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57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百七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七十七卷目录
陕西行都司部汇考一
陕西行都司建置沿革考
陕西行都司疆域考〈形胜附〉
陕西行都司星野考
陕西行都司山川考
陕西行都司城池考
陕西行都司关梁考
陕西行都司公署考
陕西行都司学校考〈书院附〉
陕西行都司赋役考
陕西行都司风俗考
陕西行都司祠庙考〈寺观附〉
职方典第五百七十七卷
陕西行都司部汇考一
[编辑]陕西行都司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司
汉以前,为月支国地。武帝始置酒泉、武威、张掖、炖煌四郡,属凉州部。晋时,张轨据河西,为前凉;吕光继之,是为后凉;秃发乌孤据之,为南凉。及李暠迁酒泉,号西凉;沮渠蒙逊据张掖,号北凉。后魏平北凉,取张掖、乐都、武威、酒泉,皆置将守之。隋末,李轨起兵,自称凉王,尽有河西之地。唐初,克平之,以其地属河西节度。宋、金皆为西夏所有。元置甘肃路总管府,寻增置宣慰司,后改“甘肃等处行中书省” 治于此,以统西河诸郡。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六年,始置行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三。
皇清因之。
甘州卫:〈附郭。〉
秦以前,为昆邪王所居地。汉武帝开之,置张掖郡。东汉安帝于属国都尉别立五城。魏晋俱因之。南北朝西魏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因州东“甘浚山” 为名。后周置张掖郡。隋初废,大业初复置。唐为甘州,或为张掖郡。属陇右道。天宝后,没于吐蕃。大中五年收复。宋为西夏所据,改镇彝郡、宣化府元置甘肃路,寻改甘“州路。” 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五年废。寻分置甘州左、右、中、前、后、中、中六卫。三十二年,废前、后、中、中三卫。永乐二年,复置前、后二卫,并左、右、中凡五卫,为陕西行都司附郭。”
皇清因之。
永昌卫
汉武威郡地。东汉因之。三国魏晋以后,沿及北凉,属姑臧。唐置大斗军,属凉州。宋初,为西凉府地。景德初,为西夏李元昊所据。元置永昌路。明洪武三年,改置永昌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庄浪卫
汉为允吾县地,属金城郡。晋前凉张氏于此置广武郡。南北朝后魏置广武县,属广武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邑次》,寻复为广武。大业初,复为允吾,属武威郡。唐初,为凉州地。宝应后,陷于吐蕃。宋为夏元昊所据。元至元元年,始置庄浪县,属永昌路。明洪武十年,改置庄浪卫。三十一年,废为庄浪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复为庄浪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凉州卫
汉置武威郡治姑臧县,又于此置凉州。三国魏晋并置凉州。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并据之。北凉沮渠蒙逊亦迁都于此。南北朝后魏亦为武威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复置。唐初,李轨据之,及克平,置凉州。或为武威郡。属陇右道。天宝末,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收复。宋改为西凉府,后为夏所据。元至正四年,降西凉府为州,属永昌路。明洪武九年,改置“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西宁卫
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汉武帝逐诸羌渡湟水,筑令居塞。宣帝破先零羌,以其地置破羌县,属金城郡。东汉置西平郡。晋永嘉末,为秃发乌孤所据。南北朝后魏置鄯州。后周改置乐都郡。隋初郡废,置鄯州。大业初州废,置西平郡。唐因之,属陇右道。上元后没于吐蕃。宋元符二年收复,建为鄯州陇右节度。建中靖国元年弃,崇宁《三》
年再复。五年,改鄯州为西宁州。建炎后,没于金。元属亦集乃路。明洪武十九年,改置西宁卫。宣德八年,改置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山丹卫
汉初为月氐国地。武帝置删丹县,属张掖郡。东汉献帝时,分属西郡。晋因之。南北朝西魏废西郡。后周省弱水县入删丹。隋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张掖郡。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元至元二十二年,升为山丹州,属亦集乃路。明初,州废。洪武二十四年,置山丹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肃州卫
汉武帝开,置酒泉郡。东汉、晋皆因之。西凉李暠迁都于此。南北朝、后魏亦为酒泉郡。隋初郡废,置肃州。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入张掖郡。唐复置肃州,或为酒泉郡。属陇右道。宋初为回鹘所据。景祐三年,元昊侵回鹘,取之。元置肃州路。明洪武二十八年,改置肃州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镇边卫
汉武帝置休屠县,北部都尉治,属武威郡。东汉因之。晋为后梁吕氏之将杨轨所据。宋为夏元昊所据。元为小河滩城。明洪武二十九年,始置镇边卫,三十四年废。永乐元年改置镇边千户所,属永昌卫。后复置镇边卫,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镇彝守御千户所
汉为张掖郡地。明洪武三十年,置镇彝守御千户所。三十三年省。永乐改元,复置,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古浪千户所
汉为武威郡地。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始于武威东南境筑和戎城。元至元元年,置庄浪县,乃于和戎城置巡检司,属永昌路。明正统三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属陜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高台千户所
汉为乐涫县,属酒泉郡。晋前凉张氏置建康郡。北凉段业建都于此。唐嗣圣初,置建康军,属张掖郡。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路。明洪武初,为高台站。景泰七年,始置高台守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司。
皇清因之。
陕西行都司疆域考 各卫志合载
[编辑]本司
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兰州界。
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河州界。
西五百七十里至“嘉峪山。”
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
东南一千九百七十五里,至河州卫。
东北九百里至《鱼海子》。
西南一千五百里,至安定卫。
西北二千五百里,至哈密卫。
东北至
京师五千四百里
甘州卫
甘州为附郭卫也。东至山丹卫界八十里,西至抚彝驿一百五里。
南至“南山马营” ,二百二十里。
北至外境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大黄山,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转嘴墩,一百里。
《西南》至《白城子》,六百里。
西北至高台所一百六十里。
永昌卫
卫东南三百一十里为“永昌。” 东至凉州柔远驿七十里。
西至山丹石硖口驿一百一十里。
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
北至脱欢山四百里
东南至土鲁干山口,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镇番卫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北石崖,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
庄浪卫
卫南九百四十里为“庄浪。” 东南自城至红城子界三十五里。
东北自城至分水岭平成界四十里。
《西南》:自城至羊圈沟,通远界二十里。
《西北》自城至清水河武胜界,二十二里。
凉州卫
卫东南五百里为凉州。东至宁夏中卫板井墩五百九十里。
西至永昌卫柔远铺九十里。
南至西宁卫界野马川二百里。
北至镇边卫界三岔河口北墩八十里。
东南至古浪,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马莲滩,二百里。
西南至臧南山,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永昌,一百六十里。
西宁卫
卫东南一千三百五十里为西宁。东至合黎山二十五里。
南至胭脂堡六十里
西至盐池驿四十里
北:至毛目头墩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甘州三百里
“东北至《亦集》” ,乃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祁连山,三百里。
西北至旧威卤城,一百五十里。
山丹卫
卫东北一百二十里为“山丹。” 东至永昌卫界一百里。
南至雪山,一百五十里。
北至红寺儿山,二十五里。
西至东乐驿四十里
东南至和宁山口,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玉泉墩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宁番山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甘峻山,三十里。
肃州卫
卫西五百一十里为肃州。东至镇彝所属盐池驿一百四十里。
西至嘉峪关七十里
南至雪山,一百五十里。
《北至黑山》,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白城子》,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天仓墩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雪山》,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大钵和寺三百里。
镇边卫
卫东五百五十里为镇边。东至宁夏界沙河六百里。
西至永昌卫昌宁堡,一百里。
南至凉州三岔河,一百三十里。
北至亦不剌山,二百八十里。
东南至庄浪卫,四百九十里。
东北至鱼海子,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永昌卫,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亦集》乃” 一千二百五十五里。
镇彝守御千户所
卫西三百里为镇彝。东至合黎山二十五里,西至盐池驿四十里。
南至胭脂堡六十里
北:至毛目头墩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甘州三百里
东北至亦集乃湖,一千二百里。
西南至祁连山,三百里。
西北至旧威鲁城,一百五十里。
古浪千户所
卫东南六百四十里为“古浪。” 东至庄浪卫二百一十里。
西至凉州卫,一百三十里。
南至黄河,四百七十里。
北至暖泉哨马营五十里。
东南至黑川二百里
东北至马莲滩,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巴州五百四十里。
西北至镇边卫三百四十里。
高台千户所
卫西一百六十里为“高台。” 东至抚彝驿六十里,西至黑泉驿六十里。
南至番族一百里
北至外境七十里
东南至雪山一百里
东北至甘州“靖安墩” 八十里。
西南至肃州千人坝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镇彝所一百六十里。
形胜附 通志
[编辑]本司
《汉·西域传》“列西郡,据两关。”
《窦融传》:“带河为固,足以自守。”
《甘州志》:“环以祁连合𥟖之山,浸以居延、鲜卑之水。”
《凉州志》:“地土饶沃。”
《肃州志》:“河山襟带。”
《西宁志》:“万山环抱,三峡重围。”
陕西行都司星野考 延安府志
[编辑]司属总
《汉书地理志》:“自井十度至柳三度,鹑首之次,乃秦之分。”
《后汉书律历志》:“井十二度至鬼五度为秦分。” 《晋书天文志》:“自井二十七度至鬼柳,鹑火之次,属秦分。”
陕西行都司山川考 通志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合黎山 在都司城北四十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 即此。一名要涂山。
马蹄山 在都司城南一百里,山岩石间有神马足迹在。
甘浚山 在都司城西南八十里,山下有泉,味甘洌,故名。
人祖山 在都司城东北四十里,俗名快活山。其山不毛。
祁连山 在都司城西南一百里。山甚峻广,本名“天山。” 草木茂美,冬温夏凉,下有石井,常不竭。普观寺石洞 ,在都司城南一百三十里。居延海 ,在都司城西北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曲屈东北行千五百里,有居延海,即此。张掖水 ,在都司城西十里,源出摆通川,经合黎山,名合黎水,又名鲜水,俗名“黑河水。”
弱水 在都司城,四环合黎山,东北入东莎界。都渎涧 在都司城西九十里蓼泉之西。蓼泉 在都司城西九十里,沮渠蒙逊与西凉交战之处。
“草湖泉 ” ,在张掖河岸数十处,生芦草,可收百万以饲马。
九眼泉 在都司城西九十里。
永昌卫
南山 在卫南二十里,俗名“照面山。”
雪山 在卫南一百八十里,古为天山,其山与凉州南山连络。
青松山 在卫西八十里,又名大黄山焉支山,盖一山而连跨数处。
脱欢山 在卫北四百里。
金山 在卫北二十里,丽水出焉。
炭山 在卫东南二十里,其山出炭,故名。“马蹄山 ” ,在卫东北二十五里,一巨石,上有马迹,故名。
摩天岭 在卫南七十里。
《可可》水 在卫东南境外。
大通水 在卫南境
大磨川 在卫西二十里,一名“云川。” 其源出自鸾鸟山平羌脑儿都山口。以水势急流,能激转水磨,故名。《考来》水注之。
蹇占口涧 在卫南三十里,其源出自雪山。“暖泉 ” 在卫西南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时常温,东北流入水磨川。
“茅草泉 。” “高泉 。” 《矮鹿泉》。
赤那泉 俱在卫北
一碗泉 在卫西四十里。
鹿泉 在卫西北一百里。
庄浪卫
东山 在卫东一百里
大小松山 :在卫东百二十里为大松山,一百里为小松山。山多大松,采之可资器用。
骆驼山 在卫南一百三十里,其峰如骆驼,故名。
萝卜山 在卫西一百三十里,与雪山相距,状如萝卜,故名。
马牙山 在卫北八十里。
石佛山 在卫东北三十里,因崖上有石佛像,故名。
分水岭 在卫西一百五十里。岭峤有泉分流,南为庄浪水,北为古浪水。
乌稍岭 ,在卫北一百三十五里,路通甘肃,虽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
大通水 ,在卫西一百二十里。
黑川 在卫东一百里
速罕秃泉 ,在卫东三百里许。其水流四时不绝。
龙潭池 在卫北三十里。其池水停不流,久旱不涸,久涝不溢。
一泓泉 在卫东五百四十里,俗名“一碗泉。” 《黍耙沟》水泉 在卫西四十里。其沟产杂木,可为农器。
锣锅泉 在卫北七十里。
沙泉 在卫东北八十里。
凉州卫
青岩山 ,在卫旧姑臧县界,下有湫甚广,人触之,风雹立至。
第五山 ,在卫旧姑臧县界,有清泉茂林,悬崖石室,昔为隐士所居。
青山 在卫东二百五十里。上多松柏,冬夏常青,故名。
松山 在卫东三百一十里。上多古松,因名。天梯山 在卫东南八十里。山路崎岖如梯。白岭山 在卫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故名。
车轮山 在卫西南九十里,山顶高峻,有路盘曲如轮,故名。
浚稽山 在卫。旧《武威郡》。
臧南山 在卫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多积雪。西山 ,在卫西二十里,中有莲花峰,下有石,五色成文如兽形。
五涧谷 在卫境。源自蕃禾古县界出,流入白海。
洪源谷 在卫境。唐休璟破寇于此。
马蹄沟石洞 ,在卫南三十里山之阴中,周七十步,左右二穴,贯穿相通,有佛壁。
白亭海 在卫东北境,五涧谷水注之。以水色洁白,故名。一名“小涧端海子。”
沙水 在卫东北五十里。其源出自洪水泉,至三岔水合而为一,流入镇边卫界。
赤弥干川 在卫西南五十里。
黄羊川 在卫东。地多水草,宜畜牧,故名。潴野泽 ,在卫东北。《禹贡》“至于潴野” ,即此。亦名休屠泽。
天池 ,在卫西南一百馀里。
灵泉池 在卫治南,后梁吕光尝宴群臣于此。《西宁卫》
积石山 在卫境废龙支县之南。即《禹贡》“导河” 之所。
峡口山 在卫东三十里,为湟、鄯咽喉地。汉时名“湟狭。” 唐人修阁道,宋筑省章城,控制要害。金山 ,在卫西六十里,有湫池,遇旱祷之辄应。为西宁望山。
南禅山 在卫西南三里。
北禅山 在卫西五里。古有崖形,生成如佛。阿剌古山 ,在卫东一百八十里。
雪山 在卫南一百里,积雪四时不消,望之若银屏焉。
热水山 在卫东南五百里。南出暖水,流入青泉,北出冷泉,即西宁水源也。
红崖山 在卫东八十里,其土赤,因名。
小峡口岩 在卫东一百里。岩中有风,每夕风声号烈。
大小石峡 俱在卫东九十里为大石峡,三十里为小石峡。
牛心堆 唐李靖伐土谷浑,败其兵于牛心山,即此。
红崖洞 在卫东北一百馀里。其洞幽僻奥曲,人迹罕到。
西海 ,在卫西五百馀里,方数百里。汉平帝时,卑禾献西海之地,即此。俗呼青海。
浩亹水 在卫西北。一名“阁门水。” 源出塞外,东至允吾界入湟水。
湟水 在卫境,《宗水》注之。
西宁水 在卫北百步。源出热水山,迳伯颜川,至西宁与那孩川合,东南五百里流入黄河。苏木莲水 ,在卫北山之阴。
车卜鲁川 ,在卫北五里。
景阳川 在卫北五十里。
广木川 在卫北三十里,旧沙塘川。明永乐四年,改为今名。
覆袁川 在卫境。隋炀帝西巡河右至浩亹,即此。
湫泉 在卫西四十里,周三丈许,其深莫测水。
常涌沸旱祷有应
山丹卫
石峡山 在卫东八十里,两峰相对。
焉支山 在卫东南五十里。一名“山丹山。” 祁连山 在卫南一百五十里,连亘甘州诸卫。甘凌山 在卫西北三十里,连亘甘州,中有数洞,其下有泉,旱祷辄应。
红寺山 在卫北二十五里,其山土色多红。馒头山 在卫东北九十里,其形似馒头,故名。寺沟洞 在卫东南七十里。
吉祥洞 在卫南八十里。
洞子寺洞 在卫南九十里。
红寺洞 ,在卫红寺山上。
山丹水 在卫西。源出祁连山,西流入张掖水。南草湖 ,在卫东南一里。周围九里,湖中多芦苇,故名。
西草湖 :在卫西十里,周围七里。
暖泉 ,在卫东南四十五里,冬寒不冻,故名《肃州卫》。
崆峒山 在卫东南六十里,旧属福禄县。《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于崆峒山。” 即此。
红山 在卫东南一百六十里,与观音山相连。昆仑山 在卫西二百五十里,俗呼“雪山。” 周穆王见王母于此。
祁连山 ,在卫南一百五十里。一名“雪山” ,自凉州连亘至此。
寒水石山 在卫南一百五十里,与红山相连。嘉峪山 ,在卫西七十里,即古玉石山下有九眼泉。
硫黄山 在卫南一百五十里,与寒水石山相连。
黑山 在卫北大漠中,望之宛然若墨,故曰“黑山。”
金山 在卫东北八十里。
文殊山 在卫西南五里,古人多凿洞穿穴。罗汉洞 ,在卫西南三十里。
黑水 在卫北十五里。《地志》云:“黑水出张掖县鸡山。”
讨来水 在卫西一百里,源出祁连山,清水沙水注之,流三百里入黑水。
红水 在卫东南三十里,源出卫南山谷中,下流合黑白水。
白水 在卫西南二十里,下流与黑红水合。金水 在卫境。
“金泉 ” 在卫下,即古酒泉也。
镇边卫
苏武山 在卫东南三十里。俗传汉苏武牧羝处,旧有苏武庙。
阿剌鹘山 在卫南三十里,东接苏武山。黑山 在卫西南六十里。
来伏山 在卫西北八十里。其山脊高首俯,势如拜伏之状。
亦不剌山 在卫北二百八十里。
龙潭 在卫东四十里。一名“小池。”
三泉 在卫西北二百七十里,境外有泉眼三处,故名。
石井 在卫西二百里
乱井 在卫西北二百四十里,境外有泉眼数处,故名。
沙井 在卫西北二百五十里许,青盐池西境外。
镇彝守御千户所
合黎山 在所东北三十里。
黑山 在所东北二十里,与合黎山相接。居延海 在所东北一千二百里砂碛之外。黑水 在所西四里,即古张掖水。其水经城西南,出石峡口,流入居延海。
古浪千户所
东山 在所东二里
西山 在所西五十里,即雪山。
柏林山 在所南七十里。其山多柏树,故名。黑松林山 在所东四十五里。山多松,故名。黄羊川山 在所东南五十里。
鸳鸯池 在所西七十里。池水四时常不涸竭。古浪水 在所南八十里,其源出分水岭。高崖泉 在所西二里,水自崖下涌出。
高台所
榆木山 在所南四十里许。其山多产榆树,故名。
白城山 在所西南八十里。
五坝湖 在所东十二里。
七坝湖 在所西二十里。
黑泉站家湖 在所西北五里。
鸳鸯湖 在所西十里
月牙湖 在所西北五里。
高台站家湖 在所西北五里。
水磨湖 海底湖 俱在所东二十里。狼窝湖 在所西北十二里。
李家湖 在所西北三十里。
苇场湖 在所西北十五里。
大芦湾湖 :在所东二十里。
黑水渡 在所西北三十里。
陕西行都司城池考 通志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行都司城池 始建未详。明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于东增筑新城,周一十二里二百五十七步,高三丈二尺,阔三丈七尺。池深一丈七尺,阔三丈七尺。门四:东曰咸熙,南曰延恩,西曰广德,北曰永宁,东北城楼各一。
外卫所
永昌卫城池 ,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张杰增筑,周七里二百三十步,高三丈六尺,池深一丈二尺。成化八年,指挥高升筑四门月城。”
庄浪卫城池 ,“元至元元年建。明洪武十年重筑,周八里三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二丈五尺。” 凉州卫城池 ,唐李轨建。明“洪武十年,指挥濮英增筑,周一十一里一百八十步,高五丈一尺,池深一丈二尺。有东南北三门,后宋晟增关西门。”
西宁卫城池 ,历代修建不一。明洪武十九年,长兴侯耿秉文因旧改筑,周八里五十六丈四尺,高五丈,池深一丈八尺。
山丹卫城池 ,元至元二十六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庄德拓筑,周七里二百九步,高二丈二尺,池深九尺。
肃州卫城池 ,始建未详。明洪武二十八年,指挥裴成拓筑东隅。周八里,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东、西、北三门。成化二年,巡抚徐廷璋增筑城东郭。
镇边卫城池 ,元号“小河滩城。” 明洪武二十九年修葺。成化元年,都指挥马昭拓筑北隅,周六里二分二十三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东、西、南三门。
镇彝所城池 ,明永乐中建,逼河。天顺中,数被水患,移筑于此,周四里,高三丈六尺,池深一丈一尺,门二,俱南向。
古浪所城池 ,即古和戎城,周二里七十五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东南二门。
高台所城池 ,明天顺二年建,周四里,高三丈六尺,池深一丈二尺,惟南门一。
陕西行都司关梁考 各卫志合载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玉门关 在沙州西一百二十里。汉班超在西域上书“愿生入玉门关” ,即此。
阳关 ,在废寿昌县西六里。王维诗“西出阳关无故人” ,谓此。
山南关 在人祖山口内,明嘉靖二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建。
南津桥 沙渠桥
大满桥 “在都司城南。”
北津桥 在都司城北二十里,即弱水流沙之处。
黑河桥 在都司城西十三里。夏主乾祐七年,有敕“黑河诸神” 之文。
通局桥 城内,军器局西,以其通局,故名。“新建桥 ” :通局桥南延七丈,嘉靖十七年,都御史牛天麟建。
永昌卫
五里桥 红庙桥
重冈桥 俱在卫西境
蹇占河桥 在城东五十里。
十里桥 :在城东一十里。
四坝桥 :在城东二十五里。
六坝桥 在城东四十里。
水磨川桥 在城西二十五里。
庄浪卫
演武桥 在卫南郭外
大通桥 在卫西一百二十里。
武胜桥 在卫北四十里。
镇羌桥 在卫北一百三十里。
玉泉桥 在卫北一百七十里。
南薰桥 在南门外
弘济桥 在西门外
四渠桥 在城北二里
凉州卫
石桥 在卫北二里
双桥 在卫北十五里
西宁卫
小硖口,河南河北关 ,在城东三十里。
大硖口,河南河北关 ,在城东九十里。
石嘴儿关 :在城东一百四十里。
碾伯水桥 在卫南五十里。
那孩川水桥 在卫西二十步。
伯颜川水桥 在卫西二里。
西宁水桥 在卫北一百里。
山丹卫
石人石马关 在城北一百五十里。
小关儿口 ,在城东北一百里。
观音桥 、甘桥 :俱在卫西关外。
石嘴桥 在卫西十二里。
大桥 在卫西二十里
肃州卫
嘉峪关 ,在城西七十里,关外即沙漠地。石关儿口 ,在嘉峪关西北,去城七十五里。城南桥 ,在卫南一里。
红桥 在卫北二里
清水桥 在卫北五十里,跨清水。
天生桥 在卫东北三十里。水从地下流,人从地上行,宛然如桥,不假人力为之,故名。
楚埧桥 在观音山口内水关儿之北。
公济桥 在东关城外一里,跨磨河。先年止《独木》以通徒行。嘉靖二十一年,始建桥梁。
镇朔桥 在城北门外。旧桥微小低凹,凡遇水溢地潮,行人未便。嘉靖三十五年修建,因此门为“镇朔门” ,遂以名之。
南门桥 在南门外二十步,跨石河者也。北清水河桥 在城北十里,跨清水河。
南清水河桥 在南门外东一里。
大桥 在城东南放驿湖西,久废。
镇边卫
四坝桥 在卫东十里
小二坝桥 在卫南十里。
大二坝桥 、头坝桥 俱在卫西二十里,镇彝千户所
兔儿关 ,在城北三十五里,城东边墙直抵高台地界,延七十馀里,明时修。
古浪千户所
暖泉桥 在城南郭外
通津桥 在城东郭外
高台千户所
石关口 :在城北一十五里。
纳凌桥 在所东南一里。
丰稔桥 在所东南三十里。
站家渠桥 在所东南三十里。
黑水渡 在所西北三十里。
陜西行都司公署考 通志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陕西行都司署 在甘州卫。
屯捕佥书厅
管操佥书厅 俱在本司内。
甘州左卫守备厅
千总厅
甘州右卫守备厅
甘州中卫守备厅 税课局。
外卫所
永昌卫守备厅
庄浪卫守备厅 税课局。
凉州卫守备厅 税课局。
西宁卫守备厅 。茶马司 税课局。山丹卫守备厅。
肃州卫守备厅
镇蕃卫守备厅
镇彝所千总厅
古浪所千总厅
高台所千总厅
陕西行都司学校考〈书院附〉 通志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行都司儒学 在城东南隅。明洪武二十八年建。正统十二年,巡抚马昂重建。成化四年,巡抚徐廷璋增修。
文庙在行都司治东。启圣祠在庙后。名宦祠在庙。
左乡贤祠在庙右
甘泉书院 在行都司东。
外卫所
永昌卫儒学 在卫东。明宣德中,守备宋忠建。成化四年,巡抚徐廷璋增修。
庄浪卫儒学 在卫东。明正统中,巡按蔡用奏建。成化中,巡抚徐廷璋重修。
凉州卫儒学 在卫东南。明正统中,巡抚徐晞奏建,大学士杨荣记。成化中,巡抚徐廷璋重修。凉州书院 在卫东南。明嘉靖二十七年,参政江东建。
西宁卫儒学 在卫东。明宣德三年,总兵史钊奏建。成化六年,巡抚徐廷璋增修。
山丹卫儒学 在城东南。明正统五年,都指挥杨斌建。十三年,巡抚马昂重修。
肃州卫儒学 在卫西南。明成化三年,巡抚徐廷璋奏建。正德元年,副使李端澄重修。
肃州书院 在卫东南。明嘉靖二十七年,副使郑宽建。
镇边卫儒学 在卫西。明成化十一年,巡抚朱英奏设。十三年,巡抚王朝远始建。
镇彝千户所儒学 。明万历十四年,兵备南和朱正色议呈,巡抚曹子登题建。
古浪千户所学校。〈无考。〉
高台千户所儒学 在所东。明嘉靖二十三年,巡按朱征奏设,巡抚傅凤翔建。
陕西行都司赋役考 通志
[编辑]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
屯田五千七百五十一顷二十一亩有奇,屯粮六万八千六百四十五石二斗八升有奇。永昌卫
屯田九百九十二顷一十四亩;
屯粮一万四百五十二石九斗二升。
庄浪卫
屯田九百六十一顷八十五亩有奇。
屯粮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二石三斗一升有奇。凉州卫
屯田二千六百五十二顷:
屯粮三万一千八百二十三石八斗四升。西宁卫
屯田二千二十五顷五十二亩有奇。
屯粮二万四千三百九石四斗九升。
山丹卫
屯田一千二百七十九顷八十六亩有奇,屯粮一万五千三百五十九石六斗。
肃州卫
屯田二千四十九顷二十一亩有奇。
屯粮二万四千五百八十石六斗一升有奇。镇边卫
屯田二千二百二十三顷四十六亩;
屯粮一万二千三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有奇。镇彝千户所
屯田五百八顷九十六亩。
屯粮四千九百九石
古浪千户所
屯田六百二十二顷二十九亩;
屯粮五千六十六石
高台千户所
屯田八百九顷四十三亩;
屯粮五千六百二十五石。
陕西行都司风俗考 通志
[编辑]本司
《汉书窦融传》:“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寰宇记》:“性坚刚、慷慨。”
《图册》:土人穴居野处,采猎为生。
《张掖志》“勤力畎亩,好学尚礼。”
《通志》:在昔土屋居处,湩饮肉食;牧畜为业,弓马是尚。好善缘,轻施舍。自入明更化维新,卫所行伍之众,率多华夏之民,赖雪消之水,为灌溉之利,虽雨泽少降,而旱魃可免。故地虽边境,俗同内郡。
《永昌卫 总志》:“人性质朴,尚武少文。”
西宁卫 外戎内华,山阻地险,俗尚佛教,人习射猎,夏秋少暑,冬春多寒,毳皮为衣,酥湩煎茶,以皮马为礼,蓄养为业,力农务学,不殊内地。《山丹卫 总志》:“昔为羌戎所居,男女罕事耕织,惟弓马是尚,畜牧为生。” 今则士风淳朴,人知耕稼,大异往昔。
肃州卫 自汉列亭障以来,居民杂处,大都以织《毛毼》、勤耕牧为本业。而殷庶遗黎,率崇释教,外逼戎卤,不得已而应之。“荷戈执戟,防奸御侮” 之功,亦为居多。
《镇边卫 》“土沃泽饶,可耕可渔,人勇而知义,俗朴而风淳。”
“镇彝所 ” 风土淳厚,气习刚勇,好骑射,循礼让,历代相沿,以至今日,与《肃俗》大约相同。
古浪所 土硗风寒,人性刚勇,以骑射为能,以孳牧为业,野处岩居,不拘礼法,皆元之故俗。今则变易,设屯耕稼,奠厥攸居,奔走服役,悉为编户。相生相养,礼义日生,婚姻死葬,更相资助,熙熙然有“纯朴之风” 焉。
《高台所 总志》民俗质朴,勤于耕牧。旧志“土腴气正,麦稻兼宜。”
陕西行都司祠庙考 通志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社稷坛 在城北。馀卫所如制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西南二里。有《祭文碑》存。馀卫所如制。
厉坛 在城东北。馀卫所如制。
八蜡庙 在城东南,馀卫所如制。
旗纛庙 在行都司治东。馀卫所如制。
城隍庙 在行都司治西南。馀卫所如制。东岳庙 “旧在城东,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永乐七年新移城西北隅。”
武王庙 在城西南隅。元末兵燹,明洪武年重修。
马祖天驷庙 在城东北隅。
武烈庙 在城东南隅,祀隋司徒陈仁杲。霍将军庙 在祁连山下,以去病统兵至此,因立祠。
武勇祠 在治西,明洪武十二年敕建,祀伏羌侯毛忠。学士张昇《记》。
悯忠庙 在治西北。明嘉靖十七年敕建。祀指挥王纲、光禄卿马理。
永昌卫
东岳祠 在城南关厢东,明宣德三年建。马神庙 在城南隅,明正统七年建。
汉寿亭侯庙 在城东南隅,明洪武二十三年建。
庄浪卫
东岳庙 在城南关,明宣德十年建。
马神庙 在城西北隅,明宣德七年建。
义勇武安王庙 在城南七十里红城内,明洪武二十一年建。
“江东忠佐王祠 ” 在城北隅,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平凉侯祠 在城南关,明洪武二十六年建。“窦吉祥祠 ” ,在城南三十里。
凉州卫
东岳庙 在城东隅
真武庙 在城西五十里西山下。明正统三年建。
寿亭侯祠 三一在城北三十里,一在卫治西,一在城东北一里。
协副李公祠 在柔远驿城西一里。祀都指挥李晟。
西宁卫
金山祠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建。
武安王庙 在碾北千户所东关,明洪武十九年建。
东岳庙 在碾伯千户所城东。
真武庙 在碾伯千户所城东。
山丹卫
东岳庙 在南关,明永乐七年建。
宁济公祠 在焉支山麓。唐天宝间,封山神为“宁济公。”
真武庙 在城东南隅。明正统十二年,都指挥杨斌重修。
马神庙 在城西北隅
汉寿亭侯庙 二“一在城南四十里暖泉堡城外,元至正元年承事郎山丹州达鲁花赤上间美建,明永乐十一年重修。一在南关,明洪武二十九年建。”
肃州卫
东岳庙 在城东门内
西岳庙 在城西隅
关王庙 在城东
真武庙 在城北隅
王母祠 ,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后凉张骏时,酒泉太守马岌言:“周穆王见王母于昆仑山,宜立祠。” 骏从之。
刘师祠 在卫治南。《寰宇记》:“师姓刘,字摩诃。沮渠蒙逊时西求仙,死于此。骨化为珠,血化为丹,其徒为之立祠,相传祷者往往获珠丹焉。” 阮内官祠 在城东四十里临水站。西阮名和,镇守甘肃时,有边警,和先锋遇敌,战败自刎。人慕其忠,立祠于此。
镇边卫
苏武庙 在城东南三十里苏武山右。
真武庙 :“在城内。”
金山圣母祠 在城西门外,明洪武三十一年建。
星主庙 在城东隅
镇彝千户所
关帝庙 在南门左,明成化年建。
马神庙 在城东隅
龙王庙 在城东一里
古浪千户所
真武庙 在城南隅,明洪武三十四年建。“雷神庙 在城南,明永乐四年建,成化五年重修。”
高台千户所
上帝庙 在城北,明弘治十三年建。
关帝庙 在城南关。“明景泰七年建。成化十八年、弘治十三年重修。”
寺观附
[编辑]本司。〈甘州卫附郭。〉
宝觉寺 在城西南隅,旧名卧佛寺,又名弘仁寺。按《旧碑》云:夏国永安元年沙门嵬咩法思能建。明洪武五年兵毁,永乐间重修。十七年敕赐额曰“宝觉寺。”
万寿寺 在城西南隅,创始无考。旧有《卧佛》,沙土埋没,明永乐四年重修。
普观寺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古名马蹄寺,开创无考。有石门二,石洞七层,共三十馀处。每洞广狭不一,俱有佛像。明永乐十五年,敕赐额曰“观音寺。”
普门寺 在城北门外,明成化四年建。
白塔寺 距城二里,明宣德年建,天顺年重修,翰林岳正记。
崇庆寺 在城西南二里。
弥陀寺 在城南五里
普宁寺 在城南四十里。
吉祥寺 :在城东七十里。
隆教寺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祁连山下。宏觉寺 ,在城东一百里。
佑善寺 旧名“元真观” ,在城西北隅。
显应观 在城东北隅,明正统十年建。
礼拜寺 在城北关外
永昌卫
金川寺 ,在城北一里,明永乐十二年建。圣容寺 ,在城北二十里,地名“金川” ,旧有石佛在石崖间。
广禅寺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张杰建。
云庄寺 :在城南五十里,乃古名刹,明正统六年建。
土佛寺 在城东三十里。明正统十四年,僧人澄缘建。
佑圣观 在城东北隅。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张杰建。正统年间,都指挥宋忠重修,翰林院编修嘉禾吕原记。
古峰庵 在城西北四里金山上。有泉清泠,四时不竭。
庄浪卫
庄严寺 在城东北隅
观音寺 在城南关
吉祥寺 :在城南七十里。
新城寺 在城北
宝严寺 ,距城一百四十里。
海德寺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
石佛山寺 在城北三十里。
大通河古寺 二:一在城西一百五十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
凉州卫
大云寺 在城东北隅
金塔寺 在城南三十里。
庄严寺 ,在城南六十里红崖地,旧名净觉禅寺。明永乐五年,三藏国师《耳赤》建,敕改今名。“菩提寺 ” ,在金塔寺偏南。
安国禅寺 在城东南隅。
弥陀寺 在东关内
塔寺 ,在城北门内,有石砖塔一十三级,高十一丈。
镇国寺 在城北三十里。
白塔寺 在城东南五十里。
黄羊川寺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
海藏寺 在城北一十里。
红寺 :在城东四十里。
大悲寺 :在城北七十里。
元真观 在城东关,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永乐十八年重修。正统四年赐名。
太清宫 在城内南街,旧有观宇。元大历年塑像,明永乐年重修。正统年赐名“清真观。”
清应庵 在大云寺西,明洪武十九年建。“廛隐庵 ” 在城南门外,明洪武二十九年建,西宁卫。
弘觉寺 ,在城东南隅,旧名妙华庵,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弘觉。”
高台寺 在城南隅,明洪武二年建。
永兴寺 ,在北禅山下。明洪武年建,永乐十四年建,敕赐额曰“永兴。”
华藏寺 在南禅山下,明永乐年赐额。
宁藩寺 :在城西北隅,旧名大佛寺,创建无考。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二十七年,敕赐额曰“宁藩。”
弘通寺 在城东关,明洪武年建,永乐十三年敕赐额。
卧佛寺 ,在城西南四百里,明永乐元年建。铁佛寺 ,在城北车卜鲁川六十里。
藏经寺 在城西南隅,明永乐十年建。
瞿昙寺 在城东,碾伯城南四十里,明永乐十六年钦建,宣德二年重修。
觉华寺 在城东八十里。明永乐十六年,敕赐额。
大乘寺 ,在城西一百里剌撒沟。明永乐间建。崇法寺 ,在城北四十里车卜鲁川。明永乐十四年敕赐额。
普仁寺 在城东,明天顺元年建。
静修寺 在碾伯城东关厢。
广福观 在城东北隅
山丹卫
发塔寺 ,在城东南隅。初掘土得铁佛五,石函一,内藏发。又有石炉一,刊曰“发塔寺。”
肃州卫
吉祥寺 在城北隅
大赫寺 :在城西南隅。
文殊寺 在城西六十里。
观音寺 在城东五里
钟楼寺 在城西北隅
竹林寺 在城西北八十里。
金佛寺 :在城东南八十里。
弥陀寺 在城西北隅
崇善寺 在城东二里
西峰宝刹 在城西三里。
梓潼观 “在城北隅。”
宝善庵 在城东南一里。
镇边卫
圣容寺 “旧在城东北隅。明洪武三十二年,都指挥陈胜建。成化十六年,守备马昭移建西南隅。”
镇边宝塔寺 旧在城西关外,明正统五年建。弘治十二年沙壅,都指挥李杰移建城南。来伏山寺 ,在城西北九十里。
镇彝守御千户所
普济寺 在城北隅
文殊寺 在南山下
元帝观 先在本所旧城内,明成化元年移建新城正北。
弘善庵 在旧城北隅
古浪千户所
观音寺 在城北郭,即元之“永寿寺” 故址。元末兵毁,明洪武十九年,改建今名。
高台千户所
胜缘寺 在城北隅
大善小寺 在城东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