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290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八十九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二百九十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第二百九十一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九十卷目录

 孟子部艺文一

  孟子赞         汉司马迁

  进士策问         唐韩愈

  送王埙序          前人

  伊尹五就桀赞并序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书        前人

  请孟子为学科书      皮日休

  畏天者保其国赋     宋欧阳修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前人

  杨孟论          王安石

  夫子贤于尧舜        前人

  策试榜喻          朱熹

  策问            前人

  白鹿书堂策问        前人

  跋克斋游吏部所书孟子一章 魏了翁

  代侍讲说书官为经筵进讲孟子终篇谢赐金

  带牙简同侍读修注官谢赐秘书省御筵及鞍

  马香茶进诗表       王应麟

  孟子赞         明陈凤梧

  舜不告而娶论        徐芳

 孟子部艺文二

  仁术           宋朱熹

  闻善决江河         前人

  仰思二首          前人

 孟子部纪事

经籍典第二百九十卷

孟子部艺文一

[编辑]

《孟子赞》
汉·司马迁

[编辑]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 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 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 之弊,何以异哉!

《进士策问》
唐·韩愈

[编辑]

问:“夫子既没,圣人之道不明。盖有杨墨者,始侵而乱 之,天下咸化而从焉。孟子辞而辟之,则既廓如也。今 其书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 事?其不合于道也几何?孟子之所以辞而辟之者何 说?今之学者有学于彼者乎?有近于彼者乎?其已无 传乎?其无乃化而不自知乎?其无传也则善矣;如其” 尚在,将何以救之乎?诸生学圣人之道,必有能言是 者。其无所为让

《送王埙序》
前人

[编辑]

“吾尝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 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 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自孔 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吾 少而乐观焉。”太原王埙示予所为文,好举孟子之所 道者与之言,信悦孟子而屡赞其文辞。夫沿河而下, 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虽疾不 止,终莫幸而至焉。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 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 于海也。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今埙之所由, 既几于知道,如又得其船与楫,知沿而不止。呜呼,其 可量也哉!

《伊尹五就桀赞》并序
柳宗元

[编辑]

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胡去就之亟也?” 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者,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 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尧、舜人矣。” 退而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 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早被其泽也。” 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伐桀。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作《伊尹五就桀赞》。

圣有伊尹,思德于民。往归汤之仁,曰:“仁则仁矣,非久 不亲。”退思其速之道,宜夏是因。就焉不可,复反亳殷。 犹不忍仕,亟往以观。庶狂作圣,一日胜残。至千万冀 一,卒无其端。五往不疲,其心乃安。遂升自陑,黜桀尊 汤,遗民以完。大人无形,与道为偶。道之为大,为人父 母。大矣伊尹,惟圣之首。既得其仁,犹病其久。恒人所 疑,我之所大。呜呼远哉!志以为诲。

《与吕道州温书》
前人

[编辑]

往时致用作《孟子评》,有韦词者告曰:“吾以《致用书》示路子。路子曰:‘善则善矣,然昔之为书者,岂若是摭前 人耶’?”韦子贤斯言也。余曰: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 摭孟子,盖求诸中而表乎世焉尔。

《请孟子为学科书》
皮日休

[编辑]

“圣人之道不过乎经,经之降者不过乎史,史之降者 不过乎子。”子不异乎道者,孟子也。舍是而子者不斥 乎经史又率于子者,则圣人之盗也。夫孟子之文,粲 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自汉氏得其书,常置博 士以专其学,故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 微旨也。若然者何?其道晔晔于前,而其书没没于后, “得非道拘乎正,文极乎奥”,有好邪者惮正而不举,嗜 浅者鄙奥而无称耶?盖仲尼爱文王,嗜昌歜以取味。 后之人将爱仲尼者,其嗜在乎孟子矣。呜呼!古之士 以汤、武为逆取者,其不读《孟子》乎?以杨、墨为达者,其 不读《孟子》乎?由此观之,《孟子》之功利于人亦不轻矣。 今有司除茂才、明经外,其次有熟庄周《列子》书者,亦 登于科。其诱善也虽深,而悬科也未正。夫庄、列之文, 荒唐之文也。读之为方外之士,习之可以为鸿荒之 民,有能汲汲以救时补教为志哉?伏请命有司去庄、 列之书,以《孟子》为主。有能精通其义者,列科选士明 经。苟若是也,不谢汉之博士矣。

《畏天者保其国赋》
宋·欧阳修

[编辑]

圣人以凝命恭默,膺图肃祇。爰务畏天之义,但彰保 国之规。惟帝难之翼翼,固钦于乾道;为人上者兢兢, 慎守于邦基。用能御宝位而惟永,隆昌运以“咸熙”者 也。探齐王之式陈,忆子舆之所谓。将设治民之术,先 本为君之贵。且曰“天惟简在”,诚由乎不敢荒宁;国乃 治平,是宜乎克自抑畏。惠此方国,钦若昊天。实克遵 于栗栗,示无爽于乾乾。虑威宣咫尺之间,所以严恭 罔怠;致疆启幅员之内,所以底定无愆。盖由仰高明 以惟勤,遂邦家而永保。又新之戒斯在,《无逸》之篇可 考。顺帝之则,始敦危惧之诚;俾民不迷,终得阜安之 道。岂不以天者本降鉴而是显,国者在辑绥而以兴。 畏乎天,表降鉴之甚迩;保乎国,示辑绥而可凭。审“虽 休勿休”之理,遵日慎一日之称。是故惧无灾以为怀, 见楚庄之勿伐;不敢康而在念,识周成之有能。夫如 是,则垂拱是图,持盈可久。不遑启居兮以图灵之是 奉;无敢暇豫兮,以中区而自守。昭事而宜乎宗社,咸 宁之旨攸同,钦承而惠彼民人,设险之功何有不然。 又安得惟寅谨尔匪懈昭其。盖足惮于覆焘,必克固 于蕃维。《周诗》垂“陟降”之文,亦足畏也。洊雷著修省之 说,于时保之至哉。阐绎圣猷,铺昭皇极。眷戁悚以为 本,在抚绥而作式。有以见惟天为大而君则之,故定 于万国。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
前人

[编辑]

“工善其事;器无不良,用准绳而相诲,由规矩以为常。” 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 载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以祖善,必诲人而攸尚。 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 诚以人于道也,非学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 既谆谆而诲尔,俾拳拳而服之,默受以全。曲则轮,而 “直则轸。动皆有法,捖为鞠而断为棋。”然则道不可以 弗知,人不可以无诲。苟审材之义失,则教人之理昧。 规矩有取,为圭为璧以异宜;制度可询,象地象天。以 是配匠之心也,本乎大巧;工之事也,作于圣人。因从 绳而取喻,彰治材而有伦。学在其中,辨盖舆之异状; 艺成而下,明凿枘之殊陈。义不徒云,“道皆有以。”将博 我而斯在,宁小巧而专美。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 之精;异扁人之斲轮,但述苦甘之旨。是知直在其中 者谓之矩,曲尽其妙者本乎规。然工艺以斯下,俾后 来之可师;道或相营,引圆生方生而作谕;言如未达, 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朴斲为工,剞劂斯主。翫其 役以虽末,听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谓“学者之诲人,亦 必由于规矩。”

《杨孟论》
王安石

[编辑]

贤之所以贤,不肖之所以不肖,莫非性也。贤而尊荣 寿考,不肖而厄穷死丧,莫非命也。论者曰:“人之性善, 不肖之所以不肖者,岂性也哉?”此学乎孟子之言性, 而不知孟子之指也。又曰:“人为不为,命也;不肖而厄 穷死丧,岂命也哉?”此学乎杨子之言命,而不知杨子 之指也。孟子之言性,曰性善;杨子之言性,曰善恶混; 孟子之言命,曰“莫非命也”;杨子之言命,曰“人为不为 命也。”孟、杨之道,未尝不同,二子之说,非有异也。此孔 子所谓言,岂一端而已,各有所当者也。孟子之所谓 性者,正性也;杨子之所谓性者,兼性之不正者言之 也;杨子之所谓命者,正命也;孟子之所谓命者,兼命 之不正者言之也。夫人之生,莫不有羞恶之性。有人 于此,羞善行之不修,恶善名之不立,尽力乎善以充 其羞恶之性,则其为贤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正者, 而《孟子》之所谓性也。有人于此,羞利之不厚,恶利之 不多,尽力乎利以充羞恶之性,则其为不肖也,孰御哉?此得乎性之不正,而《杨子》之兼所谓性者也。有人 于此,才可以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是人之所自为 也,此得乎命之不正者,而《孟子》之所兼谓命者也。有 人于此,才可以贵而贱,德可以生而死,是非人之所 为也,此得乎命之正者,而杨子之所谓命也。今夫羞 利之不厚,恶利之不多,尽力乎利而至乎不肖,则杨 子岂以谓人之性,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性 之正也。才可以贱而贱,罪可以死而死,则孟子岂以 谓人之命而不以罪其人哉?亦必恶其失命之正也。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谓命也。”然则孟、杨之说,果何异乎?今学者是孟子则 非杨子,是杨子则非孟子,盖知读其文而不知求其 指耳。而曰我知性命之理,诬哉!

《夫子贤于尧舜》
前人

[编辑]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而世之解者 必曰:“‘是为门人之私言,而非天下公共之论也’。而孟 子亦曰:‘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是岂亦门人之私言, 而非天下公共之论哉?为是言者,盖亦未之思也。夫 所谓圣贤之言者,无一辞之苟,其发也必有指焉。其 指也,学者之所不可不思也。夫圣者,至乎道德之妙, “而后世莫之增焉”者之称也。苟有能加焉者,则岂圣 也哉?然孟子、宰我之所以为是说者,盖亦言其时而 已也。昔者道发乎伏羲,而成乎尧舜,继而大之于禹、 汤、文、武,此数人者,皆居天子之位,而使天下之道寖 明寖备者也。而又有在下而继之者焉,伊尹、伯夷、柳 下惠、孔子是也。夫伏羲既发之也,而其法未成,至于 尧而后成焉。尧虽能成圣人之法,未若孔子之备也。 夫以圣人之盛,用一人之知,足以备天下之法,而必 待至于孔子者,盖圣人之心,不求有为于天下,待天 下之变至焉,然后吾因其变而制之法耳。至孔子之 时,天下之变备矣。故圣人之法,亦自是而后备也。《易》 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此之谓也。故其所以能备者,岂 特孔子一人之力哉?盖所谓圣人者,莫不预有力也。 《孟子》曰“孔子集大成”者,盖言集诸圣人之事,而大成 万世之法耳。此其所以贤于尧、舜也。

《策试榜喻》
朱熹

[编辑]

《孟子》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而答问居一焉。”今发策 以观二三子之所蕴而折中之,是乃古之所谓答问 者,非欲相与以为谀也。自今诸生条对所问,宜湛思 正论,于答问之际,审加意焉。若夫朝廷之事,则非草 茅所宜言,而师生相与之诚意,亦不当数见于文字 之间也。二三子慎之!

《策问》
前人

[编辑]

问:孔子曰:“友其士之仁者”,又曰:“就有道而正焉”,又曰 “以友辅仁。”盖学者之于师友,其不可以后如此。而孟 子曰“子归而求之有馀师”,又曰“君子欲其自得之必 如是”,是岂师友之所能与哉?孟子学孔子者,而其立 言如此,岂有异旨哉?幸详言之,以观二三子所以从 事于斯者如何也?

《白鹿书堂策问》
前人

[编辑]

孔子殁,七十子丧,杨、墨之徒出,孟子明孔子之道以 正之,而后其说不得行。四千有馀年,诸生皆诵说孔 子,而独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号为以道鸣者,然于《孟 子》或非之,或自比焉,或无称焉,或尊其功以为不在 禹下,其归趣之不同既如此,而是数子者后议其前, 或以为同门而异户,或无称焉,或以为大醇而小疵, “而不得与于斯道之传者,其于杨、墨或微议其失,或 无称焉,或取焉以配孔子”,其取予之不同又如此,是 亦必有说矣。本朝儒学最盛,自欧阳氏、王氏、苏氏皆 以其学行于朝廷,而胡氏、程氏亦以其学传之学者。 然王氏本出于欧阳,而其末有大不同者,胡氏、孙氏 亦不相容于当时,而程氏尤不合于王与苏也。是其 于孔子之道,孰得孰失,岂亦无有可论者耶?杨墨之 说则熄矣,然其说之流,岂亦容有未尽泯灭者耶?后 世又有佛老之说,其于杨、墨之说,同耶异耶?自扬雄 以来,于是二家是非之论,盖亦多不同者,又孰为得 其正耶?二三子其详言之。

《跋克斋游吏部所书孟子一章》
魏·了翁

[编辑]

《孟子》之告宋句践,亦犹游之告尹也。是时三游之风 已胜,孟子之说殆与“货色”之对似。然尹君其知此,则 知景仁所以儆我者深矣。若见同游之士,并出以告 之。某书于《三泸洲宅》。

代侍讲说书官为经筵进讲孟子终篇谢赐金

[编辑]

带牙简同侍读修注官《谢赐秘书省御筵及鞍马、香茶进诗表       》王应麟

伏以华光讲艺,备观《亚圣》之书。蓬省赐筵,并锡多仪 之宠。感洪恩而播咏,瞻丹扆以飏言。某等惶惧惶 惧,顿首顿首。窃惟汉帝论经,虎观侈赐衣之渥;唐宗向学,瀛州邀给膳之荣。意皆寓于隆儒,礼特丰于接 下。矧轲书之眇指,传孔道之正宗。“由义居仁”,七篇之 言,靡不载垂;宪治后,百世之王莫能违。于穆熙朝,若 稽丕训,祖禹阐明于元祐,表臣敷绎于绍兴。逮圣神 尊德以有为,于问学逢原而自得。细旃昼访,聆责难 陈善之规;峨弁星环,探知性尽心之缊。华编甫彻,宠 泽频颁,酬侍言诵说之劳,奖著纪纂修之职。镠鞶绚 采,复盼象齿之珍;玉斝示慈,咸缀麟台之席。上驷式 调于沃辔,团龙交粲于奇芬。稽古所蒙,省躬莫称,归 美以报,拜手载歌。赞知圣之大成,述君臣之相说。辞 陈约礼,远希积翠之篇;句写赐笺,俯效集仙之饮。退 惭斐墨,曷对闳休。兹盖恭遇皇帝陛下,居安资深,守 约;施博。存神过化,与天同流;明物察伦,取人为善。览 大贤之论集,兴盛治之雍熙。德醉从容,秩大清之华; 燕币将舄奕,迈崇政之彝文。等识愧寤疑,恩霑同 乐。读《古书》而尚友,谅怀望道之思。《颂清庙》以致平,期 尽正君之义。等无任感天荷圣,激切营屏之至。谨 各斋沐,撰成《谢恩诗》,随表上进以闻。某等惶惧惶 惧,顿首顿首。

《孟子赞》
明·陈凤梧

[编辑]

哲人既萎,《亚圣》斯作。距诐辟邪,正论谔谔。尧舜之性, 仁义之学。烈日秋霜,泰山乔岳。

《舜不告而娶论》
徐芳

[编辑]

事有疑,义在一时,而流弊及百世者,虽圣人亦无务 恕之,非刻求也。刻求之而圣人之心始出,必恕而护 之,以其不必然之情,而蒙以《莫须有》之议,其惑不解, 而其害乃并及于天下。舜有娶尧二女之事,后世相 传,以为不告父母。果若是,是舜当日有夫妇而无父 子也,尚可以为圣人乎哉?夫舜之所以侧陋而升闻 者,以其孝也。今以帝女之故,而遽欺其亲,贪昧诡秘, 以就一身之欲,是路人其父母也,不孝孰甚焉?其为 解者曰:“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 夫居室诚不可谓之非伦也。然以视父母孰重。《礼》,父 母醮子而命之迎赞,见妇于舅姑,飨以一献之礼,著 代也,娶可不告也,父母独非伦乎?考之古,女子二十 而嫁,男三十而娶,时也;舜三十登庸,正古人壮有室 之际,非愆期而有旷夫之厄也,奚汲汲焉其废礼以 徇也?人子之事亲也,一言一动之自专,命之不孝,故 虽出告反面之细,犹必谨焉。夫父母所重于子之事, 莫大乎有室;人子所严于父母之事,亦莫大乎得妇。 为其执笄佐馂有共,“为人后之道也。”今以吾之所共 事父母者而先行其欺,又导妇以欺其舅姑,舜而于 陵仲子则已如未至于是也,宁忍之乎?吾意舜之孝, 一言一动之悖于礼,将不敢出焉,必不避父离母而 为仲子之所为也。若以为惧无后也,而权以济之,则 又不然。舜之年非衰老也,瞍不爱舜,未必仇舜之甚, 而遂不许其有室也。人固有恶子,而无不乐有孙者。 舜之后即瞍之后,奈何其禁之?使舜于二女未嫔之 先,别有媒妁之言,请之不许。及尧有是命,奉以请焉, 而又不许。而舜自度其身,又以奄奄衰暮,恐拘守常 格,以废先人之祀,万不获已,而权变其间,庶亦可有 辞于天下。然且孝子所不欲焉,以为苟欺其亲,虽终 身鳏焉可也,何遽以方壮之年,为宗祧绝续之虑哉? 帝喾年百有五岁,尧代挚立,年甫十六。计喾生尧,实 九十一岁,武王年九十有三,成王之立,号曰孺子。计 成王生武王,亦不下八十馀岁。古时风气庞厚,多寿 考,而生息之晚,了不为异如此。今舜不得于父母之 命,却尧之女,更十年为四十,更二十年为五十,亦未 为晚也。何至年甫几壮,辄曰“我不娶,将无后也。”谁信 之哉?瞍未必有禁舜娶妇之意,而悬度以不肖之心, 是谓诬亲。舜未尝有请而不许之事,而谬说为不必 然之虑,是谓自诬。借嗣续之名,以遂其汲汲居室之 实,使尧为窃嫔人子之君,二女为不事舅姑之妇,是 谓上下两失,无一而可也。帝之妻舜而亦不告,吾谓 必非尧耳。如尧,则断不令舜有夫妇而无父子也,夫 人情不甚相远也。尧,天子也,瞍辈虽顽嚚,匹夫匹妇 耳,安有匹夫之贱,一旦以天子之命临,而敢于抗之? 且见其子之贵,得上配天子之女,而其身与家亦且 列于至尊之姻娅,而不欣然以从之,此情之必“无者 也。且尧之亦不告疑瞍乎?抑畏之也?疑之,是比舜以 谩其父,而教天下以无礼也;畏之,是天子之命必不 得行于匹夫也。夫嫔与登庸亦等矣,瞍恶舜而禁其 娶,不得娶;令瞍恶舜而禁其仕,尧遂不得而臣之哉? 天子之女下嫁,天下犹将闻之。舜与瞍象,非胡越之 隔,而将秘焉,吾不知其操何术”也。然则孟子之言非 与?曰:因辞也。万章疑在是,即姑以是解之,盖其传已 久,而不暇深辨也。于何质诸?曰:“《书》有之:‘岳之称舜者 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曰 烝乂’。则是舜于此时,父母弟皆已协和,非复顽嚚之 故矣,故曰‘谐’也。又曰‘釐降二女于沩汭’。是帝于此时 固俨然以天子’”之命临之,舜无所嫌,而帝亦更无所隐也。《书》之言信,则孟子之言,吾知其非实矣。不然,但 以为圣人耳,而曲护之,晦其事之必无,而恕以情之 或有,则将有纵情徇欲,举礼义而荡轶之者。皆曰:“舜 圣人也”,其于亲如此,我何讥焉?更进而甚之曰:“娶妻 大礼也”,而可不告,他何弗可为?则是后世彝教之斁, 舜实倡之。而淫昵佻达,若相如之琴挑文君,大史敫 女之私偶法章,皆敦伦而达圣人之权者也,其可哉?

孟子部艺文二

[编辑]

《仁术》
宋·朱熹

[编辑]

在昔贤君子,存心每欲仁。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 恻隐来何自,虚明觉处真。扩充从此念,福泽遍斯民。 入井仓皇际,《牵牛》觳觫辰。向来看楚越,今日备吾身。

《闻善决江河》
前人

[编辑]

大舜深山日,灵襟保太和。一言分善利,万里决江河。 可欲非由外,惟聪不在他。勇如争赴壑,进岂待盈科。 学海功难并,防川患益多。何人亲祖述,耳顺肯同波。

《仰思二首》
前人

[编辑]

公德明光万世师,从容酬酢更何疑。当年不合知何 事,清夜端居独仰思。

圣贤事业理难同,僭作新题欲自攻。王事兼施吾岂 敢,倘容思勉议成功。

孟子部纪事

[编辑]

《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 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 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 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 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辨。献王所 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 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 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 儒者。

《后汉书刘陶传》:“陶著书数十万言,又作《七曜论》,《匡老 子》,《反韩非》《复孟轲》。及上书言当世便事,条教、赋、奏、书、 记、疑、辨凡百馀篇。”

《赵岐传》:“岐少明经,有才艺,娶扶风马融兄女。融外戚 豪家,岐尝鄙之,不与融相见。孔融上书荐之,于是就 拜岐为太常。年九十馀,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传 于时。”

《儒林传》:“程曾,南昌人。受业长安,习《严氏春秋》,积十馀 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 馀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

《唐书裴谞传》:“谞字士明,擢明经。代宗幸陕,将用为御 史中丞,为元载沮却,故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 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纳几何’?谞久 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 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 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 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 拜左司郎中。

《宋史范纯仁传》:“纯仁每语子弟曰:‘《六经》,圣人之事也, 知一字则行一字,要须造次颠沛必于是,则所谓有 为者亦若是尔,岂不在人耶’!”

《韩维传》:神宗即位,维进言,“人君设施,自有先后。”因释 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后世礼文之变,以伸规 讽。帝皆嘉纳。

《司马康传》,迩英进讲,言《孟子》书最醇正,陈王道尢明 白,所宜观览。帝曰:“方读其书。”寻诏讲官节以进。 《蒋之奇传》: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上谨始五事:一曰 进忠贤,二曰退奸邪,三曰纳谏诤,四曰远近习,五曰 闭女谒。神宗顾之曰:“斜封墨敕,必无有至于近习之 戒。孟子所谓观远臣以其所主者也。”之奇对曰:“陛下 之言及此,天下何忧不治?”

《邹浩传》:徽宗立,为右正言,迁左司谏。上疏谓:“孟子曰: ‘左右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 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于是知公 议不可不恤,独断不可不谨。盖左右非不亲也,然不 能无交结之私;诸大夫非不贵也,然不能无恩仇之’” 异。至于国人皆曰贤,皆曰“不可”,则所谓公议也。公议 之所在,概已察之,必待见贤然后用,不可然后去,则 所谓独断也。惟恤公议于独断未萌之前,谨独断于 公议已闻之后,则人君所以致治者,又安有不善乎? 《龚原传》:原为司业时,请以王安石所撰《字说》及子雱 《孟子义》等书刊板传学者,故一时学校举子之文靡 然从之,其敝自原始《程振传》:徽宗幸学,升博士,提举京东西路学事。请立 庙于邹,祀孟轲,以公孙丑、万章乐正克配食,从之。 《陈禾传》:禾崇尚义理,黜抑浮华,著有《孟子解》十卷。 《陈渊传》:上曰:“以《三经义解》观之,具见安石穿凿。”渊曰: “穿凿之过尚小,至于道之大原安石无一不差,推行 其学,遂至大害。”上曰:“差者何谓?”渊曰:“圣学所传,止有 《论》《孟》《中庸》,《论语》主仁,《中庸》主诚,《孟子》主性,《孟子》七篇, 专发明性善,而安石取扬雄‘善恶混’之言,至于无善 无恶,又溺于佛,其失性远矣。”

《胡舜陟传》:“迁侍御史奏:向者晁说之乞皇太子讲《孝 经》,读《论语》,闲日读《尔雅》而废《孟子》。夫孔子之后,深知 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官遵旧制,先读《论 语》,次读《孟子》。”

《王居正传》:帝曰:“安石之学,杂以伯道,欲效商鞅富国 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生于 安石。”居正曰:“安石得罪万世者不止此。”因陈安石释 《经》无父无君者。帝作色曰:“是岂不害名教耶?孟子所 谓邪说,正谓是矣。”居正退序帝语,系于《辨学》首。 《李大性传》: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杨方相 继皆去,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臣所以为之寒心也。” 《赵雄传》:“淳熙二年签书枢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 夏蚕麦甚熟,丝米价平,可喜’。”雄奏:“‘孟子论王道始于 不饥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论,耻言农事,微有 西晋风,岂知《周礼》与《易》言理财,周公、孔子曷’”尝不以 理财为务?

《汪大猷传》,“初建东宫,兼太子左谕德,两日一讲《孟子》”, 多寓规戒。

《李好义传》:“好义喜诵《孟子》及《左传》,以为修身行此足 矣。”

《袁甫传》:“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历吏部尚书, 有《孟子解》行世。”

《刘黻传》,咸淳四年改正字,上言:“孟轲云:‘有言责者,不 得其言则去’。”臣忝职谏省,义当尽言。今既不得其言, 若更贪慕恩荣,不思引去,不惟有负朝廷设官之意, 其于孟轲明训,实亦有慊。

《沈焕传》:乾道五年,举进士,会充殿试官。适私试发策, 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 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欧阳守道传》:“淳祐元年,举进士。湖南转运副使吴子 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 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

《赵汝谈传》。汝谈生而颖悟,淳熙十一年进士。尝从朱 熹订疑义十数条,熹嗟异之。所著有《孟子注》。

《马廷鸾传》:咸淳五年,进右丞相,所著有《语孟会编》。 《赵善湘传》:庆元二年进士,历观文殿学士。所著有《孟 子解》十四卷。

《赵景纬传》:“少勤学,恨不及登朱熹之门。熹门人叶味 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遂往见首诲,以求放 心为本,由是研索益精。

《冯去非传》:“父椅,家居授徒,注《论》《孟》等书。”

《道学传》:“程颐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旨, 而达于六经。”

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以《易》 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绎读《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慨 然若有得,未及仕而卒。

李侗闻罗从彦得河、洛之学,谒之,授《春秋》《中庸》《语》《孟》 之说。

朱熹所著有《孟子集注》,所编次有《论孟集义》《孟子指 要》,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陈淳受教于朱熹,所著有《孟子口义》。

《儒林传》:“高弁字公仪,濮州雷泽人。弱冠徒步从种放 学于终南山,又学古文于柳开。至道中,举进士,累官 侍御史。弁性孝友,所为文章,多祖《六经》及《孟子》,喜言 仁义。”

周尧卿读庄周、《孟子》之书曰:“周善言理,未至于穷理。 穷理则好恶不缪于圣人,孟轲是已。孟善言性,未至 于尽己之性。能尽己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而可与天 地参,其惟圣人乎!天何言哉?性与天道,子贡所以不 可得而闻也。若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 善言德行,孔子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惟不言,故曰 ‘不能而已’。”言生于不足者也。其讲解议论皆若是。 林之奇字少颖,中绍兴年进士,吕祖谦尝受学焉。著 有《论孟讲义》。

蔡幼学调潭州,执政荐于朝,帝许之,且问:“年几何矣? 何以名幼学?”参政施师点举《孟子》“幼学壮行”之语以 对,上伫思慨然曰:“今壮矣,可行也。”遂除敕令所删定 官。

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隆兴元年进士,历上饶 县。著有《孟子章句王柏字会之。年逾三十,始勇于求道。于《论语》《中庸》《孟 子》《通鉴纲目》,标注点校,尢为精密。著有《孟子通旨》 《文苑传》。卢稹幼颖悟,及长晓《五经》大义,酷嗜《周易》《孟 子》。

章望之喜议论宗孟轲言性善排荀卿扬雄韩愈李 翱之说著《救性》七篇。

《隐逸传》:“种放著《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人颇称之。” 刘愚不乐仕进,著书自适,《书》《礼》《语》《孟》皆有解。

《过庭录》:潘兑说之侍郎,夙慕程正叔,过洛就见之。时 党事正起,正叔畏避不出,潘再三致恭,欲见正叔,不 得已出,说之展师弟礼请教,伊川逊不受,潘请之固, 正叔问之曰:“公尝读何书?”潘曰:“尝读《语》孟。”正叔曰:“有 得乎?”曰:“未也。”伊川问曰:“孜孜为善者,舜之徒;孜孜为 利者,跖之徒。其义若何?”潘以为易己也。曰:“此不难晓。” 先生曰:“虽然,今之所为善者,乃古之所为利也。”潘下 拜悦服而去。潘至许,见先祖,语其事曰:“自闻斯言,悟 一生之非矣。”

祁宽录《尹和靖语》戊午八月二十九日,讲筵初开,上 问先生:“《孟子》谓纣一夫,如何?”先生曰:“此为当时之君 而言也。”时有进《孟子》说者,上问:“程颐谓孟子如何?”先 生曰:“程颐不敢疑《孟子》。”

《梦溪笔谈》: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达官,值 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 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生平爱之,但 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 人曰:“如何从头不晓?试言之。”圣美曰:“孟子见梁惠王 已不晓此语。”达官深讶之曰:“此有何奥义?”圣美曰:“既 云孟子不见诸侯,因何见梁惠王?其人愕然无对。 《贵耳集》:徽宗北狩,有谍者持一黄中单来,御书云:‘赵 岐注《孟子》,付黄潜善’。”诸人审思之,孟即瑶华太后,赵 即康王,高宗由是中兴。载《泣血录》。

谢文昌源明馆伴北使时,宁庙初即位,定册时,诸臣 颇有议论,北使忽问谢云:“伊尹放太甲于桐,此何义?” 指光宗属疾而言。谢答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 之志则不可。避一篡字。”朝论甚伟。

《尹和靖文集》:王时敏欲学读《孟子》,问曰:“《孟子》不知谁 解得好?”先生曰:“无出赵氏。公且看赵氏注。”因曰:“某被 旨解《孟子》,《孟子》逐段自说分明,今更不复改,但与逐 段作一说,提其要而已。”

《玉海论语孟子集注或问》朱文公熹撰淳熙四年六 月癸巳成。

《苏州府志》:“滕宬,字季度,郡人。沈敏好学,耽研经史。夜 四鼓犹不寐,惟不喜时文。尝读《孟子》‘形色天性之说, 忽惊悟,安于退处。淳熙中,以贤良召。既试,考官以不 合近制摈之。后虽再召,荐者不绝,漠如也’。”

《金史宗道传》:“系出景祖太尉讹论之少子也。通《周易》 《孟子》。”

《移剌履传》:章宗为金源郡王,喜读《春秋左氏传》,闻履 博洽,召质所疑。履曰:“左氏多权诈,驳而不纯,《尚书》《孟 子》皆圣贤纯全之道,愿留意焉。”王嘉纳之。

《金史赵秉文传》:“秉文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所著 有《删辑孟子解》十卷。”

《元史朵儿赤传》:“朵儿赤年十五,通古注《论》《孟》《尚书》。帝 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试用,召见,授中兴路总管。” 《李昶传》:“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山东提刑按察使。早 年读《论》《孟》,见先儒之失,考订成编。及得朱氏、张氏解, 往往吻合,其书遂不复出,独取《孟子》旧说、新说矛盾 者,参考归一,附以己见,为《孟子权衡遗说》五卷。” 《虞集传》:集三岁即知读书,父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 无书册可携,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氏传》,闻辄成 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 大义矣。

《黄溍传》:同郡吴莱,字立夫,穷诸书奥旨,著《孟子弟子 列传》二卷。

《李好文传》:“至正九年,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 命皇太子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 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言:欲求二帝 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孟子》 《中庸》。乃摘其要,释以经义。”

《隐逸传》:“杜瑛字文玉,信安人。著有《语孟旁通》八卷。” 《明外史·许存仁传》:“存仁名元,以字行。父谦,受学金履 祥,学者称白云先生。太祖克金华,访谦,后召存仁,语 大悦,擢国子博士。尝问:‘孟子何说为要,存仁以行王 道、省刑薄赋对。吴元年,擢祭酒’。”

《钱唐传》: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辄废卷,谓非臣 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 疏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馀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 幸,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其后配享旋复,然卒命儒臣 修《孟子》节文云。

《王鏊传》:鏊博学有识鉴,晚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见 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尽知也《霍韬传》:“大礼议起,韬上疏曰:‘臣以圣贤之道观之,《孟 子》言舜为天子,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则窃负而逃, 是父母重而天下轻也’。”

《王守仁传》守仁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 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 矣。”遂笃信不疑其为说。曰:“圣人祗还良知本体,更无 所加。良知之虚,即天之太虚;良知之无,即太虚之无 形。凡日月风雷山川民物,有貌有象,有形有色者,皆 从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能为天之障碍。圣人” 顺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流行发用中,何有一 物能为良知之障碍?守仁既以此自信,故其为教,专 提“致良知”三字为主。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 其理。如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广 以裨补增益之,是析心与理为二矣。夫学问思辨笃 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 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无 复有加于毫末。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 直截,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 年未定之说。因作《朱子晚年定论序》以示学者。于是 同时讲学之儒,如罗钦顺辈,皆以为非,钦顺数遗书 与相诘难。其后守仁起征,思田王畿、钱德洪侍坐于 天泉桥,有所质证。畿因著《天泉证道记》,举四语云:“无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为守仁所示宗旨。至万历间,顾 宪成、高攀龙辈虽未尝不推重守仁,而极辨四语之 失,而论者又以为此特出于畿,非守仁本旨也。然自 守仁与朱子标异趣,学者翕然从之,颇多流入于禅。 以故宗雒、闽之教者,多诋诃心学云。万历十二年,大 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 祖述经训,羽翼圣真,诚宜崇祀’。”帝从之。

《徐爱传》:“爱字曰仁,守仁妹婿也。良知之说,学者多未 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旨要,门人日益亲。”

《钱德洪传》:“德洪周游四方,号召同志,与论良知学,所 至迎谒恐后。”

《王畿传》:“其论良知,但指本体,益流于虚寂。善谈说,能 动人,所至听者云集。”

《王艮传》:有客与艮言,诧曰:“何类王中丞语?”因为艮道 良知学。艮乃谒守仁江西卒称弟子。叹曰:“吾师倡明 绝学,何风之不广也。”还家制小车北上,所过招要人 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观者千数。守仁闻之不悦。艮 往谒,拒不见。守仁送客至门,艮长跪道旁曰:“艮知过 矣。”守仁不顾而入,艮随入,大声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乃揖之起。

《王用汲传》,万历六年,巡按赵应元事竣得代,即以病 请。佥都王篆者,迎合居正意,属都御史陈炌劾应元 规避,遂除名。用汲乃上言:“《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 逢君之恶,其罪大’。臣则谓逢君之恶,其罪犹小;逢相 之恶,其罪更大也。”

《儒林传》:陈献章颖悟绝人,尝读《孟子》“天民”句,慨然曰: “士君子行己当如是矣。”后闻吴与弼倡道临川,从之 受业。一日天初明,与弼自起簸谷,见献章犹未起,大 声曰:“秀才若尔懒惰,异日何由到伊川门下?又何由 到孟子门下?”献章瞿然,即绝意科举,专求圣学。后兰 谿姜麟奉使过其地,以师礼见,至京师,有问者,辄曰: “活孟子,活孟子。”

郝敬杜门谢客,专务著述,《孟子》等书咸为之解。 《文苑传》:“桑悦字民怿,常熟人。敢为大言,尝以《孟子》自 况。”

《江宁府志》:“指挥龚海于赵经为前辈,甘贫好学,好读 《孟子》,每从经听讲,必正讲席而己旁听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