庙

汉高祖庙 在旧县西二里。

宋仁宗庙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

马先生祠 在汉高帝庙侧,唐泰和九年乙卯十二月十一日,县令卢中规撰先生《庙录》曰:“汉祖发迹丰沛,西向灭秦,历至郡邑,多建祠宇。斯县西偏,亦有一存,其左铭志磨灭,观者莫审。中规偶领兹邑,历询好事,得邑客李从殷者曰:‘尝游太康县,汉高祖庙侧亦有是祠。按《太康图经》,汉祖之师,其姓马,其名童。当刘氏’” 起草泽间,奄践海内,先生导达之力,是其滥觞,故得丹青,仪形血食后裔。惜其为《班史》之所缺也。

东岳庙 在县治东北

武安王庙 一在县东关,一在县西北。

龙王庙 在县西北

元帝庙 在县北关

三官庙 在县西关,嘉靖九年,知县黄镛建。关帝庙 一在县南关,一在县西关外。

火星庙 在县南关

三官庙 在县城东北六里。

三皇庙 在县治西北

玉皇庙 在县东关

张仙庙 在县东北

泰山行宫 在县城东北海濠外。

“地藏王庙 在县城西北海濠外,万历间建。” “金龙四大王庙 ” 在县城西关,万历间建。三官庙 在县城南关外,万历间建。

华陀庙 :在县城西关外。顺治十四年,邑人佥宪杨春育创建。

宋范文正公祠 在县治西南,察院西。

睢州

社稷坛 在州北门外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门外二里许。郡厉坛 在州北门外半里许。

城隍庙 在州北门内西。

八蜡庙 在州北关外。正统五年,知州仲广创建,今在新城小南门内。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旗纛庙 在睢阳卫治后。

大禹庙 在州北吴公台,巡按御史吴悌建。“襄王庙 在州后台冈。”

火神庙 在州新城大南门街隅头北。

回龙庙 在州护城堤上。

三皇庙 在州新城东门内。

“二程夫子祠 ” 在州“锦襄书院” ,今敝坏。

老子庙 旧在襄邑县南濑乡,中有九井,汲一井,而八井俱动。能洁斋,入祠者水温清,随人意念。见《幽明录》。

真武庙 在州北门内。元至正间,主簿袁英建。“东岳行祠 ” 在州北门外。嘉靖二十六年知州王佐修。

关帝庙 一在州新城东门内,一在新城西门外。

金龙四大王庙 在新城大街北。

三官庙 ,在州新城西门内,今改为“章公祠。” 二郎庙 ,在老君堂西,今移南门月城内。岳忠武庙 ,在州东门内大街北。

元帝庙

宣公祠 见旧志图

考城县

社稷坛 旧在县西小堤内,知县沈澄因水患移建西郭。

风云雷雨山川坛 旧在县南小堤内,沈澄移建南郭。

邑厉坛 在县北小堤外。

城隍庙 在县治西南

八蜡庙 缺。附祭社稷坛内。

里社、乡厉二坛 旧在各乡,今废。

马神庙 在府馆东

高阳庙 在县东南二十里。

大河神祠 在县北堤上。知县杜志晦题其扁曰“功成永赖。”

真武庙 一在县治东北隅,一在北门外,一在县南二里许,一在西重门内,一在东南八里许。天齐庙 一在县南三里许,一在县西十里许。张仙庙 一在县北门内,一在南堤,一在县南二里许。

二郎庙 在县治西北。明正德八年,知县黄雄重建,以关、张二将并之。当流贼王鎕攻城急,人心惶惧,忽见二郎衣黄衣,牵白犬在城上往来,贼遂解去。人感其灵应,至今香火不绝。后被寇焚。今移于关圣庙内,并汉车骑将军同祀。娘娘庙 一在县东门外,顺治八年重修。一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城西,一在《葛堽集》内。

关帝庙 一在县治正西街北,一在南堤,一在北堤,一在县西南,一在西堤,一在《葛堽集》内。三官庙 一在县东重门内。一在县南二里许。卫国公庙 在县西南三十里。祀唐李靖,岁旱祷雨辄应。

龙王庙 在县东堤外。顺治八年,郡邑大旱,知县刘愈奇步祷,未及三日,天降大雨。

柘城县

社稷坛 :在县西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门外。

邑厉坛 在县北门外

城隍庙 在县治西南

八蜡庙 在风云坛东

里社、乡厉二坛 ,今久废。

朱襄庙 :在县旧城内。顺治十三年,知县张绎创建。

伏羲庙 在县内

玉皇庙 在县城西南关,起台、“慈圣” 等集凡八处。

天齐庙 在县东关北街。

元帝庙 一在县城东关,一在西关,一在城内。火帝庙 在县东集贤街北。古祠其来最久,馀城内外街隅巷口共十馀祠,但规模窄小耳。三皇庙 原在县城内,今移在南关东首。三官庙 在县西关。

关王庙 在县南门里迤东街北,一旧城中,一伯冈、远襄、砖桥、“慈圣” 、“起台” 各一。

蚕姑庙 在县《砖桥集》北。

旗竿庙 在县周家店正东。

济渎庙 在县济渎池傍,祷雨屡有应。城西北十五里。年久颓坏,今重修未完。

关岳庙 在县西集贤街西首。

河神大王庙 在县西关。

梁令祠 令号含于,陜西人。万历三十八年治柘城,行《条鞭法》,且善政多端,士民德之,故为立祠。

义惠祠 在察院东街,为邑绅杜齐芳立。齐芳,明万历己未科进士,历仕刑科都给事中。里居后,流寇猖狂,齐芳倡义修城,保全多命。邑人感之,故为立祠。

陈令祠 原在察院左,后迁建于通宋大道。令名湖,山东人,隆庆五年任柘城令。值均丈地粮时,尽心为民,竟以被诬去。民为立祠,以识不忘云。

英烈祠 在县通正街东,祀邑举人陈闻诗也。闻诗素有儒名,当土贼师尚诏反,破归德,过柘城,胁闻诗从之。闻诗再三辞,贼曰:“尔弗从,一邑将无遗类矣!” 闻诗不得已,阳许之,而志益坚,遂不食,至鹿邑,得间,乃自经死。遗诗曰:“鹿鸣燕后十馀年,亲老心安效舞斑;不幸时衰遭命蹇,只将一死继叠山。”

寺观附

本府。商丘县附郭。

开元寺 在府治城南二里。唐名“开元” ,宋名“宝融” ,又名隆兴寺。旧有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后改为颜鲁公祠。

灵台寺 在府城东灵台上。隋开皇二年建。灵古寺 ,在府马牧集。肇自汉唐,宋赐额曰“灵古。”

洪恩寺 ,在谷熟北流腊,旧名“燃灯禅院。” 肇于宋,金明昌二年重修。

广福院 ,在乌墙,金明昌四年建。

兴国院 在谷熟东十三里,俗称“马庙。”

慈氏院 在济阳镇

十方院 在府城南五里。旧有“白云庐” ,止茅殿三楹。崇祯中,僧湛源募建。

隆兴寺 在府南门外,俗名“大寺。”

宁陵县

寿峰寺 在治南四十里。

通华寺 在治南三十里。

黄冈寺 在治西南二十里。

铁佛寺 :在治东南二十里。

赵玉寺 在治东南二十里。

庄严寺 在治南四十里。

排墓寺 在治东北八里。

万寿寺 :在治东北十八里。

赵村寺 在治东北二十里。

桃堌寺 在治东北十里。

继古寺 在治东北二十里。

葛资寺 在治正北二十里。

桃园寺 在治正北三十里。

柳河寺 在治正北三十里。

三丈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

宁静寺 在治正北十五里。

榆冈寺 在治正北十八里。

焦堌寺 在治正北八里。

金相寺 在治西北十五里。

开元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逻冈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小谷冈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鞋城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柿冈寺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

土楼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鹿邑县

万寿寺 在治东南。旧为僧会司,名“观音寺。” 明万历中重修,改今名。

福寿寺 在马丘铺西南,寺有碑,北齐武平中建,明弘治中重修。

南泉寺 在治南二十里。

弥陀寺 在《檀村集》北四里。

兴福寺 在张家集西南十里。

栗林寺 在丁村西南五里。

马村寺 在《任兴集》东三里。

南丰寺 在《元武集》东北五里。

高明寺

张庄寺 在张庄

赵村寺 在《赵村集》。

三教寺 一在《郸城集》,一在《李原寨集》。

崇兴寺 ,一在贾家滩,一在县南二十里。罗汉寺 ,在《南丰集》北八里。

永安寺 在《护厢集》。

吴台寺 在《吴台庙集》。

黄仁寺 在吴台庙西五里。

兴福寺 在治西南十五里。

尖冢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金光寺 在《王皮溜集》东四里。

华严寺 ,一在“《王皮溜集》南” ,一在“唐冈店。” 温堂寺 ,在武平城。

陈家堂寺 在计水集东四里。

吉祥寺 在城《量集》。

洪福寺 在《桑园集》。

慈圣寺 在计水集东四里。

草庄寺 在《试量集》东五里。

洪福寺 在李牌口西南二里。

灵山寺 在黄堆店

天凉寺 在张家集东三里。

草桥寺 在安家溜集西南八里。

建福寺 在《汲冢集》东四里。

杨德寺 在临兵城东南五里。

显都寺 在《赵村集》东五里。

灵山寺 在灵堌堆台

永兴寺 在魏家桥东北二里。

兴安寺 在胡冈店南五里。

“双陆寺 ” 在双陆店。

大利寺 在虎头冈北五里。

梁村寺 在《吴台庙集》西七里。

鹤阳寺 在《吴台庙集》北六里。

凤凰寺 在竹恺店北四里。

龙泉寺 在竹恺店北一里。

兴善寺 在《王皮溜集》东南四里。

回龙寺 在《小厂集》西北“五集。”

和药寺 在《李原寨集》东五里。

王家堂寺 在长林

清河寺 在四大王庙北四里。

茅庵寺 在旧鹿邑城

朱花寺 在《李原寨集》东南六里。

白衣大士庵

广灵观 在城东三里许。元时建,正统中重修。安静观 在计水集西南五里。元时建,明正统中重修。

夏邑县

慈圣寺 在治南门内迤东。洪武九年,僧祖慧重修。明末毁于火,邑人关守箴“捐赀重建。” 水陆供佛寺 “一在治东郭外迤南,一在县南会亭集迤东。”

平台寺 在治西二十里。

大胜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福胜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牛正堌。

大圣寺 :在治东二十五里。

将军寺 :在治东北三十里。

白云寺

清凉寺 俱在治东五十里,“韩家道口集” 迤南。

谢吕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仓堌寺 在治南八里

兴龙寺 ,在治北二十里,司家道口集迤东。《姜仁堌寺 》,在治东南二十里。

福胜寺 在治东北二十五里会里村。

青铜寺 在治东南十五里。

观音寺 在治西二十里,《桑堌集》迤南。

洪福寺 在治东北四十里。

道中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石佛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白塔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营盘集东南。沙堌堆寺 在治东十二里。

草寺 在治南郭迤西

迎春寺 在治东郭外南。

法云寺 在治北二十里夏家道口北古塔。广慈庵 在治西北,《永兴集》迤东。

大寺阁 ,在治南门内迤东,己卯毁于火。“观音堂 ” 在东郭之南。

永城县

崇法寺 在治东北城外,创建无考,有石塔存,宣德三年修,正德四年继修。

太平寺 在县西北三里。

均庆寺 在芒砀山。唐初创建。大历元年赐额曰“静林。” 宋祥符中,真宗幸亳,赐名曰“均庆。” 嘉祐六年,主僧继诚始请知藏大德志温住持,为第一代祖。新其旧基,恢弘壮丽,为亳境之名。蓝金大定间尤盛。元末兵毁。明景泰四年,僧了达与徒悟进重修。

兴国寺 在治北三十里。

万寿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延寿寺 在治西北五十里。

广教寺 在治北六十里。

酂阳寺 在治西三十里。

鱼山寺 :在治北八十里鱼山。

圆通寺 在治北九十里。

宝当寺 在治东三十里。

铁佛寺 :在治东四十里。

圣寿寺 :在治东北三十里。

大圣寺 :在治东北四十里。

马头寺 :在治西南七十里。

开寂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大觉寺 在治南五十里。

龙冈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新兴寺 在治南四十里。

石佛寺 在治南三十里。

白塔寺 在治西六十里。

太平寺 在治北四十里。

兴龙寺 在治北四十里。

普明寺 在治北二十里。

屈报寺 在治南四十里。

天宫寺 在治西十八里。

兴佛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

云岩寺 在治西北四十里。

望云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龙兴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珂孜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湖冢寺 在治西南二十里。

清凉寺 在治南六十里。

林桥寺 在治西南五十里。

竹林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昆仑寺 在治南三十里。

白庙寺 在治南七十里。

古城寺 在治西南五十五里。

四果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三合寺 在治西南三十里。

柏山寺 :在治东南二十五里。

棫村寺 在治东南三十里。

回头寺 :在治东北二十五里。

圆明寺 :在治北二十里。

兴福寺 在治西北三十里。

楼景寺 在治南四十里。

华严寺 在治西四十三里。

承天院 在治西门外

白衣禅寺 在治西关三里道口。

宝莲庵 在芒砀西南

《白衣庵》四 一在北关,一在西关,一在南门外,一在南堤内。

虞城县

开元寺 在治北,创自宋绍圣二年,后燹于兵,今建县治西南。

元村寺 在治南十里,创自元至正元年,后燹。

于“兵” 明成化中重修。

棘固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创自元至正元年。后燹于兵,明正统中重修。

阳固寺 在治东三十里。创自元至正元年。后燹于兵,明景泰中重修。

知礼寺 在治东三十里。创自元延祐元年,后燹于兵,明景泰中重修。

住堽寺 在治东五十里。创自宋元丰五年。后燹于兵,明景泰中重修。

弥陀寺 在治西三十里,创自元至元元年,后燹于兵,明景泰中重修。

迎河寺 在治东二十里。

安乐寺 在治东三十里。

菩萨固寺 :在治东三十五里。

梭冢寺 :在治东三十五里。

镇里固寺 :在治东四十里。

观音寺 :在治东四十五里。

龙啸堌寺 在治东三十里。

小冢寺 在治东二十里。

慈仁寺 在治东十五里。

白马堌寺 在治东十里。

光明寺 在治东二十里。

欢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马郎堌寺 在治西三十里。

里丘寺 在治西三十里。

西阳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黑堌寺 在治西二十里。

义原寺 在治西二十里。

双金寺 :在治东二十五里。

祝冢寺 在治南二十里。

庆恩寺 :在治南二十五里。

赵封寺 在治南二十里。

闫孟堌寺 在治南十五里。

白皂堌寺 在治南十里。

待林寺 在治北十五里。

待宾寺 在治北十里

黄里寺 在治北六里

姬冢寺 在治北十五里。

习村寺 在治北二十里。

临便寺 在治北十里

三清观 ,在治东,元至元中建,后毁于兵。洞元观 ,在治东,元泰定中建。

雎州

兴国寺 ,在治西门内,太平兴国中建立“乾明寺 ” ,在治城外西北隅。元至正间建,明天顺元年重建。

恒山寺 在治恒山上

无忧寺 ,在治南四十里,平冈集之西,中有巨塔,可以中行而上,传为唐人所造,巍然可观。“白云寺 ” ,在老堤岭北,石柱。

百祥寺 在老堤岭北五里许。

蛟龙寺 在治北六十里。见有唐《碑文》。

洪福寺 ,在《杜桐集》北,传系古刹基。

考城县

葛堽寺 在治东北。洪武初,置僧会司于内。正统中重修。

观音寺 一在西门内,一在西南。

清凉寺 在治西南。天顺年建,在治西北八里许。

三教寺 在治西北十里许。

千佛寺 在治东南三里许。

武胜寺 在治东南二十里。

梁村寺 在治东南三十里。

寿广寺 在治东南三十里。

江公寺 在治西南十二里。

圣寿寺 在治北十里

青莲寺 在治东二十五里。

圆通寺 :在治东北十八里。

洪庆寺 在治东北,流通集东。

付村寺 在治西八里,大定三年建。

草寺 :在治东南五十里。

盟台寺 在治东南二十五里。

林黄寺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

盘马寺 在治西南二十五里。

玉皇寺 在治南二里,景泰年建。

龙门寺 在治西南四十里。

铁佛寺 :在治东南五十里。

张阳寺 在治南二十里。

孔梁寺 在治东南四十里。

黄堌寺 在治西南八里。

高阳寺 在治东南十五里。

柘城县

唐白塔寺 昔在旧城东,宋大观五年建。元末兵毁,明季重修。

心闷寺 在心闷城。唐节度使张镐命名,一名昭庆寺。

元大觉寺 在治西北大觉漥。元大德二年建,兵毁,明正统中重修。

华严寺 ,在周家店西南,系古刹。嘉靖中圮于水。

曲冈寺 在《远襄集》东。

山台寺 在《双庙集》西南。

明台寺 ,在《柿黄集》南。

朱堌寺 ,在城东十里,上有“朱襄陵。”

起台寺 在本集北

买臣寺 在《起台集》南。

远襄寺 在本集西

东曹寺 在治西北二十里。

黑里寺 :在治西三十里,霸冈集南。

云盖寺 在《砖桥集》东南。

明净寺 在《胡襄集》南。

普照寺 在砖桥东南

李本寺 在城南九里

王秀寺 在城南七里,近河。

芍药寺 在城西南十五里。

李堌寺 ,在《胡襄集》北。

清冈寺 在城北三十里。

玉皇寺 在尚家寨

褚冈寺 在《小吴家集》西。

回龙寺 在尚家寨东北。

慈圣寺 在本集东北

涿城寺 ,在《起台集》东北。

黄台寺 ,在《件家集》东三里。

观音寺 在件《家集》。

三清观 昔在旧城城隍庙西,置道会司于内水圮,今附城隍庙内迤西。

《吴家观音堂 》在城东南三十里,近鹿邑界。

归德府驿递考    府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商丘县附郭。

商丘县驿 在府西门外。昔系极冲,议设马八十匹,扛夫八十名、中长夫三十名。

皇清顺治十五年九月,巡抚贾《题请分路之后留马》

四十匹,留扛夫七十名。

急递铺十一处

总铺 在府治西

万户林铺 抵虞城县

十里铺 、水池铺 、大林铺 ,俱抵宁陵县。徐村铺 、高辛铺 ,俱抵鹿邑县。

金果铺 ,《欢堌》铺 ,李二铺。

谷熟铺 俱抵永城、夏邑二县。

宁陵县

甯城驿 在县治北。《旧志》:上马一匹,中马一匹,下马七匹,驴六头。浙江市户。

皇清顺治十五年,抚院贾题请“驿递马四十匹急递。”

铺四处

总铺 在县治前

东十里铺 抵商丘县

西十里铺 今废

阳驿铺 在县西二十里,抵雎州。

鹿邑县

驿所无

急递铺十六处

总铺 在县治西

尚家铺 在城北十里

草桥铺 在尚家铺北十里。

王俊铺 在草桥铺北十里。

马丘铺 在王俊铺北十里。

朱村铺 在马丘铺,北接商丘县,达山东,北直隶。

牛村铺 在城西北十二里。

杨明口铺 在牛村西北十八里,接柘城县砖桥界,达河南开封府。

谭村铺 在城西十里

赵村铺 在谭村铺西十里。

丁家铺 在赵村铺西十里。

试量铺 在丁家铺西十里。

思陵铺 在试量铺西十里。

任兴铺 在思陵铺西接陈州界,达汝宁、南阳、湖广。

魏家铺 在城东十里

东华铺 在魏铺东十里,接亳州清涧铺,达淮阳。

夏邑县

会亭驿 在县南三十里。驿丞王懋芳重修。《旧志》:“上马一匹,中马一匹,下马七匹,驴六头。”

皇清顺治十五年,巡抚贾题请驿递马四十匹, 按:

济阳西抵商丘,东抵永城,各九十里,道里适均。明知府罗复议欲移驿于此,省会亭、“石榴堌二驿之费,节商丘、永城二县之劳” ,事未果行,闻者便之。

总铺 旧在县治南,今改在县前。

白河铺 在县西南八里。

灵壁铺 在县西南十里。

济阳铺 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公馆。

水池铺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量力铺 在县南三十五里。

董家林铺 在县西南四十里。

大柳林铺 在县北十里。

司家道口铺 在县北二十里。

大冈铺 在县东三十里。

大黄铺 在县东北五十里。

会里铺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永城县

太丘驿 在县治东。《旧志》:上马一匹,中马一匹,下马四匹,驴六头。

皇清顺治十五年,巡抚贾题请“驿递四十匹。”

急递铺十三处俱顺治间知县程孔思修筑。“总铺 ” 在县治前。

东安铺

永安铺

新安铺 俱在城东,路通宿州。

西十八里铺 :黄练铺 ,酂阳铺。

马牧铺 ,柏林铺 ,会亭铺 ,俱在城西,路通夏邑县。

邵白铺 ,鱼山铺 ,新兴铺 ,俱在城北,路通砀山县。

虞城县

石榴堌驿 在石榴堌集。《旧志》:“上马一匹,中马一匹,下马七匹,驴六头。”

皇清顺治十六年,巡抚贾题请“递马四十匹。”

急递铺六处

总铺 在县治南

义原铺 在治西南二十里。

柳林铺 在县西南四十里。

石榴堌铺 在县之西

杨家铺 在石榴堌驿西十里。

王家铺 在石榴堌驿东十里。

雎州

葵丘驿 在新城西门内。嘉靖十六年,知州吴江自旧城改建。旧《志》:“上马一匹,中马一匹,下马七匹,驴六头。”

皇清顺治十五年,巡抚贾题请“驿递马四十匹。”

总铺 在州治前

王政铺 ,回示铺 ,榆厢铺 ,伯当铺 ,河堤铺 ,十里铺 ,下十八铺。

考城县

驿所无

急递铺六处

总铺 在县治西

邻家林铺 ,史村铺 ,小店铺 ,石桥铺,《柘城县》。

驿所无

急递铺八处

总铺 昔在旧城白塔寺前,久废。今在县治前。楚台铺 在《慈圣集》北首。

褚冈铺 在《吴家集》东首。

砖桥铺 在集北首

仵阳铺 在集北首

远襄铺 在集中

双庙铺 在集中

城内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