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1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十七卷目录

 武昌府部汇考三

  武昌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十七卷

武昌府部汇考三

[编辑]

武昌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

[编辑]

咸宁县

相山 在县治东南数百步,与儒学相对。宋参知政事冯京读书其上,故名。明崇祯间,北隅偶颓,邑令陈鹤龄率庠生共补筑之。其下旧有相山书院,今废。

东高山 在县治东里许,与相山并峙,为一邑之镇。临眺则湖光山色,宛在襟带间。晋孟嘉尝游焉。明知县陈灏建亭其上。今知县何廷韬重建。

金山 在县南二百步,与天马山接,一名金灯山。晋善辉禅师住锡,夜有光如灯,至晓乃散。山之阳为金山寺,后迁城内,名为“资福寺” ,遂以遗址为山川坛。其上有古松二株,苍翠蔽天,至今犹存。

皇清顺治初,禅僧如是圆寂,有塔。

天马山 :在城东南半里。其麓建金灯阁,为明孝廉孟应干读书处。

凤凰山 ,在县西三里,以形得名。

熨斗山 在县西四里。俗名“风火斗。”

扫帚山 在县南五里。巍峰卓立,自应宿楼望之,秀耸天际,为县治外案,号“笏插青云。”

鸡子山 有二,一在县南十里,尝有鸡洁如玉,饮啄林际,故名。上有玉岐林,明季隐士孟养蒙筑方闲堂于其下。又一在县东四十里。

大埜山 在县东三里。山势连亘,障列为一,《县来龙》。

龟山 ,在县东四里。其形若龟。

浮山 一名“湖山” ,在县东八里,卓峙塘中若浮。上有太子祠,岁旱祷雨辄应。

潜山 ,在县南二十里,形若展旗。

桃花尖山 :在县东六十里。高出万峰,即钟台山。

金鸡山 在东南五十里。高数十丈。峰顶有巨石,上有窟如碗,可受二升。有清水,四时不涸,疾人饮之辄愈。取水若尽,顷复如故。乡民建庙其上,今为寺。

大墓山 在六都东原,为咸兴分界。世传唐李靖母墓在焉。一云“真人张道清母墓” ,人犯之则致风雷。湖广一省之龙与咸宁县龙,俱于此发脉。

辋山 在县东四十里。突起平阳,耸秀圆曲,如车辋一石,宛若神骏。上有祠。相传元兵犯境,王晔父子三人率乡兵御河界获胜,一方得全。土人德之,因祠其上,并名桥为“贺胜” ,以志功焉。下有古云庵,明孟司农读书之所也。

石门山 ,在县东四十里。石直立如门,行人往来其间。

香炉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以形为名。其阴有泉港寺。

黄牛山 ,在县东二十里。下为元解元胡可仕旧宅。

阮家尖山 :在县东四十里。

铜鼓尖山 在县东南十二都。雄峙峭立。红巾之乱,土人避其上,贼不能窥。下有张口泉。黄茅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膏腴田地,居民耕种,其利甚溥。

横山 在县南三十里。山横而秀,故名。

尖山 在县南十五里

禅台山 在县南三十里。其形峭直,上至三里许,有地平坦,僧寺在焉。旁有天泉,四时不竭。泉中有蒲草,人动草则水缩。僧以香茶渗之,水复出。

挂榜山 在县东南,即洪崖山,在十二都。崖壁峭削方叠,横亘如榜。每科试之年,崖石崩,则应科第。

马鞍山 ,在县南三十里。下有泉,春夏出,秋冬则不出。

白望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屹然独立,望极江夏、白湖,故名。

斧头山 在县北三十里。其状类斧,又谓“斧尖。” 牛鼻山 在县东八十里,以形似名。山下有潭,深百尺,四面青萝绿竹可观。

棠梨山 ,在县南三十里,上有仙人迹。

金龙尖山 在县东南十二都。其下为金龙洞。紫山 在县北二十里。

鹤巢山 在县西南上十一都。大桥如鹳形,上有“侍御唐震书院《丘陇》。”

龙溪山 在县东南二都。

碧泉山 在县东南四都。有龙池,四时不涸。海龙寺在其下。

石屋山 在上十三都,去县南二十里。崖石凹折,深敞如屋,几榻俱存,可蔽风雨。

长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官埠港发源。

双岭 在县南十里,一岭至潜山,一岭至通山。实竹岭 按《通志》在县东四十里

石鼓岭 在县西三里,有石如鼓。

运河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浚水岭 在县南五十里,与通山县分界。苦竹岭 在县西南五十里,与崇阳县分界。仙人墩 在县东南三都。上有仙人迹。

石龟洞 在黄茅山下。洞门甚狭,既入辄宽平。有石盆、石床。又有石状如龙首,水自中吐入石盆,祷雨得石龟者即验。今名“石燕洞。”

白崖洞 在十二都。深窅莫穷,岁旱祷雨有应。蒋师洞 在上十三都。洞门凹折入数十步,豁然宏敞,一水内流,窅不可测。崇祯末,男妇于中避流寇者数万计,贼攻之不克。其上为黑山寨。金龙洞 在金龙山畔。入数步,石涧隔之,人不能越。岸有柳眠生,为桥以渡。内列石田,沟塍皆具,岩石险峻,古仙七人修炼其中,白日冲举,丹池存焉。明崇祯间,道人一微栖此,辟谷于洞门绝壁悬构一楼,后一微火化去。

九龙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常轮山下。旧名“寓仙” ,悬碞峭壁。既入洞门高广,有龙王祠,久废。洞旁有门,门内深黑,高低莫测,束燎而行二里,上有白石若幕,滴乳结成龙蛇状,水涔涔出其口,下有石盆盛之,寒气袭人,虽六月如冬。明时因旱,官民诣洞为文以告,其雨如注。仍命凿石为龙象祠,祀龙王于此,更今名。洞前石磴有“千首塔。”

朱潭脑 在县西北河朱老庙后。元末,县署为红巾贼所毁,迁治于此,遗基尚存。明甲辰,仍迁旧治。

旗鼓脑 在县南十五里。相传为曹操治兵处。铜盘堤 ,在县南四十里。堤有四门,各广二丈,古蛮獠保聚于此。今名“铜门城。”

“咸之水,其经流曰淦川” ,支流曰官埠港、赤口港、北洪港,皆从淦水汇为紫潭,曰马桥河、丁泗河,入西良湖;曰桃林港、贺胜桥河,入黄塘湖,而与紫潭诸水潴于斧头湖,达金口入于江。在东境者曰“东水” ,东北入武昌,高家河出樊口,入于江西河。淦水 其源有二:一出县南五十里峻水岭及白崖泉,数里至白沙桥,西北流与鸣水泉合流而为双㲼港。至洪崖山,名𬞟花溪,至于高寨。一出桃花尖之桃花泉,至白杨桥,历三峰寺,出黄钜桥,与𬞟溪合流,至马家桥西折抵潜山,温泉入焉。北出为石洪,名“大龙潭。” 经白茶坂西流为小龙潭,白木坂水入焉。过青林北出为盘泗洲,下好桥水入焉。回为茅潭,南至扫帚山,北出洞口,至金山,名淦川,为西河渡。经县治西北,城下有洲,曰“游龙滩” ,曰“洗马潭” ,曰“浸水。” 又折而西北,至凤凰山下,为罗家渡。过朱老庙,又折而东南,至县治后,名立寨沟。复东西萦折如带,五曲,至官寨、官埠、赤口二水入焉,为小港口。过云鼎寺,乃汇为紫潭,湖北洪水入焉。至白公潭北入于斧头湖。

东水 按县治水有二:一发源石坑,出黄牛山陡石口,至杨湖桥,经团田畈,出舒铁口,过石门山东北入武昌高家河,一出桃花尖之阴,过金鸡山至祝家桥,下流与石磴、小赛畈水合流,历游家桥东北入武昌大港,达高家河,汇于东良子湖,出樊口入于江。

贺胜桥河 出上五都私塘畈,至跃马桥,过青山庙北达于贺胜桥,入黄塘湖。

宿曹湖 在立寨沟北。曹操宿兵于此,因名。居县治之后,一曰“后湖” ,又曰“咸宁湖。” 下与紫潭湖连,淦水萦带其中,秋水泛涨,俨然巨浸。

紫潭湖 在县西十五里云顶寺右。潭水甚深,虽大旱不涸。

关阳湖 在十都东

谷口湖 在县西北,与关阳湖接。中有洲渚,凫雁聚焉。

天井湖 在县西北,与江夏连界。中有五泉,龙多蛰其中,旱可取水。

西良湖 在县西北,与蒲嘉连界。中有倪家泉,岁旱,巫者每投入深渊,探泉穴取水焉。

泉水湖 在县北。隆、万间,其水日两潮至下青桥,与《海信》无异。

官𫮃湖 在县东北

黄塘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接江夏界。

官埠港 发源长岭,北流三里至团塘桥,五里至王大人桥,七里至鼓楼桥,四里至官埠桥,下达官船渡,与赤口港合而西流至张沙渡,达官赛,入于淦水。

赤口港 一名“株树港。” 发源九嶰,北流至驾城铺,西折达新桥,横沟水入焉。过赤土墈至官船渡,与官埠水合。

北洪港 :发源长手坂,西出平家桥,北至北洪桥,迤逦历商家桥、王家桥,北入紫潭湖。

马桥港 :发源沸泉,出彭陂,至马桥,西北流入西良湖。

丁泗桥港 发源杨泉,历《土赛》,经方山与蒲圻水合流,过丁泗桥,至米埠,西北入西良湖。“桃林港 ” :出桃林铺,迤北至黄石桥北入于黄塘湖。

赤金港 在上七都。出鱼流入紫潭湖。

大龙潭 :在县南十里。即石洪。

小龙潭 :在县南八里。

白公潭 有县北二十五里,与斧头湖连界。茅潭 ,在县南三里。

马鞍塘 在县西二十五里。旁有石窟,多产鲋鱼,色黑味甘。

黄泥塘 在黄泥山上,每湖水长,塘水亦长,与江湖通,下有黄泥洞。

浮山塘 在县东八里。泉流出下好桥。

北洪塘 在县西十里

弘文塘 在县东南三十里。

古堤塘 在县东二十里。

桃林塘 在县东三十五里。

文家塘 在县西二十里。

蒲坛塘 在县北二十五里。百丈塘 在县北十五里。

牛鼻塘 在县东三十里。

双陂 在县南三十里

长陂 在县西南四十里。

黄土陂 在县东

高墩陂 在县东十五里。

黄区陂 在县二都

金莲池 在县学前

沉泉 在县西五十里,源出蒲圻境,入县界数里,下注大石窦中,势如万鼓逐流。

飞沙洞泉 在县南四十里。洞口有仰山庙、龙王庙。乡人遇旱祷雨辄应。明崇祯间,僧指宗修静于此,后出自火化。塔在西河寺旁。其水出自白水畈。

呜水泉 在县南四十里,与寓仙洞相通,瀑声潺湲,流入双㲼港。白岩泉 在县南四十里,为西河之源。

桃花源 在县东南五十里。流出黄钜桥入𬞟溪,亦为西河之源。

沸泉 在县南十五里,流为马桥河。

大泉、“小泉 ” 在县东南苦竹岭下。

蒋师泉 ,在县二十五里。旱可取水。

廖家泉 在县南四十里。一名“张公泉。”

石燕泉 在县东四十里。

温泉 在潜山麓,其水如汤,浴之可愈疾,有硫黄气。

三十六人泉 在县南六十里。相传三十六人祈雨救旱,水忽骤涌,三十六人皆渰没,故名“义井 。” 在县治东。相传昔有人乞水于邻,弗与,遂掘地得泉,以济行人,故名。

“五通井 ” 在黄家巷。

淦川井 在“五显巷。”

儒学井 在启圣宫前

“大街井 ” 在申明亭前。

“别俗井 ” ,在资福寺内,其水甘冽,异于他井。“皂袍井 ” ,在横街西,此水独宜染色,白衣澣之则淄,白米煮之则赤。

利民井 在县驿西

《槐花井 》在《杀鸡巷》侧。

金鸡井 在金鸡山县治东南。

黄荆巷井 在县治右百步。

崇阳县

雨山 去县东四十里,一名乳山。其泉如乳,祷雨辄应,五峰笋立,绵亘数十里,上有登仙石。龙塘风洞,为省龙少祖。

灵女山 接通山境,山头有古城,号“女城” ,不知所自。

杨梅山 :距县治四十里。

镜面山 在县东四十里。

九峰山 在县东

金城山 :宋黄庭坚读书处,名“太史书院” ,至今祠之。距县治一十五里。

龙窖山 :距县治七十里。

《台山 》山顶有“卓锡” 、龙霖二泉,岁旱祷之,掷楮钱以验。沉则雨,浮则否。上有寺,崇通人谒游之所。

《箬姑山 》,邑山之最高者。自临湘龙角源达通崇,度此岭三十馀里,商贾之通衢也。

桃花山 、台山 :俱去县治八十里。

天井山 与台山对峙

宝林山 :西距县治四十里。

八斗山 :一名茶坑山,距县六十里。

石门山 :山临河,俱陡岩。下俱石洞,繇河可入路在洞上,距县治五十里。

铁柱山 :在邑西。庙祀唐三颜兄弟。按本山“通城” 亦载,然正面属崇居多,犹白羊、雨山之于通山也。距县治七十里。

大湖山 山有五湖,蒹葭丛生;朝岚暮霭,不见其顶。距县治八十里。

西笼山 :一名鸡笼山,距县五十里。

河山 横亘四十馀里,上有居民村落,山径陡绝,西笼北崖,其左右障角也。

黄茆山 :距县治四十里。

楂枒山 ,俗讹“拏牙” ,距县四十里。

金柜山 山有石洞,高四十丈,洞外有数池,山民居之。相传周侯清丈,履亩见白鹭向飞,以为上必有田塘,人遂不敢隐匿。距县三十五里铜钟山 ,山旁有洞穴,相传巅有寺钟,随龙水流至江夏,异僧取寘铁。佛寺款识:“大历年铸。” 下有深潭,善没者云潭有铜铛,人从其耳窍出入。严士贞诗云:“钟随巨浪飘何远,铛没深” 潭不记年。

丫髻山 与铜钟对峙,距县二十里。

天灵山 雩求每应,距县十五里。

鼓台山 :距县三十五里。

案山 距县治八里

仙姑山 ,相传有仙姑修真于此,近医释洞晓,藏塔其上,距县八里。

横山 俗象形为“挂榜山。” 居邑南,距县治五里葛仙山 。山有葛洪丹炉,石隙出泉,久旱不竭。后人以石摹稚川像,时祷谒之。

《王过山 》俗呼为《黄角山》。

壶头山 与飞翠亭两岩夹峙,一洪流出,为隽阳水口。亭之上有庵,中丞刘景韶建置。

白竹山 :距县治十二里。

梧桐山 :距县治十里。

鸡笼山 :山下,即望天陇。

大集山 ,在县北五里,一名“纱帽山。” 山有石洞,亦名“桃花洞” ,前有芦渚泉、朱砂桥。

葵山 、金堂山 、七峰山 俱距县六十里,居北山 ,在葵山之南。

旗山 一名“北山” ,石障嶙峋如偃旗焉,故名。马鞍山 ,在邑东南。

诰轴山 :距县治十里。

东泉山 山有泉,流入蒲,溉田广数百亩,为泉不一;流入崇,为东泉。迤逦盘旋百馀里。山上悬崖峭立,村落不减平畴,其丘壑半在云间。距县四十里。

龙头山 崇阳河。河中有石如龙形,故名。距县治十里。

乌土山 :山有洞,可涵千人。黄巾之难,包公立砦避之。今洞中尚有碓磨。距县治二十里。以上诸山,俱在东北。

龙泉山 ,《广舆记》云:“山周遭三百里有洞,好事者持炬入,行数十步许,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人。石渠流泉清冽,乡人号曰‘鲁溪崖’。” 产茶甚美,今无种。

白崖山 上有五龙灵应行宫,天然石灶,引水入釜。有祖师塔,相传石孝廉出家于此。

破冈山 :距县五里。在邑西北。宋张咏凿山引水,灌田甚广。

茱茰山 唐存制禅师建金界寺。以其山多蛇虺种。茱茰辟之。故名塔。载《传灯》鄂茱茰禅师

皇清顺治间,主拂禅师住此,开古井,其水烹茶有别。

味。以上二山俱距县四十里。

顿旗山 :去县治三十里。下有梓木港。

圣人山 在邑西南

《石龙山 》巨石架涧,如龙穹然。

金山 相传有主簿采金于此,不获,穴陷多人,乡人为之立庙。有福圣寺,今废。距县治五十里。《方山 》:跨蒲圻、临湘之界,距县四十里。

白泉山 泉涌成河,乖崖引水为陂。距县三十里。

灌溪山 唐智闲禅师祖庭,师以国戚落发,领袖宗风,道场于此塔,现存普同塔亦存。师当日有雪峰、赵州二祖师过访,《传灯》所载机缘,即此地也。明初,昌禅师继席后,辄杂秽不堪矣。距县一十五里。

龙头岩 高龛数仞如堂,内有洞口出泉。万斛石。河石矗立河中,溉田数千顷。宋淳祐中,陈仲微祷雨立应,建祠今名“龙头观” ,距县二十里。仙居岩 ,石屋邃敞,东西洞户中通往来。内一石如象如莲花,下有龙湫,寒泉穿石窦出,注为泉陂。又有小洞,嵌岩深杳,有石床,岁旱祷雨辄应。距县三十里。

《龙窟岩 》中有巨石,状如悬钟。

“韭菜岩 ” ,壁立如列屏壁上洞口出泉,遇乱,民避之。梯栈而上,复下数丈,洞容千人。

紫龟岩 距县四十里

悬岩 抵淦川,距县四十五里。以上诸岩,俱在邑东。

“宝陀岩 轩朗若厦” 在昌国寺后。宋建炎中,丞相李纲手勒石铭之。岩上有龟纹竹频伽鸟。今无。唐奯禅师塔,现在距县六十里。青峰岩 距县八十里。

狮子岩 在《染薮》进冲。

皇清顺治间,僧《铁木》斫荆创建“丛林”,善长禅师演教。

守以法嗣“博峰广居” ,然祖庭道场矣。距县四十里。以上诸岩,俱在邑西。

青山岩 下有龙潭,潭上石壁、石门,有航枻汎入,可以避兵。距县二十五里。

“黄鹰岩 ” 相连大岩泉。

杨席岩 在石枧陂上,距县二十里。“雷岩 ” 在洪泉山。洞口狭隘,侧身以入,可容百人。石罅有光,泉流壁上,可滋灌溉。高数百丈,人迹罕到,距县七十里。以上诸岩,俱在邑南。黄獭岩 距县三十里。

虎头岩 :在王过山前。

白石岩 在拓亭泉右,距县二十里。

盛家岩 :在拓亭山后,距县二十五里。

燕子岩 ,临白雩潭,内穹大,水涨则扃其户。距县十五里。以上诸岩,在邑之北。

鲁溪岩 岩间有诗,漫漶剥落,止存二句云:“饭和鼠耳烝来软,羹杂羊蹄味带酸。” 盖避绍兴寇李孝廉作也。“鼠耳” 、羊蹄,二菜名。

抢水岩 水壮,舟下最险。

罗汉岩 在半山。有洞,入百步,溪水湍激,莫知所止。以上诸岩,俱距县四十里。

许仙岩 相传许逊逐蛟过此。有插剑池,石上有“许仙岩” 三大字。天门道院在其上,距县二十里。以上诸岩,惟青峰岩在邑东南,馀俱在西南西北。

羊角峰 :距县二十里。在邑东北。

碧云峰 距县五十里

《团云峰 》:峰顶有云即雨。

乌㕦峰 ,传有主簿于石城湾凿山引水,有乌声㕦,故以名峰。鸡鸣峰 ,在县西,距县三十五里。

真人峰 ,上有麻鞋迹,距县二十五里。

梓木峰 有庵,土人朝谒,距县四十里。以上二峰俱在邑南。

雪峰 在屏山铺上,有雪峰庵,隶县北。《秋粮》在崇阳。

集云峰 距县三十五里。在县东南。

神峰 峰下有泉。白泉陂源出此。

龙崩峰 常有龙出其顶,崩迹尚存。二峰俱在邑之西北。

雷柱峰 峰上有静室,距县六十里。在邑西南。连河岭 通咸宁达省古路,距县八十里。回头岭 距县二十五里。

江水岭 距县七里。已上三岭俱在县东,上峰岭 相连。桃源岭距县四十里。

浆坑岭 距县七里。以上三岭俱在邑东。进口岭 距县六十里。

锁石岭 在县治西

大丘岭 :在泉湖地有泉湖大丘,故名。距县七十里。

白沙岭 :在县西,距治五十里。

佛岭 距县三十里

羊角岭 :距县二十里。

石子岭 、鸡冠岭 、潭头岭 ,三岭俱去县十里。

大岭 、棠岭 、黄土岭 、赤土岭 以上四岭俱在县南,距县治七里。

袁家岭 距治二里

城岭 周遭如城,曲径盘旋,田庐烟井,逼真图画。距县十二里。以上诸岭,俱在县北。

梅岭 大小有二,相连坳构亭以便往来。《宁州》小路,距县五十里。

溟水岭 :距县三十里。

黄岭 在邑东南

苦竹岭 :距县六十里。

域冈岭 :在邑东北,距县十里。

东坪 在邑之东

沙坪 距治四十里

吴城坪 距治五里

桃林坪 、铜钟坪 :俱距治二十里。

打牛坪 距县四十里

夜坪 在邑之西

大雾坪 在邑之北

金鸡坪 相传胡丞相墓,金鸡飞出,至此不见,故名。距治四十里。

葛藤坪 蒲圻荆泉洞中有石田,沟塍悉具,居民岁时视其燥润,以占凶穰。自洞门入百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裹粮信步而出,则在崇之葛藤坪,相去百馀里,即此。距县三十五里。

思义坳 相传有兄弟争闲田,将讼之县庭,憩息于此,各悔而相为推让,故名。

分水坳 在邑西北五十里。

高堤砦 在下高堤

槐头砦 在避源

《包公砦 》“在牛藤旁。”

官田畈 距县三里

田骡畈 距县四十里

城下畈 ,距县六十里。

碧田畈 负郭

小港畈 距县五里

石枧畈 ,距县十里。浪口畈 ,距县十里。邑北。

港南畈 距县二里

吴城畈 ,一名“中甽畈” ,距县十五里。

塘田畈 肥田畈 马头畈 以上三畈俱距县三十里。

城隍畈 。“乌石畈 。” “詹家畈 。远陂畈。”

桂泉畈 以上诸畈俱在邑东。

河田畈 、松田畈 俱距县十五里。

百家畈 、相思畈 俱在邑南,去治十里,梅冲 负北郭。

查冲 在县南七里

长冲 在县西八里

东冲 在邑东

西冲 在邑南,距治二十里。

张家冲 在西城内

三百冲 ,在县东十五里。

斗洞 :多美石,远近取以为碑。距治四十里。虎岩洞 :距治十里,新建禅院。

龙潭洞 :在台山之下,距治八十里。以上三洞,俱在邑西。

田东洞 深杳无涯,门一石如悬钟。旁有寺,名“福临寺。” 距治三十里。

桃花洞 ,在朱砂桥下。大参任希夷令崇时,有诗赋之,距治五里。

吕公洞 ,在美美亭下。溪旁有石巉岩,宛如洞府,距治二里。以上二洞在邑北。

《雷打石 》:以雷击之,故名。

狮子石 下有洞。距治三十里。

《头巾石 》,石如巾,故名。

虎爪石 石有虎爪形,故名。以上俱邑西。高石 在邑南。

鸡冠石 以上四石,距治俱四十里。

马鞍石 在段马港畔。与龙头山对峙,状若马鞍,故名。距县治八里。

《龙门石 》屹立河中,中空水壮,鱼舠出入焉。

香炉石 距河中流。刘景韶发祥,凿穴,树旗竿于上,距治十里。

鳜鱼石 崇洪水口中。以上诸石俱在邑北。肥田湖 ,距邑西二十五里。

泉湖 :距邑西七十里。

戴家湖 在邑西八里

中洲 亘百里许,接上津。

内洲 、外洲 俱在县东十里。

夹泽洲 在县东七里

荻洲 在县西二十里

龙泉洲 在县南四十里。

肥田洲 在县西三十里。

塔前滩 在西城河

油榨滩 在县东一里

官陂滩 在县西五里

娄家滩 在县西十五里。

“头巾滩 ” 崖石如巾,故名。

六石滩 有石六,故名。又名“种谷滩。” 距治四十里。

风下滩 在县西四十五里。

白马滩 在县西八十里。

沉树滩 称“钩滩 ” ,俱在县东十五里。

白马湾 在县北十五里。

石城湾 在县西三十里。

黄杨湾 在县南六十里。

罗头湾 在县东十五里。

尚书潭 :下有“尚书陂” ,今废。距治南十五里。松树潭 ,距治西二十五里。

龙潭 地有白骡。距治三十五里。

瀛潭 八景之一

种谷潭 :俱距治四十里。

石龟潭 距治七里

河田潭 :二潭相连,距治二十五里,居邑之北。白云潭 :距治二十里。

鸡冠潭 :距治四十里。二潭俱在邑东,系山间支河;馀俱在大河。

芦潭 距治三十里

桃溪 :四山环绕,中溪为桃溪,距治四十里。灌溪 :源出清兰泉、沤麻池,距治七里。

桂溪 :距治五十里。以上诸溪,俱在邑西。请帮助识别此字。溪 距治五里,居邑之东。后溪 距治二十里,居邑之北。

小港 距治五里

白石港 距治十里

桥墩港 :距治十五里。

羊港 距治四十里

黄沙港 :距治五十里。

大东港 :距治六十里。在邑东南。

肥田港 :距治三十里。

桂口港 :距治四十里。

城下港 :距治四十五里。

伍港 距治六十里

铁柱港 :距治七十里。以上诸港,俱在邑西。吴城港 :距治十里。

梓木港 :距治三十五里。俱在邑西南。

长港 :距治三十里。在邑西北。

抄革港 距治十里

崇阳港 :距治三十里。俱在邑北。

田家埠 在邑南

谢家埠 在邑西,距治十里。

张家埠 、易家埠 二埠俱去县三十里。石塔埠 、谭家埠 、郭家埠 三埠俱在邑东,距县治三里。

矶埠 :在大路旁。有石中空,可罩鱼。距治四十里。

老官埠 上有萧老官庙,故名。距治五十里。以上诸埠,俱在邑西。

易家埠 在邑北,距县二十五里。

河坑 ,在东郭外百步。

鱼腮坑 在县北里许

黄泥坑 在县北五里

泉坑 在县南十五里

金竹坑 在县南十里

金塘坑 在县东南八十里。

老鸦坑 在县东二十五里。

郭公坑 在县南十五里。

黄公坑 与桃源相近。谚云:“雨打黄公坑,状元中泽生。” 其地有上中下三泽,距治四十五里。茶坑 ,在邑西六十里。

赶龙坑 在县境内

《芙蓉池 》在西城内甘棠桥下。

考证

白龙池 :在西禅寺之前,距县治二里。

洗瓜池 ,相传吴王种瓜洗于此,距县治七里。“沤麻池 ” ,在灌溪寺之右,距治十五里。

插剑池 在许仙岩侧,距治三十里。以上诸池,俱在邑西。

濯锦池 在浮溪,距治五里,在邑之东。

汤泉 在城冈岭下。泉眼周四五丈,沸热如汤。葛洪取以炼丹。

“芦泉 ” 泉眼在河中,与龙头泉接涧。

芦渚泉 段马泉 以上四泉俱去治十里。“柘亭泉 ” 东泉 “小泉 ” 以上三泉俱去县二十五里。

宝花泉 山前即龙头泉,山后即宝花,有台,泉流台上,主拂禅师题为“宝花台。”

杨梅泉 在邑北

芭蕉泉 、桂泉 、后村泉 、龙头泉 :以上四泉俱在邑东。

石屋泉 ,有室如屋,故名。

白岩泉 在邑西南

枫树泉 :距县治三十里。

史家泉 :距治二十五里。

三田泉 :距治十五里。

鸡笼泉 :距治四十里。以上俱在邑南。

玉涧泉 在喦头山下,距治六十里,在邑西。“揉蓝井 ” 在西城内张家冲,泉色绀碧,如揉蓝染丝之水,取濯锦最鲜。

“南官井 ” 在南门内官街,故名。

盐水井 :距治三十里,居邑之北。

通城县

锡山 在县南三里。旧产银,曰“银山” ,又产锡,曰“锡山。” 今俱无。下有灵泉,岁旱祷之辄应。

九峰山 在县南城外。山有九峰,为县治来脉。团山 在县东门外,形团秀,故名。知县徐鼐建八方阁于顶,后朽坏。知县赵三台改建东山阁。相师山 在县南三十里。旧传黄石公常隐于此,后为汉相张良之师,故名。

鼓鸣山 ,在县西十五里。

铁束山 ,在县北十里。

堆山 ,在县东北十里。上有东岳庙。

锦山 在县东五里

马鞍山 在县东十里

黄龙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跨三县。旧传顶上有鳅池,祷雨辄应,与幕阜相接。

幕阜山 ,在县东五十里。周围五百馀里,南跨平江,东跨宁州,西北属本县。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盘于此置营幕,故名。

白面山 在县西十五里。

凤山 在县东五里。左右蜿蜒如凤。万历四十八年,罗明理建寺于上。

龙头山 在县南七里

遥广山 ,在县西十里。

宝盖山 ,在县东五里。

华山 在县南十里

鸡笼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

尖山 在县西二十里

梧桐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寿隆山 在县南十三里。

半月山 在县西十里

大帐山 在县东十里

斗牛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有寺。

清凉山 ,在县南三十里。

七里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

汤管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金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大龙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昭灵山 ,在县东四十里。

虎岩山 在县西三十里。

蜜岩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蜂多酿蜜岩下。嘉靖初,山顶夜忽有光,土人因建“普庵佛祠” ,远近为之朝谒焉。

云盖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时有云起如盖。大盘山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有盘旋之势,上有寺。

白云山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古寺。

万峰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黄鹤山 在县南二十里。顶列三大峰。相传葛仙曾跨黄鹤憩此,故名。

龙窖山 在县北三十里。深谷巨壑,云气常聚。凤凰山 在县西十五里。相传曾有凤凰来集。鸡鸣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崇阳西界。

元鸟岭 在县南四十里,平江县东界。

南楼岭 在县东南四十里,宁州西界。

苦竹岭 在县东四十里,宁州界。

大岐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崇阳南界。

青草岭 在县东北三十里。

五斗岭 在县西二十里。

七斗岭 在县西北七里。

九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有上下寺。

走马岭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塔岭 在县东三十里

伏牛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

四脚岭 在县西三十里,上有仙迹。

锡山洞 ,在县南十里。

东源洞 ,在县西三十里。

云溪洞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石纂洞 ,在县西四十里。

龙潭洞 在县南十五里。

石门洞 ,在县东四十里。

桃源洞 ,在县东南十里。四时流水潺湲,春月桃花灼灼,故名。

王仙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深杳幽僻。旧传仙王子云憩于此。

蒗荷洞 在县东五十里。

杨师洞 在县南三十五里。

白水洞 ,在县东十五里。

龙洞 在县南四十里

守仙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

佛仑 在县东一里

黄泥仑 在县南四里

漫头仑 在县南十里

高街仑 :在县治北门甘泉坊上。

真君仑 ,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祠,祷雨辄应。洪鹤仑 ,在县南五里。

阔田坂 在县东北五里。麦田坂 在县北十里,神仙坂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大湖坂 在县西北二十里,庚陂坂 、井栏坂 俱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堤坂 在县西十里,港西坂 在县西二里,新安埠 在县东二十五里。

赵家埠 在县东半里

八叟埠 在县东二十里。

乌桥埠 在县西南五里。

油坊埠 在县东北十二里。

太平埠 在县南五里

塔头埠 在县南五里

金仙埠 在县北三十里。

料埠 在县南二十里

八料埠 在县北三里

沙坪 在县北七里

茅坪 在县西十五里

杨林冲 在县西南十五里。

观冲 在县西十里

土墙冲 ,在县北二十五里。

茭冲 在县东二十里

丁冲 在县南五里

长冲 在县南三里

白竹坳 在县北五里

黄泥坳 在县南六里

隽水 在县北半里。自上隽乡界发源,至拱北桥下五十步,与秀水合流而为一焉。

陆水 即“隽水” ,自巴陵历通崇径、蒲汇六口,吴吕岱常屯兵于此。

秀水 在县南五十步。源自龙潭发,流经朝宗桥,由县东北与隽水合。

老龙潭 在县南三十五里。深邃,龙蛰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石壁潭 在县北七里。上有古寺。

百丈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阴雨,潭有声如钟鸣,岁旱可祷。

石盘滩 在县西南九岭之麓。参议王鼎《诗》云:“野水纵横转百湍,水中巨石镜光寒。无穷意趣真天设,谩数龙门八节滩。”

孔家源 ,在县西南四十里。孔端植子孙世居,故名。

黄沙港 在县西十里。源自临湘,北流铁东山前,与隽水合。

铁东港 :在县北十里。源自黄沙,流至铁东,故名。

鲤港 :在县东三十里。源自蒗荷洞,下与新安港合。

新安港 在县东二十里。源自黄龙山,流至菖蒲港口与隽水合。

东港 在县东十里

太平港 :在县东五里。

马港 :在县南四十里。

南港 :在县西三十里。

梅港 在县西北十五里。

营家埠 在县北十里

槎陂 在盘庚里

陈陂 在石桥里

河陂 在上太里、下太里。

石桐陂 在下太里,东二西一。

阔陂 在甫田里

三龙陂 在崇仙里

黄土陂 在修竹里

新庄陂 在梓木里

大陂 在梓木里

桐树陂 在新安里

庚陂 在上黄里

青陂 烟竹陂 、马坑陂 俱在下黄里。泥陂 在来苏里。

楠木陂 、风子陂 俱在上黄里。

石陂 在下太里

东塘 在新安里

西塘 在来苏里

南塘 在上黄里

北塘 在甫田里

分水泉 ,在县南四十里。自黄龙山分流,与隽水合。

九股泉 在县东三十里。

甘泉井 在县治萧家仑甘泉坊下,今废。义井 在县东二十五里。昔吴述道七代同居,共饮此水,故名。

金家井 在县治南门内。

兴国州

大银山 、黄姑山 、龙蟠山 ,三山皆州治之来山也。蜿蜒起伏,至州而止。一为州治后山,一为儒学后山,势若龙蟠,三面皆水。

鸡笼山 在州东五十里,世传伍子胥屯兵处。大坡山 与鸡笼山相望,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之上。里人于此造茶,名曰“坡山凤髓。” 东坡谪黄州过此,有《扫壁歌》,刻于石。

军山 去州五里许

城山 亦去州五里。世传南唐主李煜屯兵于山岭,遗堞尚存。山北有西、南两营,乃驻军之所。印山 ,在县南十里,水涨如印,浮水面,圆正清碧,在常湖中。又《武昌记》云:“阳新县月山,高二十丈,有石髣髴如印云。” 锺山 ,距州八十里,上有墨池,世传锺繇洗笔,池水尽黑。

渫泉山 ,去州十三里,上有真如寺。

东山 去州二十里

颜子山 去州三十里,宋道士雷时中居之。山有二峰相连,状如笔架,景甚闲雅。

新田山 去州五十里,上有甘泉,甚洁,里人以造茶,味胜他所,称其茶曰《桃花绝品》。

太平山 去州一百九十里,与九宫山近。宋道士张自然仙蜕于此。山景二十有二,侍讲揭万石每景各赋一绝。

石榴山 在州西五十里,今名“百福山。” 四面险隘,元末,人多避难于此。

小箕山 ,去州七十里。

大箕山 ,去州八十里。

石鼓山 ,去州八十五里。《元和郡志》云:“山有石鼓,鸣则雨。”

龙角山 ,去州九十里。上有七峰,两峰相对,初云“龙耳” ,后改“龙角。”

大墓山 距州北十一里。世传唐李靖母墓在其上。有读书堂,有墨池。上有三十六峰,下有灵泉,可以祷雨。

荆山 上有“玉印洞” ,相传卞和得璧处。

宋家山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宋山《樵唱八景》之一。

天尊山 ,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山至高,周四十馀里。

盆山 在州北三里

犀牛山 在州北二十里。上有石台,平如掌,称仙姑台。相传有仙姑经此,化为犀牛,遗迹犹存。大丫山 ,去州四十里。

小丫山 ,去州五十里。

马赤山 ,去州六十里,崖石赤,状如马。

三角山 ,去州九十里,天欲雨,则山有声,如吹角然。

乌崖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在慈口。上有“都御史《刘彭年祖墓碑》。”

菁山 ,去州一百八十里。《武昌记》云:“昔有妇人送夫出征,至此死,化为石,双履之迹犹存。” 孟嘉山 ,去州二百里。

五龙山 ,去州西北八十里。《隋地理志》云:“永兴有山,名五龙” ,谓其状也。

白崖 与乌崖山相对,顶有石盆水不竭,名“浴泉。”

雪崖 去州百里许

桃花尖 去州五十里

伍子胥营 ,去州南九十里,子胥屯兵于此。凤山洞 ,在州东北八十里。

石屋洞 ,在州南五十里,高数十丈。

大坡洞 在州东南七十里。

朝阳洞 、荆桥洞 ,俱在州南五十里,内有丹灶诸景。

“白云洞 ” ,在孟嘉山。

“凤栖洞 ” ,在阳新门,高四丈,阔二丈三,深半里许,有《二十五景》。

玉印洞 在州北五十里荆山原内。世传卞和得璞处。

甔甀洞 在州北郭外莲花池上,累石为之,邑人吴国伦著书处。

戎湖洞 ,在州东南三十里。

柳峰砦 在州南三十里。元末黄普禄率众避兵处。

太平砦 在州南。杨普雄据此以拒敌。

石榴砦 在今百福山

黄土坡 距州二百里。南抵武宁,东接九江,西与通山接境。

兴国方二百馀里,而水为最多,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若海口𣲗源,则直放诸江,而水之势始杀。

西源于通山白羊,而东出富池大江者曰“长河。” 长河者,众水之所归也。西北一百三十里自鸡口港入,西北百二十里自慈口港入,西南九十里自茅田河入,西南七十里自龙港入,西北三十里自山谿河入,西十五里自沫湖入。荻田港水会于沫湖。

西南十五里,自肘湖入。排港等水会于肘湖。南十五里,自东西湾入。东南十里,自浊子湖入。南十里,自常湖入。州南半里许,自深湖入。东一里,自长港入。北一里,自欧家湖入。双港、莲花池水皆会于欧家湖。

东南十五里,自西湖入,东南三十里,自戎湖入。石田河等水皆会于戎湖。

东三十里,自明湖入。石灰、茅荻诸湖之水皆入明湖。

东五十里自网湖入良洊港,北二十里入门枋湖。门枋湖东北四十里入网湖。南塘湖东五十里入网湖。网湖纳诸流之汇,而后入长河。东南五十里自舒婆湖入,舒婆兴之巨壑也。黄冈港东南八十里入夹节湖。夹节湖东南六十里人舒婆湖。舒婆湖受二水之泛,而统入于“长河。”

众水皆会,平放东出,而“历东四十五里之军山,东五十里之鲶鱼肚,东五十五里之龙脑石,绕富池而入江。”

海口湖 西源于善福、宝政等里诸山,合流而东出于江,与蕲州相望。

𣲗源湖 西由武昌县杨桥诸山发源,合大冶诸流而东出于江,与道士洑相望。

龙泉 ,在三教山下,旱祷即雨。

玉泉 在州东六十里。高二丈五尺,如瀑布然。三潮泉 在州西北四十里,以泉一日三涌,故名。

双泉 在州东南六十里。

“逆龙泉 ” ,在五龙山下。昏浊,水出必雨。

瑞橧泉 在白阆山半。祷雨辄应。

“庆云泉 ” 亦在白阆山中。

《龙角泉 》:在龙角山。

西湖泉 :在西南三十里。宋封惠泽龙王,祈雨甚验。

石潭泉 在州西八十里。

西潭泉 在州北六十里。有庙,祈雨即应。鹿泉 ,在赤马山。

恩波堤 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俗称“堤头湖。” 新堤 在州东一里许。旧陷堤前,为便民仓。《嘉》

靖壬子知州周鹏筑

石浮龙 在州东十五里。巨石高丈馀,湖水泛溢不没,故名。

大冶县

青龙山 在县东一里。蜿蜒入湖,上建有阁,水涨,烟波环绕,颇有奇观。

章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为邑之左臂。源来于东方山,过牛马隘,连亘至道士洑。崇峰叠嶂,突兀争奇。

磊山 在县东三十里𣲗源湖中,为邑外护。白额山 ,在县东,高八十馀丈,上有神游洞,仙人韭阴阳柏,景物颇佳。

瑶山 在磁湖江上,土名“石灰瑶。” 山垂一石悬江,号“赌钱矶” ,相传昔有仙人于此赌博。

《磁湖山 》与“瑶山” 相对。

吉祥山 ,《武昌记》云:“吴王微时隐此,齐永明元年,僧道凝记。” 山连江渚,水映岩峦,春云卷而锦绣俱呈,秋江澄而屏风侧立。或云:“因隋文帝建吉祥寺于下,故名。”

西塞山 ,去县九十里,高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风俗编》云:“西塞,吴楚旧境。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皆砦于此。” 《江夏风俗记》云:延连江侧,东望偏高,谓之西塞山,对黄石九矶,所谓九折,两山之间,如关塞也。《图经》云:“其险也,峻崿横江,危峰对岸,长江所以东注,高浪为之飞翻。” 《东征赋》云:“浩西塞之峻崿。”

回山 在西塞山上

虎塘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世传虎蹍成塘。黄荆山 ,一名“白塔岩” ,高八十馀丈,产仙人韭。慈云山 ,在县西一里普济寺后。

桃花山 :距县五里。即桃花嘴。

《桐绿山 》,山色紫赤,骤雨过,则有绿苔点缀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

灵峰山 去县二十里,一名曼倩山。四面望之如一,近则低小,远则高大,石势峥嵘,林木蓊郁。鹤泊山 去县三十里,地名“车桥” ,相传有仙鹤泊此。

青山 距县十里。即古青山场。

灵应山 ,世传源公禅师行游之所,祈祷有应。香炉山 ,去县三十五里,状如香炉。

《西野山 》,一名“龙居山” ,有龙王庙,疠疫旱潦,祷之即应。

梅山 三峰秀丽,旧多梅花。去县四十里。茗山 ,山出清泉,可以煮茗,在梅山南十里。沼山 在县北十里,四山围绕,中峰耸拔,绝顶有寺,悬崖有塔,寺侧有覆盆山、狮子石崖下有沼水,清澈可鉴毛发。

马叫山 ,在县西南十里。一名石鼓岭。传有石鼓,不时响震,俗云“石马嘶” ,立浮图镇之。今无。天台山 ,去县三十里,上为源公道场,民有疾疫,祷之可愈。

莲花山 ,去县三十五里。

书堂山 :去县四十里。为“方朔书院。”

果城山 ,去县五十里,四山围绕如城。

屏风峡山 :在果城山左,为县分脉处。

《黄茅尖山 》山极峻峭,登陟艰难。

《三峰山 》三峰特秀,高出众山。

《葛山 路通》本县一作“角山” ,形如独角。

《猴儿山 》“路通瑞昌。”

鹿头山 ,在县南七里。山东北面即州界,山脊分水。

龙角山 在县南十里,与果城山相连,在鹿头山后。峻拔而起,日出光见其岭,欲雨则先有云起。山东即州界。

东方山 ,在县北三十里,北连武昌县东界多产药物,有倒松数株。其山为县北诸山之尊,大莫与。京有石刻云“东方朔故隐处” ,非也。乃智印禅师道场,以其在武昌东界,故谓东方。

铁山 宋于此置炉烹铁,多产白石。有阴洞,龙出入焉。祷雨必往此取水求之,去东方山十有馀里。

白雉山 ,昔有白雉见于此,因名。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绝顶有佛像。乡民遇旱则祷焉,占候于石。“石举则雨,不雨欲举者虽众弗能胜也。” 今山深林茂,石失所在。去东方山北十五里,高百馀丈,周五十馀里,最高者曰芙蓉峰。

凤凰山 ,去县二十里,高百馀丈,周三十馀里,上有石佛,有石堤池,多奇异草木,尤多松《一统志》作“凤栖山。” 吴建兴中,有凤降于此,故名,与武昌接界。

长乐山 与“东方山” 相对,脉自东方来,长乐乃夹从而为之屏扆。

牛马隘山 在长乐山东十里。俗传许旌阳逐蛟至此,蛟化为金牛,伏于山北,掘之见牛南走,众以牛马隘之,不能得,至武昌金牛镇入井,故名。今俗名“牛角山” ,即其地也。

五卦山 ,俗传许逊卜蛟在此,故名。上有“龙蟠石” 、“仙人床” 诸景,去县北六十里,发源于白雉山。排子山 在县东四十里,东方支山。

分火山 ,去县五十里。相传智印、广慧、义崇三禅师同游,至此分火,故名。

王母山 ,上有吕相祖冢,去县三十里。

磨石山 去县五十里,右为张家湾,左为华家湖。

雷山 :距县五十里。山中裂为二,相传为雷击,故名。

“宫台山 ” 抵武昌界。

下马谼山 :距县西南五十里。俗传,唐敕赐尖山土主,与陈九仙战于此山之上,至今水流赤色。

横山 :距县九十里。在保安湖中。

三山 在河泾湖中,形如地肺。按山名尚多,姑仍旧志编入,不暇胪举矣。

神游洞 在白额山。宋建炎中,夜闻笛声,往视之,见道人危坐吹笛,划然长啸,凌空而去。人以为仙,因号其处。

飞云洞 一名琦圩洞,在回山。洞有三:上出云,中出风,下出水。嵌岩面江,幽窅幻怪。有异泉流出,悬岩飞瀑百丈,下复穹然三岩,奇怪尤绝。唐元结避乱于此,号琦玗子。堂基遗像犹存,知县吴仁镌其上曰:“洞云飞白,邑人向日红。” 张造道创环泉,有亭。

元子洞 ,俗云“东方朔隐处” ,左有雷公尖,右有大禹穴。

龙洞 在智洞寺侧。林峦耸秀,山谷巉岩。知县沈文育作“铭” ,今废。

陈九仙大泉洞 “东西二洞相对,有卧仙石、石钟、石鼓,击之则鸣。有石田三十六丘,长丈馀,有石砂如稻。西洞阴惨,寒气逼人,昔有樵者见洞口龙鳞出,惧不敢近。”

观音洞 在石牛山岩下,颇幽深,种种石像,梁桥甚多。居人辟址建楼殿其上。知县吴仁题曰“小洞天。”

猴儿山洞 ,洞极弘敞,有石佛石龛,往来修道者多居之。

𣲗源湖 源发于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流而东,在县之南。

金湖 ,其水直放𣲗源口入于江,冬春则涸。磁湖 ,在张家渥边,江多磁石,产菖蒲。

华家湖 源出流水里,吐纳自黄石港。

散花洲 在西塞山前。周瑜破曹操《赤壁》,吴王于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

牯牛洲 俗传许旌阳逐蛟,蛟化为牛,于此过江登岸,故名。今其洲水涨犹可通舟,水涸则否。新生洲 在磁湖江上。宋绍兴十九年,忽生洲如覆盆,与黄石相对。

放生池 在采芹桥下,水流会处。古有堤横塞其口,今废。

白莲池 在东方山,智印禅师所凿。池产莲花,出金、银、铁三色小鱼,隐见不常。邑人张造道修砌,未就。今废。

虎塘池 在道士洑东岳祠后。

《采莲塘 》在采芹桥内,属儒学。

道士洑矶 在西塞山,横截江流,漩涡激沸。舟人过之,每为失色。《张来诗》云:“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怕危亡道士矶。”

黄石公矶 在黄石港,一名《石茨圻》。

莲花泉 :在智洞寺山之侧。

龙王潭泉 :在茅潭里。祈雨多验。

金水潭泉 即县东五里蛟潭。

《天台山泉 ,祈雨多应》。

陈九仙泉 即大泉洞

大泉、小泉 在鹿头山下,二泉相连。

龙潭泉 在县西一里。世传龙蟠,干赤不涸。“核桃泉 ” ,在茗山寺侧。

《异泉 》内有古铁牌,“祷旱者深入求,得风牌则风,得雨牌则雨。” 宋抱犊山人张宿为竖碣,岁久石泐,知县吴仁重镌。

“百丈崖泉 ” ,在果城山,可灌田五十馀亩。“玉女泉 ” ,在排子山下。

北泉 在西野山北

三峰泉 :在三峰寺侧。深不可测。

龙窟洞泉 ,在天台山下,泉流四时不竭。妙子洞泉 色碧味甘,流注十馀里,可灌田四百馀亩。

中山泉 在石陵山南。四山环绕,中峰一泉池,不涸不溢。

观音泉 在县北三十里。邑人因祈祷有验,建观音堂于左。

《南畔泉 》:在华家湖尾。

“石井泉 ” :在五卦山上。

圣水泉 在章山里。相传旱久若潮则雨,雨久若潮则晴,故名“圣水。”

龙浦泉 :在章山里。可灌溉,虽大旱不涸。涸其水则雨。

《东西泉 》在换绦桥下。

凌家湾 源出顾县、云城等里,合流至芦席口,百折而东,至樊口乃入江。水汎满,时有九十九垞,界武昌者为下兴湖,连江夏者为“月山湖” ,春冬不涸。

张家渥 源出流水里,吐纳自胜阳港。

义井 在道士洑太尉祠前。元延祐间,里人万叔度凿。

《普济井 》在普济寺中。

东方山井 在东寺后殿。相传智印结庵时,山高无水,因卓锡于地成井,极清冷。久雨不溢,久旱不涸。

隆济寺井 在隆济寺前,遇旱祷雨有应。“橘井 ” ,今无考,但县左黎街有井,夏月人多汲饮,学之右亦有井,未知是否。

通山县

翠屏山 在县南半里。其山苍翠如屏,上有塔,对峙学宫。

罗阜山 在县北,即山麓为县舍,民居悉依之。高大峭拔,一峰秀出于其上,曰“罗峰尖。”

白鹤山 ,在县西半里许。形象类鹤,故名。与东石航山对峙。

石航山 在县东二里许。山势自下流绵亘数十里,而上壁立水口,亦邑山之雄峙者。

沉水山 在县东三十里。上有大龙潭,号仰天湖。中有巨鱼,旁有仙坪,张道清始修于此,后往九宫。又四里有仙人岩,石钟鼓上悬,扣之有声。旧《志》云:“李靖驭龙行雨,入此岩中。”

九宫山 在县南九十里。广八十里,高四十里。《江夏旧志》云:“晋安王兄弟九人,因避国难居此,造九宫殿,故名。” 一云伏虎禅师道场。其山自下而上,高峰九层,故名九宫。又云:此山应南岳长沙、九江、庐山九十九峰之数。又有九宫观,崇奉九真,以应九宫之名。未知孰是。上自幕阜黄龙分派,下为九江。庐山,当通山之东南,兴国之西北。千岩万壑,蜿蜒奇怪。路由太平山松关、归云桥、万竹山、仙迹云关盘折而上,至壶天亭。前有三峰山、拨云峰。东有赤松洞、龙斗岩。西有白龙潭,上有龙井,人以其水可以疗病,多取之。流注放生池,方数十丈。西南有水口亭,是为喷雪岩,瀑布数百丈,触石飞散如雪,故名。旁有雷公洞,有伏虎岩、天尊崖、宝陀山、眠云石、试剑石。后有骆驼岭、凤凰山、怪松坡、青猿洞。林木苍翠,云雾杳冥,信非人间景也。宋张道清住此山,建“钦天瑞庆宫” 于上。

石壁山 ,在县南五十里。冈连沉水,盘据崔嵬,东西临河,石壁百丈,河浒有半里许,仅可容一人行。

大城山 高峻环结如城,上有四石门,若城郭然。中平衍宽广数十亩,有张平子宅遗址焉。张好机巧,造铁船,至永兴迷潭船没,此山即其开凿之地。

白羊山 ,在县西三十里。世传东晋时永昌中,三人乘白羊入此山中,因名。

雨山 ,在县西南四十一里。

黄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界崇阳。

杨城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张公山 在县南六十里。

石压山 ,在县东五十里。

紫姑山 在县西十里

笔架山 :在县东四十里《蜉蝣》南。

马鞍山 在县西四里

贺仙岩 在县西南半里许。岩高五丈,深二丈,其中通明如屋,可容游宴,冬煖夏凉,亦岩洞之胜概也。

会仙岩 ,去会仙山少许,高五丈,深六丈,门内上悬数石如钟鼓,扣之有声,下有石和尚数枚。

有一石床,左深不测,投石则滴。请帮助识别此字。不止。有樵者见一人挂杖。端坐石床上。自云。“吾地仙也。”忽不见。宋县令蒋之奇有诗。见《艺文》。

仙人岩 在县西三十里。

观音岩 在县南四十里。宋绍兴间,居民万俊见山上云盘异常,迹之则一洞窈然,有石磬、石榻、石盏、石果、石像。

新开岭 在县北四里。路出岭下,险峻殊绝。宣德间,始凿其岭,以通兴国焉。

黄虾蟆岭 在县东一里许。壁立溪浒,高数十丈,结一虾蟆,悬立石壁,俯视溪水如生状,人指为金蟾胜概。邑人知县郭梦道大镌“升” 字于石。朦胧岭 在县东南三十里,险峻迤逦,往江西武宁所必经之地。

望江岭 在县东南三十里。

散水岭 在县北三十里。

鸬鹚峰 ,去县东四十里,在蜉蝣,因鸬鹚常群集,故名。

堆书台 在望江岭下,曹国公坟畔。

石梯 在县南五里

吴田洞 ,在县北十里。

石砀洞 ,在县北十五里。

高坑洞 在县北十五里。

西坑洞 在县东十五里。

吴公洞 在县东二十五里。

大贤洞 在县西南三十里,界于泉台、翠屏间。石壁洞 在县南四十里石壁山上,路极岖险,人迹罕至。洞内宽平明爽,两房如琢刻普陀岩状。有一白柱大合抱,高丈馀,峙贯其中,真奇观也。

大泉洞 在县五里。旧《志》云:石航泉又名含泉,在石航山下。其洞门高敞,盘折深幽,危石如门者数重。宋县令蒋之奇有诗,刻第三重石门上,进入丈馀,有隙地光明,顶窍通天处。更入一门,则源水深泥不可步矣。

田东洞 在县北十里

田东湖 在县北十里

石牛潭 在县东三里。有石如牛,开其颐。世传南唐洪都廪米常耗。占者云:“石牛所啖,当在武昌之南。” 因索得之,凿其颐,米不复耗。水浒悬岩怪石,崚嶒若肝胆状。侍郎朱廷立镌“铜肝铁胆” 四字于石上。邑人知县郭允祯有诗。

七公潭 :在县东四十五里。

通羊港 在县南五里许。中有大石,绵亘至兴善里,为乡城。坡可灌田千亩。

湄港 :源发雨山,四十里,合通羊港。

犀港 在县西十里。灵泉所经。中有大小牛迹,世传昔有犀牛涉此,故名。

城港 :发源城山三十里,乃合湄港。

长湖仔 去县西六里。在一都大树下。

桃花泉 在县治后。山多桃花树,二三月间桃花开,泉出清冽,花谢而泉亦涸,今无桃树矣。石含泉 在县东五里,又名大泉洞。山有石崖,水流数十丈,常有四足鱼,长二尺馀,出没水中。井湾泉 在县西五里,与石含泉相连。

白公泉 甘凉可汲,在白公桥侧。“白公” ,不知属何时人,然泉曰“白公泉” ,桥曰“白公桥” ,则白公亦通之巨族矣。

灵泉 ,在县南三十里。一邑之水源。

南山泉 :在县南五十里。湄港之源。

普庵泉 在县南二里,在枫梓山下。

阮婆泉 :发源翠屏山麓,与井湾泉相连。龙泉 在九宫山顶。遇旱祷雨辄应。

泉港泉 在县东二十里沉水山龙塘下。溢而为泉港,可溉田百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