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0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七卷目录

 池州府部汇考三

  池州府公署考

  池州府学校考

  池州府户口考

  池州府田赋考

  池州府漕运考

  池州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八百七卷

池州府部汇考三[编辑]

池州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编辑]

本府。贵池县附郭。

府治 在郡城通远门内。明洪武二年建正堂前知府王祖顺扁曰“宣化” ,叶思扁曰:“帅正” ,万历间,知府刘孟雷扁曰“容保。” 后堂洪武初年王祖顺新建。正统初年知府叶恩、嘉靖癸巳知府侯缄修,万历间知府何思澄、黄流芳重修。琴鹤堂在后堂左。咸宁库在正堂左。仪仗在正堂右。科房在正堂前,东西两翼。

同知清军厅 在府堂东北。明嘉靖间,同知任柱改建。

通判督粮厅 在府堂西北。通判徐子宜建。康熙元年,通判孙有恒重建。

推官理刑厅 在府堂东,知府陈良器建。明万历辛亥,推官李养冲修,今裁。

经历署 在府堂西

知事署 在府堂东南,今裁废。

照磨署 在府堂西南

北察院 在塔上北街。明洪武初,知府王祖顺建。弘治五年,知府陈良器重修。今废。原址改建常平仓。

西察院 在郭西街。明洪武初,知府王祖顺建。后知府赵安、陈良器重修,改兵备道。今仍为察院。

北察院 在柳林巷。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府柯实卿建未竟。巡按唐臣委官讫工。布政李菘祥有《碑记》。

风宪行台 在塔上街,今改参府公署。

分猷别署 在塔上街。明万历间,知府何思澄建。

《翠薇公馆 》在塔上街,今废。

江防公署 有二:一在贵池池口镇,顺治间,同知王泽洪奉文创建。一在铜陵大通镇,同知李毓秀修。

税课司 在市门,馀县各一。明正统间,知府叶恩奏革。

阴阳学 ,在府治左,馀县各一。

医学 在府治左。俱明正德十三年,知府何绍正建。

僧纲司 ,在府治东明景德寺内。僧会司。道纪司 ,在府治北元妙观内。

丰盈仓 旧在丰储街,后移柳林巷,今废。贵池县治 在府治北,元置于府仪门之东偏。明洪武三年,知县姜士元迁今治,建正堂。正德八年,知县龚守愚建后堂。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张应薇重修。

县丞署 :在县治东北。

主簿署 在县治西北。今裁废。

典史署 在县治南

黄龙矶巡检司 在黄状元坊北。

李阳河巡检司 在府治西。

河泊所 ,有三:一在清溪,明嘉靖间裁;一在黄湓,濒江;一在杜坞河滨,俱废。

预备仓 在县东南。今改造营房仓移医学内。常平仓 在北察院旧址。

漕运仓 原在池口镇山左。后毁于兵,暂移城内“祝圣寺。” 今知府朴怀玉议重建。

养济院 原在柳林庵,知府柯实卿建,今移建于迎恩门内之东。

“漏泽园 ” 在秀山门外,湖山东南麓。

外县

青阳县治 在青山之阳。正堂,明初知县程桂创,洪达、俞昌言、秦应𬸚重修。后堂,宋知县丁植建,取太白句扁之曰“云松。” 元县尹张裕重建,仍其名。嘉靖、万历间屡修,后并十房,张邃重修。典史署 ,在正堂旁。

大察院 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张文昱创建。万历四年,知县苏万民“重建。”

西察院 在县治南旧铺基。明嘉靖三十年,知县张牧建“华阴书院” ,后改为察院,有厅,有穿堂。

有“仪门” 、大门,后改为“李公书院。”

公馆 在县西南。明正德二年知县钱瓒建。有厅,后有川堂房一间,书吏房一间,厨房三间,有仪门、大门。知县苏万民重修,增置东西皂隶房各二间,卷篷二间,后亭一座。今亦扁曰“察院。” 阴阳学 旧在县西,元末废。明洪武十七年,符敕训术吴勉于三皇庙开设署事。万历六年知县苏万民重建于谯楼外之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傅宾改建于县门之左,旧址空存。

医学 旧在县东南。元末废。明洪武十七年,训科李仲实于纯孝坊西开设署事,后并无设。知县苏万民建于谯楼外之右。万历二十三年,知县傅宾改建于县门之右。旧址空存。

僧会司 县旧无司,僧会皆于妙因寺开设署事。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傅宾新建司于县门之左,僧会照极署事。

道会司 明洪武十五年,道会胡蕴谐于上真堂开设,后废。永乐三年,道会施继宁构屋于县治南,又废后于保宁观署事。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傅宾建司于县门之右。

预备仓 ,“知县张牧建。”

马田仓  社仓

便民仓 旧在童埠镇。明宣德间,巡抚尚书周忱以运道不便,迁于铜陵大通镇,年久倾圮。万历四年,知县苏万民创建仓廒三十九间,邑人吴文梓《记》。崇祯十七年,毁于兵。知县王化澄申请移置县治右,设立十七都仓廒。

养济院 在望池门外

漏泽园 在四乡

铜陵县治 在天王山之阳。南。唐改义安为铜陵,即今治。元迁顺安镇。明知县时守道复迁故址。正堂,知县彭克修建,刘绮重修。后堂,知县周孟章、熊荩臣重修。官库在正堂左隅。上有库楼,下有库舍。自公亭在忠爱堂后。知县李士元建,扁曰“振鹭” ,后更今名。望江楼在正衙后。

主簿署 原在正堂左,后移仪门外。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仪门东,知县刘曰义重建。

察院 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彭克修建。

皇清顺治三年,知县蒋应仔重建。

府馆 在县治西

江防公署 在大通镇。顺治己丑年,江防李建公署 ,在县河口,楼房三间,临江创亭一座。知县崔维嵂建。今署存,亭废。

城洑巡检司 在鹊头山,今革。

税课司 在县西,今革。

医学 原在县治南。明成化十八年间,知县黄济建,今改“大夫坊右。”

阴阳学 与旧医学相连,亦黄济建,后迁预备仓右,与社学邻。今废址存。

僧会司 在崇福寺

便民仓 在县西门外。知县高郃重修,后因兵毁,知县刘曰义率十五里耆粮重建,有碑记。“石埭”县治 旧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有街市,名“七里”,后迁陵阳山之南。正堂宋淳熙间知县叶三锡建。明万历间知县梅廷宰修后堂,知县锺秀修。鼓楼,宋淳熙间知县叶三锡建于县大门后,知县锺一清移建于大南门城楼上。宣诏亭在县东。颁春亭在县西。两亭俱知县叶三锡建,今废。清惠堂即今川堂,知县冼桂芳改题“平心堂。”制锦亭在清惠堂后。怀仙楼在制锦亭后。元壬辰间同“制锦亭”兵毁。看竹亭旧在川堂之左,万历三十一年知县熊应建,今废。“典史”署 在正堂旁。

察院行台 “在紫薇坊之东。明洪武三年,知县陈霖初创未竣。五年,知县尹安继之,整盖厅房,修筑墙垣。成化癸卯,知县周源重建门屋一座。弘治甲子,知县高公甲更新立碑。” 嘉靖十三年,巡按御史虞守愚命知县熊清重建,规模始大,有正厅、川堂、后堂,有东西序,有厨舍,有仪门、大门,周缭以垣。门左右有厅,以处候官。嘉靖二十二年,知县徐之麟增置写本吏舍。房东西各三间,巡按御史宋茂熙扁其后,堂曰“太微。”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陈秉化见正厅颓坏,修建始备。

府馆 在县急递铺之西。明洪武六年,知县尹安创官舍三间。成化乙巳,知县萧环拓基重建。前厅扁曰“鉴衡” ,后堂扁曰“息宾” ,大门扁曰“行府。” 后建池亭,以为燕憩之地。日渐圮坏,改建关帝庙,后迁于县治东北。建厅三间一、后堂一,上房及书吏房各一,馀房八,东西隶兵房各三。前为仪门,大门扁曰“宪司。” 今俱废,移典史衙于其地。

阴阳学 在城隍庙前

医学 在县治前

僧会司 在今崇寿寺

道会司 在今城隍庙

预备仓  社仓   马田仓 以上未详所在。

养济院 在社稷街前之东,坐北面南。

“漏泽园 ” 五处,在各乡。

建德县治 在象山之阳。正堂知县何应明重修,后堂知县杨国华重修。正堂后有清风堂,正堂东为架阁库、承发司,西为耳房、住宅后有正观楼。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喻成龙建。

典史署 在正堂旁。顺治十七年,典史计《尧典》重修。

察院 在县治东。明洪武间,知县夏霖创。宣德间,知县吴桢重建。正德二年,知县邹理复建。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孙兰修。十八年辛丑知县高寅。

重修

公馆 在县治东,即旧县前铺。

税课局 在县治南,久废。

永丰镇巡检司 在县南九十里。

阴阳学 在治西

医学 在治东

僧会司 在永乐寺

社仓   马田仓

预备仓 在谯楼左。久废。

漕运仓 旧在东流,顺治七年,知县孙兰移置城北。

养济院 在县南一里

漏泽园 在县西一里,即鹫台寺侧。

东流县治 在菊江之东。正堂,县丞祝文贵建,知县王廷和修。正堂后有川堂,川堂后有保赤堂。正堂前有卷厦,有甬道。内署有听松轩。甬道南有仪门,有礼贤馆,再前有谯楼。

典史署 在正堂旁。顺治三年,典史沈如遇建。察院 在县治西。明洪武间,知县黄孟隆建,兵毁。

皇清顺治八年重建。

府馆 旧在察院西,明洪武间,知县向锦迁西北,后改建“常盈仓。”

巡检司 一在雁汊镇,裁革。一在吉阳镇,一在香口镇。

河泊所 一在江口,一在张家滩,一在香口镇,俱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西。

僧会司  、道会司 ,俱未详所在。

预备仓 在县治西,今毁。

社仓   马田仓

漕运仓 在北门内

养济院 旧在县治北。明万历间,知县陈春回筑城,改建于旧教场之东。兵毁,知县苏弘谟重建。

漏泽园 在城北

池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通志[编辑]

本府。贵池县附郭。

池州府儒学 在城东南隅。宋开宝初,郡守成昴始建于城之西北。至和间,郡守吴仲复移建于东南。厥后陈桷、周应龙、叶凯、王伯大继修之。明洪武三年,知府孙炎重建。正统初,知府叶恩加修。成化初,知府李宏鼎新之。弘治间,知府陈良器祁司员。正德间,知府何绍正大加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悉如其制,岁久倾圮。

皇清康熙十六年,同知喻成龙庀材鸠工,重为恢拓。

建两庑及明伦堂,修“启圣” 、名宦、乡贤三祠,濬泮池,造桥并棂星门。移建文昌阁于学宫后,规制一新。

池阳书院 :在府城西北隅。康熙二十年,知府喻成龙新建,集六邑诸生肄业于其中。

贵池县儒学 在府治西。明洪武三年,建于县治南。弘治十三年,知府祁司员以卑隘迁于黄状元故宅,即今址。万历间,推官李养冲、知县萧继美相继修治。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府李愈昌加修之。康熙二十一

年知县罗镕同教谕、训导修葺。

“李白书院 ” 在苦竹岭。

外县

青阳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隆兴二“年,知县杨元秉迁县治南。元大德间,邑令吴廷辅迁县治西。明洪武七年,知县张文昱复迁东南故址。”

即今地也。成化间,知县王政重建。弘治末,知县钱瓒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喻成龙大修。

“李白书院 ” 在九华山化成寺之西,有断碑存焉。

阳明书院 在化成寺,为新建伯王守仁建。铜陵县儒学 “旧在县治西,宋淳熙中,迁于县治东,明初因之。正德十年,知府何绍正复迁于旧址。嘉靖十七年,知县周纳复迁于东。”

皇清顺治间,知县蒋应仔、刘曰义、裴国熙相继修之。

康熙十八年,邑人佘继益合族重修。

“李白书院 ” 在五松山。

石埭县儒学 在县治西。旧在县治南。明洪武三年,知县陈霖始建,后知县尹安续建。嘉靖十四年,知县陈炫改建于此。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姚子庄、训导周体元重修。

文庙、并造《尊经阁》。

“李白书院 ” 在杉山。

建德县儒学 在县治西。旧在县治东,宋嘉定间移建于此。明洪武初仍之。崇祯四年,知县杨锡璜改建西郊。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高寅移建城内旧址。

东流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县令袁裕建,毁于兵。明成化中,知县萧珮改建于县治西。嘉靖间,知县卢洙复迁故址。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邓继球,九年知县苏弘谟次第。

修建,康熙十五年,知县侯之桓加葺。二十二年,署县事府同知周疆重修,并造学舍。

池州府户口考    通志府志合载[编辑]

府总

原额人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二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实在人丁二万九千七百九十二丁。

康熙元年审,增实在人丁三万三百八十丁。六年审,增实在人丁三万五百七十二丁。十一年审,增实在人丁三万六百一丁。

十六年,审增“实在人丁” 三万一千五百四十三丁。

二十二年,审增实在人丁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五丁,内除优免人丁二千三十二丁,实在当差人丁二万九千七百一十三丁。

贵池县

户口人丁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九丁。又康熙十一年编审,新增人丁二十九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四百八十二丁。

实在当差并新增人丁共一万二千四百三十六丁。

每丁征银三钱一厘五毫四丝三忽九微零,共征《丁徭》银三千七百五十两四毫一丝一忽七微零。

青阳县

《户口人丁》五千五百三十七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四百七十六丁。

“实在当差人丁” 五千六十一丁。

每丁征银三钱四分九毫四丝四忽五微零,共征《丁徭》银一千七百二十五两五钱二分四毫七丝七忽一微零。

铜陵县

《户口人丁》三千九百三十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二百三十三丁。

“实在当差人丁” 三千六百九十七丁。

每丁征银二钱三分八釐八毫二丝一忽零,共征《丁徭》银八百八十二两九钱二分四釐五毫八丝零。

石埭县

户口人丁三千八十一丁。又于康熙六年审增人丁十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三百二十二丁。

实在当差并新增人丁二千七百六十九丁,每丁征银三钱五分五釐九毫七丝一忽零,共

《征丁徭》银九百八十五两六钱八分五釐八毫二丝零。

建德县

户口人丁二千九百五十六丁。又于康熙六年审增人丁二十七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三百四十二丁,实在当差并新增人丁二千六百四十一丁。每丁征银三钱四分二釐二毫九丝零。共征《丁徭》银九百四两一分三釐一丝零。

东流县

《户口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二丁,内除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优免人丁一百七十七丁。

“实在当差人丁” 一千九百六十五丁。

每丁征银三钱七分四釐一毫四丝九忽六微零,共征《丁徭》银七百三十五两二钱四釐一毫零。

池州府田赋考        府志[编辑]

府总

康熙十二年,编定经制池州府六县田地、山塘基共折实田七千一百七十九顷二十一亩四分八釐四毫五丝零,科银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五两五分二釐六毫零。

征本色米五万二千二百六十七石三斗八勺零。征本色黄豆七千八百四十一石三斗九升四合九勺零。

贵池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基并新垦田、折田总,共折实田二千二百七十六顷一十八亩六分七釐九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六釐四毫三丝一忽零。

又科漕粮赠贴银二釐五毫九丝六忽零,通共该银二万四千八百一十六两九钱七分三釐五毫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七升一合四勺九抄一撮零。

又征漕粮赠贴米二合五勺零,通共该米一万六千八百六十四石二升五合二勺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九合一勺零,共征黄豆二千七十七石六斗六升一合五勺一抄七撮零。

青阳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基折田、共折实田一千六百三十七顷三十九亩六分一厘三毫五丝五忽。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八釐一毫四丝二忽零

又科漕粮赠贴银二釐三毫七丝七忽零,通共该银一万八千九十六两四钱一分六釐六毫六忽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六升五合四勺一圭二粟一颗一粒。

又征漕粮赠贴米二合三勺七抄七撮四圭三粟五颗四粒三黍,通共该米一万一千九十七石八斗七升九勺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八合三勺一抄七撮零,共征黄豆一千三百六十一石八斗八升四合七勺零。

铜陵县

原额田并地、芦洲、山塘基并新垦田、折田总,共折实田一千三百九十顷五十一亩四分四釐二毫二丝五忽。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五釐二毫六忽五纤零。

又科漕粮赠贴银二釐八毫二忽八微二纤零,通共该银一万五千一十八两七钱九分七毫九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七升七合一勺五抄零,又征漕粮赠贴米二合八勺二撮八圭零。通共该米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七石五斗六升二合六勺四抄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九合七勺四抄三撮零,共征黄豆一千三百五十四石八斗七升九合九勺八撮零。

石埭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池塘、折田、共折实田六百一十八顷二十三亩八分四釐六毫八丝七忽二微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三分七釐三毫二丝一忽零,共征银八千四百八十九两七钱五分。

考证

三釐六毫二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三升九合一勺四抄零,共征米二千四百一十九石九斗九升六合五勺六抄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二升五合一勺七抄零,共征黄豆一千五百五十六石三斗一升一合零。

建德县

原额田、并地基、塘折田、共折实田七百八十六顷三十亩九分九釐八毫三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一分四釐八毫七丝零。

又科漕粮赠贴银二釐八毫五丝一忽三微零,通共该银九千二百五十六两八钱三分四毫零。原额官民山一十六顷三亩九分,查系云雾荒山,照旧折纳山租钞银七钱九分五釐三毫三丝。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七升八合四勺一撮零,又征漕粮赠贴米二合八勺五抄一撮零。通共该米六千三百八十八石九斗九升六合一勺八抄。

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一升二合五勺零,共征黄豆九百八十三石。

东流县

原额田并地、山塘折田、共折实田四百七十顷五十六亩九分一厘二毫六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科银一钱四分九釐一毫九丝四忽零。

又科漕粮赠贴银三釐三毫七忽八微零,通共该银七千一百七十六两二钱八分七釐六毫八丝零。

每折实田一亩,征米八升九合七勺四抄六撮四圭零。

又征漕粮赠贴米三合三勺七撮零,通共该米四千三百七十八石八斗四升九合三勺一抄。每折实田一亩,征黄豆一升七合八抄八撮零。

池州府漕运考        通志[编辑]

府属总

康熙二十二年,额征漕粮正、耗粳米三万五千石。内正兑粳米二万五千石,耗米一万石,赠米一千七百五十石。

赠银一千七百五十两

《轻赍》银三千二百五十两,芦席七分。折色银九十六两二钱五分。

《楞木》七分折色银、一两四钱四分三釐七毫五丝

松板七分,折色银一十两六钱三分四釐七毫五丝。

《芦席》三分《本色》三千七百五十领

楞木三分,本色折银六钱一分八釐七毫五丝。松板三分,本色折银四两五钱五分七釐七毫五丝。

裁扣书办工食银九百七十四两四钱,人役工食银七百两。

省卫漕项南米五千一百七十七石九斗四升八合三勺三撮七圭三粟四颗零。

新安卫池州帮运军行月本色米三千六百五十八石五斗。

池州府风俗考        府志[编辑]

本府

宋盛约《中和堂记》:“民淳气和,众货毕给,虽人物稠伙而讼不嚚,虽租赋浩穰而闻令毕集。” 旧志:“祀社毕饮,执手踏歌。”

《郡志》:“以渔猎为业。”

《石埭志》:“冠婚、丧祭互相周恤。”

《建德志》:“君子尚礼,黎庶敦庞。”

《贵池县 》“刚柔既殊,雅俗亦分。人志怀刑,衣冠济济。”

《青阳县 》“昔称《嚚顽》,今多《礼让》,文学渐兴,科第稍振。”

铜陵县 人,性便利,喜动贡赋,《难科经生学士》,文雅彬彬。

《石埭》县 士知向学,民多尚俭,稼穑之外,尤力植杉。

建德县 人。性机敏,往哲熙熙。军民隶于二省,健讼由兴。

东流县 民业耕渔,地未尽利。

士夫崇恬退,尚气节。妇女亲蚕桑,织工纺绩。土著之民,惮远行,不事贸迁,耻贱役,甘心贫窭。以故六邑利权,半归寄客;百家末艺,尽出游民。至若见利忘义,斗狠争雄,仇恨经年,破家无悔。此又细民之无赖者。

池阳之俗,士敦诗礼,氓守俭质,虽壤接吴中,而无其浇习,大都旧患俚鄙耳。迩年以来,士稍佻奢,氓渐嚚竞,至于人称经笥,争窥“羽陵” 之简,家开诗社,共倡“天宝” 之音,此又一变而美盛者也。正月元日祈年庆节,五日内长幼拜先人墓,立春市春饼,上元观灯,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

二月社日事社,乡市同社者,偕社众送社神于轮社者之庭,祭以祈年。祭毕,馂其馀而返祭新墓。

三月,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后,士女诣墓所祭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标其上,馂馀而返。士女戴柳枝及插门之左右。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三日簪荠花。

四月八日,僧人置小佛于盆,以香水浴之,造“青精饭” 相馈。

五月端午,观竞渡,悬艾,饮菖蒲酒,食角黍,采药物。

六月六日祀田祖

七月中元荐祖

八月朔日,青阳俗尚扫墓除墓草。十二日,郡城“大赛神会” ,妆各神迎昭明像于郡内祝圣寺,焚香者拜跪于道不绝。至十八日,复送像还西庙。中秋日,青阳石埭大赛神会,建德迎祀。余公司徒供具甚盛,演杂剧,刲羊豕,酬以路酒,比屋皆然。祀社与春社同。

九月重阳,士人登名山,饮茱萸酒,制糍糕相馈遗。铜陵为“龙灯会” ,以迎官山神,民间戏《竹马》逐疫。贵池各乡大赛土神,皆以迎梁昭明为主,而诸神附之,或演戏设酒,以待亲友。

十月一日,田家制糍糕,因以荷叶裹之,饲耕牛,云“酬耕之劳。”

十一月冬至,祀祖,设酒馔,焚楮币。

十二月八日,调粥,杂以米果,和以五味,熟之,祀祖,长幼颁食。二十四夜,祀灶,荐祖先,扫舍宇,以礼物互馈,或置酒殽,献之姻族,谓之“馈岁。”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