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289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八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九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卷目录

 郴州部汇考一

  郴州建置沿革考

  郴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郴州星野考

  郴州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八十九卷

郴州部汇考一

[编辑]

郴州建置沿革考       州志

[编辑]

本州

唐、虞、夏、商、周俱荆州域。《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春秋、战国属楚。秦山南郡。《史记》:项羽徙义帝于长沙之郴县,故又为长沙郡。汉高祖五年,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郴、临、武便、耒阳、南平、阳山、桂阳、含洭、曲江、阴山、浈阳。按便即永兴始此。东汉建武中,徙治耒阳。今县西犹有故城,寻还郴。顺帝永和元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即今兴宁始此。三国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郡南境曲江、桂阳、含洭、浈阳地,置始兴郡,即今韶州府。晋武帝太康元年,杜预平吴,得桂阳,仍置为郡。领县六,治郴。统耒阳、临武、南平便晋宁。按晋宁即兴宁,惠帝永熙元年,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为江州,即今九江府。怀帝永嘉二年,分桂阳等九郡置湘州,即今长沙府。东晋穆帝升平二年,以义阳流民在南郡者,立义阳郡,以江州五郡俱属桂阳郡,析郴县地置汝城县,即今桂阳县始此。前宋仍为桂阳郡,废便。领县六:郴、耒阳、南平、临武、汝城、晋宁。齐仍桂阳郡。高帝建元二年,废晋宁。领县五:郴、临武、南平、耒阳、汝城,梁同。陈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阳郡汝城地置卢阳郡,复便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废卢阳郡为县,仍为桂阳郡,治郴,统临武、卢阳,省南平,隶荆州刺史如汉、晋废便入郴;炀帝大业初,改耒阳为请帮助识别此字。阴,属衡州。十二年,废桂阳郡,改东衡州为郴州,领临武、郴、卢阳三县。大业末,萧铣称帝于荆州,改元鸣凤,据有郴州,复称桂阳郡,析郴南界为义章,即今宜章始此。唐高祖武德五年,改桂阳为郴州,领县六:郴、临武、平阳、义章、卢阳。晋宁武德七年,复为桂阳郡。太宗贞观元年,以桂阳郡属江南道。睿宗景云二年,以桂“阳郡隶潭州都督,寻罢。开元二十二年,以桂阳分隶江南西道采访使,属江西。天宝初,复为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改桂阳为郴州,治平阳”,今桂阳州统临武、郴、义章、高平、义章,分立资兴即兴宁、义昌即旧卢阳、蓝山,凡八县。《后梁》无考。后唐同光三年,改义昌为郴义。后晋改郴州为敦州。天福初,改郴县为敦化。自梁至晋,为马氏所据。《五代史》:“刘晟伪乾和九年,遣内史潘崇彻败李景兵于义章,遂取郴州。”后汉乾祐初,复为郴州。南汉改敦化为郴县。后周同。宋太祖乾德初,攻南汉郴州,克之,即桂阳州置荆湖南北二路安抚司,郴州军,属湖南道。太平兴国初,避太宗讳,改“义章”为“宜章”,改“郴义”为桂“阳县。熙宁六年,太守李士燮建议改便为永兴。嘉定四年,割桂阳之宜城、零陵二乡为桂东,始此。”按旧志称“绍兴二年隶湖南道,统郴、桂阳、宜章、永兴、资兴、桂东六县。”查桂东建自宁宗。旧志称高宗绍兴,遂有桂东县,恐误。绍定中,改资兴为兴宁。元至元十三年,立郴州安抚司;十四年,置录事司,拨在“城两厢人户立之。十五年,改安抚司为郴州路总管府,隶湖南道宣抚司。明洪武初,改置郴州府,九年改为直隶州,裁附郭郴阳县,添临武、蓝山、平阳三县。十三年升平阳为桂阳州,仍以临蓝属之,隶衡府。郴止统县五,隶湖广布政司,并隶上湖南道。”按唐肃宗改桂阳为郴州,治平阳,即今桂阳州也。宋攻南汉郴州,克之,亦在桂阳州。而宋郡守王橚疏亦称“分平阳置蓝。”则平阳系郴州附郭之县,未识何时方改归郴县。查《衡州府志》,“洪武初改路为府,附平阳。后革桂阳府,升平阳县为桂阳州,领县二,隶衡州府。”而郴州旧志亦载裁桂阳府。则岂郴州与桂阳各为一府耶?抑郴州原以平阳为首邑,至改直隶州而始归郴耶?姑阙疑,以待参稽。正统十四年,建巡抚于各省,隶湖广抚院。又以郴阳界居岭表,地近猺獞,兼听南赣巡抚节制。天启初,建偏沅巡抚,又受辖焉。

皇清顺治四年入版图,名号悉仍旧。康熙四年,命偏

院,开镇长沙。甲辰,又设湖南布、按二司:粮、驿、盐

道辖七府二州,郴其一也。

永兴县

汉便县在今县治东南隅,隶桂阳郡。前宋省“便” 入郴。陈复便县。隋省“便” 入郴。唐开元三十年,刺史赵珵奏析郴县北四乡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安陵为高亭县,去便五十里,今巡司地。宋熙宁六年,太守李士燮议废高亭,迁于今县治为永兴。元、明俱隶郴。

皇清仍之。

宜章县

隋萧铣据郴州,析郴南界为义章县,治在永福乡下村,以县有大章、小章二水,故名。唐武德七年,废义章,武德八年复。长寿元年,分义章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徙义章于高平废县,今县治是也。肃宗乾元元年,改桂阳郡为郴州,治平阳,宜章隶焉。宋太平兴国元年,改义章为宜章,以避太宗讳故也。元明因之。

皇清亦因之。

兴宁县

汉顺帝永和元年,分郴县地置汉宁县。三国吴改汉宁为阳安。晋武帝改阳安为晋宁。陈省晋宁入郴县。隋复改晋宁置晋兴县。唐贞观八年,废晋兴。咸亨三年,复置资兴县。后五代废资兴为泰县。宋嘉定元年,复割郴之程水、资兴二乡,仍置资兴县。旧治在一都凤凰山前,今梵安寺即其故址。绍定中,改资兴为兴宁县,徙治管子濠,即今县治。元、明因之。

皇清顺治四年,入《版图》,仍旧名。

桂阳县

东晋析郴县地,置汝城县,旧址在县之西五里。陈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即汝城。隋文帝开皇九年,并卢阳地,仍为桂阳郡,置卢阳县,隶荆州刺史。大业元年,隶桂阳郡。十二年,废桂阳郡,改隶郴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改卢阳为义昌县。后唐庄宗同灮三年,改义昌为郴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改郴义为桂阳县,即今县治。按郴旧志载大业初改卢阳为桂阳,属连州;唐天宝元年改桂阳为义昌,属桂阳郡。查《桂阳县志》无此二事,惟称明学士解缙《寿江记》云:“邓立仁,其先衡州人,元末为卢阳尉,因家焉,故隶广东。明初即卢阳置桂阳县,遂属郴州。” 夫缙明初人也,见闻自确,不知元时之复改卢阳隶粤东,系何年月?岂郴《旧志》误载为大业、天宝耶?或两改粤东,而《县志》略之耶?夫事属元、明,尚不能详,况远在隋、唐间,而可妄为臆断乎?附记于此。

桂东县

宋宁宗嘉定四年,路帅曹彦约虑峒贼出没,割桂阳县之宜城、零陵二乡为桂东,县治始此。按《史记》称项羽尊楚怀王孙心为义帝,徙都郴,郴之得名始此。汉以后,或称郡,或称县。至隋唐始称州。而宋、元及明又为军、为路、为府焉。自洪武改直隶州,迄今未易。余观他郡属邑多自外附,惟郴属则一本所传,永始、便宜始义章,宁始汉宁,桂阳始汝城,桂东又分自桂阳,俱系郴县地,而缕析之。譬之木焉,郴其干而五属其枝也;如水焉,郴其源而五属其委也。后之莅斯土者,知五县悉由郴出,当如父之于子,爱惜调护焉可也;为五县者,知自郴而分,当如四体之于心腹,维持环卫焉可也。故临蓝请帮助识别此字。阴始虽属郴,卒迁徙靡定,惟五县则始终不移。呜呼,先王画疆分野之际,不可谓无深意存焉矣。

郴州疆域考      州县志合载

[编辑]

郴州疆域图

郴州疆域图
考证

本州

东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界三百里,至兴宁县四十里。

西至衡州府桂阳县界,四十里。

南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界一百里,至宜章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界一百三十里,至永兴县界五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师。陆路四千四百一十二里。水路七千八百一

十里

永兴县

东至兴宁县界三十里

西至衡州府耒阳县界,四十里。

南至郴州界二十五里

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界五十里。

自县至郴州,陆路八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至省城,陆路一千七百六十里,水路一千九百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宜章县》:

东至桂阳县界七十九里。

西至衡州府临武县界五十里。

南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界十里。

北至郴州界三十五里

自县至郴州,陆路九十里至。

京师,陆路四千五百里,水路七千八百一十里。

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兴宁县》:

东至桂东县界,六十里。

西至郴州界四十里

南至桂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永兴县界四十里

东南至桂阳县“分水岐” 八十里。

西南至宜章县平乡六十里。

西北至永兴关王庙四十里。

东北至安仁县,一百二十里。

自县至本州九十里“至省陆路一千三百里水路一千八百里” 至

京师,陆路三千七百里,水路七千三百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桂阳县

东至江西南安府大庾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宜章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界,一百里。

北至江西南安府崇义县界,九十里。

自县至郴州,陆路一百六十五里,不通水路,《桂东县》:

东至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界,六十里。

西至兴宁县界九十里

南至桂阳县,一百二十里。

北至酃县,一百五十里。

东南至江西赣州,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兴宁县九十里

自县至郴州二百四十里,至省陆路一千四百五十里,水路一千八百里至

京师八千三百二十里

东西广四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形胜附

[编辑]

本州

韩文:“衡山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度其高下,得三之一。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礡而郁积。”

其山奇变其水清泻

张舜民《南迁记》:“郴在百里山内。”

陈纯夫《州学记》:“北瞻衡岳之秀,南值五岭之冲。” 《广舆记》:“环山为州,控扼交广,襟带湖湘。”

《郴江集序》:“其地为荆楚上游。”

《郴州兴造记》:“地多崇山大泽,引衡岳而控九疑永兴县。”

《古志》
治临便江一水清驶滩高水浅巨艘难容

[编辑]

小艇往来亦通利济

《安陵碑》“气雄南极,势压三湘。”

山攒四壁水汇众流

宜章县

《旧志》
四塞皆山自衡岳蜿蜒而来背黄岑宝云

[编辑]

之阳,面榜山、印山之阴,西引岑水、浯水而襟带于玉溪,东合武水、章水而环绕于东粤

南楚屏障,东粤头颅;地接獞猺,不无草窃之虑;势控两省,实为险要之区。

兴宁县

《古志》
地多崇山洼谷引衡岳而带九疑控扼交

[编辑]

《广》襟带湖湘,山多土沃,滩高泷猛,舟楫少通。三泷水激,八面山横。

“山清水绿,淑气盘桓;翠坞芳林,碧云绚烂。” 《桂阳县》

九州山川,至东南而最高者,莫逾于五岭。岭以南隶西粤,岭以北隶湖广。郴居湘、楚上流,桂阳当五分之一。

“南通五岭,北控三吴。温溪奔流于章贡,耒江衍赴于潇湘” ,盖豫、楚、粤三省之要境。

桂东县

山不利车马,而“楚中龙势” ,由兹肇迹;水不通舟楫,而“三湘涟漪” ,从此开源。

郴州星野考

[编辑]

州属总

《左传》:“鹑尾为楚。”

《史记》:“翼轸荆州轸旁有小星曰长沙星。”

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

五车星,在毕北,五帝座也。东南中一星曰“司空” ,主镇星。楚分荆州。

《石氏星经》:南宫七帝,其精朱鸟,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颈、张、嗉、翼、翮、轸、尾、司夏、司火、司楚、玉衡星,主荆州。以五卯日候之,辛卯为桂阳。《象纬书》:北斗七星,魁四星为玑,璇杓三星为玉衡。石氏曰:“北斗第二天,璇星主楚。”

《晋书》,“翼轸楚荆州桂阳入轸六度。”

《唐书》:“翼、轸,鹑尾也。全楚之分。轸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

《宋天文志》:“太微垣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其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上主兖豫,下主荆扬。”

《宋志》
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各列十一星其西

[编辑]

南垣第十星曰楚

《步天歌》“女宿下有十二国,第九星主楚。”

《尔雅》邢昺《疏》:“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轸十一度。” 桂阳入轸六度。

郴州山川考一     州县志合载

[编辑]

本州

东山 在州东江外,即唐丞相刘瞻读书处。《郴阳八景》之一,曰东山一览。高信诗:“千家楼阁双眸底,万里峰峦一望间。” 稍南旧有一览亭,名“登高山” ,可眺一州之胜。

文明山 在州南一里。旧有文明塔。《郴阳八景》之一,曰南塔夕照,有亭曰“第一江山” ,今废。王都中诗:“一塔近天铃自语,千峰蘸水石空巍。” 香山 在州南五里,有香水、香泉,泉味甘且冽。张浮休诗:“清泉滴沥细如簪,转尽山腰几百寻。” 武昌山 在州南五里。一名武丁冈,又名骡冈。东汉时,仙人成武丁葬此,其友常见仙人乘白骡,今石壁中骡迹尚存。

马岭山 在州北二十里。或传苏耽升仙,后母候之,常见耽乘白马往来此山一名龙头山。灵寿山 旧名万岁山,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在州南二十里,周回三十七里,上有石室,下有圆泉,千秋之水出焉。《郡国志》载:“山有灵寿木,可为杖,汉平帝常以赐孔光。” 今此木亦绝产矣。八角山 相连灵寿山中砂石皆八角,故名。仙居山 在武昌山北,下有池曰《陷池》。

鱼绛山 在州东三十里。白水出其南,碧崖银瀑,蜿蜒从空而下,其声如雷。《郴阳八景》之一,曰“鱼绛飞雷。” 宋秦观游此,谓其形胜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

五盖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高二十里,周回百八十里。有五峰,望之如盖。乡人每岁以雪占年。谚云:“五盖雪普,米贱如土;雪若不均,米贵如银。” 云秋山 一名天飞山,又名仙台山,在州北三十里。上有莲池,水清冽,四时不涸。山后石穿如桥,桥上下皆通往来。有仙坛,为苏耽修炼处。庄壬春联云:“林端石阙通幽径,洞里瑶池出白莲。” 又云:“石嶂重重奇气合,丹炉隐隐白云堆。” 宝盖山 在鱼绛祠南,旧称山有坑,为历朝铸冶之所。

考证

黄岑山 ,一名黄箱山,在州南六十里,高二十九里,周三百八十一里。岭北为郴州,南为宜章,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其支为折岭,旧谓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绝,南北寒燠,气候顿殊。

雷溪山 在州东,高五里。脉自五盖山来,雷溪之水出焉。

话石山 在州西南,《湘中记》:“常闻山作人语声,因名。”

曹王寨山 在州城北郴江口。山势壁立,其颠有石若鼎,在大石罅中。岁久石合,两耳出石外,有柏人偃生,贯石耳中,俗号“曹王寨。”

黄相山 在州城东南九里。上有瀑布泉。宋阮美成诗:“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下三湘。路人到此休南去,岭外千峰尽瘴乡。”

坦山 在州城西三十里,有万华岩,内有石田、石仓、石钟之类,涧水自岩而出。阮美成诗:“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层岩虎豹忧。鸟道不通车马路,只供衲子羽人游。”

凤梧山 在州城西北三十里。昔范真人伯慈炼丹于此,丹灶尚存。龙渡山 在州城西九十里。上有龙渡庙,有泉。岁旱祷雨多应。

东岭 ,在相山东南。《旧志》载自此数至鱼绛山七十一峰,仅少南岳一峰。

桂门岭 在刘仙岭北,上凿石为关。

后仙岭 在苏岭后,相传苏仙炼丹处。

王相岭 在东山南,有泉飞流直下。《郴阳八景》之一,曰相山瀑布。高信诗:“晓酿晴光笼淡日,晚凝素色隐残虹。”

万华岩 即坦山,内多怪石流泉,为郴阳胜景,须舟游方尽其致。岩内有宋郡守赵不退劝农古碑,张南轩书“万华岩” 三大字,新安胡学夔记。见《艺文志》。

刘仙岭 在州北,东麓为鹧鸪坪。南有泉出,汇为北湖。

苏仙岭 在州东北五里,即苏耽升仙处。《郴阳八景》之一,曰苏岭云松。上有仙坛、沉香石、仙桃。石桃赤黄色,有核,研饮可愈疾。胡汉诗:“几点峰峦天外小,千家烟火望中收。”

“巽峰 ” 在文明山东。卓如文笔,适当州东巽位。久留冈 在桂门岭西北。汉太守卫飒罢郡还京,父老送别,扳留于此。阮美成诗:“颍人闻欲问郴人,卫飒何如似寇恂。只恐当时遮道者,不应皆是借留人。”

白鹿洞 在苏仙山麓。洞中可容数席,深邃莫知底止。旧有八角亭,久毁。知州陈邦器复建。丁逢诗:“鹿走旧随云底去,鹤归时带雨飞来。” 迷穴 在武昌山西,骡溪之水出焉。有迷桥、窊尊石 ,在郴江畔。宋张舜民有铭刻。

郴水 ,一名郴江,发源黄岑山。又一水自五盖山至沙江,合流四十里,逶迤至州城,水清益驶,《秦淮海》所谓“郴江绕郴山” 是也。过苏仙山下,两岸山势如峡。六十里至程江口,会东江合程江水,由便江至森口入耒河。

千秋水 在州南。源出灵寿山,山旧名“万岁” ,故水名“千秋。” 北流合郴水。

桂水 在州西四十里,接桂阳州河。北流会白豹水,出森口,流入耒河。

“白水 泉” ,出王相山顶,经菱角池,自下洪滩出郴江。

雷溪水 ,在永丰乡。北流一百二十里,灌田入郴江。

三川水 自郡西凤德乡长冲穴地而出,合众渠流至通陂堰,水渐深广,至城西,名“乐营水” ,乱石蔽溪数十丈,隐伏不一。剑泉出其间,自洼尊乱流穿石中,水与石触,迅急怒号,景亦佳绝。一名“沉河” ,一名“崇德河。” 过清淑桥为下川。自通陂堰分一枝,在燕泉上,环旧儒学前,名“秀水。” 绕城南东北流四浦庄灌田为上川,馀流入郴江。一支由城隍庙流至中洲,南入郴江,为“中川” ,旋绕阛阓

下湄水 在州北五里。即骡溪水合流,经同心岭、郑家冈入郴水。

西凤水 在州北五十里西凤乡。其源自桂阳州甘陂出,流至吉阳乡招旅渡,至西凤渡横流合高亭水,下永兴森口庙前入郴水。

骡溪水 在州城西三十里。源出迷穴,水口有石状如骡,因名。

潮水 在州南秀才乡,一日三潮,乡人称“水停江” ,即此。又云“水有三停,沙有八角。” 为此乡美称。

北湖 在州西五里。源自龙窟出,昌黎所谓“航北湖之空明” 是也。东流入郴江,为郴阳八景之一,曰《北湖水月》。

仰天湖 在黄岑山,宜、章诸水所出。

骡溪 ,源出迷穴,西北合寒溪水,出下湄桥入郴水。

寒溪 在凤德乡。坦山亦绕下湄桥入郴水。中洲 在郴江中,废太平寺前。旧有尧舜禹汤庙。郭璞谶云:“中洲生到太平前,郴州出状元。” 又女郎庙亦在中洲。韩昌黎有《代李员外郴州女郎庙祈雨诗》。

陷浦 在州城北二十里。一名“陷池。” 相传,昔有万氏居此,一旦雷雨,全家皆陷,故名。

相公泉 即石头城水。在永丰乡石龙湾路旁石窦中,夏月水极甘冷。

“瀑布泉 ” 即相山“白水” 也。

愈泉 在州南惠泉坊。其泉清冷甘美,旧名甘泉,人患疾者饮之立愈。唐天宝间改曰愈泉。高泉 在州南八里山脊浮屠前。沈锺诗:“寒泉石窦闲今古,兜塔浮云任往来。”

圆泉 在州南十五里。陆羽《茶经》:“第十八泉,郴阳八景之一曰圆泉香雪。” 何孟春有记。

龙泉 在州城西五里,分三派流城中,一出剑泉,一出通陂堰,一出光孝寺,后俱入郴水。剑泉 在州城内康泰坊石罅间,跃沙而上。宋张舜民尝刻铭其上。

浮休泉 在州学大成殿右。宋张舜民爱其深冷甘美,名之曰“浮休” ,盖取己之号也。

燕泉 在州城西。以燕来时泉生,燕去时泉涸,故名。宋折彦质居郴时,翦茅为亭,扁曰“燕泉。” 今重修,更名引春亭。有石甃引水流觞,其水流入通陂堰。

寒泉 在州城南三十里。源出黄岑山,流入郴水,春夏尤寒,故名。

古鋂泉 在州城东百馀里,山下有一泉,方圆十馀里,泉傍石壁峭立,其泉深澄莫测。

潮泉 在州城南二十里,一日三涌三退。阮美成诗:“朔日盈亏已可疑,随泉上下更难知。钱唐江上吴山外,谁见来时与去时。”

温泉 ,在州城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沐浴,可以愈疡。东流合郴水。《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榖登,一年三熟。”

流杯池 在州治南二里。石罅天然,盘曲流注。有亭曰飞觥。又数步间有双石对峙,前有莲池,作亭其中。面石者曰云根,面池者曰观政。旧有山阴堂。宋阮美成诗:“修竹苍苍似剡川,浮觞可继永和年。不知谁有羲之笔,欲写《兰亭》第二篇。” 陷池 一名仙居池,在州北二十里西凤乡道旁,水深黝无际。柳子厚诗:“游鳞出陷浦。” 即此。白莲池 在州西北,谢邦信有记。

橘井 在州城东。苏仙故宅即今橘井观。传云:苏耽将飞升,谓母潘氏曰:“明年郡有疫。母取橘叶井水饮之,如期果疫。郡人饮之,日愈数百人。” 杜子美诗:“郴州颇清冷,橘井尚凄清。” 元结诗:“灵橘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乡关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

潮井 ,在黄岑山。相传水一日三涌如浪。香花水井 ,在州南五里,即香泉。

永兴县

凤凰山 :在县东半里许,即鸡公岩。上有真武庙。康熙十七年逆贼再犯县城,神甚显灵,旌旗壁垒,行列满山。贼望风大溃。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遣兵部郎中达、太常寺马致祭

御书碑文扁额:敕建“祐国寺”,今名“凤凰山。”

龙耳山 在县西二十里。双峰插汉,俨如龙耳。上有庙,祷而多应。为《永兴八景》之一,曰“龙耳生烟。”

白豹山 ,在县西九十里,接桂阳州界。旧传“出白豹” ,故名。

仙母山 在县东二里潘家园之上。生子苏耽仙去,故名。

高亭山 在县西五十里。唐以此山名县。“土富山 ” 在县东三十里。山有银井,凿之转深,遇三老翁,以杖授之,因而致富,又名“三翁井。” 三台山 在儒学后,三峰连属圆如珠,一峰独高耸而大,又名“大魁山。”

天马山 、金鱼山 俱在县西,隔河面学。金箱山 、玉印山 俱以县东南,以形似得名。华盖山 在县治后。

连珠山 在县东五十里。圆峰累累如串珠,故。

玉鳌山 在县东二里。上有邓公祠,今废。晶冈山 在县南五里,其峰如笔。

聚宝山 ,在县南十里。

八仙山 在县北八十里。旧传八仙会此,故名。四十八峰山 ,在县北九十里。四十八峰拱峙攒簇,故名。

金湖山 在县西八十里。有灵泉,遇旱祷雨多应。

天竺山 ,在县西二十里。山甚高耸,上有九仙亭。

石菌山 ,在县北二十里。

金鹅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上有九仙亭。天宝山 ,在县东八十里。

白马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古祠。相传昔人祈雨有感,祭以“白马” ,故名。

羊角山 :在县东八十里。

白鹤山 ,在县西七十里。上有泉,并盟山王庙,岁旱祷雨多应。

云盖山 在县南五里,屏列县前,上有仙亭合冈。石台山 在县西五里。两山相合,有石台数十丈,故名。

吐珠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金盆山 ,在县西四十里,状如盆。

万寿山 在县西六十里。

五峰岭 在县西北二十里。峰尖如笔。

石羊岭 ,在县西五十里。

龙珠岭 在县西三十里。

长虹岭 在县西二十五里。

三橙岭 在县北七十里。

猿山岭 在县西北二十里。

盐沙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

狮岭 在县西二十五里。一登其上,数十里峰峦皆罗拜于下。

斗岭 在县西三十里。下有灵泉。

“燕子岩 ” ,在康渚山下,其泉寒冽侵人,下有潭,深不可测。

金花岩 在龙耳山下,后有龙潭。冯允中诗:“龙耳千寻雪,桐湾百尺潭。”

观音岩 在县西五里。壁立瞰江。岩上有龛,可布三五席,中设观音像,悬梯以登。下有石如象,江心有石如狮。邑之奇观,为永邑八景之一。《卧江狮石》。《夏从寿》诗:“跻攀百尺悬危梯,春来岚气湿人衣。”

金紫岩 在县东四十里。岩高数十丈,昔传仙人尝奕于此。后有神觋,架楼二层,作梯登焉。中腰窟仅可容一身,至上层始宽大,可容数十人。岩上旧产金紫藤,颇有异香,故名。

弹子岩 在县东南五里。上有石,小孔无数,圆如弹窝。

问仙洞 在雷坛下,邑人曾介新辟。

九折洞 在县东四十里,路径逶迤八十一盘。飞鹅砦 在县南,形似飞鹅。旧传彭相公筑以避兵,为《永兴八景》之一,曰“飞鹅悬砦。”

银冈砦 在县西六十里。

香炉石 在县上游五里。一石突出水涯,状如香炉。

金龟石 在县南四里

覆钟石 在县南五里,地名“龙沙” ,有石突起溪滨,宛如覆钟。

净瓶石 在观音岩下,状如瓶。

屏风石 在观音岩西,为永兴八景之一,曰《石屏拥翠》。

侍郎窾 在县东三十里。传韩昌黎贬潮时,曾泊舟于此。

天王台 在县西附郭。山峙如台,岁旱,尝祷雨于此。

便江 在县前。上接郴宁、桂东、桂阳诸水合流,出森口入耒河。

大步江 在县东北七十里。发源兴宁三冈岭,西北流,合潦溪、清溪二水,入衡州府安仁县境。灵江 在县西二里,与便水合。

油塘江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桂阳州,小舟溯流可至州境,与森水合。

《注》江 ,在县东十五里。

铁炉头大江 在县西六十里。旧塘四门水从中出,后凿渠灌田。

白豹水 ,源出白豹山,东流与桂水合,至森口入耒河。《永兴八景》之一曰“豹水生花。”

森水 ,在县西十五里。长安白豹、油塘诸水俱会于此,以达耒江。

四十二渡水 ,一名“注水” ,源出干溪,北流四十五里至博笏村,可胜船,西流百五十里入耒水。八石水 ,源出狮岭,春涨可通舟。

潮水 ,在县西八十里。日夜两潮。后凿渠灌田,不潮者数年,今复潮。

长安水 ,在县西南。源出栖凤山,西流合森水入耒江。

瀑水 在县东十里

碧潭 在县西。《永兴八景》之一,曰“碧潭起” 雾。潦溪 ,在县东北五十里。发源黄沙泉,北流合清溪水,会大步江入安仁县境。

清溪 在县北七十里。发源三橙岭,会潦溪北流合大步江,入安仁县境。

童家湾 :在观音岩上。有巨石,俯瞰江面。其水极深,澜光回漩。

桃花汤 在县西六十里金陵乡,冬夏常煖。温泉汤 ,在县西六十里,一边冷,一边煖。八尺洪 ,在观音岩下。乱石磋砑,雪浪喧豗,中一洪刚可容舟,为《永兴八景》之一,曰“洪涛八尺。” 灌泉 ,在县西三十里。

圆泉 ,在县南一十五里。泉半煖半冷,冷处极清,煖处极浊。世传陆羽著《茶经》定水品,张又新益水品为二十,而圆泉第十八焉。

紫井 在城北,其泉紫色,重于他水,取以定铜壶,滴漏时刻不爽。《永兴八景》之一曰“紫井泉香” 宜章县。

黄岑山 在县北十里,即郴之南山也。登绝顶,则郴、桂之域尽在目中。昌黎所谓“最高而横绝南北” 是也。宜章八景之一,曰《黄岑叠翠》。

凤凰山 在黄岑岭之支,为县治祖山。前后双峙如凤翼,故名。

宝云山 在县西七里。耸秀如旗,昔有宝云寺。宜章八景之一,曰“宝刹云旛。”

桄榔山 在县东一里。旧传产桄榔树,故名。榜山 在县南三里。石壁如削,宜章八景之一曰《榜山晴旭》。

天马山 ,在县南三里。其形似马。

印山 在县南三里

西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猺獞所居。

石虎山 在县南六十里。山形耸拔,广惠侯祠宇在焉。

雕玉山 ,在县东七十里,远望色如雕玉。玉履山 ,在县东。俗传越王经此,遗履。

漏天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故名。

莽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延袤百里,有九十九峰。其山形似寒芦,在宿莽中,内居猺人,接广东楠木、横水界。

折岭 在县北三十五里,即黄岑麓也。两峰对峙,盘陟而上。山南北晴霁雨雪,气候顿殊。嘉靖时,知县胡勃凿山通道。

桃花岭 在县东北八十里。

凤头岭 在县西南九十里,接广东连州界。“界牌岭 ” ,在桂阳县界。

艮岩 在县南二里。水自岩涌出,深不可测,铸大士飘海象于中,为《宜章八景》之一,曰艮岩龙隐。邓庠诗:“一鉴水光涵薜荔,半岩花影浸玻璃。” 蒙岩 在县东一里,其石若玉,下有泉,曰“友泉” ,水味甘冽。《宜章八景》之一,曰蒙洞泉香。邓庠诗:“芝草每依奇石秀,元猿时向茂林投。”

野石岩 在县北五十里。岩壁峭立,湖南帅潘畴书“野石岩” 三字于上。吴镒诗:“夏夜浑如秋气清,梦回雨露湿桃笙。”

仙人掌 ,在县北三十里。岩壁峭立,如人伸掌,中产乳香。

玉履石 在县东四十里。俗传越王渡水,遗玉履于岸。

艮口 在县南六十里,接广东梅花界。

清白水 ,源出桂阳州,合流武水。

章水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黄岑山,有大章、小章二水,流经县北白石渡,入乐昌县境。

武水 在县南四十里。发源临武县桐柏山,流经本县西南,过七姑滩,至平石村,会玉溪水入泷河。

辽水 在县西南一百里。发源莽山,流经县境长宁乡,至七姑滩归。泷河,出广东乐昌县境。白带水 在宝云山,自高下流如瀑布,将雨则白若匹练,将晴则状若虹霓。邑人以占晴雨甚验,为《宜章八景》之一,曰《白水垂虹》。

平和水 ,在县北四十里。分二派,伏流地中,一至曹田,出灌田三十馀亩;一至县东景星观之。

下为蒙泉

容水 在县南九十里黄沙堡。先名“穷水” ,以水无出路故也。宋县令赵兴纶改今名。

长乐水 ,出莽山西麓。

廖家水 在县西南十里。高峰叠耸,水数条自上飞下,日光映射,宛如长虹。

“仰天湖 ” 在黄岑山巅。

金鱼洲 在县西门外,形如游鱼。

玉溪 在县南门外。源出黄岑岭为岑水;出宝云山,为浯水。至县西,两江合流,东过小泷,经平石村,出乐昌,为宜章八景之一,曰《玉溪春涨灵泉 》。在宜章县南五十里。泉尝干涸,岁旱祷之则水出。

“亨泉 ” 即《艮岩》水。

《枕流泉 》又名“濯缨泉” ,即蒙泉。

浪泉 在黄岑山。旧传其水一日三涌。

温泉 有五:一在县南六十里汤湖,一在县南五十里栗源堡,一在县南七十里杨家冲,一在县南五十里大井头,一在县西五十里麻田开山寺下者为佳。

温泉池 ,在县东二十里。又县西六十里桃花汤,其水冬夏常暖。

常泉井 在县治前

文泉井 在旧学前

福泉井 在守备司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