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5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五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五十三卷目录

 平凉府部汇考三

  平凉府田赋考

  平凉府风俗考

  平凉府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五百五十三卷

平凉府部汇考三

[编辑]

平凉府田赋考        通志

[编辑]

府总

原额、民地、共一十一万二千一十七顷二十九亩二分二毫六丝三忽四微

共额征本折粮十五万八千九百二十八石四斗三升二合五勺二抄四撮八粟。内:

本色粮一万三千七百七十八石四斗四升一合二勺二抄四撮二圭。内

除减纳粮二千一百四十六石八斗五升七合一勺九抄四撮三圭五粟。

止该本色粮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一石五斗八升四合二抄九撮八圭五粟。

本色草、一千九百九束六斤一十四两九分七釐八毫

折色粮、十四万五千一百四十九石九斗一合二勺九抄九撮八圭八粟

共额征银一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三两八钱六分八毫八丝七忽四微四纤。除荒外,

实熟地三万四千五百八十六顷八十一亩九釐八毫八丝四忽四微。

该征本折粮六万一千六百八十二石三升二合三勺八抄五撮五圭八粟五粒。内

本色粮二千一百四十石四斗七升六合四勺三抄九撮六圭八粟七粒。

额征本色起运草一千九百九束六斤一十四两九分七釐八毫

本色官学仓粮三千二百九十一石四斗二升八合八勺四抄七撮六圭七粟九粒。

共折银二千三百二十二两一钱二分六釐八毫一丝二忽七微四纤一尘九渺。

折色粮五万六千二百五十石一斗二升七合九抄八撮二圭一粟九粒。

该折征银六万一千一百三两二分二釐九毫七丝一忽一微四纎三尘八渺。原额均徭银七千四百二十九两四钱五分九釐一丝。除荒外,

实征银三千七百七十四两八钱三分八釐八毫二丝五忽四微七纤九尘六渺。

外遇闰地丁内加银二千二百三十一两一分五釐一丝七忽。除荒外,

实征银九百四十三两五钱八分七釐八毫五丝六忽。

原额七监、牧马草场、共地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六十一顷六十二亩二分八釐六毫。内除不堪耕种荒地外、

实熟地、一万三千一百三十六顷八十亩三分九釐

该征银七千八百八十二两八分二釐三毫四丝。

原额、废藩王田地一千七百三十二顷七十七亩九分一厘

征本色粮八百一石一斗二升八合二勺,折色粮八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二合六勺,折色银八百四十三两三钱七分六釐一毫七丝一忽二微。

地租银一百五十一两二钱二分八釐。内除荒外,

熟地一千五十九顷六十四亩七分一厘,该本色粮六百四十二石九斗一合八抄四撮一圭三粟。

《折色粮》四百九十六石四斗九升八勺八抄五撮八圭八粟二粒。

《折色》银四百八十一两六分五釐七毫五丝四忽九微八纤五尘一渺。

《地租》银一百二十四两五钱三分六釐八毫二丝一微七纤七尘。

前熟地内有平凉县原额三等并顺治十三年新垦及兴屯开垦地三十九顷五十八亩一分,增出本色粮一百四石九斗三升三合九勺七抄九撮九圭四粟七粒。

《折色粮》二十石八斗二升九勺二抄二撮一圭一粟八粒。

《折征》银二十一两八钱三分三釐三毫六丝二忽四微一纤四尘九渺。

《地租》银三十一两九钱四分五釐七毫一丝六忽八微二纤三尘。

共应征本色粮七百四十七石八斗三升五合六抄四撮七粟七粒。

《折色》银五百一十七石三斗一升一合八勺八撮。

《折征》银五百二两八钱九分九釐一毫一丝七忽四微。

《地租》银一百五十六两四钱八分二釐五毫三丝七忽。

外督粮道《册报》“赡田新增本色粮” 四百九十九石三斗一升七合七抄。

新增折色银四百四十一两三钱三分四釐八毫二丝五忽七微七纤。

自置新增本色粮六百一十九石五斗八升四合七勺四抄。

新增折色银八十二两六钱四分。

又清查前报“自置熟地,应征本色粮七十二石五斗一合二勺一抄。”

固原监收厅废肃藩郡牧所、原额实征王田川坡三地四千五百二十七顷四十四亩二分。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三千四百二十七顷五十五亩二釐一毫

共征本色粮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七升六合一勺五抄。

《折色》银二千三百八十九两六钱八分九釐四毫六丝三忽五微六纤。

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二百六十七两三钱七分七毫八丝一忽八微四纤。

原额共征丁银六百七十五两二钱五分。《苦水屯》原额王田川坡山地一千五百八顷九十七亩六分九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二百三十三顷三十一亩一分三釐七毫

共征本色粮六百一十六石六斗五升五合五勺五抄。

《折色》银八百五十九两八钱六分四釐四毫九丝八忽九微二纤。内除川坡、山荒外,

实征川坡山熟地一千三百二十六顷四十八亩四分四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一百一十二顷二十四亩六分二釐一毫

应征本色粮五百五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合一勺五撮。

《折色》银七百七十五两四钱四分九釐八毫四丝八忽四微四纤二尘。

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七十九两八钱四分七釐一毫九丝二忽二微八纤八尘。

原额共征丁银一百七十七两五钱三分四釐。外屯、捕二官养赡及寺庙常熟、王田、荒熟川地四顷一十亩。

共征本色粮二石五升

《折色》银二两八钱五分八釐五毫二丝。内除荒外,

实征熟地二顷一十五亩。

应征本色粮一石七升五合。

《折色》银一两四钱九分八釐八毫八丝。

外屯、捕二官养赡熟地,新增银二钱八分一厘六毫五丝。

废韩府牛营子原额“王田川地二百五顷九十四亩五分。”

共征:本色粮一百二石九斗七升二合五勺。《折色》银一百四十三两五钱八分四釐八毫五丝四忽。内除荒外,

实征川熟地二百三顷九十五亩五分。

应征本色粮一百一石九斗七升七合五勺。折色银一百四十二两一钱九分七釐四毫二丝六忽。

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一十五两七钱九分九釐一毫三丝七忽。

废韩府湾原额“王田地川四百八十顷。”

共征本色粮二百四十石。

折色银三百三十四两六钱五分六釐。内除荒外,

实征川熟地一百九十八顷八十亩。

应征本色粮九十九石四斗。

《折色》银一百三十八两六钱三釐三毫六丝。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一十一两八钱一分九釐一毫四丝八忽。

废韩府八营可可水、原额王田川地三十五顷,共征本色粮一十七石五斗

折色银二十四两四钱二釐。内除荒外,

实征川熟地二十七顷四十五亩。

应征本色粮一十三石七斗二升五合。

折色银一十九两一钱三分八釐一毫四丝。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一两四钱八分二釐九毫六丝。

废楚府海剌都:原额王田川山地二千六百三十顷,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八百三十四顷三十二亩九分七釐七毫

共征:本色粮九百一十七石一斗六升四合九勺三抄五撮。

《折色》银一千二百七十八两八钱九分四釐一毫五丝七忽八微八纤四尘。内除荒外、

实征川山熟地一千六百三十三顷二十三亩二分三釐。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二百二十四顷五十六亩四釐四毫

应征本色粮六百一十二石二斗八升二勺二抄。

《折色》银八百五十三两七钱六分三釐五毫三丝八忽七微六纤八尘。

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七十四两六钱八分六釐九毫六忽六微一纤二尘。

原额共征丁银二百八十九两一钱八分八釐。废沐府原额王田川坡山地二千三百七十二顷八十亩,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八百七十五顷二亩七分八釐

共征:本色粮九百三十七石五斗一升三合九勺。

《折色》银一千三百七两二钱六分九釐三毫八丝二忽一微六纤。内除荒外,

实征川坡山熟地二千二十二顷八十一亩,各折不等。折正川地一千五百六十八顷三十亩二釐七毫

应征本色粮七百八十四石一斗五升一勺三抄五撮。

《折色》银一千九十三两四钱二分六釐九毫六丝二忽一微八纤八尘。

外新增并兴屯新增共银一百一十七两一钱六分五釐七毫五丝一忽七微四尘。

原额共征丁银二百二十两三钱九分八釐。府属原额屯地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四顷一十四亩二分四釐。内除:

虚悬租地二千三百九十八顷七亩七分,该免租银二百六十两八钱七分一毫一忽九微。实荒熟粮租地九千八百二十六顷六亩五分四釐。

应征本色粮三万九千七百一石八斗二升一合二勺三抄九撮。

本色草、一万三千三百九十八束二斤一十五两

草价、地亩、地租料价、沙薄银一千四百七两四钱九分四釐八毫六丝九忽。除荒外,

实熟地四千一百九十四顷二十三亩三分五釐六毫五丝

应征本色粮一万八千一百五石九斗六升四合一勺六抄一撮。

《本草色》五千四百束一十六斤二十两一钱八分

草价地亩地租料价沙薄银六百四十八两三钱八分三釐三丝五忽二微九纤四尘八渺。《条鞭》银三百八十七两六钱五分六毫七丝三忽七微二纤三尘一渺。

额外屯、固原教场、并丈增出地五顷一亩,应征本色粮二十石四升

《本色草》、三十束二斤

《地亩》银六钱二分六釐二毫五丝。

地租银二钱四釐

《均徭》银六钱二分六釐二毫五丝。

原额屯丁征银七百四十九两八钱六分二釐五毫。并康熙元年新增丁银一百九十一两五钱六分八釐五毫。除逃绝外。

实在征银八百四十两一钱五分九釐五毫。遇闰加银二十三两八钱四分一厘六毫六丝二忽。

原额均徭银二百四十二两六分四釐五丝三忽。除荒外,

实征银九十五两二钱二分八丝四忽四微。固原监收厅所属平远、镇戎、李旺、红古、下马关、永固堡、白马城、西安州营、西安州操、西安州营

将旧额“《各衙公费》改归军饷。”

原额、租地八千五百二十八顷七十七亩九分九釐

应征租银二千六百九十两八钱二分七釐九毫。除荒外,

实熟地九百顷六十六亩;

应征本色粮一百四十五石一斗一升。

《折色》银四百一十三两二钱四分三釐零。

《平凉县志》

[编辑]

《崇信县志》

[编辑]

原额、折正中地五千二百九十一顷三十六亩五分四釐

抛荒地三千八百一十六顷六十五亩三分四釐四毫

见熟地、一千四百七十四顷七十一亩一分九釐六毫

《原额》本折粮六千二百八十六石三斗九升六合七勺五抄二撮五圭。

《抛荒粮》四千二百二十六石三斗六升三合九勺六撮二圭六粟四粒。

见熟粮二千六石三升二合八勺四抄六撮二圭六粟六粒。

《折征》银二千二百四十七两七钱九分五釐二丝九忽四纤四渺。

原额《丁徭》银二百五十两三钱八分五釐五毫。原额《均徭》银一千二百四十一两八钱八分九釐九毫。

《荒粮》银八百三十四两九钱二分七釐二毫七丝三忽一微三纤七尘四渺。

见在熟粮银四百六两九钱六分二釐六毫二丝六忽八微六纤二尘六渺。

共计:地丁粮徭,见征熟活银二千九百五两一钱四分三釐一毫五丝五忽九微三尘。内起运银一千九百一十九两五钱六分二釐四毫五丝五忽九微三尘。

存留银九百八十五两五钱八分七釐。

外征“《绅衿优免丁徭》银” 二十八两七钱一分八釐三毫。

额外课程银一两六钱

地税银二两

河滨弃地本色粮二十六石二斗六升三合八勺。

新增王田租粮七十二石六斗一升五合。《户口食盐》五百一十五引

《华亭县志》

[编辑]

《镇原县志》

[编辑]

《固原州志》

[编辑]

《泾州志》

[编辑]

《灵台县志》

[编辑]

《原额》、川原坡陡地不等,共一万二千九百五十九顷一十二亩一分四釐

原额除召佃抛荒减纳外,折正本折粮三万二百九十三石二斗六升七合零。

顺治九年以前《红簿》造熟地二千九百五十九顷一十亩。十年以前官报垦地五百一十五顷一亩二分一厘入册。又九十两年开垦地三顷四亩

《实在地》三千四百六十九顷一十五亩二分一厘;

该征本折粮八千一百一十一石四斗六升六合八勺一抄四撮七圭五粟。内

实征起运本色粮一百三十三石八斗八升一合四勺。

实征存留官学仓粮一百六十二石九斗一升七勺九抄九撮七圭五粟。每石折征银八钱,应征银一百三十两三钱二分八釐六毫三丝九忽八微。

实征折色粮七千八百一十四石六斗七升三合六勺一抄五撮。每石折征银一两三分五釐一毫九丝八忽四微三纤。

共征:银八千八十九两七钱四分七釐二毫九丝六忽。

十二年,兴屯地二百三十九顷二十一亩六分,该征起运本色粮九石一斗二升九合五勺四撮六圭六粒。

应征存留官学仓粮一十一石二斗三升七勺九抄三撮九圭七粟二粒。

《折征》银八两九钱八分四釐六毫三丝四忽三微七纤七尘六渺。

应征折色粮五百三十八石七斗二升一合四勺一抄六撮三圭三粟六粒。

该折征银五百五十七两六钱九分三釐九毫一丝六忽三微八纤一尘七渺。俱自十三年奉文照例派征,分入起存《股项解目》。

十三年,新垦地一百二十八顷八十亩四分六釐。

该本折粮三百一石一斗八升九合八勺六抄九撮七圭九粟五粒,三年后起科

十四年,新垦地九顷六亩。

该本折粮二十一石一斗八升三合八勺四抄八撮二圭八粟六粒,三年后起科

原额共征:丁银一千六百四十两六钱七分四釐五毫。

《地丁》二项,共实征银一万四百二十七两四钱二分八釐九毫八丝六忽五微六纤三渺。内起运户、礼、工三部民运禄粮、节裁毛袄、布花、裁减伞扇、药味、牲口、军器等项,共银七千五百八十九两九钱四分三釐四毫五丝八忽七微二纤五尘三渺。

又新裁官俸、生员廪膳、孤贫月粮布花并协站冗费等银一千八百三十八两三钱六分三毫三忽九微五纤三尘。

《存留》实在银九百九十九两一钱二分五釐二毫二丝三忽八微八纤二尘。内每两征釐钱三百文,准银三钱搭支,遇闰实征加银八十六两三钱一分七釐二毫七丝二忽。

一、解本府司狱一员,俸银原额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除荒实征银九两二钱九分五釐九毫五丝一忽四纤;遇闰实征加银七钱七分五釐四毫三丝二忽七微五纤二尘。薪银原额一十二两,除荒外实征银五两七钱一分四釐七毫二丝四忽;遇闰实征加银四钱七分六釐七毫二丝。奉文裁去,柴薪俱作俸银支解。

书办一名,原额工食银七两二钱。会议裁银一两二钱充饷外,除荒实征银二两八钱五分七釐三毫六丝二忽。遇闰实征加银二钱三分八釐三毫六丝。

皂隶二名,原额工食银共十四两四钱。会议裁银二两四钱充饷外,除荒实征银五两七钱一分四釐七毫二丝四忽,遇闰实征加银四钱七分六釐七毫二丝。

一、解本府儒学岁贡盘费:原额银九两,除荒实征银四两二钱八分六釐四丝三忽。

“知县一员,俸银原额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除荒实征银十三两九分一厘四毫八丝二微三纤,遇闰实征加银一两九分二釐八丝五忽九微七尘八渺。薪银原额三十六两,除荒实征银十七两一钱四分四釐一毫七丝二忽,遇闰实征加银一两四钱三分一毫六丝。” 油烛银原额十两,除荒实征银四两七钱六分二釐二毫七丝。遇闰实征加银三钱九分七釐二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纤六尘六渺。

迎送上司伞扇银,原额十两,先裁扣八分充饷外留二除荒,实征银九钱五分二釐四毫五丝四忽。

以上实征银三十五两九钱五分三毫七丝六忽二微三纤。裁扣充饷外,存实征银二十一两四钱三分二釐一丝五忽,俱作俸银支领。心红、纸张银原额二十两,除荒实征银九两五钱二分四釐五毫四丝,遇闰实征加银七钱九分二釐五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纤三尘三渺。吏书十二名,奉文援纳。吏员门子二名,“皂隶十六名,民壮五十名,灯夫四名,轿伞扇夫七名,库书一名奉文援纳吏员。仓书一名奉文援纳吏员。库子四名,斗级四名,禁子八名吏书” 每名原额工食银十两八钱、裁减充饷银四两八钱。人役原额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裁扣充饷银一两二钱。今每名工食银俱除荒,实征二两八钱五分七釐三毫六丝二忽。遇闰每名实征加银二钱三分八釐三毫三丝。

马快八名,除荒实征银六十四两四釐九毫八忽八微,遇闰实征加银五两三钱三分九釐二毫六丝四忽。

典史一员,俸银原额十九两五钱二分,除荒实征银九两二钱九分五釐九毫五丝一忽四纤,遇闰实征加银七钱七分五釐四毫六丝四忽二微一纤五尘。薪银原额十二两,除荒实征加银五两七钱一分四釐七毫二丝四忽,遇闰实征加银四钱七分六釐七毫二丝。奉文裁去,薪银俱作俸银支领。

书办一名,奉文“援纳” 吏员门子一名,皂隶四名,马夫一名,每名俱岁支实征工食银二两八钱。

五分七釐三毫六丝二忽。遇闰实征加银二钱三分八釐三毫六丝。

儒学教谕、训导各一员,俸薪原额俱照“典史” ,今俱作俸银支领。喂马草料银每员每年十二两,共二十四两。除荒实征,共银十一两四钱二分九釐四毫四丝八忽。遇闰实征,共加银九钱五分三釐四毫四丝。

斋夫六名,原额工食银共七十二两,除荒实征银三十四两二钱八分八釐三毫四丝四忽。遇闰实征加银二两八钱六分三釐二丝。

膳夫二名,原额工食银共四十两,除荒实征银十九两四分九釐八丝。今奉文裁二分解饷银十二两六钱九分九釐三毫八丝九忽三微五纤,留一分银六两三钱四分六毫九丝六微五纤。廪夫二十名分领,遇闰实征加银一两五钱八分九釐五丝七微七纤六尘,亦裁二解饷,留一分领。

书办一名,奉文援纳吏员门斗五名。内掌教三名,分教二名。每名岁支工食银,除荒实征银三两四钱二分八釐八毫三丝四忽四微。遇闰实征加银二钱八分六釐三丝二忽。

廪生二十名,原额岁支月粮共二百四十石,每石折征银八钱,共银一百九十二两。知单内除荒粮一百七十五石七斗三升五合九勺四抄四撮;除荒银一百四十两五钱八分八釐七毫五丝五忽三微;熟粮六十四石二斗六升四合五抄六撮,实征银五十一两四钱一分一厘二毫四丝四忽八微。奉文三分裁二充饷银二十四两二钱七分四釐一毫六丝三忽四微八纤八尘四渺。留一银十七两一钱三分七釐八丝一忽三微一纤一尘六渺。廪生二十名,分领春丁并清明等节及各坛祠并无祀鬼魂品物等。有除荒实征银十五两二钱三分九釐二毫六丝四忽。

秋丁并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节及各坛祠并无祀鬼魂品物等,有《除荒实征》银十八两九分六釐六毫二丝二忽。

八、蜡庙土地祠春秋祭祀,有除荒实征银五钱七分一厘四毫七丝二忽。

《乡饮》:除荒实征银一两四钱二分八釐六毫八丝一忽;奉文裁一半充饷,实存银七钱一分四釐三毫四丝五微。

《芒神、土牛》银除荒实征银四钱七分六釐二毫二丝七忽。

杂支各铺司兵十五名,除荒实征银三十一两四钱三分九毫八丝二忽。每名岁支银二两九分五釐三毫九丝八忽八微,共加银二两六钱二分一厘九毫六丝。

修理监仓,除荒实征银九两五钱二分四釐五毫四丝。

修理仓廒,除荒实征银二两三钱八分一厘一毫三丝五忽。

支应公费银,除荒实征银五十二两三钱八分九釐七毫三丝二忽二微七纤。

岁贡盘缠三十六两,每年征银十八两,除荒实征银八两五钱七分二釐八丝六忽。

额外课程银二十两一钱六分四釐,遇闰加银一两六钱八分三毫,《税契》银八两。

《静宁州志》

[编辑]

《庄浪县志》

[编辑]

《德隆县志》

[编辑]

仁隆二里,夏秋地除沙阜断沟、水渠崩损外,共地五百二十顷七亩有奇。

粮三千七百五十九石六斗二升有奇。

抛荒除豁一百三十六顷七十八亩有奇。蠲粮九百八十八石六斗九升有奇

实熟及续垦丈首共地三百八十三顷二十九亩有奇。

粮二千七百七十石九斗三升有奇。

实征本色粮三百九石五斗七升有奇。

折色粮二千四百六十一石三斗五升有奇,银二千八百三十八两四钱二分有奇。

效义里废藩租田。原额三百六十五顷七十七亩有奇。除

豁抛荒地一百一顷四十六亩有奇

实熟及续垦共地二百六十四顷三十亩有奇,粮二百四石六斗七升有奇。

实征本色粮五十九石三斗七升有奇。

折色粮一百四十五石三斗有奇

银一百二两五钱九分有奇。内房课银一两二钱。

额外征停免银五十二两七钱四分有奇,《税契》银八两。

水磨课程各一十二两一钱五分。课程征酒肆、屠户,自康熙元年奉文起征。

牙行换帖银四两

匠价银七两二钱

上贡大黄,岁四十七斤,解药盘缠脚,价一两一钱六分四毫。

顺治九年,额食惠安堡小盐池,凡四千二百五十引。新增三百引。

平凉府风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旧《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郡小民淳,五方辐辏,啇贾竞利,不事文学,亦鲜浮靡。马牛夜牧,道无亡失。”

平凉县 风俗淳朴,民无二妻,不畜盗。子罕寺观。僧道婚不索财,反厚资婿。“但人不土著,而五方辐辏,商贾竞利,故俗紊盗生,机械百出,各怙势力,莫或禁捕,君子忧之。”

崇信县 民质实力农,婚姻以牛马为礼,好火葬,君子之礼,俗则不同。于民病信巫觋,不善讼,有先民遗风焉。

《华亭县 》岁止正朔一相过,无他节序。迎女以马,丧用僧病,信巫,畏官吏。

镇原县 。民质而或陷于愚,颇抗厉以招棰罚,勤稼穑而罕末作,亦不善粪田。婚姻不计财,或以牛马为礼。丧不用浮屠,棺殓赗赙咸从厚,而乃酒食相过,非礼矣。其节候礼仪颇同于府。固原州 居人多商旅杂处,而山西延绥尤众。饶牧牛马以转盐,衣食不乏,少盗窃。其《礼仪》惟州治颇同于府,野民则脱略无可称者。婚姻用牛马饮酪,衣皮,器用铜锡。种宜稷豆,年熟则窖地以藏,数年不败。风土高寒,于斯极矣。

泾州 俗固俭约,近回中、共池之游,稍奢矣。土广,宜五谷桑枣,而民食恒缺,士习试义,究经史坟典者少。

《灵台县》:无考。

静宁州 山川绵旷,水泉通利。饶畜牧,织褐,善养马,便骑射,尚气力,亦好音乐歌谣,饮阿《剌吉》烧酒。婚嫁以牛马为礼,其礼俗则同于府。庄浪县 。民风淳质,力农,不谙技艺,士无伪习,第征徭日繁,财货是急。

隆德县:无考。

正月 元旦三鼓,各献酒肴,祭天神、灶神,奠祖先,或诣诸神庙献香烛。昧爽,拜尊者,以次序四拜,各饫酒肴、茶果、蜜食,或以其馂馈之,五日乃已。上旬吉日,具酒肴拜墓,彻馂乃已。十三日试灯,十七日,群贺正䜩饮,月终乃已。二十三日不食粟,惟饭面。二月 昧爽,男女持巾布灰,巡墙屋基,祝曰:“二月一龙昂头万物齐。昂头,惟有蚤虱不昂头。” 葬未十年者,墓祭召亲朋或助祭肴献,享毕,乐饮,至暮尽,社前止,社后祭。十年以前,墓如新墓仪,尽百六而止。

《三月 清明祭祖妣。插柳观河津赏花群饮泾上修禊》

四月 ,群赏牡丹,卉大登,猫育子,谓之“牡丹猫。” 八日,僧浴佛,馈豆,豪贵赏赐之,食羔衣布。五月 ,以糯角、笋、鸡杂绣彩,女工相贻,五日乃止。端午昧爽,剪艾画五毒,采百药造曲,轻服轿马游观,士女布于泾滨,暮方已。群赏芍药。六月 六日,以酒浆墓祭。

七月 :妇女以果、茶、酒饼绣刺针工,夜乞巧于天女,七日乃止。望日,祭祖妣,献早禾或祭墓。八月 望日,以瓜果、饼酒相遗,夜祀月。

九月 馈糕或酒果

十月 朔,祭农工于先祖妣,或烹豚羔,献新酒,大具裘墐户。

十一月 冬至,祭享先祖妣。

十二月 八日,作“肉糜献祖妣。望后各以鹿、豕、羊、鸡、雉、兔、酒果诸物相贺。大储薪炭、油蜡、伏鸡土穴多酿酒醪,腌鹿、羊豕、兔肉。” 岁除日,多嫁娶,祭奠祖妣,男女以序,献酬四拜,爆竹,鼓吹欢呼。

考证

终夜命曰守岁

平凉府祠庙考   通志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平凉县附郭。

社稷坛 在府城北三十里,县附郭。不别置。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二里,县附郭。不别置。

郡厉坛 在府城北,县附郭,不别置。

八蜡庙 在府城内,县附郭,不别置。

旗纛庙 在平凉卫西北,县附郭。不别置。城隍庙 在府治东南,县附郭。不别置。

朝那庙 在府东一十五里。战国时,秦人诅楚,投文于湫水祀之。

文昌祠 在府城内

西岳庙 在府西二十里。

太白庙 在城东八里南山下。

虎山庙 在城北四十里虎山下。

五龙庙 在城东郊南原二里,有泉。

崇信县

社稷坛 在县城西北。明洪武四年,知县王轸建。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于元煜立坊,筑垣为坛以祀。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城东。明洪武四年,知县王轸建。后与社稷坛同修。

邑厉坛 在县城东三里。

城隍庙 在县治东。明洪武四年建,嘉靖年重修。

关帝庙 :在县治东三十步。春、秋以例祭。文昌宫 :在锦屏山麓,与儒学相对。春秋以例祭。

风伯、雨师庙 在铜城西五里,岁以三月十五日致祭。

武康王庙 “唐李元谅开拓疆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建祠崇奉之。旧址在城东一百二十步,明洪武三年,县民李斗等迁建城内,依王之故宫。旧有石柱四,系宋元以来故物,前贤镌题甚众,弃置郭外。知县吉泰移入,建亭于殿前,亭俱毁。”

皇清知县武全文,依故址建新祠,易肖像,以木主《春》。

秋依例致祭

峡口庙 在铜城西。相传,唐李英公世𪟝屯峡口以御戎,故立庙祠之,岁以三月十五日致祭。“公刘庙 ” 在凤山上,分巡关西道武全文建。“龙王庙 ” 在城北,祷雨辄应。

惠民大帝庙 在县治南。

虸蚄庙 在县西三里。先年,虫大伤稼,知县祷祀之,虫乃尽殁。今毁。

马神庙 :在县前左偏。顺治十六年,典史郭绍清刱建。

土地祠 :在县治东偏。

萧何庙 在县治西

英武庙 在小水泉北

惠泽庙 在县东北四十里。

太白庙 ,在铜城西五里,岁以三月十五日,同风伯、雨师致祭。

忠勇祠 在县北。明正德年间,为浦江尹齐敏立。

华亭县

社稷坛 与“风云雷雨、山川坛” 近。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南门外。俱洪武三年建。邑厉坛 三,坛旧缭以垣,皆废,止存其址。城隍庙 在县治西二百步。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田某重修。

虸蚄庙 近废城西。𬮱祀女神,以祈息虸蚄之患。

上亭庙 ,弗省何神,西去县八里。

仙姑庙 在仙姑山上,西去县十里,故为里。今里废庙存,亦弗识仙姑为何许人。

关将军庙 在县城北

朝那庙 在县西北十里山上。

镇原县

社稷坛 在县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里许。

邑厉坛 在县东

城隍庙 在县西南

关将军庙 在县东

九龙庙 在上作里,即九龙井。一井九孔,旱天不涸,民赖以济。

彭阳庙 在县东五十里。

王珪庙 在县南。珪与夏人战,尝以所得二枪植山上。后战殁,边人即其处为“立祠。”

潜夫庙 在县北,祀汉王符。

固原州

山川社稷坛 在城北里许。

风云雷雨坛 在城南里许。

厉坛 在城北里许

城隍庙 在州治东

文昌祠 在东门外

玉皇阁 在城南里许

“三清宫 ” 在州治东。

八蜡庙 在南门外

上帝庙 在城中东北隅。

东岳庙 在城东三里

太白庙 在城北五里

雷神庙 在城南门外

马神庙 在教场内

火神庙 在城南门外

道镇祠 在城南门月城内。

禹庙 在城东门内

武成王庙 在城西郭

关将军祠 在城南门月城内。

泾州

山川社稷坛 在北门外。

风云雷雨坛 在南门外。

厉坛 在北门外

城隍庙 在州署北

关将军祠 在城西三里。

八蜡庙 在回山

东岳庙 有二,一在州南一里,明洪武元年建。一在旧州城内。

朝那庙 在州东三里许。按《府志》:“汉初匈奴老上单于寇朝那萧关,北地都尉孙卭死之。” 不知何代,封朝那盖国大王,祠于东山之麓,有祷辄应。

贞烈祠 在州北二十里,祀东汉皇甫规妻。烈女祠 在州南一里。祀诸烈女,随春秋二丁祭。

善女祠 在吴家凹。诏封“镇国善女湫” ,春秋致祭。深渊数百亩,灌溉甚广,有祷辄应。

关帝庙 在回山下

龙王湫庙 在回山之麓。唐贞观元年三月,封龙王圣祖为惠帝君。每遇旱,祷雨辄应。州人立门扁曰“感应灵湫。” 有唐太宗御碑。

王母西真宫 在回山,汉元封元年建,宋学士陶谷撰文,元季重修,有碑。

灵台县

社稷坛 与“风云雷雨、山川坛” 近。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城外。

邑厉坛 在县北城外。三坛祭期如制。知县郭之屏周围筑垣,各立门楼一座。今废。

城隍庙 在县治西。明天启甲子重修。

文昌祠 一在东北隐形山,知县沈恳建,今迁儒学之左。一在东南苍山,知县贾应昌建,今迁台山之上,元帝宫右。一在县西八十里启祥塾。邑人教授杨可立于明万历间读书其上,训迪来学,时见蜻蜓飞集翼,有“天下太平” 四字,因名启祥塾。祠建修殿宇,为文昌祠。

圣母祠 一在县北台山,一在县南离山,一在县西虎山。

宰相祠 在县治西。祠宇圮坏,遗址尚存,内有御批碑文。

八蜡庙 在县东郭外,知县郭之屏建,今废。龙王庙 一在县南城外,知县贾应昌建。一在县西三十里石塘镇,遇旱祈雨,辄应。

雷神庙 一在县东郭外,今圮。一在县西五十里百里镇,料马台之绝巅。

高回庙 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大德八年重修,今圮。

玉皇庙 在县西八十里上良镇。

东岳庙 旧在县城东郭内,因寇毁,今迁儒学左,即察院旧地。

太白庙 在县西五十里什字镇北。相传为太白修道处。道成后,移郿太白山。又庙侧有灵湫,遇旱祈祷辄应,春秋致祭。

周泰伯庙 在县北七里,仅存基址。

文王庙 在保岩山上。文王伐密经此,因立庙。左丘明祠 ,在县东北二十里,祠东有墓。关帝庙 ,在县治西。

西屯庙 在城西二十里,即唐郭子仪命白元光破吐蕃之地,后人立祠。

二贤祠 在郭北街。明万历四十年,教授杨可立为晋隐士皇甫谧、御史巨敬创建,春秋致祭。显圣庙 在县西八十里上良镇。或曰:此神为唐徐茂公。今考旧制,良原、阴密,皆李元谅筑以镇斯土者,疑即武康郡王。

朝那庙 在县西九十里。

静宁州

山川社稷坛 去西郭二十五步。明成化四年,知州靳善建。

风云雷雨坛 去南郭二十步。明洪武四年,知州欧阳信建。

郡厉坛 ,去社稷坛十步。

城隍庙 在州西三十步。宋元祀吴玠、吴璘。明洪武五年,知州欧阳信改城隍庙。嘉靖十五年,知州刘琉重修。

关将军祠 ,在州西一百步。

东岳庙 在州治西郭外,明洪武十七年建。成化十四年,知州祝祥重修。

义勇武安王庙 有二:“一在州西治平寺之右,明洪武七年,知州欧阳信建,成化七年,知州欧阳信重修。一在东郭内,因寇废,乃迁东街。” 三将军祠 在城东郭外,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州于玭建,春秋致祭。宋刘武穆锜,吴涪、王玠、吴宣抚璘。

乱石庙 在城南郭西,即惠泽大王庙。神兄弟陇干人也。伯曰严辉,仲曰严茂,智勇双绝,保障西夏。宋乾德三年敕建,进爵为王。伯世祀陇干,仲世祀章麻林,与关帝同其香火。

刘沪祠 。在州西南。沪,宋庆历“时为镇戎军西路都巡检,筑水洛城。及卒,居人立祠,岁时奉祀。”庄浪县。无考。

隆德县

社稷坛 在西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南门外。

邑厉坛 在北门外

城隍庙 在县治南。明洪武六年建,北向。嘉靖四十二年,知县张斾改修,西向。武安王庙 在儒学右。

土地祠 在县治内

忠勇祠 在县北。明正德中,为浦江齐令所建,今废。

韩魏公祠 在县北山

惠泽庙 在县东北四十里。

元帝庙 在城东北

马神庙 在县治西偏

火星庙 在马神庙东隅。

东岳庙 在县西三里,一在北山,一在西北十五里。

四圣母庙 在县西三里。

雷公庙 与三官庙近

三官庙 在北山

龙王庙 在莲花池

玉皇庙 在县西北十五里。

寺观附

[编辑]

本府。平凉县附郭。

治平寺 ,在府治东。宋时建。元至正年重修。宝庆寺 ,在府西四十里崆峒山,元至元年建。安西王商请帮助识别此字。撰碑“云崖寺”, 在府东四十里,明洪武年建。有《赵时春碑》。

宝林寺 在府东南五十里。明洪武年建。经藏寺 ,在县西一里。明洪武年建。

崇福寺 在府东北

圆通寺 在崇福寺西南。

段家寺 在城外东北

太子寺 ,在浚谷书舍南,即旧治平寺。

张和尚寺 ,在太子寺东。

王常寺 ,在岨谷河北。

寄骨寺 在城西

慈化寺 在城西门外

南庄寺 在城南门外

花家庄寺 在城南

韩二府寺 在纸房沟,二郎庙南。

韩六府寺 在北门外

褒四府寺 在东北郭浚谷东北岸半里毛家寺 ,即指挥毛文祠堂之前。

马家寺 在浚谷河南郭城内,颓废。明嘉靖七年,有僧以二百金修复。

胡承奉寺 在郿岘

崆峒五云寺 在崆峒山,去城三十里。

天台观 在虎山原,去城五里。

神霄观 在府东南,元延祐年建。

玉虚宫 ,在郿岘山后,有西湫庙。

朝元宫 在府北五里天坛山,元至元年建崇信县。

开化寺 在县东锦屏山,唐时建,宋元俱重修。崇信寺 在城西郭外,邑人刘天光重修。按《县志》作“崇佛寺。”

丈八寺 ,在铜城。佛高丈八,巍然屹立。

石宫寺 在上三乡东南。凿崖为洞,刻石成像。东峰寺 ,在东郭外,今废。

龙泉寺 一曰“殿子坡” ,在芮谷之中,山腹飞泉,奇景林立。

香山寺 在赤城,今废。

弥陀寺 :距县六十里。殿宇甚丽。

“上清宫 ” 在火烧寨。

圣母宫 ,在龙泉佛殿之左。

紫阳宫 在县治西,明洪武年建。

“三官殿 ” ,在城中央,北面。

奎光楼 :在《山城》东隅。今毁。

观音阁 在《山城》西隅。今毁。

纯阳观 在县西二十里,明永乐年建。

玉虚观 明万历年,知县张文炳重修。按《县志》:“琼宫瑰宇,耸峙城北。”

华亭县

石柜山寺 距县二十里。唐赵圣僧有《证道歌》,留壁。

灵岩寺 在城南山上,明嘉靖年重修。

古塔寺 :在城内,塔高数十仞。

观音寺 在县西二十五里。有湫,水甚灵,民赖之。

王母宫 ,在城东,对仙山上。

真武宫 在县西七十里,明永乐年建。

镇原县

天宁寺 在县东北

石空寺 在县东北五里。上有湫池。

石窟寺 在县东九十里。宋绍圣元年建。山水环拱,石岩百仞,可以御敌。

悟山寺 在县东南五十里。

庆云寺 在县西四十里。

大祥寺 在县东北

同立寺 在县西南二十里。

观音寺 在县东北,元至正年建。

祐德观 又名“天庆观” ,在县治北潜夫山上。明永乐年建。

元都观 在县东北,元至正年建。

文昌宫 在县治东南。元至正年建。

固原州

圆光寺 在州西一百里,明正统年建。

兴福寺 在城中西南隅。

石佛寺 在南门外迤东。

圪塔寺 在城中

睡佛寺 在南门外

十方寺 在城西北隅

中王寺 在北门外

白衣观音寺 在东门巷。

磨针观 在北观内

弥勒庵 在城中西南隅。

“地藏庵 ” 在西门外。

泾州

龙马寺 ,在州东长武镇。宋太祖微时常过此。僧守严者,异其骨相,阴使画工图于壁上。高峰寺 ,在州南五里笔峰山顶。魏永平年泾、平二州刺史高乘造,唐开国伯段归文重修。毘卢寺 ,在城西三里。

石窟寺 在州东一十五里。

海印寺 在城北五里

盘口寺 在州南三十里。

丈八寺 在城东二十五里。

盛盘寺 在州东十五里。元至正年建。

高公寺 在州城南。按《府志》,“在嵩山,后魏、唐有碑。”

清虚观 ,在州东南七十里。元元贞年建。佑圣观 在弇耳山。

佑德观 ,在州东十里。元致和年建。

清泉观 在泾川里

水泉院 ,在州北五里。宋景德中,敕赐“解脱禅。”

考证

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

王母宫 ,在城西里许。回中山。历代公卿骚客皆有吟咏,勒诸壁。

灵台县

胜果寺 在县治西北。唐中和年建,牛仙客之故宅也。

至定寺 在离山牛僧孺别墅上。按《县志》,有银杏一株,相传为牛氏所植。

景行寺 ,在百里镇,即密康公故宅。

永光寺 在县内,元大德年建。

万圣寺 在县东一里许云台观后,今圮。巨岳寺 在县南十五里,今圮。

横渠寺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今圮。

目连寺 ,在县西九十里。“三女冢” ,今圮。

归一寺 在县西九十里,今圮。

玉皇阁 在县西八十里上良镇。

大清观 一在县西八十里。栖霞洞。一在虎山之麓。明成化、隆庆年俱重修。

景原观 在县东北十里,今圮。

长生观 在县东三十里。乡官李铢建,今圮。白云观 在县西北三十里,唐大历九年白元光建。明万历三十五年邑人胡觐华重修。三官殿 :一在县北三里许,今圮。一在县西八十里栖霞洞,明万历年景登冕建。

小观音殿 :在县治西,今圮。

灵台观 在县东,元至大年建。

三清观 在县西虎山之麓。

丹阳观 在县西

元真观 在县南。元至元年建。明景泰中,道人齐元鼎重修。

普济院 在县东一里,明万历年建,今圮。云寂院 在隐形山。

北帝宫 在县治北,金大定年建。

张家庵 在县西一百里。

静宁州

圣寿寺 在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宾禅寺 在州南一百里,明洪武年建。

华严寺 在州南四十里,明永乐年建。

十方院 在州西,明洪武年建。

浴室院 在州南一百里。明永乐年建。

庄浪县

观音院 在县治西,明洪武年建。

隆德县

石窑寺 在县西南五里。宋吴玠、吴璘避暑于此。

下生寺 在县治西,明洪武年建。

隆圣寺 在县西街

清凉寺 在县南十里

影山寺 在县西北二百三十里。

三清观 在北山

“三教殿 ” 在县东街。

元帝宫 ,在县南十里。

“准提庵 ” 与元帝宫近。

太和宫 在西门外

《朝阳洞 》,在石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