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91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九十一卷 |
第七百九十一卷目录
徽州府部汇考五
徽州府公署考
徽州府学校考
徽州府户口考
徽州府田赋考
徽州府漕运考
职方典第七百九十一卷
徽州府部汇考五
[编辑]徽州府公署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歙县附郭。〉
府治 在城西北隅,即宋宣和中州治,历元、明迄今皆仍旧址。
经历司 “在府堂右。”
照磨所 在府堂左
司狱司 在府治南
阴阳学 医学 旧在阳和门,毁。
永丰仓 在府治东北隅。
歙县治 在问政山下。元至元十八年重建正厅。延祐四年重建门楼。明初县仍旧基。洪武二十三年,知县彭子任重建正厅、后堂内东西厢戒石亭一所。仪门东西司房、中门外并典史厅、架阁库。成化元年,知县吴逊重建。其后正厅及典史厅、架阁库损坏。弘治十四年知县朱谏重建,规模宏敞。知县廨舍在县治后,正堂后扁曰“保乂堂” ,曰“阜解堂。” 架阁库之右曰“思过轩。” 廨舍左有惭苗馆。仪门外左土地祠、师偃室,知县彭好古造。后给谏张涛改歙令,更名“莞尔轩。” 右牢房。大门,谯楼外左为旌善亭,右为申明亭。县丞署 在正堂右。
主簿署 在县丞署右。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主簿旧署右。
新察院 在紫阳门内
东察院 、西察院 俱在城内。
《南公馆 》。《素丝馆》。
黄山巡检司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街口巡检司 在县东南一百里。
王干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里。
箬岭巡检司 在县北一百里。岭界旌德、太平,为歙要冲,财货所经入。明天启中,屡有巨寇,啸聚百人,白昼剽劫,往来患之。邑令戴东旻申请院道,于岭巅设立巡检司,即减南路铺兵闲役,以补弓兵。官民不扰,寇盗卒平。
僧纲司 在天宁寺
道纪司 在乾明观
医学 在紫阳门内
阴阳学 ,在紫阳门内。
“惠民药局 ” 在鼓楼前故地。
东仓 在汪村
西仓 在岩镇铺边
南仓 在湖田
北仓 在呈坎
“增建弘济仓 ” 在小沟。
分济仓 在杨坑
预备仓 在乌聊山
常平仓 在王府坟。明万历间增建。
社仓 共二百七十四所,坐落各都图。
永丰仓 、廉惠仓 ,皆在天宁寺右。
外县
休宁县治 ,迁于唐天宝间,东抵东墩三百武,西距阳山五里,而北扆松萝,南瞰玉儿。正中为堂,堂东西为库,堂,阶下为前庭,檐下为甬路,树石为戒亭。当甬中,东西各为吏廊,东则吏、户、礼,西则兵、刑、工。其下为承发司,又下为羁候所。堂南为仪门、左右角门,又南为谯楼,承以石台。辟中为外门,上竖层楼,榜以“休宁县门。” 内右辟延宾馆,门外辟地广厂,左右翼以二庑舍。中立罘罳为藩,南略堂,北为后堂,中庭相接,左右置牖。后堂之东为退思轩,西为守者舍。后堂之北辟中门,达知县衙。前环以垣,垣,内广厂,而中屏之,则衙外门也。衙中为厅事,东西为书房、侍者房。厅事后为寝室,又后为楼,为庖湢,周卫以垣,旷地而重垣之,垣以外则北略也。西入折而北,并前厅后寝,周卫以垣,旷地重垣,以抵北略。丞衙之南旷地为秋水亭,自宋始,坎土而池,䲽石池中亭之,接以木梁。亭东复有亭,周卫以垣。又南为神祠,北祀元君。前楹之东,祀土地神,为重垣,置囹圄。西复卫以重垣,中为藕荷池,引河南注,折而东,潴治前,复东注数百武,与治北柳河会。
障以东墩,复旋而西向乃南下。
县丞署 :由东垣入,南向门三楹。东西沿垣小廊,厅事横三楹,径二楹。内室如之。东、西吏书廊各三楹,深一楹。左燕所横三楹,径二楹。
主簿署 今裁革
典史署 :外门一楹,厅事横三楹,径二楹,内室如之。东书廊三楹,马厩一楹,西皂快廊三楹。西察院 在县治西,今废坏。
粮捕厅公署 在县西五十里上溪口。明崇祯十六年建,今废。
接官亭 在县东十五里石岭。
僧会司 在普满寺
道会司 在崇寿观
黄竹岭巡检司 今废
厦巡检司 在白际岭。衙舍有旧基,后移巡检城内,今在屯市。
养济院 在邑东山岭内。有“必先堂。”
婺源县治 ,自汪武据弦高以抗杨行密,始建置于此。五代南唐检校司空、制置刘津初建县衙。宋崇宁间,知县孙元功创清风亭。明嘉靖壬午毁,知县朱复之重建,于旧址之西北,创思政堂。元改州治。至元十三年,复改建于旧址,即今治也。厅事后改为平政堂。堂后有万山堂,东有读书楼。至元二十八年,达鲁花赤瓌重建。明初仍旧址。洪武二年,知县陈元仍于旧址重建正堂、后厅。幕厅在正堂之左。县库在正堂之右。厅事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外为戟门。正德庚午,知县刘司直撤旧重建之。仪驾库、册库在典史宅之西。戒石亭东西为六曹房。戟门左内为土地祠,右内为县狱,左外为申明亭,右外为旌善亭。知县宅在后堂之左,六曹廨在主簿宅之东西。嘉靖四十二年,主簿詹翔𪉑重建,其门路规制俱备,前后相继葺治。嘉靖丙寅矿贼之变,县正堂及库藏被火,知县刘崇礼重列戟门。隆庆庚午年,知县张东晹重建厅宇。万历四十五年,知县冯时来重修正堂。崇祯八年,知县李寅宾重建正堂。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贾璋重建大堂。三十年,知
县张廷元修仪门。三十二年,知县祖良桢建三堂。
县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县丞署南
察院 在县衙左街,今毁。
行府馆 在东门大街
阴阳学 旧在县治前,今改直街东。
医学 宋在儒学西。明初移置县治左直街,亦废。后以“惠民” 药局为之,在县治南。
僧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建,在万寿寺。
道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建,在紫虚观。
项村巡检司 此司旧设四十七都浇岭,后改四十三都严田。明万历九年,因乐婺之界居民相斗至死,改设于此。
太白巡检司 在县南
大鳙巡检司 在县东八都。其地当闽、浙之冲,地僻山邃,盗贼出没不常。明万历八年,特建预备仓 。先时凡四所,在四乡。
常平仓 :“天” 字号仓二十一间,“地” 字号仓一十二间,“人” 字号仓一十七间,“和” 字号仓一十间,“永” 字号仓一十二间。
养济院 在城南隅。收养孤老一百五十名。义冢 一在四都巷,一在浍洲岭,一在杨村,四乡俱有。
祁门县治 近东北隅,宋、元故址,至正壬辰兵毁,明初知县锺友谅重建。中为正堂,左为赞政厅,后为公馀所,所西库,又后知县廨。吏舍在尉廨后,两翼为六掾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门外东为土地祠,祠前为六一祠,前为谯楼。知县韩伯清重建。
县丞署 在正堂东。今官裁,署废。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县丞废署前。
行馆 在县治西
阴阳学 、医学 俱在钟楼外。
僧会司 在罗汉寺
道会司 ,在《洞元宫》。
良禾岭巡检司 ,在苦竹港口。明万历二十六年圮。后二年,知县余士奇重立。
常平仓 在县治西
预备仓 四所在四乡
廉惠仓 在八都
社仓 六十处,分贮备荒。
义仓 三十所,散在各乡。
养济院 在县西南十王寺左。
义冢 在祁山麓,各乡俱有。
“黟县治 。宋初在城正北,宣和间在城西南。绍兴间知县沈绾修之。” 元至元丙子毁于兵,县丞李大用重建。至正壬辰兵毁,因即济留仓署县事。明丁酉,知县侯均祥重建厅事、戒石亭、司房、内外门、典史厅、县狱。正德戊午,县丞刘功华、主簿林镐、典史邹斯慎重创。正统间又新作仪门、后堂,皆邹之力。景泰辛未,县丞康谟因廊房渐坏,仪门低隘,捐俸而新之。增廊房六间,以接仪门,高其门台,颇为壮观。弘治丁巳,知县高伯龄重建穿堂于厅后。厅阶甬道砌以石,年久,大门倾坏。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窦士范捐赀重建。康熙癸巳,因
厅堂及仪门俱渐颓圮,知县江复捐赀重建厅堂及仪门。壬子,知县杜弘捐赀重建廊房一间,葺修衙宇。辛酉,知县王景曾因后堂颓坏,捐资重建,堂宇焕然改观。有木樨二株,自前朝年代不可考,大合抱。每岁花开,香闻数里。廨舍在堂后。
县丞署 在县厅之左。今革废。
主簿署 在县厅之右。今革废。
典史署 在县厅东。明弘治间,知县高伯龄重修。其廨舍在察院厅之后。正德间,典史沈荣捐俸新造。
皇清康熙丙辰,知县蔺佳选、典史李耀龙捐资新建。
察院 在县治东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东
道会司 在县治西天尊观。
僧会司 在县治北广安寺。
惠民药局 在县治东
广济仓 改“公田仓” ,今改“常平仓。” 操抚部院捐资置田收稻,给发养马。
预备仓
廉惠仓 明张郡守捐资买官田二顷二十二亩九分四釐二毫,岁收稻额折银六十一两八钱七分四釐五毫,除办纳钱粮米豆外,赈恤贫生,并凑修理城垣及孤贫盐菜于
皇清康熙十六年截裁,银四十一两二钱五分一厘。
六毫,馀银存留办纳钱粮米豆,其馀支给贫生。养济院 在县治东北。
义冢 在县城北
绩溪县治 在城东南隅,自宋、元、明迄今,皆仍旧址。正堂、景苏堂、脉石亭、赞政厅、大有库。
皇清顺治癸巳,知县宋国杰重建谯楼。知县郭四维
重建“望眉堂” 康熙丙午,知县苏霍祚重建典史署 在正堂西南。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久废
濠寨巡检司 在镇头
徽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编辑]通志县志合载
本府。〈歙县附郭。〉
徽州府儒学 ,唐及宋初皆在城东北隅。后凡再迁。绍圣二年乃复于故址。绍兴间,知州汪藻增建。德祐间兵废。元至元间复建,后毁。明洪武初,重建,堂斋、庙庑、桥门、射圃悉备。正统八年,御史徐郁命同知徐亨增新之,知府孙遇毕其役。成化间,御史陈选、娄谦先后檄府修建。弘治间,知府彭泽增创号舍。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 各县悉如其制
皇清康熙二年,知府蔺一元、教谕章霖重修并建。尊
经阁、师儒等舍。康熙十二年,知府曹鼎望重修戟门。十五年,知府张登举、徽宁道王绪祖重建正殿。
歙县儒学 。宋淳祐间,郡守谢堂建于县左。元初毁于兵,至大庚戌重新之。明初,因故址重建,规制已具,而前逼民居。景泰间,教谕罗镃复购地而广之。成化间,知府周正复加修葺。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宋希肃重修。康熙三年署县事。
府同知聂炜、知县吕应瑞重建明伦堂。康熙十一年,望江县知县孙继佳、教谕吉天助重建紫阳书院 一在学右翼以两庑,前列书房,门立石二分,勒宋理宗所书“紫阳书院” 字。明初西向,成化庚子郡丞张英改而南向紫阳山。正德壬申,郡守熊桂增置堂庑斋舍,为台为池,岁久就圮。嘉靖丙寅,知县林腾蛟重修。天启二年知。
县戴东旻复修。今仅存文公像一,堂三楹而已。一在郭外紫阳山。文公自闽来,止此讲学。淳祐中,赐建书院,洊更兵燹。正德间,知府张芹复于山阿改观为院,祀文公于后,并祀韦斋先生。有“文会堂” ,号舍鳞列其下。入路有“崇正” 、“仰高” 二坊。
皇清知府祖建衡重修,建有“凭虚阁”,今六邑诸儒遵
《文公遗规》:“岁岁九月讲学于此。” 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率厅、县过临,分渔梁坝租银六两授诸儒以餐,定为例。
斗山书院 在府城斗山巅。两城人士以祀宋程、朱二夫子。明嘉靖十年,知府冯世雍葺为精舍。万历间,改书院。后墩有文昌阁,知府崔孔昕建。
皇清顺治十一年毁。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重修,有。
碑记
崇正书院 在西竺溪寺内。明嘉靖间,知府冯世雍改建,以祀周、程、张、朱五先生。宋学士程念祖、上舍程智,仍附祠不废。
师山书院 在县西十里。元郑玉构精舍于师山,颜其堂曰“三乐,轩” 曰“极高明。” 集朋讨论,著《春秋阙疑》于其中,后人因为书院。
西畴书院 在棠樾。宋鲍寿孙、元曹泾、方回皆讲学其中。
白云书院 在槐塘,唐仲实讲学于此。
南山书院 在岩镇南山之麓。明嘉靖中,乌程姚舜牧字升庵,理学鸿儒,流寓兹山,著《五经》《四书疑问》,学者从之,因创书院。歙令刘伸为之立碑,后人遂于此肄业。明末倾圮。
皇清康熙壬戌,里人于故址重而新之。每岁季春,聚
此讲学
崇文书院 在溪南。明万历间,六县四方绅士尝讲学于此。
天都书院 在河西堤上。明崇祯十六年,贡士吴经邦奉知府唐良懿命,倡首创建,为讲学之地。郡人士因崇祀焉。
“枫林书屋 ” 在石门。明侍讲学士朱升建。“东文会所 ” 在东乡牌头。
《见山》书院 在《联墅》。
凤池书院 在深渡。姚琏讲学于此。
友陶书院 在丛睦里,人汪维岳建。维岳,宋咸淳庚午省元,入元不仕,隐居教授,以渊明自况。兄维崇,尚宋福王郡主,以身殉国。今里东有郡主墓,岁致祀。
秘阁书院 在西溪。为宋直秘阁汪叔詹、汪若海建。
外县
休宁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绍兴间徙于南门外。元大德间增修,至正间毁。明洪武初重建庙学。后御史戴珊、都御史彭礼先后命有司购寺地以拓其基,规制大备。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傅维楧重修。五年,知县洪泮洙
教谕谢起秀改学门于《巽方》。十九年,教谕张问达、训导孙应嗣加葺。
还古书院 在三都万安山,依山叠石而成。外门横三楹,径二楹,中为门,左右为房,额以还古书院。” 门内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中陟石梯为堂,升堂凡三阶,横三楹,径二楹,额以“归仁卫” 以垣,左右各有门,左达厨湢,右达山堂。后辟门,复抵石壁,左右石梯折而上,为后堂,前卫石栏。三阶而上横五楹,径三楹,周卫以垣,依垣中一楹龛之,祀先哲。左右为房,房上各有小楼,房左右各有便门,右复有厨垣后为中台,阁下䲽石为台,环以石栏,阁广三仞,高七仞,凡三层,八窗玲珑,左望神皋,右望文昌阁,如三台相拱,故额以中台。下卫以垣,前依堂为祠,志祝令去思。天泉书院 在七都石桥岩山岩之左,横三楹,径二楹,明嘉靖中建,壁有“《湛甘泉诗》。
“集贤馆 ” 在朱紫巷内,邑太学生公建为“文会所。” 因堂坏,瓦料尽被偷拆。
瞻云书院 原为海阳书院,今议修作讲学所。社学 六处:一在一都阳村,一在四都石岭,一在十二都珰溪,一在二十六都首村,一在二十七都汪溪,一在二十七都《二五图》。
义学 霞瀛朱朝臣立
婺源县儒学 。“宋庆历中,创建于县东。熙宁中迁县西,后屡迁屡复。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天顺、成化间,知县张瑄、韩俨相继修缮。弘治间,凡再修,后毁。知县乔恕、聂瑄先后重建。嘉靖己丑又毁,知县曾忭拓地又建。”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马元、训导金注修葺。十一年知
县张弘美,教谕翟皓更修。十五年府训导吴焕
然增修
紫阳书院 在县治后山上。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江东宪使卢摰檄知州汪元奎肇建晦翁书院于儒学侧。延祐元年甲寅,火。元奎之子艮垕重建于北阙复圮。顺帝至元中,改建于儒学之东北。至正壬辰,火于兵。明嘉靖九年庚寅,知县曾忭改建县治山上,更名曰“紫阳书院。” 甲寅,知县郑国宾置田二十亩。壬戌,知县张槚置田四十亩,入院为生儒讲学会文费,县给印信出纳簿,儒学收贮。大司成邹守益有《会约》。万历乙卯,知县冯时来重修,监生程亨嘉输助,并创造两廊书房十八间。邑司徒汪应蛟“记。” 今圮。明经书院 在县北三十里。考川,元至大中,里人胡淀为其远祖唐、宋举明经者建,谋于族父云峰,为屋二百间,捐田三百亩,弟澄捐田五十亩,充祭祀师生廪饩。知州黄惟中聘云峰掌教事,为请于朝,赐额曰“明经” 铨注山长一员,国子司业吴澄记。至正壬辰,火于兵。明成化庚子,云峰裔孙濬请于邑,申文提学御史娄谦合族重建。邑岁佥门役一人,以供其事,学士程敏政记。后圮万历甲申,邑令万国钦谕合族重建,玺卿潘士藻记。
福山书院 在邑南四十五里。明嘉靖间,湛甘泉门人为赎山地,请于邑令吴辕刱,立精舍。岁久倾颓,仅存基址。封官余世安倡言于知县金汝谐,岁戊申六月重造。其山地尽为居民黄姓所侵,力请于刑厅郑弘道,尽复旧业。又募田二十亩,以备修葺。
霞源书院 在二十五都霞坞。知县朱一桂建,今圮。
富教堂 在十八都。清华明冢宰余懋衡讲学处。后因驻兵倾圮,州同知戴奇捐资倡率里人重建。
祁门县儒学 宋端拱中,建于县南,元移西南,后毁。明洪武初,因故址重建。永乐七年水,学宫几圮,知县路达修葺。成化、弘治后,再毁再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陈德、教谕张季琪重修。康熙
十二年,知县何缙、训导周祚光同助新之。十九年,教谕吴人龙加葺。
东山书院 即梅𫓶侯故宅,后为东岳庙。汪副使溱请于郡守留志淑,檄知县洪晳毁之,构祠祀朱文公,以秋崖、环谷二先生配。旁为学舍、会所、仰止亭以居诸生。寻火。明嘉靖庚寅,知县陈光华重构。中为崇贤堂,祀环谷堂。左右学舍各十楹。前石台,台前砌陛莳花为观物楼。左凿池引水为濯缨亭。亭下为大门,门左倚山,为吟风弄月。登东山亭,更曰“环谷书院。” 壬子,知县尤烈广之。易左学舍为习学堂,仍馆诸生;易右学舍为“建功堂” ,以祀留、陈二主。习学堂左民地,易以社学地。中建燕喜亭,外为射圃。中麓有地数畦,居民杂处,易以社坛。隙地辟为桃李圃。临街为门,坊曰“希圣。” 复祀文公于书院,以“环谷” 配。知县钱同文,遂更院名曰“文公祠。” 万历初,知县廖希元又以朱子门人谢公琎配,盖仍宋旧祀。黟县儒学 ,宋初在县南,元因之。明屡加修建,而地洿辄坏。正德甲戌,御史吴钺乃度地于县西北,属知府熊桂徙建之。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县杜弘重修。
集成书院 在四都黄村。元至正十一年,黄友仁捐租六百三十馀亩起创义庄,名曰“厚本。” 于内就立义学,延硕师教养子孙,割田入赡师弟子,并周给宗族之贫乏者。元末兵兴而废,遗址尚存。其后裔孙黄志廉率本族有志者捐赀重建,创会立规,课子侄辈读书其中。子元治后由副榜缮写《实录》,授贵州平远府通判,庠生代有其人。《春秋释菜礼》,世遵行之。
碧阳书院 :在旧学基。知县谢廷杰建,为诸生讲艺。今废。
“中天书院 ” 在七都“渔亭” ,宋明先儒讲学处。因魏阉拆毁,遗址尚存。
林历书院 名“道一堂” ,阖邑讲书处。魏阉拆毁,今故址犹在山巅。
桃源书院 名“时习堂” ,在石墨岭内。
南屏书院 构自叶氏,自畴昔以迄今兹,人文炳蔚,《礼》《乐》《诗》《书》咸彬彬以时习于其中。
社学 旧在县治东北。正德戊寅,知县陈九畴改建于县东八角亭。其在乡者一十二所。义学 ,康熙十二年,知县杜弘建在城南旧学遗址。今知县王景曾改建于迎霭门外。
绩溪县儒学 :宋在县治东。元初废为军营,乃迁于县西。明洪武初,复建于故址。正统间,知府
孙遇以学基狭隘,购地增修。成化间,同知黄用宣改建。正德间,知府熊桂、教谕敖越更新之。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郭四维修葺。十五年,知县李之
韡。康熙十年,知县刘滋加葺。
嵋公书院 在儒学基地。知县郭四维倡建。二峨书院 在儒学基地。知县李之韡建。
徽州府户口考 通志
[编辑]府属总
原额《人丁》二十万五千七百八十六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实在人丁二十一万三千三百四十六丁。
康熙元年审增实在人丁二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四丁。
康熙六年,实在人丁二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四丁。
康熙十一年审增实在人丁二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十六年,实在人丁二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二十二年审,增实在人丁二十一万六千四百五十丁,内除优免人丁三千三百七十四丁,实在当差人丁二十一万三千七十六丁,又江西乐平、德兴二县寄庄人丁八十七丁。歙县:
原额“人丁” 七万四千二百九十九丁。
每丁科银一钱五釐四毫零。
休宁县
原额“人丁” 六万五千一百九十三丁。
每丁科银一钱一分八釐四毫零。
婺源县
原额《人丁》三万二千二百三十八丁。
每丁科银一钱四釐五毫零。
寄庄人丁八十七丁
每丁科银一钱三釐
祁门县
原额《人丁》一万八千八百四十二丁。
每丁科银一钱一分七釐七毫零。
黟县
原额“人丁” 一万一千八百九十一丁。
每丁科银一钱三分二毫零。
绩溪县
原额“人丁” 一万六百一十三丁。
每丁科银一钱二分九毫零。
徽州府田赋考 通志
[编辑]府属总
原额田地、山塘折实田二万五百六十二顷七十八亩四分三釐一毫三丝四忽
顺治十四年,实在成熟折实田共二万五百六十二顷七十八亩四分三釐一毫三丝四忽。又节年开垦及清出溢额折实田一顷五十四亩一分二釐二丝五忽。
康熙十七年,实在“成熟折实田” 及清出溢额田共二万五百六十四顷三十二亩五分五釐一毫五丝九忽。
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成熟折实田” 及清出溢额田共二万五百六十四顷三十二亩五分五釐一毫五丝九忽。
共该征“条折起存并外征寄庄徭费” 银共一十六万六百六十八两七钱七分五釐五丝一纤零。又歙、婺、绩三县不在丁田派征抵解正项银一千五百九两二钱三釐六毫,本色米二万九千三百四十三石七斗九升二合二勺四抄零,本色豆一千六百二十五石一斗二升二合四抄三撮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船税、官祠、茶商、《城壕》《弘济》、田租、匠班等银共一千八百三十两八钱一分一厘八毫三丝九忽八微。
歙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共折实田四千九百四顷五十三亩七分四釐四毫
今实在成熟并溢额田四千九百五顷三十三亩七分二釐七毫三丝五忽。内地一亩,折田五分六釐一毫。山一亩,折田四分三釐四毫。塘一亩,折田一亩一分九釐一毫。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九分四釐四丝六忽零,科米一升五合四勺二抄零,科豆八勺五抄六撮三圭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街口司船税抵解正项银八百两,官祠租抵解正项银二十两,茶商税抵解正项银四钱三分二釐,城壕租银一百五十九两七钱三分八釐七毫,匠班银六百九十一两九钱二分八釐四毫三丝。
休宁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共折实田四千八百二顷九十六亩二分二釐八毫
今实在同内地一亩折田七分三釐八毫;山一亩折田二分二釐一毫;塘一亩折田一亩。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七分三釐六毫三丝零,科米一升二合九勺二抄零,科豆七勺一抄三撮一圭零。
查折实田内,有廉惠田六顷四十亩一分二釐七毫,“免征” 《条编》每亩止征税粮银四分二釐四毫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廉惠》田租银一百两九钱五分七釐五毫,匠班银四百一十九两七钱六分七釐三毫九丝五忽。
婺源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共折实田五千三十顷三十八亩二丝
今实在同内地一亩折田六分一厘五毫;山一亩折田二分二釐二毫;塘一亩折田一亩。每折实田一亩科银六分七釐四毫零,科米一升三合九抄二撮零,科豆七勺二抄五撮五圭零。
查折实田内有朱文公祠裔儒学廉惠官田二十顷四十亩一分一厘,免征《条编》,每亩止征税粮银四分一厘三毫四丝零。又查内有江西乐平、德兴二县寄庄田七十五顷五十四亩零,每亩外征徭银一分六釐八毫零;地四顷三十七亩零,每亩外征徭银五釐;山八顷八十九亩零,每亩外征徭银五釐;塘一十八亩零,每亩外征徭银一分。
外,不在丁田征《廉惠田租》抵解正银三十两,仍银五十八两六钱六分七釐五毫,匠班银一百一十二两九钱九分一厘四丝四忽。
祁门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折实田二千一百四十五顷九十亩六分七釐五毫一丝四忽
今实在成熟并新开共田二千一百四十六顷六十四亩八分一厘二毫四忽。内地一亩折田六分二釐七毫。山一亩折田二分二釐二毫;塘一亩折田一亩。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六分八釐六毫五丝零,科米一升二合九勺二抄零,科豆七勺二抄二撮零。
查折实田内,有怀德廉惠官田三顷五十三亩二分,免征《条编》每亩止征税粮银四分二釐四毫九丝零。
外不在丁田,征解廉惠田租银六十九两八钱七分六毫三丝九忽八微,匠班银五十四两七钱一分九釐四毫一丝。
黟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折实田一千六百四十顷四十九亩二分二毫
今实在同内地一亩折实田五分四釐五毫,山一亩折田一分三釐,塘一亩折田六分四釐。每折实田一亩科银八分三釐六毫零,科米一升六合三勺二抄零,科豆八勺九抄九撮零。查折实田内,有廉惠儒学田三顷三十三亩零,免征《条编》每亩止征税粮银五分三釐三丝零外,不在丁田征解廉惠田租银六十一两八钱七分七釐五毫,匠班银五十一两三钱一分八釐三毫四丝。
绩溪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折田二千三十八顷五十亩五分八釐二毫
今实在同内地一亩折田五分八釐三毫;山一亩折田二分二毫,塘一亩折田一亩一厘一毫。每折实田一亩,科银八分二釐三毫三丝零,科米一升七合三勺零,科豆九勺五抄六撮零。查折实田内有“廉惠、弘济仓” 并儒学、义冢等田。
二十三顷七十九亩零,免征《条编》,每亩止征税粮银四分九釐七毫四丝零。
外,不在丁田《征廉惠田》抵解正项银六百五十八两七钱七分一厘六毫,匠班银四十八两九钱七分五釐三毫八丝一忽。
徽州府漕运考 通志
[编辑]府属总
康熙二十二年
额征省卫漕项南米二万二千九百四十八石九斗。
裁扣书办工食银一千八十二两四钱,人役工食银七百两。
新安卫运军、民七、军三料价银二千七十四两二钱九毫八丝五忽。
新安卫运军见运减存行月折色银六千九百五十七两三钱二分三釐九毫九丝五忽。《新安卫》运随俸廪工银一百四十七两七钱六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