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四库全书本)/全览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全览2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全览3 全览4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耕耤
  
  耕耤顺治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躬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毕
  御斋宫 今为庆成宫
  赐群臣燕曰劳酒○是年题准
  耕耤前一日顺天府以龙亭三载
  躬耕耒耜鞭稻种青箱以采亭四载诸王从耕麦种榖种青箱九卿从耕豆种黍种青箱至
  午门外亭止顺天府官奉耒耜种箱由左门入陈设于
  太和殿阶下俟
  上御中和殿阅祭
  先农祝版毕戸部官奉入
  中和殿依次陈设
  上御殿阅视毕还宫戸部官奉出
  太和殿下授顺天府官奉出
  午门置各亭内送耕耤所至日
  上礼服诣
  先农坛致祭毕
  御具服殿更龙袍王以下文武各官更蟒袍补服顺天府官陈龙亭于采棚内左右陈采亭于采棚外东西从耕位礼部堂官奏请行
  耕耤礼导驾官同太常卿导
  上至耕位南向立从耕三王九卿各就耕位立不从耕王以下各官在席棚外序立鸿胪寺官赞进耒耜戸部尚书北面跪进耒耜赞进鞭顺天府尹北面跪进鞭礼部銮仪卫太常寺堂官导
  上秉耒三推黄耒驾以黄犊教坊司今为乐部和声署乐工歌三十六禾辞顺天府丞奉青箱戸部侍郎播种耆老随后覆土毕鸿胪寺官赞受耒耜戸部尚书跪受耒耜赞受鞭顺天府尹跪受鞭各置亭内礼部太常寺堂官导
  上御观耕台南向坐王以下文武各官按翼序立次三王各五推次九卿各九推皆朱耒驾以黝牛顺天府属官执青箱播种耆老随后覆土毕各就侍班位立礼部尚书奏耕耤礼成导
  上由东阶降出先农门乘辇教坊司作导迎乐至斋宫门乐止
  斋宫内大乐作
  驾至斋宫檐前降辇
  陞座乐止王公由左右门入文武各官由东西旁门入按翼序立丹陛乐作顺天府尹率所属官及耆老农夫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由西门出率农夫终亩
  赐王公坐候耕毕顺天府尹暨丞率大兴宛平县官
  由东门入报终亩鸿胪卿进至
  殿门外跪奏
  亲耕既成礼当庆贺鸣赞赞排班王公于丹陛上文武各官于丹墀内各序立丹陛乐作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乐止诸王由
  殿左右门入贝勒以下各于原立位行一叩礼序坐
  赐茶毕大乐作
  上御后殿乐止光禄寺设燕毕礼部尚书奏请御前殿大乐作
  上陞座乐止王以下文武各官皆就原位行一叩礼序坐进燕教坊司作乐进酒王以下文武各官咸于坐位跪一叩复坐教坊司承应用大乐队舞杂剧燕毕诸王出
  殿门就原立位贝勒以下咸起立鸣赞赞排班行一跪三叩礼各出
  斋宫门外祗候
  驾兴卤簿前导导迎乐作
  上还宫王公从众皆退○又奏准耆老每人赏布一
  疋○康熙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亲行耕耤礼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奉先殿是年耕耤日因值
  日坛斋戒停止行庆贺礼筵燕作乐○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前期一日祗告
  奉先殿○是年题准
  躬耕帝耤教坊司领乐官四人顶带老人四人工歌三十六禾辞者十有二人司金司鼓司版者各六人麾五色采旗者五十人执叉扒锄帚披簔戴笠者二十人顺天府耆老三十四人上农夫十人中农夫十人下农夫十人
  皇帝右秉耒左执鞭耆老二人牵牛上农夫二人扶犁工鸣金鼓歌三十六禾辞招飐采旗唱和随行三推三返毕次从耕三王各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五推五返毕次从耕九卿各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
  斋宫进燕丹陛乐作奏雨旸时若之章进酒管弦乐作笙箫合奏奏五榖丰登之章进馔清乐作奏家给人足之章馀仪与顺治十一年同○又奉
  旨今年耕耤朕四推四返御斋宫赐王公大臣茶停止筵燕赏耆老农夫布各四疋钦此○八年奏准二月十二日行耕耤礼前一日遇素服日期停止
  阅农器榖种至期行
  亲耕礼如仪停止筵燕○乾隆三年
  皇上举行
  亲耕礼停止筵燕与雍正二年同○五年奏准三月初十日届耕种之期适逄闰岁节气尚寒此次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行至来岁春和再请举行
  亲耕之礼○八年
  耕耤设乐用和声署正二人丞二人率署史歌禾辞者十有四人司金司鼓司版司篴司笙司箫者各六人麾采旗者五十人董以乐部典乐一人○九年
  亲耕奉
  旨朕四推四返不御斋宫不赐茶三王一推一返后九卿即行从耕钦此○十三年
  车驾东巡遣官致祭
  先农坛其耕耤礼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行○
  二十年改
  斋宫为
  庆成宫○二十三年
  谕吉亥耤亩所重劭农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设棚悬采以芘风雨义无取焉吾民凉雨犁而赤日耘虽袯襫之尚艰岂炎湿之能避且片时用而过期彻所费不啻数百金是中人数十家之产也其饬除之钦此
  一直省耕耤雍正四年议准奉天直隶各省于该地方择地为耤田以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府尹督抚及府州县卫所等官率所属耆老农夫行耕耤礼该督抚将设立耤田亩数报明戸部礼部存案○五年议准直省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立为耤田如无官地动支帑银置买民田以四亩九分为耤田每岁耕耤之日祭
  先农礼毕各官咸易蟒袍补服省城督抚秉耒知县执青箱知府播种府城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州县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专城卫所正印官秉耒如无属员即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耕时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悉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率耆老农夫望
  阙行三跪九叩礼其农具用赤色牛用黒色箱用青色所盛耔种各从其土之宜即著守
  坛农夫灌溉耤田地方官不时劝课将每年所收米榖及用过粢盛数目造册报布政使司送戸部核实至各省耕耤日期每岁十一月
  颁时宪书后交钦天择日由部奏请
  钦定通行奉天府府尹直隶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同
  日举行永著为令○是年
  谕嗣后耕耤日尔部豫先择定日期奏明行文各省督抚同日一体遵行仍将遵行耕耤日期奏闻钦此○又覆准吉林黑龙江二处将军照各省督抚府州县卫所之例该将军毎岁举行耕耤之礼














  亲蚕
  一
  亲蚕雍正十三年议准
  京师于北郊择地建
  先蚕坛每岁以季春已日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直
  省各府州县均于北郊设立
  先蚕坛以季春已日致祭一切礼仪均依祭
  先农典礼○乾隆元年议准停止建立
  先蚕坛改立
  先蚕祠宇至期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其各省蚕坛
  皆罢设○七年议准
  皇后亲飨
  先蚕暨
  躬桑礼分两日举行每岁以季春之巳吉日祭先蚕
  躬桑以蚕生未眠之前风日晴和为良日若致祭之明日蚕尚未生俟蚕生时内务府具奏若蚕已生即于是日进筐钩
  皇后御交泰殿阅视又明日行
  躬桑礼○又议准
  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
  妃
  嫔二位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三人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命妇共四人公主福晋夫人等由宗人府开送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均于前期一月移取无事故者奏请
  钦点○又定设蚕宫令一人丞一人经理蚕务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
  钦点○又定设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高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总理礼仪之事不必移居蚕室
  皇后躬桑率蚕妇以从献茧奉茧以进
  皇后缫三盆手相其仪蚕妇二十七人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又议准执事女官典仪二人掌奏请
  皇后行礼之仪赞引二人掌恭导
  皇后行礼之仪传赞六人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对引二人掌引导前引十人在对引前导引相仪二人在
  皇后后随宜襄赞补阙八人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前期三月内务府列应执事人名奏请
  钦点
  命下之日令内监监视习仪礼成之后分别赏赉临
  期内务府请
  旨行○又议准
  皇后采桑时照耕耤三十六禾辞之例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司金鼓版六人司笙箫篴十有八人歌者十人在桑林外东西序列咸以内监充之先期令内监监视演习○又议准茧成之日蚕妇报蚕宫令蚕宫令报内务府择献茧及缫丝吉期以
  闻及期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献
  皇后
  皇后受茧以献
  皇太后
  皇帝仍分
  
  妃
  嫔讫
  皇后率
  
  嫔
  亲临织室蚕母蚕妇全献茧之所登者相仪命妇奉
  盆水蚕母纳茧于盆
  皇后三缫
  
  嫔五缫毕遂布于蚕妇之吉者使缫而朱绿元黄之以供
  
  庙黼黻之用○九年奏准赏执事女官皆表里各二疋
  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礼部
  仪制清吏司
  授时
  一颁朔顺治二年时宪书成钦天监进呈
  御览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颁朔行礼○是年题定每年十月初一日黎明钦天监官设黄案于
  午门外正中设红案于
  午门外两旁钦天监自署内设龙亭一采亭八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于龙亭奉颁给王以下各官时宪书于采亭陈设毕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前设香亭和声署作导迎乐出钦天监署自
  长安左门进至
  午门外钦天监官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陈正中黄案上奉颁给王公百官时宪书陈两旁红案上陈设毕举黄案由中门入钦天监监正监副从随至
  太和门陈于左右阶上监正等于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府官奉时宪书入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钦天监官彻案各退是日黎明贝子公暨文武
  百官咸朝服集
  午门外鸣赞官赞排班贝子公立甬道上百官立甬道两旁均北面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赞有
  制众皆跪鸿胪寺官宣
  制曰钦天监进某年时宪书其赐王公百官颁行天下宣毕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亲王郡王各令所属依次跪领贝子公亲跪领文武官各以其长一人跪领回署颁给所属官各退○十八年定朝鲜国每年十月朔遣使赍咨赴部恭领时宪书豫札钦天监封送仪制司本司郎中朝服于司署颁发来使跪领赍回本国○康熙三十二年
  颁时宪书于内扎萨克科尔沁等二十四部落均以
  各来使请
  安之便按名给发○五十三年
  颁时宪书于外扎萨克喀尔喀等十有五部落与科尔沁等部落同○雍正三年定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颁俸币时一同给发○七年议准定例钦天监每年给发各衙门时宪书外听匠役备纸刷印售卖以便民用今各省布政使司亦应照例请自八年为始每岁四月由钦天监颁发考定时宪书式令各布政使司敬谨刊刷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凡见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职官举人贡生等各给一本以彰敬授人时之意其刊刻纸墨工价各动用正项钱粮至于各省民户繁多势难遍给应将所刻书版发贮公所听匠役或书坊备纸刷印赴布政使司钤盖钦天监时宪书印发卖每本定价一分二釐俾深山僻壤咸知时序月令仍饬该地方官严禁伪造务使官书广布以便民用如有伪刻私书及捏称缴官于定价外需索等弊将该有司从重治罪督抚如不察究并严加议处○十二年覆准毎逢颁朔之日八旗都统各部院堂官各率所属并诸王府祗领属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御史二人监礼部委满汉司官二人收职名如有公事不克亲赴豫行知会其无故不到及不朝服行礼者指名参处务恪遵定制整齐敬谨以光大典至颁给百官时宪书三品以上官应仍于
  午门外祗领其馀满汉文武有顶带官员万三千馀人一时难以遍给往来拥挤恐无以肃观瞻而昭典礼应照向例于
  午门外行礼后各赴钦天监祗领○乾隆二年覆准散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五六月间同俸币给发似觉稍迟应先期于毎年十月将次年时宪书由兵部交驿站发往青海散给○十六年奏准孟冬颁朔请由钦天监豫日行文至期贝子公以下至文武正贰各官咸朝服齐集依次跪领恭俟宣
  制行三跪九叩礼如有无故不到者纠仪御史于次日参奏照无故不朝参律议处至直省时宪书颁到之日督抚亦应有接受之仪旧典未备请酌定仪注纂入会典通礼恭呈
  御览颁发遵行以仰承
  皇帝钦若时宪之至意○十九年定孟冬颁朔于午门亲王郡王贝勒亦令亲领行礼○是年
  颁时宪书于杜尔伯特部落与喀尔喀部落同一迎春顺治初定毎年立春芒神春牛由顺天府豫备届期由部会同恭进前二十日札钦天监选取导引之天文生八名造册送部取候时官二人于
  午门前祗俟届期告时札顺天学政选取生员七十五人各具顶带公服恭舁芒神春牛案送至
  午门外同本部官恭进又行文内务府于立春日豫除内监恭进芒神春牛俟于
  乾清门
  慈宁门又行知步军统领䕶军统领内务府于立春
  日届时启
  长安左门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协和门
  永康左门之中门○又定凡遇立春时刻或在暮夜或在子丒等时均由部奏明择寅卯辰等时恭进○又定毎岁各省府州县官豫造芒神土牛于东郊外立春日各官朝服迎春于东郊陈芒神土牛设香烛酒果赞礼生赞排班赞跪叩兴各官行一跪三叩礼兴赞跪奠爵领班官奠酒三爵赞叩兴各官跪叩如前兴隶舁芒神土牛香亭鼓乐前导各官朝服后随回至署陈于堂前各官执采仗环立土牛两旁赞击鼓乐工擂鼓赞鞭春各官环击土牛三以示劝耕之义○康熙十三年覆准直省府州县迎春于东郊各官拜芒神土牛止用鼓吹采亭其勒令盐商当铺行户装演故事台阁排列金珠张鼓乐树旗帜并科𣲖里长提取车马优伶等项严行禁止如有前项糜费并各官借端𣲖累由督抚科道纠参交该部议处








  颁诏
  一
  颁诏顺治元年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午门外设
  御座于
  皇极门今 太和门正中设
  诏案于丹陛上东旁王以下文武各官咸集大学士
  奏请
  御门陞座鸣鞭执事各官行礼毕鸣赞官赞排班赞
  进赞跪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赞
  颁诏大学士自案上奉
  诏书于丹陛上东旁立宣毕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
  礼兴退复原班立
  赐燕谢
  恩礼成鸣鞭
  驾还宫众皆退
  诏书誊黄刊颁天下○八年定
  颁诏之日设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设龙亭香亭于午门外设宣
  诏高台于
  天安门外鸿胪寺官设
  诏案于
  太和殿内之东又设黄案于丹陛上正中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内满汉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午门外领催外郎耆老等齐集于
  天安门外内院官奉
  诏书至
  乾清门用
  御宝毕奉至
  太和殿内陈案上礼部官引王公等进至丹陛上引文武各官入
  午门左右掖门至丹墀内各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礼服陞
  太和殿鸣钟鼓作乐鸣鞭王以下各官上表行礼毕大学士进殿内案前奉
  诏书至
  太和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奉起由中阶䧏设云盘内礼部官奉云盘上覆黄盖由中道出文武各官后随王公等进殿内序坐
  赐茶毕鸣鞭
  驾还宫王公等各退礼部官至
  午门外奉云盘设龙亭内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香亭在前龙亭在后前列御仗导迎乐作至
  天安门外桥南礼部官于龙亭前行一跪三叩礼奉
  诏书设高台黄案上覆以黄盖鸿胪寺官赞排班赞
  进众官各按班次立赞有
  制众跪宣读官于台上西面立先宣清文次宣汉文毕鸣赞官赞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礼部官奉
  诏书仍设龙亭内校尉舁亭作乐由
  大清门出礼部堂官豫由
  长安左门诣部恭候俟
  诏至率所属跪迎于仪门甬道之右司官奉
  诏至大堂陈于黄案礼部堂官率所属行三跪九叩
  礼兴恭阅
  诏书誊黄䥴刻颁行天下○又定如
  驾不御殿文武百官咸朝服齐集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前馀奉
  诏宣
  诏等仪与
  御殿同○十一年议准颁发外国及直省
  诏书均由内院用
  宝毕交与礼部外藩蒙古遣内院理藩院官各一人
  朝鲜国遣正副使二人具题请
  旨命往直省先委行人司如行人员少取中书科中书如中书科人数不敷于内院中书銮仪卫首领官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四译馆酌量取用属官具题遣往○是年题准
  诏书所至地方官具龙亭采舆仪仗鼓乐出郭迎接
  朝使下马奉
  诏书设龙亭中南向朝使立于亭东地方官朝服北向行三跪九叩礼鼓乐前导朝使上马于亭后随行至公廨门外众官先入文武分东西序立候龙亭至公庭中朝使立龙亭之东西向礼生赞排班乐作众行三跪九叩礼朝使奉
  诏授展读官以教官为之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前宣读
  众官皆跪宣读毕展读官奉
  诏书授朝使朝使奉设龙亭中众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皆退督抚即誊黄分颁司道府州县卫所○又题准凡
  诏书经过地方官员军民人等咸跪路旁候
  诏过方起如出使在外官员遇
  诏即出迎郊外至公庭中礼生先引出使官行三跪九叩礼后本处官行礼至开读时出使官仍随班跪听一同行礼○康熙二年题准凡
  诏书经过地方五里以内府州县卫文武官咸出城
  迎送违者或
  颁诏官指名报部或督抚题参皆降二级留任五里
  以外者不必迎送○八年题准凡
  颁诏汉督抚省分遣汉官满督抚省分遣内院礼部
  笔帖式○十二年题准凡
  颁诏赦及
  恩赐往朝鲜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均候
  旨命往仍将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照依职衔为正副使具题遣往○二十一年题准颁直省满汉督抚
  诏书于内阁中书翰林院笔帖式行人司官内酌委
  赍送其颁行将军提督等誊黄
  诏书并付赍送督抚官员带往
  诏书用
  御宝誊黄不用赍
  诏官由各衙门简选均赴礼部大堂掣签分遣赍送○二十七年题准颁行直省满汉督抚
  诏书减去内阁中书一人翰林院笔帖式一人委礼
  部笔帖式二人奉
  旨每处著一人去杂𣲖已通行禁止恐地方官假藉颁诏妄行科𣲖著严行禁止○四十二年覆准各省颁诏官应于起程日起算往返直隶限十五日河道总督河南山西二十日山东二十五日漕运总督四十五日江南六十日江西浙江湖广陜西七十五日贵州九十日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百有五日云南百二十日该省督抚即将
  诏到日期报部察核其
  颁诏官如果江湖风阻疾病耽延取具经过地方官印结到部倘有故意迟延违限者交该部从重议处○四十八年奉
  旨颁诏官如有纡道行走及沿途生事扰累驿递者著该督抚即行指参○雍正元年
  谕颁发诏书礼部笔帖式人少不足以供各处之用且必得少知自爱材尚可用者方可差往著将各部院笔帖式令各该堂官与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简选差往钦此○乾隆十四年奏准颁
  诏仪节应增金凤朵云工部前期设金凤于
  天安门上正中设宣
  诏台于门上东第一楹
  诏由
  午门奉出至
  天安门上听
  诏百官耆老等分翼排班于金水桥南跪听宣诏官宣读毕鸿胪寺官赞行三跪九叩礼奉
  诏官将
  诏书衔以金凤承以朵云由
  天安门上系下礼部官接受设采亭内迎出长安左门馀如前仪○十七年定直隶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七道分颁天津都统直隶提督马兰泰宁天津宣化正定等处总兵官○山东巡抚兼提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三道分颁青州将军登州兖州总
  兵官○山西巡抚兼提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三道分颁绥远城将军太原大同
  总兵官○河南巡抚兼提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二道分颁南阳河北总兵官○两
  江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八道分颁江苏安徽巡抚江宁京口将军江南提督狼山苏松寿春等处总兵官○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赍
  诏官一人○江西巡抚兼提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二道分颁南赣南昌总兵官○闽
  浙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十二道分颁福建巡抚福州将军水师陆路提督金门汀州海坛台湾福宁漳州南澳建宁等处总兵官○浙江巡抚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八道分颁杭州将军乍浦副都统浙江提督定海黄岩温州处州衢州等处总兵官○湖广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八道分颁湖南湖北巡抚荆州将军湖广提督镇筸宜昌永昌襄阳等处总兵官○陜甘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十五道分颁陜西甘肃巡抚西安宁夏凉州将军甘肃安西固原提督西宁延绥宁夏肃州凉州兴汉河州等处总兵官○四川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六道分颁成都副都统四川提督川北重庆建昌松潘等处总兵官○两广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九道分颁广东巡抚广州将军广东提督左翼右翼琼州潮州碣石高雷等处总兵官○广西巡抚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三道分颁广西提督左江右江总
  兵官○云贵总督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十一道分颁云南巡抚提督开化鹤丽临元永北楚姚永顺曲㝷昭通普洱等处总兵官○贵州巡抚赍
  诏官一人附誊黄五道分颁贵州提督安笼古州镇
  远威宁等处总兵官
  颁赏
  
  恩诏
  颁赏详见各年诏款
  
  实录
  玉牒告成
  颁赏崇德二年
  太祖高皇帝实录成
  赐大学士各鞍马一银五十两满学士各马一银四十两汉学士各银四十两笔帖式各银二十两○顺治十八年
  玉牒成于康熙元年
  赐总裁王各银二百两表里各十疋副总裁大学士各银百两表里各五疋侍郎学士启心郎各银八十两表里各四疋纂修官侍读学士郎中各银四十两表里各二疋编修主事各银三十两表里各一疋誊录收掌官各银二十两供事各银十两纸匠各银五两均于戸工二部移取由部给发○九年
  玊牒成
  赐总裁王副总裁大学士等照元年例副总裁贝勒银百五十两表里各七疋纂修员外郎银三十五两表叚二疋里叚一疋其馀纂修誊录收掌官供事匠役等均照元年例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赏给银币皆同○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成
  赐监修总裁各鞍马一匹银百两大蟒纱一疋大采叚表六疋里七疋副总裁各鞍马一匹银八十两大蟒纱一疋大采叚表五疋里六疋纂修官各银五十两纱一疋大采叚表四疋里五疋收掌翻译满誊录官蒙古誊录官各银三十两纱一疋大叚表二疋里三疋汉誊录荫监生监生生员各银十两叚表里各一疋执事人役供事官各银八两叚表里各一疋纺丝一疋纸匠各银五两布五疋于戸工二部太仆寺移取由部给发○二十一年
  太宗文皇帝实录成
  赐监修总裁纂修大小各官及执事人役均与十一
  年同○雍正四年
  玉牒成
  赐副总裁大学士等与康熙九年同接修总裁贝勒银百两表叚五疋里五疋接修副总裁镇国公银六十两表叚三疋里三疋其馀纂修收掌誊录各官及供事人役均照九年例赏给○九年
  圣祖仁皇帝实录成
  赐监修总裁副总裁提调纂修收掌翻译各官及供事人等均照康熙十一年之例其汉誊录官旧例与赏满誊录官蒙古誊录官有别今以满汉效力维均亦照满誊录官例赏给又皂役照纸匠例各赏给银五两布五疋○乾隆元年
  玊牒成
  赐总裁王副总裁大学士等仍照康熙九年之例其接修总裁大学士应给半赏银七十五两表叚四疋里三疋提调官宗人府理事官奉国将军照纂修侍读学士郎中例银四十两表叚二疋里二疋馀均与康熙九年同○六年
  世宗宪皇帝实录成
  赐监修总裁提调纂修收掌翻译誊录各官及供事
  匠役人等均与雍正九年同○九年
  玊牒成
  赐总裁王副总裁大学士等仍照康熙九年例总裁大学士银百五十两表叚七疋里七疋又纂修官内阁侍读照员外郎例银三十五两表叚二疋里一疋内阁中书照主事例银三十两表里各一疋接修之纂修官翰林院典簿亦照主事例给与半赏馀执事人员供事匠役等均与康熙九年同○十五年
  玉牒成
  赐总裁王等各银二百两表叚十疋里十疋总裁大学士银百五十两表叚七疋里七疋副总裁大学士银百两表叚五疋里五疋提调官监察御史照郎中例银四十两表叚二疋里二疋全修纂修官内阁侍读照员外郎例银三十五两表里各二疋宗人府理事官照郎中例银四十两表里各二疋接修纂修官詹事府赞善照主事例银十五两表叚一疋其馀全修接修收掌誊录等官及供事匠役人等均照康熙九年例赏给
  
  颁赐督抚提镇服物顺治十六年定凡督抚赴任前
  期令内务府
  颁赐盔甲各一鞍马一櫜鞬一弓矢全蟒朝服一或
  于常朝处或进
  内谢
  恩毕
  赐馔临期请
  旨行○十八年定凡督抚赴任前期止奏起程日期
  
  恩不奏颁赏○康熙七年定凡督抚提镇赴任由部
  奏请
  赐总督提督鞍马一櫜鞬一弓矢全总督加
  赐蟒朝服一袭
  赐巡抚总兵官鞍马一礼部官引至
  午门前
  颁赏○又定直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赏给鞍马弓矢等物照依督抚提镇之例由部奏请
  赐给○乾隆五年奏准各直省将军总督都统巡抚副都统提督总兵官赏给鞍马弓矢等物酬庸奖功实为
  大典其曾任封疆已邀赏赐者不重给即初膺简命以及外省入
  觐之人或见有降革等案或职衔尚未实授均应不
  在赏之列至应赏之人由部具奏得
  旨后行文上驷院戸部工部备办赏物鸿胪寺委官
  引礼届期礼部堂官一人具朝服于
  午门前监赏该员朝服跪领谢
  恩典礼所关非可造次办理致滋冒滥应令请赏之
  人在内于奉
  命之日在外于入
  觐到京日即将请领縁由及从前曾否赏给见在职衔曾否实授并有无降革之处一一开明督抚具掲吏部将军都统副都统提督总兵官具掲兵部该部检核明晰移咨到部仍令该员等于引
  见后即行赴部报明由部请
  旨恭候
  钦定
  一卓荐
  颁赏康熙六年定直省卓异官员引
  见准其卓异注册回任候升者文职赏朝服武职赏蟒袍○乾隆五年覆准卓异官员文职知府以上赏蟒叚朝衣一袭同知以下教谕以上赏糚叚领袖云叚朝衣一袭武职二品以上赏大蟒叚袍一袭三品以下赏小蟒叚袍一袭均不必在京候领俟造成之日由部交各该省提塘赍送各该督抚核明转给仍将领到日期报部存案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三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进表
  一进表笺顺治元年
  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在京王公暨文武百官各进
  
  皇帝表文一通表文由内阁撰拟表袱表匣由工部
  备造如遇
  特典应进庆贺表笺则内阁临期撰拟在外直省文
  武各官进贺表笺均
  敕内阁撰拟定式颁发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司直隶各府州各差官赍进○是年题准庆贺
  皇帝万寿元旦冬至表式在京称某亲王某等诸王贝勒文武官等在外称某官某等诚懽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
  徳统乾元首正六龙之位
  建用皇极宏开五福之先恭惟
  皇帝陛下
  率育苍生
  诞膺
  景命寰区和协声教覃敷四海一而万国来王川岳
  灵而俊乂斯出太平有象
  历服无疆等恭遇
  熙朝欣逢
  圣诞元旦 长至 在外官于此下増身羁职业心恋阙廷二句伏愿
  玊烛长调庆雍熙于九牧
  金瓯永固登仁夀于万年等无任瞻
  天仰
  圣懽忭之至谨奉
  表称
  贺以
  闻○又题准庆贺
  皇后千秋元旦长至笺式具官至上言同前伏以
  祥凝璇室仰
  内治之宏昭
  瑞霭椒宫庆
  母仪之光大敬惟
  皇后殿下
  安贞表范
  恭俭垂型
  博厚协载物之仁
  恩隆逮下
  肃雍赞齐家之化
  徳茂承天以下式同前欣逢
  令节元旦长至伏愿
  徽音益著弥増彤管之辉
  景福骈臻永纪瑶编之盛以下式同前○又定凡表并用小字楷书表文前上面黏黄帖一方如印大帖下用印黄帖所书如
  万寿书进贺
  万寿表文元旦书进贺元旦表文冬至书进贺冬至表文末后年月日上亦用印束封上用黄帖上所书如前黄帖下用印印下书某官臣某上进谨封于上进谨封字上用印副本用手本小字楷书后年月日上用印黄绫裱褙袱匣笺文缮书印封皆与表同○八年定元旦冬至直省文武五品以上官各进贺
  皇太后表文
  皇帝表文
  皇后笺文布政使及参政参议道等官每节共进表二笺一按察使及副使佥事道等官每节共进表二笺一盐运使各府直隶州衍圣公每节各进表二笺一总兵官副总兵参将㳺击等官每节各进表二笺一都司行都司各卫每节各进表二笺一
  万寿节只进
  皇帝表一总督巡抚不进表笺凡遇庆贺大典具本
  庆贺○九年
  谕贺表贺本体式不同近来贺本均用表体著撰拟本式颁发通行钦此○十三年定
  皇太后圣寿照元旦冬至例直省文武各官均进贺表
  ○康熙元年
  圣祖仁皇帝尊上
  太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尊号礼成是日早礼部官设香亭表亭奉在京王以下文武各官所进清汉字表设表亭内校尉舁行鼓乐前导由
  长安左门中门进
  天安门左门至
  午门前陈设礼部官自亭奉表入
  午门左门设
  太和殿前黄案上候
  陞殿王以下各官皆跪大学士奉表恭诣
  御前跪读王以下文武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礼毕颁诏天下各直省文武官五品以上诸司应进表文
  差官赍进庆贺○又定嗣后遇
  太皇太后
  皇太后圣寿及元旦冬至各节均照例赍表入贺其贺表文式内院撰拟交与礼部颁发依式赍进是年题准庆贺
  皇帝万寿元旦冬至表式与顺治元年同○又题准
  庆贺
  太皇太后圣寿表式具官至上言同前伏以
  坤徳无疆首立
  母仪之极
  天庥滋至聿彰
  圣寿之隆庆积
  重闱欢腾函夏恭惟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陛下
  斋庄中正
  光大含弘
  开历服亿万年燕
  天昌后
  迈春秋八千岁锡类施仁兹当
  寿岂之辰咸切尊亲之戴王等属在懿亲文官职守封圻武官职典
  戎行土官职在边方欣逢

  盛节伏愿
  瑞霭宫庭常集介睂之祜
  化行寰海永昭恒月之辉等无任瞻
  天仰
  圣懽忭之至谨奉
  表称
  贺以
  闻○又题准庆贺
  太皇太后元旦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乾元启瑞
  坤厚凝禧欣瞻四序回春永赖
  重闱有庆恭惟
  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陛下
  敬孚壸范
  徳著徽音
  慈恩笃祜升平
  圣善宏开景运化日舒长于万国太和光被于昌辰
  以下式同前恭逢
  元旦转璇枢而献颂望切瞻云祝嵩寿以陈辞诚抒拱极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太皇太后冬至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初阳来复
  六宇升平
  龙楼瑞霭昌时
  凤历和舒化日恭惟
  昭圣慈夀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陛下
  肃雍叶庆
  纯敬昭徽
  配徳端位于
  重闱
  启后著功于
  皇极安贞体顺
  尊养凝庥         以下式同前欣逢
  长至诵孝慈之则四海回暄见
  天地之心万灵受泰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圣夀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坤徳宏昭启
  一人之有庆
  天庥茂集绵
  万寿以无疆喜溢宫闱欢腾海宇恭惟
  仁宪皇太后陛下
  恩隆锡类
  化著慈徽开奕叶之灵长
  仁膏普被介千秋之纯祜
  福履骈臻兹当
  夀岂之辰咸切尊亲之戴以下式同前恭逢
  盛节伏愿
  瑞霭彤闱
  ⿺辶段 -- 遐算益増昌炽
  祥呈瑶牒
  洪禧永并升恒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元旦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乾元肇瑞
  坤厚凝禧天工合阴教以咸亨岁序庆阳和而成泰恭惟
  仁宪皇太后陛下
  仁宏育物
  徳懋嗣音泽流时夏知化日之方长世济如春适昌辰之初启以下式同前恭逢
  元旦望
  椒殿而称觥愿膺纯嘏喜
  瑶阶之増䇲茂对清时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长至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一阳初复
  万彚昭苏
  泰阶共际升平
  福履弥増昌炽恭惟
  仁宪皇太后陛下
  恩隆祚嗣
  化洽宫庭象
  坤道以安贞惟徳用懋集
  天庥而永固与时偕亨以下式同前欣逢
  长至祥呈云物瞻
  化日之舒长颂献升恒祝
  纯禧之茂集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后千秋元旦长至笺式与顺治元年同○八年定文官表笺布政使司彚进卫所表笺都司彚进武官表笺提督彚进无提督之省总兵官彚进○康熙十四年题准
  皇太子千秋节元旦长至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天心眷佑绵万世之洪图
  国本茂隆介
  千秋之景福敬惟
  皇太子殿下
  元良徳裕
  英敏性成膺
  有道之昌期臣民懽戴奉无疆之
  宝箓
  宗社奠安以下式同前欣逢
  令旦正旦长至伏愿永承
  泰运合宇宙以𫍯和大集
  祥符跻升恒于悠久等无任懽忭踊跃之至谨奉
  笺称
  贺以
  闻 以上书写封印皆与表同但易笺文并红绫袱
  匣○十六年题准
  皇后千秋笺文照例赍进○二十七年覆准正定縂兵官既裁嗣后紫荆等协营路庆贺表笺令该抚彚进○二十九年议准庆贺表笺讹书遗漏并颠倒违式交部议处其表笺发还令照式再缮补进○三十一年定直隶各省文武官凡遇庆贺表笺停其専官赍送按节统于总督衙门彚齐与总督庆贺表章同由驿逓送进无总督之省由巡抚彚送○三十二年题准各省文武官庆贺表笺通省统用火牌専遣承差赍送○又覆准衍圣公庆贺表笺按节仍令专差赍送○四十四年议准朝鲜国王庆贺表笺每岁更换辞句不尽合式应颁发定式令照式缮进以省繁文○五十五年议准表笺事关大典自五十六年
  万夀圣节为始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副将以上准其进表仍照例该督抚彚齐由驿递投礼部转送内阁如有藉进表名色派敛需索该督抚科道核明治罪○六十一年十二月题准庆贺
  皇帝万寿元旦长至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徳统乾元首正六龙之位
  建用皇极宏开五福之先恭惟
  皇帝陛下
  率育苍生
  诞膺
  景命
  抚时出政八风顺而嘉榖蕃昌
  受箓敷猷万国宁而俊民乐育太平有象
  历服无疆等恭遇
  熙朝欣逢
  圣诞元旦长至伏愿
  玊烛长调庆雍熙于九牧
  金瓯永固登仁夀于万年以下式同前○又题凖庆贺
  皇太后圣寿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坤徳宏昭启
  一人之有庆
  天庥茂集绵
  圣夀以无疆喜溢宫闱欢腾海宇恭惟
  仁夀皇太后陛下
  恩隆锡类
  化著慈徽
  长乐春晖备古今之遐福
  万安日永迎
  天地之瑞符兹当
  寿岂之辰咸切尊亲之戴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元旦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乾元肇瑞
  厚徳凝禧天工合阴教以咸亨岁序应阳和而成泰恭惟
  仁寿皇太后陛下
  仁宏育物
  徳懋嗣音化日舒和三百六旬之始春台降祉七十二候之期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冬至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一阳初启
  万彚昭苏
  泰阶共际升平
  福履弥増昌炽恭惟
  仁寿皇太后陛下
  恩隆祚嗣
  化洽宫庭值斗柄之方旋光辉南极见葭灰之初动瑞应融风以下式同前○又奉
  旨元旦冬至贺表皆俟雍正二年举行万寿表文俟过二十七月颁发○雍正元年题准庆贺
  皇后千秋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祥开盛序启福履之咸绥
  节介寿祺合宫闱而称庆敬惟
  皇后殿下
  温恭成性
  雍肃垂型
  懋柔顺之徽音承天徳盛
  迈幽闲之美化逮下恩隆以下式同前欣逢令节伏愿
  含弘益著协地道之无疆
  光大弥昭赞乾行于不息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后元旦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璇宫瑞霭应岁序以咸亨
  椒室祥凝迓
  天庥而同永敬惟
  皇后殿下
  关睢孝敬
  芣苢和平
  徳合两仪庆昌辰之初启
  光同二曜逢春日之方长以下式同前欣逢元旦
  鸿禧丕懋益増彤管之辉
  景福长新永纪瑶编之盛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后长至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乾元肇瑞初飞玊管之灰
  坤厚凝禧弥衍椒涂之庆敬惟
  皇后殿下
  静専体顺
  孝敬昭徽
  配徳端位于宫闱
  基化著功于中外昌辰霭瑞化日舒长以下式同前欣逢
  长至伏愿
  日星恒照开万禩之宏庥
  福禄益増介千秋之纯嘏以下式同前○十三年十月题准庆贺
  皇帝三大节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徳统乾元首正六龙之位
  建用皇极肇开五福之先恭惟
  皇帝陛下
  率育苍生
  诞膺
  景命
  顺时熙绩百昌遂而万国和宁
  御宇绥猷四序调而兆民乐利太平有象
  福祚无疆等恭遇
  熙朝欣逢
  圣诞元旦则书元旦冬至则书长至伏愿
  玊烛长调庆时雍于九牧
  金瓯永固绵泰运于万年以下式同前○又题准庆贺
  皇太后三大节表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慈范宏昭洽嘉祥于万国
  天庥滋至介寿岂于千春钦惟
  崇庆皇太后陛下
  道轶汤莘
  徳超周姒
  璇宫毓瑞永贻燕翼之祥
  华渚呈符肇启鸿图之庆覃仁慈之广被备尊养之兼隆等幸际昌期欣逢
  圣寿元旦长至书式同前伏愿
  徽音远嗣启昌炽以弥増
  福履长绥偕升恒而并久以下式同前乾隆二年题准庆贺
  皇后三大节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龙符叶瑞正中壸以延禧
  凤葆増华统六宫以衍庆敬惟
  皇后殿下
  仁宣雅化
  孝嗣徽音
  厚徳承天四序协顺成之运
  光明俪日万方同久照之功等幸际昌期欣逢令节元旦长至书式同前伏愿
  纯庥茂集绵福祚于千春
  内治丕昭播芳猷于奕禩以下式同前○十五年题准庆贺
  皇后三大节笺式具官至上言式同前伏以
  祥开玊宇椒宫集多祜之庥
  瑞启璇霄兰掖迓无疆之福敬惟
  皇后殿下
  仁符厚载
  徳协安贞
  茂育垂型承健行而不息
  温恭表范并丽照以常眀等幸际昌期恭逢令节元旦长至书式同前伏愿
  坤仪丕著绵景福而庆衍鸿图
  内治弥隆播芳猷而辉生彤管以下式同前○十八年
  谕元旦长至万夀三大节外省文官臬司以上武官副将以上例得随进表笺称贺朕思督抚提镇封疆大吏事皆专达表贺为宜藩司副将既不得专达章疏其由督抚附进表笺亦可不必且不过由部送阁存贮并不呈览此亦向来虚文陋习甚无取焉其槩行停止钦此
  进书
  一恭进
  实录康熙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实录成择吉恭进前期一日礼部鸿胪寺
  官设表案于
  太和殿丹陛之东设
  实录案于阶下正中设表亭香亭采亭于
  实录馆内是日早卤簿大驾鼓乐设于
  太和殿前王以下公以上朝服齐集于
  太和门外文武各官朝服齐集于
  午门前监修总裁纂修等官咸朝服齐集扵
  实录馆前监修官奉表设表亭纂修官奉
  实录设采亭各官于采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校尉以次舁行前张黄盖列御仗二礼部官前引和声署作乐香亭
  实录亭由金水桥道中行表亭由道左行监修等官后
  随入
  太和门香亭
  实录亭由中门入表亭由左门入齐集王公文武百官
  分翼跪迎候过至
  太和门内按翼排立各亭至
  太和殿丹墀内监修等官自表亭内奉表内阁官前引由左阶升陈于表案纂修官自采亭内奉
  实录陈
  太和殿阶下正中案上各亭彻退鸿胪寺卿奏请
  圣祖仁皇帝礼服出宫
  御中和殿内大臣侍卫内阁礼部都察院鸿胪寺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不赞毕鸿胪寺官导
  驾前行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鸣钟鼓作乐
  陞座鸣鞭如常仪鸿胪寺官奏进
  实录丹陛乐作礼部官举
  实录案鸿胪寺堂官二人前引由中道升至殿门外圣祖仁皇帝兴案由中门入至
  宝座左乐止侍卫举以入
  圣祖仁皇帝乃坐侍卫举
  实录案鸿胪寺堂官引至
  保和殿内设于正中监修总裁纂修等官由东阶下至照常行礼处立鸣赞官赞排班赞跪各官皆跪赞进表礼部宣表官在殿门外正中跪宣表文毕乐作鸣赞官赞叩兴各官行三跪九叩礼退立东旁乐止鸣赞官赞跪王公百官皆跪宣表官于中门外正中跪代奏致辞云和硕亲王某等文武群臣奏言恭惟
  世祖章皇帝神功圣徳纂述
  实录成书光华万世群臣懽忭礼当庆贺奏毕鸿胪卿
  
  制答致辞云
  世祖章皇帝功徳配
  天纂修
  实录已成朕心懽庆与卿等同之宣毕乐作鸣赞官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鸿胪寺堂官引王以下公以上进
  殿内坐各官在丹墀内分翼坐行一叩礼
  赐茶毕鸣鞭乐作
  驾还宫王以下各官皆退内监举
  保和殿
  实录监修总裁等官随后至
  乾清门交与内监送入
  大内各官皆退○二十一年恭进
  太宗文皇帝实录于
  太和门行礼仪与十一年同○二十五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实录于
  太和门行礼仪与二十一年同○雍正元年恭进
  圣祖仁皇帝实录
  圣训前期一日礼部鸿胪寺官设
  实录
  圣训案于
  保和殿中设表案于
  保和殿门外稍东均南向设表亭香亭龙亭于
  实录馆内是日早卤簿大驾乐悬设于
  太和殿前王公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实录馆前监修官奉表设于表亭纂修官奉
  实录设于龙亭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校尉以次舁行前张黄盖列御仗二鸿胪寺官前引和声署作乐香亭
  实录亭
  圣训亭由内金水桥道中行表亭由道左行监修等官
  皆随行至
  太和门香亭
  实录亭
  圣训亭由中门入表亭由左门入齐集王公文武各官
  分翼跪迎候过至
  太和殿丹墀内分翼排立
  实录亭
  圣训亭表亭至
  太和殿阶下监修总裁等官于表亭前行一跪三叩礼监修官奉表文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各亭皆彻鸿胪卿二人前引恭奉
  实录
  圣训官恭奉表文官由中阶升至
  太和殿由中门入至
  保和殿以次敬设于各案监修纂修等官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堂官奏请恭受
  实录
  圣训
  世宗宪皇帝礼服出宫至
  保和殿后降舆进殿于
  实录
  圣训案前行三跪九拜礼毕兴立于案东侍卫进
  殿内恭奉
  实录
  圣训案及表案由
  保和殿后正中阶送至
  乾清门交送内务府总管内务府总管及举案侍卫内监咸蟒袍补服奉接黄案送入
  大内谨藏礼部堂官奏受
  实录礼成恭导
  世宗宪皇帝御中和殿执事各官行礼
  御太和殿监修等官暨王公文武各官行礼均与康熙十一年仪同其监修总裁所进表文诸王各官庆贺致辞及宣答
  制辞均由内阁撰拟奉
  实录
  圣训案之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委出内监由内务府
  委出至
  皇史宬及内阁尊藏副本底本均候本馆誊缮告竣日再行具题○乾隆六年奏准本年十二月恭进
  世宗宪皇帝实录
  圣训王公齐集于
  太和门外金水桥北文武百官齐集于桥南咸朝服举案侍卫蟒袍补服齐集
  保和殿门外宫殿监督领侍及举案内监恭俟于乾清门外其馀礼仪均与雍正九年同○八年
  谕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
  屡朝实录皆应缮清汉文各一部送往尊藏俟见在皇史宬内阁藏本缮成后即著在馆人员敬谨誊录其送往仪注大学士会同礼部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行文
  实录馆敬缮清汉文各一部俟完日送往尊藏其送往礼仪届期详议具奏再按奉天尊藏之处惟
  崇政殿后有翔凤楼高敞壮丽堪以尊藏请
  敕下奉天将军会同
  盛京礼工二部奉天府尹敬谨办理尊藏金匮照在京
  皇史宬内式样制备应需官员专司守䕶均令该将军等妥议具奏以昭永远敬奉之意○九年议准恭送
  世宗宪皇帝实录
  圣训尊藏
  皇史宬前期一日礼部鸿胪寺官恭设
  实录
  圣训亭香亭于
  实录馆内至尊藏吉日监修总裁纂修等官咸朝服齐
  集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设亭中监修总裁纂修等官于亭前行三跪九叩礼銮仪卫校舁行前张黄盖设御仗和声署作乐导引监修等官后随恭送至
  皇史宬敬谨尊藏其副本亦令纂修等官即于是日送交内阁收贮○十五年议准
  屡朝实录
  圣训
  玊牒先后奉
  旨送往奉天尊藏卷帙繁重程涂遥远夏雨时行恐有未便应扵秋成后札行钦天监择日送往按
  实录
  圣训
  玊牒函数制造行箱用采亭恭舁出城至朝阳门外易以车载前列黄盖龙旗御仗均交工部敬谨酌量办理经过道路桥梁歇站令工部行文各该地方酌量修整豫备其驻宿之处令各州县相度平坦洁浄处敬设采棚安奉沿涂应用官弁兵丁䕶行并驻宿处周视巡防均交兵部酌拨恭送人员宗人府奏遣王公一人礼部工部各奏遣堂官一人
  实录
  玊牒两馆各委提调官一人纂修官二人礼部工部各委司官一人钦天监委候时官一人其恭送尊藏之仪前期礼部鸿胪寺分设采亭于
  皇史宬及礼部堂上正中届期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等恭奉
  实录
  圣训
  玊牒安设各行箱内行三跪九叩礼校尉舁亭张黄盖列御仗和声署作乐恭送至朝阳门外乐止彻亭恭奉行箱于车内
  实录在前
  玊牒在后各用黄盖龙旗御仗导引所过地方文武各官咸朝服出郭跪道右迎送至奉天城外奉天府豫备采亭人夫鼓乐
  盛京将军五部侍郎府尹等率有顶带官员以上咸朝服出郭跪迎委官前引迎至
  崇政殿内安设行三跪九叩礼届尊藏吉期恭请
  实录
  圣训亭至
  翔凤楼前
  玊牒亭至
  敬典阁
  崇谟阁前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暨该将军以下等官各于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提调纂修等官暨
  盛京五部司官恭奉
  实录
  圣训至
  翔凤楼
  玊牒至
  敬典阁
  崇谟阁敬谨尊藏各行三跪九叩礼毕各退一恭进
  玊牒顺治十八年纂修
  玊牒康熙元年告成择吉恭进前期一日礼部鸿胪寺
  官设黄案于
  中和殿丹陛正中设采亭于宗人府至日早宗人府官奉
  玊牒设采亭内銮仪卫校舁行由
  大清门中门进总裁王以下及纂修各官咸朝服随至
  太和殿阶下奉
  玊牒设于
  中和殿黄案上奏请
  圣祖仁皇帝御殿
  阅讫还宫内院官奉
  玊牒进
  呈送至
  皇史宬尊藏○十年纂修
  玊牒成择吉恭进是日早礼部鸿胪寺官设黄案于中和殿丹陛上正中檐下陈卤簿大驾于
  太和殿前王以下公以上咸朝服齐集
  太和门文武各官朝服齐集
  午门外宗人府官奉
  玊牒十匣各设采亭内总裁率纂修各官咸朝服于亭前行三跪九叩礼校尉舁行张黄盖前列御仗二教坊司作乐由
  大清门进总裁王暨各官乘马后随至
  天安门外各官下马王至
  午门前下马齐集王公文武各官分翼跪迎候过随入至
  太和殿丹墀内纂修官奉
  玊牒进
  中和殿陈黄案上总裁以下均行三跪九叩礼兴启
  玊牒匣将正中四匣
  玊牒展开礼部堂官奏请
  圣祖仁皇帝礼服出宫御中和殿至东旁北向立阅玊牒毕复至原位立礼部官引总裁暨纂修各官出王
  等至
  太和殿丹陛上排立各官在丹墀内排立礼部堂官奏请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乐作
  陞座乐止鸣鞭如常仪鸣赞官赞跪叩兴总裁率纂修
  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坐
  赐茶毕鸣鞭
  驾还宫诸王各官皆退总裁率纂修各官奉
  玊牒送进俟
  御览毕礼部官设采亭十于
  乾清门前设黄盖御仗于
  太和殿前设乐于东华门外
  玊牒由内奉出总裁率纂修各官奉设采亭内校尉舁
  行由
  保和殿
  中和殿
  太和殿出张黄盖列御仗由
  太和门中门金水桥正中行至协和门出东华门教坊司作乐恭送
  皇史宬尊藏○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七年五十四年纂修
  玊牒告成一应礼仪均与十年同○雍正三年
  
  玊牒恭送
  皇史宬尊藏典礼均与康熙十年同○乾隆三年纂修
  玊牒告成
  皇帝御中和殿恭阅送至
  皇史宬尊藏均照康熙十年之例○五年奏准恭进
  玊牒止用黄袱包里设采亭内舁入
  中和殿各官照例恭奉陈设其
  玊牒匣豫送
  皇史宬俟
  玊牒进呈后舁送尊藏匣内○九年恭进
  玊牒仪与三年同○是年奏准
  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今遵奉
  谕旨将礼部尊藏
  玉牒恭送
  盛京尊藏自顺治十八年至今共纂修八分并此次纂修
  玊牒见在缮写装潢俟告成时一并恭送
  盛京尊藏以垂久远其恭送之仪应听礼部定议嗣后每次纂成
  玊牒将礼部尊藏一分恭送
  盛京永为定例○又奏准据
  实录馆奏称
  屡朝实录
  圣训清汉文各一部业已缮竣校对装潢礼部见在会同大学士酌议送往仪注至礼部尊藏之
  玊牒遵
  旨敬谨修整将次告竣所有
  盛京尊藏之
  崇政殿左翊门东旁向南正楼业经行文奉天将军等作速兴修俟工竣报部日札钦天监择吉送往恭按
  屡朝实录及屡次纂修
  玊牒均系奉
  旨送往
  盛京尊藏应一同敬谨恭送以昭画一事宜礼仪详见于前













  铸印局
  一铸造
  宝印关防钤记顺治年间定凡铸造
  宝印礼部铸印局职掌印文清文左汉文右字样由内院撰发金银硼砂于户部移取物料于工部移取祭物于光禄寺移取○又定铸造
  皇太后金宝盘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玉
  箸文
  皇后金宝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箸文皇贵妃金宝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箸文
  妃金印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玉箸文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朝鲜国王金印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饰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以上均玊箸文外国王饰金银印驼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九叠篆文公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大将军将军侯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均柳叶篆文宗人府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六部内三院
  盛京五部理藩院都察院銮仪卫各省都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顺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以上均九叠篆文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提督九门步军统领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以上均柳叶篆文詹事府通政使司大理寺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太常寺内务府各省提刑按察使司京卫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武备院上驷院奉宸院光禄寺太仆寺盐运使司外卫守备各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鸿胪寺国子监外府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内院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钦天监太医院六部各司理藩院四司宗人府左右司经历司盐课提举司安抚司招讨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直省知州铜印方二寸三分厚五分广储司会计司掌仪司慎刑司都虞司营造司庆丰司都察院经历司大理寺左右寺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銮仪卫左右中前后所旗手左右卫驯象所大兴宛平承徳三京县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长官司僧录司道录司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六科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中书科行人司通政使司銮仪卫经历司工部营缮所太常寺典簿光禄寺典簿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司京卫外卫经历司按察使司经历司外县盐运使司经历司宣慰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国子监绳愆厅博士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主簿各
  坛庙祠祭署布政使司照磨所府经历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刑部司狱司光禄寺银库太医院药库京府照磨所司狱司国子监典籍宝泉局宝源局神乐观司牲司会同馆都税司按察使司照磨所司狱司都司司狱司府照磨所司狱司府儒学卫儒学税课司茶马司阴阳学医学僧纲司道纪司巡检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教坊司铜印方一寸四分厚二分以上均直纽九叠篆文时宪书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七叠篆文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河南等六道巡盐各差并同直省总督巡抚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各镇守总兵官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各部分司守巡道副将参将㳺击都司佥书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提督学政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织染局管理江南苏州杭州各织造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巡视五城御史府同知通判卫所千总营都司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管理银叚颜料三库各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以上均铜质直纽九叠篆文府州县儒学各守备铜印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库大使批验所驿丞盐课司递运所各局各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各闸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三分五釐以上均直纽九叠文○又定
  皇太后
  皇后金宝均用三等赤金
  皇贵妃金宝用六成金
  妃金印用五成金亲王金宝用五成金世子金宝用四成金○又定每年封开印信豫期由部行钦天监选择日期行知部院各衙门均照期封开封印后不理刑名不办事如有𦂳要事仍行办理○又定铸造内外诸司印信关防条记吏兵二部具题咨送到部由部复行奏请方行铸造○又定文武衙门请给印信关防条记在京者该衙门自题在外者该督抚代奏
  旨下吏兵二部核议咨送礼部铸造○又定在外文武大小衙门印信关防条记年久篆文糢糊者许申督抚验实具奏换铸新印其旧印缴部销毁○又定应给印信铸印局照式篆文呈送内院撰发清字送部发局铸给○二年定凡巡盐巡按御史各差每差铸印二颗循环给发○四年定凡应给印信均照吏兵二部咨文铸给不必复行具奏○八年定六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门官遇
  行幸扈从每衙门别铸印一颗加
  行在二字携用其
  特差侍卫等均用銮仪卫印信○十年定凡有新推选各官应给印信者文官执凭武官执札赴部亲领在外文官请给印信执该督抚或布政使司文批武官请给印信执该督抚或总兵官文批差役赴领每文一件请印一颗文内开明请印差役姓名方准给发○又覆准朝鲜国王原领印文有清字无汉字礼部改铸清汉文金印赐给该王仍将旧印缴进○十一年铸造琉球国王饰金银印○十四年改辽阳府为奉天府更铸银印○十五年改内秘书院国史院弘文院为内阁以银印三颗缴送到部改铸内阁典籍厅关防一颗○十六年铸造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行在印信○康熙四年铸造
  太皇太后金宝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盘龙纽玉箸文○五年铸造安南国王饰金银印○十五年定
  皇太子金宝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箸文○十六年定
  贵妃金宝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箸文○二十九年
  谕凡差遣审事官不必铸给印信事完日其本章即缮明启奏日期用地方督抚印信如事关督抚即用藩臬印信事关督抚藩臬则用提镇印信钦此○五十三年覆准铸给三旗领侍卫内大臣银印制同都统○六十年定凡铸造银印由部于户部领出纹银配铜三分铸给馀银照依分两仍倾销纹银交还户部铜印铜关防皆用黄铜之精炼者○雍正元年
  谕印信乃一应事件凭据不惟藩臬印信即州县印信亦属紧要著礼部俟有数印一同交与钦天监选择吉日铸给钦此遵
  旨议准铸给印信关防令钦天监择吉日专委礼部官监造务期镌刻精工字画端楷铸造完日礼部堂官验明将监造官姓名登记册籍倘有银色不足铜质不精及字画不清怠忽从事者将监造官指参交与该部从重议处并令赔补所领户部铸造银印银仍照旧例将除剰银倾销纹银交还户部○是年増铸总理户部三库事务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九叠篆文改铸内务府太常寺银印总督巡抚银关防○三年题准巡盐各差旧例有印二颗新任帯一印前往旧任帯一印回缴以备中涂有事具奏用印但盐差专为盐务而设必到任受事方用印信若新旧官各有一印恐滋弊端嗣后盐差止给一印令新旧官交代职掌○四年定各省卫所改设府州县者其知府州县官及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官铸给印信条记凡有新设衙门及増改职守者其印信关防皆准换给○六年
  谕向来铸造金银宝印所用之金银皆有一定成色应遵照该部定例办理不可草率令金银成色不足嗣后著该部稽察验看凡有铸印之事即微员印信皆先期令钦天监选择吉日然后铸造铸就之后送内阁著内阁学士阅看再行颁发并将铸印及颁发日期存案备察钦此○又议准铸造
  钦差大臣关防六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
  钦差官员关防四如司道式三品以下用均豫铸存
  部遇有
  钦差由部给发带往事竣缴回○七年议准佐贰官内有分驻弹压管理水利粮务等项及直隶州同州判应给钤记者均由各该督抚察眀具题准其铸给○又奏准増铸
  钦差大臣关防四官员关防六备用○八年覆准凡银印关防皆于户部领取十成好银铸造如所铸之印有成色不足者照原议指参仍令铸印大使及监造之官赔补其金银册页有交回者照例镕化如成色与原稿不符即著落原造官分赔还项○九年奏准増铸
  钦差大臣关防十官员关防十以备领用○十一年议准铸造金宝银印每两准以三分折耗其监督铸造者由部于满汉司官内遴选二人引
  见恭候
  钦定一人专司局事一年期满再行更代○十三年议准据闽省奏换关防印记二十八颗到部印信关防凡长阔分寸皆照会典定式其方印厚薄分寸照会典所载不免太薄向例均加厚二三分不等应仍照向来颁给之式关防条记分寸本无一定应将旧颁大小各衙门印模分寸比照定式每铜十两经火炼三次应加折耗铜六两铸造已成应将二十八颗注销数目折耗分两及见在每颗重若干两之处逐一存案并将厚薄分寸亦详细注册作为成式嗣后印记关防有大小厚薄不合定式或篆文有讹者令各督抚验实奏
  闻咨部换给再铸印工匠养赡不敷必多侵蚀请照工部制造库匠役工食之例每月给银一两米二斛二斗五升铸印所需煤炭亦请酌増一倍○乾隆元年奏准直省督抚藩臬印信关防及文武各官新设衙门由吏部兵部会同礼部校正印模拟定字样铸给以昭画一○二年奏准铸造金宝银印每两止准折耗二分○又奏准铸印局向有额设汉贠外郎一人后经裁汰请复设员外郎专司其事给与关防至大使一人由该部儒士补授朝夕在司董率铸造亦属事繁之任应令五年期满咨吏部入于升班选用○又定副都统银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又奏准内务府改铸二品衙门印信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均改铸一品衙门三台印信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七年覆准各省印信关防文官自州县以下武官自副参以下均停其专差赴部请领所有关防印记发交提塘由部用重纸密糊胶封于印面骑缝处钤盖司印将给发日期填注文内一并交发各提塘务照依文移程限赍送该督抚提镇仍将收到印信开用日期报部察核倘有迁延违限以致滋弊者由部察明参劾交兵部议处○又覆准凡旧印缴部令该衙门于印面清汉印文正中䥴一缴字呈送上司验看封固送部由部验明封贮存司彚齐销毁○十一年议准文书以印信为凭嗣后封印之前各衙门豫备空白文书于应用印信处豫为钤盖存贮备用俟开印时将未用之空白文书销毁不得仍用印信遵封字样○十三年
  谕国家宝玺朕依次排定其数二十有五向兼清汉文汉文皆用篆体清文则有专用篆体者亦有即用本字者今国书经朕指授篆法宜用之于国宝内有青玊皇帝之宝本系清字篆文乃
  太宗时所贻自是以上四宝均
  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宜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一宝则朝仪纶綍所常用者宜从新定清文篆体一律改䥴钦此遵
  旨奏准于内阁见在用
  宝颁发
  诰敕内敬将
  制诰之宝遵照
  指授篆法用玉箸体拟篆清文恭呈
  御览俟
  钦定后即交该衙门选择吉期于
  大内恭领应䥴
  御宝敬谨改䥴
  皇太后
  皇后金宝
  各宫妃金宝金印均玊箸篆体统俟
  册封
  皇后举行
  庆典加上
  徽号时交该衙门照例敬谨成铸恭䥴○是年奏准亲王金宝郡王饰金印向无钤用之处应令诸王各将宝印送部照式改䥴朝鲜国王金印应俟袭封时别铸换给内外文武衙门印信关防条记应令各衙门赍送印模到部酌量衙门大小职事繁简先改铸内部院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外督抚藩臬将军都统提镇其馀依次改铸换给○又奏准
  本朝定例
  大内宝文皆玉箸篆亲王宝文郡王印文朝鲜国王印文及内外文职大小衙门印信关防条记皆上方大篆内外武职大小衙门印信关防条记皆柳叶篆文伏思亲王郡王朝鲜国王与
  大内宝文宜有分别今拟亲王金宝郡王饰金银印朝鲜国王金印均用芝英篆宗人府衍圣公办理军机事务处内务府翰林院六部理藩院都察院总理三库事务銮仪卫
  盛京五部银印均用上方大篆三旗领侍卫内大臣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向道总领经略大将军将军镇守将军副都统提督银印均用柳叶篆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各省布政使司银印均用小篆詹事府各省按察使司盐运使司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光禄寺太仆寺铜印均用小篆鸿胪寺国子监一二品衙门各司钦天监太医院左右春坊司经局銮仪卫各司各所六科各道盐政时宪书铜印均用钟鼎篆中书科五城兵马司三四品衙门各司钦天监各科经历司司狱司直省知府知州知县以下等官铜印均用垂露篆直省总督总河总漕总督仓场巡抚银关防钦差大臣铜关防均上方大篆内翻书房各省学政铜关防均小篆五城御史顺天府丞奉天府丞户部银库段库颜料库坐粮厅各处监督道官织造铜关防均钟鼎篆各部院衙门厅署库所局各处大使同知通判州同州判铜关防均垂露篆总兵官铜关防柳叶篆参领各处总管城守尉协领防守尉副将参将㳺击铜关防均殳篆都司铜关防佐领内务府管领守备以下等官铜条记图记均悬针篆京城僧录道录铜印直省僧纲道纪等铜关防均用垂露篆○又奏准凡铸
  大内宝印本部会同内务府造办处敬谨铸造○十四年奏准翰林院堂印向系五品铜印今翰林院掌院学士系从二品经内翻书房列入一二品衙门定印文为上方大篆应照原奏将翰林院换给二品银印以符体制○又奏准改铸理藩院堂印清汉字样均照
  钦定篆文蒙古字样应否仍照本文䥴刻奉
  旨理藩院印文之蒙古字样不必篆书外藩扎萨克盟长喇嘛并蒙古西藏一应清文蒙古唐古忒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扎萨克大喇嘛印清文著篆书蒙古文不必篆书○又奉
  旨见因办理清文篆书将一应印信悉照篆文铸造据礼部奏称有大光明殿住持及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司两铜印应行彻回无庸改铸再妙正真人文觉禅师无阂永觉禅师之银印均无钤用之处无庸改铸其应否彻回候命下遵行等语大光明殿住持及上清宫提点两印应照部议彻回其妙正真人文觉禅师无阂永觉禅师三银印系雍正年间并
  敕谕一同颁发乃赐给本人不过图章之类非外藩喇嘛传授承用印信可比无庸改铸亦无庸彻回应俟本人身后缴部销毁再似此者尚有㡬何著礼部详考奏明遵照办理该部存案嗣后如有特赐方外人等印信均照此例行○十四年
  谕近用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回未经销毁者会典复有命将出师请旨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致滥觞朕恩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
  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厎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旨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蒇事仍归之皇史宬若遇因一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竣交部销毁钦此○又奏准印信关防所关甚重篆文既经
  钦定理应普给颁发以昭画一据内翻书房并办理汉篆之大臣每日可得印模八九张随篆随铸每年可得三千馀颗约计三年可以完俟所有加雇匠役工价并铸印银铜及煤炭等项仍于户工二部支取俟工竣之日仍照旧例办理○又覆准土司距省远近不一若通行饬取更改印信恐滋疑惧应令于承袭时换给○十六年奏准
  东陵
  泰陵承办事务关防照内务府总管印用上方大篆尚虞照三品文职印用小篆总管尚膳尚茶图记照三品武职关防用殳篆广恩库钤记照户部三库印信用钟鼎篆通州仓关防照武职三品关防用悬针篆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印慧悟禅师印总管
  京师喇嘛班第扎萨克大喇嘛印
  盛京总管喇嘛班第印均用转宿篆○又奏准印信以昭法守防弊务期周密原定发印章程虽用纸封固钤以司印但恐巧诈之徒或于涂间设法启掲私行开用亦未可定请嗣后铸印之时于印边无字之处多留一脚俟颁发后赍与本官领受然后截去其脚磨平印边于开用日期文内一并声明报部其印中有字处仍旧加封钤固以除弊端○又奏准印信关防应于铸造之时四角各留一柱俟赍到本官截磨开用一幷声明报部○十七年奏准新铸铜印均用红铜白铅三七配搭铸造嗣后遇有各衙门印信糢糊请换者应照新印铜色铸给以昭画一○又奏准印信关防图记自十四年起三年期满已照数铸完次第恭呈
  御览嗣后如有新増及应行补给者仍送翻书房篆文由部照式䥴造所有原设匠役八名仍照旧例办理无庸别给工价○十八年奏准各省旧印应照督抚咨覆各部院公文之例以新印开用日期限四月之内将旧印䥴字封固缴部如逾限不缴照例参处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四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婚礼一
  
  大婚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前期择吉行纳采礼马十匹鞍辔具甲胄十副段百疋布二百疋金茶筒一具银盆一具前期一日行大征礼黄金二百两白金万两金茶筒一具银茶筒二具金银盆各一具段千疋布二千疋马二十匹鞍辔具驮甲二十副常等甲三十副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于
  天
  
  太庙至日早卤簿大驾乐悬陈设如常仪銮仪卫官陈皇后仪驾于
  皇后邸礼部官设案于
  太和殿正中又设案于
  皇后邸堂正中设
  册宝盝于案上又设案于中案之东设采亭二于
  太和门外阶下内院礼部官朝服奉
  册宝由御道入
  太和殿陈于案王公百官咸朝服序立
  世祖章皇帝礼服御殿陞座内院官奉
  册宝授册封使臣使臣跪受兴由中道奉出礼部堂官
  前导至
  太和门外设于采亭銮仪校舁
  册宝亭次第行前列御仗二对由协和门出诣
  皇后邸
  世祖章皇帝还宫遣亲王二人奏请
  昭圣皇太后幸位育宫今 保和殿
  昭圣皇太后陞舆乐作仪驾前导
  世祖章皇帝恭迎于
  太和门内
  昭圣皇太后舆由御道进
  位育宫使臣至
  皇后邸后父率亲属朝服出迎于门外
  皇后礼服同后母朝服迎于庭使臣奉
  册宝由中道入置东案上
  皇后就案南北面跪宣读官立案左西面宣
  册宝文毕次第奉授侍左女官跪接献
  皇后
  皇后祗受转授侍右女官女官跪接陈于案上盝内皇后兴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
  皇后陞舆女官奉
  册宝盝设采亭内仪驾鼓乐前导至
  协和门仪驾止交内执事人女官奉
  册宝前行
  皇后舆由御道入至
  太和殿阶下降舆入宫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世祖章皇帝礼服御中和殿诸王入至
  中和殿
  世祖章皇帝率诸王诣
  昭圣皇太后前行礼毕诸王退出复原班立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
  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
  世祖章皇帝陞座乐止鸣鞭
  赐后父及亲属燕王公百官咸与燕毕
  还宫
  皇后率后母暨公主福晋命妇朝
  昭圣皇太后于位育宫礼成
  皇后还宫
  昭圣皇太后赐后母燕公主福晋命妇咸与燕毕昭圣皇太后乘舆还宫
  世祖章皇帝恭送如初越三日
  世祖章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各如常仪是日
  赐后父母黄金百两白金五千两段五百疋布千疋金银茶筒银盆各一具马六匹鞍辔具甲胄櫜鞬各一副弓矢全冬夏朝衣各一袭冬夏衣各一袭貂裘各一领上等玲珑带一束
  赐后兄弟及随从人等服物有差○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并与顺治八年典礼同惟
  孝惠章皇后行谒见
  昭圣皇太后礼于大婚之第三日
  昭圣皇太后御宫
  孝惠章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如仪乃设燕燕毕
  各退○康熙四年
  圣祖仁皇帝大婚礼择吉行纳采礼马十匹鞍辔具甲胄十副段百疋布二百疋以礼部尚书内务府总管充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于大门外使臣陈礼物于堂陈马于庭授后父后父跪受讫率子弟望
  阙行谢
  恩礼是日设纳采燕于
  孝诚仁皇后邸
  命公主三人辅臣命妇三人往与燕内大臣侍卫各旗民公以下武官二品以上满汉文官侍郎以上咸朝服与燕如之大婚前期行大征礼具黄金二百两白金万两金茶筒一具银茶筒二具银盆二具段千疋马二十匹鞍辔具驮甲二十副马四十匹以礼部内务府堂官为正副使咸朝服赍至
  孝诚仁皇后邸后祖率后父朝服出迎及以礼物授受
  仪与纳采同是日
  赐后祖父母父母衣服各跪受讫后祖父率子弟于堂
  之南后祖母率诸妇于堂之北行谢
  恩礼如仪前期遣官祗告至日发
  册奉迎
  阅册宝仪均与顺治八年
  钦差命妇十一人四人前导七人后随诣
  孝诚仁皇后邸襄事又以命妇十人恭侍执事于皇后宫以内大臣侍卫翊卫届时
  圣祖仁皇帝御殿发册
  孝诚仁皇后受册宝行礼均如前仪钦天监官报时孝诚仁皇后陞舆前导命妇于舆前后随命妇于舆后
  皆乘骑行内大臣侍卫咸从由
  大清门中门入至
  午门外仪驾止交内执事人
  孝诚仁皇后舆入自中门至
  太和殿阶下内大臣侍卫退
  孝诚仁皇后降舆内监奉
  册宝前导由中道至
  中和殿前导后随命妇退恭侍命妇祗迎入宫内监奉
  册宝授守
  宝内监讫退
  圣祖仁皇帝礼服诣
  昭圣慈寿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太和殿赐
  皇后亲属暨诸王百官燕燕毕乃还宫
  仁宪皇太后率辅臣命妇诣
  昭圣慈寿太皇太后宫
  赐后母暨亲属燕如仪诸王百官免随行礼公主福晋
  命妇免会燕至酉时
  宫中设合巹燕行合巹礼○翼日
  孝诚仁皇后诣
  昭圣慈寿太皇太后宫
  仁宪皇太后宫行朝见礼○越三日
  圣祖仁皇帝御殿群臣上表行庆贺礼颁
  诏天下仪与顺治八年
  婚礼二
  
  皇子成婚有
  旨以某氏某官某人之女指与某皇子为福晋令钦天监择吉内务府列夫妇偕老之大臣奏请
  简用一人至日召福晋父至
  宫门大臣传
  旨讫谢
  恩行礼择日
  皇子见福晋父母以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等随往均由领侍卫内大臣䕶军统领简委纳采礼用衔珍珠金大簪三小簪三衔东珠金领约一金耳饰三对金钏二对金衣纽百银衣纽二百诸色表里段百棉三百斤制衣貂皮一百四十张制帽貂皮三张制衾褥狐皮二百五十张縁朝服水獭皮七张遣内务府官一人赍往舁以采亭至福晋家福晋父祗受讫福晋父率子弟福晋母率诸妇谢
  恩各行礼如仪是日
  赐福晋父马一匹鞍辔具金十两银七百两狐裘朝衣一薰貂帽一金带一佩饰全靴袜各一双福晋母衔珍珠金耳饰三对狐□袍一縁朝服水獭皮六张马一匹鞍辔具金十两银七百两如福晋父无爵秩者停给朝衣及縁朝衣獭皮给狐□衣服一袭是日就福晋第设燕凡五十席羊三十六酒五十缾燕福晋父母其族人之有职者咸与公侯伯以下侍郎男以上一二品夫人咸会燕○迎娶日具仪卫设采舆导从及各执事用内务府官二十人䕶军参领一人䕶军校四人䕶军三十六人执事女官用年命相合之大员命妇二人生辰无忌之内务府总管命妇一人内管领命妇十人均由内务府简用于
  箭亭暨
  皇子所居之处咸结采设燕六十席羊四十五酒六十缾燕福晋父母与纳采日同合巹燕用羊五燕席以夫妇偕老之内管领办理是日质明
  皇子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
  
  嫔前行礼成婚次日
  皇子偕福晋行礼亦如之如
  车驾行幸驻跸俟
  回銮择吉行礼○既婚之九日行归宁礼
  皇子偕福晋至福晋家福晋家设燕款接燕毕偕还率不过午
  
  公主下嫁有
  旨指婚乃择吉
  命夫妇偕老之大臣传
  旨至日召额驸及其父兄至
  宫门前大臣传
  旨讫谢
  恩行礼○纳采礼具驼一马八
  皇太后宫燕三十席羊十有八乳酒黄酒二十缾皇帝前燕六十席羊六十有三乳酒黄酒七十缾额
  驸于是日早诣
  午门恭进乃设燕于
  保和殿暨
  皇太后宫
  皇帝御殿行燕飨礼王公候
  旨内大臣侍卫暨文武一品官咸与燕额驸之父率其族人之有职者朝服行礼遂入燕其馀大臣官贠停其齐集
  皇太后御宫行燕飨礼
  皇后
  
  嫔咸会额驸之母率其族中诸妇朝服行礼遂入燕是日额驸父率族人诣
  皇太后
  皇后宫门前行礼额驸母率诸妇诣
  皇后宫行礼下嫁前一日额驸族人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门前谢
  恩是日遣官赍送妆奁以年命相合之内管领命妇率执事妇女诣额驸第铺设妆奁至日额驸恭进鞍马二九甲胄二九马二十有一驼六燕九十席羊九九乳酒黄酒九十缾是日设燕于
  保和殿
  皇太后宫与纳采同○下嫁日以
  皇子福晋暨近支王福晋贝勒贝子夫人内年命相合无忌者由内务府奏请
  钦命一二人送亲合巹襄礼以大员命妇陪送以内管领妻及随从妇女咸用年命相合无忌者导从及各执事用内务府官四人内管领二人䕶军参领二人䕶军校二人䕶军二十人均由内务府简委其合巹设燕用羊九酒九缾燕席以夫妇偕老之内管领办理○成婚后九日行归宁礼导引䕶从用内务府官一人䕶军参领一人䕶军校二人䕶军二十人是日公主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暨
  妃
  嫔前行礼额驸于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门前行礼
  一亲王婚礼崇徳年间定聘朝臣女为婚者纳采礼缀金珠段衣裳九袭段衾褥七具金领约一大小金簪各三金耳饰三对金指环十是日设燕五十席牲三十六酒五十缾成婚日燕六十席牲四十五酒六十缾自亲王公主福晋以下咸会燕给女父朝衣冠带靴各一具女母蟒段衣裳一袭金耳饰一具又鞍马二匹若聘外藩王贝勒台吉之女纳采用牲六十有三鞍马甲胄各三银茶筒一段十有一疋布四十二疋率准七九之数燕用牲四十有五聘礼外藩亲王女鞍马甲胄各十有二闲甲二十有四段六十疋布六百疋银茶盆银酒盆银茶筒各一具郡王之女鞍马甲胄各十闲甲二十段五十疋布五百疋贝勒之女鞍马甲胄各八闲甲十有六段四十疋布四百疋银器与亲王女同台吉之女鞍马甲胄各六闲甲十有二段三十疋布三百疋银酒盆银茶筒各一具成婚日燕用牲六十有三福晋父母送女来者均给冬夏衣各一袭貂裘各一领鞓带佩刀櫜鞬各一副甲胄一鞍马二段三十疋布二百疋银茶盆银酒盆银茶筒各一具女之兄弟来者给时衣一袭给从者三十人衣服有差○顺治九年定燕日亲王以下侍郎男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郡君贝子夫人以上咸会燕诸王福晋公主等由本家自请民公以下大臣由部传集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金二十两银千两
  一世子郡王婚礼崇徳年间定聘朝臣女为婚者纳采礼缀金珠段衣裳八袭段衾褥六具金指环八馀与亲王同是日设燕四十席牲二十有七酒四十缾成婚日燕五十席牲三十有六酒五十缾会燕及给女父母服物与亲王同聘外藩王贝勒台吉女纳采礼物燕席牲酒均与亲王同聘礼聘外藩亲王郡王贝勒台吉女与亲王聘外藩亲王郡王贝勒台吉女同成婚日燕用牲六十有三给女父母及兄弟从人如系亲王郡王并得视亲王系贝勒台吉给段二十五疋布一百五十疋银茶盆银酒盆银茶筒各一具馀衣裘鞓带櫜鞬鞍马与亲王同给从者二十五人衣服有差○顺治九年定世子郡王纳福晋均如亲王例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金十两银七百两
  一贝勒婚礼崇徳年间定聘朝臣之女为婚者纳采礼缀金珠段衣裳七袭段衾褥五具金指环六馀与郡王同是日设燕三十席牲十有八酒三十缾成婚日燕四十席牲二十有七酒四十缾自郡王郡王福晋以下咸会燕给女父段衣裳一袭鞍马一匹闲马一匹母段衣裳一袭馀与郡王同聘外藩王贝勒台吉之女纳采用牲四十有五鞍马甲胄各二银茶筒一具叚八疋布四十疋率准五九之数燕用牲二十有七聘礼与郡王聘外藩贝勒女同成婚日用牲四十有五给女父母兄弟从人系亲王郡王均得视亲王系贝勒台吉给女父母时衣各一袭貂裘猞猁狲裘各一鞓带佩刀櫜鞬各一具鞍马一匹段二十疋布百疋银茶筒一具给从者二十人衣服有差○顺治九年定燕日郡王以下都统尚书子以上郡王福晋以下贝子夫人郡君以上咸会燕王福晋等由本家自请民公以下由部传集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金五两银五百两○又定贝勒以下行礼禁用珍珠糚段
  一贝子婚礼崇徳年闲定聘朝臣女为婚者纳采礼段衣裳六袭段衾褥四具大小金簪各二金指环四馀与贝勒同是日设燕二十席牲十有四酒二十缾成婚日燕三十席牲二十有一酒三十缾自贝勒贝勒夫人以下咸会燕给女父母视贝勒减马一匹馀并同聘外藩王贝勒台吉女纳采用牲二十有七鞍马甲胄各一银茶筒一具段四匹布十有八疋率准三九之数燕用牲十有八聘礼鞍马甲胄各六闲甲十有二叚三十疋布三百疋银盆银茶筒各一具成婚日燕用牲二十有七给女父母兄弟从人系亲王郡王均得视亲王系贝勒台吉给女父母时衣各一袭貂裘狐裘各一鞓帯佩刀櫜鞬各一具鞍马一匹段十有五匹布七十疋银茶筒一具给从者十有五人衣服有差○顺治九年定燕日贝勒以下本旗侍郎男以上贝勒夫人以下辅国公县君以上咸会燕贝勒贝勒夫人由本家自请大臣由部传集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银四百两
  一镇国公婚礼崇徳年间定聘朝臣女为婚者纳采礼段衣裳五袭馀与贝子同是日设燕十有八席牲十有三酒十有八缾成婚日燕二十八席牲十有七酒二十八缾给女父母服物与贝子同聘外藩王贝勒台吉女纳采用牲十有八鞍马甲胄各一银茶筒一具段三疋布十有一疋率准二九之数燕用牲十有八聘礼鞍马甲胄各五闲甲十段二十五疋布二百五十疋银盆银茶筒各一具成婚日燕用牲二十有七给女父母兄弟从人系亲王郡王均与亲王同系贝勒台吉与贝子同○顺治九年定燕日贝子以下奉国将军以上贝子夫人县君以下奉国将军淑人以上及本府官属咸会燕由本家自请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银三百两一辅国公婚礼崇徳年间定聘朝臣女为婚者纳采礼段衣裳四袭段衾褥三具馀与镇国公同燕视镇国公减牲二席二给女父母服物均视镇国公聘外藩王贝勒台吉女纳采用牲九鞍马甲胄各一银茶筒一具段三疋布二疋率准一九之数聘礼鞍马甲胄各四闲甲八段二十疋布二百疋银盆银茶筒各一具两燕及给女父母兄弟从人服物均与镇国公同○顺治九年定燕日镇国公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及本府官属县君镇国公夫人以下奉国将军淑人以上咸会燕由本家自请聘朝臣之女其父母加给银三百两
  一镇国将军婚礼崇徳年间定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布衣一袭布衾褥一具金领约一金簪二金耳饰全副是日设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燕十有五席
  一辅国将军婚礼崇徳年间定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馀与镇国将军同是日设燕用牲四成婚日具燕十席
  一奉国将军婚礼崇徳年间定纳采礼无领约馀与辅国将军同是日设燕用牲三成婚日具燕八席
  一闲散宗室婚礼崇徳年间定纳采礼段衣一袭布衣一袭叚衾布褥一具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燕五席○顺治九年定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金领约一具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燕六席一觉罗婚礼崇徳年间定觉罗婚娶有职者各照品级无职者与庶民同○顺治九年定无职觉罗行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金领约一具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燕五席
  一王公以下婚娶通例顺治九年定王以下公以上奉
  旨赐婚者咸朝服于
  中和殿或
  位育宫谢
  恩不赞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又定王公
  未受
  封之子婚礼视其父已受
  封者各从其爵○康熙元年定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有婚嫁事报礼部具题奉
  旨赐婚者咸朝服于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其纳采用布者改用段馀均如旧例
  一郡主于归礼崇徳年间定亲王女嫁于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十有五纳采成婚燕如亲王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纳采用牲六十有三驼三马四羊五十有六率准七九之数燕用牲四十有五聘礼马六十牛六十羊六百成婚日燕用牲六十有三媵婢八名男妇五戸○顺治九年定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七
  一县主于归礼崇徳年间定郡王女嫁于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十有三纳采成婚燕如郡王例嫁扵外藩王贝勒台吉等纳采与郡主同聘礼马五十牛五十羊五百成婚日燕用牲六十有三媵婢七名男妇四户○顺治九年定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五
  一郡君于归礼崇徳年间定贝勒女嫁于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十有一纳采成婚燕如贝勒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纳采礼物与郡主同燕用牲二十有七聘礼马四十牛四十羊四百成婚日燕用牲四十有五媵婢六名男妇三户○顺治九年定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四一县君于归礼崇徳年间定贝子女嫁于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九纳采成婚燕如贝子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纳采礼物与郡君同聘礼马三十牛三十羊三百成婚日燕用牲二十有七媵婢五名男妇二户○顺治九年定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三
  一乡君于归礼崇徳年间定镇国公辅国公女嫁于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七纳采成婚燕镇国公女如镇国公辅国公女如辅国公例嫁于外藩王贝勒台吉等纳采与县君同聘礼马二十有五牛二十有五羊二百五十成婚日燕用牲二十有七镇国公女媵婢四名男妇二戸辅国公女媵婢三名男妇二戸○顺治九年定朝臣聘礼鞍马甲胄各二
  一郡主以下于归通例顺治九年定凡奉
  旨赐婚公主郡主等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咸朝服
  
  中和殿或
  位育宫谢
  恩不赞行三跪九叩礼成婚日行礼同 康熙元年
  定奉
  旨赐婚者外藩王以下内外各官诣
  太和殿或
  宫门前行谢
  恩礼如仪○五年定镇国辅国将军女嫁于外藩媵送满洲男妇二名蒙古汉人男妇六名奉国奉恩将军女媵送不得用满洲止用蒙古汉人男妇六名宗室女媵送蒙古汉人男妇四名○七年定外藩亲王女媵婢八名男妇五户外藩郡王女婢七名男妇四户外藩贝勒女婢六名男妇三户外藩贝子女婢五名男妇二户外藩镇国公女婢四名男妇二户外藩辅国公女婢三名男妇二户一等台吉塔布囊以下四等台吉塔布囊以上女系属下人媵婢二名家下人媵婢六名台吉等女媵婢许増二名○八年定奉
  旨赐婚郡主以下谢
  恩行礼者均由部具题 又定郡主县主归宁母家有给人口者不得用满洲止用蒙古汉人八名郡君以下乡君以上蒙古汉人六名镇国将军以下宗室以上女蒙古汉人四名
  一官贠士庶婚礼顺治九年定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馀与侯伯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馀与一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金领约一具金耳饰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金耳环全副纳采日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康熙七年定公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四具金领约一具金簪四枝金耳饰全副金指环四是日具筵十有六席成婚日筵二十六席侯纳采礼段衣五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有三席成婚日筵二十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具筵十有二席成婚日筵十有八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全副是日具筵十席成婚日燕十有六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段衾褥二具馀与一品同是日具筵八席成婚日筵十有二席三品官纳采礼与二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九席四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馀与三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筵八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六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燕用牲五成婚日用牲七○雍正元年定公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簪三枝金耳饰一副段衣四袭段衾褥三具纳采日燕用牲九成婚日具筵二十席侯纳采礼与公同纳采日燕用牲八成婚日具筵十有八席伯纳采礼与侯同纳采日燕用牲七成婚日具燕十有七席一品官纳采礼段衣三袭馀与伯同纳采日燕用牲六成婚日具筵十有五席二品官纳采礼段衣二袭段衾褥一具馀与一品同纳采日燕用牲四成婚日具筵十有三席三品官纳采礼金簪二枝馀与二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三成婚日具筵八席四品官纳采礼金领约一具金耳饰一副段衣一袭段衾褥一具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六席五品官纳采礼与四品同纳采日燕用牲二成婚日具筵五席六品以下官纳采礼与五品官同纳采日具筵用牲二成婚日用牲三自四品以下领约耳饰各听其力能具者备用军民人等纳采礼衣一袭衾褥一具具筵用牲一成婚日用牲二凡有品级官员婚嫁或用本官执事鼓乐人不得过十二名镫不得过六对无品级人及生监军民不得僣用执事鼓乐人不得过八名镫不得过四对一应靡费槩行严禁○乂定汉人婚娶纳采及成婚礼四品官以上䌷段不得过八疋金银首饰不得过八件食品不得过十五品以下官各减二八品官以下有顶带人员以上又各减二军民人等䌷绢不得过四果合不得过四其金银财礼官民槩不许用至庶民妇女有僣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
  一婚娶通例崇徳年间定王公官民婚娶有违例多用者多用之物入官两家皆论如法○顺治五年
  谕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部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其无职人等之女部册有名者令各该佐领报部方嫁无名者听各该佐领自行遣嫁至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亦报部无职者听其满洲官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者方准娶钦此○九年定王公未受
  封之子百官未受职之子父为纳妇者礼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爵秩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五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冠服
  
  皇帝冠服崇德元年定冠用东珠宝石饰顶服黄袍带用玉饰金衔珠○康熙二十二年定凡大典礼及祭
  
  庙冠用大珍珠东珠饰顶礼服用黄色秋香色蓝色五爪三爪龙文○雍正元年定祭服用天青明黄大红月白四色织为圆金龙九当龙口珠各一腰襕小圆金龙采云环之下作山水之状一
  皇后冠服
  国初定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饰顶礼服用黄色秋香色凤凰翟鸟及五爪龙文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冠服
  国初定凡庆贺大典
  皇贵妃
  贵妃冠顶用东珠十有二
  妃用东珠十有一礼服均用凤凰翟鸟五爪龙段糚段八团龙段若黄色秋香色不得用
  嫔冠顶用东珠十礼服用翟鸟五爪龙段糚段四团龙段
  
  皇太子冠服康熙十四年定冠顶用东珠十有三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段满翠八团龙等段带用玉版以金衔之饰以东珠
  一亲王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八前舍林饰东珠四后金花饰东珠三带用玉四以金衔之共饰东珠四坐褥冬用豹皮夏用蟒段衬红白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三层共饰六分以下东珠十舍林饰东珠五后花饰东珠四带玉各饰东珠四猫睛石一补用五爪圆龙文四服用满翠五爪四团龙段坐褥冬用纯貂皮夏用五爪龙红段衬红白毡一世子冠服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三层共饰五分以下东珠九带用玉四以金衔之各饰东珠三服与亲王同坐褥冬用猞猁狲缘貂皮夏用四爪蟒文蓝段衬红白毡
  一郡王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七前舍林饰东珠三后金花饰东珠二带用玉四以金衔之饰绿松石四坐褥冬用豹皮夏用蟒段衬红白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饰五分以下东珠八舍林饰东珠四后花饰东珠三带玉各饰东珠二猫睛石一服与亲王同坐褥与世子同
  一贝勒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六前舍林饰东珠二后金花饰东珠一带用玉四以金衔之饰宝石四坐褥冬用虎皮夏用闪段衬红白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饰四分以下东珠七舍林饰东珠三后花饰东珠二带玉各饰东珠二补服用四爪圆龙文二及蟒文糚花等段坐褥冬用猞猁狲皮夏用蓝糚花段衬白毡
  一贝子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五前舍林后金花各饰东珠一带用玉四以金衔之饰蓝宝石四坐褥冬用方虎皮夏用段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共饰四分以下东珠六舍林饰东珠二后花饰东珠一带玉各饰东珠一服与贝勒同坐褥冬用白豹皮夏用蓝段縁以糚段衬红白毡
  一镇国公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四前舍林饰东珠一后金花饰绿松石一带用玉四以金衔之饰蓝宝石四坐褥冬用方虎皮夏用红褐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共饰四分以下东珠五舍林饰东珠一后花饰绿松石一带玉各饰猫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绣馀与贝勒同坐褥冬用红豹皮夏用红闪段衬红毡
  一辅国公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三前舍林饰绿松石一后金花饰宝石一带与镇国公同坐褥冬用狼皮夏用红褐缘皂褐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共饰四分以下东珠四坐褥冬用方赤豹皮夏用青闪段衬红毡馀与镇国公同○又定不入八分公以下均用三分以下东珠
  一镇国将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饰红宝石四坐褥冬用獾皮夏用皂褐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中饰三分以下东珠一带用方玉四以金衔之各饰红宝石一补服用麒麟馀与镇国公同坐褥冬用狼皮夏用红褐缘皂褐衬红毡○乾隆二年议准坐褥夏用红褐馀如旧制
  一辅国将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圆金版坐褥冬用貉皮夏用皂布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上衔红宝石中饰小红宝石一带用圆金版四各饰红宝石一补服用狮馀与镇国公同坐褥冬用獾皮夏用红褐缘皂褐衬红毡○雍正八年议准冠顶上衔起花珊瑚中饰小红宝石○乾隆二年议准坐褥夏用红褐缘皂褐馀如旧制
  一奉国将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水晶带用玲珑鋄金方铁版四坐褥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红毡○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上衔红宝石中饰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圆版四补服用豹馀与镇国公同坐褥冬用貉皮夏用皂布衬红毡○雍正八年议准冠顶上衔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中饰小红宝石○乾隆二年议准坐褥夏用皂褐缘红褐馀如旧制
  一奉恩将军冠服顺治九年题准冠顶上衔蓝宝石中饰小蓝宝石一带用镂花圆银版四以金衔之补服用虎馀与镇国公同坐褥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雍正八年议准冠顶上衔青金石或蓝色涅玻璃中饰小蓝宝石○乾隆二年议准坐褥夏用皂布衬红毡馀如旧制
  一宗室觉罗冠服顺治九年题准闲散宗室服用蟒段糚段倭段金花段及各种花素段衣裾四启得挂数珠马系繁缨得用青段坐褥衬白毡觉罗服用金花段倭段各种花素段○康熙十一年题准宗室服许用貂皮猞猁狲
  一固伦公主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八○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十补服用五爪团龙文四服用糚段及满翠翟鸟五爪四团龙
  一和硕公主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七○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九补服与固伦公主同
  一郡主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六○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八补服与和硕公主同
  一县主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五○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七补服用四爪团蟒文二服用蟒段糚段各种花素段
  一郡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四○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六服饰与县主同
  一县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三○顺治九年题准冠顶等各饰东珠五补服与郡君同
  一乡君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二○顺治九年题准镇国公女乡君冠顶等各饰东珠四辅国公女乡君冠顶等各饰东珠三服与县君同
  一王公等侧室女冠服康熙四十五年题准王贝勒侧室女封授比适降二等冠服等各视所降品级用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女虽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顶服色仍与乡君同一亲王福晋冠服崇德元年定适福晋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八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七○顺治九年题准适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十补服用五爪团龙文四服用糚段及五爪四团满翠翟鸟五爪龙段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适福晋同
  一世子福晋冠服顺治九年题准适福晋冠顶服饰与亲王侧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八服与适福晋同
  一郡王福晋冠服崇德元年定适福晋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七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六○顺治九年题准适福晋冠顶服饰与世子侧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七补服用团蟒文二服用糚段蟒段及各种花素段一贝勒夫人冠服崇德元年定适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六侧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五○顺治九年题准适夫人冠顶服饰与郡王侧福晋同侧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六服与适夫人同
  一贝子夫人冠服崇德元年定适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五侧夫人各饰东珠四○顺治九年题准适夫人冠顶服饰与郡王侧福晋同侧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五服与适夫人同
  一镇国公夫人冠服崇德元年定适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四○顺治九年题准适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五服与贝子夫人同侧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四服与适夫人同一辅国公夫人冠服崇德元年定适夫人冠顶大簪舍林领约各用东珠三○顺治九年题准适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四服与贝子夫人同侧夫人冠顶等各饰东珠三服与适夫人同一不入八分公及镇国辅国奉国各将军夫人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服饰止准正室各照夫品级用
  一超品民公侯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二带用金瓖玉版四坐褥冬用方虎皮夏用红褐衬红毡
  一民公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一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绿松石一坐褥冬用狼皮夏用皂褐衬红毡○顺治二年定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三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绿松石一○八年定冠顶饰东珠四带玉各饰猫睛石一○九年题定补服或用麒麟或用四爪蟒坐褥冬用虎皮夏用青闪段衬红毡○康熙元年题准补服用四爪蟒
  一侯伯冠服顺治二年定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一带用金瓖方玉版四各饰红宝石一○六年定冠顶饰东珠二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红宝石一○八年定侯冠顶饰东珠三带玉各饰绿松石一○九年题准侯伯补服或用麒麟或用四爪蟒○又题准侯坐褥冬用方虎皮夏用蓝段伯坐褥冬与侯同夏用红褐皆衬红毡○康熙元年题准侯伯补服用四爪蟒○乾隆二年议准侯坐褥夏用青色绿花闪段伯坐褥夏用蓝云段馀如旧制
  一固伦公主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与贝子同若原系贝勒以上各照封爵用○顺治八年定冠顶饰东珠六舍林饰东珠二后花饰东珠一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东珠一○九年定坐褥冬用白豹皮夏用蓝段缘糚段衬红毡一和硕公主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与超品公同如封爵在超品公上者各照封爵用○顺治八年定冠顶饰东珠四舍林饰东珠一后花饰绿松石一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猫睛石一○九年题准坐褥冬用方赤豹皮夏用青闪段衬红毡○十六年定在京额驸冠顶嵌东珠五坐褥冬用红豹皮夏用红闪段衬红毡皆视镇国公○康熙三十年定蒙古和硕公主额驸顶带坐褥皆照贝子品级○三十九年奏准公主下嫁与在京额驸照例顶带坐褥皆视镇国公品级戴双眼孔雀翎
  一郡主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饰东珠一带用金圆版四饰绿松石四坐褥冬用狼皮夏用皂褐衬红毡○顺治八年定冠顶饰东珠三带用金瓖圆玉版四各饰绿松石一○九年题准坐褥冬用方虎皮夏用蓝段衬红毡○康熙元年题准补服用四爪蟒○雍正五年题准郡主额驸冠顶用珊瑚
  一县主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饰红宝石四坐褥冬用獾皮夏用青布缘红布衬红毡○雍正五年题准县主额驸冠顶用镂花珊瑚
  一郡君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圆金版四坐褥冬用貉皮夏用青布衬红毡○乾隆十二年奏准郡君额驸冠顶视三品官用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一县君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冠顶上衔水晶带用鋄金方铁版四坐褥冬用青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康熙四十五年题准贝子侧夫人所生女额驸授为六品○雍正五年题准县君额驸冠顶用青金石
  一乡君额驸冠服崇德元年定冠用金顶带用鋄金圆铁版四坐褥冬用鹿皮夏用白毡○康熙四十五年题准镇国辅国公侧夫人所生女额驸授为七品○乾隆十二年奏准乡君额驸视五品官冠顶用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一品官冠服崇德元年定都统尚书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饰红宝石四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侍郞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金圆版四一等侍卫䕶卫参领前锋参领学士满启心郞郞中冠顶上衔水晶带用鋄金铁版四二等三等侍卫䕶卫佐领汉启心郞员外郞冠用金顶带用鋄金圆铁版四䕶军校主事冠用金顶带用鋄金圆铁版二又定坐褥都统尚书冬用獾皮夏用皂布缘红布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侍郞冬用貉皮夏用皂布以上皆衬红毡一等侍卫䕶卫参领前锋参领学士满启心郞郞中冬用青山羊皮夏用蓝布皆衬白毡二等侍卫䕶卫佐领汉启心郞员外郞冬用鹿皮夏止用白毡○顺治二年定一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饰东珠一带用金方玉版四各饰红宝石一二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饰小红宝石带用镂花金圆版四各饰红宝石一三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饰小蓝宝石带用镂花金圆版四四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蓝宝石中饰小蓝宝石带用银瓖镂花金圆版四五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水晶中饰小蓝宝石带用银瓖素金圆版四六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上衔水晶带用银瓖玳瑁圆版四七品官冠用镂花金顶中饰小蓝宝石带用素银圆版四八品官冠用镂花金顶带用银瓖明羊角圆版四九品官冠用镂花银顶带用银瓖乌角圆版四○九年题准官员补服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㶉𪄠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都察院按察使司衙门官不论品级均用獬豸○又定坐褥一品官冬用狼皮夏用红褐缘皂褐二品官冬用獾皮夏用皂布缘红布三品官冬用貉皮夏用皂布以上皆衬红毡四品官冬用山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五品官以下冬用鹿皮衬白毡夏止用白毡○康熙元年题准武官一品补服用麒麟○又题准文武一品官虽有加级不许过本品补服○三年题准武职三品补服用豹四品用虎○雍正六年覆准都察院都事经历笔帖式按察使司经历照磨等官均用本身品级补服不得用獬豸补服○八年议准二品官朝冠顶上衔镂花珊瑚中饰小红宝石三品官上衔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中饰小红宝石四品官上衔青金石或蓝色涅玻璃中饰小蓝宝石五品官上衔水晶或白色明玻璃中饰小蓝宝石六品官上衔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中饰小蓝宝石七品官用素金顶中饰小水晶八品官用镂花金顶九品官用镂花银顶未入流与九品同候补候选与见任同若在部学习行走之生监视八品笔帖式九品之读祝赞礼鸣赞序班均视八品各府州县学教职皆照出身用金顶○乾隆二年覆准一品坐褥夏用红褐二品用红褐缘皂褐三品用皂褐缘红褐四品用皂布以上皆衬红毡其皮坐褥仍如旧制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蓝布六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黑棕色布七品冬用鹿皮夏用灰色布八品冬用麅皮夏用土布九品冬用獭皮夏亦用土布未入流与九品同以上皆衬白毡
  一士庶冠服顺治二年定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冠用金雀顶带用银瓖明羊角圆版四生员冠用银雀顶带用银瓖乌角圆版四外郞耆老冠用乌角葫芦顶○三年定会试中式举人冠用裹金三枝九叶顶状元冠用镂花金顶上衔水晶带用银瓖玳瑁圆版四○九年题准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公服皂袍缘蓝生员公服蓝袍缘皂
  一冠服通例崇德元年定亲王以下至臣民等均不得用黄色及五爪龙凤黄色段其马饰等禁例同○又定亲王以下宗室以上皆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其金黄带红带不得给与异姓若
  上赐者不在禁例○又定戴翎之制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缀蓝翎镇国公辅国公戴双眼孔雀翎根缀蓝翎䕶军统领䕶军参领戴单眼孔雀翎根缀蓝翎䕶军校戴染蓝鹭鸶翎○又定命妇冠服各照夫品用○顺治三年覆准庶民不得用绣段等服满洲家人不得用锦绣蟒段糚段○八年
  谕官民等帽缨不得用红紫线披领系绳合包腰带靴底牙缝不得用黄色朝服便服表里皆不得用黄色秋香色钦此○九年议准凉帽暖帽上圆月官员用红片金庶人用红段凉帽四品以上用片金里五品以下用红段里均倭段缘边庶人用青蓝段缘边○又题准民公侯服用貂缘朝衣貂端罩貂袍蟒段糚段金花段倭段各种团龙段花素段一品至四品及侍卫䕶卫服与民公侯伯同五品至七品服用金花段倭段花素段八九品服用素段凡朝服披领及袖均得用蟒段金花段
  御前侍从得用蟒段糚段及各种段服皮服亲王亲随顶带补服外服色视五品世子郡王亲随视六品公侯伯大小官员父母从子品用其未分居子未出嫁女除顶带补服外其馀服色照父品用已分居子照本品用已出嫁女照夫品用䕶军服用素段领催吏书通事耆老兵民商贾等准用素段素纱绫䌷绢纺丝各色布准戴貂帽狐皮帽僧道服除袈裟法衣外准用䌷绢纺丝素纱各色布其袍用土黄色缁色奴仆及优人皂隶准用狐貉沙狐皮帽乐戸准用本色黄鼠皮帽凉帽用绿绢里绿绢缘边○又题准凡五爪三爪龙满翠团龙段及黄色秋香色黑狐皮
  上赐者许用外馀皆禁止不得存留亦不得制被褥帐幔若有越用及存留者系官照品议罚常人鞭责衣物入官妻子僭用者罪坐家长○又题准官民等均戴绒缨凉帽不遇阴雨不得用牦缨○十年题准官员军民
  京城内不得用齐肩挂戴毡帽及缘边小秋帽亦不得于毡帽上缀缨如违官送吏部兵民送刑部治罪○十一年题准官民等凉暖帽皆用大圆月厚缨违式者治罪○十二年题准喇嘛格隆服用黄红色非奉
  上赐不得用五爪龙团花班第用黄帽红衣伍巴什伍巴三察服用灰色○十五年题准每年春用凉朝帽及夹朝衣或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秋用暖朝帽及缘皮朝衣或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请
  旨通行又王公百官有缘貂朝衣者每年自十一月十五日为始至正月十六日止凡常朝庆贺祭祀日服用若冬至日在十一月十五日前自郊祭日为始○十八年议准贝子公戴翎均照旧例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前锋参领䕶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䕶卫戴单眼孔雀翎根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等三等䕶卫贝子公府䕶卫及䕶军校均戴染蓝翎内外额驸如非系内大臣不得戴诸王府散骑郞有轻车都尉以上世爵戴单眼孔雀翎根缀蓝翎其馀虽加级不得戴○康熙元年题准军民等不得用蟒段糚段金花段片金段倭段貂皮猞猁狲狐□○三年题准文官四品以上用蟒段悬数珠马系繁缨五品以下不得用○十一年题准民公以下四品官以上及侍卫䕶卫佩刀带饰櫜鞬许饰绿松石珊瑚宝石五品以下不得用五品以下官朝衣常服许用蟒段糚段倭段为缘举人官生贡监生生员不得用貂皮猞猁狲白豹皮蟒段糚段金花段䕶军领催未入流笔帖式准用青素段䌷绫纺丝绢葛苎梭布狼狐貉羊等皮军民及听差人书吏准用䌷绫纺丝棉䌷茧䌷屯绢葛苎梭布狼狐貉羊等皮冠用染骚鼠狐貉沙狐皮帽上圆月准用片金不得用狐□沙狐□段纱及段靴靴上不得缘绿斜皮器饰不得用金缘事革职人不得用貂皮猞猁狲蟒段糚段金花段僧道除袈裟法衣外服用与民同奴仆优人皂隶准用纺丝绢棉䌷茧䌷毛褐屯绢葛苎梭布狼狐貉羊等皮冠用染骚鼠狐貉獭皮乐戸准用杭绢棉䌷葛苎梭布羊皮不得用诸种段疋皮衣冠用本色骚鼠凉帽用绿绢里绿绢缘边○十二年题准五品以下官缘袖得用貂皮裘襟用貂尾其妻首饰等得用绿松石珊瑚未入流笔帖式䕶军领催例同已故官员子系䕶军领催骁骑执事人虽未出分止照本身服用若未经任事者准视其父品级用六十岁以上闲散人准照䕶军服用凡未入流笔帖式以下至兵民等不得用银鼠皮○二十四年覆准服色已有定例应再加申饬通行遵奉违者治罪○二十六年题准凡官民等不得用暗花之四爪龙四团八团龙段及照品级织造暗花补服又似秋香色之香色米色亦不得用大臣官员有
  上赐五爪龙段皆令去一爪用○三十九年
  谕部院笔帖式服用僭越至于未入流笔帖式不过与骁骑䕶军相等其有僭越者著再行禁止钦此○又定民公侯伯以上不入八分公闲散宗室四品官三等侍卫以上貂皮猞猁狲蟒段糚段等皆得用其蓝翎侍卫亦得用无品闲散觉罗五六七品官不得用蟒段糚段貂皮猞猁狲八九品官不得用蟒段糚段大花段纱及貂皮猞猁狲白豹天马银鼠满洲蒙古汉军官往口外寒冷处出差貂狼猞猁狲照常用汉官不于口外行走四品职官以下槩不得用其汉官京堂以上翰林科道满洲赞礼官仍准用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参领郞中许用貂皮缘披领及袍闲散轻车都尉佐领骑都尉以下不得用如
  上赐及诸王贝勒等赏给者皆许用其无品级笔帖式库使八旗举人官生贡监生生员䕶军领催等除大花段纱及天马银鼠皮外止许服寻常段纱䌷绫绢屯绢葛布夏布布貉皮沙狐灰鼠狼狐羊等皮帽围领许用貂皮其妻均视夫服用止许金耳环至汉举人官生贡监生生员例同军民书吏外郞不得服狼狐冠不得用貂缘饰革职官除貂皮猞猁狲蟒段糚段外其馀服色均得用帽缘得用貂有封衔者仍照品级用蓝翎侍卫佩刀等照五品以下官例不得饰绿松石珊瑚宝石等物其官兵甲胄佩刀櫜鞬等不在禁例奴仆优人皂隶等狼皮狐皮并不得用○又覆准多罗贝勒亲随顶带补服外服色准视七品官固山贝子入八分公亲随服色准视八品官○四十年定太医院官医士等服饰悉照
  御前侍从例○四十六年覆准部院大臣并八旗闲散官上朝及坐班时如非下雨戴雨帽者治罪○四十九年覆准内外文武官或议叙加级或捐纳加级例不得过一品今缘捐纳事例任凭加级遂自一品以至出品冠顶坐褥莫辩尊卑均与定例不符嗣后七品八品九品加级者不准过五品五品六品加级者不准过四品四品三品加级者不准过二品二品加级者不准过一品一品如都统等大臣照例饰东珠一坐褥用狼皮虽有加级不得用东珠二用虎皮坐褥大学士尚书虽系二品均是一等职掌若有加级冠顶坐褥与一品同此外文武官虽有加级不准饰东珠仍饰小红宝石獾皮坐褥行令八旗并内府佐领直省一例遵行倘有僭越该管大臣严拏交部治罪如该管大臣不行严察一幷议处○五十一年覆准文官朝服武官披执禁止滥用在京官遇朝贺祭祀到任封印开印照常用朝服各省官员拜牌到任封印开印祭丁入场亦照常朝服披执外其文武官谒见迎送上司止用补服如违禁滥用者事觉照违禁例从重议罪○雍正元年
  谕大小官员有一定之品级即有一定之服式所以重名器也近多不按品级辄带数珠马项悬缨前用导马更有将䌷为坐具者尤为僭越嗣后应各按品级遵奉定例而行著八旗大臣步军统领都察院严行稽察如有此等之人即行指参若大臣官员等徇情疏忽经朕察出将伊等一并议处再旧例诸王等以数珠鞍辔赏伊属下者许其服用此等人员难于稽察嗣后著将赏用之处行文该旗存案年底汇奏如此则等威有辩而僭越者少矣钦此○又
  谕上三旗前锋侍卫等向戴孔雀翎下五旗前锋侍卫等向戴蓝翎嗣后著一例戴孔雀翎钦此○二年题准凡文武大小官员顶带补服坐褥皆有等级定例五六品官不得过四品三四品官不得过二品二品官不得过一品近来官员皆越本职僭用此皆该管大臣自行僭用以致所属官员效尤成风嗣后凡加级官员该管大臣务察其于何任加级及何处捐纳倘不行严察仍有僭用者一幷议处又官员军民服色定例禁用黑狐皮秋香色米色香色等类近来官员军民以及家奴等皆滥行服用皆由该管官不实心奉行所致嗣后如有违禁僭用者该管官不行拏送事发将僭用人及该管官皆于例外加倍议处○五年
  谕王公大臣官员等朝服顶带皆有定制但平时所用服色未辩等级其应如何分析之处著议政大臣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自亲王以下及见任并候补候选官员举贡生监平时所戴凉帽暖帽皆照朝冠顶颜色分别等级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公咸用红宝石顶未入八分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侯伯镇国将军曁一品官咸用珊瑚顶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多罗额驸二品三品官咸用起花珊瑚顶奉恩将军固山额驸曁四品官咸用青金石顶五品六品官咸用水晶石顶七品官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咸用金顶生员监生咸用银顶通行八旗直省一例遵行○六年
  谕凡革职留任降级留任之官员其升转开列及停扣俸禄之处自有定例但此等人员既留原任职掌班次一切照旧其朝服顶带亦应仍照准用其本任品级准其穿戴以肃威仪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钦
  此遵
  旨议定嗣后凡文武大小官员革职降级奉
  旨留任者除升转开列及停扣俸禄之处照例遵行外其朝服顶带准其仍照本任品级用○又题准都察院衙门官除左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及御史用獬豸补服外其都事经历笔帖式等官补服各照本身品级皆不得用獬豸补服按察使司衙门官除按察使巡道外其所属经历照磨等官补服亦各照本身品级用七品官改用镂花水晶顶八品官仍用金顶九品官改用镂花金顶进士戴顶与七品同举人改用银托金顶贡生改用银托镂花金顶生员监生仍戴银顶又副参领给四品虚衔戴青金石顶由七品以下官补授副佐领者给与六品虚衔戴水晶石顶副骁骑校䕶军校照八品官例用金顶○七年
  谕百官章服皆有一定之制所以辩等威昭品秩也向来屡申禁饬不许逾分滥用以开僭越之端定例昭然各宜遵奉闻近来服色顶带及坐褥顶马繁缨之属又有不按定例任意假借者御史有稽察部院之责而各御史中即有参差不齐之处是己身先有逾分违礼之咎又何以弹劾他人嗣后紫禁城内著三旗侍卫稽察大城内著步军统领稽察外城著五城御史稽察倘有违例僭越之人而侍卫统领御史不行参奏别经发觉者将稽察之人一幷处分钦此○
  八年
  谕大小官员顶帽补服坐褥等项各宜遵照见任品级不得僭越从前已降谕旨后因御史等察奏文武官员内有补服与帽顶不相符者朕又降旨顶带等项各按本身品级不得计算加级所颁谕旨甚明近闻文武官员仍有越制擅用者及该管官员察问时则引从前准算加级之例掩饰支吾甚属不合嗣后内外文武大小官员帽顶补服坐褥等项悉照本身见任品级不得指称加级以开僭越之端在京著有稽察之责者严行稽察在外著该管上司稽察倘仍不遵除将本人议处外其失察之官一幷处分钦此○
  
  谕大小官员帽顶从前定议未曾分别详确著该部再行妥议定制具奏钦此遵
  旨将会典所定朝冠顶及雍正五年所定平时冠顶细加参酌自王公至一品大臣以上均照旧例外议定辅国将军曁二品官朝冠顶衔起花珊瑚平时冠顶同奉国将军曁三品官朝冠顶衔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奉恩将军曁四品官朝冠顶衔青金石或蓝色涅玻璃五品官朝冠顶衔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官朝冠顶衔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官素金顶八品起花金顶九品镂花银顶平时冠顶并同○乾隆二年覆准红绒结顶冠惟
  皇子不论爵秩均准用其馀王公以下额驸等曁民公侯伯一二品大臣侍卫内有蒙
  上赐者止得将所
  赐之帽用之不得如式更制郡王以下均不得用织金彩色五爪龙衣服及五爪暗龙段若
  上赐者许用仍去一爪若王等赏所属织金彩色龙者虽服过亦去一爪方得赏给貂衣不得赏五品以下官其馀服物若品级未到者均不得滥赏缘貂朝衣惟三品以上有职掌大臣得用馀不得僭用内外各衙门供事书吏非役满考职者不得僭用金顶耆老遵例用锡顶亦不得僭用金顶商贾有捐纳职衔者冠带服饰各从其品无职衔者与庶民同不得僭越奴仆等不得用段纱及各种细皮定制之后凡有违者王公宗室觉罗等由宗人府察参议处文武大臣由吏兵二部参处文武官由该管大臣及礼部都察院察参送部议处违式之物入官若王公等不能约束所属文武大小官不能约东家人致有僭越者察出犯者分别治罪本主亦照例议处○又题准王以下八分公以上雨衣得用红色一二品文武大臣惟用红色雨帽○四年题准礼部司官主事司务均有监礼察班等职事令其一例用朝珠以肃威仪○五年奏准礼部主事司务行人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郞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惟在
  
  庙执事及
  殿陛侍仪准挂朝珠平时燕处及在公署均不得用违者科道指名参奏照违制例议处○又定外省佐杂微员谒见上司不得用蟒袍违者照例参处○八年
  谕嗣后一品大臣及
  御前侍卫等皆许用红色雨衣钦此○十年覆准凡考职吏员在籍止用顶帽不许僭用补服○十六年
  钦定
  御用雨衣雨冠均用明黄色○十九年奉
  旨嗣后自十一月初一日为始凡朝会祭祀皆用缘貂朝衣永著为例钦此○又奉
  谕旨巡抚官阶虽属二品但系统属通省大员嗣后各省巡抚著一体穿用大红雨衣钦此○又奏准凡朝会随围齐集间遇雨雪服用雨冠雨衣旧例三品以下至军民雨冠均用青色宜有差别以示等威除雨衣仍旧穿用外一品至三品冠用红色四品至六品红色青缘七品以下有顶带人员青色红缘均前阔二寸五分后阔五寸
  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
  上书房翰林南书房翰林奏事处批本处行走人员不拘品级均得用红色军民止许用青色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贡举上
  一试期顺治二年定秋八月举行乡试初九日第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二日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五日第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均先一日点入次一日放出春二月举行会试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期与乡试同夏四月初一日
  殿试初五日传胪○又定嗣后以子卯午酉年八月乡试丑辰未戌年二月会试奉
  特旨开科则随时定期○又定会试掲晓日期由考
  官酌定礼部奏
  闻○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
  特开乡会恩科题凖二月乡试八月会试十月初九日
  殿试○雍正元年
  恩旨开科议凖本年四月乡试九月会试十月二十七
  
  殿试其癸卯甲辰乡会正科改期于雍正二年二月乡试八月会试十月
  殿试○四年
  谕明年乃会试之期春季适有闰月二月节候天气尚寒凡应试举子𡍼次远来及闱中考试诚恐寒苦著将明年二月入场之期改至三月令该部即行文各省谕令知悉若近京各省举子俟开春起送亦觉甚便嗣后会试之年遇有闰月该部先期奏闻钦此○
  十三年九月
  谕国家大典首重抡才我朝培养多年人才日盛是以
  皇考御极之初于三年大比之外特开乡会恩科广罗俊乂所以鼔舞而振兴之者至为周备今朕缵承统绪照雍正元年特开恩科之例举行兹典乾隆元年系丙辰会试正科著于八月举行乡试乾隆二年二月举行会试以副朕兴贤育才之至意钦此○乾隆九年
  谕明年二月会试天气尚未和暖著改期于三月举行钦此○十年
  谕三载宾兴国家举贤右文之大典必诸弊悉去然后可以拔真才所谓稂莠不剪则嘉禾不生其理显然向来察弊之法不得不严者正慎重科名厚待良士之道昨岁朕亲临贡院遍观堂所周览号舍矮屋风檐备极辛苦深可轸念比赋四诗命刻堂壁可以知朕心矣今岁会试已展期三月以待春温嗣后即以为例兹特豫降明旨命礼臣知贡举俾得先期计议从容料理当严则严当宽则宽于剔除弊端之中寓优恤士子之意知贡举者其善为之钦此○又
  谕向来会试之期在二月则三月发榜四月初间殿试雍正五年乾隆二年会试改期三月则四月发榜五月初间殿试朕思五月天气渐热向改殿试之期者因三月会试乃偶一举行之事今三月会试已著为定例则殿试之期自应酌量变通著自今科为始于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该部即通行晓谕知之钦此
  一试艺顺治二年定第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四子书义三篇经义四篇第二场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第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策五道○又定四书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如第一题用大学第二题用论语第三题仍用孟子○又定
  殿试用时务策一道○又定策题以关切事理明白正大为主不许搜寻僻事掩匿端倪必问者列款而示使对者可按牍而陈庶乎真才易辨○又定文有正体凡篇内字句务典雅纯粹不许故摭一家言饰为宏博○又定后场博雅通逹而前场稍未纯粹者亦得兼收○八年题凖八旗乡试满洲蒙古或翻译汉文一篇或作满文一篇汉军作汉文第一场四书文二篇经文一篇如未通经者作四书文三篇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论一篇第三场策一道至次科第一场四书文三篇经文二篇第二场论一篇判五条第三场策三道以后应试均照汉人例行○十六年议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中作判务宜随题剖断引律明确不专以骈丽为工○又议凖考官于后场论题间出孝经以励士尚○十七年议凖二三场原以觇士子经济凡坊间有时务表策名色槩行严禁○康熙七年题凖出题错字者正副主考官一次罚俸三月二次六月三次九月同考官一次罚俸六月二次九月三次一年自行检举者正副主考官罚俸三月同考官六月内帘官错出题目字様士子各习専经不禀明监临官传进内帘官改正照题纸错字誊录以致中式者罚停会试二科○九年题凖春秋止以单题合题酌量均出○二十年题凖第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文字每篇限六百五十字违例誊录取中照例议处○二十六年覆凖三场策题止宜简明发问不得过三百字○二十九年议凖乡会试二场孝经论题甚少嗣后将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一并命题○三十二年覆凖刊刻闱墨务照原卷若考官不照原卷发刻者交部议处○四十一年议凖诏诰二题令习五经者兼作阙者不录其习一经者仍如见行例○五十二年
  谕近见乡会试皆择取冠冕吉祥语出题每多宿构幸获致读书通经之士渐少今后闱中题目应不拘忌讳庶难豫作揣摩实学自出钦此○五十五年议准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表题不许出本年时拟近事○雍正元年覆凖考官若仍出熟习拟题交该部议处○十年
  谕制科以四书文取士所以觇士子实学且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也语云言为心声文章之道与政治通所关钜矣韩愈论文云惟陈言之务去柳宗元云文者所以明道不徒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况四书文号为经义原以阐明圣贤之义蕴而体裁格律先正具在典型可稽虽风尚日新华实并荗而理法辞气指归则一近科以来文风亦觉丕变但士子逞其才气辞华不免有冗长浮靡之习是以特颁此旨晓谕考官所拔之文务令雅正清真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拘一律而支蔓浮夸之言所当屏去秋闱期近该部可行文传谕知之钦此○十一年
  谕国家以制科取士原以觇士子所学而士子所学关乎世道人心是文体之所系固甚重也士子读圣贤书果能讲求圣贤明体逹用之学则以平日之蕴蓄发为文章自然法正理纯得圣贤语气可以传世而行远作后学之津梁此则有本之学有用之文为国家所重赖者若不于根柢讲求而但以华靡相尚则累牍连篇皆属浮辞圣贤精义全无发明圣贤语气又毫不相肖国家亦安用此浮夸浅薄之士哉至于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策论尤足觇经济实学乃向来士子多不留心而衡文者又每以经义已经入彀遂将策论滥收恕取不复加意阅㸔殊非设科本意今会试伊迩着礼部先期晓谕应试士子于三场文义均应努力殚心毋得潦草完卷考试官如以限于时日不能细心校阅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不妨奏请展限务得真才以收实用若所取试卷中有经义可观而策论疵谬荒疏者朕惟于主考官是责钦此○十三年十月
  谕文以载道与政治相通故二帝三王之盛在廷敷奏及宣谕众庶之言皆为谟为诰炳著六经西汉治犹近古人心淳朴故见于文者原本经术指事类情质实晓畅犹有周人之遗降及魏晋以文灭质渐就浮靡六朝尤甚姿态益工意格亦陋文运所关非浅鲜也朕思学者修辞立诚言期有物必理为布帛菽粟之理文为布帛菽粟之文而后可以垂世行久若夫雕文逞辞以炫一时之耳目譬犹抟土掲木𡍼饰丹铅以为器物外虽可观不移时而剥落曷足贵耶国家累洽重熙之日务学绩文者正宜沐浴教化争自濯磨蕲近于大雅勿尚浮靡勿取姿媚斯于人心风俗有所禆益至于古人临文原无避讳诚以言取足志一存避讳之心则必辗转嗫嚅辞不逹意嗣后一切章疏以及考试诗文务期各展心思独抒杼轴从前避忌之习一概扫除尤宜禁者乡会两试考官每因避忌字様必择取经书中吉祥之语为题遂使士子易为揣摩倩人代作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钞写以致薄植之少年得以幸取科名而绩学之老生无由展抒底蕴嗣后凡考试命题不得过于拘泥俾士子殚思用意各出手眼以觇实学钦此○乾隆元年覆凖乡会场之春秋合题槩行停止○四年
  谕向来殿试策中皆用颂聨以致士子得以豫先撰拟分送请托致滋弊端况士子进身之始即习为献谀之辞尤非导之以正古人对策中无此体裁也今当殿试之期朕亲制策问不拘旧式以免诸生豫先揣摩诸生策内不许用四六颂聨但取文理明通敷陈切当不必泥于成格限于字数此次试期已近倘有不画一之处亦不必以此为去取将来如何酌定款式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
  殿试试卷旧无横格嗣后贡士等果有通逹治体学问淹通者应听其发抒不必限以字数惟最短者亦必以千字为率不及千字者不以入式者论至于四六颂聨并一应肤泛套语槩不凖复用其前幅策冒十四行后幅空白十四行原非古式不必拘泥惟承问逐条详对起处仍书臣对臣闻字様讫处仍书臣草茅新进云云字様以昭画一○十年
  谕国家设制科取士首重者在四书文盖以六经精微尽于四子书设非读书穷理笃志潜心而欲握管挥毫发先圣之义蕴不大相迳庭耶我
  皇考有清真雅正之训朕题贡院诗云言孔孟言大是难乃古今之通论非一人之臆说也近今士子或故为艰深语或矜为俳俪辞争长角胜风檐锁院中偶有得售彼此仿效为夺帜争标良技不知文风日下文品益卑有关国家抡才钜典非细故也夫古人论文以浑金璞玉不雕不琢为比未有穿凿支离可以传世行远者至于诗赋掞藻敷华虽不免组织煊染然亦必有真气贯乎其中乃为佳作至于四书文采掇辞华以示淹博不啻于孔孟立言本意相去万里矣先正具在罔识遵从习俗难化职此之由嗣自今其令各省督学诸臣时时训饬乡会考官加意区择凡有乖于先軰大家理法者摈弃勿录则诡遇之习可息士风还淳朕有厚望焉钦此○二十一年定乡试第一场四子书义三篇二场经义四篇三场策五道会试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加表一道详见磨勘则例○二十二年
  谕前经降旨乡试第二场止试以经文四篇而会试则加试表文一道良以士子名列贤书将备明廷制作之选声韵对偶自宜留心研究也今思表文篇幅稍长难以责之风檐寸晷而其中一定字靣或偶有错落辄干贴例未免仍费检点且时事谢贺每科所拟不过数题在淹雅之士尚多出于夙构而倩代强记以图侥幸者更无论矣究非核实拔真之道嗣后会试第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夫诗虽易学而难工然宋之司马光尚自谓不能四六古有能赋诗而不能作表之人断无表文华赡可观而转不能成五字试帖者况篇什既简司试事者得从容校阅其工拙尤为易见其即以本年丁丑科会试为始见在各省会试举子将已陆续抵京该部即行晓谕知之钦此○又
  谕会试人数众多如三江九佳等字数窄少之韵自不宜用以避雷同所应限者不过在东冬支虞阳庚等十数韵之内场中自有刻字人役可令将此限本韵删去小注刊刻一纸随题按号散给以便拈用钦此○是年覆凖乡试自乾隆己卯科为始于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经文外一体试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其所出诗题限用官韵即照会试之例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中将本韵别刻一纸给发○二十三年奏凖乡会试于四书文三篇外令作性理论一
  一考官顺治二年定题差乡试考官云南贵州四月初十日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五月十二日江西浙江湖广六月十三日江南陜西六月二十三日河南七月十三日山东山西七月二十日顺天八月初四日具题○又定顺天乡试凡开列具题内外帘之文武大小官皆于八月初六日黎明各具朝服备行李齐集
  午门外听候宣
  旨入帘者一同谢
  恩即入贡院如有不到者参处○又定各省主考官
  
  命下日克期起行不携家不辞客不随从多人骚扰驿递在𡍼不闲游不交接抵所差之省提调官即迎入公馆不得接见所寓公馆仍用考官封条监试委官巡逻依时启闭遇鹿鸣等燕正考官居中副考官居左监临官居右行次如之其同考官旁坐○又定主考官如实遇重病即于
  命下日具疏辞免在京丁忧者用本衙门印信文书移部即题请更代其出京未远者度其道里时日尚可更代者取所在官印信公文差人赴部投递即与题请更代如题请不及者止行所在有司转申本省抚按官代奏本官即先回籍守制其见在考官或正或副即前赴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人兼办其已到地方丁忧者监临官具奏其丁忧官仍须起有原籍印信公文或家眷在京起有本衙门印信公文送至所差有司衙门看无违碍方许申报本官不得擅通家报○三年定会试主考官届期礼部开列内院大学士学士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堂官职名题请
  简用○十五年题凖
  殿试读卷官十四人由部列内三院詹事府吏户兵刑工五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各衙门堂官名衔题请
  简用○又定礼部堂官除提调外亦凖开列读卷候旨简用○十七年题凖直省正副主考除曽经典乡试及会试分房不开外其见在各衙门应差各官通行开列题请
  命下日转行兵部各给邮符克期起行不许淹留京邸○又定各主考到省禁绝监临提调官迎接拜望以远嫌疑自出京以至入院务令扣定日期凡省中寓所均用巡察封条封闭入帘行李听监临提调官公同验明该地方官豫备官板书籍亦许正副主考携带以备考正○康熙三年题凖乡试正副主考各衙门应差官员职名槩行通列题请
  简用○十一年题凖各省乡试主考内阁进士中书与各衙门应差官员一同开列题差○十八年议凖正副主考入场许随三人同考许随二人如有暗带主文冒充仆从察出将本官议处所带之人治罪○二十九年议凖翰林院各部院衙门官如有病痊假满服阕遇乡试之年补任者皆不凖开列○三十九年覆凖顺天正副主考除应开列官员照常开列外将侍郎学士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无论己未典试通行开列○雍正三年
  谕前各省正副主考朕皆视其人谨慎者命往并未试其文艺间有不能衡文者此皆由中式之后荒疏年久故耳著将应差委之翰林由进士出身之各部院官具奏朕试以文艺差委钦此遵
  旨将翰林院及进士出身官员具奏
  召集于
  太和殿试以四书文二篇弥封讫恭呈
  御览
  亲定甲乙封贮内阁以备乡试差遣○又奏由举人出身之郎中主事中行评博应否一并考试奉
  旨用进士出身之人不用由举人出身之人○十三年谕今年乡试之期著将在京应差人员遵照旧例考试候旨钦此○乾隆元年
  谕今岁八月举行恩科乡试其正副考官必用人品端方学问醇正者始足膺衡鉴之寄朕即位之初不能深知诸臣之底蕴著大臣于翰林科道部属内各据所知多举数人于五日内交送内阁彚奏候朕考试简用庶得才品兼优之员以副抡才之大典钦此○三年
  谕今年乡试届期昨降旨令大臣等各举数人以备考试简用今思翰林科道部属等官应差主考者人数甚多其未与保举之例者亦著一同考试不愿出差者听钦此○又议凖各省主考起程日期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以十日为限江南江西浙江湖北陜西以七日为限河南山东山西以五日为限倘有逾限逗遛者由部察实参奏○又
  谕每科主考差往各省彼地督抚有无馈送路费向无定例今朕酌量道𡍼之远近分别路费之多寡云南八百两贵州七百两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六百两江南江西浙江湖北陜西五百两河南山东山西四百两尔等可行知各督抚遵照此数不得以私意増减主考等亦不得于此数之外更有所受将此永著为例钦此○六年
  谕各省主考回京时例于该省存公银内赏给路费朕念伊等出京时资斧艰难著户部每人先给银二百两该省于应给路费内扣除钦此○九年
  谕今年乡试届期著大学士尚书侍郎于翰詹科道部属等官应差主考人员内择其人品端方学问醇正堪膺衡鉴之寄者各举所知交送内阁彚奏候朕简用其非科甲出身及无真知灼见者不必强举钦此○十二年
  谕向来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有通行考试者亦有令大臣保举者各科往往不同今岁大比之年各省正副考官著将应行开列人员通行考试其不愿考试者听仍于应行开列中著大学士九卿等将学问优长精于衡鉴者各举所知密封交送内阁进呈候朕简用如此考试与保举并行内有保举而考列优等者固可简任衡文即未经保举而文艺入选者亦一并简用其非科甲出身及无真知灼见者不必强举钦此○十八年
  谕本年八月乡试所有各省正副考官著将应行开列人员通行考试以备简用钦此
  一同考官顺治二年定直省房考取本省科甲属官不足聘邻省科甲推知及教官必选取治行最年力强学识兼到之员罣议迁谪者不与○三年定会试同考官翰林院及部科衙门推举资俸优深者送内院裁定入闱阅卷○十五年定会试同考官十有八人内易经诗经各五房书经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其应开送同考官各衙门除曽经直省典试及会试分房不开外其见在各官临期移部题请
  简用○十七年定顺天同考各官除郎中不差外吏部取各部员外郎主事中书评事博士国子监科甲出身官及近京廉慎素著科甲推知开列题请
  钦定各省同考督抚将本省及邻省才望素著推知或科甲教职等官倍数密取到省即日公阄入闱以上各同考官先取进士出身者不足兼取举人出身之人○康熙五十二年议凖直隶江南浙江乡试人数倍于他省应照会试例各用房考十八人○雍正元年
  谕考官以秉公精鉴识拔文才为主何论曽否入闱嗣后凡遇乡科各省督抚临场调齐科甲出身之人不论己未分房监临试以时艺一篇其文理优长者入内帘荒疏者供外场执事则分校得人而佳文尽拔矣钦此○四年覆凖江西乡试应加増诗经房同考官一人○乾隆元年覆凖广东乡试应加増诗经房同考官二人○三年议凖江宁安徽既増额分中应将易经诗经二房増设同考官各二人○十八年议凖直省同考官除顺天江南各十八人江西十四人湖南山西各九人陜西四川广西各十人云南八人毋庸议减外浙江酌减易经诗经各一房定为十六人福建酌减易经一房定为十一人湖北酌减易经一房定为十人山东河南均酌减易经诗经各一房定为十二人广东酌减易经一房诗经二房定为十人贵州酌减易经诗经各一房定为十人○二十一年
  谕外省乡试同考官例于州县内之科目出身者考试入帘然该督抚往往视为具文率以地方不甚𦂳要而办事平常者充其选又或年力已近衰頺精神不能周到亦得滥竽其列夫衡文之柄虽专在主考而分房阅荐必藻鉴精明方不致有鱼目之溷且应试大省士子或数逾万人主考官即捜取落卷又岂能遍阅无遗如分校之得以从容详审乎今岁乡试届期所有各省同考官其令该督抚等慎重遴选精明考试择其年壮学优者共襄试事以副国家抡才大典锁闱不过匝月本任即繁剧原有委员代理于地方亦何贻误耶可将此通行传谕知之钦此
  一经理试事顺治二年定顺天乡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总理诸务巡察御史二人搜检诸生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由顺天府咨呈都察院由院转咨礼部坐名题差各省用巡按御史为监临官○又定京闱监试御史以一月前题请即于
  命下日进院○三年定会试以礼部侍郎一人充知贡举礼部司官二人充正副提调其监试巡察御史各二人均坐名题差○十二年増满监试巡察御史各二人○十五年题凖
  殿试提调用礼部堂官监试用御史○康熙二年题凖各省巡按已经裁彻用巡抚监临提调用布政使司官二人监试用按察使司官二人如布政使署监临事以按察使充提调守巡道充监试永著为例如巡抚间有事故以按察使署监临事以守巡道充提调监试○三年题凖会试及顺天乡试监试巡察御史停其坐名题请通行开列奏请
  简用○十八年议凖顺天乡试内帘増设满汉御史各一人不与文事专司纠察其封门发题进卷分卷关防诸事均令管理会试亦如此例行其新设满汉御史与内外监试御史一同列名奏请
  简用考官同考官阅卷之时御史向上对坐每晚停阅之时检明卷数入箱考官与御史共加封锁次日公同开阅不得私携入房违者纠参○雍正七年
  谕各省乡试之年旧例以巡抚为监临以布政使为提调以道员为副提调以按察使为监试以道员为副监试朕思藩臬二官乃通省钱粮刑名之总汇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月有馀将地方公事沈阁迟延于官民均为未便况既有道员二人则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事已有大员料理不必又用藩臬即从今科为始各省以道员一人为提调官一人为监试官永著为例钦此○十年议凖各省乡试除场内之事専令道员二人料理至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三次点名散卷稽察等事仍令藩臬二司与道员一同辨理○乾隆元年覆凖各省乡试亦照顺天之例増设内帘监试官一人在道府内委用如道府人不敷用即于同知内遴委○六年覆凖各省既设内监试职司稽察各房荐卷令其验明登号并照京闱定例遵行○九年覆凖棘闱封门之后官员毋得出入各省监试提调等大员有不得已而出入者在内之家人毋许随出在外之家人毋许随入违者照违制例议处○十年奏凖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巡察御史先期前往贡院大门外驻宿以便搜检运送之供给及进院之夫役人等并主考同考监试提调副都统内外帘执事各官从役铺陈等项逐一验明搜检放入以杜执事人役代士子怀挟之弊○二十一年覆凖各省乡试于八月二十日贴示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卷之后巡抚即可出闱其中督率事宜交与提调监试二道循例辨理不必令藩臬二司入闱关防
  一执事顺治二年定顺天乡试外帘各官共用十六人于八府知县教官内科甲出身者由顺天府尹行取题用○又定外帘四所书役必取土著正身以防顶替凡卷靣必印官役姓名以凭稽考四所官皆要精明强干四所总门除送薪水一次外皆实封锁提调监试轮日稽察俟誊录对读完日方许彻封○又定直省乡试取医士一名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听用○十二年定会试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监门等官均于内院中书科国子监光禄寺顺天府等衙门官取用其巡绰官用京卫守备千总等弁供给所用礼部司官均豫行各该衙门开送坐名委定执事届期具题○十四年题凖在京贡院外围令兵部酌拨八旗官一员及兵丁分与汛地同近贡院本旗巡街之官昼夜巡缉永为定例○十五年题凖誊录书手对读生员各府州县务细加考验择善书朴实之人开明籍贯年貎如有雇替将起送之官题参各役正身及雇替之人皆从重究○又题凖
  殿试受卷弥封掌卷用内院侍读学士以下官礼部司官六科给事中内院典籍撰文办事中书等官印卷用礼部司官巡绰用銮仪卫供给用光禄寺礼部司务等官写榜用内院礼部等官○十六年议凖受卷各役在京责成大宛二县在外责成附省州县选拨勤慎书手共十四名造具年貎籍贯清册送提调官临期选送受卷所令本所官细心督察○又议凖誊录书手行各府州县务令场期二十日前觧送到部该提调官按册籍考验堪用者印臂留用不堪用者驳回将原送官参处书手到所之日该所官于每十名内选取总书一名以起责成其起用册应令各府州县一様起送二本一本留提调官察验一本付本所官稽察对读生员责成该学政行各学简选年力精壮文理通明之士按年貎籍贯造册交送提调内有点验不到及朦溷塞责者将本生黜革开送官参处○康熙二年题凖各省印卷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以府佐贰首领并州县正佐内由正途出身各官选用其巡绰搜检供给等官于卫弁杂职内取用○三年题凖会试及顺天乡试内外帘执事等官亦与正副考官等一并题请
  钦定○三十二年议凖文武会试内收掌官将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无论俸次尽行开列题请三十九年覆凖顺天乡试内帘分卷及印卷靣号印交与收掌试卷官仍用内监试御史监视○四十年覆凖会试外帘例开光禄寺国子监顺天府学衙门等官恐人数太少临期将守部候选之内外七品官一并开列○五十三年覆凖乡会试号军每多顶冒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易于作弊应移咨步军统领严饬该管官弁务选正军每十名内以一人为号头将号军靣用印记造册送该管处如有作弊事发将该管官弁治罪○五十四年定乡会试两翼
  钦点都统各一人副都统各二人𠫵领各一人散秩官各二人入场约束八旗应试士子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毕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六十年定八旗都统等俟出榜一同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雍正元年议凖顺天乡试外帘官原系调取直属州县但州县官各有地方专责不宜久旷职守嗣后停其调取由部行文各衙门将进士举人出身之员外郎主事中书评事博士助教守部进士举人并翰林院庶吉士行取主事开列题请○又覆凖会试外帘官将翰林院庶吉士与进士出身之国子监中书科内阁中书等官开列○四年奏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每翼命副都统一人参领一人散秩官一人与考试官一同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稽察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毕士子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时副都统等官一同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六年覆凖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对读例用五等青生惟顺天除京学外兼将外县新进十名以外之生员充补未免阻其上进之志嗣后应照见行例槩用五等青生对读事竣凖复附生如人数不足以四等生员充补其以新生充补对读之处永行停止○又覆凖每翼各委贤能𠫵领一名于贡院砖门外一同点名○又议凖考试期近兵部咨取副都统参领旗员职名时各该旗副都统即将本旗老成勤慎能识汉字领催选出五名候宣
  旨之日各率至
  午门恭候得
  旨一同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一年覆凖会试外帘四所官照顺天乡试之例受卷弥封誊录对读每所各用四人共十有六人○又覆凖督门官二人乡试既用营弁会试亦不必定用部属应照乡试之例用千总二人督门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毕彻回○乾隆元年覆凖顺天乡试外帘停止开列庶吉士其应用外帘各官于小京官及额外主事守部进士等官内开列○又覆凖各省乡试于调取通省应行分房之同知通判州县等官内文理平常者供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执事如不敷用仍调取本省佐贰差委○又覆凖乡会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应行文步军统领简委营弁兵丁自入闱至出榜日皆令于贡院周围巡绰仍将兵丁数目开报巡察官令其稽察如有违误移送步军统领究治○三年覆凖顺天乡试应加増誊录二百四十名共计千名以敷誊录之用按旧例誊录七百六十名均在顺天一府调取事属不均应于顺天额数过多之州县内减去二百六十名顺天一府止觧送五百名其馀五百名令直隶总督照会试例于所属州县内酌量地方大小坐定名数该府彚齐加结先期送顺天府听用○又覆凖江南乡试外帘増设受卷官三人弥封官二人○六年覆凖顺天学政嗣后每遇乡试之年将通属四五等生员照册开送顺天府承充对读仍饬各该教官严饬各生务须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十日前赴该提调处齐集点验其中实有患病事故必饬取该生里邻及该教官印甘各结以凭稽察如有托故不到者本生禠革开送官题参议处○八年覆凖乡试五等青生不敷对读请兼用四等武生免其录遗凖入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乡试○十年奏凖会试凡八旗满洲蒙古翻译合为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事务更属繁多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巡察御史既先期往贡院大门外驻宿并请
  简大臣数人以便协同稽察○十二年覆凖外帘各官随从人役各带二人副都统各带三人参领旗员各带二人不得违例多带以滋繁扰○十八年覆凖广西乡试旧设受卷誊录官各四人各酌减二人○二十一年覆凖会试及顺天乡试外帘执事各官由部咨取正途出身之主事以下小京官以上官员其守部进士举人入帘之例悉行停止
  一送试顺治二年定遇乡试年照直省每中式举人一名取应试生儒三十名提学考试精通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者方凖应试不得将初学之士冒滥应试亦不许仕宦子弟于父兄原任衙门移文起送违者不许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取送过多者参处○又定教官及在籍恩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同考送卷靣书官字贡字监字别案发落儒士必三场悉通者方凖应试至考选遗才务照应取名数录送其假满病痊事结未经补考者不得溷录○又定在京肄业贡监生均听本监官考选科举临场不准改名改经其各省贡监生愿就本省乡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者与生员一例编号不得别分皿字若直隶贡监生内有仍赴学政及吏部考送京府应试者通编皿字号亦不许溷入生员至直省见任教职年力精强文学优长者凖提学考送应试○八年题凖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开科乡试各衙门未入流笔帖式亦同生员应试○又题凖新旧举人起送会试直隶限十二月山东山西河南陜西限十一月江南江西浙江湖广限十月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限九月各如期起送如司府迟延违限听部题参○又题凖顺天乡试例监生于本年援纳者不凖本年应试○十六年议凖例监生援纳在前而部文札监于科举年方到者仍凖应试○康熙三年题凖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及见任者皆凖会试○五年题凖直隶举人责成顺天等府起送各省举人责成布政使司起送除欠粮缘事黜革及见在议处未结与罚科丁忧患病等项察实不送外其应试举人于会试年前详核造册限十一月内送部仍逐名给文于会试年前十一月初一日起至会试年正月初十日止赴部投文如过期投文者不凖收试地方官不照定限数部并迟误给文者由部指名题参○七年题凖举人就教仍凖会试○九年议凖会试关系取士大典展期于二月初一日以内投文凖其会试○二十八年覆凖满洲蒙古汉军应乡试之监生生员均由兵部验射马步箭能射者凖其移送顺天府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乡试○二十九年覆凖江南浙江每中举人一名额定录科六十名应试○又题凖直省本年捐纳米糓监生皆凖其于本省乡试○又题凖奉天府满洲蒙古汉军乡试之监生生员令奉天将军副都统等验射马步箭能射者交与该府丞分别考取移送乡试○三十年覆凖江南浙江录科额数每中举人一名于旧额六十名之外加四十名○三十二名题凖各省常平仓捐纳监生遇乡试之年亦与各项监生或在顺天或在本省一例凖其乡试○四十四年题凖顺天乡试应试诸生务在场期十日以前咨送五日以前投纳试卷逾限不凖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雍正元年
  谕前会试举人已经中式者除过犯黜革外其有因殿试誊录错误不合体式及有事故不得考者著礼部核实凖其再行殿试钦此○五年议凖官生录科飭令学臣严加考试不得徇情滥录如有文理荒谬者将学臣一并严加议处○六年题凖外省贡监赴京闱者亲赍地方官印文及地邻甘结限乡试年二月内到监其湖南四川闽粤滇黔诸省路涂遥远凖其展限两月到监该监验明印甘各结留监肄业仍于录科时取同考各生互结凖其收考移送顺天乡试倘虽到监而规避考课并无互结者槩不凖收考○七年
  谕各省拔贡闻已陆续来京既不能应本省乡试则当凖其应试北闱俾得观光盛典凡拔贡之有贡单者皆著该部咨送顺天府令其应试再修书各馆内从前有外省生员在馆效力者若情愿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考试著取同乡京官印结保送顺天府亦凖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钦此○又覆凖教官情愿应试许呈报学臣入册送考倘藉应试私回乡里者照无故擅离职役律罚俸九月○又
  谕凡由举人考试补用笔帖式者皆凖其与举人一同会试至于由贡监生员考取小京官笔帖式之人其中未必无通晓举业文艺者若因其已经得官遂不得与于乡试则彼平日之所学莫由表见亦属可惜著通行八旗凡由贡监生员考取之小京官笔帖式者若愿就乡试皆凖其与举子等一同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考试使片善寸长不致遗弃以副国家教养人才之典钦此○十三年奏凖考试大典攸关良贱名分宜肃八旗开户家人来历不一当我
  朝定鼎之初有投充者有养育者有俘掠者本系良民既经开户即犹之复籍自应凖其居官并与考试至于旗下累世家奴实属出身微贱或因已经开户当差效力著有劳绩凖其居官已为不拘世类之宽典若并凖其一例考试则与出身微贱不凖考试之定例不符嗣后凡实系旗奴开户者但许由旗下别途进身其本身及子孙永行禁止考试○乾隆元年
  谕凡由捐纳候选之贡监举人例不得与乡会试从前事例内有捐应乡会试一款今捐例已槩停止此等贡监举人有志科名者势皆不得援例与试矣朕思此等人员尚在需次选曹与既登仕籍者有间不得因捐资候选屏诸场屋之外直隶各省贡监生捐官愿与乡试举人捐官愿与会试者凖令一同考试以示鼓舞人材之意钦此○又议凖在京新捐贡监若系临场期迫本籍遥远实难取本地方文结者凖其取具同乡六品以上京官印结并取同考五人互结录科送考如有顶冒情弊将本身及出结互结之京官贡监一并照例治罪○又覆凖遇会试之年该州县官于举子具呈到日即出具文结申详布政使司核明勒限给咨不许胥吏任意稽延亦不得借端駮诘倘州县官不详请布政使司不即给咨该督抚察出指名参处○七年
  谕各省应试生员贡监由学臣录送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向例举人一名额取科举三十名嗣后加至百名不为不多矣乃学臣等博宽大之名于科举之外遗才大收一槩录送且有督抚普收送考者以致文理荒疏之人亦得滥冒入场试卷太多不但试官于仓卒之中难于别择即浮薄士子将以观光为游戏不复攻苦于寒窗于宾兴大典甚有关系嗣后学臣各宜留心慎重办理毋得滥溢永著为例钦此○八年覆凖台湾孤悬海外其情形与内地不同向来额中举人二名录送乡试者约五百人今遵定额止送二百名即应裁减过半恐无以鼓励边远士子之心应将台湾额中举人二名许学臣依额录送之外择其文理清通者酌量増加不得将文理荒疏之人普收送考至于内地录科不得援此为例○九年议凖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凖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等为小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五十名其顺天乡试满合夹旦南北中皿等字号应试人数虽属无多亦必以精通三场者方凖录送嗣后即应试人众仍不得过八十名之额○十二年覆凖顺天乡试贝字号科举照山东省例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二十一年覆凖天文生由生员入钦天监肄业者该监将考取名额造具清册送部存案届期乡试移送学政录科学政咨部与原册核对相符方凖考录应试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七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贡举下
  一试规顺治二年定会试及顺天乡试考官拟题已定先庄缮一通向
  阙设案恭奉题纸陈设毕考官等行一跪三叩礼然后进呈不得过卯辰二时乡试顺天府尹奉进会试礼部堂官候于朝房仪制司官候于贡院前点名毕内帘传出进
  呈题纸监试提调各一人奉至大门内立仪制司官于大门外立觌靣交明即将院门封闭司官奉至朝房随堂官恭进二三场进题同○又定诸生领卷归号时有在号外停立者扶送监临诘问深夜受卷时监临坐堂上严督受卷官分经收卷有五十卷即时封号入箱剩有零馀亦即封锁如法交卷出闱必点签稽察有卷发签签完必缴毋使不完者阑出务令卷数与人数相合其大门内关防务极严𦂳不许一人阑入以杜传递○十五年定
  殿试前一日鸿胪官设策题案于
  太和殿内东旁又设案于丹陛正中光禄寺备试案于东西廊下至日早法驾卤簿乐悬陈设如常仪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礼部鸿胪官引贡士以次入序立于
  太和殿丹墀东西班末名次单者居左双者居右礼部鸿胪寺堂官奏请
  上御礼服御殿乐作
  陞座乐止鸣鞭大学士于东案上奉策题出至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接至丹陛中案前跪陈于案三叩兴举案降自中阶之左设于丹墀
  御道正中鸣赞赞如仪读卷及执事各官就拜位行
  三跪九叩礼毕鸣鞭
  驾还宫读卷执事等官各就次祗俟王公百官皆退銮仪校举试案列丹墀东西均北向礼部官散题贡士跪受毕鸣赞赞行礼众三叩兴各就试案对䇿毕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均于左庑檐下收贮于簏送读卷官校阅是日如
  驾不陞殿王公百官不齐集不设卤簿馀仪同前○康熙九年议凖主考官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发题过卯辰二刻者罚俸六月○二十四年议凖会试第一场四书题目恭请
  钦定于初八日午后密封发内阁交礼部官密送内帘考试官刊刻给散其五经及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题目仍令考官拟出亦遵前例恭进嗣后会试并顺天乡试均照此例行○四十七年覆凖乡会试出题考试次日士子务尽放出不许宿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若次日内不能完卷连宿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者将监试提调及本生一并交部议处通行直省一例遵行○五十三年覆凖凡考试举子入闱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馀别物皆截留在外举子进院汉人责成营弁旗人责成都统等务照卷号押进号舍督门封固不许私从栅阑出入日暮即行封门不凖收卷贡院外窝铺席棚不许挨墙搭盖令巡绰官兵昼夜传筹巡察食物进院监试细心检放如有疏纵容隐一经弊发除作弊者从重治罪外各该𬋩官皆行议处○雍正元年定会试及顺天乡试第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四书题考官密拟乡试由顺天府会试由礼部均于初七日赍奉进
  呈恭候
  钦定于初八日发出仍各奉交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题于十一十四日五鼓照前恭进○七年覆凖号军于初八日点进头埸之后不必令其出场即于贡院内右翼空房歇宿俟三场既毕令其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八年
  谕今年会试举人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时天气尚寒皮衣任其随便带用其所需用大小板凳皆凖带进但只可用单层板凳不许用双层夹底其搜检之人仍照例搜检钦此○又覆凖乡会试举子凡木匮木合严行禁止槩不凖带进违者照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条例治罪○又覆凖乡会两科宿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举子有誊文未完应令监试提调等官亲身察阅传至至公堂看其誊完并令背诵文字数行以别真伪○十二年题凖各省乡试应照顺天乡试之例将号板按各号名数编书字号巡绰官飭令号军看守该举子既归本号如有擅出号房般移号板者送监临官究处仍令监试提调等官逐号挨察督同封固○乾隆元年覆凖贡院外围墙应行顺天府尹转饬大宛二县于修葺贡院时按照旧例将围墙一周遍覆棘茨务令如式以资防范○三年覆凖士子入闱毋许携带坐凳○又覆凖士子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不按牌上名次争先拥进及领卷后不归本号者即行扶出如有哄聚多人紊乱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规者将为首之人禠革枷示至试卷真草不全例应贴出其有涂改鬼名妄书别语除实系病狂无知贴出免究外其有意妄书者将本生禠革治罪各该教官题参降一级调用至学政于录科时亦宜较量优劣分别去取如或滥行收录致蹈前弊并将该学政罚俸一年○四年奏凖颁发
  御纂周易折中
  钦定书经诗经春秋传说彚纂
  御注孝经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全书
  钦定大清律仿刻宋板四书周易义例启蒙附论性理大全孝经衍义律书渊源康熙字典日知荟说乐善堂全集至四书大全请
  敕部买备应用其礼记大全候纂辑告成再请颁发以上等书各发二部分交礼部顺天府收贮俟乡会两场之期移送内帘应用四书题目由考官恭拟密奏乡试交顺天府会试交礼部恭进
  钦定仍锁封发出转交内帘○九年议凖士子入闱服式毡服单衣皮衣去靣毡衣去里薄砚油袋笔𬋩镂空水注用瓷烛台用锡单盘空柱细柄柳筐玲珑格眼木炭二寸饼饵破切凡不遵定式者不凖携带至点名时京闱于砖门外各省于贡院头门外令士子依牌序进不得搀越二门内搜检之役两行排立士子鱼贯相次搜毕放入
  一试卷顺治二年定将士子所坐字号分为两截如天字一号天字为一印一号为一印自天字起至师字止共七十二字自第一起至第七十止共七十号编号时先将七十二字之印逐卷轮完后将七十号数之印信手探出即印于各字之下毎一巡毕将此号印别收不用以防重误但用笔即系作弊各省号房数虽不同均仿此○又定题字错落真稿篇数不符誊真作行草书及越幅曵白油墨污染他如初场破题七也七矣七焉承题七夫七盖七甚矣七乎七欤起讲七意谓七若曰七以为小结七盖大结七大抵七抑七嗟夫之类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表失书年号及贺表进表谢表错误之类犯者贴出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五䇿题应书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第五问不得误书全题违者贴出若不属关节字靣及不系大差者不必苛求○十二年题凖南北试卷均不书四书䇿论字様以归画一○十五年题凖墨卷失格违禁应贴不贴者受卷官降二级调用不应贴而贴者如之○又题凖弥封一所朱墨卷靣字号皆从此印弊窦最多切宜重加防范号簿封送监临人役严取互结该所官亲自印号勿经人役之手卷到各官分经及生员监生信手掣签用印不许闲人窥看墨卷号必与朱卷号相对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卷必与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相对卷号必与簿号相对监生生员必湏分别毋得相溷至于各役弥封时必须专心阅视无使窃去以致割换见有折角针眼等弊登时究治封盈一箱本所官亲送堂上仍约誊录所官公同交收不许两所人役近身私语○又誊凖誊录各役如誊录潦草淡抹句字差落些小失误责令重录重者枷革若截去文字那东移西作奸舞文以枉法赃律治罪至朱必一色纸必一律并宜申饬如誊录错误对读生未经对出以致内帘駮出者该所官视卷后本生名字即发学黜革对读各生不许干与代书违者革究○又题凖如朱卷内作字草率遗落成行朱淡无色洗改洗补责在誊录字讹句落不细心详对注改责在对读倘有不遵各役各生及各经𬋩官一并参处○又定誊录错落多至数行或对读任错不改者誊录对读官各罚俸九月○又定对读向用蓝笔各省参差不齐行令各省改用黄笔违者官降一级对读生黜革治罪其因本所官之命误用者坐本所官本生免议○十六年覆凖受卷各役倘有污损试卷等弊重责枷示其有窃掠搀换迷失等弊即交送治罪如该所官失察容隐者知贡举及监试提调官察实会参分别议处○又题凖各所官吏污损试卷者除文字弃毁不全外馀皆注明某号卷某人污损存册外帘其卷照例誊进仍将弃毁污损之人严行究处○又议凖对读向有黄笔今改用紫○康熙七年题凖前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卷错印卷号重用号印并用印糢糊者经𬋩官罚俸三月其经𬋩号印官重送号印及移送号印字画糢糊者罚各如之点名册将姓名错开者经𬋩官罚俸三月卷册相同贴示错书者经𬋩贴示官罚如之○又题凖卷靣籍贯不明收卷官不检出駮回者罚俸六月分经收卷如有舛错误收交送弥封所弥封所官不加详察错印各经字号送内帘者受卷弥封所官各罚俸三月自行检举呈明改正者免议○又题凖弥封所失印卷上条记送誊录所者该所官罚俸三月其应试诸生试卷各有应编字号弥封官将卷靣籍贯错印者罚俸六月主考官照错编字号中式于拆卷时未及校对改正者正副考官各罚俸六月○又题凖誊录所见弥封所失印条记私自差役送令补印者该所官罚俸三月誊录书手姓名误书卷皮靣者该所官失察及察出而不行呈明者皆罚俸三月○十六年议凖乡试顺天府豫备空白试卷十本会试礼部豫偹空白试卷十本交与监试御史遇有遗失错污等项给发补换○二十六年覆凖凡科场试卷油污墨染字画犹可辨识卷页稍有破损及题目字様表判策内一定字様点画遗失抬头小差草稿错落等项原无关于弊窦应停其贴出仍行誊送馀如例所载○又覆凖顺天乡试原有空白试卷十本交与监试御史如遇失错污损等项许其给发嗣后应多备空白卷候用○三十年奉
  旨八旗号房著与汉人分编字号别坐○雍正元年覆凖乡会试朱卷字号提调官除将千字文内不佳字様及数目字与号数重复并亚圣孟子名应回避者均行拣去外卷多之省分恐不敷用旧例每字十号令加倍为每字二十号卷少之省分仍照旧例每字列为十号○六年覆凖科场除违例应贴之卷收卷官照例呈送监临贴出外其应送弥封所试卷每十卷收卷官即用纸封固送弥封所如受卷官将试卷与提调等官先行翻阅在京许监试御史外省许监临指名题参将收卷并提调等官各降二级倘有指示改正等弊各降三级监试监临官隐匿疏漏不题参者各降二级皆调用○十一年议凖闱中朱卷弥封之后例用三不全字号印于卷靣字画不全每难辨别往往有彼此溷淆者嗣后红号仍用完全字様每科令提调官别刻新用其糢糊旧印及不全字号槩行销毁○乾隆二年议凖乡会试三场卷靣所用号印令监试提调同四所各官在至公堂分卷亲用不得复假书吏之手以滋弊端○二十一年覆凖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卷不合式者向例止贴示至公堂应截角贴出贡院门外则犯贴之生可以讲求规条知所避忌且与一二场贴示之例亦得画一
  一阅卷顺治二年定主考与各房同坐一堂随分随阅随取随呈去取权衡专在主考不得但凭房考荐阅倘有执拗愤争者即会同监临提调指参○十五年题凖
  殿试读卷率于试后三日
  圣驾御中和殿读卷各官至丹墀行一跪三叩礼入殿内东西靣序立读卷官居首者执卷至
  御前跪读毕俟内监接卷设
  御案三叩兴复位立各读卷官以次进读如前仪读三
  卷毕有
  旨免读各官即执卷同至
  御前跪内监以次接卷设
  御案各三叩兴退俟
  亲定甲乙
  御书一甲三名名次于卷毕馀卷发内阁官领收圣驾还宫读卷官乃随按名次拆卷填书黄榜○十六年覆凖司试各官分别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遍阅合订先录其全瑜者若首场工而后场不称黜不与选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平通而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辞理博雅断据详明者并与收录 十七年议凖同考官不许分注批语止列职名其同考官均照品级序列如有违式不列及署名颠倒者责归主考官各降职一级○又议凖房官闱中作弊许主考官不时据实指参或主考通同房考作弊内许监试御史外许该抚按不时纠察其抚按所取帘官内有关节贿赂败露者察明系某抚按取用一并治罪○又议凖同考阅卷之时同经各官同堂公阅不许私相商订不许别经同考干与饮食寝宿各归房舍不得恣论纵谈责成主考严行申饬如有故违立刻扶出具题参处倘主考官徇庇不举该抚按体访得实一并题参○康熙七年题凖正副主考官遗批取中字同考官遗批公荐字罚俸六月○又覆凖会试及顺天乡试正副主考同考入闱各归本房不许私访聚谈至阅卷时同考官各以荐卷置中间案上御史验明内无私通小帖方送主考收阅如有情弊即行纠参如同考内有暗通关节而主考姑容取中听御史题参若同考不将佳卷呈荐或将荒谬之卷妄荐者主考会同御史核实题参同考阅卷佳者止圏点句读御史验明送主考详阅照例注批填榜之后即行封锁其各房落卷皆令各同考官批出不中縁由开榜后礼部顺天府出示于十日内令本生领取原卷阅看不许藏匿勒索如同考官妄抹佳文本生即赴部具呈验实纠参若本生文原不佳妄行控告除黜革外仍交刑部照诬告例从重治罪○又议凖考官私访聚谈荐卷私通小帖私带朱卷入房凡在场内目击等项情弊御史容隐不指名题参别经发觉御史降二级调用○又议凖闱中阅卷令各官阄分朱卷若干即于卷面上用某经某房木印如某房有弊即将本房官处分○五十年议凖各房考荐卷之外主考并将馀卷遍加校阅庶佳卷不致遗落○雍正元年议凖主考有搜落卷之责毎因房考已经批抺文字虽佳不肯取中恐磨勘时干碍房考处分今照会试例房考批抹之文主考搜出佳文仍行取中至于房考理应细心详阅如文内字句隐僻一时不能看出以致涂抺应宽免处分若文理明显挟私妄抹仍照定例行○六年覆凖试官阅卷必将后场试卷尽行细加校阅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经书文艺固期纯粹而作判亦须将二死三流等律引断明确作策亦须通达时务切中利弊首场虽佳而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草率者不得取中若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虽仅平通而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明确通逹者亦得取中不得专责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忽略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如经磨勘策判有剿袭雷同将主考房官一并题参照文体不正例议处○七年议凖直省乡试分经取中自有定额如各房校卷之时其佳卷多者凖其尽数呈荐不得以本房额满屈抑英才其实无佳卷者亦不得滥取充额主考官统阅通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卷拔其尤者分经取中不必限以每房额数至取定之后将呈荐佳卷多者分给佳卷少者之房其会试亦照此例取中○乾隆三年覆凖考试各官凡岁科两试以及乡会衡文务取清真雅正法不诡于先型辞不背于经义者拟置前茅以为多士程式如有好为怪异于题意毫无发明但钞录子书中人不经见之语以妄希诡遇者槩置勿录倘试官仍有滥收等弊经磨勘官察出即行据实参处并将所取之人分别议处其磨勘各官亦应照例严加校阅毋得稍有瞻徇○又议凖顺天乡试诗经五房卷数甚多难以遍阅应于礼记房酌拨诗经一二百卷令其兼阅
  一出榜顺治二年定闱中阅卷须立程限计自分卷以至彻棘约可半月以八日完前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以七日完后场草榜填号外帘皆不得与草榜已定临填榜时方延入监临等官公同拆卷对号拆号之日随将朱墨卷并黏朱卷大书名姓墨卷大书名数监临随督同外帘官将朱墨卷逐一磨勘朱卷字号无差及文字内无关节可疑字様即用印钤盖差人星驰觧部以凭磨勘拆号既毕填书已完正副二榜同贴不得先贴副榜致妨勘对亦不许过时方贴副榜致滋弊窦○又定会试题目榜上年月及界缝处应用礼部堂印钤盖发榜前一日礼部堂官一人满汉司官各一人携印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填榜其礼部堂官职名开列具题
  钦定满汉司官各一人由部简委○又定会试掲晓日期由主考官公同议定移送礼部奏
  闻○又定掲榜以后刊刻试录登科录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各进呈一本○又定正副主考如有丁忧事故不曾入场者试录后序用同考官内居首一人衔名撰刻止许撰序不许干与主考之事○又定出榜后各省觧送试卷山东山西河南陜西以九月到部江南江西浙江湖广以十月福建四川两广以十一月云南贵州以十二月迟延者听部科纠参○八年题凖直省取中举人朱墨卷令主考监临布政使知府等官于出榜日公同在场内将中式朱墨卷每十卷为一封各用印信是日即起程觧部定限顺天出榜次日到部山东山西河南限二十日到部江南陜西限四十日到部江西浙江湖广限五十日到部福建限七十日到部云贵川广限九十日到部如违限十日者府尹布政使罚俸一月觧送官议处其中式举人提学传集令将本身籍贯花名亲书于出榜十日后照觧卷限期到部以便磨对○十五年题凖不许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刊刻录条止许缮书进呈出至衙门方许刊录如有盗录飞报在内五城御史在外抚按及地方官严拏重究被索之家许首告○又定
  殿试读卷后一日早法驾卤簿乐悬陈设如常仪鸿胪官设榜案于
  太和殿内东旁设黄案于丹陛正中设采亭一于午门外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各进士咸公服立丹墀东西班末
  上御礼服乘舆出宫乐作
  陞座乐止鸣鞭鸣赞赞读卷执事等官均就拜位行三跪九叩礼毕内院大学士奉榜出至
  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接降自中阶之左跪陈于丹陛中案上三叩兴鸿胪官引各进士以次就拜位北靣立鸿胪官赞有
  制众皆跪宣制官传
  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乃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二成三成鸣赞官接传凡三传序班引令出班前跪次一甲二名次一甲三名均传唱如前仪次传第二甲第一名某等若干名第三甲第一名某等若干名不引令出班赞跪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毕复位立赞举榜礼部尚书举榜至阶下授礼部司官由中道出至
  午门前跪设采亭内三叩兴銮仪校舁行乃作乐前导出
  长安左门悬榜状元及诸进士均随榜出鸣鞭乐作
  圣驾还宫乐止王公百官各退顺天府具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越五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
  恩鸿胪官设表案于
  午门外正中状元奉表率诸进士咸朝服由长安左门入至拜位序立鸿胪官引状元诣案前跪陈于案三叩兴退就拜位鸣赞赞跪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毕退鸿胪官奉表送内院如遇
  御殿受朝宣表行礼仪与大朝同○康熙十五年议凖顺天府尹各省布政使觧卷迟延每迟十日者罚俸两月仍核明原文起觧月日系本官迟延者责在本官如系觧役耽阁者行该抚从重治罪与本官无渉○二十四年定会试三场毕主考等官遴选试卷十本缮录进呈
  御览自第一名至第十名皆由
  钦定名次仍送场内拆号填榜嗣后顺天乡试亦照此例○二十六年覆凖会试及大省乡试宽期于三九月初五日揭晓○二十九年题凖各省乡试监临官务于出场次日即将朱墨卷用印封固作速差人星驰觧部如有迟延礼部及礼科核参交与该部从重议处○五十年议凖会试掲晓日期宽限三月十五日内乡试掲晓大省宽限于九月十五日内中省于九月初十日内小省于九月初五日内○五十三年覆凖各省放榜后地方近者限一月远者限两月
  京师限十日均令本生到学政衙门填书亲供送部不许私发州县填写如逾限不填书亲供举人不凖会试其亲供不能与会卷一同觧部俟试卷觧到日为始地方远者限两月近者限一月
  京师限十日送部仍交与磨勘试卷九卿对墨卷细验笔迹如逾限不即送部者礼部将学政题参照例议处○雍正元年覆凖除顺天乡试录该府尹恭进外其各省乡试录移送礼部彚齐恭呈
  御览○二年
  谕每科会试及顺天乡试例于揭晓前先进元魁十卷但止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文字嗣后将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同缮录进呈钦此○七年覆凖直省乡试及会试试录前后序文均应用小字书刻以昭敬谨之义其序文虽不用骈体而既系进呈自应遵照入告之体不得仍用浮套陋习于陈奏之中忽作诰诫士子之语徒事铺张有违敬谨之义○乾隆十年奏凖会试及顺天乡试拟中元魁卷如恭遇
  巡狩免其进呈即令考官酌定填榜○十二年谕各省进呈题名录内开列各官衔名秪应开注籍贯履历乃有兼写表字别号者殊非进呈之体著通行传谕禁止钦此
  一中额顺治二年题凖顺天中式一百六十八名内直隶生员贝字号一百十有五名北监生皿字号四十八名宣镇旦字号三名辽学奉天府学夹字号二名江南中式一百六十三名内南监生皿字号三十八名浙江中式百有七名江西中式一百十有三名湖广中式百有六名福建中式百有五名河南中式九十四名山东中式九十名广东中式八十六名四川中式八十四名山西中式七十九名陜西中式七十九名内宁夏丁字号二名甘肃聿字号二名广西中式六十名云南中式五十四名贵州中式四十名○又定南国子监既经裁汰应将监生中额归入国子监共八十六名増江南中额二十名○五年定辽学生员额中举人三名○八年
  恩诏顺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加中十五名内易经四名诗经五名书经三名春秋二名礼记一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广东四川加十名内易经三名诗经三名书经二名春秋礼记各一名广西加五名内易经一名诗经二名书经一名春秋礼记各一名于二经卷内优者取之仍裁江南续増中额二十名○又题凖满洲蒙古汉军生员乡试于顺天举人定额外取中满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五十名○九年
  世祖宗皇帝视学加顺天乡试监生中额十有五名○是年定会试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一府广徳一州为南卷取中一百三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省顺天永平保定河间正定顺德广平大名八府延庆保安二州奉天辽东大宁万全诸处为北卷取中一百五十三名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安庆庐州凤阳三府徐和滁三州为中卷取中十有四名十一年
  恩诏顺天乡试加中十名内易经诗经各三名书经二名春秋礼记各一名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加中七名内易经诗经各二名书经春秋礼记各一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广东四川加中五名内易经一名诗经二名书经一名春秋礼记共一名○十二年议凖会试止分南北卷其中卷安庆庐州凤阳三府滁徐和三州归并南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归并北卷每科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照应试举人多寡随时分南北中额不必豫定南北名数○十三年减定乡试中额满洲中四十名蒙古十五名汉军四十名○十一年题凖乡试副榜生员照各省大小量定名数送监充监生汉军五名顺天二十名江南十二名江西十一名福建浙江湖广各十名山东河南各九名山西陜西四川广东各八名广西六名其送监副榜悉以前列名数起送其副榜前列以文字优长为主不拘经房仍将送监朱墨卷一并觧部磨勘如有冒滥文字不通者将考官一例纠参○十四年题凖监生中额照南北分卷直隶八府延庆保安二州辽东宣府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西编北皿字号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编南皿字号照应试生多寡数目分定中额○又题凖山东孔颜曾孟四氏子弟试卷仍同编耳字号文优者取中二名○十七年题凖乡试照旧额减半顺天百有五名内贝字号五十八名南北皿字号四十三名旦字号二名夹字号二名江南六十三名江西五十七名浙江五十四名福建湖广各五十三名河南四十七名山东四十六名内耳字号二名广东四十三名四川四十二名山西陜西各四十名内陜西丁字聿字号各中一名广西三十名贵州二十名云南初定首举乡试照旧额取中○十八年题凖会试仍分南北中卷○康熙二年题凖云南乡试照例减半中二十七名○八年
  圣祖仁皇帝视学加顺天乡试监生中额八名○又奉恩诏顺天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加中十名各经加中如顺治十一年顺天例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加中七名内易诗书各二名春秋礼记共一名广西云南贵州加中三名内易诗各一名书春秋礼记共一名奉天府夹字号加中一名○又题凖八旗乡试满洲蒙古编满字号取中十名汉军编合字号取中十名○十一年议凖直省乡试每正榜中额五名设副榜中额一名○十五年议凖会试仍如顺治十二年例行○二十年议凖増顺天府生员乡试中额五名○又奉
  恩诏加二十三年乡试中额大省十名中省七名小省三名奉天一名○二十四年议凖会试仍分南北中卷○二十六年议凖台湾新奉开科初沾文教别号额中举人一名俟数科后仍彻别号勿限额数○又议凖于直隶举人中额外照旧例满洲蒙古取中举人十名汉军应减五名止取中五名○三十年覆凖会试南北中卷内再分江南浙江为南左江西湖广福建广东为南右直隶山东为北左河南山西陜西为北右四川云南为中左广西贵州为中右仍照旧例合计卷数多寡凭文取中又安庆庐州凤阳三府滁和徐三州改归南卷○三十二年议凖乡试满洲蒙古増中六名汉军増中三名○三十四年覆凖定例会试春秋礼记十六名取中进士一名但远省习孤经者少人数恐有不足嗣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春秋礼记二孤经若应试人多仍照例人少则合四省总筭二孤经照数分中若仍不足则合二孤经择其文佳者取中一名○三十五年议凖八旗及直省乡试广额八旗满洲蒙古増中四名汉军増中二名顺天贝字号増中十七名南北皿増中十四名夹旦字号照旧额无庸议増江南増中二十名江西増中十八名福建浙江湖广各増中十七名河南云南各増中十五名山东四川广东各増中十四名陜西増中十三名广西贵州各増中十名山西増中三名其副榜并分经取中之处均照例计算取中○又题定江西乡试习诗经者较易经多三分之一于新増举人十八名之数易经中三名诗经中十名书经中三名春秋礼记各中一名○三十六年题凖台湾额外取中举人一名今经四科嗣后彻去别号归闽省额内一例取中○又题凖凉州西宁五学编为聿左号甘州肃州五学编为聿右号嗣后遇増中一名之科凖其各中一名○三十七年覆凖奉天府属加中举人一名○三十八年议凖会试南北卷内不必细分左右将庐州等府滁州等州旧系中卷者皆归南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去中卷名色每科云南定为云字号额中三名四川定为川字号额中二名广西定为广字号额中一名贵州定为贵字号额中二名○三十九年会试
  恩诏加四川云南中额各二名广西贵州各一名○又议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编入南卷内照见行例取中○四十一年覆凖
  京师为首善之地加増觧额八旗满洲蒙古増中三名汉军増中一名顺天等八府増中十名国子监贡监増中八名奉天増中一名宣化増中一名○又覆凖晋省乡试大同别号额中二名今大同人文胜前著一例编号取中○又题凖乡试觧额浙江加中十二名湖广加中十三名其副榜亦照额加中○四十二年
  恩诏四十四年乡试大省増中十名中省七名小省三名顺天监生増中七名满洲蒙古汉军増中三名○又议凖会试掲晓后如有脱科之省将未中式试卷交与正副主考校阅简选进呈请
  旨中一二名○四十四年覆凖顺天乡试奉天额中
  四名今遵
  恩诏照例加中举人一名嗣后仍如原额○四十七年覆凖云南乡试于额中四十二名外加中五名五十年议凖直省中额均于五分内加増一
  分顺天贝字号増中十八名南北皿字号増中十三名满字号増中四名合字号増中二名其夹旦字号额中三名毋庸加増至江南湖广浙江各増中十六名江西増中十五名福建増中十四名山东河南各増中十二名山西陜西各増中十名广东四川各増中十一名广西増中八名云南増中九名贵州増中六名其副榜并分经取中之处均照名数计算永为定例○五十一年
  谕近见直隶各省考取进士额数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经分别省分故取中人数甚属不均今文教广敷士子皆鼓励勤学各省赴试之人倍多于昔贫士自远方跋渉赴试至京每限于额多至遗漏朕深为轸念自今以后考取进士额数不必豫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著各部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应考人数一并察明豫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额数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数取中如此则偏多偏少之弊可除而学优真才不致遗漏矣著九卿詹事科道确议具奏
  钦此遵
  旨议凖嗣后会试不必豫定额数亦不必编南北官民等字号惟按直隶各省及满洲蒙古汉军分编字号印明卷靣于入场时礼部将直省举人各实数奏
  闻酌定省分大小人材多寡
  钦定中额行文主考就各省内择其文佳者照数取
  中○五十四年
  谕嗣后会试举人一到停其启奏数目俟三场毕将实数具题奏闻钦此○五十八年覆凖江西近科士子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甚众将乡试中额照浙江湖广例取中○六十年定长芦商籍生员乡试别编卤字号于五十卷内取中一卷○六十一年十一月奉
  恩诏于雍正元年
  特行乡试并加中额大省广额三十名中省二十名小省十名顺天额内多满合夹旦南北皿等字号原与诸大省不同应将顺天生员照大省广额三十名南北监生照中省广额二十名满洲蒙古汉军照小省广额十名内满字号七名合字号三名○又覆凖粤省商籍应照直隶商籍之例别编卤字号俟生员人数至百名酌量取中一名宁阙毋溢嗣后卷数即増至百有馀及数百卷亦不得过二名中式后改回原籍永为定例○雍正元年
  谕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必经由洞庭湖湖水浩瀚无涯波涛不测六七月间风浪尤险间有覆溺之患朕心深为恻然或至士子畏避险远裹足不前尤非朕广育人材之意今欲于湖南地方建立试院每科别简考官俾士子就近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永无阻隔之虞共遂观光之愿明年二月为乡试之期尔部可即行文湖南巡抚若能于二月之前豫备场屋则于明春即分湖南湖北两闱考试倘为期已迫豫备不及则于下科举行至于湖广通省取中原有定额今既分两闱其取中之数应如何分别令湖南湖北巡抚公议著湖广总督从公酌定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湖南湖北分闱考试湖北酌中举人五十三名副榜十名湖南酌中举人四十九名副榜九名○又覆凖广东人文日盛増觧额二名副榜亦照例加増一名○又覆凖陜西乡试奉
  恩诏广额二十名将丁聿二号内亦择其文之优者取中一名○又覆凖山东乡试耳字号分中二名今广额递加至二十名名共七十二名其耳字号并未加増嗣后照前二十三名分中一名之数于二十六名内分中一名共取中三名○又覆凖闽省人文日盛加増觧额四名○二年
  世宗宪皇帝视学将国子监本科乡试中式加増十八名○七年题凖贵州一省原辖十一府四十州县共计五十一学每科乡试除加五经二名外额中三十六名以学数计之大约十学之中取中七名今新归黔辖十有三学内除清溪玉屏系改卫为县南笼系改𠫊为府原属黔省管辖地方非他省新归之府县可比永丰一州系广西长坝等地方割附黔省向未设学毋庸议外其归黔之川省遵义府及所属正安遵义绥阳仁怀桐梓五州县并湖南之开泰锦屏天柱三县共计九学应按十学取中七名之数于贵州中额外酌量加増六名黔省既经议加则四川湖南自应议减应将四川中额内减去四名湖南中额内减去二名○又覆凖䑓湾五学应试士子别编台字号于闽省中额内取中一名○又奉
  旨明年会试取中额数广至四百名壬子科各省乡试每正额十名加中一名其十名之外有零数者亦加中一名○八年议凖陜西榆林神木府谷吴堡靖边安塞保安七处应照甘肃寕夏之例别编木字号于每科中额内取中一名○十二年议凖宣化府旦字号加中一名与夹字号皆各额中四名○十三年奉
  恩诏会试额数俟礼部临期请旨广额外乡试大省加三十名次省二十名小省十名○又议凖闽省台字号再加中一名○乾隆元年议凖顺天乡试皿字号照会试五经分南北中卷之例将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陜西编北皿字号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编南皿字号照旧额各取中三十九名外其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别编中皿字号十五名取中一名如零数过半者亦凖加中一名如人数不及十五名仍附入南皿无庸别编中皿字号○又议凖江南分上下江字号取中下江照中省之二等取中七十二名上江照小省之二等取中四十八名共増额二十一名所有両省官卷照例于正额内计算取中其副榜亦各照定例计算取中○又奏凖奉天宣化定额各中四名今恭遇
  特恩应令士子均沾请将夹旦二字号各加中一名○又议凖陜西乡试将聿丁字号量増一名每科聿字号取中二名丁字号取中二名共额中四名○又覆凖广东商籍恭遇
  恩科广额应令士子均沾请于民籍之外此次别额取中二名嗣后遇乡试之年该布政使司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前投卷之后豫计商籍人数移咨内帘如数满二百卷以及数百卷即照康熙六十一年之例取中二名如数仅及百卷仍遵照原议取中一名均于民籍外别设觧额中式后改归原籍○又覆凖四氏子孙于毛诗之外亦令兼习他经其愿治他经者即以他经应试仍编耳字号不拘何经主考官择其文之佳者取中三名○三年
  皇帝视学广国子监本科乡试中额十八名○又覆凖四川宁远一府如应乡试士子至三十名以上者凖其编为宁字号于本省额内取中一名若不及三十名之数仍照常取中无庸别编字号○又议凖将来台郡士子来京会试果至十名以上奏请
  钦定中额以示鼓励○六年议凖顺天乡试其广东应试之贡监改编中皿字号凭文取中额数仍照旧例计算○七年议凖陜西聿字号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卷数聿右较聿左仅居三分之一著一科同编聿字号凭文取中一科分编左右字号各中一名○九年议凖直省中额除零数不计外于十分中酌减一分顺天乡试满洲蒙古共额中三十名酌减三名汉军额中十三名酌减一名南北皿均额中三十九名各酌减三名中皿向例于十五卷中中一名今酌改二十卷取中一名直隶贝字号额中一百十有三名内除夹旦字号各额中四名卤字号额中一名均毋庸议减外贝字号酌减十一名江南省上江额中五十名酌减五名下江额中七十六名酌减七名江西额中百有四名酌减十名浙江额中百有四名酌减十名福建额中九十四名除台字号取中二名毋庸议减外酌减九名广东额中七十九名内除商籍一名毋庸议减外酌减七名河南额中七十八名酌减七名山东额中七十六名除四氏学三名毋庸议减外酌减七名陜西额中六十七名除甘肃聿字号取中二名宁夏丁字号取中二名榆林等七处木字号取中一名均毋庸议减外酌减六名山西额中六十六名酌减六名四川额中六十六名酌减六名云南额中五十九名酌减五名湖北额中五十三名酌减五名湖南额中四十九名酌减四名广西额中五十名酌减五名贵州额中四十四名酌减四名
  一官卷康熙三十九年议凖在京满汉文官京堂以上及翰林科道吏礼二部司官武官参领以上在外文官藩臬以上武官提镇以上其子孙同胞兄弟及同胞兄弟之子皆编为官卷顺天乡试满洲蒙古汉军各于卷面满合字号之下直隶生员直省贡监各于皿贝字号之下各省乡试诸生皆于卷靣编书官字字号别入号房会试亦于各卷靣上满洲蒙古汉军满合直隶各省南北字号之下编书官字字号别入号房各项贡监由监乡试者国子监收录照例分别官民卷归本省乡试者与生员一例分别官民卷取中不必分经满合字号大臣官员子弟居多如民卷百卷取中五卷则官卷二十卷取中一卷其直省如定额十卷民卷取中九卷官卷取中一卷其副榜亦照此计取其各省乡试官员子弟数少者不必别编官字号会试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乡试夹字旦字耳字聿字丁字等卷不必编官字号○五十一年覆凖陜西甘肃宁夏文武官员子弟不必编入丁聿字号彚入通省文武官员子弟内同编官卷凭文取中○又议凖会试官卷停止○雍正元年覆凖官卷少之省分但择其文理清通者取中若文理荒疏者多不能足额则宁阙毋滥以民卷内佳卷补足中额○六年覆凖官员子弟应试必系适子孙及同胞兄弟并同胞兄弟之子方凖编入官字号若已经出继者不凖编入○十三年议凖贵州乡试其应入官卷者别编官字号照每十卷内民卷取中九卷官卷取中一卷之例取中其副榜亦照例计取如官卷内佳文不敷中额考官凭文酌取其不足之额仍将民卷补足○又议凖贡监生员编列官卷原以父兄官职为定如别房子孙为嗣者务令于该生出继之时呈报本地方官逐一核明的实取具印甘各结申详学政行令该教官注册存案至乡试之年详加察核如不豫行呈明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始具呈出继者一槩不凖至回籍官如有降调革职等情例有部文知照本省嗣后遇乡试之年令地方官申详督抚核明本官有无降革縁由详加分别造送其恩养螟蛉异姓之子不许假藉冒充溷入官卷如有因本房无官卷之例捏造出继或已经出继因本房有官卷之例改回本房及本官已经降革而子孙兄弟及兄弟之子犹指称官卷并以恩养螟蛉溷入官卷者除将本官革职本生黜革照例治罪外其瞻徇情面朦溷出结造送之教官州县皆照徇情例降二级调用知府直隶州知州照朦溷造册例降一级调用布政使照不行察出例降一级留任巡抚学政皆照失于稽察例罚俸一年○又覆凖宣化府属别编旦字号取中尚未分别官民字様应将宣属旦字号官卷并入直隶贝官字号内取中○乾隆元年议凖满洲官卷于旧额之外酌増三名○六年议凖广西著一例设立官卷照定额计算○九年奏凖内阁侍读亦有经办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事件其子弟应试应照吏礼二部司官之例编入官号○十七年议凖京官文四品外官文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各官其子孙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之子乡试者得编官字号馀并不得溷冒至官卷中额照旧额减定顺天乡试满字号中六名合字号一名贝字号四名南皿二名北皿一名各省乡试江苏四名安徽二名浙江六名江西五名福建四名山东河南山西各三名湖南湖北陜西四川广东云南各二名广西贵州各一名必应试足十卷者别编官字号不及数者入民卷如佳文甚少不足中额者以民卷补中○二十三年遵
  旨议凖乡试官卷中额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六大省均以入场官生每二十名取中一名山东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广东六中省以十五名取中一名广西云南贵州三小省以十名取中一名顺天乡试满洲蒙古汉军官卷照小省以十名取中一名南北贡监生官卷照中省以十五名取中一名其各官卷或有不足二十名十五名十名定数者仍遵从前不及十卷不编官号之例无庸别编官卷以杜滥取或大省官生试卷数至三十一名中省至二十三名小省至十六名以上计其零数已逾定数之半应照顺天乡试别编皿号之例零数过半者凖其计算亦各取中一名多不及半者不凖计算再官卷名数总以见在定额为限不得于额外取中如官卷不敷照例以民卷补足
  一回避顺治十五年题凖凡乡会试考官同考官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及宗族应试者除实系同宗照例回避外其馀同姓无干之人及先曾同谱今遵
  上谕禁革连宗绝往来者应凭文去取不凖仍引宗谊避嫌○乾隆元年覆凖同姓无服者不必回避其翁婿甥舅系有服之姻亲应令回避至外场执事各官与内(⿱𥫗廉)-- 帘之专司文字者不同嗣后外帘官之子弟族人及姻戚等均毋庸回避○三年覆凖内帘官子弟及本族之人仍照旧例回避其虽系同姓并非本族者不得开入回避以致溷淆○十七年议凖会试及顺天乡试外(⿱𥫗廉)-- 帘监试知贡举及提调官子弟宗族及有服姻戚有应试者照例回避○二十一年覆凖顺天乡会试外(⿱𥫗廉)-- 帘执事官子弟姻族均令回避不凖与试
  一磨勘顺治二年定前场文字以明理会心不愧先程者为合式后场以出经入史条对详明者为合式各卷觧到之日由部会同礼科磨勘如决裂本题不遵传注引用异教影合时事遮入俚言谐语及小结大结不分明甚至作全不可觧之语并后场空踈五策原问十不忆五者酌量所犯重轻核参首严弊幸次简瑕疵此外字句偶疵风檐寸晷不妨宽贷○十五年题凖磨勘试卷内有字句可疑者正副主考官一卷罚俸九月二卷一年三卷降一级四卷降二级五卷降三级皆调用六卷革职七卷革职提问如有经书文内文理悖谬不遵小注及论内文理悖谬表判不合题策内所对非所问皆为文体不正一卷罚俸六月二卷九月三卷一年四卷降一级五卷降二级六卷降三级皆调用七卷以上革职如字句疵蒙谬累及不谙禁例者毎卷罚俸三月同考官字句可疑者一卷降三级二卷降四级皆调用三卷革职提问如文体不正者一卷降一级二卷降二级三卷降三级皆调用四卷革职五卷以上革职提问如字句疵蒙谬累及不谙禁例者每卷罚俸一年举人磨勘出文体不正及字句可疑者褫革字句疵蒙谬累等项罚停会试二科其不谙禁例者停会试三科如行文内笔误二三字不碍禁例者停会试一科错落题字者停会试二科同考官未经抺出者罚俸一年○又定场中墨笔増改罪在主考蓝笔増改罪在同考各降三级调用○又定场中取中各卷房考蓝笔未经点到者降一级调用主考官失察者罚俸一年其副榜虽系不中之卷亦应蓝笔全点如有不全点者罚俸一年主考官各罚俸九月中式朱卷上应先填名次后填姓名墨卷靣虽原有举子姓名亦应填写名次如朱卷有止填名次不填姓名者墨卷应有本生姓名在上不填名次者主考各降一级调用○十七年议凖试艺雷同剿袭偶然幸中者磨勘得实立行黜革○康熙七年题凖四书五经文章策论表判有全篇雷同剿袭者正副主考官一卷罚俸六月二卷九月三卷一年四卷降一级五卷降二级六卷降三级皆调用七卷以上革职同考一卷罚俸九月二卷一年三卷降一级四卷降二级五卷降三级皆调用六卷以上革职举人罚停会试二科○又定墨卷题内字及文字内错誊誊录不照原字誊录自行改正对读官不行对明径送内(⿱𥫗廉)-- 帘者一卷誊录对读官各罚俸九月二卷一年三卷降一级四卷降二级五卷降三级皆调用六卷以上革职举人罚停会试二科誊录对读生发该地方官责革其内(⿱𥫗廉)-- 帘主考同考官免议墨卷未落朱卷誊录遗句主考抹出同考官未经抹出者罚俸六月○十八年议凖举子黜革一名者同考官革职黜革二名以上者同考官革职提问正副主考官举子黜革一名者各降二级调用黜革二名者降三级调用黜革三名以上者革职举子罚停会试三科者每一名同考官降一级调用正副主考官各罚俸一年罚停会试二科者每一名同考官降一级留任正副主考官各罚俸九月罚停会试一科者每一名同考官罚俸一年正副主考官罚俸六月○四十年题凖直省乡试觧卷到部者由部即奏请
  钦点九卿翰詹科道等官会同磨勘如有馈送需索事发按律从重治罪○乾隆元年覆凖磨勘乡试卷应令都察院科道五品以上科甲出身之京堂及中赞以上之翰詹官会同磨勘○六年议凖每科乡试中式之卷固有成数而各衙门磨勘之人难以豫定嗣后请照衙门定为分股之法由部行知各该衙门将各职名移送过部酌量人数多寡分定磨勘卷数行知各该衙门照数办理遇有升迁事故之人该衙门自行均摊代办至题结之期北五省试卷定于十一月或十二月江南等省定于十二月其最远省分正月开印后题结如磨勘已完而故意迟延者即将承办之人照事件迟延例参处○二十一年
  谕向例各省乡试朱墨卷觧送到部即命翰詹坊局以上及京堂科道等公同磨勘所以慎重科场稽察弊窦典至重也其磨勘诸臣不过按数按省分派若不于卷靣注明某官某人磨勘字様以専责成则已经夹签者尚知为某人摘出其未经夹签者或不过虚应故事阳博宽厚之名阴省校阅之烦而尽心乃事者转不无观望殊失磨勘本意著以下科为始磨勘朱卷皆于卷靣填写衔名俟该部彚卷后朕别简人于每束内量取数卷特交大臣再详加校勘呈览朕仍于此中复行收阅如有草率从事者即交部照例分别议处则磨勘各官及特简大臣之是否详慎均难逃朕之洞鉴矣著为例钦此○又
  谕乡试磨勘一事前已有旨令于下科为始将来详加覆勘自不致视为具文惟是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艺篇幅繁多士子风檐寸晷中检点偶踈辄干指摘其以磨勘获咎者转得有所借口且设科立法程材无取繁文虚餙今士子论表判䇿不过雷同剿说而阅卷者亦止以书艺为重即经文已不甚留意衡文取士之谓何此甚无谓也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试以书艺经文足觇素养继之五策更可考其抱负之浅深又何庸连篇累牍为耶嗣后乡试第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止试以书文三篇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经文四篇第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策五道其论表判槩行删省至会试则既已名列贤书且将拔其尤者备明廷制作之选淹长尔雅斯为通材其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经文之外加试表文一道即以明春会试为始乡试以己卯科为始著为例如此则士子闱中不得复诿之于日力不给而主试者亦可从容尽心详较无鱼目碔砆之溷且乡试第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止经文四篇斯潦草完篇者当在所黜専经之士得抒夙学而浅陋者亦知所奋励去浮文而求实效期足称国家宾兴大典可传谕该部遵行再向来会试例不磨勘未昭慎重亦著宽至庚辰春榜后奏请一例委员磨勘钦此
  一供具顺治二年定贡院需用物件由工部备办○又定例会试需用匠作人夫并置办笔墨等项由部咨取户部银五百两交提调官酌量支发有馀⿰纟𨈡回户部○又定会试由提调支领户部银二百七十两给发内外委官以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中应用器皿并发刷印刻字匠工价等项其用过银数由部题销○又定会试供给照例札行顺天府取大宛二县税银二千三百馀两觧部之日即令两县内外委官具印领办买供给事竣后委官造册报部其用过银由直隶巡抚题销○十六年覆凖誊录对读饮食责成供给官亲验务令鲜洁按时给发有给发不时不洁者听该所官呈知贡举究处○康熙十年题凖令承办过会场器皿旗牌等项交顺天府收贮遇会试之年由部行顺天府取用○五十一年奏凖会试掲晓宽限十日増支领银四十两二钱有奇共领银三百十两有奇○雍正元年覆凖顺天乡会试场内所用笔墨纸及竹木器于考毕日交所司官收贮照卓倚之例至笔墨纸张等项日销之物嗣后于科场供应银内一例奏销○又覆凖贡院内应用卓倚器皿向系工部承办顺天府收贮日久废弛器皿不存多向五城借用嗣后应令顺天府支用工部钱粮备造应用试毕交大宛二县收贮贡院倘有遗失损坏著落赔补数年后果系不堪应用题明补造○六年覆凖毎逄会试之年遴选贤能司官办理供给发银之时本部堂官一人会同顺天府尹传集内外委官堂堂发给务令各行户实领如有官吏借端需索行户等呈告该堂官立行题参交部照例严加议处其有能办事节省钱粮者该堂官即会同顺天府据实奏
  闻○七年奏凖乡会两试外场应用器皿责令五城兵马司于入(⿱𥫗廉)-- 帘之时将所备器皿详开一单移送外监试彻闱之日该监试御史照单发还令兵马司敬谨收贮接任时交代明白倘有擅取一物者照毁弃官物律治罪追赔○八年奏凖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监试有弹压巡察之责应于掲晓后仍驻札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俟主考等官起身时将各官行李验明放出率领地方官进内将备用官物并供给所内存剩物件逐一公同细加稽察其中有无毁坏及存剩多寡之处均令经手各官出具收管行文各该处交明存贮以备来科之用○又覆凖嗣后科场由部会同顺天府尹豫将科场内外各官供给列为三等并书役人数口粮食物分别多寡等次毎遇科场刊刻清单于初次筵燕时分给各官入场阅对支给并令内外监试御史一同稽察将逐日出入供给物件各登一册掲晓之日即令交部俟办理供给官造册到日一并较对会同顺天府尹题销○十一年题凖贡院房舍以及存贮应用号板卓倚床架锡器等项向无官员管理以致官物遗失损坏无可归咎应将顺天府照磨一官移驻贡院就近拨给官房一所居住令其掌𬋩贡院并经管一应存贮物件每遇科场及别项考试该员亦封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稽察料理如有作践官物者许该员禀明该𬋩官究处其非系考试之时有进内作践者轻则听该员自行惩治重则挐送顺天府严究仍验明立案修葺报部倘该员平时不加谨照看将官物致有损失该府尹题参议处○又题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官员应用卓倚等项照供给之例每官一人应用若干议定额数临期照数铺设不得短少事竣之日即开单交与顺天府照磨经管场内官员各遵定额不得纵容仆从于额外滥取○十三年
  谕向来文武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需用器皿食物等项定例皆系顺天府委大宛二县动用钱粮分发各行户备办近闻承办之人不能料理妥协以致各行户未领银之先吏胥有折扣价值需索规礼之弊及至发觉之时又复任意短发扣克中饱著顺天府尹严饬大宛二县将前项情弊立即革除倘仍蹈故辙一经发觉定将该管各官一并议处钦此○乾隆元年覆凖遇乡会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期即令大宛二县先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应需食用等物照依时价造具细册乡试申送顺天府会试呈报本部存案其承办之官即照所报时价应需银转行直隶布政使司于司库内支取应用不足者仍于司库补领有馀缴还司库○又覆凖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举子饭食所需之米应视人数増减直隶从前乡试不过六千馀人每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需米十石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销算米三十石今应试举子日増则人多米少实不敷用嗣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举子食用之米照依六千举子每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给十石之例按数加増○又覆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供给虽有定额而増取物件向无印票为据其中或有滥取冒支情弊应将场内支取什物开具某处取用某物若干清单送提调官钤盖关防内委官登号办缴仍令内外监试察验交总理供给所收发○又覆凖科场向例大宛二县县丞在场内办理供给谓之内委官两县典史在场外督催供给谓之外委官但内委官二人先期领银发与行户临时关防场内外委官呼应不灵各行户不免违误将内委县丞移出一人在场外督催供给将外委典史移调一人入场内协同办理○二年覆凖自今科会试为始场内夫匠人等所领小米皆改老米行文户部支领永著为例○四年
  谕会试届期天气尚寒凡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士子除照例赏给布棉袯襫及姜汤茶饼外著按名给与木炭许其携带手𬬻以温笔砚可即出示晓谕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举子知之钦此○又
  谕士子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者定例给与粥饭近闻办理草率不堪充食士子等不能均沾实恵著提调官加意料理务期妥适周遍并令监场副都统等留心察看毋得疏忽钦此○九年覆凖乡会试给诸生官烛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四条二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各三条均用净蜡每条计重二两应照蜡直每名定价六钱二分令士子同卷价交纳○十一年奏凖士子纳烛价时止令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纳价六分备重蜡盖靣油烛于点名时同试卷散给如烛不坚好即将承办官参处
  一禁令顺治二年定生儒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贡院前枷示一月问罪发落如有倩人代作文字及受倩托之人均枷示问罪其搜检官役知情容隐者坐○又定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内供应人役或有豫将文字埋藏号舍及出入处所或巧为传逓又有外帘各官与诸生相识者馈送饮食往来滋弊监临宜严行禁约容隐者坐○又定直省府州县地方毎遇乡试之年先期榜示禁约仍令巡捕员役严加缉访如有假称考官亲识诓骗士子污累考官及士子央凂营干者皆照例枷示三月发烟瘴地方充军部科各衙门纠参须凭实据不得轻信风闻辄形章奏如有亲识书吏家人指称本官诓骗本官自能举发者议叙士子自能举首者免罪科举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及开榜之日如有挟雠忌才私书匿名纸帖掲于街衢或编就歌谣豫先传播以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中虽取中不敢填榜者在内听巡城御史及五城兵马司在外听按察使司缉拏依律治罪主试官亦不得避嫌妄退文卷如生儒因讼牵告在官候审不系𦂳要等证亦许科场毕日问理至于文体险怪鉴别不精勿得摘取一二影响字句指为关节转滋辩端○十六年议凖举子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如大门搜检无弊至二门搜出者将大门官役处治○又定京闱有冒籍中式者在内科道在外抚按核实参革发回原籍○十七年议凖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作弊有关节授受的据者许指名告发如挟雠诬捏匿名帖造作歌谣者照光棍例治罪○康熙三十九年覆凖主考官有交通属托贿卖关节夤缘中式事发情实者按律从重治罪其父兄为子弟作弊有官者革职提问无官者从重治罪○又覆凖监生有馈献礼物诗文假名士刻遗卷并招徭作弊者巡城御史察实纠参交刑部治罪○又覆凖在京冒籍举人以部文到日为始限两个月具呈自首本部核明改归原籍过期者不凖行仍照例褫革○又定冒籍中式者其收考送考出结官学政及地方官教官皆议处○六十年议凖乡会试榜后考试官有不公之处许下第举人生员据实赴该𬋩衙门控告若有聚众竟往考试官处打闹令该地方官立即严拏送刑部从重治罪○又议凖直隶冒籍举人进士照康熙三十九年例自首改归原籍违者交刑部照假官例治罪○又议凖直隶保定等卫军户有顶冒中式者照假官例治罪送考及出结官照徇庇例处分○雍正元年覆凖中式之人如有联号换卷传逓埋藏夹带文字等弊审实将失察之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官照容隐例降二级调用外帘搜检及各所官照溺职例革职如通同受贿者送刑部计赃治罪○又覆凖正副主考及同考官出场风闻某考官所中有弊即行举奏将中式之人请
  旨覆试举奏官免其失察处分倘明知而不举则必有通同作弊之处或经科道纠察或被旁人告发交与刑部审实照律治罪○又覆凖考官士子交通作弊一应采名受贿听情关节中式者审实将作弊之考官并夤縁中式之举子处斩皆立决○四年
  谕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关系大典若闱中阅卷果有不公许应试士子亲身赴察院控告奏闻若不轨之徒假捏污秽之辞以泄私忿而挠公事则国法断难宽宥著步军统领及顺天府尹五城御史密访严拏即行参奏从重治罪钦此○八年议凖应试举子毋许于未发榜之前钞录闱中文字送人批点并不许榜后刊刻落卷漫生怨望如有场前钞录闱中文字送人批点并榜后刊刻落卷者一经发觉将举子并加批之人交部分别议处至科场之内果有作弊等事许应试举子赴礼部出名据实首告本部即行参奏交刑部质审实则究处虚则反坐○又覆凖新中举人止许榜下赴燕用鼓乐迎导外馀日槩不得滥用新中进士例给旗匾其旗杆禁刻龙虎等形同宗通谱之家不得悬挂匾额违者该州县官申报督抚学政指名题参○又议凖乡会试除座师房师照旧以师生往来不得袒䕶党援外至对房荐卷与本人毫无关渉何得滥认师生借端交结应一槩严行禁止倘有仍前滥认者或经察出或经首告交部严加议处至果有党援袒䕶实情比座师房师𥘵䕶党援之例加一等治罪○十一年议凖乡会试卷每本定价一钱二分令该提调官自行办置不许再招卷户其纸价工费之外盈馀卷价即为办事吏书人等饭食之费若有再立卷户仍前増价重等之弊照阙主例参处○十三年议凖凡本生父母期年之服非他期亲之服可比若期年中出身应试与礼不合亦于心不安应通行直省嗣后凡诸生遇本生父母之䘮令其呈明期年内不许应试其有隐匿不报朦溷干进者事发照匿䘮例治罪永著为例钦此○乾隆元年
  谕国家三载宾兴择经明学优之士登之贤书以储任用典綦重也从前北闱滋弊相习成风及我
  皇考御极釐剔廓清十馀年来士风安静实为向时所未有但恐积久法弛人情生玩苞苴贿赂未敢即行而或采虚声以收人望假援引以市私恩不知糊名易书乃朝廷取士之律令设防维不谨暗通关节则考官得以营私举子得以幸进岂惟获罪于君抑亦获罪于天矣亦思科举大典为国树人始进不正人品早已不端国家亦安所用之乎考官奉命抡才不能登选公明乃罔上舞弊以干国法无论自困噬脐即令彼清夜扪心又何以自容乎朕临御方始特开恩科深期士风醇茂人才日兴亦望尔臣工恪恭厥职各知自爱以襄盛典自今以后凡与校文之盛者务各痛洗旧习杜绝请托之私矢慎矢公无负朕之简用倘有勾通关节者国法具在朕不能为若軰宽也至于士子读书稽古尤宜立品端醇居心恬澹岂可奔竞钻营妄生愤懑倘有场前钻刺及榜后生事为人心风俗之害者著步军统领及五城御史密访严拏按法治罪以昭尚贤简不肖之典钦此○又覆凖乡试之年各省中式举子槩于赴省填书亲供之后即将应领坊银当靣给发不拘名次随到随给毋得扣留抑勒以滋弊窦如有奉行不实或令士子虚出领状或将公项朦溷报销者听督抚题参议处○三年覆凖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需用等项并举子试卷如有摊派扰民或于定价之外需索者系官该督抚题参系吏严拏究处计赃照因公科敛律分别治罪如该𬋩上司徇隐不报者一并题参议处○四年
  谕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为取士大典士子始进不端安望其实心为国我
  世祖
  圣祖历加饬毖特置重科以惩不法
  皇考世宗宪皇帝教诫醇切数科以来风清弊绝人知义命自安朕御极以来再三申命期考官士子中矢素心无得复蒙奔竞夤缘之陋习丙辰丁巳两科亦称清肃今会试届期公车云集风闻士子中竟有不肖之徒行险侥幸希图弋获奔竞钻营思逞故智者虽未有实据而浮言不尽无因恶习断不可长为此严加训饬应试士子务当洗心涤虑安命立品主考官留心觉察杜绝弊端著步军统领密行访察如确有实据即行拏究立置重典倘有造言生事之徒恣意诬蔑并书匿名榜帖有意陷害者亦严拏究处以肃风纪以端士习钦此一下第举人雍正二年
  谕上年天下举人会试来过一次今年会试者甚多恐往返道路及在京守候盘费均难接济特加恩赏将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五省举人每名赏银十两福建浙江江南江西湖广陜西六省举人每名赏银七两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举人每名赏银五两礼部务按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举人名籍给与俾得均沾实惠即于明日出榜时一同出示晓谕勿致稽迟遗漏钦此○五年议凖各省教职衰老荒疏应请将各省会试下第举人落卷取出检阅如文理明顺交与吏部引
  见恭候
  简用令回本籍候补各该抚会同学政将本省见任之学正教谕详加甄别内有文艺不通年力衰惫者照例令其休致所遗员缺即将此项举人照依科分名次题请补授其升任丁忧事故等员阙亦先尽此项举人题补在任六年果能董率士子著有成效该督抚照例题请议叙其有志上进者仍凖会试若先经验看以知县注册之人遇伊等截取应选之年免其离任投供仍按各科名掣补后行文调取引
  见○八年遵
  旨议凖赏赐下第举人盘费银云南贵州二省每人七两四川广西二省每人六两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陜西六省每人五两山西河南山东每人四两直隶每人三两其在京中书举人等不必赏赐○乾隆元年
  谕仲春以来农事方兴雨雪时降麦秋有望殊属可喜但群士入闱衣履未免霑溅在群士学古入官上焉者可服在大僚其次亦将膺民社之宰自当以天下之乐为乐不以霑溅为苦而朕心不免轸念著即发库帑各赐白金三两为修整衣履之用钦此随遵
  旨察是科会试入闱士子计四千三百有九名按名颁给共银万二千九百二十七两○二年议凖会试之后简选下第举人文理明通者大省四十人中省三十人小省二十人引
  
  钦定令回本省以学正教谕即用○七年议凖会试落卷即令正副考官于正榜中额外将各房所有荐卷照乾隆二年所定大中小省额录取明通者如有不敷将备卷内文尚清妥者补足于会榜掲晓后交礼部拆号填书姓名籍贯知会吏部请
  旨命王大臣验看简选引
  见照例补用○千年择取落第举子明通之卷补用教职与七年例同○又覆凖各省赴京会试未经中式之教职由部于掲晓日除给发批文外令该教职等于掲晓后五日内赴部领照即起程回任仍令该抚将教职回任日期报部察核○十七年
  谕今岁
  万寿恩科各省计偕云集而中额所取例有定数其下第举子中年力才具可以及时录用者特予格外加恩简选引见分别以知县用教职铨补俾早列仕版目今巡幸塞外若俟回銮再行简选未免守候需时著在京总理事务王大学士及点出尚书三人于会试掲晓后即行会同简选大省四十人中省三十人小省二十人候朕回銮以次引见其年在七十以上难以复图进取者并著该部察明具奏候朕酌量加恩钦此○又
  谕今年举行
  万寿恩科礼部会试士子云集其中有年臻耄耋尚与观光者虽未经入彀而庞眉鹤发偕试礼闱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屋中人瑞也所有八十以上之徐文靖等四人皆予翰林院检讨职衔七十以上之张简等十人皆给予国子监学正职衔见任学正王延年著该部引见再降谕旨用贲殊恩以光盛典钦此
  
  赐燕顺治二年定会试正副主考官二月初六日于午门前行礼赴礼部簪花筵燕各给表里二端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次日行礼簪花筵燕如前直省乡试与会试同○十五年定
  殿试传胪后三日
  赐恩荣燕于礼部
  钦命内大臣一人主席读卷执事各官并进士皆簪花教坊司承应○乾隆七年议凖考官簪花筵燕之处该衙门委官专司其事凡吏役从人不许拥挤上堂争取肴馔违者拏究监试御史即将该管官指名题参照约束不严例议处一
  赏赍顺治二年定直省乡试中式者按名各给旗匾银二十两顺天于户部领取各省于布政使司领取会试中式者各给旗匾银三十两于户部领取
  殿试一甲三名加给银五十两各于本省布政使司领取举人公车由布政使司给与盘费各按其省分至京之道里远近以为差○十五年定
  殿试传胪后五日于
  午门前领赏
  赐状元六品朝冠朝衣补服带靴袜进士各银五两
  次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
  恩又次日状元率诸进士诣
  先师庙行释菜礼易冠服礼部题请立题名碑于大成门外○雍正元年
  殿试进士二名以下赏给表里各一端○八年
  谕各省会试举人向例给与盘费银所以体恤士子助其资斧之需朕闻各州县举人皆赴布政使司衙门领取道涂跋渉守候需时吏胥又多勒索扣克之弊士子所得无㡬嗣后著从本州县衙门照数领给该州县取各举人领状申报布政使司于奏销册内报部察核庶吏胥无侵克之事而士子亦免跋渉守候之苦矣若州县稍有扣克需索而督抚失于觉察者经朕访闻将督抚一并议处钦此○九年覆凖会试
  举人盘费银前奉
  谕旨著从本州县领结以免其跋渉守候之苦但此项银原系三年一领未便令其久贮州县库内致滋侵那之弊应将各属所徴盘费银按年觧交司库至会试之年令各州县于库贮杂项银内支给布政使司将所觧盘费银发还原项惟是会试盘费乃各州县额编钱粮若以本州县之额徴即支给本州县之举子其中多寡不均应令各属将应试举子豫报布政使司该布政使将各属所徴盘费合计通省人数均匀分定饬行各州县按数支给庶属均平至举人会试咨文应令该举子呈本州县代为详请布政使司饬发该州县转给以免其赴司领咨之烦至于应给盘费银如有扣克需索等弊应令该抚即行题参○乾隆五年覆凖嗣后会试举子支领盘费银如有无故逗遛及离家不远旋即潜归者仍照例行追其有中涂患病及丁忧者取具该管地方官印结报部或已经到京投文而丁忧患病者亦即取具同乡京官印结报部均免追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八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学校一
  一学校之制顺治初辽东十五学寄设永平府于都司学设教官一人兼管自在沈阳铁岭开原四学于宁远学设教官一人兼管前屯锦州义州右屯四学于广宁学设教官一人兼管永宁盖州海州定辽右卫四学○五年改设辽学置教官一人○十一年覆准商籍生员长芦盐运使司所属在直隶者附河间府学在山东者附济南府学两淮所属附江南扬州府学两浙所属附浙江杭州府学陜西所属附宁夏府学河东运城别设运司学○十六年题准直隶山海卫宣府卫学边远无可归幷仍准照旧其怀来卫永宁卫学归延庆州保安卫学归保安州龙门所学归开平州昌平卫学归昌平州○又题准湖南辰州五寨照例设学令辰州府训导分摄○康熙二十六年覆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三卫仍各设学令保安州学延庆州学兼摄○二十八年议准四川奉节县为䕫府首邑又兼大宁归幷应复建学○又覆准贵州贵筑县照例设学即令新贵学官兼摄○三十一年覆准贵州安化县学即令府学兼摄○又覆准云南自平定以来人文渐盛师宗州复设学正一人元谋定边二县复设训导各一人○三十二年覆准湖广五开卫学即令靖州学兼摄○五十一年覆准广西西隆州已建学宫拨武缘县学训导移驻以专督课○五十三年覆准湖广镇溪所修建学宫以泸溪学训导就近兼摄○五十四年覆准湖广安陆府钟祥首邑向未设学诸生附府学考课今建立学宫设教谕训导各一人○又覆准贵州南笼厅修建学宫分普安学训导司学务○雍正元年覆准广西太平土州设立学宫令生童就近肄业以养利州训导移驻专司督课○二年覆准广西西陵县久同西隆州改土归流照康熙五十年西隆州例建学以思恩府学训导移驻专司督课○三年
  谕古有讳名之礼所以昭诚敬致尊崇也
  孔子道高千古德冠百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受师资之益而直省郡邑之名如商邱章邱之类今古相沿不改朕心深为不安自今或改读某音或别易他字其于常用之际作何回避著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奏嗣后惟祭
  天于圜丘丘字不用回避外若府州县地名相犯者由内阁拟字更易山川市镇由该省督抚稽考更易报部至姓氏相同者加阝作邱常用之际书从古体○又
  谕今文出于古文若书从古体是仍未尝回避也此字本有期音毛诗及古文作期音者甚多嗣后除五经四子书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地名亦不必改但加阝旁读作期音庶乎允协钦此○四年覆准山西威远卫学廪增附生拨入朔平府学老营所学廪增附生拨入宁武府学其神池利民八角三堡先进宁武学者改归神池学镇西卫先进岢岚州学者改归五寨学其馀卫所均照改设新县拨入县学造册送部○又覆准云南普洱府学教职于元江府学调训导一人以司启廸其从前附入元江府学各生令拨入普洱该学政别造清册报部○又覆准山西临晋县分为两县以临晋县学训导分理新县学务○十年覆准长芦盐运使司所属商籍生员在天津州沧州者向附河间府学今天津州升府沧州亦归天津府属应改附天津府学考课○十一年覆准凡府州县
  文庙学宫有应行修理之处该地方官据实确估详明巡抚学政交与该地方官于学租银内动支修理俟完工之日委官验明责令教官敬谨守䕶遇有残阙即会同地方官酌量修补地方官及教官遇有升迁事故离任时将
  文庙学宫照
  社稷各坛𫮃之例入交盘项内接任官验明并无倾圯出结接受如有损坏失修之处即揭报参处○乾隆三年覆准甘肃临洮府并附府之狄道县移驻兰城改兰州学为府学择地别建皋兰县学狄道县学改为州学○六年覆准四川乐山县学改为嘉定府学三台县学改为潼川府学乐山三台二县学即令各附府学之内毋庸别建学宫○八年覆准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柳沟赤金五卫生员向隶肃州学管辖但去肃千有馀里稽察莫及应于五卫适中之安西卫增设教授一人五卫生员均拨归该教授管辖
  一学政考校顺治九年题准学政岁科两考定以三年内报完仍俟新任面代不许擅离地方○康熙十二年覆准顺治十八年经科臣疏请幷岁科为一考今三年内童子入学府学止二十名大学止十五名中学止十二名小学止七八名据直省学政所报文册各学生员三年内每学援纳事故黜革等项约三四十名至百名不等三年为时甚久仅行考试一次储才不广督责不勤应仍照旧例三年内岁科两考满洲蒙古汉军今既考汉文照汉人一例考试○又题准学政考试迟延限内不能完结者降一级调用○十八年题准学政考过学册一年二季解部由部于新旧学册严加校对如有额外滥取朦报者题参○二十五年题准学政岁考毕造简明文册解部科校对科考毕亦如之总计三年二次其违限不解者照定例参处○二十六年题准学政于乡试第二年接任其未考地方多者展限五月少者展限三月报满若乡试之年于试前接任俟下次三年岁科试完报满○三十九年覆准学臣岁考后令解全册一次科考后止将录取生童姓名帮补日月及各项事故分别开报不必别造四柱全册○四十年题准学臣岁科解册均由驿递○四十一年覆准乡试之年遇新任学政于本年到任者准将岁考一二等生员册送科举以应本年乡试仍于乡试后补行科考生员补廪增童生入学均照定例将试册速行送部此后各省学政因乡试期近科考未遍题请以岁作科者均照此例○四十五年覆准学政报部岁科册内有错误者该部駮回改正其名数不符朦溷报部及顶冒等弊并不应补廪增而越补不应降青而竟降者奏交该督抚察明题参○五十年覆准学臣遇有丁忧等事离任将学政印务令该督抚或藩臬署理者定例不许考试其遇乡试届期但照科考正案送场署印不准录送遗才○雍正元年覆准定例岁科两考各限一年考完即将简明文册送部察对岁考较之科考事属稍繁应将岁考解册再宽限六月以免迟延之咎其科考仍照旧例遵行至造送岁科册内有字画讹落之处不过誊缮偶误无关学政相应免其駮参行令学政自行改正○二年奏准学政通计三年解册两次不必扣限○六年奏准台湾考试解部文册理应兼理台湾学政造送但远隔重洋文移往来不便应将一应册卷别具印文附于福建学政一幷送部○十年覆准湖南永顺府属在万山之中由辰州至永顺悬崖鸟道逆水而上实属𨺗险准其岁科连考以免跋涉之苦○又覆准陜甘地方辽阔非他省可比岁科连试之处业已因地制宜则文武先后之间亦可通融办理嗣后该省岁科连考之棚发岁试文案后即接行科试文场已毕再出演武场其武生童内外场先后仍照见行例办理○又覆准四川之酉阳州照䕫州宁远二府之例准其岁科连考○乾隆十七年覆准福建台湾府考校之事向例繋台湾道管理雍正四年改归巡视台湾御史今巡台御史已定三年一次命往事竣即回其提督台湾学政关防应仍令台湾道兼管
  一学政关防顺治初年定提学经临地方巡捕官量率兵快于交界处防䕶
  敕印其馀夫马按临伺候不得别批迎接官吏师生不许出郭迎送程涂非六十里不得备办中火有驿州县及非宿站不必别送下程吏书乘马自行上下贴轿近行马夫先送雨具不得近前兵快执肃静牌于执事前回避牌于吏书前如遇纡涂曲巷有潜行探听乘机馈送吏书者即行拏究有容令跪道投书禀见者巡捕员役重究该巡捕官不许代替如违提究○又定按临下马执事卷扛暂止大门外俟舆夫出守门官吏暂闭大门学政先入安置印匣巡捕官入后堂周视各房墙垣封锁书吏出堂巡捕官同押扛官验交卷扛次皂隶缴执事次地方官送听事员役及柴烛等项驿官送廪给铺陈总具一册巡捕官搜检毕乃收入学政更衣升堂守门吏启门各官吏师生序进逐起禀见递一应文册毕各回不再见巡捕官率兵快昼夜巡逻但有沿墙窥窦抛砖掷瓦及行走踪迹可疑者即拏送究新到星相医卜面生之人驱逐不容留住如违巡捕官责治地方歇家邻右连坐按临次日祗谒
  先师官吏师生礼生止于庙门一躬不禀接行礼毕升明伦堂官生以次揖见应坐者照宪纲序坐讲书生员总出一班一揖西向立讲毕以次下堂东向立俟行赏罚毕官吏师生先出不赴谢每日辰时投文申时领文守门吏领出印信号簿二一登记发行公文一遇各衙门递到公文先检无磨洗拆动夹带私书等弊方许登记详验批文各几角几件巡捕官印验讫二字付原役投入解审补考比销各随牌入铺递公文亦照前登记每日门吏各注姓名以备稽察如员役刁难需索许禀拏问其考试阅卷之日一应公文皆巡捕官验送驻札州县登簿收贮每一日总为一束候发落完汇开手册送进有批回者该衙门径注收发批候发落完日汇送一应书札径自阻回有紧急事务传鼓禀入非紧急事不得传鼓驻札处所初到日照常送米面一次以后发簿照数办送各该调考州县不许别送下程如久住之所柴炭油烛及门皂柴米均酌定数目五日一送笔墨纸张候票取方送送进物件巡捕官搜检如遇考校日期生儒供给先一日送进每名大饼六枚水果四枚夏月加西瓜即置考案上教官仍给饭一餐务精洁堪用有以恶滥冒破官钱该吏坐赃问罪各员役供给亦先日豫贮各州县同日考者先期扣算合用银若干会同总办以免偏累事毕通前公费及一应修理衙门置办器皿给赏花红纸笔之费一并造册各具总撒数目若干候起马日呈报以凭察核○九年题准学政湏正已洁操矢公矢慎务得真才不许曲徇情面生员有荒疏庸耄者即行黜退有捏造流言思逞报复者访实照例问遣若乡宦势豪干托不遂暗行中伤者许径自奏参处治○又题准学政巡试各府州务亲临遍莅不许于隔别府分调取生儒以致跋涉为害不许令师生匍匐迎送考毕即于本地方发落明示赏罚不许携帯文卷于别处发案致令吏书乘间作弊士子无所劝惩违者题参○又题准学政奉
  敕专督学校督抚布按两司不许侵其职掌学政巡试所属除教官生员干犯行止合行严惩外不许泛受民辞侵官喜事其生员犯罪或事须对理者听该管衙门提问不许徇庇致令有所倚恃抗拒公法○十一年覆准新补学政一经领
  敕次日即行赴任如有逗遛都中赴席燕会者许科道官指名参处至于各省旧任学臣考试已竣均于十一月内报满到部如违定限即题参议处○康熙十八年议准向来岁科两考积弊有十童生未经府考册内无名钻求学政径取入学巧图捷便一弊也考试各府州县卫所童生额外溢取拨发别学明收冒籍以占本学正额二弊也弥封编号印簿及场内坐号红簿不发该府州县封贮私存道署暗对字号贿卖三弊也考完一府不将红案速行发学任意迟延徇私通贿更改等第拔下作上四弊也每考一处令书办承差快手人等出入过付暗访生员有家资者先开六等草单吓诈保等出银准入三等五弊也文童额少武童额多将文童充为武童入学之后夤缘改文娼优奴隶滥行收取实能骑射者摈而不录六弊也各府地方设立考场惮于亲临将生童远调考试各州县告病生员扛抬验病困苦难堪七弊也纵容无赖教官包揽生童私通线索效劳分润名曰作兴大坏风教八弊也曲徇上司同僚情面并京官乡宦私书及亲戚朋友随住地方讨情抽丰孤寒之士弃而不录九弊也报部学册将额外溢取入学童生未经科岁两考豫附三等其姓名不入新案造入衣顶下以赵甲顶钱乙作为实在之数朦溷礼部十弊也嗣后学道考核均注剔除十弊不能剔除十弊该督抚即指参内有贪赃之弊照例革职提问如无贪赃等事照才力不及例降二级调用其考核疏内不注剔除十弊字样及未曾剔除而注剔除者或吏部察出或科道纠参督抚照不报劣员例降三级调用督抚有需索陋规者亦照贪赃例处分至上司同僚京官乡宦私书及亲戚朋友随住地方讨情抽丰及州县官传递私书乡绅投刺请席者系官革职系常人交刑部从重治罪至顺天学院任满时亦开明剔除十弊具题考核方准回院今各省皆改学院任满皆自题十弊剔除若不能剔除或有贪赃等弊亦照学道例处分○二十一年覆准嗣后学政凡到所考地方量拨别县书吏供事其掌案长接名色严行禁革属官一槩不许迎接执事员役不许退堂传递关节如遇校阅之日一槩封筒不许传入间有公事俟试竣之日方许开函投进其生童试卷府县除正卷外不许多备一卷如有此等情弊听该督抚据实指名题参交部从重议处如该督抚徇情被科道官纠参或旁人出首将督抚一并议处○又覆准向来考试地方各州县官指称供给名色私𣲖甚多或按丁征收或逐户科敛每考一府费民间数千馀金嗣后应严行禁革如有私派照旧累民者许督抚指参交部从重议处○三十一年覆准学政有将祠生赞礼滥行批设考试生童徇私贿录至于劣衿学霸包揽武断者不行究斥行谊修明者不为表扬统令该督抚提参交部从重议处如督抚徇私事发一并议处○三十九年议准学政考试督抚藩臬各道勒索陋规及学政滥与者皆革职提问如有势宦京官请托投札及教官巡捕进士举人说情并书吏皂役等讨赏等事有官者革职无官者从重治罪若学臣徇情市恩者亦革职一并提问知府如有包揽入学童生要挟勒索将文理不通之童生送考者或学臣申报或督抚纠参将知府革职提问学政与提调知府扶同作弊者一并革职提问督抚不纠参学政不申报者皆革职○又覆准督抚如有藉名开送童生者照勒索棚规例治罪州县官贿荐案首及各官效劳分肥提镇等官说情并学臣扶同者事发皆照例治罪遇有挟制干请者准径实封奏
  闻若祖父兄弟为子孙营谋者除本童责革外祖父兄弟有官者革职无官者从重治罪○雍正五年覆准嗣后学院所带吏役酌量足用不许冗滥至承差号吏亦封在场内不许容留一人在外所有一应收发公文催买供应等项悉委提调料理如有吏役在外招揺撞骗许提调即行锁拏从重治罪○又覆准学政考试凡关防启闭以及拆卷发案原经提调官之手嗣后提调官如听学臣贪冒通同作弊以及引诱为非者一经发觉将提调官照贪官例同学政一并革职提问如学政暗收关节私鬻名器提调官虽无通同引诱情弊而防范不严应照溺职例革职再学政按郡考试凡应用员役皆由提调官送用嗣后如有猾吏奸胥招揺撞骗以及受贿传递等弊提调官不访拏察䆒别经发觉将提调官照失察衙役犯赃例议处倘学臣操守清廉杜绝情弊提调不得遂其引诱反行挟制把持者准学政指参审实将提调官照贪官例治罪○十年覆准嗣后顺天学政考试地方官册送之皂役在堂上伺候者不必点用亦不必收地方供给至于场外合用巡逻搜检等项人役仍照旧例由地方官拨用学政所带随行人役既令场内办事日久不免弊生务宜严加约束不许擅自出入与生童交通语言仍令提调官察验封锁不时稽诇○十一年覆准从前府州县院考吏书人等办事需一月有馀杂费不入正项奏销之内皆取给于卷价而该管官遂招立卷户平居衙署之糊饰临时所送识认之试卷皆索之卷户于是明索高价苦累生童嗣后府州县以及院试无论大中小学每本试卷定价三分令该提调官自行办置不许再招卷户其纸价工费之外即为办事书吏人等饭食之费若再立卷户照例参处○十二年覆准各直省学政职司文衡但试卷繁多一已之精神不能遍览势不得不延请宿学之士寄以衡鉴然必湏慎择他省之人方可以远避嫌疑杜绝弊窦乃学政中往往有希图简便即以此府考居前列之生带至彼府阅卷者其中瞻顾乡曲势必暗通关节广徇情面兼之书役勾连传递消息夤缘说合招揺撞骗等弊皆不能免嗣后学政考试应于未入境之先即延请他省中学问优长操守廉洁之士同往阅卷如系两省接壤之地亦必在五百里之外者方准延请兼令该督抚严饬地方官并儒学教官通行晓谕严禁士子钻营随任妄希衡文如该学政仍蹈前辙即行题参议处并将同往之该生斥革○又议准嗣后严饬该学政将斥革之贡监劣生不得冒给衣顶如有夤缘给顶者一经发觉除本生从重治罪外将该学政一并严加议处○又议准学政岁科造报各册并学政新旧交代底册内凡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总数并开复补廪及生员等第缘事黜革等项所注廪增附青社紧要字样遇有挖补增注之处务钤盖印信仍将用印颗数于册尾开注如有遗漏印信之处以致书吏増减作弊者察出将书吏重究外仍将该学政参处○乾隆二年
  谕安徽应试童生有完纳卷价之陋例其费汇交知府直隶知州除修葺考场外其馀则补学政养廉之不足虽每童所出不过钱数十文而在贫寒书生亦不免拮据之苦且学政养廉朕已特颁谕旨加增更不必取资于卷价至于修葺考场乃地方公事应动存公银者著将童生交纳卷价永行禁止毋使不肖官员及吏胥人等藉名苛索致滋扰累钦此○四年议准考试武童骑射定例学臣会同武职校阅武职奉委若不回避关防不肖士子钻营贿嘱亦未可定嗣后武职奉委之日封门回避提调官留心访察不得与本地人士私相往来以及家人兵目轻行出入○七年覆准各省学政守一定之仪制励师表之风裁不得自损名节取悦督抚于相见之礼不遵会典仪注谄屈过甚或至投拜门下卑同属僚不得因观风所取之生童府州县录送之首名不问优劣徇情拔取至督抚于学政当以公正廉明相朂不得以势位意气相陵○十二年覆准学政关防考试如有暗通关节弊生于内者责之学政招揺传递弊生于外者责之提调官一经发觉各照例处分
  一教职考核顺治九年题准儒学教官士子观法所系提学按临之日考其学行兼优教有成效者除礼待奖励外仍据实列荐其行履无过但学问踈浅者姑行戒饬责令勉进有老病不堪者准令以礼致仕若钻营委署横索束修卑污无耻素行不谨者即行参奏分别究革其有学霸生员书役门夫行私惑诱者一并究拟重治○康熙十八年题准各省教职有不由科贡出身者题明送部别用若部选教职未到止许本学及别学官署事不得滥委杂流○又题准学政于官员贤否遵照
  敕谕例应品核文到各府州县掌印官即照旧式备造僚属履历及以前荐奖戒饬缘由填注考语事实教官更分年力志行学识教规四款内有贤不肖之尤者别具揭帖限一月内送阅按临再造新任及改节改过者季终续报并将任内作兴学校事迹备申报夺儒学掌印官若遇有升选及会试等事故提调即以年深训导委署一学皆阙即将别学附近者详委凡经手书籍器物学粮文卷交盘明白申报批允方许离任如应聘及丁忧等项察无违碍准行即日申报各州县署印勿得转委教官即承乏委用亦湏申详学政批允方行止守仓库勿干别事各府州县礼房吏及学吏转考候详允方准起用违者究革○四十三年
  谕教官必文学明通方称厥职近见直省教职官内不谙文学者甚多如此何以训士著行文直省巡抚将各属教官通行考试分别具题钦此遵
  旨议准嗣后教职由部选后赴抚臣考试其考居一二三四等令其赴任五等令归学习六等革职○五十年覆准教官计典分别优劣必由学政嗣后直省任学道者令会同藩臬考核送督抚具题任学院者藩臬二司造送督抚学院会同考核具题○雍正元年
  谕直隶各省教官乃专教士子之人今准捐纳以致不通文理少年反为学问优长年高齿长之师可乎应照其品级别任补用该部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嗣后直隶各省教职除正途照旧选用外其捐纳教谕训导即用先用之人不由举人恩拔副榜廪生挨贡出身由生员捐纳贡生者教谕改以县丞训导改以主簿用照捐纳日期入于各项捐纳班内铨用○二年覆准见任教职内从前捐纳出身者既令改补别任嗣后专令正途出身之教授教谕学正训导设立课程实心教习如有抑勒孤寒等弊该学政题参处分其教习著有成效者即行题荐○又覆准教职由廪生捐纳出身者仍许留任○四年覆准教官由抚臣考校向例居一二三四等者令其赴任五等者令归学习但四等文理荒踈未便令其司教嗣后三等者仍照例给凭赴任四五等者悉令解任学习三年再行考试六等者革职至钱粮辞讼二项系州县专责教官未定考成但该教官果能训诲约束则士习渐端自无抗粮兴讼等弊嗣后各学教官所属文武生员除受诬被告及实有冤抑切已不得已之事申诉控理外其有倚恃衣顶抗欠钱粮并捏辞生事唆讼陷人等事该教官即申详督抚学臣免其参处如纵容徇庇不行申报者事发将该教官题参照溺职例革职如该教官果能尽心训导六年之内所属士子无前项过犯该督抚学政据实保题准其以应升之官即用其见任之员以雍正五年为始扣满六年著有成效者准其一例保题○又覆准训迪生员原系教官专责今八旗生员汉教官不能管摄以致怠忽并不鼓励读书嗣后于顺天府学设立满教授一人训导一人满进士举人贡生赴礼部具呈考取文理优通者拟定正陪送吏部引
  见进士举人授为教授恩拔副榜岁贡授为训导令其每月将八旗生员考试一次并以时教令骑射如有文理不通行止不端者该教官申详学政即行革退如该教官怠惰废弛有玷厥职许顺天学政指名题参○又覆准外省府州县卫以儒学教官兼理武学京卫大宛二县武生亦令儒学教官训诲约束裁汰原设武学官役其见任武学教授训导令离任照原品别用○又覆准凡计典教官贤否皆由知府具报则知府原有稽察之责恐以教官闲员微职不无优容行令各省督抚转饬各府必从公考核如有姑息容隐将各该知府照徇庇例题参议处○七年议准教官之职专司训迪士子除钱粮拆封比较生员拖欠钱粮并州县会审案件有关戒饬生员之处仍令赴州县衙门公同办理外其一切地方事务均不得干与倘州县不遵定例仍传教官同办地方事务教官违例前往干与者州县官照将事务交与不应交之人例议处教官照不应得为之律分别议处○乾隆元年
  谕教职乃师儒之官有督课士子之责素蒙
  皇考世宗宪皇帝加恩优待屡次训勉且与有司一体赏给封典朕即位以来念其官职卑微恐以冗散自居不思殚心尽职特加品级以鼓励之按旧例教职两官同食一俸未免不敷养廉著从乾隆元年春季为始各照品级给与全俸永著为例钦此○三年覆准教官为多士之楷模宜洁清自爱不得因循旧习令吏胥门斗索取生员贽见节仪至举报优劣乃甄别大典倘有冤滥于士品士习关系匪轻嗣后各省教官倘有仍前勒索贽见规礼以致举报优劣不公者令督抚学政核实严参照藉师生名色私相馈送例革职倘别经发觉将督抚学政照例议处书役门斗家人有索诈等事䆒明本官是否知情分别照例议处书役门斗家人按律以枉法论计赃分别治罪○六年
  谕古者党有庠术有序民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不独秀而为士者群居乐业天下实无不教之民是以教化兴而风俗厚后世设立教官专以课士已非先王有教无类之意而近来教职多系衰老庸劣之辈不但不能以道德礼义化导齐民并其课士之职亦不克举则安用此官为也朕御极之初念其薄俸不足自赡特命增给乃望其修举职业助兴教化非以廪饩为养老之具各教职亦不当以司铎为养老之官也著该督抚会同学政严饬所属教官务以实心实力劝学兴文恪尽课士之责其有年力衰頺及庸劣不称师儒之席者秉公甄别咨部罢斥庶训迪得人而于造士育才之道实有裨益各督抚学政仍当时刻留心永久奉行不可茍且塞责钦此○十八年
  谕向例各省教职六年俸满该督抚学政公同甄别堪膺荐举者保题送部引见年力衰迈者咨部休致但督抚陋习既不肯轻荐举亦不肯多咨退是以保题者固属寥寥而休致者亦不多见盖视教职为无足重轻初不计其为造士之根本也前以选拔贡生为教职之阶曾谕督抚学政令其加意慎重嗣后教职除有劣迹者随时参劾外至六年俸满堪膺民社者保题其年力未衰可以留任者出具考语送部引见如准留任俟后六年再满仍如是甄别年老之员即咨部休致有愿来京引见者照大计之例该督抚声明给咨引见至训导例止得升县佐该上司尤多忽略嗣后甄别之例与教职同著为令钦此
  一童生入学顺治四年定直省各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八年题准满洲蒙古汉军子弟归顺天府考试取进童生满洲百二十名蒙古六十名汉军百二十名其满洲蒙古子弟内院礼部会同考试通清汉文者翻译汉字文一篇通清文者作清字文一篇汉军子弟令顺天学院与民童同出题考试○十一年题准商籍入学长芦所属在直隶者照大学例取进在山东者与陜西所属宁夏府均照小学例取进河东所属照大学例取进两淮及两浙所属照大学例取进○十三年题准减定童生入学名数满洲取八十名蒙古四十名汉军百名○又题准辽阳府照外府大学例取四十名辽海二县各取十有二名○十五年题准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有五名小学四五名○又题准土司子弟有稍通文理者听土官具申本县转申提学收试以示鼓舞入学名数提学凭文酌定○十六年题准顺天府取进童生二十五名大兴宛平二县各二十名○又题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昌平四卫及龙门所既经归幷应试童生取州县官印结廪生保结不必别立卫册凡各卫学归并府州县者皆照此例○又题准湖南辰州五寨照例设学取进童生七名○又题准贵州省属大学取进苖生五名中学三名小学二名均附各学肄业○康熙四年题准奉天府取进童生承德锦县各七名辽阳宁远海城各五名盖平铁岭广宁各二名锦州府学四名俟人文渐充照大中小学定数再议○六年题准八旗有愿作汉文考试者各都统开送到部移送顺天学院满洲蒙古别编一号汉军与汉人同场考试文优者即入顺天府汉生员额数内○九年题准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州县仍旧中学十有二名小学或八名或七名○又题准八旗满洲蒙古取进童生四十名汉军四十名满洲蒙古汉军应试者照汉童生例由部转札顺天府丞先行录取移送学院考试○十二年题准
  盛京八旗子弟通习汉文者与民童同试汉文满洲蒙古编满字号取进三名汉军编合字号取进二名○十五年议准停止八旗考试○二十二年题准贵州云南各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贵州附于贵阳等府云南附于云南等府各三年一次共取二十五名皆附各府学册后照例解部察核其土司无用流官之例考取土生不准科举补廪出贡如不愿考试亦不必勒令应考○二十六年
  恩诏八旗准同汉人考试取进童生满洲蒙古照旧例
  四十名汉军减去二十名
  盛京八旗满洲蒙古照旧例三名汉军减去一名○又覆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三卫仍各取进童生八名○二十八年议准增广江南浙江入学名数小学十有二名中学十有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又覆准贵州贵筑县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至永宁独山麻哈普定平越都匀镇远安化龙泉铜仁永从十一州县向未设学应试之人于附近州县考试入学额数仍于各原额内考取册内注明何州县人报部○又议准四川奉节县学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三十年覆准奉天满洲蒙古考取童生增三名共六名汉军増二名共三名○三十一年覆准贵州安化县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云南马龙州宁州呈贡县各照中学取进十有二名师宗州定边县元谋县各照小学取进八名○三十二年覆准湖广五开卫照中学例考取童生十有二名○三十三年覆准宣化府学取进童生酌增二名宣化怀安二县照大学取十有五名怀来万全蔚三县照中学取十有二名西宁龙门赤城三县照小学取八名○又题准满洲蒙古原取进童生四十名今将上三旗内府满洲佐领内管领及五旗王公府属满洲佐领子弟归并考试应量增二十名共取进六十名汉军原取二十名今将上三旗内府旗鼓佐领及五旗王公府属旗鼓佐领子弟归并考试应量增十名共取进三十名○三十四年题准
  盛京考试今增八旗内府佐领子弟满洲蒙古原取童生六名量增四名共十名旗鼓佐领原取三名量增二名共五名○三十五年题准守
  陵千丁家有佐领品级者有监生部用以年满考职者
  其子弟许入于
  盛京八旗汉军内考试○三十六年题准
  盛京内府佐领子弟嗣后停其考取生员其三十四年所增名数悉行裁去○又覆准贵州𥠖平府文武生员七十四名除三名实系民籍与部册相符馀皆为土司族属即系土司照黔省例将𥠖平府每考应取土司生员额属抵算完日再行考取○三十八年
  谕江南浙江人文称盛入学名数前已加增今著于府学大学中学小学各增取五名举行一次以示奖励钦此○四十二年覆准河南考城柘城温登封四县本系小学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四十三年覆准湖南各府州县熟苖童生许同民籍应试其取进名数即入该学定额○四十四年题准湖广黄梅县改复大学云梦桂阳二县改复中学照例考取○又议准贵州苖民照湖广例即以民籍应试进额不必加增卷面不必分别土官土目子弟广西土司之民人子弟亦照此例○又议准贵州仲家苖民子弟一同入学肄业考试仕进○又覆准陜西平凉卫原无专学应将平凉府学改为大学加取进童生八名专取拨平凉卫童生不必别立卫学○四十八年覆准陜州叶县改为大学照例取进○又覆准福建兴化府学但拨取莆田童生不拨仙游与例不符嗣后将莆田仙游二县童生同酌量拨取○五十年覆准广西西隆州科岁两考各取童生六名○五十三年覆准湖广镇溪所照五寨司例取进童生八名○五十四年覆准直隶入学额数除顺天府学大兴宛平县学名数与江浙同无庸加增外其馀府学原额二十名今加三名共二十三名州县卫大学原十有五名今加三名共十有八名中学原十有二名今加三名共十有五名小学原八名今加二名共十名○又覆准贵州南龙厅照镇溪所例取进童生八名○又题准湖南衡永宝辰郴靖六府州属苖猺别编字号于正额外量取二三名○五十五年覆准湖广岳州府湖西六属限隔洞庭嗣后于澧州别建考院将府学训导改驻澧州考试时湖东四属令教授造册送考西六属令训导造册送考学臣拨进府童即于本地发案○又覆准
  昭陵千丁子弟照三十五年
  福陵千丁子弟例在
  盛京八旗汉军内考试○又覆准奉天合字号童生额进三名今汉军人数渐多量加一名○又覆准广东之广州前右南海清远肇庆惠州碣石潮州八卫及南雄龙州二所各取进童生二名其馀三十六卫所各取进一名不必设学设官拨入各府学官督率○五十七年覆准江南南陵县改为大学取进童生二十名○又覆准
  永陵千丁子弟入奉天汉军内考试○五十八年覆准浙江武义县改为中学照例考取○又覆准江西兴国县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五十九年题准浙江西安县孔氏本
  至圣适裔自宋南渡时迁浙今读书人众嗣后于岁科正额外取进二名○又覆准河南襄城县山西太平县皆改为大学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山西浮山县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覆准贵州黄平州向与兴隆卫为两中学因裁卫学归幷黄平为一中学今应试人多将黄平改为大学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四川东川府自六十年为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陜西凉州并古浪所取进童生十有二名人多额少嗣后增取八名即附凉州卫学○六十年覆准江南铜陵县改为中学照例考取○又覆准广东盐商子弟岁科各取进二十名分拨府学及南海番禺二县学○六十一年
  恩诏直省各儒学大学加取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举行一次○雍正元年覆准各直省府学亦遵
  恩诏入学例加七名又
  盛京奉锦二府满合字号六名者加六名四名者加四名其馀各学并视原额加取一倍后不为例
  盛京内府佐领下子弟仍准同满洲蒙古汉军考试应照康熙三十四年加额例满洲蒙古共取十名汉军共取五名合五十五年所增千丁子弟入学一名共六名○又覆准广西太平土州自雍正二年为始考取童生四名○二年
  谕我
  圣祖仁皇帝寿考作人六十年来直省应试童子人多额少其令督抚学政会核人文最盛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钦此
  
  旨题准直隶顺天府大兴宛平二县乃
  京师首善之地三学各取进童生二十五名通景冀定开五州文安宝坻丰润蠡高阳河间任邱南宫枣强清丰滑东明长垣十有三县照府学额各二十三名蓟祁安三州卢龙迁安昌𥠖乐亭博野新安献阜城静海宁津万全蔚衡水安平鸡泽成安清河魏南乐内黄二十县及天津卫改为大学各十有八名香河顺义深泽青西宁灵寿行唐赞皇新河高邑无极新乐曲阳广宗唐山内邱十有六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五名江南苏松属之太仓高邮通泰邳五州上元江宁句容溧阳长洲吴吴江常熟昆山嘉定华亭娄上海青浦武进无锡江阴宜兴丹徒丹阳金坛山阳盐城江都仪征泰兴兴化二十七县照府学额各二十五名海州及溧水高淳崇明清河桃源安东宿迁睢宁沐阳宝应如皋十有一县金山一卫改为大学各二十名江浦六合赣榆等县改为中学各十有六名其通州所属之海门乡向别取六名今加四名安徽属之广德州怀宁桐城宣城泾凤阳五县照府学额各二十五名无为六安泗宿亳五州潜山太湖宿松黟宁国旌德太平贵池青阳建德当涂芜湖合肥含山建平十有五县改为大学各二十名望江东流繁昌舒城庐江临淮定远蒙城怀远九县改为中学各十有六名江西之南昌新建丰城高安宜春清江庐陵吉水安福临川金谿南城新城上饶鄱阳赣宁都十有七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奉新永新宜黄东乡南丰广昌贵溪馀干星子都昌建昌德化湖口大庾十有四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萍乡峡江玉山安仁安义瑞昌南康石城八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浙江之仁和钱塘海宁嘉兴秀水嘉善海盐平湖乌程归安德清鄞慈谿山阴会稽诸暨馀姚临海金华兰谿西安建德淳安永嘉丽水二十五县照府学额各二十五名奉化新昌嵊天台永康常山瑞安平阳八县改为大学各二十名于潜昌化汤溪江山四县改为中学各十有六名定海县定为小学取进十有二名福建之福宁州及闽侯官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龙溪漳浦海澄南靖平和南平建安瓯宁建阳崇安卲武长汀上杭永定二十五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连江福安二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永春德化尤溪三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湖北之兴国沔阳二州江夏武昌黄冈蕲水黄梅黄陂京山天门孝感江陵公安石首监利襄阳十有四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大冶云梦二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应山县改为中学取十有二名湖南之茶陵武冈澧郴靖五州长沙善化湘潭攸益阳衡阳衡山耒阳零陵祁阳邵阳新化巴陵华容武陵桃源会同十有七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湘乡宁乡常宁安乡溆浦永兴桂阳七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辰溪县改为中学取十有二名山东之泰安德武定滨济宁曹东平沂高唐濮胶十有一州历城章邱莱芜滋阳滕鱼台单曹聊城益都寿光安邱诸城掖蓬莱莱阳十有六县及四氏学照府学额各二十名宁海莒二州新城济阳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霑化宁阳邹城武定陶钜野郓城汶上东阿阳谷堂邑茌平馆陶临淄昌乐日照高密即墨栖霞文登二十八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峄费观城高苑蒙阴五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山西之忻代蒲解泽绛六州阳曲榆次文水临汾洪洞曲沃翼城闻喜汾阳介休长治临晋猗氏安邑高平阳城太平襄陵十有八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蔚朔辽沁平定五州绛临大同孟崞夏稷山七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保德吉隰三州𥠖城壶关繁峙兴四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又太原府平阳府已分设直隶诸州属府辖者止各存十一州县不便将州辖童生拨入府学应将府学二十名即于府属各州县拨入其蒲州等十二州县除闻喜县已属平阳府拨入府学其馀州县照旧例听往运学考试河南之陈睢二州祥符杞太康商邱永城鹿邑安阳河内洛阳九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陈留通许中牟西华临漳济源武陟孟温偃师灵宝十有一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荥阳原武长葛临颍四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陜西之蒲城县及宁夏等卫照府学额各二十名同乾兴安泾四州咸阳武功鄠兴平肤施洛川清㵎宝鸡城固安化会宁文伏羌泰安十有四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商葭二州三水安平⿰氵幵 -- 汧阳沔镇原盛宁礼七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华阴县向系中学今将潼关卫幷入凤翔庆阳二府学向止十有五名今均照府学额各二十名镇番卫向系小学今人文最盛改照大学十有五名平凉府向系中学但平凉卫向取进八名今裁卫附府准照府学额二十名凉州卫向系中学今改照大学十有五名古浪所向取进八名今附入凉学再增八名四川之嘉定州照府学额取二十名简眉卭雅泸五州成都崇庆阆中南部遵义五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温江新繁新津郫巴江津南充宜宾富顺奉节绥阳洪雅遂宁十有三县改kao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广东之南海番禺东莞顺德新会香山海丰海阳潮阳揭阳澄海十有一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儋州及三水增城保昌英德兴宁长乐龙川程乡饶平十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新宁和平永安大埔惠来平远镇平开平吴川东安西宁十有一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广西之全横宾三州临桂苍梧郁林怀集宣化新宁上林七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灵川兴安灌阳桂平贵隆安永淳武缘八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平南县改为中学十有二名云南之安宁晋宁寻甸建水石屏新兴赵邓川劔川腾越十州昆明宜良南宁通海河西河阳太和浪穹保山楚雄十县照府学额各二十名陆凉霑益宁阿迷宾川五州呈贡蒙自云南三县改为大学各十有五名和曲州改照中学十有二名贵州之贵阳威宁二府向止十有五名镇远府止十有六名并贵筑县今均照府学额各二十名毕节县改照大学十有五名贵定清镇普定瓮安安化五县改为中学各十有二名○又覆准广西西陵县岁科试取进童生各四名○又覆准奉天人文日盛满字号于额取童生十名外再加一名共十有一名合字号额取六名外再加二名共八名○又覆准锦州府学原额四名除照大学额取七名应加三名外再加二名共额取九名奉天府学除将承德县额取七名照例拨入外再加五名共额取十有二名均于各府属县内从公取拨○又覆准广西崇善荔波二县原属土司今改流已久照西陵县例取进童生四名○又覆准各省新改直隶州及该州所辖之县取进童生无庸拨入府学至从前拨入者不必令其改归○四年覆准山西新设朔平宁武二府照山西大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右玉县系两卫归幷偏关县系两所归并各取进十有五名左云平鲁二县大同府新设阳高天镇二县均照旧卫额各取进八名宁武府属之宁武关新设县学照小学例取进八名新设神池五寨二县取进童生各六名俟人文充盛题请议增○又覆准东川府改隶云南应试人少酌取进童生十名俟人文渐盛再议加额○又覆准江南苏松常三府新分元和等十有三县原系长洲等旧县分设取进生员应于二十五名正额内分取苏州府属之长洲震泽常熟新阳各进十有三名元和吴江昭文昆山各进十有二名松江府属之华亭娄上海福泉各进十有三名奉贤金山南汇青浦各进十有二名常州府属之阳湖金匮宜兴各进十有三名武进无锡荆溪各进十有二名太仓州及嘉定县各进十有三名镇洋宝山各进十有二名○又覆准湖南衡永宝辰郴靖六府州所属苖猺向例取一二名今陶淑既久岁科考试酌取三名定为例○又覆准云南威远地方夷人子弟在义学诵习有粗通文理者就元江府附考于府学定额外加取二名○又覆准黔省苖人子弟考试有文理通顺者准于各该营府州县岁科定额外加取一名○又覆准四川𥠖大所原为州治自兵燹之后生童寄籍于各府州县卫所应试今生齿日繁文风渐盛宜专设一学自雍正五年为始取进童生六名○五年覆准陜西潼关卫前经归并华阴县改华阴中学为大学今卫改为县华阴仍照中学旧额所改潼关县学照卫学原额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覆准河南胙城延津二县向均系小学各取进童生八名今胙城裁归延津应将延津县改为大学照例取进十有五名○又覆准山东复州金州二卫归幷奉天府见由府丞考试此二卫民留居山东莱州府者不过数家即入莱州府民籍考试见在二卫生员改归莱州府学裁二卫入学原额○六年覆准粤民流寓福建台湾府年久入籍者台属四邑均有户册可稽应童试者七百馀人应别编字号于四县内通较粤童文字共取进八名附入府学再有续出应试者总以八名为额○又覆准云南乌蒙府州县取进童生十名○七年覆准湖南九谿永定二卫原均系小学今合为一县照大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云南普洱升府照滇省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俟人文渐盛再议加额○又覆准山西临晋县原取进童生二十名今既分为两县应各取进十名○又覆准四川复设华阳县系由成都县分出应将成都县额取童生十有五名分半归华阳县学其见在附生武生各按居址分隶两县又威州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保县八名今既裁归保县应将保县照中学取进十有二名马湖府已经裁汰所属屏山县归幷叙州府并未设学应将马湖府学改为县学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八年覆准山东济南等府既分设直隶州将济南府学减六名归于泰安等三州兖州府学减六名归于曹州等三州东昌府学减四名归于高濮二州青州府学减二名归于莒州○又覆准四川新设十四县除大定璧山定远安岳四县先年裁县未经裁学外将新津郫新繁三县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与新设之䨇流崇宁彭三县平分各取进六名德阳梁山二县原取进童生八名与新设之罗江新宁二县平分各取进四名至绵州分设彰明一县将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绵州得七名彰明得五名眉州分设青神彭山二县将原取进童生十有五名眉州得七名青神彭山各得四名又荥县原系小学人文称盛今分设威远一县将荥县威远均改作中学之半取进童生各六名又奉节原系中学今分设大宁一县人数仅三分之一应将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奉节得八名大宁得四名俟人文充盛之日学政具题再议○九年覆准向来河东专设运司学取进童生二十名嗣将民籍冒入之生员并其子弟改归原籍见在应试人数甚少应照中学之例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覆准江西棚民近年读书愈众令地方官按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粮庐墓者随所在各州县考试童生满五十人以上额外取进一名百人以上二名二百人以上三名最多以四名为率如不足五十人令与本籍童生凭文考取又覆准广东新会开平二县界分设鹤山一
  县于新会县原取进童生二十名内分拨五名开平县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内分拨三名共八名归鹤山县取进○又覆准贵州大定府原系州学额取十五名威宁州原系府学额进二十名今大定升府照府学例取进二十名威宁虽改府为州然读书向学者多仍旧考取免其减额○十年覆准直隶天津州升府应照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名于所属州县内考取拨入○又覆准河间府学既将商灶二籍改归天津其取文童未便仍照二十三名之例但裁去商灶之数止存八名未免太少应照各府学例取进二十名其武童除商灶二籍改归天津十有三名外取进二十二名又宝坻县原取进文生二十三名武生二十名今分设宁河县宝坻取文童十有二名宁河十有一名宝坻取武童十有二名宁河八名又天津县取进童生仍照设州时旧额文十有八名武十有五名○又覆准四川成都华阳原系两县与他处分设者不同均照中学例每县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覆准云南镇沅府及恩乐县新经改土归流均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分定土著寄籍各四名○又覆准直隶天津县沧州既隶天津府其商灶二籍取进童生商籍文八名武七名灶籍文七名武六名○又覆准贵州开泰天柱二县苖童额进三名今应试仅八九人额多人少应令该学政酌量取进如果佳文甚少宁阙毋滥○十一年覆准广西镇安升府应设立府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泗城府向无定额亦照镇安府例取进又庆远府属改流之东兰州镇安府属改流之归顺州取进童生四名又思明府改为土州归宁明州管辖应将思明府学改为宁明州学应照大州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十二年
  谕畿辅为天下首善之地是以各府州县入学之数曾加恩增广惟宣化府属之蔚州从前原籍山西广平府属之磁州从前原籍河南及改归直隶其入学仍照晋豫原额又新从山西改归易州之广昌县虽系山邑而入学之数尚不及直隶之小县此两州一县当酌议加增著礼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蔚州磁州照直隶大州县学取进童生十有八名广昌县照直隶小县学取进童生十名○又覆准奉天复州取进童生八名金州新设县治取进童生四名又永吉州长宁县皆隶奉天府学但永吉去府八百馀里长宁更远应将永吉州从前拨入府学生员拨回州学就近考课长宁县生员不过数名应归永吉州学带管其永吉长宁仍照原拨入府学原数取进○又覆准贵州永丰州照荔波县设学之例取进童生四名如文理未顺宁阙毋滥又𥠖平府所属之古州照天柱开泰两县从前增设苖童考取之例择文理通顺者酌取一二名附入府学苖童之后以示鼓励○又覆准陜西商兴二州属之镇安山阳商南平利紫阳石泉白河七县均系小学从前因应试人少取不及额今文风日开仍各照原额取进童生八名○又覆准直隶保定正定二府分设易定冀赵深五州其童生入学额数保定府学量减三名以二归易一归定正定府学量减九名以三归冀三归赵二归深一归定均于各州及所属县内取拨奉
  旨升改直隶各州入学额数照例增设其保定正定府学仍照原额取进不必裁减○又覆准山东灵山卫归幷胶州卫籍童生应试仍编卫字号照旧取进八名○又覆准江南江都县分设甘泉县其取进童生照长洲元和之例各半分取江都文十有三名武八名甘泉文十有二名武七名新设阜宁一县系山阳盐城划分其取进童生应于山阳额内拨归阜宁文六名武四名于盐城额内拨归文六名武四名计山阳盐城各额进文童十有九名武十有一名阜宁额进文童十有二名武八名○又覆准江南苏州淮安扬州分设太仓通海三直隶州将苏州府学童生入学额数酌拨文五名武二名归太仓州学扬州府学酌拨文五名武二名归通州学淮安府学酌拨文武各二名归海州学○又覆准江南徐州升府照各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名于所属各州县内取拨新设附府之铜山县学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湖南永顺府自设府分县以来文风渐盛应于永顺府城内建立考场一所永顺府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于所属各县内取拨其所属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各取进八名又永顺县有永定卫归幷户口桑植县有慈利县归幷户口均有生童见附澧州考试今永顺府既设考场令归籍考试即于永顺桑植额设八名内将归幷户口取进二名其馀六名于两县土民内取进其永慈童生不许冒顶○又覆准四川䕫州府原属之达州梁山地广人众今达州升直隶州梁山又拨入直隶忠州应于䕫州府学额进童生二十名内减去六名以四归梁山二归达州○又覆准广西郁林州旧隶梧州府雍正三年升直隶州兼辖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四县郁林额进童生二十名较梧属之苍梧怀集等县卷数犹多陆川兴业额进八名较梧属容岑二县卷数亦多而容岑有府学可拨郁林及陆兴无拨学之例应将梧州府学童生入学之数酌减文五名武三名拨归郁林州学○又覆准河南河南府分设直隶陜州汝宁府分设直隶光州河南府学量减三名拨归陜州汝宁府学量减四名拨归光州○又覆准安徽庐州凤阳二府分设直隶六安泗亳颍四州酌减庐州府入学童生三名拨归六安州酌减凤阳府入学五名以二归泗二归颍一归亳○又覆准陜西西安延安巩昌三府分设直隶耀同华干鄜秦六州酌减西安府入学文童五名一归耀属之白水一归同属之朝邑一归华属之蒲城一归乾州属之武功又减入学武童一名归武功延安府学减文武各三名归鄜州巩昌府学减文武各三名归秦州○又覆准山东益都县新分博山一县又将淄川莱芜两县村庄拨入博山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益都县原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有五名今既分出乡社应减去文五名武三名○又覆准山东武定州沂州升府各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附府之惠民兰山二县各取进童生十有五名至济南府学原取进童生二十名先因分设泰安武定滨三直隶州减府学六名拨入三州学各二今武定州升府滨州复隶武定原拨入二州之入学童生共四名应仍归济南府学又从前兖州府学拨入沂州青州府学拨入莒州东昌府学拨入高唐州各入学童生二名仍归兖青东三府○又覆准安徽寿州分设凤台县寿州原取进文童二十名酌分八名武童十有五名酌分六名入凤台县学○又覆准河南陈许二州升府各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附府之淮宁石梁二县各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山西太原府学原取进童生二十名酌减三名以一名归直隶忻州二名归直隶代州又蒲州升府于平阳府取进童生二十名内分三名共取进十有五名又泽州升府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福建福宁州升府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附府之霞浦县学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古田县分设屏南县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应加四名照小县例与屏南中分每县各八名永春县升州原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加三名以符州学之数大田县向系小学迩来人文日盛改为中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议准川省各属土司苖童与汉民文武童生一幷凭文去取卷面不必分别取额不必加增○是年
  恩诏各省儒学大学加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举行一次○干𨺚元年
  恩诏奉天府学满字号照中学例加五名锦州学复州学合字号照小学例加三名其辽阳州等学原额七名五名者加二名四名二名者加一名○又覆准广东嘉应州属之兴宁长乐二县前隶惠州府平远镇平二县前隶潮州府皆有拨府之入学童生今四县属嘉应州应将惠州府学减三名归兴宁长乐二县潮州府学减二名归平远镇平二县凭文考取拨入州学于潮州府学减武生二名归嘉应州学又连州前属广州府亦有拨府之入学童生今改为直隶州应于广州府学减一名归连州学○又覆准河南复设南召县应照中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广东普宁县取进童生八名自雍正十年将潮阳县之𣴛水洋乌贵山等处割附普宁应于潮阳额进文童二十名内酌拨二名武童十五名内酌拨一名归普宁县学○又覆准陜西同州升府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之大荔县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有五名再雍正十三年将西安府文童入学数内拨入耀州属之白水县同州属之朝邑县华州属之蒲城县乾州并所属之武功县各一名又拨归武功县武童入学一名今朝邑白水蒲城均归同州府管辖已别设额数原拨入三县之入学文童各一名仍归西安府学又陜省各府入学皆二十名西安府学止存文十八名武十九名应加取文二名武一名○又覆准湖北宜昌新设府治取进童生二十名彝陵州改东湖县取进童生十有五名○又覆准山东曹州泰安州升府均取进文武童生各二十名新设附府之菏泽泰安二县均取进文童二十名武童十有五名至从前泰安州增额二名系从济南府学减拨曹州东平州增额各二名均从兖州府学减拨濮州增额二名从东昌府学减拨今仍归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学取进○二年覆准河南南阳县分设南召县既别立学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其南阳县原取进之二十一名减去六名仍存十有五名○又覆准甘肃口外安西沙州靖逆柳沟赤金五卫所童生准赴肃州考试取进童生十名暂附肃州学管辖其西宁府属之大通卫取进童生一名附入府学○又覆准安徽颍州升府取进童生二十名新设附府之阜阳县取进童生十有五名从前凤阳府学拨入颍州学二名亳州学一名今颍升府学亳归颍州府管辖原拨入学名数仍归凤阳○又覆准陜西葭州并所属之府谷神木二县复改隶榆林府从前延安府童生入学额内拨入葭州一名应仍归延安如葭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人文较盛与榆林怀远二县童生一例取入榆林府学额进十二名内○又覆准奉天长宁县裁归永吉州应将长宁县取进童生二名入于永吉州额内取进四名○三年覆准湖南沅州升府取进童生十有五名新设附府之芷阳县取进童生十有五名苖童三名又辰州府学既拨出沅州及黔阳麻阳二县酌减入学童生二名存十有八名 又覆准甘肃移驻临洮府照该省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名狄道县升州照该省州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五名皋兰县照中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又覆准贵州南笼改厅为府应照中学例取进童生十有二名○四年覆准湖北宣恩来凤利川咸丰四县原系土司改设今应童子试者已百馀人准暂附宜昌府考试别编新字号四县共酌取童生一二名暂归恩施县学管辖○又覆准云南威远土州从前附考元江府于元江府学取进额数外加取二名今威远改隶镇沅府元江府加额二名应拨归镇沅于府学取进定额外加取威远童生二名○又覆准直隶山海卫改为临榆县从前深河以西童生在山海卫学额内取进今改隶抚宁应将山海卫入学童生文十有八名武十有五名额内拨三名归于抚宁县学共取进童生文十有八名武十有五名新设临榆县照中学例取进童生文十有五名武十有二名再昌𥠖乐亭卢龙迁安滦州各有应试童生改隶临榆该学政于考试时将永平府属试卷比较如临榆佳卷果多酌量宽取二三名拨入永平府学无庸别议加额○又覆准福建霞浦县分设福鼎县霞浦县学原取进童生十有五名今两县平分嗣后取进童生霞浦县学八名福鼎县学七名○又覆准嗣后凡贵州归化未久之苖有能读书赴考者准其报名应试照加额取进其归化虽经百年近始知读书者亦准与归化未久之苗童报名应试于加额内取进其馀归化年久在未经题请加增苗额之先已同汉童考试者仍与汉童同照原额取进地方官不得因其祖籍苗民以新苗童送试汉童亦不得以既定有苗额阻抑 又覆准甘肃皋兰县仍照兰州原额取进童生十有五名○五年覆准陜西宁夏府属新渠宝丰二县裁汰二县之民从前原隶灵州宁夏宁朔中卫平罗五州县今仍归本籍其户口原不加多若将新宝两县入学二十四名之数尽数拨增未免太浮令该学政于五州县内视人文多寡酌量增取十有六名以八名分隶各学再以八名拨入宁夏府学以符该省大府之例○又覆准浙江长兴萧山二县学照府学例取进童生二十五名○又覆准广东新设之丰顺县照小学例取进童生八名于海阳县额进之文二十名武十有六名内各减四名揭阳县之文武各十有五名嘉应州之文二十名武十有二名内各减二名归丰顺县取进嗣后海揭二县嘉应州均照减额取进○又覆准福建永春州应试童生多至七千名酌增三名共取进童生十有八名○又覆准福建德化县酌增童生入学四名共十有八名○六年覆准四川新升之嘉定潼川二府取进童生各十有五名○七年覆准河南许州府仍改为直隶州但应试童生三倍于前仍照府学例取进二十名○九年覆准直隶遵化州升为直隶州照大学例取进童生文十有八名武十有五名内定文武各三名于所属之玉田丰润二县酌拨州学○十年覆准
  盛京工部所属五六品官及司匠所属之千丁与四品所属之千丁并无差别准其入于奉天府汉军内考试○十二年覆准裁永吉州改为吉林理事同知其文武生童即归理事同知管辖入学额数照旧例考取○十三年
  谕朕亲诣阙里释奠于
  先师山东通省入学名数著增广一次府学大学三名中学二名小学一名钦此○又覆准陜西华阴县屯籍士子向居潼关一县之半今潼关县裁归同知管辖华阴屯户统归经理原潼关县取进童生十有二名酌留九名于厅学馀三名以二归大荔县一归朝邑县取进○十六年
  谕朕问俗观风南巡江浙念三吴两浙人文所萃本年岁试文童府学及州学大学著增五名中学四名小学三名钦此○又覆准山东胶州学取进灵山卫童生八名今卫籍应试人少减去三名仍存五名○十七年覆准四川眉州学加取进童生三名定为十名青神彭山二县学各加取二名定为六名○十八年覆准四川绵州学加取进童生三名定为十名德阳罗江二县学各加二名定为六名新津双流新繁彭郫崇宁六县学各加二名定为八名○二十一年覆准江南金山卫学酌减四名岁科两试准取进文童十有六名仍归华亭县收考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九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学校二
  一诸生考课顺治九年题准府州县提调官员宜严束生徒按季考校凡学内殿堂斋房等屋损坏即办料兴工修理其斋夫膳夫学粮学田等项以时拨给不许迟误克减生员除干谒渎扰外宜以礼相待勿得横肆凌侮○十七年议准湖广平清偏镇四卫赴贵州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覆准湖广平溪清浪二卫距武昌二千五百里赴试维艰仍令黔省考试○雍正元年覆准学宫之内广置斋舍多设廪膳凡属生员茍能勤加课艺互相砥砺则亲师取友裨益良多著直省学臣通饬府州县卫教授学正教谕训导务立课程令其时至学宫面加考试如果有游学远馆随任等情教官不得借此苛求至新进生员尤为进身之初应照国子监坐监例令在学肄业俟下案新生至学为满或有亲老家贫势不能在学肄业者亦必分题考校每月定期使无旷业学臣于按临时即以文章之优劣定教职贤否○五年覆准嗣后令教官按月月课四季季考生员除丁忧患病游学有事故外照定例严加考试如有托故不到者严加惩治三次不到者详革如该教官内果能实心训廸化导有方学臣即为举荐若因循茍且视为具文即题参革退○六年覆准嗣后府学生员百里以内者其月课仍在府学百里以外者在州从州在县从县令州县学教官带理月课至府学生员有干犯学规者亦许州县学教官严加约束其岁科考试帮补出贡丁忧起复等项仍归府学职掌○十二年覆准八旗人材英敏者多不可任其优游自便嗣后八旗生员遇岁科两试务令各该旗都统飭令参佐领及满教官严传赴试如果驻防各省随任远方及实系患病一时不能赴考者本生豫呈教官教官加具印结申报学臣存案仍令八旗都统飭令参领佐领于学臣按试文到之前将各本旗有事故不能到之生员逐一察明缘由出具印结申报该都统行文知照学臣并饬发教官令其造具清册注明某生驻防某省某生随任某地或某生实因患病验明加具印结申报学臣存案如该旗都统既无知照满学教官又无文申报缘由一任该生捏辞托故抗不赴考扶同徇隐者一经察出将本生照例除名外仍将该管各官照徇庇例一幷参处○又
  谕清釐八旗岁考不到生员原以杜规避之弊然不肖旗员或借此生事苛求亦未可定著该都统转饬参领佐领秉公办理倘有徇情朦溷及需索苦累等事该都统即行参究钦此○干𨺚元年覆准雍正五年定例士子每年四季季考按月月课考课不到者戒饬三次不到者详革但三次月课为期不过三月士子或因住居遥远不能如期赴课亦间有之嗣后月课三次不到者该学教官严传戒饬其有并无事故终年不到者详请褫革○四年覆准嗣后学臣岁试满学生员如有患病事故者定限于科考时补考即科考时仍有患病事故者定限于下次岁试补考统令该管官详细察核并严加传催务于限内补试再各省驻防随任之生员距京遥远原与在籍诸生不同若槩令赴京岁考其中多有未便若听其竟不岁考亦属与例不符今酌议驻防随任各生有来京乡试者即令补行岁试以符定制其因路远及有事故不能乡试者仍照原议令该教官送具清册注明某生驻防某省某生随任某处加结申详学臣存案但不许只应乡试而不补岁考致滋规避之弊该旗员及该学教官亦不许借端苛索倘有诈称驻防随任及已经考过仍复羁留者明属徇情朦溷即行参处至随任回旗之生员仍按欠考次数照例补考○又议准欠考各生各学政务令按次补考即于彚报岁科学册内分别注明以凭察核如有欠考数次只补一次及径附正考等第者照徇情朦溷例议处○又覆准文武生员捐谷准作监生有于岁科考之前该州县给发仓收者准其免考其虽经报捐尚未交完未经给仓收者仍照例考试○十年
  谕直省文武生员三年岁考一次若临场不到即行黜革其游学患病取结开报限三月内补考违限者分别降黜定例綦严近闻各处士子任意迁延屡次欠考此风渐不可长嗣后凡系告假生员其上届开报下届果系游学未归患病未痊该学官察验确实详请展限一俟病痊回籍即送补考如欠至三次以外不准展限竟行黜革倘有扶同捏报不详请展限者该学政将教官参处以专责成钦此
  一廪增名额顺治四年定直省各学廪膳生员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增广生员名数同○五年设辽学置廪生八十名诸生均就顺天府考试○九年题准汉军廪膳增广生员各二十名不拘旗分归幷顺天府学其廪生均有圏拨地亩不给廪饩○又题准帮补廪増新旧相间以考案为新丁忧起复病痊考复停降考复缘事辨复者为旧无新尽旧无旧尽新总以考案先后为主如第一是新则先新后旧第一是旧则先旧后新丁忧以下四项考居一二等均照名次先后为序即起复亦不问服阕先后惟考居三等先尽丁忧起复次病痊考复次停降考复次缘事辨复挨次序补如起复等项有一二人同时候补者以文到日先后为序文同到者以原补廪增先后为序若考后有起复准复者序于与考之后不得搀越凡遇廪增有阙该学教官于次日即开明廪增某人某月日某事故见阙应补上首补过某项某人今该补某项某人下首见有某项某人候阙取具本生及上首下首生不致搀越贿属结状加结申提调官覆勘无碍申文详夺若该学留难不报至三日以上提调官迟至七日以上吏皆䆒处其增广补廪遗下增阙湏前详批允后方许作阙呈详顶补不得两项并申如有朦胧搀越者事发教官以赃论本生黜革保结生降罚○十三年题准直隶永平府寄学内廪额八十名分四十名归辽阳府学辽海二县每学先设廪生五名俟人才渐充仍照县学增设○十六年题准湖南辰州五寨建学设廪膳生六名增广生八名○又题准贵州大学设苖籍廪增各三名中小学各一名○康熙九年题准奉天府州县学各设廪膳生员一名○十年议准满洲蒙古亦照汉军例设廪膳增广生员各二十名○二十四年覆准锦州府锦县宁远州每学增设廪生五名广宁县加设廪生二名增生照廪生名数○二十六年覆准直隶怀来永宁保安三卫照卫学例设立廪膳增广生员○二十八年覆准贵州贵筑县照县学之例设廪增生员○又议准满洲蒙古设廪生増广生各二十名汉军各十名○三十一年云南马龙宁师宗三州呈贡定边元谋三县贵州安化县各照州县学例设廪增生员○三十二年覆准湖广五开卫照卫学例设廪增生员○四十年覆准锦州学向设廪增各五名照承德县加五名广宁县学向设二名加一名锦州府宁远州辽阳海城二县各学向各设五名均加二名盖平铁岭开原三县学向设一名各加一名○四十四年覆准陜西平凉卫取进童生改拨府学其廪增不分民卫照考案先后序补○四十九年覆准奉天八旗廪增名数满洲各四名汉军各二名○五十二年覆准广西西𨺚州设廪生四名增广生五名○五十五年覆准湖广岳州府洞庭湖西六属于澧州别建考院府学廪增令各分一半○又覆准广东卫所取进童生拨入各府学其廪増即附各府学额内○雍正二年议准八旗童生入学额数倍于外府州县而廪增额数独少宜为酌加满洲蒙古廪额定六十名汉军廪额定三十名增生额与廪生同 又覆准
  盛京满字号既取进十名合字号取进六名其廪增著照二名取一之例满号各加二名共六名合号各加一名共三名○三年覆准广西太平土州俟两经岁科考后生员额多量设廪二名増三名贵州南笼厅设学已经十年照例设廪额二十名○四年覆准山西新升之朔平宁武二府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右玉偏关左云平鲁四县学及大同府属之阳高天镇二县学应设廪增各照县学之例宁武府属之宁武县学俟十年再议○五年议准陜西新设潼关县廪增额照县学例各设二十名○又覆准河南胙城县裁归延津原设两县学廪膳生员共四十名遇阙应停顶补俟扣去二十名后始听顶补○又覆准湖广镇谿所酌设廪增各四名○又覆准湖北施州卫升为恩施县应照各县学例将原设廪增四十名之数各裁去二十名○又覆准四川成都县学旧设廪增各二十名今分设华阳县应令两学中分各半威州裁归保县应于保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其威州旧有之廪生三十名即附于保县学食饩所出廪阙不准顶补增附生于归并后考列优等与保县学生员序补廪增马湖府学旧设廪生四十名暂准于归并叙州府之屏山县照旧食饩阙出不准顶补俟扣至二十名之时方准顶补○八年覆准四川新津郫新繁德阳梁山五县原额廪增均各二十名与新设之双流崇宁彭罗江新宁五县平分各得十名绵州原额廪增各三十名三分其一与新设之彰明县眉州原额廪増各三十名分与新设之青神彭山二县各八名奉节县原额廪增各二十名分与新设之大宁县各七名荣县原额廪增各二十名与新设之威远县中分各半俟人文充盛之日学政具题再议○九年覆准河东运使学旧设廪增各四十名今冒籍改归人数较少裁廪增各二十名尽先补者留实廪实增各二十名馀改候廪候增○十年覆准直隶新升之天津府照府学例设廪增各四十名附府之天津县照县学例设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县学馀拨入天津府学宝坻县分设宁河县廪增仍照旧额增设宁河学廪增各二十名○又覆准湖南澧州改为直隶州应将澧州六属从前拨入岳州府学各生按其籍贯令州籍者归州学县籍者归县学其廪增改候廪候增与本州县生员照考案先后挨次序补又九谿永定二卫归幷安福县应将二卫原额廪增各二十名尽先补者每卫行实廪增各十名以符县学二十名之数馀改为候廪候增其二卫旧生散在澧州等处者照依户口田粮拨归本籍○又覆准长芦所设商灶籍改归天津府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先尽年深者补足馀作候廪候增○十三年覆准奉天府永吉州学额设廪增各一名○又覆准江南江都县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与分设之甘泉县学中分各半山阳县学原设廪增各拨六名盐城各拨四名归分设之阜宁县学山阳仍留廪增各十有四名盐城各十有六名阜宁拨入廪增各十名○又覆准江南新升之徐州府学设廪增各四十名附府之铜山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其州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铜山县学馀十名改入徐州府学○又覆准广西崇善县为太平府首邑自雍正三年设学以来未定廪增额数应设廪增各四名○又覆准山东武定州沂州升府均设廪增各四十名新设附府之惠民兰山二县均设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均酌留县学二十名馀十名归入府学原州学文武生员令武定沂州二府学与惠民兰山二县学各半分隶○又覆准山东益都县分设之博山县设廪增各二十名其由益都淄川莱芜三县改隶博山之实廪实增即按原补年月拨入新设额内候廪候增与本学生员论考案名次新旧间补○又覆准安徽寿州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今分设凤台县酌分十二名入县学州学文武生员与县学四六分隶○又覆准河南陈许二州升府均设廪增各四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县学各二十名馀十名拨入府学○又覆准福建新升之福宁府学设廪增各四十名附府霞浦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古田县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与分设之屏山县中分廪增各十名永春县升州与龙岩州均照州学例设廪增各三十名台湾府彰化县设学已久文风日盛设廪增各十名○乾隆元年覆准河南南阳县分设之南召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又覆准陜西同州升府设府学廪增各四十名设大荔县学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县学馀十名归入府学○又覆准湖北新设之宜昌府设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彝陵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东湖县学馀十名归于宜昌府学州学文武生员令宜昌府与东湖县各半分隶其从前彝陵州拨入荆州府学生员改归宜昌府学○又覆准山东曹州泰安州升府均设廪增各四十名附府之渮泽泰安二县均设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均酌留二十名于县学馀十名归入府学原州学文武生员令曹州泰安二府学与渮泽泰安二县学各半分隶○二年覆准河南南阳县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今分设南召县别设廪增各二十名应减去南阳县廪增各十名以符县学之数如减去十名内有应拨南召县者即补入新设二十名额内若籍隶南阳将年分浅者作南阳县学候廪候增按考案新旧间补○又覆准安徽颍州升府府学设廪增各四十名新设之阜阳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阜阳县学馀十名归入颍州府学不敷之廪额将凤阳府拨归颍州并各县学之廪生十四名拨入府学新设四十名额内○又覆准山西朔平宁武改府已久人文渐盛应照州学例加设廪增各十名足三十名之数神池五寨二县学与宁武县学均设廪增各二十名○三年覆准湖广永定县设廪生六名其慈利县拨归之生既改为候廪则永定优等生员人多额少难于帮补将慈利县学拨出空廪六名归永定县学又永定县学未设增生将慈利县学拨出空增六名归永定县学嗣后慈利县学设廪增各十有四名永定县学设廪增各十有二名○又覆准湖南新设之沅州府所属止三县廪增额数照府学例减十名各设三十名又从前沅州黔阳麻阳拨入府学之廪增附生武生均归沅州府学原设州学廪增各三十名酌留二十名于芷江县学馀十名归沅州府学○又覆准广东设嘉应州以来入学额数已照大学例取进二十名廪增尚仍旧额二十名应加增各十名以符州学之数○又覆准贵州南笼州照州学例设廪增各三十名○又覆准广东商籍生员向分拨广州府及南番二县学商籍所补廪增即在三学民籍廪增之内有妨民籍应照直隶天津府例将三学商籍生员悉归广州府儒学考课原取进广州府八名南海番禺二县各六名仍照旧取进设商籍廪增各十有五名均拨附府学若应拨廪增浮于商学额设之数先尽年深者补足十五名其馀作为候廪候增俟将来考居优等与优等附生照例新旧间补○又覆准云南宣威州自雍正八年设学额进八名又由贵州威宁州拨归生员一百四十馀名内原有廪生二十馀名自应准设廪额但该学生员未及二百人尚非人文充盛之地应照县学例设廪增各二十名将见由威宁州拨归之实廪充补其虚廪与本学生员照考案名次新旧间补增生亦照此例○又覆准直隶新设临榆县学设廪增各二十名○又覆准福建霞浦县学原设廪增各二十名与分设之福鼎县学中分各十名○又覆准广东鹤山县设廪增各十名先尽新会开平二县原拨之旧廪四名补实馀以考列优等者序补○又覆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学均设廪增各四名归顺州学设廪增各二名○五年覆准广东丰顺县学照例设廪增各二十名其由嘉应州海阳揭阳大埔三县随地拨归丰顺县学之实廪照例食饩候廪照考案新旧间补○六年覆准四川乐山三台二县原系州学设廪增各三十名改县以来尚仍其旧今乐山升嘉定府三台升潼川府均酌拨廪增各十名归入府学馀留县学以符县学廪増各二十名之例○七年覆准黔省永丰州自雍正十二年建学至今未设廪增应准其各设二名○八年覆准甘肃口外安西等五卫设学设廪增各三名○又覆准山东商籍设廪增各五名○九年覆准云南东川昭通二府及镇雄州永善县每学设廪增各八名于岁科两试优等内序补○十二年覆准四川岳池县学设廪增各十名○十三年覆准湖南永顺府学设廪增各十名所属之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学各设廪增各六名俟人文充盛再议加增○又覆准永吉州学归同知管辖廪增额设仍旧○又覆准云南镇沅府学设廪增各十名普洱府学恩乐县学黑白琅三盐井学均设廪增各八名○十五年覆准广东鹤山县学加设廪增各五名共设廪增各十有五名○十六年覆准山东灵山卫学归幷胶州原设卫籍廪增各三十名减去八名酌留年深者八名馀为候廪候增照考案新旧间补○十七年覆准广西永宁州学原设廪增各三十名从前因寄籍改归本籍存廪无几改为三年一贡但廪额未裁仍陆续补足出贡必致阻滞嗣后有病故褫革者即扣去不补俟裁至二十名后遇阙仍补○又覆准四川眉州及青神彭山二县学均加设廪增各三名眉州定为十有七名两县各定为十有一名○十八年覆准四川成都华阳二县学均加廪增各五名定为十有五名
  一贡士成均顺治元年
  恩诏直省府州县学均以本年正贡改为恩贡次贡作正贡○又
  谕首举选贡抡才盛典准先行岁考补足廪生以拔其尤顺天府特贡六人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贡一人其考试盘费官为资给如有拔萃奇才特䟽荐举钦此○又题准在外府州县学廪生赴学政考试选贡来京以学达经济行合规矩者方为及格○又题准拔贡定例彚通省廪生于贡院中两场考试士子跋涉艰辛令听学政于所至之地便宜考试○二年题准直省起送贡生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二人县学二年一人各省学政将印结单卷由布政使司起送直隶学政由各府起送黏连府州县学印结各单内均用印钤盖该学政仍将贡生姓名造册送部○又题准直省府州县学不拘廪增附将文行兼优者大学起送二人小学一人入监肄业名为贡监○又题准贡生
  廷试以三月十五日吏礼二部官同翰林院官赴内院公同阅卷定序○三年题准直省岁贡生于每年四月十五日
  廷试该学臣照例考定给单起送限三月内到部如过期者候次年补试○四年题准学政每岁将次年应贡生员屡经科举者三人一正二陪详加考选如年已衰老文理荒疏令其告老取陪贡充选再不得人更取其次陪贡务于挨序中仍寓遴才之意其有停廪降廪科岁考居三等者亦许收复未收复者不许起送其应贡者定限次年三月到部如有滥充于所送内发回五名以上学政照例罚俸○又议准由部会同内院将见在贡监生严加考试除选取存监外其馀革去贡监发回原学分别照廪增附肄业及行学黜名有差○是年颁起送贡生
  廷试单文新式通行直省提学○五年设辽学每年起送贡生三人○八年
  恩诏各直省儒学准恩贡一名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
  岁贡○又题准
  廷试贡生由部会同内院吏部于四月十五日赴天安门外桥南行礼考试毕会同阅卷定序送吏部出榜其考试人数当日奏
  闻○九年题准汉军每年起送贡生二人○又题准本年已考正贡遇有事故出阙系人文未经到部在一年以内者将原给批咨朱卷追缴挨次取年力强壮文学优长者一人补贡定限于应贡年分次年到部方准收考如将年远贡阙滥补市恩者起送到部即将本生发回革廪肄业学政参究○又题准岁贡正陪务以屡经科举者仍以食饩年深为序同补则以原考案为序除停廪未复者縁事住食廪饩者服阕及告病给假过限不补考者服满未补而縁事者停降未复而丁忧者皆扣算作旷外其馀槩不作旷停降考复縁事辨复者以文到日为始准其实数降增而复补廪者准前后通算就中较其食饩以年月最深者为正贡其次以是为差每遇考期文到提调官即取教官廪膳里邻合例甘结备造年貌籍贯科举次数起送考选如值出巡遇便投考考取领文日即开廪作阙若已领朱卷而丁忧患病者仍作正贡如一年内人文未到部而病故或问革者有司将原领卷单追缴别送考选如领过盘费问革者追病故者免若于考后衰老荒疏不堪充贡者同致仕例不补贡内有捏增科举隐匿停降及受贿让贡及争贡者黜革起送官吏一幷察䆒○十一年题准直省考贡限一日内考经书策论四篇务取明通淹贯之士照题定科场解卷限期将原卷印封解部磨勘不许转发誊红以致改窜文字卷有荒谬者由部会同礼科指参○又题准直省儒学廪生内通行考试经书策论拔取学行兼优者一人充贡送部学政将各生原卷解部仍令本生誊录朱卷黏连贡单于布政使司起文取该府州县学各印结赍送投部彚送内院以候
  廷试各学政仍将拔贡生员姓名籍贯备造文册报部○又题准随征廪生准作贡监生员有军功二等准作监生更有军功二等准作贡生此外有军功作纪录○又议准
  廷试公阅后将恩拔贡生及岁贡生中英年愿入监肄业者一幷送监依期坐监吏部会同内院本部公考以定职衔○十三年题准辽学生有原寄永平府学者准与辽阳府学一例每年各贡一人辽海二县学二年各贡一人○十五年题准岁贡生于部内过堂时详看年力强壮者方准送监○十六年题准
  廷试贡生试卷用翰林院印御史二人分东西班监试兵部拨步军尉兵丁赴
  长安左右门看守工部铺设考官坐案光禄寺备执事官饭十席并贡生供给鸿胪寺官于
  天安门外引礼銮仪卫拨校尉赴考处搜检看守北城兵马司备官版四书五经纲鉴
  大清律送部应用均由部咨札行取○又题准湖南辰州五寨既经设学二年贡一人○十七年题准贵州省属苗生新进者少暂令附大学者三年贡一人附中小学者五年贡一人别立一册将苖生挨年序贡勿与府州县学额数相溷俟入学人多始照州学举行○康熙元年题准贵州云南贡生暂免
  廷试贵州咨送吏部就近改补教职云南咨行该抚就近考试将试卷封送吏部校阅定衔序选○九年题准奉天府府州县学各五年一贡○十年题准直省各学于见考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考充拔贡入监肄业○又议准满洲蒙古亦照汉军例每年贡二人○又议准八旗新旧生员通行选拔满洲蒙古二名汉军二名入监肄业○十四年
  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二十三年议准云南荡平后岁贡生暂就本省考试试卷解送到部阅定次序移咨吏部其愿就
  廷试者听○二十四年覆准锦州府锦县宁远州三学各二年一贡广宁县五年一贡○又议准直省各学于见考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艺精醇品行端方者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准为拔贡入监读书如该学无文行兼全者宁听阙额其试卷解部磨勘如察出冒滥者将考官纠参○又议准监生止有输纳一途贫窭之士无由观光将各儒学生员选其文行兼优者准作贡监府学二名其馀各学一名起送赴监如该学无文行兼优者宁阙毋滥其试卷解部磨勘察有冒滥将考官纠参○二十六年覆准直隶怀来安宁保安三卫仍各设学照县例出贡又覆准直省岁贡槩免来京
  廷试著各学政挨序考准咨部补授训导捐纳岁贡亦听考送补授愿入监肄业者学政给文送部札监○二十八年覆准贵州贵筑县生员照县学例出贡○又题准满洲蒙古每年贡二人汉军每年贡一人○三十一年覆准云南马龙宁师宗三州呈贡元谋定边三县及贵州安化县生员均照州县学例出贡○三十二年覆准湖广五开卫生员照例挨年出贡○三十三年覆准宣化府学及宣化怀安怀来万全蔚西宁龙门赤城八县学照例挨年出贡○三十六年题准各省岁贡愿入监者停学政起送从本州县给文准其人文到监肄业○是年
  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又题准照康熙二十四年例选拔贡生府学二名其馀各学一名满洲蒙古二名汉军一名如无文行兼优者宁阙毋滥○三十七年题准三十六年
  恩诏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应以本年遇
  诏之正贡改作恩贡次贡充本年岁贡至歇贡之年仍不准起送通行各学政已经起送本年岁贡到部者移咨吏部改注恩贡该学政换给恩贡单其已经起送本年分岁贡者学政即改作恩贡造册送部其岁贡皆遵
  恩诏照例挨考一名充本年分岁贡○三十九年议准嗣后选拔之年以陪贡充停止选拔○四十四年覆准陜西平凉卫生员拨附平凉府学其挨年出贡不分民卫以年月浅深为序○五十二年
  恩诏直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又覆准广西西隆州生员起送贡生三年两次举行○五十五年覆准湖广岳州府湖西六属湖东四属既分建考院其挨年出贡定各轮贡一年○又覆准广东诸卫所生员即附入各府学挨年出贡○六十一年覆准直省照三十六年例再选拔一次如有冒滥者该学政照溺职例革职○雍正元年覆准云南丽江府止设廪生三十名不便照府学廪四十名每年贡一名之例应照州学例三年贡二人○是年
  恩诏直省儒学准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其不值正贡之府州县卫学准以次贡作恩贡再次贡作岁贡○二年题准凉州卫学生员旧例二年一贡今照州学例三年两贡○又覆准奉天府学满字额设廪生六名五年一贡计三十年方能出贡实为淹滞改令三年一贡○三年覆准奉天府学民籍生员廪额十名一年一贡未免太速嗣后照锦州府锦县宁远等学之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广西思明府额廪不满十名一年一贡左州额廪十名养利州永康州额廪不满十名三年一贡未免太骤嗣后均令四年一贡又太平土州初设学其廪生出贡俟补廪十年后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四年覆准山西新设朔平宁武二府二年一贡其右玉偏关左云平鲁阳高天镇六县挨年出贡均照县学之例○五年
  谕直省拔贡旧例十二年题请举行一次朕思各州县每年岁贡较其食廪浅深内多年力衰迈之人欲得人材必湏选拔著各省学政于科考时照例府学拔取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宁阙毋滥务取学问优通品行端方才猷可用之人令其来京朕将亲行廷试令入监肄业如有学问荒陋人品不堪才具庸劣者该学政严加议处嗣后六年选拔一次国子监届期题请候旨钦此○又覆准湖广镇谿所生员出贡俟补廪十年后照例二年贡一人○又覆准潼关卫奉
  旨改县其廪生出贡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河南胙城县裁归延津县两学见廪四十名照一县例二年一贡未免壅滞应于出贡之年准起送二人俟廪额停补扣清后仍照各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复州金州二卫廪生既归幷山东莱州府学若仍每年一贡未免壅滞将莱州府学每年贡二名莱州府一名金复二州廪生轮贡一名俟二卫出贡完日仍照旧每年贡一人○六年
  谕各省考取拔贡原欲遴选儒生以广教育向例于见考一二等生员内拔其文行兼优者但作文有一日短长而文理平通不列优等者其人或品行端方才猷练达足备国家之用亦未可定嗣后各省学政不必拘一二三等生员均准收考酌量试以时务策论其人果有识见才干再访其平日品行端方即正考未列优等亦准选拔俟到成均仍可学习如此则文行兼收可以昭广揽人材之典钦此○七年覆准四川成都县分设华阳县其两学生员自应轮贡前二年成都县贡一人后二年华阳县贡一人照此轮转又威州既归幷保县所有威州旧廪三十名暂照州学例三年贡二人内有候廪者亦照年分挨贡又马湖府已经裁汰所属屏山县见归叙州府管辖其府学额廪四十名暂准每年贡一人俟廪额扣至二十名之时归作屏山县正额方照各县例二年出贡一人○八年覆准四川新津郫新繁分设双流崇宁彭三县德阳梁山分设罗江新宁二县荣县奉节分设威远大宁二县其生员出贡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新旧县轮流出贡又锦州分设彰明一县照州学三年两贡之例于应贡之年州贡二名后县贡一名周而复始眉州分设青神彭山二县照州学三年两贡之例州贡一名后青神县贡一名州再贡一名后彭山县贡一名亦周而复始○九年覆准山西河东运司学生员照县学之例二年一贡○又覆准江西棚民取进入学以后挨廪出贡与本籍生员一例遵行○十年覆准直隶天津州改为府府学生员俟十二年后照例一年一贡又宝坻分设宁河县额设廪生俟十二年后照例挨年出贡又天津县学廪生应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湖南岳州府学廪增各生既改归澧州及属州各县应较其补廪先后与本州县生员序贡又九谿永定二卫归幷安福县其廪生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挨次轮贡○又覆准直隶天津府商灶二籍廪生遇应贡之年仍准照例出贡○十一年题准各省优生令该学政出具考语具题送部从前止议升入太学并未分晰贡监名色以致一切考试录用皆无著落今拟优生由廪增升入太学者准作岁贡由附生武生者准作监生皆由部换给执照札监肄业奉
  旨各省保送优生廪增准作岁贡附生准作监生该部札监肄业其武生到部时礼部考试文艺兵部考试骑射请旨○十二年覆准奉天府复州学廪生三年一贡金州学五年一贡○又覆准陜西紫阳山阳商南三学廪生已敷原额自本年起准其二年一贡石泉镇安二学见在廪生十四名十三名不等暂准其三年一贡平利白河二学见在廪生十名九名不等暂准其四年一贡此四学统俟廪生陆续补足二十名之数仍准照例二年一贡○十三年覆准奉天府永吉州廪生五年一贡准于设学之年起算○又覆准江南江都分设甘泉县见在食饩之廪生半拨甘泉应统计二县廪生食饩先后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挨次轮贡俟所拨旧廪出贡完后两县新补廪生各准其四年一贡又山阳盐城二县分设阜宁一县其见在山阳盐城分拨阜宁之廪生应各于所拨之县挨次二年一贡俟分拨旧廪出贡完后新补廪生山阳盐城各五年二贡阜宁四年一贡○又覆准江南徐州升府新设之学廪额未能一时补足俟十二年后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其铜山县学廪生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广西崇善县学太平土州及西林县学新补廪生均俟十年后方准出贡嗣后定四年一贡○又覆准山东益都分设博山县其益都县学照旧例二年一贡博山县初设廪额俟补足日照县学例出贡又武定州沂州均升府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新设惠民兰山二县各照州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江南寿州分设凤台县州学准其二年一贡县学准其三年一贡○又覆准河南新设陈州许州二府学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新设淮宁石梁二县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福建福宁州升府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又新设霞浦县俟廪额补足之日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古田分设屏南县仍照县学二年一贡之例论年分浅深两县轮流出贡又永春县升州照州学例三年两贡又台湾府彰化一县新设廪额俟十年之后准四年一贡○是年
  恩诏直省儒学均于本年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又题准直省歇贡之州县卫学仍于次年举行○乾隆元年覆准河南南召县俟廪额补足日照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广西西隆州学额廪四名见在三年两贡思恩县学额廪五名见在二年一贡未免太骤应照左养永之例四年一贡又上思池河永安修仁来宾罗城天河迁江八县及永宁州额廪多未补足应照奉天府满字号之例三年一贡○又覆准陜西同州升府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日一年一贡其大荔县照例二年一贡○又覆准湖北宜昌升府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府学例一年一贡彝陵州新改为东湖县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山东曹州泰安州均升府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例一年一贡其新设渮泽泰安二县各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飭令各学政选拔贡士务秉公考校拔取文行兼优之士不得委任教官𨳩奔竞之门到部时仍遵例奏请
  钦命大臣考试分别等第如有文理荒谬者本生褫革该学政交部严加议处考列一等二等者九卿会同简选由部引
  见其中果有卓越之才自仰邀
  简用其三等者停其简选照例札监肄业凡宗学义学教习即于此中考取三年期满以知县铨用其肄业期满者俟吏部照例铨选○二年覆准安徽颍州升府又设阜阳一县颍州府学俟廪额补足时先将凤阳府拨归之廪生较其食饩先后照例一年一贡其馀年分浅者亦准其陆续挨贡阜阳县学照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山西朔平宁武二府人文渐盛照州学例三年两贡又神池五寨二县人文渐盛准与宁武县均二年一贡○又奏准嗣后拔贡到部停其简选引
  见仍由部奏请
  钦命大臣考试札监肄业如有文理荒谬者本生及该学政照例议处其肄业贡生俟三年期满其中果有经义治事精通练达人品卓越学识醇正者祭酒等官核实保荐引
  见以知县教职
  简用其馀仍照例以教职轮班序选○三年覆准湖广慈利永定二学生员准于本届科案廪増补足时下次岁考后二年一贡○又覆准湖南沅州改为府治止辖三县俟十二年后廪额补足时照州学例三年两贡其新设芷阳县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广东商籍生员既设商籍廪生应照天津济南二府例遇挨贡之期均照民籍县学例○又覆准府州县学廪生已经考取岁贡给有贡单于未经报部本生物故者即于报册内声明达部准作贡生以示矜恤其本年岁贡仍将陪贡顶补所有旗匾银仍给顶补之生○四年覆准嗣后举报优生除将实行注册外应并注明通晓何经或五经三经拔贡应试经解一道将
  御纂诸经中摘取先儒异同之说令其条分缕晰一同解部○又议准近来各省学政题请升入太学之优生岁渐加多而所𨳩事实与㝷常奖励之生无甚悬殊者未免滥冒嗣后举报优生升入太学者除确访实行考试经义外并限以大省无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该学政详慎举报如不得其人宁阙毋滥仍于任满彚题到日由部核实具题○又覆准云南宣威州学暂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云州额进生员十二名额廪三十名惟出贡照县学之例二年一贡嗣后应照州学例三年两贡○又覆准山海卫改为临榆县应照县学例二年一贡○又覆准福建霞浦分设福鼎县仍照例二年一贡将年久廪生照考案名次轮流出贡如上届霞浦贡一人下届福鼎贡一人○五年覆准广东丰顺县学由嘉应州海阳揭阳大埔三县学拨入之旧廪鹤山县学由新会𨳩平二县学拨入之旧廪均按年先准出贡新补本学廪生俟十年后准三年一贡○又覆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及归顺州学新设廪生俟十年后府学三年一贡州学四年一贡○又覆准云南向来岁贡必系实廪虚廪虽年深亦不准贡与各省例不符嗣后遇应贡之年不论虚廪实廪挨年序贡以昭画一该学政造册送部察核○七年
  谕国家科目取士之外又有拔贡一途所以收未尽之人才以备用也我朝教泽涵濡人文日盛又屡𨳩恩科加增中额是以进士济济多人举人则日积日众竟有需次多年而不得一官者朕为此时廑于怀屡筹疏通之策若又拔贡以分其选用之途数年一次举行则人愈多而选用愈少举人需次更遥遥无期矣朕恩拔贡乃生员中之优者既为文学华赡之青衿则应科举时自可脱颕而出又不专藉选拔以为进身之阶也从前选拔或数十年一举或二十年一举今则六年一举为期太近理应酌量变通嗣后著十二年一举定为例钦此○又议准嗣后考取岁贡经书判令随时出题不必通省同题○又覆准贵州永丰州学新设廪生俟十年后准四年一贡○八年覆准云南东川昭通二府及镇雄州永善县学新设廪生俟十二年后府三年一贡州四年一贡○又覆准山东商籍廪生俟十二年后五年一贡○又覆准甘肃口外安西等五卫廪生俟十二年后六年一贡○又覆准各省拔贡自乾隆二年停止简选引
  见其中领咨到部者日少一日前因士子苦于守候
  积至二三十名即奏请
  钦命大臣考试今各省拔贡未到部者尚数百名虽积至十馀名其先到者因资斧告竭又复回籍再难积至二三十名若十馀名即奏请
  廷试殊于体制未协切思拔贡见例无论考试一二三等均归国子监肄业嗣后凡拔贡到部由部验到即札国子监会同考试文理通者准为拔贡留监肄业荒谬者即行褫革如文理虽不荒谬而辞句疵累不称拔贡之选者发回原籍肄业仍将该学政分别议处○十二年覆准四川岳池县学新设廪生俟十二年后准三年一贡○又覆准永吉州学归同知管辖廪生照旧出贡○十三年覆准湖南永顺府及所属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学新设廪生俟十年后府二年一贡县三年一贡○又覆准陜西潼关县裁归同知管辖县学见在之虚廪实廪留于厅学二年一贡俟三次岁考之后存廪十五名三年一贡○又覆准云南普洱镇沅二府恩乐县及黑白琅三盐学新设之廪生俟十二年后出贡○又覆准山东威海靖海二卫生员归幷文登县学文登额设廪生二十名威靖二卫归幷各二十名作为候廪人多额少挨补无期二年一贡壅滞尤甚应暂准一年一贡首文登县本籍廪生次威海卫归幷廪生次靖海卫归幷廪生周而复始俟二卫廪生贡完仍照县二年一贡○十五年
  恩诏直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正贡○又覆准广东廉州府学廪生三十一名一年一贡罗定州学廪生二十名钦州学廪生九名皆三年两贡与定例未协嗣后廉州府学三年两贡罗定州学二年一贡钦州学四年一贡○十六年
  恩诏直省儒学以正贡作恩贡次贡作正贡○又谕各省选拔贡生经朕降旨以十二年举行惟是来京朝考简选引见发监读书或以知县等官试用或以教职即用或以教职归班序选条例屡经更定朕思选拔于数十百人之中拔取一二人且不糊名易书可以验其人材考其素行自当精择以充其选应令该学政于试列前茅之士举其文行兼优才品出众者会同督抚抡采以杜滥冒至庠序为陶育人材根本今教职率多昏耄龙钟滥竽恋栈虽定以六年甄别而上官以闲曹多方宽假非国家设官敷教本意应分以年限详加澄汰所汰之员即以应授教职之选拔充补于教士当有裨益凡选拔贡生赴部验到作何定限朝考录用一应规条应详悉酌定永著为令大学士九卿集议以闻遵
  旨议准应令直省学政于岁科两试时凡文理优通之廪增附生观其才品接其言论合之文章已得其大槩至考拔时悉心体访不得委任教官以杜奔竞照例试以两场于屡次优等及见列前茅之士择其文优品端者秉公选拔即随场咨明督抚存案俟科考事竣八月乡试以前学政到省录遗时传齐通省选拔之人有总督驻札之所会同督抚仅巡抚驻札之地会同巡抚就学政考院通行覆试一场酌用四书文经文策各一篇次日就督抚署中会同验看仍将选拔原卷通行较阅如果文品兼优年力富强即通出一榜该学政给与贡单咨文令其赴部正覆原卷均送部磨勘再顺天学政选拔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应于乡试前奏请
  钦命大臣会同覆试验看奉天由府丞选拔应会同府尹在公所覆试验看福建台湾府由台湾道选拔移送福建学政会同督抚覆试验看倘督抚等别有见闻或验试不堪充选仍发回原学肄业至到部之期统以其年十月起限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定限八月于次年五月到部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限六月于次年二月到部直隶奉天河南山东山西江南限四月于次年正月到部礼部即照定限奏请
  钦命大臣于
  午门内考试分列三等进
  呈如有文理荒谬不入等之人学政照例议处外该督抚亦应一幷议处至
  朝考取列优等复经九卿简选引
  见其中果有人才出众仰邀
  圣鉴或以知县或以知县以下等官录用再直省府州县教职飭令督抚三年一次澄汰将实在年力就衰者勒令休致澄汰员阙即将简选引
  见之拔贡照依
  朝考名次先后充补其补授训导者以教谕衔管训导事仍照原衔升转俟简选引
  见之人用完照旧例铨选未入简选者仍札监肄业悉照旧例遵行○十七年覆准四川成都华阳二县学各廪生十五名合两县廪额正符州学廪生三十名三年两贡之例嗣后三年之内令两县轮流各贡一人○二十三年覆准各省考试拔贡第二场试以时务策一五言八韵诗一
  朝考拔贡试以书艺一诗一各省考试岁贡亦改判为诗以符体制其优生保题到部由部具奏请
  旨除已经具题之优生照在部考试拔贡例试以书
  艺二篇外嗣后保送者均照拔贡
  朝考之例试以书艺一诗一文理明通者升入太学荒疏者发回原学将学臣议处并令各省学政豫于考试优生时即兼试诗题以昭画一一考试文艺康熙三十六年覆准考试童生出四书题一令作时文小学题一令作论通行直省遵行○三十九年覆准嗣后学臣考试生童有将经书小学实能精熟及成诵三经五经者酌量优录其孝经论题原少嗣后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一幷命题○四十五年覆准儒童正考时仍四书文二篇覆试四书文一小学论一○雍正二年覆准嗣后学政岁考用四书文二篇科考则用四书文二篇加经文一篇如遇冬月日短则用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其有经旨不明摭拾陈文希图侥幸不得滥取○六年议准岁试士子令作两书一经遇冬日一书一经科考令作一书一经一策遇冬日一书一策若草率塞责者岁试不准拔在优等科试不准录送○又覆准嗣后令该学政严饬教官季考月课时于书文一篇外或试以策或试以论务期切近时务通达政治严立课程分别优劣以示劝惩倘教官不实心奉行该学政题参议处○又奏准选拔考试分为两场首场四书文两篇经文一篇二场策一道论一篇判一条两场全佳再细访其品行端方应予选拔即首场文艺仅属平通而策论果能晓畅古今切中时务再细访其品行端方亦准选拔若策论品行两无足取首场文艺纵极优长亦不准选拔考竣将原卷彚送到部细加磨对○又覆准旧例儒童正考时四书文二篇覆试则四书文一篇小学论一篇今按小学乃朱子纂辑虽于幼童有裨究不如圣经言简意该广大悉备应令学臣嗣后覆试儒童将论题小学改作孝经○乾隆元年
  
  圣祖仁皇帝四经之纂实综自汉迄明二千馀年群儒之说而折其中视前明大全之编仅辑宋元讲解未免肤杂者相去悬殊直省学政职在劝课实学则莫要于宣扬
  圣教以立士子之根柢每岁科按临时豫饬各该学确
  访生童中有诵读
  御纂诸经者或专一经或兼他经皆𨳩明册报俟考试文艺之后就四经中斟酌旧说异同之处摘取数条另期发问只令依义条对不必责以文采有能答不失指者所试文稍平顺童子即予入泮生员即予补廪以示鼓励务宜实力奉行以副朕尊经育才之至意钦此○又覆准小学一书与性理相为表里令该学臣嗣后儒童正考时仍四书题二道覆试时四书题一道其论题一道孝经与小学兼出○八年议准各学政岁科两试及府试县试于覆试时用小学命题作论一篇必通晓明顺者方准收取○十七年覆准嗣后令学政案临之初即将该提调册报能对经解之生童总试一场有能答不失指者于正试卷面上加以经解印记以便阅正试之文艺即可核对经解之卷照例办理○二十三年覆准各省岁试书艺一经艺一科试书艺一策一均增五言八韵诗一考试时学政官豫备韵本以便士子检阅自定议之后岁科两周如诗不佳者岁试不得拔取优等科试不准录送乡试
  一厘正文体顺治八年题准学政岁科考各分四次解卷到部会同礼科磨勘所取生童文字以纯正典雅为主如诡怪舛谬者本生黜革学政参处凡解卷一次磨勘出四卷以下每卷罚俸三月至五卷以上每二卷降职一级十卷以上革职○九年题准说书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以典实纯正为尚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矜奇立异者不得取录○又题准岁科试卷优等以大学五名小学三名解部磨勘其有诡僻幽险割裂补缀者磨勘出照题定卷数分别参处解卷时必用原本实卷不许改誊润色解期务照题定次数不许迟延违者参处○康熙二年题准学政每一次解卷内磨勘出一卷者罚俸六月二卷九月三卷一年四卷降职一级五卷二级六卷革职○七年题准学政考完两府即将原卷解部○八年题准学政行考事后每六月解卷一次○十二年议准生童试卷停其解部磨勘○乾隆元年
  谕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子五经之书含英咀华发摅文采因以觇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而风会所趋即有关于气运诚以人心士习之端倪呈露者甚微而征应者甚钜也顾时文之风尚屡变不一茍非明示以准的使海内士子于从违去取之介晓然知所别择则大比之期主司何凭操绳尺以度群材士子岂能合矩矱以中程式有明制举之业体备各种如王唐归胡金陈章黄诸大家卓然可传本朝文运昌明英才辈出熊伯龙刘子壮以后作者接踵莫不根柢经史自成杼轴足为后学之津梁制艺之科律自坊选之禁垂诸功令而大家名作不得通行士子无由睹斯文之炳蔚率多因陋就简剽窃陈言间以此幸获科名又转相仿效驯致先正名家之风味邈乎难寻所系非浅鲜也朕特命词臣裒集有明及本朝诸大家时艺精选数百篇颁示天下以为举业指南并将入选之文批抉其精微奥窔之处俾学者了然于心目间用以服膺摩拟再弛坊间刻文之禁不拘乡会墨卷房行试牍准其照前选刻但不得徇情滥觞狂言横议致酿恶俗朕实嘉惠士子望各精勤厥业以底大成尚敬体朕意共相黾勉钦此○又覆凖嗣后学政岁科两试前列十名试卷仍解送部科磨勘能否文教兴起即凭请
  旨议叙议处○三年覆凖雍正十年
  世宗宪皇帝谕考官所㧞之文务期清真雅正理法兼备详科举则例十三年
  皇上谕学者修辞立诚言期有物必理为布帛菽栗之理文为布帛菽粟之文而后可行世垂久详科举则例皆钦遵奉行在案今考官所取之文或不按题义摭拾子书中怪僻之语以炫新奇致薄植之人私相仿效而置实学根柢于不问其弊非小应再饬考官凡岁科两试及乡会衡文务取雅正清真法不诡于先型辞不悖于经义者㧞置前茅以为多士程式如仍有题理毫无发明但为险僻怪异不可解之语辄得诡遇者经磨勘官察出即据实参处磨勘官亦务严加校阅毋得稍有瞻徇○十年
  谕国家设科取士首重者在四书文盖以六经精微尽于四子书设非读书穷理笃志潜心而欲握管挥毫发先圣之义蕴不大相迳庭乎我
  皇考有清真雅正之训朕题贡院诗曰言孔孟言大是难乃古今之通论非一人之臆说也近今士子以科名难幸获或故作坚深语或矜为俳俪辞争长角胜风檐锁院中偶有得售彼此仿效为夺帜争标长技不知文风日卑文品日下有关国家抡才钜典非细故也夫古人论文以浑金璞玉不雕不琢为比未有穿凿支离可以传世行远者至于诗赋掞藻敷华虽不免组织渲染然亦必有真气贯乎其中乃为佳作今于四书文采缀辞华以示淹博不啻于孔孟立言本意相去万里矣先正具在罔识遵从习俗难化职此之故自今其令各省督学诸臣时时训饬乡会考官加意区择凡有乖于先辈大家理法者摈弃不录则诡遇之习可除士风还淳朕有厚望焉钦此
  一颁行书籍顺治九年题准今后直省学政将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责成提调教官课令生儒诵习讲解务俾淹贯三场通晓古今适于世用坊间书贾止许刊行理学政治有益文业诸书其他琐语淫辞通行严禁○康熙四十五年
  谕朕制古文渊鉴资治通鉴纲目等书皆已刷印颁赐大臣此等书籍特为士子学习有益而制可速颁行直省凡坊间书贾有情愿刊刻售卖者听其传布钦
  此○五十二年
  御纂朱子全书成颁发两京及直省刊版通行○五十
  三年
  谕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而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严绝非圣之书近见坊肆间多卖小说淫辞鄙亵荒唐渎乱伦理不但诱惑愚民即搢绅子弟未免游目而蛊心伤风败俗所关非细著该部通行中外严禁所在书坊仍卖小说淫辞者从重治罪
  钦此○五十四年
  御纂周易折中成颁发中外听其重刊以广诵习○雍
  正元年覆准
  圣祖仁皇帝钦定孝经衍义一书照康熙五十四年颁朱子全书例发直省刊版通行 三年奏准
  圣祖仁皇帝御制律书渊源百卷照周易折中例颁发
  中外有情愿重刊者听○八年奏准
  圣祖仁皇帝御纂性理精义书诗春秋三经传说彚纂每省每书各发二部一部令其重刊流布一部以备校对○乾隆元年
  谕闻
  皇祖圣祖仁皇帝
  御纂周易折中尚书诗春秋三经彚纂诸书直省虽已鑴版但士子赴司具呈俟批已不免守候又一人所请止于一部势难鸠工刷印是以得书者寥寥著直省抚藩招募坊贾自备纸墨刷印通行售卖严禁胥吏阻抑需索但使坊贾皆乐于刊刷则士子自易于购买庶几家传户诵足以大广厥传钦此○又覆准淫辞秽说最为人心风俗之害例禁綦严但地方奉行不力致向存旧刻销毁不尽甚至收买各种叠架盈箱列诸市肆租赁与人观看若不严行禁绝不但旧版仍然刷印且新版接踵刊行实非拔本塞源之道应再通行直省督抚转饬地方官凡民间淫辞小说有收存旧本限文到三月悉令销毁如过期不销毁及𨳩铺租赁者均照定例治罪又定例如有违禁造作刊行者该管官失于觉察者一次罚俸六月二次一年三次降职一级调用嗣后地方官若任其收存租赁明知故纵者照禁止邪教不能察缉例降二级调用○三年
  谕从前颁发
  圣祖仁皇帝御纂经史诸书交直省布政使司敬谨刊版准人刷印并听坊贾刷卖原欲士子人人诵习以广教泽近闻书版收藏藩库士子及坊间刷印者甚少著直省督抚将书版重加修整俾士民易于刷印坊间有情愿翻刻者听其自便无庸禁止如
  御纂诸书内有为士子所宜诵习著该督抚奏请颁发刊版流布至武英殿翰林院国子监皆有存贮书版亦听人刷印从前内务府所藏各书如满汉官有愿购觅诵览者槩准刷印钦此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学校三
  一考场规条顺治九年题准学政出巡半月前行巡视学校牌三日前行起马牌各提调教官遇巡视牌到将应考生童册籍及应行事宜逐一备完府提调官遇起马牌到将应考生童数目开揭送核就近调取生童可足两场者候考其馀俟下马日品搭定期出示调取驻札衙门须宽大可试千馀人高垣厚壁环覆以棘不许故留水道穴隙及假墙虚壁一切弊窦吏书房不得近厨厕不得近巷市仍各总界一门门各异钥钥各异牌总贮一匣以时启闭钞案门皂等房与外房须隔以墙各备行灶净器堂上设公座稍前置小公座以便接见试场须高敞不留空隙堂外甬道东西以千字文横列编号每额悬粉牌一靣大书某字号悬镫于上考案前后左右各相去各二尺上置界尺一下置浄器一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仍贴某字几号于案上尽号止即照案数置坐号签东西分为二筒每一号为一束又备造一册务令册对签号签对案号于学政到日呈送堂左设案二候置出题等书及照出手牌三十靣㫄设大云版一架堂东西壁各备出题长柄牌六靣提牌八靣小公座前置长案一北首置移席换卷丢纸说话顾盼搀越抗拒犯规吟哦不完小印十个印色备中放东西文场坐号签筒南首留与教官用印两旁设受卷长案各一分置各府州县学坐牌在上每案置界尺四呈文纸五十张笔墨砚各一照进长柄粉牌二文场四隅各置案一金四以备巡绰人役瞭望二门内大门外各设大鼓一先试一日提调官齐备生童试卷各照定式不许长短不齐卷靣三圏上圏书府州县中圏书廪增附青社及武生童生填文武童下圏书习某经接缝处上用提调下用儒学各印铃盖置印信方簿靣开某府州县生童号簿内开送考生童姓名生员注廪增附青社等字各名上留空白二寸许以便书号仍照千字文置签一筒将形音相似如冰水王玉雨辰臣之类除去不用考前一日提调官信手抽签记簿照号书于卷背后用教官印钤盖折叠弥封再用提调印钤盖卷靣加浮签书姓名第三圏下㫄留少许以备填坐号填号处仍钤提调印半在卷半在浮签用印毕依照入牌人数每二十卷一封书某州县生童第几牌试卷入箱封锁将号簿固封提调官署内具五经四子书性理通鉴纲目孝经小学及武经七书呈送以备出题试日用印卷受卷散签给牌官东西各一人以教官充供给巡绰官各一人司仪门启闭官一人以州县佐贰或府首领官充司照进照出牌官二人以巡检大使充巡绰瞭望快手八名分为二班外用巡捕官二人以佐贰首领官充报名吏二名书题兼受卷封卷书吏四名捜检官二人以卫所官充带领民壮二十名军牢二十名分东西捜检前一日皆开具姓名册呈验仍于隔别州县分拨二班以备临期调换试日漏下五鼓外巡兵壮举放号炮以便诸生齐集执牌吏将生儒依次排齐于大门外候门启提调官入至仪门止吏舁卷箱随入巡捕官带民壮军牢立仪门外两旁先将执事官廪保内捜检员役点进生童各持笔砚水注随牌听点州县官于大门外照册唱名随牌引至仪门外鱼贯序立捜检官连唱仔细捜检两旁齐应二人对捜一人捜毕提调官点名给卷执照入牌官引二十人至公座前听点用隔别州县军壮覆捜引卷散签教官在小公座前东西相向照点册唱名本生应名随以卷呈东立教官案上用督学印一颗西立教官信手掣签给本生即令吏书坐号于卷靣书姓名于坐号册东签者东下西签者西下各认号就坐进毕内捜检官役出提调官教官缴点名册计入考若干名有不到者大书不到二字于本名卷上以空箱及锁匙同缴提调官领坐号册率外捜检官役出巡捕官禀领大门锁钥检点大门内二门外并无一人方从外封锁次司仪门官将仪门封锁锁毕堂上声云板堂上下皆肃静吏执题目牌于甬路上下行走俾其熟视短视者立禀教官将题高诵二三遍不许往就兵快轮班登案瞭望凡遇各项犯规认定行次靣貌鸣金一声高禀某字第几号生童犯某事本生自持卷赴堂印记二人共犯二卷同印抗拒者重究如犯规不举及不犯妄禀者官役重究巳时供给官禀明二门上击鼓三声许饮茶如厕一次重出者不准未时大门外击鼓三声堂上巡绰官接云版三声呼快誊真申时大门外重击鼓堂上击云版呼快交卷酉时大门外重击鼓堂上击云版不论己未誊完皆交卷不交者收卷扶出其原给号签同卷交还执事官二人候立仪门内一收照出牌一司启闭受卷官东西各一人督率封卷吏照府州县坐牌每学以十卷为一束三束为一封注明某学三十卷某官某吏封送判收贮各卷箱交卷时本生将浮签揭下带回受卷官每收一卷先检卷靣如不揭浮签或书姓名门第关节及卷内夹带片纸者不许给牌即时禀究篇数不完者印不完二字卷上有犯规等项印记不许给牌将卷付本生执立堂下候出尽询系移席换卷丢纸者生员黜退童生责惩馀弊生员阅卷定夺童生卷屏不阅领牌至三十牌足司仪门官禀请锁钥开门収一牌方放一人无牌者即系带出试卷司仪门官拘留禀究如交卷时值牌尽执卷立候等收足三十牌巡绰官公同数明缴上原案高声禀收牌讫击鼓一声大门外巡捕官亦击鼓一声从外开锁门止半开逐一放出把大门官吏不许入阈内二门官吏不许出阈外生员出尽收卷官计算收过签数收过卷数与送考人数有无异同禀请点名册填送察核至发落先一日牌出提调官备绢纱绒花纸墨笔以为一二等生员奨赏纸笔纸花以为三等前十名奨赏当日送进提调吏书就等第名数起止文案呈提调钤印讫次日开门提调官领出阅过试卷传齐生童校对弥封及坐号簿拆封填名先拆不取童生卷次拆六等生员卷将各卷唱名给看彚缴如有字号舛错等弊持案进禀如无别弊谕令先散次拆生员一等至五等及取进童生卷各填卷填案唱名给看若字号舛错持卷进禀发案毕同原编号簿送核教官随领诸生听候发落先将访过优劣生员同众审问众情厌服方行赏罚既毕诸生听候唱名循序至檐下一等二等各为一班三等人多量分数起交卷领赏用鼓乐导引行优者居前次一等次二等者由中门出次三等由东角门出次四五等由西角门出发落不到者革顶带限一月考夺取进童生即随生员进以次发落○又题准童生乃进身之始不可不严为之防学政文到先期晓谕报名取邻里甘结身家无刑䘮替冒各项违碍方准收试每府各州县关会一日同考府试亦汇齐一日以防重冒务照入学名数县取二倍府取一倍府考取录已定册报名数榜示童生照所取次序五人为一结取行优廪生亲笔花押保结照格眼册式当堂令各童亲塡年貌籍贯三代经书汇为一册并各结状黏送核对其点名册仍书年貌不对者不准收考每名仍开保结廪生姓名于下点名时廪生与同结五人互相觉察如有倩代等弊即时举出容隐者五人连坐廪生黜革其府州县原取之卷合钉封贮候发落核对至于寄学改回及称游学随任等事别送者悉不准行发案日再行覆试笔迹虽同而文理不通亦不准入学诈冒籍贯投充入学及诡写两名随处告考或假捏士大夫子弟希图侥幸或系优娼隶卒之家及曾犯罪名问革变易姓名等弊访出严行究革若教官纳贿容隐生员扶同保结一例治罪更有冒名顶替换卷代笔之徒尤属伤风败类临时严察重治○又题准学政按临提调官送宪纲册首开提调正官次佐贰首领教官各注在任公出等字以便接见见时免用手本次乡贤名宦见在祀者各爵里姓名行实次旌过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各姓名年岁籍址行实系何人举报次先圣先贤祠墓次乡大夫爵里进士举贡科第次有无山林隐逸怀才抱德之士次乡饮宾介行实姓名及某人保举次射圃社学乡约址所教读约正副姓名次学田地亩廛房租税数目次本郡州县山川图志名贤书籍碑刻古迹以上各为一册又格眼册将通学生员年貌籍贯三代所习经书及某年月日入学考取几等几名中间补廪补增停降发社收复科举及丁忧縁事改名给假患病等类挨年月开明内廪增附青社各以资次为序廪停未降者附廪末降增附者列增附前增停未降者列增后降附者列附前縁事者注明曾否归结患病给假原限何时复学丁忧者何时服阕累次未经岁考者原系何因改经改学改名原系何学何经何名问革者奉何衙门批问皆令各生亲笔填注中有差错各生任之惟患病给假许书吏代书候本生复学用纸大如格眼亲书缴送以便更贴其武生亦照式填注册末凡旧案有名今中式应贡告免病故援例等事未经除名者均明白开款附于册后上用提调印下用儒学印候考校牌到一月内差人解阅如有错漏增减隐匿者教官议处吏坐赃究革又便览册开造通学生员若干名内廪增附青社若干名现在听考若干名丁忧患病等项若干名必总撒相合其前案几等生员若干名赏格几何优劣几名童生入学儒士科举送考遗才各若干名止具总数并五科内乡试及十年内所出题目候出巡下马日送○又覆准嗣后凡府州县考试文武童生时即照学政衙门考试之例令本籍廪生一体保结仍于点名散卷时识认倘有冒替等弊将廪保黜革治罪若府州县官不遵定例令廪保识认经学政纠参将府州县官照溷行收考例议处又雇倩枪手代笔照诓骗举监生员人等财物指称买求中式例其雇倩代笔之人照举监生员央浼营干买求中式例知情保结之廪生照知情不首例再枪手之弊多由包揽之徒随场窝藏射利嗣后如有包揽之人与枪手同罪其窝留之家不知情者照不应重律治罪其有入已赃银者计赃以枉法论如有仍前草率完结者令该督抚指参将学政提调官分别议处○康熙九年覆准嗣后江南凤阳府属之凤阳凤中长淮等三卫并上江所属卫学皆照新安卫例与考童生责令该卫守备按名造具印卷印册考试录送提调提调考试录送学政其童生保结即令该卫廪生认保如无廪生该卫增附生员互保倘有枪手冒籍等弊即将该卫守备照例议处互结生员一例治罪至武童亦照此例办理○十年覆准嗣后苗猺生员应岁科两试弥封后别于卷靣塡注苖猺字様以便学政阅卷时与民籍生员相校酌量位置○又覆准嗣后学政按临各府于考试招覆之日提调官即对明坐号姓名将县府原取本卷觧送学政与所取之卷逐一磨对倘文气笔迹稍渉可疑即行按䆒则立法更为周密而代倩之弊可除○二十八年覆准满洲生员不能骑射者不准考试○二十九年覆准奉天满洲蒙古汉军考取生员令奉天将军副都统等验射马步箭能射者交该府丞考试○又覆准州县府考取童生不必限数照常考送如荒谬不通故意朦溷准学政核参其县府两试卷一并觧送学政三连对验笔迹○雍正元年覆准童生考试由州县送府由府送学政各加印结方准考取生员行令各督抚学政实心奉行严饬廪生不许擅保品行不端之士○又覆准童生应试未取之卷槩不发出或学臣不肯尽心批点以致遗落佳文亦未可定嗣后岁科两试学政务将未取之卷批出不取缘由交与教官令该各童领去阅看○七年定八旗送考童生照外省考试由本佐领考试过送本参领考取再报都统咨送学院入场之日各该佐领亲率领催点名捜检或生童等仍前代考夹带或参佐领不秉公考试察出一并治罪○又覆准嗣后八旗考试文童于四月以前由部行文该旗移取名册该旗于文到日将应试之人姓名年貌备造清册于两月以前移送到部由部会同兵部将应试名册校对清楚如该旗两月以前不移送到部者由部据实题参如礼兵二部不详为校对以致遗漏舛错者监射大臣据实题参仍将遗漏舛错之人姓名补行改正入于册内准其考试嗣后考试每旗委参领一人每参领下委贤能官一人本佐领内管领下各委领催一名带领应试之人送参领等官看验于骑射时公同送考并将委出之参领等职名与应试人名册一并移送到部注册由部同兵部校对名册时亦传集伊等公同对阅毋致遗漏舛错射箭后入场之时亦令原委参领等识认送到如有对册考箭入场之时原委之参领等有不到者该部即题参议处○九年覆准大宛二县考场僻在通州以知州为提调两县童生非其统属不能弹压应改并贡院与八旗生童分作两日考试顺天府治中专司提调与府丞一同稽察顶冒代替等弊其中旗民应令各编字号毋致溷淆○十年覆准顺天所属童生除大宛二县外其馀二十三州县童生州县考后皆由霸昌道录取送院但该道驻札昌平各州县隔远有多至数百里者而该道事繁不能按期考试守候需时嗣后二十三州县童生于州县考后免其远赴昌平令四路同知各按本辖之州县就近分考录取送院该同知于驻札地方酌设考场关防慎密按期考试○又议准八旗童生遇考试之年由部行文到日各参领遍传各佐领下童生彚齐造册申送本旗都统拟定考试日期行文翰詹衙门咨取科甲出身满官一人在该旗公所会同参领佐领考试应试童生于试日黎明齐赴该旗公所听各该佐领点名识认以杜顶冒等弊试竣将录取童生数目呈都统造具三代履历年貌满汉清册移送到部转送兵部考箭其试卷钤印弥封巡逻捜检等项均交各该旗委官办理○十一年覆准例载凡童生州县考试于督学文到每府各州县关会一日同考府试亦汇齐一日以防重冒其点名手册仍书年貌有不对者不准收考嗣后府州县有徇情滥纵不肯点名及地方豪绅劣衿有倡纵闹场之处该学政访闻即会同该督抚指名题参至童生院考该学政严察保廪如有假冒枪手等情即将保廪照例斥革究治○十二年覆准嗣后学臣下马即行封门考试先文生次文童将文案发过然后较试武场生童先考骑射次考䇿论俾文武内外场规肃清○又覆准嗣后大宛二县文武童生于岁科两试亦照例由县审音考试试毕发案造册送府丞考试发案造册送学政随棚考试其县府原卷照例合订以备核对如童生内有不经由府县两试者该学政不得滥行收试○乾隆十九年覆准直省学政考试遇州县应试人多府考事竣提调官豫将取录童生总数申报学臣存案以杜造册送院时胥吏受贿搀入冒籍互考姓名之弊学政按临提调官按应考人数刊刻坐号戳记投纳学署催齐生童试卷于卷面加贴浮签开具姓名钤以印信半在卷靣半在浮签于卷后用小字编号折角固封生员卷钤教官图记童生卷钤州县官印再盖以提调印是为弥封字号更置弥封册将生童姓名籍贯并卷后编号详载于册封贮提调公署试日候学政门初启即具点名册连卷箱一同投进其坐号姓名册停其进送学政于门内东西文场适中之地设公座两旁各设长案每案酌量多寡委教官数人生童点名给卷时不钤学政关防不别设号签书卷面以致延误晷刻但取提调官所进坐号戳记搅乱分为数盘配以印色各置两旁案上仍各设空盘备用提调官于大门外点名每二十名一牌引至二门听唱名鱼贯而入学政堂吏给卷生童领卷后单名向东案䨇名向西案教官各信手取坐号钤于卷面随以用过之号别置空盘生童认坐号就坐位点名毕学政以点名册发出封门教官以馀号及点名不到之卷封缴学政生童试艺既毕自揭卷靣浮签交纳试卷各记明坐号候启门出学政阅卷取录止凭坐号发招覆团案覆试已定生员于等第全卷童生于取录各卷均钤学政关防发交提调官拆出卷后编号验与编号册姓名相符然后塡榜发案
  一生童戸籍顺治元年题准设寓学于
  京城远方士子游学者取的当保结准附顺天府学一例考试又设廪十名照县学例充贡○二年题准寓学诸生本年郷试暂分监生中额三名嗣后皆发回本省如父母坟墓向在北方即系土著学政核实令入籍应试○十一年题准教职子弟随任入学者严加考试如文理明通发回原籍肄业其馀严行黜革○又题准辽阳设立儒学其永平府辽生均归辽学肄业○康熙五年题准辽生寄籍山东者归并山东各学考试寄籍永平者归并永平府学考试其山东永平寄籍辽生并夹字号名色咸除去○十年题准四川士子寄籍他省入学者各直省巡抚察询自顺治元年以来有愿回籍者令其回籍蜀抚核明本生籍贯拨入该府州县儒学考试四川学政将回籍生员造册报部直省各学政亦于报部册内注明回籍以便察核如有冒籍四川希图应试者本生黜革治罪该地方官参处○又题准安插垦荒武弁永驻入籍纳粮当差者其子弟均准考试○十六年议准凡监生生员有冒籍者许本生赴部自首改归原籍免其斥革在外赴学政自首改正报部○三十九年覆准在京冒籍生员除入籍二十年以上者不议外馀以部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如过期仍照例黜革○四十年覆准嗣后如有彼州县在此州县入学又有同省异府同府异县冒籍入学许本籍童生出首将不能察出各官题参治罪○又覆准广西土官土目子弟有愿考试者先送附近儒学读书确验乡音收送如试官竟自收考及土官禁遏与试者该抚题参交部严加处分○四十二年题准贵州童生照滇省例许同省各府之人应考俟人文充盛再行禁止○六十年覆准直隶冒籍生员以部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各省亦照此例遵行○雍正二年覆准贵州儒童日渐增益即下州小县亦可不至阙额嗣后将考取童生隔府隔县拨入别学之例永行禁止○又覆准各省异籍之人每临期冒称本省住居窎远顶替代倩无从察核令该学政饬地方官并提调官教官严行禁止如有徇私容隐等弊察出将冒籍之人与顶替代倩并保结之人从重究治该地方官并提调官教官照例议处○又覆准寄籍生员内有食廪挨贡者应照康熙六十年之例尽行改归原籍食廪挨贡悉照本身年分次序其父兄既经改归则子弟自不能援例冒籍○三年覆准直隶冒籍生员自康熙六十年议定改归原籍限期两月今行至四年犹未止息嗣后有未经呈首者一槩不准改归察出照例黜革○又覆准贵州黎平府永从县二学半系五开卫人今五开铜鼓归黔管辖其生童就黔考试无容置议至黎平永从二学自卫改县治划清地界令隶府属者归府隶卫属者归县仍将分隶之处报部○又覆准广东广州十二卫东莞等二十六所军户田粮皆归并附近州县其卫所军童入学原有定额名数今一卫所戸口屯粮有收入附近数州县者若各就屯粮归并之州县则零星难以考试嗣后仍归从前原考之州县考录申送○四年覆准甘肃平凉卫附近屯民编列卫籍准赴平凉县考试照旧拨府学兼管岷州卫西固所附近屯民亦准赴岷州厅考试其归德所向系河州统辖今河州卫虽裁而生童考试归并河州其归德所生童亦照例附入河州考试○五年覆准
  盛京幅𢄙广阔未便总属奉天府学教官稽察见在满合字号入学诸生一百十有九人询明居址拨归各相近之州县学令该学教官与本学民籍生员一同管束每遇岁科正考即由该学申送府丞考试一案发落按其名次补廪补增出贡其见在府城及承德县界居住者仍隶府学嗣后满合童生考试之前先令该将军将各童居址开送府丞以凭入学时分拨附近之州县学○六年议准寄籍廪生改归者皆改为候廪与原籍诸生照考案先后挨次新旧间补较其食粮年分挨序出贡至岁科考试童生飭令该地方官核明实系土著之人取具廪生的保五童连名互结方准收考倘有仍前冒考者除本童照冒籍例治罪外并将廪保黜革互结之各童一同治罪仍将收考地方官照滥行收考例降一级调用○又议准广东韶州右翼镇三营兵丁随师入广迄今三世分防各县田宅坟墓皆在斯土无籍可归与入籍二十年以上之例相符应准其入籍分防之各县照商童用商人保结之例于县考时令各营该管之千总把总出结保送并令各营童五名互结先期投递本管专辖官以便移送入籍之各县该县验明即准收考倘有不系兵丁子弟及入籍未满二十年者本童并互结各童滥行出结之武弁照例治罪再民籍廪生与营童声气不通恐借端勒索业有本营保送准暂停民籍廪保俟营童中有入学补廪者再准保结其别处有与韶州镇事体一类者照此例遵行○又覆准江南芜湖寄籍童生计其入籍已二十年以上该地方官秉公察核按其入籍年分造具清册申送学政准其与考其已经入籍芜湖之人不许仍在原籍地方考试○又覆准粤东广州潮州等府属向有通考之弊隔府隔县滥冒入学者甚多童生取进后各归本籍教官多不识靣百弊丛生应照台湾改归本籍之例限两月内许其具呈自首该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核明改归原籍○七年议准浙属冒籍文武生员除入籍二十年以上有田产庐墓者不议外其馀照台湾例限文到两月内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其廪增改为候廪候增俟改归后考居优等准其与本籍诸生按名次间补仍照原食饩年分挨次出贡如过期不首黜革治罪○又覆准四川乌蒙镇䧺二府改归云南应将寄籍二府生员并举贡监生按其的实籍贯改归应试除乌蒙府并无土著生员不议外其镇䧺府土著文武生及举贡监生均改归云南应试该抚造册报部○又议准湖南镇谿所学生员九十馀名外籍冒占者三十馀名照冒籍苖猺改归之例限两月内具呈自首地方官教官察明改归原籍其中廪增改归者令其以附生应试俟改归考居优等方准挨补嗣后再有冒籍镇谿所者将该地方官照明收冒籍童生以占本县正额之例降二级调用廪生即行褫革本童照冒籍例治罪又辰州属之五寨司向来亦多冒籍亦照此例厘清该学政仍造清册报部稽察○又议准浙省旧俗多有以出继外亲之姓与考入学又有因试不获售急于进取即以他姓赴考侥幸入学者许其具呈自首令本学教官逐一究明的实姓名加结申详改正学政于学册内注明报部嗣后生员不复本姓及童生冒姓入学者除本人褫革外仍将失察教官及滥送之地方官照例议处行文直省一例遵行○九年覆准湖北从前寄籍诸生照浙江之例限文到两月许其呈首改归原籍但自首改归诸生又多冒名顶替之弊今湖北生员有远至数百里千馀里者居址辽隔真假难稽以甲换乙势所不免应令该生于自首呈内开明原籍族党邻里三代名字及本身年貌因何冒籍縁由该地方官会同该学教官察核明晰加具印甘各结造册报部准其改籍应试嗣后如有冒名顶替等弊发觉将出结各官严加议处其应试童生照定例入籍二十年准其收考如有仍前滥冒送考者将本童并送考之地方官照例议处○又覆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见无应试童生应令外省及本省异府之人有情愿入籍者具呈府县送入烟户册即申详布政使司咨询本籍如无过犯准其入籍考试仍呈明学政衙门注册该学政于考试时按籍而稽如册内无名不得滥考入学中举之后照奉天定例不许移回原籍其子弟及兄弟之子同时入籍有名者准其考试无名者不准冒考至入籍后飭令地方官严行稽察如有行踪诡秘不守本分者立即逐回原籍地方官失于觉察该管上司指名题参照例议处再童生应试例用廪生保结及五生互结泗镇二府既无廪生应令入籍考试之人即为土著童子之师使之熏陶渐染以开其愚蒙至应试时即令以业师为保结其庆远府属之荔波州东兰州太平府属之宁明州既无应试生童与泗镇二府相同应准照此例嗣后如有土属内以土改流之州县亦均照此例俟十科后均行停止○又覆准楚省士子寄籍黔省入学越占黔省士子额数应照浙省改归原籍之例令地方官会同教官将黔中寄学各生逐一改归楚省该学政别造清册报部察核○又覆准顺天府考试童生例由大宛二县严加审音的系本籍童生然后造册由府送院嗣后令府尹不时稽察如大宛二县视为具文朦胧申送照徇庇例议处如既经送院之后不肖廪保有借端索诈者亦照例治罪○又覆准四川茂州羌民久列版图载粮入册与齐民无异应准其与汉民一同应试卷靣不必分别汉羌取额不必加增凭文去取廪贡科举一循定制候人文蔚起再请增额其所属汶保二县羌民果能观感兴起亦照此例考试○十年覆准嗣后苖童应试用汉廪生一名苖生一名不论廪增附生公同联名保结照定例用五童互结如有民童冒入苖籍者一经察出将保结各生究问褫革教官滥行收试者题参议处○又覆准湖南永顺桑植二县尚未设有学校其拨归永顺之生员四十名应令其暂附安福县学与本学生员一同考试仍将拨归之生别造清册送部察核其拨归永顺之廪增照旧注册应出贡者准其一例出贡其增附生有考居前列者与本学生员照考案先后挨次间补○十年
  谕冒籍顶名例有严禁况岁科考试为士子进身之始尤宜加意清釐江苏地方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甚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作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者此种弊端所关士习匪浅朕思各府州县皆有烟户册籍难以朦溷诚于州县考试之时童生报名校对烟户无讹方许廪保塡结府考院考皆令原保廪生识认则冒籍顶名之弊可除著该督抚转饬所属实力奉行不得视为故事学政亦不时稽察如有仍蹈前辙者察明按律究治钦此○十二年议准嗣后寄籍之恩拔岁贡生勒限三月许呈首地方官申详学政改归本籍其见任教官内有系本邑及邻邑之人亦令呈明改归本籍仍听隔府调补如逾限不行呈明一经察出照冒籍例题参褫革治罪至由俊秀寄籍捐纳贡生者亦令地方官飭令依限自首一例改正○又覆准各省教官有随任子弟遇考试时即令在见任地方冒籍入学殊干定例嗣后遇岁科考试令该教官出具并无子弟随任冒考印甘各结申送学政衙门存案如有仍前冒考者一经发觉除将本童及廪保褫革治罪仍将该教官题参议处其从前有随任冒考入学者以文到日为始限两月内许其具呈自首改归原籍如过限不行呈首察出照例黜革○十三年十月议准八旗开户人等当我
  朝定鼎之初有投充者有养育者有俘获者本系良民既经开户即犹之复籍自应准其考试至于旗下累世家奴实属出身微贱其本身及子孙考试永行禁止○又议准川省各属寄籍之生员限文到两月内许其具呈自首该地方官会同教官逐一改归原籍其子弟亦令随父兄改归本籍考试如寄籍各生有逾限不首及子弟有仍前冒考者将该生究问黜革冒考之子弟严加惩治○又覆准粤东广州等府从前考进雷琼等府属之贡监见在呈首者该学政造册报部改归其未经呈首者以文到日为始限两月自首改正如限内不首一槩不准改归将来倘在地方恃符生事或经访闻或被告发系附籍之贡监照例黜革仍从重究处○又覆准粤省各卫所屯军籍童生额多人少且军民两籍冒考控讦不已应照直隶河间等卫裁并归县之例将粤省各卫所屯童生归入见在住居纳粮之州县民籍内应试所遗各军籍拨入各该府学文武童生额数悉由各该属州县民籍内一同凭文拨取○又覆准黔省毕节县属之赤水河北地方拨归永宁县统归川省管辖所有赤水河北儒童自永邑归川之后即赴永宁考试入学已逾三年而文武生员岁科两试至今仍赴黔省应将毕节县河北地方之文武生员改归永宁县仍令该学政将拨归之文武生员备造清册送部察核并严饬改归以后不得仍入原籍考试○乾隆元年覆准滇省广南丽江普洱三府及昭通府属之思安永善二县镇沅府属之恩乐县东川府属之会泽县见在夷多汉少人文寥落难以敷额除见任本处官员子弟不准入籍考试外如有异省及本省异府之人情愿移家入籍者准照广西太平等府之例同土著之人一同考试或该地方渐染熏陶人文日盛可以无虑阙额即将入籍夷乡之例奏请停止其从前寄籍各学之生若改归原籍则土著无多未免学校空虚应免其改归原籍○二年覆准江南昭文崇明士子考试将薛家等沙画定界址以崇明之半洋大安戏台沙为准沙以南赴昭文崇明考试沙以北赴通州考试其有田产在江北沙洲而见今居住崇明境内及新近迁入通界未及二十年者仍在昭文崇明考试其向系沙洲入籍在通见有庐舍户册足据不论是否二十年有无坟墓皆准其赴通考试如将应在该州考试之人或妄行攻揭及廪保抑勒者照例分别治罪至従前冒考通籍入学者照寄籍改归之例限文到两月内令其据实自首准其改归原籍如逾限不首即照冒籍例治罪○又覆准川省实多湖广等省迁移之人其各学生员内如有外省之人假借粮名冒考入学者定例二年以来自己察明改归至既经在川置有田宅承粮应差父母妻子聚庐而处即不得听其任意改归且有此县实系本籍而希图彼县便宜或称同姓为本支或指田粮为证据本生借名改归各学互相攻诘事属纷扰适滋冒考之弊应将川省寄籍改归之例即行停止○三年覆准广西泗城镇安二府及庆远府属之东兰州荔波县太平府属之宁明州准令外省入籍考试之例即行停止仍令该府转饬该地方官留心稽察嗣后倘有外省之人窜名冒考情弊将本人及廪保照例治罪并将失察官题参议处○又覆准满洲汉军考试各有一定籍贯不能溷淆惟内府及王公府属人员有假充庄头子弟隶内府管辖编入上三旗者又有旧汉人在内管领下及下五旗王公府属旗鼓佐领内者此等人员原系汉人并非满洲因考试之时皆由满洲都统咨送是以从前每有在满洲额内入学中式者应行文内务府并八旗满洲都统有内府及王公府属旧汉人误在满洲额内入学出贡应归入汉军额内考试者定限三月逐一清出縁由取具该参佐领印结造具清册咨部存案嗣后内府王公府属人员考试之时内务府及八旗满洲都统务严饬该管官逐一稽察其投充庄头子弟及内管领旗鼓佐领之旧汉人均别册送部归入汉军额内考试有将应归汉军考试之人造入满洲册内咨送者察出参奏将该管都统佐领照朦溷造册例议处○又覆准定例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盖谓无籍可归者而言如本有应考之原籍而以寄籍地方见有田庐可据两处考试者此等侥幸之习㫁不可长应令地方官逐一稽察如无籍可归而入籍之年又与定例相符者方准收考其或寄籍地方虽有田庐而实有原籍可归应令地方官彼此关会将此等童生拨回原籍考试倘实系无籍可归申详督抚学政许其应考立案如无知之徒聚众攻击者为首照诬告人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律杖六十徒一年为従减一等杖一百仍停其考试○四年覆准广西泗城镇安庆远等府西隆归顺东兰等州外省入学之文武生六十馀名非见任官之子弟亲戚即各衙门西席幕宾应令该学政究明咨回本籍肄业应试仍分晰造册报部以杜冒滥之弊○又覆准从前冒籍顺天生员除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勒令改归后或仍有实系南人认宗冒考或本系南生重考入学者统以一年为限令该教官逐一详报学政暨顺天府丞并许该生自首均改归原籍如逾限不改察出褫革仍令该教官出具并无冒籍印结申详存案务秉公确实勿许借端苛求嗣后考试应仍令该学政严饬该教官廪生等于应试童生务逐一认识出具保结该县及该府丞于府县考之前详加审音倘仍有前项认宗冒考等弊除本人治罪外仍将不行稽察之各该管官以及廪保等照例分别议处○五年覆准八旗投充养育俘获人等曾在主家服役开户之后究有主仆之分其子孙应不准考试至别载册籍人户内惟奉
  旨准其居官考试及抱养民人本系良家者均准考试外其馀考试一槩停止○七年议准安插江西改土为流之土司子弟准照湖广等省苖猺例一同入籍考试○八年议准商童考试例由盐道衙门录送虽有廪生保结仍以甲商保结为凭嗣后如有甲商滥保冒籍者即将该商斥革照不应律治罪○九年覆准川省土著甚少多系湖广迁移之人各府州县互相冒籍入学嗣后有居住该州县而入学他邑限文到两月内自行呈首将里居田粮坟墓逐一造册该州县务彻底清釐册送学政察核仍交该教官与本生一体考察按季报学政分别劝惩如逾限不行呈首即行褫革○十年覆准冒籍顺天考试之人除入籍二十年并无原籍可归外其未满二十年及已满二十年有原籍可归者统以部文到日一年为限由科甲出身之见任官及候选之进士举人贡监具呈大宛二县申顺天府尹廪增附生员呈该学教官申顺天府丞转申学政均咨回本籍报吏部礼部注册生员食饩挨贡照旧例按年月次序倘逾限不改一经发觉生监举贡及职官进士皆照例斥革奉行不力之该管官罚俸一年自行察出者免议○又覆准顺天府丞考试移咨都察院奏委满汉御史各一人会同审音如有冒籍将廪保褫革照变乱版籍律杖八十受财者计赃论○十六年覆准广东商籍生员册开二百馀名其应岁科考者仅百馀名馀皆入游学患病项下至乡试之时始赴补考录遗是商籍诸生平时半回本籍并非实系商人子弟相依不能远离者可知嗣后必实系商人子弟在行盐地方居住不能回籍应试者方准于商籍应试若虽系商人一族而不住行盐地方及他姓子弟冒入商籍者将保送之商人照例究处
  一衡文黜陟顺治九年题准生员考案一等文理平通增附青社俱补廪无廪阙附青社先补增无增阙青社先复附仍各候廪原廪增停降者准收复照序补廪二等文理亦通增补廪附青社补增无增阙青社先复附原停廪降增者准复廪增降附者止准复增候补不准补廪三等文理略通原停廪者准收复候廪其丁忧起复病痊考复縁事辨复及原增降附者亦准收复照新旧间补青衣发社者准复附廪已降增者不准复四等文理有疵廪姑免责暂停食饩不作阙子限读书六月送考定夺原系停降者不准限考至下次岁考定夺增附青社均扑责示惩五等文理荒谬廪停作阙原停廪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六等文理不通廪膳十年以上发社近六年以上与增十年以上者发本处各充吏不愿者听馀皆黜退为民内进学未及六年者发社○雍正二年覆准各省学政务恪遵定例秉公考校分别等第以示劝惩毋得过宽徇私其或有州县人文果盛确无荒谬不通之卷亦不必苛刻推求必列后等以示无私○又覆准八旗生员
  特恩给与钱粮赡养读书若无考校恐或怠于诵读令该旗都綂于岁考前将领钱粮生员备造清册咨部转送学政严加校阅考居前等者照常领给居四等以下者停其给发遇下次考居一等二等三等照汉廪生开复例仍给原领钱粮如四等不愿再考即将学册除名听其复归护军骁骑当差○又议准嗣后令八旗都綂遇岁考之年将各佐领生员严催赴考学臣照考汉生员例优等补廪补增劣等降青降社但八旗生员有考箭之例文理兼长为难如无甚荒谬不必苛求但置之后等
  一劝惩优劣顺治八年题准该管有司官于诸生进见湏设立门簿或公事或私事或自构讼或为人讼或自为证或被牵讼全载情节其有事不干已辄便出入衙门乞恩网利议论官员贤否者许即申呈学政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聚至十人以上骂詈官长肆行无礼为首者照例问罪其馀不分人数多少尽行黜革为民○又题准在学生员凡遇
  万夀圣节元旦冬至及丁祭一应礼仪务湏整齐严肃有高卧不赴与舛错骄蹇者即行责治如以浮靡轻佻相高縦酒宿娼荡闲逾检自等于市井之辈有犯必黜不得少贷○又题准各省生员间有身列黉宫见充书吏者又有原系积年衙蠹经犯罪名蒙溷入学者皆斥革严究治罪至见在衙门应役之人冒应童试严察重治廪生教官扶同保结者并行议处○九年覆准士子有敦本尚实行谊表著者提调官细加体察取具本学师生及本族邻里甘结申送学政核实即加奨赏若有平日不务学业嘱托把持武㫁包揽或捏造歌谣兴灭辞讼及败伦伤化过恶彰闻者体访得实不必品其文艺即行黜革但行优者不许通同贿冒行劣者不许徇情姑息并不许轻信开送致被挟私中伤违者従重参处○十五年题准各学劣生有不遵条例者教官揭报学道严行褫革如教官徇情不报罚俸六月至三名者革职学政经教官揭报不尽法惩处被抚按纠察每一名以上罚俸六月三名以上罚俸一年五名以上降一级七名以上革职至举优行者以孝弟为先不得以操履平常充数如有扶同受贿情弊察出将教官重处○康熙二年题准教官徇情不报劣生者一名革职学政不尽法惩处者一名降四级三名革职○雍正元年覆准飭令各省学政务细加察核生员有品行端方行谊表著即奨赏列荐送入国学其品劣败伦者即行黜革各教官务举核确实如有通贿滥举挟雠妄劾者学政察出即题参议处教官之举劾咸当者于计典内声明列荐学臣报满之日将任内举黜之数奏
  闻造册报部察核○又覆准自来学政考试文武生员衡文之外未闻举一优行黜一劣行著再申饬学政转行教官实心访察有居家孝友品行端方者列为上等至若武断把持过恶彰闻者列为下等造具实行清册于学臣按临未经考试之前申送察核学政衡文时阅其文理优长而品行端方者拔置上等给以奨赏至册开下等生员廉访得实即行褫革报满之日将任内举黜之数别造清册与考册一同报部察核○又议准迩来贡监妄生事端皆由无人约束所致嗣后令学臣会同督抚转饬地方官除恩拔岁副正途外凡捐纳贡监生细加察访如有敦本尚实行谊表著者出具印结申送督抚提学会同确访无异即加奨赏其有倚恃䕶符行止不端亦令申报造具清册岁终彚册送部察核○二年议准嗣后除文武生员谋杀故杀人及戏杀误杀过失杀伤人者仍照例治罪其原有欺压情形一时争竞互相斗殴致死者亦仍照斗殴杀伤例治罪外如有武㫁乡曲倚仗衣顶横行欺压平民其人不敢与争旁人不敢阻劝将人殴打至死者貭审确实従重拟斩监候秋后处决○三年覆准飭令直隶各省督抚学政嗣后如有生监人等假托文会结盟聚党縦酒呼卢者该地方官即拏䆒申革其有远集各府州县之人标立社名论年序谱指日盟心放僻为非者照奸徒结盟律分别首从治罪如地方官知而故纵将该管官从重议处○四年覆准学政每岁举报生员优劣皆由教官造送但恐顽劣之徒教官或畏其雠恨不敢举报嗣后被褫劣衿如有挟雠肆横以图报复者照所犯应得之罪加一等治罪如教官任其为害不行揭报告发或被上司访察将教官一并严加议处○五年
  谕各省学政奉命课士黜劣举优乃其専责嗣后学政三年任满将生员中实在人品端方有猷有为有守之士大省举四五人小省举二三人送部引见朕亲加考试酌量擢用见在报满各学政即遵照荐举其到任未久者如有所知亦即举出夫一省而举数士不可谓无人学政巡试各府三年之久日与士子相亲考文察行不得谓不知但能虚公衡鉴所举必得其人且风声所树凡读书士子必皆鼓舞振兴于士习人才大有裨益该学政其各实心奉行毋得茍且塞责如有徇私冒滥等弊必严加治罪钦此○又覆准贡监既令学政约束应照依生员之例令州县官设立门簿凡贡监出入衙门逐一填造每月申报督抚学政严加察核○又覆准捐纳贡监咨部褫革后始行审理文书往来动经旬月嗣后有应褫革者令地方官申报督抚学政事属督抚者督抚移咨学政事属学政者学政移咨督抚即褫革发审再具文报部至年终仍将审明縁由造册送部以便察核○又覆准贡监生员举报优劣有司教官务将确实事迹明白指实以凭督抚学政秉公察核督抚学政仍亲加体察以杜欺诳凡学政报满之日将核定优劣贡监生员榜示通衢使知荣辱攸分○六年议覆近年各省学政举报优行并无一人开报劣行不过将縁事已革者造报塞责总由三年任满方行造报其中不免瞻徇顾忌市恩沽誉嗣后学政每考一处各学教官即将所属文武生员优劣款迹秉公据实开报其府州县亦呈送优劣密单该学政再细加访察倘府州县及教官开报不实或有通贿滥举挟嫌妄报者即以袒庇营私参处如举报得实于考毕时靣行奨戒将各生姓名造册达部存案于三年任满时具疏汇题优者升入太学肄业劣者褫革其先经达部之劣生果有改悔向善者仍于任满汇题时声明除去原册劣生之名倘学臣有瞻徇隐漏情弊察出照例严加议处奉
  旨依议夲内议称劣生果能改悔即除去原册劣生之名等语夫分别优劣以昭劝惩原以望其自新但人之迁善亦有勉强于一时而不能始终如一者倘既除劣生之名将来又复开报不但纷扰亦且非体嗣后凡有劣生改过自新者即于册内开注不必除名○又覆准嗣后士子作文以明理为主放诞狂妄之语应行禁止令该教官及地方官严切晓谕仍不时察访如有妄肆讥讪侮慢圣言治以应得之罪倘教官及地方官容隐不究一并严加议处○七年
  谕士子者百姓之观瞻士习不端民风何由得厚是以考课士子设为举优黜劣之典以为移风易俗之道所关亦綦重矣而无如教官学政往往视为具文奉行不力每当按试之时教官则以无优无劣具文申详如此则善者何由而劝不善者何由而惩夫善者之湮没不彰一时尚难觉察而不善之人侥幸茍免于目前不旋踵而劣迹败露每见荡闲逾检犯法乱纪之士皆从前学政教官之未开报劣行者其间情罪虽难一一追究然即此可知其中之容隐不少矣嗣后若教官沽名邀誉縦容劣生不行举报者经学政察出立即指参将教官照溺职例革职若学政瞻徇情面不行纠参者一经发觉将学政照徇庇例降级调用将此永著为例钦此○又覆准告顶生员嗣后应照礼部覆准生员五人互结之例结得并无抗粮包讼等情一生犯事互结之生同罪于每年十月内投逓该学教官加具印结并于岁考时别造优劣清册一同送学政稽察有行止不端者仍即详请褫革如徇情袒护一经察出照徇庇例议处○又覆准嗣后学臣考试府州县教官各自呈送优劣密单如有互相关会情弊学政察出题参议处○又覆准各督抚转饬地方官将
  钦依刊刻卧碑
  御制训饬士子文敬谨刊刻装潢成帙奉藏各学尊经阁内遇督抚等到任及学臣到任按临于祗谒
  先师之日该教官率生员贡监等诣明伦堂行三跪九叩礼毕教官恭奉宣读令其拱听如有无故规避者行学戒饬其有居址遥远者令其轮班入城恭听宣读至生员贡监内有唆讼抗粮縁事曾经戒饬者令其堦下跪听以示惩戒倘该教官不实力奉行或借端需索奉行不善者该管上司题参议处○又议准文武生员縁事斥革审讯者如系具题之案部文到日即移会学臣若外结之案承审官于事结后限一月内即钞招录案申报学政分别开复除名以杜弊端如承审官迟延不报者罚俸一年○八年议准优生升入太学事关大典不容冒滥今各省造报优生少者仅二三名多者至八九十名不等其请升入太学者并无优行实迹亦有未经声明应否升入太学者应令该学政再确访实迹取具府州县官及儒学印结学政出具考语果系文行兼优者照原议升入太学给与印结汇送清册报部其武生如果文行骑射兼优者亦照文生之例升入太学至所报劣行生员册内有称改悔自新者应毋庸议其馀悉照原议斥革○十二年覆准旧例有司所设门簿例由各学造送学臣钤印分发州县而州县有司多以学校非其専责往往沉阁迟延按知府一官于学校考试原有提调之责州县案件无不周知嗣后门簿应由学政钤印将诸生二字易为贡监生员照式刊刻夲条全文交与该府转发州县遇事登记该州县于季底申送该府转呈学政衙门察核○又议准嗣后如地方官果有不公不法凌辱士子等情生童等身受其害者准其赴该管上司控告该上司秉公审理将该地方官题参按其情罪之轻重照例议处倘系情虚将该生童等治以诬妄之罪倘该上司袒䕶地方官不行准理或徇情营私一经发觉将该上司从重议处如有豪横之徒逞其一时私忿辄聚众罢考挟制官长者照山陜题定光棍之例分别首从治罪其逼勒同行之生员褫其衣顶童生记名册案槩停考试如合邑合学同罢考即将合邑合学罢考生员全褫衣顶童生全停考试仍照例分别杖责如已经惩治之后果能改过自新该督抚会同学政察实具题请
  旨倘学政暗中寝息或将罢考案内之人滥行收考者该督抚指参将该学政照徇庇例议处督抚通同徇隐一经发觉一并严处至该教官有教导士子之责倘有生员等罢考是必其平日不能约束所致应将该教官照溺职例革职倘于生童罢考之时该教官畏惧处分或有同城武弁与之从中调处寝息其事者皆照私和公事例治罪○乾隆元年覆准学政举报优劣于三年任满时彚题岁考去汇题尚远科考则去汇题甚迫如科考亦同岁考举优黜劣其优者固不免粉饰幸邀而劣者以迫于汇题旋报旋革未免阻其自新之路嗣后直省文武生员祗令学政于岁试时随场举报优劣一次造册送部仍俟三年试满汇题至科试停止举报优劣有抗粮唆讼行止不端等弊仍许各地方官不时详报大者请革小者按所犯之罪分别戒饬○又覆准嗣后监生果系豪横不法及行止有亏者有司先详报学政斥革以便审讯即报礼部审系无辜实属干连者详明开复倘该管有司或借端冤抑出入人罪将该地方官照例参处○又议准生监既并隶儒学果有抗粮包讼等事该学自可详革若惟以五生互结为凭良善者固气类相投不肖者岂不能朋比掩饰应将岁终责取互结之例停止又生员事关切已与包揽词讼不同若必令其赴学挂号求用戳记必有不肖教职挟嫌勒索徇私容隐徒滋弊窦应将赴学挂号戳记之例停止○又议准生员身列黉宫包揽词讼诚为不法但未经审理遽黜其名其中岂无屈抑应将一牵狱讼先革后审之例停止其文武生员果系事非切已代亲族具控作证冒认失主尸亲者仍照例科罪又交纳钱粮凡富生上户遵例五月完半十月全完如届期不清再展二月以岁底全完为率其中下贫生以八月完半岁底全完如届期不清分别再展数月以开岁二月四月全完为率如逾期不完始行详革革后全完仍准开复若委系赤贫无力而尾欠仅属分釐者仍照例暂免详革其不待限期先行完纳者该地方官照例量加奨赏应将交纳钱粮严立三限之例停止又文武生员有武断乡曲倚仗衣顶横行欺压平民其人不敢与争㫄人不敢劝阻将人殴打致死者仍照定例治罪外其被褫革劣矜有挟雠肆横并生监内有串通窃盗𮄑顿牛马代写辨状诱人卖妻作媒图利者照原律分别定拟应将加等治罪之例停止又催科之法大约以五月完半岁底全完为率而学政岁时按临周行各府未必下车之日适当纳课之时且学政按临大府不过一月小府不过一旬诸生既须应试又令完粮势难兼顾若不收考必致随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补试今交纳钱粮已经立限嗣后将完粮后方准收考之例停止又生监縁事斥革一槩不许出境是罪止斥革而又加以禁锢似属已甚况顽悖之人在夲籍亦能生事不必出境也至于重犯事端自应按律例定拟不必在籍而宽岂以出境而重嗣后将被褫后不许出境之例停止○又议准贡监生员如有包揽钱粮侵收入已者照例革去贡监生员仍照常人盗仓库钱粮律并赃论罪定拟系八十两以上照不应为而为之律杖八十仍革去贡监生员如不及八十两以上仍照揽纳税银杖六十之例定拟收赎○又覆准学政考试地方如有奸徒聚众生事凌胁官长学政系封锁衙门无由禁缉提调及地方官并驻防武官协拏务获审实照例治罪如提调等官事前不能钤止事后又不严拏及批审之后徒以一二软弱无辜抵塞结案者督抚学政题参文官交吏部武官交兵部议处其廪保滥保匪人以致场内生事者一并褫革○三年覆准优行生员如举优注册之后该生改行易辙实有劣迹可指该州县官及教官仍应据实申详该学政留心体察○四年覆准生童于临考时不待联谋群相萃集偶与市民争讼辄喧播观看虽未有不法情事实属嚣凌陋习令学政等官时时训诲务俾率德改行其有荡闲逾检有玷宫墙者分别革惩俾知畏法自守
  一优恤诸生顺治八年题准生员与武軄兵丁有争听学臣处治不许武职擅责武职兵丁该管衙门处治不许生员结党争抗○九年题准凡生员丁父母忧免其应试服阕呈学转详提调官取师生邻里保结试以经书论三篇廪觧卷详夺增附青社径行学起复过限三月申䆒半年廪作旷增附逓降一年黜凡游学从师随祖父之任告假出行者由学开明事由呈提调官转详批允给假不得误岁考违者黜果千里外未能即回勘明取结具详限三月补考再违者黜凡患病者提调官取该学及医生甘结开报限三月内补考违限者青衣径黜廪停作旷增降附附降青衣再违三月皆黜无故临考不到者径黜凡縁事者承问官取问明白即序案通详若别衙门批允或开复或问革均钞招申详非奉学政明文开复黜革者不得收学除名按临时除重犯候详外轻罪与干证虽未详允皆仍送考不得概造縁事项下廪膳縁事三月以上不结停食饩不作阙事结供明准补支坐罪不至革计拘发收复月日作旷不补支凡愿告老者呈学转申提调官检例无碍取结于按临半月前申详免试若已赴考及縁事未结青衣发社与行止不端者不准凡批限补考者违限半月即考附一二等不准帮补四五六等照案行凡补考者提调官靣试经书论各一篇即将原卷封固令夲生亲赍送考对验以防冒替等弊○康熙九年题准生员关系取士大典若有司视同齐民挞责殊非恤士之意今后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报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辞讼小事发学责惩○二十二年覆准各省学租有发给贫士将所馀以充兵饷有竟不给发者应行令各直省督抚给发廪生贫士以助膏火之费○二十七年议准学田租赋应给赡贫生务在严核举行俾沾实惠毋听奸胥冒滥侵欺除通稽各学田原额若干毎年额租若干先造清册报部外每年终将用过某费若干项赡过贫生某某若干名详开旧管新収开除实在造册报部如册部隐漏迟延振贫虚名无实及教官学霸豪强之家私据侵占者察出按法追䆒○雍正二年议准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年老有疾亦准给衣顶如丁艰告假患病縁事及随任等情据实呈教官申报学政仍照例补考○八年覆准例载曾经犯罪问革变名易姓侥幸出身殊坏士习访出严行䆒问革职若教官纳贿容隐生员扶同保结者一例治罪嗣后此等生员应令提调官详察或罪止褫革或本案情罪尚有可原及革后能改过自新者取具教官廪保印甘各结准其以原名考试童生如情罪可恶并不改过自新变名冒考入学者除将本人严䆒黜革外其提调教职皆照徇庇例议处廪保即行黜革○十二年议准已经褫革之贡监生审明果系无干及拖欠钱粮革后全完者地方官即详请开复其或抑勒索诈并故捏情弊详请者察出将地方官议处○十三年议准凡为人后者遭本生父母之丧服虽降期仍心丧三年若出应试实非情理所安嗣后文武生员遇本生父母之丧令其呈明期年内免应岁科两考及举贡监生停其乡会二试童生亦不许应府州县及院试有隐匿干进者照匿丧治罪○又议准廪增遇本生父母之丧期年不应试毋庸出阙○乾隆元年
  谕任土作贡固有常经无论士民均应输纳至于杂色差徭则绅衿例应优免乃各省竟有令生员充当总甲图差之类者殊非国家优恤士子之意嗣后举贡生员等著槩免杂差俾得专心肄业倘于本户外别将族人借名滥充仍将本生按律治罪钦此○又议准生员有应戒饬者地方官会同教官将事由具详学政酌㫁批准然后照例在于明伦堂扑责如因一言抵牾辄任意呵叱不待申详不会同教官擅自扑责者听学臣纠参以违例处分学政亦不得袒庇生员违公批㫁○三年
  谕各省学租原为给散各学廪生贫生之用但为数无多或地方偶遇歉年贫生不能自给往往不免饥馁深可悯念朕思身列胶庠者自不便令有司与贫民同给升斗嗣后著该督抚学政飭令教官将贫生等名籍开送地方官核实详报视人数多寡即于存公项内量拨银米移交教官均匀给散资其𫗴粥如教官开报不实给散不均及为吏胥中饱者交督抚学政稽察即以不职参治至各省学租务湏通融散给极贫次贫生员俾沾实惠此朕体恤生员之意若诸生员不知自爱因此而干与地方肆行不法之事该督抚等仍应照例稽察毋使蹈于罪戾钦此○五年
  谕朕从前降旨将代赔祖父亏空已奉恩免人等停选停补者准归入班次铨用其应追赔祖父亏空革职之员亦准其一体开复今朕念旗人有因代赔祖父亏空力不能完治以枷责之罪者此等人员与本身亏空及縁事枷责者究属有间槩行摈弃情亦可悯伊等如愿考试者该旗除原案内载有不准考试字様外皆准一体考试俾各奋勉自新以昭格外加恩之至意钦此○又议准旗人有因祖父亏空力不能完治以枷责之罪者除闲散人等准其照例考试外其已经出仕及进士举人贡监生员等如愿考试亦照闲散人等准应童子试并与旗下翻译等项考试以图上进但不得借考试之端希图开复若系曾经发遣并入辛者库即内管领赦回其罪原不止于枷责者其本身仍不准考试○又奏准縁事斥革生员除包揽辞讼武断乡曲及凡实系本身重犯于律无可贷者仍旧斥革外其有因人波累与本身事犯情有可原及罪在杖一百以内革后能改过自新者均准以原名考试童生监生亦许以原名捐复其举人贡生有愿考试者亦照例准其应童子试以图上进取具里邻确实甘结报地方官及教官核实加结系应童试者申送学政系捐复监生者申送抚藩各加核实准行如有隐匿重情朦溷滥邀者仍斥退其应行收考收复者毋许地方士庶挟嫌告讦违者以诬告治罪○又奏准文武生员除笃疾之人照例令该学教官据实具详准给衣顶外其有以年老告给衣顶者按其入学已阅三十年无论衰病与否均为合例或入学虽不满三十年其年已及七旬者亦为合例统令呈该学教官察验确实出具并无假捏规避印结申详学政衙门即准给与衣顶免其考试○八年覆准嗣后患病欠考之生请给衣顶者如已成痼疾及年届七旬者出具并无假冒规避印结即准免其补考给与衣顶至武生必年富力强始可入选若年届六十力已衰迈于一切技勇不能娴习亦准给与衣顶
  一广励学业顺治二年题准满洲子弟就学肄业分为四处每处用十人教习每十日赴国子监考课一次○九年题准每乡置社学一区择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考充社师免其徭役给廪饩优膳学政按临日造姓名册申报考察○十一年题准八旗每佐领下留官学生一名礼部会同国子监察验如学业无成者退归佐领仍于本佐领下选补以后三年一次察验永为定例○十四年
  谕八旗满洲汉军每佐领送官学生一名读书蒙古两佐领送官学生一人读书○十五年题准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令立学一所行地方官取文理明通者一人充为教读以司训督岁给银八两膏火银二十两地方官动正项支给○十八年
  谕满洲汉军每佐领各增官学生二名共送子弟二人一习清书一习汉书○康熙六年题准官学生除国子监考课外每年礼部严考一次送部录用如肄业怠废即开助教教习职名参处○四十一年覆准
  京师崇文门外设立义学
  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五城各设一小学延塾师教育有成材者选入义学义学小学每年廪饩共三百两于府县按月支给○四十五年覆准黔省府州县卫皆设义学俾土师子弟肄业颁发
  御书匾额悬挂○五十二年
  谕景山北上门两㫄建立官学简选教习令内府佐领内管领内可教之子弟读习清汉书钦此○雍正元年覆准州县设学多在城市乡民住居辽远不能到学照顺治九年例州县于大乡钜堡各置社学凡近乡子弟年十二以上二十以下有志学文者令入学肄业择生员行端学优者充补社师给予廪饩将学生姓名造册于学政按临时由学申报如有能文入学者社师优赏若怠于教习钻营充补者褫革该管官议处○又覆准八旗教习将考取之新进士及恩拔岁副贡生考取间补至捐贡不准充教习○二年覆准设立官学原欲清汉兼优以备部院衙门补用令国子监满汉祭酒司业转饬助教教习等官每日亲临督课祭酒司业不时稽察以劝勤儆惰○三年议准左右两翼立宗学每翼满学一汉学一王贝勒贝子公将军闲散子弟有愿读书者听其入学于各部院司官中书内简选四人每翼各分二人教习清书令礼部简选教习四人每翼各分二人教习汉书○又覆准云南威远地方设立义学令夷人子弟有志读书者入塾诵读○五年覆准云南东川府土人设立义学择本省贡生生员熟习土风品学兼优者令其实心教诲俟学业有成该抚具题照湖广猺童例别编字号果有可取之卷即于东川府学额内酌取其教习由该督抚酌量奨赏○七年议准立觉罗官学八旗各择官房一所设为衙署㫄设满汉学各一觉罗子弟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皆令入学读书由各部院见任笔帖式内简选能翻译者八人每旗各用一人教习清书由礼部简选八人每旗各用一人教习汉书○八年覆准四川建昌府四面环夷复有熟番杂处其中未知礼教应延塾师训习但该童不解官语塾师不能译语应于汉境内择大村堡令地方官照义学例建立学舍择本省文行兼优生员延为塾师令附近熟番子弟来学日与汉童相处宣讲
  圣谕广训俟熟习之后再令诵习诗书照乌蒙设学之例以六年为期如果教导有成塾师准作贡生三年无成该生发回别择应需经书食用等项令该抚照例备办毋得𣲖累里民俟熟番子弟学业有成令往教诲生番子弟俟熟习通晓之后准其报名应试该地方官照例收考申送学政○又覆准湖南永绥六里每处立义学二所每所延师二人在干凤两厅所属苖生中择其谨厚通晓者令其教导宣讲
  圣谕广训然后课以经书至建立学舍及塾师每年应给廪饩等项应于本省公费银内酌量动支○十一年
  谕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吏每设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督抚驻札之所为省会之地著该督抚商酌举行各赐帑金千两将来士子群聚读书豫为筹画资其膏火以垂永久不足者于存公银内支用封疆大员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殚心奉行黜浮崇实以储国家菁莪棫朴之选钦此○乾隆元年
  谕古者乡学之秀始升于国然其时诸侯之国皆有学今府州县学并建而无逓升之法国子监虽设于京师而道里辽远不能胥会则书院即古侯国之学也居讲席者固宜老成宿望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任使该部即行文各省督抚学政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身心仿分年读书之法予之程课使贯通经史学臣三年任满谘访考核如果教术可观人才蔚起各加奨励六年之后著有成效奏请酌量议叙诸生中材器尤异者准荐举一二以示鼓舞钦此○又覆准咸安宫教习向例于举贡内考取充补嗣后应于新科进士内传问有愿充者令报名礼部会同吏部简选引
  见陆续充补三年期满该总管将称职之人分别等
  第引
  见授为主事及即用知县恭候
  钦定○又奏准凡考试满教习由部行文八旗咨取翻译进士举人生员并恩拔岁副贡生通晓翻译愿考者年逾三十以上造册送部奏请
  钦命大臣在
  午门内请题考取挨次补用○又奏准八旗废员及告退笔帖式并从前效力军前年老有疾就闲之人不无精于翻译而人品老成者嗣后考取满教习令与八旗举贡生员一并考试○又覆准义学之设原以成就无力读书之士令顺天府尹饬大宛二县清理义学旧址酌量修葺俾生徒得以聚处该府尹慎选文行兼优之士延请为师不论乡城老幼愿就学者皆听肄业其中有贫乏无力者府尹酌给薪水至修建房屋师生膏火等费应于存公银内酌量奏请再造士之典务湏经久应令府尹量拨所属官地数顷以资逐年之用○又覆准社学之设著有成例其黔省地处偏僻或有未经设立之处应再行该督遵照雍正元年定例飭令州县官酌量举行至量加廪饩动何钱粮令该督随地酌办○二年奏准咸安宫汉教习仍于新进士内加以考试选取不足于举人内考取充补三年期满分别引
  见进士以主事知县即用举人以知县教职即用○三年奏准两翼宗学各增设汉教习二人○四年
  谕闻浙江敷文书院内生童众多每岁帑金租息仅四百馀两不敷廪饩著加赐帑金千两交该抚经理岁取息银以资诸生膏火钦此○又议准通计宗室在学生徒按十名设教习一人其未满十名者即均分在各教习名下训课毋庸增设除见在教习十有四人外尚须增设满汉教习应令宗人府移咨礼部按数增补嗣后有应增设之处遵照办理○又覆准八旗义学师生终年课诵应酌量加
  恩于每学每月各给银三两以为茶水煤炭之资○五年覆准稽察八旗义学礼部司官以生徒优劣定教习之勤惰于期满日照例出具考语引
  见惰者即行退出○又覆准八旗义学功课除委礼部司官每月稽考外仍令诸生每季到部考课翻译经义背书写字皆详登册籍岁终分优劣以定去留○二十一年奏准裁宗学汉教习○二十三年裁本部义学
  一执事奉祠康熙二十五年覆准圣贤适裔有充奉祀生者仍给衣顶确开名数报部○又覆准府州县卫学赞礼生不许滥用应照国子监例选择在学肄业文行兼优仪表端荘声音宏亮者补充大学六名小学四名考试时准为优等仍行报部○三十三年覆准凡地方大小各官惟
  万夀圣节元旦长至春秋二丁祭用生员赞礼大中小学均不得过四名其准为优等之处著停止○雍正二年覆准先贤有祠宇处察明适裔给与印照为奉祀生但事久弊生无论有无祠宇是否贤裔称系同姓即给印照各省督抚及衍圣公并不将奉祠生名数报部致有假造印照冒滥充补行令衍圣公会同山东巡抚学政核实察明其各省奉祀生令督抚学政通行严察果系先贤适裔建有祠宇将本生履历造册咨部销毁原给印照换给礼部印照其冒滥者革除嗣后设立奉祀生关渉衍圣公者衍圣公会同巡抚学政照例察核报部换照其各省由督抚学政者亦确察咨部○五年覆准山东曲阜县乐舞生入学均于见在乐舞生考取该学政会同衍圣公将见在
  文庙供事之乐舞生秉公详察其不谙音律者均令澄汰照数选补百五十四名造具年貌籍贯清册存案每学臣考试之前先将乐章音律当堂考验果能谙练通晓然后考其文理优长者酌取四名入曲阜县学充附其兖州府学充附之三十六名悉行裁停○十三年题准春秋祭祀例用乐舞应慎重选补令各州县会同教官将见在乐舞生详加考验择其实系本籍俊秀子弟通晓音律娴熟礼仪者仍行存留飭令教官勤加学习䖍供祀事如有冒滥悉行黜退将原给执照槩行追销其学政执照之处永行禁止嗣后如学政滥给印照该督抚即行严参其乐舞生如有假冒朋充把持武断等情地方官一靣详革即行究治○乾隆五年奏准各府州县学乐舞生每学例用六佾即照佾舞之数额设三十六名外加四名以备疾病事故更替之用务令各州县会同教官考选本籍俊秀通晓音律娴习礼仪者方准充补遇阙别行考选足数此外不许浮充仍造册申报学政察核每遇学臣按临免其府县两试由教官册送府县叙入考案之后申送院考凭文录取○六年覆准顺天府遴选乐舞生照考试儒童之例责令取具廪保甘结由教官加结送县审音委系本籍之人方准选补至考试时仍令教官察核确实申送院考如有顶冒情弊将出结各官照例参处○八年覆准嗣后乐舞生令州县于与考童生内略知文义者取具邻族甘结会同教官选补送学臣察核至院试时仍用廪保童生各结以防顶冒至学臣按临之时将该属册载之乐舞生飭令提调官按名考验实系应试儒童略知文义者方准永远充补若系目不识丁之人即详明斥革别行选补将滥选州县学官察参议处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风教
  一名宦郷贤崇祀顺治元年定名宦乡贤风教所关提学官遇有呈请务须核实确据若有受人请求妄举者师生人等即以行止有亏论其从前冒滥者径自革除○雍正二年覆凖名宦乡贤相沿岁久冒滥实多行令各省督抚学臣秉公详察如果功绩不愧名宦学行允协乡评者将姓名事实造册具结送部核准仍许留祀若无实迹报部革除嗣后有呈请入祀者督抚学臣照例报部核明如私自批行入祀事觉将请托与受托人等治罪出结具详地方官一并议处○三年覆凖名宦乡贤照旌表节妇岁终彚题例令各省督抚学臣秉公察核每年均于八月以前彚题并将事实册结送部详察庶免冒滥入祀之弊○乾隆十四年
  旨议凖名宦乡贤嗣后督抚题报到日该部务确核事迹倘名实不能相副即秉公指駮将详报不实之地方官照例题参庶名器不致滥邀而教化益臻纯备○二十年
  谕直省建立名宦乡贤祠即古者瞽宗之祀所以崇徳尚贤与斯祀者必其人实可当之无愧方足以光俎豆而式乡闾其典綦重近时大臣中有以祖父得𣏌乡贤具奏谢恩者夫大臣身居九列部臣督抚谊属同官彼此瞻徇势所不免即使采访悉为公当而悠悠之口难保其必无遗议又况名实未必尽孚者乎且入祠既多朝贵先人则潜徳韬光之正士必且耻与为伍崇祀大典将不以为荣而以为辱至实在政绩茂著徳望皆隆者或子孙不能自振必转致湮没无传矣当其具呈公举虽托之舆论而主持为首者乃系姻族衿士贡谀征贿何所不有风励激劝之谓何不亦渎典章而亵名器乎朕亦非谓大臣祖父必不可入祀也果使政事人品足为矜式自必久而益彰何妨待之十数年后而必及其子之备位大僚亟亟题请以至公之举而冒至私之名乎嗣后见任九卿祖父槩不得题请入祠其身后乡评允当者听著为令钦此
  一旌表节孝顺治五年题凖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自元年以后曽经具奏者仍行巡按再为核实造册报部具题旌表○九年
  谕诸王宗室觉罗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人府核实具奏交礼部题请旌表钦此○又题凖直省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州县官申府府申道道申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核实奏请下部察勘覆凖旌表满洲蒙古汉军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该管佐领骁骑校送参领参领送都统副都统都统副都统送部由部核实奏请旌表○又题凖割股或致伤生卧冰或致冻死恐愚民仿效不凖旌表○十年题凖宗室内节孝者各依等第颁发
  恩赐亲王固伦公主亲王适福晋给银百两段十六疋世子和硕公主亲王侧福晋世子福晋给银九十两段十四疋郡王郡主世子侧福晋郡王适福晋给银八十五两段十二疋贝勒县主郡王侧福晋贝勒适夫人给银八十两段十一疋贝子贝勒侧夫人郡君贝子适夫人给银七十五两段十疋镇国公贝子侧夫人县君镇国公夫人给银七十两段九疋辅国公镇国公侧室乡君辅国公夫人给银六十五两段八疋镇国将军辅国公侧室给银六十两段七疋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夫人给银五十五两段六疋奉国将军辅国将军夫人给银五十两段五疋奉恩将军奉国将军淑人给银四十五两段四疋奉恩将军恭人给银四十两段三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女及闲散宗室并妻女给银三十五两段二疋以上均由戸部颁给由内院撰
  敕一道奨谕凡旌表贞烈者自固伦公主亲王福晋
  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
  钦赐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镇国将军夫人以下闲散宗室妻女以上部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凡觉罗内有节孝者给银三十两段一疋有贞烈者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又题凖凡旌表节孝在直省府州县者官给银三十两满洲蒙古汉军支户部库银三十两听其自行建坊○十二年题凖各直省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各该督抚于每年十二月照例核实具奏礼部覆核分别题请旌表满洲蒙古汉军令参佐领察实保送都统副都统再加核实岁终送部分别题请旌表○十三年题凖亲王薨妾媵殉节者礼部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十四年题凖凡妇人已受
  诰封者不更旌表○十五年定直省有实在孝子抚按确勘详开事实具题由部覆核确实请
  敕吏部考试酌量选授官职如有冒滥捏报将原举官参处○十七年题凖广西殉难妇女有亲属者给银建坊无亲属者共支银六十两立碑通鑴姓氏以表贞烈○十八年
  谕满汉节妇凖一体给米钦此○康熙六年议凖民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节至五十岁以后完全节操者题请照例旌表○七年定贞节妇女实行逐一开明取具亲戚该管官保结详加核实送部不得仅以年岁已及草率滥送○十一年议凖强奸不从以致身死之烈妇照节妇例旌表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本家建坊○十四年题凖凡节妇已经核实到部者虽病故亦凖彚题旌表○二十七年
  谕夫亡从死前已屡行禁止近见京城及各省从死者尚多人命关系重大死亡亦属堪怜修短听其自然岂可妄捐躯体况轻生从死事属不经若复加褒扬恐益多摧折嗣后夫殁从死旌表之例应停止自王妃以下及小民妇人从死永行严禁如有必欲身殉者赴部及该管官司陈诉俟奏闻定夺钦此○三十五年题凖节妇自三十岁以内守节至五十岁者即行旌表过五十者将迟延縁由报部○三十七年
  谕兴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道为先孝子尤宜褒奨八旗贫人克尽孝道诚为非易如有尽孝于其父母者核实奏闻钦此○五十一年题凖镶红旗有受聘未婚之女闻讣剪发成服居夫墓侧守节三年从容自缢与寻常轻生者不同奉
  旨照例旌表○五十二年覆准民间贞女未婚闻讣矢志守节绝食自尽照例旌表○五十四年覆凖有孀妇抚子守志因亲属逼嫁投缳原非激烈轻生照五十二年贞女例旌表○五十九年覆凖节孝昭著所司不核明详报者交部议处所属上司不转详题请旌表者交部一并议处通行八旗直省一例遵行○雍正元年
  谕恩诏内开旌表节义乃彰善大典每见直省地方有力之家尚能上逹而乡村贫寠之人则多湮没无闻著该督抚学臣及有司遍加采访务使苦寒守节之家同沾恩泽至节妇年逾四十而身故计其守节已逾十五载以上者亦应酌量旌奖钦此遵
  旨议定凡八旗直省督抚学臣令所在有司遍加采访凡有节义之人从前因无力不能上逹者悉行申报督抚学臣其守节十五载以上逾四十而身故者亦令各该地方官据实报明一例旌表直省督抚学臣核实于岁终彚题八旗都统于岁终彚送礼部由部每年二月内将前一岁八旗直省题送孝行节义彚题请旌永为定例○又
  谕恩诏内开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曽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有所观感著于地方公所设立祠宇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皆标姓氏于其中已故者则设牌位于祠中祭祀用阐幽光而埀永久其建坊银仍照旧支给钦此遵
  旨议凖设立祠宇应行顺天府奉天府直省府州县卫分别男女每处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祠建于学宫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刊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位祠中一为节孝祠别择地营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位祠中八旗分左右翼择地各建二祠一应碑坊刊题姓氏皆照此例每年春秋二次致祭直省交与各府州县卫守土官两翼交与大宛二县其建立祠宇碑坊银各省府州县卫动用正项钱粮修造仍报工部奏销左右两翼祠宇碑坊交与工部营造仍令各所在有司不时修葺○三年议准兵民节烈原宜一例旌表因事由学校以致营伍未经举报行令直省督抚提镇学臣宣谕该地方文武官弁详察营伍中有三十岁以内守节至五十岁以后及守节十五载以上年逾四十身故者出具印结移该学教官照民间取结之例加具印结申报州县转详督抚学臣具题由部彚请旌表永为定例如有隐漏不报及冒滥妄举等弊察出将该管官题参处分○又覆凖孝女以父母未有子姓终身奉亲不嫁照孝子一例旌表○四年镶白旗贞女未婚闻婿病故自尽家人救甦至次日剪发摘环哭往婿家愿终身守墓该旗都统奏请旌表奉
  旨如此贞节甚属可嘉理应旌表○又覆凖云南总督具奏顺治十六年有监生遭流寇被害妻妾及女皆投崖而死至今无嗣照广西殉难妇女无亲属之例令该地方官支银六十两立碑通鑴姓氏又有民人妻妾投水自尽见遗一子照广西殉难妇女有亲属之例给银三十两自行建坊其节孝祠内设位题坊悉照
  恩诏定例遵行○五年覆凖定例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惟孝妇旌表未有成例但妇女孝行无亏宜邀旌典应准给建坊银三十两其节孝祠题坊照
  恩诏遵行○又
  谕各省建立忠义节孝祠表扬徳行著行文各省督抚详加察勘有无冒销果否坚固之处不得稍有朦溷并令各地方官将建立祠宇造入册内前后交代钦
  此○六年
  谕据福建巡抚奏称孝子李盛山割肝救其母者母病愈后孝子伤重自故请加旌表部议以割肝乃小民轻生愚孝向无旌表之例应不凖行朕念割肝疗疾事虽不经而其迫切救母之心实难得而可悯已加恩凖其旌表矣尝读韩愈之文曰母疾则止于烹粉药石以为事未闻毁伤肢体以为养茍不伤于义则圣贤当先众而为之矣又读朱子书曰割股固自不是若诚心为之不求人知亦庶㡬今乃有以此要誉者是先儒论及此者屡矣本朝顺治年间定例割股或致伤生卧冰或致冻死恐民仿效不凖旌表伏思我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临御万方立教明伦与人为善而于此例慎于旌表者诚天地好生之盛心圣人觉世之至道视人命为至重不可以愚昧而误戕念孝道为至弘不可毁伤正理立法垂训实有深意存焉但向来地方有司未尝以圣贤经常之道与国家爱养之心明白晓谕开导编氓是以愚夫愚妇救亲而捐躯殉夫而殒命者往往有之既有其事若不予以旌表恐无以彰其苦志而慰其幽魂所以数十年来虽定不予旌表之例而仍许其奏闻且有邀恩于常格之外者仰见
  圣祖皇帝哀矜下民之
  圣心固如是之周详而委曲也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此皆言人子一身乃父母之遗体虽一发一指不可偶有亏损以伤父母之所遗也孔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盖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偶有疾病尚以为忧设有不肖忤逆之子父母且恕而矜之其纯孝之子而父母之怜爱又当如何也岂有以已身患病之故割其子之肝肉充饮馔而和汤药其父母之心断无不惊忧怵惕不安之理若因此而至于伤生又岂所忍闻者乎夫父母有疾固人子所当尽心竭力之时而孝道多端实不容效命捐躯于一节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人生孺慕之诚原通百年而无间者也人子一人承先启后负荷甚钜若舍生殒命于仓卒之间而忘宗祀继续之重恐非所以为孝也况人子于亲本乎天性倘能尽至诚纯孝之实则亲病虽笃呼吁请祷力省一身之过誓愿为一正人如此必能感天地动鬼神何须割肝刲股以为回生之良剂乎家庭之行惟在至诚至敬善体亲心不必以惊世骇俗之为著奇于日用伦常之外也至若妇人从一之义醮而不改乃天下之正道而其间节妇烈妇亦有不同者烈妇以死殉夫慷慨相从于地下固为人所难能然烈妇难而节妇尤难盖从死者取决于一时而贞守者必阅夫永久从死者致命而遂已而守贞者备尝其艰难且烈妇之殉节捐躯其间情事亦有不同者或迫于贫窭而寡自全之计或出于愤激而不暇为日后之思不知夫亡之后妇职之当尽者更多上有翁姑则当奉养以代为子之道下有后嗣则当教育以代为父之道他如修治𬞟蘩经理家业其事难以悉数安得以一死毕其责乎是以节妇之旌表载在典章而烈妇不在定例之内者诚以烈妇捐生与割肝刲股之愚孝其事相类假若仿效者多则戕生者众为上者之所不忍也向来未曾通行晓谕朕今特颁谕旨著地方有司广为宣布务期僻壤荒村家谕戸晓俾愚民咸知孝子节妇之自有常道可行而保全生命之为正理则伦常之地皆合中庸不负国家教养矜全之徳矣倘训谕之后仍有不爱躯命蹈于危亡者朕亦不槩加旌表以成闾阎激烈之风长愚民轻生之习思之思之特谕钦此○八年江西巡抚以夫亡从死未婚烈女二人请旌经部具题请
  旨仍恩凖旌表○十一年议准河南商水县十二岁㓜女娄氏拒奸致死当幼稚之年守正不污实属贞烈应照例旌表以慰幽魂并令该地方官设位于祠○十三年
  谕凡烈妇轻生从死昔年
  圣祖仁皇帝曽降旨禁止朕于雍正六年又降旨晓谕至周至悉数年以来因各省奏请旌表烈妇者尚少朕是以格外加恩凖其旌表今数日之内题奏殉夫尽节烈妇烈女多至十数人直隶则有田氏等五名江苏则有许氏等四名可见地方官未将从前谕旨剀切晓谕乡曲愚民尚未深悉
  圣祖仁皇帝与朕重惜民命之至意以致民间妇女激烈捐躯者更多于前嗣后若槩予旌表恐转相则效易至戕生深可悯恻著地方有司将朕前旨广为宣布俾遐陬僻壌家谕戸晓倘宣谕之后仍有不顾躯命轻生从死者不槩予旌表以长闾阎愤激之风钦此○是年十月覆凖妇人守节有受封在先夫死在后之命妇仍照例无庸旌表其三十岁以前夫死守节迨抚孤成立之后因子显逹始获受封应一例旌表以发潜徳以广
  皇仁○又议准举报节孝向例皆由生监具呈经县申府以至司抚其中衙门甚多胥吏辗转弊端百出应令各直省督抚饬所属州县将一应例合旌表之节妇并贞女孝子详悉条例遍示乡城士民令本家开载事实具呈并饬乡邻族长于具呈日一并据实投逓甘结该学该州县核其事实确据即行加结详报该督抚确核存案据实彚题无庸往返駮诘致滋弊端至于给坊银亦应令本家具领当堂验发不经吏胥之手庶潜徳幽光不致湮没而旌扬盛典亦无遗漏之处○乾隆元年顺天府尹以未婚之女自缢殉夫题请旌表经部定议节烈轻生事在奉
  旨禁止之后不便凖旌具题奉
  旨著加恩旌表○二年议凖举报节孝该州县学确核加结径详督抚学政核实彚题仍备文申报府司存案其各直省凡有节孝并令督抚主稿会同学政具题以昭画一○三年贵州巡抚以黄平州烈妇郭氏遇逆苗猖獗舅姑及夫皆被害氏激烈骂贼触石而死幼女二姑年十五岁同母殉节家童关保年十二岁背负家主幼子避难全生均应题请旌表经部核议以烈妇母女例得旌表至家童向无旌表之例而幼童关保年仅十二似兹忠义实属可嘉可否凖予旌表以示风励具题请
  旨奉
  旨著加恩旌表○六年议凖道姑虽不在兵民妇女之列而御暴全贞实为贞烈应照例旌表○又议凖粤西遣妇以佥遣夫亡孤踪殉节与激烈轻生者有间应予旌表以阐幽贞○七年议凖童养之妻尚未成婚而能以礼自持坚拒夫之和奸因而致死应照例旌表令建坊于烈女父母之门○十年议准节孝于生前题坊至旌表后身故者应一例入祠以示风励○又议凖曽经旌表之节孝间有一二贫苦难以存立之人应令督抚分饬各州县核实取具邻族及印官各结酌量给与口粮俾存活有赖不致失所○十一年议凖旗人已经开戸之节妇虽与见在戸下服役者不同究与良家子有间应止许给银建坊其节孝祠内题坊设位之处悉行停止以昭名分以别等威○十四年遵
  旨议准旌表节孝乃
  朝廷风化所关必视良有司奉行以实斯徳意及于闾阎而观感兴于众庶嗣后举报节孝请令直省督抚训示地方有司实心体访谘于学校询于舆论如繋夫亡守志舅姑年老无依妇兼子职奉养终身或宗祧所繋藐孤夐孑抚育有成以绵嗣续或外迫强暴毁形见志事近捐躯终保贞洁或境处单微甘心荼蓼饥寒并迫秉节念坚如斯之类孝义兼全厄穷堪悯允宜亟为表彰具结详报督抚学臣秉公核定彚疏题请旌表给银建坊殁后致祭祠内以光俎豆其在荒村僻壤孤苦单寒举报无力易至隐没者尤宜搜访详报以昭显幽阐微之义如因仍故习委之邻族呈报胥役覆核以致举报不实单寒遗漏均照定例参处督抚不据实纠参别经发觉亦交部议处至于寻常守节者原有表闾之例应令地方官于本家呈报时核其年例相符详明督抚学臣酌量给匾嘉奨附疏彚题仍于祠内官为立石俟身殁之后镌题姓氏以免湮没无庸建坊祠祀八旗节孝亦照此例画一办理○十五年覆凖寻常守节之节妇于题凖后照
  钦定清标彤管字様给与匾额
  一旌表义行雍正二年覆凖湖广黄冈县民邓一隆八世同居家逾百口闺门雍睦给与建坊银三十两表其坊曰八世同居之门○十年题准湖南沅江县生员谯衿七世同居孝友敦笃给建坊银三十两于忠孝节义祠内题碑并奉
  特赐
  御书世笃仁风四字以彰义门○是年以陜西武功县生员李倬同州生员刘运惇七世同居具题请旌奉
  旨据陜西巡抚奏称武功县生员李倬同州生员刘运惇承家孝谨七传皆合族而居恳请旌扬以光盛典等语李倬刘运惇同居七世敦睦可风著照湖广谯衿例朕亲书匾额颁赐以示嘉奖其建坊题碑之处仍著照例行钦此
  御书赐李倬敦睦可风四字刘运惇敦本厚俗四字○乾隆二年题凖山西翼城县生员李煊七世同居给银建坊于忠孝节义祠内题碑○是年奏凖民间有捐资周急惠济本乡者经该督抚旌表均应遵照
  钦定乐善好施字様永为成式由部覆本内声明颁给○十年题凖江南桐城县监生钱云凤共㸑百口同居七世应准其旌表建坊题碑与二年例同○十六年题凖陜西富平县民韩文星同居一十二世共㸑八十一人华阴县举人李睿聚族而居一门八代同堂共食五十二人均凖旌表建坊题碑与十年例同○十八年题凖福建漳州府贡生陈荗椿六世同居应凖旌表建坊题碑与十六年例同
  一百岁旌表康熙九年议凖命妇孀居夀至百岁者题明给与贞夀之门匾额建坊银三十两○四十二年覆凖老民年登百岁者照例给与建坊银并给升平人瑞匾额老妇夀至百岁建坊悬额与命妇同○雍正六年
  谕年届一百一十八岁之人实为希有著于定例赐坊银三十两外加增两倍共赏银九十两嗣后年至一百一十岁加一倍赏赐至一百二十岁者加两倍赏赐更有多得夀算者按其夀算加增著为定例钦此○乾隆元年题凖湖北江夏县夀民汤云山年届一百三十一岁请照雍正四年加倍赏赐之例于坊银三十两外再加三倍赏赐共给一百二十两奉
  旨著加赏上用段一疋银四十两钦此○五年题凖正黄旗夀妇索绰络氏夀纪百龄居同五世应照例给银六十两建坊并给与贞夀之门及五世同居字様○十一年题准元年题旌一百三十一岁夀民汤云山又届十年阅年一百四十一岁题请旌表应加赏银三十两奉
  旨著赏给上用段五疋银五十两再加恩特赐匾额以旌人瑞钦此遵
  旨由内阁撰拟再阅古稀四字颁赐夀民悬额旌表○十二年题凖原任内务府总管丁皂保连闰凖作百岁
  恩赏朝衣一袭
  上用段十疋银千两给与期颐国瑞四字匾额○十七年题凖广东惠来县生员詹星斗寿至百岁请照例凖其旌表奉
  旨生员詹星斗年届期颐实为胶庠人瑞著加恩给与国子监学正职衔仍于常例外赏给上用段二疋钦此
  一收养孤㓜雍正二年
  谕闻广渠门外有育婴堂一区凡孩稚之不能养育者收留于此数十年来成立者颇众夫养少存孤载于月令与扶衰恤老同一善举为世俗之所难朕心嘉悦特赐御书功深保赤匾额并白金千两顺天府尹等其宣示朕意并倡率资助使之益加鼔励再行文各该督抚转饬有司劝募好善之人于通都大邑人烟稠集之处若可以照京师例推而行之其于字弱恤孤之道似有裨益而凡人怵惕恻隐之心亦可感发而兴起矣钦此
  一一产三男康熙二年定凡一产三男或男女并产八旗由礼部具题直省由该督抚具题由部题覆行户部准给米五石布十疋○十三年定一产三男仍凖题覆其男女并产及一产三女者不必具题○三十三年
  谕一产三男令礼部定议即交户部具奏照例赏给钦
  此○三十五年
  谕嗣后如有一产三男等事该督抚具题著该部照例行文赏给停止单题岁终彚题以闻钦此
  一收埋枯骨顺治九年题凖直省饥馑死者暴骨草野各令委官掩埋仍将埋过数目报部又令各地方官于空闲官地设立义塜凡死不能葬及无主暴骨尽行收埋如有好义之人收瘗贫尸及掩埋枯骨数多者有司勘实给匾旌奨○十年
  诏八旗贫无葬地者每旗各拨给茔地三百亩○康熙十七年议凖三旗内府佐领每一佐领给茔地三十六亩满洲蒙古每佐领给茔地十有八亩汉军每佐领给茔地十亩○二十四年议凖直省地方如有无主暴露枯骨各该地方官建置义塜立法收埋仍咨报部














  乡饮酒礼
  一乡饮酒礼顺治元年定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于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设宾介主人众宾之席顺天以府尹为主直省府以知府州以知州县以知县为主大宾择乡里年高有徳之人位于西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席之西众宾序齿列坐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失仪者赞礼读法以生员为之以申明
  朝廷之法敦序长幼之节○二年定顺天府详稽乡饮酒礼旧制移送礼部题请施行嗣后每岁由顺天府具题将所举宾介等姓名履历呈部存案○乡饮酒读律令曰律令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高年有徳者居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干与违者罪以违制失仪则扬觯者以礼责之○康熙元年议凖奉天府州县行乡饮酒礼仪与顺天同○四年议凖锦州府州县行乡饮酒礼仪与奉天同○雍正元年
  谕乡饮酒礼乃敬老尊贤之古制近闻年久视为具文所备筵燕亦甚草率应加谨举行钦此○是年顺天
  府举行乡饮酒礼
  特命礼部堂官前往监礼岁以为常○乾隆二年覆凖乡饮之典必宾介得人始足以示观感而兴教化应通行严饬嗣后所举宾介务择齿徳兼优允协乡评之人如地方官徇情滥举即应题参若所举得人而不法之徒或有借端阻挠者亦应严加究治○十八年覆凖各省举行乡饮事不画一且竟有频年阙略不举致旷
  大典者应令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每岁遵照定例于正月十月举行二次其宾介之数据旧仪所载乡饮酒图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与大僎一僎二僎三僎之名按仪礼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注言今文遵为僎又曰此乡之人仕至大夫者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或有无来不来用时事耳又曰不干主人正礼也谓之宾者同从外来耳大国有孤四命谓之公又疏言一人举觯为旅酬始乃入即是作乐前入又戴记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所谓席于宾东助主人乐宾者也其言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义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卒饮不酢而降皆无一言及僎者所谓不干主人正礼者也嗣后应令顺天府及直省府州县先期访绅士之年高徳邵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皆由州县详报府尹督抚核定举行其本地有仕至显官偶居乡里愿来观礼者依古礼坐于东北顺天府及直省会城一品席南向二三品席西向各府州县三品以上席南向四五品席西向无则阙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举报之内仍将所举宾介造具姓名籍贯清册送部存案倘乡饮后间有过犯按所犯轻重详报禠革咨部除名并将原举之官议处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二
  礼部
  仪制清吏司
  仪卫
  一王公仪卫崇徳元年定亲王销金红伞二纛二旗十立瓜骨朵各二吾仗四郡王销金红伞一纛一旗八卧瓜二吾仗四贝勒旗六骨朵红仗各二伞纛视郡王贝子画云红伞一豹尾枪二旗六红仗二城内止用伞仗镇国公红伞一馀视贝子城内止用红仗以上各执事人均青衣红带青帽银顶上插红翎辅国公豹尾枪一馀视镇国公城内止用红仗执事人青衣红带蓝翎红毡帽镇国将军金黄伞一旗六城内用前引二名后从六名辅国将军旗伞视镇国城内用前引一名后从四名奉国将军旗四城内用后从四名○又定王公等至
  御前均不得设仪卫○顺治九年题凖亲王红罗绣五龙曲柄伞一红罗销金伞二红罗绣花伞二红罗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四大纛二条纛二旗十大刀二豹尾枪二马六匹京城内止用曲柄伞一绣花伞扇各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全马四匹世子红罗伞一卧瓜骨朵吾仗各二大纛条纛各一旗八大刀二减红罗绣花伞豹尾枪馀视亲王京城内止用销金伞二绣花扇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全马四匹郡王吾仗四条纛二减红罗伞大纛大刀馀视世子京城内用马二匹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全伞扇视世子贝勒红罗销金伞二红罗绣花扇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二条纛一旗六马四匹京城内止用销金伞一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全贝子红罗销金伞一减卧瓜及马馀视贝勒京城内止用立瓜骨朵吾仗镇国公红罗销金伞一青罗绣孔雀扇一骨朵吾仗各二旗六京城内止用骨朵吾仗辅国公仪卫视镇国公镇国辅国奉国各将军仍照崇徳元年例各仪卫出京城乃许全设遇元日
  万夀圣节冬至大朝日除纛旗外馀均全设至下马
  牌止○又定亲王至
  午门外郡王至
  阙下贝勒以下在阙门外下马牌各下轿马○又定王公均得乘明轿王以下贝勒以上用轿夫八人贝子公四人贝勒贝子公乘轿至
  皇城外易马入如愿乘马者听○康熙六年题凖亲王郡王轿夫执事人用绣团狮绿段衣贝勒贝子公轿夫执事人素绿段衣○二十四年题准宗室亲王世子郡王马缰即扯手用金黄长子贝勒贝子用紫不得给与内外官员其从前给过者槩行禁止○六十一年十二月奉
  旨向例亲王豹尾枪二大刀二郡王则无亲王著给豹尾枪四大刀四郡王给豹尾枪二大刀二○乾隆二
  年覆凖金黄秋香色秋辔惟
  特恩赏用金黄朝衣坐褥之王等许用其馀亲王以下均不得用○二十一年奏凖世子増豹尾枪二长子仪卫与贝勒同
  一公主以下仪卫崇徳元年定固伦公主清道旗二销金红伞一青扇一拂子二金水盂一金盆一红仗吾仗各二轿车均用红盖红帏青缘盖角青垂幨和硕公主减旗及金盂馀视固伦公主轿车红盖红帏蓝缘盖角蓝垂幨以上赴朝止用伞扇红仗吾仗郡主减金盆及红仗馀视和硕公主轿车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赴朝用伞扇吾仗县主红仗二减扇吾仗馀视郡主车青盖蓝帏红缘盖角红垂幨郡君销金青伞一红仗二车蓝盖蓝帏红垂幨赴朝各用伞红仗县君红仗二车蓝盖蓝帏红缘青垂幨赴朝用红仗乡君车与县君同○顺治九年题准固伦公主曲柄伞一红宝相花伞二青宝相花扇二红孔雀扇二纛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二轿车均用红盖红帏青缘盖角红垂幨和硕公主减宝相花扇馀视固伦公主轿车红盖红帏青缘盖角青垂幨郡主减曲柄伞卧瓜馀视和硕公主轿车红盖红帏蓝缘盖角蓝垂幨县主红宝相花伞一青花扇二立瓜吾仗各二轿车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郡君车青盖蓝帏红缘盖角红垂幨县君车蓝盖蓝帏红垂幨乡君车均蓝盖蓝帏镇国公女青缘红垂幨辅国公女红缘青垂幨○康熙六年题准公主郡主轿夫执事人用绣团狮绿段衣县主轿夫执事人素绿段衣公主以下乡君以上赴朝仪卫至
  紫禁城止固伦公主许随入妇女五名和硕公主郡主四名县主三名郡君二名县君乡君一名○三十年定固伦公主轿车金黄盖红帏红缘盖角金黄垂幨和硕公主红盖红帏金黄缘盖角金黄垂幨郡主红盖红帏青缘盖角红垂幨县主红盖红帏蓝缘盖角蓝垂幨郡君红盖蓝帏蓝缘盖角红垂幨县君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镇国公女乡君青盖青帏蓝缘盖角红垂幨辅国公女乡君青盖蓝帏红垂幨○乾隆二年覆准金黄马缰金黄轿襻惟公主王福晋得用郡主夫人以下均不得用
  一福晋夫人仪卫崇徳元年定亲王福晋清道旗二销金红伞一青扇一拂子二金盂一金盆一红仗吾仗各二轿车红盖红帏青缘盖角青垂幨赴朝止用伞扇红仗吾仗郡王福晋减金盂红仗馀视亲王福晋轿车红盖红帏蓝縁盖角蓝垂幨赴朝用伞扇吾仗贝勒夫人销金红伞一拂子红仗各二轿车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赴朝用伞红仗以上执事人均青衣红带青帽银顶上插红翎贝子夫人车青盖蓝帏红缘盖角红垂幨镇国公夫人车蓝盖蓝帏红垂幨辅国公夫人车蓝盖蓝帏青缘红垂幨镇国将军夫人车青盖蓝帏青垂幨辅国将军夫人车蓝盖蓝帏蓝垂幨奉国将军淑人车蓝盖素帏蓝垂幨亲王以下各侧室仪卫均降适一等○顺治四年定亲王福晋曲柄伞一红方伞二红绣花伞二青绣花扇一红绣孔雀扇一纛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二郡王福晋红绣孔雀扇二减曲柄伞方伞青花扇卧瓜馀视亲王福晋贝勒夫人红绣花伞一青绣花扇一立瓜吾仗各二王以下贝勒以上各侧室均降适一等亲王福晋以下各轿车之制惟辅国公夫人改用蓝盖蓝帏红缘盖角青垂幨馀均与初定例同○九年题准亲王福晋曲柄伞一红绣宝相花伞二青绣宝相花扇二红绣孔雀扇二纛二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二轿车红盖红帏青缘盖角红垂幨世子福晋减宝相花扇轿车青垂幨馀均视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减曲柄伞卧瓜馀视世子福晋轿车红盖红帏蓝缘盖角蓝垂幨贝勒夫人红绣宝相花伞一青绣宝相花扇二立瓜吾仗各二轿车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贝子夫人以下奉国将军淑人以上车餙均如旧制○康熙六年题准亲王福晋侧福晋郡王福晋轿夫执事人用绣团狮绿段衣郡王侧福晋贝勒夫人轿夫执事人用素绿段衣凡福晋夫人赴朝仪卫至
  紫禁城止亲王世子福晋许随入妇女四名郡王福晋三名贝勒夫人二名贝子公夫人一名○三十年定亲王福晋轿车红盖红帏青缘盖角金黄垂幨世子福晋红盖红帏青缘盖角红垂幨郡王福晋红盖红帏青缘盖角青垂幨长子福晋红盖红帏蓝缘盖角蓝垂幨贝勒夫人红盖青帏青缘盖角红垂幨贝子夫人红盖蓝帏蓝缘盖角红垂幨镇国公夫人青盖青帏红缘盖角红垂幨辅国公夫人青盖青帏蓝缘盖角红垂幨以上各侧室均降适一等镇国将军夫人青盖蓝帏红垂幨辅国将军夫人蓝盖蓝帏红垂幨奉国将军淑人青盖青帏青垂幨奉恩将军恭人同车自长子福晋以上朱辕贝子夫人以下紫辕奉国将军淑人以上黒辕轮均用朱其帏盖幨公夫人以上用云段镇国将军夫人以下用素段
  一京官仪卫崇徳元年定固伦公主额驸画云红伞一豹尾枪二旗六红仗二执事人青衣红带青毡帽银顶上插红翎城内止用伞仗超品公和硕公主额驸杏黄伞一豹尾枪二旗六城内止用前引二名从人十名民公郡主额驸豹尾枪一从人八名馀视超品公子都统尚书县主额驸减豹尾枪用从人六名馀视公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侍郎郡君额驸旗六城内止用前引二名从人四名一等侍卫䕶卫参领前锋参领县君额驸学士郎中旗四城内止用从人四名二等侍卫䕶卫乡君额驸佐领员外郎旗二城内止用从人二名三等侍卫䕶卫䕶军校主事以下官许用从人一名○顺治三年定公掌扇贴方金一块一品官扇贴圆金四块二品官扇贴圎金三块三品官扇贴圎金二块四品官用洒金扇五六七品官用黒素扇八九品官用白素扇○六年定公以下四品官以上用大小洒金扇各一文职用甘蔗棍二武职用棕棍二○八年题准民公和硕公主额驸杏黄伞二旗十大小扇二各贴方金四侯郡主额驸杏黄伞一旗十扇二各贴方金三伯扇二各贴圆金一馀视侯一品官旗八扇二各贴圆金四伞视伯二品官旗六扇二各贴圆金三伞视一品三品官扇二各贴圆金二馀视二品四品官旗四洒金扇二宗室觉罗之有官者各从其品惟扇柄及棍皆髤以朱以上旗伞在京城内不得用进
  皇城内止用小扇不得用大扇及棍○又定官民等鞍鞯牙缝不得用黄色○九年题准公侯伯都统尚书内大臣大学士及汉文官三品以上
  皇城外许乘四人煖轿愿乘马者听汉武官不凖乘轿各官扇上均书清汉字官衔○康熙元年题准满汉公侯伯都统内大臣镇国将军子辅国将军䕶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男大学士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左副都御史銮仪使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上在
  皇城外许乘四人煖轿愿乘马者听○又定停止满汉学士左副都御史銮仪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设仪卫乘轿○又定公和硕公主额驸旗十杏黄伞二金黄棍四执事人青衣绿带红毡帽铜顶上插绿翎京城内止用伞一侯伯郡主额驸减伞一馀视公都统镇国将军内大臣县主额驸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旗八杏黄伞一棍二执事人青衣绿带红毡帽铜顶辅国将军郡君额驸䕶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男满汉侍郎学士九卿正卿銮仪使左副都御史步军统领旗六馀仪卫执事人均视都统三品官仪卫视辅国将军四品官旗四京城内一品官以上用伞一棍二二品官用棍二○三年定男散秩大臣在京城内停设仪卫散秩大臣内有世袭子爵者得设仪卫如子○四年题准四品以上官乘马许用繁缨在京大九卿詹事以上武官男副都统散秩大臣以上许用一人引马前导馀官不得僭用○六年定都统镇国将军内大臣县主额驸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执事人帽顶上插绿翎○七年题准凡加太师公和硕公主额驸金黄棍四改为红棍四棍端用铜瓖执事人用绿布衣绿带红毡帽铜顶上插绿翎伞扇照前定例○又定民公及加级侯郡主额驸金黄棍四改为红棍四棍端用铜瓖执事人衣帽照前定例○八年题准在京官停用杏黄伞金黄棍民公以下官员均照顺治八年例○又定公以下官员出京城许用鞍笼闲马前导军民人等不得用违者治罪○三十九年奉
  旨衣服鞍辔原有禁例今观鞍辔等餙甚为僭越下至家奴秋𩍐皆用鋄金朕御鞍辔未尝以金餙之如此之类尤当严禁遵
  旨议准马鞍惟三品官轻车都尉以上许用虎皮及狼狐皮有品级无品级笔帖式及库使举人官生贡监生员䕶军领催以至兵民等马鞍不得用绣及倭段𦈖线瓖缘鞍韂红托秋辔等物不得用鋄金○雍正元年
  谕大小官定有品级近有不分官职马繋繁缨使人引马嗣后著八旗都统步军统领都察院严行稽察如有此等即行拏奏如大臣等徇情踈忽察出将该管并大臣等一并议处又诸王有赏所属人员鞍辔者著行文该旗注册岁终彚奏钦此○七年
  谕闻近来引马繁缨之属有不按定例任意假借者嗣后大城内著步军统领稽察外城著五城御史稽察倘有违例僣越之人步军统领御史不参奏别经发觉者将稽察之人一并处分钦此○乾隆十五年谕本朝旧制文武满汉大臣凡遇朝会皆乘马并不坐轿从前满洲大臣内有坐轿者是以降旨禁止武大臣坐轿未禁止文大臣今闻文大臣内务求安逸于京师至近之地亦皆坐轿若谓在部院行走应当坐轿则国初部院大臣未尝坐轿此由平时不勤习技业惟求安逸之所致也满洲大臣当思本朝旧制遵照奉行似此并不演习乘马倘遇𦂳急官差将何如耶嗣后文大臣内年及六旬实不能常乘马者著照常坐轿其馀著禁止再王公等不分老㓜一槩坐轿亦非古道嗣后长朕一辈之王等著照常坐轿其馀王公内有高年者亦许坐轿馀皆乘马王等既有仪卫除年节列仪卫坐轿朝贺外平时皆著乘马将此通行传知倘禁止后有坐轿者著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朕访闻一并治罪断不宽宥钦此○又
  谕前因诸王及部院满洲大臣等皆互尚安逸行动坐轿并不乘马经朕降旨禁止坐轿是令伊等娴习武艺勿致废弛满洲旧制之意并非谓大臣等不应坐轿也近闻王大臣内竟有坐车者试思坐车与坐轿何异视此乃王大臣等全未识朕欲挽回满洲旧制之意转似有心致朕降旨亦觉赧颜诚不知伊等是何居心也朕思王大臣早起来圆明园连朝奏事或身有疾病坐轿亦未为不可嗣后诸王及满洲文职一品大臣如早起来圆明园或身有微疾者著照常坐轿王大臣等不识朕意仍总不乘马专坐轿者经朕察出必惩数人以为众戒伊等各宜仰体朕体恤之意勿致废弛满洲武艺应乘马之处照常乘马黾勉向上再八旗大臣以不应坐轿久经禁止近闻有坐车者但伊等有何劳苦官差亦尚安逸坐车耶且伊等既有教训官兵之责理宜为众表率嗣后八旗大臣及部院二品以下堂官内倘有坐车之人著御史等即行指名题参朕必将违禁之人治罪断不宽宥钦此二十一年
  谕今王公大臣之轿夫开设赌场者甚多不独将旗人引诱以失生理殊为可悯致令旗人流于匪僻无所底止关繋尤重是以朕从前降旨王等一品文大臣及年老之文大臣坐轿其馀槩不准坐轿者一则不致废弛乘马二则为旗人计将轿夫开设赌场之事清理之意今年少官卑人员皆行坐轿若不严行管束纵令轿夫开设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岂非欲俭省其工直诚如此尤可耻也应将伊等察出从重处分但为日已久又无专委察参之人此次朕不深究嗣后惟准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坐轿其贝勒贝子公都统等皆不准坐轿从前因年老之二品文臣皆令坐轿是以年少之大臣等亦照伊等坐轿嗣后二品文大臣及京堂官无论年老与否槩停坐轿仍令坐轿之王大臣等将轿夫各令在其家或于方近居住加意管束倘有令其远居开设赌场者将该王大臣等一并议处此次降旨以后仍有私行坐轿纵令轿夫开设赌场者著步军统领及该衙门该旗御史等即行参奏从重议处若不严察以致懈弛仍蹈旧习将失察之衙门官员一并治罪断不轻恕钦此○二十二年
  谕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之提镇出行则皆乘舆夫将军提镇有总统官兵之责若养尊处优自图安逸亦何以表率营伍而作其勇敢之气况旗人幼习骑射即绿营中亦必以其弓马优娴始历加升用乃一至大僚转致狃于便安忘其故步此岂国家简擢之意耶京师都统副都统既皆乘马而满洲侍郎则无论年逾六旬亦皆不得乘舆即朕巡省所至尚每日乘马而行乃外省武职独相沿陋习此甚非宜嗣后将军提督槩不许乘舆其编设轿夫并著裁革如有仍行乘坐者照违例治罪可通行传谕知之钦此○又
  谕前因外省将军提镇有表率营伍之责出皆乘舆恐致狃于便安是以特行禁止但此内宣力已久之年老大员又未可一槩而论嗣后如年逾七十不能常行乘马者令该员自行酌量奏闻请旨馀不得假藉钦此
  一外官仪卫康熙五年定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七年题准文官总督杏黄伞二金黄棍二旗八扇二兵拳二雁翎刀二飞虎旗二兽剑二藤棍二皮槊二枪四回避牌二肃静牌二巡抚减兵拳雁翎刀飞虎旗及枪二馀同布按两司减旗二及兽剑藤棍枪馀视巡抚道府杏黄伞一旗四扇一藤棍二皮槊二回避牌二肃静牌二同知通判知州知县蓝伞一扇一藤棍二皮槊二回避牌二州同州判县丞蓝伞一藤棍二杂职竹板二武官提督藤棍皮槊改用刑杖二馀视总督总兵大刀一减兵拳雁翎刀刑杖及枪二馀视提督副将杏黄伞一金黄棍二旗六扇二回避牌二肃静牌二参将游撃都司杏黄伞扇各一旗四藤棍二回避肃静牌各二守备减牌馀视都司
  一命妇车舆崇徳年间定超品公命妇车青盖青帏青垂幨公命妇蓝垂幨馀同都统尚书子等官命妇车青盖蓝帏蓝垂幨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侍郎等官命妇车蓝盖蓝帏蓝垂幨一等侍卫䕶卫参领前锋参领学士郎中等官命妇车蓝盖素帏蓝垂幨二等侍卫䕶卫佐领等官命妇车素盖素帏蓝垂幨○顺治九年题准公命妇车青盖青帏绿缘盖角绿垂幨侯伯命妇车青盖青帏绿垂幨一品官命妇车青盖青帏青垂幨以上均用银顶二品官命妇车青盖蓝帏青垂幨三品官命妇车蓝盖蓝帏青垂幨四品官命妇车蓝盖蓝帏蓝垂幨五品以下官命妇车蓝盖蓝帏无垂幨以上均用锡顶庶民妻蓝盖蓝帏无垂幨黒油木顶○康熙元年题准三品以上官命妇车用银顶四品以下官命妇用锡顶庶民妻同违者治罪○三十年定三等公夫人车绿盖青帏蓝缘盖角绿垂幨侯伯夫人车绿盖青帏蓝缘盖角绿垂幨内大臣都统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子一品夫人车青盖青帏绿缘盖角绿垂幨散秩大臣前锋统领䕶军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学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夫人车青盖青帏绿垂幨以上各帏盖幨均用素段一等侍卫参领步军翼尉王府长史太常太仆光禄寺卿国子监祭酒大理寺少卿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讲读学士侍读侍讲少詹庶子洗马鸿胪寺卿郎中给事中御史太常太仆光禄寺少卿轻车都尉淑人车青盖青帏青垂幨以上车均用银顶闲散宗室二等侍卫佐领贝勒司仪长钦天监正内阁侍读国子监司业鸿胪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中允员外郎步军协尉骑都尉恭人车青盖蓝帏青垂幨三等侍卫云骑尉宜人以下车蓝盖蓝帏青垂幨以上均用锡顶帏盖幨用布辕轮均用黒自公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各命妇均从夫见在品级不准以加级用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三
  礼部
  仪制清吏司
  相见礼
  一内外王公相见仪崇徳年间定外藩亲王来见亲王主人出殿降阶迎主人居左宾居右由殿中门入主人西面立宾东面立行二跪六叩礼就坐主人位于东宾位于西从官于殿外行二跪六叩礼从宾后坐辞退从官行一跪一叩礼先退宾离位行一跪一叩礼主人答礼如之送至初迎处本府官属送至府门外退外藩郡王来见主人出殿迎不降阶由中门先入宾随入行二跪六叩礼主人跪受半礼答半礼辞退宾离坐行一跪一叩礼主人跪拱手不叩兴送至初迎处馀仪与外藩亲王见同外藩贝勒来见主人离坐迎不出殿宾由殿右门入行二跪六叩礼主人拱手立受就坐主人位正中宾位西旁辞退宾离坐行一跪一叩礼主人立受如初宾出不送馀仪与外藩郡王见同外藩贝子公来见府属官引进殿内行二跪六叩礼主人拱手正坐受辞退宾离坐行一跪一叩礼主人坐受如初从官退至原叩处行一跪一叩礼毕出馀仪与外藩贝勒见同外藩亲王来见郡王主人迎送于大门内辞退宾主人各就坐行一跪一叩礼馀仪与见亲王同外藩郡王来见与内外亲王相见同外藩贝勒来见与外藩郡王见亲王同外藩贝子来见与外藩贝勒见亲王同外藩公来见郡王与见亲王同外藩亲王来见贝勒主人迎于府门外宾先行主人稍后入行一跪三叩礼从官行礼亦一跪三叩辞退送至初迎处馀仪与见郡王同外藩郡王来见宾主及从官行礼均一跪三叩馀仪与外藩亲王见郡王同外藩贝勒来见宾主行礼咸一跪三叩馀仪与内外郡王相见同外藩贝子来见宾主行礼咸一跪三叩馀仪与外藩贝勒见郡王同外藩公来见与外藩贝子见郡王同外藩王贝勒来见贝子贝子迎于大门外宾先行主人随入宾主行一跪一叩礼従官亦一跪一叩主人拱手坐受辞退从官行礼拱受如初送宾于初迎处候乘马乃退馀仪与外藩郡王见贝勒同外藩贝子来见宾主行礼咸一跪一叩馀仪与内外贝勒相见同外藩公来见宾主行礼咸一跪一叩馀仪与外藩贝子见贝勒同外藩王贝勒来见公与见贝子同外藩贝子来见迎送于大门内馀仪与外藩贝勒见贝子同外藩公来与内外贝子相见同
  一王公涂遇仪崇徳元年定亲王出行郡王遇让道行贝勒遇执事回避让道旁行贝子镇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遇勒马鞠躬侧立道旁候过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以下皆下马立道旁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遇相让尊长在先分路行郡主以下县君以上遇停车候过○郡王出行贝勒公主以下遇与遇亲王回避仪同○贝勒出行贝子镇国公固伦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遇让道旁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以下皆下马立道旁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遇贝勒让道行郡主县主郡君遇相让分路行县君遇停车候过○贝子出行镇国公和硕公主额驸遇分路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遇让道旁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等官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皆下马候过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遇贝子勒马候过郡主县主遇贝子让道行郡君县君遇相让分路行○镇国公出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遇分路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等官遇勒马侧立道旁候过佐领以下等官皆下马候过○辅国公出行镇国将军都统尚书等官遇分路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奉国将军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镇国将军出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等官遇分路行奉国将军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傍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辅国将军出行奉国将军参领等官遇让道旁行佐领等官遇勒马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奉国将军出行佐领等官遇让道行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勒马候过○闲散宗室遇亲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皆下马遇民公以下大臣皆不下马分路行○觉罗有职者各照品级回避无职者遇亲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皆下马遇民公都统尚书等官皆引马回避其馀各官皆不回避让道行凡奉
  钦差及赍奉
  敕旨或
  钦赐恩赏者遇王等于道及过王府门皆不下马○又定亲王府门郡王过并随从人员皆不下马贝勒过鞠躬趋马过随从人员皆下马亲王福晋郡王福晋过序长幼应下车者步行过不应下车者径过随从妇女各照其主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过并随从妇女皆不下车马随从人员皆下马郡君县君过不下车随从男妇皆下车马贝子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以下官员及军民人等过皆下马贝勒夫人以下官员命妇及军民人等妇女过皆下车马 郡王府门与亲王同○贝勒府门贝子镇国公过不下马随从人员皆下马辅国公和硕公主额驸民公以下官员及军民人等过皆下马贝勒夫人过序长幼应下车者步行过不应下车者径过随从妇女各照其主郡君县君过并随从妇女皆不下车马随从人员皆下马贝子夫人以下官员命妇及军民人等妇女过皆下车马○康熙十八年题准和硕公主遇亲王郡王停车候过遇贝勒相让分路行遇贝子贝子让道行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遇亲王郡王皆下马立道旁候过遇贝勒勒马侧立道旁候过遇贝子让道旁行遇镇国公分路行闲散宗室遇和硕公主额驸不下马分路行觉罗无职者遇和硕公主额驸不下马引马回避馀均照旧例行一王贝勒府属庆贺仪崇徳元年定亲王生辰及元日该旗都统以下佐领以上官员齐集称贺行二跪六叩礼郡王生辰及元日本府属员齐集称贺行二跪六叩礼贝勒生辰及元日本府属员齐集称贺行一跪三叩礼若该属官员无事不至府庆贺者治罪○顺治九年题准亲王郡王贝勒生辰及元日该府属员听鸣赞人员赞唱行礼作乐其鸣赞人员听各府选择一京官相见仪雍正五年定八旗官于本署白事都统副都统前参领侍立佐领以下官屈一膝其侍卫蓝翎侍卫及骑都尉以上之副参领署参领并视参领云骑尉以下之副参领并视佐领骁骑校等官白事于参领前屈一膝佐领前侍立步军副尉在步军统领前屈一膝翼尉前侍立步军尉城门领在统领翼尉前咸屈一膝在协尉前侍立公所白事都统副都统前男以上官侍立轻车都尉以下官屈一膝管旗务之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前参领以下官咸屈一膝佐领繋大臣兼摄者从其品繋小京堂及科道等官兼摄者视参领繋宗室于八旗都统前皆侍立前锋统领䕶军统领前前锋参领侍卫䕶军参领侍卫以下骑都尉以上之各副参领署参领并视八旗参领云骑尉以下副参领署参领及䕶军参领署参领并视八旗佐领前锋校䕶军校视八旗骁骑校如八旗官白事于别旗各长官与本旗同有越分违例者该管大员并稽察八旗御史题参议处○又奉
  旨宗室管佐领白事于王公前皆著屈一膝○又定各部院司官路遇堂官勒马候过在本署理事堂官上坐司官侍立若事件繁多司官设褥席地序坐如在朝房堂官席地坐司官屈一膝白事堂官前往来皆趋过满汉司官一例遵行不得互异违者堂官指参议处其汉科道亦照满科道仪节违者如之堂官如徇情容隐察出一并议处
  一京官途遇仪崇徳元年定固伦额驸出行镇国公和硕公主额驸遇分路行辅国公镇国将军民公都统尚书等官遇让道旁行辅国将军副都统侍郎及参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遇皆下马候过若额驸繋亲王郡王贝勒各照本爵○超品公和硕公主额驸出行都统子尚书等官遇让道旁行副都统侍郎参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佐领等官以下遇皆下马候过若额驸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各照本爵○民公郡主额驸出行都统子尚书等官遇分路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都统子尚书县主额驸出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佐领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侯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内大臣副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郡君额驸大学士侍郎等官出行参领等官遇让道旁行佐领等官遇勒马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侯过○一等侍卫䕶卫参领前锋参领县君额驸学士满启心郎郎中等官出行佐领等官遇让道旁行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勒马候过○二等侍卫䕶卫乡君额驸佐领汉启心郎员外郎等官出行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让道行○超品公以下文武各官命妇皆照本夫回避例○凡奉
  钦差及奉赍
  敕旨或
  钦赐恩赏者遇应回避官不下马分路行○顺治八年题准官员回避等仪均与崇徳元年定例同其新设官贠侯伯与民公同男与副都统同轻车都尉与参领同骑都尉云骑尉与佐领同内大臣改与都统同○九年题准民公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侯伯出行都统子尚书等官遇分路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郎中佐领员外郎云骑尉主事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都统内大臣子尚书县主额驸出行副都统侍郎等官遇让道旁行参领郎中佐领员外郎云骑尉主事等官遇勒马立于道旁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䕶军统领步军统领副都统侍郎男前锋统领郡君额驸等官出行参领郎中等官遇让道旁行佐领贠外郎云骑尉主事等官遇勒马候过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皆下马候过○一等侍卫䕶卫参领轻车都尉郎中县君额驸等官出行佐领员外郎云骑尉主事等官遇让道旁行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䓁遇皆勒马候过○二等侍卫䕶卫骑都尉佐领员外郎乡君额驸云骑尉主事等官出行䕶军校骁骑校等官及军民人等遇让道旁行民公以下文武各官命妇均照本夫回避例康熙十八年题准在京武职民公侯伯以下
  散秩大臣男以上文职大学士尚书以下学士大九卿以上许用引马一官卑及军民人等遇皆照例下马回避违者送该部议处其不应用引马而擅用者官交该部议处民交刑部治罪一直省文职官相见仪康熙三十三年定督抚开门视事抚先督后每月逢五逢十督抚司道府廰等官均停相见大小各官除朝贺祭祀及到任外相见不具朝服○雍正八年定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巡抚观风整俗使学院巡盐御史巡察御史巡视台湾御史相见坐次及文移均平行司道见督抚大门外下轿由左门进督抚迎至堂后屏内初见用履历手本具补服行庭参礼督抚亲扶免三揖常见用官衔手本三揖坐次督抚正坐司道侍坐待茶辞出三揖督抚送至暖阁后司道三揖拱立俟督抚入屏门复三揖出督抚次日用名柬答拜凡司道揖督抚皆答揖文移督抚下行用牌司道上行用申文府厅见督抚由左门进初见用履历手本具补服行庭参礼禀拜免三揖常见用官衔手本三揖旁坐待茶辞出三揖督抚起立不送不答拜凡府厅揖督抚皆答揖州县见督抚禀揖皆起立拱手馀仪与府厅同如府厅州县同见西向列坐府厅在前州县稍后教官见督抚与州县同首领佐贰杂职等官见督抚由左门进初见用履历手夲具补服一跪三叩不揖不坐常见用官衔手本馀仪同府厅见司道由左门进初见用履㦄手本具补服行庭参礼司道亲扶免三揖常见用官衔手本三揖坐次府厅西面司道东北面待茶辞出三揖两司送至暖阁后各道送至大堂檐下三揖出司道于次日用名柬答拜凡府厅揖司道皆答揖文移司道下行用牌府廰上行用申文州县见司道行庭参礼禀拜免不答拜馀仪与府廰同教官见司道与州县同首领佐贰杂职等官见司道与见督抚同同知通判见知府用晚生名柬由中门进行宾主礼文移府用关文同知通判用牒呈州县佐贰见州县与佐贰见知府同知县见府厅府送至堂后屏内廰送至大堂前檐下馀仪与知府见司道同文移府廰下行用牌知县上行用申文直隶州知州见上司及接属员与知府同与各府皆用牒呈府与直隶州用墨笔照会州行所辖知县用牌知县用申文非所属者仍用移文直隶州州同州判见上司及接属官与府同知通判同两司首领官与府廰州县相见用名柬由中门进惟照磨知事与府厅用晚生名柬由左门进皆行宾主礼文移府厅州县用关文两司首领等官与府用牒呈与厅及州县用关文教官见府厅与知县同府首领与县佐贰等官见知府与见司道同见厅与州县见两司同杂职等官见府厅与见司道同直隶州儒学及州县儒学见知州知县用晚生名柬由中门进行宾主礼文移知州用牒儒学用牒呈与州同州判平行吏目典史及巡驿杂职见知县如知县见知府礼文移知县用牌杂职用申文知县与府首领州同州判皆平行
  一督学管关等官相见仪康熙二十九年题准各关监督与督抚司道以下官相见及用文移均照副将例行○雍正八年定司道见学院用官衔名柬仪门外下轿由中门进学院迎至堂檐下司道三揖学院让入后堂行宾主礼待茶辞出三揖学院送至堂檐下三揖由中门步出学院随用名柬答拜凡司道揖学院皆答揖文移学院行两司仰两司经历司钞文呈堂两司亦票仰经历司转呈学院学院行道员以下皆用牌各道用呈文如学院繋三品以上京堂出差者司道以下各官与见督抚礼同文移亦同府厅见学院大门外下轿由中门进学院迎送于堂后屏门外馀仪与司道见督抚同学院于次日用名柬答拜文移学院用牌府厅以下皆用申文州县见学院行庭参礼学院出位答揖辞出学院送至堂后屏门内馀仪与见督抚同教官见学院与知县见督抚同首领佐贰杂职等官见学院与见督抚同司道以下等官见巡盐御史巡察御史巡视御史与见学院同文移亦同○盐运使盐道见盐院与司道见督抚同文移亦同运同运副提举运判见盐院与府厅见督抚同文移亦同盐运使司经历知事大使等官见本管上司与首领杂职见上司礼同文移亦同如盐大使由举人进士出身者其见上司与州县同运使见督抚与司道同运同见督抚与知府同运副提举运判见督抚与同知通判同
  一顺天府尹与府丞相见平行治中通判见府尹与直省司道见督抚同见府丞与直省司道见学政同经历以下等官见府尹府丞治中通判与外府首领官见府厅同所属州县见府尹与见督抚同见府丞与见司道同见治中通判与见府厅同○奉天府属知府见府尹与直省知府见督抚同见府丞与见学政同其馀与顺天同○奉天府所属府州县等官见
  盛京五部侍郎与见奉天府尹同
  一直省文武官相见仪顺治十二年题准提督见总督由中门入至仪门外下马总督至提督堂前下轿坐次总督正坐提督侍坐如提督兼子爵以上者总督居左提督居右文移总督用札付提督用咨呈与巡抚相见坐次及文移皆平行如巡抚加兵部衔者提督于仪门外下马与司道府厅相见坐次文移皆平行惟府廰于提督仪门外下轿马州县见提督由左门出入提督迎送至堂檐下后堂待坐州县官旁坐文移用呈禀总兵官见总督用履历手本大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堂上三揖总督答揖后堂待坐总督正坐总兵官旁坐出送至堂檐下见巡抚参堂待坐巡抚拜总兵官大堂列坐皆至仪门下轿马迎送至下轿马处文移各用手本巡抚加兵部衔者总兵官由左门进堂上三揖巡抚答揖后堂待坐迎送至堂檐下与司道分司运同相见皆平行文移各用手本与府厅相见平行总兵官文移行府仰经⿸麻止 -- 历司钞文呈堂府亦行经㦄司转呈总兵与州县相见行宾主礼文移用关牒副将见总督初见披执用履历手本行一跪礼禀拜免仍行一跪一揖礼出更衣入侍立白事毕旁立三揖出常见不披执具衔名手本馀仪同见巡抚初见披执行庭参礼出更衣入照司道例进见参堂待茶三揖出见巡漕巡盐学政用官衔手本于大门外下马由仪门进各迎至月台下上堂三揖呈送履历及公文各一揖参堂待茶对坐出入让各院先行下堂三揖送至二门外副将候各院回至公座边三揖出副将自称官衔各院答拜不用名柬与布按相见皆平行文移用手本出入由左门与各道相见皆平行文移用手本移会如协守副将于二门外下马由中道进本道迎至月台下堂上待茶出送至二门外视乘马与各部分司运司府厅州县官相见皆平行参将游撃见总督用履历手本披执进见行一跪一揖礼出更衣再见一跪一揖禀拜四叩出见巡抚由左门进至堂檐下行全属礼耳房待茶出仍行全属礼旁立三揖出见布按二司皆平行文移用咨文出入由左门于二门外下马参堂待茶见各道皆平行于二门外下马由中门进各道迎至堂檐下参堂待茶送至二门外视乘马文移用手本与府厅州县相见皆平行都司见总督与参将同都司随两司见巡抚禀拜免行三揖礼后堂待茶仍至前堂三司一揖出如独见仍行庭参礼都司初见及霜降日皆披执进参出更衣入见照司道例待茶见布按二司平行文移用咨文出入由左门于二门外下马参堂待茶见各道平行营都司屯田都司见本道行庭参礼见各部分司皆平行营都司见戸部分司二门外下马后堂待茶分司往拜月台下轿大堂待茶营都司见分司用官衔手本堂前行礼毕一揖即出与运司府廰州县官相见皆平行专城并道标及各营中军守备见总督巡抚皆由左门进至堂檐下行庭参礼初见披执各卫掌印守备并城守守备中军守备皆行全叩礼见布按二司各道用脚色手本行庭参礼文移用申呈初见禀披执加都司衔者仍行守备礼见分司堂前行礼分司答揖文移用呈分司用牌见知府用手夲行属礼文移用呈知府用照会厅官州县官皆平行凡提督总兵官以下守备以上遇督抚出城阅兵操演咸披执○十三年题凖州县官见提督及总兵官大门外下轿马由左门进至堂檐下三揖提督总兵官正坐州县侍坐茶毕禀辞由右门出不往拜文移州县用申文提督总兵官用照会见副将用官衔手本大门外下马进中门由甬道东边至堂檐下三揖副将还礼后堂待茶送至堂前出大门外上马文移州县用牒呈副将用照会其馀文武各官相见仪与十二年定例同○十八年题准提督往见总督提督至仪门外下轿马总督答拜于堂檐前下轿坐次总督正坐提督佥坐与巡抚相见平行文移皆用咨文司道分司运司见提督于仪门下轿提督迎于堂檐下提督见司道等官仪门下轿马司道官迎出仪门送至各迎处坐次提督正坐司道等官佥坐文移提督用照会司道等官用咨呈府厅见提督于大门外下轿马由中门进坐次提督正坐府厅侍坐提督迎送至檐下文移提督用札付府厅用牒呈州县见提督于大门外下轿马由左门进坐次提督正坐州县侍坐提督不迎送文移提督用札付州县用申文总兵官见总督至仪门外下马总督迎至阶上总督答拜总兵官于堂檐前下轿总兵官迎出仪门送至各迎处坐次总督正坐总兵官侍坐文移总督用照会总兵官用咨呈与巡抚相见行宾主礼文移用咨文与司道相见皆平行文移用咨文府厅见总兵官于二门外下轿马总兵官迎至阶上总兵官见府厅于仪门外下轿马府厅迎出仪门外送至各迎处坐次总兵官正坐府厅佥坐文移总兵官用照会府厅用咨呈州县见总兵官于大门外下轿马由中门进总兵官迎至檐下坐次总兵官正坐州县侍坐文移总兵官用照会州县用咨呈副将见总督用履历手本于大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初见禀披执免补服带刀常见仍带刀均北面三叩兴西面侍立待茶毕三揖退初见巡抚禀披执免行庭参礼巡抚亲扶免三揖巡抚正坐副将侍坐常见三揖辞退三揖巡抚送至堂后屏门内文移巡抚下行用札付副将上行用申文与分司司道运司府厅相见行宾主礼文移各用手本州县见副将用官衔手本于大门外下轿由中门进副将迎送至檐下免三揖文移副将用照会州县用牒呈参将游撃以下武官见总督用履历手本免披执行一跪三叩礼参将游撃见巡抚于大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坐次巡抚正坐参将游撃侍坐巡抚迎送至檐下文移巡抚下行用札付参将游撃上行用申文与布按二司文移用咨文与各道分司运司用手本与府厅用平关与州县用手夲相见皆平行都司守备千总见巡抚于大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巡抚不迎送守御所千总卫千总行一跪三叩礼巡抚下行都司用札付行守备千总用牌票都司守偹千总上行均用申文免披执行全属礼都司见布按二司行宾主礼文移用手夲与各道分司运司平行文移用手本与府廰州县平行文移用平关分防标下中军守备掌印专城并道标中军及各营中军守备见巡抚于大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巡抚不迎送巡抚用札付各守备用申文免披执行全属礼见司道用官衔手本于大门外下马由中门进司道迎送至檐下文移司道用照会守备用牒呈见分司府厅州县行宾主礼文移用手本○康熙二十年题准宣属厅员有稽察钱粮之责其屯卫守备行属官礼○雍正八年定督抚提督相见行宾主礼文移皆平行副将见提督辕门外下马由左门进初见用履历手本禀披执免补服带刀行庭参礼提督亲扶免三揖待茶常见用官衔手本禀披执免仍帯刀三揖提督皆出位答揖坐次提督正坐副将侍坐辞出三揖提督送至所坐堂檐下文移提督下行用牌副将上行用详文呈文参将游撃见提督行一跪三叩礼毕三揖提督起立答揖待茶趋出不揖辞提督起立不送馀仪与副将同都司守备见提督由左门进初见用履㦄手本披执唱衔三叩席地跪坐常见用官衔手本免披执唱衔仍带刀三叩出提督不起立千总把总见提督不坐馀仪与守备同副将见兼辖总兵官总兵官迎至堂后屏内送至暖阁后凡副将揖总兵皆平立答揖馀仪与见提督同总兵用牌行某协衙门副将用咨呈外协不属者行宾主礼文移总兵用照会副将用咨呈参将游撃见本辖总兵官行庭参礼禀拜免三揖常见用官衔手本三揖总兵官皆出位答揖馀仪与见提督同如非本辖参将㳺击行庭参礼总兵亲扶免辞出总兵送至所坐堂檐下馀仪同总兵下行用牌参将上行用详文呈文都司守备见总兵旁坐待茶馀仪与见提督同千总把总见总兵官与见提督同参将见副将行宾主礼文移平行游撃见本辖副将行庭参礼副将亲扶免辞出副将出位送馀仪与见总兵官同副将用牌行游撃以下皆用详文呈文如非本辖者相见坐次皆平行文移副将用平关手本游撃用平关咨呈都司守备见本辖副将不唱衔凡揖副将皆起立答揖馀仪与见总兵官同如非本瞎者仪与参游见同文移副将用照会都司守偹用呈文千总把总见副将与见总兵同游撃见参将行宾主礼文移皆平行都司守备见本辖参将游撃行庭参礼常见三揖坐次参将游撃佥坐都司守备旁坐待茶毕三揖辞出参将游击出位送凡揖参将游撃皆答揖馀仪与见副将同参将游撃用牌行都司守备用详文呈文如非本辖者都司与参将游撃皆平行守备仍行庭参礼免三揖参将游撃答揖出送至堂后屏内参将㳺撃用照会守备用咨呈千总把总见参将游撃与见副将同参将游撃用牌行千总把总用详文呈文守备见都司行宾主礼文移皆平行千总见本辖都司守备行庭参礼都司守备答揖常见用官衔手本一揖就坐都司守备正坐千总旁坐茶毕趋出都司守备出位送馀仪与守备见参游同都司守备用牌行千总用详文呈文如非本辖者千总用庭参礼亲扶免三揖都司守备答揖出送至堂后都司守备用照会千总用呈文把总见都司守备初见三叩都司守备答揖常见一揖旁坐待茶毕趋出都司守备起立不送馀仪与见参游同都司守备用牌行把总用详文呈文千总把总相见坐次文移皆平行
  一直省满汉官相见仪顺治十八年定直省镇守将军与督抚提镇相见各不相辖行宾主礼文移皆用咨其馀文武各官见本省将军与督抚同○康熙十二年题准协领参领等官见督抚照布按两司例行佐领防御等官照各道员例行骁骑校以下官照知州知县例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四
  礼部
  仪制清吏同
  军礼
  
  亲征崇徳元年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军往征朝鲜先期告
  天告
  庙
  颁行军律令
  谕朝鲜官民人等在城在野倾心归服者即同内地臣民乃分兵为左右翼右翼兵由
  东京大路至浑河排列左翼兵由抚顺大路排列
  圣驾出抚近门设卤簿吹螺奏乐恭谒
  堂子行三跪九拜礼复于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乐行三跪九拜礼毕遂启行大军直抵南汉城西驻营○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以厄鲁特噶尔丹悖天虐众侵掠喀尔喀诸部落宜乘时剪灭辑宁疆圉遣发大兵分道并进
  躬统六师由中道声罪致讨钦天监择于二月十三日
  启行前期三日分遣官祗告
  天
  
  宗庙
  社稷
  太岁
  颁行军律令
  命皇太子监国至日遣官致祭
  道路
  火炮之神銮仪卫陈卤簿自
  午门设至
  堂子不从征王贝勒贝子公等于
  午门前齐集候
  圣驾出跪接随行从征王贝勒贝子公等于外金水桥齐集候过随往行礼八旗鸣蒙古画角军士每旗四名八旗吹海螺䕶军每旗二十五名排列于
  堂子街门外八旗䕶军火器营䕶军参领各八人咸蟒
  袍补服持纛排列于
  堂子内门之外至吉时
  圣祖仁皇帝出宫
  午门鸣钟不作乐至御河桥鸣角吹螺进
  堂子街门螺角止礼部堂官恭导就位行三跪九拜礼诸王大臣侍卫等依次序立随行礼礼毕螺角齐鸣礼部堂官恭导至内门外致礼于
  旗纛之神毕螺角止卤簿自
  堂子设至郭外
  圣驾出照常作乐由安定门街出徳胜门八旗军分翼陈列先列鸟枪䕶军次鸟枪骁骑出征
  皇子王等旗纛䕶卫各于本旗䕶军之中排列其末旗鸟枪䕶军之下列满洲炮兵次汉军炮兵次汉军火器营兵
  圣驾出郭三举炮
  圣祖仁皇帝至陈兵处官兵皆于马上俯伏候过方起其不随征王以下有顶带文武官以上咸蟒袍补服过大军排列之前分翼跪送并令八旗官兵肃清道路严禁仆从马匹喧杂之声候
  圣驾过官兵各整队伍相随进发至驻营处前锋军过御营前驻札为二营八旗䕶军及骁骑列为十六营火器营兵随炮兵丁炮手棉甲兵列为四营部院堂司官员笔帖式等列为一营左翼察哈尔兵列为二营绿旗兵各为一营
  御营网城内建刁斗设巡警二十一处每处以旗员一人内府䕶军及执事人十名守卫网城三门每门以䕶军及执事人十名守卫外营安设巡警八处每处以旗员一人侍卫銮仪卫官执事人共十名守卫外营四门共以䕶军执事人四十名守卫马匹牧场于镶黄等三旗每旗以旗员一人侍卫銮仪卫官执事人共三十名守之大军分两路出口并分翼牧马前路牧马路左必留路右以待后路之牧所过城池村舎严禁驰骋骚扰辎重出口皆按序结队而行至居庸关及独石口并遣官祭
  山川之神师次青城雨雪交作至驻营处
  圣祖仁皇帝御雨具伫立旷野俟军士结营毕始入
  行营各营举炊然后
  进膳复
  赐网城内帐房食物柴炭以给挽车后至者
  驻跸噶尔图遇雨雪遣大学士致祭
  风雨山川之神风止雪霁自出卡伦后无水之地甘泉涌出不毛之土丰草茂生因复遣大学士祭告
  风雨曁域外
  山河川泽之神凡军中斥堠哨望
  圣驾亲行巡察申定军伍常
  御旌门令诸将士乘骑徐进以次𥳑阅至西巴台遣使

  敕往谕噶尔丹大军进至库库车尔前遣去使臣还奏
  得噶尔丹所在实音
  躬率前锋兵进发次八旗前锋兵次绿旗兵居鹿角之中次左右翼八旗汉军大炮鸟枪兵次八旗满洲兵马上驮载炮其鹿角后头队兵前列各旗内鸟枪䕶军次列䕶军次列鸟枪骁骑二队兵亦照前队排列两翼援兵每旗子母炮令满洲鸟枪骁骑兼管此后三旗内大臣侍卫等率黄龙大纛行
  皇子诸王等各在纛前行内务府官执事人等部院官及蒙古兵皆按列行噶尔丹知
  圣驾亲临登北孟纳尔山望见
  六师惊遁
  圣驾至克鲁伦河时已窜去数日尽弃铠甲器械庐帐
  老弱于涂
  命大学士祭
  河神复率前军追至拖诺分兵平北大将军追蹑
  圣驾回銮○是年九月噶尔丹败遁后收集散亡复图
  侵掠大将军报至
  圣祖仁皇帝亲巡行北边经理机务
  谕朕出塞试鹰当减从而往诸色人等不得告请从行其部院官照秋围例从少点出钦此钦天监择定军行日期左翼于十七日起程右翼于十八日起程至十九日
  圣祖仁皇帝驾发京城十月至白塔向归化城设卤簿该副都统等率官兵来迎老少男妇皆执香拥集路傍跪接其城中大喇嘛等率其属排列旛幢作乐迎拜
  圣驾于南关驻营四方来朝之蒙古王与福晋等及兵民喇嘛各进献驮马牛羊食物自归化城
  驻跸赫图尔根之南前西路战胜之右卫官兵皆至圣祖仁皇帝亲临赐食引官兵皆令近前坐遍
  赐之虽仆从无遗次日复
  赐官兵衣银食物坐马遣诸
  皇子至右卫军营重
  赐茶酒又彻
  御膳分赐官兵十一月至湖滩河朔渡河
  幸鄂尔多斯地是时河水未冻独于渡处数里结为坚冰车马坦行驻营时该王贝勒贝子公及其母福晋等悉来朝觐贡献驮马诸物自是
  圣驾由河岸而行厄鲁特人来降者络绎不绝噶尔丹
  知部曲溃散遣使纳奏复颁
  敕谕遣使赍往招抚乃自东斯垓统军
  回銮○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三举北征仍分两路出师
  圣驾巡晋及秦就近调遣二月初六日启行陈设卤簿
  
  神武门出徳胜门经过地方凡遇
  帝王陵寝先贤坟墓名山大川皆遣官致祭
  驻跸保徳州遣官祭
  黄河之神
  圣驾至横城复遣大学士祭
  黄河之神遣
  皇子祭故将军之有功疆圉者其前次宁夏阵亡官兵照例遣官奠醊口外王贝勒台吉等先传
  谕旨止其请安进贡各地方大员止许单身至黄河两岸迎接其馀兵丁止于近城地方排列迎接免其披执时哈密已擒逆子俘送军前青海八台吉恳请来朝厄鲁特之部长宰桑等皆纳款求降
  圣驾自黄河舟行
  回銮
  
  亲征凯旋崇徳二年
  太宗文皇帝率从征王贝勒大臣等班师朝鲜国王率
  群臣出王城十里外跪送
  太宗文皇帝下马升座该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赐该王侍坐于
  御座之侧
  赐茶该王起谢毕遣大臣二人送还国
  谕亲王等各宜严束士卒毋得杀降扰民
  太宗文皇帝乃于军中率诸王贝子群臣以颁师行祭旗纛礼沿涂各地方官率众远迎跪候
  圣驾过随大军后至驻营处
  赐各官遥坐遣大臣
  赐酒次日
  驾发时地方官员进献牛米等物率军民道旁跪送
  盛京郑亲王等于赍奏贺表后豫至
  盛京城二十里外除道设黄幄在
  盛京王贝子文武群臣及土默特鄂尔多斯蒙古虎尔哈部长等皆前期祗俟
  圣驾将临离营五里许恭迎道左以次序立跪候过随
  
  太宗文皇帝入黄幄陞座王等率众排班赞礼官赞王等奉表跪进国史院大学士接表跪宣毕王等率众行三跪九叩礼乃大燕燕毕起行至
  盛京日恭谒
  堂子行礼由
  怀远门入还
  清宁宫○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自克勒和朔统军
  回銮内外诸王大臣文武各官于
  行宫东门跪奏厄鲁特震惊
  天威望风逃窜大功已成请行庆贺礼奉
  旨朕豫料噶尔丹必遁已密谕西路大兵截其归路信息不久即至姑俟之十八日
  圣驾驻跸拖陵抚远大将军奏报祗遵
  庙算大破贼于昭莫多之地捷音至
  圣祖仁皇帝出行营南门外设香案率
  皇子诸王及蒙古王台吉等谢
  天行三跪九拜礼入
  行营大学士等进贺捷表文
  皇子在黄幔城内内外王公文武各官在黄幔城外三跪九叩行庆贺礼二十一日至席喇布里图前留牧卡伦之蒙古王等恭迎
  圣驾在
  行宫前三跪九叩行庆贺礼喀尔喀扎萨克等及众台吉之妻并携所属男妇齐集
  行营东门跪奏噶尔丹恃其强悍虔刘我辈已极今
  皇帝从天而降灭此凶寇救我喀尔喀通国之患恭谢皇帝再造之恩恳请仰瞻
  天颜奏入
  命以次引入黄幔城进见众皆叩首齐呼万岁
  赐茶出复遣官
  赐燕并赉银币衣服有差自后每日王贝勒台吉等来
  迎行庆贺礼于
  行宫外燕赉皆同其有名喇嘛及王贝勒母福晋等挈群来迎贡献驮马牛羊无算
  圣驾行时罗拜道旁络绎不绝附近众扎萨克及牧场蒙古率妻子迎献酒浆酥酪者沿涂环拥
  命以所献分颁
  皇子诸王大臣侍卫凡执事以及仆从均得沾漑六月初二日在京
  皇太子诸王大臣等奉表称贺初五日
  圣驾至独石口城中居民及二三百里居民列香案懽
  呼叩首是日在京
  皇太子诸王大臣来迎初七日
  驻跸怀来县时地方稍旱
  驾甫至即沛甘霖百姓踊跃跪叩初九日辰刻
  驾发清河设卤簿在京
  皇太子率诸皇子王公文武群臣咸蟒袍补服于郭外五里道旁跪迎八旗䕶军骁骑步军近
  京乡绅士民工商耆老男妇焚香悬采扶携跪迎
  命前驱勿警跸环集者数百万人懽声雷动
  圣驾由徳胜门入卤簿大驾自土城关设至
  堂子遵
  旨停排旗纛画角作乐前导礼部堂官恭导诣
  堂子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礼成卤簿大驾自
  堂子设至
  午门
  圣祖仁皇帝还宫○是年冬
  圣祖仁皇帝北巡自归化城西渡湖滩河朔
  驻跸东斯垓厄鲁特人络绎来降噶尔丹遣使纳奏乃
  
  敕招抚班师
  回銮十二月二十日
  圣驾由徳胜门进
  神武门
  还宫○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复临边方西逾宁夏
  驻跸狼居胥山指授诸将方略截穷寇遁走之路噶尔丹自料立就诛戮仰药自杀馀党引众归降朔漠荡平
  圣祖仁皇帝以六师大捷于
  行营外设香案率
  皇子诸王文武群臣谢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回行营群臣在外行庆贺礼班师由边外凯旋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及其母福晋夫人等率众进献迎贺者所至无虚日
  圣驾至清河大设卤簿
  皇太子率诸皇子王公在京文武百官咸蟒袍补服出郭外跪迎道旁八旗䕶军骁骑步军及
  京城附近绅士农贾耆老设香案沿门结采各执香跪迎
  圣驾由徳胜门入诣
  堂子行礼毕由
  午门还宫礼部奏请举行庆典遣官祗祭
  
  地
  宗庙
  社稷
  永陵
  福陵
  昭陵
  暂安奉殿
  孝陵
  皇后陵寝及
  太岁
  旗纛
  炮神
  岳镇海渎
  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均遣官致祭钦天监诹吉日
  御殿受贺
  皇太子率王公文武百官进表庆贺直省文武官员咸恭进庆贺表文是日
  颁诏天下咸使闻知复
  允群臣所请宣付史馆编年集平定朔漠方略
  御笔勒铭磨崖刻石于察罕七罗拖诺昭莫多及狼居胥山并建碑太学垂文纪勲昭示万世
  
  命将出征崇徳元年
  太宗文皇帝
  命多罗武英郡王贝勒贝子等率诸大臣官兵出师亲临送出抚近门设卤簿诣
  堂子行礼又于
  堂子外列䕶军八纛行三跪九拜礼毕亲送至演武场
  诫谕遣行○是年
  命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率大军出征分两翼前后启行是日巳刻率出师诸王贝勒贝子大臣出抚近门谒
  堂子吹螺鸣角行三跪九拜礼外列八纛复吹螺行礼
  毕亲送出师诸王等至演武场陞
  御座召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近前诫谕诸王等率兵
  声炮三启行
  圣驾入地载门还宫○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同多罗豫郡王贝勒贝子公八旗都统副都统曁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续顺公朝鲜世子率满洲蒙古绿旗兵略定中原诣
  堂子奏乐行礼又陈列八纛行礼毕大军声炮启行○
  是年
  命和硕英亲王为靖远大将军往征流寇赐之以敕是日卤簿大驾全设于
  午门外设
  御座张黄幄于
  皇极门今 太和门丹陛上以所颁
  敕印陈设檐下东旁黄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盛服
  齐集候
  圣驾出众皆跪
  世祖章皇帝御门陞座诸王各官立丹墀赞鸣鞭阶下三鸣鞭鸣赞官赞排班进跪大将军率出征官员皆进诣拜位跪内院大臣奉满洲蒙古汉字三体
  敕书次第宣毕奉
  敕印授大将军鸣赞官赞叩兴王及出征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赞退王及各官皆退即起程前行鸣鞭
  世祖章皇帝还宫众跪候
  圣驾过皆退○五年
  命都统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征讨江西赐之以
  敕仪与元年同○是年
  命固山贝子为平西大将军讨陜西叛𤞑赐
  敕仪与元年同○十三年定
  命大将军出征礼诸王贝勒贝子公于出师前一日将
  例赏衣服马匹弓刀等物于
  午门前颁给领赏毕出征䕶军校骁骑校等官以上诣
  御前面谕行师方略
  赐燕及出师日出征各官咸征服候于
  午门外是日卤簿全设不出征诸王贝勒贝子公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咸朝服集
  太和殿丹墀内分班序立颁给大将军
  敕印设于
  太和殿内东旁黄案上候
  圣驾御殿大将军近前跪领
  敕印毕率出征官弁听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礼成赐茶遣行○康熙十三年正月
  命多罗顺承郡王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帅师之湖广都统为安西将军帅师之四川是日卤簿大驾照常陈设出征王及各官咸征服齐集
  午门外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补服于常朝处分翼齐集内阁大臣设所颁
  敕印于
  太和殿外东旁黄案上鸿胪寺官引王贝勒贝子公等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分翼序立次引出征王至丹陛上各官至丹墀内仪仗末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乐作
  陞座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鸿胪寺官赞出征王及各
  官跪大学士奉
  敕印授王王跪受转授从征内阁官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鸿胪寺官引王贝勒贝子公等进
  太和殿内都统以下营总以上在丹陛上参领等官在八旗班首分翼序坐
  赐茶毕
  御中和殿卤簿大驾向
  堂子排设出征王及诸王贝勒等在金水桥文武各官
  
  午门外常朝处贝子公镇国将军都统尚书等官及出征辅国将军都统䕶军统领副都统在
  长安左门外均分翼序立礼部堂官奏请恭诣
  堂子行礼王以下各官候
  圣驾至跪送出征王及诸王贝勒都统尚书等官出征
  副都统以上各官咸随至
  堂子礼部堂官恭导就位行礼王公大臣咸依次序立
  鸣赞官奏跪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等均随行礼兴次吹螺于兵部所设纛前行三跪九拜礼不赞
  圣驾出乐作进
  长安左门至
  天安门外桥前卤簿大驾向内陈设乐暂止
  圣驾出长安右门外送行出征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咸
  佩弓矢上马随行至
  驻马处出征王疾马趋过王启行
  圣驾还宫乐作
  午门外齐集各官跪迎候过皆退出征王及各官行至列兵处礼部豫设祖帐光禄寺备茶内大臣礼兵二部堂官奉茶饮毕鸿胪寺官导引望
  阙谢
  恩礼成启行○是年八月
  命王贝勒为大将军将军领兵出征不诣
  堂子行礼不
  亲送大将军等出
  午门遣亲王内大臣出
  长安右门往送馀仪皆与正月同○十月
  命和硕𥳑亲王为扬威大将军帅师之江宁和硕安亲
  王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帅师之广东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赐以
  敕印诣
  堂子行礼拜纛还出
  长安右门送之行○十四年三月以察哈尔布尔尼乘吴逆作乱欲谋劫其父阿布柰兴兵造反
  命多罗信郡王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为副将军往征
  ○二十九年
  命和硕裕亲王为抚远大将军以
  皇子为副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门大学士二人一奉
  敕一奉印授王王跪受毕
  圣驾出东直门视大将军王等启行○三十五年命领侍卫内大臣安北将军伯为抚远大将军统西路大兵出征厄鲁特噶尔丹令先自归化城乘驿速赴
  京师至日大
  颁燕赉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门陞座内大臣大学士等列坐两旁其出兵运米大臣官员按旗分坐于金水桥北之左绿旗提督总兵官等坐于金水桥北之右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等亦分左右按旗坐于桥南效力官员鸟枪骁骑火器营兵炮手等依次坐于
  午门外作乐陈百戏
  命大将军进至
  御座前
  亲赐以卮酒大将军跪受退至阶叩首饮都统大臣等
  均以次进前
  亲赐卮酒副都统等亦近前侍卫赐酒自参领以下䕶军校以上皆十人一班进至阶上跪饮又
  命部院内务府大臣及侍卫等遍视众军士饮燕毕赐与燕大臣等
  御用蟒币有差其官员及䕶军等
  赐币有差营兵炮手等均
  赐布毕大将军率众官兵进前谢
  恩同叩首出遣大学士授大将军
  敕印令自京复赴归化城择吉启行○五十七年圣祖仁皇帝命将进剿䇿妄阿喇布坦大兵起程前期设卤簿率出征之王等以下咸戎服其不出征之王公以下俱蟒袍补服以从
  圣祖仁皇帝亲诣
  堂子行礼次鸣角拜纛礼成
  还宫是日抚远大将军王率兵启程
  命内阁大臣颁给大将军
  敕印于
  太和殿其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咸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咸蟒袍补服齐集
  午门外大将军上殿跪受
  敕印谢
  恩行礼毕随
  敕印出
  午门乘骑出
  天安门由徳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送至列兵处大将军望
  阙谢
  恩毕肃队启行○雍正七年议准
  命将出师之前日应遣官行告
  庙礼起行之日应遣官祗告
  奉先殿其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又议准
  命将出师授大将军
  敕印拜纛仪是日卤簿大驾全设出征大将军曁各
  官咸征服齐集
  午门外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补服于常朝处分翼齐集内阁学士设颁给
  敕印于
  太和殿内东旁黄案上鸿胪寺官引王公等至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按翼序立次引出征大将军副将军参赞副都统总兵官至丹陛上出征各官至丹墀内仪仗末序立辰时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乐作
  陞座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三鸣鞭鸿胪寺官
  引大将军至殿檐下
  御道之东副将军参赞副都统总兵官等于丹陛上分左右翼立鸿胪寺官赞跪大将军及从征各官皆跪大学士奉所设黄案上
  敕印授大将军大将军跪受转授随印内阁官内阁官接受兴鸿胪寺官引大将军至丹陛左首班跪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大将军随奉
  敕印官由丹陛左阶降从征各官随大将军出皇帝还宫王公百官各以次出卤簿大驾向
  堂子陈设兵部设螺于
  堂子街门外之东设八旗䕶军纛八于内门南文武各
  官齐集
  午门外常朝处大将军副将军及出征副都统以上曁王公镇国将军大学士都统尚书等先至
  堂子门外分翼序立未时礼部堂官奏请恭诣
  堂子行礼文武各官于
  午门外候
  驾至跪送
  驾至
  堂子吹螺大将军副将军及诸王贝勒大学士都统尚
  书等官与出征副都统以上官跪候
  驾过随行申初刻
  驾入螺止礼部堂官恭导就位行礼鸣赞官奏跪拜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大将军等皆随行礼毕吹螺于
  兵部所设纛前行三跪九拜礼不赞
  驾出螺止作乐至
  长安坊街
  皇帝陞黄幄
  命大将军等上马大将军等上马启行
  驾入
  长安左门乐作
  午门外齐集各官跪迎
  皇帝还宫众皆退大将军副将军及从征各官行至徳胜门外列兵处礼部豫设祖帐光禄寺备茶内务府备燕
  钦命王大臣与大将军副将军奉茶酒礼兵二部堂官与参赞大臣奉茶酒侍卫与出征各官奉茶酒毕鸿胪寺官导引望
  阙谢
  恩礼成启行○又议准
  命使赍送
  敕印大将军于军中恭受仪先期内阁将应行开列
  大臣恭请
  钦命正使一人副使一人赍送
  敕印由钦天监择吉遣往是日卤簿大驾全设正使副使咸征衣王以下文武各官咸蟒袍补服于常朝处分翼齐集内阁设颁给
  敕印于
  太和殿内东旁黄案上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公以上至
  太和殿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序立次引赍送
  敕印官于丹墀卤簿下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乐作
  陞座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阶下三鸣鞭鸿胪寺官
  引赍送
  敕印正使副使至拜位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引至丹
  陛上北面跪大学士二人一奉
  敕授正使一奉印授副使次第恭受讫兴恭奉敕印由左阶降乐作
  圣驾还宫
  敕印将至军中择期戒事大将军率弁兵咸征服先
  至教场恭俟豫设
  敕印黄案于听事南向设香案一于黄案之南正副
  使奉
  敕印陈于案大将军跪宣
  敕官宣
  敕文毕正使奉
  敕授大将军大将军恭受转授左旁官宣印官宣印文毕副使奉印授大将军大将军恭受转授右旁官左右官均跪接起立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成恭奉
  敕印回营○九年
  命抚远大将军出征以内阁学士随印遣中书翰林院
  笔帖式等随征临行
  世宗宪皇帝遣官祗告
  奉先殿又遣官祭纛于徳胜门○乾隆十三年
  命大学士为经略统领大兵征讨金川择吉于十一月初三日出师先期十月二十七日授经略
  敕印是日经略大学士及出征大臣官员咸蟒袍补
  服出师之日仍征衣随
  皇帝先诣
  堂子鸣角吹螺行礼次祭
  纛毕
  驾至长安左门外
  御黄幄陞座亲赐经略卮酒遂启行出阜城门至设
  祖帐处
  钦命大学士率侍卫等为经略及出征大臣官员奉
  茶饭毕望
  阙谢
  恩馀均与雍正七年仪同○十四年议准
  命将之仪三一曰授
  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
  皇帝临轩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颁给
  敕印于
  太和殿经略大将军率随征诸将于丹陛上跪受
  敕印行礼如仪二曰祓社经略大将军出师先期祗
  
  奉先殿启行之日
  皇帝亲率经略大将军诸王贝勒及随征诸将诣
  堂子行礼鸣角吹螺祭
  纛于门三曰祖道经略大将军启行
  乘舆亲饯于
  长安门外
  赐卮酒属櫜鞬乘马文武大臣承
  诏送至郊外有司具祖帐及燕礼部兵部堂官奉经
  略大将军茶望
  阙谢
  恩乃行以上各仪经略与大将军并设者礼同后仿此○又定徂征之仪二
  一曰整旅经略大将军前队应列
  上赐军械次令箭十二次
  敕印䕶
  敕印官内阁学士一人随行经略大将军骑后建大纛参赞大臣及户部司官一人兵部司官一人刑部司官一人记室官四人内阁中书二人翰林院笔帖式二人及侍卫等均随纛行若蒙古地方并用理藩院官一人次标旗十二大队军旅殿一曰守土官相见经略大将军所过地方守土官将军督抚蟒袍补服出郭迎候文官司道以下咸蟒袍补服武官总兵以下咸披执率弁兵列阵跪道迎接提督副都统近前问安经略大将军升官厅正坐将军督抚旁坐文官司道以下武官提督副都统以下行庭参礼至起行时将军督抚以下各官候送如前仪○又定专阃之仪三一曰封章拜诏凡封奏记室官恭奉奏凾安设帐中所设案上经略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毕兵部官恭奉奏凾由中道出授台站官赍驰若
  诏书至营经略大将军出营恭候兵部官接受黄箧安设帐中所设案上经略大将军行三跪九叩礼受箧启阅一曰升帐接属凡军营设大幕议事时经略大将军正坐参赞大臣及一品官咸佥坐有问则起立参赞出入经略大将军起立不迎送提镇等官禀事由传宣官转达令入则引进令坐则向上佥坐每月吉及逢五逢十常参之期参赞大臣等官入幕按品列坐待茶凡参赞大臣一品大臣入见于营门内下马馀官于营门外下马一曰𥳑阅凡𥳑阅营伍经略大将军启行守营各大臣及官兵离营里许候送头队赍
  敕印前行十二标旗随后周巡各提镇等官屯营处所每至一营官兵皆离营一里外整队列阵迎候经略大将军阅过提镇等率所属官兵随行离本汛乃止
  
  命将出征凯旋崇徳元年和硕睿亲王豫亲王贝勒
  贝子等大兵凯旋
  太宗文皇帝率王贝勒贝子公等及文武各官出城十里外迎劳其出征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至以次排列设八纛吹螺作乐
  太宗文皇帝率众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陞座出征王贝勒等跪进献捷表文大学士接
  表奉至
  御前跪读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
  谕出征王贝勒大臣等近前行礼王等以次趋至御前一跪三叩毕
  赐坐王贝勒近
  御座右坐贝子公大臣等及有功将士皆序次在右坐
  大设燕
  亲赐出征王及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酒燕毕谢
  恩及至京
  躬率凯旋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谒
  堂子行三跪九拜礼成
  圣驾还宫众皆退○顺治二年以南京平定
  世祖章皇帝御殿摄政王率王公文武百官上表行庆
  贺礼是日遣官祗告
  天
  
  太庙
  社稷○是年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班师还京
  世祖章皇帝出正阳门于南苑北迎劳陈设大纛十作
  乐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诸王列侍左右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及出师王贝勒各官朝见行三跪九叩礼和硕豫亲王起近前跪行谒见礼投诚诸王亦行礼分坐
  赐茶毕
  还宫○八年题准王等凯旋
  御殿行礼毕
  颁赏有差○十三年题准王贝勒贝子公及大臣等凯旋遣王贝勒贝子公等一人或大臣出城迎劳礼部备茶酒同往到京次日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齐集凯旋将军等各具盛服候
  御殿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复以次诣
  御前行礼毕
  赐燕凡兵丁曾在阵前先登效力者均令与燕于各该管官后序坐○康熙元年议准凡大兵凯旋次日
  御殿将军等行礼毕免进前行礼筵燕免桌席止宰牲○是年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等征灭察哈尔班师凯旋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迎劳于
  南苑之大红门至京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及凯旋王大臣等诣
  堂子行礼
  还宫○十九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以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自湖广凯旋率在京诸王公满汉大臣出郊迎劳是日
  驻跸芦沟桥次日自驻跸所率诸王大臣等迎凯旋大军于二十里外大军既至率出迎诸王大臣及凯旋王大臣官员等拜
  天毕御黄幄大将军和硕安亲王率凯旋将帅行礼次
  投诚将军杜兴珠行礼
  诏王近前
  亲起抱见命近
  御座左侧坐诸大臣依次列坐其行间效力军士亦依
  次列坐
  赐茶毕还宫○是年九月大将军和硕康亲王自福建
  凯旋
  圣祖仁皇帝出郊迎劳仪与前三月同○二十年十月圣祖仁皇帝以云南报捷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奏闻行礼王以下文武各官集
  乾清门行庆贺礼
  圣祖仁皇帝诣
  孝陵躬行昭告○是年十二月滇逆荡平遣官祗告天
  
  太庙
  社稷○二十一年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征南大将
  军都统等自云南凯旋
  圣祖仁皇帝亲至芦沟桥迎劳是日卤簿大驾全设王等常服于常朝处齐集都统满大学士尚书子副都统侍郎男等官以上常服于
  长安右门内齐集文武各官朝服于
  午门外齐集礼部堂官奏
  闻鸣钟作乐王以下文武各官咸于各齐集处跪候驾过王以下侍郎男以上随行
  圣驾由
  长安右门出宣武门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豫赴
  行宫咸蟒袍补服
  圣驾至跪迎至芦沟桥行宫驻跸司设监设黄幄御座礼部设青幄工部立下马红柱兵部设八旗䕶军纛及画角海螺次日黎明礼部堂官奏请
  陞舆王大臣侍卫咸蟒袍补服齐集
  行宫前随行
  圣驾至红柱处鸣角吹螺鸿胪寺官引凯旋大将军各官于红柱内跪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于红柱外跪候过礼部堂官恭导诣纛前立鸿胪寺官赞排班排毕礼部堂官跪奏班齐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各官凯旋大将军以下各官拜天行三跪九拜礼毕
  御黄幄陞座螺角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于各翼幄下序立引凯旋大将军及各官排班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坐各行一跪一叩礼大将军及各官于各翼班首坐
  其有功兵丁在各官班后坐
  赐茶毕谢
  恩礼部堂官奏礼成
  圣驾出黄幄吹螺候过螺止
  回銮乐作
  午门外齐集各官跪候
  圣驾还宫乐止众皆退○三十五年抚远大将军伯大破厄鲁特噶尔丹于昭莫多之地凯旋后留驻斥堠是岁冬
  巡狩至鄂尔多斯有
  旨著大将军伯自军中乘驿前来将至
  命皇子往迎
  圣驾出黄幔城大将军伯趋进跪请
  圣安乃召入黄幔城
  赐坐
  赐茶遂扈从于湖滩河朔之南
  赐大将军伯
  御佩櫜鞬弓矢复遣还军○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世宗宪皇帝御殿受贺
  御制平定青海碑文勒石太学刻成摹拓颁发直省各府州县卫学宫昭示万世○乾隆十四年春平定金川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凯旋还京
  命王公大臣迎劳经略于阜城门外至日
  皇帝御殿王公文武百官朝服侍班经略大学士忠勇公率凯旋诸臣咸朝服至丹陛上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翼日
  赐经略及出征大臣官员将士燕于瀛台
  颁赏有差是年王大臣等奏请
  御殿受贺奉
  旨统于恭上
  皇太后徽号举行
  御制平定金川碑文勒石太学并
  允廷臣之请
  命儒臣辑平定金川方略○是年议准凯旋礼一曰告成之仪经略大将军奏凯功成应祭告
  
  地
  
  社
  陵寝释奠于
  先师孔子勒碑太学并
  命儒臣辑平定方略以垂奕禩一曰劳师之义经略
  大将军克捷师旅将入城应
  遣廷臣出郊迎劳
  皇帝临轩经略大将军还朝率凯旋文武诸臣咸朝
  服于丹陛上谢
  恩行礼恭缴
  敕印如受
  敕仪翼日
  赐燕经略大将军及凯旋大臣官员将士咸与燕王公满汉大臣陪燕礼成经略大将军及随征大臣并官弁等所立功勲由兵部考核议叙爵赏各有差○二十五年定边将军武毅谋勇公等凯旋回京
  皇帝驻跸黄新庄亲行郊劳是日法驾卤簿全设在京王公满汉大学士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子男等官豫至郊劳处分翼排班候随行礼满汉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咸蟒袍补服于
  行宫前齐集设黄幄
  御座于郊劳处正中南向两翼设青幕各八东西向筑台于黄幄正南台上设将军等凯旋纛于左右设
  皇帝拜褥于台上正中设下马红柱东西各一乐部
  设铙歌乐于台左右设凯歌乐于
  御道左右设鸣螺军士按翼于台左右届时礼部堂
  
  奏请
  皇帝御龙袍衮服乘舆出行宫三品以下满汉文武
  官员跪送
  驾至郊劳处军士鸣螺铙歌乐作鸿胪寺官引将军及从征大臣官员兵丁咸甲胄于红柱外跪
  驾至恭请
  圣安
  皇帝于铺棕荐处降舆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至台上拜位立鸿胪寺官引将军从征大臣及从征官员在西班引王公满汉大学士文武大臣在东班咸向上立鸿胪寺官奏跪
  皇帝跪将军及王公以下各官咸跪奏叩兴
  皇帝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将军及王公以下各官均随行礼毕
  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御黄幄陞座鸿胪寺官引王公满汉大臣于东班幕下排立引将军及从征大臣官员兵丁排班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候
  旨将军大臣行抱见礼鸿胪寺官引将军大臣等于西班青幕下立次引回部人等排班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坐凯旋将军大臣官员及回部人等在西班青幕下坐有功兵丁各随后坐王公满汉大臣在东班青幕下坐各行一跪一叩礼
  赐茶各于坐次跪行一叩礼礼部堂官
  奏礼成
  皇帝出黄幄乘骑铙歌鸣螺咸止马上凯歌乐作奏
  鬯皇威之章在卤簿前行凯歌乐随
  驾左右行至黄新庄
  宫门外排立将军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及从征官员咸从三品以下满汉文武官员于
  行宫前跪迎如初仪
  驾还行宫凯歌乐止众皆退
  一受降天聪七年孔有徳耿仲明率部下自皮岛航海来归
  太宗文皇帝赏马二千馀匹陆续接应并备设供帐令
  暂驻
  东京休息从容来见勿致劳顿既至豫设黄幄于浑河岸
  太宗文皇帝陞黄幄
  御座孔有徳耿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二人行朝见礼
  毕复近
  御座前叩头抱膝见次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乃大燕以
  金卮酌酒
  亲赐之燕毕各赐蟒袍貂裘鞍马弓矢等物封孔有徳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崇徳元年大封诸王时封孔有徳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崇徳二年
  太宗文皇帝
  命致书切责朝鲜诸王并赍
  敕文往谕朝鲜国王皆服罪请降于是礼臣择汉江东
  岸筑坛设黄幄
  圣驾出御营奏乐渡江登坛设卤簿如常仪朝鲜国王率文武群臣步行来朝遣官一人迎于一里外引至仪仗下
  太宗文皇帝降座率朝鲜国王及群臣对
  天行三跪九拜礼还座该王率群臣伏地请罪赞礼官
  赞排班赞进赞跪三跪九叩毕
  命该王班次坐于左翼和硕亲王之上朝鲜王长子坐于左翼贝勒之下次子三子坐于右翼贝勒之下乃
  赐燕尽还其俘
  赐该王王妃及三子大臣貂裘等物率众谢
  恩毕
  圣驾还御营○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驻跸中拖陵抚远大将军奏报剿灭噶尔
  丹于昭莫多之地遂
  命安插厄鲁特降人于边外
  谕驻扎归化城安郡王等著往阿霸垓西喇穆伦之斥堠于大兵进斥堠之前暂行驻扎如有厄鲁特溃散逃窜来投降者令其收受○又
  谕归化城留大臣一人受厄鲁特降人完其夫妇给其衣食如有厄鲁特降人分上人下人各给以白金皮衣有差○是年厄鲁特降人丹巴哈什哈等一百六十口及大将军送到伊家人一百六十一口均令于张家口外居住其所需衣服衾褥著于张家口司官处支领噶尔丹降人憨都等二百四十三口一同暂居张家口外应给口粮仍以张家口仓中所贮米计口颁发又安郡王解到降人厄鲁特绰克图巴图尔唐古特宰桑等所属弓箭手一百十有八人喇嘛四人妇女童穉五十四人奉
  旨著给绰克国巴图尔唐古特宰桑茶饭衣服带此两人赴安郡王所令酌发此降人厄鲁特内配以蒙古兵收服厄鲁特之离散者其厄鲁特降人家口著善为防䕶还至张家口外与丹巴哈什哈等一同安插沿涂给伊等行粮驻札后照常给以口粮○三十六年灭噶尔丹有阿喇卜滩等率部众归降
  谕以徳意并加奖赏○乾隆十四年经略大学士忠勇公平定金川番首莎罗奔等乞命投诚泥首请罪经略奉
  诏受降遣命番众于军门外除道设坛铺陈供帐至时经略升帐出征大臣等同至营门莎罗奔等率众喇嘛及头人番众跪迎皆服鲜衣举香作乐至经略帐下俯伏经略责以抗拒之罪示以
  朝廷如天好生之恩皆泥首伏辜畏威怀徳经略遂
  大为露布驰告
  京师○是年议准受降之仪凡克捷受降军营应飞章入告得
  旨允降乃大书露布传示中外筑受降坛于大营之左坛方南向坛以南百步许树大旗书奉
  诏纳降字降者至兵部官率引立旗下经略大将军出营鼓吹声炮参赞大臣及各官皆随行兵部官令降者于受降旗旁北向跪匐伏候经略大将军登坛鼓吹声炮参赞大臣及一品大臣分翼佥坐队伍将领等官分两旁肃立其馀官校兵丁分班排列兵部官引降者抵坛前匐伏经略大将军宣谕
  徳意讫酌加赏赉军门鼓吹降者泥首叩谢而退
  一献俘雍正二年
  命将讨平青海解送俘囚至
  京师钦天监择日献俘于
  太庙
  社稷至期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所解之俘白组
  系颈由
  长安右门北门
  天安门右门进至
  太庙街门外向北立候承祭官至俘向北跪承祭官入太庙陪祀文武各官分东西班豫集承祭官就行礼位行礼如时飨仪陪祀官随行礼礼成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俘至
  社稷街门外向北立候承祭官至俘向北跪承祭官
  
  社稷坛陪祀文武官员分东西班豫集承祭官就行礼位行礼如春秋祈报仪陪祀官随行礼礼成承祭官陪祀官以次出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俘仍由
  天安门
  长安右门出百官各退○乾隆十四年议准献俘之仪凡出师克捷应照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之礼以俘献于
  
  社如仪
  一受俘康熙三十六年王师大捷哈密擒厄鲁特噶尔丹之子色布腾巴尔珠尔俘献于
  驻跸之神木县
  圣祖仁皇帝御行营一等侍卫学士以上诸臣侍立解俘将校引色布腾巴尔珠尔入伏地不敢仰视遂遣送
  京师时
  皇太子监国受俘于景运门外箭亭召诸王以下内大臣侍卫都统部院堂官咸集阅毕示众自
  午门至
  长安左门召集满汉文武官员八旗佐领军校引俘使众聚观毕遵
  旨拘禁于理藩院仍支给食物旋奉
  旨赦而不诛至四十年宥释授以一等侍卫给之妻室○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于献俘次日行受俘礼前期一日工部设
  御座于
  午门楼檐下正中至日早武备院张黄盖于楼檐外銮仪卫设丹陛仪仗于阙门之北设丹墀仪仗于阙门之南设金鼓于丹墀仪仗之南均东西相向设仗马于
  御道左右设辇辂于
  天安门外金水桥之南设驯象于辇辂之南设銮仪卫铙歌大乐于
  午门外左右设丹陛乐于仪仗之南设诸王行礼棕荐于丹陛仪仗之内诸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内阁翰林院堂官立于
  午门外之东丹陛仪仗之北都察院堂官立于午门外之西丹陛仪仗之北咸于仗外立王公于阙门之北丹陛仪仗之外接翼序立文武大臣及有顶带官员于丹陛仪仗之外按翼序立纠仪御史左右各四人分立于丹陛仪仗之下均东西相向鸿胪寺官八人分立于丹陛仪仗之末兵刑二部尚书侍郎立于西丹墀仪仗之外兵部司官率解俘将校立于西翼金鼔之外将俘囚押立于后刑部司官立于兵部之次鸿胪寺官报班齐礼部堂官至
  乾清门奏请
  世宗宪皇帝御龙袍衮服乘舆出宫
  午门鸣钟礼部鸿胪寺堂官前引至
  太和门内十大臣前引
  圣驾出
  太和门钟止銮仪卫铙歌鼓吹大乐全作
  世宗宪皇帝由东磴道陞至
  午门楼前降舆
  陞宝座乐止十大臣于檐外陛上东西序立豹尾班于御座后左右序立
  起居注官立于西豹尾班之末承
  旨大臣二人鸿胪寺官二人立于陛下内大臣散秩大臣侍卫分翼接连豹尾班以次排列至两观廊下内銮仪卫官赞鸣鞭校尉三鸣鞭鸿胪寺官赞解俘将校排班引解俘将校于仪仗前进至
  御道西北向立赞进赞跪叩兴丹陛乐作解俘将校行三跪九叩礼兴乐止赞退班解俘将校退复原位立鸿胪寺官赞受俘兵部司官率解俘将校押俘至金鼔之下向上跪兵部堂官由仪仗内趋至
  御道之旁奏平定青海所获叛逆俘囚谨献
  阙下请
  旨刑部堂官趋至
  御道之旁恭立承
  旨大臣候
  旨宣
  制曰所献俘交刑部鸿胪寺官接宣刑部堂官跪领旨兵部司官引俘押出金鼔之外交与刑部司官刑部
  司官将俘押出
  天安门右门讫鸿胪寺官赞排班引王公于丹陛仪仗画㦸前入文武大臣有顶带官员于丹陛仪仗前入均至行礼处向上序立鸿胪寺官赞进赞跪叩兴丹陛乐作王以下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礼兴赞退各归本班立乐止銮仪卫官赞鸣鞭校尉三鸣鞭铙歌鼓吹大乐全作
  圣驾还宫王以下文武各官皆退是日
  赐解俘官员兵丁银币有差
  恩赐该将军等鞍马采币其擒获俘囚之将校及管领擒获之人分别各加赏赉○乾隆十四年议准出师克捷于献俘次日行受俘礼均如雍正二年之仪○二十年擒获叛逆巴朗孟可特墨尔并雍正年间叛逃之罗卜藏丹津献俘于
  太庙
  社稷悉如雍正二年议定之礼有赦而不杀者奉旨释缚交理藩院○二十一年平定伊犁擒获达瓦
  齐献俘行礼宥罪仪均与二十年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五
  礼部
  祠祭清吏司
  祭统
  一凡祀分三等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祀
  太庙
  社稷为大祀
  日
  
  前代帝王
  先师孔子
  先农
  先蚕
  天神
  地祇
  太岁为中祀
  先医
  关帝
  火神
  北极佑圣真君
  东岳
  都城隍
  黑龙潭
  玉泉山等庙
  炮神
  司土
  司工
  窑神
  仓神
  门神
  贤良祠
  昭忠祠
  双忠祠
  定南武壮王孔有徳
  果毅公谥宏毅额宜都果毅公谥恪僖遏必隆大学士忠达公谥文襄图海
  定南将军承恩公谥勤襄佟图赖安北将军承恩公谥忠勇佟国纲内大臣承恩公谥端纯佟国维
  内大臣承恩公谥恪僖哈什屯尚书承恩公谥敏果米思翰承恩公谥庄悫李荣保等祠为群祀
  一按期题请
  郊
  庙祭祀于前二岁之十月由部札钦天监按祀典应卜日者豫择吉期册开送部由部于前一岁之正月开列所选吉日并诸祀之岁有定日者具疏以
  
  命下通行直省一例遵行札行太常寺按祀期豫行题奏○乾隆十四年奏准每岁各祭祀嗣后由礼部札行钦天监恭选吉期具题奉
  旨之后交太常寺按期豫行题请以符周礼大宗伯
  卜日肆师以岁时序祭祀之义
  一斋戒由部行文吏兵二部转行文武衙门将应入斋戒职名于祭祀前十日开送太常寺宗室镇国将军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宗室觉罗都统以下参领轻车都尉佐领以上文职觉罗尚书以下员外郎并员外郎品级官以上均由宗人府开送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公侯伯以下轻车都尉佐领以上满汉文职大学士以下员外郎并员外郎品级官以上均由吏部开送汉武职冠军使由銮仪卫参将游击由步军统领衙门开送斋戒日不理刑名不办事有𦂳要事仍办不燕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祈祷不祭神不扫墓前期一日沐浴有炙艾体气残疾疮毒未愈者皆不陪祀○顺治八年定大祀致斋三日中祀致斋二日各衙门均设斋戒木牌○十四年
  世祖章皇帝大祀
  圜丘在大内致斋二日在
  坛内斋宫致斋一日陪祀各官均赴
  坛斋宿○康熙三十二年题准陪祀致斋各官有期服者一年不得与斋戒大功小功缌麻殁在
  京师者一月不得与斋戒在
  京闻讣者十日不得与斋戒○雍正五年
  
  坛
  庙祭祀理宜洁净斋戒嗣后命御史二人各部院衙门司官二人每旗贤能官各一人内务府官二人三旗侍卫二人前往
  坛内稽察其斋戒临近时将旗下大臣职名具奏朕酌量遣往稽察钦此○又议准应斋戒陪祀各官遇有期年以下之服该衙门豫咨都察院注册临祭祀时复咨都察院对册有捏报者题参○九年议准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凡遇祭祀咸令斋戒○十年
  谕国家典礼首重祭祀每斋戒日期必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始可以严昭事而格神明朕遇斋戒之日至诚至敬不但殿庭安设铜人即坐卧之处亦书斋戒牌存心警惕须臾弗忘至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亵慢即非致斋严肃之义考明代祀典凡陪祀及执事之人有悬祀牌之例今酌定斋牌之式令陪祀各官佩著心胸之间使触目警心恪恭罔懈并得彼此观瞻益加省惕其于明禋大典愈昭虔洁著传谕各部院八旗并直省文武官一例遵行钦此○又奏准大祀中
  祀凡
  亲诣行礼太常寺先期行文左右两翼前锋统领下五旗䕶军统领将应斋戒之前锋统领䕶军统领曁前锋参领䕶军参领对品之署副䕶军参领等各职名详悉开送太常寺以便散给斋牌○十一年覆准向例各衙门斋戒官职名皆先期行文太常寺转送都察院稽察但稽察斋戒大臣无斋戒官职名无凭稽察嗣后斋戒之期各部院及八旗斋戒官除照旧知会太常寺转送都察院外再造册一本并送该寺存贮俟
  钦点八旗大臣后令赴寺领取按册稽察如各衙门八旗不豫造册移送者著稽察斋戒大臣参奏交与该部将经管造册官照例议处○又覆准文武官有署理协办兼几处行走者或在本任衙门或在署理协办衙门斋宿于册送太常寺时注明册内以便稽察○乾隆元年议准
  太庙
  社稷均系大祀应照
  
  地
  祈谷之例凡陪祀执事各官均令在该衙门斋宿稽察斋戒大臣侍卫严行稽察○七年议准外省文职自督抚以下道府以上武职自将军都统副都统提镇以下协领参将以上见任来京凡值祭祀耕耤之期各由吏部兵部先期取斋戒职名照例咨部及太常寺或偶因事故不能从祀者准于册内注明其陪祀之人于应斋戒日期均在附近地方斋宿仍于职名下声明斋所以便稽察届期投递职名○又议准大祀
  
  地
  皇帝于大内致斋二日
  坛内斋宫致斋一日王以下公以上均于府第斋戒二
  
  坛外斋宿一日宗室奉恩将军以上在该衙门斋戒二
  
  坛外斋宿一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轻车都尉佐领以上满汉文职员外郎并员外郎品级官以上汉武职冠军使参将游击以上均在部院衙门及各该衙门斋宿二日外任来京官文职道府以上武职协领副将以上在附近地方斋宿二日前祀一日各赴
  坛外斋宿如遣官恭代王公不斋戒各官在署致斋三
  日○飨
  太庙祭
  社稷王公在府第致斋三日文官郎中并郎中品级官以上武官冠军使轻车都尉参将游击以上在署斋戒三日
  
  月
  前代帝王
  先师
  先农之祭王公在府第致斋二日文武各官在私第斋戒二日遣官致祭王公均不致斋○乾隆七年初建
  先蚕坛
  皇后亲飨
  先蚕之神致斋二日固伦公主福晋以下乡君镇国公夫人以上文官副都御史命妇武官二品大臣命妇以上无事故者均陪祀由内务府移各该衙门知照本人于前期二日斋戒届期诣
  坛行礼○如遣
  妃致祭公主福晋命妇致斋同○十四年
  谕凡遇斋戒有衙署之大臣皆在各该衙门斋宿侍卫在侍卫教场斋宿此定例也近来有衙署之大臣内往往因兼别任不在该衙门斋宿而别㝷他处斋宿者侍卫等尚有稽察之人大臣等不在公所斋宿其他处则稽察所不到虽云㝷他处斋宿究与在家何异凡祭祀斋宿者特以将其洁敬之意所关甚钜此皆日久渐滋之陋习嗣后凡遇斋戒有衙署之大臣虽兼别职务著在各该衙门斋宿其无衙署之领侍卫内大臣散秩大臣等著在紫禁城内斋宿违者经朕察出定行治罪御前侍卫等亦著在紫禁城内斋宿钦此○十九年奏准大祀
  
  地
  颁敕群臣在京各衙门豫书于版凡有事于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祭均前期三日陈设公署正堂各官致斋以俟陪祀
  及恭与执事
  一
  御斋宫乾隆七年
  谕朕惟
  郊坛祭祀必致诚敬以荐明禋历来前期斋戒悉遵旧
  制往宿别殿今
  郊坛建有斋宫若于致祭之期亲诣斋宫更为祗肃该
  部详酌妥议具奏钦此○又
  谕
  天坛
  地坛旧制建有斋宫年久倾圯未经缮修朕意于大祀前期致诚赴坛斋宿行礼其应如何修建之处该部即前往相视绘图呈览至兴修之时著委内务府熟谙工程之人仍会同工部太常寺委官一同监修钦此○又
  
  日
  月坛旧有之具服殿该部亦前往相视应作如何修理详细妥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圜丘
  祈谷二坛共有斋宫一所
  方泽坛
  先农坛各有斋宫一所
  日
  月坛各有具服殿一所
  圜丘
  祈谷
  方泽如遇
  亲诣行礼应于别殿斋戒二日
  斋宫一日或遣官恭代亦令该承祭官诣坛斋宿
  
  月
  先农等坛均系中祀致斋二日如遇
  亲诣行礼止于别殿斋戒至应行修葺之处交与该
  衙门敬谨办理
  一玉六等冬日至大祀
  圜丘孟春
  祈谷孟夏
  常雩用苍璧夏日至大祭
  方泽用黄琮朝
  日赤璧夕
  月白璧均贮太常寺库中祭
  社黄珪祭
  稷青珪贮本坛神库均祭则陈之既事藏之
  一制帛七等冬日至祀
  天于
  圜丘用郊祀制帛十有二遇告祀用告祀制帛一色均
  
  配位奉先制帛各一色白
  大明位礼神制帛一色赤
  夜明位礼神制帛一色白
  星辰位礼神制帛十有一色青赤黄黑各一白七云雨风雷位礼神制帛四色青白黑黄各一
  祈谷
  雩祀均用告祀制帛一色青
  配位
  从坛帛均与冬日至大祀同夏日至祭
  地于
  方泽用郊祀制帛一遇祭告用告祀制帛一色均黄配位奉先制帛各一色白
  五岳
  五镇礼神制帛五青赤黄白黑各一
  五陵山礼神制帛五色白
  四海礼神制帛四各如其方色
  四渎礼神制帛四色黑飨
  太庙每位用奉先制帛一东庑每位展亲制帛一西庑
  每位报功制帛一色皆白祭
  社稷礼神制帛四色黑朝
  日礼神制帛一色赤夕
  月礼神制帛一色白
  从坛礼神制帛十有一色青赤黄黑各一白七飨
  前代帝王每位礼神制帛一色白两庑每位素帛一
  
  先师正位曁四配礼神制帛各一十二哲两庑均分
  东西礼神制帛各一色皆白
  崇圣祠正位每位用礼神制帛一配位东西共礼神制帛四两庑礼神制帛各一色皆白飨
  先农
  先蚕均礼神制帛一色青祀
  天神祭
  地祇
  云雨风雷为四坛礼神制帛四色青白黑黄各一岳镇五陵山海渎为五坛
  京畿名山大川及天下名山大川为四坛礼神制帛二十有七色青三赤三黄二黑七白十有二祀
  太岁正位礼神制帛一两庑四坛每坛一案每案礼
  神制帛三色皆白祭
  先医正位礼神制帛三色皆白配位东西庑共素帛
  
  关帝
  城隍
  北极佑圣真君
  东岳等庙各用礼神制帛一色皆白
  火神庙用礼神制帛一色赤
  贤良祠及配位均用素帛各一
  昭忠祠
  双忠祠
  定南武壮王祠及配位用报功帛各一馀均素帛各一
  一牲四等冬日至大祀
  圜丘夏日至大祭
  方泽孟春
  祈谷孟夏
  雩祀均用犊
  四从坛
  大明
  夜明用特
  星辰
  云雨风雷
  岳镇海渎用太牢
  太庙正殿及东庑
  社稷坛
  日坛
  月坛
  前代帝王
  先师
  先农
  先蚕
  神祇
  太岁
  先医庙正位
  关帝
  城隍
  火神
  东岳均用太牢
  太庙西庑
  前代帝王庙两庑
  文庙四配
  崇圣祠
  关帝庙后室
  炮神
  后土
  司工之神
  窑神
  仓神
  门神
  贤良祠
  昭忠祠
  双忠祠
  定南武壮王等祠均用少牢
  一乐四等顺治元年奏准
  圜丘九奏
  方泽八奏
  太庙六奏
  社稷七奏
  前代帝王
  先师
  太岁各六奏均用平字为乐章佳名
  日坛七奏用曦字
  月坛六奏用光字
  先农坛七奏用丰字○乾隆七年奏准
  先蚕坛六奏乐章用平字○又奏准祈祷
  社稷坛乐七奏
  神祇坛
  太岁殿乐六奏乐章均用丰字
  一佾舞
  
  地
  太庙
  社稷
  
  月
  前代帝王
  先农
  神祇
  太岁舞皆八佾文舞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先师庙六佾文舞生三十六人
  先蚕坛不用佾舞乐无钟磬馀祭均无佾舞
  一祝版
  天坛纯青纸朱书
  地坛黄纸黄缘墨书
  太庙
  社稷坛均白纸黄缘墨书
  日坛纯朱纸朱书
  月坛白纸黄缘墨书
  前代帝王
  先师
  先农
  先蚕
  先医
  太岁
  关帝
  城隍
  火神
  东岳
  北极佑圣真君等祭祀均白纸黄缘墨书
  炮神
  窑神
  仓神
  门神
  贤良祠
  昭忠祠
  双忠祠
  定南武壮王等祠均白纸墨书
  一祭器乾隆十二年
  谕国家敬
  天尊
  祖礼备乐和品物具陈告丰告洁所以将诚敬昭典则也考之前古笾豆簠簋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各有精义存乎其间历代相承去古寖远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以瓷代之惟存其名我朝
  
  庙陈设祭品器亦用瓷盖沿前明之旧
  皇考世宗宪皇帝时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
  阙里俾为世守曾宣示廷臣穆然见古先遗则朕思
  
  庙祭品既遵用古名则祭器亦应悉用古制以备隆仪著大学士会同该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款式折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朕将亲为审定敕所司敬谨制造用光禋祀称朕意焉钦此遵
  旨议准凡祭之笾以竹丝编造用绢为里髤漆
  郊坛之笾纯漆
  太庙画以文采豆登簠簋
  郊坛用陶
  太庙之豆与簠簋皆用木髤漆饰以金玉登亦用陶铏
  则范铜而饰以金贮酒以尊
  郊坛之尊用陶
  太庙春用牺尊夏象尊秋著尊冬壶尊岁暮大祫用山
  尊均范铜为之献酌以爵
  圜丘
  祈谷
  常雩
  方泽诸大祀用匏因其自然承以檀香垫座如爵之制
  不雕不琢以昭尚质之义
  太庙爵用玉两庑用陶
  社稷正位用玉爵一陶爵二配位用陶
  
  月
  先农
  先蚕各坛之爵
  社稷
  日
  
  先农
  先蚕各坛豆登簠簋铏尊均用陶
  前代帝王
  先师及诸人鬼之祭所用豆及登铏簠簋尊爵用铜不加金饰笾之用木者皆以竹易之又祭器用陶必辨其色
  圜丘
  祈谷
  常雩色用青
  方泽色用黄
  日坛用赤
  月坛用白
  社稷
  先农用黄
  太庙之登用陶黄质饰以华采其馀应用陶器者色皆从白盛帛以篚竹丝编造髤以漆亦各如其器之色其铏式大小深广均仍其旧载牲以俎木制髤以丹漆毛血盘用陶各从其色皆由内务府办理
  一祭品登一实以大羮铏二实以和羮簠二实以黍稷簋二实以稻粱笾十有二实以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黒饼糗饵粉糍豆十有二实以韭菹鸩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酏食糁食冬日至大祀
  圜丘夏日至大祭
  方泽孟春
  祈谷孟夏
  雩祀
  正位
  配位均大羮不和
  太庙
  社稷兼用太羮和羮皆备物
  
  地从坛
  大明
  夜明用大羮
  星辰
  云雨风雷
  岳镇海渎
  日
  
  前代帝王
  先师
  先农
  先蚕
  太岁皆兼用太羮和羮
  太庙东庑
  先医正配位用和羮均笾豆各十笾实无糗饵粉糍
  豆实无配食糁食
  文庙四配
  崇圣祠笾豆各八笾实无白饼黑饼豆实无脾析豚拍
  太庙西庑
  帝王庙两庑
  文庙十二哲无太羮
  文庙两庑
  崇圣祠配位两庑无太羮和羮均笾豆各四笾实无薧鱼榛菱芡豆实无韭菹醓醢笋菹鱼醢一祭服
  圜丘
  祈谷
  雩祀前祀一日
  皇帝御斋宫御龙袍衮服祀日御天青礼服祭
  方泽御明黄礼服朝
  日御大红礼服夕
  月御玉色礼服其馀各祀皆御明黄礼服○王公以下陪祀执事各官咸朝服○如遇雨雪太常寺奏请常服行礼
  一祀期顺治元年定每岁冬日至祀
  天于
  圜丘夏日至祭
  地于
  方泽正月上辛日祈谷于
  上帝
  太庙四孟时飨孟春择上旬吉日夏秋冬均以孟月一日岁暮祫祭大建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建于二十八日春秋二仲月以上戊日祭
  社稷孟春择日及岁除前一日祀
  太岁春二月冬十一月以上甲日祭
  先医○二年定
  前代帝王以春秋二仲月择日致祭飨
  先师孔子以春秋二仲上丁日○又定每年八月二
  十七日致祭
  都城隍之神○八年题准建
  日坛于东郊
  月坛于西郊以春分日卯时朝
  日秋分日酉时夕
  月○又题准
  万寿圣节致祭
  北极佑圣真君
  东岳
  都城隍等庙○又定每年九月初一日祭
  炮神○十一年定仲春亥日
  亲行耕耤礼即以是日飨
  先农○是年
  敕建定南武壮王孔有徳祠春秋二仲太常寺堂官择
  日致祭○十六年
  谕致祭
  
  地
  太庙
  社稷不可不虔嗣后凡祭
  圜丘
  方泽朕于五鼓出宫祭
  太庙
  社稷于黎明出宫尔部永著为例先期一日奏闻钦此○康熙二年定岁六月二十三日祭
  司火之神○十二年
  谕礼部各
  坛庙祭祀国家大典必仪文详备允符礼制乃可肃将诚敬昭格神明其致祭时辰及斋戒稽诸往代各有定制尔部宜察典例酌议妥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凡祭
  坛
  庙均于黎明行礼惟夕
  月用酉时○十九年
  敕建恪僖公遏必隆祠岁以春秋致祭○雍正二年敕建定南将军勤襄公佟图赖安北将军忠勇公佟国纲内大臣端纯公佟国维大学士文襄公图海等祠曁昭忠祠岁以春秋致祭○三年题准
  关帝庙除五月十三日致祭外更増春秋二祭○八年
  敕建贤良祠岁以春秋择吉致祭○乾隆二年
  敕建宏毅公额宜都祠岁遣太常寺堂官春秋致祭
  ○七年议准孟夏择日行
  常雩礼于
  圜丘○是年议准建
  先蚕坛每岁季春已日
  皇后亲飨
  先蚕○十四年
  敕建内大臣恪僖公哈什屯尚书敏果公米思翰庄悫公李荣保祠岁遣太常寺堂官春秋致祭○十六年
  敕建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双忠祠岁遣太常
  寺堂官春秋致祭
  一视牲顺治十四年定大祀
  郊坛前期五日
  亲诣牺牲所视牲或遣官恭代视牲如遣官恭代行礼
  即承祭官视牲○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祀照例前期五日遣官一人恭代视牲前期二日遣
  礼部堂官一人省牲○飨
  太庙祭
  社稷前期三日
  日月坛
  帝王庙
  先师
  先农
  先蚕之祭前期二日均礼部堂官率太常卿属至牺
  牲所省牲
  一省齍展器乾隆十四年议准向例各
  
  庙祭日太常寺陈簠簋笾豆礼部委官会同御史监视于典礼尚觉未协嗣后以礼部堂官一人敬率太常卿等将事以昭严恪
  一视宰牲
  国初定太常寺先期咨取礼部官都察院御史光禄寺等官职名届期知会大祀
  
  地各官咸朝服于前期一日子时赴坛监视宰牲太庙
  社稷坛
  日月坛
  前代帝王
  先师庙
  先农
  先蚕坛均于黎明宰牲各官咸朝服监宰群祀宰牲由太常寺官监视○乾隆十七年奏准古天子诸侯袒而割牲厥典甚钜今监视宰牲止沿旧例用御史礼部太常光禄寺司官嗣后大祀中祀拟増光禄卿一人上香监视以昭慎重之义一陪祀康熙二十五年
  谕礼部朕惟敬
  天奉
  
  郊祀庙飨必精白厥心竭诚致慎庶几有孚昭格用洽明禋朕于祭祀
  坛庙每躬诣行礼未尝不斋明祗濯实图感通凡从事于祀典者皆宜表里精诚虔尽职掌近见执事陪祀各官间有因循怠忽视为具文不能尽心致悫共效昭事之忱殊为非礼嗣后务各秉诚心克恭祀事凡行礼仪节始终整肃毋得慢易用副朕敬奉
  
  祖至意钦此○三十九年覆准陪祀官故违不到向有处分定例但日久事弛稽察不严以致怠玩嗣后凡遇祭祀著部院堂官该旗都统察明咨送太常寺若无事故假托不到都察院会同吏部参处○雍正九年题准各
  
  庙祭祀御史礼部官照例稽察外飭令陪祀执事官各约束役从人等不得擅入栅阑仍令步军统领委官拨兵加谨巡察如有役从人等及轿夫车马喧拥者照例分别治罪其该管官故纵者亦按律定议○十二年议准祀
  天祭
  地
  祈谷陪祀大臣官员均在衙署斋宿至飨
  太庙及祭各
  坛
  庙陪祀官向皆在家斋宿但满汉官住居有城内城外之别若俟启城门趋赴行礼实有迟误不及入班之虞嗣后城内
  
  庙祭祀应令城外居住之大臣官员前期一日在各该
  衙门斋宿其城外
  坛
  庙祭祀凡城内居住之大臣官员前期一日住城外附近处斋宿如有临期迟误不及入班者察出参处○乾隆元年奏准陪祀官不应早入
  
  庙除礼部都察院并太常寺等衙门执事各官照旧先入各司其事外其陪祀大小官员均豫于门外齐集
  太庙候
  午门严鼓
  社稷候
  午门鸣钟
  天坛
  地坛各
  坛
  庙候
  斋宫鸣钟时方许以次入内排班拱候如有先入及登阶观望者察出参劾○又奏准各祭祀之期令鸿胪寺于陪祀官行礼之处豫设品级木牌俾按次序立行礼不致错乱班次○四年奏准致祭城外城内
  
  庙太常寺行文步军统领早启城门以便陪祀各官随班行礼○五年奏准每逢祭祀于陈设祭品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察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
  
  庙内涕唾咳𠻳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
  即指名题参○六年议准祀
  日坛
  皇帝入北门时北班陪祀各官就甬道之西东面立
  
  月坛北班陪祀各官就甬道之东西面立俟
  皇帝向坛各就班次飨
  先农坛东班陪祀各官于
  皇帝入东门之前就甬道之南北面立俟
  皇帝向坛各就班次○七年议准大祀
  
  地先祀一日
  皇帝御斋宫祀日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均于五鼓
  具朝服赴
  坛于降辇铺棕荐处候
  驾未入八分公曁宗室镇国将军以下奉恩将军以
  上均五鼔具朝服赴
  坛按翼排班序立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公侯伯以下轻车都尉佐领以上满汉尚书以下员外郎并员外郎品级官以上汉武官冠军使参将游击以上外任来京官文职督抚以下道府以上武职将军都统以下协领副将以上均由坛外斋宿处赴
  坛齐集陪祀如遣官恭代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曁内大臣侍卫不陪祀文武各官咸陪祀
  太庙
  社稷以下陪祀王公曁文官郎中并郎中品级官以上武官轻车都尉以上汉武官游击以上陪祀均如前例○八年议准
  郊坛祭祀先期一日
  皇帝诣斋宫是日申酉时并祭日五鼓应稽察斋戒
  衙门均于
  坛门外收职名陪祀官齐赴投递馀祀本日于门外收
  职名亦如之○十三年
  谕致祭齐集之处向来皆收职名因日久茍且塞责并不按名稽察前往齐集之王公大小官员遂漫不为事怠惰成习嗣后如何委官按名严察不致遗漏著宗人府吏部兵部都察院会同详细妥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王公由宗人府委官开列名单于齐集处稽察其已到者于名单内加圏镇国将军以下至宗室官员由宗人府文职由吏部武职由兵部开列职名咨送都察院稽察吏部满汉官亦由都察院稽察宗人府吏部兵部都察院各缮名折具奏其因他处齐集不能到者于折内声明缘由无故不到者参处若册内缘故不符或开列齐集而不投递职名稽察官呈明参奏倘该员不行详察及察出瞻徇不呈参者一并参处至齐集之日临期有患病等情亦必声明缘由知照稽察衙门不陪祀之亲王以下宗室觉罗有顶带官员以上满汉文职京营武职有顶带官员以上外藩来京蒙古王以下台吉以上均于祀日五鼓朝服赴
  午门外按翼齐集候
  驾出入跪送跪迎
  一恭请
  神牌顺治四年定恭奉
  太庙
  神牌用大学士尚书都统○康熙九年题准
  太庙恭奉
  神牌
  后殿用觉罗官
  前殿用侍卫○雍正十一年奏准飨
  太庙奉
  神牌请照
  奉先殿用内务府官之例用太常寺官○乾隆元年
  准各
  坛
  庙祭祀均于质明行事向来太常寺官于晓钟时即请神牌安设俟
  皇帝驾至行礼嗣后祭
  天
  
  祈谷应俟
  斋宫鸣钟时请
  神牌各祭于
  皇帝降舆时请
  神牌
  皇帝驾至均于幄次内恭候奉安
  神位毕太常寺堂官奏请行礼○七年奏准向例各坛
  庙供奉
  神牌每月朔望奉祀官诣
  殿上香嗣后凡
  天坛
  祈谷坛
  地坛
  太庙每月朔望前一日仍令看守各官启
  殿拂拭
  神幄届期太常寺堂官各一人上香行礼以昭诚敬其
  
  坛
  庙均令奉祀官行礼○十四年奏准祭日请送
  神牌向用太常祀官恭奉嗣后请令礼部尚书一人上
  香行礼其恭奉
  神牌仍用太常寺官
  太庙神牌用宗室觉罗官恭奉其上香行礼令宗人府王公曁朔望上香之王公内每祭以二人将事一执事侍仪顺治八年定凡
  亲祭
  坛
  庙恭接福胙均用侍卫○十六年定凡恭奉福胙均用
  礼部官○康熙十年题准每飨
  太庙
  后殿献爵用觉罗官
  亲诣致祭
  前殿献爵接福胙用侍卫馀执事用太常寺官其各坛
  
  皇帝亲祭接福胙均用侍卫馀执事用太常寺满汉
  官○又题准凡祭各
  坛
  
  亲诣行礼应用光禄寺堂官恭奉福胙○雍正五年
  
  旨嗣后大祭祀太常寺官有不敷用移取鸿胪寺官○
  七年
  谕闻祭祀之先太常寺即于
  
  庙中演礼虽义取娴熟礼仪实非洁斋严肃之道嗣后应于何处演礼著礼部议奏遵
  旨议准向来各祭祀皆于前二日赴
  天坛凝禧殿演礼前期一日复至各
  
  庙中演礼嗣后应令执事等官均以前二日演礼于凝禧殿停其前一日赴
  
  庙演礼○十一年奏准向例
  太庙献爵用侍卫献帛用太常寺官请照
  奉先殿制飨
  太庙献帛爵均用侍卫○乾隆元年议准
  太庙奠帛献爵用宗室侍卫四十人宗室将军官员二十人分班奠帛献爵○三年奏准増宗室将军六人○九年议准
  太庙后殿献爵用觉罗官二十四人○十年奏准朔望太庙上香
  钦点王贝勒贝子公专司其事○十二年
  谕向来祭飨
  太庙献爵奠帛用侍卫及太常寺官朕御极后悉令用
  宗室人员盖因宗支繁衍实惟
  祖徳所诒一气感孚昭格尤为亲切且使骏奔走执豆笾有事为荣亦得服习礼仪陶镕气质意盖有在但演习礼节太常寺实所专司宗室既非所属未必听其指使嗣后每逢祭祀之期著令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监视俾进退优娴执事有恪以昭诚敬钦此○十四年
  谕稽古虞书秩宗典三礼周官宗伯掌邦礼而首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春官典祀职莫重焉乃者
  郊坛
  宗庙以太常为专司而礼部堂官不莅其事非古也治神人和上下敬服乃职其所有事者何在大学士会同该部并会典馆总裁官详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
  两郊大祀
  皇帝先期躬省
  坛位
  亲阅笾豆礼部尚书侍郎皆陪从侍仪视牲省牲仍
  照例题请
  宗庙
  社稷
  日月
  先农各坛
  前代帝王
  先师孔子庙祭前期省牲及祭日视陈簠簋笾豆均以礼部堂官一人敬率太常卿等将事以昭严恪再
  坛庙内
  躬亲对越之地并用礼部堂官二人都察院堂官二人分立东西侍仪以隆体制其陪祀王公百官行礼处监礼仍用御史礼部司官
  一祭告凡
  登极上
  尊号
  徽号加上
  徽号
  皇太后圣寿大庆
  万寿圣节大庆
  册立
  皇太子均先期遣官祗告
  天
  
  宗庙
  社稷并致祭
  岳镇海渎
  前代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
  大婚
  册立
  皇后先期祗告
  天
  
  太庙尊封
  太妃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嫔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升祔
  太庙配飨
  郊坛遣官祗告
  
  地
  宗庙
  社稷并致祭
  前代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追上
  尊谥
  庙号加上
  尊谥奉移
  梓宫建造
  陵寝奉安
  地宫遣官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并致祭
  陵寝
  几筵
  后土
  陵山○
  亲征
  命将遣官祗告
  天
  
  宗庙
  社稷
  太岁
  火炮
  道路之神大军凯旋平定边徼并祗告
  奉先殿致祭
  陵寝释奠于太学致祭
  岳镇海渎
  前代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
  皇帝展谒
  陵寝及
  巡狩方岳均祗告
  奉先殿回
  銮至京同○
  皇帝巡幸所至
  亲祭方岳未至之地
  特命督抚就近遴委大员遍祭
  岳镇海渎所过
  名山大川分遣笔帖式由京赍送祭文香帛
  帝王陵寝先圣先贤忠烈祠墓前代曁
  本朝名臣在三十里以内者均遣官致祭详见巡幸典则○岁暮祫祭功臣配
  庙皆先期祗告
  太庙中殿
  后殿
  躬耕耤田祗告
  奉先殿
  皇帝御经筵祗告
  奉先殿
  传心殿○修建
  郊坛
  太庙
  奉先殿
  宫殿
  御新宫均遣官祗告
  天
  
  宗庙
  社稷兴工破土安磉石合龙安门均遣官致祭后土
  司工之神迎吻祭
  琉璃窑并经过之
  
  庙正门
  皇城
  紫禁城各门如修建
  岳镇海渎及诸神庙宇
  特颁御书并遣官悬匾致祭○岁旱祈雨遣官祗告天神
  地祇
  太岁○越七日祭告
  社稷坛三复不雨乃行
  大雩礼○以上各祭告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祭品由太常寺承办遣祭外省应用祭品由所在地方官敬谨办理○
  岳镇海渎遣致祭官共九人北镇一人长白山北海一人东岳东镇一人西岳西镇江渎一人中岳淮渎济渎一人南岳一人北岳中镇西海河渎一人南镇一人南海一人
  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遣致祭官共八人太昊商高宗汉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陵一人神农帝舜陵一人女娲商汤陵一人黄帝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后魏孝文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陵一人少昊帝尧陵先师阙里一人颛顼帝喾商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一人夏禹王明太祖陵一人辽太祖陵一人各用典守香帛祭文笔帖式一人其专祭
  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者帝王陵遣官八人阙里专遣官一人均由部开列侍郎以下四品堂官以上职名恭候
  钦命兵部给与勘合各给
  钦差牌御仗龙旗黄伞钦天监选择吉日届期陈祭
  文香帛于
  中和殿恭请
  皇帝亲阅遣行如不
  亲阅本部堂官谨阅祭文香帛实封陈于本部堂上堂官一人具朝服祗授承祭官交笔帖式赍奉前往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六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一
  一大祀
  南郊顺治元年定毎岁冬日至大祀
  天于
  圜丘以
  大明
  夜明
  星辰
  云雨风雷从祀○十二年
  谕礼部
  郊祀大典朕自即位以来必诚必敬间遣官恭代亦必如礼致斋今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祀
  天已于十九日遣官恭代但因驻跸南苑致斋日期尔部未经题明内院诸臣亦未奏知偶失记忆忽然猛省不胜悚惕朕为
  天之子昭事当䖍既有疏忽何敢自隐即选择吉日祗申祭告尔部奏行钦此○十四年
  
  南郊祀
  天礼宜严重其前祀五日朕亲诣视牲祀前一日朕亲宿斋宫如遣官恭代亦著诣坛斋宿视牲永著为令
  钦此○又定修理
  天坛
  神版遣太常寺卿一人赴
  神位前上香行一跪三叩礼恭奉
  神版于
  神库内修理告成之日仍恭奉
  神版至原位奉安毕行一跪三叩礼退○康熙三年谕冬至四从坛分献向来遣副都统侍郎不合应以都统尚书一品大臣分献钦此○十二年奏准神乐观内大殿所悬匾额系太和殿三字应改为凝禧殿○五十八年
  谕祭祀
  天坛朕虽年迈必欲亲诣于祭前陞坛瞻仰省视俎豆量力跪拜退处帷中俟恭代亲王行礼毕然后回銮将朕亲诣之意于祝文内序明钦此○雍正二年
  
  天坛大祀
  上帝位前金𬬻一幄前门𬬻二
  配位前金𬬻各一应于各𬬻上设盖祀时委太常寺官
  各一人恭候
  皇帝上香后即行安盖所设𬬻盖行工部制造○五年谕
  天坛内有群饮嬉游者应令礼部太常寺严行出示禁止仍不时令司官前往稽察如有此等之人即行严拏交部治罪钦此○八年
  谕朕自御极以来毎值
  圜丘大祀必亲诣行礼至诚至敬以展对越
  上帝之悃忱今年冬至之日恭遇
  皇考圣祖仁皇帝忌辰礼部太常寺引康熙三十九年及四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祭
  祈榖坛恭遇
  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恭代之例奏称今年
  郊祀之期应照此例遣官恭代朕为此五中展转今年不亲行
  郊祀之礼于心甚为不安其如何得展朕心而又符合典则著大学士九卿敬谨妥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记称君子之祭必身亲莅之有不能亲则使人摄可也周礼春官亦称大祭祀若王不亲则摄祀唐宋之制大祀与国忌同日者乐备而不作然议者谓飨神不可无乐未若摄祀之当乎礼也应仍遣官恭代以展明禋○乾隆七年奏准
  郊祀典礼最钜是以历代制度车辇仪仗备列尊崇所以肃明禋而重礼制也周礼祀天用玉辂晋宋以后并皆遵循无异唐宋参用大辇或乘辇自斋宫赴
  坛或祀毕御辇还宫虽仪节间有不同皆乘辇辂亲祀
  南郊前期诣
  斋宫请
  御玉辇为宜○又议准冬至前一日
  躬诣
  南郊斋宿銮仪卫使率属陈大驾卤簿于
  午门外奉辇官进玉辇于
  太和门阶下祗候已刻太常寺堂官恭请
  皇帝乘礼舆出
  太和门降舆陞辇銮仪卫使跪奏请发銮驾
  驾发警跸
  午门鸣钟鼓翊卫诸臣照例于应乘马处乘马左右傍辇从行至
  南郊
  驾由
  昭亨门左门入至铺棕荐处降辇赞引官二人导入
  内壝左门诣
  圜丘视
  坛位分献官分诣
  神库视笾豆
  神厨视牲牢毕赞引官二人导
  驾至降辇处陞辇诣
  斋宫从祀王公百官蟒袍补服按左右翼立斋宫外候
  皇帝降辇陞礼舆入乃退各归斋所是夜严更宿卫
  警跸环巡次日太常寺堂官按时请
  驾乘礼舆出
  斋宫陞辇至铺棕荐处降辇入更衣幄次俟安奉
  神位毕
  皇帝具礼服出幄次赞引官二人恭导诣
  坛行礼祀礼既成
  皇帝入幄次更衣毕出
  昭亨左门外陞辇至
  太和门銮仪使奏请降辇陞礼舆还宫○又奏准大祀
  圜丘
  祈榖
  方泽供设𬬻镫笾豆均于
  驾未至前陈设惟进俎俟典仪官于献玉帛之后唱进俎庖人始于坛下舁进香𬬻镫几亦须移于两旁俟沃汤毕始安复原位仓卒间岂能必其端正且进俎九十馀人环绕坛上未免进退不齐似非敬谨之意嗣后大祀
  圜丘
  祈榖
  方泽所进之俎亦如笾豆豫先陈设其献玉帛后典仪官唱进俎止须执汤壶官进前沃俎赞引官恭导
  皇帝诣
  神位前拱举进俎毋庸庖人临时舁进其香𬬻镫几亦
  省移请之烦○又奏准向例大祀
  
  地
  祈榖如
  皇帝亲诣行礼迎神乐作
  皇帝诣各
  神位前上香复位后东西两门𬬻司香官始行点香安
  𬬻盖嗣后请照各
  坛
  庙于请
  神位时两门𬬻豫为点香薰坛其安设𬬻盖请照时飨太庙例点香毕随安𬬻盖○又
  谕礼部奏称冬至前一日视祝版常例御补服今恭遇
  皇太后圣诞值穿吉服日期视祝版诣斋宫皆应御龙袍衮服等语朕思乘辇前往斋宫卤簿全设大礼所关自应御龙袍衮服嗣后若遇豫日应诣斋宫斋宿之祭其视祝版诣斋宫皆应御龙袍衮服随从人等皆穿吉服永著为例钦此○十二年奏准
  皇帝御
  斋宫日诣
  皇穹宇
  皇干殿
  皇祇室内上香次诣
  坛视
  坛位又次
  阅笾豆毕诣
  斋宫○十三年
  谕向来
  郊坛大祀凡遇遣官恭代之日大学士等均不斋戒陪祀盖因会典开载定例有武官公以下轻车都尉以上文官尚书以下员外郎品级以上之语是以亲王及内大臣大学士等咸不陪祀朕思王等天潢近派原与臣僚不同自当随驾前往内大臣等职司环卫若专顾陪祀则禁直必至旷误惟亲行扈从亦为合宜若大学士乃政府之臣为百僚表率尤当敬谨斋宿以为众倡何以转不陪祀揆厥由来盖縁明代大学士仅列五品在尚书以下文官以尚书为冠则大学士等已在其中至我朝雍正年间大学士既定为一品在尚书之上则所称尚书以下应改为大学士以下嗣后一切祭祀大学士等均令斋戒陪祀将此载入会典钦此○十四年
  谕朕于
  两郊大祀先御斋宫以齐一思虑记曰斋者耳不听乐孔子曰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斋宫宵漏下鸣画角严鼓以为节虽异于宫悬合奏而吹角鼓鼙军中之容岂所谓专致其精明者与此盖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后此严更鼓角不当用之斋次大学士其会同该部定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斋戒以交神明防外声之感乃以肃内心之敬鼓本乐器而用兼施于军角为军乐而后遂设于卤簿斋坛之夕严更鼓吹画角其义诚无所取请嗣后
  斋宫吹角严鼓悉行停止以昭肃穆○又议准
  两郊坛宇岁修向有著令而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鲜阶级砖甓间有损阙垩赤间有漫漶均应敬谨修理俾可经阅久远其
  坛内供器用物亦遵定制增饰见新再兴工前期应恭
  
  神版于别殿安奉
  天坛大飨殿地处尊严应于缮修
  皇穹宇时恭请
  皇天上帝神版
  列圣神牌于殿内安奉两庑安设
  从坛神位俟工竣还御后乃节修
  皇干殿○又
  谕
  圜丘张幄次及陈器品处过窄既议鼎新可将
  圜丘三成台面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宽则职事者得以从容进退益昭诚敬尔等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圜丘旧制照明官司尺一成径广五丈零九寸当九五之数稍涉牵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则于奇义无取今拟照律吕正义所载古尺制度一成面径九丈为一九二成面径十五丈为三五三成面径二十一丈为三七则天数一三五七九于此而全合三成径数共四十五丈吻合九五之义幄次亦可加展广深陈设器物职事人员咸得从容进退以昭诚敬其
  坛面砖块原制上成圆面九重二成七重三成五重未
  免参差今
  坛面既加展宽应请均用九重递加环砌一成自一九递至九九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体制庶为整齐计毎块长三尺六寸有奇上广三尺五寸有奇下广一尺势难用砖应取用艾叶青色石庶质性坚良可以经久至毎成四陛之外阑版围绕毎成四面一成毎面十八扇二成毎面二十有七三成毎面四十有五总计三百六十扇亦与周天度数相符以上三成台面并阑板长阔高厚阶级广深均按古尺略加增减悉与九数相合以上应乾元之法象○十五年奏准
  圜丘展宽幄次应请更新
  皇穹宇
  皇干殿内供奉
  神龛内外帷幔并供奉各案外帷均应用青色织金龙
  段以符体制
  圜丘坛面既改用青石其张设幄次所需柱木应即于坛面凿眼安设无事更用拴绊石鼓致碍进退趋跄其
  皇穹宇台面前檐砌墁旧制杂用石与琉璃并请照圜丘坛制均用青白石铺墁以昭画一○又奏准圜丘内外壝墙
  皇穹宇门楼围垣向覆绿瓦均请改用青色琉璃以符
  体制又
  皇穹宇扇面墙垣上截旧饰青灰并改用青色琉璃砌
  墁○又奏准
  天坛内供奉
  神龛宝座一切器用涂饰丹漆并盖袱等物布帛色杂用青黄均请照制礼从类辨色从方之义将
  天坛陈设器物色皆用青○又奏准
  郊坛陪祀官行礼虽有定位但皆临时设立版位恐就
  列不免参差难以整肃请仿
  殿陛朝仪于行礼处安设品级拜石按班就次庶免陨越其内壝门内东西陈设乐器亦于地面立石俾方位昭然○又奏准
  天坛兴工应先于
  祈榖坛经始俟缮修完竣乃节修
  皇穹宇
  圜丘○又奏准
  圜丘
  祈榖坛
  方泽台阶上下陈设铜鼎成式不一体制亦粗应将旧鼎各按方圆改铸又舟以承尊各坛所设尊案体制不齐请
  三坛正位设案一可受一尊
  东配位共设一案可受三尊
  西配位共设一案可受二尊以昭画一○十七年奏准
  修理
  圜丘
  皇穹宇择吉兴工前期遣官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届期诣
  皇穹宇以奉请
  神位祗告
  皇天上帝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至
  祈年殿敬谨安设兴工之日各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仪均与
  祈榖坛礼同○十八年奏凖
  南郊工竣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前期一日遵照原议遣官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至日恭诣
  祈年殿奉请
  神位还御太常寺銮仪卫官率校尉设龙亭于
  祈年殿前礼部尚书诣
  殿内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毕太常官诣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恭请
  神版安奉各龙亭内跪叩如初舁亭依次行出
  祈年门进
  成贞门至
  皇穹宇恭奉
  上帝神版
  配位
  从位神牌奉安
  皇穹宇上香行礼如前
  一孟春
  祈榖顺治元年定毎岁正月上辛日祀
  上帝于
  南郊为民祈榖○十四年题准顺治十五年正月初四
  日上辛
  祈榖之期前三日斋戒正值元旦改期于十四日次辛
  行礼○十七年
  谕帝王奉
  天子民礼隆禋祀飨
  帝大典所关尤重必仪物克备乃足昭对越之诚向来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
  祈榖未经举行虽祀典原有差等而同为祀
  上帝典礼不宜有异嗣后
  祈榖皆行燔柴钦此○康熙二十八年
  谕祈榖祝文毎年皆用定式既为民祈求宜直抒情事去岁直隶亢旱已经蠲免振济但三冬雨雪甚少朕心仍切焦劳此祝文该衙门将朕肫恳恤民之意切实撰拟进览钦此○三十七年
  谕大祀
  圜丘乐舞生班次与王等行礼之处相远观瞻甚属整齐惟
  祈榖坛陪祀王等向来序立于乐舞之前乐舞生或因地狭而动不合礼应将乐舞生移列于前王等在后行礼尔等详㸔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量看
  祈榖坛地面自
  大飨殿门槛南至台阶纵六丈五尺原设乐舞位去石阶一丈今移列于前去石阶二丈其馀二丈为诸王行礼之地乐舞生去殿门三丈有奇前引大臣序立于檐下左右与奏乐处相去一丈馀庶观瞻整肃而佾舞位次亦不致以地狭越礼○五十四年
  谕据太常寺奏春祭
  祈榖坛于初十日上辛致祭但次年正月初十日虽系上辛尚未立春从前亦有于次辛下辛致祭之时大学士会同太常寺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于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礼○雍正七年
  谕定例正月上辛日祈榖于
  上帝若上辛在正月初五以前则于次辛行祈榖之礼雍正三年五年均以次辛祈榖由旧章也但思元旦朝贺者朕躬之礼仪上辛祈榖者祀
  天之大典明年正月初二日上辛礼部题请于十二日中辛行祈榖礼朕思若以正月而论则十二日为中辛若以立春后而论则十二日为下辛矣因元旦朝贺筵燕而展祈榖之期朕心深有未安著定于初二日上辛行礼先期照例敬谨斋戒停止朝贺筵燕嗣后若元旦逢上辛之期则于次辛祈榖如在初五以前或值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忌辰著该部两奏请旨钦此○九年奏准
  正月十七日
  祈榖行礼时朝服仍用縁貂朝服○十二年
  谕前据太常寺奏请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恭祀祈榖坛今据顺天府尹奏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十二日进春朕思祈榖乃新春典礼似不应在立春以前著该部会同太常寺悉心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孟春
  祈榖国家大典谨按礼经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迎春于
  东郊嗣乃祈榖于
  上帝是祈榖之礼原应在立春之后所以顺时令而召农祥也雍正十三年祈榖应照康熙五十四年改期下辛祈榖之例择于正月二十日致祭并请嗣后毎年
  祈榖均在立春后上辛日举行永著为例○乾隆元年
  奏准正月上辛恭祀
  上帝为民祈榖其三献仍令进爵官跪进于
  皇帝恭候
  亲献○三年题准乾隆四年正月初四日乃上辛
  祈榖之期前三日斋戒时值元旦仍遵照次辛祈榖之例改期于十四日行祈榖礼○十四年议准
  祈榖坛有当修整者应及时鸠工敬谨办理其
  坛内器用亦依定制增饰见新再兴工前期应恭请神位于别殿安奉缮修
  皇干殿殿内所奉
  上帝神版
  列圣神位应恭请于
  大飨殿内安奉俟工竣还
  御后乃节修
  大飨殿○十五年题准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日立春初三日上辛系在立春以前改期于十三日次辛行祈榖礼○又奏准
  皇干殿内供奉
  神龛内外帏幔及供案帷均照式改用天青色织金龙
  段制与
  皇穹宇同○又奏准
  祈榖坛
  大飨殿外三成台面屡经修补砖色不一应请改用金砖墁砌既堪经久于体制亦为宜称○又奏准
  皇干殿正位供案较
  配位供案高一尺高低甚属悬殊拟照
  地坛仅高一寸之制将
  祈榖坛
  配位供案加高九寸○又奏准
  皇干殿门围垣旧系绿色请亦改为青色琉璃以符体
  制○又奏准
  祈榖坛内一切陈设器用均照
  圜丘色用青○又奏准修整
  祈榖坛择吉自
  皇干殿兴工前期各遣官一人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兴工日祭
  后土
  司工之神恭请
  皇干殿神版奉安
  大飨殿遣官诣
  皇干殿祗告
  皇天上帝
  列圣配位祀毕礼部尚书诣
  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敬谨安设于龙亭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亭太常
  官十人前引由中门出至
  大飨殿前以次排列太常官诣龙亭前一跪三叩恭奉神版奉安
  大飨殿内礼部尚书诣
  神位前上香行礼如前祗告事宜由内务府太常寺奏办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十六年覆准
  祈榖坛匾额旧书
  大飨殿字殿与门名相同按大飨之名礼经皆指季秋报祀而言与孟春祈榖稍异应请别荐嘉名以昭盛典奉
  旨改
  大飨殿为
  祈年殿
  大飨门为
  祈年门○又奏准
  祈年殿旧制系三覆檐上覆青瓦中覆黄瓦下覆绿瓦
  三色互异请将
  殿上琉璃覆瓦改用一色纯青其大门及两庑均用青
  色○又奏准
  皇干殿兴工将次告竣择吉迎吻吻上应照例用裹金银花二对红段二方龙旗御仗各一对和声署作乐前引礼部工部内务府大常寺官均迎接由
  祈年门进照例遣官致祭
  琉璃窑并
  祈年门之神其承祭官暨礼部工部内务府太常寺堂官并在工执事各官均照例簪花披红行礼其安吻插剑合龙门悬匾额照例遣官祭
  司工之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承祭官由太常寺奏遣龙旗御仗裹金银花等项由工部制造段绢等物由戸部移取○又奏准
  皇干殿工竣恭奉
  神位还御遣官祗告礼部尚书率太常官恭奉
  神版还御仪与缮修
  皇干殿先期奉请礼同
  
  雩祀顺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亢旱
  躬诣
  圜丘祈雨前期致斋三日王以下陪祀各官皆致斋三日官民人等咸衣浅淡色服禁屠宰至期太常寺豫设酒果脯醢荐熟牛一
  世祖章皇帝素服行步祷礼不设卤簿不除道不奏乐
  不设
  配位不奠玊不饮福受胙遣官致祭
  方泽
  社稷
  神祇坛未还
  宫大雨○次三日告谢
  圜丘
  方泽
  社稷
  神祇各遣官一人行礼○十七年五月
  世祖章皇帝以亢旱祈祷不除道不设卤簿先期步至天坛即于
  坛内斋宿三日至期子时祀于
  上帝与十四年同○康熙十年四月
  圣祖仁皇帝以亢旸不雨
  躬诣
  天坛祷祀前期致斋三日王以下陪祀各官咸斋戒前
  期一日
  御素服诣
  坛致祭继以雨足告谢各
  坛均与顺治十四年同○二十六年
  谕京师为天下根本之地乃㡬月不雨朕甚忧之欲躬行祈祷大小臣工宜尽诚斋戒毋循故事钦此祀日
  圣祖仁皇帝雨冠素服不设卤簿大驾乘马诣
  天坛自坛西门下马步至
  圜丘致祭与十年同祭毕仍步出坛西门
  回銮时大雨立降○二十八年以天时亢旱
  命九卿詹事科道步祷于
  天神
  地祇
  太岁三坛并遣官致祭
  圜丘
  方泽
  社稷以祈甘雨不设配位不奏乐不奠玉诸王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以上至民间咸素服致斋三日三十二年三月因陜西屡遭荒旱
  命皇子往祭
  西岳华山之神祈祷雨泽○四月
  谕本月初六日致祭华山是日著禁止屠宰钦此○雍
  正十年
  谕天时亢旱著礼部太常寺虔诚祈祷照例禁止屠宰不理刑名钦此遵
  旨于显佑宫等五庙祈祷未应又
  谕著九卿等虔诚祈祷钦此遵
  旨议准恭请遣官致祭
  天神坛
  地祇坛
  太岁殿并望祭
  四海之神○乾隆七年议准毎岁已月择日行常雩
  礼祀
  皇天上帝于
  圜丘奉
  列圣配飨
  四从坛从祀前期奏请
  皇帝亲诣行礼或遣亲王行事
  常雩既举如未得雨先祈
  天神
  地祇
  太岁次祈
  社稷遣官各一人皆七日一祭告各官咸斋戒陪祀
  如仍不雨还从
  神祇等坛祈祷如初旱甚乃
  大雩
  皇帝躬祷
  皇天上帝于
  圜丘不设卤簿不除道不作乐不设
  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三献乐止用舞童十六人衣
  元衣为八列各执羽翳歌
  御制云汉诗八章馀仪与
  常雩同祭后雨足则报祀或已斋未祈暨曾经祈祷者
  皆报祀再
  社稷
  宗庙
  太岁坛旧有乐章惟
  神祇坛向无乐章应交与律吕正义馆撰定其僧道建坛祈雨实非古制应请停止设坛止令僧道官督率僧道在
  显佑宫等五庙虔诚祈祷礼部分遣司官察㸔并禁止屠宰不理刑名○八年六月
  谕近日京师天气炎蒸虽有雨泽并未霑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暍者多朕心深为忧惕著礼部即速虔诚祈祷钦此遵
  旨择日致祭
  天神
  地祇
  太岁等坛遣王大臣各一人行礼又
  谕此次祈祷雨泽前期一日暨祭期共二日斋戒禁止屠宰得雨即不必祈祷若不雨应祈祷
  社稷坛前期三日暨祭期共四日斋戒禁止屠宰钦
  此○是月祈祷
  天神
  地祇
  太岁三坛即得雨霑足照例奏请报祀前期斋戒奉旨此申报致祭不必禁止屠宰钦此○九年
  谕京师及附近府属如天津河间等处自冬徂春两雪稀少今清明已届农事方殷朕心深为忧惕宫中默祷已非一日矣此时虽未至雩祭之期亦当敬谨祈求以祈膏泽早降著礼部顺天府虔诚祈祷速议举行钦此遵
  旨议准于
  关帝庙
  城隍庙设坛择日同顺天府官率僧道各十二人先一日薫坛祈祷五日王以下各官咸致斋不理刑名照常办事民间禁止屠宰九卿轮赴虔祷并于
  黑龙潭虔诚祭祷五日不雨复薫坛祈五日又致祭
  凝和庙云神
  时应宫龙神
  宣仁庙风神
  昭显庙雷神虔诚祭祷五日仍不雨斋祈如初复分祭
  黑龙潭五所得雨则用牲报谢如不雨遇行
  常雩礼停祈
  关帝庙
  城隍庙即分祷于
  神祇等坛○又
  谕京师自春徂夏雨泽愆期风霾时行朕心忧惕亲制祭文遣官虔祷于
  宣仁庙著礼部太常寺遵照典礼即于初八日敬谨举行钦此○又
  
  雩祭之典所以为百榖祈膏雨也从前大臣等定议礼
  仪悉照
  圜丘之制朕思目下畿辅雨泽愆期此次举行
  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时非毎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诣斋宫及祭毕回銮朕皆御常服不乘辇不设卤簿不作乐以示虔诚祈祷为民请命之意钦此太常寺奏请
  皇帝躬阅祝版玉帛香应否仍龙袍衮服祭日应否
  仍御礼服
  驾诣
  圜丘祭毕回
  銮不陪祀王公百官赴
  午门前迎送应否照常朝服奉
  旨恭视
  上帝祝版玉帛不敢御常服自应仍御衮服午门前迎送王公各官均服常服钦此○是年常雩日
  皇帝由斋宫步至
  圜丘行礼
  回銮彻乐仍照七年原议遣官祈祷于
  神祇各坛甘霖叠沛乃遣官报祀并于常雩以前曾经祈祷之各庙均报祀如常仪○十年奏准祈祷雨泽自四月二十一日至五月初十日祭告各
  坛适值夏至大祭在迩应俟大祭
  方泽后再行祈祷报祀○又奏准祈雨仪前期
  皇帝诣斋宫不设大驾卤簿不作乐祀日
  皇帝雨冠素服陪祀王公大小官员亦用雨冠素服
  
  午门前迎送各官咸常服○二十四年六月
  谕朕躬祭
  方泽值祈雨之时竭诚吁恳未获甘霖夏至已逾迫不
  可待后日即进宫彻膳䖍斋思过待
  命十一日敬举
  大雩之礼以祈
  天佑一切礼仪该部速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
  大雩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不设
  列祖配位仍设
  四从神位于第二成东西向祀前一日
  皇帝御常服诣
  太和殿视祝版执事官咸常服已刻
  皇帝诣坛斋宿常服乘骑出宫不乘辇不设卤簿不陈乐前引后扈大臣侍卫咸常服导从
  午门鸣钟不陪祀王公百官常服跪送
  驾至
  南郊由坛西门入至
  昭亨门外降骑步行入
  坛恭视
  坛位上香行礼如仪祀日
  皇帝雨冠素服步祷于
  坛扈从官暨陪祀执事各官咸雨冠素服不燔柴不进俎不饮福受胙馀乐章乐舞及玉帛器数悉与常雩同
  皇帝行三献礼毕复位北向立司乐协律郎引舞童十有六人衣元衣执羽翳进至第一成坛上为八列赞引官奏跪
  皇帝跪群臣皆跪舞童乃舞皇舞按节歌
  御制云汉诗八章歌毕退赞引官奏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乃彻馔送
  帝神望燎并如常雩仪礼成
  皇帝还宫
  午门鸣钟不陪祀王公百官常服跪迎如初仪是日遣官一人告祭
  方泽次日油云四布甘雨普降四郊霑足卜吉分遣官
  报祀
  圜丘
  方泽
  社稷一如大祀仪


  大祀二
  一大祭
  北郊顺治元年定毎岁夏日至大祭
  地于
  方泽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从祭○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永陵山为启运山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山为积庆山
  太祖高皇帝福陵山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昭陵山为隆业山从祭
  方泽附
  五岳
  五镇之次○又定凡
  亲祭
  方泽饮福受胙如
  圜丘礼○十六年奉移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祔
  兴京启运山停积庆山从祀○康熙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孝陵山为昌瑞山从祭
  方泽祔
  三陵山之次○雍正五年奏准大祭
  方泽
  皇地祇
  配位前金𬬻应各増𬬻盖交与工部敬谨制造○乾隆
  元年尊封
  世宗宪皇帝泰陵山为永宁山从祭
  方泽祔
  四陵山之次○七年议准修理
  方泽斋宫毎夏至大祭先期一日诣坛斋宿  详见南郊
  八年
  谕嗣后朕大祭
  地于
  方泽既豫宿斋宫其坛北门外幄次不必张设钦此
  九年
  谕夏至祭
  方泽朕先期一日诣坛斋宿但彼处树木新植尚未成阴天气炎热扈从人多不免有病暍者今岁炎热甚于旧岁此次不必前诣坛内斋宿仍于宫内斋宫住宿嗣后遇亲祭之年该衙门两请候旨俟树木成阴后仍照例斋宿坛内此次前往致祭正当祈雨之时不乘辇不设卤簿著即传谕各该衙门知之钦此○十一年
  谕今岁夏至致祭
  地坛斋宫树木渐次成阴扈从人等已有憩息之所况逢时雨之后天气清凉朕仍照原议前往
  坛内斋宫住宿钦此○十三年
  谕朕览吏部等衙门所奏致祭
  地坛陪祀之文武大臣官员其中不到者甚多嗣后凡遇一应朝祀大典应行齐集之处如有仍蹈前辙者朕断不为之姑容至稽察斋戒之大臣尤宜敬谨从事岂有转不陪祀之理此后宜一例斋戒钦此○十四年
  谕稽古明禋肇祀
  郊坛各以其色
  地坛方色尚黄今
  皇祇室乃用绿瓦盖仍前明旧制未及致详朕思南郊大飨殿在胜国时合祀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阳玉叶次黄次绿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坛用绿于义无取其议更之至
  两郊坛宇虽岁加涂塈而经阅久远应敕所司省视所当修整者敬谨从事大学士会同各该衙门详考典章具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
  北郊
  皇祇室盖用绿瓦系沿明旧制应依方色改易黄瓦以
  符坤徳黄中之义
  坛宇有当修整者咸交与工部敬谨办理俾可经阅久
  远其
  坛内需用器物亦遵定制増饰见新再兴工前期各殿
  
  神位理宜恭请于别殿暂时安奉
  地坛内向无别殿应于缮修
  皇祇室前期将旧有供奉祝版及笾豆房五间重加修
  饰敬制平台六座安奉
  皇地祇神版于中
  列圣神牌于左右东西两旁敬制平台各一座安奉从坛神牌俟工竣之日恭请还御○十五年奏准
  方泽二成台面琉璃惟中含六六阴数其馀皆系凑合
  于义无取请照
  圜丘坛制铺石就坛面凿眼以备安设幄次其石数一成正中仍照旧制用三十有六八方均以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一成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庶与偶数相应而砖式匀称益堪永久○又奏准
  方泽坛旧制
  正位幄次纵文六尺五寸广丈二尺
  配位幄次纵丈五尺广丈一尺较
  圜丘幄次为大而
  方泽
  正位牲俎设幄内
  配位牲俎半在幄内半在幄外体制不免参差职事趋跄亦觉太狭应将纵广尺寸均改为丈二尺照
  圜丘坛制皆于幄次外设牲俎以昭画一○又奏准地坛
  皇祇室绿瓦已遵
  旨改用黄瓦所有内外壝墙及各门向覆绿瓦请一
  色改用黄琉璃○又奏准
  南郊
  正位
  配位神龛内外设幄幔三层
  北郊
  正位
  配位神龛仅设一帷体制未能画一请照
  南郊龛式増设又旧制龛案帷色均用金黄今请改用
  明黄○又奏准
  北郊陈设一应器用均从方色用明黄○又奏准南郊设请
  神位龙亭十
  祈榖坛设请
  神位龙亭六以备祭祀时迎送之用惟
  北郊系职事官奉请不设亭应增造请
  神位凤亭十座以昭画一○十六年奏准修理
  北郊
  皇祇室择吉兴工前期遣官告祭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届期诣
  皇祇室以奉请
  神位祗告
  皇地祇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官恭奉各
  神版至暂奉
  神位所敬谨安设于新制平台上兴工之日各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仪均与修
  祈榖坛礼同○十七年奏准
  北郊工竣除祗告
  
  地
  
  社请俟
  南郊工竣日举行至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
  皇祇室应遣官诣暂奉
  神位所祗告
  皇地祇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版还御奉安毕行一跪三叩礼并于是日遣官祭
  后土
  司工之神均与兴工礼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七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升配
  
  列圣升配顺治五年冬日至恭奉
  太祖高皇帝配飨
  圜丘前期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社至日
  世祖章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第一成
  上帝幄左旁青幄跪安毕兴至香案前行一跪三拜礼
  复位乃行大祀礼
  神位前上香奠帛进俎三献均与
  上帝位前同○十四年
  谕礼莫重于事
  天孝莫大于尊
  亲朕缵承鸿绪恪修祀典
  郊祀皆奉
  太祖武皇帝配飨今思
  太祖受命
  上天肇兴帝业
  太宗继志述事丕振皇猷功徳并隆咸宜崇祀以后冬至祈榖祭
  天均奉
  太宗同
  太祖配飨夏至祭
  地均奉
  太祖
  太宗配飨著为定例其应行仪节尔部即详议具奏钦
  此遵
  旨议准配飨事宜今夏至在迩冬至尚远肇举配飨之
  典先
  方泽而后
  圜丘于序少紊若俟冬至
  太宗配
  天之后明岁举行
  方泽配飨礼为期太远应不俟冬至夏至令恭制太祖
  太宗神牌及宝座几案择吉先行
  太宗配飨
  圜丘
  祈榖之礼随行
  太祖
  太宗配飨
  方泽之礼前期遣官祗告
  
  地
  
  社届期恭奉
  神牌配飨
  圜丘
  方泽
  大飨殿一切礼仪均如
  南北郊仪大礼告成布告天下○是年正月上辛祈榖奉
  太祖高皇帝配飨
  世祖章皇帝恭奉
  神牌由
  大飨殿左门入奉安于
  上帝位左旁宝座一应礼仪均与五年升配
  圜丘礼同○是年三月奉
  太宗文皇帝配飨
  圜丘并
  大飨殿祀日
  世祖章皇帝先诣
  圜丘奉安
  神牌于
  上帝幄之右旁青幄礼成诣
  大飨殿恭奉
  神牌奉安于
  上帝位右旁宝座一应礼仪均与恭奉
  太祖高皇帝配飨礼同○是年夏至奉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配飨
  方泽祭日
  世祖章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皇地祇幄旁东西配位黄幄一应礼仪与升配
  圜丘同○康熙六年
  谕朕惟自古帝王建极绥猷保民图治莫不以懋昭先徳祗尽孝诚为务朕缵承丕基躬亲庶政恭惟
  世祖章皇帝功徳兼隆当崇配飨是用上稽前典下协舆情谨告
  
  地
  
  社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于康熙六年十一月七日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世祖章皇帝配飨钦此祀日
  圣祖仁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上帝幄之左旁
  太祖高皇帝之次第二青幄一应礼仪均与顺治十四
  年同○是年十一月十六日奉
  世祖章皇帝配飨
  方泽祭日
  圣祖仁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皇地祇幄之左旁
  太祖高皇帝之次第二黄幄礼仪与顺治十四年同○
  九年正月奉
  世祖章皇帝配飨
  大飨殿祀日
  圣祖仁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上帝位之左旁
  太祖高皇帝之次礼仪与顺治十四年同○雍正元年
  九月初五日
  谕自古祖功宗徳制在不祧飨帝飨亲祀应并举仰惟皇考圣祖仁皇帝六十一年丰功厚泽深洽人心四千馀年哲后贤君难侔历服朕缵承丕绪永念前徽
  皇考圣祖仁皇帝允宜崇祀
  郊坛克配
  上帝以后冬至祈榖祀
  天祗奉
  圣祖仁皇帝同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飨夏至祭
  地亦如南郊祈榖祗奉配飨其应行礼仪尔部详议具奏钦此○是年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圣祖仁皇帝配飨前期遣官祗告如常仪祀日
  世宗宪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上帝幄之右旁
  太宗文皇帝之次第二青幄一应礼仪均与康熙六年
  同○二年正月上辛
  祈榖恭奉
  圣祖仁皇帝配飨
  大飨殿祀日
  世宗宪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上帝位之右旁
  太宗文皇帝之次礼仪与康熙九年同○是年夏至奉圣祖仁皇帝配飨
  方泽祭日
  世宗宪皇帝恭奉
  神牌奉安于
  皇地祇幄之右旁
  太宗文皇帝之次第二黄幄礼仪与康熙六年同○十
  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谕自古圣君哲后为
  上天笃生以乂安寰宇嘉惠元元功徳之盛侔于造化
  厥后追崇之典必合
  天并飨以隆祀典诗载思文之什易垂殷荐之文皇哉
  大矣仰惟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值重熙累洽之后统御乾纲诞敷膏
  泽显承
  帝命默契
  天心殚继述之孝思裕经纶之要道由是宣之为政教饬之为法纪励百尔之廉能恤万民之疾苦蠲逋赋饬军威静桁杨筹水旱劝课农桑砥砺风俗惓惓恳恳心勤宵旰之中而虑周垓埏之表至若隆师重道取士増科文徳著焉辑宁边塞抚乂蛮陬武烈彰焉洋洋
  圣谟俨如
  天语煌煌
  睿藻焕若
  天文至治光华格于上下如日月之行运无不照临如
  雨露之沾濡无不周溥用能合撰
  帝载协应
  苍穹嘉祥毕集朕惟本天本祖之义尚徳尚功之典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允宜崇祀
  郊坛克配
  上帝以昭
  天眷然必舆情允协众议佥同嗣后冬至祈榖祀天祗奉
  世宗宪皇帝同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配飨夏至祭
  地亦如南郊祈榖礼祗奉配飨所有应行典礼尔部会
  同九卿翰詹科道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应于乾隆二年冬至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乾隆三年孟春上辛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大飨殿乾隆三年夏至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方泽其各
  坛増设供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及
  天坛
  地坛幄次
  大飨殿奉安
  神位宝座并
  神位前一切陈设器用礼部会同太常寺相度地基详晰妥议交与工部敬谨制造○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九日
  谕仰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徳并高深恩覃海宇骏烈鸿功垂裕
  万世允宜配飨
  郊坛永崇禋祀朕思来年三月之吉升祔
  太庙之后配飨之礼理宜敬谨举行第其时夏至伊迩
  冬至尚遥若先奉配
  方泽恐前后之未协若俟冬至
  南郊然后举行又觉时日之久旷敬稽我朝顺治十四
  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飨
  圜丘翼日配飨
  方泽康熙六年十一月丁未时届
  南郊
  圣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飨越十日配飨
  方泽两朝典制均系特行礼隆仪备灿垂史册且稽之经传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月令所谓季秋大飨帝也召诰载三月丁巳用牲于郊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即位也又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一如南郊圜丘之仪则是古来因事南郊之礼不必定在二至之时明矣我朝旧制尽孝尽诚与古符合来年
  世宗宪皇帝配
  天大礼宜遵照举行其应行典礼尔部会同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九卿敬谨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后其时夏至伊迩冬至尚遥谨遵
  两朝旧制于夏至之前钦天监敬选吉日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乾隆二年夏至配飨
  方泽仍照原题于乾隆三年孟春上辛日配飨
  大飨殿恭按
  太祖
  太宗配飨时所造青幄规模阔大至
  世祖
  圣祖配飨增设青幄照式制造今若仍遵旧制则地势
  稍狭应将
  配位青幄均酌量改造其青幄内供案亦稍加收改配位青幄既经重造
  上帝青幄亦宜重饰见新○二年四月十三日具
  
  世宗宪皇帝升配
  圜丘仪奉
  旨尔部具奏
  皇考配飨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飨时朕恭奉
  皇考神牌升坛奉安于东三青幄等语并未议及祗见上天之仪朕思
  皇考升祔
  太庙时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然后陞座今配飨
  圜丘亦应先行祗见
  上帝礼然后陞座于理方协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
  尔部敬谨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神牌至内壝门外龙亭止
  皇帝诣龙亭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牌进内壝左门升坛向上立太常寺官豫设
  世宗宪皇帝神拜褥于正中赞引官跪奏
  世宗宪皇帝配飨
  天坛祗见
  皇天上帝
  皇帝恭奉
  神牌跪安于拜位赞引官引
  皇帝退就拜位立赞引官奏跪拜兴
  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毕赞引官跪奏请
  世宗宪皇帝升座
  皇帝进前跪奉
  世宗宪皇帝神牌兴奉安于
  上帝幄之左旁第三青幄退至香案前行一跪三拜礼
  太常寺官起
  世宗宪皇帝神拜褥退此行礼时众官不随行礼馀均
  如原奏仪其夏至配飨
  方泽均如前仪至明岁正月上辛配飨
  大飨殿已在配
  天之后不必再行祗见之礼○二年四月十六日皇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
  圜丘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祀日
  皇帝恭奉
  神牌祗见
  上帝礼毕奉安
  神牌于
  上帝幄之左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第三青幄大祀礼仪与雍正元年
  是年夏至
  亲大祭
  地于
  方泽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前期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祭日皇帝恭奉
  神牌祗见
  皇地祇礼毕奉安
  神牌于
  皇地祇幄之东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第三黄幄大祭仪与雍正二年大飨殿礼同○三年正月初六日上辛
  亲祈谷于
  上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飨前朝一日遣官祗告如常仪祀日一
  应礼仪与雍正二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八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三
  太庙
  一毎年四孟月及岁暮飨
  太庙崇德元年定四孟时飨并毎月荐新毎岁
  圣诞及清明孟秋望岁暮忌辰均于
  太庙致祭○顺治元年
  太庙时飨毎岁孟春于正月上旬卜日孟夏孟秋孟冬于朔日行礼大祫于岁除行礼孟春时飨如遇
  祈谷斋戒之期
  皇帝诣
  太庙出入导迎乐均设而不作○三年定时飨乐作于庙门○四年定岁除前祫祭大建于二十九日小建于二十八日行礼○五年十一月恭上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庙号尊谥○八年定时飨奏乐于
  殿内文武佾舞全设○又定
  皇帝亲飨
  太庙行饮福受胙礼○十年题准毎年元宵节
  太庙悬张庆成镫镫皆连二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日止今于初三日起令工部豫期办造庙街门中门一南北门各一㦸门三左右门各一
  正殿十
  中殿十
  后殿八东庑西庑各一○十六年覆准毎年岁除前
  一日奉
  后殿
  列祖
  列后中殿
  列圣
  列后于
  太庙正殿行大祫礼
  四祖
  太祖南向
  太宗东位西向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后殿
  四祖又遣官祗告
  中殿
  太祖
  太宗其致斋视牲请
  阅祝文等仪均与时飨同○十七年奉
  
  太庙时飨乐舞仍设于殿内祫祭设于殿外○康熙九
  年题准
  太庙东庑设太牢○三十八年议准元旦
  皇太后圣夀
  万夀圣节于
  太庙后殿遣官行礼○雍正元年题准岁除前一日皇帝亲诣
  太庙行大祫礼豫遣官奉
  后殿
  中殿
  列圣
  列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
  宝座正中
  肇祖原皇帝居左
  原皇后居右左一位
  兴祖直皇帝次
  直皇后右一位
  景祖翼皇帝次
  翼皇后左二位
  显祖宣皇帝次
  宣皇后右二位
  太祖高皇帝次
  孝慈高皇后均南向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东位西向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西位东向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东次西向其奠献行礼乐章与康熙九年
  同○三年
  圣祖仁皇帝服制二十七月期满
  世宗宪皇帝诣
  太庙行祫祭礼读文奠献如大祫仪○八年
  谕飨祀向无上香之仪应酌议増入仪注遵
  旨议准时飨
  太庙照祭
  社稷坛之礼于迎
  神乐奏时诣
  列祖位前跪上柱香次三上瓣香两庑分献官上香祫
  祭及
  奉先殿
  太庙后殿皆同仪○十二年议准
  太庙
  社稷坛内承直人役各于街门上设门籍备书姓名于上并令各帯腰牌责成看守旗员验明出入如无腰牌出入者立即拏究倘该员不敬谨察验一经察出指名参处至旗员内监及刈草人夫令太常寺造具清册呈部并知会内务府御史一同严察○乾隆元年
  谕国家式崇
  太庙妥侑
  列祖神灵岁时祗荐明禋典礼允宜隆备今
  庙貌崇严而轩棂榱桷久未增饰理应敬谨相视慎重缮修以昭黝垩示新之敬著该部会同内务府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先行缮修
  奉先殿应择吉恭请
  列祖
  列后神牌于黄舆暂奉安于
  太庙中殿寝室自兴工以至告成
  奉先殿朔望暂停祭飨毎月荐新掌仪司官诣
  太庙荐献遇时飨仍请
  太庙神牌至
  前殿照常行礼俟工竣恭请
  神牌还御
  奉先殿安奉礼成后再择吉缮修
  太庙再四孟时飨事关钜典应请缮修
  太庙先于
  前殿设黄幄九座恭请
  中殿
  后殿
  列圣
  列后神牌于
  前殿黄幄内安奉先行缮修
  中殿
  后殿俟告成时恭请
  神牌还御
  中殿
  后殿再缮修
  前殿自兴工以至告成遇时飨即于
  中殿照
  前殿仪祭飨设乐舞于庭其恭请
  神牌于前殿并请
  神牌还
  御钦天监选择吉期本日均遣官祗告并祭
  后土
  司工之神再
  奉先殿
  太庙既缮修増饰其
  后殿寝室神龛内一应陈设器物亦应修饰维新帷幔衾枕等物均照旧式敬谨制造祗告
  奉先殿事宜由内务府奏办祗告
  太庙并祭
  后土
  司工由礼部太常寺奏办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应行典礼仪注由部届期具奏○又议准
  奉先殿兴工吉期遣官祗告毕銮仪卫豫设黄舆五于奉先殿前殿丹陛上均南向序列至时内务府总管率
  属诣
  后殿上香一跪三叩各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至
  前殿丹陛上谨奉安于黄舆内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舆舆前各列御仗一对礼部太常寺官各二人前导内务府堂属执事各官均随行由
  奉先门
  恊和门
  午门
  端门各中门出至
  太庙由中门入至丹陛上北向序列内务府官各诣舆
  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牌至
  太庙中殿寝室内依次奉安于
  太庙各
  神牌后上香一跪三叩退自兴工以及告成均照前仪
  
  太庙荐献祭飨俟工竣后仍请
  神牌还御
  奉先殿○二年七月时飨
  太庙是日大雨奉
  旨令陪祀王公于㦸门分献官陪祀百官于两庑廊
  下行礼○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照康熙十八年改建
  奉先殿例前一日遣官祗告
  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安磉石竖柱上梁插剑均遣官致祭
  司工之神○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迎吻照康熙十八年改建
  奉先殿例遣官各一人致祭
  琉璃窑之神曁经由之
  正阳门
  大清门
  午门
  奉先门之神其迎吻时吻上应用裹金银花二对大红段二方龙旗御仗各二和声署作乐前引承祭官及太常寺堂官执事官并在工各官均簪花披红行礼祝文由翰林院撰拟承祭官由太常寺奏遣金花银花等物由工部制造段绢等物由户部移取○又
  谕目今因修理
  奉先殿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暂安奉于
  太庙中殿今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忌辰十一日
  太祖高皇帝忌辰此二日朕欲亲诣
  太庙中殿上香行礼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礼部详
  考礼仪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列圣
  列后忌辰
  皇帝亲诣
  奉先殿行礼咸用素服四时祭飨及祗告
  太庙
  皇帝亲诣行礼咸用礼服并无素服入
  庙之制此次忌辰应请遣官行礼○又奏准缮修奉先殿悬匾额合龙门照例遣官一人祭
  司工之神承祭官曁太常寺堂官在工执事各官均照例簪花披红一切事宜与迎吻礼同○又奏准修理
  奉先殿朔望祭飨暂行停止遇有应祗告
  奉先殿之典即于
  太庙中殿行礼○又奏准
  皇帝谒
  陵行礼
  起驾日及回銮次日应祗告
  奉先殿因缮修
  奉先殿
  列圣
  列后神牌见皆安奉
  太庙中殿应祗告于
  太庙中殿奉
  旨前一日朕亲诣行礼钦此是日奏请照祗告例不设卤簿王公文武有顶带官员以上咸朝服在
  午门外跪候送迎○又题准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之神而飨之谓之吉祭今
  世宗宪皇帝服已二十七月请于
  亲诣
  泰陵释服后祫祭
  太庙恭行吉礼于十一月二十四日
  皇帝亲诣
  太庙行祫祭礼○又奏准
  太庙祝版㳟书
  列圣尊谥香帛乃
  神位前奠献品物其礼毕送往燎所时应由中路行与
  祭祀各
  郊坛典礼画一嗣后时飨并祫祭
  太庙銮仪卫司拜褥官设拜褥毕照常退至尊案后立
  俟送祝帛时
  皇帝转立东旁即起拜褥俟奉祝帛官由中路出复
  设拜褥
  皇帝复位祭
  历代帝王
  先师遇
  皇帝亲诣行礼皆仿此○又奏准
  奉先殿
  太庙于各香案前皆増设烛台一对
  太庙中殿均用白蜡祭
  奉先殿
  太庙向有爵无垫应于奠献时増设爵垫以昭整肃祭帝王
  先师亦依此例増设爵垫○又奏准缮修
  奉先殿工竣祗告
  天
  
  太庙
  社稷并致祭
  后土
  司工之神与兴工礼同○又奏准
  奉先殿工竣应由
  太庙中殿恭请
  奉先殿安奉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奉先殿
  皇帝亲诣致祭先期开列王贝勒贝子等奏请钦点十四人恭奉
  神牌○又奏准缮修
  奉先殿工竣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奉先殿是日内务府官于
  奉先殿照大飨礼陈设祭品銮仪卫官豫设黄舆五于太庙丹陛上均南向至时请
  神牌官诣
  太庙中殿各寝室前一跪三叩恭奉
  奉先殿
  神牌礼部太常寺官前导由中路至丹陛各安奉黄舆内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舆御仗五对礼部太常官十人前引由中门出进
  端门
  午门中门由
  协和门出
  神牌黄舆至
  午门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衮服乘舆出宫至
  景运门外降舆率诸王贝勒贝子公暨陪祀之内大臣侍卫内务府官咸补服在
  诚肃门外西旁东向立恭候
  黄舆至
  皇帝率诸王以下跪候过前引大臣十人赞引太常
  卿二人恭导
  皇帝随后行
  黄舆由
  奉先门中门入升中阶至丹陛上均北向赞引官恭
  
  皇帝由左门入太常寺官引恭奉
  神牌之王等由东西门入掌仪司官引陪祀内大臣侍卫由东西角门入俟校尉退司拜褥官布拜褥于丹陛上赞引官恭导
  皇帝陞东阶至
  黄舆前正中行一跪三拜礼王等由东西阶至丹陛上随行礼
  皇帝率王等各就
  黄舆前跪恭奉
  太祖神牌诸王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兴由殿中门入安奉于各
  宝座司拜褥官布拜褥于香案前
  皇帝行一跪三拜礼王等咸随行礼礼毕王等退出殿外至丹陛上各就班序立司拜褥官布拜褥
  皇帝就拜位行礼与朔望同礼成俟乐阕
  皇帝诣
  太祖香案前行一跪三拜礼王等亦各诣
  列圣
  列后香案前随行礼各恭奉
  神牌由穿堂中路进至
  后殿以次奉安于各
  寝室
  皇帝率王等诣各香案前上香就拜位行一跪三拜
  礼赞引官恭导
  皇帝由殿左门出自
  奉先殿东出
  奉先门左门至
  诚肃门外陞舆还宫○又奏准
  太庙兴工请先缮修
  后殿若遇时飨恭请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神牌奉安于
  中殿宝座祭飨恭请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宝座祭飨礼成仍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奉安于
  前殿黄幄俟
  后殿工竣恭请
  神牌还御
  后殿次修
  中殿俟工竣再修
  前殿庶祭祀可以按时举行其兴工及工竣并迎吻
  插剑等日均照例遣官祗告
  后殿工竣恭请
  列圣
  列后神牌还御
  中殿凡请
  神牌皆太常寺堂官率属恭奉先期祗告
  皇帝皆亲诣行礼○三年奏准缮修
  太庙后殿迎吻时遣官致祭
  琉璃窑之神并
  正阳门
  大清门
  太庙街门之神安吻插剑合龙门遣官致祭
  司工之神一应事宜均与修理
  奉先殿礼同○又奏准
  太庙中殿迎吻安吻插剑合龙门照例遣官致祭一应
  事宜均与缮修
  后殿礼同○四年奏准缮修
  前殿兴工前一日令太常寺官奉
  前殿两庑配飨牌位暂移于
  中殿东西庑以次安设俟工竣仍奉牌位安设前殿两庑○又奏准缮修
  太庙前殿迎吻插剑合龙门遣官致祭一应事宜均与
  缮修
  中殿礼同○又奏准缮修
  太庙前殿工程未竣孟夏时飨请遣官于
  中殿致祭各官免其陪祀如孟秋时飨工尚未竣照
  例奏请○又奏准
  太庙工竣择吉于九月二十六日致祭请照岁暮祫祭
  之仪
  皇帝亲诣
  太庙行礼前期三日斋戒王公文武百官咸陪祀先期
  一日遣官祗告○又议准
  太庙毎日上香均守庙官行礼朔望上香太常寺堂官
  行礼但毎月朔望分诣
  天坛
  地坛
  祈榖坛上香行礼若不敷用
  太庙仍系守庙官上香嗣后请于宗室王公内奏请钦点王贝勒贝子公二十五人专司其事由宗人府分定班次毎月朔望一人直班朝服上香行礼十三年议准时飨
  太庙陈设乐舞亦照祫祭例移于殿外丹陛两旁○又谕朕自太和门乘辇恭诣
  太庙祭毕乘礼舆还宫钦此○十四年遵
  旨奏准
  太庙中殿
  列圣神龛宝床恭照
  奉先殿式敬谨修造俟造成谨择吉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以便安装工竣仍请
  神位还御○十六年奏准
  太庙中殿
  列圣神龛宝床敬谨造成应照例遣官一人于
  中殿行祗告礼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朔望上香之王公二人分诣
  神位前上香行礼宗室官恭奉
  列圣
  列后神牌王公礼部太常寺堂属官前导由中路行至前殿安奉于各黄幄内上香行三跪九叩礼退毎日即于黄幄前上香其祗告事宜由太常寺奏办祝文由翰林院撰拟黄幄由工部豫备○又奏准
  中殿神龛宝床已经安装工竣谨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
  中殿遣官祗告并王公上香宗室官恭奉
  神牌均如恭请
  神牌暂奉
  前殿仪礼成
  皇帝亲诣上香行礼○十七年奏准
  太庙后殿奠帛献爵一如
  前殿用宗室官之制均用觉罗官○又奏准飨
  太庙日遇雨雪分献官陪祀王公仍遵二年
  谕旨于两庑廊下㦸门行礼其陪祀百官于左右门
  行礼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九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升祔
  一升祔
  神主入
  庙顺治元年定鼎燕京奉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神主奉安
  太庙遣官行礼如时飨仪○五年奉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神主入
  太庙
  世祖章皇帝亲诣
  太庙后殿奉安
  神位行大飨礼如仪○八年奉
  孝端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先奉
  神主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宗文皇帝之次行一跪三拜礼毕行大飨礼如仪
  十八年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先奉
  神主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祖高皇帝神位之西旁东向行一跪三拜礼乃行大
  飨礼
  后殿遣官行礼均如时飨仪○康熙九年奉
  孝康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次行大飨礼与顺治八年仪同○二十七年奉孝庄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届期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于旁
  圣祖仁皇帝㳟奉
  神主奉安于拜位恭代行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三跪九拜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孝端文皇后之次行一跪三拜礼兴大臣二人恭奉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
  孝庄文皇后礼三跪九拜兴大臣二人奉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于宝座一跪三叩退行大飨礼与九
  年同○五十七年奉
  孝惠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时
  圣祖仁皇帝圣体违和遣
  皇子亲王恭代行礼王公百官陪祀与
  亲诣同先是恭议升祔位次
  圣祖仁皇帝谕曰
  皇太后乃朕适母应奉安于
  孝康章皇后之上钦此至日
  太庙前殿设
  孝惠章皇后宝座于
  世祖章皇帝宝座之次
  孝康章皇后宝座设于
  孝惠章皇后宝座之次至
  中殿安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先奉
  神主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次行大飨礼与九年同○雍正元年由部具奏古帝王升祔太庙必以皇后配飨夏商而后遵为定制其或不同入庙者周人有閟宫之祀汉世有别寝之飨爰至唐宋有坤仪奉慈之殿所以推广尊亲之义申展无尽之孝思也自是配祔太庙者皇后字上一字与庙谥同奉祀别庙者则但有谥号而不加庙谥累代相因其配祔之位或一帝一后或一帝二后宋太宗徽宗则四后先后升祔礼制不同
  本朝
  太祖高皇帝三后惟
  孝慈皇后称高皇后升祔
  太庙
  太宗文皇帝二后
  孝端皇后
  孝庄皇后并称文皇后先后升祔
  太庙
  世祖章皇帝三后
  孝惠皇后
  孝康皇后并称章皇后先后升祔
  太庙
  孝献皇后则但于
  孝陵飨殿奉祀此我
  朝之定制也前内阁九卿等恭议加上
  圣祖仁皇帝
  三皇后尊谥因未定配飨之仪故皇后字上未敢加以
  仁字今谨择于九月初四日
  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则
  先皇后配飨之礼理宜详定前奉
  上谕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宽仁坤仪懋著钦遵
  谕旨谨按典礼
  仁孝皇后允宜
  配位太室同飨玉筵应于皇字上加以
  庙谥仁字但与
  尊谥仁字重复恭请改题
  神主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神位择吉升祔太庙
  孝恭仁皇后性成慈孝德著谦和体坤道以承乾备母
  仪而启
  圣允宜齐登
  清庙并奉烝尝阁臣议上
  尊谥即具加
  庙谥与
  孝诚仁皇后同祔
  太庙此天地之经义不易之常典无庸更议
  孝懿皇后徽音淑德著美彤闱慈爱
  圣躬勤劳笃摰
  孝昭皇后流辉椒掖正号璇宫其应否升祔
  太庙事关钜典宜合廷臣详考古制稽核正典确议以
  定奉
  旨总理事务王大臣内阁九卿翰林詹事科道会同详稽典礼确议具奏遵
  旨议准前代祔庙之制各有不同自夏商以及六朝太庙神主皆一帝一后至唐睿宗昭成肃明二后并祔太庙宋之太祖则三后并祔太宗四后并祔朱子及有宋诸儒皆无异说钦惟
  孝诚仁皇后作配
  宸极懋著坤仪
  孝恭仁皇后德茂承
  干祥𨳩毓
  圣慈仁孝俭为天下母允宜如礼臣所奏同祔
  太庙钦惟
  孝懿皇后
  孝昭皇后前奉
  谕旨
  孝昭皇后恪恭温顺树范宫闱
  孝懿皇后徽音淑德慈抚朕躬恩勤备至均应恭上尊谥以昭示万年仰惟
  皇帝大孝不匮之圣心谨按宋代四后祔庙之大典谨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并加上
  尊谥
  庙谥仁字均称
  仁皇后恭造
  神主同祔
  太庙○又奏准恭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安奉
  奉先殿神牌曾于
  殡宫行题主礼升祔
  奉先殿今恭上
  尊谥同祔
  太庙礼应于庙中改题请将
  三后升祔
  奉先殿业经题主神牌诹吉恭请至
  太庙恭制
  神主处照改题之例饰漆涂金备书
  尊谥升祔前期遣大学士二人恭行改题扫青礼俟圣祖仁皇帝神主祔
  庙之日恭奉
  三后神主依次升祔
  太庙祔
  奉先殿神主别于
  奉先殿神库敬制恭题同日升祔○又奉
  旨朕惟
  母后升祔
  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思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恊乃可昭示万年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按先儒祔庙之议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
  孝诚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钦此○是年
  九月初一日
  圣祖仁皇帝
  孝恭仁皇后山陵事竣是日行题
  主礼毕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亲王一人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主安奉黄舆按程恭设黄幄行朝夕奠初四日行升祔礼前期三日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至日在京文武大小官员咸朝服跪迎于大清门外
  世宗宪皇帝御祭服率王公内大臣侍卫等朝服跪迎
  
  端门外
  圣祖仁皇帝神主黄舆将至
  太庙街门恭奉
  三后神主亲王三人诣恭奉
  神主处于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神主案前各行一跪三叩礼恭奉
  神主各奉安于黄舆俟
  圣祖仁皇帝
  孝恭仁皇后神主黄舆入街门中门
  三后黄舆依次随行至庙南门外黄舆止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亲王四人恭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世宗宪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乃以次奉安
  神主于东旁
  太宗文皇帝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乾隆二年三月初
  五日
  皇帝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主以亲王恭奉
  孝敬宪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圣
  列后礼乃奉安
  神主于西旁
  世祖章皇帝之次先期遣官祗告
  
  地
  宗庙
  社稷祭日行礼如时飨仪
  一恭加上
  列圣
  列后
  尊谥崇德元年恭上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尊谥曰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并恭上
  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尊谥
  太宗文皇帝亲诣行礼次日诸贝勒率大臣文武各官
  上表行庆贺礼○顺治元年恭上
  宽温仁圣皇帝尊谥曰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五年追尊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奉安
  太庙后殿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如时飨仪越三日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康熙元年恭加上
  太祖尊谥睿武弘文定业六字恭改
  庙号武皇帝曰
  高皇帝上
  尊谥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恭上
  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尊谥曰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
  太宗尊谥隆道显功四字上
  尊谥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六十一年十二月
  谕朕仰荷
  祖宗眷佑缵承大统恭上
  皇考圣祖仁皇帝
  尊谥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圣相承功高德盛载考典章加上
  尊谥因念
  孝庄文皇后翼运启期育成
  两帝朕在冲龄备膺慈爱
  孝康章皇后诞育
  先皇懿徽流庆
  孝惠章皇后德隆福厚笃爱朕躬朕意宜并加
  尊谥但追尊固属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礼尔部可稽考载籍酌古准今会同确议具奏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诚钦此遵
  旨议准恭加
  太祖尊谥端毅二字上
  尊谥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恭加
  太宗尊谥敬敏二字上
  尊谥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隆道显功文皇帝恭加
  世祖尊谥定统建极四字上
  尊谥曰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恭加
  孝慈高皇后尊谥仁徽二字上
  尊谥曰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孝端文皇后尊谥哲顺二字上
  尊谥曰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荘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恭加孝庄文皇后尊谥至德二字上
  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翼天启圣文皇后恭加孝惠章皇后尊谥慈淑二字上
  尊谥曰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恭加孝康章皇后尊谥温穆二字上
  尊谥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雍正元
  年奏准恭加
  列祖
  列后尊谥应行令工部将见奉
  神牌于
  庙中洁浄处所髤漆饰金令中书翰林官各一人备书
  新加上
  尊谥扫青时奏遣满汉大学士各一人具朝服上香行
  礼先期五日遣官祗告
  天
  
  社稷至日太常寺奏请
  皇帝礼服诣
  太庙行恭加上
  尊谥礼礼成
  圣驾还宫易衮服诣
  奉先殿行礼如仪○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谕尊祖孝亲谊应并重报本追远礼有加隆兹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谥缅惟燕翼之谋宜备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创垂大业
  世祖章皇帝统一方夏抚育万邦骏烈鸿猷敷扬莫罄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久道化成功齐
  覆载朕自冲龄仰蒙
  慈爱
  宫庭抚育厚眷独钟仰思
  至德之难名恒念
  洪恩之莫报夫宗庙之徽称有制而报本之忱悃无穷
  应详稽典礼酌古准今恭议加上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尊谥以展孝思此朕追慕至情崇先特典
  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谥既已加崇
  列后尊谥并应恭议加上尔部详酌典礼一并定议具
  奏钦此遵
  旨议准恭加
  太祖尊谥钦安二字上
  尊谥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恭加
  太宗尊谥昭定二字上
  尊谥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恭加
  世祖尊谥显武二字上
  尊谥曰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恭加
  圣祖尊谥中和二字上
  尊谥曰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又恭加
  孝慈高皇后尊谥懿德二字上
  尊谥曰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孝端文皇后尊谥慈僖二字上
  尊谥曰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恭加孝庄文皇后尊谥纯徽二字上
  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翼天启圣文皇后恭加孝惠章皇后尊谥恭安二字上
  尊谥曰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恭加孝康章皇后尊谥端靖二字上
  尊谥曰
  孝康慈和荘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恭加孝诚仁皇后尊谥淑懿二字上
  尊谥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恭加孝昭仁皇后尊谥安裕二字上
  尊谥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恭加孝懿仁皇后尊谥和恪二字上
  尊谥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恭加孝㳟仁皇后尊谥慈纯二字上
  尊谥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其恭加尊谥应行典礼均与雍正元年
  一恭进玉
  册玉
  宝顺治二年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九年恭进
  四祖考皇帝
  四祖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册玊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十八年
  世祖章皇帝玊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康熙十三年
  孝康章皇后玉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礼部工部奉设行礼○康熙三十三年恭进孝庄文皇后玉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五十九年恭进
  孝惠章皇后玉
  册玉
  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遣官恭代行礼○雍正六年具奏
  太庙玉
  册玉
  宝告成择吉遣官祗设奉
  旨
  册宝告成恭进
  太庙奉安事关大典朕当亲诣行礼应行礼仪著详悉
  定议具奏其恭奉玊
  册玉
  宝著开列王公大学士各堂官八旗都统请
  旨○是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重造玉
  册改镌玉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新制玊
  册玉
  宝于
  太庙奏遣恭奉
  册
  宝之王公大臣等二十六人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乾隆四年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重造玉
  册改镌玉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新制玉
  册玉
  宝于
  太庙是日工部豫于
  太庙街门内奉祠署恭造
  册
  宝处所设采棚陈玉
  册玉
  宝于案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礼服诣采棚案前恭阅
  
  宝上香行礼王公大臣等恭奉
  
  宝奉安于
  太庙中殿
  皇帝行礼如仪
  一功臣配飨
  太庙崇德元年以武功郡王武功郡王福晋配飨太庙设位东庑直义公费英东宏毅公额宜都配飨西庑○顺治元年以武勲王扬古利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九年以忠义公图尔格昭勲公图赖
  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十一年以多罗通达郡王多罗慧哲郡王慧哲郡王福晋多罗宣献郡王宣献郡王福晋配飨
  太庙设位东庑○雍正二年议准忠达公图海配飨前
  期遣官一人祗告
  太庙由部会同太常寺豫将龛座几案依次安设至期遣大臣诣造功臣神主处上香行一跪三叩礼奉主出设采亭内前列引仗二迎主至
  长安右门外引仗采亭止奉主大臣奉主鸿胪寺官二人前引由北门进入
  天安门左门
  太庙街门北门
  太庙南门西门㦸门右门太常寺赞礼郎二人接引至太庙阶下甬道右百官拜位处向上立奉主大臣跪安功臣神主于拜位兴退代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奉主兴太常官引至西庑设于位次龛内退行一跪三叩礼出至时飨时同飨神主龛位几案由工部制造祭告大臣由太常寺奏遣奉主大臣由部奏遣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采亭引仗由銮仪卫豫备○八年议准怡贤亲王配飨
  太庙先期祗告
  太庙至期奉王主郡王至造神主处上香行一跪三叩
  礼奉主设采亭内前列吾仗二由
  长安右门之北门入至
  天安门外吾仗采亭止奉王主郡王奉主由各门进升东阶至甬道左安王主于阶上王拜处兴退代行三跪九叩礼奉主仍由东阶降设位东庑毕行一跪三叩礼退俟时飨时同飨馀均照二年功臣配飨仪○乾隆十年议准勤襄伯鄂尔㤗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雍正二年同○十五年议准超勇
  亲王䇿凌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乾隆十年同○二十年大学士张
  廷王配飨
  太庙设位西庑仪与十五年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七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一
  陵寝
  国家肇基
  兴京京城西北十里为
  肇祖原皇帝陵
  兴祖直皇帝陵共一山称
  兴京
  
  盛京城东南百二十里为
  景祖翼皇帝陵
  显祖宣皇帝陵共一山称
  东京
  陵
  盛京城东北二十里为
  太祖高皇帝陵称
  福陵
  盛京城西北十里为
  太宗文皇帝陵称
  昭陵各设
  皇陵奉祀掌关防副关防尚茶尚膳内管领等官并各执事男妇人役置牛羊圏设吏专饲牺牲设荘园以供粢盛菜蔬○崇德年间定岁暮清明日祭飨
  兴京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点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读祝行礼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点香烛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顺治八年
  兴京
  陵山为
  启运山
  东京
  陵山为
  积庆山
  福陵山为
  天柱山
  昭陵山为
  隆业山均从祀
  方泽○又每
  陵各设官员及守
  陵人户并定祭仪○十年议准
  兴京
  陵
  东京
  陵元旦清明冬至用牛一孟秋望十月朔用羊一均献酒果点香烛读祝奠帛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每月朔望用羊一献酒果点香烛遣守
  陵官行礼
  福陵
  昭陵冬至之祭用牛一羊一豕一献酒果点香烛奠帛读祝行礼忌辰清明岁暮孟秋望十月朔暨
  万寿圣节均献酒果点香烛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又议准
  兴京
  东京
  陵照
  福陵
  昭陵例停止元旦之祭豫于岁暮日行礼○十二年定
  凡遇忌辰遣官三人于本
  陵献酒果点香烛致祭或遣在京官前往或遣
  盛京官致祭具题请
  旨○十三年题准
  陵山周围立界界内禁止采樵○又题准谒
  陵礼亲王以下参领轻车都尉以上若至
  盛京并往来经过皆于
  福陵
  昭陵内门外叩谒行三跪九叩礼○十五年奉移
  东京
  陵改祔
  兴京
  陵安葬
  地宫罢积庆山祀典○十六年称
  兴京
  陵曰
  永陵遣官致祭○十七年
  谕兴京有
  四皇帝陵盛京有
  太祖
  太宗陵理宜躬亲致祭乃朕躬在京不能依时前往可将宗室内除数人居住盛京按时致祭著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福陵著宗室镇国将军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
  前往居住
  昭陵著辅国公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前往居
  住至
  永陵致祭著伊等轮流往祭○十八年建
  永陵称飨殿为
  启运殿门为
  启运门立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迁祔
  永陵庙碑○康熙元年奉安
  四祖
  四后神牌于
  启运殿○二年建
  世祖章皇帝陵于直隶遵化州之凤台山称曰
  孝陵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
  孝献皇后同日安葬
  地宫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从祀
  方泽○又题准
  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左奉安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右一间奉安
  孝献皇后神位均南向称飨殿为
  隆恩殿门为
  隆恩门楼为
  明楼上悬
  孝陵牌匾每年以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为四大祭祭
  日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献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
  帝后同案奠献行礼与
  昭陵礼同○又题准
  陵寝周围立界界内禁止采樵设
  孝陵官礼部设奉祀郎中工部设修理郎中兵部设守卫总管翼领防御领催骁骑内务府设奉祀郎中等官及内监各执事男妇銮仪卫设校尉二十四名户部设库尉二人领催一名礼工二部设各项人役三百二十馀名又置牛羊圏设吏以饲牺牲设荘头二人各给地七顷二十亩园头一人给地一顷五十亩以供米麺菜蔬官员兵丁员额详见吏部兵部内务府又除内大臣侍卫等守䕶
  山陵○又奏准
  孝陵四时大飨由
  皇陵礼部设祝版香帛于龙亭校尉舁亭前列御仗恭
  送至
  陵凡执御仗校尉皆乘驿马所用米麺油蜜等项用驿车装送每月朔望所供果品盛于黄盒酒尊盛于黄架前列御仗校尉舁送至
  陵○是年议准改建
  福陵
  昭陵明楼宝城
  地宫修理完竣前期一日各遣大臣一人以奉安祗告读文致祭一如大飨礼是日焚楮帛五千祭酒三
  爵奉安
  地宫礼成祭酒三爵
  隆恩殿内安奉
  神牌及神龛宝床衾褥帷幔楎椸均照
  太庙成式制造○又题准谒
  陵礼凡有事往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于
  福陵
  昭陵罗城门外行礼若遇致祭日二品以上官进城门
  内随守
  陵官陪祭归时行礼同○又定自分水岭至鲇鱼关宽天峪系马兰口副将营兵周围安设十八处堆拨其风水内地看守四十二处堆拨系副将总管一同稽察如遇军政之期所属守备千把皆系副将考验造册申送总管翼领呈报兵部○三年奏准各
  陵寝祭飨易豕为羊并酌定祭品○又议准谒
  陵礼凡往东路经由石门者王贝勒于
  隆恩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守备直班官员启
  隆恩门贝子以下三品官以上行礼不启门皆由奉祀礼部官引礼回时不必进谒往汤泉者回时准其进谒若遇祭飨日免行礼○又议准每岁清明于各
  陵上土十有三担承祭官总管掌关防官率官兵共十
  有三人升
  宝顶上土豫于界外取土贮各
  陵垣外洁净处候用○七年于
  福陵
  昭陵
  孝陵各建立
  圣德神功碑恭纪
  列祖功德昭垂万世○八年议准
  福陵
  昭陵停止宗室觉罗居住
  四陵每年四时大祭遣多罗贝勒以下奉国将军并觉
  罗男以上前往致祭○又议准
  盛京
  三陵每年四时祭祀令奉天将军副都统侍郎致祭每
  祭豫期将职名开列具题
  孝陵照见定例仍奏遣王公前往国有大庆祗告各陵将和硕亲王以下镇国将军并文武一品大臣以
  上奏遣前往○九年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诣
  孝陵先期钦天监择吉日礼部具题内阁撰祝文祭文太常寺办告祭品物宗人府题请扈从王以下宗室觉罗等官各部院题请扈从堂上官科道官各一人各部院酌委官属兵部题请扈跸官军额数銮仪卫备随行仪仗户部给扈跸官军行粮工部修理桥梁道路光禄寺豫办
  御膳供具教坊司设导迎乐
  圣驾启銮前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诣
  太庙行祗告礼不设卤簿启銮日设骑驾卤簿不作乐午门鸣钟在京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午门外分翼跪送时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孝诚仁皇后均由
  午门出
  长安左门
  圣驾经由通州三河蓟州等处地方文武官咸常服于
  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
  驾发仍跪道右恭送其迎送各官吏部奏请朝见将至孝陵守
  陵官员不直班者于兴龙口之外道右跪迎至日行谒陵礼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
  孝诚仁皇后公主等先行
  圣祖仁皇帝率王以下参领侍卫等官随后行进昌瑞山红门
  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明楼阶前降舆
  仁宪皇太后驾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阶东南降舆
  孝诚仁皇后至
  隆恩门内燎𬬻旁降舆公主等至
  隆恩门外阶下下车马扈从妇女至三洞桥迤南下
  车马
  太皇太后于方城上东旁坐祭酒举哀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曁公主等于
  明楼前正中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随举哀祭酒时行三
  拜礼毕奉
  太皇太后陞舆
  还行宫
  圣祖仁皇帝至下马石牌降骑王以下各官均在五洞
  桥迤北下马恭谒行礼出乘骑还
  行宫次日于
  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宝城前设黄幄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恭奉
  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率
  孝诚仁皇后公主等先行至
  宝城前太常官读祭文
  圣祖仁皇帝祭酒行礼王以下各官于
  陵寝门外均随行礼如仪礼成
  圣祖仁皇帝御行宫守
  陵官员行朝见礼
  圣驾回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文武官咸朝服跪道
  右迎送至
  行宫行朝见礼至京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
  太庙祗告毕
  还宫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齐集跪迎候
  圣驾还宫各退越二日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殿设卤簿大驾王以下文武各官
  咸朝服进表庆贺○十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恭谒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
  圣祖仁皇帝躬诣
  太庙行祗告礼次日
  启銮设骑驾卤簿不作乐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午门外分翼齐集跪送王以下大臣出城恭送随从王以下宗室觉罗官各部院官扈从官军及各执事人员由各该衙门具题
  圣驾经过地方文武各官咸常服于道右百步外跪迎次日亦于道右跪送其迎送各官由鸿胪寺题请朝见至
  陵鸿胪寺豫行题请令守
  陵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常服于道右跪迎至日恭谒
  福陵行礼次日恭谒
  昭陵行礼毕
  圣驾还行宫次日恭诣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因宝城
  前不能容设黄幄礼成

  还宫先期鸿胪寺题请守
  陵官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朝服于
  崇政殿前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又令守
  陵官员
  盛京官员并老疾休致候补官员咸朝服于大清门两旁分翼齐集设骑驾卤簿于
  大清门前
  圣祖仁皇帝御门陞座作乐
  赐燕颁赏毕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礼次颁赏守
  陵官军
  盛京官军及老疾辞退官军等毕
  圣驾还行宫遣王暨内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如仪其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亦照常致祭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宜都武勲王扬古利忠义公图尔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回銮时率王以下各官恭诣
  福陵
  昭陵行告辞礼是日不启正门
  圣祖仁皇帝进旁门下马诸王于旁门外下马各官于
  红柱前下马
  圣驾回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官咸朝服跪迎圣祖仁皇帝往返均诣
  孝陵祭酒行礼至京日恭诣
  太庙行祗告礼毕
  还宫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跪迎候
  圣驾还宫各退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庆贺○十
  五年题准每月朔望
  皇陵奉祀官点香烛行三跪九叩礼
  万寿圣节行礼同○又议准
  孝陵祭品内不用豕
  陵寝供献酌定用五十盘个六十五盘凡每年清明孟秋望
  冬至岁暮
  陵寝各遣官一人陈太牢俎豆上香奠帛献爵读文致
  祭遣官由宗人府具题三月十八日
  万寿圣节及十月朔
  陵寝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上香行礼各
  陵寝忌辰行礼同以上由太常寺具题每月朔望陵寝各献羊一果实十二盘守
  陵官上香行礼○十五年定忌辰祭
  陵均令奉祀官行三跪九叩礼○十七年奉
  
  孝陵应用黄蜡改用白蜡○二十年营建
  陵寝告成自沙河巩华城
  殡宫奉移
  孝诚仁皇后梓宫
  孝昭仁皇后梓宫于三月初八日同安葬
  宝城地宫称
  皇后陵寝设守
  陵官员兵丁内府各执事男妇及牛羊吏置荘园凡四
  时大飨及朔望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是年建
  妃园寝设守卫官兵内府执事人等○二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躬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凡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官军均由各该
  衙门具题恭候
  钦命随往
  圣驾启行前一日祗告
  奉先殿往返经由州县守土官迎送至
  盛京守
  陵官员暨
  盛京官员恭迎均如仪至日恭谒
  福陵
  昭陵并诹日行大飨礼次日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仪
  均与康熙十年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园寝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
  康惠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费英东额宜都扬古利图尔格墓遣大臣读文致祭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东京荘亲王笃义刚果贝勒墓亦遣大臣往奠○祭飨
  福陵
  昭陵礼成
  圣祖仁皇帝恭诣
  兴京展谒
  永陵亲王以下一等侍卫三品官以上咸素服随行礼圣祖仁皇帝由左门入至台阶下拜位行谒见礼其次
  日行大飨礼仪与
  福陵
  昭陵礼同
  永陵内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遣大臣于
  殿外两旁设筵致祭礼成赏赉
  永陵居住官员兵丁各有差次诣黒龙江地方望祭长白山率诸王百官行礼礼成
  圣祖仁皇帝还
  盛京诣
  福陵
  昭陵祭酒回銮往返均诣
  孝陵祭酒
  圣驾回京日
  午门鸣钟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于午门外跪迎是日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表贺奉
  旨停止○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恪遵
  孝庄文皇后遗命于遵化州
  昌瑞山
  孝陵之东南建造
  飨殿后殿于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
  安奉
  太皇太后梓宫于后殿称
  暂安奉殿设奉祀礼部内务府郎中尚茶尚膳等官暨旗员兵丁执事男妇四时大飨及朔望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二十八年奉移
  孝懿仁皇后梓宫安葬于
  皇后陵寝
  宝城地宫○三十六年
  
  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嗣后凡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钦此○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奉
  仁宪皇太后诣
  兴京谒
  永陵自萨尔浒地方由琉璃河
  驻跸
  福陵东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致祭
  福陵
  昭陵
  亲临勲臣扬古利费英东额宜都墓祭酒
  赐守
  陵官兵燕
  回銮入山海关谒
  暂安奉殿谒
  孝陵次至
  仁孝皇后陵寝礼成奉
  仁宪皇太后还京师○四十五年议准
  皇陵祭祀关系重大嗣后守
  陵郎中员外凡遇出差必各留一人在署办事○四十
  八年奏准二月二十六日清明祭
  皇后陵寝是日值
  孝昭皇后忌辰例应致祭察从前并无二祭相值之日且忌辰无祭文今或将忌辰先行前一日致祭或二祭并于一日致祭具奏奉
  旨著前期一日致祭○五十七年奉移
  孝惠章皇后梓宫安葬于
  孝陵之东
  宝城地宫称
  孝东陵并择吉安葬
  诸妃及诸宫人于各墓设奉祀礼部工部内务府等官暨旗员兵丁执事男妇如制
  隆恩殿中寝室奉安
  孝惠章皇后神位左室奉安
  悼妃
  恭靖妃
  恪妃
  端顺妃神位右室奉安
  贞妃
  淑惠妃
  宁悫妃神位均南向
  明楼上悬
  孝东陵牌匾岁以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
  礼是日奉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中南向
  四妃神位居左西向
  三妃神位居右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同
  诸妃奠献咸用内监○六十年
  圣祖仁皇帝以在位六十年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告各
  
  盛京
  祖陵遣
  世宗宪皇帝率
  皇子
  皇孙诣
  盛京
  世宗宪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孙祭
  永陵
  圣祖仁皇帝至
  东陵日躬诣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展谒祭酒行礼如仪次日行大飨礼
  圣祖仁皇帝躬祭
  孝陵分遣
  皇子祭各
  陵一如时飨仪○六十一年十二月
  谕朕念
  皇考陵寝如照定例止令总管关防守䕶朕心实属不忍将朕诸弟内一人封以王爵兄弟之子内二人封以公爵永代朕身守䕶外以大学士一人尚书二人侍郎二人领侍卫内大臣一人内务府总管一人副都统二人散秩大臣二人乾清门侍卫四人御前侍卫四人侍卫四十人前往守䕶伊等有阙停补○又定凡驻守官员等令大学士总理事务侍卫令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人员及内监等令内务府总管各管理前郎中旧用关防缴部将关防内増入
  景陵字様○雍正元年议准
  皇陵一应守卫稽察等事宜各有专责分明各行管辖
  今马兰口副将既经遵
  旨改为总兵官其所属绿营官兵系看守
  陵寝风水设立应停总管管辖嗣后仍照旧例守卫陵寝
  妃园寝大门三库二处城门及収存册籍库并每次祭杞服役等事仍令总管管辖外其风水内地看守四十二处堆拨并自分水岭至鲇鱼关宽天峪周围巡察十八处堆拨等事令总兵官稽察如遇军政之年所属各员由该总兵官亲身详加考验呈报兵部○是年内阁交出
  御书
  景陵碑文二道
  明楼
  殿门牌匾三件奉
  旨不用钩摹即以此刊刻钦此遵
  旨议准俟工部镌刻完工交钦天监选择吉日先期祗
  
  圣祖仁皇帝几筵届期礼部堂官一人行礼恭悬牌匾
  ○是年六月遵
  圣祖仁皇帝遗
  旨以
  敬敏皇贵妃从葬
  景陵宝城地宫○九月初一日奉移
  圣祖仁皇帝梓宫安葬于
  昌瑞山
  景陵宝城地宫
  孝恭仁皇后同日祔葬○又题准
  隆恩殿中一间寝室奉安
  圣祖仁皇帝神位居中
  孝诚仁皇后神位居左
  孝昭仁皇后神位居右
  孝懿仁皇后神位居左次
  孝恭仁皇后神位居右次奉安
  敬敏皇贵妃神位于右一间均南向
  明楼上悬
  景陵牌匾每年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礼是日
  恭请
  帝
  后神位南向
  敬敏皇贵妃神位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孝陵礼同○二年清明节
  世宗宪皇帝躬诣
  景陵至日恭谒
  暂安奉殿祭酒行礼如仪以次恭谒
  孝陵
  孝东陵毕恭谒
  景陵特降
  谕旨凡属
  圣祖仁皇帝诸
  皇子
  皇孙及当日亲近大臣官员皆得进至
  明楼前行礼举哀○清明日行上土礼是日
  景陵内务府总管荷土礼部太常寺堂官二人恭导世宗宪皇帝至
  明楼
  亲著黄布䕶履
  躬荷土担亲王二人前后奉筐由左旁磴道升至石栅
  
  世宗宪皇帝膝行至
  宝顶跪上土毕匍匐退行至
  明楼除䕶履礼部太常寺堂官恭导
  世宗宪皇帝诣
  隆恩殿行大飨礼成由
  隆恩殿东阶降入
  陵寝门至
  宝城前举哀毕
  回銮○三年十二月初十日恭奉
  孝庄文皇后梓宫安葬
  昭西陵宝城地宫○是年建
  景陵
  圣德神功碑遣大学士工部钦天监堂官相度立碑方
  位奉
  旨
  世祖章皇帝碑文字迹似小
  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馀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建立二碑一刻清文一刻汉文其碑若比
  世祖章皇帝碑亭宽展恐有未安即或加宽必不可加高尔等详议务期合宜钦此遵
  旨议准照依
  孝陵碑亭式様建立二碑详加相度方位绘图进呈御览镌刻告成择吉建立○四年
  
  皇考圣祖仁皇帝三年大礼已满朕追念罔极深恩欲于
  皇考忌辰每岁遵照三年内祭礼举行朕终身永慕岂三年祭礼所能限况亿万臣民感戴
  皇考深仁厚泽自古帝王罕能比并一切礼仪亦非定制所得拘也朕举行此礼自展思慕诚切之衷至与旧制合否皆不遑计此礼亦惟朕躬特行于我
  皇考后世子孙不必奉为成例应行礼仪该部议奏钦
  此遵
  旨议准每年
  圣祖仁皇帝忌辰照周年祭祀例其内务府礼部工部太常寺光禄寺及有执事各该衙门先期奏请遣堂官前往届期于在京王公大臣内或
  陵寝王公大臣内恭候
  钦命一人主祭在京王公各官三分之一遣往陪祭永远遵行○八年奏准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适逢冬至请于十一日照周年礼致
  祭○十三年十月
  谕据礼部以十一月十三日恭遇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或照
  陵寝忌辰祭祀礼致祭或照四时大飨礼致祭之处具
  奏朕思
  皇考诚孝纯笃哀慕无穷三年之后每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于
  景陵祭祀之礼特加隆备并降
  谕旨谓此礼惟朕躬特行之于
  皇考后世子孙不得奉为成例但朕仰体
  皇考孝思于
  皇祖圣祖仁皇帝忌辰祭祀之礼意欲仍照旧例举行至于率亲率祖理本同原孝飨明禋不容或异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应否遵照致祭
  景陵之礼一体举行以展报本追远之意王大臣会同
  礼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飨祀固在备物而典礼尤贵酌中谨按各
  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从前
  圣祖仁皇帝于
  孝庄文皇后忌辰此礼行之最久原与各
  陵忌辰祭祀之礼不同至遇
  圣祖仁皇帝忌辰致祭
  景陵乃奉
  大行皇帝谕旨于定例外仍照周年礼致祭是以又有不得奉为成例之
  旨谨详酌典礼今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应照
  陵寝四时大祭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遣官承祭其承祭官暨执事官照例具朝服行礼陪祀大臣官员停其由京遣往在
  陵官员咸令陪祀祝文交翰林院撰拟进
  呈永远遵行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皆照
  陵寝四时大飨礼举行○乾隆元年奏准
  列祖
  列后忌辰定为大祭増设荘头二名共给地二十一顷増设园头一名给地二顷八十八亩○是年封太平峪为
  永宁山从祀
  方泽○是年奏准特遣宗室将军六人往驻
  盛京给以田庐永远承祭
  三陵○又奏准
  景陵妃园寝飨殿前増设抱厦大门外两厢各増二间
  ○又奏准奉祀
  㤗陵礼部设于易州之北隔以易水恐夏秋水盛有碍祭典请以祝版房并应用乳牛圏移建于夏荘之左○二年奉
  世宗宪皇帝梓宫安葬于易州
  永宁山
  㤗陵宝城地宫
  孝敬宪皇后同日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
  御书
  明楼殿门牌匾暨碑文二道均由工部镌刻彩饰镌成
  之日先期祭告择吉恭悬○又题准
  隆恩殿中寝室奉安
  世宗宪皇帝神位居左
  孝敬宪皇后神位居右奉安
  敦肃皇贵妃神位于右一间均南向
  明楼上悬
  㤗陵牌匾每年忌辰清明孟秋望冬至岁暮行大飨礼
  是日恭请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神位南向
  敦肃皇贵妃神位东向奠献行礼皆与
  景陵礼同○又定守
  陵人员贝勒二人公一人大臣官员十人侍卫十人皆奉旨除往其奉祀礼部工部内府官暨守卫官兵内监
  执事男妇人役荘园均照
  景陵例设立并铸给关防○又奏准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相距甚近所设郎中等官无庸各立关防应将各
  旧关防缴部别铸给
  孝陵奉祀礼部关防将各部院郎中暨
  陵寝见在郎中选拟正陪引
  见恭候
  钦命一人掌管关防凡一切
  陵寝事务令其会同各官办理以马兰峪礼部衙门为办事公所照各部院章程设立经承二名每事立稿存案以期典礼画一再
  各陵寝赞礼读祝等官礼仪殊不𡦦练应令掌关防郎中于祭祀闲暇时令其轮班来京赴太常寺演习俟一年后演习已𡦦停其来京每逢三六九日时加演习庶进退声韵不至生疏再每年令太常寺堂官或于清明或于孟秋望前往
  陵寝察看如有错误即将该员参处○又奏准遣大学
  士工部堂官各一人建立
  㤗陵
  圣德神功碑○又奏准凡恭遇
  皇帝亲诣行礼典仪官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赞就位至遣官行礼则典仪官赞排班就位未免参差应将赞排班就位赞进停止一如祭祀之仪行其元旦
  万夀圣节十月朔及忌辰之祭赞执事官各共乃职并三献爵均以赞引官一人兼赞与各祭不同应増设典仪官一人以昭画一又每月朔望向皆
  陵寝掌关防官承祭献茶毕上香退至丹陛向上立俟三献毕行三跪九叩礼退不赞亦无导引官今
  各陵寝贝勒公王大臣轮流行礼恐仪节不齐应増赞礼郎二人导引仍不赞○又奏准清明
  山陵増土因沿前明旧制俱负土十三担往来二十馀次似觉烦数且十三担并无取义恭拟每年清明于各
  陵皆増土一担由西磴道升至石栅并为一筐但令承祭官一人敬谨奉筐而升祗跪上土于
  宝顶仍由西磴道降庶践履不致多人而保䕶巩固之
  意益昭诚敬○又议准
  㤗陵牛羊圏亦请移于夏荘○是年
  谕朕自㓜龄仰蒙
  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
  太妃皇贵妃
  太妃贵妃提携看视
  两太妃仰体
  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别建园寝令王大臣稽察旧例王大臣奏称古有别建园寝之例今若举行于典礼允协朕奏闻
  皇太后钦奉
  懿旨允行可传谕该部于
  景陵附近之处敬谨相度择地营造其规制稍加展拓
  以昭朕敬礼之意钦此○又奉
  旨妃园寝朔望点香烛著内府官行礼○又
  景陵妃园寝飨殿两次间増造寝室床龛并定
  诸妃神位次序奉安
  温僖贵妃神位于中龛内居左
  慧妃神位居右
  惠妃神位次左
  宜妃神位次右奉安
  荣妃神位于西龛内居首次
  平妃神位次
  良妃神位次
  宣妃神位四时大祭祝文内以次书○三年
  驾诣
  㤗陵展谒行礼扈跸王等至东旁山侧红柱下马贝勒
  以下去山稍远下马
  驾至东厢南降舆礼部堂官恭导进
  隆恩门左门
  隆恩殿东旁入
  陵寝门左门至
  明楼前行礼祭酒举哀如仪礼毕恭导由
  陵寝左门出至东厢南乘舆还
  行宫○次日清明
  躬诣
  㤗陵亲行上土礼毕于
  隆恩殿行大飨礼○是年
  躬诣
  㤗陵行礼仪与清明前一日展谒礼同○是日
  皇太后率
  皇后谒
  㤗陵
  皇太后乘舆由
  隆恩门入至
  隆恩殿台阶东南隅降舆
  皇后乘舆由
  隆恩门入至燎𬬻旁降舆扈从妇女于石桥旁下车
  随入
  陵寝女官前导
  皇太后
  皇后由
  隆恩殿东旁进
  陵寝门左门至
  明楼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兴退立东旁女官进奠几
  于正中
  皇太后诣正中跪三祭酒每祭行一拜礼
  皇后随行礼毕
  皇太后
  皇后西向举哀礼毕女官恭导至降舆处乘舆还行营次日于方城
  明楼前设黄幄行三周致祭礼
  皇帝亲诣祭酒行礼如仪详见周年礼○是年议准端慧皇太子吉兆应称
  园寝飨殿五间及两庑大门均覆绿瓦其茔地请委官于黄花山汤泉一带地方敬谨相度○五年奏准恭进各
  陵寝祝版由奉祀礼部敬谨送往止设前引官二人应
  照在
  京恭进祝版例用前引十人一例増设若本
  陵寝赞礼郎笔帖式不敷即于各
  陵官员补足以昭画一○六年奏准恭按
  永陵
  福陵
  昭陵四时大飨
  福陵
  昭陵忌辰祭飨均由
  盛京礼部于往驻
  盛京宗室将军六人内按名拟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题
  钦命承祭行礼
  永陵每月朔望令掌关防官上香行礼
  福陵
  昭陵每月朔望由礼部轮委宗室将军二人行礼如钦命后遇有事故无应补宗室将军请于奉天将军副都统侍郎内酌补行礼将职名送太常寺奏
  闻其小祭酌补行礼大臣照常注册○是年奉移成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居首○七年议准奉移端慧皇太子金棺于朱华山园寝设内副管领一人执事人二十戸尚茶尚膳八人各行人役六名八旗防御八人内以一人委署翼领骁骑四十名领催内以一人委署骁骑校四时致祭照
  妃园寝例设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每祭令
  各陵奉祀礼部郎中或员外郎一人轮流前往监礼○
  八年奉移
  悫惠皇贵妃金棺于
  景陵之东称
  景陵皇贵妃园寝设内府员外郎一人礼部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看守骁骑校一人骁骑四十人尚茶三人尚膳四人执事人十有五戸均归入
  景陵一例当差増设防御四人同
  妃园寝防御八人共十有二人増设内监四人皆于两处轮流行走四时大祭及朔望之祭礼仪皆与
  妃园寝同○又议准
  盛京
  三陵一例増设爵垫以备礼仪殿内应用白蜡祝案应
  设羊角镫一以昭画一○又奏准
  三陵殿内陈设𬬻缾五供及香合朝镫应一式制造祭祀所用帷幕改用黄叚以肃观瞻○又覆准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虽觉稍狭惟奠帛爵宜照康熙三十七年
  例停止拜褥亦照例铺设
  殿外其降
  神之初应请
  皇帝躬亲上香以展诚孝以达馨闻再按旧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狭窄原有跪献帛毕择隙地行三
  拜之例似与典礼未协恭按
  各陵隆恩殿大祀礼仪原与
  太庙礼同会典开载
  躬飨
  太庙均系献帛官跪献帛三叩献爵官立献毕各退是太庙帛爵并未载有亲献礼仪此次
  躬谒
  祖陵请遵照
  太庙亲祭典礼并请载入仪注于祭祀前期进
  呈○是年八月
  车驾躬谒
  盛京
  祖陵先期各衙门奏除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先期一日亲诣
  奉先殿祗告启
  驾日陈骑驾卤簿
  午门鸣钟在京不随从王以下文武各官咸常服于
  午门外跪送扈从王以下文武官皆随行
  车驾经过沿涂文武官各常服于道右跪迎如仪驾至
  兴京
  盛京文武官咸朝服至前涂跪迎朝鲜国王遣使臣表请
  起居
  躬谒
  永陵仪与康熙二十一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如仪礼
  成赏守
  陵官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
  近之觉罗等祖茔皆遣官往奠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仪与康熙十年礼同次日行大飨礼成即往谒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是日
  驻跸行宫次日行大飨礼如仪其
  福陵
  昭陵之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各遣官致祭○是年奉
  皇太后谒
  陵仪与康熙三十七年礼同
  躬谒
  祖陵礼成择日
  亲临功臣之墓奉
  旨朕亲奠克勤郡王等园寝据礼部援引
  皇祖圣祖亲奠功臣坟墓之例随驾之皇子王等皆随行礼此次随驾之皇子王贝勒等应随行礼具奏朕已降旨依议窃思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孙是以均随行礼此次随行之王贝勒内有朕之叔軰或朕之兄弟辈非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时亦随行礼似属未便朕亲临祭酒功臣即为荣宠之至克勤王园寝王贝勒等仍随往功臣扬古利等坟墓不必随往此后朕之子孙若随来朕降旨遵行再蒙古王额驸王大臣坟墓皆不必随往著令礼部记载钦此是日
  亲临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宜都之墓各祭酒三爵乂亲王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礼部奏请遣官望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及
  辽太祖陵礼成
  回銮沿涂官员咸朝服跪候迎送
  驾至京
  午门鸣钟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
  驾还宫群臣遥跪恭迎
  皇太后还宫众皆退次日
  皇帝亲诣
  奉先殿祗告如前仪越二日礼部奏请行庆贺礼仪与三大节朝贺同○又奏准嗣后太常寺堂官前往
  陵寝稽察赞礼读祝等官请会同
  陵寝总理事务大臣一同稽察○九年奉移
  顺懿密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成妃神位之次○十七年奉移
  孝贤皇后梓宫奉安于
  昌瑞山胜水峪
  宝城地宫称
  孝贤皇后陵寝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同日安葬设奉祀礼部工部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暨守卫官兵执事男妇均如制一切工程事务归并石门工部办理其忌辰四时大飨及朔望祭仪均与
  各陵礼同○是年设立
  孝贤皇后陵寝暨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祭飨増给荘头地七顷七十亩园头地二顷一十五亩○十九年奉移
  纯裕勤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顺懿密妃神位之次○是年
  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先至吉林
  亲望祭
  长白山毕诣
  兴京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
  暨附近之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皆于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
  福陵
  昭陵之
  寿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园寝礼仪皆与八年同
  皇太后率
  皇后恭谒
  三陵行礼并如八年仪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
  古利费英东额宜都墓
  亲祭
  北镇医巫闾山遣官祭
  辽太祖陵礼成
  回銮在京王以下各官咸朝服跪迎越二日礼部照
  八年之例奏请
  御太和殿行庆贺礼○是年议准展谒
  祖陵之日
  皇帝素服行礼大祭日
  皇帝礼服陪祀及执事大臣官员咸朝服○又奏准
  福陵
  昭陵恭请祝版应用前引官十人如礼部官不敷即移
  取将军衙门武弁其四时大祭
  永陵启运殿稍狭请将祝案设于檐下○二十年平定
  准噶尔遣
  皇子王等祗告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㤗陵并告祭
  孝贤皇后陵寝○又遣
  皇子祗告
  永陵
  福陵
  昭陵祭仪皆与康熙六十年同○二十二年奉移
  定妃金棺于
  景陵妃园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东龛内在
  纯裕勤妃之次○是年奉移
  淑嘉皇贵妃金棺于
  孝贤皇后陵寝安葬奉安
  神位于飨殿西龛内
  哲悯皇贵妃之次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一
  礼部
  祠祭清吏司
  大祀四
  社稷坛
  一春秋祭
  社稷顺治元年定每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
  太稷
  太社以
  后土句龙氏配
  太稷以
  后稷氏配坛中石
  社主半埋土中仍设
  太社
  太稷
  句龙
  后稷氏神牌祭于
  坛上每祭
  坛上敷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随方筑之设乐舞于壝门内坛下两旁坛官各二人执长竿侧立于坛东西以御飞禽又备四神龛于坛下如遇风雨即以神龛覆䕶
  神牌○八年定
  皇帝亲祭
  社稷坛行饮福受胙礼○康熙三年秋祭
  社稷坛恭遇
  太宗文皇帝忌辰改期中戊日致祭○十六年春祭日
  遇雨太常寺奏请行礼于拜殿奉
  旨仍照常处行礼○雍正六年议准
  太社
  太稷神牌均高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高四尺笾豆案仅高尺有二寸较各坛稍低应将神座加高一尺安奉
  神牌共高五尺以符土为五数之古制其笾豆等案应加高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数
  配位神牌各高二尺四寸神座高尺有四寸笾豆案高尺有二寸应将神座及笾豆案均增高一尺以符体制○十二年议准
  社稷坛东旁向不设案
  太社神位
  后土句龙氏神位司香官奉香盘拱立甚久恐有不能竭尽恭敬之处请照依坛西旁规制增设一案豫将香盘等物安于案上庶陈设整齐益昭诚敬○乾隆十八年奏准增撰
  社稷坛祈雨报祭之乐乐章皆以丰为名○二十四
  
  谕朕此次亲诣
  社稷坛祈求雨泽礼部所开仪注内无荐玊之礼询其原委则系相沿旧规并无义意可考夫玉以庇荫嘉榖使无水旱之灾载在传记且于荅阴之义更为相称著饬所司敬谨用玉将事以迓
  神庥祭之日朕雨冠素服出右门御常舆由右一路行至金水桥应御辇处即步行至
  坛行礼以申虔祷钦此
  一直省府州县祭
  社稷坛顺治元年定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雍正二年奏准直省府州县祭
  社稷坛府称
  府社之神
  府稷之神在州县则称州县毎祭用黑色帛各一白瓷爵各三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四豆四有司致斋二日届期朝服祭于
  坛○乾隆二年
  谕直省府州县社稷风云雷雨山川诸神所在有司以时致祭所以肃祀典而迓休和礼至重也省会之地督抚司道驻札同城向因礼文未载遂不与祭专属府州县官行礼朕思督抚司道等官均有封疆守土之任自当䖍奉明禋为民祈报凡春秋致祭社稷风云雷雨山川等坛督抚应率领阖属文武大小官敬谨行礼提镇道官驻札之地一例率属陪祭其如何分别班次委官监礼及修理坛壝祭器之处该部详悉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嗣后直省毎逢祭祀之期省会之地督抚将军都统副都统率领司道文武等官各按品级照例文官列东班武职列西班行礼布政使乃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其府州县地方如有提镇道官亦令各按品级分东西两班行礼府州县系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前期即令主祭官于教职内委监礼官二人佐贰杂职内委监视祭品官一人令其虔诚执事至直省
  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坛壝如有岁久应修祭器或有未备及岁久损坏者行令督抚转饬地方如式修造以重祀典○十六年覆准直省
  坛庙祭祀省会之地以布政使主祭督抚陪祀其有道官驻札之府州县地方以府州县主祭道官陪祀不惟分班行礼陪祀者位尊主祭者秩卑于礼制未协且使属官因统率大员陪祀之故瞻顾跼蹐不克致敬尽诚达其精意嗣后直省
  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各坛春秋二祭省会令督抚主祭布政使以下陪祀其有道官驻札之府州县地方亦令道官主祭府州县等官陪祀照直省丁祭督抚主祭之礼统归画一再督抚道官倘遇出巡时仍令布政使暨该地方正印官摄祭至各将军都统提镇等皆系武职仍照向例陪祀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日奉
  旨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无一人为帝王公言者朕见历代帝王庙每朝崇祀不过一二主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议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甚多至古帝王宜入庙崇祀从未有人奏请前代帝王皆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曽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宜入庙崇祀尔等将朕此旨写出会同从容详议具奏钦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奉
  旨这所议应崇祀之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应详细斟酌者明代甚近朕少时尝问有明遗旧宦官愍帝无甚过失皆由万历泰昌天启时衰微及至愍帝虽励精图治终不能补救也国之灭亡皆伊祖所坏于愍帝何涉稗官野史所载岂足为凭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一例同论而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列至从前所配享之功臣大槩皆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皆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或有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之列是皆未为允当大学士会同九卿詹事科道将此等处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二日奉
  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录有敕议増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曽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
  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馀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冦窃或身为叛臣五十馀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馀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谕以维桢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
  特令庙祀
  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増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暗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
  示万年之至意钦此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奉
  上谕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増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増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増祀馀俱著照所议行钦此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一
  一春分朝
  日顺治八年题准
  大明之神从祀
  圜丘外更立
  日坛毎年于春分日卯时致祭○又定祭
  日坛凡遇甲丙戊庚壬年
  亲诣行礼馀年遣官行礼○雍正四年奏准
  日坛向系露祭请照
  社稷坛之例于
  坛下别设神龛以备风雨并香𬬻上增设𬬻盖○干
  隆十一年奏准向例
  日坛如遇
  皇帝亲诣行礼之年于坛北门内甬道西设更衣大次今具服殿已经告成请停设更衣大次一秋分夕
  月顺治八年题准
  夜明之神从祀
  圜丘外更立
  月坛毎年于秋分日酉时致祭以
  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配飨○又定祭
  月坛凡遇丑辰未戍年
  亲诣行礼馀年遣官行礼○乾隆三年
  谕今年夕
  月旧例乃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凡祭祀典礼初次举行朕皆欲躬亲以展诚敬八月初十日夕
  月朕亲诣行礼钦此○四年奏准
  月坛旧于酉时致祭
  皇帝亲诣行礼于酉时前六刻申时三刻请
  驾至
  坛尚隔酉时二刻此次
  皇帝亲诣
  月坛行礼谨拟于酉时前四刻申时五刻请
  驾至
  坛适合致祭之时○十三年奏准
  皇帝亲诣
  月坛具服殿亦已告成请照
  日坛之例停设更衣大次





  中祀二
  一祭
  前代帝王庙顺治二年定每岁春秋仲月诹日遣官祭帝王庙増
  辽太祖
  金太祖
  金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五帝増金代功臣斡鲁宗翰宗望明代功臣
  徐达刘基等从祀○康熙六十一年
  谕历代帝王每朝不过崇祀一二君或庙飨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应将凡曽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又
  谕明愍帝无甚过失国亡乃伊祖所致愍帝不可与亡国者例论神宗光宗哲宗三君不应入祀其历代配飨功臣有治安之世辅佐有功者应量加増补钦此○十二月
  世宗宪皇帝祇遵
  圣祖仁皇帝谕旨増祀帝王各立神牌每代合原祀为一龛増祀功臣亦各立牌位合原祀入两庑依次安设○正殿原祀
  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一龛帝少昊金天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为一龛
  夏王禹商王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为一龛
  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世宗为一龛
  宋太祖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为一龛东庑原祀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穆公虎张良曹参周勃冯异房元龄李靖李晟许远韩世忠斡鲁宗望巴延刘基西庑原祀力牧䕫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张巡
  曹彬岳飞宗翰穆呼哩徐达正殿増祀
  夏王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商王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合原祀夏共十有四王商共二十六王为一龛
  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合原祀三十二王为一龛
  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
  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合原祀汉共二十一帝唐共十有五帝为一龛
  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
  宗理宗度宗端宗
  金太宗章宗宣宗合原祀辽共六帝宋共十有四帝
  金共五帝为一龛
  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合原祀元共十有一帝明共十有二帝为一龛共増祀一百四十三君原祀五龛増二龛共七龛东庑増祀功臣仓颉毕公高仲山甫魏相耿弇宋璟裴度李沆王曽富弼文彦博李纲文天祥布呼密常遇春杨士奇于谦刘大夏十有八人合原祀风后傅说召公奭召穆公虎张良曹参周勃房元龄李靖许远李晟韩世忠十有二人并原祀西庑蘷伯夷伊尹邓禹诸葛亮郭子仪曹彬宗翰穆呼哩徐达十人移入东庑按朝代序次共四十人西庑増祀仲虺吕侯尹吉甫刘章丙吉马援赵云狄仁杰姚崇李泌陆贽斡鲁吕蒙正冦准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赵鼎托克托李文忠杨荣李贤二十二人合原祀力牧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杜如晦张巡兵飞九人并原祀东庑皋陶龙伯益冯异耶律赫噜宗望巴延刘基八人移入西庑按朝代序次共三十有九人东西共増祀四十人合原祀以次分列共七十有九人○又定正殿每代设笾豆一案原每位一案五帝龛统改三案共十六案其礼神制帛仍每位一端每案设帛篚一两庑四位共一案末案三位一案素帛每位一端两庑各増帛篚二并増香案二𬬻二其上香仪
  皇上亲祭一上香遣官致祭
  三皇位前三上香○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亲祭
  帝王庙改从三上香仪○乾隆元年六月遵
  旨议准谥明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入于
  帝王庙设位于明大祖之下○又议准
  帝王庙脯醢宜丰加増鹿脯鹿醢鹿一
  正殿仍用兔醢两庑易兔醢为醢醢加増豕一乾隆四十九年大学士九卿遵
  旨议増入祀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晋哀帝晋简文帝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齐武帝陈文帝陈宣帝元魏道武帝元魏明元帝元魏太武帝元魏文成帝元魏献文帝元魏孝文帝元魏宣武帝元魏孝明帝唐宪宗后唐明宗后周世宗金哀宗撤出汉桓帝汉灵帝一
  巡幸祭
  帝王陵寝顺治十六年
  世祖章皇帝巡幸畿辅遣官各一人祭明代十二陵各礼神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陈香烛酒果遣官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行礼如仪○康熙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畿辅道经昌平遣官各一人致祭明代十二陵陈设祭品及行礼仪与顺治十六年同○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至苏州
  谕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锺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可遣祀如礼钦此○又奉
  旨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其亲为拜奠
  ○是年
  躬诣
  明太祖陵祭酒行礼○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至会稽有
  旨议祭
  禹陵礼部以遣官致祭后恭请
  亲诣祭酒具奏奉
  旨尧舜禹汤文武皆前代圣君遣官致祭后方行亲诣祭酒未为允协
  禹陵朕将亲祭之祭文内可书朕名○又
  谕祭以敬为主禹陵僻处荒村恐滋䙝慢凡供献粢盛礼仪诸事著都察院同往省视钦此○是年
  亲撰祭文
  躬诣行礼祭日自门外降舆步入率扈从文武各官行
  三跪九拜礼又颁发
  御书地平天成匾额悬于飨殿是年
  圣祖仁皇帝驾至江宁
  亲诣
  明太祖陵致祭至大门前降舆步入飨殿行三跪九拜礼至陵前祭酒三爵行一跪三拜礼○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遵
  旨议定
  銮辂所经有应祭之
  帝王陵寝与
  御路相近在三十里内者奏闻详 地祗则例○又题准
  女娲氏陵在平阳府属赵城县与
  御路所经相距止八里应照例遣官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备办遣祭官于扈从大臣内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一人往祭行礼仪与因事遣祭同○是年
  圣驾至陜西分遣官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唐高祖太
  宗宣宗陵仪均与祭
  女娲氏同○又
  谕文王武王皆古之圣君非他帝王可比且向以孔子圣人已书朕名致祭矣此祭文内亦须书名钦
  此○又议准
  圣驾回銮经过豫省孟津县
  汉光武陵与
  御路相近十有五里遣官致祭礼仪与祭陜西汉陵同○乾隆十年
  谕从前
  皇祖巡幸路经昌平曾遣官致祭明陵此次进口路过昌平应如何遣官致祭之处该部察例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照例遣大臣各一人往明代十二陵致祭其应用祭品行文该地方官先期豫备承祭官应将扈从之满汉文武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前往○十三年
  谕上古圣皇神灵天亶道法渊源所自曲阜为少昊金天氏旧都有陵在焉朕东巡所历瞻眺松楸情殷仰止宜躬亲祀事祗荐馨香以展诚敬钦此○是年
  车驾东巡幸鲁
  亲祭
  少昊金天氏陵
  御龙袍衮服扈从守土各官咸蟒袍补服陪祀驾至陵门前降舆由中门入飨殿陈设祭品及行礼
  仪均与祭
  帝王庙同○十四年议准
  车驾巡省中州
  御道所经在郑州有
  周世宗陵相离一里有奇在汤阴县有
  周文王庙相离二里在孟津县有
  汉光武帝陵相离十馀里经该抚察明在
  御道三十里内应循例遣官展虔○十五年议准帝王陵寝凡遇
  庆典遣官秩祭礼有常经
  圣祖仁皇帝
  圣德如天
  銮舆所届特于会稽
  禹陵江宁
  明太祖陵
  亲诣奠献
  皇帝南巡狩由江南至浙江理合请
  旨照康熙二十八年
  亲祭之例举行一应礼神香帛祝版及祭器等项应带往者由太常寺带往应豫备者由太常寺如式开明行文该地方官敬谨制办以光祭典○又奏准
  皇帝亲祭
  禹陵
  明太祖陵应行礼仪请照
  亲祭
  少昊金天氏陵之例祭日
  御龙袍衮服行二跪六拜礼扈从大小官员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咸蟒袍补服齐集陪祀不陪祀各官咸蟒袍补服跪候送迎均由太常寺行文吏兵二部转传文武各官并行知江南浙江各督抚一例钦遵奉
  旨行三跪九拜礼○又奏准
  皇帝亲祭
  禹陵驻跸处距陵十有三里
  亲祭
  明太祖陵驻跸处距陵九里应于日出前㡬刻请驾载入仪注均奉
  旨著于日出前四刻○十八年奏准
  皇帝恭谒
  泰陵礼毕回
  銮道经房山
  亲诣
  金陵致祭扈跸内大臣侍卫文官郎中武官参领轻车都尉以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及金代后裔完颜氏在
  京官员咸蟒袍补服陪祀其不陪祀之扈从各官咸蟒袍补服于
  行宫前跪送不陪祀守土各官及陪祀完颜氏官于
  金陵大门外道右跪迎
  皇帝御龙袍衮服乘舆出
  行宫至
  金陵内垣门外降舆入大门中门诣飨殿行二跪六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仪均与祭
  少昊金天氏礼同○是日遣官祭
  金世宗陵祭毕
  赐完颜氏官员币各有差○二十一年
  车驾东巡诣
  少昊金天氏陵上香行礼仪与十三年同
  一因事遣官祭
  帝王陵寝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各部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
  致祭
  帝王陵寝分为七处遣官共七人
  黄帝轩辕氏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后魏文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陵遣官一人
  少昊金天氏帝尧陵遣官一人
  太昊伏羲氏商高宗汉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
  真宗仁宗陵遣官一人
  炎帝神农氏帝舜明太祖陵遣官一人
  夏王禹陵遣官一人
  女娲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商王汤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遣官一人
  辽太祖陵遣官一人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均行文各该地方官豫备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诹吉致斋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康熙六年恭奉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礼仪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礼仪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
  官七人祭
  帝王陵寝于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并各给黄伞二御仗二龙旗二牌二馀与六年同○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七人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漠遣
  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帝王陵寝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馀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八人祭
  帝王陵寝
  太昊伏羲氏商高宗汉光武帝周世宗宋太祖太宗
  真宗仁宗陵遣官一人
  炎帝神农氏帝舜陵遣官一人
  女娲氏商王汤陵遣官一人
  黄帝轩辕氏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宣帝后魏文帝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陵遣官一人
  少昊金天氏帝尧陵遣官一人
  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商中宗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宣宗孝宗世宗陵遣官一人
  夏王禹明太祖陵遣官一人
  辽太祖陵遣官一人礼部堂官于
  午门外敬阅祭文香帛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馀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帝王陵寝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馀与五十二年同○雍正元年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康熙六年同○十三年九月
  皇帝登极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康熙六十一年同○乾隆二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八人致祭
  帝王陵寝礼部堂官于大堂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一切事宜均与遣祭礼同○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八人致祭
  帝王陵寝与二年同○十五年
  册立皇后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四年同○十六年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五年同○二十年以平定准噶尔遣
  官致祭
  帝王陵寝与十四年同
  一直省祭
  帝王陵寝顺治初年定河南淮宁县祭
  太昊伏羲氏山西赵城县祭
  女娲氏湖南酃县祭
  炎帝神农氏陜西中部县祭
  黄帝轩辕氏山东曲阜县祭
  少昊金天氏河南滑县祭
  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山东东平州祭
  帝尧陶唐氏湖南宁远县祭
  帝舜有虞氏浙江会稽县祭
  夏王禹山西荣河县祭
  商王汤河南内黄县祭
  商中宗西华县祭
  高宗陜西咸阳县祭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泾阳县祭
  汉高祖咸宁县祭
  文帝长安县祭
  宣帝河南孟津县祭
  汉光武帝陜西富平县祭
  后魏孝文帝三原县祭
  唐高祖醴泉县祭
  太宗蒲城县祭
  宪宗泾阳县祭
  宣宗河南郑州祭
  后周世宗巩县祭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辽东广宁卫祭
  辽太祖顺天房山县祭
  金太祖世宗宛平县望祭
  元太祖世祖江南江宁县祭
  明太祖顺天昌平州祭
  宣宗孝宗世宗每岁春秋仲月诹吉致祭各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以府州县正印官承祭行礼○二年定房山县金代陵寝春秋常祭加以太牢○乾隆元年议准
  帝尧陵在濮州城东南六十里古雷泽之东地为谷林应即旧址加修照例设守陵陵户春秋二季按期祭飨嗣后遇祭告大典遣官即往谷林致祭行礼至东平一陵或系昔时衣冠弓剑之所藏仍饬有司以时展祀勿致亵越○十四年覆准唐虞五臣惟契未列祀典请于山西荣河县
  成汤庙后别建后殿供奉有商始祖唐司徒神位如文庙崇圣祠之制每岁春秋令有司官一人致祭所用祭品准照例报部核销○十七年覆准山西赵城县
  女娲氏陵寝殿中妄塑女像听任乡愚求嗣酬愿诚属黩慢不经令该抚饬地方官将旧像彻去改立神牌安设寝殿春秋以时展祀禁绝私祈○又覆准陕西蒲城县
  唐宪宗陵向无飨殿神路前碑碣鳞次阻塞甬道以致祝帛侧出焚燎有碍观瞻令地方官量为移置俾与体制相协
  一直省防䕶
  陵寝修葺陵庙顺治元年定昌平州明代十二陵每陵设内监二名陵户二十名春秋二季拨给香火口粮地共二十二顷令虔洁禋祀禁止樵牧六年题准守明代陵寝仍设内监酌留陵户
  六名共给地二百亩○又定房山县金代陵寝设陵户五十名○康熙三十八年覆准明代孝陵于江宁地方官内专委一人修理倾圯○四十一年
  谕织造府会同地方官动支积年节省钱粮修理会稽禹陵钦此○五十六年
  谕朕四十年前曾经亲往昌平明陵今恐看守人等疏忽特遣皇子大臣等前往巡视奠拜行礼钦此○雍
  正元年
  谕朕近于
  圣祖仁皇帝所遗书笥中检得未经颁发
  谕旨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官爵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朕伏读之下仰见我
  圣祖仁皇帝天覆海涵深仁大度超轶万古远迈百王朕思史纪东楼诗歌白马商周以来无不推恩前代后世类多疑忌以致历代之君宗祀殄绝朕仰体
  圣祖如天之心远法隆古盛德之事谨将
  圣祖所遗
  谕旨颁发访求明太祖支派子姓一人量授爵秩俾之承袭以奉春秋祭飨但恐有明迄今年代久远或有奸徒假冒致生事端大学士即会同廷臣详明妥议以副
  圣祖仁皇帝宽仁矜恤之至意是日发出恭录
  圣祖仁皇帝谕旨曰朕于宫中详览前史每见开国之君必英姿伟略才识过人始能创肇丕基奄有天下其谟谋经画间虽详略不同未有不期其子孙善克负荷以传永久迨其嗣君习于宴安隳堕先业或纵恣嗜欲或委任非人遂致纲纪废弛灭绝宗祀良可悼叹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但后世莫能逾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及至末叶衰頺灾荒叠见臣工则门户纷然盗贼则西北蜂起京师失守社稷倾覆考其嗣主实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盖亦气数使然耶我朝歼逐逆宼入关定鼎明代诸陵特设人员守䕶使不湮于荒烟蔓草者亦已逾于旧典矣朕三经南巡皆诣明太祖陵亲行奠酹更令严禁樵牧岁加葺治缅惟明太祖旷代英雄超轶往昔规模典章我朝尚多征据岂可使其宗祀沦绝承守无人今宜大廓成例访其支派一人量授爵秩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庶可慰明太祖英灵于九原亦以昭朕仁厚矜恤之怀使天下后世咸共晓焉尔内阁大学士即会同吏礼二部确议以闻钦此○二年钦遵
  圣祖仁皇帝遗命议准明代后裔有镶白旗见任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𥳑王适派谱牒明确已奉
  旨授为一等侯爵世袭应仍令于本旗居住授爵之后遣往江宁祭明太祖陵一次以礼部司官一人赍祭文同往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兵部给与勘合兵牌祭毕回
  京往昌平州祭明十二陵一次嗣后每年春秋二季于该旗都统处具呈前往昌平明陵致祭至遇有应往江宁陵祭明太祖之处礼部届期请
  旨令其前往应办事宜均照初次例行○七年
  谕自古帝王皆有功德于民虽世代久远而敬礼崇奉之心不当懈弛其陵寝所在乃神所凭依尤当加意防卫勿使亵慢至于往圣先贤名臣忠烈芳型永作楷模正气长留天壤其祠宇茔墓亦当恭敬守䕶以申仰止之忱著各省督抚转饬各属将境内所有古昔陵寝祠墓勤加巡视防䕶稽察务令严肃洁净以展诚恪若有应行修葺之处著动用本省存公银委官料理朕见历代帝王皆有保䕶古昔陵寝之敕谕而究无奉行之实朕雍正元年恩诏内即以修葺历代帝王陵寝通行申饬地方恐有司相沿积习视为泛常嗣后著于每年冬令该地方官将防䕶无误之处结报督抚该督抚造册转报工部彚具奏闻倘所报不实一经发觉定将该督抚及地方官分别议处明太祖陵在江宁昔我
  圣祖仁皇帝屡次南巡皆亲临祭奠礼数加隆著江南总督转饬有司加意防䕶其明代十二陵之在昌平州者自本朝定鼎以来即设立内监陵户给以地亩令其虔修禋祀禁止樵牧
  圣祖仁皇帝时屡颁谕旨严行申饬著该督转饬昌平州知州昌平营参将委官时加巡视务令地境之内清净整齐倘陵户或有不敷著该督酌议增设此南北明陵二处亦著该督抚于每年岁终册报工部彚奏钦此○乾隆元年
  谕各省帝王陵庙均宜严肃整齐以昭敬礼闻湖广地方炎帝神农氏陵庙殿宇墙垣丹雘合度而帝舜有虞氏陵规模狭隘丹青剥落不足以肃观瞻著该督抚转饬有司动用公项即行修葺其他处陵庙若有类此者著该督抚委官察勘动用存公银酌量修理务令完整再各陵向来未设陵户无人看守者可酌设数户令其专司巡察洒扫永著为例钦此○十年奏准前明愍帝在位十七年未尝营及陵寝迨身殉社稷就葬妃园坏土仅掩至为惨悯遭际
  世祖章皇帝应天顺人抚有寰宇
  躬幸愍帝陵酹奠恸悼又悯其荒凉庳隘
  敕令修葺所有飨殿三楹配屋数椽应令直隶总督转饬有司量为修葺以免剥落倾圮○又
  谕金朝陵寝近在房山岁久榛芜未经修葺朕惟金太祖
  金世宗功德载在史书景仰传之奕禩我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隆礼有加并
  御制碑文勒诸贞珉以垂不朽顾念国家祀典光昭虽以时遣官将事而一切飨殿缭垣仪制所存观瞻宜备其令直隶总督前往相度有应增修芟治者即行奏闻工俟之后朕将躬亲展奠以昭敬礼前朝之意钦此○十六年
  谕朕时巡至杭州
  禹陵在望缅惟平成之德万世永赖
  皇祖圣祖仁皇帝曾亲祀焉爰东度浙江陟会稽式遵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厥有姒氏子姓世居陵侧应世予八品官奉祀该督抚择其有品行者一人充之昭崇德报功至意钦此遵
  旨议准选得姒恒甸世谱系出宗支准授为八品官
  并令世袭以奉祀会稽
  陵庙烝尝
  一祭
  先师孔子行释奠礼崇德元年定遣官致祭
  先师孔子以
  颜子
  曾子
  子思子
  孟子配飨○五年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释奠礼○顺治二年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祭
  先师孔子遣大学士一人行礼翰林官二人分献国
  子监祭酒祭
  启圣公于启圣祠均以先贤先儒配飨从祀自后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致祭如遇有事改次丁或下丁通行府州县卫各学遵行○又定每月初一日
  圣庙行释菜礼设酒芹枣栗祭酒于
  先师位及四配位前三献十哲两庑位前以监丞博
  士等官分献次诣
  启圣祠行礼分献官亦随行礼十五日司业上香行礼与朔日同○九年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
  先师孔子前朝于
  大内致斋
  四配
  十哲两庑各遣官分献王以下公以上文官三品武官二品翰詹官七品以上暨国子监官咸斋戒陪祭○又题准
  视学前期由部遣官行取衍圣公率孔颜曾孟仲五氏世袭五经博士孔氏族五人颜曾孟仲族各二人乘传赴
  京及五氏子孙见任京官者咸与祭○又奏准
  视学释奠之礼是日早工部设更衣大次于大成门外之左南向陪祭文武官先诣庙庭左右恭俟咸朝服东西面序立
  驾出长安左门至成贤街国子监祭酒司业率学官
  贡监生朝服跪迎街左
  驾至庙门外降舆赞引官恭导由中门入至大次少
  憩太常卿奏请行礼
  皇帝出大次盥洗入大成中门升阶入殿中门北向立分献官入右侧门至阶下夹甬道立王公入左右门由中阶左右升文武官豫由左右侧门入按翼于东西序立均北面衍圣公在东班之首五经博士曁五氏有官者以其官序诸生在东班之末序立迎
  神上香行二跪六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帛跪
  进篚
  皇帝受篚拱举仍授司帛奠于案司爵跪进爵皇帝受爵拱举仍授司爵献于
  神位前乐三奏酒一献不读祝送
  神行礼如前释奠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衣
  御彜伦堂讲书详见仪制司礼成
  还宫○十四年议准祭
  先师祝文称
  至圣先师孔子通行直省各学○十七年以修葺太
  学告成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与九年礼同○康熙八年圣祖仁皇帝视学释奠与顺治九年同○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二十八年
  御书
  孔子赞并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摹拓颁发直省二十九年议准学宫关系文教凡官民人等经过者皆下车马并禁于学宫内放马污践○三十五年覆准平定厄鲁特噶尔丹朔漠永清仿王制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太学以讯馘告之礼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致祭
  阙里礼并行○五十一年
  谕朱子发明圣道轨于至正特加优崇升配
  大成殿十哲卜子商之次○又奏准朱子升配大成殿前期遣官二人祗告
  先师孔子及朱子位前○五十四年题准范仲淹学
  问精纯经纶卓越应从祀
  圣庙位列西庑先儒韩愈之次○雍正元年
  
  至圣先师孔子道冠古今德参天地树百王之轨范立万世之宗师其为功于天下者至矣而水源木本积厚流光有开必先克昌厥后则圣人之祖考宜膺崇厚之褒封所以追溯前徽不忘所自也粤稽旧制孔子之父叔梁公于宋真宗时追封启圣自宋以后累代遵循而叔梁公以上则向来未加封号亦未奉祀祠内朕仰体
  皇考崇儒重道之盛心修崇德报功之典礼意欲追封五代并飨烝尝用申景仰之诚庶慰羮墙之慕内阁礼部会同确议具奏○又
  谕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而天地君亲之义赖师教以明自古师道无过于
  孔子诚首出之至圣也我
  皇考崇儒重道超轶千古凡尊崇
  孔子典礼无不备至朕蒙
  皇考教育自㓜读书心切景仰欲再加尊崇更无可增之处故敕部进封
  孔子以上五代今部议封公上考前代帝王皆有推崇之典唐明皇封
  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封至圣文宣王封
  圣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元加封
  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齐国公为启圣王至明嘉靖时以王系臣爵改称为
  至圣先师孔子改启圣王为启圣公虽皆属尊称朕意以为王爵较尊
  孔子五世封王之典著诸大臣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自叔梁公以上至木金父公凡五代并追封为
  王爵
  木金父公为肇圣王
  祈父公为裕圣王
  防叔公为诒圣王
  伯夏公为昌圣王
  叔梁公为启圣王其启圣祠向系专祀
  叔梁公故以启圣为名今
  圣朝异数合祀五代应更名为
  崇圣祠改造匾额增设神牌及一应祭器交与工部俟造完日钦天监择吉入祠至入祠之日遣官一人读文祗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每年春秋丁祭牲牢酒醴笾豆簠簋毎
  神位前皆照
  启圣王例陈设将追封字样通行直省府州县卫画
  一遵行原奉
  上谕二道颁发国子监勒石
  庙庭以光祀典○二年
  世宗宪皇帝视学行释奠礼与康熙八年同○是年谕祔飨庙庭诸贤皆有羽翼圣经维持名教之功然前代进退不一而贤儒代不乏人或有先罢而今宜复旧阙而今宜增其从祀崇圣祠者周程朱蔡外或有可升而祔者以昭崇报均关大典九卿翰林詹事科道会同国子监详考定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明洪武二十九年黜扬雄从祀弘治八年黜吴澄从祀嘉靖九年林放蘧瑗郑康成郑众卢植服䖍范𡩋七人改祀于乡公伯寮秦冉颜何申党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十三人黜其从祀今议得二十二人中林放蘧瑗秦冉颜何郑康成范𡩋六人允宜复祀孔子弟子县亶牧皮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柏赵复元金履祥许谦陈澔明罗钦顺蔡清
  本朝陆陇其二十人允宜增祀又宋横渠张子之父廸增入
  崇圣祠从祀○又奏准十一哲内闵氏后裔世袭博士遇
  视学大典率其族二人赴
  京观礼据衍圣公咨送到部应照五氏子孙之例准其与祭○又议准
  大成殿四配十一哲每位一案两庑二位共一案崇圣祠四配异案两庑二位共案其两庑内有单位者仍独设一案○是年以平定清海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康熙三十五年同○三年
  
  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按毛诗及古文此字读作期音者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邑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邑旁读作期音庶协尊崇至意钦此○四年议准
  视学释奠礼仪载在会典惟春秋二祭均遣大学士
  行礼向未载有
  亲诣仪注今
  特旨亲诣行礼为
  尊师重道之旷典谨拟陈设牺牲笾豆仍照春秋丁祭
  礼仪请照雍正二年
  视学释奠行二跪六拜礼立献帛爵一次不读祝文不饮福受胙四配位前遣尚书四人分献十一哲及两庑从祀位前遣侍郎四人各分献并载入会典永远遵行○又奏准
  视学释奠旧仪不读祝今
  亲诣行礼实属旷典请照康熙二十三年
  亲祭
  先师阙里读祝文致祭行礼○是年仲秋丁祭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毕
  谕礼部太常寺仪注内开奠帛献爵皆不跪朕今跪献非误也若立献于
  先师之前朕心有所不安将此谕众知之尔衙门可记载嗣后照此遵行钦此○五年
  
  圣祖仁皇帝圣诞旧例禁止屠宰
  至圣先师孔子师表万世
  圣诞日亦应䖍诚致祭朕惟
  君师功德恩被亿载普天率土尊亲之戴永永不忘而于诞日尤当加谨以展恪恭思慕之忱非以佛诞为比拟也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每岁三月十八日
  圣祖仁皇帝圣诞每岁八月二十七日
  至圣先师孔子诞辰恭值此二日自
  大内至王公文武各官以及军民人等均应致斋一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永著为令○是年
  御书生民未有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悬于学宫 七年十二月以重修
  阙里
  圣庙庆云见于曲阜
  世宗宪皇帝亲诣太学祭告○十一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亲祭
  先师孔子礼成
  谕礼部嗣后
  亲诣行礼于香案前行三上香礼钦此○乾隆元年
  议准
  圣庙脯醢宜丰鹿脯鹿醢加增鹿二
  正位及
  四配
  崇圣祠正位仍用兔醢十一哲两庑
  崇圣祠配位两庑易兔醢为醓醢加增豕二再祭
  圣庙于前一日陈设与各处例不画一交太常寺照
  
  庙之例办理俟祭毕仍交国子监官分胙○二年遵旨议准国子监
  大成殿及大成门易黄瓦
  崇圣祠易绿瓦并修
  至圣先师神牌重饰见新以肃观瞻○是年
  御书与天地参匾额恭悬
  大成殿
  命颁发直省悬于学宫○又覆准元儒吴澄仍应从祀于太学在西庑先儒赵复之次○三年
  谕今年春祭
  先师孔子朕降旨亲诣行礼旧例春秋二祭皆遣官我
  皇考尊
  师重道始定亲祭之礼今览太常寺奏进仪注朕躬献爵一次其亚献三献之爵则豫设于案朕思既行亲祭仍当从三献之仪著太常寺重缮仪注进呈钦此○是年三月
  皇帝视学讲学行释奠礼与雍正二年同○又覆准冉氏卜氏端木氏言氏颛孙氏各有五经博士照闵氏仲氏子孙之例行取该博士率其族二人乘传赴
  京与祭○又奏准
  元圣周公后裔东野氏五经博士准率其族二人与
  祭○又覆准先贤有子若升配
  大成殿为十二哲在先贤卜子商之次东位西向移朱子神位于西在先贤颛孙子师之次前期祗告照康熙五十一年朱子升配之礼○五年仲秋仲丁
  亲祭
  先师礼仪与三年春祭同○九年仲春上丁
  亲祭
  先师与五年礼同○十一年议准
  崇圣祠四配位前应增分献官国子监助教二人赞引官太常寺赞礼郎二人其陈设四案增帛二爵六以备典仪以昭诚敬○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雍正二年同○十八年奏准按太
  学春秋丁祭
  大成殿内
  十二哲东西各豕首一每位豕肉一盘两庑先贤先儒百二十三位东西各豕首六每位豕肉一盘
  崇圣祠内
  四配东西各豕首一及两庑每位各豕肉一盘共用豕二十有九徒为烦琐而陈设之处不足以昭整肃谨按乾隆十三年
  车驾东巡
  亲祭
  先师孔子照
  阙里春秋祭礼
  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庑各少牢三案崇圣祠四配两庑东西各少牢一案又考顺天府府学每年丁祭
  十二哲东西各少牢一案两庑各少牢二案较太学见行之例转觉整齐应将太学春秋丁祭
  阙里牲品画一改正以与礼仪相称又
  十二哲东西各篚一帛一未免太𥳑请照
  崇圣祠四配位各异帛之例每位一帛东西共篚二以昭画一又按两庑位次皆东西向
  先贤先儒南北分列向于中闲墙壁空处设案案上供豕首六皆倚于壁前设香帛案分献官各一人皆向墙壁空处奠献于礼未协应照
  帝王庙分献之例两庑各用分献官二人各增香帛
  一案俾得就位行礼以严昭假再
  十二哲两庑向皆于各位前豫奠一爵其分献官行三献礼则统奠三爵于香案以太常寺执事人不充数故也嗣后丁祭
  十二哲两庑三献请均令肄业诸生奉爵令东西分献翰林官各奠三爵其两庑分献国子监官四人一如
  帝王庙之例各统奠三爵以光祀典○又奏准按圣庙两庑从祀先儒位次谨依史傅按年序次行令国子监于月朔释菜时移请依次序位置以光典礼公羊高周人子夏门人穀梁赤周人子夏门人伏胜秦博士汉文帝时命晁错往受尚书高堂生秦季人至汉时传士礼董仲舒汉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为江都相孔安国汉武帝时谏议大夫后苍汉武帝时博士毛苌汉武帝时河闲献王博士杜子春汉哀帝时人刘歆门人郑康成汉桓帝时人诸葛亮汉昭烈时人范𡩋东晋武帝时豫章太守王通隋文帝时人韩愈唐德宗贞元八年举贡士宏辞范仲淹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胡瑗宋仁宗景祐初苏湖教授欧阳修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司马光宋仁宗宝元初进士杨时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程子门人尹焞宋神宗时人程子门人罗从彦宋神宗时人杨时门人胡安国宋哲宗绍圣四年进士李侗宋哲宗时人罗从彦门人张栻宋高宗末以荫补官吕祖谦宋孝宗时进士陆九渊宋孝宗乾道八年进士蔡沈宋孝宗时人朱子门人黄干宋宁宗时人朱子门人陈淳宋宁宗时人朱子门人真德秀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魏了翁宋宁宗庆元五年进士何基宋理宗时人黄干门人王柏宋理宗时人何基门人陈澔宋末人赵复宋末元初人私淑朱子金履祥宋末元初人王柏门人许谦宋末元初人金履祥门人许衡元世祖时国子监祭酒吴澄元人武宗时国子监丞薛瑄永乐十九年进士胡居仁明正统时人陈献章正统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成化十七年进士蔡清成化二十年进士罗钦顺明弘治六年进士陆陇其本朝康熙庚戌进士
  
  阙里祀典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四品以上堂官一人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均与致祭
  帝王陵寝礼同○康熙六年
  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官致
  
  先师阙里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给伞仗牌旗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二十三年议准
  銮辂东巡经过
  阙里应照本处祀典致祭
  先师○又议奏
  躬诣
  阙里致祭照顺治九年康熙八年
  视学释奠之礼于驻跸次日致祭
  御龙袍衮服行礼行在仪仗皆陈设迎神送神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毕于跪处行三拜礼配位十哲两庑启圣祠均遣官分献扈从王公大臣官员照例陪祀地方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圣公曁各氏子孙见有官职者咸陪祀其不陪祀各官并地方官于
  行宫前两旁列跪迎送咸蟒袍补服致祭时停用本处乐章奉
  旨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亦应用乐著考例详议具奏
  钦此遵
  旨议准大礼攸关
  特加隆重迎神送神均行三跪九拜礼再
  阙里所用乐章虽与国学小异亦皆尊崇师道之辞应即用此乐章致祭但恐乐工未谙礼仪应令太常寺酌委司乐及乐舞生先期驰驿前往指示肄习至乐工袍服亦应将太学所用乐工袍服携往备用以光盛典○又奏准
  圣驾诣
  先师庙行礼由曲阜南门入及庙由庙门入大中门至同文门于奎文阁前降辇诣斋宿所更衣大次内少憩鸿胪寺官引陪祭各官文由东金声门武由西玉振门入衍圣公曁诸文臣五经博士各氏子孙在庙庭阼阶下诸武臣在庙庭西阶下均东西以次序立赞引官恭导
  圣驾自奎文阁步入大成门由中道诣
  大成殿就拜位行礼陪祀王公拜于杏坛之上分献官拜于杏坛之下献帛爵乃升殿庑已献还拜于下陪祀各官拜于甬道东西均北面○是年
  御制祭
  先师文
  亲诣释奠周视庙庭车服礼器毕诣斋宿所大次更衣
  
  命驾至
  孔林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拜礼扈从王公大臣
  暨衍圣公皆随行礼○又
  谕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硏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钦此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留设庙庭又
  御制碑文及
  阙里诗
  赐衍圣公以下陪祀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又谕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庙在曲阜应行致祭事关大典大学士会同礼部翰林院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道统之传上自尧舜至于周孔今
  躬祀阙里复
  命致祭
  周公庙庭礼仪隆盛洵为万世章程应令该衙门撰
  拟祭文遣官致祭奉
  旨致祭周公礼宜隆重其遣亲王及礼部尚书偕往以示朕尊崇先圣之意是日
  御制祭文遣官赍往致祭○又题准致祭
  元圣周公祝版用白纸黄縁墨书祭用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香帛爵由太常寺祭品牲醴由地方官备办祭日读祝文奠帛爵行三献礼○二十四年议准增扩
  孔林地亩十有一顷有奇免其税粮○二十五年
  谕孔子圣集大成道隆德备参两天地卓冠古今历代帝王咸所师法朕硏精经传志切钦崇应勒庙碑朕亲撰文书丹以昭景行尊奉至意钦此○二十六年
  议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设黄盖御仗鼓吹迎送恭摹勒石于大成门外金声门之右○又奏准
  御书周公庙孟子庙碑文亦照文庙如式恭摹勒诸贞
  珉○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二十八年衍圣公奏请修
  
  阙里
  圣庙奉
  旨发内帑兴修于三十年四月鸠工○二十九年议准述圣向未建有专祠应仿颜曾孟三庙规制建立子思子庙春秋致祭载入祀典○三十二年重修
  圣庙落成
  诏遣
  皇子诣
  阙里告祭祭日具蟒袍补服于杏坛上行礼随往大臣侍卫及守土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于杏坛下陪祀馀仪与遣官祭
  先师阙里礼同是日祭告礼成
  皇子诣
  孔林至洙水桥下马步至
  先师墓前行三跪九叩礼毕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叩礼从官暨衍圣公皆随行礼○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
  漠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先师阙里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馀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祖时国子监祭酒吴澄元人武宗时国子监丞薛瑄永乐十九年进士胡居仁明正统时人陈献章正统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成化十七年进士蔡清成化二十年进士罗钦顺明弘治六年进士陆陇其本朝康熙庚戌进士
  
  阙里祀典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四品以上堂官一人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由内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该地方官备办承祭官由兵部给与勘合
  世祖章皇帝亲阅祭文香帛遣行均与致祭
  帝王陵寝礼同○康熙六年
  世祖章皇帝配飨
  南北郊礼成是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顺治八年同○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六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平遣官致
  
  先师阙里承祭官外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各一人典守祭文香帛遣行之日给伞仗牌旗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二十三年议准
  銮辂东巡经过
  阙里应照本处祀典致祭
  先师○又议奏
  躬诣
  阙里致祭照顺治九年康熙八年
  视学释奠之礼于驻跸次日致祭
  御龙袍衮服行礼行在仪仗皆陈设迎神送神行二跪六拜礼读祝毕于跪处行三拜礼配位十哲两庑启圣祠均遣官分献扈从王公大臣官员照例陪祀地方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衍圣公曁各氏子孙见有官职者咸陪祀其不陪祀各官并地方官于
  行宫前两旁列跪迎送咸蟒袍补服致祭时停用本处乐章奉
  旨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亦应用乐著考例详议具奏
  钦此遵
  旨议准大礼攸关
  特加隆重迎神送神均行三跪九拜礼再
  阙里所用乐章虽与国学小异亦皆尊崇师道之辞应即用此乐章致祭但恐乐工未谙礼仪应令太常寺酌委司乐及乐舞生先期驰驿前往指示肄习至乐工袍服亦应将太学所用乐工袍服携往备用以光盛典○又奏准
  圣驾诣
  先师庙行礼由曲阜南门入及庙由庙门入大中门至同文门于奎文阁前降辇诣斋宿所更衣大次内少憩鸿胪寺官引陪祭各官文由东金声门武由西玉振门入衍圣公曁诸文臣五经博士各氏子孙在庙庭阼阶下诸武臣在庙庭西阶下均东西以次序立赞引官恭导
  圣驾自奎文阁步入大成门由中道诣
  大成殿就拜位行礼陪祀王公拜于杏坛之上分献官拜于杏坛之下献帛爵乃升殿庑已献还拜于下陪祀各官拜于甬道东西均北面○是年
  御制祭
  先师文
  亲诣释奠周视庙庭车服礼器毕诣斋宿所大次更衣
  
  命驾至
  孔林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拜礼扈从王公大臣
  暨衍圣公皆随行礼○又
  谕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无可指称朕向来硏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垂示将来钦此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留设庙庭又
  御制碑文及
  阙里诗
  赐衍圣公以下陪祀五经博士等银币有差○又谕周公古大圣人制礼作乐垂示万世今庙在曲阜应行致祭事关大典大学士会同礼部翰林院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道统之传上自尧舜至于周孔今
  躬祀阙里复
  命致祭
  周公庙庭礼仪隆盛洵为万世章程应令该衙门撰
  拟祭文遣官致祭奉
  旨致祭周公礼宜隆重其遣亲王及礼部尚书偕往以示朕尊崇先圣之意是日
  御制祭文遣官赍往致祭○又题准致祭
  元圣周公祝版用白纸黄縁墨书祭用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香帛爵由太常寺祭品牲醴由地方官备办祭日读祝文奠帛爵行三献礼○二十四年议准增扩
  孔林地亩十有一顷有奇免其税粮○二十五年
  谕孔子圣集大成道隆德备参两天地卓冠古今历代帝王咸所师法朕硏精经传志切钦崇应勒庙碑朕亲撰文书丹以昭景行尊奉至意钦此○二十六年
  议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设黄盖御仗鼓吹迎送恭摹勒石于大成门外金声门之右○又奏准
  御书周公庙孟子庙碑文亦照文庙如式恭摹勒诸贞
  珉○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二十八年衍圣公奏请修
  
  阙里
  圣庙奉
  旨发内帑兴修于三十年四月鸠工○二十九年议准述圣向未建有专祠应仿颜曾孟三庙规制建立子思子庙春秋致祭载入祀典○三十二年重修
  圣庙落成
  诏遣
  皇子诣
  阙里告祭祭日具蟒袍补服于杏坛上行礼随往大臣侍卫及守土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于杏坛下陪祀馀仪与遣官祭
  先师阙里礼同是日祭告礼成
  皇子诣
  孔林至洙水桥下马步至
  先师墓前行三跪九叩礼毕跪祭酒三爵每祭酒行一叩礼从官暨衍圣公皆随行礼○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以平定朔
  漠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寿遣官祭
  先师阙里陈祭文香帛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与遣祭
  帝王陵寝同馀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祭文香帛陈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馀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先师阙里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遣祭
  帝王陵寝礼同○雍正元年
  圣祖仁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康熙六年同○二年覆准
  圣庙音乐佾舞大礼攸关
  圣祖仁皇帝颁发中和韶乐非常异数今
  阙里所奏音节未谐由无指授所致应令阙里司乐选择数人衍圣公给文赴太常寺演习精熟转相传授至乐舞生等亦令择人充用毋致参差不齐其冠服等项均照太学式样画一制备五年覆准乐舞生入学充附原因尊崇
  至圣将在庙学习供事之人格外加恩相沿日久惟据衍圣公指名移咨并非庙庭供事诸生溷入宫墙实属冒滥行令该学政会同衍圣公将见在乐舞生秉公甄别不谙音律者裁汰照数选一百五十名造具年貌籍贯清册每学臣考试酌取四名入曲阜学充附其兖州府学充附之三十六名槩行停止○七年
  谕修理文庙工程务期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纤悉完备灿然一新著该抚会同衍圣公详加相度倘旧制之外有应行增设者有应加修整者悉著估计奏闻增发帑金葺理丹雘总期经理周密毫发无憾以展尊礼
  先师至诚至敬之意钦此○又
  谕圣庙应建碑亭二座著动支正项钱粮鸠工兴造衍圣公所请捐资办理之处不必行钦此○八年
  谕惟
  至圣先师孔子道冠百王功高万世朕景仰企慕寤寐勿谖备举崇奉之仪用申报享之意念世袭官爵历代皆有成规惟
  圣庙执事之员向来未有爵秩所当广置官僚以光祀典今欲特设
  圣庙执事官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七品者八人八品九品者各十人咸按品级给与章服每逢
  圣庙祭祀之时虔肃冠裳骏奔趋事凡此人员著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汇奏以闻每年各给俸银二十两其孔氏子孙内有情愿充补之人或曾经出仕而退休在籍者或身有职衔而未曾出仕者以及贡监生童等皆可入选若届乡试之期有情愿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者准以监生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应试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圣庙向有管句典籍司乐等官分司执事而设官不过数员职衔又止七品制度威仪未为周至嗣后应广设官僚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七品者八人八品九品者各十人均按品级给与章服每祭祀时令虔肃冠裳陪祀执事以光祀典其俸银于山东藩库支领充补由衍圣公选择悉遵
  谕旨施行○又覆准重修
  阙里
  圣庙各工告成诸仪悉备请遣官告祭以光钜典应
  将王公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备办往祭之
  日钦天监诹吉启行奉
  旨遣皇五子及郡王一人往祭钦此○又奏准
  皇子致祭
  先师阙里照例具蟒袍补服随往之大臣侍卫官员地方官衍圣公五氏子孙有官职者咸陪祀礼成展谒
  孔林一应祭祀事宜行礼仪注并执事官均交太常寺办理○又奏准康熙三十二年告祭
  先师阙里未经议及
  崇圣祠此次
  皇子往祭请遣分祭官于
  大成殿致祭之时
  崇圣祠亦同时行礼○是年
  皇子致祭
  先师阙里礼仪与康熙三十二年同郡王致祭崇圣祠与
  京师
  崇圣祠承祭官行礼同○又
  谕闻
  孔林飨堂墙垣间有年久倾圮之处朕尊崇
  先师夙夜罔斁今庙貌已经鼎新林院允宜修葺著钦天监选官前往会同衍圣公相度方位宜于何时营治详慎定议届期朕命大臣前赴曲阜令衍圣公协同修理务令崇闳坚固光垂永久以昭朕尊礼先师之至意钦此○是年
  颁发祭器于
  阙里凡登铏簠簋笾豆尊爵均依照经图旧式范铜为器俾藏诸
  圣庙永为世守○九年
  谕孔林工程仍著原修阙里庙工之员及衍圣公敬谨监修会同该抚料度定议具奏钦此○又奏准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敬谨镌刻照例备鼓乐迎送自
  京至曲阜沿涂各官在十里以内者咸朝服迎送○十年覆准
  至圣园林工竣应
  敕交衍圣公将修建
  圣庙钦颁
  上谕并发帑修工各事宜编纂成书恭请
  钦定嘉名以昭尊礼
  先师崇儒重道之至意○十三年九月
  皇帝登极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
  御中和殿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与康熙六十一年同○乾隆二
  
  世宗宪皇帝升祔
  太庙配飨
  南北郊礼成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礼部堂官于大堂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一
  应事宜均与遣祭礼同○四年奏准
  阙里十一哲位前祭器无铏应同升配有子位前均增造铏一四配应设二铏从前止有铏一亦应照例增加颁发以符典礼○十二年
  谕朕幼诵𥳑编心仪
  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
  圣训为法程御极以来觉世牖民式型至道愿学之切如见羮墙辟雍钟鼓躬亲殷荐而未登阙里之堂观车服礼器心甚歉焉仰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巡幸东鲁亲奠孔林盛典传于奕禩皇考世宗宪皇帝崇圣加封重新庙貌遣朕弟和亲王恭代展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与朕寅绍丕基抚兹熙洽思以来年春孟月东巡狩因溯洙泗陟杏坛瞻仰宫墙申景行之夙志所有应行典礼大学士会同该部稽考旧章详悉具议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致祭阙里即用阙里礼乐
  
  銮舆亲诣
  先师阙里致祭所用礼乐请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
  举行又乾隆八年
  钦定
  圣庙乐章颁发曲阜及天下学宫今
  亲诣
  阙里自应礼明乐备但恐本处乐工于
  钦颁乐谱或有未谙应令太常寺量委司乐及乐舞
  生前往演习应用又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御诗礼堂讲书毕即日诣
  孔林行三祭酒礼今
  皇上学宗洙泗志切羮墙亦请于讲书礼成诣孔林行祭酒礼又
  元圣周公庙近在曲阜
  圣祖仁皇帝
  特命亲王礼臣致祭今
  銮舆亲诣
  阙里亦请遵旧章遣官读文致祭其应用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赍往祭品等项由地方官豫备致祭
  阙里仪注由太常寺
  孔林祭酒仪注由礼部均届期具奏致祭
  周公遣官承祭由礼部先期请
  旨其馀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三年典礼举行
  又议准
  阙里乐工于
  钦颁乐谱未谙应即用在京乐生乐部会同太常寺照文庙应用人数选择司乐官三人乐生五十人届期太常寺委官率往至中和韶乐康熙年间已经造送有年如有不整齐者应令漆饰见新乐生冠服已如式制就均无庸携往其执事人员向例用孔氏生员所用冠服应仍其旧○又议准
  阙里旧有
  启圣祠在大成殿西金丝堂后至雍正元年
  特封
  先师五代为王爵因复建
  崇圣祠于大成殿东诗礼堂后春秋祭飨以仰承
  世宗宪皇帝尊师重道推原所生至意其旧存
  启圣祠并祀
  启圣夫人别为圣裔家庙于礼未为不合惟是四配位及从祀先儒仍附旧祀尚未妥协应令衍圣公相度情形将四配从祀神牌移置
  崇圣祠两旁敬谨安设
  銮舆恭诣
  阙里致祭
  先师五代应于
  崇圣祠行礼无庸两祠分祭○又议准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遣祭
  周公庙时奉
  旨次日致祭祭品不能取办一时是以旧典所载仅用五果礼属从宜今据该县呈报毎岁春秋祭祀
  周公所用簠簋豋铏祭品已备即笾豆之实亦皆春
  秋常供非土产所乏
  銮舆东巡遣祭
  元圣典礼攸隆自应照毎岁春秋祭品用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八令该地方官豫行措办以光祀典其遣官致祭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致祭
  元圣周公遣亲王一人行礼致祭配飨之鲁公遣礼
  部尚书一人行礼○十三年奏准
  皇帝亲祭
  先师其四配十二哲两庑并
  崇圣祠致祭请于扈从之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内奏遣如有不敷请照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于各衙门三品以下堂官内奏遣
  崇圣祠有四配及从祀先儒请于扈从之翰詹科道内咨取四人分献令太常寺豫期先将祝版赍往内阁委中书一人同往敬谨缮写届期太常官恭奉至祭所安设是年
  车驾至曲阜先诣
  先师庙上香
  御龙袍衮服乘舆出
  行宫行在銮仪卫设骑驾卤簿不作乐由庙大门入大中门至奎文阁前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至更衣大次少憩出盥洗毕恭导
  驾入大成门由中阶升大成殿诣香案前立司香官
  奉香盘跪进
  皇帝三上香司拜褥官展拜褥
  皇帝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导
  驾出殿至奎文阁前乘舆作乐
  还行宫翼日
  驾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扈从官及守土官衍圣公五经博
  士各氏子孙咸陪祀如仪
  御诗礼堂讲书礼成更常服诣
  孔林祭酒礼仪均与康熙二十三年同是日
  御龙袍衮服诣
  周公庙上香行一跪三拜礼○又
  谕朕东巡躬诣
  阙里致祭
  先师颜曾思孟四贤作配殿庭虽从与飨但闻其故里尚有专庙应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往致祭以展诚敬向在书斋曾制四贤赞景仰之忱积有日矣其勒石庙中致朕崇重先贤之意钦此○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年同○是年议准
  车驾南巡江浙
  銮舆经过山东应请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其
  元圣周公庙近在曲阜亦请遣官致祭○十五年册立
  皇后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十四年同○十六年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十五年同○二十年
  谕平定准噶尔捷闻以数十年逋宼迅就廓清荒服敉宁中外蒙福乃我国家无疆之休缅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削平三孽于康熙二十三年诹吉东
  
  亲祭阙里武功文德彪炳简册朕仰承
  先绪集此大勲保泰持盈弥深兢业亲告成功于太庙
  
  社岳渎诸祀次第遣官敬谨举行以昭茂典
  先师孔子阙里应恪遵
  成宪躬诣行礼用申诚敬且自瞻谒
  林泉已逾六载仰止之念时切于怀拟于明岁春月自京起銮恭诣曲阜翠华所经亦以体察吏治清问闾阎行庆施惠以称朕法
  祖尊
  师之至意所有应行豫备事宜该部详议以闻钦此
  ○二十一年
  銮舆亲诣曲阜致祭
  先师礼成
  亲祭
  元圣周公庙遣官分祭四配专祠礼仪与十三年同
  ○又覆准
  孟庙配享从祀各主尚皆仍侯伯封号未协礼制应改书先贤先儒乐正克公孙丑万章公都子四人皆称先贤某子陈臻屋庐连陈代高子孟仲子充虞徐辟彭更咸邱蒙桃应季孙子叔浩生不害盆成括及从祀之唐臣韩愈宋臣孔道辅皆称先儒某氏某以昭画一
  一直省府州县释奠于
  先师之礼顺治初年定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府州县各行释奠礼以地方正印官主祭陈设礼仪均与国子监丁祭同○康熙二十五年议准直省武官协领副将以上遇
  圣庙祭祀照例文东武西陪祀行礼○四十九年
  谕直省府州县春秋致祭
  先师凡同城大小武官均照文官入庙行礼钦此
  五十年题准我
  朝乐章皆用平字因州县未曾颁发仍袭前明错用和字著直省各巡抚通行府州县儒学皆改和字为平字以归画一○雍正五年覆准每岁春秋丁日致祭
  先师大典攸关今直属惟司道府州县官于丁日行礼其督抚学政则先期一日于阶下行九叩礼谓之祭丙典制所无且行礼前后仪节涤器视牲晋爵奠斚仪文隆备今但行九叩礼亦未允协嗣后省会之祭督抚学政于上丁日率司道府州县各官齐集致祭学政考试各府即于考试处
  圣庙行礼各府州县守土正印官率属于本处圣庙行礼毋得简率从事均照典制遵行○十年覆
  
  崇圣祠内五代
  神牌遵照成式缮刊通行各省督抚改正画一制造安设○乾隆六年议准学宫从祀先贤先儒神位次序以
  京师太学成式通行直省府州县遵照书题按东西先后次序安设
  一直省祀名宦乡贤祠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建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宫内毎岁春秋释奠于
  先师同日以少牢祀名宦乡贤皆地方官主祭行礼
  
  先贤先儒后裔世袭五经博士顺治十二年覆准宋儒朱熹有功圣学应照先贤颜曾思孟后裔世袭之例考其宗谱适裔取具族长保结州县印结由部咨吏部给札授为五经博士于江南婺源县原籍崇祀世袭罔替○康熙九年覆准宋儒程颢程颐照予朱子后裔世袭之例考其宗谱适裔各给札授为五经博士一人奉祀祠庙○二十四年议准元圣后裔东野氏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世袭五经博士○又议准宋儒周敦颐后裔照二程朱子之例予以五经博士一人给札世袭○二十六年覆准宋儒张载子孙照先儒周程朱三氏后裔之例予以世袭博士奉
  旨张载乃前代名儒其子孙既与官职必真正适派方无负崇儒重道之意著该抚再行详察务得实据到日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行令该抚详加察核送到宗谱宗图果系适裔具题给札授为世袭五经博士○二十九年议准先儒朱子后裔于福建崇安县奉祀授为世袭五经博士照例给札与江南婺源县同○三十八年议准先贤闵氏子骞端木氏子贡后裔照仲氏子路后裔世袭例各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五经博士○四十一年议准宋儒邵雍后裔照周程朱张之例考其宗谱给札授为世袭五经博士○五十一年覆准先贤言氏子游后裔照闵子子贡之例授为五经博士给札世袭○五十九年议准先贤卜氏子夏按照宗谱以其适裔一人授为世袭五经博士○六十年议准先贤冉有后裔照各先贤后裔之例世袭五经博士一人○雍正二年
  旨先贤冉雍冉伯牛子张有若四人后裔均照增置五经博士一人予以世袭○是年议准博士子弟应承袭之人若不读诗书不识礼义滥膺承袭有玷先贤先儒殊负
  圣朝崇儒重道之意应由该抚送部考试果文理通
  晓照例注册俟袭职时具题给札
  一祭
  传心殿康熙二十四年议准
  文华殿之东建
  传心殿奉
  皇师伏羲氏
  皇师神农氏
  皇师轩辕氏
  帝师陶唐氏
  帝师有虞氏
  王师夏禹王
  王师商汤王
  王师周文王
  王师周武王均正位南向
  先圣周公东位西向
  先师孔子西位东向应用祭器照
  帝王庙式样成造龛案等项酌量尺寸交工部备造
  毎岁
  御经筵前期太常寺奏遣大学士一人行祗告礼皇帝御经筵
  皇太子出阁讲书均祭告
  奉先殿
  传心殿○二十五年议准
  御经筵前一日如
  皇帝亲诣
  传心殿祗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前期太常官奉祝版送至
  传心殿祝版房安设祭日点香烛设铏一实以和羮笾二实以龙眼栗实豆二实以醓醢鹿醢奠帛爵读祝文致祭
  皇帝御衮服行礼○又议准
  传心殿奉安各
  神牌应行致祭遣礼部尚书一人行礼○又
  谕传心殿焚帛之处与屋檐相近遇风甚属可虞著该部会同太常寺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传心殿垣内地面窄狭无可移置之处祭前一日将焚帛𬬻移于东门外宽阔洁净之处俟焚帛毕仍移于内收贮○又议准毎岁
  御经筵后
  皇太子春秋会讲均先诣
  传心殿行祗告礼○又定毎月朔望太常寺堂官一人供酒果上香行礼○乾隆六年
  谕春秋举行经筵例应先期祗告
  传心殿当年
  皇祖曾经亲诣行礼以昭诚敬今经筵届期朕亲诣传心殿行礼所有应行事宜著该衙门察例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雍正四年经大学士等定议祗告之礼除岁
  暮祫祭
  太庙有一定日期
  躬耕耤田必用亥日仍前一日祗告外其馀祭祀皆
  于本日祗告等语今年二月
  经筵应照例于本日祗告
  传心殿
  皇帝御衮服行礼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三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中祀三
  一飨
  先农坛顺治十一年定岁仲春亥日
  皇帝躬行耕耤礼先期户部礼部堂官偕顺天府尹
  进耕耤耒耜及穜稑种届期亲飨
  先农之神行三献礼饮福受胙礼成乃
  躬耕耤田○十二年题准每年春二月致祭
  先农遣顺天府尹行礼大兴宛平二县官陪祀○康
  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亲飨
  先农坛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一应礼仪与顺治十一年同○雍正元年奉旨明岁先农坛耕耤之礼朕理当亲行凡一应修理之处即行豫备○二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行耕耤礼亲飨
  先农坛礼仪与康熙十一年同○三年奉
  旨今岁朕仍亲耕耤田是年致祭
  先农礼仪与二年同○四年奉
  旨朕今岁亲耕耤田著礼部豫备是年致祭
  先农礼仪与三年同以后每年耕耤
  亲祭礼仪皆同○七年
  谕明年祭
  先农坛朕诣
  太岁殿上香不必请
  神牌钦此○乾隆四年议准
  先农坛饮福受胙礼照
  日坛
  月坛之例不必别设拜褥光禄寺堂官恭奉至行礼
  
  皇帝跪受其
  帝王庙饮福受胙礼同○五年礼部以三月初十日届耕耤之期正值闰岁春寒奏请遣官致祭
  先农其耕耤之礼令顺天府尹照直省督抚例办理
  
  旨致祭
  先农坛著遣亲王恭代行礼馀依议钦此○八年谕向来
  先农坛亲祭始用中和韶乐遣官则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乐按
  
  月坛中祀虽遣官仍用中和韶乐惟不饮福受胙朕思国家之大事在农
  先农坛在中祀之列此次遣亲王恭代即著照日
  月坛之例用中和韶乐永著为令钦此
  一直省祭
  先农坛雍正四年覆准奉天府尹直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卫各于所治地方择洁净之地设立
  先农坛及耤田自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亥日各
  率所属官以及耆老农夫致祭
  先农之神照九卿耕耤行九推之礼其设立
  先农坛并致祭
  先农皆动支正项钱粮用过数目各该地方官报明户部察核其耤田内所收米粟敬谨收贮供各该处祭祀之粢盛将各处设立耤田亩数令该抚报明户部存案○又议准由部每年于十月初一日
  颁时宪书之后豫择次年
  耕耤吉期奏
  闻行文奉天府尹直省督抚转饬所属同日祭先农礼成行耕耤礼仍将遵行日期奏
  闻○五年议准按春秋文义云
  先农坛高四尺二寸方广五丈其各省坛制应高二
  尺一寸广二丈五尺直省
  先农神牌典制均照
  京城式样恭造各于耤田后建
  先农坛坛后酌建正房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间
  
  先农神牌东间存贮祭器农具西间收贮耤田米榖配房东间置办祭器西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之外周围筑土为墙启门南向○又题准祭祀陈设供品照各省祭
  社稷之礼用羊一豕一帛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主祭陪祭各官均于前期致斋二日祭日具朝服齐集
  先农坛行礼如祭
  社稷之仪○十三年覆准直省致祭
  先农大小武职官应与文职官一同与祭俾知耕耤钜典○又覆准吉林黑龙江二处将军皆有民社之任应照直省督抚府州县卫之制建
  先农坛致祭命该将军毎岁举行以重农事
  一飨
  先蚕乾隆元年议准于安定门外北郊建立
  先蚕祠遣太常卿一人祭以少牢○七年建
  先蚕坛于
  西苑之东北隅恭飨
  先蚕之神○又议准每年季春之月
  皇后亲飨
  先蚕由礼部豫札钦天监选择三月吉巳日致祭具
  题请
  旨
  皇后亲蚕先期致斋二日恭设斋戒牌铜人于交泰殿屇期以太牢飨
  先蚕之神不读祝文行三献礼饮福受胙并与皇帝亲飨
  先农礼同
  妃
  嫔公主福晋以下文武三品大臣命妇以上咸致斋陪祭女官执事者典仪一人赞引二人传赞三人奉香盘一人奠帛一人献爵一人奉福酒接福酒各一人奉福胙接福胙各一人以上皆各备一人前引十人相仪二人补阙八人诸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均于宫人内选充如不敷用于内府及八旗命妇能国语者充之均由内务府遴选具奏宫殿监督领侍先期选委内监演礼其应用祭品及飨
  先蚕乐章均由各该衙门敬谨办理并于内监中置蚕宫令一人丞一人专司蚕坛茧馆诸务○十一年
  谕部议皇后亲蚕典礼于不亲祭之年照旧制遣太常寺堂官致祭朕思从前建立蚕祠未议皇后亲蚕之礼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举行皇后亲蚕典礼若遇不亲祭之年自应遣妃一人恭代以昭诚敬为是所有行礼位次及酌定一应仪注大学士会同各该衙门妥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嗣后每年
  皇后亲蚕或遣
  妃恭代礼部照例两请具题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著内务府请
  旨其遣
  妃致祭前期斋戒二日不进铜人行礼位次照
  先农坛遣官恭代之例公主福晋命妇仍陪祀如仪
  ○十四年
  谕皇后亲蚕典礼经朕降旨若遇不亲祭之年遣妃一人恭代前因内阁礼部会议册立皇贵妃礼仪一疏复经降旨册封典礼于本年三月后举行其亲蚕礼俟正位中宫后该部照例奏请今据礼部奏称本年三月内先蚕祭期请照例遣妃致祭此于礼意未协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祭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耕耤遣官致祭
  先农之例于内务府堂官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内酌遣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仪制钦此○是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上香由西阶升降一应执事均用太常官○十五年具奏十六年季春吉巳宜飨
  先蚕值
  车驾南巡尚未
  回銮拟遵照
  皇后不行亲祭之年请遣
  妃一人恭代行礼奉
  旨皇后行礼后再遣妃恭代行礼钦此○十六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一应礼仪与十四年同












  中祀四
  一祈祷
  天神
  地祇顺治初年定为
  天神坛于
  正阳门外
  先农坛之南南向坛北立青白石龛四均刻云形为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位为
  地祇坛于
  天神坛之西北向坛南立青白石龛五刻山形者三
  
  五岳
  五镇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位刻水形者二龛内四周凿池注水为四海
  四渎位左设石龛二刻山水形各一为
  京畿名山大川位右设石龛二刻山水形各一为天下名山大川位岁遇水旱则遣官祗告
  云雨风雷之神
  岳镇陵山海渎
  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祇祈祷有应则报祭均奉主于龛同日致祭○十六年停祭
  积庆山○康熙二年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设位
  地祇坛○乾隆元年封泰宁山为
  永宁山设位
  地祇坛与康熙二年同○二年奏准
  天神
  地祇两坛増修坛壝墙宇○七年奏准
  神祇坛増撰乐章所有应用乐器照例増设○九年
  奏准
  神祇坛向未专设祭器乐器应增设以昭诚敬○十
  七年奏准
  神祇坛本无专祀惟祈雨则祗告于坛而不奏乐自乾隆七年始增设乐章揆之一应因事祗告之礼均不作乐殊未画一至甘雨霑足报祭告
  坛仅用酒菓脯醢与祈告相同又与报祭之礼未称请嗣后各坛告祭停止作乐至报祭时均应加笾豆牲牢即将
  神祇坛乐章用于报祭如此一转移间则告祭之仪不致互异而报祭之典亦昭隆盛○十八年奏准凡祈雨之祭时当待泽孔殷蠲诚致祷与因事祗告之礼原有不同仪文自宜周备今奉
  谕旨祭礼用乐以导和气而格神祇乃事神之礼与斋戒彻悬自致诚恪其义各异且乐足以宣通阴阳之气祈雨致祭仍以用乐为是钦此嗣后遇祈雨祭告仍用乐章
  
  时巡祭
  山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东巡
  躬祭
  泰岳太常寺备祝版用白纸黄缘墨书祝版内不书
  御名
  东岳神位前陈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祝文由翰林院撰拟祝版香帛爵由太常寺赍往祭器祭品牲醴由守土官豫备祭日
  行在銮仪卫设卤簿诣庙不作乐还
  行宫时作乐
  圣祖仁皇帝御龙袍衮服内大臣侍卫扈从如仪随跸王公官员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将以上咸蟒袍补服陪祭
  圣驾至庙内二门降舆入中门诣拜位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均如仪○又议准
  圣驾至黄河应于
  敕封显佑通济神庙遣官一人读祝文致祭遣官由太常寺题请祝版用白纸黄缘墨书祝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备又奉
  诏遣官遍祭
  岳镇海渎之祇以礼部太常寺笔帖式一人典守香帛祭文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由各地方官豫备往祭官各给黄伞一御仗二龙旗二牌二○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东巡
  躬祭
  泰岳与二十三年礼同○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北征
  驻跸噶尔图遣大学士致祭
  山川风雨之神及出卡伦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并祭告
  风雨之神
  圣驾至克鲁伦河遣祭
  河神均与因事遣祭
  岳渎礼同○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山陜所过
  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
  驻跸保徳州遣官致祭
  黄河之神
  圣驾至横城复遣大学士致祭均与因事遣祭
  河渎礼同○四十二年
  谕朕行幸山西经过地方有应祭岳渎及历代帝王陵寝豫行议奏钦此遵
  旨行文直隶山西将应祭之
  岳渎及
  帝王陵寝相距
  御路远近稽考确实咨部定议具奏奉
  旨在三十里内者奏闻遣官致祭钦此○是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至潼关遣官致祭
  西岳华山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
  由地方官豫备祭仪照因事遣祭
  方岳之礼○乾隆十二年议准
  銮舆巡幸山东
  泰山灵岳近在鲁邦宜崇报飨古者因名山以升中
  原有燔柴之礼
  圣祖仁皇帝因仪文度数书阙有间后世议封禅者尤
  多傅会不经
  特允廷议照祀五岳礼致祭今
  车驾东巡致祭
  泰山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举行惟是致祭方岳向未用乐谨按周礼大司乐奏㽔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乐今
  特举盛典秩于
  岱宗请仿古用乐乐章令乐部撰拟乐器乐生均由
  乐部率往○又奏准在京遣官致祭
  东岳庙用和声署乐至祈雨报祀
  地祇则用中和韶乐五岳均属地祇应用中和韶乐
  拟照
  地祇坛乐章宫谱增撰乐章并令太常协律郎率乐
  生豫赴
  岱庙先期演习○又奏准
  东巡致祭
  岱岳帛篚尊爵及登铏簠簋笾豆等器令太常寺先期运往交该地方官敬谨收贮以备致祭之用○又奏准
  岱庙大门内有二门一曰配天一曰仁安请于配天门内仁安门外设更衣大次○十三年
  谕稽古巡狩翕河乔岳典礼攸隆朕兹亲祀
  孔庙有事于
  泰山其四岳四渎皆宜荐馨用申诚敬着该督就近遴委大员前往以崇秩祀钦此遵
  旨议准祭文香帛交各该衙门备办委笔帖式由京驰驿赍送各该督抚就近遴委大员致祭○是年
  车驾东巡狩秩
  岱宗至日先诣
  岳庙入大门至配天门降舆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皇帝入仁安门进殿中门至香案前立有司设拜褥
  司香官跪进香
  皇帝三上香毕就拜褥行一跪三拜礼兴赞引官恭
  导出殿至配天门陞舆还
  行宫翼日致祭仪与康熙二十三年同○十四年议准
  銮舆巡省中州嵩高维岳礼宜展䖍所有飨祀中岳乐章礼神供帐及应需一应器物交乐部太常
  寺遵照
  东巡祭
  岱宗之例先期敬谨办理○又奏准
  嵩岳庙门有五其四曰峻极门请于峻极门外设更
  衣大次祭日并前一日
  驾由中门入至峻极门外降舆○十五年奏准銮舆巡幸中州在河阳及柳园口二处渡河经行辉县百泉河卫二水属豫地经流川渎在
  车驾经行三十里以内屇时应循例遣官展䖍转饬有司届期于傍河相地设坛遣官祗行祭礼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备遣祭官照例将扈从之满汉大臣职名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是年
  銮舆巡狩中州至
  嵩岳日诣庙上香翼日致祭均与十三年祭
  岱宗礼同○又奏准
  皇帝于十三年东巡
  东岳岱宗已
  躬亲展䖍今将南巡江浙经行山东应照常祭礼遣
  官致祭
  岱宗又黄河自入江南境经邳宿而东至小清口淮
  水会之江流经扬镇二府而东皆
  銮舆所必经古者天子巡狩致祭所过名山大川今车驾南巡由宿迁登舟逾淮扬抵浙江
  河渎
  淮渎
  江渎之祇并宜致祭应行文该省督抚饬守土官于黄河江淮择地设坛屇时遣官致祭再浙江海塘
  皇帝亲临阅视又
  会稽山为东南望镇附近皆有専祠兹逢百神怀柔之会应一同遣祭如礼用昭盛典○又奏准
  车驾南巡经由江浙每渡江河应遣官上香行礼奉旨朕亲诣上香钦此○又奏准河渎已于
  车驾经渡处设坛遣祭至宿迁县西堤有
  敕封显佑通济昭灵效顺神庙亦应遣官致祭 十
  九年
  车驾东巡吉林
  亲望祭
  长白山照祭
  嵩岳之礼周中和韶乐専撰乐章其乐生即用乐部
  署史太常官员屇期先往
  盛京会同该将军将收贮乐器照应用数目送往致祭其香帛祝版祭器等项均由各衙门敬谨办理○又奏准致祭
  长白山向用纸牌请照
  京师
  地祇神牌式造木牌镌刻清汉字安奉殿内
  皇帝亲祭后即永远祗奉每月朔望令该将军副都
  统一人上香行礼○又奏准
  皇帝致祭
  长白山毕乘舟渡松花江应照南巡渡江河之例遣
  官上香行礼奉
  旨朕亲诣上香○又奏准吉林东门外有望祭北海之处为
  銮辂所必经应照例遣官致祭祭文祭品等项由部
  行文各该处遵照办理○又奏准
  车驾东巡
  亲祭
  北镇医巫闾山一应典礼均如祭
  岳庙之仪惟不用乐
  一因事遣祭
  岳镇海渎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咨取宗人府内三院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銮仪卫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职名开列具题
  钦命往祭北镇医巫闾山北海遣官一人东岳泰山东镇沂山东海遣官一人西岳华山西镇吴山江渎遣官一人中岳嵩山淮渎济渎遣官一人南岳衡山遣官一人北岳恒山中镇霍山西海河渎遣官一人南镇会稽山南海遣官一人祭文由内三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移取祭品用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均行文各该地方官敬谨豫备钦天监诹吉先期致斋一日屇期由兵部给付勘合礼部陈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恭请
  亲阅遣行○康熙六年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祭品均与顺治八年同惟南镇
  南海分遣官各一人○十四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六年同○十六年议准长白山乃
  祖宗发祥重地照祭
  岳镇之礼封为
  长白山之神遇有庆典遣祭
  岳镇亦应于黑龙江望祭与
  北镇共遣官一人犠牲器皿幄次等项令
  盛京礼工二部备办○二十年滇南荡平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承祭官外各委礼部太常寺笔帖式一人典守香帛并各给黄伞一御仗二龙旗二牌二○二十七年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三十二年陕西荒旱遣皇子祭
  华岳仪与遣祭
  岳镇海渎礼同○三十四年
  畿辅灾伤山西地震遣官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三十六年平定朔漠遣官
  致祭
  岳镇海渎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陈设于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毕安奉龙亭恭舁至部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馀与二十年同○四十八年
  册立皇太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祭文香帛陈
  午门外礼部堂官敬阅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馀与十四年同○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寿遣官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与四十二年同○五十七年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礼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四十八年同○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陈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
  亲阅遣行○雍正五年议准黄河澄清具见
  河神福祐应照例开列四品以上堂官职名具奏恭候
  钦命二人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両县
  河神庙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各该地方官备办祭文香帛恭候
  亲阅遣行○六年
  谕黄运两河工程告竣应行致祭著礼部定议具奏钦
  此遵
  旨议准清河武陟二处河神庙应令总河副总河分往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备办祭文香帛恭候
  亲阅遣礼部笔帖式敬谨赍往○七年以山东河南黄河水势化险为平又江南河道安流无阻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道总督致祭
  河神与六年同○是年议准
  北镇庙告成将
  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奉天府尹与在
  京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开列具奏恭候
  钦命一人前往致祭一应祭仪均照祭
  岳镇之礼○八年议准遣祭清河武陟二处
  河神祭文香帛均陈设
  午门前礼部堂官敬阅付笔帖式赍往交与河道总督致祭与六年同○十一年
  谕年来陕甘地方仰赖
  河源之神默埀䕶佑雨旸应时民人乐业理宜致祭以答
  神贶应行祭礼著该部速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移取四品堂官以上职名开列具奏恭候钦命一人前往河州口外神庙致祭其祭文香帛均照
  例豫备陈
  午门前礼部堂官敬阅授承祭官付笔帖式赍往祭品由守土官备办○十二年题准黄运湖河均庆安澜应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督于清河武陟两处致祭
  河神奉
  旨河源之神亦著敬谨致祭钦此○十三年九月皇帝豋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陈设祭文香帛于
  中和殿
  驾陞殿阅毕遣行礼与康熙六十一年同○是年十月题河南祥符县黄河所经之程家寨水势危险旋得保䕶理应致祭照例于礼部陈设祭文香帛礼部堂官敬阅遣笔帖式赍往奉
  旨朕亲阅祭文香帛用展诚敬钦此○乾隆元年谕南北河工与浙江海塘关系国计民生最为紧要当朕即位元年咸庆安澜理宜䖍修祀典以答
  神贶应行礼仪该部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清河武陟海宁三处神河应照例令南河北河及浙江总督各前往致祭豫设黄案于礼部大堂陈祭文香帛礼部堂官敬阅行礼遣笔帖式三人赍往馀礼与雍正八年同○是年议准永定河流安澜应遣笔帖式赍祭文香帛交河道总督前往石景山致祭
  河神仪与祭清河武陟海宁三处神祠同○三年
  谕浙江海塘工程为杭嘉湖苏松常镇等七处民生之保障前因潮汐北徙冲激堪虞朕即位之初特简大臣殚心区画仰荷
  神明默佑沙涂日广冲激潜移工作易施塘根坚固理应恭祭
  海神以昭灵贶所有应行礼仪著该部定议具奏钦
  此遵
  旨议准开列各部院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
  职名恭候
  钦命一人前往致祭一应礼仪均照祭
  海渎之例○四年
  谕今年伏汎江南黄河水势盛长倍于往时而堤工巩固豫省夏月雨水过多沿河各工甚属危险虽东省小有决口旋即堵筑完竣具徴
  明神䕶佑之功二处
  河神均当致祭应行礼仪著该部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令江南河南河道总督往清河武陟
  河神庙致祭均照雍正八年致祭
  河神之礼○十四年平定金川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照例于本部敬阅香帛授承祭官付笔帖式
  赍往○十五年
  册立皇后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十四年同○十六年恭逢
  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十万寿加上徽号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与十五年同○二十年平定准噶尔遣官
  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与十四年同
  一
  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顺治初年定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祭西岳华山于陕西华阴县祭中岳嵩山于河南登封县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山县祭北岳恒山于直隶曲阳县祭东镇沂山于山东青州府祭西镇吴山于陕西陇州祭中镇霍山于山西霍州祭南镇会稽山于浙江会稽县祭北镇医巫闾山于辽东广宁卫今升为县祭东海于山东莱州府望祭西海于山西蒲州今升为府祭南海于广东广州府望祭北海于河南济源县祭河渎于山西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河南济源县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十七年议准改祭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康熙十六年议准
  长白山每年春秋二祭令宁古塔将军遣官在黒龙
  江地方设幄次望祭其
  神牌祭品由
  盛京礼工二部备办○二十七年议准望祭北海改于混同江地方○又覆准混同江乃边外地方并非奉天府属州县所辖其北海祭物地方官难以运送应照
  长白山例
  神牌由
  盛京工部祭品由宁古塔将军豫备香帛由太常寺移取送交
  盛京礼部至读文致祭例用地方官应令奉天府尹遣附近之开原县知县设立幄次
  神位纸牌每岁春秋于祭
  长白山后致祭
  北海祭
  长白山已备有器皿幄次则望祭
  北海毋庸别备所有春秋二次祭祀一应祭品等项知照河南巡抚造具清册送开原县遵行○三十五年由海道运米
  盛京以备振济
  特发帑金建
  海神庙于大沽海口
  敕封为大沽海口之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遣礼部司官前往致祭○三十九年江南安东县海口拆去阑黄坝水势流通
  赐名大通口立庙崇祀○四十六年重修
  北镇庙告成饬有司岁以春秋致祭○四十七年重
  
  南岳庙告成饬有司岁以春秋致祭○雍正二年
  敕加四渎封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交各该处督抚布政使就近致祭一次仍以时春秋展祀是年
  敕封大沽海口之神加广惠二字立庙天津遣官赍祭
  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八年
  谕黄河澄清至六省之遥阅七旬之久史册罕闻朕思江南河南等处皆有庙宇而河源相近之处祀典有阙亟宜举行考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远人稀境僻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朕意欲于此地特建庙宇专祭
  河源之神以答
  神贶其如何度地建庙及一应典礼著九卿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于西宁河州口外建
  河源神庙
  敕封河源之神为开津广济佑国庇民昭应河源之神每年春秋令该地方官诹吉致祭○又覆准
  淮渎神祠告成饬有司岁以春秋致祭○十年覆准
  浙江海寕县
  海神
  敕封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令有司岁以春秋致祭又覆准每岁春秋致祭北海向因混同江系边外地方并无州县就近委开原县前往致祭今新设之永吉州即系致祭地方应自雍正十一年春季为始每年春秋二祭改委永吉州知州致祭再祭品等项除宁古塔将军应备祭品仍照旧就近转发该州其由
  盛京礼工二部应备
  神牌祭品等项豫期咨送府尹衙门转咨
  盛京兵部付驿赍送该州收领致祭○又覆准毎年春秋致祭
  长白山皆由宁古塔将军遣官于吉林之温徳亨山今名祭山望设幄次望祭诚恐偶遇风雨不能成礼应仿照宋明于坛侧建设斋厅祭殿之意于温徳亨山望祭处为屋五间务使规制明敞与
  长白山相望既不违望祭之义又足以避风雨庶祀事得尽其诚○十三年覆准春秋致祭
  长白山以宁古塔将军今吉林将军主祭参领以上均一例斋戒陪祀○乾隆二年重修山西霍州
  中镇庙告成饬有司岁以春秋致祭○三年覆准东海神朝宗百谷聿昭灵爽应令该地方官岁以春
  秋致祭○又议准天津县大沽海口
  海神庙应照浙江海宁县致祭
  海神之例每年春秋仲戊日令有司敬谨致祭○八
  年议准
  东镇沂山神庙于乾隆五年
  旨发帑重修春秋二祭应照例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笾豆尊爵悉如礼惟遣官祭告则用太牢○十二年议准奉天府属永吉州知州裁汰改设理事同知归吉林将军管辖其望祭
  长白山
  北海事宜均令理事同知办理
  一直省祭祀
  神祇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咸建
  神祗坛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致祭○雍正三年议准
  直省府州县
  神祇坛设
  云雨风雷位于中设
  山川位于左称某府州县境内山川之神设城隍位于右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中陈帛四左帛二右帛一各爵三共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四豆四尊一承祭官先祭期致斋二日届期朝服行礼仪与祭
  社稷坛礼同○乾隆七年覆准直省祈祷雨泽各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皆于孟夏择日行常雩礼行礼之地即于各处旧设坛壝内致祭不必别立雩坛承祭各官先期斋戒其陈设礼仪均与祭
  神祇坛礼同
  一直省
  风雷诸祀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读祝文行礼○雍正六年覆准洪泽湖口
  风神庙
  敕封为清和宣惠风伯之神遣礼部笔帖式一人赍祭文香帛交与河道总督致祭○十三年覆准广东边海郡县建立
  风神庙加
  封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令有司岁以春秋致祭
  又覆准甘肃兰州府西郭外雷神加
  封为显仁应瑞之神每年春秋致祭
  一直省
  山川诸祭每祭用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尊一爵三读祝文行礼○顺治三年题准封
  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致祭祭文内院撰给遣官赍往祭品由地方官豫备○康熙十八年议准封
  洞庭湖神遣礼部司官赍香帛前往读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二十二年覆准遣官致祭永兴县
  鸡公山神庙内所奉
  北极佑圣真君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备办以礼部司官赍往仍令守土官春秋岁祀○三十七年以霸州新安县等处屡被水灾
  特发帑金新开河道
  赐名永定河
  敕封永定河之神建庙立碑于芦沟桥遣官赍香帛前往读文致祭祭文碑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备○三十九年覆准
  黄运河神加封昭灵效顺四字○六十一年浙省修筑石塘于江海汇流尖山之麓建庙致祭
  江海潮神○雍正二年
  敕封四海龙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均遣官赍祭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是年
  敕封洞庭湖神加涵元汇利四字立庙湖广常徳府遣官赍祭文香帛交该地方官致祭○又覆准
  敕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令该地方官立庙春秋致祭○三年覆准山东境内漳河济漕利运
  敕封临清州河为
  福漕漳河之神馆陶县河为
  惠济漳河之神行文该抚饬各地方官恭设神牌岁以春秋致祭○又覆准河南百泉之上卫源神祠通漕济运应行文该抚恭设
  神牌致祭一次春秋照例致祭○又覆准
  青海水神于塞外严寒之候涌泉济军
  敕封为灵显青海之神行文该督委官前往致祭将满汉蒙古三体字封号立碑勒石垂诸永久○五年覆准石景山浑河
  龙神已
  敕封为永定河神应令河道总督春秋致祭○六年覆
  准河东盐池
  敕封为昭惠裕阜盐池之神有司岁以春秋致祭○七
  年覆准浙江宁波府镇海县蛟门山
  龙神加
  封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神有司岁以六月朔日致祭○
  又覆准宁夏大渠正闸
  龙神
  敕封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每岁守土官春秋致祭○八年覆准惠农昌润二渠工程告竣宁夏宁朔二县既各建龙王庙不便合祭应令两县各设
  神牌书宁渠普利之神于每岁春秋仲月辰日照山川礼致祭○又覆准直隶滹沱河
  敕封长源永济滹沱河神饬守土官每年春秋致祭
  九月覆准陕省
  大清汉唐三渠相去不过一二十里均在宁朔县地方三渠各有庙宇照惠农昌润二渠之例各设宁渠普利
  神牌每岁春秋二季三渠分祭其
  大清渠庙适中应令宁朔县承祭汉唐二渠临时各委官往祭祭品祭期均与惠农昌润二渠同其庙宇亦令增修以光祀典○又奏准
  永定河神建新庙于石景山南庞邨告成匾额由内阁撰拟碑文由翰林院撰拟照祭
  岳镇海渎之礼开列满汉二品以下四品以上各部
  院堂官
  钦命一人往祭○十年覆准广西桂林府兴安县𨺗
  
  海阳山神
  敕封为安流襄绩海阳山神有司岁以季秋九日致祭
  ○十一年议准
  永定河神每岁春秋祭祀所需应于附近石景山之固安房山等县入官地亩内酌拨八百亩以供祀典○十二年覆准山西介休县有旧泉三新泉六复有井泉一建立
  水神庙令有司春秋致祭○又覆准广西郁林州以涌泉著异建立祠宇
  敕封为昭徳沛泽泉源之神有司岁以春秋致祭○干
  隆二年
  谕洞庭湖神福佑一方君山神庙载在祀典其春秋祭品照湘江江神之例动用正项钱粮以昭礼敬钦此○十六年覆准
  永定河神加
  封为安流广惠之神庙名惠济经该督奏明卢沟桥旧有河神庙又石景山庙适符惠济嘉名应毋庸别营新庙即将二处旧庙酌加修葺将新
  颁封号于二庙各设
  神牌庙工告竣之日颁发碑文勒石其卢沟桥庙于乾隆三年
  赐有永佑安澜匾额今
  御书畿辅安澜匾额请俟刊刻告成悬于石景山惠济庙内照例遣官致祭并岁饬有司春秋展祀勿替○二十二年覆准各省府州县致祭境内
  山川均以春秋仲月祭
  社稷坛之戊日同祭
  一祀
  太岁顺治元年定每年于正月初旬诹吉及十二月岁除大建于二十九日小建于二十八日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为
  殿于
  先农坛东北正殿祀
  太岁东庑为春秋月将西庑为夏冬月将○又定太岁神牌新正用黄纸墨书照年建干支书某干支太岁之神笼于牌上南向俟岁除祭毕同祝帛送燎
  ○康熙二十九年祈雨遣官致祭
  太岁
  天神
  地祇坛望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祈雨照康熙二十九年例举
  行○乾隆二年
  谕天时亢旱已逾兼旬见在䖍诚祈祷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为忧惕
  天神
  地祇坛应竭诚致祭著礼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礼具奏举行钦此遵
  旨议准谨按
  云雨风雷之神为
  天神
  岳镇海渎陵山京畿天下名山大川之神为
  地祇遇有旱潦间奉
  旨遣官致祭案康熙二十九年祈雨奉
  旨遣官致祭
  太岁
  天神
  地祇之神并于城外四面洁净处所搭造席棚遣官
  致祭
  四海之神雍正十年
  旨祈祷雨泽照康熙二十九年之例遣官致祭今天时
  亢旱
  圣心忧惕
  命察典礼应照雍正十年之例遣官致祭
  太岁
  天神
  地祇再于城外四面洁净处所搭造席棚遣官望祭四海之神令钦天监选择吉期遣官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祭品交太常寺备办席棚交顺天府办理分遣大臣七人前期斋戒竭诚致祭○乾隆七年覆准孟夏常雩后不雨祷雨于
  神祇坛并遣官祈于
  太岁○十六年覆准各
  坛祀神均有上香之仪
  太岁月将同属
  天神则升馨求阳不应与他祭异况偶逢祈雨致祭太岁仪注见载上香其春冬二祭应照
  神祇坛例交工部制造𬬻镫嗣后孟春岁除二祭遣官致祭行上香礼两庑分献太常官亦随上香以昭画一○十八年奏准
  太岁暨
  十二月神牌向安奉
  先农坛神库祭时请至殿内祭毕复还神库每遇耕耤之时
  皇帝飨
  先农礼成至
  太岁殿上香例不请
  神牌至殿内但于拜殿行礼谨按
  太岁坛有正殿两庑与
  天神
  地祇
  先农有坛无殿者不同应即于殿庑内安奉
  神牌于神龛前设神座祭时请
  神牌安奉神座礼成复龛恭遇
  皇帝上香之时
  神牌安奉殿内惟不请出神龛庶于礼意允协奉旨
  太岁月将神牌照所奏安奉
  太岁殿及两庑其
  天神
  地祇
  先农神牌亦不应安奉配屋著移奉于正屋钦此○
  又议准
  太岁殿见在乐章乃新正岁除通用与祈祷雨泽之
  义全不相涉应交乐部别撰乐章照
  神祇坛皆用丰字以昭画一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
  礼部
  祠祭清吏同
  群祀一
  一祀
  北极佑圣真君于
  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庙曰
  灵眀显佑宫○顺治八年定每年㳟遇
  万夀圣节遣官祀
  北极佑圣真君用白色礼神制帛一核桃荔枝龙眼枣栗各一盘各祠庙果品同馒首五盘糕五盘饼四盘大宝糚花一茶三盏
  一祀
  司火之神
  庙建于
  地安门日中坊桥西每年六月二十三二日遣官祀火神○康熙二年定祀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三○雍正八年奏准每岁祀
  火神庙加少牢为太牢○乾隆十八年奏准祀火神改用红色礼神制帛
  一祀
  炮神○康熙二十八年定每岁九月初一日陈炮位于卢沟桥沙锅村八旗按翼排列各设
  神位皆羊一豕一𬬻一镫二爵三共尊二设祝案于镶黄旗炮位前赞礼郎引承祭都统于镶黄旗炮位前上香三献读祝文行礼馀七旗都统各于本旗炮位前随承祭官上香三献行礼各望燎副都统以下等官皆陪祀咸补服○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火炮之神行礼如仪○三十六年大军凯旋翼日遣官祭
  太岁之神于
  太岁殿
  道路之神于
  天安门设一
  坛于安定门外祭随营旗纛于镶黄旗教场设一坛于徳胜门外祭随营炮位于正黄旗教场各陈牛一羊一豕一果五盘点香烛奠帛献爵读祝文致祭分遣大臣二人主祭凡管纛之大臣官员皆陪祀于
  旗纛坛火噐营大臣官员皆陪祀于
  炮位坛○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祀炮神○乾隆十八年定每三年一次祀
  炮神遣都统或副都统每旗各一人承祭各用太常赞礼郎二人引礼赞礼郎通赞每旗增设酒盏三十祝文内书
  皇帝遣某官等致祭书镶黄旗都统名如镶黄旗都统以事书次旗都统名由太常
  寺临时开列具奏

  火噐营祭八旗
  炮神乾隆十四年定于卢沟桥沙锅村致祭每年请
  旨举行祭时共设一案以火噐营总统一人承祭火噐营官员咸补服陪祭上香读祝献爵望燎均与汉军祭炮仪同







  群祀二
  一祭
  都城隍之神
  庙建于都城西南隅每岁秋月诹吉遣太常寺卿致祭○顺治三年定祭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八年题准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用帛一牛羊豕各一果品五盘
  尊一爵三○雍正三年议凖嗣后祭
  都城隍庙前期太常寺开列部院尚书左都御史题请
  钦命一人致祭
  一祭
  东岳之神
  庙建于
  朝阳门外每年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顺治八年定祭用青色礼神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三一祭
  昭灵沛泽龙王之神康熙二十年
  都城西北三十馀里金山之麓旧有黑龙潭祷雨辄应重建祠宇
  御制碑文勒石○雍正二年以祷雨霑足
  御制碑文
  亲洒宸翰勒石
  庙庭○乾隆三年
  谕黑龙潭龙神福国佑民灵显素著每遇京师雨泽愆期祈祷必应是眀神功徳实能膏润田畴顺成年谷为万姓之所仰赖昔年
  皇祖式廓庙貌建立丰碑
  皇考又复易以黄瓦用昭敬礼今应议加封号以示尊崇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敕封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制造神牌安设供奉遣官致祭一次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太常寺备办每岁春秋致祭用黑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
  一祭
  玉泉龙神
  庙建于
  静眀园内玉泉山○乾隆九年
  旨封京都玉泉山龙王之神为
  恵济慈佑龙神○十六年奉
  旨玉泉山龙神祠易以绿琉璃瓦○又
  谕京师玉泉灵源濬发为水徳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汇皆从此潆注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苐一其泽流润广恵济者博而远矣上有龙神祠已命所司鸠工崇饰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视黑龙潭该部具仪以闻钦此遵
  旨议准谨按玉泉出西山东流环注
  京师距通州合白潞以逹于海灵源濬发流泽布恵利赖于畿辅实多允宜列之祀典俟庙工完竣照例遣礼部堂官一人往祭并请
  敕赐鸿文勒石祠左用以昭纪
  神功春秋二祭祭品仪礼均与祭
  黑龙潭龙神同
  一祭
  后土
  司工之神顺治初年定遇大兴作随其营造所在各建采棚设
  后土
  司工神位遣官致祭各用白色礼神制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馒首五盘糕五盘饼四盘大宝糚花一尊一爵三
  一迎吻祭
  琉璃窑神并经由一路
  门神陈设礼仪均与祭
  后土
  司工之神同
  一祭
  司机之神顺治十六年织造局设机祭告
  司机之神遣礼部堂官行礼一应礼仪与祭司工之神同
  一祭
  司仓之神雍正七年覆准通州三仓惟大西仓旧有仓神祠在
  京城内七仓右翼兴平仓旧有太仓神庙请重加修葺左翼择于海运仓照兴平仓庙式建立庙宇城外五仓统于新建之储济仓建庙设
  司仓神位每岁令仓场侍郎春秋致祭各用帛一羊一豕一果品十盘干鲜各五尊一爵三京通各仓监督咸朝服陪祭














  群祀三
  一祭
  先医顺治元年定每年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遣
  官致祭
  先医于太医院署之
  景恵殿殿中安奉
  太昊伏义氏神位于正中
  炎帝神农氏神位于左
  黄帝轩辕氏神位于右东配句芒风后西配祝融力牧东庑设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陀皇甫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杲神位西庑设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神位以次从祀正殿以礼部尚书一人主祭行礼两庑以太医院堂官二人分献○雍正十二年议准春冬二季致祭
  先医庙其太医院御医吏目等官咸斋戒陪祀
  一祭
  关帝顺治元年定建
  关帝庙于
  地安门外宛平县之东岁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九年
  敕封忠义神武大帝○雍正三年议准
  敕封关帝
  曾祖为光昭公
  祖为裕昌公
  父为成忠公制造神牌安奉后殿于五月致祭外增春秋二祭是年奉
  旨将
  关帝大宗后裔在洛阳者授为五经博士世袭罔替嗣后凡有承袭均照雍正二年议定之例由该抚送部考试文理通晓者注册俟袭职时具题给札○四年奏准
  关帝原籍山西解州后裔照洛阳后裔世袭之例授为五经博士○五年奏准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前殿用牛一羊一豕一白色礼神制帛一果品五尊一爵三后殿用少牢馀如前殿春秋二祭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遣官一人承祭行三跪九叩礼后殿用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九遣太常寺堂官承祭行二跪六叩礼○十年覆准湖北当阳县增置世袭五经博士一人奉祀
  关帝冢墓
  一直省祭
  关帝庙雍正七年定五月十三日及春秋二祭并用太牢
  一祭御灾捍患诸神顺治三年以黄河著异加
  封浙人谢绪为显佑通济之神宋末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故俗称金龙四大王
  庙祀江南宿迁县○康熙十九年
  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遣官诣福建莆田县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豫偹祭品用帛一羊一豕一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雍正三年
  封春秋吴国上大夫伍员为英卫公庙祀钱塘县唐吴越王钱镠为诚应王庙祀临安县宋张夏为静安公庙祀萧山县眀绍兴太守汤绍恩为宁江伯庙祀绍兴府○四年
  封眀礼部尚书宋礼为宁漕公老人白英为永济之神
  均庙祀汶上县○五年覆准
  封汉蜀郡太守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二郎为承绩广恵显英王庙祀四川灌县○八年加
  封浙江显佑侯戴继元为保济显佑侯庙祀徳清县又封故广东雷州府海安营水师副将姜起龙为英佑骁骑将军之神庙祀徐闻县海口○十二年以江西鄱阳湖旧祀唐代忠臣张巡
  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庙祀浮梁县○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䕶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
  天后○三年
  封河南人黄守才为灵佑襄济之神庙祀陈留县○
  四年
  封江南人张祥为彰灵卫漕之神庙祀清河县○八
  
  封故蜀汉禆将武当为显佑英济广福王庙祀广西
  义宁县○二十二年覆准加
  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
  诚感咸孚天后于祈报祭文内将
  封号书眀以上皆所在有司岁以春秋致祭
  
  巡幸祭先代名臣先贤忠烈祠墓暨
  本朝名臣○康熙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至陕西横城
  谕赵良栋乃为国宣力建功之臣来朝经过其门遣皇长子及部院诸臣往奠致祭一次陈福曽为国效力适至此地亦著致祭一次钦此○又
  谕朕躬亲至此地宁夏阵亡官员兵丁宜察眀加恩所有阵亡官员遣官致祭钦此○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巡狩至陕西西安府
  谕西安百里内若有本朝勲臣坟墓著察眀具奏钦此
  ○乾隆十四年议准
  乘舆巡省中州
  御道所经于附近
  辇路之前代名臣忠烈先贤祠墓与
  本朝勲臣虽属有间但思表墓式闾自昔著有令典㳟逄
  皇帝巡俗省方礼隆咸秩应请就该抚咨开祠墓详
  加酌议其名臣以从祀
  帝王庙者为断如伊尹周公许远吕蒙正范仲淹司马光王曾韩琦岳飞等九人先贤以从祀
  圣庙者为断如子贡韩愈程颢程頥邵雍朱子许衡等七人其祠墓均应遣赐祭醊以昭旷典又如殷比干墓汉关侯墓晋嵇绍祠唐颜真卿墓皆忠义卓越千古并应一体叨荣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香帛由太常寺祭品由地方官豫偹遣祭各官照例开列具奏㳟候
  钦命往祭○又奏准直督咨称
  御道所经有魏裔介宋璟墓考唐臣宋璟配飨
  帝王庙
  本朝大学士魏裔介从祀贤良祠祠墓既在御道三十里内亦应遣官致祭祭文祭品香帛均照例由各衙门豫偹○十五年议准
  车驾南巡凡先贤祠墓在
  御道三十里内者据浙抚咨开到部如唐陆贽宋岳飞眀于谦皆从祀
  帝王庙眀王守仁从祀
  文庙
  本朝徐潮从祀贤良祠皆与中州议准祀典相符理应遣祭又吴越王钱镠首建江塘功徳在民见在临安有祠均宜膺祀典祭文祭品及香帛均照例豫偹○十六年议准江督咨报境内先贤名臣祠墓到部如㤗伯季札至徳高风著称经传言子㳺范仲淹皆吴产从祀
  圣庙张玉书赵申乔从祀贤良祠均与奏准遣祭之例相符卞壸曹彬宗泽韩世忠徐逹常遇春方孝孺于成龙傅腊塔汤斌张伯行陈鹏年等皆非江苏常镇四府人但或配飨
  帝王庙或从祀贤良祠或忠义卓著于史册其于江苏地方或有功斯民或尽节兹土或归葬此乡祠墓既均在
  御道三十里以内应一体仰邀遣祭以彰盛典一昭忠祠雍正二年
  谕朕惟周礼有司勲之官凡有功者书名太常祭于大烝祭法曰以死勤事则祀之凡以崇徳报功风励忠节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鸿图
  太宗文皇帝式廓区夏
  世祖章皇帝奄有万邦自创业以至定鼎将帅之臣致命立功者不少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中间殱灭三逆永清朔漠以及平定西藏台湾虽天戈所指如疾风振槁而师旅之臣捐躯马革及守土之官见危授命者所在多有迩者青海荡平西域效顺然自用兵以来将士奋勇前驱亦有没于行阵者此皆尽忠报国之臣朕甚嘉之亦甚悯之当于京师建立祠庙春秋妥侑世世血食其偏禆士卒力战敌忾舎生取义者亦附列左右用褒崇大节扬表芳徽俾远近观听勃然生忠义之心于治道亦有禆益仍令翰林官纂其籍贯事迹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久九卿詹事科道悉心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定交与兵部详考案卷行文八旗直隶各省督抚凡临阵捐躯守土授命之文武诸臣以及偏禆士卒赤心报国奋不顾身者将籍贯事迹详晰缮册具奏其建祠之处交与工部于
  京城内相度地方鸠工庀材建立祠宇制造神牌㳟请
  钦定匾额字様行令钦天监择吉悬挂将文武诸臣之位安设正祠偏将士卒之位安设两庑入祠之日太常寺前期奏遣大臣一人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祀事宜由太常寺豫偹每年春秋二祭均由太常寺办理仍交翰林院详稽
  实录
  国史方略各馆册籍移取兵部清册各为立传彚成一编垂诸永久○四年遵
  旨议准大臣神位于正房安设官员等位于两傍配楼及后层正房作两层安设兵丁等位于两旁群房内作五层安设正殿设七龛每龛一案每案素帛一果品五盘爵三中一案设羊一豕一左三案共设羊豕各一右三案共设羊豕各一东配楼设五龛每龛一案每案素帛一果品五盘爵三五案共设羊豕各一西配楼后层正房两旁正房陈设皆同其安设兵丁之群房三十六间每间设一龛每龛设一案每案果品二盘豕肉一盘爵三嗣后春秋二祭照祭定南武壮王之礼遣太常寺堂官一人行礼两配楼后层正房等处太常寺委官分献○是年
  谕所议并未及宗室王大臣著将宗室王在王一处宗室大臣在大臣一处分议具奏钦此随行文宗人府
  察眀事实至五年遵
  旨议准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神位应安设于正殿龛内正中英诚武勲王扬古利神位居左定南武壮王孔有徳神位居右追赠辅国公谥武襄巴尔堪神位在扬古利之次○六年庙工告竣
  钦定敕建昭忠祠○七年遵照原议将
  钦定表奖忠勲字様匾额择吉悬挂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将王公大臣官员兵丁牌位按次安设读文致祭其祭祀事宜悉照原议办理○前大殿正中奉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英诚武勲王扬古利定南武壮王孔有徳追赠忠勇王黄芳度武襄公巴尔堪五人东次龛奉赠太傅一等公安北将军谥忠勇佟国纲赠太师一等公谥忠烈佟养正散秩大臣一等公逹福赠一品光禄大夫一等公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佐领西哈一等侯谥襄武马得功赠三等侯一等伯巴什泰一等伯都统谥武壮宜理布赠二等伯都统巴都里一等伯议政大臣程尼三等伯副都统议政大臣穆和琳太子太保兼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赠光禄大夫张泰赠一等伯三等轻车都尉前锋统领议政大臣罗沙太子少保三等伯谥忠义王之鼎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谥忠贞范承谟额驸托柏大学士赠二等轻车都尉龙西太子太保兼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赠光禄大夫色思泰湖广总督赠三等轻车都尉谥忠勇额伦特副将军尚书查弼纳赠内大臣兵部尚书佐领图扪太子太保光禄大夫佟济仓场总督云骑尉王秉仁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巡抚谥忠毅傅弘烈三等轻车都尉追封光禄大夫二等子兵部尚书都统博波图大臣长史谥襄壮雅赉光禄大夫议政大臣刑部尚书云骑尉道禅议政大臣工部尚书世袭二等轻车都尉加三级光禄大夫名盖参赞内大臣马尔萨共三十人西次龛奉续顺公沈瑞辅国公谥襄愍巴赛大学士兵部尚书赠骑都尉谥忠愍莫洛礼部尚书都统一等轻车都尉布颜岱十六大臣一等轻车都尉兼専管佐领绰和诺湖北巡抚柯永昇都统赠骑都尉沙里布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巡抚谥文毅马雄镇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谥忠果甘文焜赠太子少保两广总督佟养甲礼部侍郎䕶军统领赠二等轻车都尉朝哈尔赠礼部尚书盐运使谥忠烈高天爵赠工部左侍郎䕶军参领费扬古赠三等子前锋统领图鲁锡赠三等男䕶军统领喀尔他拉赠一等轻车都尉䕶军统领喀尔䕶吉参赞副都统海兰参赞副都统苏图太子少师前锋统领三等轻车都尉胡里布一等轻车都尉䕶军统领哈克三赠䕶军统领佐领叶喜侍郎永国䕶军统领赠三等轻车都尉阿尔岱湖广提督总兵官兼轻车都尉孙定辽二十有四人东又次龛前锋统领骑都尉刘哈副都统一等男卢锡副都统一等男科普苏赠骑都尉副都统阿喀倪刑部侍郎副都统纳尔特副都统锡密赉副都统三等男科尔坤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多颇洛副都统戴豪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浑锦赠一等轻车都尉副都统魏正副都统二等轻车都尉罗济赠三等轻车都尉副都统阿什图赠三等轻车都尉副都统觉罗阿克善副都统常禄副都统赠三等轻车都尉阿尔䕶副都统赠骑都尉吉三赠骑都尉副都统巴雅思虎朗十八人西又次龛福建提督叚应举副都统骑都尉穆舒副都统赠云骑尉孟魁副都统白原任遵化州巡抚贾维钥副都统云骑尉迈图赠副都统前锋参领葛思特赠户部右侍郎云南巡抚朱国治赠右副都御史巡抚张文衡刑部侍郎三等轻车都尉马如璧赠工部右侍郎谥忠节粮储道叶映橊赠工部侍郎巡海道谥忠毅陈启泰一等轻车都尉通政使司通政使莫洛浑一等子穆克覃一等子赠云骑尉阿纳逹一等子代音布赠通政使司通政使巡道陈丹赤一等子觉罗莫洛浑十八人东稍龛赠左都督太子少保总兵官谥忠愍吴万福赠太子太傅总兵官徐勇赠太子少保左都督总兵官谥忠勇费雅逹赠太子少保总兵官谥忠壮朱天贵赠左都督总兵官张存福赠左都督都督佥事洪征总兵官谥忠武阿尔泰赠太子少保总兵官欧阳凯赠光禄寺卿湖南衡永郴兵偹道署广西巡抚事李懋祖总兵官杨佐赠云骑尉统领张廷辅赠总兵官㳺击杨光祖前锋统领定夀赠右都督总兵官王承业侍卫赠三等子锡喇巴江西左布政使司迟变龙十八人西稍龛赠云骑尉䕶军参领署䕶军统领郭色三等轻车都尉䕶军统领新泰原任提督加赠署都督同知谥壮勇康泰二等子觉罗顾纳岱原任总兵官加赠署都督同知司九经二等子拜兰三等轻车都尉总兵官郝效忠三等轻车都尉总兵官刘良臣三等子巴郎都尔莽鼐副将赠左都督杨三虎赠都督同知参将赵登举赠提督守偹纪法参将赠总兵官甘应龙赠右都督副将蔡隆二等子拜三一等男路什总兵官康海十七人后正堂偹御尼马禅等一百十有五人左次龛赠云骑尉䕶军参领倭赫等七十人右次龛一等轻车都尉季普哈逹等八十人左又次龛参将刘衍等四十五人右又次龛二等轻车都尉莽仪禄等四十人东配楼赠云骑尉七品官觉罗星徳等七十四人左次龛赠云骑尉䕶军校徳赫得等六十九人右次龛赠云骑尉骁骑校花色等七十二人左又次龛赠云骑尉䕶军校艾塔等百有八人右又次龛赠云骑尉五品官萨郭等一百十有三人西配楼赠云骑尉䕶军校雅思哈等一百十有九人左次龛䕶军校胡纽等七十一人右次龛赠七品官䕶军觉和托等七十四人左又次龛千总李龙等七十三人右又次龛典史赠主簿诸士英等百有一人东庑三等轻车都尉赫尔徳等五十六人左次龛骑都尉赠云骑尉汪腾高等七十七人右次龛骑都尉吴鲁礼等五十五人西庑守偹刘泽久等五十六人左次龛云骑尉赠骑都尉牛默淳等六十九人祔祀兵丁分别东西房共一万三百有七人○八年
  谕嗣后祭昭忠祠著将各部满尚书八旗都统开列请旨后祠两庑著太常寺委官分献钦此○十一年议准昭忠祠春秋祭祀之期凡前后入祠满汉诸臣之子孙在京居官及有顶带人员均于祭日齐集祠内各按品级随班行礼○乾隆元年
  谕昭忠祠崇祀忠节诸臣原属酬勲之旷典其子孙内或有寖至衰替不克振其家声者情殊可悯著将崇祀昭忠祠各员之子孙除见在出仕者无庸具奏外其子孙内如并无出仕之人而贫乏不给才尚有可用者各该旗简选引见候旨以示朕崇奖忠勲之至意钦此○十三年
  谕经略大学士等奏称署总兵任举统兵攻昔岭石城亲身督战奋往直前多所斩获乘胜追杀致被枪伤阵亡等语考之典礼以死勤事者祀之本朝特建昭忠祠用飨疆场效命之臣任举著入祠从祀钦此遵
  旨议准总兵官加赠都督同知任举应照例行文军营造具行间事迹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入昭忠祠安设○又
  谕四川军营奏称十一月二十一日焚烧贼巢塔高山梁及木耳金冈地方碉楼攻杀贼番之际三等侍卫丹㤗奋勇攻击直逼城边杀死贼番三人矢尽力战枪伤阵亡等语实属可悯其如何施恩给官职之处著该部察例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三等侍卫加赠云骑尉丹泰应照例行文军营造具事迹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入祀昭忠祠○是年议准八旗世爵官员有年久绝嗣者将原立官之人于昭忠祠设立牌位一体飨祀以昭劳绩○十四年
  谕金川逆囚穷蹙乞命朕已网开三面允准纳降见在振旅班师但念自用兵以来已逾二载将弁兵丁有攻碉夺卡奋不顾身以致阵亡者深堪悯恻著四川总督等详察报眀经略核定具奏交部从优议恤钦此遵
  旨议准阵亡参将赠副将贾国良守偹赠参将李成邦阵亡守偹署都司佥书梁士伟杨怀玉千总赠守偹赵越吴士秀寗法武潘浩向朝选伤亡千总高泽衍阵亡把总赠千总张㴻张文璧王宪杨国玺傅正伸陈琳伤亡把总任友萧成张丕徳曾荣等共二十人阵亡外委刘记印等十有六人伤亡外委马化龙等四人共四十人均照例行文四川总督将各将弁事迹造具清册送部移咨翰林院立传并交工部制造牌位送入昭忠祠其兵部原题内绿旗阵亡伤亡马兵九十九人步兵九百六十九人阵亡土兵千一百九十六人伤亡六十四人均效命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奋不顾身亦应一体制牌入祠照例移送翰林院立传又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出师金川阵亡兵弁云南阵亡千总张祥外委二人阵亡伤亡马步兵一百七十三人贵州阵亡候补守偹杨先春伤亡守偹金国保阵亡千总卜熊把总李如珪杨自旺阵亡外委十人伤亡外委一人阵亡伤亡马步兵二百二十七人陜西甘肃阵亡㳺击孟臣沙亮伤亡㳺击路建瀚阵亡都司温和守偹张进喜伤亡守偹孟珏李涟阵亡千总金悦杨青张伏政康宁把总杨生吉王正国郭生花马得海李养美郭士荣袭守桓马得龙满宏祥高云昇阵亡外委王治等十人伤亡外委曹元灵等五人淹没外委一人阵亡伤亡马步兵千一百十有三人均照四川阵亡伤亡兵弁例一体立传制牌位入祀昭忠祠○十五年驻藏都统加赠一等伯傅清左都御史加赠一等伯拉布敦入祀昭忠祠春秋致祭详见贤良祠○十八年议准昭忠祠前殿正龛内武襄公巴尔堪西第一龛内辅国公巴赛皆追封简亲王巴尔堪应改题封号移位于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上巴赛应改题封号移入中龛位于定南武壮王孔有徳之上前室左右各三龛祀公侯以下至二三品官向皆以爵秩尊卑为序不论时代先后遂至淆杂无伦应将入祠大臣官员自天命年以来按代序官同代同官则序年月以免淆溷再前室内见设神牌有赠袭公侯伯子男世爵而官兼尚书都统侍郎副都统者有任尚书都统等官而世爵不及五等者亦有赠袭世爵而别无兼衔者更有官爵本小以子孙贵显追封加大者位次最难允协应照贤良祠按代序官之例公侯伯居首大学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一品子爵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侍郎巡抚副都统二品男爵三品京卿提督总兵官及武职加赠至正从一品等官皆依序列于前室其四品卿翰林院学士藩臬一等侍卫参领轻车都尉及武职二品之副将等官皆列后正室五品少卿二等侍卫道府佐领骑都尉及武职三品之参将㳺击等官皆列后左室讲读御史部员三等侍卫云骑尉及武职四品之都司等官皆列后右室同知知州通判骁骑等校及武职五品之守偹等官皆列前东配室知县笔帖式州同杂佐以下及武职六七品之千把总等官皆列前西配室以上均按时代官爵为序庶位次秩然而忠义之灵益昭妥侑至祠内兵丁设位计前后庑共八处应将各龛皆以横版隔别次苐安设春秋配食可垂永久并请详察兵部死事原案翰林院小传及八旗志书将重复遗漏彼此互异之处加意清釐随时改正以昭劝忠励节之
  盛典○又奏凖昭忠祠双忠祠武壮王祠改用报功制帛○二十一年以死事义烈公班第刚烈伯鄂容安入祀昭忠祠由工部制造牌位太常寺依次安设每岁春秋二季致祭
  一贤良祠雍正八年
  谕国家效忠宣力之臣勲绩懋著必膺崇报之典令其世飨烝尝雍正二年朕已敕建昭忠祠自开国以来致命立功尽忠报国之俦皆得春秋妥侑世世血食顾念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得并列祀典永受眀禋则我朝名臣良弼其经邦佐治黼黻升平者皆祭法所必登朕欲为之建立祠宇久矣即如怡亲王之精白一心忠诚体国勲在社稷泽被生民其功徳隆盛又岂一切效忠宣力者之所可比伦乎洪惟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厥有一徳佐命之良
  世祖抚绥万邦实多奋庸熙载之彦迨我
  圣祖临御六十馀年间良臣硕辅后先相望据朕所深知者举其一二如大学士公图海公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等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或垂节钺之勲或励冰霜之节俯仰无愧为朝野所共钦终始不渝无瑕疵之可指此等靖共尔位不愧古大臣之风者正不乏人既树羽仪于一世宜隆俎豆于千秋且使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群以皋䕫稷契共相期许则眀良喜起之盛朕于斯有厚望焉著于京城内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贤良祠春秋以时展祭其应入祠之人著大学士会同该部察眀本朝满汉文武大臣才徳著闻完名全节者详慎开列具奏请旨将来继起之臣亦并得沾被恩光永为盛典钦此遵
  旨议凖怡贤亲王宗功元祀宜为贤良之首其良臣硕辅如大学士公图海公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瑸等均宜入祠崇祀以光祀典并将其馀拟定入祠满汉文武大臣缮录事宜开列名单恭呈
  御览俟
  命下之日奏请
  钦赐匾额行令钦天监择日悬挂其应行入祠之大臣制造牌位各按爵秩品级叙次安设及撰文设祭均照昭忠祠之例交各该衙门敬谨办理○十年
  谕原任将军阿尔纳恪谨持躬忠诚奉职从前西陲用兵宣力年久收复土鲁番平定青海均有劳绩原任都统冯国相谨慎小心朴诚自矢服官办事从无过愆向来各旗公库皆有亏空惟冯国相所管正蓝旗全无欠阙此即其出纳谨严操守洁清之实据伊乃朕藩邸之人知之有素阿尔纳冯国相二人应否入贤良祠著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将军阿尔纳都统冯国相均入祀贤良祠○又谕贤良祠之王大臣应各立小传以记生平事迹著拟稿进呈钦此○又
  钦定原任大学士范文程榜式逹海大学士阿兰泰李之芳吴琠张玉书李光地富宁安张鹏翮领侍卫内大臣福善费扬古尚书励杜讷徐潮姚文然魏象枢汤斌提督张勇王进宝孙思克总督赵良栋于成龙傅腊塔均凖入祀贤良祠○又遵
  旨议凖原任大学士𡩋完我魏裔介都统李国翰提督施琅䕶军统领莽依图定西将军公爱星阿将军佛尼勒总督孟乔均入贤良祠○又奉
  旨原任大学士额色黑王熙总督李国英都统根特副都统褚库巴图鲁此五人均入贤良祠○又
  谕原任领侍卫内大臣公尹徳乃额宜都之孙居心谨厚行已端方朕所悉知似应入贤良祠著询问九卿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尹徳应入祀贤良祠并立传以垂永久○十一
  年礼部具奏贤良祠工竣择吉㳟悬
  御书崇忠念旧四字匾额礼部会同工部太常寺堂官前期将王公大臣神位照原议各按爵秩品级序次安设读文致祭其前殿承祭官一人由太常寺前期奏遣内大臣散秩大臣尚书都统后殿遣太常寺堂官一人行礼嗣后春秋遣官承祭均照例遵行奉
  旨依议贤良祠之王公大臣等著于本家各赐祭一坛钦此○又议凖贤良诸臣入祠之日太常寺先期知会王大臣之后裔至期齐集祠内分班行礼嗣后凡遇春秋二祭亦照例先期知会齐集陪祭○十二年
  谕原任大学士田从典品行端直老成谨愿居官廉洁奉国公忠应入贤良祠以风有位钦此○又
  谕原任大学士高其位端方廉洁忠厚和平简任纶扉夀登大耋应入贤良祠以旌耆旧钦此○又议凖贤良祠前殿供奉和硕怡贤亲王神位应照王府园寝设立下马柱之例于贤良祠大门外设立下马红柱○乾隆元年
  谕原任加礼部尚书衔兼国子监祭酒杨名时学问醇正品行端方著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又
  谕原任大学士朱轼品行端方学术醇正纯修清徳望重朝端著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又议凖原任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一等男哈世屯原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一等男米思翰均崇祀贤良祠照例请
  旨赐祭奉
  旨著于本家赐祭一次钦此○五年直隶题请原任
  直隶总督李卫列祀省会贤良祠奉
  旨李卫𫾻历中外屡任封疆宣力多年勤劳素著亦应入京师贤良祠著九卿会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原任直隶总督李卫应于
  京师贤良祠崇祀并照例立传○六年
  谕原任江苏巡抚徐士林学问有素忠孝性成著入京师贤良祠以为臣工劝钦此○又
  谕尚书徐元梦人品端方学问优裕践履笃实言行相符历事三朝出入禁近小心谨慎数十年如一日谓之完人洵可无愧著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以示优礼耆旧格外加恩之至意钦此○十年议凖贤良祠内前殿制龛案设怡贤亲王神位应仍遵原议祀奉其后宇四龛奉祀贤良臣五十八位请合为一龛恭照我
  朝继承之序定诸位飨祀之班首序世次之最先者馀则左右分行各按世次序其爵秩如见在配飨大学士宜居前领侍卫内大臣次之尚书都统将军总督前锋统领䕶军统领提督侍郎巡抚副都统各依次安设至世爵列爵五等有子男授尚书都统者亦有侯伯为侍郎副都统者应以尚书都统等秩为序以昭画一谨将所拟安设神牌左右次序缮册进
  呈天聪年间名臣赠大学士谥文成榜式逹海崇徳年间名臣大傅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一等子谥文肃范文程蒙古副都统一等轻车都尉谥襄壮禇库巴图鲁顺治年间名臣少傅兼太子太傅内国史院大学士谥文毅𡩋完我少师兼太子太师内国史院大学士谥文恪额色黑少保兼太子太保定西将军内大臣一等公谥靖康爱星阿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一等男加一云骑尉谥恪僖哈世屯赠太子太保定西将军都统三等侯谥敏壮墨勒根辖李国翰少保兼太子太保加赠太保四川陕西总督谥忠毅孟乔芳四川陕西总督谥勤襄李国英康熙年间名臣赠少保兼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加封一等忠逹公谥文襄图海太子太保加赠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毅魏裔介少傅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靖王熙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襄李之芳赠太子太保加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清阿兰泰赠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谥文贞张玉书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谥文端吴琠赠太子太保加赠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端张英赠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贞李光地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㳟懿福善太子少师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襄壮费扬古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一等男加一云骑尉谥敏果米思翰刑部尚书谥端恪姚文然刑部尚书谥敏果魏象枢工部尚书管詹事府事谥文正汤斌赠太傅加赠太师礼部尚书谥文端顾八代赠太子太傅议政大臣吏部尚书谥㳟勤马尔汉赠太子太傅刑部右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文恪励杜讷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谥㳟毅赵申乔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谥文敬徐潮太子少保赠太傅尚书衔食俸谥文定徐元梦礼部尚书衔福建巡抚谥清端陈瑸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衔河道总督谥文襄靳辅镶蓝旗满洲都统谥襄壮根特正白旗满洲都统追封一等褒绩公谥襄毅赖塔正蓝旗汉军都统谥桓僖冯国相赠太子少傅靖海将军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谥襄壮施琅少傅兼太子太师赠少师仍兼太子太师靖逆将军一等侯甘肃提督谥襄壮张勇太子少保加赠太子太保振武将军甘肃提督谥襄武孙思克赠太子太保奋威将军陜西提督谥忠勇王进宝镇南将军镶白旗䕶军统领谥襄壮莽依图西安将军谥㳟靖佛尼勒勇略将军云南贵州总督兼一等子谥襄忠赵良栋赠太子太保江南江西总督谥清端傅腊塔赠太子太保江南江西总督谥清端于成龙雍正年间名臣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㳟富宁安太子太傅加赠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世袭骑都尉谥文端朱轼太子太保加赠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端张鹏翮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端田从典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世袭二等轻车都尉谥文恪高其位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谥悫敬尹徳镶红旗蒙古都统协理将军谥僖恪阿尔纳赠太子太傅加礼部尚书衔兼管国子监祭酒事教习庶吉士谥文定杨名时太子少傅加赠少保湖广总督谥清端杨宗仁太子太傅河道总督谥勤恪齐苏勒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直隶总督谥敏逹李卫乾隆年间名臣江苏巡抚徐士林○十二年议凖原任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世袭二等伯加赠太傅谥文穆马齐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端伊桑阿入祀贤良祠照依世次爵秩安设祠内各神位之次○十四年
  谕原任直隶总督那苏图久任封疆公忠谨慎茂著劳绩著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钦此○十五年
  谕朱尔墨特那木札尔反形已露倘不先加诛戮傅清等亦必遭其荼毒则傅清拉布敦之先几筹画殱厥渠魁实属可嘉非如霍光之诱致楼兰而斩之也夫临阵捐躯虽奋不顾身然尚迫以势所不得不然如傅清拉布敦揆几审势决计定谋其心较苦而其功为尤大著加恩追赠为一等伯入贤良祠昭忠祠春秋致祭并入伊家祠从祀钦此○又
  谕定边左副将军固伦额驸喀尔喀扎萨克和硕超勇亲王䇿凌以名藩尚主班崇懿戚在
  皇祖时即已宣力边陲勋猷茂著
  皇考眷注优隆晋爵亲王任専阃外身先血战殄靖狡
  寇伟绩丕昭益勤忠荩朕以王
  两朝勲旧倚毗弥殷寄重长城倍加渥泽自昔功臣勋
  戚侑食庙廷以王之功宜得配飨
  太庙虽蒙古亲藩从未有与配飨者朕以王功在王室名勒旗常简在久孚宜膺特典且令众蒙古知朕崇奖贤劳中外一体俾共知感奋益切劝勉并照和硕怡贤亲王之例从祀贤良祠永垂秩祀以示朕酬庸展亲优贤笃旧之至意钦此遵
  旨议凖贤良祠正殿五间正中安奉怡贤亲王牌位后寝五间安奉大学士榜式逹海等五十八人牌位今超勇亲王䇿凌入祠牌位应于怡贤亲王左次间设龛案安奉其牌位龛案祭噐等项交与该衙门如式制造钦天监选择吉期太常寺恭送入祠于本家致祭一坛仍交翰林院详考事迹立传以垂永久○十六年
  谕两广总督陈大受才品优长精眀勤慎著入祀贤良祠以奖贤劳钦此○十七年
  谕潘思榘简任巡抚实心黾勉著照江苏巡抚徐士林之例入京师贤良祠以示优恤钦此
  一直省贤良祠雍正十年
  谕我朝从前文武大臣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树绩建勲完名全节者朕已降旨于京师建立贤良祠永远展祀以彰令善因思外任大臣镇抚封疆宣猷布化忠勇效命威爱宜民其政绩卓然可纪者身故之后若于本地建立贤良祠俾得永膺祀典既足慰兵民懿好之公亦足为后来居官者之劝如近日之将军蔡良提督张起云总兵苏大有魏翥国皆素有贤声勤劳王事而殁于官者尤宜在贤良祠之列著直省各于省会之地建立祠宇其与祀之人若追溯从前恐稽考未确或滋滥膺亦未可定不若即从近年为始向后若有应请入祠者该督抚于一人各具一本请旨不必彚奏其一切事宜著九卿妥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凖令各省于省城内建立祠宇将近年各省督抚将军提镇等大员有政绩卓然可纪及此后外任文武诸大员著有贤名于身故之后应请入祠者令该督抚详考事迹博采公论一人各具一本据实缮奏恭请
  钦定一例入祠致祭其每岁春秋祭品均照各省名宦祠之例令地方官偹办入于祭祀银内开销一功臣専祠顺治十一年
  敕建祠于广宁门外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定南王谥武壮孔有徳并妃白氏李氏每祭素帛三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九○康熙十九年
  敕建祠于安定门外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宏毅公谥恪僖遏必隆并县主一品夫人舒舒觉罗氏祭品用素帛二馀与武壮王祠同○雍正二年
  敕建祠于朝阳门外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太师定南将军一等公谥勤襄佟图赖并一品夫人觉罗氏次太傅安北将军内大臣都统一等公谥忠勇佟国纲并一品夫人他塔喇氏温都氏次太傅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谥端纯佟国维并一品夫人赫舎里氏每祭用素帛七羊三豕三果品十有五盘尊三爵二十有一○是年
  敕建祠于徳胜门外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少保兼太子太傅一等公中和殿大学士谥文襄图海并一品夫人觉尔禅氏钮祜禄氏每祭用素帛三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九○乾隆二年
  敕建祠于安定门外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光禄大夫宏毅公额宜都祭用素帛一爵三牲醴果品与各祠同○十四年
  敕建祠于东安门内岁以春秋仲月致祭太子太保内大臣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追封一等承恩公谥恪僖哈世屯并一品夫人觉罗氏次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追封一等承恩公谥敏果米思翰并一品夫人穆溪觉罗氏博尔济吉特氏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兼察哈尔总管追赠一等承恩公谥庄悫李荣保并一品夫人觉罗氏祭用素帛七羊三豕三果品十有五盘尊三爵二十有一
  一双忠祠乾隆十六年
  谕驻藏大臣等奏朱尔墨特那木扎尔自立名号潜遣其心腹坚参扎锡等通款凖噶酒称䇿旺多尔济那木扎尔为汗且求其发兵至拉逹克地方以为声援幸值凖夷内溃所遣使人回藏被获得其逆书并馈献诸物是其阴蓄异志勾结凖夷罪不容诛设非都统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协力同心决计先发则其贻害藏地将不可言是二臣之心甚苦而有功于国家甚大应特建双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劝忠令典傅清既有専祀著不必从祀家庙该部会同内务府酌拨官房营度以闻钦此遵
  旨建双忠祠於崇文门内合祀都统一等伯谥襄烈傅清左都御史一等伯谥壮果拉布敦照例安设牌位春秋致祭每祭用帛二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尊一爵六
  一春秋致祭八旗左右翼及直省府州县忠义孝弟祠节孝祠雍正二年
  谕旌表节义给银建坊民间往往视为具文未曾建立恐日久仍至泯没不能使民间有所观感著于学宫内建忠义祠一所立石碑一通于学宫附近处购买基址建节孝祠一所立大牌坊一座其石碑牌坊将前后忠孝节义之人悉标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春秋祭祀用阐幽光以垂永久钦此遵
  旨议凖行令顺天府奉天府直隶各省府州县卫分别男女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之祠建于学宫之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刊刻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一为节孝之祠别择地营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氏于其上已故者设牌位于祠中每年春秋二次令直省各府州县卫守土官致祭其建立祠宇碑坊银动用正项钱粮报工部奏销
  一直省祭厉坛顺治初年定直省府州县各立厉坛于北郊每年清眀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饭三石并香烛酒醴棉帛以祭本境无祀鬼神府称郡厉县称邑厉咸以有司承祭祭日豫设
  城隍神位于坛行









  家祭
  一王公家祭崇徳元年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庙致祭○顺治五年定宗室封王无嗣者于
  太庙后殿两庑祔祭有嗣者令其子孙立庙致祭○庙制正殿七间台基高二尺一寸院内东西房三间贮祭噐及祭献等项西厢房三间贮乐噐台基皆高一尺六寸大门三间台基高一尺六寸院内西旁门一座院内东旁设燎𬬻一座大门外西旁设宰牲房三间其正殿厢房大门皆五色彩画花草上用绿琉璃瓦殿门墙外用红土内用白垩院墙用红土绿瓦盖顶帛𬬻亦用绿瓦牌位高二尺阔四寸朱红色上刻追封谥号墨书安于朱红木龛内设红片金帐幔其庙中王位以居中为尊馀分列左右如止一王正设中间每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岁暮日前期三日斋戒候飨
  太庙诸王陪祭礼成各回府致祭凡有荐新品物如太庙未献之先不许家庙荐献如王有事不得亲祭令子弟代祭如无子弟令䕶卫代祭其奠帛祭品该王自行偹办引赞人于所属官员内选充其祝文内阁撰给体式○又定庄亲王立一庙礼亲王巽亲王谦郡王共立一庙肃亲王立一庙饶馀郡王端重亲王共立一庙颕亲王顺承郡王共立一庙豫郡王立一庙克勤郡王衍禧郡王共立一庙○雍正九年定怡贤亲王立一庙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五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一
  太宗文皇帝大丧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
  太宗文皇帝崩是日卤簿全设内外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及朝鲜国世子和领福晋以下佐领命妇以上咸成服○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奉国将军淑人以上齐集
  清宁宫前举哀都统尚书以下各官齐集
  崇政殿前命妇等齐集
  大清门外各按旗序立举哀○次日作乐奉安
  梓宫于崇政殿设
  几筵乐止王以下各官每日入临二次上香奠献祭酒三爵三叩兴举哀凡三日止○第四日王公各于府第斋宿部院官各于衙门斋宿闲散官于
  笃恭殿前斋宿凡十八日止○诸王以下各官不祈祷不祭祀不燕会凡百日止军民人等凡十八日止禁屠宰凡十三日止外省官民人等以
  诏到日摘冠缨成服各官于本衙门齐集每晨夕上香三跪九叩兴举哀凡三日止至二十七日除服○初祭礼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佐领恭人以上齐集行礼○大祭礼卤簿全设读文致祭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及官员命妇齐集行礼与初祭同○满月致祭礼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及官员命妇齐集行礼与初祭同○九月恭奉
  宝位诣
  昭陵前期于
  几筵前祗告祭酒三爵卤簿全设作乐前引公主福晋
  等皆在城门迤北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都统尚书以下佐领以上及佐领恭人以上并外藩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索伦萨哈尔察等分翼按旗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恭送至
  陵俟安设毕行奉安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读文致祭○是日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和硕福晋以下佐领恭人以上咸除服○凡初祭大祭之次日绎祭礼内大臣侍卫齐集○朝鲜国王遣官进表呈送龙烛祭品等物致祭○百日致祭礼亲王以下参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岁暮致祭礼卤簿全设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固山夫人以上齐集○清明致祭礼卤簿全设亲王以下参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主以上齐集○期年致祭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一品夫人以上齐集读文致祭○奉安
  宝位致祭礼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主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一品夫人以上于
  殿阶西齐集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等诣奉安
  宝位处举哀跪祭酒三爵毕内大臣辅国将军奉宝位由中阶陞至
  殿内奉安正中位上乃于
  宝位前恭献祭品祭酒行礼如仪○康熙二年九月改
  
  昭陵十二月安葬
  宝城地宫祭酒行礼如仪

  世祖章皇帝大丧礼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崩是日卤簿大驾全设
  圣祖仁皇帝截发辫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缨截发辫女去首饰剪发○恭奉
  梓宫安奉
  乾清宫张绣九龙黄绮帐幔建丹旐于
  乾清门外之左设
  几筵朝晡日中三设奠
  圣祖仁皇帝亲诣尚食哀恸不已
  太皇太后挥泪抚慰左右无不感动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宗室公夫人以上每日二次诣
  几筵前
  圣祖仁皇帝亲视奠祭酒三叩立举哀副都统以上在乾清门外序立每日二次举哀命妇皆免齐集在京汉文官依次赴
  乾清门
  景运门外齐集武职各官依次赴
  隆宗门外齐集每日二次举哀凡三日止外藩进贡官员各给白布服三日而除汉文武候选候补等官及监生吏典僧道等官咸缟素赴顺天府署朝夕哭临凡三日止○第四日王贝勒贝子公等公主福晋等各于府第斋宿部院官于各衙门斋宿闲散官于
  午门外斋宿凡二十七日○二十七日后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都统内大臣尚书子以上每日一次入宫前丹陛上序立副都统男侍郎侍卫每日一次入宫前丹墀序立举哀其馀各官在
  乾清门外按翼序立举哀○王以下文武官员不作乐不嫁娶凡百日在京军民人等摘冠缨服缟素二十七日而除不嫁娶凡一月不作乐凡百日禁屠宰凡四十九日不祈祷不祭神凡二十七日专司
  太庙
  奉先殿祭
  神殿
  陵寝祭祀事务男妇内监及出征在军营官兵家属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儿女出痘暂免成服○未除服前票本用蓝笔各部院衙门文移用蓝印各衙门本章于十五日后进奏用朱印在京各寺观自大丧日始各声钟三万杵○初八日颁
  遗诏自宫中奉出至
  乾清门外礼部尚书跪接由中道奉至
  午门外奉安层台上张黄盖满汉文武各官素服三跪九叩兴复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官奉
  诏设龙亭内由中道出
  大清门至礼部誊黄遣官颁行天下○初九日
  谕朕惟自古圣贤之君必有显号徽称用昭功德之隆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钜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缵绍鸿緖统一寰区十有八年敬天尊
  祖勤政爱民奉侍
  慈闱克谐孝道敦睦宗族攸叙彝伦典学日新修身思永制礼作乐振武崇文敕法明𠛬立纲陈纪盛德之事不一而足朕方与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幸
  龙驭上宾顾予冲人嗣膺大统仰承佑启之恩敢后显扬之礼谨考彝章宜升
  尊谥该部详察典礼具奏钦此○外省领兵王公大小
  各官
  遗诏到日咸摘冠缨服缟素跪候过至衙门内安设行
  三跪九叩礼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兴官兵摘冠缨三日至第
  四日照常供事○直省文武各官
  诏到日咸摘冠缨服缟素跪候过至衙门内安设行三
  跪九叩礼跪听宣
  诏毕立举哀行三跪九叩礼朝夕哭临凡三日至二十七日除服官员命妇亦素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人等及妻素服十三日而除不嫁娶凡一月不作乐凡百日督抚提镇及三司官皆免进香○十一日孟春时飨
  太庙遣官素服行礼乐设而不作各官咸不陪祀○十
  九日
  几筵前行殷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陈金银定以楮为之后仿此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祭筵二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一尊是日黎明王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以上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下民公侯伯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读祭文时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读毕祭酒三爵立举哀祭毕读祭文官奉至燎位焚毕众皆退○二月初一日奉移
  梓宫行启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陈设礼仪与殷奠同○初二日奉移梓宫至景山
  夀皇殿是日卤簿大驾全设奉移时祭酒三爵经过门桥皆祭酒焚楮钱三旗侍卫舁轝出宫舁轝夫校分设八班首班末班以銮仪卫校尉八十人馀班每班八十人选五城民夫给以衣履令其澡沐服红䌷团花逊衣戴插黄翎毡帽又以民公侯伯一等侍卫以下参领轻车都尉以上给事中御史郎中以下员外郎等官以上每班八人管辖銮仪卫官四人更番指示进退舁丹旐每班三十二人以部院官四人内府官四人管辖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在
  乾清门外按翼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行觉罗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
  武各官在
  东华门外按翼齐集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各按旗排列随行将至景山时王以下男以上先趋进至门内其馀文武各官先趋至门外按翼序立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都统内大臣尚书子等命妇咸于门内副都统侍郎命妇以下佐领三等侍卫命妇宗室女以上在门外按翼序立候
  灵驾至皆跪举哀候过
  圣祖仁皇帝恭随
  灵驾步行号泣王以下满汉文武官员伏地悲恸既至夀皇殿奉安
  梓宫设
  几筵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每一祭酒一叩后同哀恋不已
  太皇太后再三慰谕始
  还宫众皆退乃焚丹旐楮钱○初三日行初祭礼圣祖仁皇帝亲诣陈冠服楮制丹旐一金银定二十万五千楮钱十有四万五千各色画段以楮为之万端楮帛五万祭筵八十一席羊二十有七酒四十一尊卤簿大驾全设于
  夀皇殿大门前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四品官三等侍卫命妇以上齐集读祭文众皆跪读毕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众皆三叩立举哀祭毕读祭文官奉至燎所祭酒三爵焚毕众皆退是日满二十七日
  圣祖仁皇帝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金银定二万楮钱一万祭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内大臣侍卫礼部工部堂官齐集致祭
  圣祖仁皇帝亲祭酒行礼○初七日行满月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祭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是日王以下镇国将军以上公侯伯以下侍卫文武三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夫人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祭行礼馀与初祭同○以后百日内满月致祭与初满月同期年内满月致祭金银定二万楮钱一万祭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不读文○清明日不读文不焚楮钱进挂纸钱宝花一座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众皆齐集馀与初满
  月同○三月工部敬制
  庙号尊谥册宝成送内阁刻字塡青大学士礼部堂官行一跪三叩礼塡青毕敬贮内阁择吉恭上
  尊谥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前期三日斋戒如常仪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
  
  天
  
  太庙
  社稷至日銮仪卫官于
  夀皇殿大门前陈设卤簿大驾作乐内礼仪院设册宝黄案二于
  殿门外一设正中一设左旁鸿胪寺设
  册宝黄案二于
  太和门阶上正中设采舆二于阶下大学士二人奉
  册宝奉安黄案上一跪三叩兴
  圣祖仁皇帝素服
  御太和门大学士二人各诣黄案前一跪三叩奉册宝奉安各亭内复一跪三叩退校尉舁行
  册前
  宝后黄盖一柄御仗二对前导鸿胪寺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降阶陞舆随亭后行亲王以下奉恩将军
  以上于
  协和门外两旁序立俟亭至跪候过随行文武四品官以上于
  东华门外序立俟亭至跪候过随行亭由景山东门入至
  夀皇殿大门外
  圣祖仁皇帝降舆
  册宝亭由中门入至檐前左旁安设导引官恭导圣祖仁皇帝由左门入至
  殿门外左旁立王以下公以上咸序立于大门内两旁文武四品官以上序立于大门外两旁大学士二人至
  册宝亭前一跪三叩各奉
  册宝设左旁案上先奉绢
  册宝设正中案上太常典仪官唱执事官各共乃职导
  引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就拜位立赞引官奏跪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兴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
  赞引官奏跪
  圣祖仁皇帝跪奏进
  册奉
  册大学士从左案恭奉跪进
  圣祖仁皇帝奉
  册恭献毕授右旁大学士跪接设于正中案上奏进宝奉
  宝大学士从左案恭奉跪进
  圣祖仁皇帝奉
  宝恭献毕授右旁大学士跪接设于正中案上奏宣册宣
  册官诣
  册案奉绢
  册跪宣毕仍设案上三叩退奏宣
  宝宣
  宝官诣
  宝案奉绢
  宝跪宣毕仍设案上三叩退赞引官奏跪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次
  
  几筵前致祭赞引官奏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行初献礼司帛官司爵官诣
  几筵前恭献赞引官奏跪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赞读祝读祝官一跪三叩从案上奉祝文跪读毕陈帛案上一跪三叩退赞引官奏行三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行亚献礼司爵官进献于左如初献仪赞行终献礼进献于右如亚献仪奏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赞恭送祝帛诣燎位奉绢
  册宝官奉祝帛官皆诣案前一跪三叩以次奉至燎所焚讫大学士二人各行一跪三叩礼奉香
  册宝赞引官恭导
  圣祖仁皇帝诣
  几筵前奉安奏行一跪三拜礼礼成
  圣驾还宫次日
  颁诏天下○四月十七日行百日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四万五千楮帛二万祭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是日行恭题
  神主礼内阁大学士一人进
  观德殿内于升祔
  太庙
  神主前上香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礼部官导至
  夀皇殿门外所设黄幄内奉安黄案上上香一跪三叩退内阁满汉大学士各一人咸朝服盥手诣
  神主香案前一跪三叩兴于
  神主神字空处恭点石青毕一跪三叩奉安黄幄内王
  以下文武各官齐集
  东华门外按翼序立大学士诣
  神主香案前一跪三叩奉安黄舆内一跪三叩卤簿全设校尉舁舆前行内大臣侍卫随后至
  观德殿前舆暂止大学士一人进
  殿内于升祔
  奉先殿
  神主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安舆内一跪三叩校尉舁行礼部官前导随升祔太庙
  神主舆后由景山东门出将至
  东华门齐集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候过舆进东华门王以下各官退内阁礼部堂官均随舆行至
  景运门
  圣祖仁皇帝素服跪迎于门内随舆后行内务府官前
  导至
  乾清门舆止
  圣祖仁皇帝先诣升祔
  太庙
  神主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主奉安
  干清宫所设黄案上行一跪三拜礼兴于升祔
  奉先殿
  神主舆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升祔
  太庙
  神主之右行一跪三拜礼兴内务府官供果品点香烛
  献酒三爵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礼成择吉升祔
  太庙
  奉先殿仪别载○二十一日行奉安
  宝位致祭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大臣命妇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与百日致祭同○百日后满月致祭止内大臣侍卫礼部工部堂官齐集○五月初三日行大祭礼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举哀行礼陈设礼仪与初祭礼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六月礼部题准丧礼百日期满大祭礼毕恭请
  皇帝陞殿文武各官见朝辞朝谢
  恩等礼照旧举行○建造
  飨殿
  地宫精选识地理人等内院礼部工部都察院科道官员率往会拟○朝鲜国王遣使进香恭进祭文一道沉香三两芙蓉香二十柱银香合一刻画龙烛二铜烛檠二白金三百两白细棉䌷二百白细苎布一百白棉纸二十万白纸二十万榛子柏子黄栗银杏大枣核桃各十斗清蜜十有五斗祭文由内阁翻译礼部恭书贡物付所司陈设祭品白金交内务府礼部置办馔筵牲醴是日遣官一人祭酒行礼凡进香同王以下奉国将军文武三品官侍卫以上齐集陈设祭品鸣赞官赞来使行礼读文致祭奉祭文送燎毕众皆退○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金银定十万楮钱七万画段一万端楮帛二万祭筵三十有一席羊九酒九尊卤簿全设王以下宗室公以上民公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内大臣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诣读文祭酒致祭礼毕读祭文官奉送
  焚燎众皆退○十月朔
  圣祖仁皇帝亲诣
  几筵奠献行礼○十二月行岁暮致祭礼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祭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王以下奉恩将军文武四品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固山夫人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行礼礼毕读祭文官奉送焚燎
  众皆退○康熙元年正月朔
  圣祖仁皇帝诣
  几筵前行礼○期年致祭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行礼是日陈羊酒祭筵各祭物与岁暮礼同卤簿全设王以下奉恩将军文武四品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县君镇国将军夫人都统内大臣尚书子命妇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礼毕读祭文官奉送焚燎众皆退○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十二月行岁暮致祭礼○二年正月行再期致祭礼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一万祭筵十有一席羊三酒三尊仪与期年致祭同○五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宝位移送
  孝陵前期三日各遣官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如仪○大葬前期开列有执事王公大臣并礼工二部内务府总管及姻戚大臣职名请
  旨钦命者方得入
  地宫执事并开列管押匠夫官四人职名及匠夫人数具奏其执香镫内监交总管内监等奏除内监十人此外不得擅入○前期一日行祖奠礼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祭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卤簿全设王以下镇国将军内大臣侍卫都统尚书子以上齐集
  圣祖仁皇帝亲诣读文祭酒行礼举哀礼毕读祭文官奉送焚燎众皆退○先是诸王大臣引古礼止
  驾远送未允至是
  太皇太后懿旨谆切
  圣祖仁皇帝不得已勉遵
  慈命○是日早卤簿全设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
  军恭人副都统侍郎男命妇以上在
  夀皇殿前分翼齐集侍卫文武四品官以上命妇在景山东门外齐集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在
  夀皇殿大门外分翼齐集香
  册宝先设舆内恭设
  灵舆于阶上正中舁以校尉十六人届时
  圣祖仁皇帝祭酒哀恸悲不自胜众随行礼毕辅臣恭
  
  宝位奉安舆内
  灵舆在前
  册宝舆在后
  灵舆启行时
  圣祖仁皇帝攀号悲泣候过诸王大臣侍卫按次随行不往送之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于东安门外齐集候
  灵舆将至皆跪举哀候过随行出土城关方回往送之王以下公侯伯满汉文武各官于土城关外大路两旁序立候
  灵舆将至皆跪举哀候过随行经过门桥均祭酒焚楮
  钱每至宿次奉
  灵舆于黄幄内每夕奠献亲王祭酒三爵毎晨亲王祭酒三爵其朝夕奠献时诸王贝勒内大臣侍卫等进木城内各官在木城外序立举哀沿涂百里内地方文武官皆素服在道右跪迎举哀候过至
  陵日奠献与在涂同次日王以下各官齐集奠献祭酒一跪三叩立举哀彻馔毕各退是日王以下各官皆回京○六月行安葬
  地宫礼前期遣辅臣及文武三品以上官诣
  陵致祭陈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祭筵二十五席羊七酒十有五尊读文祭酒行礼○前期三日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是日早卤簿全设礼部堂官掌仪司官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
  孝献皇后香册宝奉安各舆内送至
  地宫奉安辅臣一人诣
  宝位前跪行奉移礼祭酒三爵
  世祖章皇帝宝位辅臣二人内大臣一人奉安舆内孝康章皇后宝位亲族大臣等奉安舆内
  孝献皇后宝位亲族大臣等奉安舆内入
  地宫时内大臣侍卫在木城外公侯伯以下参领云骑
  尉在网城外按翼序立候
  灵舆至咸跪举哀候过随后举哀行至
  地宫辅臣内大臣侍卫公侯伯以下副都统侍郎男以
  上在
  地宫圆城内序立参领云骑尉在圆城外
  飨殿后两旁序立各举哀至吉时恭奉
  世祖章皇帝宝位奉至
  地宫安设宝床上正中奉
  孝康章皇后宝位安设于左奉
  孝献皇后宝位安设于右毕掩闭
  元宫石门辅臣在
  地宫前跪祭酒三爵内大臣侍卫文武各官咸随行礼举哀各退是日卤簿仪仗尽焚讫次日辅臣内大臣侍卫文武各官诣
  陵谒辞皆进圆城内序立举哀毕辅臣等跪于
  陵前祭酒三爵文武各官皆行三跪九叩礼两旁序立
  举哀毕各退回京
  飨殿告成奉安
  世祖章皇帝神位于正中宝座
  孝康章皇后神位于左
  孝献皇后神位于右均南向乃行致祭礼读祝奠献一
  如时飨仪

  圣祖仁皇帝大丧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圣祖仁皇帝崩小敛时凡带履之属
  世宗宪皇帝皆
  躬奉首戴以进敬体
  圣祖仁皇帝孝思用
  太皇太后昔时所赐冠服○十四日
  
  皇考教养文武大小臣工六十馀年孰不躬沐
  深恩今一旦
  升遐众心哀痛切至大敛时著令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皆入乾清门内令其瞻仰得尽哀恋之情钦此○是日奏仪注内公主福晋咸于
  乾清宫丹墀齐集奉
  旨
  皇考之女朕兄弟之福晋岂可远列丹墀朕心不忍著仍入大内亲近
  梓宫使得尽哀朕之兄弟子侄亦皆令入乾清门在丹陛上随朕行礼嗣后公主近支王公福晋夫人咸齐集于   几筵殿内○是
  日戌时大敛既敛乃奉
  梓宫于
  乾清宫中设
  几筵乃奠以东庑为倚庐建丹旐于
  乾清门外之左
  简命王公大臣恭理丧仪并
  简进爵大臣凡入
  乾清门陈设官员执事人等皆豫行奏
  闻并令直班之班领侍卫随入○是日卤簿大驾全设世宗宪皇帝截发辫诸皇子截发辫成服
  仁夀皇太后
  孝敬宪皇后
  妃嫔公主皇子福晋均剪发摘耳环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内务府官员等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宗室命妇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皆截发成服罢黜宗室官员及闲散觉罗人等亦准成服外国贡使及外藩公主福晋等额驸王台吉等在二十七日内至京者成服二十七日后至京者男摘冠缨女去耳环三日专司
  太庙
  堂子
  奉先殿祭
  神殿
  陵寝祭祀事务男妇内监及出征在军营官兵家属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儿女出痘暂免成服○十五日
  世宗宪皇帝行朝奠礼至日中至晡时礼皆如之齐集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命妇等皆随行礼○是日冬至大祀
  圜丘照常奏乐遣官分献陪祀执事各官咸朝服将事○初丧三日内每日哭临三次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内阁大学士学士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上三旗都统副都统侍卫等内务府官员于
  乾清门外五旗都统副都统各部院满汉大臣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各依班次齐集于
  景运门外在内公主福晋等乘马至
  苍震门入内五旗王福晋郡主等乘马依次进至隆宗门入内大臣命妇等步行依次进至
  隆宗门哭临均由
  神武门出入值大臣命妇官员妻不齐集之日右翼满汉官员仍于
  隆宗门外序立俟朝夕奠祭酒随班举哀毕退第四日王贝勒贝子公等公主福晋等在府第斋宿部院职事官在本衙门斋宿散秩官在
  午门外斋宿仍每日哭临凡二十七日而止自初丧日为始○王以下文武官员以上一年内不作乐百日内不嫁娶在京军民人等二十七日内摘冠缨服素服百日内不作乐一月内不嫁娶二十七日不祭神凡候选候补文武官员举贡监生吏典僧道官素服齐集顺天府朝夕哭临凡三日○二十七日内各部院文移皆用蓝印惟奏章过十五日后用朱印
  诏旨蓝笔批答
  京城寺观各声钟三万杵○十六日颁
  大行皇帝遗诏礼部遵例奏进仪注内未有
  皇帝应行之礼乃
  谕王大臣礼部
  遗诏自官奉出朕岂可安处苫次应作何行礼公同议奏钦此遵
  旨议准
  遗诏奉出时
  圣驾在
  乾清宫外东立西向大学士谨奉
  遗诏由中道出
  圣驾跪俟过回苫次大学士奉
  遗诏至
  乾清门外授礼部堂官礼部堂官三叩跪接由中道出
  午门至
  天安门外安设层台上张黄盖亲王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三跪九叩听宣读毕齐立举哀复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官奉
  诏设龙亭内由中道出
  大清门至礼部誊黄刊刻遣官颁行天下○领兵之诸大臣各于
  遗诏到日皆摘冠缨素服跪接进营行三跪九叩礼跪听宣读毕兴举哀复行三跪九叩礼官兵摘冠缨三日至第四日照常办事○直省文武各官
  遗诏到日皆摘冠缨服缟素跪接至公署安设三跪九叩跪听宣读毕兴举哀又三跪九叩成服朝夕哭临三日至二十七日除服官员命妇亦素服二十七日官员一年内不作乐百日内不嫁娶军民人等及妻二十七日内素服不祭神百日内不作乐一月内不嫁娶凡有顶带官员及举贡生监吏典僧道官咸素服于各该衙门齐集三日内朝夕哭临督抚提镇及三司官悉免进香○又
  谕蒙古王台吉等
  皇考时凡有大事未出痘者不令来京朕仰遵
  皇考爱恤外藩至意著行文各蒙古未出痘者不必来京钦此
  遗诏二十七日除服十八日
  谕诸王大臣等朕凡事无不遵奉
  皇考遗旨但持服乃人子之道二十七日服制朕断然难从若此事朕不得行其志必至懑恨无己尔等宜体朕意钦此○十九日礼部奏本月二十日
  绍承大宝行祗告礼其朝奠应遣官恭代奉
  旨朕仍亲奠明早上食时朕祭酒毕旁立俟彻奠案后再行祗告礼○二十日
  谕朕惟自古贤圣之君必有显号徽称以昭功德之盛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钜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早承大统寅畏小心旦明凛昭恪之忱
  郊祀亲升中之典监于成宪率由旧章孝奉
  两宫尊养兼至展敬
  陵
  庙备物尽诚总览万几阜成兆姓蠲赋动盈千万振恤曾不稽时水旱先筹雨旸必达宽刑肆赦德洽好生盛暑则释囹圄严寒则振𫗴粥兵粮豫给优赏屡颁淮甸屡巡动累百万之帑金运
  睿谟而两河底绩鲁郊
  特幸行数千年之殊礼屈
  帝尊而九拜崇师览奏牍而利弊周知觐臣僚而贤愚立辨保全勲旧庇䕃宗支广育人材敦厚风俗布昭
  圣武申讨不庭元裔背叛而旋踵就歼三孽逆命而克期献馘鄂罗斯占喀尔喀之疆圉谕以威德即奉约章喀尔喀逼厄鲁特之暴残纳其困穷胥登衽席噶尔丹肆毒邻境三临绝漠扫尽烽烟䇿妄阿拉布坦摧灭与国出师命将恢复藏地台湾置郡红苗格心南朔东西无思不服至于
  天纵生知日新好学讲筵时御
  手定六经广博士于五贤配先儒于十哲文嫓二典书迈百家贯彻天文总括地理旁罗术数考正元声硏索群编鉴裁纂辑凡此难名之美善洵互古帝王首出之
  一人虽复累牍连章不能继述万一朕方与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意
  龙驭上宾顾予冲人嗣膺大统仰承佑启之恩敢后显扬之礼谨考彝章宜升
  尊谥详察典礼具奏钦此○二十一日诸王大臣等以
  万几至重难以久旷请遵
  遗诏二十七日除服奉
  谕除服之制以日易月虽始于汉文而高宗谅阴三年独非古制乎朕不能上比高宗而思慕之情何能自已揣尔等惟恐过劳朕躬殊不知有服朕尚可稍进𫗴粥暂眠苫块若必强朕除服必至寝食皆废矣
  皇考遗命一句一字朕无不拳拳服膺只此二十七日除服之
  诏非敢故违而罔极深恩哀思迫切虽蹈违
  命之愆亦不恤也朕言及此曷胜呜咽实不能悉朕之悲思尔诸王大臣其谅之钦此 二十三日行殷奠
  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设
  大行皇帝冠服于几筵卤簿全设王以下大臣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照常齐集设馔案于
  乾清宫
  几筵前设随馔筵于月台上
  御道左右设祭文案于
  宫廊之西檐下是日早礼部尚书恭奉祭文侍郎前导由
  乾清门中门入设西檐下黄案上至时奏请
  世宗宪皇帝诣
  梓宫前东立西向举哀视陈设祭馔上食毕执事官进
  奠案于正中读祝官奉祭文跪
  世宗宪皇帝跪众于齐集处随跪哀暂止读文毕举哀世宗宪皇帝祭酒三爵每祭一拜众随行礼毕兴乃彻祭馔读祝官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送至
  景运门外燎位于左旁立内监等恭举
  大行皇帝冠服由中门出自丹陛起内大臣十人恭导
  
  乾清门中门出齐集之王公大臣皆跪候过随行至燎位承奠王祭酒三爵跪拜时众随行礼举哀礼毕众皆退○是日诸王大臣等考据古今丧服典礼合辞䖍恳奏称从来天子之孝与士庶人不同孝经云天子以德教加于百姓施于四海为孝书称高宗谅阴晋臣杜预谓是释服后心丧之文盖以人君一身为郊庙社稷之主祭为吉礼必于除服后举行若二十七日不即除服则祀典不免有阙
  大行皇帝圣学渊深若易月之制可以更易岂肯于遗诏中谆谆垂训伏乞上思
  
  庙神灵之所倚赖下念中外臣民之所托命勉遵遗诏俯顺舆情疏入复叩首固请始奉
  旨朕览诸王大臣所奏引据经书义理明晰朕惟有呜咽悲痛耳始知为君之难祗此持服一节乃天子第一苦衷转不如臣庶尚能各尽其心虽勉从所请朕之哀思因兹愈切矣迨二十七日
  世宗宪皇帝释缟素仍素服至雍正三年八月二十一
  
  孝恭仁皇后服阕后始释○二十四日总理事务王大
  臣内阁礼部翰林院奏称
  大行皇帝圣德神功颂扬莫罄
  尊谥
  庙号乃追崇大典臣等蠡测管窥未能比拟万一皇上至孝性成惟
  圣人能知
  圣人伏乞
  睿思亲定昭垂万世奉
  谕朕思子臣尊崇
  君父之心何有止极然必至允至当方孚千秋定论我皇考纉继大统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烁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勲业则为开创朕意宜崇
  祖号方副
  丰功但追崇大典理应佥谋共协一人之心即千万人之公心一时之论即千万世之公论尔诸王大臣等可会同九卿翰詹科道文六品以上武四品以上详考旧章从公确议钦此○二十六日诸王贝勒贝子
  公文武大臣官员等奏称
  大行皇帝功德巍焕
  天地化育有未周者
  大行皇帝实赞之
  祖宗经纶有未竟者
  大行皇帝实弘之孔子集千圣之大成
  大行皇帝集百王之大成史称帝尧其仁如天惟大行皇帝实与并之又按礼经称有虞氏祖颛顼而尚书所载有格于文祖格于艺祖之文则有虞氏有三祖是知凡配天者皆得称祖也廷议佥同舆情允洽惟
  圣字可以赞扬
  大行皇帝之峻德惟
  祖号可以显彰
  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
  尊谥曰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
  圣祖天下万世称曰
  圣祖仁皇帝奏入本日奉
  谕诸王大臣官员深悉我
  皇考一生神圣实行同心合辞恭上
  尊称甚惬朕意因
  亲刺指血将本内
  圣祖字圏出恭奉授大学士等赍出○十二月初一日
  
  几筵前致祭行启奠礼陈设礼仪与殷奠同 是日谕近支王等曰
  皇考明年七旬大庆吾兄弟方思以
  万夀圣节在畅春园供奉甘旨与四海臣民共效无疆之祝岂意今年此日乃于乾清宫作如此陈设耶言念及此心肝摧裂因大恸不止诸王皆伏地号泣○
  是日向夕复于
  乾清宫陈设果馔并随筵二十七席
  世宗宪皇帝诣
  几筵前躬奉酒馔跪而劝侑痛哭失声○初三日行奉
  移礼是日卤簿全设至时
  世宗宪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毕退立东旁跪候迁移
  梓宫俟过随行至
  景运门外
  梓宫升大昇轝
  世宗宪皇帝西向跪举哀礼部堂官祭轝祭酒三爵行
  三叩礼众随行礼毕
  灵驾发
  世宗宪皇帝于左随行每舁校更班时皆跪候内大臣
  侍卫在
  乾清门外分翼齐集王以下公以上在
  东华门外南池口齐集左翼大臣官员等在东安门内大街齐集汉大臣官员等在骑河楼路口齐集右翼大臣官员等在景山东门北齐集皆候
  灵驾至跪举哀俟过随行
  仁夀皇太后
  孝敬宪皇后
  妃嫔等自
  顺贞门升舆先出
  神武门进景山门在
  夀皇殿祗候在内福晋公主等豫在
  夀皇殿大门内在外福晋以下官员命妇以上豫往夀皇殿大门外西墙序立内务府官员妻亦豫往在命
  妇后序立候
  灵驾至咸跪举哀王公内大臣大学士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上三旗都统副都统侍卫等内阁学士内务府官员等于景山东门内分班序立举哀五旗都统尚书汉大臣至有顶带官员均于景山东门外分翼序立举哀候过舁轝夫役八班首班末班以銮仪卫校尉八十人馀班毎班八十人选五城民夫给以衣履令其澡沐又以民公侯伯一等侍卫以下参领轻车都尉以上给事中御史郎中以下员外郎等官以上每班令八人管辖銮仪卫官四人更番指示进退舁丹旐每班三十二人以部院官四人内务府官四人管辖凡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
  灵驾至
  夀皇殿大门
  世宗宪皇帝于东旁跪迎
  梓宫入殿安奉设
  几筵毕
  世宗宪皇帝祭酒三爵举哀齐集王以下公主福晋以下皆跪随举哀行礼毕焚楮定丹旐自是
  世宗宪皇帝每日黎明诣
  夀皇殿上食三次退于
  观德殿席地而坐有应奏之事即于
  观德殿进奏至晡奠毕乃还倚庐每日陈设銮驾卤簿二次一月后止凡奠献时遣近支王等轮流祭酒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执事人䕶军领催幷妻于门外分班序立祭酒时随叩举哀○是日九卿詹事科道议覆元旦
  万夀冬至撰拟表式颁发奉
  旨见今哀恸之时朕岂忍陞殿受贺元旦冬至贺表应俟雍正二年举行至万夀表非过二十七月断不可颁发诸王大臣即强行再奏朕亦必不允从○初五日行初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设
  大行皇帝冠服于几筵设卤簿大驾于
  夀皇殿门外和硕亲王以下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民
  公侯伯侍郎以上在
  夀皇殿大门外分翼排立四品官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在景山东门外分翼序立近支王等福晋公主等在
  夀皇殿内诸王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在
  夀皇殿大门内西墙外三旗官员命妇等在
  夀皇殿大门外西角各序立设馔案于
  夀皇殿中排列随馔筵于丹陛左右设祭文黄案于西檐下是日早礼部尚书恭奉祭文由大门中门入奉安于西檐下案上至时奏请
  世宗宪皇帝诣
  几筵前举哀视陈祭馔亲上食毕执事官进奠几于正中读祝官奉祭文跪礼部堂官二人左右跪展祭文
  世宗宪皇帝跪众随跪哀暂止读文毕举哀读祝官奉
  祭文复于案退
  世宗宪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复位乃彻祭馔读祝官恭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送燎位于左旁立内监等恭举
  大行皇帝冠服由中门出自丹陛起内大臣十人恭导
  
  夀皇殿大门之中门出王以下大小官员以上皆跪候过随行至燎位奉安毕遣官祭酒三爵跪叩时众随行礼毕各退○次日绎祭内务府礼部工部堂属官及内务府官员命妇咸齐集陈设礼仪与顺治十八年礼同○初八日奏准
  大行皇帝梓宫应照钦天监选择日期起敬谨漆饰四十九次○初九日行大祭礼陈设礼仪与初祭同○是日满二十七日众除服
  世宗宪皇帝诣
  几筵前祭酒三爵虽勉从众请而哀恸之忱弥笃先是谕诸王大臣佥云二十七日后应居乾清宫朕思皇考六十馀年所御宫殿朕即居住其中心甚不忍朕意欲居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向日一应陈设敬谨收彻葺改务令垩素以备朕居朕不敢谓遵古谅阴之礼然必如此守孝二十七月以尽朕心是日
  从倚庐移
  御养心殿斋居素服三年如一日○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前绎祭同○十三日行周月致祭礼王以下大小官员咸齐集行礼致祭仪与初祭同后凡遇周月致祭仪皆同○理藩院奏外藩敖汉王等请谒
  梓宫奉
  旨著礼部引入进谒嗣后蒙古络绎来者皆引进叩谒梓宫○二十九日行岁暮致祭礼陈羊酒祭筵祭物如数王以下大臣官员以上咸齐集仪与初祭同○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日黎明
  世宗宪皇帝诣
  夀皇殿大门行礼是日内外照例停止举哀○二月初
  九日
  陵寝动土前期三日遣官祗告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又遣大臣二人祗告
  后土
  昌瑞山神○十九日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谥
  庙号先是礼臣以恭上
  尊谥仪注具奏奉
  旨所议阅
  册宝仪注内并未议及朕躬行礼之处凡阅
  
  庙祝帛悉皆行礼今阅
  圣祖仁皇帝册宝亦当行礼为是酌议具奏遵
  旨议准前期三日斋戒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至期
  夀皇殿大门外陈设卤簿大驾
  几筵前点香烛供果品十二盘礼部太常寺官设册案于香案左设
  宝案于香案右再设一案于东鸿胪寺官设二案于
  太和门外阶上正中
  册案在左
  宝案在右銮仪卫官设采亭二于阶下
  册亭在前
  宝亭在后礼部堂官二人豫奉绢
  册宝奉安于采亭内执事大臣官员在阶下立内阁大
  学士二人自内阁恭奉香
  册宝奉安于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执事官豫设拜
  褥于门之正中礼部堂官奏请
  世宗宪皇帝素服乘舆出宫至
  太和门北阶下降舆
  御太和门恭阅
  册宝毕就拜位行一跪三拜礼兴东次西向立大学士
  二人诣
  册宝案前各行一跪三叩礼兴恭奉
  册宝由中阶降奉安各采亭内行一跪三叩礼兴校尉舁亭前列黄盖御仗启行礼部堂官奏礼成
  世宗宪皇帝陞舆还宫豫至
  殡殿倚庐恭候奉
  册宝大学士执事官员随采亭后行王以下入八分公
  以上于
  协和门外按翼序立候采亭至跪候过随行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四品以上官豫集景山东门外按翼序立候采亭至跪候过随入采亭由景山东门进至
  夀皇殿大门外御仗采亭止礼部堂官二人奉绢册宝先入奉安于各案上退大学士二人诣各采亭前
  行一跪三叩礼恭奉香
  册宝礼部堂官前引奉
  册大学士在前奉
  宝大学士在后由中门中路入
  殿中门奉安于东案上行一跪三叩礼出立于东檐下
  届时礼部堂官奏请
  世宗宪皇帝陞舆至
  夀皇殿大门外降舆赞引官二人恭导由大门左门入殿左门至正中北向立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由大门左右入进至阶下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四品官以上在大门外均按翼序立典仪官唱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奏就位
  世宗宪皇帝就拜位立奏跪拜兴
  世宗宪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兴奏跪
  世宗宪皇帝跪众皆跪典仪官奏进
  册奉
  册大学士诣
  册案前恭奉香
  册箱由左旁跪进
  世宗宪皇帝受
  册拱献毕授右旁礼部堂官跪接兴恭设于
  册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奏进
  宝大学士诣
  宝案前恭奉香
  宝盝由左旁跪进
  世宗宪皇帝受
  宝拱献毕授右旁礼部堂官跪接兴恭设于
  宝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奏宣
  册宣
  册官诣
  册案前跪奉绢
  册出匣宣毕奏宣
  宝宣
  宝官诣
  宝案前跪奉绢
  宝出匣宣毕同盛入匣内各行三叩礼退赞引官奏跪
  拜兴
  世宗宪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毕乃行致祭礼奠帛读祝三献爵均如仪礼毕奉
  册宝官奉祝帛官各奉
  册宝祝帛以次由中门出送诣燎位赞引官恭导世宗宪皇帝至东旁立俟
  册宝祝帛过复位立鸿胪寺官引诸王大臣避于两旁
  赞引官奏礼成恭导
  世宗宪皇帝出陞舆还宫众官按翼从左右门出各退
  次日
  颁诏天下其奉香
  册香
  宝由大学士奏遣奉绢
  册绢
  宝由礼部堂官内奏遣祗告
  奉先殿遣官由内务府请
  旨献爵官照
  太庙
  奉先殿例以一等侍卫奠献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遣官宣
  册宣
  宝读祝官赞引官会同太常寺照例奏除祭品由内务
  府备办恭荐
  尊谥祭文及祗告祭文均翰林院撰拟祗告
  
  地
  太庙
  社稷遣官及执事各官咸朝服
  奉先殿补服
  几筵前奉
  
  宝大臣执事官员及齐集王公大臣官员皆素服行礼○二十三日行百日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公大小官员咸齐集仪与初祭同三月初一日行清明致祭礼不焚楮帛进挂楮钱宝花一座陈祭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和硕亲王以下镇国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子以上咸齐集行礼祭酒如仪○十七日朝鲜所贡祭品香烛设
  几筵前楮帛积燎位王以下满汉文武四品官以上在夀皇殿大门外齐集按翼排班朝鲜使臣戴展翅乌纱帽素服角带鸿胪官引立右翼班末祭时引来使于仗南北向立赞行三跪九叩礼退立原处读祝官读祝文王公各官咸跪引使臣至拜位北向跪遣官于祭案末正中奠案前跪读祭文毕三祭酒每祭行一叩礼王公各官及使臣咸举哀随行礼复赞来使行二跪六叩礼退立原处举哀读祝官奉祭文送至燎位众皆退○是日大学士等谨拟
  圣祖仁皇帝陵名六字进呈
  御览恭定为
  景陵○二十五日于
  几筵前行祖奠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齐集行礼仪与启奠同○是夕复陈果馔并随筵二十七席
  世宗宪皇帝诣
  几筵前跪献举哀○二十六日礼部奏称钦奉
  上谕详考题主礼仪今按礼书既葬藏明器下志石复土坚筑乃题主奉神主升车反室盖未葬之前事以生礼既葬之后奉以神道谨议于
  梓宫奉安于地宫之后恭题
  太庙神主礼成奉安黄舆令亲王大臣等敬奉回京奉旨明季帝王皆不亲送梓宫故令亲王大臣奉主回京朕既亲往若不亲奉
  神主而归于心何安俟
  山陵事毕题
  主礼成朕亲奉
  皇考神主还京○发引日奏除近
  灵驾行走王公姻戚○大葬前期开列有执事王公大臣并礼工二部内务府总管及姻戚大臣职名请
  旨钦命者方得入
  地宫执事并开列管押匠夫官四人职名及匠夫人数具奏其执香镫内监交总管内监等奏除内监十人此外不得擅入○二十七日恭移
  梓宫送往
  陵寝沿涂分定五程每宿次盖造
  芦殿缭以黄幔城城前设旌门张黄次于百步外三面设网城连帐前左右设下马黄柱各一第六日至
  陵寝暂安奉于
  陵寝飨殿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
  皇陵后土
  昌瑞山神是日卤簿全设舁大昇轝校尉民夫一百二十八人首班末班用校尉馀用近畿民夫共分六十班日用三十班每班备四人计夫役七千九百二十人城夫乡夫除给衣履盘费外仍免其本身一年丁银第一日仍用八十人直隶总督率司道府州县等官管辖会同在京三品京堂以下科道主事以上八旗遴选公侯伯以下云骑尉以上及前锋参领䕶军参领副䕶军参领副参领上三旗一等侍卫下五旗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䕶卫等官每班各四人管辖工部夫头四人备四人分为两班轮击响尺节示进退銮仪卫官更番指示后皆仿此
  册宝于采亭内王以下内大臣侍卫满汉大学士以上
  及内务府官在
  夀皇殿大门外齐集满汉二三品官在景山东门外齐集四品以下有顶带官在城外关厢内齐集在内公主近支福晋等在
  夀皇殿内齐集诸王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在夀皇殿大门内西墙齐集内府妇女在
  夀皇殿大门外西墙齐集至时
  世宗宪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毎祭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举哀礼
  毕奉移
  梓宫
  世宗宪皇帝先诣大门东旁立候
  梓宫出跪举哀兴
  梓宫登大昇轝
  世宗宪皇帝跪于左礼部尚书祭轝三祭三叩兴灵驾发
  世宗宪皇帝随出景山东门先诣宿次祗候
  仁夀皇太后
  孝敬宪皇后
  
  嫔以下皆出景山西门由别道先至宿次祗候应留京王以下大小官员等随行出城外关厢在齐集处按翼排班跪送举哀候
  灵驾过各退应随送王以下大臣官员等于过关厢后乘马随行内监毎班十人侍卫每班二十人咸更番在
  灵驾两旁随行近行王大臣侍卫内监等皆近
  灵驾随行恭理丧仪王大臣内务府工部銮仪卫堂官
  
  灵驾前后两旁巡察随行每校尉更班时随行王大臣侍卫内监等皆下马跪俟更班毕仍在原处随行其次随
  灵驾豹尾班内大臣侍卫随行其次二班侍卫随行其次王以下大小官员随行沿涂过门桥遣内大臣二人轮流祭酒焚楮钱
  灵驾将至
  芦殿王以下各官至第七班豫往序立恭俟
  灵驾至宿次
  世宗宪皇帝于黄幔城北门外跪迎举哀王以下各官
  咸排班跪迎举哀
  灵驾由北门进
  芦殿众于黄幔城左右绕至大门外分翼序立陈卤
  簿于门前安奉
  灵驾列
  册宝于左右乃行夕奠礼
  世宗宪皇帝祭酒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在涂每日
  早陈设仪仗王公百官齐集恭奉
  册宝安奉亭内行朝奠礼
  世宗宪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跪送
  灵驾发王以下大小官员等分翼跪举哀候过随行世宗宪皇帝仍先诣宿次至
  芦殿敬视陈设跪迎安奉
  灵驾行夕奠礼仪与初启行同○沿途百里以内文武官在路右百步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至宿次于黄幔城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夕奠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序立随班行礼举哀○四月初二日
  灵驾将至
  景陵
  世宗宪皇帝先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陵寝行礼毕至红门内更衣殿祗俟仁夀皇太后率
  孝敬宪皇后
  贵妃等次第谒
  陵礼毕于
  陵寝大门之西所设黄幔城内祗俟是日凡
  皇陵不直班官员咸于兴龙口之外排班跪迎
  灵驾至举哀候过随后行
  世宗宪皇帝于红门外跪迎举哀候过徒步随行灵驾入东门东栅门由甬道行至七洞桥北由
  景陵甬道至三洞桥南
  降大昇轝时跪于左旁候
  梓宫陞小轝豫进大门内东旁跪候过兴
  梓宫安奉设
  几筵毕内务府礼部堂官奉
  册宝列于左右
  世宗宪皇帝祭酒行三拜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
  是日
  谕扈从诸王满汉大臣前在京师原议明日祭毕回京朕亲送
  梓宫沿涂于大礼虽获免阙遗而思慕未有穷期哀痛何能自已若明日即叩别
  梓宫实为不忍朕欲留住
  山陵数日然后回京尔诸王大臣务体朕意再议具奏
  诸王大臣等合辞固请奏称
  圣驾奉
  皇太后在此若不回銮
  皇太后亦必愈加哀恸所关甚重恳请仍照原议○初三日行暂安奉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卤簿全设扈从王公大小官员及外藩诸臣咸齐集排班行礼读文致祭
  世宗宪皇帝恭送冠服于燎所祭酒尽哀是日
  回銮○初九日总理事务王大臣奏请
  御门听政奉
  旨诸王大臣所奏虽是我
  皇考梓宫尚在飨殿朕即临御正门听政心实不安念皇考付托重大节养朕身至一切礼仪多有未尽每以天下万民事关紧要勉强照常办理亦无贻误临御正门听政俟
  梓宫奉安地宫后举行钦此○十一日王大臣等复合辞固请以礼制情择期听政用慰中外臣民之望乃勉从众请○十五日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夀皇殿凡平日图书器用服御之物悉陈左右自是每
  逢朔望及四时节序
  世宗宪皇帝必亲诣行礼○先是
  仁夀皇太后自
  圣祖仁皇帝升遐哀痛过甚
  体常违豫及
  亲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至
  陵事毕
  回宫积哀莫解至是疾大渐五月二十三日
  慈驭上宾
  世宗宪皇帝擗踊号痛连辰逹旦奉安
  梓宫于
  宁夀宫中在苍震门内设倚庐以居丧仪别载○七月十五
  日遣官诣
  景陵飨殿行中元致祭礼陈设礼仪与顺治十八年
  元致祭仪同○八月十八日奉移
  孝恭仁皇后梓宫
  世宗宪皇帝亲送至
  景陵○二十四日
  世宗宪皇帝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祭酒举哀遂诣
  景陵至
  飨殿几筵前行礼祭酒举哀毕至黄幄内恭候
  孝恭仁皇后梓宫安奉毕乃出○二十五日
  世宗宪皇帝诣
  景陵先于
  圣祖仁皇帝几筵前上食奠献旋诣
  孝恭仁皇后几筵前行暂安奉礼读文致祭毕乃出传旨翼日仍诣
  景陵
  景陵飨殿内原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神位暂移于东一间暖阁恭修加上尊谥庙号
  圣祖仁皇帝梓宫奉安殿中于殿左恭造
  芦殿奉安
  孝恭仁皇后梓宫陈设几筵咸如仪○二十八日谕大学士等点主一事所关甚重古人必取名望素著德性纯粹者充此职今尔等位既贵显人品皆优故简命尔等当体朕敬重之诚勿视为差委故事诚意所聚俨若
  圣祖神灵洋洋如在笔间方副朕一片孝思钦此○二
  十九日行祗告大葬致祭礼
  圣祖仁皇帝卤簿全设
  孝恭仁皇后仪驾全设扈从王以下官员及守
  陵大臣官员大臣命妇官员妻等咸齐集至时
  世宗宪皇帝诣
  飨殿于
  圣祖仁皇帝几筵前读文致祭奠献行礼毕诣
  孝恭仁皇后几筵前读文致祭奠献行礼毕乃暂出至隆恩门外幄次俟彻祭品少顷复入于
  圣祖仁皇帝梓宫前祭酒奉移时
  圣驾前行至
  明楼前
  芦殿恭奉
  圣祖仁皇帝梓宫奉安于龙輴毕复至
  孝恭仁皇后梓宫前祭酒举哀奉安于
  圣祖仁皇帝梓宫之右均北向
  册宝各设于
  梓宫两旁行奠献礼是日
  命凡
  圣祖仁皇帝诸皇子皇孙及向日亲近大小臣工皆得
  
  芦殿瞻仰
  梓宫○是日焚卤簿仪驾○九月初一日恭奉
  梓宫安葬
  景陵是日早
  世宗宪皇帝诣
  景陵行奠献礼凡
  圣祖仁皇帝皇子皇孙及向日亲近大小臣工皆命至
  芦殿内瞻仰
  梓宫
  驾至
  芦殿内跪抚
  梓宫擗踊哀痛钦天监奏报吉时乃于
  圣祖仁皇帝梓宫前祭酒三爵次于
  孝恭仁皇后梓宫前祭酒三爵各行三拜礼毕至陵寝门外向北跪哭以俟诸臣恭率校尉先奉
  圣祖仁皇帝龙輴入
  地宫次奉
  孝恭仁皇后龙輴入
  地宫奉安
  梓宫于宝床陈
  册宝于各石案毕掩闭
  元宫石门毕
  世宗宪皇帝于祭台前祭酒三爵行三拜礼众随行礼
  举哀毕乃出至幄次俟
  隆恩殿陈设俎豆牲牢毕礼部堂官奏请诣
  隆恩殿行恭题
  神主礼銮仪卫豫设黄舆二于
  隆恩殿前丹陛之下内府官设奉
  神主龙凤宝座各一于
  隆恩殿内一正中一居右前设供案又前设香案均南
  向设恭题
  神主案二于香案之旁一在东西向一在西东向设安神主椟案于宝座两旁南向设
  御拜褥于正中至时
  世宗宪皇帝龙袍衮服满汉大学士各二人朝服执事官陪祭官咸蟒袍补服赞引官二人导
  圣驾由
  隆恩门左门入陞正靣左阶进殿左门至中北向立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由左右门升左右阶至丹陛上立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在丹陛下按翼序立恭奉
  神主大臣二人就案上启椟奉
  神主各设左右黄案上东西向满汉大学士各诣案前
  一跪三叩兴各就位于
  神字空处恭点石青毕退立两旁二大臣恭奉
  神主各跪安于龙凤
  宝座三叩退乃行虞祭礼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常仪礼成銮仪卫堂官率校尉舁黄舆于月台上一设正中一设于右均南向太常寺官跪奏恭请
  圣祖仁皇帝神主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世宗宪皇帝诣
  宝座前一跪三拜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大学士恭导由
  飨殿中门出奉安于正中黄舆内亲王一人恭奉孝恭仁皇后神主随出
  世宗宪皇帝奉安
  圣祖仁皇帝神主毕亲王奉安
  孝恭仁皇后神主于右旁黄舆内退至正中一跪三拜兴转立东旁校尉舁行黄盖御仗内大臣十人大学士四人及礼部堂官前导
  神主黄舆过
  世宗宪皇帝跪王公各官皆随跪候过兴随行至隆恩门中门
  圣驾由东门出先诣宿次恭俟涂次按程设黄幄奉圣祖仁皇帝神主黄舆居左
  孝恭仁皇后神主黄舆居右执事官各设供案于舆前每案陈果品十二盘酒三爵正中设香案陈设毕礼部太常寺堂官奏请
  世宗宪皇帝诣
  神位前行夕奠礼恭导
  世宗宪皇帝入黄幄诣香案前司香官跪进香
  世宗宪皇帝三上香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礼毕恭导世宗宪皇帝出黄幄至陞舆处陞舆
  还行营○是日以
  山陵礼成遣官祗告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并祭
  皇陵后土
  昌瑞山之神○初二日礼部太常寺堂官恭导
  世宗宪皇帝至
  黄幄黄舆前朝奠礼毕校尉舁行
  世宗宪皇帝仍先诣宿次黄幄祗俟行夕奠礼如前仪
  ○初三日朝奠礼毕
  世宗宪皇帝先回京祗俟遣官一人代行夕奠次日朝
  奠礼○初四日
  神主黄舆至
  京城由朝阳门入在京大小官员咸朝服跪迎于大清门外
  世宗宪皇帝御祭服率王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咸
  朝服跪迎于
  端门之外随入
  太庙街门遣王等三人恭请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神主奉安于各黄舆内俟
  圣祖仁皇帝黄舆过
  四后神主黄舆以次随行至
  庙门外黄舆止
  世宗宪皇帝亲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诸王各奉
  四后神主入
  太庙行升祔大祭礼详见升祔仪○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忌辰
  世宗宪皇帝诣
  奉先殿行礼辰时诣
  夀皇殿
  圣祖仁皇帝御容前行礼○先期
  特命
  皇子诣
  景陵恭代行期年致祭礼其随往大小官员于各部院衙门照例遣三分之一前往至是日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设奠几于
  隆恩殿月台正中排列随馔于月台两旁设祭文案于隆恩殿西檐下礼部堂官恭奉祭文由
  隆恩门中门入设于案上诸王内大臣侍卫大学士
  
  隆恩门外按翼序立文武官员于三桥前按翼序立
  
  陵官员命妇内府妇女咸于大门内西墙序立至时礼
  部堂官引
  皇子进至
  隆恩门西门上右阶于月台西边立陈设毕读祝官
  奉祝文跪
  皇子诣奠几前跪众在齐集处随跪哀暂止读祭文毕礼部堂官奉爵
  皇子祭酒三爵每祭行一叩礼众随行礼毕彻馔读祝官恭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恭送燎位
  皇子随出至燎所祭酒三爵每祭行一叩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十二月十五日工部奏张挂门神对联奉
  旨居中宫殿及中门照常张挂至朕所居之养心殿暨宫内各处皆过三年再行○二年九月初六日以元旦元夕及庆贺行礼廷臣朝服日期奏请奉
  旨俟朕素服三年后著照所请行○十一月十二日冬
  至礼臣请于次日
  陞殿行礼奉
  旨去岁冬至因
  圣祖仁皇帝配
  天礼成颁诏天下是以御殿今年冬至次日著停止行礼○十三日遣官恭谒
  景陵行再期致祭礼○十二月初十日部臣奏请雍正
  三年二月十三日服制已满请祫祭
  太庙颁示中外臣民即吉释哀奉
  旨朕受
  皇考四十馀年顾复深恩罔极莫报默尽哀情非谓能行历代帝王不能行之事欲立法定制以垂令名昔
  世祖
  圣祖皆以冲龄登极一时礼制容或未备设践阼之日已若朕躬之年则尽礼尽制必有朕所万不能逮者今朕谅阴三年不过默尽其心抱歉之处尚多敢云尽礼乎至深山穷谷无不哀恋思慕遏密八音此
  皇考六十馀年深仁厚泽愈久不忘出于人心之自然非朕有所禁约而然也所奏著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遵
  旨议准于
  圣祖仁皇帝服制满后择吉行祫祭礼并
  敕谕顺天府府尹及直省督抚遍示臣民俱行吉礼三年钦天监谨奏二月二日庚午二曜合璧五星聨珠为四千馀年未有之嘉瑞诸王文武大臣等合辞恳请
  陞殿受贺奉
  旨朕惟
  皇考六十馀年敬
  天勤民始终如一是以
  上天申眷睹此嘉祥在
  皇考为福锺喜庆之馀在朕躬为迎迓
  天庥之始惟期与大小臣工矢诚心而敦实政陞殿受贺不必举行但念
  天瑞实因
  皇考而致遣官告祭
  景陵○二月十二日
  圣祖仁皇帝服制二十七月期满
  世宗宪皇帝诣
  太庙行祫祭礼读祝奠献一如岁暮大祫仪次日谕顺天府府尹直省督抚朕惟古昔帝王以孝治天下诚以孝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则也故鲁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朕以眇躬缵承大命永惟
  皇考圣祖仁皇帝顾复洪慈恩德罔极中心哀痛什伯恒情以日易月实所不忍特以
  
  庙大祀朝会重典不容久旷时亦勉从诸王大臣之请遵礼举行惟于宫庭内素服斋居默尽此心每抚时触景辄增凄怆僾见忾闻之际哀发于中澘然出涕古人云礼之至者无文哀之至者无节实非有所仿而行亦非欲以立法定制垂于天下后世也终身孺慕宁有巳时今诸臣据二十七月即吉之文合辞公请祫祭释服朕以礼制情勉允所请于雍正三年二月十二日祫祭
  太庙释服即吉伏念
  皇考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深仁厚泽普遍寰区宾天之日凡京畿直省海澨山陬士农工商白叟黄童莫不呼号哀泣孺慕之诚三载以来有如一日今举行吉礼应敷告天下朕嗣位以来惟日兢兢严恭寅畏不敢怠息庶几克荷
  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百姓受
  皇考圣祖仁皇帝教育深恩当勉励忠诚勤守职业言慈言孝克友克恭农夫尽力于南畞工商致精于器用毋尚奢侈毋事浮伪共期归真返朴比戸可封以无负
  皇考六十馀年培养渐摩之至德于朕奉先思孝之心实有赖焉尔该地方官遍行晓谕俾薄海黎民咸悉朕意钦此○是年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仁皇帝三周届期
  世宗宪皇帝率
  孝敬宪皇后
  妃嫔等恭谒
  景陵致祭至日豫设馔案祭文案礼部堂官恭奉祭文
  
  隆恩门中门入安奉西檐案上王公大臣侍卫等豫
  
  隆恩门外文武官员于三桥南按翼序立守
  陵官员命妇执事妇女豫入
  陵寝门内西墙排立祭前
  孝敬宪皇后
  妃嫔等自行营先至
  隆恩门外西旁幄次内候
  世宗宪皇帝至
  隆恩门外东旁幄次
  孝敬宪皇后
  妃嫔等豫由
  隆恩门西门入至
  明楼前祗俟礼部堂官奏请
  世宗宪皇帝由
  隆恩门东门升正靣左阶进
  隆恩殿左门举哀进茶进馔毕执事官进奠几于正中世宗宪皇帝诣几前北向跪众皆跪读祝官奉祭文至殿中阈外正中跪读哀暂止读毕大臣进爵
  世宗宪皇帝三祭酒每祭行一拜礼
  孝敬宪皇后
  妃嫔等在
  明楼前均随行礼诸王大臣侍卫官员等于各排立处随行礼礼毕彻馔读祝官恭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由中门出送燎所遣官祭酒三爵每祭一叩王以下官员以上随行礼举哀毕各退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六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一
  世宗宪皇帝大丧仪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崩
  皇帝于本日
  亲视小敛至申时大敛奉
  梓宫于
  乾清宫中设
  几筵
  简命王公大臣恭理丧仪并
  简进爵大臣
  皇帝截发辫诸皇子咸截发辫成服
  皇太后
  皇后妃嫔公主皇子福晋及凡宫人等咸剪发摘耳
  环成服
  大行皇帝卤簿全设亲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佐领三等侍卫妻以上及内府男妇咸齐集近支王等福晋遵从前
  世宗宪皇帝之旨在内齐集○是日奏准按八月节气每日于辰时设朝奠申时设夕奠午时献馔筵二十四日
  谕朕受
  皇考鞠育顾复深恩昊天罔极今忽遭大故
  龙驭上宾朕自念生平无纤毫之报答日夜哀泣痛入
  五中况我
  皇考仰体
  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教养万国臣民十三年来旰食宵衣苦心远虑备极劳瘁此朕所亲知亲见者是以薄海内外共享升平之福贻及子孙不独朕心感切仰报无由也若服制一节仍遵定例朕心实为不忍惟有行三年之丧稍尽思慕之情于万一天下臣民仍照定例行著诸王大臣即行会议具奏钦此○又
  谕嗣后奠献时总理事务王大臣著在乾清宫廊下瞻仰行礼钦此○是日朝奠时由部将齐集之王公大臣蒙古额驸等职名开列具奏奉
  旨特𥳑亲王贝子公等数人进内瞻仰此后王公大
  臣及额驸台吉等有初到者均遵
  旨开列职名进呈候
  旨命其进内瞻仰○是日奏
  大行皇帝入
  梓宫后卤簿大驾全设设丹旐于
  乾清门外之左王以下文武各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宗室之女佐领三等侍卫等之妻以上咸令成服革职宗室觉罗亦令成服革职满汉大臣官员不准与外藩进贡人员并外藩公主福晋郡主等额驸王台吉等若未除服前到
  京并令成服除服以后令其男摘冠缨女摘耳环三日专司
  太庙
  奉先殿
  夀皇殿祭
  神殿
  陵寝祭祀事务男妇内监等及出征在军营官兵家属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及儿女出痘暂免成服
  御前大臣侍卫
  乾清门侍卫等咸令在
  乾清门内五旗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内阁大学士前锋统领䕶军统领上三旗都统副都统学士等及上三旗侍卫内务府官员每日令其三次在
  乾清门外分翼排立五旗都统副都统八旗官员各部院大臣官员汉大臣官员均每日令其三次在
  景运门外分翼排立俟奠献时随班行礼举哀若命妇不齐集日右翼大小官员令其照常在
  隆宗门外排立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郡主入八分公夫人以上每日令其三次俟奠献时随班行礼举哀在内
  皇子王等福晋公主郡主等令其在
  景山前东栅阑外乘马进
  神武门至
  苍震门下马进内五旗王等福晋郡主等令其在景山前东栅阑外乘马进
  神武门至
  隆宗门下马进内大臣夫人令其在
  景山前东栅阑外乘马至
  神武门下马步行进
  隆宗门在京汉文官
  隆宗门外齐集每日随班举哀三次三日后停止四日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皆各在私第部院官在各公署闲散官在
  阙门外共斋戒二十七日王以下文武官一年不作乐百日不嫁娶在京军民人等摘冠缨素服二十七日一月不嫁娶百日不作乐二十七日不祭祀汉文武候选候补官举贡生监吏典僧道官咸素服于顺天府齐集早晚哭临凡三日未除服内批本用蓝笔各部院行文皆用蓝印奏章俟十五日后再行具奏均用朱印
  京师寺庙各声钟三万杵本日奉
  旨是过十五日以后仍用蓝笔○是日王公百官及福晋命妇等哭临仍照二十三日齐集之处齐集行礼○二十五日奉
  
  圣祖仁皇帝龙驭上宾时闲散觉罗等曾与孝服今皇考大事亦著照前例行○又
  
  大行皇帝前奠献茶膳所须器皿皆著用
  皇考从前常用者尚膳人员于奠献陈设不甚熟练嗣后著伊等将膳案举至乾清宫前檐下令内监接进奠献钦此○又奉
  旨颁发
  大行皇帝遗诏例系大学士恭奉安设于
  几筵前东案朕今欲亲身恭奉安设○二十六日奉旨
  皇考前奠献时闲散宗室觉罗皆在乾清门外齐集亦著伊等进乾清门瞻仰如何令伊等瞻仰之处议奏遵
  旨议准每奠献时以宗室三十人觉罗二十人轮流
  入内瞻仰以申哀慕○二十七日颁
  大行皇帝遗诏大学士奉
  诏至
  乾清宫檐下
  皇帝接受安奉于黄案行一跪三拜礼兴由
  乾清宫左门出西向立大学士由右门入进至黄案前行三叩礼跪奉
  诏兴由中门出
  皇帝跪候过回苫次馀仪均与康熙六十一年同
  统兵大臣官员于
  遗诏到日摘冠缨素服跪接进营行三跪九叩礼跪听宣读毕举哀行礼官兵皆摘冠缨三日直省文武各官
  遗诏到日摘冠缨缟素跪接至公署行三跪九叩礼跪听宣读毕兴举哀行礼成服朝夕哭临凡三日至二十七日除服官员命妇军民人等及妻皆二十七日素服凡有顶带官员及举贡监生典吏僧道官咸素服于各该管衙门内朝夕举哀三日督抚提镇咸免进香悉照康熙六十一年丧仪定制行○是日奏准九月初一日辰时三刻值日食是日朝奠请移于卯时正二刻○九月初一日祭
  帝王庙承祭官及分献执事官咸素服雨冠不作乐
  百官不陪祀○初四日
  谕自古臣子之于君父皆有讳名之义载在礼经著于史册所以展哀慕而致诚敬也雍正元年
  皇考特颁谕旨谨将
  圣祖仁皇帝圣讳二字钦定避易书写今朕绍承大位
  哀痛方深
  皇考圣讳理应恭避敬遵
  皇考从前钦定典制嗣后凡内外各部院文武大小衙
  门一切奏章文移遇
  圣讳上一字则书允字
  圣讳下一字则书正字该部敬谨遵行钦此○又谕自古圣帝明王功德大成必有显号徽称所以昭垂万世典至钜也我
  皇考大行皇帝乘干御极抚御万邦锡福𫍯民德化翔
  洽䖍恭寅畏昭事
  苍穹郊祀祈年必亲必敬钦承
  祖烈光大前猷至孝肫诚千古未有当
  皇祖上宾时尽制尽伦丧仪隆备
  亲送
  梓宫屡谒
  陵寝岁时瞻拜
  御容举念常伸孺慕继
  显谟之盛推
  锡类之仁
  宸衷祗敬则朝乾夕惕历久弥勤
  亲政忧劳则盛暑祁寒未尝稍间整纲饬纪明目逹聪施措咸宜德威并用笃宗室则立学以隆教育惠八旗则赐帑以备吉凶厚臣工而加俸养廉眷忠臣而建祠赐祭励廉能以察吏宏荐㧞以罗才广耤田以重农桑定品式以崇节俭重道则
  经筵岁举爱士则科目频加隆
  先师五代之王封新阙里千秋之庙貌修明典礼怀柔百神厚植纲常旌扬节孝蠲逋减赋不惜亿万之帑金开垦筑堤永享万年之乐利备振则广行积贮养兵则优赡身家律例则釐定科条决谳则特详咨酌广开言路详示
  朱批洞瞩群情虑周六合大阅以诘兵戎训练以修武
  
  睿谟独运而小丑立奏荡平
  圣武布昭而荒徼永图绥靖开天明道
  圣学高深觉世牖民
  宸章炳焕阐圣贤之精蕴宣心性之圆机函盖古今彪
  烁宇宙
  天心协应有感必通德盛化神诸瑞毕至千古帝王之
  良法善政至
  皇祖而集其大成我
  祖宗之骏烈宏猷迨
  皇考而益徴善述眇予冲子寅奉丕基仰惟
  功德之隆宜备尊亲之典敬循礼制恭上
  尊谥
  庙号尔部详察典礼具奏钦此○又
  谕诸王大臣奏称三年之丧难以举行请朕仍依旧制以二十七日除服朕受
  皇考顾复深恩昊天罔极中心哀慕实不能自已所以
  欲行三年之丧稍尽子臣之谊朕承
  皇考付托之重总期恪守
  贻谋仰遵
  先志使天下乂安永享升平之福乃朕之孝非以持服三年遂为尽孝也自古帝王亦有行三年之丧者今诸王大臣所引杜预心丧之说后人多议其非朕自幼读书与未尝披览载籍者有间此等议论岂可援以为据耶若以
  遗诏有二十七日释服之旨此乃为天下臣民而言非
  指朕一人也从前
  皇祖圣祖仁皇帝冲龄践阼未得举行而我
  皇考大行皇帝即位之时军国重务速应办理之处甚多是以俯准廷臣之请然素服斋居三年如一日也今经
  皇考十三年宵旰勤劳孜孜图治举凡大纲小纪莫不
  悉有章程今日遵守成规一如
  皇考在日朕亲承指授一一奉行不已辗转思维三年之丧在朕今日实属可行况昨日大学士等奏称十五日以后应照例送本办事朕已允行岂行三年之丧遂不能办理一切事务乎至于
  郊坛祭祀大典原可并行不悖诸王大臣所奏以日易月之说断不准行朕意已定毋得再请其如何举行三年之丧诸王大臣详稽典礼确议具奏钦此○是日奏准恭上
  尊谥
  庙号大典攸关应遵旧典会同诸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文官六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详考旧章从公确议○初五日行殷奠礼与康熙六十一年仪同是日送燎
  皇帝亲诣祭酒自是每祭送燎奏遣大臣祭酒皆奉  旨亲诣○初六日谕朕惟致治莫先于崇孝徽称首重夫易名天地之覆载同功帝后之尊亲一体钦惟
  孝敬皇后作配
  皇考𢡟著坤仪孝德夙洽于宫闱仁惠久孚于壸掖朕
  恭承顾复备荷
  恩慈兹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谥宜并追崇恭上
  尊谥以展孝思以昭万世尔等详稽典礼具奏钦此
  ○又
  谕各省督抚大员有进贡方物之礼昨福建督抚赍到闽省果品仍照例进献于
  皇考之前者朕不便发回已交所司敬谨收贮以备几筵供应之用若远省大员进贡
  皇考之物已赍送在涂者准其赴京交奏事官员转奏其各省照例进朕之物槩行停止虽食物果品亦不许进俟三年之后候朕再降谕旨著通行传谕各省督抚等一体遵行钦此○初七日
  谕今日礼部奏称奉移
  梓宫择于本月十一日伏念奉移之期太近朕览奏恸入五中谕令展期而诸王大臣奏称奉移之后尚有大祭典礼限于时日不便更易朕勉从十一日之请礼部又奏称
  梓宫出东华门时朕乘舆由别路先至
  雍和宫迎迓等语朕在哀痛迫切之际岂可乘舆由别
  路前行当步行随
  梓宫后送至
  雍和宫礼部又奏称奉安
  梓宫之后是日朕即回宫等语敬思
  梓宫安奉之后哀慕正切何忍遽离朕意欲于
  雍和宫苫次居住百日稍展思慕之忱于万一钦此○
  是日奏准奉移
  梓宫
  皇帝圣孝纯笃必欲步行不敢劝阻至于
  雍和宫居住百日之
  谕旨再四酌议二十七日后
  皇帝莅官听政必应在
  宫殿之中此乃一定体制谨仰体
  皇帝孝思请于二十七日内
  皇帝在
  雍和宫苫次居住至奉移
  梓宫之日及大祭次日绎祭之期
  皇帝例应回宫者仍应循照
  国朝定制○又
  谕诸王大臣援引典礼议称朕于二十七日之后应在宫殿之中乃一定之体制等语朕思二十七日之后既不于
  雍和宫苫次居住则朕哀慕之思何能自释应于百日
  之内毎日亲诣
  雍和宫一次奠献诸王大臣将亲诣时刻酌定具奏钦
  此遵
  旨议准二十七日后
  皇帝莅官听政事务殷繁若每日
  亲诣
  雍和宫一次往来数十里难以兼办政务谨拟奉移梓宫后百日内应请
  皇帝于数日
  亲诣
  雍和宫一次其
  亲诣之日或早或午不必拘定时刻如此既可展皇帝之孝思而于典礼亦协初八日奉
  旨一月之内朕每日亲诣一次一月以外间一日亲诣一次两月以外间二日亲诣一次 初九日诸王大小官员议奏钦惟
  大行皇帝丕冒八埏曲成万物有与
  天同体之德有敬
  天行健之功凡运会之弥昌弥炽皆
  圣德之可法可传中以宅心正以体政文以敷化武以定功英以决几明以烛理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信以成之毅以守之而皆本之于大孝运之以至城谨按虞书曰慎乃宪说命曰惟圣时宪又曰监于先王成宪周礼疏云宪法以示人曰宪盖惟宪天立教之圣人然后能慎法度修政事俾万世奉为成宪守而不忘若虞舜商汤周之文王武王皆是也窃谓
  大行皇帝
  尊谥于宪为宜又按礼记祖有功宗有德周公作无逸称殷有三宗而周文武之庙并称世室窃惟
  大行皇帝
  庙号宜称
  世宗与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并为百世不祧之庙拟敬上
  尊谥曰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曰
  世宗天下万世称曰
  世宗宪皇帝庶足以显扬
  大德表著
  巍功本日
  谕诸王大臣公同议上
  皇考大行皇帝
  尊谥曰
  宪皇帝
  庙号曰
  世宗于我
  皇考至德鸿猷实相符合礼称祖有功宗有德庙号之称祖称宗均属尊崇之极而象功昭德惟期允当方协 公昔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身兼创守平定逆藩扫清
  朔漠神功骏烈自古莫与比隆
  庙号定应称祖
  皇考大行皇帝善继善述敬
  天勤民十三年来宵旰忧劳咸熙庶绩昭万年之景福
  固百代之丕基
  庙号
  世宗正合古宗有德之意上配
  烈祖百世不祧此乃天下万世之定论非在廷诸臣尊崇祖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
  隆恩表章
  盛徳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辞也在我
  皇考神谟垂于宇宙厚泽洽于臣民即罄厥揄扬难尽
  万一今据所奏敬拟上
  尊谥
  庙号详慎公当足以昭示万年朕心深为慰惬所有应行典礼该部敬拟具奏钦此○是日以奉移
  梓宫祗告
  几筵读文致祭行启奠礼
  皇帝亲祭酒
  命总理事务办理丧仪王大臣及近御诸臣齐集乾清门内随行礼馀仪与初五日殷奠同○初十日
  谕十月三十日为我
  皇考圣诞伏思
  皇祖圣诞之期天下臣民䖍诚斋肃禁止屠宰嗣后恭
  
  皇考圣诞之日著遵照此例敬谨奉行钦此○十一日
  奉移
  大行皇帝梓宫暂安于
  雍和宫
  皇帝步行恭送是日卤簿全设届时
  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退跪于东旁俟奉移
  梓宫升小轝
  皇帝躬导至景运门外
  梓宫登大昇轝
  皇帝于东北隅西向跪礼部堂官祭轝三祭酒行三
  叩礼众随行礼毕
  灵驾发
  皇帝于左旁随行由
  东华门东安门出王以下公以上于
  东华门外按翼齐集内务府官于
  东安门内西旁齐集左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金鱼胡同南大街齐集右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镫市口北大街齐集汉文武各官于新桥东大街齐集皆候
  灵驾至跪迎举哀候过随行
  皇太后率
  皇后妃嫔由
  神武门地安门出豫往
  雍和宫殡殿后恭候公主福晋以下内务府官员妻以
  上咸豫往各齐集处排立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内府䕶军领催人等之妻皆于东华门内三座门外跪举哀候过舁轝夫役八班首班末班以銮仪校尉八十人馀班每班八十人选五城民夫给以衣履令其澡沐又以民公侯伯一等侍卫以下参领轻车都尉以上给事中御史郎中以下员外郎等官以上每班令八人管辖銮仪卫官四人轮流指示进退舁丹旐每班三十二人以部院官四人内府官四人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焚楮钱
  梓宫至
  雍和宫昭泰门前降大昇轝登小轝由中门入于雍和宫永佑殿暂安奉
  皇帝随入
  殿外东旁立执事官入内奉安
  梓宫毕
  皇帝入立左旁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副都统以上于
  雍和门外两旁序立举哀其馀大小官员咸于昭泰门外序立举哀
  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毕焚楮
  定丹旐遂以别殿为苫次
  皇太后
  皇后妃嫔皆还宫众各退○是日诸王大臣遵旨议定三年丧礼具奏本日
  召入诸王大臣靣
  谕诸王大臣所议三年丧礼援据经传斟酌典章甚为详悉朕惟
  皇考临御十有三年居心行政念念出于至诚此诸王
  大臣所共知共见者
  皇考聪明天亶建极绥猷垂法万世朕虽不能仰企万一惟此诚之一字实欲身体力行黾勉效法以图善继善述至持服三年乃朕哀慕至情万不能已并非欲博行三年丧之名也况持服三年亦何足以言孝所愿吾君臣同德同心勤求治理使民物康阜海宇乂安令天下咸颂我
  皇考付托得人此吾君臣所当勉者今览所奏诸王大臣深悉朕迫切苦衷俾得稍展哀忱可谓能谅朕心矣但所议尚有一二宜酌者如元旦朝贺请朕吉服陞殿朝正固国家之吉典然群臣实为朕一人称庆在二十七月之内吉服受贺朕心实切不安又称御门莅官听政用素服冠缀缨纬等语朕缟素斋居凡一切引见官员启事降旨皆可于便殿随时举行非必须御门方可办理也至
  
  庙大祀朕自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有阙
  
  祖禘尝之钜典所议朕诣行礼甚是但先期斋戒所以
  洁斋心志对越
  神明朕意遇斋戒之日即当素服冠缀缨纬其视祝版
  亦当照例用礼服以昭敬谨朝
  日夕
  月虽遣官行礼然诚敬之心默为昭格陟降左右不啻亲承朕意于遣祭正日亦应素服冠缀缨纬方与礼意相合又所议朕躬及群臣诸典制皆属明备皇后妃嫔及皇子持服之处尚未议及尔等一幷详稽典礼再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谨按王制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注谓不敢以卑废尊是天地社稷之祭三年之内于古礼本当亲行明吕坤谓祖宗不轻于父母奉祭不缓于居丧何可久废诚以天祖一理宗庙之祭亦当并举凡遇
  
  地
  太庙
  奉先殿
  社稷大祀
  皇帝亲诣行礼皆礼服行礼作乐先期斋戒用素服
  冠缀缨纬视祝版用礼服朝
  日夕
  月飨
  帝王
  先师
  先农遣官行礼咸用礼服作乐正祭之日
  皇帝素服冠缀缨纬按谅阴之制先儒谓上古本无可考史载魏孝文帝唐德宗释服后仍以素服练巾听政宋仁宗虽用以日易月之制改服临朝宫中实行三年之丧盖缟素不可以临朝前代行三年之丧者亦惟宫中素服而已朱子云人主不免于视朝听政岂可不酌轻重而为之权制此不易之论也谨拟百日内
  皇帝服缟素百日外请发易素服诣
  几筵前仍服缟素
  御门莅官听政恭诣
  皇太后宫咸素服冠缀缨纬遇
  陞殿受朝不宣表不作乐咸用吉服礼服并一切典礼咸用礼服至二十七月服满照百日礼致祭礼毕
  皇帝除服帝后齐体服制不容有异
  皇后持服自应遵照
  皇帝举行伏惟
  皇后朝        侍奉
  皇太后兼有祭
  神报祀之礼应于二十七日后在宫中素服遇一切典
  礼日期咸礼服恭诣
  几筵前仍用缟素
  
  嫔于二十七日除服后二十七月之内咸素服遇一切典礼日期咸礼服
  皇子与诸王群臣同在京王公百官咸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除服后各衙门有应行典礼及朝会坐班仍用礼服吉服从事入朝奏事在署办事咸素服冠缀缨纬恭诣
  几筵前则冠去缨纬二十七月服满
  皇帝除服后咸遵吉礼行在京王公百官二十七月内不作乐不燕会一年内不嫁娶外省官员及军民人等仍照从前定例行各衙门进呈本章于二十七日百官除服后皆用朱印二十七月内门神对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仍照常张挂馀处俟除服后张挂王公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咸俟二十七月后张挂军民人等仍照常例行○十五日行初祭礼是日早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设
  大行皇帝冠服于几筵陈卤簿大驾于
  雍和门至寰宇尊亲牌坊陈楮钱于牌坊内和硕亲王以下内大臣侍卫民公侯伯副都统侍郎以上咸于
  雍和门外按翼序立内府佐领内管领于
  雍和门外序立三品官员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昭泰门外按翼序立在内
  皇子王等福晋公主郡主等在
  雍和宫内照常齐集在外诸王福晋以下子一品夫人以上在大门内右旁齐集三旗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执事人䕶军领催等之妻在命妇后序立
  雍和宫月台両旁安设祭品案中间设祭酒案
  殿檐下西旁设祭文案质明礼部堂官恭奉祭文由雍和门中门入陈于案至时奏请
  皇帝诣
  几筵前举哀读祝官奉祭文跪
  皇帝跪众皆跪暂停举哀读文毕举哀
  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祭毕皇帝复原位立举哀俟彻馔毕读祝官奉祭文礼部
  堂官前导至燎所东立西向
  皇帝豫出左门祗俟内监等恭奉
  大行皇帝冠服出
  皇帝跪候过随行至月台下内大臣十人前引出雍和门中门王公内大臣侍卫二品以上大臣官员
  咸跪候过随行鸿胪寺官豫引
  昭泰门外齐集各官至燎所东西墙旁序立俟祭文
  大行皇帝冠服至皆跪候过起立
  皇帝诣祭酒处跪众皆于原立处跪大臣进爵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祭酒毕皇帝兴东向立俟进爵大臣灌毕止哀
  皇帝退由西墙门出乘舆
  还宫众皆退○是日奏准蒙古额驸等于十六日质
  明诣
  雍和宫瞻仰
  几筵 十六日绎祭内务府礼部工部堂司官员等及内务府官员等妻齐集举哀致祭陈设礼仪与康熙六十一年同○十八日奏准漆饰
  大行皇帝梓宫应照钦天监选择吉期自本月二十四日起照例漆饰四十九次今先行漆饰数次天气渐寒暂行停止俟来春再加漆饰○十九日行大祭礼齐集读文举哀致祭
  皇帝亲诣祭酒陈设礼仪与初祭礼同是日在京王公文武各官咸除服○二十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十六日同○二十三日行周月致祭礼王公各官咸照常齐集行礼致祭仪与初祭同后凡遇周月致祭礼仪皆同○二十六日遵
  旨议准恭上
  大行皇帝
  尊谥
  庙号所有应用玉
  册玉
  宝香
  册香
  宝绢
  册绢
  宝及
  宝盝
  册箱袱架等项均交工部敬谨造办其
  册文
  宝文交翰林院撰拟至告成日令钦天监择吉由部以
  恭上
  尊谥应行典礼具奏○十月十三日遵
  旨议准谨按郊祀钜典吉礼攸先但今冬至大祀尚
  
  大行皇帝宾天百日之内此次祀典应遣官恭代至明年正月上辛祈榖则已逾百日请于乾隆元年正月祈榖时恭请
  皇帝亲诣行礼又按十一月十三日为
  圣祖仁皇帝忌辰见在百日内
  銮舆未便远行亦应遣官恭代俟明年清明节亲诣
  景陵为期不远得展孝思至岁暮大祫已逾百日所届
  合食之期允宜恭请
  皇帝亲行祼献○十六日奏准十月三十日
  大行皇帝圣诞
  皇帝早诣
  雍和宫于
  几筵前行礼未满百日应仍丧服○十一月初二日题
  准恭选得十一月十二日巳时恭上
  大行皇帝
  尊谥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暨
  孝敬皇后几筵至日陈卤簿于
  雍和门外
  皇帝素服御太和门阅
  册宝行一跪三拜礼毕还宫易丧服诣
  雍和宫别殿祗俟届时恭进
  册宝宣读行礼亲王以下文武四品官以上咸随班行
  礼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绢
  册宝诣燎位一应礼仪均与康熙六十一年同礼成皇帝乘舆还宫众皆退翼日
  颁诏布告天下祗告
  天
  
  太庙
  社稷遣官及执事各官咸朝服
  奉先殿补服
  孝敬皇后几筵前素服
  几筵前奉
  
  宝大臣执事官员及齐集王公大臣官员咸素服缀冠
  缨行礼○十一月二十一日恭上
  孝敬宪皇后
  尊谥仪驾全设于田村
  殡宫大门外
  皇帝御太和门恭阅
  
  宝毕豫诣田村幄次恭俟至时恭进
  
  宝宣读行礼奠帛献爵读祝送燎仪均与恭上
  世宗宪皇帝
  尊谥礼同○二十四日
  谕雍正元年
  皇考请发及御门听政皆在
  皇祖梓宫奉移
  山陵之后今百日将届
  皇考梓宫尚在
  雍和宫若即剃头朕心不安但岁底新正又有
  
  庙祭祀大典朕当亲行者其礼当何如王大臣等确议
  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雍正元年元旦尚在
  圣祖仁皇帝大事百日之内而奉移
  山陵之期甚近是以
  世宗宪皇帝请发以及御门听政均得于奉移
  山陵后举行今乾隆元年元旦已在
  世宗宪皇帝大事百日之后而
  山陵工程尚未告竣奉移之期尚早岁暮新正一应坛
  庙祭祀大典
  皇帝亲诣行礼之处甚多时有不同礼以义起应请皇帝于二十九日请发十二月初一日后
  御门听政于礼允洽○是日奉
  旨王大臣议奏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朕躬若往
  雍和宫行礼不便具礼服亦不便摘冠缨于初二日再往行礼等语正月初一日朕躬若不往
  雍和宫行礼朕心如何得安况有雍正元年正月初一
  
  皇考素服往
  夀皇殿门下行礼之例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朕躬前
  
  夀皇殿行礼毕在
  观德殿更素服往
  雍和门下行礼○二十九日行百日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咸齐集仪与初祭同○十二月初九日奏准本月二十三日乃周月致祭之期是日适逢立春应移于豫期二十一日致祭○二十一日奏准
  太庙祫祭
  皇帝亲诣行礼自二十六日为始斋戒三日
  世宗宪皇帝岁暮致祭礼应移于二十五日○二十五日行岁暮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咸齐集仪与初祭同○二十九日奏准乾隆元年正月初一日
  雍和宫照常三次奠献此一日停止举哀○乾隆元年二月十四日奏准朝鲜国王遣陪臣恭诣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进香于十七日行礼是日设世宗宪皇帝卤簿于
  雍和门外读祝官恭奉朝鲜国祭文进
  雍和门豫设于
  永佑殿檐下黄案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四品官以上咸齐集按翼序立朝鲜国陪臣等官戴展翅乌纱帽素服角带鸿胪寺官引立于右翼之末内府官陈设祭品点朝鲜国所进香烛毕鸿胪寺官引朝鲜国陪臣等官至仪仗之南向北立听赞行礼仪与雍正元年同○二十四日行清明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如数此日不焚楮帛豫日进挂纸钱宝花一座于
  几筵之左旁设祭品案于
  永佑殿月台两旁设奠几于月台正中王以下一品大
  臣以上于
  雍和门外按翼序立二品以下官于
  昭㤗门外按翼序立至时奏
  闻
  皇帝诣
  几筵前举哀献茶上食毕
  皇帝诣奠几前跪众各于序立处随跪
  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毕
  皇帝兴退立原位举哀众随举哀毕
  皇帝乘舆还宫○六月二十二日奏准本月二十三日系周月致祭之期适值大暑禁焚楮帛之时
  几筵前请停止安设衣冠○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臣官员以上咸齐集仪与初祭礼同○八月初十日
  谕本月十三日诣
  雍和宫行礼据礼部仪注奏称请照今年元旦之例雍和门行礼朕思元旦乃天下臣民公共之大节只得勉从所请今朕一人诞辰非元年岁朝可比朕仍诣
  几筵前行礼钦此○二十日奏准恭按
  世祖章皇帝于二周年后安奉
  地宫彼时自期年后每日一次奠献每月馔五筵羊三
  酒三尊楮钱五千楮帛五千致祭
  圣祖仁皇帝于期年内安奉
  地宫于安奉前每日仍三次奠献每月馔十有一筵羊五酒五尊楮钱二万楮帛一万致祭本月二十三日于
  世宗宪皇帝前行期年致祭礼至十月十一日奉移梓宫于
  泰陵至次年三月初二日安奉
  地宫奉移之前请照
  圣祖仁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三次至奉移
  泰陵安奉
  地宫之前请照
  世祖章皇帝前奠献之例每日一次其月祭所用馔筵羊酒楮钱楮帛等项仍照见行例致祭○二十三日行期年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以上咸齐集仪与初祭同○九月初四日
  谕礼部议奏恭送
  梓宫仪注内称奉移
  梓宫发引时朕随出寰宇尊亲牌坊门跪于街南恭候过后朕乘舆出西直门前往恭候至于
  灵驾到
  泰陵三洞桥更换小轝时朕先至
  隆恩门恭候到
  陵后安奉次日祭毕即行还京等语
  雍和宫奉移之日朕不忍于城内乘舆前往应步送出城再乘舆由别路前往以便跪接至三洞桥更换小轝时朕仍在旁跪候不必先至
  隆恩门安奉次日祭毕即回朕心实为不安朕欲在彼居住数日以申哀慕之忱著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奏十月初九日行奉移礼毕朕即在
  雍和宫居住恭候发引钦此遵
  旨议准谨按前代帝王亲送梓宫者少无成宪可稽礼曰既葬反而卒哭又曰既反哭主人与有司视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是安奉既毕原无复行居住之文应请
  皇帝遵照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恭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祭毕回銮之例于次日祭后
  回銮实属允洽○初六日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所议奉移
  皇考梓宫送至
  陵寝照从前
  世宗宪皇帝
  孝恭仁皇后恭送
  圣祖仁皇帝梓宫之例内称
  皇太后宫眷于每日早晨先行由别修道路豫至芦殿驻次于朕黄幔城之右等语虽云天子行营宜居正中但朕心实不安伏思
  皇太后恭送
  梓宫宜瞻望
  灵驾起行后稍间在后随行驻次亦应于
  灵驾营内至回京时
  皇太后仍由原行路回京则既与理相合亦不致劳民动众修垫三道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再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日
  皇帝于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于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灵驾起行后由阜成门出候
  灵驾过随行驻次请于
  芦殿大营东边稍后建立行营设
  皇太后黄幔城每日早晨瞻望
  灵驾起行后稍间随行晚门停止进谒至日由驻次所
  修新路先至
  隆恩门西所设黄幔城恭候
  回銮时仍由去时所行道路还京○十八日奏准
  世宗宪皇帝梓宫于十一月十一日奉移
  陵寝前期三日各遣官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暨
  孝敬宪皇后几筵至
  陵寝前期一日各遣官一人祗告
  泰陵后土之神
  永宁山神○十月初九日于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行祖奠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咸齐集仪与初祭同○十一日奉移
  梓宫于
  泰陵沿涂分定五程每宿次盖造
  芦殿第六日至
  陵寝暂安奉于
  陵寝飨殿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
  皇陵后土之神
  永宁山神是日卤簿全设王以下内大臣侍卫满汉
  大学士民公侯伯三品官以上在
  昭㤗门外按翼齐集四品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及年老不能步行之大小各官皆于城外关厢内齐集在内公主王福晋郡主等于
  永佑殿内齐集在外诸王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在雍和门内齐集内府男妇于
  雍和门外齐集至时
  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礼
  毕奉移
  梓宫升小轝
  皇帝先诣大门外东旁立
  梓宫出跪举哀兴随出大门
  梓宫登大昇轝
  皇帝跪于左礼部尚书祭轝三祭三叩兴
  灵驾发
  皇帝随出步送出安定门外先诣宿次祗候
  皇太后
  皇后妃嫔以下瞻望
  梓宫启行后均由别路先至宿次祗候不随送之王以下大小官员等随行出城外关厢在齐集处按翼排班跪送举哀候
  灵驾过后各退应随送王以下大小官员等于过关厢后乘马随行内监每班十人侍卫每班二十人咸更番在
  灵驾两旁随行近行王大臣侍卫内监等皆近
  灵驾随行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工部銮仪卫堂
  官在
  灵驾前后两旁巡察随行每校尉更班时随行王公大臣侍卫内监等皆下马跪俟更班毕仍在原处随行其次随
  灵驾豹尾班内大臣侍卫随行其次二班侍卫随行其次王以下大小官员随行沿涂所过门桥遣内大臣二人轮流祭酒
  灵驾将至
  芦殿
  皇帝于黄幔城北门外跪迎举哀王以下各官咸排
  班跪迎举哀
  灵驾由北门进
  芦殿众于黄幔城左右绕至大门外按翼序立陈卤
  簿于门前安奉
  灵驾列
  册宝于左右乃行夕奠礼
  皇帝亲祭酒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在涂每日早
  陈设卤簿王公百官齐集恭奉
  册宝安奉亭内行朝奠礼
  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跪送
  灵驾发王以下大小官员等分翼跪举哀候过随行皇帝步送至第二班仍先诣宿次至
  芦殿敬视陈设跪迎安奉
  灵驾行夕奠礼仪与初启行同○沿涂百里以内文武官在路右百步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夕奠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序立随班行礼举哀○十二日
  谕此番恭送
  皇考梓宫随从侍卫官员及内监执事人兵丁校尉等皆应加恩赏赉其夫役人等虽系雇觅且免丁差一年但今日涂中遇雨衣履未免沾湿亦著一体加恩赏赉钦此○十六日
  世宗宪皇帝灵驾至
  陵送往王公百官及
  陵寝官员皆于神石山牌坊外排班跪迎俟
  灵驾至举哀候过随行
  皇帝于红门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行
  灵驾自红门东栅阑入由甬路中道行至三洞桥皇帝跪候
  梓宫降大昇轝登小轝暂安奉
  隆恩殿设
  几筵内府官恭奉
  册宝设
  几筵左右
  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各退○是日奏准
  世宗宪皇帝梓宫至
  泰陵安奉
  隆恩殿每日三次点香烛晡时奠果馔一筵
  陵寝之贝勒公大臣侍卫等分作二班轮流齐集安奉地宫以前
  隆恩门令大臣侍卫等守卫周围内外令总管率八旗官兵总兵率绿旗官兵各轮班守䕶每月二十三日周月致祭由部奏遣亲王承祭行礼举哀如仪○十七日
  驾诣
  隆恩殿行暂安奉礼陈设礼仪与雍正元年
  景陵安奉礼同○十一月初八日遵
  旨议准各
  陵大祭遇清明中元岁暮忌辰皆朝服行礼祭毕更素服举哀冬至日惟朝服致祭不更素服举哀是以会典丧仪内未载有冬至之祭今奉
  旨以冬至祭祀关系大典请于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供牲帛三献读祝致祭令赞礼官
  赞礼但
  梓宫尚未安奉
  地宫且在二十七月以内所有承祭执事各官应不缀
  冠缨素服行礼祭品由
  泰陵礼部内府掌关防奉祀等官敬谨制办牲帛由太
  常寺送往祭文由翰林院照
  陵寝冬至祭文体式撰拟○十二月初十日
  谕明年二月二十二日朕亲送
  孝敬宪皇后梓宫前往
  泰陵前已颁发谕旨今因礼部奏进仪注奉
  皇太后懿旨届期亦欲亲送朕思奉移之日距安奉地宫之期尚远
  皇太后慈舆可以迟数日启行少节劳勚再三奏恳未
  
  俞允又降
  懿旨
  孝敬宪皇后梓宫奉移大事若不亲送于礼未尽于心未安钦此传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礼部工部内务府将一切仪注及涂次行走事宜一幷详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奉移
  孝敬宪皇后梓宫至
  泰陵是日辰时奏请
  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
  皇太后于
  梓宫旁祭酒三爵
  皇太后宫眷
  皇后宫眷瞻望
  梓宫启行
  梓宫由殡殿出
  皇帝豫诣大门外东旁跪视
  梓宫登大昇轝兴在左随行至下马红柱处候
  灵驾过
  乘舆由别路豫往
  芦殿祗俟
  皇太后
  皇后宫眷由
  御路往行营宿次
  灵驾将至
  皇帝跪迎候过随行安奉
  芦殿毕供献果馔
  皇帝行夕奠礼毕由东南角门出翼日早
  皇帝诣
  芦殿前行朝奠礼
  皇太后
  皇后宫眷退于
  芦殿东间瞻望
  灵驾启行每日恭迎行礼之处皆照此例行至
  陵之日
  皇帝
  皇太后
  皇后皆先诣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恭谒毕
  皇帝至红门内东更衣殿内恭俟
  灵驾至红门外桥东跪迎候过随行俟奉安毕于梓宫前行奠献礼乃还行营众皆退
  皇太后
  皇后宫眷均诣
  殿内祭酒三爵毕回行营○又奏准
  世宗宪皇帝梓宫奉安
  地宫应将香
  册香
  宝一同安设
  孝敬宪皇后合葬应将全书恭上
  尊谥之
  册
  宝安设
  地宫内其从前
  
  宝于祖奠致祭日焚化○二十五日遣官诣
  泰陵于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行岁暮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
  物如数在
  陵贝勒公大臣贝勒夫人公大臣官员命妇内府男妇等咸齐集承祭官行礼如常仪○乾隆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于
  孝敬宪皇后几筵前行奉移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咸齐集仪与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祖奠礼同○二十二日奉移
  孝敬宪皇后梓宫于
  泰陵是日由田村启行仪驾全设亲王以下内大臣侍卫满汉大学士四品官以上及三旗内府官咸于田村
  殡殿大门外按翼齐集五品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及内府佐领人等皆于二班齐集近支王福晋公主郡主等于
  殡殿内齐集诸王福晋以下命妇以上于
  殡殿二门内两旁齐集三旗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各执事人等䕶军领催男妇在二门外两旁齐集各于齐集之处举哀俟奉移祭酒时随行礼
  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毕恭理丧仪王公大
  臣等率夫奉
  梓宫昇小轝至大门外登大昇轝乃启行送往之王公百官由别路先往不送往者豫诣二班跪举哀候过各退校尉陈仪驾于马上分队前行
  册宝凤舆于黄盖后行
  灵驾左右内监每班各十人在旁随从步行次宫女车随行次内府妇女六十人乘马随行次掌仪司遴内监二十人乘马随行次近行王公姻戚随
  灵驾豹尾班侍卫随行次二班侍卫行次稍间王公大小官员乘马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二人轮流祭酒沿涂分为四程每程豫盖
  芦殿
  灵驾将至送往之王公百官豫诣
  芦殿之黄幔城外按翼序立候至
  皇帝跪迎举哀随入众跪举哀俟入由黄幔城外绕至大门前排立校尉等下马设仪驾于大门外
  灵驾奉安时乘车宫女于北门外恭候奉安后校尉出毕下车入六十妇人在黄幔城外下马随入送往之姻戚妇女豫往
  芦殿幔城内祗候
  皇帝祭酒行礼举哀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翼日陈设仪驾众照常齐集启行沿涂五十里内地方文武各官在道右跪举哀候过至宿次于黄幔城外叩谒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文武官各分立两蓝旗末随行礼举哀○是日奉移
  敦肃皇贵妃金棺一同送往○二十三日
  谕据礼部奏称向来点
  主有具采服之例今
  世宗宪皇帝点
  主日期在二十七月服制之内除𥳑命点
  主之大学士具朝服外朕与群臣皆素服不缀冠缨等
  语朕思服制之内固素服为是但点
  主乃系
  皇考万年崇祀之吉礼朕与臣工在
  隆恩殿行礼时咸应从吉服冠缀缨纬可传谕礼部知
  之钦此○又
  谕点
  主大礼攸关必取其人品名望素优老成端悫者俾之敬谨将事方克称尊奉之隆仪卿等皆国家大臣夙荷
  皇考恩遇倚任有年名望素著故藉卿等襄此钜典其体朕哀慕悃忱斋庄俨恪静虑凝神以对越
  皇考在天之灵庶得仰邀
  皇考歆鉴朕有厚望焉钦此○二十五日奉
  旨众蒙古王等因
  皇考梓宫奉安
  地宫恳请叩谒前来将伊等分作三班每日令一班入隆恩门随行礼○又奉
  旨随朕恭谒
  泰陵之大小官员有年老不能骑马及汉大臣官员皆
  著先往祗候○二十六日
  孝敬宪皇后梓宫至
  泰陵
  皇帝先诣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行朝谒礼毕乃于红门内更衣殿
  祗俟跪迎
  陵寝贝勒公侍卫官员内府佐领下官员人等咸于神
  石山牌坊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行
  梓宫入
  隆恩殿左旁芦殿内设
  几筵陈
  册宝于左右
  皇帝祭酒举哀行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二十
  七日于
  孝敬宪皇后几筵前行暂安奉礼陈设礼仪与
  世宗宪皇帝奉安礼同○二十九日遣官各一人以安
  
  泰陵祗告
  
  地
  太庙
  社稷○三月初一日行迁奠礼
  世宗宪皇帝几筵前
  皇帝亲诣行礼
  孝敬宪皇后几筵前遣官恭代送往之王以下大小官
  员并
  陵寝大小官员执事人咸于
  隆恩门外齐集在
  陵之贝勒公夫人大小官员命妇执事人等之妻咸于孝敬宪皇后芦殿前齐集
  世宗宪皇帝卤簿
  孝敬宪皇后仪驾全设祭文一同奉入各安设于案祭毕恭送冠服于燎所祭酒毕众皆退至吉时奉移
  梓宫升龙輴后卤簿仪驾与楮帛一同焚化○是日祭
  毕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
  孝敬宪皇后梓宫各祭酒三爵众皆于大门外齐集祭酒时众皆随行礼妇女等豫往方城西旁立俟
  梓宫至跪候过序立举哀奉
  世宗宪皇帝梓宫升方城前所造
  芦殿内正中龙輴上奉
  孝敬宪皇后梓宫于
  芦殿内左旁均北向设
  册
  宝于
  梓宫两旁黄案各奠果馔一筵祭酒三爵众皆随行礼
  举哀毕各退○初二日辰刻恭奉
  梓宫安葬
  泰陵是日早行大葬礼
  梓宫前各祭酒三爵众随行礼谨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安奉
  宝床次奉
  孝敬宪皇后梓宫升龙輴入
  地宫安奉
  宝床
  皇帝亲视安奉又特命和亲王随入
  皇帝号痛不已诸臣再四叩请方出
  
  宝各设于两旁石案乃掩闭
  元宫石门毕
  皇帝于祭台祭酒三爵举哀行礼众随行礼举哀毕乃卒哭退是日遣官各一人以大葬礼成告祭
  泰陵后土之神
  永宁山神○是日以
  敦肃皇贵妃金棺从葬
  梓宫安奉
  地宫礼成
  皇帝出至幄次更衣俟
  隆恩殿陈设俎豆牲牢毕礼部堂官奏请诣
  隆恩殿行恭题
  神主礼銮仪卫豫设黄舆二于
  隆恩殿前丹陛之下设奉
  神主龙凤宝座各一于
  隆恩殿内正中左右各一前设供案又前设香案均南
  向设恭题
  神主案二于香案之旁一在东西向一在西东向设安神主椟案于宝座两旁南向设
  御拜褥于正中至时
  皇帝御龙袍衮服满汉大学士各二人朝服执事官陪祭官咸蠎袍补服赞引官二人恭导
  驾由
  隆恩门左门入陞正面左阶进殿左门至中北向立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由左右门陞左右阶至丹陛上立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于丹陛下按翼序立恭奉
  神主大臣二人就案上启椟奉
  神主各设左右黄案上东西向满汉大学士各诣案前
  一跪三叩兴各就位于
  神字空处恭点石青毕退立两旁二大臣恭奉
  神主各跪安于龙凤
  宝座三叩退乃行虞祭礼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常仪礼成銮仪卫堂官率校尉舁黄舆升丹陛左右设均南向太常寺官跪奏恭请
  世宗宪皇帝神主
  孝敬宪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皇帝诣
  宝座前一跪三拜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主大学士恭导由
  飨殿中门出奉安于正中黄舆内亲王一人恭奉
  孝敬宪皇后神主随出
  皇帝奉安
  世宗宪皇帝神主毕奉
  孝敬宪皇后神主亲王奉至黄舆右旁立
  皇帝恭接奉
  孝敬宪皇后神主跪安于右黄舆内兴就拜位行一跪三拜礼退立东旁校尉舁黄舆行黄盖御仗内大臣十人大学士四人及礼部堂官前导
  神主黄舆过
  皇帝跪王以下各官皆跪候过随行至
  隆恩门中门
  驾由东门出跪候过兴先诣宿次恭俟涂次按程设
  黄幄安奉
  世宗宪皇帝神主黄舆居左
  孝敬宪皇后神主黄舆居右执事官各设供案于舆前每案陈果品十二盘酒三爵前正中设香案陈设毕礼部太常寺堂官奏请
  皇帝于
  神位前行夕奠礼恭导
  驾入黄幄诣香案前司香官跪进香
  皇帝三上香就拜位行三跪九拜礼毕恭导
  驾出黄幄至升舆处升舆还
  行营是奠百官不随行礼翼日早设酒三爵奏请
  皇帝行朝奠礼上香一跪三拜馀如前仪礼部太常
  寺官恭导
  皇帝出黄幄立东旁执事官彻案銮仪卫官引校尉进黄幄舁舆仍前列黄盖御仗十大臣豫至网城南门外上马处恭候礼部太常寺堂司官十人前引至网城南门外退
  神主黄舆出
  皇帝跪候过兴至升舆处升舆王公百官于网城外按翼跪候过随行每日朝夕奠仪同百里内文武各官咸朝服于百步外跪迎路右至晚诣黄幄前三跪九叩行谒见礼按日分为三站至第四日还京升祔
  太庙仪别载○八月二十三日遣官诣
  泰陵行再期致祭礼陈羊酒祭筵各祭物如数
  宝城前设黄幄几筵遣官于祭台前祭酒行礼仪与期
  年祭礼同○十一月十九日
  皇帝恭诣
  泰陵行释服礼在京王公大小官员奏遣一半随往于宝城前设黄幄几筵读文致祭陈设礼仪与期年致祭同是日王以下大小官员咸素服不缀冠缨于
  隆恩门外齐集
  陵寝居住之贝勒公夫人大臣官员命妇内府佐领妇
  女于
  方城前月台西旁齐集
  皇帝行礼时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公以上大学士内
  大臣侍卫在
  陵寝门外民公以下文武各官在
  隆恩门外东西厢前按翼序立祭时随行礼举哀祭
  
  皇帝释缟素缀冠缨众皆缀冠缨礼部堂官恭导驾出乘舆回銮○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世宗宪皇帝三周届期
  皇帝躬诣
  泰陵于
  宝城前致祭行礼如仪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七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二上
  孝端文皇后大丧仪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日
  孝端文皇后崩恭奉
  梓宫于宫中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宫门外之右亲王以下轻车都尉以上公主亲王福晋以下正黄镶黄二旗轻车都尉三等侍卫命妇以上六旗云骑尉命妇以上各按翼齐集
  世祖章皇帝率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官员命妇皆成服男摘冠缨女去首饰○凡初祭大祭绎祭月祭百日等祭一应礼仪咸与
  太宗文皇帝大丧礼同○七年二月奉移
  宝位恭送
  昭陵行加上
  尊谥礼合葬
  昭陵礼奉移礼三次祭文均内院撰拟前期礼部官恭
  奉至
  殡宫设西旁黄案上上
  尊谥日设黄幄于
  殡殿外大学士奉册文设黄案上恭上
  尊谥曰
  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是日
  皇妃公主福晋以下贝勒夫人县君一品夫人以上亲王以下二品官以上按翼序列
  殡宫前奠献馔筵
  世祖章皇帝跪祭酒三爵众皆跪三叩彻奠毕大学士奉册宣读内院官奉祭文宣读众皆跪宣毕兴奉祭文送燎所焚毕众皆退○前期礼部官奉升祔
  太庙
  神主至内院奉安黄案上上香大学士一跪三叩兴书尊谥于
  神主又于
  殡殿西张黄幄于路之正中内设黄案二奉移日黎明
  大学士一人于祔
  太庙
  神主案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奉安黄亭内一跪三叩内官舁亭前列御仗一对至黄幄止大学士诣亭前一跪三叩奉
  神主奉安黄幄内黄案上上香候
  灵驾至往送各官进
  殡殿内行奉移礼祭酒三爵恭奉
  宝位奉安黄舆启行至黄幄前暂停大学士一人诣幄
  内黄案前一跪三叩兴于
  神主上点石青毕一跪三叩兴往送各官奉
  灵驾启行前诣
  昭陵安设致祭行礼合葬
  地宫咸与
  太宗文皇帝大葬仪同












  孝康章皇后大丧仪康熙二年二月十一日
  慈和皇太后崩先是
  慈和皇太后违豫
  圣祖仁皇帝朝夕亲视汤药及大渐忧悴弗胜寝膳皆
  忘辅臣近侍等见
  圣容清减奏请还宫少休不允时
  太皇太后以
  慈和皇太后疾轸念日切
  圣祖仁皇帝数诣
  慈宁宫问安强敛戚容冀慰
  圣怀退辄涕泗交頥至是
  慈驭上宾
  圣祖仁皇帝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近侍无不
  感泣恭奉
  梓宫于宫中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宫门外之右仪驾全设
  圣祖仁皇帝截发辫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齐集宫门外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及副都统侍郎男夫人以上齐集
  宫内咸服缟素毎日三次上食
  圣祖仁皇帝亲奠献悲泣王以下各官毎日二次轮流进内举哀王以下各官不嫁娶不作乐各官命妇去首饰凡二十七日军民人等摘冠缨妇女去首饰凡七日○次日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照前齐集举哀至晚各退○第三日早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齐集举哀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后不齐集○第四日早王以下各官齐集至日午各散嗣后在部院衙门办事及在内直班衣带各缟素冠皆摘缨○诸王大臣等以
  圣祖仁皇帝哀痛过甚叩请节哀○第五日
  颁哀诏礼部堂官至内院接奉至部遣官颁发各省及
  朝鲜国
  诏到日在外文武各官摘冠缨素服出城门跪接举哀
  候过随行奉
  诏安设公署内正中案上三跪九叩宣读毕举哀又三跪九叩自次日起文武各官于署内朝夕哭临二次凡三日服白布服二十七日各官命妇去首饰服素服二十七日军民人等摘冠缨妇女去首饰服素服七日服内不作乐不嫁娶○礼部移文各省督抚提镇三司官员免其遣官进香○二十日以奉
  梓宫遣辅臣祗告
  几筵至日奉移
  梓宫安奉坝上
  殡宫仪驾全设内大臣侍卫齐集
  宫门外王公齐集
  东华门外各官齐集东安门外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先一日赴坝上
  灵驾发
  圣祖仁皇帝祭酒行礼攀号益切众皆跪随行礼举哀太皇太后
  仁宪皇太后念
  圣祖仁皇帝冲龄荷
  宗社之重不便远离紫禁亲送
  梓宫频降
  懿旨谕止
  圣祖仁皇帝虽勉遵
  慈谕仍哭踊不辍
  梓宫出奉舁校尉仍用銮仪卫服色内大臣侍卫排跪举哀候过随行半随送内府妇女一百八十人乘马于
  灵驾后随行
  灵驾出东华门王公按翼序列举哀候过随行在内大臣侍卫之次出东安门各官按翼序列举哀候过随行半随送往送官员各按旗行毎过门桥内府官进爵礼部堂官祭酒
  灵驾至坝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按翼序立跪接举哀随入王以下各官在门外按翼序立候奉安毕王公内大臣侍卫都统子尚书皆进内按翼序立辅臣跪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皆跪随行三叩礼立举哀毕各退○二十七日清明致祭陈馔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公侯伯以下参领云骑尉以上一半齐集内大臣侍卫轮流前往辅臣跪祭酒三爵各官随行礼○三月初七日行初祭礼仪驾全设陈楮制丹旐一金银定以纸为之后仿此二十万五千楮钱十有四万五千画段万端楮帛五万端馔筵八十一席羊二十七酒四十一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以下各官一半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夫人以下副都统侍郎男夫人以上皆齐集行礼读祭文时众皆跪读毕辅臣祭酒三爵众皆随行礼立举哀
  慈和皇太后姻戚夫人至燎所举哀祭酒三爵是日满
  二十七日
  圣祖仁皇帝除服众皆除服○次日行绎祭礼陈金银定二万楮钱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止内府官齐集行礼○初周月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民公侯伯以下副都统侍郎男以上一半齐集以后周月致祭仪同○奉安
  宝位礼致祭与周月致祭同○二十五日行大祭礼仪驾全设众咸齐集奠献行礼与初祭同○五月行百日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四万五千楮帛二万馔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仪与周月致祭同○是月二十七日恭上
  尊谥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前一日
  圣祖仁皇帝素服御太和门恭
  阅
  册宝内院官一跪三叩奉
  册宝陈黄舆内
  圣祖仁皇帝还宫校尉舁舆前列黄盖御仗礼部銮仪
  卫堂官内务府官前导出
  东华门至坝上安设
  殡殿内礼部官一跪三叩奉
  册宝设黄案上复一跪三叩退○奉移前期一日致祭仪驾全设陈金银锭五万楮帛楮钱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王以下镇国将军以上咸齐集民公侯伯以下副都统侍郎男以上一半齐集设
  册于左设
  宝于右礼部读祝官一跪三叩奉
  册宝宣读次读祝文毕辅臣跪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随送内大臣侍卫各官及内府妇女咸宿坝上○是日早仪驾全设内大臣侍卫在
  殡宫门内各官在门外按翼序立举哀礼部官于几筵前祭酒三爵至吉时
  慈和皇大后姻戚都统副都统恭奉
  宝位奉安宝舆内校尉舁舆大臣各官命妇等随后步行至城门祭酒三爵出城后命妇等乘马随后内大臣侍卫及各官皆按旗乘马随行遇桥礼部堂官祭酒毎晩至宿次大臣各官按翼齐集奠献举哀彻馔毕各退○六月行安葬礼辅臣内大臣侍卫公侯伯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于网城外按翼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随至木城外序立举哀恭奉宝位安设圆幄内众皆退是日仪驾皆焚讫其安葬地宫致祭礼并载
  世祖章皇帝大葬仪○九年三月加上
  庙谥曰
  章皇后升祔
  太庙详见升祔仪










  孝庄文皇后大丧仪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圣祖仁皇帝以
  太皇太后不豫诣
  慈宁宫问安嗣后日在
  左右
  躬亲侍奉竭诚默祷于
  宫中遣官诣各寺庙进香祈祷二十七日
  谕刑部见监重犯槩予减等以祈
  太皇太后遐算二十九日
  太皇太后疾渐剧
  圣祖仁皇帝忧虑愈切
  躬祷
  郊坛乃
  亲制祝文辞旨恳笃有愿减臣龄以增
  慈寿语十二月初一日
  亲率王以下文武各官自
  宫中步诣
  天坛祈祷如  躬祷仪读祝文时
  圣祖仁皇帝涕泗交颐陪祀诸臣无不涕泣祀毕圣驾还仍在
  慈宁宫侍疾是日
  太皇太后疾少瘳初十日内阁部院诸臣以
  圣祖仁皇帝劳瘁过甚䟽请
  还宫少休不允十二日诸王内大臣侍卫部院堂官诣慈宁宫门前跪奏
  圣躬自
  太皇大后违豫以来寝食捐忘忧劳日甚请闲一还宫稍为休息奉
  圣祖仁皇帝谕
  太皇太后病势渐觉沉笃朕心忧灼片刻难离亦不允
  至二十五日
  太皇太后崩
  圣祖仁皇帝擗踊哀号呼天抢地哭无停声水浆不入
  口恭奉
  梓宫于宫中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宫门外之右
  简命亲王进爵大臣恭理丧仪○颁
  大行太皇太后遗诰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
  侍卫等于
  永康左门外齐集不入八分公以下及文武各官于
  午门外齐集大学士奉
  遗诰设
  慈宁门内黄案上王等齐集毕大学士由黄案上奉
  遗诰授礼部堂官跪受兴奉出
  永康左门外置黄案行一跪三叩礼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等行三跪九叩礼以下皆不赞跪候宣读毕举哀复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堂官由黄案上奉
  诰置云盘内授礼部官跪受兴黄盖御仗前导至午门外置层台案上张黄盖不入八分公以下及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礼跪候宣读毕举哀复行三跪九叩礼毕礼部官奉
  诰置龙亭内行一跪三叩礼黄盖御仗前导由
  大清门出至礼部大堂所设案上礼部堂官行三跪九叩礼刊刻遣官
  颁行天下○是日仪驾全设
  仁宪皇太后
  圣祖仁皇帝
  皇太子皇子
  妃嫔公主咸成服王以下文武大小各官齐集于永康左门外内府官员等齐集
  永康左门内公主亲王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夫人以下副都统侍郎男夫人以上齐集
  永康右门外咸成服内府三旗大小各官执事人䕶军领催及内管领下食钱粮男妇皆成服○毎日三次奠献时
  圣祖仁皇帝亲上食祭酒行礼齐集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命妇等咸随行礼○初丧三日内毎日哭临三次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大学士等及外藩王以下公以上至姻戚台吉等礼部工部理藩院堂官入
  永康左门至
  慈宁门内丹陛上序立不入八分公以下侍卫满汉
  文武各官在
  永康左门外汉文武官由鸿胪寺分班随八旗哭临内府官员等在永康左门内公主亲王福晋等内府命妇入
  慈宁门内西旁世子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及男
  夫人以上在
  永康右门外举哀公主福晋以下及命妇毎日早齐集至晚各退进紫禁城门固山贝子夫人以上乘马公以下夫人步行从人亲王福晋准随七名世子郡王福晋六名贝勒夫人五名贝子夫人四名入八分公夫人三名不入八分公夫人及一品命妇各二名二品以下命妇各一名公主以下乘马步行及从人名数各按福晋等品级其齐集处设席棚青布步障○第四日王公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学士等上三旗都统副都统等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毎日哭临三次文武各官毎日哭临二次凡二十七日自初丧日为始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于
  梓宫未发引时在
  永康左门外斋宿发引后在
  午门外斋宿不入八分公以下部院官并闲散各官二十七日内皆在
  午门外斋宿外藩王等毎日哭临毕各归寓邸旧制宗室以上服缁素今以
  圣祖仁皇帝自持麤布服乃皆改用布王以下各官不嫁娶不作乐斋戒二十七日军民人等摘冠缨妇女去首饰各斋戒二十七日在京寺观各声钟三万杵部院衙门文移皆用蓝印惟题本用朱印
  诏旨蓝笔批答○凡仪驾毎日陈设二次至满月止遇祭期仍设○凡外藩公主福晋等至京即入
  永康右门诣
  几筵前行礼举哀王以下台吉以上至京理藩院导入
  永康左门在
  慈宁门外行三跪九叩礼立东旁举哀外藩公主王等二十七日内至京者令成服除服后至京者男摘冠缨妇女去首饰各三日○遣侍卫二人颁
  遗诰于朝鲜国至日令遵例制服在京朝鲜等国使臣工部给孝服免其齐集○凡罢黜宗室觉罗官仍给孝服原品休致文武大员及八旗候补文武各官皆给孝服凡请假丁忧终养四品以上汉文官皆令来京诣
  梓宫朝谒礼毕即回○礼部以致祭品物奏请奉旨孝务自尽其心不在仪物多寡所用祭品皆照世祖章皇帝往例○二十九日行殷奠礼陈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一尊陈冠服于
  几筵设俎豆馔筵王以下各官外藩王等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咸齐集如常仪礼部堂官一人奉祭文堂官二人前引由
  永康左门入
  慈宁门进至
  慈宁宫檐下西旁设于案上内务府官陈设祭品毕圣祖仁皇帝诣
  几筵献茶上食读祝官奉祭文跪
  圣祖仁皇帝跪哀暂止众皆跪读文毕进爵亲王进爵圣祖仁皇帝三祭酒毎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毕兴举哀彻馔王以下皆出读祝官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由中门出奉安燎所毕众皆退凡祭日内府女官等奉冠服至燎所遣亲王福晋祭酒三爵众随行礼
  圣祖仁皇帝自
  太皇太后寝疾以来昼夜侍奉不遑少休
  天颜清减遭丧之后哀痛过切
  圣容癯瘠益甚诸王群臣惶惧合辞疏请节哀报闻外
  藩王等亦奏请节哀
  圣祖仁皇帝慰谕之仍哭踊不已诸王大臣以除夕请圣驾暂
  还宫不允○二十七年正月朔诸王大臣以元旦令节
  再三奏请节哀
  还宫仍不允惟令王以下辍哭一日○初二日
  谕内府三旗命妇等日以一旗分班入临○先是奉谕朕八龄
  皇考世祖章皇帝升遐十一岁
  皇妣慈和皇太后崩逝兹遭大故回思早丧怙恃益増哀疚今欲独持服二十七月于宫中少慰罔极之痛几政不致旷废诸王大臣感悚合奏帝王之孝与臣民不同自古人主无不以日易月愿仰遵
  遗诰守易月之典不听诸王大臣又奏祭为吉礼必于
  除服之后若使
  郊庙神灵少有弗歆
  太皇太后之灵亦必不安
  皇躬独持服宫中非君民一体之义若中外一体持服
  停止祭祀音乐嫁娶有妨生业奉
  谕朕意已定仍断来章于是王公群臣公疏跪奏于慈宁门复不听还其疏诸王大臣往复数次敦请
  圣意益坚内阁九卿翰林詹事六科各道御史或公疏或特奏力陈不可已而国子监官率监生五百馀人伏
  阙上书请遵
  遗诰从廷议诸王大臣免冠叩首固请乃勉从众议犹欲持服百日诸王大臣复固请乃已○初八日
  谕礼部恭议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谥复
  谕曰
  太皇太后升遐未久祭文内不书
  徽号遽易
  尊谥朕心深为悲痛俟奉安
  寝园后始称
  尊谥以祭○初九日行启奠礼陈设礼仪与殷奠同
  发引前期奏除近
  灵驾王公姻戚○十一日奉移
  梓宫至朝阳门外
  殡宫先是钦天监择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引圣祖仁皇帝谓期太速诸臣以旧制丧事不令逾年奉谕朕殊不避忌如果有所忌朕躬当之否则虚诞其令后人晓谕以朕为法遂令别择吉于正月十一日发
  引是日仪驾全设奉
  徽号册宝陈于采亭在黄盖前行舁轝校尉民夫首班末班用校尉馀用民夫八十人舁丹旐人夫六十四人文官三品京堂以下科道郎中以上武官公侯伯一等侍卫以下参领轻车都尉王府长史以上毎班各四人管束夫役工部夫头四人司击响尺銮仪卫官更番指示进退后仿此王以下贝子以上年老者及外藩至戚王以下台吉以上年老者于
  武英殿前齐集以上齐集王等及公主子孙皆令近
  梓宫随行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外藩王
  以下台吉以上于
  东华门外分翼齐集左翼民公以下各官于镫市口右翼民公以下各官于红庙大街口齐集至期焚楮钱恭理丧仪大臣及内务府工部銮仪卫堂官率夫役进小轝于庭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悲哀益切稽颡痛哭环抱梓宫不已近臣再四恳劝始移
  梓宫启行至
  永康左门外登大昇轝礼部堂官祭轝
  灵驾发由
  雍和门
  协和门出
  东华门
  东安门至朝阳门外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三爵焚楮钱
  圣意欲步送豫断舆靷诸臣不知尚思固请乘舆见靷
  断乃不敢言竟于
  灵驾前步行沿涂哭不停声毎更舁校时辄跪道旁哀
  
  仁宪皇太后及
  妃等豫往
  殡宫祗候
  慈宁宫人皆于
  灵驾后乘舆随行车皆用青帏内府妇女一百八十人乘马
  随行王以下官员齐集者各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随行哭送内务府官在豹尾班后随
  行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先至
  殡宫二门外分翼序立汉文武官先诣
  殡宫墙外齐集候
  灵驾至各举哀跪迎执事各官进小轝恭奉
  梓宫进殿奉安毕设
  几筵内务府官奉
  册设
  几筵左奉
  宝设
  几筵右焚楮钱丹旐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号泣良久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及大臣命妇皆随行礼举哀毕各退
  圣祖仁皇帝居
  大行太皇太后殡宫旁倚庐不
  还宫三日始设褥毎日三次奠献时率王公大臣侍卫
  外藩王公台吉等于
  几筵前上食举哀○十三日行初祭礼
  太皇太后仪驾全设陈金银定二十万五千楮钱十有四万五千各色画段万端楮帛五万端馔筵八十一席羊二十七酒四十一尊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等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咸齐集读祝官奉祭文跪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读文毕祭酒三爵痛哭尽哀众皆随行礼举哀毕读祝官奉祭文至燎所
  钦命亲王福晋祭酒三爵众皆退○次日绎祭
  亲率王公大臣侍卫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举哀
  致祭行礼如常仪诸王大臣屡请
  还宫
  圣驾乃还幕居于
  干清门外之左○是日奏准
  梓宫照例漆饰四十九次○十七日
  亲率王公大臣侍卫外藩王公台吉等诣
  太皇太后殡宫毎日三次举哀○二十一日行大祭礼亲祭酒致祭齐集举哀读文行礼均与初次大祭同是
  日满二十七日
  仁宪皇太后及
  妃等皆于本处分令命妇除服
  圣祖仁皇帝率
  皇太子皇子诣
  梓宫前行三跪九拜礼分令内大臣除服公主福晋等在院内原位序立候奉冠服至跪举哀候过兴随行王以下各官豫出大门外分翼序立入八分公夫人以下大臣命妇出角门在燎所两旁序立候奉冠服至燎所众皆跪祭酒时皆随行礼毕各除服
  圣祖仁皇帝念
  太皇太后姻戚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以
  太皇太后宫所遗白金币帛分别亲疏颁赏令于几筵前谢恩○次日绎祭
  圣祖仁皇帝亲率王等举哀致祭行礼如常仪毕乃还
  居于
  干清门内侧殿仍服布服衣履不解○二十四日
  圣祖仁皇帝见
  仁宪皇太后哀痛劳瘁
  慈颜瘦减遣大臣内监奏请满月致祭时
  圣躬不必亲往
  仁宪皇太后不允○外藩王等因丧事进献马匹等物
  如例
  特加轸念令各减数王以下公以上纳马三匹台吉以下纳马一匹○二十五日行周月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
  圣祖仁皇帝亲诣
  殡宫王以下镇国将军以上民公以下满汉文武三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夫人以上民公夫人以下都统尚书子一品夫人以上齐集举哀祭酒行礼如常仪礼毕
  圣驾还宫○嗣后
  圣祖仁皇帝常诣
  殡宫上食举哀或还侧殿或居
  殡宫倚庐越日乃还毎遇满月致祭清明致祭
  亲诣祭酒王以下齐集举哀行礼与初周月同 四月初三日行百日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四万五千楮帛二万馔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
  圣祖仁皇帝亲诣
  殡宫王以下各官外藩王等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齐集举哀读文致祭行礼如大祭仪○初五日行祖奠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
  圣祖仁皇帝亲诣
  殡宫王以下镇国将军及内大臣侍卫都统尚书子以上并内府官员公主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夫人及都统尚书子一品夫人以上及内府男妇齐集举哀读文致祭行礼如大祭仪○大葬前期开列总理丧仪大臣并礼工二部内务府总管姻戚大臣请
  旨钦命者方得入
  地宫执事并开列管押匠夫官四人职名曁夫匠人数具奏其执香镫内监交总管内监等奏除内监十人此外不得擅入○初七日由
  殡宫奉移
  梓宫启行仪驾全设舁大昇轝校尉民夫一百二十八人首班末班用校尉馀用近畿民夫共分六十班日用三十班毎班备四人城夫乡夫除给衣履盘费外仍各免本身一年丁银计夫役七千九百二十人直隶巡抚今改总督率司道府州县等官管辖前来会同在京三品京堂以下科道主事以上八旗遴选公侯伯以下云骑尉以上及前锋参领䕶军参领上三旗一等侍卫下五旗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䕶卫等官毎班各四人管束工部夫头四人豫备四人分为两班轮击响尺节示进退銮仪卫官更番指示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在土城关外大路南齐集内大臣侍卫及内府官员在
  日坛北齐集觉罗民公以下满汉文武各官三品职掌以上官员留三分之二在署办事其一分由各衙门奏请随送及衍圣公五经博士等在八里庄西分翼齐集内监等在
  殡宫大门外东旁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及副都统侍郎男夫人以上在大门内齐集内务府妇女在两旁墙外序立至期焚楮钱
  圣祖仁皇帝哀恸不胜祭酒三爵毎祭行一拜礼众皆
  随行礼举哀礼毕奉移
  梓宫至大门外登大昇轝礼部尚书祭轝三祭三叩兴灵驾发
  徽号玉册玉宝恭设舆内前行
  圣祖仁皇帝哭踊扶掖步行三里馀始乘马舁夫更班时必下马跪道旁沿涂哀恸哭不停声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
  仁宪皇太后及妃等由别道行因随送王以下各官豫往前候迎者众恐道壅
  难及故
王以下官员命妇齐集者各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候过兴不随送王以下各官及公主
  福晋命妇各退随送王以下各官及
  慈宁宫人公主福晋等并内府妇女各按队乘马及舆
  随行
  灵驾将至芦殿
  圣祖仁皇帝下马步哭王以下各官至第七班豫往序
  
  芦殿北门外
  灵驾至跪哭随后行奉安
  芦殿祭酒行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在涂毎日
  早陈设仪驾
  圣祖仁皇帝祭酒号恸步行数里毎舁夫更班辄亲行审视将至
  芦殿复号恸步行如初启行时王以下齐集跪哭送迎如前仪○沿涂百里内文武官跪迎
  灵驾于道右举哀候过至宿次在正门外行三跪九叩礼上食时随众行礼○十四日礼部以是日丙辰例不哭泣奏请勿诣
  灵前不听是日守
  暂安奉殿并执事各官及守
  孝陵
  皇后陵寝不直班各官皆至淋河举哀跪迎候过随行灵驾至奉安
  梓宫于飨殿设
  几筵是日遣大臣祗告
  孝陵
  皇后陵寝嗣后毎日诣
  几筵前奠献三次王以下各官齐集举哀行礼○十五
  
  圣祖仁皇帝奉
  仁宪皇太后率妃等恭谒
  孝陵行三跪九拜礼祭酒三爵毎祭酒一拜兴举哀诣皇后陵寝祭酒三爵毎祭酒一拜兴举哀惟妃等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朝鲜国使臣进香于
  飨殿致祭送往王以下各官咸齐集鸣赞官赞使臣行三跪九叩礼读文祭酒时遣王一人祭酒众随行礼举哀毕复赞使臣行二跪六叩礼毕各退○十六日扈从王以下各官恭谒
  孝陵
  皇后陵寝行三跪九叩礼兴举哀○十七日行奉安致祭礼陈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祭筵二十五席羊七酒十有五尊
  圣祖仁皇帝祭酒王以下各官齐集举哀行礼如仪十八日行迁奠礼仪仗全设王以下各官序立
  飨殿右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随行礼
  梓宫出飨殿众皆跪举哀候过随行至大门外分翼序立公主福晋等及内府妇女豫往大门内琉璃花门外分翼序立奉安
  暂安奉殿内府官奉
  册设
  梓宫左奉
  宝设
  梓宫右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十九
  日奉安
  梓宫于
  暂安奉殿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随行礼举哀奉安梓宫时
  圣祖仁皇帝躬亲举扶安设复哀恸祭酒三爵行三跪九拜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是日遣大臣祗告
  孝陵
  皇后陵寝
  圣驾驻跸近
  陵所在俟修理殿工○二十二日
  亲诣
  暂安奉殿视封掩毕祭酒三爵哀恸良久乃还京○设暂安奉殿奉祀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笔帖式四人内务府关防笔帖式二人凡应行文移用
  孝陵奉祀关防内务府应行事宜用
  孝陵修造关防皆不别给毎旗设防御二人皆以皇后陵寝官员谙练者调补一半守䕶兵八十名附孝陵总管统辖内务府郎中一人内管领一人尚茶正
  尚膳正各一人其馀内监人等悉按
  孝陵例设○五月初五日内阁会翰林院詹事府恭拟大行太皇太后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议上令该衙门拟撰册文○八月十二日喀尔喀厄鲁特因丧事各进献马匹等物○十月十六日
  圣祖仁皇帝恭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谥前期四日
  尊谥册宝启行鸿胪寺官设黄案二于
  太和门阶上正中设采亭二于
  太和门阶下大学士二人奉香
  册宝奉安案上一跪三叩降阶立左旁礼部官豫奉绢册宝陈于采亭内不行礼鸿胪寺官奏请
  圣祖仁皇帝素服
  御太和门礼部堂官恭导诣
  册宝案左旁西向立大学士诣案前一跪三叩兴奉册宝陈采亭内仍一跪三叩兴礼部堂官恭导由中阶
  降至阶下正中南向立校尉舁行
  册亭在前
  宝亭在后御仗二对黄盖前导执事各官随后行俟册宝亭出
  午门礼部堂官奏礼成
  圣祖仁皇帝还宫王以下各官在
  午门外齐集候
  册宝亭至跪候过兴各退应随往大臣官员由各衙门奏请随往
  
  册宝亭出
  长安左门各乘马按旗行沿涂五十里以内各官俟
  册宝亭至跪迎候过兴毎日至宿次大学士等诣册宝亭前一跪三叩恭奉
  册宝奉安幄内案上一跪三叩退次日由案上奉请及奉安采亭时均各行一跪三叩礼○前期一日遣大臣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
  圣祖仁皇帝先期起行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随行由宗
  人府奏请随往至上

  尊谥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内銮仪卫官设
  太皇太后仪驾于
  暂安奉殿大门外太常寺官点香烛供果品鸿胪寺官设案一于阶上正中又设案一于左旁守
  陵官员在下马牌处齐集候
  册宝亭至跪候过随行
  册宝亭由中门入至阶上左旁止
  圣祖仁皇帝至大门外下马内大臣侍卫在大门外序立赞引官恭导由大门左门入至阶上西向立大学士等诣亭前一跪三叩奉
  册宝设左旁案上典仪官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
  恭导
  圣祖仁皇帝就拜位奏行三跪九拜礼兴赞跪
  圣祖仁皇帝跪赞进
  册大学士诣左旁案前奉
  册跪献
  圣祖仁皇帝受
  册拱献仍授大学士奉立次赞进
  宝大学士诣左旁案前奉
  宝跪献
  圣祖仁皇帝受
  宝拱献仍授大学士等同奉
  册宝奉安正中案上各一跪三叩退赞宣
  册宣
  册官诣正中案前一跪三叩奉绢
  册跪拜位左北向宣毕兴奉
  册立赞宣
  宝宣
  宝官诣正中案前一跪三叩奉绢
  宝跪拜位右北向宣毕兴各奉
  册宝设正中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赞引官奏跪拜兴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兴次行致祭礼赞引官赞行三跪九拜礼众随行礼毕典仪官赞行初献礼奉帛爵官奠献讫读祝官诣祝案前一跪三叩奉祝文跪赞引官奏跪
  圣祖仁皇帝跪众皆跪赞读祝读祝官读毕奉安于帛
  匣内三叩退赞引官奏拜兴
  圣祖仁皇帝行三拜礼众随行礼典仪官赞行亚献终
  献礼如前仪赞引官赞
  圣祖仁皇帝行三跪九拜礼众随行礼毕典仪官赞恭
  送祝帛诣燎位奉绢
  册宝祝帛官各奉送诣燎位
  圣祖仁皇帝至东旁立
  册宝祝帛过复原位立燎半奏礼成大学士等奉香册宝行
  圣祖仁皇帝随至
  暂安奉殿内务府总管等恭奉安设毕赞引官恭导诣
  拜位行一跪三拜礼毕
  圣祖仁皇帝出还京其玉
  册宝贮库尊藏○十九日行恭题
  神主礼前期工部造成
  神主至期满汉大学士各一人皆朝服盥手诣香案前
  跪上香毕一跪三叩兴于
  神主空点处用石青塡毕复行一跪三叩礼兴各退○
  二十二日奉
  孝庄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奉先殿详见升祔仪 雍正二年
  谕钦惟
  孝庄文皇后躬备圣德天锡纯禧诞育
  世祖章皇帝瑞应昌期君临万国逮我
  圣祖仁皇帝继圣嗣统久道化成立万世无疆之业皆我
  孝庄文皇后福德兼隆之所启佑也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
  慈驭升遐先期
  面谕我
  圣祖仁皇帝曰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
  太宗文白王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再四丁宁言言恳切我
  圣祖仁皇帝涕泣受
  命爰
  命诸王大臣集议佥同于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安奉梓宫于
  孝陵之南为
  暂安奉殿迄今三十馀年矣朕惟礼经曰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灵有知无所不通是知合与不合惟义所在今
  昭陵安奉日久若于左右别起山陵䆒非合葬之义且自
  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
  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乂安子孙蕃衍
  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
  遗命谆谆
  圣祖仁皇帝遵奉三十馀年今朕身任付托之重山陵典礼理宜斟酌尽善以垂万世者莫大于此著诸王大臣九卿等会同确议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
  暂安奉殿自
  圣祖仁皇帝亲受
  孝庄文皇后遗命奉安三十馀年景运绵长子孙蕃衍海宇乂安允为佳兆稽考古礼无必当合葬之文应即
  暂安奉殿营建地宫称
  昭西陵遣大臣二人同钦天监官前往相度绘图进呈御览以
  昭西陵距
  昭陵甚远与
  孝东陵密迩
  孝陵不同特建
  碑亭择吉动土于前期遣官祗告于
  太庙
  永陵
  福陵
  昭陵
  孝陵
  孝东陵又特撰文祗告
  景陵详陈
  皇帝恪遵
  圣曾祖母遗命仰体
  皇考孝思营建告成择于三年十二月初十日安葬宝城地宫○三年
  世宗宪皇帝以议准即
  暂安奉殿为
  昭西陵择吉奉移
  孝庄文皇后梓宫奉安
  地宫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率
  妃嫔诣
  昭西陵行礼前期告祭礼毕
  还京○是年十二月
  孝庄文皇后梓宫奉安
  地宫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又遣官祗告
  永陵
  福陵
  昭陵大葬日遣官祗告
  孝陵
  孝东陵
  景陵届吉时恭奉
  梓宫登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安奉宝床毕遂掩闭
  元宫遣官各一人祭
  后土
  昌瑞山之神












  孝惠章皇后大丧仪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
  仁宪皇太后不豫礼部内务府等衙门奏称
  皇太后疾大渐如有不讳请照
  孝康章皇后大丧仪办理奉
  圣祖仁皇帝谕旨
  孝康章皇后升遐时朕方十岁皆系辅臣办理典礼恐有未备后见治仁孝皇后丧仪甚有条理如遇
  皇太后大事若稍有简略朕心何安尔等用心详议举行○当
  仁宪皇太后不怿时
  圣祖仁皇帝方患足疾不能步履仍御软榻命内监舁
  
  宁寿宫扶掖问安至十二月初六日
  仁宪皇太后疾革
  圣祖仁皇帝足疾愈甚仍舁至
  宁寿宫西侧殿酉刻
  仁宪皇太后崩
  圣祖仁皇帝擗踊哀号哭无停声戌刻奉
  梓宫于宁寿宫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宁寿门外之右命侍卫四人舁榻近
  几筵前就榻成服截发辫跪哭失声祭酒三爵乃跪呼圣母念臣足疾不能尽礼惟
  圣母鉴之言毕大恸迷晕时
  世宗宪皇帝及诸皇子皆侍左右惶遽失措
  世宗宪皇帝急呼哭者止声于是内外寂然少顷圣祖仁皇帝始甦诸皇子内大臣环跪叩劝乃强舁榻
  退至侧殿
  圣祖仁皇帝仍哀哭不止传
  旨朕事
  圣母皇太后六十年慈孝无间前疾革朕坐榻省安皇太后虽不能言犹能认视今朕虽患足疾艰于动履得于榻上照常祭奠朕心庶得稍安尔等自夜逹旦不可止哀内大臣侍卫分为三班轮流举哀八旗大臣官员分为四班按左右翼于王公后轮流举哀宗室觉罗汉大臣官员等亦轮流举哀其宁寿宫宫女内监等举哀至明日朝奠后再止
  皇子诸王大臣再四叩请
  圣祖仁皇帝乃还苍震门内以
  延禧宫为苫次
  简命贝子大臣恭理丧仪并除进爵大臣○次日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内府官员执事人等妻皆成服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内府官员执事人等皆成服革退之宗室觉罗等亦准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不嫁娶不作乐凡二十七日军民人等凡七日出兵将军以下兵丁以上摘冠缨三日专司
  太庙
  奉先殿祭
  神殿执事内监男妇及出征军营官兵家属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儿女出痘暂免成服外藩公主福晋等额驸王台吉等未除服内至者成服除服后至者摘冠缨去耳环三日朝鲜国使臣在京者亦给孝服免其齐集移文各省督抚提镇三司官员免其遣官进香告假四品以上官员免来京叩谒毎日仪驾陈设二次早晚上食及日中奠馔筵皆
  𥳑皇子数人轮流祭酒和硕福晋以下入八分公夫人
  以上于
  宁夀门东门外齐集内务府官妻于命妇之次齐集王福晋等乘马命妇等步行皆自 神武门进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满汉大学士等于
  宁夀门外齐集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
  武官员以上于
  宁寿门西门外齐集内府官员于
  宁寿门外西墙下齐集皆由 东华门出入三日内皆在各齐集处随举哀行礼三日后王公大小官员等毎日早齐集一次福晋以下命妇等于祭祀奉移等日照常齐集三旗内府官员等妻毎日一旗轮流齐集○颁
  仁宪皇太后遗诰于直省及朝鲜国
  诰到日各照例成服凡二十七日○十六日行奉移启奠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前期礼部奏呈仪注请
  𥳑皇子恭代行礼奉
  圣祖仁皇帝谕旨此乃初祭朕虽艰于动履务必亲诣祭酒宁寿宫中复能得行礼乎从此永诀矣诸皇子及大臣等勿拂朕意是日陈冠服遣
  皇子恭代行礼
  圣祖仁皇帝仍御软榻诣
  几筵前西旁跪于榻上举哀设俎豆于
  几筵前设馔筵于丹陛两旁设祭文案于殿西檐下礼
  部堂官奉祭文进
  宁寿宫中门安设于西檐下案上内府官陈设祭品
  毕读祝官奉祭文跪恭代行礼之
  皇子诣奠几前跪众随跪哀暂止读祝毕举哀祭酒三爵毎祭一叩
  圣祖仁皇帝随行三拜礼众随行礼举哀彻馔筵王公以下皆出读祝官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出中门送至燎所交内监接奉女官奉
  仁宪皇太后冠服出
  圣祖仁皇帝皆一一顶戴跪送至燎所遣公主祭酒三
  
  圣祖仁皇帝在内随行三拜礼举哀毕
  还宫众妇女咸至燎所随行礼毕各退○十七日奉移梓宫于朝阳门外
  殡宫暂行安奉王以下贝子以上年老者外藩亲王台
  吉年老者为公主之子孙者于
  协和门外东北齐集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外藩王以下台吉以上在
  东华门外路口齐集左翼民公侯伯以下官员以上在镫市口齐集右翼民公侯伯以下官员以上在红庙大街口齐集奉移时
  圣祖仁皇帝祭酒三爵攀号不已
  梓宫启行舁榻哭送出
  宁寿门西门举哀跪送
  灵驾发仰望不见始止哀还苫次王以下各于齐集处
  跪迎举哀候过仪驾前列
  徽号册宝奉安采亭校尉舁举在黄盖前行凡
  仁宪皇太后御用器物均恭奉在仪驾两旁随行次妃嫔等车皆用青幨帷随行次内府妇女一百八十人乘马随行少间豹尾班随行次王公大小官员等按班随行毎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官员命妇以上豫至
  殡宫二门外大门内序立王以下八旗大小官员皆于
  大门外序立候
  灵驾至跪迎举哀恭奉
  梓宫入
  殡殿内府官陈
  册宝于左右设
  几筵
  皇子祭酒三爵毎祭行一叩礼众随行礼毕焚楮钱丹旐各退○奉移后
  皇子等轮流祭酒毎日照常三次设奠绎祭以内务府总管命妇祭酒一月前仪驾日设二次满月后停止陈设遇大祭日仍设二十七日内内府官员等妻在内举哀内府官员在外举哀百日内内府官员及妻日以四十人二次轮流举哀 二十一日行初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祭物各如数公主福晋以下入八分公夫人以上于二门内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夫人以下官员妻以上于内墙外序立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外藩王公台吉内大臣侍卫二品大臣以上于二门外内府官于大臣后各序立礼部堂官奉祭文陈设毕恭代行礼之
  皇子跪众随跪读文毕
  皇子祭酒三爵毎祭行一叩礼众随行礼举哀兴彻馔毕读祝官奉祭文至燎所
  钦命亲王福晋祭酒三爵众妇女皆随行礼毕各退次日绎祭礼部工部内务府光禄寺官及内府官员男妇等齐集内务府总管命妇祭酒举哀行礼○是日奏准
  梓宫照例漆饰○二十六日奉
  旨二十一二十二日朕本欲亲诣致奠因二十七日欲亲往除服是以未去自二十三二十四日以后朕躬较前少愈尽可前往诸皇子大臣屡次劝止倘朕今可以去而不去他日回想岂非遗憾今朕亲往将此谕众知之是日
  圣祖仁皇帝诣
  几筵前亲奠上食祭酒举哀○二十七日行大祭礼王以下文武官员外藩王台吉等公主福晋及大臣命妇内务府官员及妻照前齐集陈设毕读祝官奉祭文跪进奠几
  圣祖仁皇帝诣奠几前跪众随跪哀暂止读文毕圣祖仁皇帝举哀祭酒三爵毎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举哀兴读祝官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引送燎所齐集王以下皆出女官恭奉
  仁宪皇太后冠服送燎所公主福晋以下妇女皆送至
  燎所
  钦命亲王福晋祭酒众随行礼大门外齐集人等亦随
  行礼毕
  圣祖仁皇帝于
  几筵前拜跪除服众于是日皆除服○次日绎祭如前绎祭仪○二十九日行岁暮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夫人以下子夫人以上齐集举哀行礼与大祭同○五十七年元日王以下内外辍哭一日○初五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
  几筵前行周月致祭礼陈羊酒祭筵祭物如数齐集举哀祭酒行礼如仪○期年以前毎周月致祭同○二月二十一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
  几筵前行清明致祭礼陈羊酒馔筵如数是日不焚楮帛进挂楮钱宝花即佛朵一座众齐集行礼如仪○三月十二日恭上
  仁宪皇太后尊谥曰
  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前期遣官各一
  人祇告
  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前期一日早内务府官于
  殡殿
  几筵前设
  册案于香案之左
  宝案于香案之右鸿胪寺官于
  太和门阶上正中并设
  册案于左
  宝案于右銮仪卫官于
  太和门阶下正中设采亭二
  册亭在前
  宝亭在后内阁礼部官豫奉绢
  册宝奉安各亭内奉
  册宝官及执事官在
  太和门阶下左旁齐集大学士二人自内阁奉香
  册宝由中阶升设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兴
  圣祖仁皇帝以足疾不能
  躬阅奉
  册宝官至
  册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奉
  册宝由中阶降安设各亭内行一跪三叩礼兴校尉舁
  亭黄盖御仗前导奉
  册宝官执事官随行自
  午门中门出王以下满汉文武四品官以上于午门前齐集候
  册宝亭至皆跪候过兴奉
  册宝官执事官随采亭至
  长安左门外乘马随行至
  殡宫围墙外下马步随由大门中门入至二门外黄盖
  御仗采亭止礼部内府官奉绢
  册宝豫安各案上奉
  册宝官至采亭前行一跪三叩礼兴恭奉香
  册宝礼部堂官前导奉
  册官在东奉
  宝官在西由甬道两旁进至
  几筵前安设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兴内府官恭奉金册宝出贮藏内库是日
  仁宪皇太后仪驾全设
  几筵前陈设香烛果品如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满汉大学士于大门内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四品官以上于大门外按翼序立赞引官引承祭
  皇子自西角门入至
  殡殿外北向立典仪官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赞
  跪叩兴
  皇子行三跪九叩礼兴赞引官导
  皇子由西门入至中门阈内立赞跪
  皇子跪赞进
  册奉
  册官至
  册案前恭奉香
  册跪献
  皇子接
  册恭献毕仍授奉
  册官跪受兴奉设案上一跪三叩退赞进
  宝奉
  宝官至
  宝案前恭奉香
  宝跪献
  皇子接
  宝恭献毕仍授奉
  宝官跪受兴奉设案上一跪三叩退典仪官赞宣册宣
  册官至
  册案前跪奉绢
  册宣毕赞宣
  宝宣
  宝官至
  宝案前跪奉绢
  宝宣毕同设各匣内行一跪三叩礼退赞引官导皇子仍由西门出至原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皇子行三跪九叩礼兴次行奠献读祝致祭礼如仪奠献皆用内监礼成恭奉祝帛绢
  册宝送燎所焚燎○十五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
  几筵前行百日致祭礼陈羊酒祭筵楮帛各如数王以下外藩王等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齐集举哀读文致祭如大祭仪○是日
  谕不送
  梓宫之人亦俟四月初七日后始行剃头钦此○二十一日行启奠礼陈羊酒祭筵楮帛如数王以下子以上并内府官员公主福晋以下子夫人以上并内府官员妻齐集举哀读文致祭仪与大祭同○二十三日恭移
  梓宫于
  孝东陵时值
  圣躬初愈欲亲往送诸王大臣等奏请勉抑哀情保䕶圣躬停止亲诣不允再四敦劝有
  旨勿复陈奏顺天府耆民数百人合辞泣恳乃勉从众
  请启送日仍
  亲诣
  殡宫于
  梓宫前祭酒举哀至时
  皇子内大臣跪劝扶出至
  殡宫门外跪候
  梓宫过至登大昇轝犹从别道步至百步外跪候灵驾过时攀恋哀慕即舁轝夫校不忍仰视俟
  灵驾渐远始乘舆还宫是日王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外藩王台吉等于土城关外齐集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有顶带官员以上于八里庄两旁齐集内大臣侍卫等于
  殡宫大门外齐集内府官员执事人等于内大臣侍卫后齐集内监等于大门外两旁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入八分公夫人以上于
  殡宫二门内齐集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于二门外齐集内府官员妻于大臣命妇后齐集于奉移时跪送举哀候过
  梓宫登大升轝礼部堂官祭轝行礼
  灵驾发校尉陈仪驾于马上前列
  册宝黄舆在黄盖后行
  灵驾左右毎班内监各十人随从步行次
  宁寿宫宫女车随行次内务府妇女六十人乘马随行次掌仪司内监十有五人乘马随行次豹尾班侍卫三十人随行离豹尾班数武王公大小官员等乘马随行毎过门桥遣内大臣二人轮流祭酒不往送之王公大小官员于各齐集处举哀跪送候
  灵驾过各退往送王公大臣官员于跪迎处候过乘马
  随行至第七班从别路豫往
  芦殿网城北门外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由黄幔城两旁绕至大门外序立
  仪驾设门前
  灵驾奉安毕陈
  册宝列于左右乃夕奠
  皇子祭酒三爵毎祭一叩众皆随行礼举哀毕各退次日早陈设仪驾众照常齐集奉移时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
  灵驾发王公各官于幔城大门外排跪举哀候过分两翼在后步行俟舁校更班后照常乘马随行毎至宿次复跪迎安奉如前仪沿涂五十里内地方官于路右百步外跪迎举哀候过随至宿次幔城大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于右翼班末随举哀行礼至日
  三陵除直班官员外咸至兴龙口之外举哀跪迎灵驾至暂安奉于
  飨殿设
  几筵陈
  册宝于左右奠献举哀毕各退是日遣官各一人祗告暂安奉殿
  孝陵
  孝诚仁皇后陵寝并遣官祗告
  孝陵后土
  昌瑞山神○毎日照常三次上食
  宁寿宫宫女及内府妇女照常齐集举哀○四月初五日行安奉遣奠礼陈羊酒祭筵楮帛如数王以下齐集举哀致祭行礼如常仪○初七日奉安
  梓宫于宝城地宫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至日送往王以下各官于大门外按翼序立奉
  
  梓宫时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公主福晋以下妇女等豫至
  宝城芦殿前甬道东序立俟
  梓宫至跪迎举哀
  梓宫升龙輴陈
  册宝于两旁
  皇子祭酒三爵众皆随举哀行礼是日仪驾皆焚讫至时
  皇子祭酒三爵移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安奉宝床陈
  册宝于左右石几掩闭
  元宫
  皇子祭酒三爵举哀众随行礼毕卒哭各退是日遣官祭
  孝陵后土
  昌瑞山神○是日以
  孝惠章皇后奉安
  地宫礼成遣官祗告
  暂安奉殿
  孝陵并告
  孝诚仁皇后陵寝○中元遣
  皇子诣
  孝东陵行礼如仪○十二月初二日行恭题
  神主礼遣满汉大学士各一人朝服盥手诣香案前跪
  上香毕同行一跪三叩礼兴于
  神主空点处塡石青毕复行一跪三叩礼退○初五日圣祖仁皇帝亲诣
  孝东陵行期年致祭礼○十六日奉
  孝惠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详见升祔仪
  孝恭仁皇后大丧仪雍正元年五月
  仁寿皇太后不豫
  世宗宪皇帝亲侍汤药至二十三日
  仁寿皇太后崩
  世宗宪皇帝擗踊号恸呼天抢地哭无停声水浆不御
  戌时恭奉
  梓宫奉安
  宁寿宫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宁寿门外之右设奠举哀于苍震门内设倚庐以居
  简命王大臣恭理丧仪并除进爵大臣乃成服
  世宗宪皇帝截发辫成服及诸子王贝勒贝子咸截发
  辫成服
  皇子孙辈咸成服
  孝敬宪皇后率
  贵妃
  妃嫔宫人等皆成服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咸成服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内府三旗官员等妻咸成服罢斥宗室觉罗亦准成服
  太庙
  奉先殿祭
  神殿执事内监男妇及出征军营官兵家属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本人父母新丧及儿女出痘暂免成服外藩公主福晋等额驸王台吉等在制内至京者令成服除服后至京者男摘冠缨女去首饰三日军前将军以下兵丁以上文到之日为始摘冠缨三日移文各省督抚提镇官员停其遣官进香回籍四品以上官免其来京叩谒
  梓宫○二十四日行朝奠礼日中奠馔筵晡时夕奠王以下官员公主福晋以下命妇等咸齐集随班行礼初丧三日内毎日哭临二次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入八分公夫人以上于
  宁寿门内西旁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
  下侍郎男夫人以上于
  宁寿门东门外内府官员等妻于命妇后齐集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内大臣侍卫满汉大学士
  仁寿皇太后姻戚人等在
  宁寿门外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官
  员以上于
  宁寿门西门外内府官员于
  宁寿门外西墙下哭临○第四日王公大臣等以上公主福晋以下男夫人以上皆毎日早齐集一次至祭祀奉移等日仍照常齐集内府三旗官员等妻日以一旗轮流齐集王以下文武官员百日内不作乐不嫁娶军民人等摘缨除首饰不作乐不嫁娶凡二十七日○次日颁
  仁寿皇太后遗诰于天下停止开读礼部堂司官至内阁领取刊刻差官送往直省及朝鲜国自
  诰到之日为始照例成服二十七日而除○是日谕理藩院
  皇妣天性仁慈众所共知今
  皇妣大事外藩公主郡主等蒙古王公台吉等闻之自必速来伊等感戴
  皇考
  皇妣深恩竭诚来谒固所当然但时值炎暑蒙古内未出痘者甚多涂间急行人马冲暑到京或致有伤则重违
  皇考
  皇妣之圣心朕有所不忍将此传谕诸蒙古各旗伊等断不可来前者
  皇考大事朕曾谕蒙古诸藩令于八月杪恭谒
  山陵目前正值炎暑著停止前来蒙古王内除未出痘者不必来外应来者于八月杪来京伊等旗下地方亦属紧要不可踈防来时或扎萨克或协理旗务台吉必留一人办事至公主郡主等有必欲来者亦不必急迫从容前来钦此○又奉
  旨天甚炎暑年迈者六十五岁以上但于朝奠齐集一次六十五岁以下有疾病不能者亦著齐集一次○二十五日行奉移致祭礼陈羊酒祭筵楮帛如数陈冠服王公百官咸齐集设俎豆于
  几筵前列馔筵于丹陛两旁设祭文案于西檐下是日
  早礼部堂官奉祭文由
  宁寿宫中门入恭设于西檐下案上至时
  世宗宪皇帝诣
  几筵献茶上食毕进奠几读祝官奉祭文跪
  世宗宪皇帝于奠几前跪众各于齐集处跪哀暂止读文毕举哀祭酒三爵毎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举哀彻馔王以下大臣官员以上皆出读祝官恭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导送至燎所交掌仪司首领内监奉立东侧礼部堂官及读祝官退女官举冠服送燎所大臣命妇官员等妻咸送至燎位
  钦命王福晋祭酒三爵毎祭一叩众随行礼兴举哀毕
  各退○二十六日恭移
  梓宫奉安于
  寿皇殿
  世宗宪皇帝祭酒行礼
  梓宫启行举哀跪送仪驾全设恭奉
  徽号册宝陈采亭内前列凡
  仁寿皇太后服御器用令内侍恭奉前行由
  东华门出进景山东门诸王大臣宗室文武官员按翼齐集跪举哀候过随行汉大臣官员等豫至骑河楼齐集候
  灵驾至跪迎举哀候过随行内大臣大学士等于景山东门内尚书侍郎等于景山东门外序立举哀
  孝敬宪皇后率
  贵妃
  妃嫔等豫往祗候于
  寿皇殿后左旁
  世宗宪皇帝豫由神武门出祗候于
  寿皇殿大门外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奉安
  梓宫于殿内设
  几筵
  世宗宪皇帝祭酒行礼众随行礼毕诸王百官恳请还宫
  世宗宪皇帝乃于顺贞门内设倚庐以居日亲奠献是
  
  谕礼部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二十七日诸王大臣等疏称时当
  盛暑请间两三日
  躬亲奠献奉
  旨朕念
  皇妣诞育𣺌躬慈恩罔极今初成服间日一诣朕实难安按之典礼三次设奠皆宜躬亲今止恭诣一次已勉从诸臣所请毎日清晨哭奠尽哀方得少展思慕
  父母之心不如是朕不能忍反于朕躬无益诸王大臣当谅朕此意勿得再奏 六月初五日行初祭礼陈
  羊酒馔筵楮帛如数
  世宗宪皇帝亲行奠献仪与奉移致祭礼同○次日绎祭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致祭行礼如仪是日奏准
  梓宫照例漆饰四十九次○十九日行大祭礼陈设礼
  仪与初祭同是日满二十七日
  世宗宪皇帝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前绎祭同○二十三日行周月致祭礼陈羊酒祭筵楮帛如数仪与奉移致祭礼同凡周月祭仪同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陈金银定十万楮钱七万画段万端楮帛二万端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
  世宗宪皇帝亲行奠献仪与周月祭同○八月十二日
  恭上
  仁寿皇太后尊谥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前期一日遣
  官祗告
  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
  圣祖仁皇帝几筵恭上
  尊谥日仪驾全设于
  寿皇殿大门外一应礼仪均与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谥礼同
  世宗宪皇帝奉
  册宝执事各官及齐集王公官员咸素服礼成次日颁诏天下○十七日行祖奠礼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读文致祭与前奉移
  殡宫祗告礼同○十八日恭移
  孝恭仁皇后梓宫至
  景陵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景陵后土
  昌瑞山神沿涂分定五程毎宿次搭盖
  芦殿是日
  世宗宪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举哀跪视
  梓宫登大昇轝步从至景山东门外王以下满汉一品
  大臣及内府官员等于
  寿皇殿大门外二三品满汉大臣于景山东门外四品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城外关厢各按翼齐集公主近支王公福晋等于
  寿皇殿内齐集诸王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于寿皇殿大门内西墙三旗大臣夫人内府官员等妻于寿皇殿大门外西墙下齐集各随班行礼举哀跪送灵驾发内府妇女六十人乘马随后行毎班以内监十人近两旁轮流步行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工部銮仪卫堂官
  钦命近前王公及
  仁寿皇太后姻戚在
  灵驾左右随行不送往之王公大小官员各退其随送王公大臣官员各按次乘马随行毎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三爵焚楮钱
  世宗宪皇帝由地安门出东直门豫至宿次
  芦殿祗候王公大小官员等在黄布幔城北门外按
  翼序立
  灵驾至举哀跪迎奉安
  芦殿行夕奠礼○次日早陈设仪驾行朝奠礼跪送
  灵驾发
  世宗宪皇帝仍先诣
  芦殿祗候行夕奠礼在涂及至
  山陵礼亦如之○沿涂五十里内地方文武官咸于路右百步外跪迎举哀候过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文官在左翼正蓝旗末武官在右翼镶蓝旗末随班举哀行礼○二十四日
  世宗宪皇帝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祭酒行礼举哀毕遂诣
  景陵祭酒行礼举哀毕乃出至黄幄内祗候凡守䕶三陵官员同
  景陵大臣官员皆出兴龙口之外排班跪迎举哀候过
  随行
  灵驾至
  世宗宪皇帝跪迎于碑亭前步从入
  飨殿之左芦殿内安奉设
  几筵内府官奉
  册宝陈于
  几筵左右
  世宗宪皇帝祭酒行礼举哀毕传
  谕曰
  皇太后素性谦谨事
  圣祖仁皇帝数十年未常少懈今暂安奉
  仁寿皇太后梓宫于芦殿
  飨殿内见奉
  圣祖仁皇帝梓宫
  仁寿皇太后前一应供献及祭文不可由中门出入皆应于西门行走以仰体我
  皇妣谦冲至意○是日遣官各一人以
  孝恭仁皇后梓宫至
  陵祗告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
  圣祖仁皇帝几筵○二十五日行安奉致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官员外藩王台吉等及守
  陵大臣官员内监执事人及大臣命妇官员执事人等
  之妻咸齐集
  世宗宪皇帝先诣
  圣祖仁皇帝几筵前奠献毕诣
  孝恭仁皇后几筵前读文致祭行礼举哀齐集王以下各官皆随行礼举哀○二十七日行百日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仪与安奉致祭礼同○二十九日行奉移迁奠礼九月初一日行奉安
  宝城入地宫礼行恭题
  神主礼题毕行虞祭礼恭奉
  神主回京沿涂行朝夕奠礼一应大典并载
  圣祖仁皇帝大丧仪○九月初四日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神主同日升祔见升祔仪雍正二年五月二
  十三日
  孝恭仁皇后期年遣官诣
  景陵致祭行礼
  圣祖仁皇帝服阕
  世宗宪皇帝以
  孝恭仁皇后服制未满仍斋居
  养心殿素服莅事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奏称
  圣祖仁皇帝服制已满祫祭
  太庙礼成允宜遵照古制举行
  国家吉礼伏祈
  圣驾御干清宫统理庶政至
  宫内一应斋戒之处均按吉礼举行奉
  旨国家大礼
  皇考
  皇妣虽有轻重之别而朕之私衷则不容分视外边吉礼令照国家典制举行已有谕旨朕于宫中务期独尽人子之礼况今二十七月并非勉强从事沽取孝名以为观美秪求朕心之安耳礼尽则朕心自安朕意已定诸王大臣毋得再奏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八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二
  孝诚仁皇后丧仪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
  仁孝皇后崩奉安
  梓宫于
  干清宫设
  几筵建丹旐于
  干清门外之右
  圣祖仁皇帝辍朝成服
  
  嫔宫人咸成服咸缟素陈仪驾于
  干清门至隆宗门王以下文武各官皆齐集左翼官于
  景运门外右翼官于
  隆宗门外依次齐集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进内于丹陛上内大臣侍卫于丹墀不入八分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满汉文武官员轮班于
  干清门外两旁序立举哀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子男等官夫人以上各依班次于
  景运门外齐集公主亲王福晋及县君进内郡王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子男夫人皆于齐集处举哀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咸成服凡守
  堂子官吏祭
  神殿执事官员男妇内监
  
  庙
  奉先殿官员内监
  陵寝官员内监出征将军以下兵丁以上妻子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本家见有出痘及父母新丧人等暂停给孝服
  几筵前朝晡日中三设奠王以下各官毎日早晩齐集举哀二次凡三日止旗下散秩官仍毎日二次齐集
  简命大臣办理丧仪王以下文武各官不嫁娶不作乐凡二十七日民间凡七日止初五日奉移
  梓宫至西华门外
  殡宫仪驾全设舁轝校尉民夫首班末班用校尉馀用民夫八十人豫备八人銮仪卫官四人节示进退文官三品京堂以下给事中御史郎中以上武官公侯伯一等侍卫以下参领轻车都尉王府长史以上毎班各四人管束夫役工部夫头四人司击响尺后仿此于奉移时礼部尚书祭轝祭酒三爵过门桥遣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内府
  官命妇以上皆豫赴奉安
  殡宫公主福晋以下在围墙外序立内府官命妇等在
  围墙内序立候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王以下内大臣都统大学士尚书子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随进按翼序立举哀副都统侍郎以下在围墙外序立举哀奉安
  梓宫于殡殿祭酒三爵举哀各退王以下入八分公以
  上内大臣侍卫毎日清晨在
  殡宫大门内齐集不入八分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及闲散觉罗官旗下官员仍毎日两次在
  殡宫外齐集举哀○凡祭日及奉移日
  几筵前仍设午奠晡奠如常遣姻戚大臣夫人祭酒
  
  嫔公主福晋
  皇子王公皆不齐集如绎祭仪后仿此在京朝鲜国使臣亦给白布服免其齐集颁
  敕谕讣闻该国遣官到日照例成服○礼部题准见今三藩叛逆大兵致讨恐在外各官举哀制服有惑观听移文直省免其齐集举哀制服及遣官进香○初八日奉
  旨拟上
  大行皇后谥号遵
  旨议准
  册谥典礼请恭拟
  谥号后由部交钦天监敬择日期其香绢
  册宝宝盝册箱等项交工部敬谨制造祗告
  太庙遣官由该衙门奏遣祗告祭文曁
  册文
  宝文
  册谥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正副使由宗人府开列亲王
  郡王等名咨部奏遣其读祝官宣
  册宝赞引典仪奠献各执事官由太常寺选用恭上尊谥仪注屇期具奏一切需用器物照例行文各该衙门办理○十三日行殷奠礼仪驾全设于围墙内陈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一尊
  圣祖仁皇帝亲临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副都统侍卫命妇以上齐集读祝文时众皆跪读毕祭酒三爵众皆三叩兴举哀毕读祝官奉送燎所
  圣祖仁皇帝还宫众皆退○是日大祭
  北郊遣官恭代行礼豫期视牲看牲咸素服照常斋戒祭日咸朝服○二十一日行初祭礼仪驾全设于围墙内陈金银定二十万五千楮钱十四万五千画段万端楮帛五万端馔筵八十一席羊二十七酒四十一尊
  圣祖仁皇帝亲临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举哀等仪与殷奠同是日
  圣祖仁皇帝除服
  妃
  嫔以下宫人咸随除服
  圣驾回宫众皆退○次日行绎祭礼陈金银定二万楮钱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内务府官员命妇齐集致祭○二十五日行奉移致祭礼仪驾全设于围墙内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殷奠之数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举哀如前仪○二十七日奉移
  梓宫暂安于都城北沙河巩华城
  殡宫是日仪驾全设奉移时礼部堂官祭轝所过门桥
  遣内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内大臣侍卫于西安门内齐集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于西安门外民公侯伯以下文武各官于大街两旁汉官于八旗之下各按翼序立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兴不往送各官皆退往送各官出城外按旗乘马随行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于德胜门外关厢内齐集
  灵驾至跪举哀候过各退至沙河奉安
  殡宫设
  几筵祭酒三爵王等各官咸随行礼举哀各退○二十
  九日
  圣祖仁皇帝亲至巩华城行大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初祭之数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举哀均如前仪是日满二十七日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皆至焚燎处两旁序立姻戚大臣夫人祭酒三爵众皆跪毎祭随叩祭毕除服各退○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前初祭次日绎祭同○六月初三日行满月致祭礼仪驾全设陈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男以上齐集祭酒行礼如仪百日内毎周月齐集祭酒行礼咸与初周月同百日外惟内府官员男妇齐集致祭○初七日行
  册谥礼
  谥
  大行皇后曰
  仁孝皇后谨按雍正元年恭加   庙号以仁字重复谨改孝诚是日内务府官
  于沙河巩华城
  殡宫前陈设仪驾设
  册宝案各一香案一于
  几筵前内府官设祭品点香烛鸿胪寺官设
  册宝案于
  太和门阶上
  册案左宝案右銮仪卫官设
  册宝亭各一于阶下正中正副使及执事官皆素服序
  立于阶下之左内阁大臣奉香
  册宝匣列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立阶下之左礼部
  官奉绢
  册宝匣豫设采亭内陈设毕礼部堂官奏请
  圣祖仁皇帝素服
  御太和门座礼部堂官引正副使由东阶升诣
  册宝案前各行一跪三叩礼兴正使奉
  册副使奉
  宝由中阶降设采亭内行一跪三叩礼礼部堂官奏礼
  
  圣驾还宫校尉舁亭
  册前
  宝后黄盖一柄御仗二对前导由中路出正副使随后
  行内大臣侍卫于
  午门内金水桥两旁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于西华门内满汉四品以上官于
  西华门外按翼序立
  册宝亭至皆跪候过随行
  册宝亭出德胜门至巩华城进南门正副使执事官咸于门外下马随祭内大臣侍卫满汉四品以上官于巩华城皇城外排跪奉迎采亭由中门入至二门止礼部官豫奉绢
  册宝设于各案正副使诣亭前行一跪三叩礼奉香册香
  宝由中路至
  几筵殿内设于各案
  册左
  宝右行一跪三叩礼正副使诣香案前赞引官赞上香
  正使上香赞宣
  册宣册官奉
  册立宣讫赞宣
  宝宣宝官奉
  宝立宣讫仍陈于各案上正使奉香
  册副使奉香
  宝陈设于
  几筵前
  册左
  宝右行一跪三叩礼由左门退出鸿胪寺官引内大臣侍卫满汉四品以上官至阶下两翼序立随承祭官致祭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行礼如仪恭奉祝文绢
  册宝送燎所礼成正副使复
  命翼日
  颁诏天下○七月初一日孟秋时飨
  太庙遣官行礼分献执事各官咸朝服○初三日圣祖仁皇帝亲至巩华城行月祭礼祭酒举哀以后月祭皆
  亲临
○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仪驾全设陈金
  银定十万楮钱七万画叚万端楮帛二万端馔筵二十一席羊九酒九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三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夫人以上民公侯伯大臣命妇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如仪○八月十二日
  圣祖仁皇帝至巩华城驻跸翼日行百日致祭礼仪驾全设陈金银定五万楮钱四万五千楮帛二万馔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男以上齐集致祭自百日后至期年毎日仍三次奠献期年外日一次奠献三年后朔望献酒果○十三日朝鲜国王遣官进香致祭仪驾全设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满汉四品官以上齐集朝鲜使臣于右翼末立陈设祭品上香鸣赞官赞使臣于仗南行三跪九叩礼毕退立原班读文遣官一人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皆跪引朝鲜使臣至拜位跪随行三叩礼举哀兴复赞行二跪六叩礼毕彻馔焚祭文各退○岁暮致祭仪驾全设陈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十四年正月行题
  主礼大学士一人诣沙河于奉安升祔
  奉先殿神主前点香烛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礼部官前导至黄案前奉安案上点香烛一跪三叩满汉大学士各一人朝服盥手诣香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毕敬点
  神主复行三叩礼大学士一人诣黄案前一跪三叩恭
  
  神主奉安凤舆内一跪三叩兴校尉舁舆仪驾全设出
  巩华城南门至
  东华门仪驾止御仗黄盖前导至
  奉先殿诚肃门外止王以下文武各官咸于
  东华门外齐集跪候过各退礼部太常官十人导引内阁大臣随舆至
  城肃门是日升祔
  奉先殿奉安行礼致祭详见掌仪司○清明日不焚楮帛进
  挂楮钱宝花一座即佛朵
  几筵殿内左旁是日因
  皇太子出痘照
  陵寝四时大祭例遣官读祝奠帛三献行礼仪驾全设觉罗民公侯伯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素服陪祭停止举哀○期年致祭仪驾全设陈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满汉四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期年后毎日奠献如常仪毎满月致祭陈金银定五千楮钱五千馔筵五席羊三酒三尊○再期致祭陈金银定三万楮帛楮钱各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三酒一尊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三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如期年仪○清明日齐集致祭如再周仪不读文○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王以下辅国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男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子一品夫人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岁暮日直飨
  太庙王以下公以上皆免齐集镇国将军以下四品官以上一半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夫人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三周年后毎月朔望
  圣节忌辰十月朔并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大祭及遇
  庆典照常致祭均照
  陵寝致祭例遣官朝服行礼○二十年三月奉移梓宫与
  孝昭仁皇后同日安葬一应礼仪详见于后






  孝昭仁皇后丧仪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孝昭皇后崩奉安
  梓宫于
  宫中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宫门外之右
  圣祖仁皇帝辍朝成服
  
  嫔以下宫人
  皇太子诸皇子皆成服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公主福晋以下八旗二品夫人以上咸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凡守
  堂子官吏祭
  神殿执事官员内监
  
  庙
  奉先殿官员内监
  陵寝官员内监出征将军以下兵丁以上妻子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本家见有出痘及父母新丧人等暂停给孝服以军兴免直隶各省文武官齐集举哀制服及遣官进香
  梓宫前一应陈设行礼致祭皆与
  仁孝皇后同惟衍圣公五经博士在京亦给孝服一例
  齐集○二十八日奉移
  梓宫于
  武英殿是日仪驾全设奉移时内大臣侍卫于景运门内西向序立王以下各官于
  西华门内东向序立候
  梓宫至皆跪举哀候过兴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
  上先至
  武英殿门内两庑阶下按翼序立候
  梓宫至跪举哀候过兴奉安毕祭酒三爵各退是日圣祖仁皇帝亲临二十九日三十日皆   亲临诸王以下文武各
  官毎日早晚两次集
  武英殿门外随行礼举哀○是日题准春分日原定
  亲诣
  日坛行礼今请停进斋戒牌铜入改遣官行礼祀日用乐承祭执事各官咸朝服百官免陪祀○三月初二日奉
  旨拟上
  大行皇后谥号遵
  旨议准
  册谥典礼应照康熙十三年遣使
  册谥礼交各该衙门照例办理敬谨举行○初六日祭帝王庙承祭分献执事各官咸朝服用乐汉官陪祀
  满官不陪祀○初七日行殷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临陈设礼仪与
  仁孝皇后殷奠礼同○十三日清明遣官致祭不焚楮帛豫日进挂楮钱宝花一座至日仪驾全设陈羊酒祭筵如数王以下文武各官公主福晋以下男夫人以上咸齐集祭酒三爵毎祭一叩举哀毕各退○十五日行初祭礼与
  仁孝皇后初祭礼同是日
  圣祖仁皇帝妃嫔除服○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祭仁孝皇后礼同○二十五日奉移
  梓宫于沙河巩华城前期行启奠礼并遣大臣于仁孝皇后几筵前祭告至日奉移齐集行礼
  灵驾启行往巩华城皆与
  仁孝皇后同安于
  殡殿左间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王公满汉文武大小官员咸齐集西安门外举哀跪送其往送王公大臣官员等至巩华城奉安毕举哀行礼是日
  圣祖仁皇帝驻跸巩华城○二十六日行大祭礼圣祖仁皇帝亲临陈设礼仪与
  仁孝皇后大祭礼同诸王以下文武官员咸齐集举哀
  祭毕
  皇太子诸皇子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齐集行礼○二十八日行满月致祭礼齐集举哀如仪以后月祭同○闰三月初九日行
  册谥礼
  圣祖仁皇帝素服御太和门
  阅册宝遣官诣巩华城
  册谥
  大行皇后曰
  孝昭皇后仪与册谥
  仁孝皇后礼同○四月初一日孟夏时飨
  太庙遣官行礼朝服作乐○五月初三日大祭
  方泽遣官行礼朝服作乐○初七日行百日致祭礼圣祖仁皇帝亲临陈设礼仪与十三年
  仁孝皇后百日致祭礼同百日后期年内仍毎日奠献三次期年外日奠献一次三年后朔望献酒果○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如仪○岁暮因
  皇太子出痘照
  陵寝例遣官素服行礼读祝奠献行礼仍陈设仪驾不焚楮帛停举哀○十八年正月因岁暮未行大祭特举大祭如仪○期年致祭及期年以后月祭清明中元岁暮再期之祭将葬先期行题主礼均如
  仁孝皇后仪○二十年二月
  陵寝地宫成于十七日以奉移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宫行启奠礼仪驾各全设陈金银定各五万楮钱各五万楮帛各五万馔筵各三十一席羊各九酒各十有五尊祭文各一道遣
  皇子致祭读文祭酒行礼王以下四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齐集皆随行礼祭毕读祝官奉祭文送燎所各退○十九日奉移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宫于
  陵寝设
  仁孝皇后仪驾于左
  孝昭皇后仪驾于右
  册宝各陈凤舆内前行舁大昇轝校尉民夫各一百二十八人首班末班用校尉馀用近畿民夫毎日分六十班毎班备四人计夫役七千九百二十人直隶巡抚今改总督率司道府州县各官会同在京三品堂官以下科道主事以上八旗遴选公侯伯以下云骑尉以上及前锋参领䕶军参领上三旗一等侍卫下五旗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䕶卫等官毎班各四人更番管束工部夫头四人豫备四人分为两班轮司响尺銮仪卫官节示进退后仿此届时祭酒三爵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内大臣侍卫于沙河巩华城外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于西窦家庄西觉罗民公侯伯以下满汉各官于西窦家庄东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于东窦家庄东齐集候
  灵驾至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等按翼序跪举哀候过各退往送之王以下各官及内大臣侍卫按旗乘马随行过门桥祭酒至宿次奉安
  灵驾于
  芦殿内奠献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排班行礼举哀各退毎早起行时祭酒三爵所过地方五十里内文武官员于道右百步外跪迎至宿次于网城外行三跪九叩礼奠献时在旗末随举哀行礼次早于道右排跪举哀候过二十六日至
  陵时暂奉安
  芦殿内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随行礼举哀各退毎日照常奠献祭酒○大葬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是日遣官祗告
  孝陵后土
  昌瑞山之神○三月初八日奉移
  梓宫安葬地宫前期一日行迁奠礼读文祭酒致祭是日仪驾全设陈金银定各三万楮钱楮帛各三万馔筵各二十五席羊各七酒各十有五尊王以下各官咸齐集祭酒行礼举哀奉移
  梓宫王以下各官在围棚外按翼排跪举哀候过随后
  步行奉安
  梓宫于方城前芦殿内升龙輴奠馔筵祭酒三爵王以下各官随行礼举哀毕各退是日仪驾焚讫至日
  圣祖仁皇帝亲临王以下满汉大臣齐集屇吉时祭酒三爵奉移龙輴由隧道入地宫奉安宝床
  仁孝皇后梓宫在左
  孝昭皇后梓宫在右香
  册宝均照左右奉安奉安时
  皇后姻戚大臣及内务府礼部工部堂官
  钦命者得入奉安毕掩闭
  元宫于方城前祭酒三爵齐集王公百官皆举哀随行
  礼毕卒哭各退○是日遣官诣
  孝陵致祭并祭
  后土
  昌瑞山之神彼时飨殿尚未告成于
  宝顶方城前平台上盖造
  芦殿自四月朔日起四时各大祭毎月朔望十月朔
  忌辰皆照沙河例致祭













  孝懿仁皇后丧仪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
  孝懿皇后崩○前初八日
  谕朕钦奉
  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佟佳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著鞠育皇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濒危予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崇褒钦此前者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上请朕迁延未许今祗遵
  慈谕立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应行典礼该部即议以闻初九日行
  册立礼布告中外至初十日
  皇后崩奉安
  梓宫于
  承乾宫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宫门外之右
  圣祖仁皇帝辍朝成服
  妃
  嫔宫人
  皇太子皇子皆成服○是日为始陈设仪驾王公内大臣侍卫大学士上三旗都统副都统等一日三次齐集举哀满汉文武官员一日二次齐集举哀公主福晋以下八旗大臣命妇官员等之妻以上一日一次齐集举哀咸服白布服于朝夕奠时随行礼官员等持服二十七日凡守
  堂子官吏祭
  神殿执事官员男妇内监
  
  庙
  奉先殿官员内监
  陵寝官员内监出征将军以下兵丁以上妻子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本家见有出痘及父母新丧人等暂停给孝服移文直省督抚提镇及文武官免其制服举哀遣官进香○十三日行奉移礼仪驾全设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于
  东华门内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学士等于
  东华门外左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红庙大路口右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镫市口各齐集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至
  朝阳门外奉安于
  殡宫随送
  灵驾之王以下官员于
  殡宫墙外公主福晋以下豫至二门外举哀跪迎奉安
  
  殡宫毕奠献行礼众随行礼举哀○十五日行殷奠礼
  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
  圣祖仁皇帝亲临祭酒读文行礼诸王以下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齐集举哀是日奉
  旨拟上
  大行皇后谥号遵
  旨议准
  册谥典礼应照康熙十七年遣使
  册谥礼交各该衙门照例办理敬谨举行 十八日圣祖仁皇帝诣
  殡宫祭酒举哀毕即
  驻跸朝阳门外○二十一日行初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官员福晋以下命妇照常齐集
  亲祭酒读文致祭众随行礼举哀是日
  圣祖仁皇帝妃嫔除服○二十二日绎祭陈设齐集如
  仪○八月初七日
  圣祖仁皇帝亲临行大祭礼读文致祭王以下官员福晋以下命妇咸齐集陈设礼仪与初祭同祭毕
  皇太子诸皇子除服众皆除服○初八日绎祭
  圣祖仁皇帝亲临祭酒礼仪与初祭次日绎祭同○初九日行月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齐集行礼如常仪○是月初四日祭
  文庙初五日祭
  社稷坛改期于十四日十五日致祭初十日夕月二十八日飨
  帝王庙咸朝服行礼○九月十三日行月祭礼仪与
  前月祭同○二十二日
  命亲王恭赍
  册宝诣
  殡宫行礼
  
  大行皇后曰
  孝懿皇后仪与十七年册谥礼同○十月初一日孟冬
  朔时飨
  太庙遣官朝服行礼○初五日行月祭礼仪与前月祭
  同○初七日行百日致祭礼
  圣祖仁皇帝亲临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读文致祭如仪自百日后至期年仍每日三次奠献期年外日一次奠献三年后朔望献酒果○初九日以奉移
  梓宫往山陵行启奠礼
  圣祖仁皇帝亲临举哀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读文致祭仪与殷奠同○是月以大葬屇期行题主礼升祔
  奉先殿仪与
  孝昭皇后题主礼同○十一日奉移
  孝懿皇后梓宫于
  陵寝仪驾全设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满汉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夫人以下男夫人以上咸按翼齐集举哀
  圣祖仁皇帝亲临送祭酒行礼举哀毕
  灵驾发不随送王以下各官于跪送后各退随送王以下各官按旗乘马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至宿次奉安
  梓宫于芦殿陈设
  册宝于左右行夕奠礼祭酒王以下各官排班行礼举哀次早奠献毕启行沿涂五十里内文武官员照例跪迎于旗末排班行礼○十七日
  圣祖仁皇帝先诣
  暂安奉殿
  孝陵行礼祭酒举哀次至
  皇后陵寝祭酒举哀是日
  圣驾驻跸陵左○十九日行奉移礼陈羊酒馔筵楮帛
  如数遣
  皇子读文致祭是日
  圣驾驻跸行宫○二十日行大葬礼
  圣祖仁皇帝亲奠献视安葬毕
  圣驾驻跸温泉○三十日
  圣祖仁皇帝至
  暂安奉殿
  孝陵祭酒举哀仍至
  皇后陵寝祭酒举哀毕
  圣驾还京○嗣后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大祭及朔望圣节忌辰致祭行礼与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同





  孝敬宪皇后大丧仪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孝敬皇后崩奉
  梓宫于
  畅春园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
  内门外之右
  世宗宪皇帝成服缟素十三日
  妃嫔
  皇子福晋咸成服
  简命王公大臣办理丧仪是日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
  孝敬皇后姻戚男女皆成服内府三旗佐领䕶军领催等妻及内管领下执事男妇咸成服革职宗室觉罗官亦令成服
  孝敬皇后之宫女内监等均令截发辫剪发成服凡二十七日而除王以下各官不嫁娶不作乐凡二十七日民间七日凡守
  堂子官吏祭
  神殿执事官员内监
  
  庙
  奉先殿官员内监
  陵寝官员内监出征将军以下兵丁以上妻子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本家见有出痘及父母新丧人等暂停给孝服移文直省督抚提镇免其制服举哀遣官进香○外藩额驸王公台吉等公主福晋郡主等有在服内来京者亦准其成服朝鲜国使臣于服内来京者照例给孝服不必齐集○每日三次奠献皆
  皇子祭酒行礼朝奠夕奠设仪驾于
  畅春园大门外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于
  畅春园大门内两旁分班齐集内府官员䕶军领催等妻于
  几筵殿阶下两旁齐集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及内府官员䕶军领催等皆于
  畅春园大门外两旁齐集各于齐集处举哀祭酒时随行礼每日二次齐集凡三日止至第四日王以下各官每日早齐集一次○十月初一日孟冬时飨
  太庙遣官素服行礼乐设而不作○初六日以奉移梓宫行启奠礼是日仪驾全设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官员命妇以上咸齐集读文致祭承祭官祭酒三爵行礼举哀众随行礼举哀如仪○初七日奉移
  梓宫于田村是日仪驾全设陈
  册宝于采亭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等曁皇后姻戚内府官员咸于
  畅春园大门外按翼齐集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万泉庄宽阔处齐集汉大臣官员等均豫往田村
  殡宫大门外齐集公主近支福晋等豫于
  殡殿后福晋以下及成服命妇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领催等妻于二门外分翼齐集奉移时
  皇子祭酒三爵行礼举哀众随行礼举哀
  灵驾发
  皇子于左侧徒行奏派近
  灵驾行走之王公及姻戚等皆于两旁随行内府妇女
  一百二十人乘马以次随行凡
  灵驾所经之处齐集官咸跪举哀所过门桥遣内大臣
  祭酒
  灵驾至田村奉安
  梓宫于殡殿设
  几筵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各退○十一日行初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侍郎男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副都统侍郎男夫人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举哀等仪与前奉移祗告礼同是日
  世宗宪皇帝除服
  妃嫔等咸除服○次日绎祭礼部工部内务府堂官及内府男妇齐集奠献内务府总管夫人祭酒众随行礼如仪○是日奉
  旨公主福晋郡主及大臣命妇释服以后天气寒冷凡于祭日不必齐集○自是日始
  梓宫照例漆饰四十九次○二十三日行大祭礼陈设
  礼仪与初祭同祭毕
  皇子皇子福晋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初祭次日绎祭同○二十七日行周月致祭礼陈设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亲王以下侍郎男以上咸齐集祭酒行礼如仪百日内凡月祭仪同百日外月祭止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十一月初五日行冬至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三品官以上咸齐集祭酒行礼○十二月初十日谥
  大行皇后曰
  孝敬皇后前期遣官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届期遣正副使赍
  册宝诣田村行册谥礼仪与康熙十三年同次日颁诏天下○二十五日行百日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亲王以下三品官以上咸齐集读文致祭
  皇子祭酒行礼如仪自百日后至期年日仍三次奠献期年外日一次奠献三年后惟朔望献酒果○二十八日行岁暮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因直斋戒照例一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如仪○十年三月初十日行清明致祭礼不焚楮帛进挂楮钱宝花一座陈羊酒馔筵如数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仪与冬至同○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仪与岁暮同○九月二十九日适直孟冬时飨斋戒之期于前二十五日行期年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十一年九月行再期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齐集读文祭酒行礼仪与期年同三年致祭仪同三年内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各祭仪均与期年内礼同三年后四时大祭朔望上香行礼皆与
  孝诚仁皇后沙河殡宫礼同惟承祭执事官改用补服
  ○十三年十一月恭上
  孝敬宪皇后尊谥○乾隆元年二月奉移
  孝敬宪皇后梓宫合葬
  泰陵一应礼仪详载
  世宗宪皇帝大丧仪

  孝贤皇后丧仪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孝贤皇后崩十二日
  谕皇后同朕奉
  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
  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
  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以肤疴已痊涂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小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
  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
  皇考孝奉
  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
  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钦此○十六日㳟奉
  孝贤皇后灵驾由
  芦殿入京是日仪驾全设王以下三品官以上于芦殿门外齐集
  皇子诣前祭酒三爵众皆随行礼
  灵驾发
  皇子于左旁随行
  皇后姻戚近轝随行次稍间
  妃嫔宫人车随行又次稍间豹尾班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
  灵驾至京四品以下官豫于
  朝阳门外齐集公主近支王福晋等于
  储秀宫两旁齐集诸王福晋夫人县君乡君姻戚命妇妇女咸于
  东华门内桥西齐集大臣官员命妇及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于
  东华门内齐集咸丧服跪迎
  灵驾由
  东华门入自
  宁寿宫西行入
  苍震门至
  长春宫奉安于正殿设
  几筵建丹旐于宫门外之右王以下二品官以上于内左门
  内右门外按翼齐集三品官以下于
  景运门外齐集
  皇帝亲临视安奉
  梓宫毕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各退是日
  𥳑命王公大臣㳟理丧仪○又奏准
  皇帝成服应用素䌷孝服
  妃嫔以下
  皇子皇子福晋咸用白布孝服
  皇子截发辫
  皇子福晋剪发○又奏准
  皇帝九日不办事王以下宗室以上满汉文武有顶带官员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日军民七日男摘冠缨女去耳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百日致祭后剃头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奉恩将军恭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
  皇后姻戚男妇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
  领催等之妻内管领下
  几筵前执事男妇咸令成服革职宗室觉罗等亦令成服外藩额驸王公台吉公主福晋郡主等于服内来京者亦令其成服
  皇后宫中侍女内监等令其剪发截发辫凡守
  堂子官吏祭
  神殿执事官员男妇内监
  
  庙
  奉先殿官员内监
  陵寝官员内监出征将军以下兵丁以上妻子汉官命妇皆停给孝服行文军前不摘冠缨本家见有出痘及父母新丧人等暂停给孝服朝鲜国人员于服内来京者亦令成服不必齐集每日三次奠献
  皇子祭酒朝夕奠陈仪驾于
  景运门外近支福晋公主郡主姻戚内之近支妇女于
  长春宫内齐集诸王公福晋以下乡君奉恩将军㳟人以上民公侯伯一品夫人以下侍郎男夫人以上于
  长春宫西门外按次齐集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领催等妻在福晋等后齐集亲王以下二品大臣以上于
  长春宫外角门外
  中正殿二门外齐集举哀齐集之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早晩二次进前举哀王公大臣等十三日内朝晡二次奠献齐集举哀十三日后每朝奠齐集一次二十七日后停止遇祭仍齐集公主福晋以下男夫人以上三日每日二次齐集第四日朝奠时齐集初祭后停止遇祭仍齐集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领催等之妻三日内每日朝夕奠二次齐集举哀三日后日以一旗轮流齐集○又奏准
  几筵前每日晨朝奠晡时夕奠日中午奠○自齐集日为始王公各于该府第斋宿部院堂司官于各该部院旗下都统参佐领及散秩官于本旗衙门斋宿凡二十七日○十九日奏准按会典内载
  孝诚仁皇后丧仪经礼部题准移文直省免其齐集举哀制服遣官进香盖缘康熙十三年时值三藩叛逆大兵致讨恐在外各衙门举哀制服有惑观听是以礼部题明免直省官民治丧原属一时权宜嗣后相沿遂未更正考之周礼为王后服齐衰注言诸侯诸臣皆齐衰是内外臣无异也明会典载皇后丧仪十三布政使司及直隶礼部请敕差官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制服与京师同今
  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
  哀之日见已钦奉
  谕旨布告中外应俟在京王公百官成服之日将钦
  
  谕旨誊黄遣官颁下直省令在外文武各官于奉到谕旨为始摘冠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持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三日后照常办事二十七日内文武各官不嫁娶不作乐军民人等摘冠缨七日七日内不嫁娶不作乐其见在出征官军悉免举哀制服督抚以下仍照旧例免其遣官进香○又奏准礼称父在杖不上于堂
  母后至贵不得不屈于所尊谨拟在京王公百官咸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百日内有应行典礼及朝会坐班咸用礼服吉服入朝奏事皆素服冠缀缨纬百日外入朝奏事用常服二十七月以内遇
  几筵致祭齐集仍素服去冠缨纬
  皇子等制服遵
  旨照百日丧服二十七月内素服诣
  几筵前丧服行礼○二十二日
  谕礼部
  大行皇后谥为
  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照例奏闻钦此遵
  旨议准
  册谥典礼悉遵康熙十三年遣使上
  孝诚皇后尊谥礼举行○二十三日以奉移
  梓宫行启奠礼是日仪驾全设陈冠服设祭品于几筵前列馔筵于
  长春宫露台两旁陈楮帛于
  景运门外箭亭之南所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官命妇以上咸齐集行礼举哀皆如仪礼部堂官一人奉祭文二人前引由
  干清门西门入至
  长春宫陈祭文于左檐下黄案是日
  皇帝亲临上食毕读祭文时
  皇子众皆跪哀暂止读祭文毕
  皇帝旁坐祭酒三爵每祭
  皇子众行一叩礼举哀彻祭案毕王以下各退礼部堂官引读祝官㳟奉祭文由
  干清门西门出至燎所付内监退内务府总管夫人内管领妻等㳟奉冠服送燎所
  钦命之王福晋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各退○是
  日奏准㳟奉
  孝贤皇后冠服送燎时齐集妇女若皆随往自长春宫至
  干清门
  宫内路径人多难行应令奏遣之福晋及内府妇女百人随冠服后行其馀福晋以下咸令于
  干清门外西旁齐集冠服至跪候过随行○二十五日奉移
  梓宫于景山观德殿是日仪驾全设陈丹旐于景运门外设
  册宝于采亭至时
  皇帝亲临祭酒三爵奉移
  梓宫由
  干清门西门出王公及直班内大臣侍卫于干清门前按翼列跪举哀
  梓宫至
  景运门外登大昇轝
  皇子于左旁随行奏遣近
  灵驾行之王公及姻戚等各按翼行内府妇女一百
  八十人于
  东华门外乘马随行次稍间豹尾班随行次稍间王公内大臣侍卫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左翼大小官员于
  东华门外右旁齐集汉官在满官之次齐集右翼大小官员于沙滩齐集均俟
  灵驾至跪迎举哀候过随行
  灵驾将至亲王以下三品官以上于
  观德殿大门外齐集四品以下官及内府官员䕶军领催等于景山东门外齐集公主近支福晋等及姻戚近支妇女豫由景山后墙门入于
  殿后两旁齐集诸王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豫于
  观德殿二门内齐集二品夫人以下及内府佐领官员䕶军领催等之妻于二门外齐集均俟
  梓宫至跪迎举哀奉安
  梓宫于
  观德殿设
  几筵陈仪驾于大门外设
  册宝于
  几筵左右
  皇子祭酒三爵齐集王以下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官员妻以上皆随行礼举哀毕各退○是日以
  大行皇后崩逝照例将
  敕谕由礼部誊黄颁发直省遣官赍
  敕谕讣闻于朝鲜国其内扎萨克众喀尔喀作六路遣官送往哈密青海等处作二路遣官送往○二十九日
  皇帝亲临行初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亲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齐集行礼举哀如仪是日祭毕
  皇帝除服
  命妃嫔宫人于二十七日除服○次日绎祭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内务府礼工二部堂官办理丧仪大臣姻戚内府佐领内管领下男妇咸齐集致祭行礼如仪○四月初一日孟夏时飨
  太庙照雍正九年之例承祭分献执事各官均照常斋戒素服致祭齐戒日不至齐集处举哀○是日奏准
  梓宫照例于本月初七日起漆饰四十九次○初九
  日行大祭礼
  皇帝亲临祭酒陈设礼仪与初祭同是日
  妃嫔宫人皆除服众皆除服○次日绎祭陈设礼仪与初祭次日绎祭同○十一日行周月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咸齐集祭酒行礼举哀如前仪凡月祭仪同○二十七日
  常雩遣官行礼分献执事各官咸朝服○五月二十一
  
  册谥
  大行皇后曰
  孝贤皇后前期遣官一人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日
  皇帝素服御太和门遣亲王郡王为正副使赍册宝诣
  观德殿行
  册谥礼仪与康熙十三年同礼成正副使复
  命次日
  颁诏天下○又奏准是日
  皇子丧服随班行礼○二十三日奏准帝后虽云俪体而地道臣道天泽昭然升殿视朝事关典制非燕乐可比
  孝贤皇后丧制应遵用
  国朝
  祖制百日后
  皇帝陞殿文武各官及外藩使臣行礼群臣朝服均
  如常仪其作乐之处并照常举行
  皇帝两月除沐后即应
  御门听政群臣常服不挂数珠礼毕仍素服百日后
  如值
  御门之期群臣常服挂数珠庶于礼制分义皆为允
  协再㳟检
  孝诚仁皇后丧仪案卷内载百日以后期年以内王公以下各官逢初五十五二十五等日咸朝服月朔初十二十等日补服皆挂数珠马悬繁缨寻常入内奏事常服不挂数珠马不悬繁缨等语今
  孝贤皇后百日以后期年以前上朝坐班及入内奏事应悉遵此制至一切典礼应朝服采服之日仍如常仪所有原议入朝奏事用常服之处应通行改正本日奉
  谕孝贤皇后大事一切典礼朕皆斟酌古今务协其宜盖皇后坤宁正位体制原尊然以天子之礼视之则节文亦自有别纵令伉俪恩笃亦不可事事从而加厚以致失之太过即或情谊稍有未洽亦不宜事事从而贬抑以致失之不及盖皇后自有皇后之体制不可以夫妻之私情为之增损于其间也朕于孝贤皇后情谊隆重固天下臣民所共知而经纪丧仪从不肯以一毫私意稍紊典常考明代嘉靖七年孝洁陈皇后之丧阁臣张璁援据古礼以为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特为旁期言若妻丧本自三年报杀为期年固未尝绝上宜为后服期等语其折衷颇为允当今据大学士等议奏礼仪内如陞殿作乐一节凡属大朝祀典自当照例朕意今年内寻常陞殿但鸣钟鼓乐悬而不作庶为合宜至来年正月将届期年一切典礼著照康熙十四年之例如常仪馀依议钦此○六月十三日
  谕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奉天锦州府知府金文淳皆于孝贤皇后百日内剃头经巡抚及副都统参奏已降旨交刑部问罪本朝定制遇有国恤百日以内皆不剃头倘违例私犯
  祖制立即处斩亦如进关时令汉人薙发彼不薙发者无不处斩之理此百馀年人所共遵不待传谕而后晓是以会典律例皆无明文盖以修会典时不过增损明季之旧章明朝原无此制也又以其事本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即如子孙孝养父母当食进食当衣加衣岂待专立科条然后尽其子职亦岂得以律令不载遂为不孝者解免至谓汉人遂可不遵百日之制茍有此心即与不肯薙发者同尤不容诛也伊等身为臣子岂有不遵国朝定制之理若谓出于不知岂不见他人尚未剃头何以不推求其故安心违犯此即立行正法以彰宪典亦无可恕然自朕思之律例会典实无明文而部文䆒未传谕其所以未经声明者亦因其为众所共知今既显明正其违犯之罪又当曲体其愚昧犯法之情且或远方僻陋拘于二十七日除服之文遂有陷于不知或见他人有剃头者即谓事属可行冒昧触网此等情节又不得不格外矜原更恐外省见有此两案谕旨虑蹈徇隐之愆纷纷参奏国家亦无此体制可传谕各督抚提镇学政钦差各官等此旨未到之前或见在已经察出之案自当参处不容废法姑纵其馀未发觉者槩不必再行饬参旗人本属当知若有丧心之徒不在此宽免之例嗣后将国恤百日内不得剃头违者立即处斩之处载入会典律例令人共知遵守朕惟率由
  祖制欲使法在必行并无从宽从严之见存乎其间钦此○二十一日行百日致祭礼陈冠服设仪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咸齐集
  皇帝亲临祭酒仪与初祭同是月十二日小暑适值禁火照常陈冠服祭酒
  毕仍彻回留至中元焚化
○七月初十日
  谕今日见江宁协领员阙保送之佐领尚未剃头盖伊等以旨到计日矣皇后大事满百日剃头皆当以事出之日为始若以旨到日计之则极远省分益致迟久不齐从前会典未载入此条而礼部行文时并未明白指示以致外省人员非失之不及则转至矜持至于太过将此通行晓谕各省驻防处如有似此观望未剃头者皆令剃头纂修会典时详悉载入钦此○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设仪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齐集读文行礼与初祭同○二十九日奏准八月十三日此一日
  观德殿三次奠献如常内外照例停止举哀○八月初七日朝鲜国遣使进香
  几筵前遣王一人主祭行礼如仪○十月初五日以
  奉移
  梓宫行启奠礼陈设礼仪与前奉移
  观德殿启奠礼同○初七日奉移
  梓宫于
  静安庄是日仪驾全设陈
  册宝于采亭王公百官及公主福晋命妇咸分班于观德殿
  静安庄两处齐集至时奉移
  梓宫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毕
  梓宫登大昇轝
  皇子诣前祭酒三爵校尉舁行銮仪卫官更畨翼卫随行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近
  灵驾随行王公姻戚等在
  观德殿大门内跪举哀候
  梓宫过
  皇子于左旁随行次奏遣之王公随行次内务府妇女一百八十人乘马随行次稍间豹尾班侍卫随行次王公百官随行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内大臣侍卫内府官员于景山东门外按翼排跪举哀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及闲散宗室觉罗等于景山后西旁东向跪举哀候
  梓宫过随行
  贵妃
  
  嫔及宫人豫赴
  静安庄殡宫后左旁祗候公主近支王福晋等于殿内齐集诸王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咸于二门内两旁序立内府官员䕶军领催等之妻于大臣命妇后序立均候
  灵驾至跪迎举哀王公百官等于大门外排跪举哀
  奉安
  梓宫于殡殿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各退○初九日行暂安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公官员公主福晋命妇等咸齐集读文祭酒举哀行礼仪均与月祭同○初十日
  谕旗人因孝贤皇后梓宫暂安观德殿不敢举行嫁娶亦未可定今皇后梓宫既经安奉静安庄其有未经嫁娶者著照常举行钦此○二十五日行冬至致祭礼十一月初二日冬至因直斋戒之朝豫于是日致祭陈金银定五万楮钱楮帛各五万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十有五尊王公官员及公主福晋命妇皆齐集读文致祭行礼举哀仪与中元致祭礼同○十一月二十五日
  几筵前三次奠献如常内外停止举哀姻戚妇女祭酒○又奏准王公大小官员兵丁人等仍照例于十二月二十日后张挂门神对联○十二月二十一日行岁暮致祭礼因斋戒改期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齐集读文致祭仪与冬至同○又奏准乾隆十四年正月初一日
  几筵前照常三次奠献停止举哀○十四年正月十一日月祭因逢斋戒移于十三日致祭行礼○二月十七日行清明致祭礼不焚楮帛进挂楮钱宝花一座陈馔筵二十五席羊九酒十有三尊齐集行礼仪与岁暮同○二十六日奏准金川告捷择吉于三月初九日祭告
  几筵遣官及执事人员冠缀缨纬素服行礼○三月十一日行期年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三品官命妇以上内府官员男妇咸齐集读文致祭
  皇帝亲诣祭酒众随行礼如仪○是日奉
  旨孝贤皇后丧纪已周于明日起诸皇子前往静安庄著冠缀缨纬前往齐集人员并彼处执事人员亦著冠缀缨纬○七月十五日行中元致祭礼陈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楮帛一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仪与十三年致祭礼同○十一月初三日行冬至致祭礼陈金银定三万楮钱楮帛各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三酒五尊仪与十三年冬至致祭礼同○十二月二十五日行岁暮致祭礼陈设礼仪与冬至致祭礼同○十五年三月十一日行再期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读文致祭
  皇帝亲诣祭酒仪与期年同○六月十一日行服阕致祭礼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官命妇以上及姻戚内府官员男妇咸齐集读文致祭
  皇帝亲诣祭酒众随行礼仪与百日致祭礼同是日
  
  皇子皆除服○是年中元冬至岁暮致祭咸与十四年致祭礼同○十二月初二日奏准先经奏定
  孝贤皇后三周年后遵照
  孝诚仁皇后在沙河致祭之礼停止毎日奠献及满月
  致祭照
  陵寝致祭例毎月朔望献羊酒果品点香烛四时大祭陈俎豆牲帛醴齐点香烛读祝文致祭凡遇
  庆典致祭献酒桌点香烛读祝文致祭忌辰照周年礼奠羹饭肴膳馔筵焚楮定读文致祭雍正十一年奏准改用补服伏思
  陵寝致祭是于神牌前与
  几筵前致祭究属有别三年后若仍照常奠献又与
  丧仪无殊谨拟
  孝贤皇后三周年后应将满月致祭及毎日奠献皆停四时祭祀忌日致祭不陈冠服不设楮钱惟献肴膳馔筵读文行礼举哀寒食进挂楮钱宝花一座除夕陈楮钱二万金银楮定二万同宝花送燎祭酒于正中咸停齐集仍设仪驾恭遇
  庆贺祭告仍照见今
  静安庄祭告礼行毎月朔望献羊一馔筵一祭酒致祭停止举哀庶三年后之礼仪与神牌前祭奠皆有分别○又奏准
  静安庄致祭遣诸
  皇子轮流祭酒○十二日
  谕次年正月十一日孝贤皇后满月礼致祭著于初七日次年三周年亦并于初七日读文致祭至三周年仍照常致祭钦此○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奏准
  地宫工程于九月内告竣谨择吉期于十月十三日
  奉移
  孝贤皇后梓宫于二十七日安葬
  地宫○九月二十日
  谕本年十月二十七日行孝贤皇后安奉地宫礼稽之国家旧典
  皇祖圣祖仁皇帝于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皆曾亲送自应谨遵
  祖制但奉移梓宫距安葬地宫之期计逾旬日朕于十月十三日至静安庄临送后拟于二十二日自京起銮恭谒
  祖陵礼毕届期诣孝贤皇后陵寝亲行视奠钦此○又
  奏准
  皇后恭送
  孝贤皇后梓宫应于至
  陵日先谒
  四陵毕乃谒
  孝贤皇后陵寝行礼○十月初八日行恭题
  神主礼前期工部敬制
  神主于静安庄
  几筵殿之东庑缮字扫青如仪至日陈仪驾于殡宫大门外设黄案于
  几筵殿内正中设凤舆于阶上届期
  钦命大臣一人诣东庑
  神主前跪上香行三叩礼兴恭奉
  神主礼部堂官导至
  几筵殿奉安黄案上满汉大学士二人朝服盥手诣主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恭题
  神主毕复行一跪三叩礼退
  钦命大臣诣
  主案前一跪三叩恭奉
  神主安奉凤舆于舆前行一跪三叩礼校尉舁舆前
  列仪驾如仪是日升祔
  奉先殿详升祔仪○十一日行祖奠礼陈设礼仪与启奠同
  ○十三日奉移
  梓宫仪驾全设陈
  册宝于凤舆近
  灵驾随行之王公等姻戚人员于二门外齐集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及送往之大学士内大臣侍卫于大门外两旁齐集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及闲散宗室无执事之内府官员于大门外两厢前排班齐集近支福晋公主郡主等于殿内齐集在外福晋以下二品大臣夫人以上并姻戚夫人妇女咸于大门内右旁齐集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领催等妻于大臣官员命妇后齐集各于齐集处举哀
  皇帝亲诣祭酒时
  皇子行礼众随行礼进小轝奉
  梓宫出大门外登大昇轝礼部堂官祭轝三祭酒三
  叩校尉舁轝
  灵驾发
  册宝舆前行校尉执仪驾乘马按次前导诸
  皇子曁
  简命近行王公姻戚及各执事官皆徒步举哀随行次内务府妇女六十人乘马随后行次女侍车行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礼工二部銮仪卫堂官于左右巡视翼卫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至不送往王公跪送后
  皇子众等乃止哀乘骑随行毎舁校更班时皆下马跪
  灵驾发仍乘马舁夫日分三十班以内监十人轮流
  
  灵驾前左右步行诸王各官皆于豹尾班后以次乘
  马随行沿涂分站豫设
  芦殿绕以黄幔城网城百步外𥪡下马柱左右各一汉官及年老王公百官先往
  芦殿恭候随行之王公百官将至宿次相近处豫由别路先至
  芦殿后网城门外排班举哀跪迎
  灵驾至末班
  皇子众皆下马举哀随行仪驾由黄幔城外两旁行至幔城南门前陈列王公百官候
  灵驾入幔城后门乃由黄幔城绕至前门外按翼序
  立举哀奉安
  灵驾于芦殿校尉舁夫皆出乃行夕奠礼祭酒举哀
  毕执事官奉
  册宝交内监设于两旁阖门皆退恭理丧仪王公大臣戒所在官军祗严宿卫翼日昧爽陈仪驾出
  册宝启正门各执事皆办
  皇子行朝奠礼诣
  灵驾前举哀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执事各官率
  校尉舁夫进恭舁
  灵驾发
  皇子跪候过随行众举哀随行至首班众止哀乘马随行在涂朝夕奠举哀一如初日送往
  山陵之王公百官日于殿外黄幔城网城外按翼序立所过五十里内守土官咸素服于道右序立候
  灵驾至举哀跪迎至宿次诣网城门外行朝谒三跪九叩礼奠献时各于右翼班末随行礼举哀
  
  嫔等于早晨朝奠随行礼举哀瞻望
  灵驾发由别路行不与晡奠毎程仪同 是日奉移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金棺一同送往○十七日
  梓宫至
  陵守
  陵寝贝勒公大小官员皆于兴龙口之外跪迎举哀灵驾由红门西栅阑入由神路行至
  陵寝大门外降大昇轝升小轝由中门入奉安飨殿设
  几筵陈
  册宝于左右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各退○是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后土
  昌瑞山之神○十九日行暂安致祭礼仪驾全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送往之王以下大臣官员以上及
  陵寝贝勒公大小官员执事人等咸于大门外齐集陵寝居住之贝勒公夫人官员命妇执事人等之妻咸齐集读文致祭行礼如仪○大葬前期三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稷○二十五日行迁奠礼设仪驾陈羊酒馔筵楮
  帛如数王以下大小官员
  陵寝贝勒公大小官员执事人等
  陵寝居住之贝勒公夫人官员命妇执事人等之妻
  咸齐集读文致祭
  皇帝亲临祭酒
  皇子毎祭行一叩礼众随行礼举哀至时奉移
  梓宫
  皇子祭酒众皆随行礼举哀妇女等豫诣方城西旁候
  梓宫过举哀跪迎
  梓宫由方城入暂安
  梓宫于芦殿正中登龙輴北向陈
  册宝于前进馔筵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是日仪驾皆焚讫○二十七日
  皇帝亲临祭酒三爵
  皇子行礼众随行礼举哀至时
  钦命诸臣恭率校尉奉移龙輴由隧道入
  地宫奉安于宝床设
  册宝于两旁石几
  皇帝亲视奉安毕出乃掩闭
  元宫
  皇子于祭台前祭酒三爵三叩众皆举哀随行礼毕卒哭各退○是日恭移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金棺同葬○是日以奉安
  地宫礼成遣官各一人祗告
  后土
  昌瑞山之神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九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三
  太妃丧仪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皇考贞妃薨一切祭仪悉从妃礼○康熙四年十二月
  二十五日
  皇曾祖夀康太妃薨奉
  旨致祭奉安事宜皆于满百日后举行自薨逝日为始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统尚书以下佐领骑都尉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咸齐集初祭用引旛以楮为之一金银定以楮为之七万楮钱七万画段万端馔筵三十一席牛一羊十有八酒九尊读文致祭次日绎祭金银定五千楮钱五千馔筵五席羊三酒三尊大祭与初祭同奉移豫日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万馔筵十有三席羊五酒五尊至日启送
  盛京
  福陵妃园寝期年岁暮清明之祭一应礼仪悉从
  妃例○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皇考恪妃薨
  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统尚书子以下佐领骑都尉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奉恩将军恭人以上照例齐集初祭大祭绎祭及奉移豫日致祭皆与
  夀康太妃丧礼同
  皇祖康惠淑妃薨
  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王以下各官公主福晋命妇照例齐集初祭大祭绎祭奉移豫日致祭及期年清明岁暮之祭皆与
  夀康太妃丧礼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皇祖懿静大贵妃薨
  圣祖仁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辍朝三日大内以下宗室以上咸素服不祭神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满汉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公主以下镇国将军夫人以上民公侯伯夫人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初祭大祭绎祭羊酒楮帛馔筵之数皆与
  康惠淑妃同百日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二万五千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奉移
  盛京豫日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八千五百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期年致祭与奉移礼同清明岁暮之祭皆与祭
  康惠淑妃礼同○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
  皇考恭靖妃薨
  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素服不祭神王以下一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初祭大祭周月百日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及奉移奉安致祭一应礼仪与六年
  恪妃丧礼同○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皇考宁悫妃薨
  圣祖仁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馀仪与二十八
  
  恭靖妃丧礼同○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皇考端顺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三年
  宁悫妃丧礼同○五十二年十月三十日
  皇考淑惠妃薨
  圣祖仁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馀仪与四十八
  
  端顺妃丧礼同○雍正五年闰三月初六日
  皇考荣妃薨○十年四月初七日
  皇考惠妃薨○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皇考宜妃薨○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
  皇祖宣妃薨一应礼仪皆与康熙五十二年
  淑惠妃丧礼同○二年正月初二日
  皇祖熙嫔薨照例辍朝三日一应礼仪悉从
  嫔例○是年四月初七日
  皇考齐妃薨
  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馀仪与元年
  宣妃丧礼同○四年三月十六日
  皇祖谨嫔薨一应礼仪与二年
  熙嫔丧礼同○五年十月三十日
  皇祖成妃薨一应礼仪与元年
  宣妃丧礼同○八年四月初一日
  皇祖悫惠太妃皇贵妃薨由部以辍朝五日具奏奉旨辍朝十日
  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一应礼仪与雍正三
  
  敦肃皇贵妃丧礼同○九年四月十八日
  皇祖顺懿密太妃薨奉
  旨除事出之日不计外辍朝三日
  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馀仪与五年
  成妃丧礼同○是年六月二十三日
  皇祖通嫔薨○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皇祖襄妃薨一应礼仪与四年
  谨嫔丧礼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皇祖纯裕勤太妃薨
  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二十二年四月初
  七日
  皇祖定妃薨
  皇帝亲诣冠摘缨纬祭酒行礼馀仪皆与九年顺懿密太妃丧礼同













  
  皇贵妃丧仪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敦肃皇贵妃薨
  世宗宪皇帝辍朝五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十日内咸素服不祭神所生皇子摘冠缨截发辫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
  皇贵妃宫中女子内监皆剪发截发辫成服姻戚人等成服皆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
  特𥳑公大臣办理丧仪奏遣近支王公七人内务府总管一人散秩大臣三人侍卫九十人成服大祭日除服剃头尚茶尚膳人等成服皆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内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官员男妇以三分之一成服大祭日除服剃头执事内管领下人员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皆停止截发辫剪发○初薨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朝夕日中三次设奠咸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县君一品夫人以上朝夕奠齐集至奉移后惟祭日齐集百日内三次奠献百日后至未葬以前每日中一次奠献朔望仍三次皆内府官及内府佐领内管领下成服男妇齐集每奠献遣内管领妻祭酒三爵每祭一叩众随行礼毕各退○二十八日奉移金棺于阜成门外十里庄先期行奉移礼致祭金银定七千五百楮钱七千五百馔筵七席羊二酒五尊设仪仗读文致祭齐集行礼奉移日礼部堂官祭轝金棺启行王以下各官咸随行所过门桥礼部堂官祭酒公主福晋命妇等皆先往
  殡宫祗候奉安祭酒行礼毕各退○越日行初祭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九万画段千端楮帛九千馔筵三十五席羊二十一酒二十一尊设仪仗齐集行礼与奉移致祭同次日绎祭金银定楮钱各七千五百馔筵七席羊三酒三尊礼部工部内务府光禄寺堂官及内务府成服之官员执事人等男妇齐集行礼大祭礼与初祭同次日绎祭如前绎祭仪○又奏准
  贵妃晋封
  皇贵妃于未受
  册封之前薨金
  册宝停其铸造照例制绢
  册宝备书谥号择日遣正副使二人读文致祭先期
  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告祭事宜由各该衙门办理绢
  册宝由工部制造
  册文祭文由翰林院撰拟
  册谥吉期由钦天监选择
  皇贵妃先封
  贵妃之金
  册宝交内务府收贮至日行
  册谥礼王以下四品官以上公主福晋命妇等咸齐
  集銮仪卫豫设采亭于
  午门外正副使二人诣内阁于
  册宝案前一跪三叩恭奉
  册宝由
  午门中门出安采亭内一跪三叩兴校尉舁亭
  册前
  宝后黄盖御仗前导执事官员随行至
  殡宫大门外亭止正副使于亭前一跪三叩恭奉
  册宝由
  殡宫中门入陈于案
  册左
  宝右正使诣香案前三上香毕宣读官以次宣读
  册文
  宝文毕复于案退读文祭酒致祭行礼如仪○初周月致祭用金银定一万楮钱一万一千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设仪仗齐集行礼二三周月致祭同○百日内遇清明致祭不焚楮钱用挂楮钱宝花即佛朵一座中元冬至岁暮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皆馔筵十有五席羊五酒五尊设仪仗齐集行礼百日后清明用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冬至岁暮金银定一万楮钱一万一千皆馔筵九席羊三酒三尊○四年三月行百日致祭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二万五千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设仪仗齐集行礼仪与大祭同○是年十一月期年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八千五百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设仪仗齐集行礼仪与百日致祭同○五年再期致祭用金银定二万楮钱一万馔筵九席羊五酒五尊设仪仗齐集行礼仪与期年同○六年奏准
  皇贵妃在殡已逾三年所有朔望三时奠献毎日中奠馔筵应行停止每月朔望奠馔筵一席羊一四时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清明用挂楮钱宝花一座忌日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八千五百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不设仪仗内管领下官员执事人等齐集每致祭时办理丧仪公大臣及礼部工部内务府光禄寺堂官各一人前往监视致祭令内管领妻祭酒朔望祭祀令宫殿监领侍祭酒掌仪司官一人监视奠献○乾隆二年奉移
  金棺随
  孝敬宪皇后送往
  泰陵先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八千五百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七尊设仪仗齐集行礼沿涂驻宿奉安于芦殿左闲奠馔筵一席至日奉安于
  隆恩殿西芦殿次日行奉安礼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馔筵十有三席羊五酒五尊设仪仗办理丧仪王大臣暨送往之公大臣官员在
  陵之贝勒大臣官员暨贝勒夫人大臣官员妻等咸齐集礼毕各退至葬日先期行奉移礼致祭与前奉安致祭仪同届期恭移金棺升太平车从葬
  泰陵○十年正月二十六日
  慧贤皇贵妃薨是日
  谕皇贵妃高氏著晋封慧贤皇贵妃钦此遵
  旨敬稽典礼请照
  册谥敦肃皇贵妃之例制造绢
  册宝书奉
  旨加封字样遣正副使二人行
  册谥礼前期遣官各一人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陈设仪仗读文致祭王公各官齐集行礼
  仪与雍正三年同○又奏准
  慧贤皇贵妃薨
  皇上辍朝五日王以下四品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咸照例齐集发引日先期行奉移礼百日内三设奠初祭大祭次日绎祭周月百日致祭安葬以前清明及中元冬至岁暮致祭期年再期并三年后致祭一应礼仪皆与雍正三年
  敦肃皇贵妃丧礼同○是年正月二十五日
  谕皇长子生母哲妃富察氏著追封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该部察例具奏钦此二十六日
  谕皇贵妃富察氏著追封哲悯皇贵妃钦此遵旨议准请将追封字样书于绢
  册宝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遣正副使读文致祭行
  册谥礼与
  册谥
  慧贤皇贵妃仪同○十六年奉移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金棺随
  孝贤皇后梓宫送往
  陵寝前期行奉移礼沿涂奠馔筵至
  陵寝之次日安葬前一日行奉安奉移礼致祭一应
  礼仪皆与乾隆二年
  敦肃皇贵妃安葬礼同○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嘉贵妃薨追谥
  淑嘉皇贵妃一应礼仪与
  慧贤皇贵妃丧礼同
  
  贵妃丧仪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
  温僖贵妃薨是日奏
  贵妃薨应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奉
  旨著辍朝五日
  贵妃所生
  皇子截发辫摘冠缨成服至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
  贵妃宫内女子及内监咸剪发截发辫成服至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姻戚人等成服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
  命皇子三人成服馀皆摘冠缨内务府总管一人及茶膳人员成服至大祭日除服剃头所属二内府佐领二内管领下官员人等及伊等之妻成服至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初薨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一品官以上朝夕日中设奠三次咸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县君一品夫人以上朝夕奠齐集至奉移后惟祭日齐集三月内日上食三次百日内上食二次皆内务府官及管领下成服之男妇齐集未葬期年内每朔望上食一次○又定
  贵妃金棺奉移至朝阳门外
  殡宫行初祭礼用金银定七万楮钱七万画段千端楮帛九千馔筵三十一席羊十有九酒十有九尊设仪仗齐集行礼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五千馔筵五席羊三酒三尊不设仪仗惟内务府官员男妇齐集大祭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初周月用金银定楮钱各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二三周月同百日致祭与周月同未葬期年致祭与百日同咸设仪仗众齐集清明不焚楮帛用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及冬至岁暮用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皆馔筵五席羊一酒一尊○又定
  贵妃金棺奉移
  妃园寝先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馔筵十有三席羊五酒五尊设仪仗众齐集沿涂宿次奠馔筵一至
  陵寝日不直班之大臣官员咸于兴龙口之外跪迎举
  哀候过随行奉安
  园寝芦殿次日行奉安礼羊酒祭物咸与奉移同皇子及送往之大臣官员在
  陵寝之大臣官员及其妻咸齐集将入
  园寝先期行奉安礼致祭礼仪与前奉安同○又奏准期年致祭焚楮钱陈馔筵嗣后忌日照
  妃园寝祭祀之例于
  飨殿内供果实十二盘酒三爵上香行礼
  
  妃丧仪崇德六年九月十七日
  关睢宫宸妃薨王以下佐领品级以上固伦公主亲王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咸齐集陈设采仗○奉移时
  太宗文皇帝亲临送齐集王以下佐领以上公主福晋
  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送至
  园寝奉安毕
  太宗文皇帝祭酒三爵王以下皆跪每祭行一叩礼候圣驾还宫众皆退○初祭礼王以下佐领品级以上公
  主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
  太宗文皇帝亲临祭酒三爵子以上各祭酒一次读祭
  文时王以下各官皆跪读毕兴
  圣驾还宫众皆退○周月致祭礼
  太宗文皇帝亲临王以下大臣等齐集祭酒行礼如仪
  ○大祭礼
  太宗文皇帝亲临王以下佐领品级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副都统夫人以上齐集陈设祭品毕王贝勒以下各官序立宣读追谥
  册文王以下众官皆跪宣读毕
  太宗文皇帝祭酒王以下众官行三叩礼内大臣以上外藩王贝勒以下暨朝鲜国世子各祭酒一次
  圣驾还宫众皆退○朝鲜国王遣使行祭礼是日守陵官于
  殿内设香烛案礼部官于仪仗末东西设案陈礼物两黄旗大臣在阶下两翼排班来使亦在阶下东西序立内院大臣奉祭文进
  殿女官焚香来使赴甬道前跪众官在东西两旁跪读满祭文毕女官祭酒一爵众一叩次读汉祭文毕女官祭酒一爵众一叩次读蒙古祭文毕女官祭酒一爵众一叩众官皆立举哀来使行三跪九叩礼毕众止哀各退○二周月致祭礼
  太宗文皇帝亲临两黄旗大臣齐集祭酒行礼与初周
  月同○又行大祭礼
  太宗文皇帝暨
  孝端文皇后亲临贝勒以下佐领以上副都统夫人以
  上齐集
  太宗文皇帝祭酒众皆跪行六叩礼外藩王朝鲜国世
  子两黄旗大臣各祭酒一次
  圣驾还宫众皆退○顺治初年定
  妃嫔之丧皆内务府掌行临时请
  旨○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悼妃觉追谥曰悼一切礼仪悉从妃例○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
  慧妃薨
  圣祖仁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三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妃宫中女子内监剪发截发辫咸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姻戚人等成服二十七日而除百日剃头茶膳房人员男妇成服皆于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又定
  妃初觉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一品官子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奉移日祭日同二周月内日上食三次百日内日上食二次均内府官及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又定
  妃金棺奉移
  殡宫行初祭礼用金银定七万楮钱七万画段千端楮帛九千馔筵三十一席羊十有九酒十有九尊设采仗众齐集行礼次日绎祭金银定楮钱各五千馔筵五席羊三酒三尊不设采仗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大祭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周月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二周月三周月百日致祭及未葬期年致祭羊酒楮帛之数皆与初周月同清明设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及冬至岁暮用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皆馔筵五席羊一酒一尊执事内管领下官员男妇齐集○二十年
  妃金棺由殡处奉移
  妃园寝豫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馔筵十有三席羊五酒五尊设采仗众齐集沿涂驻宿奠馔筵一
  陵日不直班之大小官员咸于十里外跪迎举哀候过
  随行奉安
  园寝芦殿次日行奉安礼陈设祭物与奉移同送往大臣官员暨在
  陵之大小官员等及其妻咸齐集将入
  园寝先一日行奉移礼与前奉安礼同至吉期安葬○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
  平妃薨一应礼仪与康熙九年
  慧妃丧礼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敏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
  平妃丧礼同雍正元年追封为
  敬敏皇贵妃○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
  良妃薨一应礼仪与三十五年
  平妃丧礼同○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宁妃薨一应礼仪与康熙五十年
  良妃丧礼同
  一
  嫔丧仪康熙年间定
  嫔薨逝
  皇帝辍朝二日
  大内以下宗室以上二日内咸素服不祭神嫔所生暨抚养
  皇子皇子福晋截发辫剪发摘冠缨去首饰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
  嫔宫中女子内监剪发截发辫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姻戚人等成服二十七日而除百日剃头奏派内务府总管一人成服无所出者不奏至大祭日除服剃头执事内管领一人及执事内管领下男妇之半成服皆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又定
  嫔初薨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一品官子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县君奉恩将军一品夫人以上齐集奉移日祭日同一月内三设奠百日内朝夕奠内府成服官员䕶军领催男妇于奉移前分班齐集至百日后男妇各十人齐集○又定初祭用金银定五万楮钱五万画段七百楮帛五千馔筵二十一席羊十有一酒七尊设采仗众齐集行礼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三千馔筵三席羊三酒三尊内府官员及执事内管领下成服之男妇齐集大祭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周月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七千馔筵七席羊三酒三尊二周月三周月及百日致祭羊酒祭筵之数同清明不焚楮帛设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及冬至岁暮用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皆馔筵二席羊一酒一尊内府官员及内管领下成服之男妇齐集○又定
  嫔金棺移送
  妃园寝豫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九席羊三酒三尊沿涂宿次奠馔筵一至
  陵日不直班之大小官员等咸于十里外立迎举哀候
  过随行至
  园寝芦殿次日行奉安礼陈设与奉移同送往大臣及在
  陵之大小官员皆齐集将入
  园寝先一日行奉安礼与前奉安礼同至吉期安葬
  
  贵人丧仪康熙年间定
  贵人薨逝所生
  皇子皇子福晋截发辫剪发摘冠缨去首饰成服二十七日除服百日剃头
  贵人宫内女子内监剪发截发辫成服执事内管领一人及执事内管领下男妇之半成服皆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又定
  贵人初薨日贝勒以下一品官以上贝勒夫人以下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奉移日祭日同大祭以前朝夕二设奠百日内日一奠内府成服官员䕶军领催男妇奉移前分班齐集至百日后男妇各十人齐集○又定初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三万画段五百楮帛三千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次日绎祭金银定楮钱各二千五百馔筵三席羊三酒三尊大祭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初周月致祭金银定楮钱各七千馔筵七席羊三酒三尊二三周月百日致祭同清明不焚楮帛设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及冬至岁暮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皆馔筵二席羊一酒一尊○又定
  贵人金棺奉移
  妃园寝豫期行奉移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七千馔筵七席羊三酒三尊奉安
  园寝次日行奉安礼送往大臣官员及在
  陵大小官员并其妻咸齐集先一日行奉安礼与前奉
  安礼同至吉期安葬
  一常在答应等丧仪顺治十八年定凡未有封号宫人丧礼隆替不等皆由礼部行文各该衙门备办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
  礼部
  祠祭清吏司
  丧礼四
  
  皇太子丧礼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
  端慧皇太子薨是日
  谕皇次子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适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当日蒙
  皇考命名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朕御极以后不即显行册立皇太子之礼者盖恐幼年志气未定恃贵骄矜或左右谄媚逢迎至于失德甚且有窥伺动摇之者是以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
  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诸王大臣靣谕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今于本月十二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为悲悼朕为天下主岂肯因幼殇而伤怀抱但永琏系朕适子已定建储之计与众子不同一切典礼著照皇太子仪注行元年密藏匾内之谕旨著取出将此晓谕天下臣民知之钦此遵
  旨议准谨按会典内并未开载
  皇太子丧礼我
  朝典礼凡冲龄薨逝皆不成服今
  皇太子丧礼谨公同酌议除奉
  旨办理丧仪之王大臣暨由宗人府奏请奉
  旨成服之王公及
  皇太子侍从执事人员咸应成服外其内府佐领内管领下官员䕶军骁骑人等应以六百人成服王公官员齐集丧次咸素服摘冠缨
  紫禁城行走
  午门前朝会各衙门办事公所仍缀缨纬
  皇帝素服七日若诣
  皇太子金棺处请摘缨纬亲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咸摘冠缨素服七日成服王公官员兵丁人等于初祭日除服直省官员于奉文之日咸摘冠缨素服三日在京四十日直省二十日停止嫁娶音乐再幼殇例无引旛今请照雍正年间怀亲王丧仪仍用引旛其制造
  册宝赠谥号一应典礼交与各该衙门办理奉旨在京官员军民人等初祭以内著停止嫁娶作乐直省于文到日为始三日内停止嫁娶作乐○又奏准应制服人员奏除上三旗侍卫九十人内大臣散秩大臣应成服者由领侍卫内大臣具奏请
  旨外藩额驸王公台吉公主福晋郡主等于服内来京者摘冠缨去耳环朝鲜使臣在京令其素服七日○又奏准本月十二日
  皇太子薨照例辍朝七日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觉罗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镇国将军一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奉
  旨公主福晋等著于十三日齐集见今天气寒冷嗣后每逢祭日齐集馀日不必齐集○又奏准皇太子薨逝行文各省摘冠缨三日军营非各省可比应令军营官弁兵丁素服三日停摘冠缨又奏准上书房侍
  皇太子读书大臣官员六人咸令成服○又议准十三日辰时
  皇太子入金棺吉十六日卯时奉移吉金棺照例用枏木内衬采段素段七层发引日束以红织金段三道幨帷咸用秋香色龙段设
  几筵陈银五供百日内朝夕奠献羮饭肴馔日中奠馔筵朝晡奠献时仪驾全设奉移以前王以下各官咸齐集十六日奉移
  金棺于田村豫日行启奠礼设仪仗陈冠服几筵前设祭品列馔筵于露台两旁设祭文案于殿东檐下用金银定以纸为之后仿此一万楮钱一万五色楮帛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九尊王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乡君大臣命妇以上咸齐集礼部堂官奉祭文入设檐下西案上是日
  皇帝亲临祭酒俟上食毕读祝官奉祭文于阈外正中北向跪众皆跪哀暂止读祭文毕举哀祭酒三爵每祭遣官一叩众随行礼举哀毕各退读祭文官奉祭文内监奉冠服送至燎所燎毕各退奉移之日王公等于
  东华门外闲散宗室觉罗于景山后左翼各官于骑河楼西口右翼各官于景山东栅䦨汉官于
  地安门外齐集
  皇帝亲临视送届时办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銮
  仪卫工部堂官率校尉等奉移
  皇太子金棺祭酒三爵每祭一叩
  金棺由
  东华门中门出登大轝礼部堂官祭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
  灵驾发前列仪驾鞍马二十七匹散马二十三匹驼十有八执事王大臣官员左右翼卫成服之王公随行侍卫班领率
  皇太子豹尾班枪六仪刀四后随所过门桥遣散秩大臣一人祭酒
  灵驾所至王以下各官各于齐集处举哀跪迎候过步送年老有疾王大臣及汉官豫往田村
  殡宫大门外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豫于大门内齐集成服妇女于命妇后齐集
  灵驾至各举哀跪迎王公大小官员咸于
  殡宫大门外分翼序立执事王大臣奉安
  金棺设几筵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各退百日内奠献不齐集成服之王公内有执事人员除服后分为三班于奠献时入内举哀内府官员䕶军骁骑人内以五十人为一班更番入内举哀祭文由翰林院撰拟馔筵尊酒由光禄寺羊只由庆丰司近前馔筵由内管领楮钱次幕等物由工部豫备○又奏准二十三日行初祭礼用金银定楮钱各十有一万画段一万楮帛五千馔筵六十三席羊二十一酒二十五尊
  皇太子仪驾全设○是日
  皇帝亲诣致奠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大学士内大臣于二门外齐集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大门外齐集近支王等福晋等于
  殡殿内齐集和硕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于二门内西旁齐集
  皇帝乘舆由中门入至月台上降舆入殡殿于东旁坐读祝官奉祭文至阈外正中跪读哀暂止众皆跪读毕俟进馔毕进奠几大臣进爵
  皇帝于坐次祭酒三爵每祭众皆行一叩礼乃彻馔皇帝回銮读祝官奉祭文送燎所遣官祭酒三爵众随举哀行礼毕各退大祭及百日致祭皆遣亲王行礼○是日成服人皆除服剃头
  皇太子近前侍卫执事人内监等至百日后剃头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七千五百馔筵九席羊三酒三尊办理丧仪大臣暨礼工二部内务府光禄寺堂官及内府成服官员男妇齐集二十七日大祭礼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次绎祭同十一月行初周月礼适逢斋戒改期初七日用金银定楮钱各二万五千馔筵十有七席羊七酒七尊设仪驾齐集行礼二三周月皆用金银定一万楮钱一万一千馔筵十有一席羊五酒五尊百日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三万楮帛一万馔筵十有九席羊七酒七尊设仪驾照例齐集百日后每日三次奠献周月致祭皆停止冬至岁暮清明中元皆设馔筵十有五席羊五酒五尊清明不焚楮帛进挂楮钱宝花一座中元冬至岁暮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五千皆不齐集期年致祭礼仪与百日同再
  皇太子金棺漆饰三十五次照钦天监择吉于本年漆饰二三次俟明春再行漆饰○又奏准十一月初六日行
  册谥礼
  命亲王郡王为正副使于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日銮仪卫陈
  皇太子仪驾于田村
  殡宫大门外内府官设
  册宝案各一于
  几筵前左右设祀案于左鸿胪寺官设
  册宝案于
  太和门阶上正中设采亭于阶下正副使及执事各官咸素服于阶下东旁序立内阁学士奉绢
  册宝大学士随行升中阶设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退立阶下之东礼部堂官引正副使由东阶升诣
  册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正使奉
  册副使奉
  宝由中道降阶设采亭内一跪三叩兴校尉舁亭前列黄盖御仗由中道出正副使后随内大臣侍卫于
  午门内金水桥跪送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于午门外常朝处跪送侯过随行采亭由
  长安右门出阜成门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豫往田村
  殡宫大门外分翼齐集俟采亭至跪迎亭入中门至二门止正副使诣亭前一跪三叩兴奉绢
  册宝进
  殿陈设于案诣香案前上香宣
  册宝官各宣
  册宝如仪毕正副使行一跪三叩礼由
  殿西门出次鸿胪寺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于二门外引民公以下四品官以上于大门外按翼序立太常官引承祭官就拜位上香读祝奠帛三献爵行礼如仪礼成奉祝文绢
  册宝送燎所焚讫承祭官及众官皆退正副使复命奏
  册谥礼成次日以
  册谥
  端慧皇太子礼成由部颁行各直省并行知朝鲜国王令该国王官员等于文到日素服三日军民人等三日内不嫁娶不作乐其进香之处照例停止○又奏准
  端慧皇太子百日后应照明悼恭太子止用素羞之礼每月朔望献酒三爵供果实十有二盘点香烛行礼未葬之前每遇四时及周年礼仍照原议办理其朔望致祭请
  旨豫命内大臣散秩大臣数人轮流行礼四时及周年致祭由部奏遣王贝勒承祭○十一月行周月致祭礼
  皇帝亲临祭酒仪与初祭同陈羊酒馔筵照原议行二三月奠皆承祭官将事○四年期年小祥照百日礼陈设羊酒馔筵楮帛如数陈仪驾众齐集
  皇帝亲临祭酒仪与初月祭同○五年再期大祥设仪驾陈羊酒馔筵楮帛如数众照例齐集
  皇帝亲临祭酒咸与期年仪同○六年
  端慧皇太子忌辰一应祭仪与再期同○七年忌辰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及内府官员咸齐集民公侯伯以下三品官以上一半齐集公主福晋命妇停止齐集馀仪与六年同○是年奏准
  端慧皇太子
  园寝卜吉于朱华山动土兴工遣工部堂官一人祗告
  后土
  司工之神○八年奏准
  端慧皇太子金棺移送朱华山
  园寝明年山向不宜安奉请于今年卜吉安葬见在
  飨殿工程未竣请暂盖
  芦殿致祭○是年十月忌辰祭仪与七年同○十一月初六日奉移
  端慧皇太子金棺恭送朱华山安葬先期一日行祖奠礼设仪驾众齐集陈羊酒馔筵楮帛皆如启奠
  皇帝亲临祭酒仪与期年同至日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于大门外齐集公主福晋以下尚书子一品夫人以上于栅阑内齐集俟
  皇太子金棺过跪举哀金棺升大轝陈仪驾鞍马八匹于前礼部堂官祭轝祭酒三爵乃启行办理丧仪王公大臣礼工二部堂官内务府总管及奏遣往送之王公内大臣侍卫皆随行所过门桥皆礼部官祭酒沿途分为四程每程豫盖
  芦殿安奉金棺毕奠馔筵一祭酒三爵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皆随行礼至
  园寝日在
  陵寝贝勒公及不直班之大小官员咸于朱华山附近
  处道右跪迎举哀侯过随行
  皇太子金棺入暂安
  芦殿行遣奠礼奠馔筵一祭酒三爵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及齐集之贝勒公大小官员咸随行礼十一日质明陈太平车于隧道于金棺前行迁奠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楮帛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七酒九尊设仪驾齐集行礼如仪届时祭酒三爵奉移金棺升太平车祭酒三爵移太平车由隧道入地劵奉安石床掩闭劵门祭酒三爵众举哀随行礼毕卒哭各退○九年
  飨殿告竣制造
  神主遣礼部工部堂官各一人朝服上香行礼由部行文内阁兼书清汉
  端慧皇太子神位字样刻字塡青均内阁礼部大臣上香行礼塡青毕奉安
  神主于椟内供于
  飨殿东庑择吉行题主礼至日豫设
  神座于
  飨殿正中设奠案五供香几于座前设
  主案于香案之东届期礼部堂官启椟恭奉神主于案大学士诣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兴西向题毕礼部堂官恭奉
  神主跪安
  神座行一跪三叩礼退题主毕陈牛一羊二帛一爵三承祭亲王上香奠帛读祝三献行礼如仪礼成内府执事官恭奉
  皇太子神主安奉寝室四时行大飨礼
  
  皇子丧礼顺治年间定
  皇子荣亲王薨逝追封荣亲王治丧视亲王加厚卜葬于黄花山园寝岁时祭飨○康熙年间定凡
  皇子初殇皆备小式朱棺袝葬于荣亲王园寝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雍正六年
  皇八子怀亲王薨是日奏准
  皇八子薨逝金棺照例用枏木内衬五层漆饰十五次
  皇帝辍朝三日
  大内咸素服三日不祭神是日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骑都尉品级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咸齐集奉移前每日二次供献陈设亲王仪卫至暂安处于祭日陈设仪卫奉移大轝用舁夫八十人由五城选用金棺前陈列仪驾鞍马散马各十有五驼八后随豹尾枪四大刀四每过门桥皆祭酒金棺至东直门外外殡所奉安毕陈设五供祭酒三爵百日内日朝奠肴馔日晡奠馔筵各一初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七万馔筵三十有一席羊十有九酒十有九尊设仪卫遣官读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二千馔筵五席羊五酒五尊大祭如初祭次日绎祭如前绎祭周月致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百日致祭与月祭同未葬期年及中元冬至岁暮清明皆与月祭礼同惟清明不焚楮帛设挂楮钱宝花一座百日后停止月祭○十三年十一月
  谕朕兄皇长子乃
  皇妣孝敬皇后所生朕弟皇八子素为
  皇考所钟爱当日曾以亲王礼殡葬今朕眷念手足之谊均著追封亲王一切应行典礼著宗人府会同礼部察例具奏钦此遵
  旨议准追封亲王谥号由内阁拟字进呈恭候钦定应用纸册由工部制备册文由内阁翰林院撰书封谥日期由钦天监选择届期由部奏遣大臣各一人前往殡处读文致祭祭日设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宣读
  册文祭毕同祭文送燎祭文由翰林院撰拟祭品由各该衙门备办见今修造园寝俟安葬后照封谥字样制造神牌遣大臣往祭安设飨堂每年清明中元岁暮皆照例祭祀○乾隆三年黄花山端亲王金棺皇三子金棺于十月二十二日移送东直门外怀亲王金棺于二十六日移送陈设仪卫随行沿涂各盖芦棚咸于十一月初五日安葬○又议准端亲王怀亲王皇三子既葬后每年中元岁暮致祭各用金银定二千楮钱一千清明用挂楮钱宝花皆肴馔一馔筵一羊一酒一尊○十三年正月初一日
  悼敏皇七子薨逝是日
  谕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
  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适聪颕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建储之意虽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之书旨封贮又尚在襁褓非其兄可比且中宫所出于古亦无遭殇追赠槩称储贰之理但念皇后名门淑质在
  皇考时虽未久承孝养而十馀年来侍奉
  皇太后承欢致孝备极恭顺作配朕躬恭俭宽仁可称贤后乃诞毓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著该衙门遵旨办理送入朱华山园寝钦此○又议准
  皇七子薨逝择吉于初二日奉入金棺照怀亲王之例金棺用枏木执事官员内监等摘冠缨不成服除斋戒王公不齐集外其馀王大臣公主福晋照例齐集初四日奉移曹八里屯暂安设亲王仪卫鞍马散马各十有五匹驼八百日内遣散秩大臣一人侍卫三十人在丧次大祭后执事人员皆缀冠缨百日后剃头初祭大祭皆读文致奠百日内日奠肴馔馔筵皆照怀亲王例办理再
  皇七子系出痘薨逝所有应焚楮帛暂存贮统于百日致祭时送燎○初六日由内阁钞出追赠
  皇七子谥曰
  悼敏皇子○十一日行初祭礼用金银定一万楮钱一万馔筵三十一席羊十有九酒九尊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四品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大臣命妇以上咸齐集读文祭酒行礼如仪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二千馔筵五席羊五酒五尊内务府官员齐集行礼○二十三日行大祭礼
  皇帝亲诣祭酒三爵馀与初祭同次日绎祭与前绎祭同○二十七日行周月奠献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众齐集行礼与初祭同二三周月致祭仪同○四月初七日行百日致祭礼陈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齐集行礼与周月同○又奏准本月十七日奉移
  悼敏皇子金棺于朱华山
  园寝二门外暂安版房内先期于十五日行礼奠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五尊陈仪卫众齐集至日亲王以下四品官以上咸于大门外齐集公主福晋命妇于二门内齐集内管领祭酒三爵奉金棺升大轝众咸于齐集处候过立举哀内务府堂官祭轝祭酒三爵金棺启行前列校尉于马上陈仪卫鞍马八匹金棺后内监等随行次内府䕶军参领䕶军校领执豹尾枪佩仪刀䕶军随行过门桥礼部官祭酒礼工二部堂官各一人及在丧次行走之散秩大臣侍卫等咸送往八旗官各一人兵八十名左右翼副都统二人随往䕶卫沿涂分为四站豫盖芦棚毎站分为三十班每班夫八十名各备夫四名及夫头等咸服绿段绣狮花衣各城御史司坊等官照例前往约束各部院郎中以下主事小京官以上各旗参领以下散秩官员以上每班各四人銮仪卫官四人更番指引进退金棺至芦棚奠馔筵一内管领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每日驻宿处皆如初将至
  园寝在
  陵贝勒公大臣及不直班之官员咸于朱华山附近处候迎金棺于道右立举哀候过随行至朱华山园寝安奉版房奠馔筵内管领祭酒三爵送往之王大臣官员并在
  陵齐集之贝勒公大臣官员咸随行礼二十三日行暂安礼致祭陈设礼仪与前奉移礼同礼毕众各退入劵以前四时致祭照怀亲王例期年内岁暮清明及中元冬至皆照周月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清明设挂楮钱宝花一座期年适逢岁暮改期于二十七日照百日礼致祭见在劵工未竣毎祭应用馔筵羊只楮帛等物交
  陵寝礼部工部内务府总管办理祭日以
  陵寝官祭酒○九月二十五日奉
  悼敏皇子金棺安葬先期行奉安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五尊在
  陵之贝勒公大臣官员咸齐集祭毕祭酒三爵移金棺近隧道届时祭酒三爵移金棺入地劵安奉石床掩闭墓门毕祭酒三爵众随行礼各退是日仪卫皆焚讫○又奏准
  悼敏皇子金棺安葬后制造
  神主于
  端慧皇太子龛内东旁安设四时之祭增爵三帛一不请
  神主出龛祝文内增书
  悼敏皇子谥号于
  端慧皇太子之次○又奏准
  悼敏皇子神主工竣于十一月初二日刻字初三日填青初五日题主奉
  旨命内阁学士一人礼部侍郎一人题主○十五年
  三月十五日
  皇长子定安亲王薨是日
  谕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且年逾弱冠诞育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深为悲悼宜备成人之礼著追封亲王一切丧仪该部详察典礼具奏至弥留之际迁移外所以便殡敛虽属内廷向例但当沉绵疾亟令其远迁朕心实有所不忍况园亭不同大内著即于皇长子所居别室治丧其亲王爵即令皇长孙绵德承袭朕近年屡遭哀悼之事于至情实不能已侍奉
  慈闱自当以礼节情且皇长子幼而质弱朕加恩顾复念其未能承受厚福原非端慧皇太子悼敏皇子望其可属承祧者比虽父子至情实不能忍而轻重所系朕岂不知明谕至此诸王大臣可不必为朕过虑矣钦此○是日奏准
  皇长子薨逝金棺照例用杉木漆饰十五次内衬锦绮五层
  皇帝辍朝三日众素服三日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以下骑都尉品级官员以上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官命妇以上咸齐集男摘冠缨女去首饰
  皇长子福晋侧福晋及所生皇孙皇孙女咸成服剪发摘耳环至百日除服剃头二十七月内素服所属妇女内监近侍皆成服剪发摘耳环百日除服剃头奏遣近支王公成服于大祭日除服剃头散秩大臣三人侍卫六十人及内管领二人内务府委出佐领下男妇成服于大祭日除服百日剃头每日奠献二次设仪卫至十七日奉移以后停止奉移之日众齐集金棺前列仪卫鞍马散马后以内府䕶军参领率内府䕶军执豹尾枪四佩大刀四随行礼部官祭酒三爵乃启行所过门桥礼部官祭酒至
  静安庄暂安处礼部堂官祭酒三爵安奉毕众各退百日内日朝奠肴馔筵晡奠果馔筵各一皆内管领祭酒初祭大祭满月百日等致祭皆礼部堂官一人祭酒初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七万画段一千各色楮帛九千馔筵三十一席羊九酒九尊读文致祭众齐集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次日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二千馔筵五席羊五酒五尊大祭如初祭礼次日绎祭如前绎祭礼周月百日四时期年等祭咸照怀亲王例百日后四时之祭不齐集不设仪卫奉
  旨发引著于十九日移送以前著三次奠献○十六
  
  谕内务府礼部等议皇长子和硕亲王丧于第三日移殡静安庄东园辍朝三日等语定议之意想因皇长子别室近在御园之内不欲延留恐伤朕心其辍朝之期亦照亲王定例但三日移殡为时太速朕实有所不忍且齿序居长理当从优著改于第五日发引殡既未移亦不忍遽易常服视事著辍朝素服五日钦此○十八日遵
  旨奏准
  皇长子薨逝钦奉
  谕旨追封亲王应请封号嘉名交与内阁撰拟谥号
  由宗人府具题请
  旨交内阁撰拟均进呈
  钦定令钦天监择日追封翰林院内阁撰拟册文祭文制造纸册各衙门备办祭品由部奏遣大臣一人前往读文致祭宣读册文陈设仪卫照例齐集是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祭毕册文同祭文送燎至建立神主事宜于相度寝园已定后交各该衙门照例办理其皇长孙袭封亲王之处应俟受封日将应行典礼再行具奏○又议准
  皇长子丧礼五日素服以后初祭以前大臣官员咸常服不挂素珠初祭以后挂素珠四月初一日起照常用补服○二十三日行初祭礼
  皇帝亲诣致祭于东旁坐祭酒三爵每祭
  皇孙及众行一叩礼馀仪悉照原议○二十七日
  谕皇长子定安亲王之事大臣官员等皆未剃头是因皇子尚未分封向无成例众人皆欲于大祭后剃头此意固是但未遇斋戒可以过大祭剃头今遇大祀陪祀大臣官员等若不剃头于斋戒之意不符执事并陪祀大臣官员等皆著于四月初一日剃头其馀照常于大祭后再行剃头钦此○又奏准四月初五日
  皇子等致祭
  和硕定安亲王一次羊酒祭筵祭物咸与周月礼同二十五日近支亲王等致祭五月初三日公主等致祭礼同是日皆陈设仪卫王公官员福晋命妇等咸齐集○初六日奏准谨按
  册封亲王定例均
  颁给册宝遣正副使持节往封而追封之礼从前谨备纸册遣官承祭仪式稍属参差今此次追封和硕定安亲王应于纸册外增设纸宝塡写
  钦定封号嘉名以昭备物竣追封日遣正副使同册文恭送前往宣读致祭所需纸宝交该衙门制备
  初九日行大祭礼
  皇帝亲诣祭酒仪与初祭同○二十三日奏准本月
  二十九日遣正副使诣
  定安亲王殡前追封致祭是日王公官员福晋命妇照例齐集设亲王仪卫于殡所大门外内府官设
  册宝案于左右设香案于正中设祭文案于东檐下
  銮仪卫设采亭于
  午门前正副使素服诣内阁
  册宝前一跪三叩恭奉由
  午门中门出置于亭跪叩如前校尉舁亭前列御仗黄盖执事官素服随行由
  端门天安门长安左门中门出由东直门至静安庄入正门至殡所大门外亭止正副使诣亭前一跪三叩正使奉
  册副使奉宝由中门入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退至门内向上立读祝官奉祭文设于案正使诣香案前上香复位立宣
  册宝官各诣案前以次宣
  册宝毕复于案正副使行一跪三叩礼由左门出立于左旁乃进馔读祝官奉祭文诣正中跪正使诣奠几前跪众皆跪读文毕正使祭酒三爵每奠一叩众随行礼毕彻馔恭奉祭文
  册宝送燎祭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七尊祭文内书正使之名正副使由部将领侍卫内大臣散秩大臣内阁学士礼部堂官职名具奏恭候
  钦命○又奏准五月十五日月祭适逢
  北郊斋戒之期应改于十三日○又奏准六月十五日月祭二十五日百日致祭皆适逢小暑应照例于奠毕时将楮钱同衣冠收贮俟中元日送燎○又奏准
  定安亲王丧仪自百日至期年每月朔望增馔筵一羊一再期及三年皆照期年礼期年后安葬以前四时致祭皆馔筵七席金银定楮钱各二千五百羊三酒三尊清明设挂楮钱宝花一座二十七月照百日礼致祭期年之祭陈仪卫众齐集四时之祭不设仪卫停止齐集王福晋等皇孙等咸遵
  旨于百日除服○十七年二十七周月适逢小暑照例将楮钱收贮于中元送燎馀悉照原议如百日礼○是年九月奏准本月十七日
  和硕定安亲王金棺移送园寝先期于十五日行祖奠礼用金银定楮钱各一万馔筵十有五席羊九酒五尊陈仪卫众齐集至日内务府总管祭酒三爵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侯伯都统尚书子以下佐领骑都尉等官以上于大门外按翼齐集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夫人以上各照原齐集处序立候金棺至各举哀金棺升大轝礼部堂官祭轝候金棺启行各退金棺前校尉于马上陈列仪卫金棺后令内监等及内府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等以次执豹尾枪佩大刀随行所过门桥礼部官祭酒礼部工部内务府堂官及办理丧仪之王大臣原成服之王公侍卫散秩大臣侍卫等咸往送八旗每旗官一人每翼副都统一人兵八十名行走道路酌量修理每站分为三十班每班夫役八十名豫备夫四名咸交与五城选用各服绿段绣狮花衣各城御史司坊官部院衙门郎中员外主事小京官八旗参领以下等官每班四人管束夫役銮仪卫官更番指示进退咸与前奉移时同沿涂分为三宿豫盖席棚福晋
  皇孙于席棚后住宿金棺至宿处内务府堂官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每宿次皆同至园寝日安奉毕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九月二十日行遣奠礼众齐集陈羊酒馔筵楮帛如祖奠二十五日行奉安礼设馔筵一羊一楮钱五万陈仪卫众齐集奠献行礼毕福晋
  皇孙豫往坟园候移金棺近园寝祭酒三爵至吉时安于石床毕掩闭石门内务府总管祭酒三爵众随行礼焚仪仗讫各退每年清明及中元岁暮奠设肴馔果馔各一羊一酒一尊清明设挂楮钱宝花一座岁暮用金银定楮钱各一千其神主龛及祭器等项交工部制造○又奏准
  定安亲王奉安
  园寝在密云县董家庄距
  皇陵遥远所需祭品不能归幷
  陵寝办理每年照亲王例清明及中元岁暮三次致祭馔筵羊酒应由内务府令内尚茶尚膳房委人前往豫备俟定亲王分封出府后一切祭祀交王府自行奠献○又奏准
  定安亲王神主安奉飨堂应遣满汉大学士各一人题主内阁学士礼部堂官各一人监视刻字填青奉
  旨命内阁学士一人礼部侍郎一人题主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