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654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五十四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五十五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五十四卷目录

 江宁府部汇考二

 江宁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六百五十四卷

江宁府部汇考二

[编辑]

江宁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

句容县

茅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周一百五十里。初名句曲山,又名“己山”,以山形似“己”字也。相传汉永和间,有茅氏兄弟学仙来止此山,故名茅山。三峰连峙,最高者曰大茅峰,次曰中茅峰,又次曰小茅峰。大峰之巅有泉曰天池,大旱不涸,祷雨即应。南垂泉流作乳色,曰“馈饮泉。”其下为柏枝垄,垄之中曰华阳南洞,又南为茅洞,其侧曰众真岩。又黄龙洞、黑虎洞,在九锡牌左右。有水,自峰左支流萦纡达于菖蒲潭。潭生九节菖蒲,食之可长生。一名石墨池。潭下九曲涧,潭之上为华盖岩,其北垂方池数尺,客至水即涌沸,名喜客泉。峰之北相连为抱朴峰,有葛洪炼丹处。东曰飙轮峰,旧传东海青童君曾乘独飙飞轮之车驻于此,今有迹,故名。两垂有二泉,冬日一冰一温,曰玉蝶泉。又有华盖峰、叠玉峰,石色如玉。昔宋真宗尝遣左珰诣茅山祈嗣,遇异人,言王真人即古燧人氏,来生宋朝章懿皇后,亦梦羽衣数百拥一仙官至。及生,宫中火光烛天。学步时,尝持槐木以箸钻之,真宗问故,曰:“试钻火耳。”帝顾后曰:“异人言不虚也。”乃遂名元符宫。峰之下旧为崇寿观,观后有碧岩洞,候山居下为雾豹岩,曲水穴出焉。大峰、中峰间,长阿连石,曰积金峰。故山有金坛、金陵之号,邑名由此起也。梁时陶弘景居此。东有横垄,石形甚瓌,奇壁坼开成洞,入数丈渐狭,而飕飕有风,所谓华阳西洞也。由西洞而南,又有玉柱洞,中积石乳,旁径容人迹。垄之东南,有径自窦出,曰“鹤台涧。”折而西,又有楚王涧,亦自石壁出,以楚威王尝憩此,故名。峰之顶有灵泉,曰“天窗洞。”其阴曰“道祖峰。”东南一峰,杰然秀出,与积金对峙,曰“五云峰”,甚峭峻。中峰之东,又有华阳洞,小石穴仅容人。有涧曰“宜春”,有泉曰“玉沙峰。”东北有拱辰峪,峪中有百丈泉,其西乃为白云峰,水龙洞在其下。自中峰至小峰长阿而西,曰黑虎峪。峰之北林壑幽邃,春时花卉纷敷,曰“桃花崦。”西有朱砂泉,上有小青龙洞。又有冈在峰侧,长缓而隐障,曰“长隐冈”,又名伏龙冈。东南近许长史宅。山之中复以山名者曰金菌山,在积金东凹,小山独出如菌。西有罗姑洞、高居洞。华姥山在丁公山南,良常山在山北垂。始皇东巡,登此叹曰:“巡狩之乐,自今以后,良为常也。”遂名其山。上有良常洞。按《山志》:直山岭南行二百步,有始皇埋藏白璧一双,上有小盘石,以覆埳处。方隅山在良常东南,三峰隅峙,有燕口洞、方隅洞。龙尾山,自大峰一岭直至山东金坛界,宛如卧龙。曰“平山”在大峰之西南,有洞穴,曰方台、海江山、庆云洞之上,其东为碧玉岩,岩下曰丹谷泉。郁冈山在小峰东北,林木葱郁,故名,又名大横山,山下有泉,山东有古越翳王冢。麻姑山在冈西,青山在冈东。三角山在华林峰北,有皇请帮助识别此字。峪海泉洞,又北为楂子谷。三公山在燕口洞东。云堆山在皇甫峪南。仙韭山在大峰西。姜叔茂种五辛菜以易丹砂,今山产大韭,遗种也。又呼“石龙山。”鳖足山在仙韭西。大灵山、小灵山并在鳖足西。雷平山在伏龙之东。周时有雷氏豢龙于此,下有雷平泉。又有柳汧泉,一名“田公水”,以田公尝居此。伏龙山在柳、汧之间,与中峰近,即所谓伏龙之地,在柳谷之西,金坛之右,可以高居者也。丁公山积金山西麓,丁令威止此。丁山拱辰谷东。虎爪山在丁山西,宋禁樵采,有碑。秦望山在良常北。衔珠山在雷平南。独公山在小峰北。小竹山在小峰东。吴山在大峰南。《陶隐居》云:大茅峰南,仙韭山、竹山、吴山、方山,从此叠障,达于吴兴天目诸山矣。以上山皆在茅山左右,上下故相缘以书。绛岩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二十四里,高一百二十五丈,一名赭山。按《地志》,汉丹阳县北有赭山,其山色赤,故名。按《寰宇记》:唐天宝中改绛岩山,颇险峻,上有龙穴,五季之乱及建炎时

乡人皆避兵于此

华山 ,在县北六十里。梁武帝至此,问:“华山何如蒋山高?” 薛对曰:“华山高九里,似与蒋山等。泉水倍多。” 秦淮源本此。旧有宝公庵。明万历三十二年,李太后忽梦一山皆莲,因下部遍访名山,礼部以此山对。后敕建铜殿一座,供大士,与武当金殿同,其工丽宏峻焉。赐额“圣化昌隆寺上人妙峰。” 后赐紫衣。至今御笔、缘册及钦颁《藏经》俱存。

竹里山 在县北六十里。道涂倾侧,号曰翻车岘。按《郡国志》,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似洛阳金谷。晋王恭举兵京口,使刘牢之督颜延为前锋,至竹里,斩延以降,还袭恭。宋武帝起义兵,破桓元将吴甫之于竹里,即此。

花碌山 ,在县北五十里,旧产矾。

五綦山 ,在县北五十里。下有石穴,入丈许,豁然,中设石榻。元元统元年,崩于大水。

戍山 在县北六十里。相传宋沈庆之戍守于此。

青龙山 在县南七十里,一名洞山。上有石窟。《真诰》云:“与华阳洞相通。” 其中堂台帘灶及仙人掌之属,俱因石状以名。旁有岘曰牧门。洞前怪石森列,而流泉贯其中,大旱不竭。

虎耳山 在县东三十里,旧名苦耳山。山有井,闻人声则沸,名“沸井。”

泰山 ,在县南三里。麓有明月湾,通秦淮。旧传谢安月夜乘舟垂钓于此。

甲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峰峦竞秀,甲于左右诸山。宋景定间,僧行昱爱其山奇秀,故名。射乌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汤水二泉皆源此。白和山 在县北七十里。按《抱朴子》:“仙人白和居此。”

瓦屋山 ,在县南七十里。李白曾登此山,望长荡湖。

丫头山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麓有石埂,与溧阳为界。

仑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南连驹骊,四十二福地也。唐肃宗谒者伍达灵在此山得道记于后顶,石壁髣髴可辨,山下有达灵潭。驹骊山 东北六十里。吴诸葛恪猎,见一小儿,众莫识。恪引《白泽图》曰:“两山间,其精如小儿,名曰系囊。”

彭山 南七里。峰峦耸秀,泉水环流,白崖古刹,佳木异卉,参差掩映,游览胜地也。

姜石山 ,西北二十五里,上有梁南康简王墓。严山 ,西北五十里。

石鹿山 南七十里,有石形如鹿。

空青山 “西连五綦山。”

灶石山 在良常山东。石垒如灶,中生一木如曲盖。

土石山 :在龙山东三十里。

骧首山  、涂山 俱在龙山四十里。《外周》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仇山 ,在县南四十里。土壤,种松极茂。

“石麓山  。” 白马山  。棠梨山。

白沙山  、石角山  、浮山 俱在县南七十里。浮山上有朝阳洞,洞有流泉,灌溉利甚溥。亭山 ,在县北三十里。

胄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

牛头山  。七星山  。石幢山。

官岘山 俱在县西北凤坛乡。

古漕河 ,在县北七十里,西入江。

官塘河 在县东五十里,东北流入延陵。新河 ,在县东四十里。其源出驹骊山,由丁角入长塘湖,注太湖。

黄堰河 在县西十五里,流入绛岩湖。

崛河 在县东移风乡

绛岩湖 一名赤山湖,在县西南三十里,周百二十里,下通秦淮,上元、句容两县,溉田二十四圩。南去百步,有盘石为水,疏闭之节。吴赤乌中创。宋明帝复使沈瑀筑赤山塘,即此。唐麟德中,令杨延嘉因梁故堤置,后废。大历十三年,令王听复置,周百里,立二斗门,以节旱潦。明万历二十九年,县令茅一桂欲咨访水利,以图民生永赖。议得“高乡以地之凸凹为水之盈涸,相地置闸,谨启闭,时蓄泄灌溉之利,不劳馀力。低乡自秦淮河以西,麻培桥以东,相距数里,若濬为一河,自可直达。仍东西置闸,防其壅涸,从中经纪其波池鳞次其塍垄,不失前代筑堤建二斗门之意。” 议上,不报。

江城湖 西北六十里

周家湖 南五十里,今为圩。

白李溪 :东南四十里。

《上容》溪 南三十里,源出中茅峰,经芦江桥、赤山湖入秦淮。

斗溪 南七十里。源出瓦屋,入蒲里溪。

龙渊溪 南四十里,源出仇山,入绛岩湖。高平溪 在后。白溪南四十里,出浮山,入绛岩湖。

石溪 在县北五十里。出胄山,入绛岩湖。“楚王” 东西二涧 在大茅峰下。

冷水涧 在茅山玉晨观北,即苍龙溪。水漱石出,其色如玉,即今茅山石也。

破冈渎 在县东南二十里。吴凿上下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晋、宋、齐如故。梁湮之,更开“上容渎。” 陈高祖复修破冈渎,至隋乃废。

九曲沟 在县东一里。泉水清泠,潆回九曲,土不崩湮。中有一培,形如龟,虽大水不没。茂林修竹,掩映春和,士人觞咏,竟日忘归。

龙潭 在县北八十里,临大江,今设巡检司。“菖蒲潭 ” ,在茅山许长史学道处。

下蜀港 :在县北六十里。

葛公炼丹井 在县南

陶隐居井 在茅山华阳宫前,岁久湮没。政和初,道士庄慎修索而得之,瓦井,阑虽破,合之尚全,环刻大字云:“先生丹阳人,仕齐奉朝请,壬申岁来山,自号隐居。”

沸井 在县东三十里虎耳山。周十二丈,闻人声则沸。

《甪里丹井 》在潭家桥涧底,甪里先生炼丹处。井方圆十馀处,昔有西域人饮水,取其土囊之去。

梁昭明太子“福乡井 ” 在茅山鸿禧院东市。“曹义井 ” ,在坊郭东南隅。唐李卫公屯兵于此,所凿,饮之益人寿。

《喜客泉  》、“抚掌泉 ” 在茅山,二泉客至抚掌,则有珠连贯而起。

田公泉 ,在茅山玉晨观。《真诰》言:“华阳田公泉,饮之除腹中三虫。”

“玉蝶泉 ” 在茅山飙轮峰西,至冬一冷一热。又名“阴阳泉。”

朱砂泉 ,小茅峰西,泉色赤。按《西山记》:司命君埋西湖玉门丹砂于中茅峰之巅,泉水赤。石龙泉 ,在仁信乡石龙冈南,有石山,自西转北,若龙自天而下,有洞如口,深数十丈。泉自洞中,淙淙下味,比锡山惠泉、句曲最胜境也。汤泉 :汤山之麓,东南皆有泉,喷而出热,不可手探。

放生池 宋绍定间建,邑令张偘《记》。“拗月湾” 池 县西葛仙庵,每中秋月圆,则水中月影方半,相传葛稚川幻术也。

洗心池 茅山乾元观西池,下石壁陡立,下石坡斜衍,池在其中,相传为魏元君洗心处。石壁上有“洗心池” 三字,笔法遒劲,隐而不见,必以池水洗之方见,真奇迹也。

《郭干塘 》,水常满,乡人涸之,必有震电。

溧阳县

金鸡山 在县东五里

云泉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名“下山。” 山有泉,尝出云气。下有云泉寺,唐贞观旧迹。

铁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按:《唐书地里志》,“溧阳有铁” ,即此。

新妇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铜官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按《唐书》“溧阳产铜。” 今土中有屑,莹然如麸状。旧因产铜设官,故名。三鹤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旧经》云:“潘氏兄弟三人得道于此,皆化鹤去,故名。” 上有潘真君祠。燕山 南八里,形如飞燕,上有云鹤庵。南有驸马岕,数松高秀,石路磷磷,传为前朝王驸马墓锡。华山 南四十五里,峰崖秀出,流泉萦绕。《登临》胜地

石屋山 南六十里。按《图经》:“吴王使欧冶子铸剑于此。” 今山西有铸剑坑。

鸡笼山 :西南十二里。以形似名。

大石山 西南十四里。山麓有龙洞、龙池,雩祷辄应。元蒋时中有《大石龙洞诗》。

盘白山 西南四十里,下有太虚观碑,载盘白真人事。真人姓李名盘桓,陇西成纪人,避魏武之役,隐居高邃峰之西,鬓发皤然,故名盘白。三王山 西南五十里,按《说苑》,楚威王与眉间尺井一客同葬此。按《烈士传》,“眉间尺名赤鼻楚。”

人,干将子,按《吴越春秋》,三王冢在汝南宜春县,按《晋北征记》,又以为魏惠王任敬,均不可据也。伍牙山 西南六十里,按《舆地广记》,子胥伐楚还吴,经此山,故名。按《建康志》,子胥齿美,避楚,虑人识以石击牙,山神护之不毁,故又名护牙山。元阿剌罕攻破银树东坝,至护牙山,败宋兵,即此。

铁冶山 西南七十里,前代铸钱处。

青山 西南七十里。山孑然峻削,上有云岫庵,幽閴绝尘。明太祖曾驻跸于此。请帮助识别此字。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茭山 西六里。上有龙潭,东畔石壁临溪,势如削成。宋丞相赵南仲父子宴游于此,子赵禀题石。字径四寸,笔法似晦翁、南仲书,今水石剥落矣。

岩山 西十里。晋李闳追张健、韩晃,即此。姥山 与岩山接。

平陵山 西三十五里。平陵城在其西。晋王允之斩苏逸于此。

黄山 ,西四十里,按《建康志》,“吴赤乌时,有黄鹤仙人得道于此,山下有黄鹤池。”

芝山 西八十里。山产芝草。上有十数洞,或有沸泉,或有石燕,雨则飞,晴则止。或洞中设石枰石子,或洞中复见天宇,或洞中滴水不沾衣,大者容数千人。梅仙洞前一观音石,尤异。

分界山 西北八十里,与溧水分界。

土山 北三十五里,一名“独秀” ,有白龙道院。雷公山 北三十七里,泉石秀洁,昔有雷公铸剑于此。

瓦屋山 北八十里,以形似名。李白诗:“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青天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丫髻山 北八十里,两峰如髻。按《句容志》作“帢帻山” ,盖二邑相接孔道也。

请帮助识别此字。山 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按《周风土记》,昔有请帮助识别此字。姥得道于此,因名。山巅有优昙岕,北望湖光,空明如洗,有泉甘洌。宋时设巡检栅。按《广韵》请帮助识别此字。乌后切,音殴。山名,在溧阳。《集韵》云:“在阳羡。”或作𠙶山。汉建武中,封蒋澄为𠙶亭侯,故一名𠙶亭山。冠山, 在县西五里。

金鸡山 在县西七里

仙人山 ,在县西十里。

落霞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有圣塔院。

张㳇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屏风山 在县南十里,山右新建法轮寺。庭子山  、城子山  、辰山 俱在县十里。神山  、泉山 俱在县南二十里。

请帮助识别此字。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氲里山、  结都山、  悬鼓山。

银方山  、金山 俱在县南五十里。

松山 ,在县南七十里。山有惠明院,亦名松山寺,李白改题曰“五松山。”

石门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茅尖山 :在县西南十九里。

朝山  、吕望山 俱在县西南二十里。桂林山 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山后有大盘石二:一曰太古元贞,一曰留云。宋汪藻《挹秀堂记》云:“南则翠𪩘晴岚,与人应接者,桂林山也。” 大坏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一名大巫,一名大浮,在洮湖中。按周处《风土记》,“洮湖中有大坏山。” 按《地里志》:溧阳有湖山。陶隐居云:“石孤耸以独绝,岸” 垂天而似浮。

小坏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名小巫,一名“小浮” ,在洮湖中,高五丈,周回四十步。按《舆地志》,延陵永世界有小坏山,山有石室,室有虎迹,水涸即见。

大箬山  、小箬山 俱在洮湖,山形如釜。龙潭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有潭,澄泓一碧,直见潭底。潭侧有龙王祠,旱祷辄应。

荆山 :在县治四十里。有二柱峰石怪峻。山有灵气出云必降霖雨。

虎山 :在县治五十里。

独山 :在县治六十里。形势耸秀,为金陵发脉之宗。

秀山 在县西七里

投龙山 :在县西十一里。

渔父山 ,在县西十五里。

乌山 在县西二十里

谷山 ,在县西四十里。

花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

翼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曹山 在县西北八十里。一名曹姥山,濑水发源于此。按《建康志》:“昔曹姥独居此山,卒于石室,后人为立圣母祠。”

横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

小山 ,在县北六十里。

黄金山 ,在县北七十里句容界。按《真诰》,金陵古伏龙地,以句曲积金山生黄金,一名句金,所谓金坛之地肺,居者可以度世,因号金陵云。按《地纪》,“秦始皇望秣陵有天子气,埋金宝以镇之。” 非也。

落马岭 在县南七十里。

茶曹岭 在县南十七里。

胡冶岭 在县南十九里。

头陀岭 在县南二十里。

高官岭 在县南六十里。

金牛岭 在县南七十里,四面皆山,一岭长亘十五里,连广德界。按《县志》,“故老相传,有僧逐金牛至此,牛入洞不出,僧立化为石,峙于洞门。遇夜阴晦,则有天灯见。”

驷马岭 :在县治三十五里。

鹁鸪岭 :在县治三十七里。

鹭鸶岭 :在县治三十八里。

草鞋岭 在县治四十里。

金冶岭 出铁山谦之《丹阳记》:“今扬州鼓铸之岭以冶名” ,即此也。

白沙岭 :在县治五十五里。

仙人岭  、石亩岭  、重九岭 俱在县治六里。

釭垚岭 在县南六十里。垚音遥,高貌。

长冈岭  、年荒岭 在釭垚岭旁。

鲤鱼岭 在县南三十里。

丁山岭 在县南四十里。

松岭 在县南六十里

碧岭 在县南七十里

上湖岭 在县南三十里。

新妇岭 在县西二十里。

伏脊岭 在县西八十里。

溧水 ,一名濑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按《前汉地里志》,“溧水出南湖,水北曰阳。” 今宣城南湖正在固城湖北,故曰溧阳。

中江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古三江之一。桑钦《水经》云:“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入海。” 《符志》误引《禹贡注》之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似非。

投金濑 在县西北四十里。一名濑阳江。源出曹姥山,入长荡湖,为吴王漕道,杨行密时漕运所迳也。或以为吴王阖闾云。《唐书音训》云:投金濑,今之颍阳江。昔伍子胥避难溧阳道中,有女子击绵濑上,子胥乞餐曰:“掩尔壶浆。” 女子遂投濑死,以明不泄。后子胥欲报德,不知其家,投金濑水而去。

五堰 西八十里。堰即广通镇。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贠计,开河以运粮,今尚名胥溪河。旁有伍牙山。按《左传》襄公三年,楚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哀公十五年,楚子西、子期伐吴,至洞汭。盖由此道。自是河流相通,东南连两浙,西入大江。后渐湮。唐景福二年,杨行密据宣州,孙儒围之,五月不解。密将台濛作鲁阳五堰,拽轻舸馈粮,故军得不困,卒破儒。鲁阳者,银、淋、分水等五堰坝左右是也。坝西北有吴漕水,言吴王行密所漕也,至宋时不废。

谢公渰 ,在城北下传为“谢朓洗砚池。”

谢婆渰 在城南下即齐宣城太守谢脁故宅。长荡湖 在县北二十里,旧名洮湖,其水东连震泽。按郦道元《水经注》以此为五湖之一。一作长塘湖,与金坛、宜兴界。张籍诗:“一斛水中半斛鱼” ,言鲜食之广也。中有山,望之若浮,名浮山,亦名大坏山。

黄山湖 在县西三十七里黄山下,周五十里。三塔湖 ,在县西七十里,周四十里,一名梁城湖,西南与升平湖接,俗名“三塔渰。”

升平湖 在县西七十里。一名升平渰水,自五渰东流入湖,又有溪水南自建平梅渚来会。《县志》作“升平坝。”

濑阳渰 在县西北四十里,即濑溪也。按《县志》,上接三塔诸渰水,东入太湖。

朱湖 ,在县东南八里。郭璞《江赋》云:“其傍则有具区、洮滆、朱浐、丹漅。” 《水经注》云:“朱湖在溧阳。” 或云即曹荡圩是。

千里湖 ,在县东南十五里,一名千里渰。陆机云:“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沈文季云:“千里莼羹,岂”

“关鲁卫” 皆指此,今湖已淤莼不复生。

百丈沟 在县南三里。一名“百步沟。” 源出燕山,东流入白云溪。旧有坝三十四,储水以灌高田,岁久淤塞。明弘治初,知县杨荣开濬八百馀丈,中存九坝,民赖其利。

黄墟荡 ,在县南十里,周五里,东北流入白云溪。

缲车泾 在县南十里,连黄墟荡,下属白云溪,岁久淤塞。明成化间,知县熊达疏濬。

高友溪 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广德,下经黄墟荡,合白云溪。

举善溪 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广德,东北入高友溪。

白云溪 在县东南十里,一名“白云泾。” 清流澄澈,云色辉映,东流入荆溪。

香苗塘 在县西南六里。

宋塘 在县西南二十里,广三十五亩。

丁家塘 西六十里,广一百五十亩。

葛培渰 ,在县西十五里,周四十五里,西连西昌渰,今成圩,仅存一派,可以通舟楫。

新昌渰 ,在县西三十里。

旧县江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水自分界入上兴埠,东流至南渡渰会。

沙涨渰 在县北十里。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明嘉靖癸卯、乙巳间大旱,史太仆际募民筑塘聚食者,八阅月存活万计,更其名曰“救荒渰。” 复于塘上建书院以待游学之士。唐顺之为之记。溧水县

中山 在县东十里。孤耸不与群山伍,一名浊山。按《舆地志》,溧水县浊山有浊水,流演不息。旧志云:浊山即独山,独山又即中山,谓独立于中也。而邑志又云:“旧志云中山即独山者误。” 按《郡国志》,“山出兔毫,为笔精妙。” 《唐史》:至德二载,江宁郡、《宋史》建炎三年,建康府皆贡笔。时溧水隶二郡,制笔之说,所由来也。

东庐山 以形名,在县东二十里。相传严子陵曾结庐于此。有水源三:一入秦淮,一入马沉港,一入丹阳湖。《隋史》设县,止名庐山山。谦之《丹阳记》:县东有庐,故又名东庐山。邑人袁艮有诗。官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名官塘山。有大塘,筑堰以资灌溉。

马鞍山 在县东南十二里。一名“溧阳山。” 石城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旧有石城书院、冷水亭,今废。

回峰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渟渌一泓曰“龙池” ,濡缕一流曰“龙泉” ,东有水注平陆。

仙杏山 在县东南四十三里。《一统志》云:“巅有杏林,又有三仙坛及丹井清泉,流入丹阳湖,又名仙坛山。”

芝山 在县东七十里。按:芝山跨溧阳、溧水二县境。

荆塘山 在县南十里

㔶船山 在县南十二里。一名感泉。山阴有青丝洞,泉脉澄泓,四时不竭。有张、沈二士读书堂,不知其人,井臼尚存。㔶音感船,泉又同韵,“㔶船” 无字义,似即“感泉” 之误也。

杜城山 在县南十二里。隋大业间,杜伏威屯兵于此,筑石城,故名。有战场。近有僧结庐其巅,名“巢云庵。” 泉木幽胜。

无想山 在县南十五里。上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堂。古桧、古银杏,皆唐宋间植。有元谢瑛《招云亭碑记》。山顶有泉,下注成瀑布。

澳洞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龙潭。石羊山 在县西南三十七里。旧《志》云:“金华山即黄初平起石羊处,有牧羊仙洞。”

铜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昔产铜。

李墅山 在县东三十里。

浮山 ,在县东三十七里。

乌龙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落步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芦塘山 在县东南二十三里。

清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邑人韦炳以《形家》言“山为县脉,不宜斩凿” ,请示严禁。

马占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赭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

东破山 在县东南五十五里。《县志》又有灵岳山、方山、荆山、云鹤山、大山,俱在六七十里外。据县疆东南至溧阳分界山五十里,则诸山不得书。

土山 ,在县南五十里。

紫云山 ,在县南六十里。

东垒山 ,在县南六十五里。

玉泉山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丁公山 在县西十二里。山顶石有宋潘并刻“乙亥三年潘并过旺竹岩,看山望马” 十六字。禀丘山 在县西三十里。上有泉及唐太和古寺,石龛方丈尚存。

岐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灵龟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梅山  、上义山 ,俱在县西北四十里。琛山 在县西十五里,产玉。

乌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

鸡笼山 :在县北三十里。

左仙山 ,在县西四十里。

鸾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巅有育德泉,渟渟一窟,味甚甘,洌中有蜥蜴。岁旱取水,祈雨辄沛。下建龙霖庵,山影倒潭,两翼飞舞,状如青鸾。腊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跨石臼湖。东接凤栖,西朝雀垒,一望烟波万顷。西北诸峰皆成远黛,可并芝山诸洞,称“溧水两胜。”

凤栖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昔有凤止山巅,故名。

雀垒山 ,在县西二十里。

游子山 在县南六十里。旧《志》云:“孔子适楚,曾经此山,故名。” 山有石坛。

段家山 在县南六十里。上有仙坛,名“石南社。” 小茅山 在县西南三里。一名玦山。

电山 :在县东十五里南顶有天池,四面天然石嵌。

荆山 ,在县东二十里。东南亦有荆山。

观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山形陡峻,有石屋可容数十人,有泉不竭。

乳山 在县西三十里。岩石巉削,山下有玉乳泉,渟注澄澈,味极佳处。士林古度曾隐居于此。西山 一名“竹丝山” ,在县南三十里。

平安山  半山 :在县南十二里。

箬帽山  、大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圆山 在县北一十里。

白石山 ,在县北二十里。

卧龙山 在县北二十三里。

钱山  、南山  、鸟山 ,俱在县北二十五里。

鸡笼山  、秀山  、六姑山 :俱在县北三十里。

赤龙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

大人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

夹山 ,在县北三十里。

军山  、塔子山 ,俱在石臼湖中。

峣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陡峻,因名。

华山 ,在县西十五里。

石山  冶山 ,在县西三十里。

横山 ,在县西三十里。高百丈,周百里,跨上元界。

葛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白莲山  茅莲山 ,在县西三十里。

唐家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溧水 在县东南九十里溧阳境内,分于溧水。吴王漕水 ,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东庐山,南流入吴漕马沉港,入丹阳湖。

大山水 ,在县南六十里,源出固城湖。《图经》云:“经五堰东入溧阳三塔港。”

横山水 ,在县西三十五里。两源东会于望湖山下,至石湫坝入秦淮大河。

秦淮河 详载《上元》。

胭脂河 在县西十里。明初定鼎金陵,欲通苏、浙粮运,乃命崇山侯李新焚石凿河,引石臼湖水,会秦淮以入于江。自永乐迁都,运道遂废。丹阳湖 ,在县西七十里。《春秋左氏传》哀公十九年,“楚子西、子朝伐及桐、汭。” 杜预注:“广德州有桐水,出白石山,入丹阳湖。”

石臼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湖中有军山、塔子山、马头山、雀垒山,处士邢昉隐居处。

砂湖 在县南六十里。今开堰,周五十亩。龙潭 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石臼湖,北连胭脂河。岁旱,雩祷有应。

石龙潭 在县南九里。源出青洪山,北流入秦淮河。

蒲塘港 :在县南二十里。

还步港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县志》二源出自方山,西流入石臼。按《金陵志》,方山在六十五里之外,似为未确。

马沉港 :在县东南三十七里。源出分界山西。

流入石臼湖

花溪港 在县西南四里。源出左山,入石臼湖。石湖涧 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琛山,入石臼湖。

丁公涧 在县南三十五里。自丁公山流入胭脂河。

冷水涧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荆山塘,西流石臼湖。

“禀丘泉 ” 在禀丘山顶。

长山泉 :在县南六十里。其味清淡,四时不绝。育德泉 ,在鸾山顶。

凤泉 :在无想山,知县王从善凿。

龙泉 在县西回峰山下。

官塘 在上原乡

草塘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仙坛乡。

土塘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上原乡。

两重塘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白鹿乡。

尚书塘 周数十亩,渊深莫测,大旱不涸。藕丝堰 南与高淳连界,内有罗城等九圩、六垾、四堰,旧有土坝,数为洪水冲没。明末造石闸,春闭秋开,永无水患。

上方井 在县西二十里上方寺中。井上刻字云“唐贞元记。” 相传即孙锺种瓜井。

江浦县

凤凰山 :在县治后,一名“旷口山。”

陆家山 在县西一里。岁旱则祷雨其上。马鞍山 ,在县西十里。端凝秀峙若屏。邑人石淮有《诗》。

福龙山 在县北十二里。孤峰插汉,群嶂连云,大江带前,长河绕后,中饶岩洞,为江北大观。万历间,建真武行宫于其巅。前有狮山、象山、西华、皂纛、七星岩、香炉峰诸胜。两涧夹天门。有杏花邨、桃源洞。东有灵泉。西华山 在县西十五里,矗起平地。

龙洞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泉,泉中有小青蛇,称为“神龙之种” ,求雨立应。

天井山 ,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石罅,深不可测。峨眉山 ,在县西三十里。

孟泽山 ,在县西五十里。

《翠云山 》一名“北大山。”

阴陵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即项羽失道处。赭落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四溃山 ,在县西七十里。项羽败走至东城,汉兵追之,羽依山为阵,即此。一名“四马山。”

东龙山  、西龙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白子山 在县南四十八里。

定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跨六合境,即六合之六合山。属县者曰狮子峰。西南麓有卓锡泉、达摩晏坐石。山阴有平远楼,为浦人李嗣聃隐居耕读处。珠泉一泓,寒玉藻荇如浮镜中,中吐珠连贯而起,拊掌则愈多。一名喜客泉。楼台松竹甚隹,今皆圮。孙国敉纂有《定山志》《珠泉志》。邑人定山先生庄㫤居此,㫤建七亭于山,皆赋有诗。金家山 ,在县东二十里,壁立数百丈,望江南诸峰如画。下有金贤文漪楼,汤宾尹题额有记。象山 在县北五里。

狮子山 在县北七里

七孔山 ,在县北十里。

石洞山 在县北十二里。山顶有龙池,南有香岩,极幽胜。

黄悦岭 在县北十五里。明初凿通江淮东葛驿路,为南北一孔道。

骆驼岭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龙洞岭 在县西三十里。

白篠岭 《东华山》北一十五里。

大江 在县治东三里。上曰“扬子江” ,抵浦子口曰“宣化江。” 其中流为鳗鯬洲,与江宁界。

王家套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上通三山,下通八字沟,为往来要渡。

三㲼河 在县北三十里。滁河与黄山水合流于此,经六合瓜埠口入江。

浦子口河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锡、珍珠” 二泉,由浦子口城西入江。

新开河 在县东二十里。自三㲼河由六合出瓜埠口入江。

沙河 在县东三十里。宋天禧间开,引江水支流,下至瓜埠入江。旧《志》云:“范仲淹领漕时,以大江风涛之险,乃开此河,通瓜埠入江。” 明初,新开路,建沙河桥。

穴子河 在县南四十里白马乡界。南自大江通芝麻河、石迹桥河水合流至西江口入江。

芝麻河 在县南六十里。由大江入遵教崇德乡,合白马河入江。

白马河 在白马乡,通石迹桥,出西江口。后河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庐州旧梁县,至境内茅塘桥,出瓜埠。

八字沟渡 在县东八里,滨江。

虎跑泉 、白鼍泉 俱在定山狮子峰下。“卓锡泉 ” ,在定山寺内楼下,暗流出池。世传梁时初祖达摩晏坐石崖,思西域水,以锡杖卓地,遂得泉。

珍珠泉 详《定山》下。

汤沟泉 在县北三十里,北流入三汊河。汤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水温有香气,昭明太子尝浴此,呼为太子泉,明高祖赐名“香泉。” 泉上有松二株,昭明太子手植,极攫拏之势。东龙塘  、西龙塘 俱在遵教乡。

孤塘 在狄家坪

义井 在县西南六十里。宋张某为观察司,其家析后,族人渐贫乏,复同居聚饮于一井。镌其上曰“义井。” 事闻旌表,今井尚存。

六合县

六合山 即江浦定山,在县南六十里。有六峰拱合,曰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妙高,高二百六十丈,巑岏拱合,邑所由名也。张和《志》云:“真州六峰” ,元时县属真州。明初又割六合地置江浦,故山南西属江浦。有达摩崖、晏坐石、珠光峡、卓锡泉、虎跑泉、一人泉、白鼍泉、珍珠泉,皆胜地。晋置秦郡。南朝王元初,僭号齐伯,生获玺。宋崔皋败金人,皆于此山。

灵岩山 在县东十里。高一百二十一丈,常有灵气,故名“灵岩。” 有偃月岩、磨盘石,两石相叠,悬立欲落。龙王泉、鹿跑泉、蔡老人洞、白龙池、玛瑙磵,产五色文石。有云霞草木、人物鸟兽状,甚至篆楷,字画工好,天然一石可直数金。邑人以山为市,近不易见。知县张启宗建塔,汤宾尹撰《碑记》。

石帆 在县东南四十里。矗起江中,通体皆石,若张帆然。旧《志》云:“山北有出佛洞,唐会昌中,因汰浮屠教曾藏僧神建肉身于此。宋鲍照有《石帆山铭》。”

瓜步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表里江河,为六合五十三道水重镇。庐州滁阳水皆出山下。宋鲍照称其“因迥为高,据绝作雄。” 魏主焘侵宋,凿井与蟠道,址尚存。按《扬州志》:瓜步城,在仪真县,陈宣帝太建五年置。盖因地利,当水陆之冲,当守也。今但有巡检司。

冶山 在县北五十里。巑岏九十九峰,峰回障合,耸青曳翠。镇六合、天长、江都三邑界。相传吴王濞铸钱所,故名。上有天井、白龙池、铁牛洞、通臂泉。

“赤岸山 ,一名红山,东三十五里。” 《南兖州记》:“赤岸山南临江中,涛水自海入江,冲激六七百里至赤岸,其势始衰。” 罗含诗:“赤岸若朝霞。” 郭瑛《江赋》:“‘鼓洪涛于赤岸’。杜甫《山水图歌》:‘赤岸水与银河通’。” 王维《送封太守》诗:“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邨。石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皆指此。孙汧如曰:“《南兖州记》云:‘海潮至赤岸始衰’。《南徐州记》云:‘京江,《禹贡》北江也。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伏,极为奇观。涛至江北,激赤岸犹为迅猛。衰猛二说相反,则真州东有二赤岸也’。”

方山 在县东三十里。按旧志,宇文周置方州,隋置方山府,皆于此山。梁建寺其上,曰兴云,后更名曰梵天。古乐府云:“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即此。

横山 在县东三十里。拓拔魏置横山县。宋建炎间,刘纲常保聚咸淳施忠等立功,俱在此。上有禅证寺,梁天监中建,即昭明太子读书堂。马头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绝顶一石,高丈馀,嵬然矗起。中一穴,方径尺,渟水清旨不竭,里人悬丝。请帮助识别此字。石投之,莫量其浅深。唐公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一山突起,作金星伏田。五里南起为屏山,而结县治。

牛头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峨眉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塔山 》唐贞观间,敕改“塔子山。”

请帮助识别此字。子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桂子山, 在县四十里。

吴沛山 ,在县三十里。

尖山 在县五十里

黄董山 在县三十五里。

西阳山 ,在县二十五里。

东龙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绵亘入来安界。乌石山 上有乌石寺,寺有古桂,极奇。

练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熨斗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

地龙山 ,在县三十里。

盘石山 ,在县四十五里。

巴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黄宏,字巴山,家此。天启间,秋山庵僧梦堂所奉地藏菩萨,右趺下生莲花一茎,凡四十馀瓣,如栗玉色,逾月又生一枝。

桃叶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开皇间,置六合镇于此山。

盘城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旁有郭汾阳“玉带楼。”

平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立江浒,波涛沨沨,亦大观也。

宣化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按《嘉定志》,“晋安帝隆安初,置秦令于六合之宣化镇” ,六合之名始此。

晋王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沿江蜿蜒。隋焬帝尝为晋王,总兵伐陈,兵出六合,驻于此,故名。今山造塔。

马鞍山 ,在县北二十里,以形名。

屏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盘旋若屏,顶皆作阡陌,多泉窦,中有宝胜古刹、铜佛,皆唐像。昔有盗铜佛,以石击佛使碎,佛大呼如雷。

牟尼峰 ,在县南二十五里。达摩初祖折芦渡江,止长芦寺。今佛齿《贝叶经》尚存。前有铁参沙神牟尼峰庵,乃寺之下院也。

苻融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按《嘉定志》,“秦苻融尝城此,因名。”

蜀冈 在县东北三十里。南接仪真,东连江都,绵亘数十里。一名昆仑冈。鲍昭《芜城赋》云:“轴以昆冈。” 即此。盖六合为蜀冈之首,而芜城其尾也。唐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将兵万馀趋秦州,进攻扬州,屯兵蜀冈,即此。

“大江 ” 自唐家渡至瓜埠、东沟一带,皆属县境,巡哨江界。

滁河 在县西南。自庐州府发源,经滁、和界,会五十四流入县境,东南三十馀里至瓜埠入江。冶浦河 在县东二里,源出冶山,北通天长,自县东关帝庙前与滁水合,出瓜埠。知县顾高嘉因县民贫瘠,用形家言,欲于二水及出处河东西筑石为基,堆土濒河,以作捍门之势。已捐买石百丈,后以位置异议,不果行。邑人因唐独孤及清风亭之旧,重建亭于河畔,颜曰“秀水顾公清风亭。” 吴伟业撰《碑记》。

皂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

浊河 在县四十里。皆自北合滁河。

马昌河 在县南五十里。南与滁河合。

“西河 ” 在长芦镇,即今九家湾。范文正领东南漕计始开。又名“沙河。”

河子沟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称“急流江” ,今称“急水沟。” 宋淳熙间开新河,即此。

岳子河 在河子沟北。昔岳飞遣子云凿此以袭金人,俗呼“鸭子河。”

东沟 在瓜埠山东二十里。宋绍兴间,淮南运判沈调开以舣舟。今为防江口岸冲要处。程驾港 在县西二十里,入滁河,米谷帆樯往来处。

芳草涧 在县东北三里,通沈家湖、横塘,入冶浦河。

《泠泛涧 ,近屏山》。

“玛瑙涧 ” 灵岩山中产五色文石。

石脚滩 在滁河东岸,以河底有石,故名。宋绍兴间,尝造浮桥于此,以达瓦梁。今呼为“张果滩” ,以张果曾灌园于此。

惜水湾 在县东南十五里。萦回曲折,三绕灵岩,即今大小长湾也。宋隆兴间,凿其湾,曰“过盘洋。”

葫芦套 在县西五里,地形如葫芦,浮水束处,相望仅数十步,河身则远数里。此滁水来处,亦如去水之大小长湾也。

龙池 在县南五里。水清可鉴,渊邃莫测。相传神龙居之,灵岩塔影卧其中。大中丞佟国器佃为放生池。翰林邓旭捐金五十两,劝募建大悲阁、放生庵。知县顾高嘉刻碑立庵,永禁盗窃,岁活生命以数百万计。

敬德洗马池 在冶浦桥西。相传为尉迟敬德洗马处。濒池草水涸,冬荣。

石梁溪 ,按《寰宇记》,“在六合县西北,自滁州清流界流入。” 宋元嘉中,于溪中得古铜钟九口,如人行列,引次向南。刺史临川王以献。

瓦梁堰 在县西南五十里。北齐尝置郡,金、元屯兵于此。

刘城堰 在县东五里。南接崇冈,中筑城茆。城堰 在冈上,与刘城堰相对。

草塘 在县西五里。天旱无水,必产一物以济人。

冶山井 在大圣寺,有“章武二年” 字。

《屏山泉 》:山北岭下,沙石潆流五、六里,溪中药苗,四时皆春。

“宝胜寺泉 ” 山坳泓然,味甘洌冠诸泉之上。《高淳县》

镇山 在县东北一里。县原为高淳镇,因以名。山。从石臼湖迤𨓦而来,滨于固城。今县治在下。学山 在县东一里。儒学在山麓。

马鞍山 在县东二十里。

凤栖山 在县二十五里。《县志》作“凤凰山。” 横山 ,在县三十里。

大游山 ,在县三十七里,南有石牛古迹。游子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小游山,即溧水游子山,中有介子推墓。

城门山 ,在县五十里。

大山 在县六十里。有水入固城湖,经五堰东入溧阳三塔港。

遮军山 ,在县东五十里。

荆山 ,在县六十里,按旧志,即卞和获玉处,界溧水朱之蕃有碑记。

秀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名秃山。按《旧志》,“有仙过此,以鞭画路形如之” 字今见存。

禅林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木城山 ,在县东六十里。突起平地,甚奇峻。昔红巾之乱,民树栅其上守之,故名。

花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出诸山,上产白牡丹,旧有“看花台。”

饶山 在县东六十里。山势耸秀,下有天泉。秀,水也。天旱,远近皆取汲于此。

象山 在县东五十里。明崇祯九年三月风雨起一龙,土裂路分,首尾须爪遗迹宛然。有医士汪姓者,掘其首,下之土,煎取冰片数斤。

官溪河 自县南,西环四门,即淳水,与固城湖相连,北入石臼湖。

漆桥河 在县东三十里。

胥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按《县志》,“春秋时伍贠伐楚,凿河由邓埠抵广通镇,故名。” 河之南岸属建平,北岸属高淳。

澄沟河 在县西三十五里。宣水由此入芜湖太平。近宣岸水浊,近此岸水清。

石臼湖 详见《溧阳》。

丹阳湖 在县西南三十里。中流与当涂县分界,东连石臼、固城二湖。其源有三:出黟县者为舒泉;出广德白石山者为桐水;出溧水;东庐山者为吴漕水。三湖汇合,其流分二:一西出芜湖,一北出当涂、姑孰,出江。唐李白常游此湖,爱其风景,每张帆载酒,任意往来,有诗:“湖与元气运,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固城湖 在县西南五里,北通石臼、丹阳二湖,与当涂、宣城分界。按《县志》,与宣城慈溪相界。《府志》误载与当涂界。湖东有广通镇坝,坝外有河,筑五堰,设闸启闭,导湖水由常州宜兴入太湖。后因苏、常水患,乃以石窑五堰镕铁以锢石。明洪武间,复疏通之,以便苏、常、松、浙粮运。永乐元年,苏、常被水,乃筑坝设官管理,湖水遂不入太湖

横溪 在县东

白龙潭 在县南十五里秦家圩内。每白龙见则有水变。

牛儿港  、于家港  、东溪 俱在县南。芦溪   、炼溪 俱在县西北。

官溪河  龙潭湾  、月潭湾 俱在县西。王母涧 在县东。。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