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63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卷目录
辰州府部汇考一
辰州府建置沿革考
辰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辰州府星野考
辰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三卷
辰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辰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禹贡》荆州之域古名酉阳以在酉水之阳也春
[编辑]秋属楚为黔中。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击楚,拔黔中,置黔中郡。汉高帝初年,改为武陵郡,又改义陵郡,五年,又改为雒阳郡。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复为武陵郡。三国时,或属吴,或属蜀。汉、晋、宋、齐并为武陵郡。陈分置沅陵郡,治沅陵县。隋开皇中,废郡,置辰州。大业初,复为沅陵郡。唐初,复为辰州,属江南道,寻置都督府。天宝初,改为卢溪郡。乾元初,复为辰州,属江南道。宋属荆湖北路。元升为辰州路。明改为辰州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
领州一县六
沅陵县
古以在酉、沅二水间名酉沅本秦黔中郡地。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地,后置沅陵县,属武陵郡。东汉、三国、晋俱因之。南北朝陈为沅陵郡。隋开皇中,为辰州郡,大业初,复改为沅陵郡。唐武德初,复置州,析沅陵置鲁溪。天宝初,复为沅陵。五代宋、元、明俱因之,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
泸溪县
古名卢江,本蛮彝地。汉、晋为沅陵地。梁天监中,置卢州。陈改卢州为沅陵郡。隋改郡为辰州,其地属焉。隋末为萧铣所据。唐武德中,以其地置泸溪县,属辰州。宋、元因之。明初,伪汉将周文贵据辰州,甲辰命将率师南略,张彬取辰州,文贵弃城走,辰州平,泸溪属焉。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辰谿县
本汉武陵郡辰阳县,梁置南阳郡建昌县,陈省入辰阳。隋改曰辰谿,属邵州。梁初州废,以县属沅陵郡。唐为辰州,而县隶焉。五代宋、元、明俱因之,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溆浦县
本西汉武陵郡义陵县地。东汉省入辰阳县,三国晋、南、北朝俱因之。隋改为辰溪县,属沅陵郡。唐初析辰溪置溆浦县,属辰州。五代宋、元、明俱仍旧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沅州
汉属武陵郡,三国晋、宋、齐、梁俱因之。陈为沅陵郡地。隋属辰州。唐置巫州,寻改沅州,又改镡阳郡,后为溆州。宋复为沅州,治泸阳县。元初置沅州路,又降为州,隶辰州路。明改为沅州府,后复为州,省泸阳县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黔阳、麻阳二县。
黔阳县
汉为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汉、三国、晋俱因之。梁置龙标县。隋属辰州。唐析置朗溪县,属溆州,后废。宋为黔江城。元丰中,并镇江寨升为黔阳县,属沅州。元、明俱仍旧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麻阳县
本隋沅陵、辰溪二县地。唐武德初,置麻阳县,属辰州。垂拱初,以麻阳及关山洞置锦州,又析置龙门县,寻省。宋析置招谕县。熙宁间,以招谕省入麻阳,隶沅州。元、明俱仍旧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辰州府疆城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辰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抵常德府桃源县界,三百里。
西抵贵州镇远县界六百五十里。
南抵宝庆府新化县界三百二十里。
北抵永顺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抵长沙府安化县界五百五十里。
东北抵澧州慈利县界三百六十里。
西南抵靖州会同县界四百四十里。
西北抵保靖二百里。自本府至
京师七千里
东西广九百五十里,南北袤四百一十里。《沅陵县》。
东抵桃源县之“鲍家铺” ,一百四十里。
南抵溆浦之“白雾隘” 八十里。
西抵泸溪之“龙围洞” ,五十里。
北抵永定之酸膝山,二百四十里。
东南抵长沙府之安化五百五十里。
东北抵澧州之慈利县,三百六十里。
西南抵本府之辰溪县一百一十里。
西北抵永顺宣慰司一百六十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泸溪县》。
东抵沅陵县之龙溪十里。
西抵酉阳宣抚司八百五十里。
南抵麻阳县,二百八十里。
北抵沅陵之明溪巡司二百二十里。
东北抵沅陵之酉溪,一百三十里。
东南抵辰溪八十里
西南抵五寨长官司三百八十里。
西北抵保靖宣慰司八百二十里。
自县至本府陆路六十里,水路七十里至
京师陆路七千六十里
东西广八百六十里,南北袤五百里。
辰溪县
东抵溆浦,一百三十里。
西抵麻阳,二百三十里。
南抵沅州二百二十里
北抵沅陵,一百一十里。
东南抵黔阳,二百二十里。
西南抵沅州之沅水二百一十里。
东北抵沅陵之辰阳马驿一百一十里。
西北抵泸溪九十里
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溆浦县》:
东抵宝庆之新化,一百五十里。
西抵辰溪一百五十里
南抵宝庆之武冈,四百八十里。
北抵沅陵,二百七十里。
东南抵武冈,四百八十里。
东北抵宝庆,四百五十里。
西南抵黔阳,二百八十里。
《西北》抵长沙之安化,二百八十里。
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七百五十里。
沅州
东抵辰溪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抵镇远界二百八十里。
南抵靖州界三百二十里。
北抵施溶溪长官司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抵武冈州界五百五十里。
西南抵思南府界九百三十里。
东北抵五寨长官司界二百一十里。
西北抵提溪长官司界,一百六十里。
自州至本府陆路三百三十里,水路七百二十里。
东西广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黔阳县》:
东抵辰溪县界郑家村一百六十里,到县治二百四十里。
南抵会同县界永乐铺四十里,到县治一百一十里。
北抵沅州界水宽乡七十里,到怀化驿一百二十里。
西抵沅州界板山铺五十里,到州治九十里。东南抵武冈州四百四十里。
西南抵天柱县,三百三十里。
西北抵麻阳县,三百里。
东北抵溆浦县,三百二十里。
自县至府水驿七程至
省“水路二千二十五里,陆路一千五百一十里。” 至
京师,水路六千九百二十里。陆路五千六百五十
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麻阳县》。
东抵辰溪界一百三十里,至县治一百五十里。南抵沅州界五十里,至州治一百三十里。西抵施溪长官司界五十里,至铜仁府九十里。北抵五寨长官司界五十里,至司城八十里。东南至罗旧驿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泸溪县横坡九十里。
西南至晃州驿一百三十里。
自县东至本府水路四百五十里,陆路三百八十里至
省“水路一千九百里,陆路一千五百里。” 至。
京师,水路七千八百里,陆路七千三百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沅陵县附郭。〉
侯加地云,内控诸蛮咽喉,匪此则商贩不通;外为武陵障蔽,匪此则诸蛮逼境,末由安枕卧矣。第舟行则湍急险峻,水多乱石;陆行则重冈曲垄,车难方轨,为西南要害四塞之地。然而丘壑渊宏,峰峦嵷峻,多足以娱耳目而快游观。故就一郡志之,则有洪山叠翠,酉水拖蓝,铜柱经霜,浮图捍水,鲸阁晓钟,虎谿云树;“偏岩垂玉偏岩洞今改玉华砂。井流丹,旧产砂,今绝井存。酉洞晴霞,壶头夜月。”
泸溪县
《元和志》:“溪山阻绝,非人迹所履。”
深林绝壑,蜿蜒环绕,诚幽阻之区,蛮彝渊薮也。《郡志》据郡上流
前临金桥,程登九万,后枕台山,位近三垣。权峰东峙,马脑西来,山旺而丁自壮。泸江襟带于西南,沅水潆洄于东北。水聚而财不散,风气攸锺,观者叹为备美。
扼辰、溆二邑之水道,控镇筸诸苗之咽喉。幽深阻绝,风气攸聚。保障有方,则沅陵可恃以无恐。纪其胜,则有虎寨屯云,马岩渡月。双洲列案,合水开帆。峿寺新篁,通桥疏柳。
辰溪县
左顾则双溪纡绕,前瞻则一水潆回。状元洲屹立江浒,金鸡观环耸西隅,舟航车马,络驿境上。纪其胜,则秦人书室,果老丹池,云锁虞封,天开酉洞。瞿井流甘,沅洲泻润,鸡岩映日,龟岭横江,溆浦县。
在万山中。“云洞” 峙其左,卢峰矗其右,桃花掩映乎后,凤凰翔舞乎前,兼以双龙江为之襟带,故其风气磅礡滃郁。萃而为胜,则“卢峰仙隐,溆水屈邅” ,桃谷春风,桂坊夜月,芦潭渔唱,栎垄樵歌,“鹰渚回波,龙堆积雪。”
沅州
《前续志》:明山镇后,㵲水绕前,左山卑而直出,右峦高而重抱。
《湖北巨镇》,“西楚上游。”
深谷峻岭而阻塞可恃,枕山带水而明秀堪观,固云贵之通衢,辰常之藩障也。乃其胜,则“明山凝碧,秀水拖青” ,龙津春浪,雁塔秋风,杨溪云树,水洞烟萝,七里乔松,八洲芳草。
黔阳县
“上厄滇黔,下控湖襄,南临交广,北塞溪峒。二水合流,而注湖会汉,群山环耸,而削玉凌空。” 黔水在西,㵲水在左,重峰列障,万亩盈郊。故其为胜也。龙井晨光,虎山夜啸,罗翁烟雨,张老云霞。牛岭耕锄,狮滩渔网。宝绳流赤,金斗匀,黄麻阳县。
《续志》:“晃山南峙,锦小西旋。”
《郡志》:“穷荒夹道,陵谷幽阻,人迹罕至。”
《通志》:“地连溪洞,路通云贵,内厄苗猺咽喉,外为辰沅保障,险要四塞之地也。”
万山排障,一水环封,内以捍群蛮,外以奠诸夏,诚六邑最险者。故入其境,则锦江官渡、“茅岭仙踪” 、犀埜锄云、龙门“钓雨” ,“黉宫柏秀” 、蜡洞桃华,“西冕斜阳,东山正曙” ,亦称胜览。
辰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汉·天文志》:“楚,翼轸之分野。”
郑元注:“鹑尾,楚也。”
《魏陈卓郡国》躔次,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属荆州。
《晋书》,武陵入轸三十度。辰、沅领诸邑皆属武陵。《明清类天文书》:“翼轸在巳” ,自张十六度至轸九度,为鹑尾之次,当楚之分。
吴瑞登云:“‘按《天文志》:楚,翼轸之分野。翼轸,鹑尾之次,在巳位’。郑元曰:‘鹑尾,楚也’。《隋史注》曰:‘南方七星,形如鹑尾’。大都翼轸鹑尾,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武陵入轸之十度,在晋、隋时,辰、沅皆属武陵郡,意亦在九度之间。古占,翼星明则礼乐兴之类,太曰犯轸则楚有兵之类,不一而足,吉凶悉有征验,君子安得不兢” 兢然慎之也。虽然,人心在朝廷,志在四方,而徒以见楚,则为楚忧,亦隘矣。《春秋》书灾异不书事,应南轩以为君子无所不谨,盖得敬天之要。先儒谓“一念之善,则景星庆云,一念之恶,则妖风厉鬼。” 又不待仰观星野,而自有修禳者在矣。
辰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沅陵县附郭。〉
大酉山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道书》为“第二十六大酉妙菙洞天。” 上有龙湫,甚灵,祷雨即应。山之巅有善卷墓。
小酉山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山下有石穴,名妙华洞,穆天子藏异书于此。或曰秦人避地隐学于此,有藏书室。又曰:尧时善卷,唐时张果尝隐居焉。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 谓此。笔架山 在府城东南九里。连峰列岫,宛如笔架,与府学对峙。
洪山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
壶头山 在府城东一百三十里。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汉建武间,武陵蛮叛,遣马援等征之,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穿山为室,以避炎气。今山边有石穴,即援所居室也。虎溪山 在府城外西二里。有阳明书院,肖像于中,曰“虎溪精舍。” 南为修道堂,后为思贤祠,右为尊经阁,左为松云轩、玉芝亭、好景楼、见《江轩鸥鹭居》。
天宁山 :在府城东,即报恩寺基。
怡容山 在府城东南一里。峰峦奇秀,令人可怡,故名。
三峿山 :在府城东二里。三峰鼎峙,今有三峿寺。
香炉山 ,在江南二里,属府学。巽方宜竖文笔,司理赍金,太守毛允让创建宝塔七级。
光明山 在府城西十五里。有丹砂井。
明月山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山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若披霜雪,松篁插翠,池水清漪,皎然月白。
马鞍山 在府城东一百里。山势起伏,以形名。茗山 ,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谷深崖险,人兽阻绝。南有运茗山,奇特高峻,木多松柏。
何家山 :在府城东北五里。
常安山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
南山 在府城南一里,名“客山。”
铜鼓山 :在府城东北一百六十里。
藤山 :在府城西十七里。
白岩界山 :在府城北二十里。
罗星山 在府城西北十里。相传唐刺史黄元仙隐此。
燕子岩 在府城西三里。
辛女崖 在府城西九十里大江之左。石壁高峻,上有石屹立如人。相传高辛氏女于此化为石。崖。下有庙。每岁端午,土人致祭。
七盘岭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山势峭拔当道,过者艰之。
白雾洞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中有石仙石龙,玲珑奇异。岁旱,入洞取水祈祷,甘霖辄应。柘溪洞 在府城东南九十里。其上石穴有风雨雪。三眼有石池,相传有龙居其中,遇旱祈祷,池水沸涌则雨。
女娘洞 ,在府城西一百三里。水自洞中出,合于明溪。
瓮子洞 :在府城东一百八十里,形如瓮,水流洄洑,舟行甚险。
乃始坡 在府城东一百一十里。
沅江 在府城西南三里。自渠阳、锦江、溆浦、泸溪诸水合流,经府前,东会鼎口水入洞庭。北江 在府城。自酉阳、平茶、卯同诸水合流,至城西五里,南流入沅江。
辰水 在府城东二里。发源三峿山,南流入沅江。
辰河 即沅江,在府城南,接流泸溪。县河自龙团潭入府境,东流五十里至城西,会酉阳众水,绕城东合辰水,名辰河,东流一百八十里入常德桃源县境。
酉阳水 在府西二十里。发源水酉山,东北流出北河。
施黔水 在府城西一百十里。自施州黔阳江发源,与会溪水合流,东入沅水。
麻溪 ,在县西南四十里。发源溆浦县穿云山,北流入沅江。
酉溪 在府城西北十里,一名酉水溪口有小酉山,其源出酉阳,合北江水入沅江。
明溪 古名樠溪,在府西一百里。发源永顺土司贺虎山,南流入北河水。
会溪 ,在府西一百一十里。发源永顺土司高望山,西绕入北河。
虎溪 在府城西二里。形如虎踞。
箭潭溪 :在府城南五里。相传马援因射投矢于潭。
春伊溪 :在府城西南七里。
蓝溪 在府南七里。发源白雾,西流入沅江。荔溪 ,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
杨溪 在府南三十里。发源洪山,西北流入沅江。
舒溪 :在府城西南七十五里。
青山陂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
支锅石 在府城东一百八十里。三石鼎立,状若支锅。
容溪 在府城东南一百里。水自容溪发源,其流与怡溪水合而入江。
麻伊溪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
罗油溪 :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
施容溪 :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茗溪 :在府城东北三百三十里。水自茗山流出。
百曳滩 在府城东十里。俗传汉武威将军刘尚征五溪蛮,舟行至是,江流急疾,令百人曳尚,未能进,故名。
高涌滩 :在府城东二十里。
九矶滩 在府城东二十里,长可二里许。其石矶有九,盘曲嶙峋,水流㵿潝。横石滩 在府城东四十里。有石梁横驾水底,又名“横石洞。”
北斗滩 在府城东八十里。滩下有七怪石隐。
列若斗杓
结滩 :在府城东一百里。
清浪滩 在府城东一百二十里,滩口有山门滩、闪电洲。其旁山崖上有石棋盘甚异。相传尝有仙人自壶头山游集,围棋于此。
雷洄滩 在府城东一百四十里。江流触石,其声若雷。
清心泉 在沅陵县厅东,沈瓒有《记》。
北山泉 在府城北
四眼井 在府治东北。石上有泉,天然流注。街西一井有二眼,去数步。又一井在其上,俗名“四眼井。” 渊深清冽,四时不竭,足以赡居民之日汲焉。
北泉井 在府治东北普庵寺前。
砂井 在府西十里。相传出丹砂,今已绝产。石洞渊深,水流不竭。
虾井 在府城西南七十里。辰境水惟此有虾。相传马援行惠政,蝗化为之。
泸溪县
卢山 在县境内
三台山 在县北。旧呼为“虎头寨” ,分上中、下并峙,昂突奇怪,若虎首然。万历元年,知县王京移建县治,以此山并列县后,若三台星,因以此名山。
称铊山 其山横虎头寨水口,若称铊然。山右隅水傍有石,长三尺许,与山相顾,隐见不常。每春夏水涨,洪涛不能没;秋冬水涸,污泥不能侵。俗传昔人曾置之潭底,后复见于旧所,邑人士讶之为“神石。”
连竭提山 :在县治南四十里。峰峦耸峻,与诸山连属不已。其山自南而来,蜿蜒远峙县前,若展诰然,故又名“展诰山。”
马脑山 :距县十五里。
头悌山 在县西二百里。施溪水经其下。思门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两峰对立,峭壁如门。
上劳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左有洪洞,渊深莫测,洞中有红鲤数十,不可网罗,每阴雨时,红光腾空。左有蜡洞,崖壑穹窿,树木茂密,蜂多聚焉。人取蜜,其渣滓融液为蜡。兹山雄峙于二洞之间,络绎高广。其绝顶翠微处,炼沙泉内皆细沙,色类黄金。崖上水珠密密坠滴沙间,类金匏丝竹之声,嗜者忘倦。山之腰有一石,悬立于路之两傍,击之类钟鼓声。
岩牛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巨石伏山顶,其状如牛。每云气腾必雨,散则必霁,人恒遥瞻,以验雨旸。
兰泉山 在县南二十里。飞泉直泻如练,其下有洞,名曰“兰泉洞。”
武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患,募能得犬戎吴将军头者,赐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槃瓠。” 遂入山,衔人首赴阙下,果吴将军头也。帝大喜,槃瓠畜类,不可妻,且不可封,欲他报之。女闻,以为信不可失,因请行。帝不得已从之。槃瓠得女,负入南山石室中,逾五年,生六男六女。《槃瓠》死,男女自相配偶。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使迎置诸子,衣裳斑斓,言语侏𠌯,好居山壑。帝顺其意,其后滋蔓。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山有石室,遥见一石,似狗形,《槃瓠》像也。土俗至今不食犬肉。有《槃瓠庙》。
居住山 :在县西八十里。
无时山 ,在县西一百四十里。山多茶树。乡俗当吉庆之时,亲族聚会歌舞于此。
巴刀山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
踏湖山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接麻阳界。河溪山 ,在所东一百里。有石窦,流泉不住,因成溪。
镇溪山 在镇溪所东一百二十里。巍然为群山之表,镇溪水发源于此处。
崇山 在镇溪所西六十里。按《慈利县志》:崇山在澧州天门山之西,舜放驩兜于此山之下。则此崇山为西南苗老腹中之地。宋时山下置卫镇守,元朝因之。洪武改为守御千户所。洪武末,以艰于饷道,遂废。侯加地曰:“此卫宜复。” 盖在苗腹之中,选世将守抚,久之,自将驯若,亦控制苗老,策之得者也。
尖崖山 在镇溪所西北九十里。峰峦嶪巀,倚山拔地。山顶有石室,傍有一井泉。相传“独足山” 神居之下,居民常被其休假,借器物莫敢触忤。野锄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羊桥山 在县西十里。孤峙特立,其狭隘处仅容羊行,因以名山。面前有蜡烛山,近置祖师殿于上。
水月崖 在兰泉洞左。幽敞清虚,状如新月,中可容百馀人。知府徐楚刻“水月崖” 三字于上。马嘴崖 ,在县东二十里,昂突类马。
观音岩 在马嘴稍上。邑人相传,有渔父泊舟岩下宿,梦或告之:“石将坠,汝可速去。” 急起棹北岸。未泊而石坠,声闻北岸。晨视,见石隙中金黄色若佛身,遂以观音名之。
鹿儿岩 在县东四十里。
偏岩 在县南三十里
床机岩 在县西南三十里,两江对峙,一高岩有机,一乘船一只悬于岩孔。岩下潭水渊深莫测,又名“辛女洞。”
玉田洞 在县东十五里。洞幽邃,左畔石板上如小田状千馀,邑人呼为“千坵田。” 以石燥湿,占岁丰歉。石壁间诸象拟之,或类象狮,或类钓台,或类观音。其奇特者,石峰嶙出,飞瀑腾空,迂曲而下。向里视之,则见若自外观,内则沓无形影可觅矣。知县吴炳频游,谛观而指出之,因题为“一线泉” ,更其名曰“灵田洞。” 以火烛之,窍通半里许,行者惮之,未穷其源。骚人墨客并宦游斯地者,岁时尝登览。
玉华洞 在县南三十里船溪驿路右。旧名“偏岩” ,知县王京更名“朝阳” ,参政郭棐改今名。白牛洞 ,在县南八十里,有白石盘其上如牛。女娘仙洞 在县西二十里羊桥山下。颇灵异,樵者偶或见之。
飞水洞 在县南九十里。水从半山涌瀑。时旱,乡人祷雨辄应。
兽洞 ,在县西八十里。有兽如羊,闲出食草,身上有光焰。
七峰洞 ,在县西八十五里。内有佛像三、金刚像三。
风雷洞 在县西三百五十里。二洞并立,悬岩千仞,左风右雷。更有一洞介乎其间,水泉翻浪而出,天欲阴雨,雷每每发声于二洞中。其洞下有鱼石,田有葱韭,人或采,即有木石擂下逐之。泸江 又名泸水,在县泸山下,合沅水、武水而东流。
沅江 即沅水。按《水经》出播州,经沅州会黔阳、麻溆诸水北流至县前合武水,始折而东,注高岩水 ,在县西四百五十里,水自岩穴中流出,与镇溪合入泸水。
洗溪 在县南二十里。旧县治,今改为院场坪巡检司。
武溪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武” 古作“𣲘” ,谓之武陵溪,一名德胜泉。二溪皆五溪之一也。汉马援有行,见《艺文》。
镇溪 ,在县西二百五十里。自镇溪山发源,其流合泸水。
鸦溪 ,在县西二百六十里。水自崇山发源,其流合武溪,经邑东注,与沅水合。溪有石者七,渊深莫测,名为“龙井。” 溪傍有庙,其神相传白帝天王每岁六月祀之,以巳日起,至巳日止。忌穿红张伞,吹响器。山林溪间虽有獐兔鹿行走,并鱼跳跃,人不敢取其物,犯者即死。此则苗俗相习成风,客土之人莫能违之。岂地幽神灵,抑人心疑畏,遂因以戒之欤?此则理之不可解者。侯加地曰:“按《三省》大征后,伐树直过庙址,又不见昔日之利害,想神之灵显,亦自有数。渐就消灭,不卜可知也。”
五溪 在县西武山。郦道元《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𣲘溪、辰溪,皆蛮夷子孙所居。唐杜甫诗:“五溪衣服共云山。”
仲溪 ,在县东三十里。
潭溪 在县西五十里
土桥溪 在县南六十里。
小船溪 在县治后
泸溪 ,在县西二百五十里。
古迪溪 :在县西五里。
白土溪 在县东一里
欧溪 在县北三十里。分上下二处。
杨柳溪 在县北。昔有杨、柳二贤隐此,因得名。铜马潭 ,在铜马岩下。
称铊潭 :在称铊山下。
铁柱潭 :在辛女岩下。
白沙滩 在县南六里
清江洞滩 在县西十里,有石最险恶。
夹船滩 在镇溪所东三十里。名“夹船洞。”
横崖滩 在镇溪所东四十里。
壁崩滩 在镇溪所西一百里。
岩头滩 在镇溪所西三百八十里。
且岐滩 在镇溪所西三百里。诸滩皆在镇溪,自横崖至且岐,溯流而上,溪濑漰渀,岩石乱拥,最为险恶。壁崩夹船滩,横岩崖头,其尤者焉。鲶鱼洲 在县西南二里。
上保洲 在县西南五里。
武口洲 在县东,平原广阔,田地几数百亩。康家洲 在县浦市沅水中,与辰溪交界。河溪涧 ,在泸溪县南九十里。
温溪崖井 在泸溪西七十里姚家坡。
辰溪县
时驻山 在县东三里。诸葛亮行师驻此。龟山 峙立江边,其形如龟,上有陈崇政《羽化墓记》。
《笔架山 》:山峰连络,宛如笔架。
《五岘山 》“五峰相峙,丛薄敷秀。”
观音山 :悬若垂磴,石壁飞泉。相传观音曾见于此。
《房连山 》,连峰接岫如房屋。
仙灵山 景概奇绝,有仙人居焉。
紫山 峰冈秀丽,有紫石。
熊头山 :其形如熊首。
五城山 ,在县东南三百六十里。楚威王使将军庄𫏋定黔中,因山造城。
紫金山 在县城南
凤凰山 在县南七十里。
罗子山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绝顶有庵,瓦用铁铸。溆浦、黔阳、辰溪三邑皆在下方。相传罗公之子修道于此,故名。
九峰岭 在县西岸,其峦有九,俗称为天子墓,即善卷先生墓也。鄢翼明曰:“善卷先生以辞天子,故远遁遐方,乃天子之名,至没,犹加诸墓焉。先生之灵,其不妥乎?”
香炉峰 在县东二十里。峭石万仞,上有古刹。瞿仙峰 ,在县东北二十里。相传瞿仙于此修道,因名。
锦鸡崖 在县西北三里。石壁横江,为县水门。日光照之,金色晃耀,上有七级宝塔。
酉阳崖 在县南五里
仙门洞 水自凤凰山出,其石屹立。流二里入于仙门洞。其石窦如城圈石盘,沙渚环据,水势汹涌,纳入窦中,伏而不见。约一里许,复出于洞后石窦。
仙人洞 ,在县南四十里。洞门高广,横石如楼,可坐数百人。
燕子洞 ,在县南五十里。
钟鼓洞 在县西南江岸。
辰溪水 ,郦道元注: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毋水注之。源出龙门山,历独毋溪北入辰水。辰水又经县北合流,县前之水即沅水也。
桑溪水 ,在县前,流入沅水。
玉带河 在旧县左,如玉带形,回环学宫。龙门溪 在县西南六十里,发源白沙洞,西北流出锦江。
洞水溪 水出自大酉洞中,入麻阳水,会于沅市溪 ,在县南二十里,汇众溪水入沅,为邑巨溪。
仙李潭 相传昔有仙李一株。
《龙潭 》,其深莫测,有龙居之。
石马潭 :在县西二十里。
鸬鹚滩 在县南八十里。乱石横江,舟航戒严。龙门涧 崖石峻峭,世传有龙居中,常出入挨擦,石上有痕。
仙灵涧 在仙灵山下。清冽有痕,疾者澡之即愈。
木洲 ,在县南十里沅水中。
天星池 ,长一百步,阔半之,星殒成池。
瞿童井 在县南六十里瞿家寨。井深数百仞,瞿童投之,因名。
溆浦县
桃花山 在县北一里。相传唐道士种桃于谷间,至今犹存。
卢峰山 ,在县西十里许。其山巍然绵亘,周围八十馀里,谓善卷先生“朝游卢峰山,暮宿大酉岩” ,盖尝往来二山云。
凤凰山 :在县治南五十里。峰峦高耸,如凤凰翔舞之状。邑人恒以山色青白占岁之丰凶。《诗住山 》:在县治东五十里,山空洞玲珑,每夜风清月朗,耳边如吟咏之声。
鹤鸣山 在县东景星观上。世传古仙人跨鹤于此。
灵萃山 在县西一里。先时构通真宫于上,掘地获石球如斗大咸异之,以为灵萃山云。红旗山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山高数百丈,山脊平旷,可屯数万人。相传马援提兵收武陵诸蛮,过此,遥见喦石上隐隐有红旗之状,遂驻兵焉。
诏诰山 :在溆浦县治南十五里许。其形如诏诰。
十叙山 :在县治西三十里。山下有十小峰,森然竞爽,如十人叙立之状。
鬼葬山 :在县治东三十里。山峰峭拔入云际,其石岩中有棺,遥望之,长可十丈,俗呼为“鬼葬之墟。”
嵯峨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又名磨嵯山。“穿云峰 ” 在县治北六十里。山峰高耸,而径路陡峻。下有巨孔,状如城门,往来者率由之,时有云气出入,故名。
岩门 :在县治东三十里,为行旅往来必游之道,故曰“岩门。”
龙池洞 在县卢峰山之西。洞中有池,其深莫测。相传有龙潜之。岁旱祈雨多应。
莲花洞 :在县治西五十里。洞中有池,池中产莲,故名。
对马洞 在卢峰山西。俗传有耕夫见二神仙乘马从洞中并辔而出,故名。
通仙洞 在县西三十里。有石洞,洞中有额石下垂,小大相间,状如柱然。入洞中二丈许,有悬刻观音像。又入其中,有石床,床前有台,台上有棋盘。台之四隅俱有石墩,俨然环列围棋遗迹。其棋盘傍石刻有“通仙里” 三大字,相传深三十里,为神仙所居,故居人呼其洞曰通仙洞云。黑岩洞 在县东十里,其中黑暗如漆。
红旗洞 在县东二十里。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隐,遂屯兵于上。今芦菔葱薤野生,人呼为马王菜。山高脊平,可屯数万人。石壁间有义莲塘、孝感桥刻字。楠木洞 ,在县北二十里。石壁峭立,梯竹以登,划见天碧,可纳日月光景,行未半,有涨水,盖龙池云。洞中多怪石,楠木罗洞门,故名。下瞰流水,人呼为“无尽溪。”
明月洞 在县东六十里。洞在岩上,穴水一泓,其状如月。
双龙江 即县前江。其水自龙潭、龙湾二江发源,故名。
溆水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叙溪,又名叙川。《楚词》所谓“入溆浦余邅回兮,迷不知吾之所如” ,即此。水。下流入沅水。
顺溪水 在县南六十里。发源于分水隘,东流会龙潭水。
龙湾溪 在县东南。发源于武冈州顿家山,西流入县境七十里,会龙潭水,经双龙江,过大溆山,西流至江口入沅江。
梅溪 在县西十里。发源卢峰山,南流入双龙江。
顺溪 旧名闹溪,在县治南六十里。宋熙宁中,奏建圣寿寺,神宗改为顺溪。
桃溪 在县西北八里。水出卢峰山之麓,绕邑治以入于江。相传景星观有道人得仙桃,种于溪岸,今成林。开则两岸皆桃花,影随流水,与波上下,烂然一绝景焉。
龙潭 在县治南一百二十里,当黔阳界,有溪东流至巡检司前,汇而为潭,水由地中行者二里,始出而南流焉,即双龙江发源。
龙湾 在县治东二十里。有水自顿家山出,汇而为潭。相传有龙居之,故曰“龙湾。” 东流二十里以入江。
高明涧 在县南五十里。
米仓滩 在县西四十五里。
赤阿傩滩 :在县治西二十五里。
励梭滩 :在县治西三十里。
鹰渚 在县治西二里。渚间有石突出,其形如鹰。
楠木泉 在县北二十里。其源不竭,祷雨辄应。白莲池 在县治东四十里。山之麓有寺有池,池中皆白莲,盛开则一色,莹彻可爱。村翁野老尝醑酒赏之。厥后寺废而莲不开者数十年。成化中,居人即寺遗址构一亭,名曰“观莲。” 旬月后,莲不植而生,花开如故。
龙池井 在县西十里,水深莫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