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归鹿集/卷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二 归鹿集
卷十三
作者:赵显命
1750年
卷十四

[编辑]

上崔尚书奎瑞乙未

[编辑]

时气失和。冬暖如春。静中体履伏惟神相万福。区区慰仰不任。贱诚自杖几离楮岛之后。窃欲一造以候搬移之劳。而一步稍远。重以忧冗连绵。迄未遂意。其心则盖未尝食息有弛也。前冬所纳先人状草。幸蒙德意。得不斥退。且有春和后入思之教。故归告病母。惟朝夕见赐是冀。不意迁就。今将再易年矣。是盖不肖辈诚意浅薄之致。只自陨心失啚。讼其不孝之罪而已也。念自先人入地之后。今殆三十年所。而墓道之刻尚阙焉。夫士之达而在上。功泽流于后世。事业著于国史。固无关于区区文字之有无。而若先人则不然。既厄于下位。又一味鞱晦。以终其生。其揄扬德美。垂名后世。要非墓刻一事。则无他道。而只缘不肖辈无状。迁延至此。平日师友间许相深知者。既皆凋零。今之后生少年。殆不知有某人而隐德潜辉。恐遂泯泯无传焉。则此不肖辈所以怵然负罪。寝食靡安。遑遑焉惟一日为急者。而抑仁人君子如执事之操不朽人之权者。所当恻然矜悯。思有以阐扬之者也。既蒙执事之怜而许之。则惟当俯首听成。不拘早晩。而区区私恸。既如上所陈。又恐求文者日益众。酬应日益烦。一年二年。渐益延拖。则不肖辈不孝之罪。愈往愈甚。将无以自解于九原之下矣。今方石役告毕。诸具亦备。若朝而下笔。则将夕而入石。惟执事悯死哀生。趁早构思。使数十年经纪者。得一朝见成。逝者赖以不朽。不肖辈亦得以少效为子之责。则其恩轻重大小。当如何可报也。言出至情。文多不次。所冀执事者恕察焉。冰合后。大拟趍谒。

上渭阳书

[编辑]

同城无多日。遽又辞别。私心怅缺中。且得中路以患候遅淹之报。其时忧虑。何可尽喩。旋又东出海垅上官后安否。漠不闻知。方仰慕无穷。即伏承下书。披读再三。如奉盛诲。慰幸则深。但审体候尚苦不佳。此则又贡虑不鲜。甥眠食姑善。而岁色将尽。喜惧之私弥切。重之齿添学退之耻。以是为闷耳。下送纸束简幅。依受。感谢不知所喩。罗邑。素号烦剧。南人又善诈。文簿之浩汗。争讼之闹热。暮境劳神。想当不少。然以静制动。以简御烦。舅主固已知此矣。必不至大段挠恼也。第记得往年甥在清衙时。窃从傍视临吏民之际。盖从容和平之象少。威猛严急之色多。或于言辞应对之际。少不称意。则辄加之以声气。故彼吏民者。无不骇惶失措。其所欲言者。不得尽其一二。夫束吏过严。固无甚妨。至若莅民之道。则决不当如是。蚩氓畏主倅甚。虽以和悦之色。诱之使言。犹战兢顾忌。不敢尽其所怀。顾以高声大色。摧折之沮抑之。则何物胆大民人。敢冒威抗言乎。如是则下情不通。而赤子者之寒暖饥饱。无由周知遍察。有以尽夫抚养之道矣。不独此。于一身摄养之方。亦未必不为害也。七情之中。其伤神害生者。惟怒为甚。舅主年不过高。而衰白太甚。知旧或以为簿牒之劳是坐。而甥则独以为惟怒为之祟也。今罗之大。倍于清。人心之诈。甚于清。将与奸吏愚氓。日劳碌于文书山堆之中。虽使至静至简者当之。犹不堪耐。况以不平之心。暴发之气。无常躁怒。纷纭呵叱。则精神将日觉疲薾。而衰益衰。白益白。血气周作。转成痞郁之疾不难矣。其政令之由是心而形焉者。亦安保其一一中理也哉。公焉而下情不上达。恩泽不下究。私焉而精力劳耗。酿成病根。则此为子弟者之所大惧也。传曰。君子之怒。系于物而不系于心。又曰。方其怒时。遽忘其怒。观其是非之如何。此节情息怒之对证良药也。自今以后。刻意惩治。一变前习。凡于号令言语之间。务主和平。则庶有得于平易近民之道。而于保养之节。不为无补尔。行旆未发时。窃欲一布此意。而挠未果焉。今始缕缕。幸恕其愚。而察纳焉。

上叔兄书误闻㙜职受点之报。有此书。

[编辑]

长路卛幼。何以作行耶。日夕悬虑无已。母主气体一向无损。而祀事又过。感怆难堪。途中逢此日。想当尤无以为怀也。㙜职受点。实非始料之所及。天意之难测如此。而凡事之多魔不顺。亦如此。诚可怪笑。士君子立朝䂓模。可见于新㙜出仕之日。近来鼠辈之以碌碌佥万户。一启草草塞责者。实非士大夫所可忍为。而家学亦一味清明峻洁。未知作何等举措。出何等口气。可以一洗衰俗颓靡之风。而不负家庭旧闻耶。别时不但匆迫。且意谓未必当此地。了无消详。甚可恨甚可恨。近来殊无切急可言事。第念玄江自是吾辈议论之本领。而两边之互为引重。不可不一番卞白。且今从享事。彼辈之不诚不直。放肆无忌。至于如此。窃计今日可言者。无出于此。而吾辈之所以处尼怀者。亦可以因此自见。未知如何耶。䟽草玆以构呈。而从享事则不明言可否。以取轻议大事之罪。但专攻彼辈低昂操纵之为僭妄。中间提说两是两非之论。以为破朋党救世道之一助。末又仍及刊行遗集之请。而微示其门下人𥳽弄亡师。自餙已说之罪。盖莫非平日相与讲定。必欲因时一言者也。文字有病处。增删用之。大意则虽有他人之劝沮。勿为加减如何。始多触忤之语。伯氏一切涂抹。尽杀圭角。在弟意殊不满。而第如此。然后方可中用于兄主䂓模否乎。可呵。此外可言者。惟有东宫僚属选用经学之士。草野诸人。期于必致等数件事。此盖今日切实急务也。曾伏闻东宫在讲筵。绝无问难。及金副卛叔涵侍讲。则反复问辩。酬答如响。将大有资益。不幸为金云泽所击去。而至今眷注不衰云。此可以仰见我邸下好经学喜儒士之至意。而惜乎春坊诸人。无足以当其意者。又从以为入宫之妒。使不得资一曝于十寒之中。是诚何心哉。即今听政之后。责任尤重。不比曾前责止视膳问寝之时而已。则讲学尤不可不勤。贤士尤不可不亲。以此意亦及于䟽末如何耶。此若见采其实效。当自不少耳。至若别时所云云。某公事诚能办得。则可以重国家之名器。振一代之颓风。在㙜阁者。能做得若此三二件事业。则可谓不虚食君禄。而不下为一时佳士大夫矣。然非他人所可强者。聊尔及之耳。此䟽一出。则真个成得䟽中所云。彼此不当无所下落之人。自此以后。爵禄当不如意。然理之所在。亦须任之而已。奈何。若留住果衙。则一次往复于铜江李丈许。似好耶。

答锡汝书

[编辑]

文字盖皆记实而未免支繁。故欲借君删汰。来论太恕。岂君以文章自贵。厌人评己。故欲以此待我耶。我则无是耳。呵呵。所谕皆是。故随处点改。而其中亦有以己意删去处。盖欲就简故耳。家传之妙。未见其为病也。岂以言之过实故耶。颇得字略示抑扬。恐无妨。若非此而别有主意。则恐是深文耳。妄自激昂一段。初无别意。尝与我谈论之际。兄每以此斥我故及之。然终涉烦复故删之。至于立朝一段。虽非盛教。固亦自知其冗衍。而兄之素所自期者。盖尝如此。吾之得于言论之间。而私自权衡于中者。亦如此。其大意。虽已略见于人品緫叙中。而若不如此假说。推明一层。则恐不足以形容到十分地。文似架空。而本只记实。虽知其为病。未免存之以为一篇之断案矣。然文终不古。须以此意。从便点改是望。既以行状体结之。则宜有世系。当于何处补入耶。起头处第四子也之下入之。则似好耶。此兄一生攻苦抱恨而终。故说科工处。特加详焉。意故有在。而恐涉烦琐。甚处随见删之可也。器利二字。实不衬。而未得可下文字。亦改之可也。观兄志文。读之悲咽。继以感激也。至于文之简重。尤令人敬服。三复嗟叹。无容议为。第于鄙意。不能无一二未妥处。怏怏字。恐不如戚戚悒悒字之不露。时丙申秋也五字。似不甚切。盖生卒之外。非甚不得已。则不须纪年。且此文主简。恐当删之。亦皆怜之之下。直曰其明年丁酉春云云则似好。上段壬午二字。亦以此例处之如何耶。墓兆已定于祉兄墓前越冈。成兄岂不言及耶。更须审问改之为可。铭极好。而此余所以尤悲六字。似冗长。盖以尤字。顾照烂死之句。而不须如此䂓䂓为也。似不若直下悲夫二字之为简捷也。下二句最好。而勃若能起之句。恐似太用力露痕迹耳。

答伯氏书

[编辑]

送来诸书皆见之。琐录。诚极怪骇。伪成之说。人言果有如此。弟于昨年。初闻有云云之说。亦疑其为中间赝作。及有芝丈囊封之事。然后遂信之不疑。盖不忍以上欺君父。下诬亡师。疑此丈故也。此后朋侪间。若或有此等说话。切勿酬答如何。恐复得罪于此丈也。玄江书。与遗稿中答问诸札。别无异同。景赉辈之如得奇货。以为明证者。诚可笑也。盖其上下百千言。要其宗旨。不出事正而论过。行善而见迷两句断案。乃与遗稿中所谓见其人。俱不可弃。论其事。俱有得失之意。一串贯来。有何别㨾新说话乎。以在下者当受大过之说见之。则有若右怀而斥尼者然。此特即其所处之地。而略有扶抑而已。非就其所争得失而立落之也。其所论列尤翁病败者。有倍于尼。则有若右尼而斥怀者然。窃瞷以下。盖緫尤翁一生而论之。本不干于两家所争者。其终则又曰。子仁恐其尤涉已甚。盖其犯分僭上之罪。终不可以宽恕。故虽无多般论列者。而直以此对彼。归之一套。此又非右尼斥怀之证也。盖不分立落。自是老先生主意。而初非拘于颜情。压于形势。强为此糢糊之论。诚以其人俱不可弃。其事俱有得失。事正论过。行善见迷。未免同归于本长末病之科故也。今若不究此意。强求立落。则便是南走越北走胡。如门下诸公。而毕竟陷入于老先生所谓士大夫私意窠窟中矣。可不惧哉。诸札当一一誊出为计耳。

上叔父书辛丑六月

[编辑]

旱炎愈往愈甚。恋慕有倍。即伏承下书。伏审静中气度万福。又得甘霔。田事不无可冀云。伏庸慰贺之至。侄姑保眠食。交衙亦得安稳。幸之大者。求田之计。姑未有头緖。家眷四裂。方在栖遑中。苦闷奈何。下教缕缕镌诲。敢不终身佩服。䟽事本末。绣衣进拜时。想必详达无馀矣。盖破朋党之说。何代不可。而在今日。尤为第一急务。不如此。则国存亡朝暮未可知。其所以然之故。则岂可易以索言之哉。既知其为存亡所关。而身居论思之地。不一陈之于明主之前。则不忠孰甚焉。侄之本意如是。故终始力劝而成之。惟其大旨。既以破朋党为题目。则是非之际。不宜以好恶之私。有所回互也。故凡系党私之弊。则无论彼此。一一直摅。要欲感回已痼之人心。扶撑垂绝之国脉。断断此心。可质神明。毕竟不惟不能见用于时。只得举世如屋之嗔。流言狼藉。矛戟四集。至有一种善窥人之肝肺者。以为某䟽降书也。将欲现告同党。要功敌人。言之丑恶。诚不足挂齿。而在舍兄身上。可谓大段不利矣。从前不惯世情。每谓人心不相远。尽吾之赤心。则岂有不可感悟人哉。以今见之。真个是迂阔自愚者也。虽悔曷追。然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外不愧人。如斯亦足矣。一切利害荣辱。岂足轻重人哉。

与尹仲和书

[编辑]

向日辱覆。别后最初信也。开盍数四。纸欲生毛。况审静中起居神相万福。慰喜亦不浅也。侄侍侧姑安。但由限既过。而身苦不健。尚此淹滞。私义殊觉惶蹙。奈何。时事想已闻知。执事其喜之乎。抑不喜之乎。况执事首膺召命。其忧喜必有定见。可无待于愚者之言。然妄恃平日期许之私。敢布其一二焉。夫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若一向守此说。则不能无弊。故朱子以如其非道。何待三年之说补之。要之。如其道则终身无改。非其道则不待三年者。均为孝子善继之道也。先大王末年。崇用一边之人。深恩厚泽。沦浃骨髓。及至今日。彼辈不思追先帝报陛下之义。肆为淫朋。御下蔽上。毕竟一夫倡之。四箚和之。不自觉其陷于罔测之科。其罪可胜言哉。今我圣上一朝奋发。赫然震怒。窜之殛之。克行天讨。彼虽先朝之所宠爱。有罪而诛之。少无害于继述之孝。此所谓不待三年而改之者也。至于坚,黯馀党。罪通天地。甲戌更化以后。先大王峻加堤坊。虽年久之后。不少假借。其非手犯者。特以无弃物之仁。虽或处之以散地。要津清路。一切不与。盖其严惩乱贼。杜塞微渐之意。昭昭乎轩天地而亘日月。此则为先大王子若臣者。当奉之若神明之严。执之如金石之坚。历千万岁。而不可改。非特三年而已。今我圣上于其可改者。既能之矣。夫谁曰不可。但并与其不可改者。而容易下手。至以堂堂大冢宰之尊。举以授之于老不死者。使先大王三十年筑义之大坊。一朝刬为平地。而踯躅之豕。遂成不可遏之势。惜乎。其可改而改之之美。不足以补其不可改而改之之失。此诚可忧。而不足喜也。此后层生之事。可以坐料。当时之时。人可为人。国可为国乎。兴言及此。不惟忧之而已。虽为之流涕恸哭。亦未为过也。今之当事者。其将熟视而莫之救乎。利害得失。非士君子之所宜道也。直以正己正人之道言之。方以恶逆。声罪一边。而反以恶逆馀党。戴为领袖。与之同事。则其所以辱搢绅而羞当世。为如何哉。而彼见黜者。亦岂肯俛首而无言乎。今世亦多廉耻之士矣。妄意除旨之下。必有未泯之公议。首先驳正之也。颙俟屡屡。但闻所谓亚铨者。扬扬呼唱。揖让于政事堂中。使一世人士。陶甄于彼其之手。而政目排拟。杂色狼藉。㙜阁之臣。方且攘臂奋挺。贾勇于已毙之僧。而人鬼关头。无一人开口者。是不惟不能正之。反有以助之也。呜呼。是可忍耶。半夜苍黄。备忘雨下。若将有大段奇特之事。有以洗拭乎耳目。而恩授特除。多及匪人。张皇旗鼓。仗义讨罪。若将有别㨾光明之举。足以有辞于天下。而末梢归宿。使人大惭。此真所谓以暴易暴。牛羊何择焉者也。平日一边以不利圣躬。操切一边。一边以合势午人。抑勒一边。是两说者。愚皆不信。以今见之。果不诬矣。未知何等只眼。能逆睹未然如是之神也。有识君子。立于今日朝廷。欲以利国家而㓗身名。则麄拳大踢。必有先及之地矣。执事之于馆职。固已自画。到今必无变计。而论思之责。亦不可但已。执事将何以处之。讨罪一款。已成软地。虽微执事。言之者众。不必叠床。若夫激浊扬清。别泾渭混流之波。深沟高垒。峻夷狄出入之坊。使名义隐然有难犯之势。而人主不能夺士林粹然无可疵之迹。而仇敌不敢议。有以杜日后无穷之祸。占一片干净之地。则顾今世孰可以当此责也。近闻平令略有所论。而此令文辞朴拙。必不能说得分晓。此时此事。读书君子。恐不得以辞之矣。执事丙申一䟽。愚尝以为朝阳之凤。今又办得此一着。则不下为元祐完名。执事试思之。惊人之鸣。愚当侧耳而听之。公议之地。若终无此等口气。则仲连之足。已蹈东海矣。百谤噂𠴲之中。惟执事不以迂愚为可弃。时或许之以上下言议。愚虽不敏。亦尝有感于中。今有区区之见。而不以闻焉。则愚之负执事大矣。痴心所激。辄敢倾倒至此。惟明者恕察焉。千万不宣。辛丑腊月日。

与锡汝书癸卯

[编辑]

稽颡言千里数年之别。决于薄昏。暂时之奉。虽数十日。日夜相处等归。一别而作远别。太草草。至今耿然不能忘。每日暮人稀。悄坐无聊之际。锡汝未尝不在吾眼中。今得书来。不暇披读。欣慰已万万。况审当寒远途。能无事抵衙。其喜尤深。路中暂时色忧。似是偶感。计日当已平复。君之泄患。习水土后。亦当自止耳。书后有日撼顿馀。侍奉凡百。更若何。罪从尚今不灭。又见阳复。叫号靡逮。尚何忍言。自去月念后。来住楸下。首尾浃一朔。自顶至踵。无不一番经痛。诚是怪事。时时乘隙。披读残书。而偸吃之物。终不归肌肉。奈何。来书谓哀乐之情。与年俱衰。以吾见之。殆非衰也。乃壮也。顾此憧憧经月未已者。真是衰耳。所谓学士楼有房室。可常处否。竹林一本之大约几许。问舍之行。数宿即还。而占得数处。所谓山台。在竹山境。山出自西。迤南而来。前抱大野。逆大川面西而止。上有古木五六株。苍茂可喜。而亭在其侧。所谓车谷。在乃省洞后局。而排布结构。依然小桃源。君亦后当见之。今不详焉。大抵台则清旷胜而太露。车则幽妙胜而大僻。二者未有决焉。而要之。非车则台耳。但离亲戚弃坟墓。猝然孤栖于四顾无亲之地。妻拏之不能以为安。姑毋论。虽乃公之心。亦难保其必无动也。故姑欲就所谓栗里妻叔所居之地。缚得数间草屋。寄栖数年。使村情渐熟。乡思渐轻。如萧何壮未央宫。以系汉高祖山东之恋。然后始可谋之他耳。无乃太委曲否。锡汝以为如何。济卿兄弟。得之久阔。想多好说话。可得闻其一二欤。自罪苦以来。此公辈一番谢状之外。漠然不问死生。未知其何故也。别时云近颇有大奋发意思。未知不为文魔所沮否。往车谷时。历拜省洞。新山特温雅。必是吉地。向来何以有迁动之议耶。千万荒迷。不一。

第二书

[编辑]

稽颡言至月十六书。未及裁谢。腊旬䟽继至。穷苦者。深荷抚念之勤。而第以懒慢为愧。就审穷沍。侍事安吉。学况亦佳胜。哀慰诚不浅。罪人日月逾迈。而顽忍逾甚。一息不灭。又当新旧之会。叫号靡逮。此将奈何奈何。自入此月来。病气稍间。颇加收敛之功。心神若有凝聚之效。回头十年罪过。每觉惭汗浃背。然此身不死。此志不衰。则不无息补之理。而顾今所处之地。一不尽分。永无追补自新之路。毕竟抱愧以终生耳。邹书今日读满五十筭。漏器盛水。随盛随失。此则无可奈何。然既无奇方别法可以疗此。则第当熟读惯诵。限初夏。又欲读五十筭满。此后遂欲始中庸。未知无魔戯否也。任斋郞。此亦有许多可议事。以连住楸下。尚未逢着。见则当以盛谕及之耳。倦魔之云。可发一笑。最难逐者文魔。而既能驱之。则逐倦魔。亦当如文魔之逐。何难之有。但文魔者。果被逐出境。不敢复作弄否。第恐退之之座。复延五鬼来也。登楼赋云云。未知其年大小貌妍丑如何。而坚白未至。妄欲试于缁。但此人所以负终身不可洗之累者也。须慎之。见屈于远乡者。未知何说话。后幸略示。济也之子。渠常以有所不为詑于人者。未知其才果如何成尔。兄入洛已久。而彼不肯来。吾不得入。尚未相见。而闻其断弦复续。筦簟生辉。哭三妻。固世所稀。而四妻已满意。亦异事也。观兄孤女。始与幼言议婚。今不偕。姑未有定处云耳。千万非远书可既。所希迓玆新元。侍学增吉。荒迷不次。栗里田园。今方料理。手中无一钱。殊闷。文纸束油芚之属。因便见惠之意。傍告如何。

第三书

[编辑]

稽颡前月二日䟽。得于临发峡行时。念日䟽。得于归栖海庐之后。不惟村居乏纸。亦未知有去便。前后两䟽。俱阙焉无谢。想嗔怪不少。第凭两书。细审入夏来侍学俱万佳。为慰殊深。伯氏兄主。客中愆候。惊虑惊虑。计已还衙。已得快可否。扶江祥事奄过。仰惟恸慕益深。此亦昨过峡。祀而归。筵已撤。人鬼大判。于是乎吾无仲氏矣。虽在平日。难以为怀。况此时此心。尤当如何。邹书。间多作撤。五六日间。方可毕工。而前读已茫然若梦。固用工不专之致。而抑天之所局也。奈何。更欲漫绎数过。来望间。始可读庸矣。前书论科工。若有永谢之意。何其勇也。文藉欠一锡汝。固不为损。而林下不可一日无宗师。若从此永抛俗臼。专意此事。俨然为一师儒。岂非区区之望耶。若但依旧没头于倡优学窠窟。则反不若力攻科程。要博老娘子一日欢颜之为愈。未知如何。兰斋状。序事密而体裁圆。以儒家文字。而不失词翰家机轴。可谓能矣。其中不无一二合商量者。皆有签识。未必当于盛意。而聊以贡一得之愚耳。鄙病。近间姑无大段发作。自昨秋以来。专用灸治。日事焚焫。遍身殆无完肤。行遗体不敬之罪。焉所逃也。远乡病报。姑无所闻。未知其间加减果如何。而至今撑过。似不至有深虑耳。千万荒迷。不次。

第四书

[编辑]

稽颡。两度辱䟽。承审极熟。侍学诸况。俱佳哀慰。罪人家祸未已。今初五日。遭青坡尹女之丧。峡祥方过。踵有此惨。痛毒伤怛。已种种难堪。渠之半生穷苦。终无一日之享。亦甚可怜。何忍言何忍言。月初在海庐。承讣入城。悲疚之馀。惫痛益甚。尚未更出。长日只一味呻喟耳。状文始不自量。妄献所疑。不意过蒙开纳。又许其反复不已。深见虗受之盛意。叹仰叹仰。严密亦犹真实云者。恐是思索之偶失也。夫心之为物也。有不操。操则便是实操。有不存。存则便是实存。既曰操存。则不消下真实字。至于严密。与真实然。不同。严字。不放忽之谓也。密者。无渗漏之谓也。随时随事。无处不操存。乃是操存之严密也。大学注于诚意章。则下真实字。于正心章。则下敬密等字。此可以见严密真实。各有所属。不可以杂用之也。操心比如防川。峻其堤防。严之意也。塞其孔窦。密之意也。谓防之严密。可也。谓防之真实。可乎。秉铨之事。不可与孀甥事同看。甥女改嫁。在彼固为失节。而在太中则不害为恤孤之仁也。台拟与否。在此兄。无甚损益。而在铨官。则不宜持示后人。所以孀甥事可载。而此则不必载也。太史公云云。鄙意亦非谓议论不好。但儒家文字。忽地揽引倡优家巨擘。以为藉重计。甚不伦故云耳。明弟之罪云云。恐是求说不得。而曲为之辞也。王通僭经之罪。固可诛。然其言多见取于先儒。且其十五为人师。其资质之美。不几于生知。而行谊文章。不有以大服人心者。则必不能尔也。即程,朱以下。恐无可以幷驱者。而今卒凌踏如此。使此兄有知。岂敢自安于心。而传之后世。亦岂足为信笔哉。必将幷与此兄之实行。而见疑于后矣。况尊意本非有一定之权衡。而为此说不过为一段高论。生出文中烟波耳。此等文人习气。用之于用处可也。鄙付录中有病处。蒙此评示可感。若改之以栗谷之统。不传于李延平,白休蓭。而卒归于金沙溪。则隆师之道。在于尊闻行知。而不在于卞诬云云。则未知如何。此亦有病。尊须自加润色可也。中庸承已下手。看到第二篇可喜。疑处多在小注。其势然耳。此则以日热撤工。姑未始手。而每当新读。辄觉头重。迟延至此耳。京痘果炽。而两豚姑免可幸。而得则过时。还可闷也。翰则吾亦不见半年。未知长得几许。而病残甚可忧也。忠原之计。缘有不便。既始还撤。移就杨州墓下。经营若干屋子。略已就緖。其势住不得矣。始自春而变忠。又自忠而变杨。若此不已。则恐止于白玉下车之地也。然静观斋之恬静。朴尚书之坚忍。犹不能决然远逝。未免低回于去京城数十里之地者。必有所以然矣。他日尊之归宿。似亦不出丰驿。暮境相从。可免离索之忧。岂非幸之大者耶。材瓦已俱。晦初将为始役矣。荒迷不次。

第五书

[编辑]

稽颡。扇便答䟽。其已澈览未。潦雨跨两朔。尚未快霁。侍学起居。伏惟清胜。此间姑得支安。前䟽。日热倩草。未能尽所欲言。至今为恨。见谕科业学问对举之说。殊非吾本意也。鄙虽不肖。岂不知轻重大小之分也。细观䟽意。则可知耳。古人教子弟。未尝不以学问期勉。其甚下者。则又教之以理家治产之法。此亦以学问治产作对者耶。盖既失之于此。则宁得之于彼。免作彼此不当无所下落之人耳。假令以学问科业作对。视诸以倡优技。欲压倒圣贤事业者。得失果何如也。海印之游可喜。能作此劳役。其康健可想。尤喜尤喜。其山川形胜。何不一一记示。所谓吹篴峯,喷珠瀑,红霞门等岩刻。至今有存者否。曾于郑寒岗游山录中。见有此等题目。故聊尔及之。占毕斋,曹梅溪。皆为咸阳守。未知先生案有之。而事绩亦有流传者耶。拙兄状尾附录中。白烋庵三字。汰去如何。盖休庵。乃静庵门人故耳。馀不次。

与宋圣宾书癸卯

[编辑]

伏惟旱炎。起居清裕。哀溯区区。近闻连呈辞单。欲必免乃已云。信否。一时辞递。虽非进退之大者。而亦不可无义而苟为之也。今执事以为不得其职云尔。则日侍胄筵。顾问方勤。以为积仕久劳云尔。则人臣本无言劳之义。而前后侍讲。亦未满半年矣。若以向日大臣筵白。为不敢当。则厥后晏然就职。亦已数月矣。以此以彼。未见其有可执之端。未知何所据而为必辞之计耶。吾辈无甚材力可以利益于国家。又无明见快论可以与闻朝议之末。则只此一路。庶为万一报效之地。况执事以渊源之学。有三昧之能。便蕃之锡。隆重之褒。俱系不世之殊恩。正当竭诚尽力。以啚称塞。而今乃不然。非有大段难安之故。而遽欲苟退。以为自便之计。甚非所以期望于贤者也。亲老家贫。固知私情之万分切迫。而义之所在。宜不容言私。况今虽得递铨曹。必不许远出。铨曹虽曲循。㙜议亦必不默然。与其事不就而徒伤于义。恐不若姑为仍留。待毕讲一册后。从容辞免之为稳当也。寒煖之节。固非他人所与知。而既有迷见。不敢自隐耳。

慰郑子挥书

[编辑]

昨进史局。闻兄哭一子。记幷直时。见兄日遣人候安否。可知钟爱异甚。今其疚伤。为当不少也。弟亦伤虎者。虽未尝一经置膝。甚觉怛然耳。然粘腻之喩。诚有至理。宜深思也。弟于庚子壬寅。连哭二子。始甚悲。殆欲无生。其后若有悟者。昨春。又丧甚娇一女。自其病不可为。遂将慈爱一念。若刀断然。觉此心冥然如木石。坐见其临绝宛转状。无动也。既死手自绞敛。无动也。其母与姆。左右投掷啼呼。若无闻也。非强而忍之。实定之力也。但数日食滞不下。似是气息相感。然亦不至甚病耳。验于身真切。故为兄道之其理也。志其圹曰。造物者欲以是厉我也。余又从而涕泣号咷以自疚焉。彼将抚掌揶揄。自以为得也。余虽不能与彼争夭寿之权。顾安肯受其玩戯也。余故不出一点泪。不为一声哭。呜呼。余独薄于汝子乎。其言近于甚哭之歌。然诚有造物儿者。当亦无所施其厉矣。亦为兄诵之。新春兄履何似。锁直无由走慰。先以书布此区区。不宣。

答洪进士应昌

[编辑]

承审南觐。不得更奉。为可恨。示意三复。回首茫然。若前生事。岂有可以语人者。尚有一段耿耿者。若得良友与相䂓益。庶或有桑楡之收耶。曾读四书时。论语,大学有箚录成卷者。无家转徙。俱见失。孟子则本无之。中庸则尚在暗稿中。难以示人耳。读书勿忙迫勿间断。从容反复。自当有得。深知其必如此。而顾未能焉。所以成此㨾人物而止耳。然读书是第二件事。此外有真个用力处。而少年迷方。晩觉不可追。良为愧叹。未行前。或一见顾耶。不宣。

与李参议仁老德寿

[编辑]

文命等顿首言。日月不居。祥制奄过。禫月又届。伏惟孝心追慕。益复罔极。秋凉起居支相否。文命等有至恳。合被矜许者。先墓表石。尚未竖。先伯兄生时。盖尝经纪。而文与笔。未有属也。伯氏临纩。显命泣且呼曰。墓表事。将若何。文仁老。笔仲和。可乎。伯兄颔之而没。幽明之间。已有成说矣。虽微此。执事于鄙家事。义可得而辞乎。前后状志等并封纳。仍窃惟念。碑志文字。例于配祔。多删略。盖其体裁。固宜然也。但文命等之意。则先人墓碣。既有显刻。阐发幽隐。殆无馀憾。而先妣喆行淑德。实有不忍尽没者。故宁欲略于前。而详于后。未知古亦有此体否也。不宣。己酉八月日。文命等拜。

答李廷彦书李君投启。请解姜柏之罪。

[编辑]

曾无数面之雅。猥承长幅之投。不但惊世文章。有作者气。亦见急难高义。有古人风念。惟姜君世称才子。诸公筵誉于词苑。宁独受知于昆仑,谦斋。不佞参试于殿庭。亦尝见称为文生座主。不幸适丁于危乱。终然自误其身名。朝廷收尺寸之长。非不怜才。㙜阁峻名教之防。无与为力。虽其罪累之难贳。若夫情理则可伤。人皆有母子之情。孰不闻而悲之也。上方笃仁孝之治。岂无为之言者乎。顾此履满而持盈。不啻若蹈尾于乕。故尝闭口而呑舌。自命为无骨之虫。既不欲招怨于人。况敢怀树恩之计。谅非惮劳于举手。寔惟存戒于铭心。苟欲丐手决西江之恩。必也得义薄层云之士。徒辱勤恳。第切惭叹。略玆奉伸。想惟照览。

告谕林川同宗书

[编辑]

酷暑。伏惟佥尊候万福。即伏闻佥尊与乡中士友。议以吾先人祭于乡贤祠。至于发文通谕。鸠材集事云。未知信否。不肖等窃以为此非所以尊我先人。乃所以辱之。而亦所以增不肖等不孝之罪也。请有以悉陈之。近世士大夫稍有势力者。辄啖诱乡曲无耻之类。倡言曰。某宰相之父或祖或曾祖或高祖。有学行德业。可以院可以祠。于是啸聚避役逃赋之良民子。称以士林。发简求丐于媚事权贵之守令。构得数间屋子。立得一片木主。春秋卛一队怪鬼巾服。以冷炙残杯。仆仆然擎而献之。呜呼。使鬼神而知耻。其肯享此乎。而彼子孙者。自以为至荣。扬扬向人夸耀。又从而窃取朝廷爵禄。以赏其主事之劳。而主事者视若执券责偿。自以为拔身之妙计。呜呼。孝子之显亲。士林之尊贤。岂其然乎。岂其然乎。顾今祠院之遍于八路者。其数不亿。而若此类者过半。故不肖等常窃以为今日祠院之贱污。甚于市肆。而佥尊乃欲以吾先人。举拟于此数。其羞辱孰甚焉。先人之没今已三十九年矣。佥尊与佥士友。果有尊慕之诚。则俎豆之议。何为遅待今日而发耶。藉曰实出于尊慕之诚。傍观异议之人。其肯信而为然乎。必将指笑而相与语曰。某也兄弟。权位盛。能力跻其父于祭社之列矣。斯言一至。不肖等将何以自解。而其为羞辱。又孰甚焉。先人平生。冲谦自牧。鞱晦不出。白贲名堂。乃其雅意之所存也。然则发明先志。有以孚信于远近宗党。使不敢以一切虚伪夸大之事相加者。岂非不肖等之责。而顾不能然。又其不幸骤窃崇位。歆动耳目。致令人人者。举怀媚附之心。甚至于倡发此论。以重贻九原之羞辱。此其不孝之罪。固已大矣。今若诿以士林公议。非本家所宜与知。一任其成遂而莫之止。则先人其肯曰有后。而不肖等死将无以拜先人于地下矣。言之至此。岂不痛心哉。春间。湖中人来传。有一赵姓人。往来连尼间。自言往见赵判书兄弟。则出示其先状。以建祠事。涕泣恳乞云云。不肖等。闻极惊骇。即欲发文通告宗中。查出其人。治以造言之律。既又思之。若是则恐伤敦宗之义。故忍不为此。鼎臣去时。说与此意。使之传告。且使与佥尊。协力挽止。其后未闻消息。谓已停辍无忧。而今闻此议益盛。事将垂成云。佥尊之所以待不肖者。诚亦太薄矣。不肖等于此。亦安能每每自处于其厚也。势将呈单营邑。为先查治其造言者。而不得复对佥尊之面矣。以此纸。轮示于诸宗及诸士友。然后示其可否焉。

与金参奉圣铎庚戌七月以后

[编辑]

意欲更伸起居。而顾扰汨未暇。怀恨在中。秋事已深矣。伏惟静养冲裕。一命之除。固不足贺。第以圣朝不遗岩穴。为耸喜万万。去就欲何居。显命庸陋。不足以与闻君子行藏之义。霁潦寒暖。当有定计。不妨俯示否。顾此年少望轻。骤当隆寄。所谓治法政要。迷不知头緖。毕竟偾误审矣。窃念执事用力于古人所云修己治人之学盖久。而适又居住此土。其于人情物态。想当烂熟。今日时措之宜。当务之先。必有素讲于中者。显命虽不敏。窃愿得闻一二。以启昏蒙。未知执事何以见教也。方发右巡。计于至月间。当复取左路。执事其时。若作谢命之行。则恐遂纬繣。先此奉书。以布区区。不宣。

与李生贠守渊

[编辑]

显命少尝伏读退陶老先生之书。愚鲁不肖。固不足以窥测万一。慕好之盖深矣。身虽不离京洛纷嚣。心未尝一日不在陶山溪壑之间。今适忝按玆土。得以依近老先生杖屦之乡。虽以滚扰。未即趋谒院宇。区区忻幸。实不自胜。窃闻足下少年发轫。勉绳前武。以粹美之姿。辅之以渊源之学。大岭以南。隐然有声。显命于此。益喜老先生家声弥远。而不落莫也。顾以生晩。不得一承警咳于先生之门。此固为平生之恨。然入先生之乡。从先生之孙。讲闻先生之緖馀。则岂非万万至幸也。玆将薄物。导玆悃愊。不宣。

答李卫卛世瑍

[编辑]

显命白。讲院雪里之樽。忽已十年矣。中间阅公私无限沧桑。间尝回薄追陪之乐。真若前生事。夏间。偶逢令㣧督邮君于洪君举台家。与之道语往旧。为之一怅然耳。即于匪意长笺远辱。擎读再三。感幸交挚。书后月易。寒事且峻。静养起居。伏惟万福。显命不自揣量。冒当隆寄。恐毕竟无丝毫补益于国。只管得罪而去也。辱教缕缕。有以见执事为师门眷眷之至意。为之感叹无已。显命以老先生文集。尚今不得刊行。为斯文之大欠缺。士林之大愧耻。自叨藩除。即与数三亲友。相语以为两南分刊之命。迁就无了期。无宁自我独当。则用心专而就緖易。而必经一番筵禀而后可也。及逾岭。与开宁又语如此。开宁以为如此甚幸。校正几毕。待定夺。当输到营中。未几开宁罢归。姑未闻动静。未知其间校役果已毕。而筵臣亦有以建白否也。今承来谕。良亦惊怪。不知执事何从得此说乎。今之人不欲斯集之行者多矣。煽为倾险危怕之言。必欲售沮戯之计。其言之来入耳中者。已如屋。今执事之教。似亦得于传闻。不能无惑而然也。执事何不穷核其言根所出。使其奸腑慝肠。历历披露于白日之下耶。然渠辈虽百道摇撼。不足动吾一发。待有成命。即当始事。设以此得罪。实所甘心。盖亦苦心血诚之所发也。抑显命亡伯兄。曾于数十年前。抄出十二卷。藏于家。故显命窃尝伏以读之。此外全集。则实未尝寓目。不知何如者为正集。何如者为外集与续集。但时闻主家与门下诸公之议。不无矛盾云。而其源委曲折。亦未尝知之。其是非得失。固不敢妄议。然第于来教。不能无疑。执事以为正集,外集。一时俱出。非先生之本意。夫外集之稍欲后出。老先生微意所存。固可仰揣。自乙亥至今四十年所。时移而事往矣。今虽并出。乌可谓背于先生之本意也。沈善长,金克诚诸人问目。渠自卤莽。在先生何与焉。仲尼日月也。有不违如愚之回。告往知来之商。而不加重焉。有宰我短丧之请。樊遅学稼之问。而不加贬焉。执事将谓先生之道德光辉。藉沈,金辈而为之轻重也耶。且谓之无光。则刊去之。容或可也。乃欲付之外集之末。待日后徐徐刊行。未知日后刊行之时。卤莽者。变为睿哲。无光者。变以有光耶。且夫正集外集续集。无非老先生平生一统也。人之平生。自是一个平生。一统自是一个一统。而今欲分而两之。未知正集续集中平生一统。为何羕。外集,续集中平生一统。为何羕耶。此亦愚者之所不能知也。然执事亲闻老先生旨诀。讲习服行。年德高卲。义理之精。权衡之正。必有非蒙陋所敢窥测者。有以反复指教。开此昏蔽。则岂非幸之大者也。

答龙宫倅书

[编辑]

新年多感。方屏务悄坐。此际长笺忽至。开缄疾读。其言如古人。今七十州吏。盖多名士大夫。而始得此于足下。足下真古人哉。然谓显命若可以任此。则恐明者不察也。显命庸陋无似。猥当隆寄。寻常文簿之间。常恐精神不周。如此大经纶大铺叙。何暇念及。间虽念及。其身之不正耳。顾可以正人乎。然既在其位。不得不任其事。故曾因二伦三纲行实刊布之命。略为别关。微发其端。近欲更加理会。作一䂓范。试举而行之。要以少补圣朝风化之万一。与道内名胜。有些往复。而终是掣肘处多。恐遂行不得。其细微曲折。书不可悉。倘蒙从近贲枉。则庶几面详有以裁定。幸毋惜数日之劳。如何。胎呈两纸。览还宜矣。不宣。

与李进士光庭

[编辑]

伏惟清和静养。起居万福。显命不肖无似。圣上谬加知照。俾掌一方风教。夙夜忧惧。不知所处。第窃尝闻方伯之责。有在钱糓,甲兵,簿书期会之外者。辄自慨然有意。此劝学节目之所以成也。其不自量则甚矣。然亦岂非邦之父兄长老乐闻而赞成之者乎。本州为士大夫都会。七十州观瞻所在。诚能于此倡之。他馀可不令而从。而执事适当是任。舆论所归。其可辞乎。显命此来。兼欲执贽请教。且与讲确此事。而闻贵居。去此百里以远。顾此行不简。甚难以迤进。怅恨之极。无以为怀。邹鲁之俗。沦丧久矣。执事于此。当自知勉。而区区之意。不能自已。辄此奉书。以布不腆数件。领留如何。不宣。

与锡汝书

[编辑]

阻久悬极。即惟侍学佳胜。桂坊之除。深为高堂献贺也。郑,朴之启。何其甚耶。莫非吾辈之罪也。奈何。圣宾树立殊卓然。尊意以为如何。第有一事。玆以仰叩。兵不厌权。君子许之。此宋君成安所以见笑于千古也。汉之背鸿沟之约。正是权之大者。而先儒非之。何也。始之约和。所以救父也。既能脱其父于虎口。而羽之弑逆之罪。终不可以一日容息于覆载之间。此所以终有垓下之追也。夫不为和。则父不可救也。不背约。则君之雠亦不可复也。救父。仁也。讨逆。义也。仁与义为重。而背约为轻。则此可谓善用权者。而程子之论如此。诚有不敢知者。今日当讲此处。而莫知所以为说。如有定见。试示之。当以吾友王安石之说。进之耳。馀不宣。

第二书

[编辑]

此去紫茎四本。今行所得来者。其名曰紫芝。一年凡三发茎。而其叶翻翻有光。啖之令人忘饥。其为四老所采。晦翁所咏者。无疑矣。生于高峰绝顶。去人烟百里地。曾于乙丙之饥。饥民匍匐而上。啖之半日。便饱歌而还。其中有持鱼肉者。弃之而还。画其地。至今不生云。其亦灵矣。今行时阙午饭。啖数茎。终日充然。可以疗饥者。信非虗言也。作炙而食之。其味如蒜。而甘清过之。菹之尤佳。幷当归六茎呈上。尝之。春峡江山清旷。田土不甚瘠。信乐土也。

答李参奉万敷书

[编辑]

向仰中伏。承下覆。谨审酷旱剧暑。静养履用神卫万福。区区忻慰无已。戚侄徒尔奔走。未获灵应。七十州亿万生灵。沟壑在即。焦忧前迫。忽欲无生。区区鞍马之劳。其足说乎。赈政今方区划而性既迂拙。事非素讲。生踈愦愦。终恐立视而已。奈何。都会官试才之令。始意训长举荐。近于太奇。古以文艺取之。议皆归一。不复审量。卛尔发关。今承来教。愧悔深矣。然期日已迫。今难改啚。来番欲有以处之耳。居斋节目。固知有古人定式。而此无书册可检。故曾有仰溷。幸为考出可依仿者。草定以示如何。谕选士文及节目。委曲详备。读来自然有竦动感奋之意。有德之言。固应如此。而一州之士。无不恰然应之者。尽有以也。钦叹钦叹。花山所闻何如耶。累次作书。恳托于主倅。而终是鼓不起。甚可闷耳。乐育斋斋生。欲以三十贠定额。以为分半迭番之计。自选士陞乐育之代。当自面儒。节次升补。然乐育斋生罢还之后。势当依旧为选士。而但有罢还之人。无升补之士。则选士之额。势当增加。盖乐育斋生。则随其入格而取之。无各邑恒定之额故耳。此甚掣肘难便。未知何以则无此弊耶。商量回示如何。不宣。

与李生贠槾书

[编辑]

讲闻盛名久矣。中间屡涉贵州。顾甚倥偬。未克辄遂扫门之愿。深以不敏为愧。显命无似。固不足以风一邦之教。然既一日在位。则不得不任其事。遂有若干措置。其不量则甚矣。而独非邦之父兄长老所乐闻而力为之助者乎。执事学有渊源。年德高卲。士林舆望之所归。不免有所奉浼。执事于此。必有不得以辞者矣。贵州为一道观瞻所属。稍若整顿。得头緖。则他馀所在影从。顾以府伯递易。训长居在僻远。循例举行。亦且后于他邑。实非区区之望也。诗礼之俗。沦丧且百年。执事其勉乎哉。初头只是依节目行之。而向后变通事宜。如有不可不及时者。则惟在从便裁处之如何耳。秋霖静履。伏惟万福。不腆数种。替达微悃。不宣伏惟。

与李生贠槾书

[编辑]

显命妄不自揆。猥以姓名自通于长者之门。深以僭卛为惧。得蒙不鄙。辱赐长幅。亹亹与之酬酢。感幸固已大矣。况于辞旨之间。有以仰观君子盛德之万一。区区钦叹。又不可量也。第于所欲闻命者。见拒甚峻。不腆数种。亦未蒙领留。谦光之盛。固应如此。而此心之愕然失啚。殆不知所以为喩也。盖此事异于爵命之关出处。禄廪之系辞受。不过儒林间院长,山洞长之类耳。以朱夫子之严于进退。一毫不放过。而自愿为白鹿洞长。则吾儒家法。本自如此。执事之若是迈迈。独何哉。显命不自知其愚陋无似。不足以鼓倡一邦风教。而妄有施设。其迂阔可笑。孰甚焉。执事之羞与共事宜矣。然君子耻于独善。育英参于三乐。俱立周知之道。盖有不容已者。顾以倡始之非其人。必欲力辞于士林公议之所归。不亦有歉于君子修道立教之大軆耶。时文课程云云。执事之意。可知之矣。然显命所以期望岭儒者。只在于习科文应举觅官而已。则白日场足矣。公都会足矣。各家父兄各自教诏足矣。觅出一个老学究为之师亦足矣。何必先之以通谕。继之以节目。而又欲得山林老宿。而置之凾丈之席也耶。显命之意。既不在此。而执事之意。又不屑于此。则显命之求于执事者。即执事所固有者也。执事于此。其可得以终辞乎。窃愿执事无过执谦。以幸一府多士。所深望也。不宣。

与李生贠▣书

[编辑]

显命愚鲁无似。且未克一承颜范。顾执事不厌与之酬酢。崇牍继至。进之以奖与之盛。导之以诲谕之勤。自惧无以克堪。且感且愧。不知所喩。第审秋清。道軆益应休吉。何慰如之。前所奉请者。自是吾人己分上事。非若外至禄爵。以毫发争辞受之义者。而一辞再辞。至于此勤。实非区区期望于执事者也。然以下款所教揆之。执事固已许之。而特以谨始之意。有此难问耳。藏修之无定所。会讲之近说书。诚有如盛谕者。然士学之废久矣。浮浪游走。几乎成性。欲一日约之于涂辙之中。责效于旬月之间。不其难乎。节目虽踈略。会讲虽稀阔。大体是正。士可以知趍向于其间。兴起而鼓舞之。则执事事也。至于年荒储养之难。此正无药可救。然校院财力。若能留意检管。不使如从前无名浪费之为。则虽歉。当不至全然无收。如此而犹不足。则亦当别为资助。此恐不足忧也。巡到当纳拜请教。兼欲面讲多少。未前姑且依节目举行。俾无遅淹之患如何。若能稍成头緖。则欲具节目驰启。以为永遵之计。然显命瓜期不远。如是稽延。恐遂不及见目前分寸之效也。尚州则赖息山李丈力为兴发。士风颇变云。喜不可量也。不宣。

答李参奉▣书

[编辑]

昨覆。想已照览矣。即者。静养起居。伏惟神相万安。慰溸之至。要诀。得蒙惠借。感幸深矣。昨书忙扰。未及领受之意。想已为讶矣。思意先后。系是精微之理。顾此愚昧。何敢妄论。第窃思之。缘情计较之谓意。专心究索之谓思。其名虽殊。皆发于心而为心之用者也。随感随应。或先或后。岂有一定之先后也。今以作文者言之。机轴之安排。意也。字句之点缀。思也。此则意先而思后也。今以作事者言之。事未至而寻绎其理者。思也。事既至而经营措置者。意也。此则思先而意后也。且以大学言之。致知者。思也。而诚意次之。则思先于意也。先有意于致知。然后可以思索。则意先于思也。或先致思而后有意。或先起意而后入思。缘境触物。迭相为用。是岂有一定不可易之先后。如情发意随之为也。然此特臆度耳。非有考据。幸明以见教如何。至于各一其性之说。南轩之意。却思专指本然之性。而今以为气质。果有先辈可据之明白定论否。亦望教示也。

答金参奉振白

[编辑]

所谕絜矩疑义。开示蕴奥。考据精密。庶几有以开发蔀蔽。而迷滞之见。终有不能释然者。不得不更有具禀。盛谕。财货则言絜矩。用人则言好恶。絜矩。即同好恶之意。同好恶。即絜之意。互相发明耳。斯诚然矣。然显命之疑。正以好恶絜矩。实相包该。实相发明。乃为一章之宗旨。而集注则却不然。故谓可疑耳。请先言经文大义。次又条陈集注可疑处。可乎。夫絜矩者。何也。与民同好恶之意也。与民同好恶。则为民父母。不然则为天下戮。此其得失之机。而为一章头脑处也。然人之好恶。有多般名色。故就其中。拈出财货用人两件。重言复说。三致意焉。而末乃以财货用人。合为一尾。皆所以言同好恶不同好恶者之得失。而毕竟是发明絜矩之意也。如是看破。则固无疑昧难晓处。而集注则不然。以絜矩。作一章宗旨。以好恶财货。双行对说。分作絜矩之条目。用人则单就好恶边。拖长一脚。此与经文大义。不啻矛盾。何以知其然也。南山有㙜注曰。能絜矩。节南山注曰。不能絜矩。自先谨乎德以下论财货处注曰。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不能絜矩者之得失。又因二字之意。如曰前以南山两诗。以明能絜矩不能絜矩者之得失。今又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不能絜矩者之得失之意也。此非对说。好恶财货。分作絜矩条目之证乎。自秦誓以下说用人处注曰。自秦誓以下至此。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㙜,节南山之意。所谓申言云者。如曰前既以南山两诗。言好恶公私。今又以用人申言。以发明两诗之意之谓也。夫南山两诗。说得好恶公私。财货用人两件事。无不包在其中。前后说财货处。皆所以申言好恶公私。亦所以发明南山两诗之意。则秦誓以下用人一事。岂独为申言好恶公私。亦岂独为发明南山两诗之意而已乎。此为用人。单就好恶边。拖长一脚之证也。至于章末注。又曰。此章之旨。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夫同好恶。所以覆解絜矩之意。而财货用人。所以推广絜矩同好恶之意也。今以同好恶不专利。为推广絜矩之意。此又非好恶财货双行对说。分作絜矩条目之证乎。经文则以好恶。作一章之宗旨。而集注则作为条目。经文则以财货用人。包入好恶中。而集注则单以用人。寄在好恶一边。而财货则无与焉。经文集注之节节相戾如此。此愚者所以数十年抱疑而不能决者也。幸更明以教之。以开昏惑。区区之望也。

熊说之非。栗谷始论之。其后沙溪,尤斋。皆主栗说。而朴玄石独以熊说为是。问答录。在别幅。先辈反复争难。终未敀一。顾此蒙昧。何敢与议于其间乎。然鄙意熊说。以上下文文势语脉求之。则似为稳当。而以事理言之。却亦未安。盖所谓无彼此者。混为一物。无所异同之意也。阴阳与太极。虽妙合无间。无始合终离之可言。然阴阳。气也。太极。理也。理与气。名色自别。虽其妙合无间之中。自有截然不可乱之分。岂可强名为一物。谓之无有彼此。无所异同也。谓阴阳太极。各占一位。自分彼此者。固不可。而谓阴阳太极。混为一物。无所异同者。亦非也。主熊说。则必以阴阳太极。作为一物而后可也。岂其然乎。以精粗本末。谓无彼此。则语势未见其有大段未安。而若曰。阴阳太极。无彼此云尔。则岂不生硬不伦之甚者乎。此其未妥。不但栗谷所谓理无精粗云云之意而已矣。主熊说。则上下文句绝为一例。主栗说。则上下文句。绝为异例。熊说则精粗本末乀无彼此。栗说则精粗本末亽乀无彼此。然凡看文字。只求义理之安而已。文句异同。其足拘乎。尤斋所引二五之精云云之说。亦足勘破此疑案耳。

答金参奉▣书

[编辑]

劝学事。承已就緖。风采日变。斦幸欣幸。第更鼔发士气。有以作成之。深所望也。别纸。多荷不鄙。絜矩疑义。窃详来谕。似于鄙问本意。有未相悉者。故更为条陈熊说得失。适有可观文字。亦为录呈。仍付鄙见。幸并细览。明以见教。如何。近与息山李丈。有些往复。亦在纸末耳。顾以钝滞。早孤失学。弱冠以后。始颇省悟。不能无志尚。而无师友可以指导。迷走数年。旋被科䆠。所悟全然放废。遂不可收拾矣。近于公暇。时时寻理旧看文字。有疑略为奉质。盖偶然耳。而老兄误认为真有宲事。便欲处之以朋友讲论之末。愧汗愧汗。朴西溪文章。沉重有法。盖近世名家。而南君之论。则妄矣。其人病心早夭。观其嗔骂先辈处。气象可知耳。兄意以为如何。扰草。不宣。

与领相洪致中

[编辑]

伏惟匀慈。履玆穷阴。益膺休吉。赤舃复临朝堂。中外想望如新。顾念八路同饥。民命近止。客使踵至。国力难支。此时鼎席之首。上下百责之所敀。固知燕居凝思绰有成筭。而独贤之劳。想亦不能不费神观。区区不任奉虑。显命前遭闵㙜之斥。宲关身名。无颜面可居藩宣之重。而特以赈民事重。迄玆盘砖。虽不能无愧。而所以自解者。际此艰虞。思有以少效尺寸故耳。而生手拙筭。多不成緖。所恃者。惟丐请一路。庶几借手。而济沟壑。不意筹堂。有以过厚。风上听者。则此路又遂绝矣。乙巳之凶。非今年之比。而朝家所划者。不啻倍簁。今之议者。乃以过厚为忧。宲未知其何见也。以朱晦庵之作用。尚有无面不托之忧。则况此拙谬者。岂能为短袖之善舞也。前此忍耻。仍冒者。只敀俸钱禄米之计。虽甚无似。忍为此也。欲敀之心。固已十七八矣。而都宪之䟽。又发矣。今则虽欲不去。有不可得。已入辞本。冀蒙解罢。虽至屡渎。要以必准为期。撕捱之际。恐益公私狼狈。敢以此私布腹心于下执事。恳乞匀慈曲加陶镕。特与敷奏。俾即罢免。宲千万之幸也。前后状报。事系紧急。不可不趁未敀前收结者非一二。而或过屡月。漫无可否。诚甚悯郁。别纸录呈。幸一一取览。分排诸堂。画即回复。俾无遅延后时之弊。如何如何。显命又遭帅臣无限困侵。亦一厄会。奈何奈何。馀不备。

答李领府事光佐

[编辑]

月前。自镇海衙。传致下札。披复再三。不敢释手。顾以倥偬且无便。尚稽修敬。政尔罪悚。即又专伻。承辱缕教。谨审雪沍。匀候神相。劳撼之馀。起居万福。区区欣幸曷已。都宪狂锋。无处不及。大监前此。屡当此境。想有以处之。而小人等系是刱遘。惊骇震栗。莫知所措。冒上辞本。未蒙允许。谋欲再控。惶悯奈何。镇倅之病。依教送医治之。已得差减云。可喜。奴查。今已磨勘垂毕。所括殆万馀口。而无非贫残可矜之类。来头邻族之患。将十倍于前。略以变通事宜。条列状请。未知朝议准施否也。年事判歉之后。固欲停止。而事既就緖。中撤可惜。所已括得者。亦涉难处。故不得已急急收杀。非时扰民。实无所逃其罪。以是为惧耳。学政。诚有奚暇治礼义之叹。然关系既重。不可但已。故姑且随分劝课。秋巡时。行到数处。会诸生听讲。且动得道内名胜数三人。行训长事。士林颇为之耸观。要之举行能否。全在守令。七十州皆得如尚州令公与龙宫倅。则毕竟收效可庶几。而边邑武倅不须言。视为迂阔末务。漫不致念者。人人皆是。此则无奈何处。然行之不已。则自有渐入嘉境之望。而事方施设。瓜已近熟。此则尤无奈何处耳。启闻则必欲为之。盖士林有识之议。虑或中寝。皆愿一经上闻。永定恒式故耳。前上节目中。幸为量宜损益。一一签教如何。无耳僧。昨为招见。给所骑与粮资路费。使之进谒。鄙意则窃以为无耳无妨。而恐并与目而无之。好呵。小人赈事。略成貌㨾。又得成台建立挈数万西糓而来。自此可无忧。夜间务歇。颇为寻理旧读。有若逢古识于车尘马迹之中。难与成晤语。掩卷辄茫然。体验心得。其足论乎。恐无以仰副懃教耳。徒御之还。当在何间。欲遂为过冬计耶。千万不备。

答李植春书

[编辑]

致知。工夫也。知至。功效也。德和以为致知之致字。兼言工夫功效。若然则但言致知足矣。又何言知至也。且既兼两义。而可以通言于工夫功效。则又何不曰知致。而曰知至乎。德和以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之说。为兼言工夫功效之证。夫所知无不尽五字。即知至之义也。固可谓之功效。然此句重在欲其二字上。如曰推极吾知识。欲有此功效之意也。然则欲其二字。当属之工夫耶。当属之功效耶。致中和之致。解以推极者。统言全軆大用故也。致曲之致。解以推致者。各就其一端。有以扩充之意故也。经文所主而言者。有大小轻重之别。故集注下语。略为之浅深。非致字有两义而然也。若如德和之言。则致中和。亦属功效。而天地位万物育六字。遂为叠床语耶。致曲之解。既无极字。则致曲之致。虽不至于极。而半涂而废。亦无妨耶。虽不言极字。而推极之意。固自如也。格字诚有两义。格物之格。穷底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意云者。先辈之论也。惟其有两意也。故可以两用于工夫与功效。而致字则无两意也。故于功效。不得不改下至字矣。德和谓有两义。而又谓不可以两用者。独何哉。德和看文。颇有牵强穿凿之病。殊欠平易脱洒之意。非细故也。切宜戒之。赆语不惟不敢当。俗学之弊于言语文字之间。久矣。浮末之习。务祛之可也。

答金振伯书

[编辑]

精粗本末之说。自是性命造化。至微妙处。本非蒙学浅识所敢容易开喙者。而第于盛问之下。适有先辈论卞可资观览者。故聊尔奉似以备裁择。且于理气。虽混融无间。终不可打作一物处。偶有管测。故略为附陈。盖非有考据。不过出于臆度。而要欲请教于君子而已。非敢妄为立说。以抗先辈是非之争。然僭率之罪。焉所逃也。盛谕论卞至详。考据淹博。奉读数四。浩浩乎莫可涯际。山林静修之地。蓄积之深厚。理固宜然。钦叹钦叹。所援诸说。此无书册可考据条对。独圣贤之言。各有地头之教。诚为的当。夫义理微奥。百家纷纭。文字虽同。而使用或别。句语虽近。而旨意或殊。若不就立言地头。求其主意之所在。同异得失之卞。不可定矣。老兄诚以为啚说此段主意。是说得何㨾道理耶。若是说阴阳太极混合无间之意。则熊说是矣。不然则熊说非矣。试以啚说反复䌷绎。则自无极而太极。至四时行焉。是自上说下来。明一本而万殊也。自五行一阴阳。至太极本无极。是自下推上去。说万殊而一本也。故朱子解之曰。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軆。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以此观之。则此段地头主意所在。居然可知矣。濂溪之意。不过即夫阴阳动静之中。推明其物物各具之大本。而朱子亦只发明此意而已。未便说到理气分合境界。而今却以无彼无此混合无间之意添足之。则不亦剩乎。若曰啚说本意如此云尔。则其下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之说。无乃近于架叠耶。啚说之意既明。则注说之意可见。注说之意既见。则熊说之是非。恐不待多言而可卞矣。如是剖判。则所援诸说之同异。亦必各有地头主意之所在矣。来教以为太极于精粗本末。无彼此云尔。则上下语脉。有所不伦。又以为五行一阴阳。则上句言阴阳五行。下句言一之义。太极本无极。则上句言太极。下句言无极。若以上句言阴阳五行。下句言一之语脉律之。则太极本无极。上句当言无极太极。下句当言本之义。而上句独言太极。下句不言本字之义。其不伦甚矣。而于此则不以为病。于彼则独以为病者。何也。要之。语脉虽不伦。而安于义理。则斯可矣。何必䂓䂓于文句语脉之间也。至于论卞鄙说处。若曰所谓无彼此者。亦言其混合无间之意。非以理气为一物云尔。则固自无妨。而无间与无彼此。下语有轻重。谓之无间则可也。而谓之无彼此则终涉未安。所援诸说。恐皆说得无间之意。非以为无彼此。依然相似之一物也。其中通书动静章。阴阳太极云者。亦所以即阴阳。而推原大本。如上所云而已。岂直以阴阳。唤做太极。如来教云云耶。若然则太极失其纯粹之軆。而成一汨童不直。如尤庵所谓污杂而已矣。鄙见如此。幸更明教。以破迷惑焉。

答金振伯书

[编辑]

显命妄有疑于章句者。耿耿数十年。终不能自解。幸荷老兄悯其昏愚。特与开晓。逐段卞说。殆无馀蕴。而犹虑夫蒙蔀之难祛也。则又教之以濯旧来新之妙诀。使之倚阁前疑。虗心玩绎。以求其旨意之所归。其意甚勤。自惟不敏。何以获此于贤者。既幸且感。遂将经文章句及来谕。反复寻究者十数日。终未见有涣然冰释者。真个有智无智。不啻三十里之较而已。惭愤之极。殆欲忘寝食也。第于盛谕。既不能无疑。则含胡苟从。理所未安。玆又条禀焉。来教以为又引者谓前既统论同好恶之意。于此又以财货。发明同好恶之意。前既统论。此又发明云尔。则又引之义。可以粗通矣。然南山两诗。汎言同好恶之理。财货则拈出好恶中一事。以实两诗之意。汎言与拈出。大小既异。论理与指事。軆面又别。而财货处。能絜矩不能絜矩七个字。来自南山两诗章句中。对配为说。有若彼以好恶而能絜矩不能絜矩。此以财货而能絜矩不能絜矩者然。夫以朱子注解之精密。而于此不略与分晓。如来谕。前既统论之云者。何也。来教以为秦誓以下。以用人极言好恶公私之别。而两诗之意。于是益明。夫南山两诗。实承上段覆解絜矩之意。统论好恶公私之得失。而其下即言财货用人两件事。其所以重言复说。丁宁反复者。无论财货用人。皆所以极言好恶公私之别。而南山两诗之意。在在皆明。若如来谕之云。则是好恶公私之别。初不极言于财货处。而必待提出用人。然后始极言之。南山两诗之意。初不益明于财货处。而必待提出用人。然后始益明矣。经文之义。其果然乎。来教以为朱子注解之法。随其本文。而未尝汎下一字。好恶字。实于用人尤衬切。故独言于用人。而不言于财货者。盖有以也。夫争民施夺。民之所恶也。散财得民。民之所好也。好恶二字。何尝不衬切于财货乎。来谕固已云。财货。人所同欲。有欲专之心。则是不与民同好恶也。老兄之意。亦未尝以财货。谓不衬切于好恶矣。而今却言好恶字。尤衬切于用人者。何也。章句与经文。既以好恶字之衬切于用人。故独言于用人。而后之人强以意通该于财货。可乎。朱子注解之法固严。然字训之外。凡系通论大义。或经文意不足处。辄以己意点缀而添补之。虽以大学一部言之。明明德注曰。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正心章注曰。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所谓因其发察此敬直等字。曾有仿佛于经文者乎。苟可以发明经旨。则不嫌以言外之意。说出经文所无之文字。何独于此。以好恶字之不见于财货处。而偏言于用人耶。若于恶人之所好段下章句。通上财货条而言曰。自先谨乎德以下至此。以财货用人。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㙜节南山之意云尔。则岂不四亭八当。历落分明。使读者。晓然易知。免有许多疑难。而必以秦誓以下用人一事。偏属于南山两诗。好恶之意。致令后之学者。艰辛觅出互发之意于言语之外者。何也。至于章末云云。老兄之说得愈精。而显命之疑惑滋甚。来教以为财货用人。皆可以同好恶言之。而一章所论。尤致详于财货。故特加不专其利四字。而所谓不专其利者。通贯于用人。夫与民同好恶五字。既可以包该财货用人两事而言之。则此已足矣。何用添却不专其利四字。以叠屋上之屋乎。致详者。固在于财货。而归重则实在于用人。以其致详而特加四字。则独不可以归重而又加几个字耶。且经文非不以南山两诗。包该财货用人之意。而又以先谨乎德以下。秦誓以下诸段。缕缕说财货用人之事。而不厌其繁絮。则何独于章末注。别为简省。单以好恶字。包说两者。而特以致详之故。添下四字。以为长一脚短一脚。参差不齐之文法乎。且以不专其利四字。兼贯用人而为言。则亲贤二字。亦可以包得乐利之意。而既曰亲贤。又曰乐利。以为重复之说。何也。盖以文势语脉求之。其曰务在云者。所以揔括同好恶不专利而起头也。其曰皆推广云者。所以承接同好恶不专利而关结也。其曰亲贤乐利。各得其所云者。以亲贤为同好恶之效。以乐利为不专利之效。而各得之各字。正所以对皆推广之皆字也。其段段对举。字字双配。有若桐叶之分。而老兄嫌于经文之矛盾。故不得已以与民同好恶之句。谓包该财货用人。嫌于不专其利四字之为剩语。故不得已谓章内致详于财货。故特加四字。犹患其文句軆裁之参差也。故又以为通贯用人。而言其为说。可谓极于精密。而恐或不免为牵强新巧之归耳。经文之意。则断断如彼。章句之意。断断如此。是必有其说。而无乃后学卤莽。本自错看经文意。而强欲求合于章句。故为说愈多而愈不合耶。明教之下。犹有不能释然者。又未免唐突至此。僭妄固甚矣。然倘蒙仁者宽恕。终有以教之。俾有大寐之觉。则实愚者之幸也。

答李生贠槾书

[编辑]

顷辱长笺之诲。顾以倥偬。未暇修敬。而岁色忽已改矣。伏惟履玆阳元。茂膺休祯。君子軆天行健。德业日新。显命岭外再度饯迎。丘墓之思。兄弟之恋。已难遣。荆病孔剧。恼扰亦多。奈何。向因李侍直。得见谕诸生文。蔼然仁义之言。其有不感奋者乎。但论敬处不揭示端的下手之蹊迳。无乃欠阙耶。抑别有说否。夫既倡动之矣。此后接续做将去。皆父兄长老之责。官长但坐而享成。顾何籍于后人也。然欲一具节目启达。得朝旨定为永式耳。近思释疑诚有之。而在京未易搜来。未知其中。果有少字作无字看之说否也。徐当更捡。果安于义理。则虽有十万青磨剑。不妨牵城下之羊。可呵。炊僧之辞去。诚非细故也。贤者在吾境。朝不食夕不食。固可耻。而使不能保有一壑。亦不可谓非吾责也。僧名云何。因便示及幸矣。试券待各邑齐到。当考送。李槩事。已因奉化倅所报。末减处之。而以名家子亲诉公庭。已不佳。脱枷道亡。亦骇甚。足以观风俗。奈何。絜矩说。虽蒙盛诲。终不能解惑。才因振伯书。有所条覆。来教大意。与振伯书同。故不别为奉答。以往复两书誊呈。来教中。可以仰复者。亦具别纸耳。

君子有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何也。与民同好恶而已。而财货用人。同好恶之实事也。然则絜矩者。同好恶之大题目也。同好恶者。所以发明絜矩之意。而财货用人。所以推广同好恶絜矩之意也。是以。朱子于第二段解之曰。此覆解上文絜矩之义也。于章末注曰。同好恶而不专利。皆推广絜矩之意。鄙说中。同好恶。所以覆解絜矩之意。财货用人。所以推广絜矩之意云者。非显命臆说。实朱子之正训。而执事非之。何也。朱子则以同好恶。为推广絜矩之意。而执事却以为絜矩二字。是推广好恶之义。是不但有违朱说。好恶反为一章之宗旨。而絜矩反为好恶之工夫矣。求之经文。果有是否。朱子以同好恶。谓之覆解絜矩之意。则絜矩是同好恶也。同好恶是絜矩也。本非两件物事。而执事谓好恶与絜矩。不能无辨。何也。好恶絜矩。果是两件事。不能无分别。则单言絜矩处。不可包该好恶。单言好恶处。不可包该絜矩。而执事却以为言财用处。不及好恶字。而包好恶在其中。默识而旁通之。好恶絜矩。既是有分别底两件物事。则又相包该而旁通之者。何也。执事又以为朱子释经之法。各随其文解说。初不插入自家意思。故能深得古人之意。此说已于答振伯书中。略为辨破矣。盖朱夫子注释之法。不但训释文字而已。必以己意。逆古人之志。或推原其根本。或发挥其归趣。能于古人言语之外。说出古人心中之事。此所以世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者也。若如执事之言。则不过为汉儒训诰之学而已。岂足为万古日月之朱夫子也。来教又谓同好恶不专利一句语。作两事看未安。若非两事。则其下皆推广之皆字。各得其所之各字。无乃剩耶。执事悯此昏谬。力与提诲。而蒙蔽不能自祛。则辄复唐突争辨于崇教之下。悚仄悚仄。至于若非驱市人以战云云之教。读来不觉惶汗浃背。夫以亚圣之才。平生精力。尽在于此。则固知一字一句。无非神明蓍龟之可尊信。而自以钝根。伏读十数年。终看得不透。故不得已从师友质问。要有以分寸醒觉。得睹雾里之天而已耳。岂敢妄为建帜立贰之计也。然镌责之勤。感服无已。幸更明教。以幸昏愚。

答郑参奉葵阳书

[编辑]

旱炎。伏惟静养起居神相万福。显命积劳之馀。姑能遣免。而麦多报歉。雨又不洽。前头之忧。不以瓜熟有弛。奈何。下询明德说。区区岂足以闻此。纵欲为说。恐亦不出于盛谕套中也。盖所得乎天者。言明德之所从来也。虚灵不昧者。说明德之軆段也。具众理应万事者。释明德之所以为德也。虚灵不昧者。心也。具众理者。性为心体也。应万事者。情为心用也。而所得乎天者。不分心性情而统言其来处也。章注之意。不过如此。而所以解释明德二字者。字字衬着。虽不曰心也性也情也。而该心性情在其中。何疑焉。若如议者之言。直曰明德者。心性情也云尔。则卤莽甚矣。且其说以为所得乎天。以性言。果是单说性字。则其下具众理三字。便是以性具性。以理该理也。恐亦不成事理。执事以为如何。不宣。

答李生贠槾书

[编辑]

赈务稍歇。心界差静。怀仰高风。何日可弛。即拜下翰。谨审炎令。静中起居万福。区区感慰无量。显命积劳之馀。虽以姑免身恙为幸。而麦又不登。旱复如此。未知天意终欲如何。奈何奈何。所教明德说。谨闻命矣。然鄙意非敢谓章句说出经文所无之事。振伯书中。以为朱子注解之法。一随本文。未尝泛下一字。经文此段。无一言及于好恶。故章句从而解之。亦不加好恶字云云。鄙意欲就此辨破其不然。故引此两条。以明虽经文所无之文字。朱子亦有时点缀。以补其不足之意云耳。本意虽如此。修辞不差。非蒙学所可能。诲谕之勤。敢不铭佩。前教絜矩说。今答振伯书。幷领悉盛意。夫传文。曾氏之言也。章句。朱子之解也。曾氏之言。宜无不中理。朱子之解。亦宜无不如曾氏之旨者。要之后学卤莽。不能看得正义。若非错看章句。而求合于传文。则必是错看传文。而求合于章句。致有此矛盾耳。故曾于答振伯书。已微发此意。今此盛教之云。显命亦尝思量到此。尚州士人。亦有说得如此者。可谓不谋而同也。然愚者又不能无疑于此者。亦有说焉。夫以好恶财用。对配作条目看。则用人一事。终是添附好恶边。未免为长一脚。参差不齐之归。固已未安。且所谓对配作条目者。必两件物事。不相交涉而后。方成对配之軆。而好恶财用。终非两件物事。盖散财者。民之所好也。聚财者。民之所恶也。同好恶者。不专利之心也。不专利者。同好恶之事也。心与事名虽殊。而宲相交涉。其不可判然作两件物事。对配作条目也明矣。且以传文。大軆言之。首段曰。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继之以四所恶之说。而结之曰。此所谓絜矩之道也。四所恶者。即同好恶之意。而直谓之絜矩之道。则其非絜矩之目可知。虽以二段下章句观之。有曰章内之意。皆自此推之。然则其所包者至广。岂可与财用一事。对配为条目乎。迷见如此。明教之下。又不能奉承。惶愧惶愧。幸更有以提诲之如何。振伯其间已有答否。亦望投示。今执事移锋于振伯矣。显命但欲坐观成败。以为从违之计。滕之间齐楚。其势不得不然。可呵。答问小纸。谨领耳。训任之辞。何迈迈若是。今将启闻施行。势不可但已。幸望益加勉励。以卒一邦士林之惠也。担丁事。饥民诚难动。然试令呈状如何。千万扰倩。不宣。

与李植春书

[编辑]

季春所赐别纸。久宜奉复。顾以监赈驰走无暇。间尝历过贵州。而忩卒不得相聚。至今耿叹。不能已也。即玆炎天。侍学起居。想惟佳吉。且慰且溸。显命积劳之馀。姑能遣免。神思稍静。方寻理寒泉编。而有疑无与讲质可闷。絜矩说。所论精约。有开发人处。可见讲学日进之效。钦叹钦叹。但于鄙意。终有未释然者。才得振伯书。其言与来示略相似。不免又为之条辨。玆以往复两纸誊呈。更须指教如何。李征士所卞北溪说。自是性命。至微妙处。何敢知何敢知。第其中人物所同。非人所独得数句。恐似说得精当。盖盈于天地中者。毋论人与物。无非气聚而理赋者。而其有虚灵不虗灵者。以其所聚之气。有正偏通塞之别故也。非人则独得理气之合。物则得气不得理而然也。气之所在。理无不有。岂有与夺豊啬于人与物之间也。至于所以虚灵者理也一句。却似未安。人心之所以灵。得气之正通故也。而非理使之然也。章句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心之所以虚灵者。果是理之所为。则虚灵不昧四个字。已包得理字在其中。又何言以具众理也。昔在春坊。得见征士持守甚笃。经学甚熟。殊可敬。今此所以虗灵之句及水月珠之说。无乃传者谬耶。北溪此条目。自前多有攻斥者。栗谷云。若曰理与气合。则是二物各在一处。到生出人物时。方会合云云。大意如此。寻常服其精识。聊为诵之。不宣。

答金振伯书

[编辑]

朱子之几于圣。而释曾子之旨。其言必无一毫讹谬。可以俟百世而不惑。三尺童之所知。则今日所争不待一言。而可知其得失之所在矣。顾以昏蔽之性。有疑而不能自祛。从而质之于师友。而又未见有怡然涣然之境。甚矣。其昏之至而蔽之固也。显命之前后卞质。足下之反复指诲。不啻皆屡千言。而终不能有以相入。毕竟只管各踏磨驴之故迹而已。则诚不如姑且已之。退而俛焉。以俟濯旧来新之有日。而第来谕诸条。所以致诘者。不无与显命本意相戾者。则不得不更此条陈。以听明教焉。来教以为先谨乎德以下一节。无一好恶字。而谓同好恶之意在其中。章句则以其不言好恶字。而谓之戾于经文。此愚之所未晓也。显命何尝专以章句不言好恶字为病乎。夫好恶。既曰総脑。财货。既曰条目。则総脑与条目。大小轻重。固自不侔。而章句于好恶条曰。能絜矩不能絜矩。于财货条亦曰。能絜矩不能絜矩。而加之以又因二字。其语势文法。双贯对配。依然两只眼目。恶在夫総脑条目之别乎。显命之疑。其戾于经文。正在于此。非但为好恶字有无而然也。来教又以为秦誓以下。其言好恶字。凡几处耶。经文则不以其累言而谓之偏属于用人。章句则以其言好恶字而谓之偏属。谓之不合经文。此又愚之所未晓也。显命何尝但以章句言好恶字。而谓之偏属乎。夫南山两诗之包该财货用人两条而为総脑。财货用人之不出南山两诗范围而为条目。足下与显命。无异议者。而章句曰。秦誓以下至此。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㙜节南山之意。其语势文法。单提独拈。依然只立长脚。恶在夫好恶之包该两条。而两条之不出两诗范围之意也。显命之疑。正在于以明上文所引以下数句。不专以偏言好恶字而然也。以言乎南山两诗章句。则以総脑之大。而下同于条目之细矣。以言乎先谨乎德以下章句。则以条目之细。而上配于総脑之大矣。以言乎秦誓以下章句。则用人一事。本当与财货。待对为条目。与之同囿于南山两诗好恶之中。而好恶则单管用人。用人则偏属好恶。譬若一母两子。而一子抱在怀中。一子弃在膜外者然。凡此数者。皆显命所深感也。来教又以为絜矩二字。只见于章首。而章句段段提说。以补其不足之意者。与明明德注及正心章注。何以异哉。显命之引此两注为说者。无他。足下前书以为朱子注解之法。一随本文。未尝泛下一字。而经文财货条。无一好恶字。故章句从而解之。不加好恶字。鄙意欲就此卞破。遂引明德正心两注。以明其点缀添补之意。盖诸经章句。如此类甚多。足下所引段段提说絜矩字者。亦其一也。夫经文所无之絜矩字。而亦可以段段提说。则财货所无之好恶字。独不可以特地提说。以补其不足之意者。何也。来教又以为好善恶恶。比之财货之好恶。尤直截明白。故经文言用人之道。而不下他语。直用好恶者。盖以此也。经文之言好恶如是勤渠。则章句恶可避经文所言之好恶字。而改用他说乎。夫以君子之心言之。则善恶之好恶。重于财货之好恶。以众人之心言之。则财货之好恶。重于善恶之好恶。其轻重浅深。虽各不同。要之。皆人心之所发。而天下之同情。岂有在善恶则直截明白。在财货则不直截明白之理。而作经者。亦岂有所左右取舍于其间也。且夫显命之意。非以章句之不避经文。改用他说为病。但以财货用人两条所共包摄之好恶。而用人一边。独得以专之。为可疑如上所陈焉耳。来教之云。未知何据而发也。足下所以为说者甚多。而论其要旨。不过互相通贯。互相包涵。非必以好恶。专属于用人。而无与于财货也数句耳。从外面汎观之。则岂不诚然也。然他馀勿论。足下试言以明上文所引南山有㙜节南山之意十五个字。通贯于何处。而包涵乎那底耶。其独占地界。牢着关键。只许管摄乎用人。而不容带附于财货也。岂不大煞分明乎。申言之申字。又字复字之意也。前既以南山两诗统言好恶。又以财货用人。申言公私之极云尔。则不亦可乎。财货条虽无好恶字。好恶之意。实在其中。何害其为申言也。至于章末注。来教所谓乃是一直连串底语。非双峙对立底句者。无乃以中间下一而字故耶。是则诚似然矣。然同好恶三字。若非专属用人。而揭作一章総脑。如经文之说。两诗则其下以用人财货双举而对说。然后方成軆段。而只举财货一边。则岂不偏枯乎。财货用人。孰非平天下之要务。而独于财货。致其丁宁者。何也。皆推广之皆字。亦将下落于何处耶。亲贤乐利四字。固自传三章出来。而所以承财货用人。以明其为治平之效者也。若曰。不相干涉于用贤不专利之意。则其汎然不衬贴。散漫无精彩。甚矣。朱子注解之法。果若是乎。显命非敢强卞求胜。心有所疑。终不能苟然唯诺。复此薾缕。惟明者。怜而终教之也。日者。李院长有书自云。于此看得新意。具别幅以投。兼示所遗足下书。足下于其间。想已往复。不知高见以为如何。显命答书。略与卞论。其下却云。执事移锋于振伯矣。鄙欲坐观成败。为从违计。滕之间齐楚。不得不然。足下览斯。当为之捧腹耳。

精粗本末之说。更将本文与诸儒先卞说。细加究勘。则二说恐似皆通。而亦似各有病处。何则。栗谷之意。盖曰太极。动静而分阴阳。阴阳。变合而生五行。即夫阴阳五行而观之。则其名目态色。有许多般㨾。而推其本。则乃一个太极。无不通贯于阴阳五行精粗本末之中云尔。看得如此。则其义未尝不通。然以文势求之。则五殊二实。既以阴阳对举而结之。以无馀欠。以明一之义。其承接关锁。极其齐整。而却于下句。不以阴阳太极。对举为说。以精粗本末。尽属之阴阳者。终似未安。不曰无不在。而必曰无彼此者。亦似无意味。此则栗说之所以通。而亦不无病处者然也。熊氏之意。盖曰太极。理也。阴阳五行。气也。即夫理气而论之。则理也者。为精为本。气也者。为粗为末。而五行。本阴阳之变合也。阴阳。本太极之动静也。理与气。混瀜一团。无有彼此之间云尔。看得如此。则其义亦未尝不通。求之文势。对偶开阖。极为齐整。然重在妙合无间之意。而其中截之不可乱之分。则无甚区别。终有看作一物之嫌。此则熊说之所以通。而亦不无病处者然也。执此两端而叩之。则彼此各有长短。各有得失。以蒙末之识。实难取舍于其间。姑且两存。以俟他日知见稍有长进后决之。或似未晩耶。

答郑参奉葵阳书

[编辑]

日前辱覆。迨以为慰。即又承拜耑札。就审履道起居益胜。区区欣泻无已。显命瓜已报熟。代者至。便当北归。殊觉浩然。但一过鸟岭之后。无由奉承德音。是为耿结耳。絜矩谚释之疑。安东李院长槾甫力主之。盖以朱子答江德功书为据。诚亦可疑。然第有一言可卞者。章句曰。矩。所以为方也。若如或者之说。则当曰矩。方也。不当曰矩所以为方也。只此一节。岂非明证乎。幸更指教焉。经书改刊事。有以仰认盛意所有。而即今朝朝家事势。无以暇及。奈何。先伯氏遗稿题语。岂敢忘忽。近来神思稍静。从当入思草成。既拟奉质耳。不宣。

答朴参判师洙

[编辑]

太白路中。得见兄书。还营日。又得书。细悉前后起居状。欣慰无已。显命连岁太白之行。可谓穷相。而冒署疾驱。得免颠仆。实赖王灵耳。发行以后。连得流行骤雨。虽未周洽。出山时所见农形。差胜于入山时。若继此得霈。前头又无别般灾害。则庶可免惨凶。虽间有设赈邑。当不至大段费力。惟是之祝。毕赈状已上。台必见之。虽曰别法。实理则然。且其䂓模曲折。颇似简当。而亦自纤悉。台试留意细览。其中陈请者。亦另为主张。速施之如何。赈百万口。而不费一升会糓。不知古亦有此否。可呵。筵说得此录示。多荷。其中裁省之说。曾在癸亥年间有此论。以尤翁拳踢。终亦行不得。未知今日庙堂胆力。可以办此否。恐是空言。而实下手处。舍此何求。至于留身之奏。颇得格君之軆。钦叹钦叹。煮塩事。灵城劝弟。禁洛江私商以专其利。弟以近于㰌沽。不从而已。非以煮塩。为争利也。兄之言。可谓虗荒甚矣。御史趁分等前抄送之说。兄何为此亡国之言也。已勘之赈政。廉察无益。要其主意。不过欲恐喝道臣守宰。使不滥报灾结而已。灾结之滥。固可痛。而凶年灾结虽滥。在民亦为实惠。上年给灾。务从宽大。故民不狼藉死亡。多赖于此。有识之议。皆以为然。虽其间不无为贪官猾吏所私。惠之及民者。盖不可诬也。虽在常年。废复审常法。别送绣衣。以为勾检之计者。已非好消息。况此大杀之馀。创为无前之举。举措张皇。声棱震骇。愚民不知曲折。短曰朝廷别送御史。检核灾结云尔。则听闻所及。果为何如耶。况御史以威为先。而上意以李宗城仁爱为病。则何物贤御史。不思所以承望风旨乎。虎行一番上去后。则上自道臣。下至守令监作辈。皆不知御史所奏灾实之数如何。但以多得结侥幸免罪为计。如此之际。民之受害。庸有极乎。鲁公问裕国之术。则有若对以足民。今圣上遇灾。忧惧厦毡。周谘之意。实在于足民。兄却对以裕国。其亦异于有若远矣。闻金士精。玉堂有分送御史。勾管田政之请。谓是年少识短之致。兄以许多年纪。亦自谓有敏达之识。而亦为此言。可谓靡哲不愚也。为今之道。但当严敕道臣。趁早巡察。灾实分等。使之从速启闻。而道臣之言。亦多过张。蠲贷催科之政。自庙堂酌量许施而已。今以道臣之言。为不足信。敬差都使之言。为不足信。而但以御史之言为可信。未知朝廷有几个忠直人。而渠亦非十头八臂。旬月之间。一道许多州县方曲村里。旱田水田。农形豊俭。岂能一一审察乎。不过复踵敬差官走马看山之例套。而毕竟流害。则亦非敬差之比耳。且道臣,御史之言相左。则其将何所取舍耶。其将不问虗实。一从御史。论罪道臣耶。其将更送按核使。以辨其虚实耶。其将不彼不此两存。而参用之耶。兄闲居时。凡于庙堂公事。如不欲正视。一番登对。乃做如此。事业做时。不如说时云者。正是准备语也。此事关系甚重。决不可以事已成遂而置之。然舍兄则其日同为入侍。今不可为后言。惟右揆可以箚陈。不然则黄发大臣。亦可为之。试以此意。就议于成台。如何。上教李亮臣云云。日月之明。攒手而已。成台之病。近日见其书札。顿加精采。谓当无忧。未知所加者何症耶。溪集事。景赉全不晓事。若不得沙川一言。则弟欲封置此处。更不欲进御耳。此意默会如何。馀不宣。

与载健书

[编辑]

居官百事。不出正己二字。正己而后正人。此不易之理也。先须严重其威仪。言笑动止。皆有常法。○正己之道。不贪为上。不贪之术。从节用始。祭祀之用及饮食衣服日用内入之物。定为恒式。务从简薄。恒式外。虽一毫。不为滥用。○邑婢潜奸。今人视为例事。而亏损軆貌。见侮吏民。莫此为甚。百般病败之所从出。至于营下奸妓。亦甚见轻于营门。尤宜戒之。况君有死病。一有放过。则其害所及。将使宗祀坠地。不但一时为政之累而已。然素守既不坚固。而与邻邑守宰。自多有追逐团栾之会。如此之际。自不觉骎骎入于其中。不得已官事相从外。闲漫会集。切勿为之。○官库百用。随其多少。分排十二朔。一朔应用之外。虽分钱尺布升合之谷。不可犯用朔外。如油,清,鱼物等祭祀紧需。虽或有不足之时。若无别㨾变通之策。则祭馔一二器可阙。而排朔定限。断不可违。○吾家不行望日茶礼。祭物亦有定数。而兄主临陂时。以为官供异于家食。望日行茶祭。物亦从厚。然吾意则不如此。事神之道。岂以居家居官有间也。先君子与直长堂叔论辨。力主此说云。惟在君量处耳。○内外之分。宜截严。使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官属与奴仆辈。或有犯科者。重治之。巫卜之类。不许出入衙中。○敬事上官。如事父兄。平日语及营门。必尊称之。营门分付之事。若非害义。则恪勤奉行。切勿遅滞。务为详审。亦勿踈泛。若系法理之外。民弊所关。则或面禀。或牒报。平说道理。委曲开陈。大者则以去就争之。不但巡营。如兵水使营将都事之属。虽各有差等。皆当以敬谨待之。○每日早起开衙。听民诉。和颜色。使之尽言。有讼则切勿先立意见。平心公听。细考法文而决之。○束吏不可不严。而亦不可无平恕之道。然当以严为主。乡所吏属。虽有信任者。切勿露其辞色。使在下者。有所窥测。○刑杖切勿过滥。虽吏奴之属。刑推则必报使为之。○到任之后。记簿之物。一幷反库。知其实数。如有欠缩。则详查曲折。监色偸弄者。治罪征捧。重则报使处之。事关前官。而可以推移䌤缝者。则从便为之。若无从便之术。则亦不可不报。盖交承之义固重。而欺君之罪亦大。惟在临时量度。广询而处之。○田政则当有邑中前例。循例为之。而面面抽栍。亲审摘奸。如有用奸者。则考法处之。实捴则商度农形。比年为之。民人所给之灾。则以片纸。书以某面某里某役某人某畓某灾几束几卜。着押踏印。一面所给都封。出给于面任。使之分给于面内各里里任。使之各各分给于该里被灾民人等处。然后民人之因事至官门者。时时招入。问其受帖与否。若是入于灾頉者而不得受帖。则明是书贠辈偸食灾结。不为分给之致。严查处之。○军丁则里代定之法㝡妙。如有逃故应頉者。则分付面里任。逃故报状入呈时。可合代定者。使之一时卛现捧招充定。该里若无可合闲丁。则以附近里居生者代定。亦无妨。无论军丁寺奴婢。物故报状。多有虚伪。间间亲自驰往捡验。可也。○杀狱。人命所关。捡验时。勿委刑吏。目睹手按。十分详审。细考律文。定其实因。至于邻邑年久同推。则推官初不见前后文案。但以一月准三次严刑为主。无据甚矣。如有同推处。则前期取来文案。一一详览。若有可疑者。则与主推官商议。论报营门。可也。○监,兵,水营禆将之属。亦为尊待。相与答拜。过去邑内者。依幕铺陈。饮食使唤等事。各别照管申饬。至于监,兵,水使大小别星过去时。出站延候问安等礼节。尽诚为之。茶啖供馈之节。勿为过豊。亦勿太薄。务以精㓗可食为主。至于吏卒辈饮食居处。亦为照捡。大抵有形势守令。则监色辈例为倚势。大小客行接待之际。多有怠慢。致有生梗见辱之事。吾在龙冈时。约束下辈。若有受杖于别星者。则更为加杖。如其杖数。故下辈别为惕念。依此为之。可也。○敕行时。如有彼人供馈之事。则器皿别为洗涤。饮食别为精洁。俾无生事辱国之患。○亲戚故旧求乞者。量力随分而应之。要令公利两得。切勿辄示厌苦之色。○今之士夫居家。无一匹款段,一只侍僮。而一行作吏。便自侈大。有行辄乘轿子。左右辄置姬侍。此习吾甚恶之。○奉亲者。则间或犯屠。犹之可也。事神之道。则不可以法外非礼之物享之。祭祀时。切勿椎牛。代用雉鸡。可也。祭物磨炼内入。务为精备。勿委官属之手。○储置米,还上,军布,赋税等物。一一亲监。择捧斛量时。虽不可从滥。致令落庭之数多。而亦不宜轻捧。致有欠缩无面之弊。○各库钱糓。切勿挪移贷用。营门债物。亦勿请得。祭官差贠,推官,查官等。营门差役。非有不得已之故。则切勿辞避。法外请由。亦勿为之。○此外兴学劝农。修缮军器。补缉官舍等事。无非分内加意为之者。而繁不能尽记。随事尽心。可也。境内。多有各镇边将。亦须以礼待之。勿辄相较生梗。可也。○工匠使役。一切勿为。

答乐育斋诸生

[编辑]

风雨悄坐。忽得满眼琼玖。其喜可知。康,李两友之病。良已尤喜。名字䪨。从当和呈。国和书谨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者。即吾夫子一生行藏进退之权度也。虽车辙遍于四海。何尝不召而自来。不用而自衒乎。意者。周之时君。未有肯召而用之者。故不就也欤。要当如此。而傍无书册可考据。不敢臆对耳。心啚。此理微妙。岂容轻议。然不必他求。细玩太极一啚。则可以了然。盖阴阳圈。心之象也。其中小个白圈。性之象也。五行。情之象也。若如李啚。则小白圈。当在阴阳圈之外。其可乎。显命姻亲有习于此公者。讲闻其风猷久矣。聡明博洽。固穷勤学。诚有过人者。然谈经。旨喜立异朱说。如庸学等注解。有俨然成书云。其是非得失。恐非末学所敢测。国和以为如何。

与林川诸宗书

[编辑]

极炎。伏惟佥尊候万福。年来荐凶。仄闻宗中人。以饥饿死者甚多。间亦有不能棺敛。以苇箔𮖐尸。委在浅土者云。不觉伤恸陨涕也。同根荣悴。虽或不侔一体。痛痒实相管涉。况适忝按邻道。声闻孔迩。华堂方丈。其敢安于心乎。吴嫌舟麦。非所可惜。而顾以两次巨赈。三度递易之馀。凡百板荡。无可下手。艰鸠十石麦。计日分排于鱞寡孤独最穷急处。又以十两为赙。未棺敛五丧。各分二两。以为趁即敛棺之地。虽坐败局。绵力不能大家拯济。有以上慰祖先均视之心。然亦或无悖于先王先斯四者之政耶。钱谷数爻及分给式例。录在别纸。付汉卿。使之通告宗中。依此举行。然亲亲之义。亦有限节。公家之物。不可滥用。此外则虽毫发。无增加之理。此意亦须相告。俾无往来求乞公私纷扰之弊。幸甚。如有危急而见漏此数者。数三长老。详覆其实状后。联名书通。则当有以继之。而此则不可广。亦不可频。深望谅恕也。五丧外。如有继没者。则不必续续相报。八月初十日为限。合计其数。而通知。如何。

与罗沉书

[编辑]

贤伯氏汝仁君之丧。悼惜何言。伏惟友爱根天。摧痛悲苦。何以自抑。显命托知虽晩。爱好实深。不意郊扉一宵之话。遂成千古之诀。尤庸怛然。汝仁地局而禀高。形残而气旺。诚使天假之年。极其志之所存。岂不足为衰世可观人物。而今遽死矣。昔尝被强为蒙庵后箴。窃自谓道得汝仁长短六七分。而汝仁亦不以为不是也。今虽欲别为挽诔。恐或无以加此也。诀书悲不忍读。所托者。欲许之乎。则家贫不足以食。无善不可以教。欲勿许乎。则汝仁已死。无所于辞。诚不知所以处此也。第当更入商量。有以奉复于左右也。若干赙仪。专人送致。领纳如何。不宣。

与金沟倅书

[编辑]

即惟侍政起居万安。弟昨才还。税而惫甚。真汉江浴也。似闻贵邑章甫倡议。欲以亡兄配享明斋书院。或欲别建乡贤词云。未知果有是否。亡兄勋业。则诚有之矣。至于祠院之享。则虽子弟之心。不自知其必为允当也。况弟方在此。而有此声。岂不为章甫羞耶。数年前。林川士林。欲为先人建祠。亡兄贻书力沮。事乃得已。亡兄既沮先人之享。而躬自俨然于俎豆之奉。则殆所谓先父而食者也。死而有知。其肯安乎。幸以此纸出示士林。力为挽止。如何。弟在此时。固无可论。虽弟去后。决不容更议。此士林所以深报亡兄也。未知如何。不宣。

与徐监司命渊

[编辑]

行日。不得奉别。至今以为恨。漠然天涯地角。消息不可凭。但有瞻望而已。乙巳随亡兄谪。留十数日。无日不狂风。归到林畔。如入房室。滨海风气。故自别也。且其居人多病疟。固知节宣有方。而区区之虑。此其大者。正尔潦暑。难堪处坎兴居。伏惟神卫万胜。鵩舍定在何处。如为张弁家。则壁上多故人书迹。抚之当发一感慨也。智术之存于疹疾。故圣岂欺人也。静㞐玩易。当益有味。仕宦家得数年闲不易。能不以牢骚佗傺。遂负天公玉成之意否。显分外叨宠。忧愧交中。屏处郊庐。辞未得命。强就有颤。决退非义。茫然不知所处。有以见教。使不建于进退者乎。惟是劳碌之馀。得闲养数月。读得几卷周易。间又负杖行歌。坐繁阴而濯清泉。莫非圣上之赐。感祝无已。

与岭伯金在鲁

[编辑]

天威震叠。严谴苍黄。始为惊怖。终为岭南喜也。想已上营。冒热驱驰。匀軆不瑕有损。是则奉虑万万。某孤露不死。手上惟一嫂。如兄若母。今又远地承讣。情理痛毒。虽幸遆任。奔哭有日。新使撕捱。交龟无期。能趁葬还朝不可知。哀愍奈何。今日京外百事皆可忧。而岭南为最。盖自戊申乱后。西南新旧之哄。实为乱阶。若或扶抑小偏。有以激之。则其祸必有难言者。某按道三年。辛勤用心。所以䌤缝而调解之者。靡极不用。虽水火不相入。而颇能两制而不敢发。虽无他异政。而坐镇之功。盖不自让。如此数五年。则自当渐有消瀜之理。而不幸复有南极之诬告。盖花山为岭之头领。而花之巨擘。皆入其中。虽幸天日孔昭。得以消释。一路人心之危惧不自安。可以推知。当此之时。在上者。不以大公临之至诚怀之。则愚未知毕竟患害之至于何境也。执事亦色目中人。逾岭之日。一边人必有弹冠鼓气。而张春秋之义者。执事将何以应之耶。岭之人与戊申贼。非族戚则必姻亲。故其于灭亲之义。终有欠快活处。然以此声罪。以数百年世族大家。尽驱之于坑堑之中。诚所不忍也。其攻之者。则引义或过分数。而其中又多挟杂。然所秉执则大义也。以其挟杂过分。为咎而摧折之。则亦非道理之所宜也。然则处此之道。要在不扶不抑。使在下者。不能窥吾好恶。而有以嘿运而静镇之耳。执事平日。秉心公亮。凡可以了此者。必有成筭在中。而私忧过虑之极。辄敢自效其区区。执事以为如何。即今岭俗之乖败。可谓无馀地。然跨数邑。辄有一二经行之士。此其所以见称为雏鲁之乡也。劝学一事。曾有举行节目。且承朝家成命。今若遵而行之。益加蕫饬焉。而所谓经行之士。亦必以礼遇之。则其气动丕变之效。当为国家永久之利。岂强谈春秋。推助乡哄之比也。至于南仓经纪之事。浦项设仓之举。亦苦心所在。而皆有节目。试幸取览。若不以为不可。则亦愿有以继之。俾有实效。如何。有怀不敢自隐。敢此专人布告。不宣。

与宏阔大师书

[编辑]

仆老于尘垓者。然喜与空门游。按岭时。得定慧上人,知英长老。昨入香山。访国禅师。玩西山,泗溟衣钵。留诗以为别。斯可谓尽东南之美也欤。闻师有盛名。且于内院壁上。见所为重修记。窃所嘉叹。今适过州。去杖锡所住不远。顾无由奉际。是可怅然耳。游香山时。遇静僧。则戯为数句话头问之曰。尔家西山祖。不食鱼肉。食倭贼。是甚么义谛。未有对者。师试为我言之否。

与鲜于参奉乙卯箕营

[编辑]

十年前。盖尝一接芝宇。其后阔焉。不相问闻。然其心则未尝一日忘。而侧闻足下穷经笃行。隐然名动京洛。盖于试院。见对策文字。已知为读书士。嗣后令闻。又如此。于是益信前料之不远。而向往之私。其可既乎。顾以落落涯际。无由更奉清诲。常抱玆耿耿。今适奉命西出。庶几有早晩相际之便。岂非幸之大者。即此初寒。学履伏惟清胜。仆猥以不肖。忝玆重寄。愦愦昏谬。不能事事。深恐毕竟靠负明主之知。以是忧惧。区区原隰之劳。盖不足说也。将此薄物。导玆微悃。幸望领留也。不宣。

与黄典籍敏厚乙卯箕营

[编辑]

向𨓏久矣。顾游宦湖岭殆十年。且以足下迹不到京洛。遂成风马牛。邈然不可相接。第有瞻怅而已。即此霜寒。静养学履。伏惟益胜。足下谢绝仕宦。读书味道。其中必有所自得而自乐者。虽非愚鲁者所宜与闻。然今适来按玆邦。深以承诲有便为幸耳。仆庸谬昏愦。猥当重任。毕竟偾误已料之矣。足下始既出身事君。未尝无意于当世者。况居此土。凡系道内事为罢。举缓急之宜。必有曾所商度者。倘有以见教。牗此昏蔽否。不腆数种。不却幸矣。不宣伏惟。

与宋右相寅明丙辰

[编辑]

伏惟匀体履玆清和。益膺休吉。显命日俟显戮。忧恐度日。执事何不先请罢免其职。仍请拿问。尽分勘处。以肃颓纲之万一也。顾此迷蠢如禽鱼。了无变动之路。而日任国体之亏损。宁不可闷乎。窃伏见近日朝廷之上。已了之争案复起。既息之风波大作。艰辛做得之荡平。势将坏败无馀。未知执事将何以收拾也。是非曲直姑置之。左相之请复也。沈㙜之请收也。乃其十年家计。朝暮诵说者。元非别般新刱可惊可愕之言。则其施行与否。惟在上者裁择耳。顾何可怒可罪之有也。曰逆而或以为非逆。则罪之以护逆。曰忠而或以为非忠。则罪之以陷人。钳制异论。肆行胸臆者。自是辛乙人手法。己酉以后所不敢逞者。而今忽狼藉跳踉。肆其旧习。视荡局如无。若此不已。则势必相激。相激不已。势必相仇。相仇不已。将至于何境耶。荡平之论。为害虽多端。然惟能解纷息争。鞱弓戢戈。不使复有相窜逐相戕杀之祸。三百年世族。得有遗种之地。此则其功甚伟。后世子孙。必有受其阴德者。而汲也敢复下手矣。荡功之亏于一篑。固已可痛。而此路荆棘一开。吾辈正恐不免者。亦岂非切至之论耶。然溯源而论之。则当日筵中。执事不单提改谥之论故也。若发此论。则毕竟可以都无事。而一言之流祸。至于此极。宁不慨惋乎。向后收结之责。执事不可不任之矣。都兪之际。不须参论彼此所争是非。但以汲之首祸搢绅为言。而请与䥃一体削罢。以为弥缝镇定之地。则必有以当上心。而彼亦不敢动一指矣。执事以为如何。且念既许复谥。则次第继起乘胜锋发之论。必有不可支当者。而粗完之局面。将不免索性溃裂。亦不可不略及此意于奏达之际。以为防微杜渐之术矣。己酉处分之夜。显命启曰。复官之后。必有继发之请。将何以处之耶。上答以予将无限吃苦云云。此一段。亦宜提及耳。既有所怀。不敢自隐。辄此缕缕。幸深思而善图之。毋使国事。十分坏误如何。不备。

答宋右相寅明丙辰

[编辑]

昨箚。固知出于为朝廷重言官之意。而为具令解沸郁。虽以显命深爱此友。而尚有虑不及见不到处。真所谓较三十里者。可胜钦叹。所询出身区处事。恐是千虑之失也。盖以大体言之。军制重事。固非仓卒变改者也。此辈称冤。则诚有之。而因数百军卒之称冤。辄议变改军制。则朝廷事体不严重。已不胜其可忧。况有前头无穷之弊耶。近来各军门大将。多是无骨力者。纪律渐弛。卒悍之弊日甚。而其中禁旅尤横。自兵判以下。往往斥呼其名。而纵横闾里。驱辱士夫者。比比有之。此无他。其所自处。异于凡军贱伍故也。今此出身。若又团束。别立名色。则便是添设几额禁旅。而后必难制。其弊一也。自前观武才时。军卒辈有食根。稍欲自拔者外。率多虗发不中。出身至荣也。而犹且如此者。患无前头置身之所也。今若一开区处之路。则是将身被至荣。而且有终身应食之料窠。自非菽麦不卞者。则孰不欲为及第乎。观武才。三四年必一二有之。军兵出身。势必月增岁加。而将有不胜区处者。若不区处。则其所称冤。又岂今日之比。而许多区处之代。又将以疲残冒充矣。其弊二也。添立别额。则粮费难继。不别立而就各营元额中。汰减几名。以此辈代充。如戊申别队之为。则减彼添此。失已练之卒等也。况新创之事。例多后弊。虽以别队言之。当初节目。非不严明。而未及十年。已有闲散冒入之弊。今此新设之军。安知不仍成别额。而元额已减之军。亦安知不从而复设耶。其弊三也。宋太祖时。士卒有讼冤。宋祖怒斩六十馀人。虽以宋朝之仁厚。而治军之严若此。盖不严则骄。骄则不可制。不可制则乱故也。今年因若干人之称冤。添一兵额。明年又因若干人之称冤。变一军制。军兵之所欲为。无不曲副。则其气必渐豪。其望必益奢。后将有难从之愿。而若一不从。则奋臂挺刃之徒。难保其必无矣。岂非大可忧者耶。且渠若以出身为冤。则何故必中。既能得中。又何故称冤耶。上下操纵。惟意所欲。其渐已不佳。其弊四也。别队之设。亡兄实主之。显命盖尝力争而不能得。今闻其弊端之渐生者。略与当时所争相符。故益信愚见之不爽。而今于俯询之下。不敢自隐。辄此悉布焉。惟执事察焉。显命尝以沉凝缜密四字仰勉。亦愿于此益加意也。妄言及此。惶恐惶恐。

答灵城君朴文秀丙辰海村

[编辑]

省式。今日适兴发。游水落山寺。少日读书处。归憩道峯院。暮归见哀札留案。披审气力支安。欣慰如对。示意谨悉。此何待兄教。早已思量到此。而但实状不如此耳。弟于四箚中。人有应避之嫌。故当日下询之下。不敢纵言。但曰忠也者。尽己之谓也。尽己者。要其表里如一。而此则阴用手段。前后三变。其逆与非逆。臣所不知。而若曰尽己之忠。则臣亦未信也云云。今彦老之䟽。果有三变之说。然其语脉归结。缓急浅深。则迥然楚越。安得谓之祖述耶。祖述之言。诚所不敢当。而实状既不如此。强引为罪。不亦多事矣乎。然弟之论近日事。则有说焉。左相之请复也。彦老之请收也。乃其十年家计。朝暮诵说者。元非刱出别般大惊小怪之新话头。其采施与否。惟上之人裁择焉耳。顾何可怒可罪之有也。上之特遆。要是慰安大臣。弥缝镇定之计。则不须争卞。而至于尹汲之启。分明是祸心耳。依旧抽戈。奋戟挑发。杀机隐然。复逞辛乙人之手法。彦老之一时谴责。不足道。此路荆蕀一开。正恐吾辈亦不免。而相杀不已。国亦必亡矣。言念及此。此心如火。已有见成䟽本。而泥首之日。不敢妄有论列。县道与直呈俱有禁。若称论事。则亦恐有假托啚捧之嫌。故未免姑且忍之耳。昨见圣适䟽本。想是诸公所商确构出。而不智甚矣。如此则岂能回天耶。使弟而为此。则彦老之削。虽不能还。谏臣则岂不能处置耶。右相诚有糊涂之失。向后亦不无收杀之道。方与往复。兄辈。亦勿过相嗔谤。致有疑阻乖激之患。如何。此时爻象甚可怕。兄则异于常时。切勿在京多聚宾客。出住渼庐为可。

与宋尚书真明丁巳

[编辑]

昨覆甚慰。夜来台軆想益休胜。宠擢可贺。然园花涧松之喩。曾所三复。而自伤者。同病之心。不得不为之惕然也。今日已出肃否。位日益亢。而回头十年间事。无一毫报答。尤岂不万万惶愧也。岭鞫事。向日胥命。所已略言之。台必记有之矣。鞫之已乖当。况可杖之乎。杖之已极惨怜。况可加杖乎。孱骨既经殿讯。若又加之。必死无疑矣。虽下流残品。不可非罪杀之。况经幄近臣。平日上所优礼之者乎。渠有七十老母。而以语言薄过。遂抵于死。则岭外人心之莫可收拾。姑舍毋论。不几近于上奉太后。不宜有此言者耶。倡始者。思令也。请鞫者。思令也。今复见毙于台手。则屠伯之称。必有所归矣。向见君庆言。其不可无一言。则答以从当商量。意谓早晩必有能言之者。但闻君庆呼唱出肃。而言则无闻。君庆如此。他尚何说。虽言之。时辈不过以名义驱之耳。一时见斥。在我无损。无罪就死。在人甚苦。夫以天下之大。尚欲易一不辜之命。况可恤些少横逆之来。而忍袖手坐观。不一言以济之乎。然无望于今之君子久矣。何责焉。台今为主谳之臣。亦将随众嘿嘿。日请加刑。使之终至于死乎。若然则是以杀人而媒重秩也。是可忍也。幸望即就大臣议之。从速请对。勘以边配。使之生出狱门。如何。杀一崔永庆。而为百年搢绅之祸。前鉴不远。况今日之岭南乎。固知台必有定见。而忧慨之极。敢此缕缕。不宣。

答曹茂朱夏望丁巳

[编辑]

书之副以峡味之珍。慰深感至。显命所遭危厉。然直付之孤笑耳。归鹿不宜暑居。姑栖遅江郊。所寓。清旷。澄流满目。有时兴发。棹孤舟而听所如。盖无羡于寒风唤睡之胜。而顾无簿牒之扰。则反复胜之矣。有书而无诗。遂以韎韦见畜耶。今则湖上渔翁耳。

答平安兵使尹光莘

[编辑]

即承问札。凭审秋潦。令起居万胜。欣慰无已。此中恩叙之下。又犯妄言之罪。惶恐奈何。别纸依悉。江上过辞时。固已言之。建白何太遽也。本城虽不险固。善守之。则足以御贼。虽不更筑南城。固无损。谓可筑者。不过曰。城中无水。城外财宝。不可藉冦。此言似矣。然凿地深。则无无水之地。况城外有江。𮢶城中地与江平。则江之水自当横泻涌出。水不患无矣。贼至则城外人畜财宝。输入城中。烧毁民家。自是守城常法。载在兵志者也。此特一时号令间事。贼虽飞急。岂无尺地间输入之便耶。凡此数说者。本出于城外商民辈剖腹藏珠之见。此何足取信。而遂至于轻动巨役耶。然已经筵夺。势不可已。则财力鸠聚之策。似不出所示数条。而所可虑者。令轻财而手滑。毕竟善收杀。有不可知。况大事例患多浮论。虽以完城事言之。㙜臣发启。大臣筵毁。几不免中辍。在我犹若此。况如令者乎。始手之后。决无了当之理。而许多财力。费用殆尽。则难保其不为李喜报安兴之筑。相爱者安得不为之忧也。无已则有一焉。灵城家客黄姓人。随灵城赴京。学燔甓法。翻以谚书。易于晓解。用力少而得甓多。若以此法。燔得累万甓。持付后人。具由启闻而归。则亦可为借手之资矣。第更思之也。不宣。

答罗深源浚丁巳

[编辑]

显命尝从宋春囿及令从汝仁。详足下平生久矣。世之人。皆谓足下狂。显命独不以为狂。岂显命亦狂之徒耶。出处路殊。无由奉际。第有憧憧向往。不意足下先辱手书。所以相与之意甚盛。不知何以得此于足下也。显命碌碌尘埃人也。窃尝有志于学。无成而弃之。晩则驰骋于事功之末。又无丝毫报答于国。仍遂负罪屏退。举一生可谓无一善状者。以足下奇气见之。其不以为粪秽蠢虫而唾而过之也。幸矣。顾为之奖许而期勉之者至此。此岂愚分所敢安也。感愧之极。无以为喩也。显命出身诚太早矣。穷理诚未深矣。举措之失。岂但踈谬而已也。足下其亦恕之过也。今幸蒙恩退处。作山里闲汉。谓之求志则未也。书则不可谓全废。然而俗所谓梁忠卫之读。终恐无补于事也。抑足下既病其踈谬。而不指的其踈谬之实。譬则医者遇人。但曰尔有病也。不言其所由受病之处。而使之补泻之也。幸足下更有以明教之。以卒君子德爱之惠也。老炎。起居万福。是庸欣慰。不宣。

答宋右相寅明丁巳

[编辑]

一水相望。承候有路。此来以后。遂成阻阔。日夕瞻溸。曷有其极。即拜下札。谨审老炎。匀軆神佑万福。区区慰仰益深。山居。罕与人接。但有蝉声满听。弹琴读易。聊以自娱耳。䟽草依教封上。新从坑坎中出。开口言事。固知非时。然目见无罪之人。死于桁杨。而在朝诸公。无敢出一言。将以累圣上至仁好生之德。而失全岭七十州士大夫之心。虽草野贱士。尚可以言。况曾忝宰执之列者乎。人有当言而不言者。安得无当嘿而不嘿者乎。羲易小过之义。盖如此也。若待有实职而为之。则彼受百六十度鞫杖者。其肯忍死而相待乎。既欲言此事。则试场事。不可全没。故略言当时事状。而结之以引罪之意。屡加删削。务从婉曲。别无可以触激者。今已净写。数日间当上呈。虽以此被罪。亦所甘乐耳。敦谕之命。诚是虑外。人皆言䟽辞有以激之。然鄙见则恐或别有事端在也。忧叹奈何。不宣。

答载溥

[编辑]

见书。知侍学佳安。慰喜。吾以上有减膳之举。欲走伏金吾胥命。惶愧无已。示意缕缕。诚可喜。吾先人。盖尝有志于此事。不幸无年。不克大有成就。吾弱冠时。亦颇有继述之意。用功几至六七年。顾无师友。失其路脉。终于迷走而无所得。毕竟只成此伎俩。每中夜以思。不觉愧汗沾背。每见君沉静重厚。若可以有为。虽未及与君言。所以冀企之意。则盖不浅也。今见君书。其志已有定向。以君之质美。又此志为之主宰。循正路而慥慥焉。则将何所不至。是吾先人之志。将于汝乎成矣。心之嘉悦。容有极也。但废举之意。未见其为可也。为学之道。只从洒扫应对上做去。而所谓科举。非别件物事。亦只是洒扫应对中一事。为学者。必废举而后可也。则是必废洒扫应对以后。可以为学也。且举业。固非第一等事业。其逆天悖理。视佛法。何如也。尹和靖。程门之高弟。而为其母。日诵金刚经一遍。君虽为饱经。百哀头白垂死之一犹父与养家两代偏亲。黾勉为举子业。何害其为程门之高弟也。且闻汝春川之行。欲转入雪岳,枫岳。其言以为虽父兄。何能强我之所不欲为云。向学可矣。游山何也。父兄所命。无大悖于义。则为弟子者。所宜勉从。若如君言。则父不父兄不兄子不子弟不弟而后。可也。未知孝经有是乎。小学有是乎。吾实寒心。不一。

与沈和甫丁巳

[编辑]

秋序向阑。伏惟孝心追慕益复罔极。此时孝履更若何。显命前后力辞之地。终免不得。处义无状。廉愧扫地。恐无以自立。奈何。今既冒出。不敢不自尽其诚。顾鉴识素蔑。见闻且不广。大政当头。难以塡拟窠坐。若但以干嘱颜面从事焉。则实非平日所自勉。亦非所以仰副圣上至诚委托之至意。第有一道。深有望于德爱君子。各举所知。以相资助。玆敢专伻告恳。幸哀毋相鄙外。毋论京乡人。行谊才学家世年岁居住。一一䟽注于各其名下。列作别纸以示。如何。汎论人才。伊川之所不辞。想有以谅恕。而另施之也。不宣。

与灵城君朴文秀丁巳

[编辑]

夜来。哀軆若何。郑元礼䟽。不但就事论事。真是偏论手法。而观厚一节。尤不仁。决非君子之用心。未知孰主张。是弟甚不取也。弟䟽本。非出于党心。而今反惹起接天风浪。推荡两间。将不免为偏论之倡首。此岂始虑。悔之莫追。仰屋而已。郑䟽后。时议如何云耶。有闻则相示也。子固书承慰。此纸轮照。此后少辈之论。必有以照管。毋令作此郞当如何。兄辈必以郑䟽。为大快事。弟言为大痴呆。而弟之心中。实无此等机括。幸以谅之也。不宣。

答罗深源

[编辑]

某一年之中。哭贤弟锡汝。又哭从孙殇有神才异行者。龙蛇之厄。以一门当之。宁不冤矣乎。荷玆俯慰。哀感之至。草堂。资十贯孔方。诚薄矣。然使洛阳二十家。各出如此数。则当造几架安乐窝耶。此二十家之罪。非十贯者所知也。抑来教中。自愧不及者。亦恐非过谦语也。好笑。

与李领相光佐书

[编辑]

老炎愈烈。伏惟匀体养静。益膺休福。世变无穷。逆鞫又出。致烦至尊。冒暑亲按。臣民愤痛冞切。一自徒御屏野。恋德日勤。顾以将符在身。不敢擅行过江。未克躬候起居。第有耿耿耳。洪州士人韩㴋者。即某之同学少年也。深于筭数之学。谓今行时宪历。有积分之差。宜早厘正。所论辨俨然有成书。顾某素昧此事。未知其得失果如何。而考诸金参判始振所著历说。若相沕合。则可知其非浅之为也。钦若敬授之政。有国所重。果有差谬。则诚不可不一番厘正。而执事既监云观。则恐不得以辞其责矣。谨令韩生。依古人献书为贽之礼。进候于门屏之侧。试幸赐之坐。按书细询。而进退之如何。若见谓干托。则非某所敢知也。不宣。

与沈和甫己未

[编辑]

伏惟春暮。静养起居神相万安。区区溯仰冞切。显命劳弊难支。不得已为逃遁之行。正此来住楸下。以为祈免计。而䟽吁未允。批旨严重。惶恐闷塞。莫知所处。奈何。显命亡妻之葬。在浅土中。殆三十年所。今始卜地为迁窆之举。礼节。专用南溪三礼改葬仪。而不无疑昧不敢臆断者。辄此条列仰质。幸有以指教之。如何。

一。亡室忌祭。乃四月初六日。而实在破坟之后下棺之前矣。上食朝夕哭奠。悉行初丧之礼。而一边行三年后忌祭之礼。似或相妨。忌祭则姑当废之耶。先辈似已有可据之论耳。

一。三礼仪曰。凡改葬。子为父。妻为夫。应服三年者。缌麻。馀皆素带布巾云云。只举为父。而不言为母。何也。父在之子。母丧不能行三年丧。故虽改葬时。不敢服缌。而但以素带布巾从事而已耶。母之柩在地上。哭奠一如初丧。而为其子者不服缌。则虽曰压尊。似不近人情矣。备要小注。有子为母之说。而不分父在与否。已可疑。若曰父虽在。子不可不服缌云。则父主丧而无服。子非主丧而服缌。亦似相妨。此亦有先辈定论耶。

一。破旧坟时。同穴先坟。则固当告由。而子侄之墓在至近处者。不必告耶。事体与先坟固不同。而其有震惊之虑。则抑何异耶。亦愿指教也。

与郑丹城辑宁庚申

[编辑]

即惟至沍。尊况万佳。生愦愦无可言。就先墓之逸。今三百年。为子孙不肖。略知其处。而终不能尽诚求访。曾豺獭之不若也。乃者。闻尊所传村中老人。有能言碑石埋处。且能道先祖名字云。诚如是者。事已十八九彰露矣。若能因是而复奉香火于三百年埋没之域。而有以少伸其雨露凄怆之思。则莫非老人赐也。其恩轻重。当如何报也。春和后。欲陈箚请由。躬造其处。再拜谢老人。仍请其详。而先以五管五蓂。布此区区。尊必为之导达此意也。十五蓂。又别为呈似。村中上下合作人事处。亦以鄙意遍遗之也。不具式。

与灵城君朴文秀

[编辑]

夜来。台体安胜。毡笠,玉鹭呈似。此非五湖舟中物。恐陶朱公笑人。然衣钵之传得人。是为可幸耳。不宣。

与金领相在鲁

[编辑]

阙里经夜。匀体不瑕有损。朝来动止。更若何。虑昂无已。即见左相书。略报昨筵消息。其中有云。匀下以为庚子前后云云。出自右相。而必得之凶案云。未知果有此言否。其为庚子前后凶案中无的据。故疑问于士长。则士长遂言伪诗事。于是始断然知其为庚子以前事也。然则庚子以前之说。非出自小生。而出自士长也。非得之凶案。而实验之伪诗也。此其首尾委折。在昨冬筵草甚详。匀下想必记有。而左相所示如此。无乃语脉间。有所差爽而然耶。玆以奉禀。幸略示破如何。昨日殿上之争。此胡大事。而乃至是耶。为之嘅咄。不宣。

答载浩书辛酉

[编辑]

过福之灾。以八朔儿当之。是造物者曲为我地。可笑谢之也。然卵坠怀空。老怀不自堪也。奈何。

与李梦鲤书壬戌

[编辑]

即惟峭寒。学履佳安。倾仰高名久矣。市中车骑。古之人有行之者。然惟今时则不然。第有耿耿。谨将薄物。布玆微悃。不却幸矣。不宣。

答李参判宗城

[编辑]

台之入城已久。尚阻一晤。可叹。即拜惠札。峭寒动止佳安。慰泻之至。平陂往复。理之常也。顾何足动一发也。鄙疏凡三节。谢辞令之过激者一节也。悼忠爱之未孚者一节也。自杜门静思。一毛一毫。无非罪戾以下。乃汎论。而仍及请伏刑章之意。此又一节也。其指意皆有下落。台或未见原本。故有此意耶。然相爱之意。谨当铭佩。不敢妄耳。不宣。

答郑生硕朋

[编辑]

不意书币远辱。礼意郑重。此岂愚陋所敢安也。愧甚愧甚。仆尝忝按贵邦。状请亟颁忘忧堂,大笑轩两公谥。其所以阐扬之者。自谓尽岭南之美。今读先状。其高风奇节。可以立懦夫于千载之下。实愧从前搜诗不广。而妄以寡识𫍲闻。遽自足也。顾以荒拙之文。诚不足以发幽光之万一。而辄敢冒为而不辞者。诚以横溪旧好不可忘。而亦所以追讼其不敏焉耳。文草谨此封纳。然而终恐芜陋不堪用。还投之则幸甚。伏惟新春。佥履万相。不宣。谨拜谢状。

与郑尚书羽良壬戌

[编辑]

昨书日昏。草卛奉复。殊以简慢为愧。夜来。台候万胜。尝闻子美诗曰。下士晩闻道。聊以拙自修。指摘前辈得失。较论文字同异。诚非拙士所敢安。偶因献疑于啖梨一事。往复澜翻。乃尔至此。深所惶悚。然窃详来教。盖亦悯其昏愚迷谬。思有以导迪之。此仁人之心也。为之感镌无已。抑来教中。人有人之理。物有物之理。截然不可乱云者。乃所以攻破吾心即物理之说也。以愚所闻。则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夫理也者。一而已。岂有人与物之异哉。人物之所以分。气之不齐也。非理之有二而然也。是故。子思曰。天命之谓性。天命之性。非人之所独得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万物之理。皆我之有也。周子曰。阴阳一太极。人与物非有二太极也。朱子曰。人物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建顺五常之德。五常之德。物亦有之也。然则人之理物之理。截然不可乱者。子思,孟子有是说乎。周子,朱子有是说乎。未知左右何从得是说耶。且曰。散在之理。统会于吾心。又曰。鸣吠耕走之理。非吾心之所有。然则所谓统会于吾心者。为何物耶。于穆之天命。即所谓理也。既曰。同受天命。又曰。非吾心之理也。然则理与天命为二物耶。何其言之矛盾如此也。急于攻阳明。而自不觉其悖于思,孟,周,朱之训。无乃考之未详耶。别有传受而然耶。愚者于此。不暇为阳明争口气。殆欲为思,孟,周,朱诸夫子建赤帜也。阳明是非。勿论此一节。先为明辩敀一。然后徐议阳明。恐未晩也。左右以为如何。不宣。

答郑尚书羽良

[编辑]

早承台札。披复欣慰。一本之为理。万殊之为气。今已归一。何幸幸。言理则不杂气。言性则已带得气。来所谓才说性。便不是性者此也。弟之言实本于此。非别有独见而然耳。未知如何。即物穷理之训。服膺已三十年。岂敢有异说也。顾于阳明义外之斥。难于辩明。不得不奉质于高明。而往复翻澜。遂至于舍本事而争闲说。真所谓游骑四出。日暮忘归者也。理气之案。今已了当。则部勒游骑。敀之信地可乎。来教曰。各正性命之后。自专一气。自成一理。鸣吠耕走。种种各异。此论诚然。夫鸣吠耕走。岂人之所能为哉。鸣吠耕走之理。只在于鸡犬牛马。而非吾心之所可与也。故欲求鸣吠耕走之理。则不得不即夫鸡犬牛马而求之也。此所谓即物穷理之说也。台之意。岂不如此乎。但鸡犬牛马。外也非内也。即鸡犬牛马。而求其鸣吠耕走之理者。是取之于内者耶。抑袭之于外者耶。台始欲卞阳明即吾心求理之说。而举似散在万物之说。又欲卞吾心即物理之说。而举似人物异理之说。所谓散在万物者。即一理俵散万物之谓也。夫然则恶在其人与物之异理也。人与物之理。判然为二。不可以相兼相涉。而毕竟不免于即在外而求其理。则正所以宲阳明义外之说。而又恶在其卞阳明之非也。此愚之所滋惑也。于此一款。幸更明以教之也。不宣。

答郑尚书羽良

[编辑]

朝起开窗。微雪在庭。慨然有山阴之思。华札际至。喜可知已。前书中。岂不如此之句。不过信笔写去而已。实不知来处如何。而台则知之。试问果从何处来也。更示之。昔者。退溪,南溪诸先生。皆有传习录辩。而辄引晦庵说以证之。彼方不能信于晦庵。是何能以拄其口而服其心也。弟之不能无惑于阳明义外之说者。正以补亡章为可疑。而台则举似此欲弟之辩惑而去疑也。其亦难矣。然不必多争口气。顾于台教中可疑者。不容不更此奉质焉。来教以为吾心之于物理。本自无不照。无不知。特以有蔽有塞也。欲即物而穷其理。夫心之不能照。知物理者。既由于蔽塞。则当以发蔽去塞为急。而顾汲汲焉惟即物穷理是务。何哉。不其失于先后缓急之序也乎。镜之不能照物。尘垢之积也。不先去其尘垢。而强欲分别妍媸。则其不以西子为嫫母者希矣。且以尘垢之镜。强别妍媸于外。而欲以发镜之光明。是袭明于外而取之也。其为义外也亦明矣。台欲隔断人与物之理。其所以局吾心而藩篱之也严矣。夫既藩篱之。而又欲贯通之。是何前后之矛盾也。欲掇拾物理于藩篱之外。而聚之于吾心之内。此非外袭而何哉。幸于此。更有以明教之也。

答郑尚书羽良

[编辑]

承慰慰谏佛表云云。台于异端之书。又何其习也。岂独晦庵哉数句。亦依然姚江口气。同浴而讥。无乃不可乎。好笑。西施,嫫母蒙面之谕。极精巧。文章亦尽好。而理则恐不然。诚使蒙其面。则虽以日月为镜。无以别其妍媸。此则诚然。而镜之尘垢不去。则虽使西施呈身。嫫母露面。果可以别其妍媸乎。然则去蒙面。宜属去尘垢以后事。此其先后缓急。不啻明甚。而顾急于去蒙面。而缓于去尘垢。何哉。天下之理。万古自在。去吾心人欲之蔽。而有以照之。则彼将显现呈露。无所遁形。而台则欲使天地万物。个个蒙西子之头。而蔽嫫母之面。日奔走其前。一一披袂而察之。揭裳而窥之。不亦劳且疲乎。且夫镜之明在内。西子之蒙在外。欲去蒙于外。而生明于内。是欲袭义于何处耶。弟之前后奉质者。不出义外二字。台之所辩破者。其言虽多。于此一节。终未有明白剖破者。此弟之所甚闷郁也。昨书云云亦一意。而今以他话头。垂问见责。何也。至于藩蓠之说。台之盛气张皇者。真个辟杨墨手段。而去弟之本意。则亦远矣。台之言以为人与物之理。截然有不可乱者。此其所以藩蓠之者甚严。而毕竟又欲掇其藩蓠而贯通之。欲以鸣吠耕走。截然不可乱之物理。混同积集于吾心之内者。似有前后矛盾之病。故昨书。有所云云。此其意。岂欲使人与兽。巽处而施之无差等云耶。听人之言。不能尽其意。而先自挟胜心。而生葛藤。不顾理之是非。而但欲争胜负于口舌之间。此君子所戒。而不谓台亦有是也。所谓物理即吾心。吾心即物理者。此非阳明之说。寔自孟子万物皆备我。周子太极图中出来。而推其本。则中庸天命之性是也。从气质之性而言之。则人与物固有不同。而从天命之性言之。则吾心与物理。岂有二哉。此其理无可疑也。幸更商之也。

与郑尚书羽良

[编辑]

前复。得于马上。未即奉答。仍复奔走公故。迁就至今。当有以恕之矣。所教甚矣台之好胜而强辩也。道义之讲。惟是之求。不宜立物我争胜负。以犯古人之诫也。台欲闻一言之决。一言非所讱也。而奈如投石之水何哉。然尽吾诚告而已矣。夫镜以明照物。非照物以为明。此理甚明。台何疑焉。然前书云云。直镜之常品耳。若夫镜之至者。则或能照人心耶正。或能烛神奸鬼怪。夫心藏于𨈬壳之内。而鬼怪无形状可执。其为幽隐不可见。岂止为掩面之西子。蒙头之嫫母。而神光所烛。举莫能逃其形。是故。患在镜之不止耳。苟其至矣。物之蒙蔽。非所忧也。然斯镜也。天之所以与人。圣愚之所同得于天。而万古常昭昭也。虽暂为血气之蔽。诚能磨之有术。发其神光。则上可以烛九天之上。下可以彻九地之下。虽使西子,嫫母蒙十重铁甲。其妍媸肥膄毫毛腠理之至微细者。历历皆可别。执此以观。则发镜光为先乎。去蒙面为急乎。其先后缓急。弟亦欲问台之一言矣。先后缓急四个子。自是精神骨子所在。而台则欲一切抹𢫬之。不亦异乎。孤城垂拔。虽若可以靴尖趯倒。即墨围中。安知无千百火牛乎。台欲以口给御人。故弟之言。亦微近好辩。是可愧也。不宣。

与宋左相寅明甲子正月

[编辑]

数日峭寒。匀軆伏惟神相万福。小生意外。闻从兄讣。情事恸裂。奈何。昨年。小生以良丁事陈箚。仍及海阃凋㢢状。请以所查得二千五百名划给。使之依两南水军上下半休番之制为之。上批许之矣。即见举条。兵判以此有所论奏。遂有庙堂禀处之命。未知庙堂欲如何处之也。小生见方屏处。非敢干于朝论。而此事始既出自小生。不容不毕陈浅见。以备庙堂裁择耳。海西水阃之说。其意本不偶然。况今唐船日增。而所处止当要冲。西沿关防。未有重于此者。而顾本营。只尊虗号而已。其实则依旧所江佥使时貌㨾。疲残若此。缓急奚恃。所管水军数少。不足以按船排番。每年番次。如环短索。民不支堪。而灾岁给代。自庙堂兑那充给。常患不继。今若加给数千名。排朔番休。一如两南。则营门可以成㨾。而缓急有恃。水军可以支堪。而灾减之代。亦可以不烦。庙堂之区划一举。而三利附焉。顾何惮而不为也。然加给之军。若或别加查括而得之。则其势诚难。而即今监兵营募属沙汰之数。多至屡万名。就此中。限数千名移给。则不过损监兵营有馀之额。而充水营不足之数而已。此外各邑除番军官。令道臣刊汰者。亦不下屡万。凡此。本皆法外滥额。浚民血以归私门者也。今欲割私门之利。归之于公家。何不可之有也。滥额既删。渊薮且塞。则其为利已博。虽有若干新创之㢢。岂不足以折补耶。水军贱役也。人所厌避。汰军官为水军。则必有怨讟。此则不曰水军。而称以水营军官。自地方官收二疋。按朔移送水营而已。则虽有二疋之加。纳布一也。而且不失军官之称。则在渠辈别无荣辱苦乐之可言。此所谓因势利导。公私两便者也。兵判之意。欲罢追捕武士六百名。移给水营。如此则数既不多。无以成番休之制。无救于本营之残㢢。无益于水军之疾苦。而庙堂之灾减代区划。犹夫前日。若然则仍旧贯可也。何用纷纭更改为也。且追捕武士。皆是乡品中有势力。厌避军官。希冀科路者也。一朝降为水营收布之军。则其势必群起疾怨。而终必行不得矣。追捕武士。徒费详定米。而无实效。且或为唐船乡导。为㢢多门。其罢之则无疑。而移给水营。则决知其不可为也。小生于此事。料量有素。而兵判卛尔言之。事垂成而将废。宁不慨然乎。兵判以右相之意亦如此为达云。必误认而然矣。幸乞佥匀下毋动浮议。审量而善处焉。不宣。

第二书

[编辑]

即伏承下复札。谨审春天。匀体万安。区区慰泻之至。教意谨悉。小生之言。可从则从。不可从则不从而已。顾何待于成甫之言也。小生于此事。料度有年。本营船只军兵足不足之数。皆所习知。与前水使李义翼。亦有所商确。成甫虽贤。恐其智无以过于李义翼矣。刊役既始。则虽有成甫所论报者。何及焉。续录无妨之教。似虑此而发。然此恐贤者千虑之失也。今此良揔印颁。盖欲一番厘正名额。使京外。毋得加减之意也。若于印颁之后。又以加出名色。称以续录。许开添入之路。则京外各军门。各衙门。孰不为续录哉。若然则五年辛苦。要作金石不刊之典者。又不免为高丽三日之公事。宁不寒心乎。匀下若偶然临书为此言。则必当悔之。若元来主意如此。则初不如不印之为愈。幸更明教之也。抑匀下以兵判所云良额当减不当加之说。谓之切至。此似然矣。然当减而减。当加而加。惟其宜而已。加减岂有定局哉。抑兵判可谓不能践其言者矣。夫良额之当减。可胜言哉。京外当减之额。不下屡十万。而兵判所主而减之者。果几许耶。通六路。要不满十之一二。兵判既知其当减。则奈何不尽减之也。屡十万膏血。尽归私门。曾有丝毫补益于国家者乎。而既不能尽分减去。顾于关防重地。缓急所恃。若干名加额。若是靳惜者。何哉。今日良役之弊。在于屡十万之不减。而不在于二千额之加出。兵判之忧。宜在彼而不在于此也。然今之所减者。亦不可谓不多矣。通计为五六万。而就其中。仍存二千五百名。稍变其名色而已。则与夫新刱加括者。岂不迥然不同乎。其言听之似好。而实理则不然。倘以匀下之明。审加思量。则必有所省悟矣。即今山东荐荒。若或有事。则水贼之朝夕拦出。童子之所知。而我之所以为备。若是虗踈。稍欲为之变通。则异论之横生。又如此。谓之何哉。小生今道峰布衣耳。其言似不足轻重。而既始之自我。结之又当在我。故辄此悉布。欲待成甫之言。姑勿始印。或书或关。趁速问之如何。不宣。

答曹兵使允成甲子

[编辑]

别纸谨悉。南塘筑城便否。曾与尹令光莘有所往复矣。此可以一言决之。南塘城有助于元城。则筑之可也。不然则不筑可也。未知筑南塘。而为元城之助者。何事耶。藉令南塘新筑高坚。元城不守。则南塘不可独存。而即今元城之不成㨾。万目所睹也。顾欲舍此而先彼。可谓不失于缓急之序矣乎。主此议者。必以元城无水为言。然此童子之见耳。城外咫尺。有衮衮长江。而患无水可乎。城上列大炮强弩丛射之。使贼不敢近。蒙楯而汲之。则不患无水。依种世衡故法。𮢶城中地十数丈与江平。则江水横泻涌出。亦不患无水矣。未知庙堂指挥当如何。而鄙意则以所萃财力及所具石材。增筑元城。城中隙地。遍树楡柳。城东筑墩㙜。高大与所谓太祖峰相对。则元城事粗完矣。然后更议南塘筑当否。似未晩。令意以为如何。凡事不厌熟讲。当初始事。无已太遽乎。奉以为将来之戒耳。不宣。

与领相金在鲁甲子

[编辑]

夜来。伏惟匀軆万福。小生有苦恳。敢此仰溷焉。鸿山侄加资。既无衬例。则系是格外。私义公軆。已极不安。而银㙜特擢。又是格外之格外。新出身之直拜承宣。未知三百年有此否。且渠虽勋戚家子。实则士也。出身之初。先以中批。得非分之官。将何以自齿于搢绅之间哉。然此则关系私义。有不足言。而圣上此举。非所以示下也。其为盛德之累。当何如哉。执法之臣。必有论之者。而今日㙜阁无能办此者。稍俟数日。执事以小箚。请收还成命。则上可以光圣德。下可以重政格。而韩魏公之德爱苏子瞻者。盖如此也。况执事请其加资。圣上必以为公言而即从之矣。幸执事另啚之也。不备。

答沈直长

[编辑]

早承惠札。甚寒侍履万胜。慰如之何。教意缕缕。深荷不鄙。益有以见君子好古尚礼之意也。先辈云云。未知何故。而所教似或然矣。至于黄翼成云云。实非临书杜撰出来。盖尝见得如此。大抵东方数千里。赋税之入。未尝不富。顾空虚无半年之蓄者。何也。立国已四百年。浮费用财之门百出。而始皆毫毛。而终必丘山者太半。是宫庭陵庙之用。礼乐繁文之费。关系重处。削减不得。遂至于一年之收。不能支一年之用。而以堂堂千乘。不免寒丐生涯者。专以此也。翼成之事。前辈固已有议之者。而鄙见则常以为深得经国之术。为卓然不可及也。今此牛首之用。固知出于崇报宗德之义。敦尚古礼之意。取无用为有用。费不加而礼自得。岂不诚稳当恰好可行无弊者哉。然后有言者曰。均是世室。而礼何斑驳也云尔。则宗庙事重。辞理且直。人孰敢难之乎。其势。每室必将各用一首。而亿万斯年之间。又不知有几世室。通计一年。大小祀享。当用几只牛耶。此必然之势。而显宗入庙后。空弃一首而不用者。前辈之见。安知其不出于此耶。禹德固无间然。而馨香不在黍稷。鄙生愚昧。而不知为当务之急也。虽以近事言之。以齐陵立碑。费用过万。陵各如此。则将倾国而不足矣。神道碑。今虽寝命。一番开例。后必浸广。是故。为国之道。慎于开例。当如剜肉之痛也。鄙见如此。以为如何。昨夜撤晓登筵。见方惫不能起。姑此倩草。

与领相金在鲁

[编辑]

春事将穷。风气甚不佳。伏惟匀軆神卫万福。小生冒犯死罪。而幸逭严诛。惶恐之极。寝食不能甘。自经向事以后。去就头胪已定。今虽欲改心易虑。为趋承之计。顾无其路。徒尔虗縻。为罪日深。相爱如匀下。终不肯为之区处。而又从而迫之者。何也。幸为留意而周章之。深所望也。小生方在屏退中。非敢妄与朝议。而既有迷见。何敢隐也。退栅事。关系至重。本当以使价将之。中间变奏为咨者。以凤城回通秘讳。无所凭据。而奏文不可以传闻为辞故也。此其事理诚然。而今者闻御史之言。既如是丁宁。非比道路流传。则执此为据。在我有说。不可不罢咨官而为奏使。未知佥议欲如何耶。至于登登矶事。以湾启观之。其地去三,甲不远。此宲门庭朝暮之忧。两守令之变通。似亦由此。然鄙见则二人者。一则以本道之人。声望不足以殚压。一则年少生踈。专无履历。前之不送江界。正亦虑此。而今忽差送于三水。即今三水之为要紧。视江界何如耶。若曰。其人之才。不足于江界。而优于三水云尔。则非愚之所敢知也。窃以谓两窠不可不择送。曾经阃任中。有才望者而二人。则从他调遣宜矣。匀意不以为不可。则以此纸通议左揆。即为箚陈如何。如何小生又有一事。敢私布焉。小生自屏退以来。默念尤可愧可悔者非一端。而前日宋翼辉事。实为终身惭德。盖当初急于自脱。犯上言根。不免妄发。然亦意其罪不过止于窜配而已。岂料圣上处分之必欲置死耶。其时陈箚求对。不但为圣朝刑政之过。实欲自明我不杀伯仁之心耳。区区本心虽如此。执迹而论之。则挤人死地。以为己利。真薄德小人之为也。今虽噬脐。何可及也。当时其人之得保缕喘。实匀下之力。而今其处炎瘴。忽已六七年矣。若逐一朝奄忽如李光谊。则岂不益可矜也。倘匀下哀怜有以从便周旋。俾得生还乡土。则在其人固可谓终始生成之大德。而在小生。亦可为息黥补劓之一道矣。左揆既有亲嫌。故不得不奉托于匀下。而亦惟慈仁爱物之德是恃耳。冒渎至此。第切悚仄。不宣。

答北伯李宗城

[编辑]

得书屡纸。真是千里面谈。何快如之。平生未曾窥北路一步地。而道内百事之蛊坏。无馀地可坐而知之也。今幸得台与郑令。作藩阃主。此千载一时。凡所奏请。诚欲一一准许。而人各有见。恐多为异论所拘掣耳。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当为吾之所当为而已。毕竟成不成。顾何可预虑而为之不力耶。状草中。略有签论者。大抵六镇退守之宜。防营还设之便。不谋而同。岂非所谓所见略同者耶。古浴岛开恳事。收闲旷膏沃之地。力洗胡市毒敛之民怨。则岂不诚百便百利也哉。但开恳之后。或有意外事端如厚州乙丑之为。则乍始旋撤。不但举措郞当可笑。以今日世道主议者。能免偾事之诛耶。台试思之。可保无此虑。则第为状闻如何。绵布之请。苟可以鼓起边儿亲上死长之心。则顾何爱于若干木布乎。但以赏格为言。则必有沮之者。必善为措辞而请之如何。成甫之坐废。已过期年。今忽有特授将任之命。国事则固可幸。而此友身计。则甚不好。未知终当如何也。不宣。

答通信正使洪启禧

[编辑]

郊别如梦。即承惠札。始审行李起居万重。区区欣慰多矣。顾此愦愦。添齿无可言者。所示谨悉。彼之变诈傲狠如此。其可忧不但风涛之恐而已。为之奉虑曷极。执政四五贠之争。观势勉许之议。鄙亦赞决于筵禀时矣。此不必一向坚执。然彼又加出六贠。则情状可恶。而事面顿异。今则恐当以己亥例。必争乃已也。盖彼之加请六贠。非实情也。自前凡有所请。必先设一件难从之请。以为前茅。我乃焦唇干舌。堇得防塞。则已成衰竭之气。而彼之实情所欲。则徐乃饱满而归。今玆之请。亦出此套。欲使我专意于六贠之争。而不暇复争五贠。其为计诚巧矣。况彼既以己亥例为主。使我人毋得增减。而渠则欲用辛卯例不足。而复欲出于辛卯例之外。操纵伸缩。惟意所欲。而欲我人之仆仆然惟其命是从。古今岂有如此交邻之体乎。当初五贠之欲勉许者。可谓失之过厚。而令教所谓彼若于六贠事。自服其非。而更请五贠。则又当驰启云者。恐已中其计。而不觉今之事面。与筵禀时不同而然也。鄙意则行期可退。而此事不可不力争。必以四贠为停当计也。大差倭。所以护使行者也。书问安否。审视装船。既是古例。而彼敢弁髦之如此。其相轻甚矣。此一节为先严责。使之如例举行。然后节目方可讲定。而日遣首译。徒劳往来。一任彼之蔑古例坏礼皃。而莫之何问。此则使臣与边臣。恐皆不免为损体之归。无乃中间已有此事往复。而书中偶不及耶。鄙意则以此严责而不从。则以疲软见轻。陈章引罪。使彼愧悔摧谢。然后为得体也。至于首译事。玄,慎两人。罪名皆不轻。今又起用。则终涉颠倒。必为见笑彼人之端。虽苟艰。若可以仅仅成㨾。则不必变通。如其不然。而有偾事辱国之虑。则些少拘掣。有不足顾也。然似许光景庙堂难以遥度。必须审量事势。如其终不可已。具由状禀。以请处分宜矣。从事官情事。惨不忍言。岁时酬应。卒卒不能书慰。此纸轮照。幸矣。

答梁山守权

[编辑]

意外承拜惠札。兼以长幅及别纸缕缕百千言。有以见孜孜求治。务欲兴利除害。以自尽于百里之责。此仁人之心。感叹无已也。封山事。帅臣之今忽依违。诚可讶。状启来后。当与诸公商议处之。未知无他拘掣否也。移额事。军多民小之弊。八路同然。不独贵邑如此。减此加彼。冤苦则均。要非革罢内外一二营门。则无可救之术。而此岂可易言哉。近因查正。贵邑监营属见减者为三十名。此恐无大益。而良役实揔。今已始印。此后虽有移额之请。无及矣。田畓降等事。土地饶瘠。变迁无恒。国制三十年一改量者。良以此也。续田外不待改量。经许降等。无此例。大臣亦岂可无他端而率尔发论耶。许不许间。亦当待道臣状请耳。储置米腐朽空弃之患。邑邑皆然。固知改色之为公私两便。而开闭出纳之际。例多监色辈作弄。且或秋农失稔。则仍归逋欠。自前庙议持难。以此故也。别关之请。无乃未谙而然耶。今人法度内处得有道者。程明道之言也。夫封山可尽罢也。军额可尽减也。田等可尽降也。则岂不诚大为民惠。而其于今人法度。何哉。就其中。推移补缀。以冀有分寸之益。差似可为矣。大臣之言如此。恐见笑于贤者。盖亦有不能不如此者。幸有以谅之也。不宣。

答载浩书

[编辑]

送来牛肉。依领。守厅奴自外割去之说。未知实状如何。而王文正子弟。诉庖人窃肉故食不饱。文正不问庖人。但令加给数斤。文正所施于子弟者。君独不可以施之于父兄耶。好笑。

贺金领府事在鲁

[编辑]

履玆元正。进登耆司。以一身而居然三达尊备焉。诗云。嘉乐君子。受禄于天。其此之谓与。区区欣贺。不能已也。小生猥以无似。得伴中书之食。殆过十年。近又同时就闲。出处行藏。若与之相关。此盖夙缘业有如此者矣。嗣后十年。得陪几杖于西楼之会。不可谓必无此理。是不但自为祁永。亦所以为执事献无彊之祝也。执事以为如何。新春。匀体神相万福。小生值此回甲。孤露伤痛。无以为怀。谨以五律一篇。庸伸献贺之忱。不宣。

与兵判启禧

[编辑]

夜回台体若何。宪避益深紧。头势殊可畏。然此不足较争。幸勿过引。一味以巽谢为主。俾无挑发意外事端之患。如何如何。窃伏睹圣志坚定如金石。万无移动之理。而首相不欲承当。其势终必不安于位。若然则弟可以独为之乎。如此则必无可成之理。设或有成。亦必不旋踵而毁改。如宋新法之为乍罢乍复。反成党祸。终必至于亡国而后已。宁不痛心乎。即今事机。必首相主管。然后庶几可成而亦庶几可久。其为关系甚重。台曾思量到此否。今日诸公之协赞首相者。未知谁某耶。首相因此不安。终至于去位。则不但均役事不幸。在诸公。亦何利之有哉。诸公若有能了悟此等利害者。则首相恐不无回头之理。台意以为如何。昨日台书中。目下无民国事。只以揆地去就为心之教。可知为血诚之发。故深有感激。披露至此耳。首相虽回头。弟则终不可冒入。何也。白璧在怀。按剑而睨之者相环。朝而入则夕而必败。左相之狼狈。右相之自处。独何故也。明知其必如此。而犹且冒为。则可谓智乎。大同之论。阳坡初则立异。末乃与潜谷同之。而潜谷以原任句管。今亦恐当用此例。然后可以成就此一大事耳。弟之定计如此。不敢有隐于台耳。此纸览即丙之秘之也。不宣。

与金领相在鲁

[编辑]

伏惟渐热。匀体神相万福。大礼隔日。跛躄俱耸。顾此癃残废弃。无复人事。目下情迹。且有种种难便。末由进参于舞蹈之列。不但下情之觖然。亏分阙礼之罪。将何所逃死也。均役问答小册子。今将随䟽投进。辄以别誊一本。奉以献于座下。以请斥教焉。匀下之前后箚奏。亶出于老成忠虑之至。区区者。窃所钦叹。然顾于里面事状。若有未及详悉者。览此则庶可以了然矣。槩自昨夏。圣上临门流涕。至有吾不惜身軆发肤之教。愚衷感激。不量才分。妄赞减疋之政。思所以光圣德而寿国脉。此心如血。夫岂有他哉。不幸事未成而身先退。言不用而议多岐。所讲节目。多与心违。此所以有今日之纷纷也。然头緖粗就。财力粗足。姑且按此而行之数年。则利害方可见矣。虽然。小生亦非敢以此为善之善也。必须就此而稍加展拓。一如小生当初笏记之说。然后此事方成完局。庶几其颠扑不破矣。其肯綮主宰。都在变通军门一节。军门变通。然后营阃分定可尽减。营阃分定减。则各道会录之法可行。各道会录之法行。则每年储积财不可胜用。而水旱兵革之备。不患其不足矣。闲居以后。料度益深。若有一条路迳。现在目前。只见其易而不见其难。只见其可成而不见其不可成。愚妄则诚或有之。然如欲赞成我圣上至仁大德。济生民于水火涂炭之中。则舍此而恐无他道。如是而尚有病败。至于终不可行。然后始议复旧。亦未晩矣。明有可为之术。而惮于更改。不敢下手。经议复旧。使我不世出之圣君。失信于亿万苍生。而见笑于天下后世。则实非愚之所敢闻。而匀下于是乎恐亦不免于千虑之失也。将此册子。细加省览。节节推究。一一商度。有以指教焉。则实愚者之幸也。小生之周旋下风久矣。平生言议。虽不能无一二异同。而大抵俯就企及。多合少乖。同席十二年。终不失推车之义者。古未有也。今于此事。偶有参差。若不能虗心相与。务为至当。卒不免为征迈之归。则其不幸孰甚焉。倘匀下有意于蒭荛之择。则虽以癃废之甚。或可以备数于下风之佐。如其不然。则小生岂能为独掌之鸣。而成无糵之酒哉。况闻时论。近益汹汹。搢绅䟽八道䟽之说。头势可怕。以匹夫独见。岂敢与举国公议抗哉。小生但当引罪自废。死则与王介甫从游于地下耳。仰恃匀慈。披露至此。愧悚愧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