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49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四百九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九十四卷目录
西安府部汇考四
西安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四百九十四卷
西安府部汇考四
[编辑]西安府山川考二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盩厔县
终南山 ,在县南三十里。
石楼山 ,在县东三十七里。峰峦层叠如楼。传云“老子传道” 毕,乘云驾景,昇入太微。
五福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五峰高峙秀丽,俗呼为“五福山。” 南鸟道通洋县。
太微峰 ,在县东南四十里。形势嵯峨,若接太虚。
沉岭 在县南五十里。蜀汉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沉岭,即此。亦名“姜维岭。”
扫帚岭 ,在县西南八十里。“安乐山 ” ,在韦谷东五里。
翠峰 在县西南五十里。巅有唐仙姑祠,即俗呼“青山娘娘庙” 也。
黑凤山 :在西骆谷东二里。
冯家山 在新口谷西
秦岭 ,在黑水谷南一百八十三里。
炼丹峰 在太微峰下
“说经” 台 在炼丹峰下。
元始台 ,在田谷东二里。
高山岭 ,在耿谷南六十里,上有池,周五里。五泉岭 在石镜谷南十里。
“清凉山 ” ,在石镜谷东,佳景堪挹。
望仙坪 在甘谷东
佛骨堆 ,在石镜谷西。
富谷堆 在坛谷东
红石洞 在坛谷南。洞中有止泉,洞口有石盘龙。
迎阳洞 ,在赤谷南五里,相传锺离权修炼之所。
晒丹石 在东观谷西化女泉下。
罗汉洞 ,在黑水谷南,黑龙潭北。
“吾老洞 ” ,在就谷西。
吕公洞 ,在《说经》台东崖,洞巅有元帝祠。十老洞 ,在田谷南十里。
韦谷 ,俗讹为“泥谷” ,在县西南五十里。谷水正流,西经郿境,支流东引为韦谷渠,北经塌庙渠头,至青化镇散没县界,分流四:布韦谷东二里为寻罗沟,右为瓦庙沟,又东三里为安乐山马跑泉,又北五里沟泉合流至闹庄子,又北十里至油房头合凤泉水。安乐山东二里北为火炉山沟,东连红岩沟,北二里至鸭口合流,右北二里合海子沟水,又北二里合七娘子庙凤凰泉水,至油房头合闹庄子水,经哑柏镇之西北入渭韦谷。北七里为西沟,又北三里为仓谷。东有文王庙、玉女泉,泉水出谷,灌田百馀亩。韦水东北十二里下入沟为竹谷,南有泉,北流转西,由岭南横岭下有窦水直下入泉出谷,灌田百馀亩。
底保谷 今名“车谷” ,在韦谷东七里,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谷水东正流经枣园寨、昌谷坊之东,七渠湾、侯家坡之北,散漫民田,西支流为红龙渠,经堡子头、枣园寨、关村、陈家村入涝池。强弩谷 今名强谷水,在车谷东三里五里,至史务,经西欢乐村、阳化铺之东北入渭。
稻谷 在强谷东五里。谷水灌稻田十馀亩,水出口二里,至史务,入强谷水。稻谷东四里为耐山寺,寺前有泉,至袁家社合煖泉水,经师家庵至陈谷坊,至中望渠北,散漫民田。
西骆谷 在耐山东四里,县西南三十里。谷水东正流为沙河,经雷神寨南太平村,北至人远村南合新口谷水,西支流为广济渠,经坡下傅家磨、商家磨、南神寨、卢家村、小麦屯、黄傅寨、新市头,至西关入城隍,东西分流,至厉坛,合马家河,北入渭。骆谷东二里为黑凤山,山腰为清凉寺,寺东侧有泉,下流至滹沱寨,合岭东时家山泉入“沙河。”
新口谷 在黑凤山东三里。谷水正西流,经冯家山、枣林村,至人远村,合沙河,至干旗寨新军
寨,至县二里尖角村北入渭。东支流为渠,经枣林村、人远村之西,东四女冢之西,东
熨斗谷 在新口谷东二里。谷水北流,枣林村之东,马召村之北,合虎谷水,至东火烧庄之北,合新口谷渠水,经大寨、祁家寨之西,高店子之西北入卢家河。
虎谷 在熨斗谷东二里。
团标谷 ,在芒谷东四里。谷南五里为观音堂后。山腰有泉,石窦仅尺许,水中沸不溢,旁浸出,祷雨亦应。
马岔谷 在团标谷东五里。
就谷 在马岔谷东二里。谷水正流,北至东三清殿军寨之东为“沙河。” 经送宾村、淇水新庄、大结社,入黑河。西支流为渠,灌李家庄、何家村地。飞升谷在就谷东三里,西有延生观。谷水北经鲁马村、焦家巷之西,入就谷沙河。
西观谷 在飞升谷东二里,西坡有笔帽园。东为大秦寺,有佛塔,故俗呼为“塔儿谷。” 谷水北经鲁马村之东,焦家巷之东,又北至大谷村之北,入就谷沙河。
东观谷 在塔儿谷东二里。谷水东北经楼观村、宗圣宫、玉华观、省村入磨渠。
闻仙谷 在东观谷东一里,炼丹峰下,说经台东侧。谷水东流洪妙庵、会灵观之中,至楼观村入磨渠。
田谷 在闻仙谷东二里,去县三十五里。谷水正流,北经界上铺之东二里,至大结社为万里河,东入黑河。西支流为磨渠,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至省村合东观谷水,北灌焦家大谷田,至界尚寺、大庄、辛庄入黑河。东支流为金水渠,东灌店子头、赵大村,北经吕马村之东,又北灌高庙儿田,东入黑河。
赤谷 在田谷东四里。谷水,《志》云:“漏水西正流,东支流为渠,俱北灌水田军寨地。” 又北经六渠之西马蓬头,合牛谷水,至南寨涧为涧河,北入渭。
牛谷 ,今名牛角岔,在赤谷东。水东北至南集贤,合坛谷水,经六渠之东马蓬头,合赤谷水。坛谷 ,今名大渠谷,在牛谷东三里,水自上直下,冲二石坛,北至南集贤,西合牛谷水。
耿谷 今讹为“景谷” ,在坛谷东三里。谷水正流经槐道村之东,为白马河,过石桥,至胡家村之东,晋家庄之东,又至临川寺五里入渭。东西支流为二磨渠,西渠至孙家寨,东渠至马营,俱灌军民田。
韩谷 在黑水谷口内三里,谷水入黑河。黄谷 ,在黑水谷口外东偏。谷水入黑河,至红崖头,分为卢家河。西岸有五堰,灌红崖头“西姚村、马家村、郭家寨、张野狐寨、上下高村、祁家寨崖头地。” 东岸八里为一堰,灌上下沙谷堆地,北流至高店子,东北入渭。
芒谷 在县东南。芒水所出。谷有汉马融读书石室。芒谷,即黑水谷。《水经注》曰:“芒水出南山芒谷,经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又北经县之竹园中,分为二水,即今洞室。” 则知芒水色黑,故俗呼为黑河,因以芒谷为黑水谷。黑河东岸一堰灌上下姚村、东南北三清殿、周旗、刚、旗寨地,北经泥河东、司竹局、阿岔村、黑河湾,北入渭。河西岸至沙谷堆,分为泥河。经红花铺之东、里黄寨之西北入渭。
石镜谷 ,在县境。岭半有石方丈馀,莹明如镜,远照长安。今樵者锤暗矣。
卧牛池 在东观谷东
仰天池 在田谷南五里。
化女泉 在东观谷西
仙游潭 :在黑水谷南。
玉女泉 在仙游潭北
涝水 在县境内,北之水同归于渭,南之水皆归于江。此本县山水之经纬也。岸西为本县境,东为鄠县境谷水正流,东经鄠地至涝店以河界,西支流为渠至板桥头、侯王村以渠界县境,东极于此。
甘水 在县东十里。谷水正流至李家寨之东,分东西二支:西支经双溪镇之西为“沙河” ,至原马店宋村入渭;东支经双溪镇之中为“瑞福河” ,至成道宫史家庄入渭。
𣲗水 ,在县东北五里。
黑水 ,在县东十五里。〈按:“黑水” 源出芒谷。〉望仙泽, 在县东南三十里。
金井 ,在县南三十里。俗传唐太宗尝饮其水。《渭南县》
元象山 在县东南三十七里。亦名“倒兽。” 相传周处杀白额虎于此,故名。苻秦时王嘉隐处。灵台山 ,在县东南境。峭拔方整,其色苍郁。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灵台寺。
石鼓山 在县境
钓鱼峰 在县东南十七里。以王嘉钓此,故名。严峪 ,在县境。相传严子陵隐处。
半截山 在灵台山稍西,上有庙,祀蚕神。箭峪山 ,在县东。
箭峪岭 在箭峪山
大岭 与“小秦岭” 近。
小秦岭 在县境东南
“凤凰山 ” 在曹峪西南。
小峪山 在元象山西
望竿岭 在花园川西
《南月圆山 》与《北月圆山》近。
《北月圆山 》在黄狗谷东南。
马鞍岭 在黄狗谷
分水岭 在黄狗谷北《口外》之西南,以岭东北麓水入于湭,西南麓水入于蓝田,故名曰“分水岭。”
七岭 在分水岭东南,南古庄之南。
牛思岭 在分水岭西北,中宋村之北。
五指山 ,在湭河川之东,原上“秦女峰 ” ,在龙尾坡西。
芝山 在秦女峰西
驹儿岭 在县境
杜桥岭 在仕原乡西南。
“风门 西阜” 之坳在龙尾坡西,当湭川口。神川原 在县城东南。
丰原 东西亘县境,南抵灵台、元象诸山,虽大旱不至无禾,故曰“丰原。”
东原 在湭河川东。西原 在湭河川西,一曰“青原” ,又曰“新丰原。” 仓堡嘴 在三娘坡北,横耸下临大道,以旧有仓堡城,故名。
广乡原 在东原东南
丰草原 在县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润,其植蕃,其形蟠螭。西北抵富平县石川河,东南至龙背里。
仕原 即下邽,后以莱公改曰《仕原》。
羊峪 在半截山东
明光谷 在龙尾坡梁泉之东。
黑掌峪 在羊峪东
葫芦峪 ,在黑掌峪东。
曹峪 ,在灵台山西南。
坑峪 在分水岭东南
马峪 在严峪南
伴红坡 ,在曹峪川西北。曹峪水经其右,北入于湭。严坡 ,在牛思岭东北。
西坡 在县城东南
东坡 近泰宁宫
胡城坡 在东原西
三娘坡 在龙尾坡东
雾子坡 :在黑掌峪北。
柳侯坡 在东原东
“龙尾坡 ” 在胡城东北。
灵台坡 在分水岭东南。
灰堆坡 在秦女峰西。其灰堆世传始皇《焚书》所堆。
罗家坡 在灰堆坡西
双城坡 在罗家坡西
沈家坡 在芝山西
梁店坡 在沈家坡西
城店坡 在梁店西
《羖》。坡, 在新丰原东。“《雾子头》坡”, 在灵源泉东北。
蜯蛤堆 、孟家堆 ,俱在县南。青冈坪 ,在箭峪岭东南。
白杨岔 在坑峪中
松柏洞 在坑峪中
朝元洞 ,在龙尾坡西。
羊峪河 在半截山东
大岭川 在大岭北
曹峪水 ,在灵台山西南。
羊河 ,源自元象山,西北入于湭小峪河 ,即小峪山水。
清水河 在小峪山西,一曰“清涧” ,北流与小峪河俱入于湭花园川 。小峪河经花园村东,清水河经村西。
故名宜稻
湭河川 在丰原中。东阳谷水 ,其水北流至官路南北矗如脊,故其水分东西流。其地曰“分水岭” ,其水浊,其泽膏,其利灌溉。
西阳谷水 俱在广乡原东。
《社花谷水 》:在沈家坡。其水浊,其泽沃,其利灌溉。
冷水 在城店坡西,发源于马峪老池头,北流经南雒,又北出于江村渠。
白庄沟水 在驹儿岭北。其水西北流与冷水合,又西北至三岔河,又西北至临潼零口镇。冷水至此北人渭。
仰天池 ,在南月圆。山巅之田,可耕者千数百亩。池当其中,四面俱悬厓千尺,唯一径可为遁世隐居之地。
“古湫池 ” 在交斜镇。
《莲花池 》在耒化镇,即莲勺县故址。
王尚泽 在县西
石泉 在马峪
“甘泉 ” 在风云雷雨山川坛东南。
“蔡泉 ” 《在东坡东》。
梁泉 在龙尾坡东
瑞泉 ,当东原之半,涌出悬流如练。每旱取水,祷雨多应。
龙泉 在东原,其水清,其利灌溉,宜稻。
灵源泉 在龙泉西南
灵池 在坳底村。后魏永兴元年,水自涌成渠,故曰“灵池。”
万寿涡 在《下邽》废县南。世传此涡起云雾,则有牛马猪羊变形,出游,还入其涡。今涸。
姜泉 在县城内,唐陆贽咏此。
武渠沟 在望竿岭西南。
铁沟 在坑峪中
白庄沟 ,在驹儿岭北。其水西北流,与冷水合。“吕家沟 ” ,在雾子头坡东,姚堡之北。
齐家滩 在龙背里东北。
七岔口 在齐家滩东北。
渭水 在县北门外。发源巩昌鸟鼠山,东流至临潼交口渡之东,入渭南境。又东折而至县城之北,曰“上涨渡。” 又东南流至仓堡嘴,曰“下涨渡。” 又东北折而流,曰“蔡渡。” 又东至大李渡,入华州境。
赤水 ,在县东二十里。古灌水。东西二派华、渭之界。晋周处斩蛟于此,水尽赤,故名赤水。与东西阳明光谷之水俱北入于渭。
金氏陂 在县废下邽城之东南二十里。汉昭帝时赐金日䃅者。唐武德初,引白渠灌之,置监屯。
魏王井 在神川原北麓。相传西魏王都长安所甃者,今湮塞矣。
“东咸井 ” 、“西咸井 ” ,俱在甘泉社,其水浇,其味咸。
富平县
频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秦厉公尝于山南立频阳县,今故城在焉,一名“明月山。”
万斛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山有石形如斗斛者以万数,故名。
天乳山 在县境,两峰相对,状如二乳。
金瓮山 在县境,一名“虎山” ,状如虎踞。
坛山 在县境
荆山 ,在县西南一十里。《禹贡》“荆、岐既旅” ,即此。又《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
虎头山 在县境
锦屏山 在县境。一云“将军山。” 上有王翦庙,下即锦川。
龙泉山 在县境,一名“凤凰山。” 东北即黄金堆,又名“屏风山。”
土门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中断如门。唐杜子美诗:“北上惟土门,连天走穷谷。” 即此。一名玉镜山。
蟠桃山 在锦屏山东南十里。
老君山 ,在蟠桃山东北,山麓百泉出焉。左眼山 ,在老君山北三里。
石窝山 在左眼山东二里。其东山有仙人洞,据险难近,盖宋元避兵所也。
底店山 在石窝山东二里,一名“立地山。” “中岭 ” 在三泉峪北,其下泉出流止一里,以供山内外汲者。
龙眼山 在中岭东三里,山石圆者,状如二目。“堡子山 ” 在频山西北麓,一小山陡出,世传尚
《书张鷃庵避兵此山》。
千尺崖 在堡子山北麓。壁立百仞,中险处,鸟道可通。有一隙地,东西五丈,南北当东西什一,避世者地也。
高石崖 在千尺崖北十里。
十二盘岭 在高石崖北。
三尺岭 在十二盘东北五里。
玉镜山 在峪头河东,一名“金丝山。” 两旁山峪状如两门,盖古土门山。山巅之阳凿其半,东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传秦苻坚作离宫处。揣天山 ,玉镜山之北巅。
金粟山 在小水峪东岸,一名“紫金山” ,一名“菩萨山。” 山巅有高禖祠,岁六月祷者辄应,盖山之灵异故然。祠右有石洞,为禅僧者蝉脱所巡。山而东皆崚嶒,难登陟。
石叠山 在金粟山东,一名“楼子山。” 山之腹削崖若台,可登眺,亦北山胜地。
岳山 在熨斗坪北十里。山之左右二泉涌焉,至大水峪口一里而渴。
紫金山 ,在土门山东北十里,一名虎头山。邑山 在紫金山东,谚云:“北山寺也” ,其形如椅。寺后有目连和尚塔,秦永寿王记之。
五龙山 在邑山东五里。山阴五泉合流为小河,水不出山。出山岁旱,山居者皆仰汲之。月窟山 在五龙山东十五里。山巅右有泉,不竭亦不溢,深数仞,旱祷必应。明万历癸未秋,衲子夜出,闻空中丝竹声,渐逼泉所,近视之则无也。其显异盖如此。
邑子山 在县西北。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
高阳峰 ,在邑子山东一里,一名走马岭。“黄金阜 ” ,即土山顿起者。
檀山 在漆沮南
中山 在县境东,山下有万泉涌出。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鼎至中山,氤氲有黄气,盖即此。浮山 在流曲镇西。
盆倾峪 在石窝山山北深处,内有车辋窑,广十丈许。又折而西一里,有牛窑,可容百夫。亦宋元避兵所也。
三泉峪 :在底店山下。
“药泉峪 ” 在龙眼山下,峪内多药品。
赵老峪 在千尺崖东麓,以巅有赵姓者,僧天顺时修炼其上,故名。
清水峪 ,在《高石崖》西。
“车辐峪 ” ,在《高石崖》东。
星宿坡石 ,在揣天山西,石有迹如星日然。小水峪 ,在揣天山东。
熨斗坪 在万斛山西北二十里。
石坡峪 ,在岳山东麓,入蒲城界。
黄金堆 ,在龙泉山东北,即通关以西、雷村以东山也。
强梁原 在县治南
盘龙原 在荆山西北,漆沮之西。
浮原 在县东北境
中华原 在县东境
“北虏原 ” ,在浮山东南十里,为张浚战处。“八公原 ” ,在北虏原东,即八公堆。
《羊蹄》原 在高堂村,状如羊蹄,故名。
“旷野原 ” ,在荆山北二十里,周宣王田猎之所。教场坪 ,在旷野原西北,李光弼李兴阅武地。铁牛洞 ,在老君山南。
风洞 在小水峪,西崖有洞,风自空中出。刘仙洞 在金粟山之东,洞额题曰“碧云岛。” 王石洞 在月窟山南三十步,世传王仙颐养处。
“玉女洞 ” ,在王石洞右。
仙人洞 ,在王石洞左,深不可测。
老君洞 ,在左眼山右,为老君修炼处。
古蜂洞 ,在月窟山东,悬岩中,蜜流如瀑布。“潼河 ” ,在三尺岭北麓,高石岩下,有苻坚插剑迹,走马蹄。
莱公河 在三尺岭西北,有寇姓者居,传为莱公后。
峪头河 在三尺岭东北。三河皆有泉涌,即“频水” 也。
通川 一名“锦川” ,即流曲大川,为方百里,秦王翦美田千顷之地。
金定河 在县西南境,一名“赵氏河” ,即耀言涧谷河之下流也。折而东注,历荆山阴,自断原口而南,温泉河入。
涧头泉 在温泉河西北十里。
泽多泉 ,曰“薄台河。” 南入温泉,遂为温泉。河北泉 在县北。
丰泉 在窦村,谚言“稻地泉也。” 今竭。
“北虏川泉 ” 在南阳村,即军寨西。泉至安头之南,入石川河。
咸泉 ,在县东十里近,味甘可饮,非复曩时咸矣。
白马泉 在咸泉东十里,即阴村右泉。东流至张北里。
龙泉 在张北里,东南,与白马泉合而东流。又一龙泉,在金粟山上,望之渊然,清明春祈者取其水以祷,大有。
千尺泉 :在堡子山下。
仰天池 在神芝坊东南二十里。
满井 在蟠桃山上。有三泉,取汲旅者,名曰“满井。”
卤泊滩 在龙泉东五里,即明水滩,一曰“东滩” ,冬夏不竭,可以煮盐。
臧村滩 ,在卤泊滩西二十里,岁旱时,土亦可煎,即西滩地也。两滩利皆甚微,水一斛不二三斤。
温泉水 在县北。源出中山阴水,冬不冰。石川水 在县南。东流入渭,即漆沮也。漆沮自岔口既从,总名为石川河。从县西境而南,至盘龙原金定河入。
频水 ,在县东北七十里,即大小石谷二涧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竭不行。
醴泉县
芳山 ,一作“方” ,在县东北六十里。
覆甑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象形,故名。
无劳山 ,在县北五十里。
凤凰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附丽九崚,相传周时凤翔于此,故名。
九崚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广一里。
武将山 ,在县西北一十八里。一名“冯山” ,一名“五将山” ,即前汉米辛孟所隐之处。
承阳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左右有水,合流入泔河。《三辅黄图》谓“浪水。”
温宿岭 在县北。汉时温宿国人居此田牧,故名。
五峰山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灵湫池,祷雨辄应,产药草。
青峰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谷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按《水经注》云:泾水出山之处,在九崚山东,仲山之西,谓之谷口,即塞门也。《汉·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升仙于塞门,郑子真隐于此。”
泔谷 ,在县西北五里。
泥泉谷 在县北城下,源出正西二里。
波水谷 ,在县东北七十里。
石泉谷 ,在县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两水合流,入于泔,源发县北五十里,又名“两水谷” ,民以为“水磨。”
安谷 ,在县北二十里。
巴谷 在县正北八十里,经昭陵之右,出泉灌田数十顷。明万历间,庄河生员赵之璧刱凿一渠,灌田更多。
豆卢谷 ,在县东北七十里。
黑狗谷 在县东北八十里。
白水谷 ,在县正北八十里。
岩谷 ,在县东北三十里观音堂前,从石罅中出,与巴谷等灌田数十顷。谷后有石洞,在观音堂右,内有石像。
郑泉 ,在县东北七十里。郑子真躬耕谷口,时居其旁,得名。
泾水 在县北。按《县志》,“源出安定笄头山,东南至冯翊阳陵县,与渭水合。又东与漆沮水合,经秦汉之都,至潼津入河。”
泔水 在县西北。东流入泾。按《县志》:源出永寿县界,经乾州,至县东北,经泾泔渡,合入泾水。湫池 在县东南十五里显圣庙内。水清而深,祷雨辄应。有湫亭。
醴泉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闻其味如醴,故名。隋置县取此。《志》公泉 ,在县北泥河北岸。相传志公卓锡,见泉甘洌清香,取以瀹茗,味颇异。
中山口 ,在县东北七十里。
麻池 ,在县东北五十里。
商州
金凤山 :在城北里许。州之主山来脉结穴于
此西分一支二里许曰凤凰原,上有卧牛台。邵尧夫、章子厚辨牡丹于此,牛氏卜居其下,门多士官。
商山 在州东南九十里。形如商字,故名。亦名商洛山。一曰地肺山,即秦时四皓隐处,以其有避世之智,又名智亭山。旧祠废,真冢存。
冢岭山 ,在州南六十里。《水经》谓之“讙举山” ,洛水所出。
熊耳山 在州西四十里。东西两峰似熊耳,故名。伊水所出。
高车山 在州西南五里。汉惠帝高车驷马迎四皓出,故名。旧云“高东” ,误。按《州志》:“两峰如驼,亦曰驼峰” ,俗名双你山。土中常得矢镞,盖古屯兵处。
良馀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秦望山” ,乳水所出。
竹山 ,在州东南二百里。丹水所出。
武关山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武关设于其间。按《州志》,“少习之墟,山道厄险,系入秦小路。” 大云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最高名戴云峰,欲雨先云。一名搠刀。相传四皓所隐,人推其有避世之智。亦名智亭山。按商山亦名智亭山,此亦名智亭山,未知孰是,姑并存之。
凤凰山 在州境,下有卧牛台,相传邵康节、章子厚翫牡丹处。按即金凤山分支也。
和山 在州境。《左传》“左师军於菟和。”是也。按《州志》,在州东一百一十里,即资峪岭。
文笔山 旧名文屏山,南二里,正对学宫。抚治苏紫溪、知州张极建三塔以象“三笔” ,改今名。学宫地耸,凭槛南望,城环一带,笔插三峰,诚文峰之胜概也。
三台山 ,西连文笔山,正对镇远门,其形如龟,亦曰“龟山。”
龙山 在州东五里。山自北来,落脉于丹水之崖。
东岩山 在州东北里许,有大小赵峪。峪行七八里,有山曰“东岩” ,对仙娥溪北之西岩而名。有水曰“东溪” ,李白寓商时幽居之所。
爬楼山 在州东五里,相连龙山最高,为城东蔽。旁有水曰“莲花池。”
观音山 在州东七里,石岩中有洞。
囷石山 在州东北十五里。形盘曲如囷,岩阿深邃,意前人隐逸之地。
中阜山 在囷石山之北,群山环抱,俗名“北山。” 燕子山 在州东五十里襄王沟内。山上有龛,高百丈,两山相合而成,上戴悬崖,下临深壑。土人傍山凿碥,转曲而入,避兵于内约六十馀家。每值雨,水从中出,凿石井以贮之,不可胜用。龛后两岔若双尾然。又元鸟冬多蛰此,故名“雕崖山 。” 燕子龛迤南百馀步,两山壁立,高数百仞,相去丈许。土人相其南山,凿石为路,路绝处悬梯以跻,复横木设板,凌空而行。约百丈得岩,可容五十户,避兵其上,贼不敢仰视。
五峰山 在州东北七十里。宋杨文广征南,屯兵于此。
棣花山 在州东七十里,以地多棣花得名。出兰草。
朝阳山 在州东七十五里。俗名两岭子。伯牙山 在州东百里。山耸拔,径纡折,俗呼白鸦山。顶有元帝祠,古木森罗,苍苔堆积,樵子刈薪其上。尝于风起云作时,隐隐闻丝弦声,觅之不得。明崇祯初,好事者陟其巅,得断碣于败叶中,上鑴“伯牙” 二字,大如斗。意牙常游观至止,故琴韵铿然,迄今未绝。昔人因以地为人重而志其名欤。
鸡冠山 在州东百里,系龙驹寨主山。
孤山 ,在州东北九十里,商南连界。
白阳山 在州东南二百九十里。再南为石岩砦,与商南、吕湾连界,三国廉、康所据,为避兵地,夙称“天险。”
娥眉山 在州南一里
丹岩山 ,在丹水之南,山悉赤壁,霞举若红云,秀芙二岫更为奇观。
鸡笼山 ,在州东南三里。古寨地,今犹称“鸡笼寨。”
天柱山 在州南五里。邵康节最爱此山,因侨寓卜居于此。
楚山 、乳水之南山,皆曰“楚山。” 自刘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
安武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水南流,地多美松。
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石如墨,古名“里仁乡” ,今名“黑山寺。”
楼山 在州南七十里刘岭之阳,高太素隐居之所。旧有澄心亭、积翠楼、凝碧池、逍遥馆,今俱废。
高碥山 在州南八十里。巨石壁立,左右如门,仅容一骑,名鬼门关。去地数十仞,行者如蹑半空。明督学道伍福诗有“巨灵何日劈嶙峋,险径中穿号鬼门” 之句。
西岩山 在州西十里,与仙娥峰对下。旧有寺,曰“西岩寺” ,唐时名“丛林” ,今废。
吸秀山 在州西十里,即仙娥峰。
香炉山 在州西五十里。
鸡头山 在州西六十里,与熊耳山对。上多紫气,山腰有鸡精洞。
白石山 在州西六十里。山多苦竹,赖器用者甚众。
安山 在州西七十里。旧有安山驿。
马鞍山 在州北三十里。形如马鞍,故名。去地百馀丈。小径纡折,顶建佛殿,柏阴蓊郁,溪水潆环。前小祠一间,下临绝𪩘,危势欲落,孤松盘屈如帘。
皇清初,有住持僧寿逾百岁,好事者拾级登谒如陟。
鹫岭晤西方长者
文昌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镇,东北有文昌祠,周围乔松以数千计,下出石炭,旧时亦有陶磁器者。
二义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镇西北。上有关赵祠,系明时巨寨。
泉山 :在泉村镇之右。其下多佳泉。
元武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大荆集》西。古柏峻阁,一方之胜。上巳大会。
扶斗山 在州北七十里。大黄川。峭拔孤高,有三官、龙王、土地诸祠。
马脚山 在州北百里,一名“小华山。” 石山壁立,四面如削。一穴上出,约七八丈,仰视天光如星。石工凿两壁,约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形如二郎冠。前面平台圆径百步。上两峰并峙,峡中有细水下泻,望之如银线,旱则无之,松柏槲栗掩蔼其上,足资薪燎。一人守之,虽百万众不敢仰瞰,诚天设之奇险也。
长冈岭 在州东一百三十里,山阳商南连界。新开岭 ,在州东一百六十里,武关之西。障铁洞岭 在州东北一百八十里,雒南、卢氏界,山多出铁。
吊桥岭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岭上商雒分界,俗呼“第一条岭” ,武关之东障。
南秦岭 在州南二里。过此则为南秦川。江流岭 ,在州东百里。由雒南通商。南龙驹寨。刘岭 ,在州南三十里,即楼山。
竹竿岭 在州南三十里,其势峻削。
土地岭 ,在州西南二十里。东有毘卢殿,西有天妃祠,相去十里。
军岭 在州西南四十里。当道横拦,相传秦王屯军处。其地名“秦王城” ,有秦王庙。
鸦虎岭 在州西五里
木瓜岭 在州西北五十里。
秦岭 在州西一百里。云林苍莽,景物凄清,异于他所。韩昌黎南迁经此,岭上有祠。
黄沙岭 在州北二十里。入都通衢,石径蜿蜒。陟其冈,阔可数亩。跨道建楼,上祀元帝。左有三官殿,右有关帝祠。行旅摩肩,星轺接轸。行人憩此,啜义浆止渴。见层峦拱翠,碧涧喷珠,飘然有世外之想。
红土岭 在州北七十里。出红土,可饰丹垩。黄土岭 ,在州北七十里。
辋峪岭 ,在州北八十里,出华州道。
药子岭 ,在州北八十里,雒南分界真人韦善种药处。
赵峪 在州东北三里
蒲峪 在州东四十里
涝峪 ,在州东五十里。
恨峪 ,在州东五十里。
老君峪 在州东七十里。相传老子骑牛过此。大峪 ,在州东八十里。
马兰峪 在州境。峪口有都土地庙。相传唐明皇疾,梦商州土地献桔梗,服食遂愈,赐庙祀之。按《州志》:“在州西南五里。”
野人峪 在州西三十里。即秦末避难称“野人” 者居此。又董景道隐处。
黑龙峪 ,在州西百里。汉高祖入关,二路出兵。
通蓝田渭南水路
洛峪 ,在州东九十里。
背峪 在州东九十里
涌峪 ,在州东一百里。
资峪 ,在州东一百一十里。
铁峪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相传老子由铁洞岭至此冶铁,今坑冶之迹犹存。
亢峪 。有大亢、小亢二峪。
刘峪 在州南五里
小刘峪 ,在州南八里,多花卉。
五峪 ,在州西南二十里。麦早熟半月。
羊峪 ,在州西南三十里。
石倒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美木。赤水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松。
构峪 ,在州西五里,赴省避河道。
旸峪 ,在州西三十五里,通磁窑。
泥峪 在州西六十里
胳䏝峪 ,在州北三十里。
紫峪 ,在州北七十里。
韩峪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大小二峪。
辋峪 ,在州北九十里,适华州道。
“南媳妇岔 。” “竹竿岔 ” ,“黄柏岔” ,
北香子岔 、“桃岔 ” 、“灵佑岔。”
“菩萨洞 ” ,在观音山。楼阁凌霄,水泉甘美,清明大会。
诸天洞 ,在洛原“铜佛龛,怪石壁立,勺水不注。洞去地十馀丈,中有水,清甘可饮。内有《铜佛》三躯,系从山阳天竺山木叶中移来者。” 仰窥飞岩,俯临丹水,避暑其中,别一境界。
罗汉洞 ,在孝爷岩。丹岩壁立,高数十丈,下临丹水。明末,土人从旁凿栈道,避兵其中,左右亦有数小洞。
“东旸洞 ” ,在棣花山。
千佛洞 、七星洞 ,俱在鸡冠山。
红岩洞 在资峪铺
水月洞 在三台山
千佛洞 在水月洞之右。
说法洞 在仙娥峰下,可容十数人,古传西来祖师说法于中,故名。时五鬼窃听,故旁有五鬼窑,至今山水响震,独至此处无声,亦足异也。朝阳洞 、玉皇洞 、雷神洞 ,俱在秦岭。霍家洞 ,在州西北二十里,由胭脂关北三里许河东岸,一山突起,西向,窍一穴,内有阱,深丈馀,用浮板逾阱而里,宽若数间屋,中有两岔石径,宽不盈尺,蟹行百步馀。一穴直下,以木梯度之。左右前后千门万户,岩阿可栖者数十百处。最下有穴可汲,但不利磁器,以多石故也。西北隅有一穴,人谓之“后门” ,云。明末土人避兵其中,贼以火薰之,烟从满山出,不能为害。
石龙洞 在十九河
戴云洞 ,在搠刀山后避兵之所。
构峪洞 在构峪避兵之所。
“白龙洞 ” ,在红岩寨山中。口大如瓮,燃烛而进。膝行里许,有石室一小间,后壁斗大一池,祷雨灵应异常。其出也,亦膝行倒褪而出。虽盛暑,其冷如冬,非旱极不敢入。
乳水 在州南五里。源出秦望山,色似乳,故名。经南秦川,至三台山,东与丹水合。
五峪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北自任家坡,西至土地岭,合入乳水。
上秦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上从白石山来,下由土地岭南入全家湾,至七渡河入乳水。七渡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即乳水。自南秦川黄龙庙口至土门过七次,故名。
军岭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东流合乳水。黄柏岔水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安沟岭来,至秦望山合乳水。
牛槽川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有东西两牛槽:西牛槽岭北水,入石倒峪,南入金井河;东牛槽岭北水,入赤水峪,南入金井河。
楚水 在州正南五里。从楚山来,故名。入乳水。流峪水 ,在州正南二十里。自流岭南石底而下,为大流峪。宽坪铺以下水亦从流峪口出,合丹水。
流岭、南水 、安武、黑山、桐峪、窎川四水皆入山阳。
东溪水 ,在州东北五里。
张峪河 在州东十五里。
亢峪河 在州东二十里。有大小二亢。
张村河 在州东三十里。北有小石门,水从中穿出。其下五里曰“池河湾。”
白杨河 即东下头渡河,在州东四十里,北有大石门。
大张家河 在州东四十里,北山破天岭、古峰寺分流。
会峪河 ,在州东四十五里。合丹水于洛源之东,通雒南,可作行兵问道。
洛源河 此二渡河,在州东五十里。
龙潭水 ,一名“仰天池” ,在州东南五十里。山水澄清,南通山阳。
涝峪河 在州东五十里岭上分流,北入州河,西过君子涧,东通马鹿坪,并入山阳。
高桥河 此“三渡河” ,在州东六十里。
地花河 此“四渡河” 在州东七十里。
恨峪河 在州东八十里。岭水。一分雒南,一分州河。
老君河 在州东八十里。引灌稻田七八顷。隔三里为金盆湾,水田膏沃。
大峪河 在州东九十里,经商雒镇,南通洛峪水。
洛峪河 在州东南一百里孝爷岩。东南自白草岭越刘岭,会诸水出此峪。
龙驹寨河 在州东一百里,襄汉舟集会于此,其南为百顷湾。
涌峪河 在龙驹寨东。水亦入丹江。
鹿池水 ,隔月儿潭三里。相传昔有白鹿,每于此饮水,见人化去。
铁洞岭水 在州东北二十里。出青池山东,一分入雒南,一分入资峪铺下,十里入丹水。背峪水 自铁峪铺南窎延五十里,至周家崖合丹水。
武关河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至商南毕家湾入丹水。
构峪河 在州西八里,入州河。
麻涧河 在州西四十里。即丹水。
泥峪河 在州西五十五里。与蒲岔沟水相合,入丹水。
大商原河 在州。〈阙。〉“七十里”,即“丹水。”
洪门河 在州西七十五里。雒南赴省出此口。水自韩峪川来,入州河。
黑龙峪水 在州西八十里。出蓝田间道水,入州河。
牧护关水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发源于秦岭,西流出蓝田,即灞水之源也。
十九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自雒南松朵山银厂沟来,至黄砂岭入荆泉二水。有新旧水,利灌田。
荆水 在州北大荆川西荆川皆荆水也。至上板桥会泉水,由水道河出,合丹水。州西二十里旧有永济桥,跨荆水,今废。
小桃岔河 在州北三十里。自下板桥入荆水。桃岔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自万家山来,至马鞍寺入荆水。
岔口河 自乐子岭、阎家店诸水至岔口铺合泉水。
泉水 在州北七十里,有泉村集。土田平旷,人多耕读。其水自集北马角、辋峪两处而来,至上板桥会荆水田水道河出入州河。
大黄川河 、小黄川河 、紫峪河 三水合而为一,至娘娘庙入“泉水。”
五龙泉 :在西关龙王祠前。泉水涌出,其味清甘。抚治许宸以为与江南“惠泉” 相伯仲。抚治张道湜祷雨有应,立碑于前,名曰“甘雨泉。”
“学前第一泉 ” 即儒学前官井。味甘水旺,汲之者多秀气所钟,易今名。
泮池泉 :其水大旱不涸。
“慈泉 ” 在大云寺南,孤老院巷街东张乡官苑内。其水最旺,沿街流灌城外。味极甘美,州人多用之。
花园泉 在城内西南隅。其水奋涌,昼夜流泄。郡人牛进士因修为园圃,养鱼种莲,游钓其中。又凿渠由东而南,出水门入州河,且滋耕种。郝家泉 在城东一里,小名“南家店” ,可莳园蔬一顷。
文泉 在起秀阁前
西平泉 :在起秀阁西。
少峪泉 :在“起秀阁” 东。
石佛湾泉 在城东姚家崄,可莳园蔬一顷。“寿泉 ” ,在州南十里南石底官路旁。白乐天有诗。
“武婆泉 ” ,在爬楼山下,饮地五、六亩。
“马跑泉 ” 在黄沙岭上。
“龙泉观井 ” 在棣花镇。
泉山泉 在《泉村集》。集之西山,曰泉山。自首迄尾,计二十馀处。其最佳者三:一在上寺之西麓,一在玉皇庙后,一在下寺之左寇家村。此泉尤奇,山足石上,一穴天成,约容三四斗,四周无隙,而水常满,虽大旱不涸,供一村之用。馀犹泻注大河,且味甘,美权之重于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土人习而不察。李曰栋闻名物色得之,有诗“鱼观潭 ” ,俗讹为鱼姑台。西北去泉村二十里曰干沟。沟北有山曰“杨十万山” ,山下一穴,大如斗,有泉出灌大河。每谷雨时,有鱼出焉,百千万头拥挤而行。山上石无大小,悉有异态,间有怪石,色似太湖,又有声清越者,似灵壁,但不可多得。李曰栋寻幽至此,得佳石,作《山石行》。
楚水 出州楚山,有两源,下流相合,入于丹水。丹水 出州竹山,东流入河南界。沛公围宛,定南阳,至丹水即此。按《州志》,丹水即州河,亦名丹江,源出息邪涧。今秦岭昌黎祠下,旧称竹山,以山多竹故也,即秦岭第九山名。李秀卿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种,以武关西水为第十五种,即丹水也。其中出丹鱼,得者多寿,故名。东南入汉江。伊水 ,源出州西熊耳山,流入洛。
洛水 ,源出州蒙岭下。
金井水 ,源出秦岭,纳东西牛槽岭诸水,以达于汉、唐之漕河。
西岩溪 在仙娥峰下。昔可通舟,即宋王禹偁、裴大亮辈赋诗处。
月儿潭 在州东一百一十五里。水圆似月,有巨石难通舟楫。崔湜谓“可通挽输” ,即此。明万历中,丹水涨,砂拥潭平,舟楫自是大通。按《州志》:“在州东一百一十五里。”
东银厂沟 、蒲田沟 、原科沟。
《琴池沟 》。《猬坡沟 》。《打熊沟》。
庙沟 南计家沟 、“时家沟。”
流岭沟 、冷水沟 、“太平沟。”
麻池沟 。解板沟 、蒿坪沟。
椒原沟 、西仙人沟 。干沟。
倒插沟 、白沟 、汪沟。
蒲岔沟 、《北香沟 》《老虎沟》。
石槽沟 、阎家沟 、胡家沟。
韩家沟
镇安县
车轮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天书山 ,在县北八十里。宋寇准得天书于乾祐山,即此。
梦谷山 在县境,四时云雾蒙覆。
重岩山 在县境,岩谷重叠,望之无穷,故名。赛秦岭 在县境,高耸过于秦岭。
圣灯崖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云盖寺侧。相传,遇良夜,辄见一灯出崖畔,俄散七八,既复合一。花水河 在县境,河中有石磴数十级,水激则浪滚如花。
镇安河 在县境
乾祐河 在县境,因旧县得名。
雒南县
呼雷山 在县南。每雨云,先覆其上而雷鸣。状头山 在县西南之河外里许。城外诸山无如其雄峙者,故名。三灵侯庙在巅际,东支平直,为邑之近。案,陈令应显建三塔于其上。
凤凰山 :盖本县之宾山也。秀峙屏列,有回翔之态,俗名“马鬃山。”
龙山 在县南。李令灿建塔于其上。
峰陵山 水口外突起此山,孤峰尖圆,特立无依,西瞰邑城,亭亭华表,大于风气有裨云。“兑山 ” 先县治在故县,此山正当其西,故名。雄阜高横,邑东之大观。明嘉靖中,有道流衍纯者,改名“九龙山。”
茶臼山 在县南。山巅石腭齿,齿有臼二三,可受水数升,口圆底剡,受杵处光洁泽滑。相传仙人捣茶其上。
阳虚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相传仓颉造书处。其前有黑潭,潭上有“古” 字,不可辨。
元扈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世传黄帝时,有凤衔图至此。
书堂山 在县境,邑之主山,北望太华,南俯商、邓诸山。后有二洞,深邃不可入,传“猎鹿者闻其中书声琅琅然。时大雪,见桃花烂熳如春,以刀识其树而去。复求之山树悉有刀痕,读书声不可闻矣。” 或传“张子房读书处。” 山之阳有万寿宫,明真人孙碧云藏修处。
“宝山 ” ,即今故县之“北山” ,上洛旧址也。山之阳,
广大宽平,土沃而气厚,水东流而北折入洛,足称胜概。其山产矿。
页山 故县。川水北流西折,以页山逆行故也。三要山 ,其地南出青草河,河通武关,东出即卢氏之通衢,北望阌、灵之境,皆有便路,诚要地也,因曰“三要” ,故设巡检镇其地。
文显山 :山最陡峻,自县治登高望之,横峙天表,实为本县东障。
王乔山 在岭南,仙人王子乔曾隐其上。熊耳山 在县南,盖商、虢分壤之处,洛至此而始大,故禹导洛自熊耳。
黄龙山 在县之西北。土人祀黄龙于其上,传为黄帝鼎成,龙降处也。中有路通华州山之水,南下经石门,会麻坪河。
香山 在县北。传为仙人王子乔隐处,下有太子坪。
中干山 ,即地肺也。由冢岭发源而南,绕尽县境,高几与秦岭埒,奔伏蜒回,俗名之为“莽岭。” 燕子山 ,西山之首,县址枕焉。
松朵山 在县南,产矿兼银锡,地为本县所辖,旧为商州所攘,奸民匿其中,因而盗窃出没。洪令正其界,置牌甲而洞始塞。
秦岭 横县之北境,三百里即终南。按《山川通志》:终南西起陇凤,东逾商洛,绵亘千馀里,随地易名。自峣山入县界,则名秦岭。山之阴即太华,稍东即潼关。其岭悬崖叠障,高不可攀,惟二三曲径,可通人行而已,《通志》所谓天下之大阻也。白花岭 ,在县之西北,产矿。往年何恕聚万人于此,几酿祸乱。西为和尚沟,又西为阶峪,皆产矿之所,而和尚沟之利稍厚,奸宄者时垂涎焉。其下为金堆城,又西为东、西桃坪,旧有镇,并以矿废。
播谷岭 在县南
石门 在县北。石山突起,四壁无依,中辟一门,高广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状如龙首带烟雾。士人以此占科第之祥,因号曰“龙门。”
药子岭 在县南,唐真人韦善俊种药处也。墓尚存,今有庙,并祀孙真人思邈。
钻天岭 在常水川之北。
冢岭 在县南。即秦岭之别名。又名讙举山,乃中干分峡之曲也。《地理志》云:“洛水出冢岭山。” 《山海经》云:“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则讙举即冢岭也。西红岩 在县境。又东为东红岩,两山高拔,而石尽赤烂如朝霞,因名。
武平岩 ,在县南,谓其高可与武当齐也。灵谷口 ,《洛水》经其山下,大禹时,神龟负图授禹于此。
泰峪 在潼关之南,此为要隘,盗关者必由之路也。明设巡检司镇其地,今裁。
老君峪 ,在红岩中。老子避周乱入函谷,尝过此。今石上犹有青牛足迹,土人为庙祀之。桑坪 ,在钻天岭之东北,旧以“桑” 得名。
黄龛 在县北。旧云“淘沙有金,昔开采,大为民累。”
梁原 即县治之西山。县诸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独此山皆可田。
“玉虚洞 在县罗家山后。明万历十三年,有僧见白兔匿其间。发土洞辟深二里许,高二丈馀,广容千数百人,燃炬而入。行五十馀步,陟一山下,见莹洁光灿石乳垂而凝者,长至丈馀。” 有小如翎孔者,有薄如蝉翅者,有散如霜飞之著林木者,有石壁如西土梵域乳脂积其下。或如狮而踞,或如象而服绣,或如异兽而奔驰,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级,或如栏杆而玲珑,或如山而蒙初雪,或如老僧瞑坐,三五相对,中有水积为池,水与石平,石瓣皆成莲花。顶有一穴不可探,旁二岔幽深不可入。
青绿洞 在县南,旧产石青,今洞中积水下彻,重泉,窅然不可复窥矣。
大渠川 在县境,即洗马河,以“樊哙洗马” 得名。文峪川 ,在洛北,源出金堆城,至洛王庙南入洛。
石门川 ,出黄龙山,合麻坪川水入洛。
秦王川 在县南。谓唐太宗游猎至此,今有秦王庙。
小渠川 在东川西
南川 即干河
东川 在小渠川东,水源出中干山之北麓,迳县城南,而东北入洛。
故县川 ,川,源远而阔。
三要川 ,出三要山中,各东走而北折入洛。
苇坪河 ,出秦谷,东受桑坪等川诸水,合流入洛。
西峪河 ,自卢灵关经黄龛南入洛。
文峪河 ,出中脉岭,经北注川入洛。
洛河 在县北五里。源出洛水泉,在蒙岭下,汨汨东注,湾环百折,横竟邑之东西,允为巨浸。县诸山皆生于秦岭,与中干两山之水皆入洛沙河 ,受鹿池水,至茶臼山入洛。谓之“鹿池” 者,土人每月夜见群鹿饮于其中,故名。
雒南河 在县境
八里干涧河 自南入山而北出,其水从地中行八里,复如泉涌出。
灵峪水 在县境。诸水皆会而东穿龙门,过洛阳入黄河。
灵泉 灵峪口有石泉,如缶如罂,泉水上涌,喷溅珠玑,故云“灵泉瀑布。” 其水从峪水入洛。《元扈》水 ,在县南,出元扈山之阴,临阳虚山入洛。
锅底潭 :在县东北,其深不可测。
银洞沟 在县南,每天爽气,清沟吐白气如练,长几竟天,殊为奇绝。
山阳县
天柱山 ,在县南八十里。壁立万仞,上平坦,有池。宋邵雍从商守给户帖于此。
孤山 在县东六十里。四周平坦,中矗一山。银花水 ,在县东八十里。
商南县
吐雾山 在县南七十里。其山高耸,天将雨,濛濛雾起。
商洛山 ,在县南一里。
鱼难山 ,在县东八十里。崖高数十丈,鱼不得过,故名。
“两河 ” ,在县南。自雷家湾以上,名“上两河” ;自徐家店以下,名“下两河。”
抉川 有上、中、下,凡三川,去县一百里。
同州
铁镰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即古许原,一名“长虹岭。” 西尽州境,绝于雒;东经朝邑,绝于河,延袤八十馀里。后魏高欢自蒲津入寇,涉雒,军许原西,即此。以其形如镰,故名。
沙苑 在州南。雒渭之城,亦曰“沙海。” 其中坌起者,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白马池 ,在州西南三十里。
莲花池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故多莲,今渐荒塞。
麻子池 在东南二十里,接朝邑界。
《西渠泉 》:在镰山之麓。
坡底泉 :在西渠泉西。
汉村泉 在坡底泉西。又为义井、新庄、冯村、平王寨诸泉,惟坡底、冯村颇资灌溉,然苦不多。他皆涓涓细流,遇旱即竭。且地斥卤,不宜水,反坏田。《郡县志》又载有洱泉,今不知其处。
渭水 在州南境。按《州志》,源出临洮府渭源县,自渭南县来,经州南境,衡流而东,经朝邑至华阴入河。
雒水 在州西南境。按《州志》:源出北地,入保安,会诸水,经安塞至甘泉,合环县之雒,南流经鄜州雒川、中部,合沮水,又经宜君、白水、澄城、蒲城县境,达于州。绕州西而南,而东至于朝邑,从渭入河。明成化中,径入河。按《周威烈王十八年》,“秦堑雒” ,谓此。
九龙泉 在州南八里。九穴同流,州所由名州为九龙池。按《州志》,“池广袤五顷,故宜荷。唐咸宁中,太守王龟建南溪亭。乾宁中,节度使李塘重修,并建九龙庙。后梁贞明中,节度使程全晖拓而宏之。有三池八亭,桥梁林圃,胜绝一时。蔡中丞有碑。今碑存亭湮,仅一池,亦为沙蚀殆尽。顷梁同知维栋始加濬植。” 地之盛衰,固亦有时哉。其西南有红善泉,西为苏村泉,又西为北庄泉,惟北庄差大宜稻。
朝邑县
华原山 在县西门外,绕城西而北,以绝于河。一曰“朝坂。” 紫阳山 ,在县西南三里,下有灵应观。
三河口 由郃阳入境而南至大庆关,东滨蒲州,故曰蒲津,《禹贡》所谓西河也,世称三河口。按《县志》:“河自龙门而南绕于邑左,经洿浴镇注金水,经赵渡镇注洛水,经金龙渡注渭水。三水汇东南一巨浸也。” 世称三河口谓此。
太白池 ,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可十里许,时兴云雨。
通灵陂 ,在县北四十里。唐开元中,刺史姜帅度引洛堰河以溉田。
苦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水咸苦,羊饮之肥洛水 ,世以“洛” 为沮水者,误也。洛源出延安子午谷,经鄜州洛川中部,过白水、蒲城、同州,至邑之赵渡镇入于河。若漆沮在耀之频阳,语具《雍录》可据,即《一统志》亦误,故特出之。
大奇泉 :在镰山麓西。
象底泉 :在大奇泉西。
蔡庄泉 :在象底泉西。
小盐池 在蔡庄泉南二十里,锺水一区。旱干之极,煮水成盐,唯一、二无赖。窃以肩负,苟延残喘,设天作霪雨,万无一成。
“莲花池 ” 在小盐池南,近为风沙所没。
“麻子池 ” 在莲花池南。
郃阳县
梁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逶迤最远,望之如屋梁。《诗》云:“奕奕梁山。” 《公羊传》云:“河阳之山。” 《穀梁传》云:“梁山,晋望也” ,与韩城县接界。
飞浮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黄河内。俗传与水为升沉。有洞,子夏读书处。《金史》“有非山” ,即此。乳罗山 在县南三十里,形若乳蛇。俗传有人过此山,拾一卵化为蛇,名其蛇曰“乳罗” ,故名。笔架峰 在县南乳罗山,旧有一塔,形家以为文笔太孤。邑进士许魁捐资倡助,更筑二墩,排列俨如笔架云。
仙公原 ,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杨宝辟谷于此,故名。
丹阳洞 ,在县西二里。马丹阳受诀于任仙,居此。
黄河 ,在县东四十里。《禹贡》云“西河” ,《水经》云:“又经洽阳东” ,即此。
洽水 ,在县西北三十里。即金水河。源出梁山,东注于河。汉永平间,流绝,后复流。
王村瀵 、鲤瀵 、东鲤瀵 、渤池瀵、夏阳瀵 ,皆滨河,平地涌出如轮。
“圣水泉 ” ,在梁山深处,祷雨应。
百良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坡有翊教洞。桥头河 在县北十五里,源出梁山之东峪。大浴河 在县西三十里,流甚清,西南入于洛。白泉 、温泉 、灰泉 俱在县东南四十里,今没于河。
阳班湫 ,在县东南五十里。唐贞元四年成。雁毛沟 ,在县西四十里。
官池 在县治南,近城。
腰带水 ,自县北梁山发源,向从城左竟入黄河。邑进士雷学谦捐资启工,引水倒右,抱过城门,如围带形。
澄城县
社公山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社公、社母庙,疑即“方社之神。”
界头山 :在县北七十里。
壶梯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伏凤山 在县西二十里。
石门山 ,在县北七十里,以形似得名。
麻林陂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将军山 ,在县北六十里。上有秦武安君白起庙,南有村曰“社田” ,相传为起食邑。
武帝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汉武帝游梁山经此。
石楼山 ,在县北七十里。
临高原 ,在县南五十里。
云门谷 ,在县西北五十里。谷口若门,气出如云。
红罗谷 在县西北七十里,以土色得名。金沙谷 ,在三里涧南百馀步。晋高僧佛图澄永嘉四年入中国,栖息于此。
柏谷 ,在县北七十里。旧多柏。
罗汉洞 在县东北门村。
碧潭洞 在扑地河
雷神洞 在县南窳底村。
“三清洞 ” 在何家庄。
风洞 ,在县西北七十里石门山麓。其深莫测,天有风,洞中先有声,响振岩谷,将息,响如初。雒河 ,在县西二十里。按《诗》《注》:漆沮在西都畿内,泾渭之北,所谓雒水。今自延韦流入鄜坊,过澄城,至同州入于河。《前汉沟洫志》云:“严熊言临晋民愿穿雒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 于是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征引雒水至商颜下。颜师古《注》云:“雒即漆沮水,征即澄城也。” 马朴《同州志》云:“雒水源出北地,入保安,会诸水,经安塞至甘泉合”
环县之雒,南流经鄜州雒川中部,合沮水,又经宜君、白水入澄城,经蒲城、同州至于朝邑,从渭入河。明成化中,径入河。《威烈王》十八年“秦堑雒。” 谓此。
长宁河 ,在县西北四十里。即《云门》、经罗二谷水所会,西南入于雒。
大谷河 ,在县东二十里。为郃阳县分界,至同州入于雒。
扑地河 在县东二十里。俗误为“薄底河。” 宋李忠襄建炎二年知同州,密为恢复计,志不就,遂奔夏国,曾经于此。
三娘子川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三里涧 在县西三里
澂泉 在三里涧中,又名官泉。《雍大记》云:“澂水源洁流清,酿酒香美,人多用之。”
甘泉 ,在县西北四十里。出自匮谷,水甘美,俗名“县西河。”
玉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老树偃仰,怪石巉岩。其泉滨崖而出,莹洁如玉。虽隆冬水芹夹岸,馥翠不啻春夏焉。下又有蔬圃药畦,引流灌溉。元西台御史彭衙潘汝劼来游,有诗。
阴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阴而出,味极甘。洌渠引达白云观内,可流入厨。或汇为塘,或分为洫,遂馀漫于沟矣。
三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其泉源有三,复合为一。
龙泉 ,在县南五十里,带洛沟,味甘如醴,故近泉村落,因名曰“醍醐” ,曰“酥酪。” 隋文帝居同州,因取食焉。
澄泉 在县西三里,县所由名也。《雍大记》称其源洁流清,酿酒香美。
洗肠泉 在澄泉南百馀步。晋佛图澄“开胁浴肠” 之地,迄今水腻如浮星,祷雨应。
隋公泉 在澄泉西北三里许。隋文帝避暑时,宫娃浴此,故名。按《县志》:“泉形如匮,又名匮谷,其水清澈可爱。”
搠枪泉 ,在县南三里。相传汉武帝经此,搠枪于此,有水涌出。
芳泉井 、“徐公井 ” 、“双泉井 ” 俱在县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