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25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 |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目录
惠州府部汇考一
惠州府建置沿革考
惠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惠州府星野考
惠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五卷
惠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惠州府建置沿革考 明一统志
[编辑]本府
《禹贡》扬州之南境天文女分野秦为南海郡地
[编辑]汉初,属南越国。武帝时,复属南海郡。晋仍旧。宋属南海、东官二郡。梁置梁化郡。隋废郡,置循州,治归善县。大业初,改龙川郡。唐武德初,复置循州,属岭南道。天宝初,改海丰郡。戟元初,复为循州。南汉移循州治龙川县,以归善县置祯州。宋天禧中,改曰惠州,属广南东路。宣和中,赐郡名博罗。元改置惠州路。明洪武初,“废循州,改置惠州府。” 领县十:
归善县:〈附郭。〉
本汉南海郡博罗县地。东晋为欣乐县。陈祯明中,改归善县。隋、唐皆为循州治。宋惠州治此。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博罗县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秦始置县,属南海郡。汉、晋因之。宋、齐、梁、陈仍旧。隋属循州。唐以罗阳县省入。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四十九里。
长宁县
在府城西八十里。本归善、翁源、英德三县地。隆庆中,析置为县,治于旧鸿雁洲,编户六里。《永安县》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归善、长乐二县地。隆庆中,析置为县,治于安民镇,编户七里。《海丰县》
在府城东三百里。本汉东官郡地。东晋置海丰县。隋初,属循州,后属龙川郡。唐初,析置陆安县,后省。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四十里。
龙川县
在府城东北四百里。秦始置。汉属南海郡。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名。隋初,省入河源县,后复置。唐贞观中,又省入归善县。天受初,置雷乡县。南汉改曰龙川县,徙循州治此。宋宣和中,改县曰雷江。绍兴初,复为龙川县。元仍旧。明废州,县改今属,编户六里。
长乐县
在府城东北四百八十里。本晋兴宁县地。隋唐属循州。南汉入齐昌府。宋为长乐镇。熙宁中,置长乐县,割龙川县地以益之,隶循州。元仍旧。明废循州,以县隶府,编户一十里。
兴宁县
在府城东北五百五十里。本汉龙川县地。东晋始置兴宁县。隋属循州。唐以齐昌县省入。南汉,改齐昌府。宋复为县,隶循州。元仍旧。明因之,废州隶府。编户七里。
连平州
明崇祯六年,割河源、和平、长宁、翁源四邑地建此州,在郡城东北四百里。
河源县
在府城北一百五十里。本汉南海郡龙川县地。南齐置河源县。隋初,属循州。大业初,以休吉县省入。唐又以石城县省入。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六里。
和平县
在府城东北二百八十里。隆庆中,析为县,编户四里。
惠州府疆域考 通志
[编辑]惠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潮州府潮阳县界五百五十三里。
西:至海岸,二百五十里。
南至海旁一百一十里
北至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界六百五十里。广八百里,袤六百里。
归善县:〈附郭。〉
东至海丰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广州府东莞县界,一百五里。
南至海岸,一百一十里。
北至博罗县界十一里
东南至平海所二百里
《西南至梧桐山》,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永平溪八十里。
东北至磜头山,四百里。广二百五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博罗县
东至归善县界,六十二里。
西至广州府增城县界九十五里。
南至归善县界二里
北至增城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蓼洲铺抵河源白石铺界,一百里。西北至增城凤凰山界,一百里。
广一百五十七里,袤九十里。
长宁县
东抵河源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韶州府英德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州府龙门县界,四十里。
北至韶州府翁源县界七十里。
永安县
东至长乐县界,一百里。
西至博罗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归善县界一百里
北至河源县界三十里
海丰县
东至潮州府惠来县界二百里。
西至归善县界,一百八里。
南至海岸八十里
北至长乐县界三百里
广三百八十里,袤三百八十里。
龙川县
东至长乐县界,一百里。
西至河源县界,二十里。
东至长乐县界,五十里。
北至和平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省城五百六十里。至
京师九千二十里
广一百三十里,袤一百七十里。
长乐县
东至兴宁县界二十里
西至龙川县界八十里
南至海丰县界,四百里。
北至兴宁县界四十里
自县至府城四百八十里,至省城八百里,至
京师九千二百二十五里。
广一百里,袤四百四十里。
兴宁县
东至潮州府程乡县界,四十五里。
西至董源长乐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长乐县界十五里
北至江西安远县界一百二十五里。
自县至府城一百二十里,至省二百四十里。
广六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连平州
东抵龙川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抵翁源县界二百里,长宁县界一百里,南抵博罗县界三百里。
北抵江西定南县界一百四十里,龙南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抵兴宁县界三百里,和平县界一百里,福建武平县界三百五十里。
东南抵永安县界三百里,河源县界二百里,西南抵广州府龙门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北抵韶州府界二百里,湖广宜章县界六百里,江西信丰县界三百二十里。
河源县
东至龙川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广州府龙门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永安县界,一十里。
北至和平县界一百三十里。
东北抵龙川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抵长宁县界一百六十里。
和平县
东至江西龙南县界,四十里。
南至龙川县界,一百里。
西至韶州府翁源县“分水凹” ,三百里。
北至翁源县界,三百里。
东南至龙川县犁头嘴,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河源县丁溪水界,三十里。
西北至江西龙南县白沙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江西定南县“油潭水” 界,八十里。
广一百四十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归善县附郭。〉
负山面海,鼓角导其前,罗浮拥其后,龙川、淡水二流会为江而环其左,横槎、帘洞二源锺为湖而潆其右。
天马献奇,白鹤挺秀。龙津澧水,前后潆抱。群山碁布,双江合流。北镇象头,鹤峰挺秀。南峙天马,榜山呈祥。西湖浩荡,剑潭锁钥。
博罗县
象山屹峙,浮碇殿之,龙江绕其东南,而罗浮之区灵气萃焉。
长宁县
后屏铁嶂,前瞰石溪,左以七十滩为池,右以九曲岭为郭,枕溪山之雄
永安县
群山之枢纽,归长《河海》四邑之上游。
海丰县
厥土底平,重冈环复,负银屏,揖金笼,保障对峙,龙津合流。而南临巨津,是为胜邑。
龙川县
尉佗遗封,宿称胜地。《海珠》《嶅峰》,蟠踞雄拔。浰水东江,控带清远。而蓝关界在潮阳,北门锁钥长乐县
据七都之上流,当群山之辐辏,紫金嵩螺,如拱如卫,连循惠,控潮、梅兵巡重镇要会之区。《兴宁县》
峦峤回环,划然中开。为沃封,前神光,后铁嶂。左顾鸡峰,右瞰西河。
连平州
“层峰簇拥,飞壑环流,路通四省,亦为巨镇。” 《河源县》
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接海潮,通汀、赣,据郡上游,南海一大通衢。和平县
联络闽、广,控引龙安。东山导前,《花嶂》奠后,辟莱斩荆,以自为守。
《剑门》岩巉,则地绝东西;江水排空,则天限南北。
惠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惠州占》粤地,秦汉南海郡,斗牛、女分野也。惠在夏后氏曰扬州,在春秋曰百粤。于辰为丑,于次为星纪,于宿为斗六星、牛六星、女四星,于五星为荧惑,于北斗为权星,于三台为司命下星,于天市垣为东第二星、东第六星。考黄帝分野,次为斗十一度,婺女七度曰须女。又曰星纪,于辰在丑。《周礼保章注》:“星纪,吴越也” ,又曰“牛斗。”
女扬州。《尔雅·星纪》:“斗牵牛。”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 《史记》:“粤地,牵牛,婺女分野。” 《西汉书》:“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费直说《周易》,“起牛十度至女五度。” 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至女五度,大雪,冬至,粤分。《帝王世纪》:自牛十一度至女七度,吴越分。《东汉书》:“牵牛主吴越。” 陈寿《魏志》则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辰在丑,吴越分。《晋书》: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隋书》:自斗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得其分野。僧一行:初斗六度,中斗六十四度,终女四度。《唐书》:“南斗牵女,星纪也。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 《宋史》:“上台下星主荆、扬。” 《元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抄入吴粤分。” 《南粤录》:“左带牛头,右据龙尾。”
惠州府山川考一 县志
[编辑]本府。〈归善县附郭。〉
“大望山 ” 为南条中境诸山之首。
貉老坪 入南岭社界归善。
磜头山 在貉老坪东二十里,“南岭 ” 在磜头山东二十里,“漏里山 ” 在南岭南十五里,界归善、海丰。马头山 在漏里山南,入归善境,是西江之源。多木,岁供郡人之用。
大鸭山 :在马头山南二十里。
白马山 :在大鸭山南十五里。
小金迳 在白马山南十五里。昔盗窟曰“碗窑” 者,循此迳入。
牛牯迳 在小金迳南十五里。
平政山 :在牛牯迳西十五里。下为平政驿。铁锅山 :在平政山西四十里。
刘陂嶂 在铁锅山稍北。
分水山 :在铁锅山稍南。
蛇山 :在铁锅山稍南。下为饭箩冈,内外管巡司在焉。
大埔山 :在蛇山东南。下有大埔屯。
吊天岭 :在大埔山南。由湴《埇迳》直趋于此天龙岩 、由巽寮入海。民祷辄应。
碧甲 在巽寮东南。有巡司署,久废。
《鹧鸪尖 》在吊天岭东。
大迳 在《鹧鸪尖》之东。
平海山 在大迳之东,下为平海所。
𪨶背
港尾 :俱在平海山之东。
大星山 :由南折斗入海,即此。
白云山 ,在分水西三十里,下为白云屯。秀鹿山 ,在白云山西十里。
笔山 在秀鹿山稍北五里。
平山 在笔山北二十五里,下为平山驿。陈田山 ,在笔山南十里。
蕉坑山 :在陈田山稍西十里。
浊水坑山 :在蕉坑山西二十里。是为干溪下涌船澳。即宋文信国移军于此,上表求入朝者也。
金坑山 :在浊水坑山西三十里。
鼓角山 :在金坑山之北。左右两峰列峙,如鼓角拱抱郡城。
《蔡峒尖峰 》由连峰北走二十里,突起一峰,尤秀特。
神坛嶂山 、长塘山 、瑶草山 俱在蔡峒尖峰之北。
杨梅嶂山 :在金坑南三十里。薄海为墩头,稍西为淡水。其南即此山。
溪子石山 :在杨梅嶂之南。
凹头山 :在溪子石山之西。
梅子林山 :在凹头山之西。
三扶田山 :在梅子林山之西。
梧桐山 由三扶田山折而南,入东莞界。山势秀拔,耸列三峰,周匝数十里,顶有天池,深不可测,林木丛生,多梧桐及异草。是为归善、东莞分支。
银瓶嘴山 由梧桐山北折而东,峰峦耸秀。白云嶂山 由银瓶嘴山东过长沙,迳二十五里,高百丈许,周回七里,形如屏障,时有白云缭绕其上,是为郡城诸山之少祖。
野莲山 在白云嶂之北,高五十馀丈。山巅平衍可田,涧生野莲,其花如莲而小。有故庵遗址,土人以为“大人庵。”
怎坑山 :在野莲山北。
太平山 :在怎坑山北。
和尚秃山 :在太平山北,其东多金竹。
笔架山 :在和尚秃山之北,三峰森竦。
大尖峰
小尖峰 :在笔架山之东北。每大比年,视骊光,定举子。
周迳山 在大尖、小尖之北二十里,郡城之南。延袤数十里,中有腴田。其外冈阜环复,崖壁峭立。东口通麻庄,南口出中峒,北口抵横江,西口接大岭,路皆险峻。山石曲折,下流涧水。旧尝屯兵于此,以援郡城。
黄峒山 在周迳山北,土人呼为“贯峒” ,横槎之水出焉。其东数里有盘谷,曰“半径。”
“马峒山 ” 、“窑𪨶山 ” 、“纱帽岭山” 、“登云坊 ” 、“三品石 ” 以上俱在黄峒山之北。
石:山 在三品石之东,峭石壁立,中有流泉溅沫若飞帘然,又谓之“水帘洞。”
大岭山 、“望天螺山 ”、飞鹅岭 ,以上俱在《石》。山之东,红花嶂、 宋坑迳 俱由飞鹅岭中出。榜山 亦近飞鹅岭,青翠高耸,横若挂榜,上有石岩峻峭,登之,郡中胜概可尽览焉。
吴洞山 、丰山 、芳华圳 俱在榜山之东。
《金龟觜 》穿湖隆起,亦在榜山之东。
梌木山 :在城内,府治建焉。
狮子峰 在黄峒迤西,入外水诸山,峦峤纷复,此峰突起其间,殊为壮观。峰之下有湫,窥之正黑而深。南为松柏岭,尽永平。北为梅子坑,尽员头。银瓶觜山跨同湖,入都乐,小山甚众,皆发银瓶。同湖在外水、都乐之间,郡城气脉为之渟畜矣。
丫髻山 为南条北境诸山之首。
鸡笼山 自永安诸境之山,逾黄婆岭、泣石迳、凤凰迳,凡一百二十里,始至此山,即归善梁化社山也。山高可二百丈,周回一百五十里。神溪水出其南,梁化水出其西南,上下义水出其北。上岚山 在鸡笼山之西二十里,稍折而北。下岚山 在上岚山之西稍北。
冈尾山 :在下岚山之南。
孙峒山 :在冈尾山之西南。
黄凹山 :在孙峒山之西。
《书斋山 》:《在黄凹山》之西,是为“中火铺。”
柏田迳山 :在书斋山之西稍北。
雍洞山 在柏田迳山之西。
鹿游冈山 :在雍洞山之西。
九龙冈山 :在鹿游冈山之西。
白鹤峰山 :在九龙冈山之西。上为东坡故居,其下为归善县治。
陈溪山 :自凤凰迳连山而南三十里,即为此山。
塘角 溪牌岭 、小埔。
彭坑 以上俱在陈溪山南。
松坑 在彭坑东南,旧皆盗窟。
马屎堈 在松坑之南,濒江。
大到小到 在《马屎堈》之东。
马鞍山 、白凤山 、迳连山而西三十里,即此二山。
九龙山 在县境内东一百二十里。山脉来自刘陂嶂,谭公道者修道于此。上有龙潭,以铁投之致雨。旧有庵有田,今废。
古仙岭 在龙丸山东北三十里乌石社上有仙人迹。
龙江 今谓之“东江。” 其源一出安远东一百六十里之寻邬保,一出安远南四十里之三百坑,各流一百馀里,合于赤石渡。西南流百五十里,西河水入焉。又至何明潭,则双溪之水入焉。又西南五十里至东水,浰溪之水入焉。南流,龙川县,雷江之水入焉。至蓝口,能溪之水入焉。东南流至河源县,义合新丰之水入焉。南流经归善、博罗、永安之境,有神江水、义容水、秋乡水、上下岚水、横沥之水入焉。北流至金鸡沥,罗溪之水入焉。西流至博罗县,榕溪之水入焉。又西流二十里,同湖之水入焉。又西流六十里,罗阳沙河、龙池之水入焉。又西至石湾之西南,合增城、东莞诸水,径虎头门入于海。
上下岚水 在驯雉都,其源不一,西流入于龙江。
横沥水 ,亦在驯雉都西,流入于龙江。
古仙水 在东里都。源出孙峒山,自南而北,又折而西,入于龙江。
西江水 出在左坑铜鼓嶂,经保溪而南,马头山水东注之,李坑屯水又东注之。西折二十里,沙田水东南注之。又西二十里,大鸭水东南注之。又西十里,白马水东南注之。又西十里,小金水东南注之,小沥水东北注之。又西十里,牛牯岭水东南至下监注之。九洲水东会杨乌潭,北会南𪨶水,西会松坑水北注之。又西十里,大小到水北注之,明溪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麦田水北注之,长滘水南注之。又西十五里,石溪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陈溪水北注之,田坑水南注之。又西二十里,高桥水南注之,大小禾峒水北注之。又二十里,长塘水南注之。又五里,梁化水北注之。又西二十里,上下淮水西南会之。上下淮水 ,源出梧桐山,东流受李溪水、蒋田水、米塘水,至鼓角山北旋又受麻溪水,至官桥合于西江,遂北流受麻庄水,又受金斗水、丰湖水,入于龙江。
同湖水 在外水都,银瓶嘴、白云嶂诸山之水注焉。春夏之间弥茫数十里,冬月水落鱼聚,乡人利之。水出永平,入于龙江。
丰湖 ,今谓之西湖。郡人叶萼《志全湖大势》云:“西湖者,丰、鳄二湖之会也。” 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帘,西北曰新村,曰天螺,合于西新桥,汇为湖,广袤十里,汪洋千顷。然故道横槎水趋拱北桥入东江,水帘、新村、天螺水趋西新桥,穿城注秀水湖,入西江。明初,辟南城,塞故道,夺秀水之流,注百官池,凿象岭脉而桥之,以达钟楼,入西江堤拱北桥,使横槎水不北泄,此西湖所以为湖也。
百官池 ,通水关,西引湖水,萦阛阓而东注之江。
《鳄湖 》。先有鳄患,故名。“横槎溪”, 在鳄湖之北,湖源也。
芳华洲 在元妙观前之右,俗呼“守炉砂。” 宋淳祐,州守赵汝驭建亭其上,名“逍遥台。” 苏轼有诗。后废。
明月湾 在北城隅,其势回曲,都指挥石鼎侵以筑塘。
“漱玉滩 ” 在“元妙观” 后,今陈姓居之。
方平洲 :在北门外。崇其地,湖水乃蓄。
秀水湖 在郡城内。西湖水旧注此,入西江,后改注百官池,则此湖潴蓄得广,四面人居环之,有鱼菜之利。
东湖 在邑城左,一名塔子湖。宋州守陈偁岁旱,教民以牛车汲水入东湖溉田,即此。邑庠面之有甲山,在湖之中,教谕王宗徐所筑。其右一支绕邑治前,民居蔽之,有沙类伏尸,故邑多人命之狱。其下石骨穿湖过花园围,南折而西,又折而北,又折而东为树塘头,旧有沥甚深,则东湖水与铁炉湖之水会,实为邑治下关。西门外数武为竹树塘头,界水甚明,东龙中出,至此而尽。盘礡蜿蜒,故大姓居之最久,彬彬文学。其后两处筑塞,寖失其旧,不可不亟复也。
秀水 在西湖之上,东湖与西湖并,故联书之。“苏公堤 ” ,在丰湖左岸。绍圣三年,苏轼出上所赐金钱筑焉。万历四十八年,巡按王命璿檄推官温国奇修筑。《碑记》“温公堤。”
北堤 ,故欣乐驿,距朝京门皆水道。宋治平间,知府陈偁刱堤二百丈有奇,旁植竹,曰“竹迳堤。” 明景泰七年,同知苏润、推官王瓒、知县李宽、典史刘桓建石堤,石内重筑厚土。成化间,知府吴绎思建石桥五,门,竖石人四。正德初,知府方良节重修。七年,知府陈祥重修。嘉靖十五年,知府史立模重修。十六年,知府李𤣱、推官方邦望增筑桥堤,铲石鼎所侵明月湾塘,移土以益。堤广十丈,袤三十馀丈,堤厚水潴,无恙者四十馀年,后寖圮。万历癸未,知府黄时雨甃钟楼堤三尺,后水北趋,北堤始溃。壬辰,知府林国相捐俸筑之,经历丁云霄董役。次年水涨复溃,经流处遂成坑谷。甲午冬,同知丘一鹏,通判唐体元、陈王策,推官廖如龙各捐俸,乡父老士民协力醵金为助。甲子所吏目吴友道董役,阅二月告成。南堤 。宣德间,知府陈颜复修。正德间,知府方良节重修。嘉靖戊戌,推官方邦望增筑。丙辰,推官杨载鸣从诸生汤旭等请,治盗毁者罪,得不圮。崇祯十一年溃决,知府梁招孟、推官张正声修筑。
钟楼堤 湖水穿城潴泄。嘉靖乙巳,知府吴至增关下板闸。万历丁亥,知府黄时雨易以石崇
三尺许,令水常盈不涸。楼原三层,以形家言不利,拆之。四十四年,守道沈麟祥重建一层,额曰“湖平楼。”
博罗县
罗山、“浮山 ,崖𪩘皆合,两山草木各别,高三千六百丈,其巅周回三十里,其麓周回五百二十里,其峰四百三十有二,其洞一十有八,其石室长溪各七十有二,瀑布九百八十,岩一十有一,石一十有二,其洞穴潜通句曲。”
浮碇冈 在治城。相传浮山初来,定石于此。石鼓山 ,在浮碇冈东北二里。叩之有声,声与海潮应焉。
黄甲峰 ,在石鼓山北十里,耸然特立,大比之岁,有骊龙吐光,则得隽者多。
象头山 在黄甲峰东北二十里,其高大几与罗浮埒,其阳环新集、罗溪、铁冶三都境,其阴环宁集、善政二都境,邑之幅𢄙几半白水山 ,在象头山之南。苏轼以为“罗浮之东麓,有佛迹岩焉,巨人迹数十,长三肘,量阔称之,印于岩之下有泉焉,其东泉热甚,不可以触指;西泉寒洌,解之然后调适,可浴也。” 岩前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四五丈不能及。石壁有宋嘉定中刻云:“湘阳黄孟容、莆阳叶次魏、方龟年因劝耕瀹茗于此。”
铙钹岭 ,在象头山东九十里。暴客椎埋为奸,行旅之畏途也。
丫髻山 在铙钹岭东北十里。其阳多锡,他境奸民赴之。其阴曰“西坑” ,盗贼出没。
东瓜坑山 :在丫髻山东十里。一名“大水坑。” 盗贼啸聚,据为巢穴。
仙女岩 在东瓜坑之南十里。东西二岩,可容二百馀人。
鸡笼山 :在东瓜坑之北三十里。
牛岩 :在鸡笼山东北二里。岩门仅容一牛,中宽旷,束炬乃可入。有石焉,曰“毛女石。” 溪流通石穴入于江,曰“银屏石。” 巀嶭斗峻,即姚氏女坠岩处。
笔架山 在治城西十里,四峰并列,以形似也。大屏山 在笔架山西五里。山周遭数十里,有企人石,高五六丈,宋卢邵义结庐读书之所也。有峒焉,曰“磜下” ,两山夹水,水甚激,激湍之下为潭,石壁峭立,水悬崖而注于潭,潭中有石瓮焉,仰受之,时见金龟大尺馀,浮沉瓮间,与云霞掩映于其际。折而南有赌妇石。
龙冈 在大屏山西二十里。冈之巅有龙潭焉。周回十馀丈,深不可测。岁旱祷之则雨。
蕉洋山 在龙冈西北三十里,高峻雄峙。罗浮山 在蕉洋山西北二十里,环博之山皆罗浮,邑人独指此为罗浮,以奇峰胜迹皆在焉。山巅曰飞云顶,夜半登之则见日。飞云之西曰“仙界” ,三峰峭绝鼎立,烟雾霏微,如幕护之,人莫得至。
凤凰谷 ,在罗浮山之阳,夜闻钧天之乐。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浴于谷口之水。
瑶石台 ,在罗山之阳,高六十丈,广七十丈,势若削成,彩绮绚烂如霞锦。然其上有白石,光莹如瑶。
华山 在瑶石台之左,仙人华子期之所息也。聚霞峰 、香台峰 俱在华山之南。会真峰 在香台峰之南,子期与朱真人会处青霞谷 ,为苏真人修炼之所,其东南有会仙桥,麻姑往来其上。
玉鹅峰 ,在罗山之阴,峻峭状如玉女,一名“玉娥峰。” 葛洪妻鲍姑在此登仙。下接风洞、云洞、雨洞,凡三穴。
大狮峰 :在玉鹅峰之东北。
鹅岭 :在大狮峰北九十里。有连阜接于增城,即此。
大旗、小旗 ,在鹅岭之东,两峰间出。
致云峰 在大旗小旗之东。
“仙女峰 ” ,在致云峰之南,一峰秀丽特起,有梳妆迹。
赛宝峰 在仙女峰之西南,一峰如贝而文,与玳瑁峰相望。
双髻峰 在赛宝峰之东南,一名“人髻峰。” 有刘仙坛,坛下皆竹叶符罗水出焉。
蓬莱峰 在浮山之阳,上有茏葱竹。有鸟焉,毛彩如孔雀而五距,曰碧鸡,又名碧鸡山。其下有坛,列仙之所集也。
狮子峰 :在蓬莱峰之东南。
《麻姑峰 》,在狮子峰之南,下有台,麻姑居之。其
上常有彩云。前为“白莲池,白鹤女仙集焉。其西南有天汉桥” ,架巨石,长六丈许,
孤青峰 在天汉桥之西南,其下即黄龙洞。锦绣峰 在蓬莱峰之西,是多异花草,四时红紫错杂如绣,俗名“百花迳。”
钵盂峰 下有“阿耨池。”
玳瑁峰 以山下池有玳瑁得名,与“罗山赛宝峰” 相对。
抛球峰 以近狮子洞,故名。
“鸡鸣峰 ” ,一名“鸡笼峰。” 以上四峰俱在《锦绣峰》之西。
飞来峰 在鸡鸣峰之西南,有梅花村,赵师雄《见梦》处。
鹿角岭 :在飞来峰之西南五里。
朱明洞 为罗山之中麓。按《广雅目》曰:“朱明亦曰曜灵” ,故兼名曜真。葛洪庵中有丹灶在焉。夜乐洞 在朱明洞之北,昔人闻仙乐于此,因得名。旁有犀牛潭,仙人骑犀牛于石上,有迹存焉。中路有书堂坑,为真人黄励修养之所。石臼洞 在书堂坑之南,谓葛洪捣药于此。石洞 在朱明洞之东,邝仙骑牛入石处,莫道人结庵居之,今为“叶化甫书屋。” 旁有洗耳泉。白角洞 ,在石洞之东北。
白云洞 ,在石洞之西,云气迷霭,游者多迷归路。轩辕仙人尝庵其中。东北有蛇穴,晋单道开蝉蜕之所。
蓬莱洞 :在蛇穴之东。
桃源洞 ,在蓬莱洞之东北,宝谷土宁素坐化于此。
观源洞 在朱明洞之南。梁卢居此得仙,又为葛洪洗药之所,一名“药院。” 所遗筇杖,今化为石。野人洞 在观源洞之北。唐王体靓所居也。大坑洞 在朱明之西,近龙王坑。
蝴蝶洞 :在大坑洞之西。四时出彩蝶。相传葛仙遗衣所化也。
水帘洞 ,在蝴蝶洞西南。崖石瀑布,下垂如帘。金沙洞 ,在水帘洞西南。洞中有花首台,唐开元二十六年奉敕建醮。南汉伪主刘𬬮建天华宫于此,改名“黄龙洞” ,即葛仙西庵也。今为四贤祠。
幽居洞 ,在金沙洞之西北,宋郑玠所居。“狮子洞 ” ,在幽居洞西北,有道者普通结庵于此。
凤凰洞 在狮子洞西北。
王子洞 ,在凤凰洞之南,晋末处士王叔之所隐居也。
磨石 在飞云顶之南。石正圆,其下可隐,登飞云者暮宿其下。
青羊岩
分水嶴 西过磨石上界第三峰,即此。有巨石,曰“仙女岩。”
“瑶台石 ” 在仙女岩之南。
《仙奕石鉴 》:在瑶台石石楼之南,稍近孤青峰,洞宾“数著残碁” 之句指此。
轩辕试剑石 ,在朱明洞之中北。
夜月岩 在试剑石之西。
八仙石 在夜月岩之西。相传有八仙饮于此,饮毕,题诗鑴诸石上,岁久,字犹未甚漫灭。其下为流杯池。
“伏虎石 ” 在北凤凰谷中,乃苏真人遗迹。“朝真石 ” 在伏虎石之上。
骑牛石 在朱明洞之东,石洞之南。
双髻峰 ,在骑牛石之东。
刘仙试剑石 在双髻峰,刘高尚与锺离试剑于此,其傍《竹叶符》,锺离所篆也。
李秀岩 在刘仙试剑石之东。宋李南仲读书处。
君子岩 由李秀岩中路,自书堂坑直上,其峰峻峭,岩谷雅丽。
通天岩 在君子岩侧,岩穴洞有隙。
钓鳌石 在朱明洞南
罗汉岩 在朱明洞西
伏虎岩 在罗汉岩北。隋僧惠越居此,尝引虎枕其膝,故名。
云峰岩 在伏虎岩西
滴水岩 亦在伏虎岩西。上有流泉清冷,人迹罕至。
“小罗浮冈 ” 在滴水岩西。
跳鱼石 在小罗浮冈南。石水三级而下,鱼愬其流,即跳入石瓮中,山之奇胜也。
《罗洋水 》:在罗浮山下。由丫髻峰下过钓鱼台。
东南为“碧溪” ,又西南流,会岘冈诸派水而注于江。
泊头水 由石下屯佛岭至泊头而注于江。“源头” 水 由横沥沙迳至源头而注于江。“里陂” 水 自鱼跳石经欧阳至铁场而汇为潭。又一派自罗塘墟与铁场水合,分绕龙地夹石湾而注于江。
金溪 在象头山下。沥繇迳心至白石而注于江。
玳瑁水 由十二都涧车村埔心而注于江。榕溪 其流一繇磜头、一由白社至火烧陂而合;一由企岭下神塘陂,一繇麦峒冷水坑至石桥而合。二水会于北坛之右,出长寿观东流至到卯亭而注于江。
苏公水 ,由沙田陂、黎村、任屋沥而注于江。流军滩 ,由三迳与莫村水合而注于江。以上诸水俱在象头山下。
《大水坑水 》由泷头罗塘而注于江,其东有山姜水,为河源分界。
鸡笼山水 源自龙门,繇平陵入黄陂,十里,鸿溪峒之水会焉;复流经高陂、大树、沥水口围十五里,蕉林峒之水会焉;复流经虞周迳二里,两山相夹,水折而出,是曰“公庄水。” 复流经西埔七里,杨梅迳之水会焉;复流经沸潭、官田五里,石确之水会焉;复流经米埠、杨村十里,柏塘峒之水会焉;复流经宝潭,鹞子潭,黄茅陂之水会焉,复流经柏朗小岭至莫村十五里而注于江。大罗陂水 自大屏山出,由横步屈屋沥而注于江。
神湖水 ,由黄塘桥、乌石岭合沙河水而注于江。
《沙河水 》一名《横河水》。
蕉洋山下水 源自龙门。一自大源坑,由何家庄上入于横河。一自洞尾山,由河迳新村入于河。一自白芒、茶山、神山、铁佛庄与石臼洞水,其派三,皆入于蚬冈。经樟槎、梅潭、曲湴与罗源水合,更东折至礼村而注于江。旱则西流而注于江。
天池 在罗浮山,铁桥周可五里,水应海潮,是曰“神湖” ,一名“瑶池神湖。” 东三里曰升天桥、凤浴潭 ,铁桥下湍水出焉,分东西流注于潭,五龙蟠焉,是曰“五龙潭。”
蚺蛇陂 、火烧陂 、大罗陂 以上在《新集》。
石冈陂 大庄陂 以上俱在罗溪。铁冶陂 蔡公陂 石砦陂
艾埔陂 、禾尚陂 、横界陂 以上在长平。
新陂 、柏塘陂 、王玺陂。
大陂 以上《在宁集》。
军子陂 ,仙廓陂 ,卢屋村陂,河口陂 ,东埇陂 ,罗陂。
“神陂 石子陂 。” 以上在《善政》。
神湖陂 、陈湖陂 、石陂。
竹湖陂 、大壆陂 、棚桥陂 以上在罗仙。
黄麻陂 ,金冈陂 ,南庄社陂,黄溪头陂 ,佛岭陂 ,“察沥陂。”
永定陂 白棉陂 以上在仙福溪。口陂 。三叠陂 。冷塘陂。
沙尾陂 黄塘陂 以上在神护随龙堤 在小东门外,东连窑岭,南接浮碇冈,长二百一十五丈,通行要路。宋淳祐中,知县王亘因旧筑作。元监县罗里敬甫修。明永乐“间,知县昌祚增筑。嘉靖间,为洪水大溃,知县张锦复筑。万历六年,知县张守为重修,后复溃,乡民醵金修之。今复溃。”
学湖堤 在东门外,为随龙外堤达府要路。后知县马显明等相继修筑。明万历间,大溃,里人副使曾舜渔叠石为桥。
榕溪堤 在城西南。榕溪自象山西流,复折而东,与龙江合抱城邑。明嘉靖间,知县经彦采筑堤障水,后渐圮。万历间,知县陈鸿渐修复之。后知县唐鹤寿捐俸筑石矶于到卯亭下,障龙江之水不入而啮堤。水势趋南,而堤外之土渐积,可不修而无圮。
苏村堤 在罗仙都,长约六百馀丈。宋知县王亘以江流害民室庐稼穑,故提以防之。至元,罗里敬甫复筑。明永乐间,知县林和修。嗣后修筑不废。然苏村实当龙江之冲,备不以时,决溺之害不小。正德间复修。万历壬午,洪水溃决,至癸
巳知县邓以诰筑之
登山堤 在仙福都泊头村,长约一百九十丈。后周广顺中,乡人筑之,以遏山溪之涨,岁久坏。明永乐间,知县昌祚始复筑之。
朗冈堤 在罗仙都,去县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七年,乡宦周坦率乡人请县计田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