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43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四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四十三卷目录
淮安府部汇考三
淮安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淮安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七百四十三卷
淮安府部汇考三
[编辑]淮安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赣榆县
夹谷山 在县西四十馀里。《左传》,“公会齐侯于夹谷。” 杜预《注》:“夹谷即祝其也。” 《太史公》曰:“景公与定公好会夹谷。” 服虔《注》,“东海祝其县是也。” 祝其县在治西五十里,夹谷在祝其东北十五里,俱赣榆县境内,或因归汶阳之田,疑鲁地。按《山东志》惟峄县北七十里有夹山,而非夹谷,且无“会齐侯” 说。按《春秋》,“公至自夹谷,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郓、讙、龟阴虽皆汶阳田,然归田在至自夹谷之后,非会汶阳而归也。
秦山 ,在海中,去岸四十里。旧传秦始皇登此求神仙,勒石而去,石至今存。山前名棋子湾,山后有二石人、千佛寺、娘娘庙。山西南水底有神路三十馀里,阔数尺,由岸直扺山,谓始皇筑,洪波浸激,迄今不圮也。潮退,路虽不见,而水浅可涉。其中竹木青葱,四时不改,珍禽异卉,尘世未有。一拳石浮荡于亿万里天光水色中,绝非人间游览。按《一统志》,此山乃苍梧飞来一峰,故今犹有南地花草。
吴山 在县西北三十馀里。山峰独秀,云气时出,或自山腰以下雨,以上则晴,左胁壁立千仞,岩壑幽奇,龙脉东行结县。旧传吴姓居此,殁而灵异。唐封显惠王,为建庙,遇旱祷辄应。庙后有遗冢。山巅有泰山行宫,浴佛日四方鳞集。子贡山 ,在县西三十里,端木氏读书处,有晒书台。
纪鄣山 ,在县西七十里。按《春秋》“齐师伐莒” ,传曰“莒子奔纪鄣山” ,即此。
大金山 城正北面环其上,县治踞之。山形陂敞,三级而弥高,天成治址也。启重门而闾阁仰拱,登谯楼则山海俯临。署之雄丽,职此。
小金山 在县北二十里朱江镇河逼其北。小鬲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海中,孤峰独秀。汉田横与其徒五百人入海,垒石为城于此。武强山 在县南三十里。旧传山下人黄雄率众御寇,一方赖之。殁而庙祀,号“白马将军。” 以“武” 名山,以志不忘。
怀仁山 ,在县北四十里。后魏置怀仁县以此。车辐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石高四丈,传为系马石。
泊船山 在县北四十里。山有石如船,长一丈六尺。
拦头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海边。山东有石遮拦海浪。山西有石洞,相传陈姓仙人炼丹处。阿夜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海边,与拦头山相对。山西有水帘洞,海雾烟云,昼昏如夜。
丫髻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相对。
高家山 在县北四十里。
溠金山 ,在县西四十里。
土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有石鹿。东望塌山 ,在县西三十里。
青山 ,在县北四十馀里。旧赣城在其北。《末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
羽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舜典》:“殛鲧于羽山。” 即此。府志属海州县。旧志据《逸史》误入。赣榆东海 ,在县东十五里,即大海。海在县境南北凡一百四十里,西通于河,凡九口。东不可纪,极鱼盐之利,岁以数万舟楫。沿岸而南则新坝等处,北则安东卫等处,东则朝鲜、日本,皆一望无际。顺治十四年,海船禁。康熙元年,盐场革。海之“在榆” ,鱼盐之利遂废。
玉带河 在县西北。众山雨集之水,弥漫东下,至刘赞村汇成渠,逶迤环抱,一里之内凡数环,环将周乃折去,去复环,如此者凡数十,达于城。环其西北而东,又如此,不知凡几十,始入海。环若带然,是曰“玉带” ,形家善之,岁久湮淤。城以西河体具,而有水处才十一,以东涓流不断。倘力事疏凿,俾上流得收众水之注卸,下流得纳大海之潮汐。河身随龙与治亲近。岂不利哉。
小沙河 在县南六里。源出山东莒州,上接沐河,下由青口镇入海。
青口河 在县南十馀里。即小沙河下流。唐生团河 ,在县南十五里。
掘头河 在县南十馀里城子村。旧传秦汉时以地有王气,掘之,后成河。
朱稽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通门接河,由仙丘向东流。旧有水沟五道泄水,今尽淤。
大沙河 旧名“庙湾子沙河” ,在县南五十里。源自山东郯城县,从大沙河镇东入海。雨集水涨,商船可行,沿河有堤。
临洪河 在县南六十里,通海州银山坝、蔷薇河,元末湮塞。明景泰间,知府丘陵疏导通海,舟楫甚便。今复塞宜濬。
孙家河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武强山诸湖之水由东入海。
五龙王庙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通盐场入海。尧水 在县西南八十五里。源自山东沂州,经县入海。
大石桥河 榆治发脉吴山,山出泉,因势东趋,迤逦数十里,由治北八里外直去入海。明万历十五年,知县樊兆程嫌其反背,于大石桥筑堤以障东流,开凿引水南下,工方半,以内召去。继此知县徐应元因所濬益深之河水已至北城门外,与玉带河汇,再沿玉带而东濬,未接海潮仅三百丈,又以内艰去。继此海州同知顾署事赣榆,终厥功。两河之水会潮于海,风气一变。后奸民坏堤,水仍东奔,不复南注。今水虽不通,而河道犹在
朱汪河 在县北二十里。
龙王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即朱汪河下流。石桥河 ,在县北四十里。
石洋河 在县北五十里,今塞。
柘汪河 ,在县北五十里。
分水河 ,在县北六十里。
日头河 在县北七十里,今塞。
荻水河 在县北七十里。源自山东莒州。“剑水 ” 在县北七十里,源自山东沂州三墝山,东流经县境入海。
分泉 在县北七十里分水岭。水由石顶射出,高尺许,东西分流。近为安东卫人侵去,凿坏石顶,水不射不分,且塞其西流,而分水一镇遂敝。西观井 在西门外祐庆观前,泉甘不竭。《邳州》
葛峄山 ,在州西北十里。《禹贡》“峄阳孤桐” ,即此。《前汉书·地里志注》云:“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 《后汉书·郡国志》曰:“葛峄山,本峄阳山。” 注云:“山出名桐。” 伏滔《北征记》曰:“今槃根往往而存。” 许氏《说文》曰:“葛峄山在东海下邳。” 《夏书》曰:“峄阳孤桐。” 经典昭然如此。俗名距山,以为与沂水相距也,非是。又晋人葛洪曾炼丹其上,故名。“葛峄山。” 小山 在州正北七里,上有林树,望若华盖。石埠山 在峄山北,上有林木可观。
《十步山 》,在葛峄山后,以逼山麓,故名。
唐宋山 在峄山东北,去州二十五里。昔有唐、宋二姓人居之,故名。上有石泉,甚清冽。
宿羊山 :在城西南四十五里。
大町山 :在城西南二十八里。
大黄山 ,在石埠山北,去州十五里。
“小黄山 ” 在大黄山北,形势相连,故名。
朱山 在大黄山东北,盖山之馀也。世传有“朱相公庙” ,故名。今毁。
土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黄河垫淤,里人聚居其上,月有数集。
虎丘山 :去土山八里。其山最小,状若伏虎,今淤无迹,因民居而存其名。
过满山 在州西北五十里。旧《志》云:泇口有良城,俗谓之梁王城。相传王之女南泛官湖看莲,舟中孕子,遂留于此,匝月而还,因名其山。虎丘山 ,在城南六十五里。
茸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上有唐时藏梅寺基。东埠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
王母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世传有王母墓,故名。
熊耳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
韩家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
神王山 在州西北一百里,上有禹庙。
呦鹿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
桥头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
黄石山 在州北一百一十里,上有黄石公庙。谷城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榖城后,故名。
艾山 在州东北一百里,接山东沂水县界,因产艾,故名。《左传》“齐侯会于艾山” ,即此。
小山 在州北一百里,与艾山相并而小,故名。连防山 ,在州北一百一十里。山下有古防路,与艾山相接,故名。
倚宿山 ,在州西北一百一十里。世传韩信经此,倚山而宿。
显阳山 在州西北九十里。其山高耸朝阳,故名。
胜阳山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高耸秀丽,胜于显阳,故名。
登高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王家山 在州西北一百四十里。
忧路山 ,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其山高峻,过者忧之,故名。
铁佛山 ,在州北一百五十里。上有三铁佛,故名。
茅墩山 在州西十八里。此下诸山,今分睢宁界内,因原属邳,故仍载之。
半戈山 在州西南五里。山下旧有云峰寺,即“地涌金莲处。”
羊山 在州西南三里。南面黄河,上有宗善禅寺。成化八年,太监徐瑛请敕赐名。殿宇宏丽,游人登眺题咏刻石甚多。
庙防山 :在城东五十五里。
青羊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
庞家山 去城八十五里。
凤凰山 在州西四十里。
交龙山
白山 在州西三十里
甘家山
涧头山 在州西四十五里。
李牛山 在州西五十里。
刘湖山 在州西五十五里。
陟背山 在州西三十里。
东黄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世传为黄石公所居,故名。
西黄山 在州西六十里,与东黄山相对,故名。磬石山 ,在州西八十里,与泗水相近。《禹贡》:“泗滨浮磬。” 或以为此山即古取磬之地。
泗河 在州南二里,即泗水。《禹贡》其源出鲁汴县桃墟。其源有四道,由西南过徐,又东过下邳,合沂、武二水,东至清河县,又会淮水东入海。今为黄流淤塞,入会通河合流,东至宿迁入黄河。城子河 在州北五十里。其源自沂州芦塘湖,流经营河入武。今武河已淤,城子河微有其迹。曲吕河 在州东二十里,源自坝头,入洪河,会直河同归于洄。其流潆洄,因名。
武河 在州西北五十里。其源出自山东峄县马旺山许家泉,经流偃武乡入蛤湖,至干沟口入泗。久为黄流淤塞。
沂河 在州西一里。经沂水县,流至下邳西南入泗。今为黄河淤塞,至猫儿窝入会通河。按《县志》:沂河出自㠓山,经沂州沂水县南流,至受贤乡,分泒一枝出卢口西流二里许,复分二枝,一经城南会武河二十五里入运,一经官湖,出徐塘口入运。其本枝南流至赵家庄社各沟,亦分二枝,一经炮车,绕庙防山,归骆马湖。一经龙池隅头归骆湖。二水旧俱由臧家口入运,今以运堤筑,俱归骆湖入运矣
直河 在州东四十里。自求缨湖分泒南流入泗河,直而不迂,故名。今泗已并于黄河,直河淤塞。
洪河 在州东南三十里。见前“曲吕河。” 下营河 在州北一百里。自沂州抱犊涸《泇沟考究》泉流入武河。今武河已淤,营河入运河南流。黄墩河 出自南旺湖,由徐州荆山口至全河汴塘入邳境,历彭家河分成子河,归沙沟湖,至猫儿窝入运。
龙化河 :分源泗河,在猫儿窝西南,去城五十里。今淤没无迹。
西泇口河 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今淤没漕河 ,即运道自山东台庄达州,东南历泇口镇、徐塘口、猫儿窝、马庄集、万家庄、窑湾口,由宿迁皂河口入河。
引河 ,去城二十里,出自沂州抱犊涸,经黄石山泇口,考究泉入运。
黄河 在州南二里。自彭城过邳,南经宿,及海达海。自邳割地,与睢宁河。本不在邳,以岁修夫役,邳人任之,故著《河防》,并存其名于此。
清水河 在州护城堤南董家堂北,中通城河。
然水本无源,因停注已久,邳州尽为所沉,二郡无不苦之。按《县志》,清水河即旧黄河,南岸属睢宁,北岸属邳州。自顺治初年,塘池坝塞,始由今河,而清水河迄今犹存。
隅头河 在州东十里。自北堤来,沂水所出。鳗湖 在州西北二十里。水自武河泄流,水多生鳗,故名。今淤已久。
蛤湖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自武河泄流,水多生蛤,故名。今淤已久。
官湖 在州北五十里。其源出自沂州芦塘。湖中有莲藕菱芡之属,今淤已久。
漆井 在州北一里,石崇别墅。
项羽井 ,在州西南。《石崇碑》云:“项井在下相城。” 葛洪井 ,在葛峄山顶,洪炼丹于此。
宿迁县
马陵山 去旧治北二里,高十五丈,周回二里。自山东迤逦八百馀里,至新治基而止,高耸为一邑雄观。上有玉虚观,后有极乐庵、华严庵。灵杰山 在旧治西北一里,马陵馀脉也。三台山 在县北二十里,三峰突耸,势若连珠。堪舆家以为新县治之主山云。
张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高二丈,周二里馀。峒峿山 ,在县北七十里,高百丈许,周回十五里,汉名。县上有古洞口,琢石为螭,水自螭口喷出不涸。宋守领张荣屯此山,以拒金人。
釜山 ,去县三里,其下有普化禅林。
五华峰 在峒峿山南
斗山 在五华山南
塔山 去县九十里。其山高数丈,周回十数里。筑土城于上,相传为五代郭彦威屯兵处。峰山 在斗山南,高五十馀丈,峰峦崒嵂,石磴巉岩。明嘉靖二年,建泰山行祠,四方崇祀。朱山在下,相去治西七里,汉朱买臣之别墅也。民耕治日久,止存土阜。有朱山相公行祠。
运河 旧在县西二十步。济、汶、沂、泗诸水合流,自直河入境,经小河会黄河,自古城入桃源界。小河 ,在县南十里,源出汴入泗。
皂河 去河北四十里,出本县港头社,下流入泗。以土色黑,故名。
白洋河 在县南四十里。西南一百二十里通虹县汴河。巨津弥漫,望之如洋,故名。
侍丘湖 在县东十里。周回三十馀里,水由草狼沟入河,多产鱼虾,为淮北最,一名“东湖。” 上泊水湖 在县东三十里,由武家沟入河。白鹿湖 在县西南五十里,由小河入运河。骆马湖 在县西北十里,由董家沟、陈瑶沟以入运河。
潼沟湖 ,在县西北一百里。
雷家湖 在县西北六十里。
巴头湖 :在县西北八十里。
白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
张皮湖 在县西北七十里。
丁家湖 在县西北五十里。
黄龙湖 在县西五十里。
朱衣湖 在县西四十里。
滹沱湖 在县北二里马陵山西。
茅滋湖 在县东南二十里。受侍丘湖水,由响水沟流入运河。
埠子湖 在县西四十里。多出鱼虾,为商贾市利之所。
仓基湖 在县东南三十里。周回四十五里。相传晋石崇建仓贮粮之处,故名。
诸葛湖 在县治西北八十里。每春月阴晦时,常有城池观市见出。俗传诸葛屯兵于此,故名。莲子湖 在县三十里运河之西,以其产莲藕,故名。
管坊湖 在县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岁旱即通车马,实为青齐要路。伏秋之间,泥淖难行。明万历丙申,知县何东凤命道人张济、耆民于嘉仕修路建桥,铺石其上。
围田湖 在县北八十里。
东港头陂 在县西北四十里。
西港头陂 在县西北三十里。二陂皆积雨所蓄,无泄。
龙泉沟 出峒峿山下,东入沭河,西入皂河。草狼新沟 ,去旧治南三里临淮门外,泄侍丘湖,两岸皆民园圃,杂植桃杏诸花。二三月间,红白掩映,沿流泛舟,可比《兰亭》之胜。后皆为沙淤塞。明万历三年,知县喻文伟挑濬。
陈窑沟 在县西二里
戴家陂 在旧治东四十步。中有洲,虽水涨,不
“没为宿预蚤春。锺吾八景” ,此其一焉。
睢宁县
羊山 在县北五十里,旧黄河之南岸。山势嵬峨,上有古刹,下枕漕渠,为“睢钜观。” 今黄河一带新开于山之南,而前后回绕,尤为奇赏。
张龙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上有张龙神庙,下有一穴,深约三丈,阔一丈五尺。三面俱石障,上有石盖,甚严饬,状若茔圹。其后有晋介子推墓,旁有小陵,名曰“绵山。”
九顶山 在县西五十里。脉接太岳,势趋濠梁。高峰有九,云蒸即雨。上有展雄殿旧址,诸峰环抱,中可伏万人。怪石嶙峋,古涧陡峻。
马儿山 在县西五十里。其形似马,上有仙洞古泉。
刘湖山 在县北七十里。昔刘湖将军寓此,故名。
半戈山 ,在县北五十七里。长亘如半戈然。李牛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形如卧牛。
青羊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涧头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下有大涧。
无帽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小黄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大黄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白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茅墩山 在县北七十里。
王家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凤凰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形似凤,时出庆云。大花山 、小花山 俱在县西五十里,二峰相连。
牙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嵯峨高耸,其形似牙。官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
白路山 在县西五十里。昔仙姑修道于此。其往来之路,自麓至顶,石白如玉,遥望数十里。李家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
轴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二郎庙。
鲤鱼山 在县西五十里。状似跃鲤。
银锭山 在县西南三十三里。
岚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天妃祠。
仙掌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仙掌痕尺馀。金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
赵尔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英公山 在县北七十里。唐英公李世𪟝葬此。宋家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大湖山 、小湖山 在县西南三十三里,二山相联。
金马墩 在县南二里。遇阴雨时,隐隐见金马之状,故名。
九女墩 在县西南二十里。昔九女兜土葬亲而成,故名。
白龙墩 在县南一里,枕白龙沟。
白莲墩 在县南半里
白羊墩 在县西南四里。
朱八墩 在县东二十七里。
卧牛墩 在县西二里。以上俱淤平。
鞍子墩 在县东南七十里。形似马鞍,故名。宅墩 ,在县东半里。每岁迎春于此。
史家墩 在县东二十里。
“姚儿墩 在县西南四十里。” 以上俱见存。黄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上自鲤鱼山,下至小河口,环绕泛溢,睢人世受其害。顺治年间,塌民田三十馀里,冲断遥月等堤一十八道。康熙二年,河决武官营。三年,复决朱官营,猖獗奔溃,有冲城夺漕之势,官民受累二十馀年。知县冯应麒、主簿宋文耀修筑月堤二道,水患稍平。康熙三年,知县石《之玫允》主簿宋文耀建议,“自陈家油房前开濬引水河,长五百四十五丈,顺流东下,复归故道。南涉之河近将淤塞,虽民困稍舒,而堤防之策尤不可不加意云。”
孟家湾口 在县北四十里。水势汹涌,扫塌南岸,遂成大湾。康熙元年,口决,县东北一带尽为汪洋。知县冯应麒、主簿宋文耀修筑堤防,水患暂平。近年以来,河水冲淤,旧堤平薄,亦睢邑隐忧也。按:睢宁沿河一带,岁修处所,各有定号。自灵璧而东,如焦段、武朱四营,皆属邳地,而睢宁岁为修防。自邳州东南,水玉二堡,皆属睢地。而邳州岁为修防。分工清数,详在《碑记》
濉水 西自灵璧东入睢宁界,历孟山、潼郡以至子仙镇、余家渡,蜿蜒五十馀里,直趋县治。西经堽头,北过庙湾,再东则《扺高作》耿车,而尽于小河口入黄河焉。“盈盈衣带水” ,自汉迄明,历数千载,睢人之利赖良多。万历年间,淤塞殆尽知。
县申其学开濬,民甚便之。天启二年,黄河冲决,水泛沙积,遂成平陆,舟楫不通,邑人困乏。泗河 ,在县西北七十里,即《禹贡》所谓“泗滨浮磬” 也。源有四泉,出山东泗水县西南,过彭城,经下邳入于淮。后因黄河南涉,遂兼并之,而泗河之名不存矣。
泇河 ,在县西北七十里。
合湖 在县西北七十里。合沂水南入黄河,故名。近葛峄山,又名“葛湖。”
枫山湖 一名“陶河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潼河湖 在县东南四十里,由找沟东入小河。白塘湖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隐慝湖 在县西北五十里。
蔡上湖 在县西北三十里。
五龙湖 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塘湖 在县西南二十里。
白龙沟 在县南一里
西白莲沟 在县东北三十里,入小河。
葫芦套沟 在县北一里,入小河。
三里沟 在县东
五里沟 在县东
找沟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
泥沟 ,在县西三十里,入小河。
戚家沟 在县北十三里,入小河。
东白莲沟 在县东北三十里。
郭家沟 在县西二十里。
史家沟 在县东北十八里。
芹沟湖 在县东二十里。
水利附
[编辑]本府。〈山阳县附郭。〉
石闸 在新城北。明洪武十年建,今废为水关砖闸 。南锁坝 。宋运粮由此至洪泽入淮。明洪武十年,开菊花沟以通舟楫,此闸废。“仁” 字坝 、义字坝 ,俱在新城东门外。《东北目》城南引湖水抵坝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运船经此,车过坝东纤路,西则城基。
智字坝 、信字坝 相联,礼智坝舟楫通行。清江坝 在府西北三十里清江浦之东。明正德六年开,遇清江口淤塞,即经此达淮。然近岁濒连,水患淹筑,转移不常。
满浦坝 在府北门外四里。地接窑沟版闸,岁涝不常,长堤为障。
南锁坝 在府西南一里,往宝应路。
礼字坝 新城西门外
盐城县
广惠鿎 在县治东门外三里。旧捍海潮,名“白波湫。” 遇运河水溢,则自此决之入海,以杀水势。每岁夏秋,海水溢入运河,则又伤田苗,寻筑,寻冲决。宋淳熙六年,教授刘炜摄邑,始甃以砖石,名曰“广惠鿎。” 绍兴五年,知县徐挺之重修,后又坏。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蔡叔瑜重修,今又坏。大通鿎 在县治北门外三里。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蔡叔瑜创建。
冈门镇堰 自冈门至新河,转至侍其汊,皆有古堰。每岁春塞秋开,以便灌田,民获其利。径口堰 ,在县治西二十一里冈门镇西。东临运河,西达马鞍湖,以通商贾。
侍其汊堰 在县治西北一百里。岁旱则塞之,以资灌溉。遇潦则决水流入射阳湖,注于海。捍海堰 在东门外一里。范文正公筑以捍海。今名“范公堤。”
清河县
惠济闸 在马头东南七里沟,旧名“通济闸。” 明嘉靖年建,引淮水以达漕运。后闸底淤垫。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新凿漕河,于迤南三里更建闸。
座为新运口。闸名“惠济。” 今现行漕。
永济闸 在甘罗城南太山墩北,与惠济闸相望,亦通漕运。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康济闸 在治东陶家庄右,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广济闸 ,在治西仲家庄左。康熙二十六年建,旧名“仲家闸” ,三十三年改今名。俱在中河。双金门闸 ,在广济闸北盐河内。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小闸 在双金门闸北。康熙三十四年新建。新庄古闸 ,在治东北五里淮河东岸,今废。洪泽古闸 凡三座,在洪泽镇。宋魏胜运粮至洪泽,出闸入淮,即此。今废。
八里庄古闸 凡三座,与洪泽闸俱在运河内。“运河坏,平江伯陈瑄即八里庄故道疏濬,以通舟楫。” 官厅三间,廨舍一所,在清河境内,久湮废。
新河古闸 在治东北三十里新河内,今废。大河遥堤 北岸旧有太皇堤,自明万历初河决崔镇桃源以下,故渠多浅,因筑遥堤为束水冲沙之计。起古城迄清河,长一万八千四百馀丈。其后河身淤淀寖高,堤势坍废。
皇清康熙八年,河决三汊口。明年决五堡,二堡水入。
治,内为巨浸。总河罗乃自桃源界起,东至龙王庙,皆因旧址加筑,高一丈,面二丈,阔六丈,长三千三百三十四丈,计程十八里半。十七年,总河靳又自龙王庙起,至四铺沟止,接筑四千九百三十八丈,计程二十七里半。其县前玉皇阁一带,地势当冲,题定桩埽工五百馀丈,岁加修缮。又自桃源东界至石人沟止,筑堤一道,长一千八百六十三丈,计程十里三分五釐。南岸遥堤,自桃源县东界起,至本县滥泥浅止,长四千二十五丈。又筑堤一道,自桃源县东界起,至山阳季家浅止,长五千三百馀丈。
中河遥堤 境内,凿河道八千五百八十五丈。北岸筑堤、自桃源东界起、至山阳西界止,计长七千七百九十一丈。又于内筑撑堤一道。南北建闸四座。
护县堤 自县西娘娘庙起,至县东龙王庙止,长七百九十六丈六尺,计程四里三分。
减水大坝 在蒋家场、王家营之间,因河水冲刷,北岸土弱易崩,居民屡苦迁徙。总河靳建立减水大坝,北达中河,共长一百丈,上造浮桥,下通水道,名“鸡心孔” ,一百有三孔。
天妃坝 黄河东岸自惠济祠起,南接甘罗城,乃黄、淮汇流要害之处。砖石堤工,共长四百八十二丈。
束水三坝 在河南新运口内。因运口南接淮水,直泻易溢,乃审势于上流折流分流地面递建三坝,收束水势,以利漕运。
中河两岸束河堤 康熙三十三年筑,束水以防外溢。
新河旧堤 明万历中,因分黄之议,开新河以利漕运。自桃源黄家嘴起,历本县渔沟镇、娘子庄、永兴集,达安东界。一河两堤。河湮,后堤有存废。
旧运口堤 自旧运口南岸筑束水坝一座,越通济闸而北,迤窑湾一带至李家桥山阳界止,共长七里有半。
清水墩堤 堤自文华寺以东南至七里墩止,修造板工八百六十三丈,以障湖水东侵,所以利漕运、护郡城也。
新运河纤堤 东西二道。
安东县
古淮堤 即范公堤,去治东十五里起,依淮岸,以东直接海一百四十里。按《宋名臣言行录》:“通、泰、海州皆滨海,潮汐日至,城下土田斥卤,不可稼穑。范文正公监西溪,建白于朝,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文正为兴化令,发通、泰、楚、海四州之民筑之,至今享其利。” 新堤 ,康熙四年河南北两岸总河靳题入。
钦工募夫修筑,自颜家河经县南门、东门至云梯关。
海口,亘一百五十馀里。河厅佟吉年、知县李仪鸠工庀筑,邑赖以安。
涟水坝 ,在县东南二百五十三步。吴元年平舟师进征西海,建此。
浮堰 在县北六十里。旧跨中涟河口,架木为浮桥,后废塞为土堰,因名。
箭干坊 在县西二里。乡人筑以障水,其直如矢。
龙尾垛 在县西二里。地形亘直,西广东隘,二水夹流,注东合一,形如龙尾。
佛陀矶 在县北五十里。
海州
万金坝 在东海城东北七十里。东海有七里民田,被海潮从此处淹漫。明嘉靖间,有刘太监者,乃东海所舍馀,发心立坝,以遏潮冲而护民产。长四里,阔三丈。坝成,费至数千,因名“万金。” 其后海水日浸,无人培补,而潮漫田荒如故矣。新坝 在州南四十里,西障沂、沭,东捍海潮,俾涟河达于官河,由此直通安东,因旧为新,故名官河坝 ,在新坝涟河之南。明洪武二十七年筑,州西诸河之船由此达河。
板浦堰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旧无堰,东南之田水大入海,民受其利,且一州之血脉通焉。后因建堰运盐河通于海,水随潮泄。明万历丁巳,建堰约十馀丈,北障海潮,南蓄河流,盐舟通行,止便于商。而州治因之日削矣。
杨公堤 系塔儿湾至板浦要路。海潮浸漫,阻隔行人。明万历己未,知州杨凤筑堤十五里,商旅便之。后潮汐为阻,州守刘梦松少移而西。
皇清顺治丙申,知州在三奇,又移而《大西》,渐防而“渐。”
“移者皆因土工,故易坏,如求其坚久,须用山石。” 永安堤 ,在州东二十馀里,北接山,环城七里,以捍海潮。唐开元间,刺史杜令昭筑。
银山坝 在州南二十里。自青州穆陵关发源,合沂、沭水,由九洪桥入海。其势奔迅易涸,故筑坝以潴清流,利农田,隐然城守之险。宋元之际,赖以抗敌,常加修护。元季为张士诚所据,恃此防守。王宣父子欲侵海州,决堤堰以便步战,遂废。而州鸭子荡数处,污下常涝,利于不修,轩轾其间。然修之,大利于官民。
洪门堰 在州西北三里。
沙湾河堰 在石湫之南。
托山庙闸 去州十五里。明隆庆六年,知州郑复亨建闸以便往来。
洪门闸 在洪门堰南。明洪武年筑。
宿迁县
新堤 一在旧治东,长五里许,号“护县堤。” 一在新城西,长一里许,名“护城堤。” 皆知县喻文伟建。罗家口堤 去新治三里,知县何东凤建。长堤 起自罗家口至古城,约长六十里,知县何东凤建。
睢宁县
河堤 自庙湾至城北门,积水泥涂。明万历十年,于隙月知县申其学调游浅夫,筑堤二里,高一丈五尺,阔三丈六尺,用夫七百四十三名,七日而成。以河夫之功,故名“河堤。”
护城堤 旧堤不障水。明万历十一年修筑,加高二丈五尺五寸。〈按“馀州县” 无考。〉
淮安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山阳县附郭。〉
淮安府城池 :旧城晋时所筑,宋、金争此为重镇,守臣陈敏重筑,《北使》见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 嘉定初复圮,知州赵仲葺之。九年,知州应纯之填塞洼坎,濬池泄水,乃益坚完。元至正间,江淮兵乱,守臣因旧土城稍加补筑防守。明朝略增修筑,包以砖甓,周置楼橹,自基至女墙,高三十尺,周一十一里,东西径五百二十五丈。旧为门五,水门二:东曰“观风” ,南曰“迎远” ,西曰“望云。” 稍南二十馀武,为水门,稍北不三百武曰“清风。” 元兵渡淮时,守臣孙虎塞之,今废。北曰“朝宗。” 稍西不数武,亦为水门,并水西门,小舟可通。城中四门,皆有子城。城各有楼,又置三角楼,惟艮隅阙一,以观风门在焉。东南二门外,各有吊桥。自东门外至南角楼,沿带以池,自南角楼、钟楼角以运河为池。北楼外接联城,故无壕。城上窝铺五十二座,雉堞二千九百九十六垛。正德十三年,巡抚都御史丛兰檄知府薛𨭉修。嘉靖丁巳,知府刘崇文修,后倭寇攻不克。隆庆六年,改西门城楼匾曰“通漕。” 总督都御史王宗沭建楼于西门子城上,额曰“举远。” 万历三十三年,倭犯朝鲜,边海戒严。署府事推官曹于汴添设敌台四座。三十八年,西城门楼灾,知府姚𬭎重建。四十八年,南门毁于雷火,知府宋祖舜题西楼向东匾曰:“注江禹绩。” 新城去旧城北一里许,山阳县北辰镇也。元末张士诚伪将史文炳守此,时筑土城临淮。明洪武十年,指挥时禹增筑,以宝应废城砖石撤建之。西瞰运河,东南接冯家荡,北俯长淮,高二丈八尺,围七里二十丈,东西径三百二十六丈,南北径三百三十四丈。城门共五座,北门加一座,城楼俱备。成化十四年,南门楼毁。正德二年,总兵郭铉重建。匾东曰“望洋” ,西曰“览运” ,南曰“迎薰” ,北曰“拱极” 、曰“戴辰。” 东西有子城角楼“共四,南北二水门。东、南二门外各有桥,城上窝铺四十八,雉堞一千二百垛。东、南二面,池深一丈馀,阔五尺馀。西、北二面以淮湖为壕,与旧城通连淮阴辅车相依,金汤巩固。东、南二门外俱有桥,北水关,不通舟。” 隆庆五年,知府陈文烛修。万历二十三年,倭奴边警,署府事推官曹于汴添设敌台四座。旧设大河卫守御城池。守门千百户各一员,门军二十名。联城在旧城北接新城之南,因旷土隔越。嘉靖三十九年倭寇犯境。时漕运都御史章焕题准建造,联贯新旧二城,故名曰“联城。” 东城长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
城长二百二十五丈五尺。东南门曰“天衢” ,东北门曰“阜城” ,西南门曰“成平” ,西北门亦曰“天衢。” 水门四。初因砖土骤高,虑不经久,止高丈四五尺有差。万历二十一年,倭奴愈横,乡官胡效谟等议请加高。巡抚李戴题准加高五七尺,帮厚四五尺,随处适宜,始与新旧城平关桥二座,城楼大小四所,通计雉堞六百二十垛。二十三年、添设敌台。每门各有守御官军十名。东城属大河卫。西城属淮安卫
外州县
盐城县城池 :“盐城古名盐渎,先世欲城于射阳,以土薄不及海边厚,且海可渔,滩可樵,为民生之利,于是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也,故名盐城。自宋绍兴、乾道间,三次修筑,时山东寇皇甫炳攻不能破。嘉定八年,知县尤炳修。元至正十五年,知县秦曹经重修,然尚土城也。明永乐十六年,备倭指挥杨清、守御千户冯” 善重修,始易为砖城,而新创月城建东、西北城楼三座,盖其城止东、西、北三门云。西又有“水西门,城高二丈二尺,周围七里一百三十四步,东西径二里二百一十七步,南北径二里一百八十步,壕深九尺,列铺二十八座,设盐城守御所官军防守。” 嘉靖三十六年,本府检校祝云鹤署篆,闻海上倭寇张甚,申请重修。三十八年,倭寇大至,距城半里许,一酋跃马冲北城门上竞射之,酋中流矢而去,寇遂从庙湾下海。万历七年,知县杨瑞云初至县,讶无南城门,谓:“盐之建城,龙脉发自西北,而会结于南,即居人俱集东南,是恶可无南门也。” 遂请于当道,报可。其门正对儒学中门。及拆城下有旧门址,砖灰如新,与今所定相符。上建大城楼三楹,题曰“淮扬一览。” 门外有池,名曰跃龙;池外有亭,名曰迎恩。楼之北,建一小桥通水。桥北对棂星门,设门屏一座,时其开闭。重门洞开,则水环冈抱,尽在目前。盖盐城至是始有四门、三门,财赋悉从南门输运,居民便之。清河县城池 旧土城,自元至元十五年兵乱修筑,惟东西北三门,周围六里,南倚小清河,今废。按《县志》,“清河旧城在大清口,宋咸淳九年,淮东制司李廷芝筑。” 元泰定初,河决治,迁因甘罗故城。明末再迁亦因之。加女墙,设垛瓮三门。今治亦旧有土城,系元至元十五年兵乱修筑,东西北三面,周围六里,门三座,南枕小清河。明末犹存旧址。
安东县城池 ,旧三城俱废。明弘治十五年,知县郭韶于旧基上建更楼四所,设门启闭。东曰“滨海” ,南曰“观澜” ,西曰“临淮” ,北曰“镇涟” ,增筑土围。万历二十八年,知县詹道溥议建砖城,以工钜役烦,止因堤增筑为土城。至泰昌元年,巡盐御史龙遇奇为淮盐分司驻县,具题建城,议亦未决。至天启元年,知县刘君聘以创建为任,因改选去。至五年,士民保恳复任。抚按题准本年三月兴工。周围长一千五百五十四丈,计门四:南曰“迎和” ,西北仍旧;东曰“朝阳。” 又便门一,水关一。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倾圮,知县许同文议修《三城外》。
各有壕,后淤。明末总兵柏永馥驻县挑濬,自城西南隅迤北而东,接运盐河至东门外为池。今河决复淤,知县许同文议濬。
桃源县城池 ,旧有城池遗址。明正德六年,流贼猖獗,知县李廷鹏因旧基修筑土城,高二丈,周围三里,池深一丈,立城门四座。嘉靖二年间,周佩建门楼四于城门之上:东曰“观海” ,西曰“延晖” ,南曰“朝阳” ,北曰“拱极。” 嘉靖十四年,知县龙复礼重修,设泻水洞三:一在西门,一在南门,一在北门。万历十九年,知县许璞重筑土城,周七百一十八丈,高一丈五尺,底阔五丈,顶阔二丈,上加“土垛一千三百五十。砖城门四座,上砌砖垛三十,东西北门各甃砖水洞。” 至崇祯五年,知县龚奭增筑女墙,高五尺,砌砖垛口一千七十。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郑牧民复添角楼四座于城。
四隅。十六年开小南门以通生气。康熙六年,河决烟墩口,水浸城址,四面沙高五尺,城内如井。康熙七年,地震,城北垛卸城楼无一存者。康熙十年,就北门城基筑为遥堤,以捍黄流,北门水洞亦塞。
沭阳县城池 ,旧无城池。明正德六年,流贼犯境。七年,知县易瓒筑土城,周围八百九十四丈四尺,高二丈二尺,三门外壕深一丈九尺。九年,知府薛𨭉具砖甓包城,上请未修。嘉靖年,河决,冲东城,没戴家巷并东门桥。隆庆五年,决东子城、小南门一带,半湮于河。因北徙,势卑隘,内逼外削。万历二年决,并李巷城西角,半湮,二十年。
知县徐可达议以砖修。四十四年,知县杜从心修葺坚固,周八百四十丈,高十七尺,三城楼五,窝铺一,敌台一千七百九十七垛。建东西两城房。正东门曰“承晖门” ,正西门曰“宣义门” ,正南门曰“迎薰门。” 沿东数十步,小南门曰“聚奎门” ,以如船形,故无北门。崇祯十五年,知县刘士璟加高垛,四围凿池。
皇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大震,崩塌城南一带。
四围垛俱坠。十三年,知县张奇抱修复加垛如制。
海州城池 旧系土城,乃梁天监十一年始筑。宋绍兴二十二年,魏胜复筑城濬隍,备金人。宝祐三年,李坛加筑。按旧志:“东西二城,东城高二丈七尺,周围三里,东西二门并西城。元季兵废。明洪武二十三年,淮安卫分中前所千户魏王等守御,因西城故址,修筑土城。永乐十六年,千户殷轼砌以砖石,高二丈五尺,周” 围九里一百三十步,四门东曰“镇海” ,西曰“通淮” ,南曰“朐阳” ,北曰“临洪。” 月城二,西设水关,池深六尺。吊桥三座在东北门外。嘉靖间,知州吴必学复增拓,环以铺舍,翼以栅门,久颓圮,沿西半如平地。署印通判范永官、李维东,知州钱腾蛟、高摇、杨本俊相继修葺,工未就绪。隆庆壬申,知州郑复享修筑,沿西一带,补完残缺。万历壬辰,东倭报警,知州周燧将西南二门补筑月城,仍周围筑敌台九座,以便守御。万历壬子,恒雨,圮城墙三之一。知州杨凤补葺完固。天启二年,邹、滕妖变,震邻逼境。知州刘梦松虑沿西一带城卑难守,捐俸搜帑,加增各三尺,共计五百馀丈,始为完城,可垂永赖。
赣榆县池城 ,旧土城,高二丈,壕深四尺,周围四里一十一步。至正二十四年,平章王信修筑。明洪武二年,知县郎廷珪重修城门三座。正德六年,蓟寇刘七破城。十一年,知县冯泽增筑,高二丈五尺,加雉堞,凿池深二丈。十四年,知县谢诰建南门、北门二楼。知府薛𨭉以榆系淮安东北藩,请于朝,用各县废驿钱并均“徭内加征五分之一” ,买砖包砌,工料未备而去。嗣后土垒日圮,楼铺尽倾,民无固志。万历十五年戊子,知县樊兆程重修,县丞蔡应元等督工,经始于万历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告成于十七年十二月。周围长六百七十一丈,高二丈,池称之。因旧三门,加以谯楼,南曰迎薰,北曰拱辰,西曰“瞻圣。” 东无门,亦建楼其上,额曰:“海晏。” 月城小楼二座,四隅角楼各一。三十七年,知县徐应元于东南隅开启秀门,寻塞。崇祯丁丑年,知县徐维翰甃南北月城,有碑。崇祯十五年,城楼尽毁。
皇清顺治初年,寇屡至,知县穆尔谟濬池,深如前。康
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城崩。九年,知县俞廷瑞、巡检李英督令掇拾堆补。
邳州城池 旧土城在今州治东三里。“后汉建安四年,广陵太守陈登率兵为曹操,至下邳,吕布率兵拒之,战败。操引沂水灌城市,布降,城废。迨金、宋交战,随修随圮。宋绍兴十二年,仍割于金。元季兵毁,万户怀都补筑之。明洪武十三年,立卫指挥王恒守御邳州,因旧城垣添筑包砖,高二丈九尺,周围五里三十步,雉” 堞一千五百三十六,角楼四,铺三十。城门三:北曰镇北,西曰通沂,南曰望淮,各有楼,环以子城。周凿池,阔二丈,深八尺,吊桥三。正德七年,流贼猖獗,知州周尚化以正西、正南阻沂、泗,可守,乃增筑西、北、东、南二隅。城上建三楼:南曰皇华,东南曰永康,西北曰“金胜。” 贼平,年久倾颓。嘉靖十五年,知州陈柏重加修筑完固,近沦于水。知州黄日焕建议另筑,尚未果行。至
皇清康熙七年,地震,河水泛溢,决堤而入,全城尽坏。
自此积为巨浸,水不复出,民不复入矣。己巳春,建州城于艾山。艾山之前为小山,山下为城,城广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八尺。城隍下广七尺,上广一丈八尺,外砌以砖为门者四:东曰“先春” ,西曰“迎爽” ,南曰“来薰” ,北曰“拱极。” 门各有楼,丹雘巍峨,雉堞一千五百一十有一,铺屋凡三十,因深为池,三面护以重提,其北枕山,邳人以旧城在南,呼此为“新城。”
宿迁县城池 :宿迁自昔无城。明正德初,流贼南突,张御史命知县邓时中筑土城,南自新沟,北至马陵。城楼四座:南曰临淮,北曰通泰,东曰镇海,西曰“会洛。” 万历四年,河岸湮圮,门废城颓。知县喻文伟移文改迁县治马陵山,寻建土城,去旧治北二里,延袤计四里,高一丈五尺。城门四:正东曰迎熙,西曰拱秀,东南曰《登云》。西南曰
望淮直北,未可辟门,建亭其上,后多损坏。知县赵敬宾、孙湛、莫应奎、聂宏相继修补。万历甲午,知县何东凤为时多倭警,易以瓴甓,命以门名。东曰“阳春” ,西曰“镇黄” ,东南曰“迎薰” ,西南曰“河清。” 东西二水门,诚一方保障也。
睢宁县城池 ,旧土城四里,高仅丈馀。明正德间,知县王苍建东、南、北三门楼。嘉靖二十五年,知县陈嘉略甃以石。隆庆三年圮于大水。时议废议迁,议附于邳,皆不果。万历十三年,知县申其学申请措置,成城四门,东曰“崇文” ,西曰“耀武” ,南曰“朝阳” ,北曰“拱辰。” 建四楼:东楼额曰“保釐” “东土” ,西楼曰“淮西保障” ,南楼曰“畿南重镇” ,北楼曰北门锁钥。城四角建四铺房,城外置四桥,正南建碑亭,东南建文鸣楼一座。城高一丈八尺,阔二丈四尺,长五百六十七丈五尺。外甃砖石,内实以土,上有垛口,下有阶梯,水门一,称“完城” 焉。天启二年,大水,城颓几半。六年,知县杨若桐力请缮之。是后连年河决。至崇祯二年秋,洪涛汹涌,冲没城陴,民舍官衙,荡然无一存者。八年秋,哀鸿甫集,流寇飙至,无城守御,焚戮遂空。至崇祯十一年,知县高岐凤莅任兹土,目击心伤,申请上台,设处工料,昼夜董修,匝岁之间,而城池高深,金汤永固。
皇清顺治十六年,霪雨塌城三分之一。康熙三年知。
县冯应麒改建四门城楼,修补城阙,规模愈为壮丽。康熙三年,教谕孙大经于学宫之南跨城作桥,曰“青云桥。” 因城为亭,曰“青云亭。” 石阶九级,旁植桃柳,称胜览焉。康熙四年,知县石之玫修护城堤,数年无水潦患。又以城身外甃砖石,内土薄疏,雨霪淋削,几不及三版,乃躬亲营度,培筑坚完,俾人骑方轨可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