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卷15873
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七十 ◄ |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
► 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七十四 |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九震
论〈十住毗婆沙论三〉
〈分别布施品之馀緫相别相施。皆悉能回向。是菩萨。能以二种施。能知二种回向。一为緫相。二为别相。总相回向者。有所施。皆廽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别相施者。如布施果报中说。复次緫相回向者。为安乐利益一切众生。别相回向者。无信众生。令得信故。破戒者得持戒故。少闻者得多〉
〈闻故。懈怠者得精进故。散乱心者得禅定故。愚凝众生得智慧故。悭者得舍心故。如是等种种别相。复次緫相回向者。以六波罗蜜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别相回向者。施外物时愿诸众生得大最乐。支节布施时。愿诸众生具足佛身。问曰。布施有几种回向。几种不回向。答曰。一为净四事〉
〈廽向。一三种不廽向。一菩萨布施为清净四事故回向。三种不回向。不为得王故回向。不为得𣣔乐故回向。不为得声闻辟支佛地故回向。不为得〉
〈王故回向者。遮王则并遮一切贵人。力势自在者。不为得欲乐回向者。除上贵人。馀受富乐五𣣔自娱者。不为得声闻辟支佛回向者。遮因小乘入〉
〈无馀𣵀槃。令得安住大乘。久后乃得无馀𣵀槃。为四净回向者。菩萨所施为清净佛土故回向。为清净菩提故回向。为清净教化众生故回向。为净〉
〈萨婆若故回向。菩萨应如是方便回向。无令布施损减。使得势力。问曰。以何法令布施损减。以何法令布施增益。答曰。若施不回向。亦无有方便。求〉
〈生于下处。亲近恶知识。如是布施者。是则为损减。若布施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逐世间乐故。求生下处。无有方便。能出布施禅定。果报〉
〈自在。所生亲近。障碍大乘知识。以是四法。则布施损减。离四施得增。又应三心施。菩提顺佛语。亦不求果报。离此四法布施。则得增益。一回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有方便回向。三求法王处。四亲近善知识。又应以三法心而行布施。一者怜愍一切众生故。以菩提心行施。二者不远佛法〉
〈而行布施。三者不求果报而行布施。复次菩萨为得三法故。行布施。一者佛法。二者说法。三者令诸众生。住无上乐。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一者大〉
〈冨。二者具足檀波罗蜜。何以故。若菩萨大冨。则离贫苦。不取他财。不求息利。无有债主。不忧偿债。多财冨足。能自衣食。有能惠施。利益亲族。及善知〉
〈识。眷属安乐。其家丰饶。常如节会。心常欢恱。能大施与。眷属不轻。人所敬仰。言皆信受。众所依附。人来师仰。入众无畏。常好洗浴。名香涂身。著好新〉
〈衣。具足庄严。见诸好色。听好音声。闻诸妙香。常食最上美味。细触怨贼难坏。善知识欢喜。是于人身得善果报。人所钦慕。常称吉善。忘其丑恶。虽生〉
〈下贱。有大人相。虽无巧言。成巧言者。虽不多闻。成多闻者。虽少智慧。成智慧者。若先端正。倍复殊胜。若先大家。倍复尊贵。若先巧言。倍复巧言。若先〉
〈多闻。倍复多闻。若先智慧。倍复有智。所可坐卧。贵价宝床。寤寐安隐。侍卫具足。众宝为舍。极意游戏。其身贵重。湏诸经书。应意即得。势位随意。亲近〉
〈王易。诸贵贵人。所念诸医自径。常有亲信消息所宜。有疾軽微。若病易差。远离今世后世怖畏毕竟永离不活怖畏。常有救护。多有人众。诸亲近者。〉
〈自谓多福。为同意者。深自欣庆。有少施恩。得大酬报。若加小恶。得大殃祸。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庄严。自求给侍。诸有谐利悉来归己。若作恶事。〉
〈事转軽微。少有施作。即获大利。多善知识。怨憎转少。蛇蚖毒药。放𨓜恶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诸爱敬事。皆悉归趣。若获利时。众人代喜。若有哀恼。〉
〈人皆忧感。众共示导。竞以善告。令远非法。安住善法。所施业大。见莫不欢。若与同心。则以为足。不期世间。冨贵荣利。假使居位。人思匡𦔳。除其哀恼。〉
〈见他冨贵。无所希尚。人咏其德。不扬其过。离小人名。得大人号。无不足色。视他颜貌。不作矫异。若作婆罗门。于天寺中。大获果报。譛诸经书。得其实〉
〈利。得而能施。若是刹利。所习成就。善射音声。善能贯练。治世典籍。能得果报。若是田舍。播植如意。若是商贾。能获其利。若是首陀罗。所作事业。多得〉
〈如意。问曰。汝先说菩萨。不以求果报心施。又复不为豪贵故施。而今说求大冨故布施。是语得无自相违。答曰。不相违也。若自为身求冨受乐。是故〉
〈说不应求冨。今说求冨。但为利益众生。是故说为欲大施故求冨。不为身已求冨受乐。是则果中说因。若菩萨不得冨。虽信。乐布施。无财可与。是故〉
〈汝不应作难。复次断二法故。应行布施。何等为二。一者悭。二者贪。此二法最为施垢。又得二法故行布施。所谓尽智。无生智。又增益三种慧。一者自利〉
〈慧。二者本慧。三者多闻慧。有人言增长二法故应。行施。一善。二慧。略说菩萨应行四种施。摄一切善法。一者等心施。二者无对施。三者回向菩提施。〉
〈四者具足善寂灭心施。菩萨如是。具檀波罗蜜故。勤行财施。分别法施品第十三菩萨于财施应如是修学。又应修学法施。如说。众〉
〈施法施最。智者应修行。一切布施中。第一最上最妙。所谓法施。是施智者所应行。问曰。何故但言智者应行法施。答曰。不智者若行法施。即说黑〉
〈论。说黑论故。自失利。亦失他利。问曰。何谓黑论。答曰。佛欲灭度时。告阿难从今日后。依修多罗。莫依人。阿难云。何名依修多罗。不依人。有比丘来。作〉
〈是言。我现从佛闻。现从佛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检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
〈义。应报是比丘言。是法或非佛所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
〈应除𨚫。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有大众。有明经上座。善说戒律。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
〈以经律。检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比丘僧。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
〈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中。多诸比丘。持修多〉
〈罗。持毗尼。持摩多罗迦。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舍。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检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
〈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比丘僧。法相义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
〈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却。复有比丘。来作是言。彼住处中。有长老比丘。多知多识。人所尊重。我现从彼闻。现从彼受。是法〉
〈是善。是佛所教。是比丘语。莫受莫拾。审谛听已。应以经律。检其所说。若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应报是比丘言。长老彼诸比丘〉
〈法相善相。或作非法非善说。或长老谬受。何以故。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毗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如是知已。即应除𨚫〉
〈是四名黑论。是故言。智者不依黑论。而行清白法施。问曰。云何知诸施中法施第一。答曰。经说有二施。法施。财施。二施之中。法施为上。复次。决定王〉
〈经中。譛说法功德。及说法仪式。应常修习行。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如决定王大乘経中。称譛法师功德。及说法仪式。随顺修学。谓说法者。〉
〈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智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
〈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𣣔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
〈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恱。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
〈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处师子座。复有四法。〉
〈何等为四。一者善能安住陀罗尼门。深信乐法。二者善得般舟三昧。勤行精进。持戒清净。三者不乐一切生处。不贪利养。不求果报。四者于三解脱〉
〈心无有疑。又能善起诸深三昧。具足威仪。忆念坚固。有念安慧。不调戏。不軽躁。不无羞。不痴乱。言无错谬。守护诸根。不贪美味。善摄手足。所念不忘。〉
〈乐行头陀。分别世间出世间法。心无疑悔。言辞章句。不可穷尽。为诸听者。求安隐利。不求他过。有如是法。应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一不自軽身。二不〉
〈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佛告阿难。说法者。应说何法。阿难所可说法。不可示。不可说。无相无为。世尊法若尔者。云何可说。阿难。是法甚深。〉
〈如来以四相方便。而为演说。一以音声。二以名字。三以语言。四以义理。又以四因缘。而为说法。一者为度应度众生。二者但说色受想行识名字。三〉
〈者以种种文辞章句利益众生。四者虽说名字而亦不得。譬如钵油。清净无垢。于中观者。自见面相。阿难。汝若见若闻智慧男子。若持戒女人。若圣〉
〈弟子。能作是说。我于钵油。见实人不。世尊。我不闻不见。智慧男子。持戒女人。若圣弟子。能作是言。我于钵油。见真实人。何以故。智者先知钵油非有。〉
〈何况有人。但以假名。说言油钵。而见人相。阿难。如来亦复如是。但以名字。假有所说。阿难。如来以四因缘。而为说法。众生闻者。心得安乐。种𣵀槃因。〉
〈如来说法音声。遍满十方世界。众生闻者。心得欢喜。离诸恶趣。生兜术天。如来声中。无男无女。男不取女相。女不取男相。如来音者。不恼众生。不坏〉
〈诸法。但为示现。音声之性。说法者应习行是事。应随所行而为法施。施者受者。所得果报。后当广说。〉
〈归命相品第十四。上已觧说财施。法施。今更分别白衣在家者。应多行财施。馀诸善行法。今当复觧说。是二施中。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
〈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利。为人觧说。〉
〈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若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说。先自修行法。然后教馀人。乃可作是言。汝〉
〈随我所行。是事出家者所冝。非在家者所行。又说。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灭。何能令人寂。是故身自善。能令彼行善。自身得寂灭。〉
〈能令人得寂。善法寂灭是出家者之所应行。又出家之人。于听法者。恭敬心胜。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馀善。又妨行远离阿练若。处空闲林〉
〈泽。出家之人。若乐财施。悉妨修行。如是等事。若行财施。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若不从事。无由得财。若出入聚落。见闻声色。诸根难摄。发〉
〈起三毒。又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薄。又与白衣从事。利。养垢染。发起。爱恚悭嫉烦恼。唯以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
〈或得死等诸恼苦患。贪著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诸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
〈施。如是广说。在家菩萨。所行财施。馀诸善行。今当说之。发心菩萨。先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从三归所得。功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归依佛法僧。菩萨所应知。菩萨应当。如实善觧。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问曰。云何名为归依佛。答曰。不舍菩提心。不坏所受法。不离大悲〉
〈心。不贪乐馀乘。如是则名为。如实归依佛。菩提心者。发心求佛。不休不息。不舍是心。不坏所受法者。诸菩萨合爱所乐。善法戒行是行。应行是不应〉
〈作。若应诸波罗蜜。若应四功德处。如是等种种善法。为利益众生故。受持修行。不令毁缺。大悲心者。欲度苦恼众生为求佛道。乃至梦中。亦不离大〉
〈悲。不贪馀乘者。深信乐佛道故。不贪声闻辟支佛乘。有是法故。当知如实归依佛。问曰。云何名为归依法。答曰。亲近说法者。一心听受法。念持而演〉
〈说。名为归依法。说法者。于佛深法。解说敷演。开示善恶。断诸疑惑。常数亲近。往至其所。供养恭敬。一心听受。以忆念力。执持不忘。思惟筹量。随顺〉
〈义趣。然后为人。如知演说。以是法施。功德。回向佛道。是名归依法。问曰。云何名为归依僧。答曰。若诸声闻人。未入法位者。令发无上心。使得佛十力。〉
〈先以财施摄。后乃以法施。深信依果僧。不分别贵众。求声闻功德。而不证解脱。是名归依僧。又应念三事。声闻人者。成声闻乘。未入法位者。于声〉
〈闻道未得。必定能令此人。发佛道心。而得十力。若入法位者。终不可令发无上心。设或发心。亦不成就。如般若波罗蜜中。尊者须菩提所说。已入正〉
〈法位。不能发无上心。何以故。是人于生死。已作障隔。不复往来生死。发无上心。先以财施摄者。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所湏之物。摄出家者。以衣服〉
〈饮食卧具医药杂香涂香。摄在家者。以摄因缘生亲爱心。所言信受。然后法施。今发无上道心。果僧者。四向四果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诸〉
〈戒。未有果向。不分别如是僧。以离恩爱奴故。名为贵僧。信乐空无相无愿。而不分别戏论。依止是僧。名为归依僧。求声闻功德而不证解脱者。知是〉
〈僧持戒。具足禅定。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三明六通。心得自在。有大威德。舍世间乐。出魔境界。利誉称乐。不以为喜。哀毁讥苦。不〉
〈以为忧。常行六舍。得八解脱随佛所教。有行道者。有解脱者。行一道者。破二种烦恼。善知三界。善通四谛。善除五盖。安住六和敬法。具足七不退法。〉
〈八大人觉。舍离九结。得声闻十种力。成就如是诸功德僧者。名为佛弟子众。求如是功德。不求其解脱。何以故。深心信乐佛。无碍觧脱故。是名归依〉
〈僧。复次。若闻章句文字法。即得念实相法。名为归命法。若见声闻僧。即念发菩提心。诸菩萨众。是名归依僧。见佛形像。即念贡佛。是名归依佛。问曰。〉
〈云何名为念贡佛。答曰。如无尽意菩萨经中说念佛三昧义。念贡佛者。不以色。不以相。不以生。不以姓。不以家。不以过去未来现在。不以五阴十二〉
〈入。十八界。不以见闻觉知。不以心意识。不以戏论行。不以生灭住。不以取舍。不以忆念分别。不以法相。不以自相。不以一相。不以异相。不以心缘数。〉
〈不以内外。不以取相觉观。不以入出。不以形色相貌。不以所行威仪。不以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以十力四无所畏。诸法如实念佛者。无〉
〈量不可忠议。无行无知。无我我所。无忆无念。不分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形无碍。无发无住。无非住不住。色不住。受想行识不住。眼色不住。眼识〉
〈不住。耳声不住。耳识不住。鼻香不住。鼻识不住。舌味不住。舌识不住。身触不住。身识不住。意法不住。意识不住。一切诸缘不起。一切诸相不生。一切〉
〈动念忆想分别等不生。见闻觉知随行。一切正觧脱相。心不相续。灭诸分别。破诸爱恚。坏诸因相。除断先际后际中际。究畅明了。无有彼此。无动故〉
〈无喜。不受味故无乐。本相寂灭故无热。心无所营故解脱。相无色故无身。不受故无受。无想故无结。无行故无为。无知故无识。无取故不行。不舍故〉
〈非不行。无处故无住。空故无来。不生故无去。一切忆念。心心数法。及馀诸法。不贪不著。不取不受。不然不灭。先来不生。无有生相。摄在法性。过眼色〉
〈虚空道。如是相名。为真念佛。又念法者。佛法是善说。得今世报。无有定时。可得观察。善将至道。智者内知。初中后善。言善。义善淳善。无杂。具足清净。〉
〈能断贪欲。能断瞋恚。能断愚痴。能除慢心。能除诸见。能除疑悔。能除㤭贵。能除诸渴。破所归趣。断相续道。尽爱离欲。寂灭𣵀槃。如是相名为念法。以〉
〈空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毕竟寂灭。无比无示。如念佛义中说。又念法有三种。从佛法是善说。至具足清净名为道。能断贪欲至寂灭𣵀槃。名为𣵀槃。〉
〈空等至无比无示。名为法体。又念僧者。如先说僧功德。念是三宝。得决定心。以如是念。求于佛道。而行布施。是名归依佛。为守护法。而行布施是名〉
〈归依法。以是布施起回向心。成佛道时。摄菩萨声闻僧。是名归依僧。〉
〈五戒品第十五。如是在家菩萨。能修善人业。远离恶人业。如说修起善人业。如法集财用。堪则为重任。不堪则不受。善人业者。略说善人业。自〉
〈住善利。亦能利人。恶人业者。自䧟衰恼。令人衰恼。如法集财用者。不杀不盗不诳欺人。以力集财。如法用之。供养三宝。济恤老病等。堪受能行者。则〉
〈为重任。不堪行者则不受。若菩萨如今世事。及后世事。若自利若利他。如先所说。必能成立。若知不堪行者。此则不受。复次。世法无忧喜。能舍于自〉
〈利。常勤行他利。深知恩倍报。世间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于此法中。心无忧喜。舍自利。勤行他利者菩萨。乃至未曾知识。无因无缘者。所作善〉
〈行。舍置自利。助成彼善。问曰。舍自利勤行他利。此事不然。如佛说虽大利人。不应自舍己利。如说舍一人以成一家。舍一家以成一聚落。舍一聚落〉
〈成一国土。舍一国土以成己身。舍己身以为正法。先自成己利。然后乃利人。舍己利利人。后则生忧悔。舍自利利人。自谓为智慧。此于世间中。最为〉
〈第一痴。合曰。于世间中。为他求利。犹称为善。以为坚心。况菩萨所行。出过世间。若利他者。即是自利。如说。菩萨于他事。心意不劣弱。发菩提心者。他〉
〈利即自利。此义初品中。已广说。是故汝语不然。深知恩倍报者。若人于菩萨所作好事。应当厚报。人深知其恩。此是善人相。复次。贫者施以财。畏〉
〈者施无畏。如是等功德。乃至于坚牢。施贫以财者。有人先世不种福德。今无方便。资生俭少。如是之人。随力给恤。施无畏者。于种种诸怖畏。若怨〉
〈贼怖畏。饥饿怖畏。水火寒热等。菩萨于此众怖畏中。教喻诸人。安隐欢悦令无怖畏。如是功德。最坚牢最在后者。于诸忧者。为除其忧。于无力者。而〉
〈行忍辱离慢大慢等。于诸所尊深加恭敬。于多闻者。常行亲近。于智慧者。咨问善恶。自于所行。常行正见。于诸众生。不謟不曲。不作假爱。求善无猒。〉
〈多闻无量。诸所施作。坚心成就。常与善人。而共从事。于恶人中。生大悲心。于善知识。非善知识。皆作坚固。善知识相。等心众生。不吝要法。如所闻者。〉
〈为人演说。诸所闻法。得其趣味。于诸五欲。戏乐事中。生无常想。于妻子所。生地狱想。于资生物所。生疲苦想。于产业事。生忧恼想。于诸所求。破善根〉
〈想。于居家中。生牢狱想。亲族知识。生狱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于不牢身。得牢身想。于不坚财。生坚财想。复次。在家法五戒。心应坚牢住。在家〉
〈菩萨。以三自归行上诸功德应坚住五戒。五戒是总在家之法。应离杀心。慈愍众生。知自止足。不贪他物。乃至一草。非与不取。离于邪媱。猒恶房内。〉
〈防远外色。目不邪视。常观恶露。生猒离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应除舍。常观不净。心怀怖畏。结使所逼。离欲不著。常知世间。为苦无我。〉
〈应发是愿。我于何时。心中当得。不生欲想。况复身行远离妄语乐行实语。不欺于人。心口相应。有念安慧。如见闻觉知。而为人说。以法自处。乃至失〉
〈命。言不诡异。酒是放𨓜。众恶之本。常应远离不过于口。不狂乱。不迷醉。不轻躁。不惊怖。不无羞。不戏调。常能一心。筹量好丑。是菩萨或时乐舍一切。〉
〈而作是念。须食与食。湏饮与饮。若以酒施。应生是念。今是行檀波罗蜜时。随所湏与。后当方便。教使离酒。得念智慧。令不放𨓜。何以故。檀波罗蜜法。〉
〈悉满人愿。在家菩萨。以酒施者。是则无罪。以是五戒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五戒。如护重宝。如自护命。问曰。是菩萨但应护持五戒。〉
〈不护持诸馀善业耶。答曰。菩萨应坚住。总相五戒中。馀身口意业。悉亦复应行。在家五戒。已说其义。受此五戒。应坚牢住。及馀三种善业。亦应修〉
〈行。复次。在家菩萨。所应行法。随应利众生。说法而教化。是菩萨。于诸众生。随有所乏。皆能施与。若在国土。城郭聚落。林间树下。是中众生。随所利〉
〈益。说法教化。所谓不信者。为说信法。不恭敬者。为说礼节。为少闻者。说多闻法。为悭贪者。说布施法。为瞋恚者。说和忍法。为懈怠者。说精进法。为乱〉
〈意者。说正念处。为愚痴者。解说智慧。复次。随诸所乏者。皆亦应给足。诸众生。有所乏少。皆应给足。有人虽冨。犹有不足。乃至国王。亦应有所乏。是〉
〈故先虽说贫穷者施财。今更说随所乏少而给足之。复次。诸有恶众生。种种加恼事。謟曲怀㤭𨓜。恶骂轻欺诳。背恩无反复。痴弊难开化。菩萨心愍〉
〈伤。勇猛加精进。诸恶众生。以种种恶事。侵娆菩萨。菩萨于此。心无懈猒。不应作是念。如是恶人。谁能调伏。谁能教化。谁能劝免。令度生死。究竟𣵀〉
〈槃。谁能与此。往来生死。谁能与此。和合同事。诸恶无理。谁能忍之。我意止息。不复共事。我悉舍远。不复共事。亦复不能。与之和合。是恶中之恶。无有〉
〈反复。何用此等。而共从事。菩萨知见众生恶罪难除应还作是念。是等恶人。非少精进能得。令住如所乐法。为是等故。我当加心。勉力勤行。亿倍精〉
〈进。后得大力。乃能化此。恶中之恶。难悟众生。如大医王。以小因缘。便能疗治。众生重病。菩萨如是。除烦恼病。令住随意。所乐功德。我于重罪。大恶众〉
〈生。倍应怜愍。起深大悲。如彼良医。多有慈心疗治众病。其病重者。深生怜愍。勤作方便。为求良药。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烦恼病者。悉应怜愍。于恶中。〉
〈之恶。烦恼重者。深生慈愍。勤于方便。加心疗治。何以故。菩萨随所住。不开化众生。令嶞三恶道。深致诸佛责。菩萨随所住国土。城邑聚落。山间树〉
〈下。力能饶益。教化众生。而懈猒嫌恨。贪著世乐。不能开化。令堕恶道。是菩萨即为十方现在诸佛。深所诃责。甚可惭耻。云何以小因缘。而舍大事。是〉
〈故菩萨。不欲诸佛所诃责。于种种謟曲重恶众生。心不应没。随力饶益。应以诸方便。勤心开化。譬如猛将将兵。多所伤损。王则深责。以诸兵众。无所〉
〈知故。是以王不责之。〉
〈知家过患品第十六。菩萨如是学。应知家过恶。何以故。若知过。恶或舍家入道。又化馀人。令知家过。出家入道。问曰。家过云何。答曰。如经中说。佛〉
〈告郁伽罗。家是破诸善根。家是深棘刺林。难得自出。家是坏清白法。家是诸恶觉观住处。家是弊恶不调。凡夫住处。家是切不善。所行住处。家是〉
〈恶人所聚会处。家是贪欲瞋恚愚痴住处。家是一切苦恼住处。家是消尽先世诸善根处。凡夫住此家中。不应作而作。不应说而说。不应行而行。在〉
〈此中住。轻慢父母。及诸师长。不敬诸尊。福田沙门婆罗门。家是贪爱忧悲苦恼众患因缘。家是恶口骂詈。苦切刀仗。系缚考掠。割截之所住处。未种〉
〈善根不种。已种能坏。能令凡夫在此贪欲因缘。而堕恶道。瞋恚因缘。愚痴因缘。而堕恶道。怖畏因缘。而堕恶道。家是不持戒品。舍离定品。不观慧品。〉
〈不得解脱品。不生解脱知见品。于此家中。生父母爱。兄弟妻子眷属。车马增长。贪求无有猒足。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无足。如火焚薪。家是无想〉
〈觉观。相续如空中风。家是后有恶如美食有毒。家是苦性如怨诈亲。家是障碍能妨圣道。家是闘乱。种种因缘。共相违诤。家是多瞋。诃责好丑。家是〉
〈无常。虽久失坏。家是众苦。求衣食等。方便守护。家是多疑处犹如怨贼。家是无我颠倒贪著。假名为有。家是伎人。虽以种种文饰庄严。现为贵人。须〉
〈曳不久庄严。还作贫贱。家是变异会必离散。家如幻假借和合无有实事。家如梦一切冨贵久则还失。家如朝露须臾灭失。家如蜜渧其味甚少。家〉
〈如棘业。受五欲味。恶刺伤人。家是鍼紫虫。不善觉观。常唼食人。家污净命。多行欺诳。家是忧愁。心多浊乱。家是众共。王贼水火怨亲所坏。家是多病。〉
〈多诸错谬。如是长者。在家菩萨。应当如是。善知家过。复次。菩萨应当知。在家之过恶。亲近于布施。持戒善好喜。若见诸乞人。应生五三想。在家菩〉
〈萨。应如是知家过患。当行布施持戒。善好布施。名舍贪心。持戒名身口业清净。善名。善摄诸根。好喜名同欢喜。喜五三想。名见乞儿应生五三想。初〉
〈三者。善知识想。转身大冨想。埤助菩提想。又有三想。折伏悭贪想。舍一切想。贪求一切智慧想。又有三想。随如来教想。不求果报想。降伏魔想。又有〉
〈三想。见来求者生眷属想。不舍摄法想。舍邪受想。又有三想。离欲想。修慈想。无痴想。今当解第五三想。菩萨因来求者。令三毒折薄。舍所施物。生离〉
〈欲想。于求者。与乐因缘。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是布施回向无上道。则痴心薄。是名不痴想。馀想义。应如是知。复次。菩萨因求者。具六波罗蜜。以是〉
〈因缘故。见求应大喜六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因求者。能得具足。以是利故。菩萨遥见求者。心大欢喜。作是念行。福田自然而〉
〈至。我因此人。得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于所施物。心不贪惜。是名檀波罗蜜。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施与。是名尸罗波罗蜜。若不瞋乞者。是〉
〈名羼提波罗蜜。当行施时。不虑空匮。心不退没。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若与乞者。若自与时。心定不悔。是名禅波罗蜜。以不得一切法。而行布施。不求〉
〈果报。如贤圣无所著。以是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罗蜜。复次。所施物果报。种种皆能知。悭惜在家者。亦知种种过。物施所〉
〈获。功德利物。悭惜在家。所有过恶。菩萨于此皆悉了知。问曰。若施得何功德。若惜在家。有何过咎。答曰。菩萨以真智慧。如是知。施与已是我物。在家〉
〈者非我物。物施已则坚牢。在家者不坚牢。物施已后世乐。在家少时乐。物施已不忧守护。在家者有守护。若物施已爱心薄。在家者增长爱物。施已〉
〈无我所。在家者是我所。物施已无所属。在家者有所属。物施已无所畏。在家者多所畏。物施已助菩提道。在家者助魔道。物施已无有尽。在家则有〉
〈尽。物施已从得乐。在家从得苦。舍已舍烦恼。在家增烦恼。施已得大冨乐。在家不得大冨乐。施已大人业。在家小人业施已诸佛所叹。在家愚痴所〉
〈譛。复次。于妻子眷属。及与善知识。财施及畜生。应生幻化想。一切诸行业。是则为幻师。在家菩萨。于妻子等。应生幻化想。如幻化事但诳人。自行〉
〈业是幻主。妻子等事。不久则灭。如经说佛告诸比丘。诸行如幻化。诳惑愚人。无有实事。当知因业故有。业尽则灭。是故如幻作是念。我非彼所有。彼〉
〈非我所有。彼我皆属业。随业因缘有。如是正思惟。不应起恶业。父母妻子。亲里知识。奴婢僮仆等。不能为我作救作归作趣。非我非我所。五阴十〉
〈二入。十八界。尚非我非我所。何况父母妻子等。我亦不能为彼作救作归作趣。我亦属业。随业所受。彼亦属业。随业所受。好恶果报。如是三种筹量。〉
〈一有义趣。二见经说。三见现事。不应为父母妻子等。起身口意。毫厘恶业。复次。菩萨于妻所。应生三三想。亦复有三三。又复有三三。在家菩萨。应〉
〈生诸三想。所谓三者。妻是无常想。失想坏想。又有三想。是戏笑伴。非后世伴。是共食伴。非受业果报伴。是乐时伴。非苦时伴。又有三想。是不净想。矣〉
〈秽想。可猒想。又有三想。是怨家想。恼害想。相违想。又有三想。罗刹想。毗舍阇鬼想。丑陋想。又有三想。入地狱想。入畜生想。入饿鬼想。又有三想。重担〉
〈想。减想。属畏想。又有三想。非我想。无定属想。假借想。又有三想。因起身恶业想。起口恶业想。起意恶业想。又有三想。欲觉处想。瞋觉处想。恼觉处想。〉
〈又有三想。枷杻想。锁械想。缚系想。复有三想。遮持戒想。遮禅定想。遮智慧想。复有三想。坑想。罗网想。围令想。复有三想。灾害想。疾病想。衰恼想。复有〉
〈三想。罪想。黑身想。灾雹想。复有三想。病想。老想。死想。复有三想。魔想。魔处想。相畏想。复有三想。忧愁想。懊恼想。啼哭想。复有三想。大豺狼想。大摩竭〉
〈兼想。大猫狸想。复有三想。黑毒蛇想。鳣鱼想。夺势力想。复有三想。无救想。无归想。无舍想。复有三想。失想。退想。疲极想。复有三想。贼想。狱卒想。地狱〉
〈卒想。复有三想。留想。缚想。结想。复有三想。泥想。流想漂想。复有三想。械想。锁想。黐粘想。复有三想。猛火聚想。刀轮想。草炬想。复有三想。无利想。刺𣗥〉
〈想。恶毒想。复有三想。凌上想。覆映想。贪著想。复有三想。恨想。鞭杖想。刀矟想。复有三想。忿恚想。诤讼想。持棒想。复有三想。怨憎会想。离爱想。闹想。取〉
〈要言之。是一切臭恶不净想。一切帙浊想。是一切不善根想。是故在家菩萨。于妻子见如是想。应生猒离心。出家修善为善。若不能出家。不应扵妻〉
〈起诸恶业。复次。若于子偏爱。即以智力舍。因子行平等。普慈诸众生。在家菩萨。若自知于子。爱心偏多。即以智力。思惟舍离。智力者。应如是念。菩〉
〈萨平等心。乃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高下心者。则无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一相无相。得不从别异相得。我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若于子所。爱心偏多。即有高下。不名平等。即是别相。非是一相。若如是者。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甚远。是故我不应于子。偏生爱心。尔时〉
〈于子。应生三想。一于我为贼。佛说等慈。破今不等。爱心偏多故。二为贼害。因是子故。破诸善根。遮正智命。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顺道。即时因〉
〈子。于诸众生。等行慈心。应作是念。子从馀处来。我亦从馀处来。子至异处。我去异处。我不知彼去处。彼不知我去处。彼不知我来处。我不知彼来处。〉
〈是子非我所有。何为无故横生爱缚。如说。彼我不相知。所来所去处。彼我云何亲。而生我所心。复次无始生死中。一切众生。曾为我子。我亦曾为〉
〈彼子。有为法中。无有决定。此是我子。彼是他子。何以故。众生于六道中。转轮互为父子。如说。无明蔽慧眼。数数生死中。往来多所作。更互为父子。贪〉
〈著世间无。不知有胜事。怨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是故我方便。莫生憎爱心。何以故。若有善知识。常种种求利益。若有怨贼。常种种生无益想。有〉
〈此憎爱。。则不得通达。诸法平等想。心高下者。死后生邪处。正行者。生正行处。是故我不应行邪行。于众生行平等。当得平等萨婆若。〉
〈入寺品第十七。如是在家菩萨。不应于诸事中。以贪著心。我我所心。何以故。随所贪著。难舍之物。法应施与。若能施与。则除此过。菩萨如是。无有〉
〈贪著。悭惜之心。可以处家。问曰。在家菩萨。或有贪惜。爱著之物。有来求者。此应云何。答曰。于所贪著物。有来求索者。当自劝喻心。即施勿悭惜。菩萨〉
〈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菩萨即时。应自劝喻。而施与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
〈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今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罗蜜故施与。后至死时。心无有悔。经说不悔心。死必生善处。是得〉
〈大利。云何不舍。如是自劝。犹贪惜者。应辞谢乞者言。我今是新学。善根未成就。心未得自在。愿后当相与。应辞谢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发意。善〉
〈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成就。心得坚固。当以相与。复次。若众不和合。断于经法事。菩萨应随力方。便令〉
〈不绝。众僧或以事缘诤竞。乖散法事。有废在家菩萨。应勤心方便。彼此之间。心无所偏。若以财物。若以言说。礼敬求请。令还和合。或以乏少衣食。〉
〈因缘。或邪见者横作障碍。或说法者。欲求利养。或听法者。心不恭敬。在家菩萨。于此事中。随冝方便。若以财物。若以言说。下意求请。使法事不废。法〉
〈事不废者。是为然佛法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复次斋日受八戒。亲近净戒者。以戒善因缘。深心行爱敬。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
〈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为一忌。从冬至后四十五日。此诸恶日。多有鬼神。侵克纵暴。世人为守护日故。过中不食。佛因教令。〉
〈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诸天来下。观察世间。见之欢喜。则便护念。在家菩萨。于诸小事。犹尚增益。何况先有此斋。而不随顺。是故应行。一日斋法。既得〉
〈自利。亦能利人。问曰。斋法云何。答曰。应作是言。如诸圣人。常离杀生。弃舍刀仗。常无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远离杀生。弃舍〉
〈刀仗。无有瞋恚。有惭愧心。慈悲众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离不与取。身行清净。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劫盗。不与取求受。清净〉
〈自活。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断媱侠。远离世乐。我今一日一夜。除断媱佚。远离世乐。净修梵行。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离妄语。〉
〈真实语。正直语。我今一日一夜。远离妄语。真实语。正直语。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远离酒。酒是放𨓜处。我今一日一夜。远离于酒。以如是〉
〈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远离歌舞作乐。华香璎珞。严身之具。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
〈常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我今一日一夜。远离高广大床。处在小榻。草蓐为座。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诸圣人。常过中不食。远离非时。〉
〈行非时食。我今一日一夜。过中不食。远离非时。行非时食。以如是法。随学圣人。如说。杀盗媱妄语。饮酒及华香。璎珞歌舞等。高床过中食。圣人所舍〉
〈离。我今亦如是。以此福因缘。一切共成佛。亲近持净戒比丘者。在家菩蕯。应亲近诸比丘。尽能护持清净禁戒。成就功德。防远众恶者。以戒善因〉
〈缘者。又应亲近持戒比丘。身口业净。心行直善。无众恶者。深心爱敬者。于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诸功德者。应生最上恭敬。深心爱乐。问曰。在〉
〈家菩蕯。若于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爱敬心者。应于破戒比丘生轻恚心耶。答曰。若见破戒者。不应起轻恚。在家菩蕯。若见破戒杂行比丘。威仪〉
〈不具。所行秽浊。覆藏瑕疵。无有梵行。自称梵行。于此比丘。不应軽慢。有瞋恚心。问曰。若不瞋恨。应生何心。答曰。应生怜愍心。诃责诸烦恼。在家菩〉
〈蕯。若见破戒比丘。不应生瞋恨轻慢。应生怜愍利益之心。作是念。咄㢤此人。遇佛妙法。得离地狱。畜生饿鬼。色无色界。边地生处。诸根具足。不聋痖。〉
〈不湏钝。值佛妙法。别识好丑。心存正见。解知义理。人身难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龟。头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难于此。既闻佛法。能灭诸恶。度诸苦恼。得〉
〈至正智。舍诸资生。所有多少。永割亲族。无所顾恋。若生凡庶。或在种姓。信佛语故。能舍出家。常闻破戒之罪。所谓自贱其身。智所诃责。恶名流布。常〉
〈怀疑悔。死堕恶道。得闻此事。而犹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㢤三毒。其力甚恶。常凌众生。难得舍离。诸佛种种。诃骂。〉
〈烦恼恶贼恶行。如实有理。如是思惟。不应軽贱。破戒之人。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离瞋恚。轻慢心者。应自思惟。佛法无量。犹如大海。或有开通。而我〉
〈不知。如大乘决定王経中。佛告阿难。或有比丘。根钝暗塞。心不明了。不达诸法相。常念有想无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碍想。生垢想。净想。〉
〈生如是想者。名为钝根。心不明了。则为有罪。阿难。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为不了。一切诸法。从初以来。本体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
〈事。生是诸想。则与外道。无有差别。阿难。我所说法。皆有开通。明了清净。此中无罪。亦无罪者。阿难。罪名疑悔。愚痴暗冥。罪者名生众生想。我想。命想。〉
〈人想。皆因身见。名为罪者。于我法中。无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实有我。众生命人。身见等者。不言我法有开。非是不开。我法从本已来。常清净明了。复〉
〈次。阿难若决定有罪。有罪者。则身即是神。即堕常见。则无佛道。若身异于神。即堕断见。亦无佛道。如是六十二见。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
〈难。我于大众中。师子吼说。而无所畏。言我法有开。非不有开。从本以来。常清净明了。阿难。若罪定有。则卑竟无涅槃。我则不言。我法有开。阿难。我法〉
〈实从本以来清净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隐。无有疑悔。无诸罪恶。清净行道。菩蕯应如是思惟。不应瞋恚破戒者。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闻必定菩蕯。有起罪者。如过去十万劫有菩蕯。诽谤漏尽阿罗汉。名为阿罗汉。又闻必定菩蕯。于此劫前。三十一劫以〉
〈牟刺。须陀洹。又此贤劫中闻有菩蕯诽谤拘楼孙佛言。何有秃人。而当得道。如是等众生。难可得知。是故我于此事。何用知为得失好恶。彼自作自〉
〈受。何预于我。我今若欲。实知彼事。或自伤害。筹量众生。佛所不许。如经中说。佛告阿难。若人筹量于他。即自伤身。唯我可得筹量众生。与我等者。亦〉
〈应筹量。如说有瓶盖亦空。无盖亦复空。有瓶盖亦满。无盖亦复满。当知诸世间。有此四种人。威仪及功德。有无亦如是。若非一功智。何能筹量人。宁〉
〈以见威仪。而便知其德。正智有善心。名为贤人相。但见外威仪。何由知其内。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德。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若以外量内。而生〉
〈軽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而无雨。诸心所行处。错谬难得知。是故诸众生。不可妄度量。唯有一〉
〈切智。悉知诸心心。微密所行处。是故量众生。佛言与我等。乃能量众生。若佛如是说。谁能筹量人。若见外威仪。称量其内德。自败其善根。如水自崩〉
〈岸。若于此错谬。则起大业障。是故于此人。不应起軽贱。是故在家菩蕯。不应于破戒人。起軽慢瞋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与同住。何由得知。〉
〈我若欲于。此事分别明了者。则起罪障。罪障因缘故。于千万劫。受诸苦分。如无行经中说。又大乘经中。佛告郁伽罗长者。如是在家菩蕯。应于破戒〉
〈比丘。生怜愍心。是人垢行恶行不善。何以故。是人被如来善寂灭。圣主法衣。自不善软。不能调伏诸根。行败坏行又佛经中说。不轻未学。此非人罪。〉
〈是烦恼罪此人以是。烦恼起不善事。又佛法有开。是人或能自除过罪。正念因缘。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
〈智慧可破烦恼。又复说言。不应妄称量人。若称量者。则为自伤。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于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轻慢之心。复次〉
〈菩蕯若入寺。应行诸威仪。恭敬而礼拜。供养诸比丘。是在家菩蕯。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应作是念。此是善人住处。是空行者〉
〈住处。无相行者住处。无愿行者住处。此是行慈悲喜舍者住处。此是正行正念者住处。若见诸比丘。威仪具足。视瞻安详。摄持衣钵。坐卧行止。寤寐〉
〈饭食。言说寂默。容仪进止。皆可观察。若见比丘。修行四念。圣所行处。持戒清净。诵读经法。精思坐禅。见已恭肃。敬心礼拜。亲近问讯。应作是念。若我〉
〈恒沙劫。常于天祀中。大施不休废。不如一出家。是菩蕯。尔时应作是念。我如法求财。于恒河沙等劫。常行大施。是诸施福。犹尚不如。发心出家。何〉
〈况有实。何以故。在家则有无量过恶。出家能成无量功德。在家则愤闹。出家则闲静。在家则属垢。出家则无属。在家是恶。行处出家是善行处。在家〉
〈则染诸尘垢。出家则离诸尘垢。在家则没五欲泥。出家则出五欲泥。在家难得净命。出家易得净命。在家则多怨贼。出家则无怨贼。在家则多恼碍。〉
〈出家则无恼碍。在家是忧处。出家是喜处。在家是恶道门。出家是利益门。在家是系缚。出家是觧脱。在家则杂畏。出家则无畏。在家有鞭杖。出家无〉
〈鞭杖。在家有刀稍。出家无刀稍。在家有悔热。出家无悔热。在家多求故苦。出家无求故乐。在家则戏调。出家则寂灭。在家是可愍。出家无可愍。在家〉
〈则愁悴。出家无愁悴。在家则卑下。出家则高显。在家则炽然。出家则寂灭。在家则为他。出家则自为。在家少势力。出家多势力。在家随顺垢门。出家〉
〈随顺净门。在家增刺棘。出家破刺棘。在家成就小法。出家成就大法。在家作不善。出家则修善。在家则有悔。出家则无悔。在家增泪乳血海。出家竭〉
〈泪乳血海。在家则无诸佛辟支佛声闻所诃贱。出家则为诸佛辟支佛声闻所称叹。在家则不知足。出家则知足。在家则魔喜。出家则魔忧。在家后〉
〈有衰。出家后无衰。在家则易破。出家则难破。在家是奴仆。出家则为主。在家永在生死。出家究竟𣵀槃。在家则堕坑。出家则出坑。在家则黑暗。出家〉
〈则明显。在家不能降伏诸根。出家则能降伏诸根。在家则傲诞。出家则谦逊。在家则鄙陋。出家则尊贵。在家有所由。出家无所由。在家则多务。出家〉
〈则少务。在家则果小。出家则果大。在家则謟曲。出家则质直。在家则多忧。出家则多喜。在家如箭在身。出家如身离箭。在家则有病。出家则病愈。在〉
〈家行恶法故速老。出家行善法故少壮。在家放𨓜为死。出家有智慧命。在家则欺诳。出家则真实。在家则多求。出家则少求。在家则饮杂毒浆。出家〉
〈则饮甘露浆。在家多侵害。出家无侵害。在家则衰耗。出家无哀耗。在家如毒树果。出家如甘露果。在家则怨憎和合。出家则离怨憎会苦。在家则爱〉
〈别离苦。出家则亲爱和合。在家则痴重。出家则痴軽。在家则失净行。出家则得净行。在家则破深心。出家则成深心。在家则无救。出家则有救。在家〉
〈则孤穷。出家不孤穷。在家则无舍。出家则有舍。在家则无归。出家则有归。在家则多瞋。出家则多慈。在家则重担。出家则舍担。在家则事务无尽。出〉
〈家则无有事务。在家则罪会。出家则祸会。在家则苦恼。出家则无苦恼。在家则有热。出家则无热。在家则有诤。出家则无诤。在家则染著。出家无染〉
〈著。在家有我慢。出家无我慢。在家贵财物。出家贵功德。在家有灾害。出家灭灾害。在家则减失。出家则增益。在家则易得。出家则难遇。千万劫中。时〉
〈乃一得。在家则易行。出家则难行。在家则顺流。出家则逆流。在家则漂流。出家则乘筏。在家则为烦恼所漂。出家则有桥梁自度。在家是此岸。出家〉
〈是彼岸。在家则缠䌸。出家离缠䌸。在家怀结恨。出家离结恨。在家随官法。出家随佛法。在家有事故。出家无事故。在家有苦果。出家有乐果。在家则〉
〈軽躁。出家则威重。在家伴易得。出家伴难得。在家以妇为伴。出家坚心为伴。在家则入围。出家则解围。在家则以侵恼他为贵。出家则以利益他为〉
〈贵。在家则贵财施。出家则贵法施。在家则持魔幢。出家则持佛幢。在家则有归处。出家坏诸归处。在家增长身。出家则离身。在家入深榛。出家出深〉
〈榛。复次又于出家者。心应深贪慕。是在家菩萨。如是思惟。出家功德。于出家者。心应贪慕。我何时当。得出家。得有如是功德。我何时当得出家。次〉
〈第具行沙门法。则说戒布萨。安居自恣。次第而坐。我何时当得。圣人所箸。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重修法衣。何时当得持圣人相。何时当得闲林静〉
〈住。何时当得持钵乞食。得与不得。若多若少。若美若恶。若冷若热。次第而受。趣以支身。如涂疮膏车。何时当得于世八法。心无忧喜。何时当得关闭〉
〈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猴鸟。狗乐聚落。鹿乐止泽。鱼乐池沼。蛇好冗处。猴乐深林。乌依虚空。眼耳鼻舌身意常乐色声香味触法。非是凡夫浅智弱志〉
〈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摧伏六情寇贼。不令为患。自在无畏何时当得乐欲坐禅诵读经法。乐断烦恼。乐修善法。乐著弊衣。趣足障体〉
〈念昔在俗。多行放𨓜。今得自利。又利他故。当勤精进。何时当得。随顺菩萨所行道法。何时当得亦为世间作无上福田。何时当得离恩爱奴。何时当〉
〈得脱是家狱。如说礼敬诸塔寺。因佛生三心。是在家菩萨。既已慕尚出家。若入塔寺。礼敬佛时。应生三心。何等为三。我当何时。得于天龙夜义。干〉
〈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人非人中。受诸供飬。何时当得神力。舍利流布世间。利益众生。我今深心。行大精进。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
〈作佛已。入无馀𣵀槃。复次诣诸比丘时。随所行奉事。默然顺所诲。济乏无所惜。是在家菩萨。敬礼塔已。求造诸比丘说法者。所持律者。读修多罗〉
〈者。读摩多罗迦者。读菩萨藏者。作阿练若者。著纳衣者。乞食者。一食者。常坐者。过中不饮浆者。但三衣者。者褐衣者。随敷坐者。在树下者。在塜间者。〉
〈在空地者。少欲者。知足者。远离者。坐禅者。劝化者。应各随诸比丘。所行奉事。若至读阿毗昙者所。随其所说诸法性相。相应不相应等。请问所疑。问〉
〈已习学。若遇持律者。应当请问起罪因缘。罪之轻重。灭罪之法。及阿婆陀那事。问已修学已习学。若遇读修多罗者。应当请问诸阿含。诸部中义。习〉
〈学多闻。若遇读摩多罗迦。应利众经。忧陀那波罗蜜延法句者。应当学习如是等经。若遇读菩萨藏者。应当请问六波罗蜜。及方便事。问已修学。若〉
〈遇阿练若应学其远离法。若遇坐禅者。应学其坐禅法。馀诸比丘。亦应如是。随其所行。请问其学。无所违逆。摄护口者。诣诸比丘。应善摄口。安庠默〉
〈然。观时观土。随事思惟。心不错乱。少于语言。又于说法者所。诸比丘等。随所乏少。若衣若钵。若尼师坛。资生之物。随力而施。无所遗惜。所以者何。菩〉
〈萨尚应施诸恶人。何况比丘有功德者。乃至身肉。犹当不惜。况复外物。助道因缘。复次若行布施时。莫生他烦恼。行布施时。若与一人。一人不得便〉
〈生恚恼。应善筹量。而行布施。勿使他人。生于恚恼。何以故。将护凡夫心。应胜阿罗汉。是在家菩萨。施诸比丘。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供养迎送。敬礼〉
〈亲近。将护凡夫心。应胜将护阿罗汉。何以故。诸阿罗汉。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心无有异。凡夫有爱恚悭嫉故。能起罪业。以是罪业。堕在地狱。畜生〉
〈饿鬼。是故应深将护凡夫。菩萨事者。皆为利益。一切众生。布施非为自乐。不为自得。后世果报。非如市易。复次。因以财施故。可以法施摄。随所欲利〉
〈益。教发无上心。是在家菩萨。为自利故。随所利益。比丘若以衣施。若以钵施。如是等种种馀财物。施如是比丘。未入法位。未得道果。应劝令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何以故。因财施摄故。得以法施摄。或于所施檀越有爱敬心。信受其语。复次。为欲护持法。舍命而不惜。疗治病比丘。乃至以〉
〈身施。是在家菩萨。为欲护持法故。乃至自舍身命。勤行精进。摧破九十六种外道。及诸魔民。憎嫉佛法者。佛弟子中。或有邪行。诡异佛法。如是之〉
〈人。如法摧破。名为护持法。又应于诸多闻说法者。加信敬心。四事供养。亦名护持法。若自读诵。解说书写。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摩多罗迦菩萨藏者。〉
〈亦教他人。读诵解说书写。以是因缘法。得久住利益。一切在家出家。称扬叹说法久住利。若法疾灭。说有过恶。又念如来。久远已来。行菩萨道。行诸〉
〈难行。乃得是法。以是因缘。于诸在家出家。勤心精进。示教利喜。若令得道。若令入阿惟越致。略说护法因缘。令得一切安乐之具。亦复自能如说修〉
〈行。皆名护持法。复次。是在家菩萨法。若有病比丘。应须疗治。是菩萨乃至舍身为治其病。而不爱惜。是最为要出家之人。应于在家求此要事。所谓〉
〈身自瞻视疾病。供给医药。复次。决定心布施。施已而无悔。是菩萨。若为护持正法。若为瞻视病人。应时供施。心无有悔。是名清净施。若不求果报。〉
〈不分别是应受。是不应受。但以怜愍利益心与。是名清净施。如说。若人悲心施。是名清净施。不言是福田。不言非福田。若人行布施。无所为故与。若〉
〈人为果报。是名为出息。是故说施已。心无有悔恨。乃至微小福。皆向无上道。以是布施因缘。所得福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今〉
〈世后世利乐。及小乘果。但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先说在家菩萨。馀行当说者。今已说竟。皆于大乘经中。处处抄集。随顺经法。菩萨〉
〈住是行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地中。多说出家菩萨所行。在家出家菩萨共行。今当复次。埤助上音卑匮求位反械户界反鳣知连〉
〈反紫觜子委反二同黐粘上丑知反下奴沾反刀矟下音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