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6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卷目录
辰州府部汇考二
辰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辰州府城池考
辰州府关梁考
辰州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四卷
辰州府部汇考二
[编辑]辰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县志合载
[编辑]沅州
明山 ,一名“北山” ,去州北二十里许,高数百丈,周回二百馀里,冈峦重复,环抱州城,飞云浓岚,望如画屏。盖镇山也。
花山 去州东四十里。石色青赤,相映如绣,又谓之“赤崖山。” 唐刺史林公庙建立于上。明末贼踞沅四乡,蹂躏附近,居民避处于上,设寨门以御之,因名曰“花山寨。” 山右一里许有松林寨,山左一里许有山坡寨。一时三寨声势相倚,贼不敢破,得免难者数百家。
瀑布山 在州城东南五十里。上有飞泉,垂如疋布。
叶家山 去州南四里。㵲水经其下,其上建景星寺。兵宪虞德华建一“明心亭” 于上,高耸尽可眺望。
垒石山 在古若溪寨东南二里。山下有石滩,山之石多层叠,其上又有石峰如浮洞状,故名。燕子岩山 在城北五里许。上游之名胜也。铁山 在城西四十里。上有古刹,东林寺僧端霞重修。万峰罗翠,烟月媚人,修竹香泉,尤为可爱。
保牢山 在镇江寨东南百一十里,乌溪水出焉。回岩曲岭,重复深阻,昔人避难,保聚其中。此山与板门山皆古镇江寨。明末,贼王进才等四乡杀掠,近居民避难于上,分前、后、中三寨。井水湾、姑娘冲、倒塘内有景龙寨,更高险,旧又名曰“麻池寨。”
《武阳山 》即青鹤山,其山有仙人迹,趾向后,踵向前,刀斫不灭,以杉木为刀,斫之方去。
高明山 在镇江乡,去州东一百二十里。上有池,圆如盏,阔十丈。其山磅礡高峻,为诸山之冠,故名。
板门山 在古镇乡,寨南二百步,对峙如门。向氏未归之日,恃险据之。
双髻山 在州东五十里,二峰并峙如髻,三绕坡 ,去州六十里。
白石洞 去州东七十里,㵲水经其下。波纹秀折,山势嶙峋。洞门辟于半山,宽广数丈。先年建梵宇于内,大为美观。徐良彦谪迁时,游于此,构《徐来亭》,并记焉。
岩罗洞 去州西三十里,其旁有古刹、连云庵,峭壁层峦,修林怪石,可供眺望。
岩坡洞 一名“林家洞” ,在州后山,深十馀丈,中有石屋、幢盖及神人之像,乡民祷雨,常获感应。龙井洞 在州后山乡,其洞有三:一曰龙井,其泉流溉田百馀亩,井旁有石屋石床,乡民祷雨辄应。二曰“甘泉” ,在龙井之侧,有石屋,约深数丈,有石佛及石供器,浑然天成。三曰冷水井,在甘井之侧,深阔丈馀,洞有流水,四时清冷。
㵲水 即沅水,一名㵲溪。源出四川播州,接流平溪卫挂榜滩,入州境,流二百五十里,环州城西南流江东一百四十里,入黔阳县境。
杨溪水 ,在州南六十里。发源三绕坡,东北流入沅江。昭灵庙立于溪口。
五郎溪水 ,在州北二十里。发源明山,东流南绕至罗旧溪六十里入沅江。
龙门溪 在古镇江寨东六十里寅门山。东北流五十里入辰水。
浮莲溪 去州东四十五里。源出瀑布山,六十里入㵲水。西溪 去州西一百三十里,出九牙狤狑,二百里入㵲水。丰溪 在镇江乡。源出田家山,至长宁寺前经过入㵲水。板门溪 在镇江乡。源出高明山,西流经寨北入丰溪。
乌溪 在镇江寨南三十里。源出保牢山,东流至黄田入㵲水。渭溪 ,在古若邪寨西五十里,入辰水。
峨溪 ,在古若邪寨西三十里,入㵲水。双井 ,在城东北隅,渊深而泉清,四时不竭,足一城之用。
杨都井 在板山铺,去州南二十里。都指挥杨茂凿以止渴,路人便之。
龙井 在城东厢外一里许。土石坎下。四时泉涌,流溉田畴;取水烹茶,其味甘美。康熙二年,建亭于上,扁题“廉泉” 二字,竖碑铭曰:维泉斯冽,爰是命名;我心如水,云胡不同?帝鉴在兹,揽辔澄清。
土井 在城东北隅,泉与双井同名,雌雄二井。冷水井 去州西三里,副使顾源凿。
黔阳县
龙标山 在县治东。沅、靖二水合流,经于其下。儒学、城隍庙、普明寺列建其上。
鳌鱼山 在县城东三里。与虎头山相连,为一邑水口,又名水口山。
赤宝山 在县城南对河。山势盘地插空,列嶂开屏,为一邑之面。日出霞映如锦,黔江出其下,邑景称为“赤宝流清” ,又曰“宝绳流赤。” 有居民结寨避寇其上,又为赤宝寨。
蟠龙山 在县南对河二里。山势蟠郁如龙,上有石室,清泉如线。邑景称为“蟠龙耸翠。”
金斗山 在县城西,隔河十里,崖面有黄石如斗。
紫霄山 ,在县北十五里。崖谷中常有紫气,相传杨仙翁于此羽化。
文峰山 :在县城东一百里。削立拥秀,其状如笔。
罗公山 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周回五百里,四面险绝。山有鸺鹠,鸣即雨至。昔有罗姓者隐此山,有道术,民祈请辄验,今谓之“罗公王” ,即此神也。绝顶有池,广数十里,阴霾或有物如明月游水上。南有砂溪,与武阳江合,北流分为两溪。宋熙宁间,土豪舒光民等起寨于此,为猺人所破,人以为神助。山西北有地,平广数百亩,岁大旱,此处独稔,号曰熟坪,《邑景》称为“罗翁晴岚。” 七宝山 ,在县南一百里,山石磊砢如宝,上产楠木及七里香草。
梁山 在县东六十里。有石洞,洞口有池,土人遇旱祈祷多应。
马瑙山 在县东八十里,为安江雄镇。立浮屠其上,左右山形有如龙虎,土人立寨其上,以避苗害。
赤竹山 ,在县东一百四十里。冈垄盘纡,赤竹丛生。
古佛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石保乡。上有聂、刘二仙迹,有古寺,后废。
马鞍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
钩岩山 在县北七十里。削峰插空,峰垂如钩,中有泉窝,每祈雨于此,取水辄应,土人谓之“钩岩圣水。”
卢会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势险峻,明季兵乱,里人结寨自卫。
鸡公山 :在县城北四十里。山形如鸡。
崖山 在三新市山上。旧有天柱寺,宋熙宁间建,今废。
白岩山 在县东北竹寨地后。
金龙山 在城南一百里。山势峭拔,下有空岩出风,岩外有竹数竿,偃如扫地,土人异之。钟鼓崖 在县城西门外,二石并峙,用石击之,一如钟声,一如鼓声。
香炉崖 在县北门沿江一带,赖此奠安。张果老崖 在县北五里。二石峙立江中,上有巨人迹,传云果老所遗,邑称为“张老云霞。” 三里崖 在县南十五里。舟行苦之,邑令陈钢鸠工凿削。
双石崖 在县南九十里。有二石对立,又名屏风崖,三面如一。传言石根随水高下。土人神之,舟楫莫敢忤犯。明景泰间,苗寇弗靖,人皆避其上,因筑寨置戍,名为“安江双崖。” 城上有洞,祈雨辄应。洞泉冷而甘,取为酿,谓之“安酒。”
卧龙岩 在城西南四十里,旁为诸葛古城。其洞深邃,广数十步,深数里,石壁如垩,泉涌不竭。有石灶二,传为诸葛驻兵时置壁间,宋人题句尚存,居民避苗寇,多避其中。
观音岩 在鸬鹚滩。峭壁悬岩,苍翠千寻。尖岩 在茶陵溪。上有真武庙,庠生蒋善养建。大溪洞 在县城东南五十里。石洞深邃,泉水不竭,注而成溪。
岩泉洞 ,在城东北六十里,地名“丰坡” ,幽深空
“窈中” 出一水通中溪。中溪产鲉鱼,形细而味腴。每秋分,鱼入崖洞穴居,春分出中溪,达外江乃孕。
牛角坡 在县城西,隔河十里。坡势环曲如牛角,邑景称为《牛坡樵唱》。
大角尖 在城南三十里。双峰耸翠,远拱县城。黔江 在县北,通沅水,发源牂柯,至沅合㵲,自北逆行而西,曲屈二百馀里,南至于黔。其自西南来会者曰“渠水。” 渠之西为清水江。清水之源,自贵筑入粤西界,由夜郎至通州与渠水合。东至于黔,与沅合流,始名黔江,东注达于洞庭。洪江溪 在黔阳县东一百六十里,东北流入沅水。
朗溪 :在城内。自察院坡,由奎光阁出濠达江,县因以名。今湮。
柳溪 在城南五里,源出大角尖,流入黔江,沿溪垂柳含烟,邑景称为《柳溪烟雨》。
浙溪 在城西十里,源出沅州西龙乡界,流入渠水。
大洞溪 在城东南五十里。石洞深邃,水泉涌出,注而成溪。相传有龙居其中,土人祈雨辄应。长坡溪 在城东九十里。
大龙溪 在城东南一百里,源出罗翁山。小龙溪 在城东九十里,源出柘木岩。
中溪 在县城北一里,产油鱼,味美。下流有桥,桥下有崖泉,味极甘,人多取饮,名曰“可泉。” 狮子滩 在黔水下三里,滩有伏石,状如狮子,因名。沸声如雷,又名狮子吼,邑景称为《狮滩渔网》。
紫萝百丈滩 在狮子滩下五里。
瀵水滩 在百丈滩下五里白马角上。其水源自底沸涌而出,因名。
鸬鹚滩 在城东三十里,《邑景》称为“鸬鹚春浪。” 连洲滩 :在鸬鹚滩下十里,三滩洲渚相连,因名。
大洑滩 在洪江下五里。其水倾泻而回复,因名。
小洑泻滩 在大洑下十里。
碗盏滩 在小洑下十里。
黄丝滚洞滩 去碗盏滩十里。中泓拗折,舟行最险。
高溜洞滩 在城北三十里,其水迅下,折而复留,因名。险与“黄丝” 等。黔邑山水奇险,入同湾而上,滩多急流,横岩截江,间不容舟。山川之险,于斯而极。
龙潭 ,在县东五里。深澄莫测,大旱不竭。湾潭 ,在黔水上十里。
同湾 :在城东一百六十里。县之东界。
龙阳洲 在城西南,沅、渠两江合流处,中夹沙洲,横带双江,隐见随水高下。每水落洲出,沙尾高起水面数尺,邑中之士必有登科者。
雪腾湫 在县东南五十里。水泉腾涌,溅珠如雪。岁旱祈之,辄有云雨之应。又名“云腾湫。” 回龙塘 在县东二里。溪流入沅。
大莲塘 :在城北七里。旧产莲,因名。
唐家溜 在城北五里。有倒树挺生水底,舟触辄覆。康熙三年冬,一日溺死数人。知县张扶翼募善水者入水,以藤缠其根,督数百人拔之,害始除。
“龙井 ” ,在黔阳县城南五里。平地中一窍,周围石壁,水泉不竭。
烂木坑 在三山顶。顶有水一池,大旱不竭,久雨不溢。天旱取水,祈雨辄应。相传为“婆婆大圣龙井 。” 去县南五里。平地中一窍,周围石壁,水泉不竭。
冷水井 在城东一百里稔水溪。相传诸葛武侯驻师于此,乏水,掘而得泉,饮而甘之,因名麻阳县。
西晃山 在县南二十里。峰峦秀丽,耸立如屏。天时晴明,紫翠万状,县学皆面之,为邑镇山。浮石山 在县东七十里,独峙水滨,约高五丈。水泛挺出,若浮石然。
苞茅山 ,在县东九十里。上有三脊茅,可以缩酒,即古人所贡之茅。
龙门山 ,在县东六十里。连山参差,崩石对峙。相传有黑白二龙斗于此,石为之裂。
都督山 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唐都督抚镇溪蛮,驻兵于此。
青红山 :在县治东南一十里。岩岭幽奇,花竹掩映,青红如画。
犀眉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昔有犀出其下。
其大如舟,上下群鱼与俱。深处多鱼,又名“犀牛潭。”
齐天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峰峦高出云表,天晴则秀色愈盛,故又名“霁添山。”
石梯山 ,去县一百一十里,石磴如梯。
蟠龙山 ,在犀牛潭。岸高不及西晃十之一,朝夕有白云覆其上,散则数日晴明,聚则顷刻成雨,与晃山相应。
罗裙山 在官村之北六十里。上有尖峰,四围如裙折,常有白云覆帱,应一县人文之秀。万历初,建梵刹其上。昔有住持徐姓于兹得道。罗瓮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山石罗列如瓮。雄山 在县东新营后,离城九十里。
天河山 ,在县东下㲼,俗名“雷公庵。” 内有天井出水,故曰“天河山。” 离城八十里。
庚子洞 ,在县北五十里。岩壁峥嵘,石室宏洁,深二十馀丈。相传羽士庚子生者,为大蛇所噬,故名。
御史洞 在县北五十里。高爽中起一石如笋。里人祀社于此,祈雨多应。
石网洞 在城东北五里。石罗列如网,水深处多鱼,祷雨多应。相传元时田元帅德兴曾置剑于此。
黄蜡洞 ,在县西二十里,洞列如户。
白羊洞 ,在县南杜壤,离城三十五里。
紫燕洞 ,在县西官村后岩,离城八里。
雨珠洞 ,俗名“岩洞” ,在县北二十里,高百丈,深如之,顶砌如云,四门高张,居民避乱,不减桃源内洞尾一门,宛如天窗。其间曲径石笋、晶砂、岩屋,处处争奇。春夏水流成溪,溪中石马蹲踞,鞍辔宛然。有石龙盘卧,头角如生,鳞甲如画。至于仙田、石钟、瀑布、罗汉、化外春光,无不引人入胜。天擎洞 在县西三十里小坡甲上,俗名破岩。有石柱,围可数丈,柱如莲花,朵朵下垂,即《八景》中所谓“莲柱擎天” 者也,因名天擎洞。旧时柱去顶丈许,今己联接。谚云:“破岩岩顶擎天柱,鹭鹚洲去状元归。” 盖城东有洲名鹭鹚,上下二大洲为鲤鱼庙,两山对出,中列如龙门,言有鹭鹚立洲背,则鱼难变化,必去之而后出状元也。林绿洞 在官村上五里,即俗名干洞者。因县令蔡心一游此,后陞永宁州牧,故又名升官洞。明季士子避兵,多藏书于此,则又名亚酉洞。洞之下有蜡洞,洞口多樱桃树,谚云:“蜡洞桃花。” 即此。
锦水 ,在县西三里。自锦州发源,经邑前入辰,名“锦江。”
龙门溪 在县东六十里。发源龙门山,西北流入锦江。
施溪 在县西五十里。发源贵州思州府,东北流入锦江。
酉溪 ,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古富州,东北流入辰水。
梁源溪 在县西十里,经邑前入辰。
龚溪 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东北流入辰。
蛮村溪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源出泸溪,入辰麻。伊溪 ,在县东八十里。发源沅州,至滥泥入锦水。
官潭 在县城东,一名“剑潭。” 知县朱瓒取鱼得剑,故名。
瓮泡滩 在县城西四里。相传居民水瓮中潜有龙,一日洗瓮滩上龙泡而去,即《四节遇难》处。大坡滩 在县西四十里,多狼石厄舟。知县朱瓒协参将孙贤凿之。
岩屋滩 在县东伏波庙下。滩多石,为舟困,知县朱瓒凿之。
牛鼓滩 在大坡上
学井 在旧学基,县令朱崇芳掘。
公井 在新学泮池前,兵备宫《跻奎掘》。
水利附〈按府县志本府井辰溪县水利俱无考〉
[编辑]《泸溪县志》
[编辑]金井洞 在县南六十里浦市村落。洞源幽敞,可容数百人。石窍数处,秉烛后行。洞流涓涓不绝,灌溉甚广。
《溆浦县志》
[编辑]楠木洞 ,在县西二十里。水流出洞,灌田可万亩。
桃溪 ,在县北二里。其水灌田数千亩。
柳溪 :在县治东六十里两丫峰。溪水灌田以万亩计;水深可行小舟。溪两岸皆植柳。
大潭 :在县治东五里。江心中有水,视他潭独。
深且钜,故名。居民用木、用石,杂沙土障之,分其流以入于田,有灌溉之利。
《沅州志》
[编辑]筀竹塘 在上五团
南溪塘 在中五团
莫家村塘 在水宽乡
清水塘 在后山乡
石门塘 在镇江乡
龙井 在城东厢外一里许。水四时不竭,流灌田畴。
《黔阳县志》
[编辑]烟溪 去县城十五里,源出金龙山,西北流入㵲,灌溉甚多。暴木溪 去县城二十五里,源自会同山,水流入大江,灌溉甚多。
茶陵溪 :在城东八十里供洪乡。
稔禾溪 在城东一百六十里供洪乡。源出罗翁山,灌溉甚饶,西北流入黔江。
淇溪 :在城东北一百七十里。石保乡。
供溪 在三寨头。源出武冈,有陂数十处,可资灌溉。王昌龄诗:“沅水通波接武冈” ,即此。
大源溪 去县城五里。源长不竭,灌田可数百亩。
大莲塘 在县北五里
白碗塘 在县北七里,灌溉土门田亩。
红莲塘 :在县城南二十里。产红莲,灌溉本地田亩。
清水塘 在城东三里。深澄莫测,傍多怪石,四时不竭,灌溉良田颇多。大旱取水,祈雨多应。传云与江水相通,常有田器从江水流入塘内,人异之。又名龙潭坪塘。
金鸡塘 在县南四十里托市。相传土人淘出金鸡,因名“灌托口” 田亩。
长塘 在城北七十里。黎溪长五里馀,灌黎溪田亩。
竹坪堰 在城北二十里。
蒋家堰 在城北七十里黎溪。
丁家堰 在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何家陂 在城北十五里烟溪。
大车陂 :在城南二十里竹滩穰坪。
大溪口陂 :在城东五十里大溪。
大黎溪陂 :在城北七十里。黎溪。
龙田陂 :在城东八十里。
熟坪陂 :在城东南一百里。
婆田陂 :在城东南七十里。
大崇溪陂 去县一百二十里。
木杉溪陂 去县一百三十里。
《麻阳县志》
[编辑]杨家堰 、岩溪堰 、茶溪堰。
黄岩溪堰 ,梅溪堰 ,团山坎堰,渡头坪堰 ,楼田堰 ,新营堰。
杨溪堰 ,干溪堰 ,黄家凹堰,千龙坪堰 ,榔木冲堰 ,车陂滩堰,蕉寨坪堰 ,滩头坪堰 ,沼江步堰,大凹堰 ,眉溪堰 ,下汊堰。
那黄坪堰 ,麻伊堰 、岩溪口堰、石陂堤堰 以上诸堰俱在一都。
陂头堰 ,塘湾堰 ,山高陂堰,火烧陂堰 ,黄土堰 ,咸池堰。
干陂堰 、十字陂堰 、马陂堰。
石羊头堰 滑石江堰 ,鸡公洞堰,杨柳坪堰 ,什思陂堰 大陂堰 以上诸堰俱在二都。
龙陂堰 ,岩溪堰 ,高冲溪堰,栗子堰 ,栗冲堰 ,招谕堰。
骂古陂堰 余山冲堰 抛孩冲堰马颈凹堰 龙陇溪堰 陈禾溪堰 以上诸堰俱在三都。
石坂溪堰 ,塘冲堰 ,汊村背堰,竹坪堰 ,蓬溪堰 ,南村堰。
龙石堰 梁家村堰 石纲洞堰石纲坪堰 以上诸堰俱在四旗都。
女尾堰 ,人田堰 ,水磨滩堰,“小桥江堰 ,五里牌堰 ,罗子村堰,小儿溪堰 ,汲水河堰 ,东冲堰。”
董家堰 ,成四洞堰 ,小江湾堰,黄江溪堰 ,九曲陂堰 ,青山陂堰,鲤鱼陂堰 ,肖公陂堰 ,老塘堰。
石灰冲堰 、小爷溪堰 以上诸堰俱在石惹都。
表家洞堰 、勾水溪堰 、萧家团堰。
横山坪堰 。小江堰 、黄滩堰。
岩坎冲堰 ,岩磴堰 ,新开田堰,木米山堰 ,架枧溪堰 ,竹林冲堰,大冲堰 ,普粟冲堰 ,龙船湾堰,禾栗坪堰 ,勾水溪下堰 ,姚坪堰。
陆家湾堰 大坪堰 唐家团堰大省坪堰 以上诸堰俱在石渠都。
蓝江陂堰 ,社陂堰 ,蒲萝坎堰,红岩洞堰 ,黄土堰 ,田凹堰。
保洞溪堰 ,行路溪堰 ,婆泥冲堰,苦栗冲堰 ,桐水冲堰 ,婆泥《冲下堰》,野牛塘堰 ,暴木山堰 ,茅坪堰。
从岭陂堰 、桐信溪堰 、高溶堰。
上坪村堰 ,官庄高堰 ,官庄低堰,乱岩堰 ,罗家寨堰 ,蒿菜坪堰,白岩洞堰 ,大陂坪堰 ,石桥溪堰,白泥田陂 ,新村陂 ,底钉陂。
杉树坪陂 、西头坪塘 、坪土塘。
卢道塘 、官塘 、天星池。
“龙池 ” “长池 ” 、“方池 ” 以上诸堰陂塘池俱在市都。
辰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沅陵县附郭。〉
辰州府城池 ,开自汉初。宋隆兴间,涨水渰颓,城覆于隍。洪武参军詹彦中采石缉之。成化五年复圮。指挥高翔爰为增雉堞,壮雄楼,视昔有加焉。城高一丈九尺,阔九尺,濠深一丈,阔五尺。周围原计九百六十六丈,又于东西展三百四十七丈,开设六门。弘治初,谯楼串房遭回禄。知府汪正肩其事,更建城门大楼。东城曰“朝阳” ,上南曰“环碧” ,中南曰“水星” ,下南曰“沐波” ,西曰“通河” ,北曰“拱辰。” 更置小楼二座。在学东曰“文游” ,在城南曰“凝翠。” 月城小楼二座,敌楼一十八,串楼八百七十一间,窝铺十有八。角楼四座:东北曰“双莲” ,西北曰“飞霞” ,西南曰“靖远” ,东南曰“观澜” ,后改为文昌阁者,则知府张濂所增。路头城百雉,则知府李淳所创,今皆圮毁,惟六门仍旧。虽门各有楼,修葺尚有待也。
外州县
泸溪县城池 。县虽逼近苗獠,旧无城郭,以其地不可以城郭也。自宋元明以来,惟恃五都蛮民为西南藩篱,六保汉民为西北捍卫。迨明末,辅臣杨嗣昌上《保民四事》,适守令梁弘任于崇祯之庚辰岁,遂倡议蠲赀建城,邑人李葵、杨裕等,率先倡助,未四载而告竣。丁亥季冬,猫狫猖獗,寇各村寨,旋劫西门乡团,千总“开门追杀数十里,斩首百馀级,邑赖以安。” 是皆筑城之功也。辰溪县城池 ,辰、当、云、贵,两广通衢,水陆昕夕不绝。重之密迩干、麻,边防最要。正统间,苗连残烬,知县杭宗道题允建城。嘉靖“末,半为江水所决。万历三十八年,邑令曹行健以南一面砌石。万历四十一年水圮,邑令左天德四面俱易以石,然” 今亦倾圮,非旧矣。
溆浦县城池 ,邑旧无城。元至正间,邑人率众筑土以避伪汉。明初以来,大都因颓始葺。至万历壬申,知县王京署事,重修一新,改东城楼曰“朝阳” ,西城楼曰“阜成” ,南城楼曰“迎薰” ,改南城“云逵” 曰“文明” ,于学宫之后山缺处构楼以补之。沅州城池 ,沅地坦平。宋熙宁初,章惇平元猛时夜筑,倚西一面,寻筑东、南北三面。建炎间,郡守江长源增筑瓮城,方公辅、林廷相继砌完内外。元末,李兴祖据叛,至明克复,爰设卫所镇之。洪武癸丑,江夏侯周德兴鸠工丕作,充拓二里有馀,开置四门。副使顾源更为构楼:东南曰“澄霁” ,西南曰“筹边” ,东北曰“秀水” ,西北曰“威远。” 城内四楼下,各开塘聚水,以防不虞。时虽规制已备,仍系土基,甃以乱石。至嘉靖甲寅,开府冯岳始包砌砖石,周围建以串屋,官军宿城戍守。明末尽圮。
皇清康熙初,袁、周二偏院相继重修,屹然改观。副使
邓廷罗为之《铭》曰:“天有关,地有柱。城既完,民以聚。” 戊申,西面复圮,知州谢龙鸠工重砌至池,先年筑城时即有之,尚未深聚。自冯岳包砌石城后,四围广拓,迤西则大江为池,东、南、北三面疏凿亦深,水源不竭。康熙初,有欲将东北濠池改
滞为田者,赖兵道李世铎严禁壅塞,疏通,聚水至今始复为金汤焉。
黔阳县城池 ,旧为上城,正统己巳毁于苗。明年,靖远伯王骥命指挥杨茂董筑土城,周围二百八十馀丈。成化壬辰,邑人奏请展城甃石,从之。都御史吴琛命指挥陶武拓之,东北展筑一百七十丈,周五里,通甃以石,为五门。门有楼,城有串屋,据山临江,其险足恃。因徙置黔阳哨堡居其中,岁拨官兵戍守。正德辛未,水溢,浸灌城趾,东南倾圮,知县伊公秉完之。隆庆五年,大水,仅存西北一隅,县令刘辅等相继捐修,构楼其上,东曰“寅宾” ,西曰“安远” ,南曰“迎薰新” ,南曰“宣化” ,北曰“拱辰” ,拓东隅二里,以培地轴。万历四十六年,县令韩冲斗因串楼倾圮,岁烦补葺,乃改设露陴为女墙者四百丈有奇。
皇清定鼎之后,东、西、北三门楼隍颓废。康熙四年,县
“令张扶翼撤而新之,名则仍旧城堞以完。” 麻阳县城池 ,“明洪武初,筑土成基。景泰六年毁于苗。成化壬辰,都御史吴琛等因旧基筑城。弘治甲子,县令程良能展包县治,增建东西二门。正德庚午,知县张熇修筑砖城。其门四围共计四百四十一丈,串屋四百八十一间。东南临河无池,西北池阔六尺,深三尺。嘉靖二” 十六年,苖叛,知县朱瓒开北门,名其楼曰“与存” ,是为五门。万历十一年,知县蔡心一建兵马司,招兵防御。崇祯间,知县程国祥增雉堞三尺。明末遭王、马、袁、刘六镇兵马蹂躙,串楼颓坏,城覆于隍,至
皇清鼎定,盗贼虽已潜踪,而疮痍犹未遽起。《土木》为
难故未遑修建云
辰州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
[编辑]本府。〈沅陵县附郭。〉
芙蓉关 在府城东八十里。
永安桥 在府城外江南。
通和桥 在府城西
泸溪县
里岩关 在县西十五里。
龙潭关 在县西六十里。
乌泥关 在县南三十里。
大凹隘 在县西二十里。
岩门隘 在县北二十里。
榔木隘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苦竹隘 在县西三十里。
干义隘 在县北三十里。
钻木隘 在县西洗溪口。
通河桥 。“接龙桥 。” “杨柳桥。”
周士溪桥 以上诸桥俱在县北。
弘远桥 、长潭桥 俱在县西。
浦溪桥 、连溪桥 、陈家桥 俱去县六十里。
小婆溪桥 在县南
大巷渡 通江以南
称铊山渡 :在江之东。
上保渡 在县西
猢狲滩渡 在县西十五里。
下都渡 在县西一百里。
大庄渡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辰溪县
仙人桥 在大酉山。相传唐张果老所建。洗砂桥 在大酉洞前。相传群仙洗丹砂于此。会仙桥 在县西五里。相传大酉群仙宴会于此。
溆浦县
云洞桥 在县治东,下有石岩,常生云雾。《沅州》
七里关 :在城东十里。
蒋家关 在盈美乡
粟子关 在便溪
便溪关 在便水,去州西五十里。
蜈蚣关 在平便溪,去州西六十五里。
西陇寨 ,去州西五十里。
镇江寨 ,去州东八十里。
若溪寨 ,在若溪之旁,去州西二百里。
龙津桥 在城西㵲水渡,旧以舟济。明成化十八年,兵道冯俊创置。正德元年,张镇加置舟板。
七年,兵道徐潭命建如初。嘉靖甲寅,冯岳新建浮桥,东西两岸用石柱,系以铁锁,横江,舟行便之,后废。万历辛卯,复修砌石桥,圈拱十五洞,至庚戌洪水冲圮。崇祯癸酉重修,磴上搭木,加以土石,石上建有串屋。顺治十五年被火复毁,知州戴廷对捐赀重整。康熙二十二年复圮。二十四年又为火延毁,又复修之。
南门桥 在南门外,副使顾源建。
通远桥 在城东
徐公桥 在东濠堤。兵道徐潭建。
大桥 在州东七里。杨茂建。
升平桥 在城东街
永通桥 在东门外
浴溪桥 去州东十里
双桥 去州东二十里
浮莲桥 去州东四十里。
长宜桥 在州东四十五里。
米溪桥 去州东六十里。
盈川桥 在盈口
罗旧桥 去州东四十里,在罗旧溪口。
西关渡 即“龙津桥。”
七里渡 去州东七里
杨溪渡 去州南十里
便溪渡 去州西五十里。
晃州渡 去州西四十五里。
黔阳县
托口寨 ,去县九十里,当诸蛮之冲。
洪江寨 在县东洪江溪。
登龙桥 在县南一里。成化间,知县陈公钢重建。
罗围溪桥 在城北五十里,通怀化。土民潘熹修。
中溪桥 在城北二里。产鲉鱼,味美。下有嵒泉甚甘,名曰“可泉。”
长坡溪桥 在县九十里。安江。土民李若彪等修。
大岳溪桥 在城南二十里。康熙二年,县令张扶翼重修。
鱼藏溪桥 在县江东南二十里,通洪江路界。两山之间,水易冲决。康熙四年,县令张扶翼命僧重建。
黔江渡 在县南门外。大江南通会同、靖州。沅水渡 在县西门外,通沅州。
安江渡 在城东九十里。
中方渡 在县北五十里,路通沅州。
麻阳县
观音桥 在县东岸。元主簿田德明建。
回龙桥 在县东二里。乡官向应元建。
麟瑞桥 在县东南十里,知县黎九皋建。南村桥 在县东南十里。
石江桥 在县南四里。田正江建。
急水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知县余梦吕建。普济桥 在县西三里。乡官李荣建。
万足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吏员张采建。大善桥 在县南五里。乡官田珠等建。
履祥桥 在县南十里,民张钦建。
继志桥 在县东十五里。生员田祖舜建。“西成桥 ” 在县西一里。客民黄暹建。
广修桥 在县东十里。民舒景忠建。后田祖舜修复,盖亭于其上。
麟凤桥 在县西四里。乡官黄朝臣建。
永宁桥 在县西二十里小坡。指挥顾松建。广嗣桥 在县东南十里。商民闻子义建。西门桥 在县西城濠。市民李时采建。
会仙桥 去县十五里。乡官田廷谕建。
燕子桥 在岩门上五里。民张兴义建。
龙首桥 在一都。万历十四年,知县蔡心一建,上有亭。
三子桥 :耆民张兴义建。
义伍桥 乡民雷声贵建。
吴公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知县吴福基建。“镇江” 桥 在县境内。
是岸桥 在梅水坪。康熙丁未年建。
绿溪桥 在元坪上绿溪口,女僧募建。
白岩桥 在城北,康熙九年建。县令铭曰:“维此宜桥,白岩其名;维桥宜铭,青汗是旌。通山亘水,咸称荡平;所履所视,载飏载赓。我来桥上,酒碗茶铛;安澜无恙,磐石纪成,铭桥?何时?冬月司令镌铭何人?僧曰智清。”
辰州府封建考 通志
[编辑]齐
义阳县伯贾智 ,以军功封。
隋
义阳郡公皇甫续 ,隋时以佐命功封。子偲嗣。明
沅陵恭宪王贵燏 ,简王第十七子。宣德八年封。薨子昭安王《豪塶》嗣。薨子宣穆王《恩铈》嗣。薨,亡子,弟庄恪王恩。嗣薨。子《荣简王》《宠涞》嗣。薨,子《致枇》嗣。薨。
《麻阳悼僖王贵燠 》,《简王》第十八子。亡子国,不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