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第122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 第一百二十二卷
历象汇编 庶征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


考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目录

 山异部汇考一

  周礼春官大司乐

  春秋纬感精符

  山海经中山经

  娄元礼田家五行论山

  观象玩占山崩 山杂变

  管窥辑要

 山异部汇考二

  夏后氏帝癸一则

  商帝辛一则

  周襄王一则 定王一则

  汉高后一则 文帝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河平一则 元延一则

  后汉和帝永元二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延光三则 桓帝建和一则

  和平一则 永兴一则 永寿一则 延熹二则 灵帝光和一则 献帝初平一则 建

  安一则

  魏陈留王咸熙一则

  吴大帝赤乌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太康二则 惠帝元康一则 怀帝永嘉二则 元帝太兴四则 成

  帝咸和一则 穆帝永和二则 哀帝隆和一则 孝武帝宁康一则 安帝义熙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一则

  北魏太祖天赐一则 世祖太延一则 世宗景明二则 正始一则 延昌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仁寿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中宗嗣圣二则 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一则 代

  宗大历二则 德宗建中二则 宪宗元和二则 僖宗光启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世宗显德一则

  辽圣宗太平一则

  宋太宗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四则 景德一则 天禧一则 神宗熙宁二

  则 哲宗元祐一则 光宗绍熙二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泰一则 嘉定二则 理宗宝

  庆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成宗大德二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延祐五则 英宗至治二则

  泰定帝泰定三则 文宗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元三则 至正十三则

  明成祖永乐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天顺二则 宪宗成化六则 孝宗弘治六则 武

  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二十则 穆宗隆庆五则 神宗万历十四则 熹宗天启三则

  愍帝崇祯六则

 山异部总论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春秋四传僖公十四年 成公五年

  搜神记

 山异部艺文

  阳山          后汉黄宪

  为泾州李使君贺庆山表   唐崔融

 山异部纪事

 山异部杂录

庶征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山异部汇考一

[编辑]

《周礼》

[编辑]

《春官》

[编辑]

《大司乐》,“凡四镇、五岳崩,令去乐。”

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春秋纬》

[编辑]

《感精符》

[编辑]

“《山冬》大雾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

《山海经》

[编辑]

《中山经》

[编辑]

态“山有穴焉,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 必有兵。

今“邺西北有鼓山,下有石鼓,象悬著山旁,鸣则有军事”,与此穴殊象而同应。

《娄元礼田家五行》

[编辑]

《论山》

[编辑]

久雨在半山之上,山水暴发,一月则主山崩,却非寻 常之水。

《观象玩占》

[编辑]

《山崩》

[编辑]

“山崩。”《五行传》曰:“阴乘阳,弱胜强,厥妖山崩。山崩者,离 散之象。”《灾异书》曰:“山者,宰相之位;山崩者,宰相失职 也。”刘向曰:“山崩者,臣下皆叛,散落不事其上之象。”《春 秋运斗枢》曰:“山崩者,阴毁失墓。”《春秋考异邮》曰:“山者君之位;崩者,毁也;君失其道,为臣所陵。”《尚书中候》曰: “山崩水溃,纳小人也。”《地镜》曰:“山崩,人君位消,不出三 年,有兵集之。”京房曰:“山崩,人辟亡。”又曰:“其国山崩,君 失政,女戚擅权,五年败。”又曰:“邑山崩,邑有战,主亡,有 大水。”

“山春崩,其国有伐城;夏崩,天下大水,国主亡;秋崩,有 大兵;冬崩,大饥。”京房《易妖占》曰:“春山崩,国有亡,邑有 拔城;夏崩,亡君,大水;秋崩,人主有殃;冬崩,兵起,人饥。 一曰,山崩,臣去。又曰:山以二月崩,其邑有兵战;八月 崩,兵起;十一月崩,国主降,民流亡。”

《山杂变》

[编辑]

“山无故自陷”,其地有兵,大水。

山徙《传》曰:“臣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自下,女主专政, 是谓皇之不极。厥妖山徙,不出五年,有走王。”《地镜》曰: “山徙,直臣亡,佞臣用政,出私门,不出五年,天下有兵, 社稷亡。”

山鸣,其地大乱贼起。

山有声如哭,有大兵死丧。

山作声如雷,不出一年贼起。

“山有光”,臣子不良。

山忽生于石上,其邑有贼,人暴贵。

山上忽生大石,其邑丧至。

山出火炽人,是谓“鬼荧”,亡国之征。

山石自动,其地有暴兵。

山徙动,其地有兵乱起。

《山见葆江》,于邑有兵,状如人头,赤色。

无故壅土如山,是谓“阳反阴”也。人君好淫,为女子所 谋,不出一年,有易君。

《管窥辑要》

[编辑]

《山》

[编辑]

山春崩,有征伐,伤五榖;夏崩,有大兵火灾;秋崩,有大 兵。又曰:“物不收;冬崩,大饥。”凡山崩,臣下背叛,弱胜强 也。

《山自亡》,人主失政。

国中山分,君臣相背。一曰:“山分裂”,女主有谋,君臣夺。 山中见物类非人曾见者各有形名音声。其占为大 水,或饥,或兵,邑亡。

“山忽自动”及生树木,并象物类及大小移动,或湿或 血,皆天下乱。

“山忽生大石”,邑有丧。

山石忽化为人形,及六畜飞鸟皆为国虚。

山穴作雷声,不出一年有贼。

“山忽生光”,“臣下不吉。”

山忽赤如血,诸侯逆。

山异部汇考二

[编辑]

夏后氏

帝癸七年泰山震

[编辑]

按《史记夏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编辑]

帝辛四十三年峣山崩

[编辑]

按《史记殷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编辑]

襄王六年晋沙鹿崩

[编辑]

按《春秋》,鲁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按《左 传》,“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按《公羊传》:“沙 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沙鹿 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 也。” 按《榖梁传》:林属于山为鹿。沙,山名也,无崩道而 崩,故志之也。其日,重其变也。

按:《汉书五行志》: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榖 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鹿,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 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 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 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 天子蔽晦,及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 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鹿, 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 德衰,伯道将移于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鹿, 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鹿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 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 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于高梁。京房《易传》 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定王二十一年晋梁山崩

[编辑]

按《春秋》,鲁成公五年夏,梁山崩。 按《左传》:“梁山崩,晋 侯以传召伯宗,伯宗辟重曰。辟传。重人曰:‘待我不如 捷之速也’。”问其所,曰:“绛人也。”问绛事,曰:“梁山崩,将召 伯宗谋之。”问将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 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 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如此而以虽伯宗,若之何?伯宗

请见之,不可,遂告而从之。 按《公羊传》:“梁山者何?河
考证
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

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 下记异也。 按《榖梁传》不日,何也?高者有崩道也。有 崩道则何以书也?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晋君 召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车右下 而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下车 而问焉,曰:“子有闻乎?”对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 伯尊曰:“君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 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问 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 矣。”伯尊至,君问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 奈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 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

大全梁山,韩国也。《诗》曰:“奕奕梁山,韩侯受命。”而谓之韩奕者,言奕然高大,为韩国之镇也。后为晋所灭,而大夫韩氏以为邑焉。书而不系国者,为天记异,是以不言晋也。《左氏》载绛人之语,于礼文备矣,而未记其实也。夫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六礼之文也。古之遭变异而外为此文者,必有恐惧修省之心主于内。若成汤“六事检身”,高宗克正厥事,宣王侧身修行,欲销去之是也。徒举其文而无实以先之,何足以弭灾变乎?夫国主山川至于崩竭,当时诸侯未闻有戒心而修德也。故自是而后六十年间,弑君十有四,亡国三十有二,其应亦憯矣。《春秋》不明著其事应,而事应具存,其可忽诸?

按《汉书五行志》:“成公”五年“夏,梁山崩。”《榖梁传》曰:“壅河 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迺流。”刘向以为,山阳, 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壤,下乱百姓,将失 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 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湨梁之会,天下 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 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弛 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 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 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 立悼公。

[编辑]

高后二年武都山崩

[编辑]

按《汉书高后本纪》:“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 道山崩。” 按《五行志》,“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 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文帝元年齐楚山崩

[编辑]

按《汉书文帝本纪》,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 日崩,大水溃出。 按《五行志》,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 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沴 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 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 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贾谊、晁错谏,以为 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馀万, 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 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成帝建始三年山崩

[编辑]

按:《汉书成帝本纪》:建始三年“十二月,越巂山崩。”

河平三年犍为山崩

[编辑]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春二月丙戌,犍为山崩, 壅江水逆流。” 按《五行志》,“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 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

元延三年岷山崩

[编辑]

按《汉书成帝本纪》,“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 崩。” 按《五行志》,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 江,江水逆流,三日迺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 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今 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 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亡嗣,王莽篡位。

后汉

[编辑]

和帝永元元年会稽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元年七月乙未,会稽山崩。”

按:《五行志》,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山崩,会稽南方大

名山也。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向以 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刘歆 以为,崩犹地也。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 永元十二年,秭归山崩。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十二年闰四 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谿,杀百馀人。明 年冬至,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馀人击之。”

殇帝延平元年恒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殇帝本纪》:“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恒山 崩。”

恒县,今绛州县也。《古今注》曰:“山崩,长七丈,广四丈。”

按《五行志》:“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恒山崩。是时邓太后专政。秋八月,殇帝崩。”

安帝永初六年豫章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谿 原山崩。”

延光二年丹阳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延光二年七 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延光三年,巴郡山崩。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六月庚午,巴郡阆中 山崩。”

延光四年,顺帝即位,越巂山,崩。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延光四年三月乙酉即位,冬十 月丙午,越巂山崩。 按《五行志》,四年十月丙午,蜀郡 越巂山崩,杀四百馀人。丙午,天子会日也。是时阎太 后摄政,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 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桓帝建和三年郡国五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和平元年广汉梓潼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永兴二年东海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兴二年六月,东海胊山崩。” 按《五行志》,“永兴二年六月,东海胊山崩。冬十二月,泰 山、琅琊盗贼群起。”

永寿元年六月巴郡益州郡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三年夏五月甲戌汉中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延熹三年五 月戊申。汉中山崩。是时上宠恣中常侍单超等。 延熹四年。岱山山解。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四年六月庚子,岱山及博尢来 山并颓裂。”

灵帝光和六年五原山崩

[编辑]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六年秋,五原山岸崩。”

献帝初平四年华山裂

[编辑]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四年六月,华山崩裂。”

建安七年醴陵县山鸣

[编辑]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安七八年, 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大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 章贼攻没醴陵县,杀略吏民。”

干宝曰:《论语擿辅象》曰:“山土崩川,闭塞漂沦,移山鼓哭,闭衡夷,庶桀合兵王作。”时天下尚乱,豪杰并争,曹操事二袁于河北,孙、吴创基于江外,刘表阻乱众于襄阳,南招零桂,北割汉川,又以黄祖为爪牙,而祖与孙氏为深仇,兵革岁交。十年,曹操破袁谭于南皮;十一年,走袁尚于辽东;十三年,吴禽黄祖。是岁,刘表死,曹操略荆州,逐刘备于当阳。十四年,吴破曹操于赤壁。是三雄者,卒共三分天下,成帝王之业,是所谓“庶桀合兵王作”者也。十六年,刘备入蜀,与吴再争荆州。于时战争四分五裂之地,荆州为剧,故山鸣之异,作其域也。

[编辑]

陈留王咸熙二年太行山崩

[编辑]

按《魏志三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五行志》。“咸熙二 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征也。其冬晋有天下。

[编辑]

大帝赤乌十三年丹阳等郡山崩

[编辑]

按《吴志孙权传》:“赤乌十三年八月,丹阳、句容及故鄣、 宁国诸山崩。”

按《晋书五行志》,赤乌十三年八月,丹阳旬容及故鄣、 宁国诸山崩,鸿水溢。按刘向说,“山阳,君也;水阴,百姓 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百姓将失其所。”与春秋梁山 崩,汉、齐、楚众山发水同事也。夫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吴虽称帝,其实列国。灾发丹阳, 其天意矣。刘歆以为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后二年而权薨,又二十六年而吴亡。

[编辑]

武帝泰始三年三月太山石崩

[编辑]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泰始四年秋七月,泰山石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泰始三年三月 戊午,太山石崩。四年七月,泰山崩坠三里。京房《易传》 曰:“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王受命, 人君卤。”及帝晏驾而禄去王室,惠皇懦弱,怀、愍二帝 俱辱卤庭,沦胥于北,元帝中兴于南,此其应也。

太康六年冬十月南安山崩

[编辑]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太康六年十月。 南安新兴山崩。涌水出。

太康七年,朱提山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太康七年秋七月,朱提山崩。” 按

《五行志》:“七年二月,朱提之大泸山崩,震坏郡舍,阴平
考证
之仇池崖陨。”

惠帝元康四年蜀郡寿春上庸诸郡山崩

[编辑]

按《晋书惠帝本纪》,“元康四年夏五月,蜀郡山移。淮南 寿春洪水出,山崩地陷,坏城府及百姓庐舍。六月,上 庸郡山崩,杀二十馀人。” 按《五行志》,“元康四年,蜀郡 山崩,杀人。五月壬子,寿春山崩,洪水出,城坏地陷,方 三十丈,杀人。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上 庸郡亦如之。八月,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 丈,水出,大饥;上庸四处山崩地坠,广三十丈,长百三 十丈,水出杀人。”皆贾后乱朝之应也。

怀帝永嘉三年九月宜都夷道山崩

[编辑]

按:《晋书怀帝本纪》云云。

永嘉四年四月,湘东请帮助识别此字。黑石山崩 按《晋书怀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帝太兴元年山崩

[编辑]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太兴元年二月, 庐陵、豫章、武昌、西阳地震山崩。”

太兴二年,祁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祁山 地震,山崩杀人。”

太兴三年,南平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南平郡山 崩。出雄黄数千斤。时王敦陵傲。帝优容之。示含养祸 萌也。”

太兴四年八月,常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常山 崩。水出。滹沱盈溢。大木倾拔。”

成帝咸和四年十月庐山崩

[编辑]

按《晋书。成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咸和四年十月。 柴桑庐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刘引为郭默所杀。

穆帝永和七年秋九月峻平崇阳二陵崩

[编辑]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和十二年,峻平陵埏道崩。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和十二年十 一月。遣散骑常侍车灌修峻平陵。开埏道。崩压。杀数 十人。”

哀帝隆和元年浩舋山崩

[编辑]

按《晋书哀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隆和元年四月 丁丑。浩舋山崩。”张天锡亡征也。

孝武帝宁康二年秋七月凉州山崩

[编辑]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安帝义熙十一年五月己酉霍山崩

[编辑]

按《晋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义熙十一年五 月。霍山崩。出铜钟六枚。

南齐

[编辑]

高帝建元二年夏庐陵山崩

[编辑]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元二年,庐 陵石阳县长溪水冲激山麓崩,长六七丈,下得柱千 馀口,皆十围,长者一丈,短者八九尺。头题有古文字, 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此秦汉 时柱也。后年宫车晏驾,世变之象也’。”

武帝永明二年秋始兴曲江县山崩

[编辑]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明二年秋, 始兴曲江县山崩,壅底溪水成陂。京房占:“山崩,人主 恶之。”

北魏

[编辑]

太祖天赐六年春三月恒山崩

[编辑]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云云。

世祖太延四年华山崩

[编辑]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太延四年四月 己酉,华山崩。占曰:“山岳配天,犹诸侯之系天子;山岳 崩,诸侯有亡者,沮渠牧犍将灭之应。”

世宗景明元年太阴山崩

[编辑]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景明元年五月 乙丑,齐州山茌县太阴山崩,飞泉涌出,杀一百五十 九人。”

景明四年十一月丁巳,恒山崩。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云云。

正始元年十一月癸亥恒山崩

[编辑]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征志》”云云。

延昌三年肆州雁门郡山鸣泰山崩

[编辑]

按《北史魏世宗本纪》,延昌三年春二月乙未,诏曰:“肆 州秀容郡敷城县,雁门郡原平县,并自去年四月以 来,山鸣地震,于今不已,告谴彰咎,朕甚惧焉。可恤瘼 宽刑,以答灾谴。”

按《魏书灵征志》:延昌三年八月辛巳,兖州上言,“泰山 崩颓,石涌泉十七处。泰山,帝王告成封禅之所也,而 山崩泉涌,阳黜而阴盛。岱又齐地也,天意若曰,当有 继齐而兴受禅让者,齐代魏之征也。”

[编辑]

====文帝开皇十三年连云山鸣====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北史慕容绍宗传》:“绍宗 子三藏,隋开皇元年授吴州刺史,后迁廓州。十三年, 州界连云山响称万岁者三,诏颁郡国,仍遣使醮山 所。其日景云浮于上,雉兔驯坛侧。使还以闻,上大悦, 改封河内县男。”

仁寿三年梁州就谷山崩

[编辑]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梁州就谷 山崩。《洪范五行传》曰:“崩,散落背叛不事上之类也。”梁 州为汉地,明年汉王谅举兵反。

炀帝大业七年底柱山崩

[编辑]

按:《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

按《五行志》:“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

刘向《洪范五行传》曰:“山者,君之象,水者,阴之表,人之 类也。天戒若曰,君人拥威重,将崩坏,百姓不得其所。” 时帝兴辽东之师,百姓不堪其役,四海怨叛。帝不能 悟,卒以灭亡。

[编辑]

高祖武德七年隽州山崩

[编辑]

按《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七年七月甲午,隽州地震,山 崩,遏江水。”按旧五行志作六年事

太宗贞观八年山崩

[编辑]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山崩。”

按《旧唐书五行志》:贞观八年七月七日,陇右山崩。太 宗问秘书监虞世南曰:“是何灾异?”对曰:“春秋时梁山 崩,晋侯召宗伯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 君为之不举降服出次祝币以礼焉’。晋侯从之,卒亦 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文帝出 令郡国无来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今 唯修德,可以消变。

中宗嗣圣三年即武后垂拱二年新丰县有山踊出按唐书武后本纪垂拱二年十月己巳有山出于新丰县改新丰为庆山 按旧唐书五行志则天时新

[编辑]

丰县东南露台乡,因大风雨雹,震有山踊出,高二百 尺,有池周三顷,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则天以 为休征,名为“庆山。”荆州人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 天气不和而寒暑隔,人气不和而赘疣生,地气不和 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 隔塞,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 嗣圣六年。即武后永昌元年华州《山徙》。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永昌中, 华州敷水店西南坡,白昼飞四五里,直抵赤水,其坡 上树木禾黍,宛然无损。”

按《文献通考》: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 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移东数百步,壅赤水压张村 民三十馀家,山高二百馀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 宛然。《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 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元宗开元十七年山崩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七年四月乙亥,大风震蓝 田山崩。”

按《文献通考》:“蓝田,畿内山也。国主山川,山摧川竭,亡 之证也。”占曰“人君德消政易则然。”

天宝十三载女娲墓移

[编辑]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乾元二 年六月,虢州阌乡县界黄河内女娲墓,天宝十三载 因天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滨人 家闻风雨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二巨 石,二柳各长丈馀。郡守图画以闻,今号风陵堆。 按《文献通考》:占曰:“冢墓自移,天下破。”

代宗大历九年山徙

[编辑]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大历九年十 一月戊戌,同州夏阳有山徙于河上,声如雷。”

大历十三年,山崩。

按《唐书代宗本纪》:大历十三年,“是岁郴州黄岑山崩。”

德宗建中二年霍山裂

[编辑]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云云。

建中 年,魏县土长。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建中初, 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忽然土长四五尺数亩,里人骇 异之。明年,魏博田悦反,德宗命河东马燧、潞州李抱 真讨之,营于陉山。幽州朱滔、恒州王武俊帅兵救田 悦,王师退保魏县西,朱滔、武俊、田悦引军与王师对 垒。三年十一月,朱滔僭称冀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 魏”王悦时,垒正当土长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长 土为坛以祭,魏州功曹韦稔为《益土颂》以媚悦。马燧 闻之,笑曰:“田悦异常贼也!”

宪宗元和八年山崩

[编辑]

按:《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崩。 元和十五年,土山崩。”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十五年丁未, 苑中土山摧,压死二十人

僖宗光启三年维州山崩

[编辑]

按《唐书僖宗本纪》云云。 按《文献通考》。光启三年四 月,维州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占曰 “国破。”

后唐

[编辑]

明宗长兴三年赤甲山崩

[编辑]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长兴三 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后周

[编辑]

太祖广顺二年蜀青城山崩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十国春秋。后蜀后 主本纪》。广政十五年。即广顺二年七月,青城县“鬼城山崩。”

世宗显德五年山辟

[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五 年十二月“丁丑朔,朗州上言,醴陵县玉仙观山门中 旧有田二万馀顷,久为山石闭塞,昨于七月十七日 夜有暴雷霹开,其路复通。诏褒之。”

[编辑]

圣宗太平二年嵬白山裂

[编辑]

按《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二年三月,嵬白山裂数百步, 泉涌成流。”

[编辑]

太宗雍熙三年常峡山圯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雍熙三年,阶州 福津县常峡山圯壅白江水,逆流高十丈许,坏民田 数百里。”

淳化二年登辽山崩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八月己丑,雅州言“登辽 山崩。” 按《五行志》,“淳化二年五月,名山县大风雨,登 辽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害稼。”

真宗咸平元年宁化军山圮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七月 庚午,宁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圮,军士有压 死者。”

咸平二年,灵宝山崖圮。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七月庚寅, 灵宝县暴雨崖圮,压居民死者二十二户。”

咸平三年,三阳砦崖摧。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辛丑 夜,大泽县三阳砦大雨,崖摧,压死者六十二人。” 咸平四年,成纪县山摧。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正月,成纪 县山摧,压死者六十馀人。”

景德四年成纪县山崖圮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德四年七月, 成纪县崖圮压死居民。”

天禧五年襄州道土涌起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天禧五年五 月,襄州凤林镇道侧地涌起,高三尺许,长三丈,阔八 尺。知州夏竦以闻。

神宗熙宁元年山裂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熙宁元年,潭 州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

熙宁五年,少华山崩。

按《宋史神宗本纪》,五年九月丙寅,少华山崩。诏压死 者赐钱,贫者官为葬祭。 按《五行志》,“五年九月丙寅, 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岭及谷,摧陷于石子 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 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七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 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云,每遇 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 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按华山崩通考作熙宁五

年事

按《闻见后录》:“熙宁中,少华山崩,压七村之人不可胜 计。先是,穴居虎豹之属尽避去,人独不知,遂罹祸。山 以夜崩,声震百里外,州距山才二十里,初不闻其异 如此。”

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戊戌华州郑县小敷谷山崩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

[编辑]

光宗绍熙四年祝融峰剑门关山摧

[编辑]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绍熙四年秋,南 岳祝融峰山自摧,剑门关山摧。”

绍熙五年,南高峰摧。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十二月,临 安府南高峰山自摧。”

宁宗庆元二年黄岩山徙临海清潭山移

[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庆元二年六月 辛未,台州黄岩县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馀里,其声 如雷,草木冢墓皆不动,而故址溃为渊潭”,时临海县 清潭山亦自移。

按:《文献通考:唐志》载金縢曰:“山徙者,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侯人执政也。”此韩𠈁胄擅朝之应。

嘉泰二年建安县山摧

[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嘉泰二年七月 丁未,闽建安县山摧,民庐之压者六十馀家。”

嘉定六年淳安县山摧

[编辑]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嘉定六年,严州 淳安县长乐乡山摧水涌。”

嘉定九年,马湖、黎州山崩。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九年二月甲子,马湖夷界山 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六月乙未,黎州山崩。”

理宗宝庆二年遂安休宁山裂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庆二年秋七月戊辰,遂安、休宁 两县界山裂,洪水坏公宇、民居、田畴。”

度宗咸淳十年恭帝即位天目山崩

[编辑]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咸淳十年七月即位,八月癸丑, 天目山崩,水涌流。”

[编辑]

世祖至元六年奉化州桃源山崩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至元六年 九月,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平地,溺死人甚众。松阳、龙 泉二县水涨入城中,深丈馀,溺死五百馀人。遂昌县 尤甚,平地三丈馀。桃源乡山崩,压溺民居五十三家, 死者三百六十馀人。”

至元九年,龙兴靖安山裂。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元九年。龙兴 靖安县山石迸裂涌水。人多死者。”

至元二十七年,沂州灵川县山崖崩。

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六月 丁卯。“沂州东苍山有巨石。大如屋。崩裂坠地。声震如 雷。七月丙戌。广西灵川县临江石崖崩。”

成宗大德元年衡州酃县山崩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大德十一年,营道县山裂。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一年三月,道 州营道县暴雨。山裂百三十馀处。”

武宗至大三年荆门州山崩

[编辑]

按《元史武宗本纪》:“至大三年六月,襄阳峡州路荆门 州大水,山崩,坏官廨民居二万一千八百二十九间, 死者三千四百六十六人。”

仁宗延祐二年成纪县山移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祐二年五月乙丑,秦州成纪县 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 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 赈恤。 按《马祖常传》,“秦州山移,祖常言:山不动之物, 今而动焉,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 言之伎,故致然尔。”疏闻,大臣皆家居待罪。

延祐四年,成纪县山崩。

按《元史仁宗本纪》:“四年七月己丑,成纪县山崩,土石 溃徙,坏田稼庐舍,压死居民。”

延祐五年,泰安、陇西、宁远山崩。

按《元史仁宗本纪》:“五年二月,泰安县山崩。五月己卯, 巩昌、陇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七月 戊子,巩昌路宁远山崩。”

延祐六年八月,伏羌县山崩。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成纪县山崩。

按《元史英宗本纪》:“七年三月庚寅即位,是岁秦州成 纪县暴雨山崩,朽坏坟起,覆没畜产。”

英宗至治元年成纪县山崩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纪》:“至治元年八月壬戌,秦州成纪县 山崩。”

至治二年,建昌山崩。

按《元史英宗本纪》:“二年十二月甲子朔,南康建昌州 大水,山崩,死者四十七人。”

泰定帝泰定元年定州成纪县山崩

[编辑]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七月戊申,定州山崩。 八月癸未,秦州成纪县大雨,山崩水溢,壅土至来谷 河,成丘阜。”

泰定二年,“奉《安山》移。”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二年六月丁未,秦州奉安山移。” 泰定四年,天全道通渭县山崩。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四年八月,巩昌府通渭县山崩。”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天全道山崩,飞石击人中者。”

辄死。

文宗至顺元年通渭山崩

[编辑]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七月己未,通渭山崩,压 民舍。”

至顺四年,顺帝即位,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四年六月己巳即位。八月,巩昌徽 州山崩。九月庚申,秦州山崩。十月丙寅,凤州山崩。十 一月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辛亥,秦州地裂山崩。”

顺帝元统二年鸡鸣山崩

[编辑]

按:《元史顺帝本纪》:“二年八月辛未,鸡鸣山崩,陷为池, 方百里,人死者众。”

至元二年,秦州山崩,宿松山裂。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元二年春正月乙丑,宿松县山 裂。五月壬申,秦州山崩。”

至元四年,信州山裂,巩昌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四年六月。信州路灵山裂。 按《五 行志》。“四年七月丙辰。巩昌府山崩。”

至元六年,“成纪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六年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 地裂。”

至正二年济南惠州山崩

[编辑]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年六月壬子,济南山崩水 涌。七月庚午,惠州路罗浮山崩 按《五行志》,“至正二 年七月,惠州雨水,罗浮山崩,凡二十七处,坏民居,塞 田涧。”

至正三年,秦州、巩昌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三年二月,秦州成纪县、巩昌 府宁远伏羌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筭” 按《五行志》, “三年六月乙巳,秦州奉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七 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

至正六年,罗浮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六年六月,广州 增城县罗浮山崩,水涌溢,溺死百馀人。”

至正八年,广西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八年五月庚子,广西山崩水涌。 至正九年七月,靖海宁州山裂。永春县象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七月庚寅, 泉州大风雨,永春县南象山崩,压死者甚众。”

按:《续文献通考》:“九年,靖海宁州山岩俱裂,涌水,人多 死者。”

至正十年,宁州、瑞州山崩,泉州山鸣。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年五月甲子。 龙兴宁州大雨。山崩数十处。丙寅瑞州上高县蒙山 崩。十一月乙酉,泉州安溪县侯山鸣。”

至正十二年,霍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二年十月丙 午。霍州赵城县霍山崩。涌石数里。前三日。山鸣如雷。 禽兽惊散。

至正十三年七月,汾州“白彪山坼。”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至正十五年。四月。宁国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至正十七年,鹅鼻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十七年十月,静江路山崩地陷,大 水。十二月丁酉,庆元路象山县鹅鼻山崩。”

至正二十六年,吴山、卧龙山、沂水山、三秀山、巩县山、 蒲城洛岸、和顺崖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二十六年六月壬子,绍兴路山阴 县卧龙山裂。 按《五行志》:“二十六年三月,赣榆县吴 山崩。丙辰,泉州同安县大雷雨,三秀山崩。是月,河南 府巩县大霖雨,地震山崩。十一月辛丑,华州蒲城县 洛岸崩,壅水绝流三日。十二月庚午,华州之蒲城县 洛水和顺崖崩,其崖戴石,有岩穴可居。是日压死辟 乱”者七十馀人。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六年六月,沂水山崩。”

至正二十七年,沂州山、《大藏》山崩。

按《元史顺帝本纪》。“二十七年六月丁卯,沂州山崩”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六月,沂州山石崩裂。有声如雷。 七月丙戌,静江灵川县大藏山石崖崩。”

至正二十八年,静安忻州《灵川山》石崩裂。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二十八年 龙兴静安县山石迸裂涌水。人多死者。六月忻州蒙 昌山有巨石。大如屋。崩裂坠地。声震如雷。七月广西 灵川县临江石岩崩。”

[编辑]

成祖永乐十三年大岩山呼

[编辑]

按明《昭代典则》:永乐十三年贵州布政使蒋廷赞言: “去年北征班师,诏至思南府婺川县大岩山,有声连 呼万岁者三,咸谓皇上恩威远加,山川效灵之征。吕 震请率诸臣上表贺,上曰:‘人臣事君当以道,阿谀取 容,非贤人君子所为。呼噪山谷,空虚之声相应,理或 有之。布政司不察以为祥,尔为国大臣,不能辩其非, 又欲进表媚朕,非君子事君之道也’。”

英宗正统八年绍兴山移陕西山崩

[编辑]

按《续文献通考》:“正统八年冬十一月,浙江绍兴山移 于平田。是年,陕西二处山崩,压人家数千户,山叫三 日移数里。时畏王振不敢奏。”

正统十四年,贡山𩰚,钟山裂按《江南通志》,正统十四年,太湖中大贡小贡二山𩰚, 开合数次,共沈于水,起复𩰚,逾时乃止。 按《江西通志》,正统十四年,湖口县钟山裂。

天顺二年瑞州山崩

[编辑]

按《江西通志》:“天顺二年夏四月,瑞州山多崩。”

天顺五年,“南山崩。”

按《陜西通志》:“天顺五年七月,南山崩,大夏河水数日 不流。”

宪宗成化二年小孤山崩

[编辑]

按《江西通志》:“成化二年,小孤山北岸崩约三里馀,坏 民居数百。”

成化六年,“霍山崩。”

按《山西通志》:“成化六年,霍山土谷崩。”

成化八年山吼。

按:《续文献通考》:“成化八年七月,陕西陇州大雹。州北 有山吼,三日裂成沟,长半里。”

成化十六年,白石山裂,移江中。长乐平地山起,锺山 崩。

按《续文献通考》,成化庚子五月,云南丽江军民府巨 津州白石山约长四百馀丈,去金沙江二里。一日山 忽裂,分其半走金沙江中,山上木石依旧,江水壅塞, 淹田漂庐,府州具报察院以闻。时滇中边报日急,识 者以为山徙之兆。六月,长乐县平地起小阜,人畜践 之辄陷。明年寻涌起一高山。占者云,“武后时曾有此” 异,乃女主为男之兆。时裕陵宫人万氏,册为贵妃,每 侍宸游,戎服男饰以从,此其应与?

按《明昭代典则》:“成化十六年夏四月,云南丽江白石 云山裂,半移金沙江中水溢,没田苗。六月,福建长乐 平地山起。”

按《江西通志》:成化十六年,湖口县上锺山崩。

成化十八年“《半占》山崩。”

按《福建通志》:“成化十八年,长乐半占山崩,压居民庐 舍,有死者。”

成化二十一年,泰山震。

按《山东通志》:“成化二十一年二月三月,泰山屡震,遣 官祭之。”

孝宗弘治元年虞山鸣

[编辑]

按:《江南通志》云云。

弘治三年,施州山崩。

按《湖广通志》,“弘治三年春二月,施州山崩,怪石出江 塞。石信山崩,有大石二,类人形,卓立路旁,距五里清 江南岸山崩,大石塞江,水为不流,遂壅为滩。”

弘治六年,龙泉昴山崩。

按:《浙江通志》云云。

弘治十年,榆次山崩,安溪山崩。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年,榆次县孙家山移南,移二十 里许。”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年,安溪县三公峰崩如雷, 弘治十四年,午山崩。”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四年,安溪县午山崩。

弘治 年,“太湖小山移。”

按《吴县志》:“弘治间,太湖滨小山自移,初缓渐急,望湖 而趋。一村民见之大呼,众皆错愕,山亦随止,离旧址 约数亩。”

武宗正德元年太原山移袁州山崩

[编辑]

按《山西通志》:“正德元年,太原山移。太原闲居寺口山 移数十步,土人见有物如羊,一目一角,云雾数日方 散。”

按《江西通志》:“正德元年秋七月,袁州山崩。”

正德十一年,马拦寺“《山午》山崩。”

按《湖广通志》。“正德十一年夏四月,马拦寺山崩。” 按《福建通志》。正德十一年八月,安溪午山大崩。

世宗嘉靖元年全州山崩

[编辑]

按《广西通志》:“嘉靖元年夏五月,全州大水,万乡四都 山崩水涌,陷田数百顷。”

嘉靖三年,“太谷山崩。”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年秋八月,太谷山崩,民居翻没。 嘉靖六年,高明山崩,云南山崩。

按《广东通志》:“嘉靖六年夏四月,高明山崩,凡二百丈, 坏民田四十顷。”

按《云南通志》:“嘉靖六年,云南县久霖,山崩。”

嘉靖八年,阳朔山崩。

按《广西通志》:“嘉靖八年,阳朔县邑山崩,白面山崩,压 死民人张凤银妻女三口,屋宇牛羊俱碎。”

嘉靖九年,大常山鸣,漳浦山有变。

按《福建通志》:“嘉靖九年四月,长乐大常山鸣,漳浦四 都有海屿,三峰并列,其日忽没于海,不见。顷之,三山 并为一峰,屹立腾空,有楼台巍焕之状,变态不常,浮 沈不一,如是者凡三日。识者以为蜃气见云。”

嘉靖十四年,滁州山鸣。

按《江南通志》:“嘉靖十四年,滁州州西诸山,夜鸣如雷嘉靖十六年,松阳山裂。”

按:《浙江通志》云云。

嘉靖二十一年,罗源清溪山崩。

按《福建通志》。“嘉靖二十一年,罗源山崩,沙压田。” 按《四川总志》,“嘉靖二十一年,武隆清溪左山崩。” 嘉靖二十三年,鸡山崩,移

按《陕西通志》,“嘉靖二十三年秋八月,鸡山崩,移塞鸡 川,水不流年馀。”

嘉靖二十五年,恭门山裂。

按《陕西通志》:“嘉靖二十五年夏,清水县恭门山裂,深 二百丈。”

嘉靖二十六年,“澄城山裂。”

按《明昭代典则》,“嘉靖二十六年冬十一月,澄城山裂, 东南移四五里。”

按:《续文献通考》:“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陕西 澄城县麻陂山界头岭昼夜大吼如雷。至二十七日 夜,山忽中断百丈,移走东西三里,南北五里。”

嘉靖二十七年,全州山裂。

按《广西通志》:“嘉靖二十七年夏六月,全州万乡四都 山裂水三道,汎冲民屋土田成河。”

嘉靖二十九年,“澄城山崩。”

按《陕西通志》:“嘉靖二十九年十月,澄城山崩,东西分 驰三四里,遗址平陷。”

嘉靖三十一年,山产珠,山鸣。

按《福建通志》:“嘉靖三十一年二月,乌石、九仙二山土 中产珠,郡人竞取之,著手辄碎。”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一年六月,中条麓介谷,夜半 山鸣如雷。”

嘉靖三十六年,乐清盖竹山崩。

按:《浙江通志》云云。

嘉靖三十九年,“罗浮山崩。”

按《广东通志》:“嘉靖三十九年夏四月,罗浮山崩,凡三 十馀丈。”

嘉靖四十年,“南安山鸣。”

按《云南通志》:“嘉靖四十年,南安安竜山鸣,声闻数里。 明年有啸聚焚掠之变。”

嘉靖四十一年,“紫帽山鸣。”

按《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初旬,紫帽山鸣三 夜。”

嘉靖四十三年,“大帽山鸣,龙隐山崩。”

按《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三年六月,南靖县北大帽山 鸣三夜,及移县于此山之麓,人以为迁建之兆。 按《广西通志》,嘉靖四十三年,龙隐山崩。“十二月古田 贼首韦银豹越城。”

嘉靖四十四年,“武康山移。”

按《浙江通志》:“嘉靖四十四年,武康山移数百步。”

穆宗隆庆元年岐山崩

[编辑]

按《福建通志》:“隆庆元年,永春四五都岐山崩。”

隆庆三年,延安山崩。

按《陕西通志》:“隆庆三年,延安黄土”请帮助识别此字。“二山崩裂成湫。” 隆庆四年,湖州山崩。

按《明昭代典则》:“隆庆四年八月,浙江湖州府山崩成 湖。”

隆庆五年,黔阳“独秀山崩。”

按《湖广通志》:“隆庆五年,黔阳山崩,水涌出,漂没民居 无筭。”

按《广西通志》:“隆庆五年,独秀山崩,石约一丈馀,布政 司地陷。”

隆庆六年,“尧山崩。”

按:《广西通志》云云。

神宗万历六年黄岩小樊山崩

[编辑]

按:《浙江通志》云云。

万历十一年,“武乡山崩。”

按《山西通志》:“万历十一年,武乡山崩,李庄北石山夜 崩数十丈。”

万历十四年,“三黄岭《岳山麓》崩。”

按《江西通志》:“万历十四年,三黄岭迸裂。”

按《广西通志》:“万历十四年三月,怀集、古城大水,岳山 麓崩,鱼鳖尽绝,人涉水多生疽。”

万历二十五年,黄陂坡忽平。

按《湖广通志》:“万历二十五年七月,荆门灾,黄陂坡山 高数寻,一夕平地”

万历二十七年,“狄道山崩。”

按《续文献通考》:“万历二十七年九月,狄道山崩成坑, 更于平地涌出大小山五座。”

万历二十八年,“临洮、楚雄山崩。”

按《陕西通志》:“万历二十八年,临洮鹦哥山崩。”

按《云南通志》:“万历二十八年,楚雄西山崩。”

万历二十九年,“罗汉山崩。”

按《云南通志》:“万历二十九年冬十一月,昆明罗汉山 岩石崩万历三十年,笔架山突出一山

按《福建通志》:“万历三十年闰二月二十日,大金笔架 山突出一山,自巳至未,形体变幻不一,观者图之。” 万历三十五年,武定山鸣。

按《云南通志》:“万历三十五年二月,武定狮子山与鹧 鸪山鸣,南北互应,如松涛。”

万历四十一年,《紫帽山鸣》。

按《福建通志》:“万历四十一年,立春日,行礼于城楼。六 月,倭入寇,参将戚继光来援,斩获千级。八月初旬,紫 帽山鸣三夜。”

万历四十二年,“平阳山崩。”

按《浙江通志》:“万历四十二年,平阳仙坛山崩。”

万历四十三年,恭城县山崩。

按《广西通志》:“万历四十三年七月,恭城县势江山崩, 出蛟,平乐河水暴涨,鱼死塞江,水不可食,民掘泉取 水。”

万历四十四年,“延安山崩。”

按《陕西通志》:“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延安翠屏山崩。” 万历四十六年,“云龙山崇山鸣如雷。”

按:《云南通志》云云。

熹宗天启元年武定狮子山鸣

[编辑]

按:《云南通志》云云。

天启三年,华岭昆明山崩,云龙山鸣。

按《江西通志》,天启三年五月,瑞昌华岭山崩塞水口 按《云南通志》。“天启三年三月,云龙三崇山鸣如轰雷。 十一月昆明罗汉山崩三十馀丈。”

天启四年,霍山崩。

按:《江南通志》云云。

愍帝崇祯二年交城平地生山

[编辑]

按《山西通志》,“崇祯二年,交城平地生山西山大足底 村突起横山十馀丈。”

崇祯三年夏五月,“罗浮山崩。”

按:《广东通志》云云。

崇祯七年,萧县山鸣。

按:《江南通志》云云。

崇祯十年,《羊祜岭自移》。

按《湖广通志》:“崇祯十年五月,京山羊祜岭自行五十 馀步。”

崇祯十一年,唐县山崩,徐州“西山鸣。”

按《畿辅通志》:“崇祯十一年,唐县葛洪山崩。”

按《江南通志》:“崇祯十一年,徐州西山鸣者三声,隐隐 如鼙鼓,又如虚瓮迎风自子至辰。”

崇祯十六年,“东山石崩,狮子山鸣。”

按《江西通志》:“崇祯十六年五月,馀干东山石崩,压坏 民居多家。”

按《云南通志》:“崇祯十六年六月,武定府狮子山鸣。”

山异部总论

[编辑]

《诗经》。

《小雅十月之交》

[编辑]

百州川腾山冢崒崩。

山顶曰“冢。”“山顶崔嵬者崩”,君道坏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言《易位》也。“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

春秋四传

[编辑]

《僖公十四年》

[编辑]

《春秋》:“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公羊传》:“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

据梁山言崩。

袭邑也。

《袭》者,嘿陷入于地中。言“崩”者,以在河上也。河崩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 记异也。

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阴之精,“为下所袭”者,此象天下异。齐桓将卒,宋襄承其业,为楚所败之应。而不系国者,起下异。

《榖梁传》:“林属于山为沙鹿”,山名也。无崩道而崩,故志 之也。其日,重其变也。

《胡传》:卜偃曰:“期年必有大咎,国几亡。《诗》称‘百川沸腾, 山冢崒崩’,言西周之将亡也。书沙鹿崩于前,书获晋 侯于后,虽不指其事应,而事应具存。此《春秋》畏物之 反常为异,使人恐惧修省之意也,其垂戒明哉。”

===
《成公五年》
===
考证
《春秋》,梁山崩。

《公羊传》“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 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㳅。”音流

故不日以起之。不书“壅河”者,举崩大为重。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河者四渎,所以通道中国,与正道同。《记》“山崩壅河”者,此象诸侯失势,王道绝,大夫擅恣,为海内害。自是之后,六十年之中,弑君者十四,亡国三十二,故溴梁之盟,遍刺天下之大夫。

《榖梁传》“不日,何也?”

据《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书日。

高者,有崩道也。有崩道,则何以书也?曰:梁山崩,壅遏 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 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 道远矣。”

所用“鞭我之间”,行道则可远。

伯尊下车而问焉,曰:“子有闻乎?”对曰:“梁山崩,壅遏河, 三日不流。”伯尊曰:“君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曰: “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 尊由忠问焉。

“用忠诚之心”问之。

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

“素衣缟冠”,凶服也。所以凶服者,山川,国之镇也。山崩川塞,示哀穷。

伯尊至,君问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奈 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 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

《胡传》:“梁山,韩国也。《诗》曰:‘奕奕梁山,韩侯受命’。”而谓之 韩奕者,言奕然高大,为韩国之镇也。后为晋所灭,而 大夫韩氏以为邑焉。书而不系国者,为天下记异,是 以不言晋也。《左氏》载绛人之语,于礼文备矣,而未记 其实也。夫绛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六者,礼之 文也。古之遭变异而外为此文者,必有恐惧修省之 心主于内,若成汤以“六事检身”,高宗“克正厥事”,宣王 “侧身修行”,欲销去之是也,未闻有戒心而修德也。故 自是而后,六十年间,弑君十有四,亡国三十二,其应 亦憯矣。《春秋》不明著事应,而事应具存,其可忽诸?

搜神记

[编辑]

《山》

[编辑]

夏桀之时,厉山亡;秦始皇之时,三山亡;周显王三十 二年,宋大丘社亡;汉昭帝之末,陈留昌邑社亡。京房 《易传》曰:“山默然自移,天下兵乱,社稷亡也。”故会稽山 阴琅邪中有怪山,世传本琅邪东武海中山也。时天 夜风雨晦冥,旦而见武山在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 山。时东武县山亦一夕自亡去,识其形者,乃知其移 “来。今怪山下见有东武里,盖记山所自来以为名也。 又交州脆州山移至青州,凡山徙皆不极之异也。此 二事未详其世。”《尚书》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士 贤者不兴,或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私门成群不救, 当为《易世变号说》曰:‘善言天者必质于人,善言人者 必本于天。故天有四时,日月相推,寒’”暑迭代。其转运 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散而为露,乱而为雾,凝而为 霜雪,立而为蚳。请帮助识别此字。“此天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 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 色,发而为声音,此亦人之常数也。若四时失运,寒暑 乖违,则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彗孛流飞,此 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 踊,此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冲 风暴雨,此天地之”奔气也。“雨泽不降,川渎涸竭”,此天 地之焦枯也。

山异部艺文

[编辑]

《阳山》
后汉·黄宪

[编辑]

阳山崩,楚王问于左右曰:“晋人有衅于楚国,夙夜忧 惴,况征君不复?徐渊囚而死,周岑乞食于楚市,乘浮 于湘江,不知其所矣。是以海内贤士皆弃楚而宾邻 国,无以南捍寡人奈何?今阳山告崩,楚国无所镇,是 寡人之祸彰矣。无亦诡于晋者,或不得求与抑王室 之故也。”左右对曰:“君以晋衅而日夜求征君,用心疑 之,是君之劳过矣。夫征君游诸侯,诸侯皆信之,而楚 独疑,使楚国不能为盟主,以光耀王室,《阳山》之崩,不 其疑乎?”楚王长息而言曰:“寡人将修好于晋而聘征 君,则楚之祸,庶乎尔众。为寡人画之。”左右对曰:“邻国 之好,可以修也,若征君之聘,夫奚就乎?死其弟子而 困其师,露其诡计而饰其聘,不可为也。”楚王遂修好 于晋。晋人杀楚使,悬其首于关门之木。楚王闻晋人 无礼于楚,谋诸左右曰:“枭邻不睦,贼我使臣,何以报 之?”左右稽颡而谢曰:“衅其分矣,又何报焉?愿君毋忘 仇于晋也。”楚王怒。宠姬阳华谏曰:“不可。妾闻之:寤口之言若羹,寤心之言若冰。今左右之谏,虽不甘君之 口,其亦寒心哉!夫寤口者求誉而养祸;寤心者,忍耻 而奋功。是以明君乐闻寤心之言,而去甘口之士,故 功施昭明,而令闻广誉也。君若诛左右而拥其心,无 乃嗜甘之疾乎?楚之使晋人戮之,罪也。君诚怒矣,君 独不思晋之使犹楚也。不告于天皇而私戮之,亦与 晋均也。而君则欲晋之不怒,何君之远恕耶?”楚王惭 而释之,遂田于四望。明年,楚王饮毒而卒。

《为泾州李使君贺庆山表》
唐·崔融

[编辑]

臣某等言:“某日奉某月诏书,新丰县有庆山出,曲赦 县囚徒,改新丰为庆山县,赐天下酺三日。”凡在含生, 孰不庆幸。中贺微臣详窥《海记》,博访《山经》。方丈、蓬莱, 人迹所罕到;增城、元圃,道家之妄说。伏惟皇太后陛 下应天顺人,正位凝命。中外咸一,阴阳以和。嘉禾四 方而平春,露草三旬而候月。冲恩浃洽,嘉贶骈阗。当 雍州之福地,在汉都之新邑,圣渚潜开,神峰欻见。政 平而涌,自荡于云日;德茂而生,非乘于风雨。游龙蜿 蜿,疑呈八卦之图;鸣凤嗈嗈,似发五音之奏。仙蚕曳 茧,美稼抽芒,一人有合于天心,百姓不知其帝力。方 验镇星垂象,山萌辅地之征;太岁加年,水兆载坤之 应。天人交际,影响合符,雷雨既作,喜气冲于三象;锺 石以陈,欢心动于万物。臣幸忝簪带,滥守藩隅,不获 驰苍阙而拜手,望紫庭而继足。殊祥踵至,宝筭无疆, 厚赉旁霑,群生幸甚。不任悚踊之至。谨遣某官奉表 以闻。

山异部纪事

[编辑]

《左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 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物类相感志》:汉武帝时,未央宫殿前钟无故自鸣三 日三夜。君问东方朔,朔曰:“铜者土之子,以类言之,母 感而相应,山恐有崩者”,故钟先鸣二日,南郡太守上 言山崩,帝大笑之。

《水经注》:“汶水又西,迳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五 行志》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 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丈,转侧 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高四尺’。”东平王云:及后 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朿倍草,并祠之。建 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汉书》:石 “立,宣帝起之象也。”

《异苑》: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 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 果如华言。

《前赵录》:刘曜光初四年夏五月,终南山崩。长安人刘 终于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 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 奋靷,其尽乎!”时群臣咸贺,以为勒灭之征。曜大悦,斋 七日而后受之于太庙,大赦境内,以终为奉瑞大夫。 中书监刘均进曰:“臣闻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国君 为之不举。终南,京师之镇,国之所瞻,无故而崩,其凶 焉可极言!昔三代之季,其灾也如是。今朝臣皆言祥 瑞,臣独言非,诚上忤圣旨,下违众议。然臣不达大理, 窃所未同。何则?玉之于山石也,犹君之于臣下。山崩 石坏,象国倾人乱,此其诫悟蒸蒸,欲陛下勤修德化 以禳之耳。”曜怃然改容。

《三水小牍》:汝州鲁山县西六十里小山间,有祠曰“女 灵”,观其像独一女子焉,低鬟嚬蛾,艳冶而有怨慕之 色。祠堂后平地怪石,围数亩,上擢三峰,皆十馀丈,森 然肖泰华也。询之老人,云:“大中初,斯地忽暴风骤雨, 襄丘陵,震屋瓦,一夕而止,遂有兹山。其神见形于樵 苏者,曰:‘吾商于之女也。帝命有此百里之境,可告乡 里,为吾立祠于山前。山亦吾所持来者,无旷时祭当 福汝’。”乡人遂建祠官,书祀典。

《梦溪笔谈》:“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其山有时震动,山 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馀年,土人皆以为 常,莫知所谓。”

《宋史吕大防传》:大防知华州,华岳摧,自山属渭河,被 害者众。大防奏疏援经质史,以验时事。其略曰,畏天 之威,于时保之,先王所以兴也。我生不有命在天,后 主所以坏也。《书》云:“惟先格王正厥事。”愿仰承天威,俯 酌时变,为社稷至计。

《老学庵笔记》:“熙宁癸丑,华山阜头峰崩。峰下一岭一 谷,居民甚众,皆晏然不闻,乃越四十里外平川,土石 杂下如簸扬,七社民家压死者几万人,坏田七八千 顷,固可异矣。绍兴间,严州大水。寿昌县有一小山,高 八九丈,随水漂至五里外,而两旁草木庐舍比水退 皆不坏,则此山殆空行过也。”

《续夷坚志》:“宣和末,华山下石子冈地震之后,东西易 位,摧压十八村,土人谓神物所移,为立移山祠。兰泉

张吉甫赋吊之。明昌四年秋,渭南之间,一日晨起,居
考证
人忽闻数千人呼声,望之有云如大帏幕蔽空而过,

少顷开霁,并山南原已移为北原矣。孙通祥为文记 之。”近天兴癸巳麦秋后,恒山公治军邓之五朵山,置 仓《圣朵砦》,以受军租,临大屋已置二万馀斛矣。有日 寅卯间,人见西北有黑云低空而过,声势甚恶,迤渐 堕涧上,仓屋随亦崩溃,云起而雨。雨后人奔视之,元 是大石片,方广数亩,自天而下,横两涧之间。麦仓崩, 乃无一麦可寻。又一异也。

名山藏。燕王还北平,传檄天下曰:“太孙即位,十月山 崩水溢。”《占书》曰:“山崩水溢者,五行失序也。此公辅之 象,贤人退,小人进,则山崩;山无故自崩,国易政,人主 失位,民流散也。”

《明外史宪宗贵妃万氏传》:“梁芳等惧他日太子立,将 治己罪,说贵妃劝帝易太子而立兴王。贵妃然之,因 要帝易储。会泰山震,群臣奏应在东宫,帝心惧,事乃 寝。”

《马文升传》。“文升钧州人。正德五年六月卒。年八十五。 卒前数日。州西大刘山忽崩。”

《明状元事略》:“茅瓒尝读书宝觉寺,借山巅旧屋居之。 始至之夜,雷雨大作,崖崩数十丈,独所居俨然无恙。”

山异部杂绿

[编辑]

《淮南子览冥训》:“峣山崩而薄落之水涸,区冶生而淳 钧之剑成。” 焦氏《易林》:“屯之蒙,山崩谷绝,大福尽竭,泾渭失纪,王 历尽已。”

《元包经传》“剥屵氏于陵。”屵音业氏音支也蜀谓山欲堕曰氏《传》曰:“屵氏 于陵,山崩于地也。”

《煮泉小品》:“咸,感也。山无泽则必崩,泽感而山不应,则 将怒而为洪。”

《物类相感志》:白马开山图云:“郑地白马山上有白马, 群行悲鸣,驰走则山崩。尝结队群行饮食,或将白驹 夜半悲鸣,昼日群走,若人惊逐出,则山崩。”

《太平清话》:京房《易传》云:“山自上下者为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