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88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八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八十八卷目录
徽州府部汇考二
徽州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七百八十八卷
徽州府部汇考二
[编辑]徽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休宁县
松萝山 在县北十三里。高一百六十仞,周十五里,与天葆山联。山半石壁插天,峰峦攒簇,松萝交映。山蜿蜒数里,如列屏障于县治之北。左干腾跃东下,则入歙诸高峰。乃旋面而西,为邑巨镇。山北郭从东行为入山径,崎岖幽绝,不纳轮蹄,石嶂夹流,人穿鸟道。历山隈,逾峻岭,复坦夷而冈阜别一洞天。再入则危石戛泉,潺湲迸玉。复数里而层峦回合,郁葱吞吐,俗呼为“金佛山。” 盖未有金佛庵,实为松萝山也。
古城岩 在县东七里。高八十仞,即万岁山。上有歙州治旧基,下有巨石,高丈馀。宋邑宰邹补之隶书《兑》卦,为磨崖碑。山麓两巨石夹立如门。循门而上,有两石如鹅,两鹅入洞,各见后半体。宣和间,改为万安山。明太祖临徽州,曾驻跸占签。后敕祀,榜文云“神兵助顺。” 复名万岁山。凤凰山 一名凤山,又名灵鸟山,在县西二里。自白云峰翼然而来,尽于夹溪二水之会,下临孔道,趾方顶平,为海阳旧治。旁有小池曰“凤池。” 落石台 在县西南二里。旧名“断石山” ,宋邑令吕大防题。
白岳山 在县西三十里。高三百仞,周三十五里,奇峰四起,绝壁断崖,游齐云者,必先登焉。齐云岩 ,在白岳西北,高三百五十仞,周回数十里。县西行峰皆平远,至白岳岭,峰始奇,石路盘回如线,游人缘梯而升焉。
独耸岩 ,高三百仞,周十五里,顶有池水,清澈可鉴。崇崖凡数曲,里人凿渠引水下出,溉田千亩。
石桥岩 ,在白岳山西,原名岐山。高二百仞,周二十三里,石壁千尺,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屏。下有石室,横亘数十丈。唐天宝中,有僧居之,有龛像、讲台、石梯之属。乾元中,道士龚栖霞绝粒隐此。元和四年,刺史韦绶感梦,置精舍,名石门寺。门之下曰“烂锦岩” ,门之上曰“云外座。”
玉几山 在县南三里,又名“塔山。” 两旁有峰十二,文笔五峰,筑自宋元,今颓。《圮巽》丙丁峰,筑自明嘉靖间,为邑面山,于学宫尤近。
阳山 ,在县西北五里。下有“姚主簿祠。”
石人峰 ,在县西七里。状如人冠冕,面山背水而立。
金竹山 ,在县东十里,为界于歙。
梧桐岩 在县西十里。上有悬崖,可避风雨。下有坦石,可当阶墀,里人因作社祠。岩左有涧三丈,不以石垒,横直用九石相抵成梁,恍若神造,相传以为“鲁班桥” 云。
东山 ,在县西一十五里。龙源赵汸从江西黄楚望受《春秋》,归,筑精舍于上
灵山 ,一名“凤凰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由黟县、灌顶诸山来,与锦堂山、石人岩皆同,支络尽于游仙山,率水、古阳水会焉。两峰有大圣祠,祷雨辄应。
锦堂山 在县南十七里。孤峰特立,趾圆顶平。金鸡峰 ,在县东二十里。峭拔特秀。山椒有酉峰圣祠,山半有佛龛,胡侍御宥读书处。
捎云山 ,在县东北二十三里。高百五十仞,周五十二里,洪武水出焉。旧名“郎山” ,唐天宝六载改此。今名榔原山。
方山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寨山。世传避红巾乱,立寨拒之。赵东山《记》云:“川平山开,洲渚隐见白云峰 。” 在县西北三十里,俗名佛子山,石坼山支也。上有磐石,修篁拥护,灵泉如半空,飞雨普照,大士祠在焉。旱祷雨多应。
金龙山 在白云峰北,周二十里,有梵宫。游仙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平地特起四十仞,周五里,南有石壁,削成数百尺,阔四十馀丈,呼之辄应,名以“响山。” 其西坞有石峰特起,状丫角杖,名“柱棒山。”
商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名狮球山。三面踞水。
下临君潭,古木盘郁。山岩有石峙立,如大士像,又名“观音寺。” 里人于上建社稷祠。
阆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方塘,赵汸避乱处。东密岩 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六十仞,四面皆平,山上田衍沃,独此特高。周回绝壁如城,东西二小径,缘石磴登其巅,平衍八百馀步。唐乾符五年,黄巢兵寇郡,程沄帅义立寨于此拒之。今水池堑垒犹存,樵牧者时获遗镞。折戟,上有元帅府基,下有落箭丘。
云龙山 与东密对峙,山形故奇,上有庵舍。“赤山 ” 在东密岩西。元时蕲、黄兵乱,士民作寨山巅下有大杉木,周六十围,状如华盖,覆五亩。“南当山 ” 在县西三十六里,俗名“当坑山。” 高八十仞,周四里,水口上,隋时建县治。
屏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错绮如屏。
石坼山 在县西北四十一里。山中坼,故名。高百一十仞,周六里,支发黟县,牛泉夹溪水出焉。岐阳山 ,本名“镇山” ,在县南五十里,高四十仞。其脉由马金岭来,璜源、珮、琅二水夹流而中,岿然特立,其支为万松山。
颜公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五百仞,周三十八里。由五岭来,西南接婺源界,自麓至巅,可三十里。范方伯《晞阳记》曰:“山气香煖,势高拔,清幽绝氛,俗人盛热犹袷衣,夜分似初冬节候。山居者屏荤酒,远近来者亦不以腥入,真仙界也。” 斗山 在县南六十里,形如斗峙。
仰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由汊口环珮水东行,过方山,历凹上至茶园,即仰山脚也。登者如猱升,木壁斗绝,任趾不任踵,直不可迳,则绕折蛇行,号十八盘。进憩自牛亭前度剪刀门,时时扪石为固,支杖以防及绝顶。稍东折下数十百武,平衍夷旷,殿祀宝公寺。扆峰而南有龙泓,旱祷辄得甘澍。群山环拱,若莲花然,故又曰莲花山。鸡笼山 在县南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仞,周五十里,形如鸡笼。《祥符经》云:“唐开元中,有道士谋卜居,视黄山曰:‘确而寒’。视飞布山曰:‘高而无。辅’。至此山曰:‘是宜为葬地,高可致王侯,下当致妖异’。” 时县人洪真师事之,道士归卧室中,真窃视,状如蛟龙,俟觉,遂辞去。道士亦去,真遂迁父骨葬此。真归回玉乡,本好方伎,颇能以小术动人,乃潜谋起事。州发兵捕杀数十人,而真竟不获。乃即《回玉乡》置婺源县镇之,其基尚存。
石龙山 在县西一百里。门室并石,境称奥旷。方原山 在县南百十八里,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本名“黄土山” ,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名“马金岭。” 支发五岭,东连白际,分支鸡笼。其阴则水北流入率江,其阳则东入遂安,西入常山界。总之朝宗于浙江云。
高湖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南界婺源。山椒有湖,广十亩馀,四时不涸,人称“圣湖。”
鹿髀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高二百六十仞,周十五里。昔有采药者遇老人,须眉皓白,指灵药遗之,乃鹿髀,回顾不见。
张公山 ,即古率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高一千四百馀仞。其山由五岭西北,重冈大岭,源深根盘,周百馀里。上有龙井,祷雨辄应。昔有张公隐此,采药炼丹,数十年,后忽不知所之,故名。山居婺、休之间,实为鄱、浙二江之大源。《山海经》云:“渐江出三天子,都在率东。” 郦道元所称“三天子都在黟南蛮山中” ,即其地也。
白鹤山 在城东南隅,上建崇寿观。山后负东城,有本花坞,春月如琼林。山麓有泉,名“东山泉” ,为城中第一泉。
东墩 :在城内县署东三百步。上建城隍庙,又名“城隍墩。”
芝山 与东墩对,上有五显祠,前为华光楼。董干岭 在县东三里,为邑左卫。
戴公岭 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河村。戴彦明开辟,为三省通衢。
新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高六百馀仞,周二十里,西合婺源芙蓉等岭为“五岭。”
得胜岭 在县南八十里。初名塔岭,为休、婺界。明正德中,邑令唐勋战走姚源洞寇,因改今名。白际岭 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一百五十仞,脉发五岭,连起群峰相续,东连歙之危峰方吴、查木诸岭。元万户吴讷与胡大海战地也。一路杉松青翠,滴人衣袖。
黄竹岭 ,在县西一百六十一里,为张公山西支。山陇盘郁,连饶州浮梁界,尝置巡司。
率水 休水万派合为东港、南港两支大汇,率口,邑西之最大者,发源张公山,浙江之大源也。
其阳,水南下而西流者,过饶州,会于彭蠡入于江。其北水源有三,皆自山巅瀑泻而下。一从望仙岩流出冯村梅溪口,流入祁门界,孚溪之水来会。一流过石门至梅溪口,会为大川,东去二十里为流口。一自高湖尖流出大连、小连,至汪村,过桑园潭,出彭沍坑口,东去海口,与梅溪、孚溪之水相会,东流百二十里至江潭溪口,浙源之水赴焉,亦名渐溪。《汉志》云:“渐江水出黟县南。” 今浙岭属婺源,溪属休宁。自此两溪合水,港益大,渚清沙白,岸阔堑深,映日成蓝,拱阴聚碧,千条万派。自上溪口历月潭、龙湾、遐阜渡、新渡、瑶溪、雁塘、闵口、高堰,会于𥟖阳,是为南港,横接县东。港水合流而下,连岭、白际之水,至小姑潭而聚。其初会为三溪,出合阳,至率口乃大会,盖自渐溪东来百馀里矣。縠纹锦浪,可数游鳞,下见白石,历历,如在镜中。溯流上望,则川岩参差,冈岫萦绕,一线水道,皆自谽砑怪石中,百折而进,湾曲险伏,万山俯瞰。顾太史瑞屏谓“处处皆惠泉,在在皆龙井” ,有以也。又流四十里至浦口,徽郡歙浦之水方合流而为新安江。袁中郎《记》曰:“新安江清澈见底,峰峦叠翠,隐隐见水中,时有突出水面者,嵌空如湖石,江行之一快也。江为山所夹,东流千里,石湍迅速,目所注视,辄不能了,而山喜为回合,数步一转,前舟莽莽,忽如入壁,折而随之,乃知其为窦也。” 新安江经严州至钱塘入海。自张公山至钱塘,共三百六十滩。谚曰:“一滩高一丈,徽州在天上。” 李供奉诗云:“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冨琅潭 在县东二里,旱祷有应。以下即东港中深处。
落石潭 在县西南二里断石山下。
放水潭 有二,一在县南清风潭,一在县东十里万岁山下。
月潭 在县西南四十里。潭上两山相揖,对峙如门。潭形圆如月。以下即南港中深处。
谒潭 :在县西四十里。两岸峭壁,树木交荫。有龙王庙。
霓潭 在县西北六十里。旁耸石壁,澄澈而深。龙潭 ,在县西七十里,崖有龙祠。
江潭 在县西七十里
千秋潭 在县东十七里林塘潭。奥洞龙潜,祷雨辄应。潭上有焦石、将军石,范方伯题曰“龙湫。” 黄石潭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油潭 在县南二十里
孚潭 、鉴潭 并在县南三十里。
龙潭 在县南三十里。有奇石。
石牛潭 :在县南十里。
方潭 在临溪东南三十五里,潭上有石如台,程辰州廷策谢郡,垂钓于此,一时名公卿题咏,成《钓台集》。
相公湖 一名黄墩湖,湖有蜃,常与吕湖蜃斗。程灵洗善射,梦人告曰:“吾为吕湖蜃厄,君若助吾,必将后报。束白练者我也。” 明日灵洗正中黑蜃。后一道士指墓地葬其母,即梁将军忠壮公,故名。
洋湖 一名“阳湖” ,在县东南屯溪。
九龙池 在县东南
七星井 自县前北而南。
藕河 从西北入,绕县治前。
柳河 ,从藕河绕县前。
婺源县
蚺城山 即县治。山在城内,五阜起伏,如五星状,亦类蚺蛇。西北隔军营山,有西湖,是谓蚺蛇港,大溪水原从此出。自前唐迁县治于此,欲令水绕县城,故北筑港口,镇以铁牛,南筑港尾,中潴水为湖。宋绍定辛卯,县尉赵宗沆甃堤以石,旁植桃李,中栽菱荷,为一时胜概。《星源八景》中所谓“西湖水榭” 是也。今成阛阓。
军营山 :在城内西隅。巅耸椒平,有五代屯兵遗址。山之右,今学宫宅焉。
锦屏山 在县城西北二里。秀若列屏,春月繁花如缬,《八景》中所谓“锦屏春色。”
西山 又名雷坛山,在西郭。山耸峙如诰轴,为邑治右障。其上有雷坛,祷雨即应。明崇祯间,学博夏万亨建关圣庙于山麓,并置田亩,集诸生讲习其中。
查公山 在县西城外。山势𡽱嵲,南唐宣歙观察使查文征及宋御史查陶二墓在焉。时查文征与邑令廖平善,相与讲学于此。后人刻其山之石,曰“查公山。” “廖公泉。” 今治西《胜景》、“廖坞、鹤烟” 处。
吴坑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层峦叠障,跻攀为难。
西山 在县北三十里。其山高插云表。有明经书院。
玛瑙峰 在考川东,去县二十里。
珊瑚峰 ,在县北二十里,《峙考》川北。
天堂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为邑治龙脉初分少祖,上有庵。
密山 在县北六十里。处士潘洪建庵其中。都御史游震得题有诗曰:“双木为门闲野寺,万松成塔礼寒山。”
五星聚讲山 ,在县北六十里,系船槽,峡前特起。
石门 在县北坑头。石梁横截,中削为门。雨馀山 在县北六十里桃溪,人多读书其中。船槽岭峡 在县西北五十里,为邑治龙脉过峡处。山甚奇秀,有大小船槽五会脉同过。后有石屏,广可三里,左右有月山、日山、夹峡。乡老言:“昔时槽中有水,以艇济,今为陆地,可耕治。” 石屏下有二洞,俗传洞内有穴,通鄱阳湖。
月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平地特起,夹船槽左脉,又名“寨山。”
日山 ,在县西六十里。平地突起,夹船槽右脉,俗名“蓬头山。”
凤山 在县北五十里。“文笔” 、“金鸡” ,列为屏嶂。桂岩 在县北六十里,与凤山相近。岩有奇石,居民伤损最多。近为官禁,稍停捶凿。
青萝洞 在日山麓,中有天尊行道岩、潮来峰、花鞋石、天柱石、芝田石、钟鼓石、天井。里人宣议郎李彦和尝构精舍于此,题其景,名曰《青萝印月》。
角子尖 在县西北七十里。山势高绝,奇峰缥缈。
黄荆墩山 在县北七十里车田。平地突起石山,状若长虹,首尾有饮虹二池。
天马山 在县北七十里施村。山势险峻特立,顶甚平衍,雄峙一方。
石城山 在县西北七十五里,石屏列如城。五花尖 ,在县西北九十里,系莒径源内,与鄣山相连。
大鄣山 ,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一名率山,俗名张公山。高一千四百仞,周围近百里,磅礡岧峣,县龙从此发脉。东南界婺,北界休,西界浮梁。巅有振衣峰,西瞩彭蠡,北眺黟山,东望黄山,南瞻信州丫山,如乘白云上天际,徽郡最高山也。鸡笼山 ,高一百二十仞,周二十里,形如鸡笼。唐开元中,有道士卜居至此,曰“宜为葬地。” 其徒回玉乡人洪真迁父骨于此,遂谋叛。州发兵讨之,捕杀馀党,真竟遁去。乃即回玉乡置婺源县,镇于清华,其迹犹存。
寨山 在清华
大广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高四百一十仞,周三十里。又名大尖山,婺水出焉,今名大安山。亦系《莒径》源内十七都,与四十五都连界。
金刚山 在县北百里,与大鄣山遥接。其中水绕山环,兰若极称静僻。
观音尖 :在县北八十里。由金刚山来,南奔如云。
平鼻岭 在县北百里,为祁黟间道,在浙源大湾内,与休宁接界。
黼峰 在县北百里,一名斧头角,其顶方平,上有天池,池中有水,高几与高湖等。
“方屏山 ” ,“在理源” 面前,形如屏几。
东山 左接屏山,下有深潭。余寓公建薖筑于其侧。
九阳凹山 在县北百里。从高湖转起双峰,两相并峙,中开状若天门。北界休宁,南为理源水,发源至三溪口,合平鼻、金刚诸水为“沱水。” 高湖山 在县北百十里,接休界。前有湖,宽六七亩,四时不涸。侧悬双洞,玲珑轩敞。一白石如狮,蟠踞洞顶,两眼注水,欲雨必先出云,土人于此以卜晴阴。后有通天窍,游人投石以测其深浅,呖呖不穷,靡所底止。直上即摩天顶,俯眺群峰,极目无际。右转山岚,石台平坦,名曰“宾旭。” 远望日出,光彩烂然四射,真奇观也。
高念山 :在县北百里,与高湖连脉。
洙源峰 在县北百里。昔名贤余士诚读书讲学其下。
凤凰山 在县北,即凤山。查氏环居其下。浙源山 在县北九十里,由觉岭迤逦而来,名“浙岭。” 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水东派入休达浙。
故名。其西派则汇绣水。宋权邦彦有诗:“一抹冷云遮岭半,千重古木满岩隈。山深林合失昏昼,路转溪回迷去来。”
严池山 在县北百四十里。山之东,属休宁。顶下有双山作水口,颇平衍。山椒有水,灌田三十馀亩。四面高峰,簇簇有庵。阴雨之日,白雾随地旋转,咫尺不辨人面。
回岭山 在县北百里。有峰高耸,又名“回峰。” 自县趋郡间道。
倚衡山 ,在县北一百里,西连回岭。
五龙山 在县北九十里。高大岩险,尽日烟云。天井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谷环地窈,有道院。燕岭 在县东北九十里。
鸡冠尖 在县北七十里。段莘
霞坑尖 在县北七十五里段莘源内山势高耸,峻不可跻。
圆镜山 在县北七十里庆源山顶连峰插天,山半顿起华盖,其圆如镜。山麓有屏,曰“高苍垓。” 南有石笋突兀溪滨,如圭如璧,里人呼为“跽石。” 杉树尖 ,在县北七十里庆源山顶势最高。上有龙岩,祷雨多验。峰顶直望蚺城,远近诸村,历历如数。
朗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又名“郎山。” 元末汪同曾建书院于其上。西连回岭,趋郡捷径,上有龙井庵。
斜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周数十里。
龙尾山 在县东百里。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山石莹洁,有罗纹,为砚质比端溪,故又名“罗纹山” ,又名“砚山。”
大湫山 在县北五十里,有茶庵,詹存茂建。小湫山 去县三十里,有来苏庵,詹程建。五珠山 在县东,长径高二百馀仞。山形横峙,凡五,起伏如贯珠,故名。
桃树山 ,在湫溪,去县四十里。
烟楼峰 在汪口东。晴霁时远视山川可百里。昔宋岳飞于上流中平镇,以此峰顶遥望,敌人往来,旌旗举烟相示,故名。
玉屏山 在汪口村。东西南北有四屏,又云“书案” ,又云“挂榜山。”
古坑凤山 去县四十里。中多胜景,有名贤诗。诸潭山 ,在县北十九都梅田。上有龙池、龙岩、石房、石笋。原《唐胜迹》。火废,邑人胡景儒重建,庵其上。
塔岭 在县东百十五里。高八十仞,周九里,又名德胜岭,为休、婺界水分饶、浙,上有“江东正脉” 坊五岭,此其一也。
扶车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休界龙脉正脊。羊斗岭 在县东一百五里,高百仞,周二十里。对镜岭 在县东九十五里,有石涧,其声呜咽,高百五十仞,周围十里。
芙蓉山 在县东八十五里。高百馀仞,周三十里。五岭最高者,山之冢为芙蓉峰,又名“灵山。” 山椒有莲花石、金鸡石。宋初建,有碧云庵,元南唐国师何令通栖真之所。山顶有龙湫石房,房有石笋,何仙焚化《遗指》一节,今藏其下。其阳有半月岩、五祖岩。
谭公岭 在县东七十五里江湾左。旧往郡,道经中平,登芙蓉,人苦其险峻。明万历甲辰,知县谭昌言辟此,视芙蓉近,可十里,岭稍平。
“三云山 ” 在大阪西坑口。山发自玉莲展玉屏。左右起巉石万仞,飞舞数百步。上有圣岩,俨然云盖里中,旱则祷雨立应。其上多珠兰异卉。旗砂 在大阪水口,形势如旗铺地上。
屏鄣山 ,在县东九十里。自芙蓉发脉,下开平壤,曰“大阪。” 汪氏世居其地,今名杨梅山。
莲花山 在县东一百五里。高极天际,群峰嵂崒,状若莲花。中有龙湫,祷雨辄应。
济岭山 在县东百里。为济溪源头。
天堂山 在县东百里,为大鳙东折。石门山 ,在县东九十里。山巅有大石岩,空洞若门,故名。
坤维山 在八都济溪西,补水口之缺。游震得捐赀堆筑。
和睦山 ,在县东北百里,石门山相连。
石耳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接衢界。山自粤、闽、信州来,高峻隐天,不可仞计,乃一方之祖山,馀皆其支衍。其胜迹则有古佛、黄道仙、叶依仙、赵真仙。《奇概》则山南有逼霄峰、连云磴、栖霞洞、积雪岩、飞升台、即三仙翀举处、占年树即五谷树、蟠带石、卧龙岩、八景。山北有传声谷、列星屏、碧萝冈、青莲峤、宾日亭、轰雷峡、珠帘岛、《天海涛》。《八》
景
大鳙山 在县东百里。高五百仞,接开化县界。此山之脉自信州三清山来。《方舆志》:“尧时洪水有鳙鱼上游,至此水涸鳙枯,鳞骨山积,故名。” 篁岭 ,在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曹氏世居。
火焰山 在县东九十里,在小鳙源内。山势焰天,与鳙山相并。旗山 在旃坑东南有巽峰,有虹𪩘,势如出旃;西北有双峰,势如进旗,故名。
石际山 在县南三十里。又名“实际。”
攸山 在县东七十里。顶平,可容一、二百人。元季,义兵万户江子茂驻砦其巅,以保乡闾。有龙洞、荒井诸遗迹。
桃源大冲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有黄冈龙洞,悬崖飞瀑。折西十馀里为龙行石。又距七里为石龟。龟首之下有风洞,洞旁有龙窟。岁旱祷雨辄应。
鹰嘴山 在锺吕大冲山东,盘纡可十馀里,特矗一峰如鹰嘴,山巅常有云气。
小敛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接开化县界,小敛之水出焉。
黄连山 ,在县东三十里,在五都。古箭崔嵬特立,下有钟鼓楼台奇石。
寨山 形类豸,又名“豸山。” 在五都李坑之源,旁有真如庵。
理田塔山 在五都李坑口。上有塔。
金龙尖 在县南二十里,系二都横坑。
黄瓜尖 在县南三十里,为德兴界。
方山 在县东三里,又名朱相公尖,有白鹿庵。南唐银青光禄大夫朱宽读书于此,墨池犹存。谚云:“方山笑,湖水平,婺源出公卿。”
冠佩山 在县西五里,形似峨冠垂佩。
鱼岱山 又名“鱼队。” 在县城南。为县治及学宫内案。
丁峰 在县治西南十里。关锁下流,以完风气。明万历乙未,知县朱一桂筑基高一十八丈,势入云表。于邑治为丁位,故曰“丁峰。”
鹅峰山 ,在县北六十里,总名“狮山” ,层峦耸翠。桃溪潘氏世居山麓。
万卷山 在县北六十里,在桃溪,屏障一方。“太阳山 ” 在县西北五十里西坑。广十里,高七十仞,山上有龙岩,下建有庵。
寨下尖 在县北四十五里寨下山下有鹅冠石横入水中。
珠山 在县北四十里龙山二山两岸临溪对仗有怪石,有坛𫮃树木,里称两龙戏珠,故村名龙山。
福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又名太极山。外翕内辟若城郭,厥土左刚右柔。明嘉靖间,广东湛尚书若水讲学于此,建有书院。
善山 、恶山 ,两山对峙,二山隔溪相望。《祥符经》云:“善山为王,恶山为夫人,若各祭则为灾。迎恶山神就善山,同祭则获福。” 《一统志》误入于祁门山中。明嘉靖间,尚书湛甘泉改善山为刚山,恶山为“柔山。”
鹤停山 在三十都。嵩峡。东有鹤停山,西有李湖山,两山高耸挺秀,并有仙岩佳境。
“九老芙蓉尖 ”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峰森立,如聚讲状。山腰为文公祖墓。
油桐尖 在县西二十里,在三十都。
仙山尖 在县西二十里。山阴有仙岩,旧传有仙住其中,岩内留有诗句,岁久字为苍苔所剥。扶乔山 ,在县西十里福阳。
张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有龙岩,岁旱祷雨辄应。
石牛塔 在二十七都玉川。上有大石,状如牛。下有石池,清泉不竭。池畔峭壁嵯峨,不可攀跻,中有仙人杖履迹。久旱,巅有云气,即雨。
砚峰 在玉川山巅。大石如砚,有池可注水,久晴,水亦不涸,俗名“砚瓦尖。”
高障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南中平。
重台石 在县西北七十里。方石层叠,几重。湖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重湖,湖旁有寺。山麓二溪夹流,有李白渡,世传李白尝涉此。
金牛尖 :即湖山之左峰,高插云端。俗传有樵者遇一金牛于此,故名。
狮城山 在县西六十里。层石叠起,四高中下,其状如城。山建有重兴寺,寺左有“石顶银亭。” 系里人侍郎李知己建。
北山 在县西七十里。山头有怪石,号“宝石石。”
后有“空谷,周回数十亩” ,李氏居焉。
六山 ,旧宋平章马廷鸾第在下,今属张姓,世居马公。有玩芳亭址,《亲莳丹桂》尚存。
齐山 在县西八十里。又有青芩洞,洞门南北相通。
梅源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旧名梅山。唐天宝间加“源” 字,又名翀山。山产杨梅。梁任昉为郡守,罢不采。顶上有天池,又朱湖窟,深约三十丈,广约十馀亩,下有龙岩。里人苦旱请水,得水方雨。梅岭 去梅山十里许,为徽、饶通衢,岭顶有悦来亭,里人吴、李二族众建。
黄冈寨山 在县西七十里。黄冈,古传明初有程都五、都六者保障地方,结寨于上,殁为神。里人立庙于山下,有祷多应。山上有石槽、石臼等物。
佛台山 ,在县西七十里汾水。
柑子山 在县西六十里。旧时县无柑子,惟此山产,故名。今“橙子岭” ,疑即此山。
詹源岭山 :在县西七十里。
珍珠池山 在县西七十五里。顶上平旷,有田二十亩。旧名“金珠池。”
巨门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势盘踞,迫临环溪。五龙尖山 在县西九十里许。村耸秀特甚,雄奠一方。山麓产紫芝异草。
巽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山巅有十佛庵。石壁山 去县七十里,太白高百仞。
印墩 在甲路。石浮水面若印,里称“印墩。” 浮虹、枫树尖 ,去县八十里。
苍山 去县九十里,临溪,非舟不渡。戴晋兄弟构三友亭于此,命曰《苍山小隐》。
大连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高四百仞,周九十里。昔人避难,多保聚此中,与休邑接界。圣和山 ,去县九十五里,在长溪。
巴塘岭 ,去县五十里,在赋春。
风炉岭 去县八十里。岭上多峭石,中有池塘,并田数亩。
三灵山 ,在县西九十里。晋时有三道人修炼于此,故名。
石老山 去县六十里。奇石壮观,高十仞,周围二十里。有三峰耸秀,有文笔插天顶上,广数百亩。有吴王墓,有龙潭,祷雨辄应。有长老寺,环围村落,北有楼下、吴村,西有石岭、方五、马方,东南有西坑、张村,石下所产多苎枣柿。
古城山 去县六十里,即石老山。东派形如城,外峻中平,出口处仅丈许。宋岳武穆屯兵其中。笋岭 去县八十里,属山头。
盘山 ,在县西八十里。
禾峰 去县七十里,属许村。崇耸秀丽,文墨之士往往登眺,吟啸其上。
崌山 在县西。周回绵径数十里,接乐平界,层峦古木,景物出奇。五代吴顺义中,有僧来自五台,入山趺坐,乡人筑室居之。宋张敦颐、许月卿、元程文相继读书于此,有《崌移》文连“近有仙女岩,最高峻,金钟岩水清如镜”,
大原山 去县八十里,在许村溪头。顶上有龙潭石屋,山腰有禅宇,里人许天球题咏其上。曹山 :在县南一百里曹村。
浇岭 ,在县西一百里,接浮梁县界。
濬源山 在县西一百十里,西南连浮梁、乐平界,又名“凤游山。” 高三百一十仞,列如屏障,蜿蜒旷奥,濬源之水出焉。顶建静隐寺,有开山王崇二祖师。
大安洞 在县西凤游山畔。石屋宽平,有石钟、石鼓、石笋、石柳。有通天岩,深数十仞,龙居之,祷雨辄应。
吴源山 在县西百二十里周坑连乐平界。三子山 在县西三十九都三溪里许村平阔如展席横几,旧名牛丘山。元许原思、汪伯会、许仲鹏读书其上,故名曰“三子。”
乌峰岩 在县南二十里高安市北寨山下。石龙洞 在县西北七里石龙山东北。高一丈二尺,广五丈,可容数十人。
苍龙洞 ,在县北十五里。
灵岩三洞 。考戴黄门《游洞记》,“实四洞,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脉连大鄣,中有洞灵观即通元观。观东北曰庆云洞,岩窦皆五色,两岩瀑流,上有真人鸾鹤云霞之像。洞口有仙柏,根盘石上,倒垂而下,不沾雨露,枝叶扶疏。洞内有石室莲台之胜,愬流秉烛,入行可四五十步,则芝田灵草罗列左右。西曰莲花洞,八百步有” 石室,广十丈,石像高丈八尺,旁有羽盖、旛节、狮子樽罍、还丹。
芝草皆乳石所结,中有井,深不可测。南曰“含虚洞” ,洞有二重,外狭内平,中有积雪台、沉香峰石、莲花丹炉、宝塔、龙床,岳武穆题名其内。又北曰“琼芝洞” ,以石坚白得名,朱晦庵题名在焉。洞口甚难入,故人多罕至。
总灵洞 ,在福山左侧,深旷高敞。又有天窗洞、黄龙洞。明嘉靖间,增城湛尚书与门人讲学洞中,书“总灵” 二字镌之壁。黄龙洞中多水没膝,稍深入。又有古木洞。
婺水 在县治西北。从鄣山《大广》之南出为婺水。此县治发龙之水也,故名婺水。婺水东南流二十五里为莒径水,四十里合施村水,至清华合月岭水,又合浙源、沱川二水,过思溪,合新岭下源内水,至武溪,会东北汪口合流之水,至石门滩南绕县治入鄱阳湖。
沱水 北从平鼻之东南,高湖之西北出为沱水。沱水原有三派:出金刚山者为黄村水,出平鼻者为燕山水,出九阳黼峰者为理源水。三水合于三溪口,南流曲折,历大冲、小冲而出,至沱口合浙源水入于清华会武口,绕县治。
浙源水 ,北从浙源山东出,为“浙源水” ,东流五十馀里至休界,会休、祁、黟诸水,东入屯溪,又南入歙浦,归浙江。
浙源西水 ,北从浙源山西出,为浙源西水。其水西南流十五里,至双路口,合庐源水,至沱口合沱川,入于清华,会于武溪,绕县治。
庐源水 ,北从庐岭山出曰“庐源水” ,南流五里为庐坑,至双路口合浙源西水入于清华,会于武溪,绕县治。
东北水 :东北从龙尾、朗山、回岭、觉岭出,为东北水。诸水发源回岭、觉岭诸山,而西北来者为段莘。龙尾水发源对镜、羊斗诸山,而东南来者为外庄溪头水。四水前后合于汪口,与北乡水会于武溪,绕县治。
正东水 ,东从石耳、芙蓉之山出,为正东水。水发源屏障山,流十里,西合济溪水,又合鳙溪水,西过旃源水,至于中平镇过江湾,东合东北诸水于汪口,会于武溪,绕县治。
古坑磝水 在大阪。其水出屏鄣山后,绕南麓东注鳙溪。宋末,术者妄从山麓引水南流,居人不利。明永乐间,义士汪存正捐赀二千金,夹道筑堤,拥水东流,冲巽位,人始贵显。堤长五百丈,阔五尺。监丞闫禹锡、冢宰汪𬭎俱有记。
鳙水 东从大鳙山出为鳙水,东至衢州,过兰溪入浙江。婺州水源于此,出县名“婺源” ,其西流者二十里,合济溪水于镇头,入于汪口。武溪绕县治。
斜水 ,东从斜山之水出为“斜水” ,南流九十里合婺水,绕县治。
《小敛水 》东从小敛山出,为小敛水,南流四十里,西南入于邑之下流。
桃溪水 ,西北从鹅峰山出,为桃溪水,南行三十里,东合考川水,过高安绕于扶乔尖,至福阳南入于邑之下流入鄱阳。
梅源水 ,西从梅源之山出为“梅源水。” 出角子尖,行十里合船槽岭水,过湖山李白渡,合于官会坑,至福山南流七十里至太白,入于邑之下流。
杭溪水 ,西北从石龙山出,为杭溪水,南流五十里,至于杭口,入《邑水》。
漕溪源水 西从崌山,出为漕溪,源水南流三十里至乌龙潭,注为漕溪,入邑水至鄱阳,玉带水 在崌山之东,四时飞瀑,环溪如带,故名。
绣水 即绣溪,在县北门。溪流至此,其纹如绣,故名。八景中《绣水秋波》是也。
濬源水 ,西南从濬源山出,为“濬源水” ,南流三十里,入于吴溪,至鄱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