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 (民国109年立法110年公布)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民事诉讼法 (民国107年11月) 民事诉讼法
立法于民国109年12月30日(非现行条文)
中华民国109年(2020年)12月30日
中华民国110年(2021年)1月20日
公布于民国110年1月20日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1000004871号令
民事诉讼法 (民国110年5月立法6月公布)

中华民国 19 年 9 月 13 日 制定第1编至第5编第3章(534条)
中华民国 19 年 12 月 26 日公布1.国民政府制定公布全文 534 条
中华民国 20 年 1 月 31 日 制定第5编第4章(第535至600条)
中华民国 20 年 2 月 13 日公布2.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第五编第四章第 535~600 条条文
中华民国 23 年 12 月 19 日 修正前[民事诉讼法]为本法
并制定636条
中华民国 24 年 2 月 1 日公布3.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名称及全文 636 条;并自同年七月一日施行
(原名称:民事诉讼法;新名称: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民国 24 年 7 月 1 日施行
中华民国 34 年 11 月 30 日 修正第15, 23, 28, 38, 51, 53, 64, 70, 94, 109, 110, 114, 138, 149, 166, 186, 190, 233, 248, 249, 257, 265, 273, 380, 385, 389, 395, 402, 433, 440, 443, 451, 454, 473, 487, 535, 613条
中华民国 34 年 12 月 26 日公布4.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第 15、23、28、38、51、53、64、70、94、109、110、114、138、149、166、186、198、233、248、249、257、265、273、380、385、389、402、433、440、443、451、454、473、487、535、613 条条文
中华民国 57 年 1 月 9 日 修正前[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为本法
并修正全文640条
中华民国 57 年 2 月 1 日公布5.总统令修正公布名称及全文 640 条条文
(原名称: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新名称:民事诉讼法)
中华民国 60 年 11 月 2 日 修正第32, 104, 181, 262, 374, 399, 442, 443, 466, 478, 492, 514, 518, 519, 521条
删除第517, 520条
中华民国 60 年 11 月 17 日公布6.总统令修正公布第 32、104、181、262、374、399、442、443、466、478、492、514、518、519、521 条条文;并删除第 517、520 条条文
中华民国 72 年 10 月 28 日 修正第608, 622, 634, 635条
增订第95之1条
中华民国 72 年 11 月 9 日公布7.总统令修正公布第 608、622、634、635条条文;并增订第 95-1 条条文
中华民国 73 年 6 月 8 日 修正第466, 471, 472, 478, 484条
增订第477之1条
中华民国 73 年 6 月 18 日公布8.总统令修正公布第 466、471、472、478、484 条条文;并增订第 477-1 条条文
中华民国 75 年 4 月 15 日 修正第568, 569, 582, 590, 596条
增订第589之1条
中华民国 75 年 4 月 25 日公布9.总统(75)华总(一)义字第 2015 号令修正公布第 568、569、582、590、596 条条文;并增订第 589-1 条条文
中华民国 79 年 7 月 17 日 修正第403, 406, 409, 410, 416至419, 421, 426, 427, 434, 435条
增订第433之1至433之3, 436之1至436之7条
中华民国 79 年 8 月 20 日公布10. 总统(79)华总(一)义字第 4870 号令修正公布第 403、406、409、410、416~419、421、426、427、434、435 条条文 ;并增订第 433-1~433-3、436-1~436-7 条条文
中华民国 85 年 9 月 6 日 修正第363条
中华民国 85 年 9 月 25 日公布11. 总统(85)华总(一)义字第 8500231850 号令修正公布第 363 条条文
中华民国 88 年 1 月 15 日 修正第223, 228, 403至414, 416, 417, 419至424, 426至429, 433, 433之2, 434至436, 436之1, 436之2, 466, 470, 471, 572, 574, 579, 596条
增订第406之1, 406之2, 407之1, 409之1, 410之1, 415之1, 420之1, 427之1, 434之1, 436之8至436之32, 572之1, 575之1, 582之1条
删除第415条
修正第2编第4章章名
中华民国 88 年 2 月 3 日公布12. 总统(88)华总一义字第 8800027090 号令修正公布第 223、228、403~414、416、417、419~424、426~429、433、433-2、434~436、436-1、436-2、466、470、471、572、574、579、596 条条文;增订第 406-1、406-2、407-1、409-1、410-1、415-1、420-1、427-1、434-1、436-8~436-32、572 -1、575-1、582-1 条条文及第四章章名;并删除第 415 条条文
中华民国 89 年 1 月 15 日 增订第109之1, 153之1, 199之1, 268之1, 268之2, 270之1, 271之1, 282之1, 296之1, 313之1, 357之1, 367之1至367之3, 375之1, 376之1, 376之2, 444之1, 466之1至466之3条
删除第362, 436之13, 436之17条
修正第83, 84, 107, 116, 195, 196, 199, 222, 244, 246, 247, 250至252, 254至256, 258, 259, 262, 265, 266至277, 279, 280, 283至285, 287至291, 293至295, 297, 298, 301, 303至306, 311至313, 316, 319至323, 326至328, 330至335, 337, 340, 342, 344至354, 356, 358, 359, 363, 365至368, 370, 373, 376, 433, 441, 442, 446, 447, 466条
增订第2编第1章第3节第5目之1目名
中华民国 89 年 2 月 9 日公布13. 总统(89)华总一义字第 8900033910 号令修正公布第 83、84、107、116、195、196、199、222、244、246、247、250~252、254~256、258、259、262、265、266~277、279、280、283~285、287~291、293~295、297、298、301、303~306、311~313、316、319~323、326~328、330~335、337、340、342、344~354、356、358、359、363、365~368、370、373、376、433、441、442、446、447、466 条条文;并增订第 109-1、153-1、199-1、268-1、268-2、270-1、271-1、282-1、296-1、313-1、357-1、第五目之一、367-1~367-3、375-1、376-1、376-2、444-1、466-1~466-3 条条文;并删除第 362、436-13、436-17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2 年 1 月 14 日 修正第1, 2, 18, 23, 28, 32至38, 40, 41, 44, 48至50, 52, 54, 56, 58, 63, 68, 69, 74至76, 79, 90至92, 94, 96, 100, 102至104, 106, 108至110, 113至117, 119, 120, 124, 127, 129, 130, 132, 133, 135, 136, 138, 140, 141, 143, 145, 146, 149, 151, 152, 162, 164, 167, 171, 172, 180至182, 188至191, 197, 200至202, 204至207, 211, 212, 217, 221, 223至227, 231至233, 235, 238至240, 242, 243, 249, 272, 294, 367之2, 377, 378至380, 383, 385, 386, 389, 392至394, 396至400, 402, 406, 416, 419, 420之1, 436之11, 437, 439, 440, 443, 444, 444之1, 445至447, 450, 451, 454, 456, 458至460, 466之3, 467, 469, 470, 474至476, 477之1, 478, 484至488, 490至492, 496, 497, 499至501, 506, 508至511, 514至516, 519, 521, 522, 524至531, 533, 535, 536, 538, 539, 542, 543, 550, 551, 553, 559, 562至564条
增订第44之1至44之4, 56之1, 67之1, 70之1, 77之1至77之27, 80之1, 94之1, 182之1, 182之2, 195之1, 213之1, 240之1至240之4, 377之1, 377之2, 380之1, 384之1, 449之1, 451之1, 466之4, 469之1, 477之2, 495之1, 498之1, 505之1, 507之1至507之5, 537之1至537之4, 538之1至538之4, 549之1条
删除第147, 479, 489, 493, 494, 534, 537条
修正第1编第3章章名
修正第1编第3章第3节节名
修正第1编第3章第4节节名
修正第1编第3章第5节节名
增订第1编第3章第1节节名
增订第1编第3章第2节节名
增订第1编第4章第6节之1节名
增订第5编之1编名
中华民国 92 年 2 月 7 日公布14.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200020040号令修正公布第 1、2、18、23、28、32~38、40、41、44、48~50、52、54、56、58、63、68、69、74~76、 第三章章名、第三节节次、79、90~92、94、第四节节次、96、100、102~104、106、第五节节次、108~110、113~117、119、120、124、127、129、130、132、133、135、136、138、140、141、143、145、146、149、151、152、162、164、167、171、172、180~182、188~191、197、200~202、204~207、211、212、217、221、223~227、231~233、235、238~240、242、243、249、272、294、367-2、377、378~380、383、385、386、389、392~394、396~400、402、406、416、419、420-1、436-11、437、439、440、443、444、444-1、445~447、450、451、454、456、458~460、466-3、467、469、470、474~476、477-1、478、484~488、490~492、496、497、499~501、506、508~511、514~516、519、521、522、524~531、533、535、536、538、539、542、543、550、551、553、559、562~564 条条文;增订第 44-1~44-4、56-1、67-1、70-1、 第三章第一、二节节名、77-1~77-27、80-1、94-1、182-1、182-2、195-1、213-1、240-1~240-4、377-1、377-2、380-1、384-1、449-1、451-1、466-4、469-1、477-2、495-1、498-1、505-1、第五编之一编名、507-1~507-5、537-1~537-4、538-1~538-4、549-1 条条文;并删除第 147、479、489、493、494、534、537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2 年 9 月 1 日施行中华民国九十二年七月二日司法院(九二)院台厅民一字第 17081号令发布定自九十二年九月一日施行
中华民国 92 年 6 月 6 日 修正第53, 59, 81, 203, 207, 213, 299, 307, 308, 314, 436之32, 531, 541, 568, 576, 602, 628, 638条
中华民国 92 年 6 月 25 日公布15.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200116600号令修正公布第 53、59、81、203、207、213、299、307、308、314、436-32、531、541、568、576、602、628、638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2 年 9 月 1 日施行中华民国九十二年七月二日司法院(九二)院台厅民一字第 17081号令发布定自九十二年九月一日施行
中华民国 96 年 3 月 2 日 修正第83, 84, 403, 406之1, 420之1, 425, 463条
中华民国 96 年 3 月 21 日公布16.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600034621号令修正公布第 83、84、403、406-1、420-1、425、463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6 年 12 月 7 日 修正第77之23条
中华民国 96 年 12 月 26 日公布17.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600174121号令修正公布第 77-23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8 年 1 月 6 日 增订第31之1至31之3条
修正第77之19, 77之22, 77之26, 174, 182之1, 249, 486, 515条
中华民国 98 年 1 月 21 日公布18.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800015641号令修正公布第 77-19、77-22、77-26、174、182-1、249、486、515 条条文;并增订第 31-1~31-3 条条文
中华民国 98 年 6 月 12 日 增订第45之1, 571之1, 590之1, 609之1, 616之1, 624之1至624之8条
修正第50, 56, 69, 77之19, 571, 583, 585, 589至590, 596, 597至624条
修正第9编第3章章名
中华民国 98 年 7 月 8 日公布19.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800169141号令修正公布第 50、56、69、77-19、571、583、585、589~590、596~624 条条文及第三章章名;增订第 45-1、571-1、590-1、609-1、616-1、624-1~624-8 条条文;除第 583、585、589、589-1、590、590-1 条条文于施行之日施行外,其馀自九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施行
中华民国 102 年 4 月 16 日 删除第568至582之1, 583至596, 597至624之8, 625至640条
修正第18, 39, 69, 77之19, 240之4, 380, 389, 416, 420之1, 427, 431, 526条
删除第9编编名
删除第9编第1章章名
删除第9编第2章章名
删除第9编第3章章名
删除第9编第4章章名
中华民国 102 年 5 月 8 日公布20.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200082671号令修正公布第 18、39、69、77-19、240-4、380、389、416、420-1、427、431、526 条条文;删除第 568~640 条条文及第九编编名、第九编第一章~第四章章名;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04 年 6 月 15 日 修正第254, 511, 514, 521条
中华民国 104 年 7 月 1 日公布21.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400077101号令修正公布第 254、511、514、521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06 年 5 月 26 日 修正第254条
中华民国 106 年 6 月 14 日公布22.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600073711号令修正公布第 254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07 年 5 月 22 日 修正第44之2, 77之23, 151, 152, 542, 543, 562条
中华民国 107 年 6 月 13 日公布23.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700063031号令修正公布第 44-2、77-23、151、152、542、543、562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后六个月施行
中华民国 107 年 11 月 9 日 修正第223, 224, 235条
中华民国 107 年 11 月 28 日公布24.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700128041号令修正公布第 223、224、235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09 年 12 月 30 日 增订第211之1, 249之1条
修正第77之25, 133, 149, 249, 272, 427, 444, 449之1条
中华民国 110 年 1 月 20 日公布25.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1000004871号令修正公布第 77-25、133、149、249、272、427、444、449-1 条条文;增订第 211-1、249-1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10 年 5 月 31 日 增订第114之1条
修正第207条
中华民国 110 年 6 月 16 日公布26.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1000055311号令修正公布第 207 条条文;增订第 114-1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中华民国 110 年 11 月 23 日 删除第31之1至31之3条
修正第182之1, 249, 469条
中华民国 110 年 12 月 8 日公布27.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1000109291号令修正公布第 182-1、249、469 条条文;删除第 31-1~31-3 条条文;并自一百十一年一月四日施行
中华民国 111 年 1 月 4 日施行
中华民国 112 年 11 月 14 日 修正第77之1, 77之2, 77之4, 77之5, 77之13, 77之17至77之19, 77之22, 83, 90, 91, 95, 116, 486条
中华民国 112 年 11 月 29 日公布28.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1200103511号令修正公布第 77-1、77-2、77-4、77-5、77-13、77-17~77-19、77-22、83、90、91、95、116、486 条条文;并自公布日施行

第一编 总则[编辑]

第一章 法院[编辑]

第一节 管辖[编辑]

第一条

  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之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之法院不能行使职权者,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辖。诉之原因事实发生于被告居所地者,亦得由其居所地之法院管辖。
  被告在中华民国现无住所或住所不明者,以其在中华民国之居所,视为其住所;无居所或居所不明者,以其在中华民国最后之住所,视为其住所。
  在外国享有治外法权之中华民国人,不能依前二项规定定管辖法院者,以中央政府所在地视为其住所地。


第二条

  对于公法人之诉讼,由其公务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辖;其以中央或地方机关为被告时,由该机关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对于私法人或其他得为诉讼当事人之团体之诉讼,由其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对于外国法人或其他得为诉讼当事人之团体之诉讼,由其在中华民国之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三条

  对于在中华民国现无住所或住所不明之人,因财产权涉讼者,得由被告可扣押之财产或请求标的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被告之财产或请求标的如为债权,以债务人住所或该债权担保之标的所在地,视为被告财产或请求标的之所在地。


第四条

  对于生徒、受雇人或其他寄寓人因财产权涉讼者,得由寄寓地之法院管辖。


第五条

  对于现役军人或海员因财产权涉讼者,得由其公务所、军舰本籍或船籍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六条

  对于设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人,因关于其事务所或营业所之业务涉讼者,得由该事务所或营业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七条

  对于船舶所有人或利用船舶人,因船舶或航行涉讼者,得由船籍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八条

  因船舶债权或以船舶担保之债权涉讼者,得由船舶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九条

  公司或其他团体或其债权人对于社员,或社员对于社员,于其社员之资格有所请求而涉讼者,得由该团体主事务所或主营业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前项规定,于团体或其债权人或社员,对于团体职员或已退社员有所请求而涉讼者准用之。


第十条

  因不动产之物权或其分割或经界涉讼者,专属不动产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其他因不动产涉讼者,得由不动产所在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一条

  对于同一被告因债权及担保该债权之不动产物权涉讼者,得由不动产所在地之法院合并管辖。


第十二条

  因契约涉讼者,如经当事人定有债务履行地,得由该履行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三条

  本于票据有所请求而涉讼者,得由票据付款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四条

  因关于财产管理有所请求而涉讼者,得由管理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

  因侵权行为涉讼者,得由行为地之法院管辖。
  因船舶碰撞或其他海上事故请求损害赔偿而涉讼者,得由受损害之船舶最初到达地,或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其船籍港之法院管辖。
  因航空器飞航失事或其他空中事故请求损害赔偿而涉讼者,得由受损害航空器最初降落地,或加害航空器被扣留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六条

  因海难救助涉讼者,得由救助地或被救助之船舶最初到达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七条

  因登记涉讼者,得由登记地之法院管辖。


第十八条

  因自然人死亡而生效力之行为涉讼者,得由该自然人死亡时之住所地法院管辖。
  前项法院不能行使职权,或诉之原因事实发生于该自然人居所地,或其为中华民国人,于死亡时,在中华民国无住所或住所不明者,定前项管辖法院时,准用第一条之规定。


第十九条

  因遗产上之负担涉讼,如其遗产之全部或一部,在前条所定法院管辖区域内者,得由该法院管辖。


第二十条

  共同诉讼之被告数人,其住所不在一法院管辖区域内者,各该住所地之法院俱有管辖权。但依第四条至前条规定有共同管辖法院者,由该法院管辖。


第二十一条

  被告住所、不动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或其他据以定管辖法院之地,跨连或散在数法院管辖区域内者,各该法院俱有管辖权。


第二十二条

  同一诉讼,数法院有管辖权者,原告得任向其中一法院起诉。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直接上级法院应依当事人之声请或受诉法院之请求,指定管辖:
  一、有管辖权之法院,因法律或事实不能行使审判权,或因特别情形,由其审判恐影响公安或难期公平者。
  二、因管辖区域境界不明,致不能辨别有管辖权之法院者。
  直接上级法院不能行使职权者,前项指定由再上级法院为之。
  第一项之声请得向受诉法院或直接上级法院为之,前项声请得向受诉法院或再上级法院为之。
  指定管辖之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审管辖法院。但以关于由一定法律关系而生之诉讼为限。
  前项合意,应以文书证之。


第二十五条

  被告不抗辩法院无管辖权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以其法院为有管辖权之法院。


第二十六条

  前二条之规定,于本法定有专属管辖之诉讼不适用之。


第二十七条

  定法院之管辖,以起诉时为准。


第二十八条

  诉讼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认为无管辖权者,依原告声请或依职权以裁定移送于其管辖法院。
  第二十四条之合意管辖,如当事人之一造为法人或商人,依其预定用于同类契约之条款而成立,按其情形显失公平者,他造于为本案之言词辩论前,得声请移送于其管辖法院。但两造均为法人或商人者,不在此限。
  移送诉讼之声请被驳回者,不得声明不服。


第二十九条

  移送诉讼前如有急迫情形,法院应依当事人声请或依职权为必要之处分。


第三十条

  移送诉讼之裁定确定时,受移送之法院受其羁束。
  前项法院,不得以该诉讼更移送于他法院。但专属于他法院管辖者,不在此限。


第三十一条

  移送诉讼之裁定确定时,视为该诉讼自始即系属于受移送之法院。
  前项情形,法院书记官应速将裁定正本附入卷宗,送交受移送之法院。


第三十一条之一

  起诉时法院有受理诉讼权限者,不因诉讼系属后事实及法律状态变更而受影响。
  诉讼已系属于不同审判权之法院者,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件向普通法院更行起诉。


第三十一条之二

  普通法院认其有受理诉讼权限而为裁判经确定者,其他法院受该裁判之羁束。
  普通法院认其无受理诉讼权限者,应依职权裁定将诉讼移送至有受理诉讼权限之管辖法院。
  当事人就普通法院有无受理诉讼权限有争执者,普通法院应先为裁定。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普通法院为第二项及第三项之裁定前,应先征询当事人之意见。
  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规定,于第二项之情形准用之。


第三十一条之三

  其他法院将诉讼移送至普通法院者,依本法定其诉讼费用之征收。移送前所生之诉讼费用视为普通法院诉讼费用之一部分。
  应行征收之诉讼费用,其他法院未加征收、征收不足额或溢收者,普通法院应补行征收或通知原收款法院退还溢收部分。


第二节 法院职员之回避[编辑]

第三十二条

  法官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应自行回避,不得执行职务:
  一、法官或其配偶、前配偶或未婚配偶,为该诉讼事件当事人者。
  二、法官为该诉讼事件当事人八亲等内之血亲或五亲等内之姻亲,或曾有此亲属关系者。
  三、法官或其配偶、前配偶或未婚配偶,就该诉讼事件与当事人有共同权利人、共同义务人或偿还义务人之关系者。
  四、法官现为或曾为该诉讼事件当事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长、家属者。
  五、法官于该诉讼事件,现为或曾为当事人之诉讼代理人或辅佐人者。
  六、法官于该诉讼事件,曾为证人或鉴定人者。
  七、法官曾参与该诉讼事件之前审裁判或仲裁者。


第三十三条

  遇有下列各款情形,当事人得声请法官回避:
  一、法官有前条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回避者。
  二、法官有前条所定以外之情形,足认其执行职务有偏颇之虞者。
  当事人如已就该诉讼有所声明或为陈述后,不得依前项第二款声请法官回避。但回避之原因发生在后或知悉在后者,不在此限。


第三十四条

  声请法官回避,应举其原因,向法官所属法院为之。
  前项原因及前条第二项但书之事实,应自为声请之日起,于三日内释明之。
  被声请回避之法官,对于该声请得提出意见书。


第三十五条

  法官回避之声请,由该法官所属法院以合议裁定之;其因不足法定人数不能合议者,由兼院长之法官裁定之;如并不能由兼院长之法官裁定者,由直接上级法院裁定之。
  前项裁定,被声请回避之法官,不得参与。
  被声请回避之法官,以该声请为有理由者,毋庸裁定,应即回避。


第三十六条

  声请法官回避经裁定驳回者,得为抗告。其以声请为正当者,不得声明不服。


第三十七条

  法官被声请回避者,在该声请事件终结前,应停止诉讼程序。但其声请因违背第三十三条第二项,或第三十四条第一项或第二项之规定,或显系意图延滞诉讼而为者,不在此限。
  依前项规定停止诉讼程序中,如有急迫情形,仍应为必要处分。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五条第一项所定为裁定之法院或兼院长之法官,如认法官有应自行回避之原因者,应依职权为回避之裁定。
  法官有第三十三条第一项第二款之情形者,经兼院长之法官同意,得回避之。


第三十九条

  本节之规定,于司法事务官、法院书记官及通译准用之。

第二章 当事人[编辑]

第一节 当事人能力及诉讼能力[编辑]

第四十条

  有权利能力者,有当事人能力。
  胎儿,关于其可享受之利益,有当事人能力。
  非法人之团体,设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有当事人能力。
  中央或地方机关,有当事人能力。


第四十一条

  多数有共同利益之人,不合于前条第三项所定者,得由其中选定一人或数人,为选定人及被选定人全体起诉或被诉。
  诉讼系属后,经选定前项之诉讼当事人者,其他当事人脱离诉讼。
  前二项被选定之人得更换或增减之。但非通知他造,不生效力。


第四十二条

  前条诉讼当事人之选定及其更换、增减,应以文书证之。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一条之被选定人中,有因死亡或其他事由丧失其资格者,他被选定人得为全体为诉讼行为。


第四十四条

  被选定人有为选定人为一切诉讼行为之权。但选定人得限制其为舍弃、认诺、撤回或和解。
  选定人中之一人所为限制,其效力不及于他选定人。
  第一项之限制,应于第四十二条之文书内表明,或以书状提出于法院。


第四十四条之一

  多数有共同利益之人为同一公益社团法人之社员者,于章程所定目的范围内,得选定该法人为选定人起诉。
  法人依前项规定为社员提起金钱赔偿损害之诉时,如选定人全体以书状表明愿由法院判定被告应给付选定人全体之总额,并就给付总额之分配方法达成协议者,法院得不分别认定被告应给付各选定人之数额,而仅就被告应给付选定人全体之总额为裁判。
  第一项情形准用第四十二条及第四十四条之规定。


第四十四条之二

  因公害、交通事故、商品瑕疵或其他本于同一原因事实而有共同利益之多数人,依第四十一条之规定选定一人或数人为同种类之法律关系起诉者,法院得征求原被选定人之同意,或由被选定人声请经法院认为适当时,公告晓示其他共同利益人,得于一定期间内以书状表明其原因事实、证据及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并案请求。其请求之人,视为已依第四十一条为选定。
  其他有共同利益之人,亦得声请法院依前项规定为公告晓示。
  并案请求之书状,应以缮本或影本送达于两造。
  第一项之期间至少应有二十日,公告应黏贴于法院公告处,并公告于法院网站;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命登载公报、新闻纸或以其他传播工具公告之,其费用由国库垫付。
  第一项原被选定人不同意者,法院得依职权公告晓示其他共同利益人起诉,由法院并案审理。


第四十四条之三

  以公益为目的之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经其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于章程所定目的范围内,得对侵害多数人利益之行为人,提起不作为之诉。
  前项许可及监督办法,由司法院会同行政院定之。


第四十四条之四

  前三条诉讼,法院得依声请为原告选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
  前项诉讼代理人之选任,以伸张或防卫权利所必要者为限。


第四十五条

  能独立以法律行为负义务者,有诉讼能力。


第四十五条之一

  辅助人同意受辅助宣告之人为诉讼行为,应以文书证之。
  受辅助宣告之人就他造之起诉或上诉为诉讼行为时,无须经辅助人同意。
  受辅助宣告之人为舍弃、认诺、撤回或和解,应经辅助人以书面特别同意。


第四十六条

  外国人依其本国法律无诉讼能力,而依中华民国法律有诉讼能力者,视为有诉讼能力。


第四十七条

  关于诉讼之法定代理及为诉讼所必要之允许,依民法及其他法令之规定。


第四十八条

  于能力、法定代理权或为诉讼所必要之允许有欠缺之人所为之诉讼行为,经取得能力之本人、取得法定代理权或允许之人、法定代理人或有允许权人之承认,溯及于行为时发生效力。


第四十九条

  能力、法定代理权或为诉讼所必要之允许有欠缺而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命其补正;如恐久延致当事人受损害时,得许其暂为诉讼行为。


第五十条

  前二条规定,于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之一、第四十四条之二被选定人及第四十五条之一受辅助宣告之人为诉讼行为者准用之。


第五十一条

  对于无诉讼能力人为诉讼行为,因其无法定代理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权,恐致久延而受损害者,得声请受诉讼法院之审判长,选任特别代理人。
  无诉讼能力人有为诉讼之必要,而无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代理权者,其亲属或利害关系人,得声请受诉法院之审判长,选任特别代理人。
  选任特别代理人之裁定,并应送达于特别代理人。
  特别代理人于法定代理人或本人承当诉讼以前,代理当事人为一切诉讼行为。但不得为舍弃、认诺、撤回或和解。
  选定特别代理人所需费用,及特别代理人代为诉讼所需费用,得命声请人垫付。


第五十二条

  本法关于法定代理之规定,于法人之代表人、第四十条第三项之代表人或管理人、第四项机关之代表人及依法令得为诉讼上行为之代理人准用之。


第二节 共同诉讼[编辑]

第五十三条

  二人以上于下列各款情形,得为共同诉讼人,一同起诉或一同被诉:
  一、为诉讼标的之权利或义务,为其所共同者。
  二、为诉讼标的之权利或义务,本于同一之事实上及法律上原因者。
  三、为诉讼标的之权利或义务,系同种类,而本于事实上及法律上同种类之原因者。但以被告之住所在同一法院管辖区域内,或有第四条至第十九条所定之共同管辖法院者为限。


第五十四条

  就他人间之诉讼,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于第一审或第二审本诉讼系属中,以其当事人两造为共同被告,向本诉讼系属之法院起诉:
  一、对其诉讼标的全部或一部,为自己有所请求者。
  二、主张因其诉讼之结果,自己之权利将被侵害者。
  依前项规定起诉者,准用第五十六条各款之规定。


第五十五条

  共同诉讼中,一人之行为或他造对于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及关于其一人所生之事项,除别有规定外,其利害不及于他共同诉讼人。


第五十六条

  诉讼标的对于共同诉讼之各人必须合一确定者,适用下列各款之规定:
  一、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有利益于共同诉讼人者,其效力及于全体;不利益者,对于全体不生效力。
  二、他造对于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之行为,其效力及于全体。
  三、共同诉讼人中之一人生有诉讼当然停止或裁定停止之原因者,其当然停止或裁定停止之效力及于全体。
  前项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提起上诉,其他共同诉讼人为受辅助宣告之人时,准用第四十五条之一第二项之规定。


第五十六条之一

  诉讼标的对于数人必须合一确定而应共同起诉,如其中一人或数人拒绝同为原告而无正当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声请,以裁定命该未起诉之人于一定期间内追加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视为已一同起诉。
  法院为前项裁定前,应使该未起诉之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一项未共同起诉之人所在不明,经原告声请命为追加,法院认其声请为正当者,得以裁定将该未起诉之人列为原告。但该原告于第一次言词辩论期日前陈明拒绝为原告之理由,经法院认为正当者,得撤销原裁定。
  第一项及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项及第三项情形,如诉讼费用应由原告负担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仅由原起诉之原告负担。


第五十七条

  共同诉讼人,各有续行诉讼之权。
  法院指定期日者,应通知各共同诉讼人到场。


第三节 诉讼参加[编辑]

第五十八条

  就两造之诉讼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为辅助一造起见,于该诉讼系属中,得为参加。
  参加,得与上诉、抗告或其他诉讼行为,合并为之。
  就两造之确定判决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于前诉讼程序中已为参加者,亦得辅助一造提起再审之诉。


第五十九条

  参加,应提出参加书状,于本诉讼系属之法院为之。
  参加书状,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本诉讼及当事人。
  二、参加人于本诉讼之利害关系。
  三、参加诉讼之陈述。
  法院应将参加书状,送达于两造。


第六十条

  当事人对于第三人之参加,得声请法院驳回。但对于参加未提出异议而已为言词辩论者,不在此限。
  关于前项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
  驳回参加之裁定未确定前,参加人得为诉讼行为。


第六十一条

  参加人得按参加时之诉讼程度,辅助当事人为一切诉讼行为。但其行为与该当事人之行为抵触者,不生效力。


第六十二条

  诉讼标的,对于参加人及其所辅助之当事人必须合一确定者,准用第五十六条之规定。


第六十三条

  参加人对于其所辅助之当事人,不得主张本诉讼之裁判不当。但参加人因参加时诉讼之程度或因该当事人之行为,不能用攻击或防御方法,或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不用参加人所不知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不在此限。
  参加人所辅助之当事人对于参加人,准用前项之规定。


第六十四条

  参加人经两造同意时,得代其所辅助之当事人承当诉讼。
  参加人承当诉讼者,其所辅助之当事人,脱离诉讼。但本案之判决,对于脱离之当事人,仍有效力。


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得于诉讼系属中,将诉讼告知于因自己败诉而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
  受诉讼之告知,得递行告知。


第六十六条

  告知诉讼,应以书状表明理由及诉讼程度提出于法院,由法院送达于第三人。
  前项书状,并应送达于他造。


第六十七条

  受告知人不为参加或参加逾时者,视为于得行参加时已参加于诉讼,准用第六十三条之规定。


第六十七条之一

  诉讼之结果,于第三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者,法院得于第一审或第二审言词辩论终结前相当时期,将诉讼事件及进行程度以书面通知该第三人。
  前项受通知人得于通知送达后五日内,为第二百四十二条第一项之请求。
  第一项受通知人得依第五十八条规定参加诉讼者,准用前条之规定。


第四节 诉讼代理人及辅佐人[编辑]

第六十八条

  诉讼代理人应委任律师为之。但经审判长许可者,亦得委任非律师为诉讼代理人。
  前项之许可,审判长得随时以裁定撤销之,并应送达于为诉讼委任之人。
  非律师为诉讼代理人之许可准则,由司法院定之。


第六十九条

  诉讼代理人,应于最初为诉讼行为时,提出委任书。但由当事人以言词委任,经法院书记官记明笔录,或经法院、审判长依法选任者,不在此限。
  前项委任或选任,应于每审级为之。但当事人就特定诉讼于委任书表明其委任不受审级限制,并经公证者,不在此限。


第七十条

  诉讼代理人就其受委任之事件有为一切诉讼行为之权。但舍弃、认诺、撤回、和解、提起反诉、上诉或再审之诉及选任代理人,非受特别委任不得为之。
  关于强制执行之行为或领取所争物,准用前项但书之规定。
  如于第一项之代理权加以限制者,应于前条之委任书或笔录内表明。


第七十条之一

  法院或审判长依法律规定为当事人选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者,该诉讼代理人得代理当事人为一切诉讼行为。但不得为舍弃、认诺、撤回或和解。
  当事人自行委任诉讼代理人或表示自为诉讼行为者,前项诉讼代理人之代理权消灭。
  前项情形,应通知选任之诉讼代理人及他造当事人。


第七十一条

  诉讼代理人有二人以上者,均得单独代理当事人。
  违反前项之规定而为委任者,对于他造不生效力。


第七十二条

  诉讼代理人事实上之陈述,经到场之当事人本人即时撤销或更正者,不生效力。


第七十三条

  诉讼代理权,不因本人死亡、破产或诉讼能力丧失而消灭;法定代理有变更者亦同。


第七十四条

  诉讼委任之终止,非通知他造,不生效力。
  前项通知,应以书状或言词提出于法院,由法院送达或告知于他造。
  由诉讼代理人终止委任者,自为终止之意思表示之日起十五日内,仍应为防卫本人权利所必要之行为。


第七十五条

  诉讼代理权有欠缺而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命其补正。但得许其暂为诉讼行为。
  第四十八条之规定,于诉讼代理准用之。


第七十六条

  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之许可,得于期日偕同辅佐人到场。
  前项许可,审判长得随时撤销之。


第七十七条

  辅佐人所为之陈述,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不即时撤销或更正者,视为其所自为。

第三章 诉讼标的价额之核定及诉讼费用[编辑]

第一节 诉讼标的价额之核定[编辑]

第七十七条之一

  诉讼标的之价额,由法院核定。
  核定诉讼标的之价额,以起诉时之交易价额为准;无交易价额者,以原告就诉讼标的所有之利益为准。
  法院因核定诉讼标的之价额,得依职权调查证据。
  第一项之核定,得为抗告。


第七十七条之二

  以一诉主张数项标的者,其价额合并计算之。但所主张之数项标的互相竞合或应为选择者,其诉讼标的价额,应依其中价额最高者定之。
  以一诉附带请求其孳息、损害赔偿、违约金或费用者,不并算其价额。


第七十七条之三

  原告应负担之对待给付,不得从诉讼标的之价额中扣除。
  原告并求确定对待给付之额数者,其诉讼标的之价额,应依给付中价额最高者定之。


第七十七条之四

  因地上权、永佃权涉讼,其价额以一年租金十五倍为准;无租金时,以一年所获可视同租金利益之十五倍为准;如一年租金或利益之十五倍超过其地价者,以地价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五

  因地役权涉讼,如系地役权人为原告,以需役地所增价额为准;如系供役地人为原告,以供役地所减价额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六

  因债权之担保涉讼,以所担保之债权额为准;如供担保之物其价额少于债权额时,以该物之价额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七

  因典产回赎权涉讼,以产价为准;如仅系典价之争执,以原告主张之利益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八

  因水利涉讼,以一年水利可望增加收益之额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九

  因租赁权涉讼,其租赁定有期间者,以权利存续期间之租金总额为准;其租金总额超过租赁物之价额者,以租赁物之价额为准;未定期间者,动产以二个月租金之总额为准,不动产以二期租金之总额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十

  因定期给付或定期收益涉讼,以权利存续期间之收入总数为准;期间未确定时,应推定其存续期间。但其期间超过十年者,以十年计算。


第七十七条之十一

  分割共有物涉讼,以原告因分割所受利益之价额为准。


第七十七条之十二

  诉讼标的之价额不能核定者,以第四百六十六条所定不得上诉第三审之最高利益额数加十分之一定之。


第二节 诉讼费用之计算及征收[编辑]

第七十七条之十三

  因财产权而起诉,其诉讼标的之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十万元以下部分,征收一千元;逾十万元至一百万元部分,每万元征收一百元;逾一百万元至一千万元部分,每万元征收九十元;逾一千万元至一亿元部分,每万元征收八十元;逾一亿元至十亿元部分,每万元征收七十元;逾十亿元部分,每万元征收六十元;其畸零之数不满万元者,以万元计算。


第七十七条之十四

  非因财产权而起诉者,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三千元。
  于非财产权上之诉,并为财产权上之请求者,其裁判费分别征收之。


第七十七条之十五

  本诉与反诉之诉讼标的相同者,反诉不另征收裁判费。
  依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项、第五百三十一条第二项所为之声明,不征收裁判费。
  诉之变更或追加,其变更或追加后诉讼标的之价额超过原诉讼标的之价额者,就其超过部分补征裁判费。


第七十七条之十六

  向第二审或第三审法院上诉,依第七十七条之十三及第七十七条之十四规定,加征裁判费十分之五;发回或发交更审再行上诉者免征;其依第四百五十二条第二项为移送,经判决后再行上诉者,亦同。
  于第二审为诉之变更、追加或依第五十四条规定起诉者,其裁判费之征收,依前条第三项规定,并准用前项规定征收之。提起反诉应征收裁判费者,亦同。


第七十七条之十七

  再审之诉,按起诉法院之审级,依第七十七条之十三、第七十七条之十四及前条规定征收裁判费。
  对于确定之裁定声请再审者,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


第七十七条之十八

  抗告,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再为抗告者,亦同。


第七十七条之十九

  声请或声明不征费用。但下列第一款之声请,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五百元;第二款至第七款之声请,征收裁判费新台币一千元:
  一、声请发支付命令。
  二、声请参加诉讼或驳回参加。
  三、声请回复原状。
  四、起诉前声请证据保全。
  五、声请假扣押、假处分或撤销假扣押、假处分裁定。
  六、(删除)
  七、声请公示催告或除权判决。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

  因财产权事件声请调解,其标的之金额或价额未满新台币十万元者,免征声请费;十万元以上,未满一百万元者,征收一千元;一百万元以上,未满五百万元者,征收二千元;五百万元以上,未满一千万元者,征收三千元;一千万元以上者,征收五千元。非因财产权而声请调解者,免征声请费。
  调解不成立后三十日内起诉者,当事人应缴之裁判费,得以其所缴调解之声请费扣抵之。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一

  依第五百十九条第一项规定以支付命令之声请视为起诉或声请调解者,仍应依第七十七条之十三或第七十七条之二十规定全额征收裁判费或声请费。
  前项应征收之裁判费或声请费,当事人得以声请支付命令时已缴之裁判费扣抵之。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二

  依第四十四条之二请求赔偿之人,其裁判费超过新台币六十万元部分暂免征收。
  依第四十四条之三规定请求者,免征裁判费。
  依第一项或其他法律规定暂免征收之裁判费,第一审法院应于该事件确定后,依职权裁定向负担诉讼费用之一造征收之。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三

  诉讼文书之影印费、摄影费、抄录费、翻译费,证人、鉴定人之日费、旅费及其他进行诉讼之必要费用,其项目及标准由司法院定之。
  运送费、公告法院网站费、登载公报新闻纸费及法院核定之鉴定人报酬,依实支数计算。
  命当事人预纳之前二项费用,应专就该事件所预纳之项目支用,并得由法院代收代付之。有剩馀者,应于诉讼终结后返还缴款人。
  邮电送达费及法官、书记官、执达员、通译于法院外为诉讼行为之食、宿、舟、车费,不另征收。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四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或其他依法令代当事人为诉讼行为之人,经法院命其于期日到场或依当事人讯问程序陈述者,其到场之费用为诉讼费用之一部。
  前项费用额之计算,准用证人日费、旅费之规定。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五

  法院或审判长依法律规定,为当事人选任律师为特别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者,其律师之酬金由法院酌定之。
  前项及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三第一项之律师酬金为诉讼费用之一部,应限定其最高额,其支给标准,由司法院参酌法务部及全国律师联合会等意见定之。
  前项律师酬金之数额,法院为终局裁判时,应并予酌定;诉讼不经裁判而终结者,法院应依声请以裁定酌定之。
  对于酌定律师酬金数额之裁判,得为抗告,但不得再为抗告。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六

  诉讼费用如有溢收情事者,法院应依声请并得依职权以裁定返还之。
  前项声请,至迟应于裁判确定或事件终结后三个月内为之。
  裁判费如有因法院晓示文字记载错误或其他类此情形而缴纳者,得于缴费之日起五年内声请返还,法院并得依职权以裁定返还之。


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七

  本法应征收之裁判费,各高等法院得因必要情形,拟定额数,报请司法院核准后加征之。但其加征之额数,不得超过原额数十分之五。


第三节 诉讼费用之负担[编辑]

第七十八条

  诉讼费用,由败诉之当事人负担。


第七十九条

  各当事人一部胜诉、一部败诉者,其诉讼费用,由法院酌量情形,命两造以比例分担或命一造负担,或命两造各自负担其支出之诉讼费用。


第八十条

  被告对于原告关于诉讼标的之主张迳行认诺,并能证明其无庸起诉者,诉讼费用由原告负担。


第八十条之一

  因共有物分割、经界或其他性质上类似之事件涉讼,由败诉当事人负担诉讼费用显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胜诉之当事人负担其一部。


第八十一条

  因下列行为所生之费用,法院得酌量情形,命胜诉之当事人负担其全部或一部:
  一、胜诉人之行为,非为伸张或防卫权利所必要者。
  二、败诉人之行为,按当时之诉讼程度,为伸张或防卫权利所必要者。


第八十二条

  当事人不于适当时期提出攻击或防御方法,或迟误期日或期间,或因其他应归责于己之事由而致诉讼延滞者,虽该当事人胜诉,其因延滞而生之费用,法院得命其负担全部或一部。


第八十三条

  原告撤回其诉者,诉讼费用由原告负担。其于第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撤回者,得于撤回后三个月内声请退还该审级所缴裁判费三分之二。
  前项规定,于当事人撤回上诉或抗告者准用之。


第八十四条

  当事人为和解者,其和解费用及诉讼费用各自负担之。但别有约定者,不在此限。
  和解成立者,当事人得于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声请退还其于该审级所缴裁判费三分之二。


第八十五条

  共同诉讼人,按其人数,平均分担诉讼费用。但共同诉讼人于诉讼之利害关系显有差异者,法院得酌量其利害关系之比例,命分别负担。
  共同诉讼人因连带或不可分之债败诉者,应连带负担诉讼费用。
  共同诉讼人中有专为自己之利益而为诉讼行为者,因此所生之费用,应由该当事人负担。


第八十六条

  因参加诉讼所生之费用,由参加人负担。但他造当事人依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四条规定应负担之诉讼费用,仍由该当事人负担。
  诉讼标的,对于参加人与其所辅助之当事人必须合一确定者,准用前条之规定。


第八十七条

  法院为终局判决时,应依职权为诉讼费用之裁判。
  上级法院废弃下级法院之判决,而就该事件为裁判或变更下级法院之判决者,应为诉讼总费用之裁判;受发回或发交之法院为终局之判决者亦同。


第八十八条

  诉讼费用之裁判,非对于本案裁判有上诉时,不得声明不服。


第八十九条

  法院书记官、执达员、法定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生无益之诉讼费用者,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以裁定命该官员或代理人负担。
  依第四十九条或第七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暂为诉讼行为之人不补正其欠缺者,因其诉讼行为所生之费用,法院得依职权以裁定命其负担。
  前二项裁定,得为抗告。


第九十条

  诉讼不经裁判而终结者,法院应依声请以裁定为诉讼费用之裁判。
  前项声请,应于诉讼终结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


第九十一条

  法院未于诉讼费用之裁判确定其费用额者,第一审受诉法院于该裁判有执行力后,应依声请以裁定确定之。
  声请确定诉讼费用额者,应提出费用计算书、交付他造之计算书缮本或影本及释明费用额之证书。
  依第一项确定之诉讼费用额,应于裁定送达之翌日起,加给按法定利率计算之利息。


第九十二条

  当事人分担诉讼费用者,法院应于裁判前命他造于一定期间内,提出费用计算书、交付声请人之计算书缮本或影本及释明费用额之证书。
  他造迟误前项期间者,法院得仅就声请人一造之费用裁判之。但他造嗣后仍得声请确定其诉讼费用额。


第九十三条

  当事人分担诉讼费用者,法院为确定费用额之裁判时,除前条第二项情形外,应视为各当事人应负担之费用,已就相等之额抵销,而确定其一造应赔偿他造之差额。


第九十四条

  法院得命书记官计算诉讼费用额。


第九十四条之一

  诉讼行为须支出费用者,审判长得定期命当事人预纳之。当事人不预纳者,法院得不为该行为。但其不预纳费用致诉讼无从进行,经定期通知他造垫支亦不为垫支时,视为合意停止诉讼程序。
  前项但书情形,经当事人于四个月内预纳或垫支费用者,续行其诉讼程序。其逾四个月未预纳或垫支者,视为撤回其诉或上诉。


第九十五条

  本节之规定,于法院以裁定终结本案或与本案无涉之争点者准用之。


第九十五条之一

  检察官为当事人,依本节之规定应负担诉讼费用时,由国库支付。


第四节 诉讼费用之担保[编辑]

第九十六条

  原告于中华民国无住所、事务所及营业所者,法院应依被告声请,以裁定命原告供诉讼费用之担保;诉讼中发生担保不足额或不确实之情事时,亦同。
  前项规定,如原告请求中,被告无争执之部分,或原告在中华民国有资产,足以赔偿诉讼费用时,不适用之。


第九十七条

  被告已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不得声请命原告供担保。但应供担保之事由知悉在后者,不在此限。


第九十八条

  被告声请命原告供担保者,于其声请被驳回或原告供担保前,得拒绝本案辩论。


第九十九条

  法院命原告供担保者,应于裁定中定担保额及供担保之期间。
  定担保额,以被告于各审应支出之费用总额为准。


第一百条

  关于声请命供担保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百零一条

  原告于裁定所定供担保之期间内不供担保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其诉。但在裁定前已供担保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零二条

  供担保应提存现金或法院认为相当之有价证券。但当事人别有约定者,不在此限。
  前项担保,得由保险人或经营保证业务之银行出具保证书代之。
  应供担保之原告,不能依前二项规定供担保者,法院得许由该管区域内有资产之人具保证书代之。


第一百零三条

  被告就前条之提存物,与质权人有同一之权利。
  前条具保证书人,于原告不履行其所负义务时,有就保证金额履行之责任。法院得因被告之声请,迳向具保证书人为强制执行。


第一百零四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应依供担保人之声请,以裁定命返还其提存物或保证书:
  一、应供担保之原因消灭者。
  二、供担保人证明受担保利益人同意返还者。
  三、诉讼终结后,供担保人证明已定二十日以上之期间,催告受担保利益人行使权利而未行使,或法院依供担保人之声请,通知受担保利益人于一定期间内行使权利并向法院为行使权利之证明而未证明者。
  关于前项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百零五条

  供担保之提存物或保证书,除得由当事人约定变换外,法院得依供担保人之声请,以裁定许其变换。
  关于前项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百零六条

  第一百零二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一百零三条至前条之规定,于其他依法令供诉讼上之担保者准用之;其应就起诉供担保者,并准用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第一项、第一百条及第一百零一条之规定。


第五节 诉讼救助[编辑]

第一百零七条

  当事人无资力支出诉讼费用者,法院应依声请,以裁定准予诉讼救助。但显无胜诉之望者,不在此限。
  法院认定前项资力时,应斟酌当事人及其共同生活亲属基本生活之需要。


第一百零八条

  对于外国人准予诉讼救助,以依条约、协定或其本国法令或惯例,中华民国人在其国得受诉讼救助者为限。


第一百零九条

  声请诉讼救助,应向受诉法院为之。于诉讼系属前声请者,并应陈明关于本案诉讼之声明及其原因事实。
  无资力支出诉讼费用之事由,应释明之。
  前项释明,得由受诉法院管辖区域内有资力之人,出具保证书代之。保证书内,应载明具保证书人于声请诉讼救助人负担诉讼费用时,代缴暂免之费用。


第一百零九条之一

  驳回诉讼救助声请之裁定确定前,第一审法院不得以原告未缴纳裁判费为由驳回其诉。


第一百十条

  准予诉讼救助,于诉讼终结前,有下列各款之效力:
  一、暂免裁判费及其他应预纳之诉讼费用。
  二、免供诉讼费用之担保。
  三、审判长依法律规定为受救助人选任律师代理诉讼时,暂行免付酬金。
  前项第一款暂免之诉讼费用,由国库垫付。


第一百十一条

  准予诉讼救助,于假扣押、假处分、上诉及抗告,亦有效力。


第一百十二条

  准予诉讼救助之效力,因受救助人死亡而消灭。


第一百十三条

  当事人力能支出诉讼费用而受诉讼救助或其后力能支出者,法院应以裁定撤销救助,并命其补交暂免之费用。
  前项裁定,由诉讼卷宗所在之法院为之。


第一百十四条

  经准予诉讼救助者,于终局判决确定或诉讼不经裁判而终结后,第一审受诉法院应依职权以裁定确定诉讼费用额,向应负担诉讼费用之当事人征收之;其因诉讼救助暂免而应由受救助人负担之诉讼费用,并得向具保证书人为强制执行。
  为受救助人选任律师之酬金,征收而无效果时,由国库垫付。


第一百十五条

  本节所定之各裁定,得为抗告。

第四章 诉讼程序[编辑]

第一节 当事人书状[编辑]

第一百十六条

  当事人书状,除别有规定外,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当事人为法人、其他团体或机关者,其名称及公务所、事务所或营业所。
  二、有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及法定代理人与当事人之关系。
  三、诉讼事件。
  四、应为之声明或陈述。
  五、供证明或释明用之证据。
  六、附属文件及其件数。
  七、法院。
  八、年、月、日。
  书状内宜记载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之性别、出生年月日、职业、国民身分证号码、营利事业统一编号、电话号码及其他足资辨别之特征。
  当事人得以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将书状传送于法院,效力与提出书状同。其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当事人书状之格式及其记载方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一百十七条

  当事人或代理人应于书状内签名或盖章。其以指印代签名者,应由他人代书姓名,记明其事由并签名。


第一百十八条

  当事人于书状内引用所执之文书者,应添具该文书原本或缮本或影本;其仅引用一部分者,得祇具节本,摘录该部分及其所载年、月、日并名押、印记;如文书系他造所知或浩繁难以备录者,得祇表明该文书。
  当事人于书状内引用非其所执之文书或其他证物者,应表明执有人姓名及住、居所或保管之机关;引用证人者,应表明该证人姓名及住、居所。


第一百十九条

  书状及其附属文件,除提出于法院者外,应按应受送达之他造人数,提出缮本或影本。
  前项缮本或影本与书状有不符时,以提出于法院者为准。


第一百二十条

  当事人提出于法院之附属文件原本,他造得请求阅览;所执原本未经提出者,法院因他造之声请,应命其于五日内提出,并于提出后通知他造。
  他造接到前项通知后,得于三日内阅览原本,并制作缮本或影本。


第一百二十一条

  书状不合程式或有其他欠缺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命其补正。
  因命补正欠缺,得将书状发还;如当事人住居法院所在地者,得命其到场补正。
  书状之欠缺,经于期间内补正者,视其补正之书状,与最初提出同。


第一百二十二条

  于言词辩论外,关于诉讼所为之声明或陈述,除依本法应用书状者外,得于法院书记官前以言词为之。
  前项情形,法院书记官应作笔录,并于笔录内签名。
  第一百十六条及第一百十八条至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第二节 送达[编辑]

第一百二十三条

  送达,除别有规定外,由法院书记官依职权为之。


第一百二十四条

  送达,由法院书记官交执达员或邮务机构行之。
  由邮务机构行送达者,以邮务人员为送达人。


第一百二十五条

  法院得向送达地地方法院为送达之嘱托。


第一百二十六条

  法院书记官,得于法院内,将文书付与应受送达人,以为送达。


第一百二十七条

  对于无诉讼能力人为送达者,应向其全体法定代理人为之。
  法定代理人有二人以上,如其中有应为送达处所不明者,送达得仅向其馀之法定代理人为之。


第一百二十八条

  对于在中华民国有事务所或营业所之外国法人或团体为送达者,应向其在中华民国之代表人或管理人为之。
  前条第二项规定,于前项送达准用之。


第一百二十九条

  对于在军队或军舰服役之军人为送达者,应嘱托该管军事机关或长官为之。


第一百三十条

  对于在监所人为送达者,应嘱托该监所首长为之。


第一百三十一条

  关于商业之诉讼事件,送达得向经理人为之。


第一百三十二条

  诉讼代理人受送达之权限未受限制者,送达应向该代理人为之。但审判长认为必要时,得命送达于当事人本人。


第一百三十三条

  当事人或代理人经指定送达代收人向受诉法院陈明者,应向该代收人为送达。
  原告、声请人、上诉人或抗告人于中华民国无送达处所者,应指定送达处所在中华民国之送达代收人。


第一百三十四条

  送达代收人,经指定陈明后,其效力及于同地之各级法院。但该当事人或代理人别有陈明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三十五条

  送达,除别有规定外,付与该文书之缮本或影本。


第一百三十六条

  送达于应受送达人之住居所、事务所或营业所行之。但在他处会晤应受送达人时,得于会晤处所行之。
  不知前项所定应为送达之处所或不能在该处所为送达时,得在应受送达人就业处所为送达。应受送达人陈明在其就业处所收受送达者,亦同。
  对于法定代理人之送达,亦得于当事人本人之事务所或营业所行之。


第一百三十七条

  送达于住、居所,事务所或营业所,不获会晤应受送达人者,得将文书付与有辨别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雇人。
  如同居人或受雇人为他造当事人者,不适用前项之规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

  送达不能依前二条规定为之者,得将文书寄存送达地之自治或警察机关,并作送达通知书两份,一份黏贴于应受送达人住居所、事务所、营业所或其就业处所门首,另一份置于该送达处所信箱或其他适当位置,以为送达。
  寄存送达,自寄存之日起,经十日发生效力。
  寄存之文书自寄存之日起,寄存机关应保存二个月。


第一百三十九条

  应受送达人拒绝收领而无法律上理由者,应将文书置于送达处所,以为送达。
  前项情形,如有难达留置情事者,准用前条之规定。


第一百四十条

  送达,除依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由邮务人员为之者外,非经审判长或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或送达地地方法院法官之许可,不得于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或日出前、日没后为之。但应受送达人不拒绝收领者,不在此限。
  前项许可,法院书记官应于送达之文书内记明。


第一百四十一条

  送达人应作送达证书,记载下列各款事项并签名:
  一、交送达之法院。
  二、应受送达人。
  三、应送达之文书。
  四、送达处所及年、月、日、时。
  五、送达方法。
  送达证书,应于作就后交收领人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如拒绝或不能签名、盖章或按指印者,送达人应记明其事由。
  收领人非应受送达人本人者,应由送达人记明其姓名。
  送达证书,应提出于法院附卷。


第一百四十二条

  不能为送达者,送达人应作记载该事由之报告书,提出于法院附卷,并缴回应送达之文书。
  法院书记官应将不能送达之事由,通知使为送达之当事人。


第一百四十三条

  依第一百二十六条之规定为送达者,应命受送达人提出收据附卷。


第一百四十四条

  于有治外法权人之住、居所或事务所为送达者,得嘱托外交部为之。


第一百四十五条

  于外国为送达者,应嘱托该国管辖机关或驻在该国之中华民国使领馆或其他机构、团体为之。
  不能依前项规定为嘱托送达者,得将应送达之文书交邮务机构以双挂号发送,以为送达,并将挂号回执附卷。


第一百四十六条

  对于驻在外国之中华民国大使、公使、领事或其他驻外人员为送达者,应嘱托外交部为之。


第一百四十七条

  (删除)


第一百四十八条

  受嘱托之机关或公务员,经通知已为送达或不能为送达者,法院书记官应将通知书附卷;其不能为送达者,并应将其事由通知使为送达之当事人。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于当事人之送达,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受诉法院得依声请,准为公示送达:
  一、应为送达之处所不明者。
  二、于有治外法权人之住居所或事务所为送达而无效者。
  三、于外国为送达,不能依第一百四十五条之规定办理,或预知虽依该条规定办理而无效者。
  驳回前项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项所列各款情形,如无人为公示送达之声请者,受诉法院为避免诉讼迟延认有必要时,得依职权命为公示送达。
  原告或曾受送达之被告变更其送达之处所,而不向受诉法院陈明,致有第一项第一款之情形者,受诉法院得依职权,命为公示送达。
  原告、声请人、上诉人或抗告人未依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项规定指定送达代收人者,受诉法院得依职权,命为公示送达。


第一百五十条

  依前条规定为公示送达后,对于同一当事人仍应为公示送达者,依职权为之。


第一百五十一条

  公示送达,应由法院书记官保管应送达之文书,而于法院之公告处黏贴公告,晓示应受送达人应随时向其领取。但应送达者如系通知书,应将该通知书黏贴于公告处。
  除前项规定外,法院应命将文书之缮本、影本或节本,公告于法院网站;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命登载于公报或新闻纸。


第一百五十二条

  公示送达,自将公告或通知书黏贴公告处之日起,公告于法院网站者,自公告之日起,其登载公报或新闻纸者,自最后登载之日起,经二十日发生效力;就应于外国为送达而为公示送达者,经六十日发生效力。但第一百五十条之公示送达,自黏贴公告处之翌日起,发生效力。


第一百五十三条

  为公示送达者,法院书记官应作记载该事由及年、月、日、时之证书附卷。


第一百五十三条之一

  诉讼文书,得以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传送之;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传送与送达有同一之效力:
  一、应受送达人陈明已收领该文书者。
  二、诉讼关系人就特定诉讼文书声请传送者。
  前项传送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三节 期日及期间[编辑]

第一百五十四条

  期日,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依职权定之。


第一百五十五条

  期日,除有不得已之情形外,不得于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定之。


第一百五十六条

  审判长定期日后,法院书记官应作通知书送达于诉讼关系人。但经审判长面告以所定之期日命其到场,或诉讼关系人曾以书状陈明届期到场者,与送达有同一之效力。


第一百五十七条

  期日应为之行为,于法院内为之。但在法院内不能为或为之而不适当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五十八条

  期日,以朗读案由为始。


第一百五十九条

  期日,如有重大理由,得变更或延展之。
  变更或延展期日,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裁定之。


第一百六十条

  期间,除法定者外,由法院或审判长酌量情形定之。
  法院或审判长所定期间,自送达定期间之文书时起算;无庸送达者,自宣示定期间之裁判时起算。但别定起算方法者,不在此限。


第一百六十一条

  期间之计算,依民法之规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

  当事人不在法院所在地住居者,计算法定期间,应扣除其在途之期间。但有诉讼代理人住居法院所在地,得为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者,不在此限。
  前项应扣除之在途期间,由司法院定之。


第一百六十三条

  期间,如有重大理由,得伸长或缩短之。但不变期间,不在此限。
  伸长或缩短期间,由法院裁定。但期间系审判长所定者,由审判长裁定。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或代理人,因天灾或其他不应归责于己之事由,迟误不变期间者,于其原因消灭后十日内,得声请回复原状。
  前项期间,不得伸长或缩短之。但得准用前项之规定,声请回复原状。
  迟误不变期间已逾一年者,不得声请回复原状。


第一百六十五条

  因迟误上诉或抗告期间而声请回复原状者,应以书状向为裁判之原法院为之;迟误其他期间者,向管辖该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之法院为之。
  迟误期间之原因及其消灭时期,应于书状内表明并释明之。
  声请回复原状,应同时补行期间内应为之诉讼行为。


第一百六十六条

  回复原状之声请,由受声请之法院与补行之诉讼行为合并裁判之。但原法院认其声请应行许可,而将该上诉或抗告事件送交上级法院者,应送由上级法院合并裁判。


第一百六十七条

  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关于其所为之行为,得定期日及期间。
  第一百五十四条至第一百六十条及第一百六十三条之规定,于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定期日及期间者准用之。


第四节 诉讼程序之停止[编辑]

第一百六十八条

  当事人死亡者,诉讼程序在有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或其他依法令应续行诉讼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六十九条

  法人因合并而消灭者,诉讼程序在因合并而设立或合并后存续之法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前项规定,于其合并不得对抗他造者,不适用之。


第一百七十条

  当事人丧失诉讼能力或法定代理人死亡或其代理权消灭者,诉讼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或取得诉讼能力之本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七十一条

  受托人之信托任务终了者,诉讼程序在新受托人或其他依法令应续行诉讼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七十二条

  本于一定资格以自己名义为他人任诉讼当事人之人,丧失其资格或死亡者,诉讼程序在有同一资格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依法被选定为诉讼当事人之人全体丧失其资格者,诉讼程序在该有共同利益人全体或新被选定为诉讼当事人之人承受其诉讼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七十三条

  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一项及第一百七十条至前条之规定,于有诉讼代理人时不适用之。但法院得酌量情形,裁定停止其诉讼程序。


第一百七十四条

  当事人受破产之宣告者,关于破产财团之诉讼程序,在依破产法有承受诉讼人或破产程序终结以前当然停止。
  当事人经法院依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裁定开始清算程序者,关于清算财团之诉讼程序,于管理人承受诉讼或清算程序终止、终结以前当然停止。


第一百七十五条

  第一百六十八条至第一百七十二条及前条所定之承受诉讼人,于得为承受时,应即为承受之声明。
  他造当事人,亦得声明承受诉讼。


第一百七十六条

  声明承受诉讼,应提出书状于受诉法院,由法院送达于他造。


第一百七十七条

  承受诉讼之声明有无理由,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
  法院认其声明为无理由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诉讼程序于裁判送达后当然停止者,其承受诉讼之声明,由为裁判之原法院裁定之。


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不声明承受诉讼时,法院亦得依职权,以裁定命其续行诉讼。


第一百七十九条

  前二条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百八十条

  法院因天灾或其他不可避之事故不能执行职务者,诉讼程序在法院公告执行职务前当然停止。但因战事不能执行职务者,诉讼程序在法院公告执行职务届满六个月以前当然停止。
  前项但书情形,当事人于停止期间内均向法院为诉讼行为者,其停止终竣。


第一百八十一条

  当事人于战时服兵役,有停止诉讼程序之必要者,或因天灾、战事或其他不可避之事故与法院交通隔绝者,法院得在障碍消灭前,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第一百八十二条

  诉讼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诉讼之法律关系是否成立为据者,法院得在他诉讼终结前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前项规定,于应依行政争讼程序确定法律关系是否成立者准用之。但法律别有规定者,依其规定。


第一百八十二条之一

  普通法院就其受理诉讼之权限,如与行政法院确定裁判之见解有异时,应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并声请司法院大法官解释。但当事人合意愿由普通法院为裁判者,由普通法院裁判之。
  经司法院大法官解释普通法院无受理诉讼权限者,普通法院应将该诉讼移送至有受理诉讼权限之法院。
  第一项之合意,应以文书证之。


第一百八十二条之二

  当事人就已系属于外国法院之事件更行起诉,如有相当理由足认该事件之外国法院判决在中华民国有承认其效力之可能,并于被告在外国应诉无重大不便者,法院得在外国法院判决确定前,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但两造合意愿由中华民国法院裁判者,不在此限。
  法院为前项裁定前,应使当事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一百八十三条

  诉讼中有犯罪嫌疑牵涉其裁判者,法院得在刑事诉讼终结前,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第一百八十四条

  依第五十四条之规定提起诉讼者,法院得在该诉讼终结前,以裁定停止本诉讼之程序。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依第六十五条之规定,告知诉讼,法院如认受告知人能为参加者,得在其参加前以裁定停止诉讼程序。


第一百八十六条

  停止诉讼程序之裁定,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撤销之。


第一百八十七条

  关于停止诉讼程序之裁定,及关于撤销停止之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百八十八条

  诉讼程序当然或裁定停止间,法院及当事人不得为关于本案之诉讼行为。但于言词辩论终结后当然停止者,本于其辩论之裁判得宣示之。
  诉讼程序当然或裁定停止者,期间停止进行;自停止终竣时起,其期间更始进行。


第一百八十九条

  当事人得以合意停止诉讼程序。但不变期间之进行,不受影响。
  前项合意,应由两造向受诉法院或受命法官陈明。
  前条规定,除第一项但书外,于合意停止诉讼程序准用之。


第一百九十条

  合意停止诉讼程序之当事人,自陈明合意停止时起,如于四个月内不续行诉讼者,视为撤回其诉或上诉;续行诉讼而再以合意停止诉讼程序者,以一次为限。如再次陈明合意停止诉讼程序,不生合意停止诉讼之效力,法院得依职权续行诉讼;如两造无正当理由仍迟误言词辩论期日者,视为撤回其诉或上诉。


第一百九十一条

  当事人两造无正当理由迟误言词辩论期日者,除别有规定外,视为合意停止诉讼程序。如于四个月内不续行诉讼者,视为撤回其诉或上诉。
  前项诉讼程序停止间,法院于认为必要时,得依职权续行诉讼,如无正当理由两造仍迟误不到者,视为撤回其诉或上诉。


第五节 言词辩论[编辑]

第一百九十二条

  言词辩论,以当事人声明应受裁判之事项为始。


第一百九十三条

  当事人应就诉讼关系为事实上及法律上之陈述。
  当事人不得引用文件以代言词陈述。但以举文件之辞句为必要时,得朗读其必要之部分。


第一百九十四条

  当事人应依第二编第一章第三节之规定,声明所用之证据。


第一百九十五条

  当事人就其提出之事实,应为真实及完全之陈述。
  当事人对于他造提出之事实及证据,应为陈述。


第一百九十五条之一

  当事人提出之攻击或防御方法,涉及当事人或第三人隐私、业务秘密,经当事人声请,法院认为适当者,得不公开审判;其经两造合意不公开审判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六条

  攻击或防御方法,除别有规定外,应依诉讼进行之程度,于言词辩论终结前适当时期提出之。
  当事人意图延滞诉讼,或因重大过失逾时始行提出攻击或防御方法,有碍诉讼之终结者,法院得驳回之。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意旨不明了,经命其叙明而不为必要之叙明者,亦同。


第一百九十七条

  当事人对于诉讼程序规定之违背,得提出异议。但已表示无异议或无异议而就该诉讼有所声明或陈述者,不在此限。
  前项但书规定,于该诉讼程序之规定,非仅为当事人之利益而设者,不适用之。


第一百九十八条

  审判长开闭及指挥言词辩论,并宣示法院之裁判。
  审判长对于不从其命者,得禁止发言。
  言词辩论须续行者,审判长应速定其期日。


第一百九十九条

  审判长应注意令当事人就诉讼关系之事实及法律为适当完全之辩论。
  审判长应向当事人发问或晓谕,令其为事实上及法律上陈述、声明证据或为其他必要之声明及陈述;其所声明或陈述有不明了或不完足者,应令其叙明或补充之。
  陪席法官告明审判长后,得向当事人发问或晓谕。


第一百九十九条之一

  依原告之声明及事实上之陈述,得主张数项法律关系,而其主张不明了或不完足者,审判长应晓谕其叙明或补充之。
  被告如主张有消灭或妨碍原告请求之事由,究为防御方法或提起反诉有疑义时,审判长应阐明之。


第二百条

  当事人得声请审判长为必要之发问,并得向审判长陈明后自行发问。
  审判长认为当事人声请之发问或自行发问有不当者,得不为发问或禁止之。


第二百零一条

  参与辩论人,如以审判长关于指挥诉讼之裁定,或审判长及陪席法官之发问或晓谕为违法而提出异议者,法院应就其异议为裁定。


第二百零二条

  凡依本法使受命法官为行为者,由审判长指定之。
  法院应为之嘱托,除别有规定外,由审判长行之。


第二百零三条

  法院因阐明或确定诉讼关系,得为下列各款之处置:
  一、命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到场。
  二、命当事人提出图案、表册、外国文文书之译本或其他文书、物件。
  三、将当事人或第三人提出之文书、物件,暂留置于法院。
  四、依第二编第一章第三节之规定,行勘验、鉴定或嘱托机关、团体为调查。


第二百零四条

  当事人以一诉主张之数项标的,法院得命分别辩论。但该数项标的或其攻击或防御方法有牵连关系者,不得为之。


第二百零五条

  分别提起之数宗诉讼,其诉讼标的相牵连或得以一诉主张者,法院得命合并辩论。
  命合并辩论之数宗诉讼,得合并裁判。
  第五十四条所定之诉讼,应与本诉讼合并辩论及裁判之。但法院认为无合并之必要或应适用第一百八十四条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零六条

  当事人关于同一诉讼标的,提出数种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法院得命限制辩论。


第二百零七条

  参与辩论人如不通中华民国语言,法院应用通译;法官不通参与辩论人所用之方言者,亦同。
  参与辩论人如为聋、哑人,法院应用通译。但亦得以文字发问或使其以文字陈述。
  关于鉴定人之规定,于前二项通译准用之。


第二百零八条

  当事人欠缺陈述能力者,法院得禁止其陈述。
  前项情形,除有诉讼代理人或辅佐人同时到场者外,应延展辩论期日;如新期日到场之人再经禁止陈述者,得视同不到场。
  前二项之规定,于诉讼代理人或辅佐人欠缺陈述能力者准用之。


第二百零九条

  法院调查证据,除别有规定外,于言词辩论期日行之。


第二百十条

  法院于言词辩论终结后,宣示裁判前,如有必要得命再开言词辩论。


第二百十一条

  参与言词辩论之法官有变更者,当事人应陈述以前辩论之要领。但审判长得令书记官朗读以前笔录代之。


第二百十一条之一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辅佐人或其他诉讼关系人所在与法院间有声音及影像相互传送之科技设备而得直接审理者,法院认为适当时,得依声请或依职权以该设备审理之。
  前项情形,法院应征询当事人之意见。
  第一项情形,其期日通知书记载之应到处所为该设备所在处所。
  依第一项进行程序之笔录及其他文书,须陈述人签名者,由法院传送至陈述人所在处所,经陈述人确认内容并签名后,将笔录及其他文书以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传回法院。
  第一项审理及前项文书传送之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二百十二条

  法院书记官应作言词辩论笔录,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辩论之处所及年、月、日。
  二、法官、书记官及通译姓名。
  三、诉讼事件。
  四、到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辅佐人及其他经通知到场之人姓名。
  五、辩论之公开或不公开,如不公开者,其理由。


第二百十三条

  言词辩论笔录内,应记载辩论进行之要领,并将下列各款事项,记载明确:
  一、诉讼标的之舍弃、认诺及自认。
  二、证据之声明或舍弃及对于违背诉讼程序规定之异议。
  三、依本法规定应记载笔录之其他声明或陈述。
  四、证人或鉴定人之陈述及勘验所得之结果。
  五、不作裁判书附卷之裁判。
  六、裁判之宣示。
  除前项所列外,当事人所为重要声明或陈述,及经晓谕而不为声明或陈述之情形,审判长得命记载于笔录。


第二百十三条之一

  法院得依当事人之声请或依职权,使用录音机或其他机器设备,辅助制作言词辩论笔录。其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二百十四条

  当事人将其在言词辩论时所为之声明或陈述记载于书状,当场提出,经审判长认为适当者,得命法院书记官以该书状附于笔录,并于笔录内记载其事由。


第二百十五条

  笔录内引用附卷之文书或表示将该文书作为附件者,其文书所记载之事项,与记载笔录者有同一之效力。


第二百十六条

  笔录或前条文书内所记第二百十三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四款事项,应依声请于法庭向关系人朗读或令其阅览,并于笔录内附记其事由。
  关系人对于笔录所记有异议者,法院书记官得更正或补充之;如以异议为不当,应于笔录内附记其异议。


第二百十七条

  审判长及法院书记官应于笔录内签名;审判长因故不能签名者,由资深陪席法官签名,法官均不能签名者,仅由书记官签名,书记官不能签名者,由审判长或法官签名,并均应附记其事由。


第二百十八条

  笔录不得挖补或涂改文字,如有增加、删除,应盖章并记明字数,其删除处应留存字迹,俾得辨认。


第二百十九条

  关于言词辩论所定程式之遵守,专以笔录证之。


第六节 裁判[编辑]

第二百二十条

  裁判,除依本法应用判决者外,以裁定行之。


第二百二十一条

  判决,除别有规定外,应本于当事人之言词辩论为之。
  法官非参与为判决基础之辩论者,不得参与判决。


第二百二十二条

  法院为判决时,应斟酌全辩论意旨及调查证据之结果,依自由心证判断事实之真伪。但别有规定者,不在此限。
  当事人已证明受有损害而不能证明其数额或证明显有重大困难者,法院应审酌一切情况,依所得心证定其数额。
  法院依自由心证判断事实之真伪,不得违背论理及经验法则。
  得心证之理由,应记明于判决。


第二百二十三条

  判决应公告之;经言词辩论之判决,应宣示之,但当事人明示于宣示期日不到场或于宣示期日未到场者,不在此限。
  宣示判决,应于言词辩论终结之期日或辩论终结时指定之期日为之。
  前项指定之宣示期日,自辩论终结时起,独任审判者,不得逾二星期;合议审判者,不得逾三星期。但案情繁杂或有特殊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项判决之宣示,应本于已作成之判决原本为之。


第二百二十四条

  宣示判决,应朗读主文,其理由如认为须告知者,应朗读或口述要领。
  公告判决,应于法院公告处或网站公告其主文,法院书记官并应作记载该事由及年、月、日、时之证书附卷。


第二百二十五条

  宣示判决,不问当事人是否在场,均有效力。


第二百二十六条

  判决,应作判决书,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当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当事人为法人、其他团体或机关者,其名称及公务所、事务所或营业所。
  二、有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者,其姓名、住所或居所。
  三、诉讼事件;判决经言词辩论者,其言词辩论终结日期。
  四、主文。
  五、事实。
  六、理由。
  七、年、月、日。
  八、法院。
  事实项下,应记载言词辩论时当事人之声明,并表明其声明为正当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要领。
  理由项下,应记载关于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意见及法律上之意见。
  一造辩论判决及基于当事人就事实之全部自认所为之判决,其事实及理由得简略记载之。


第二百二十七条

  为判决之法官,应于判决书内签名;法官中有因故不能签名者,由审判长附记其事由;审判长因故不能签名者,由资深陪席法官附记之。


第二百二十八条

  判决原本,应于判决宣示后,当日交付法院书记官;其于辩论终结之期日宣示判决者,应于五日内交付之。
  书记官应于判决原本内,记明收领期日并签名。


第二百二十九条

  判决,应以正本送达于当事人。
  前项送达,自法院书记官收领判决原本时起,至迟不得逾十日。
  对于判决得上诉者,应于送达当事人之正本内,记载其期间及提出上诉状之法院。


第二百三十条

  判决之正本或节本,应分别记明之,由法院书记官签名并盖法院印。


第二百三十一条

  判决经宣示后,为该判决之法院受其羁束;不宣示者,经公告后受其羁束。
  判决宣示或公告后,当事人得不待送达,本于该判决为诉讼行为。


第二百三十二条

  判决如有误写、误算或其他类此之显然错误者,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以裁定更正;其正本与原本不符者,亦同。
  前项裁定,附记于判决原本及正本;如正本已经送达,不能附记者,应制作该裁定之正本送达。
  对于更正或驳回更正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但对于判决已合法上诉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三十三条

  诉讼标的之一部或诉讼费用,裁判有脱漏者,法院应依声请或依职权以判决补充之。
  当事人就脱漏部分声明不服者,以声请补充判决论。
  脱漏之部分已经辩论终结者,应即为判决;未终结者,审判长应速定言词辩论期日。
  因诉讼费用裁判脱漏所为之补充判决,于本案判决有合法之上诉时,上诉审法院应与本案诉讼同为裁判。
  驳回补充判决之声请,以裁定为之。


第二百三十四条

  裁定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裁定前不行言词辩论者,除别有规定外,得命关系人以书状或言词为陈述。


第二百三十五条

  经言词辩论之裁定,应宣示之。但当事人明示于宣示期日不到场或于宣示期日未到场者,得以公告代之。
  终结诉讼之裁定,不经言词辩论者,应公告之。


第二百三十六条

  不宣示之裁定,应为送达。
  已宣示之裁定得抗告者,应为送达。


第二百三十七条

  驳回声明或就有争执之声明所为裁定,应附理由。


第二百三十八条

  裁定经宣示后,为该裁定之法院、审判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受其羁束;不宣示者,经公告或送达后受其羁束。但关于指挥诉讼或别有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三十九条

  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项、第二百二十三条第二项及第三项、第二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二百二十七条至第二百三十条、第二百三十一条第二项、第二百三十二条及第二百三十三条之规定,于裁定准用之。


第二百四十条

  法院书记官所为之处分,应依送达或其他方法通知关系人。
  对于法院书记官之处分,得于送达后或受通知后十日内提出异议,由其所属法院裁定。


第六节之一 司法事务官之处理程序[编辑]

第二百四十条之一

  本法所定事件,依法律移由司法事务官处理者,除别有规定外,适用本节之规定。


第二百四十条之二

  司法事务官处理事件作成之文书,其名称及应记载事项各依有关法律之规定。
  前项文书之正本或节本由司法事务官签名,并盖法院印。
  司法事务官在地方法院简易庭处理事件时,前项文书之正本或节本得仅盖简易庭关防。


第二百四十条之三

  司法事务官处理事件所为之处分,与法院所为者有同一之效力。


第二百四十条之四

  当事人对于司法事务官处理事件所为之终局处分,得于处分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以书状向司法事务官提出异议。但支付命令经异议者,除有第五百十八条所定或其他不合法之情形,由司法事务官驳回外,仍适用第五百十九条规定。
  司法事务官认前项异议有理由时,应另为适当之处分;认异议为无理由者,应送请法院裁定之。
  法院认第一项之异议为有理由时,应为适当之裁定;认异议为无理由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前项裁定,应叙明理由,并送达于当事人。


第七节 诉讼卷宗[编辑]

第二百四十一条

  当事人书状、笔录、裁判书及其他关于诉讼事件之文书,法院应保存者,应由书记官编为卷宗。
  卷宗灭失事件之处理,另以法律定之。


第二百四十二条

  当事人得向法院书记官声请阅览、抄录或摄影卷内文书,或预纳费用声请付与缮本、影本或节本。
  第三人经当事人同意或释明有法律上之利害关系,而为前项之声请者,应经法院裁定许可。
  卷内文书涉及当事人或第三人隐私或业务秘密,如准许前二项之声请,有致其受重大损害之虞者,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裁定不予准许或限制前二项之行为。
  前项不予准许或限制裁定之原因消灭者,当事人或第三人得声请法院撤销或变更该裁定。
  前二项裁定得为抗告。于抗告中,第一项、第二项之声请不予准许;其已准许之处分及前项撤销或变更之裁定,应停止执行。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参加人及其他经许可之第三人之阅卷规则,由司法院定之。


第二百四十三条

  裁判草案及其准备或评议文件,除法律别有规定外,不得交当事人或第三人阅览、抄录、摄影或付与缮本、影本或节本;裁判书在宣示或公告前,或未经法官签名者,亦同。

第二编 第一审程序[编辑]

第一章 通常诉讼程序[编辑]

第一节 起诉[编辑]

第二百四十四条

  起诉,应以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法院为之: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诉讼标的及其原因事实。
  三、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
  诉状内宜记载因定法院管辖及其适用程序所必要之事项。
  第二百六十五条所定准备言词辩论之事项,宜于诉状内记载之。
  第一项第三款之声明,于请求金钱赔偿损害之诉,原告得在第一项第二款之原因事实范围内,仅表明其全部请求之最低金额,而于第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补充其声明。其未补充者,审判长应告以得为补充。
  前项情形,依其最低金额适用诉讼程序。


第二百四十五条

  以一诉请求计算及被告因该法律关系所应为之给付者,得于被告为计算之报告前,保留关于给付范围之声明。


第二百四十六条

  请求将来给付之诉,以有预为请求之必要者为限,得提起之。


第二百四十七条

  确认法律关系之诉,非原告有即受确认判决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确认证书真伪或为法律关系基础事实存否之诉,亦同。
  前项确认法律关系基础事实存否之诉,以原告不能提起他诉讼者为限。
  前项情形,如得利用同一诉讼程序提起他诉讼者,审判长应阐明之;原告因而为诉之变更或追加时,不受第二百五十五条第一项前段规定之限制。


第二百四十八条

  对于同一被告之数宗诉讼,除定有专属管辖者外,得向就其中一诉讼有管辖权之法院合并提起之。但不得行同种诉讼程序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四十九条

  原告之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先命补正:
  一、诉讼事件不属普通法院之权限,不能依第三十一条之二第二项规定移送。
  二、诉讼事件不属受诉法院管辖而不能为第二十八条之裁定。
  三、原告或被告无当事人能力。
  四、原告或被告无诉讼能力,未由法定代理人合法代理。
  五、由诉讼代理人起诉,而其代理权有欠缺。
  六、起诉不合程式或不备其他要件。
  七、起诉违背第三十一条之一第二项、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项之规定,或其诉讼标的为确定判决之效力所及。
  八、起诉基于恶意、不当目的或有重大过失,且事实上或法律上之主张欠缺合理依据。
  原告之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得不经言词辩论,迳以判决驳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先命补正:
  一、当事人不适格或欠缺权利保护必要。
  二、依其所诉之事实,在法律上显无理由。
  前二项情形,原告之诉因逾期未补正经裁判驳回后,不得再为补正。


第二百四十九条之一

  前条第一项第八款,或第二项情形起诉基于恶意、不当目的或有重大过失者,法院得各处原告、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新台币十二万元以下之罚锾。
  前项情形,被告之日费、旅费及委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之酬金,为诉讼费用之一部,其数额由法院酌定之;并准用第七十七条之二十四第二项、第七十七条之二十五第二项、第四项之规定。
  第一项处罚,应与本诉讼合并裁判之;关于诉讼费用额,应并予确定。
  原告对于本诉讼之裁判声明不服,关于处罚部分,视为提起抗告或上诉;仅就处罚部分声明不服时,适用抗告程序。
  受处罚之法定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对于处罚之裁判声明不服者,适用抗告程序。
  第三项处罚之裁判有声明不服时,停止执行。
  原告对于本诉讼之裁判声明不服者,就所处罚锾及第三项之诉讼费用应供担保。


第二百五十条

  法院收受诉状后,审判长应速定言词辩论期日。但应依前条之规定迳行驳回,或依第二十八条之规定移送他法院,或须行书状先行程序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五十一条

  诉状,应与言词辩论期日之通知书,一并送达于被告。
  前项送达,距言词辩论之期日,至少应有十日为就审期间。但有急迫情形者,不在此限。
  曾行准备程序之事件,前项就审期间至少应有五日。


第二百五十二条

  言词辩论期日之通知书,应记载到场之日、时及处所。除向律师为送达者外,并应记载不到场时之法定效果。


第二百五十三条

  当事人不得就已起诉之事件,于诉讼系属中,更行起诉。


第二百五十四条

  诉讼系属中为诉讼标的之法律关系,虽移转于第三人,于诉讼无影响。
  前项情形,第三人经两造同意,得声请代移转之当事人承当诉讼;仅他造不同意者,移转之当事人或第三人得声请法院以裁定许第三人承当诉讼。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第一项情形,第三人未参加或承当诉讼者,当事人得为诉讼之告知;当事人未为诉讼之告知者,法院知悉诉讼标的有移转时,应即以书面将诉讼系属之事实通知第三人。
  诉讼标的基于物权关系,且其权利或标的物之取得、设定、丧失或变更,依法应登记者,于事实审言词辩论终结前,原告得声请受诉法院以裁定许可为诉讼系属事实之登记。
  前项声请,应释明本案请求。法院为裁定前,得使两造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前项释明如有不足,法院得定相当之担保,命供担保后为登记。其释明完足者,亦同。
  第五项裁定应载明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诉讼标的及其原因事实。
  第五项裁定由原告持向该管登记机关申请登记。但被告及第三人已就第五项之权利或标的物申请移转登记,经登记机关受理者,不在此限。
  关于第五项声请之裁定,当事人得为抗告。抗告法院为裁定前,应使当事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对于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为抗告。
  诉讼系属事实登记之原因消灭,或有其他情事变更情形,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得向受诉法院声请撤销许可登记之裁定。其本案已系属第三审者,向原裁定许可之法院声请之。
  第六项后段及第十项规定,于前项声请准用之。
  诉讼终结或第五项裁定经废弃、撤销确定后,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得声请法院发给证明,持向该管登记机关申请涂销诉讼系属事实之登记。


第二百五十五条

  诉状送达后,原告不得将原诉变更或追加他诉。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被告同意者。
  二、请求之基础事实同一者。
  三、扩张或减缩应受判决事项之声明者。
  四、因情事变更而以他项声明代最初之声明者。
  五、该诉讼标的对于数人必须合一确定时,追加其原非当事人之人为当事人者。
  六、诉讼进行中,于某法律关系之成立与否有争执,而其裁判应以该法律关系为据,并求对于被告确定其法律关系之判决者。
  七、不甚碍被告之防御及诉讼之终结者。
  被告于诉之变更或追加无异议,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视为同意变更或追加。


第二百五十六条

  不变更诉讼标的,而补充或更正事实上或法律上之陈述者,非为诉之变更或追加。


第二百五十七条

  诉之变更或追加,如新诉专属他法院管辖或不得行同种之诉讼程序者,不得为之。


第二百五十八条

  法院因第二百五十五条第一项但书规定,而许诉之变更或追加,或以诉为非变更或无追加之裁判,不得声明不服。
  因不备诉之追加要件而驳回其追加之裁定确定者,原告得于该裁定确定后十日内声请法院就该追加之诉为审判。


第二百五十九条

  被告于言词辩论终结前,得在本诉系属之法院,对于原告及就诉讼标的必须合一确定之人提起反诉。


第二百六十条

  反诉之标的,如专属他法院管辖,或与本诉之标的及其防御方法不相牵连者,不得提起。
  反诉,非与本诉得行同种之诉讼程序者,不得提起。
  当事人意图延滞诉讼而提起反诉者,法院得驳回之。


第二百六十一条

  诉之变更或追加及提起反诉,得于言词辩论时为之。
  于言词辩论时所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应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第二百六十二条

  原告于判决确定前,得撤回诉之全部或一部。但被告已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应得其同意。
  诉之撤回应以书状为之。但于期日,得以言词向法院或受命法官为之。
  以言词所为诉之撤回,应记载于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诉之撤回,被告于期日到场,未为同意与否之表示者,自该期日起;其未于期日到场或系以书状撤回者,自前项笔录或撤回书状送达之日起,十日内未提出异议者,视为同意撤回。


第二百六十三条

  诉经撤回者,视同未起诉。但反诉不因本诉撤回而失效力
  于本案经终局判决后将诉撤回者,不得复提起同一之诉。


第二百六十四条

  本诉撤回后,反诉之撤回,不须得原告之同意。


第二节 言词辩论之准备[编辑]

第二百六十五条

  当事人因准备言词辩论之必要,应以书状记载其所用之攻击或防御方法,及对于他造之声明并攻击或防御方法之陈述,提出于法院,并以缮本或影本直接通知他造。
  他造就曾否受领前项书状缮本或影本有争议时,由提出书状之当事人释明之。


第二百六十六条

  原告准备言词辩论之书状,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请求所依据之事实及理由。
  二、证明应证事实所用之证据。如有多数证据者,应全部记载之。
  三、对他造主张之事实及证据为承认与否之陈述;如有争执,其理由。
  被告之答辩状,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答辩之事实及理由。
  二、前项第二款及第三款之事项。
  前二项各款所定事项,应分别具体记载之。
  第一项及第二项之书状,应添具所用书证之影本,提出于法院,并以影本直接通知他造。


第二百六十七条

  被告于收受诉状后,如认有答辩必要,应于十日内提出答辩状于法院,并以缮本或影本直接通知原告;如已指定言词辩论期日者,至迟应于该期日五日前为之。
  应通知他造使为准备之事项,有未记载于诉状或答辩状者,当事人应于他造得就该事项进行准备所必要之期间内,提出记载该事项之准备书状于法院,并以缮本或影本直接通知他造;如已指定言词辩论期日者,至迟应于该期日五日前为之。
  对于前二项书状所记载事项再为主张或答辩之准备书状,当事人应于收受前二项书状后五日内提出于法院,并以缮本或影本直接通知他造;如已指定言词辩论期日者,至迟应于该期日三日前为之。


第二百六十八条

  审判长如认言词辩论之准备尚未充足,得定期间命当事人依第二百六十五条至第二百六十七条之规定,提出记载完全之准备书状或答辩状,并得命其就特定事项详为表明或声明所用之证据。


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一

  依前二条规定行书状先行程序后,审判长或受命法官应速定言词辩论期日或准备程序期日。
  法院于前项期日,应使当事人整理并协议简化争点。
  审判长于必要时,得定期间命当事人就整理争点之结果提出摘要书状。
  前项书状,应以简明文字,逐项分段记载,不得概括引用原有书状或言词之陈述。


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二

  当事人未依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百六十八条及前条第三项之规定提出书状或声明证据者,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命该当事人以书状说明其理由。
  当事人未依前项规定说明者,法院得准用第二百七十六条之规定,或于判决时依全辩论意旨斟酌之。


第二百六十九条

  法院因使辩论易于终结,认为必要时,得于言词辩论前,为下列各款之处置:
  一、命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到场。
  二、命当事人提出文书、物件。
  三、通知证人或鉴定人及调取或命第三人提出文书、物件。
  四、行勘验、鉴定或嘱托机关、团体为调查。
  五、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调查证据。


第二百七十条

  行合议审判之诉讼事件,法院于必要时以庭员一人为受命法官,使行准备程序。
  准备程序,以阐明诉讼关系为止。但另经法院命于准备程序调查证据者,不在此限。
  命受命法官调查证据,以下列情形为限:
  一、有在证据所在地调查之必要者。
  二、依法应在法院以外之场所调查者。
  三、于言词辩论期日调查,有致证据毁损、灭失或碍难使用之虞,或显有其他困难者。
  四、两造合意由受命法官调查者。
  第二百五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之规定,于行准备程序准用之。


第二百七十条之一

  受命法官为阐明诉讼关系,得为下列各款事项,并得不用公开法庭之形式行之:
  一、命当事人就准备书状记载之事项为说明。
  二、命当事人就事实或文书、物件为陈述。
  三、整理并协议简化争点。
  四、其他必要事项。
  受命法官于行前项程序认为适当时,得暂行退席或命当事人暂行退庭,或指定七日以下之期间命当事人就双方主张之争点,或其他有利于诉讼终结之事项,为简化之协议,并共同向法院陈明。但指定期间命当事人为协议者,以二次为限。
  当事人就其主张之争点,经依第一项第三款或前项为协议者,应受其拘束。但经两造同意变更,或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或依其他情形协议显失公平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七十一条

  准备程序笔录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各当事人之声明及所用之攻击或防御方法。
  二、对于他造之声明及攻击或防御方法之陈述。
  三、前条第一项所列各款事项及整理争点之结果。


第二百七十一条之一

  前二条之规定,于行独任审判之诉讼事件准用之。


第二百七十二条

  第四十四条之四、第四十九条、第六十八条第一项至第三项、第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七十六条、第七十七条之一第三项、第九十四条之一第一项前段、第一百二十条第一项、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九十八条至第二百条、第二百零三条、第二百零七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十一条之一第一项、第二项、第二百十三条第二项、第二百十三条之一、第二百十四条、第二百十七条、第二百四十九条第一项但书、第二项但书、第二百五十四条第四项、第二百六十八条、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一第三项、第二百六十八条之二第一项、第二百六十九条第一款至第四款、第三百七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及第三百七十二条关于法院或审判长权限之规定,于受命法官行准备程序时准用之。
  第九十六条第一项及第九十九条关于法院权限之规定,于受命法官行准备程序时,经两造合意由受命法官行之者,准用之。


第二百七十三条

  当事人之一造,于准备程序之期日不到场者,应对于到场之一造,行准备程序,将笔录送达于未到场人。
  前项情形,除有另定新期日之必要者外,受命法官得终结准备程序。


第二百七十四条

  准备程序至终结时,应告知当事人,并记载于笔录。
  受命法官或法院得命再开已终结之准备程序。


第二百七十五条

  于准备程序后行言词辩论时,当事人应陈述准备程序之要领。但审判长得令书记官朗读准备程序笔录代之。


第二百七十六条

  未于准备程序主张之事项,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于准备程序后行言词辩论时,不得主张之:
  一、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
  二、该事项不甚延滞诉讼者。
  三、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不能于准备程序提出者。
  四、依其他情形显失公平者。
  前项第三款事由应释明之。


第三节 证据[编辑]

第一目 通则[编辑]

第二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主张有利于己之事实者,就其事实有举证之责任。但法律别有规定,或依其情形显失公平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七十八条

  事实于法院已显著或为其职务上所已知者,无庸举证。
  前项事实,虽非当事人提出者,亦得斟酌之。但裁判前应令当事人就其事实有辩论之机会。



第二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主张之事实,经他造于准备书状内或言词辩论时或在受命法官、受托法官前自认者,无庸举证。
  当事人于自认有所附加或限制者,应否视有自认,由法院审酌情形断定之。
  自认之撤销,除别有规定外,以自认人能证明与事实不符或经他造同意者,始得为之。



第二百八十条

  当事人对于他造主张之事实,于言词辩论时不争执者,视同自认。但因他项陈述可认为争执者,不在此限。
  当事人对于他造主张之事实,为不知或不记忆之陈述者,应否视同自认,由法院审酌情形断定之。
  当事人对于他造主张之事实,已于相当时期受合法之通知,而于言词辩论期日不到场,亦未提出准备书状争执者,准用第一项之规定。但不到场之当事人系依公示送达通知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八十一条

  法律上推定之事实无反证者,无庸举证。



第二百八十二条

  法院得依已明了之事实,推定应证事实之真伪。



第二百八十二条之一

  当事人因妨碍他造使用,故意将证据灭失、隐匿或致碍难使用者,法院得审酌情形认他造关于该证据之主张或依该证据应证之事实为真实。
  前项情形,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第二百八十三条

  习惯、地方制定之法规及外国法为法院所不知者,当事人有举证之责任。但法院得依职权调查之。



第二百八十四条

  释明事实上之主张者,得用可使法院信其主张为真实之一切证据。但依证据之性质不能即时调查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八十五条

  声明证据,应表明应证事实。
  声明证据,于言词辩论期日前,亦得为之。



第二百八十六条

  当事人声明之证据,法院应为调查。但就其声明之证据中认为不必要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八十七条

  因有窒碍不能预定调查证据之时期者,法院得依声请定其期间。但期间已满而不致延滞诉讼者,仍应为调查。



第二百八十八条

  法院不能依当事人声明之证据而得心证,为发现真实认为必要时,得依职权调查证据。
  依前项规定为调查时,应令当事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二百八十九条

  法院得嘱托机关、学校、商会、交易所或其他团体为必要之调查;受托者有为调查之义务。
  法院认为适当时,亦得商请外国机关、团体为必要之调查。



第二百九十条

  法院于认为适当时,得嘱托他法院指定法官调查证据。



第二百九十一条

  嘱托他法院法官调查证据者,审判长应告知当事人,得于该法院所在地指定应受送达之处所,或委任住居该地之人为诉讼代理人,陈报受嘱托之法院。



第二百九十二条

  受托法院如知应由他法院调查证据者,得代为嘱托该法院。
  前项情形,受托法院应通知其事由于受诉法院及当事人。



第二百九十三条

  受诉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于必要时,得在管辖区域外调查证据。



第二百九十四条

  受诉法院于言词辩论前调查证据,或由受命法官、受托法官调查证据者,法院书记官应作调查证据笔录。
  第二百十二条、第二百十三条、第二百十三条之一及第二百十五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受托法官调查证据笔录,应送交受诉法院。



第二百九十五条

  应于外国调查证据者,嘱托该国管辖机关或驻在该国之中华民国大使、公使、领事或其他机构、团体为之。
  外国机关调查证据,虽违背该国法律,如于中华民国之法律无违背者,仍有效力。



第二百九十六条

  调查证据,于当事人之一造或两造不到场时,亦得为之。



第二百九十六条之一

  法院于调查证据前,应将诉讼有关之争点晓谕当事人。
  法院讯问证人及当事人本人,应集中为之。



第二百九十七条

  调查证据之结果,应晓谕当事人为辩论。
  于受诉法院外调查证据者,当事人应于言词辩论时陈述其调查之结果。但审判长得令书记官朗读调查证据笔录或其他文书代之。


第二目 人证[编辑]

第二百九十八条

  声明人证,应表明证人及讯问之事项。
  证人有二人以上时,应一并声明之。



第二百九十九条

  通知证人,应于通知书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证人及当事人。
  二、证人应到场之日、时及处所。
  三、证人不到场时应受之制裁。
  四、证人请求日费及旅费之权利。
  五、法院。
  审判长如认证人非有准备不能为证言者,应于通知书记载讯问事项之概要。



第三百条

  通知现役军人为证人者,审判长应并通知该管长官令其到场。
  被通知者如碍难到场,该管长官应通知其事由于法院。



第三百零一条

  通知在监所或其他拘禁处所之人为证人者,审判长应并通知该管长官提送到场或派员提解到场。
  前条第二项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三百零二条

  除法律别有规定外,不问何人,于他人之诉讼,有为证人之义务。



第三百零三条

  证人受合法之通知,无正当理由而不到场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
  证人已受前项裁定,经再次通知,仍不到场者,得再处新台币六万元以下罚锾,并得拘提之。
  拘提证人,准用刑事诉讼法关于拘提被告之规定;证人为现役军人者,应以拘票嘱托该管长官执行。
  处证人罚锾之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三百零四条

  元首为证人者,应就其所在询问之。



第三百零五条

  遇证人不能到场,或有其他必要情形时,得就其所在讯问之。
  证人须依据文书、资料为陈述,或依事件之性质、证人之状况,经法院认为适当者,得命两造会同证人于公证人前作成陈述书状。
  经两造同意者,证人亦得于法院外以书状为陈述。
  依前二项为陈述后,如认证人之书状陈述须加说明,或经当事人声请对证人为必要之发问者,法院仍得通知该证人到场陈述。
  证人所在与法院间有声音及影像相互传送之科技设备而得直接讯问,并经法院认为适当者,得以该设备讯问之。
  证人以书状为陈述者,仍应具结,并将结文附于书状,经公证人认证后提出。其以科技设备为讯问者,亦应于讯问前或讯问后具结。
  证人得以电信传真或其他科技设备将第二项、第三项及前项文书传送于法院,效力与提出文书同。
  第五项证人讯问、第六项证人具结及前项文书传送之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三百零六条

  以公务员或曾为公务员之人为证人,而就其职务上应守秘密之事项讯问者,应得该监督长官之同意。
  前项同意,除经释明有妨害国家之利益者外,不得拒绝。



第三百零七条

  证人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拒绝证言:
  一、证人为当事人之配偶、前配偶、未婚配偶或四亲等内之血亲、三亲等内之姻亲或曾有此亲属关系者。
  二、证人所为证言,于证人或与证人有前款关系之人,足生财产上之直接损害者。
  三、证人所为证言,足致证人或与证人有第一款关系或有监护关系之人受刑事诉追或蒙耻辱者。
  四、证人就其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秘密义务之事项受讯问者。
  五、证人非泄漏其技术上或职业上之秘密不能为证言者。
  得拒绝证言者,审判长应于讯问前或知有前项情形时告知之。



第三百零八条

  证人有前条第一项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者,关于下列各款事项,仍不得拒绝证言:
  一、同居或曾同居人之出生、死亡、婚姻或其他身分上之事项。
  二、因亲属关系所生财产上之事项。
  三、为证人而知悉之法律行为之成立及其内容。
  四、为当事人之前权利人或代理人,而就相争之法律关系所为之行为。
  证人虽有前条第一项第四款情形,如其秘密之责任已经免除者,不得拒绝证言。



第三百零九条

  证人拒绝证言,应陈明拒绝之原因、事实,并释明之。但法院酌量情形,得令具结以代释明。
  证人于讯问期日前拒绝证言者,毋庸于期日到场。
  前项情形,法院书记官应将拒绝证言之事由,通知当事人。



第三百十条

  拒绝证言之当否,由受诉法院于讯问到场之当事人后裁定之。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三百十一条

  证人不陈明拒绝之原因、事实而拒绝证言,或以拒绝为不当之裁定已确定而仍拒绝证言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三百十二条

  审判长于讯问前,应命证人各别具结。但其应否具结有疑义者,于讯问后行之。
  审判长于证人具结前,应告以具结之义务及伪证之处罚。
  证人以书状为陈述者,不适用前二项之规定。



第三百十三条

  证人具结,应于结文内记载当据实陈述,其于讯问后具结者,应于结文内记载系据实陈述,并均记载决无匿、饰、增、减,如有虚伪陈述,愿受伪证之处罚等语。
  证人应朗读结文,如不能朗读者,由书记官朗读,并说明其意义。
  结文应命证人签名,其不能签名者,由书记官代书姓名,并记明其事由,命证人盖章或按指印。



第三百十三条之一

  证人以书状为陈述者,其具结应于结文内记载系据实陈述并无匿、饰、增、减,如有虚伪陈述,愿受伪证之处罚等语,并签名。



第三百十四条

  以未满十六岁或因精神障碍不解具结意义及其效果之人为证人者,不得令其具结。
  以下列各款之人为证人者,得不令其具结:
  一、有第三百零七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三款情形而不拒绝证言者。
  二、当事人之受雇人或同居人。
  三、就诉讼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者。



第三百十五条

  第三百十一条之规定,于证人拒绝具结者准用之。



第三百十六条

  讯问证人,应与他证人隔别行之。但审判长认为必要时,得命与他证人或当事人对质。
  证人在期日终竣前,非经审判长许可,不得离去法院或其他讯问之处所。



第三百十七条

  审判长对于证人,应先讯问其姓名、年龄、职业及住、居所;于必要时,并应讯问证人与当事人之关系及其他关于证言信用之事项。



第三百十八条

  审判长应命证人就讯问事项之始末,连续陈述。
  证人之陈述,不得朗读文件或用笔记代之。但经审判长许可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十九条

  审判长因使证人之陈述明了完足,或推究证人得知事实之原因,得为必要之发问。
  陪席法官告明审判长后,得对于证人发问。



第三百二十条

  当事人得声请审判长对于证人为必要之发问,或向审判长陈明后自行发问。
  前项之发问,亦得就证言信用之事项为之。
  前二项之发问,与应证事实无关、重复发问、诱导发问、侮辱证人或有其他不当情形,审判长得依声请或依职权限制或禁止之。
  关于发问之限制或禁止有异议者,法院应就其异议为裁定。



第三百二十一条

  法院如认证人在当事人前不能尽其陈述者,得于其陈述时命当事人退庭。但证人陈述毕后,审判长应命当事人入庭,告以陈述内容之要旨。
  法院如认证人在特定旁听人前不能尽其陈述者,得于其陈述时命该旁听人退庭。



第三百二十二条

  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讯问证人时,与法院及审判长有同一之权限。



第三百二十三条

  证人得请求法定之日费及旅费。但被拘提或无正当理由拒绝具结或证言者,不在此限。
  前项请求,应于讯问完毕后十日内为之。
  关于第一项请求之裁定,得为抗告。
  证人所需之旅费,得依其请求预行酌给之。


第三目 鉴定[编辑]

第三百二十四条

  鉴定,除本目别有规定外,准用关于人证之规定。



第三百二十五条

  声请鉴定,应表明鉴定之事项。



第三百二十六条

  鉴定人由受诉法院选任,并定其人数。
  法院于选任鉴定人前,得命当事人陈述意见;其经当事人合意指定鉴定人者,应从其合意选任之。但法院认其人选显不适当时,不在此限。
  已选任之鉴定人,法院得撤换之。



第三百二十七条

  有调查证据权限之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依鉴定调查证据者,准用前条之规定。但经受诉法院选任鉴定人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二十八条

  具有鉴定所需之特别学识经验,或经机关委任有鉴定职务者,于他人之诉讼,有为鉴定人之义务。



第三百二十九条

  鉴定人不得拘提。



第三百三十条

  有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至第五款情形之一者,不得为鉴定人。但无其他适当之人可为选任或经当事人合意指定时,不在此限。
  鉴定人拒绝鉴定,虽其理由不合于第三百零七条第一项之规定,如法院认为正当者,亦得免除其鉴定义务。



第三百三十一条

  当事人得依声请法官回避之原因拒却鉴定人。但不得以鉴定人于该诉讼事件曾为证人或鉴定人为拒却之原因。
  除前条第一项情形外,鉴定人已就鉴定事项有所陈述或已提出鉴定书后,不得声明拒却。但拒却之原因发生在后或知悉在后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三十二条

  声明拒却鉴定人,应举其原因,向选任鉴定人之法院或法官为之。
  前项原因及前条第二项但书之事实,应释明之。



第三百三十三条

  拒却鉴定人之声明经裁定为不当者,得为抗告;其以声明为正当者,不得声明不服。



第三百三十四条

  鉴定人应于鉴定前具结,于结文内记载必为公正、诚实之鉴定,如有虚伪鉴定,愿受伪证之处罚等语。



第三百三十五条

  受诉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得命鉴定人具鉴定书陈述意见。
  前项情形,依前条规定具结之结文,得附于鉴定书提出。
  鉴定书须说明者,得命鉴定人到场说明。



第三百三十六条

  鉴定人有数人者,得命其共同或各别陈述意见。



第三百三十七条

  鉴定所需资料在法院者,应告知鉴定人准其利用。法院于必要时,得依职权或依声请命证人或当事人提供鉴定所需资料。
  鉴定人因行鉴定,得声请调取证物或讯问证人或当事人,经许可后,并得对于证人或当事人自行发问;当事人亦得提供意见。



第三百三十八条

  鉴定人于法定之日费、旅费外,得请求相当之报酬。
  鉴定所需费用,得依鉴定人之请求预行酌给之。



第三百三十九条

  讯问依特别知识得知已往事实之人者,适用关于人证之规定。



第三百四十条

  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嘱托机关、团体或商请外国机关、团体为鉴定或审查鉴定意见。其须说明者,由该机关或团体所指定之人为之。
  本目关于鉴定人之规定,除第三百三十四条及第三百三十九条外,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四目 书证[编辑]

第三百四十一条

  声明书证,应提出文书为之。



第三百四十二条

  声明书证,系使用他造所执之文书者,应声请法院命他造提出。
  前项声请,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应命其提出之文书。
  二、依该文书应证之事实。
  三、文书之内容。
  四、文书为他造所执之事由。
  五、他造有提出文书义务之原因。
  前项第一款及第三款所列事项之表明显有困难时,法院得命他造为必要之协助。



第三百四十三条

  法院认应证之事实重要,且举证人之声请正当者,应以裁定命他造提出文书。



第三百四十四条

  下列各款文书,当事人有提出之义务:
  一、该当事人于诉讼程序中曾经引用者。
  二、他造依法律规定,得请求交付或阅览者。
  三、为他造之利益而作者。
  四、商业帐簿。
  五、就与本件诉讼有关之事项所作者。
  前项第五款之文书内容,涉及当事人或第三人之隐私或业务秘密,如予公开,有致该当事人或第三人受重大损害之虞者,当事人得拒绝提出。但法院为判断其有无拒绝提出之正当理由,必要时,得命其提出,并以不公开之方式行之。



第三百四十五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从提出文书之命者,法院得审酌情形认他造关于该文书之主张或依该文书应证之事实为真实。
  前项情形,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第三百四十六条

  声明书证系使用第三人所执之文书者,应声请法院命第三人提出,或定由举证人提出之期间。
  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二项及第三项之规定,于前项声请准用之。
  文书为第三人所执之事由及第三人有提出义务之原因,应释明之。



第三百四十七条

  法院认应证之事实重要且举证人之声请正当者,应以裁定命第三人提出文书或定由举证人提出文书之期间。
  法院为前项裁定前,应使该第三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三百四十八条

  关于第三人提出文书之义务,准用第三百零六条至第三百十条、第三百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至第五款及第二项之规定。



第三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无正当理由不从提出文书之命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于必要时,并得以裁定命为强制处分。
  前项强制处分之执行,准用强制执行法关于物之交付请求权执行之规定。
  第一项裁定,得为抗告;处罚锾之裁定,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三百五十条

  机关保管或公务员执掌之文书,不问其有无提出之义务,法院得调取之。
  第三百零六条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但法院为判断其有无拒绝提出之正当理由,必要时,得命其提出,并以不公开之方式行之。



第三百五十一条

  第三人得请求提出文书之费用。但有第三百四十九条第一项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二十三条第二项至第四项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三百五十二条

  公文书应提出其原本或经认证之缮本或影本。
  私文书应提出其原本。但仅因文书之效力或解释有争执者,得提出缮本或影本。
  前二项文书,法院认有送达之必要时,得命当事人提出缮本或影本。



第三百五十三条

  法院得命提出文书之原本。
  不从前项之命提出原本或不能提出者,法院依其自由心证断定该文书缮本或影本之证据力。



第三百五十四条

  使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就文书调查证据者,受诉法院得定其笔录内应记载之事项及应添附之文书。



第三百五十五条

  文书,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认作公文书者,推定为真正。
  公文书之真伪有可疑者,法院得请作成名义之机关或公务员陈述其真伪。



第三百五十六条

  外国之公文书,其真伪由法院审酌情形断定之。但经驻在该国之中华民国大使、公使、领事或其他机构证明者,推定为真正。



第三百五十七条

  私文书应由举证人证其真正。但他造于其真正无争执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五十七条之一

  当事人或代理人就真正之文书,故意争执其真正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罚锾。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项之当事人或代理人于第二审言词辩论终结前,承认该文书为真正者,诉讼系属之法院得审酌情形撤销原裁定。



第三百五十八条

  私文书经本人或其代理人签名、盖章或按指印或有法院或公证人之认证者,推定为真正。
  当事人就其本人之签名、盖章或按指印为不知或不记忆之陈述者,应否推定为真正,由法院审酌情形断定之。



第三百五十九条

  文书之真伪,得依核对笔迹或印迹证之。
  法院得命当事人或第三人提出可供核对之文书。
  核对笔迹或印迹,适用关于勘验之规定。



第三百六十条

  无适当之笔迹可供核对者,法院得指定文字,命该文书之作成名义人书写,以供核对。
  文书之作成名义人无正当理由不从前项之命者,准用第三百四十五条或第三百四十九条之规定。
  因供核对所写之文字,应附于笔录;其他供核对之文件不须发还者亦同。



第三百六十一条

  提出之文书原本须发还者,应将其缮本、影本或节本附卷。
  提出之文书原本,如疑为伪造或变造者,于诉讼未终结前,应由法院保管之。但应交付其他机关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六十二条

  (删除)



第三百六十三条

  本目规定,于文书外之物件有与文书相同之效用者准用之。
  文书或前项物件,须以科技设备始能呈现其内容或提出原件有事实上之困难者,得仅提出呈现其内容之书面并证明其内容与原件相符。
  前二项文书、物件或呈现其内容之书面,法院于必要时得命说明之。


第五目 勘验[编辑]

第三百六十四条

  声请勘验,应表明勘验之标的物及应勘验之事项。



第三百六十五条

  受诉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于勘验时得命鉴定人参与。



第三百六十六条

  勘验,于必要时,应以图画或照片附于笔录;并得以录音、录影或其他有关物件附于卷宗。



第三百六十七条

  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一项、第三百四十三条至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三百四十六条第一项、第三百四十七条至第三百五十一条及第三百五十四条之规定,于勘验准用之。


第五目之一 当事人讯问[编辑]

第三百六十七条之一

  法院认为必要时,得依职权讯问当事人。
  前项情形,审判长得于讯问前或讯问后命当事人具结,并准用第三百十二条第二项、第三百十三条及第三百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绝陈述或具结者,法院得审酌情形,判断应证事实之真伪。
  当事人经法院命其本人到场,无正当理由而不到场者,视为拒绝陈述。但命其到场之通知书系寄存送达或公示送达者,不在此限。
  法院命当事人本人到场之通知书,应记载前项不到场及第三项拒绝陈述或具结之效果。
  前五项规定,于当事人之法定代理人准用之。



第三百六十七条之二

  依前条规定具结而故意为虚伪陈述,足以影响裁判之结果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之罚锾。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一项之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于第二审言词辩论终结前,承认其陈述为虚伪者,诉讼系属之法院得审酌情形撤销原裁定。



第三百六十七条之三

  第三百条、第三百零一条、第三百零四条、第三百零五条第一项、第五项、第三百零六条、第三百零七条第一项第三款至第五款、第二项、第三百零八条第二项、第三百零九条、第三百十条、第三百十六条第一项、第三百十八条至第三百二十二条之规定,于讯问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时准用之。


第六目 证据保全[编辑]

第三百六十八条

  证据有灭失或碍难使用之虞,或经他造同意者,得向法院声请保全;就确定事、物之现状有法律上利益并有必要时,亦得声请为鉴定、勘验或保全书证。
  前项证据保全,应适用本节有关调查证据方法之规定。



第三百六十九条

  保全证据之声请,在起诉后,向受诉法院为之;在起诉前,向受讯问人住居地或证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为之。
  遇有急迫情形时,于起诉后,亦得向前项地方法院声请保全证据。



第三百七十条

  保全证据之声请,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他造当事人,如不能指定他造当事人者,其不能指定之理由。
  二、应保全之证据。
  三、依该证据应证之事实。
  四、应保全证据之理由。
  前项第一款及第四款之理由,应释明之。



第三百七十一条

  保全证据之声请,由受声请之法院裁定之。
  准许保全证据之裁定,应表明该证据及应证之事实。
  驳回保全证据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准许保全证据之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三百七十二条

  法院认为必要时,得于诉讼系属中,依职权为保全证据之裁定。



第三百七十三条

  调查证据期日,应通知声请人,除有急迫或有碍证据保全情形外,并应于期日前送达声请书状或笔录及裁定于他造当事人而通知之。
  当事人于前项期日在场者,得命其陈述意见。



第三百七十四条

  他造当事人不明或调查证据期日不及通知他造者,法院因保护该当事人关于调查证据之权利,得为选任特别代理人。
  第五十一条第三项至第五项之规定,于前项特别代理人准用之。



第三百七十五条

  调查证据笔录,由命保全证据之法院保管。但诉讼系属他法院者,应送交该法院。



第三百七十五条之一

  当事人就已于保全证据程序讯问之证人,于言词辩论程序中声请再为讯问时,法院应为讯问。但法院认为不必要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七十六条

  保全证据程序之费用,除别有规定外,应作为诉讼费用之一部定其负担。



第三百七十六条之一

  本案尚未系属者,于保全证据程序期日到场之两造,就诉讼标的、事实、证据或其他事项成立协议时,法院应将其协议记明笔录。
  前项协议系就诉讼标的成立者,法院并应将协议之法律关系及争议情形记明笔录。依其协议之内容,当事人应为一定之给付者,得为执行名义。
  协议成立者,应于十日内以笔录正本送达于当事人。
  第二百十二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第三百七十六条之二

  保全证据程序终结后逾三十日,本案尚未系属者,法院得依利害关系人之声请,以裁定解除因保全证据所为文书、物件之留置或为其他适当之处置。
  前项期间内本案尚未系属者,法院得依利害关系人之声请,命保全证据之声请人负担程序费用。
  前二项裁定得为抗告。


第四节 和解[编辑]

第三百七十七条

  法院不问诉讼程度如何,得随时试行和解。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亦得为之。
  第三人经法院之许可,得参加和解。法院认为必要时,亦得通知第三人参加。


第三百七十七条之一

  当事人和解之意思已甚接近者,两造得声请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于当事人表明之范围内,定和解方案。
  前项声请,应以书状表明法院得定和解方案之范围及愿遵守所定之和解方案。
  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依第一项定和解方案时,应斟酌一切情形,依衡平法理为之;并应将所定和解方案,于期日告知当事人,记明笔录,或将和解方案送达之。
  当事人已受前项告知或送达者,不得撤回第一项之声请。
  两造当事人于受第三项之告知或送达时,视为和解成立。
  依前条第二项规定参加和解之第三人,亦得与两造为第一项之声请,并适用前四项之规定。


第三百七十七条之二

  当事人有和解之望,而一造到场有困难时,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得依当事人一造之声请或依职权提出和解方案。
  前项声请,宜表明法院得提出和解方案之范围。
  依第一项提出之和解方案,应送达于两造,并限期命为是否接受之表示;如两造于期限内表示接受时,视为已依该方案成立和解。
  前项接受之表示,不得撤回。


第三百七十八条

  因试行和解或定和解方案,得命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到场。


第三百七十九条

  试行和解而成立者,应作成和解笔录。
  第二百十二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和解笔录,应于和解成立之日起十日内,以正本送达于当事人及参加和解之第三人。
  依第三百七十七条之一或第三百七十七条之二视为和解成立者,应于十日内将和解内容及成立日期以书面通知当事人及参加和解之第三人,该通知视为和解笔录。


第三百八十条

  和解成立者,与确定判决有同一之效力。
  和解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当事人得请求继续审判。
  请求继续审判者,应缴纳第八十四条第二项所定退还之裁判费。
  第五百条至第五百零二条及第五百零六条之规定,于第二项情形准用之。
  第五编之一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之规定,于第一项情形准用之。


第三百八十条之一

  当事人就未声明之事项或第三人参加和解成立者,得为执行名义。


第五节 判决[编辑]

第三百八十一条

  诉讼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法院应为终局判决。
  命合并辩论之数宗诉讼,其一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应先为终局判决。但应适用第二百零五条第三项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三百八十二条

  诉讼标的之一部或以一诉主张之数项标的,其一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法院得为一部之终局判决;本诉或反诉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亦同。


第三百八十三条

  各种独立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法院得为中间判决。请求之原因及数额俱有争执时,法院以其原因为正当者,亦同。
  诉讼程序上之中间争点,达于可为裁判之程度者,法院得先为裁定。


第三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于言词辩论时为诉讼标的之舍弃或认诺者,应本于其舍弃或认诺为该当事人败诉之判决。


第三百八十四条之一

  中间判决或舍弃、认诺判决之判决书,其事实及理由得合并记载其要领。
  法院亦得于宣示舍弃或认诺判决时,命将判决主文所裁判之事项及理由要领,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不另作判决书。其笔录正本或节本之送达,与判决正本之送达,有同一之效力。
  第二百三十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第三百八十五条

  言词辩论期日,当事人之一造不到场者,得依到场当事人之声请,由其一造辩论而为判决;不到场之当事人,经再次通知而仍不到场者,并得依职权由一造辩论而为判决。
  前项规定,于诉讼标的对于共同诉讼之各人必须合一确定者,言词辩论期日,共同诉讼人中一人到场时,亦适用之。
  如以前已为辩论或证据调查或未到场人有准备书状之陈述者,为前项判决时,应斟酌之;未到场人以前声明证据,其必要者,并应调查之。


第三百八十六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前条声请,并延展辩论期日:
  一、不到场之当事人未于相当时期受合法之通知者。
  二、当事人之不到场,可认为系因天灾或其他正当理由者。
  三、到场之当事人于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不能为必要之证明者。
  四、到场之当事人所提出之声明、事实或证据,未于相当时期通知他造者。


第三百八十七条

  当事人于辩论期日到场不为辩论者,视同不到场。


第三百八十八条

  除别有规定外,法院不得就当事人未声明之事项为判决。


第三百八十九条

  下列各款之判决,法院应依职权宣告假执行:
  一、本于被告认诺所为之判决。
  二、(删除)
  三、就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诉讼适用简易程序所为被告败诉之判决。
  四、(删除)
  五、所命给付之金额或价额未逾新台币五十万元之判决。
  计算前项第五款价额,准用关于计算诉讼标的价额之规定。
  第一项第五款之金额或价额,准用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七项之规定。


第三百九十条

  关于财产权之诉讼,原告释明在判决确定前不为执行,恐受难于抵偿或难于计算之损害者,法院应依其声请,宣告假执行。
  原告陈明在执行前可供担保而声请宣告假执行者,虽无前项释明,法院应定相当之担保额,宣告供担保后,得为假执行。


第三百九十一条

  被告释明因假执行恐受不能回复之损害者,如系第三百八十九条情形,法院应依其声请宣告不准假执行;如系前条情形,应宣告驳回原告假执行之声请。


第三百九十二条

  法院得宣告非经原告预供担保,不得为假执行。
  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宣告被告预供担保,或将请求标的物提存而免为假执行。
  依前项规定预供担保或提存而免为假执行,应于执行标的物拍定、变卖或物之交付前为之。


第三百九十三条

  关于假执行之声请,应于言词辩论终结前为之。
  关于假执行之裁判,应记载于裁判主文。


第三百九十四条

  法院应依职权宣告假执行而未为宣告,或忽视假执行或免为假执行之声请者,准用第二百三十三条之规定。


第三百九十五条

  假执行之宣告,因就本案判决或该宣告有废弃或变更之判决,自该判决宣示时起,于其废弃或变更之范围内,失其效力。
  法院废弃或变更宣告假执行之本案判决者,应依被告之声明,将其因假执行或因免假执行所为给付及所受损害,于判决内命原告返还及赔偿,被告未声明者,应告以得为声明。
  仅废弃或变更假执行之宣告者,前项规定,于其后废弃或变更本案判决之判决适用之。


第三百九十六条

  判决所命之给付,其性质非长期间不能履行,或斟酌被告之境况,兼顾原告之利益,法院得于判决内定相当之履行期间或命分期给付。经原告同意者,亦同。
  法院依前项规定,定分次履行之期间者,如被告迟误一次履行,其后之期间视为亦已到期。
  履行期间,自判决确定或宣告假执行之判决送达于被告时起算。
  法院依第一项规定定履行期间或命分期给付者,于裁判前应令当事人有辩论之机会。


第三百九十七条

  确定判决之内容如尚未实现,而因言词辩论终结后之情事变更,依其情形显失公平者,当事人得更行起诉,请求变更原判决之给付或其他原有效果。但以不得依其他法定程序请求救济者为限。
  前项规定,于和解、调解或其他与确定判决有同一效力者准用之。


第三百九十八条

  判决,于上诉期间届满时确定。但于上诉期间内有合法之上诉者,阻其确定。
  不得上诉之判决,于宣示时确定;不宣示者,于公告时确定。


第三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得声请法院,付与判决确定证明书。
  判决确定证明书,由第一审法院付与之。但卷宗在上级法院者,由上级法院付与之。
  判决确定证明书,应于声请后七日内付与之。
  前三项之规定,于裁定确定证明书准用之。


第四百条

  除别有规定外,确定之终局判决就经裁判之诉讼标的,有既判力。
  主张抵销之请求,其成立与否经裁判者,以主张抵销之额为限,有既判力。


第四百零一条

  确定判决,除当事人外,对于诉讼系属后为当事人之继受人者,及为当事人或其继受人占有请求之标的物者,亦有效力。
  对于为他人而为原告或被告者之确定判决,对于该他人亦有效力。
  前二项之规定,于假执行之宣告准用之。


第四百零二条

  外国法院之确定判决,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认其效力:
  一、依中华民国之法律,外国法院无管辖权者。
  二、败诉之被告未应诉者。但开始诉讼之通知或命令已于相当时期在该国合法送达,或依中华民国法律上之协助送达者,不在此限。
  三、判决之内容或诉讼程序,有背中华民国之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者。
  四、无相互之承认者。
  前项规定,于外国法院之确定裁定准用之。

第二章 调解程序[编辑]

第四百零三条

  下列事件,除有第四百零六条第一项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外,于起诉前,应经法院调解:
  一、不动产所有人或地上权人或其他利用不动产之人相互间因相邻关系发生争执者。
  二、因定不动产之界线或设置界标发生争执者。
  三、不动产共有人间因共有物之管理、处分或分割发生争执者。
  四、建筑物区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间因建筑物或其共同部分之管理发生争执者。
  五、因增加或减免不动产之租金或地租发生争执者。
  六、因定地上权之期间、范围、地租发生争执者。
  七、因道路交通事故或医疗纠纷发生争执者。
  八、雇用人与受雇人间因雇佣契约发生争执者。
  九、合伙人间或隐名合伙人与出名营业人间因合伙发生争执者。
  十、配偶、直系亲属、四亲等内之旁系血亲、三亲等内之旁系姻亲、家长或家属相互间因财产权发生争执者。
  十一、其他因财产权发生争执,其标的之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五十万元以下者。
  前项第十一款所定数额,司法院得因情势需要,以命令减至新台币二十五万元或增至七十五万元。


第四百零四条

  不合于前条规定之事件,当事人亦得于起诉前,声请调解。
  有起诉前应先经法院调解之合意,而当事人迳行起诉者,经他造抗辩后,视其起诉为调解之声请。但已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不得再为抗辩。


第四百零五条

  调解,依当事人之声请行之。
  前项声请,应表明为调解标的之法律关系及争议之情形。有文书为证据者,并应提出其原本或影本。
  声请调解之管辖法院,准用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之规定。


第四百零六条

  法院认调解之声请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迳以裁定驳回之:
  一、依法律关系之性质,当事人之状况或其他情事可认为不能调解或显无调解必要或调解显无成立之望者。
  二、经其他法定调解机关调解未成立者。
  三、因票据发生争执者。
  四、系提起反诉者。
  五、送达于他造之通知书,应为公示送达或于外国为送达者。
  六、金融机构因消费借贷契约或信用卡契约有所请求者。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四百零六条之一

  调解程序,由简易庭法官行之。但依第四百二十条之一第一项移付调解事件,得由原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行之。
  调解由法官选任调解委员一人至三人先行调解,俟至相当程度有成立之望或其他必要情形时,再报请法官到场。但两造当事人合意或法官认为适当时,亦得迳由法官行之。
  当事人对于前项调解委员人选有异议或两造合意选任其他适当之人者,法官得另行选任或依其合意选任之。


第四百零六条之二

  地方法院应将其管辖区域内适于为调解委员之人选列册,以供选任;其人数、资格、任期及其聘任、解任等事项,由司法院定之。
  法官于调解事件认有必要时,亦得选任前项名册以外之人为调解委员。


第四百零七条

  调解期日,由法官依职权定之,其续行之调解期日,得委由主任调解委员定之;无主任调解委员者,得委由调解委员定之。
  第一百五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九条之规定,于法官定调解期日准用之。
  声请书状或言词声请之笔录应与调解期日之通知书,一并送达于他造。
  前项通知书,应记载不到场时之法定效果。


第四百零七条之一

  调解委员行调解时,由调解委员指挥其程序,调解委员有二人以上时,由法官指定其中一人为主任调解委员指挥之。


第四百零八条

  法官于必要时,得命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本人于调解期日到场;调解委员认有必要时,亦得报请法官行之。


第四百零九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于调解期日到场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千元以下之罚锾;其有代理人到场而本人无正当理由不从前条之命者亦同。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四百零九条之一

  为达成调解目的之必要,法院得依当事人之声请,禁止他造变更现状、处分标的物,或命为其他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于必要时,得命声请人供担保后行之。
  关于前项声请之裁定,不得抗告。
  法院为第一项处置前,应使当事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但法院认为不适当或经通知而不为陈述者,不在此限。
  第一项之处置,不得作为执行名义,并于调解事件终结时失其效力。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从第一项处置之命者,法院得以裁定处新台币三万元以下之罚锾。
  前项裁定得为抗告,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第四百十条

  调解程序于法院行之,于必要时,亦得于其他适当处所行之。调解委员于其他适当处所行调解者,应经法官之许可。
  前项调解,得不公开。


第四百十条之一

  调解委员认调解有第四百零六条第一项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报请法官处理之。


第四百十一条

  调解委员行调解,得支领日费、旅费,并得酌支报酬;其计算方法及数额由司法院定之。
  前项日费、旅费及报酬,由国库负担。


第四百十二条

  就调解事件有利害关系之第三人,经法官之许可,得参加调解程序;法官并得将事件通知之,命其参加。


第四百十三条

  行调解时,为审究事件关系及两造争议之所在,得听取当事人、具有专门知识经验或知悉事件始末之人或其他关系人之陈述,察看现场或调解标的物之状况;于必要时,得由法官调查证据。


第四百十四条

  调解时应本和平恳切之态度,对当事人两造为适当之劝导,就调解事件酌拟平允方案,力谋双方之和谐。


第四百十五条

  (删除)


第四百十五条之一

  关于财产权争议之调解,经两造同意,得由调解委员酌定解决事件之调解条款。
  前项调解条款之酌定,除两造另有约定外,以调解委员过半数定之。
  调解委员不能依前项规定酌定调解条款时,法官得于征询两造同意后,酌定调解条款,或另定调解期日,或视为调解不成立。
  调解委员酌定之调解条款,应作成书面,记明年月日,或由书记官记明于调解程序笔录,由调解委员签名后,送请法官审核;其经法官核定者,视为调解成立。
  前项经核定之记载调解条款之书面,视为调解程序笔录。
  法官酌定之调解条款,于书记官记明于调解程序笔录时,视为调解成立。


第四百十六条

  调解经当事人合意而成立;调解成立者,与诉讼上和解有同一之效力。
  调解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当事人得向原法院提起宣告调解无效或撤销调解之诉。
  前项情形,原调解事件之声请人,得就原调解事件合并起诉或提起反诉,请求法院于宣告调解无效或撤销调解时合并裁判之。并视为自声请调解时,已经起诉。
  第五百条至第五百零二条及第五百零六条之规定,于第二项情形准用之。
  调解不成立者,法院应付与当事人证明书。
  第五编之一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之规定,于第一项情形准用之。


第四百十七条

  关于财产权争议之调解,当事人不能合意但已甚接近者,法官应斟酌一切情形,其有调解委员者,并应征询调解委员之意见,求两造利益之平衡,于不违反两造当事人之主要意思范围内,以职权提出解决事件之方案。
  前项方案,应送达于当事人及参加调解之利害关系人。


第四百十八条

  当事人或参加调解之利害关系人对于前条之方案,得于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提出异议。
  于前项期间内提出异议者,视为调解不成立;其未于前项期间内提出异议者,视为已依该方案成立调解。
  第一项之异议,法院应通知当事人及参加调解之利害关系人。


第四百十九条

  当事人两造于期日到场而调解不成立者,法院得依一造当事人之声请,按该事件应适用之诉讼程序,命即为诉讼之辩论。但他造声请延展期日者,应许可之。
  前项情形,视为调解之声请人自声请时已经起诉。
  当事人声请调解而不成立,如声请人于调解不成立证明书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起诉者,视为自声请调解时,已经起诉;其于送达前起诉者,亦同。
  以起诉视为调解之声请或因债务人对于支付命令提出异议而视为调解之声请者,如调解不成立,除调解当事人声请延展期日外,法院应按该事件应适用之诉讼程序,命即为诉讼之辩论,并仍自原起诉或支付命令声请时,发生诉讼系属之效力。


第四百二十条

  当事人两造或一造于期日不到场者,法官酌量情形,得视为调解不成立或另定调解期日。


第四百二十条之一

  第一审诉讼系属中,得经两造合意将事件移付调解。
  前项情形,诉讼程序停止进行。调解成立时,诉讼终结。调解不成立时,诉讼程序继续进行。
  依第一项规定移付调解而成立者,原告得于调解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声请退还已缴裁判费三分之二。
  第二项调解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准用第三百八十条第二项规定;请求人并应缴纳前项退还之裁判费。


第四百二十一条

  法院书记官应作调解程序笔录,记载调解成立或不成立及期日之延展或诉讼之辩论。但调解委员行调解时,得仅由调解委员自行记录调解不成立或延展期日情形。
  第四百十七条之解决事件之方案,经法官当场宣示者,应一并记载于笔录。
  调解成立者,应于十日内以笔录正本,送达于当事人及参加调解之利害关系人。
  第二百十二条至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于第一项、第二项笔录准用之。


第四百二十二条

  调解程序中,调解委员或法官所为之劝导及当事人所为之陈述或让步,于调解不成立后之本案诉讼,不得采为裁判之基础。


第四百二十三条

  调解不成立后起诉者,其调解程序之费用,应作为诉讼费用之一部;不起诉者,由声请人负担。
  第八十四条之规定,于调解成立之情形准用之。


第四百二十四条

  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之事件,如迳向法院起诉者,宜于诉状内表明其具有第四百零六条第一项所定事由,并添具释明其事由之证据。其无该项所定事由而迳行起诉者,视为调解之声请。
  以一诉主张数项标的,其一部非属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之事件者,不适用前项视为调解声请之规定。


第四百二十五条

  调解之声请经撤回者,视为未声请调解。
  第八十三条第一项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四百二十六条

  法官、书记官及调解委员因经办调解事件,知悉他人职务上、业务上之秘密或其他涉及个人隐私之事项,应保守秘密。

第三章 简易诉讼程序[编辑]

第四百二十七条

  关于财产权之诉讼,其标的之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五十万元以下者,适用本章所定之简易程序。
  下列各款诉讼,不问其标的金额或价额一律适用简易程序:
  一、因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定期租赁或定期借贷关系所生之争执涉讼者。
  二、雇用人与受雇人间,因雇佣契约涉讼,其雇佣期间在一年以下者。
  三、旅客与旅馆主人、饮食店主人或运送人间,因食宿、运送费或因寄存行李、财物涉讼者。
  四、因请求保护占有涉讼者。
  五、因定不动产之界线或设置界标涉讼者。
  六、本于票据有所请求而涉讼者。
  七、本于合会有所请求而涉讼者。
  八、因请求利息、红利、租金、退职金或其他定期给付涉讼者。
  九、因动产租赁或使用借贷关系所生之争执涉讼者。
  十、因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六款至第九款所定请求之保证关系涉讼者。
  十一、本于道路交通事故有所请求而涉讼者。
  十二、适用刑事简易诉讼程序案件之附带民事诉讼,经裁定移送民事庭者。
  不合于前二项规定之诉讼,得以当事人之合意,适用简易程序,其合意应以文书证之。
  不合于第一项及第二项之诉讼,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当事人不抗辩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视为已有前项之合意。
  第二项之诉讼,案情繁杂或其诉讼标的金额或价额逾第一项所定额数十倍以上者,法院得依当事人声请,以裁定改用通常诉讼程序,并由原法官继续审理。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一项所定数额,司法院得因情势需要,以命令减至新台币二十五万元,或增至七十五万元。


第四百二十七条之一

  同一地方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之事件,其事务分配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百二十八条

  第二百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所定事项,原告于起诉时得仅表明请求之原因事实。
  起诉及其他期日外之声明或陈述,概得以言词为之。


第四百二十九条

  以言词起诉者,应将笔录与言词辩论期日之通知书,一并送达于被告。
  就审期间,至少应有五日。但有急迫情形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三十条

  言词辩论期日之通知书,应表明适用简易诉讼程序,并记载当事人务于期日携带所用证物及偕同所举证人到场。


第四百三十一条

  当事人于其声明或主张之事实或证据,以认为他造非有准备不能陈述者为限,应于期日前提出准备书状或答辩状,并以缮本或影本直接通知他造;其以言词为陈述者,由法院书记官作成笔录,送达于他造。


第四百三十二条

  当事人两造于法院通常开庭之日,得不待通知,自行到场,为诉讼之言词辩论。
  前项情形,其起诉应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并认当事人已有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三项适用简易程序之合意。


第四百三十三条

  通知证人或鉴定人,得不送达通知书,依法院认为便宜之方法行之。但证人或鉴定人如不于期日到场,仍应送达通知书。


第四百三十三条之一

  简易诉讼程序事件,法院应以一次期日辩论终结为原则。


第四百三十三条之二

  言词辩论笔录,经法院之许可,得省略应记载之事项。但当事人有异议者,不在此限。
  前项规定,于言词辩论程式之遵守、舍弃、认诺、撤回、和解、自认及裁判之宣示,不适用之。


第四百三十三条之三

  言词辩论期日,当事人之一造不到场者,法院得依职权由一造辩论而为判决。


第四百三十四条

  判决书内之事实及理由,得合并记载其要领或引用当事人书状、笔录或其他文书,必要时得以之作为附件。
  法院亦得于宣示判决时,命将判决主文及其事实、理由之要领,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不另作判决书;其笔录正本或节本之送达,与判决正本之送达,有同一之效力。
  第二百三十条之规定,于前项笔录准用之。


第四百三十四条之一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判决书得仅记载主文:
  一、本于当事人对于诉讼标的之舍弃或认诺者。
  二、受不利判决之当事人于宣示判决时,舍弃上诉权者。
  三、受不利判决之当事人于宣示判决时,履行判决所命之给付者。


第四百三十五条

  因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致其诉之全部或一部,不属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一项及第二项之范围者,除当事人合意继续适用简易程序外,法院应以裁定改用通常诉讼程序,并由原法官继续审理。
  前项情形,被告不抗辩而为本案之言词辩论者,视为已有适用简易程序之合意。


第四百三十六条

  简易诉讼程序在独任法官前行之。
  简易诉讼程序,除本章别有规定外,仍适用第一章通常诉讼程序之规定。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一

  对于简易程序之第一审裁判,得上诉或抗告于管辖之地方法院,其审判以合议行之。
  当事人于前项上诉程序,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致应适用通常诉讼程序者,不得为之。
  第一项之上诉及抗告程序,准用第四百三十四条第一项、第四百三十四条之一及第三编第一章、第四编之规定。
  对于依第四百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改用通常诉讼程序所为之裁判,得上诉或抗告于管辖之高等法院。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第二审裁判,其上诉利益逾第四百六十六条所定之额数者,当事人仅得以其适用法规显有错误为理由,迳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或抗告。
  前项上诉及抗告,除别有规定外,仍适用第三编第二章第三审程序、第四编抗告程序之规定。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三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第二审裁判,提起第三审上诉或抗告,须经原裁判法院之许可。
  前项许可,以诉讼事件所涉及之法律见解具有原则上之重要性者为限。
  第一项之上诉或抗告,为裁判之原法院认为应行许可者,应添具意见书,叙明合于前项规定之理由,迳将卷宗送最高法院;认为不应许可者,应以裁定驳回其上诉或抗告。
  前项裁定,得迳向最高法院抗告。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四

  依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第一项提起上诉或抗告者,应同时表明上诉或抗告理由;其于裁判宣示后送达前提起上诉或抗告者,应于裁判送达后十日内补具之。
  未依前项规定表明上诉或抗告理由者,毋庸命其补正,由原法院裁定驳回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五

  最高法院认上诉或抗告,不合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第一项及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三第二项之规定而不应许可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前项裁定,不得声请再审。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六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裁判,迳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或抗告,经以上诉或抗告无理由为驳回之裁判者,不得更以同一理由提起再审之诉或声请再审。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七

  对于简易诉讼程序之第二审确定终局裁判,如就足影响于裁判之重要证物,漏未斟酌者,亦得提起再审之诉或声请再审。

第四章 小额诉讼程序[编辑]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八

  关于请求给付金钱或其他代替物或有价证券之诉讼,其标的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十万元以下者,适用本章所定之小额程序。
  法院认适用小额程序为不适当者,得依职权以裁定改用简易程序,并由原法官继续审理。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一项之诉讼,其标的金额或价额在新台币五十万元以下者,得以当事人之合意适用小额程序,其合意应以文书证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九

  小额事件当事人之一造为法人或商人者,于其预定用于同类契约之条款,约定债务履行地或以合意定第一审管辖法院时,不适用第十二条或第二十四条之规定。但两造均为法人或商人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

  依小额程序起诉者,得使用表格化诉状;其格式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一

  小额程序,得于夜间或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行之。但当事人提出异议者,不在此限。
  前项于夜间或星期日或其他休息日之开庭规则,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二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八所定事件,依法应行调解程序者,如当事人一造于调解期日五日前,经合法通知无正当理由而不于调解期日到场,法院得依到场当事人之声请,命即为诉讼之辩论,并得依职权由其一造辩论而为判决。
  调解期日通知书,并应记载前项不到场之效果。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三

  (删除)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四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得不调查证据,而审酌一切情况,认定事实,为公平之裁判:
  一、经两造同意者。
  二、调查证据所需时间、费用与当事人之请求显不相当者。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五

  当事人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除当事人合意继续适用小额程序并经法院认为适当者外,仅得于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八第一项之范围内为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六

  当事人不得为适用小额程序而为一部请求。但已向法院陈明就其馀额不另起诉请求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七

  (删除)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八

  判决书得仅记载主文,就当事人有争执事项,于必要时得加记理由要领。
  前项判决得于诉状或言词起诉笔录上记载之。
  前二项判决之记载得表格化,其格式及正本之制作方式,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九

  法院为诉讼费用之裁判时,应确定其费用额。
  前项情形,法院得命当事人提出费用计算书及释明费用额之文书。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

  法院为被告败诉之判决时,应依职权宣告假执行。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一

  法院命被告为给付时,如经原告同意,得为被告于一定期限内自动清偿者,免除部分给付之判决。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二

  法院依被告之意愿而为分期给付或缓期清偿之判决者,得于判决内定被告逾期不履行时应加给原告之金额。但其金额不得逾判决所命原给付金额或价额之三分之一。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三

  第四百二十八条至第四百三十一条、第四百三十二条第一项、第四百三十三条至第四百三十四条之一及第四百三十六条之规定,于小额程序准用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四

  对于小额程序之第一审裁判,得上诉或抗告于管辖之地方法院,其审判以合议行之。
  对于前项第一审裁判之上诉或抗告,非以其违背法令为理由,不得为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五

  上诉状内应记载上诉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原判决所违背之法令及其具体内容。
  二、依诉讼资料可认为原判决有违背法令之具体事实。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六

  应适用通常诉讼程序或简易诉讼程序事件,而第一审法院行小额程序者,第二审法院得废弃原判决,将该事件发回原法院。但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八第四项之事件,当事人已表示无异议或知其违背或可得而知其违背,并无异议而为本案辩论者,不在此限。
  前项情形,应予当事人陈述意见之机会,如两造同意由第二审法院继续适用小额程序者,应自为裁判。
  第一项之判决,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七

  当事人于第二审程序不得为诉之变更、追加或提起反诉。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八

  当事人于第二审程序不得提出新攻击或防御方法。但因原法院违背法令致未能提出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九

  小额程序之第二审判决,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一、经两造同意者。
  二、依上诉意旨足认上诉为无理由者。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三十

  对于小额程序之第二审裁判,不得上诉或抗告。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三十一

  对于小额程序之第一审裁判,提起上诉或抗告,经以上诉或抗告无理由为驳回之裁判者,不得更以同一理由提起再审之诉或声请再审。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三十二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四、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十九、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一及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十二之规定,于小额事件之上诉程序准用之。
  第四百三十八条至第四百四十五条、第四百四十八条至第四百五十条、第四百五十四条、第四百五十五条、第四百五十九条、第四百六十二条、第四百六十三条、第四百六十八条、第四百六十九条第一款至第五款、第四百七十一条至第四百七十三条及第四百七十五条第一项之规定,于小额事件之上诉程序准用之。
  第四编之规定,于小额事件之抗告程序准用之。
  第五编之规定,于小额事件之再审程序准用之。

第三编 上诉审程序[编辑]

第一章 第二审程序[编辑]

第四百三十七条

  对于第一审之终局判决,除别有规定外,得上诉于管辖第二审之法院。


第四百三十八条

  前条判决前之裁判,牵涉该判决者,并受第二审法院之审判。但依本法不得声明不服或得以抗告声明不服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三十九条

  当事人于第一审判决宣示、公告或送达后,得舍弃上诉权。
  当事人于宣示判决时,以言词舍弃上诉权者,应记载于言词辩论笔录;如他造不在场,应将笔录送达。


第四百四十条

  提起上诉,应于第一审判决送达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宣示或公告后送达前之上诉,亦有效力。


第四百四十一条

  提起上诉,应以上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原第一审法院为之: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第一审判决及对于该判决上诉之陈述。
  三、对于第一审判决不服之程度,及应如何废弃或变更之声明。
  四、上诉理由。
  上诉理由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应废弃或变更原判决之理由。
  二、关于前款理由之事实及证据。


第四百四十二条

  提起上诉,如逾上诉期间或系对于不得上诉之判决而上诉者,原第一审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上诉不合程式或有其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补正者,原第一审法院应定期间命其补正,如不于期间内补正,应以裁定驳回之。
  上诉状未具上诉理由者,不适用前项之规定。


第四百四十三条

  上诉未经依前条规定驳回者,第一审法院应速将上诉状送达被上诉人。
  各当事人均提起上诉,或其他各当事人之上诉期间已满后,第一审法院应速将诉讼卷宗连同上诉状及其他有关文件送交第二审法院。
  前项应送交之卷宗,如为第一审法院所需者,应自备缮本、影本或节本。


第四百四十四条

  上诉不合法者,第二审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补正者,审判长应定期间先命补正。
  上诉不合法之情形,已经原第一审法院定期间命其补正而未补正者,得不行前项但书之程序。
  第一项及第四百四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上诉基于恶意或不当目的者,第二审法院或原第一审法院得各处上诉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新台币十二万元以下之罚锾。
  第二百四十九条之一第三项、第四项、第六项及第七项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四百四十四条之一

  上诉状内未表明上诉理由者,审判长得定相当期间命上诉人提出理由书。
  上诉人提出理由书后,除应依前条规定驳回者外,第二审法院应速将上诉理由书送达被上诉人。
  审判长得定相当期间命被上诉人提出答辩状,及命上诉人就答辩状提出书面意见。
  当事人逾第一项及前项所定期间提出书状者,法院得命该当事人以书状说明其理由。
  当事人未依第一项提出上诉理由书或未依前项规定说明者,第二审法院得准用第四百四十七条之规定,或于判决时依全辩论意旨斟酌之。


第四百四十五条

  言词辩论,应于上诉声明之范围内为之。
  当事人应陈述第一审言词辩论之要领。但审判长得令书记官朗读第一审判决、笔录或其他卷内文书代之。


第四百四十六条

  诉之变更或追加,非经他造同意,不得为之。但第二百五十五条第一项第二款至第六款情形,不在此限。
  提起反诉,非经他造同意,不得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于某法律关系之成立与否有争执,而本诉裁判应以该法律关系为据,并请求确定其关系者。
  二、就同一诉讼标的有提起反诉之利益者。
  三、就主张抵销之请求尚有馀额部分,有提起反诉之利益者。


第四百四十七条

  当事人不得提出新攻击或防御方法。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因第一审法院违背法令致未能提出者。
  二、事实发生于第一审法院言词辩论终结后者。
  三、对于在第一审已提出之攻击或防御方法为补充者。
  四、事实于法院已显著或为其职务上所已知或应依职权调查证据者。
  五、其他非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致未能于第一审提出者。
  六、如不许其提出显失公平者。
  前项但书各款事由,当事人应释明之。
  违反前二项之规定者,第二审法院应驳回之。


第四百四十八条

  在第一审所为之诉讼行为,于第二审亦有效力。


第四百四十九条

  第二审法院认上诉为无理由者,应为驳回之判决。
  原判决依其理由虽属不当,而依其他理由认为正当者,应以上诉为无理由。


第四百四十九条之一

  上诉基于恶意、不当目的或有重大过失,且事实上或法律上之主张欠缺合理依据者,第二审法院得各处上诉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新台币十二万元以下之罚锾。
  第二百四十九条之一第二项至第七项之规定,于前项情形准用之。


第四百五十条

  第二审法院认上诉为有理由者,应于上诉声明之范围内,为废弃或变更原判决之判决。


第四百五十一条

  第一审之诉讼程序有重大之瑕疵者,第二审法院得废弃原判决,而将该事件发回原法院。但以因维持审级制度认为必要时为限。
  前项情形,应予当事人陈述意见之机会,如两造同意愿由第二审法院就该事件为裁判者,应自为判决。
  依第一项之规定废弃原判决者,其第一审诉讼程序有瑕疵之部分,视为亦经废弃。


第四百五十一条之一

  应适用简易诉讼程序之事件,第二审法院不得以第一审法院行通常诉讼程序而废弃原判决。
  前项情形,应适用简易诉讼事件第二审程序之规定。


第四百五十二条

  第二审法院不得以第一审法院无管辖权而废弃原判决。但违背专属管辖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因第一审法院无管辖权而废弃原判决者,应以判决将该事件移送于管辖法院。


第四百五十三条

  第四百五十一条第一项及前条第二项之判决,得不经言词辩论为之。


第四百五十四条

  判决书内应记载之事实,得引用第一审判决。当事人提出新攻击或防御方法者,应并记载之。
  判决书内应记载之理由,如第二审关于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意见及法律上之意见与第一审判决相同者,得引用之;如有不同者,应另行记载。关于当事人提出新攻击或防御方法之意见,应并记载之。


第四百五十五条

  第二审法院应依声请,就关于假执行之上诉,先为辩论及裁判。


第四百五十六条

  第一审判决未宣告假执行或宣告附条件之假执行者,其未经声明不服之部分,第二审法院应依当事人之声请,以裁定宣告假执行。
  第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系意图延滞诉讼而提起上诉者,应依被上诉人声请,以裁定就第一审判决宣告假执行;其逾时始行提出攻击或防御方法可认为系意图延滞诉讼者,亦同。


第四百五十七条

  关于财产权之诉讼,第二审法院之判决,维持第一审判决者,应于其范围内,依声请宣告假执行。
  前项宣告假执行,如有必要,亦得以职权为之。


第四百五十八条

  对第二审法院关于假执行之裁判,不得声明不服。但依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项及第三项所为之裁判,不在此限。


第四百五十九条

  上诉人于终局判决前,得将上诉撤回。但被上诉人已为附带上诉者,应得其同意。
  诉讼标的对于共同诉讼之各人必须合一确定者,其中一人或数人于提起上诉后撤回上诉时,法院应即通知视为已提起上诉之共同诉讼人,命其于十日内表示是否撤回,逾期未为表示者,视为亦撤回上诉。
  撤回上诉者,丧失其上诉权。
  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二项至第四项之规定,于撤回上诉准用之。


第四百六十条

  被上诉人于言词辩论终结前,得为附带上诉。但经第三审法院发回或发交后,不得为之。
  附带上诉,虽在被上诉人之上诉期间已满,或曾舍弃上诉权或撤回上诉后,亦得为之。
  第二百六十一条之规定,于附带上诉准用之。


第四百六十一条

  上诉经撤回或因不合法而被驳回者,附带上诉失去效力。但附带上诉备上诉之要件者,视为独立之上诉。


第四百六十二条

  上诉因判决而终结者,第二审法院书记官应于判决确定后,速将判决正本附入卷宗,送交第一审法院。
  前项规定,于上诉之非因判决而终结者准用之。


第四百六十三条

  除本章别有规定外,前编第一章、第二章之规定,于第二审程序准用之。

第二章 第三审程序[编辑]

第四百六十四条

  对于第二审之终局判决,除别有规定外,得上诉于管辖第三审之法院。


第四百六十五条

  对于第一审判决,或其一部未经向第二审法院上诉,或附带上诉之当事人,对于维持该判决之第二审判决,不得上诉。


第四百六十六条

  对于财产权诉讼之第二审判决,如因上诉所得受之利益,不逾新台币一百万元者,不得上诉。
  对于第四百二十七条诉讼,如依通常诉讼程序所为之第二审判决,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其因上诉所得受之利益不逾新台币一百万元者,适用前项规定。
  前二项所定数额,司法院得因情势需要,以命令减至新台币五十万元,或增至一百五十万元。
  计算上诉利益,准用关于计算诉讼标的价额之规定。


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一

  对于第二审判决上诉,上诉人应委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但上诉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师资格者,不在此限。
  上诉人之配偶、三亲等内之血亲、二亲等内之姻亲,或上诉人为法人、中央或地方机关时,其所属专任人员具有律师资格并经法院认为适当者,亦得为第三审诉讼代理人。
  第一项但书及第二项情形,应于提起上诉或委任时释明之。
  上诉人未依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委任诉讼代理人,或虽依第二项委任,法院认为不适当者,第二审法院应定期先命补正。逾期未补正亦未依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二为声请者,第二审法院应以上诉不合法裁定驳回之。


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二

  上诉人无资力委任诉讼代理人者,得依诉讼救助之规定,声请第三审法院为之选任律师为其诉讼代理人。
  上诉人依前项规定声请者,第二审法院应将诉讼卷宗送交第三审法院。


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三

  第三审律师之酬金,为诉讼费用之一部,并应限定其最高额。
  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二选任律师为诉讼代理人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前项办法之拟订,应参酌法务部及中华民国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之意见。


第四百六十六条之四

  当事人对于第一审法院依通常诉讼程序所为之终局判决,就其确定之事实认为无误者,得合意迳向第三审法院上诉。
  前项合意,应以文书证之,并连同上诉状提出于原第一审法院。


第四百六十七条

  上诉第三审法院,非以原判决违背法令为理由,不得为之。


第四百六十八条

  判决不适用法规或适用不当者,为违背法令。


第四百六十九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判决当然为违背法令:
  一、判决法院之组织不合法者。
  二、依法律或裁判应回避之法官参与裁判者。
  三、法院于权限之有无辨别不当或违背专属管辖之规定者。
  四、当事人于诉讼未经合法代理者。
  五、违背言词辩论公开之规定者。
  六、判决不备理由或理由矛盾者。


第四百六十九条之一

  以前条所列各款外之事由提起第三审上诉者,须经第三审法院之许可。
  前项许可,以从事法之续造、确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见解具有原则上重要性者为限。


第四百七十条

  提起上诉,应以上诉状提出于原判决法院为之。
  上诉状内,应记载上诉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原判决所违背之法令及其具体内容。
  二、依诉讼资料合于该违背法令之具体事实。
  三、依第四百六十九条之一规定提起上诉者,具体叙述为从事法之续造、确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见解具有原则上重要性之理由。
  上诉状内,宜记载因上诉所得受之利益。


第四百七十一条

  上诉状内未表明上诉理由者,上诉人应于提起上诉后二十日内,提出理由书于原第二审法院;未提出者,毋庸命其补正,由原第二审法院以裁定驳回之。
  被上诉人得于上诉状或前项理由书送达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于原第二审法院。
  第二审法院送交诉讼卷宗于第三审法院,应于收到答辩状或前项期间已满后为之。
  判决宣示后送达前提起上诉者,第一项之期间自判决送达后起算。


第四百七十二条

  被上诉人在第三审未判决前,得提出答辩状及其追加书状于第三审法院。上诉人亦得提出上诉理由追加书状。
  第三审法院以认为有必要时为限,得将前项书状送达于他造。


第四百七十三条

  上诉之声明,不得变更或扩张之。
  被上诉人,不得为附带上诉。


第四百七十四条

  第三审之判决,应经言词辩论为之。但法院认为不必要时,不在此限。
  第三审法院行言词辩论时,应由两造委任律师代理为之。
  被上诉人委任诉讼代理人时,准用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一第一项至第三项、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二第一项及第四百六十六条之三之规定。


第四百七十五条

  第三审法院应于上诉声明之范围内,依上诉理由调查之。但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或有统一法令见解之必要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七十六条

  第三审法院,应以原判决确定之事实为判决基础。
  言词辩论笔录记载当事人陈述之事实,第三审法院得斟酌之。
  以违背诉讼程序之规定为上诉理由时,所举违背之事实及以违背法令确定事实、遗漏事实或认作主张事实为上诉理由时,所举之该事实,第三审法院亦得斟酌之。


第四百七十七条

  第三审法院认上诉为有理由者,就该部分应废弃原判决。
  因违背诉讼程序之规定废弃原判决者,其违背之诉讼程序部分,视为亦经废弃。


第四百七十七条之一

  除第四百六十九条第一款至第五款之情形外,原判决违背法令而不影响裁判之结果者,不得废弃原判决。


第四百七十七条之二

  第三审法院就第四百六十六条之四所定之上诉,不得以原判决确定事实违背法令为理由废弃该判决。


第四百七十八条

  第三审法院废弃原判决,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应自为判决:
  一、因基于确定之事实或依法得斟酌之事实,不适用法规或适用不当废弃原判决,而事件已可依该事实为裁判者。
  二、原判决就诉或上诉不合法之事件误为实体裁判者。
  三、法院应依职权调查之事项,第三审得自行确定事实而为判断者。
  四、原判决未本于当事人之舍弃或认诺为裁判者。
  五、其他无发回或发交使重为辩论之必要者。
  除有前项情形外,第三审法院于必要时,得将该事件发回原法院或发交其他同级法院。
  前项发回或发交判决,就应调查之事项,应详予指示。
  受发回或发交之法院,应以第三审法院所为废弃理由之法律上判断为其判决基础。


第四百七十九条

  (删除)


第四百八十条

  为发回或发交之判决者,第三审法院应速将判决正本附入卷宗,送交受发回或发交之法院。


第四百八十一条

  除本章别有规定外,前章之规定,于第三审程序准用之。

第四编 抗告程序[编辑]

第四百八十二条

  对于裁定,得为抗告。但别有不许抗告之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四百八十三条

  诉讼程序进行中所为之裁定,除别有规定外,不得抗告。

第四百八十四条

  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之事件,其第二审法院所为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得向原法院提出异议:
  一、命法院书记官、执达员、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负担诉讼费用之裁定。
  二、对证人、鉴定人、通译或执有文书、勘验物之第三人处以罚锾之裁定。
  三、驳回拒绝证言、拒绝鉴定、拒绝通译之裁定。
  四、强制提出文书、勘验物之裁定。
  前项异议,准用对于法院同种裁定抗告之规定。
  受诉法院就异议所为之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四百八十五条

  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之裁定,不得抗告。但其裁定如系受诉法院所为而依法得为抗告者,得向受诉法院提出异议。
  前项异议,准用对于法院同种裁定抗告之规定。
  受诉法院就异议所为之裁定,得依本编之规定抗告。
  诉讼系属于第三审法院者,其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所为之裁定,得向第三审法院提出异议。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之事件,第二审法院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所为之裁定,得向受诉法院提出异议。

第四百八十六条

  抗告,除别有规定外,由直接上级法院裁定。
  抗告法院之裁定,以抗告不合法而驳回者,不得再为抗告。但得向原法院提出异议。
  前项异议,准用第四百八十四条第二项及第三项之规定。
  除前二项之情形外,对于抗告法院之裁定再为抗告,仅得以其适用法规显有错误为理由。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六之规定,于前项之抗告准用之。

第四百八十七条

  提起抗告,应于裁定送达后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为之。但送达前之抗告,亦有效力。

第四百八十八条

  提起抗告,除别有规定外,应向为裁定之原法院或原审判长所属法院提出抗告状为之。
  适用简易或小额诉讼程序之事件或关于诉讼救助提起抗告及由证人、鉴定人、通译或执有证物之第三人提起抗告者,得以言词为之。但依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第一项规定提起抗告者,不在此限。
  提起抗告,应表明抗告理由。

第四百八十九条

  (删除)

第四百九十条

  原法院或审判长认抗告为有理由者,应撤销或变更原裁定。
  原法院或审判长未以抗告不合法驳回抗告,亦未依前项规定为裁定者,应速将抗告事件送交抗告法院;如认为必要时,应送交诉讼卷宗,并得添具意见书。

第四百九十一条

  抗告,除别有规定外,无停止执行之效力。
  原法院或审判长或抗告法院得在抗告事件裁定前,停止原裁定之执行或为其他必要处分。
  前项裁定,不得抗告。

第四百九十二条

  抗告法院认抗告为有理由者,应废弃或变更原裁定;非有必要,不得命原法院或审判长更为裁定。

第四百九十三条

  (删除)

第四百九十四条

  (删除)

第四百九十五条

  依本编规定,应为抗告而误为异议者,视为已提起抗告;应提出异议而误为抗告者,视为已提出异议。

第四百九十五条之一

  抗告,除本编别有规定外,准用第三编第一章之规定。
  第四百三十六条之二第一项之迳向最高法院抗告、第四百八十六条第四项之再为抗告,准用第三编第二章之规定。

第五编 再审程序[编辑]

第四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再审之诉对于确定终局判决声明不服。但当事人已依上诉主张其事由或知其事由而不为主张者,不在此限:
  一、适用法规显有错误者。
  二、判决理由与主文显有矛盾者。
  三、判决法院之组织不合法者。
  四、依法律或裁判应回避之法官参与裁判者。
  五、当事人于诉讼未经合法代理者。
  六、当事人知他造之住居所,指为所在不明而与涉讼者。但他造已承认其诉讼程序者,不在此限。
  七、参与裁判之法官关于该诉讼违背职务犯刑事上之罪者,或关于该诉讼违背职务受惩戒处分,足以影响原判决者。
  八、当事人之代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关于该诉讼有刑事上应罚之行为,影响于判决者。
  九、为判决基础之证物系伪造或变造者。
  十、证人、鉴定人、通译、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经具结后,就为判决基础之证言、鉴定、通译或有关事项为虚伪陈述者。
  十一、为判决基础之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判决及其他裁判或行政处分,依其后之确定裁判或行政处分已变更者。
  十二、当事人发现就同一诉讼标的在前已有确定判决或和解、调解或得使用该判决或和解、调解者。
  十三、当事人发现未经斟酌之证物或得使用该证物者。但以如经斟酌可受较有利益之裁判者为限。
  前项第七款至第十款情形,以宣告有罪之判决或处罚锾之裁定已确定,或因证据不足以外之理由,而不能为有罪之确定判决或罚锾之确定裁定者为限,得提起再审之诉。
  第二审法院就该事件已为本案判决者,对于第一审法院之判决不得提起再审之诉。

第四百九十七条

  依第四百六十六条不得上诉于第三审法院之事件,除前条规定外,其经第二审确定之判决,如就足影响于判决之重要证物,漏未斟酌,或当事人有正当理由不到场,法院为一造辩论判决者,亦得提起再审之诉。

第四百九十八条

  为判决基础之裁判,如有前二条所定之情形者,得据以对于该判决提起再审之诉。

第四百九十八条之一

  再审之诉,法院认无再审理由,判决驳回后,不得以同一事由,对于原确定判决或驳回再审之诉之确定判决,更行提起再审之诉。

第四百九十九条

  再审之诉,专属为判决之原法院管辖。
  对于审级不同之法院就同一事件所为之判决,提起再审之诉者,专属上级法院合并管辖。但对于第三审法院之判决,系本于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一项第九款至第十三款事由,声明不服者,专属原第二审法院管辖。

第五百条

  再审之诉,应于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提起。
  前项期间,自判决确定时起算,判决于送达前确定者,自送达时起算;其再审之理由发生或知悉在后者,均自知悉时起算。但自判决确定后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
  以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一项第五款、第六款或第十二款情形为再审之理由者,不适用前项但书之规定。

第五百零一条

  再审之诉,应以诉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提出于管辖法院为之: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声明不服之判决及提起再审之诉之陈述。
  三、应于如何程度废弃原判决及就本案如何判决之声明。
  四、再审理由及关于再审理由并遵守不变期间之证据。
  再审诉状内,宜记载准备本案言词辩论之事项,并添具确定终局判决缮本或影本。

第五百零二条

  再审之诉不合法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再审之诉显无再审理由者,得不经言词辩论,以判决驳回之。

第五百零三条

  本案之辩论及裁判,以声明不服之部分为限。

第五百零四条

  再审之诉,虽有再审理由,法院如认原判决为正当者,应以判决驳回之。

第五百零五条

  除本编别有规定外,再审之诉讼程序,准用关于各该审级诉讼程序之规定。

第五百零五条之一

  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项之规定,于再审之诉准用之。

第五百零六条

  再审之诉之判决,于第三人以善意取得之权利无影响。

第五百零七条

  裁定已经确定,而有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一项或第四百九十七条之情形者,得准用本编之规定,声请再审。

第五编之一 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编辑]

第五百零七条之一

  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诉讼,致不能提出足以影响判决结果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得以两造为共同被告对于确定终局判决提起撤销之诉,请求撤销对其不利部分之判决。但应循其他法定程序请求救济者,不在此限。

第五百零七条之二

  第三人撤销之诉,专属为判决之原法院管辖。
  对于审级不同之法院就同一事件所为之判决合并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或仅对上级法院所为之判决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者,专属原第二审法院管辖。其未经第二审法院判决者,专属原第一审法院管辖。

第五百零七条之三

  第三人撤销之诉无停止原确定判决执行之效力。但法院因必要情形或依声请定相当并确实之担保,得于撤销之诉声明之范围内对第三人不利部分以裁定停止原确定判决之效力。
  关于前项裁定,得为抗告。

第五百零七条之四

  法院认第三人撤销之诉为有理由者,应撤销原确定终局判决对该第三人不利之部分,并依第三人之声明,于必要时,在撤销之范围内为变更原判决之判决。
  前项情形,原判决于原当事人间仍不失其效力。但诉讼标的对于原判决当事人及提起撤销之诉之第三人必须合一确定者,不在此限。

第五百零七条之五

  第五百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五百零一条至第五百零三条、第五百零五条、第五百零六条之规定,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准用之。

第六编 督促程序[编辑]

第五百零八条

  债权人之请求,以给付金钱或其他代替物或有价证券之一定数量为标的者,得声请法院依督促程序发支付命令。
  支付命令之声请与处理,得视电脑或其他科技设备发展状况,使用其设备为之。其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五百零九条

  督促程序,如声请人应为对待给付尚未履行,或支付命令之送达应于外国为之,或依公示送达为之者,不得行之。

第五百十条

  支付命令之声请,专属债务人为被告时,依第一条、第二条、第六条或第二十条规定有管辖权之法院管辖。

第五百十一条

  支付命令之声请,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请求之标的及其数量。
  三、请求之原因事实。其有对待给付者,已履行之情形。
  四、应发支付命令之陈述。
  五、法院。
  债权人之请求,应释明之。

第五百十二条

  法院应不讯问债务人,就支付命令之声请为裁定。

第五百十三条

  支付命令之声请,不合于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十一条之规定,或依声请之意旨认债权人之请求为无理由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就请求之一部不得发支付命令者,应仅就该部分之声请驳回之。
  前项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五百十四条

  支付命令,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第五百十一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三款及第五款所定事项。
  二、债务人应向债权人清偿其请求并赔偿程序费用,否则应于支付命令送达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内,向发命令之法院提出异议。
  三、债务人未于不变期间内提出异议时,债权人得依法院核发之支付命令及确定证明书声请强制执行。

第五百十一条第一项第三款所定事项之记载,得以声请书状作为附件代之。

第五百十五条

  发支付命令后,三个月内不能送达于债务人者,其命令失其效力。
  前项情形,法院误发确定证明书者,自确定证明书所载确定日期起五年内,经撤销确定证明书时,法院应通知债权人。如债权人于通知送达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起诉,视为自支付命令声请时,已经起诉;其于通知送达前起诉者,亦同。
  前项情形,督促程序费用,应作为诉讼费用或调解程序费用之一部。

第五百十六条

  债务人对于支付命令之全部或一部,得于送达后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内,不附理由向发命令之法院提出异议。
  债务人得在调解成立或第一审言词辨论终结前,撤回其异议。但应负担调解程序费用或诉讼费用。

第五百十七条

  (删除)

第五百十八条

  债务人于支付命令送达后,逾二十日之不变期间,始提出异议者,法院应以裁定驳回之。

第五百十九条

  债务人对于支付命令于法定期间合法提出异议者,支付命令于异议范围内失其效力,以债权人支付命令之声请,视为起诉或声请调解。
  前项情形,督促程序费用,应作为诉讼费用或调解程序费用之一部。

第五百二十条

  (删除)

第五百二十一条

  债务人对于支付命令未于法定期间合法提出异议者,支付命令得为执行名义。
  前项情形,为裁定之法院应付与裁定确定证明书。
  债务人主张支付命令上所载债权不存在而提起确认之诉者,法院依债务人声请,得许其提供相当并确实之担保,停止强制执行。

第七编 保全程序[编辑]

第五百二十二条

  债权人就金钱请求或得易为金钱请求之请求,欲保全强制执行者,得声请假扣押。
  前项声请,就附条件或期限之请求,亦得为之。

第五百二十三条

  假扣押,非有日后不能强制执行或甚难执行之虞者,不得为之。
  应在外国为强制执行者,视为有日后甚难执行之虞。

第五百二十四条

  假扣押之声请,由本案管辖法院或假扣押标的所在地之地方法院管辖。
  本案管辖法院,为诉讼已系属或应系属之第一审法院。但诉讼现系属于第二审者,得以第二审法院为本案管辖法院。
  假扣押之标的如系债权或须经登记之财产权,以债务人住所或担保之标的所在地或登记地,为假扣押标的所在地。

第五百二十五条

  假扣押之声请,应表明下列各款事项:
  一、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
  二、请求及其原因事实。
  三、假扣押之原因。
  四、法院。
  请求非关于一定金额者,应记载其价额。
  依假扣押之标的所在地定法院管辖者,应记载假扣押之标的及其所在地。

第五百二十六条

  请求及假扣押之原因,应释明之。
  前项释明如有不足,而债权人陈明愿供担保或法院认为适当者,法院得定相当之担保,命供担保后为假扣押。
  请求及假扣押之原因虽经释明,法院亦得命债权人供担保后为假扣押。
  夫或妻基于剩馀财产差额分配请求权声请假扣押者,前项法院所命供担保之金额不得高于请求金额之十分之一。

第五百二十七条

  假扣押裁定内,应记载债务人供所定金额之担保或将请求之金额提存,得免为或撤销假扣押。

第五百二十八条

  关于假扣押声请之裁定,得为抗告。
  抗告法院为裁定前,应使债权人及债务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抗告法院认抗告有理由者,应自为裁定。
  准许假扣押之裁定,如经抗告者,在驳回假扣押声请裁定确定前,已实施之假扣押执行程序,不受影响。

第五百二十九条

  本案尚未系属者,命假扣押之法院应依债务人声请,命债权人于一定期间内起诉。
  下列事项与前项起诉有同一效力:
  一、依督促程序,声请发支付命令者。
  二、依本法声请调解者。
  三、依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二项为声明者。
  四、依法开始仲裁程序者。
  五、其他经依法开始起诉前应践行之程序者。
  六、基于夫妻剩馀财产差额分配请求权而声请假扣押,已依民法第一千零十条请求宣告改用分别财产制者。
  前项第六款情形,债权人应于宣告改用分别财产制裁定确定之日起十日内,起诉请求夫妻剩馀财产差额分配。
  债权人不于第一项期间内起诉或未遵守前项规定者,债务人得声请命假扣押之法院撤销假扣押裁定。

第五百三十条

  假扣押之原因消灭、债权人受本案败诉判决确定或其他命假扣押之情事变更者,债务人得声请撤销假扣押裁定。
  第五百二十八条第三项、第四项之规定,于前项撤销假扣押裁定准用之。
  假扣押之裁定,债权人得声请撤销之。
  第一项及前项声请,向命假扣押之法院为之;如本案已系属者,向本案法院为之。

第五百三十一条

  假扣押裁定因自始不当而撤销,或因第五百二十九条第四项及第五百三十条第三项之规定而撤销者,债权人应赔偿债务人因假扣押或供担保所受之损害。
  假扣押所保全之请求已起诉者,法院于第一审言词辩论终结前,应依债务人之声明,于本案判决内命债权人为前项之赔偿。债务人未声明者,应告以得为声明。

第五百三十二条

  债权人就金钱请求以外之请求,欲保全强制执行者,得声请假处分。
  假处分,非因请求标的之现状变更,有日后不能强制执行,或甚难执行之虞者,不得为之。

第五百三十三条

  关于假扣押之规定,于假处分准用之。但因第五百三十五条及第五百三十六条之规定而不同者,不在此限。

第五百三十四条

  (删除)

第五百三十五条

  假处分所必要之方法,由法院以裁定酌定之。
  前项裁定,得选任管理人及命令或禁止债务人为一定行为。

第五百三十六条

  假处分所保全之请求,得以金钱之给付达其目的,或债务人将因假处分而受难以补偿之重大损害,或有其他特别情事者,法院始得于假处分裁定内,记载债务人供所定金额之担保后免为或撤销假处分。
  假处分裁定未依前项规定为记载者,债务人亦得声请法院许其供担保后撤销假处分。
  法院为前二项裁定前,应使债权人有陈述意见之机会。

第五百三十七条

  (删除)

第五百三十七条之一

  债权人依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押收债务人之财产或拘束其自由者,应即时声请法院为假扣押或假处分之裁定。
  前项声请,专属押收债务人财产或拘束其自由之行为地地方法院管辖。

第五百三十七条之二

  前条第一项之声请,法院应即调查裁定之;其不合于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之规定,或有其他不应准许之情形者,法院应即以裁定驳回之。
  因拘束债务人自由而为假扣押或假处分之声请者,法院为准许之裁定,非命债权人及债务人以言词为陈述,不得为之。

第五百三十七条之三

  债权人依第五百三十七条之一为声请时,应将所押收之财产或被拘束自由之债务人送交法院处理。但有正当理由不能送交者,不在此限。
  法院为裁定及开始执行前,应就前项财产或债务人为适当之处置。但拘束债务人之自由,自送交法院时起,不得逾二十四小时。
  债权人依第一项规定将所押收之财产或拘束自由之债务人送交法院者,如其声请被驳回时,应将该财产发还于债务人或回复其自由。

第五百三十七条之四

  因拘束债务人自由而为假扣押或假处分裁定之本案尚未系属者,债权人应于裁定送达后五日内起诉;逾期未起诉时,命假扣押或假处分之法院得依声请或依职权撤销假扣押或假处分裁定。

第五百三十八条

  于争执之法律关系,为防止发生重大之损害或避免急迫之危险或有其他相类之情形而有必要时,得声请为定暂时状态之处分。
  前项裁定,以其本案诉讼能确定该争执之法律关系者为限。
  第一项处分,得命先为一定之给付。
  法院为第一项及前项裁定前,应使两造当事人有陈述之机会。但法院认为不适当者,不在此限。

第五百三十八条之一

  法院为前条第一项裁定前,于认有必要时,得依声请以裁定先为一定之紧急处置,其处置之有效期间不得逾七日。期满前得声请延长之,但延长期间不得逾三日。
  前项期间届满前,法院以裁定驳回定暂时状态处分之声请者,其先为之处置当然失其效力;其经裁定许为定暂时状态,而其内容与先为之处置相异时,其相异之处置失其效力。
  第一项之裁定,不得声明不服。

第五百三十八条之二

  抗告法院废弃或变更第五百三十八条第三项之裁定时,应依抗告人之声请,在废弃或变更范围内,同时命声请人返还其所受领之给付。其给付为金钱者,并应依声请附加自受领时起之利息。
  前项命返还给付之裁定,非对于抗告法院废弃或变更定暂时状态之裁定再为抗告时,不得声明不服;抗告中应停止执行。
  前二项规定,于第五百三十八条之一第二项之情形准用之。

第五百三十八条之三

  定暂时状态之裁定因第五百三十一条之事由被撤销,而应负损害赔偿责任者,如声请人证明其无过失时,法院得视情形减轻或免除其赔偿责任。

第五百三十八条之四

  除别有规定外,关于假处分之规定,于定暂时状态之处分准用之。

第八编 公示催告程序[编辑]

第五百三十九条

  申报权利之公示催告,以得依背书转让之证券或法律有规定者为限。
  公示催告,对于不申报权利人,生失权之效果。

第五百四十条

  法院应就公示催告之声请为裁定。
  法院准许声请者,应为公示催告。

第五百四十一条

  公示催告,应记载下列各款事项:
  一、声请人。
  二、申报权利之期间及在期间内应为申报之催告。
  三、因不申报权利而生之失权效果。
  四、法院。

第五百四十二条

  公示催告之公告,应黏贴于法院之公告处,并公告于法院网站;法院认为必要时,得命登载于公报或新闻纸。
  前项公告于法院网站、登载公报、新闻纸之日期或期间,由法院定之。
  声请人未依前项规定声请公告于法院网站,或登载公报、新闻纸者,视为撤回公示催告之声请。

第五百四十三条

  申报权利之期间,除法律别有规定外,自公示催告之公告开始公告于法院网站之日起、最后登载公报、新闻纸之日起,应有二个月以上。

第五百四十四条

  申报权利在期间已满后,而在未为除权判决前者,与在期间内申报者,有同一之效力。

第五百四十五条

  公示催告,声请人得于申报权利之期间已满后三个月内,声请为除权判决。但在期间未满前之声请,亦有效力,除权判决前之言词辩论期日,应并通知已申报权利之人。

第五百四十六条

  法院就除权判决之声请为裁判前,得依职权为必要之调查。

第五百四十七条

  驳回除权判决之声请,以裁定为之。

第五百四十八条

  申报权利人,如对于公示催告声请人所主张之权利有争执者,法院应酌量情形,在就所报权利有确定裁判前,裁定停止公示催告程序,或于除权判决保留其权利。

第五百四十九条

  公示催告声请人,不于言词辩论期日到场者,法院应依其声请,另定新期日。
  前项声请,自有迟误时起,逾二个月后不得为之。
  声请人迟误新期日者,不得声请更定新期日。

第五百四十九条之一

  法院为除权判决者,程序费用由声请人负担。但因申报权利所生之费用,由申报权利人负担。

第五百五十条

  法院应以相当之方法,将除权判决之要旨公告之。

第五百五十一条

  对于除权判决,不得上诉。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以公示催告声请人为被告,向原法院提起撤销除权判决之诉:
  一、法律不许行公示催告程序者。
  二、未为公示催告之公告,或不依法定方式为公告者。
  三、不遵守公示催告之公告期间者。
  四、为除权判决之法官,应自行回避者。
  五、已经申报权利而不依法律于判决中斟酌之者。
  六、有第四百九十六条第一项第七款至第十款之再审理由者。

第五百五十二条

  撤销除权判决之诉,应于三十日之不变期间内提起之。
  前项期间,自原告知悉除权判决时起算。但依前条第四款或第六款所定事由提起撤销除权判决之诉,如原告于知有除权判决时不知其事由者,自知悉其事由时起算。
  除权判决宣示后已逾五年者,不得提起撤销之诉。

第五百五十三条

  第五百零一条、第五百零二条及第五百零六条之规定,于撤销除权判决之诉准用之。

第五百五十四条

  对于除权判决所附之限制或保留,得为抗告。

第五百五十五条

  数宗公示催告程序,法院得命合并之。

第五百五十六条

  宣告证券无效之公示催告程序,适用第五百五十七条至第五百六十七条之规定。

第五百五十七条

  公示催告,由证券所载履行地之法院管辖;如未载履行地者,由证券发行人为被告时,依第一条或第二条规定有管辖权之法院管辖;如无此法院者,由发行人于发行之日为被告时,依各该规定有管辖权之法院管辖。

第五百五十八条

  无记名证券或空白背书之指示证券,得由最后之持有人为公示催告之声请。
  前项以外之证券,得由能据证券主张权利之人为公示催告之声请。

第五百五十九条

  声请人应提出证券缮本、影本,或开示证券要旨及足以辨认证券之事项,并释明证券被盗、遗失或灭失及有声请权之原因、事实。

第五百六十条

  公示催告,应记载持有证券人应于期间内申报权利及提出证券,并晓示以如不申报及提出者,即宣告证券无效。

第五百六十一条

  公示催告之公告,除依第五百四十二条之规定外,如法院所在地有交易所者,并应黏贴于该交易所。

第五百六十二条

  申报权利之期间,自公示催告之公告开始公告于法院网站之日起、最后登载公报、新闻纸之日起,应有三个月以上,九个月以下。

第五百六十三条

  持有证券人经申报权利并提出证券者,法院应通知声请人,并酌定期间使其阅览证券。
  声请人阅览证券认其为真正时,其公示催告程序终结,由法院书记官通知声请人及申报权利人。

第五百六十四条

  除权判决,应宣告证券无效。
  除权判决之要旨,法院应以职权依第五百六十一条之方法公告之。
  证券无效之宣告,因撤销除权判决之诉而撤销者,为公示催告之法院于撤销除权判决之判决确定后,应以职权依前项方法公告之。

第五百六十五条

  有除权判决后,声请人对于依证券负义务之人,得主张证券上之权利。
  因除权判决而为清偿者,于除权判决撤销后,仍得以其清偿对抗债权人或第三人。但清偿时已知除权判决撤销者,不在此限。

第五百六十六条

  因宣告无记名证券之无效声请公示催告,法院准许其声请者,应依声请不经言词辩论,对于发行人为禁止支付之命令。
  前项命令,应附记已为公示催告之事由。
  第一项命令,应准用第五百六十一条之规定公告之。

第五百六十七条

  公示催告程序,因提出证券或其他原因未为除权判决而终结者,法院应依职权以裁定撤销禁止支付之命令。
  禁止支付命令之撤销,应准用第五百六十一条之规定公告之。

第九编 (删除)[编辑]

第一章 (删除)[编辑]

第五百六十八条

  (删除)


第五百六十九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一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一条之一

  (删除)


第五百七十二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二条之一

  (删除)


第五百七十三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四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五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五条之一

  (删除)


第五百七十六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七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八条

  (删除)


第五百七十九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一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二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二条之一

  (删除)

第二章 (删除)[编辑]

第五百八十三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四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五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六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七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八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九条

  (删除)


第五百八十九条之一

  (删除)


第五百九十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条之一

  (删除)


第五百九十一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二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三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四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五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六条

  (删除)

第三章 (删除)[编辑]

第五百九十七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八条

  (删除)


第五百九十九条

  (删除)


第六百条

  (删除)


第六百零一条

  (删除)


第六百零二条

  (删除)


第六百零三条

  (删除)


第六百零四条

  (删除)


第六百零五条

  (删除)


第六百零六条

  (删除)


第六百零七条

  (删除)


第六百零八条

  (删除)


第六百零九条

  (删除)


第六百零九条之一

  (删除)


第六百十条

  (删除)


第六百十一条

  (删除)


第六百十二条

  (删除)


第六百十三条

  (删除)


第六百十四条

  (删除)


第六百十五条

  (删除)


第六百十六条

  (删除)


第六百十六条之一

  (删除)


第六百十七条

  (删除)


第六百十八条

  (删除)


第六百十九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一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二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三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一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二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三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四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五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六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七

  (删除)


第六百二十四条之八

  (删除)

第四章 (删除)[编辑]

第六百二十五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六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七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八条

  (删除)


第六百二十九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一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二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三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四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五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六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七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八条

  (删除)


第六百三十九条

  (删除)


第六百四十条

  (删除)

本作品来自中华民国法律非现行条文,依据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第九条,不得为著作权之标的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