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第002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经济汇编 第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二卷目录
礼乐总部总论一
礼记〈礼器 郊特牲 乐记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大戴礼〈主言〉
淮南子〈汜论训 诠言训〉
春秋繁露〈楚庄王〉
扬子法言〈问道篇〉
白虎通〈礼乐〉
黄宪外史〈乐论〉
魏徐干中论〈艺纪〉
隋文中子〈王道篇 天地篇 礼乐篇〉
礼仪典第二卷
礼乐总部总论一
[编辑]礼记
[编辑]《礼器》
[编辑]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 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 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 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 人者。”
〈陈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主于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王者功成治定,然后作乐。以文德定天下者,乐文德之成;以武功定天下者,乐武功之成。非泛然为之也。节事,为人事之仪则也,道志宣其湮郁也。世治则礼序而乐和,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故观礼乐而治乱可知也。礼乐者,与人交接之具,君子致谨于此,以其所关者大也。
《郊特牲》
[编辑]《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陈注〉乐所以发阳道之舒畅,礼所以肃阴道之收敛。一阖一辟,而万事得宜也。
《乐记》
[编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又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 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又
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 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陈注〉刘氏曰:“先王之制礼乐,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因其哀死而丧期无数,故为衰麻哭、泣之数以节之;因其好逸乐而不能和顺于义理,故为钟鼓、干戚之乐以和之;因其有男女之欲而不知其别,故为昏姻、冠、笄之礼以别之;因其有交接之事而或失其正,故为射、乡、食、飨之礼以正之。节其心,所以使之行而无过不及;‘和其声所以使之言而无所乖戾’。”“为之政”以率其怠倦,而使礼乐之教无不行;为之刑以防其恣肆,而使礼乐之道无敢废。礼乐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民无悖违之者,则王者之治道备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 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 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 民治行矣。
〈陈注〉和以统同,序以辨异。乐胜则流,过于同也;礼胜则离,过于异也。合情者乐之和于内,所以救其离之失;饰貌者礼之检于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礼之义,乐之文,所以相资为用者也。仁以爱之,则相敬而不至于离;义以正之,则相亲而不至于流,此又以仁义为礼乐之辅者也。等贵贱,和上下,别贤不肖,均政,此四者皆所以行民之治,故曰“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 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 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 则礼行矣。
〈陈注〉应氏谓“四海之内”四字,恐在“合”字上,如此则文理为顺。刘氏曰:“欣喜”欢爱之和,出于中,进退周旋
之序著于外。和则情意安舒,故静;序则威仪交错,故文。“大乐与天地同和” ,如《干》以《易知》而不劳;“大礼与天地同节” ,如《坤》以简能而不烦。乐至则人皆得其所而无怨,礼至则人各安其分而不争,如帝世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至也。达者彻于彼之谓;行者出于此之谓。行者,达之本;达者,行之效。天子自能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则家齐族睦矣。又能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是谓“以敬。” 四海之内,则礼之本立而用行矣。礼之用行而后乐之效达,故于乐但言天子无可怒者,而于礼则言天子如此,是乐之达,乃天子行礼之效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 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 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 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 并,名与功偕。
〈陈注〉“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止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又曰:在圣人制作处便是礼乐,在造化功用处便是鬼神。礼有经礼曲礼之事殊而敬一;乐有五声六律之文异而爱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者,皆大乐大礼之所感化也。礼乐之制,在明王虽有损益而情之同者则相因述也。惟其如此,是以王者作兴,事与时并,如唐虞之时,则有揖让之事;夏殷之时,则有放伐之事。名与功偕者,功成作乐,故历代乐名,皆因所立之功而名之也。蔡氏曰:“礼乐本非判然二物也。人徒见乐由阳来,礼由阴作,即以为礼属阴、乐属阳,判然为二。殊不知阴阳一气也,阴气流行即为阳”,阳气凝聚即为阴,非真有二物也。礼乐亦止是一理,“礼之和即是乐,乐之节”即是礼,亦非二物也。善观者既知阴阳礼乐之所以为二,而又知阴阳、礼乐之所以为一,则达《礼》《乐》之体用矣。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 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 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 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 作之谓也。
〈陈注〉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裼袭”,说见《曲礼》。情,谓理趣之深奥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谓节奏之宣著者识之详,故能述。若黄帝、尧舜之造律吕,垂衣裳,禹、汤、文、武之不相沿袭,皆圣者之作也。周公经制,尽取先代之礼乐而参用之,兼圣明之述作也。季札观乐而各有所论,此明者之述也。夫子之圣,乃述“而不作”者,有其德无其位故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 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陈注〉朱子曰:“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由地出,不可移易。”刘氏曰:“前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盖圣人之礼乐,与天地之阴阳相为流通,故始也法阴阳以为礼乐,终也以礼乐而赞阴阳。天地之和,阳之动’”而生物者也。气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阴之静而成物者也,质具而有秩,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者,法乎气之行于天者而作,故动而属阳。声音,气之为也。“《礼》以地制”者,法乎质之具于地者而制,故静而属阴。仪则质之为也。过制则失其序,如阴过而肃,则物之成者复坏矣,故乱;过作则失其和,如阳过而亢,则物之生者反伤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与序,然后能兴礼乐以赞化育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 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 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 与民同也。
〈陈注〉方氏曰:“金石声音,特乐而已,亦统以礼为言者。凡行礼然后用乐,用乐以成礼,未有用乐而不为行礼者也。情官质制者,礼乐之义也;金石声音者,礼乐之数也。其数可陈,则民之所同;其义难知,则君之所独。故于金石声音曰‘此所与民同也’。”刘氏曰:“论者,《雅》《颂》之辞;伦者,律吕之音。惟其辞足论而音有伦,故极其和而无患害”,此《乐》之本情也,而在人者,则以欣喜欢爱为作乐之主焉。中者,行之无过不及;正者,立之不偏不倚。惟其立之正而行之中,故得其序而无邪僻,此《礼》之本质也,而在人者,则以庄敬恭顺为行礼之制焉。此圣贤君子之所独知也。若夫施之器而播之声,以事乎鬼神者,则众人之所共知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 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惟 大圣乎!
〈陈注〉干戚之舞,武舞也,不如《韶》乐之尽善尽美,故云“非备乐也。”熟烹牲体而荐,不如古者血腥之祭为得礼意,故云“非达礼”也。若奏乐而欲极其声音之娱乐,则乐极悲来,故云“乐极则忧。”行礼粗略而不能详审,则节文之仪必有偏失而不举者,故云“礼粗则偏”矣。惟大圣人则道全德备,虽敦厚于乐,而无乐极悲来之忧,其礼仪备具而无偏粗之失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 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 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 天地官矣。
〈陈注〉“物,各赋物而不可以强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礼制也;絪缊化醇而不容以独异,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乐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于乐。”散殊者秋冬之义,故曰“义近于礼。”敦和厚其气之同者,别宜辨其物之异者,率神所以循其气之伸居,鬼所以敛其气之屈伸,阳而从天,屈阴而从地也。由是言之,则圣人礼乐之精微寓于制作者,既明且备,可得而知矣。官,犹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职也。刘氏曰:“此申明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高下散殊者质之具,天地自然之序也,而圣人法之则礼制行矣。周流同化者气之行,天地自然之和也,而圣人法之则乐兴焉。春作夏长,天地生物之仁也;气行而同和,故近于乐。秋敛冬藏,天地成物之义也;质具而异序,故近于礼。”此言效法之所本也。“敦和”者,厚其气之同;“别宜”者,辨其质之异。神者,阳之灵;鬼者,阴之灵。率神以从天者,达其气之伸而行于天;居鬼而从地者,敛其气之屈而具于地。盖乐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发达乎阳之所生;礼可以辨别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阴之所成。故圣人作乐以应助天之生物,制礼以配合地之成物。礼乐之制作,既明且备,则足以裁成其道,辅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职矣。此言成功之所合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陈注〉言圣人制礼,其本于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礼”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势也。“列贵贱之位”者,取于山泽卑高之势也。小者不可为大,大者不可为小,故小大之殊,取于阴阳动静之常也。此小大为《论语》“小大由之”之义,谓小事大事也。方,犹道也,聚,犹处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有其道,则各以其类而处之,所谓“方以类聚”也。物,事也。行礼之事即谓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从其事,所谓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赋之命与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纲五常之伦,其间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与旗常之章著为日月星辰之象也。“在地成形,如宫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于地也。”由此言之,礼之有别,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 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 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陈注〉应氏曰:此即所谓“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 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著不 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乐”云。
〈陈注〉朱子曰:“干知太始,坤作成物。”知者,管也。干管却太始,太始即生物之始。乾始物而《坤》成之也。应氏曰:“及,至也。言乐出于自然之和,礼出于自然之序,二者之用充塞流行,无显不至,无幽不格,无高不届,无深不入,则乐著乎《干》,知太始之初,礼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为天;昭著不动者,地之所以为地。“著不动”者,藏诸用也。“著不息”者,显诸仁也。天地之间,不过一动一静而已,故圣人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礼乐”也。
又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 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 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 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 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 教焉。
〈陈注〉《一献之礼》,士之飨礼,惟一献也。缀,止也。大事,死丧之事也。大福,吉庆之事也。以大福对大事而言,则大事为祸矣。哀乐皆以礼终,则不至于过哀过乐矣。此章言礼处多,而末亦云“乐”者,明礼乐非二用也。
又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礼》反其所 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陈注〉朱子曰:“和顺积诸中,英华发于外,便是章著其内之德。”马氏曰:“乐由阳来,阳散其文而以生育为功,故乐主于施。礼由阴作,阴敛其质而以反朴为事,故礼主于报。舜生于绍尧而施及于天下,故作《大韶》;武王生于武功而施及于天下,故作《大武》。此乐其所自生也。万物本乎天,故先王以郊,明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此反其所自始也。应氏曰:“乐有发达动荡之和,宣播而出于外,一出而不可反,故曰施。礼有交际酬答之文,反复而还于内,故曰报。《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导和,祭、享、朝、聘,皆报情而反始。所谓反者,有收敛之节也。”
又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陈注〉刘氏曰:“人情感物无常,固多变;然既发于声音而为乐,则其哀乐一定而不可变矣;事理随时有异,固多易也;然既著之节文而为礼,则其威仪一定而不可易矣。惟其不可变,故使人佚能思初,安能惟始,和顺道德而纯然罔间,所谓统同也;惟其不可易,故使人亲疏有序,贵贱有等,谨审节文而截然不乱,所谓辨”异也。此《礼乐》之说,所以管摄乎人情也。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 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 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陈注〉刘氏曰:人情理同而气异,同则本一,异则变多。乐以统同,故可使人穷其本之同,而知其变之异。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则诚隐,危则伪生。《礼》以辨异,故可使人去其欲之伪而著其理之诚也。“穷本知变”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诚去伪”者,修为之当然,故曰“经。”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
〈陈注〉《大人举礼乐》,言圣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礼作乐也。《天地将为昭焉》,言将以礼乐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
又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 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 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致乐以治心者也。”
〈陈注〉致,谓研穷其理也。乐由中出,故以治心言之。子谅从朱子说,读为慈良。乐之感化人心,至于天而且神,可以识穷本知变之妙矣。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 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 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 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 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动于 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 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
〈陈注〉动于内,则能治心矣;动于外,则能治躬矣。极和极顺,则无斯须之不和不顺矣。所以感人动物,其效如此。“德以煇言”,乃英华发外之验。理发诸外,是动容周旋之中。《礼》,君子极致礼乐之道,其于治天下乎何有!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 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 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 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 反,其义一也。
〈陈注〉马氏曰:“以体言之,礼减乐盈;以用言之,礼进乐反。乐动于内,故其体主盈,盖乐由中出,而为人心之所喜;礼动于外,故其体主减,盖礼自外作,而疑先王有以强世也。礼主减,故勉而作之,而以进为文;乐主盈,故反而抑之,而以反为文。故七介以相见,不然则已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一献之礼,而宾主百拜,‘日莫人倦’”,而齐庄正齐,此皆勉而进之者也。“进旅”“退旅”,以示其和;“弦匏笙簧”,“会守”“拊鼓”,以示其统;治乱则以相,讯疾则以“雅”,作之以
柷,止之以敔,此皆反而抑之者也。减而不进,则几于息矣,故销;盈而不反,则至于流矣,故放。先王知其易偏,故礼则有报,乐则有反。礼有报者,资于乐也;乐有反者,资于礼也。刘氏曰:“礼之仪,动于外,必谦卑退让以自牧,故主于减杀;乐之德,动于中,必和顺充积而后形,故主于盈盛。盖乐由阳来故盈,礼自阴作故减” 也。然礼之体虽主于退让,而其用则贵乎行之以和,故以进为文也。乐之体虽主于充盛,而其用则贵乎抑之以节,故以反为文也。礼若过于退让而不进,则威仪销沮,必有礼胜则离之弊;乐过于盛满而不反,则意气放肆,必有乐胜则流之弊。故《礼》必有和以为减之报,报者,相济之意也。乐必有节以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谓也。礼减而得其和以相济,则从容欣爱而乐矣,此乐以和礼也。乐盈而得其节以知止,则优柔平中而安矣,此礼以节乐也。礼乐相须并用,而一归于无过无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之宜,故曰“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仲尼燕居》
[编辑]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 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大全〉长乐陈氏曰:“礼烦则乱,非所以为理也;乐胜则流,非所以为节也。故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循理而动,无动而非中也;应节而作,无节而非和也。故曰:‘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一动一作,而《礼》《乐》存焉。岂小人所能与哉!盖《诗》出于人情,《礼》缘人情而为之节文,则兴于《诗》者未有不及于礼。故不能《诗》,于礼必’’”失之无序,能无缪乎?乐不徒作,必有礼焉,则知乐者未有不几于礼,故不能《乐》,于礼必失之无文。能无素乎?人而无德焉,以为礼,则道以德者未有不齐以礼,故薄于德者,于礼必失之无实,能无虚乎?人之于《诗》《乐》,有能有不能,其于德则足乎已,无待于外,非有能有不能也,特所得有厚薄而已。
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 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 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 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 人也。”
〈大全〉长乐陈氏曰:“‘礼乐之道,未尝不相为表里,一人而兼礼乐者,其古有德之成人欤!《语》曰:‘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盖达于礼,不达于乐,是直有质而无文以饰之也;君子谓之素达于乐,不达于礼,是失之沉湎而无礼以正之也。君子谓之偏’。夔虽达于乐而不达于礼,非不知制度文为也。谓之偏可矣,谓之穷可”欤?观夔教胄子以直宽刚简之德,达之以温柔,戒之以“无虐无傲”,则以乐礼教和,亦不过如此。子贡以为穷恶可哉?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 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 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 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 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 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
《孔子闲居》
[编辑]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 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 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 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 “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 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 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 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陈注〉五至三无者,至则极盛而无以复加,无则至微而不泥于迹之谓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盛则言亦盛,故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有美刺,可以兴起好善恶恶之心,兴于《诗》者必能立于礼,故曰“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贵于序,乐贵于和,有其序则有其和,无其序则无其和”,故曰“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至则乐民之生而哀民之死,故曰“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君能如此,故民亦乐君之生而哀君之死,是哀乐相生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即下文“无声之乐,无服之丧”是也。目正视则明全,耳倾听则聪审,今正视且不见,倾耳且不闻,是五至无体无声,而惟其志气之充塞乎天地也。“塞乎天地,即所谓横于天下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 “《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 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陈注〉夙,早也。基,始也。宥,宽也。密,宁也。《周颂·昊天有成命篇》,言文王武王夙夜忧勤,以肇基天命,惟务行宽静之政以安民。夫子以喻无声之乐者,言人君政善则民心自然喜悦,不在于钟鼓管弦之声也。逮逮,诗作棣棣,盛也。选,择也。《邶风·柏舟》之篇,言仁人威仪之盛自有常度,不必有所选择,初不待因物以行礼而后可见,故以喻无体之礼也。“手行”为匍,伏地为匐。《邶风谷风》之篇。言凡人有死丧之祸,必汲汲然往救助之。此非为有服属之亲,特周救其急耳,故以喻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 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 “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 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 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 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 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 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 丧,施于孙子。
〈陈注〉方氏曰:“‘无声之乐,始之以气志。不违’者,言内无所戾也。无所戾则无所失,故继之以气志;既得不违于身,则人亦与之,故继之以气志。既从人从之则声闻于外,故继之以日闻四方;日闻不已,则方兴而未艾,故继之以气志。既起无体之礼,始之以威仪。迟迟者,言缓而不迫也。缓或失之于怠,故继之以威仪翼翼。威”仪得中则无乖离之心,故继之以“上下和同。”和同而无乖离,则久而愈大,故继之以日就月将。愈大,则不特施于近而可以及乎远,故终之以“施及四海。”《无服之丧》,始之以“内恕孔悲”者,言其以仁存心也。仁者爱人,故继之以“施及四国。”以仁及人则所养者众,故继之以以畜万邦。所养者众,则其德发扬于外,故继之以“纯德”《孔明》。德既发扬于外,则泽足以被于后世,故终之以“施于孙子。”其序如此,谓之五起,不亦宜乎。
大戴礼
[编辑]《主言》
[编辑]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 说,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笃行三至,故天下 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昔者明主 以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数;既知其 数,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 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 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天下之士说则 天下之明誉兴。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淮南子
[编辑]《汜论训》
[编辑]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立子以 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礼》,三十而娶,文 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 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 者也。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 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 “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尧《大章》,舜《九 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故五帝 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此皆因时 变而制礼乐者。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 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 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矩渕之所周者也。鲁昭公 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 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 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 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诠言训》
[编辑]《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 必简。易故能天,简故能地。《大乐》无怨,《大礼》不责,四海 之内莫不系统,故能帝也。
春秋繁露
[编辑]《楚庄王》
[编辑]“《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 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 心,不觉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 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 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 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 法于后世也。《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 法先王也。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 此以为辞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 闻,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闻诸
侯之君射《狸首》之乐者,于是自断《狸首》,县而射之,曰‘安在于乐也’?此闻其名而不知其实”者也。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 王,非继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业而无所改, 是与前王而王者无以别。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 事父者承意,事君者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己物, 袭所代而率与同,则不显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处、 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 明自显也。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主尧之道而已。此 非不易之效欤?问者曰:“物改而天授显矣,其必更作 乐,何也?”曰:“乐异乎是。制为应天改之,乐为应人作之, 彼之”所授命者,必民所同乐也。是故大改制于初,所 以明天命也;更作乐于终,所以见天功也。缘天下之 所新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 合和,王者不虚作乐。乐者,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 应其治时,制礼作乐以成之,成者,本末质文,皆以具 矣。是故作乐者,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舜 时,民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时,民乐 其三圣相继,故夏。夏者,大也。汤之时,民乐其救之于 患害也,故濩;濩者,救也。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 也,故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之乐同一也,其所同乐 之端不可一也。作乐之法,必反本之所乐。所乐不同 事,乐安得不世异?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汤作《濩》而 文王作《武》,四代殊名,则各顺其民始乐于己也。吾见 其效矣。《诗》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 丰”,乐之风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当是时,纣为 无道,诸侯大乱,民乐文王之怒而咏歌之也。周人德 已洽天下,反本以为乐,谓之《大武》,言民所始乐者武 也云尔。故凡乐者,作之于终而名之以始,重本之义 也。由此观之,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 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
扬子法言
[编辑]《问道篇》
[编辑]或问:“八荒之礼,礼也,乐也,孰是?”曰:“殷之以中国。”或曰: “孰为中国?”曰:“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 为中国。过此而往,人也哉!圣人之治天下也,碍诸以 礼乐。无则禽,异则貉。吾见诸子之小礼乐也,不见圣 人之小礼乐也。”
又
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 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 之后,纂纣之馀,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民之死, 无为乎?”或曰:“太古涂民耳目,惟其见也闻也。见则难 蔽,闻则难塞。”曰:“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见耳闻,是以 视之礼,听之乐。如视不礼,听不乐,虽有民,焉得而涂” 诸?
白虎通
[编辑]《礼乐》
[编辑]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 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 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故《孝经》 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子曰:“乐 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族长乡 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崇和顺,比物 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 也”,是先王立乐之意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 焉;执干戚,习俯仰屈信,容貌得齐焉;行其缀兆,要其 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 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 饰喜也;军旅𫓧钺,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 其齐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 礼乐可谓盛矣。闻《角》声,莫不恻隐而慈者;闻征声,莫 不喜养好施者;闻商声,莫不刚断而立事者;闻羽声, 莫不深思而远虑者;闻《宫》声,莫不温润而宽和者也。 礼所以揖让何?所以尊人,自损也,不争,《论语》曰: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谦谦君子,利涉大川,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屈己敬 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夫 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所以尊天地,傧鬼神, 序上下,正人道也。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 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书》 曰:“前歌后舞,假于上下。”礼贵忠何?礼者,盛不足,节有 馀,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富贫不相悬也。乐尚雅,雅 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孔子曰:“郑声淫何?”郑国土 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错杂为郑声,以相悦怿,故邪 僻声皆淫色之声也。太平乃制礼作乐何?夫礼乐所 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饥寒,何乐之乎?功成作乐,治定 制礼。乐言作礼,言制何?乐者阳也,阳倡始故;言作;礼 者,阴也,阴制度于阳,故言制乐象阳,礼法阴也。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为且用先王之礼乐,天下太平,乃 更制作焉。《书》曰:“肇修称殷礼,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 礼。《春秋传》曰:“昌何为不修乎近而修乎远?”同己也,可 因先以太平也;必复更制者,示不袭也。又天下乐之 者,乐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礼记》曰:“黄帝乐曰《咸池》, 颛顼乐曰《六茎》,帝喾乐曰《五英》,尧乐曰《大章》,舜乐曰 《箫韶》,禹乐曰《大夏》,汤乐曰《大濩》,周乐曰《大武》,象周公 之乐曰《酌合》曰《大武》。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 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颛顼曰 《六茎》”者,言和律历以调阴阳。茎者,著万物也。“帝喾曰 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尧曰 《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箫韶》”者,舜能继尧之 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顺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 《大夏》也。“汤曰《大濩》”者,言汤承衰,能护民之急也。“周公 曰酌合”者,言周公辅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 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合曰:《大 武》者,天下始乐。周之征伐行武,故诗人歌之。“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当此之时,天下乐文王之怒,以定天下, 故乐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汤乐何?殷纣为恶日久,其 恶最甚。斮涉剖胎,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儛,克 殷之后,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节喜盛。天子八佾,诸 侯四佾,所以别尊卑。乐者阳也,故以阴数法八风六 律四时也。八风六律者,天气也,助天地成万物者也, 亦犹乐所以顺气,变化万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 羊传》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诗》曰:“大夫士 琴瑟御。”八佾者,何谓也?佾者,列也。以八人为行,列八 八六十四人也。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诸公 谓三公、二王后、大夫士,北面之臣,非专事子民者也, 故但琴瑟而已。王者有六乐者,贵公美德也。所以作 供养先王之乐,明有法;示亡其本与己,所以自作乐, 明作己也。
又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 上德而下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论语》曰:“季氏八佾 舞于庭。”《书》,下管鼗鼓笙镛以间。降神之乐在上何?为 鬼神举?故《书》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何以用鸣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虚,贵净贱铿锵也。故 《尚书大传》曰:“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练丝徽弦。”鸣者,贵 玉声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乐食天下之太平,富积 之饶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饱。故《传》曰:“天 子食时举乐。”王者所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 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乐之法焉,所 以鸣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 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暮 食,太阴之始也。《论语》曰:“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 饭缺适秦,诸侯三饭,卿大夫再饭”,尊卑之差也。弟子 职暮食,士偃,礼士也,食力无数,庶人职在耕桑,戮力 劳役,饥即食,饱即作,故无数。礼乐者,何谓也?礼之为 言礼也,可履践而行。乐者,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 其欲。声者何谓声鸣也,闻其声即知其所生。音者,饮 也,言其刚柔清浊和而相饮也。《尚书》曰:“予欲闻六律 五声八音。”五声者,何谓也?“宫、商、角、徵羽。土谓宫,金谓 商,木谓角,火谓征,水谓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 又曰:“盛德在火,其音征;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 其音羽。”所以名之为角者,跃也,阳气动跃。征者,止也, 阳气止;商者,张也,阴气开张,阳气始降也;羽者,纡也, 阴气在上,阳气在下。宫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时者也。 八音者,何谓也?《乐记》曰:“土曰埙,竹曰管,皮曰鼓,匏曰 笙,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水曰柷敔。”此谓八音也。法 《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八音,万物之声也。所以用八 音何?天子承继万物,当知其数,既得其数,当知其声, 即思其形,如此蜎飞蠕动,无不乐其音者,至德之道 也。天子乐之,故乐用八音。《乐记》曰:“埙,坎音也。管,艮音 也。鼓,震音也。弦,离音也。钟,兑音也。柷敔,乾音也。”埙在 十一月,埙之为言,勋阳气于黄泉之下,默蒸而萌。匏 之言施也,在十二月,万物始施而劳。笙者,太簇之气, 象万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节焉,有六合之和焉, 天下乐之,故谓之笙。鼓。震音,烦气也,万物愤懑,震动 而生,雷以动之,温以暖之,风以散之,雨以濡之,奋至 德之声,感和平之气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神明报 应,天地祐之,其本乃在万物之始耶,故谓“鼓”也。鼗者, 震之气也,上应昴星,以通王道,故谓之“鼗”也。箫者,中 之气,万物“生于无声,见于无形。僇也,箫也,故谓之箫。 箫者以禄为本,言承天继物为民本,人力如地道化, 然后万物戮也,故谓之箫也。瑟者,啬也,闲也,所以惩 忽宫商。角则宜,君父有节,臣子有义,然后四时和,四 时和然后万物生,故谓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 淫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则之气也,象万物之盛也。其 气磬,故曰磬有贵贱焉,有亲疏焉,有长幼焉。朝廷之 礼,贵不让贱,所以有尊卑也;乡党之礼,长不让幼,所 以明有年也。宗庙之礼,亲不让疏,所以有亲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王道得然后万物成”,天下乐用磬 也。钟之为言动也,阴气用事,万物动成,钟为气,用金 声也。镈者,时之气声也,节度之所生也。君臣有节度 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亡与昌正相迫,故谓之 《镈。柷》。敔者,终始之声,万物之所生也。阴阳顺而复,故 曰“柷。”承顺天地,序迎万物,天下乐之,故乐用柷。柷,始 也。敔,终也。一说:笙、柷、鼓、箫、瑟、埙、钟磬也。如其次,笙在 北方,柷在东北方,鼓在东方,琴在南方,埙在西南方, 钟在西方,磬在北方。声五,音八何?声为本,出于五行; 音为末,象八风。故《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知音而乐 之,谓之乐也。”问曰:异说并行,则弟子疑焉。孔子有言: “吾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也,知之次也。文 武之道,未坠于地,天之将丧斯文也,乐亦在其中矣。 圣人之道,犹有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 其所受而已。〈此篇古本多错讹前半王者有六乐以下此篇瑟者啬也以下文理皆不相属〉
黄宪外史
[编辑]《乐论》
[编辑]鲁王曰:“敢问娱心之乐?”征君避席而对曰:“骏哉,王之 问也!夫王人者,营政三年而作《礼》,积德十年而作乐。 乐也者,礼之极也,形于舞蹈而合乎性,和于上下而 合乎治,雍容而合乎德,无言而合乎化,使歌者忘其 声,舞者忘其态,观者忘其揖让,和而不淫,怡而不纵, 故礼极而乐隆。”
魏徐干中论
[编辑]《艺纪》
[编辑]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 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谓夫陈笾豆,置樽俎,执羽籥, 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 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 此礼乐之所贵也。”
隋文中子
[编辑]《王道篇》
[编辑]《子》曰:“使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有兴乎?”
《天地篇》
[编辑]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见也,舍两汉将安之乎?”大 哉!《七制》之主!其以仁义公恕统天下乎!其役简,其刑 清,君子乐其道,小人怀其生。四百年间,天下无二志, 其有以结人心乎?终之以礼乐,则三王之举也。
又
子曰:“王道之驳久矣,《礼》《乐》可以不正乎?大义之芜甚 矣,《诗》《书》可以不续乎?”
《礼乐篇》
[编辑]子曰:“仁义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 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