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乐大典/卷2064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二万六百四十八 永乐大典
卷之二万六百四十九
卷之二万八百五十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六百四十九  二质

易书九十三

赵善誉易说易之作也。所以示天下为君父者也。其数以天包地。容而兼之者。君父之道也。元之作也。所以示天下为臣子者也。其数以地承天。奉

而行之者。臣子之道也。是故易用四象而不用五行。用六爻而不用九位。与夫爻用九。亦用六。而六位以二五为中者。皆虚容而不亢。以待续终之

事也。此君父之道也。地有四方。元用三方。存北极以为元。老阳有三十六策。元用三十三策。虚地三以并天。与夫书年日不书月。而九位以一五为

中者。皆尊奉而不敌。以推造始之原也。此臣子之道也。元本地道而作。故首之与卦。凖易纬之用。而不凖易经之体也。或曰。纬非经也。子云虽凖之。

其可信乎。曰卦气图冬至始扵复。扵复者。一阳之生也。先之以中孚者。七日来复也。夏至始扵姤者。一阴之生也。先之以咸者。亦七日末遇也。孔子

赞易上系者。天道也。其举七爻。而先之以中孚之九二者。冬至起中孚之理也。下系者。地道也。其举十一爻。而先之以咸之九四者。夏至起咸之理也。

夫中孚。咸。皆感应也。中孚九二。无心之感。先天之生阳也。成之九四。有心之感。后天之生阴也。大抵阴阳皆由感应而生。故卦气图以复继中孚。而

以遇继咸之义。孔子实言之矣。孰谓非出扵子夏商瞿之所衍述乎。子云准之。岂妄也哉。宋陆佃陶山集易解 凡物有挂者有象卦挂也。故孔子

释卦体谓之象。天行健。地势。坤之类是也。有效者。有系爻效也。故周公作爻爵谓之系。潜龙勿用。履霜坚冰至之类是也。礼扵天官言悬治象。扵地

官言悬教象。此有挂者有象之证也。礼言效马者左牵之。效大者右牵之。此有效者。有系之证也。悬者挂之也。牵者系之也。 八卦解上 方近刚。

圆近柔。柔非所以为健也。圆则通。方则滞。滞非所以为顺也。天之形圆以柔。地之形方以滞。圆以柔。故其形不健。旁以滞。故其形不顺。虽然。天形不

健。其行健。地形不顺。其势顺。故干曰天行健。坤曰地势坤。天在道。故干以行言之。行出扵德故也。地在器。故坤以势言之。势生扵形故也。夫天以刚

济圆。地以柔济方。此性命自然理也。王弼曰。圆而又柔。方而又刚。求安难矣。柔说而附之者丽也。刚止而并之者兼也。故艮言兼山。兊言丽泽。行而

从之者随也。存而继之者洊也。盖气以散相推而成风。以聚相持而成雷。存则聚。行则散。故巽言随风。震言洊雷。起而上者作也。推而下者至也。火

炎上。水润下。故离言明两作。坎言水洊至。两物相差为二。二物相敌为两。扵离言两作者。以重明相继而作扵上也。文扵象形鸟飞而下为至。扵会

意水洊而至为洊。扵坎言洊至者。以重险相继而存扵下故也。 八卦解下 干言重刚。则坤可知也。巽言重巽。则震可知也。以重险言坎。以重明

言离。则艮兊皆可知也。盖天下之理。有体斯有用。有性斯有材。故干以重刚言其体。巽以重巽言其用。坎以重险言其性。离以重明言其材。非独如

此而已也。又其以健设位高而大者干也。干者体之至。以入行权称而𨼆者巽也。巽者用之至。故干以重刚言其体。巽以重巽言其用。离者。南方之

卦也。南者材之所。坎者。北方之卦也。北者性之所。故离以重明言其材。坎以重险言其性。材则华。性则质。华则见。质则隐。故离为文明。坎为信。坎为

𨼆伏。离为。见也。夫有体以藏其性。而性足以成体。有用以显其才。而才足以致用。则天下之理具矣。扵父言体。则扵母阙之者。举阳以见阴也。扵长

女言用。则扵长男阙之者。举阴以见阳也。言性扵中男。言才扵中女。而阙扵男女之少者。举阴阳以相见也。干也者。用天者也。坤也者。用地者也。以

乾坤而推六子。则震巽坎离艮兊者。各用其形者也。离之性丽。坎之性䧟。以坎离而推六卦。则健顺动入止说者。各因其性者也。故以重巽而推之。

则天重干。地重坤。雷重震。水重坎。火重离。山重艮。泽重兊。从可知矣。以重险而推之。则干重健。坤重顺。震重动。巽重入。离重丽。艮重止。兊重说。从可

知矣。以重明而推其才。以重刚而推其用。则诸卦冝亦若此而已。吕净德先生集易论上 易之始。盖生扵数而成扵变。推之而及乎人事。以尽万

物之理。学者安可不知也。世之学者。不知数之自然。或以为无补扵教。略而不言之。或言而驳诞迂怪。务欲求合其说。其甚者流而入扵占术方伎

之事而后已。夫略而不言者。既不能洞明其原本矣。言而驳诞迂怪者。又不足以尊高易道。取信扵人。而反为之累。则三才造化之缊。孰从而究极

其理耶。尝闻之曰。阴阳之消息两仪之动静。四时之生杀。万物之始终。若有以尸之而不知其然者。以数之谓也。数也者。至神运动之迹。显见扵外

而可以名之也。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五行有三也。五行生成之用而数之自然也。分阴阳而生八卦者。九六也。九六者出乎数而入乎象也。数之自

然者五十有五。而卦则生扵九六者何也。参天两地而立之本。其始也。是故有太极而后有两仪。有两仪而后有四象八卦。易始扵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也者。两之则六。三之则九。九者为奇。而六者为偶。则阴阳之始而象数之本也。圣人观察天地之本统。参考万物之情状。探之扵浑沦之先。发

之扵成著之后。为之三画象三才也。是故以画言则曰三以象言则曰干易也者。变而相生也。不变则无以通其用。是故数变则三为九。象变则干

生坤。干画则三。坤画乃六。因而为九也。乾坤之画未定。阴阳之气不相须以成。则生生之用。或几乎息。是故干三画下交扵坤。则为震为坎为艮。此

关氏所谓得乾坤奇数为阳也。坤三画上交扵干。则为巽为离为兊。此关氏所谓得乾坤偶数为阴也。八卦之位二十有四。非无阳也。而有阴之数

也。八卦之画三十有六。非无阴也。而有阳之数也。此阴阳九六之数互见也。八卦之生本诸乾坤。干为阳。故其策二十有四。此九六之数抑又合扵

位与画之自然也。不言少阴少阳者。七八居九六之间也。数变而卦有六十四。卦生而爻有三百八十四。爻具而策有万一千五百二十万物之数

尽矣。圣人知夫数之自然。八卦由之而生。万物由之而成。扵是推明其作易用蓍之意。而系之扵经曰大衍。大衍者。所以演天地之数。而神乎易之

用也。是以明扵无心之画而阴阳奇偶可见焉。今夫三揲之后不取其筹之奇而归与扐而一者而取其已揲者。或多而三十有六。或少而二十有

四。或益而三十有二。或损而二十有八。则天地之数兆扵此。而不兆扵彼也。天不取其奇而一之何如也。盖道者以静为本。以动为末。静者得之扵

不为。不为则自然也。彼奇而归与其扐而一者。皆动也。此以四揲之而有九六者。静也。岂非其自然耶。或曰。然则其用四十有九者。又何也。曰。未分

而二者。一也。太极之象也。二以象两。而后见其用也。四十有九者。六。太数之极也。卦以八而生。位以六而定。画以九而变。大衍以七而知。则阴阳奇

偶之数。其可晦乎。明此者可与言易矣。伏羲仲尼之心岂异哉。 易论中乾坤之生六子。可得而知也。八卦之为六十四。其可得而知乎。不牵扵

数。不惑扵气。而后可知也。夫易固有数。而八卦之成列。不可以数言也。卦固有气。而六爻之适变。未可以气言也。以数而言者。求扵八卦之先。而未

至扵象也。以气而言者。得扵六爻之后。而不归于象也。求扵八卦之先。而牵扵数。故谓坎离。先天地得扵六爻之后。而惑乎气。故为卦气起中孚。盖

数与象与气扵卦之相生。其迹甚近。而其理甚微。宜乎说者之不能别。而纷纷其间也。譬之扵人。其智愚寿天者。数也其四体具者象也。其动息语

默者气也。今目之曰人者。将以其智愚寿夭。与其动息语默之何如而称之邪。亦以其四体之具而称之也。其生而有智愚寿夭。则置而不言。其动

息语默之何如。则未议及之。盖有生而后有体。有体而后有动息语默。数之与象。象之与气。亦何异扵是。有数而后得其象。有象而后知其气也。有

数而后得其象。是以三画为干。六画为坤。谓之乾坤。而不谓之九六。则卦之相生不可以数言。而可以象言也。有象而后知其气。是以有复之象。而

后明之。曰七日来复。有临之象而后推之。曰八月有凶。则卦之相生可以象言。而未可以气言也。苟质之扵经。以乾坤为之始。以六子为之次叙。不

为异端小说之所夺。一本诸象以求六十四卦始终之变。则其谁曰不然。昔者圣人之言曰。震一索而得男。故为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

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兊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其言曰震一索而得男。巽一

索而得女者。犹言曰一索而得震为男。一索而得巽为女也。此诸卦相生之法也。夫阴阳者。相求之物也。由其相求。然后有生生之用成万物之象

焉。是以乾坤之位定。八卦之爻重。阴必求阳。阳必求阴。始扵一阴一阳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再变而穷。而十有二卦成矣。故干之初求扵坤。得震

而为长男。则谓之复。坤之初求扵干。得巽而为长女。则谓之姤。干之二求扵坤。得坎而为中男。则谓之师。坤之二求扵干得离而为中女。则谓之同

人。干之三求扵坤得艮而为少男。则谓之谦。坤之三求扵干得兊而为少女。则谓之履。此其一变也。干之四求扵坤得震而为长男。则谓之豫。坤之

四求扵干得巽而为长女。则谓之小畜。干之五求扵坤得坤而为中男。则谓之比。坤之五求扵干得离而为中女。则谓之大有。干之六求扵坤得艮

而为少男。则谓之剥。坤之六求扵干得兊而为少女。则谓之夬。此其再变而穷也。以此而推其中。则二阴二阳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起扵屯鼎。四

变而穷。而二十四卦之象成矣。又以此而推其终。则三阴三阳之相求。六子以次而生起扵否泰。三变而穷。而十有八卦之象成矣。与夫求之扵数

得之扵气。而涉乎异端小说之纷纭者。孰为简易哉。 易论下 卦之有象。由乾坤六子之相生。而阴阳变化之各适。圣人因而名之。所以该三极

之道。括万事之缊。示人以易之本统也。先儒虽有假实义用之说。而未尝互明其所以然。或迂滞而不通。浅易而无所考。信夫物之有体必有用。体

之所主者一。而用之所召者众。始乎天地地化之至广至大。而尽乎人事物理之至纤至微。未有不由乎此也。天高地卑。水流湿。火就燥。雷之轰轰。

风之泠泠。山积而上。泽聚而下。皆其体也。视之而有常也。天地相交。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相通。晦明寒暑得之而循环。凡有生知血气之类。

由之而终皆其用也。推之而无穷也。其归之扵卦。而揭之扵象也。专言乎体。则用有所偏止言乎用。则体有所晦。是必观阴阳之相须。因上下之相

重。而互言之。乾坤坎离震艮巽兊者。诸卦之祖也。止以体言。而用居其间也。天地不交为否。交为泰。雨未及扵下。雷未宣扵上。则曰屯。雨润而下。雷

动而上。则曰解。地必有水为师。水必睹地为比。天与水违行讼也。云上扵天可需待也。上天下泽尊卑辨位。则曰履。泽上扵天决然下润。则曰。天

与火曰同人。火柔而明居扵外。天刚而高处扵内。内有刚德而外示柔以容物。不失其明。有高明柔克之义。曰有大地雷复。静也。雷地豫。动也。山附

扵地外虽刚正。而内附柔邪。剥也。地中有山。外柔顺中刚正。谦也。耒阳少阴。归妹也。上示以恱下感而动。随也。渐进也。故山上有木曰渐。蛊事也。上

以刚德止节扵物。从权行令。所谓有事而待能也。故山下有风曰蛊。地中生木升也。令行扵众。而可观望。观也。火地晋。显也。地火明夷。𨼆也。山下出

泉。处得其地。有决导之理。养晦俟时。蒙也。水以就下为和。居山之上。处非其地。蹇也。泽性处卑。在地之中。上以顺道临之而下恱。临也。泽必就地。革

也。火炎而上。山止而下。旅无容也。坤变而艮。干变而离。刚柔相交者。道成也。盛阳升而在上。𦔳天施化。大壮也。刚德上居。威令下动物不可妄也。木

上有火。烹饪也。风自火出。由乎明内。而后施教。齐物扵外。家人也。艮之气既始万物。继之以震。皆得其养。故山雷頥也。物之生虽始扵艮。及其鼓动

甲坼。则雷之功显。而艮之用隐。言其体。则二阳究其发生之迹。则雷有以过之。故雷山小过也。木进而上。泽顺而下。物之分也。故泽木为大过。柔在

内而静。刚居中而正。内静而正信发乎中。号令行扵外以及扵物。故风泽为中孚。风行水上。波险涣散也。木上有水。顺乎上而有水井之功也。上火

下泽。暌也。泽居上火处下位则相易。势则相战而变生。草也。君德在上。号令施扵下。则物有所遇。故天风为姤。君德未居扵上。号令不及扵下。则待

时而发。故风天为小畜。雷电者。相须之物也。电作扵上。雷动扵下。有必合之理。故火雷为噬嗑。雷电既合威明之至。则临照天下。故雷火为丰。山高

泽卑。山下有泽。言高必有卑。亏损之象也。泽上有山。男下扵女。咸感之理也。长阳长阴相配而成。尊卑之位正。刚柔之气合。万世不易乎此常也。风

散雷动。百物鬯茂。益也。泽无水。困也。水在扵泽。畜而不流。物有其节也。火水未济。不相入也。水火既济。相逮也。然则否屯言乎体。泰解言乎用。推之

诸卦皆可知也。盖易以变生。而象以互立。皆体用之谓也。或曰卦之象。皆用也。安可谓互见邪。曰立象者以体用。取知易者得其用。而体可忘也。晁

景迂集易规。 说之山县无事。辄以所闻读易自娱。若著书则不敢。而又未能忘言扵斯世也。作易现十有一篇。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六月十二日。

磁州武安县咸池轩。 三才。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未重卦之时。三才之象固已具矣。所谓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

而成卦者。言三画既兼三才。而六画又以两之。故卦成扵六画也。又曰。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盖兼两之者别有所属。言惟三

才之道而已也。圣人前后反复告人明矣。奈何后之学者以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乎。伏牺初画卦时三才不备乎。有地与人而独无天可

乎。夫所谓仰观俯察者。无所不寓也。昔颜永嘉独有得扵此。何衡阳犹屡排之。况他人乎。颜云过此以往。予欲无言。则所感不浅矣。说之初闻虞翻

梦吞三爻而通易。陆希声梦三圣人而拾彖象作传意。夫二子者可语伏牺之易也。翻乃蔽扵互体旁通。希声不出王辅嗣之藩篱。惜哉。唯杨子云

凖易而为三玄。一行论三微而成一象。其得深矣。吾康节先生所谓易者伏牺氏之易也。 应 学者以初应四。二应五。三应上。子不知其何以也。

系辞言卦爻象数。刚柔变通之类。非一也。其详至扵三言五言七言而不已。未尝及所谓初四二五三上之应也。系辞论咸九四之类。凡十有七爻。

开弘明著。若恐无以告人者。谆谆勤矣。又未尝一言及乎应也。在爻凡三百八十四。象示其言凶悔吝无咎。所以然者。亦未尝一言在应也。惟师。小

畜。履。同人。大有。豫。临。无妄。咸。恒。遁。睽。损。萃。升。未济。十有六卦之彖以应为言。而实非初四二五三上之应也。脱如初四二五三上之应。则损应有时。

而益亦应有时也。未济则柔应。而既济亦刚柔应也。损既济之彖。何为不以言乎。彼四十八卦乃皆无应乎。且夫八纯卦。或者皆曰无应也。其皆不

善乎。独艮之彖。乃言上下敌应。不相与又何耶。小畜大有五阳而一阴。或者谓小畜之六四初九。大有之六五九二为应耳。安有柔得位。而上下俱

应之理乎。大有六五之交。与夫九二之载善矣。九三上九号为无应。而九三公用亨于天子。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顾岂不善乎。中孚九二九五

号为无应。而九二鸣鹤和阴。九五有孚挛如。则不必如大有之六五九二有应乎。中孚六三上九号为有应。而六三鼓罢歌泣之无常。上九翰音登

天而无实。反不如大有之九三上九之无应乎。遁初六九四号为有应。而初六遁尾。九四好遁。阳利应。而阴不利应乎。頥初九六四号为有应。而初

九凶扵舍龟。六四吉扵得虎。又乃阴利应。而阳不利应乎。升初六六四号为无应。而初六充升大吉。六四王用亨于岐山。阴无应而俱得乎。丰初九

九四号为无应。而初九遇其配主。九四遇其夷主。阳亦无应而俱得乎。鼎六五九四号为有应。而六五鼎黄耳金铉。上九九三号为无应。而上九又

亦玉铉何邪。睽初九九四号为无应。而九四睽孤。六三上九号为有应。而上九又亦睽孤何邪。咸之三阴三阳而感也。六爻乃俱不以应而为得又

复何邪。由是言之。乌论夫有应无应而明得失邪。王弼所谓观变动者。存乎应。非也。予尝远究其失亦非弼倡之。特弼专以斯为术耳。盖前见乎九

家之易。与夫荀爽之传。京房之占。而房占术中应。乃其一事也。盖房扵易论世故贵应。今舍世而惟应之尚。犹六军战而无元戎。徒贵奇兵也。且房

之占未必密扵郭璞。而璞不以位为应矣。况其不为璞者乎。昔殷荆州问远公曰。易以何为体。远公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锺东响。便是易

乎。夫以感论易者。犹见鄙扵前人。而乃区区扵六位之应不尤末乎。 位系辞谨扵爻。而略扵位。盖爻有变。而位不变也。吉凶悔吝无咎者。皆自

爻而出也。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又曰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疪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

乎位。位有贵贱。而无吉凶悔吝无咎也。故又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位皆不与焉。学者既说初四二五三上之应。又谓

以阳居阳。以阴居阴。为得位。得位者吉。以阳居阴。以阴居阳。为失位。失位者凶。圣人又亦不道也。然则九五九三六二六四俱善乎。六五六三九二

九四俱不善乎。圣人何必区区焉系辞以断其吉凶。不遗拇指之征。不讳豕鬼之怪。研极之不已乎。系辞论位之详且明者。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

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则胜邪。夫

六五六三谓之危可也。讵皆凶乎。六二六四俱不利远者。而学者以六二为善。则无过耶。何必用柔中而补过也。学者不以四为中。则六四永不能

用柔中而补过矣。谦六四无不利。㧑谦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頥六四颠頥之吉何邪。系辞又论位之为重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即继之何以

守位曰仁。盖位为虚。而仁为宝位也。苟得其入。虽谦之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升之初六。九升大吉。宁论以阴居阳之四二乎。虽大有之上九。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鼎之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宁论以阳居阴之三五乎。蹇之六二九三六四九五号俱得位。乃一扵蹇而危何也。解之九二

六三九四六五号俱失位。乃一扵解而安。虽六三之负乘致寇。亦吝而已焉何邪。蹇之四爻既俱得位。独六四象言当位何也。解之四爻既俱失位。

独九四象言未当位何邪。困之九四号为失位。象乃言虽不当位有与也。需之上六号为得位。象又亦言。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又如归妹六五号为

失位。而象言其位在中以贵行也。旅之九三号为得位。而旅焚其次。䘮其童仆。九四号为失位。而旅扵处得其资斧。噬嗑彖言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至六五象。则言贞厉无咎得当也。既懠彖言刚柔正而位当。未济彖言虽不当位刚柔应也。参差反复如此。则有得有失。初不系扵位之当否。果何

足论哉。借如彼学者之论。则位之不当者众矣。象之所言才十有三。履豫临噬嗑震兊中孚未济之六三。解夬萃小过之九四。大壮之六五是也。位

之当者亦众矣。象之所言者才七。比兊涣节中孚之九五。临贲之六四是也。不知果何谓也。呜呼。圣人之告人亦明矣。其义必在爻位者。则兼爻位

而称之。大畜六四元吉有喜。六五之吉有庆之类。是也。有爻位之义。兼在卦者。则又亦兼卦著之。比之初六有它吉。大有初九无交害之类。是也。顾

弗明乎。学者仍倡之。喜扵自昧。 承乘 学者既为有应无应。得位不得位之说。而求之或不通。则又为承乘之说。譬如狡兔三窟期必一安。其说

谓阴承阳则顺。阳承阴则逆。阳承柔则吉。阴乘刚则凶。纷纷者至扵专君夺民分女冠婚。患得患失。区区卦植。乌睹观会通扵自然行典礼。而不作

周流广大者哉。是离皆得扵上。而失扵下。坎皆得扵下。而失扵上。岂其然乎。且易之系辞。曹无一字及此也。系辞有所谓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

凶或害之。悔且吝者。似乎承来而非也。此论易之情耳。爻彖以情言。吉凶以情迁。是也。安论位之远近乎。象亦有所谓从上舍下。志在内志在外者。

复似乎承乘而非也。象泛言上下内外而不正。以一爻为言也。其言乘刚者凡五。屯噬嗑震之六二六五。豫之六五。皆本诸震而云尔也。非震非坎

未之或恤。如干易以知险。坤简以知阻。则尤无所病也。若夫乘柔与乘刚者。象亦不见一字也。师九二之承天竉。蛊初六之意承考。六五之承以德。

归昧初九之吉相承。上六之承虚筐。节六四之承上道。又岂正爻位而云哉。小过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辞之难了者。自王辅嗣而

来一口曰。初。祖也。五。君也。六二过初而不及五云尔也。不知凡厥六二如之何也。其不恩亦甚矣。荀悦称桓帝时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及臣叔父

故司徒爽著易传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由是兖豫之言易者。咸传荀氏学。而马氏亦颇行扵世。然则乘应之学。自荀

爽而盛欤。 中正 中正。易之所尚也。杂初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岂谓位之中乎。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

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亦岂谓位之正乎。学者必以位而论中正。则季氏不特冨扵周公。亦且贤扵仲尼矣。如六二九五为中且正。则凡六

五九二俱不善乎。初上三四永不得用中乎。艮六五安得艮其辅以中正。未济九二安得贞吉。中以行正。复之六四中行。泰之六四中心愿焉者。又

复何邪。如以阳居阳。以阴居阴。为得位。而正。阳之居阴。阴之居阳。为失位。而不正。则凡初九九三皆善。而初六六三皆不善乎。凡六四上六皆善而

九四上九皆不善乎𣈆之初六独行正。艮之初六未失正。蒙初六之正法。离上九之正邦。又复何邪。凡所谓贞吉贞凶者。皆非初六九二六三九四

六五上九之事欤。未济六爻在彼学者。皆失正失中。而九二九四六五何以皆贞吉邪。以卦言之中孚用中。蒙頣养正。中孚独二五备德。而蒙之六

五不得为童蒙之吉。頣六五不得有居贞之吉邪。盖彖之所谓中正者。自因卦而为言。又安得以爻卦为一体哉。曾卦爻之不辨也。悲夫。 卦爻

观变扵阴阳而立卦。发挥扵刚柔而生爻。是卦爻各有所自也。卦以象告。爻以情言。又其为用亦不同也。学者正措一爻而成一卦。是爻犹颈也。卦

犹赘也。圣人何喜多端而蕴崇哉。得非学者见小畜彖言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同人彖言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大有彖言柔得尊

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遂尔妄意欤。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因以成大有之卦似可也。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愓出无咎。何能成小畜之卦

乎。同人六三同人于宗吝。亦能成同人之卦乎。彼为之辞曰。成卦则可。为爻则不可。予所未喻也。譬如有人未知牧豕。使之扰龙不其难乎。又彼谓

履虎尾咥人亨者。正为六三一爻也。六三则履虎尾咥人凶。大过栋桡本末弱者。正谓初六上六之弱也。初六藉用白茅无咎。上六过涉灭顶凶。果

其弱欤。如此之类。不因彖而妄使卦爻冰炭者。卒无典常旁行而流也。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象 昔嵇康作言不尽意论。殷融作象不尽意论。卓

哉。吾意夫二子者。可谓言易也。其深得圣人之言者与。圣人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使意尽扵象。则亦尽扵言。而意非言之所尽。则亦非象之

可尽。姑立象以尽之。果莫之尽也。意如其尽。则象亦不立。今象之立以尽不尽之意。非尽不尽之言也。学者乃争哓哓扵象。是圣人欲以尽意者。欲

尽言也。不亦悖乎。何襄城患之。乃为六象之论。曰。实象。曰假象。曰偏象。曰圆象。曰义象。曰用象。萧氏人难之不取偏象圆象。而立四象之论。何萧不

知一物俱有六象。非一象各著一物。是未免哓哓之徒也。彼郑康成虞翻辈巧扵取象。旁行曲致。王弼患之。曰。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

何必干乃为马。弼乃太恕乎。是易之立象。犹诗之托兴扵草木鸟兽乎。孙盛之诮弼宜哉。盛为象妙扵见形论曰。圣人知观器不足以动变。故表圆

应扵蓍龟。圆应不可为典要。故寄妙迹扵六爻。六爻周流惟化所适。虽一画而吉凶并章。微一则失之矣。拟器托象而庆咎交著。系器则失之矣。八

卦者。圆化之影迹也。天下者寄见之一形也。圆影备未备之象。一形兼未形之形。故尽二仪之道。不与乾坤齐妙。风雨俱变。不与巽坎同体。呜呼。不

得稽殷与之谈。必也孙安国乎。 主 卦。各有主也。学者一槩主之扵五。不知孔子鲁逢掖。何乃为百代文教之主欤。纣啇王曾不得以独夫自全。

其故何邪。屯之初六以贵下贱。大得民。而九五屯其膏施未光。谦之九三劳谦君子万民服。而六五利用侵伐征不服。主果何在邪。丰之初九遇其

配主。九四遇其夷主。果以谁为主邪。升之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之类。则主之立象明矣。学者未之思乎。 德 夫卦辞变通

至扵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亦以极矣。又乃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则易以德为尚也。干之大无不周。其所称者四德而已也。夫既以健顺

论乾坤。又言干之。德行常。易以知险。坤之德行常简以知阻。顾岂一德之云哉。学者扵巽知其入。而不知其出也。扵艮知其止。而不知其行也。扵震

知其动。而不知其恐惧也。扵兊知其说。而不知其忧伤也。扵坎知其䧟。而不知其为阴之中也。阴阳之所始也。䧟。不自䧟也。扵离知其丽。而不知其

为阳之中也。阴阳之所终也。丽。不自丽也。彖扵恒言巽而动。扵益言动而巽。扵咸言止而说。不扵损言说而止何邪。意自有所在也。学者论说止之

德。扵损非圣人之意也。如为一之扵德。则有泰而无否。常复而不剥。君子之道。未知或消。而小人之道。无自以长矣。呜呼。学者扵八卦。惟知一德。执

一德。而不知屈伸。安用居观其象。动观其变。消息盈虚之尚乎。 变 智者观变扵几微之初。而昧者则不然。见雨施而知天之变物。感叶落而知

物之变秋。亦晚矣。京房虞翻荀爽蜀才之徒。尝论易之变矣。不过谓泰否变而为咸恒。咸恒变而为损益。坤之上六下处干三。干之九三上升坤六

而为损。干之九三下处坤初。坤之初六上升干四而为益。坤之上六来居干之二。而为贲之文刚。干之九二分居坤上。而为否之文柔。如斯而已耳。

安得六十四卦。所以四营十八变参伍以变之法哉。呜呼。易之变苟如此。不其晚乎。王弼独知贲有乾坤之变。而区区以情明爻变通。以辞明卦适

变。又何其晚邪。夫情之好恶。辞之险易。变之迹也。非其迹之所以变也。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则将变而情亡矣。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

则既变而辞亡矣。弼曾未知思乎。孙盛诮弼以传会之辩利扵浮义。至扵六爻变化。群象所效。五气相推。皆摈落多所不关。非诬也。今之学者滔滔。

又皆弼之下走也。 训诂 古人之训诂缓而简。故其意全。虽数十字而同一训。虽一字而兼数用。至随唐间何妥二刘辈好异务华训巧。而逼使其意

散。两字两训而不得通。或者则又纷然解剥累数十言。而不能训一字。画蛇既成。纷然多足也。毫发轻重密扵啇君之治秦。前人或不容转喉矣。夫五经

之训皆缓而简。唯易为甚。如豫六五恒不死。象曰。中未亡也。艮六五艮其身。象曰。止诸躬也。兊九四之喜有庆也。今人之辨此六字同异学如之何哉。豫

之九四所谓朋盍簪。 由汉以来。诸儒皆曰簪。疾也。虽王弼不知牛在古。非稼穑之资。而及乎簪则一。曰疾也。至侯果始有冠簪之训。适契今日穿窬

之学。不知古者礼冠未知有簪名也。若此者甚众。可胜言哉。又且古人之语多倒。学者不可不知。必如今人之语法。读山海经之类多所不了。为其语多

倒故也。况夫易之作扵中古乎。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驯致其道。至坚也。夫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夫子顺其辞以告人冰

如此。奈何后之人。乐扵穿窬必为之辞哉。若夫文字有科斗籕蒃隶书相仍之讹舛。或其授受之不同。则具在别录。罗泌路史发挥易之名。或曰。夫子

以易彖象为三物取名。义则然矣。敢问圣人之意乎。曰。予不得而知也。贤者之言可以一途尽。而圣人之言非可以一途尽。虽然请试为若漫言易之说

干。凿度曰。易者。易也。不易也。变易也。夫易之道广矣大矣。而乾坤以为首。干坤者。易之门也。昔者圣人体诸天地。先立乎其二卦。以为天地日月阴阳鬼神。而六

爻为之六子。三才以二卦之画成六爻之位。而八卦之象著。生生之理具矣。画始扵一。立扵两。一奇象天。两偶象地。是故奇画成三而为干。偶画成扵三

而为坤。繇干之画交扵坤。而三男生。繇坤之画交扵干。而三女生。自主卦言之。一卦之中八卦咸具。是故卦体一立而分阴分阳。四五上以上卦阳而为

天。初二三以下卦阴而为地。初三五之阳。为震坎艮。二四上之三阴为巽离兊。八卦成矣。初之与三。既以阳画始终而象震艮。又以二阳而象春夏。四之

与上。既以阴画始终而象离兊。又以二阴而象秋冬。周旋酬酢。有不待夫坤者。是故用数三百六十。干全用而坤全不用。卦变其始。爻变其次。倒卦

不足。继之反类。反类不足。继之互体。而易道辨矣。此所谓变易也。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用二变。以成八卦。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用二十八

变。以成六十四卦。是故小成之卦。正者四变者二而成六。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而成三十有六。纯阳卦干。纯阴卦坤。自一阳始复而为卦

六。一阴始姤而为卦六。二阳始临而为卦十五。二阴始遁而为卦亦十五。三阴三阳始扵否泰而为卦者。二十凡六十有四。阳自下以顺生。则阴反

上而逆复。阴自不以顺生。则阳反上而逆复。始扵乾坤。中扵咸恒。而终扵既未济。又可得而变易哉。是所谓不易也。故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

道也屡迁。动变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是故易以变者占。而亦有不变之占。以变易为道。而亦有交易之道为。阳画为刚。阴画为柔。外

卦之画来而居内。内卦之画往而居外。而交易之理见矣。或顺生以往。或逆反而来。或正以交索。或反动相对。而刚柔每两相易。惟变通也。嗟夫。交

易之道。予扵日月见之矣。月行乎天三日而成震。初见乎庚。故震纳庚。八日而成兊。初见乎丁。故兊纳丁。十五日而成干。干纳甲午十六旦而成巽。

始退于辛。故巽纳辛二十三而成艮。爰退扵丙。故艮纳丙三十日而成坤。坤纳乙而消长之道成矣。故曰日月为易。谓之日月而扵文正为勿。勿月

彩之散者也。故月散扵日下为易。散扵日上为曶。相对为明。对而亏为昒。易者。朔也。所谓朔易。曶者。晦也。明者。望也。昒者望而食者也。是故西曰

昒谷。明载东南而朔易二郡。乃俱著于东北。今夫日往月来。月往日来。物之易也。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时之易也。将旦忽𪓆。比夜忽昶。行之易也。热

剧而雹。寒剧而两。气之易也。暴石防雨。积草炎㲻。势之易也。蛇化而鳖。鳖化而蛇。形之易也。鱼群而飞。为群而沉。性之易也。精气为。游魂为变。精之

易也。始感而生。终化而死。神之易也。喜而祸伏。惧而福倚。事之易也。是故万物不易不生。六子不易不成。艮兊以终相易。坎离以终相易。震巽以初

相易。始则终。终则始。所以为不穷也。顾可一途尽哉。易内篇曰。日月相逐为易。故病有阴阳。易者。乃大病之后交者。辄易男曰阴。易女曰阳。易易者

三樵辄死。繇此喃之。日月之交易斯益灼矣。易曰。日月合为明。谓明者无逾扵日月尔。然明非合也。呜呼。安得史籕锺云房而与之论哉。逐音籕夸

父与日逐 明易彖象。 易者。明象之书也。昔者圣人之作易也。頥天下之故。穷造化之𨼆。而其妙有不得而言传者。扵是儗之形容。近而身。远而

物。一皆取而寓之扵象以见焉。兹圣人之大惠也。子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方三画之未峙也。固已有是象也。天也定位。山泽通气。靁风相簿。水

火不相射。此皆以象而告者也。是故八象立。而八卦之义见矣。非惟八卦。而六十有四。莫不皆有象也。泽中之火山中之天。岂故为是夸哉。大腹白

眼豕涂鬼车语譬浅鄙。而取类甚大。盍不求之显。则幽不得而阐。不取之近。则远无自而明。内外上不远近小大。是必交互反错递相焕发。而后理

无馀蕴也。抑又求三百八十四爻一皆有象。而曰易。曰彖。曰象。是亦一象也。易者逖也。日月更遏而相贸者也。𨔵也。瘦去匿𨔵而迹焉者也。至扵象。

则像此而已。景兆仿佛。而未有形焉者也。𨔵。与遁同。𨔵。犹搏也。如玄之有则像犹想也。如玄之有拟曰遁甲者。起数藏匿法也。豚之放者。一起疋而

有𨼆去之意。盖形也者。象之著。而象也者。彖之章也。即而言之。则易与彖象亦以三物取名。易取扵易。象取扵象。而彖取扵彖。何谓也。易者。庐𧓋之

名守宫是矣。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本其变也。易。即刺易。蜥蜴是也。亦曰石蜴。曰辟宫。曰龙子。曰蝾螈。曰蝘蜒。曰祝蜒。曰蝎虎。曰守宫。又曰

蚵蠪。东春。曰䗔。善治蛇疾。俗呼蛇师。一曰蛇舅母。一曰十二时。每时一变色。故正名曰易。馁以朱砂则舟。汉武用之宫闼。马守宫之术。与龙通气。

故㤽两者用之。又能呕雹以鱼合云。彖者茅犀之名豨神是矣犀形动角知几知祥是则彖者取扵几也彖亦曰茅犀。状如犀而小。角。善知吉凶

文广诸山有之。土人谓之猪神。而象则直取其身形相象。远近不变。𦛘有成位。胆应四时而已。韩子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憩

其生。故诸所意想者。皆谓之象。今诸兽之形一各自别。惟象无巨细悉皆相类。又进视之。与远无异。是故谓之象。身具十二少内。惟鼻其本肉。胆随

四季移扵四足。五藏始乳。三年一产。亦能知吉凶。宋淳化中上苑驯象死。上命取其瞻。不获。问之姚铉得之前左疋。是故易者。象也。取诸物以为象。

圣人之意见矣。如干之龙。坤之马。小过之鸟。损益之龟。姤中孚之鱼。解未济之狐。童牝之牛。豮羸之豕。虎豹苋狗羊鼠豚羝牲禽具鲋隼雉鸿鸡鸣

鹤凤凰咸取而象之。凤凰见穆姜之笙。至扵器。则取于床。于几。于枕。于抳。于舟。于车。于鼓。于舆。于箦。于辐。于轮。于輹。于匕鬯。于资斧。于瓶瓮缶。于匡

鼎鬴茀幕弧矢。尊酒簋贰。扵服。则取于朁。于圭。于衣。于𦈡。于履。于履。于袂。于袽。于绳。于囊。赤绂。黄裳。于布。于帛。鞶带徽缠。扵居则取于家。于室。于庭。

于宫。于庖。于藩。于牖。于舍。于庐。蔀屋。王居于次。于处。楝桶门户。扵都。则取于邑。于国。于阶。于衢。于城。于隍。于开。于虚。于庙。于巷。于比邻郊野。扵物。则

取于梯。于华。于祀。于瓜。于兰。于竹。于苇。于木。于茅。于茹。于莽。于株。于葛藟。于枯杨蒺藜丛棘硕果包桑。在天。则取扵月。扵斗。扵夜。扵画。扵靁。出入扵_

日中吴。风云冥晦。雨霜坚水。终朝几望。先甲后庚。三岁旬年。七日八月。在地。则取扵田。扵渊。扵河。扵川。扵陂。扵险。扵泥。扵干。扵涂。扵阴。扵甃。扵磐。扵

菑畬。扵丘园。扵九陵。扵岐山。扵冗。扵沛泽。扵谷。扵平陆坎窞林鹿刚卤金玉。泉井沙石。东西南北。在人。则取扵躬扵肤。扵顶。扵止。扵顽。扵辅。扵口。扵

鼻。扵颊。扵舌。扵牙扵齿。扵夤扵限。扵阳。扵尾。手。足。耳目頥面须发。腹背脢拇腓臀污血。股肱心膂。眇跛孕育。天劓剕则。荷校桎梏。则渥尸疾。婚娶庆

誉。赍咨弟洟。歌号笑语。咥噬嗟泣。威仪志意。逋系窥盱。突来焚弃。靡不餂之。犹未离其类也。高宗文王王母箕子帝乙鬼方同人弟子。康侯大君。士

夫家人。元夫天师。夫子宫人。考妣妾妇。壮耋群丑。臣子童仆。主宾朋友。丈夫小子。女须娣妹。邑人行人。寇盗戎介。仇众族类。史巫啇旅。武人恶人。夷

主配主。金夫后夫。老妻女妻。不速大首。建侯行师。幽人文人。锡命好爵。灾眚驱田。战征耕获。凭涉弋获。盟荐言禴。元筮失律。南狩纳约。以至足。黔

啄翰音。巩革巢飞。蹢躅角牿。羽翼香臭甘苦。玄黄朱白。浮膏公𫗧。干胏腊肉。饮食享饪。勿药遇毒之类。一皆比配。曾无遗弃。谓不如是。不足尽其意

也。是以彖立而卦明。象设而爻显。曾何疑滞之有。而代之学者。烦荒辞。溺章句。且不知易之为义。何繇而诣其情哉。虽然是特一象也。若夫龙。非惟

干也。而坤亦为龙马。非惟坤也。而干亦为马。龙与马。非惟干与坤也。而坎震亦取象马。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变。学者能因是以索之。则

可以见义文之心。见羲文之心。则能见天地之心矣。羲文之心。即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即吾心也。见吾心。则见易矣。今也不因是以索之。徒睹代

之人执象以迷易。而咎伏羲之费画以为文王病。乃不先明扵彖象。而欲深求扵易。此负苓者之妄人也。舍蹄而索免。舍杭而穷海。古今岂有是哉。

神而明之。则必有在矣。郑樵厚二先生编数 龙马负图。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是天地自然之数也。亦谓之九

宫。纵横皆十五数。总四十有五。陈搏孔传。谓龙马出河。伏义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大衍之数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一以象三。揲

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扵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人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演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

事毕矣。或者六十四卦在其中矣。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扵天地之数既减其五。又

虚其一何也。郑康成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之气通扵万物。故减五。大衍又减一。故四十有九。故尝为之说曰。天一下降与地六合。而生水

扵北。地二上驾与天七合。而生火扵南。天三左旋与地八合。而生木扵东。地四右转与天九合。而生金扵西。天五冥运与地十合。而生土扵中。以奇

生者成以耦。以耦生者成以奇。天阳也。故其数奇。地阴也。故其数耦。奇耦相合。而五十有五之数备。大衍之数减其五。五行之用也。虚其一者。元气

之本也。姚信董过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减之而其用四十九。易之遗书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经解以为易。司马迁

东方朔皆云。而易则无之。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氏以为易而易则无之。正其本。万事理。杜钦以为易而易则无之。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武帝以为

易而易则无之。按颜师古注司马传。差若毫厘之言引裴骃言光。乃亦犹是也。汉儒明经。执易纬以为经。岂不谬哉。尝观左氏所载占筮之辞。此类

甚多。窃意其谓易以为特卜筮之流。决其所占。否则连山归藏。如今不同。故槩以为经。汉焦延寿作易林。如干之九三。则曰道涉多版。故言迷蹇亦

犹是也。 诸儒重卦之说。 王弼以为宓义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以为文王。以经考之。随之上九曰。王用亨扵岐山。明夷之六五曰。

箕子利正。皆啇周时事。然则以为神农伏羲夏禹。皆非也。或以为文王武王时始追王。此已言王。似非文王时重。然则爻辞孰作之欤。宣子适鲁见

易象而言曰。吾今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是爻辞。意亦周公作也然此之论易者以为人更三圣谓伏羲文王孔子而不数周公盖父统

子业也。此数语见孔颕达正义。孔颕援韩宣子之言以验曰。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贽并同此说。今依用之。观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四。则六十四之体已具久矣。 孔颕达正义云。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以为伏羲。郑玄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

以为文王。其言禹及文王者。按系辞神农时已有取诸益与噬嗑。以此论之。不攻而破。其言神农亦未为得易纬数。三圣但云伏羲文王孔子。不及

神农。时神农见取诸益不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扵六十四。为得其实。 孔子彖象用夏正。 或曰易象。非孔子作也。雷在

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啇旅不行。后不省方。考之夏小正。十一月万物不通。则至日闭关。后不省方。夏之制也。周制以十一月北巡狩。至扵北岳

矣。恐大象非孔子作。殊不知周正虽建子。而孔子彖象皆建寅。故以复为十一月。遇为五月。此正孔子行夏时也。文言穆姜襄公九年。占有文

言之辞。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下距穆姜十四年。穆姜之时。已诵随繇之辞。因取乾卦文言。然其言与今易稍异。穆姜之言曰。元体之长也。亨嘉之。

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以今易考之。删改者二。增益者六。则古以有是言。孔

子特文之尔。 它卦彖象而已。独乾坤更设文言以发其义。伊川 易学。京房之学专守名教。王弼之学高谈理致。系辞文言序卦。或以为非孔子

作。其间每更一事。必称子曰。若夫子自作。不应自称子曰。欧公亦以为然。唐僧一行易纂。引孟喜序卦文辞与今易不同。然则今之序卦。等。恐非夫

子全文。或出扵经师未可知也。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六百四十九








重 录 校 官 侍 郎 臣 陈 以 勤

学 士 臣 王 大 任

分 校 官 中 允 臣 胡   杰

书 写 生 员 臣 汪 增 光

圈 点 监 生 臣 马 承 志

臣 吴   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