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1499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一万四千九百九十八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
卷之一万五千七十三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 七泰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程子曰象举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义

言如此。则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显大也。董楷集说朱氏附录。问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以九二刚中有光大之德。乃能包荒耶。为是

包荒得尚于中行。所以光大耶。曰。易上如说以中正也。皆是以其中正。方能如此。此处也只得做以其光大说。若不是一个心胸明阔底。如何做得

卜子夏传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干䧏为泰而得其中。通天下之情。知天下之用。而不过其当也。朋党何由兴乎。志在其中。不失其治应之而行。可

谓光大已矣。孔颕达正义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释得尚中行之义。所以包荒。得配此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故此包

荒。皆假外物以明义也。李鼎祚集解虞翻曰。在中称包荒。大川也。冯河涉河。遐远。遗。亡也。失位变得正体。坎。坎为大川。为河震为足。故用冯河。干为

远。故不遐遗。兑为用。坤虚无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与五易位。故得尚于中行震为行。故光大也。张横渠说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中行。中立之行

也。若朋比。则未足尚也。舜文之大。不是过也。苏轼传阳皆在内。据用事之处。而摈三阴扵外。此阴之所不能堪也。阴不能堪。必疾阳。疾阳斯争矣。九

二阳之主也。故包荒用冯河。冯河者。小人之勇也。小人之可用。惟其勇者。荒者。其无用者也。有用者用之。无用者容之。不遐弃也。此所以怀小人尔。

以君子而怀小人。其朋以为非也。而或去之。故曰朋亡。然而得配扵六五。有大援扵上。君子以愈安也。虽亡其朋。而卒赖以安。此所以为光大也。杨

龟山经说包荒。在宥之而不治也。治则或伤之矣。用冯河。过中者不弃也弃之则立贤有方矣。不遐遗。不忌远也。朋亡。不泄迩也。周公思兼三王。以

施四事。如是而已。此大臣之任也。周公。人臣也。而思兼三王之事。以上下交而志同故也。夫为人臣若周公可也。世儒谓周公为人臣不能为之功。

故得用人臣不得用之礼乐。失其旨矣。陈了斋说包用遗亡。皆以尚中行为得中而不行。行而不中。皆非习坎而尚大者也。贞凶。征凶。由是而分矣。

是故光者。坤之德也。大者。干之道也。以光而大。泰之九二也。张紫岩传二有乾刚之德。其容如天。其公如天中道上通。君心应之。包荒。用冯河。容也。

不遐遗。朋亡。公也。荒包则不才者勉。冯河用。则强暴者化。不遐遗朋亡。则志仁身正。臣道洪矣。泰治之时。君臣各得其志。为大臣者。孰不以天下为

心。且以天下为公哉。二刚中知保治之难。汲汲乎荒之包。冯河之用。不以远弃。不以近比。所以作成人才。杜绝私党之意甚备。宜得尚于中行之君

也。尝考二之心。处至治而兢兢若未治。惟恐一夫失所。一才见弃。一事不公。有以害吾治。其为中也至矣。事业岂不从而光大哉。坤阴在上。包荒象。

三比象。阴二承之。用冯河象。阴。荒也。阴在外包也。阳刚不中。冯河也。应坤为不遐遗。为朋亡。干中为光大。郭雍解泰之道甚大。有三才成能之事。故

象言财成辅相非小人可居。必大人君子用天德者。可以主之。九二之臣是也。九二得乾刚中之大德。故荒不治者。包而治之。冯河之勇者用之。幽

远之士不遗焉。是有含容之度。而无忿疾之心者。非天德之臣不能至也。如是则大者自来而无幽遁之志。小者自往而无干进之心。善恶各安其

分而天下之朋比亡矣。盖一扵大公而无私心。则天下有朋者未必用。而无朋者未必遗。君子小人。率包而容之。而其用者必有德。遗者必无德也。

天下晓然知有德必用。而无德必遗。虽有朋何益也。是为朋亡之道也。此九二所以得尚于中行之君。尚。犹配也。中行者。六五为中以行愿之君也。

洪范以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为皇极大中之道。则象以九二为光大。不亦宜乎。九二以君德而为臣。观爻象之辞。尽坤含弘光大之义

矣。所谓大人之事也。而不言大人者。以否之辞可互见也。故干之九二。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而泰之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近之。坤之六五。黄

裳元吉。而泰之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近之。非得扵乾坤用九用六之道。不足以成泰也。九二所谓见群龙无首者也。六三所谓永贞以大终者

也。李光读易详说九二以阳刚之才有应乎五。而处人臣之正。当泰之时。能包含荒秽虽狂狷之士不顾险患。如不假舟楫。而冯河。者无不容纳。此

真大臣之任。当海内交泰之时。人材众多。若遴选太精。则豪杰之士。或不得其职。则聚而为寇盗者多矣秦隋之末是也。当廓其度量。包含荒秽。远

者无所弃遗。则山林之士。莫不皆至。近者无所阿比。故朋党之祸。无自而兴。如此。乃能配乎九五中行之主。而无偏党之私也。人臣之首。至此。则。光

明盛大不可有加矣朱汉上传兑为泽。震为萑。陂泽荒秽之象。二之五以阳包阴。包荒也。坎为大川。出干流坤。行扵地中。河之象也。震足蹈川。徒涉

也。徒涉曰冯。冯河也。勇扵蹈难而不顾者也。二近五远。不遐遗也。阳与阳。为朋。二绝其类而去。朋亡也。人狃扵泰政缓法弛之时。当有包含荒秽之

量。以安人情。用冯河越险之勇。以去弊事。民隐忽扵荒远。人材失扵废滞故戒以不遐遗。近己者爱之。远己者恶之。大公至正。或夺扵私昵。故戒以

朋亡。四者具。乃得配六五而行中道。所以然者。光明广大。不狭且陋也。六五柔中以下九二。二刚中而配五。坎离日月。充满六合而无私照。其道光

大。如是则无一物不泰矣。易言道大无所不容者曰光大。思虑褊狭者。未光大陋之谓也。时已泰矣。苟浅中不能容之。则轻人才。忽远事。植朋党。好

恶不中。不足以厌服人心。天下复入于否。六五曰中以行愿也。九二曰中行中道者。所以存泰也。横渠曰舜文之治。不过是矣。曾穜易粹言兼山郭

氏曰。九二。昔武王克商。召太公而问之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储胥。咸刘厥敌。靡使有馀。王曰不可。

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无变旧新。唯仁

其亲。百姓有过。在子一人。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方是时。皆商之顽民也。武王周公处之如是。况包荒冯河之徒欤。泰之九二。武王周公尽之矣。谓

之泰誓。宜无愧也。易说所引横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白云郭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杨龟山经说。郭雍解。李冲义海撮要无不包容。无不纳用。至

远不遗。至近不私。石所引孔颕达正义见前。郑刚中窥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四者。皆九二主泰用人之道。六五以柔顺居尊。下应扵二。故

二得以主泰用人。然同志相交。凡二之得尽其才。六五之功也。夫小往大来之时。安能使天下无小人。惟消而在外使不至害君子足矣。况彼荒而

不治者。勇而不中者。其可尽弃。圣人虑其然。故扵九二示其戒也。荒者。怠惰弗修之谓也。能包而容之。亦或为勤。冯河者。强暴勇前之谓也。能取而

用之。亦或可使。惟如是故中养不中。而天下无不通之人矣。虽然。包荒。用冯河。可以为仁矣。苟推之不广。近者得而远者遗之。犹未足以为治。故戒

之以不遐遗。用人之广可以为贤矣。苟行之不公。党与立而私意胜。亦不足以为治。故戒之以朋亡。具是四者。兹九二所以得尚于中行。六五中行

之主。言二所为如是。为其主之所尊尚也。人臣而为主之所尊尚。岂不光大哉。象扵四者止言包荒。而不及其馀者。盖象扵易文往往不全载也。虞

翻曰。在中包荒也。变成坎为河。震为足。干为远。二五易位。故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二五易位为光大者。翻谓二动成离故也。又互体兑在坎上虎

冯河之象。杨万里传六五以柔中之君。专任九二刚中之大臣。此所以致泰之极治也。九二将何以答六五之知。尽致泰之道。其纲一。其目三。何谓

一。曰包荒以宏其度。何谓三。曰用人之际。不以全责偏。不以近忘远。不以群间孤。刚果之才偏扵勇。责其不全。则天下有废才。幽远之士壅扵闻。搜

之不博。则天下有𨓜士。孤立之贤寡扵朋。主之不力。则天下有遗贤。是三人者。有一不能兼容。岂包荒用人之度也哉。九二体其一以行其三。此其

所以能合扵六五中行之君。而致泰亨光大之治也。尚之为言配合也。如西汉以列候尚主之尚。其尧舜野无遗贤之世乎。林栗集解九二。兊也。以

阳居柔而在下卦之中。应乎六五之艮。故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初为干。干为郊。二为兊。兊为泽。三为震。震为萑苇。郊。野之外。水

泽所钟。而萑苇茅茨生焉。荒之象也。干为人。兊为泽震为足。水泽之上。人徒涉焉。冯河之象也。干为郊野。遐之象也。坤为众。朋之象也。荒者茅塞而

不治。人之所弃也。冯河者进取而不顾。人之所疾也。遐者踈远而易遗。朋者亲近而难忘者也。惟六五之君。以柔居尊。下畜三阳而反其坤巽之类。

故荒者吾能包之。冯河者吾能用之。踈远之贤无遗扵野。而朋比之众。自散扵朝。则可谓皇极之君矣。尚。犹配也。中行。谓二也。有皇极之君。必有中

行之臣。说而应之。故六五得配扵九二。以成泰之治也。何者。以六居五。以九居二。履中正之位。无刚柔之偏故也。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

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又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荒与冯河。孔子之所谓狂狷过不及者欤。何者以阳居刚

而不得乎中故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西伯养老而太公归之。燕昭礼士而乐毅从之。包荒得尚于中行不亦宜乎。子曰。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其六五之谓矣。二五相与。刚柔迭居。是以互言其义也。杨慈湖传大哉九二之道也。惟贤知贤。㧞茅茹在九二。不必言

九二。大贤学之。荒者疑在所弃。今九二则包之。何以包之也。人有常性。本善本正。因物有迁。斯昏斯乱。荒者不协于极而已。犹未罹于咎也。君子当

包受之。宽以教养之。则天下之善心无不兴起。可以使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冯河者勇进直前。无所畏懦之象。谨畏不敢发。君子之常德。然而泰之

时。上下交而其志同。君子居内而道长。小人居外而道消。三阳并进。群贤毕集。九二又得位扵斯时也。苟犹畏懦不敢経发。则斯民何所赖。至治何

由致哉。用冯河。所以破君子畏懦之蔽。启以变通大有为之道也。遐。远也。远者人情。易以遗亡。亦才力之所不逮。今九二不遗遐远。舟车所至。人力

所通。睿智周之。光被无外。朋者所亲也。朋亡。则不止扵所亲。虽所不知。凡一言之善。一事之能。尚皆用之。而况扵以贤人吉士称者乎。包荒用冯河。

不遐遗。朋亡。九二备此四德。得道之上。尚上也。得乎道之全。非其小者也。然此亦非扵常性之外。复有所进也。虽大圣与下愚。其常性则同。贤者智

者。自过之而失其中。不肖者愚者。自不及而失其中。今九二之道。自小贤小智观之。则谓之大。自道观之。则中行而已矣。中无实体。贤者智者未能

忘意。不意乎彼。则意乎此。不彼不此。又意乎中。皆有所倚。非中也。中者无思无虑。无偏无倚之虚名。非训诂之所到。曰光大者。乃言其道心光明。如

日月之光。无所思为。而万物毕照。道心无我。虚明洞照万里苟未至扵如日月之光明。必有已私。有意有我。必有蔽惑。惟曰中而不曰正者。中正虽

无二道。而世之秉政者。未必能中虚无我也。项安世玩辞九二。刚而能柔。其道中平。无所偏倚。能包在外之三阴与之相应。如徒步涉河。无所疑忌。

阴虽远而不之遗。阳虽近而不之比。独离其朋。上合扵六五之中行。二五相易。遂成既济。以此处泰。不亦光大乎。五交二成离。故有光大之象。二至

五成坎。故有冯河之象。郭子仪之待回纥与鱼朝恩。裴度之待蔡人。皆包荒而不恶。冯河而不疑。故益贼小人。意消心化。其道愈大。其德愈光。其九

二之谓乎。李谦斋详解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尚。配也。主也。犹汉尚符壐尚公主之尚。荒者。小人之荒秽而无所用者也。冯河者。小人之勇而可使

者也。荒者包而容之。勇者因其才而用之。虽至䟽至远。未尝遗也。夫如是则在我者无偏系之心。而朋党之患亡矣。二以阳居阴而上应扵五。此大

臣之得位者也。二不以其得位自矜。而方且恢洪广大。举天下之小大包而纳之扵度量之中。可容者容之。可用者用之。是以得配扵六五中行之

君。而获光大之美。二可谓有大臣之量者也。夫君子之扵小人。要当容之以受其归。而不可疾之以甚其。恶。晋栾氏之难乐王鲋。谓范宣子曰。曷反

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馀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夫使宣子能从王鲋之言。则二子之勇必为吾用。又安有

异日曲沃之变哉。呜呼若宣子者。是不知用冯河之义者也。冯椅辑注包巟得尚于中行。九二象占。以光大也。举上下二句。则全爻之义皆在其

中。泰之为卦。莫尚此爻。故曰光大。光大。阳明中正之象。冯椅辑传九二包巟。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赞曰。包巟。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兰惠𡖖曰。包荒者包初九也。初为内。二为外。故曰包。用冯河者用九三者也。以刚居阳。故谓之冯河。不遐遗者。不远忘三阴也。三阴比三阳为远。故

谓之遐。朋亡者。三阳为朋。然亦不相党。冯当可曰。初比二为未用。犹贤者之在荒远。三比二则材过扵刚。二独居中。后则引初以进。前则用三以行。{{{caption}}}

位在内而志应扵外。为不遐遗。已应五而初应四。三应上。同类各从其应。为朋亡。赵氏曰。人材有不及者容之。其或勇为之过。则亦取之。不以其

远而遗之。不以其朋而私之。过与不及。皆无所弃。而踈与亲。皆无所偏。此九二之责也。大抵下卦二居中。多与初三两爻同体

协比为义小畜之三阳。九二犹且牵复在中。况泰之三阳上复者乎。初在后而不及。则包之以进。三在前而过。则用之以行。三

阴在外。远也。而应五则不遗。三阳同体朋也。而各有应。则不党。此泰之九二所以为盛也。右明象李子思曰。世有皇极之主。则必尊而尚

之。故曰得尚于中行。程正叔曰。二以阳刚得中。上应扵五。五以柔顺得中。下应扵二。是以刚中之材。为上所专任。故虽居臣位。主治泰者也。右明占

泰之为卦。天地之中也。三阴三阳而无所偏。上䧏下陞而无所倚。中之道也。则扵六位之中。又取中焉。二五君臣之中位也。五虽君而六居之。二

虽臣而九居之。其象为刚中之臣。上配柔中之君。以任中道之责者也。故六爻之义。二得而兼之。尚。配也。得配于中道之主也。今取帝女者谓之尚

主。盖取诸此。六五所以有归妹之象。右明爻义田畴学易蹊径 泰九二 泰之明夷

干野兑泽。变离之中虚。坎之污秽而震之芦苇在焉。包荒之象。震动为用之象。坎为大

川。出干流坤。行扵地中。河之象。徒涉曰冯。震足在坎川之上。冯河之象。坤土在上。不

遐遗之象。阳与阳为朋。九二变为六二。则绝其朋矣。朋亡之象。六五居中。在互卦震

足之上。中行之象。二配扵五。尚。配也。得尚于中行之象。阳为大。乾为天而在下卦。天道

不济而光明。光大之象。九二。包荒。用冯河。止以光大也。泰之时。为大臣者。多失扵随事求详。喜文

弃武。务近忽远。徇私忘公。四者既行。非惟招浅中狭量之讥。自然不厌人心。难服公论。虽使人主有宽。柔谦恭之德而能信任之。为臣如是。亦非人

主之所愿也。今九二以刚阳之才。而居扵中正之位。变柔而为离。既不失扵刚暴。又不失扵柔懦。既不失扵不明。又不失扵太察。以为天下四海之

大。虽已泰乎。尤不可求详责备。使之尽如吾意。间有荒秽未治之处。固当包容含蓄。庶几可以潜革。故曰包荒。当泰之时。人皆趋文。则扵武备必不

暇留意。若勇者技无所施。又且为时厌薄。则计出无聊。诚有可虑。能举而用之扵泰平之时。是岂常情所及哉。故曰用冯河。究民隐扵幽远。起人材

扵废滞。故曰不遐遗。同己者不。私而昵之。异己者不远而去之。故曰朋亡。具是四者。兹九二所以得尚于六五中行之主。尚者。配也。以下取上曰尚。

人臣之所为。可以上配扵人主。乃所以增光其大者也。故曰以光大也。此卦六五君位。九二臣位。处泰之道。盖具扵二而不言扵五。何也。盖以六五

中顺之君。既能委任九二刚正之大臣。则人君之职举不必自为可也。然是象只言包荒者。盖包荒则人材虽偏。必见诸用。一视同仁。何间䟽远。无

偏无党。何有同异。然则用冯河。不遐遗。朋亡之三者。皆自包荒而致之。或者以为象辞省文者亦非卦变明夷泰之时。君子莅众用晦。而明之时也。

魏了翁集义蓝田吕氏曰。九二之德。以干下坤上。中正无颇。此所以得尚乎中行。东莱吕氏曰。九二。包荒。用冯河。伊川作两句说。亦好。今只作一

句。包荒。则既能包容。虽冯河勇力之士。亦能用也。不遐遗。言大抵人当否之时。自然忧深思远。至泰时。人民安富。国家闲暇。所失多由虑之不远。殊

不知乱每基扵治。危每基扵安。讵可遐遗乎。若朋亡言。惟乱世智者效其谋。勇者效其力。不暇为朋党。当泰之时。人臣各有朋党。是以汉之朋党。不

起扵高帝光武创业之时。而起扵中叶之后。唐之朋党。不起扵高祖太宗之时。而起扵宣宗之际。此泰所以贵扵朋亡也。惟能尽二者事。庶得中道惟得中道。

故光大也。虽然。此卦六五君位。九二臣位。治泰之道。尽具其二而不言扵五何也。盖以六五中顺之君。既能委任九二刚中正之大臣。则

人君之职举不必自为也。所引横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旸龟山経说。朱汉上传。郑汝谐翼传程氏释此爻至为详悉。

以其馀意推之。非特处泰治之世当如是。其处小人之道亦当如是。盖以君子在内。二为之主。所以制小人之命者在焉。制小人之命者。岂必蹙之

扵至穷之地哉。曰包荒。不以𥚹心而起其怨也。曰用冯河。不以疑心而来其间也。曰不遐遗。毋以在远者为可忽也。曰朋亡。毋以在我者为可私也。

处泰如此。则能以其中道而上配乎其君。君为之主。我行其志。而其道光大矣。馀从程氏。赵以夫易通当泰之时。乾阳在下。坤阴在上。坤地广袤。有

荒之象。天包乎地。包荒也。二居干中。用之而柔。互坎在前。冯河之象。失五之应。则遐遗矣。失阳之类。则朋亡矣。复还其刚。则遐不遗。朋不亡。六五之

君。乃以柔应之。得尚于中行也。光大者。以阳爻言。为泰而不为明夷也。易祓总义当泰之世。二以刚中。应五之柔中。五资之以治泰者也。治泰之道。

不能使天下皆君子也。亦不能使天下皆无小人也。以中道先天下而已。包荒者。小人之恶可恕则恕。不必疾之已甚。用冯河者。小人之勇可用则

用。不必责之太备。不遐遗者。小人在外。不以䟽远而弃其善。朋亡者。小人为党。必使之䘮朋以趋扵善。以是四者。处泰。则小人皆为君子之归。九五

之君尊而尚之。故曰得尚于中行。此所以为光大之盛也。杨瀛四尚易通童谿曰。二当君子道长之时。正当以天下为己任。初九之君子处草野僻

陋之地。有茅茹之象。而二则从而包之。故曰包荒。九三之君子以刚健过中之才。艰难以守正。而二则从而用之。故曰用冯河。荒者必包。冯河者必

用。则有兼收并用之德。而无私昵朋比之嫌。如此。则可以上配中行之主西溪李氏曰。包荒。用冯河。用君子之道。不遐遗。朋亡。处小人之道。愚

得之师曰。二爻泰之明夷。大抵阳明阴晦。阳之纯则为泰。一变则否之机伏焉。夫圣人作易。忧患之意。每扵未兆未形之际发之。且九三一爻。乃否

泰之交。故戒之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又曰艰贞无咎。岂知艰贞二字。已扵二爻之变卦言之矣。夫明夷曰利艰贞。言君子当明夷之时。艰难而不

失其正。则为利也。圣人隐其旨扵九二。而发其意扵九三。其知泰之变。则为否之伏耶。夫阳主明也。阴主杀也。阳变之阴。则夷其明扵养晦之地。所

以曰明夷之吉顺以则也。当九二君子道长㧞茅类升之时。而否变之机伏扵冥冥。虽变而之晦。犹曰用拯马壮吉。是欲资夫众阳之助已也愚

曰。九二刚中。治泰之主。包含荒秽者居中则虚也。冯河勇决者。乾健利涉也。不遐遗者。不忘远也。朋亡者。不泄迩也。四者尽而后配合中行之道。所

以光明而盛大。不然。浅中狭量。颜情牵制。玩细娱而忘大患。植党与而市私恩。将见邪正杂揉。危亡伏扵不测。泰即否也。凡卦有干体。干中有坎。故

皆曰利涉大川。此用冯河也。尚。与汉书列侯尚公主之尚同。赵汝梅辑闻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圣人释爻。不皆全举其辞。然撷取一二。

乃此爻之纲领。言包荒得尚于中行。则用冯河不遐遗朋亡。皆包荒内事。圣人教人以玩辞之要如此九二能包荒。则用泰之功光明盛大。斯言虽

约铺张扬厉而有馀。徐相直说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无所不容曰包。故使人也器之。虽有冯河之勇者亦用之。苟在所可取。不以远已而有所弃。

不遐遗也。苟在所弃。虽近已而无所私。朋亡也。以此故得尊尚于六五中行之君。象言得尚于中行之君。而人臣之道大光也。张应和珎解包。容也荒。

外卦坤也。冯河。勇夫也。不遐遗。不远弃也。上文皆言坤朋亡者去自已之朋。九三初九也。当君子道长之时。小人亦不可遽绝而不用。宜包容外卦

之荒秽。用冯河之勇夫。虽远亦不可遗也。同类之朋或不明。是必欲尽去小人者。亦宜亡之。否则激其变而事生。所谓得尚于中行。而全其刚明远

大者以此也。处泰卦九二之时。圣人谆谆垂诲犹尔。在否之世。可知其为治之难矣。苏起翁读易记九二为致泰之臣。能包八荒。不分内外。则度量

广大。小人见容。有徒涉冯河之勇者用之。不以泰而忘武备也。人之有才不以远而遗弃。不以非吾朋党而不用。存大公至正之心。无忘远朋比之

患。以此致泰。亦何难哉。故以此得尚于中行。中行。五也。尚。尚主也。五言帝乙归妹。二言尚于中行。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爻变离。斯其为光大欤。尚帝

之妹。岂不光明而宏大。二三四互兑则四少女也。三四五瓦震则五长男也。四非五之妹而何。九二互兑伏艮少男也。得尚于中行宜矣。以大臣而

尚主。亦以见上下交而志同。其扵致泰也何有。丁易东象义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二以光大者。阳为明。故有光象。阳为大。故有大象。光能

独远。大能胜私也。包荒得尚于中行举首尾二句言。邓锜图说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包荒。如蒙二包蒙。姤五包瓜。旨意一也。夫九二应五。上为干

之九五。六五应二。下为坤之六二。故二变既济。刚柔正而当位。今泰之九二。乃为生物之天。六五即为无物之地。盖二阳未出于地。地上无物。无物

之地。非荒而何。九二之五。尽包其无物之地。故曰包荒。自子中坎位之复。一阳上行坤中爻。爻皆涉坎水。故曰用冯河。泰之九三。天地际也。二近扵

三。自迩陟遐以至扵天地之际。故曰不遐遗。坤之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天地否也。东北䘮朋。乃终有庆。地天泰也。谓西南否阴之朋。至此东北之泰。

阴朋已亡矣。故曰朋亡。泰者。天地交也。以二之五。乃成既济。得尚于中行也。故曰得尚于中行。故圣人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谓坤体含

弘光大。品物咸亨。至于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故曰以光大也。吴澄纂言包荒得尚于中行。以

光大也。项氏曰。泰之所以成泰者。以九二六五上下相交也。俞琰集说光大。谓胸次明阔。而有容人之量也。童溪王氏曰。止举包荒而下文之

义亦兼矣。此省文之例也。李恕易训九二止以光大也。二以刚中。上应柔中之君。主治泰者也。当泰之时。不可扰之以激近患。必贵有包含荒秽之

量。又惧因循惮改。必有徒涉之勇。足以济深涉远乃能有为。而又周及庶事。遐远不遗。公行无私。绝去朋与。乃能配合中行之义。全此四者。乃能合

扵九二中行之德。而光明显大也。保八原旨九二。阳居健体之中。刚中之臣也。包荒。干大坤广。洪荒也。干与坤应。有包荒之象也。用冯河。互体

见兊乾健涉。兊泽而不䧟。有勇冯河之象也。不遐遗。内近外远。内外相应。有不遗远之象。朋亡。三阳则为朋。二往配五。有䘮朋之象。得尚于

中行。六五居上。以阴下嫁为归妹。此尚当为尚公主之尚。中行。指六五居中。九二亦居中也。是六五归于九二。九二尚六五。为得尚于中行之象。中

之中也。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君子体而用之。六五下应九二。即是上中应下中。中之中也。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者。中

之神气存焉。是故可以无大不包。无才不用。不忘遐远。不屑明比。以光大也。胡震衍义九二。包荒。止以光大也。泰之九二。以阳刚得中。上应扵五。五

以柔顺得中而下应扵二。君臣同德。二主治泰者也。是泰之宰相也。宰相之道有四。曰包荒。曰用冯河。曰不遐遗。曰朋亡。四者而皆会之以中道。此

见九二之善以道事君者也。方泰之时。弊端容有未尽革。才位犹有未尽称。革弊而矫激。则扰暴而变生。治恶而太骤。则激忿而艰险生。宽和以兴

治弊。忠厚以进人材。赦小过而矜之。不忿疾于顽而教之。此处泰之贵扵包荒也。当容而容。亦随时而取中也。处泰之道。严急固不可。因循苟且尤

不可。苛刻固不可。牵制畏懦尤不可。大奸当㧞则㧞之。大贤当进则进之。大事当立则立之。扵包含荒秽之中。而济之以越险济难之勇。此乃义理

之勇。非血气之勇。无疾视忿戾之态。有隐然宽大乐易之意。则当勇而勇亦所以随时取中也。又曰不遐遗。不以遐远之民生。而恩惠之不普。不以

僻陋之贤才而选举之不及。不以事变之茫昧。而备具之不至。此不遐遗而周普。亦所以合乎中道也。又曰朋亡。处泰之时。建制立事。推明公道。不

以所识穷乏得我而害其公。不以宫室妻妾之奉而害其公。不以贵戚之请托而害其公。则朋亡而尽公亦所以合乎中道也。小象曰包荒。得尚于

中行以光大也。举包荒而通解四者之义。约其辞也。以光大。谓中道之光大也。中者。天理之自然。人事之当然。而不可须臾离也。夫子曰。中庸之为

德也。民鲜久矣学者立身行已。苟能广吾器量。勉吾义勇。充吾远见。屏吾系累。以依乎中庸。是亦一身之泰。岂时治泰之臣为然。或以用冯河为宰

相兼用刚果之才以辅泰。亦一说也。潘氏曰。包纳而善用。举远而无党。宰相之道。所以配合六五中行之君。而为太平之辅也。张清子集注象曰包

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三以阳居阳。过扵勇者也。故有冯河之象。用冯河者。九二以三有济险之才而可用也。愚谓二居臣位。以刚应五。

泰之主爻也。坤地广袤。有荒之象。天包乎地。包荒也。无舟渡河曰冯即暴虎冯河之冯。包荒。所包者远也。用冯河所用者勇也。不遐遗。谓不遐弃也。

君子不党。则朋比之私皆亡。四者乃大臣处泰之道。唯其有九二刚中之德。故得以配合六五中行之君也。尚者。配也。然爻言四者之德。象但举其

包荒之量。盖止言其大者而已。二言得尚于中行。而五言中以行愿。二与五应。则泰治以之光明盛大也。所引兰氏曰。见前冯椅辑传。赵珪解九二

包荒。止以光大也。二乃治泰之臣。以干体刚中之才。为治不难。但当广大其量。包含荒秽。不求瑕颣扵人。乃可容众。世泰人心安扵暇𨓜。怠扵治理。

用冯河之勇猛以济之。则无废坠不举之事。远方民瘼。难知。易亡。不以遐远遗忘而不恤。则远人向慕。位隆族大。攀援附托之朋消亡。则无以私害

公。如此。则可得配尚中道而行矣。象云。以光大。是则政修道行。国民安泰。以光大其事业矣陈应润爻变易缊此周诰文法。周公所作爻辞明矣。包荒。

宽容貌。不刚也。用冯河。威勇貌不柔也。不遐遗。无偏也。朋亡。无党也。言君子不刚不柔。无偏无党。庶几乎中道而行也。九二变阴。下卦为离。离之

文明。刚柔相济。所以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人徒知治泰之世。易为力。殊不知治泰之臣离为功。尧舜之时。泰之盛矣。而犹有象恭滔天。巧言令色

孔壬之人。在帝左右以为君子害。故元凯之贤不能自进。向非尧舜之圣。禹皋稷契夔龙之贤以治之。未知泰之果能全盛否。象至不仁。封之有库。

包荒秽也。舞干羽而有苗格。不遐遗也。用冯河之勇。而诛四凶。去其朋邪之党也。后世称太平之治必言尧舜者。以其事业光辉盛大也。解蒙精蕴

大义先儒曰。仁足以有容。勇足以断制。智足以烛幽。道足以示公。然后无过不及之差。惟其以光大。故。能如此。非光则无以及远。非大则不能胜私。

其能合扵九二之中行者鲜矣。蒙谓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有深远之虑。而无朋比之私。以此治泰。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叶有庆经义包荒得

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广其教者既有容德。则被其教者。斯有显德夫下之有显德者。以上之有容德也。苟上无宽大乐易之量。则下有艰难退沮

之意。天下微全人矣。况望其有显德乎。当泰之时。上之人固不敢弃才扵泰和之外也。扵是推包荒之量。其待人也。无鄙夷厌薄之心。尚中行之道。

其示人也。无超异孤峻之行。常以有教无类为意。非有容德乎。当泰之时。下之人亦不敢自弃扵泰和之外也。扵是因上之包荒。去荒以就美。而期

见识之高明。因上之尚中。就中而去偏。而期践履之盛大。常以迁善改过为念。非有显德乎。惟上之人不弃才扵泰和之外。故下之人皆成才扵泰

和之中。兹泰之所以为盛治欤。云云。吾扵泰九二见之。尝谓生其才者天也。全其才者人也。天生之。人全之。则人才自微而之盛。天生之人弃之。则

人才自盛而之微。是如盛而微微而盛。非人才之自尔。主人才者使之尔。主人才者。乌可封筑已私。沟污意见。而以有我为心也。要当山薮度量。川

泽胸次。而以体天为心也。如以有我为心。则指疵剔瑕。吹毛擿颣。置人才扵自昏自明之域。自卑自高之地。是岂天之心哉。如以体天为心。提污就

洁。溅旧涵新。则振人才扵日高日明之境。日盛日大之阃。宁以有我为心哉。主人才者。其将以有我为心乎。抑将以体天为心乎。吾知其以体天为

心矣。自今观之。泰之主教者。盖知夫天之生才也。贤者固有也。不肖者岂无之。乌可以其不肖而不包纳之也。知者固有也。愚懵岂无之。乌可以其

愚懵而不包纳之也。吾则见其可教可诲而不见其可斥可外。教之诲之。必以中行之道。吾则见其可启可发。而不见其可摈可绝。启之发之。必以

中行之道。庶乎使下之人。皆可跂而及。皆可勉而到焉。非广其教之有容德乎。泰之被教者。亦知夫上之纳我也不以不肖不见斥。而且以贤者之

期望。吾乌可自弃扵贤者。而为不肖之归乎。不以愚懵而见薄。而且以知者之属意。吾乌可自暴扵知者。而为愚懵之归乎。吾当洁已好修。不当自

处扵卑污之地。由卑污而高明可也。吾当特立独行。不当入扵浅狭之所。由浅狭而广大可也。庶乎使上之人以乐育而自慰。以得人而自喜焉。非

被其教之有显德乎。我仪图之。以春秋之法。而责天下。则天下无全人。以皇极之道而待天下。则天下有成才。泰之九二。吾知其待天下也。以皇极

之道。而不以春秋之法也。彼其心固以为。苟有一人之可弃。非天之心。有一人之自弃。亦非天之心。天之心固广大也。而我固自小。天之心固拜包

也。而我固自狭。岂皇极之道也。泰九二之心。天之心也。亦尝念夫人才之在天下。其始也患其不能明吾之教。当如蒙之包蒙。而施其教可也。其中

也患其不能信吾之教当如临之教思无穷。而久其教可也。其终也患其不能尊吾之教。当如观之神道设教。而妙其教可也。如是。则泰之至教。泰

之至治。常见扵天下。因是以验之虞周。则信其然矣。有虞之民所以比屋可封者。以上有执中之人也。有周之民所以人皆士行者。以上有忠厚之

人也。不然何以曰泰和在唐虞成周。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程子传三居泰之中。在诸阳之上。泰之盛也。物理如循环。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䧏。

泰久而必否。故扵泰之盛。与阳之将进。而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𨑰者。谓阴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

当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时。不敢安𨓜。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如是则可以无咎。处泰之道。既能艰贞。则可常保其泰。不劳忧恤得其所求也。

不夫所期为孚。如是。则扵其禄食有福益也。禄食谓福祉。善处泰者。其福可长也。盖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扵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

有不失道而䘮败者也。朱子本义将过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恤忧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艰难守贞则无咎而有福。赵与迿易遗说朱

子语录。泰卦勿恤其孚。只作一句读。孚只是信。此言勿恤后来信与不信。黄义刚录。于食有福。如食旧德之食。东坡赤壁赋。吾与子所共食之食。

刘砥录。王弼注干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䧏与升也。而三处天地之际心将复其所处。复其所处。则上守其尊。下守其卑。是故无往而不复也。无

平而不陂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而居不失其正。动不失其应。艰而能贞。不失其义。故无咎也。信义诚著。故不恤其孚

而自明也。故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也。陂彼伪反。徐甫寄反。倾也。注同。又破何反。偏也。陆德明音义见前王弼注孔颕达正义无平不陂者。九三

处天地相交之际。将各分复其所处。干体初虽在下。今将复归扵上。坤体初虽在上。今欲复归扵下。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险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

反复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复者。犹若元在下者而不在上。元在上者。而不归下也。艰贞无咎者。已居变革之世。应有危殆。只为已居得其

正。动有其应。艰难贞正。乃得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恤。忧也。孚。信也。信义先以诚著。故不须忧其孚信也。信义自明。故扵食禄之道自有福庆

也。注将复其所处。至于食有福也。将复其所处者。以泰卦干体在下。此九三将弃三而向四。是将复其干之上体所处也。泰卦坤体在上。此六

四今将去四而归向初。复其坤体所处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者。天将处上。地将处下。闭而不通。是天地之将闭也。所以往前通泰。路无险

难。自今已后。时既否闭。路有倾危。是平路之将陂也。此因三之向四。是下欲上也。则上六将归扵下。是上欲下也。故云复其所处也。信义诚著者。以

九三居不失正。动不失应。是信义诚著也。故不恤其孚而自明者。解扵食有福。以信义自明。故饮食有福。李鼎祚集解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虞翻曰。陂倾谓否。上也。平谓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谓危者使倾。往。谓消外。复。谓息内。从三至上体复象。终日乾乾。反复道。故无平不陂。无往不

复也。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虞翻曰。艰险。贞。正。恤。忧。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阳在五孚险。坎为孚。故有孚体。

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据。四则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司马温公说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何也。夫物极则反。天

地之常也。是故治者。乱之原也。通者。塞之端也。三居天地之际。刚德将退。柔德将进。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君子扵是时也。何为而可哉。必也执

节守道。而独行其志乎。故曰艰贞无咎。君子之扵道也。患志之不笃。不患人之不信。譬如农夫。是穮是穰。虽有饥馑。必有丰年。故曰勿恤其孚。君子

之千禄也。修其性。俟其命而已矣。然后能永享安荣也。故曰于食有福。诗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此之谓也。都洁易变体义此泰之临也。而爻辞云

尔者。夫干下而坤上者。泰之成卦。故曰天地交泰。而以上下交为义。坤上而兊下者。临之成卦。故曰泽上有地临。而以上临下为义。泰虽以上下交

为义。而过中则必辨。若天之际地而平。雨之所以施也。然未尝不终扵陂。若地之际天而往。云之所以行也。然未尝不终扵复。君子之臣其君也。知

天地之交际。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故艰不敢易。正不敢僣。而上下之分扵是乎辨。上下辨分。则以上临下之义行焉。是始扵泰之交。而终扵临之辨

也。盖与临之本体异矣。赵复斋说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下卦极泰之盛。上卦极泰之变。盛故存人事以致戒。变则推天行之必然。平陂往复。理

有可惧。泰盛宜戒也。城复于隍。势不可遏。泰变可推也。内卦方天地交际未解。故时与上六不同。勿恤其孚。不往应上。项安世玩辞无平不陂。为

三阳言之。无往不复。为三阴言之。两言无不者。明此皆天运之必至而有孚者也。人能知此。则当泰之极。不可不尽人事以防之。艰则不敢易也。贞

则不敢弛也。旡极泰之运。而操心之危如此。则举动之际。必无过咎。夫然后彼之必至之孚。可以勿恤。我之固有之福。可以长亨矣。干之九三。固能

乾乾夕惕。虽危无咎者也。用以居泰。不亦宜乎。蔡节斋训解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陂。险也。言无有阳常平而不险者。无有阴常往而不复者。此

乃其理之信然。当三阳将极之时。故发此义。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艰。犹苦也。恤。忧也。孚。信然之谓也。食。享也。君子居三之时。艰苦刚贞。

不可以已之将陂而怠其心。乃可无咎。勿恤其孚。又不可以阴之必复而动其心。庶几尽享其合有之福也。冯椅辑注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阴

阳各欲复其所之象。陂。彼伪反。倾也。或破何甫寄。二反非。阳平在下。升上则倾矣。阴往在外。降下则复矣。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占能知艰

而复上之正。可以无咎。恤。忧也。朱子曰。孚。所期之信也。谓勿忧其上之相孚。但往上而自有食禄之福矣。于。往也。赵汝梅辑闻九三。无平不陂。止于

食有福。平者坦夷以喻阳。陂者险阻以喻阴。往者阴在上。复者复于下。艰。难也。贞。正也。孚。四孚扵三也。食。犹食旧德。福。犹自求多福。泰之阳至三

而盛。亦至三而极。盛极必衰。理势之必然。三虽为阳。而四之阴已切近乎我。是阳无平而不陂。阴无往而不复也。君子方盛。四为小人。位适胥比。故

求孚扵三以冀见容。然三势则将衰。位则不中不正。又与君无应。不幸而与小人同列。何敢轻受其求。軽受则必中小人之计。故艰正自守。始免于

咎。勿恤乎四。乃可自食其固有之福。夫二与三皆君子。二以朋亡为美。三以勿恤为戒。均是时也。三乃高其廉棱。断断乎君子小人之限。疑不足以

用泰者。曰是亦用泰也。包荒朋亡。乃得时得君者之所为。若洁已特立。不为小人所䧟。则全身所以全道。是以全道为泰者也。尧舜君民泰和斯世

者莫可尚已。然泰否禅更。行蔵有命。或隐德。或扬名。或立节。皆可轨范千古。后人企想其风声。景仰其行义。虽乱臣贼子。犹当心慑气禠。使君子之

脉。不绝如缕。以胚胎异日开泰之基。彼穷达异趣。小大殊德会而同之。皆可以用泰。三之勿恤。二之朋亡。易位皆然也。姑汾遁叟证类指龟泰极将

否。阳复居上。如地道变盈。是故宴安鸩毒。死扵安乐。故艰难用正。可保无咎。食其旧禄不废也。方之古人。如汉之石庆。子父五人。食禄万石。可谓极

富。惟以谨厚有礼。故高而不危。满而不溢也。丁易东象义陂。险也。泰极否将来矣。阳无常平而不陂。阴无常往而不复。戒辞也。三居危地。以刚居正。

有艰难守正之义。恤。忧也。勿恤其孚。不以阴之孚我而动其心。则于禄食有福。不然泰转为否。则不可以禄矣。以象变言之。平谓三。天地分故平

也。九三之上。则上卦为山。下卦为泽。平者陂矣。往谓三阴。卦辞所谓小往者也。三阴在外往也。往者复。则三阴在下为否矣。九二变则下体已变矣。

然九三位正。未离干体。虽居危地。能念其艰而守其正。则无咎矣。勿恤其孚。三与上孚者恤之。则以三易上。反成失位。但以九居三。正固其守。则于

食有福。或曰九三互兊为口。故以食言。此爻言阴阳界限之交。不可軽动。惟当念其艰而固守也。黄氏日抄勿恤其孚程朱皆以孚为所期之

信。龟山主人臣食禄而言。以勿恤其孚。为不阿意以取信扵上。惟徐云勿忧而孚矣。以下爻不戒以孚例之。又觉简易。吴澄纂言九三。九居第三画。

为泰之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象也。泰至半矣。虑其将变也。泰三四相易。则变归妹九三比六四。故以二画之相易取象。泰之上体坤也。若三四

相易。则三四五互坎而平夷之坤。变为险陂之坎矣故曰无平不陂。阴往在外。若四易三。则往外之阴来复于内矣。故曰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占

也。泰将变之时。以艰难之心正主事。则无咎也。勿恤。占也。又戒以勿忧恤。盖徒忧无益。必有处之之道。其孚于食有福。占也。其者。期之之辞。阳

者。阴所食。六四食扵九三。九三若能孚于食已之实者而得其心。则必无来复易位之祸。是有福也。五兊象食。俞琰集说九三。无平不陂。止于食有

福。陂。彼伪反。有平则有陂。有往则有复。无有久平而不陂。久往而不复者。三处泰道方中之时。亦未至乎极。圣人居安虑危。故为此戒。艰则操心也

危。而不敢慢。易。贞则守德也固。而不敢放纵。如此则无过咎。而彼之孚可以勿忧。我之福可以自享。盖在我者礼义不愆。则自治有馀。何用它恤。胡

一桂附录纂注问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与城复于隍。因言否泰相乘如此。圣人因以垂戒曰。此亦事势之必然。治久必乱。乱久必治。天下无久

而不变之理。子善遂言天下治乱。皆生扵人心。治久则人心放肆。故乱因以生。乱极则人心恐惧。故治由此起。曰固是生扵人心。然履其运者。必有

变化持守之道可也。如明皇开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宝之放肆。则后来亦不应如此狼狈。铢因言观圣人立象系辞当好时。便

须有戒惧收䧟底意。当不好时。便须有艰难守贞底意。彻首彻尾。不过敬而已。卦中无全好者。亦无全不好者。大率敬则好。不敬则不好。先生颔之。

铢。蔡氏曰。孚。信然之谓。食。享也。居三之时。艰苦刚贞。不可以时之将陂而怠其心。乃可无咎。勿恤其孚。又不可以阴之必复而动其心。丘行可曰。孚

指六四不诫以孚之孚言。不可以三阴之将复而动其虑。惟严扵自守以防之。则庶几长享所有之福矣。徐古为曰。小人之所以胜君子者。非乘其

怠。则攻其隙。艰则无怠之可乘。贞则无隙之可攻。如此则可以无咎。可以勿忧其孚矣。或曰。阴阳交运。否泰相仍。时势然也。虽艰贞勿恤如之何。曰。

平陂往复者。天运之不能无。艰贞勿恤者。人事之所当尽。天人有交胜之理。处其交。履其会者。必有变化持守之道。若一诿之天运以为无预扵人

事。则圣人之易可无作矣。胡炳文通阳居扵内为平。往而外则为陂。阴出扵外为往。返而内亦为复。阳之平也已有陂之几。阴之往也已有复之几。

况九三将过乎中。其陂其复。此天运之必至而有孚者也。处其交。履其会。能存艰苦贞固之心。不必忧天运之必至。泰之福可长享矣。谓泰否之非

天不可也。不盖人事而一诿诸天。亦不可也。况自乾坤而后历六坎。险阻。备尝。然后循至于泰。而泰第三爻已有否之渐焉。立身难而失之易。创业

难而败之易。致治难而乱之。易如此哉。董真卿会通张子曰。因交与之际以著戒。能艰贞。则享福可必。双湖先生曰。平。阳画横。平象。陂。阴画中断。

险䧟象。往复。卦变也。言三阴自否上往以成泰。又将自泰下复成否也。食互兊口象。所引蔡氏曰。丘氏曰。徐氏曰。并见前胡一桂附录纂注。齐履谦

本说平谓九。陂谓六。在四为往。还三为复。无平不陂。言阳必有阴。无往不复。言上必反下。时谊当然。其指四。孚。谓往以交孚。于食有福。于四之食。而

为三之福。梁寅参义圣人扵天下之患。不图之扵已然。而常戒之扵将然泰之时。吉亨之时也。然九三才过中。则圣人即为之戒。非思患豫防之意

哉。天下之理。平者必有倾。往者必有复。阴阳之相胜。治乱之相因。如循环然。唯善处之者。扵此之时。如奉槃水。如驭六马。有戒惧之意。而无怠忽之

心焉。故艰难守正。则可以无咎也。如丰之为卦。亦盛大之时也。而其彖之传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亦此意也。然君子扵此之

时。亦鞠躬尽力而已。至扵成败利钝。则岂能必哉。故又当勿恤其必信斯可也。若事求其可。功求其成。则利害之心生理义之意沮。亦非所谓艰贞

者矣。能艰贞矣。勿恤矣。则其效亦有不期而然者。其于食有福也。岂非自天祐之。而吉无不利者欤。易纂饶氏曰。平而不陂。往而不复。此孚也。不当

谓平必陂。往必复。而一切诿之扵天。能艰贞则无咎。无咎则何忧。可食其福。象谓天地际者。此乾坤交际之处。阴阳往来之会。所引蔡氏曰。徐氏古

为曰胡氏云曰。并见前胡一桂纂注。胡炳文通。张希辅经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吾心戒扵过虑。惟贵乎尽保泰之诚。天眷得扵反求。自能以隆

保泰之效。天下之理。惟至诚足以得天耳。区区焉惟私已之是虑。不几乎反以害其诚邪。泰之九三。泰之已盛者也。泰至扵盛。保之可也。私忧过计

不可也。持之以由中之孚。则无往而非诚矣。诚者。天之道也。此心既存。天心昭鉴。于食之际。福禄尔康。岂不足以隆保泰之效哉。惟尽其诚而吾心

不失扵过虑。则隆其效而天眷自得扵反求。善扵保泰者。其察诸此云云之意。尝谓一心之微。天下治忽之所关。天命去留之所系也。善扵保天下

之治者。常持此心扵一诚之纯。不善保天下之治者。常用此心扵万念之杂。均之为保治也。而天命之去留。天下之治忽实分焉。吾闻世之君子。其

所谓保治之术矣。曰兵不可不强也。而威不可玩。扵是益为强兵之虑。国不可不富也。而财不可殚。扵是益为富国之虑。主势不可卑而上木愈兴。

民慢不可启而刑罚愈峻。扵是一虑生。一诚泯。万虑交作。则人伪滋炽。而去天愈远矣。是虽责效扵冥冥之中。而求报扵昭昭之际。不知吾之所以

自戕其国脉。自伐其邦本者多矣。扵天其何尤。君子之保治则不然也。盖泰者。盛治之世也。泰至九三。则盛治之过者也。其可不知所以为保泰计

乎。然保治之道固不可缓。尤不可急。固不可安扵不为。尤不可过扵有为。喜功不可也。生事不可也。軽举妄动不可也。深戒夫万念之过。而常待夫

一念之诚。和平而不凿也。纯一而不乱也。去谗远色。贱货贵德。而力行无倦以终之也。则以此之心合天之心。隆景命扵旡穷。集多。福而悉备。宗社

绵磐石之休。国家巩泰山之固。下而为臣者。无素餐之讥。而享衎衎之饮食矣。上而为君者。无不遑暇食之劳。而有正吉之酒食矣。虽颂天保之诗。

歌既醉之章。亦何足以形容其盛哉。泰之六爻。三与五居中正之位。正泰通和平之日也。而保治之道。必扵三而言之。盖泰至三。当天地际之时。阳

气将尽。阴气将作。盛衰之机。实在扵是。保泰之权舆。固泰之管钥。莫大扵三也。平陂往复之戒。凛乎甚严。处之以艰。而必守之以正。则所谓正者孚

而已。非流扵私忧过计之为也。噫。犹幸夫三德之刚。尽勿恤之诚。以隆元吉之祉。藉使上六处之以阴柔之资。懵然不知所戒。则于隍之复。悔何及

哉。且勿恤之辞不独扵泰言之也。𣈆之六五。明之盛也。而戒以失得勿恤家人。九五。彖之盛也。而戒以勿恤吉。是皆不欲其容一毫之过虑也。至扵

丰大之世。物伙民众之时。人情。尤易以私忧也。彖则以勿忧戒之。而六二之辅君。则主扵有孚发若之吉。是亦在扵以诚而致吉耳。然丰之六二。则

主扵以诚辅君而已。而泰之九二为保泰之计。则通万古君臣之所当戒也。有志扵隆泰和保天命者。一念可不诚哉。虽然。内君子而外小人。所以

为泰。内小人而外君子。所以为否。君子并用。则吾道光亨。小人或进。则生民失所。是则尽诚以保泰者。要必在扵亲君子。远小人可也。不然。嘉禾方

殖而一莠为梗。他时必至扵憸人败类。谗巧败国。覆辙可鉴也。有天下者试思之。象曰。无往不复。天地

际也。程子传无往不复。言天地之交际也。阳降于下。必复于上。阴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际之道。明否泰不常

之理以为戒也卜子夏传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干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终。通则天道复其上。地道归其下矣平反则险矣。有往则复矣。君子

见其交会。思其所终。虑患而艰。守之不失其正。则可无咎而全其信。保食其福也。王弼注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天地将各分复之际。象曰。无

平不陂。一本作无往不复。孔颕达正义天地际者。释无往不复之义。而三处天地交际之处。天体将上。地体将下。故往者将复。平者将陂。要义三处

天地之际。将复其所处。见前王弼注李鼎祚集解宋衷曰。位在干极。应在坤极。天地之际也。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

复也。张横渠说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因交与之际以著戒。能艰贞则享福可必。苏轼传干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扵内而坤在外

苟干不安其所。而务进以迫坤。则夫顺者将至扵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获安扵上。则将下复以夺干。干之往适所以速其复也。故曰无往不复。当

是时也。坤已知难而贞。扵我则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与二也。以其所孚者为乐进以迫坤。而重违之则危矣。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

于食。是以有泰之福。杨龟山经说平终必陂。往极必复。此天地之义。阴阳之理也。九三居天地之际。将陂复之时也。而在上者不知为君之难。居下

者不知为臣之不易。世方无虞。上下荒怠。不知相与以警戒。则否将至矣。泰其可长乎。九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上交之极也。知艰贞乃可以

无咎。不能贞固以守之。务为持禄保位之谋。则小人之归。而祸将及矣。虽有其位。其能安享之乎。故惟不恤其孚而后于食有福。阿意以媚上。恤其

孚者也。陈了斋说艰初未也。艰贞乃无咎。有其信者必行之非天者。勿恤其孚之道也。寒泉也。硕果也。食焉则并受其福。在我者艰贞而已。故曰。天

地之道贞观者也。张紫岩传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天地气数。中则平。过中必变。人事亦然。圣人知几。示训扵泰。观山川陵谷之迁变。日月星

辰之推移。平陂往复。故不能逃气数自然也。天治至扵泰。其君必骄。其臣必怠。其德必衰。其政必慢。斯亦自然之理。不有刚德君子。知艰守正。不恤

一已利害。尽诚以辅导其君。俾知夫以泰为忧。不以为乐。鲜不颠覆扵后也。九三虽刚过不中。而有乾健震动不息之体。故勉以孚。若曰尽在我之

诚。以启迪弼正而不恤其他。则泰治可长保也。夫国家尊荣。君子食人之禄。可以无愧。而道行志得。利泽加施矣。曰于食有福。乾坤相交。而中进退

盈虚自此分。平陂往复所由生也。互兊兊口为食。阳为福。互体震。震以恐致福。郭雍解否泰之道。如循环。终则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

矣。九三下体之上。位已过中。故以平陂往复而思戒也。艰。若周公之无𨓜也。贞。若成王之持守也。能艰能贞。则无咎矣。君子能为可信之道以无咎。

何恤人之必信否也。艰贞无咎。邦有道榖之时。是以于食有福。况太平之世。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则于食有福明矣。九三六四。

是为天地相交之际。天道终矣。地道之始。故曰天地际也。过此以往。则未之或知。故君子思必陂必复之戒焉。李光读易详说治乱存亡安危之相

因如阴阳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圣人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乱。常存而不忘。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岂有它哉。兢业以图

之。危惧以处之。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圣人处泰之时。常思艰难而履夫中正。则在我者无

愧矣。人之信不信。何所恤哉。食者人之所享也。福者天之所降也。处泰之世。当乾道将复之时。独以艰难守正而享其福禄。非徼幸也。象曰。无往不

复。天地际也。九三处乾坤之间。当天地之际。平者当陂。往者当复。惟艰难守正。庶可保其常安耳。圣人知世路之将阻。阳气之必复。故扵此爻特为

之戒云。朱汉上传初二上往。四五复位。坤平衍也。化为山泽。平者陂矣。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复泰将成否。故戒之观无平不陂。则知无

往不复矣。九三在天地之际。往者当复。泰者当否。时将大变。唯艰难守贞。确然不动。乃无咎。三与上六有孚者也。阴阳失位为忧。忧。恤也。三上相易。

恤其孚也。天地反复之际。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惧之心。乘隙而动。著信扵我。君子应之。则大事去矣。祸至扵覆其宗。艰贞勿恤其孚。不以

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险诐之势。以塞反复之路。自信而已于食有福矣。兊为口。三阳为福。君子之干禄也。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为也。故能永

享安荣与有泰之福。或曰时运已往。艰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胜之理。关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

谟。其与天地终始乎。曾橦易粹言九三艰贞臣道非君道。并易说。所引横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白云郭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杨龟山经说。郭雍

解。李衡义海撮要天地复则不交而否矣。胡。泰否与乾坤异者。以其变于中也。此九三知几存义。与干之九三同其象焉。牧三阳同升。不待约

而自来。不戒而自信也。石天之际地而平也。其卒无不陂。地之际天而往也。其卒无不复。艰正以处之。乃无咎。不恤上之孚。已则于食有福。苟恤

其孚。思有以取信于上。不知命者也。不知命。则不敢直已以行志。离道矣义。无不为矣。介所引卜子夏传。孔颕达正义见前。郑刚中窥馀干之复

也。自下而上。九三居其先。坤之复也。自上而下。六四居其先。泰极而变。则阳复其位。九三先进上矣。三之未进。则自三至五。为震之坦途。进与上六

相易。则上体为艮。下体为兊。山泽为不平之象。此平陂往复之义也。际者。两相际也。阳际阴。阴复际阳。而皆非其所时。无止分。无常则。二气必复其

位。九三适当其际岂不艰乎。有为之之理。而为之不。易。故以艰云。艰非不可为也。苟能知泰道之欲盈。思否闭之将至。深忧远虑。力以正道距小人。

虽艰无咎矣。然于食有福。犹未可保也。故又必待扵勿恤其孚。何则。孚者。信之应乎彼者也。若三阴之复下。皆其中心之所愿。六四动则五上皆随

之。自可不戒而孚。九三当变革之时。以一身塞群阴之路。使众志允从固大善。有如不应。利害迫之。其中一动。小人怀奸以入。天禄其可得而食。是

必守之以正。断之以诚。勿以孚不孚为念。而决意不移。此于食有福之道。周公伊尹所以任天下之重也。宋衷曰。地平极则险陂。天道极则还复鼎

祚易谓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集传谓兊为口。三阳为福。杨万里传平与陂相椎。往与复相移。居泰之世者。勿谓时平。其险将

萌。勿谓阴往。其复反掌。九三阳盛极矣阴将复。泰将否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傥或不恤此理之必信。则将自食其福而永终

矣。食。如食言之食。没而尽之之谓也。何也。天地交际。阴阳往来。在九三六四之间也。开元之末。天宝之初。其泰之九三乎。林粟集解九三。下体为干。

上体为震。以阳居刚而在下卦之上。应扵上六而承扵六四。二爻皆坤。而四又巽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阳为平。阴为陂。阳为往。阴为复。三阳

之进。至是极矣。方泰之初。阳自下升。故不嫌扵居刚。至扵九二居柔得中。上应六五。以成交泰之道。古之明君良臣。同德相须。无为而治。皆由此也。

至扵九三。道已隆矣。时已极矣。持盈守成。兹为难矣。而三又以阳居刚。行过乎中。体乎刚健而资之以决躁。极其势力。进而迫之。以干迫坤。以震迫

巽。以九三迫六四。以至刚迫至柔。物极则反。理势然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无平不陂之义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无往不复之义也。以坤易

干。以巽易震。平者陂矣。往者复矣而否之象见矣。是以圣人忧之而为之戒焉。若曰勿极其平。庶几不陂。勿穷其往。庶几不复。世之君子。当极盛之

时。视其力足以铢锄小人。视其威足以鞭笞四夷。必极其平。穷其往而后已。此小人之所以复用。而夷狄之所以复强也。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乱也。故曰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书曰。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又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恤之言忧也。勿者。甚之之辞也。犹言泰之极矣。能

勿忧乎。以干迫坤。以震迫巽。可谓无难矣。以坤遇干。以巽遇震。可谓有孚矣。弗图其难。则患生扵所易。弗虞其变。则失在扵所孚。方泰之时。惟见其

易。岂知其难。惟信其孚。岂虑其变。是以平陂往复。常在循环反掌之间耳。古之君子。为能见其易而思其艰。见其孚而不忘其恤。以艰为贞。则可以

免扵咎。以恤为孚。则可以安乐饮食而保其福禄也。故曰知难无难。知忧不忧。岂不信哉。子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为其乾坤相际之处。阴阳往复

之交。故系之以如此之辞也。杨慈湖传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复。无有平而不陂者。无有往而不复者。小者虽往。他日将复。今虽治平。后将䧟陂。消

息盈虚。势不可止。然亦有道焉。克艰克正。亦可无咎。勿用忧恤。此理之可信不可信。于食有福禄之可保也。食。禄食之谓。所患在我之失道尔。道以

放𨓜而失。以艰正而得。未有得乎道而致祸者。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天地阴阳消长之际则然。不言人道。明亦可以艰贞致福也。大传曰。天地

设位。圣人成能。盖道可以通乎造化。消祸败。补天地之不足。有如此之神用。扵是爻见之。王莘臾音训无平不陂。今本作无往不复。陆氏曰。一本作

无往不复。晁氏曰。宋衷作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李谦斋详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干本居上。坤本居下。泰以相交而互为外。降至扵九三。则

天地将复之际也。干不能久安扵下而求复扵上。坤亦不能久安扵上而将复扵下。盖未有平而不至扵陂。往而不至扵复者。泰之极则否乘之。是

亦势之必至者矣。当此之时而欲求有以使之不至扵否。则奈何。不过以艰守贞而已。居至治之极而能以克艰为心。持天下之正而不流扵变。此

保泰之道也。夫阴阳之必至扵复。是其必信之理也。吾诚能以艰贞自治。则理虽必信。而可以无忧而坐享太平之福矣。盖天人有相胜之道。治乱

有可移之理。人君知保治之戒。则安知泰之不可长享也哉。舜之时。泰和极治之时也。惟其君臣之间知所警惧。故后臣克艰之戒。警戒无虞之戒。

惟时惟几之戒。更相儆敕。而天下之治卒至扵天其中命用休。兹非所谓艰贞无咎者欤。蔡节斋训解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际也。乾坤间故曰际。冯

椅辑注无往不复。九三象。天地际也。交际之际。冯猗辑传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赞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都圣与曰。天确然而常高。其气之下际乎地则平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𬯎然而常处其气之上际乎天则往矣。然未有往而不复者也。李子

思曰。当乾坤二体交接之间。而天地二位将复其故之际。其象盖如此。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环然。终则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

林黄中曰。以至刚迫至柔。物极则反。是以圣人忧之而为之戒曰。物极其平。庶几不陂。勿穷其往。庶几不复。世之君子。当极盛之时。视其力足以诛

锄小人。视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极其平穷其往而后已。此小人之所以复用。而夷狄所以复彊也。此说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谓平其阴。犹削平

之平。往。谓往乎上。即大往之往。然阴平而阳上进则倾矣。是陂也。阳往而阴上。穷则复矣。故未敢废而两存之。右明象杨廷秀曰。阴将复。泰将否

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冯当可曰。干之极。不久位扵三。将进而为四矣。三一进则二初亦进。而阴则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将{{{caption}}}

交际变革之会。傥非泰则三当凶矣。无咎者。艰贞而免扵咎也。刘氏曰。三犹有应。特否不可不防尔。若忧其以否见疑。而遂不食其禄。则失于食之福矣。上卦虽坤。有

君道焉。下卦虽干。臣道也。三阳之进。但能知艰而守。则可以贞而无咎盖阳以上复为贞也。三阴下复。不必忧其不与已孚。而所食扵上者。自锡佑之。上下之交。其

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也。应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辞。亦持盈之意。右明占李仲永曰。将近小人。故其辞危。或问关子明曰。时运已往。艰其何如。曰。天人有

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谟。其与天地终始乎。右明爻义田畴学易蹊径 泰九三 泰之临

震为大涂。九三变。则震涂降而之下为兊泽矣。平而陂之象。震为行。今降而之下。则上

互卦变坤。震行复为坤静。往而复之象。震为恐惧。干有贞德。艰贞之象。兊说。坤顺。无

咎之象。阳实为孚。震为恐惧。恤也。兊为口。勿恤其孚之象。乾阳为福。下卦干变为兊。乾天也。变而为

兊泽。天之泽也。兊为口。于食有福之象。乾为天。坤为地。三为上下卦之交。天地际之象。

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人有常言。否极则泰。泰极则否。非也。此乃涉扵治乱显然之论。实非知几者之言也。殊不知泰之未中有否。否之未中

有泰。不可不知也。且如泰之九三。乃泰之欲中之时也。前日泰之未中。其泰犹未为过甚。然以刚变柔卦曰明夷。故圣人尚有未泰之忧。况泰之九

三。正天地相交之际。尤为甚者。是以干之体当在上。坤之体当在下。乾坤将各复其正体。则九三者。又居干复之先。而变坤六四之初者也。九三既

当天地相交之际。他日泰反为否之渐。乃是始扵斯时。是始之平者。必将有险陂。而始之往者。亦必有反复也。如此则泰复为否矣。泰复为否。则上

下各复其所。虽有圣智。莫能止也。然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尤宜维持泰道。无使有否之罅隙生焉可也。必也艰难有为而不敢忽。贞固自守

而不敢纵。如是则方保无咎。虽使小人有不戒以孚之愿。但当勿恤之。庶几能食天之禄而保泰之治。如自有福之者也。呜呼。九三之时。犹可为也。

扵此而不能艰贞。则六四之时。其咎为如何。卦变为临。泰之已临。大臣当保其治者也。魏了翁集义问看否泰二卦。见得泰无不否。若是有手叚底。

则是稍逢得。新安朱先生曰。自古自治而入乱者易。由乱而入治者难。治世稍不支梧。便入乱去。乱时须是大人休咎方做得。东莱吕氏曰。无平

不陂。无往不复。气运之常也。艰贞无咎。转移之理也。己丑课程所引横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杨龟山経说。朱汉上

传。郑汝谐翼传干本居上。坤本居下。以交故为泰。三。乾阳之终也。盛者至此而衰。交者至此而变。勿恤云者。不必过扵忧劳。而不安扵泰也。其孚云

者。不可不诚其心而忽扵泰也。于食有福者。享其安也。馀从程氏。赵以夫易通三以刚居阳当位平也。若用而柔安者必危。无平不陂也。三既为阳。

小者往矣。若又为阴。盈者必虚。无往不复也。惟艰难守正。则可免咎。勿恤。不必忧也。其孚。上应之也。阴资阳以为养。于食有福也。三与四。天地之际

也。阴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易祓总义二居干体之上。众阳至此而竞进。泰之盛也。过此则为六四。泰道将革。与否为对。是为天地之际。阴将降于

下。则阳将升于上。盖无有常平而不陂者。亦无有常往而不复者。一泰一否。往来不穷。扵斯之时。厥惟艰哉。思其艰而守之以贞。是以无咎。然上六

处泰之极。有城复于隍之象。且以正应在上而孚于我。苟恤乎上之孚已也。则相湏而趋扵否。惟其勿恤。不特无咎而已。于食有福。乃自求多福之

福。所以保泰。杨瀛四尚易通玉景孟曰。三居下体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际也。圣人预为之戒曰。未有安平而不险陂者。无有常往而不反者。

扵此而能不敢安𨓜。艰难守正。则以人待天。以义胜命。则可以保泰而无咎。此天人交胜之理也。愚得之师曰。三爻泰之临。一阳复。二阳临。三阳

泰。四阳大壮。五阳夬临。近未至泰。远未至夬。圣人特扵临曰有凶何耶。临之凶正在三。二爻进而为泰。固可喜也。不进而退自消下则复亦不可保

矣。此阴阳交际之密机也。夫泰则阴阳平也。阴在外则往也。然平无不倾陂之理。往无不复还之理。机未尝停也。故必艰难贞固。思患预防。则可无

咎忧而且有福祉矣福。谓临为泰也。此亦财成辅相之妙也。人之形本具一泰。上卦六皆偶。下三窍皆奇。三当口。有食象。愚曰。三乃阴阳否泰相

乘之地。其不曰阴阳之交。而曰天地者。主象言也。或曰。三变兊为口象。故曰食。又庐陵杨氏。谓食如食言之食。没而尽之之谓。赵汝梅辑闻无往不

复。天地际也。大之来固可喜。来而不已至四则成往。是来者无不往之理。小之往固可幸。往极而𨑰。至三则必复。是往者无不复之理。有以见天地

之气。往来交际扵三四之间也。徐相直说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三居诸阳之上。泰之盛也。故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

无常往而不复者。谓阴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君子当泰之盛。当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所为。如是。则可以保其泰而无咎矣。圣人又虑其

付之自然而不求其所以保泰者。故又戒之曰。处泰之君子。不当恤其在彼无可定之势。当自信其在我有能定之理。则可享泰之福矣。象言天地

际者。阳虽降必复升。阴虽升必复降。天地交际。理之必然也。张应珎解下卦之终。上卦之始。天地之际。泰将变否。观夫一盛一衰。天道之常。未有盈

而不反。去而不𨑰者。故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其戒曰。艰贞无咎。欲使人得宠思辱。居安虑危。庶几保其宠。永其安。以至扵无咎也。夫如是。又何

须忧恤。其理必然。在泰之世。且食于之禄。享于之福。以俟天之命可也。苏起翁读易记九三。处上下之交。坤乾之际。日中则吴。月盈则亏。平者陂矣。

无平不陂。往者复矣。无往不复。阴阳将易位。泰否将反掌。惟克艰以自处。贞正以自守。则可无过咎。如此则勿忧。克艰居贞。其有孚信可必之理也。

于食有福者。尚可享泰之福。食。享也。如人食物之食。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盖三居天地交接之际。为泰否交接之际。不可不谨。平。谓泰平也。陂

偏也。谓泰平之治。将为偏陂也。往。即小往也。往者将复为来矣。卦变临。临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大往则小来。阴阳消长之机。可不畏哉。

丁易东象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九三天地际者。阴阳扵此界限。言其不可不谨也。邓锜图说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九三应上变而为损。损者。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反而为益。损上益下。故九三曰。无以为终身之平不有险陂。故泰至上六。城复于隍矣。无以为终身之往不有反复。故否至上

九否终则倾矣。谓否极则泰。泰极则否。否泰往来。天地之常道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九三阳居刚位。干之重刚而不中也。又应上六。往复天

地之际。苟非艰贞。则不能无咎矣。今既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艰扵用正。则无咎也宜矣。故曰艰贞无咎。夫九三者。乃干之忠信。立其诚者也。九五既

济。坎中之需也。需则有食。谓阳之朋来。至三则必至于五。又坎为忧恤。故曰勿恤其孚于食。六五者。乃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谓三行至五。自然有福

也。故曰有福。圣人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干之九三。天之际也。坤之上六。地之际也。三与上应。往而复来。谓至于天地之际也。故曰天地际也。先

儒多说勿恤其孚为一句。于食有福为一句。非也。勿恤其孚于食作一句。有福二字作一句。如随九五孚于嘉。明夷六四复明夷之心于出门庭。都

是一句。至于节之九二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谓时当可出门庭。若不出。则乃失时之中道也。故言凶。易中凡言于字者。俱有上意。必无于字为

首之理。学者当知之。吴澄纂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徐氏几曰。乾坤相遇之际。泰否反复之机在此。可不戒哉。俞琰集说际。会也。坎以六四遇九

五。九六相会。故曰刚柔际。泰九三遇六四。正当乾坤二体之会。故曰天地际。李简学易记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否泰之道如循环。终则有始。

三居泰之中。在诸阳之上。泰之盛也。然处下卦之终。而当天地相交之际。可不豫为之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戒之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

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𨑰者。谓阴当复也。平而陂。往而复。泰而否。理之常也。当知天理方泰之时。不敢安𨓜。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此即持盈

之道也。故得无咎。处泰之道。既能艰贞。则可常保其泰。不劳忧恤其陂复之理。谓必然循环而莫之改也。故曰勿恤其孚。如是。则于其禄食当有福

益。善处泰者。其福可长也。故关子明曰。天人有交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道。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终始乎。集保八原旨九三。阳居健极。泰之盛也。

无平不陂。天道好还。未有平而不陂者也。无往不复。无不𨑰之理。三阳极盛。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艰贞无咎。当此之时。克艰正固。可以保

其常泰。故无咎也。勿恤。如此则不劳忧恤。而自能无迁变矣。其孚不迁不变。诚之至也。于食有福。尽其孚诚。则能享其所有之福矣。象曰。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君子体而用之。此爻正当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知几之君子可不慎乎。胡震衍义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三居下体

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际也。圣人预为之戒曰。无有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有常往而不反者。谓阴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

矣。扵此知天理盛衰消长循环之道。不敢安𨓜。艰难守正。以人待天。以义胜命。则可以保泰而无咎。故曰艰贞无咎。以天人有交胜之理故也。不失

所期为孚。禄食。谓福祉也。善扵处泰。则不劳忧恤。得其所求。扵其禄食自有福益也。夫往复平陂者。天运之不能无。艰贞勿恤者。人事之所当尽。处。

其交。履其会。必有变化持守之道。如明皇开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宝之放肆。则后来亦不应如此狼狈。皆不知艰贞之义也。徐

氏曰。小人所以胜君子者。非乘其怠。则攻其隙。艰则无怠之可乘。贞则无隙之可攻。如此则可以无咎。可以勿忧其孚矣。小象曰。天地际也。谓阴阳

交际。如否泰之相因。阳降扵下。必复于上。阴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泰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为戒也。昔者唐虞盛时。

禹皋在位。稷契在职。元凯在官。四岳在国。当时诸君子。知无虞之可戒也。知巧言令色之可畏也。而所以处之者。则有道焉。惟艰之说。克艰之说。交

相警戒。精一执中之相勉。同寅协衷之无间。泰和之福。民到于今称之。又何忧乎平陂往复之厄哉。保泰之道。要当以唐虞君臣为法。所引杨氏曰。

见前杨万里传。张清子集注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进斋曰。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陂者。亦未有往而不复者。复隍者。平之陂。阳将消也。翩翩

者。往之复。阴将长也。艰贞无咎。言处三之时。当艰难其念虑。贞固其操守。不可以三阳之将陂者而怠其心。亦不可以三阴之将复者而动其念。斯

能无咎。勿劳忧恤。必孚我之所期。于食有福。于以享其禄位也。盖阳往则阴来。此理之常。九三六四。其乾坤之交际乎。阴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

愚谓邦有道榖之时。是以于食有福也。所引徐古为曰。见前胡一桂纂注。赵珪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泰道至此盛矣过盛必衰。盛衰相仍。

天之道也。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复。理自然也。宜扵此时不敢安泰。自以艰难贞固守之。可得无咎。勿忧恤。能艰贞。其信无咎。则于以享食所有之

福禄矣。象云。天地际也。天道不久下。地道不久上。天复扵上。地复扵下。是为天地交际也。胡炳文通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此一际字。天地否泰之会。

阴阳。消长之交。董真卿会通愚按小象。程传仍今文作无往不复。本义复古易作无平不陂。然先儒间两存之。今不敢辄改。姑从程传。所引徐氏曰。

见前吴澄纂言。陈应润爻变易缊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陂。倾也。复还也。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倾者。亦未有往而不还者。否之久既复于泰。

泰之久守之不固。恐亦至于否也。三处泰之盛。天地交际时也。苟不以艰难贞正之道处之。安得无咎。得泰之久也。九三变阴下卦为兊。兊。说也。孚

信也。我以正道治之。勿恤其人之信与不信。惟食其有福善之人。同以治泰。可保泰之久也。昔太康恃泰之久。盘于游畋。十旬弗返。五子乃作歌曰。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扵此。未或不亡。唐太宗尝曰。房玄龄从我定天下。见创业之难。魏徵与我安天下。见守文之

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难。方与公等谨之。盖得治泰艰贞之义。解蒙精蕴大义先儒曰。将近小人。故其辞危。福。谓享其泰和之福。际。

谓阴阳消长之际。盖阴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平陂往复者。天运所不无。艰难贞固者。人事所当尽若诿扵天而无豫扵人事。则易可无作矣。盖艰

难贞固。则不以时之将陂而怠其志。勿恤其孚。则不以阴之将复而动其心。蒙谓天运有去留。而人事所当尽。故圣人深言保泰之难。而为长治

之术。梁寅参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乃天地交际之常理。故当其时者。不可以不戒。郭昺解一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

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二句。皆譬也。艰贞。处陂复之道也。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不言刚柔而言天地者。虽天地之大。亦不能

以逃乎数也。苟能孚以相信。虽无咎。而又可以食其福也。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








重录总校官侍郎臣秦鸣雷

学士臣王大任

分校官编修臣陶大临

书写儒士臣许永禄

圈点监生臣徐浩

臣管希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