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5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目录

 襄阳府部汇考三

  襄阳府学校考

  襄阳府户口考

  襄阳府田赋考

  襄阳府风俗考

  襄阳府祠庙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三卷

襄阳府部汇考三

[编辑]

襄阳府学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襄阳府儒学 在郡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府张善建。中大成殿,东西两庑,前戟门殿,东名宦祠,西乡贤祠,前泮池、棂星门,东圣域坊,西贤关坊、祭器库、宰牲房、神厨。殿。后为明伦堂,旁列四斋,曰“志道” 、“据德” 、“依仁” 、“游艺。” 馔堂、号房、射圃。教官宅五,东三西二,总之以学门。成化五年,知府何源增修。嘉靖初,改大成殿为

先师庙:戟门为“庙门” ,撤塑像而易以木主,建《启圣》

祠敬一亭三十六年,抚治都御史章焕创“尊经阁左右厢楼,改泮池于棂星门外,加以石栏。隆庆五年,抚治都御史汪道昆改学门于文庙左,立青云得路坊内,两侧列号房。” 改“启圣祠于殿东,‘敬一亭于堂西,名宦、乡贤祠于棂星门内。明崇祯壬午贼毁,癸未修复’。”

皇清顺治己丑,副使苏宗贵重建“启圣”、“名宦”二祠。戊

子知府陆登甲“重修明伦堂。”

魁星楼 在文昌祠前。知府杜养性重建。下有二坊,曰“文明” ,曰“魁元。”

武侯书院 在儒学右,有《碑记》。

冽泉书院 学宪葛寅亮建,在习家池,今废。地基见存。

“凤山书院 ” ,学道顾起凤建,在羊侯庙南,废地基在。

襄阳县儒学 在县治南。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副使王佩重修。隆庆间同知范爱众重修。中大成殿,旁两庑,前庙门,东名宦祠,西乡贤祠,又前棂星门、泮池。庙后明伦堂,左启圣祠。旁列两斋,曰“博文、约礼” 、“敬一亭” ,号房馔堂、学仓、教官宅。学东有兴贤坊,明伦堂后有尊经阁。万历间,知县尹廷俊改敬一亭于西斋前立“腾《蛟起凤》” 小坊于堂下如石栏。于泮池,自兴贤坊直抵学门路,悉治之使平。崇祯辛巳,贼毁。

“皇清顺治”,“抚治”赵兆麟、副使苏宗贵等“重建。”康熙癸

丑,知县余配元增修,大加丹雘,以起宫墙之色,扬甲第之声焉。

隆中书院 在隆中山,“诸葛亮隐居” ,今废。凤栖书院 即云封寺庞统故宅,今废。

社学 治院张尚改建于《宏庆宫》之左。

外州县

宜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毓秀山下。宋建,元、明因之。中大成殿,宣德间知县张泰建。旁两庑,前戟门,又前棂星门、泮池,俱弘治间知县林典建。有神厨、宰牲房,堂后教谕宅,庙后训导宅。万历二年,本府通判马昌、知县雷嘉祥同改棂星门,以石柱,题曰“圣人之门。”

社学 在旧县治左,今废。

学田 共八处:一在桑枣园,五亩;一在教场东,十亩;一在教场南,十亩;一在县东砖桥北,五亩;一在砖桥南,四亩。明已水冲,无存存者。一在大街北文庙左,一在学前旧政教坊东;一在北街旧驿后,各一亩五分。又地二段;一在元祐观后,并学池一口;一在新河口。

义田二段:一段一百亩在范家脑;一段四百亩在左家湾。万历丙子四年,县令梁雍置。今左家湾四百亩,荒芜崩塌,尚未清出。

南漳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宣德间,知县庄敬因宋旧址建。正德间,知县萧浩修。中大成殿,旁列两庑,前庙门,又前棂星门、泮池、大成坊、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神厨庙,后明伦堂,堂后蜚英台。堂左右两斋曰“进德” 、“复礼” ,有号房。讲堂则隆庆间知县王可宾建。射圃内有亭,有教官宅、社学 学田 久废无考。

枣阳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明洪武间,知县吴子俊建。中大成殿,旁两庑,前戟门,左名宦祠,右乡贤祠,又前棂星门。殿后明伦堂,东西斋、神厨、仓库、馔堂、教官宅,置于堂之西北。天顺间,知县黄金以石易棂星门。内凿泮池,跨石桥。成化间,知县杨瑛立射圃。正德间,知县安邦重修。嘉靖

十年,知县胡贵立敬一亭于明伦堂后。撤像题主,建大成殿。改戟门为庙门,立启圣祠。二十二年,知县李一龙建文昌祠、宰牲所,题两斋为“日新” 时习义路礼门。三十一年,知县王充迁泮池于棂星门外。万历元年,知县王应辰建宣文阁于明伦堂后,中置敬一碑。迁文昌祠於崇文楼左。移水陆殿材改建明伦堂,以《敬一》亭址附益之,则奉知府万振孙檄也。移教官宅于阁东西,改两斋为“进德” 、“修业。” 周围缭以垣,泮池中又开一渠道以泄浊流。于城外学宫之东为儒学门,门左右为登龙、“起凤” 二坊,列科第姓氏。

皇清顺治间,知县柯耸重修“文昌祠”,与南楼相对,为

“文学羽翼” 启圣祠倾圮,署县事同知冀应熊协同教谕周九华重修明伦堂。

沧浪书院 旧名“濯缨亭” ,在县东一里。

青山书院 按《县志》,“在学宫左。”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刘嗣煦建。

社学 在南门内

学田 :本邑初无学田,至明万历壬子,知府万振孙檄置学田。县令王应辰查民田中隐匿者数家,欲隶诸学,因远在数百里,不便收租,乃薄使入金,即以金易田,于邑南置百七十亩,邑西置百五十亩,去邑仅六十里许,岁可入二百石。明末大乱后,人绝地荒,至

皇清顺治庚寅,知县柯耸查原额田地,仅得一顷九。

十二亩,“坐落王家冈、蒋家垱、方家湾、鹿头店、古城地方各处,亩数多寡不等,馀尽荒芜难稽。计熟田五十八亩,每亩纳租谷一斗,每石折纳银五钱八分四釐有奇,共折银三两三钱九分,赈济贫生。”

谷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知县狄栗始建文宣王庙,为学舍于旁,藏《九经书》。欧阳修记之。此谷城学所由兴也。明因之。中大成殿,旁两庑,前庙门,又前棂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启圣祠。庙后明伦堂、讲堂。旁进德、修业斋、射圃。中有亭,有教官宅。崇祯间,毁于贼。

皇清顺治间,知县刘楷始修复焉。

文龙书院 在县西六十里,“刘文龙读书处。” 光化县儒学 。“宋、元前在古酂城内,明洪武间,知县陈聪即旧址重建。宣德间,知县左高重修。万历元年,通判马昌、知县陈其范迁今新城内聚奎街北,中大成殿、东西庑,前庙门,又前棂星门、泮池,启圣、名宦、乡贤祠” 、神厨、宰牲所、明伦堂、进德、修业斋、号房、馔堂、教官宅,左儒学仓,右祭器库,庙门,右射圃,总以《儒学门》。今

皇清顺治间,知县扈申忠重修“明伦堂。”

文忠书院 “嘉靖间,知县郑曼为宋欧阳文忠公立,旧在耿家河口,万历间,知县陈其范迁迎辉街。”

均州儒学 在州治东。创于宋咸平,改于元。明洪武初,因废址修建。正统间,修山郎中邵正重修。正德、嘉靖间,都御史沈晖、知州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中大成殿,旁两庑,前庙门,左名宦祠,右乡贤祠,又前泮池、棂星门,西祭器库,东启圣祠。祠后敬一亭。庙后明伦堂。旁列两斋,曰“时习” 、“日新” ,有号“房、馔堂” ,合之以儒学门。自闯逆破城之后,被郧贼烧毁无存。至

皇清顺治七年,知州陈修建止完大殿工程。至十年

知州赵捐修明伦堂,不意郝贼入城,复毁。至康熙八、九年间,知州佟国玉修文庙五间,工程将完,升任赴部。十年,知州党居易续为补葺。又捐资重修二门、三间,至明伦堂泮池等件焉。古南阳书院 在州治南门内。康熙十一年,知州党居易捐俸创修。有《记》。

襄阳府户口考        府志

[编辑]

府总

《民属》原额总共人丁五万九千二十六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二万六百二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丝三忽。内于康熙四年分,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六百一十丁,实存人丁二万一十一丁八分四釐九毫二丝三忽。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

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七丁一分八毫七丝三忽五微。

《民属更名》二项,通共实在人丁二万一千五百八丁九分五釐七毫九丝六忽五微。

襄阳县:附郭。

《民属》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九百五十一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一万二百八十四丁七分九釐九毫二丝三忽。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四十一丁,实存人丁一万二百四十三丁七分九釐九毫二丝三忽。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七百五十九丁七分八毫七丝三忽五微。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一万一千三丁五分七毫九丝六忽五微。

宜城县

《民属》原额《人丁》七千二百八十五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三千一百四十一丁。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四十七丁,实存人丁三千九十四丁。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六十七丁。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三千一百六十一丁。

南漳县

《民属》原额“人丁” 八千九百九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二千一百四十八丁。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一丁,实存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七丁。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一十四丁。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二千一百六十一丁。

枣阳县

“《民属》原额人丁” 八千五百五十。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二千六百六十丁五釐。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四百六十九丁,实存人丁二千一百九十一丁五釐。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一百二十八丁四分。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二千三百一十九丁四分五釐。

谷城县

《民属》原额《人丁》七千七百七十八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六百二十八丁。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二十三丁,实存人丁六百五丁。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二百五十二丁。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八百五十七丁。《光化县》:

《民属》原额《人丁》五千四百五十五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一千四百一十四丁。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二十五丁,实存人丁一千三百八十九丁。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二百七十三丁。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在人丁一千六百六十二丁。

均州

“《民属》原额人丁” 六千九十八丁,自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逃亡外,见存并各

年编审,增出人丁三百四十六丁。内于康熙四年奉文,“因西山进剿,豁免运夫故过人丁四丁” ,实存人丁三百四十二丁。又归并更名田地,昔在明季,原无额丁,比照民例,除荒芜外,编出人丁三丁。

“《民属》更名” 二项,实存人丁三百四十五丁。

襄阳府田赋考        府志

[编辑]

府总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三万七千五百二十二顷六十九亩四分七毫二丝四忽一微五尘,科米麦粮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二石七斗二升三合二勺七抄四圭八粒三粟。又归并更名田地五千一百四十四顷一十亩四釐,科米麦粮四千五百四十五石五斗八升四合八勺八抄六撮六粒七粟。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一千九百八十五顷五亩三分六毫,科米麦粮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三斗七升八合五勺一抄六撮四圭五粒八粟

“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三万九千五百七顷七十四亩七分一厘三毫二丝四忽一微五尘。共科米麦粮二万三千五百七十六石一斗一合七勺八抄六撮九圭四粒一粟。

实征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历年实征不一。今康熙

十一年分,除荒绝外,实征并增垦共银四万四千一百八十八两七分四釐四毫二丝三忽六微九尘六埃一茫。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租、辽饷共银一万二千三十二两二钱一分四釐三毫八丝六忽三微八尘二埃六渺九漠。除荒芜外,实征并增垦共银三千六百五十二两九钱七分六釐二毫九丝九忽四尘七埃,一渺一漠。

“《民属》更名” 二项,共实征银四万七千八百四十一两五分七釐二丝二忽七微四尘三埃一渺一漠一茫。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二万八千五百四十一两九钱三分五釐一毫四丝五忽二微一尘三埃三渺五漠。

拨存共银一万九千二百九十九两一钱一分五釐五毫七丝七忽五微二尘九埃七渺六漠一茫。

一、府属州县优免共银九百二两九钱七釐九毫四丝三忽九微五尘。奉文扣解赴司充饷。一、本府商税课城濠鱼利等项,共银四百五十五两六分。

一、府属门摊、商税、街基课钞、鱼课、麻铁线胶、房租、学田、京扛等项,共额银二百六十八两四钱五分四毫二丝六忽四微五纤八尘。除逃绝实征银一百二十五两九钱九分二毫九丝二忽外,襄阳县遇闰加征银二两,奉文解充兵饷,额征班匠带闰银七十九两二钱。

襄阳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一万七千三百一十九顷八十六亩一分一厘七毫九丝四忽一微五尘,科米麦粮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五石一斗五升四合九勺九抄五撮一圭一粒五粟。又归并更名田地一千八百八顷五十五亩七分七釐,科米麦粮一千三百五十四石八斗一升三合八勺。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八百五十顷五十二亩七分七釐七毫,科米麦粮八百五十二石一斗五升九合二勺九抄九撮八圭。“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一万八千一百七十顷三十八亩八分九釐四毫九丝四忽一微五尘。共科米麦粮一万二千二百七石三斗一升四合二勺九抄四撮九圭一厘五粟。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二万二百一十八两七钱一分九釐四毫五丝八忽九微五尘二埃三渺二漠。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租、辽饷共银二千六百八十五两八钱三分一厘二毫八丝五忽一微六尘三渺八漠。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一千七百七十七两二钱六分九釐四毫六丝四忽四微八纤一渺九漠。《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征银二万一千九百九十五两九钱八分八釐九毫二丝三忽三微六尘五渺一漠。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七两二钱二分二釐七毫七丝三忽八微九尘五埃六渺二漠。

拨存共银九千三百一十八两七钱六分六釐一毫四丝九忽四微六尘四埃八渺九漠。一扣免银二百二十九两三钱六分七釐九毫四微。

一、门摊酒醋税钞,额银三十五两六钱。除逃绝外,实征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之年,加征银二两。

额征班匠带闰银十六两八钱。

宜城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地二千二百四十顷八亩四分五釐,科米麦粮一千七百四十一石五升四合七勺三抄四撮八圭。又归并更名地九十顷一十四亩九分三釐,科米麦粮七十五石八斗九合七勺一抄一撮二圭六粒七粟。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地四十一顷七十五亩二分九釐,科米麦粮三十五石一斗一升一合九勺四抄二撮五圭。

“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二千二百八十一顷八十三亩七分四釐,共科米麦粮一千七百七十六石一斗六升六合六勺七抄七撮三圭。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五千八百九十一两六钱二分六釐三毫三丝六忽八微二尘九埃八渺五漠。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辽共银二百二十四两七钱一分二釐四毫五丝二忽三微六尘三埃九渺。除荒实征银一百一十八两九钱二分五釐六毫八丝九忽二微七尘。

“《民属》更名” 二项,共实征银六千一十两五钱五分二釐二丝六忽九尘九埃八渺五漠。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二千六百一十一两七钱九分五釐六毫六丝七忽一微九尘一埃一渺。

拨存共银三千三百九十八两七钱五分六釐三毫五丝八忽九微八纤。

一、扣免银一百二十八两一钱三釐四毫四丝九忽五微。

一、门摊、鱼课、学田、京扛等项额银一百二十七两一钱四分六釐五毫六丝。除逃绝实征银三十三两四钱四分四釐八毫三丝六忽。

额征班匠带闰银一十七两四钱。

南漳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二千八百二十九顷三十三亩六分九釐八毫三丝,科米麦粮一千六百四十九石四斗一升七合四勺二抄三撮。又归并更名田地一百二顷一亩四釐,科米麦粮一百二石六斗六升八合二勺七抄。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三顷十一亩一分九釐六毫,科米麦粮三石一斗三升二合三抄一撮。“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地二千八百三十二顷四十四亩八分九釐四毫三丝,科米麦粮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升九合四勺五抄四撮。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三千四百八十九两七钱六釐一毫一丝四忽四微二纤一渺六漠。又归并“更名” 、原派《条辽》共银一百八十四两四钱一分三釐五毫三微八尘六纤七渺八漠。除荒实征,共银九两五钱二分五釐八毫七丝七忽。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征银三千四百九十九两二钱三分二釐一丝一忽四微二纤一渺六漠。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二千三百五十二两七钱三分六釐七毫四丝四忽五微七尘七纤二渺七漠。

拨存共银一千一百四十六两四钱九分五釐二毫六丝六忽八微二尘四纤八渺九漠。一扣免银一百三十四两九钱一分二釐九毫九丝七忽五微八尘。

一、门摊商税额银六两二钱六分八釐五毫,全荒无征。

额征班匠带闰银八两四钱。

枣阳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一万三千一百六十顷三十四亩八分一厘六毫,科米麦粮三千六百二十三石一斗五升六合二勺九抄五撮六圭二粒九粟。又归并更名田地一千三百八十四顷八十五亩,科米麦粮三百三十八石五斗八升二合一勺一抄一撮。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八百三十三顷六十一亩五分八釐,科米麦粮二百三十五石五斗五升一合八勺五撮四圭五粒八粟

“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三顷九十六亩三分九釐六毫,共科米麦粮三千八百五十八石七斗八合一勺一撮八粒七粟。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八千三百七十三两五钱五分一厘四毫一丝一忽九微九尘八埃三漠。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租、辽饷共银九百一十两六钱七釐四毫七丝七忽二微五尘二渺。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六百。

三十四两三钱二分一厘九毫六丝三忽二尘七埃五渺二漠。

《民属更名》二项,共实征银九千七两八钱七分三釐三毫七丝五忽二尘五埃五渺五漠。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五千八百八十三两五钱九分八釐六毫八丝七忽九微九尘四埃七渺一漠。拨存共银三千一百二十四两二钱七分四釐六毫八丝七忽三尘八渺四漠。

一、扣免银三百二十一两九钱七分四釐一丝二忽一微。

一、商税街基额征银三两一钱一分三釐一毫一丝五忽。见今实征:

额征班匠带闰银九两六钱。

谷城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四百六十六顷九十七亩六分五釐九毫,科米麦粮一千一百六十三石八斗三升八合三勺六抄二撮四圭。又归并更名田地六百五十二顷六十一亩三分,科米麦粮一千五百五十二石八斗七合七勺九抄三撮八圭。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一百五十一顷五十二亩二分一厘三毫,科米麦粮四百三十二石一斗九升六合七勺八抄一圭。“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六百一十八顷四十九亩八分七釐二毫,科米麦粮一千五百九十六石三升五合一勺四抄二撮五圭。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一千三百九十四两八钱九分九釐九毫八丝三忽七微八尘八纤一渺。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辽,共银一千八百七两三钱二分九釐六毫四丝九忽二微二尘七埃九渺四漠。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五百六十八两九钱二分二釐八忽三微九尘七埃六渺。

“民属更名” 二项,共实征银一千九百六十三两八钱二分一厘九毫九丝二忽一微八尘五埃七渺。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一千四百九十六两九钱九分二釐七毫四忽九微六尘五埃三渺。拨存共银四百六十六两八钱二分九釐二毫八丝七忽二微二尘四渺。

一、扣免银一十两二钱七分七釐五毫五丝一忽三微。

一、门摊鱼课额征银二十二两五钱六分一厘九毫三丝六忽。见今实征:

额征班匠带闰银一十五两。

光化县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一千五十六顷八十五亩一分七釐,科米麦粮一千三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五勺五撮。又归并更名田地一千九十七顷三十二亩,科米麦粮一千一百七石九斗。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一百三顷九十二亩二釐,科米麦粮一百五十四石三斗一升五合九勺八抄。

“民属更名” 二项,共成熟田、地、塘一千一百六十顷七十七亩一分九釐,共科米麦粮一千五百八石一斗三升六合四勺八抄五撮。

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二千八百八十两一钱五分八釐一毫六丝五忽七微二尘二渺四漠一茫。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租饷共银六千一百九十二两一钱二分三釐三毫八忽九微五尘二埃八渺九漠。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五百四十两五钱一分一厘五毫三丝七忽八微九埃七渺。

“《民属》更名” 二项,共实征银三千四百二十两六钱六分九釐七毫三急五微二尘九埃九渺四漠一茫。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二千四百四十三两一钱五分四釐三毫五丝九忽五微四埃一渺五漠。

拨存共银九百七十七两五钱一分五釐三毫四丝四忽二尘五埃七渺九漠一茫。

一、扣免银六十七两三钱三分四釐四毫二丝七忽八微。

一、门摊鱼课额征银一十三两一钱八分四釐四毫五忽。见今实征:

额征班匠带闰银一十一两四钱。

均州

皇清定鼎起,至康熙十年止,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

节年新垦田地四百四十九顷二十三亩四分九釐六毫,科米麦粮九百七十六石二斗八升九勺五抄四撮五圭三粒九粟。又归并更名田地八顷六十亩,科米麦粮一十三石三合二勺。

内除荒外,见种成熟并节年新垦田地六十亩二分三釐,科米麦粮九斗一升六勺七抄七撮六圭。

“民属更名” 二项,共田地四百四十九顷八十三亩七分二釐六毫,科米麦粮九百七十七石一斗九升一合六勺三抄二撮一圭三粒九粟。康熙十一年分,除荒实征并增垦共银一千九百三十九两四钱一分二釐九毫五丝二忽五纤三渺。又归并更名额派《丁粮条辽》银二十七两一钱九分六釐七毫一丝三忽四尘六渺。《除荒实征》银三两四钱九分九釐七毫三丝九忽一微三尘四埃一渺。

“《民属》更名” 二项,共实征银一千九百四十二两九钱一分二釐六毫九丝一忽一微三尘九埃四渺。内该起运兵饷共银一千七十六两四钱三分四釐二毫七忽八尘五埃二渺。

拨存共银八百六十六两四钱七分八釐零一扣免银一十两九钱三分九釐二毫五忽二微七尘。

一、门摊、麻铁、官房等项,额征银六十两五钱七分五釐九毫一丝四微五纤八尘。除荒绝实征银三十四两一钱六分六釐。

额征班匠带闰银六钱

襄阳府风俗考        府志

[编辑]

本府。襄阳县附郭。

《方舆要览》:“襄阳俗尚奢,其民尚文。自江汉被化,风回朴实民皆乐耕桑。士多尚礼仪,嗜经籍,有古风。”

《襄阳图志》:“宋玉、王逸、张悌、习凿齿之徒,实生此土,故其民尚文。北鲁南徐之习不替,故其俗尚侈。”

宜城县

《方舆要览》:“俗尚豪侈。” 又云:“其俗朴陋,其人劲悍决裂,兼秦楚之俗,居室多编竹葺茅,以代陶瓦。” 《县新志》:“宜城土瘠民贫,务本业,惮远商,少争讼,勤俭纯庞,最为近古。士尚气节,励廉耻,不趋势利。”

南漳县

《郡志》:“县在荆襄间,土地颇饶,男女以耕桑为业,田舍小子亦颇知书,至于婚姻送葬,邻里有相助之美。又为近古。”

枣阳县

人性鲠直,词讼少兴,男乐耕桑,而商贾不事,士务学问而俭朴是敦。

谷城县

《汉书》:“子弟多兴于学,犹有先王之遗风。”

《图经》:“民多秦音,其俗朴陋。”

《舆地要览》:“俗尚侈,民尚文。”

《狄栗传》:“人知尚文,风俗淳美。”

御史冯荐《纪事》:“差繁,赋重田芜,户消土四而客六。”

光化县

《前汉志》:“其俗夸奢,尚气力,多商贾渔猎。”

《舆地要览》:“其民尚文,其俗朴陋,政尚忠正。均州”

《图经》:“民多秦音,俗好楚歌。”

陆恺《宗海楼记》:“桑麻蔽山,民人朴野,公庭无事,地理志,信巫鬼,重淫祀。士皆好学,敦尚礼义,方舆胜览,风物秀美,鱼稻之乡。”

襄阳府祠庙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襄阳县附郭。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郡城南门外一里。社稷坛 在郡城西门外一里。二坛俱洪武间建。

郡厉坛 在城西门外,洪武初建,本府知府主祭。今毁。

城隍庙 :在郡治东北。今重修。

县城隍庙 在樊城西,壬午贼毁。

皇清顺治丁亥,知县董上治重建。

关帝庙 有三:一在郡治东城隅,一在孝义井,一在樊城华严寺北。

“关帝庙 ” 又六。东西门内,南门城上大北圈门内四庙,皆明时建仍旧,长门内乃甲申年复修,小北门内乃

皇清庚寅年,御史赵兆麟重建。

真武庙 在县西五里龟山上。甲申贼毁,顺治间重建,抚治赵聂有《记》。

诸葛武侯庙 在隆中山,即诸葛故宅。春秋有司致祭。

伏龙庙 在伏龙山

樊侯庙 在樊城,今废。

庞德公庙 :在鹿门山。

鹿门庙 在鹿门山。汉习郁以侍中从光武幸犁丘,与光武俱梦见苏岭山神。后帝封郁襄阳侯,使立苏山神庙,刻二石鹿夹祠前,因名“庞士元庙 。” 公旧有祠废,都御史陈雍即城东云封寺改为之,名“凤栖书院。”

裴山庙 在城小北门内。

马王庙 :在城小北门内。

东岳庙 在东王桥

羊侯庙 在岘山西,创自晋,今知府重修。先主庙 在城西龟山下。

刘表庙 在县境

“二郎庙 ” 在襄阳卫后。

“泰山庙 ” 在樊城卢家门外。

消水龙王庙 在西大堤上七里。

三官庙 在南堤内

晏公庙 在樊城中

双节庙 在城西,今废。

献征庙 在郡治东。原系郡士民为知府汪道昆所立生祠,御史刘存义有记。后道昆起复,抚治郧阳,知之,檄兵巡使杨一魁撤毁木主,改祀先贤:仲山甫、伍员、宋玉、萧何、刘𬙂、邓禹、岑彭、岑熙、黄宪、王起、岑晊、王延寿、丁兰、王宠、刘表、庞德公、诸葛亮、关羽、张飞、徐庶、庞统、司马徽、习珍、杨颙、向朗、向宠、胡烈、王粲、陆抗、张悌、羊祜、杜预、山简、陶侃、刘弘、庾翼、庾亮、桓宣、甘卓、桓冲、习凿齿、朱序、沈约、萧统、柳恽、薛道衡、颜籀、李大亮、岑文本、尹怦、杜审言、杜甫、张柬之、皮日休、韩思复、孟浩然、元结、郭子仪、柳浑、鲁炅、李承、李翱、白居易、樊泽、温庭筠、李愬、裴度、柳公绰、刘蕡、赵普、潘美、尹洙、张士逊、欧阳修、米芾、韩维、王涣、王纲、张俊、宗泽、岳飞、赵鼎、吴猎、虞允文、孟宗政、孟珙,惟杨仪、于𬱖、崔湜三人勿祀,今废。“文昌祠 ” 在儒学左,又一在阳春坊。

“三贤祠 ” ,在樊城西。

习杜祠 在城南废

三忠祠 在城西废

忠节祠 在城南十里。祀忠臣都督王忠节妇太夫人岳氏。今废。

东岳行祠 :在白马山。顺治庚寅,都御史赵兆麟重修,榜曰“梦里神明。” 有记。

宜城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半里。《县志》:旧在宋玉冢右,后改南关外。

社稷坛 :在城西二里。

邑厉坛 在县北一里

城隍庙 在县治南

关帝庙 有二:一在县治前,今改县治二门内。一在镇宜楼。

昭王庙 在昭王墓,今废。

五显庙 在县南隅。嘉靖间,知县马文祥重立大通桥北,今改为“元祐观。”

东岳庙 在紫盖山,去城南半里。

襄王庙 在故襄城内,今废。

太子庙 在县西南三里。遇旱,祷雨有应,谓“龙祠甘雨” 是也。

晏公庙 在县北二十五里汉江之滨。

真武庙 在县西二十里牛心山顶。

水府庙 凡五处

范将军庙 在范家营,即宋范文虎也。与元接战,为营于此,后人立祠祀之。

“伍子胥庙 ” 一在上滴水崖,一在楚王城内。“萧何庙 ” 在县治二门内。

泰山庙 在城东五里宝潼河。

太尉庙 在湍滩脑。明永乐间,水涨流,此神至乡。乡民立祠祀之,祈祷最应。

黑龙大王庙 在县西三十里石梁山,前有八角井。相传井中有龙,遇白云起即雨。

二十八庙 在县南蛮河岸北。内有“含珠太子” ,相传元时二十八人修,故名。

老观庙 有五,一在孙家营,一在清水港,一在云水洲,一在破河脑,一在石羊滩。

文昌祠 在城东南隅。万历二十五年,县令梁雍建。

张公留爱祠 在紫阳观前。为县令张鸣冈立,今废。

张公生祠 在县北紫阳观前,为知县凤起立。

雷公生祠 为知县雷嘉祥立。

陈侯生祠 在城内十字街西,为宜令陈美立,今废。

南漳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一里。

社稷坛 在城西一里

邑厉坛 在县北一里

城隍庙 在县治西

卞和庙 旧有二庙:一在荆山,一在县治东三里,今俱废。

斜溪庙 :距县治一百里。宋绍兴间,敕赐庙额,“春秋二祭。”

酂侯庙 在县治仪门左。

萧公庙 在县东普济桥。

二郎庙 在县西

丁孝子祠 在县治东六十里。今废。

枣阳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一里。

社稷坛 在县西半里

邑厉坛 在县北一里

城隍庙 在县治南一里。

光武庙 在县东南三十里狮子山上。

关帝庙 :在县大东门内。

泰山庙 在大东门外

水府庙 在县大东门外百步许。

龙王庙 在小东门外半里许。

白马庙 在县西六十里,近蔡阳铺。

三官庙 在小东门外半里许。

御史王琰祠 在县小十字街北。

文林郎舒申祠 ,在县北一里许。

文昌阁 在县南城上

奎星楼 在文庙巽方。县令刘嗣煦建。

谷城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一里。

社稷坛 :在城西半里。

邑厉坛 在县西北半里。

城隍庙 在县治东

谷伯庙 在县北八里。周谷伯封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东岳庙 在县城西南

高宁庙 在县南五里。正统间,知县高宁有善政,邑人祀之。

禹王庙 在县治西五里。祷雨辄应。

李侯庙 在县西二十里。

武安王祠 在县治东。嘉靖间,知县董银移酂侯同祠。

“五显祠 ” 一在迎辉门内,一在南薰门外。《光化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新城南。

社稷坛 《在新城南》。

邑厉坛 在县新城西门外。

城隍庙 :在县保障街。

关帝庙 今在城东门,顺治丁亥年,都御史赵兆麟檄知县扈申忠重建。

泰山庙 一在旧城儒学东,一在城南一十五里。一在三里楼西。一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禹王庙 在县北三里。

萧丞相庙 去县一里,因旧封邑,故祀之,有司春秋二祭。

邓禹庙 ,在县北三里。

伍子胥庙 在县西三十里冨乡村。关帝庙 一在酂城西南,一在艾家巷口。五龙祠 在县西十五里五龙潭上,祷雨即应。《均州》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二里。

社稷坛 :在城北二里。

州厉坛 “在州北二里。”

城隍庙 在州治西

舜庙 在姚家铺

泰山庙 一在州北五里,一在州南五里。威烈庙 在州北一里。

禹王庙 在龙山上

关王庙 ,有四:一在南门内,一在东门外,一在教场内,一在城南五里。

萧公庙 一在东城外,一在乱石滩。

马王庙 在州城西楼左。

晋公庙 在城南二十里山上。

双庙 在州西三十里

三义庙 在龙山下

黑虎庙 在州南九十里。

五显庙 在城外五通巷。

八蜡庙 :在南关王公祠旁。

比干祠 在州西五里。知州杨恢以其裔在此,故祀之。

都土地祠 :在州治东。

文昌祠 在本州太和宫天门之上,都御史汪道昆建。

吕洞宾祠 在州南迎恩楼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