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0394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永乐大典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卷之四千九百八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十寒

大般涅槃经九

尔时诸比丘。闻佛世尊。定当涅槃皆悉忧愁。身毛为竖。涕泗交流。稽首佛足。绕无量匝。白佛言世尊。快说无常苦空无我。世尊譬如一切众生迹中。

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若有精勤修习之者。能除一切欲界贪爱。色无色爱。无明㤭慢。及无常想。世尊。如来若离无常

想者。今则不应入于涅槃。若不离者。云何说言修无常想离三界爱。无明㤭慢。及无常想。世尊譬如农夫。于秋月时。深耕其地。能除秽草。是无常想。

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欲界贪爱。色无色爱。无明㤭慢。及无常想。世尊譬如耕田。秋耕为上。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为最。䟽曰第三从尔

时诸比丘去。是疑执章。文为三。一执。二请。三疑。佛上斥夺。夺是所证。未能即舍。是故有执。佛说新伊一闻不解。欲学湏请。今昔两教。皆是佛说。何故

一伪一真。故有斯疑。执文为两。一叙悲苦。二正陈执。初文者。其闻佛说安住三法。名入涅槃。了不思惟。安住之义。而生去此住彼之解。是故悲苦。次

从世尊。快说去。是陈执。他云述上闻法。上来曾说。但执昔教。就执为二。初执。后叹。执又三。一约教执理。二约行执理。三正执理。快说者。说昔之教。壮

之言快。此教快能诠理故也。次譬如象迹者。执昔之行。行是进趣中胜。故以大迹为譬。行有智断。想是智之初门。举初为言。从精勤去是执断。断思

则知亦断邪见。是故语后。不言前耳。及无常想者。惑去智亡。从世尊若。离无常去。正执理。此理中适。非。离非不离。若。离无常。进不入涅槃。若不离无

常。犹具诸惑。以非。离非不离。故能断诸惑。冥理会真。岂复过此。斥言是伪。他解离者。则昔教为非。若不。离者则昔教为是。观文难见。次从世尊譬如

农夫去。而叹也。叹上三执。秋时耕者。法有二能。一草不生。二水地肥。肥即叹教。草死叹断。又肥即叹。行农。法叹理。秋耕叹教。象迹叹行。无常叹理。云云

指归曰夺是所证者。佛向斥我不得五难。不离八难。然今如来所夺。是我昔日所证。既是所证。未能即舍。佛说下。佛向劝我舍伪修真。以新伊为

喻也。一伪一真者。一等佛说。何故昔伪。今真了不思惟者。以虽闻真伊。不解其义。故不能思惟。应知生灭。即非生灭。三谛牙融。去住绝侍。是安住义。

以不达故。使谓去此应身住彼三德。内执不遣。闻去故悲。谓佛定灭。未解新伊。缘斯二事。皆悉忧愁。上未下。破古也。上文佛既不说无常苦空。故非

述上。但是执昔所禀小教。故言世尊快说等耳。约教等者。教行是能诠能趣理是所诠所趣。壮之言快者。壮大。佛昔说小。诠辩有归也。进趣中胜者。

无漏进趣。胜有漏行故。是知有漏之。行犹如诸迹。无漏既胜故譬象迹。想是初门者。十想观察。俱属智惠。而于十中。无常第一。故云是智初门。所言

十想者。谓一无常想。乃至第十尽想。文载法界次第举。初为言者。显经文举初以摄馀九。从精下。谓精修十想。能断见思。故前三想。为断见谛惑。中

四为断思惟。后三为修无学道者。说是以坏法罗汉。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圣果。故今小乘。执此断德。言亦断邪见者。以经文但明断思。

故此释耳。语后断思。知前必断见惑。经欲界言贪爱色。无色但言爱者。夫引取无厌。即是贪毒。上二界烦恼既薄。但受爱名。即有部。所谓轻贪名爱

也。惑去智亡者。智是能断。惑是所断。惑尽智息。如病差药息。故经云。除一切乃至及无常想也。应不入涅槃者。若离无常。应常在世。既云人灭。迁谢

何疑。犹具诸惑者。以烦恼是无常迁谢之法。若不。离无常。则犹具烦恼。昔教何故说言能断三界惑耶。以非下。结示也。非不离。则已离无常。断除诸

惑。证于有馀。非离。则冥理会真。灰身人灭。甲通之理。岂复过此。何故如来而斥是伪。他解下斥古昔教为非者。谓若离无常。别有常者。应常住世则

昔教容。非若今不离无常。还湏入灭。则昔教为是。今昔比对。立难似然。若观经文。乃约具惑为不离无常耳。且不以入灭为不离也。故云难见。叹中

经文。初世尊下。立喻显义。次世尊结叹所执。初叚中经文。但以除草。以喻除惑。除惑是断德。则但在于行。然行由教诠。所趣必理。故䟽申明喻意。法

合民齐。言法有二能者。谓秋耕方法。非但草死不生。亦得秋水浸渍。使地肥沃。是和经云除草。义兼地肥。故以肥能滋生。如教能诠行。故云肥即叹

教。草死叹断。即是叹行。而言肥叹行者。行字恐悮。应云叹智。以智断俱属行故。前以肥喻教。今更以肥喻智。故云又也。农法可知。是知秋耕一喻。具

叹小三。从秋耕已去。是释。次世尊去。结叹文也。注云云者。秋耕助苗如教诠理。象迹进趣如行谐真。无常叹理。盖约所契。若从能观无常属行。又据

经文。则秋耕象迹是喻。无常是法。今约从事入理义使。故分对教行理。例如前三点等。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将终。恩赦天下。岳囚繋闭。悉今得脱。然

后舍命。如来今者亦应如是。度诸众生。一切无知。无明繋闭。皆合解脱。然后涅槃。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世尊譬如有

人为鬼所持。遇良咒师。以咒力故。便得除差。如来亦尔。为诸声闻除无明鬼。令得安住。摩诃般若。解脱等法。如世伊字。世尊譬如香象。为人所䌸。虽

有良师。不能禁制。顿绝羁锁。自恣而去。我未如是。脱五十七烦恼繋䌸。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世尊如人病疟。值遇良医。所苦得除。我亦如

是。多诸患若。邪命热病。虽遇如来。病未除愈。未得无上。安隐常乐。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觉知。不识亲䟽。母女姊妹。迷

荒淫乱。言语放逸。卧不净中。时有良师。与药令服。服已即吐。还自忆识。心怀惭愧。深自克责。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世尊。我亦如

是。往昔已来。轮转生死。情色所醉。贫嗜五欲。非母母想。非姊姊想。非女女想。于非众生。生众生想。是故轮转受生死苦。如彼醉人卧不净中。如来今

当施我法药。令我还吐烦恼恶酒。而我未能得醒窹之心。云何如来便欲放舍。入于涅槃。䟽曰次世尊譬如帝王去。是请上闻新伊。欲欣修学。如来

若去。从谁禀豕。因是则请上讥请中。多作亲譬。佛斥非真。今不敢作亲譬但作主师譬。止是统训义宽故也。合有五譬初一请主譬。后四请师譬。观

合譬文是请学新伊。何者罗汉。已破四住。无知无明。是所未除。既举别惑。知请新伊。初恩赦者。通为声闻未除两惑者。作请咒师譬。亦通为声闻未

除无明者。作请香象譬。偏为学人未除思惑者。请疟病譬。偏为无学人未除一边者。作请醉人譬。通为一切凡圣作请。前二譬如文第三香象譬中。

光譬次合。合中云。五十七烦恼者。解者有三五五盖也。十十缠也。七七漏也。数人言欲界四钝。贪瞋痴慢。通达五行。五行者。见谛四思惟。一五行上

各有四。四五二十。上两界各除一瞋。则五行下各三。三五十五。两界成三十。就欲界二十岁五十。通心七使。即七漏为根本。论人云见谛十使迷四

谛为四十。思惟四使又速四谛。四四成十六。合见谛为五十六。并无明是为五十七。兴皇云。五门观一一有三倒。谓想见心。三五十五约三界成四

十五。又四谛各三倒。三四十二。足前成五十七。云云醉譬中行三业恶得报。合中服药吐惑。云云指归曰多作亲譬者。问凖前䟽文分五讥为三。即初

一譬讥法亲。次两议主。后两讥师。何故今云多作亲譬耶。答讥师中。初譬还是约亲为喻。如云。偏以秘方。教授其子。是则三意。二涉其亲。故云多耳。

或恐文悮。应云初作亲譬。即五讥中第一譬也。如云譬如国王。生育诸子。形貌端正。乃至然后弃之。付旃陀罗。问今捡未治本。亦作多字。若是字悮。

荆溪合改。答例如春秋。古史讹文。仲尼笔削存而不改。斯是礼也。馀皆仿此。佛斥非真者。三皆被斥。但亲是子父天性乃同。其义且狭既被呵斥。非

是王子。故不敢更作亲譬。馀二虽亦被斥。然主统万姓。师训多人。其义既宽。故更举喻。初一请主者。以经举帝王为喻。故当请主。后四请师者。二以

良咒师为喻。三以调象良师为喻。四五皆以医师为喻。故四是请师。未除一边者。但得空边。未能出假入中也。经帝王者。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

帝。仁义所生称王。白虎通云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经狱囚者。释名云狱确也。确人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赦如

前释。经度诸众生者。二乘是空。乱意众生也。既已破见思。故但有界外。无知无明。两惑耳。无知约能迷立称。尘沙约所迷彰名。其体一也。经皆令解

脱即初住位第二文。但云除无明鬼者。从根本而举。非谓声闻已破尘沙也。今得安住者。即是破无明入初住。证三法也。等法者。等取法身也。经譬

如香象者。象喻佛菩蕯。支佛罗汉。本为思惑所䌸。人喻惑境。䩭锁喻惑。缠心名䌸。良师不制者。谓为五欲众魔不能惑乱。䩭或作羁同。居猗切。革络

马头日羁。锁应从金从贝。从小或从玉。或从巢者非。经自恣而去者。谓向四人断思出去。此为学人致请。故以思惑未除为喻。合中下解五十七烦

恼凡有四释。初是今师。二是数论师。三成论师。四兴皇。初云有三者。五十七是三种烦恼也。谓五盖烦恼。乃至十缠烦恼。五谓贫嗔痴。掉悔睡眠。十

谓忿恚曰嗔。隐蔵自罪曰覆。意识昏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𨔼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惭。露处为非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

施曰悭。他荣心恼曰嫉。七谓见漏思漏。根漏恶漏。亲近漏。受漏念漏。见谛四思惟。一者见道历观四谛。而证真故。四思惟。重虑缘真故一。见修合论

名为五行。各有四者。谓贫嗔痴慢。各除一嗔者。谓上界不行恚也。七使者。成论云一欲爱。三恚。三有爱。四𢢔。五无明。六见。七疑。亦是三毒。及见也。欲

有是贪。恚即是嗔。无明是痴。𢢔亦痴摄。此五属钝。见疑属利。三界分别。成九十八。此即有部所谈。数人明义也。四谛为四十者。虽不现行。有种子在。

是故通报若但取垷行则集灭除三。道除于二。思惟下此是成宗明义。则修道。亦观四谛不同。有部但缘一真。故使修道。惑有十六。五门者。谓无常

苦空。无我。不净。三倒。约五阴识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见倒。注云云虽兼引三家。应以今师为正。第四请中。经病疟等者。无明细惑。覆蔽法身。如疟

发遍体。良医喻佛得除者。即诸菩蕯。闻圆入住。颇破无明。如疟病差。我亦下。显己未差。以请佛住同体之见。故曰邪命。同体之思。喻以热病。虽遇如

来。无明未破。故云病未除愈。未见佛性。故云未得乃至常乐。既未得常乐即未除涅乐边四枯倒也。䟽主科为未除一边良有以也。问学人破思未

尽。何故以破无明为请耶。荅破无明。显三德。是其正意。是故舍旁取正。直约无明。又前叚已请破思。无容再说。自浅阶深。经意焕著。第五醉人科为

通为一切凡圣作请者。凡圣之言。不出九界。六凡三圣。悉其无明。故以醉喻。若入地住。即是。分果名为佛界。故喻吐酒。经中初譬。先明九界迷惑醉

人者。无明如酒。起着如醉。不自下显醉过。过有三种。一喻起烦恼。不了已心三德佛性。名不自觉知。不达即妄是真。名不识亲。不晓即真而妄。名不

识踈。母女姊妹以喻四德。以三佛性一一皆其常乐我净之德。故二迷荒下。喻由惑起业。迷荒意业。不能识心达本。故曰迷荒。媱乱身业。不能观身

实相。故曰媱乱。言语放𨓜。口业。不了文字即解脱。故曰放𨓜。九界咸尔。三卧不净中。喻由其妄业。感九界苦。六凡。分段。三圣有馀。生死污秽悉名不

净。次时有去喻佛能治。良师喻佛说圆授人。名与药令服。禀圆法。立圆行。名服已。入初住位。顿破无明。名为即吐。顿悟本具三德。故云自忆。翻前不

自觉知也。识知真妄亲踈。名之为识。翻前不识。亲踈等也。心怀惭愧。翻前迷荒意业。深自克责。翻前言语放𨓜口业。酒为不善。翻前媱乱。身业。则远

众罪。翻前卧不净中。对前文小不次耳。次世尊下。合法也。我亦如是。合前人也。往肯下至所醉。合醉也。情谓五根。色谓五尘。此根与尘生惑之缘。故

说为酒。依此生结惑乱已心名情色醉。不自觉知。不识亲等略而不合。贪嗜五欲。合前不识亲踈。非母母想。乃至众生想。此即迷真四德。执妄四倒。

合母女姊妹迷荒等。略而不合。是故轮转不合。卧不净如彼醉人者举喻。已帖如来合前良师能治之喻。请佛说法。今当施我法药。请同良师与药

服也。令我下合服已吐。而我下彰已不同惺悟之人。谓未破无明也。云何下。征佛请住。䟽注云云。意令细释。世尊譬如有人叹芭蕉树以为坚实。无

有是处。世尊众生亦尔。若叹我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是真实者。亦无是处。我等如是修无我想。世尊譬如浆滓。无所复用。是身亦尔。无

我无主。世尊如七叶华。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

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𣵀槃。世尊。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有能修习无我想者。而有诸见。亦无是处。䟽曰三从世尊。譬如芭蕉树去是

疑教。昔教若非。佛不应说。昔教若是。佛不应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说。今教若非。云何称实。是教致疑。就文为三。初明无我。次引证。三明用。芭蕉约。行。

阴。浆滓约色阴。七叶约三阴。次引佛说一切法无我我所。三如鸟迹空中下。明无我用者。昔教能除见思故也。所以明无我者。佛昔教明无我。我修

无我。若有我者。无有是处。云何今日说言有我。故举无我。为疑教端。指归曰是疑教者。问既初以教行理三为执。何故次读但约主师。此中独疑

于教耶。荅主师必设教。教必诠行理。文离出没。意则俱三。既疑于教。自及行理。初明无我。约五阴以凡夫揽五成身。妄立主宰。故芭蕉约行者。行即

起贪起嗔。迁流不实。妄计为我。如叹芭蕉。经我人等者。于名色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名我见。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我生人道。异于馀

道名人见。于名色和合中。妄计有我生。名众生见。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寿有长短。名寿者见。妄计命根。连持不断。名命者见。妄计我能养育于他。

亦计我为父母养育。名养育见。妄计有五根。能知五尘。名知者见。妄计我眼能见诸色亦计我能起邪见。我能起正见。名见者见。妄计我有身力。能有

所作。名作者见。妄计我当后身。受罪福果报。名受者见。广明则十六知见也。今略举十。然此诸见。皆从五阴上起。经于行阴广明四阴从略。但云无

我无主而已。以。行心招累。其过既重。故委说也。经浆滓。滓侧士切。色身无知。尚如瓦石。浆泽无用。其喻可知。约三阴者。受心领纳。想取相貌。识妄分

别。作用既劣如花无香。间经合后喻。亦云是身。何故䟽云约三阴耶。荅揽五成身。从总立称。引佛说者。即昔教所谈。为疑教端者。举昔偏空无我。疑

今中道真我。尔时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无我想。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馀诸想。所谓苦想。无

常。无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眩乱。视诸山川城郭宫殿。日月星辰。皆悉回转。世尊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为圣。多诸放𨓜。

流转生死。世尊以是因缘。我等善修如是诸想。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譬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

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傎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

其义。如彼醉人于剕转处而生转想。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㤭慢贡高。流转生

死。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空。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傎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傎倒

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傎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傎倒法。有如是等四傎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而生乐想。于无常

中而生常想。于无我中而生我想。于不净中而生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

世间之法。有四傎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傎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傎倒。以傎倒故。

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来。无常者。声闻縁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𣵀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

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傎倒。以不傎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傎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䟽曰第四从尔时世尊赞诸比丘去。是破执

除疑。文为二。先赞。次破。初文者。上有三意。何故独赞无我。无我是执疑等本故也。何故赞之。世间问答法尔故也。又初以无我破邪其能服用。又将

欲夺而先与之。又执劣感胜。即四悉意也。次佛破为三。初破其偏理。下文云。是三种修。无有实义。一破其偏行。下文云。先所修习。悉是傎倒。三破其

偏教。下文云先所断乳。此非实语。此三意各二。谓腾执酬破。初破偏理。先腾次酬。初腾为三。一接赞胜执。二作譬。三世尊下结叹。醉有二过。一倒乱。

三乖善。三结。叹文二。初结醉过与不修者。二叹无过。与善修者。次佛破者。即以酬为破。于中为二。初破不倒乱。回醉与之。次破善修。非善修。回不善

修而与之。初破倒乱为四。一诫听牒起。二明其倒乱。三出不倒乱。四结过归之。诫听中言牒起者。重牒彼计。但知文字。不知其义者。文是语言。义是

理趣。醉亦闻语。不晓语意。亦自有语。而无实录。汝亦如是。闻他流转。他不流转。自言善修。实非善修。次倒乱中。提日月来者。正破倒乱譬也。众生者

他云正寄比丘。泛指众生。今谓不尔。既回醉与之。当知比丘即是众生。我计无我者。破其倒乱。亦是破其执于无常无我为是。汝以无常无我为是。

此是亦非实。非无我。横计无我。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云云三我者去。出不倒乱者。即常乐我净。汝之所非。则不非。乃非其所是。佛者觉义。以

自在故名我。常者。法身。不从缘生故常。乐者即是𣵀槃。𣵀槃无受。名为大乐。净即是法。法即无染。汝所非者。而今则是。是义不知。良由于醉。云云四汝

等比丘下结归者。即回醉还之。比丘谓常是倒。无常不倒。佛回无常是倒。常是不倒。如日月不转。醉见回转。日月岂醉。醉者过耳。常乐我净。实非无

常。积计无常是倒者过。次从汝等若言去。破善修非善修。文为四。初双标两修。次双明八倒。三双回过还之。四专举胜修。初中云汝等若言者。是标

其善修无有实义。斥善非善。如醉伪言。而无真实。次标胜修。夫相对者。义有广略。或作十门。八倒。六。行等不同。今但略对三。次从苦者计乐去。是双

明八倒。汝行八倒。云何自树称为善修。文云。是人不知正修诸法。三从汝诸比丘去。是双回八倒。而反请之。文为二。初回常乐四倒归之。后回无常

四倒归之。就初又三初。正回倒。次三番料简。初如文。次三番者。谓世出世。有不有。倒不倒等。初世出世者。夫。至理如空。非世出世。惑之者成倒。名为

世间。解之者成德。名出世间。无明覆汝。唯倒非德。彼苦救云。若是倒者云何名为常乐我净。次世间法下。有不有故。于世间料简字义。义如下说。但

有其名。是故非德。而无其义。三何以故下。有倒无倒。是荆但有四倒。三倒。显其无义。旧云三心无倒。识心是倒。又云识心无倒。馀三三倒。想有想倒。

受有心倒。行有见倒。又通别二释。二倒通在四心之中。差别对者识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见倒。又凡有心缪境即心倒。通是想像即想倒。通能分

别。即见倒。又初心妄计即心倒心。縁成想。是想倒。想成冰执是见倒。又见倒在凡夫。心倒想倒是学人。无学则无倒。今谓何故。却以倒还比丘。是等

比丘。妄谓心尽。心实不尽。无漏心空。想偏见故。故成三倒。一倒其四。成十二倒。故结过还之。问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尔者。亦应。言世间亦有

无常无我。出世亦然耶。荅例二乘无常无我。即是世间。诸佛无常无我。无上方便。即出世间。问有名无义。云云世间出世间。倒德非倒德。胜修劣修。并

应四句分别。又世间唯倒无德。出世唯德无倒。即倒不倒。是世倒之德。起方便用。是出世之德。例馀一切。诸义悉然。旧云无常无我是劣修。常乐我

净是胜修。又云单修者劣。双修者胜。又非偏圆修。乃是胜修。今问属当诸修与谁分别。单胜修者。是次第人。双胜修者。是不定人。非偏非圆者。是顿

人。云云四从何等为义云是。专明胜修文为二。一对劣明胜。二劝胜修。若通论其劣。备有诸过。但偏破甚者。生死有䌸着故无我。声闻更进趣。故非常。

外道以苦舍苦故是苦。有为多染是不净。偏举胜破劣如经。今通意者。初文云我者即如来。只标三宝。摄一切法。常即法身。此标三点摄一切法。乐

即𣵀槃。此标四德。摄一切法。净即无为。此标法界。摄一切法。然此诸义。不纵不横。不一不异。不可思议。故得是义。故得是胜。次若欲下。劝修如文。

指归曰上有三意下设问也。上有执请疑之三意。何故独赞执中无我耶。次无我下荅也。三意虽殊。执者。只是执其所证无我之法。因执无我。请说

真我。今昔二教并佛所说。何故斥云无我是伪。所以致疑。故云是执疑等本。故佛讃之。何故下约能讃以成四悉。世间仪式。法尔湏讃。令其欢喜。初

以小乘破外道。其诸比丘服用生善。先与后夺破小乘。恶因执小劣。以感圆胜。悟辞大理。故云四悉。次佛下分科引证实义者。义即是理。故证破理。

修习属行。语即言教。故引修习颠倒证行。此非实语证教。接讃腾执者。暹师解云。接佛讃后。便腾昔执。谓佛实讃。佛意欲破且先讃耳。二乖善者。谓

佛作真常而说乖我无常之善。此约比丘所计已法为胜。但由佛说真常之名。与邪常名相滥。故使比丘未达其义。谬破于佛。暹师解云。此诸比丘

闻佛令修常乐。却谓如来犹如醉人。见日月转下结醉过。云若有不修苦无常相乃至不名为圣。即指修常等不名为圣。故下文佛以醉譬还之。是

汝自醉。非我醉也。闻他下合闻语不晓。自言下合自语不实。语意实录。即是其义。经云未达良在于此。他不流转者。被谓不修无常等想。则同醉人。

视物流转。佛谓他人所证妙理本常。而汝妄计无常。亦何异凡夫于无常中。妄计邪常。既是二边。并名倒乱。故金刚铎云。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

殊见。苦乐升沉。既举苦乐。常等例然。故经云。于非转处而生转想。岂非比丘但得醉乱之语。而不知义。其犹醉闻他语。不晓其意。自言善修等者汝

自谓善。既背中道。其实是恶。恶而称善。何异醉人。语无实录。亦是破其执无常等者。向䟽云。醉有二过。一倒乱。二乖善。此即第二意也。故云亦是。谓

执偏空无常之恶。而乖中道其常之善。转想下云云者。汝以凡夫执邪常等为醉转。我亦谓汝执无常等为醉转。以俱乖中道。并属倒乱。非其所是

者。常乐是佛所证。故佛以为是。而比丘反非。问比丘昔破邪常。以修无常。得名是否。荅于昔名是。于今则非。且边邪即中正。生死即𣵀槃。若弃邪常。

别求寂灭。其犹舍波觅水。离噐求金。非其所是。义在斯也。良由于醉者。由无明故。谓是为非。是倒者遇者。汝妄情所计。谓为无我。真我本有。遍一切

震。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桥慢贡高。流转生死耶。比丘上言。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想乃至多诸放𨓜等。今云慢高。即是放𨓜。故佛结通归之。无

有实义者。但有三修之名。而无胜三之义。汝向自言我等善修如是诸想但如醉言。实非善也。十门者。如释序品。优婆塞章。十对治门。六。行者胜劣

双修也。今但略对者。经中胜劣。各但标云三修而已。汝行八倒者。比丘但有无常等四。通言八耳。又偏真是变易生死之苦。而妄计为𣵀槃之乐。故

云苦者计乐。分段生死。即是三德。𣵀槃而妄计为苦。而求出离。故云乐者计苦。常等例然。是则二乘具足八倒。经四颠倒法者。即界内界外各有四

也。总结云。四前自列八正。修即中道真常乐等。此常即是非常。非无常之常耳。初如文者。问比丘正是四枯倒。何故佛以四荣倒回之。而言于苦法

中。而生乐想等耶。荅此据二乘所证。则是四荣。就其所破。则是四枯。何者彼谓生死。是苦无常等故灭生死。谓𣵀槃是安乐法等。故证𣵀槃。而不知

所证。全是变易苦等。此则妄执界外生死之苦。以为所证𣵀槃之乐。何异凡夫。谓分段苦。以为乐等。故云汝诸比丘于苦法中而生乐想。馀三可例。

若尔菩萨出假。应是四苦。荅不例菩萨出假。于生死苦。其甘如荠。正是四荣也。是知不了三谛圆融。安得免斯八倒。至理如空等者。已心妙性。一切

融通。尚无于同。何况有异。只由达解有别。故使倒德两殊。其犹水非清浊。而挠之则浊。澄之乃清。无明覆汝者。小乘涅槃。全是无明。无明即苦。妄计

为乐。故唯四倒。非是四德。是故世间常等。通摄二边。凡夫则以生死为常。二乘虽知生死无常。而取着涅槃。复是常倒。出世常等。既是中道。名既混

滥。故佛以世出世简之。若救下。示生起次文之意。故知次文约字义简者。是佛释二乘伏难也。恐彼救云同名常乐。岂得斥我所证为倒。我若是倒。

如来亦倒。故约字义以判倒德。字谓名字。二边颠倒。但有常名。既其迁变。永无常义。馀三准说。其犹鼠玉名璞。鼠有璞名。实无玉义。名义俱有。方是

出世间二乘出世。何名世间。答虽出分段。还在变易。故名世间。义如下者。即指第四。举胜修文也。但有四倒三倒者。向举苦空四倒。与常乐四倒作

本。今举三倒。释前两种四倒所由。由心想见。遂执苦等。及以常等。旧云下诸师异解。凡有六释。初云三心无倒等者。心王分别故议心是倒。则心想

见三。并属于识。三是心所。随心王转。故自体无倒。又北远云。七识心体是心倒。妄取法相名想倒。于所取相。建立定实。名见倒也。次云识心无倒者。

以识创起。但缘青等緫相。故不成倒。次想心。想取境像。故成想倒。次受心领纳前境。则成心倒。次。行心。起贪等烦恼。造作迁流故。有见倒。即百论䟽

云。心玉了其緫相。心所了其别相也。但了总故。故识无倒。三云通别者。通则四心各有三倒。别则分此四心。主对不同。在文可见。四五二释。亦是通

约四心。而成三倒。又见下第六释。乃竖约凡圣。以分三倒。则见倒是。见感心想是思感也。问经文正斥无学。云何无倒耶。答无界内三倒。而有界外

三倒也。䟽文且从界内配义耳。今谓下。结示佛意也。妄谓心尽者。虽见思心尽。而无明心全在。故云心实不尽。无漏下。正示界外三倒义也。一无漏

心。二空想。三偏见。故云故成三倒。由兹三倒。妄执苦等。故一倒具四也。此顺现文。以四枯结数。故成十二。所以经云。世间之人。乐中见苦等。若准前

文。如米亦以四荣回之。通前则二十四倒。以四荣。亦由三倒而起。故问下。以荣例枯为问也。四荣之名。既中边通有。四枯之名。亦可例同否。故云出

世亦然耶。荅意可了。问有下四句分别。初且约四双彻问。初约名义问者。此问由前而生。既许枯荣之名。通界内外。且如经云世间法者。有字无义

等。复云何约内外分别耶。云云者。应以四句分别世间常乐有名无义。以凡夫皆妄计故。出世无常。有义无名。以佛果必云常住。故约其方使。必示

无常。出世常乐。有名有义。世间佛性。无名无义。以小乘外教。俱无佛性名义。故世间下。约三双征其四句。一世出世。二倒德。三胜劣。以向有名无义

四句。只是约世出世。而论世间即倒。出世即德。德为胜修。倒为劣修。故转征核。使各成四句。令义无壅。故云并应四句分别。言倒德。非倒德者。非

倒即德。非德即倒。应云倒。非倒。德。非德。文从使耳。此之三双下。文自释出故不注云云。又世下答释也。初释世出世。倒德非倒德。四句文从合说者。

以世等是处。倒德是行。行必依处。既无别体。故约义理。合明四句。若就名字。各开四句者。一世。二出世。三世即出世。四出世即世。此约世出世明四

句也。一倒。二德。三倒即德。四德即倒。此约倒德。明四句也。名虽有异。义必无殊。故使䟽主。从合而示。言唯倒无德者。世间常乐凡小执计。是颠倒法。

非真实德。此初句也。唯德无倒者。出世常乐诸佛证悟。唯真实德。非颠倒法。此第二句也。即倒不倒者。此约理体而说。亦是约开显而谈。谓边邪皆

中正。故世间四倒。即出世四德。指波即水。其理灼然。是则波是水之倒。水是波之德。故云世倒之德。此第三句也。起方下此约地住已上。证四德已。

随机起应。示凡示小。故云起用也。是出世之德倒者。已证本理。故云出世。全真起应。即德是倒。故云德倒。有本德下倒字。或作倒字。即属下句之首

字悮耳。若尔则使上文不成句义。况下句不安例字其文自成。或可于例字上。文阙倒字。馀一下诸义者。即生死𣵀槃。烦恼菩提。真妄缚脱。凡圣迷

悟等。并可例此。以为四句。故云悉然。旧云下约古释。以明胜劣四句也。谓一劣。二胜。三亦劣亦胜。四句劣。非胜。句虽有四。展转相望。但是胜劣。在文

可见。第四句云非偏圆者。非偏。则非无常之劣修。非圆。则非常乐之胜修。故知向云常乐盖指中道。非指出假也。今问下。今师判属三种。止观行人

也。初文斥古。徒成四句以分胜劣。约法配人。全无所以。故云与谁分剔。单胜下。判属也。次第人即修渐止。观人也。初出三界。则用劣修。次止二边。入

乎中道。则用胜修。自浅阶深。收前两句。初则单劣。后则单胜。故属次第。行也。文中但云单胜者。从胜举耳。双胜修者。即胜劣兼用。故云双胜。即向云

双修者。胜也。是不定者。以冝劣则修劣。冝胜则修胜。用无前后。故属不定止。观也。即止。观云。或指世界为第一义。或指第一义为世界等。非偏非圆

者。谓初心即。观实相三谛牙融。即边而中。故非偏。即中而边。故非圆。如此修者。即圆顿止。观人也。注云云者。如向消释也。其三。行所以。如释序品。优

婆塞记中其明。经从以三倒。故下是大科第二廽。无常倒归之也。备有诸过者。谓生死非但无我。亦无常苦不净。乃至有为。非但不净。亦备馀三。但

偏下。虽各备四过。而生死无我过甚。乃至有为不净过甚。故使经文各约一过破之。生死下我。以自在为义。缚着三界。非自在故。无我声闻下常以

不迁为义。二乘但证偏空。更湏进入中道。进趣迁改。故是无常。外道修诸苦。行。欲舍生死之苦。而反更况沦。故无乐。果。有为惑业。染污法身。故是不

净。偏举下释四胜也。如经者。即是我破无我等别。别对义已如经文。今通下约德体圆通。牙融诸法也。如来则举佛宝以收法僧。法身别指一德。以

包馀二乐乃四德中一涅槃。乃是安乐之法。既具其一。必具其三。无为是法界异名。界即三谛。然此下。总揽诸义。以成妙境。诸义即是三宝。三点。三

涅槃。三法界。如此四义。只一心三法之异名。即一而三。故不纵不一。即三而一。故不横不异。三一牙融。名不思议。生佛理等。自他体同。如是体达。有

字有义。名为胜修。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离四倒者。则得了知常乐。我净。如来今者。永无四倒。则已了知常乐。我净。若已了知常乐我净。

何故不住一劫半劫。教导我等。令离四倒。而见放舍。欲入涅槃。如来若见顾念教敕。我当至心顶受修习。如来若当入涅槃者。我等云何与是毒身。

同共止住。修于𣑽行。我等亦当。随佛世尊。入于涅槃。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

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为诸众生。作依止处。摩诃迦叶。亦复如是。当。为汝等。作依止处。譬如大王。多所统领。若游巡时。悉以国事。付嘱大臣。如

来亦尔。所有正法。亦以付嘱摩诃迦叶。。汝等当知。先所修习。无常苦想。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

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亲捉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

见宝珠。故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想。不净想等。以

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砾。而为宝珠。汝等应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傎倒。欲

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䟽曰次从时诸比丘去。是破其偏行。亦名酬请。大为二。初腾请。后酬请破行。初腾为三。

一领旨叹佛。二因叹正请。三要命结请如文。从尔时佛告去。是酬请。又二。初诃不应。次正酬。初诃者。如来去住。非汝境界。汝既不能知佛往来。宁得

随去。故言不应。次酬请为二。初以人酬。涎以法酬。汝前请位。正欲学法。今留人法。于学顷足。吏何所请。人酬中为三。一标付嘱人。次叹人同如来。三

释叹。初二如大。第三释中意者。如王委任大臣。巡者行也。佛欲巡行馀方。故委任迦业。从汝等当知去。以法酬请。又二。初酬请。次破偏行。初酬中有

法譬合。譬中从春时去。为偏行作譬。旧云闻思修慧。观文不会。今随河西朗师。分大为而。光明起惑乘船理。后修学求理。初一句是起惑。春时者。年初

物生。譬起惑之始。又因惑生解。故言春时。有诸人等二句。失珠之处。旧云大池是无常教。朗师云。是生死海。浴字或作沿。多作浴。乘船游戏。三句失

殊之缘。旧云闻慧解浅。故云游戏。河西云。恚慢心如乘船。五欲乐如游虚。失琉璃宝。喻失佛性。旧或言失理。或失解。渂深水中。一往没吏非永失也。

旧云。圆理蕴在无常教下。故言没深水中。又佛住理为恚慢生死所没。不能得现。次是时诸人下。皆解求理。为二。先依昔教偏修。即是伪修。二明今

教圆修。即是胜修。初云竞提者。即是偏修。无常苦观。而习学之。无石即伤害壁。苦。草木虚浮。譬无我。砂砾水底。分分离散。譬无常。各各自谓。无非得

理。次欢喜持出下。譬今教圆修。旧亦三慧。今意不尔。犹是偏修之末。明理未极。故言乃知非真。一往为四。一悟昔非真。二由佛性力。令众主悟。三明

信解。四明慧见。即是得理。初文即今教起已方悮昔非。旧两释欢喜向前。持出向后。庄严云欢喜持向前出。非真向后。今皆为一句。次是时宝珠下。

由佛性力。始明真修。此闻今教。说于佛性。由佛性力今众生悟。任水中者。佛性非远。只在生死五阴身中。水澄清者。由佛性力。令众生悟。三于是大众下。明

一往信解。喻之如见。而未得取。如月形者。中道圆理。究竟无缺。四是时百慧见也。安徐者。处在生死。如在涅槃。故言安系。次汝等比丘不应下。合譬

又四。先合偏修。次合圆修。三复应当知下。重合偏修。四欲得真实下。重合圆修。此中经大。是留心处。故存旧解。谙勿嫌烦。今释此章。诸比丘虽闻新

伊。未除旧执。谓佛无常。所以谙位。虽信法常。来信佛常。口虽谙新。意犹从旧。佛诃其旧执。云汝等不应作如是语。佛酬其谙新。故言所有正法。悉付

迦叶。如来縁谢故去。迦叶机典故付。内同佛德。外委大臣。秉正法教。乃指圆伊。而作依止。酬其所请。此中为学新伊者。故故言法付迦业。下大为不

学新伊者。故故言迦业无常。不堪付嘱。各各为縁。今初以法酬谙中为二。一法说破。二譬说破。法说者。汝欲学新伊。应改迷生信。犹存伪执。真法不

染。故云汝先修习无常苦者。非是真实。次譬中又二譬合。初如春时去。先问放𨓜失宝譬。次开求得不得譬。亦名有方便譬。无方使譬。春时者。年物

俱新。适悦时也。譬五尘六欲。是耽湎之境。诸人者。緫譬放𨓜之徒。在大池浴者。大池譬生死河。浴譬恚慢爱僧等也。来船譬乘诸业。游戏譬著可爱

果。失瑠璃实者。譬无解。因于放荡。慧解潜昏。故言夫耳。故此章破行夫为便。非先解后失。著乐医解。义言失耳。没深水中者。至死阴覆也。从是时诸

人士。为方便。求解不得作譬诸人者。通是迷途。别拟三修。悉共入水者。估于初教。义如入水。求觅是实者。作劣三修。竞捉瓦石者。证三为真。自谓得

者。言得减度。欢喜持出一句。譬上称叹象迹。第一善修无我。内执在怀。故言欢喜。向佛称叹。故言持出。譬上封执主疑之意。乃知非真者。为有方便。

求解得者作譬。譬闻今教破昔理行非实。方知苦无常等。伪同瓦砾。故言乃知非真。都从上来。合作六意。共消求得之大。夫宝珠者。珠是本有。非适

今也。而众生著乐。洗没水底。拙观雄求竟不能得。即理宝珠。以闻今教。知前下实。知字知义。始目今经。即名字宝珠。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

水皆澄清者。观行宝珠。依教观理。理为所诠。故言犹在水中。能诠如所诠。所诠如能诠。故言以珠力故。水则证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下。犹

如仰观。虚空月形者。相似宝珠。仰观于月。彷佛类珠。似解邻真。故言乃见。相似位明矣。虚空譬相似常。月圆譬相似乐。月光譬相似净。非上非下以

上比下自在无闵。譬相似我。是时一人譬分证宝珠。以一名人。人得其门故言一人。方便力者。道前圆修。安修者安于生死。作涅槃解。微妙正观。徐

详审谛。不昏教水。不动心波。与理相应。即。分得宝珠。此约六位。显有方便胜修之人。求得宝珠。约行义使。汝等比丘者。合得失两譬。又二。而复两番

合者。初番合三修得失。后番合四修得失。应用此意。偏历诸法。皆有劣胜两种修也。故文云。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岂独今经非止一境。触

处成观思之。 指归日经毒身共住者。四倒全在。故名毒身。佛若去世。倒从谁破。㭝行岂成。故欲随去。非汝境界者。机兴则住。机患则去。是则去而

常位。位而常去。故非二乘所知。不能知往来者。汝既不知。佛是不来而来。宁得随佛。不去而去。巡行馀方者。此方机尽。地土机熟。不谋而应故曰巡

行。经游巡。即天子巡狩。省方观民也。白虎通曰。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收也。为天下循行守收民也。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岁一巡狩。

分科云。初酬谙。次破偏行者。破行即在酬请中。此乃𠛼科虚科显意耳。或是文悮。琉璃㭝语也。具云吹琉璃。此云远山𤪷。然此二字。本不从玉。即用

水流。别离字耳。从玉者。后人所加。故文选吴都赋云。致远流离与珂珬音遂注云琉璃珂珬。皆宝名。自远至也。字并无玉。非永失者。反要即是。故非永

失。偏修之不者。谓总别念是偏修之初。无学罗汉为偏修之末。但证偏真。名为未极。一往下列四章。初是改恶。后三生善。通是真修。今教至昔非者。

此谓二乘既闻此经常乐。方知昔学无常为非。旧两释者。此段前后指旧释者。皆是䟽主。因叙河西之义。对明常途所解。故云旧释。若云河西自引

旧释者。且此经既翻。河西最先䟽。更无旧人可稽。又如引庄严者。且僧旻生乎梁初。道朗出在晋末。岂于百年已前。预指庄严所解耶。此皆䟽主

因便引之。今皆下正指河西。义为今也。谓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惣为一句也。今师即以乃知非真。自为下句之始。明真修者。通指下三。俱是真修也。

此闻下正示第二章也。由佛性力者。闻于今经诠于佛性。遂悟已身本有。故云令悟。亦是由佛性理内熏之力。复是由佛性教外熏之力。内外和合。

遂令间悟。在水下。正合喻义。水澄下。以澄清。喻悟。此恐约闻慧。次信解即思。慧见即修慧。而未得取者。取者取即喻证。者然者。前一是修。后一是

证。以慧见是取得。故即初地也。问䟽指后三。通名真修。何故以三慧配释。及分修证耶。答对劣是伪。故胜是真。何妨通名真修。别分三慧。又大乘对

小。通曰真修。若约。行浅深。仍有真縁二修之异。縁在地前。真惟登地。真修是则。分证。縁修。别得修名。故分修证。于义无奭。此皆符顺他义。作此消通。

处在生死者。如晋译华严云。善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此即初地也。先合偏修等者。讲者应探取经文。对当古义。令无壅

滞。是留心处者。此叚譬文正是如来破彼疑执。显示理体。以明胜修。即是读者。行者留心发。解之处。故䟽广引古释。对显今义。今今尔曹怀。故诚后

軰无以烦重为妩也。今释下。今师正解也。文中光结示前章以生此叚。从诸比丘去。乃至外委大臣。乘正法教是结示前章。以人酬义。未除旧执者。

谓佛口虽说常。既湏入灭。身还无常。所以请住。以此观之。旧执未舍。从乃指下正生起此叚也。所以先人次法者。人能弘道。故先以人畴。人若无法

不堪依止故。次以法畴。即指圆伊。是人所弘法。乃知迦书是有法之人。故云乘正法等。各各为縁者。此讃后斥。合为机縁。迦业大。行始终无异。所以

斥为无常者。此乃寄高训下。令舍偏入圆。亦名有方便譬等者。有胜修方便。则求得。无则不得。耽湎者。说文云。耽乐也。洒沈于酒也。爱憎等者。恚慢

爱憎。悉是钒便等。取利便也。可爱果。即人天果鞎也。放荡即烦恼。非先解后失者。无始本迹。非先悟而后迷也。但以着人天妄乐乐。令圆。解不生。故以

失宝为况。通是迷途者。以诸人通譬九界俱迷也。别拟下约今佛意。正破二乘。别摐小乘三修也。初教即三蔵证三为真者。由修故证。即无学也。都

从上来者。既约六即明义。故前失宝。及求不得。皆为理即所收。夫宝下约六即正释。即故凡亦必具。六故圣唯在佛。是故始凡理其而不疑。无趣取

无怯终。圣在佛而无上慢。以生自大。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非通今者。

适。始也。一念三千。本自具足。非始今有。而众下凡小迷倒。日用不知。初句即六道凡失。明前失宝经文也。拙观下。次明小乘圣人。但见偏真。不证中

道。如执瓦石。竟不得珠。此约前求不得。经文也。即理宝珠者。据九界悉是理即。今就经意。从正从难。且至二乘。文虽若是。义必九昇。乃至别人。离边

求中亦是掘观。以闻下明名字即。是释乃知非真一句。经文也。若约二乘果人。案位即入相似进入。乃即到。分真。今约六凡。及小教初心。次第入住。

闻名护体。故云知字义。是时下观行即。初心观在名字中。五品开发即此位也。依教观理者。以水喻教。以珠喻理。能诠下初句。明教契于理。次句明

理应于教。其若水㴠于珠。珠清于水。文字解脱。观照相应。非上非下者珠在水底故非上。犹如仰观故非下。以上比下者。以天上之月。比水下之珠也。

以一名人者。即经云。有一智人也。一即心性妙理。从一生智。故云一智。境智和合。故名为人。是则一即法身。智即般若。人即解脱。此乃相似三德也。

人得其门者。圆理虚之。人悟其理。故云得门。遍一切庆。无非门也。亦与法华。复有一门。而复狭小义同。但彼以取之。难契。得狭小名。今䟽云。一人即

是证理之人。故云一人。而不云智字者。境智相冥。其体一故。道前圆修者。真道之前。故曰道前。即相似位中。三观圆观。不起法爱。名方便力。不昏教

水者。不滞能诠也。不动心波者。不起无明也。此即安徐义与理相应者。三德分显。故经云。即便得珠。此约下结示也。问何故不明笑竟即耶。荅分证

究竟。高下虽珠。得珠义一。同是果故。同证理故。秘密蔵。初开发故。阿字门。摄后位故。所以经云得珠。总收二即。有方便胜修者。谓由名字观行。而入

相似胜修也。求得宝珠者。分证究竟。人也。理即在迷。全无方便。相带緫举。言约六位耳。合三修得失者。即经云。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想。不净想等。

此斥劣三为失。故即提喻帖合。如彼诸人等。即以瓦石等三。喻三修也。又因劣修证三无为即瓦石等。今世行经本。于苦字下有无我二字者。盖后

人谬渗。经汝等下。此劝胜三终为得也。故云常修常乐浄想。世行经本。于常修下有我想二字。亦是谬添。自非一家。科为三修。得失者。何以辩经文

之讹伪哉。问经讯可尔。何故䟽文引经。亦云常修我想常乐浄想耶。答后人传写不知所以。依彼经讹。辄加䟽字。若加二字。即是四修。䟽主科为三

修。便成乖谬。亲捡比远䟽牒经。亦只云处处常修。常乐净想耳。后番至得失者。经云四法相貌。悉是颠倒。此言其失也。前三且除无我。以无我是遣

龙观。故且除之。今古四者。能所俱遣。必湏至四。以破能观。至不可得。乃证无为故也。四法不同。故云相貌。全是无明。故云颠倒。经从欲得真实已去。

明四修之得也。劣修如失珠。胜修如得珠。故云得失。三四俱尔。应用此意等者。应以三四得失。历事而修。俾出成语默。善恶凡圣。不离已心。故云遍

𢟍诸法。三谛牙融。即有两种。即边故劣。即中故胜。故云皆有等也。故文下按文为证。三修既令处处。四修岂不然耶。故按此一文。通证二叚。以此二

叚。通揽诸经。故云岂独今经。以诸经所谈岂离常等。是知四德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于诸经。更立吴字。非止一境者。总历六尘迈巡六作。或随文

托事或约义附法。以明二修。故云触处。摄归心境。故云成观。方见山家触途成观。义有所凭。诚令思之。意在此也。所以今䟽明义。观心者。只由经

文。多论观法或谈所破之感。或明所显之理。览者闻者。封滞讵生。傥明事相。仍存观解。即如释序。解舍离字法。释纯陀品。偏袒右肩。乃至释第二十

六。经世务法。俱约观心。只由初学者。易生封滞故法行人。轻事重理。故其破偏行一叚乃是虚科。意如前释。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说诸

法无我。汝当修学。修学是已。则离我想。离我想者。则离㤭慢离㤭慢者。得入涅槃。是义云何。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咨问是义。为自断疑。

譬如国王。暗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嚚。而王不别厚赐俸禄。疗治众病。纯以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原。虽知乳药。复不善解风冷热病。一切诸患。

悉教服乳。是王不别。是医知乳好丑善恶。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知诸方药。从远方来。是时旧医。不知咨受。反生贡高轻慢之心。彼时明医。

即便依附。请以为师。咨受医方秘奥之法。语旧医言。我今请仁以为师范惟愿为我宣畅解说。旧医答言卿今若能为我给使。四十八年。然后乃当

教汝医法。时彼明医。即受其教。我当如是。我当如是。随我所能。当给走使。是时旧医。即将客医。共入见王。是时客医。即为王说。种种医方。及馀技艺。

大王当知。应善分别。此法如是。可以治国。此法如是。可以疗病。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医。痴暗无智。即便驱逐。令出国界。然后倍复恭敬客医。

是时客医。作是念言。欲教王者。今正是时。即语王言。大王于我。实爱念者。当求一愿。王即荅言。从此右臂。及馀身分。随意所求。一切相与。彼客医言。

王虽许我。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今所求者愿王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故服者。

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无复有。横死之人。常处安乐。故求是愿。时王荅言。汝之所求。盖不足言。寻为宣令。一切国内。凡诸病人。皆悉不听。以乳为药。

若为药者。当斩其首。尔时客医。和合众药。谓辛苦咸甜。醋等味。以疗众病。无不得差。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即命是医。我今病困。当云何治。医占王病。

应用乳药。寻白王言。如王所患。应当服乳。我于先时。所断乳药。是非实语。今若服者。最能除病。王今患热。正应服乳。时王语医。汝今狂耶。为热病乎。

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先医所赞。汝言是毒。令我驱遣。今复言好。最能除病。如汝所言。我本旧医。定为胜汝。是时客医。

复语王言。王今不应作如是语。如虫食木。有成字者。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见之。终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大王当知旧医。亦尔不别诸病。悉

与乳药。如彼虫道。偶得成字。是先旧医。不解乳药。好丑善恶。时王问言。云何不解。客医荅王。是乳药者。亦是毒害。亦是甘露。云何是乳。复名甘露。若

是乳牛。不食酒糟。滑草麦𪎈。其调善。放牧之处。不在高原。亦不下湿。饮以清水。不令驰走。不与特牛。同共一群。饮食调适。行住得所。如是乳者。能

除诸病。是则名为甘露妙药。除是乳已。其馀一切。皆名毒害。尔时大王。闻是语已。赞言大医。善哉善哉。我从今日。始知乳药。善恶好配。即使服之。病

得除愈。寻时宣令一切国内。从今已往。当服乳药。国人闻之。皆生瞋恨。咸相谓言。大王今者。为鬼所持。为是狂耶。而诳我等。复令服乳。一切人民。皆

怀瞋恨。悉集王所。王言汝等。不应于我而生瞋恨。如此乳药。服与不服。悉是医教。非是我咎。尔时大王。及诸人民。踊跃欢喜。倍共恭敬。供养是医。一

切病者。皆服乳药。病悉除愈。汝等比丘。当知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亦复如是。为大医王。出现于

世。降伏一切外道邪医。诸王众中。唱如是言。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者。养育知见。作者受者。比丘当知。是诸外道。所言我

者。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言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如是无我有因缘故。亦说有我。如彼良医。喜知于乳。是药非药。非如

凡失所计吾我。凡夫愚人。所计我者。或有说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尘。如来说我。悉不如是。是故说言。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

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如彼大医。善解乳药。如来亦尔。为众生故。说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䟽曰

弟三从尔时诸比丘去。是破疑教章。文为两初胜彼破初胜其昔教行用理。如佛先说教也。而修学者行也。离我慢等。用也。入涅槃者。理也。行理等已

破竟。语势相成。正意在教。昔教若是。今不应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说。就破为两。先叹问。次荅。荅又二。先譬。后合譬为四。一譬四倒病。二譬三修药。三

譬三修病。四譬四德药。就初为六。初倒病者。王是也。内暗常净。外举我成。贪引取乐。是为病者。次秉倒师者。外道。著常净为祯。著我乐为嚚。邪病师

也。三信受邪倒。谓厚赐俸禄。信邪也。四纯用乳药者。倒药也。色白是常。味甘是药。腻润为我。称药是净。即邪药也。五亦侵不知自是邪也。六是王

下。亦不自知病。王不别者。是病者。不知是倒病也。已略对竟。重更释文。王者。王领为义。如受化者。亦有徒属。譬之为王。无明为暗。著药为钝。世智为

少智。医譬外道。其实不能治病。而亦欲为众生彊请。春秋传云。心不则德义为祯。口不谈忠信为嚚。外道亦尔。内无真解。外无巧说。俸禄者。受化众

生。供养外道。纯用乳药者。总明药少病多。俱不知药病。不知病起根源者。众生三毒八倒。由于取相。取相縁于无明。其所不知。不知病也。虽知乳药。

是不知药。佛假说我。横计即离。乍言青白黄黑。风冷热病者。逗药失所。风喻瞋。冷喻痴。热喻爱。是王不别者。何但不知药。亦不知病。次复有明医者。

譬三修药。文为三。初说明医。二治病缘。三正治病。初文明医晓八术。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儿。五治创。六治毒。七治邪。八治星内合佛。知八

正道。能治八倒病。今通论医有十植。一者治病。但增无损。或时致死。空见外道也。落行恶法。善法既亡。慧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损。常见外道也。

投岩赴大。不生禅定。不能断结。三者唯损无增。即世医所治。差已还发。断结外道也。四治病。差已不发。所治不遍。即二乘也。五者虽能无遍。而无巧

术。六度菩萨也。六者治无痛恼。而不能治必死之人。通菩萨也。七。者治难愈病。而不能一时治一切病。别菩萨也。八者能一时治。不能令复本。圆十信

也。九者。能一时治。亦令复本。而不能令过本。圆中心也。十者能一时治。后令过本。圆后心也。今之明医。即第十医。通达常无常等。二鸟双游。即是八

术。次从是时旧医去。是治病缘。为二。初同后异。同为三。一同生业。二同学业。三同化縁。初同生业者。明如未托生王宫。纳妃生子。而众生不知咨受。

反生贡高。如文。次同学业者。乘羊车学书后图。讲武脱冠。遣马诣阿罗罗。六年苦行等。四十八年者。中阿含云。就外道学。必先给便。四十八年然后

与法宗师。云自佛出世。凡五十许年。法华已未。至涅槃时。始明文本。前三时教。唯明此身岁佛。无别本身。然师弟之敬。必自终身。则犹是外道弟子。

故言四十八年。从法华已来。别有本身。所馀二年始非其弟子。此解太漫。又问善云。四才即四禅。八年即八定。六卷云。四年八年冶城云八禅中。各

有六行。厌下苦粗障。举上胜妙出。合四十八。依天台止观中四见为根本。一见三假。一假四句。一见十二句。四见合四十八句。即是邪法。四十八年。

三共入见王者。是化缘同。然外道实无观机之智。邪化先出。故言是同。次是时客医为王说去。即是后异。又为二。初少异。后顿异。初文云。督方者。知

为提谓说五戒。文鳞三归。技艺者。即是神通。如喘应中明。治国疗病者。三归翻邪入正。譬如治国。五戒治五恶。譬之疗病。又归戒者。皆能翻邪治恶。时王

闻已。即是归正。驱令出国。即是舍邪。从是时客医去。即是顿异。又二。先观机顿异。次设教顿异。初观机中。有问有荅。实非显灼二往复也。初求愿者。唯观

一初教之机也。次王即答者。根縁冥对。右臂身分者。右手动便。譬初教中无常苦便。馀身分者譬后机教。并皆随顺。此即已有大机意也。又解右臂譬我

见。馀譬诸惑。作此解者。于初教便彼客医。言我不敢多者。此重观机。但唯湏初教一机。多伤损者。我见生惑。妨害事多。若闻正教。犹故计我。当断善根

之首。横死者。以解断惑。此是寿终。以感障解。此名横死。时王荅言下。众生受化。复传未闻。即上中下。皆得悟也。次尔时客医去。即正施教。此中举五味者。

即五门观。辛譬不净。苦譬无我。咸譬无常。甜譬空。酢譬苦。三其后不久下。正治众生。复起无常之病。前破邪常。说无常教。众生不解。定执一切皆是无常。还

复成病。譬如痴人。谓鹿为马。智人语言。此鹿非马。虽知鹿无马。而执无为马。何处复有无是为耶。故无马是病。起无常倒。复有多种。一谓佛果无常。此病易

见。二谓生死无常。此病难见。何者生死。即是真常佛性。既谓无常。宁不是病。文云。王复得病者。众生病也。文为二。一正起病。二根縁扣佛。初如文。次即命。是医下

根縁扣佛。如遣使命医。古本云。我今病重。困苦欲死。四医占王病下。说今真常四德之药。文为四。二往为说。二众生不受。三如来重说。四众生方受。初文

又四。一正说。二间权。三显实。四病药相治。初即如来。正为说常。次我于先时下开权。古本云。所断乳药。是大妄语。今经治定。止言昔非实语。明昔权冝

说非究竟。三今若服下。显实。即显今时常乐之教。四王今患热下。病药相治。无常譬火。能烧世闻。故言患热。今圆常之药。犹如乳味。能治热病。次时王语医

下。众生不受。即前诸北丘疑执。不受常住之言。文中有四。双惊。双讥。贬如来。外道狂耶。是一惊。热病是一惊。故云双惊。狂谓失心之病。今惊如来为是

失本无常之解。热病者。是惊。如来为更起于邪常惑耶。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双讥。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以昔讥今。今既令服。先那言毒。即

是以今讥昔。廽互此语。即两讥也。欲叹我耶者。还成上意。三先医所赞下是贬咎如来。如来误我。驱逐旧医。四如汝所言下。褒外道。如文。三是时客

医下。如来重说。即是此中。破执释疑。文中有四。一止其所说。二正为释疑。三重问。四重荅。此初即一往止其所说。次如虫食木下。正为解释。又二。先

譬后合。此中通体是譬。今更为譬作譬。明外道横计之我。偶与正我名同。而非解理。如虫食木。次大王当知下。合譬可寻。三时王问言下。重问。四客

医荅言下。重荅。又二。先唱两章门。次释两幸门。初唱章门者。初即毒药邪常章门。二即甘露真常章门。次云何是乳下。释两章门。又云。先广释甘露。

后略解毒药。所以尔者。既广释甘露。反此即毒。不劳繁文。就初释甘露章又三。牒释结。初牒可见。次若是乳牛下。释章门。旧解七事。初事者。本明于

乳。而言牛者。欲明乳从牛出。譬教是佛说。此言牛者。为犊子时。不食酒糟等。后成大牛。其乳则善。譬为善萨时。已不起断常果。时多德诸法师云。酒

糟能今荒醉。以譬五欲之爱。滑草滑利则譬利使。参𪎈麄涩。以譬钝使。兴皇云。酒是真味。糟糠则无。譬积说求真。无复真味。又云酒清浮在上。糟沈

浊在下。譬断常。高下滑草。譬贪欲。参𪎈譬瞋恚。次其犊调善下第二事。明复有善好养属。放牧之处。第三事所行境界。不高。不下二解。一云慢心为

高。爱心为下。又云二乘为高。凡夫在下。饮以清水下第四事。明唯有般若清水。无戏论驰动。不与持牛下第五事外。譬特牛是无乳之牛。内合诸恶

知识。断常之人。不受中道圆常之教。即是特牛。饮食调适下第六事。旧云禅定之水。譬之如饮。智忠资粮。喻之如食。明定患二事。并得所冝。又云正

以此忠方使自资。不令夹所。故言调适。行住得所。第七事旧云。精进动策名为行。取舍调停故言住。又云常在中道平正。故言行住将所。次除是乳。

已下释毒集章门。今明是义不然。何者既举甘露。破于毒乳。应辨常义。破于无常。何用利钝两使释滑草参𪎈。后将矜已。以蔑人解。高原下泾。此与

声闻断见思。何异共二乘无我我所。何殊同于无常。如何破病。今所不用。今释七事。牛譬教主。即喻法身。常身。会那尊特。异于无常丈六。乳譬常教。

此乳亦名醍醐。下文云。牛食忍草。即出醍醐。是具义也。酒糟者。酒清譬无为定。糟浊譬有为定。佛不耽禁真谛三昧。如不食酒。不味著俗谛三昧。如

不食糟。滑草参𪎈者。泥洹智易得。如滑。分别知难生如𪎈。佛智非一切智。非道种智。其犊调善者。得中道理。柔和善顺。不处高源下湿者。不以涅槃

为证。不以生死可住。饮以清水者。非五欲淤泥。非无明浊。此二边。即佛性清水。不驰空真。不骤俗假。不与特牛同群者。特牛无乳。譬无慈悲。明

佛有不共慈悲。饮食调适者。入空为饥。出假为饱。中道不入不出。即不饥不饱。行住得所者。住秘密蔵是住得所。二鸟双游。是行得所。如此释者。符

经合义。常破无常。文理俱会。岂与他同。四从尔时大王下。众生受化。又四一。受教传化。二馀人不受。三重为说。四方信受。初文前自信受。后更传化。

即上根人。自得解已。得化中下。皆令得悮。次国人闻之下。中下不受。三王言下。重复传化。四时大王下。上中下根。俱时领悟。次汝等比丘下合譬。

上本有两药两病。今此合中。但合两药。不合两病。所以然者。本疑经教。有说不说。若昔非者。即不湏说。今若是者。何不早说。今用此意除疑。为邪常

故。不得早说。今常复破邪常病故。只得说于昔空无常。今直合两药。令于教门可解。故不复言病。文中。初合无常之药。后合真常之药。上譬中。先明

始同。后明末异。今亦备合。此先合始同。今言如来为大医王。正合前时有明医。晓八种术。出现于世者。今合从远方来。次降伏一切下。合末异。初合

渐异。即合共入见王。说种种医方。及馀技艺。治因疗病等。次欲复外道下合顿异。即此教异。无我无常。合前和合诸药。谓辛苦咸五味。次比丘当知

下。合此教意。前结外道之非。后结今教为是。为调众生。为知时故。湏说此无。三如是无我一句二解。一云此语向后。二云此犹属前。有因縁故合前

真常之教。合后又三第一正说。二简外道之非。三说如来之是。指归曰离我𢢔者。经离我想是破见。离㤭𢢔是破思。经是义云何者。佛既昔劝修

学。何故今斥为非。经善能谘问者。有疑能问。发解非遥。是故叹也。下经云。若人生疑心者。能破烦恼。论语明君子九思。疑思问居其一为。王是也者。

王譬众生内暗。则惑覆妙性。我威。则妄起我见。如王无圣策。徒纵暴成。如受化下。如昔身子目连。俱受外化。而亦各有弟子。譬外道者。即冨兰那等。

六师也。亦欲下。为字平声。欲得东生强请。作医师也。春秋下左传也。狓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䟽引从省言不测者讹也。

内逮四德故无真解。外阙四办故无巧说。俸禄者。俸与也。所以奉百官也。药少。则纯用邪常。病多。则三惑全在。佛假说我者。以我净等名。本出佛教

以先佛法灭。外道窃用其名。而生横计。谓即色是我。离色是我等下。明劫掠群牛。即其事也。云云者。下䟽云。婆罗门神白。刹利神黄。毗舍神赤。首陀

神黑。今云青者。恐字悮。风撃动故喻嗔。冷凝滞故喻痴。热焦渴故喻爱。然此三毒。通界内外。界内可知。界外者。净名䟽云。取𣵀槃即贪。舍生死即嗔。

速实谛是痴。界内冝用无常药治。敌湏断乳。界外冝用真常。药治故湏服乳。外人不达。纯用郭常。故云一切诸患。悉今服乳。何但下。谓众生岂唯不

知。四倒之药邪。亦自不知。三毒之病重。明坚者。西土内众。外道各有五明。内五者。一声明。二竖方明。三咒术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前四同。最后

是符印。明晓八术。故曰明鉴。西土有竖。未知其始。此方则始于黄帝也。帝王世纪曰。黄帝使岐怕。尝味草木。典疗疾。周官云疾竖掌万民之疾病。

物经论曰。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聦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絜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姓名之后。其德能仁恕慱爱。其智能宣畅

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教。处卢实之水。定逆顺之节。原疾𤵜之轻重。而量药齐之多少。贯徽达幽。不夫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治

毒者。谓治毒药。及毒虫所伤等。治邪。谓邪气鬼病。知星者。西土竖师欲坚占星若是火星金星。昴星间罗星。湿星满星。病亦难治。亦占日。占时。占使

人等。广如第十八卷。𣑽行品所明云云者。中道八正。双治二边。谓非先死故。治界内四倒。非𣵀槃故。治界外四倒。即下文第十。竖能一时治也。但增

无损者。故惑不除。新惑更生。恣行下释上义也。由起空见。拨无因果。谓得无碍。无恶不造。故曰恣行。此乃但增无损也。古有北地禅师。谓媱欲为道。

盖此类也。善法下。释或时致死义也。谓初薄得空澥。谓证无生。染欲既多。空解亦夫。故云慧命亦死。广如止观随自意。及破法遍见境等所明。新惑

不生故不增。故惑不除。故不损。投岩下。释上义。以苦为道。望得𣵀槃。不行恶法。即不增也。不生下。结惑全在。即不损也。断结外道者。即用忻猒心。得

上界定。用世智断结。如郁头蓝之类。此即能除故惑。复不造新。故唯损无增。差已不发者。得尽智。无生智。惑永不生。故云不发。不同外人。后失禅定。

复吏起感。如虽暂差不免重发。所治不遍者。但破见恩。二惑全在。故云不遍。人但能自度。不善化佗。故云不遍。五者下兼学四门。化佗益物。名为无

遍。非摩诃术。名无巧术。六者下即色是空不湏折破。名无痛恼。观法虽巧。而不能治必死二乘地人。今生佛性。七者下难愈病。即无明惑。二观不能

破。故曰难愈。期必决第。入地方破。故非一时。八者下。圆伏无明。麤垢自落。故云一时。未澄中道。故亦复本。九者下。初住已去。一破一切破。无明分断。

故能一时。已证中道。故亦复本。其犹诸病䪺差。后本安康。言中心。即以相似为初心。故初住乃至等觉。悉名中心。复吟过本者。初住分显。始见本性。

既名复本。故究竟显。得过本名。以在真因上故。其犹非但复本安康。抑又色力过旧。医之良者。岂胜言哉。二鸟双𨔼者。以高下共俱。喻圣凡一致。谘

受者。左慱云。访问善道为谘。反生贡高者。如彼二仙。使居师位。以佛为资。即贡高也。又如陈如品。明六师白王等。羊车下瑞应经云。太子及年七岁

而索学书。乘羊车诣师门。时去圣久书。缺二宇以间于师。师不能达。反启其志。讲武者。讲习也。瑞应云。至年十岁。妙才益显。太子有从伯仲之子。二

昆弟。长名调达。次曰难陀。然而自㤭。常怀嫉意。请戏后园。的附铁鼓俱挽强而射之。太子每发中的彻鼓。二人不如。以为鄙耻。乃至调达挽象扑之。

太子接象。举掷墙外。使无怨伤。脱冠遣马者。至年十四。游观东南西门。见病老死。悲念天下。有此三苦。忧不能食。父王为增妓女。以娱乐之。至年十

七。讷翟夷为妃。后游北门。见沙门像。即回车还。齐思不食念。道清净。不冝在家。至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即呼草匿。徐令被马。天神捧举。逾出宫城到王

田树下。次前行见生王道大神。次逢猎人。乃脱身宝衣𧵍鹿皮衣。到前下马。遣车匿还。即犹宝冠。及者身衣。悉付车匿。太子已披鹿皮。变服而去。车

匿牵马还宫。事备瑞应上卷。诣阿罗罗者。中含第五十六罗摩经云。佛在鹿母堂。告诸比丘。我为童子。时年始十九。往阿驻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

法行𣑽行。可不。荅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往远离处。修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已所得。仙问汝已证无所有处邪。

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𣵀槃。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荅无不可。问曰。自知证耶。荅

曰。我度无所有处。得非想定。我久证待。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此即依附旧医。以为师范也。经师范者。谥法。温故知新曰师。尊严能惮曰师。范。者犯。

说文云。规模曰范。经卿今者。卿之言庆也。亦美善之称耳。故古之相谓为卿。如后周。小道安。识门人九章。皆云卿等出家。后世制断。君王命臣下之

称也。释四十八者。先异解宗师者。即僧宗法师也。五十许年者。三十成道。八十入灭。故云五十也。前三时。谓一有相教。即阿含。二无相教。即般若。三

方等抑扬教。四法华同归教。五𣵀槃常住教。华严是顿。五时是渐。犹是外道弟子者。以此身为太子时。曾为阿罗罗等弟子。故以法华之前。未显远

本。故所馀二年者。意谓如来在世。第四十九年。方说法华。今家据菩提流支云。佛成道后。第四十二年。说法华。即彼经云。四十馀年也。馀有二年。故

云馀年。若刺八年。不应言馀。宗师所释。既无凭淮。故䟽生破云太漫。开善冶城。皆约所表。而开善依凭旧译。故但以四八合法。冶城据此现文。故有

四十八数。依天下明今释䟽主之意。若约事释。湏准阿含。若约表法。定依智者。对古示义。故指天台。即破法遍中。破见假中。有单四见。复四见。其足

四见。今约具足论之。故成四十八。谓四见各四。则成十六。一一三假。故四十八。所言三假者。谓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止观云。法尘对意根生。一念

心起。即因成。前念后念次第不断。即相续。待馀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上因成约外尘。内根相续但约内根。相待竖待。灭无之无。又横侍。三无为之

无。少异顿异者。初为提谓说人天教。明三归五戒。翻邪向正。故云少异。次为五人说三蔵教。明无常。苦无我。不净以破常等。故云顿异。提谓五戒者。

此淮提谓经说。若依瑞应。亦只三归。如瑞应下卷云。佛定意七日。不动不摇。树神念佛。新得道果。坐定七日未有献食者。我当求人。劝令饭佛。时适

有五百贾人。从山一靣过。车牛皆踬不行。中有两大人。一名提谓。二名波利。心生恐怖。祷神请福。神劝贾人。和𪎊蜜上佛。佛念古佛。哀受人施。法皆

持钵。四王遥知。各上佛一钵。佛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令四际现。佛受𪎊蜜。告诸贾人。汝当归命于佛。归命于法。方有比丘僧众。汝当预自

归。即受教名三归。故知今云五戒者。依提谓经耳。文鳞三归者。瑞应云。佛起到文邻瞽龙无提水边坐。定意七日。光照水中。龙目得开。自识如前见

三佛光明。目辄得见。乃至化作年少道人。积首问佛等。佛告龙王。汝当复自归于佛。自归于法。自归于比丘僧。即受三归。于畜生中是龙为先。见佛

经本文。邻字皆作邻并之邻。恐是𣑽语。䟽作鳞介之鳞者。字悮耳。文邻若是𣑽语。故不可以文彩解义也。即是神通者。降魔时现神通也。亦如瑞应。

辅行第一备引。此皆鹿苑前事。故今经之少异。喻之初教之机者。即蔵教机也。即如瑞应。明佛为文邻授三归竟。即念众生难度。意欲默然。𣑽天致

请。佛可天意。念谁可度者。便度五人等。根缘冥对者。宿种小大之善。与相相间也。后机教。即通别圆也。应历五时。以辨机发之相。言已有者。谓鹿苑

显闻。初教而已。冥有三教大机。故使方等转蔵。成通般若。冥得别益。法华𣵀槃。同归一实。但在鹿苑。大机且生。小机已熟。又解下但约惑解。故唯在

初教。我见生惑等者。我见即身见。以立主宰。故所以边邪利钝等惑。悉随身见而生。以此润业。招感生死。伤法身。损慧命。故云妨害事多。若闻下。此

明附佛法。及佛法中起见者。小教破我。而翻起我执。谓我能观无常等此则不禀敕今。故服其乳。若消喻中。故服斩首者。罪由故犯。虽小必刑。即尚

书刑故无小也。以惑下。以见思惑。障真空解。尽其天年。谓之寿终。不尽天年。谓之横死。上中下悟者。即初教三乘悟道也。五门下。荤辛污。秽。故譬不

净。苦味逼迫。故无我。咸味改常。故无常。甜味可口。如空无碍。酢酸酷烈故苦。众生不解者。即指二乘。为众生也。故以痴人譬之。五阴如鹿。真常如马。

五阴迁变。妄计为常。如彼痴人。谓鹿是马。智人喻佛。佛初成道。说阴无常。如言鹿不是马。虽知下。正喻二乘执无常也。虽破邪常。复执无常。如虽知

鹿处无马。便执其无为马。殊不知自有真马也。故责云。何处等。是知无马之言。且为破执。无常之教。且为除倒。岂有无便是马。空即极理耶。故无。马

下。谓无为马。既是于病。执空为证。故成颠倒。起无下。明起倒之境。佛果已证常义易明。又佛果是常。别教亦说。如云。因虽无常。而果是常。故小乘执

计佛果。以为无常。其过显者。故云易见。二谓下凡夫生死。迁变宛然。是以小乘执为无常。今云无常是病。则义隐难见。是知佛果理事俱常。故病易

见。生死唯理是常。故病难见。何者下征释。生死即常。以显小执。生死是事。真常是理。事即理故。无常即常。波水空花。喻意可晓。理性本常。委谓无常。

岂非病也。王复得病者。即是小机。执无常等四。以成枯病。问向举鹿马以喻执情。今云生死无常。即佛性常。岂应鹿便是马耶。答有二意。一者智不

难喻如雪山。喻象岂求尾牙。满月譬面。宁责眉目。故不可以鹿马事别。以难真妄体同。二者强为消通。如韩子曰卫嗣君云。夫马似鹿者而题千金。

有百金马。而无一金之鹿者。何也。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今谓马形似鹿。而此鹿即为可喻。真理成妄。而此妄即真。鹿马名殊。体性本一。以此通

难。义或可然。命者。召也。既云命医。理当遣。使。根缘扣佛者。即前四叚中。初大众请也。困苦下。正因虽在。而执空为证。故云欲死。科云三譬三修病者。

即前科。正起病文也。前䟽文虚拜而已。四医下叙意分科。一往下即四叚第二如来荅中。略谈三点等。二下。即第三比丘疑执。三下。即第四破除从执

文也。四下即诸比丘于今得解也。古本即北经明昔权冝者。由汝昔计邪常。故权说无常。而破汝执。犹云鹿不是马。岂无真马耶。还成上意者。昔语

若实。今则欺诳。今语若实。昔则欺诳。误我下常乐既是。则外道何辜。而昔如来误我弃彼。经定为胜汝者。佛既先解无常。今乃解常。故知不如外道。

元自说常也。为譬作譬者。为旧医譬作。虫道譬也。与正我名同者。其犹周郑二璞。璞名虽同。而玉鼠两异。初即毒药等者。如世间乳。善恶性别。恶乳

今人横死。故名毒药。善乳资益身命故曰甘露。果时多得者。谓万德悉备也。诸法师者。通指诸家。同作此解。无复真味者。如食酒糟。实无酒味。断常

高下者。断见着空如高。常见计有如下。参𪎈者。𪎈。夷职切。麦糠也。特牛者。顾野王云。雄牛也。又无偶也。饮。食调适者。饮旑鳮切。食。音寺。经本食。或作

喂。于伪切。今明下。今破也。初句总非。何者下示正义。应辨中道真常。以破二边无常。生死邪常。实无常也。故所破无常。收乎二边。何用下贵古非。矜

己者。孔安国云。自贤曰矜。戛者。说文云。相轻。易也。即责前解云。𢢔心为高也。下湿者。湿。似入切。尔雅释地云下者。日湿。字体从水。公羊传曰。下平曰

隰。字体从阝。故二字并适。若古云二乘为高。凡夫在下。义稍可然。故无所破。此以下。但得以小。破邪义耳。既经意。故今不用。今释下明。今解也。文

中皆约中道。对破二边。以释经文真常甘露之义。住秘蜜蔵。则三谛俱寂。二鸟双𨔼。是三谛俱照。经始知乳药。善恶好丑者。即上根闻佛重说。方知

常名。虽同邪正天别也。经悉是医教者。即上根。告于中下。谓我所传。悉是佛说。二云下谓如是无我四字。犹属前科。从有因縁。故云方是。合前譬中

第四。譬四德药义。故云合前真常之教也。合后又三。者且依初家。以如是无我四字。合在后文。以分三段也。经说诸法中。真实有我者。即同下经。一

切法中。有安乐性义也。只由十界依正。悉我自心。三谛常融。四德无减。故虽举我。理必该三。






永乐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