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985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九百八十五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八十五卷目录

 绍兴府部汇考三

  绍兴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九百八十五卷

绍兴府部汇考三

[编辑]

绍兴府山川考二       府志

[编辑]

诸暨县

长山 一名“陶朱山” ,在县西一里,南北可长十有馀里,高五千馀丈,其顶平博,有石室可坐百人。有峰特秀,曰“文笔峰” ,俗呼“白杨尖。” 北有戚家岭,亦曰“七冈。” 南有范蠡岩,下有五湖䲭彝井。旧有陶朱公庙,相传范蠡居其下。

毓秀山 亦名“小陶朱山” ,在城中县学后。“紫山 ” 在城中西门内。

姚舍山 :在城中、西城下。

石庭山 在县城南不一里。形甚小,石皆紫色。堪舆家谓是县之“印山。”

苎萝山 ,一名“罗山” ,在县南五里,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

金鸡山 ,在县东五里许,与苎萝山相对。渔橹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县之坐山。

松山 在县西七里许。山下有汉朱买臣庙。九眼山 ,在县西九里,有石如眼者九。

龙山 ,在县西十六里。山巅有石柱长丈馀,号“青龙角。”

鸡冠山 ,在县西五十里。形如鸡冠,产奇石,上有“玉女冢。”

洞岩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玉京洞。

五泄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峻而有五级,故以为名。

同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小而特。

五指山 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丰江之西南,诸全、《新州城》依焉。山旁有悫头峰。又一在县东南。日入柱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浦江县界。水发柱南者为南源,发柱西者为西源。

金鹅山 ,在县南五十里。《旧经》:“昔有金鹅自此山飞入吴郡。”

白岩山 ,一名“巢句山” ,在县南六十五里,义乌界,县治对焉。

句乘山 ,在县南五十里,义乌界。其山九层,俗呼“九乘山。”

金涧山 在县南六十里。下有坑,相传有金。宋元间命官淘采,间得之如糠秕然,销炼无成,后遂罢之。

越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有越王庙。

石鼓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下有盘石如鼓,扣之有声。

浮塘山 俗呼“茅塘” ,在县南二十五里。山巅有塘,常有云覆其上。

黄箭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石峻立,高十馀丈,复有石如盖状。

宝掌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千岁岩。” 白茅山 ,在县东三十馀里。

九江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石室幽邃,岩壁中有石若女人,号“灵女” ,亦曰仙姑山,下有仙姑庙。银冶山 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山出银矿。宣家山 在县东七十里嵊县界,产茶甚佳。五岫山 在县东六十里。峰峦秀出者五,与会稽云门相连。

乌带山 亦名“釆仙山。” 在县东五十里枫桥镇之南。山产紫石英。

紫薇山 ,在县东五十里,当枫溪之阳。滨溪有神仙洞,洞边有新妇石。山之阴产白石英,下当东化城寺塔。

孝感山 ,在县东六十里。唐张万和庐墓之所。山下旧有芝泉亭。

花山 ,在县北二十里。

杭乌山 俗呼“抗乌山” ,在县北五十里。叠嶂七十有二,一峰特高,名“鼓吹峰。”

铁崖岭 在县东六十里。崖石如铁,峻立高百丈。

白水岭 在县东南八十里。

善坑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

皂荚岭 在县东七十里。

阳塘岭 在县西四十里。

斗子岩 在县南四十里。形如斗,高出群峰,危峻不可上。无草木,多蜜。

仙岩洞 在五泄山。宋县令刘述尝祷雨有应。“新妇石 ” 在紫薇山神仙洞旁。又会稽山巅亦有新妇石。

《西施浣纱石 》在浣江中,一在会稽若耶溪旁。石鼓 在五泄山巅,状如鼓,击之有声。又三:二在嵊县,一在新昌。

石门 在县西

鸡笼石 :在草湖港中。状如鸡笼。

“兔头石 ” 在大江侧,萧山县界。

浣江 在县南五十步,亦名浣浦,又曰浣溪。上东江 源出孝义、开化二溪,自东阳入县界。上西江 源出丰江,自浦江入县界。

下东江 从浣江分自五浦、宣家步、缸灶步、草湖港、白塔、陡亹,无虑七十馀里,至三港。

下,西江 。元天历中,浚。

白水河 在县北二里。源出县湖,穿城由北水门入于河,沿城横入浣江。

上中下三湖 在城中名“县湖” ,又名“学湖。” 泌浦湖 在县东北五十里,周围八十馀里,最大。

石渎溪 在县西南六十二里。上下源各有二井,相联合流。

于溪 ,在县东北六十里。吴于吉所居,俗以其水常涸,呼“干溪” ,非也。

概浦 在县北十九里

山遐浦 在县东八十里。

稻种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范蠡潭山。“干姜泉 ” :在干姜山。

“鸱彝井 ” 在城中翠峰寺。

丁令威井 在城东北西岩山。

砚木井 在县东南光山永福寺。

杨家井 在盘龙山。相传饮之能已疾。

馀姚县

秘图山 在县署北。署垣据北麓半,其南麓为知县廨,上有石如匮。

龙泉山 在县城中,秘图山西一里。旧名灵绪山,亦名“屿山。”

大黄山 在县东二里,亦名凤山。

“小黄山 ” 在大黄山侧。

竹山 ,在县东南五里。形如龟。

白山 在县东南三里。形类蛇,亦名“蛇山。” 九垒山 在县东九里,又名九里山。

许家山 在县西南五里。

南黄山 在县西南五里。

西石山 在县西二里

童山 在县西五里

鲁家山 在县西北六里。

丰山 ,在县西北五里。高一千八百丈,广四十里,东西二峰相峙,俗呼“东丰山、西丰山。”

胜归山 ,在县北三里。

冶山 ,在县东北五里。

化安山 在县东南十里。有泉曰“安化泉” ,岩曰“道岩。”

殿山 在县南十五里

大小雷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云神仙所居,猎者污触之,辄雷震。

罗壁山 在县南十八里。

太平山 ,在县南八十里。东连四明,南接天台。四明山 ,在县南一百十里,高一万八千丈,周回二百十里。

句馀山 上无,草木多金玉。

大兰山 在县南八十里,支连四明。相传汉刘纲夫妇于此升仙,亦名“升仙山。”

东明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是为四明水口。白云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白水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其上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其色如练,冬夏不绝,故曰“白水。”

乌胆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灵源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有泉曰“灵源” ,冬夏不竭,祷雨辄应。

聚粒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马渚山 ,在县西三十里。

吴女山 ,在县西三十八里。旧名“蛾眉山” ,唐天宝六年改今名。

邬山 在县西南十二里。

姜山 在县西五十里,其袤十里,上有五峰,曰金鸡峰、蛾眉峰、积翠峰、凌云峰、白马峰。

熨斗山 在县西北十里。

点兵山 ,在县西北十一里。晋高雅之于此点兵,故名。今呼为“点碧山。”

蕨山 在县西北十四里。

芝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产灵芝。

石姥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有白龙湫,祷雨辄应。

克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花薷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产香薷。

乌卜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禾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东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许。亦借名“谢太傅” 者也。

镆剑山 ,在县北十五里。

崧山 ,在县北二十里。

拍山 在县北二十里。绕山种柏,又名“柏山。” 眉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自海中望之,如修眉然。

样山 ,在县北二十八里。

历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相传舜所耕也。下有田曰“象田” ,井曰“舜井。” 又有石床,足蹈处,双迹宛然。

陈山 ,在县东北十里。高千馀仞,少石,多草木,远望形卓峭如笔。

安山 在陈山北一里许。

孤山 ,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南麓临烛溪湖,四峰如笔格,最秀。

石匮山 ,在县东北二十二里插烛溪湖中,三面皆水,其西脉自梅岭来,自高山望之,正方如匮。

航渡山 :在石匮山东。

梅梁山 在石匮山南二里许。

许郎山 又名海郎山,在航渡山东一里许。“真武山 ” 在许郎山东,甚高峻,北面湖,自山肩东下折而中,高阜嶐起,如人危坐,拳手著于腹。东“龟山” ,西“蛇山。” 前亘出湖中,排列甚整。自孤山望之,俨然天造之胜。由巅而南,绵联数十里,山不绝。稍东曰柘嶴。

游源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游泾之水出焉。其山多天谷,坳僻,人迹罕到。最深者曰“邵嶴” ,有鬼啸潭。

缪家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甚高,登其巅,北望见大海。其西南陡峻不可登,自北趾上则平坦可登。其东绵延数里,山不断,西北望如牛形,负轭处脊峰宛然。上有池,广数丈,曰“光池。” 乌戎山 在县东北十七里。亦名乌玉山。屯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晋孙恩屯兵于此。

流亭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下为石堰。

虞山 ,在县东北二十三里。《太康地志》云“舜避丹朱于此” ,亦傅会也。

石屋山 在县东北二十三里。其山石空洞如屋。

乌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浒山 在县东北三十八里。下有三山所城。埋马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趾有石,卧水如马。旧《经》云:“秦始皇东观于海,马毙埋焉。” 或云:“宋高宗为金所逐,徒步行中途忽得马,遂疾驰向明州,至此,马忽化为石。盖神所幻化也。” 匡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亦名康山。

包山 ,在县东北四十二里,状类襆,包其嶴曰“包结嶴。”

石人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山之阳有石如人,其阴有洞,曰“石人洞。”

蔡山   、金山   、破山 俱在县东北五十里。三山相峙如鼎足,因名鼎峰,亦呼为“三山。” 其破山,相传为葛洪炼丹时剖取石云。金。山之巅多磈石,行列甚整。昔有人依石结亭望溟海,又名海亭山。蔡山之北有望海岩。

吴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其阴有吴山洞,岩石嵌空,旁产牡砺。

悬泥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北浸于大海,其上多橘,下有涌泉,冬夏不竭。今俗呼为“胜山。” 嘉靖中,屯兵备倭,有营房焉。

仙居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相传神仙所居。其上有云雾,天即雨,人以为占,亦名“雨灵山。” 又状类栲栳,亦曰“东栲栳峰、西栲栳峰” 云。

雁岭 在江之南五里许小黄山边,以“《汉虞》国致双雁” 而名。县东小黄山亦名雁岭,盖以二“黄” 山名相同而讹云。

姥岭 在县东北十五里,东入烛溪湖由此。梅岭 在姥岭东五里许,烛溪西湖南岸由此。

入梅溪

大古岭  、小古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邵嶴北。西走银塘,东入上林。

桃花岭 在县南二十里,有古桃树,大可数围。茭湖岭 在县南五十里。山径特峻。语曰:“事可省,莫上茭湖岭。”

九曲岭  、分水岭 ,俱在县南八十里大兰山东。

清贤岭 在县西南三十里邬山南。晋谢安、支遁、许询数往来焉。

塔子岭 在县西北三里,即胜归山西南陇。孙家尖 在县东北十五里。南趾临烛溪,西湖最高而尖秀。

白石尖 在县东北四十里游源山南群山中。“寒草岩 ” 在白水山。

《东岩 》在汝仇湖边,是东山之支陇。

潺湲洞 在四明山

石人洞 在县东北石人山。洞北向,高广各六尺许,常若扫溉。其右壁如粉。昔有浮屠裹粮持炬而入,洞中邃杳不可穷,越信宿,闻舻声,始乃还。

吴山洞 在县东北,面沧海,巨浪激撞,岩石嵌空,旁产牡砺。

《盘萝石  斗》。《紫石  茭》。请帮助识别此字。石 俱在县东北仙居山。

牛眠石 在县西南三十里,状如牛卧田中。相传稻熟时曾出食稻,今为人摧损。

《石龟 》:在凤亭乡。其地多生古苔梅。

严陵坞 在客星山下。汉严子陵避光武聘居此。

江 在县南十步许,又名“舜江江。” 桥西旧产蕙,亦称“蕙江。”

菁江 在县西十五里。受县西诸乡及上虞东乡之水,汇于姚江。

东横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出烛溪湖,东至双河,东北至观海,西流过石堰,南入于江。嘉靖十五年,县丞金韶浚深之。

西横河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牟山湖,西流入于上虞,北至临山。

长泠河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上虞之长灞,又出牟山湖,东至于菁江,北至海塘。

制河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游源、银塘诸溪之水出焉。北流为游泾,东北溢于双河,西北会于东横河。

秘图湖 在丞廨之前。初本石窦,微出泉,好事者因而广之,才丈许,岩石陡处镌曰“神禹秘图。” 汝仇湖 在县西北四十里,南距山,又距喻格堰、孟家塘,北距海堤周九百七十一顷,最为大。今为豪右所侵,不能半矣。

牟山湖 一名“新湖” ,在县西三十五里,三面距山,北为塘,周五百顷,近亦为豪右所侵。

余支湖 ,在县西北五十里。周五百顷,北距孟家塘,与汝仇湖界。

穴湖 ,在县东十里。夏侯曾先《地志》:“吴时望气者凿断山,因以名湖。” 《水经》:“穴湖之水,沃其一乡,并为良畴。”

烛溪湖 在县东北十八里。三面界山,东为湖塘。旧经云:“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执烛夹溪而行,因得路,故名烛溪。” 《十道志》:“昔人入山,昏暗四塞,迷惑悲泣,山中忽有双烛照之,其说略合。” 湖内有明塘溪,一名明塘湖,俗又呼为淡水海,周二十馀里,有东西两水门,乡民每争决水。明成化中,诏从邑人胡礼言中筑塘,分湖为两,由是争始息。湖边人相传有八景:曰《漾塘烟柳》,曰《孤山雪梅》,曰《显沙聚鹭》,曰《梅澳归龙》,曰《夹溪仙烛》,曰《航渡渔舟》,曰《白洋霁月》,曰《翠屏晴岚》。

梅澳湖 即烛溪湖。航渡西南之一曲,北与烛溪湖通。《旧经》云:“昔有梅树,吴时采为苏台梁。” 今湖侧犹多梅木,俗传水底梅梁根也。巨木湛卧湖心,虽水涸不露。秋七、八月,雷雨交作,有声如鼍吼,震彻数里。土人相传谓梅龙顾母。事虽近不经,然水实自北倒流而南,入航渡桥,波涛汹涌,中高起一带如脊,常冲坠桥石一二块,亦大异也。《八景》所云“梅澳归龙” ,即此是也。又《十道志》:吴造建业宫,使匠人伐材,至明塘溪口梅下,俄见长木堪为梁。伐材还都,会梁已足,更别无用梁。一夜梅忽飞还,土人异之,号曰“梅君。” 今在湖中,随水浮沉。一云用为会稽禹庙梁。

上林湖 在县东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顷有奇。呵浦,今莫知在何所。按《南史》,“宋高祖征孙恩、虞丘,进戍句章城,被围数十日,大战,身被数创。”

至馀姚呵浦,乃得破贼张骠焉。

咸池汇 ,在县东南十里,即馀姚江也。至此纡“回数曲,折而西南,复折而东北,每一曲约十馀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里,而舟行则四十馀里” ,东流入慈谿界。旱甚咸,潮来,大约亦汇此止耳,罕复西也。

“白水 ” 在西,《四明》是瀑布泉。

撺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亦是四明之东支。其山名牛场山,甚高峻。山巅溪四抱,会为巨涧,而北为查湖山,其巅有龙潭焉,涧北流皆入于潭。潭南有池一泓,中有小石,山如珠,曰“喷珠池。池下悬崖千仞,水飞下四时不绝,宛若虬龙空中翔舞。又下则如散珠,如垂帘,激于岩石,琤琮有声,似吼似吟,无昼夜盈满人耳。” 是云撺水,盖姚邑东南大观也。山险僻,人罕至。宋元嘉中,李信自兖避地来家于会稽。尝构亭其间。今遗迹尚存,凡李氏之裔多葬于是。

子陵滩 ,在县少东。江濑磷磷,潮汐上下尝有声,盖其初钓游处也。

竹山潭 在竹山

鬼啸潭 在游源山邵嶴内。神龙是宅,大旱祷之辄雨。旁有龙王庙。

雁池 ,在县南五里。双雁送虞国归,于此栖宿焉。

郗家池 ,在罗壁山,晋郗愔池也。

阮家池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梁文宣太后令嬴故宅池也。

向家池 在县南一里许,莫考其世。昔在参政陈垲宅内,不二三丈,四面石甃之,乡人云是向敏中家池。今城南有向丞相墓。慈谿,向姓,是其子孙。按敏中,开封人,不应馀姚有墓,想其子孙随南渡者。陈参政云:“高、曹、向、孟四姓,俱来馀姚,向后是敏中孙女,国戚随徙。” 意或近之。

项家池 ,在县南十里。

“龙泉 ” 在龙泉山之趾。宋高宗饮之甘,因取十瓮以去。

华清泉 在陈山之半,一名“旋井。” 相传昔有人得一鳗于井,持归脔而烹之,俄而失鳗。后数日,见其游泳于井,而有脔痕,疑其龙云。宋元丰中,杨景谟、顾临同游,酌泉赋诗。

姜女泉 在姜山。其水清洌,有木叶蔽之,去叶则浊,俗呼为“姜女池。” 姜女不知何时人。旁有净凝寺池,广不及丈,旱不涸,雨不盈,寺之饮濯皆取给焉。池中草尝芜没,僧稍芟治,泉即竭。祷祈久之,乃如故,此颇为异。

葛仙井 在龙泉山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