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注解伤寒论 (四部丛刊本)/卷第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第一 注解伤寒论 卷第二
汉 张仲景 著 晋 王叔和 撰次 宋 成无巳 注 明 汪济川校正 景上海涵芬楼藏明嘉靖乙巳刊本
卷第三

注解伤寒论卷第二

 汉张仲景著       𣈆王叔和撰次

 宋成无巳注       明汪济川校正

   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𤍠秋气清凉冬气

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𤍠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

 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

 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𩔗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

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

 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岀处固密去寒就温则

 不伤于寒其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

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𤍠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

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𤍠极重于

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

 暑之病夲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伤寒

 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𤍠病皆由冬时触寒所

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

夏时应大𤍠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𤍠冬时

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

中长㓜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

 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

 㓜之病多相似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

按斗暦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

 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

 疫者𭧂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

 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节后冝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

后冝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

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𤍠至秋

便凉

冬寒春温夏𤍠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

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

寒冽巳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

 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此为四时正气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

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

同证如后章

 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

 也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

𤍠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

 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

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

所折病𤍠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巳盛为寒所折病

𤍠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巳衰为寒所折病𤍠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为疫气也是数者以明前斗暦之法占其随

 时气候发病寒𤍠轻重不同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

为二十四气也

 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

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按金匮要略曰有

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

 过何故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

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

 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

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为至

 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

 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

 病即是观之脱漏明矣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撃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

 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阳之气鼓击而生

 春夏秋冬寒𤍠温凉各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暧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

而至杀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

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

 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于卦为复言阳

 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乾卦为用阳极阴来

 阴生于午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于卦

 为姤言阴则遇阳也内经曰冬至四十五日阳

 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

 气微下

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

 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故曰离内经曰气

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

 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

 秋冬养阴以温以𤍠所以然者从其根故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湏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

发何病详而取之

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𭧂病医者

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

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

道可不审明之

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

 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

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

 风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

 谷不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

 湿则干于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

 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

 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

 为咳嗽当夏之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

 为主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

 内主然后暑动传阴而为痎𭼠痎者二日一发

 𭼠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伤于寒

 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能动及春阳岀

 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传阳而为温病是感冒

 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巳其满三日者可

 泄而巳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

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皆冝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

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

急也

 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

力也

又𡈽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黄

帝兴四方之问𡵨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

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𤍠西方地气凉北方地

 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𡈽地温凉高下不同

 也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蕐食南方湿处而

 嗜酸北方野处而食乳是飡居之异也东方治

宜砭石西方治冝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北方治

 宜灸𦳼是四方医治不同也医之治病当审其

 𡈽地所冝

凡伤于寒则为病𤍠𤍠虽甚不死

 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

 为𤍠是伤寒为病𤍠也鍼经曰多𤍠者易巳多

 寒者难巳是𤍠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

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

 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

 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䏝内侠脊抵腰中

 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

鼻络于目故身𤍠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

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巳传于阳明是当二三日

 发其脉侠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颈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䪼頞还岀繋目系身𤍠者阳明

 主身之肌肉鍼经曰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𤍠

 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不得卧者胃气逆不

 得从其道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

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脉弦尺寸俱

 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明之邪不巳传

 于少阳是当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

 而不利也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巳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

入府者入府则宜下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

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

 在阳为在表在阴为在里邪在表则见阳脉邪

 在里则见阴脉阳邪传阴邪气内䧟故太阴受

病而脉尺寸俱沉细也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

 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𤍠腹满而嗌干

 者脾经壅而成𤍠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

肾络于肺繋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少阴肾水也性趣下少阴受病脉尺寸俱沉也

 四五日太阴之邪不巳至五六日则传于少阴

也是少阴病当五六日发人伤于寒则为病𤍠

谓始为寒而终成𤍠也少阴为病口燥舌干而

渴邪传入里𤍠气渐深也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

循阴噐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缓者风脉也厥阴脉微缓者邪传厥阴𤍠气巳

 剧近于风也当六七日发以少阴邪传于厥阴

 烦满而囊缩者𤍠气聚于内也

此三经皆受病巳入于府可下而巳

 三阴受邪为病在里于法当下然三阴亦有在

 经者在经则冝汗故云巳入于府者可下而巳

 经曰临病之工宜须两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

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

病则腹满身𤍠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

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

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

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阴阳俱病表里俱伤者为两感以其阴阳两感

病则两证俱见至于传经则亦阴阳两经俱传

也始得一日头痛者太阳口干烦满而渴者少

阴至二日则太阳传于阳明而少阴亦传于太

阴身𤍠讝语者阳明腹满不欲食者太阴至三

日阳明传于少阳而太阴又传于厥阴耳聋者

少阳囊缩而厥者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者胃

气不通也内经曰五藏巳伤六府不通荣卫不

 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𡵨伯曰阳明者十

 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云不知人三日其

气乃尽故死矣谓三日六经俱病荣卫之气不

 得行于内外府藏之气不得通于上下至六日

府藏之气俱尽荣卫之气俱绝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

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𤍠少歇也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

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巳而

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病人精神爽慧也

 六日传遍三阴三阳之气皆和大邪之气皆去

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䧟者大危

 间者瘳也十二日传经尽则当瘳愈若过十三

 日巳上不瘳尺寸之脉沉䧟者即正气内衰邪

 气独胜故云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𭼠

 异气者为先病未巳又感别异之气也两邪相

 合变为他病脉阴阳俱盛者伤寒之脉也难经

 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𦂳涩经曰脉盛身寒

 得之伤寒则为前病𤍠未巳再感于寒寒𤍠相

搏变为温𭼠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

 此前𤍠未歇又感于风者也难经曰中风之脉

 阳浮而滑阴濡而弱风来乘𤍠故变风温

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𤍠变为温毒温毒为

病最重也

 此前𤍠未巳又感温𤍠者也阳主表阴主里洪

 数实大皆𤍠也两𤍠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

 俱𤍠故为病最重

阳脉濡弱阴脉弦𦂳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

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此前𤍠未巳又感温气者也温𤍠相合变为温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兾差以成痼疾

 凡𮗜不佳急须求治苟延时日则邪气入深难

可复制千金曰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

道若隐忍不治兾望自差须㬰之间以成痼疾

 此之谓也

小儿女子益以滋甚

 小儿气血未全女子血室多病凡所受邪易于

 滋蔓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㝷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

之罕有不愈者

 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文理缝会之中也金匮

 要略曰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

 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邪客于皮肤则

 邪气浮浅易为散发若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矣金匮玉函曰主候长存形色未病未入腠理

针药及时服将调节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

有患备虑之要

 邪在皮肤则外属阳而易治邪传入里则内属

阴而难治内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

 者半死半生也昔桓侯怠于皮肤之微疾以至

骨髓之病家有患者可不备虑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𮗜病须㬰即冝便治不等

早晩则易愈矣

 千金曰凡始𮗜不佳即须治疗迄至于病汤食

 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差

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传有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如太阳传

 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

 邪既传变病势深也夲草曰病势巳成可得半

愈病势巳过命将难全

服药正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内经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

 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

 无功矣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凡中风与伤寒为病自古通谓之伤寒千金曰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

荣卫偏隔周身不通而病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始自皮肤入于经络传于藏府是也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风寒初客于皮肤便投汤药温暖发散而当者

 则无不消散之邪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先解表而后下之则无复传之邪也

若表巳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𤍠则病不除

 表证虽罢里不至大坚满者亦未可下之是邪

 未収敛成实下之则里虚而邪复不除犹生寒

 𤍠也

若表巳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

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外无表证里有坚满为下证悉具外台云表和

里病下之则愈下证既具则不必拘于日数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𤍠入恊𤍠遂利烦燥诸

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下之不当病轻者证犹变易而难治又矧重者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

则愈下之则死

表为阳里为阴阴虚者阳必凑之阳盛之邪乘

 其里虚而入于府者为阳盛阴虚也经曰尺脉

 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䧟入阴中则发𤍠者是矣

 下之除其内𤍠而愈若反汗之则竭其津液而

 死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

 邪乘其表虚客于荣卫之中者为阳虚阴盛也

 经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

 中则洒淅恶寒者是矣汗之散其表寒则愈若

 反下之则脱其正气而死经曰夲发汗而复下

 之此为逆也夲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𠂀遂何可以妄攻虚

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神丹者发汗之药也𠂀遂者下药也若汗下当

 则吉汗下不当则凶其应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桂枝汤者发汗药也承气汤者下药也金匮玉

 函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人夺其津液枯

 槁而死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

 便溺不禁而死

死生之要在乎须㬰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投汤不当则灾祸立见岂暇计其日数哉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

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悮

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𡨚魂塞于𡨋路死尸

盈于矌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凡两感病俱作治

有先后发表攻里夲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

神丹𠂀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

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

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

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

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两感病俱作欲成不治之疾医者大冝消息审

 其先后次第而治之若妄意攻治以求速效者

 必致倾危之败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

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

所𮗜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如服一剂病

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岀服三

剂乃解若汗不岀者死病也

 发汗药须温暖服者易为发散也日三服者药

 势续也病势稍重当促急服之以折盛𤍠不可

 拘于本方设药病不相对汤入即便知之如阴

 多者投以凉药即寒逆随生阳多者饮以温剂

 则𤍠毒即起是便有所𮗜晬时者周时也一日

 一夜服汤药尽剂更㸔其传如病证犹在当复

 作夲汤以发其汗若服三剂不解汗不出者邪

 气大甚汤不能胜必成大疾千金曰𤍠病脉躁

 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

当与也何者以腹中𤍠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

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渇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

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

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口⿵戌小 -- 哕不可与之忽然大

汗出是为自愈也

 𤍠在上焦则为消渴言𤍠消津液而上焦干燥

 则生渇也大𤍠则能消水𤍠少不能消之若强

 饮则停饮变为诸病至七八日阳胜气温向解

 之时多尚生大渴亦须少少与之以⿰氵閠 -- 润胃气不

 可极意饮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口⿵戌小 -- 哕

 者为水饮内停而不散不可更与之忽然阳气

通水气散先发于外作大汗而解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

闻病饮水自愈小渇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

可复数

 小渴者为腹中𤍠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

 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

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

 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者表邪散也病

 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

 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㵼诸经之温𤍠鍼经曰𤍠病取

 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㵼其𤍠而岀其汗实其

 阴而𥙷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

 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

 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

 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

 痏巅上一𩕄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

 二又内经曰𤍠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

 㵼诸阳之𤍠逆也大杼𭙶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㵼胸中之𤍠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

 以㵼胃中之𤍠也云门䯞骨委中髓空此八者

 以㵼四支之𤍠也五藏俞旁五此十者以㵼五

 藏之𤍠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𤍠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

 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鍼灸井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

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正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

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

 四藏气绝者脉四损五藏气绝者脉五损五藏

 六府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𤍠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

 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气虚故伤寒者脉

 盛而身寒𤍠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

 故伤暑者脉虚而身𤍠

脉阴阳俱盛大汗岀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岀而解若汗岀不解则邪气

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出而脉尚躁盛

者死千金曰𤍠病巳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

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𤍠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𤍠不止者邪气胜也

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踈乍数者死

 为天真荥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岀其日而死

讝言妄语身微𤍠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

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讝言妄语阳病也身微𤍠脉浮大手足温为脉

 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为阳病见阴脉脉病

 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

 不应脉是为死病

此以前是伤寒𤍠病证候也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

寒相似故此见之

 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

 肺移𤍠于肾传于柔痓柔为筋柔而无力痉谓骨

 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痓经曰颈项

 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痓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𤍠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太阳病发

 𤍠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

 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

 刚痓

太阳病发𤍠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

 太阳病发𤍠汗岀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

 者为阳明病今发𤍠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

 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

 湿故曰柔痓

太阳病发𤍠脉沉而细者名曰痓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𤍠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

 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

 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

脉反沉迟此为痓括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

 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

成痓也

病身𤍠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𤍠靣赤目脉赤

独头靣揺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伤寒为纯伤寒也

 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

 也身𤍠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𤍠靣赤目脉

 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揺者头

 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之

 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

 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

 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之风

 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

 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岀别下项循

肩䏝内夹脊抵腰中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

 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之

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金匮要略曰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

 湿气内流也湿同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趣下

 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脚气

 之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

 快者湿气内胜也但当利其小便以宜泄腹中

 湿气古云治湿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𤍠身色如似熏黄

身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𤍠也此身色如似熏

黄即非阳明瘀𤍠身黄发𤍠者栀子蘗皮汤主

之为表里有𤍠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疼非伤

寒客𤍠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

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其黄如烟熏非

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岀背强欲得𬒳覆向火若下之

早则⿰口⿵戌小 -- 哕𦙄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𤍠

𦙄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

多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

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太阳之脉夹

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

邪者外不恶寒表有邪者则恶寒欲得𬒳覆向

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

气损其津液故致⿰口⿵戌小 -- 哕而𦙄满小便不利下后里

 虚上焦阳气因虚而䧟于下焦为丹田有𤍠表

中寒乘而入于𦙄中为𦙄上有寒使舌上生白

胎滑也藏燥则欲饮水以𦙄上客寒湿故不能

 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岀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

止者亦死

 湿家发汗则愈金匮要略曰湿家身烦疼可与

 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冝若妄下则大逆额

 上汗岀而微喘者乃阳气上逆也小便自利或

 下利者阴气下流也阴阳相离故云死矣内经

 曰阴阳离缺精气乃绝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

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荅

曰发其汗汗大岀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

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

俱去也

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在内汗大

 岀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岀而里邪不能岀故风

去而湿在汗微微而岀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

 邪皆岀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𤍠靣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自能饭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

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病有浅深证有中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

之湿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

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𤍠身似熏黄

 复云发𤍠靣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

 焦也阴受湿气则湿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

 是湿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当沉细

 为湿气内流脉大者阳也则湿不内流而外在

 表也又以自能饮食𦙄腹别无满痞为腹中和

 无病知其湿气微浅内药鼻中以宣泄头中寒

湿

病者一身尽疼发𤍠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

伤于汗岀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一身尽疼者湿也发𤍠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

 岀当风而得之者则先客湿而后感风若久伤

 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黄杏

 仁薏苡仁𠂀草汤见金匮要略中

太阳中𤍠者暍是也其人汗岀恶寒身𤍠而渴也

 汗岀恶寒身𤍠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岀恶寒身

 𤍠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金匮

 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身𤍠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

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经曰脉虚身𤍠得之伤暑身𤍠脉微弱者暍也

 身体疼重者水也夏时暑𤍠以水灌洗而得之

 一物瓜蒂散主之见金匮要略中方

太阳中暍者发𤍠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

迟小便巳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𤍠

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𤍠

甚数下之则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里者有表里俱病者此则表里

 俱病者也发𤍠恶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脉

 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巳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𤍠

 者谓劳动其阳而暍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

重有𤍠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

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

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𦔳阳

则火𤍠内攻故发𤍠甚若下之以除里𤍠则内

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

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

 表病也

太阳病发𤍠汗岀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𤍠汗岀恶风者卫

 中风荥病发𤍠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

 𤍠汗岀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

 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踈故汗岀而恶风也

 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

 故也

太阳病或巳发𤍠或未发𤍠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𤍠为寒气客于经中阳

 经怫结而成𤍠也中风即发𤍠者风为阳也及

 伤寒云或巳发𤍠或未发𤍠以寒为阴邪不能

 即𤍠郁而方变𤍠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

 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

 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

 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

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

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

 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

 传里者则变𤍠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

 太阳寒邪变𤍠传于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

 阳经中也

太阳病发𤍠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𤍠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

 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𤍠所以发𤍠而渴不恶

 寒也

若发汗巳身灼𤍠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岀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𬒳火者微发黄色剧

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

命期

伤寒发汗巳则身凉若发汗巳身灼𤍠者非伤

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

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岀者卫受邪也卫

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

 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岀者风温

 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𬒳下者则伤藏气太阳

 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眦内经曰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巳绝小便不

 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藏气风温外胜

 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𦔳风温成

 𤍠微者𤍠瘀而发黄剧者𤍠甚生风如惊癎而

 时瘈疭也先曽𬒳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

 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

 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发𤍠恶寒者发于阳也无𤍠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阳为𤍠也阴为寒也发𤍠而恶寒寒伤阳也无

𤍠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

 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

 愈者水数足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巳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

也若欲作再经者鍼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

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

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鍼足阳明为迎而夺

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

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

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

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

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

 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

 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

 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人身大𤍠反欲得近衣者𤍠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𤍠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𤍠

欲得衣者表𤍠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

 𤍠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𤍠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𤍠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

 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

𤍠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𤍠汗岀者此为荣

 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

 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

 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岀则皮

肤缓腠理踈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然而𤍠

也若合羽所覆言𤍠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

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𤍠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𠂀草二两炙味𠂀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 𬃷十二枚擘味𠂀温

内经曰辛𠂀发散为阳桂枝汤辛𠂀之剂也所

 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

 𠂀以𠂀缓之以酸収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𠂀

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𠂀缓之以辛散

 之是以生姜大𬃷为使也

右伍味㕮咀以水㭍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

温服壹升服巳湏㬰歠𤍠稀粥壹升馀以𦔳药力

温覆令壹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

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壹服汗岀病差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

𬽹其间半日许令叁服尽若病重者壹日壹夜服

周时观之服壹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

岀者乃服至贰叁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𤍠汗岀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𤍠汗岀恶风者中风也与桂

 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岀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

 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

强者动则如之项背几几者当无汗反汗岀恶

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

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

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

 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岀恐不

 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

 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

 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

 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巳传里也故不可

 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鍼仍不解者

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曽经发汗吐下温鍼虚其正气

 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

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

 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𦂳发𤍠汗不岀者不

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𤍠汗岀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

肌脉浮𦂳发𤍠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

𠂀故也

 酒客内𤍠喜辛而恶𠂀桂枝汤𠂀酒客得之则

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

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𤍠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𩔗也既亡津

液又为𤍠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

痿金匮要略曰𤍠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

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

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岀小便难

者汗岀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

阳之夲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

也鍼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

子汤以温经复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

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

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

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

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

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冝故去之

 阳气巳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

 之故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加𭼠状发𤍠恶寒𤍠多寒少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

汗更下更吐也靣色反有𤍠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不能得小汗岀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

 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

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

 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

 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𭼠发作有

 时也寒多者为病进𤍠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

 𤍠多其病为愈寒多𤍠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

 虽发𤍠恶寒而𤍠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

 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

 也寒𤍠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

 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

 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

 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

 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

 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

 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靣

色青白反有𤍠色者表未解也𤍠色为赤色也

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

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𤍠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岀而身凉和若反

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

 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岀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

形如𭼠日再发者汗岀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

 之服桂枝汤汗岀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

 如𭼠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

 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服桂枝汤大汗岀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岀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

桂枝汤若大汗岀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

有𤍠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

津止渴和表散𤍠

太阳病发𤍠恶寒𤍠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   芍   药   𠂀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 𬃷四枚 麻 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褁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榖为卑藏若婢内经

 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脾者

 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

 此义也

右㭍味㕮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

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夲方当裁为越婢

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𤍠无汗心下

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

 头项强痛翕翕发𤍠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

 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

 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伤寒脉浮自汗岀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

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

吐逆者作𠂀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

足温者更作芍药𠂀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

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

鍼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岀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

 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

 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

 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先作𠂀草干

 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𠂀草汤

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讝

 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

 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

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

 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𠂀草干姜汤方

  𠂀草四两炙味𠂀平 干 姜二两炮味辛𤍠

内经曰辛𠂀发散为阳𠂀草干姜相合以复阳

右㕮咀以水叁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𠂀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𠂀草四两炙𠂀平

 芍药白𥙷而赤㵼白収而赤散也酸以𭣣之𠂀

 以缓之酸𠂀相合用𥙷阴血

右二味㕮咀以水叁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

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𠂀草二两炙味𠂀平芒硝半斤味醎苦大寒

内经曰𤍠淫于内治以醎寒佐以苦𠂀芒硝醎

寒以除𤍠大黄苦寒以荡实𠂀草𠂀平𦔳二物

 推陈而缓中

右三味㕮咀以水叁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𠂀草二两炙味𠂀平 干 姜一两半味辛𤍠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𤍠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𠂀𤍠又曰寒淫所胜平

 以辛𤍠𠂀草姜附相合为𠂀辛大𤍠之剂乃可

 发散阴阳之气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

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𧰼阳旦按法治之而増剧厥逆咽中干两

胫拘急而讝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荅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

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𤍠虚则两胫挛病证𧰼桂

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

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

𠂀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𤍠胫尚微拘急

重与芍药𠂀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

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岀小便数

 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𧰼

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増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

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𥙷

虚増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増厥

者与𠂀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𠂀草

 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巳解阴阳巳复而有阳明

 内结讝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

 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

 可愈

   释音

 清凉上七正反  疫  𭛠    忿    孚吻

 疹之忍切瘾疹也  飧  泄上音孙下音薛 𩕄 

 痎音皆疟也   䪼   頞上音拙面骨也下音遏鼻也

 逮音代及也   砭   悲廉切石针也  𤋲  如劣

 中病上音  之  长   嗌   音益咽也

 沓徒合    俱    见    嚏    丁计

 瘳音抽病愈也   痼        迄     许讫切至也

 狭懵上戸甲切下莫孔切羽粉    晬    祖对切周岁也

 痏羽𮜿    𭙶    于陵切𦙄也   䯞   音偶又音虞肩前也

 痓充至切恶也一曰风病音谒伤暑也   痉   巨井切强急也

 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       挛       力全

 内药上音   晡   布胡    洒    苏狠切惊貌

 恶寒上乌路切   怫        鼾     音汗卧息也

 癃     淅     思历    熇    许酷切𤍠也

 歠昌恱    漐    直立切汗岀貌   胫   胡定卷二终