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大清会典 (四库全书本)/全览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钦定大清会典 全览1 全览2


  大清会典序
  自
  郊
  庙朝廷放之千百国徼荒服属之伦而莫之偝
  创业守文绳之亿万叶矩矱训行之久而勿之渝非会典
  奚由哉顾惟自
  圣作
  明述政府粲陈其间有因者即不能无损与益而要之悉损益以善厥因则方策所丽乃一成不易之书非阅世递辑之书也国家膺
  大宝命
  列圣肇兴礼乐明备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始敕釐定会典则以时当大业甫成实永肩我
  太祖
  太宗
  世祖三朝之统绪不可以无述而述固兼作矣
  皇考世宗宪皇帝雍正五年
  申谕阁臣敬奉
  成编考衷条系则以累洽重熙更兼
  皇祖景祚延洪化成久道不可以无述而述且未遑言作
  矣暨朕寅绍
  丕基祇祇翼翼壹惟法
  祖宗之法心
  祖宗之心发册披图罔或偭隃尺寸会西陲大功告蒇幸
  纉承
  祖宗欲竟之
  志事而凡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飨贡赋钱币诸大
  政于六曹庶司之掌无所不隶且我
  皇考励精图治十三年之间立纲陈纪复不可无纪以垂永世爰咨馆局次苐具草乙夜手批是正而谂之曰向者发凡排篹率用原议旧仪连篇并载是典与例无辨也夫例可通典不可变今将缘典而傅例后或摭例以殽典其可乎于是区会典则例各为之部而辅以行诸臣皆谓若网在纲咸正无缺而朕弗敢専也盖此日所辑之会典犹是我
  皇祖
  皇考所辑之会典而俛焉从事于兹者岂直义取述而不作云尔哉良以抱不得不述之深衷更推明不容轻述之微指稽典者当了然知宰世驭物所由来无自疑毎朝迭修为故事耳若夫治法心法表里兼赅精之而贯彻天人扩之而范围今古如往牒所称惟睢麟足以行官礼者是又数典之原嘉会之本也朕其敢不懋诸敢不与子孙臣民交朂诸
  乾隆甲申春御制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
  凡例
  一会典以典章会要为义所载必经久常行之制兹编于
  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皆总括纲领勒为完书其诸司事例随时损益凡颁之
  纶綍议自群寮旧制新裁与夫微文末义缕析条分并详则例以典为纲以则为目庶详略有体一会典旧本每遇大典礼必胪序
  列朝行事即一事之更定一节之沿流亦必分年备书
  诚有如
  圣谕所云原议旧仪连篇并载反掩正文者兹谨裒集旧典所载并取到各衙门册籍通行校订自
  本朝开国以来及见修会典告成以前一应典制荟萃源流斟酌详备于
  朝
  庙典礼各定为一仪于官司事例各定为一则化参差之迹成画一之规嗣后如间有因时损益之处其畸零节目止于则例内増改即有关大体者亦止刊补一二条无烦全书更动庶一劳永逸以便遵循
  一旧典分别在京文武衙门文职计四十有八武职惟銮仪卫一官谨按八旗都统经理兵马钱粮戸口田土世爵佐领等事多与戸兵两部关会实有本职专行又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居则周庐环卫出则折冲御侮步军统领提督京营掌管门禁巡捕郊畿皆职任重大今并增辑以备武职之考
  一会典采取群书折衷参定凡
  列圣
  实录内有应登载者皆从
  皇史宬敬谨钞录以为全书纲领他若吏部品级考戸部赋役全书漕运新书关税则例礼部礼书学政全书科场条例兵部中枢政考军卫道里表刑部律例全书督捕则例三流道里表工部河防一览军器则例工程做法钦天监数理精蕴乐部律吕正义
  大清一统志
  盛京通志诸书皆已刊刻颁行祗备参考无庸复载至于分门编类槩以各衙门送到册籍为凭或无册可稽者则行移各省督抚据咨覆载入一编纂之体因官分职因职分事因事分门因门分条每条冠以凡字其事本相类毋庸别立专条者则隔圏以书之其设官定制事有原委非条目所能尽者则于每门简端略叙数语以见大槩
  一部院诸司事多关渉惟于专掌衙门备载其关渉衙门止摘其要领略见颠末仍于本条内注明详见某典某则
  一会典不书年分惟戸部丁赋榷税每年增减不一仍遵照旧典核得乾隆十八年额数登载工部榷税仿此
  一衙门次第皆按品级遵照旧典序列其四译馆改隶礼曹行人司已经裁汰僧录道录两司已详礼典皆毋庸开载至增入之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前锋䕶军步军统领与銮仪卫共为一卷依次列于文职衙门之后
  一全书告成于乾隆二十三年凡在告成以后续定之例槩不登载惟理藩院职掌藩服恭遇西陲平定规制详备展辑条例至乾隆二十七年其馀各衙门典则有奉
  特旨增入者皆不拘年限
  一图式凡
  坛
  庙规制职方舆地莫不有图其五刑之具丧服之制皆
  具列以垂万世章程













  会典馆总裁和硕履亲王臣允祹等恭承
  敕旨纂修
  大清会典告成谨上
  表恭
  进者伏以
  帝治光昭官礼溥睢麟之意
  皇图郁炳文明开黼黻之休
  作者圣而述者明协创垂之极轨
  声为律而身为度昭法守于鸿编载籍聿新规模大备窃惟王者致太平必自典章尽善而圣朝有成宪每于简策昭垂在昔唐虞首著典谟夏商亦传誓诰周则监于二代纪乃六官凡以悬象魏以成一代之治功必当布方䇿以昭万世之道法钦惟我
  皇上
  乘六以御
  奉三无私
  陈纪立纲观人文以化天下
  绥猷建极考礼乐以等百王爰以
  敕几省度之馀穆乎绳武绍庭之意
  谓本朝之典礼经
  列圣之训行溯自
  肇迹丰岐已具经纶草昧洎乎握符华夏尤徴创制显
  庸
  圣祖仁皇帝化协裁成道隆制作既登郅治旋润鸿猷于康熙二十有九年成会典百六十二卷
  世宗宪皇帝复加研阅
  申命纂修固已美善必究其归敷锡咸要于极矣顾时更廿载或轻重异宜事阅两朝或质文异用虽大经大法固已酌今古而定厥中而尽制尽伦有当观会通以神其变况或当时珥笔诸臣有未曾窥之蕴奥或向日分编众手有不及订之异同徒袭成编每虞胶柱我
  皇上几馀观览洞瞩源流
  特谕纂修
  亲为指授既定全书之体式幷
  示旧本之舛讹凡有指归悉经
  宸断间多更正咸禀
  睿裁于是发凡起例若网在纲州次部居如裘挈领为繁为简既损益之得中有革有因亦推行之尽利煌煌乎理器之兼贯洵宜古而宜今郁郁乎经曲之毕该皆有伦而有要继志述事聿成缵绪之休衣德绍闻幷著贻谋之美布之明堂而会归有极传之天下而曲成不遗以正百官以正万民礼乐兴而刑讼息行乎州里达乎闾巷道德一而风俗同猗欤休哉莫可尚已等职忝校雠才惭润色幸藉编摩之役仰窥
  制作之精愧尸素以频年敢谓恪勤将事惟勾稽于众籍尚虞挂漏贻讥完书具而法制详咸快睹于致太平之迹大典昭而休明备敬拜手以庆王道之成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闻








  总裁
  和  硕  履  亲  王允 祹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孙嘉淦
  舒赫德
  班 第
  太 子 太 师 吏 部 尚 书汪由敦吏   部   尚   书王安国
  副总裁
  刑  部  左  侍  郎钱陈群原 任 吏 部 右 侍 郎王会汾
  经 筵 讲 官 户 部 左 侍 郎裘曰修刑  部  右  侍  郎蔡鸿业内 阁 学 士 兼礼部侍郎李宗文
  提调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世袭一等子积 德内阁学士兼礼 部 侍 郎 吴达善
  鹤 年
  世 臣
  雅 德
  内   阁  侍    读辅 德
  来 朝
  巴延三
  富察善
  富勒浑
  赛尚阿
  满纂修
  翰 林 院 侍 读 学 士文 保
  朱兰泰
  宏 亮
  翰  林  院  侍  读吴尔泰翰  林  院  侍  讲官 保翰  林  院  编  修僧格勒詹  事 府 少 詹  事德尔泰詹 事 府  左 庶  子世 贵詹 事 府  右 中  允法 亮詹 事  府 右 赞  善武极理戸 科 掌 印 给 事 中傅 参兵  科  给  事  中常 福掌江南道 监 察  御 史□ 柱吏   部   郎   葛尔福礼   部  郎    宁 福
  阿成峩
  工   部   郎   中洙兰泰
  辅 德
  内   阁   侍   读马明阿
  杜成章
  赵 锳
  吏  部  员  外  郎绰克托
  常 泰
  兵  部  员  外  郎朱章阿
  安 福
  刑  部  员  外  郎阿林泰太 仆  寺  员 外 郎方 泰吏   部   主   事迈拉逊太  仆  寺  主  事常 奇内   阁      书唐 讷
  宁 昌
  舒 宾
  太  常  寺  博  士明 泰
  汉纂修
  翰 林 院 侍 读 学 士顾汝修翰 林 院 侍 讲 学 士吴履泰翰  林  院  编  修朱佩莲
  储麟趾
  诸 锦
  李清时
  郑虎文
  秦 𨱑
  汪廷玙
  王居正
  翰  林  院  检  讨阮学浩
  陈兆仑
  程 恂
  程 岩
  吏 科 掌 印 给 事 中陈作梅戸 科 掌 印 给 事 中程盛修掌 京 畿 道 监 察御史陈大复福 建 道 监 察 御 史金 相吏   部   郎   中陈 锷
  姚成烈
  戸   部   郎   中李清载兵   部   郎   中张若溎刑   部   郎   中尹嘉铨工   部   郎   中张忠震
  张曾政
  吏  部  员  外  郎王秉鉴
  赵春福
  冯成修
  孔毓文
  戸  部  员  外  郎徐 熊
  金祖静
  王 铤
  礼  部  员  外  郎郑肇奎吏   部   主   事何曰熙礼   部   主   事秦朝釪
  沈清任
  兵   部   主   事张玊阶工   部   主   事薄 岱
  魏梦龙
  兵 部  额 外 主  事王 宬
  收掌
  内   阁      书纳锡泰
  皂 保
  沙 色
  图 敏
  安 永
  喀尔崇义
  翰 图
  重 禄
  兆 坊
  毓 奇
  翰 林  院 笔 帖  式富达礼
  恒 昌
  赫盛额
  特克图
  翻译
  内   阁      书巴尼浑吏  部  笔  帖  式五云山候  补  笔  帖  式文 德
  富隆阿
  吉 禄
  翻     译     官舒世禄
  佛尔格
  胡图立
  福勒贺
  贺之杰
  鄂 岱
  德克菁莪
  永 成
  英 福
  特通额
  舒明阿
  德 福
  福 庆
  宝 舒
  岳 喜
  满誊录
  内   阁      书费扬古
  那永阿
  戸  部  笔  帖  式兴圣训兵  部  笔  帖  式德 庆

  曾 福
  书 泰
  刑  部  笔  帖  式高大源
  慈 保
  翰 林  院 笔 帖  式阎 埰候  补  笔  帖  式噶 禄
  誊     录     官卓尔马
  清 泰
  刘广嗣
  富兴泰
  承 谟
  臧士林
  保 宁
  富僧阿

  那 明
  华连布
  汉誊录
  州   同   职   衔黑 光
  沈鹏九
  陆华荣
  州   判   职   衔吴 馥候   补   教   谕孟延祀
  陈祖槐
  县   丞   职   衔桂正顺
  沈霖润
  彭以谌
  汪如汸
  举           人范棫士
  凌 景
  张守约
  熊之福
  张三礼
  童翼熊
  监              生章引年
  万 琳
  廪              生方国柱
  生              员朱廷璋
  武英殿监理
  御 前 侍 卫 和 硕 额 驸 署 理臣武   英   殿    事  务福隆安武 英 殿总 理 事 务 副 都 统和尔经额监造
  内 务 府 管 理 六库事务郎中六十九内 务 府  广 储 司 郎 中诚 意
  内务府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员外郎兼佐领中 敏
  副       管      领六 格
  扎 钦
  监           造永 善
  吉兰太
  库           掌塞 勒
  九 格
  六达色
  武英殿总裁
  兵部尚书管理国子监事务陆宗楷
  兵部左侍郎世袭一等轻车都尉蒋 檙
  提调
  左  春 坊 左 中  允陈 淦翰  林  院  编  修饶学曙翰林院编修教习庶吉士彭元瑞
  汉文校对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钱大昕翰  林  院  编  修陈兰森
  彭绍观
  胡高望
  翰  林  院  检  讨芮永肩翰  林  院  编  修刘 焯
  卜祚光
  翰  林  院  检  讨邵庾曾翰  林  院  编  修董 诰
  褚廷璋
  翰  林  院  检  讨李 铎翰 林 院 庶  吉  士沈世炜
  清文校对
  兵   部   郎   中郭鹏翀工   部   郎   中孙 琦理 藩  院 员 外  郎恩 成戸   部   主   事赫 敏戸 部 縀 疋 库 司 库和隆鄂工 部 织 造 库 司 库富隆泰戸  部  笔  帖  式金 培
  惠 龄
  内 翻 书 房 翻 译 官明 保工  科  笔  帖  式德 元
  汉文校刊
  候  选 复 设  教 谕周一鹏候 选 直 隶 州 州 判汪 雝候   选   州   同宋振德
  贡           生顾天骏
  李今万
  孔传灏
  戚健中
  金 统
  张应均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
  钦定大清会典目录    政书类一通制之属
  卷一
  宗人府
  卷二
  内阁
  卷三
  吏部
  叙官
  文选清吏司
  官制一
  官制二
  卷四
  官制三
  官制四
  卷五
  铨政
  卷六
  考功清吏司
  考察
  致仕
  告病
  功过
  期限
  交代回籍
  稽勲清吏司
  守制终飬附
  卷七
  验封清吏司
  世爵
  功臣封爵表
  封赠
  荫叙
  土官
  书吏
  卷八
  戸部
  叙官
  疆理
  卷九
  戸口
  卷十
  田赋
  卷十一
  权量
  卷十二
  库藏
  仓庾
  积贮
  卷十三
  漕运
  卷十四
  钱法
  卷十五
  盐法
  卷十六
  关税
  卷十七
  杂赋
  卷十八
  俸饷
  卷十九
  蠲恤
  卷二十
  礼部
  叙官
  仪制清吏司
  嘉礼
  朝会一
  卷二十一
  朝会二
  卷二十二
  朝会三
  卷二十三
  登极
  尊崇
  卷二十四
  册立
  尊封
  册封一
  册封二
  卷二十五
  经筵
  视学
  巡幸
  御新宫
  卷二十六
  耕耤
  亲蚕
  卷二十七
  授时
  颁诏
  颁赏
  卷二十八
  进表
  进书
  铸印
  卷二十九
  婚礼一
  婚礼二
  卷三十
  冠服
  卷三十一
  贡举
  卷三十二
  学校
  风教
  乡饮酒礼
  卷三十三
  仪卫
  卷三十四
  相见仪
  卷三十五
  军礼
  亲征
  命将
  献俘
  受俘
  卷三十六
  祠祭清吏司
  吉礼
  祭统
  卷三十七
  大祀一
  南郊
  祈谷
  雩祭
  卷三十八
  大祀二
  北郊
  卷三十九
  升配
  卷四十
  大祀三
  太庙
  卷四十一
  升祔进玊册宝附
  卷四十二
  陵寝
  卷四十三
  大祀四
  社稷坛
  卷四十四
  中祀一
  日坛
  月坛
  卷四十五
  中祀二
  帝王庙
  先师庙
  传心殿
  卷四十六
  中祀三
  先农坛
  先蚕坛
  卷四十七
  中祀四
  天神坛
  地祇坛
  太岁殿
  卷四十八
  群祀一
  群祀二
  卷四十九
  群祀三
  卷五十
  家祭
  卷五十一
  凶礼
  丧礼一
  丧礼二
  卷五十二
  丧礼三
  卷五十三
  丧礼四
  卷五十四
  丧礼五
  恤典
  卷五十五
  䕶日䕶月附
  方伎
  卷五十六
  主客清吏司
  宾礼
  朝贡
  宾馆
  马馆
  卷五十七
  精膳清吏司
  燕礼
  饩廪
  牲牢
  卷五十八
  乐部
  卷五十九
  兵部
  叙官
  武选清吏司
  官制
  卷六十
  职制上
  职制中
  职制下
  卷六十一
  守卫
  大阅
  大狩
  出征
  卷六十二
  恩恤
  土司
  卷六十三
  职方清吏司
  营制
  卷六十四
  军政
  军功
  简阅
  卷六十五
  关禁
  海禁
  诘禁
  巡防
  公式
  卷六十六
  车驾清吏司
  马政
  邮政
  卷六十七
  武库清吏司
  军器
  兵籍
  武科
  发配
  卷六十八
  刑部
  叙官
  刑制
  律纲
  卷六十九
  听断
  秋朝审
  钦恤
  督捕
  卷七十
  工部
  叙官
  营缮清吏司
  宫殿
  卷七十一
  坛庙
  卷七十二
  城垣
  府第
  公𪠘
  仓廒
  营房
  物材
  报销
  卷七十三
  虞衡清吏司
  采捕
  鼓铸
  军器
  杂料
  卷七十四
  都水清吏司
  河工水利附
  海塘江防附
  桥道
  船政
  藏冰
  卷七十五
  器用
  织造
  关税
  卷七十六
  屯田清吏司
  山陵
  坟茔
  薪炭
  匠役
  节慎库
  卷七十七
  制造库
  卷七十八
  盛京戸部
  盛京礼部
  盛京兵部
  盛京刑部
  盛京工部
  卷七十九
  理藩院
  叙官
  旗籍清吏司
  王会清吏司
  卷八十
  典属清吏司
  柔远清吏司
  徕远清吏司
  理刑清吏司
  银库
  卷八十一
  都察院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卷八十二
  太常寺
  卷八十三
  太常寺
  祝文
  卷八十四
  翰林院
  起居注
  詹事府
  卷八十五
  光禄寺
  太仆寺
  顺天府
  奉天府
  鸿胪寺
  国子监
  卷八十六
  钦天监
  太医院
  卷八十七
  内务府
  叙官
  广储司
  会计司
  卷八十八
  掌仪司一
  卷八十九
  掌仪司二
  卷九十
  掌仪司三官学药房附
  卷九十一
  都虞司
  慎刑司
  营造司
  庆丰司
  卷九十二
  上驷院
  奉宸院织染局附
  武备院
  卷九十三
  銮仪卫
  卷九十四
  领侍卫府
  卷九十五
  八旗都统
  旗制
  戸口
  田宅
  卷九十六
  兵制
  卷九十七
  训练
  授官
  袭爵
  教飬
  优恤
  公式
  卷九十八
  前锋统领
  䕶军统领
  向导
  卷九十九
  步军统领
  卷一百
  火器营
  圆明园八旗䕶军营
  健锐营
  三旗虎枪营
  等谨案
  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
  敕撰伏考
  国朝会典初修于康熙三十三年续修于雍正五年至是凡三经釐定典章弥补条目弥详考昔成周之制百度分治以六官六官统彚于周礼圣人经世之枢要于是乎在虽越数千载时势异宜政令不能不増法制不能不改职守亦不能不分难复拘限以六官而其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则实万古之大经莫能易也故历代所传如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逓有损益而宏纲巨目不甚相远然其书之善否则不尽繋编纂之工拙而繋乎政令之得失盖一朝之会典即记一朝之故事故事有不能删而不书故事之所无亦不能饰而虚载故事有善有不善亦不能有所点窜变易如唐六典先颁祥瑞之名目分为三等以代天下之奏报殆于上下相罔然当时有此制秉笔者不能不载也又如至正条格中偏驳不公之令经
  御题指摘者人人咸喻其非然亦当时有此制秉笔者不能不载也国多秕政安怪书多驳文乎至于周礼一经朱子称其盛水不漏亦其时体国经野事事为万世开太平故其书亦传之万世尊为法守非周公有所涂饰于其间也我
  国家
  列圣相承
  文谟武烈垂裕无疆
  规画既皆尽善我
  皇上执两用中随时损益又张弛皆𠂻于道增删悉合其宜则是书之体裁精密条理分明足以方驾周礼者实
  圣主鸿猷上轶丰镐也夫岂历代规条所能望见
  涯涘乎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校官 陆 费 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一
  宗人府
  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初制以亲王郡王为宗今贝勒贝子为宗正镇国辅国公为宗人厥后不拘一格惟择贤能者任之
  皇族之属籍以时修辑
  玉牒辨昭穆序爵禄均其惠养而布之教令凡亲疏之
  属胥受治焉
  府丞一人用汉人掌校理汉文册籍
  左右二司每司理事官二人副理官二人主事二人宗室旗员分半用分掌左右翼宗室觉罗之籍稽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贫㓜优恤婚丧之事书其子女适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谥以备
  玉牒纪载○经历二人宗室旗员分半用掌出纳文书○堂主事二人宗室旗员分半用掌奏疏槀案○汉主事二人掌汉文册籍○笔帖式二十四人宗室旗员分半用掌翻译清汉文书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生子女周岁书其年月日时母某氏详其适庶次第具册送府宗室载入黄册觉罗载入红册○宗室以罪黜为庶人者束红带觉罗以罪黜为庶人者束紫带所生子女备录送府如前法各附黄红册后○宗室子女繋
  皇帝伯叔兄弟所生年至十有五奏请
  赐婚未及岁已议婚者奏
  闻其馀宗室所生听本家自择成礼毋致逾时若以
  女与外藩蒙古结姻者均奏请得
  旨迺行
  凡近支宗室
  命名向与
  御名上一字同者惟偏旁稍异之如弘字去一点之类免其回
  避近支宗室子孙除
  钦赐名外上一字仍许与
  皇子
  皇孙同如永字绵字之类下一字不得与
  皇子
  皇孙名同偏旁如玉字部及心字部之类其用蒙古名及与汉人姓名相似者禁之
  凡纂修
  玉牒每十年由府题请以宗令宗正充总裁官按每年
  黄册红册所纪彚入于牒以
  帝系为统以长㓜为序存者朱书殁者墨书误同名
  改卑者及㓜者每修成一次于
  皇史宬本府
  盛京各尊藏一部
  凡封爵十有四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皇子生十五岁由府奏请封爵如奉
  旨暂停每至五年再奏请○亲王适子曰世子仍袭亲王馀子封不入八分公天命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  锡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天聪以后宗室内有  特恩封公及亲王馀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凖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世子适子授爵视亲王馀子馀子封一等镇国将军郡王适子曰长子仍袭郡王馀子封一等镇国将军长子适子授爵视郡王馀子馀子封二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贝子馀子封二等镇国将军贝子适子降袭镇国公馀子封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适子降袭辅国公馀子封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适子仍袭辅国公馀子封二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适子降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适子降袭三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适子降袭一等辅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适子降袭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适子降袭三等辅国将军馀子均封三等辅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适子降袭一等奉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适子降袭二等奉国将军三等辅国将军适子降袭三等奉国将军馀子均封三等奉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适子均降袭奉恩将军馀子受封亦如之奉恩将军适子仍袭罔替馀为闲散宗室○亲王侧福晋子封二等镇国将军世子侧福晋子封三等镇国将军郡王侧福晋子封三等镇国将军长子贝勒侧室子均封一等辅国将军贝子侧室子封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公侧室子封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公侧室子封一等奉国将军○亲王妾媵子封三等辅国将军世子郡王妾媵子均封三等奉国将军长子贝勒贝子妾媵子均封奉恩将军















  皇女由
  中宫出者封固伦公主由
  妃嫔出者封和硕公主如
  中宫抚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硕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贝勒女封郡君贝子女封县君入八分镇国辅国公女封乡君○亲王侧福晋女封郡君郡王侧福晋女封县君贝勒侧室女封乡君贝子侧室女授以五品入八分公侧室女授以六品如亲王郡王妾媵女有许字外藩蒙古者亦封乡君馀并称宗女不封授○亲王世子郡王妻封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长子贝勒以下至辅国将军妻封夫人奉国将军妻封淑人奉恩将军妻封恭人○亲王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三人长子贝勒侧室二人贝子公一人冠服各降适一等
  凡袭封必以适子孙无适子孙许以庶子孙袭绝嗣则以同父兄弟及兄弟之子袭若大宗子孙因罪降革其祖父原爵系军功得封者许以旁支子孙承袭凡袭封之子弟均不限年○适子年及二十未袭封者先与馀子同授封爵亲王郡王适子奉
  特旨始封世子长子其未封世子长子者亦与馀子同授封爵至袭封时仍予以应封之爵爵同者改授封为袭封其先授之爵不准传袭
  凡授封世子长子之适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及一等镇国将军如未
  恩封与馀子同考试授封○亲王以下至将军之子除父故袭封外其馀应授封者俟年及二十由府彚题试以翻译马步射皆优者授应封之爵两优一平者降一等一优两平两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及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皆停封俟学习有成再请考试
  钦定考试授封表
  优      三项皆优者封以应得品级优
  

  
  优       两优一平者降一等平

  优优
  平优   一优两平两优一劣者皆降二等平劣

  平优
  平平  三项皆平及一优一平一劣者皆降三等平劣

  优平平劣

  劣劣劣劣
  奉恩将军考试如停封再考者如前外其应降一等者以爵无可降仍与应得之封停俸二年降二等者停俸三年降三等者停俸四年其二等三等奉国将军如降至奉恩将军仍有应降之等亦每等停俸一年有半
  凡宗室追封以孙袭祖爵者得追封其父母以曾孙袭曾祖爵者得追封其祖父母父母大宗子孙因罪降革以旁支承袭者父在不得请封若追封得及三代其入继大宗为后因而袭爵者不得追封其本生妻先故者依夫爵追封以庶子袭爵者适母故得封其生母降适一等凡封诸王因素行以定封号嗣王袭封即注名原
  册不换宝印
  凡给谥诸王请
  旨酌给贝勒以下至辅国将军请
  旨酌定
  凡朔望
  太庙上香以王贝勒贝子公轮班行礼
  凡飨
  太庙奠帛献爵
  前殿以宗室官六十六人
  后殿以觉罗官三十二人将事以领府事王公一人监
  视之
  凡遇典礼齐集之期自王以下至将军均由府稽察以职名具奏
  凡遣祭
  陵寝遇
  忌辰及清明孟秋望冬至三节以王贝勒往岁除以贝
  子公往均由府行太常寺奏遣○
  盛京
  祖陵以镇国辅国将军六人往居奉天各给田庐以承
  祀事○
  皇太子园寝遣贝子公往祭
  凡立教左右翼各设宗学一择宗室子弟聪秀者入学每学以王公一人总其事宗室总管二人副管八人率教习翻译共十有四人教习骑射共六人稽察课程京堂官四人岁一校试别优劣定去留以劝学兴行○左右翼各设觉罗学四择觉罗子弟聪秀者入学每学以王公一人总其事觉罗副管二人教习清书一人教习骑射一人汉书生徒每十人汉教习一人总稽课程京堂官四人三岁一校试分别优劣酌定去留学成与旗人同应岁科及乡会试并考用中书笔帖式库使○
  盛京设宗学一觉罗学一凡居
  盛京宗室觉罗子弟择聪秀者入学以将军及奉天府尹总其事设总管副管清汉书骑射教习与
  京师同
  凡习射每月左右翼各三次自王公至闲散宗室皆会射于镶黄旗教场由府稽其勤惰优劣注于册劣者给限学习仍怠惰者参处
  凡验阅军器左右翼王以下至奉恩将军甲胄弓矢刀枪旗纛阅五岁以二日分阅府属宗室官及王公等属官军器亦随验阅以核军实凡录用宗室不令与旗民同试有司不为部院属官分府属各官以半归宗室升除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以理事官用奉恩将军宗室佐领以副理官用五六品荫生以主事用考取一二等之宗室以笔帖式用○设宗室监察御史二人专稽府事由府属宗室官考选其职事仍隶都察院○宗室理事等官开列出差及较俸升四五品京堂官与各部满司官同宗室御史转补六科给事中与旗员御史同转科后仍以给事中兼稽府事○宗室侍卫九十人一等九人二等十有八人三等六十三人府会领侍卫内大臣简选引
  见补授其侍卫什长即于宗室内补授其职事仍隶领侍卫内大臣○宗室侍卫及将军云骑尉荫生擢用参领副参领与旗员同
  凡选用觉罗由岁科考应乡会试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补授部院属官及荫生贡监生员官学生录用均与旗人同
  凡旌表孝友贞节宗室觉罗均由府核奏礼部覆题各给银币有差宗室仍
  赐敕奖谕详见礼部
  凡优恤无品秩宗室及无父㓜子月给养赡银米有差○置库于府以待宗室觉罗婚丧之费于王公及大臣内
  特简二人总理以贤能司官专司之○每岁季冬发库银万两为宗室无产者置田庐失产者复旧业馀充岁暮赏给宗室之用
  凡禁令宗室不得滥交匪人其汉人落第留京轻薄好事之徒不得延训子弟及与为容纳○诸王以下有年少溺于逸乐耽丝竹狎优伶于城内外关厢放鹰鹞扰居民者由府察实劾奏长史等官不竭诚规谏者并劾闲散宗室有犯亦如之
  凡议罪王以下及宗室有犯或夺所属人丁或罚金非叛逆重罪不拟死刑不鞭责不监禁谓刑部监不革去宗室○宗室觉罗犯笞杖等罪有品秩者照职官降级罚俸例议处无品秩者笞十至二十皆罚养赡银一月笞三十罚二月笞四十罚三月笞五十罚四月杖六十罚养赡银六月杖七十罚七月杖八十罚八月至杖九十罚十月杖一百罚一年止犯军流徒罪者照旗人折荷校日期以二日抵一日犯徒罪者于空室拘禁犯军流于空室锁禁皆于满日省释犯重罪者请
  旨定议


  钦定大清会典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
  内阁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均由
  特简赞理机务表率百寮补授后请
  旨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
  钦定殿阁名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尚书协办阁务满汉各一人○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满六人汉四人掌敷奏本章传宣
  纶綍○侍读学士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人各二人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典籍满洲汉军汉人各二人掌收贮图籍出纳文移○中书满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古六人掌撰拟纪载翻译缮书之事○中书科中书舎人满二人汉四人笔帖式十人掌书
  
  敕
  
  朝廷徳音下逮宣示百官曰
  制布告天下曰
  诏昭垂训行曰
  诰申明职守曰
  敕中外封章上达庆贺
  皇帝
  皇太后曰表
  皇后曰笺陈事曰疏内阁检校出纳惟允
  皇帝登极诸王贝勒文武各官贺表内阁撰拟其馀庆贺表笺翰林院撰拟均由大学士奏定颁中外遵行○各部院及直省题疏到内阁旧制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乾隆十三年定并改题夲大学士票拟进
  呈得
  旨转下六科钞发各部院施行以副夲录
  旨送
  皇史宬存贮如原疏折出未定处分俟
  御门听政时满学士一人敷奏折夲大学士面奉谕旨如前施行
  凡恭上
  皇太后
  尊号
  徽号
  奏书
  册宝
  册立
  皇后
  皇太子
  册宝由大学士恭阅所司撰拟文篆进
  
  钦定
  敕下礼部奉行○尊封
  皇贵太妃
  皇太妃
  册封
  皇贵妃
  贵妃
  
  嫔各
  册宝皆大学士恭阅所司撰拟文篆进
  
  钦定
  敕下礼部施行
  凡
  
  皇太子
  皇子
  皇孙名大学士承
  旨选拟奏请
  钦定诸王公主封号亦如之
  凡封诸王公主福晋以下
  册宝
  诰命由大学士奏定封外藩王以下及公侯伯以下诰命亦如之其子孙袭封即于原奉
  诰敕内开注人名年月加用
  御宝给还○中外文武各官遇
  覃恩封赠五品以上者
  诰命六品以下者
  敕命宗室自镇国公以下用为大臣侍卫者封赠与文武官同○外任官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官撰给坐名
  敕书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使及副将参㳺等官止
  给传
  敕
  
  覃恩肆赦大学士承
  旨拟
  恩诏应行事款恭请
  钦定
  凡请用
  御宝先期知会内务府转行宫殿监至期学士率典
  籍官赴
  乾清门验用如遇
  行幸驻驆以内务府总管一人监视之
  交泰殿贮
  御宝二十有五
  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纽高二寸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高二寸一分
  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三分
  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盘龙纽高一寸三分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皇帝行宝以颁锡赉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皇帝信宝以徴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
  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三分天子信宝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七分
  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八分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
  命徳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一分
  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
  盛京尊藏
  御宝十
  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四分
  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七分
  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
  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纽高五分
  奉天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
  天子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十五分交龙纽高二寸
  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
  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五分
  凡纂修
  实录
  圣训会典诸书皆由内阁题请监修总裁等官书成于皇史宬及内阁各尊藏一部并送一部至
  盛京尊藏○内阁尊藏
  列圣实录以次进
  
  皇帝恭阅周而复始日以为常
  
  起居注记载每岁终送内阁大学士学士监视加封入库收藏
  凡每月钦奉
  谕旨于次月彚录进
  呈各部院奉
  旨特交之事覆奏后具册送内阁其有未结者声明
  缘由送核月终则会计具奏
  凡
  
  庙
  陵寝神牌由工部送内阁中书敬书清文翰林官敬书
  汉文
  命大学士行礼
  
  尊谥
  册谥大学士承
  旨恭拟奏请
  钦定
  敕下礼部奉行
  册文宝篆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恭阅进
  呈○诸王以下及文武大臣谥法均由大学士奏定诸王以一字为谥贝勒以下及大臣以二字为谥
  
  陵山封号大学士承
  旨恭拟封各山川神祇亦如之
  凡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大学士恭阅进
  
  坛庙祝版由太常寺送内阁中书缮写大学士敬书御名○每岁春秋祀
  先师孔子
  命大学士一人行礼
  御经筵日遣大学士一人祗告
  传心殿
  
  赐祭
  赐葬由翰林院撰拟祭文碑文大学士阅定进呈
  
  殿试天下贡士由读卷大学士等奏请
  制策以卷进
  呈
  皇帝亲定甲第下内阁中书书榜传胪武
  殿试亦如之
  凡庶吉士散馆由内阁请期
  御试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同引
  见留馆者授编检职馀以各部额外主事及知县用敕下吏部奉行
  
  命将征讨大将军经略将军
  敕书内阁撰拟大将军经略将军或给印或关防并
  诹出师吉日皆奏请
  钦定仍遣内阁官随行管理
  凡勾决京外重囚刑部以秋朝审情实姓名册送内阁于冬日至前六十日次第奏请勾决
  皇帝素服大学士学士及刑部堂官
  起居注官咸常服祗候
  召入满学士一人跪奏囚册汉大学士一人秉笔遵旨勾讫密封下所司施行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三
  吏部
  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掌中外文职铨叙黜陟之政釐饬官常以赞邦治所属有文选考功稽勲验封四司
  文选清吏司郎中满三人蒙古汉各一人员外郎满汉各二人主事满一人汉二人掌班秩迁除均平铨法
  考功清吏司郎中满三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二人蒙古汉各一人主事满一人汉二人掌论劾考察旌别功过
  稽勲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兼稽在京文员俸廪
  验封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蒙古汉各一人掌
  封赠袭荫土司嗣职
  堂主事掌文案者满二人掌章奏者满二人汉军一人
  司务满汉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察胥吏各部同笔帖式满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汉军十有二人分隶各司视事之繁简以为额掌翻译清汉章奏文籍各部同
  文选清吏司
  官制一
  京官
  国家稽古建官立纲陈纪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皆王公领之所属左右司半用宗室其制不隶于吏部惟汉府丞及司属旗员之半以类相从列六部之次内阁
  丝纶是职政本系焉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为九卿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以详议
  国是均平政刑理藩院内务府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国子监钦天监各治一官京尹敷化郊圻各修迺职率厥典常熙庶绩焉
  太师 太傅 太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已上皆不专设以待大臣加衘及追赠
  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  由各部尚书简用仍从一品学士兼礼部侍郎满六人汉四人从二品侍读学士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从四品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人正六品典籍满洲汉军汉各二人正七品中书满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古六人均从七品○中书科中书舍人满二人汉四人从七品笔帖式满十人○
  皇史宬尉满三人正七品
  吏部戸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正二品所属满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司务从九品笔帖式自七品至九品以出身为差
  吏部属司四郎中满八人蒙古一人汉四人员外郎满八人蒙古一人汉五人主事满四人蒙古一人汉六人堂主事满四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汉军十有二人
  户部属司十有四郎中满十有八人蒙古一人汉十有四人员外郎满三十八人蒙古一人汉十有四人主事满十有四人蒙古一人汉十有四人堂主事满四人汉军二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九十九人蒙古四人汉军十有六人○内仓监督满二人○宝泉局监督满汉各一人大使满五人
  总理三库无定员于大臣内  简用所属郎中三人员外郎六人堂主事一人司库五人正七品大使四人笔帖式十有五人以上均满员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所属坐粮廰满汉各一人由科道及各部司官内奏委仓监督满汉各十有四人由各衙门司官内奏委大通桥监督满汉各一人由各仓监督内奏调笔帖式满四人
  礼部属司四郎中满六人蒙古一人汉四人员外郎满十人蒙古一人汉二人主事满四人蒙古一人汉四人堂主事满三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三十四人蒙古二人汉军二人○铸印局员外郎汉一人大使汉一人未入流笔帖式满一人○会同四译馆郎中兼鸿胪寺少卿衔一人由本部郎中内奏委大使汉一人正九品序班汉二人从九品朝鲜通事十有二人六品六人七品四人八品二人○马馆监督二人由礼部理藩院司官内奏委
  乐部以礼部满尚书内务府总管及各部院尚书侍郎知乐者兼管所属和声署署正满汉各一人署丞满汉各一人供用官三十人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司官赞礼郎笔帖式兼理
  兵部属司四郎中满十有二人蒙古一人汉五人员外郎满十人蒙古三人汉三人主事满四人蒙古一人汉五人堂主事满四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六十二人𫎇古八人汉军八人○马馆监督一人由本部司官内奏委
  刑部属司十有八郎中满十有七人蒙古一人汉二十人员外郎满二十四人蒙古一人汉十有九人主事满十有七人蒙古一人汉十有八人堂主事满五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一百有五人蒙古四人汉军十有五人○赃罚库司库满一人正七品○提牢满汉各一人由本部司官内专委司狱满四人汉军二人均由本部笔帖式内奏补汉二人从九品
  工部属司四郎中满十有七人蒙古一人汉四人员外郎满十有九人蒙古一人汉四人主事满十有二人蒙古一人汉八人堂主事满三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七十七人蒙古一人汉军八人○节慎库员外郎满一人由本部司官内奏调司库满二人正七品笔帖式满二人库使十一人○制造库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司库满二人正七品司匠满二人从九品笔帖式满四人蒙古一人汉军二人库使二十二人○宝源局监督满汉各一人大使满二人○琉璃窑监督满汉各一人○街道监督满汉各一人○木仓监督满汉各一人○柴厂监督满二人○煤炭厂监督满一人宝源局以下满汉监督大使均由本部司官笔帖式内奏委
  宗人府府丞汉一人正三品○左右二司理事官各一人正五品副理官各一人从五品主事各一人经历一人正六品以上均满员堂主事满一人汉二人笔帖式满十有二人
  理藩院尚书一人从一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二品均满员或以蒙古补授所属司五郎中满六人蒙古五人员外郎满十有八人蒙古十有八人主事满四人蒙古五人堂主事满二人蒙古三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洲蒙古各一人笔帖式满三十六人蒙古五十五人汉军六人○银库司官二人由本院司官内奏委司库满一人正七品笔帖式满二人○蒙古翻译房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唐古忒学司业蒙古一人正六品助教蒙古一人从七品笔帖式蒙古四人○内馆外馆监督二人由科道司官内奏委○游牧处员外郎蒙古十有六人○张家口喜峯口独石口杀虎口古北口管理驿站官各一人由本院司官内奏委
  都察院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正三品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京畿道河南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二人江南道监察御史满汉各四人浙江道山西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二人山东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三人陜西道湖广道江西道福建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二人四川道广东道广西道云南道贵州道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经历满汉各一人正六品都事满汉各一人正六品笔帖式满三十五人蒙古二人汉军五人
  吏科戸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均正五品笔帖式满八十人
  巡视五城满汉各一人科道兼用五城正指挥各一人正六品副指挥各一人正七品吏目各一人未入流
  内务府总管正二品以侍卫府属郎中内三院卿  简补或以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兼摄无定员所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司库品级均与各部院同郎中二十一人员外郎五十九人主事十有二人司俎官五人正六品内管领三十人正五品副内管领三十人正六品司库十有二人司匠二十人正八品赞礼郎十有七人正九品笔帖式二百九十八人
  武备院卿二人由侍卫补授一人由内务府郎中补授一人上驷院奉宸苑卿同正三品所属郎中一人员外郎八人主事二人笔帖式二十八人库掌八人掌盖三人正六品司弓八人司幄三人均正七品司矢三人司匠八人均正八品
  上驷院卿二人正三品所属郎中一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二十五人○厩长十有七人牧长十有一人均正七品○大凌河牧长三十人正七品
  奉宸苑卿二人正三品所属郎中六人员外郎八人主事三人苑丞三十二人六品十人七品五人八品十有七人苑副三十九人七品十有六人八品二十三人库掌二人六品七品各一人笔帖式五十九人汉闸官一人未入流
  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参议正五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经历知事均正七品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六人汉军二人○掌登闻鼓笔帖式满洲汉军各一人
  大理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左右寺丞正六品满洲汉军汉各一人左右评事汉各一人堂评事满一人均正七品司务满汉各一人从九品笔帖式满四人汉军二人
  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满汉各一人从二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均从四品侍读侍讲均从五品满汉各三人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食七品俸均无定员所属典簿从八品孔目待诏均从九品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四十人汉军四人
  起居注馆记注官满八人汉十有二人由翰林詹事坊局官简用以原衔充补主事满二人汉一人笔帖式满
  十有四人汉军二人
  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主簿满汉各一人从七品笔帖式满六人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正五品左右中允正六品左右赞善从六品均满汉各一人
  司经局洗马满汉各一人从五品所属正字汉一人从九品
  太常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寺丞满一人汉二人均正六品典簿满汉各一人博士满洲汉军汉各一人司库满一人均正七品所牧汉一人从七品协律郎汉五人正八品读祝官满八人赞礼郎满二十四人汉十有四人均正九品司乐汉二十三人从九品笔帖式满九人汉军一人
  光禄寺卿从三品少卿正五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署四署正满汉各四人从六品署丞满八人典簿满汉各一人均从七品笔帖式满十有六人○银库司库满二人正七品笔帖式满二人
  太仆寺卿从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司二员外郎满二人蒙古二人主事满二人蒙古二人主簿满一人正七品笔帖式满八人蒙古八人
  顺天府尹一人正三品丞一人正四品所属治中一人正五品通判一人正六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照磨一人从九品崇文门分司副使一人未入流司狱一人从九品○辖京县二大兴县知县一人正六品县丞一人正七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巡检三人从九品闸官一人未入流宛平县知县一人正六品县丞二人正七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巡检四人从九品闸官一人未入流○儒学教授满汉各一人正七品训导满一人正七品汉一人从七品
  鸿胪寺卿正四品少卿从五品均满汉各一人所属主簿满汉各一人从八品鸣赞满十有六人汉二人序班汉四人均从九品笔帖式满四人
  国子监祭酒满汉各一人从四品司业满洲蒙古汉各一人正六品所属监丞满汉各一人正七品博士满汉各一人从七品助教满十有六人蒙古八人汉六人从七品学正汉四人学录汉二人均正八品典簿满汉各一人从八品典籍汉一人从九品笔帖式满四人蒙古二人汉军二人○鄂罗斯馆助教满汉各一人○算法馆助教汉一人
  钦天监监正满一人西洋一人正五品监副满汉各一人左右监副西洋各一人均正六品春夏中秋冬五官正满洲蒙古各二人汉军一人汉五人均从六品主簿满汉各一人正八品灵台郎满三人汉军一人汉四人从七品五官挈壶正满汉各二人从八品五官监候汉一人正九品五官司书汉一人正九品五官司晨汉军一人从九品博士满六人汉军二人汉二十四人从九品天文生满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二十四人食从九品俸不食俸者不载笔帖式满十有一人蒙古四人汉军二人
  太医院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所属御医十有五人正八品吏目三十人八品十有五人九品十有五人
  武职衙门司官凡武职隶兵部其武职衙门所设文员仍属吏部铨选銮仪卫主事满一人经历汉一人笔帖式满七人汉军三人
  三旗领侍卫府主事满一人笔帖式十有二人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满二人主事满二人司务满一人笔帖式满十有二人
  亲王府管领四人正六品典膳一人从六品司库二人从七品司匠四人从八品马群牧长二人从六品牛群牧长羊群牧长各一人均从八品
  郡王府管领三人正六品典膳一人从六品司库二人从七品司匠四人从八品马群牧长一人从六品牛群牧长羊群牧长各一人均从八品





  官制二
  坛
  
  陵寝官
  天坛
  地坛尉各八人五品各一人六品各七人均满员祠祭署奉祀各一人
  从七品祀丞各一人从八品均汉员
  太庙尉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满员
  社稷坛尉五人五品一人六品四人均满员
  日坛
  月坛祠祭署奉祀各一人从七品
  先农坛祠祭署奉祀一人从七品祀丞一人从八品帝王庙祠祭署无专员以汉赞礼郎司乐内一人委
  
  神乐署署正一人正六品左右署丞二人从八品以上均汉员隶太常寺
  堂子尉八人七品二人八品六人均满员隶礼部
  永陵掌关防官一人正四品副关防官二人正五品笔
  帖式二人隶 盛京礼部
  福陵
  昭陵掌关防官各一人副关防官各二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均正四品内管领各一人笔帖式各四人
  昭西陵礼部郎中一人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孝陵掌关防礼部郎中一人内务府掌关防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孝东陵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景陵掌关防内务府总管一人正二品礼部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膳正二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景陵皇贵妃园寝内务府员外郎一人读祝官二人赞
  礼郎三人
  景陵妃园寝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礼部笔帖式二
  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一人
  东陵工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四人笔帖式四人
  总理
  东陵内外事务衙门主事二人笔帖式二人
  泰陵掌关防内务府总管一人正二品礼部郎中一人工部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一人工部员外郎一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礼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二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工部笔帖式二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泰陵妃园寝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
  总理
  西陵内外事务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二人
  孝贤皇后陵寝礼部郎中一人内务府掌关防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端慧皇太子园寝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
  礼郎三人
  圣贤后裔职均世袭
  先师后裔太常寺博士一人国子监学正一人尼山书院学录一人洙泗书院学录一人孔颜曽孟四氏学教授一人学录一人南宗五经博士一人元圣周公述圣子思子复圣颜子宗圣曽子亚圣孟子先贤仲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张子邵子后裔五经博士各一人朱子后裔五经博士二人先儒韩氏后裔五经博士一人关氏后裔五经博士三人
  孔庙执事官
  三品执事官二人四品执事官四人五品执事官六人六品执事官一人七品执事官八人八品执事官十人九品执事官十人司乐一人管句一人典籍一人均七品








  钦定大清会典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
  吏部
  文选清吏司
  官制三
  盛京官
  盛京戸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侍郎各一人正二
  品所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品级与在
  京部院同堂司官均满员惟刑部有汉军堂主事一人蒙古主事二人汉司狱一人戸部属司三郎中二人员外郎五人主事四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满二十一人汉军二人○银库掌关防监督一人副监督一人司库二人正七品○正副仓监督各一人○管官屯六品官二人
  礼部属司二郎中二人员外郎四人堂主事一人笔帖式满十人○凤凰城迎送官三人正五品○助教四人○读祝官八人赞礼郎十有六人均正九品
  兵部属司二郎中二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十有二人○驿站正副监督各一人
  刑部属司四郎中四人员外郎满六人蒙古二人主事四人堂主事满一人汉军一人笔帖式满二十四人蒙古二人汉军五人○赃罚库司库一人正七品○司狱汉一人从九品
  工部属司二郎中二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笔帖式满十有六人汉军一人○银库司库二人正七品○制造库司匠一人从九品○管理琉璃窑官二人正六品
  管理威远堡等六关口事务侍郎一人以五部侍郎内一人兼理所属威远堡英额门碱厂汪清霭哈凤凰城守口官各一人笔帖式各一人
  奉天府尹一人正三品丞一人正四品治中一人正五品理事通判满一人正六品所属经历一人从七品○辖京县一承德县知县一人正六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司狱一人从九品巨流河巡检一人从九品○儒学教授一人正七品
  盛京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一人○牛庄开原辽阳锦州盖州宁远广宁义州等处仓官各一人○清河河庄口白土厂彰武台新台松岭法库明水塘宽邦九关台等处边门并中后所笔帖式各一人
  吉林将军衙门主事一人助教一人笔帖式一人○宁古塔锦州驿站官各二人正七品○宁古塔仓官二人○白都讷拉林仓官各一人笔帖式各一人
  黑龙江将军衙门主事三人笔帖式二人○黑龙江齐齐哈尔默尔根城等处驿站官各一人正七品○黑龙江齐齐哈尔默尔根城胡兰等处仓官各一人
  熊岳锦州副都统衙门笔帖式各二人兴京辽阳复州义州岫岩金州开原凤凰城城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
  牛庄盖州防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旅顺水师营广宁宁远协领衙门笔帖式各一人
  各省驻防笔帖式外省将军督抚等衙门笔帖式仍属京官具详于左其止给月廪不食禄者不载
  江宁杭州荆州西安凉州绥远城宁夏青州福州广州将军衙门天津水师营都统衙门笔帖式各三人直隶云南总督衙门笔帖式各一人陜甘总督四川总督衙门笔帖式各二人山西甘肃巡抚衙门笔帖式各二人陜西巡抚衙门笔帖式一人山海关京口副都统衙门笔帖式各三人庄浪热河乍浦右卫四川副都统衙门笔帖式各二人保定府沧州德州太原府开封府郑家庄城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永平府三河县玉田县防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独石口古北口冷口防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二人喜峯口防守尉衙门笔帖式一人罗文峪防守尉衙门笔帖式二人张家口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归化城和林格尔崑都仑托克托城萨拉齐清水河善岱协办同知笔帖式各一人





  官制四
  外官
  直省设总督统辖文武诘治军民巡抚综理教养刑政承宣布政使司掌财赋提刑按察使司主刑名粮储驿传盐法兵备河库茶马屯田及守巡各道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砺风俗简军实固封守督抚挈其纲领司道布其教令以倡各府府有知府同知通判以倡州县州有知州同知判官县有知县有丞有主簿各治其土田户口赋税辞讼司学校者府曰教授州曰学正县曰教谕其贰皆曰训导修四术造士以倡四民共成治化司府首领州县杂职则有经历都事理问照磨检校知事司狱吏目典史驿丞巡检闸官仓库大使或司一事或任差委皆尊卑有纪小大相承以分猷效职阜成兆民
  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从一品直隶一人江南江西一人福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一人陜甘一人广东广西一人四川一人云南贵州一人
  漕运总督一人正二品加尚书衔从一品
  河道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从一品山东河南一人江南一人直隶河道以总督兼理
  巡抚从二品加侍郎衔正二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直隶四川繋总督兼管
  学政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各帯原衔品级奉天学政以奉天府丞兼理福建台湾府学政以台湾道兼理
  盐政长芦河东两淮各一人由  特旨简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帯原衔品级福建两广以总督兼理两浙以巡抚兼理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均巡抚管理
  织造江宁府苏州府杭州府各一人均于内务府司官内
  简用各帯原衔品级

  巡察福建台湾满汉各一人由都察院奏差各帯原衔品级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经历从六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理问从六品直隶江苏江西浙江湖南陜西云南各一人○都事从七品河南福建各一人○照磨从八品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肃四川广东各一人○库大使正八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仓大使从九品安徽一人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经历正七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各一人○知事正八品江西一人○照磨正九品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肃广东贵州各一人○司狱从九品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
  粮储道江南二人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各一人驿传盐法道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云南各一人盐法道福建一人河道直隶四人山东一人河南二人江苏三人分巡道直隶山西福建浙江陜西各四人山东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各三人河南安徽江西云南贵州各二人甘肃八人四川广东各五人均正四品○库大使从九品直隶山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各一人江苏三人○仓大使未入流陜西广东各一人
  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从三品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广各一人○运同从四品长芦山东河东两广各一人○运副从五品两浙一人○运判从六品长芦山东两浙各一人两淮三人○监掣官正六品两淮仪所一人○盐课提举司提举正五品云南三人○盐课司大使正八品长芦十人山东十人两淮二十五人两浙三十二人陜西甘肃各一人四川九人广东十有三人云南十有一人○盐引批验所大使正八品长芦山东两淮各二人两浙四人两广一人○库大使正八品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广各一人○仓大使正八品河东三人○经历从七品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浙两广各一人○知事从八品长芦河东两淮两广各一人○巡检从九品两淮一人
  知府从四品直隶山西河南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江苏安徽甘肃各八人江西贵州各十有三人浙江四川广西各十有一人山东福建湖北广东各十人陜西六人云南二十一人同知正五品府或一二人或三四人分理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清军理事抚苗水利诸务量地置员事简之府不设直隶二十四人奉天一人山东十有二人山西江西各十有一人河南广西各八人江苏二十二人安徽七人福建湖北甘肃四川广东各十人浙江十有五人湖南九人陜西贵州各六人云南十有三人○通判正六品府或一二人或三四人管粮督捕水利理事诸务量地置员事简之府不设直隶二十七人奉天二人山东河南各十有一人山西十有三人江苏十有八人安徽云南各八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各十人福建广东贵州各七人浙江九人陜西四人甘肃广西各五人○经历正八品直隶山西福建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各十人河南江苏安徽甘肃各八人江西贵州各十有三人浙江四川各十有一人陜西四人云南十有七人○同知经历品级同湖南一人○卫经历从七品四川一人○知事正九品江苏四人浙江陜西各一人广西二人云南七人○照磨从九品江苏六人安徽湖北各三人江西十有二人河南福建贵州各一人浙江五人陜西四人○同知照磨品级同江西一人四川五人○司狱从九品直隶四人山东十人山西贵州各二人河南安徽四川各一人福建广东各九人浙江湖北广西各七人湖南云南各五人陜西三人○通判司狱品级同山西二人○茶马司大使正九品甘肃二人○宣课司大使从九品江苏二人○税课司大使从九品江苏二人浙江四人广东一人○仓大使从九品直隶三人山东山西福建各二人江苏一人广东六人○库大使未入流山西一人○茶引批验所大使未入流江苏一人○盐茶大使未入流四川一人○递运所大使未入流江苏一人○检校未入流江苏四人○长官司吏目未入流贵州四人
  直隶州知州从五品直隶陜西各六人山西十人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苏甘肃广东各三人安徽五人江西广西各一人福建二人四川十有九人○州同从六品直隶江苏安徽四川各三人福建陜西甘肃各二人河南湖南广东各一人○州判从七品直隶五人山西四人河南湖南甘肃各三人江苏陜西广东各二人安徽江西广西各一人四川七人○吏目从九品直隶陜西各六人山西十人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苏甘肃广东各三人安徽五人江西一人福建广西各二人四川九人○税课司大使未入流江苏一人
  知州从五品直隶十有六人奉天安徽各四人山东四川各十有一人山西河南各六人江苏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湖北甘肃各八人陜西五人广东七人广西十有五人云南三十一人贵州十有四人○州同从六品直隶江苏湖北云南各三人山东九人广西十有三人河南江西湖南甘肃四川各一人安徽四人陜西贵州各二人○州判从七品直隶十有七人奉天安徽江西浙江广东各一人山东广西各六人河南湖北各五人江苏甘肃贵州各三人湖南四川各二人云南四人○吏目从九品直隶十有八人奉天安徽各四人山东四川各十有一人山西河南各六人江苏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湖北甘肃各八人陜西五人广东七人广西二十三人云南三十一人贵州十有四人○税课司大使未入流山东一人○仓大使未入流山东二人○库大使未入流直隶一人
  知县正七品直隶一百十有八人奉天府七人山东九十六人山西八十九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苏六十一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浙江各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肃四十四人四川一百十有二人广东八十人广西四十七人云南三十三人贵州三十四人○县丞正八品直隶三十六人山东三十五人山西三人河南三十三人江苏江西各四十八人安徽十有七人福建二十九人浙江四十五人湖北二十一人湖南十有三人陜西广东各十有九人甘肃五人四川十有八人广西六人云南三人贵州八人○主簿正九品直隶二十二人山东十有三人河南十有四人江苏四十人安徽五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甘肃广东各一人○典史未入流直隶一百十有八人奉天七人山东九十六人山西八十九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苏六十一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浙江各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肃四十四人四川一百十有二人广东八十人广西四十七人云南三十三人贵州三十四人○税课司大使未入流河南一人江苏二人浙江三人○仓大使未入流直隶一人○河泊所未入流广东二人
  巡检从九品直隶四十六人奉天六人山东三十人山西四十四人河南十有七人江苏九十九人安徽六十二人江西九十二人福建湖北各七十四人浙江三十九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十有一人甘肃二人四川二十六人广东一百四十八人广西六十三人云南二十五人贵州八人
  驿丞未入流直隶十有三人山西陜西各九人河南湖北各八人江西贵州各二人浙江四人湖南十有五人四川三人
  闸官未入流直隶一人山东二十八人江苏十有三人
  教授正七品直隶河南湖北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山东山西福建甘肃广东各十人江苏安徽各八人浙江广西各十有一人江西贵州各十有三人陜西六人四川十有二人云南二十二人
  学正正八品直隶二十二人奉天四人山东陜西甘肃各十有一人山西广西各十有六人河南广东各十人江苏六人安徽九人江西福建各二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各七人四川八人云南三十一人贵州十有四人
  教谕正八品直隶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二人山东九十一人山西六十二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苏四十六人安徽四十九人江西七十五人福建五十八人浙江七十六人湖北五十四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四十三人甘肃二十人四川八十六人广东七十三人广西四十二人云南二十八人贵州三十三人
  训导从八品直隶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东百有十人山西九十六人河南一百有五人江苏五十九人安徽六十六人江西九十一人福建七十二人浙江八十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七人陜西八十四人甘肃五十三人四川一百二十二人广东九十四人广西六十四人云南七十五人贵州六十人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五
  吏部
  文选清吏司
  铨政
  凡满汉出身之途由科目由贡监由荫生由荐举由吏员迁秩改除在京四品以上及翰詹官在外运使以上官列名请
  特简郎中道府以下循例铨选论俸序迁者曰推升不待俸满者曰即升至署职试俸开复起复降补改补回避告假悉有定制
  凡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二名三名授编修二甲三甲
  钦定庶吉士及分六部学习外满洲进士记名以知县用者按名次铨选馀以通政使司汉字知事国子监丞博士典簿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翰林院典簿等官序科选用并考取顺天府满教授汉进士或以知县教授即用或以知县教授归班序选均俟引
  
  钦定
  凡举人授职近省俟会试三科后远省福建湖南四川两广云南贵州会试一科后呈部注册以知县用如愿就教职注册以教职用均序科铨选以知县用者届选咨取赴部时督抚核验如年力已衰即改用教职○直隶州州同亦以举人选用升转与知县同○满洲举人选用知县小京官及考补顺天府教授均与满洲进士同
  凡贡监考职以宾兴之年五月文结限三月内到部考试不得滥取入选者覆试恩㧞副榜贡生分三等录用一等以州同用二等以州判用三等以县丞用捐贡监生分二等录用一等以主簿用二等以吏目用均注册候选贡生考职不限年监生未满三年不与考其考授职衔未经选用者仍听乡试
  凡荫叙满官一品荫生以员外郎用二品以各部院主事都察院经历大理寺寺正光禄寺署丞用由侍郎巡抚荫者专以主事用三品以通政使司经历太常寺典簿光禄寺典簿各部寺司库用四品以鸿胪寺主簿用年二十以上咨部引
  见或以旗员用或分部学习均俟
  钦定分部者二年期满甄别优者奏留题补其次归班选用平庸者令回旗分蒙古汉军一品荫生以员外郎用二品以主事用汉军以大理寺寺正兼用三品四品以部院笔帖式用其随旗行走分部学习之例均与满官同○汉文武官正一品荫生以员外郎治中用从一品以主事用由尚书左都御史总督荫者以员外郎用正二品以主事都察院经历京府通判用由侍郎巡抚荫者内用专以主事选从二品以光禄寺署正大理寺寺副用正三品以中书科中书大理寺评事太常寺主簿博士通政使司经历用从三品以光禄寺典簿銮仪卫经历詹事府主簿京府经历用四品官荫监与贡监一例考职序选其奉
  旨外用者正一品荫生以同知用从一品以知州用二品以通判用三品以知县用○汉文武官恩荫生到部奏请
  命大臣考试入选者引
  见以京外官录用俟
  钦定后照例铨选文理荒谬者回籍读书三年再试有夙娴武艺愿就武职者咨兵部○汉文职难荫三品以上官荫知州四品以下官荫知县布按首领及州县佐杂官六七品者荫县丞八九品者荫县主簿未入流荫吏目汉军同
  凡荐举徴召贤良方正山林隐逸之士督抚确访具题送部请
  旨○博学宏辞科奉
  特旨举行或令三品以上及科道官保举或令督抚
  学政疏荐
  召试入选者均以翰林官酌量补用○督抚幕宾有才猷出群者许特疏荐引司道以下幕宾申督抚保题均送部请
  旨考试分别录用
  凡考试笔帖式试翻译一道按旗定额满洲每旗十人蒙古汉军每旗三人注册序选年未及十八者停选不入班次人员遇阙即补馀各按旗分班铨用食俸视出身品级为差○笔帖式由举人恩㧞岁副贡生考取者七品由生员监生考取者八品由官学义学生闲散及亲军䕶军领催库使骁骑考取者九品○在京见任笔帖式每三年考试一次入选者留任不入选者黜退如能学习三年后许再试一次临试不到者议处有故不与者补试○
  盛京笔帖式由
  盛京兵部于本处旗人内考取以试卷封进
  钦点大臣覆阅等第奏定后注册送
  盛京兵部以次拟补见任者循例三年一试其分别去留学习再试及议处补试之例均与在京笔帖式同○
  陵寝笔帖式及各省督抚驻防城守尉等衙门笔帖式由京补用六年期满各该处注考送部以京阙补用○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衙门笔帖式由该将军等于本处驻防旗人内考取其阅卷注册序补之例与
  盛京笔帖式同
  凡吏员授职在京书吏供事在外吏攒均五年役满考职详见验封司分四等一等以府经历用二等以主簿用三等以从九品杂职用四等以未入流杂职用○在京事繁书吏役满勤慎无过仓书役满无亏空均免考以从九品未入流兼掣选用○礼部儒士三年期满免考职以铸印局大使及外府检校京外典史选用○
  盛京各部及在京八旗外郎六年期满考职以州同州判县丞分别录用
  凡考选翰林院庶吉士由二甲三甲进士考试
  命王公大臣公同验阅引
  见
  钦授于大臣内
  简用满汉教习各一人三年期满考试
  钦定甲乙引
  见留翰林院者二甲除编修三甲除检讨馀分别授官详翰林院○监察御史满洲蒙古由郎中员外郎内阁侍读汉由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侍读中书科中书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考选主事非由中书评事博士升任者二年俸满方准考选中书评事博士非由知县升任者不准考选各堂官择属官之勤敏练达立心正直者保送吏部满洲蒙古不考试汉军汉人由部请
  旨考试均俟引
  见记名遇满洲蒙古员阙以郎中二人员外郎等官一人汉员阙以翰林一人部属二人引
  
  简用汉人不由正途出身进士举贡为正途捐贡不与及见任京官三品以上外省督抚之子弟均不得考选凡开列大学士以下至京堂翰林詹事官员阙均以应升官列名题请
  简用应补者列名在应升官之前其转补之员及其次应升外官应升均于疏内具名单进
  呈○本部尚书侍郎以各部院尚书侍郎转补六部左侍郎以右侍郎转补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侍讲学士转补侍读以侍讲转补左春坊左庶子左中允左赞善均以右转补○总督以左都御史侍郎巡抚开列巡抚以学士左副都御史府尹布政使开列本省布政使不开列布政使以按察使开列按察使以运使各道开列运使以知府开列○直隶江南浙江学政以侍读侍讲洗马中允赞善开列馀省以俸深编修检讨十人郎中十人开列题授三年任满题请更代其京堂科道及翰詹衙门侍讲学士庶子以上间奉  特旨简用
  凡月选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均分双单月选补审其资格核其班次书签弥封令应选人亲掣旗员定于每月之初五日汉员以月之二十五日笔帖式以月之二十日在籍选补与外任拟升及出使移疾不能赴部者本部堂官代掣有事故者扣除应选知县之各省进士举人及应升知县之首领佐贰教职等官先期檄令赴部曰截取以次选用将毕复截取如前八品以下选补均不赴部闰月不选京察大计之年是月内外官均暂停升补俟考核具题
  命下后仍按班升补○旗员月选双月有荫监学习进士散馆庶吉士年满大使三库司库等班单月有捐纳议叙降调开复期满教习年满仓官等班双单月均有进士举人内用班按班序选惟奉
  旨即用扣选别补回避调京及指部人员均不入班次双单月皆得先用病痊应补者单月不入班次即用丁忧过班人员各按原选月分先补计阙序补人员各按原定阙数铨补○汉员月选双月有荫监教习肄业议叙就职考职役满等班单月有行取外转服满开复降补七品京官盐场期满等班双单月均有学习进士散馆庶吉士进士举人俸满教职捐纳明通等班按班序选惟奉
  旨即用裁汰别补扣除别选亲老改补近省服满坐补原部及指定某部某省人员均不入班次双单月先用回避别补病痊坐补者归于单月不入班次即用计阙序补人员与旗员同应选人赴部验到满五十五日者始得铨选每月朔赴部投供选授后集各员于
  午门会同九卿詹事科道验看才品优长知之有素及行止不端出身不正者各举以
  闻知县内有年力就衰者请
  旨以教职改用试各员履历如政治确有所见缮折
  敷陈者听试卷进
  御奏请日期引
  见得
  旨后具题除授○月选知县于签选人员外以其次应选者按班备拟班各一人一同验看考试同签选官引
  见遇有扣除即以备拟人员
  简用○州县选授福建有棚民之地及年逾六十而
  任在三千里外者均奏
  闻请
  旨亲老任远者许呈明改选近省
  凡每月升调降革病故丁忧休致各员阙应归月选者以科钞及内外咨揭稽勲考功司付到之日均即日注册满员阙以月之三十日为限汉员阙以月之二十日为限笔帖式员阙以月之十五日为限限前到者本月选限后到者次月选司官承办迟延者分别议处
  凡论俸升转旗员见任者遇应升应改员阙论俸拟正陪题补阅俸均则签掣甲乙为序五品以下郎中科道侍读侍讲洗马庶子司业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等官止以本任较俸馀均以入仕食俸日为始较屡任之俸武职改文职者通计武职所食之俸如由文授武复用文职者论前后两任文职之俸武职俸不通论骁骑校䕶军校前锋䕶军选补赞礼读祝鸣赞等官以食饷二年准一年俸亲军考补侍卫笔帖式执事人对品题补部院员阙均以食饷之年通行论俸○汉员升转止以本任较俸汉军以汉阙补用者论俸与汉人同○外任官即升卓异者不论俸馀皆论俸推升司道阅俸二年始许升转知府以下有边俸有腹俸腹俸三年始许升转阅边俸二年半准三年边俸腹俸相等者先升边俸○内外官员均从实授到任之日论俸其裁汰告假丁忧告病者补官后扣除离任月日仍通理前俸应降应革遇
  诏免议或降革后本案开复或革职留任后经开复
  者亦论前俸惟废员奉
  旨起用者前俸均不准理
  凡试俸旗员员外郎主事等官由
  特旨补授及议叙选授无前俸者均试俸三年年满中书掌槀笔帖式司狱三库大使宝泉宝源二局大使升主事者与议叙同降补者试俸二年荫补初任者试俸五年有主事前俸
  特授员外郎等官者试俸一年俸满推升者员外郎等官试俸一年主事等官试俸二年遴选保题者员外郎等官试俸三年内阁侍读理事同知通判同主事等官试俸五年理藩院起居注等处堂主事领侍卫府步军统领黒龙江吉林将军等衙门笔帖式及仓官升授主事并委署主事学习期满进士实授主事者皆同均俟年满始得升转○在内郎中以下在外道府以下援例叙用者满汉均试俸三年称职实授○汉内阁中书试俸一年称职实授○
  命往试用之员自道府以下衔大于官衔与官相当者试用一年官大于衔者试用二年称职实授凡即升议叙及卓异官不论俸遇应升有阙即升○各省沿河沿海边地苗疆官员分限三年五年均期满保题即升○烟瘴及水土恶劣地方各官分限二年三年五年均期满即升详见则例凡遴选升调直省道府员阙应归月选者道以郎中知府府以员外郎同知推升序班铨选同知以下州县以上以满汉应用人员铨补其冲繁疲难之地或三项或四项道府以上请
  旨简用同知以下由督抚遴选题补至沿河沿海苗疆烟瘴台湾等处均令督抚于属官内遴选题补升任者引
  见补授调任者即令补授○满郎中见任及前任曽列京察一等或由堂官保送者始得升用道府试时务策一道引
  见记名论俸序用汉郎中阅俸二年员外郎阅俸三年始推用道府先期令各部堂官甄别宜繁宜简及留部咨部引
  见后或注册序用或留部或改用及休致均候钦定其留部者届应推时加一级以抵外用○直隶州知州要地员阙或调由府属知州调或升由知县升令督抚遴选题补送部引
  见事简者归月选令各部堂官先期于满汉主事及与主事品级相当之小京官内保送到部引
  见注册以次序用○佐杂应调员阙令督抚遴选咨
  部彚题补授
  凡各省应题员阙督抚不得逾格保题惟遵
  旨题补者如无合例之人许越衔题补应调员阙若合例无人或请升用或请部发均听部议○由部推升他省者如原任𦂳要必需旧员方许督抚题请以升衔留任俟留任五年后方准照升衔题补遇事故离任者届补时仍赴升任之省补用馀不准行
  凡府州县官阅俸五年以上始许题升三年以上始许题调升补后莅任三年政绩卓著者保题以贤员注册加一级又阅三年加衔注册即用其有卓异及即升俸深者仍循例推升所加之衔改加一级或员阙𦂳要果人地相须虽年例未苻亦许以调补升署之处据实奏请凡保题即升卓异候升人员未升时縁事离任应补时即予补用其已得推升未经引
  见縁事离任应补时不归补班仍以原升班升用题
  升之员已准引
  见縁事离任于赴部候补日引
  见请
  旨佐杂教职拟升拟选及题升议准奉
  旨补授者遇有事故均于题补日以升衔补用凡援例叙用人员由生员例监吏员出身者未经保举注册不得升京官及正印官京察一等大计卓异或题升京官及外任正印官一次均准以保举注册
  凡议叙恭修
  实录
  玉牒及编纂诸书告成总裁纂修翻译提调官及收掌誊录举贡监生员供事书吏均由该馆请
  旨交部议叙以岁月久近等第优劣为衡或应升或叙用或加级纪录各有差○刑部司官覆駮重犯出入得情外省遵駮改正者岁终彚叙每案予纪录二次○各学教习三年期满引
  见进士举贡生员笔帖式等分别叙用降官视等第给纪录有差废员列优等者视其原品予职衔有差如再留三年仍列一等者分别录用○部院官兼内翻书房执事十年期满列居优等者以应升予叙否则酌减○京通各仓监督威远堡等六口守关官年满保题以加级予叙○
  盛京驿站正副监督年满保题以应升予叙○驻防军营理饷司官笔帖式三年期满回京视该将军所列等第见任者加级纪录有差额外者分班补用○坐台笔帖式三年期满回京视该管总管所列等第加级纪录有差
  凡改补裁汰候补官以对品改授其额少选补无期者许呈明对品改用例得告降者许降品改补提举运副通判州同州判卫经历正九品之主簿等官外不准告降○旗员以亲老请养者候选人员以京官选应升外官者停其外升均以京官一例较俸升转藩臬以下回京引
  见候
  旨改用京官养亲人员至应补外任之日如年己就衰停其外用○世爵武职改补文职者轻车都尉参领以郎中用骑都尉副参领佐领以员外郎用云骑尉以主事用䕶军校骁骑校等以七品小京官用其世爵均仍帯于本身侍卫改用文职者一等侍卫以三品京堂用二等侍卫以四品京堂用均遇阙开列三等侍卫以郎中用四等侍卫以员外郎用蓝翎侍卫以主事用均归月选其世爵均仍帯于夲身○直省不胜道府之人令督抚酌其才力或堪事简之郡或堪府佐疏请改用否则勒令休致不得请以部员改补月选知县引
  见改教者进士以教授即用举人以学正教谕即用督抚题请改教者繋遴选发往之人归班改选系选授之人送部引
  
  凡降补三品以上降官按品补用降至四品以下者如对品无官可补许降品借补仍照原降之品食俸推升○四品以上京堂降调不得补部院司官外任降官不得补正印官正途出身复由正印官降者仍许补正印官
  凡回避京官尚书以下笔帖式以上祖孙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同任一署令官卑者回避官同则后补之人回避外任官于所辖属员有五服之族及外姻亲属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己之女婿适甥儿女姻亲师生乡会同考官取中者均令属员回避戸刑二部司官避本省司分顺天直隶人员避五城指挥吏目汉军避直隶府道以下等官亦不得用刑部司官外任官避原籍寄籍及邻省接壤五百里以内教职止避本府如应回避而隐匿及捏饰规避者议处
  凡给衔总督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总河总漕同巡抚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侍郎衔由部请
  旨○提督学政由部员
  简用繋二甲进士出身者给翰林院编修三甲给检
  
  凡官员升任纪录准随帯其军功议叙加级及题明随帯或文武改补品秩相等者原任加级均准随帯其馀每级改纪录一次加级食俸者初升以食俸之级改寻常之级再升仍改纪录一次议叙加级见在本任每级准改纪录四次升任仍作纪录一次
  凡停升内外官员降革留任未经开复及见有议处之案未结者均停升旗员有欠项未完外官有罚俸之案亦停升
  凡给假旗员有祖父母父母在外省驻防患病欲迎归者或祖父母父母及亲兄弟在外省驻防病故欲迎丧者均许给假京堂以上自行陈奏馀由该堂官酌给假期以四阅月为限如非见任由本旗都统酌给有逾限者罪之中涂阻滞及病所在印官结报展限○在京汉官告假回籍员阙即入月选食俸十年以上许省墓六年以上许省亲五年以上许迁葬送亲及归娶不拘食俸均按远近定限家居不得过四阅月闻亲有疾或年七十以上急欲觐省者不拘俸亦不定限○教职食俸三年以上有故许假归由督抚酌给限期该处兼设训导者两官不得并假以一人兼摄未设训导者令知州知县暂摄
  凡给凭赴任量远近为限吏部书凭吏科填限外任官亲赴吏科画凭一月以上不到有罚两月以上夺职在籍候补候选及在外推升之州县佐杂并卓异引
  见未满三年之州县以上等官文凭封发各督抚转给抵任按季缴凭违限者吏科核参计月议处逾限不及一月或中涂风水及疾病阻滞者所在印官具结皆得免议引
  见回任及
  命往各省试用者给照逾期议处与凭限同













  钦定大清会典卷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
  吏部
  考功清吏司
  考察
  凡天下文官三载考绩以定黜陟在内曰京察在外曰大计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开列事实具奏候
  旨四五品京堂请
  特简王大臣验看分别等第引
  见馀官各听察于其长考以四格曰守曰政曰才曰年纠以八法曰贪曰酷曰罢软无为曰不谨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各注确实考语具册密送吏部都察院吏科京畿道各封门核定等次守清才长政勤而年或青或壮或健称职者为第一等守谨而或政平或才平年或青或壮或健勤职者为第二等守谨而才政平或才长政勤而守平年青及壮健供职者为第三等皆照旧供职八法官贪酷者革职提问罢软无为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疾者勒令休致浮躁者降三级调用才力不及降二级调用加级纪录均不准援抵核毕集听察各官于部以次过堂会大学士都察院堂官吏科给事中京畿道监察御史公同阅看别其去留缮册具题
  命下后榜示以昭劝惩○凡出征公差丁忧告病养亲给假候补降调未补者均由该衙门注考升转降调及旗员改授部院官到任半年者从新任考核未及半年者从原任考核○一等官除内阁侍读学士翰詹开坊各官不引
  见不优叙其馀各官由部引
  见准一等者加一级遇保荐时该堂官即于一等人员内选取阅俸未满三年及离任已逾半年者均不得与一等升补官通理前俸降调起废及外任改补京官均不通理前俸其入八法应去之员除贪酷外均引
  老疾不能引见者听注考徇情及遗漏舛错者罪之一等官于本任内犯贪劣事迹者并罪原荐官自觉举者免议在他处犯者亦免议○八法降革官呈辩已冤及诬讦注考官者罪之所告事不准行大计同○京察官以二月二十五日为始停其议处俟事毕出榜后补行奉
  特旨者不在此例
  大计之制直省督抚核其属官功过事迹注考缮册举以卓异劾以八法不入举劾者为平等限十一月内具题到部会同都察院吏科京畿道考察题覆如督抚莅任未久不及周知属官贤否者疏请展限○丁忧裁汰官未补授者从原任考核升转降调官改任一年以上者从新任考核未及一年者从旧任考核其老病休致终养官不必注考解任官惟纠参贪污者不注考馀或一事论劾或彼此讦告仍核其平日政绩注考不以一时缘事略之○上考曰卓异自道府以至佐杂才守兼优阅俸满三年者调任官员通计前俸均准荐举其因公罣误罚俸降级之员如居官廉能亦许别疏列荐由部核覆得
  旨后檄令赴京引
  见准卓异者注册
  赐衣一袭回任候升如荐举不实遗漏该员处分之案者分别议处卓异官犯贪酷不法其原荐官或同省或不同省分别察议能自觉举及经同荐举官觉举者皆免议○八法官处分及引
  见均如京察例纠劾失实者罪之○不入举劾官自知州知县以上仍令督抚以守政才年四格注考具册咨部核定等次彚缮黄册进
  
  致仕
  凡满汉大臣引年乞休得
  旨或以原品休致或晋秩或加衔或令乘传还乡或
  官其子孙或给以原俸皆出自
  特恩不为定制
  凡四品以下官吿休内则堂官核咨外则督抚核咨由部具题以原品休致其年老有疾恋职旷官者纠参勒令休致
  告病
  凡京官告病听回籍调理不限年三品以上自行陈奏馀皆取具同乡官结咨部彚题病痊赴补旗员告病该管官委官确验酌给假期调治以半年为限逾限者咨部别选○外任官告病督抚委官确验平庸者勒令休致优者疏请听回籍调治道府以上应否回籍由部请
  旨病痊后州县以上官督抚咨部引
  见以原官补用佐杂官州同以下咨部补用试用官仍赴原省试用○内外官员捏饰告病者本人及验看出结官皆议处回籍官营私滋事扰害地方者夺职有司不行申报及既报而督抚不具题者皆议处
  功过
  凡外任官地丁漕项全完盐课盐引全完运粮全完劝民垦荒营田缉获𠒋盗逃叛私铸私销制造赌具私出海洋等犯以及牧字蕃息狱无疏脱修筑水利捐谷贮仓河工栽桞栽苇者均分别议叙加级纪录有差
  凡议处官贠援引律文笞杖等罪名审其公私以定议公罪应笞一十罚俸一月二十三十各递加一月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杖六十罚俸一年七十降一级八十降二级九十降三级皆留任杖一百降四级调用私罪应笞一十罚俸两月二十罚三月三十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杖六十降一级七十降二级八十降三级九十降四级皆调用杖一百革职
  凡因公降革各部司官及五城指挥等官如实习练政务人才出众者许该堂官保奏引
  见请
  旨或以所降之级从宽留任或降用或别用或照部议降革外任官自知县以上均缮该员履历附疏进
  呈如奉
  旨令督抚出具考语送部引
  见或以原官铨选者仍带所降之级或降用或别用
  或照部议降革
  凡官员议罚升转及降调者各罚现任俸裁汰给假丁忧解任官各俟补官日罚俸革职留任官俟开复扣抵○王公以下世爵任部院事者遇罚俸之案照本任应罚之俸于世爵俸内扣除馀俸仍给○外任官应追罚俸银休致病故者豁免革职知县以上仍追食过编俸佐贰杂职因贪赃枉法革职者追俸因公罣误者免追凡官员升任后遇原任内应得降调处分以见任之职降调大衔借补小任之员遇降调之案系捐职考职者照现任降调原衔带于降调之任不凖以原衔升转如现任无级可降即革任以原衔休致不准补用系候补候选捐职即用者仍照原衔降调○降级留任官遇
  恩诏及议叙加级准其抵销
  凡降罚系京察大计处分及虚降者皆不抵销馀皆准以加级纪录抵销纪录一次抵罚俸六月四次抵降一级军功纪录一次准作二次加一级准作二级有卓异即升注册者皆准抵降一级因公罣误降革后经开复仍给还原任内加级纪录老病休致官任内应得加级纪录仍注册催徴督徴未完处分惟军功及钱粮全完所得加级纪录准抵馀不准抵司官遗漏抵销及重复抵销者皆议处
  凡降级留任官三年无过开复革职留任官四年无过开复在京三品以上在外督抚咨部具题馀由堂官及上司核明送部奏请未开复之前有罚俸之案于年限内加扣罚俸月日见缴者免扣如复有降革之案系奉
  旨从宽留任者计案逓加扣满年限方许开复系例应留任则计其后案开复在前案年限之内者前后案并准开复如在前案年限之外者以后降后革之日为始计满年限开复○笔帖式从九品未入流等官无级可降议以革职如所降在三级以内咨询平日居官贤否以别去留降级数多者仍革职其留任未开复又罹降调者革任
  凡官员兼文武职任并世爵兼文武职任者惟犯贪污及行止不端爵职并革溺职者文武职任皆革其世爵应否存留具奏请
  旨若奉
  特旨革职者其所兼之职及世爵应否去留亦具奏
  
  旨至因公罣误革职者止革本任降级停俸亦如之
  若所犯不由职任者从大衔议处
  凡出师官员应罚俸者注册事竣补罚应降调者带所降之级仍留军营应革职者应否留营效力具奏请
  旨准留者事竣日送部引
  见○老病休致官应降者降去顶带应革者革去职
  衔革职官有应罚俸降革者注册
  凡内外官办事错误自行检举者内自京堂外自藩臬以上或处分或宽免由部请
  旨馀官按处分例酌减应革职者革职留任应革职留任者降四级留任应降调者降一级留任应降留者罚俸一年应罚俸者减半三月以下免议如系营私或先经发觉及断罪已行论决虽经检举不得宽减
  凡官员议处之案一事有两罪名相因而致者从重议处馀皆分别察议一人兼数任者遇同案处分止以一任议处至律例无正条又无可比拟者确察酌议于疏内声明请
  旨着为定例
  期限
  凡政事期会计各部院所受之日立之程限事易决者各部院衙门二十日戸部刑部三十日待咨询及会稿各展二十日所会衙门吏礼兵工五日户刑十日九卿会议三十日户部奏销四十日月终则会计已结未结之案具册送科道察核无故逾限者计日议处○外省奉
  旨及部咨应题覆者限文到后四阅月具题兼辖两省之总督于所辖隔省事件限六阅月违限者计月降罚有差如案情繁重限内不能完结者确核具题展限
  凡承审限期盗案以十月为限命案以六月为限一切审案以四月为限限满不结均再限四月定限之内自州县至督抚又各有分限定限十月者州县限五月解府州府州限両月解司司限一月有半解督抚督抚限一月有半题结馀仿此州县初参逾限罚俸二参逾限夺职知府直隶州知州并议处其事属难结二限不能审解者题参展限承审官革职留任复限四月审结再逾革任䑃溷请展者州县至督抚降革有差○承审官公出及人犯患病解审在途各日期均许于定限内扣除接审官视前官承审过日期分别展限上司苛駮以致迟延许承审官直掲三法司刑科核实议处妄掲者罪之○甘肃各属广东琼州及湖南苖疆州县均于正限外展限两月台湾限十阅月
  凡承缉限期命案初限半年盗犯初限四月限满不获罚俸再限一年严缉三限亦如之如仍不获命案降级留任盗案降级调用详见则例其馀一切承追接缉等事均以一年限满察参分别议罚公出日期不准扣除
  凡各官承督未完遇
  赦免议即于
  赦后起限限满不结仍作初参处分其限未满而告
  病终养者仍照例议处其
  特旨升调及丁忧别案降革者皆以罚俸完结凡督抚题案违限不及一月者免议一月以上降罚有差因公出境入闱监临并计日展限新任及接署者按定限展半通行各属详议之案视事理难易分别展限
  交代回籍
  凡升转降革裁汰患病休致丁忧各官任内无未完事件方许离任如不候交代即离任者本官及上司皆议处○知府州县运使等官新旧交代各有定限仓谷钱粮自二万五千至十五万以上及一人而有两处交代者照例酌展限期逾初限者议罚逾二限者夺职上司督催不力或限满不察参及借端抑勒者降罚有差未完捏报已完及被役毁匿文册侵匿银者降革有差河工厅汛各官及教官交代一如州县例
  凡交盘前官亏空后官不报者照徇隐亏空例议处亏项责后官赔补如上司䕶庇前官抑勒新官接受者许被抑之人直掲部科上司照徇庇例议处署印官有意迟延不肯接受者降调凡外任旗员离任归旗以五阅月为限计程咨部旗察核无故逾限或中涂逗遛及寄住他处者皆革职已革者治罪地方官不速催起程督抚以下皆议处患病及中涂阻滞情实者结报免议○归旗人员家口令地方官具册咨送部旗察核隐匿者议处沿涂地方有潜匿者亦如之归旗之人不候给咨不俟察点䕶送而越渡者比照逗遛例议处
  凡内外汉官休致丁忧给假均听回籍如系参革应于原籍追赃治罪者有司计程定限到籍后咨部察核若罪止革职者立限催回违限及中涂逗遛者本人及地方官皆议处○微员离任病故家口无力回籍者地方有司酌给路费无亲仆扶柩者遣役送还本乡
  稽勲清吏司
  守制终养附
  凡汉官丁忧及承重者以闻讣日始解任回籍守制不计闰二十七月服阕以原官起用其匿丧短丧及捏饰规避呈报迟延者皆议处月选官在京闻讣取具同乡官结报即听回籍仍令原籍有司结报在籍选补官呈报有司具结咨部丧服未阕辄易衣冠拜官长与燕会者罪之○在京旗员丁忧及承重者百日后入署供职二十七月内停升外任则定限归旗百日后本旗引
  见候
  旨以京职委署服阕仍补外任不宜外任者改用京职○出师者不得于军营发丧以回京日守制凡官员为人后者闻本生父母讣许回籍治丧一年后赴补
  凡汉官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家无兄弟及有兄弟而笃疾不能侍养者许告归终养年八十以上虽有兄弟或母老虽有异母兄弟亦许归养其未合例而情有可悯者请
  旨定夺旗员外任者亦如之○外任官于选补抵任
  后请归养者补官日仍补原任
  凡满汉官员笔帖式应给俸廪先期由各该衙门各该旗缮册送部察核无讹方准移送户部仍于岁终彚造清册具题










  钦定大清会典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七
  吏部
  验封清吏司
  世爵
  国初开创功臣䇿勲锡爵爰及苖裔与河山共永矣
  定鼎以来凡忠诚宣力𢡟建军功膺受封爵者或世袭罔替或承袭数世咸差等功次载在旗常若夫外戚之封以推
  恩泽衍圣公延恩侯以奉烝尝酬庸展恩崇徳象贤
  典并隆焉
  凡世爵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轻车都尉曰骑都尉曰云骑尉曰恩骑尉自公至轻车都尉又各有三等
  凡授爵自云骑尉始如云骑尉加一云骑尉则合为骑都尉再加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再加为三等轻车都尉递加至一等轻车都尉如再加一云骑尉则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再加则为三等男积云骑尉二十有六为一等公
  凡公侯伯皆按其勲阀
  褒锡嘉名以垂永世
  凡军功议叙由兵部核定等第移部疏请授爵以战功议叙者统兵参赞都统䕶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得一等功牌二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云骑尉营总参领散秩官前锋侍卫得一等功牌三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云骑尉委署同一二三四五等皆全者方授爵或不全有可抵算者准以上等功牌一作下等功牌二下等者不得积算上等若前后两任所得亦准合算前锋校䕶军校骁骑校得一等功牌四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云骑尉署前锋校䕶军校骁骑校得一等功牌五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云骑尉多一倍至数倍者由云骑尉逓加不足者注册○以攻城议叙者视城之大小攻之难易分六等一等城池叙六人第一登城者授一等轻车都尉第二至第六以次递减第二授二等轻车都尉第三授三等轻车都尉第四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第五授骑都尉第六授云骑尉馀仿此都统及领云梯攻战官弁授骑都尉指路官弁授云骑尉二等城池叙四人第一登城者授三等轻车都尉第二至第四以次递减领云梯攻战及指路官与一等城池同三等城池叙三人第一登城者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第二第三以次递减领云梯攻战官弁授云骑尉指路官弁克两城者授云骑尉克一城者注册四等城池叙二人第一登城者授骑都尉第二授云骑尉领云梯等官弁与三等城池同五等城池第一无云梯登城者授云骑尉率领攻战官弁克两城者授云骑尉克一城者注册凡已攻毁城池第一先登者授云骑尉领战官弁授骑都尉登城死者不论城池大小均授骑都尉○以水战议叙者夺一等舟叙五人先登者授骑都尉第二授云骑尉第三四五注册夺二等舟叙四人先登者授云骑尉第二三四注册夺三等舟叙三人均注册在舟督战官弁各照所夺之舟与第二人同其馀官弁与第三人同○以阵亡赠爵者统兵参赞都统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前锋䕶军统领副都统授骑都尉委署同营总参领前锋校䕶军校骁骑校及有顶带官授云骑尉其先授世爵后阵亡者按其等次加以应赠之秩合为一爵令其子孙承袭至一等公以上爵无可加令以适子袭一等公以别子袭其馀爵
  凡八旗世爵承袭顺治七年九年
  恩诏以前封爵均世袭罔替或论功授爵在
  诏后立功在
  诏前者亦世袭罔替其
  诏后军功封爵除奉
  特旨世袭罔替外其馀自云骑尉袭一次递加至一
  等公袭二十六次
  功臣封爵表
  一等公        袭二十六次
  二等公        袭二十五次
  三等公        袭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   袭二十三次
  一等侯        袭二十二次
  二等侯        袭二十一次
  三等侯        袭二十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   袭十九次
  一等伯        袭十八次
  二等伯        袭十七次
  三等伯        袭十六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   袭十五次
  一等子        袭十四次
  二等子        袭十三次
  三等子        袭十二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   袭十一次
  一等男        袭十次
  二等男        袭九次
  三等男        袭八次
  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七次
  一等轻车都尉     袭六次
  二等轻车都尉     袭五次
  三等轻车都尉     袭四次
  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袭三次
  骑都尉        袭二次
  云骑尉        袭一次
  
  诏前已得世袭之爵
  诏后又以军功得封合为一爵者至一等男以上世袭罔替自二等男以下除原世袭之爵仍世袭罔替其
  诏后所得之爵令按次承袭内有因阵亡给与者袭次已完仍授恩骑尉令其世袭若二人军功所封之爵合于一人承袭者仍分计其应袭次数袭毕者次第核销顺治七年九年三次
  恩诏所加云骑尉承袭时核销○世爵承袭均由各旗
  
  诰敕送部核定咨覆该旗奏请承袭得
  旨后仍以
  诰敕送部由部掲送内阁书承袭之姓名年月用宝给发
  凡外戚推恩
  皇太后
  皇后之父
  特封一等公殁者追赠其子孙世袭罔替由该旗具奏承袭咨部如不系  适后及   诞圣推恩所封之公承袭时请  旨其已袭之子孙有罪至革爵者不准承袭
  先师后裔以本支适长子袭封衍圣公由巡抚疏请部覆承袭○明后裔延恩侯世爵由该旗具奏承袭咨部
  凡世爵之姓氏及承袭之子孙均彚书于
  皇册岁终合计一岁承袭之爵由部奏
  闻移内务府将
  皇册送至
  保和殿会同内阁增注袭以锦囊贮以金匮藏之内府
  封赠
  凡职官恭遇
  覃恩得膺封典均如其品秩给以
  诰敕并推恩于其先五品以上授
  诰命六品以下授
  敕命一品封赠及三代存者曰封殁者曰赠二品三品及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凡封赠之阶十有七正一品从一品均封光禄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徳郎从六品儒林郎吏员出身封宣徳郎正七品文林郎吏员出身封宣议郎从七品征仕郎正八品修职郎从八品修职佐郎正九品登仕郎从九品登仕佐郎命妇视夫若子之品一品封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八品八品孺人九品九品孺人命妇但论品级不分正从有加级者得进阶受封级多仍限以制七品以下不得逾五品五六品不逾四品三四品不逾二品
  凡推封父祖见任者不得受子孙封愿解职就封者听父职高从父官卑则从子官武职之子任文职者亦如之武职给封旧隶吏部康熙三年改属兵部两子皆仕其父母受封从优品适母继母适子谓父之继妻曰继母生母庶出之子谓所生母曰生母并得给封如父之职高于子嫡母继母从父官生母从子官或被出未嫁子有官者亦准封命妇因子孙受封者加太字受赠则否若夫在及夫之曾祖祖父在虽封亦不加封妻止于一适一继○宗室女适公侯伯以下经礼部疏请
  赐乡君以上名爵者不封外馀均视其夫若子官给封○为人后者已封赠祖父母父母始许以本身妻室封典貤封本生祖父母父母四品至七品官应封一代者许以本身妻室封典貤封祖父母八九品官许以本身封典貤封父母三品以上貤封者请
  旨定夺㓜为外祖父母抚飬其外祖父母殁无嗣者
  许捐赠
  凡给封见任官应封之职以
  诏下日为定署事官奉
  旨及题明者许给佐杂微员咨部署理已准部覆者亦准给升衔留任者以升衔给封兼任者以本任给封丁忧终养官及
  诏后身故者仍给病解候补者不得与○各官任内
  遇前
  诏已封后改任者照改任封升任者照升任封加级者不准重封○各官有应封遗漏及先缘事革职复还职者补给所领
  诰敕毁失者许重给均疏请或误开姓氏遗忘履历检举求更改者掲送内阁更改○各官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有曽犯十恶等罪及妻非礼聘正室或再醮不许请封贪污革职者不得封赠因公罣误者仍许封赠
  诏后犯事革职及计察降调者不封○失误军机及
  贪污革职者所领
  诰敕追夺若因公罣误与别项革职者免追其祖父本有官阶非因子孙封赠者不在追夺例荫叙
  凡官员恭遇
  覃恩文职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职京外二品以上送一子入监读书三年期满候铨铨选品级详文选司不论加级及宫保等衔均照实俸荫子非见任者不荫原品解任食俸者准荫
  凡承荫必以适长子孙适长子孙出仕或有故方荫适次子孙无适次子孙方荫庶长子孙如庶长皆无方荫弟及兄弟之子应合承继者其子孙在
  诏后生及縁事治罪者均不准荫
  凡补荫各官荫监生未经出仕中式而病故及残废者许以
  诏前所生子孙补荫已补者不再补○各官縁事革职其荫子未仕者革荫已仕者免止于降调及文职虽革尚存武职者均留荫革职后如于本案还职即准还荫或
  特旨起用品秩相当并逾于原品者亦将原荫监生题请还荫倘原荫之子残废病故或已出仕中式许以
  诏前所生之子补荫
  凡官员殁于王事者照本官应升品级加赠并荫一子入监读书六月期满候铨铨选品级详文选司其父母妻有申请恩恤
  诰敕者察明题给
  土官
  四川龙安府土通判一人○龙安府土知事一人○牟托水草坪土巡检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巡检一人
  广西果化州归徳州忠州安平州万承州全茗州龙英州下石西州太平州茗盈州结安州佶伦州都结州镇远州上下冻州思州江州凭祥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暎州下雷州南丹州那地州田州土知州各一人○东兰州土州同一人○阳万州土州判一人○罗阳县罗白县忻城县上林县土知县各一人○上龙司白山司兴隆司那马司定罗司旧城司下旺司安定司都阳司古零司大村峒小村峒小镇安土巡检各一人
  云南景东府蒙化府孟定府永宁府土知府各一人○广南府土同知一人○丽江府鹤庆府土通判各一人○开化府土经历一人○北胜州冨州湾甸州镇康州土知州各一人○北胜州顺州镇南州姚州土州同各一人○镇南州新兴州土州判各一人○景东府土知事一人○楚雄县平彜县云南县新平县南涧土县丞各一人○云南县定远县土主簿各一人○浪穹县土典史一人○练象关南平关定西岭青索鼻凤羽乡上江觜下江觜箭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蒲陀崆镇南关纳更山回磴关沙矣旧三岔河保甸猛麻观音山阿雄关土巡检各一人○版桥驿在城驿观音山驿土驿丞各一人
  贵州镇远府独山州土同知各一人○镇远府土通判一人○镇远府土推官一人○安化县印江县瓮水司草塘司馀庆县土县丞各一人○安化县馀庆县土主簿各一人○重安司朗城司土吏目各一人○安化县盘江土巡检各一人
  凡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州州同州判吏目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经历知事巡检驿丞等文职承袭由部给牒书其职衔世系及承袭年月于上曰号纸应承袭者督抚察核先令视事令司府州县邻封土司具结及本族宗图原领号纸纳部具疏请袭适庶不得越序无子许弟袭族无可袭者或妻或婿为夷众信服亦许袭子或年㓜由督抚选本族土舎䕶理俟其年十有五请袭○土官年老有疾请以子代者听○土官受贿隐匿凶犯逃人者革职提问不准亲子承袭择本支伯叔兄弟兄弟之子继其职若有大罪被戮则立夷众素所推服者○土官支庶子弟驯谨能率众者许申请督抚题给职衔视本土官降二等分管疆土视本土官或三之一或五之一再有子孙可分者分土如前例授职再降一等
  凡土官公罪应降三级以内调用者降一级留任应降五级以内调用者降二级留任应革职者降四级留任如有贪酷不法等罪仍革职遇降罚俸各按品级计俸罚米毎俸银一两折罚米一石书吏
  凡吏员充补内阁供事及在京各衙门书吏均有定额由召募考补或贴写内遴选掣补严假冒禁阙主毋朋充毋滥役其承充者由部取原籍有司印结按远近立限以结到日著役无结者黜○外省吏攅司道府州县为典吏首领杂职等衙门为攅典经制阙择勤慎无违碍者承充具结送该管衙门准著役每岁终仍取结送核○内阁事繁供事各衙门事繁书吏五年役满无过犯送部免其考职以从九品未入流兼掣选用供事赴军营效力者亦免考职给正八品衔先用事简供事书吏役满报部毎季关防考试事繁供事书吏送修书各馆者亦考职以馆班别选告示申文各一道试卷封贮一考不到下次准补两次不到除名其直省吏攅五年期满申督抚毎年七月内关防考试其试卷封固并原著役日期履历册送部岁终合内外吏员试卷校定等第具奏分别录用详见文选司事繁书吏掣定职衔及各书吏考试后不得在
  京稽留即令五城官严催一月内回籍令原籍官以到籍日期申报其考授执照发各省巡抚转给




  钦定大清会典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八
  户部
  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户口财榖之政平准出纳以均邦赋属司十有四
  山东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山东布政使司及
  盛京民赋收支奏册兼核长芦等处盐课请引疏销
  山西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洲蒙古汉各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山西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㳺牧察哈尔地亩河南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河南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游牧察哈尔及围场捕盗官兵俸饷
  江南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江苏安徽二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江宁苏州织造支销奏册
  江西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江西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
  福建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五人汉一人主事满洲蒙古汉各一人掌稽直隶福建二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直属
  内府庄田及游牧察哈尔地亩
  浙江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浙江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杭州织造支销奏册湖广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湖北湖南二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
  陜西清吏司郎中满洲蒙古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西安甘肃二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并行销茶引兼核在京汉官俸廪外藩俸币及巡捕三营俸饷各衙门经费
  四川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四川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本省关税及在京入官户口
  广东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广东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八旗继嗣归宗更正户口广西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四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广西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京省钱局运铜鼓铸及内仓支放供应刍豆
  云南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云南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等省岁运漕糈京通仓储及江宁水次六仓收支考核
  贵州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稽贵州布政使司民赋收支奏册兼核各关各口徴收税课堂主事满二人掌八旗编审满二人汉军二人掌酌拨饷银校勘奏章
  司务满汉各一人
  笔帖式满百人蒙古四人汉军十有六人分隶各司视事之繁简以为额
  管理三库大臣于大臣内
  简用无定员掌总稽库藏节制出纳○银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大使二人司库一人段疋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大使一人司库二人颜料库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大使一人司库二人分掌银币物料解纳收支○堂主事一人掌稽核文移○笔帖式十有五人库使二十六人分隶三库○宝泉局监督满汉各一人无专员于司官内遴选引  见令其兼管掌铸造制钱收纳铜课○大使满五人于笔帖式内遴委分理匠役工料
  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满汉各一人总稽岁漕之入以均廪禄以储军饷凡南北漕艘京通仓庾悉隶焉○坐粮厅满汉各一人掌通济库收支钱粮兼核漕船程限○大通桥监督满汉各一人掌掣验漕粮○京通十有五仓监督满汉各一人分掌漕白粮出纳○笔帖式四人收掌文书
  内仓监督满二人于满司官内奏委掌支放外藩朝贡及各学教习官役廪粟
  疆理
  国家统壹寰宇风行海表居重驭轻宏规无外矣两京设尹崇首善也外列十有八省分之为府府领州县直隶州亦领县皆属于布政使司而统治于总督巡抚巡抚专辖本省总督所统或三省或两省乂或以总督管巡抚事或专设巡抚不隶总督莫非因地因时而立之经制以至苖服土司多归郡邑长官夷目胥入版图各相其山川道里形势利便以定厥疆理任土任民而作之贡赋
  京师顺天府领京县二 大兴 宛平 州五通 昌平 涿 霸 蓟 县十有七 良乡 固安 永清 东安 香河 三河武清 宝坻 宁河 顺义 密云 怀柔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盛京南距大海讫于西南西达山海关北接边塞黑龙江东北绕之东南界朝鲜国○奉天府领京县一 承徳 州二 辽阳 复 县五 海城 盖平 开原 铁岭 宁海○锦州府治锦县领州二 宁远 义 县二锦 广宁
  直隶总督治保定府兼管顺天府属各州县所属府九直隶州六东至于海南界山东西接山西北控边塞东北达山海关西南距河南○保定府治清苑县领州二 祁 安 县十有五清苑 满城 安肃 定兴 新城 唐博野 望都 容城 完 蠡 雄 束鹿高阳 新安○永平府治卢龙县领州一 滦县六 卢龙 迁安 抚宁 昌黎 乐
  亭 临榆○河间府治河间县领州一 景 县十 河间 献 阜城 肃宁 任邱 交河 宁津 吴桥 故城 东光○天津府治天津县领州一 沧 县六 天津 青 静海 南皮 盐山 庆云○正定府治正定县领州一 晋 县十有三 正定 𫉬鹿 井陉 阜平 栾城 行唐 灵夀 平山元氏 赞皇 无极 藳城 新乐○顺徳府治邢台县领县九 邢台 沙河 南和 平乡 广宗 钜鹿 唐山 内邱 任○广平府治永年县领州一 磁 县九 永年 曲周 肥乡 鸡泽 广平 邯郸 成安威 清河○大名府治元城县领州一 开 县七 元城 大名 南乐 魏 清丰 东明 长垣○宣化府治宣化县领州三 蔚 延庆 保安 县七 宣化 赤城 万全龙门 怀来 西宁 怀安○直隶遵化州领县二 玉田 丰润○易州领县二 涞水 广昌○冀州领县五 南宫 新河枣强 武邑 衡水○赵州领县五 柏乡隆平 高邑 临城 宁晋○深州领县
  三 武强 饶阳 安平○定州领县二曲阳 深泽
  山东巡抚治济南府所属府十东至于海南至江苏西至河南北至直隶东北至
  盛京○济南府治历城县领州一 徳 县十有五历城 章邱 邹平 淄川 长山 新城齐河 齐东 济阳 徳平 禹城 临
  邑 平原 陵 长清○泰安府治泰安县领州一 东平 县六 泰安 东阿 平阴新泰 莱芜 肥城○武定府治惠民县领州一滨 县九 惠民 阳信 海丰 乐陵利津 霑化 蒲台 青城 商河○兖
  州府治滋阳县领州一 济宁 县十有三 滋阳 曲阜 宁阳 邹 泗水 滕 峄金乡 鱼台 阳榖 汶上 夀张 嘉祥○沂州府治兰山县领州一 莒 县六 兰山郯城 费 沂水 蒙阴 日照○曹州
  治菏泽县领州一 濮 县十 菏泽 曹范 观城 朝城 郓城 单 城武 定陶 钜野○东昌府治聊城县领州二 临清高唐 县十有二 聊城 堂邑 博平茌平 清平 莘 冠 邱 馆陶 恩夏津 武城○青州府治益都县领县十有一益都 博山 临淄 博兴 高苑 乐安夀光 昌乐 临朐 安邱 诸城○登
  州府治蓬莱县领州一 宁海 县九 蓬莱黄 福山 栖霞 招远 莱阳 文登荣成 海阳○莱州府治掖县领州二 平度胶 县五 掖 潍 昌邑 高密 即
  
  山西巡抚治太原府所属府九直隶州十东至直隶南至河南西至陜西北控边塞○太原府治阳曲县领州一 岢岚 县十有一 阳曲 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沟 清源 交城 文水 岚 兴○平阳府治临汾县领州一霍 县十有一 临汾 洪洞 浮山
  赵城 岳阳 曲沃 翼城 灵石 太平襄陵 汾西○蒲州府治永济县领县六 永
  济 临晋 虞乡 荣河 万泉 猗氏○潞安府治长治县领县八 长治 长子 屯留襄垣 潞城 壶关 平顺 黎城○汾
  州府治汾阳县领州一 永宁 县七 汾阳孝义 平遥 介休 石楼 临 宁乡○泽州府治凤台县领县五 凤台 高平 阳城陵川 沁水○大同府治大同县领州二 浑
  源 应 县七 大同 怀仁 山阴 阳高 天镇 广灵 灵邱○宁武府治宁武县领县四 宁武 神池 偏关 五寨○朔平府治右玉县领州一 朔 县四 右玉 马邑左云 平鲁○直隶平定州领县三 乐
  平 盂 夀阳○忻州领县二 定襄 静乐○代州领县三 五台 崞 繁峙○保徳州领县一 河曲○解州领县四 安邑夏 平陆 芮城○绛州领县五 垣曲闻喜 绛 稷山 河津○吉州领县一乡宁○隰州领县三 大宁 蒲 永和
  ○沁州领县二 沁源 武乡○辽州领县二 和顺 榆社
  河南巡抚治开封府所属府九直隶州四东至山东西至陜西西北至山西东南至安徽西南至湖北东北至直隶○开封府治祥符县领州二郑 禹 县十有八 祥符 陈留 杞通许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 阳武封邱 兰阳 仪封 荥阳 荥泽 河
  阴 汜水 密 新郑○陈州府治淮宁县领县七 淮宁 商水 西华 项城 沈邱太康 扶沟○归徳府治商邱县领州一 睢县八 商邱 宁陵 鹿邑 夏邑 永城虞城 柘城 考城○彰徳府治安阳县领县
  七 安阳 汤阴 临漳 林 内黄 武安 渉○卫辉府治汲县领县八 汲 新乡𫉬嘉 淇 辉 延津 濬 滑○怀庆
  治河内县领县七 河内 济源 原武 修武 武陟 孟 温○河南府治洛阳县领县十洛阳 偃师 巩 孟津 宜阳 登封永宁 新安 渑池 嵩○南阳府治南阳县
  领州二 邓 裕 县十有一 南阳 南召 镇平 唐 泌阳 桐柏 内乡 新野 淅川 舞阳 叶○汝宁府治汝阳县领州一 信阳 县八 汝阳 正阳 上蔡新蔡 西平 遂平 确山 罗山○直隶许州领县四 临颍 襄城 郾城 长葛○陜州领县三 灵宝 阌乡 卢氏○光州领县四 光山 固始 息 商城○汝州领县四 鲁山 郏 宝丰 伊阳
  两江总督治江南江宁府统辖江苏安徽江西
  江苏巡抚治苏州府所属府八直隶州三东至于海南至浙江西至安徽北至山东○江宁府治上元江宁领县七 上元 江宁 句容 溧水江浦 六合 高淳○苏州府治吴县长洲元和
  领县九 吴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常熟 昭文 吴江 震泽○松江府治华
  亭娄县领县七 华亭 娄 奉贤 金山上海 南汇 青浦○常州府治武进阳湖领县八 武进 阳湖 无锡 金匮 江阴宜兴 荆溪 靖江○镇江府治丹徒县领县四丹徒 丹阳 金坛 溧阳○淮安府治山
  阳阜宁领县六 山阳 阜宁 盐城 清河安东 桃源○扬州府治江都甘泉领州二
  高邮 泰 县五 江都 甘泉 仪徴兴化 宝应○徐州府治铜山县领州一 邳县七 铜山 萧 砀山 丰 沛 宿迁睢宁○直隶太仓州领县四 镇洋 崇
  明 嘉定 宝山○海州领县二 赣榆沭阳○通州领县二 如皋 泰兴
  安徽巡抚治安庆府所属府八直隶州五东及北至江苏南至江西西至河南东南至浙江西南至湖北○安庆府治怀宁县领县六 怀宁 桐城 潜山 太湖 宿松 望江○徽州府治歙县领县六 歙 休宁 婺源 祁门黟 绩溪○宁国府治宣城县领县六 宣城宁国 泾 太平 旌徳 南陵○池州府治贵池县领县六 贵池 青阳 铜陵 石埭建徳 东流○太平府治当涂县领县三 当
  涂 芜湖 繁昌○庐州府治合肥县领州一无为 县四 合肥 庐江 舒城 巢○凤阳府治凤阳县领州二 夀 宿 县六 凤阳 怀远 定远 虹 凤台 灵璧○颍州府治阜阳县领州一 亳 县五 阜阳 颍上 霍邱 太和 蒙城○直隶六安州领县二 英山 霍山○泗州领县三 盱眙天长 五河○和州领县一 含山○滁
  州领县二 全椒 来安○广徳州领县一建平
  江西巡抚治南昌府所属府十有三直隶州一东至浙江南至广东西至湖南北至安徽东南至福建○南昌府治南昌县领州一 宁 县七南昌 新建 丰城 进贤 奉新 靖安武宁○饶州府治鄱阳县领县七 鄱阳 馀
  干 乐平 浮梁 徳兴 安仁 万年○广信府治上饶县领县七 上饶 玉山 弋阳贵溪 铅山 广丰 兴安○南康府治星
  子县领县四 星子 都昌 建昌 安义○九江府治徳化县领县五 徳化 徳安 瑞昌湖口 彭泽○建昌府治南城县领县五 南
  城 新城 南丰 广昌 泸溪○抚州府治临川县领县六 临川 金谿 崇仁 宜黄乐安 东乡○临江府治清江县领县四 清
  江 新淦 新喻 峡江○吉安府治庐陵县领县九 庐陵 泰和 吉水 永丰 安福龙泉 万安 永新 永宁○瑞州府治高
  安县领县三 高安 新昌 上高○袁州府治宜春县领县四 宜春 分宜 萍乡 万载○赣州府治赣县领县九 赣 雩都 信丰兴国 会昌 安远 长宁 龙南 定
  南○南安府治大庾县领县四 大庾 南康上犹 崇义○直隶宁都州领县二 瑞金石城
  闽浙总督治福建福州府统辖福建浙江
  福建巡抚治福州府所属府十直隶州二东南至海西北至江西西南至广东东北至浙江○福州府治闽县侯官领县十 闽 侯官 古田屏南 闽清 长乐 连江 罗源 永福福清○泉州府治晋江县领县五 晋江 南
  安 惠安 安溪 同安○建宁府治建安瓯宁领县七 建安 瓯宁 建阳 崇安 浦城 政和 松溪○延平府治南平县领县六南平 将乐 沙 尤溪 顺昌 永安○汀州府治长汀县领县八 长汀 宁化 上杭武平 清流 连城 归化 永定○兴
  化府治莆田县领县二 莆田 仙游○邵武府治邵武县领县四 邵武 光泽 泰宁 建宁○漳州府治龙溪县领县七 龙溪 漳浦 南靖 长泰 平和 诏安 海澄○福宁府治霞浦县领县五 霞浦 福鼎 福安 宁徳夀宁○台湾府治台湾县领县四 台湾 凤
  山 诸罗 彰化○直隶永春州领县二徳化 大田○龙岩州领县二 漳平 宁洋
  浙江巡抚治杭州府所属府十有一东至于海南至福建西至安徽北至江苏西南至江西○杭州府治钱塘仁和领县九 钱塘 仁和 海宁富阳 馀杭 临安 于潜 新城 昌
  化○嘉兴府治嘉兴秀水领县七 嘉兴 秀水嘉善 海盐 石门 平湖 桐乡○湖
  州府治乌程归安领州一 安吉 县六 乌程归安 长兴 徳清 武康 孝丰○宁
  波府治鄞县领县六 鄞 慈谿 奉化 镇海 定海 象山○绍兴府治山阴会稽领县八山阴 会稽 萧山 诸暨 馀姚 上
  虞 嵊 新昌○台州府治临海县领县六 临海 黄岩 天台 仙居 宁海 太平○金华府治金华县领县八 金华 兰谿 东阳义乌 永康 武义 浦江 汤溪○衢
  州府治西安县领县五 西安 龙游 江山常山 开化○严州府治建徳县领县六 建徳淳安 桐庐 遂安 夀昌 分水○温
  州府治永嘉县领县五 永嘉 瑞安 乐清平阳 㤗顺○处州府治丽水县领县十 丽水青田 缙云 松阳 遂昌 龙泉 庆
  元 云和 宣平 景宁
  湖广总督治武昌府统辖湖北湖南
  湖北巡抚治武昌府所属府十东至安徽南至湖南西至四川北至河南东南至江西西北至陜西○武昌府治江夏县领州一 兴国 县九江夏 武昌 嘉鱼 蒲圻 咸宁 崇阳通城 大冶 通山○汉阳府治汉阳县领县
  四 汉阳 汉川 孝感 黄陂○安陆府治钟祥县领州二 沔阳 荆门 县五 钟祥京山 潜江 天门 当阳○襄阳府治襄
  阳县领州一 均 县六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郧阳府治郧县领县六 郧 房 竹山 竹谿 保康 郧西○徳安府治安陆县领州一 随 县四 安陆 云梦 应城 应山○黄州府治黄冈县领州一 蕲 县七 黄冈 黄安 蕲水罗田 麻城 广济 黄梅○荆州府治江陵县领县八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宜都 远安○宜昌府治东湖县领州二 归 鹤峯 县五 东湖 长阳兴山 巴东 长乐○施南府治恩施县领县六恩施 宣恩 来凤 咸丰 利川 建
  
  湖南巡抚治长沙府所属府九直隶州四东至江西南至广东西至贵州北至湖北西南至广西西北至四川○长沙府治长沙善化领州一 茶陵 县十有一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宁乡 浏阳 醴陵 益阳 湘乡攸 安化○岳州府治巴陵县领县四 巴陵临湘 华容 平江○宝庆府治邵阳县领州一武冈 县四 邵阳 新化 城步 新
  宁○衡州府治衡阳清泉领县七 衡阳 清泉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酃○常徳
  治武陵县领县四 武陵 桃源 龙阳 沅江○辰州府治沅陵县领县四 沅陵 泸谿辰谿 溆浦○沅州府治芷江县领县三 芷江黔阳 麻阳○永州府治零陵县领州一 道县七 零陵 祁阳 东安 宁远 永
  明 江华 新田○永顺府治永顺县领县四永顺 龙山 保靖 桑植○直隶澧州领县五 石门 安乡 慈利 安福 永定○桂阳州领县三 临武 蓝山 嘉禾○靖州领县三 会同 通道 绥宁○郴州领县五 永兴 宜章 兴宁 桂阳 桂东
  陜甘总督治陜西西安府统辖陜西甘肃
  陜西巡抚治西安府所属府六直隶州六东至山西南至四川西至甘肃北控边塞东南至湖北○西安府治长安咸宁领州一 耀 县十有五长安 咸宁 咸阳 兴平 临潼 高
  陵 鄠 蓝田 泾阳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同州府治大荔县领州一 华 县八 大荔 朝邑 郃阳澄城 韩城 白水 华阴 蒲城○凤翔府治凤翔县领州一 陇 县七 凤翔 岐山宝鸡 扶风 郿 麟游 ⿰氵幵 -- 汧阳○汉中
  治南郑县领州一 宁羌 县八 南郑 褒城 城固 洋 西乡 凤 沔 略阳○延安府治肤施县领县十 肤施 安塞 甘泉保安 安定 宜川 延长 延川 定
  边 靖边○榆林府治榆林县领州一 葭 县四 榆林 神木 府谷 怀远○直隶商州领县四 镇安 雒南 山阳 商南○乾州领县二 武功 永夀○邠州领县三三水 淳化 长武○兴安州领县六
  平利 洵阳 白河 紫阳 石泉 汉阴○鄜州领县三 雒川 中部 宜君○绥徳州领县三 米脂 清涧 吴堡
  甘肃巡抚治兰州府所属府九直隶州三东至陜西西达西番南至四川北控边塞○兰州府治皋兰县领州二 狄道 河 县四 皋兰 金渭源 靖远○平凉府治平凉县领州三 固
  原 泾 静宁 县七 平凉 崇信 华亭 镇原 灵台 庄浪 隆徳○巩昌府治陇西县领州一 岷 县八 陇西 安定会宁 通渭漳 宁远 伏羌 西和○庆阳府治安化县领州一 宁 县四 安化合水 环 正宁○宁夏府治宁夏县领州一灵 县四 宁夏 宁朔 平罗 中卫○西宁府治西宁县领县二 西宁 碾伯○凉州府治武威县领县五 武威 镇番 永昌 古浪 平番○甘州府治张掖县领县二 张掖山丹○安西府治敦煌县领县三 敦煌 渊泉玉门○直隶阶州领县二 文 成○秦
  州领县五 秦安 清水 礼 徽 两当○肃州领县一 高台
  四川总督治成都府所属府十有一同知一直隶州九土司五十有七南至贵州北至陜西东南至湖南东北至湖北西南至云南西北至西番○成都府治成都县领州三 简 崇庆 汉县十有三 成都 华阳 双流 温江新繁 金堂 新都 郫 灌 彭 崇
  宁 新津 什邡○宁远府治西昌县领州一会理 县三 西昌 冕宁 盐源○保宁府治阆中县领州二 巴 剑 县七 阆中苍溪 南部 广元 昭化 通江 南江○顺庆府治南充县领州二 蓬 广安 县八南充 西充 营山 仪陇 渠 大竹邻水 岳池○叙州府治宜宾县领县十有一宜宾 庆符 富顺 南谿 长宁 高筠连 珙 兴文 隆昌 屏山○重庆
  治巴县领州二 合 涪 县十有一 巴江津 长夀 永川 荣昌 綦江 南
  川 铜梁 大足 璧山 定远○䕫州府治奉节县领县六 奉节 巫山 云阳 万开 大宁○龙安府治平武县领县四 平武江油 石泉 彰明○潼川府治三台县领县八三台 射洪 盐亭 中江 遂宁 蓬
  溪 乐至 安岳○嘉定府治乐山县领县七乐山 峩眉 洪雅 峡江 犍为 荣威远○雅州府治雅安县领州一 天全 县五雅安 名山 荣经 卢山 清溪○叙
  永同知领县一 永宁○直隶资州领县四仁夀 资阳 井研 内江○绵州领县
  五 徳阳 安 绵竹 梓潼 罗江○茂州领县二 汶川 保○酉阳州领县三秀山 黔江 彭水○忠州领县三 酆都垫江 梁山○达州领县三 东乡 太
  平 新宁○眉州领县三 丹棱 彭山青神○卭州领县二 大邑 蒲江○泸州领县三 纳谿 合江 江安○宣慰使四石砫 董卜韩胡 明正 徳尔格忒○
  宣抚使三 卭部 里塘 巴塘○安抚使二十有三 长宁 加渴瓦寺 梭磨 小金川 大金川 沃日 瓜别 木里 单东革什咱 巴底 绰斯甲 喇滚 瓦述馀科 竹窝 霍耳章谷 霍耳孔撒 霍耳甘孜麻书 霍耳咱 霍耳林葱 东科春科 下瞻对 上纳夺○长官司二十
  有六 静州 陇州 岳希 松冈 卓克基 威龙州 普济州 昌州 沈边 冷边 瓦述崇喜 瓦述毛丫 瓦述曲登瓦述他色 瓦述更平 霍耳纳林冲 霍耳白利 春科高日 上瞻对 蒙葛结中瞻对茹色 泥溪 平夷 蛮夷 沐川九姓○副长官司一 马喇
  两广总督治广东肇庆府统辖广东广西
  广东巡抚治广州府所属府十直隶州三东至福建南至于海西至广西北至江西西北至湖南○广州府治南海番禺领县十有四 南海 番禺 顺徳 东莞 从化 龙门 新宁增城 香山 新会 三水 清远 新安花○韶州府治曲江县领县六 曲江 乐昌仁化 乳源 翁源 英徳○南雄府治保
  昌县领县二 保昌 始兴○惠州府治归善县领州一 连平 县九 归善 博罗 长宁永安 海丰 陆丰 龙川 河源 和
  平○潮州府治海阳县领县九 海阳 丰顺潮阳 揭阳 饶平 惠来 大埔 澄海普宁○肇庆府治高要县领州一 徳庆 县
  十有二 高要 四会 新兴 阳春 阳江 高明 恩平 广宁 开平 鹤山封川 开建○高州府治茂名县领州一 化县五 茂名 电白 信宜 吴川 石城○廉州府治合浦县领州一 钦 县二 合浦灵山○雷州府治海康县领县三 海康 遂
  谿 徐闻○琼州府治琼山县领州三 儋 万崖 县十 琼山 澄迈 定安 文昌会同 乐会 临高 昌化 陵水 感
  恩○直隶连州领县二 阳山 连山○嘉应州领县四 长乐 兴宁 平远 镇平○罗定州领县二 东安 西宁
  广西巡抚治桂林府所属府十有一直隶州二土司三十有三东至广东南至于海西至云南北至湖南西北至贵州西南至安南国○桂林府治临桂县领州二 永宁 全 县七 临桂兴安 灵川 阳朔 永福 义宁 灌
  阳○柳州府治马平县领州一 象 县七 马平 雒容 罗城 柳城 怀远 来宾融○庆远府治宜山县领州二 河池 东兰县三 宜山 天河 思恩○思恩府治武縁县领州一 宾 县三 武縁 迁江 上林○泗城府领县一 陵云○平乐府治平乐县领州一 永安 县七 平乐 恭城 富川贺 荔浦 修仁 昭平○梧州府治苍梧县
  领县五 苍梧 藤 容 岑谿 怀集○浔州府治桂平县领县四 桂平 平南 贵武宣○南宁府治宣化县领州三 新宁 横上思 县三 宣化 隆安 永淳○太平府治崇善县领州四 养利 左 永康 宁明县一 崇善○镇安府治天保县领州二 归
  顺 奉议 县一 天保○直隶西隆州领县一 西林○郁林州领县四 博白 北流 陆川 兴业○土州二十有六 忠归徳 果化 下雷 下石西 思陵 凭祥 江 思 万承 太平 安平 龙英都结 结安 上下冻 佶伦 茗 茗
  盈 镇远 那地 南丹 田 向武 都康 上映○土县四 罗阳 上林 罗白忻城○长官司三 迁隆峒 永定 永
  
  云贵总督治云南云南府统辖云南贵州
  云南巡抚治云南府所属府二十有一土司二十有一东至广西南至安南国北至四川西南至海东北至贵州西北至西番○云南府治昆明县领州四 嵩明 晋宁 安宁 昆阳 县七 昆明 富民 宜良 呈贡 罗次禄丰 易门○大理府治太和县领州四 赵邓川 宾川 云龙 县三 太和 云南浪穹○临安府治通海县领州四 建水 石
  屏 阿迷 宁 县四 通海 河西 嶍峨 蒙自○楚雄府治楚雄县领州二 南安镇南 县三 楚雄 定远 广通○澂江府治河阳县领州二 新兴 路南 县二 河阳 江川○广南府领县一 宝宁○广西府领州二 师宗 弥勒○顺宁府领州一云○曲靖府治南宁县领州六 霑益 陆凉罗平 马龙 㝷甸 宣威 县二 南
  宁 平彝○姚安府治大姚县领州一 姚 县一 大姚○鹤庆府领州一 剑川○武定府治元谋县领州二 和曲 禄劝 县一 元谋○元江府领县一 新平○普洱府领县一 宁洱○永昌府治保山县领州一 腾越县二 保山 永平○开化府领县一 文山○东川府领县一 会泽○镇沅府领县一 恩乐○昭通府治恩安县领州一 镇雄县二 恩安 永善○永北府○丽江府以上不领县○土府四 蒙化 景东 孟定 永宁○土州四 富 湾甸 镇康 北胜○宣慰使一 车里○宣抚使四 耿马 陇川 干崖 南甸○副宣抚使二 遮放盏达○安抚使三 潞江 芒市 猛卯○副长官司三 纳楼 亏容 十二关
  贵州巡抚治贵阳县所属府十有三土司六十有五东至湖南西至云南东南至广西西北至四川○贵阳府治贵筑县领州三 开 定番 广顺 县四 贵筑 龙里 贵定 修文○思州府领县二 玉屏 青溪○思南府治安化县领县三 安化 婺川 印江○镇远府治镇远县领县三 镇远 施秉 天柱○石阡府领县一 龙泉○铜仁府治铜仁县领县一铜仁○黎平府治开泰县领县三 开泰 锦屏永从○安顺府治普定县领州二 镇宁 永
  宁 县三 普定 清镇 安平○南笼府领州二 永丰 普安 县二 普安 安南○都匀府治都匀县领州二 麻哈 独山县三 都匀 清平 荔波○平越府治平越县领州一 黄平 县四 平越 瓮安 湄潭 馀庆○大定府领州三 平远 黔西威宁 县一 毕节○遵义府治遵义县领州
  一 正安 县四 遵义 桐梓 绥阳仁怀○长官司六十有二 中曹 白纳养龙 虎坠 程番 上马 小程 卢番方番 韦番 卧龙 小龙 金石 罗
  番 大龙 木瓜 麻向 新添 大平平伐 小平 大谷龙 小谷龙 羊场慕役 顶营 沙营 杨义 都匀 邦水思南 丰宁上 丰宁下 烂土 平定乐平 卭水 偏桥 蛮夷 沿河 朗
  溪 都坪 黄道 都素 施溪 潭溪新化 欧阳 亮寨 湖耳 中林 八舟龙里 古州 洪州 省溪 提溪 乌
  罗 平头 乖西 底寨 岩门○副长官司三 西堡 康庄 石阡














  钦定大清会典卷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九
  户部
  户口
  凡编审八旗戸口以三年为率届期移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及
  盛京将军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饬所属佐领简稽丁壮登名于籍达部汇疏以
  闻以周知八旗繁衍之数
  凡编旗丁每户书某氏某官未仕者曰闲散某上书父兄官职名氏旁书子弟兄弟之子及户下若干人或在籍或他往皆备书○驻防及居外省者编二册一申部一咨旗检校
  凡八旗氏族载在册籍者曰正户僮仆而本主听出户者曰开户由所隶佐领别宗支核真伪稽远近考其谱系以时除注其有年久丁册脱漏世系无可稽考者别载册籍均条晰申部用资简阅
  凡八旗汉军除从龙勲戚子孙外或有田宅或依姻戚或操工作需在各省营生食力者许呈本旗都统及所在督抚随其人地之宜听其生业督抚于岁终具册咨部彚奏
  凡旗人立后先兄弟之子次从兄弟之子次族姓择昭穆相当者听立为后立后时必闻族长呈参佐领押字若本宗无人许抚异姓正户之子为嗣呈两家族长佐领亦如之有同宗而立异姓及收僮仆并汉人者禁之
  凡旗人儥僮者官给印票记户册稽亲邻察其非犯罪脱籍假冒者徴信而质剂焉所儥繋旗人领催押字汉人兵马司书劵在奉天各省者所在官掌其成市亦如之若满洲蒙古壮丁越旗自鬻及以僮仆鬻汉人者论
  凡户下人随主出征有先登得城者准其出户其亲伯叔兄弟亦准随出编入正户册
  凡直省户口以乾隆十八年奏报民数册计之得户三千八百八十四万五千三百五十有四口万有三百有五万○直隶人丁三百七万一千九百七十五户九百三十七万四千二百十有七口○
  盛京人丁五万九千二百十有二户二十二万一千七百四十二口○山东人丁四百五十三万九千九百五十七户一千二百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七十二口○山西人丁百七十七万九千二百四十七户五百十有六万二千三百五十一口○河南人丁三百二万九千五百二十八户七百十有一万四千三百四十六口○江南江苏人丁五百四十七万八千二百八十七户一千二百六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十七口○安徽人丁四百十有三万六千一百二十五户一千二百四十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口○江西人丁二百十有八万五千一百九十五户五百五万五千二百五十一口○福建人丁一百十有二万七千七百四十六户四百七十一万三百三十九口○浙江人丁三百四万三千七百八十六户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有八口○湖广湖北人丁百七十五万六千四百二十六户四百五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口○湖南人丁百六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一户四百三十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二口○陜西西安人丁一百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三百八十五万一千四十三口○甘肃人丁百万二千五百十有八户二百十有三万三千二百二十二口○四川人丁七十五万七百八十五户一百三十六万八千四百九十六口○广东人丁百二十四万一千九百四十户三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四十八口○广西人丁九十四万三千二十户一百九十七万五千六百十有九口○云南人丁三十七万一千二百八十四户百万三千有五十八口○贵州人丁六十二万九千八百二十五户一百七十一万八千八百四十八口凡编审直省户口以五年为期州县官通稽境内民数每百有十户推丁多者十人为长馀为十甲甲繋以户户繋以口编为一册城中曰坊近城曰厢在乡曰里民年十六始傅六十以上除之布政使司以所属比册上之督抚督抚疏报以册达部部受直省之册彚疏以
  闻以周知天下生民之数
  凡人丁计口出银以代徭役前代相沿载在版籍者曰徭银自升平岁久生齿益繁康熙五十二年廼因
  恩诏以五十年编册为率永免增丁之赋雍正二年以册存见数按直省州县均入田赋代输其无田之户悉免之闲有不便均输者仍依旧制丁地分徴以从土俗之宜
  凡直省徭银均入田赋者二百七十二万六千二百十有一两有奇每五年编审丁有滋生徭无加额若田有垦复升科者仍取田赋内代输徭银计其轻重而通均之
  凡保甲之法户给印单书其姓名习业出注所往入稽所来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甲为保立保长自城市达于村乡使相董率遵约法察奸宄劝媺行善则相共罪则相及以安保息之政


  钦定大清会典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
  戸部
  田赋
  粤自东土肇基于燕斯宅沈辽奥区称九州之上腴焉近畿五百里内当明季兵燹之后野多旷土
  定鼎之初以
  锡群策群力垂为世业𭏟市不改邱冡如故有民田犬牙相错者取别州县闲田易之俾旗人各安其业以正经界其征输之籍尽除之直省民田则三壤以行两税而常赋以定修和岁久田野日辟廼取徭银计亩而均输之永免口率之征以宽百姓之输将底慎
  国家之财赋
  凡宗室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赐畿辅庄园各有差通计八旗万三千三百三十八
  顷有奇
  凡勲戚世爵职官军士
  赐畿辅庄田各有差通计八旗十有四万百二十八
  顷七十一亩有奇
  凡畿辅旗庄
  国初颁赐已定厥后
  皇子分封公主赠嫁皆取诸
  内府庄田承平以来边界益拓
  盛京东北及诸边口外古称瓯脱不毛之土多辟为腴壤八旗戸口滋繁咸取给焉
  凡八旗官兵所受之田毋许越旗卖儥及私售与民违者以隐匿官田论
  凡牧场近京之地阡陌相连尽给八旗官兵以沙地不耕者为场
  盛京及沿边之地广漠无际屯垦所不能尽择水草肥美者为场以牧
  上厩马及驝驼牛羊次给宗室王公八旗官兵以广牧政
  凡直省田赋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共民田七百八万千一百四十二顷八十八亩赋银二千九百六十一万千二百一两粮八百四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二石各有奇草五百十有四万五千五百七十八束○直隶布政使司民田六十五万七千百九十一顷八十七亩赋银二百四十一万千二百八十六两粮十万千二百二十九石各有奇草九万四千四百四束粮草均留充本省经费
  盛京民田二万五千二百四十三顷二十一亩赋银三万八千百有十两粮七万六千二百六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山东布政使司民田九十七万千有五十四顷七亩赋银三百三十四万六千二百五十七两粮五十万七千六百八十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三十四万八千七百七十八石留充本省经费十有五万八千九百二石各有奇○山西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六顷二十一亩赋银二百九十七万二百六十六两粮十有六万九千二百四十六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河南布政使司民田七十二万二千八百二十顷三十六亩赋银乾隆三年蠲除百六十两实征三百三十万三千八十两粮二十四万八千八百六十五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七十四石留充本省经费二万八千九百九十一石各有奇○江南江苏布政使司民田六十八万九千八百八十四顷四十五亩赋银雍正三年蠲除四十五万乾隆二年蠲除二十万两实征三百三十七万千三百三十四两粮二百十有五万五千二十一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百七十一万六千八百八十九石留充本省经费四十三万八千百三十二石各有奇○安徽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三万八千百二十顷九十三亩赋银百六十八万八千两粮八十四万五千二百四十八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五十六万六千二百七十六石留充本省经费二十七万八千九百七十一石各有奇○江西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七万九千二百七顷六十二亩赋银雍正三年蠲除七万五千五百四十九两乾隆三年蠲除三万七千七百七十四两实征百八十七万九千八百十两粮八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二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七十七万百三十二石留充本省经费十有二万九千四百九十九石各有奇○福建布政使司民田十有二万八千二百七十顷八十七亩赋银一百十有七万七千八百九十九两粮十有六万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浙江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五万九千七百八十七顷七十亩赋银雍正五年蠲除八万七千二百两乾隆三年四年蠲除四万五百四十两实征二百八十一万二千四百四十九两粮一百十有三万四百八十一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八十五万六千七百三十九石留充本省经费二十七万三千七百四十二石各有奇○湖广湖北布政使司民田五十六万六千九百十有三顷四十九亩赋银节年蠲除十有八万二千四百五十四两实征百有十万八千一百五十三两粮二十八万六千五百五十四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十有三万二千四百三石留充本省经费十有五万四千一百五十石各有奇○湖南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七顷九十八亩赋银节年蠲除十有八万五百五十三两实征一百十有六万三千六十三两粮二十七万七千六百四十一石各有奇岁漕 京师十有三万三千七百四十三石留充本省经费十有四万三千八百九十七石各有奇○陜西西安布政使司民田二十五万二千三百七十一顷三亩赋银百五十三万九百七两粮十有六万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甘肃布政使司民田十有七万七千八百三十一顷三十三亩赋银二十五万七千七百二十三两粮五十万三千四百七十六石各有奇草五百五万千一百七十四束粮草充本省经费○四川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五万九千百四十六顷六十七亩赋银六十五万九千七十五两粮万四千三百二十九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广东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二万八千八百三十二顷九十三亩赋银百二十五万七千二百八十六两粮三十四万八千九十五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广西布政使司民田八万七千四百顷六十亩赋银三十八万二千五百九十七两粮十有三万三百七十五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云南布政使司民田六万九千四百九十九顷八十亩赋银十有五万三千七百五十两粮二十三万八百四十八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贵州布政使司民田二万五千六百九十一顷七十六亩赋银十万一百五十六两粮十有五万四千五百九十石各有奇粮充本省经费
  凡天下屯田咸给运军军运漕粮隶卫所田赋归州县征収隶布政使司国初田隶卫所设屯田御史屯田道以综核之后裁御史及道以屯赋归有司其赋或输本色或输折色或本折各半或本七折三所输不同皆与民田同科○屯田荒芜召军民垦复无力者官给牛具荒地内有军指为民民诡为军者以时清釐○民册承差卫所毋许牵累军册有役州县不得重科民佃军田输租则免军役军佃民田完赋则免民徭○军田许照民田售典与军者听与民者禁违则以田归卫以直充公○各省布政使司屯田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共田二十五万九千四百十有六顷四十八亩赋银五十万三千五百五十七两粮三百七十三石各有奇○山东屯田二万二千顷八十九亩赋银五万六千十有八两各有奇○山西屯田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三十亩赋银五万九千百二十一两各有奇○河南屯田七千二百五十二顷九十八亩赋银万七千九百九十一两各有奇○江南江苏屯田万一千五百九十六顷九十二亩赋银三万七千三十五两各有奇○安徽屯田万一千八百五十六顷八十六亩赋银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两粮三百七十三石各有奇○江西屯田六千四百三十五顷六十六亩赋银万四千九百三两各有奇○福建屯田七千八百四十五顷三十一亩赋银四万四千三百十有六两各有奇○浙江屯田千七百四十一顷六十四亩赋银万七千八百九十七两各有奇○湖广湖北屯田二万四百十有六顷二十三亩赋银五万二千七百两各有奇○湖南屯田五百十有一顷十有八亩赋银三千二百四十八两各有奇○陜西西安屯田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六顷八亩赋银七万四百二十六两各有奇○甘肃屯田十万七千二百四顷七十八亩赋银二万八千五百七十五两各有奇○四川屯田百三十四顷八十二亩赋银一百两各有奇○广东屯田五千二百七十一顷八十四亩赋银千八百七十七两各有奇○广西屯田千九百九十六顷六十二亩赋银八千五百十有六两各有奇○云南屯田五千九百十有五顷三十七亩赋银四万四千九百七十四两各有奇
  凡免科田
  郊坛
  社稷山川厉坛学校
  阙里
  孔林四氏学
  周公庙各圣贤祠墓寺观地计三千六百二十顷有
  
  凡学田专供修学及赡给贫士其田与赋即在州县田赋之中惟佃耕収租以待学政檄发闲有山塘园屋统名曰田所収有银有钱有粮统名曰租田之多寡租之重轻各学不齐旧无定额直隶学田千四百二十九顷八十八亩租银二千七百七十六两粮千九百十有六石各有奇○山东学田四百十有七顷七十二亩租银千三百二十九两各有奇○山西学田二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租银二百五十七两粮十有六石各有奇○河南学田二百十顷七十一亩租银九百六十五两各有奇○江南江苏学田四百十有八顷五十八亩租银五千四百九十一两各有奇○安徽学田二百二十顷十有八亩租银千六百四十两各有奇○江西学田六十八顷租银十有八两粮八千四百十有七石各有奇○福建学田九十顷七十亩山园池屋不计数租银百五十四两粮千二百四十九石各有奇○浙江学田三百顷十有七亩租银三千五十两有奇○湖广湖北学田百二十顷五十七亩租银八百三十二两粮百九十二石各有奇○湖南学田七千三百顷八十亩租银二十九两粮四千三百五十八石各有奇○陜西西安学田五十五顷二十亩租银百五十四两粮千二百四十九石各有奇○甘肃学田三百十有一顷二十五亩租银八十九两粮千二百九十四石各有奇○四川学田二十三顷有奇田不起租以赋给贫士○广东学田百五十一顷十有六亩租银千九百三十两有奇○广西学田百三十四顷七亩租银千七十三两粮三十二石各有奇○云南学田十有四顷八十八亩租银三十六两粮五百九十一石各有奇○贵州学田四十四顷十有八亩租银二百四十六两粮四百八十七石各有奇
  凡土司贡赋川广云贵布政使司所属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及土府州县社寨夷猺向化既久或比年一贡或三年一贡各因其土俗以定制焉○四川布政使司所属土司岁贡荞麦马牛狐皮贝母折银四千七百二十三两粮千二百七十石各有奇马十有三匹三年一贡马折银三百十有二两有奇马五十三匹○广西布政使司所属土司岁贡马折等银六百三十三两有奇○云南布政使司所属土司岁贡矿课及苎布鹿皮等折银万三千七百八十二两有奇○贵州布政使司所属土司岁贡米糓万六千四百三十石马折等银二万二千四百八十两各有奇
  凡丈量按部颁弓尺广一步纵二百四十步为亩方广十五步纵十六步有司于农隙时亲率里甲履亩丈勘以定疆界杜占争均亩赋有差委滋扰及徇私者罪之○州县册籍原载邱叚四至不清者丈欺隐牵累有地无粮有粮无地者丈亩步不符赋则或浮者丈熟荒相间旗民盐灶以及边地民番相错者丈壤界相接畛域不分者丈荒芜召垦寄粮分隶田在此邑粮寄彼县者丈水冲沙压公占如开渠筑堤占用民地应抵以他地拨抵应豁豁除粮赋者丈○濒江濒海之区五年一丈视其或涨或坍分别升免
  凡开垦各州县卫所荒芜膏腴地迁涨新开地各边口外旷土咸分给兵民垦种沿边牧地不准开垦无力者官给牛种招徕外籍入甲及徒流之人均准屯垦给照为业番夷地亩亦准租垦屯兵及边地民苗不谙耕获者为治耒耜佣夫教之以俟其娴习开渠洞以资灌漑建房堡以备栖止○水田六年起科旱田十年起科如本管官召垦及官生捐垦者以田归佃次年起科隐垦首报者就首报年起科有豫徴私敛者罪之○州县卫所官劝垦多寡道府等督率勤惰岁终并入考成绅士倡率者予叙隐匿自首者免罪有横加科则抑报开垦者罪之
  凡劝课农桑由地方犬吏倡有司课民力耕耘修蚕织广树蓄以勤生业戒㳺惰惩蹂躏禁种妨农杂物以崇本计革暴殄浮靡以节物力举力田老农荣以冠带以劝勤劳凡有利于民生者均随宜鼓舞令民乐于从事不得督责严急绳以官法有忽视民隐奉行不善者劾之凡直省田赋由州县官徴觧布政使司执其总而量度之或听部拨觧京或充本省经费或需邻省酌剂岁陈其数析为春秋冬三册由巡抚咨部春二月秋八月冬十月部受其计簿核其盈绌授以式法列其留存拨觧之数以时疏
  闻以定财用出纳之经○运觧京饷除陜甘四川云南贵州等布政使司赋税全支本省经费馀省由部按巡抚所报实存册移文拨觧布政使司具批二一申部一申科巡抚选委觧官十万两上以府同知通判五万两上以州同州判官及县丞簿五万两下以杂职皆择其俸深廉干者任之计程限日到部直隶近畿不立限山东山西河南以六十日江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以八十日福建广东广西以百日过期者劾部限三日校数无阙以实収及原批发觧官赍赴戸科验毕回缴布政使司为信起运之时毎程给脚直毎椟给扄𫔎费银有改煎给耗费所经州县大道给车马僻径给担夫不得沿涂累民督抚饬弁兵防䕶书椟数于兵牌按程稽核防䕶疏失者论○留充经费布政使司以毎岁经费之数申巡抚咨部留贮正赋以待支发岁终会讣以所属计簿申巡抚奏销○邻省协饷由部按巡抚所报实存册以应协之数移文发饷受饷二省抚司拨饷布政使司钤封部定权衡付觧吏赍往受饷布政使司验印封核収如银数阙少权衡不符者委运承运官皆论如法其按程给脚直按椟给扄𫔎等费并与觧京饷同凡直省田赋酌留分贮备用于毎岁经费外按直省事务之繁简道里之远近赋入之多寡各留赋银有差或贮布政使司库或贮知府直隶州库贮司库者遇省有急需督抚疏报即发贮府州库者遇州县有急需府州申详即发事竣以时奏销
  凡岁课奏销布政使司会所属见年赋税出入之数申巡抚疏报以册逹部曰奏销册备载旧管新収开除实在四柱条析起运存留支给拨协采办为数若干以待检校部会全数而覆核之彚疏以
  闻以慎财赋出入以定奏销考成○量地远近以定报销之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陜西甘肃以四月到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以五月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六月有故疏
  闻展限若申册迟延一月至一年以上者册籍遗漏舛错及数不符者巡抚以下皆论如法
  凡岁课考成按银数以诏最见年赋税奏销前全完者予叙经征州县以五万两下至十万两上督征之道府直隶州以十万两下至二十万两上巡抚布政使司以五十万两下至百万两上为差经征守备千总督征都司于奏销前全完者予叙以千两下三千两上为差各卫督征通判视知府经征经历视州县按分数以诏殿州县分经征之数为十分抚司道府州分督征之数为十分见年赋税不完者州县自不及一分至五分司道府州至六分巡抚至七分论劾有差旧逋赋税催征州县限一年督催司道府州限一年有半巡抚限二年限年内不完者再分三限自原参不及一分至四分论劾有差各卫催征守千视州县督催都司视道府受代官见年征催计赋额分数限年征催计莅任月日摄篆官见年征催摄一月后限年征催摄一年后均按所征所欠为考成
  凡州县官征収田赋如期运觧布政使司以待部拨其应充本地经费者如数存留以待支给布政使司受其出入之籍而钩考之以待奏销凡州县上计布政使司自下申牒曰批文以一纸为两牒相连两牒之闲书银数编号中分之一申巡抚一发解役赴司交纳自上给单曰实収布政使司于批解到日以部定权衡掣椟校数无阙给实収及原批呈巡抚合批相符发回州县存㩀
  凡州县催科以分限之法纾民力以轮催之法免追呼以印票之法征民信以亲输之法防中饱○分限之法州县按全书所编赋额分为夏秋两限及期榜谕俾纳户周知其数二月开征四月输半五月停征八月续征十一月完征若物土异宜四月未能输半者督抚察所属农事女红収成早晚以定征输之期○轮催之法简阅里甲或五户或十戸同立一单名曰滚单书纳戸姓名于上毎戸区作十限以次递催○印票之法毎票三联名曰联票书纳戸所完赋额编号钤印而三分之一留县一附簿一给纳戸征信○亲输之法置匦署前听民封银亲投以部定权衡凖其轻重若奇零之数愿以钱纳者听毎十钱当银一分以禁吏胥侵渔○民有负赋者责追职官生监及吏役兵丁各以其所负之数别而论之横敛加征者劾
  凡稽察库藏督抚司道及本管府州毎岁于奏销前核视所属库藏如有亏阙参革究追由法司核实依律罪之
  凡赋役全书由布政使司彚所属州县卫田赋各数以地丁赋粮商牙课税为一书应支官役俸工驿传料价为一书应解本色折色物货为一书分别原额新增开除实在彚纂成编毎十年则修辑之书成申部科颁州县以备考核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一
  戸部
  权量
  度量衡受法于律黄钟絫黍汉志仅存其说
  圣祖仁皇帝考古法以制度而量与权衡准焉
  皇帝参古今尺度制为嘉量而权衡攸同
  圣明相继
  作述兼隆诚度越前规式昭万禩矣
  
  横黍度  古尺  纵黍度  今尺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一>
  以絫黍定分寸之率一黍之广度为一分横絫十黍得古尺一寸一黍之纵度为一分直絫十黍得今尺一寸今尺八寸一分当古尺十寸今尺七寸二分九釐当古尺九寸即黄钟之长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总以尺该之工部制造颁直省布政使司通颁所属以准度营造
  
  以寸法定轻重之率铸金为方上下四旁均一寸各按其质求之赤金方寸得十有六两八钱白金方寸得九两红铜方寸得七两五钱黄铜方寸得六两八钱黑铅方寸得九两九钱三分倭铅方寸得六两轻重之准既得廼随大小之用制以为权其形圆其制以黄铜由部定式工部铸造颁直省布政使司通颁所属以出纳邦赋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一>








  
  以寸法定容积之率
  升方积三十一寸六百分靣底方四寸深一寸九分七釐五毫












  斗方积三百一十六寸靣底方八寸深四寸九分三釐七毫五丝














  斛方积一千五百八十寸口方六寸六分底方一尺六寸深一尺一寸七分














  两斛为石容积三千一百六十寸各得容量之准斛之制由部定式工部铸造以铁颁仓场侍郎漕运总督直省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如式造木斛通颁所属以出纳仓粮
  凡官司所掌营造官物収支粮赋货赋下逮市廛里巷商民日用度量权衡皆如式较定有违制私造增减成宪者皆论如律

  嘉量圆制东汉嘉量度数中今太簇仿其式用今律度合黄钟焉







  斛积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斗深七寸二分九釐幂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径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斗积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深七分二釐九毫幂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径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升积八千六百有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合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丝幂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径二寸四分五釐二毫
  合积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龠深一寸有九釐六毫幂七十八分五十三釐九十八毫径一寸
  龠积容深为合之半幂径同
  按工部营造尺为纵絫百黍之度营造尺九之九即律尺为横絫百黍之度








  嘉量方制唐太宗时张文収造嘉量形方亦仿其制而用今律度







  斛积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斗深七寸二分九釐幂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方一尺有八分六釐七毫
  斗积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深七分二釐九毫幂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方一尺有八分六釐七毫
  升积八千六百有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合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丝幂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方二寸一分七釐三毫
  合积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龠深八分六釐有九丝幂八分方一寸
  龠积容深为合之半幂方同
  按工部营造尺为纵絫百黍之度营造尺九之九即律尺为横絫百黍之度
  右嘉量圆方各一皆范铜涂金上斛下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重二钧声中黄钟之宫掌以工部陈之
  殿廷垂宪于亿万斯年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二
  戸部
  库藏
  凡库藏之隶于部者有三一曰银库直省田赋及关市盐茶诸税课岁输至京者咸入焉二曰叚疋库织造缣帛纱縠岁输至部者咸入焉三曰颜料库铜锡铅铁丹青赭绿香楮茶蜡之属咸入焉
  凡三库之政令
  特简大臣综理之其财用出入之数月有要岁有会
  皆核实以
  闻
  凡三库所藏各异其物其出入品式各异其宜皆设郎中员外郎分理之司库大使属焉主事一人兼掌三库文案凡财贿之受藏于库及取用于库者皆书其数岁终乃执其总会三库群吏之籍而参考之以待奏销
  凡三库司官各部院于所属诸司遴选贤能者送部引
  见补用阅三年更选以代笔帖式库大使如之凡直省赋税输部者岁有常数核数无阙廼移银库凖部定权衡受之如启椟验封有作弊及数不实者论
  凡岁用缣帛纱縠由织造官江宁苏州杭州各一人市丝民间织染输部部移叚疋库受之其上供
  御服者则输于
  内府岁所需财用皆给公帑具册达部以待稽核有造作不如法者论
  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各有土产直省有司岁支正赋市自民间大者疏
  闻下部小者以册达部部核其数移颜料库受之采
  择不精良者论
  凡
  朝廷经费官司庶物之待给者岁有常数其财用取诸三库所司籍其数移部部稽其籍相符廼牒诸库主事主事受其牒而书之颁之承用之府核实而发之
  凡直省布政使司粮盐驿传道皆有库库设大使一人其他道府州县库以主藏吏司其出纳典守不慎或积久滋弊者官吏并论如法仓庾
  
  京师仓十有三八旗三营兵食官军牧马豆贮焉通州仓二王公百官俸廪米贮焉又专隶本部仓一供
  内府奉祭祀待外藩属国廪饩之米牧马之豆咸贮焉仓各分廒每廒贮米以万石为率正米万石连耗作数出陈纳新各依其序以为常法
  凡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政掌于总督侍郎承以坐粮厅分司于大通桥监督及各仓监督坐粮厅简用科道部郎二年更代各仓监督简用内阁中书部院监寺属官三年更代均由部引
  见差委大通桥监督由总督仓场侍郎于各监督内
  简选引
  见调补
  凡稽察仓储京仓以都统副都统通仓以通永道通州副将专稽仓有渗漏米有盗窃者移仓场治之岁差满汉御史通稽一岁之内収漕发米釐剔弊端阅四年
  特命王公大臣遍履诸仓察核以重
  天庾储备
  凡催船各省粮船既过天津抵通交兑以及空船回南皆总督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董率沿河文武官弁催行毋许停泊
  凡兑粮各省粮船既抵通州正兑漕粮于石坝交兑改兑漕粮于土坝交兑坐粮厅察米色皆纯呈验于总督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廼按数起斛白粮交兑亦如之运军有亏欠者以应给回空食米抵补不足则发本籍责追次年附运交仓
  凡转运正兑漕粮由石坝入通惠河经普济平下平上庆丰四闸每闸换船至大通桥监督掣验无阙廼分水陆运交京仓収贮改兑漕粮由土坝里河至通州城南换陆运交通仓収贮其起斛掣验换车皆有号房暂贮过坝由闸上岸下船皆雇夫肩负石坝至京仓水运以经纪陆运以车戸土坝至通仓水陆运皆以车户承领各给运价有差白粮之运京运通亦如之凡収粮正兑漕粮以加二五斛改兑漕粮以加一七斛详见漕运白粮以称重百六十斤为一石连正耗同収以杜胥役侵渔之弊其转运到仓总督仓场侍郎给以印单京仓期十日通仓期七日毕収如逾期留难及重斛有需索者稽察御史参奏依律罪之
  凡发米王公百官俸廪以春秋仲月八旗兵食以四季每季按旗先后分月关支开仓时部委司官二人各旗均委参领一人与监督互相纠察如搀和沙土通贿舞弊越陈廒发新廒及斛有重轻者稽察御史皆劾论如法
  凡随粮耗米详见漕运除闸坝盘折运军回空食米入仓阅月至三年按月计耗有差其馀统入正米支销
  凡随粮经费详见漕运各省皆先漕赍解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发贮通济库坐粮厅司其出纳岁发京通各仓水陆运价闸坝负运北河濬浅诸费运军䉡夫羡馀起駮等银咸取给焉
  凡仓粮収支库帑存发总督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岁籍其数具疏以
  闻由部覆核奏销
  凡直省常平仓皆州县官专司之社仓义仓建自商民官为经理省会重地大府雄镇兵糈所贮属之道府其他水陆四达之衢设仓以便转运提镇大标沿海沿边距省遥远偏僻汛防各设营仓积粮以备藉粜皆随时制宜裕不匮之储永为军民之利
  积贮
  国家循古制设常平仓随时籴谷用资振贷丰年则劝民出升斗以益之厥后戸口殷阜廼出库藏市籴闲或截漕运贮各州县卫分上中下等以三万二万万六千石为差承平岁久生齿日繁益需委积听所在俊秀纳粟入监视其土地广狭山川险易物产盛衰酌旧额而更定之直隶积谷二百十有五万四千五百二十四石
  盛京百二十万石山东二百九十五万九千三百八十六石山西百三十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七石河南二百三十一万九百九十九石江苏百五十二万八千石安徽百八十八万四千石江西百三十七万七百十有三石福建二百五十六万六千四百四十九石浙江二百八十万石湖北五十二万九百三十五石湖南七十万二千百三十三石陜西二百七十三万三千有十石甘肃三百二十八万石四川百有二万九千八百石广东二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六十一石广西百二十七万四千三百七十八石云南七十万一千五百石贵州五十万七千有十石凡三千三百七十九万二千三百石有奇凡常平积贮之法必相风土之寒暄燥湿东南西北异方稻麦粟米异宜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宜稻宜粟直隶
  盛京山东山西河南陜西或以米或以杂粮贮米者半谷之数每岁出陈易新土高燥者以十之七存仓十之三平粜卑湿则存半粜半各因时地而变通之以均岁之丰歉督抚于岁终核实奏销以册送部稽察如有亏阙先请动帑买补将亏空官题参照例治罪限年追赔
  凡买补之法春夏出谷秋冬还仓依市价于本地产谷之区或邻邑价平处买运如数还仓遇岁歉市贵则展至次年若仓庾阙乏亟需补足者申明上官凖于价贱之州县和籴抑富民派保甲者劾之
  凡顺成之方本省仓庾既足督抚具疏请
  旨出库藏委官収籴毋致价贱伤农若有多为曲蘖
  以糜谷者禁之
  凡直省仓谷有在常平额外者如河南漕谷仓江南江宁省仓崇明仓福建台湾备贮仓浙江永济仓玉环同知仓广东广粮通判仓或备本省急需或备邻省协济或因山海远僻藉以充振备粜皆饬所在官按其额数时其出纳以佐常平之所不及岁终彚入仓粮奏销册内申报督抚送部察核
  凡民间収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贮之以备乡里借贷曰社仓公举殷实有行谊者一人为社长能书者一人副之共领其事按保甲印牌有习业而贫者春夏贷米于仓秋冬大熟加一计息以偿中岁则捐其息之半下岁免息社长社副执簿检校岁以谷数呈官经理出纳惟民所便官不得以法绳之丰年劝捐社谷在顺民情禁吏抑派有好义能捐十石至百石以上者旌奨有差社长社副经理有方者按年给奖仍以息谷酌酬劳勚
  凡绅士捐谷以待振贷曰义仓各就市镇乡村建廒春颁秋敛取赢散滞奖善酬劳悉依社仓规条惟颁敛之期出入之籍时呈所在官核之所在官于去任莅任时授受簿籍察其虚实以行惩劝
  凡直省营戍沿边沿海及去省遥远者设仓贮谷曰营仓以营弁经理遇青黄不接之时或借或粜以接济军士如有那移亏阙照常平积谷例题参追赔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三
  戸部
  漕运
  自元濬会通河明导汶水北会漳卫而东北之运道以通
  国朝南凿桃宿之道开中运河以避黄河之险于是粮艘由淮浦渡河径趋山东逹
  京师皆衔尾无阻刓弊剔奸以肃漕政垂万世之利赖于无穷焉
  凡岁漕
  京师者八省其漕有五等曰正兑米入京仓以待八旗三营兵食之用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山东十有五万七千九百九十四石河南八万一千六百二十八石江苏百有七万六千三百九十三石安徽三十万七千十有六石江西三十五万千五百有三石浙江五十五万九百四十七石湖北九万四千五百七十四石湖南九万五千五百三十一石各有奇○曰改兑米入通州仓以待王公百官俸廪之用山东六万九千四百七十三石河南三万九千九百十有一石江苏九万二千四十四石安徽十有一万八千八百四十五石江西十有五万千八百五十石浙江二万九千三百六十五石各有奇○曰白粮分入京通仓以供内府光禄寺以待王公百官各国贡使廪饩之用江苏六万九千四百四十七石浙江三万五百五十三石各有奇○曰麰麦入京仓以供内府之用河南正兑五千八十六石改兑三千三十三石各有奇○曰黑豆入京仓以待八旗官军及宾馆牧马之用山东正兑四万五百有四石改兑万六千五百石河南正兑三万二千六百七十四石改兑万五千五百八十八石各有奇
  凡漕粮改折曰永折米征银解部山东河南岁折征各七万石江苏十万六千四百九十二石安徽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一石湖北三万二千五百二十石湖南五千二百十有二石每石连耗折银五钱至八钱○曰改折灰石米征银解部以待工部灰石之用江苏岁折征二万一千一百十有六石浙江万三千三百二十三石各有奇每石连耗折银一两六钱八分
  凡漕粮经费曰正耗各省正兑米每石二五二斗五升后仿此加耗改兑米一七加耗以备通州五闸运耗贮仓折耗及运军回船食米之费○曰轻赍正兑米山东河南每石一六加耗江苏安徽二六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三六改兑米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每石二升加耗山东河南改兑米不征轻赍湖南北无改兑米均折银征解仓场通济库漕船至通计运道远近每船给羡馀银又按到通米数每石给䉡夫银各有差惟山东河南道近不给䉡夫银○曰船耗除山东河南及江苏徐州府属之铜丰沛萧砀漕船不给耗馀船正兑米每石一五及五升加耗改兑米二三一三及八升加耗各有差以给运军沿涂耗折○曰席木各省正兑改兑米每二石征苇席一以十分之一七随船解通为仓庾苫盖之用江西湖北湖南每正兑米二千石征楞木一松版九以十分之五解通为仓庾铺垫之用馀均折银征解通济库浙江及江苏常镇安宁池太等府太仓州征版木如之皆折征解库○曰行粮月粮各省运弁运军凡出运之年各支行粮二石四斗至三石有差运军月粮八石九斗至十有二石有差或折银征给或银米各半各因其地之宜山东苏松江安粮道所属半于领运时发给半征解水次六仓山东则临清徳州江苏安徽则江宁凤阳淮安徐州沿涂发给○曰赠贴明代漕粮繋军民交兑民受需索之苦
  国初改为官收官兑因酌定赠贴官为支给随其方俗各省异名山东河南漕船每运米百石给润耗银五两米五石江安粮道所属给漕赠如之苏松粮道所属米同银倍浙江给漕截银三十四两有奇江西给贴运银三两米三石副耗米十有三石湖北湖南给贴运米二十石皆随漕科征
  凡白粮经费江苏每石正耗三斗浙江四斗五升以备入仓耗折及运军沿涂折耗之费江苏每船给束包人夫工食银十有四两每运米百石给漕截银三十四两食米七石各有奇又盘耗米二十石浙江给漕截银如江苏食米三十四石有奇运弁行粮运军行粮月粮与漕粮同皆随粮科征
  凡漕粮转输蓟州易州以待
  陵寝官兵俸饷之用蓟州酌拨漕粮四万六千八百七十石白粮千三百十有五石自天津府转输易州酌拨漕粮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石白粮四百五十石自白沟河转输均于各省应输京通仓米内拨运后水师驻防俸饷同
  凡漕粮岁留天津府沧州以待水师及驻防官兵俸饷之用粮船过沧留漕粮万一千七百十有九石过天津留四万五千石各有奇
  凡漕粮截留或一方偶遇偏灾截漕转运以备拯荒平粜之用或酌留直省分贮府县每岁出陈易新以为经久不匮之储皆随时调剂不限常数
  凡蠲免田赋之岁漕粮以
  天庾储备征输如常若被灾府县完纳维艰令督抚确勘情形酌应缓应蠲之数具疏请
  
  凡漕船六千九百六十有九每岁出运者直隶三十七均协运河南山东九百七十五运军自备者三百十有一协运河南二百六十八苏松粮道所属五百八十九江安粮道所属三千八十四协运河南百二十五协运苏松千九百九十七内运白粮者百三十六于通省漕船内简调三年践更江西七百有八浙江千二百十有四内专运白粮者六十三湖北百八十湖南百八十二○成造漕船以长九丈载米四百石为度江西湖北湖南加长一丈每岁修理出运十年改造如成造不坚固不及十年损坏者责运军补造督运官弁皆劾论○遇运河水涸须分载过浅回南阻冻不能依期归次须以别船代运赴通均许和雇民船官为定价毋许运弁抑派及船户居奇高索
  凡漕政掌于漕运总督各省以粮储道专司之各府以管粮同知通判分治之征收兑运由州县官总其成于巡抚布政使司运道疏濬闸坝启闭自江北至淮自淮北至天津则河道总督任之天津以北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经理之岁以给事中御史分巡通州而下天津济宁淮安至扬子江口以稽察运道剔除漕弊
  凡有漕之省随漕之多寡以建卫每卫守备一人以治卫军酌漕船之多寡以分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分年番休武举一人随帮效力每船领运卫军十人每运选用一人由守备举报滥举不慎者论每军出运副一人随运以本军子弟充之水手十人由运军雇募令十船互保滋事不法者连坐
  凡征粮以十月朔启征米取干洁不分赤白兼收白粮则官为舂治民输舂耗有差立联三票稽核如制详见田赋
  凡兑运以漕船到次之日为始至十一月终兑毕以府同知通判为监兑官总漕按船数米数刊发全单开明耗赠粮道依全单之数分刊号单颁之州县每单兑米百石一单兑足令运弁注明收数一船兑足即发水程开行
  凡察验米色监兑官以米一石包封为式粮道亲验钤印至淮总漕拆封掣验通船米如式仍钤封至通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拆验亦如之其包封米作正交仓
  凡漕运行程重运北上顺流日行四十里逆流日行二十里巡抚给以水程所过沿河州县入境出境皆注日时至淮总漕察验无误换给水程所过州县注日时至通州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察验如之空船南下顺流日行五十里逆流日行三十里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给发水程所过州县注日时至淮总漕察验如北上时先后还次不得过十一月巡抚察验亦如之惟经渉河淮江湖重险不立程期守闸候风阻冻均准注限若内河无阻有违行程者领运官弁及运军皆论如法
  凡通漕限期山东河南以次年三月初一日到通江苏安徽大江以北本年十二月秒过淮次年四月初一日到通大江以南次年正月秒过淮松江府所属宽限十日五月初一日到通浙江湖北次年二月秒过淮六月初一日到通江西湖南次年三月初十日过淮六月初一日到通受兑开行由巡抚疏报过淮由漕运总督经皂河由江南河道总督过济宁逾临清由河东河道总督皆具疏专逹天津以北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侍郎五日一奏报如过淮迟延责在巡抚抵津迟延责在漕河三督及所属沿河文武官皆按期劾论
  凡督运山东河南漕船兑运已毕粮道简委府通判管押赴通江淮以南则监兑官亲送至淮候总漕察验毕或即委监兑官或别委通判以行过淮已毕总漕随运北上率所属官弁相视运道险易调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舻相接毕渡天津廼入
  觐述职以重官守各省通判仍俟漕船卸载管押回
  南廼既厥事
  凡催漕道府董率州县官于入境时按程催行毋许停泊出境廼止沿河营汛镇将董率汛弁催行亦如之催行不力致有羁迟者专催督催各官弁劾论有差
  凡屯田各省多寡不一详见田赋皆按漕船均分给领运之军耕以济运其不能自耕者或官召民佃征租赡军或民赁军田军自取息有争讼则州县官治之私相质买者与受皆罪
  凡优恤运军每船北上许随载土产物百石头工舵工水手共二十六石回空随载梨枣六十石经过关津免其输税过淮如期抵通交粮无阙总漕酌加奖赏二十年领运无过给九品冠带荣身
  凡漕运禁令州县征粮毋许吏役浮加斛面抑派杂费府倅监兑无许弁军需索陋规私收折色重运北上空船南回毋许运军水手盗卖漕米渗水和沙或私带客货冒渡关津或扰害民船强横生事或行船越次以避稽察或中涂幷载脱船私归运弁毋许擅离漕船催运弁兵毋许索运军土物违者皆论如法
  凡漕运考成漕粮白粮并随粮经费皆限本年征足粮道造具四柱清册逹总漕疏报征收官以经征督征之数作十分考成如有未完经征之州县卫所自不及一分至五分督征之道府自一分至六分巡抚自一分至八分论劾有差参后州县卫所限一年道府限一年有半巡抚限二年逾限不完不复作分数照原参分数参处巡抚以完欠支存之数随奏销疏报转运之官抵通交仓粮数无阙总漕粮道及押运领运官弁议叙有差如有未完按分数参处勒限责偿逾限不完者皆论如法
  凡漕船偶遭风浪在河淮江湖失事者如船粮漂没无存地方官勘实报总漕题豁若内河遇风收泊不慎或不戒于火致船与粮有失者皆不准豁免领运押运并地方文武官弁劾论如法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四
  戸部
  钱法
  凡鼓铸缗钱以资
  国用农末之交利百物之流转于是乎权衡焉过轻则民多私铸过重则民利盗毁权轻重之中以重二铢八十有八黍为率镕赤金和以白黑铅及锡依古九府圜法制之径八分轮郭外周中作字两面皆阳起清文曰宝泉汉文著年号左右列通宝二字以颁行天下
  
  京师鼓铸统设二局其隶于部者曰宝泉局岁铸钱六十一卯以万二千四百八十缗为卯得钱七十六万千二百八十缗遇闰加铸四卯得钱四万九千九百二十缗
  凡宝泉局政令掌于满汉右侍郎其满汉司官由部遴选保举引
  见简用二年更代大使由本部笔帖式选委咨吏部注册五年更代勤谨无过者任满以应升官用不称者劾
  凡宝泉局出钱以兵饷为大兵饷十分以钱一分或二分配银给发皆视局钱之盈缩以定其增减之数
  凡铜之良者产于云南召商开采岁输
  京师五百七十万四千斤有奇分为六运承运官正副二人以府贰牧令为正丞倅为副以九十日为一运由寻甸东川水陆兼运至四川之永宁下三峡沿于江汉经湖南北江西安徽江苏逹于运粮河由运粮河逹于京自起运至京以十有四月为期运舟由有司和雇舟不坚固致损败者经理之有司论其触险沉溺者所在有司责令雇水手探取铜有遗失者责偿其输纳于部也必辨色之高下以定其数色恶数不足者承运之官论持衡不平致有轻重低昻者主藏之吏论
  凡商贾有挟重赀愿航海市铜者官给符为信听其出洋往市于东南日本诸夷舟回司关者按时直收之以供官用有馀则任其售于市肆以便民用
  凡白铅黑铅产于湖南贵州亦召商开采岁输
  京师白铅三百八十四万千九百十有四斤黑铅七十万五百七十一斤分为上下二运上运起自四月至十月抵京下运起自十月至次年三月抵京锡之良者产于南洋诸夷国番舶之以时至者由广东和买岁输
  京师二十一万千七百十有二斤均以佐杂官承运
  凡运铜及铅锡皆有定限计日到京逾期者论经行之地所在有司督催出境毋许淹留法与督漕同催行不力者纠劾
  凡直省奏准开铸者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有四省惟云南即山采铜其他或收本境废铜或买云南馀铜各随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利民用一面铸清文宝字并本省一字其馀轻重制度咸如京局
  凡钱禁莫重于盗毁民有犯者立正典刑其次私铸其次剪边取镕其次用古废钱其次私行小钱犯者悉论如法中外文武官失察者皆劾若夫转移出入上操其权交易流通下收其利有藏积私家居奇病民者并治之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五
  戸部
  盐法
  凡榷盐之法顺物土之宜而理之或府海以收其利或产于池或汲诸井而成之皆通商转运以便民食收其税以供
  国用
  凡
  盛京沿海之地皆民自煮盐市易奉天府锦州府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二十皆以州县佐贰官司其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务不榷不几统隶于奉天府尹
  凡直省沿海及有池井之地听民辟地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置灶开畦为盐而售之商或官出帑收盐授之商而行之以盐课大使掌其场之政令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之征治其交易审其权衡而平准之日稽其所出之数以杜私贩之源运同运判分司其地而纠察之○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所属分司天津运同治场八沧州运判治场二山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所属分司滨乐运同胶莱运判各治场五每场设大使统隶于巡视长芦盐政○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所属分司泰州运判治场十有二通州运判治场十淮安运判治场三每场设大使统隶于巡视两淮盐政○河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所属中分司运同治山西解州安邑县盐池一场三每场设大使陜西甘肃定边大池一设盐池大使统隶于巡视河东盐政其灵州小池一设盐池大使别隶于甘肃巡抚以下督抚兼盐政同○两浙驿盐道所属分司宁绍运副治场二十嘉松运判治场十有一每场设大使统隶于浙江巡抚兼巡视盐政○福建盐法道所属盐场十有三在内地者十有一其八场委简发试用官馀委知县及首领佐贰官司其场务在台湾者二以知府兼理之统隶于闽浙总督○广东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所属分司惠潮汀赣运同治场十有三每场设大使统隶于两广总督○四川驿盐道所属盐井七千七百有三盐井大使十有二人统隶于四川总督○云南驿盐道所属盐课提举司三分辖盐井十有六盐井大使十有一人统隶于云南巡抚凡行盐以商商有世业行有地限其转输于各省者先纳课而后领运各按应行之地随时价而销售之
  凡产盐之省运使盐道察场民之生计与商之行息而平其盐价行盐之省由驿盐道或分巡道知府兼理之其水陆挽运必计其道里时其往来平其贵贱俾商无滞引民免澹食以听于盐政盐政掌弊群吏纠其征收督征之不如法者以时审其价而酌剂之凡盐赋之奏课与盐法之宜更者以
  闻总督巡抚兼盐政者如之
  凡行盐符信由部给引盐政受而布之商其受盐于场掣盐于批验所转运于应行府州县皆按引以知其数输赋于运使盐道上计于盐政皆积引以定其算岁周则收已行之引截角送部以待稽核更颁新引
  凡盐课视每岁应行引数以定课最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直省共行销六百三十八万四千二百三十一引课入五百五十六万五百四十两有奇○长芦盐行直隶及河南开封彰徳卫辉陈州怀庆南阳府属之舞阳许州属之临颍郾城长葛引九十六万六千四十有六课入六十万三百九十四两有奇山东盐行本省及河南归徳府江南宿州徐州府属之铜丰沛萧砀正引五十五万票引十有七万千七百四十课入二十四万五千六百八十八两有奇○两淮盐行江南之江宁安庆凤阳庐州池州太平宁国颍州淮安扬州各府六安滁和泗通海各州徐属之邳宿睢宁三州县江西之南昌饶州九江南康建昌抚州临江吉安瑞州袁州河南之汝宁光各府州及湖北湖南引百六十八万五千四百九十有二课入二百十有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四两有奇○河东盐行山西及河南之南阳河南陜汝等府州许州属之襄城陜西之西安凤翔同州邠干商兴安等府州引四十二万六千九百四十有七课入四十二万九千三百八十二两有奇陜甘盐行汉中延安鄜绥徳各府州引三万九千四百课入八千九百八十两有奇行兰州巩昌平凉庆阳宁夏秦阶各府州灵州洮州等卫引七万二千六百八十有八课入二万四百十有六两有奇○两浙盐行本省及江南之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太仓广徳江西之广信等府州正引七十万四千六百九十有八票引十万六百九十有八课入七十三万七千七百五两有奇○福建盐行本省引九十四万六千四百八十有五课入三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二两有奇○广东盐行本省及江西之南安赣州福建之汀州湖南之桂阳郴各府州贵州之古州引五十三万八千五百二十有二课入四十六万八千七百八十七两有奇行广西引六万五千六百有十课入十有一万三千七百八十二两有奇东课六万六千二百六十八两西税四万七千五百十有四两各有奇○四川盐行本省及湖北之施南府宜昌府属之鹤峯长乐二县云南之东川昭通二府曲靖府属之南宁霑益平彝三县引十有一万五千百八十有五课入八万九千五百三十六两有奇○云南盐行本省以道远不颁引按井给票课入二十六万一千六百四十三两有奇○贵州各府近湖广者食淮盐近四川者食川盐不通商不颁引小民就近负贩而输税于官布政使粮驿道兼理之统隶于贵州巡抚课入七千六百十有五两有奇凡灶地之征视年之上下岁登尽入其税给由单书其应入之数令如数输纳岁终会而上之部荒则辨其等其宜蠲宜缓法如田赋
  凡商之征责之运使盐道引之行责之州县官课登引疏通者予叙课有逋负引有稽滞者劾议各计其分数而殿最之
  凡无引而私行及越禁私贩者有禁民或犯令由地方文武官缉治之疏纵者论若老弱孤独担负四十斤以下者免几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六
  户部
  关税
  凡天下水陆衢会舟车之所辐辏商旅之所聚集设关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货贿爰系之税以便诇几以佐
  国家经费
  凡直省关税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税入四百三十二万四千有五两有奇
  京师崇文门税入十万二千百七十五两左翼右翼均万两通州万二千六百四十七两直隶天津关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九两山海关三万二千二百两龙泉紫荆独石等关口四千三百有六两张家口二万两杀虎口万六千九百十有九两内工关银七千六百四十两税解本部考核由工部凡工关同潘桃口七千六百四十五两古北口二千六百六十九两胡纳胡河二千三十两辉发莫钦二百八十两白都讷二百有七两均工关奉天四千八十八两中江三千二百九十四两山东临清关四万三千三百有五两内工关四千五百七十二两山西武元城千二百三十一两工关江苏海关七万七千五百有九两浒墅关四十九万五千二百二十六两淮安关三十二万五千一百六十三两内宿迁工关四万八千八百八十四两系淮安关兼管扬州关二十万一千九百有八两西新关十有二万九千九百十有五两内龙江工关五万七千六百有七两系西新关兼管安徽凤阳关二十八万七千九百二十两芜湖关三十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五两内工关七万一百四十六两江西九江关三十五万四千二百三十四两赣关九万六百八十二两福建海关三十一万四千四百四十八两闽安关二万三千三百六十五两浙江海关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两北新关二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二两内南新工关三万二百四十七两系北新关兼管湖北武昌厂五万三千九百六十七两荆关四万一千六百十有七两工关湖南辰关万六千四百二十二两工关四川䕫关旧名渝关十有六万三千一百十有四两内工关五千两打箭𬬻一万九千六百七十五两广东海关五十一万五千一百八十八两太平关十有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七两广西梧厂六万三千有八两寻厂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两各有奇
  凡直省关务或差京官监督或以督抚总理或以将军织造盐政兼理京差由部疏请岁周更代督抚委所属道府专司之具疏以
  
  凡货财之经过关津者必行商大贾挟赀货殖以牟利者廼征之物有精麤直有贵贱利有厚薄各按其时地以定应征之数部设科条颁于各关刊之木榜俾商贾周知而吏不能欺其有匿应税之物者论如法至小民日用所需担负奇零之物皆不在征榷之条
  凡海舶贸易外洋者给之照以稽察之其出洋归港皆凭照为信因按其照税之有藏匿奸匪私带违禁之物者论如法
  凡内江内河赁载客货之船经辽旷阅险阻皆给之照抵关投验以辨奸良各关税货税船各随其地之宜有私冒越渡者论如法
  凡关津之征每岁豫作空白册申部部于册内编定年月钤印发还一曰亲填簿商贾到关输税令揭其货物按次月日亲书于册不得假手吏胥一曰循环簿一留署一发关据商贾所书货物分析其应税之数亦按次月日备书于册循发则环留环发则循留司关者随时计度而钩考之一曰稽考簿以循环簿所书一岁征收之数分记而总结之亦按次月日备书于册一送部一存关一自收执亲填簿循环簿于岁终缴部稽考簿于任满缴部由部覆核之以待奏销
  凡商贩米谷往被灾地方售儥者所在官司给照过关毋许羁留及各省鼓铸铜铅官仓营汛所籴米谷验其文符并免输税
  凡关税考成监督一岁差满条析经征之数具疏专逹其隶督抚总理者岁周疏报亦如之皆以册逹部部受其要而会之定其殿最以
  闻惟关隶工部者赋输部库考核则由工部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七
  戸部
  杂赋
  周礼山泽之赋供之大府金玉锡石之地卝人守之絘布总布质布廛人敛之盖利用通财而薄征之以便民也前代以来杂赋繁重
  国家宽政频施复除殆遍矣惟其治于有司者系之赋籍俾在官者有稽焉
  凡濒江沙淤成洲之地小民植芦为业或治阡陌种麦稻与良田等均曰洲田其输赋于官均曰芦课以乾隆十八年奏销册计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所属芦洲共七万九千九百四十六顷四十六亩赋入十有九万八千二百五十两三钱各有奇○芦洲夹大江两岸沙随水性迁移不常此落彼淤民以闻于官州县官随时亲勘以申布政使司逹于巡抚备书之籍阅五年巡抚选道员廉能者按籍履亩而覆核之辨其坍于水者除赋水落沙长者分年起征以方田之法度其丈尺周知其坍长之数而征除之○征除之法以新淤之地补其坍者如有馀地别给民工筑其隔江对岸地分两属则令所治牧令会勘酌其盈缩以定抵补之数有不以实者官劾民论如律○清釐芦洲以岁十月水涸为始次年四月竣事巡抚疏
  闻下部部受其要而覆核之其报竣逾期者论○芦课之征各随其地之宜以定轻重之等其分隶两江湖广者各制上中下三则冬时开征至次年岁终迺综其簿籍而申于部民有逋负者经理之官论
  凡山乡宜茶之地土人树艺为业者无征惟商贾转运而售之民者征其商曰茶课○榷茶之法由部颁引州县官暨茶马司甘肃五司以道府同知兼之批验茶引所江苏设大使一人受而布之商商采茶于山及经过关津居积待售于各府州县运行于边界土司皆凭引以为信无引冒行者为私茶私茶之禁与私盐同○茶引之颁于各省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岁行三十六万四千九百四十有九已行之引由所司照验截角更颁新引○茶课之专入奏销者陜甘岁征银六千二百六十六两有奇茶十有三万六千四百八十箆十斤为箆四川岁征银五万九千七十两有奇商有逋负者经理之官论若江苏安徽浙江所属茶课由经过关津验引征收归入关税江西湖北湖南及贵州仁怀一县归入杂税云南归入田赋其他直省不产茶及虽产茶不颁引者皆听民贩运赋归关市不列茶课○陜甘茶商受引于本省市茶于湖南回经河南由陜州照验出关均不征课惟行于陜甘有征其所赋箆茶初制于边外互市以易番马后停易马之令所赋箆茶贮库发售○四川茶引行于内地州县者为内引行于沿边者为边引行于土司者为土引其赋入不同各酌土俗之宜以定其征输之等
  凡五金之产为器用所必需其藏于山岩土石之中者曰矿小民入山开采以资生计有司者治之因赋其什一曰矿课○广西云南贵州产黄金白金赤金锡铅铁水银丹砂雄黄山西四川广东产赤金锡铅铁湖南产赤金锡铅铁水银丹砂雄黄皆召商试采矿旺则开竭则闭各省赋入视出产之众寡岁无常数○深山穷谷资斧不能继及近民墓宅田地均不开采承商鸠工必用土著辨奸良四方客民走集者禁争讼滋事者禁以牧令丞倅掌其戒令戍之弁兵以防奸宄其经理之不善者论如法
  凡泽国多鱼其渔者有税曰鱼课明代多设河泊所大使以几其征
  国朝弛泽梁之禁惟留江西二所广东三所馀皆裁革岁课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共二万四千四百十有二两有奇
  凡民间卖买田宅皆凭书契纳税于官以成其质剂曰契税○税契之法布政使司作契帖钤以司印颁之州县民之卖买田宅者领契帖于官征其税书其姓名揭其物数并原契予之以防诈伪以治诉讼其税输藩库布政使司覆核之以逹于部岁无常数
  凡城厢衢市山场镇集舟车所辏货财所聚择民之良者授之帖以为牙侩使辨物平价以通贸易而税其帖曰牙税质库商行操奇赢以逐利者有行铺税牲畜之鬻于市者防其暴盗有马牛税猪羊税水陆之珍自远至者有落地税若夫阛阓旗亭日陈百物贩夫贩妇担负奇零皆无征其征于有司者岁终则会与田赋合疏以
  闻以乾隆十八年奏销之数计之直省岁课共百有
  五万二千七百有六两有奇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八
  戸部
  俸饷
  凡颁禄亲王岁支俸银万两世子六千两郡王五千两长子三千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千三百两镇国公七百两辅国公五百两一等镇国将军至奉恩将军凡十有三等禄自四百十两每降一等减二十五两宗室云骑尉八十五两授云骑尉品级者八十两○固伦公主四百两和硕公主三百两郡主至乡君凡五等禄自二百五十两递减三十两固伦公主额驸二百八十两和硕公主额驸二百五十五两郡主额驸二百三十两县主额驸百八十两郡君额驸百五十五两县君额驸百三十两乡君额驸百有五两○一等公七百两二等公至云骑尉凡二十五等禄自六百八十五两递减二十五两恩骑尉四十五两不入等次之公侯伯子男及授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品级者自二百五十五两递减至八十两亦以二十五两为差○在京文职八旗武职一品官百八十两二品百五十五两三品百三十两四品百有五两五品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八品四十两均正从同禄九品三十三两从九品三十一两各有奇未入流与从九品同笔帖式七品三十三两八品二十八两九品二十一两文职于正俸外加增一倍曰
  恩俸又一品至九品月给银五两至一两有差曰公费每银一两折制钱九百文○禄米自王公至文武官弁均以俸定数每俸银一两支米一斛○
  盛京五部及
  陵寝文武各官俸银与京官正俸同○王公公主额驸领俸以旗册呈宗人府满世爵暨文武官由本旗汉文官由本部院册送吏兵二部核实咨部岁以春二月秋八月给发○外文职自一品至未入流颁禄与内文职正俸同○中外绿旗武职正一品岁支俸银九十五两从一品八十一两正二品六十七两从二品五十三两各有奇薪银均百四十四两三品俸银三十九两薪银百二十两四品俸银二十七两薪银七十二两五品俸银十有八两薪银四十八两六品俸银十有四两薪银三十三两各有奇正从相同七品俸银十有二两有奇薪银与六品同○
  京营绿旗武职领俸由步军统领册送兵部核实咨部给发外省文武各官册送布政使司给发○外藩喀尔喀杜尔伯特等汗科尔沁亲王岁支俸银二千五百两俸币四十各亲王均银二千两币二十有五世子银千五百两币二十科尔沁扎萨克图郡王同各郡王均银千二百两币十有五长子银八百两币十有三贝勒同贝子银五百两币十镇国公银三百两币九辅国公银二百两币七扎萨克台吉等银百两币四下嫁外藩固伦公主银千两币三十和硕公主银二百两币十有二郡主银百五十两币十县主银百两币八郡君银五十两币六县君银四十两币五乡君银三十两币四固伦公主额驸银三百两和硕公主额驸银二百两均币九郡主额驸银百两币八县主额驸银五十两币五郡君额驸银四十两币四县君额驸银三十两币三
  乾清门一等台吉银百两二等八十两三等六十两四等四十两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视八旗世禄减半授逹尔汉号者银二十两币四八品官俸禄同均由理藩院咨部岁终给发凡兵饷
  京师八旗前锋军亲军䕶军领催弓匠长月支饷银四两骁骑弓匠铜匠三两均岁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二两步军一两五钱铁匠一两至四两均岁支米二十四斛炮手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充前锋军亲军䕶军者加一两教养兵一两五钱马驼刍牧月给银三两出牧之月停支均由本旗佐领具册申都统核实咨部按月给饷按季给米闰月如之○绿旗巡捕三营马兵月支银二两步兵一两米均三斗马月给豆草银二两五钱由本营将备具册申步军统领核实咨部给发○直省驻防八旗兵饷月支银二两米二斗五升马月支豆九斗至七斗五升草四十束至三十束各有差炮手月饷二两弓匠铁匠一两水手修船匠一两至二两有差均由该旗册送布政使司申督抚咨部豫年拨本省正赋给发惟
  盛京
  陵寝及上驷院马驼牧群内务府牛羊牧群太仆寺左右两翼牧场并热河古北口围场各官兵均由部给发○直省标营兵饷马战兵月支银二两步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均月支米三斗马冬春月支豆九斗夏秋六斗草均三十束由标营册送布政使司申督抚咨部如前拨给凡优恤俸饷王公薨逝无子袭封者亲王郡王福晋岁给银千五百两贝勒贝子夫人五百禄米如之公将军夫人给夫俸之半咸终其身有子未袭封者镇国将军以下给半俸一年宗室无官爵者十岁以上月给银二两年至二十者三两觉罗年至十八者二两孤子不拘年限宗室给三两觉罗给二两均银一两支米一斛八旗世爵年幼未入朝班及年老休致未承袭者均给半俸殁后无子袭封者给母妻半俸以终其身内外文职一品官
  予告归里者请
  旨给以全俸武职一二品因老病乞休奉
  旨以原官致仕者所司上其军功或给全俸或半俸
  
  旨定夺三品以下武职乞休曾出师受伤及得有功牌者给以全俸但经出师者半之八旗兵丁年老告退无亲族可倚者月给银一两曾出师得有功牌者银一两米一斛官兵已故其妻守节者视其夫应得俸饷之半佽助一年其夫曾出师得功牌者全给之阵亡者岁给俸饷之半俟其子入伍支饷足抵岁给之数而止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九
  户部
  蠲恤
  古者以保息养万民岁有不登则聚之以荒政
  国家频赐天下租税鳏寡孤独者有养其保息斯民者至矣一方告饥百岀其道以拯救之荒政于是乎详焉所以有备无患而民不失其所也凡保息之政十一曰赐复
  国家府修事和屡丰既告务本节用繁费不兴于是
  徳音时沛赐复天下一年计地之远近以为先后凡三年而遍盖旷典也至于恤民之艰或免新或除旧
  省方所至或赐半或赐全均由部遵
  谕速行使生民共食升平之福○二曰免科江浙财赋甲天下前代以来赋浮于田小民困于输纳
  殊恩叠沛命有司核实先后免江苏正赋共六十五万浙江正赋共十有二万七千七百两有奇民力以纾其他直省赋浮于田者报垦升科不实者山侧岭畔辟地奇零者江渚河洲海壖田圯于水者利兴于山薮旺竭不常货集于关津往来靡定者以及藂杂之课累积于因沿科敛之条弊生于豪猾者稽其赋税虽载在地官之籍悉与豁除○三曰除役城郭宫室桥梁道路河渠墉防凡有大兴作皆出公帑计工授直古所谓力役之征并弛之官司所莅公私差遣则有水陆舟车廨署需用则有厨匠薪蔬吉嘉典礼则有采章服物或出自公帑或取给养廉自昔里甲之供亿商行之承直一切报裁○四曰振㷀独设养济院以居穷民无告者自
  京师以逮直省皆有养也土著之民愿入者收之如流落异乡视其年尚能归籍者询其里居移文本籍收养其不能归籍者察实随在收养岁给银米冬衣棉布各有差民有力者能出财佽助为嘉奖以劝之道府以事至所属州县必亲为巡视如屋宇不修事废弛者胥役侵渔者经理之官劾道府容隐并论如法○五曰养幼孤
  京师广渠门设育婴堂收养婴孩之遗弃者给库帑立产岁收租息以供乳哺之费顺天府尹核其实而支给之直省则有司经理倡好义之民以广其惠济择良善为众所信服者董其事所收婴孩识其年月日时及长有愿收为子孙者登诸籍而予之其本家有访求者归之○六曰收羁穷五方之民多聚
  京师有贫病无依者五城各设栖流所以收养之日给钱米有差隆冬酌给棉被所佣一人扶持之病故者给棺以瘗标识其处以待其家访寻者其费由部关支冬十月至春三月五城设厂为饭以食羁旅行乞者其米由通仓关支巡城御史督兵马司指挥举行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亲省视之广宁门外设普济堂贫给饮食病有医药没为敛瘗起于绅民好义者捐设岁颁崇文门税银千两京仓米二百石以倡率之○七曰安节孝妇女矢志守节养舅姑抚遗孤者或贫无以自存命有司察访给粮以养之俾有所依赖岁终以支给之数具册逹部○八曰恤薄宦直省丞簿以下罢官回籍者资斧维艰给以道里之费身故给以归丧之费学官距本邑五百里外者回籍亦如之岁终部综直省支给之数覆核之具疏以
  闻○九曰矜罪囚民罹罪系圜土饥寒切肤命司狱者体恤之自刑部以逮直省按察使司府州县狱每囚日给食米盐菜隆冬给棉布襦袴岁终具册送部稽核○十曰抚难夷外洋夷民航海贸易猝遇飘风舟楫失利幸及内洋海岸者命督抚饬所属官加意抚绥赏给糗粮修完舟楫禁海滨之人利其资财所携货物商为持平市易遣归本国以广柔远之恩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救灾川泽水溢湮田禾漂庐舍有司即率众救济申报上官视所坏民居辨其为茅苫为瓴甓给修理费各有差有伤人者加恤之督抚立与施行具疏以
  闻有怠玩需迟致民众流离者惟督抚之⿱自幸○二曰
  拯饥水旱成灾督抚疏
  闻即行抚恤先给饥民一月粮以免待哺廼察被灾之轻重及民之极贫者与其次贫者除抚恤一月外被灾六分者极贫予一月粮被灾七分八分者极贫予两月粮次贫一月被灾九分者极贫予三月粮次贫两月被灾十分者极贫予四月粮次贫三月每戸计口日授米五合幼弱半之如米谷不足则依时价以银代给州县官亲为省视极贫之外凡乏食者皆作次贫毋许遗漏具籍申府司巡抚以逹于部豫为文告列戸口姓名首力农者次游手无艺业者书其发粟散财之数与日月次第使民周知颁之票以为信以防牙侩之冒领转售者设厂城中必当四履之中乡村则视居人稠集之地集待振之民于厂成戸者给以米一月一发㷀独不能自举火者为粥以食之每日一发饥民赴厂者男左女右老弱先壮者后其自远乡来赴者令就食于厂方冬为谋栖止及春和而后遣还寒士则学官具籍牒州县官移粟黉舍就给以别于齐民胥吏楮墨诸费官为赍发以杜其需索若灾出非常督抚特疏以
  闻则因时因地而量度之或于极贫加至五六月七八月次贫加至三四月五六月不拘常格有不尽心抚字及胥吏侵蚀致泽不下逮者论如法○三曰平粜谷贱伤农则增价以籴谷贵伤民则减价以粜仓名常平此常法也若岁或大饥有司先酌时价应减之数以报督抚核定具奏即与施行设厂城中及四乡示期出粜以济民食其散粜之法与拯饥同如仓谷不足则动库帑遣官告籴于邻省再不足则截留漕粮以济之俟市价既平而止发仓储者籴谷还仓动库帑者易银归库截漕粮者或增入常平或报部候拨皆因时酌定有经理不善者论如法○四曰贷粟或歉收之后方春民乏耔种贫不能耕或早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雨既霁民贫不能补种廼命府州县开常平仓或社仓出谷贷之俾耕插有资以待秋熟其兵丁之贫乏者亦贷焉及秋视其收成之丰歉收成在八分以上者加息征还七分者免息征还六分者本年征还其半来年再征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缓征以待来秋之熟若上年被灾稍重初得丰收其还仓也亦准免息直省有向不加息者各从其土俗之宜
  特旨本息均免者率视督抚奏请即与豁除○五曰蠲赋年不顺成命有司察其实而蠲其租赋视被灾之轻重以别其宜蠲之数被灾十分者蠲赋十分之七九分者蠲赋十分之六八分者蠲赋十之四七分者蠲赋十之二六分五分者均蠲赋十之一○六曰缓征如屡丰之后忽遇偏灾虽民不重困而输赋维艰或积歉之岁旧负未偿新逋又至廼缓其催科之期以宽民力被灾八分以上者分作三年带输被灾五分以上者分作二年带输均期至次年麦熟起征若次年又无麦则期至秋收后征之仍按其应缓之年麦后递缓至秋后其带征之数已多亦视督抚奏请
  特旨均与豁除○七曰通商年不顺成令邻境毋遏籴以通有无商旅贩米谷赴市者关无几诇市毋减价俾闻风辏集东南夷国岛屿大者地多产谷频海诸省䑩客出洋贸易者令其归舶载米为减税以招徕之岁丰谷贱则复其旧○八曰劝输缙绅士民有敦任恤之风者遇岁之不登或输粟或输银籴谷或助官拯饥或依官价减粜或利及族姻或施及乡里由州县而府而司道而督抚为表其闾视所输之多寡以为差等过二三百石者以闻于
  朝官予纪录民予品衔以旌奖之○九曰严奏报之期州县官遇水旱即申知府直隶州布政使司逹于巡抚巡抚具疏以
  闻夏灾不出六月秋灾不出九月愆期及匿灾不奏报者论如法巡抚疏闻下部部行覆勘逮其察实请拯也以四十五日为期其报可举行造册逹部也以两月为期逾期者论至督抚奏报水旱每降
  旨先事绸缪则较具疏部核之期更为迅速○十曰辨灾伤之等为水为旱为风为雹为虫各有轻重夏灾既告如晚禾可种及田有一岁再熟者俟秋熟既获再定其分数若夏种秋收之田灾后不及晚耕者则不俟秋后即以成灾论秋灾既告督抚委邻邑官会本邑牧令履亩亲勘辨其成灾五分至十分以别其为蠲为缓之宜及拯济多寡之数疏闻即命举荒政之宜行者速布于民其受灾重者或
  特命廷臣或该督抚经纪其事未及分数者虽不成灾亦省视民力以酌行缓贷之政○十有一曰兴土功使民就佣岁饥有力之家皆罢兴作闲民转移任执事者生计益艰迺命有司相时地之宜庀材鸠工或筑城垣或濬沟渠或固堤防或治仓廨俾废坠可修而民就佣赁得食以免于阻饥事竣则疏报所济饥民与所费工筑之数由部覆核而奏销之○十有二曰反流亡使民生聚郡邑猝被灾祲州县官晓示百姓毋得远行觅食轻去乡土即给一月粮以抚安之其已出在外者所在有司劝谕还乡以就拯贷老弱被疾者暂为留养春和遣归欲归无力者计其费资给之





  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
  礼部
  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二人掌吉嘉军宾凶之秩序学校贡举之法以赞邦礼所属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
  仪制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三人汉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嘉礼军礼学校贡举并隶焉○铸印局员外郎汉一人笔帖式署主事满一人二年称职升主事大使汉一人掌铸造
  宝印
  祠祭清吏司郎中满二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三人蒙古汉各一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吉礼凶礼
  主客清吏司郎中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一人员外郎满二人主事满汉各一人掌宾礼○提督会同四译馆兼鸿胪寺少卿一人以本部满汉郎中奏请简摄三年更代大使汉一人序班汉二人朝鲜通事
  八人掌通外国语言治馆舍委积○马馆监督正一人以本部司官兼摄副一人以理藩院司官兼摄均一年更代掌圉人牧刍以待外藩朝觐
  精膳清吏司郎中满汉各一人员外郎满二人主事满一人蒙古一人汉一人掌五礼燕飨之仪与其牲牷
  堂主事满三人汉军一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笔帖式满三十四人蒙古二人汉军四人分隶各司视事之繁简以为额
  乐部典乐无专员以本部满尚书暨各部院堂官知乐者兼之掌五音六律以合阴阳之声○和声署署正满汉各一人署丞满汉各一人以本部暨内务府司官兼之供奉供用无定员以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官充摄分掌协律之事
  仪制清吏司
  嘉礼
  朝会一
  凡元日长至次日
  万夀圣节及遇
  国家庆典
  皇帝御太和殿群臣上表称贺则有大朝之仪在外直省官及四夷属国豫期表贺至日各率属望
  阙行礼与京朝官同月之每旬五日
  皇帝御太和殿受朝则有常朝之仪折本降
  旨则有
  御门之仪随时
  听政则
  御燕朝召臣工入对日以为常
  凡大朝常朝
  皇帝礼服群臣朝服
  御门燕朝各从所宜服○元日
  万夀圣节前后三日群臣入朝咸朝服退朝在公所采服元宵节前后一日如之常朝日退朝在公所及月之朔望逄五逄十日咸补服
  凡陈设笔砚案在
  殿内右楹之南东向华盖在
  殿门外正中法驾卤簿陈东西檐下及丹陛夹两阶至丹墀以南详见銮仪卫静鞭在午阶下北向仗马在左右阶下步辇在
  太和门外五辂在
  午门外驯象在五辂之南朝象在
  天安门外皆东西相向大朝庆贺设表案于殿内左楹之南西向遇
  颁诏设诏案二一于
  殿内左楹之北西向一于丹陛正中南向
  凡乐悬中和韶乐在
  殿檐东西丹陛大乐在
  太和门左右均北向鼓吹大部在
  午门外东西相向中和韶乐
  皇帝御座及还宫则奏之乐章
  御座元日奏元平长至奏遂平
  万夀圣节奏干平常朝奏隆平
  还宫元日奏和平长至奏允平
  万夀圣节奏太平常朝奏显平丹陛大乐群臣行礼则奏之乐章王公百官奏庆平外国使臣奏治平大朝常朝同
  凡班位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一班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一班在丹陛之上立位左翼西面右翼东面皆北上拜位亲王一班世子郡王一班长子贝勒贝子一班镇国公辅国公一班左翼西上右翼东上皆北面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在丹墀之内立位东西各九班班如其品满官左翼四旗西面右翼四旗东面皆北上汉官东班吏部戸部礼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吏科戸科礼科内阁中书钦天监太医院在左翼之南西班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銮仪卫太仆寺中书科兵科刑科工科顺天府京县五城兵马司京营将弁在右翼之南拜位正従各依品级山序立东西各十有八班左翼西上右翼东上皆北面外国使臣在西班末立位东面北上拜位北面东上大朝常朝同凡侍班大学士学士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立于
  殿东檐第三柱西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立于西檐第三柱东面皆北上记注官四人立于
  殿内西三楹东面前引大臣十人在
  宝座前立东西面后扈内大臣二人在
  御座旁左右佥立内大臣率豹尾班侍卫左右各十
  人在
  宝座后两旁序立大朝常朝同导
  驾大朝礼部堂官二人立于丹陛螭头下常朝鸿胪
  卿二人立于丹陛上均东西面北上
  凡执事乐部典乐一人立于中和乐悬之次东面鸿胪寺鸣赞官四人立于东西檐第二柱引王公鸿胪寺官二人立于丹陛引百官引外国使臣鸿胪寺官序班各二人立于丹墀皆北上东西面銮仪卫传鸣鞭官六人立于丹陛西阶每阶二人皆东面大朝常朝同若大朝庆贺宣表官一人立于东檐第三柱内阁学士后西面凡纠仪御史二人立于西檐第三柱东面北上御史四人礼部司官四人立于丹陛御史八人立于丹墀班前御史四人礼部司官二人立于班后皆北上东西面御史四人吏部礼部司官各二人于班末东西立皆北面大朝常朝同
  御门听政给事中二人御史二人立于西阶下东面
  北上
  凡
  赐坐王公位
  殿内左右楹之后重行北上皆东西面大学士内大臣位王公后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位原立处大朝常朝同
  
  御门听政以戸礼兵工四部分日首对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若宗人府进章在各部之先均以满汉司官各二人陪奏鱼贯相次立于东阶下进奏跪于
  御榻之左尚书左都御史一班侍郎左副都御史大理卿二班陪奏官三班皆西面北上记注官四人立于西檐下编修检讨四人立于西阶下皆东面北上各部院豫期具所属满汉官各四人考语移送吏部是日吏部按序列名单随班引
  见亦曰侍班
  凡燕朝内阁部院每晨入奏事引
  见各官遇
  皇帝行幸驻跸则分日奏事以六部都察院内务府銮仪卫为九班其宗人府理藩院通政使司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太仆光禄寺国子监鸿胪寺钦天监咸分附焉八旗奏事按旗次第轮直以为常如有事应速奏者不论班次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朝会二
  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
  万夀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
  御殿受贺得
  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贺表入
  殿内陈左楹表案内阁中书奉笔砚陈右楹案上皆退质明王公暨文武一二品官从
  皇帝朝于
  皇太后宫三品以下官会
  午门阙下均行礼毕仪别具鸿胪官引王公暨一二品官入
  右翼门引三品以下官入左右掖门东班由昭徳门西班由
  贞度门外国使臣从西班咸入就位立礼部堂官二人诣
  乾清门奏请
  御殿
  午门鸣钟鼓领侍卫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执枪侍卫十人佩刀侍卫十人立于
  乾清门外礼部堂官二人立于
  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于
  太和殿后阶下祗俟导引
  皇帝乘舆出
  乾清门后扈内大臣二人及
  御前
  乾清门侍卫从礼部堂官二人恭导由
  保和殿
  御中和殿座侍班导从官于
  殿前行三跪九叩礼不赞礼毕侍班官趋出各就班位立
  驾兴礼部堂官二人暨十大臣前导后扈如初中和
  韶乐作
  皇帝御太和殿陞宝座导从官各就位立乐止銮仪卫官进至中阶之右三传鸣鞭阶下三鸣鞭退复位鸣赞官赞排班丹陛大乐作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班齐赞进众进赞跪众跪赞宣表宣表官入
  殿左门诣表案前奉表出大学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暂止宣表官宣讫奉表还于案复位立乐作鸣赞官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次引外国使臣就拜位乐作赞跪叩兴各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退复位立
  赐群臣坐诸王公由
  殿左右门入大学士由
  殿左门入就位内大臣等各就本立位均跪行一叩礼坐
  赐王公以下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暨外国使臣茶受茶及坐饮毕皆行一叩礼銮仪卫官传鸣鞭如初众皆兴阶下三鸣鞭
  驾兴中和韶乐作还宫乐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
  以次退
  凡
  内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
  万夀圣节及恭遇
  国家庆典内监设中和韶乐于
  乾清宫檐下设丹陛大乐于
  乾清门内均左右北向
  皇帝御太和殿受群臣朝贺毕乘舆还宫入至乾清宫檐下降舆中和韶乐作乐章与外朝同后仿此
  皇帝御座乐止内监引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具礼服诣
  乾清宫
  皇后就正中拜位立
  贵妃
  
  嫔稍后左右立均北面丹陛大乐作奏雝平之章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乐止
  皇后率
  贵妃
  
  嫔各回后宫内监引
  皇子由东西阶升丹陛就拜位立东班西上西班东上均北面丹陛大乐作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退立两旁北上东西面立中和韶乐作
  皇帝降座乐止
  皇子各退○
  盛京三大节朝贺之礼是日漏未尽内务府官诣崇政殿启扉拂拭
  御座礼部官恭设香案于
  殿外正中黎明将军及戸礼兵刑工五部侍郎率所属官弁按旗分左右翼于丹墀内列九班班如其品奉天府尹丞治中通判京县等官从右翼协领参领视府尹暨丞降一等东班西上西班东上朝服行礼与
  京师同○直省三大节朝贺之礼于行礼公所恭设
  万夀龙亭于正中南向设香案于亭南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学政率所属官弁文东武西于阶下列班行礼分驻之提镇道府州县率僚属行礼与省会同
  凡常朝之礼先期由鸿胪寺奏请
  御殿得
  旨戒百执事至日各入陈设如仪鸿胪官引王公由午门左右门入
  太和门左右门引百官由
  午门左右掖门入
  昭徳门
  贞度门各就立位鸿胪卿二人鸣赞官二人诣乾清门请
  驾前导
  皇帝御太和殿受朝谢
  恩官暨见朝辞朝各官以次出班就拜位行礼外国
  使臣之以时至者行礼亦如之礼毕
  皇帝还宫馀仪与大朝同若常朝日
  皇帝不御殿王公会
  太和门阶上百官会
  阙下左右门之南若
  皇帝行幸驻跸王公百官均会
  午门前王公于
  阙下百官于
  阙门之南咸朝服按朝班东西列坐如仪纠仪用御史二人吏部礼部司官各二人坐班首御史二人吏部礼部司官各二人坐班末东班西面西班东面皆北上每月左右翼王公分单日双日常服列坐月朔及月之十日二十日王公分翼暨八旗武官咸补服列坐班位均如常朝元日
  万夀圣节均七日上元节三日上三旗四品以上官
  
  太和门外五品以下暨下五旗官于
  午门外咸朝服列坐亦如之
  盛京文武官遇月朔及每旬五日咸朝服会崇政殿八旗朝堂前按班列坐班视三大节皆东西面北上与
  京师同
  凡
  御门听政之礼先期内阁得
  旨传知各部院官至日黎明咸集俟侍卫传
  旨宣入迺鱼贯以进
  皇帝陞座记注官由西阶升翰林科道至西阶下咸就位立部院奏事官由东阶升尚书一人奉疏折旋而西馀入就位西面跪奉䟽者至正中北面进诣黄案前跪恭设于案兴少退趋至左楹转入班跪奏某事毕兴少退循东阶左降其次各班依序进奏如前仪吏部引
  见各部院属官毕退内阁侍读学士二人升东阶诣案前跪奉奏疏退降阶翰林科道暨侍卫皆退大学士学士升自东阶以次跪
  御榻之左西面北上记注官进立
  御榻之右满内阁学士一人奉折本至黄案前北面
  跪奏每奏一事
  皇帝降旨大学士学士承
  旨讫兴由东阶降记注官由西阶降
  皇帝还宫皆退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二
  礼部
  仪制清吏司
  朝会三
  凡元日长至次日
  皇太后圣夀节直省文武官豫期进表称贺至日五鼔
  内銮仪卫陈仪驾于
  慈宁门阶下至
  长信门外详见銮仪卫东西向内监陈中和韶乐于
  慈宁宫檐下陈丹陛大乐于
  长庆门内左右均北向鸿胪官设表案于
  慈宁门东鸿胪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诣隆宗门外祗俟引不入八分公以下暨二品以上官于
  长信门外引三品以下文武各官于
  午门外各序立内阁学士自内阁奉表大学士随行内阁官二人前导至
  永康左门外学士奉表授大学士礼部堂官前引升
  慈宁门东阶陈表于案内监四人舁案二人前导由
  左门入陈于
  慈宁宫
  宝座之东武备院卿设
  皇帝拜位于
  慈宁门正中质明礼部堂官诣
  乾清门奏时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扈卫如常仪礼部堂官恭导出隆宗门至
  永康左门外降舆入王公随入
  皇帝升东阶至
  慈宁门左西向立王公等阶下左右立前引十大臣及侍卫立仪驾外御史二人鸣赞官四人郤立
  慈宁门东西檐下御史礼部鸿胪官各二人立长信门外又二人立
  午门外均东西面北上鸿胪官八人分立于永康左门
  右翼门
  熙和门
  午门内外传示礼部尚书奏请
  皇太后御慈宁宫内监接奏
  皇太后礼服出宫中和韶乐作奏豫平之章
  皇太后陞座乐止礼部尚书奏行礼恭导
  皇帝就拜位北向立丹陛乐作奏益平之章鸿胪官引群臣各就拜位立鸿胪官由内接传逹
  午门外凡传如之群臣各就拜位立左翼西上右翼东上均北面鸣赞官奏跪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恭导
  皇帝复位立群臣各复位立礼部尚书奏请
  皇太后还宫内监接奏中和韶乐作奏履平之章皇太后还宫乐止礼部尚书奏礼成恭导
  皇帝降阶出
  永康左门外陞舆还宫王公百官各退内监移设丹陛乐于
  慈宁门内檐下左右北向女官设
  皇后拜位于
  慈宁宫檐前正中设
  贵妃
  妃
  嫔拜位于左右稍后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自
  永康右门入进
  慈宁门序立东西丹墀礼部堂官奏请
  皇后行礼内监接奏
  皇后率
  贵妃
  妃
  嫔礼服乘舆出
  启祥门前引女官八人恭导至
  徽音左门外降舆入
  皇后陞丹陛至檐前西向立
  贵妃
  妃
  嫔东西序立公主福晋命妇按翼于丹陛上立均东西面北上引礼女官四人立丹陛上左右东西面引礼女官奏请
  皇太后御慈宁宫内监接奏
  皇太后礼服出宫中和韶乐作乐章同前后仿此
  皇太后陞座乐止引礼女官恭导
  皇后
  贵妃
  
  嫔就拜位北向立公主福晋命妇各就拜位立左班西上右班东上均北面丹陛乐作奏雝平之章引礼女官奏行礼
  皇后率
  贵妃
  
  嫔行六肃三跪三拜礼公主福晋命妇随行礼毕乐止引礼女官恭导
  皇后
  贵妃
  
  嫔复位立公主福晋命妇各复位立引礼女官奏请
  皇太后还宫内监接奏中和韶乐作
  皇太后还宫乐止奏礼成恭导
  皇后
  贵妃
  妃
  嫔降阶出
  徽音左门外陞舆还宫公主福晋命妇皆退内监引
  皇子诣
  皇太后宫行礼如仪○
  万夀圣节
  皇帝率王公百官于
  皇太后宫行礼
  皇后千秋节
  皇后率
  贵妃
  
  嫔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于
  皇太后宫行礼均与前仪同○恭遇
  皇太后圣夀大庆
  皇帝行庆贺礼大学士恭奉
  御制表文诣
  慈宁门东陈于案退俟于东檐宣表官稍后立大学
  士一人俟于西檐丹陛大乐作
  皇帝就拜位北向跪宣表官奉表至正中北面跪大学士二人同进左右跪展表乐暂止宣表官宣讫兴奉表还于案乐作
  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礼成
  皇帝还宫礼部堂官奉表授内监恭奉入
  宫馀同前仪
  凡元日长至次日
  皇后千秋节内外文武官皆豫期进笺称贺是日皇后朝于
  皇太后
  皇帝礼毕
  御交泰殿行庆贺礼内銮仪卫豫陈仪驾于
  殿前陈车舆于
  乾清门外均东西相向内监陈中和韶乐于交泰殿檐下陈丹陛大乐于仪驾之南均左右北向设
  贵妃
  妃
  嫔拜位于
  殿门内公主福晋以下二品命妇以上咸朝服集隆宗门外至时
  贵妃率
  妃
  嫔具礼服诣
  交泰殿陞丹陛序立于
  殿前东西向内监引公主福晋命妇由
  隆宗门
  内右门入序立于丹陛左班西面右班东面均北上引礼女官奏请
  皇后御殿内监接奏中和韶乐作奏淑平之章皇后礼服陞座乐止引礼女官引
  贵妃
  妃
  嫔就拜位立公主福晋命妇各就拜位立左班西上右班东上均北面丹陛乐作奏正平之章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乐止引礼女官引
  贵妃
  妃
  嫔复位立公主福晋命妇各复位立引礼女官奏礼成中和韶乐作奏顺平之章
  皇后还宫乐止
  贵妃
  
  嫔各还宫公主福晋命妇咸出内监引
  皇子诣
  皇后宫行礼如仪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三
  礼部
  仪制清吏司
  登极
  
  登极之礼先期分遣官祗告
  
  地
  太庙
  社稷至日五鼓各执事官入
  太和殿设
  宝案于
  御座前正中设
  诏案笔砚案表案陈法驾卤簿乐悬均如仪内阁学
  士一人奉
  诏书礼部仪制司官奉表内阁中书奉笔砚均陈于
  案大学士一人率学士诣
  乾清门恭奉
  皇帝之宝至
  太和殿奉安
  宝案正中质明
  皇帝诣
  几筵前行祗告受
  命礼毕至侧殿更礼服诣
  皇太后宫
  皇太后更吉服陞座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至时礼部堂官二人诣
  乾清门告时
  皇帝由
  乾清门左旁门出乘舆导引扈卫如仪
  午门鸣钟鼓
  皇帝御中和殿内大臣侍卫内阁礼部都察院执事
  各官于
  殿前行礼毕各共执事礼部尚书一人进至檐下跪奏请即
  皇帝位
  皇帝御太和殿陞座鸣鞭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
  毕大学士奉诏诣
  宝案恭视学士用宝讫廼
  颁诏布告天下  详见颁诏仪礼成鸣鞭
  皇帝退朝至
  乾清门外降舆仍由左旁门入更衣还苫次大学士率学士奉
  宝至
  乾清门交贮
  大内是日宫悬大乐皆设而不作表陈而不宣馀仪均与大朝同
  尊崇
  凡恭上
  皇太后
  尊号
  徽号之礼遇
  国有大庆加晋
  鸿称则有
  尊崇之仪均先期
  敕所司备仪物制
  册
  宝既诹吉分遣官祗告
  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前期一日恭上
  皇太后奏书所司陈
  皇太后仪驾乐悬如常仪设案于
  中和殿及
  慈宁门均正中南向大学士朝服奉奏书至
  中和殿陈于案礼部堂官二人奏请
  阅奏书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礼部堂官恭
  导至
  保和殿北阶降舆诣
  中和殿奏书案前北向立祗阅讫大学士一人恭奉奏书礼部堂官二人前导诣
  慈宁宫
  皇帝乘舆从至
  永康左门外降舆入奉奏书大学士由
  慈宁门中阶升郤立左门之东西面
  皇帝陞自东阶西向立大学士一人由西阶升立于西檐下宣读官一人从升稍后立鸿胪寺鸣赞二人分立于东西檐下礼部尚书奏请
  皇太后御慈宁宫内监接奏
  皇太后礼服出宫中和韶乐作乐章与三大节同
  皇太后陞座乐止礼部尚书奏行礼恭导
  皇帝诣案南北向立大学士进至案前左右立鸣赞
  官奏跪
  皇帝跪大学士跪进奏书于右
  皇帝受奏书恭献授于左大学士跪接奉奏书诣案跪陈兴皆退自东西阶降赞宣奏书宣读官进至案前北面奉奏书跪宣讫陈于案兴退自西阶降奏拜兴丹陛大乐作乐章与三大节同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乐止复位立中和韶乐作乐章与三
  大节同

  皇太后还宫乐止礼部尚书奏礼成恭导
  皇帝降阶出
  永康左门乘舆还宫大学士以下皆退○至日五鼓所司陈法驾卤簿乐悬陈
  皇太后仪驾乐悬皆如仪设案于
  太和殿内又设案于
  慈宁门外暨阶下均正中南向又设案于左门之东
  西向质明礼部堂官诣内阁奉
  金册
  金宝并
  册宝文于龙亭銮仪校舁行礼部官前导至
  太和殿设
  册亭于案东
  宝亭于案西奉
  册宝陈于案皆退鸿胪官引王公由
  太和门左右门入序立丹陛上引公侯伯子男文武一二品官序立
  右翼门外三品以下各官序立
  午门外咸朝服届时礼部堂官奏请进
  
  宝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礼部堂官二
  人恭导至
  太和殿北阶降舆诣
  册宝案前北向立祗阅讫奉
  册宝官奉安于龙亭銮仪校舁行诣
  慈宁宫
  皇帝乘舆从礼部堂官前导王公暨文武二品以上
  官各于所立位跪候
  册宝龙亭
  御驾过兴以次从至
  永康左门外
  皇帝降舆入龙亭至
  慈宁门东阶下止奉
  册宝官恭奉
  金册宝陈于阶下案大学士二人奉
  册文
  宝文由中阶升陈于门左案退立于案东西面
  皇帝陞自东阶西向立大学士二人由西阶升立于西檐下宣读官二人从升稍后立均东面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东西檐下王公文武二品以上官记注纠仪传赞各官序立均与三大节同礼部尚书奏请
  皇太后御慈宁宫内监接奏
  皇太后礼服出宫乐作乐章与三大节同
  皇太后陞座乐止奉
  册宝官就案奉
  金册宝升中阶陈于中案退自西阶降礼部堂官恭导皇帝诣拜位北向立群臣各就拜位大学士进至中
  案前左右立鸣赞官奏跪
  皇帝跪群臣皆跪奏进
  册大学士跪进
  册文于右
  皇帝受
  册恭献授于左大学士跪接诣中案跪陈兴皆退奏进宝
  皇帝恭献大学士跪进跪接如之皆退自东西阶降
  赞宣
  册宣读官进至案前北面奉
  册跪宣讫陈于案兴退赞宣
  宝亦如之皆退自东西阶降内监四人舁
  册宝案二人前引由中门入陈于
  慈宁宫门外正中奏拜兴丹陞大乐作乐章与三大节同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毕乐止恭导
  皇帝复位群臣复位立中和韶乐作乐章与三大节同
  皇太后还宫乐止礼部尚书奏礼成恭导
  皇帝降阶出
  永康左门乘舆还宫群臣各退是日
  皇后礼服率
  妃
  嫔公主福晋命妇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次日
  皇帝御太和殿群臣上表行礼
  颁诏布告天下直省文武官及四夷属国进表称贺
  均与三大节同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四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册立
  
  册立
  皇后之礼先期
  敕所司备仪物制
  
  宝既诹吉分遣官祗告
  
  地
  太庙后殿
  命大学士尚书充正副使前期一日
  皇帝亲诣
  奉先殿以
  册立告至日五鼓所司陈法驾卤簿乐悬陈
  皇后仪驾乐悬皆如仪设
  节案于
  太和殿正中南向设
  册案于左西向
  宝案于右东向内监设
  节案于
  皇后宫正中前设香案均南向设
  册宝案于两旁东西向设
  皇后拜位于香案之南礼部堂官诣内阁偕内阁学
  士奉
  节及
  金册
  金宝
  册宝文于龙亭銮仪校舁行礼部官前导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执事官奉
  节
  
  宝以次升中阶入
  殿内陈于案退质明授
  节大学士一人立
  殿左门外宣
  制官一人立大学士后均西面正副使立丹墀之东
  西面北上届时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
  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
  陞座乐止阶下鸣鞭鸿胪官引正副使就拜位丹陛乐作赞如仪行三跪九叩礼乐止引正副使由左阶升立丹陛左北面西上宣
  制官进至
  殿中门外东立西面赞有
  制正副使跪宣
  制官宣
  制讫大学士由
  殿左门入奉
  节出
  殿中门授正使正使受兴副使随兴西面立执事官由
  殿左右门入举
  册宝案出
  殿中门正使持
  节前行副使随案后均降自中阶陈
  
  宝于龙亭銮仪校舁行由
  太和门中门出
  赐王公百官坐
  赐茶毕鸣鞭中和韶乐作
  皇帝还宫乐止群臣各退正副使至
  景运门外以
  节授内监内监持
  节舁
  册宝亭至
  皇后宫门外亭止以次奉
  节
  
  宝由中门入丹陛乐作
  皇后御礼服引礼女官二人恭导出迎于
  宫门内道右候过随入
  殿东面立内监奉
  节陈于中案
  册
  
  册宝文陈于东案乐止女官二人恭导
  皇后就拜位北面立又女官四人立拜位左右均东西面宣读女官二人立东案之南西面引礼女官奏跪
  皇后跪赞宣
  册宣读女官奉
  册文宣讫赞受
  册女官一人奉
  册自右跪进
  皇后祗受授于左女官一人跪接兴陈于西案次宣宝受
  宝仪如之奏兴
  皇后兴奏行礼丹陛乐作
  皇后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乐止恭导
  皇后至
  宫门内道右立内监奉
  节出丹陛乐作
  皇后恭送如初迎仪候过乐止
  皇后还宫内监至
  景运门外以
  节授正使正使持
  节同副使诣后左门复
  命翼日
  皇帝礼服率群臣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
  皇后礼服率
  
  嫔公主福晋命妇行礼如仪
  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布告天下
  皇后礼服朝于
  皇帝如仪
  皇后还宫
  贵妃
  妃
  嫔礼服公主福晋命妇朝服诣
  皇后宫行庆贺礼王公百官直省文武官及四夷属
  国进
  表进
  笺称贺均与三大节同








  尊封
  凡
  尊封
  皇祖妃嫔
  皇考妃嫔之礼
  敕所司备仪物制
  册宝印皇贵太妃 贵太妃 册宝太妃 册印 太嫔 册既诹吉前期一
  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日銮仪卫设仗皇贵太妃 贵太妃仪仗 太妃以下采仗于本
  宫门外内监设
  册宝印案于宫内正中南向礼部尚书朝服诣内阁
  内阁官奉
  册宝印于采亭銮仪校舁行列伞仗礼部官前导大
  学士礼部尚书各一人恭送至
  太妃
  太嫔宫门授内监内监舁亭入至阶下亭止奉
  册宝印陈于案恭上
  太妃
  太嫔出告礼成大学士尚书各退如尊加
  太妃封号
  皇帝亲诣行礼銮仪卫设仗如前仪内监设
  太妃座于宫内皇贵太妃 贵太妃座西南向佥设 太妃西向旁设如同日并封皇贵太妃 贵太妃西南东南向佥设 太妃东西向旁设所司设案于宫
  门外正中南向又设案于门左西向礼部侍郎诣内阁暨内阁学士朝服奉
  金册金宝金印并
  册宝印文于采亭内銮仪校舁行列御仗前导如仪
  至太和殿
  御座前左右陈设  册亭左宝亭右如同日并封佥设旁设各从其宜皆  册亭
  在上宝印亭在下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
  御太和殿南向立阅册宝印讫銮仪校舁亭诣太妃宫至宫门阶下亭止大学士二人如同日并封兼用侍郎学士奉接皆同
  册宝印文由中阶升陈于门左案郤立案后西面礼
  部侍郎内阁学士奉
  册宝印从升陈于中案退宣读官二人如同日并封各用一人立西檐下纠仪御史礼部官各二人立西阶下均东面鸿胪寺鸣赞二人立左右檐下东西面
  皇帝乘舆至
  太妃宫门阶前降舆礼部堂官二人恭导陞自中阶门左西向立内监启
  太妃礼服升座
  皇帝诣正中案前北向立大学士进至中案左鸣赞
  奏进
  册大学士跪进
  册文
  皇帝立受拱举仍授大学士大学士兴陈于中案退
  奏进宝印仪与进
  册同大学士皆退自东阶降赞宣
  册宣读官进至中案前北面奉
  册跪宣讫陈于案兴退赞宣宝印亦如之皆退自西
  阶降内监舁
  册宝印案进设
  太妃座前奏跪拜兴
  皇帝行二跪六拜礼
  太妃起避立座旁礼毕
  太妃降座还宫礼部尚书奏礼成
  皇帝由中阶降乘舆还宫各退
  册封一
  
  册封之礼
  皇贵妃
  贵妃
  册宝
  妃
  册印
  嫔
  册皆制以金先期
  敕所司备物具礼既诹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若专封嫔不告由部奏请
  命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充正副使至日鸿胪寺设节案于
  太和殿正中设
  册案于左宝印案于右内监设
  节案于受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宫内正中前列香案均南向设
  册宝印案于左右东西向设仗于本宫门前皇贵妃贵妃仪仗 妃嫔采仗銮仪卫设采亭于内阁门外内阁礼部官奉
  
  册宝印及宣读
  册宝印文陈于亭銮仪校舁行前列伞仗礼部官前
  导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奉
  
  册宝印升入
  殿陈于案大学士一人立于
  殿外正副使立于丹墀东咸朝服西面届时鸿胪官引正副使升自东阶至丹陛左北面立大学士入
  殿左门奉
  节由中门出正副使跪大学士奉
  节授正使正使受
  节兴副使随兴西面立礼部官入
  殿举
  册宝印各案出正使持
  节前行副使随案后由中阶降仍陈采亭内出太和门中门至
  景运门外以
  节授内监内监持
  节舁采亭入陈
  节于中案陈
  册宝印及文于东案受封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礼服出迎于宫门内道右候过随入引礼女官引就拜位北面跪赞宣
  册宣读女官奉
  册文宣讫赞受
  册宣读女官奉
  册文授侍右女官跪授
  皇贵妃
  贵妃
  
  嫔祗受讫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兴陈于案次宣宝印受宝印亦如之迺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引礼女官引复原位立内监持
  节出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送如初迎仪内监出
  景运门以
  节授正使正副使诣后左门复
  命
  册封二
  凡
  册封亲王暨王世子
  册宝皆金制郡王
  册印银制饰以金以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读讲学士充正副使长子贝勒贝子
  册纸制以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读讲学士侍读侍讲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充正副使先期备物具礼至日执事官设案于
  太和殿丹陛上正中南向又设
  节案于受封王等殿堂正中前设香案均南向左设册宝印案西向设王等仪卫于庭銮仪卫设采亭于
  礼部仪制司官奉
  节举
  册宝印陈于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御仗礼部官前
  导礼部侍郎随行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仪制司官奉
  节至
  太和殿阶上陈
  节于案正副使朝服诣案左跪北面西上礼部侍郎
  
  节授正使正使受
  节偕副使兴銮仪校舁亭出
  太和门中门至
  午门外正使以
  节授礼部官出
  长安门咸乘马将及府第下马正使持
  节前行副使奉
  册礼部官奉宝印随行乐作受封王等率所属官跪迎于府门外道右候过兴随入乐止正副使奉
  
  册入殿堂礼部官奉宝印随入各陈于案正副使就案东立西面王等就拜位北面立乐作行三跪九叩礼乐止兴进至香案前跪宣读官宣
  册讫正使奉
  册授王等王等祗受转授从官从官跪受兴陈于案次宣宝印讫副使奉宝印授王等王等祗受如前仪兴复位乐作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正使持
  节出副使从王等跪送如初迎仪
  
  册封公主
  册用金制以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读讲学士侍读侍讲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充正副使至日设
  节案于公主府听事正中前设香案左设
  册案设公主仪卫于庭正副使自
  太和殿持
  节往封均如王等受封之仪及府第公主率所属官命妇朝服跪迎于大门内道右候过随入及听事正副使陈
  
  册于案退就案东立西面公主就拜位北面立乐作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兴进至香案前跪宣读官宣
  册讫正使奉
  册授女官女官跪接以授公主祗受仍授女官公主兴复位行六肃三跪三叩礼乐止正副使出公主跪送
  节如初迎仪
  凡亲王世子郡王福晋长子贝勒贝子夫人每五年由部彚疏请行
  册封礼
  制册节使各视夫爵均先期备物具礼至日设节
  册案于王等殿堂设仪卫于庭正副使持
  节往封福晋等朝服跪迎正副使设
  
  册于案迺就拜位宣
  册受册行礼毕正副使出福晋等跪送
  节仪并与公主受封同
  凡郡主县主郡君每五年由部彚请
  册封
  册以纸制馀仪与福晋夫人受封同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五
  礼部
  仪制清吏司
  经筵
  
  经筵之礼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
  
  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岁春秋仲月由部疏请得旨翰林院列讲官名具奏以满汉各二人分讲经书掌院学士暨直讲官拟篇目撰讲章奏请
  钦定至日黎明遣大学士一人祗告
  皇师
  帝师
  王师
  先圣
  先师于
  传心殿亲诣行礼则于前一日均详见吉礼鸿胪官设
  御案于
  文华殿
  御座前南向设讲案于
  御案之南北向翰林院官奉讲章及进讲副本左书右经各陈于案退记注官四人立西阶下东面满讲官暨侍班之大学士吏部戸部礼部尚书侍郎通政使副使詹事少詹事立丹墀左西面汉讲官暨侍班之兵部刑部工部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大理卿少卿立丹墀右东面纠仪给事中御史各二人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侍班官稍后东西面均南上如衍圣公入
  觐恭遇
  经筵立于东班之首至时礼部堂官诣
  乾清门奏请
  御经筵
  皇帝御常服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由后左门
  出左翼门至
  文华殿丹陛上降舆入
  陞座记注官升西阶入立
  殿内右楹之西鸣赞升立东西檐下赞排班讲官暨侍班官咸就拜位北面立赞跪叩兴行二跪六叩礼毕鸿胪卿东西各一人引讲官暨侍班官分行升自东西阶满讲官由
  殿左门之右汉讲官由右门之左入立于东西楹之南东侍班官由左门之左西侍班官由右门之右入立于讲官后纠仪官随入立东西隅均东西面北上鸿胪卿退立于
  殿檐下鸣赞赞进讲满汉直讲官四人出至讲案前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行一跪三叩礼复位立满讲官一人出就案左北面展讲章进讲四子书毕复位汉讲官一人趋过案左进讲如之
  皇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毕兴又满讲官一人趋过案右汉讲官一人出就案右先后进讲经义毕
  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亦如之鸿胪卿引出殿至丹墀各就拜位立鸣赞赞如初行二跪六叩礼毕内监设坐毡于
  殿内东西各二行鸿胪卿引讲官侍班官按品胪序仍升东西阶入
  殿内
  赐坐
  赐茶仪与常朝同礼部尚书奏礼成
  驾兴至丹陛陞舆还宫是日
  赐燕于
  太和门东廊讲官暨侍班记注纠仪各官咸与燕毕诣内金水桥南丹墀东行一跪三叩礼各退
  视学
  凡
  视学之礼豫期由部疏请行取衍圣公五经博士至圣裔五人元圣周公裔四配十二哲裔各二人乘传赴京暨各氏子孙列官于朝者各官学师生直省在京需次之进士举人贡监生咸与观礼内阁拟经书国子监祭酒司业撰讲章均进
  
  钦定至日工部官张大次于大成门东设
  黄幄
  御座于彛伦堂内鸿胪寺设
  御案于幄前少东均南向设讲案二于左右东西向祭酒司业奉讲章及进讲副本左书右经各陈于案
  皇帝礼服乘舆诣学  仪与丁祭亲诣同法驾卤簿前导前引后扈如常仪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朝服诸生公服跪迎于成贤街道右
  皇帝至
  庙门外降舆入太常卿二人恭导诣
  大成殿释奠于
  先师孔子仪详吉礼礼毕出大成门入大次更衮服王公以下咸更采服王公序立于大次之南各官均先诣彛伦堂庭中按朝班东西序立衍圣公在东班之首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在班末均东西面北上记注官四人立西阶下东面纠仪给事中御史各二人鸿胪寺鸣赞二人立东西阶下均东西面北上宣制官一人立东檐下西面祭酒司业率所属官及进士举人肄业诸生序立太学门内东西面南上礼部尚书奏请
  行讲学礼太学鸣钟鼓
  皇帝出大次至门外乘舆导迎乐作由太学中门入
  王公等随入祭酒以下跪候
  驾过兴咸随入
  皇帝至彝伦堂降舆
  御讲幄
  陞座记注官升西阶入立堂内右楹之西纠仪官升东西阶立东西檐下第三柱鸣赞升立第二柱王公立阶上各官立阶下均东西面鸣赞赞排班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所属官及进士举人诸生咸就拜位北面立班齐赞进众进赞跪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毕
  赐王公暨衍圣公大学士九卿坐鸿胪官引由左右门入堂内咸跪行一叩礼坐翰詹四品以下官国子监官六堂诸学师儒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进士举人肄业诸生皆列东西阶下圜堂下听讲鸣赞赞进讲满汉祭酒二人由左门入司业二人由右门入均北面立赞举案执事官举
  御案至
  御座前
  赐直讲官座祭酒就东案西面司业就西案东面各行一叩礼坐满汉祭酒以次讲四子书司业讲经亦如之讲毕赞举案执事官举
  御案置原位王公以下起立祭酒司业出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诸生就拜位北面立礼部尚书奏传
  制鸣赞赞有
  制祭酒以下皆跪宣制官进至中门左宣
  制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诸生其勉之宣讫赞叩兴祭酒率众行三跪九叩礼先退至成贤街恭俟
  赐王公大臣茶跪受坐饮各行一叩礼毕由左右门
  出就阶下序立礼部尚书奏礼成
  驾兴陞舆出太学门导迎乐作祭酒以下跪送如初
  迎仪
  皇帝还宫次日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所属官暨进士举人诸生具表谢
  恩所司陈法驾卤簿乐悬如常仪王公百官咸朝服
  
  阙下
  皇帝礼服
  御中和殿执事各官行礼毕
  御太和殿鸿胪官引王公百官各就位赞行三跪九叩礼次引衍圣公暨祭酒以下东西分班各就拜位跪宣表官奉表跪宣讫赞行三跪九叩礼
  赐坐
  赐茶均如大朝之仪是日
  赐衍圣公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各官燕于礼部五经博士各氏后裔暨执事官咸与越三日颁
  敕于太学
  诏诸生而策励之
  赐衍圣公貂冠朝服祭酒司业监丞五经博士各氏在京官衣皆一袭各氏后裔太学六堂师生宗学觉罗学咸安宫学景山学八旗学义学副管教长助教教习学生暨进士举人白金有差増广是科太学乡试中额送各氏后裔观礼者入监读书○
  皇帝特举
  幸鲁盛典展礼
  先师迺讲学于
  阙里豫期
  命大臣偕衍圣公遴选圣裔贤裔二人充直讲官翰
  林院撰拟讲章均奏请
  钦定前期一日有司张大次于奎文阁前设
  御座于诗礼堂内设
  御案于座前设
  敕案于左楹之东均南向设讲案于堂西檐下东向
  至日翰林院官陈讲章于
  御案进讲副本于讲案内阁官陈
  敕于
  敕案
  皇帝龙袍衮服乘舆出
  行宫诣
  阙里骑驾卤簿前导前引后扈如常仪衍圣公采服率五经博士暨各氏后裔跪迎于庙门外道右
  皇帝至奎文阁前降舆太常卿二人恭导诣
  大成殿致祭于
  先师孔子  仪与丁祭亲诣同礼毕出同文门至奎文阁
  入大次少憩随
  驾官暨地方守土官序立于承圣门左衍圣公以下
  序立于承圣门右礼部尚书奏请
  行讲学礼
  皇帝出大次乘舆礼部堂官二人恭导入承圣门众
  皆跪候
  驾过兴地方官司道以下俟立于门外各官随入皇帝至诗礼堂降舆
  陞座各官至庭中仍按左右序立大学士一人立东
  檐下西面宣
  敕官一人立大学士后鸿胪卿二人鸣赞二人立两阶上东西面鸣赞赞排班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就西阶拜位立北面东上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毕复位赞进讲直讲一人升自西阶诣讲案前一跪三叩兴东面立讲四子书讫次直讲一人诣案讲经亦如之皆退复位立鸿胪卿奏宣
  敕衍圣公以下诣拜位立鸣赞赞跪众皆跪大学士
  由堂左门入奉
  敕由堂中门循𫔶左出授宣
  敕官奉至阶前西面立宣讫降自中阶授衍圣公衍圣公祗受授执事官鸣赞赞叩兴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行三跪九叩礼毕鸿胪官引各官出毓粹门序立祗俟礼部尚书奏礼成
  驾兴乘舆礼部堂官二人恭导出毓粹门诣
  孔林行礼毕仪见吉礼
  还行宫众皆退翼日
  赐衍圣公蟒衣狐裘貂裘表里书籍五经博士书籍衣币各氏后裔衣币白金各有差学政简各氏弟子员有文行者贡入太学其在仕籍者均进一阶増广是年山东各府州县入学名额




  巡幸
  凡
  巡幸之礼
  皇帝省方观民
  特举时巡盛典既诹吉王公暨内阁部院府寺监各
  官均列名具奏请
  旨扈跸先期一日遣官以
  巡狩祗告
  奉先殿至日銮仪卫陈骑驾卤簿于
  銮舆所出禁门外
  皇帝御征衣乘舆出宫领侍卫内大臣前锋䕶军统领率禁旅翊卫扈跸诸臣皆征衣乘骑以次随发王公百官咸采服跪送内阁学士率中书恭奉
  御宝以从部院有执事者携
  行在印备用
  銮辂所经禁随
  驾官弁军士扰吏民践禾稼内务府供
  御营器用守土官动公帑备糗粮刍茭有借端科敛者论如法○直省将军督抚提镇及所属文武官弁咸朝服各于所治境外恭迎道右绅士耆老随远近跪迎既
  驻跸督抚提镇率属朝于
  行营正门之外至
  巡省之方翼日望秩于
  方岳及祭古昔
  帝王功徳隆重者
  先圣
  先师皆
  亲诣行礼境内山川先贤名臣忠烈祠墓并遣官致
  详见祠祭司
  驻跸行营日觐封疆大吏监司郡县
  谘询风土人情
  临视河防
  指授方略
  召试陈诗献赋之士拔其尤者量授以官
  亲阅方镇重兵以辨将备军士材武经过州县赐复蠲租存问高年赏赉各有差○
  皇帝回銮守土官于所治境外跪送在
  京王公文武京堂武官副都统以上暨
  内廷供奉记注翰林科道等官咸采服出郊外跪迎
  驾还宫次日遣官以
  回銮祗告
  奉先殿如初礼



  御新宫
  凡
  皇帝御新宫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庙
  社
  稷届期内大臣侍卫齐集候随
  皇帝临新宫銮仪卫设法驾卤簿乐部设乐悬于太和殿前礼部官设王等所进庆贺表文于太和殿内左楹黄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于
  太和殿前礼部堂官奏请
  陞殿
  皇帝御中和殿陞座内大臣侍卫内阁大学士礼部都察院堂官鸿胪寺鸣赞官行三跪九叩礼毕
  皇帝御太和殿鸣钟鼓乐作
  陞座乐止鸣鞭内外王以下公以上于丹陛上两旁立鸣赞官赞进赞跪众皆跪赞进表宣表官奉表文至檐下正中跪宣毕鸣赞官赞行三跪九叩礼毕各就原位立乃
  赐燕王公等入
  殿内内大臣侍卫在丹陛上各官在丹墀青幕内各就坐行一叩礼燕毕谢
  恩行一跪三叩礼礼成鸣鞭作乐
  皇帝还宫众皆退
  凡
  皇太后御新宫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届期豫设
  皇太后仪驾乐悬于宫门内外
  皇太后礼服乘舆出宫乐作仪驾前导引礼大臣命妇
  前引至
  慈宁宫候
  皇太后陞后宫暂憩执事官豫设
  皇帝拜位于
  慈宁门正中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堂官恭导出
  隆宗门至
  永康左门降舆至
  慈宁门下东旁立礼部堂官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乐作
  皇太后御慈宁宫
  陞座乐止礼部堂官恭导
  皇帝诣正中拜位上立鸿胪寺官引内大臣侍卫于仪驾末排立鸣赞官奏跪拜兴丹陛乐作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内大臣等皆随行礼毕礼部堂
  官恭导
  皇帝复原位立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还宫乐作
  还宫乐止礼部堂官导
  皇帝出乘舆还宫执事女官豫设
  皇后拜位于
  慈宁宫檐前正中设
  贵妃
  妃
  嫔拜位于左右稍后礼部堂官转传内监奏请
  皇后礼服率
  贵妃
  
  嫔诣
  皇太后宫行礼依次乘舆自
  启祥门出前引命妇八人恭导至
  徽音左门外降舆至
  慈宁门下东旁立
  贵妃
  妃
  嫔等序立引礼女官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御慈宁宫乐作
  陞座乐止引礼女官恭导
  皇后诣正中拜位立
  贵妃
  妃
  嫔于左右稍后均北向立丹陛乐作二大臣命妇奏请
  皇后率
  贵妃
  
  嫔行六肃三跪三拜礼礼成咸入
  慈宁宫内
  赐燕燕毕谢
  恩行二肃一拜礼二大臣命妇导
  皇后率
  贵妃
  
  嫔复原位立转传内监奏请
  皇太后还宫乐作
  皇太后还宫乐止引礼女官恭导
  皇后率
  贵妃
  
  嫔自
  徽音左门出乘舆还宫众皆退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六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耕耤
  
  耕耤之礼置耤田于南郊
  先农坛之东南中为
  帝耤筑台于耤田北为
  皇帝观耕之位岁仲春吉亥
  皇帝躬耕于
  帝耤豫期由部奏请
  命王三人卿九人从耕鸿胪寺豫于
  帝耤两旁东西各设从耕位立表以识前期一日遣
  官祗告
  奉先殿如常仪是日顺天府尹设二案于
  太和殿东檐下以龙亭三采亭四陈设耕具
  皇帝躬耕耒耜及鞭皆饰以黄布嘉种以稻从耕三王九卿布种以麦谷菽黍各贮青箱由
  长安左门入至
  午门外亭止府属官恭奉入左门至
  太和殿东檐次第陈于案
  皇帝御中和殿阅祭
  先农祝版礼毕仪见祠祭司
  御保和殿戸部官举案入
  中和殿陈于
  殿正中鞭耒案在前种箱案在后戸部礼部尚书侍郎率属立
  中和殿丹陛之南重行北上均西面礼部尚书一人至
  保和殿请
  驾
  皇帝御中和殿阅耕具毕奏礼成
  乘舆还宫戸部官舁案出至
  太和殿东檐顺天府官彻案奉耕具出
  午门仍陈各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旗仗和声署作乐前导送耤田耕所陈龙亭于
  帝耤左右陈采亭于东西从耕位至日
  皇帝礼服诣
  先农坛致祭毕仪见祠祭司
  御具服殿更龙袍从耕暨侍班各官咸退更采服以
  
  帝耤正中陈
  躬耕黄耒驾以黄犊戸部尚书一人立于右东面顺天府尹奉鞭立于左西面耤田东西陈从耕朱耒各六驾以黝牛府属丞倅奉青箱者咸俟于次乐部典乐一人和声署正二人丞二人立耤田左右署史歌禾辞者十有四人司金鼓版篴笙箫者各六人顶带老农四人以次立耤田左右麾五色采旗者五十人披蓑戴笠执钱镈者二十人牵牛耆老三十四人上农夫十人中农夫十人下农夫十人立歌禾辞者之外相间为班均东西面鱼贯序立鸿胪寺鸣赞二人侍仪御史二人夹耤田序立不从耕王公暨三品以上文武官序立于
  观耕台侧礼部尚书奏请
  行耕耤礼
  皇帝出具服殿恭导至
  耕位南向立从耕三王九卿以次就耕位东西面立
  鸿胪官引王公各官至
  观耕䑓南左右隅均南向立鸣赞赞进耒戸部尚书北面跪进耒赞进鞭顺天府尹北面跪进鞭皆兴退
  皇帝右秉耒左执鞭耆老二人牵犊上农夫二人扶犁礼部太常寺銮仪卫堂官各二人恭导
  皇帝行耕耤礼和声署署史扬采旗司乐官引署史鸣金鼓歌禾辞左右随行顺天府丞奉青箱以从戸部侍郎播种
  皇帝三推三返每岁奉  旨加一推一返著为令毕歌止鸣赞赞受耒戸部尚书北面跪受耒赞受鞭顺天府尹北面跪受鞭皆兴暨顺天府丞奉青箱仍设龙亭和声署正率所属退礼部尚书奏请
  御观耕台
  皇帝由午阶陞座记注官四人由西阶升立䑓上西南隅东面鸿胪官引王公百官退立于䑓下左右均东西面北上从耕三王九卿以次受鞭耒皆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顺天府属丞倅一人奉青箱一人播种三王五推五返九卿九推九返毕释鞭耒入侍班位立执事官各设青箱于采亭鸿胪官引顺天府尹及丞率所属官耆老农夫至䑓前甬道西北面东上鸣赞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毕退至耤田终亩礼部尚书奏礼成
  驾兴由东阶降乘舆还宫导迎乐作奏祐平之章王
  公从各官以次退是日
  赉耆老农夫布各四疋及秋玉粒告成择吉收贮
  神仓以供
  天
  
  宗庙
  社稷之粢盛○恭遇
  时巡省方遣官祭
  先农礼毕顺天府尹率属耕耤与直省督抚耕耤礼同○直省耕耤之礼奉天府及直省府州县于东郊
  先农坛侧择地为耤田岁仲春吉亥既有事于先农迺行耕耕礼省会督抚秉耒府佐贰一人奉青箱一人播种司道秉耒县佐贰奉青箱播种府县秉耒首领杂职官奉青箱播种各府州县如之专城卫所正印官秉耒掾史奉青箱播种咸采服每岁收获以供祭祀之粢盛督抚以奉行耕耤日期具疏以
  









  亲蚕
  凡
  亲蚕之礼置桑田于西苑
  先蚕坛之东南中为
  躬桑位筑䑓于桑田北为
  皇后观采桑之位设蚕母二人蚕妇二十七人掌蚕事置内监蚕宫令丞各一人以董之详见内务府掌仪司岁仲春吉已
  皇后躬祀
  先蚕详见祠祭司礼成迺于蚕生日行
  躬桑礼豫期宫殿监督领侍奏请
  
  嫔二位内务府奏以公主福晋夫人三人命妇四人从采桑所司于桑田设从采桑位于䑓南东西立表以识前期一日宫殿监设案于
  交泰殿中内务府奉宸苑堂官率所属以龙亭一采亭二陈采桑具
  皇后金钩黄筐从采桑
  妃
  嫔银钩柘黄筐福晋夫人命妇鐡钩朱筐各贮亭内由内务府入
  隆宗门至
  内右门外亭止宫殿监督领侍率蚕宫令丞暨内监恭奉入至
  交泰殿次第陈于案宫殿监督领侍等奏请
  皇后吉服
  御交泰殿阅采桑具毕奏礼成
  皇后还宫内监奉出
  内右门仍陈各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旗仗和声署作乐前导送采桑所陈龙亭于䑓右陈采亭于东西从采桑位至日豫引从采桑暨侍班公主福晋命妇咸采服至观采桑䑓左右恭俟礼部内务府堂官诣
  乾清门奏请宫殿监督领侍等接奏
  皇后率从采桑
  妃
  嫔咸吉服乘舆出宫导从如常仪至内壝东门外降舆
  御茧馆相仪女官二人奉钩筐立于䑓前左右东西面掌仪司内监率歌采桑辞内监十人司金鼓版篴笙箫内监二十四人立䑓前麾五色采旗内监四十人于桑田内东西面鱼贯序立传赞女官二人立䑓前左右不从采桑公主福晋命妇序立于䑓侧典仪女官奏请
  行采桑礼
  皇后出茧馆引礼女官恭导至
  采桑位南向立从采桑
  妃
  嫔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以次就采桑位东西面立传赞引不从采桑公主福晋夫人命妇至䑓南左右隅南向立相仪二人北面跪进钩筐兴退
  皇后右执钩左执筐蚕母二人恭助
  皇后行采桑礼内监扬采旗鸣金鼓歌采桑辞皇后于第一行东西三采毕歌止相仪二人北面跪受钩筐皆兴奉钩仍设龙亭内典仪奏请
  御观采桑䑓
  皇后由午阶
  陞座
  妃
  嫔侍立于䑓上左右传赞引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于䑓下东西面序立均北上从采桑
  
  嫔公主福晋夫人命妇以次受钩筐蚕妇二人助采
  
  嫔于第二行各五采福晋夫人于第三行命妇于第四行各九采毕释钩筐入侍班位立执事女官各设钩于采亭传赞引蚕母升阶至
  皇后前北面跪相仪举筐授蚕母蚕母祗受兴引退至蚕室切之授蚕妇洒于箔蚕母还告典仪奏请
  御茧馆
  皇后降阶前引暨赞引女官恭导赞引相仪从妃
  嫔以下咸从典仪奏请
  皇后陞座传赞赞行礼赞引引从采桑暨侍班妃
  嫔公主福晋命妇在丹陛上蚕母蚕妇在丹墀各就拜位北面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典仪跪奏礼成
  皇后降座引从如初至内壝东门外乘舆还宫公主福晋命妇以次退至献茧日蚕母率蚕妇择佳茧贮以筐恭献
  皇后
  皇后献
  皇帝
  皇太后以告蚕事之登遂率
  
  嫔乘舆出宫导从如仪
  亲临织室蚕母率蚕妇全献茧之所登者
  皇后行缫三盆手礼
  妃
  嫔从缫以五为节蚕妇助之毕遂布于蚕妇之吉者使缫既成丝迺命染人朱绿元黄之以供
  
  庙黼黻之用礼成
  赐执事女官暨蚕妇银币有差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七
  礼部
  仪制清吏司
  授时
  凡颁朔之礼岁以孟冬一日颁来岁十有二月之朔钦天监官设黄案于
  午门外正中又设二案于
  御道左右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于中案奉颁给王公百官时宪书于左
  右案陈设毕举中案由
  午门中门入监正监副从至
  太和门陈于左右阶监正等于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礼毕授内务府掌仪司官奉至
  乾清门
  慈宁门恭进是日王贝勒贝子公以下文武百官咸
  朝服集
  阙下鸿胪寺鸣赞赞排班王贝勒贝子公序立御道上文武百官序立
  御道左右皆北靣东班西上西班东上赞有
  制众咸跪宣读官西靣宣
  制讫众行三跪九叩礼王公百官皆以次跪领遂颁布于畿甸以前民用○直省布政使司各给钦天监时宪书印贮于库岁四月钦天监以奏准来岁时宪书式颁各布政使司刊刻成书钤以所贮监印孟冬月汇送督抚署督抚设香案陈时宪书礼生引赞率所属文武官朝服望
  阙行三跪九叩礼祗领讫布政使司廼分发专城之道府转行所属州县分驻之提镇转行所属标营到日行礼祗领均与会城同廼颁布民间山陬海澨无有不遍伪造者论如律○外藩蒙古部落内外扎萨克诸边番夷由驿给发朝鲜国遣使赴部祗领
  凡迎春之礼顺天府豫于东直门外制芒神春牛视岁建干支辨其形色以迎生气占岁时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僚属朝服迎春于东直门外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于采棚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
  午门外正中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各陈于案钦天监候时官报届时府县学生员舁案礼部司官前导尚书侍郎顺天府尹暨丞后随由
  午门中门入至
  乾清门
  慈宁门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顺天府尹廼出土牛环击以示劝耕之意○直省府州县豫于东郊外各制芒神土牛立春之日率丞倅掾史暨师儒耆老迎春于东郊如顺天府之仪









  颁诏
  凡
  颁诏之礼礼部鸿胪寺官豫设
  诏案于
  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及丹陛正中銮仪卫设黄盖云盘于丹墀内龙亭香亭于
  午门外工部豫设金凤朵云于
  天安门上堞口正中设宣
  诏台于东第一楹设黄案于台上奉
  诏宣
  诏各官咸朝服恭俟领催耆老咸齐集
  天安门外金水桥南届时内阁学士奉
  诏至
  乾清门恭用
  御宝毕奉至
  太和殿陈于东案
  皇帝御殿群臣朝贺行礼毕仪别具大学士一人入殿左门诣案奉
  诏由中门循左𫔶出至
  殿檐下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跪受兴由中阶左降至丹陛正中陈于案行一跪三叩礼跪奉
  诏兴由中阶降置云盘内礼部仪制司官奉云盘张
  黄盖由中道出
  太和门文武各官由
  昭徳门
  贞度门随出
  诏至
  午门外礼部官奉云盘设龙亭内銮仪校舁亭前列御仗导引乐作礼部尚书率属随至
  天安门登城陈
  诏书于宣
  诏台案上文武各官于金水桥前按翼序立鸿胪官赞排班文武各官按班次北靣立领催耆老序立于后宣
  诏官登台西面立鸿胪官赞有
  制众皆跪宣
  诏毕文武各官领催耆老均听赞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奉
  诏承以朵云由金凤衔下礼部官祗受仍设龙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黄盖御仗导迎乐作由
  大清门出至礼部礼部尚书侍郎率属跪迎于仪门陈
  诏于大堂行三跪九叩礼毕恭鑴
  诏书誊黄颁行天下○直省会城传集耆老众庶于公廨候听宣读将军督抚提镇率所属文武官具龙亭黄盖龙旗御仗出郭恭俟
  诏至跪迎赍
  诏官奉设龙亭内旗仗导行各官兴皆乘马从至公
  廨陈
  诏于堂上正中通赞赞排班礼生引各官就阶下拜位文东武西北靣序立如朝贺仪赞跪众咸跪宣
  诏官恭奉西靣宣读讫赞跪叩兴众行三跪九叩礼
  毕廼誊黄颁布府州县卫营汛宣播
  徳音无有不遍
  颁赏
  
  颁赏恭遇
  庆典
  恩诏王公百官公主福晋命妇各
  赐金币有差详见则例○恭修
  实录告成
  赐监修总裁副总裁各金币有差鞍马一提调纂修收掌誊录官各金币有差供事各金币有差匠役各金布有差详见则例
  玉牒告成
  赐总裁副总裁各金币有差提调纂修官各金币有差收掌誊录官供事匠役各白金有差详见则例均由部移取
  颁给监修总裁以下各祗领如仪○将军总督都统
  巡抚副都统提督总兵官奉
  命除授述职入
  觐均由吏兵二部核明咨部具奏请
  
  赐巡抚副都统总兵官鞍马一将军都统提督加赐櫜鞬一弓一矢十总督加
  赐朝服一由部于
  午门外
  颁赏本官朝服行三跪九叩礼○直省卓荐官得旨准其注册者文官
  赐朝服武职
  赐采服各按品级详见则例均由部发邮递各省督抚转给后
  报部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八
  礼部
  仪制清吏司
  进表
  凡进表之礼元日长至在京王公百官在外将军都统总督巡抚提督副都统总兵官恭行庆贺进表
  皇帝
  皇太后进笺
  皇后均由内阁撰拟定式颁发王公百官恭进表笺先期仪制司官豫由内阁祗领在外督抚表笺具疏送通政使司转送内阁具题将军都统提督副都统总兵官表笺由督抚汇齐驿递送部至日五鼓礼部鸿胪寺官设表案于
  太和殿内左楹之南仪制司官恭奉表文陈于采亭銮仪校舁行和声署作乐前导入
  长安左门中门由
  天安门
  端门左门至
  午门外采亭止礼部官奉王公百官所进
  皇帝表文入
  太和殿内陈于案恭俟
  皇帝御殿宣表行礼毕由殿内奉出并将军都统总督巡抚提督副都统总兵官所进表笺均送内阁收贮
  万夀圣节与元日长至同
  皇太后圣夀
  皇后千秋王公暨中外文武百官恭进表笺均陈于午门外俟行礼后送内阁收贮○恭遇
  国家有大庆典内阁临时撰拟表笺定式颁发中外届期恭进均如前仪○朝鲜国王庆贺
  皇帝三大节表文遣使于岁杪赴部恭进元日随直
  省表笺送内阁○
  殿试传胪后五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
  恩是日鸿胪寺设案于
  午门外正中鸣赞二人监礼御史二人夹
  御道立序班引状元暨诸进士由
  长安左门北门入至
  阙下序立
  御道左右均东西面状元奉表诣案前北面跪陈于案三叩兴退复位立鸣赞赞排班引状元暨诸进士就东西拜位北面立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毕仪制司官奉表送内阁鸿胪官彻案皆退
  进书
  凡恭进
  实录
  圣训前期一日礼部鸿胪寺设
  实录案
  圣训案于
  保和殿正中设表案于
  殿门外稍东皆南向设表亭香亭龙亭于
  实录馆内至日质明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
  太和殿阶下乐部设乐悬于东西檐如常仪王公集
  太和门外金水桥北文武百官集桥南监修总裁提调纂修各官集
  实录馆咸朝服举案侍卫于
  保和殿外内监于
  乾清门外恭俟咸采服届期监修官恭奉表文陈于表亭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陈于龙亭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校尉舁行张黄盖列龙旗御仗作导迎乐鸿胪官前引监修以下官从以次入
  协和门中门至金水桥南王公百官跪迎候过兴香亭龙亭由中道入
  太和门中门表亭由道左入
  太和门左门监修以下官从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监修以下官行一跪三叩礼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鸿胪卿二人前引由中阶升入
  太和殿中门监修官恭奉表文由左阶升入殿左门至
  保和殿各陈于案监修以下官于丹陛东行三跪九叩礼所司设
  皇帝拜位至时引王公入
  太和门左右门至丹陛上文武各官入
  昭徳门
  贞度门至丹墀内均按翼序立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御殿恭受
  实录
  圣训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礼部堂官二人导
  驾后扈大臣侍卫扈从至
  保和殿后降舆入诣
  实录
  圣训案前北向行三跪九拜礼兴立案左侍卫入
  殿恭举
  实录案
  圣训案表案由
  保和殿后中门出恭送至
  乾清门交内监送入
  大内礼部尚书奏礼成
  皇帝御中和殿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不赞
  驾兴前引后扈
  午门鸣钟鼔
  皇帝御太和殿作乐鸣鞭均如常仪监修总裁纂修提调各官入百官班内序立鸣赞赞排班班齐赞进众进赞跪以下行礼皆赞王以下各官咸跪宣表官一人进至
  殿中门外西面跪代致辞鸿胪卿宣
  制答致辞毕赞叩兴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毕皇帝还宫各官皆退翼日监修以下官诣
  乾清门恭进副本○择吉恭送
  实录
  圣训于
  皇史宬尊藏工部官豫设香亭龙亭于馆内正中监修总裁纂修提调官咸朝服恭奉
  实录
  圣训陈于龙亭行三跪九叩礼銮仪校舁行龙旗御仗
  黄盖前导作导迎乐恭送
  皇史宬藏于金匮是日纂修官送副本交内阁收贮○恭送
  实录
  圣训至
  盛京尊藏先期宗人府奏遣王公一人礼工二部奏遣堂官各一人率
  实录馆提调官一人纂修官二人礼部工部司官各一人钦天监官一人乘传送往届期工部官设香亭龙亭于馆内正中纂修官恭奉
  实录
  圣训陈于龙亭送往之王公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校尉舁行黄盖旗仗作乐导引如前仪至
  朝阳门外乐止旗仗前导如初所过地方文武官咸朝服出郭跪道右迎送至奉天府城外
  盛京将军五部侍郎奉天府尹以下有顶带官以上咸朝服出郭跪迎豫备龙亭鼓乐恭迎至
  崇政殿内安设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择吉期恭舁龙亭至
  凤凰楼前送往之王公各官暨守土官均行一跪三叩礼提调纂修官暨
  盛京五部司官恭奉
  实录
  圣训登楼尊藏于金匮既毕行三跪九叩礼
  凡恭进
  玉牒之礼礼部鸿胪寺官按
  玉牒卷数豫设案于
  中和殿工部官设采亭于
  玉牒馆至日质明王公集
  太和门外文武各官集
  午门外咸朝服东西序立总裁王大学士尚书暨提调纂修官朝服集
  玉牒馆恭奉
  玉牒正本及副本陈于采亭总裁王曁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銮仪校舁行前列御仗黄盖作导迎乐总裁以下乘马从由
  大清门入至
  天安门外各官下马至
  午门外诸王下马齐集之百官跪迎至
  太和门外齐集之王公跪迎皆候过兴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纂修官恭奉
  玉牒由中阶升入
  太和殿中门总裁以下官由东阶升入
  殿左门至
  中和殿陈
  玉牒于各案总裁率提调纂修官于丹陛东行三跪九
  叩礼毕总裁诣案前恭展
  玉牒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礼服乘舆出宫至
  保和殿后降舆至
  中和殿诣案左西向立礼部尚书奏
  
  玉牒
  皇帝诣中案北向
  阅毕奏礼成
  皇帝还宫总裁率提调纂修官恭奉
  玉牒交内监进
  呈移采亭于
  乾清门外俟
  大内交出仍陈于采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列御仗黄盖由
  太和门
  协和门
  东华门中门出作导迎乐恭送至
  皇史宬尊藏齐集之王公于
  太和门外文武各官于
  协和门外跪送如初迎仪○恭送
  玉牒至
  盛京尊藏于
  敬典阁
  崇谟阁与恭送
  实录
  圣训仪同
  铸印
  凡铸造金宝金印
  皇太后金宝盘龙纽
  皇后金宝交龙纽
  皇贵妃
  贵妃均金宝蹲龙纽
  妃金印龟纽均清篆左汉篆右篆用玉箸文亲王世子金宝龟纽郡王金饰银印麒麟纽均芝英篆○朝鲜国王金印龟纽芝英篆安南琉球暹罗三国王金饰银印均驼纽尚方大篆
  凡铸造银印关防内外文职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顺天奉天二府以上外承宣布政使司尚方小篆均直纽内外武职一二品均柳叶篆虎纽○衍圣公尚方大篆直纽○蒙古诸部扎萨克盟长右䥴清文左䥴蒙古文虎纽
  凡铸造铜印关防钤记内文职三品詹事府以下外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尚方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钟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内外武职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悬鍼篆均直纽
  凡増铸之印内外文武官新设者改调职守者由吏兵二部会部拟定印文字数题准咨部付局铸给
  凡改铸之印内外官印岁久糢糊应改铸者题咨到部铸给
  凡发印各印铸成呈堂验阅发司封固钤以司印在内各部院寺监遣官赍文赴领在外文职府通判武职总兵官以上专差赍文赴领文知县武副将以下发提塘邮寄于印四角加柱钤封如前本官得印去柱启封以用印年月日报部存案
  凡缴印内外官接到新印于旧印篆文中加鑴缴字送部销毁
  凡封印开印前期札钦天监择吉具疏通行中外遵行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九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婚礼一
  
  大婚之礼由部行钦天监诹吉翰林院恭拟
  册文
  敕所司制
  
  宝备仪物豫期行纳采礼所司具仪物以礼部尚书一人充使内务府总管一人副之是日五鼓鸿胪官设案于
  太和殿丹陛左右銮仪卫设采亭于丹墀左右又设案于
  皇后邸听事正中内务府官奉仪物陈于丹陛各案陈马于丹墀质明正副使朝服入执事官举仪物案降自中阶陈仪物于采亭前列御仗由
  太和门中门出至
  皇后邸后父朝服跪迎于大门外道右候过随入采亭止仪门外执事官奉仪物由中门入各陈于案陈马于庭正副使以次奉仪物授后父后父北面跪受兴率子弟望
  阙行三跪九叩礼仍送正副使于门是日就
  皇后邸设纳采燕燕后父二品以上官咸与燕燕后母及内亲属二品以上官命妇与燕亦如之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
  天
  
  太庙廼行纳征礼所司具大征仪物以礼部尚书内务府总管各一人充正副使各执事官具采亭设案于
  太和殿丹陛及
  皇后邸听事正副使朝服将事至门后父跪迎入正副使以次奉仪物授后父后父跪受仪与纳采同
  赐后父母金银衣服鞍马暨后之兄弟服物有差后
  父率子弟望
  阙行三跪九叩礼后母率诸妇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正副使出后父送于门至日发
  册奉迎以大学士一人充正使礼部尚书一人副之䕶送之内大臣侍卫暨前导后随二品以上官命妇恭侍女官执事内监均豫期由所司疏名奏请
  钦定是日五鼓
  皇帝法驾卤簿乐悬全设如常仪銮仪卫设
  皇后仪驾于
  皇后邸设龙亭二于
  太和门阶下鸿胪官设
  册案于左西向设
  宝案于右东向又设
  册宝案于
  皇后邸听事设
  皇后拜位于案南礼部堂官内阁学士奉
  金册
  金宝及
  册宝文于龙亭銮仪校舁行礼部官前导至
  太和殿阶下亭止执事官奉
  册宝以次升中阶入
  殿内各陈于案退质明正副使立丹墀之东西面内大臣侍卫立丹墀之西东面均北上王公百官咸朝服各按翼序立执事命妇女官内监豫诣
  皇后邸祗俟届时礼部堂官奏请
  御殿
  皇帝礼服朝于
  皇太后宫行礼毕
  乘舆出宫导引扈卫如常仪
  御太和殿中和韶乐作
  陞座乐止阶下鸣鞭鸿胪官引正副使就拜位丹陛乐作赞如仪行三跪九叩礼毕乐止引正副使由左阶升至丹陛
  御道左北靣西上立大学士奉
  册授正使奉
  宝授副使正副使跪受兴由中阶降陈
  册宝于龙亭銮仪校舁行前列御仗自
  午门外鼓吹乐作正副使前导内大臣侍卫随亭后由
  太和门
  午门
  大清门中道出廼
  赐王公百官坐
  赐茶毕鸣鞭中和韶乐作
  皇帝还宫正副使至
  皇后邸后父朝服率亲属跪迎于大门外道右候册宝龙亭过随入至仪门亭止正副使奉
  册宝授内监内监奉
  册宝以次由中门入
  皇后御礼服引礼女官二人恭导出迎于庭中道右后母及诸妇咸朝服跪候过随入听事
  皇后东靣立后母及诸妇立
  皇后后内监奉
  册宝
  册宝文陈于东案引礼女官恭导
  皇后就拜位北靣立又女官四人立拜位左右均东西靣宣读女官二人立东案之南西靣引礼女官奏跪
  皇后跪赞宣
  册宣读女官奉
  册文宣讫赞受
  册女官一人奉
  册自右跪进
  皇后祗受授于左女官一人跪接兴陈于西案次宣宝受
  宝仪如之奏兴
  皇后兴奏行礼
  皇后行六肃三跪三拜礼毕恭导
  皇后入内内监奉
  册宝出授正副使正副使受
  册宝各陈于亭钦天监官报
  陞舆吉时銮仪校舁
  册宝亭先行正副使随行女官恭导
  皇后陞舆銮仪卫内监舁舆仪驾鼔乐列舆前女官四人前导七人后随均乘骑内大臣侍卫前导后从后母率诸妇跪送于庭后父率亲属跪送于大门外
  皇后舆由
  大清门中门入至
  午门外仪驾止
  皇后舆入
  午门中门正副使同内大臣侍卫退龙亭止内监奉
  册宝前导
  皇后舆入自中门至
  中宫阶下降舆前导后随女官各退恭侍女官迎
  皇后入中宫内监奉
  册宝安于
  皇后宫退至午时
  皇帝御太和殿赐后父及亲属燕王公百官咸与
  皇太后御宫赐后母及亲属燕公主福晋大臣命妇咸与合⿱氶巴 -- 卺吉时届宫中设燕行合⿱氶巴 -- 卺礼翼日
  皇帝偕
  皇后朝于
  皇太后宫越三日
  皇帝率群臣
  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
  皇后诣
  皇帝前行礼毕
  御中宫公主福晋命妇行庆贺礼是日以
  大婚礼成
  颁诏布吿天下仪均与
  册立同直省文武官及外藩属国进表
  皇太后
  皇帝前进笺
  皇后前各称贺
  婚礼二
  
  皇子婚礼先期内务府行钦天监诹吉
  召福晋父采服至
  乾清门
  命大臣之夫妇偕老者一人传
  旨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祗受命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退
  皇子具采服往见福晋父母至门福晋父采服出门外迎入升堂
  皇子拜福晋父答拜凡三叩兴请谒福晋母皇子拜福晋母答拜叩如前毕辞出福晋父送如初迎仪廼诹吉行纳采礼所司豫日具仪物舁以采亭以内务府总管将事至门福晋父迎于门外使者入陈仪物于听事以次授福晋父福晋父跪受讫兴率子弟望
  阙行谢
  恩礼福晋母率其族诸妇行礼如之使者出福晋父
  送如初迎仪是日
  赐福晋父母服物鞍马金银各有差燕福晋父于其第公侯伯暨一二品官往会燕福晋族人之有职者咸与燕福晋母暨诸妇一二品命妇会燕亦如之至期迎娶
  命内务府总管一人率内务府官及内府䕶军导从䕶卫以大臣命妇二人襄事福晋家咸采服以俟是日
  皇子采服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礼如常仪届时内务府官具绛舆至门福晋父出迎如纳采仪舆入陈听事正中执事女官以升舆吉时告福晋具吉服升舆母率诸妇送于庭父率子弟送于门内府䕶军前导女官随舆后内务府总管各官䕶从如仪至
  皇子所居宫门外从官各退女官导舆由中门入至宫前降舆女侍迎入宫合⿱氶巴 -- 卺吉时届廼设燕行合⿱氶巴 -- 卺礼是日于
  皇子所居及前亭均结采内外具筵席燕福晋父母仪与纳采日同翼日
  皇子偕福晋咸采服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礼各如仪
  皇孙婚礼与
  皇子同惟纳采仪物有差
  凡公主釐降之礼先期内务府行钦天监诹吉额驸采服恭俟于
  乾清门
  命大臣之夫妇偕老者一人传
  旨以某公主择配某人额驸祗受
  命谢
  恩行三跪九叩礼毕退廼诹吉行纳采礼是日质明
  额驸诣
  午门恭进驼马酒筵光禄寺具馔所司张燕设乐于
  保和殿暨
  皇太后宫届时与燕之王公大臣暨侍卫咸采服入额
  驸之父率族人咸朝服先诣
  慈宁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廼诣
  保和殿序立丹陛上各如仪
  皇帝龙袍衮服
  御保和殿陞座鸿胪寺赞如仪额驸父率族人于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礼引入
  殿各就席坐进茶讫进酒大臣恭进
  皇帝觞额驸父率族人出班跪丹陛左右北向行一
  叩礼毕复位坐
  赐进酒大臣酒廼遍爵进馔作乐升歌既彻燕额驸父率族人出就丹陛拜位谢燕行一跪三叩礼毕
  皇帝还宫额驸父率族人诣
  皇太后
  皇后宫门前行三跪九叩礼毕退是日
  皇后率
  妃
  嫔具吉服诣
  皇太后宫如常仪额驸之母率族中诸妇咸朝服入宫门序立丹陛上
  皇太后吉服陞座引礼女官引额驸母率诸妇就拜位
  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引入
  殿
  皇后以下各就席坐进茶讫进酒命妇恭进
  皇太后觞额驸母率诸妇出班跪丹陛左右北向行一
  叩礼毕复位坐
  赐进酒命妇酒廼遍爵进馔作乐升歌既彻燕额驸母率诸妇出就丹陛拜位谢燕行二肃一跪一叩礼毕
  皇太后还宫
  皇后率
  
  嫔各还宫额驸母率诸妇诣
  皇后宫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退燕仪详见内务府既诹吉釐降豫期所司以近支福晋夫人名氏奏请
  钦点一人送嫁以内务府官率䕶军导从䕶送及赍送装奁以命妇充襄事女官前一日额驸率族人诣
  乾清门
  皇太后宫门前行谢
  恩礼至日陈设奁具女官率女侍先诣额驸第祗俟
  额驸具马驼甲胄牲酒馔筵诣
  午门恭进如纳采仪銮仪校舁奁具赍奁官导行至额驸第女官率女侍铺装是日公主吉服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如仪届时钦天监以升舆吉时告公主廼自宫门升舆女官前引后从出宫门外仪卫前列各官导䕶如仪送嫁福晋夫人乘舆随行至门仪卫止舆入至仪门各官止立至听事中降舆女官前引入室送嫁之福晋夫人随入额驸礼宾于听事女宾礼于中堂飨各执事人合巹吉时届廼设燕行合巹礼礼成众宾皆退是日燕于
  保和殿
  皇太后宫如纳采仪翼日公主朝服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礼额驸朝服诣
  宫门外行礼各如仪若公主下嫁外藩纳采及下嫁
  日止进牲酒不进馔筵馀仪同
  凡王公婚礼王等自聘廷臣女为婚者既成言王等往谒福晋夫人父母如
  皇子仪遂诹吉行纳采礼自亲王至辅国公各具簪珥领约指环衣裳衾褥有差以府属官充使从者以礼物从至门主人迎入使者陈礼物于听事主人受礼廼飨使者使者退主人送于门是日设燕亲王婚礼自亲王以下侍郎男以上公主福晋以下郡王贝子夫人以上咸会燕世子郡王会燕与亲王同贝勒婚礼自郡王以下尚书子以上郡主郡王福晋以下郡君贝子夫人以上咸会燕贝子婚礼自贝勒以下公以上及本旗官属郡君贝勒夫人以下县君辅国公夫人以上咸会燕镇国公婚礼自贝子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县君贝子夫人以下乡君奉国将军淑人以上咸会燕辅国公惟贝子贝子夫人不会燕馀如镇国公婚期前一日女氏赍奁具诣府陈于室至日具福晋夫人仪卫采舆往迎以府属官充导从至门仪卫止舆入听事中福晋夫人具吉服升舆仪卫前引府属官随从如仪至府由中门入至殿堂前降舆执事官退女侍迎入室届时行合巹礼是日设燕与纳采日同若聘外藩女为婚纳采用鞍马甲胄缯布婚期前行聘礼如之其物数多寡均以王贝勒贝子公为差聘礼又以外藩王贝勒台吉之女为差馀如前仪福晋夫人之父若母及外藩女之兄弟从人各分别给赏王等如奉
  旨赐婚具朝服诣
  太和殿前谢
  恩行礼如仪既成婚行礼亦如之王公之子未受爵者婚礼得视其父已受爵者各从其爵镇国将军以下至闲散宗室纳采及成婚日亲友僚属咸会礼物燕席视公之数递减各有差觉罗有官者从其品无官视闲散宗室馀均如前仪凡郡主以下于归之礼王等自择配既许字行纳采礼自郡主至乡君额驸各具鞍马甲胄有差遣使赍礼物至府府属官迎入陈甲胄于殿堂陈鞍马于庭引使者见王等行二跪六叩礼飨使者使者退府属官送于门是日设燕燕礼郡主视亲王县主视郡王郡君视贝勒县君视贝子乡君镇国公女视镇国公辅国公女视辅国公婚期前一日府属官赍奁具往陈额驸家郡主以婢八人男妇五户从媵县主郡君递减其一乡君镇国公女以婢四人辅国公女以婢三人男妇各二户届期本府具仪卫采舆府属官充导从䕶卫郡主等具采服于王公福晋夫人前行礼毕媵婢侍奉升舆仪卫前引府属官随从如仪至额驸第仪卫止至听事中降舆女侍迎入室届时行合巹礼是日设燕与纳采日同若嫁外藩王贝勒台吉纳采用马驼羊聘易驼以牛其数自郡主至乡君各有差筵燕之牲如之馀如前仪
  凡品官婚礼先以媒妁通言二姓遂诹吉行纳采礼自公侯伯至九品以上官各具簪珥领约衣服衾褥有差主人吉服命子弟为使从者赍礼物如女氏至门女氏主人吉服迎入从者陈礼物于听事宾致命主人祗受告于庙廼礼宾宾退主人送于门使者还复命是日设燕燕具牲酒自公侯以下数各有差婚期前一日女氏以奁具往陈婿家至日婿家具合巹燕于室婿吉服以俟廼设仪卫以妇舆如女氏女氏主人告于庙笄而命之醴女以俟迎者迎者至姆奉女升舆行至门女侍导妇入室婿妇交拜讫行合巹礼是日设燕与纳采日同品官之子未受职者礼得视其父已受职者各从其品士婚礼得视九品官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舆不采饰馀均得视士越三日主人主妇率新妇见于庙分不得立庙者见祖祢于寝如常告仪


  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
  礼部
  仪制清吏司
  冠服
  凡礼服
  皇帝冠服春冬暖冠缘皮为题缘春以薰貂冬以元狐青表朱里夏秋凉冠即纬笠素表朱里缘以𫄸锦均覆朱纬青组缨施金龙顶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贯东珠三为龙十有二间珠如龙之数凉冠刻金为金佛饰东珠十有五缀冠前蹙金为舍林饰东珠七缀冠后服色
  南郊用青
  北郊用黄
  东郊用赤
  西郊用玉色朝会均用黄有披肩腰襞积前后正幅如帷备十二章施五采襟袘及袂缘以金花青缯冬缘以貂衮服色用青长覆膝织金为卷龙文四大裘如衮服制长裾深袖表以元狐为之带用黄组
  南郊施方青金石四衔以金石各缀东珠五
  北郊用琥珀
  东郊用珊瑚
  西郊用白玉衔金缀珠各如之
  宗庙朝会用绿松石四衔以金饰东珠如前制周缀珍珠各二十带下左右均衔金环佩嚢彯帛各二帛二色锐下垂以为饰朝珠用东珠
  南郊饰以青金石
  北郊饰以琥珀
  东郊饰以珊瑚
  西郊餙以白玉朝会无定饰系均用黄组○采服冠顶二重顶端衔大珍珠一或东珠服用龙袍色尚黄裾四启备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龙文青绮缘以金花青缯衮服如朝会礼服制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为之帯以各色宝石为之彯帛一色下方佩嚢同前○常服冠用结线顶袍色尚黄亦用诸色表衣用青均不施章采织文用卷龙及各色花文朝珠如采服制
  皇后冠施凤顶高四重上用大东珠一下三重贯东珠三刻金为三凤凤各饰东珠三冠前左右缀金凤七各饰东珠九猫睛石一后缀翟鸟饰猫睛石一承以朵云垂珠为步揺凡五行二就行间施圆青金石衔以金缀东珠珍珠各六冠下施金约周蔽前后缀东珠十有三珠相间处饰青金石结珠垂后为步揺五行三就行间施方青金石二衔以金各缀东珠珍珠八耳饰以金为之缀东珠十有二领约以金为之如环有端却结于后饰以珊瑚缀东珠十有五服色尚黄织为龙凤翟鸟之文施五采襟袘及袂缘以金花青缯冬缘以貂表衣色用青长裾无袂织金为卷龙文八裳施龙凤章采均缀以金珠朝珠以珊瑚琥珀为之饰以珠及青金绿松等石系用黄组○采服袍色尚黄裾启左右织绣龙凤文施五采表衣用青深袂长裾织金为卷龙文八裳朝珠如礼服制○常服袍无定色表衣色用青织文用龙凤翟鸟之属不备采朝珠如采服制
  皇贵妃
  贵妃冠顶施三凤上用大珍珠一馀饰东珠十有二珍珠三冠凤七凤各饰东珠九翟鸟饰猫睛石一步揺三行二就行间饰青金石缀东珠珍珠各四金约饰东珠十有二步揺三行三就行间饰青金石二各缀东珠珍珠六领约缀东珠七馀制如前
  妃冠顶施金凤二上用猫睛石一馀饰东珠十有一珍珠二冠凤各饰东珠七馀饰与
  贵妃同
  嫔冠顶施金翟鸟二上用暗猫睛石一馀饰东珠八珍珠二冠前缀翟鸟五各饰东珠五步揺二具行门一饰青金石一缀东珠珍珠各三一饰青金石二各缀东珠珍珠八馀并与
  妃同惟后翟鸟不饰猫睛石
  皇贵妃
  贵妃
  妃服用翟鸟龙文缘饰如前制表衣用圆龙文八嫔服视
  妃表衣用圆龙文四裳施绣备五采其服色均不得用黄○采服
  皇贵妃
  贵妃
  
  嫔均用翟鸟龙文各施五采裳如礼服制○常服皇贵妃
  贵妃
  妃
  嫔袍织文如采服表衣织文如礼服不施章采朝珠均以珊瑚琥珀为之
  皇贵妃
  贵妃饰以珠及青金绿松等石系用黄组
  
  嫔饰以青金绿松石系用柘黄组
  凡王公朝服亲王至入八分公冠顶均三重上用红宝石中饰东珠亲王饰珠十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以次减一冠前缀舍林亲王世子饰东珠五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递减如之辅国公与镇国公同冠后缀金花亲王世子饰东珠四郡王贝勒贝子递减亦如之镇国公辅国公各饰绿松石一服亲王世子郡王用满翠龙文缯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用蟒文采缯襟袂及袘缘以金花缯冬缘以貂补服亲王用圆龙文四前后正龙左右旁龙世子郡王旁龙圆文四长子贝勒正蟒圆文二贝子正蟒圆文二镇国公方正蟒二辅国公方正蟒二表裘得用元狐带均用金黄色组施方玉四衔以金亲王玉各饰猫睛石一东珠四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各以次减一镇国公辅国公止各饰猫睛石一○镇国将军冠顶同一品补服用麒麟辅国将军同二品补服用狮奉国将军同三品补服用豹奉恩将军同四品补服用虎服均用蟒文采缯带各如其所同之品其馀宗室及觉罗冠顶补服各从其品馀服宗室得视公以下带用金黄组觉罗得用金花采缯及诸花素缯带用红组○公主郡主冠顶均三重郡君以下均二重上用红宝石饰以东珠固伦公主饰珠十和硕公主九郡主八县主七郡君六县君五乡君镇国公女四辅国公女三其大簪金约耳饰领约饰珠各如之服公主郡主用翟鸟龙文满翠绣缯县主以下用蟒文绣缯缘饰用金花缯冬用貂补服固伦公主视亲王和硕公主郡主视世子县主视郡王郡君视贝勒县君视贝子乡君镇国公女视镇国公辅国公女视辅国公诸王贝勒侧室女冠服降适二等贝子侧室女视五品公侧室女视六品裳自公主以下均得施采绣○亲王福晋冠服视固伦公主世子福晋饰珠视和硕公主郡王福晋饰珠视郡主服均视亲王福晋贝勒夫人冠服均视县主贝子夫人饰珠视郡君服如贝勒夫人镇国公夫人冠服均视县君辅国公夫人冠服均视镇国公女亲王世子侧福晋冠降适一等服如适福晋郡王侧福晋及贝勒以下各侧夫人冠服均降适一等若不入八分公夫人及镇国辅国奉国各将军夫人冠服唯正室得从夫品○民公侯伯冠顶均上用红宝石中饰东珠公用珠四侯伯以次减一服得用貂缘及蟒绣金花采缯补服用方蠎文二表裘用貂带用圆玉四衔以金公饰玉以猫睛石侯绿松石伯红宝石子男冠服各从其品○固伦公主额驸冠顶上用红宝石中饰东珠六舍林饰东珠二后花饰东珠一带用圆玉四衔以金玉各饰东珠一服视贝子若爵在贝子以上则从其爵和硕公主额驸冠顶衔宝石如之中饰东珠四舍林饰东珠一后花饰绿松石一带玉各饰猫睛石一服视公若爵在公以上则从其爵郡主额驸冠顶上衔珊瑚中饰东珠三带玉各饰绿松石一县主额驸冠顶用镂花珊瑚带用圆金版四各饰红宝石一服均与和硕公主额驸同郡君额驸冠服均视三品带用圆金版四县君额驸视四品乡君额驸视五品带均用鋄金方铁版四各侧室女额驸冠服均降适二等○品官一品至八品均镂金为顶一品上用红宝石中饰东珠二品用镂花珊瑚中饰小红宝石三品用蓝宝石中饰如二品四品用青金石中饰小蓝宝石五品用水晶中饰如四品六品用砗磲中饰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顶中饰水晶八品用镂金顶九品用镂银顶未入流视九品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缘及蟒绣金花采缯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缯八九品得用素缯领袂均得用蟒绣及金花缯补服文职一品用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七品㶉𪄠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职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察院左都御史至监察御史直省按察使均用獬豸其都察院都事经历笔帖式按察使司经历照磨等官仍从其品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带一品用金衔方玉四各饰红宝石一二品镂金圆版四饰如一品三品镂金圆版四四品银衔镂金圆版四五品银衔素金圆版四六品银衔玳瑁圆版四七品银圆版四八品银衔明羊角圆版四九品银衔乌角圆版四○士庶公服状元顶带视六品会试中式贡士冠用裹金三枝九叶顶服均如常制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冠带视八品服皂缯缘青生员冠带视九品服青缯缘皂外郎耆老冠顶以锡○公侯伯子男及品官已受封父母冠服并得从子妇冠服从其夫
  凡采服王公百官冠顶均二重王公冠顶用红宝石民公侯伯及一品官均珊瑚二品镂花珊瑚三品以下至未入流各视朝冠顶采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启亲王世子郡王用龙文采缯贝勒贝子公用蟒文采缯公主福晋命妇各视其朝服所得用龙蟒各采缯为之民公侯伯以下文武官裾启前后均用蟒文采缯襟袂缘以金花缯补服与朝服同
  凡常服亲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红宝石顶馀均如采服制袍色均用蓝亦间用诸色表衣色用青均不施章采织文亲王世子郡王贝勒用龙文贝子公用蟒文亲王福晋以下各从其夫之服宗室各将军民公以下四品官以上及
  御前侍从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官得用诸花缯八九品官用杂花及素缯举人视七品贡监生员视八品军民商贾吏员得用绫绢馀并不得僭拟
  上用服色及色相近者王公以下均毋得用若有赐毋得如制自为之王等赏所属服物不得逾其品品官革职留原任者仍视原品革职官无封衔者原品冠服不得用
  凡朝珠王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除在
  
  庙执事及
  殿庭侍仪外馀处不准用珠系及佩嚢惟诸王公主福晋得用金黄组贝勒以下均不得僭拟○孔雀翎翎端三圆文者贝子戴之二圆文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圆文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䕶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䕶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䕶卫及前锋亲军䕶军校均戴染蓝翎○坐褥亲王冬用貂夏用龙文赤缯世子郡王冬用猞猁狲缘貂夏蟒文青缯贝勒冬用猞猁狲夏青缯施采贝子冬白豹夏采缯缘青缯均藉红白毡镇国公冬用全赤豹皮夏青花赤缯辅国公冬用方赤豹皮夏赤花皂缯均藉红毡镇国将军视一品辅国将军视二品奉国将军视三品奉恩将军视四品民公冬用全虎皮夏皂缯侯伯冬均用方虎皮夏侯用缘花皂缯伯用青云缯均藉红毡子男各从其品固伦公主额驸视贝子和硕公主额驸视镇国公郡主额驸冬用獾夏皂褐缘红褐均藉红毡郡君额驸视三品县君额驸视四品乡君额驸视五品文武官一品冬用狼夏红褐二品冬用獾夏红褐缘皂褐三品冬用貉夏皂褐缘红褐四品冬用青山羊夏皂布均藉红毡五品冬青羊夏青布六品冬黑羊夏棕色布七品冬用鹿夏灰色布八品冬用麅夏土布九品冬用獭夏与八品同均藉白毡○佩嚢彯帛左右垂带下为饰王公百官咸用之佩刀櫜鞬饰杂宝
  凡寒燠更用冠服以季春季秋月之五日十五日或二十五日始先期请
  旨通行若缘貂朝服及表裘岁以仲冬朔日始孟春
  十六日止
  凡遇雨雪服雨冠雨衣以毡或羽縀油䌷为之
  皇帝用明黄色亲王至宗室公用红色职官一品至三品冠用红色四品至六品红色青缘七品以下有顶带人员青色红缘军民用青色雨衣一品以上用红二品以下均用青















  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