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遗迹志 (四库全书本)/卷10
汴京遗迹志 卷十 |
钦定四库全书
汴京遗迹志卷十 明 李 濂 撰
寺观
寺
相国寺〈在县治东本北齐建国寺天保六年创建后废唐为郑审宅园睿宗景云初游方僧慧云睹审后园池中有梵宫影遂募縁易宅铸弥勒佛像高一丈八尺值睿宗以旧封相王初即位因赐额为相国寺玄宗天宝四载建资圣阁东塔曰普满西塔曰广愿宋奭宗咸平四年增建翼廊三门前楼迎取颍川郡铜罗汉五百尊置于阁上神宗元丰中増建东西两厢又立八院东曰宝严宝梵宝觉慧林西曰定慈广慈普慈智海金元兵毁国朝洪武初重修改赐额为崇法禅寺置僧纲寺于内而并南北大黄景福三寺入焉后累经黄河入城廊庑僧舍多被渰塌今所存者圣容殿结构奇绝盖旧殿也〉
陈后山谈丛 相国寺楼门唐人所造国初朩工喻浩曰他皆可能惟不解卷檐尔毎至其下仰而观焉立极则坐坐极则卧求其理而不得门内两井亭近代朩工亦不解也寺有十绝此为二耳沈括夣溪笔谈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此拨乃掩下误也余以为非误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则声在上也益之布置如此其心匠可知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治平乙已岁雨患大相国寺以汴河势高文进等画惟大殿东西走马廊西对门庑不能为害东门之南王道真画给孤独长者买祗陀太子园因縁东门之北李用及与李象坤合画牢度义斗圣变相西门之南王道真画志公变相十二面观音像西门之北高文进画降魔变相今并存之皆奇迹也其馀四面廊壁皆重修后复集仝时名手李元济等用内府所藏副本小様重临仿者然其间作用各有新意焉
又曰大相国寺碑称寺有十绝其一大殿内弥勒圣容唐中宗朝僧慧云于安业寺铸成光照天地为一绝其二睿宗亲感夣于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故建国寺为大相国寺睿宗御书牌额为一绝其三匠人王温重装圣容金粉肉色并三门下善神一对为一绝其四御殿内有吴道子画文殊维摩相为一绝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间为一绝其六明皇天宝四载乙酉岁令匠人边思顺修建排云阁为一绝其七阁内西头有陈留郡长史乙速令狐公为功德主时令石抱玉画䕶国除灾变幻相为一绝其八西库有明皇先敕车道政往于阗国传北方毘沙门天王様来至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于此依様画天王像为一绝其九门下有瓌师画梵王帝释及东廊障日内画法华经二十八品功德变相为一绝其十西库北壁有僧智严画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图为一绝也〈宋次道东京记亦载相国寺十绝乃是后来所见事迹此不具录〉
宋朝燕翼诒谋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门为楼其上甚雄丽宸墨亲填书金字额曰大相国寺五月壬寅赐之王君玉国老谈苑 王嗣宗为御史中丞真宗一日幸相国寺回自北门嗣宗上言曰天子行黄道岂可由后门臣任当风宪讵敢废职乎上恱其直给内帑三千缗以自罚由是北门不常开
程大昌演繁露 世传相国寺门旧扁题云相国之寺凡四字或以之字为赘遂命除之别添大字其文曰大相国寺于体既该于文无赘最为可传然扁题字数奇不偶者往往皆増之字不知起自何时汉武帝太初元年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数用五故印文必五如丞相之印章则是四字外添一之字以应五数下及诸卿守相印文凡不及五者亦皆加一之字以足之后世但见太初尝增之字遂仿效之凡印文以及门堂扁额槩增一之字以求合于古殊失本意
周密癸辛杂识 相国寺佛殿后壁有咸平四年翰林高待诏画大天王尤雄伟殿外有石刻东坡题名云苏子瞻子由孙子发秦少游同来观晋卿墨竹申先生亦来元祐三年八月五日老申一百一岁又片石刻坡翁草书哨遍石色皆如玄玉蔡絛铁围山丛谈 艺祖始受命久之阴计释氏何神灵而患苦天下有欲废其教之意一日微行至相国寺将昏黒俄至一小院户旁望见一髠大醉吐秽于道左右方恶骂不可闻艺祖阴怒适从旁过忽不觉为髠拦胸抱定曰莫发恶心且夜矣惧有人害汝汝宜归内可亟去也艺祖默心动以手加额而礼焉髠乃舍之去艺祖还内密召忠谨小珰尔行往某所觇此髠在否且以其所吐物状来及至则已不见小珰独爬取地上所吐狼籍至御前视之悉御香也释氏教因不废
王铚默记 李后主手书金字心经一卷赐其宫人乔氏乔氏后入太宗禁中闻后主薨乃自内庭出是经舍于相国寺之西塔院以资冥荐且自书于后曰故李氏国主宫人乔氏伏遇国主百日谨舍昔时赐妾手书般若心经一卷于相国寺之西塔院伏愿弥勒尊前持一花而见佛云云其后江南僧持归故国置之天禧寺塔相轮中寺后被火相轮自火中堕落而经不损为金陵守王君玉所得君玉卒子孙不能保之以归𡩋凤子仪家乔氏书在经后字甚整洁而辞甚怆惋所记止此徐锴集南唐制诰有宫人乔氏出家诰岂斯人邪余少时尝读书相国寺僧舎中见大殿前有古碑二十馀多可观者今四十馀年矣昨偶至寺游览止见三二碑剥落漫漶皆不可诵馀不知所在徘徊其下久之重为之怃然
上方寺〈在城之东北隅安远门里夷山之上即开宝寺之东院也一名上方院宋仁宗庆历中开宝寺灵感塔毁乃于上方院建铁色琉璃砖塔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俗称铁塔寺旧有漆胎菩萨五百尊并转轮藏黒风洞洞前有白玉石佛后殿内有铜铸文殊普贤二菩萨骑狮象莲座前有海眼井世谓七绝元末毁于兵海眼井亦久失其处国朝洪武十六年僧祖全募縁重建〉
周密癸辛杂识 光教寺在汴城东北角俗呼为上方寺有琉璃塔十三层铁普贤狮子像甚高大座下有井以铜波斯盖之泉味甘谓通海潮旁有五百罗汉殿又云五百菩萨像皆是漆胎妆以金碧穷极精妙
上方寺塔前有行书碑一题曰大宋东京右街重修等觉禅院记乃咸平戊戌尚书职方郎中赐紫金鱼袋王嗣宗撰陇西彭太素书字体流畅颇类西安圣教序汴城石刻惟此为最耳
开宝寺〈旧名独居寺在上方寺之西北齐天保十年创建唐开元十七年玄宗东封还至寺改曰封禅寺宋太祖开宝三年又改曰开宝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区太宗端拱中建塔极其伟丽初释迦佛舎利塔在杭州佛书所谓阿育王七宝塔也及吴越王钱俶归宋太宗遣供奉官赵镕取寘寺内度龙地瘗之时木工喻浩有巧思超绝流辈遂令造塔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其土木之宏壮金碧之炳燿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舎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仁宗庆历四年塔毁于火其殿宇廊庑僧舎俱毁于金兵矣〉
欧阳修归田录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如此国朝以来朩工一人而已至今朩工皆以预为法有朩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馀岁毎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逾年撰成朩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杨文公谈苑 帝初造塔于开宝寺得浙东匠人喻浩浩性绝巧乃先作塔式以献毎建一级外设帷帟但闻椎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其有梁柱龃龉未安者浩周旋视之持巨槌撞击数十即皆牢整自云此可七百年无倾动人或问其北面稍高浩曰京城多北风而此数十步乃大河润气津浃经一百年则北隅微垫而塔正矣浩素不茹荤求度为僧数月死世颇疑其异〈喻浩或作预浩未知孰是〉僧文莹玊壶清话 郭忠恕画楼阁重之状梓人较之毫厘无差太宗闻其名诏授监丞时将造开宝寺塔浙匠喻浩料一十三层郭以浩所造小様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馀一尺五寸收杀不得谓浩曰宜审之浩因数夕不寐以尺较之果如其言黎明扣其门长跪以谢
道山清话 元祐癸酉九月一日夜开宝寺塔表里通明彻旦禁中夜遣中使赍降御香寺门已闭既开寺僧皆不知也寺中望之无所见去寺渐明后二日宣仁上仙
按宋史端拱中开宝寺塔成侍御史田锡上疏曰众谓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帝亦不怒繇是观之太宗轻用民力以作无益固不能免千古之讥然能容受谠言不罪諌者抑亦可谓贤已
宝相寺〈在大梁门外世传古锤和尚证果之处五代唐明宗长兴元年创建晋高祖天福三年赐额内有慈尊阁与弥勒佛大像俗名大佛寺寺之内又有罗汉洞及罗汉塑像五百尊元末俱为兵毁洪武二十年都纲善春因故址重建〉
周密癸辛杂识 汴城宝相寺俗呼为大佛寺有五百罗汉塑像甚奇古又噀水石龙镌刻甚精皆故宫物也
孝严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五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宋鼎南迁毁于兵火国朝洪武二十二年已已僧本福重建三十一年戊寅黄河入城沦于水正统十二年丁卯僧祖习修葺完整〉
天王寺〈在安远门外前代创建无考后殿画壁乃张世禄笔极奇绝岁久剥落尽矣惜哉〉天清寺〈在陈州门里繁台上周世宗显德中创建世宗初度之日曰天清节故名其寺亦曰天清寺之内砖塔曰兴慈塔俗名繁塔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重修元末兵燹寺塔俱废国朝洪武十九年僧胜安重建永乐十三年僧禧道等复建殿宇塑佛像〉
王铚默记 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天清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
国相寺〈在天清寺南即天清寺之前楼三间国朝洪武十七年僧胜安因楼废址改建佛殿名曰国相二十一年僧净慈增建观音堂方丈廊庑三门〉
白云寺〈在天清寺西北即天清寺之白云阁废址也国朝洪武十九年僧胜安圎真于其址重建殿宇佛像仍其旧名曰白云寺〉
李夣阳撰国相寺记 国相寺繁台前寺也䑓三寺后曰白云中曰天清塔断而中立有鹳巢其上戛戛鸣按夣华录繁台寺一耳亦不言其地之盛尝问之老长曰寺一耳而三其教中教之讲僧玉色褊衫后教之禅深褐褊衫前教瑜伽浅褐褊衫而寺遂三后有白云阁于是号白云寺中有天清殿于是号天清寺前有国相门于是号国相寺寺分势孤时迁世殊于是崇者颓而下者芜僧阘教污庸师恶徒于是树石盗亡损破鸟鼠秽之往来羊猪寺非若能主矣又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崩啮幽窟狐狸魑魅昏啸阴啼僧席未暖业逃去而善彬者国相僧也乃奋然兴曰寺时世废邪僧废之邪于是守一清修年七十馀步诣戒坛受戒持之于是寺得不土平者彬之力也汴城以水湮故诸古迹茫然荡然独斯台岿然存峻峙可游游者挈醪榼载吟笔花晨月夕雪驴风马无不扣彬之门者斯足知彬也正徳间彬葺其寺殿暨伽蓝阁山门钟楼僧房等而睢阳卫百戸赵钺等实助之涅塑其像设按旧碑寺宋太平兴国二年建今洪武初僧古峯者新之相去四百馀年迨彬又百五十年馀矣而空同山人为之记
观音寺〈在城东南万龙冈元至正元年僧了空建国朝宣徳五年僧德广重修〉
万夀寺〈在城北周八寨国朝洪武元年僧德浄建天顺二年僧真贤重修〉
隆兴寺〈在城东北董盆铺国朝天顺元年僧徳忠建成化十年僧真果重修〉
清凉寺〈在城东梳头冈国朝景泰元年僧本朗建天顺八年僧真能重修〉
一轩寺〈在巨盈库西北元末兵毁〉
云老寺〈在儒林街北元末兵毁其遗址今为祥符县儒学〉
兴国寺〈有二一在马军桥东北宋太平兴国间创建金季兵毁元改为文济王府国朝洪武初为宋国公冯胜宅一在城西西和保宣徳元年僧觉慧建成化十六年僧徳来重修〉
杨文公谈苑 太平兴国寺旧龙兴寺也周世宗废为龙兴仓国初寺主僧屡击登闻鼓求复为寺上遣中使持剑以谕之曰此寺前朝所废为仓厫以贮军储汝何故烦凟帝庭朝命断取汝首仍戒之曰倘偃蹇怖畏即斩之或临剑无惧即未可也既谕神色自若引颈就戮上闻之感叹复命为寺宋朝会要 兴国寺乃唐龙兴寺也开宝二年诏重修太平兴国元年赐今额
明福寺〈在雷家桥西南武成王庙之西金宣宗时展城废毁〉
慈孝寺〈在雷家桥西北故驸马都尉吴元扆宅也天圣二年十二月诏建寺奉真宗神御初议名慈圣时太后号有此二字改赐今名戒坛院本寺园宝元初僧文旦创建戒坛庆历五年赐额戒坛院金末兵毁〉
报慈寺〈在钟楼东北后巷毁于金兵〉
龟儿寺〈在相国寺西北洪武四年改为兵马指挥司而寺随以废〉
安业寺〈在鼓楼东北钉秤巷毁于金兵〉
乾明寺〈在安业坊席箔巷西毁于金兵〉
广福寺〈在广福坊上方寺之西南后废为大梁卫营〉
恵安寺〈在上方寺之西南俗名破塔寺元末兵毁〉
铁佛寺〈有二一在大梁门外西北金水河堤之南今废一在相国寺东相传亦本寺禅院今见存〉显圣寺〈在大梁门外西北白沟河之南俗名菩提寺周显德四年创建金末兵毁〉
巴楼寺〈在城西金水河南元末兵毁〉
鸿福寺〈有二一在城西金水河北元末兵毁一在城东北沙窝冈宋崇宁元年建国朝成化十六年僧本资重修〉
地涌佛寺〈在郑门里之南元末兵毁〉
法云寺〈在南薫门外云骥桥之西元末兵毁〉
景德寺〈在丽景门外迤东周世宗显徳五年以相国寺僧多居隘诏就寺之蔬圃别建下院分处之俗呼东相国寺显德六年赐额天夀寺宋真宗景德二年改名景德寺后有定光释迦舍利砖塔累经兵燹河患今为平地〉
惠明寺〈在仁和门北周太祖广徳中创建金季兵毁〉
乾宁寺〈在仁和门外金季兵毁〉
太师寺〈在县治西北元太师伯颜宅也后改为寺今为大梁驿〉
华严寺〈在郑门外西南金兵毁之〉
两浙寺〈在城西金水河侧金兵毁之〉
奉圣寺〈在城南凤城冈之上金季兵毁〉
朩鱼寺〈旧名兴国寺在城南闹店保宋时建金季兵毁元僧满讲主击朩鱼化縁重建因名朩鱼寺密迩朱仙镇亦名寺也〉
旌德寺〈在城东南神冈上元末兵毁〉
母寺〈一名保福寺在城北母寺保元于氏子母二人修建后沦于河水〉
奉先寺〈在城西金明池之西宋建以祭宫人之所金兵毁之〉
十八圣寺〈在封丘门外之东因有白塔又名白塔寺元末兵毁〉
清钟寺〈在大梁门外莲花池之后〉
显静寺〈在陈州门里周世宗显德二年创建金兵毁之〉
普求寺〈在白墓子冈西北〉
以上皆僧寺或存或废然亦有湮没无可考者矣
庆夀寺〈在大梁门外建隆厢元至正间尼僧普谦创建后废国朝洪武五年尼僧洪心等重修〉永宁寺〈在大梁门外庆夀寺西元至正间尼僧普义创建后废国朝洪武三年尼僧盛得重修〉打瓦寺〈在土市子街东北惠和坊始建无考元末兵毁国朝洪武二十年尼僧义果等重修〉观音寺〈在上方寺前周府创建〉
文殊寺〈在鼓楼东北钉秤巷之东信国公汤和宅旧基也国朝永乐十三年尼僧悟善创建〉弥陀寺〈在大宁坊朩场街之东南国朝洪武二十年尼僧义庆等创建〉
以上皆尼寺庆夀永宁打瓦三寺俱废而观音文殊弥陀三寺见存
北太黄寺〈在城东北陈桥南宋仁宗曹太后敕修元末兵毁国朝洪武二十年僧法玉重建〉南太黄寺〈在城东北母寺保张耳冢之西元末兵毁国朝洪武十五年僧本受重建〉
景福寺〈在城东北马尾墙保始创无考元末兵毁国朝永乐十年僧福宝重建〉
以上三寺俱归并于相国寺
观
延庆观〈在城内汴河之北浚仪桥之西旧为朝元万夀宫斋堂今军储仓即朝元万夀宫之遗址也元世祖时盘山栖云道人王志谨建元末伪宋太保刘福通废之惟存斋堂耳国朝洪武初为宝泉局铸钱之所后移局于蔡河湾而斋堂悉已颓毁洪武六年设道纪司于内十年都纪邵惟真副都纪郑德柔等改建正殿奉安三清又建左右高真之殿及东西两庑永乐十年都纪赵德信又建三门焕然一新内有宋时诸名公石刻甚多今悉散失无复存者矣〉
陈颀闲中今古 开封赵宋建都之处予毎追访古迹故老仅能道其一二形似而已府学中诸碑刻多宋太学中石经皆磨㓕破碎罕有完者间有徽庙时诗文亦首尾弗全周视斋庑见石础俱断碑隐然文字在上学子言不特此耳为在位之人取为它用者甚众后于延庆观东偏道士房见一石刻乃苏子美所作诗瓜果浮沈酒半醺满床书史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因录于此以见当时士大夫其所著述何可胜数如此诗者不过一时口占尚刻之于石则其他大述作而为世所珍重者不为后人柱下之石能几何哉
又曰成化间黄河边有龙生一卵在苇泊中大如升许渔者得焉一商人以布易之送于官置诸延庆观居民异之观者如堵时卢龙周斌知开封府以其惑乱人心击碎之中包碧水馀无所有数日后俄有大风自观中起抜庭前两朩从东北去㧞都司前一大朩又拽去左布政章绘衙内楼后半间未几绘被原杰侍郎考黜斌擢陜西参政去祸福有定不可惑也并记之
佑圣观〈有二一在城内西南隅马军衙桥之西观前有积水夙著灵异正德初改为大道宫一在陈州门里普济水门西北金季兵毁〉
三清观〈在安远门内东南始创未详永乐三年建天顺五年沦于水成化十四年重修〉
余少游是观见壁上有李献吉诗云二十年前走马地三清台殿肃清高重来无限春风思不似刘郎为看桃今空同集中不载
玉阳观〈有二一在大梁门内即杨六郎宅址也一在城隍庙后近西街北乃金章宗时汴京之永丰仓也金季兵毁元世祖时盘山栖云道人王志谨于其处建观以居全真道人蜕尘子陈志宝元末改为忠襄王察罕特穆尔祠堂国朝洪武初又改为河南布政司巨盈库〉
建隆观〈初名太清观在大梁门外西北周世宗所建宋太祖以建隆改元遂更名为建隆观重修殿宇廊庑緫一百四十有九区后取杭州昊天上帝铜像奉安于中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以唐秘书监贺知章七代孙道士某住持是观加葺昊天上帝殿其后皆毁于金兵〉
会灵观〈在南薫门外东北普济水门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创建内设延真献殿祝禧斋殿西则崇元殿以奉灵宝天尊二夹殿则奉中茅小茅真君东西列五岳圣帝五殿左右二夹殿则奉五岳之储副佐命之山罗浮括苍霍山抱犊少室武当等十山真君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李若谷罢参知政事留京师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会灵观事宫观置提举自此始观南有奉灵园观东有凝祥池中有崇禧殿观西壖有小池中亦建崇禧殿奉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洞渊龙王等神续又増置明丽及临水二殿后皆毁于金兵〉
宋朝会要 大中祥符八年五月诏会灵观池以凝祥为名园以奉灵为名观以奉五岳帝仁宗时观火既重建改名曰集禧
祥源观〈在繁台东南宋初有人于此地见龟蛇因建真武堂真宗天禧二年泉涌堂侧汲之靡竭人有疾疫者饮之辄愈乃就其地建观緫殿庑神厨钟经楼斋堂道院廨舎凡六百一十三区其正殿曰灵真以奉真武像加号灵慈真君东圣藻殿以安御制赞西灵渊殿涌泉之所前广圣殿西开祥斋殿南有灵禧园东有凝碧池乃唐汴牧睾改为池后皆毁于金兵累经河溢淤平〉
宋朝会要 醴泉观本拱圣营地也天禧二年闰四月诏拱圣营醴泉所宜立观以祥源为名仁宗时观火既重建改名曰醴泉东水门里亦有醴泉观兴此不同
万夀观〈在景龙门西北本玉清昭应宫东偏别殿也天圣七年夏六月玉清昭应宫灾燔𤑔殆尽惟存长生崇夀二殿并章献太后本命殿后稍修葺改崇夀殿名太霄殿徙奉玉皇铜像増缮宝庆延圣二殿及膺福斋殿崑玉池亭又葺章懿太后御容殿改名万夀观后皆毁于金兵〉
宋朝燕翼诒谋录 万夀观本玉清昭应宫也宫为火所焚惟长生崇夀殿存殿有三像圣祖真宗各用金五千馀两昊天玉皇上帝用银五千馀两仁宗天圣七年诏玉清昭应宫更不复修以殿为万夀观盖明肃太后尚有修营之意宰臣犹带使领至是始去之示不复修营也真宗朝盛礼缛仪屡举费金最多金价因此顿长人以为病仁宗明道二年正月癸未诏册宝法物凡用金者并改用银而以金涂之自此十省其九至今惟宝用金馀皆金涂也
林希两朝宝训 天圣七年七月〈纪年通载云六月〉玉清昭应宫灾上以所存长生崇夀殿为万夀观
天庆观〈大中祥符二年十月诏天下州府军监关县皆建道观一所以天庆为名〉
醴泉观〈在东水门里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泰山醴泉出诏于其地建醴泉观后复建观于京城金季兵毁〉
西五岳观〈在南薫门外街西宋时建以奉五岳之神国朝洪武二年夏五月为震电雷火所毁〉南山观〈在安远门里街西三皇庙之南始建无考元末兵毁〉
四圣观〈在相国寺桥之南始建无考金季兵毁〉
延真观〈在南薫门里西南始建无考元末兵毁〉
玉霄观〈在大梁门外今三圣堂之北始建无考元末兵毁〉
以上诸观皆道士居之自建隆观而下俱久废无一存者
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自真宗兴崇道教置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使以宰相为之副使判官都监及集禧观醴泉观东西太一宫提举则以两省两制丞郎及防御诸司使副为之掌奉斋醮之事又有译经润文使亦以宰相为之熙宁以后増置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而时相欲以宫观之禄处不奉行新法之人遂无限贠亦无执事而释老之事则如历代领之祠部郎官又属鸿胪寺至徽宗时改隶秘书省
洞源观〈在大梁门外大佛寺迤西宋仁宗景祐二年冨平郡王姑施氏愿入道为女冠乃以崔怀道私第八十间改为道观赐名洞源后毁于金兵〉
遇仙观〈在仁和门内街南元时建国朝洪武三十二年沦于河水永乐十年女冠李云山重建〉逍遥观〈在仁和门内街南元英宗至治三年创建国朝洪武十八年女冠李妙方等重建〉以上三观皆女冠居之俱久废无一存者
汴京遗迹志卷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001年 (提及)
- 725年 (提及)
- 996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1383年 (提及)
- 729年 (提及)
- 1013年 (提及)
- 930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447年 (提及)
- 977年 (提及)
- 1386年 (提及)
- 1415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341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1474年 (提及)
- 1450年 (提及)
- 1464年 (提及)
- 1426年 (提及)
- 1480年 (提及)
- 1340年 (提及)
- 1024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957年 (提及)
- 1102年 (提及)
- 959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955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412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405年 (提及)
- 1478年 (提及)
- 1008年 (提及)
- 1012年 (提及)
- 1015年 (提及)
- 1029年 (提及)
- 1009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035年 (提及)
- 1385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