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8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八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八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八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八十五卷目录

 抚州府部汇考一

  抚州府建置沿革考

  抚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抚州府星野考

  抚州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八百八十五卷

抚州府部汇考一[编辑]

抚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

《禹贡》
扬州之域春秋为吴越地战国时楚灭越
[编辑]

地,又属楚。逮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鄣、会稽、九江,其地遂属九江郡。汉初,改九江为淮南,又分淮南置豫章郡,领县十八,有南城,以其地在郡南,故曰南城,即今之金、宜各县地也。后汉分豫章南昌县地及南城西北境地,始置临汝县。三国吴以豫章东部为临川郡,领临汝、南城二县。晋分扬、荆置江州,临川郡隶之,领县凡十。如吴因晋郡名,仍隶江州如旧。齐、梁或徙治南城,或分置巴山,地视旧境稍廓矣。隋初,改为抚州,后复为临川郡。唐初,复为抚州,属江西道,寻改为临川郡,既乃复为抚州,所隶州军名号不一,五季升为昭武军节度。南唐复称抚州,置金谿、宜黄二场焉。宋为抚州军。元为抚州路。明改抚州府,隶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正德七年,因临之东乡寇患,乃割临川、金谿各乡地,并以馀干、安仁、进贤三县接壤地益之,立东乡县。领县六:

皇清因之,领县六:

临川县:附郭。

汉置临汝县。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属临川郡如故。宋、齐因之。梁分临汝置定川县。隋属抚州,并西丰、定川入临汝,改称临川,后复属临川郡。唐复隶抚州,寻改为临川郡,既复属抚州。杨吴南唐属昭武军节度,已乃复属抚州。宋属抚州军。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崇仁县

后汉临汝地。吴新建地。梁巴山地。隋始置县,以宜黄、安浦二县地并入。唐初属抚州,复析置宜黄,后省,又改属临川郡,又改属抚州。杨吴南唐初属昭武军节度,继乃属抚州。宋隶抚州军。绍兴十四年,复分崇仁县并吉、永丰地置乐安。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五十五里。

金谿县

南唐置场。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属抚州军。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一里。

宜黄县

东汉为临汝地。三国吴为宜黄地。唐析崇仁置,寻省入。南唐割崇仁三乡为场,寻升场为县。宋属抚州军。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二里。

乐安县

宋绍兴十九年,分崇仁县及吉州永丰县地始置,属抚州军。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东乡县

明正德七年,临川东乡寇乱,大臣将兵平之。乃割临川之长寿、移风、遵化、延寿、安宁、崇德五乡,凡二十有五都,金谿、延福乡之两都分置斯县,而以馀千习泰乡之一都、安仁云锦乡之两都、进贤、崇信乡之三都附益之,属抚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四里。

抚州府疆域考        通志[编辑]

抚州府疆域图

抚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饶州府安仁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临江府新淦县界二百七十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县界九十里。

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界六十里。

自府至省城二百里至

京师五千零五十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临川县》:

临川,附邑也。东至东乡县界四十里。

西至崇仁县界,九十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县界九十里。

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崇仁县》:

府东一百二十里为“崇仁。” 东至临川县界六十里。

西至乐安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宜黄县界六十里

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界三十五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金谿县

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为“金谿。” 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界五十里。

西至临川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县界五十里。

北至饶州府安仁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宜黄县

府西南一百一十里为“宜黄” ,东至建昌府南城县界六十里。

西至崇仁县界二十里

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临川县界五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乐安县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为“乐安。” 东至崇仁县界三十里。

西至吉安府永丰县界,五十里。

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一百四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界八十里。

东西广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东乡县

府东一百一十里为“东乡。” 东至饶州府安仁县界四十里。

西至临川县界五十五里。

南至金谿县界,四十里。

北至饶州府馀干县界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

形胜附[编辑]

本府。临川县附郭。

独孤及《抚州新亭记》。“与两粤七闽犬牙其疆。” 《谢逸文集序》。“濒汝水以为郡。”

宋郡守家坤翁《记》“居山川风云之会。”

虞集《抚州谯楼记》:“地方千里,界江湖之表。” 《新郡志》:“山川融结,舟车辐辏。控带闽、越,襟领江湖。”

崇仁县 山川人物,大类西浙,下瞰巴水,南眺巴山。

《金谿县 》上幕前峙,卓笔右耸。苏山纳秀,襟带七闽。

《宜黄县 》上接虔化,旁瞩南丰,山峦周匝,川壑回绕。

乐安县 右接龙冈,左连象麓,“山高而水盛,地固而气完。”

东乡县 “四山宾会,二水环流。”

抚州府星野考        通志[编辑]

府属总

《周礼》:保章氏:“于辰则丑,于次则星纪,于宿则斗、牛、女。”

《汉书·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后汉书天文志》:“玉衡,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扬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乙巳为豫章。”

《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又析斗女分豫章,入斗十度。”

《唐书天文志》:“南斗、牵牛、婺女,星纪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终女七度。其分野豫章郡,西滨彭蠡,南逾岭徼。”

《明清类天文书》:“南斗六星,中二星曰天相,主豫章。”

《一统志》:抚州,入斗六度。

《临川县志》,唐僧一行以“云汉终始,表里江河,分山河纪络于两界,别阴阳升降于四维,四战帝墟八舍,海国界尽华彝,纲纪州郡,如指诸掌。” 谓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南星纪,则吴越若相值矣。盖历代所未发,说者称其卓越千古,然苏伯衡又讥其疏远,岂亦有微憾乎?《汉志》云:“吴地,斗之分野;越地,牵牛,女之分野。豫章,吴也。” 一行以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则疆场舛矣。夫星辰之远,度数之微,其是非之较,吾不能齐也。乃若其地,则为吴也旧矣,故吾从入斗者焉。或云大分属斗,而馀入牵牛,则不可知,是《豫章》当在斗牛之间矣。

抚州府山川考        府志[编辑]

本府。临川县附郭。

仙临山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上有集仙观,王、郭二仙尝至此,故名。

英巨山 在府东二十三里。山岩内有石人坐磐石上,人体有尘秽则兴,风润则致雨,晴日遍体清莹如玉。

井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即黄华姑修真之所。有明真观,丹井在上,故名。

龙会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双峰耸立,上有曾真君仙坛。中有四穴如马蹄,其泉清洌,人呼为“马蹄泉。” 旧传,双峰高者为阳,南五里有温汤;低者为阴,北五里有冷水。

灵谷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中有石室灵像。《临川记》云:“悬崖半岫,有瀑飞流,分于木杪,映日望之如掣练。” 宋王安石《灵谷诗序》: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异,虎豹翚翟之文章,楩楠豫章,竹箭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与夫仙人释子恢谲之观,咸附托焉。至其淑灵清和之气,盘礡委积于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

峨峰山 在府西四十六里。本名“铜山” ,唐天宝中改今名。山巅有仙坛,绝顶有龙泉观。

笔架山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诸峰排立,如笔架然。

免水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相传唐尧洪水时,人登此山者免害,故名。唐天宝间改名尧山。雷公山 在府城南七十里。旧号大鹿山。山外有池,生碧莲,南隅有井。魏末居人李天明祷雨至古树下,遇五老人云:“吾姓雷,久处此井。” 或云:天明祷雨,霹雳从井出,因号雷公山。上有灵泉观。

戚姑山 在府城南六十五里。旧传,长安戚文秀女修道于此,乘云而昇,后人亦称为凌云山。上有仙坛观。宋李梅亭诗:“蹋翻碧涧泉中石,飞透丹霞洞里天。更问戚姑无恙否,约渠东去看桑田。”

界山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接建昌府南城县界。

罗首山 在府城东九十里,跨临川、安仁之境。望仙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世传王、郭二仙望华盖、浮丘仙处。

五峰 ,《临川志》:“城中有五峰三市” ,或谓青云岭、逍遥岭、盐岭、萧家岭、兴庆岭而五。宋曾子固《赠抚州钱郎中》诗:“翠幕管弦三市晚,画堂烟雨五”

《峰秋》即此。青云岭在其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

状元峰 在府城西四十五里。挺然秀丽,世传山下居人尝有出状元者。

金峰 :在府城北五十里,形如“金” 字。

桃花峰 :在府城东六十里。祷疫必应。

雄岚峰 在府城东七十里。旧传为王、郭二仙修炼之所,有茶灶丹炉遗迹。上有灵泉,乡人抱疾者饮之多愈。

万岁岭 在府城西四十里。旧传宋隆祐太后经过,指问此山之称,人以“万岁岭” 对,故名。樟原岭 在府城西四十里,石路高险,元丰城人陆祥叔佣工凿平,侧有双黄井。

小门岭 在府城北六十里。世传王、郭二仙寻浮丘经此,上有三仙行祠。

黄仙姑岩 在府城东三十里,其岩有三。元虞集诗:“铁色阴崖积石屯,玉颜窈窕镇乾坤。上池降液作灵响,左角出云成晓暾。手抉风雷穿月窟,坐当星斗直天门。昔人政有怀仙地,为挹清泉注一尊。”

羊角山石 在府治谯楼前。俗传有人自西蜀青城山来寻羊角山,郡人指示之,其人扣石。青城山有书,石忽开,书入复合,人亦不知所往。汝水 ,其源上接旴江,流经金谿县南,曲折行百馀里,东流合豫章水。其上流之分泒,自千金陂西流至郡城东,抱城而北,合宜黄、崇仁二县溪水,流至南昌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

连樊水 在府城西北五里。源出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汝水。荀伯子《临川记》曰:“东兴人以木甑浸井中,后于连樊溪甘渚获之。” 可见其源之远。一云:此水比他水独重,郡取为刻漏无差失。

临水 在府城西一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下流至西津,与汝水合。

梦江水 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佛容山,下注汝水。

墨池 有二,一在府学,昔王羲之学书池上,池水尽黑,故名,宋曾巩有《记》。一在金谿县,距白水寺三里,乃谢灵运涤砚处。

卧冰池 在府城东孝义寺,俗传为王祥故宅。按《晋书》,祥,琅琊临沂人。岂其避地庐江时曾经此,遂成遗迹耶?张右丞诗:“虽赝犹堪赏,前贤况可师。”

灵运池 在府城东四十里,距灵谷山二里。山顶有池,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时,日游于此。放生池 旧因汝水为之。《古今诗话》载:唐末邕州蔡大夫迁抚州刺史,游汝水放生,禁采捕,忽有人乘小舟钓其上,蔡使人捕之,钓者乃为诗云:“投却长竿卷却丝,手携蓑笠献新诗。临川太守清如镜,不是渔人下钓时。” 宋郡守朱正辞始即吴陂庄之南塘为之,置斗门以均蓄泄。白鹿泉 在府城宝应寺,世传谢灵运翻经时,有白鹿跑地,泉涌出。宋陆游诗:“泉声落环珮,肝肺为清凉。”

“一滴泉 ” :在府城万寿寺,冬夏不竭。

红泉 在府城西三十二里铜山下。谢灵运诗:“石磴泻红泉。”

白鱓潭 在府城北一百里。相传宋晏殊之先葬其祖,掘地得双白鱓,一奔入潭,故名。温汤 在府城西二十里。池中有伏石,分为二流,其阴水差寒,其阳水常沸。

文昌堰 在府城东汝水之浒。旧《图经》云:“上直文昌星,故得名。” 《地谶》云:“文昌堰合状元生。” 虎头洲 在府城北三十里。宋治平中,郡人李权梦张乐送至洲上,俄登科,授虔州司李。盖虎头之应也。

朱井 在府城儒学西庑下,其泉清洌。

九十九井 在府治东南七里。俗传周仙王与夫人共约曰:“一夕之内,尔织百缣,我开百井。” 至四更,夫人百缣已就,效鸡鸣以激之,群鸡皆和。仙王方得九十九井,闻鸡鸣遂止。乡人因立周仙王祠。

丹井 有三:一在府治西南魏坛观,乃魏夫人炼丹之所。一在西北元妙观,乃黄华姑炼丹之所。一在乐安县南四十里玉庭观,乃王郭二仙炼丹之地,前有王乔坛。

双黄井 在府城西四十里。其甃乃双黄木甑,至今不朽。旧传曾真君炼丹处,乡人立亭于上。《崇仁县》

朝真山 在县治南。相传王、郭二仙寻真至此。圣宝山 在县西南一十里,上有仙祠,祠旁有

石光莹红润故名

玉华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上有玉华仙坛。盘龙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自华盖山而来。

宝盖山 ,在县南三十里,形如宝盖。

天宝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中奇观。

仙华山 ,在县东三十里。乃华盖三仙道场,士庶多丐福于此。

招仙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茂林修竹,流水映带,真群仙所都之地。

沸湖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唐杜光庭炼丹之所。宋绍兴中,山顶夜有光,旦穴其处,得古陶器,上有“沸湖” 二字。

感应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上立仙坛,祀王、郭二仙。水旱疾疫,祷之辄应。

巴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栾巴祠,故名。唐改曰临川山。宋邑宰孙懋避栾仙讳,又改曰“相山。” 旧传巴山有四仙,曰梅、栾、邓、叶。梅即汉梅福,栾即栾,巴隐此山,邓、叶俱南城人。

芙蓉山 在县南一百里。秀丽如菡萏出水状。顶有葛仙翁祠,旁有龙潭。

华盖山 在县南一百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 昔王、郭二仙超昇于此。上有仙祠,下有紫元洞,旁又有雷洞。天将雨,则云气如炉烟直上,须臾雷声殷殷而出。宋末有望气者言华盖、临川二山之间当产异人,已而生吴文正公澄于山麓之咸口里。

宝唐山 在县西南一百五里。跨乐安之境,宝唐水出焉。

梅仙峰 在县南五十里。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元危素诗:“谏疏当年奏汉宫,至今名迹遍诸峰。经台半掩三花树,丹臼横遮五粒松。近水衣裳清露湿,并岩芝术白云封。因君更忆非非子,杖履登临得屡从。”

金鸡岩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浮丘养鸡之所,鸡皆金色,现则稔。樵者于岩口尝拾得鸡粪,其坚如石。

鲤石 在县西一十五里。旧传琴高先生于此修炼,所乘之鲤化而为石。

虎迹石 在县西南四十里。昔王、郭二仙跨虎憩其上,遗迹尚存。香城庄燕洞 ,在县南五十里。岩上有二佛迹,泉流石罅,其石白如锺乳。

浮云洞 ,在县南一十五里。洞穴不可深入。相传田家黄氏子夜寐惊魇,见伟丈夫自称回岩客,令语世人曰:“此浮云洞也。” 得名以此。

“紫元洞 ” ,在华盖山。昔浮丘王、郭三仙隐此中,有石屏、石座、石棋局。

西宁水 ,在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曲折五百馀里,至西津与汝水合。

宝唐水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宝唐山,下流合巴水。

青水潭 在县西北一十里。源发七都,流至县西驴陂,与大溪水合。

咸池 。《嘉定志》云:“陈司空黄法𣰰,崇仁人。侯景乱,法𣰰于乡里聚徒以助陈高祖有功。又有奇术,尝变盐池于家山下,今水味独咸于他水。” 仙鹅池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世传唐道士杜仙与修黄箓斋,忽有仙鹅七飞下池中,故名。化龙池 在县治北,宋乐史家池旁有巨蟒,鳞甲爪距如金,一日,风雨大作,化龙而去。史登科正此日,池以此得名。

金谿县

翠云山 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上有瀑布。宋治平中,儒士胡采发榛莽而出之。有“跃马” 、“试茗” 、“鸣玉” 三泉及月石亭,皆有王安石题咏。

金窟山 ,在县东五里。即前代采金之所,故名。有仙人麻鞋迹。

明山 ,在县西一十里。山巅有井,随江清浊,谓之“通江井。”

铜斗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南有芙蓉山,上有神仙修道处。宋曾巩《记》云:“铜斗山能出云雨,弭灾害,为一郡之望。”

云林山 ,在县东四十里,崒嵂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其形势为金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

疏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唐有何仙舟,弃官隐居,读书于此,因号书山。其书堂遗址尚存。中和中,刱为禅刹,赐额“白云。” 南唐改为疏山。

柘冈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有王安石“读书堂。”

卓笔峰 在县东二里。形如卓笔,下有砚池,高峙于县治之右。

梅峰 在县南一十五里。旧传刘仙师尝吹铁笛呼雨,上有遗迹。

百岁峰 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周仙王庙。明珠峰 ,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为周仙王遗迹,有庙存焉。

锦绣谷 在县治后。宋王安石诗:“还家一笑即芳辰,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福水 在县南一十里。源出于闽,经南城梅峰,至鼓楼冈下会石门港水。

清江水 ,在县南三十里。其水清洌,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 著名。

苦竹水 在县北四十五里。乃汝水之上流也。三港水 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崖山,历白莲港,至𥟖盆渡,与青田港水合。金谿水 在县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县因以名。玉香泉 在县东四十里。其泉甘香。

伯清泉 在县治东。其泉清澈味美。又有泉出于石中,名“石眼泉。”

“跃马泉 ” 中有二石,如跃马状。

试茗泉 ,宋王安石诗:“此泉地何偏,陆羽未曾阅。坁沙光散射,窦乳甘潜泄。”

鸣玉泉 以上三泉俱在县南四里。翠云院灵泉 ,在县南一十里,即五星泉。水自石眼喷出,如撒珠状。宋曾布诗:“一掬寒泉照眼明,冰霜凛凛坐中清。”

啮指池 在县东二里烈女祠前。相传,葛氏二女跃炉时,啮指自誓,洒血于池,故名。

石仙人潭井 在县东三十五里。井有仙迹,岁旱祷之辄应。

三龙井 ,在县东四十五里,有龙居之。昔刘仙师得豢龙术,能兴云雨。

龙潭井 在县东。出云峰上有龙居之,久旱生云,不日而雨。

宜黄县

赤松山 ,在县西一十里。有龙福寺,有穗珠泉、小帘泉。昔邹度支隐此,号“赤松子” ,故名。

云华山 在县南一十里。亦名西华山,又名“马山。”

曹山 在县北三十里,旧名荷玉山。山巅曰罗汉峰,昔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山前有回龙亭,其下有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时,其水一日三潮。

仙岩 在县北五里。昔王、郭二仙尝问道寓此。有朝真石、拂霓洞遗迹,宋周梦若有记。

云盖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山常有云气盘绕,故名。

宜黄水 ,源出县黄土岭,流四百七十里,至西津与汝水合。

玉井 在县南门涂黄岭,下有吕洞宾篆“玉斧泉” 三字。

沸湖龙池 在县南四十里。山巅有泉下涌,盖龙潜于中云。

乐安县

鳌头山 :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有巨石,下瞰溪流,状如灵鳌赴海。

象眠山 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上砆山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山石圆白,色如碔砆。

金华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瓢。《旧志》云:“昔王、郭二仙登此山以望华盖” ,相顾云:“此山绝似婺女、金华,但无白石为羊耳。”

杯山 ,在县北八十里,远望形如覆杯。

丰材山 在县北八十里。旧名“麻山” ,唐改今名。荀伯子《记》云:“登之者,望庐岳、彭蠡皆在其下。” 仙女峰 ,在县南六十里。旧传王、郭二仙飞升之时,尝有仙女执旛其上。

金鼓岭 在县南一十五里。其状如鼓。

鳌溪水 在县治南。源出芙蓉山,东流至县,又西流与赣水合。鳌山在其南,昔尝有人作钓鳌亭于溪上,因以名溪。

大溪源水 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北流至蛟湖,合临水。县南又有大溪水,源出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河。

远溪水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分三泒至招携合乌水。

白龟泉 在县南八十里仙游观。昔吴真人修炼时,有白龟自山南负泉而出,故名。

龙池 ,在乐安县北五里。其南八十里又有双

考证

龙池

东乡县

长林山 ,在县南三里,又名“庾岭。” 高二里,周围九里二步。

大岭 在县南二里许,有双岭,其上峙者名“大岭” ,下小岭名“台山。”

独秀峰 在大岭之西,视众山独秀,故名。“鸡公岭 ” 在庾岭之东,有尖石出其顶,号“鸡公岭。”

桃花峰 在县南五都、七都之间,上有桃花观。花尖岭 在县南七都,两峰大小对峙,名“大花尖” 、“小花尖。”

《猴伏》尖 在七都山。形如猴之伏,故名。

金峰岭 在七都境内之山,此最高大,为县治地脉之祖。上有三仙祠,民祈以捍蝗虫。今文昌门面之。

方盘峰 在七都。四方有山盘绕其下,而此峰独上出,故名。

石笋山 在县二十一都。山巅有石如笋特起,本山如翔龙,其石如一角,旁山诸石怪状甚多。船岭 在县南二十一都。其形如船,故名。银峰 在二十一都,形甚端秀。

白云峰 在二十一都。端方峭拔,上有庵,其南麓为金谿县界。

明珠峰 在县南二十二都。山上有石,磊落如珠,故名。

荆公山 在二十二都。《传》云“王荆公宅其下” ,公弟安尚之子旗徙居于此。

鹿峰 在县南二十二都,峻耸甚秀。

桂山 在县南,距长林二里许,黄简基在焉。下有“桂山书院。”

雄岚峰 在三都,为县之北障。上有灵泉一泓,在山岭,今拱宸门面之。

五彩山 在县习泰乡北,为馀干县界。《一统志》:“汉长沙王吴芮生之日,后山云翳五彩云。” 鸡笼山 ,在县北二十八都。

赤岭 在二十八都、三十二都之交,土赤,故名。其北支尽处,有月盘庙。

发笔峰 在县北十三都。

螺首峰 在县东南十里。山首尖圆如螺,故名。山北有罗首寺。

积烟峰 在县东二都半山。有龙泉、瀑布泉,南麓即为安仁县界。宋忠臣陈奎与元兵战死于此。

龙顺岭 在县东八都,与积烟峰并峙。

品峰 在县东九都白玕里。

七宝岭 在县东八都、十都之间。今迎春门面之。

辜墩 在县东八都

大富冈 由雄岚峰发脉,为县西北近障,环抱县治。其尽处名石狮脑,今拱辰门面之。昔为荒壤,今艺成熟,即岁所入粟麦豆瓜之利,仅数千计,中人赖以给者俱多,故冈名“大富。” 然冈多红石,故为石工凿破。堪舆家谓有碍县治,当禁之。故有山者利其直,运石者利其近,势难遽阻,奈何哉!

乌冈 :其脉南来横亘县治之西,与大富冈对峙,三港水流于两冈之间。

倚冈峰 在县西十六都。

槲山 在县西十七都,高五里许,上多槲木,北麓为进贤界。

荫岭 在十七都。山圆秀,其麓有石瞰塘如狮,名“狮塘。”

卢冈岭 在县西二十七都。上有卢梅庙。雷印峰 在二十六都。山麓旁起一石若印,故名。上有“张巡庙。”

吴岭 在县东南二十九都。汉长沙王吴芮尝战于此,其巅有洗马池、巨人迹。今有庙祀芮,遂以名岭。

若岭 在县东南二十九都。其下有义湖塘。青草峰 在义湖塘之东。

独岭 在若岭之西平坂中,特起甚秀。石建岭 在二十九都,北山麓有石建寺。石狮岭 在县东云锦乡。

馒头岭 在云锦乡平坂中,上有石刻“云台” 二字。

圭峰 在二十五都。《传》云:“宋灭谢枋忠,立祠其下,祀宋先帝。” 今祠名万寿祠。

吉岭 在二十四都。山形特耸,高媲云林,上有禅院。旧云:“山北多虎,至此始吉。” 谢学士德溥、孔解元大德俱有诗。

眉山 在二十四都

御屏山 在二十五都。方耸若御屏,吴伯宗家其下。

帝圣峰 在县东北十一都,北麓为馀干界,山极高峻。登之,北瞰鄱湖之水,南盻龙虎之山,盖乌峰、绿石诸山之最奇者。

王仙岭 在县二都。连亘数山,高秀而长,障于县之东北,上有三仙祠。

横山 在县东十都。峻耸雄视诸山。宋进士俞廷椿、廷华、仁杰世家其下。

明王峰 在县北十三都,上有三仙祠。

鹤堂峰 在十三都,尖秀特出,上有三仙祠。金岭 在县五都。

会仙岭 在县西南二十都。上有三仙祠。望仙岭 在县西南二十一都,下有望仙观。石冈岭 在二十七都。

鹳鹤峰 在县西二十七都。

岩仙岭 在县西南四十里。登其岭,可望抚城,隐隐见城中佛塔,其下有乌石塘。

龙角峰 在县西南二十都,以形得名。

冶塘岭 在县西北三十都,又名冶塘峡西岭 ,在三都,连亘于县之西北。其脉西北下为进贤县治。

陈理山 按旧志,“在郡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为东乡境,高二十四丈,周回五十里。相传汉豫章太守陈蕃行部至此,理讼狱,故名。” 今未知为何山也。

举军山 :在城东六十里,高四里,周回五、六十里。山侧有村,名“举军村。” 其山多产异艸怪石。今未知为何山,姑存其旧。

弹琴岭 在县东南二十四都。山清石绉,泉甘木古,前贤多有诗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