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36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卷目录
雷州府部汇考一
雷州府建置沿革考
雷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雷州府星野考
雷州府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七卷
雷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雷州府建置沿革考 明一统志
[编辑]本府
古粤地。秦平百粤,置三郡,此属象郡。汉为徐闻县,属合浦郡。梁分合浦郡置合州,寻改南合州。隋仍为合州,治海康县。大业初,州废。唐武德间,复置南合州。贞观初,改为东合州,寻又改为雷州,因郡有擎雷水故名。天宝初,改为海康郡。至德初,复为雷州。五代时,属南汉。宋隶广南西路。元置雷州路。明改为雷州府,领三县
皇清因之。
海康县:〈附郭。〉
本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梁属南合州。隋于此置海康县。唐为雷州治。宋初,以遂溪、徐闻二县并入。南渡后,复分为三县。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五十里。
皇清因之。
遂溪县
在府城北一百八十里。本汉合浦郡徐闻县地。隋为椹川、铁杷二县地,属合州。唐天宝初,置遂溪县,属雷州。宋并入海康县。绍兴中,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四十八里。
皇清因之。
徐闻县
在府城南一百五里。本汉旧县,属合浦郡。齐改建齐康县,置齐康郡。隋罢郡,改县曰隋康,属合州。唐贞观初,复为徐闻县,属雷州。宋开宝初,并入海康。绍兴中,复置。元仍旧。明因之,编户二十九里。
皇清因之。
雷州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雷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东洋海岸二十里,接高州府吴川县界;西至涠洲海岸二百里,接廉州府合浦县界;南至踏磊海岸二百里,接琼州府琼山县界;北至遂溪大安铺二百里,接高州府石城县清阴铺界。
东北至吴川县调高铺界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徐闻宁海海岸二百里。
西北:至遂溪新安海岸,二百里。
西南:至徐闻东场海岸,二百里。
至本省水陆一千四百里至。
京师九千里
海康县:〈附郭。〉
东至海岸二十里
西至铜鼓村溪边,七十里。
南至英利驿八十里
北至“遂芝铺” ,过五里,共二十五里。
东北至特侣塘边,十五里。
东南至徐闻锦囊所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海康所边,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南禄社六十里。
遂溪县
东至吴川石门村,三十里。
西至横山堡六十里
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石城县六十里
东南:至东海,一百四十里,抵大海。
东北“至五路墟” ,七十里,抵吴川界。
西南:至“乐民” ,并涠州海岸,二百里,扺大海;西北至“清阴铺” ,六十里,石城界。
徐闻县
东至黄塘,九十里,抵大海。
西至谢家老沙港,八十里,抵大海,海康界。南至那黄,二十里,抵大海,渡澄迈。
北至调延屯八十里,接海康界。
东南至海安所,二十里,抵大海,渡琼州。
东北至“锦囊所” ,一百里,抵大海。
西南至东场巡司七十里,抵大海渡,临高。西北至英利驿八十里,海康界。
至本府一百八十里
形胜附 府志
[编辑]本府。〈海康县附郭。〉
负凉跨海,惟雷州府峤服尽域溟海。滨圻浩淼前临,清淑内溢,真岭南名郡,海北奇观也。北枕英岭,南拱擎雷,时礼峙东,英榜列西,罗湖特侣,吞吐浩瀚。李仲元称其“山环海合,鲲鹏变化之乡” ,信矣。
遂溪县
“《斜离》前峙,射马后屏。古塘左抱,清渊右旋。地旷土腴,农桑乐业。湖光灵岩,湛影漾碧” ,亦一邑之胜也。
徐闻县
《观涛》三墩,前开星镜;尖岭、双髻,后拥翠屏。琼岛外迎,龙虎近揖:洵壮观也。《锦囊》、“海安” ,天造门户;航海利涉,此其要津矣。
雷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总
天文:牛女分野《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保章》:“斗牛女当扬州之域。”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 《史记天官书》:“斗江湖,牵女婺女扬州。” 《魏晋书》:俱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分野,于辰在丑。故庐江以南尽于珠崖,皆扬州分域。然续。
《隋书》鹑尾拥彗而吴越饥鹑尾者翼轸也是吴
[编辑]越与楚亦同分。欧必元尝志粤省,主此叶春。及至端州,则又揆北极远近,谓尾箕当闽、粤之南。杨太史至惠州,亦谓惠宜殷乎?尾箕在斗牛下,而以《南粤录》左带牛头、右据龙尾为证。总之,三代以前,北长而南缩,北逾朔方,南止衡山。百粤山川,具称荒服,不以列于分野。故兖、冀、并、豫,所析转繁,而江、汉以南,惟荆、扬称焉。今南方封域,极于溟海,斗既以属江湖,而牛女二宿,兼吴、浙、闽、粤,殊有未尽。且星荧惑,岳衡山粤,于衡为近,则鹑尾同占,固其所乎?若谓箕尾为闽、粤,则吾未敢然。盖幽燕之分,业有定域,但其次为析木之津。津者,河也,负海诸国,皆以属河,故朝鲜之拔星,茀于河界。越亡,荧惑守斗。斗与牛女,皆河侧闽、粤也,而占在河津,理或近之耳。雷为扬州外境,即以星纪析之,为占无几,又恶能寸寸而符之乎?斗为天庙,牛为关梁,婺女为少府,其候不一,大小之祥,各以类应。谨修德刑,以敬天戒,则有土之责也。
雷州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本府。〈海康县附郭。〉
英灵冈 在城北五里,府治主山高二丈馀,自螺冈岭逶迤曲折一百馀里,至此奔起一冈,如屏如几,立于郡后。其地在陈大建二年,出雷英灵,故名。即鸟卵山也。
麻囊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枕海。
吉斗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大而平,形如盘斗,故名。
雷公山 去城四十五里。高十仞,盘旋五十里。相传昔有雷震此山,故名。
讨泗山 在雷公山傍。高十仞,盘环四十里。有符氏名“讨泗” 者独居此山,故名。
灵颜墩 在城东五里。东洋万顷,洋心旱,岁祈有感。
思灵岛 ,去城十里,在海中,其上多米豆,枝叶如杨柳。
虎头山 :去城七十里。枕大海。
英榜山 在城西八里。高三丈许,上有雷祠,号“英山。” 梁开平四年,都知兵马陈襄驻师白院,出榜示民,故改名“英榜山。”
博袍山 :去城八十里,高十五丈,盘围八里,在博袍村,故名。
时礼岭 ,在城东南八十里。高五十馀丈,盘围五里,有岩穴深邃。山顶有井泉,岁旱祈祷,往迎其水。有英灵冈,庙在上。
石茆岭 去城八十五里,高三十丈,有泉涌出,流至连村,灌田数十顷。
鹧鸪岭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十仞,广五里。孔头岭 去城四十五里,高十丈。左有木绵岭,右有张牌岭,鼎峙相去各一里。
五石峰 ,去城七十里,五石团列,高二丈,中有一石如案,下有清泉。
干垄岭 去城一百一十里,高十仞,广八里。“途旁” 岭 去城一百八十里,高十数丈,周围四里。
英高岭 去城一百三十里,两峰高峭,三十馀里,上有石穴涌泉。
擎雷山 在城南十里。形如列屏,茂植葱翠,环拱郡治,即案山也。
徒会山 ,去城一百三十里,枕于西海中,高三十馀丈,周围三里。
平源水 在城西北十五里,合擎雷水入于海。途旁水 去城五十里,流通南渡入擎雷水。因其傍有经路,故名。
西湖 去城一里,以在城西故名。出英、灵诸冈,潴于堤,泄于渠,渠流为二,东西流入于海。《潭望水 》去城六十里,南流合擎雷水为陂堰,灌田二十馀顷。
南亭 在城西南一里。自南渡支分,北流至郡城西,与西湖东闸水合。明正统间,太监张永建第一桥,水即止于桥下。指挥魏让复建“偃波轩” 于西岸。舟楫搬运,货物辐辏,南市赖之。
博窗水 去城六十里,源出博袍山之南五里,入于西海。宋初有儒者吴禄,临流创一轩,扁曰“博窗” ,故名之。
婆陆水 去城一百一十里,下流合北插溪水。博袍水 去城一百六十里,出博袍山之南岸。擎雷水 在城南十里,即南渡也。自安榄以上皆淡,南渡以下皆咸。
曹家溪 去城三十里,自石茆岭发源,流向东通南浦津,累代阻为堰,灌本处田。
北插溪 去城六十里,第十都那丰村发源。经石茆岭向北六十里湾港入海。
潭浪水 去城一百二十里,自英高山发源,流向西北三十馀里,合北插溪,东注于海。
后遮水 在城东南三十里,出曹家陂。
海 在城东十里。昔寇莱公少尝梦有《到海只十里》之作。及南谪抵郡,按图始叹曰:“人生得丧,岂偶然耶?” 盖海南通琼,西通对乐、杨梅、珠池,东北通广州,浮于闽。
石壁潭 :在城东四十里。石环如壁,泉急声如雷入海。
调陈港 :在东五十里。上接端旺坑。
头港 :在东八里。上接草刺坑。
新庵港 :在东南一百里。
石港 :在西南一百二十里,接下步。
翁家港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昔有翁氏居之。离蓬港 :在西四十里,通南渡。
洪排港 :在西一百六十里。薄于海岸。
调洲 去城二十五里,崛起海中,周围三十馀里,为蜑户泊息之所。
卵洲 ,去城一百二十里。在海中,鸟伏卵于上,故名。
漉洲 去城一百八十里,崛起海中,周围五十馀里。上有田,地腴沃,盛产荷花,居民二百馀家,名“建康” 、“建宁” 二村。
邵洲 去城一百二十里,崛起海中,周围六十里。居民皆煮盐为生。初有邵姓者辟而居之,故名。
楼前井 在郡城内恺悌坊颍滨旧祠侧。宋时浚苏公曾寓此,有读书楼,人多慕而汲之。今楼废井存。
南寺井 在郡新城内调会坊旧开元寺内。“育英井 ” 在郡城内县学仪门外,明永乐间,教谕黄丽浚。
清冽井 在府学神厨前。宋教授郑炀浚泉。“清东井 ” 在卫治门外,元浚。
“泉清西井 ” 在卫治门外。
行卫井 在司狱司东街口,宋时浚。
新井 在县学前。宋绍兴间,知县蒋耘浚。其父蒋炳文有诗刻于石阑云:“凿开庭下藓痕斑,丈尺俄惊凛冽寒。汲引固知通海眼,出云须信有龙蟠。”
迎恩井 在府铺前。元初浚。至顺间,经历郭思诚镌“迎恩井” 三字于阑上。
石圆井 在郡新城内调会坊。
湖坊井 在郡城外西湖坊。
城角井 在郡城外东南壕畔。
义井 在郡城内东明善坊。曹氏浚。
甘井 在郡圆通宝阁前,今废。
“府内井 ” 在府治仪门外。
城北井 在郡城内镇宁坊。
石岩井 在县南一百里第九都调郎村山下。莱公井 在郡城外西馆内。宋延祐间,宪使余公重浚。宪幕王佐扁“莱公井” 三字,即寇莱公所饮泉也。
石神井 在郡城外天宁寺北。宋郡守戴之邵品此井第一,宁海次之,造酒者汲焉。元至顺间,宪幕郭思诚镌“石神井” 三字于阑傍。
宁海井 在郡城内镇宁坊,唐上元间浚,宋淳熙间重浚。近宁海门。
伏波井 在郡新城内宁国坊。传云“马伏波至此,马跑得泉,故名。”
寇祠井 在郡城外西湖渠北。
澄海营内井 在郡城内宁恩坊关庙前。宋澄海指挥浚。
放生池 即西湖。宋端平年间,提刑张琮立,元废。
瑞星池 有二,在郡城外桂叶坊。宋乾兴元年,寇莱公谪州司户,寓于此,傍有隙园,凿之为池。天圣元年秋杪中夜,星陨于中,翌日,公使人求之,得一石,众皆宝之,不知为公殁之兆也。明成化间,知府魏瀚凿池于寇祠西,亦曰“瑞星池。” 弘治间,知县林彦修凿,于祠前立石扁,存古意也。《遂溪县》。
射马岭 在城东北三十里。高五仞,广十丈,状如匹练。元平章阿剌海牙提兵经岭下,以马试矢,因名。
乌蛇岭 去城三十馀里,高五丈许,周围十里。调楼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高十仞,周围三十里。
嵂岭, 在城东一百里,高十馀仞,在海村尽海处,为东方巨镇。舟自广还至汾洲洋中,先见此岭,以为指归。
校椅岭 在城东南七十里。高七仞,广十五里,状如校椅,故名。
湖光岩 先名陷湖,又曰“净湖。” 古托、甯二村陷为湖,深不计寻丈。有二石岩如屋宇,馀岩穴皆可列坐,一境清幽,真洗耳之地。又在湖西绝壁中有岩名曰“白云岩” ,宛若城门,人迹罕至。唐宋之末,避世者多往依之。靖康中,有僧琮师居其中。建炎三年,丞相李纲改曰“湖光岩” ,写三大字遗之,俾刻于石。
覆盂山 去城一百里,高十仞,周围四十里,突起一峰如盂覆,故名。
调鸡门洲 在覆盂山南。周围一百零五里。民居六百馀家,以鱼盐为业。隔硐洲仅一港,地势奔趋,如鸡张翅,故号“调鸡。”
螺冈岭 :在城西南七十里,高二十仞,周围二十里。盘旋突起,峰团若螺形。乡人东西立石两座:一曰《螺冈神》、一曰“石顶神。” 遇旱祷之。后因飓风,移螺冈神石像于山下,祀之愈谨。
涠洲山 :去城二百里,特起西海中,周围七十里,古名“大蓬莱” ;周围皆海,故名洲。人多田少,民采海味为业。
蛇洋山 与涠洲山对峙,特起西海中,高十仞,古名小蓬莱。远而望之,形如走蛇,故名其地,名“蛇洋洲。”
馒头岭 在城南十里二十二都。
七星岭 去城三十五里,在迈龙村前,高五仞。
周围十里,岭上又起小峰拱列,形如北斗。苏东坡过书其石曰《七星拱秀》。
都壕岭 去城三十里,高十二仞,周围十三里,即遂溪。治案山。
斜离岭 去城五十里,高十五仞,周围二十里,突起二峰,势皆斜列,因名之。
东溪水 ,在城东七十步,流向南,合傍塘水《铁》水: 在城东南七十里。发源于潭北岸,流向南,合麻洋港水。隋开皇间,于东岸建铁县三鸦水 去城八十里,发源于本都潭大坡,流向东,合傍塘水,水傍有三石鸦,故名。
傍塘水 在城南一里。流向西南,合东溪水,经二十四都会鸦水,转东入于海。水之南岸有傍塘庙,故名。
干零水 去城一百二十里,由干流巽经吴村一十里,合通明港水转东入海,故名。
武乐水 :在城西南七十里。发源于螺冈山,下流向南,转入于海。昔路伏波将军驻师于溪北岸后,名曰“武乐。”
城月水 ,去城七十里,发源螺冈山,下流向南,经庄家渡九十里与武水合,东入于海。
横山江 在城西四十里。发源于广西。出横山堡,流至本县西极乐民所。昔人欲通此水以至南渡后竟议罢。
平乐港 :在县东四十里。
蚕村港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
抱泉港 :在县西南四十四里。
博格港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调神港 :在县西南一百里。
麻洋港 :在县南五十里。
通明港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麻溧港 :在县南一百七十里。
木丹港 :在县南一百里。
莱公井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英灵村,即祭海亭前。昔寇莱公经游,饮甘冽,因名莱公井。宋郡守薛直夫重浚,石刻“莱公井” 三大字,立亭于上。今废。
甘井 在北门铺内。明洪武间,知县张昭开凿,味甘。
白石青井 在县南三十里迈龙村。
玉堂井 在县南一百三十里笃信乡。泉上有石,周围三丈馀,石上有仙家马迹,俗名“仙泉。” 其泉涌出,北合溪潮,流于通明港。
放生池 在县南。宋郡守陈大震于傍塘水际湾筑为池,迹尚存。
莲池 在城南五十步清政亭下。明洪武间,典史邓汤中建亭,凿池种莲。今废。
拜扬泉 :在海头营寨边。康熙九年,遂溪城守都司吴锡绶浚。
吴都司泉 :在遂溪城东数十步。康熙十年,吴锡绶浚。
对乐珠池 在遂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乐民千户所城西海内,汉唐无考。自刘𬬮置媚川都,宋开宝以还,遂置场司,或采或罢。明洪武二十九年,诏采,未有专官,至嘉靖九年,林富奏革。
徐闻县
双髻岭 在城北五十里,高二十仞,广五里,两峰并峙如髻。故老传云:昔有游士题其山曰:“年年常唤作丫头,何不梳妆出嫁休?” 笔忽干,下涧取水。山神续云:“只为寻媒未曾得,岩前空立万馀秋。”
石湾岭 去城七十里,高五丈,周围十里。其山石壁巉岩,形势屈曲,上有流源。
龙床岭 在石湾岭傍。高二十馀丈,周围十里。山麓产良姜,形如龙床,故名。
尖山岭 去城九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五里,于郡山中巍然特起。其巅尖小,有泉极清,为县治后山云。
高山岭 :在城东北二十里。高五丈,周围四十里,为县左臂。
石界岭 去城七十里,有石壁如牌,高一丈馀。佛屠岭 在石界岭傍,高二十丈,周围十里,顶圆如摩尼佛,因名之。
耳聋山 :在城东三十里。高十丈,广五十里,树木丛茂,樵采者呼不相闻,故名。
屯云山 去城八十里,状如屯云。
三源山 ,去城九十里,高十丈,广一十馀里,山麓有三源泉。
兜鍪岭 去城一百里,高十丈,周围二里。明嘉靖四年五月,凤来于兹,逾旬而去,谪丞林应骢。
记其事
石门岭 在城西八里。高十丈,周围十里,二石对峙,俨然门辟,岭际有塘,秋冬水常不竭。观涛岭 在城东南十里踏磊驿背。山高三丈,周围一里,行人至此渡海,观波涛之涌,故名。梁童山 在城南十里。又二十里有二十四墩,踏磊龙脉,一墩稍大,众墩旋绕。
冠头岭 去城三十里,高十丈,周围十馀里,盛产良姜,绝顶远望之如冠,故名。
孤超岭 ,在城西南三十里。高三丈,周围二里。上有北帝庙,乡人祷雨辄应。
小遂山 在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高十五丈。三墩 在小遂山傍。海中一墩有独树异种,四时常青。旧有龙王庙,今圮。
葫芦溪 :在城北十里。源出于风流塘,经葫芦桥南流,会大水入海。
北山溪 :去城二十里,西流入于港。
顿吞水 在城西北三十里,源出龙摹山,灌南。洋田流经那纲桥,合廉滨水。廉滨水 去城四十里,源出马鞍山,流至那纲桥,合顿吞水,过青铜至老沙港入海。
那冷滩 去城四十里
遇贤溪 去城六十里。源出双髻岭,过遇贤铺合南包水流入老沙港。
南包溪 去城七十里,源出双髻岭,过南包铺前去栏马,合遇贤水流出老沙港入海。
益色溪 :在城东八里。即大水。上桥流下,至一里许,有龙窟出,水泉清冷,旋回为潭。遇旱赴此迎水。
大水溪 去城十里,源出龙床山,流接大水下桥南,经海安城东门外入海,号为“灵山镇海滩。” 龙潭 去城二十里,源出黄家村,至此旋回为潭,流向南入海。
迈胜溪 去城四十里。源出东松流下,南经白赊村入海。
何家滩 去城七十里,自六齐村东入河。《水吼》滩 去城一百里,自石震村南奔入海,天将雨则水吼。
博黎水 ,在县西南十里。
古源水 ,去城十五里。
青铜港 :在县西三十里,接北山溪。
干窖港 在县西四十里,自海口入观昌村。东场港 在县西五十里,自海岸入东山。那黄港 在县南二十里。
博涨港 :在县东南二十里。
麻仑港 :在县东南三十里。风涛泊天,寇舟不敢入。
青湾港 :在县东南二十里。宋韩魏公琦曾孙约贬琼南,携三子,留二子于白沙,家焉。后葬于青湾。七世孙显甫刊《公戒子孙诗》于墓侧。今碑存。
石神井 在县东北十里那良村后。明洪武间浚。傍有神庙石像。
龙井 在县西北十五里那松村。
迈木井 在县东二十里。
石马井 在县东三里
英含井 在北门外,明洪武间浚。
六角井 在县东南三十里和福村。
洊村井 在县东南二十三里。
笃牛井 在县东五十里。
潘家井 在县东六十里,水常溢。
那宛井 在县东六十里。
塘北井 在县东十七里,流灌田百馀顷。赤坎井 ,在县东七十里,与海潮应,源出不咸不竭。
讨南井 在县西二十里。泉涌溢,灌那社田数百顷。
那博井 在县北七里,源洁流合葫芦桥陈家井 县内石马坊,宋时浚。
丽泽井 在学前
潭脑井 在县东南十里潭脑村。
月池 在县治南门外。明隆庆间,知县谢朝爵因邑多火灾,且乏灌溉,置田凿池,申议未行。万历二年,知县张师益鸠工成之。周围二百馀丈,深丈许,泉清不竭,回禄消息。十二年,知县蔡周伐石甃砌,灌溉便之。
水利附
[编辑]本府。〈海康县附郭。〉
雷地滨海,平畴万顷,飓风时作,咸水逆流,田庐尽伤。宋绍兴,经界司始委胡簿沿海筑堤以御之,起自海康白院渡,延袤遂溪进德村。《乾道五》
年,郡守戴之邵察前堤尚隘,复于胡簿堤外增筑,尽包滨海斥卤之地,高广倍前,垦田数百馀顷,名曰《陈言》。盖因陈氏建言而成也。厥后提刑张琮、通判赵希吕、郡守薛直夫、孟安仁,元宣尉使张温相继修筑。明洪武四年,同知余麟孙、海康知县陈本、遂溪知县王渊协议修筑。以海康分为南北二岸,北岸以二十八宿为号,分二十处,起自白院渡止于河南村,长九千七百五十四丈,高一丈四尺,阔八尺。南岸以《千字文》四十字为号,分四十处,自擎雷渡南,止于那涌港,长八千七百二十四丈,高阔如前。遂溪以“天干” 为号,分十处,起自第三都村,止于通明港口。进德村长四千五百二丈,高一丈三尺,基址阔一丈六尺,面六尺。成化八年,飓风作,岸崩,知府黄瑜委推官秦钟、县丞周荣督工修筑,寻复崩,知府魏瀚继筑。正德十年又圮,知府王秉良增筑,功倍昔。嘉靖元年,知府易蓁复于康海北岸“角” 字号接起创筑一岸,长三千二百九十丈,分为八处,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号。南岸“霜” 字号接起创建一岸,长一千六百一十丈,分为六处,以“金生” 、“丽水” 、“玉出” 为号,各置本闸,以绍前功。嘉靖十年,郡人监生黄元佐奏准给官,于要害水闸易石砌,以求永久。通判戴惟端徒费无成。至嘉靖壬子六月,飓风大发,咸潮淹至东南城南北二洋,居民漂荡数千家,淹死数千人。知府罗一鹗调三县夫修筑。隆庆庚午,风潮又作,崩岸数十丈。知府唐汝迪修补“张” 字岸,湾曲于水易坏,移高改直。万历十六年至十八年,飓风连作,岸基崩陷,两洋亿万顷田,悉属荒芜。知府林廷陞委海康知县秦懋义亲勘,支库银一千五百两,丁粮起派银一千五百两,为募工椿石之用。推官陈泰旦督工从底修筑,高大倍前。内河渠闸口,俱以石砌,圩岸巩固,风潮不能为灾。
“六” 字号三百四十丈,水闸一。
“艺” 字号三百六十丈,水闸一。
“礼” 字号五百五十丈,水闸一。
“乐” 字号三百二十丈,水闸一。
“射” 字号三百五十丈,水闸一。
御字号三百二十丈,水闸一。
“书” 字号三百五十丈,水闸一。
“数” 字号七百丈水闸一。
“角” 字号三百二十三丈,水闸一。
“亢” 字号四百五十丈,水闸一。
“氐”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一。
“房” 字号一百五十丈,水闸一。
“心” 字号二百九十三丈,水闸一。
“尾” 字号三百五十丈,水闸一。
“箕”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一。
“斗” 字号五百五十丈,水闸一。
“牛” 字号五百五十丈,水闸一。
“女” 字号二百二十二丈,水闸一。
“虚” 字号五百五十五丈,水闸一。
“危” 字号七百五十丈,水闸一。
“室”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一。
“壁” 字号三百五十丈,水闸一。
“奎” 字号二百一十三丈,水闸一。
“娄”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一。
“胃” 字号二百八十丈,水闸一。
“昴” 字号五百七十丈,水闸一。
“毕” 字号二百七十一丈,水闸一。
“觜” 字号三百六十八丈,水闸一。
“参” 字号三百二十丈,水闸一。
“井” 字号三百三十三丈,水闸一。
“鬼” 字号三百三十丈,水闸一。
“柳” 字号二百七十丈,水闸一。
“星” 字号四百九十九丈,水闸一。
“张” 字号三百丈水闸一。
“翼” 字号三百丈水闸一。
“轸” 字号一百五十丈水闸一。以上皆县北堤。“天” 字号二百六十八丈水闸一。
“地” 字号三百四十四丈,水闸一。
“元” 字号二百七十八丈,水闸一。
“黄” 字号四百二十七丈,水闸一。
“宇” 字号二百八十九丈,水闸一。
“宙” 字号三百六十一丈,水闸一。
“洪” 字号三百丈水闸一。
“荒”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一。
“日” 字号二百三十一丈,水闸一。
“月” 字号一百三十丈,水闸一。
“盈” 字号二百六十七丈,水闸一。
“昃” 字号三百一十五丈,水闸一。
“辰” 字号三百八十二丈,水闸一。
“宿” 字号二百四十七丈,水闸一。
“列” 字号二百三十三丈,水闸一。
“张” 字号一百五十丈,水闸一。
“寒” 字号一百七十丈,水闸一。
“来” 字号三百三十丈,水闸二。
“暑” 字号二百丈水闸一。
“往” 字号二百丈水闸二。
“秋” 字号二百八十六丈,水闸二。
“收” 字号二百五十丈,水闸二。
“冬” 字号三百丈水闸一。
“藏” 字号三百五十一丈,水闸二。
“闰” 字号一百七十丈,水闸一。
“馀”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成”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岁”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律” 字号一百四十丈,水闸二。
“吕” 字号一百四十丈,水闸一。
“调” 字号一百四十丈,水闸一。
“阳” 字号一百四丈,水闸一。
“云” 字号一百三十丈,水闸一。
“腾” 字号一百丈水闸一。
“致” 字号一百八十丈,水闸一。
“雨”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露”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结” 字号二百丈,水闸一。
“为” 字号一百二十丈,水闸一。
“霜” 字号二百六十丈,水闸一。
“金” 字号一百八十丈,水闸一。
“生” 字号一百八十丈,水闸一。
“丽” 字号一百八十丈,水闸一。
“水” 字号三百二十丈,水闸一。
“玉” 字号三百五十丈,水闸一。
“出” 字号四百丈水闸一。以上皆县南堤。
何公渠 有三:宋绍兴二十八年,郡守何庾开凿,一自西湖西闸,由西山南流,灌白沙田;一自西湖东闸,直下南亭,横经通济桥而注之东;一自特侣塘建闸南流,与湖水合,溉万顷洋田,时号“何公渠。” 岁久湮废迹存,惟西山如故。
戴公渠 有二,俱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凿。一何公特侣渠近山易湮,乃去何渠之东四百二十步,别开一渠,导流而南,会张赎塘水,至东桥与西湖渠水合,计长二千七百六十丈,阔三丈,深一丈;沿渠筑堤潴水,高阔各六尺。堤置八桥以通往来,开八渠以分灌溉,各长一千八百丈,阔一丈,深五尺;东建万顷闸以拒水,启南亭闸以泄水,增堤建六闸,开二十四渠,以沃东北上游之田。各长一千二百丈,深阔各五丈。凡渠首尾悉为闸以出纳,经营周密,民刻石号曰“戴公渠” ,一“何公。” 南亭渠闸湮废,水不东流。复于西湖东凿渠水入城,由圆通宝阁下过东,与东渠河水合,灌附郭高壤田。委流至东桥,合特侣水,亦灌东洋田,计长四百二十丈,深九尺,阔七尺,俱砌以石。凡通衢则架石桥,民亦刻石于阜民桥下,号曰“戴公渠。” 嘉熙间郡守薛直夫、明天顺间参政胡拱辰、成化末郡守魏瀚、弘治初郡守邓璩,相继濬决。至弘治十二年,佥事王相以淤积水滞,命知县王琄毁其石,移砌南亭渠闸,引擎雷溪湖水直抵南亭,转东,会特侣水灌东洋田,功未就而二公俱罢,两渠并废。正德九年,郡守王秉良伐石沿砌,戴渠复焉。万历甲辰,推官高维岳复濬治之。宋薛直夫有《渠堤记》。明吏科给事中许子伟有记。
那耶陂 在县西南五里第四都麻扶村。宋宝祐四年,郡守孟安仁始为塘。明洪武八年,通判李希祖易为陂,建闸灌麻蛇洋田。洪武二十八年,主簿郑伯高重筑。
穷源陂 在县西南五里第四都麻扶村。宋宝祐间,郡守孟安仁始为塘。明洪武八年,通判李希祖易为陂,引水灌本村田。洪武二十八年,主簿郑伯高重筑。
那崔陂 在县西四十里第四都平原村。宋治平四年,乡人颜同翁始为塘,后废。明洪武十八年,知府秦时中易为陂,灌调爽等处田,以岸有“颜那崔家居” ,故名。
徒林陂 在县西四十里第四都略斜村。宋治平间,开筑为塘灌田,后废。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改筑为陂,灌田如故。
象骨陂 在县西二十里第四都白院村。以田西石类象,故名。宋咸淳间为塘。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易为陂,灌田四顷。
曹家陂 在县东南三十里第一都曹家村。明永乐四年,通判张楫委官伐石建桥闸,沿旧渠引水,自本村迤逦特官路之西。长七十丈,阔一丈六尺,深五尺。正德九年,知府王秉良拆其石,移砌戴渠。今闸废渠存。
那多末陂 在县西七十里第四都山仁村,以岸冢僧名。宋元符家,乡民开为塘灌田。元季废。明洪武三年,知县陈本改为陂。洪武二十八年,主簿郑伯高筑。
芝林南堰 在县南二十里第一都芝村。明天顺间,乡民筑东西闸二沟,灌南洋田,岁久崩坏。正德丙子重筑,寻圮。嘉靖五年复筑,又圮。因在芝林南溪,故名。
芝林北堰 在芝林村。明天顺间,乡民筑东西闸二沟,灌北洋田。后兴废不一。嘉靖四年重筑,寻复崩。嘉靖十九年又筑,因在芝林北溪,故名。赤坭堰 在县西七十里第七都赤坭村。明天顺间乡民筑,引水灌赤坭、颜沙等坑田。
那奇桥闸 在县西二十里第八都。明嘉靖二十年,乡民告于抚按,给银市石修砌,建闸为桥二间,跨于横罡溪上,长十丈馀,灌田数十顷。徒兵塘 在县西一十五里第四都徒兵村。元至治二年,乡民筑,周广二亩,灌本处田。
石奇塘 在县西七十里第二都北山村。宋宝祐四年,郡守孟安仁开筑,周广八亩,灌麻扶等处田。明洪武二十八年,通判李希祖、正德乙亥,知府王秉良相继重濬。
那蕴塘 在县西四十里第四都那蕴村。宋嘉祐八年,乡人开筑,灌本处田。明洪武十年重筑。柯四苟塘 在县东南三十里第一都扶柳南坡。宋治平四年,乡人柯四苟开筑,周广六亩,积水荫扶柳等处田。明洪武二十八年,知府秦时中重筑。万历四十一年,居民争讼,县丞项世聪亲勘,柯四苟塘以难修复,去二里许有岩家滩,广将十亩,洼下可潴水待灌。乃捐俸买田开塘,以均给八岸,而移其税于缺额。众皆悦服,郡守深嘉其能。
都悲塘 在县西六十里第四都都悲村。宋宝祐间开筑,积水灌本处田。明洪武七年重筑。那勤万塘 在县西南六十里第四都勤万村。宋天禧间开筑,积水灌本处田。明洪武间重筑。那蓬塘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九都那蓬村。明洪武十一年知县黄弼开筑,积水灌英蓬等处田五顷。
那劳塘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九都那劳村。元至大三年开筑,积水灌塘下田。明洪武十四年修筑。
漏吝塘 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九都漏吝村。明洪武时,知县黄弼开筑,积水灌本处田。谭家塘 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第九都平栏村。元至大间开筑,积水灌下坡等处田。明洪武十二年重筑。
椰子塘 在县西南一百里第十一都良慕村。宋宝祐四年,郡守孟安仁开筑,周广六十馀亩,积水灌良慕等处田。明洪武十八年,知府秦时中重筑。
潭榄塘 在县西南一百里第十九都那牵村。明洪武间,闸水为塘,周广二十亩,积水灌那多干田二顷馀。
那让酸塘 在县西南二十里第四都中和石头村后。明洪武十四年,乡民报官开筑。周广一顷七十馀亩,积水灌本处田。
南亭塘 在县西第二都西陂上。
白水塘 在县西二里第二都西陂上。
遂溪县
“甲”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河北水闸一:
“乙”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北家水闸一
“丙”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蓉水闸一。
“丁”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无闸。
“戊”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无闸。
“己”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李家水闸一。
“庚”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无闸。
“辛”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麻洋水闸
“壬”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麻娄水闸
“癸” 字号四百五十二丈,无闸。
壬癸,二岸当通明港口闸陷成潭,县丞赖愈秀中详改新岸四百三十六丈,修葺旧岸二千七百八十丈,岸复完固。
西湖堤 宋郡守何庾因罗湖水筑堤成湖,开建东西二石闸,后湮塞。郡守戴之卲重修,名“西湖堤。” 出城西半里,横跨西陂,为往来路。厥后郡
守杨表、黄行可相继修葺。后因水啮堤崩,西闸亦崩。署郡事戴嘉猷重修堤岸,伐石砌闸,民实赖之。
护城堤 明嘉靖二十一年,巡抚都御史蔡经“相城东北薄海空阔,议筑堤以卫风气” ,命分巡道翁溥亲督成堤,长七百馀丈,阔二丈,高八尺。积税二十五亩,给官价银七十馀两。其税用开垦,别税补之。
特侣渠 亦号“何公渠” ,导特侣塘水,直至天妃宫前,与西湖水合流。古设九桥以渡行人,其支流以灌东洋万顷。明万历三十年,推官高维岳添石砌濬,民咸利焉。
都贺陂 在县南五十八里。元县令都贺筑塞,因名。“灌云脚” 等处田。明洪武间,县丞薛成玉重修。
东溪陂 在县城外东北隅。距县半里。明嘉靖十年,知县张惠筑水,灌南门、西门等田。水初直泻傍塘桥下,万历五年,推官陈王政署县,补筑土陇,自东山坡尾筑,接水旋出桥上,环抱邑城。潭车塘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潭车村。元时开筑,广十二亩,灌潭车村下岸等处田。明洪武间,知县张昭重修。
古州塘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古州村。宋太守俞冷筑塞,广十五亩,其水灌古州田。明洪武二十年,知县王渊重修。
张赎塘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张赎村。原名“张熟。” 宋郡守何庾开筑,广四十亩,其流通万顷,闸渠俱灌东洋田。明洪武间,县丞薛成玉重筑,岁久闸废。嘉靖间,乡民承买为田,郡人张一拱寻赎还为塘,因名曰“张赎。” 今复废为田。
都典塘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都典村。元时开筑,广六亩,灌东洋田。县丞薛成玉重修。
曾古塘 在县北十里排后铺。明洪武间,知县张昭开筑,广三亩,灌东山村田。
调离塘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塘边村。明洪武间,知县张昭开筑,广二十亩,灌本村田。
徒磊塘 在县南一百里东岸村。明洪武间县丞薛成玉修筑,广二十亩,灌东岸田二顷馀。那都流潭塘 在县东南七十里大塘村。明洪武间修筑,近水涸塘湮,居民承买为田。
那咏塘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官井村。元时修筑,广十亩,积灌本处田。明洪武间重修。
黄家塘 去县一百八十里,居梅村。明洪武间修筑,广十馀亩,灌居梅村田。
平馀塘 在县北一十五里白沙村。明洪武间修筑,广一十馀亩,灌本处田。
博格塘 在县南一百八十里。元时修筑,积水灌博格洋田。明洪武四年,知县王渊重修,今废为田。
宾蒌塘 在县南八十里陈家村。明洪武间,知县张昭重筑,广五亩,灌那楠、琥坑田。
特侣塘 广四十八顷,在县南一百八十里小山村。宋郡守何庾开渠筑堤,建闸导流,灌东洋田四十馀顷。郡守戴之卲重修。明洪武四年,同知余麒孙沿旧开筑。万历三十七年,同知应麟将寄插塘没官谷价,买石坚砌,十闸起十岸,人夫修筑,应麟自为《记》。
徐闻县
清水堰闸 在县西南二十里。明洪武十八年,致仕御史黄惟一奏筑,引水灌讨网等田。潘家塘闸 在县东六十里,灌潘家前后田。《大水》上下二堰闸 在县东十里,灌迈椰、斗龙田。
麻栏堰闸 在县东十里。
龙门堰闸 在县东五十里,灌龙门洋心田。清水官堰 在县东南七里。明弘治二年,海北道傅委通判熊魁督民开筑,申设塘长、塘甲,优免差役,巡守灌田,知县熊敏伐石修砌。
麻练陂 在县南二十里。明洪武三年,知县武亮筑,灌麻练等田。
保水塘 在县南十五里。明洪武间,砌灌保水田。
迈果塘 在县东六十里。积水灌田,极旱不竭。李家塘 在县东七十里。官为开渠,灌田四百馀顷。原设塘甲修整,后废。明正德五年,知县平纲复之,灌溉如初。
颜家现摄二塘 在县东七十里。明洪武间,筑堰灌后湖田,又设田甲,至今修整不废。
南壅塘 在县南十里许。东灌禄澳旧片,西灌那流边,贡田百馀顷。
龙船塘 在县东四十里笃牛村,灌田百馀顷。
石门塘 在县东十里石门岭上。储水灌岭边田,久圮无水。明嘉靖三十八年,邑人教授锺世盛捐金募工筑堤,储水不竭。
那包塘 在县东七十里,灌那包田。
畅草塘 在县南十里许,灌双沟、那贡等田。龙摹塘 在县西北十里。传云“昔有龙出其地,遂成陂塘” ,灌本处田十馀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