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2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目录

 宝庆府部汇考一

  宝庆府建置沿革考

  宝庆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宝庆府星野考

  宝庆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

宝庆府部汇考一

[编辑]

宝庆府建置沿革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

在《禹贡》为荆州域。《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其山曰衡郡。”距衡四百馀里,皆衡山麓也。春秋楚日强,大公族大夫白公善始来筑城。战国为楚、巫、黔中地。秦立昭陵县,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并析置都梁。夫彝,属零陵郡。平帝时,复析昭陵置昭阳,为封邑。东汉昭陵仍属长沙。旧《志》误以昭陵属零陵。今以《后汉书》正之。昭阳、都梁、夫彝,属零陵。三国吴孙皓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并领昭阳、都梁、夫彝、高平,隶荆州。晋为邵陵郡,其县六:邵陵、武冈、夫彝、建兴、邵阳、高平,而武冈、建兴析都梁。宋改郡为国。齐、梁、陈仍为郡。隋平陈,废邵陵郡,并隶长沙。开皇中,复改武冈为武攸县,即邵阳县置建州,寻改为邵州,改辰阳为辰溪县,来属焉。唐改南梁州,并复邵阳县,及省建兴入武攸,仍为武冈县。贞观中,改为邵州,省邵陵县入邵阳,与武冈俱隶邵州而属江南西道。天宝改邵阳郡。乾元复改邵州。五代晋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复为邵阳县。宋仍改邵州,治邵阳。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县。元丰四年,以溪峒徽州置莳竹县,俱属邵州。崇宁四年,以莳竹之临口寨为临冈县。五年,别为武冈军,领县三:武冈、绥宁、临冈。属荆湖南路。绍兴中,废临冈,置新宁县,仍属武冈军。而邵州是时止领县二:“邵阳、新化。”嘉定末,以沂王嗣子贵诚为邵州防御使,寻承大统,是为理宗,改元宝庆。三年十二月甲辰,诏邵州升为宝庆府。元至元改宝庆府及武冈军,俱为路,隶湖广行省。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遣左丞相徐达率胡大海取宝庆路,克之。于是靖州军民安抚司及诸长官司皆来降,继为元将所陷。洪武元年二月,杨璟遣千户王廷进攻茱萸滩,击走之,复下其城,更宝庆路、武冈路俱为府。九年,省武冈县入武冈,改为州,仍领新宁,隶府。洪熙元年三月徙岷王国于武冈。弘治甲子以州城步巡检司置城步县,隶府府。所领州一,县四:邵阳,新化,城步,武冈州,新宁。

皇清顺治四年,开宝庆府邵阳、新化二县。十五年开。

武冈城步新宁本府所领州一,县四。仍明之旧,隶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分属湖南布政使司。

邵阳县:附郭。

秦始皇并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邵陵县,隶长沙郡。汉高帝五年,以长沙郡为国,昭陵县属长沙国,隶荆。武帝元朔四年,析昭陵置都梁、夫彝二侯国。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置昭阳侯国。东汉昭陵仍属长沙。献帝建安二十年,吴、蜀争荆州,寻分荆州,以湘水西属蜀,湘水东属吴,昭陵等县并属蜀三国。吴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领昭陵、昭阳六县,隶荆州。晋世祖武帝太康元年,邵陵郡领昭阳、夫彝,而析都梁置武冈、建兴二县,寻改昭阳为邵阳,隶湘州。南宋改郡为国,昭陵、邵阳属邵陵国。齐、梁、陈为郡,昭陵、邵阳属邵陵郡。隋文帝开皇十年,废邵陵郡,省武冈、夫彝入邵阳,隶潭州。十年,复置武攸县,即邵阳县置建州,移治水北。后数年,复改邵州治邵阳。十五年,分天下为四总管,并扬、荆、益,以诸王为之,邵隶荆部。炀帝大业间,复改邵州为邵陵郡,治县如旧。唐高祖武德间,改郡为州,因改邵陵郡为南梁州,并置邵陵县。太宗贞观二年,分天下为十道县,随州隶江南,寻改为邵州,省邵陵入邵阳,属邵州。元宗开元二十二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县,随州隶江南西道。天宝间,改邵州复为邵阳郡,县仍旧。肃宗乾元元年,复为邵州,县仍旧。五代晋天福间,改邵州为敏州,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复改敏政县为邵阳县。宋太祖乾德元年,平湖南,复改敏州为邵州。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邵隶荆湖南路。理宗宝庆三年十二月甲辰,诏“邵州潜藩升为宝庆府,仍领邵阳、新化。”

元至元取宝庆府,改府为路,县随路,隶湖广行省。明太祖洪武元年取宝庆路邵阳县,更路为府,隶湖广布政司。

皇清顺治四年八月,开宝庆府县随府隶湖广布政。

司康熙三年,设藩于长沙、邵阳,五州邑随府隶湖广湖南布政司。编户二十四里。

城步县

周黔巫中地。秦隶长沙郡。汉都梁属地。东汉因之。三国诸葛武侯征九溪蛮至此,有诸葛城。晋武冈县地。南北朝隋俱武冈地。唐镇。五代宋俱镇。元儒林乡属武冈路。明置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立城步县,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新化县

周、楚地。秦益阳地。汉梅山地。东汉、三国俱因之。晋为高平县,隶邵陵。南北朝俱因之。隋隶潭州。唐为高平县,隶邵州。五代为蛮所据。宋初,置五寨。熙宁间,析梅山地为二县:新化为上梅山,隶邵州;安化为下梅山,隶潭州。绍圣初,迁于百石坪,寻复旧。元明因之,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武冈州

《禹贡》
荆州之域春秋战国为楚黔巫中地秦属

[编辑]

长沙郡,汉属零陵郡,为都梁、夫彝二国。三国吴属邵陵郡。晋分都梁立武冈县,治北武冈山,两峰对峙,故名。隋初省武冈入邵阳县,以属潭州,后置武攸县。唐仍改武冈县,以建兴县省入,属邵州。建兴,晋置在邵阳县境。宋于县置武冈军。崇宁五年,并以莳竹县分置绥宁、临冈二县隶焉。属荆州。湖南路莳竹县,宋元丰中置,今靖州地。绥宁,今属靖州。临冈本莳竹之临口,即今新宁赛,旧志误以武冈军领邵阳、新化、莳竹三县。今依《文献通考》正之。绍兴中,废临冈,更置新宁县,仍属武冈军。元至正丙子,升军为路,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明改路为府,仍领武冈、新宁,而割绥宁隶靖州。洪武九年,降为州,省武冈县入之,隶宝庆府。弘治十七年改州之城步巡检司为城步县,属宝庆,惟新宁隶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领县一:

新宁县

《禹贡》
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

[编辑]

属长沙国。东汉为夫彝县地,属零陵郡。隋属邵州。唐因之。宋初为莳竹县地。崇宁初,以莳竹县地分置临冈县于临口寨,属荆湖南路。绍兴元年,废临冈县,复为寨,而即金城村置新宁县在水头江北,属武冈军。元仍旧属武冈路。明属武冈州,随州隶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半。

宝庆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

宝庆府疆域图

宝庆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衡州府衡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至衡州府二百八十里。

西至靖州绥宁县界三百二十里,至靖州四百八十里。

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界一百一十里,至永州府二百九十里。

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永州府祁阳县界一百里。

西南至广西省全州界三百八十里。

东北至长沙府湘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辰州府溆浦县界一百八十里。

自本府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

京师五千里

东西广六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邵阳县》。附郭。

东至长沙府湘乡县界一百二十里,至县二百九十里。

南至永州府祁阳县界一百里,至县二百里;西至武冈州界一百二十里,至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新化县界七十里,至县一百七十里;东北至大坡岭安化县界一百里。

东南至石湾衡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隆回溆浦县界二百里。

自县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

京师五千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城步,县。

东至新宁县界五十里,至县九十里。

南至广西义宁县界一百八十里,至县三百里;西至靖州绥宁县界六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县界二百五十里,至县三百里。

东南至广西古田县界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武冈州,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靖州长安堡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关硖堡,一百里。

自县至府四百二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新化县》:

东至长沙府湘乡县界一百里,至县三百里;西至辰州府溆浦县界一百里,至县二百六十里。

南至邵阳县界一百里,至县一百七十里;北至长沙府安化县界八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邵阳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武冈州界,二百里。

西北至溆浦县界二百六十里。

自县至府一百七十里

“至省陆路一千四百里。” “至。”

京师四千四百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武冈州》。

东至邵阳县界横江渡一百五十里,至县二百七十里。

南至全州界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靖州绥宁县浪石界三十里,至县一百五十里。

北至辰州府溆浦县望乡山界一百四十里,至县二百四十里。

东南至新宁县界一百里。

东北至邵阳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义宁县界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黔阳县界四百七十里。

自州至府二百七十里。至

京师五千六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宁县

东至东安县黑土岭界一百四十五里,至县一百八十里。

西至武冈州花溪山界,七十里。

南至全州界八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北至武冈州壶山口界四十五里,至州治九十里。

东南至东安县,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城步,县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邵阳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全州西延界一百四十里。

自县至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六百里。至

京师五千八百八十里

东西广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府。邵阳县附郭。

《邵州图经》:“东距洞庭,西连五岭。”

张谓《记》:“九疑北麓,漾湘南澨。”

《寇准诗》:“溪山环郭莫穷端。”

侯延庆《修邵州城门记》:“湖岭要冲。”

《开元寺塔记》“接九疑之形势,据三湘之上游。” 《舆地记胜》:“旁连荆湘,外接交广。”

《邵州图志序》:“界长沙、零陵之间,有唇齿辅车之势。”

《旧志》:“林谷幽邃,滩濑险确。”

《楚台纪事》,“襟接三湘” ,侧水扼其咽喉。带引洞庭,花街连其肘腋。

棠开召奭,城创“白公,四望崇于天表,湖岭扼于地轴。西控巫、黔,东接衡岳、酉沅,北襟湘、烝南引。胙土则六岭前开,奠邦则双流后抱。紫澜缀于神滩,灵标屹于砥柱。肘腋两关,雄图四塞,轮蹄飞楫,摩接长虹。” 亦湖南要区也。

九江孔殷,资居其一。邵独有之,足冠寰区。龙山嵯峨,高霞盘郁。山川流峙,毓秀钟灵。更有桃洞争武陵之胜,曹井著投药之奇。综其萃丽,更仆难穷。

城步县

《城步书舍记》:“东邻荆湘,南通广桂,西接古徽,北界大水。”

《书院记》:“四山如屏,层环叠拱。一水涟漪,横练如带。”

《郡志》:“江水抱城,潆回百折,危峰叠岫,放奇献异。” 瞿九思《县志序》:“东有黔峰栏牛之防,西有马鞍大水之固,南有阳峒山谿之险,北有赤水石井之饶,固用武之国也。”

儒林旧院,敷文德以绥来;巡司要区,奋武卫以弹压。鞭长难制,蠢动时闻,饬戎行于节钺,勤庙筭于秉钧。乃筑严城,用据形势,南襟百粤,西引三江。枫门北峙,金城东凭。控制洞蛮,势踞扼要《新化县》。

《古梅山寺记》:“地势阻僻,山林密茂。”

《惠政记》:“东跨长沙,西亘溆浦,火旗在前,澬水环后。”

《修学记》:“山川明秀,气候清淑。”

《梅邑旧志》:“据荆楚之上游,接衡岳之神势,界辰长武邵之间,有沃壤完萃之美,乃湖岭之要区,为宝郡之名邑。”

东翼星沙,梅封万户,西连溆浦,熊接鼎湖。辇临帝子,凫接文斤。火旗在前,而阳明莅治,资水环后,而膏泽承流。界辰、长、武、邵之间,有扼要凭险之势。湖称名邑,地拥要区。

武冈州

柳宗元《武冈铭》:“黔山之礸,巫水之磻。”

《都梁记》:“接轸广西,连亘湖北。”

吕调阳《记湖湘上游》:

《宋知军题名记》:“屯兵峙粮,控制蛮獠。”

《学记》云山钟灵,金城萃秀。又曰:“江山清淑。” 旧志:山川深阻,民徭杂处。州城之南,二水合流,中乃平旷,界于长沙、渠阳之间,湖南胜地也。都梁汉邑,武冈旧军,南襟云山,北拥武岭枫门,西蔽环蓼溪洞口以作三关。紫阳东回,引资流济水而为天堑。势踞上游,为沅、湘之屏翰。地错沃壤,寔湖岭之名区。惟环境皆介于谿“蛮,应弹压时张于武备。”

新宁县

《夫彝旧志》:“九疑形势,三湘上游,控制溪硐,弹压百蛮。”

张图《南学记》:“黔礸、巫磻,连峰叠谷。”

《黎淳记》:“东连花渡,南挹金峰,西扺崀山,北据溪峒。”

《李东阳记》:“地险且崎,溪水回旋。”

汉置夫彝,蔽零陵之北部;宋甸临口,壮形胜于金城,分莳竹以绥邦,开新邑而扼要。南距百粤,拥崀笏以凭关;北襟长湖,枕紫云以作镇。塞谿蛮之口,巩金汤之固。虽勤奋武,尤藉修文。

宝庆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总

迁固,世掌天文,其言曰:“楚,翼、轸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皆楚分也。” 其后蔡邕、费直诸家,考论度数,各有异同。《春秋元命苞》曰:“轸星为荆州。” 《史记》又曰:“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 《东汉志》曰:“斗,玉衡第四星,主荆州。” 当以五卯日候之,己卯日为零陵。《宋天文志》曰:“天市二十二星,东西” 各列十一星。其西垣南第十星曰楚《星经》曰:“荧惑主楚越。” 又曰:“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轸四星,凡七度。” 《广雅》曰:“荆属衡星。” 《唐书》曰:“翼、轸,鹑尾也。轸在天关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 《新唐书》曰:“鹑尾值建已之月。” 内列太微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亦纯阳地也。然莫若《晋天文志》为最详,其考验躔次尤精而密,则分野之说,燎然若指掌矣。《春秋》书灾异不书事应,张南轩谓君子无所不谨,盖得敬天之要。《书》曰:“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然则守常宪以尊主,谨事以敬天,则不言星野亦可也。

宝庆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邵阳县附郭。

六亭山 在南城内,迤逦为山者六,旧有绣谷、遐观、苍雪、寒碧、楚望、丹井、月池、杏冈诸胜。宋人作镇边堂,囊括其概。提举《毛宪记》:“理宗为防御使时,复各建亭其上,飞阁连桥,往来登眺。北瞻白云、石门诸峰,青翠如画,万烟二水,几席可收。其一为天池山,上有池,山腹有泉,泉甚清洌。其一为铁局山,古陶冶地。山下有太” 平寺,即吕喦磨镜处。其一为望仙山,下有驻鹤祠。其一为六一山,建转轮藏,有池,岁时不竭。其一为八角亭山。其一为鹿头山,又名栖真山,形如削顶,平广如砥。山后有白鹤观,下为饮鹤池,皆称吕仙遗迹。四时登临俱佳,而尤宜于春,为《邵陵八景》之一。今俱毁。

东山 岔起城左,如覆盂然。上有寺,奉三世尊。又移县右楼铜钟置其上,俯瞰双流,钟声远播,即《八景》中之“山寺晓钟” 也。寺有法华台,为唐无量寿佛卓锡处,遗千佛袈裟一、鞋二。每六月六日,僧作曝衣会,人士往观如堵。癸未之变,僧无住持,衣鞋遂失矣。先是嘉靖间,析寺前地建濂溪书院,中设濂溪先生,及陆子寿、张无垢、朱晦庵诸先儒木主。后有太守谢省祠,废久。山下有二忠祠,特祀宋通判曾如骥、明指挥贺兴隆,今俱废,移祀于此,附以明之郡侯李振挺、别驾何三杰、学博王绂,皆尽节于封疆者。崇祯壬午,乡官刘孔晖殉节河南,又为建“忠节祠” 于左,咸春秋祭享焉。内招僧另居,专供洒扫。然榱栋粗竖,堂址嵚崎,殊为慢亵。邑令颜尧揆重为修整,置龛列几,位次秩然,扁以“光风霁月。” 康熙癸丑,郡守李益阳又为建讲学堂于前,以为诸生课业之所。甲子,景濂堂圮,邵令张起鶤捐资议复未就。

洛阳山 在城东二里。申泰芝尝往来其间,泰芝母家雒阳,故名。资、邵二水会流其下,石室曲折,后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间字痕可读,然为流俗垒塞,大损逸致。

小佘湖山 在城东三里许。高崎峻耸,不易攀跻,积雪尤甚。晴霁登临,风景特异,故为“八景一胜” 焉。唐时崇尚道教,命岁时祀申泰芝。而佘湖山离治百里,乃即兹山建祠,因以得名。近创毘卢阁于后,亦毁。

马鞍山 在小佘湖山前。形似马鞍,故名耑山 ,去城东三里。砥柱矶参其左,前汇二水,后枕狮潭。竹径松风,梵音幽籁,景致清妍。耑愚禅师说法其地。闽太史郑之元书额曰“耑山兰若。”

皇清少司寇李敬按楚时,访其遗迹,《记》云:“禅关寂历。”

法侣庄严。惠风振于林端,清潭流于座右。并手书《五台别院》。康熙癸丑,郡伯梁碧海特建大殿于耑山旧址。

金紫山 :在郡城南五里许。

孤山 在县东四十里。平壤突起,圆似童顶,石洞中空,弘爽殊胜。明崇祯间,指挥乃姓者于山。

前掘塘得一古鼎,识者以为“汉魏时物,可受数升。中皆碧玉,寸管约数百枚。” 后为势家所取,今无存。

祥云山 ,在县东五十里。一名“望岳。”

八字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渔溪。

天堂山 在县东五十里。石室弘敞,可容数十人。僧即其处为精舍。郡守陶洪题曰“碧广庄严。” 月湖山 在县东七十里。怪石嶙峋,嵌空玲珑。奇花古木,郁苍阴翳。山径幽邃,寺居其中。宋李纲征曹成过此,留诗,后人续咏甚多。

金仙山 ,去县东一百一十里。相传王真人修炼处,坛石尚存,泉水清注。

龙山 去郡东八十里,盘延数百里,四面相类,高近万仞,顶与岳平,故名岳平顶。遥望衡岳诸峰,如在座前。上有老龙潭,黝异莫测,中多五色鲤,云气夭矫,分二水而下。一流湘乡为涟水,一流邵阳为邵水。产茗药、怪木异卉,及黑猿翼虎。唐隐山和尚居焉,僧之静修者,多幽栖于此。坪曰金竹,洞、曰飞水,寺曰凤凰,岩、曰白石,皆称胜地。山甚袤广而多奇异,好事者终不能穷其胜。下有神祠,祷雨辄应。宋通判潘忠恕记。康熙丁未年重建,郡守傅鸾祥记。

桃林大山 在郡东北二十里,接湘乡界。山林丛伏,为盗贼薮,明时设分水堡以防御之。石羊山 在郡东七十里三溪乡。

涟河山 即龙山之麓,两山如带,夹涟水而出,可六十里入湘乡。

尖山 在郡东北百里,接湘乡、安化界,横亘蜿蜒,上下三十里,顶多居民,桑麻田园,无异平土。“朗概山 ” 去郡东北七十里,峭拔不可陟,石级仅受一趾,攀引而上,顶平阔,为安化、湘乡、湘潭、宁乡诸治之祖,上有灵祠。

高崧山 ,在县东三十里。

杏冈山 在府城南

文竹山 一名扶阳山。上有石林,修竹扶疏,随风披拂,为仙人窟宅。载《郡国广舆名胜》诸志。邪姜山 今名大云山,在府东南一百三十里,一名白云峰,烝水出焉,为衡郡治之祖。南峰七十二峰之一。唐申泰芝曾修真于此。有锡瓦殿、六仙殿、龙王殿,构石岩中,可坐十数人,瀑泉从岩中泻下,四时不绝,上有飞来钟。

金华山 在中乡二都。山高百仞,巉岩嵌空,树木蓊郁。宋学士罗宗之由衡徙居其下,构“永慕堂。”

佘湖山 在太平乡一百二十里。山势飞舞,其形若凤。唐人建祠峰顶,祀申泰芝,唐肃宗御书云霖祠庭” 以赐之。顶即雷祖岩,祠踞其顶,履之,空洞有声。羽士就岩汲水,少涸则历数级而下有小桥,深窈难测。峰后历长𪩘里许,为飞升石,二石挺立若柱,相去数寻。横石广数丈,长十数寻,架置其上,如几案然。石势稍攲,以一小石贴之,传为泰芝冲举处。旁为莲荷山,传为泰芝炼丹之所,灶磨犹存。高霞山 在郡南一百里,后枕四明,前襟霞水,左引小砦,右揖东井,为李震飞升处。旧存唐显庆二年碑。山腹有药庵,传为采药之所。下有白鹤观,石,皆马蹄迹。有李霞观,临霞水。又有新甲山,为李仙窟宅。明万历间水涸,见石上有“唐尚书郎周源《访高霞李真人诗》。

新甲山 在郡南八十里上贤乡。

小眉山 ,在郡南九十里,突耸如笋,高近十里。顶有梵宇,盘旋而上,殊有异概。

《月山 》在郡西北隆回乡。

四望山 在郡南百二十里。磅礡突兀数十里,居邵阳、东安、零阳、祁阳之间,故名。四望。见《通志》。水流数派,流于郡者为霞水,源于郡者为坝豆江,合于花桥下而会邵水。

云泉山 ,《水经注》云:“云泉水出云泉山。”

西游山 去郡南百里,山林丛险,盗每出没于此,今防守严密,渐革面矣。即桃林大山。

希夷山 峰势秀拔,古有希夷观,为秀真地。其水分流,一出乌龟桥入邵水,一出东田入资水。“《七里花》山 ” ,在新宁乡,时见白云生其上,有望云寺,多古木异卉。

历山 ,出《水经注》无考。今邑北亦有历江,水名大禹山 ,去县北四十里,在石门山上有大禹庙,宋教授陈伯震记。

石门山 去县北四十里。耸翠入云,两山相夹如门,资水喷激而下,为茱萸滩。《志》曰:“石门献翠,为邑八景之一。”

白云山 :去治北四十里,大麓,上有白云岩。毘

考证

卢殿、观音阁、慈寿寺,钱邦𦬊有《记》。望云山 横亘盘踞数十里,四麓奔泻,面面相似。山前为隆回乡,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故名。登顶几二十里,东望郡城,仿佛在目。有铁瓦石祠,天池泓净,源流百派,其大者曰金滩,曰银坑,会于砦上,西流百里入资水山。腹之东有卢真庵,石台数丈,高广如砥,乃卢生礼斗处。岩有观音洞,有关门寺,有天门龙兴观,有天坛诸胜。山多产蕨,荒年民取给焉。山后为高平旧县,今属新化邑。

古台山 在隆回乡。秀卓可五里许。北瞻望云,宛若画图。金子、黄花、元姑峙右,天堂、白马、西山屏左。俯视溪流如带,中有梅树寺,为宋元遗址。古木青杉,蒙翳掩映。白云时来,梵音远闻,亦山川胜概云。

西山 :在隆回乡,地接白马、庞家及湖北岭诸界。山高广而舒奥,民多火耕,亦有腴产。风景幽异,即居民多未至者。

元溪山 :在隆回乡,接新化溆浦。旧设纸钱堡防备,为邵险要。

顿家山 ,在隆回乡,离城二百里,又名“三不理山” ,接辰州,极峻峭。

麻塘山 在隆回乡,跨溆浦、辰溪诸界。明嘉靖间,酉贼潜伏,时为牵引,官兵捕剿之。《嘉靖志》载为邵险要地。

石阜山 ,一名“黄平” ,在西平乡,上有观。

碁磐岭 在城南五里。诸葛亮经此,与客对奕,石盘广六尺,黑白子宛然。又犒师,其地名祭旗坡。见《名胜志》。

耀紫岭 ,在县南五里。耸卓如植笔形,家取为“郡邑文峰。”

锡茅岭 在县东八十里,一名“锡山。” 高挺独秀,俯视郡城,烟景可挹,水泉清冽。下流为聚公桥,历溜田至田家桥入桐水。

龙窝岭 去县东五里

茶冈岭 古有曲水流觞巨渠,一名“霞光岭。” 天师岭 在县东七十里三溪乡。

白马岭 去城南二十五里。

朱梅岭 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接湘乡罗汉岭 ,去郡东北九十里,上有罗汉寺,故名。响鼓岭 在三溪都,以声得名。

黄茅岭 在郡东北六十里,下俯墨溪。

大坡岭 在郡东北百里。明崇祯戊寅,司理李梦日御贼于此,乡人立祠祀之。百户马之骅战死其下。

九龙岭 在梅塘乡。突兀如华盖。相传,唐人仰山兄弟居此,仙去。旧有祠,旱能致雨。明季有紫气金光之异,乡人重修之。司理梅开重新佛像,置田饭僧。有“梅公祠。”

王瓜岭 在郡南四十里,亘延五十里,高数百仞。山顶平衍,有白鹤观,“小石岩甚异。负山而居者百数十家,垦土为田,因少泉流灌溉,稍旱即无收。其居者杂植麦豆以佐食,而终不他徙者,是岂山为之欤?”

锡岭 ,在郡南四十里。

梅子岭 在郡西四十五里。

插花岭 在郡北五十里,即北望一带大山也。东联朗概,西尽茱萸,翠嶂碧峰上千霄汉,云岩 见月湖山。

吐秀岩 在石人江上。岩石陡峻,俯瞰穴室,深窈不可测。昔人凿石为栈道,题“吐秀岩” 三字。秋水既消,其下露一石鹿。明邑人御史何大谦读书处。

朝仙岩 :在郡治东一里许。

彩山岩 去郡东南三十里。洞口宏敞,其中甚深,隙光洞达,怪石玲珑,宽平可容数百人。有石书、石鼓、龙床、龙几等迹。旁有圆孔,伛偻而入。复有洞,幽异莫测,人迹罕至。明嘉靖间,邑令张凤仪以勘田至彩塘,见一石峭耸数十丈,篆曰“彩山岩” ,后题“永嘉萧萼书。” 询之土人,云:昔姚元信因乱率众据山自保,没为土神,因未立庙,望石祀之。张因剪荆棘而得此洞,遂移石鼓置洞外,篆额曰“石鼓书洞。” 天启间,参政潘澜题诗洞中。白鹤岩 ,在郡东南三十里。

虎棠岩 在石井铺丹穴石梁。

烟竹岩 在仁风乡。孤山出田垄中,岩底有石楼石台,极为幽邃。

鹿角岩 在梅塘乡。岩水成溪,流入烝水。“圆通岩 ” ,在郡南五十里,有石作钟声,壁刻有诗。

九头岩 ,去澬水下三十里。

洛阳洞 见《洛阳山》。

“桃花洞 ” ,去城南七里,由官道左径入,洞扉高丈馀。敛袂而入,径如同崎岖,无整步,白云冉冉逼人,而两傍石壁去肘可盈尺。目左右顾,如水涡如浪叠,如夏云,奇峰如虎蹲,如老冰垂注,盖石乳凝结也。旁一小洞,秉炬伛偻而入,有石象,大如豕,端足肃立。又一洞渡小溪,冥通不可测,今已塞出。从故道徐进,石室弘敞,维摩数尊,或卧或倚。有石凳、石床。灶顶有窦,圆如镜,摄受日光,明照一室。右有石级,摄衣盘旋,忽出峰顶。上有亭,登者若踬。顶上约去百武,有石孤植,大数围,就之,其根瘦削,仅盈握。宋景定郡守“摹古云根” 三字。旧有宾峰亭、拜石亭。洞外有堂,堂前有池,旁有庵,今无存。其存者,宋嘉定中靡凳、洞阳、仙境,并古篆“桃洞流香” 等字。洞前多桃花,开后瓣落水中,必从山后溪中流出,真异境也。金之俊额之曰:“何必武陵。”

三仙洞 :去治东三十里。

白水洞 在治北四十里。一溪从山峡而出,两山对峙如门。山旁有二小洞,望之幽邃,近后开爽,中有石乳,形状不一。溯流而入,环堵皆大山壁削,居民数家,田园鸡犬,别一天地。山有泉,流泻绕洞下为唐溪,入于茱萸滩。

“石鼓书洞 ” 见《彩山岩》。

碧云洞 在三溪乡。洞中颇阔,其泉流数伏数见。

觅水洞 在隆回六都。洞口水流成河,土人避兵,制船以入。旁有数岩,可以栖止,敌不能窥。白云洞 在郡治北五十里,有石屋在峰绝顶,僧因为庵。

干鸡洞 在隆回乡。溪泉不涸,景物奇邃,石立如鸡形。昔人避乱洞中,敌以无水困之,众取鱼投视,乃解去。

云根石 在桃花洞上。突立干霄,高四、五丈。旁镌“古云根” 三大字,左镌“景定甲子上巳” ,右镌“郡守中吴” 等字。其名磨灭不可读。

弥陀石 ,去郡南五十里。石如佛形。

飞来石 在邵洪观,今改“石云峰。” 有石方丈馀,下二小石承之,人履石上,势觉欲动,若以线从下度之,不令人知,可竟过无滞。

虾蟆石 在郡城南五里。

道人石 在澬江上

头巾石 在神滩渡上

汆石 在沃洲之尾

观音石 在仁风乡

南石 去城东南五里

磬石 :在康济庙。石备五音,上有二线纹。相传:昔有渔人沉网于江,得一金磬以归,兄弟欲分之,遂化为石。

雨石 ,在相公潭岸。缘石级而入,有桃树万株,今皆戕尽。

狮子峰 在仁风乡。山峰耸秀,群峦蟠伏。龙泉喷布水声,与梵音相属。登临者有物外烟霞之想。上有龙华寺。

古城峰 ,在太平乡一百二十里,接衡阳界,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砥柱矶 在城东北。两水奔流,至此逆洄,故名。尚书顾磷题三大字于上,有诗刻石。

资江 ,源出路山,今属绥宁。经武冈,会新宁莳竹水,至邑治东北,合邵水,下茱萸滩,历百瀬而至新化县,过益阳,入于洞庭。《夏书》云:“九江孔殷” ,资其一也,一名益水。见《地理志》。汉桑钦《水经》云: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东北过夫彝县,东北过昭陵县之北,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北魏郦道元注:“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纠山,盖路山之别名也。谓之大溪水。” 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谿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大谿迳建兴县南,又迳都梁南。汉武帝元朔五年为长沙定王敬侯定之邑也。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 又云: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迳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孙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于邵陵县,县故昭陵也。谿又东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西南流高平县南,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迳邵陵南,县故昭阳也。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阳水口” 自此。

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流迳山峡,名之为“茱萸江” ,盖水变名也。

茱萸江 在府治北四十里,两岸石门夹峙,水势险恶,土人呼之为茱萸滩。自此而下至益阳,皆为茱萸水。自邵阳资江而下数百里,历新化至益阳,皆曰茱萸江。昔传关云长与甘兴霸争界于茱萸江,或疑在邵陵。然《湘中记》又云:程普、关羽分界于铜棺山,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以铜棺贮之。今铜棺山又在长沙界内。郦道元《水经注》云:县有关羽瀬,在新化之下,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 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 遂不渡。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或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 者也。

邵江 源出龙山岳平顶,西流合众水,至西洋江会桐江,历甘棠渡及相公潭,至邑治东入澬江。

桐江 ,源出万安乡,至棠下桥名桐江。至董家湾合溠水,至西洋入邵江。《嘉靖邑志》云:“源出金仙山。”

檀江 源一出东安县罗汉、云霞诸山,一出上贤乡小眉诸山,至花桥会流,历谷洲,至白马田入邵江。

石马江 ,源出望云山,穿大华山,历三渡水,至历山牛丫潭入澬江。

石人江 在郡东北十里沃洲滩上,即澬江。西洋江 在郡东四十里,即邵江。

历江 在邵阳县北

“槎水 ” ,源出九龙岭,后历仙槎桥、回龙桥,至董家湾入于桐江。

烝水 ,其源有二:一出中乡大云山,一出梅塘乡鹿角岩,合流长山江口,出佘田,至石湾入衡阳界,过草桥至石鼓嘴入湘水。自此以下名烝湘,三湘之一也。郦道元《水经注》云:“烝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又东合略塘,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武水入焉。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 湘。

涟水 出龙山之顶,有老龙潭,其深不测,中有五色鲤,时有云雾笼罩。两山如带,夹水而出,东北流六十里,入湘乡界。桑钦《水经》云:“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东北过湘南县西,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郦道元《注》云:“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东入衡” 阳湘乡县界。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连水,本属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又云,“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乡县界,入于湘水。”

云泉水 出云泉山,注邵陵水口。

应水 ,《水经注》云:出邵陵县,历山崖嶝崄阻峻,崿万寻,澄渊湛于上,应水涌于下,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注湘水。

馀溪水 ,《水经注》云:“出西北邵陵郡邵阳县,东南流注于湘。” 其水扬清汎浊,水色两分。

邵陵浦口水 ,《水经注》云:“其水又东注邵陵水,又谓之邵陵浦口水。”

佘水 ,《汉书昭阳侯国注》云:《荆州记》曰:“县东有佘水,傍有渔父庙。”

沩水 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迳越城西,又东南流,注于漓水。

石溪 ,在县西三十里,流入资江。

渔溪 ,源出西平蔡家同、卢峰凹诸山,合于杉木桥,历长定水流为渔溪,入资江。

禹溪 ,在郡南十五里,入檀江。

枫江溪 :在治北三里,入澬江。

“墨溪 ” 源出黄茅岭,历蓝田入湘乡。

爽溪 在三溪乡。源出爽溪洞,洞口阔数丈,流水奔泻成溪,入涟河。

涟河 源出三溪乡界冈凹,流二十里为涟河,下合龙山,东流入湘乡。《通志》云:“龙山一流入湘乡为涟水潭。”

双清潭 在城东,资、邵二水汇其下,清澈无底,上为砥柱矶。

相公潭 在城东马鞍山下。上有诸葛武侯祠。一云宋通判曾如骥殉节处,故名。潭水潆回,有一席水,风激无波,传为神仙礼斗布席潭上,在邵江。

野鸡潭 在县西三十里,在资江侧。断崖削壁之上,髣髴有二石鸡。七里潭 ,在郡西二十里,在资江。

狮子潭 :自丰家溪绕东北六、七里。深不可测,有石如狮。

猫儿潭 :在城东二十里。有石如猫,故名。水势潆洄,深不可测。

马口潭 :在城西十五里,旁有石状如马,故名。老龙潭 在龙山顶。一在庙上十里。

爱莲池 在城内东北隅,乃宋周濂溪先生以永州倅来摄郡事,辟池种莲,方数十丈。中垒石为亭,朱棂石阑,规制甚都。莲花红白相间,烂熳清馥。宋知州傅伯崧著《希濂说》,扁曰“君子。” 明大参、闽中潘澜扁曰“喜雨。” 上有光风霁月堂。堂后有四先生祠,左有殉节乡绅刘孔晖特忠祠,后因兵毁。至顺治十六年,知县濮万镒复鸠工建亭,大参涂应泰扁曰“清远。” 至于堂祠故址,今改为仓廒。

“天池 ” 在天池山,即《六亭山》之一。

卸甲池 在南城外,相传为张桓侯飞卸甲处。“西湖池 ” ,在西城外,上有寺。

沙湾 在澬水

洋水湾 在桐江,水流回汇数里。

慈惠泉 按《通志》,“在府城内。”

濂泉 在城南卫前山麓龙泉庵左,从石悬出,水味清冽。昔濂溪来摄州事,时饮此水,故名。一曰沃泉。按《尔雅》云:“沃泉悬出。” 晋郭璞云:“悬出者,旁出也。” 今濂泉从山麓傍悬出,则沃泉之称,名实符矣。督学太仓王沂饮此,谓不减惠泉。俗又名臼井,或以官井为濂泉者误。

南泉 ,在南城外一里,《清旨》拟于龙泉。一云“水脉相连” ,旧有庵。

云泉 ,在西郊外二里,一名“何氏仙井” ,味与龙泉等。

温泉 在隆、回乡二都。水极腥热,可以𬊈鸡,久濯则肤赤。一名“热井。”

曹婆井 在城市东。相传昔有曹婆卖酒,一道人时来索饮,媪频与之,不索其值。道人将去,与药一丸,投井中,水俱成酒。后道人复来,媪致谢云:“但苦无糟耳。” 道人恶其贪,又与一丸投之,仍化为水。极旱不涸,晚则溢出,流至渡花桥,味亦甘美。又邻巷有曹公井。

儒林井 在城东小路旁。

慈惠井 在报恩寺内

蒋家井 在东城内

“清井 ” 在紫极宫内。

《澬阳井 》在城外东南隅,一席水之涯。

沙井 在“驻鹤坊” 前。

东坡井 在邵水上河街。

甘井 一在南街,名“官井。” 一在梅塘乡九龙岭。皆以周濂溪先生饮之而甘,故名。

《洛阳井 》在洛阳洞右,盛夏寒冽而旨。

没底井 在城南三十里,在官道傍。方广一亩,澄泓深碧。右有石迹,好事者将绳百丈系石,穷之不得其底,实池也,而以井名。

东井 在安上都

瀚井 在万安乡

仙泉井 按《通志》,“在府治东。”

白洋滩 在城西

孔雀滩 在城西四十里,最为险恶。

茱萸滩 在城北四十里石门。两山夹峙,乱石横阻,资江东流而下,势如瀑布。危石中梗,激触汹涌。昔人铸铜柱于岸,以为牵挽,一名铜柱滩。郡谓“五十三滩、四十八滩” ,此其首也。

青溪滩 在茱萸滩下数里。峭石密布,水洪曲折,险恶尤甚。自此以下,在邵治者二十一滩,皆称“险阻。”

《大争滩   》。《大湖滩   》。《小争滩》。

小湖滩   。羊角滩   。将军滩。

“石仓滩   。” “诸楼门滩  。” “裹肚滩。”

勺口滩   。龙石滩   。梁箭滩。

三门滩   。求溪滩   。大栗滩。

《小栗滩   》。《杨柳滩   》。《小溪滩》。

状元洲 在城西二里,处资江之中,广二十五亩。相传水势漫洲,则科甲鼎盛。《嘉靖邑志》云:成化初,知府蔡朔置亭其上,扁曰“清辉亭。”

“鳌鱼洲 ” 在砥柱矶双清潭下。

《沃洲 》在田家渡,吐秀岩下。

白沙洲 在状元洲上

梅洲 在城西六十里

城步县

黔峰山 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凉伞。” 界自麓上五里,左有龙须岩,四望寥远,二峰相对。中有雷神石潭,祷雨有应,上有青树如屏。昔僧建庵院,毁于雷火。

紫云山 俗名云雾岭,在黔峰之右,高三里许,有寺名紫霄,庵名紫云,下有书舍题曰“潜龙无识子读书处。”

雷尖山 在县东四十里,去太古山十馀里。花溪山 ,在治东五十步。獠猺诸洞居其下,两县分界处。

龟山 ,在县东五十里。其形如龟,去西岩寺十馀里。

太古山 在县东九十里。茂林深箐,其险不测,里人避兵地也。

飞山 在县东半里。上有杨令公祠,右有小石泉,清凉味甘,祷雨辄应。

大狮山 在县东南,即寺岩山顶上旧有凌云阁,后人改为“文昌阁” ,今毁。

笔架山 在县东一里。其形似笔架,故名。梅花山 在治东南五里许。

隘头山 :在治西南。旧有梓潼宫,内有小泉,下建书院。

回龙山 ,在治西一里。上有汉伏波将军马援祠,祠右有准提阁。

象鼻山 :在治西南二里。

马鞍山 :在治西五里。上有太和庵,有亭可避风雨。今废。

格木山 在县西十里,猺苗分界处。

崆峒山 :在治北十里。乡人避兵于内。

觉古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

金紫山 :在治北十七里。在冷水坪南。上有紫金神庙。

莲荷山 在治西四十里。道经绥靖,四面峻阔,茂林疏树,行道孔艰。万历辛亥,知县竹设堡拨兵戍守,往来称便。

布谷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面有乱石,高丈馀,石中有泉水如米汁,味甘美。布谷群聚而饮,人装绨获之。

青角山 在治东北一百里。上有三十六峰,蜿蜒如游龙,最高而险。此山云出则雨,里人每以为占。上有寺,今废。

罗汉山 :在治东十里。有十八山连亘,故名。团仓山 在治西北里许。形如团仓,高峻而险,为人避兵处。

楠木山 :在治东北十里。其下为温塘村,居民数百家。

巫山 在治东三十五里。上有奇峰十二,可拟蜀之“巫山。”

寺岩山 在治东南半里。上有文昌阁,今废。下有龙潭。

白竹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白竹隘。其形如飞凤,上有庵废。

插旗岭 在治东十三里。汉马援剿九谿蛮,于此插旗进兵。

香山岭 :在治东九十里。产异花香草。

赤木岭 在治东五十里。枫木环山,秋霜如血。松家岭 在治东南十里,上有古太监坟茔。金紫岭 在治东南五里许。

独石岭 在石盘城南二十馀里,石耸入霄,其高百丈。

芙蓉岭 :在治南一十五里。

矮岭 :在治南三十里。猺蛮于此立界。

鱼窝岭 :在治西南十里土溪冲,有岭高耸入云,今改名“云雾岭” ,道通绥靖湖北。

黄茅岭 :在治北九十里。

风门岭 在治北九十馀里,乃黔楚大路。铜鼓岭 在治东北十里,两山相对,如铜鼓然。凤岭 去治北三十五里,在枧头,形如飞凤。鸦飞岭 在城东八里萧家里。其峰甚秀,云有风雷居之,常起疾风暴雷,扑杀人畜。

白云洞 ,在治东三里。爽朗幽静,内有石佛、观音、石钟、石鼓,击之有声。又有石牛、石旗、石莲、石狮、石象,清泉曲潭,幽深莫穷。时有白云氤氲,堆蓝拥翠,东南一奇也。

“碧霞洞 ” ,去治东五里,在白云之前二里许。内有石笋石田,玲珑奇巧,出人意表。

温泉洞 :在治东北二十五里。温水清溪之下。其水夏凉冬热,人多于此沐焉。

风洞 :距县八十里。深入数里,四时多风。温水洞 :在治东北三十里。两岸平沙,一水中流,里人避兵处。

清风洞 :在治东北四十里,石径九曲,水从中出,有风翛然。

石门洞 :距治西三十里。两岸壁立,仅通人迹,小谿委蛇。

生气洞 ,距县一里许。夏凉冬燠,故名。

大水洞 :在治西北三里许。

鬼子岩 :在治东二十里。壁立莫攀,内有三十偶人。

“石幕岩 ” :在治西北五里,有仙人掌迹,为《八景》之一。

石脚岩 :距治西五里谢家坊,有人足指掌俱全。

桃仙岩 即清风洞。在县东北四十里真良铺,一名“下基岩。” 内有石田数坵,石碁枰石子皆全。潮水岩 在治东南二十里龙潭庵之前。每辰、申时,水涌如沸。

石鹤岩 在治东十里

狮子岩 去郭外半里

红石岩 :去治九十里。

啸岩 去治一百三十里。昔民避兵其上,寇望一笑而去。

团仓岩 :在治东北二十里,可容百人。岩中有水,里人避兵地。

滴水岩 去治南半里许,水从岩滴下。

伏燕岩 去治南十五里。冬月燕伏其中,春社阳回始去。

燕石岩 :去治东七里许,在渔江右岸。上产燕石。

鸡冠岩 去县西十里

“桃江岩 ” 有诗,刻石壁上。

仙桥岩 :去治西五十里。在大水大团岩江两岸如磴,俗传仙人所造。

仙人桥石 在县东十里梁山之下。

石马石 在清溪。形如马,在县北二十五里。天官石 在治西北十五里。土语以“天” 为“吞。” 仙掌石 在治东北五里。道傍有亭,今废。迁官石 在治北二十五里道傍山上如人形,高丈馀,对面有白石如旗形。

纱帽石 在治东北一里。

仙形石 ,在金竹界,地名“白洞” ,掌迹膝形、印痕宛然。去县东北二十五里。

巫山江 源发巫山,流出多派,东经威溪入资水,西经南江入绥宁洪江,会辰、沅合流,归于洞庭。

一渡江 :在县治南冷水坪。其水流四百里入于洪江。

南江 在县治南,巫水所经。

乌龙江 在治西三十里。相传有龙潜焉。三渡江 :在治北三十里。

宋溪江 :在治北五十里。

威溪 在治东八十里。其水源从巫水流入武冈,会济水达洞庭。

清溪 在治北十五里。其水合大水河,入于洪江,达洞庭。

白蓼洲 在城南里许。上有村落。

大洲 在县西三十里

龙井 距城东里许,在白云洞之后。闻昔时有老人见二龙井出,水涌数丈;佥事韩公以金簪投之,其水遂平。

石井 在治东五十里,傍有壶形马迹。

岩井 有四:一在塘冲口,一在双井,一在新开田中,一在隘头山下。春水涨出,可以灌田。岩泉 在治东半里路傍,水从石洞出,由石洞入,前后居民相资汲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