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42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目录
衡州府部汇考二
衡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衡州府部汇考二
[编辑]衡州府山川考一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衡阳县附郭。〉
石窟山 ,在县东三十里。《湘水记》:“昔有人掘山作穴,高十丈,长里许,溪水经其下。”
清泉山 在县东四十里。其下有泉,溉田数十顷。
界浦山 ,去县东一百里,在耒阳县界,上接浦口。
雨母山 ,在县西二十里,亦名“云阜” ,其上有石坛。《湘水记》:“舜南游经此。” 上有帝喾祠,每祭常有云气。顺治九年
敕内院侍读白引谦诣道州谒舜陵。以道路梗塞。望。
祭于此
伊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大》。山 在县西四十里。大云山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跨衡、祁、邵三县界,其地最高,而常云申泰芝飞升处。
花药山 ,在县西南二里。旧有仙人炼药,五色禽常栖于牡丹树下,故名。
花光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宋花光僧居此,善画梅。
石盘山 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其上有石盘。石鼓山 在郡城北二里,蒸、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深不可测。《水经》云:“临蒸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 《祥符图经》云:“俗传卢龙推鼓入于潭水。” 唐太守宇文炫于山之东题曰“东岩” ,西题曰“西谿。” 上有诗,已剥落不可读。按郡城地脉,从祝融支分逶迤而西,复折而南,又东度石门峡为铁关,拔起千仞。转东北为郡城,而尽于蒸、湘之会。石鼓雄峙其后,与回雁诸峰相颉颃,朱子谓:“一郡佳处” 也。
蜘蛛山 :在城南五十五里,田塍萦带,经络如蛛丝。司空王诏先祖茔兆在焉。有明宪宗《御祭文》刻石,现存。
马鞍山 在太平乡,去城三十里。形如马鞍,上有木神祠,俗呼为“圣帝。”
神农山 在太平乡。上有神农祠宇。
霞山 在太平乡。山有女神祠,居民祈祷者多聚焉。传者谓为“唐天后” 云。
西山 在长平乡,去城七十里。崇祯间,释邃谷建兰若于此,号“西山。”
“九岭峰 ” 在城东,有云覆其上即雨。乡人祷雨,每以此为验。
巨庇峰 在城东七十里,高可数百寻,石磴盘互,林木周遮。峰顶有池,名曰“天池” ,冬夏不涸。相传每夜有天灯烛之明。万历初,兵巡边,维垣同分守道郭草堂游其地,作诗纪事,刻之石,今犹存。
回雁峰 在城南里许。相传雁不度衡阳。然衡阳之南亦有雁,但过此则渐稀耳。或曰:峰势如雁翼之回。徐灵期云:“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峰头北望,则湘岳诸胜尽在眉睫间。而烟雨空濛,尤为奇绝。”
华灵峰 在回雁峰右。旧《志》:“汉华佗筑台其上,修道辟谷,百岁如童人,以为仙灵云。”
碧云峰 在城西南,望云阳山如泼墨,故名。岣嵝峰 ,在城北五十二里,宋《祥符图经》云:按
《湘水记》衡山南有峰曰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
[编辑]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禹登之,获金简玉牒治水之书,上有《禹碑》,形模蝌蚪,
白石峰 ,在县北五十五里。
仙上峰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杨梅峰 在县南六十五里。
珮石峰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城基峰 在县南五十里,怪石层叠,如城之基。三座峰 ,在长乐乡。
百丈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
愁思冈 ,在县东四十五里。《湘水记》云:“其冈高峻,行旅登其上,辄易感怀,故名。”
黄龙冈 ,在县西北三十里。相传昔有黄龙见此。
分水冈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与湘乡为界。马岭冈 ,在县东南五十九里。高二百丈,周回五里,其形类马。
曾青冈 在县西北界,产曾青,可合仙药破冈 。《湘中记》:宋大明中,望气者云:“湘中有天子气,遣谒者巡视,斩冈石以压之” ,后湘东王遂为天子,即明帝也。
天圣岩 在县西南四十里。岩下有小龟,凡祷雨,龟出雨辄至。白云真人申泰芝修真于此,丹灶在焉。其下有仙迹。虎崖 在县东八十里。怪石怒立,高可十丈,玲珑森挺,有若屏障,黄荆生其间,大径合抱。右有石壁峭列,中通一缝,才容人度。苍藤乱竹,蒙茸荫覆,灵幻之迹,亦称天辟。惜境处穷荒,游人罕到,未经题咏,名胜莫传,有缁流数辈,构庵居之。朱陵后洞 在石鼓山,相传有仙从此入南岳,朝往暮归。今塞
“妙喜洞 ” 、雷洞 ,俱在岣嵝峰。
湘水 在城东,源出广西兴安县之阳朔。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过零陵五里,与营水合,达于衡阳,蒸水入焉,会流于石鼓之下。罗君章《湘水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也,今通谓之潇湘云。然君章所记十五水无潇,独柳宗元《湘口馆诗叙》云:“潇、湘二水所会。”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间,或潇湘之渊。” 而郭璞引《淮南子》云:“弋钓潇湘,今所在未详也。” 郦道元注《水经》云:“潇湘者,水清深也。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见江底了了石子如摴蒱,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湖岭之间,湘水贯之,凡水皆会焉。与湘水合则曰潇湘,与蒸水合” 则曰“蒸湘” ;与沅水合则曰“沅湘。”
梅浦水 在城东三十里。源出龙冈,南流十里会耒水,又西北流二十里至耒口会湘。今泉溪渡是。
斜陂水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源出石窟山,北流入于湘。
蒸水 在城西。《水经》云:出重安县西邵陵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又东合略塘,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锺武县,武水入焉。至湘东临蒸,北注于湘,谓之蒸口。《郡国志》云:“西俯蒸水,水气如蒸,故名曰临蒸。”
清阳水 ,出县西云阜山,入于蒸。
演陂水 ,出金兰乡,入于蒸。
白塘河水 ,出清化乡,入于蒸。
柿花水 去县一百六十里,出云阜山,入于蒸。《梁江》水 出邵阳界,北流三百里,入于蒸。《潭邪》水 ,在县西南,出云阜山,东流十里,入于蒸。
耒水 在县北。出郴州桂阳之耒山,西北流过耒阳之东南,又北流入于湘,谓之“耒口。”
上潢水 在县北三十里。出岣嵝峰,屈曲流六十里,入于湘。又有下潢水、白露江,皆入于湘。七里滩 在城北三十里,上有七里驿。
杨埠滩 在城东三十里耒水中。
江河滩 在城北十里
茅叶滩 在城南二十里。
酃湖 在县东二十里。今作零湖。《荆州记》:“湖周回可一里,取湖水酿酒,极甘美。” 《湘中记》:“湖水深八尺,湛然碧色。” 昔晋武帝尝荐酃酒于太庙。《吴都赋》:“飞琼觞而酌酃醁。” 即此。与耒水通,可溉田数十百顷。
东湖 ,在县西六十里,与蒸水通。
西湖 在衡阳县儒学前。周回十顷,两土阜对峙。湖中夏时芙渠满湖,红绿相映,为八景之一。宾兴之岁,开重台叠蕊者,必兆魁选。
马口潭 ,耒马水流至小江口入耒水,有潭,深不可测。
石鼓潭 :在城北石鼓山下。
晏公潭 在城北回雁塔前。
龙祖潭 :在城南百里,每春水涨溢,巨鳞悉沿湘而上,至潭畔,若往朝焉。已复东下,人多网得之。
灵集潭 :在城南新塘站下。每云兴则雨集,故名。
三角潭 :在县东一百里。潭水黑静,有龙气逼人。旱则祈祷有应。
东洲 在城南湘水中,春涨远视如桃花色。其上有居民,饶鱼鲜蔬笋。中有梵宇,藩府时所建。
白沙洲 :在城南十里。
小渔洲 :在城南九十里。
涟洲 在城南百里
“烟雨池 ” ,在回雁峰下,今已堙塞。
雷池 在岣嵝峰顶
龙泉 在江东岸龙泉寺下。一在新城二都龙泉观侧。
金乌井 ,在县西北十五里。井水常不盈,旧有“金乌水满状元归” 之谶。
《春溪井 》在花药山下。
罗家井 在城南三里。味甘洌,暑月民多汲卖者。
灵照井 在太平寺后。相传庞蕴居此,其井为蕴女灵照所常汲者。渟泓甘洌,井之美者也。今巳堙塞。
苏家井 在城南二里。水泉清洁,汲者辘轳不绝。
义水井 在县东二十里零泉乡道上。
衡山县
衡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五岳之一也。地脉发于岷山,由蜀入黔,迢递九疑,连络五岭,横亘其南,即南方之干也。自骑田岭入楚,蕴结磅礡,盘纡八百里,突起南岳,高耸九千馀丈,巍然伯仲于太华、嵩、恒间矣。按《寰宇志》:宿当翼轸,上应玑衡,故云衡山南岳。《小录》《周职方氏》曰:“南岳之镇曰衡。” 以其分当翼、轸光辅紫宸“钤二气之根,均五灵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 又《星经》云:“玉衡主荆州。而长沙一星,在轸之中,主寿长,子孙昌。” 亦曰寿昌之次。衡岳旧属长沙,故又谓衡岳为寿岳也。《山海经》云:“衡山一名岣嵝。” 盛弘之《荆州记》:“衡山南岳,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均物,故” 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故号南岳。赤帝绾其巅,祝融宅其阳,威神堂堂,荫映峨峨,是以宅薮神灵,室宇仙罗。《藏经》云:“南岳主掌星象,分埜水族鱼龙。” 《南岳志》云:“昔黄帝游观六合,后造神灵,见东中西北四岳,显有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无辅,乃与昌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灊山” 为南岳储君,并青城山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令总衡岳,以鼎镇,举德真而为主。储君,衡岳之副君也。《尔雅》云:“以霍山为岳” ,其实非正也。《广雅》又云:“天柱谓之霍山。” 《三礼义宗》云:“南岳谓之霍,霍者,护也,言阳气用事,盛夏之日,护养万物也。” 又《龙鱼河图》曰: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或曰:神姓崇,讳岳,封号“司天昭圣帝。” 山周环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
马头山 ,去县一百里。
灵山 ,在草市,去县东一百二十里。《茶攸》安酃之水环流其下。
四峰山 在县东八十里。中有绝涧,下视阴黑,不辨树色,涧泉奔飞古木中。绝顶有庵,时有白云封之,昏钟午磬,其声杳杳,自白云出也。凤凰山 去县绝远,其山连衡、湘、攸、醴四县之界,周围二百馀里。
祝融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为诸峰之最高,位直离宫,以配火德,乃祝融君游息之所,《道书》“二十四福地” 也。峰在诸峰之北,群峰攒簇,即芙蓉、天柱亦在履舄间。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依稀见洞庭焉。上有祝融君庙,峰畔有青玉坛,即俗谓试心桥也。路皆石仄,足以入。前崖挺出,下临万仞之“壑,魏夫人在此仙去。峰巅有风穴,雨将作,阴风自穴而发。其东为望日台,漏下五鼓,登台而望,万景俱寂。计人间尚夜,而此处已见朝霞横亘天际,俯视海门,若可超而越也。须臾,旭日出自海底,若金之在镕,上下荡漾,祥云五色。良久,山下始晓。其西有望月台,人间夜色巳沉,而此处清光自若,盖良” 久而后没也。昔铁脚道人采药衡山,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 紫盖峰 高四千五百丈,乃朱陵洞天之源,其形嵯峨,有似麾盖。诸峰并朝拱祝融,此独南面,若不回顾,览胜者情若恨之。上有飞泉如匹练,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天柱峰 即双柱峰,在岳庙西北两山端耸百丈,其形如柱,亦名柱括,下有魏夫人石坛。《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 ,此为第六柱也。石廪峰 与紫盖峰相接,其上方阔十丈。《方舆记》云:“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关。” 《湘中记》云:“闭则岁丰,开则岁歉,昔胡浮先生常乘白豹游之。” 芙蓉峰 在岳庙后,上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
昔赤精子授经处,有讲经坛石方圆丈馀,刻有“天下太平” 四字。《荆州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菌,一芙蓉,最为竦杰,非晴不见。
赤帝峰 在岳庙后,古名炼玉峰,上有惠车子尸解处。按:赤帝一云祝融,一云炎帝。宋太祖求帝王之应祀者,独神农氏陵不可得。梦神人戴一笠,持两火诉,无血食。觉而问群臣曰:“兹非炎帝乎?火位南方,宜南方求之。” 遣使访于长沙之境,遇老人,引而示之曰:“此炎帝冢也。” 忽不见,报遣祀之。
朱明峰 ,在岳庙后,昔有邝仙修真于此。一日偶游罗浮,骑牛入朱明洞,不复出,云“此南岳前洞。”
“柹蒂峰 ” ,即狮子峰,在岳庙后。下有灵源,但闻石间泠然,未尝见水。
烟霞峰 ,在岳庙右,烟霞远望,浮动可爱。“掷钵峰 ” ,在岳庙后,世传思大和尚掷钵于此,赴陈主之召,故名。
弥陀峰 在山左东北有岩,虚险而暗,古木怪藤荫蔽其间,下有弥陀寺,柳子厚为之记。香炉峰 在紫盖乡,形如香炉。
架鹤峰 即紫霄峰,上有架鹤亭,晋尹真人飞升于此。
轸宿峰 居祝融峰南上,当轸宿汉天师第七代孙获《天书》之所。
瑞应峰 在岳庙西北。昔有大木,枝柯痈肿,窿然而起,如龟龙状。
“紫云峰 ” ,在南台寺下。
“集贤峰 ” ,唐贤张九龄、李泌旧游地。
“华盖峰 ” ,即灵芝峰,在岳庙后,乃华盖君双子修真处。
天堂峰 在岳庙右,中有石室,殷景童礼斗处。安上峰 在南台之西,上有舜庙、舜洞、舜溪,传者谓舜南巡寓此,故名。峰下多古刻,不可辨。其可识者曰笔墟,曰琴台、曰蟾石。有题诗蟾石者,不识姓名。又峭壁上题曰“舜樟” ,字大如斗,莫知所谓。岂峰为舜经行处,当时尚有古木存者,如秦松、汉柏云尔耶?
永和峰 ,在岳庙右,四时融和如春暖,故名。观音峰 ,在山右,下有罗汉台、金竹坪,俱著异迹。
云居峰 ,在岳庙西南,下有金牛迹。退道坡。云居寺有《唐梵经》,太宗御书五十卷。
《红花峰 》即“石榴峰” ,在岳庙西南。
“云龙峰 ” ,在岳庙右。汉青城道士王谷神皮元曜修真处。后唐董奉先继之。今诵经石并石像犹存。
明月峰 ,在岳庙右,四时如月明状。
双石峰 ,在岳庙西南。双峰、能仁二寺在其下。岣嵝峰 ,见《衡阳山川志》。
潜圣峰 在岳庙西。昔高僧希遁游南岳,寻方广寺,访惠海尊者,了无踪迹。一日忽见精庐号“方广” ,遇尊者与语,止宿之,送出。返顾,人宅俱无。妙高峰 在崇岳乡,中有平垣一区,相传为梁海尊者诵经处,时有五白衣长者听经,乃龙王也,愿献寺基。一夕拥沙为平地,故建方广寺。天台峰 在方广寺西,乃智者𫖮禅师拜“《楞严经》处。” 今有拜经台遗址,并妙高峰、无缝塔、神辙亭、分粮斛、龙头井、会仙桥、莲花池、酥酪泉、落叶松,共为十景。
莲花峰 在崇岳乡,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匝环绕,宛如莲花拥出,有宋徽宗“天下名山” 四字。
青岑峰 在岳庙后,其峰高而青锐,有东林、西林二寺。
白马峰 在县治西。《山海经》云:“昔大禹巡狩至此,杀白马祭天。” 今名杀马冲。
永参峰 ,在红花峰后,相传为殷姓者朝斗参真之处。
仙顶峰 在永参峰右
会善峰 ,在岳西南,古云“毛女峰” ,一云即女善峰。下有会善寺,乃十八高僧相会处。
白石峰 在崇岳乡。相传有龙栖其后,洞水流而不竭。昔曹唐《送冯处士》,有诗。
“回雁峰 ” 见《衡阳山川志》。
朝日峰 ,在岳庙左。昔有殷姓者负暄于此,故名。按《古史》载赫胥氏葬处。
惠日峰 在岳庙东。昔有高僧憩此。隋帝诏赴惠日道场,称旨,赐号“惠日” ,因以名峰。
瑰霄峰 ,在岳庙左。齐司空谒祝融,回息于此。碧萝峰 ,即观音岩。在祝融峰,旧有阿育王塔。
今无存
灵药峰 ,在岳庙左。昔新野先生与徐君周游三湘,入衡山采药于此。
会仙峰 在岳庙右,昔邓郁之注《经》于此。一云“薛幽栖经此与白云子谈道。” 旧有白云先生堂,今废。
降真峰 在岳庙西。《仙箓》云:“昔炎帝之女致斋于此,感元君降,故名。”
文殊峰 ,在岳庙北。相传,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至峻坡,西望见金色瑞相,弥陀僧以为文殊现,故名。
金简峰 在山后东,为大禹岩。《吴越春秋》云:“禹伤父功不成,乃于衡山血马祭之,仰天而啸。夕梦一人,自称元夷苍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焉’。禹乃斋,遂获金简玉字之书,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
云密峰 在山西北。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之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又有桃花源及仙人石室。
栖真峰 在山后,其下产云母石。昔武阳洞人遇异人,披发草衣,身毫长寸馀,见之而走。异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素服苍耳,二百馀岁矣。知汝至孝,吾教汝服之。” 乃指示此草,忽失所在,其人寿果百岁。
仙岩峰 在山后,下有石岩,为刘根炼神朝斗之所。南有大洞,道家谓为朱陵洞天之东门。翠鹫峰 ,在岳庙北,为唐末王生修炼处,形如鹫鸟。
石囷峰 在岳庙北,有二圆石,石室在焉。崱屴峰 在山后,世传惠车子修行处。明嘉靖中,赵大洲建藏经阁,僧瑞光念佛其中四十馀年,人皆呼之为“豆儿佛。”
祥光峰 在岳庙西北,即鹤鸣峰。有灵田,常有光如飞烛状。
雷祖峰 在山后,当祝融之麓。祝融有雷池,能兴云布雨,故以“雷祖” 名。
碧云峰 在山后,上有紫金台,云气如黛。白云峰 在紫盖乡,下有龙潭,神龙出入,灵应有验,茹荤者不敢近。为朱陵洞天之东便门。九女峰 在紫盖乡,下有九女庙,今废。
灵禽峰 在岳庙西北。唐薛幽栖于此,《祈真感》灵鸟群飞,羽毛鲜异,红碧相间,声如笙簧,栖于峰上。
《云隐峰 》在紫盖乡。
耆阇峰 ,在岳庙北,形似天竺耆阇。
喜阳峰 在岳庙北,祝融峰左。喜先见日,故名。灵应峰 在山左,邓郁之子元达曾修真于此。凤凰峰 在永平乡。旧传祝融君登南岳谒元君,感碧鸡凤凰来集。《记》云: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鸟荐瑞,故来仪焉。马融赋云:“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 是也。其峰面西北,可望湘乡天马山,明季,总兵黄朝宣驻兵于此。
“采霞峰 ” ,即应相峰,在武阳乡。齐褚白玉字元璩,隐南山十馀年,采霞而食,因名。
晓霞峰 在县东,每旭日衔山,丹霞掩映。巾紫峰 在县治后,上有紫金台。昔大禹南巡至此,望九疑而祭舜。其山无林木,多杜鹃花,状若紫巾。
“吐雾峰 ” 与“巾紫峰” 相连,云气升腾,虽晴亦雨,雾开则晴。邑人观之,以定晴雨。
“碧岫峰 ” 在湘潭县界。
“屏嶂峰 ” ,即“峡峙峰” ,在湘潭县界。
日华峰 在岳庙东,一云“日盖。” 左瞰圣寿华严,右盼南台天柱。
云麓峰 ,在长沙之西,《图经》云:“是南岳之足,有岳麓书院。”
西岭 在天柱峰侧。张南《轩记》:“出西岭过天柱。” 南岭 在山前,今名横岭。
开云岭 在县北。韩文公愈过此,阴雨默祷云开。
“弛马岭 ” ,当湘乡路,山多苦竹,林深泥滑,马艰于进,故名。
排子岭 在明月峰后
罗汉岭 在黄花坪,黄华老人道场于此。大禹岩 ,在云密峰下,禹治水致斋于此。圣灯岩 ,在金简峰。旧传此山有珊瑚芝,阴晦之夜有灵光上下,如人秉烛之状,又称为“天灯。” 张敬夫有诗。
黄帝岩 ,在金简峰下。
懒残岩 详《方外志》。
伏虎岩 在云隐峰,一云“在灵应峰下。”
把鍼岩 在祝融峰
观音岩 ,在碧萝峰下。昔罗念庵先生居此,故岩畔有《念庵松》。
祖师岩 ,在祝融峰下。
仙岩 在仙岩峰
“《田真药》岩 ” 在喜阳峰。唐元和中,田良逸修行于此。
《刘根药岩 》在九仙宫西北,颇深邃,亦殊异之境。昔仙人刘根居此。
听月岩 ,在讲经台下。
白云岩 ,在九真观西。开元中,司马承祯本号“白云先生” ,修行于此。
九子岩 在九女峰
“上清岩 ” 在岳庙后。
烂柯岩 在烟霞峰下
隐身岩 在掷砵峰
“夕阳岩 ” ,在石榴峰下。
夜光岩 在祝融峰
狮子岩 在天柱峰
拾穗岩 在双石峰。华林禅师拾馀穗,有二虎为侍者,负之入岩。
“白石岩 ” 在白石峰。
净瓶岩 在烟霞峰,原知休居此。
白鹤岩 在白鹤寺后
靖居岩 在县西二十里。有飞泉,古木,罗汉果树。
朱陵洞 ,在紫盖乡。石刻“朱陵太虚” 四字,为道家第三洞天。山上有泉,至洞门如垂帘状,九仙云:“此洞与罗浮通。”
舜洞 在安上峰,舜常至此,洞前石壁有“灵岩” 二字。
灵境洞 ,在黄庭观右,洞深远,可通舜洞,今已塞。
“元明洞 ” ,在观音岩,今架屋其上,洞为堙闭。“九真洞 ” ,在碧岫峰下。
“白云洞 ” ,在白云峰下。
妙喜洞 在岣嵝峰
玉清洞 在岳庙后
雷洞 在岣嵝峰
毘佛洞 ,在芙蓉峰后。往往有佛光显现,于望日亭见之甚明。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遭五十馀里,相传即古禹王城也。
“黄药洞 ” ,在岳山西北。
静谷 在巾紫峰右。为明忠诚伯茹瑺游息处。隐真坪 在云密峰。坦然而平,方阔五里许。相传为神仙遨游之地,时人寻之,罕有到者。黄华坪 即黄华观,黄华老人隐居处。有诗刻石,甚珍之。临武邝祖诗:“刘亨甲重建道一堂” 、九龙坪 ,白斋建大禅林,集衲子炼磨此中定心石 ,一在祝融峰,一在掷钵峰,即讲经台是。
试心石 在会仙桥
《金牛石 》,上有金牛迹。
冲退石 在朱陵洞垂帘水中,石方平,可坐可眠,上刻“冲退醉石” 四字。
“寿” 字“石 ” 字,方广丈馀,宋三山黄桂书,在东岳,书一“福” 字,与此并存。
《盘陀石 》一在南台,石头和尚常坐。一在山后,谷泉和尚常坐。
棋盘石 在九仙观,相传为赵涧石所置。船石 在掷钵峰,状如船,诸石相倚,人经其下,造讲经台,呼为“飞来船。” 顺治间,忽为震雷击碎。并详其《灾异》。
飞仙石 在黄庭观,魏元君飞升之所。
洗衲石 在方广寺。相传为梁海惠尊者洗衲石。
湘水 在县城东
兴乐江 在县三都。受衡阳诸小溪之水,会于湘。朱晦庵、张栻游南岳,渡兴乐,从后山入,即此是也。
舜溪 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禹溪 在云密峰
《夕阳溪 》,在石榴峰。
《玉版溪 》,在宝善山房。
止观溪 在止观桥
石门溪 在石门桥
西溪 出《巾紫峰》,东入于湘。
甘溪 出武阳乡,入于洣。苦溪 出武阳乡,入于洣。灵涧 出天柱峰,悬注而下流三十馀里,入兴乐江。山田受溉,俱为沃壤,以其通于仙源,中多
出灵药故名
寿涧 ,出紫盖峰,经岳庙灵寿桥合流,溉田可五百顷。宋徽宗御书“寿岳” 二字。
社老涧 ,僧鹑居此,藏六结社,其中有诗行世。昔人书“社老涧” 三大字,妙绝。有诗二章书于字旁。
络丝潭 在岳庙后。受寿涧水汇而为潭。白沙潭 在岳山对岫,上常有云气。又有黄沙、黑沙二潭,相传梁海尊者送五龙王,各居其所,故其沙各以色称,至今每祈辄应。一云俱在莲花峰。
“包老潭 ” ,在能仁寺。包老每夕送灯于龙潭。一夕,龙迎去,不复返。
投龙潭 在招山观,相传张真人上升处。每修斋毕,辄投金龙于此。
《观湘洲 》,在城东湘水中。
层田浦 在县治南
夏浦 在县治南
雷家浦 在县南三十里。
“彭陂 ” ,出凤凰峰。
“石湾 ” ,出凤凰峰。
“深矶 ” ,出《高奇峰》,东流入于湘。
断石源 在隐真坪。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上有镌字云:“此有丹砂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饮之,寿可千岁。” 寻游者到此间,惟闻石下有流水声,在左边听即落右,在右边听即左,罕有得者。
乌石港 在县西南十里。出岳山,东入于湘。龙隐港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东入于湘。
荆陂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出云密峰下,入于湘。
清凉港 在县东北。源发吐雾峰,水九曲绝丽。居民利取鱼而直通之,遂不复潆洄焉。知县彭簪循故道而疏之,入于湘。
荆陂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水发云密峰出沙泉。
白茅洲港 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其水发山田至佛子岭。一自唐山源,入安仁河。
铜坑桥港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其水发高石坪,至蔡家口入草市河。
《木陂》港 水发高山。
张鸦港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下大埠港 水自窑底出龙塘寺,一自栎林出龙塘寺。
大源渡港 去县东北二十五里,在衡州河。其水发藕塘,一自蔡家坳会于大源。
“虎爬泉 ” 在祝融峰顶。
“贯道泉 ” ,在湘南寺后。
《洗心泉 近水帘洞》。
“太阳泉 ” 在上封寺右。
“甘泉 ” ,在岳庙东。
卓锡泉 在掷钵峰
“垂冻泉 ” ,在流杯池外,有一环九曲,偃月三泉俱在流杯池。
白龟泉 在寿宁宫旧址,右有石,刻“寿仙亭” 三大字。
白鹤泉 在白龟泉旁
娑罗泉 ,在方广寺后,上有一娑罗树覆之。《懒残泉 》,在懒残岩。
雷池 在祝融峰
流杯池 ,去巾紫峰半里许,石上九曲可流觞。老龙池 ,在崱屴峰右,每春月各色虾蟆相聚,至六七日而去。
墨池 在安上峰,其水黑色如墨。
耒阳县
虎踞山 在县东四里。冈峦秀丽,望如虎形。侯憩山 在县东七十里。其山有七十峰,一名“侯计山。” 相传诸葛武侯筹兵事于此。
青麓山 在县东北。山形环抱,为水口捍门。侯昙山 在县东八十里,一名“侯堂山” ,跨安仁县界,半属耒阳。
骜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秀竦特出,不与众峰为群,有桀骜之状,故名。
相公山 在县东北。相传诸葛武侯驻兵于此。南亭山 在县南二里。旧传南亭王葬此。鹿岐山 在县南四里。其形如掌,中有寺。南塘山 在县南四十里干有祗公亭、青石塔。天柱山 在县南六十里。献奇环秀,甲于一方。五雷山 以上三山皆在县南。
石臼山 ,在县西二十里。上有石臼及巨人迹。
《旧传》“苏耽常游于此,苏仙祠在焉。”
城冈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峰峦耸拔,东西有银鉼、毘帽二峰,若拱若翼,亦奇胜也。
阜山 在县北,盘踞二十馀里,县城以为“后扆” ,盖一邑之镇也。
罗带山 在观音岩
明月山 在骜山乡,山形如月,因名。
天门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石岩,中有流泉,祷雨多应。
观山 在县东平陵乡金厢市。世传多观,因名。狮宝山 在县南上堡市,横卧濒江,状如狮子,因名。
葡萄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形势高耸。
举山 在县东骜山乡。世传宋世科第称盛,因而名焉。
五姥山 在大义乡严塘。
金紫峰 在县西南五十里。苍然独秀,为一方文笔。
香炉峰 :在观音岩前。
樟楻岭 汉时罗训隐居于此。
母子岭 在上堡市。锡冶所在,人多负固。五凹岭 ,在县西。形势逶迤,宛如叠翠。
石岳岭 在县北二十里。土姜所产。
五公岩 在县西南云峰乡。民遇旱多祷。狮子岩 在县西三十里。岩内石髓滴成狮形。宋隐士侯彭老避暑于此,一名“侯公岩。”
观音岩 在县东北。有石洞,深数十丈,高数十仞。香炉峰拱其前,罗带山绕其后,云霞斐亹,为一邑之胜。
《文冲 》在平陵乡,世传旧有科甲,因名。
秦石 在县南四十里。旧传秦始皇驱石塞海至此,石动。按《曹纪》云:“石非可驱之物” ,况始皇观海,在今山东登州府,与此悬隔,必后人传言之讹也。
宜溪水 ,《方舆览胜》云:在耒阳。《湘洲记》旁有穴,天旱以水灌之,辄致暴雨。《吴都赋》所谓“龙穴所蒸,灵雨所储” 是也。今寻访之无迹。平陵有名冥水,冲溪源之水,直注而下,春秋不竭。疑“宜” 字传写误为冥字故也,然非祷雨征验之所。详《翰墨全书》。
耒水 在城东南。源出郴州桂阳县之耒山,北流至县,又西北过兴宁县,合清溪、程乡溪等水,又北过永兴之西,经耒阳县东南,复北流过衡阳界,入于湘县。盖以水得名也。
马水 ,出马水乡,旧传有人见人乘白马跃入水中,故名。流至小江口入耒
浔江水 ,源出安仁界,流至骜山乡大陂市入耒。
大别水 ,《水经注》:“南出耒阳县,北至酃县入湖。肥水 出侯憩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入耒水。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今呼为肥江。”
肥江 ,即肥水,出侯计山。
骜山江 即浔水,出安仁界。
鸦江 在兴业乡
“小江 ” 即“马口滩” ,出《马溪水》。
东湖 在耒水之东,周环三四里,可溉田百亩。西湖 在耒水西二里,其广仅东湖之半,夏有芙蕖掩映,为县奇观。
磨头滩 在县南半里。滩头有石磨,因名。石牌湾 在县北十里。湾水逆抱,至此方下流。紫流滩 在城北五里。土色赤,水映之作紫色。雨濑 ,在县西南耒水中。《荆州记》:“岁旱,壅塞之则雨,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
靴洲 在耒水中,俗传杜甫在洲饮醉,宿酒家,是夕水暴至,溺水。聂令使人求之不得,但得一靴,葬于洲上。考《旧唐书》,永泰初,杨子琳寇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愬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常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卒于耒。元和中,甫之孙嗣业迁甫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元稹志甫墓,亦谓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后四十年始克葬。而铭词谓“窆我子美于首阳山前” ,则甫之卒葬地,史传明甚,靴洲之说甚无谓。此盖好事者为之,遂令前贤不获考终之名,可慨也!
铜锣洲 即骜山口。耒水直流,此为之障。蔡子池 在县西南二里。汉蔡伦造纸处。汤池 在平阳乡,有二泉,其水春夏温,秋冬沸。
有男女二池
石卢塘 在肥水北,塘地八顷,其深不测。石井 在侯塘,井常涸,遇旱祀之,则水出,祀毕如故。
八卦井 ,在鹿岐山。刻八卦,水洌而甘。又云“苏耽井。”
常宁县
湘山 在县治东,其下有湘山寺。
东山 :在县治东二十里。
逍遥山 ,在县东六十里。
塔山 在县南。东跨大小猛峒,西连觕石洞,南拱泗洲寨,北抱湘江。
凤仙山 ,在县北三十里,上有石人。三丈。盟山 ,在县北七十里。
太平山 在县西五里西阳堡。
坡山 ,在县西二十里,与太平对峙。
环秀山 在县北五里
乌子山 ,在县北十五里。
大义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释且拙新辟道场于此。
盘龙山 :在县治东。有古刹,建自唐延祐四年,名“湘山寺。”
白面山 在县北三十里柏坊驿之下,为一邑水口。其山出白石。明桂藩建创,攻取日滋,而邑中风水大坏。
液麻山 :在县西十五里护塘堡。
白竹山 ,在县西十五里。其山多竹,出笋如玉,相传有仙炼丹于此。
泉峰 在县南三十里,临黄峒,诸山,耸秀过之。蜿蜒而上五里许,有庵藏修竹千竿。登临北眺,城郭宫室,挟朝霞晚虹而来,若隐若见,潇然引人远思。泉出山巅,盛夏饮之,如释迦尊者清凉水,而中下所涌,不足为异也。
毘帽峰 在县东六十里。
白瀑峰 ,在县南六十里。
兴泉峰 在县东南。上有泉,祷雨辄应。
东角岭 在县东
莲花岭 在县东三十里。
平山岭 在县南
金龙岩 在县南石羊堡。秀丽甲一县,内有古观。
浆田岩 在县南三十里。山石奇秀。宋庆历中,有《真慧师》居之,尝赐衣紫,里社至今祀之。有何邦淮者,以御獠有功,官承德郎。所立碑篆,旧犹有存者。
天仓岩 在县南
云岩 在县南十五里天塘山巅。岩南向塔山、泉峰诸冈峦翠秀,远映如画图。旁有古木嵯岈,奇禽异雀,鸣舞其上,善适人意。流泉飞泻出岩顶,珠玑缤纷,沨沨若理丝弦。邑人殷铭读书其下。
狮子岩 在县西三十里。岩前有庵,知县张芳偕明经刘禹智、邹是礼曾游其处,有诗。
上白水 在县南。西流入于湘。
吴水 ,源出永州府界迳县,入于湘。
樟水 源出本县,合宜水入于湘。
西南二江水 ,在县南四十里。
宜水 源出塔山,一名“宜溪。”
石水 会宜水,西北流,注于湘东江, 源出天仓岩下,入于湘。
滋陂江 在县东,可容舟楫。
蓝江 在东塘堡
黄沙江 在县南东塘堡。
伊陂江 在县南石羊堡。
独石江 在县北柘江堡。
西江 ,出杨泉、塔山等峒,迳县西,入于湘倒湖 ,在县东一里。
烟竹湖 在县东三十里。
琉璃湖 在县东四十里。
沙矶湖 在县东四十三里。
龙泉湖 在县东四十五里。
石台湖 ,去县四十五里。
小湖 去县三十里
滑石滩 在县南二十里。水石搏激,险不容舟。七里滩 去县三十里,北出河口,浅流飞泻,势若吕梁滩,长七里,以是得名。
鲙鱼滩 在县北六十里,近大江口。
菱潭 在学宫左,为八景之一。有诗附《别志》。曲潭 在县东十里。
桃花洲 在城南江心,为八景之一。原李氏建有书院,久废。前令张芳仍名课士曰《桃花会业》。
有序
浯洲 ,在县西二十五里。有古岸。
应龙池 在城南山巅对峙,泉峰四时不涸。四十八池 ,在城东十五里曲潭堡。
洋泉 :在城西四十里东塘堡。
知时泉 在县城南,秋冬则竭,春夏则涌,故名。“樟木塘 ” 在县西南。
龙塘 在县西三十里
大井塘 在县西
乐井 在县东三十里,徐姓之宅中。
冽井 在南城内两街路口,其形似火,时多火灾。嘉靖年间,兵宪边命工凿井,而火灾遂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