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003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卷 |
第一千三卷目录
金华府部汇考一
金华府建置沿革考
金华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金华府星野考
金华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卷
金华府部汇考一
[编辑]金华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编辑]本府
古扬州之域也,夏封为于越。春秋、战国,吴、越兼并,由楚而秦。初置乌伤县,属会稽郡。汉封荆国,后又封吴国,地在封内。国除,仍属会稽郡。新莽改乌伤为乌孝。光武时,复其名。初平三年,析乌伤置长山县。吴赤乌八年,又析置永康县,俱属会稽郡。宝鼎元年,分会稽置东阳郡,以其郡在金华山之阳,瀔水之东也。而乌伤、长山、永康属之。晋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东阳隶焉。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东阳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并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东阳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东阳郡;十年,割吴郡之建德来属。大同六年,改东阳郡为金华郡,寻复旧。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东阳郡为缙州,寻复立东扬州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东阳郡,置婺州。盖以天文为婺女分野,因名州云。改长山县曰吴宁,婺州仍领县三,曰永康、乌伤。吴宁十二年,改吴宁为东阳;十八年,改东阳为金华。大业初,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武德四年,改东阳郡为婺州,改永康为丽州,乌伤为绸州,以建德县隶严州。六年,废绸州为义乌,废丽州为永康。而婺州之领县三,曰永康、义乌、金华。贞观元年,婺州隶江南道。咸亨五年,析金华西郡置兰谿县。垂拱二年,析义乌之东置东阳县,仍郡旧名也。改金华县为金山。天授初,析永康置武义县,寻改为武成。长安四年,改金山仍为金华。开元二十一年,婺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婺州为东阳郡,领县六,曰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谿、武成。十三载,析义乌之北鄙与兰谿之东二乡,置浦阳县。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东阳郡隶东道。乾元元年,复以东阳郡为婺州。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为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婺属于东。天祐中,改武成为武义县。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婺属吴越国。贞明三年,改浦阳为浦江县,东阳为东场县。晋天福四年,升婺州为武胜军,又升为武胜府。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改东场为东阳县。婺州领县七,曰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谿、武义、浦江。淳化元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至道三年,婺州属两浙路。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复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婺属于东。绍兴二年,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婺州。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婺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婺州路属之。又置“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于婺州路。元贞初,升兰谿为州,属本路。明克元,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寻又改为金华府。洪武元年,改江浙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金华府隶焉。二年复以兰谿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隶焉” ,领县七。成化七年,析义乌置汤溪县,而金华府之领县八,曰金华,兰谿、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
皇清因之。
金华县:〈附郭。〉
东汉析乌伤置长山县,属会稽郡。三国吴,长山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改名吴宁,又改名东阳,后改为金华县,属婺州。唐改名金山,寻复名金华,属婺州。后五代,金华县属吴越国。宋,金华县属婺州。元,金华县属婺州路。明,金华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兰谿县
唐析金华置兰谿县,属婺州。后五代兰谿县属吴越国。宋兰谿县属婺州。元升为兰谿州,属婺州路。明复为兰谿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东阳县
唐析义乌置东阳县,属婺州。后五代改名“东场。”
县。钱镠与杨行密仇恶,闻其姓之同音者,请于梁,更之,属吴越国。宋复名东阳县,属婺州。元,东阳县属婺州路。明,东阳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义乌县
唐改乌伤,置义乌县,属婺州。后五代义乌县属吴越国。宋,义乌县属婺州。元,义乌县属婺州路。明,义乌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永康县
三国吴析乌伤置永康县,属东阳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废永康县,寻复置婺州。唐即县地属丽州。后五代,永康县属吴越国。宋,永康县属婺州。元,永康县属婺州路。明,永康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武义县
唐析永康置武义县,寻改名武成,后仍为武义,属婺州。后五代,武义县属吴越国。宋,武义县属婺州。元,武义县属婺州路。明,武义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浦江县
唐析义乌兰谿,置浦阳县,属婺州。后五代改名浦江县,属吴越国。宋,浦江县属婺州。元,浦江县属婺州路。明,浦江县属宁越府,寻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汤溪县
明析义乌置汤溪县,属金华府。
皇清因之。
金华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金华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台州府治六百二十二里。
西至衢州府治一百九十里。
南至处州。府治二百五十八里。
北至严州,府治一百八十里。
东南到台州府仙居县马鬃岭,三百四十九里。西南到衢州府龙游县方山为界,七十五里。西北到严州府建德县三河为界,一百里。东北到绍兴府诸暨县颜家畈界,二百十五里。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金华县》:
金华,附邑也。东至义乌县治一百十里。
西至兰谿,县治五十里。
南至武义县,治七十里。
北至兰谿,县治五十五里。
东南到武义县界四十五里,地名“石龙头。” 西南到汤溪县界二十五里,地名白龙溪。西北到兰谿县界二十五里,地名“九龙。”
东北到浦江县界,五十五里,地名太阳岭,东西广九十三里,南北袤六十八里。
兰谿县
府西五十里为“兰谿。” 东至金华县治五十里,西至严州府寿昌县治七十里。
南至汤溪,县治五十里。
北至严州府建德县治九十里。
东南到金华县界二十里,地名“古城。”
西南到龙游县界三十五里,地名“游埠。”
西北到建德县界三十五里,地名“白雁插。” 东北到浦江县界五十五里,地名“横木。”
东西广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东阳县》。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东阳。” 东至天台县治五百里。
西至义乌,县治四十里。
南至永康县治一百十里。
北至诸暨,县,治一百二十里。
东南到天台县界,地名“乌岩。”
西南到义乌县界,地名“下墅。”
西北到义乌县界,地名“蒲塘。”
东北到嵊县界地名“白峰。”
东西广一百九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义乌县》。
府东北一百一十里为“义乌。” 东至东阳县治四十里。
西至金华,县治一百一十里。
南至永康县治一百五十里。
北至浦江,县治六十里。
东南到东阳县界五十里,地名“洪塘。”
西南到金华县界五十里,地名“何楼子。”
西北到浦江县界三十里,地名“蒲墟。”
东北到东阳县界三十里,地名“爱头。”
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七里。
永康县
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为“永康。” 东至仙居县治二百八十里。
西至武义县治五十五里。
南至缙云县治八十里
北至义乌,县治一百五十二里。
东南到缙云县界四十里,地名“南冈岭。”
西南到武义县界二十里,地名“桐琴。”
西北到武义县界三十里,地名“驮塘。”
东北到东阳县界,六十里。地名“四路口。”
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武义县
府南八十里为“武义。” 东至永康县治五十五里,西至金华县治七十里。
南至缙云县治九十里
北至金华,县治七十五里。
东南到永康县界二十里,地名“桐琴。”
西南到丽水县界四十五里,地名“应和。”
西北到金华县界三十里,地名“售溪。”
东北到金华县界,三十五里,地名石龙头,东西广六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浦江县
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为“浦江。” 东至诸暨县治一百里。
西至建德县治九十里
南至金华,县治一百十里。
北至富阳,县治一百九十里。
东南到义乌县界四十里,地名“赤村桥。”
西南到兰谿县界六十里,地名“洪塘。”
西北到建德县界五十里,地名“截柘岭。”
东北到桐庐县界一百里,地名松山坑口,东西广一百二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汤溪县
府西南五十五里为“汤溪。” 东至金华县治六十里。
西至龙游县治五十里
南至遂昌县,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兰谿,县治四十里。
东南到遂昌县界七十里,地名“周坞。”
西南到龙游县界二十里,地名“方山。”
西北到兰谿县界三十里,地名“油埠。”
东北到兰谿县界三十里,地名“张坑。”
东西广四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金华县附郭。〉
旧《志》:金华诸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腾空驾云,高为潜岳,雄压万峰。左右分支,回峦列𪩘,连屏排戟,拱卫四维。面南诸峰数重,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郭外双谿萦带,众水汇合,弯环流衍,注于瀫水,转入浙江。郡东北有宁、绍,台为藩篱;东南有衢、温,处为比邻;西北有杭、严,徽为蔽障。诚一郡之形胜,两浙之要区也。
兰谿县
崇山瞰其前,为之眉目。两溪直其右,为之夹辅,水陆冲要。南出闽、广,北距吴会,后枕崇冈,前挹
九峰
东阳县
“碧岘南排,紫嵬东耸。白鹿与青台竞秀,夏山与东白争奇。白溪合汉沙而西下,画水泛荆浦以南奔。练白潆青,左环右拱。形胜之美,甲于他邦。” 《义乌县》。
古稠之山,峙于西北,山环矗而邃,泉四疏而清。平湖十里,涵碧澄酥,右擅湖光,左带江流,襟溪带湖,青岩、黄檗诸山环列于前后。川明山秀,秀淑之气,不下于他邑。
永康县
据祟山而五峰峙其北,襟清流而双谿会其南,县治特立其中,实四面山水之会。
武义县
邑附湖山而带熟溪,白阳环于左,书台倚于右,层峰叠嶂,罗列于其前。
浦江县
山峦自严、徽起伏而来,形势斗拔,仙华诸峰如瑞凤、如宝莲,如天马行空,凌霄独耸。左右宝掌、金坑,如龙翔虎踞,尖员奇特,拱向而北面南溪诸水,自月泉截柘井坑合流,会于县南,绕湖山、枫江注诸暨、钱塘达于海,为一方胜概。
汤溪县
括山前遮后拥,罗立县南。支脉分转而东,断而复续。又自方山度九峰,蜿蜒而蟠于西。自衢注瀔江,折而东北去山环而曲,水停而深,土衍而沃。
金华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
《周礼》“保章氏” 注:“星纪,吴越也。”
《汉书·天文志》:“牵牛、婺女,扬州。”
《后汉书天文志》:“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
《晋书天文志目》:“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
《明一统志》:“金华天文:牛女分野。”
宋濂《宝婺观记》,“说者谓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皆属焉,何独婺人得专祀婺女乎?” 是不然。吴越之分固广,而斗牛女之所该亦广,苟以躔度细推之,郡之墟正上直于婺女,星之降祥,焉可诬也。又章懋兰《谿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相去虽若悬绝,而灾祥感召如影响然。” 据二公所云,则星野似有定论,尚俟善推步者考焉。
金华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金华县附郭。〉
金华山 在府城北二十里,一名“长山。” 自天台、赤城发脉,至东阳之大盆山,迤逦至此,横亘金华、兰溪、义乌、浦江之境。周三百六十里。
芙蓉山 在府北十五里。一名“潜岳” ,又名“尖峰山。” 孤山独秀,状若芙蓉,故名。
赤松山 在府北十五里。一名“卧羊山。”
炼丹山 ,在赤松山北,黄初平炼丹处,因名“梁山 。” 从赤松山进约十里至其处,北近盘泉,中有土田,居民多姓“滕” 者。
鹿田 在府北二十五里。上有沃野,可耕。白望山 在府北二十五里,乃鹿田之朝对。干峰山 在府北二十五里,乃鹿田之门户。龙鳞山 在府东八里,名兴教山。山石错落如龙鳞,色赤,城石阶础所出。
覆船山 ,在府东五十馀里。
灵岳山 :在府东四十五里。
东山 在府东五十五里。自东阳之大盆山迤逦而来,周三百里。
葛公山 在府东七十五里。一名葛仙峰。屏山 在府南五里,一名琴望,又名赤山。铜山 在府南二十里阻南港上。山下有泉,色白,号“铜山泉。” 因石似铜,故名,原无铜也。
南山 ,在府南三十五里。分脉自括苍山北来,凝结于此,高几倍北山,周四百馀里。
白原山 ,在府南四十五里,高千馀仞。
石门山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石对峙如门。罣罳山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形如罣罳。伏龙山 在府西南三十里,山岭有古庙。望山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玉笥山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山有石人峰。沐尘山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候尘。至道山 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覆釜” ,一名“积道。” 连屏拥翠,石磴萦纡,绝顶坦平如掌。上山 在府西隅,太守苏迟、谢政居于此,今为
县治所倚
白蕨山 :在府东南十五里。
岮山 在府东五十五里,山麓有关帝庙。凤凰山 在府西五里。
霞母山 在府东五十五里。霞涌即雨。
法华山 :在府东北七十里。
黄毛山 在府东北六十里,形如蝴蝶,土色黄。青游山 在府东北七十里。
三白山 :在府东南五十里。
威灵山 :在府东北五十五里。
观山 ,许白云“六世祖由平江徙居于此。” 马秦山 ,按《通志》,在县南一百里。
桥山 在府北二十里。两崖对峙,高数百仞。溪流折旋其中,为瀑为湍。有石横跨其上,故名。夭真山 ,在府西北三十里。
灵岩山 :在府北二十五里。
城山 在府东三里。宋王埜所居。今其住处已迷不可识。
多宝寺山 在五都
清冈山 在三十一都
马鞍山 在二都
古城山 在三十四都,与兰谿接境。
太阳岭 在府东北五十里,逾岭入浦江县界。黄姑岭 在府东北五十里。
马铺岭 在府东五里,正学祠在焉。
黄山岭 在二十都
仁和岭 在二十九都
棋盘岭 在三十三都
樟柏岭 在府西二十里。白望之支,不甚高险,东抱郡治,陆路所经焉。
玩云岭 :在北四一坊。一名“防火岭。”
望仙岭 在旌孝门内,登岭可望赤松,故名。“儒宗岭 ” 在北四二坊。吕祖谦、唐仲友故居。铁行岭 在府东南一里许。
三皇岭 在府东二里。旧名“仓岭” ,今分司在焉。醋坊岭 在府东。宋醋库在此。
长岭 在五都
紫薇岩 在府西北三十里,一名“讲堂洞” 青草岩 ,或云即滕公岩。
折竹岩 在府北二十里,金华山之阳。
鹤岩 、虎岩 ,俱在金华山之南,二岩相距五里,若鹤之翔,若虎之踞。
焦岩 在南港上。岩壁平峭,环障溪流,水陆交出其下,人望之如赤壁云。
东紫岩 在府北十五里,有庙祠在焉。
狮子岩 在府东五十里。形如狮子,故名。斗鸡岩 ,两山对峙,奇峭如斗鸡,因名。
石碕岩 在府东三里二百二十步。又名“石碕头。”
灵童岩 在府西北三十里。居民多以茶笋为生。
普明岩 在府东北六十里。
洞殿岩 在府东六十里。
煮石岩 在府东五十五里。石势玲珑可爱。白岩 ,与盘泉山相近。
慧明岩 在二十都,与覆釜山相近。
金华洞 ,在府北三十里,周五百里,即道家所称“第三十六金华洞元之天。”
上霄洞 ,在府东北三十里金华山之南。新洞 有二处,一在府东北三十五里,一在赤松山东北十里。
九龙洞 ,在紫薇岩东,洞外约广数丈。
煮石洞 在府南四十里,俗呼“派塘洞。”
双溪 一源为东派,亦曰“东港” ,自东阳县大盆山过义乌,合众流西行入县境。一源为南派,亦曰“南港” ,出缙云黄碧山,过永康、武义入县境。潜溪 旧名“根溪” ,发源金华山。
慈航溪 在就日乡,源出义乌覆釜岩下。白溪 ,在就日乡,发源天青坑溪上。
东溪 在就日乡,源出东阳县界斧头岩下。西溪 在文星乡,源出义乌覆釜岩山下。含香溪 源出东玉壶山,经拱坦。
坦溪 :发源金华山,西南流入东派。
玉泉溪 :在赤松乡,发源玉壶山。
《赤松溪 》发源盘泉山顶东玉壶。
通元溪 发源赤松乡玉壶山。
状石溪 出武义,入素溪,北流至松溪。
售溪 :出武义尖山下。东南流入南港。
松溪 一名“崇溪。” 发源武义。
《梅溪 》发源武义大家山。
回溪 在大云乡西,与通元溪同源。
小溪 在府西十里。有金麻豆滩。
倒流溪 :在府东五十五里。发源北山。
白沙溪 在府西。又名“白龙溪” ,源出辅苍山中。桐溪 在府西南三十里,源自南山来。
黄湮溪 在府西婺女乡。其水发源自北山让溪 ,源出猱楼。
盘溪 :在府北二十里。发源徐公湖。
沙溪 在三都
摩诃溪 在府东三十五里二十都。
大湖 在孝顺乡。“来脉一线,两溪夹峡过下。” 徐长湖 在赤松乡。
履湖 在孝顺乡
天中湖 、张湖 、塘湖 ,俱在就日乡。凌湖 ,茅湖 、葛湖。
黄演湖 俱在文星乡
松溪湖 在惠日乡
“强湖 ” 、白马湖 ,俱在婺女乡。
梅砂湖 :在府东石碕岩下。
休文井 在府学门墙东偏。
瑞安井 东一隅。一名“阑路井。”
蔡叶井 东二隅
兰谿县
大寺山 在县城东南。拔地数十丈,延袤五七里而不一其名。山麓有二佛刹,一曰“灵寿寺” ,一曰“经藏院” ,以其横列学宫之南,又谓之“挂榜山。” “天福山 ” 在城中,距县半里。山不甚高,居民环列。山麓县公署正东,旋转南向。此山拥护县右,故风气完聚,民物蕃盛,甲于东浙。
南住山 在县南十五里。其山自闽南迤逦十馀里而来,至此截然而住,因名“南住。”
兰阴山 在县西南六里。其山多兰,故名。古城山 ,在县南二十里。大阜中峙,而两山环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三里,其缺处如门。棋休山 ,一名虬首山,县东十馀里。
铜山 在县东十里,接金华之西山。
洞岩山 一名“灵洞” ,在县东二十里。
十二曲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飞瀑如帘。高眉山 ,在县东少北二十五里。
金台山 ,在县东少北十五里。
紫岩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山上有岩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馀人,色紫黑,故名。乡亦以是名。
狮山 在县东少北二十五里,以形似故名。甘棠山 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不甚高大。塔山 在县西南十三里,山顶有伍子胥庙。柱竿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平地突拔,若天柱竿立,为纯孝乡之望山。
瑞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昔产瑞麦,故名。龙门山 ,在县西三十里。
白石山 ,在县西四十馀里。其石如玉,又名“玉华峰。” 山腰有石洞,险不可登。
道峰山 在县西四十里玉华峰前。
砚山 在县西四十里,寿昌、龙游三县之界。白露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山半有白石岩。三峰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
白鹤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蟠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巅有两石,若云气腾起,即有雨。
黄大山 在县北七、八里。突然高耸,雄踞治后。水山 在县北十五里。山多流泉,故名。
豹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形似豹,故名。
香山 ,在县北三十里。山产玉兰,花白有香,故名。
桂峰山 ,在县北四十里。
东山 在县北三十里香溪之东,故名。
解石山 ,在县北五十里,名小桃源。
盘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顶平如盘,可一里许。崧山 在县北五十里。山之半有马跪迹。玉壶山 在县北六十里。
虬首山 按《通志》,在县东十里。
东相山 按《通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牛石山 、茶山 、社山。
椒乌山 按《通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金龙山 、金鸡山 ,按《通志》俱在县东二十二里。
将军山 佛山 ,按《通志》,俱在县西二十馀里。
蜈蚣山 按《通志》:“一名屏风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密山 按《通志》一名佛迹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翠峰山 仁山 ,按《通志》俱在县西四十里,旧
有“仁山书院” ,为金履祥讲学之所。
五陇屏山 按《通志》: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嵌山 、白雁山 俱在县北四十里。胜山 、桂峰、支龙、坦山,山人郑诚夫尝作溪山一览亭于其上,遗址尚存。
售峰山 在县北五十里。上有龙潭,岁旱祷焉。蛾眉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不甚高,林木葱郁如蛾眉。
圣罗山 在县西三里,隔溪水。
郭偲山 ,在县西四十里。古传郭偲先生炼丹于此。
严高峰 在县北五十里,旁有胜观石。
望峰 ,在县北三十里,高百馀丈。
天峰岭 在高眉山东北二十五里。
石阜岭 在十都
马岭 在县北五十馀里,当兰谿、建德之界。马嘶岭 ,在县西北二十里纯孝乡。
陈岭 在县西二十五里,砚山之西。
天井岩 在县东南二十里洞岩山口。
玲珑岩 在紫岩乡
鹞窠岩 在玲珑岩下,岩如鹞窠,广十馀丈。跌水岩 在县北武昌乡,峭壁五十馀丈。乌石岩 在县北十馀里,高二十馀丈。
金鸡岩 在县西北纯孝乡。高百馀丈。
杜岩 在县西三十里无垢院内。
东岩 在广严院内
赤岩 ,在县西太平乡,高广百馀丈。
大慈岩 ,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寿昌接境。“竹丝岩 ” ,在武昌乡,高百十馀丈。
洪岩 高数十丈,状若赤壁。
《豢龙岩 》,高一丈,深五六丈。
《西岩 》高二丈,上有石佛。
小三洞 ,“在县东洞岩山中,上灵洞深三十馀丈,下灵洞深五十馀丈,皆与金华洞通。中洞瞰山腰,视上洞而小,前趋山趾即下洞。”
仙洞 ,在太平乡,与郭偲山相对。
“石莲洞 ” ,近狮山十二曲深处。
“白云洞 ” 在洞岩山。
白坑 ,在洞岩山之东,深五六十丈,东西相跨二百馀步,长五里。其山石皆白,可燔为灰,故名。“红坑 ” ,在洞岩山之西,深广与白坑同,长五六里。
磊渎坑 在蜈蚣山下,深五十馀丈。
棠源 在县东紫岩乡。其源之上翠峰,奇峦秀峙,左右山民往往业于其间。
灵洞源 旁皆奇峰怪石,其中一道如砥。甘露源 ,在灵洞源西。
木沉源 ,在县北武昌乡。其源左右皆大山,而有长山间于其中,人呼为“东西源。”
湛里源 :在木沉源西。其源大约如木沉,人亦呼为东西两源。
《鲁源 》湛里源西草木深茂。
溪里源 一名“云源” ,在灵泉乡。
乌石源 在纯孝乡,中有田二千馀亩。
慕坞源 在纯孝乡十二都。有上下二源。坦源 在慕坞源上,深远十馀里。“塔弹”源 在纯孝乡十三都,深远二十五里。三峰源 在纯孝乡十四都,源之左右夹两溪,一名小溪,一名“芝溪”,各深远四五十里。
万松源 ,在纯孝乡,去县四十里。
儒源 ,在县西北四十里。
兰谿 在县西南二里。一名瀫水。其源有二,一自衢城而东北流至于县,谓之“衢港。” 一自婺城而西流至于县,谓之“婺港。” 二水合而汇于县之西南,类罗瀫文,因名。崖多兰𦶜,故名兰谿。黄烟溪 在县东南紫岩乡,源于东阳江东溪 ,一名石匣溪,在紫岩乡婺港中。
八石溪 :在紫岩乡。发源自鹞窠岩。
双溪 ,其一即八石溪,其一发源玲珑岩。“洞溪 ” 发源自灵洞山,由洞桥而出。
大有溪 在横山乡,发源衢港,由罗埠分流。万坛溪 在横山乡,亦由罗埠分流泸溪 在县西南甘棠乡,发源衢括诸山。赤溪 在县西南甘棠乡,发源寿昌长岭。东溪 在县西南甘棠乡东柏山下。
永昌溪 在县西甘棠、瑞山二乡。发源长岭。干溪 在县西北纯孝乡。水有二源,一出严州塔弹岭,谓之“北溪。” 一出严州马目源,谓之“芝溪。” 香溪 在县北武昌乡,即兰谿之下流。
石渠溪 在县西北武昌乡,源于乡之木沉源。骥溪 一名“马涧” ,在灵泉乡,源于玉壶山。
小梅溪 在灵泉乡。源于浦江之乌烧岭。大梅溪 一名“龙门水” ,在灵泉乡,源出于浦江之大洪岭,会纳众流,至金家梁而入于大溪。灵湖 广五十丈,中有泉穴,在紫岩乡。
蛟湖 ,广五丈,周五里。
上清湖 广三十六丈,长一里,在横山乡。乌觜湖 广二十丈,长一里,在横山乡。
《清湖 》广八十亩,在甘棠乡。
《苎湖 》广八十亩,在甘棠乡。
《清湖 》广二十馀丈,长五里,在横山乡。
宪湖 一名“东洞” ,上、中、下三湖,长半里。
汤湖 广数十亩
万善湖 广数十亩
前湖 广数十亩
杨大湖 广八十馀亩,俱在甘棠乡。
金湖 、“泉湖 ” 、徐村湖。
长湖
官井 在县西北联桂坊,其上有亭。
“惠鲜井 ” 在养济院内。宋知县江文衡所凿。“炼丹井 ” 在浩然观内,俗传为白衣真人炼丹井。
响泉井 在北津桥下,其水淙淙,汲之则有声。“义井 ” ,在酒坊巷口。
洗牲井 在泮池东
东井 在白雁山之东,虽深不盈尺,而岁旱不涸。
白泉 在香溪市南。范浚《志》云:“距吾庐南不能五十步,有泉激出石窦间,色乳味饴,与他泉不类。”
天池泉 在栖真院后
《涌泉 》:在鹿山之旁。其泉从地涌出。
“三泉 ” ,在柱竿山之阳,三泉相通。
大泉 在紫岩乡,与三洞通,春冬不竭。
“长泉 ” 在紫岩乡。泉混混,常不竭。
牛轭滩 在县东十五里。
鹭鸶滩 在县东二十五里婺港水中。一在泸溪之上。
金台滩 在县西南十五里衢港中。
石谼滩 在赤溪浦口。巨石斜生,水甚湍急。马公滩 在县西南二里。衢、婺二水环匝其外。桃源滩 在县北五里。
黄湓滩 在县北十里
焦石滩 在县北二十五里。
金家滩 一名“金家梁” ,在县西北三十里。白雁滩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望云滩 在县西北四十里。
中洲滩 在县西南,衢婺二水夹成一洲。龙门水 按《一统志》在兰谿县北三十里。风秋潭 在县东十五里,长五里,深不可测。横山潭 在兰阴山下,衢水至此乃为所截,汇而成潭,深不可测。
椒石潭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椒石山下。香溪潭 在县北三十里香溪中。
堰潭 ,在武昌乡灵祈寺侧。中有石岩,状类狮子。
石井潭 :在灵泉乡。深不可测。
范潭 在太平乡
东阳县
大盆山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形如覆盆,故名。稍下小盆山,二山实诸山之祖,大都析为三条,中条自小盆西下,蜿蜒起伏二百馀里,始达于县治,为岘甑诸山。
东白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周五十里,嵚崎危峭,下视众山,与会稽、天台连属。
三丘山 在县东八里,周二十里。晋义熙间,殷仲文为东阳守,尝登此山。后人思之,若襄阳之羊祜。又名“岘山” ,有二峰对峙,曰“东岘峰,曰西岘峰。”
青台山 在县东二十里。突立而形如台。前山 在县东三十里。上有行婆庙,祷雨辄应。西白山 在县东五十里东白山西,故名。覆舟山 在县东五十里。状如覆舟,故名。嵬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凡六面,上有井三十六。
豹山 ,在县东五十四里。远望如豹,故名。玉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名“封山” ,界于天台。
孔山 ,在县东南二百馀步。
夏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侧有禹庙,故名。歌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石室,可容百人。盈胜山 ,在县南四里,据东西两岘峰之间。
笔架峰 在县南十三里,三山对峙,若笔架然。天竺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多修竹。
月山 在县南六十里,盘曲于柽溪之北,以形名。
鸡鸣山 ,在县南六十里。
淮岩山 在县南六十里。拳然崇竦道旁松山 ,在县南七十里。唐马将军倡义兵拒巢贼,立寨山巅,居民立庙山下,报祀之。
瑞山 ,在县南九十里至一百五十里为乌岩,界于永康。
甑山 ,在县西南十里。上有石坛。
紫衣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
八华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西界义乌。
西黄山 ,在县东七十里。高百丈,长十里,周三十里。山土正黄色,或丹如朱。其下产“土朱、山墨” 之类,为金、绍两郡龙脉束咽过峡之处。
稠岩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岩有石室。金山 ,在县北五十里。
赤岩山 ,在县东北十里,一名“孤绝山。”
马鞍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以形名。
白鹿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形肖鹿,故名。鹤岩山 ,在县东北二十七里,上有风穴。石洞山 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勒马峰 :在县南四里,为县治案山。
东岘峰 在县南八里
西岘峰 ,其峰峭拔,顶宽平,法轮禅寺居其中。虎峰 ,在县北五十里。
九州尖 在县东百馀里。高诸山五百丈。“第一峰 ” 在县东八十里,宋宁庙尝祷雨于此。西岩岭 在县东三十里,夏山之西巅。
金鹅岭 在县东一百里。
长寿岭 ,在县东一百里,高七百丈。
马鬃岭 在县东二百四十里。岭势险峻,延袤三十里,为婺、台之咽吭。
南午岭 在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必由之道。官清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
水衢岭 在县南五十五里,因岭内桥名。石鼓岭 ,在县南四十里,有石如鼓,叩之有声。毕岭 在县北七十里。
鹭鸶岭 在县北七十里。
大小岭 在县东北二十里蒿岭之西。
蒿岭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乌竹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逶迤数折,与鹭鸶岭、蒿岭大小岭相连,为北境之关隘。
白峰岭 ,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三百丈。
桃岩 在县南六里,高三百八十丈,周二十里。清泉岩 ,在县东五十里,自大陇山南来。鲍令岩 ,在县南五里涵碧亭之上。
屏岩 ,在县南三十五里,与禹山对峙。
西明岩 在县南七十里。上有洞,可容数百人。乌舞岩 在县南七十里,高五百丈,上宽平可容千人。唐马将军、陈都使共置寨于此拒贼。北甑岩 在县南七十里。
黄藤岩 在县南七十里清潭之上,约高三百丈。
马鞍岩 在县南七十里。形如马鞍,故名。蟠谷岩 在县南七十里。嵚崎危峭,不可逼视。乌岩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顶有石穴,名“清风洞。”
单令岩 在青台山顶,东晋长山侯单稔隐此。“白云洞 ” ,在县西六里,中有玉女盆、瀑布、珠壁、石乳诸胜。
盆山洞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洞有石如盆。桃源洞 ,在县南十里,高城有桃花万树,溪流汨汨,眺望有武陵人之想。
石洞 ,在县东四十里,二壁如削,高三十馀丈,长十丈,阔二寻,中有一涧,翠木上交,碧流下溜,风行水流,无有息时。
仙人洞 ,在县南七十里柽溪。
涵灵洞 在县北五十里舜山之侧。
紫霞洞 在西岭。元俞仲材居此。
画溪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东阳江” ,源出邑之东南大小盆山。
东阳溪 在县北五里。其源出邑之东南大小盆山,委曲行二百里至县北,是为河埠,横截县后。
荆浦溪 ,在县南四十五里。出大盆山。
横溪 ,在县南四十五里,源出大盆山。
临售溪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渼沙溪 在县东五十里,流入定安溪。
定安溪 :在县东二十里。源出大盆山。
柽溪 在县南六十五里。发源杨坑龙湫练湖 ,去县东六十里。明月之宵,远望水如匹练,故名。
石马涧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水极清澈。东井 在东北隅。
双井 在西北隅
龙井 在西北隅
四眼井 在城东一都
义乌县
云黄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一名“松山” ,周三十里二百步。梁傅大士于此行道,黄云盘旋其上,状如车盖,故名。
龙门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自山口循涧水罄折而行,过师姑潭、石井坑,登楼梯岩,有平冈横亘其上,是为龙门。旁皆平壤,民多耕桑于其间。绝顶有两峰对峙,名双玉峰,俗呼“双尖。” 南下茧岭,俯瞰深谷,有涧水经其中,西流入于画溪。鸡鸣山 在县东五里。昔人闻金鸡鸣其上,群鸡皆应,故名。
石门山 在县东九里。连山中断,两石对峙如门。
魏家山 在县东五里
南山 在县东十五里。蟠折萦纡,广袤数里。石楼山 ,在县东二十八里,周十三里,四面孤绝,两山对峙,状若浮图。
铁岩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 画坞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画溪之水经焉。青岩山 在县南十里,有象鼻冈。
石牛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云黄山北。
蜀山 ,在县南四十里,下临蜀墅塘。相传秦末有三山飞空而过,一山堕此。
葛仙山 ,在县南五十里,上有炼丹岩。
八宝山 ,在县南五十里。
大寒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顶有池,四时不竭。来山 在县南七十里。群山自远来,至此而止。金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屹立江流中。香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其地多枫香木,因名。五云山 在县西四十里。唐时有五色云迷漫其峰,故名。
东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岩峭壁,缘涧盘折而上。
黄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下有断坑。
黄蘗山 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黄芦尖。
清潭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下有清潭。
鸡栖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一名金峰山。龙祈山 在县北四十八里。山之西有深溪。箭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清潭山之东。
金麟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旧传有金麟见,故名。
茗平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俗传法轮禅师茶园。
三山 按:《通志》,“在县南七十里。”
乌褚峰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名“乌岩。” 又一在县南二十五里。峰峦秀异,冈阜纡回,名曰“盘谷。” 双峰 在县南四十五里,两峰并拔,又名笔架峰。
八岭 在县南十三里,南经石壁坑,入东阳界。毛皮岭 在县南十五里,东入龙门山。
挂纸岭 在县南五十五里。
雪峰岭 在县南五十里。
杳岭 在县南九十里
青岩 在县南十里
铜岩 在县西南三十里。铜山之顶,深数十丈。月岩 在县南二里。其形如月。
覆釜岩 在县西六十里,形如覆釜,故名。稠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岩峦稠叠,故名。炼丹岩 ,按《一统志》在义乌县南五十里。光明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
东江 源出东阳大盆山。《汉史》所谓乌伤溪,更名义乌溪,皆因县以名。
梅溪 在县南十里,源出青岩山中。
画溪 在县南十五里。自东阳之西南乡,至斗潭,合于东阳,西至洋滩,流入金华。
吴溪 在县南三十里
根溪 在县南四十里。源出覆釜山。
酥溪 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清潭山。
深溪 在县北十五里,源出龙祈山。
演溪 ,在县北二十里。
镜溪 在县东二十里,以形似名。
五云溪 按《一统志》“在义乌县西北二十五里。” 绣川湖 在县西一百五十步,周围九里三十
步
四井 旧传郭璞所凿。一曰富井,在绣川门外百步。二曰贵井,在朝阳门外五十步。三曰贫井,在旧学西三十步。四曰贱井,在县前二十步。四井之称,以泉之多少清浊为别。惟富贵二井最甘美,遇旱不涸。
“大士井 ” ,在九里江之南,泉甘色碧,深不及丈。“龙井 ” ,在香山寺前。
孝子井 在乌伤墓旁
古绸井 在满心寺前。原绸州故址,今湮。“二老泉 ” ,在县西一十五里。
《锡杖泉 》:在香山。
大士泉 在宝林寺西廊之下。
螺井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黄山之左。
砚池 按:《明一统志》“在义乌县学前,上有石桥。” 永康县
三峰山 ,在县北四十五里。蒙茸峭绝,特异诸山,县治之祖山也。
白云山 在县南十五里,直儒学前。危峰数百丈,端拱若宾,时有白云缭绕其上。相近曰“伏翼岩” ,石穴多栖伏翼,县之望山也。
魁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
石翁山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二石壁立,遥望如人,俗又呼为“公婆岩。”
灵岩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周五里许,其山壁立,架石梁曲折而上。
方岩山 在县东二十里。岩平地拔起,四面如削。
龙窟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阳有小空洞。寿山 ,在县东五十里,中有石洞,高五丈许,广五丈馀,因建为寺。
方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山最高升,其岩下瞰缙云、武义、东阳、义乌诸县,山川一目可了。桃岩山 ,在县东五十里。山石赤白相间,状类桃花,下有洞,可容千人。
橙尖山 在县东五十里。峰峦峭拔,人所具瞻。铜山 ,在县东五十五里。山故产铜。
灵山 ,在县东九十里。一曰“翠峰山。”
龙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
凤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
斗牛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脊有两石如牛斗。
九泄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密浦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周十馀里,上有仙坛。
华釜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周二十馀里。金胜山 ,在县南五里。一曰“金豚山。”
石城山 ,在县南十四里。遥望山际,四围㟏岈,如雉堞然。
大厨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历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一曰“金沥山。”
绝尘山 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俗呼为“东溪山。” 石室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缘崖而上,南北二穴相通,可容数百人。
斗潭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上有三石潭。芙蓉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麓缘溪而止。霞里山 一名龙虎山,在县西三里,盘旋环顾,为县治水口之镇。
水攻山 ,在县西三里。旧有“故乡祠。”
桂岩山 ,在县西十五里。岩中多桂。
横山 ,在县北十里。一曰山。石牛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巅有石如牛,故名。石佛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
松石山 :在县治东北隅。旧有延真观。
南山 ,在县东四十里。峭拔而秀,高百馀丈。青石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色苍翠,故名。东山 ,去县三十里,高百馀丈,周十里。
柏岩山 ,去县三十五里。下有善祥观。
塔山 去县三十里,在四都。
三宝峰 在县东二十五里。
赤岩峰 在县东北四十里,下有乌石潭、白窖峰 ,员峰高耸,挺特妍丽,堪舆家谓之“贵人峰。”
峰岘岭 在县东四十里。
八盘岭 在县东八十五里。其势高崄。
杳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一曰“丰岭。”
石霞岭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其上有日月潭。
冈谷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上有地平坦,泉水出焉。
紫凤岭 在县南三十里,路通缙云。
马鬃岭 在县南二百四十里。
牛筋岭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岩岭之间,山势犬牙相错。中开一罅,仅通溪流。
馆头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
杨溪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
洪茂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俗呼“黄茅岭。” 界岭 在县西三十里。岭半有石,广十数丈。白窖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岭上有祠。
挂纸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
油树岭 在县北五十里。
五木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三十八都。
择睦岭 在县东南三十里三十九都。
交岭 在紫凤岭西,接武义县之蒋富山。将军岩 在县东四十里。
石姥岩 在县东四十里。
画眉岩 在县东五十里。
鹰嘴岩 在县东北四十里。
乌石岩 在县东北四十里。
白眉岩 ,在县东北四十里。僧居其上,即岩为室。
石仓岩 在县东北四十里。缘岩西上,石室玲珑。
五指岩 在县东北五十里。
水浮岩 在县东南三十里。溪即南溪。
郭公岩 在县东南三十里。
乌峰岩 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岩石皆峭拔奇诡。
鸡儿岩 去县三十五里,在三十七都。
道士岩 在县东南三十里三十八都。
峰岘坑 在县东三十里。
钱王坑 在县东四十里,中有钱王庙。
铜坑 ,在县东五十里。
独松坑 在县东五十里。
金城坑 在县东五十里。
桨坑 在县东五十里
峡里坑 在县东五十里。
峡源坑 在县东北五十里。
滁坑 在县南三十五里。
吴坑 在县西北三十里。
柘坑 在县西北三十里。
椒坑 在县西北四十里。
三十里坑 在县西北四十里。自白窖岭至茭道,相去三十里,故名。
丰坑 在县北五十里
石霞坑 去县一百三十里。
柯阳坑 去县五十里。三十半都。
纪家源 在县东四十里。
永场源 在县南十五里。
栖霞洞 ,在县东五十里。
小崆峒 在县东北四十里。
桃花洞 在古丽坊外。俗传,昔有桃花从洞浮出。
华溪 在县治东。源出密浦山,东流合云溪。南溪 :源出缙云土母山。
酥溪 在县东八里,源出峡源坑。
李溪 ,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峡上。
花溪 按《一统志》在县东北五十里,清浅可爱。大铜川 ,小铜川 按《一统志》在县西北一十七里。小铜川水入大铜川,并入武义县界。乌江溪 ,源出三十五都铜坑。
北溪 又名“桃溪” ,源出石佛山。
西门溪 源出石和尚头,下卢柴坑。
鹤鸣溪 按《县志》,“在县东二十五里。俗传梁时石翁山下有望气者以为异,凿之,有双鹤飞鸣过此。”
仙溪 在县西南七里。发源于缙云马岭。榉溪 在县东二百四十七里四十七都。俞公潭 在县东六十里。俗传有龙蜃潜其中。日月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地名石霞坑。历山潭 在县南三十五里历山巅。
石鳖潭 在县南五里金豚山下。
石龟潭 在县南十三里,有大石如龟伏潭侧。英山潭 ,在县南十五里石龟潭上。
天井潭 :在县东南三里。
蜃洞潭 :在县东南四十里。
斗潭 在县东南五十里。
凤凰潭 在县西二里。俗传凤鸣其上,故名。乌石潭 去县西四十里赤山之下。
大寺井 在兴圣寺内,深十馀丈。
龙泉井 在县西南三十步。
永泉井 在永泉里。里人仰汲者多。
石井 ,在灵岩山侧,凿石为之,深二十馀丈。“福元井 ” ,在上封寺前。
堂前井 在峰岘坑口
大井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地因名大井头。胡公井 ,在县东五十里。地名“胡库。”
“三眼井 ” 在清节坊外,近华溪,冬夏不竭。“肃泉井 ” 在永宁桥东。
白龙井 在延真观内
东泽井 在县东南三十里,地名“厚仁。”
金鼓井 在长安乡。其泉混混,虽岁旱不竭。李家泉 ,在县东四十五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