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189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卷目录
荆州府部汇考三
荆州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荆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荆州府部汇考三
[编辑]荆州府山川考三 府县志合载
[编辑]兴山县
罗经山 ,在县治后。高二十里有奇,周五十里。上有双峰,直干霄汉。峰回壑转,耸青曳翠。遥而望之,如两戟然。
青龙山 :在县治东首。峰峦雄秀,草木鲜华,蜿蜒耸出,邑之东臂也。
高头山 :在县治西三十里。一峰侵汉,万木留云;对峙青龙,拱揖罗经。虽脉发于万朝山,而绵亘回绕,屏翰邑治之西。
仙侣山 在县东三十里。峻峭特表,幽静曲折。昔有人入山采药,爱其竹树葱蒨,云暖泉寒,留居数载焉。一日,相挈而出,摘兰叶化木舟,泛溪水而去,故名。
老君山 ,在县西,高三十里,周约百里。产赤色蛇,长五寸,群行如索,见人不惊。有蟠羊大千馀斤,独角。明崇祯间,人获之,遂大乱。及癸巳复出,邑绝火烟,上有老君足迹。
万朝山 ,自老君山分派六十六峰,而兹山特出,高五十里,群山环拱,万木苍森。山后积雪,经年不溶,相传真武曾修道于上。
天柱山 ,在县北五十里。孤峰独立,形宛如柱,因名。
天竹山 在县北七十里,高耸难量。元至正三年,民奔山采蕨,见其中有一大池,旁出竹二竿,大数围,诧为“天竹” ,因名。
茅芦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皇清顺治甲申岁,“献贼”由楚入蜀。丙戌春,复至兴山。
走施州卫,出彝陵,由常、澧遁于广。癸巳年,李来亨等复奔兴山,往七连坪,盘踞十有一年。康熙壬寅岁,各路官兵四出进剿,贼踞山固守,至甲辰仲秋,兵破寨,逆贼尽歼。兹山周围百里,高三十里,皆峻壁陡岩,为邑诸山之最险者。
灵霁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卦子山 ,在县东一百里。双峰如卦,民避乱于上。
池山 在县东四十里。四围壁立,一线通顶,最为幽邃。上有一池,虽极旱而水不涸。
五指山 在县东五十里。一山五峰,宛如一掌,故以“五指” 名。上有铁瓦殿、仙人桥、万寿宫、玉皇阁。夹路石栏,人扳铁而上。旁有一小石柱,高百馀丈。顶上老松数株,雀巢如垒,可望而不可至。开东山 在县治东十里。
雨珠山 :在县治北六十里。
北城山 :在县治北七十里。
金子山 :在县治北八十里。
青山 ,在县北一百里。
仙侣山 高数千丈,峰峦凌云,顶上又平衍如地,相传有群仙聚其上,故名。
烂柴山 ,在县西四十里,四面皆崇山峻岭。九冲山 、练城山 、盘龙山 、华荣山。
清风山
明月岩 :在县治之西,与清风山并立。
富贵岩 :在县治之东,与华荣山并立。
《簝叶坞 》长亘二百里,怪石横插,丛林葱郁,路通襄郧,行者必聚众而入。
响水洞 在县东五里。洞在悬崖门,仅容人入,内平坦如屋,冷气袭人。山后复有小穴可入,有石级百步,级尽则平坦,方约里许。缘木而下,有石柱数根,如莲花盖托之状,再进少许,似一石桥,悬架于两岩。其下波沸如雷,世传有龙居焉。屈老洞 在县东五十里,瀑布悬空,夏凉冬暖,山花野草,四时鲜妍,可容人居。
“建阳峡 ” ,源出宁都,曲折四十八度,约十馀里,至建阳村流入香溪。
龙口峡 ,在县北二百五十里。
东阳河 ,在县东五十里。
南阳河 在县西三十里。纡折于县治之前,由青龙山下十数里西至屈家铺,合建阳河而入大江。
建阳河 源出宁都,曲折建阳峡,四十八度,南流香溪入江。
夏阳河 ,在县东六十里。
响岩河 在县东一百里。
三堆河 在县西七十里。
点军河 ,在县北五十里。
三溪河 在县北七十里。
公保河 在县北五十里。
平水河 ,在县北七十里。
麻林河 在县北九十里。
深渡河 ,在县西十里,源出龙潭,怒涛惊波,随山曲折二百馀里,达县
珍珠潭 :在县治南一里。昔王昭君常于此处涤妆,偶遗珍珠一颗于潭。
白龙潭 在县北一百里。潭边有大树,白龙时挂于上,故名。
龙口潭 在县北一百里。周围方四十里,深邃莫测。水从石涧流出,即县西河之源。
黄龙潭 在县西七十里。
南阳溪 ,自郧阳房县来,迳县治下,会流入大江。
弹子溪 :在县东关外。
水磨溪 在县北四十里。
《新奔滩 》。《白马滩》。
龙池 ,在县北六十里。
洗墨池 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宋状元洗墨池也。
积鱼池 ,在县东四十里。
“清泉 ” 在学宫之后。引流绕殿后,环入泮池,至南关门外会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巴山 在县治南境,又名金字山。一峰分三冈,形如金字。县治依之。
石门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汉昭烈为陆逊所败,走此门,追者甚急,乃烧山断道,仅以得免。
桐水山 ,在县南五十里。
向王山 ,山势高大,上无树木,常有云气,冬则先有雪。古向王耕于此山,因名。
小戒山 势极高峻,惟一道从岩间过,止容一人,过此则平旷,可容百家,昔人多避兵于此。长丰山 悬崖峭壁,高千万仞,上有石蜜。铁炉山 ,在县东三百二十里。
虎头山 在县南三百里。
羊乳山 ,在县北三十里。
金盖山 ,在县北七十里。
石柱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
高大山 ,在县南三百里。
“苦竹山 。” 梁台山 。石羊山。
刀尖山 ,在县西三百三十里。
青铜山 ,去县一百二十里。
安居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马鞍山 在县西南三里。
招蜂山 ,在县西北十里。
三盆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飞凤山 在县北五里
紫阳山 ,在县北四十里。
双城山 。天宝山 。明月山。
野龙山 ,在县西二十里。
罗头山 在县东七里
双磏山 ,在县西三百里。
七宝山 ,在县东八十里。
“画眉山 。” 《蜀口山》。
覆磬山 ,在县西四十里。
金龙山 ,在县东三百四十里。
镇南山 ,在县西三百一十里。
红葵山 ,在县东三百二十里。
西岭 长岭 俱在县东南三百一十里,长子岭 在县西南三百二十里。
马岭 ,在县西南四百二十里。
东峰 、铁峰 、大峰。
白虎洞 相传有异人至,白虎辄鸣,因名。下马洞 ,在县北十里。
秋石洞 ,在县北二十里。
罗头洞 在县东五十里。
锁洞 ,在县西北二十里。
三潮水 ,石间有水,一日“三潮” ,因名。
《清江河 》,江水皆浊,惟此独清,故名。
三坝河 源出九府坪,一流入房县,一流入大宁,一流入西瀼溪,会合大江。
东瀼溪 在县东
西瀼溪 在县东西二水入大江。唐杜甫常居此。今草堂基址尚存。
赤溪 在县北
龙窝溪 在县南
九安溪 在县西
东嬴溪 在县西南
白磁潭 :在县南二百一十里。
石门滩 中有巨漩万馀丈,舟行不慎,则有覆溺之患。
“青水滩 ” 江水泛急,触而为漩,故舟人戒严于此。
八斗滩 有二:上八斗近香炉滩,下八斗近横梁滩,俱在县东十五里。
横梁滩 在县东二十里。
涡龙沱 ,在县东。其水清深不可测,相传有灵物宅焉。
大沱石 在县西北大江旁。欧阳修《砚谱》云:“巴东大沱石,其色青黑斑斑,其文微粗,亦颇发墨,通幽井 。相传饮此可以疗疾,其下常有鼓乐声。”
《阴晴井 》:其上有云则雨,无云则晴。
旧盐井 ,在县北八十里。元时置盐课司。温凉井 ,在县南三百里。
施州卫
龙回山 在卫城东。昂然奇秀,如龙回顾。山下有圆通寺,寺有龙回井。
象耳山 在卫城内,一名“舵楼山” ,有修篁佳树。城南一里有象鼻山,下有流觞曲水。
龟山 :在卫城内。本卫城隍庙在其上。
成山 :在卫城内,本卫土主庙在其上。
连珠山 在卫城东。五峰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宋政和间,封山神为惠嘉侯,赐庙额曰“永福。” 与此山相接控清江之口者,曰龙首山。
文笔山 在卫城南二里。卓立如笔,亦名“双翠山。” 此山之西,又有丹凤、玉女二山,在卫境内。客星山 在卫城西五里。复岭重嶂,蜿蜒盘薄,南连雪岭,高出云霄。
飞凤山 在卫城北,以形似名。
翠涛山 在文笔山西南。山如波涛层涌,故名。山石高起数十寻,有窍,南北透明,俗号“明山。” 宜山 ,在卫城西北,与月台相对。
猿啼山 在客星山南。丹崖碧嶂,林木丛箐,猿声最多。宋黄知命诗:“大猿叫罢小猿啼,箐里行人白昼迷。” 春夏常积雪,又名雪岭。
天成山 在卫城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药山 在卫城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产药物。
金瓦山 :在卫城东四十里。崖石鳞次,然类瓦屋而色黄。
画屏山 在卫城东六十里,景色如画。
石盘山 :在卫城东四十九里,山顶有大石如盘。
天楼山 :在卫城东五十六里。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
罗盏山 去卫城五十六里。崒然数峰,如覆螺杯。
金柱山 :在卫城西南七十二里,有峰峭直,其色如金。
香城山 :在卫城北七十四里。多麝香。
铜瓮山 在卫城西七十六里,以形似名。金楼山 在卫城北八十里,崖石层叠如楼。羊角山 在卫东百馀里,尖峰高峙天半。赭马山 在卫西北一百一十二里。
金鸡山 :在卫城南一百四十里。
巾子山 在城东一百六十里,峰顶状如巾。石乳山 ,在卫城西一百七十里。周回百里馀,山石层垒,多生石乳。
都亭山 在卫城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广囿。后周置亭州,因山以名。东门山 ,在卫城东南一百馀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 相传土蛮以此分界。
秀屏山 在大田所前。青峰高耸,若屏障然。积翠山 在大田所北。峰峦秀丽,林木苍翠,为境奇观。
朝阳山 在大田所北门外,与所城内山连。小关山 在大田所东百里。古置关其上,遗垒尚存。
七药山 在卫城西四百里,与支罗所相近,施夔可以分望。
瘦驴岭 在卫城西七里,岭高路险。宋黄庭坚诗:“艰危宁度瘦驴岭,奔走莫随肥马尘。” 谓此。
朝霞岭 在大田所东五十馀里。峻岭巍峨,曙色将分,每有霞彩。
通天岩 在卫城南十五里。岩上有窍,可以通天,因名。
洪岩 在卫城南三十里。上有真武观,高出群山,俗呼“小武当。”
“碧波峰 ” 东抱卫城,曲折逶迤,如波涛层叠,因名。
旗峰 在卫城北十里,与鼓水俱近演武场。石通洞 在卫西。黄庭坚诗:“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岩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埃去效翁。”
影娥洞 ,在卫城南十馀里,日影水光相荡,照入洞,境甚异。
双城洞 在卫北四十馀里。又卫东十里有双城山,下有双洞。
大龙洞 :在卫城东十五里。洞内澄潭,岁旱祷雨多应。
清江 在卫城东。一名彝水。源出旧州开蛮界,经建始县流入长阳,至宜都入大江。蜀江水皆浊,惟此独清。唐元和,智者廪君浮土舟,即此。西北江 在大田所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洞。又有桥,高十馀丈,若天生然。
头渡河 在大田所东十里。源出龙洞口,流为河。
铁沟水 在卫城东。宋苏轼《赠乔太傅》云:“城东坡陇何所似?风吹海涛低复起。城中病守何所为,走马来寻铁沟水。”
朝贡水 :在卫城东六十里。
盘龙溪 :在卫城东北。俗传云:“昔有龙盘于此” ,因名。
麒麟溪 在卫城南。源自西山,由崖洞激奔直下城溪,至夏水极冷,亦名“冷水河。” 俗传宋雍熙中,有麒麟出此。
通潮溪 在连珠山北。源发大龙洞,其水日消,长若潮然。
腰带溪 在卫城西数里。源自西山,由宜山下曲折萦环,故名。溪有流觞之所。
菖蒲溪 在卫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支罗寨。黔黎溪 ,在卫城西南三百四十里,源从北荒中出。
万顷湖 在大田所西南二百里,与酉阳接界。其湖深险,行之周围动摇。
嘉莲池 在卫前,一名鼓角池。《符瑞志》:“宋端拱元年七月,施州鼓角池生嘉莲。”
龙池 在卫城西一百六十里。相传池中有龙居焉,人不敢采捕。
虾䗫池 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池多虾䗫,方春水生,辄跳跃出岸间,后距、先爪,前趾变羽,随众禽飞去,土人常得于雀网中。
马公泉 在卫城北一里。
宜泉 在卫城北,泉味为诸水第一。
清水泉 在卫大田所东。泉有二,其水如蓝靛。去所东三十里苍岩间有飞泉如迸素练,名曰“瀑布泉。”
龙回井 在龙回山下。明景泰中,凿此井,清冽甘美。
文明井 在儒学内
广利井 在大田所,城中居民日汲焉。
荆州卫
八岭山 在城西北二十馀里。崇岭八道,蜿蜒势若游龙,或云即龙山也。明诸王陵墓皆在焉。德胜山 在远安所屯内。
香炉山 :在远安所屯内。
西弥山 在彝陵所屯内。
百里洲 在郡西六十馀里,左右有十数洲,盘布江中,而此洲最为平旷。桑田甘泉映江依湄梁,陆法和隐此,而卫屯多绣错于中。《特记》浩子口 一作“蒿口” ,沔水迳此入湖,当潜江之界。旧有桥曰“通仙” ,相传吕希圣故迹也。
荆州右卫
纪山 去城四十里,荆之主山也,西北与当阳之山相接。
百里洲 在郡西六十里。
白龙潭 在纪山寺后。潭右黑暗,泉流齿齿。相传中有伏龙,皎若素练。岁旱取水,祈雨辄应。梅花港 ,江水支流,逍遥湖分入此港,迳秘师桥、石斗门,达于城西之隍。
水利附
[编辑]府总
《水经》云:“江水自关东迳弱关、捍关,又东迳信陵。”
“县南。又东,过彝陵县南,历峡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又东,迳宜昌县北。又东,过彝道县北。彝水从《佷山县》北注之。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注之。江水又东,迳上明城北。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又东,迳郢城南,又迳南北郡孱陵之乐乡城北。又东迳油河口。又东迳公安县北。大江又得龙穴水口,右迳石首山,又东迳赭要,又左迳白螺山南。
江陵城池东南倾陷,故缘以全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监造。遵善于防攻,使人打鼓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造,略无差池。
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堤,坏决凡二处,每夏为浸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皋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千顷,亩收一锺。人规江南废洲为庐舍,架江为二桥。
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里社虎渡二堤。
张孝祥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免水患。”
宋汪叶倅江陵郡,郡有三海八柜,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按《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今澧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水方出三峡口,如建瓴势,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愬彝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但江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迂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亘六百馀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馀里,咫尺不坚,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盗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簰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盖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德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 按江陵旧路,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宋穴调弦” 、“小岳” 六处,馀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
“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岸南北凡六县。北岸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南岸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五万四千馀丈。明嘉靖庚申年,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枝江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黄潭虎渡,公安之摇头铺、艾家堰、石首、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最难为力者也。每岁有司随” 筑随决,讫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佑议请筑务期坚厚。自丙寅历戊辰,凡三冬,六县堤稍就绪,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岸总共堤长六十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岸总共堤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岸总共堤长八十人,夏秋守御,冬” 春修补,岁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滨江郡西上一决直冲郡城西上六十里有万城堤,在当阳、江陵之界。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不没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堤护之。二十九年又决此堤,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后江陵县专为修理,始得无虞云。
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障汉水,自荆门芦麻山至潜江,延亘百三十里,因名“高氏堤。” 荆州郡治。滨江郡西上六十里有万城堤,界江陵、当阳二邑。嘉靖十二年,决水入郡西城,不没者三版。十三年,有司筑之,复筑李家埠堤以固其势。南岸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五万四千馀丈,而称险者虎渡为最。北岸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而黄滩李家埠为最。江水东自沙市,有砥,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水为之稍纡抱,而黄滩之水稍杀,至今亦淤塞。正德十一年,知府姚隆增筑月堤三处,约千馀丈,而黄滩之水复杀。嘉靖四十五年,大水,堤防荡洗殆尽,民之溺死者不下数十万,后复稍葺之。隆庆丁卯,大水,黄滩将溃。知府赵贤泣曰:“黄滩溃灾吾民及他郡邑。” 因出郡帑银谷以散诸里胥。躬冒风雨,十馀日不栉沐。水漫堤如漏卮,将溃,贤于其处止,军,民惴惴谓贤去,公曰:“堤溃则无民,无民安用守?天实罪予,予愿以身请命。” 言讫,水稍稍缩去,而堤以无虞。至今父老言者犹淫。
淫泪下也。万历辛卯,大水,黄滩决,民之溺死者不下数万,其他房屋畜㹀无算。公安堤上接江陵,下接石首、杨林口,凡万有二千馀丈。其艾家堰沙堤,薄城不过三五十丈,正当水冲。迩因水势南啮,危若葭莩。每岁筑堤,而弊蠹盘据,牢不可破。万历壬辰冬,郡学杨景淳视掾公安,条陈《粘连类窃》之法,集各里胥鸠工筑之。明年癸巳,水溢吴家湾军堤,以军官未筑,溃后议迁城未竟。石首县治,一面滨江,势复下湿。自元陈瓮港堤决,为害特甚。嘉靖元年溃双剅垸,至今亦时有溃决。其接公安堤,经杨林市、朱老湾、藕池至接官亭,共四千四百丈。始化门、丁家潭、宋穴铺、双剅垸南堤,至调弦口,共七千七百丈有奇。而其间杨林、藕池等处尤为要害。监利则西北有堤以障汉水,东南有堤以障江水。其要害者,若东水、火把、新兴、黄师堤等处,皆视他堤为最,而亦时遭溃决。知府陈全之、邑令王缵宗增筑焉。以庞公渡新增横堤,江汉不能合流,水迅则他堤尽溃。郡推官万建崑议开庞公渡堤以流水道,未果。松滋当公安、石首之上流,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馀里,惟余家潭之七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漕珊口为最枝江,江水至此分派,若水之分枝也。县治旧依高阜无堤防,而东南有百里澌洋等洲,延袤广旷。其堤之最要害者,莫过于古城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治上流,一决则汎滥莫可捍御。若长阳之清江,宜都之汉洋河,皆各流于江而不能为害,故不详载。夫堤南起松滋至城陵矶,长亘六百馀里;北起逍遥湖,至茅埠堤,长亘一百馀里,中多险厄冲突,又岁决而岁增,故水入于松滋则溢公安、石首、安乡、华容诸邑,而公安、石首、监利倚若辅车,水入则互相为害以溢他郡邑,而公安为甚。水自李家埠入江陵,则顷灌城下,由江陵、监利及潜江、荆门,而汉江湫隘,水复上壅,则江陵上六十里亦不免矣。至汉水迅涨,则由夜汊口达三湖,过龙湾市,其害中于江陵、监利。夏水溢,则自监利入沔达于汉,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 者是也。故处草泽之区者,水积而害剧;“居上流之地者,水泄而害浅。势使然也。南北之民,皆恃堤为命,而所谓堤者,又皆絫土寸壤所积,非有沟洫以杀之,山林以厄之。况水势突决,倏若风驰,急若奔马,春夏霪涝,股灌而支注者,不可胜计。一或失守,则浩荡千里,垫溺漂塌,民虑为鱼鳖,幸不死者,其何以聊生焉?” 宋孟珙知江陵,修三海八柜,而荆州称为天险。后豪右据以为田,汪熚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元萨德弥贤以忠翊授石首县,大德七年五月视掾,六月,堤决县东之陈瓮港。本官急筑内之闸口,再筑黄金、白杨。九年,陈瓮港再溃,议复筑,不果。吏民咸曰:“开穴便,塞不便。” 遂委陈瓮港弗筑。十年夏潦盛,得陈瓮港以分其势,乃力陈古穴必合疏导之利。于是郡守赵《荆湘》、湖北道宣慰使司脱孛孛、山南山北肃政廉访副司孕儿只佥谋请于上,而开六穴之令下矣。江陵则郝穴,监利则赤剥,石首则杨林、宋穴,调弦、小岳与焉。其后所称凡穴十三口者,亦仅存一二,其他尽垦为田,或不复识故道。自嘉靖来,至于清丈后,田日垦,水道渐隘。巡抚都御史赵贤、御史李拭《上荆南道右》参政杨伯各疏陈,“开荆州府宋穴、新冲二口,承泗港、谢家湾各穴口,以分水势。皆不果。岂势重者难卒反?而江陵有漕河,可引水通城壕,又自草市达沙市为龙门河。或云晋元时所凿,自罗堰口入于大漕河,以通沔水。” 近因诸口淤塞,汉水溢而江陵病。万历五年,部使者王豫议自沙市至草市,约不过数里而濬其淤塞,观察使马文炜止之,亦不果。贾让曰:“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不迫,诚治水之上策也。荆州自嘉靖来,数十馀年水患,无岁无之。一遭冲决,则湖河淤浅,水道闭塞,垸堘倒塌,田亩莱芜。民内顾则虞赋,外顾则虞力。今日之民害,莫此为甚。上则监司暨郡邑专衔而领水利,厥职诚重。顾草泽僻远,多以不获跋涉委之一吏,任吏安得不溺其职乎?” 迩因水患,黄滩诸堤益圮。知县孔贞一置总督,圩长筑之,秋冬缮治。一遇水发,则远近之民鳞集而响应。乃明年癸巳五月江溢。六月汉溢。七月,江水加盈焉。知府凃嘉会,同知徐万仞、缪守之,各分治要害。而沙市新堤障部公署,部使者盛万年亦捐缗发粟以救之。知县孔贞一守黄滩堤十馀里,随窦随塞,水不得入。独逍遥湖,以当阳民窃发。
“堤,因灌城河入于漕河。居下者稍稍没,而恃以不尽没者,则保堤之功多焉。” 按杨景淳所言堤防形势甚详。百年以来,水道之趋塞,岁易月迁,与景淳所见之时不侔。非大者江堤,小者垸堤,多方捍蔽之,则国赋民生皆无所赖。如三海八柜,昔以用武之际资为设险,田庐在所不恤也。今当升平之世,尺寸皆属井税,若复潴水以为泽,开穴以弃地,是无故而自困耳。泥古者戾于今,刻舟求剑。贾让治河之策,非陈遵防江之法也。
新开堤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修,后圮。正德间,布政司周李凤筑,长四百五十丈寸金堤 ,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堤,激水以捍之。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黄潭堤 ,在县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馀里之冲,一决则江陵、监利、荆门、潜沔皆受其害,至险至要。明成化初,知府李文仪沿堤甃石。正德十一年,知府姚隆增筑月堤三处,约千馀丈,后渐倾颓。
李家堤 在县西三十里。自万城至镇流砥六十里,当水势之冲。明弘治十三年,堤决,淹溺甚众。知府吴彦华修筑坚厚,至今赖焉。谚云:“水来打破李家堤,荆州便是养鱼池。” 关系至重文村堤 ,去黄潭堤东三十里。明弘治十四年,水决,知府吴彦华修筑四百馀丈。正德十一年,水决,知府姚隆重为修筑。
万城堤 在县西六十里。堤因城址,险扼上流。嘉靖十一年,堤决,郡城不浸者三版。万历壬子,水盛,江陵令石应嵩宵昼防造,赖以无虞。镇流砥 在县东十五里。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迅雷。盖江势东下,镇砥于此则水势延缓,而黄潭之冲少杀,沙市之地可保。一名“象鼻嘴。”
“江出岷山,汉自嶓冢栊万川以东注,而荆州正当其冲,称泽国焉。” 盖江水在瞿塘、滟滪间,为诸山所束,屹崒盘曲,雷响而电激。既出峡口,始得展逸势以前驱。夏秋一涨,顷刻千里,而经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迂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以御水势,由来久矣。江北之堤,自当阳以下之逍遥、万城,以至监利,不下四百馀里。而江陵之黄滩堤,在县东南二十馀里。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沔阳、荆门皆为鱼鳖。盖古所谓“冲巫峡以迅激,挤江津而起涨” 者。以东至沙市,有砥突出大江数十丈,捍蔽江水,水为之稍纡,抱黄潭之怒差杀,其后荡焉无存,而水之向黄滩者骇崩浪而相𥗬矣。稽古大禹,洒沉澹灾,以奠高山大川。自汉晋以暨有明,南郡大水,荆州大水,史不胜书。而万历十九年辛卯,江陵黄滩堤决,民之溺死者无筭。二十一年癸巳,逍遥堤旋溃,距今九十馀载。
皇清庚寅年,江水大涨,时幸瓦全。嗣后癸巳夏,江水。
决于万城,郡城东数百里,茫然巨浸,户遍逃亡矣。癸卯秋,江决于周尹店。逮丙辰之五月,麦秋方止,而郝穴之江堤溃矣。犬哭鸟散,鸠面鹄形,真绘图所难尽者。展转数年,流移略集,而辛酉七月,黄滩倏决。百年难堪之殃,从天而降,惊心骇目,一望直溟渤尾闾耳。集中泽之鸿雁,填崩穴之蝼蚁。人自为筑,役用不扰,功爰告成,安澜共祷。讵意九仞,果亏一篑,致使长江,复行平地。壬戌六月,江堤复决。比之辛酉,为时更早。禾香于亩,蛟舞于庐。继而风雨频作,室庐荡尽。或身饱于波臣,或田归于沙压。背乡井者,已不可问;守坟墓者,更复何之?爰核粮夫,毫发无遗,以赴补救之急。工人之自为计也,神之将安输乎?嗟乎!决堤者,民之大害也;筑堤者,民之大利也。而利害相反,诚有如阖境士民痛哭“屡控” 之所云者。今幸当事上台,目击颠连,而太守许公实心胞与,躬亲挽筑,于堤址则宽而大,以便后来之加增;于堤工则恤而察,以杜一时之冒滥。萧憺之拟身塞,赵贤之愿请命,不过也。按堤老堤甲之法,自太守赵“贤始议行之。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盖田庐于斯,聚族而处,以长子孙,故重土而习知水性,法至善也。而堤夫之出于粮石者,视其工之难易,以为征收之多少,今昔之间,未可概论。而夫之修筑于堤上者,买土、并土、抬土,其法不一,买土为最上。但虑散给工资之数难以悉楚,并土则民之淳者劳而黠者逸。”
“抬土,则奸人得以高下其手,夫苦惫而堤之罅隙者复多。” 夫修堤所以拯民,非以苦民也;而立法不善,则夫受修筑之苦,而民视筑堤为畏途矣。三者综而论之,惟并土之法可以垂久,第须董其役者审高下远近之地势,以均其劳逸,除其弊端乃可。而弊端诚未易除,则所谓治人而行治法者,存乎其人之爱民以心,先民以身,委员则量其材,遴役则严其污,征夫则釐其侵蚀,修筑则稽其包揽。必以每年所征之堤夫,用之于每年所修之堤,将捧土可为丘山,岂必求夸、娥二子而置之乎?善夫清军陈公之言曰:“修堤惟是人事,断不可诿之于天灾。” 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所列七条,皆实实可见之施行者。夫荆州之地,绵亘延曼,缘以大江,而汉水复自夜汊口分派以达于三湖,汲引沮、漳、会扬水、长湖、罗堰诸陂泽之水,春夏霪涝,股灌支注,不可胜计。其沿湖渚泽畔而居者,庐舍畎亩,形如盂中之底。盖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防汉水,由荆门芦麻山至潜江,延亘百三十馀里。于今之互为垸堤者,总恃堤为命。而汉水其奇在曲,又多泥沙,迁徙淤塞,自古不常。明嘉靖二十六年,沙洋堤决后,水之在荆、潜、沔间者,殆无虚岁。
皇清顺治甲午,汉水决沙洋之下。戊戌,大水。康熙癸
“卯水,丁未秋水,戊申夏水,己酉、壬子秋俱水,丙辰则郝穴堤溃,洚洞滔天,饥溺遍于巢窟。辛酉、壬戌江堤连溃,汉水并溢。” 所谓堤防者,冲决漂流,于斯为尽。而室丙、室丁、潭字、八井等庄,地势漥下,沉塌之虑,尤有不可言者。今合江汉而筹之,自荆襄而下,江以北之地,如江陵、监利、潜江、沔阳、荆门,皆如建瓴之势。而大江之悍,黄潭之险为尤甚。其所谓堤者,又皆累土负壤所积,非有冈陵以扼之,一遇水势突奔,咫尺不坚,千里为壑。杨景淳《旧志》,详哉言之。其门穴疏流之说,已万不可行于今日。而江陵昏垫疲苦之民,荷锸操杵,力殚膏枯,为水归其壑、土反其宅之计。是盖以一邑之劳为监利,潜江、沔阳、荆门御患于门户,而处堂奥者,曾不助一臂而坐享其逸焉。若使江陵非以剥肤之痛,不得不为之筑,势不至于载胥及溺不止,此协济江堤之费,四邑虽不待请,亦当各自为计者也。夫防江之工,等于防河,今江陵已为其难者钜者矣,而汉水之堤防不固,其害旋中于潜、沔、荆门绸缪而图其全,则江、汉朝宗,而“万世永赖矣。”
汉水潆洄潜江江陵之境,抵监利,入沔阳界,居民各筑子垸,目为“边江堤” 窄小不坚定,须九月种麦以往,三月布谷以前,土膏未动,百堵皆兴,各随其罅隙而为之计。且使豪强者不得楚瓜梁灌,奸猾者不得鲸吸虾腹。虽人夫不出于官,而劝惩一按以法,庶利得而害除矣。
公安县
赵公堤 在县东三里
斗湖堤 在县南半里
油河堤 在县西三里
仓堤 在县东北二里
横堤 在布政分司后。以上五堤,俱宋端平三年孟珙筑。
沙堤 ,在县东北八十里。
大江御水堤 在县东北,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
《孟珙堤 》宋都督孟珙开阃荆襄沿江一带,筑堤为营垒。邑称泽国,当荆江东流之冲,倚珙为长城。
太子庙堤 溃口三百六十六丈,下有龙窝,深莫可测。旧例修筑,应安乡、石首、华容三县助工。顺治己亥,邑侯楚煜偕水利衙聂瑛督理修筑,不用三县之协济,祇详请九甲、十甲两年之夫,数月堤成,邑永远赖之。
杨公堤 邑侯杨云才筑,年远崩溃于顺治甲午年,邑侯衡、戴天、楚煜先后修筑,绵亘一十二里。
黄家湾堤 顺治十四年,通判趟攀胜筑塘二 :一在廖解村,一在平乐村。按县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堤防以御水。有赵公堤在县东,斗湖堤在县西,油河堤在县西北仓堤在县东北。横堤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堤” 云。至元大德七年,竹林港堤大溃,自是堤不时决迨。明,修筑沿江一带堤堘,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堤,凡万有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旻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
“圣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渊、施家渊诸堤,俱为险要。成化五年,决施家渊。弘治年间,决狭堤渊。正德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三十九年,决沙堤铺。四十年,决深渊堤。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旻湾。四十五年,倾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倾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 水患殆无虚岁。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其大金湖通虎渡支河,河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苦之。
石首县
黄金堤 在县东五里
万石堤 在县西五里,下有万石湾。
新兴堤 在县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杨林堤 在杨林,长百丈有奇。
风火堤 在县南二十里。
百家堤 在县北四十里。其地为水所圮,百家合筑此堤,因名。
郑家垸 在县南三十里。元时里民郑渊率众筑此,以防洞庭水患。
“黄金堤 ” 、桥堰堤 、白洋潭 ,皆在城南,以防洞庭水患者。
张堰堤 、逍遥堤 、高家垸。
郝家垸 西垸 里“平垸。”
官庄垸 、陈矶礑 、丁家塌。
黄牛塌 、鲫鱼口 以上诸堤垸皆筑之,以防水患、以卫民间田亩者。
“江北毛老垸 ” ,计长九百八十丈,去县七十里,堤界江监堤之间。
梅肇垸 计长三千九百丈,在河北洲田中,距县二十里,堤高不盈尺,不大水则有年
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治一面滨江,势复下湿。自“元大德七年决陈瓮港堤,萨德弥实挽筑,再筑黄金、白阳二堤护之。不一岁陈瓮再决,赵通议始开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四穴,水势以杀。” 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堤防渐颓。嘉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弦口堤,凡四千一百馀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堤,凡千馀丈。其间杨林、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险工。监利县
新冲河 通江阳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盛洪堰 ,在县北八十里。
黄金堰 在县北
黄师堤 在县西四十里,滨大江。明正德十一年修筑。
新冲堤 在县西南五十里,滨大江,极为险要。朱家埠 在县东三十里。
龙潭口堤 在县北五里。
把火堤 在县北五里
车水堤 宋末大水决堤,夜大雨,明日得雷车毂于堤上,邑人循毂迹为堤,至今赖之。
按:县东至沔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汇注之地,势甚污下,乡民皆各自筑堤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支河流贯城中,岁苦水患。元大德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馀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龙潭、夏鼍渊等一带诸堤。嘉靖十八” 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垱,其垱随决。至四十四年,堤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垱、文家垸、金家湖诸堤,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馀里。顷年江势南啮,水势渐消。松滋县
“川江 ” 、岷江至此分为三派,复合达江陵入大江。盖峡水到此展荡,大不利于涨溢矣。
大堤 自堤尾桥直扺虎渡,延袤八十馀里。七里庙新堤 长十里,起高家套止江亭寺,濒河一带,正当澌洋洲、冯口两河交射之冲,老堤年年崩洗,恃加修目,堤得以无患。
涴市新堤 ,起自杨四庙,五里至关帝庙,老堤崩洗,深入堤里。《目》堤之修,逐岁最急。
支水堤 按大河命堤,捍御荆江,所以防川水之瀑涨也,自是河内皆属成赋田亩。万历间,大堤之里复作支堤,既足以制山水之横,更足以疏诸湖之滞也。
宋穴支堤 ,“从灵济寺起,十里至懒龙堤,又十五里至沙道观” ,共二十五里,高一丈,广一丈五尺,北通荆、襄,南达常、澧,积久间有崩坏。
滩寺险堤 四十二丈,每年用夫二百四十名修筑。
范家坑险堤 五十丈,每年用夫二百一十八名修筑。
“史家湾险堤 ” 一百一十八丈、每年用夫一百五十七名修筑。
朱家埠险堤 五十丈,每年用夫一百六十八名修筑。
江灌子险堤 计四十丈。每年用夫一百三十三名修筑
杨润口险堤 、计四十五丈、每年用夫一百二十名修筑
“余顶儿险堤 ” 计二十五丈,每年用夫六十六名修筑
《易家湾险堤 》计四十五丈。每年用夫四百一十六名修筑
王满湾险堤 计四十丈、月堤八十五丈。每年用夫三百一十七名修筑
陈远坑“险堤 ” 计四十五丈。每年用夫一百六十七名修筑。
鸦雀垱 、方便垱 俱在县境。“杜老垱 、殷瓦垱 、李公垱 ,俱可溉田。” 按县地势平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御。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堤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馀里,且旧有宋穴一口,宋、元时故道湮塞。迨明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岁,下诸县甚苦之。较堤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珊口为大。其馀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堤。
枝江县
沱水 在县南四里。有堆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经此最险,滨水者危之。
老鸦湖 在县西。半属民田,半属官民牧地。普安塘 在县南三十里。水可灌田。
华洲 在洋洲上
浰洲 在县东五里大江之中,流入店间口、香积寺口 、响龙潭 、八亩滩。
上百里洲堤 ,南渚洲堤 ,偏灞洲堤,澌洋洲堤 ,下百里洲堤 ,徐旧总堤,瓦剅河 四十八汊。以上诸堤河汊,灌溉粮田五千一百石。
“一都大溪垱 ” 、李家垱 、胡家垱、甯家垱 、张家垱 、朱文垱、锺家垱 、郭家垱 、蔡家垱、石龙垱 、花溪官垱 、刘家泉头垱、张家溪。
二都《五虫垱 》,张家垱 构林滩圩岸,金沙滩圩岸 ,沱泥湾圩岸 ,蒋斗湾圩岸,红山庙圩岸 ,砖滩圩岸 ,毛岸圩岸,关洲圩岸。
三都鹤巢垱 、黄土垱 ,李荣垱,江四垱 ,何家垱 、映马垱、瓦垆垱 ,杨家垱 、李官垱、草达垱 ,万㕛垱 ,杨五垱,孙家垱 ,沙洲垱,四都牛渡垱 ,石狮垱 ,大湖垱,侯家垱 ,新兴垱 ,萧家垱,鱼羊垱,五都百里洲石闸 澌,洋洲石闸 ,五里洲圩岸 澌,洋洲圩岸。
“六都黄陂垱 、李陂垱 、长沙垱、王家垱 、鳝鱼垱 、张家垱、褚陂垱 、瓦口垱 、佛善垱、何马垱 、杜陂垱 、野猫垱、白马垱 、陈家垱” ,“七都土台堤 ” ,魏家堤 ,杨家洑堤,破堤口 ,滑泥口 ,麻黄堤口,丁家坑 ,母猪湖堤 ,流店口堤,向家口堤。
八都陈老垱 、萧家垱 、下盘垱、长陂垱 、符笺垱 、董马垱、土陂垱 、大湖垱 、上盘垱、新陂垱 、于工垱 、大河垱、杨五垱 、牛渡垱 、白陂垱、莲荷垱 、土官垱 、唐沙垱、石堰族垱。按《志》,‘江流至此,分派如水之有枝,故以名县。县’
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直至宜都,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堤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 ,延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华洲,皆夹注大江之内者。故北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古台土城脑而下,至罐嘴滩、流店湖。又自罐嘴滩而南,转至澌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米家埠,对岸皆有堤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城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御。又洲内军民杂处,互相规避,故堤功视他县为难。
彝陵州
浣沙河 与赤溪东合,水泛则滨河者受害。二公堤 在州东门外三里,当荆襄巴蜀之冲,旁有民田。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周肃筑,行旅便之。
长阳县水利无考
宜都县
苍茫溪 ,在县东五十里。大江东金子坡,灌田可千馀顷。
王家堰 在县北三十里,地名“十方” ,阔二十五丈,长二十九丈,堤厚八尺。
苦竹垱 今名“堰” ,在县四十里青庄坪。阔一十五丈,长五十丈,堤厚七尺。俱明洪武二十七年督修。
曹家陂 在县南二十里洋津。阔九丈七尺,长七十五丈,堤厚五尺。
峰山陂 在县三十五里,地名“峰山陂。” 阔二十一丈,长二十八丈,堤厚七尺。
黄土垱 在县西十五里黄土坡,阔三十丈,长八百七十五丈,堤厚二丈。
远安县
洪岩洞 ,洞泉流出油溪,可溉田千馀亩。笕水湖 源出鸡头山石孔中,土人为笕,引出灌田。
灵水溪 在旧城西北十里,源出洞中,有深潭,东至谈家渡,与沮水合。
东庄坪堰 、石洋河堰 、后砦堰。
观音寺堰 、白马峪堰 、冢坪堰。
马家坪堰 ,鹿苑寺堰 ,上许家庄堰,下茅坪堰 ,寿隆寺堰 ,下许家坪堰,敻家庄堰 ,邓家湾堰 ,笕口长滩堰,霖水洞堰 ,鹿溪堰 ,茅坪堰。
罗汉峪堰 。青谿堰 、白土堰。
油溪河堰 、福河堰 、桑平堰。
安洋坪塘 上马家坝塘 上布园塘下布园塘 上笕口塘 傅家坪塘“土门垩塘 净音寺塘 桃李溪塘中笕口塘 南襄城塘 布园红岩塘以上俱荒圮,邑侯安可愿申饬修复。”
归州、兴山、巴东三州县《水利》俱无考。
荆州卫
流火口 ,坐松滋县,计分汛二十九丈。
杨润口 坐松滋县,计分汛二十三丈。
江罐子 坐松滋县,计分汛一十五丈。
《白庙儿 》坐江陵县,计分汛六十六丈。
黄家湾 坐公安县,计分汛二十七丈。
田家湾 坐公安县,计分汛四十八丈。
雷四湾 坐公安县,计分汛一十二丈。
文章垸 坐潜江县,计分汛一百九十六丈。皇木岭 坐松滋县,计分汛一百三十二丈。《军民界 》,坐石首县新开铺之南,计分汛一百八十丈。北抵右卫堤。
荆州右卫
皇木岭 九十六丈
《江灌子 》,一十五丈。
史家湾 二百三十八丈。
马家垱 七十五丈。以上俱抵松滋界“白家湾 ” 四百四十丈;
崔家套 二百二丈五尺;
民安驿 七十丈。以上俱抵公安界。
白庙儿 六十六丈七尺,抵江陵界。
荆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江陵县附郭。〉
荆州府城 ,自楚熊渠长子康国句亶始。按《一统志》以为汉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唐元和中,裴宇瘗石室,后人掘得,其状与江陵城同。宋苏轼言:“江陵城南门外有石状床若宇,陷地中而有其脊,缮南城乃得之。” 故识者谓此城规度似有所受,更阅时代,未敢辄增减。明洪武甲辰,平章杨璟依旧基修筑,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
计三千三百九十九丈,高二丈六尺有奇。嘉靖九年重修,为门楼各六。新东门曰“镇流” ,楼曰“宾阳。” 东南曰公安门,旧名“楚望” ,楼曰“四望。” 南则南纪门,楼曰“曲江” ;西门旧名“龙山” ,楼曰“九阳。” 小北门曰“古漕” ,旧名“维城” ,楼曰“景龙。” 大北门曰朝宗,旧名“柳门” ,楼曰“拱辰。” 城形若环门重关,四面皆濬隍以通流。昔孟珙帅荆湖,通三海,修十隍,池流如带,后渐浅渫不治。城西为明湘王城,可五里许,即高季兴子城也。天启七年,惠藩建国,因之。崇祯十六年癸未,献逆驱民男女平其城。
皇清顺治三年,巡道李栖凤、总镇郑四维率兵民完。
城垣址如之。康熙二十三年奉。
旨“特设满洲将军都统。领八旗大兵驻防荆州。”驻《东》
城“其西为官署民居,设有间墙。”
外州县
公安县城 邑,自柴林街徙孱陵城,无可考。杜诗:“野旷吕蒙城,江深刘备营。” 或谓孱陵城为吕蒙所筑。明正德间,周钺筑土为城,寻圯。嘉靖二年,知县周臣奉议叠砖石筑之。以邑滨江冲决,城渐溃。知县杨云才议迁椒园,至知县高凤翔始改迁,乃以邹锦衣卫议,复徙祝家冈,知县张大韶修砌。崇祯庚辰,知县赵继鼎修筑有加。癸未,贼陷荆州,而公安残毁殆尽。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王百男建署于旧邑《斗湖堤八》。
年始移祝家冈之新城
石首县城 邑,旧无城。明弘治间,知县何洽始筑土为垣。嘉靖七年,水涨墙圮,知县徐汝圭重修,后复易以砖城。至万历乙巳,因《形家》言,移县署于北城,遂以旧北门为谯楼,乃拓东北隅之地,更立北城楼,临大江,城加广焉,周一千五十六丈,高一丈一尺,女墙四尺,门楼五,池绕城。崇祯末,兵燹倾圮至。
皇清顺治中,知县黄大年重修,岁久倾圮,至康熙七
年复修坏垣一百八十五丈,缺口十三处。城楼垛堞完固,周回计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四尺
监利县城 明正德中,巡抚秦金檄县丞杜渐筑土为城。万历初,知县李纯朴奉巡抚檄,始建砖城,周一千八十丈,高九尺有奇,厚一丈有奇,为门五,南曰朝宗,北曰“望京” ,东曰“朝阳” ,西曰“阜民” ,东北曰“保和。” 崇祯甲戌,知县唐复加高三尺,浚濠环绕,濠深二丈,一面小河,一通大江。迨明季兵火,圮毁殆尽。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蔺完瑝率众缮修缺毁,重建城。
楼东曰“光华复旦” ,南曰“江汉澄清” ,西曰“鸿雁翔集” ,北曰“锁钥深严” ,东北曰“神听和平。”
松滋县城 旧无城,明成化间,始筑土城,名“杨城。” 周五里,高一丈二尺,为门建楼,有四池,阔二丈五尺,深八尺。北一面临大江。崇祯间,知县何志孟因四方寇警,具状上闻,修筑砖石。明末献贼屠城,荡为平地。
皇清康熙六年,始议修复,渐次创兴。
枝江县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枝江守御千户所,防容美洞蛮,创筑土城。成化四年,指挥李震、许英筑砖城,周千有馀丈,高一丈五尺,为门五,各建有楼池。东临大江,西临峻岭。弘治三年,知县李智开凿,欲通江水绕城以便舟楫。将成,智迁去,议遂寝。
彝陵州城 旧在江左。宋徙江右。元复徙江左。明洪武十二年,千户许胜因旧基甃砌,周八百六十二丈,高二丈二尺。为门七:曰东门,曰中水,曰大南,曰小南,曰大北,曰小北,曰镇川。各建有楼。东南北三面皆壕,阔四丈五,深二丈,惟西一面临大江。成化间,知州周正复修,高五尺,外甃以砖,内筑土,为卧羊坡。崇祯末,献贼平城至。
皇清顺治十三年,奉委修葺。康熙六年,知州鲍孜缮。
修完巩
长阳县城 前后有东峰、凤凰诸山,壁立环绕,四面阻塞。西则施州、建始诸水,奔流赴壑,会为清江,东出大河,而治中域焉,诚天然城堑也。宋、元筑土城,明因之。至崇祯十六年,知县朱方干请详修筑,于临江,一面甃以石,并建东南、西门城楼。后山一面累土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镇邦率蛮兵攻城,陷之。明末堕于“闯贼。”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樊维翰修复。
宜都县城 :三国时吴陆逊拒蜀,屯戍宜都,见沧茫溪产异石,红如玛瑙,绿似玻璃,见而喜曰:“此地露文章。” 遂筑城于此,号曰陆城。明成化间,都宪杨璿因旧基筑土城,周六百五十馀丈,高一丈一尺。立门五: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临川,东北曰合江。乙未,县令王濬增建。
门楼,戊戌重修之。嘉靖壬午,知县叶建合江门楼。丙午、丁未间,建朝天、迎薰旧东门于学宫之左,重建大亨门。万历丙子,知县许梦熊以王城不堪防御,始易以砖石,周五百馀丈,高二丈有奇。易旧东门为“应雷” ,易“迎薰” 为大观,易太平为保泰,易合江为佑治,易临川为明威,建楼橹十八座。《宜人碑》曰:“许公城。” 癸巳霪雨异常,东北隅倾颓三十馀丈,势逼于江,难以修复。知县经世文稍迁于内。崇祯癸未被贼屠陷,盘踞不一。
皇清顺治四年,移寓白羊,城垣尽圮,虎穴其中。康熙
元年壬寅,总督张长庚檄知县叶茂生修筑,创建城楼。
远安县城 ,古城临沮,在南漳界,元迁亭子山下。明成化间,筑城东庄,砌以砖石,周八百馀丈,高一丈八尺,为东西南北门四,建有楼。千户朱纲增筑护城堤以防水。池阔二丈馀,深丈馀。崇祯甲戌,寇至,城陷。癸未,闯贼复陷。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莅任,露处山麓,请修城。
堞因河为池。十一年,水涨城圮,知县卢连昌营筑。十五年,复大水,城复,圮知县安可愿重修归州城 旧城原在江南,明嘉靖四十年地忽陷裂,城舍倾圯,始迁江左,今丹阳地。周围六里一千八十一丈五尺,高一丈九尺。为门四:东曰迎和,南曰兴贤,西曰瞻夔,北曰“拱极。” 明季为流寇往来盘踞,城垣颓废。
皇清康熙三年,知州曹熙衡始入城招集捐设城门。
兴山县城 旧无城,明弘治初,知县刘孜筑土城。正德中,知县谭溥、胡安、叶槐继修。高一丈,厚七尺,周围三百三十四丈。为门三:东曰“迎恩” ,南曰“观澜” ,西曰“来远。” 嘉靖九年,知县李廷实因北山麓增筑土城,砻石为基,辟北门以守御。然山水骤涨,颓修频仍。自崇祯甲戌变乱后,倾废殆尽已久。
皇清康熙十年,前知县胥遇殚力经营。
巴东县城 ,旧无城。按巴东前临川江,后耸崇山,自然之城堑也。
施州卫城 ,宋旧城,即今元妙观及睡师崖,下因山为之。元仍旧。明洪武十四年,指挥朱永拓址甃石,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皆天然城堑。上设串廊警铺女墙。为门四:东曰清江,西曰西顺,南曰南阳,北曰“拱北。” 今倾颓过半。
大田千户所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户郑瑜用石甃“筑,周五百丈有奇,阔一丈,高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为东西南北四门。”
荆州卫城 ,荆城,楼雉相望,周围七十馀里。明初甲辰,平章杨璟修。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为门六,而三卫属筑其二。北之朝宗,俗曰“小北” ;西北曰“古漕” ,俗曰“大北。” 馀四门、荆三卫不与焉。
荆州右卫城 ,始自楚王长子句亶王,更阅时代,历有修筑。明初甲辰,平章杨璟缮修有差,而拓地更新,则在万历十年。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为门六:东曰镇流,楼曰“宾阳。” 东南曰“公安” 楼曰“四望。” 南则“南纪” 楼曰“曲江。” 西则“龙山” 楼曰“九阳” ;而北则古漕楼曰“景龙。” 东北朝宗楼曰“拱辰。” 城形若环门重关,四面皆濬隍以通流。城中之西为明湘王城,可五里许,即高季兴子城也。今大北、小北两门版筑属之三卫,四门则隶之有司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