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四库全书本)/卷096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卷九十六 |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六
礼部
精膳清吏司
燕礼
一大燕礼崇德元年定元旦王贝勒贝子公等每旗各进
御前
中宫筵席牲酒外藩蒙古王贝勒等每旗各进御前
中宫牲酒设燕于
崇政殿王以下各官均于
殿内按翼依次列坐如停止筵燕免进筵席牲酒○又定王以下百官均于
殿内序立候进
御筵毕王以下都统以上进前立各官于原班立进酒官跪进酒群臣皆跪进酒官退原处跪
皇帝进酒毕群臣兴退至原班列坐○又定
万寿圣节设燕王等进筵席牲酒一应礼仪与元旦
同○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
御太和殿设庆贺燕内外亲王郡王在
殿内坐贝勒以下在丹陛上坐文武各官于各翼幕次下坐作中和乐行礼如元旦仪是日恭进
皇太后筵席牲酒○九年题准
万夀圣节亲王世子郡王各进筵席牲酒外藩王贝
勒贝子每旗各轮进
御前牲酒是日设燕前期由部题请如停止筵燕即免进一应礼仪均与元旦同○又题凖冬至日内外王公均进筵席牲酒前期礼部题请如停止筵燕即免进一应礼仪均与元旦同○十年题准元旦亲王世子郡王各进
御前筵席牲酒外藩蒙古王贝勒等各进
御前牲酒如有不足由部札光禄寺增设
御筵由尚膳监供办王以下各官筵席由光禄寺供办前一日由部题请本日午时筵燕王入
殿内坐贝勒以下在丹陛上坐外藩王贝勒亦按爵在内亲王贝勒之下列坐文武各官在两旁幕次内坐朝贡陪臣在幕次末坐○又题准王以下公以上于丹陛上立各官于各旗幕次下立
皇帝进茶时王以下各官及朝贡使臣皆行一跪一
叩礼
皇帝进酒时亦行一跪一叩礼兴王等入
殿内坐贝勒以下各官各就坐次坐○十一年
世祖章皇帝大婚礼成筵燕与八年同○康熙四年题
准
太和殿筵燕内外王以下公台吉以上满汉侍郎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丹陛上两旁坐朝鲜国使臣官员厄鲁特喀尔喀来使头目在丹陛上右翼坐文武各官在各旗幕次下坐○又题准
皇帝陞座内外王以下公台吉以上在
殿内坐进茶时就坐次行一跪一叩礼至进酒时内王以下公以上出至丹陛上序立外藩王以下各官均于各坐处立候
皇帝进酒时行一跪一叩礼复就坐次坐○是年
圣祖仁皇帝大婚礼成
御太和殿筵燕一应礼仪与顺治八年同是日恭进太皇太后
皇太后
太妃前筵席牲酒○八年题准
万夀圣节王等各进筵席牲酒于午时筵燕是日届
时王以下各官咸朝服齐集
太和门前卤簿大驾全设鸿胪寺官引文武各官及进贡陪臣人等咸入礼部堂官奏燕备
圣祖仁皇帝陞太和门座作中和乐乐止鸣鞭王以下内大臣一等侍卫以上在门下分翼列坐二等三等侍卫在阶下分翼列坐文武各官在金水桥南分翼按品级于各旗幕次下坐进贡使臣在右翼班末序坐尚茶进茶王以下各官就坐次行一跪一叩礼次进
御筵作丹陛乐王以下公以上至堦下丹墀内序立各官就坐次立进酒大臣奉爵跪进王以下各官皆行一跪一叩礼毕次设王以下各官筵席进馔作中和乐燕毕谢
恩作丹陛乐王以下公以上在丹墀各官在金水桥南
行一跪三叩礼毕鸣鞭作中和乐
圣驾还宫乐止各退○二十一年题准元旦亲王世子
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公各进
御前馔筵牲酒设燕如常仪○二十三年议准元旦筵燕坐次左翼内外王十人在一班坐内外贝勒五人贝子三人公六人在一班坐内大臣及台吉十人为两班坐一等侍卫为两班坐二等侍卫为一班坐共七班其馀侍卫在卤簿外坐右翼内外王十人在一班坐内外贝勒四人贝子六人公十七人为两班坐内大臣及台吉十人为两班坐一等侍卫为两班坐共七班二等侍卫以下在卤簿外坐内阁大臣于首班内大臣之下序坐都察院堂官
日讲起居注官原侍立处坐嗣后如有加增官员照此酌量序坐○又议准改馔筵为肴羮不用银器王等停进馔筵改进肴羮筵席亲王各十有六席世子十有四席郡王十席贝勒六席贝子四席入八分公二席○雍正四年题准元旦
赐王公百官燕已刻王公及外藩王公台吉等朝服集
太和门文武各官朝服集
午门外卤簿大驾全设设中和韶乐于
太和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
太和门均北向设
御筵于
宝座前稍南内大臣内务府堂官礼部堂官理藩院堂官共视设席丹陛上张黄幕陈金器丹陛下卤簿后张青幕设各官席毕鸿胪寺引百官入理藩院引外藩王公入王以下台吉以上在丹陛上立左副都御史副都统通政使以下各官在丹陛下立午刻礼部堂官奏燕备
驾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奏太平之章
午门鸣钟鼓陞座乐止銮仪卫官唱鸣鞭阶下三鸣鞭鸿胪寺理藩院官引王公大臣进
殿内行一跪一叩礼坐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于丹陛上文武百官于青幕下并行一跪一叩礼坐尚膳䕶军参领升迩
御筵尚茶进茶丹陛大乐作王以下各官皆就坐次跪
行一叩礼进茶毕侍卫分授
殿陛王大臣茶光禄寺分授青幕下群臣茶皆就坐次行一叩礼饮毕复行一叩礼坐乐止展席羃掌仪司官就黄幕下奉爵进丹陛清乐作奏朝天子之章群臣起掌仪司官进至楹东西向酌酒进酒大臣进跪王公百官皆跪掌仪司官跪举爵授进酒大臣兴退进酒大臣由中陛升进至
御座侧跪进酒兴由西陛降复位跪行一叩礼王公百官咸行一叩礼进酒大臣由西陛升仍就进酒处跪接爵由中陛降复位跪掌仪司官跪接爵退掌仪司官一人奉酒卮赐进酒大臣大臣跪受行一叩礼饮毕掌仪司官接卮退进酒大臣复行一叩礼兴退入原坐次坐王公百官皆坐乐止乃进馔中和清乐作奏金殿喜重重之章分给各筵
恩赐食品及酒各一卮侍卫酌酒授王公大臣光禄寺酌酒授百官皆起跪受爵行一叩礼卒饮再行一叩礼复坐乐止笳吹进歌毕庆隆舞乐进先舞扬烈舞次队舞大臣进
殿舞喜起舞均以乐歌和之舞毕朝鲜国俳进百技并作退鸿胪寺理藩院官引王以下各官行三叩礼丹陛大乐作奏庆平之章銮仪卫官唱鸣鞭阶下三鸣鞭中和韶乐作奏兴平之章
圣驾还宫○乾隆三年题准元旦
太和殿大燕定馔筵二百有十席羊百酒百缾亲王每人进席八郡王席五均羊三酒三缾贝勒进席三贝子席二均羊二酒二缾入八分公进席一羊一酒一缾亲王十有二人郡王八人贝勒六人贝子二人入八分公十有五人共应进馔筵一百七十三席羊九十一酒九十一缾由部行光禄寺增备席三十七酒九缾两翼税务増备羊九
御燕筵席照例交内务府敬谨备办○六年奉旨御殿日八旗大臣官员赐茶皆由光禄寺备办八旗骁骑分赐看来不甚整齐嗣后交尚茶备茶内务府各执事人及内府䕶军分赐○八年奉
旨嗣后御殿及筵燕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不必赐坐著礼部前期行取应赐茶之王大臣数目每人以侍卫一人授茶其筵燕日与燕大臣众多若授茶侍卫不敷并令亲军奉授○十五年题准元旦
太和殿筵燕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入八分公十有二人照三年之例共应进馔筵一百六十一席羊八十四酒八十四缾光禄寺增备席四十九酒十有六缾两翼税务増备羊十有六
一
皇太后宫筵燕顺治十年定
皇太后宫三大节筵燕
皇后率固伦公主亲王福晋以下县主辅国公夫人及公侯伯子都统尚书等命妇以上均与
皇太后前筵席尚膳监供办亲王世子郡王各进筵席牲酒外藩贝勒贝子每旗各进牲酒皆交尚膳监收进陈设不足光禄寺供办○康熙四年题准
太皇太后
皇太后前三大节恭进筵席牲酒○七年题准
太皇太后
皇太后三大节诸王各进筵席牲酒
皇后率公主福晋大臣命妇诣
宫行礼毕筵燕○乾隆三年题准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宫筵燕定馔筵三十席羊二十酒二十缾亲王郡王每人进席一羊一酒一缾共进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缾光禄寺增备十席○十五年题准正月初二日
皇太后宫筵燕业经奉
旨二品大臣命妇咸令与燕按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应进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缾光禄寺増备席二十共席四十交内务府收入陈设至恭进
皇太后前
摄六宫事皇贵妃前御筵
贵妃
妃
嫔前馔筵照例交内务府敬谨备办○十六年题准
皇太后万寿
慈宁宫筵燕例设席四十按亲王十有一人郡王九人进席二十羊二十酒二十缾光禄寺増备席二十共四十席交内务府收入陈设至恭进
皇太后
皇后前御筵
贵妃
妃
嫔前馔筵照例交内务府备办
一
皇后宫筵燕崇徳元年定
皇后前元旦千秋节设燕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亲王福晋以下至一品命妇齐集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均候
旨齐集如停止筵燕均免齐集
一筵燕外藩崇徳元年定喀尔喀来朝五日
赐燕一次设筵四十席○又定索伦部落进贡每三
日
赐恩燕一次○三年定喀尔喀厄鲁特台吉来朝赐恩燕一次○又定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
等朝贺元旦除元旦大燕外
赐恩燕一次○七年定喀尔喀厄鲁特来进年贡赐恩燕一次○崇徳七年西藏逹赖喇嘛遣使来御赐燕一次○八年同○顺治七年逹赖喇嘛使来
在部燕三次○十年逹赖喇嘛来朝
御赐恩燕一次遣亲王迎送在涂均设燕○顺治十一年奏准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都统等以事来京候常朝
御殿日随班行礼在
内筵燕一次○康熙二十一年定外藩王以下台吉都统以上朝贺来京除夕于
保和殿
赐燕一次○三十九年喀尔喀土谢图汗及和硕亲
王来进贡照例
赐恩燕一次再燕二次○雍正十二年奏准今年轮
班朝觐之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奉
旨停其来京应将除夕燕停止其在京之蒙古王台吉等仍颁赐筵席○乾隆元年定外藩蒙古王等庆贺
元旦来京除夕在
保和殿筵燕一次若奉
旨停其来京随将除夕筵燕停止其在京之蒙古王
等应入燕者照例如数
赐给筵席○十九年
赐杜尔伯特亲王车凌等燕于𤍠河
行宫与燕外藩蒙古同○二十年
赐绰罗斯汗燕于𤍠河
行宫与十九年同○二十一年
赐杜尔伯特亲王伯什阿哈什土鲁番公拜和卓等
燕于𤍠河
行宫与二十年同
一
视学筵燕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幸国学礼成题准王贝勒贝子公等内院礼部堂官衍圣公四氏子孙在部筵燕一次○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幸国学礼成筵燕与顺治九年同○雍正
二年
世宗宪皇帝幸国学礼成正值斋期于斋戒完日在部赐燕设上席三十中席二十下席三十自衍圣公以下执事各官及五氏子孙咸与○乾隆三年
驾诣太学释奠礼成次日
赐筵燕于礼部照雍正二年例备席八十外増备席一百三十六席凡执事官及五经博士观礼五氏子孙咸与
一
经筵燕顺治十四年
世祖章皇帝御经筵讲官进讲毕
圣驾还宫众官咸集
协和门光禄寺备燕二十五席燕毕至
太和门前内金水桥南谢
恩行一跪三叩礼各退○康熙二十四年
文华殿告成举行
经筵照顺治九年筵燕○雍正三年仲秋举行经筵燕
经筵讲官各官于
协和门设席二十有二羊六酒六缾茶十壶与顺治十四年同○乾隆三年仲秋举行
经筵筵燕与雍正二年同嗣后皆照此例
一会试燕顺治四年题准会试主考各官入场燕上席中席各给银花一对下席无花共结采楼一座采旗六道出场燕主考知贡举本部堂官每人上席一银花一对同考官监察御史提调各执事官笔帖式每人中席一银花一对誊录弥封受卷对读守门巡绰供给鸣赞医官大使儒士教坊司官每人下席一○康熙十四年题准会试止设出场燕其入场燕簪花均停止○二十一年题准会试入场出场燕簪花等项仍照旧例行○乾隆二年值祈雨斋戒会试燕停止主考及执事各官仍分赐银花
一
恩荣燕顺治三年定
殿试进士传胪毕
赐恩荣燕于部
简命内大臣一人主席读卷官提调官銮仪卫堂官每人一席监试御史䕶军参领受卷弥封收掌用印巡绰填榜供给鸣赞各官每二人一席䕶军校三人一席由光禄寺备办○康熙六十年因祈雨斋戒传胪后停止
恩荣燕○雍正五年
殿试诸进士传胪后
赐恩荣燕主席内大臣一人读卷官十有四人提调官五人銮仪卫堂官一人各上席一监试官四人弥封官十有二人收掌官十人供给官八人填榜官十有八人䕶军参领六人鸣赞四人每二人上席一进士二百二十五人一甲三人各中席一其馀进士二人共中席一○乾隆十年题准
殿试进士于五月初二日
赐恩荣燕本部见在兴工修葺此次在翰林院设燕
一恭缮
神牌筵燕顺治五年奉
太祖高皇帝神牌升配
圜丘
四祖
四后恭奉
太庙后殿所有监修缮写官员在部
赐燕一次大学士尚书每人一席学士侍郎郎中每二人一席员外郎主事每三人一席撰文办事中书每四人一席
一修书筵燕崇徳年间纂修
太祖高皇帝实录告成由部备燕于
国史院监修总裁纂修各官筵燕一次○顺治九年纂修
太宗文皇帝实录开馆日监修正副总裁纂修誊录收掌等官于部筵燕一次○十二年纂修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圣训开馆日光禄寺备燕三十席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誊录收掌等官于部筵燕一次本部堂官陪燕○康熙六年纂修
世祖章皇帝实录开馆筵燕与顺治九年同○十一年
纂修
世祖章皇帝实录告成在部
赐燕一次主席内大臣监修总裁副总裁每人一席纂修官二人一席收掌官三人一席誊录翻译官四人一席荫生监生生员共二席礼部堂官共一席○雍正元年纂修
圣祖仁皇帝实录因在百日内停止开馆燕○二年纂
修
大清会典开馆日筵燕一次主席大臣一人总裁四人副总裁四人礼部堂官一人共上席十执事官五十三人共中席二十七○七年纂修
上谕开馆日在馆筵燕一次席十有三羊三酒一缾茶
五壶○十年纂修
圣祖仁皇帝实录告成
赐燕主席内大臣一人监修总裁一人总裁三人副总裁六人各上席一礼部堂官共上席一纂修官二十七人二人共中席一收掌官八人三人共中席一誊录翻译官一百九十二人四人共中席一○乾隆六年
世宗宪皇帝实录告成
赐燕与雍正十年同
一衍圣公来朝筵燕顺治元年定衍圣公进表庆贺或袭职来京朝
见后在部燕一次随至之五经博士咸与燕
一筵燕外国陪臣崇徳二年定朝鲜贡使至
东京燕一次至
盛京燕二次回至
东京再燕一次○顺治十年定各国贡使至京礼部会同馆各燕一次○十三年议准荷兰贡使在部
赐恩燕一次部燕二次○康熙九年西洋贡使来京在部燕三次○雍正三年议准安南贡使在部燕一次回至广西燕一次○四年议准琉球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五年议准苏禄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七年议准暹罗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广东燕一次○八年议准南掌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云南燕一次○乾隆十六年议准缅甸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云南燕一次
一王府筵燕崇徳元年定喀尔喀来朝诸王府皆设燕○又定索伦部落进贡按旗燕七次○三年定喀尔喀厄鲁特台吉等庆贺来朝按旗燕七次○又定外藩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除元旦大燕外于每旗王府各燕一次本旗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咸与○七年喀尔喀厄鲁特来进年贡按旗燕七次○顺治十年达赖喇嘛来
京五旗王府各燕一次○康熙二十一年定外藩王以下台吉都统以上朝贺来京元旦后五旗王筵燕五次○雍正五年奉
旨外藩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朝贺元旦来京明岁著左翼王等燕一次右翼王等燕一次○乾隆二年奏准按康熙二十一年定外藩王台吉等朝贺来京除夕
保和殿
赐燕一次元旦后五旗王等燕五次十四日十五日赐燕一次是八旗八次雍正五年将五旗筵燕改为左右翼各一次今年元旦后王府筵燕仍按旗各燕一次又向年筵燕本旗诸王均赴主席之王府陪燕设有乐舞蒙古鼓吹嗣后务循旧制令本旗诸王贝勒贝子公等齐集依次列坐燕宾其乐舞除庆隆舞不许用外礼部见有之杂剧等许其承应至本王府亦宜备鼓吹杂剧以侑宾筵○十九年燕杜尔伯特亲王车凌等于𤍠河宗室王公暨四十九旗蒙古王公各设燕一次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636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