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南志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河南志 
辑者:徐松 
佚名 (元)
一说为宋宋敏求著。

河南志(inone)

○京城门坊街隅古迹京城(以下自隋通叙至宋。)隋曰罗郭城。

(武后号神都城曰金城。唐书曰:天宝二年,筑神都城罗城,号曰金城。)周回五十二里,

(按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

隋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乱,摧圮殆尽。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庳陋。至宋景佑元年,王曾判府事,复奏加筑。于是城雉仅完。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

(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东曰长夏门,(在定鼎门东五里。)西曰厚载门。

(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罗门,

(无榜。当是取罗郭之义而名之。)南曰建春门。

(建春门在府城东南—十里。隋曰建阳,唐初改。按韦述记:中曰建春,南曰永通。永通,周广顺中犹存。疑国初废塞而开罗门。)北面二门:东曰安喜门,

(隋曰喜宁,唐初改。)西曰徽安门。城内纵横各十街,

(按韦述记:定鼎门街,广百步;上东、建春二横街,七十五步;长耳、厚载、永通、徽安、史喜门及当左掖门等街,各广六十二步;馀小街各广三十一步。今不复旧制。)

凡一百二十坊。

(隋曰里一百三,市三。唐改曰坊。今八十八坊隶河南县。三十二坊隶洛阳县。按韦述记:每坊东西南北各广三百步,开十字街,四出趋门。白唐末五代,鞠为荆棘。后依约旧地列坊云。)

坊久无榜。皇祐二年,张奎知府事,命布列之。洛阳志云,凡一百二十坊。

明教、宜人、淳化、安业、修文、尚善、乐和、正平、修行、崇业、修业、。旌善、尚贤、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劝善、惠训、道术、归德、康俗、敦化、道化、温柔、择善、道德、仁和、正俗、永丰、修善、思顺、福善、惠和、安众、兴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乐成、安远、慈惠、上林、游奕、集贤、尊贤、章善、贤相、永泰、临阁、廷福、富教、询善、铜驼、崇让、履道、履信、会节、绥福、从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归仁、怀仁、仁风、静仁、廷庆、宁人、宽政、淳风、宣风、观德、积善、从政、大同、承义、明义、教义、广利、通济、怀义、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义、道改、永福、思恭、归义、履顺、进德、温洛、景行。时邕、立行、殖业、丰财、教业、毓材、德懋、毓德、审教、积德、赐福、教善、兴艺、通远。

河南府路罗城,隋筑。(自隋至宋通叙。)

唐天宝二年,筑神都罗城,号曰金城。当皇域端门之南,渡天津桥,至定鼎门南北大街,唐曰定鼎街。

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天街。按韦述记: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时种樱桃、石榴、榆、柳。)

(中为御道,通泉流渠。今杂植槐、柳等树两行。洛阳志云:褚载《定鼎门诗》:郏郧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白傅《过天门街诗》: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张光朝《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诗》:仙媛来朱邸,名王出紫微。三周初展义,百两遂言归。郑国通梁苑,天津接帝畿。桥成乌鹊助,盖转凤凰飞。霜仗迎秋色,星缸满夜晖。从兹磐石固,应为得贤妃。)

街东凡六坟:从南第一曰明教坊,

(唐有龙兴观,宋璟宅,崔融宅。凡坊内有韦述《记》所著隋唐旧棘存者大书之改易者附见其下;堙灭者注于坊名之下。)

(韦述记后唐事及五代后事,虽毁废皆大书之,所以续旧志之阙。)次北宜人坊,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讳改。俗作“仁”者,非。其半坊,隋齐王陈宅。唐为太常寺药园。)西南隅,菏泽寺。(详见寺类。)

次北淳化坊,(唐有王仁皎宅。)次北安业坊,

(隋有薛道衡宅。唐有太仆寺、典厩署,霍王元轨宅,李怀远宅。)次北修文坊,

(隋立国子学于此,因曰修文。有麦铁杖宅。唐显庆二年,尽并一坊之地为雍王宅。王升储,立为弘道观,因改坊名弘道。国初避庙讳,复曰修文。)

次北尚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太史监,本崇贤馆。又有宗正寺、内仆局。吱王范宅,本武三思宅,有薛稷画鹤。薛王业宅,本太平公主宅。)坊之直北,引龙桥,

(详桥类。)天津桥,(北有就日亭,桥南有朝宗亭,并钱惟演建。)坊之东,郭从义、安审琦宅。

详宅类。定鼎门街东第二街,(北隔洛水,当皇城之左掖门。)凡六坊:从南第一曰乐和坊,

(唐有国子学,本韩王元嘉宅。武攸宁宅。齐景胄宅。李适宅。李景让宅。)次北正乎坊,

(今或作“改平”者,非是。唐有孔子庙、园子监。开元初,秘书监吴道师撰碑立庙前。又有安国女道士观,本太平公主宅。平贞音宅。李迥秀宅。路应宅。)

次北修行坊,(唐有奉国寺,本张易之宅。又豆卢钦望宅、李义琰宅。)次北崇业坊,(唐有福唐观,申王揭宅,裴度宅。)

次北修业坊,

(唐有景云女道士观。鄎国公主宅,本许敬宗宅。代国公主宅,本陆烦宅。)次北旌善坊。(北至洛水。唐有崇化寺,宁王宪宅,本安乐公主宅。)

定鼎门街东第三街,

(唐时,北当洛水之中桥,又当东城之承福门。其桥隋大业初造,名立德桥。唐乾封中,韦机徙于东街。按承福门今废。)凡八坊:从南第一曰尚贤坊,

(唐有张锡宅,父子五人列戟,时号“万石张家”。又武攸宜宅,狄仁杰宅,裴谈宅,崔明膏宅,韦凑宅,张知謇宅。)次北敦行坊,

(唐有司农寺司竹园,本周思茂宅。裴淮宅。吴兢宅。)次北崇政坊,(唐有府学,社景佺宅,王志愔宅,李伯潜宅。)次北宣范坊,

(隋唐半坊为河南府廨。西北去宫城七里。古监洛城,即古之甘罗城也。隋置都,因平之。莫详置立所由。有元行冲宅。)次北恭安坊,

(隋有冯慈明宅。唐有太子寞寺,诸无量宅,贾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次北劝善坊,

(隋有李圆通宅。唐有魏徵宅,后王方庆居之。又有窦希珑宅,毕构宅。)次北惠调坊(北至洛水。隋有翻经馆。唐有长宁公主宅,岐王山亭院。)

半已西道术坊。

(隋炀帝多忌恶五行,占候、卜筮、医乐者,皆追集东都,置此坊,遣使检察,不许出入。时改诸坊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伎艺所聚,谓之道术坊。啻贞观中,并坊地以赐魏王泰。泰为池,弥广数顷,号“魏王池”。泰死,复立为道术坊,分给居人。神龙中并人道调坊,尽为长宁公主第。开元初复旧。)

定鼎门街东第四街,(北隔洛水,当北郭之徽安门。)即长夏门之西街,凡七坊:从南第一曰归德坊,

(唐有韦承庆宅,刘幽求宅,刘子玄宅。长夏亭,门内客亭也。水南仓,太祖常幸其所,制度甚雄敞。按今仓之南有土赘挡嚏吣梗煞鞘恰!水南草场。次北康俗坊,

(唐有张说宅,陆馀庆宅,刘知柔宅。)次北敦化坊,

(本基化坊,唐景云初避明皇名。隋有永昌公主宅。唐有麟趾女道士观,贾敦颐宅,后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罗宅,源乾曜宅,陆象先宅,嗣许王瓘宅。)

次北道化坊,

(隋有王邵宅,赵才宅。唐有定安公主宅,皇甫无逸宅,本萧琮居,后为唐临宅。又有房仁裕宅,本隋郡学。按道化一作遵化。唐中书令崔湜宅。悟寂禅院,晋开运二年将军牛氏、汉乾祐二年沂州刺史李奉先奏赐名。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冯拯园,今属民家。)

次北温柔坊。

(唐有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卢光祚居焉,后为秦国公主宅。又有琼山县主宅。阁门使薛贻简园,号薛氏奉亲园。园内流杯石,傅自平泉徙致。)次北择善坊,

(唐有率更寺,李𪟝宅,张仁愿宅,本隋来护宅。又有宣城公主宅,娄师德宅。)次北道德坊。

(本道训坊。北至洛水。隋有秦王浩宅。唐永昌中,析河南、洛阳二县立永昌县,治此坊之东南隅。神龙元年省。并一坊为长宁公主宅及鞠埸。景龙女道士观,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处焉。又有史务滋宅,武成王庙。后唐枢密使郭崇韬园,后没人官,俗名“进过园”。园有十二逗角子,制作甚精。郭崇韬、枢密使安重诲宅,《唐洛州刺史卢万石德政碑》,苏诜八分书。)

右定鼎街东,长夏街西,南至城,北至洛水,坊二十七。长夏门街之东第一街,

(定鼎门街东之第五街也。南出长夏门。唐时此当洛水之中桥,乃韦机所徙者。按:唐《李昭德傅》: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上元中,司晨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唐末其桥亦废。)

凡八坊:从南第一曰仁和坊,

(按,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讳改,当作人和。而韦述《记》、《白居易集》与今洛城所傅,并作“仁”字,未详。唐有许饮明宅。韦述云:此坊北侧数坊,去朝市远,居止稀少,居止稀少,惟园林滋茂耳!唐礼部尚书裴宽宅,子孙最众盛;尚书、兵部侍即裴邻宅,并失处所。)

次北正俗坊,

(唐有玄元观,李从远宅。唐太子太傅分司东都李固言宅,失处所,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苏逢吉宅。赠侍中李谷宅,后鬻于张知白家。)次北永丰坊,

(唐有杨再思宅,崔泰之宅,吴师道宅。)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积宅。唐有波斯胡寺。韦述云:坊内多车坊、洒肆。水南巡。俭使廨,自章善坊徙。旧有转运使廨,今徒乐成坊。)次北思顺坊,

隋有诸葛颖宅。唐有杨纂宅,张嘉贞宅。嘉贞子延赏,延赏子弘靖,皆为相。其居第亭馆之丽,甲于洛城,子孙五代,无所加工,时号三相张家。唐贾敦颐、敦实二碑。敦颐,永徽初为洛州刺史,其弟敦实,后为洛州长史,并有惠政,民立二碑,号《棠棣》碑,后唐大理卿保殷宅。晋户部尚书致仕郑韬光宅。宋太子少师致仕李肃宅。肃仕唐,愿五代,至建隆初卒。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晦叔宅,园在宅南街,宅有小书楼。起居舍人尹洙宅。三司副使刘元瑜宅。旧有留司御史台,宋徙乐成坊。

旧有西双市门,(今废。)次北福善坊、福善坡,

(坡势隆起,而韦述《记》不著。疑张全义保南州时所筑垒垣,其后未尝平荡,因坊以得名。梁刑部尚书致仕张策宅。策本居敦化坊,相梁太祖,风恙,致仕居此,修徨嘉木,图书琴酒自适。后唐太子少傅致仕李琪宅。周太子太师致仕白文珂宅。自张策至文珂三宅,皆失其处所。料量院,自水北思恭坊徙。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知白宅。)

次北惠和坊,

(隋大业四年,坊内道东南醴泉涌出,水面阔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气如雾,疾病者取饮之,多效,时人谓曰神泉。至九年枯竭。唐有安修仁宅,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石守信宅,今悉摧毁。普明院,有水磴。)

次北安众坊。(北至洛水。唐有尹思贞宅。)长夏门街之东第二街,凡九坊:

(按,九坊之内,比唐无南市,而多安远一坊,又徙上林妨以接慈惠。)从南第一曰兴教坊,

(汉泰宁军节度使慕容超宅。超即汉祖同母弟,人周赐第于此。然未尝居之,在兖州被诛。)次北宣教坊,

(本名弘教,唐神龙初,避孝敬皇帝讳改。有怀音府溪园,五代时官园。旧有东西两溪,今故基、石柱仅存。唐太子少师皇甫鳙宅。全真观,后唐天成四年改崇圣宫,宋大中祥符中改。

次北陶化坊,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唐有桓彦范宅,苏颈宅,卢从愿宅,王光辅宅。唐太子宾客高重宅,失处所。国子监,后唐同光三年建文宣王庙于尊贤坊,至宋咸平三年重修,疑后徙于此。旧曰府学,景祐元年直集贤院谢绛论奏,始正监名。宝元中,立绛影堂于监,留守推官蔡襄为《记》。)

次北嘉善坊,

(隋有元文都宅,韦津宅。唐有菏泽寺经坊,郑果宅。都商税院,旧曰盐铁分巡院。唐嗣虢王邕宅。周中书令冯道宅,本后唐尚书、礼部侍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说宅。说贬夷州,宅没官,明宗天成三年以赐道。晋天福三年,复诏以宅赐道为永业。次西,太子少傅致仕柴守礼宅。守礼即世宗父。世宗即位,拜光禄卿致仕,为造大第于洛阳,月给优厚。恭帝嗣位,加太子少保。国初加少傅。守礼在洛十五年,颇纵恣。当时将相王博、王晏、王彦超、韩令坤等,父皆在,悉屠洛中,常与守礼游处,任意所适,无复拘检,而守礼尤暴横,洛中号为“十阿父”。按此宅。显德六年守礼为太子少保致仕方买之,疑为别宅。其官修大第,今失其处。至天禧中,守礼玄孙元吉复鬻之为陈氏居。御史中丞李及宅。尚书右丞赵安仁宅。太子少傅致仕赵稹宅。太子少师致仕任布宅。龙图阁直学士刘烨宅。龙图阁直学士郭稹宅。)

次北唐之南市,

(隋曰丰都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馀肆。四壁有四百馀店,货贿山积。唐贞观九年促半坊,其下通利坊居半坊。今不分市,通利直接嘉善。疑以次皆徙近南,所以容增安远一坊。)

今通利坊,

(即南市。通利坊,张全义筑垒以居,今号旧门。下金莎岭,或云参沙字转写。妙法尼院,汉乾祐二年,检校太师安叔千为女登广以宅建之。)次北乐成坊,

(即唐南市与通利坊之地。旧有榷货务,本唐李𪟝宅,今废。今礼部侍即吴育宅,本驸马都尉王承衍宅。转运使廨,庆历中,诏遣京西转运一员居洛,寻以非便,复许留司。御史台。玉沙滩,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碛。)

次北安远坊,

(续增之坊,即唐乐成坊之地。有李道谦宅,魏王符彦卿水磨。)次北慈惠坊,

(唐有姚崇宅。按韦述《记》:此坊半已北,即洛水之横堤。今乃其北,更益上林一坊,未详。银沙滩,亦曰银沙碛。)次北上林坊。

(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洛河竹木务,自宽政坊徙。清洛馆,景祐中,留守张士逊建为客馆。济川亭,在洛河中浑西偏,张士逊建。)长夏门街之东第三街

(北隔洛水,当北郭之安喜门。)凡十一坊:(按,十一坊之内,比唐增贤相一坊。又徙钅同驼以接询善。)从南第一曰游奕坊,

(唐曰嘉庆坊。内有李树,其实甘鲜,号“嘉度李”。其坊改易岁月,未获。)次北集贤坊,

(唐有杨玄琰宅,泉献诚宅。唐中书舍人逊逖宅。中书令裴度宅,园池尚存,今号“湖园”,属民家。太师致仕卢钧宅,失处所。太子太师致仕吕蒙正园。)

次北尊贤坊,

(唐有扬玄琰宅,泉献诚宅,崔玄童宅。唐东都留守郑叔明宅。宋开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开府之女。尊贤第中有小楼,宋夫人习羯鼓之所。唐成德军节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阳》《杂俎》云:宅中门外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馀朵。今失其处。尊贤园。官园。观文殿学士张观园。龙圆阁直学士郭稹。)

(按《宋史》卷三○一有《郭稹传》,据改。园。提点刑狱廨,庆历中徙邓州,其廨舍常空间。)旧有南双市门,(今废。)

次北章善坊,(唐太子少傅豳国公窦希城宅,昭成太后之弟,赐第。)其东贤相坊,

(晋少帝开运二年,改中书令桑维翰本贯河南县章善妨为贤相坊。按,今乃析章善之东、会节之西增一坊焉。尚书、刑部即中王济宅。)次北永泰坊,

(唐贞观九年,析南市置。尚书、工部侍即致仕张去华宅。去华致改,园中作中隐亭以见志。故相张齐贤居会节坊,号南张,去华号北张。皆子孙昌炽,洛中冠冕,二族最盛。左军巡院,本吴越国进奏院。直史馆乐史宅。直集贤院李建中宅,有书堂号“净居”。观文殿学士张观宅,本太子太师致仕吕蒙正宅,真宗两临幸之。)

次北临阗坊,

(河南府廨。唐末张全义为尹,徙府廨于此。至宋皇祐初,夏竦、张奎重葺之。府东西皆有门。其榜饯惟演飞白书。《张全义德政碑》在府南门之西。紫嵩馆,景祐中判府事张士逊建为客馆,通判府事郭稹为《记》。右军巡院,盐麹院,临阗馆,旧监院之地,张士逊建。)

次北延福坊,

(唐有福先寺水磴,四轮齐转。莱国公寇准宅,本洛民左氏居。有紫牡丹花者,准谪官始创之。专勾司太子太保吕端宅。)旧有双市门,

(今废。)次北富教坊,(尚书、礼部侍即吴育园。)次北询善坊,

(北至洛水。唐有郭广敬宅,后为姚崇山池院。崇薨,为金仙公主所市。)次北铜驼坊,(按,此坊自洛水之北徙。)

坊之西北。(会通桥。)长夏门街之东第四街,凡八坊:从南第一曰崇让坊,

(唐有苏颋竹园。韦述《记》云:此坊出大竹及桃,诸坊即细小。唐兵部尚书顾少连宅,与其下皆失处所。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隐即茂元婿,有《崇让宅诗》数篇。太仆卿分司东都韦璀宅。瓘白州观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过浯溪题云:分司优间,城为忝幸,宦涂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却归来,还是杜陵一男子。”馀洛川敝庐在崇让里,有竹千竿,有池一亩,罢郡之日,播猿一只,越鸟一双,叠石数片,将归洛中,方与猿鸟为伍。得丧之际,岂足介怀,!)

次北履道坊,

(隋有乐平长公主宅,即文帝长女,周宣帝后也。又有宇文恺宅。唐有源匡赞宅,高力牧宅,长寿寺果园。唐吏部尚书崔群宅,失处所。端明殿学士李淑宅。)

次北履信坊,

(本恭俭坊,避武太后曾祖名改。唐有邪王守礼宅,本霍王元祥宅。又有馆陶公主宅。唐太子少保韦夏卿宅,宅有大隐洞,其下皆失处所。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宅。太子宾客李仍淑宅,宅有樱桃池,仍淑尝与白居易、刘禹锡会其上。)

次北会节坊,

(唐有袄祠。后唐齐王张全义宅。全义入梁名宗奭。梁太祖乾化元年七月辛丑幸宗奭私第,宰臣视事于归仁亭,至甲辰归内。今失所在。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园,太祖幸洛,仁浦献其园。牡丹有魏紫,盖出于此园。侧有宅位,今并荒废。太子太师王溥宅,溥居丧,留守向拱为营园宅,相传其地本唐徐坚宅,而韦述《记》不载。林木丰蔚,甲于洛城。以尝监修国史,洛人名“王史馆园”。司空致仕张齐贤宅,圜在宅之南。吏部尚书温仲舒园,旧有治院,今废。)

旧有东双市门,(今废。)次北绥福坊,

(唐有道冲女道士观,河南县廨。张全义祠堂。全义为尹时,民为立生祠,后设本主祭之。皇祐初,族孙奎知府事,重葺之,命从事吴师孟为《记》。)

净宝尼院,

(晋天福三年,后唐明宗王淑妃兄万荣以宅建。礼部尚书范雍宅,雍再知府事,葺园亭甚佳。)次北从善坊,

(唐长寿中以蕃胡慕义,请立天枢。武太后析洛阳、永昌二县,置来庭孙廨于此坊,以领四方蕃客。后蕃客隶鸿胪寺,县遂令人户。神龙元年省。孝敬皇帝庙,《礼阁新义》曰:开元七年,建庙于东都从善里。天宝之后,祠飨遂绝。唐左散骑常侍刘子玄宅。子玄,开元中史官,而韦述《记》载宅在归德坊。其曾孙敦儒有孝行,贞元末,旌表门闾,洛中人谓之刘孝子。其宅乃在从善坊,疑曾徙居,今失其所在。太师赵普宅。普为留守,官为葺之,凡数位,后有园池,其宏壮甲于洛城,迄今完固不坏。普以太师归其第,百日而薨。子孙皆家上都,尝空闳之,尚有乐器、壶酒、簿书之类,扁缫甚多。周司空苏禹珪宅,在赵普宅东相邻。太子太保致仕杨凝式宅,宅才三十馀间。其地南北长,园林称是,而景趣萧洒,人号“锦缠撵”。自后凡更数主。凝式为太子少师最久,又愿左右仆射。致仕,改太子太保。卒而世人但呼杨少师,今保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彦博家庙并宅。庆厝元年郊祀敕,许三品以上立家庙,而未有奉其诏者。皇祐三年,公为宰相,奏于河南府建私庙,可之。其制四室。自宋大臣有家庙,此为始焉。其地本粱宋州宣武军节度使袁象先宅。宁福观,晋天福二年建。靖安观,俗曰土星观,至宋嘉祐四年,判河南府文潞公奏改,潞公亲题其额。)

次北睦仁坊,

(按,“仁”字避唐太宗讳改,当作“人”。而韦述《记》与今洛城所传,皆作“仁”。唐时坊内出柿实,俗称睦仁之柿、嘉庆之李。甘露院,漠乾祐三年建,周广顺三年赐名。有雕木经藏,其制甚巧丽。官水硙,号睦仁磨。太子太傅致仕李迪园,本袁象先园,园有松岛。太子少傅致仕赵稹水硙。)

次北嘉猷坊。

(北至洛水。嘉猷园,俗传后唐明宗置。有池号嘉猷潭,旧为都人游泛之所。)长夏门街之东第五街,凡八坊:从南第一曰里仁坊,次北永通坊,

(本曰依仁。按韦述《记》:此坊东出外城之永通门。其后门塞,又改坊名。唐虢州刺史崔元亮宅,失其处所。)次北利仁坊,

(唐有慕容询宅。)次北归仁坊,

(泰山庙,唐乾宁元年建。香林禅院,晋天福五年,故相卢文纪买园地建,漠乾祐二年赐名。殿壁道士焦知雄画罗汉,世称奇笔。归仁亭,见会节坊张全义宅注中。观文殿学士丁度园,本唐相牛僧孺归仁园。池石仅存,此才得其半。进过园,后唐明宗时民杨行己献之,俗以进过为名。)

次北怀仁坊,(南街东出外城之建春门。唐有徐彦伯宅,张嘉福宅。)次北仁风坊,

(俗作仁丰,非是。唐有魏元忠宅。坊南运渠。太师赵普园,有水硙。)次北静仁坊,(唐有官乐园。)次北廷庆坊。

(北至洛水。)右长夏街之东,南与东至城,北至洛水,坊四十四。定鼎门街之西第一街,凡六坊:从南第一曰宁人坊,

(本曰宁民,避唐太宗讳改。其后多曰宁仁。唐有龙兴寺,崔日用宅。唐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虚心宅。)次北宽政坊,

(隋有于仲文宅。隋唐河南县治于此坊。又有舒王元名宅,后为驸马尉都裴巽宅。郑万钧别宅。崔日知宅。榆柳园,俗传隋炀帝置。垣墙内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园,与师子园隔街相对。《兴禅师陴》,唐中书侍即严挺之撰,胡露然书。)

次北淳风坊,

(隋有圆行寺。唐有扬弘武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次北宣风坊。

(隋有卫文升宅。唐有李峤宅。苏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时称巧绝。安国寺,旧在水南宣风坊,本隋杨文思宅,后赐樊子盖,赐为宗楚客宅。楚客流岭南,为节湣太子宅。太子升储,神龙三年建为崇因尼寺,复改卫国寺。景云元年改安国寺。会昌中废,后复葺之,改为僧居。诸院牡丹特盛。今徒东城承福门内,为祝厘之所,内有八思巴帝师殿。)

次北观德坊,

(隋于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观德之义,因以名坊。又有国子监,唐初唯内臣所居。长寿中敕不许它人居止。景福寺,本唐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业坊徙景福尼寺于此,会昌中废。晋时为宣徽院军将朱崇宅。因穿地得石佛,遂奏建为寺。天福二年赐以旧额,而僧居之。宝华院,后唐长兴二年建,晋天福三年赐名。)

次北积善坊,

(北至洛水。隋有周法尚宅。唐有明皇旧宅,本高士廉宅,亦号五王子宅。分院而居,明皇八分书院额。右金吾卫韦机宅,后为邱神𪟝宅。神𪟝诛,以赐张易之。易之诛,为将作监。又有崔神庆宅,后为崔日用宅。太微宫,天宝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庙于东都积善坊;九月,改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二年,改太微宫。)

坊之北月陂。

《河南图经》曰:洛水自苑内上阳宫南,弥漫东注。隋宇文恺版筑之。时因筑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街撩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其西有上阳、积翠、月陂《三堤记》。唐明皇开元末,作三堤,命李适之撰记,永王璘书。其记云:及泉而下巨木,飞轮而出伏水。然后积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锐上。馀皆残缺不可辨。按:月陂已见上。上阳、积翠,疑取二宫之名以名堤。今堤石皆摧。庆历中造会通桥,亦多徙置之。记之背,列明皇诸子及当时公卿名位。世传安禄山陷洛阳,观之云:“此多有贤士之名。”蕃音讹为“盐豉”,遂号《盐豉碑》。福严院,晋天福八年建,开运元年赐名,院多植牡丹。)

定鼎门街之西第二街,(北隔洛水,当皇城之右掖门。)凡六坊:(按:六坊之内,比唐多广利一坊,自第三街徙)。

从南第一曰从政坊,(唐有李杰宅。)次北大同坊,

(本曰植业坊。隋大业六年,徒大同市于此。凡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因乱废。唐显庆中因旧市以名坊。唐有洛汭府。)

次北承义坊,(唐有申王剩宅,后为王毛仲宅。唐刑部尚书韦抗宅。)次北明义坊,(本曰显义,避唐中宗讳改。隋有蜀王秀宅。唐有韦安石宅。)

次北教义坊,

(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此坊唐与禁苑连接。)次北广利坊。

(北至洛水。即唐洛滨坊之地。垂拱中筑人苑。按,广利坊本在厚载门街之西,西市之北,其后徙于此地。)定鼎门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载门街,凡五坊:

(按,五坊内比唐增怀义一坊。)从南第一曰通济坊,

(按,韦述《记》:厚载门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次北广利坊,其北抵苑。第二街街西,从南第一曰通济坊。今乃与西市相通。其西南即京城西南隅也。坊内隋有姚辨宅;甲弩坊;天经宫,乃文帝寝庙。唐有望仙桥,南对厚载门,北对右掖门,今废。)

次北怀义坊,

(按,韦述《记》:唐通济坊即隋怀义坊。今通济外更增怀义,盖唐广利坊之地。广利即隋富义坊。隋有陈叔宝宅。)次北淳和坊,

次北南里坊,(按韦述《记》: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今皆居其北。)次北北里坊。右定鼎门街西,坊十七。

洛水之北、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北当徽安门西街,凡六坊街:(按,六坊之内,比唐多道义一坊。)从南第一曰承福坊,

(按,韦述《记》:东城之南承福门外,有承福坊。次东玉鸡坊,次东铜驼坊,次东上林坊,次东温洛坊。旁通凡五坊,皆在洛北漕南二水之间。然后叙东城之东第一南北街,立德而下凡四坊。今洛城承福依旧外,玉鸡易名,铜驼却在上林之东,二坊徙河之南,温洛徙近西,皆不能详究,且从之为定。又承福在立德之南,故并以书之。)

次北立德坊,

(在宣仁门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为都水监。吏部选院。胡袄祠。庆福尼院,后唐明宗孙女公主为尼,号弘愿大师永洛,长兴三年建院,赐名长兴积庆尼院,命翰林学士李怿为之记。晋天福三年,改广福院,至宋,昭宪太后侄女出俗,居此院。太平兴国三年,赐今名,洛人但名公主院。今院内有明宗及晋高祖画像,盘桌器用,尚有旧物。立德禅院,后唐同光二年,庄宗为僧无学大师契澄建,三年赐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骁勇善斗战,号史银抢。从庄宗入洛,自请度为僧。寿安禅院,梁开平二年,龙虎军统军袁象先建,正明二年赐名。院有罗汉阁。净众禅院,梁正明元年建,后唐天成二年赐名。普济尼院,后唐同光二年建,赐名。四年兵火焚荡,后重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邹王杨庆宅,许道进宅。唐有左金吾卫、都亭驿。又按《河洛记》: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俭送降款,以清化里纪洪政宅为宾馆以处俭。梁泰宁军节度使刘郡宅。(以下至刘涛宅,皆失处所。)后唐昭懿夏皇后庙。明帝后,泰王闵帝之母。晋革命,徒后唐神主于此。天福四年,又迁入至德宫。后唐废帝宅,天成二年赐。帝为河中节度使,失守,命归私第。后唐端明殿学士吕琦宅,与废帝宅相近。秘书监致仕刘涛宅,太祖时人。太微宫,唐之弘道观,有老君像,明皇、肃宗二像侍立。天祐二年,柳璨奏改曰太清官,寻改为太微宫。又云:璨于清化坊旧昭成寺基建太微宫。按,寺在其北道光坊,而比通入清化,未详。梁开平元年改太微;后唐同光元年复为宫。天禧三年,王钦若奏重葺之,加西位廊庑及真武殿。天壁元年始成。)

旧有北双市门,(今废。)次北道光坊,(隋有元寿寺。唐有昭成寺,旧洛阳县廨。)

次北道义坊,(续添。长兴应圣禅院,梁正明四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坊,唐永徽中改。隋有杨义臣宅。千金埸。法会禅院,后唐清泰元年建,晋开运三年,兼侍中景廷广奏赐名。长兴保寿禅院,梁正明三年建,后唐长兴三年赐名,周时废,至宋开宝五年重修。集福禅院,后唐长兴四年,兼中书令李从敏建,漠乾祐元年赐名,有蛆馅场。)

东城之东第二南北街,北当徽安门东街,凡五坊:(按,五坊之内,比唐多永福一坊。)从南第一曰永福坊,

(其南唐之中桥。南当长夏门,此坊续添。奉慈禅院,晋开运二年,兼中书令景廷广为母建。三年赐名。)其东思恭坊,

(唐有张大安宅,李多祚宅,驸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按韦述《记》:思恭在归义之北,乃反之,未详。其南即旧难坊之地。水自北来,东南合洛河,镇国桥跨之。冯起知府时尝修之。后钱惟演重建,用石脚锐其前。桥南猗亭,从事欧阳修为名。《尔雅》:石杠谓之猗。亭南金沙滩亦曰金沙碛。普庆禅院,梁正明六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天福资庆尼院,后唐长兴二年,前金州防御使苌从简建。晋天福二年赐名。都亭西驿,本粮料院,庆历中,西夏款附,岁时遣使经途,遂建驿以处。)

次北归义坊,

(唐秘书监致仕穆宁宅,今失处所。福胜禅院,本唐大中中,福建观察使李贻孙宅。后唐清泰中,曹太后为明宗追福建。院殿东有经藏,经秩纯缘,皆用太后宫中衣服裁制,今尚鲜明。板廊周匝,东临水,西有罗汉殿,洛人因此但名罗汉院。太平禅院,在福胜院后,唐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号太平寺。后废,复建为太平禅院。庆历五年,并入福胜院。今舍宇皆摧圮。广顺智度禅院,汉乾祐元年建,周广顺元年赐名。隆庆尼院,周广顺二年,符彦卿女为尼,以宅建院,显德元年赐名。魏王符彦卿宅,今废。慧云尼院,晋天福五年建。)

次北履顺坊,

(隋有牛弘宅。唐有沙苑监,杜康祠。天庆尼院,周显德二年,太祖妃李氏为尼,皇城内建院。揣拱二年,诏徙于旧宅,因赐名。按《实录》:广顺二年,以洛京潜龙宅为天胜禅院。今洛城更无有,疑便是此。今院内有周太祖、世宗二画像,俗号太后院。安化禅院,后唐长兴二年建,晋天福三年赐名。)

次北进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义宅。唐有郏鄢府。长兴应福禅院,后唐长兴二年,僧惠玘建,四年赐名。惠玘仕庄宗为将军,后为僧,俗号将军院。天福宝地禅院,后唐天成二年建,晋天福七年赐名,有慈氏阁。)

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北当安喜门西街,凡六坊:(按,六坊之内,比唐多北市、邻德二坊。)从南第一曰温洛坊,

(按韦述《记》:温洛坊当在积德坊之南。今非旧所。其南即铜驼坊之地。)其东景行坊,

(唐有华严寺,郑善果宅。其南即拜洛坛,太府寺赐坊之地。都亭驿,前临水,后对应天禅院。旧驿舍庳陋,皇祐初,知府事张奎葺之,始为宏敞,什器皆具。唐制,驾在京有马九十匹。在岸之北。)

次北北市坊,(本临德坊。唐显庆中,立为北市。后废市,因以名坊。)次北邻德坊,

(亦北市之地,后增此坊。天福延庆禅院,后唐长兴中,义州刺史刘再金以宅建,晋天福六年赐名。资圣禅院,后唐同光二年建,天福二年赐名。普安禅院,粱正明五年建尼院,至宋皇祐四年,始为应天院廨院。)

次北敦厚坊,(隋有观王杨雄宅。)次北修义坊。(北抵城。晋司空裴楷墓。)

东城之东第四南北街,北当安喜门东街,凡五坊:(按五坊之内,比唐多时泰一坊。)从南第一曰时泰坊。

(隋有通远桥,跨漕渠。桥南通远市,周六里。市南临洛水,有临寰桥。唐有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续添此坊。水北仓,本梁太祖宅,开平元年号大昌宫,敬翔《兴创编遗录》云:竟不施行,乃以为太仓。兴福尼院,太子太师致仕宋彦筠以宅建,汉乾祐三年赐名。)

其东时邕坊,

(隋有苏威宅。唐有郯王府,本郑贵妃宅。其南即上林官园之地。唐户部尚书致仕崔俊宅。严因院,晋天福七年,公主建尼院,九年赐名,至宋淳化三年改为僧院。广顺洪福尼院,晋天福七年建,周广顺元年赐名弘福,至宋避庙讳改。)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唐有大圣真观。水北巡检使廨,上东门草埸。其东北有土台,俗传云晋石崇宠姬绿珠墓,而韦述《纪》不载,疑非是。)次北殖业坊,

(晋司空王戎墓,封演《见闻录》曰:王戎墓,隋代酿家穿傍作窖,得铭曰晋司徒尚书令安丰元君王公之铭。铭有数百字。然则古人葬者,已有石记。其铭今尚存数十字。俗传为朱买臣墓,非是。卫国寺,唐神龙二年节湣太子建,以本封为名,会昌中废,光化中复建,有小院十一。广顺洪寿禅院,粱乾化二年建,周广顺二年赐名。)

次北丰财坊。(北抵城。唐有薛元超宅。)东城之东第五南北街,凡五坊:(按五坊之内,比唐多教业一坊,然教业亦旧坊名。)

从南第一曰教业坊,

(按,其地乃唐毓材坊。其南即教弩场之地。长兴保庆尼院,本泰山庙地,粱正明五年建,后唐长兴二年赐名。中有慈氏阁,俗曰阁子寺。)次北毓材坊,

(其地乃广德懋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洛阳县廨居此。西去宫城八里,又有李雄宅。大云寺,后魏建净土寺,隋大业四年,自故城徙建阳门内,唐贞观三年复徒于此。畏寿二年改大云会昌中废,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小院七。)

次北德懋坊,次北毓德坊,

(唐有洛阳县廨。斗富台,今洛人相传云石崇、王恺筑会之所。而韦述《记》不著,疑妄。)次北审教坊。(北抵城。唐有王晙宅。)

东城之东第六南北街,凡五坊:(按,五坊之内,比唐多赐福、教善二坊,而易教业之名。)从南第一曰积德坊,

(隋曰游艺坊,尽一坊为素杨宅,宅有沈香堂。按,其南即温洛之地。唐有司晨寺输堤,长松营,太平公主园。)次北赐福坊,

(续添。本教业坊之南半坊之地。隋有长孙炽宅。天女尼寺,唐贞观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会昌中废,后唐同光二年重建。今有小院二十九。)

次北教善坊,(续添。亦教业坊之地。)次北兴艺坊,(唐有麟趾尼寺。金谷府。)

次北通远坊。

(北抵城。按,《明皇杂录》曰:开元中,乐工李龟年能歇,特承胺遇,于东都通远坊大起第宅,僭侈腧于公侯,中堂制度,甲于都下。其后,裴晋公度媾得之,移于定鼎门别庐,号绿野堂。)

右洛水之北、东城之东,坊三十二。

(按,《萧颖土集》兴敬里有秘书少监赵骅宅。骅字云卿,子宗儒,相德宗。而韦述《记》无兴敬坊,疑后改之。太原寺,在积德坊。唐坊。唐有武后母荣国夫人宅,后立寺。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徒于积德坊。)

○周城古迹

城阙宫殿。河南府古城特众,《书》谓周公、召公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者,所筑乃周王城。即武王谓为天室、定鼎于郏、郧之所。又卜水东,亦惟洛食者,所筑乃成周下都,周处殷民。两城东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涧水,南临洛水,平王东迁宅是。灵王时,谷洛斗,将毁王宫是已。盖穀水即涧水也。至隋炀,听苏威言,南当伊阙,东去王城五里为宫。大业十三年,遂平毁王城。而皇城处城西偏,外筑宫城。宫城东复为东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岭,大为罗城。而洛贯其中,以象天津,号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其留守分司、御史台、漕运使司、河南府、河南县,皆在水南。金于正大筑筑城,东临水,南仍承福门迤东,西据东城之西故皇城,北缩于东城之郛仅一里,为中京金昌府,置留守司。凡官署公廨悉自水南徙入,实今府城也。周下都,至敬王避子朝之乱,迁居之。以其狭小,晋魏舒会诸侯,毁狄泉而大之。有南北宫,汉高祖欲都此。听娄敬、张良之言,遂都长安。至光武竟都之。历魏、晋、元魏,皆以为都。唐日尚佳,今为邱墟矣。大抵。大抵周、召营卜之城,今皆夷荡或半存。兹辑洛阳《志》,至城阙、宫殿,乃为详著之,庶机后人易喻云。又云:王城即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言毋远天室者。周公、成王成其志,召公实先经理之。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为朝会之地。周公留后治之,至平王东迁都此,盖河南府路。

(《周书》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制。《博物记》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望洛水,北至郏山。《春秋左氏传》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杜预曰:郏,王城也。按《周书》云成周,盖误,当为王城也。)

面有三门,凡十二门:南城门曰圉门,东城门曰鼎门,(《帝王世纪》曰:东南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北城门曰干祭,

(《春秋》左氏传昭二十四年:晋侯使士景伯莅问周故,士伯立于干祭而问于介众。杜预曰:干祭,王城北门。介,大也。郦元《水经注》曰:子朝之乱,晋所开也。)

馀名不传。每门三涂: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从中。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涂阔二十步。王宫当中涂之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王宫有五门:曰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宫有六寝:前曰路寝,馀五寝居后,缌曰燕寝。

(东北一寝,春居之。东南一寝,夏居之。西北二寝,秋、冬居之。中央一寝,季夏居之。)

其内有后之六寝,九嫔以下分居之。近郊三十里之地为明堂,以祀文王、享上帝。

(高三丈,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九堂十二室。每堂四户、八牖。其官方一百步。)左巷。(杜预曰:近东城。)

又《志》云:成周之城,周之下都也。即周公、成王患四方之远,监三监之叛,又卜水东,惟洛食作此,以处商民,欲徙周而居之。至敬王避子朝之乱,迁于是。及敬王徙都,晋侯合诸侯于狄泉,始大其城。《帝王世纪》曰: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称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小,不受王都,故坏狄泉而广焉。又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曰:王城去洛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外有沟渠。华延俊《洛阳记》曰:洛阳盖周敬王所都之地,所谓东周也。后漠、魏、晋、隋并都于此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按,成周即汉洛阳县。陆机所谓洛阳城盖成周也。今故洛阳城即成周之城,旧址尚存。俗传东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与《帝王世纪》、《元康地道记》不异。

宣榭。(讲武屋也。)襄宫。(襄王庙也。)

(吕温《古东周城铭并序》:鲁昭公三十二年,周苌弘合诸侯之大夫城成周。晋女叔宽曰:天之所坏,不可支也。苌弘违天,必受其咎。异岁,周人杀苌弘,左氏明征,以为世规。俾持颠之臣,沮其胜气。非所以励尊王,垂大顺也。予经其地,而作是铭:文王受命,肇兴西土。周公作路,始会风雨。居中正本,拓统开祚。盛则骏奔,衰则夹辅。平王东迁,九鼎已轻。二伯之后,时无义声。大夫苌弘,言抗其倾。坐召诸侯,廓崇王城。虽微远猷,实被令名。宜福而祸,何伤于明。立臣之本,委质定分。为仁不卜,临义不问。无天无神,唯道是信。国危必危,国灭不振。求而不获,乃以死徇。兴亡理乱,在德非运。罪之违天,不可以训。升墟览古,慨焉遐愤。勒铭颓隅,以劝大顺。)

○后汉城阙古迹

后汉都城即周敬王会诸侯、毁狄泉、大筑成周为都之城。有南北宫。光武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又云:后汉都城有南宫、北宫。光武因周敬王都而广大之。今白马寺东,遗址仅存。门十二。

南面四门:正南曰平门,

(一作平城门。《古今注》曰:建武十三年开。蔡邕曰:平城门,正阳之门也。与宫连,郊祀法驾所从出,门之最尊者。《汉官秩》曰:平城门为宫门,不置候。按,《灵帝纪》曰:南宫平城门当是宫在门之内,所以连言也。李尤铭曰:平门督司,午位处中。外临僚侍,内逢帝宫。正阳南面,炎暑赫融。)

东曰开阳门,

(应劭《汉官仪》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有一柱来,止楼上。后琅邪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忽然飞去,莫知所在。光武使视之,则此是也。因以名门。李尤《铭》曰:开阳在孟,位月惟巳。清明冠节,太阳进起。)

西曰宣阳门,

(按,《汉志》十二门名有小苑门,而独无《铭》,莫知其方所。而《十道志》列在平城之西。《董卓传》:孙坚军大谷,进宣阳城门。注曰:《洛阳记》:南面有四门,从东第三门也。是则小苑,亦名宣阳。)

次西曰津门。

(当洛水浮桥下,一作津城门,又作津阳门。李尤《铭》曰:名自定位,惟月在未。温风郁暑,鹰鸟习鸷。)东面三门:南曰耗门,

(一作宣平门,又曰望门。李尤《铭》曰:耗门值季,月位在辰。顺阳布惠,贫乏是振。)中曰中东门,

(李尤《铭》曰:中东处仲,月厥位当卯。鸧鹒有声,鹰隼匿爪。除去桎梏,狱讼勿考。)北曰上东门。

(按,贾谊《疏》曰:择良日,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是则西汉时已有上东门矣。《汉旧仪》曰:册皇太子、诸侯王皆于上东门。李尤《铭》曰:上东少阳,厥位在寅。条风动物,月正孟春。)

西面三门:南曰广阳门,

(李尤《铭》曰:广阳位孟,厥月在申。凉风时至,白露已分。)中曰雍门,

(一作雍城门。李尤《铭》曰:雍门处中,位月在酉。盲风寒浊,鹰归山阜。鹰,一作燕。)北曰上西门。

(应劭《汉官仪》曰:上西所以不纯白者,汉家厄于成,故以丹饰之。门上有铜璿玑、玉衡。李尤《铭》曰:上西在季,位月惟成。菊黄豺祭,号令严悉。)

北面二门:东曰谷门,

(一作谷城门。李尤《铭》曰:谷门北中,位当于子。太阴主刑,杀伐为始。子,或作丑。始,作首。)西曰夏门。

(一作夏城门。李尤《铭》曰:夏门值孟,位月在亥。不周用事,玄冥幽晦。阴阳不通,䗖𬟽匿彩。迎冬北坛,顺阴所在。)南宫南临洛水,去北宫七里。

(在平城门内。高祖居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偶语。南宫之名,见于西汉之初。《水经注》曰:汉世,洛阳宫殿门题多是大篆,或云蔡邕书。)

朱雀、苍龙、白虎、玄武阙、北阙。(《洛阳故宫名》曰:北阙,南宫;阙,曰武阙。)司马门。

(《史记注》曰: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贾谊《书》曰:天子宫门曰司马门。)

掖门。

(汉制:内至禁者为殿门,外出大道为掖门。应劭曰:掖者言在司马门之旁掖也。)南端门。(薛综曰:南方正门也。)

却非门。九龙门。

(薛综曰:九龙本周时殿名。门上有三铜柱,柱有三龙相乱绕,故曰九龙。)章台门。(崇德殿前。)

乐成门。(南宫中门。)

敬法门。含章门。嘉德门。盛德门。会福门。威兴门。宜秋门。承明门,金马门。(东门京所造。武帝令东方朔等待诏于内。)鸿都门。

(灵帝命蔡邕书《五经刻石》,立此。)登贤门。青琐门。(黄门即旦暮拜处。)春兴门。崇德殿。

(宫之正殿。)却非殿。(光武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章德殿。

(前殿。)玉堂殿。

(前有后殿。中平三年,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锺四及天禄虾蟆。)嘉德殿。(在九龙门内,孝仁董皇后常居之,称永乐宫。)宣德殿。

(建武二十年,诏置名马式于殿前。)乐成殿。承福殿。宣室殿。明光殿。(尚书即奏事此殿。)显亲殿。建始殿。

(东有太仓、武库。)含章殿。(山谦之《丹阳记》曰:含章名起后摸。)敬法殿。

(明德马皇后以疾坐殿之东厢。)铜马殿。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自敬法已下,见《洛阳宫殿名》,在南宫中。)中德殿。乎朔殿。

(见《洛阳故宫名。》)千秋万岁殿。温德殿。灵台殿。

(灵帝中平二年,南宫火。《续汉志》曰:时烧灵台殿、乐成殿,延及西烧嘉德、和欢殿。)杨安殿。(献帝自长安还,张杨嘻修洛宫以为己功,因以杨名殿。)

云台。(内有广室殿。《洛阳地记》曰:云台,高阁四间。)兰台。(兰台、石室、宣名、鸿都,皆藏典策之所。)

阿阁。(马严祭蚩尤,明帝御阿阁,观其士众。)长秋宫。(内有和欢殿。)

东、西宫。(卫宏《汉旧仪》曰:帝为东宫,皇后为西宫。)东观。承风观。(陆机《洛阳记》曰:在南宫。高阁十二间。)

承善闼。仁寿闼。(班固定《建武注记》于此。)承明堂。万金堂。嘉德署。南署。武库。侍中庐。(《洛阳故宫名》曰:在南宫中。)

太仓、西园。(灵帝造万金堂于园中。有少华山。)北宫。

(蔡质《汉官典职》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行:天子案行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古诗》云:两宫遥相望,双阙百馀尺。)

止车门。(有南门、东西门。《汉官典职》曰:朱雀门在止车门内。)朱雀、苍龙、白虎、玄武阙。

(《汉官典职》曰:偃师去宫三十五里,望朱雀五阙、德阳殿,其上郁律与天连。)司马门。掖门。(又有南掖、北掖、东掖、西掖、左掖、虎贲掖门。)

端门。(马融对策于北宫端门。)广义门。云龙门。(宫东门。)

神虎门。(宫西门。)朔平门。东明门。德阳门。崇贤门。(在云龙门内。)

金商门。(在神虎门内。)铁柱门。(李松奉引,更始马惊奔,触北宫铁柱门。)

盛馔门。建礼门。(在崇贤门内,尚书即更直门外。)含德门。章台门。德阳殿。

(《东观汉记》曰:明帝欲起北宫,尚书仆便射锺离意上书谏,出为鲁相。后起德阳殿。殿成,百官大会,上谓公卿曰:锺离尚书若在,不得成此殿。殿前有东阁。《汉官典职》曰:德阳殿,画屋朱梁,柱皆金镂。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周旋容万人。激洛水于殿下。《洛阳宫殿簿》曰:殿南北行七丈,东西行三十七丈四尺。应劭《汉官仪》曰:在崇贤门内。李尤《铭》曰:皇考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侧,弘诞弥光。大汉体天,承以德赐。崇高弘丽,包受万方。内综朝贡,外侯遐荒。盖北宫,殿之最尊者。)

崇德殿。(亦明帝造。薛综曰:崇德在东,德阳在西。相去五十步。)和欢殿、安福殿。(薛综曰:和欢、安福二殿,在德阳殿南。)

宣明殿。(在德阳殿后。)温明殿。章德殿。寿安殿。(或作德阳,宫内殿名。)

含德殿。章台殿。天禄殿。温饰殿。迎春殿。永宁殿。崇政殿。(在金商门内。)永东宫。

(《续汉志》曰:德阳前殿西北入门,内永乐太后宫,即商门内。)增喜观。(和喜邵后御此阅门宫人。)白虎观。

(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名之。内有殿,章帝会群儒,讲五经同异。)九子坊。明义殿。光临门。太极殿。左藏库。

(承欧殿。祯德殿。右银台门。九仙门。翰林院。斗鸡楼。走马楼。《汉宫阁名》曰: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东、西掖庭。崇德署。

(在金商门内。)钩楯署。掖庭署。朔平署。右北宫。《汉宫阁名》曰:洛阳故北宫九有坊。

城内街二十四:(《汉宫典职》曰:雒阳二十四街,街一亭。)长寿街。(光武见陈留吏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万岁街。土马街。(已上见应劭《风俗通义。》)铜驼街。

(华延俊《洛阳记》曰:汉有两铜驼,在官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又曰:洛阳又有香街。陆机《洛阳记》曰:俗语曰:金马门外聚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风土记》曰:石季龙后取铜驼向邺。)

香街。(见上。按二十四街,所见惟五。)三市。

(华廷俊《洛阳记》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马市在大城之东。)都亭二十四:(见上。又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都亭二十四。)

芳林亭。奉常亭。广世亭。昌益亭。广莫亭。定阳亭。遮要亭。暴室亭。广阳亭。西明亭。万岁亭。

(按,亭在故嵩阳县西北。巳载登封事中。此云“城内都亭”,恐非足。)

文阳亭。东明亭。视中亭。东因亭。建春亭。止奸亭。德宫亭。东阳亭。千秋亭。安众亭。孝敬亭。清明亭。(已上惟奉常一亭见《汉书》,馀见廷俊《记》,而失一名。)

里。

(按,城之内外,皆有里名,今但录所见者。又吕静《韵集》:大牵,里名,在洛阳。然不知时代,今附见之。晕,音辕。)步广里。

(在上东门内。有翟泉。)永和里。(有董卓宅。)永安宫。

(《洛阳宫殿名》曰: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洛阳宫殿簿》曰:宫内有景福殿、安昌殿、廷休殿。有园。《东京赋》曰:永安离宫,修竹冬青。又永安有候台。李尤《铭》曰:合欢黄堂,中和是遵。旧庐怀本,新果畅春。候台集道,俾司星辰。丰业广德,以协天人。万福来即,嘉娱永欣。)

高安馆。

(李尤《铭》曰:巍巍高安,明圣是修。蕉尧丽馆,窗闼列周。增台显敞,禁室静幽。长除临起,棂槛相承。圣朝明察,同保休征。)太尉府。

(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蔡质《汉官典职》曰:府开阙,王莽初起大司马,后盗神器,遂贬去其阙。《汉官仪》曰:张衡说: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府公赵憙也。西曹椽安众郑均,素好名节,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早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受。憙表陈之,即见听许。其冬,帝幸辟雍,愿二府,光观壮丽,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颅叹息曰:椎牛纵酒,勿令乞为牢。时憙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憙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

司徒府。

(《汉官典职》曰: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书。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共殿。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周礼》有外朝,干宝注曰:《礼》,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殿,天子与丞相决大事,是外朝之存者。建安十三年,罢三公官,置相国。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丞相府门无阑,不设铃,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周礼》王之会同、军旅、甸役之祷祠,肄仪为位。郑玄注:肄,习也,若今时肄司徒府也。)

司空府。

(《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与上文不同。)承华厩。(顺帝汉安元年置。)

录骥厩。

(《东观汉记》曰:灵帝光和四年初置录骥厩,领郡国调马。调,谓征发。)中藏府。承禄署。圃囿署。谬门。

(在小苑门内,冰室门也。《东京赋》曰:谬门曲榭。薛综曰:冰室门及榭,皆屈曲邪行,依城池为道。《水经注》曰:谬门即宣阳门也。门内有宣阳冰室。《汉书》曰:幽平之后,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迫主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刘德曰:洛阳南宫,谬台是也。谬,音移,又直移反。《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赏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谬台是也。)

濯龙园。

(司马彪《续汉书》曰:在洛阳西北角。《续汉志》曰:近北宫,明德马后置织室于园中。又按,桓帝祠黄老于濯龙宫。薛综注《东京赋》引《洛阳图经》曰:濯龙,池名。故歌曰:濯涩龙望如海,河桥渡似雷。疑皆在园中,因以名。又有濯龙池。)

芳林园。

(在步广里。明帝诏:先帝时,灵芝生芳林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有崇光、华光二殿。)修明苑。(内有华阳殿、兴嘉殿。)

九龙池。御龙池。白石池。天泉池。梁冀宅。

(张璠《汉记》曰:梁冀于洛阳城内起甲第,作阴阳殿,连阁洞房。)右城内两宫之外。城外门亭十二:

(《汉官典职》曰: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今所见惟九亭。)津门亭。(东海王疆薨,显宗出幸津门亭发哀。)

皋门亭。宣德亭。长寿亭。宣阳亭。(宣阳门外。)凡阳亭。(城西。)

夕阳亭。

(城西。又按,晋贾充出镇长安,百寮饯送于此,自旦及暮,故曰夕阳亭。疑因其旧名。)万寿亭。(夏门外。)

临平亭。(疑在城北。)里:(录所见者。)

上商里。

(赐鲍永洛阳商里宅。《东观记》曰:上商里也。陆机《洛阳记》曰:在洛阳东北,本殷顽人所居,故以名。)明堂。灵台。辟雍。

(光武中元元年建。《汉官仪》曰:明堂去平城门二里所。天子出从平城门,先愿明堂,乃至郊祀。又曰:辟雍去明堂三百步。四门外有水,以节观者。门外皆有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汉宫阁疏》曰:灵台高三丈,十二门。《水经注》曰:高六丈,方二十步。张衡《东京赋》曰:左制辟雍,右立灵台。薛综注曰:德阳殿东西。非也。)

太学。

(光武建武五年起。陆机《洛阳记》曰:在开阳门外,去宫八里。讲堂长十丈,广三丈。灵帝召诸儒正定五经,刊石于是。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即将堂溪典、光禄大夫马日珲、议即张训、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定六经,刊于碑。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千馀人,填塞街陌。其碑为古文、篆、隶三体,立太学门外。)

雩场。(在明堂南。)承光宫。胡桃宫。(在广阳门外。)

平乐观。

(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观,一作馆。灵帝设秘戏以视远人。《东京赋》曰:平东都埸,示远之馆。)长乐观。

(疑在北门外。)宣阳观。四百尺观。(灵帝光和五年起,在阿亭道。)千秋观。鸿池观。泉城观。扬威观。石楼观。

(五观见陆机《洛阳记》,云在洛阳城外。)鼎中观。(《舆地志》曰:在洛阳西南,洛水北,是成王定鼎处。)西苑。

(顺帝阳嘉元年起。又有西园。《续汉书》曰: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鸿德苑。(桓帝廷熹元年置。在津城门外。)

显阳苑(延熹二年造。)罼畦苑。

(灵帝光和三年,作二苑:东苑,周一千五步,中有渔梁台。西苑,周三千三百步。并在宣平门外。)灵琨苑。(亦灵帝光和三年作。)

平乐苑。上株苑。(《洛阳宫殿名》有平乐苑,上林苑。)右城外。

(按《汉宫殿名》曰:洛阳有泰夏门,闾阖门,西华门,万春门,长秋门,景福门,永巷门,丙舍门,鸿都门,金牙门,不老门,定鼎门。又《洛阳故宫名》曰:有飞兔门,广怀门,明礼门,千秋门,金门,笙镛门,神仙门。又有照园,九谷他,八溪池。皆莫知所在。今附见之。)

○魏城阙古迹魏城门十二:

(皆循汉名。明帝造三层楼于夏门,去地十丈。故陆机《与弟书》云:大夏门有三层楼,高百尺。)宫室。

(按《魏略》曰:董卓烧南、北二宫。魏武帝更于夏门内立北宫。魏世宫殿名所见都促,疑承汉之旧故也。其宫榜,多梁鹄八分体。南宫既建,明帝令侍中韦诞以古篆书之。)

司马门。

(明帝景初二年,铸铜人二,号翁仲,列坐于门外。《水经注》曰:王有五门:皋、库、雉、应、路门也。明帝改雉门为闾阖门。又曰:明帝始筑阙,崩,压杀数百人。遂不复筑,故无阙门。)

承明门。

(陆机《洛阳记》曰:承明门,后宫出入之门。吾常怪曹子建诗:谒帝承明庐。问张公,公云:魏明帝作建始殿,朝会皆由承明门。)云龙门。

(明帝造。)肃城门。

(《魏书》曰:文帝初在东宫,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太极殿。

(明帝青龙三年,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华延俊《洛阳记》曰:殿有四金铜柱。戴延之《西征记》曰:太极殿上有金井兰,金博山,鹿卢、蛟龙,负山于井上。又有金师子。按此殿,《水经注》曰:是汉南宫、崇德之基。愿代正殿皆以太极名之,自此始也。)

九龙殿。

(青龙二年,崇华殿灾,改名九龙。引穀水过其前。《高堂隆传曰:时郡国有龙九见,故曰九龙。鱼豢《魏略》曰:殿前有玉井、绮栏。)建始殿。

(见上。)昭阳殿。

(见上。在太极之北,明帝所治,铸黄龙高四丈,凤凰二丈,置殿前。又《魏志》曰:明帝建昭阳殷,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握土以率之。)

式干殿。显阳殿。

(明帝景初间造,皇后正殿也。按,晋文帝讳昭,遂改曰显阳。而此与昭阳两出,未详。)嘉福殿。(文帝、明帝并崩于嘉福殿。)

崇华殿。(文帝疾笃,司马懿、曹真、陈群见于崇华殿之南堂。)仁寿殿。

(《魏志》曰:明帝《与东阿王诏》曰:昔先帝时,甘露屡降于仁寿殿前,灵芝生芳林园中。自吾建承露盘已来,甘露复降芳林园、仁寿殿前。)文昌殿。

(文帝黄龙元年冬至日,黄雀集于文昌殿前。见曹植《表》。)含章殿。(显阳之东。)徽音殿。

(显阳之西。)云气殿。(杨龙骧《洛阳记》曰:显阳殿之北,有云气殿。)芙蓉殿。九华殿。承光殿。

(三殿见《洛阳宫殿簿》。)乾元殿。避雷室。(杨龙骧《洛阳记》曰:头阳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龙室。)御龙室。

(见上。)总章观。

(见上。又有《百叶钞》曰:魏筑总章观,建翔凤于其上。使八方才人六宫女尚书居之。李善注《文选》:总章观,明帝立。)听讼观。

(明帝太和元年,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其西北即华林园。隶簿。)浚霄观。

(明帝作凌霄观。始构,有鹊巢其上。侍中高堂隆曰:起阙而鹄巢,不得居之象。)崇文观。(明帝青龙二年造。集善属文者充之。)

宣武观。

(明帝于宣武场上为栏,苞虎爪牙。使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纵百姓观之。)玄武馆。东堂。西堂。(山谦之《丹阳记》曰:东、西堂亦魏制,于周小寝也。)

翦吴堂。(见《魏名臣奏》。)陵云台。

(文帝黄初二年筑。在宣阳门内。韦诞《题名榜经》曰:发白为辘炉绞上。杨龙骧《洛阳记》曰:高二十丈,登之见孟津。《世说》曰:陵云台,楼观极精巧。先称平众材,轻重当宜,然后造构,乃无锱铢,递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崩坏。明帝登台,惧其势维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便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永始台。(《魏略》曰:黄初五年,文帝东征,留郭后于永始台。)三层楼。

(《魏略》曰:武帝立北宫,明帝造三层楼,高十丈。陆机《与弟书》曰:大厦门,魏明帝造。有三层楼,高百尺。)百尺楼。

(《洛阳记》曰:洛阳城内西北隅,有百尺楼,文帝造。)鞠室。(明帝青龙元年,鞠室灾。)永宁宫

(齐王时,曹爽用何晏之谈,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华林园。

(即汉芳林园。文帝黄初五年,穿天渊池。六年,又于池中筑九华台。明帝取白石英及五色文石于太行、谷城之山,起景阳山于园中。帝躬自握土,以率群臣。景阳山北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前建蓬莱山。景阳山东有九江,中作员坛三破之,侠水得相通。故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避齐王名改华林。有疏圃、南阑殿。天渊池中有殿,悉是洛中故碑累之。南有文帝茅茨堂,前有《茅茨碑》。《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水经注》曰:华林园疏圃中有古井,悉瑉玉为之,以缋玉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

桐园。灵芝池。(黄初三年穿。)幽泉池。阴流池。呜鹤池。流杯池。

(郭缘生《述征记》曰:广阳门北明帝流杯池,犹有处所。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台。)蒙氾池。

(明帝于宫西凿池,以通御沟,义取日入濛氾为名。至晋张载作赋曰:幽渎傍集,潜流独注。澹淡滂沛,更来迭去。仰承河汉,吐纳云雾。)灵台。辟雍。

(陆机《洛阳记》曰: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又曰:辟雍在灵台东,相去一里。俱魏所徙。)太学。

(正始中立篆、隶、古文三字石经。又刊文帝《典论》六碑,附其次。)渭阳馆。

(明帝为外祖母甄氏筑馆。侍中缪袭曰: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渭阳里。(又名其里。)

西桥。

(《魏略》曰:洛阳城西桥、中桥、洛水浮桥三处,三柱,三公象也。)十里一亭。(《魏略》曰:从长安至大秦,人民连属,十里一亭。)(右宫馆池苑,内外兼录。)

(按《丹阳记》曰:汉、魏殿观多以复道相通。故洛宫之阁七百馀间。华延俊《洛阳记》曰:堂皇、宫殿,皆石玉珰,龙桷藻棁。)○晋城阙古迹

晋都城亦在成周,门十二:

(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十二门,门有阁。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行左、右道。左人右出,不得相逢。夹道种槐、柳树。《晋书》曰:洛阳御道,筑墙高丈馀,百郡邸舍,皆在城内。又曰:洛阳十二门,皆有双阙。有桥,桥跨阳渠水。按《舆地志》曰:洛阳城四面有阳渠水,即周公所制也。上源出幽谷,东流注城西北角,分流绕城,至建春门外合。又折而东流,注于洛。朱超石《与兄书》曰:洛下道路,本好行种青槐,荫映可爱。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间。白刘曜人洛,元帝渡江,官寺、里阁鞠为茂草。)

南面四门:曰平昌门,(汉之平门。)开阳门,宣阳门,建阳门。

(汉之津门。按,永嘉二年,王弥至洛阳,屯于津阳门。弥兵败,烧建春门而东。疑此用汉名为津阳门。)东面三门:曰清明门,(汉之宣平门。)

东阳门(汉之中东门。)建春门。

(汉之上东门。一曰上升门。按,永嘉二年,王弥烧建春门,已见上。三年,刘曜以兵屯于上东门。而一门二名,未详。)西面三门:曰广阳门,西明门,

(汉之雍门。)闾阖门。(汉之上西门。)北面二门:曰广莫门,

(汉之谷门。)大夏门。(汉之夏门。魏曰大夏。)长春门。朱明门。青阳门。承明门。崇礼门。

(已上见《晋宫阁名。)云龙门。

(杨骏被讨,主簿请烧云龙门以示威。骏曰: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烧之!)风虎门。神兽门。(东对云龙门。)

万春门。太极殿。

(《洛阳宫殿簿》曰:太极殿十二间。殿前南行,仰阁三百二十八间。南上总章观,阁十三间。东上凌云台,阁十一间,殿前有两株万年树。)建始殿。明阳殿。

(本昭阳殿。避文帝讳改。)式干殿。晖章殿。显阳殿。含章殿。(又有含章鞠室。)徽音殿。崇贤殿。仁寿殿。

(殿前有大方铜镜,向之写人形体。)

百福殿。章华殿。嘉福殿。宣光殿。修明殿。嘉乐殿。芙蓉殿。章阳殿。百殿。(又有百子殿。)

芳德殿。清暑殿。灵圃殿。承光殿。永宁殿。景福殿。廷休殿。虞渊毁。洞冥殿。安昌殿。明光殿。万年殿。(已上见《晋宫阁名》及《洛阳宫殿簿》。)

东堂。西堂。宣猷堂。尧母堂。长寿堂。则百堂。螽斯堂。休徽堂。延禄堂。承庆堂。仁寿堂。绥福堂。含芳堂。乐昌堂。椒华堂。芳香堂。显成堂。承光堂。五福堂。嘉宁堂。桃间堂皇。

(《洛阳记》曰:洛阳宫有桃间堂皇、杏间堂皇、撩间堂皇、竹间堂皇、李间堂皇、鱼梁常皇、体泉堂皇、百戏堂皇、水硙堂皇、择果堂皇。)

金光阁。清阳阁。朱明阁。承休阁。安乐阁。白藏阁。显仁阁。崇明阁。章德阁。飞云阁。安世阁。长安阁。文成阁。明庆阁。崇阳闼。延明闼。通明闼。修云闼。通福闼。徽音阁。承休闼。元明闼。元晖闼。崇礼闼。白藏闼。羲和温房。显昌坊。修成坊。绥福坊。廷禄坊。休征坊。承庆坊。桂芬坊。椒房坊。舒兰坊。艺文坊。凤凰楼。伺星楼。

(已上并见《晋宫阁名》。)弘训宫。(怀帝立,惠帝羊皇后居之。)临商观。

(陆机《洛阳记》曰:宫中有临商、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凡九观。皆高十六丈。以云母著窗,裹日曜之,炜炜有光辉。又曰:八观在宫之西,惟听讼一观在东。华廷俊《洛阳记》曰:洛阳城十八观,皆施玄槛、铁笼疏、云母幌。而不载十八观名。盖兼宫外而言也。)

陵云观。宣曲观。广望观。阆风观。万世观。修龄观。总章观。(观内有仪凤楼。观之南别有翔凤楼。又有庆云楼。)听讼观。

(陆机《与弟书》曰:听讼观东,作百丈许廊屋。)玄览观。(《洛阳宫殿簿》曰:观南行至临商观,高阁五十五间。)东氾观。清览观。高平观。

(《洛阳宫殿簿》曰:观南行至清览观,高阁六十四间。)见亲观。(《洛阳宫殿簿》曰:阁九间。)高乐观。万年观。

(已上《建康宫阙簿》引洛宫中所有。)射雉观。(在广阳门之西北。)斗鸡台。

(同上。)崇文台。陵云台。

(《述征记》曰:台有明光殿西,高八丈,累埤作道,通至台上。登台迥眺,究观洛邑,暨南望少室,亦山岳之秀极也。)冰室。

(陆机《洛阳记》曰:冰室在宣阳门内。常有冰,天子用赐王公众官。戴延之《西征记》曰:棱云台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经日犹坚。《述征记》曰:冰井在陵云台北,古旧藏冰处。)

春王园。

(陆士衡《诗》曰:逍遥春王圃。李善曰:《晋宫阁名》:洛阳宫有春王园。)琼圃园。云芝园。石祠园。(并见《晋宫阁名》。在洛阳宫。)

右宫内。太子宫。

(陆机《洛阳记》曰:太子宫在大宫东,簿室门外,中有承华门。)承华门。(见上。)崇政殿。

(晋太子宫有崇政殿。)右太子宫。千秋门。(齐王冏臣五人,大治第舍,开千秋门南墉以通西阁。)

平君门。(华延俊《洛阳记》曰:平君门,汉小苑南门也。)宣武观。

(《晋宫阁簿》曰:在大夏门内东北,故云南望天渊池,北瞻宣武场。)玺观。(《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在广阳门北。)斗鸡台。

(《述征记》曰:广阳门西南,有刘曜垒。垒西,曜试弩棚。西北有斗鸡、射雉台。)射雉台。(见上。)

永宁宫。(《洛阳宫殿簿》曰:有连阁二百八十六。)旋华宫。(有玉井。)

华林园。

(内有崇光、华光、疏圃、华德、九华五殿:繁昌、建康、头昌、延祚、寿安、千禄六馆。园内更有百果园,果别作一林,林各有一堂,如桃间堂、杏间堂之类。有古玉井,悉以瑉玉为之。园内有方壶、蓬莱山、曲池。)

平乐苑。鹿子苑。(在河南县。)桑梓苑。(城西。)

玄圃园。(杨佺期《洛阳记》曰:东宫之北曰玄圃园。内有宣猷堂。)

舍利池。都亭池。灵芝池。潜灵池。绿池。灵台。明堂。辟雍。国学。太学。

(《述征记》曰:国学在辟雍东北五里。太学在国学东二百步。)前、后、左、右将军府。

(陆机《洛阳记》曰:五营校尉,前、后、左、右将军府,皆在城中潘岳宅之西。)三市。

(《间居赋》曰:陪京溯伊,面郊后市。陆机《洛阳记》曰:洛阳凡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临商观之西;马市在大城之东;洛阳县市在大城南。然此市,洛阳县也。一说三市谓平乐市、金市、马市也。全市在凌云台西北,对洛阳垒;马市在大城东,前有石桥,悉用大石,下员以通水,可过大舫。《洛阳故宫名》曰:“马市在城东,吴、蜀二主馆与相连。《水经注》曰:马市即嵇康为司马昭听害处。《晋志》曰:五部、三市,东西七里,南北九里。)

百郡邸。(陆机《洛阳记》曰:百郡邸在城中东城下步广里。)铜井。(《洛阳记》曰:宫墙西有两铜井,连御沟,名曰蒙氾。)

太仓。(在建春门内。杜预曰:翟泉在太仓西南。)常满仓。(建春门外。)

永安里。(宣帝宅。)汶阳里。(赵王伦宅。)

延嘉里。(夏侯湛宅。嘉,一作喜。)德宫里。(潘岳宅。)

宜春里。(左思所居。)白社里。

(董京字威辇。初至洛阳,被发而行,逍遥吟咏。常宿白社中,时乞于市。残碎缯絮,结以自覆。金帛佳绵,则不肯留。其里在建春门东。)步广里。

(在翟泉侧。《晋起居注》曰:永嘉元年,里内地陷。有二惊出,一苍一白。苍者冲天,白者在地。陈留孝廉董养曰:步广里即周之狄泉,旧盟会之地也。苍者胡象,白者晋象。今胡色盛,晋色弱,其可言乎?)

诸里。

(《晋宫阁名》曰:洛阳城中诸里:年和里,宜寿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学里,富弼里,大雅里,大雅里,孝敬里,安城里,左池里,东台里,安民里,廷寿里,日中里,西国里,东牛里,穀阳里,北恢里,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赐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阳里,利民里,西乐里,北溪里,西义里,东统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诸坊。

(《晋宫阁名》曰:洛阳宫有显昌坊,绥福坊,延禄坊,休征坊,承庆坊,福昌坊,寿成坊。宣光坊,安乐坊,舍利坊,益寿坊,永寿坊,城祚坊,阳遂坊,桂芬坊,椒房坊,舒兰坊,艺文坊,恭职坊,繁昌坊,吉阳坊,肃成坊。按,唐坊名通谓之里。如白乐天居履道坊,亦曰履道里。今有坊,又有里,未详。)

城内都亭。

(华延俊《洛阳记》曰:城内都亭:华林、奉常、广世、昌益、广莫、定阳、遮要、暴室、广阳、西明、万岁、文阳、东明、视中、东因、建春、止奸、德宫、东阳、千秋、安众、孝敬、清明二十四亭。)

金沟。

(王济移第,即北邙山下。时洛京地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之金沟。)贾充宅。(宣武埸西。)

石崇宅。(在翟泉侧,有绿珠楼。)水衡署。

(穀水东出为方湖,东西一百九十步,南北七十步,水衡署在其所。)阮曲。(穀水又东南,转屈东注,谓之阮曲,盖阮嗣宗所居之地。)南浮桥。

(《河南郡县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桥。《晋书》: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母病,乃诣洛阳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以下并至南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

七里涧。

(在马市东,与鹿苑相接。涧有石梁,即旅人桥也。《洛阳记》曰:城东有石桥以跨七里涧。)右城之内外。

(按,《洛阳宫殿簿》及《古宫名》有飞兔门,广德门,明理门,望锺门,神仙门,万春门;昌福堂,徽音堂,嘉德堂,鱼梁堂皇,体泉堂皇,百戏堂皇,九华堂皇,虚德堂,修成堂;望母凉室,清暑凉室,含章鞠室,灵芝鞠室。又戴延之《西征记》有郁金屋。皆不分魏、晋之间。今附见之。)

○后魏城阙古迹后魏京城亦在成周,门十二。

(按,后赵石虎建武十一年,司、豫、荆、兖二十六万人城洛阳宫,至后魏,门有三道。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周巡故宫基迹,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乃定迁都。诏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造洛阳宫、殿、门、闼之名,经途正其号。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于是六官文武尽迁洛阳。宣武永平二年,又诏定诸门闼名。初命中书舍人沈馨以隶书书板题之。景明正始之年,又敕符节,令江式以大篆易之。)

南有四门:东曰开阳门,次西平昌门,次西宣阳门,次西津阳门。东有三门:南曰清阳门,(晋之清明门。孝文改。亦曰税门,又曰芒门。)中曰东阳门,北曰建春门。西有四门:南曰西明门,

(漠之广阳门,孝文改。)次北西阳门,

(晋之西明门,孝文改。旧门在东南,邪出,孝文徙对东阳门。)次北闾阖门,(北旧徙门稍南。)次北承明门。

(迁京之始,宫阙未就,孝文帝徙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数临幸焉,因开此门,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而未有名,时人谓之新门。群臣常逆帝于新门,帝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当以承明为称。)

北有二门:东曰广莫门,(自广莫至大夏,宫观相连。)西有大夏门。

(宣武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峻丽。)宫室。

(按,宫殿多仍魏晋旧名。或云依《洛阳图》修缮某所某居,疑总名闾阖宫。然又与上门名相犯。)闾阖门阙。(闾阖门卟挟。)

大司马门。端门。止车门。朱华门。乾明门。云龙门。(宫东门。)神虎门。(宫西门。)

千秋门。(宫西门,西对闾阖门。)东掖门。西掖门。太极殿。(宣武景明三年成。)

式干殿。徽音殿。显阳殿。(宴道武以来宗室于此殿。)宣光殿。(刘腾废灵太后于此殿。)

明光殿。(庄帝诛尔朱荣之所。)理诉殿。(宣武廷昌元年,立理诉殿申讼匦,以尽冤穷之理。)

清暑殿。观德殿。(宴射之所。)光极堂。宣极堂。清徽堂。西柏堂。凝闲堂。(胡太后置锺于此堂。)

茅茨堂。

(《后魏书》:任城王澄从高祖于观德殿。高祖曰:射以观德。次之凝闲堂,高祖曰:名目要有其义。此盖夫子闲居之义,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故此堂后作茅茨堂。谓李冲曰:此东曰步元庑,西曰游凯庑,此堂虽无唐尧之君,卿等当无愧于元凯。)

东堂。含温堂。听讼观。(宣武永平元年,诏依洛阳旧图修。)流化池。(取乾道曲成,万物无滞之意。)

洗烦池。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总二百二十里。按,城之大小见上文,而阳街之增广而言者,盖兼城之外也。又按,宣武景明二年,发畿内夫五万五千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盖广阳王嘉表请于京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

太尉府。

(在闾阖门南,永宁寺东,西对永康里,即旧铜驼街。其左是魏晋故庙地。《水经注》曰:自此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凡官寺、里名、居第,惟举载城书者。)

昭元曹。(太尉府南。)御史台。(太尉府北。)

左卫府。(在闾阖门前,御道东。)司徒府。(左卫府南。)

大将军高肇宅。(司徒府东。)国子学。(司徒府南。)

宗正寺。(国子学南。)太庙。(宗正寺南。)

护军府。(太庙南。)衣冠里。(护军府南。)

右卫府。(御道西。)太府寺。(右卫府南。)

将作曹。(太府寺南。)太社。(将作曹南。)

司州。(太社南。)凌阴里。(司州南,四朝藏冰处。)

尚书省。延年里。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即晋时金市。北有蒙氾池,夏则有水,冬则竭。)司空刘腾宅。太仆寺。(刘腾宅东。)乘黄署。

(太仆寺东。)武库署。(即魏相国司马文王府库也。在乘黄署东,东至宫门。)永康里。

(在西阳门内御道南。)领军将军元乂宅。(穿故井得石铭,是汉太尉荀彧宅。)义井里。

(在永康里东。里北门外丛树下有甘井,石槽铁罐,以给行人。)司空府。(在太仓南。)太仓署。

(在东阳门内道北。)导官署。(太仓署西。)冶粟里。

(导官署南。里内仓司官属居之。)宜寿里。(治粟里西。)中书侍即王翊宅。

(晋有中书监苟勖宅。又有侍中石崇宅,宅有园池。)永和里。(在清阳门内御道北。)

里内有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鸾、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宅。

(皆朱门华屋,当时名为贵里。乃汉董卓宅地。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魏时犹有水,冬夏不竭。掘地者辄得金宝。邢鸾家常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曰:董太师之物。后梦卓索之,鸾不与,经年鸾卒。)

句盾、典农晨、籍田三署。(建春门内,御道南。)司农寺。(籍田署南。)

御道北有空地,拟作东宫。(即晋之太仓。)步广里。苍龙海。

(太仓西南即翟泉也。其周三里,水犹澄清,洞底明静,鱼鳖鳞甲皆可辨。孝文以翟泉在华林园东,因名为苍龙海。)河南尹廨。

(翟泉之北。)永安里。(不知其所。)齐王萧宝寅宅。

右城内。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曰利民里。(里内有灵台旧基,汉光武建者。东有辟雍,魏武建者。)明堂。

(宣武八年诏建,孝明正光中始成,在辟雍之西南。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开阳门外三里,御道东曰劝学里。有太学。

(里内有汉太学。学堂前石经,《春秋》,《尚书》二十五碑,表裹刻之,存十八碑。复有四十八碑,隶书《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魏文《典论》碑六。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碑。孝文题为劝学里太学。宣武时方成,至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迁石经于邺。)

廷贤里。

(在劝学里东。有尚书令王肃宅。肃为南齐秘书丞,奔魏。时孝文新营洛邑,凡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孝文重之,因名其里曰延贤。)

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浮桥。

(号永桥。神龟中,常景为铭。南北两岸有四华表,举高二丈,上作金凤凰。)永桥以南,员邱以北,(按,《后魏书》:宣武景明二年,筑圆邱于伊水之阳。)

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

金陵馆,归正里。

(吴人投魏者,处金陵馆。三年以后,赐宅归正里。宣武景明初,齐建安王萧宝寅奔魏,封会稽公,筑宅归正里。后晋爵齐王,尚南阳长公主。宝寅耻与夷人同列,令公主启帝,求人城,乃赐宅永安里。又张景仁者,与宝寅同至,拜羽林监,亦赐宅此里,民间号吴人坊。里近伊、洛二水,三十馀家,自立巷市。所卖多水族,时人谓之鱼貉市。景仁亦耻之,遂徙居孝义里。孝明正光四年,梁武帝子西丰侯、萧正德来奔,处金陵馆,为筑宅归正里。后正德以宅建归正寺。)

燕然馆,归德里。

(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三年以后,赐宅归德里。正光中,北夷郁久闾阿郁肱来朝,处之燕然馆,赐宅归德里。北夷入侍者,常秋来春去,避中国之熟,时人谓之雁臣。)

扶桑馆,慕化里。(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崦嵫馆,慕义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

四通市。

(四夷慕化之民万馀家,别立市于洛水南,号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鱼味甚美,京师语曰:伊洛鲤鲂,贵于牛羊。)永桥南道东,有白象、师子二坊。

(宣武永平二年,干陁罗国献白象。背设五采屏风,七宝坐床,容数人。诏养象于乘黄曹。象坏屋毁墙走出,百姓惊怖。胡太后遂徒象于比坊。又噘嚏国献师子,亦畜此坊。庄帝谓侍中李或曰:朕闻虎见师子驯伏,可觅试之。乃诏近山州县捕虎。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见师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园中有一盲罢,取试之,闻其气,惊怖曳锁而走。普泰元年,节闵并令放还山林。)

津阳门外御道西,高阳王雍宅。宅北中甘里。右城南。建春门外有租场。(即旧常满仓。孝文令为租场,聚蓄贡赋。)

穀水周围绕城至此,东入阳渠桥,有四石柱。

(在道南。《铭》云:汉阳嘉四年,将作大匠马宪造。孝明孝昌三年大雨,道南柱埋没。刘澄之《山川古今记》、戴廷之《西征记》并云:晋太康元年造。非也。)

御道北曰建阳里。

(里内有土台,高三丈,上作二精舍,中朝时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有锺一,撞之闻五十里。胡太后徙置宫内。其地即白社,董威辇居处。)

东石桥,即市南也。

(在建春门外一里馀。晋太康元年造。南有晋时牛马市,刑嵇康之所。)桥北大道东,曰绥民里,有洛阳县廨。(临渠水。县门外有《洛阳令杨机清德碑》。)

里东曰崇义里,东有七里桥。(以石为之。)三门。

(七里桥东一里,郭门开三道,时人号为三门。离别者多云:相送三门外。)

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曰东安里,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悦、济州刺史刁宣、幽州刺史李直奴、豫州刺史公孙让四宅。门外二里,御道北曰晖文里。(即晋之马道里。)

里内有太保崔光宅,太傅李廷实宅。(即蜀主刘禅宅。延实,庄帝之舅。其宅东有吴主孙浩宅。)又有冀州刺史李韶宅。(即晋司空张华宅。)

秘书监郑道昭宅。御道南曰敬义里,有典虞曹。里南曰昭德里,有尚书仆射游肇、御史中尉李彪、七兵尚书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农张伦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居室俭素。伦性豪侈,斋宇、服玩、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造景阳山,重岩复岭,嵚相属。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天水人姜质,志性疏诞,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见伦山爱之,造《庭山赋》行于世。)

清阳门外有太庙。门外二里,御道北曰孝敬里。门外三里御道南曰景宁里,御道北曰孝义里。(里西北隅有苏秦冢。)骠骑大将军魏子建宅。

(收之父。)里东洛阳小市。北有车骑将军张景仁宅。(自归正里徙。)又有照义里。

右城东。后魏西明门外一里有太社。御道北,太尉清河王怿宅。

(怿,宣武之弟,被遗诏辅孝明。时帝始六岁,胡太后临朝,事皆谘之。熙平、神龟间,势倾人主,第宅腧于高阳。西北有高楼,俯临朝市。楼下有儒林馆、延宾堂,形制如清暑殿。园中有土山、钓池。怿爱宾客,府僚臣佐,皆一时俊选。正光初、元乂、刘腾害怿,太后复政,为怿追福,以宅建冲觉寺。)

西阳门外一里,御道南,司州牧城阳王徽宅。

(永安中,北海王入洛,徽独从庄帝至长子城。徽愿入洛阳舍宅为寺。及北海败,遂建为宣忠寺。)御道北,侍中尚书令临淮王或宅。

(宅有园池、林木,或引宾客赋诗,荆州人张斐《诗》曰: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或以蛟龙锦赐之。次有得绯纳紫绫者。河东裴子明,诗不工,罚酒一石。子明饮八斗而醉眠。)

门外四里,御道南,洛阳大市。

(周八里。市东南有皇女台,或云:汉时,皇殇女,埋于台侧,故以名。又有汉梁冀宅。西有河阳县台。市西北有土山、鱼池,亦冀所造。《汉书》所谓采土筑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者。)

侍中侯刚宅。(在河阳县台东。)市东有通商、逢货二里。

(里民尽工巧,以屠贩为业。有刘宝者最富,州郡都会之处,皆立一宅。宅各养马十疋。宅宇腧制,服饰拟于侯王。)市南有调音、乐肆二里。

(里内丝竹温歌,天下妙妓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廷伯爱之。正光末,万俟丑奴寇泾、岐,诏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公卿祖道。延伯危冠长剑,曜武于前,僧超吹《壮士曲》于后,闻者勇奋。廷伯每临阵,当令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莫不扁跃。丑奴募善射者,僧超死焉。)

市西有廷酤、治易二里。

(里民酝酒为业。河东人刘白堕善酿酒。季夏盛暑,以饶贮酒,暴日中,经一旬,酒味不动,饮之醉而不醒。京师朝贵,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斋酒赴州,路逢盗,饮之即醉,皆被禽获,因此复名“获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

市北孝慈、奉忠二里。(里民以卖棺椁、赁需车为业。)又有准财、金肆二里。

(富商货殖之民处之。尚书左仆射元顺,闻准财里内频有怪异,遂改为齐谐里。)

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逢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邱里,皆宗室所居。

(民间号王子坊。皆崇门丰室,洞户连房。有河间王琛宅,最为豪首。妓女三百人,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丐,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不如老妪吹篪。琛在泰州无政,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次有七百里者十馀疋,皆有名号,以银为槽,金为镮锁,诸王服其豪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耶?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殴。置玉井、金罐,以五色绩为绳。又造迎风馆于后园,窗户之上,列钱青璨。琛尝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馀口,他物称是。酒器有水晶钵、马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又陈女乐、名马,引诸王案行府库,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ō河阴之役,诸王歼尽,其宅多以为寺。寿邱里间,列刹相望。四月八日,京都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堂庭焉。又有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后为追先寺。)

里西曰宜年里,有陈留王景皓宅,侍中安定公胡元吉宅。出闾阖门外七里,有长分桥。

(晋时,以穀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舍,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征长沙王,营军于此,因名为张方桥,后民间语讹,号为张夫人桥。)

桥西有千金堰。

右城西。○隋城阙古迹

隋都城即今河南府路。东去汉、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炀帝始迁焉。(以下自隋通叙至宋。)罗郭城。

(唐武后号神都城,亦曰金城。天宝二年,筑神都罗城。按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

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命李昭德增筑。唐末兵乱,摧圮殆尽。周世宗显德元年,命留守武行德葺之,然甚卑陋。至宋景祐元年,王曾判府事,复奏加筑。于是城雉仅完。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

(南通伊阙,北对端门。隋曰建国。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东曰长夏门,(在定鼎门东五里。)西曰厚载门。

(在定鼎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避庙讳改。)东面三门:北曰上东门,(西对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罗门,

(无榜。当取罗郭之义名。)南曰建春门。

(隋曰建阳,唐初改。按韦述《记》: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周广顺中犹存。疑宋初废塞而开罗门。)北面二门:东曰接喜门,(隋曰喜宁,唐初改。)

西曰徽安门。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在都城之西北隅。

(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宫城,兵夫七十万人。城周币两重,延袤三十馀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共内诸殿及墙院,又役十馀万人。直东都土工监,当役八十馀万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馀万人。)

南面四门:正门曰则天门,

(门有两重观:上曰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南去端门五百步。王世充僭位,改顺天门。)东曰兴教门,

(去则天门二百步。留守居于门外。东城屈向北,有门东启,曰永康门。)又东曰泰和门,

(去兴教门二百步,并重观。门内左、右藏库。左藏屋六重,重二十五间,总—百五十间。右藏屋两重,总四十间。)西曰光政门。

(去则天门二百步。门西城屈向北,有门西启,曰隆庆门。)东面一门:曰重光门。(内即东宫。)西面一门:曰宝城门。

(门上曰飞云观。)北面一门:曰玄武门。(南对则天门。)玄武门北,曰曜仪门。

(号曜仪城。)其北曰圆壁门。(号圆壁城。)门之西曰方诸门。

(在宝城门西街之北三里。)则天门北曰永泰门。(相去四十五步。王世充改曰建明门。)东西横门曰东华门,曰西华门。永泰门北曰乾阳门。

(相去四十步。并重楼,东、西轩廊周币。)正殿曰乾阳殿。

(去乾阳门一百二十步。殿三十间,二十九架,阔九丈,从地至鸱尾二百七十尺。有三阶轩,其柱大二十四围。南轩垂以朱丝网络,王世充改曰福光殿。庭东、西有锺鼓重楼。漏刻在楼下。左右各有大井,井面阔二十尺。)

隋炀帝《冬至乾阳殿受朝诗》:北陆隆冬盛,南至晷漏长。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至德惭日用,治道愧时康。新邑建嵩岳,双阙临洛阳。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碧空霜华净,朱庭皎日光。缨佩既齐齐,锺鼓何煌煌。文戟翊高殿,采旌分修廊。元首乏明哲,股肱资贤良。舟楫伫有寄,庶此王化昌。牛弘《奉和冬至日乾阳殿受朝应诏》:恭己临万寓,宸居驭八埏。作贡菁茅集,来朝圭币连。司仪三揖盛,掌礼九宾虔。重栏映如壁,复殿远非烟。

东、西上阁。(在乾阳殿北各十二步。)大业门。(在乾阳殿北三十步。)

门内大业殿。(相去四十步。其规制类乾阳而小。)兴教门北曰会昌门。

(去会昌门二百步,入内尚食、进食、尚药、进药。内上进物,皆由此门。)会昌门道左,(有内殿、内省、少府、内监、内尚、光禄、尚尉。)

道右。(有门下、内省、左六卫内府、左监门内府。)重润门。(在章善门内、横街东一百二十步。)

光政门北曰景运门。

(相去二十步。在永泰门西二百步,与会昌门并。步廊连币,坐宿卫兵。)次北曰显福门。(去景运门二百步。入内命妇,入朝学士进书,皆由此门入。)

景运门道左,

(有内史、内省秘书、内省学士馆、右监门内府、右六卫内府、鹰房、内甲库。)道右。

(有命妇朝堂、慧日、法云二道场,通真、玉真两坛。按西马坊。)志静殿,(在显福门北三十步。周以轩廊,即宫内共事佛像之所。)修文殿。

(在志静门横街东四十步。殿内藏正御本书。)西有闾阖门。

(相去百步。门南,北有仰观台,高百步;门西一百三十步,即宝城门。)出东华门,东有文成门,(相去四十步。道北。)

内有文成殿,(周以轩廊。)左延福门。(在东华门南四十步。出门东百步,至章善门街。)

出西华门,西有武安门,(相去三十步。道北。)内有武安殿,

(大业、文成、武安三殿。御座见朝臣,则宿卫随入殿庭。并植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树。)右延福门。(在西华门南四十步。出门西百步,至明福门街。)

宝城门内有仪鸾殿。

(大业□年,有二鸾鸟降宝城内,因造殿及仪鸾双表高尺馀。殿南有榅桲林、栗林、蒲桃架四行,长百馀步。架南有射堂,对闾阖门。)观文殿。

(殿前两厢为书堂,各二十间。堂前通为阁道承殿。每一门有十二宝橱,高广六尺,皆饰以杂宝。橱中皆江南晋、宋、齐、梁古书。橱前后方,五香床装以金玉,春夏铺九尺象簟,秋设凤纹绫花褥,冬则加锦装须绣毡其间,内南北通为赕霓窗棂。每三间,门一方,户户垂锦幢。)

流杯殿。(殿上作漆渠九曲,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安福殿。(寝殿。)

千福门。德阳门。千步阁。九洲池。

(其地屈曲,象东海之九洲。居地十顷,水深丈馀,中有瑶光殿。)琉璃亭。(在九洲池南。)一柱观。

(在琉璃亭南。)□房八院。(朝采、含香、兰若、春风、滋兰、南风、和声。)文绮、花光等十六堂。

(又有迎风亭、回廊亭、珠露斋、流风斋、回雪斋、月轮亭、琼林观、朝日楼、明月楼。)

隋皇城,在府治城西二里,尚有阙门旧基。定鼎门在府城南一十里。皇城曰太微殿。(形制曲折,上应太微宫星之度,因以名,亦号南城。)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

(北当则天门,南当建国门。门上重楼,曰太微观。门外有黄道渠,渠阔二十步,有黄道桥。)东曰左掖门,(去端门一里。门上曰崇安观。门南道左有侯卫府。)

西曰右掖门。

(去端门一里,门上曰宣平观。门南过黄道桥南道西,有右侯卫府。渠西南有石泻口,东西长三百步,阔五十馀尺,深八尺,用大铁为细腰,玄钩牵之。)

东面一门:曰东太阳门。(出则天门横街,直东七百步。)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西入苑。)

北曰西太阳门。(出则天门横街,直西七百步。)

□□当则天门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面曰东朝堂,次东门下省,次东殿内省,次东左翊卫府。(次东左掖门街。东钱坊。)

第三街从西左骁卫府,次东左武卫备身府,次东左武卫府,次东左屯卫府,次东左御卫府。(次东左掖门街。街东少府监。东抵城。)第四街从西司隶台,次东光禄寺,次东左监门卫府。

(又有甲弩坊。)次东太府寺。(次东左掖门街,街东少府监。东抵城。)则天门外第一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面曰西朝堂,次西内史

省,次西谒者台,次西左翊卫府。(次西右掖门街。街西有誉辇库,次西西马坊。丙抵城。)

第三街从东右骁卫府,次西右武卫备身府,次西右屯卫府,次西右御卫府。(次西右掖门街。街西有子罗仓、盐仓。西抵城。)

第四街从东御史台,次西秘书省,次西尚舍库,次西右监门府,次西长秋监。(次西右掖门街。街西掌酰署,次西良酝署。)出西太阳门,道西第一院,

(隋王宅。)第二院,(燕王倓宅。)第三院,

(陈王宅。)第四院。(代王侑宅。皆轩廊,坐宿卫。)右皇城。

东城。(大业九年筑。)东面一门,曰宣仁门。(直东对外郭之上春门。)

南面一门,曰承福门。(在左掖门东二里。南临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北面一门,曰含嘉门。(南对承福门。其北即含嘉仓。仓有城,号含嘉城。)

其北曰德猷门。(出外郭。)城内四街:第一街,鸿胪寺,次东司农寺,次东太常寺。(东抵城。)

第二街,(即宣仁门之大道。)尚书省,(在道北。)

第三街,将作监,次东太仆寺。(东抵城。)第四街,卫尉寺,次东都水监,次东宗正寺,次东大理寺。(东抵城。)

右东城。上林苑。(初曰会通苑。又改上林而曰西苑。)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东曰嘉豫门,

(上有翔凤观。)

望春门。南面曰清夏门,兴安门,昭仁门。西面曰迎秋门,游义门,笼烟门,灵溪门,风和门。北面曰朝阳门,灵圃门,御冬门,膺福门。苑内设十六院:延光院,

(第一。)明彩院,(第二。)含香院,

(第三。)承华院,(第四。)凝晖院,

(第五。)丽景院,(第六。)飞英院,

(第七。)流芳院,(第八。)曜仪院,

(第九。阙第十。)白福院。(第十一。)万善院,

(第十二。)长春院,(第十三。)永乐院,

(第十四。)清暑院,(第十五。)明德院,

(第十六。每院备有堂皇之丽,阶庭并植名花奇树。院口西南开三门,门并临龙鳞渠。渠面阔二十步,上跨飞桥。院置一屯,用院名名之。屯内养羊、豕、池鱼,园蔬瓜果悉具。)

逍遥亭,(在苑内。)造山为海,周十馀里。

(水深数丈,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水出百馀尺。上有通真观、集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别有浮桥,水殿百馀,泛滥往来。)

龙鳞渠。(在海北。屈曲水周绕远十六院,人海。)曲水池。(在海东。中有曲池、水殿。上巳日禊除之所。)

冷泉宫。(有泉极冷,因名之。)积翠宫。(有山池森翠,苑中之胜所。)

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洛水。)青城宫。

(北齐天保五年,常山王演所筑,以拒周师,使其将严似略守之,亦号严城。炀帝因其城造宫。至宝城门七里。韦述云:古谷城也。)凌波宫。

(在口口门西。口口二里。宫内有含景殿及射堂,楼观池隍十数里。)阜涧宫。

(别名甘泉宫。迁都未成,命内史舍人封德彝于此营造。用十馀里,宫北通西苑,其内多山阜,有阆风亭、丽日亭、栖霞观、行雨台、清暑殿。南有通仙飞桥、百尺涧、青莲峰。峰上有翠微亭,后王世充建为甘州。)

又有朝阳宫,栖云宫。

(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回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州亭、翠阜亭、芳林亭、流芳亭、飞花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

右西苑。亭子宫。

(在上春门东十二里。南临漕渠,东临积润池。池东二十里有华林园、备有池、榭。)龙川宫。平洛园。(在上春门东。)

甘泉渠。

(自建国门南二里,疏洛入伊。渠上有通仙桥五道,时人亦谓之“五桥”。其渠又过长夏门外。)漕渠。

(大业二年,土工监丞任洪则开,名通远渠。自宫城南承福门外分洛水,东至偃师入洛。又迮洛水湍浅之处,名千步、陂渚两碛。东至洛口,通大船入通远市。)

永济渠。(口口北口口至永济渠。)大通城。

(王世充与李密战,败奔大通城,畏罪不还洛。后世充改为大通县。)

右杂录。○唐城阙古迹宫城:(因隋名曰紫微城。)

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圆壁,次曰曜仪,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贞观六年,号为洛阳宫。(武后光宅元年名太初宫。)南面六门:正南曰应天门,

(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命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天祐二年,改五凤楼。)

次东曰明德门,

(初名兴教,后改明德。天祐二年,复名兴教门。东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东启,曰宣政门,即隋之永康门。)次东曰重光门,

(即东宫正门。东、西各有小门:东曰宾善,西曰廷义。)次东曰大和门,(门内即左藏库。)次西曰长乐门,

(初名光政,后改长乐。天祐二年,复名光政门。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门西启,曰隆庆,避明皇讳改崇庆。)次西曰洛城南门。

(乾封中门。)东面一门曰:重光北门。(隋名。门内即东宫。)西面二门:北曰嘉豫门,

(隋曰宝城门。)南曰洛城西门。北面二门:东曰安宁门,西曰玄武门。(隋名。南当应天门。)玄武门北曰曜仪城。城有三门:北面一门,曰圆璧南门,

(隋曰曜仪门,显庆中改。)东曰曜仪东门,西曰曜仪西门。(并显庆中改。)曜仪城北曰圆璧城。城有二门:北面曰龙光门,东曰圆璧门。

(门北即外郭之外。)应天门内曰乾元门。(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

东曰万春门,西曰千秋门。乾元门外东、西横门:曰日华门、月华门。

(隋曰东华、西华。唐初改左、右延福,后改日华、月华。天祐三年,复改左、右廷福。)明德门内会昌门。(隋名。)

次曰章善门,(门内有门下省、宏文馆。)长乐门内曰广运门。(隋名。其后留守府,在广运门内。)

次曰明福门,

(本名显福,避中宗名改。内有中书省。省西史馆,省北命妇院。院北修书院,本太平公主内宅。史馆南内医局。北尚食厨。东曰光范门。

(宣改殿之南。初名敷政,后改光范。天祐二年改应天。)乾元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隋之乾阳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阯造乾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高三丈,号万象神宫,薛怀义充使检校。去都百馀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制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扆殿,不复造天堂。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铸。)

含元殿西,有乘明门。其内曰宣政殿。

(常听朝内殿,本名武成,后改宣改。天祐二年,改贞观殿。殿南有武成门。又南千福门,南当敷政门。按:敷政,见上;千福,后改乾化,天祐二年改乾元。武成后改宣政,天祐二年改敷政。)

宫内有贞观殿。(在含元殿北。隋炀帝造。自此以下,并永淳年制名。)徽猷殿。

(在贞观殿北。殿前有石池,东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茎碧叶,丹花绿实,味酸可食。)文思殿。在旧东华门之东北。)庄敬殿。

(在文思殿北。殿东有鹿宫院,次宫东即隔城。城东接左藏库。)飞香院。在庄敬殿之北。)袭芳院。(在飞香院之北。)

大仪殿。(在庄敬殿之西。)丽春台。(在大仪殿之北。)

流杯殿。

(在丽春台北。殿上漆渠九曲,从陶光园引水,注庄敬院,隋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宏徽殿。(在流杯殿之北。)

陶光园。

(在徽猷、宏徽之北。东西数里。南面有长廊,即宫殿之北面也。园中有东西渠,西通于苑。)观文殿。(在武成殿之北。)

同心阁。(在观文殿之北。)丽日台。(在同心阁之北。)

集仙殿。(在武成殿西北。武太后造。前有迎仙门。)临波阁。

(在丽日台北。阁北有池。池有两洲:东洲有登春阁;西洲有飞骑阁。)澄华殿。(在登春阁之下。)凝华殿。

(在飞骑阁之下。)安福殿。(在临波阁北池之北。此院雕饰最□,炀帝寝御焉。)仙居院。

(在安福殿之西。)出斋院。花光院。(并在仙居院北。)翔龙院。

(在花光院之北。)神居院。(在翔龙院之北。)仁智院。

(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阁,隋炀帝造。南有归义门。)九渊池。

(在仁智殿之南,归义门之西。其地屈曲,象东海之九渊,居地十顷,水深丈馀,鸟鱼翔泳,花卉罗植。)瑶光殿。(在池中洲上。隋造。)

琉璃亭。(在瑶光殿南。隋造。)望景台。(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

一柱观。(在琉璃亭南。隋造。)映日台。

(在九洲池之西。东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旧皆皇子、公主所居。)闾阖门。

(在映日台东北,隔城之上阁。南北皆有观象台,女使仰观之所。下有荫殿,东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五殿。

(在隔城之西,映日台之南。下有五殿,上合为一,亦荫殿也。壁厚五尺,高九十尺。东、西房廊,皆五十间。西院有厨,东院有教埸内库。大帝常御此殿。殿南即洛城南门。)

仪鸾殿。

(在五殿北。有射堋。殿东即雒城西门。外有给使坊及内教坊、御马坊。)百戏堂。(在仪鸾殿北。)

又有五明殿。(以上并出《六典》。)

上清观、乾元殿之左,曰春晖门,右曰秋景门,北曰烛龙门。明福之西曰崇贤门,其内曰集贤殿。武城之北曰长寿殿,集贤之北曰仙居殿,其东曰亿岁殿,又东曰同明殿。

(其内又有观礼、归义、收成、光庆等门,廷祥、延寿、六合等殿,宜春、迎祥、六合等院。)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门。其内曰德昌殿。德昌南出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西南曰洛城南门,其内曰洛城殿。□□□□殿。(洛城南门之西,有丽景门夹城,自此潜通于上阳焉。)

右宫城。

(按,刘宏基从太守经略东都,战于璎珞门外。武太后宴于此殿,又诛张易之于迎仙院。中宗居武太后忧制,听政于同明殿。避孝敬皇帝讳,改宏福殿为崇福殿。开元二十四年,明皇在东都,千秋节御广达楼宴群臣。武宗时,雷震广达楼。又有左右银台门、含章殿、金銮门、广运门、而韦述《记》皆不载,莫能知所在次第。)

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

(南临洛水,西距穀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宫。宫成,移御之。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深宫重城之内,不欲外人见之,恐伤百姓之心也。机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堙堞之外,万方朝谒,无不睹之,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

东西二门:南曰提象门,(即正衙门。司农少卿樊则造。)北曰星躔门。(门外有政事院。宫南口口口内。)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

(东临洛水。)北曰七宝阁,正殿东向曰观风殿。(武后还政后居此殿。其内有曜掌亭。)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

(武后崩于此。)

西南曰甘露殿。殿东曰双曜,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西曰本枝院,又曰丽春殿。(一作丽春台。)

殿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妤、冰井等院。)又有九渊亭。

(在丽春台北。亭院内竹木森翠。)官之南面,曰仙雒门。又西曰通仙门。(并在苑内。)

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金阙门,南曰泰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阳宫。(两宫夹穀水,虹桥回驾,以通往来。)

宫西曰含露门、玉京门,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北曰玄武门。口口口东曰飞龙厩、上清观。(在宫西北,内女道士所处。)金华门。

(干口口口口,口仪于口口口口金华门外仗下获信宝,武后居之。东北抵宫城,南临洛水西。洛水西即罗城。)皇城。

(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三丈七尺,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端门,(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门。

(隋曰东太阳门,武德中改东明门。显庆五年又改宾耀。)西面二门:南曰丽景门,(西入苑。)北曰宣耀门。

(隋曰西太阳门,武德中改西明门,显庆五年改宣耀。次北旧有宝城门。门外苑,又有二门:南曰由仪门,北曰咸安门。)城中南北四街,

(旧五街。)

东西四街。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东朝堂,次东门下外省,次东殿中府,(隋曰殿内省。)次东左监门卫。(开元初,分左卫地造内省。)

次东左卫,(隋曰左翊卫。)次东左卫率府,(开元初,分左卫地造。)

次东尚辇局。(与左卫率府隔左掖门街。隋少府监作坊之地。)东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右春坊,(分左骁卫地造。)

次东左骁,次东左千牛卫,(隋曰左备身府。贞观中为左领左右府。)次东家令寺,

(分左千牛卫造。初,东都百司不备。武后时犹权寓他所。开元初,明皇幸洛阳,分地营建,乃备矣。)次东左武卫,次东左威卫,次东左监门卫,

(分左成卫地造。)次东领军卫。(隋曰左御卫府。)东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西第一曰鸿胪寺,

(隋司隶台及光禄寺之地。)次东太府寺,次东太庙,

(在左掖门街之东。隋少府监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民七庙,中宗因而正焉。)次北中宗庙。(隋东宫率府之地。)

应天门外,第一横街之南,第二横街之北,西曰西朝堂,次西中书外省,(隋曰内史省。)次西四方馆,(隋曰谒者台。)

次西右卫率府,(分右卫地造。)次西右卫,(次西旧有仓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后并入太社。)

西朝堂之南,第三横街之北,后)东第一曰右司御率府,(分右骁卫地造。)次西右骁卫,次西右千牛卫,次西右武卫,次西右监门率府,(分右武卫地造。)

次西知匦使,(分右威卫地造。)次西右威卫,次西内侍省,(本右威卫地,武后移造于此,便以园地充卫。)

次西右领军卫,次西内坊。(分右领军地造。)西朝堂之南,第四横街之北,从东第一御史台,次西秘书省,

(省内有蔡邕石经数十段,后魏末自洛阳徙长安。周武帝时徙置邺。隋炀帝为太子,掇残缺者,徒至东宫,又移将作内坊。贞观四年,秘书监魏徵奏于京秘书内省置。武后复徒于此。)

次西尚舍局,次西太仆寺,

(隋长秋监之地,武德初改名内侍省,武后曰司宫台。寻徙于此街,于此置右肃政御史台。景云中台废。开元八年,王毛仲为太仆卿,奏自安业坊移寺于此殿。寺西即右掖门。门内道西旧有良酝署,后为泻口硙坊。)

宾耀门内道北有詹事府。(大帝末营于此。)东城。(隋筑。)

东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属宫城,北面一里二百三十步,又南屈—百九十八步,属宫城之东北隅,高三丈五尺。(南面屈曲,逐洛水之势。北即含嘉仓城。)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直东与外郭之上东门相值。)南面一门,曰承福门。(南隔洛水,当河南府之西街。)

北面一门,曰含嘉门。

(南当承福门。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北曰德猷门。门出外郭。)城中南北街二,东西街三。(旧四街。后并曹司,废街。)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一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司农寺,

(旧鸿胪寺之地。乾封中徒。)次东光禄寺,(旧司农寺之地。乾封中徒。)次东太常寺。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二横街之北,东当宣仁门,街北尚书省。(长寿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缮,甚为壮丽。)

承福门内,南北街之东,从南第三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少府监。次东军器监,(本修甲弩坊,开元初立为监。)次西大理寺,

(隋代此街之北,从东第一卫尉寺,第二都水监,第三大理寺。更北,又开东西一街。街北从东第一宗正寺,第二太仆寺,第三将作监。乾封之后,修缮东都,始移并焉。)

东都苑。

(隋曰会通苑,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华苑,武后曰神都苑。东抵宫城,西临九曲,北背邙阜,南拒非山。)

周一百一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

(隋旧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广,毁之以赐居人。)垣高一丈九尺。东面四门:从北第一曰嘉豫门,(门上有观,隋曰翔凤观。)

次南曰上阳门,次南曰新开门,最南曰望春门。南面三门:从东第一曰兴善门,(隋曰清夏门。)次西曰兴安门,次西曰灵光门。

(隋曰昭仁门。)

西面五门:从南第一曰迎秋门,次北曰游义门,次北曰笼烟门,次北曰灵溪门,次北曰风和门。北面五门:从西第一曰朝阳门,次东曰灵圃门,次东曰元圃门,次东曰御冬门,最东曰膺福门。

(显庆二年修建东都,始废洛阳宫惣监。改青城宫监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为东都苑东面监,食货监为东都苑西面监。凡四监,知苑中杂事。)

苑内有合璧宫,(显庆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阙凉宫。冷泉宫,(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

高山宫,(在苑西北,司农卿韦机造。)龙鳞宫,(大帝所造。)

积翠宫,(隋造。《六典》作翠微宫。)宿羽宫,(韦机造。在苑东北,南临大池,池流水盘屈。)

明德宫,

(在合璧宫东南,隋曰显仁宫。南逼南山,北临洛水。宫北有射堂、官马坊。)望春宫,(在苑东南。)

青城宫,(在宿羽宫西。)黄女宫。(在合璧宫东。三面临洛冰。水深潭处号黄女湾,因以为名。)

芳树亭,(在黄女宫南,大帝造。)金谷亭。(大帝造。)

凌波宫。

(隋造。隋及唐初,苑内又有朝阳宫、栖云宫、景华宫、成务殿、大顺殿、文华殿、春林殿、和春殿、华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风堂、光风堂、崇兰堂、丽景堂、鲜云堂。又有迥流亭、流风亭、露华亭、飞香亭、芝田亭、长塘亭、芳洲亭、翠阜亭、流芳亭、飞华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皆隋炀帝所造。武德、贞观之后,多渐移毁。显庆后田仁汪、韦机等改拆营造,或龋咍名,或因馀所,规制与此异矣。)

凝碧池(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右东都苑。

(按朱梁口口口口口口废明宗长兴口口口口口新园,名永芳园,新殿名和庆殿,今在宫苑界。又有士和亭、冷泉宫。)

洛漕诸渠:而洛水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分三道,当端门之南,立桥三。(南枝曰星津桥,中枝曰天津桥,北枝曰黄道桥。)

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

(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馀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复,为都城之胜地。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号为魏王池。泰黜后,赐东宫,属家令寺。)

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

(分流处置斗门,上有桥,桥上有屋。水势峻急,激湍百馀步。)斗门之西,旧中桥。

(隋名立德桥,北当徽安门,因水溢坏,显庆中建都后置。乾封中司农卿韦机移人东街。)过斗门,又东流经新中桥。

(南当长夏门,北通西漕桥,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桥,寻废。韦机乃徙中桥于此。后漕水复坏,永昌中敕将作监少匠刘仁景修缮,李昭德统其事,殊为坚壮,号永昌桥,寻废其名。)

又东经安众、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桥。

(隋造,名利涉桥。北抵通远市南壁之西偏门。王世充平,桥、市俱废,显庆中复置。南当南市之北壁东偏门,北当北郭之安喜门。乾封中又废,后乃私造,以舟为梁。)

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漕渠,本名通远渠。(隋开。)自斗门下枝分洛水。

(当洛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馀水,然始东下。时令官奴捺此堰,亦号蜀子堰。亦隋炀帝以为水滩泄,多石碛,不通舟航,乃开此渠。下六十馀里,至偃师之西,复与洛合。)

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

(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锺绍京书。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

又东流,至归义坊之西南,有西漕桥。(南当中桥,乾封中造。)又东流,至景仁坊之东南,有漕渠。

(大业初造,初曰通济桥。南抵通远市之北西偏门。自此桥之东,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馀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防。)

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洛水之北,有分谷渠。

(自苑内分穀水东流,至城之西南隅入洛水。渠南隋有石泻,后入上阳宫。)仁风坊有南运渠。

(自城东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此坊之南。又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阗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水硙。又北流,经廷福、富教、训善坊之西入洛。)

通济坊南,有分渠。

(自苑内支分洛水,经此坊之南。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乐成、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廷庆坊之东入于洛。其渠,至天宝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绝。)

立德坊北街,有泄城坊。

(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此坊之北,至东北隅,绕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又坊西街,写口渠。

(从宣仁门南,歧分泄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绕出此坊,屈而东流人漕渠。西有司农官硙。)道政坊□千金竭。

(事具河南县中。)归义坊中,沥水南流。

(沥水,自修义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门南流,经此坊入漕渠。)

分洛堰,在厚载门外十八里。令每葺堰,分洛水以入都城。○宋城阙古迹宋

(按:宋以河南为别都。宫室皆因口口口,或增葺,而非创造。今先序五代,而以宋统之。)宫城。(旧名紫微城。)

周九里三百步。(疑西与北经损灭。)南面三门:正中曰五凤楼,(因唐天祐之名。)

东曰兴教门,西曰光政门。(二门因唐旧名。)东面一门,曰苍龙门。(隋之重光门。门内道北,即东宫。)

西面一门,曰金虎门。(隋之宝城门,唐之嘉豫门。)北面一门,曰拱宸门。(隋唐之玄武门。大中祥符中改。南当五凤楼。)

五凤楼内,正内曰太极殿门。

(隋之永泰,唐之通天、乾元后,隋殿名改易。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曰太极殿门。)门东西各有门。(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

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之东、西华口口口左、右廷福、口口口口)殿曰太极殿。

(隋之乾阳,唐之乾元。明堂口口口口口口口三年改朔元殿。后唐同光□年,口口口口口口福七年,避高祖讳改宣德殿,后复为明堂。宋太平兴国三年改太极。按,殿中藻井,有盘木黄龙,势如飞动,太祖尝弹落其目睛。)

殿前有左右龙尾道,曰楼、月楼,东西横门:曰日华、月华门。殿后有柱廊。次天兴殿。(大礼宿斋于此。旧曰太极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后有殿阁。

(其地即隋之大业,唐之天堂。)后门。(北对建礼门。)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

(唐之敷改、光范,又改应天。)次北曰乾元门,(唐之干福、乾化,又改乾元。)次北曰敷政门,

(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次北文明殿。

(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义改贞观。梁开平三年改文明。)

殿东南隅有鼓楼。西南隅有锺楼。东西横门,曰左、右廷福门。殿两挟,曰东上、西上阁门。(殿后有柱廊。)次曰垂拱殿,

(按唐天祐口后口口口口口□传是此殿。太平兴国口口口口垂拱。)殿后通天门。(后有柱廊。)兴教门内曰左安礼门,口口口门。东偏左藏库。其西北銮和门。

(太平兴国三年,改车辂院门曰銮和。)其内车辂库。(今库内贮唐及五代车辂甚多,太祖开宝九年,雩祀用之。)左安礼门北,曰左兴善门。

(唐左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东偏杂纳库。(今库后荆罙地,植花木甚盛。)其北左银台门。

(唐曰左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东偏斑院。(在杂纳库北。)口偏口坊口光政门内北中书。

(在应天门东。)中书西,右安礼门。(口库之景运门。然稍在西,不对光改门。)次西横门,曰永福门。

(按,后唐同光建左、右永福门,在口口口南。疑兴善门是。)门西北,三司。次西斑院。右安礼门北曰右兴善门。(唐右银台门,梁开平三年改。)

门内东偏枢密院,院北装戏院。(与宴殿相近。后唐庄宗好俳便,疑同光中置。)西偏崇文院。其北右银台门。(唐曰右章善门,梁开平三年改。)

右兴善门外,东有横门,过宣徽院。其南待漏院,北学士院。苍龙门之正西,有东隔门。口口口口膺福门。(唐曰含章门,天祐二年改。)次西接通天门之柱口口口口口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

(唐曰金銮门,天祐二年改。)次东接通天门之柱廊。建礼门,在天兴殿后。(南对五凤殿。)北有隔门。次北拱宸门。建礼门之西曰广寿殿门,门内广寿殿。

(本名嘉庆殿。后唐庄宗末,刘皇后焚其殿而遁往太原。明宗天成四年重修。殿成,有司请丹漆金碧以莹之。明宗曰:此殿经焚,不可不修。但务宏壮,不劳华侈。乃改为广寿殿。)

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

(太平兴国三年,改广寿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

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殿。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们。其柱廊接通天门。(南对文明殿。)明福门内曰天福殿门。门内天福殿。

(唐天祐之崇动殿,后唐同光二年改。中兴口口口口口口寝殿并门名。晋天福二年又改今名。口口口口口口也。即后唐之绛霄殿。太平兴国三年改寝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廷春。)

其次思政殿,其次廷春殿,其次面北武德殿。(后唐同光二年,以解卸殿为端明殿。太平兴国三年改。)明福门之西曰金銮殿门。门内金銮殿,

(唐天祐中,号太极殿,又名思政。梁开平三年,改曰金銮,用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即此殿也。后唐庄宗复改太极。长兴中,改二仪殿,后复改金銮。今殿内有佛像、经藏、金镊、道场什器局之口。)

其次寿昌殿,

(口殿口梁之口口口。太平兴国三年,改金銮第二殿曰寿昌,第三殿曰玉华,第四殿曰长寿,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阳,第七殿曰嘉兴。)其次玉华殿,其次甘露殿,其次长寿殿,

(今宫内次第如此。)其次乾阳殿,其次嘉兴殿。(已上洛人名为七殿。)金銮殿门之西,曰含光殿门,

(在千秋门之西,对右银台门。)门内含光殿。(宴殿也。其南廊有装戏院。)殿东廊后,有紫云楼。

(宫中观宴之所。)

楼前射弓小院。含光殿后洗泽官。一位建礼门北之东廊曰御厨,相对即内东门。

(门外有石师子二,制作精巧,太祖常以弹弹之,其迹见存。真宗著《弹丸记刻石》。)北赐食蘸。其北即北隔门。(北对拱宸门。已见上。)

门南口口口口口口门。门西有隔门。门内面南有讲武殿。

(与武口殿相对。按,唐天祐中,口文思球场。粱开平三年,以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为兴安球场。疑是此殿,后改名讲武。)殿后有柱廊,有后殿。

(无名。)

隔门相对西隔门,门西淑景亭位。又有隔门。以西入后院,内有长春殿。(后唐同光二年建。)殿有柱廊。后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冰井、娑罗亭。

(贮奇石处,世传是李德裕醒酒石。按,《五代通录》:德裕孙敬义,本名延古,居平泉旧墅。唐光化初,洛中监军取其石,置之家园。敬义立谓张全义,请石于监军。监军忿然曰:黄巢贼后,谁家园池完复,岂独平泉有石哉!全义尝巢命,以为诟己,即奏毙之,得石,徒致于此。其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状。今谓之娑罗石,盖以树名之,亭宇覆焉。)

前有九江池,

(一名九曲池。梁太祖沈杀九王之处。口口口口口口倾侧,堕于池中,宫女侍官持扶登岸,口口口口口口口也。)其南有内园门。

(在含光殿门之西。)东宫在苍龙门,

(□□口口银□□口门相对后门在东池门之内。按,后唐庄宗子继岌,为北都留守、兴圣宫使。及平定河南,而使名不改。明宗初人大内,居兴圣宫。疑当时以东宫为之。)

宫后东池门内有飞龙院。其西军器库。门内有散甲殿。(粱开平三年改弓箭库,殿为宣威殿,疑是此殿。)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

(在拱宸殿内。)今宫室口口九百九十馀区云。

(按,唐留守府,在大内广运门内。口口口口殿,天祐三年改延喜门为宣化门。万寿门为万春门,积庆门为兴善门,含清门为廷义门,廷和门为章善门,保宁殿为文思殿。天祐中,又有积善宫、安福口。口唐同光二年改应顺门为永曜门,太平门为万春门,通政门为广政门,凤鸣门为韶和门,万春门为口口门。庄宗母贞简曹太后居长寿宫。应顺时,有广顺殿、天兴殿。清泰时,有敷政殿、玄武缕。粱有保宁鞠场。以上皆改易名号,失其处所。)

皇城,(隋曰太微城。亦号南城。)

宫城之外夹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四面中央共开九门。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门,

(隋之东太阳门,武德之东明门,太帝改宾耀。)北曰启明门。(西对宫城之苍龙门。)口口口口口口金耀门。

(东对宾耀门,疑即隋之西太阳门。)北曰乾通门。(东对宫城之金虎门。)西面外夹城,又二门:南曰丽景门,

(东对金耀门,《五代实录》皆云上阳门,疑曾更易。)北曰开化门。(东对乾通门。)北面一门,曰应福门。

(门西向其城,至微缺一角。按,其门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宿直其内。)城内东偏,有太庙、尚书省,次北左军二门。(在兴教门之东,门内皆班院。)

西偏,郊社、御史台。(台中,有开元中《御史刻石题名》及五代文簿数库。)次西右军一门。(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

西夹城内有内侍班。

(按:唐百司署舍,皆列皇城内。今悉摧圮,失其处。但举所存者云。梁及后唐有师子门,盖城西门之俗名也。)玄武神祠

(景德三年知河南府边口言:宫苑有玄武神,京邑人人崇祀已久,灵异之迹,著于传闻。臣已葺皇城北门,欲移像于彼。从之。)右皇城。

(按口口口口口口园口口口口□口四年,朝陵入洛,因临幸,而谒上清宫。)东城。

(宫东之外城也,隋筑。唐与宋皆仍旧。即此观之,为宋建名,稽之《河南志》,乃云因唐天祐之名。以白居易诗验之,河南为是。诗曰:晴阳晚望湿烟绡,五凤楼高天寂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神宗熙宁二年十月十六日京西转运司言:西京大内,损坏屋宇比旧少四千馀间矣,乞于春首差中使一员计会留守司通判检定翻修,每二间折创修之数一间。诏令通判检定,本京修葺转运司提举。熙宁四年二月十一日,诏京西转运司:每年拨钱一万贯,买材木,修西京大内。元丰七年七月四日,尚书工部言:知河南府韩绛,乞修大内长春殿等,欲下转运司支岁认买木钱万辩。从之。)

东面一门,曰宣仁门。口口口口□□□□□福门。(今为阳监前门。)北面一门,曰含嘉门。(今不复口门构,但城墙缺口口在□。)

城内有洛阳监。

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涧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仅一里。(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兴定元年升为中京,府曰金昌。此言正大初筑城为中京金昌府,与史不合。盖升京在宣宗兴定,筑城在哀宗正大也。《哀宗纪》:正大四年春正月,增筑中京城,浚汴城外潦。)先于正隆初迁府治,自水南人城宣仁门衷。天眷间,迁宣圣庙学于东城东二百馀步。大内塞南面左、右二门。

元朝皆如旧制。但故皇城内暨水南,种□民田。城内止十四坊。东城:(春融坊、祟圣坊、思贤坊、进贤访。)西城:

(宣口口口口口口通口口口口口口恩政坊、铜驼坊、丰乐坊。)西阅。(富教坊、洛宾坊、津阳坊。)

然居人稀少,口口口旧。(下阙。)○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引元河南志的古代洛阳图十四幅

自从解放以来,我们在洛阳地区做了不少的考古工作。不仅发掘了大量的古墓,还对于古代城址做了调查和发掘。工作的结果,有些已陆续在本刊、《考古通讯》和《考古学专刊》中加以发表。本期又发表陈公柔同志的一篇报告。我们为了将考古资料和文献互相印证,很希望能看到一些古代洛阳《图》。赵万里先生藏有一册由《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元河南志》中钞摹出来的古代洛阳《图》,共计十四幅。现在徽得赵先生同意,将它们制版印出来,附在这裹,以供大家参考。

这个钞本的图仅十四幅,《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的《元河南志》的图,据说除了这十四幅之外,还有《河南府总图》、《大祀殿图》、《河南府路廨宇图》、《河南郡邑山川图》、《嵩岳之图》和河南府管辖的各县图。这钞本中十四图的标题和次序,和《永乐大典》原书并不完全符合。原书现藏日本的东洋文库。但是图的内容,们们曾取平岗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所影印的四幅和这钞本的第十、十一、十二和十四图相勘对,除了这钞本于第十、十一、十二图添上宫、殿、门等的名称之外,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阮元于道光二十年摹刻的由《永乐大典》中钞出的古代洛阳图五幅(缪荃孙转摹于《藕香零拾》本《元河南志》中),便是这钞本的第二、三、五、六、十三图,取以对勘,除了阮元将《曹魏都城图》误标为“《西晋京城》”以及摹钞时有误字和缺漏之外,也是完全相同的。可见这钞本的十四图,确是出于《永乐大典》卷九五六一的《元河南志》。

这钞本每幅图的后面,都另有一叶图说。这些图说是《永乐大典》原书所没有的。第七图的图说,有“顾祖禹《方舆纪要》直以为魏文瓶造”一句,可见是清人所写撰的,大概就是叫人临摹这些图的人所撰写的。因为这些图说可供阅图时参考,所以仍将它们排印出来附在后面。图说和图中文字有误夺处,便加注编者按语作为订误,都放在图说中。

这钞本相传是徐松(星伯)的钞本。钞本的末尾有“道光甲申庄璟绘并校”一行。道光甲申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据缪荃孙的《徐星伯先生事辑》(《艺风堂文集》卷一),徐松(一七八—丨一八四八)于嘉庆十五年(二八一○)成《唐两京城坊考》五卷,是时他正在北京文颖馆纂辑《全唐文》。后来遣戍新疆。放回北京后为内阁中书,道光四年刻《新疆赋》成。徐松于嘉庆十五年所撰的《唐两京城坊考序》中也说自己于《永乐大典》中得《河南志图》,亟为摹钞。阮元于《汉晋洛阳宫城图》的跋语中也说:“馀于嘉庆十五六年间在京师文颖馆总阅《全唐文》时,《永乐大典》多移在馆。有馆中供事钞得《东汉东都城图》一纸,……《金墉城图》一纸,馀阅而喜之,亦不能究其从何处钞出,遂令照钞数纸”。所谓“馆中供事”,也许便是指徐松。缪荃孙所看到的徐松钞本《元河南志》,便是用《全唐文》格子,但是仅有志文而缺图。说这册庄璟绘本是徐松的,自然是可能的,虽然就钞本的本身而言,这点并没有确证。不过,这一点是肯定的;徐松在嘉庆十五年时,已摹钞有《永乐大典》的《河南志图》。这道光四年的绘本,不知道是从徐松的嘉庆年间钞本重摹的呢?还是直接从《永乐大典》原书中摹出呢?如果这绘本是徐松的,那么,各篇图说可能便是徐松写撰的。

《唐两京城坊考》附有四幅古代洛阳图:《外郭城图》、《东都苑图》、《宫城皇城图》和《上阳宫图》。据徐松的序文,这四幅图似乎便是他所摹钞的《永乐大典》本《河南志图》。但是以平岗武夫影印的《永乐大典》原书的图相对勘,差异很大。原书这四幅图中仅有图形,并无只字;《城坊考》的图不但添注上城门、宫殿、街坊等的名称,并且《外郭城图》的街坊布局(尤其是洛水北的和洛水南的西南角的各坊)大部分几乎完全不同,又添上好几条河渠,改变东城、宫城和皇城的形状,删去城门和宫殿的符号(我们这钞本第十四图和平岗所印的却是完全相同)。《城坊考》的《东都苑图》,不但删去城门和宫殿的符号,增添上城门全部和几座宫名,并且整个城垣的形状由扁阔改变成狭长,还改变东北角的城形,补进“周王城”(我们这钞本中第十一图以及以下的两图(十二、十三图)和平岗的图相同,仅增添城门和宫殿的名称)。《宫城皇城图》和《上阳宫圆》二者,也都删去宫殿和城门的符号,增添门名和宫名,改变了图中各城的形状。显然的,《城坊考》中这四幅图都不是《永乐大典》本《河南志图》的临摹本,而是参考原图大加改动后另行绘制的图。改动图形和添进名称的工作,几乎可以肯定是徐松做的。他的根据是《永乐大典》本《元河南志》的志文;但是也包括徐松在《城坊考》中所作的补正,例如《宫城皇城图》的官署名,于右卫率府的西面补上右监门卫,左监门卫改为左监门率卫。至于删去宫殿和城门等象形的符号,当由于刻书时为了省工而删去的,也许是收入《连筠宦丛书》时所做的。徐松对于这四幅图虽做了这样大的改动,但是在序文中只字未提。前人没有取《永乐大典》本原图加以对勘,所以有人误认为《城坊考》的这四幅便是《永乐大典》本原图的摹本。

此外,还有一问题,便是这钞本的第十、十一和十二图中较平岗武夫所影印的原图,增多了城门、宫殿等建筑物的名称。这些名称大致是完全根据《永乐大典》本《元河南志》的志文,并没有像《城坊考》那样加以补正。前段所举的二个例子,在这钞本的第十图中,都仍袭志文的阙误而未改。这些名称和《城坊考》各图中所填的名称,大部分相同,当由于都是根据《元河南志》的志文。但也有小部分不同,例如这钞本第十图的乾元殿,《城坊考》的图作含元殿,多了闾阖门、登春阁等,而缺少观象台、东宫等;第十一图多了射堂、连璧殿、望春宫而缺少周王城、郏郧陌、上阳宫、西上阳宫、穀水、孝水和雒水;第十二图缺少雒水。这大概由于同出一源而取舍有所不同。如果这钞本是徐松的,那么,这钞本的这三幅(十丨十二)图可能是初稿,而《城坊考》中所印的图是后来加以修订另行绘制的。至于这钞本是否是徐松的,现下仍难完全确定。

最后,我们感谢赵万里先生惠允我们将他所藏的这钞本印出来。又郑振铎先生于生前对于这钞本的刊印,很是热心赞助,曾特地由赵先生处取来这钞本交给学报编辑部,以便制版刊印。现在这钞本印出来时,郑先生的墓将有宿草了,搁笔不禁泫然。

作铭((原载《考古学报》一九五九年第二期))

◎古代洛阳图十四幅的图说○图一周王城图

周王城在河南府城西北,亦曰郏邑。《帝王世纪》云:城西有郊郧陌,《传》称成王定鼎郏郧,即此。《逸周书》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里(编者按,据《逸周书》原文,应作七十二里),南系洛水,北因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按此实王城。故孔《注》云:成周、王城也,于土为中。《经》称成周,盖误。《后汉郡国志》曰:河南、周公所城雒邑,春秋时乃谓之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其南城门曰围门,东城门曰鼎门,北城门曰干祭。按洛阳、河南,周为二城,相去四十里。《书》所称卜涧水东、沥水西,惟雒食者,在河南,为王城。其地西近涧水,南临洛水。灵王时谷、洛门,将毁王宫。穀水即《书》所谓涧水也。《书》又云:卜沥水东,亦惟雒食者,即成周下都。今雒阳故城在河南府东北二十里。平王东迁,实都王城。《春秋》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是也。至敬王避子朝之乱,始居成周。晋魏舒会诸侯毁狄泉而大之,始有南北宫。赧王复居王城。东周实以王城为终始。城制每门三涂,涂阔二十步。王宫居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宫有五门,内有六寝。近郊三十里之地为明堂。《逸周书作雒解》云:制郊甸方六百里,设邱兆于南郊。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即、常累、复格、藻棁、设福、旅楹、意常、画旅、内阶、元阶、堤唐、山唐、应门、库台、元阃。

○图二后汉京城图

后汉都城在雒阳故城中,即成周之下都也。《括地志》:雒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按两宫即晋魏舒合诸侯所作。汉高帝尝欲都此,用张良娄敬之言,遂都长安。《后汉光武纪》:建武元年车驾人雒,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二年起高庙,建社稷,立郊兆于城南。十四年,起南宫前殿。中元元年,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兆域。二年立北郊,祀后土。至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而规模始备。《帝王世纪》云: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云: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陆机《洛阳记》曰:雒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橹外有沟渠。宫殿府寺,图中已具。据蔡质《汉典职仪》:城内有二十四街,街一亭。据华俊《雒阳记》,有三市及都亭二十四。濯龙园之外,有芳林园、修明苑,并图中失载者。(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二,图中崇德殿前之章华门应作章台门,云场应作雩场,毕坚(图中误玺)苑应在东面宣平门即旄门外,止商里应作上商里,耗门应作旄门。)

○图三魏都城图

魏京城即后汉都城。自光武定都,历袄十二,至献帝初平元年,董卓称乱,南北两宫大都焚荡。建安初,车驾还雒阳,诸将自以为功,稍稍补葺。及魏文篡位,黄初元年初营雒阳宫,乃妄撰故实,改雒为洛。《魏志》注曰:是时帝居北宫,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门。明帝太和元年,始营宗庙。三年成,迎神主之在邺者,奉安于洛。青龙三年大治洛阳宫,增筑崇侈。虽宫观楼台,未及汉制。而百役繁兴,作者万数。自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百姓之骚动可知已。晋武都雒,大底因之。永嘉之季,刘曜陷雒,鞠为茂草矣。(编者按:原钞本于宫城西门,贴一小红签,墨书“阙名”二字。又据《元河南志》卷二,图中宫城北门永明门应作承明门,除流池应作阴流池。)

○图四晋都城图

晋都城亦因汉魏旧基。外门亦十二。陆机《雒阳记》曰:雏阳十二门,门有阁,闭中,开左右出入。城内大道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晋书》曰:雒阳十二门,皆有双阙,有桥。桥跨汤渠水(编者按,应作阳渠水)。图称南面四门,西偏为建阳门。按《晋书》:永嘉二年,王弥至雒阳,屯于津阳门。津阳即汉之津门。疑当从史作津阳。图作建阳,误也。东偏曰建春门,一曰上升门。按《晋书》于永嘉二年王弥烧建春门而东。于三年又云刘曜以兵屯于上东门。上东乃汉之故名。史错举今古,即一门也。华俊《雒阳记》曰:城内城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台(编者按:应作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九间。自刘曜人雒,元帝渡江,沧桑不可问矣。(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二,图中建阳门应作津阳门,宏训宫应作弘训宫,试弩栅应作试弩棚。又志文中凌云台作陵云台,凌陵二者互通;茧观作玺观,未知孰误。)

○图五金墉城图

金墉城即雒城之西北隅也。魏明帝所筑。《水经注》引《晋宫阁名》曰:金墉。有崇天堂。皇居瓶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又云:魏文帝起层楼于东北隅。案城筑于明帝时,不应文帝即筑楼于东北隅。文帝盖明帝之误。晋惠帝改金墉为永昌宫。唐初以雒阳县治金墉城。贞观六年移入郭下。金墉遂废。魏晋以来,南北区分,金墉实为用兵之冲。晋咸和三年,刘曜攻赵将石生于金墉。后八年石虎攻石即于金墉。永和十一年桓温屯兵金墉。兴甯三年陷于燕。太元九年复归于晋。隆安初陷于姚秦。义熙十二年刘裕伐秦。秦将赵元劝姚洸固守金墉,云:金墉不下,晋必不敢越我而西。洸不听,兵败出降。宋景平元年又陷于魏。元嘉八年遣到彦之等北伐,下河南,留杜骥守金墉,为河南四镇之一。金塘之扼要可知。图中称北门为退门。据《水经注》作<辶翟>门,疑图误也。又志称城内有瑶光寺,魏太和中废后冯氏,廷昌末太后高氏,皆徙居于此。图不应失载。

○图六后魏京城图

后魏京城亦在成周。《后魏书》:孝文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周巡故宫基迹,为咏黍离之诗,遂定迁都。诏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又命青州刺史刘芳、中书舍人常景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景明二年,司州牧广阳王嘉又请筑洛阳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从之。三年洛阳宫室始成。自铜驼街南直宣阳门,经纬通达,皆列驰道。往来之禁,一同两汉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城外四面拓地置民里。总二百二十。至东魏迁邺,改置洛阳郡。西魏大统四年,东魏侯景围西魏独孤信于金墉城,悉烧洛阳内外官寺民居。存者十不二三。而洛阳又为灰烬矣。(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三,图中季直奴应作李直奴,成阳王应作城阳王,觞冶里应作治觞里,式干堂、徽音堂皆应作殿,光极殿、清徽殿、含温室皆应作堂。)

○图七后魏华林园图

魏华林园在故雒城内东北隅,与宫城相接。有东西二门。内有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花丛台,池外有明帝所筑景阳山园。不知所自起。顾祖禹《方舆纪要》:宜以为魏文瓶造。案《后汉书刘宽传》注引《雒阳宫殿簿》云:华光殿在华林园内。宽侍讲华光殿乃灵帝时事,而殿即在园内,知不始于魏文。华林园一名芳林园。裴松之《魏志注》云:华林即芳林,齐王芳即位,更芳林为华林。然《魏志王朗传》于明帝太和元年上疏,已有“华林天渊,足展游宴”之语,则改芳林为华林,亦不自避召陵讳始也。园既显于曹魏,图称后魏者,以后魏高祖都雒,以华林为兴学讲武听讼游观之所,车驾临幸,惟斯为盛,故称后魏。东魏天平二年毁。

○图八隋都城图

隋都城在河南府,东去汉魏所都之成周四十里,西去王城五里。《两京记》曰: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苏威曰:以俟陛下。大业元年韶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徒豫州郭下民及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遂迁都焉。初谓之东京,后改曰东都。外城曰罗郭城。南面三门:正南曰建国门,东曰长夏门,西曰白虎门。东面三门:北曰上春门,中曰罗门,南曰建阳门。北面二门:东曰喜宁门,西曰徽安门。宫城在都城西北隅,曰紫微城。城内周匝两重,延袤三十馀里,高三十七尺。宫城之南:曰太微城,亦曰南城。大业九年又自东太阳门外增筑东城,与罗郭外城连堞而西。按罗郭城包宫城之西半,实创自隋,图不应阙。(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三,宫城东南永泰门应作永康门,静殿应作志静殿,掌醢署应作掌酰署,良醢署应作良酝署。)

○图九隋上林西苑图

隋上林苑,大业初筑,本名会通苑,又改芳林苑,改上林苑。后止称西苑。在皇城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南带洛水支渠。谷洛二水会于其间。墙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内为海,深数丈,周十馀里,作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出水百馀丈(编者按:《元河南志》卷三作百馀尺)。北作龙鳞渠,萦纡至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苑内惟青城一宫为北齐常山王演所筑,亦名严城。炀帝因之,以为斋宫。馀俱筑于隋时。图中宫观诸名并阙。今即据本志胪补十六院:第一延光、次明采、次含香、次承华、次凝晖、次丽景、次飞英、次流芳、次曜仪、次百福、次万善、次长春、次永乐、次清暑、次明德。又有逍遥亭。曲水池上作水殿。冷泉宫、积翠宫、显仁宫、阜涧宫、朝阳宫、栖云宫,各领胜所十馀,并在苑外(编者按:疑作苑内),周回相通。游观之盛,伊古未有。史称其台观殿阁,罗络山上,向背如神。读仁寿四年之诏,此所谓多所抵牾也。

○图十唐东都城图

唐东都因隋旧制。其内宫城及皇城,亦因隋名。《唐书高祖纪》:武德四年,上以隋都城规制太奢,使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乾元殿、应天门、紫微观。贞观四年发卒治雒阳宫,略有增损。宫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文八尺。城中隔城四重(编者按:《元河南志》卷四云:最北曰圆璧,次曰曜仪,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南城东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高宗显庆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二年冬以雒阳宫为东都。雒州官吏员品如雍州。五年九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又于皇城西南隅筑上阳宫。宫成移寓之。《唐书地理志》:雒阳宫,显庆二年改曰东都。武后光宅元年改曰神都宫,曰太初宫。天宝元年改曰东京。开元二年改为河南府。肃宗元年复为东都。(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四,图中丽正门应作丽景门。宣耀门作宣辉门,则志误图不误,右监门卫应作左监门卫,左监门卫应作左监门率卫。)

○图十一唐东都苑图

唐东都禁苑,一名芳华苑,即隋之会通苑。武后时改神苑。天宝后仍名西苑。广袤大损于隋。通周一百二十六里。东距上阳宫七里。按唐禁苑有二,在西都者即隋之大兴苑,在东都者名东都禁苑。唐初多于东都苑中用兵。武德二年罗士信攻王世充,夜入雒阳,拔青城堡。青城堡即隋之青城宫也,唐亦曰青城宫。贞观十年作飞山宫、元圃苑。寻废。显庆二年修建东都,始废雒阳宫。改青城、明德二宫监,及雒阳宫、农圃监、食货监、四监为东都四面监。五年作八阅宫,寻改曰合璧宫。调露初又作宿羽、高山等宫,又作翠微宫。凡离宫亭馆一十四所。苑中为三坡,以防谷、雒。开元二十一年幸东都,宴百官于上阳东洲。东州即上阳坡三坡之一也。苑内最西曰合璧宫。中殿曰连璧殿、齐圣殿、冷泉宫、冷泉宫(编者按:此宫名误行复出)、高山宫。中央为龙鳞宫。龙鳞即因隋之龙鳞渠而名。唐改龙鳞渠曰九曲池。龙鳞宫之旁曰积翠宫。临池为宿羽宫。宫西为青城宫。合璧之东为明德宫。宫北有射堂、官马坊。又有黄女宫。三面临雒。黄女宫南为芳树宫(编者按:《元河南志》作芳树亭)。苑之东南为望春宫。又有金谷亭、陵波宫(编者按:《元河南志》作凌波宫)、凝碧池。(编者按:武后时改神都苑,圆说漏去“都”字。)

○图十二唐上阳宫图

唐上阳宫在东都苑之东,皇城之西南隅。南临雒水,西距穀水。东西(编者按:应依《元河南志》作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高宗显庆二年用司农卿韦机言所筑。宫成,即移御之。季年常居以听政。其后中宗反正,移武后于上阳宫。天宝以后,车驾不复入雒,则为幽闭宫人之所。白居易诗所谓“上阳白发人”者,是也。图中台观多缺名。据志所引《唐六典》,则提象门内为观风门,其南曰浴日楼,北曰七宝阁。正东曰观风殿。殿内为曜掌亭。其西则西上阳宫。北曰化城院。次仙居殿。西南曰甘露殿。殿东双曜亭,又西曰鳞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之西曰本枝院,又西曰丽春殿。殿北有九洲亭。亭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亭。其内曰芬芳殿。殿内有露菊亭、宜春院、妃嫔院、仙妤院、冰井院。通仙门之内曰甘汤完,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北曰金阙门,南曰太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休院。又西曰上阳宫。宫西曰含露门。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门北出曰元武门。门内之东曰习龙殿、上清观、金华门。

○图十三宋西京城图

宋别都亦因唐东都旧制,广袤稍损,而城中增筑宫室,颇盛于隋唐。《志》称九千九百九十馀区是也。自后梁开平元年改唐东都为西都。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用张全义言,迁都雒阳。后晋及后周因之。按梁以汴州为东京,雒京为西京。庄宗以魏州为东京,太原为西京,真定为北都。及灭梁废东京为汴州,以永平为西京。而不云以雒阳为何京。诸书但谓之雒京。《五代史职方孜》:曰雒阳,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梁为西都。后唐为雒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据此则后唐但名雒京,不立东西称。宋以汴京为东京,雒城为西京,因后梁也。金仍宋制,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元仍金制。然皇城内地,半擎为田。内城止十四坊,居人稀少,无复隋唐缀火矣。(编者按:据《元河南志》卷四,挲罗亭应作娑罗亭,散甲库应作散甲殿。)

○图十四唐宋河南府城阙街坊图

唐宋河南府,在《禹贡》豫州之域。周亦为豫州。于秦属南阳郡。汉武时置十三州,而河南属于司隶。后汉改雒阳。历魏晋至隋,仍为豫州。唐分十道,以此为河南道。开元中为都畿。宋都汴,以此为西京。城筑于隋大业元年。外城曰罗郭城。韦述《记》曰:东面十五里二百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唐武后更号曰神都城,亦白金城。《唐书地理志》曰: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沥右涧,洛水贯其中。唐末毁于兵。后周留守武行德粗加修葺。宋景祐时王曾复奏加筑。于是城雉复完。内宫殿门内具前图。外城坊里门阙,圆不应不载。据《志》:南面三门。直皇城之端门南,隋曰建国门,唐武德四年改曰定鼎门,宋因之。定鼎门东五里曰长夏门。西二里隋曰白虎门,唐初改曰厚载们。东面三门:直东城之宣仁门,隋曰上春门,唐曰上东门。上东门之南曰罗门。罗门之南,隋曰建阳门,唐曰建春门。建春之南曰永通门。永通门宋初废,故东面止三门。图四门,存唐制也。北面二门,东曰安喜门,西曰徽安们。城西纵横各十街,凡一百二十坊。坊名久缺。宋皇祐二年知府事张奎每坊列榜为识,名具《志》。城内惟跨涧水一门名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